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02 08:32:2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人人需要结构思考力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前期读了一本好书,是关于逻辑思考的李忠秋的《结构思考力》,之前看到@秋叶等一些大佬们推荐,自己一直对此书非常向往,特别是自己在随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要用到结构化的思考,或者说是要用到金字塔思维模式,于是抓紧买来读了,非常好,而且这是读了之后的一个月的时间了,自己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职场人士必备结构思考力。

《结构思考力》是《金字塔原理》的中国读本,更接地气,更好用,案例与我们无文化障碍,很多的观点都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比如,在职场中,汇报工作时总-分-总的要求如何体现?就是要形成一个核心论点+3个论据支撑,这样的好处极大!这样可以解决电梯困境的问题,就是在一部电梯里,如果碰巧与领导一起乘坐,你如何用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就完成>工作汇报?那就是必须先形成一个核心论点,将此论点说完之后,如果还有时间,再说一下支撑的论据或理由。

有一次领导让我去参加单位里一个会议,回来之后我去给领导汇报会议内容,但是这时领导已经拿好东西准备外出了,我只说了一句话:“本次会议用一句话概况就是,下一步利率市场化之后,单位里的利率制定不要简单只是上浮了”,“好,我知道了”。这样就可以了,会议开了两个小时,就是说了这一个事。

二、>培训师必备结构思考力。

我觉得结构思考力对于培训师来讲是必备技能,是做培训师的前提与基础,如果这个技能不达标,课程开发时或者做相关培训工作时肯定会非常吃力。结构思考力其实是围绕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来展开的,这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法,这对于课程开发来讲特别重要。好的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好逻辑,只有好的逻辑我们才能说服别人,才能让参训的人员认同培训的内容,才能达到培训的目标,因此在课程开发的时候会用结构思考力来搭建课程框架,在课件撰写的过程会用结构思考力来调整内容与结构,整合内容的模型。

而且结构思考力这项技能的关键还在于练习,不是只是知道了就会用了,就能做到了,它是不断的学习、实践、修正、实践、提高再实践的过程。前一阵子自己在开发一门课,课程开发中,自己从开始就运用了结构思考力来开发,也是按照书的建议用笔在纸上画出来,用思维导图做出逻辑树来,然后按照既定的结构一步步推进。我费用好多的力气将课程的内容基本上完全呈现在PPT上了,看到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加班加点加思考做的100多页东西,自己也感觉有点成就感,但是在课程评审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对我的课程提出了很多质疑,自己一开始还在抵抗,辩解,后来还是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就修改了一稿,于是进行第二遍评审,结果大家还是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下子我真是有点坐不住了。领导说还是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你的课程的一部分让另一个同事修改,于是我俩就分工做了。

过了两天,我问他做的怎样了,他说已经做好了,逻辑重新调整了一下,PPT也调整了。真心快啊,我心里由衷的说。于是打开他的PPT,我听他的讲解,一看之下,顿时感觉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人家用的就是结构思考,也就是金字塔结构,他将那部分重新调整为导入-确认概念-如何做。确认概念与如何做用很简单的三角的模型来呈现,如何来做是紧紧围绕概念来的,最后时将这一部分用图形化的方式总结一下,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原来人家是这样用的,他还将课件中多余内容的删除了一些。这样一来顿时感觉结构清晰,关键是说服力非常强!这给我上了实实在在的一课,自己之前看似理解了结构化思考,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却出现了问题,其实问题说出来之后觉得很简单,但是就是自己身在其中的时候就是走不出来。于是自己按照这个模式,也很快的就将后面两个篇章的内容调整好了,结构思考力的威力在运用的时候就会体会到了。

三、人人必备结构思考力。

除了上面说的职场人、培训师要必备结构思考力之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能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与外界沟通,与人沟通就是让别人明白自己的观点或是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要求,这就会需要结构思考力;还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会用到结构思考力,小到记录会议、课堂记录等,大到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这都是结构思考力发挥作用地方。用友大学田俊国校长说“有逻辑的人整合资源为我所用,没有逻辑的人被别人整合”,这是很有道理的。

说到沟通,我们的沟通其实可以分为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这两种沟通方式都是结构思考力发挥威力的平台。结构思考力做为一种技能其实可以习得的,多实践、多练习定会有不断的>收获! 2015-4-17

推荐第2篇:《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苏州现场班 朱从义

没看过《金字塔原理》,但是我们基本可以认为《结构思考力》这本书是对金字塔原理的总结和提炼,并用作者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呈现。金字塔原理的核心是四点: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而作者这本书则是将其核心分为五部分:明确理念打基础;基于目标定主题;纵向结构分层次;横向结构选顺序;形象表达做演示;

第一部分,明确理念打基础,事实上这部分是作者阐述了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思想,强调了结构思考力的重要性。我们在很多时候都要面临表达,如何能做有效的时间里面将自己的观点清晰传达给受众者是在职场中非常重要的技能,无论是同事还是上司都希望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客户更是时间有限,希望能够在极短时间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因此结构化的思考和表达就会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基于目标定主题,其实就是\'结论先行\'.我们在职场中间绝大部分时候需要尽快的传递自己的观点,以便对方能够能够抓住主线。正如麦肯锡的30秒原则,如果我们不能把一件事情在30秒内讲述清楚,意味着我们可能会丧失很多机会。因此一开始开章明义就成了最好的方式,如果时间只有30秒,那么能把结论讲清楚就算不错了。

第三部分,纵向结构分层次,也就是\'以上统下\'.30s后,如果你还有时间,就可以尝试找一些论据去支撑你的结论。而每一个论据本身又可以找一些理由去证明,这样就可以逐渐递进下去,直到逻辑显而易见的容易被接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同时能记住的原因不会太多,不能超过7条,最好是3条。因此我们在列举理由的时候,不能简单的罗列,要进行思考,并将有相关性的理由整合在一起进行高度概括,这就是\'归类分组\'.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解释和阐述。

第四部分,横向结构选顺序,也就是\'逻辑递进\'.在每一组证据的内部,并不是可以随便不分先后的阐述,这样容易给人造成混乱和跳跃的感觉,从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在同一组论据的阐述顺序上进行思考和重排,使得其符合一定的逻辑思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第五部分,形象表达做演示,这一点是金字塔原理上没有阐述的。前面四条更多的是讲的\'技\',而这一条则是讲解\'术\'.我个人并不太推崇过度使用术,我坚信在我们职场生涯绝大部分时候都用不到,毕竟内部的沟通需要的往往是直接有效、逻辑清晰。当然,对于需要公众演讲的人而言,他们需要一些技巧去获得听众的注意力,这些场合表达上的方式也就变得重要了。

总体而言,这本书比较流畅的讲述了金字塔原理以及一些处理方式,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应该还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有助于整理自己的表达方式。

推荐第3篇:结构思考力读书笔记

结构思考力读书笔记

金字塔原理的四个基本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对应论证类比。 一句话说清中心思想:在——的基础上,从——,——,——,等几个方面,说明了——。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包含4个要素:S是情景,C是冲突,Q是疑问,A是回答。简称SCQA。 另一种演讲逻辑结构称为POP,情景,选择,建议。

推荐第4篇:《创新者的思考力》读后感

《创新者的思考力》读后感

近期,阅读完的《创新者的思考力》一书。这本书的逻辑性十分清晰。阐述了创新者需具备创新的思考力,同时不光要有思考力,而且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思考力,不同角度、不同视野通过思考完善创造力,最重要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荀子有言: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思考归根结底是为实践服务的,而思维的正确则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随之由表及里,由此

及彼。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惟有深入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其形成的价值链条恰恰给予了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打开了一道别有洞天之门,因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其既定的探索方法和破解原则迫使每个人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凸出了思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有的放矢,提升了创新思考的穿透效力和实效价值。

大力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才,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应着重抓好两个方面能力的培育和锻炼。

一是培养“敏锐观察、科学判断”的科学决策能力。“敏锐观察”,就是当你在阅读或调研实践中,观察到某个新情况、新信息,必须立即捕捉,观察能力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会坐失良机。“科学判断”也是创新活动关键环节。当你敏锐捕捉到某个新发现、新问题时,可设想出许多新方案、新办法,并对这些方案、办法,进行评估、优选,而后决策。不仅要“判”,在多种方案中优选;更需要“断”,果断决策、挑战风险。

二是培养“厚积薄发、慧眼独具”的超前思维能力。尤其是领导者的创新素质培养更显得突出和必要。它至少应具备三个前提: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功底扎实才能厚积薄发;二要有丰富的实践积聚,勤于观察、功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三要有超前思维,不受传统束缚,勇于

开拓、创新。

三是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实践创新思考力是成败的关键。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创新者的思考力》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二〇一二年十月六日

推荐第5篇:思考力与执行力

思考力与执行力

“汪老师,执行力落后于思考力,怎么办?”在一次讲课中,学员这样问我。今天我在这里便做一些分享跟讲解。

首先这里的思考力,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力吗?——胡思乱想、幻想,脱离实际的妄想很可能被自己错误地理解为思考力,如果在这种思维导向下制定目标和方法,怎么保证自己的执行力?缺乏执行力有很多原因,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要么是意志力不够坚强;

(二)要么是缺乏合理的目标和好的实施方法,(文\\汪文辉)

要想有执行力,必须拥有与之相适应的意志力。执行的难度越大,越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那么坚强的意志力从哪里得来呢?很显然,意志力需要锻炼,需要激励、也需要压力和动力,更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如果没有一定的思考力水平,不可能设计出合理的动力机制;如果没有一定的思考力水平,又怎么能寻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法呢?

坚强的意志力对于执行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的意志来自思想;意志力则来自精、气、神;而决定意志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大小、方向、着力点。由于每个人的精、气、神是有限的,如果离开了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及思考力的导向,就会造成精、气、神的极度耗散,进而导致意志力的极大挫伤„„(文\\汪文辉)

如果没有巧妙的实施方法 ,苦干和蛮干不一定是执行力,要保证执行力,既要有合理的目标,也需要有巧妙的实施方法,而能否确定合理的目标以及寻找到巧妙的实施方法,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思考力,因此,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思考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的能力取决于知识、思考、行动的相互作用,其中,思考力最为关键!

一说到思考力,人们常常会联想到纸上谈兵和夸夸其谈,人们往往也会把一些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当作思考力加以炫耀。很多人的思维处在一维和二维平面状态,并不十分清楚思维的三维结构,一旦糊涂地理解了思考力,就会错误的引导执行力。思考差之毫厘,行动失之千里,很多决策错误都是这样。大多数人,都急功近利的苛求执行力以达到某种效果,却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思考力水平的发挥往往取决于思考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也就是思维的对象化能力),而思维体系的完整性程度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思考力的水平。其实,思考力、执行力、意志力三者的差别在于:思考力是思维的一种活动;执行力是身体的一种活动;意志力是心理的一种活动。事实上,思考一旦形成能力,就能够形成能力(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思考力、执行力、意志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文\\汪文辉) 思考力属于能力,能力需要训练。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思考力训练,即使今天我让学员接受了思考力的一些基本知识,但是,思考如果不能形成力——知识和信息就不能创造性的转化。由于高科技导致了高智能,高智能导致了社会的高度竞争。日愈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水平,以获得精神上的优势,并需要通过行动和意志,将精神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今天,很多事情处理起来非常复杂,思考力也越来越重要。如果执行力离开了思考力,那么这种简单的执行就可以被机器和计算机所取代。大家想一想,对于一些简单的劳

动,人的执行力怎么能超过计算机和机器的执行力呢?人之所以能够体现人的执行力,就是因为人的思考能产生一种创造性的执行?

推荐第6篇:什么是岗位思考力

什么是岗位思考力?——选自曹政钧《2010:企业文化纵横谈》

问:企业文化如果脱离了员工文化,后果会怎样?

曹政钧: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集合体,企业文化建设如果只有抽象的价值理念,没有员工文化建设,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残缺的。诸如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落地难”、“ 形式主义”、“ 两张皮”等不良现象,都与企业文化建设脱离员工文化有很大关系。现在,很多企业在讲竞争力、创造力、思考力、执行力,这些都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针对员工的文化建设,这些竞争力、创造力、执行力、思考力怎么提高呢?

问:企业文化和员工文化有区别吗?

曹政钧: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文化主要是立足于整个企业的理念体系、规范体系、形象体系,具有一定的宏观特征;员工文化是立足于岗位需要,重点培育员工的文化素养和岗位技能——也就是岗位思考力和岗位执行力,因此具有一定的微观特征。这种微观和宏观又需要通过企业的凝聚力将他们有机统一起来,由此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完整性。

问:思维方式对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吗?

曹政钧:信息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信息社会到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也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一个人思维方式不合理,即使是机遇也会遭到挑剔和排斥——如同营养丰富的蔬菜,因为不合乎口味而拒绝进食。思维方式合理了,失败也会练达您的成熟,险阻也会锻炼您的坚强,如同五谷杂粮,对善于消化的人来说更能够强身健体。

今天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任何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权利,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完善的思维方式。因此,建立企业和员工科学的思维方式是21世纪企业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

问:那么,如何建立企业和员工科学的思维方式呢? 曹政钧:我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中曾经指出:一个人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决定了他对事物认知的科学程度;一个人思维方式上的完善性程度,决定了他对事物把握的合理程度。其中,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是由思维速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深度组成的。思维方式的完善性是由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这些都是建立科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转换为如下公式加以理解:

思考力水平=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 思考力体系完整性=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 思维方式完善性=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 在这里,“=”并不是完全数学意义上的定量相等,而是结构关系式中的“合成”关系,是定性意义上的;“+”也不是完全数学意义上的相加,而是定性意义上的统一,属于结构关系式中的“合力”概念。以上的三个公式从抽象的意义上确定了思考力的构成体系,然而,每一个人的思考力水平是不一样的,也是具体的,这就是我在思考力测评中强调的思考力权重,也叫思考力个性。当我们把思考力的抽象体系与企业和员工的思考力个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立员工(岗位)完整的思考力体系:

岗位知识量+时空扫描程度=员工思维深度 岗位知识量+合理性分析程度=员工思想高度

员工思维深度+员工思想高度+时空制衡分析程度=员工思维广度 员工知识量+员工思维方式=员工思维速度 其中:

岗位知识量=行业知识+企业知识+岗位专业知识

员工思维方式=员工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以上内容构成了科学思维的基本内容,其中,拓展思维深度的关键是熟练运用时空扫描;提升思想高度的关键是熟练运用价值思维方**中的合理性分析;延伸思维广度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制衡分析;增加思维速度的关键是掌握一些分析上的技巧(例如文化诊断学的“十字口诀”)。关于时空扫描、合理性分析、制衡分析等具体方法,《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中有具体的阐述。在此不做重复介绍。 有的岗位强调对思考力的培育,比如策划人员;有的岗位特别需要对执行力的培育,比如管理人员;有的岗位特别强调对应变思维的培育,比如营销人员。员工文化建设一定要与岗位需要结合起来,员工文化只有与岗位需要和岗位特征结合在一起,员工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才能纳入企业的创造力体系。有鉴于此,我们把文化诊断学运用于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以建立企业创造力体系和提高员工文化素质为根本,致力于提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岗位思考力水平,并通过他们的带领作用,提高整个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水平。

本着培养和提高岗位思考力的目的,文化诊断学正在举办一系列关于岗位思考力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当然,为了使学习和训练更具有针对性,我们首先需要对参与者进行必要的岗位思考力测评,然后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的提供改善岗位思考力的学习方法和建议。具体内容请阅读并参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岗位思考力测评》。

问:什么是岗位思考力,岗位思考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曹政钧:今天,全球性的竞争已经把我们推向创新型社会和市场细分的时代,无论是竞争、创新、还是市场细分,都离不开思考力的提升。对于管理而言,如果有压力就会产生相应的工作动力,但是,要使这种工作动力达到必要的执行效果,必须提高岗位思考力。因此岗位思考力与岗位执行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所谓岗位思考力,指的是一个人为完成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岗位竞争所需要的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和思维速度。在物理学上,力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其实,思考力也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首先,思考力的大小取决于思考者的知识和掌握的相关信息量。如果没有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产生相关的思考活动,因此,一个人知识和信息的丰富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考活动。

(2)其次,思考力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着思考目标形成的思路。思考者有了方向和思路,思考才能集中精力,形成思考的统一性和方向的一致性,从而产生思考力。如果思考没有目标和方向,思考就会精力分散、思维紊乱,从而也就不能产生我们所需要的那种思考力。 (3)作用点也叫着力点、“爆破点”,必须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且集中在其中的关键点之上,这样的思考活动就会势如破竹,拨云见日。如果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就会出现胡思乱想、东一榔头西一棒,思考就会停留在事物表面浮光掠影,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从思考力结构的完整性上,离不开以上三个最基本要素,否则,思考就不能形成力的结构,从而也就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假如一个人的知识和信息量与自己的工作需要相关度越大;思考方向与本职工作的目标结合越密切;思考活动对具体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把握越准确,这时就能够形成和提升一个人的岗位思考力。反之,如果一个人很有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无关;或者思考活动活动与自己的岗位目标没有联系;或者思考活动不能把握工作关系中的关键环节,那么,尽管他善于思考也无法产生很强的岗位思考力。也许,这样的人可以对很多事情夸夸其谈,但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很难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从思维方式的完善性上,没有思考活动就没有思考力,思考力是在思考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当一个人思考如何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如何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的时候,就在岗位思考力的意义上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这种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实质上也是岗位思考力水平的综合反映。具体说来,它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体现的:(1)目标合理性程度;(2)方法可行性程度;(3)组织有效性程度;(4)资源配置科学程度。如果目标不合理,就很难产生可行性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可行,就不可能构建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执行体系;如果组织方式不合理,就很难科学资源配置;如果资源配置不科学,就达不到良好的执行效果„„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构成了运作上的一体化关系。思维是存在的反映,思维对这种一体化关系的把握程度,就是文化诊断学所说的思维一体化水平。思维一体化是对各种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从中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岗位思考力水平。

问:企业文化建设最关键的是什么?

曹政钧:一个企业要经营、要发展、要创造,需要多种力量的合力推进,这些力量包括约束力、激烈力、竞争力、发展力、导向力、决策力、凝聚力、执行力、思考力、理解力、创造力、领导力、生产力、营销力、物力、财力、人力„„等等等等。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企业成为一个“力”的集合体。尽管这个集合体非常复杂,我们认为,只要抓住了企业的思考力、执行力、凝聚力,就抓住了这些力量的关键。这三种力量在企业创造活动的对象化过程中会派生出一系列的力量,合力推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思考力是前提,执行力是根本,凝集力是关键。

问: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

曹政钧: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现在非常多,做法也各有特色。其实我在关于真理的结构理论中已经阐述过这个问题。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价值标准不一样,对事物的定义偏重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的说谁就是完全正确的,谁就是完全错误的。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同做法,各有优点和缺点,没有十全十美的做法,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信息社会企业需要有一种驾驭文化的能力,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对文化的借鉴和批判能力。所以,我提出了文化诊断学,并开展了关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岗位思考力的测评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方式上都是以应试教育和知识灌输为主,不太重视对思考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模式容易造成人们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上缺乏职场竞争能力,导致执行力的欠缺。进行岗位思考力测评能够帮助人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一个人的职场竞争能力,并能够将这种职场竞争力转化为工作执行力。基于这个原因,岗位思考力测评对其它工作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参与者只要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岗位思考力测评》表答好之后发到文化诊断学邮箱。收到答题后,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对参与者的思考力水平和思维特征做出诊断,然后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的提供改善岗位思考力的学习方法和建议。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提高员工的岗位思考力水平,其次通过建立岗位诚信行为体系,将岗位思考力与岗位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二者的相互转化和彼此反馈中提高员工的岗位竞争力,然后通过创造力整合机制打造企业凝集力,形成企业文化。所以,我们的做法与别人不太一样。如果您要我给企业文化下一个定义,我曾经说过: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特定实现方式。这个定义比较适合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大、中型企业,对于一些垄断经营的国营企业,这个定义不一定合适。至于您刚才问道,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以及我们文化诊断学在执行过程中与它们的差别,如果初略的做一个分类,除了文化诊断学的运作方法之外,还可以区分出这样四种基本模式:

(1)以导入CIS为着力点的企业文化运作模式。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大多数企业都喜欢以导入CIS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首先由理念体系出发,然后到规范体系,再形成一套形象识别系统,并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加以渲染和推广。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有比较固定的模板可以套用,不需要太专业的人员和太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实施,这种文化模式有利于企业形象宣传和形象识别。缺点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深入程度不够,表面化、形式化;企业文化与员工心里契合程度不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程度不高,从主观出发,好大喜功的现象比较明显,通常会导致企业资源浪费和形式主义,出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千般一律和“两张皮”现象,也容易造成员工的反感。

(2)以目标任务为着力点的企业文化运作模式。

完成任务高于一切,围绕着完成任务展开一系列的文化激励和奖惩措施,只强调目的和结果,不关心手段和过程。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优点是:比较注重实效,短期成效比较明显,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员工参与的积极性程度比较高。缺点是:企业缺乏核心价值观念和长远规划,企业发展缺乏持续性和统一性,短期行为明显;割裂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甚至会出现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反文化”现象。

(3)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的企业文化运作模式。

企业出现了什么问题就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企业文化是隶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实用性工具。通常,企业老板就是本企业的文化创立者和导师,不需要设立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机构,不需要专业的企业文化工作者,也不需要在文化建设上有大的财力投入,比较适合小型企业。缺点是: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老板的文化素质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企业文化没有从老板文化的录属关系中独立出来,没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价值,企业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老板文化”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受制于老板的文化素质。

(4)以弘扬企业价值观念为着力点的企业文化运作模式 通过提炼企业价值观念,要求员工接受这种价值观念,从而使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适合企业需要的那种改变。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优点是:企业价值观念决定和支配着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能够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那么就能够使一个人得到最彻底的改变,因此这种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企业和员工的灵魂。缺点是: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文化积淀过程,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形成和改变的。这种企业文化运作模式由于在操作方法上急功近利,没有从文化创造力的本质要求上达到企业价值观念与员工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通常,企业倡导的核心价值与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不统一,难以产生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心里契合。

问:那么,您是如何展开企业文化建设的呢?

曹政钧:当前,市场竞争具有普遍性。竞争迫使企业需要获得精神上的优势,并需要将这种精神优势转化为物质优势。这个获取精神优势和转化物质优势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其中创造力、竞争力、发展力是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基本需要。我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力、发展力来自对员工竞争力、创造力和发展力的整合。也就是说,如果员工缺乏竞争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那么企业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提高员工的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整合为企业的创造力体系,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所以,我认为员工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其中,岗位思考力构成员工文化的重要内容。

当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果片面强调员工思考力水平,有可能造成这样两个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一、员工个人思考力水平破坏了团队凝聚力,产生个人主义和自由散漫思想;

二、如果目标不一致,往往存在这种情况,员工的能力越大,对团队精神的破坏性也可能越大。因此,必须建立员工(岗位)诚信行为体系并驾驭员工(岗位)思考力体系。如果说员工思考力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那么员工诚信行为体系建设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以员工岗位知识为基础,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应用文化诊断学的三个思维工具提高员工的岗位思考力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员工诚信行为体系,赋予个人和团队信心、恒心、决心等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促使员工的思考力转化为执行力进而整合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此,我们把企业文化建设确定为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将在这个持续发展过程中依次确定为三个基本着力点:

(一)文化提升:结合岗位特征,建立员工岗位思考力体系,应用文化诊断学的三个思维工具,将员工的岗位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

(二)文化转化:构建员工岗位诚信行为体系,将员工思考力转化为岗位执行力、岗位创造力、岗位竞争力;

(三)文化整合:将岗位思考力和岗位执行力纳入企业创造力体系,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问:我最近收集了一些关于评论您的文章,有很多人认为您的文化诊断学和企业文化建设很复杂,对此,不知您是如何理解的?

曹政钧:企业发展的道路有多长,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就应该有多长,如果想三下五除二就把企业文化建设好了,有这种急功近利的急躁态度必定会导致文化建设的浮躁。其实,简单现象中蕴藏着复杂的道理,复杂的道理也往往可以采用简单的形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利于启发人们的思考。当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必须要有将复杂道理简单化的能力。关于这些,我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中提出过“文化建设三部曲”的说明:

第一部:理论化 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穷尽心智,使思考在深度、高度和广度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有利于行动,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有利于思考。通过理论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目的是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使复杂的事情变得更加简单。当然,这是针对企业中、高级经营和管理人员的,不是针对普通工人的。

第二部:技术化 通过着力点,根据现实的相对性条件,把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将复杂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化、简单化、条理化、流程化、标准化。

第三部:艺术化 将技术标准与主体的个性特征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下的相对性条件,达到主客体关系的统一,创造出工作和生活关系的和谐美。

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做思考力训练的时候,确实是把一些简单现象在理论上复杂化了,目的是启发他们的思考。当然,为了避免由于复杂化带来的阅读困难,我们有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学习辅导。事实上,很多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只要把它进行分解,复杂的东西就变得简单了。初次接触文化诊断学,由于很多概念很陌生,因此产生了复杂感。不过到了执行阶段,我们有一种整合方法,能够将复杂现象简单化,从而追求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状态。

有一点,我必须再三强调,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思考力要求,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个企划人员和一个基层操作工人,在岗位思考力水平上怎么能处在一个层次呢?我的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文章阅读对象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工作者,不是写给普通基层职工阅读的。当然,我同时也在做一些解释性和普及性的工作„„

推荐第7篇:企业文化岗位思考力测评

企业文化岗位思考力测评

岗位思考力是一个人为完成本职工作和承担岗位职责应该具有的对工作的分析、判断、规划和思考的能力。不可想象,一个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以及岗位专业知识缺乏基本的分析、判断、思考和规划能力的人,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出很强的行动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岗位思考力是打造岗位执行力的基本前提。

从事不同工作岗位的人需要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从而使他具有不同的岗位思考力特征。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和营销部门的业务员其岗位思考力水平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其岗位思考力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次岗位思考力测评的主要对象是企业文化工作者,也适合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其它人员,例如: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工会负责人、政工人员、部门经理、人力资源负责人等等。本次企业文化岗位思考力测评的主要目的是:

一、测评企业文化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其具备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满足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岗位的需要。并对测评对象在知识结构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提供改进建议;

二、针对测评对象的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等思考力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其思维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对象化特征,并针对如何提升和培育岗位思考力水平提供诊断建议;

三、文化是创造力的对象化,创造力是思考力的对象化——通过对测评对象的思维一体化水平进行分析,对他个人具备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质是否能够适应企业文化岗位的工作需要做出诊断,进而对如何通过改善思维方式、提高岗位行动力和岗位创造力提供诊断建议。如果您是一名企业文化工作者,或者您的工作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那么,请将以下选题复制下来,认真回答后发到文化诊断学邮箱。我们将运用文化诊断学方法对您的知识结构、思考力水平、思维方式做出分析和诊断,并为您提供诊断建议。

请对以下试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仅选择一个您认为最合理的答案),并对您的选择理由做必要的说明:

企业文化是什么?(请选择√)

(1)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特定实现方式。( )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形象和产品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并形成了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 )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企业文化是企业理念体系、企业行为体系、企业形象识别体系构成的一套文化执行体系。( )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个人认为很难对企业文化做出科学定义。( )

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化即修养,企业文化就是员工的品格修养。

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文化为什么?(请选择√)

(1)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只有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通过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生命力,也只有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影响客户和社会,因此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树立企业形象,塑造企业文化品牌,规范员工日常行为,因此企业需要进行文化建设。( )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的文化创造力,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企业文化建设很少的投入可以产生很高的回报,企业文化能够更好的促使企业创造利润,因此需要从事企业文化建设。( )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不清楚为什么要从事企业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建设在当前很流行,所以觉得企业应该进行文化建设。( )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文化做什么?(请选择√)

(1)设计企业MI、BI、VI等,策划相关的文化活动,并有计划的加以实施。( )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着企业战略规划,对员工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执行)有效性做系统的分析和诊断,并提供改进建议,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员工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把员工导入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积淀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鉴成功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对他们的成功模式和先进理念加以复制,并在本企业推广。( )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首先培养员工核心价值观念,然后通过核心价值观念主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 )

选择理由和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个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但具体实施不知道如何进行。( )

补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文化怎么做?(请回答)

问: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分为若干步骤,您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应该作做什么,在方法和技巧上,您认为具体如何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根据您个人体会,您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问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您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有什么差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对您自己当前的工作做简单的岗位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8篇:结构人类学读后感

《结构人类学》

我读的书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这本书是分上下册的,这是这本书的上册,还有一本下册是和这本一样厚的。

首先介绍下作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这位大师,他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生于1908年 ,法国人,国际著名人类学家。青年时代爱好哲学,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2009年去世,享年101岁。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结构人类学》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把这个书名分开看,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结构主义呢,是由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是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 这本书,我读了差不多有半本了,第一部分 语言与亲属关系编作者提出人类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种自然物质的一个贮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对立的两种成分,可以分开,各成单一成分,这些单一成分又可构成新的对立成分。他提出其基本结构或基本单位有4种类型︰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其他所有亲属系统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这个舅甥关系我觉得它不如前面三种关系重要,但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介绍,我不太理解这种关系。第三部分 《巫术与宗教编》研究的是巫术的结构,它发挥功能的机制和效应,我对这部分和下册的神话和仪式非常感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只看了巫师和巫术这部分,它提到一点,巫术的效力是以信以为真为条件的,而且他有三个互为补充的方面:首先,无视相信他的技术的效力;其次,巫师所治疗的病人——或者说受其迫害的无辜者——也相信它的威力;最后,犹如一个引力场那样时刻发挥着作用的公众舆论的信念和要求,巫师和他的病人之间的关系受到这一引力场的规定,而且身处其中。第四部分《艺术编》中,他介绍了北美西北海岸、南美的卡杜维奥印第安人、新西兰毛利人和中国,这几个地区是隔着海隔着山的,但在在其艺术中都运用裂分表现手法。什么是裂分呢?举例。至于产生这个四个地区都出现裂分表现手法的原因呢,貌似是由于这种图案象征着一种权威。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是由文化关系构成的,而文化关系则表现为各种文化活动,即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思维活动。这一切活动都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因素--信码(符号),不同的思想型式或心态是这些信码的不同的排列和组合。他试图找到对全人类的心智普遍有效的思维结构及构成原则。

除了这本《人类结构学》,我还在网上下了一本《忧郁的热带》,刚开始看的,这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几个最原始部落里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他把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相比其他作品的艰涩难懂与少人问津吧,《忧郁的热带》这本自传体游记民族志,文笔流畅优美,充满诗意,挺有意思的。

推荐第9篇:读后感结构模式

读后感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所以,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读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如何写读后感!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指导学生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二不二要。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读后感;感点;实际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作者等。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初读《小音乐家扬科》我们知道文章记叙了具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引导学生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细细品读文章,可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文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夺去小音乐家扬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如此幸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感点: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张飞很莽撞。二是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可以看出刘备态度很谦恭。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从中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我们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复读这个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点,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作为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

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我们说,“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小学生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复述原文,没有做到简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编乱写,说道理时空发议论,而缺乏身边的实例。写读后感可以说经验,也可以谈教训。大多出色的读后感,总是受原文内容或情感触发,从而引起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思考。读后感,是有“读”有“感”,“读”、“感”结合的。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无论用哪种方法写,必须叫学生做到二不要;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以《时光老人的礼物》为例,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孩子们对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很珍爱,表现在哪里?你觉得应该珍惜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吗?平时你有哪些珍惜时间的事例或不珍惜时间的做法呢?以后你会怎样对待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就把文章内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倾吐真实心声。而在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时,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都应允许他们大胆自由地写,如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那么他们的读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推荐第10篇:关于《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思考与表达》的培训总结

关于《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思考与表达》

的培训总结

在领导的重视下,行政人事部的组织下,部门同事的支持下,今年7月有幸到深圳参加为期两天的《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思考与表达》课程的培训。课程通过四大模块,以思考、表达、问题、共识四个层面,通过具体案例及小组互动,让我系统掌握如何短时间内组建逻辑框架,高效组织语言汇报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撰写PPT及工作总结。以下我将围绕结构思考力的课程结构来谈谈个人的学习收获。

一、透过结构看思考

此项是结构思考力最为核心的理念。思维是行动的指挥棒,只有思考的过程有结构有条理,问题的推理才能全面、有层次,能高效的指导行动。理解运用结构思考力认知世界的基本理念,能够形成严谨的结构思考习惯,在面临任务和问题时,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从多个侧面清晰而全面的进行思考。

二、透过结构看表达

有了好的想法,更要能表达的清晰。众所周知,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推出的“电梯演说法”,即在30秒内表达清晰你的观点。这种短时间、高效能组织逻辑及语言的能力是每个职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掌握快速组织思维的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能使领导更好的理解并记忆自己的观点,更有效的说服他人。

三、透过结构看问题

工作中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紧急突发的情况,怎样从焦虑、迷茫的状态中,快速定夺可行方案,是我们亟需掌握的技巧。跳出思维局限,发现问题本质,可以快速收集有效的信息,并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具体原因,并制定有效解决方案。

四、透过结构看共识

有了结构化的思考及分析,如何通过PPT的设计及包装,将你的观点中的关键词、数据有效提出出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形成有效沟通,是方案能否达成共识的关键因素。在部门内训及年终工作汇报中,我们往往会使用PPT辅助我们的陈述。为了更好的说服他人,引起共鸣,将总结报告中的问题结构化、运用类比、并列、高频关键词、大数据等方式进行呈现,是将表达更好外现的方式。

通过结构思考力的学习,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更提升了如何将碎片知识系统整合的能力。从宏观看微观,从整体看部分,打开了视角,拓宽了思维边界,全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公文写作、汇报能力。我也愿将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部门内训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共同勉励,提升全部门的结构化思考能力。

文化推广部

张雯 2016.8.23

第11篇: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执行力

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执行力近期街道党工委提出“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执行力”的思想大讨论,号召广大职工积极为街道献计献策,促进街道管理上新台阶。作为街道的一分子,我应当与单位同进退、共荣辱,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拓展思考力,增强执行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街道发展需要,为街道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坚持不懈,提高学习力。

古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事物、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没有学习力就谈不上竞争力,提高学习力就是增强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我们要身体力行,努力养成不懈追求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良好习惯,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努力做提高学习力的实践者。

从街道发展的角度来讲,要想在全区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整个组织不断学习;而从个人发展的愿景来说,不断学习也是每位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保障。建办人正是牢固树立了这种“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不渝提高学习力,才使我们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深知“知识就是力量”,总感觉到时光易逝而知识老化。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日新月异,更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日子里,

我将一如既往搞好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争取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质量更高,以更好满足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拓展思路,激发创新力。

有人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所有的计划、目标和成就,都是思考的产物,可以这么说,思路决定出路,思考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成大事者在其摸爬滚打的一生中都曾留下大量思考的足迹,他们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难题。而那些懒惰平庸的人,他们往往不是不动手脚,而是不动脑筋,这种习惯极大地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所以思考力是各行业推崇的优秀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之一。

随着时代的推进,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然层出不穷,这要管理者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拥有卓越的思考力,这样才能打开转变观念的门,迈出思想解放的步,走向开拓市场的路。要认真研究街道分管工作目前所处的环境,找出影响本单位的环境因素,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各方面因素做详细分析,判明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扬长避短,做到知彼知已,才能百战不殆。

作为一名党员,我虽然不能大刀阔斧、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我完全可以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多想一些为什么?应该怎么做?有没有更好、更有效的办法?结果会怎么样?努力要做到忙而不乱,不会因为忙于完成任务而缺乏系统的思考。要真正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

坚定不屈不挠的斗志,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领导分忧,为街道添彩。

三、真抓实干,增强执行力。

执行力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竞争力的核心,执行力,对我们每一个职工而言,就是要做一个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人;做一个去除世俗浮躁、保持心境宁静的人,做一个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做好工作的人。

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想把一封信送给古巴的军事首领加西亚,这封信将决定战争的命运。但加西亚将军在丛林里作战,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这时,一位名叫罗文的中尉接受了任务,并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罗文接受命令时,“谁是加西亚”、“他在哪儿”、“怎么能找到他”、“为什么要让我去”等一系列问题困绕着他,但他没有任何借口地执行了。在经历了“勇闯牙买加”、“海上遇险”、“丛林枪声”等艰难险阻之后,他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信送给了居无定所的加西亚将军”。这就是“罗文精神”——“执行没有借口,创新永无止境”。

时隔多年,重温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这部励志作品,我仍然感触良多。我想,街道需要“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更需要需要“罗文精神”。

不是吗?我们要创建一流的精品街道,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作为街道的一员,我们同样需要具有罗文那样的高度责任感、绝对忠诚度,还应精通业务,具有顽强的意志力。管理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常工作枯燥而琐碎,许多事情都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日久才能见成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克服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折不扣做好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提高学习力积聚能量,拓展思考力产生激情,增强执行力收获快乐!我想,一名优秀的党员不管他具备有什么样的品质,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一定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担当的人。所以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不断攀登前行,超越自我,前进的路上才能不掉队,不被淘汰。

第12篇:思考力、表达力和行动力

思考力、表达力和行动力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

什么叫领导力?我觉得领导力就一句话,获得追随者的能力,有多少人愿意跟你走,有多少人愿意站在你的旗子下,这就是领导力。领导顾名思义,领就是领袖,导就是导师。“领”侧重在哪里,就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干,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导师是什么?韩愈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还加两个字,“启智”,启发智力。否则,自己满脸脏东西,号召别人讲卫生,台上他说,台下说他,有什么用?

我今天跟大家讲,实际上给我自己又平添了许多压力。领导力重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首先要有四个“三”,即,“三力”、“三心”、“三谦”、“三识”。一要有思想力,表达力,行动力。二要有平常心、平和心、平实心。一个草根出身的平常心,都是从奴隶到将军,对事对人要有平常心。处理关系要有平和心。工作上要有平实心,即实实在在,不哗众取宠。在待人接物上,要三谦,谦虚,谦和,谦让,讲人的修为。在工作过程中要有三识,有胆识,学识,见识。没有这几个要素,估计领导当的会很难过。

那么最重要的是思考力,思考力讲应该是万力之源,衡量一个领导好不好,很重要的一个标志,一个标准,就是他的思路高还是低,眼界宽还是窄,格局大还是小。所以作为有思考力的领导,我也编了几句话,“站得高,看得远,想全局,抓大事,睁只眼,闭只眼”。一个好领导站得高,看得远,讲全局,抓大事,抓住本质,抓住要害,用毛主席的话说由表及里,这是一个领导的基本要素。透过现象看本质,同中看异,异中看同。当领导要像蝙蝠一样,蝙蝠是一个兽,外行人看它像只鸟,会飞。内行人知道他是个哺乳动物,是会飞的兽。一个真正好的干部,到基层去,工人要看你像干部,干部要看你像工人。干部一看你这人满身泥,满头汗,跟大家甩开膀子干,跟工人摸爬滚打在一起,他觉得这个人像工人一样。而跟工人兄弟们在一起,分析问题有条有理,大家觉得你有思路,像干部。所谓睁只眼,闭只眼,这个学问很大,聪明难,糊涂更难。我们很多同志有时候喜欢装明白,真正难的是要学会装糊涂,大事不糊涂,小事要学会装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粗枝烂叶,沉渣泛起,那才是大江大河,才能够百川归海。非要搞个一眼看到底,那就是一个小池子,这是领导的艺术。

一个领导的思维高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领导的修为程度,决定了企业的健康程度,搞好一个企业靠一个好的一把手是远远不够的,搞坏一个企业有一个坏的一把手就足够了,很多企业起落兴衰,仔细看看都是这么个道理,所以领导的修为、思路跟这个企业的发展速度、健康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在思考力上跟大家共勉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里面都有,《大学》开宗明义讲至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先修其身其德乃真,修身过程中首先要有德,德里面我觉得很重要的首先是忠义廉孝勇。百善孝为先,看一个干部,考核一下看他在家里行不行孝,你父母就是你的活菩萨,你有钱还在庙里烧香花钱求菩萨保佑,但你应先孝敬父母,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一个连兄弟姊妹都不能友爱的人,你能想象他能带好一个团队?能够把同志们带的非常友爱?我看不可能,我提倡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古训里面已经说得非常到位,平常我们的上限是道德,关键的时候我们的底限是法律,中间是管理和流程,这就是一个企业的循环。

我有三个建议:

1、内在优于外在。有大爱者必生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2、内求优于外求。要自省自悟。

3、长远优于内在。要管的持久,经常的更新,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追求一切你所需要的,你所希望的,你所喜欢的,追求来了后,要厚道载物,没有厚德将不可承载此物,说话不说错话,该说的不说,叫失人;不该说的你说,叫失言,行动,做就不怕,怕就不做。用老子的话讲,就是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就叫勇敢,战胜该战胜的,害怕该害怕的。功名利禄都在其中。

表达力是万力之魂

1、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当干部一定要能准确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基本功,因为你的交流影响你的团队,影响这个组织。要大家能够接受,要有充分的表达力,思想力是基础,表达力,才是你的思想的张力所在。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批评有些干部讲过一句话,与年轻的大学生说话说不上去,与基层员工说话又说不下去,与困难群体对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被顶了回去。为什么呢?因为你讲的是假、大、空、套的话,喊空话连野兽都不怕,如过去用喇叭赶麻雀,结果没有用。现在我们有一些干部讲话往往反映出不勤业、不敬业,到有的单位一听就是报上抄的,网上摘的,领导讲的,唯独没有自己想的,那有什么用呢,我喜欢下棋,用下棋的话讲,不是好棋也不是臭棋,那是废棋,浪费棋子,每一步棋都要走到眼子上面去,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修炼。现在讲企业家修炼十个字,琴棋书画剑,诗歌茶酒花,一种基本的素质,你才能跟别人对上去。

2、练就表达力要学会沟通。讲团结里面很重要的一条,是沟通。团结的基础是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关键是彼此尊重。沟不沟得上去,通不通得了,这里面也有很多技巧和方法。一句话要学会赞美,人都有善欲,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赞美使对方更容易肯定自己,你所赞美的往往是对方更容易坚持的和做下去的,更容易让对方做你希望让他坚持的事情。沟通没有对错,只有立场和观念的不同,所以不要争得面红耳赤,尤其是会议上,防止为面子而不要真理。在交流过程中多讲我们和您,少讲但是,少讲我,掌握沟通方法,在团队建设中是很有必要的。

在沟通方面有三种表达方式,书面表达传递的是信息,语言表达传递的是感情,形体语言表达的是态度。我在电梯里有时看见有的干部手一背,干部看着就蛮大,跟他说您好,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脸上不苟言笑,没表情,人家跟你说个好,你回个好表明你自己还活着,你心态好,别拿派作贱自己。

行动力是万力之本

什么叫领导的魅力,魅力就是未来的鬼。行动力方面提倡五项管理:

一是心态的管理。一个人要有健康向上的心态,我说一个秀才进京赶考的故事,一个秀才进京赶考,他跑到庙里去算命,老道跟他讲,你来干什么。秀才说我来赶考,我做了三个梦,你帮我解解梦,第一个梦我梦见在高墙上种白菜,老道讲你是白种;第二个梦我带着斗笠打雨伞,老道讲你多此一举;第三个梦我和我心爱的女人在床上背靠背,老道讲都上床了你还背靠背,肯定没戏,你赶紧回去吧!于是他很沮丧的收拾行李回去了。结果店小二跟他讲,客官你怎么没考就要走啊?他说我做了三个梦,店小二听了,说不对啊,你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种,是高中;你带着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是万无一失;你和心爱的女人上床了背靠背,你翻个身不就搞定了吗,你翻身的日子到了。所以说,我们的外在世界是由我们的内心世界决定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决定了外在,所以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72个,我的理解就是研究生72个,本科生三千,他对所有的弟子都没有评价,问哪个弟子怎么样,最多答:“不知也”。而惟独对英年早逝的颜回,一口一句,回者贤哉,回者贤哉。他夸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住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就是说不迁怒,不贰过。我们现在有些同志容易迁怒,经常找借口找理由,我说找借口就是逃避责任,就是放弃机会,成功=态度×能力,因为你的能力不可能是零分,你的态度有可能是零分。态度就两种,一种是积极,一种是消极。消极的态度就是零分,而零乘以任何数都等于零。我们积极的态度就应该精益求精,就应该追求完美,就应该坚守承诺,就应该又好又快。

二是目标的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建立目标,美国成功学研究说这个世界上97%的人从来没有跟自己定过目标,没有目标的人都是在给有目标的人干事,要以终为始设定目标。道德经里面讲“至虚极,守静笃”,宁静才能致远,空要空到什么都没有,静要静到地上掉一根针都听得到,而我们有没有认真的花几天时间反省自己,好好的清理一下自己的心灵,释迦摩尼最后在菩提树下悟了七天,最后修炼成佛了。有一个词叫衣钵传人,衣就是袈裟,钵就是碗,是讨饭用的,若抱着一个要饭的心态,你永远都修炼不成佛。所以要以敬天爱人的思想去设定目标。

三是时间的管理。一天多少分钟大家有没有算过?1440分钟,86400秒。一个人活到70岁,25550天,活到80岁,29200天。我已近活了一万多天了,我不知道我还能活多少天,你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那你就要改变生命的宽度。要让你的每一天过的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追求,更快乐。时间的管理就是对生命的管理,而我们在时间管理上,我看到很多会,会前不认真调查研究,会中不是那么集思广益,会后又不检查督办。你那会开着干什么?浪费时间。纪要里面该写清楚的,还是要写清楚,因为这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是对生命的尊重。

四是学习的管理。王安石讲,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光富不贵,充其量是个有钱的草莽。什么时候才能变为绅士?这都需要学习和修炼。限于时间关系,就里就不再赘述。

五是行动的管理。就是要每天行动,我说“三每三对照”,就是每人,每天,每事,对照目标,对照过程,对照结果检查,早上要开晨会,下午要开夕会。天天行动,不要停止。因为我们的水运生产,我们的船舶工业都有不可储存性,都有强烈的时效性,船一天不走,那一天时间用财务讲就叫重资产周转率就没有了,周转率就跌了。所以松下幸之助有句话,我是深以为然,他说:我们成功的时候,我认为往往是天神的眷顾。而我们不理想的时候,我认为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不要把成功一讲就是主观努力,齐抓共管,大家奋勇拼搏,当然这肯定有;但是失败的时候,也不要简单的归咎于外。你要想作一个成功的人士,追求一个成功的团队,可能这五项东西都能配符上去。

第13篇:中国人失掉独立思考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独立思考力了吗

广西贵港市高级中学1121班 第一组原创作文

人是思想的芦苇。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的时代,才是拥有蓬勃生命力和向前发展的不竭力量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万花齐放,彰显着中国人独立思考的个性。然而随后而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开始为中国人思想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从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到上世纪对苏联的亦步亦趋,再到不久前的另类“反日爱国”浪潮;中国人身上似乎贴上了固步、盲从、愚昧的标签。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独立思考力了。

如果单据这些现象而论,中国人的独立思考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一个国家,在自身能力孱弱之时,就容易受到外界许多所谓“先进”思想的影响;而从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逾百年之久,学习世界“先进”也超过了百年时间。在中国努力融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国内社会必然也会出现“随大流”的趋势。而且,就一般来说,跟从大多数人所作出的选择,在正确性上和风险上都有较大的保障。因此,不能单以这种群体化取向的出现来判断“中国人失掉独立思考力了”。事实是,这种选择恰恰说明了人们对现状和潜在风险作出了评价,是思考后作出的选择。

退一步说,就算在这样的历史社会背景下,也不能否认有独立思考力存在于中国人中。尽管他们可能力量单薄,只能在社会的洪流中激起一朵浪花;也许他们被当做“异类”;也许他们的努力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够得到认可,但在西方,布鲁诺、牛顿、达尔文等人已经证明——只有思想的交锋和对立,哪怕暂时被看做是荒谬的,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反过来,一个进步中的社会,也必然存在着这些“有独立思考力”的人。

而现在,对于单纯的部分人认为的“盲从”、“随大流”现象,也不过是忽略了人对环境危机所作出的本能反应罢了,缺少对人情感表达反射性的宽容。因此,说“中国人失掉独立思考力了”,即便不是万无道理,那也是极端片面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反思历史的人、剖析当代的人、探寻未来的人。

唐太宗回望过去,得“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休养生息;鲁迅洞悉时局,思“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强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和答案,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之实,弃医从文,治国民“思想”之疾。邓小平打破僵局,勇于创新,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历史少了李世民的勤政爱民,就少了一个让人称赞的“盛唐时代”;民国少了鲁迅的如椽巨笔,就少了惊醒沉睡的国民的尖刀利器;中国少了邓小平的“另类”探索,就没有21实际伟大的民族复兴!

时光是抹不去独立思考的光辉的。这一类独立思想的人们,在现在又何尝少呢?他们确信,不受欺;他们相信科学,追求真理;他们大胆挑战,勇于创新,不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还是大胆的中国梦的提出,都彰显了中华民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品性。

华夏之族,独立思考之民族也!

第14篇:我们的思考力去那里了

“我们的思考力去哪里了?”

——听重庆大学第三届“五四青年论坛”有感

5月5日晚七点,由重庆大学马研会和重庆师范大学中特会联合举办的重庆大学第三届“五四青年论坛”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DZ126举行。思想的牧场,灵魂飞翔的天堂,引发青年的畅想和思考。由重庆师范大学毛燕同学主讲的“我们的思考力去哪里了”深深地触动了我。

当下,社会物欲横流,这是个经济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海量的世界,那么如何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日常社会中,很多人的通病之一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思考,盲目跟风随从。今天网上说穿黑丝袜迷人,说不定明天世界的某个角落黑丝袜就流行一时;今天某某专家说某个股市价值可观,明天就有大批股民跟风投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四大名著,现在已经少有人看它的原著了,而是去听各位学者专家们的见解,学者怎样说就是怎样,试问:“我们的心是否还保持着自己的思考力呢?”

种种迹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思考力已经在逐步褪化了。连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这些很简单的问题,整天也纠结不已,痛苦不堪。试想,来到世界,我们到底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来到这里,我们的下一站又是什么,少有人考虑这些了,很久很久。

大学生青年乃是国家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面对如此之混沌状态,怎能担当起国家和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是时候该醒醒了,是时候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未来之路该怎样去走了,是时候过一把属于自己的生活了。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遵循自己内心真诚的渴望,扬帆远航,做回真正的自己。

“思考力也是一种力,它也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在信息海量的社会里,我们不要做游离的孤魂野鬼,而要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航向,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将自己的重心作用在事物的深层底蕴之处,透表窥里,让自己思考起来,才能让自己的灵魂飞起来,做一个独立的自己。

第15篇:智能的结构读后感

《多元智能理论》读后感

南直中学 杨文赫

《智能的结构》是专门为教育工作者而撰写的教学指导书。

读了《多元智能理论》这本书,我感受很深,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孩子们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发现天才的眼睛。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有“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每个人都达到一样的目标。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才能制定“存异”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孩子个体差异,智能面前人人平等。

多元智能理论的正式提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该院《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正式提出。 7年后传入中国大陆:1990年光明日报出版中译本。

全书主要包括“背景”、“多元智能理论”和“意义与应用”三大部分。

作者依据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智能”的概念,并确认符合“智能”的八个判据,1993年,提出人类至少存在7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即多元智能。 7种多元智能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1997年又提出2种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1995)、存在智能(1999)。

在书中,加德纳不仅详细陈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字里行间更展现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与借鉴的优秀品质。 第一个品质是质疑权威的勇气。当时心理学界广泛推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得出一个智商的正整数,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智能。面对主流的认知,加德纳毅然决然地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类智能的新理论,并提出了极具

说服能力的证据,说明存在若干种相互独立的人类智能。

第二个品质是字斟句酌的严谨。正如对“智能”的命名,便是通过对“能力”或“天赋”等词汇反复比较后作出的选择。同时,加德纳对每一种智能的阐释,并不是主观的杜撰或是臆测,而是依据生物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广泛列举实例,通过大量有力的证据,论证其理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种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第三个品质是广开言路的谦逊。书中,每每解读某种智能时,加德纳都指出了自己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与不当之处,并单列一章“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评论”,开展“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评”。正如加德纳在书中针对多元智能理论广泛推广后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化时所言:“人一旦将自己的思想向全世界公开,就再也不能完全地控制这个思想了,就像人不能控制自己基因的‘产品’——自己的孩子一样。多元智能理论现在已经有、将来也会有她自己的生命,不会因为我的愿望而改变。”这种谦逊与豁达,正是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品质。 第四个品质是永无止境的创新。当多元智能理论在全球掀起变革浪潮时,加德纳并没有坐吃山空,而是不断地根据新的生物学知识重新思考智能的本质,不断地完善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著成《重构多元智能》一书。

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倡的,人类具备多种多样的智能,但每个人的智能的结构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人其强弱的智能各不相同,教育的作用是认识到孩子智能的差异并挖掘其最大和最适的潜能。而师者,作为教育任务的执行者,应时刻秉持谦逊、严谨的态度、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基于孩子的智能轮廓,施加恰当的引导与培育,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今后在教学中将这样做:

一、“积极乐观”地面向学生。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也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据此,我们应该树立起这样的学生观: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被区分为“好生”、“差生”,他们只是些各具自己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为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是我们应该确定的努力方向,尽力做到——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并将自己的成功敢于向他人展示,这样就能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最恰当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实施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的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狭窄化。而特别是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筛选,使之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生活化。也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来组织教学,做到“为多元智力而教”、“以多元智力而进行教”。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性教学”也是加德纳非常强调的,他认为,“智力是取决于个体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已被认识的潜能或倾向。单一智力或多种智力一直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他强调智力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能有效表现。他认为,理解智力不能脱离学习者所持的文化,只有在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智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情境教学中,他非常重视“项目学习”,他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使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智力、发展各种智力。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是研究性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也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有效的问题情境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因为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教学水平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求知心理和教材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而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改进教学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要亲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以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还可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造成结果表面上一无所获的局面,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恰当选择”教学策略。

“多元智力理论”特别强调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智力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情境而有所不同;每一个体都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这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关键领域,当然每一个个体也有其弱势的领域。据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特殊的巨大潜力,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发展。

第16篇:中国文化深层结构读后感

民族重振,亟需文化基因改良

——————品读孙隆基先生《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最近找到一本上世纪80年代的禁书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新版,尽管内容已经删节,但还是看到了一本与柏杨等学者完全不同的对于国民性的解读。作者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他祖籍浙江,生于重庆,曾先后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美国等地生活,对各地的华人文化圈作了细致深入的观察,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身上,他发现了很多相同的文化特质,并确定这些特质是从古至今未曾发生过变化,对此他进行了深刻探讨。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法进行中西方的比较,指出这些基因文化对当下现今中国人的习惯和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指出评价中国文化不要走前人的道路,不要习惯用马列主义去进行分析,因为有了这种框架,判断的标准,在人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让人们习惯的去根据理论或者标准到现实中找这样的现象规律。作者认为,良知系统这个新的概念可以作为讨论中国文化的第一步。良知系统就是一个文化的深层结构,它虽然从古代就存在了,但依然是现今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文化行为,这些行为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这些文化存在到至今要归功于中国历史形态的超稳定性。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中国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作者提出了“心”、“身”的概念。单个的中国人只能称为“身”,在社会关系中,至少要两个人之间,才能称为“心”,两者也就构成了中国人的良知系统。论证了“心”、“身”关系之后,以此为主线,通过中西方对比和举例等手法,指出中国到底存在哪些“深层文化”,它们对当下中国人造成了哪些不良行为和嗜好。

第三部分,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上升到国家的高度,阐述中国文化深层结构对古代、近代与当今社会在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如 “夷夏之防”,认为正是这样的深层文化,导致近现代中国的各种政治弊端,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现代中国人政治行为的文法规则,正是中国深层文化的外在体现。

本书的最大的独到之处,是作者用语言的文法结构来比喻文化的深层结构,并力求罗列这个结构的“内在关联性、其可能性的扩散以及扩散的形态”,独辟蹊径,使得本来晦涩艰深的文化解读变得有趣起来,雅俗共赏,获得了最大的受众,这是本书历经三十年风雨飘摇仍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本书从结构主义视角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分析,对于民主党派应该颇有启发。

中国社会的运行特点与其它民族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来说,其它社会一般有一个动态的运行目标,近邻日本,自认是太阳神的子民,天生就应该一直成为世界的领袖,因此全社会上上下下都有强烈的紧迫感,不断追逐世界强国的脚步,害怕被其它国家超越。惊人相似,岛国英国,强调国家的运行目标就是雄霸天下,最终成就“日不落”。反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形态振幅很小,基本在一乱一治的周期中轮回,当出现政权与民众不能相 “养”,社会就趋于大乱,当政权和民众相互“交心”,相互能够安身、安心,社会就呈现大治。只有遇到外族入侵,才能调动整个社会的趋同性,一致对外。中国内部形形色色的圈子,始终在发挥作用,了解中国的洋人眼里,中国的内部有无数个中国。甲午海战后,南洋水师去找日本人要求归还其战舰,理由是战争是北洋水师和他们打的,与南洋水师无关。大清王朝覆灭之后,各地纷纷宣布独立,即是各个圈子迫不及待抓住这个机遇自我强化的表现。但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圈子之间既寻求独立,又需要互相依赖,这与中国人文化结构中的儿童化相互依赖有关,总要通过他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漫长的中国社会,如果总结其发展目标,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镇止民心,使之少知寡欲而不乱。然而, 不乱,则不动,不动,则社会无法破旧立新。所以,中国社会的发展基调是静态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性设定和社会深层结构所造成的。当年自上而下地发动了由下级来反对上级,由社会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对中国千年文化特质冲击巨大的革命,毛希望通过这样的运动来打破中国的二人结构,通过串联的方式来打破狭碍的圈子。但中国文化深层次结构的复杂性远超越了包括*策动者的预设,最终文化大革命旧的既破,新的未立,导向了人性的无所适从,传统道德规则土崩瓦解,迷茫的人性在改革开放以后彻底走向崩溃。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如此顽固,任何全新的改革,必须能够触及文化结构的关键构件,以壮士断臂的决心,摒除文化传统中深为有识之士痛绝的劣根性,伟大的中国梦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第17篇:思考力:校长文化的核心要素

思考力:校长文化的核心要素

——参加扬州市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有感

(2009年12月)

江都市仙女镇双沟小学李新梅

邮编:225200电话:13626115158地址:江都市仙女镇双沟小学

近期,我荣幸地被邀请为江苏省扬州市第四届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的嘉宾之一,参与主题为“文化:学校的核心发展力”的沙龙讨论,感慨颇多。

平心而论,作为一名既无深厚理论功底,又无丰富实践经验的小学校长,平时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只是零星而不系统的,更是缺乏理性的。

所以,当拿到“作业题”时,便首先强迫自己进行了一番“轰炸式”的学习,将所有与学校文化相关的书籍、网络资料一股脑儿地装入脑中,然后才梳理出自己的头绪和思路,撰写出了题为“寻找自身文化生长点,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文章,反复研读自己的文字材料,自感应当是比较理性和成熟的了。

然而,当会议安排我们与沙龙主持人,江苏省原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所长见面交流后,我的“理性和成熟”竟一下子变得不堪一击起来。

当我把自己的观点归属到“学校行为文化”版块,成所长便连续发问道:“你不觉得你所谈的实际是课程文化吗?”“你认为到底什么才是学校行为文化呢?”“如果你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你今晚思考一

下这个问题好吗?”

带着成所长布置的又一道“作业题”,我重回宿舍再次搜索相关答案,可是,直至深夜十一点我仍然一无所获,因为我所能感知的资料中,有关学校文化的下延概念,理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包括课程文化等都有比较系统的阐述,惟独行为文化内容很少,即使提到,也只是片言只语,或是阐述的观点本身就比较模糊。

我一下子陷入到了迷茫和困惑当中,更不敢想象,如果还形不成自己的观点,明天将如何登台面对犀利敏锐的成所长、面对台下数百名校长关注的目光。

就在我的思维陷入枯竭时,忽然之间联想到了“企业行为文化”,连忙搜索关键词,一下子很多有关于“企业行为文化”的词条进入我的视线,系统了解之后,我再将她移植入“学校行为文化”系统当中进行自己的梳理、归纳和提炼,作业完成的那一刻,我终于可以如释重负了。

第二天的沙龙活动,当进入到主题发言版块时,我着重阐述了三层观点:“文化与行为的关系”、“我所理解的学校行为文化的内涵”、“我们学校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行为文化的”。

记得在我发言时,成所长情不自禁地插话道:“哎呀,你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真的非常不简单,我应当向你学习!”

回来之后,再次回味这个特殊的学习、历练的过程,我得出的深切感受是:思考力是校长文化的核心要素。

作为一名校长,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培养自己的文化构建能力

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校长建构出自己的文化体系后,才有可能构建自己学校的文化体系。

而校长文化的核心要素便是思考力,如果作为校长,凡事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你的学校便不可能有丰富的文化,即便会有,也只能是“复制品”,既没有个性,更无法持久恒远地发展下去。

培养思考力的途径惟有静下心来多花时间进行深入有效的学习。会议期间,成所长借过我一部厚厚的有关文化的理论典籍,打开书页,那一个个圈圈点点的符号,一道道横线、波浪线符号,一个个着重点符号,让你不得不由衷地感慨:一位学识如此丰厚的老者竟然还能如同小学生一般地对待学习,相形之下,我们的学习太肤浅,我们的生活太浮躁了!所以面对成所长这样的智者,我们的思考便显得苍白无力,就像一株随意栽插在沙堆上的小树一样,注定无法生根、发芽、长叶和开花。

诚然,思考是一种艰巨的、异常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但这样的痛苦,正是培养我们思考力的强大的力量。身为一名校长,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校长文化,不可能实施智慧型的管理,当然也无法真正体会到做校长的快乐。

美国哲学家安·兰德在《理性的声音》中写道:“有智慧的人的最高道义责任便是保持其健全的大脑和完整的自尊。”我想:作为校长,我们需要不断倾注心力去学习,在学习中丰富我们的思考,在思考中涵养我们的智慧,最终引领自己成为一名文化校长。

第18篇:领导干部要强化思考力和执行力

领导干部要强化思考力和执行力2011年09月19日 09:46:50 来源: 学习时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分享到新华微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必须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坚持民生优先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主线,描绘了我国强国富民的宏伟蓝图。“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能不能实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考力和执行力尤为关键。 执行力的核心是“做”和“干”,就是要把决定了的事情变成具体的行动,推开和推进工作,有效地完成目标任务。执行与落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执行比落实更强调下级对上级、个人对组织的负责态度;落实着重结果,而执行既看结果,也看过程;落实强调的是扎扎实实,执行强调包含扎扎实实在内的战斗力、推动力、创造力。可见执行力包含着我们每个人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责任心和责任感又来自哪里?来自于思想认识,也就是思考力。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理论家和学者总结了很多,比如有人认为领导的能力包括洞察力、思考力、决策力、组织力、影响力、执行力等等。在这诸多力当中,最核心的有两力:即思考力和

执行力;这两力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了务虚与务实的结合,正如一个人行走一样,一脚抬起,一脚落地,这样才能往前走。抬起的脚管方向,就是思考力,落下的脚抓落实,就是执行力。人们也常说,思考力是万力之源,要提高执行力,笔者认为在思想认识方面有这么三点,在具体实践当中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第一,强化思考力和执行力,力求做到把爱岗敬业当成一种习惯。一个人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就是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感的表现,就是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在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就是等于一个人在自己自由通行的路上设置了障碍。这就说明做事必须先看心态,以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干事,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也决定着一个人价值的大小。领导干部的爱岗敬业就是要体现在,在不同岗位上勇挑重担,敢于担当,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团结带领每一个人自觉而高标准地做好每一件事,形成爱岗敬业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二,强化思考力和执行力,力求做到把深入实际看成是一种职责。关于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掌握实情,没有人说不重要,但很少有人把它看成职责。现实中存在着不加认真分析判断的拿来主义倾向,对情况、对问题、对数据拿来就用,其结果是层层抄传,层层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做任何工作都是有基础的,如果我们对工作的底数不清、

实情掌握不够,那么我们做出的决策就很有可能失误,执行力再强也是差之千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西班牙历史上曾有一个正义化身的国王叫彼得罗一世。一天,大法官去世。国王宣布公开选拔,有三个人前来自荐,他们分别是宫廷很有名望的贵族、曾经南征北战的英勇武士、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一日,国王率众臣来到城中,百姓也纷纷来看是怎样选的。来到一个池塘边停了下来,只见池塘上漂浮着几个木凳子。国王先问贵族:池塘里共有几只凳子?贵族到池塘边数了数,说:“一共6个,陛下”。国王接着问武士同样的问题,武士直接回答:“陛下,我也看到了,一共6个”。群众窃窃私语,议论为什么这么简单?最后,国王问教师:池塘里共有几只凳子?教师什么也没说,脱掉鞋子,跳下去把凳子拿了上来,说:“陛下,一共3个,它们被从中间切开了”。结果,国王当即对着教师宣布“你知道如何执法,法官是你的了”。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本质不是靠表象就能识别的,需要去深入实际去检验。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放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职责,很有可能被形形色色的表象所蒙蔽,就会做出不切合实际的决策,执行下去就会与目标差之千里。

第三,强化思考力和执行力,力求做到把学习应用看成是一种能力。学习理论、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一个人的能力靠不断学习和平时知识、经验的积累。学习作为能力之源,其重要性谁都清楚。一个人如果光有善心和责任,而无实际能力,最多是有

执行意识,而无执行力。毛泽东曾说过:现在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尤其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新技术新知识的广泛应用,不重视学习、不持之以恒地学习,作为领导干部就会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解决民生领域内的复杂问题等方面会显得束手无策。有个非常恰当的比喻“人不学习如同停下来的自行车”。自行车静止摆在那里靠撑子,没有撑子,单靠两个轮子是站不住的。但骑起来,两个轮子就可以既保持了平衡,又可以前进。原因在于它在运动中保持了平衡。我们在科技、信息、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有的人感到心理失去了平衡,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为什么?因为世界在动,而他不动。所以,要想通过提高思考力和执行力来实现价值,只有不断地学习,而且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能力,这样,才会做到与时俱进。

第19篇:结构概念与体系读后感

结构概念和体系(林同炎编)

读后感

学过建筑工程或者从事该行业的人都知道建筑学和工程学这两门学科都为建筑物服务但实际上建筑学是偏艺术的工程学是偏技术的,参与某个工程的时间也有所差别。就因为这些原因在某个工程从设计到包括施工进入实用阶段建筑师和工程师之间产生许多矛盾。建筑师考虑的是建筑物的美观和更多的使用空间而工程师考虑的是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建筑物建造之前必须通过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然而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的时间都不一样,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是建筑师完成的部分,工程师只参与施工图设计部分。消除建筑师和工程师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是这本书的任务之一。

这本书不像其他结构教科书一样详细介绍怎样设计建筑物的每个构件,而是从建筑物整体出发,不需用要很复杂的计算公式而是用很简单的最基本力学公式来对建筑物总方案进行设计。由于所引用的力学计算简单易懂,一般建筑师也很容理解其中的原理。这样这本书成为了建筑师和工程师对某个建筑物服务的或者说设计出一个建筑物的共同点了。

这是一本每一位建筑师和结构总工程师应该拥有的书,也可以说是建筑物方案设计过程中的一本参考手册。从建筑物总体系再到水平竖向各分体系进行很系统的介绍。根据所要建的建筑物的高度和使用功能选择该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在总方案设计阶段选择好一种建筑物结构模式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总费用而且延长使用寿命或者可以降低在后期使用过程维护费,降低遭遇突发事件时的人员和经损失。总设计阶段选好合理的水平体系可以在减少在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一些改动,从而缩短施工时间。

本书还对各种荷载和结构的响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介绍了各种荷载种类和对建筑物的作用方式。这些荷载作用之后不同形状和不同高度的建筑物的反应也不同,通过这本书我们大概的了解荷载和对应的响应。

在人口膨胀的这些年代土地越来越缺,提高土地利用率是非常有效的解决土

地紧缺的问题,这样包括我国等很多国家开始建高层的和超高层。这本书专门在高层建筑这一章中介绍了各种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和受力特性,举了一些高层建筑遭遇突发事件时的情况和针对那些现象在结构形式上应该采取措施。高层建筑因为层高的原因侧向荷载和侧向位移成为了主要的控制因素。

结构跨度大时一般用桁架,大梁和空间桁架,但是跨度超过了30m之后用拱,悬索和薄壳结构体系往往比较经济。用拱结构时造成与压力线一致的话可以节省材料,不增加材料截面高度的情况下可以争得净高。悬索等专门在大跨度桥梁上用的结构体系可以用到一般建筑物上,使得建筑物受力性能和使用功能上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观点。

总结这本“结构概念与体系”是一本值得拥有值得研究的书。

第20篇: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代表作,是20 世纪历史与哲学领域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结构》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时期。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也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引起了哲学上的诸多争论。

众所周知,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立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恰恰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按这样的方式发展、也不可能按这样的方式发展。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那么,在库恩的眼中,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这个问题,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做了很好的回答。

首先,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在当时,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大家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固定下来。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当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ttern)。库恩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范式,则一个学科恐怕连“科学”都算不上,就如同今天的社会科学领域仍旧被怀疑不是科学一样。库恩认为,科学家依照既有的科学范式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累积研究成果的现象,称为“常态科学”。当常态科学维持一段长久时期后,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情境与问题,无法用现有的范式去思考,去解决,因而形成一种危机或混乱状态,这些对原有范式而言是异常的现象,使科学家必须摆脱原有范式去思考,去解决,去寻求突破,并采取新的角度,方法来思考。库恩称科学界这种企图解决混乱状态的危机之努力为“特别科学”,如果努力成功,便是一种“科学革命”,当科学革命成功后,原有的范式便需要与新的思想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范式,并取代原先的范式。这种新范式取代原有范式的情形便“范式更替”。

作为科学史家,库恩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他创造性地引入了“范式”这一概念,把它作为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作为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他运用这个新概念,比较恰当地描绘了科学发展的动态图景,使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有生动的直观性,并且充分体现了动静结合的规律,强调了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科学哲学领域完成了一场“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库恩所树立的科学形象,不仅使科学史荣登思想史殿堂,而且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洞察科学的真正本质,把握科学发展的趋势,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并总结。

《结构》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或褒或贬,毁誉不一。一位科学史家说:“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对其他一些书的看法一样。它被专家们详加驳斥而生存下来了,在这样的意义上也就成了经典著作。我认为经典著作的定义就是这样。”另一位哲学史家则提出意见说:“这是一本令人迷惑的书。因为它至少是近二十年来科学史中最有才华、最有影响的论著,而它的错误观念也是赫赫有名的。”存在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库恩范式引导下的常规科学的质疑及其意义 温伯格认为:“对‘范式’一词的争吵似乎并不重要,与仅仅一套明确的理论相比,存在更多的科学共识,这点库恩是正确的。”——温伯格对库恩范式本身的概念并没太多的质疑。但他认为:“库恩过高估计了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受他们的范式束缚的程度。库恩夸张了我们对范式的痴迷程度,而且特别夸大了在常规科学时期不注意意外发现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他完全错了。”——之后他用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这两个领域的实例研究来论证:“现代大爆炸宇宙学引入了‘标准模型’这个词,以强调我并不是把它看作每个人都应发誓真诚地信奉它这样的定论,而是看作所有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集会讨论宇宙学计算和观测时的一个共同的基础。但仍然存在像阿尔文和霍伊尔这样的可敬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们不喜欢已渐成的共识的方向。他们中的一些人攻击的正是这种共识的想法,坚持一种‘光辉的道路’的科学思想取代继续的革命。在革命中所有人都会追随他们自己的思想,而且在他们自己的方向上行进。”

在这里,库恩其实指出范式的作用是二重的:范式解放了思想,也束缚了思想;范式打开了新的思路,又把人们限制在一条思路上。因此,科学家不但要解放思想,还要善于按照一定模式进行思考,并且沿着一条既定思路进行研究。范式的历史作用正在于这种“收敛性”,这种“收敛性”使科学家团体可以“集中注意狭小范围中比较深奥的问题,仔细而深入研究自然界的某一部分,从而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因此,范式概念用于强调保持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变革之间的必要张力思想的重要性。

二、对科学革命、不可通约性的怀疑及匡正

温伯格对库恩科学革命同样持批评态度,他说“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过激部分仍然足够过激,而且我认为它是相当错误的。首先,科学家们不能在‘看待事物之间来回切换’,而且在一次科学革命之后他们变得不能理解以前所了解的科学,这是不正确的。”温伯格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来代替牛顿力学例子来论证:‘实际上,培养新物理学家的过程中我们教给他们的仍然是真正古老的牛顿力学,而且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如何用牛顿的方式去思考,即使是他们学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也是如此⋯⋯科学革命也无需改变我们评价理论的方式,以免形成不同范式⋯⋯任何地方,我都不曾看到库恩所说的在不同范式之间无从比较的迹象。我们的观点变了⋯⋯评价理论的方式是不存在突兀的改变,会使得在革命的前后不可能去比较理论的真实性。”

科学家对库恩的关于科学革命的质疑,参照实际的科学史,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运用这一观点,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才能被接受。但事实上,牛顿的理

论并没有被完全取代或抛弃,只是成立的范围被确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在限定的情形下还可以是有效的,即限定物体的运动速度比光速慢、物体的质量也不过分大的情形。而

且实际上,直到今天牛顿的力学仍然足够完美,它甚至对发射到月球上的火箭的轨道的计算都十分成功。爱因斯坦的理论作为一个新的范式出现.牛顿理论作为旧的范式并没有被完

全否定,而且现在大学里给学生教授的也是成熟的牛顿理论,是进入现代物理学的必修课,并没有发生库恩意义上的范式无法理解的困境。不过,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律被牛顿的定

律所取代,燃素说被拉瓦锡的氧气理论所取代,地质学上的均变说到灾变说,它们都可以说是被抛弃,而且都被全新的概念所取代了,后来出现的理论也不能解释早先的理论,完全符合库恩意义上的发展模式。但自牛顿范式诞生以来,迄今还没有发生过符合库恩所描述的范式的转变。正如著名科学哲学研究者陈方正先生指出的:“库恩的范式说,其实毋宁适合于未曾确定的领域——例如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那些尚处在摸索阶段的部分。在这些领域,‘范式’的确有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其转变的机制,也不能完全排除由学者群体判断所构成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范式所触及的,只关乎科学发展在某阶段的过程。”如果一门科学达到了温伯格意义下的成熟科学的特征,那库恩的范式也就没有了说服力。所以,库恩学说的不足之处可能在于把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与科学达到成熟时具有的本质特征相混淆了。

三、库恩学说的当代意义——沟通科学与人文的典范

综上发现,科学家对库恩的观点多半持批评的态度,科学家认为其模式不符合他们科学研究的实际,原因在于:库恩学说的新颖性和开放性,给不同的解读者留下了不同的想象空间,不同的流派也就对库恩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发展模式持有不同的看法。其实他们对库恩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某些片面性,要克服这种片面性,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发掘库恩学说中蕴含的新思想、新角度,充分展开他理论中有启发性的一面。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科学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纷繁复杂的阶段,科学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所言:每一个事物在本质上都是重要的,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均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我国哲学家的老前辈也说:科学和人文是人类进步之双翼,哪一翼太弱了也无法顺利起飞,哪一轮太小了亦不能平稳行驶。要知道,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文化是盲目的,没有科学精神融入的人文文化是蹩足的和虚浮的,必须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比翼齐飞,必须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驾齐驱。解决的办法既不是削高就底,也不是拔苗助长,而是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库恩的学说的重大意义在于沟通了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两个领域一科学与人文,让人在科学技术提供的生存平台上更有人性地生活。

库恩的这本《科学革命的结构》最重要的是想告诉我们,科学的正确性是有局限性的,科学永远都是“近似性的真理”。在当前的科学体系中肯定存在一些不正确,不确切的观点、法论。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糟粕”会不断的被剔除,科学规范会越来越趋近于“真理”。科学的一次次突破就是一次次的“科学革命”的过程。所以,对已有规范和常规科学的学习很重要,但是,我们要有批判性的思想,不要固定思维,要明白了科学发展的这一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我们才能把握住科学研究的方向,在遇到反常现象和问题时才不会毫无办法,科学也才能够有新的发展。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问世,不仅仅是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它的问世,有人称之为谋杀科学的事件。库恩因此也走上了审判法庭,与波普等人掀起了异常激烈的争论。《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范式”虽然论述的是自然科学,但是,它一经提出,便成为哲学、科学史乃至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本身无疑已经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并且随着当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它将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非凡意义和巨大活力。不仅如此,库恩的影响还波及到历史和哲学以外,它出版以后,在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等其他各个学科的著作中,开始频频出现了“范式”、“不可通约性”、“危机”之类的库恩式的术语。

通读这本经典之作,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我原有的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并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定律理论等,抛开这一切争论和影响,我们确实应该感谢这样一位哲学家,他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科学的新的一面。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