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1 08:38:21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淮海战役观后感

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所得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意义。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通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现在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应该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今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我们要学习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

全局观念,坚决维护和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保持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拚命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素有破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的“亮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一法三规”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实施细则》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文件,增创诚信计生先进县市,以“亮剑”的精神打一场计划生育的淮海战役,开创人口计划生育的新局面。

2011年6月23日

推荐第2篇: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纵观我国的解放战争,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罕见的。而这场战争的高潮部分又集中在三大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之一的的淮海战役堪称军史上的奇迹。直至今日,回顾这场战役时,也不得不击节赞叹,着实是一场当领导下,以解放人民为目标的精彩之战。本人有幸,同事们一起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不仅从视觉上,更在思想上收到了极大的震撼。下面,针对从这次经典的重大战役的几点理解,汇报如下:

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回顾淮海战役的整个过程,堪称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是,对比敌我双方,虽然作为我军指挥的粟裕同志的忠言直谏、后方宣传动员在决策和后勤上为最终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作为敌军的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矛盾激化、临战退缩也客观上注定了其失败的历史命运,但是,个人认为都不是是主导战役的最根本因素。结合淮海战役的大背景,不难发现:得益于辽沈战役的胜利,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实力已经和国民党的所谓机械化部队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特别是当时的民心向背,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占据绝对的上风。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解放军的胜利已然是一种必然趋势。

由此想到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人民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才是救民于水火,并且代表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确领导,党的绝对领导才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前提和保障。

二、个人不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前进,但是却可以推动其加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应该引以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的。客观上,我们认识到,无论解放战争还是和谐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伟大的中国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的成功和胜利都是可预见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取得淮海战役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每个指战员都尽心竭力的成果。这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积极的战斗、工作、学习态度,会在日常生活中客观的体现为,跟党走、听党话、做党要求和提倡的事,从而从思想意识形态上明确了代表正确发展方向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并使得每个党员和党员积极分子都能自觉地紧密团结和围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努力,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树立崇高理想,高起点严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是抱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党的战士为了这个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来实现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誓言。正是由于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导致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这群人就是群众的先进代表和榜样,也是服务人民的生力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

总结:历史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经成为过往,感慨之余,蓦然回首,深感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战略决策。我们看到,在战役之初,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是掌握有战略主动权的,他们集结着80万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重兵集团,可以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来保障军队供给。而在我党一边,物资供给上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的低劣装备,后勤给养也处于极其原始的地步,可是在民心所向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解放区的老百姓发出了倾家荡产为前线的呼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资,保障了大规模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就像陈毅元帅曾经指出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民心的向背似乎可以成为战争胜负的风向标。

对比我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贪生怕死,节节败退,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那些勇于献身的普通士兵,而当普通士兵们真正明白要为何而战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所焕发出来的能量是国民党永远无法明白和极度害怕的。从中,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光明和黑暗的强烈反差,这也从一个侧面更加证明我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我,作为党员积极分子,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仅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本职工作上任劳任怨,积极要求进步,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不断深入学习党的章程和资料,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争取早日正式加入向往已久的党组织,成为一名正式的党员。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无私奉献自己点滴能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

推荐第3篇: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

前几天和同事们一起观看了纪录片《淮海战役》,给人以极大的思维冲击,都说商场如战场,从这次经典的重大战役中让我学到了两个道理: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

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可以影响进程

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

情报=市场调研

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役部署=项目计划

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团队作战协作=项目人力+行政+财务

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团队作战协作,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才使淮海战役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负差距。

战时宣传=广告

共产党军队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号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来取得中国广大穷苦大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从现在的营销角度来看,无论是宣传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符合当时老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灵渴求的,这种成功的宣传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户者得天下。

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总之,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念!集团公司对于徐泾项目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要迎接挑战和压力,用整个项目团队的力量去影响进程,取得徐泾项目的成功。

推荐第4篇:电影淮海战役观后感

电影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

《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

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在假期观看了多部红色电影。我很喜欢《淮海战役》。现在就让我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淮海战役》属于大决战电影之一。《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对比,通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

战能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

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进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

搞好团队建设是成功的保障

淮海战役蒋介石集团为什么会溃败呢?这要归因于蒋介石领导的团队问题。影片中蒋介石集团的众多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削弱他人的力量而见死不救,等到被自己视为“眼中钉”的同伙兵团被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后,当然自己也摆脱不了被我军消灭的命运。正如蒋介石所说:“我是被国民党打败的,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这句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对于军

队中的派系之争、见死不救、一盘散沙的局面,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另外,蒋介石推行独裁统治,凡事自己说了算,部下迫于他的淫威,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时他提拔亲信、打击异己,弄得整个团队涣散无力。相反,我方领导有方,思想团结,决策民主,执行坚决,行动迅速,军民团结,士气高昂,因此胜利也就顺理成章。我看这部电影次数越多,我的感慨就越升华,思想境界就更能提高一个档次。现在出现了两部分的觉悟。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

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

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可以影响进程

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

情报=市场调研

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

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役部署=项目计划

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团队作战协作=项目人力+行政+财务

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团队作战协作,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

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才使淮海战役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负差距。

共产党军队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号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来取得中国广大穷苦大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从现在的营销角度来看,无论是宣传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符合当时老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灵渴求的,这种成功的宣传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户者得天下。

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

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念!集团公司对于徐泾项目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要迎接挑战和压力,用整个项目团队的力量去影响进程,取得徐泾项目的成功。

可见,搞好团队建设,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抓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同时要抓好员工的技能

培训,使我们的员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打造一支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员工团队;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们更要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让干部队伍起好模范带头和战斗堡垒作用,抓好作风建设,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机制和风气,广开言路,不断改进;同时要积极消除部门之间的隔阂,加强沟通交流,

为完成公司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团结协作、全力以赴!

肖智卓

2014年2月2日

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所得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意义。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战役的

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通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现在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应该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今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我们要学习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

全局观念,坚决维护和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保持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拚命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素有破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的“亮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一法三规”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实施细则》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文件,增创诚信计生先进县市,以“亮剑”的精神打一场计划生育的淮海战役,开创人口计划生育的新局面。

2014年6月23日

淮海战役观后感

前几天和同事们一起观看了纪录片《淮海战役》,给人以极大的思维冲击,都说商场如战场,从这次经典的重大战

役中让我学到了两个道理: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

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可以影响进

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

情报=市场调研

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役部署=项目计划

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团队作战协作=项目人力+行政+财务

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团队作战协作,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才使淮海战役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负差距。

战时宣传=广告

共产党军队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号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来取得中国广大穷苦大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从现在的营销角度来看,无论是宣传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符合当时老

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灵渴求的,这种成功的宣传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户者得天下。

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总之,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念!集团公司对于徐泾项目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要迎接挑战和压力,用整个项目团队的力量去影响进程,取得徐泾项目的成功。

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纵观我国的解放战争,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罕见的。而这场战争的高潮部分又集中在三大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之一的的淮海战役堪称军史上的奇迹。直至今日,回顾这场战役时,也不得不击节赞叹,着实是一场当领导下,以解放人民为目标的精彩之战。本人有幸,同事们一起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不仅从视觉上,更在思想上收到了极大的震撼。下面,针对从这次经典的重大战役的几点理解,汇报如下:

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回顾淮海战役的整个过程,堪称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是,对比敌我双方,虽然作为我军指挥的粟裕同志的忠言直谏、后方宣传动员在决策和后勤上为最终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作为敌军的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矛盾激化、临战退缩也客观上注定了其失败的历史命运,但是,个人认为都不是是主导战役的最根本因素。结合淮海战役的大背景,不难发现:得益于辽沈战

役的胜利,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实力已经和国民党的所谓机械化部队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特别是当时的民心向背,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占据绝对的上风。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解放军的胜利已然是一种必然趋势。

由此想到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人民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才是救民于水火,并且代表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确领导,党的绝对领导才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前提和保障。

二、个人不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前进,但是却可以推动其加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应该引以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的。客观上,我们认识到,无论解放战争还是和谐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伟大的中国国共产党领

导下,最终的成功和胜利都是可预见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取得淮海战役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每个指战员都尽心竭力的成果。这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积极的战斗、工作、学习态度,会在日常生活中客观的体现为,跟党走、听党话、做党要求和提倡的事,从而从思想意识形态上明确了代表正确发展方向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并使得每个党员和党员积极分子都能自觉地紧密团结和围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努力,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树立崇高理想,高起点严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是抱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党的战士为了这个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来实现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誓言。正是由于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导致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

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这群人就是群众的先进代表和榜样,也是服务人民的生力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

总结:历史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经成为过往,感慨之余,蓦然回首,深感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战略决策。我们看到,在战役之初,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是掌握有战略主动权的,他们集结着80万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重兵集团,可以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来保障军队供给。而在我党一边,物资供给上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的低劣装备,后勤给养也处于极其原始的地步,可是在民心所向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解放区的老百姓发出了倾家荡产为前线的呼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资,保障了大规模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就像陈毅元帅曾经指出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民心的向

背似乎可以成为战争胜负的风向标。

对比我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贪生怕死,节节败退,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那些勇于献身的普通士兵,而当普通士兵们真正明白要为何而战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所焕发出来的能量是国民党永远无法明白和极度害怕的。从中,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光明和黑暗的强烈反差,这也从一个侧面更加证明我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我,作为党员积极分子,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仅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本职工作上任劳任怨,积极要求进步,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不断深入学习党的章程和资料,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争取早日正式加入向往已久的党组织,成为一名正式的党员。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无私奉献自己点滴能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

观《淮海战役》电影有感

作为《大决战》系列的第二部,本片延续了同系列电影气势恢宏的特点。黄维兵团登场时,使用了长达一分钟左右的航拍全景式镜头,充分表现了黄维兵团的规模。而聚歼黄维兵团的那场战斗,同样使用了长时间的航拍。电影从大处着眼,一些历史细节上也未放松,比如黄维兵团被围时,曾将卡车装满土摆成一线,以抵挡子弹,在影片中亦有显示。电影中还展示了解放军自行研制的一种土火炮—飞雷。电影使用大篇幅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冒着国民党狂轰滥炸,对解放军的大力支持,同时客观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比说明了战争胜负的客观性。电影把主要重点放在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对战争氛围的渲染上,通过作战双方的备战过程,战略谋术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政党两个军事集团的斗智斗勇。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

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决定解放军胜利的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战争过程最惨烈,战术运用最充分的一场战役。。

淮海战役的基本过程如下: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蚌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

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淮海战役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亦或是战略局势上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政治上起到了进一步打击

国民党反动派的气焰,使得蒋介石军事集团愈加慌乱,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得到进一步提高,政策思想在中原大地传播开来,民心向背,自然可见一斑。其次军事上来说,淮海战役是在辽沈战役刚刚取得胜利,东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的时候及时发起的,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高瞻远瞩、放眼全局、注重各个战役之间的密切配合的战略总思路。在国民党方才溃败,军心不稳的情况下,总指挥之一的粟裕积极向党中央进言,发动淮海战役。以兵家贵神速的思想,主动进攻,再次发动第二轮巨大攻势,让敌人防御不及。战术上以邓小平、刘伯承、粟裕,谭震林为首的总前委统一正确指挥,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的运筹帷幄,协调大局,采取分割敌人,各个击破 ,攻城与打援、牵制相结,以及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 三种主要的战术思想相结合,灵活应用,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敌重要据点,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整个战略的基

本指导,徐州包围战是整个战役的重点。同时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得其后的平津战役成为南北合围夹击之势,可以说直接为后来的北平和平解放起到促进作用。最后从战略局势上讲,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为后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解放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海战役可以说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正如在陈毅在1951年2月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介绍淮海战役情况,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中野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所说的,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

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根本,也是解放战争获胜的根本,国民党不得人心,虽兵力强大,但是失败在所难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贯彻和运用是淮海战役得以胜利的思想保证,解放军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淮海战役获胜的关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当是值得我辈青年学习的。

~ 26 ~

推荐第5篇:《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

《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

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在假期观看了多部红色电影。我很喜欢《淮海战役》。现在就让我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淮海战役》属于大决战电影之一。《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对比,通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战能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进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

搞好团队建设是成功的保障

淮海战役蒋介石集团为什么会溃败呢?这要归因于蒋介石领导的团队问题。影片中蒋介石集团的众多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削弱他人的力量而见死不救,等到被自己视为“眼中钉”的同伙兵团被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后,当然自己也摆脱不了被我军消灭的命运。正如蒋介石所说:“我是被国民党打败的,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这句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对于军队中的派系之争、见死不救、一盘散沙的局面,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另外,蒋介石推行独裁统治,凡事自己说了算,部下迫于他的淫威,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时他提拔亲信、打击异己,弄得整个团队涣散无力。相反,我方领导有方,思想团结,决策民主,执行坚决,行动迅速,军民团结,士气高昂,因此胜利也就顺理成章。我看这部电影次数越多,我的感慨就越升华,思想境界就更能提高一个档次。现在出现了两部分的觉悟。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

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

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可以影响进程

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

情报=市场调研

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役部署=项目计划

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团队作战协作=项目人力+行政+财务

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团队作战协作,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才使淮海战役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负差距。

共产党军队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号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来取得中国广大穷苦大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从现在的营销角度来看,无论是宣传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符合当时老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灵渴求的,这种成功的宣传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户者得天下。

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念!集团公司对于徐泾项目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要迎接挑战和压力,用整个项目团队的力量去影响进程,取得徐泾项目的成功。

可见,搞好团队建设,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抓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同时要抓好员工的技能

培训,使我们的员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打造一支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员工团队;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们更要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让干部队伍起好模范带头和战斗堡垒作用,抓好作风建设,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机制和风气,广开言路,不断改进;同时要积极消除部门之间的隔阂,加强沟通交流,为完成公司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团结协作、全力以赴!

肖智卓

2012年2月2日

推荐第6篇:淮海战役观后感300字

淮海战役观后感300字

今天我看完了《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使我再一次领悟了革命先烈是怎样抛头颅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建立的新中国,了解了中国革命军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了解钢铁战士是怎么练成的。告诉我们历史是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的。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党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运筹帷幄,人民解放军奋勇善战以歼敌人数最多而且是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军的六十万大军对国民党的八十万人马。充分表现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敌,指挥官的聪明才智,以摧枯拉朽之势,追迁敌军在大陆上的残余部队,剿灭各地的土匪武装,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而英勇战斗。那动人心魄的一页早已经烙印在历史的巨册。

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还须我们用鲜血和生命去描绘去捍卫。

推荐第7篇:解放战争淮海战役观后感[推荐]

观《淮海战役》有感

土建与水利学院王伟鑫20130020612

5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纵观六十年前的淮海战役,时间离我们已十分的遥远,再加上个人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因此看待那场战争也就有了不同想法和看法。淮海战役基本上可以说是,决定国共两党生死存亡的事,换而言之也就是关系到中国政权的更替。因此引起了国共双方的最高领导特别的关注,双方调兵遣将,将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帅才派往前线。双方在战略上、战术上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财力、物力和人力。但从国共双方投入的兵力横向对比国军是80万,我军是60万。国民党有美国的大力支持,国军装备先进的美式装备,有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更有有先进的军事理念;而共军则是简陋的小米加步枪,相比之下国军占优。可就是占有巨大优势的国军却败在没有现代化作战手段,只凭着一种坚强信念的共军手里,着实让人出乎意料,看不透。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共军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以至于打赢三大战役,扭转乾坤呢?

战争是另一种政治手段的继续。因此,可以这么说,战争打的是军心、民心,打的是经济实力、后勤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沿着这条思路取得的。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

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其次,只有永远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可能取得胜利。

可见无论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家企业还是一个人,只要他处处为人民着想以民为天。人民就会拥护他。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所以,战争的胜负更重要的取决于,民心得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切胜利的法宝。

个人认为,我党自建立之初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就做的特别好,抓的又紧又牢,时刻不肯懈怠,同时又不定期的进行全党全军的整风运动,更加保证了我军绝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这也是国民党所不能比拟的一个方面。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对,则观念对;观念对,则做事对。

观历史进程,叹政权兴衰,无不在一个“民”字,成也人民,败也人民。希望我党能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真正做到不脱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和人民形成雨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国家长治久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愿太平盛世长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应该引以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的。客观上,我们认识到,无论解放战争还是和谐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伟大的中国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的成功和胜利都是可预见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取得淮海战役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每个指战员都尽心竭

力的成果。这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积极的战斗、工作、学习态度,会在日常生活中客观的体现为,跟党走、听党话、做党要求和提倡的事,从而从思想意识形态上明确了代表正确发展方向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并使得每个党员和党员积极分子都能自觉地紧密团结和围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努力,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推荐第8篇: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推荐)

心灵的洗礼 ——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张立春

怀着好奇而崇敬的心情,我坐上了前往徐州的旅游客车。一路的风光无论美丽或是贫瘠,都无暇放在心上,因为我急切地想看看那曾经发生过改变中国历史的伟大战役——淮海战役的地方,徐州,去感受党那过去的辉煌岁月,重温入党时的誓词。

经过四个小时的长途旅行,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下车的第一感觉,这里幽静朴素,四处是绿色,不容自己喧嚣,却更让人不禁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景仰,不自觉地就肃穆起来。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路观摩了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淮海战役领导人群雕、淮海战役纪念馆展厅。这其中导游的介绍和我们的参观过程不想赘述。其实,令我很有感触的地方一是纪念碑前的重温誓词,一是纪念馆展厅亲眼看到的战役遗物。

站在雄伟壮观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望着碑廊革命领导人的亲笔题字和密密麻麻的数万革命烈士的名字,我们肃然起敬。回忆过去革命的岁月,党的事业是多么的艰辛。然而党毕竟是伟大而光荣的,她的先进性、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化作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党的事业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巨大支持。这种支持成为党的事业成功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保证。

入党誓词很快就重温完了,但脑子里却思绪起伏。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虽没有战时抛头颅撒热血这样体现思想先进性的最直接的表现机会,但我们人不应忽视对自己先进性的要求。身为党员,现在不比为革命贡献多少,可我们可以在其他方面来体现我们的先进性。我想,最直接的就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勤奋努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使自己成为工作中的领头人;其次,还体现在为他人服务、先人后己、不求回报的思想境界中,使自己受到群众的赞赏。我们是教师就应该努力学习研究、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使自己在教学岗位上成为模范和带头人;我们和其他同事相处时,应无私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共有的困难面前顶上去,在利益面前让出来,努力保持自己崇高的境界。这也许也是这次参观最应该留给我的东西。

不知不觉地,我们来到了纪念馆展厅,里面多是呈列有关淮海战役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战役后收集的种种实物。其中不乏简陋与破旧的生活、军事用品。真是触目惊心,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与作战这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啊。想想,如果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也许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正因为此,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既有的幸福生活,努力创造争取更美好的明天,同时我们也要同破坏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行为和现象做坚决的斗争,保卫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保卫我们党的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过后,也许留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记住这两个,我已受益匪浅,它们将让我不断前行。

推荐第9篇: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伯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并击毙了敌兵团司令黄伯韬。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推荐第10篇:淮海战役

决战淮海

——读《淮海战役史》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一部,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迄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纵横千里,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另两大战役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一。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伯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并击毙了敌兵团司令黄伯韬。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

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这次战役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所部80万人,至10月底,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1948年11月6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作战部署,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60万人发起了淮海战役。战役共分三个阶段。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任务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对陇海路的商砀线全线发起进攻,歼敌一八一师等部七千余人。8日,我四纵解放了砀山,控制了郑州到黄口段铁路六百余里。随后,中野主力及华野三纵、两广纵队迅即转入徐蚌线作战。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第五十

九、第七

十七军大部2万余人在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举行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11月16日,我军攻取宿县,切断徐蚌线,中央军委作了高度评价,指出:“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十八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徐蚌线的切除,提前完成了对徐州这个十字架的战略包围。22日夜我华东野战军发起最后攻击,终于全歼了黄伯韬兵团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我军胜利地完成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任务。 月23日,总前委向中央军委建议,战役第二阶段宜以歼灭黄维兵团为重点,并且提出了歼灭黄维兵团的兵力部署和打法。中原野战军各纵队中,除了四纵、九纵和六纵比较充实外,其余几个纵队都不很满员,总兵力约十二万人,与黄维集团的兵力是一比一,但武器装备却比敌人差多了,要打这样的大仗,实在是很困难的。但是当时中野部队从上到下,对歼灭黄维兵团的决心很大。邓小平政委说:“只要歼灭了南线的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遵照总前委的统一部署,我军主动放弃了浍河沿岸的南平集,撤向南平集东北地区,布置了一个袋形阵地,采用“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战法来消灭黄维兵团。我军放弃南平集,引起敌人极大的错觉。十一月二十四 日上午,敌主力强渡浍河以后,大摇大摆,如入无人之境。我军利用敌人骄横狂妄的特点,将其逐步诱入四纵、九纵预设的袋形阵地以内,以便以

四、九两纵钳制敌主力十八军,而以

一、

二、

三、

六、十一等

五个纵队由东西两侧出击敌人。我军各路纵队从四面八方趁势向敌人展开猛烈的向心攻击。到处响起炽烈的枪炮声和震耳的喊杀声,敌人有的头脑还没有清醒过来就被打死,有的糊里糊涂地当了俘虏。这一夜,我军杀伤敌人数千之众,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全面包围。这时,我军对包围圈中的敌人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通过敌前喊话,送劝降信,有选择地释放俘虏,散发宣传品,在敌人阵地前沿树劝降标语牌等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敌军士兵携械来降的越来越多。十二月十二日,刘伯承、陈毅两司令员发出了《促黄维立即投降书》,由于黄维拒绝投降,我军准备对敌人发起最后攻击。十二月十五日十七时整,我各集团攻击部队向顽抗之敌发起了最后攻击。当日夜间黄维兵团全部被歼,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被活捉,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黄维兵团的被歼,砍掉了摇摇欲坠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又一根有力支柱,使徐州集团残余的敌人军心更加动摇,大大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进程。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的进行,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20天的战场休整。

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至10日。黄维兵团被歼后,李延年兵团回窜蚌埠,仓促沿浍河布防。杜聿明集团已在永城地区陷于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绝境。根据总前委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集结在宿县、蒙城、涡阳一带地区,为战役预备队,协同华东野战军歼灭杜聿明集团。经过几次对敌人劝降无效,一九四九年一月六日下午三 时三十分,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向敌人发起了总攻。激战至十日上午十时,华东野战军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全歼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俘徐州“剿

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1949年1月21日,即淮海战役结束后的第11天,蒋介石即“因故不能视事”,宣告引退。淮海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从根本上动摇了蒋家王朝的统治,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徐州人民在党的领导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力量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与解放大军并肩浴血奋战,他们的历史功绩同人民军队的辉煌战迹一样将永远载入史册,值得世世代代所称颂。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取得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

说道淮海战役就不能不特别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粟裕。 粟裕以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著称。在淮海战役中,他把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对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粟裕总结自己的经验说:“作为战区指挥员,应不断地研究、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适时地把战局推向新水平,而不能坐待条件完全成熟。从孟良崮战役到豫东战役,再到淮海战役,都使我体会到这一点。”

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相比较,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是以多胜少,惟独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

中国和外国都有人把淮海战役与滑铁卢会战联系起来,称之为

“蒋介石的滑铁卢”。但是,任何比喻都是不准确的。就这两次战役对于拿破仑和蒋介石的命运来说,确有相似之处。滑铁卢一战,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丧失殆尽,随即宣布第二次退位,“百日拿破仑政权”覆灭。淮海一战,蒋介石赖以生存的命根子80万主力部队被消灭,接着在内外交困的政治危机中宣布“引退”,不久持续22年的蒋家王朝土崩瓦解。而就战争规模和战争指导来说,淮海战役则远远超过了滑铁卢会战。滑铁卢会战,惠灵顿和布吕歇尔指挥的联军13万人,对拿破仑指挥的法军7.2万人,联军歼敌7.2万人,战争规模和歼敌人数不及淮海战役的五分之一。而在战争指导上,不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役指挥,更是大大超过了滑铁卢会战。毛泽东及其在淮海战场上的指挥员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用兵如神,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创造这个奇迹过程中,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粟裕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事实雄辩地说明,这是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历史结论。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2008160120)

2008-06-01 日才

第11篇:淮海战役

中原逐鹿――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提纲)

许涛 淮北市烈山区马桥中学

【一】序论

以徐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八年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又进行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战――淮海战役。

【二】本论

(一) 淮海战役的背景

一、军事上

二、政治上

三、经济上

四、共产党方面

(二)国共双方战前准备

一、共产党方面。

二、国民党方面

(三)战争经过

一、歼灭第七兵团的碾庄之战

1、黄百韬的犹豫不决,贻误战机,不明敌情,指挥凌乱,为第七 兵团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2、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为歼灭第七兵团创造了有利件。

3、我军多路进逼徐州的策略,让胆怯的刘峙慌忙收缩兵力,恰好 迎合了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略意图。

4、中野力克宿县、力阻援敌,为歼灭黄百韬集团提供了有力的保 证。

5、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更有利于统一指挥淮海前线作战和领 导战区支前工作与有关后勤保障。

6、“流亡将军”杜聿明的东援计划,与华东野战军的顽强相比较

不值得一提。

7、碾庄之战全歼第七兵团,走投无路的司令官只能饮弹自尽。

二、歼灭第十二兵团的双堆集之战

1、蒋介石的三路会攻宿县的计划为第十二兵团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2、为了歼灭国军的王牌,总前委制定了“口袋”战术。

3、高傲的黄维不知是计,双堆集成了十二兵团的栖身地。

4、重创黄维兵团,地下党员寥运周功不可磨。

5、蒋介石的三路会攻宿县的计划的全面破产。

6、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十二兵团全军覆灭,黄埔名将成为“阶

下囚”。

三、国军三大兵团的覆灭,淮海战役的终结

1、徐州“剿总”的逃亡。

2、蒋介石的回援手令,让杜聿明等人不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

受”。结果杜聿明没救成黄维,自己也被包围了。

3、两大野战军的顽强阻击,让杜聿明集团难以突围。

4、孙元良成功突围了,十六兵团报销了。

5、为了配合平津战役,我军对杜聿明集团围面不歼;

6、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杜聿明集团彻底覆灭。

(四)、淮海战役胜利伟大的意义和原因

一、意义歼敌五十五点五万,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

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为我军的渡江战役,直

捣南京,席卷江南,解放全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二、原因

1、正确的战略决战思想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

2、充分的战前准备是淮海战役胜利必不可少的条件。

3、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密切配合是淮海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

4、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打击相结合的方针,是淮海战役取胜的又

一重要原因。

5、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援是淮海战役取胜

的关键。

【三】结论

总之,淮海战役创造了了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的伟大历史意义

永远彪炳史册。

第12篇:关于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是一场充满太多让人感叹和不可思议的战役。斯大林元帅在他的日记本中写到:60万打败80万,奇迹,真正的奇迹。事隔38年后,美军陆军参谋指挥学院的高级研究员远涉重洋来到淮海战场考察,试图解开这个难解之谜。纵观整个战役,我认为中共能够胜利主要取决于正确的作战方案和人心所向。

中共的正确作战方案是作战胜利的首要前提。美联社认为在俆埠地区一场主力会战不可避免,可是有断定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不可能来的那么快。然而毛泽东却要出其不意发起攻击,让敌人措手不及。邓小平和陈毅建议中野主力摆在徐州帮不以西的机动位置上。粟裕建议整个战役由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这样华野、中野就从原来配合作战变成了联合作战。这不止是名义上数量上的相加,应该是一个质的变化。所谓整体大于部分的简单之和,一加一大于二就是这个道理吧。

鉴于全国战局的现实情况,蒋介石调整了中原地区的战略部署,沿铁路线两侧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国民党方面称为常山之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到,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看表面上这战略定得很精彩,但其实说白了,不过是把主力收缩于城市里,等待共军前来进攻而已,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将军说国军的决战计划看不到一点积极主动的地方,纵观战场形势来看,也确实如此,国军的作战部署实在没有一点两军决战的样子,一支强大的军队应有的精神面貌。然而,中共在徐州以东围歼黄伯韬兵团只夹住蛇头,牵制从华中来援的黄维兵团是揪住蛇尾,攻取宿县,卡住这个南北要冲之地完全孤立徐州的刘峙集团,此谓拦其腰。

蒋介石为中原战局安排的领导阶层也很成问题,中原方面国民党军集中了相当多的大名鼎鼎的军事将领,如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等等,而主将却是刘峙,此人虽号称是福将,但其实实在难将大任,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却用这样的一个无用之人做主将。虽然后来有杜聿明来主持战局,可是在杜聿明身后有个蒋介石在总揽一切。他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试想,这样的领导任务和作战方案又怎么会取得胜利呢? 人心所向是中共取得胜利的最大保证。我们都知道战争打了很长时间,后援物资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重要的物资却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来的。支援前线的路一天天在向远方延伸,乡亲们发出了倾家荡产为前线的呼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共有五百四十三万男女民工扑向淮海战场,任凭着八十多万辆太平车和独轮车、七十六玩头黄牛毛驴、二十九万副担架、三十多万根扁担,送上了多少多少米面大饼多少棉衣军鞋多少棺木和裹尸布,很难有准确的计算。陈毅元帅有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中共利用从国民党那里俘获的士兵经过教育转化后来和国民党打,很多国民党士兵变成了解放战士,在国民党那里,士兵打仗并不太积极,可是经过中共教育转化后,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打起仗来分外勇猛,连国民党一方都哀叹,我们自己的兵到了共军一方以后,打起我们来打得更狠。中共是正义之师,同国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军被围时,共军还好心地给他们饭吃,而国军那里却有着很多的让人难堪的行为。在陈官庄被围的杜聿明集团日需甚多,靠飞机有限的空投是远远不够的,为抢夺空投物资,空投场往往成为血流之地,无数生命死于自己人的枪下,在包围圈里国军上演了极为丑陋的一幕,当然不止这些,在双堆集,黄维手下竟把死尸垒起来填上土,浇上水筑起了一道道工事,他们竟然对死者都不尊重,这样的部队如何还能让人相信呢。

陈布雷是蒋介石的朋友和顾问,他在劝说蒋要笼络人心时,被蒋拒绝心灰意冷,最终服安眠药自杀而死。他在蒋的信中说: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值此党国艰危之时,自怨身心又毫无可以效命之能力,与其偷生施卫,何如结束此无价值之一生。可见,当时国名党已尽失人心。在淮海战役中,中共的胜利是必然的。这也让我深思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如何才能真正的统治好这个国家,人民和谐。

历史就是历史,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我们只能对那个悲哀的时代叹息了。但过去无论有怎样的苦难,我们终有理由为那血与火的日子而歌唱,在战火的无情面前,希望并不是一笑而过,而是常留在人们心中。

第13篇: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是一场由粟裕指挥、歼灭整个徐州集团的大会战。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军于碾庄(徐州以东)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12个师,生俘黄维。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被歼灭。为配合平津战役,对杜集团围而不歼。

第三阶段,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西起商丘,东至连云港,北起薛城,南至广大淮海地区,是一场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大决战。

我军参战部队有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25个纵队,计40万人。刘伯承、邓小平的华中野战军,16个纵队,计25万人。敌军参战部队有黄百韬兵团,计10余万人。黄维兵团10余万人。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共计30万余人。另加四个绥靖区的30万兵力。(这些都是乌合之众,为李延年部,冯治安部,刘汝明部,周岩部部)。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起,我华野主要任务是歼灭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全歼黄兵团。

第二阶段:中野和华野(华野部分纵队)联手,收拾围困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至12月15日,黄维兵团土崩瓦解。

第三阶段:中野和华野集中全力围困邱、李、孙兵团。对他们围而不打,一方面我们暂时还没这个能力,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一个战役休整事情,以逸待劳。最后在1949年1月10日将杜聿明集团歼灭。

淮海战役历时三个月,歼灭国民党嫡系主力,就像一把利剑插向敌人的心脏,给蒋家王朝的覆灭敲响了丧钟。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第14篇:论淮海战役

红色之路·感想

国际经济与贸易10级(2)班赵伟亮

摘要:通过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淮海战役,对淮海战役从原来的表面学习到深层次的剖析;从原来的感性的认识到现在理性认识;从原来的只知甚少到现在的只知甚多。更能理解为什么会被称为人民的战争。人民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应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红色记忆之路更大程度的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回来的,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关键词;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共产党、国民党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当进入大门时就被那所特有的氛围所感染。前来参观的人摩肩接踵。有白发沧桑的老人,有机灵的小朋友,都在感受着那种英勇奋战的精神。在展馆前排队的时候,我在想象馆内的“庐山真面目”。当进入馆内后,听到讲解员生动的解说后,才算真正意义上知道淮海战役。

一、馆中了解的淮海战役原来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歼敌总数则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非同一般。

它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而原来只知道它是三大战役之一。通过解说员的讲解对淮海战役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只是讲解一些概况,对它并没有深刻的剖析,只是凭借自己的想象来

想象它的规模和场景。而这次是讲解员结合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虚拟的战场场景再现当时的战争场面。使我对淮海战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当跟这解说员的声音不断前进时,给我的震撼是不断的增强,一幅幅鲜活的图片,一片片历史画面的再现区,仿佛战场就在我们眼前。当看到解放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场景我的心情此时多了几分的凝重,为了广大人民,为了新中国,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勇敢的向前冲,不畏前方是子弹林。

当我看到解放军的衣物时,此时此刻我的灵魂正在接受一次洗礼。脚步继续向前移动,穿行于战场的虚拟空间,看着战场上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似乎亲临了战役的整个历程。为中国人民感到骄傲,因为我们创造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奇迹。当看到“破烂不堪”的衣服,简单的武器时,我的内心多了几分的惭愧。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他们强一百倍而我们还整天不思进取,无所事事。而他们却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着奇迹,而我们却在这天天痴人说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脚步已慢慢接近展馆的终点。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旅途,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一次认知的飞跃。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艰苦卓绝,什么是浴血奋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更让我明白了这场战争它不是器的较量。

二、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 国民党有那么多受过专门训练的“精锐部队”,有那么多美国提供的飞机、大炮等先进武器。而我党却只有小米加步枪,无论是从军队还是武器装备都无法与国民党相提并论。当结果呢?国民党内部各有各的如意算盘,而我党却万众一心。也许我们胜利的法宝就是人民的拥护。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使我想起了刚才看到的一些图片的场景。冰河里的人桥,妇女抬架队,妇送夫,母送子到战场。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就是在为胜利做铺垫。看着陈列在玻璃窗中的破鞋、破棉袄,让人们无法想象我们的解放军是怎样用这些东西防寒取暖的。也许“人心暖,可防寒”。那一双军鞋是妇女们一针一线按严格的规格要求做出来的。为了让解放军有鞋穿,她们日夜不停的工作,手被线勒出了一道道血痕。这就是人民的母亲!陈列的一辆辆小车就是人民的运输物质的唯一工具。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五百万

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淮海战役对全中国乃至世界局势都有深远影响,所以历史学家杜维运说:“国共会战其实只有三大战役,而三大战役其实只有一大战役。”因为前后辽沈和北平战役解放军分别有明显地利与人和优势。战胜后共产党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中华民国政治中心南京及经济中心上海处于共产党的直接威胁之下。同时由于在淮海战役中,蒋中正的黄埔军系损失大半,造成他在政府内地位的动摇,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势力借此发起了对他的攻击,直接导致他次年的被迫引退。而有经验主力军队的损失导致后续作战国民党的军队素质极差,多是地方拉夫与收编的小军阀,无力再战,共军成功渡江北平也和平解放。

三、红色之旅的感想

当站在淮海战役纪念塔下,觉得我是多么的渺小,而她是多么的雄伟与庄重。纪念走廊内铭刻着三万烈士的姓名,一排排一行行,深深刻在墙壁上,也深深刻在我们的心中。

从历史巡礼中走出,沐浴着阳光。我长舒一口气。人民是善良的,是渴望和平的。不是淮海人民选择了战争,是战争选择了淮海人民。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淮海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并肩作战!

红色的过去换来了今天的阳光灿烂。如果你在感慨现在的生活困难,如果你在挥霍金钱,如果你在浪费现在生活所给予的美好,那你就时常翻开过去的红色记忆吧!

参考文献

《粟裕军事文集》

第15篇:淮海战役 读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战争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的战局更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借阅了《淮海战役》之后,我对此次战役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次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迄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散打战役之一。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淮海战役也是散打战役中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分别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特别是济南、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全国军事形式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蒋介石为了固淮守江,屏障京沪,将其精锐部队五个兵团二十九个军约六十万人,后增至约七十万人,集于徐州及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沿线。194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华东、中原野战军集结总兵力六十余万人联合作战,以歼刘集团于长江以北。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六十六天,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间突破,歼灭黄伯韬兵团。华东野战军七个纵队于11月6日向新安镇地区急进,求歼黄伯韬兵团。7日,黄兵团西撤。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三个半师共两三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解放军山东兵团趁势越过该部防

区,直插徐州以东,切断黄兵团西逃退路,并将其合围于碾庄地区,围攻打援,从徐州东援的两个兵团被华东八个纵队阻止在碾庄以西,22日全歼黄伯韬兵团。击毙了兵团司令官黄伯韬。中原野战军也以主力直插徐蚌线,于11月15日攻占战略要点宿县,从而切断了徐州与蚌埠之间的联系,孤立了徐州。

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合围西逃的杜聿明集团。蒋介石为挽救危局,急令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个兵团与徐州守军南北对进,打通徐蚌线。总前委针对敌情,决定首先围歼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主力将黄维兵团围于双堆集地区,华东野战军八个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阻止俆敌南援。黄维兵团向蚌埠方向轮番突围,均失败。蒋介石乃令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以解黄维兵团之围。29日,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及党政军机关约三十万人,沿徐州至永城公路向西南撤退。

第三阶段 十二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

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这场历时六十六天的淮海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皇南逃。华东野战军第

6、第

7、第

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淮海战役》让我懂得了,一场巨大的战役,除了要有正确的指挥,三军用命,后勤保障也是一个很关键的要素,这对现代战争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共产党方面无法做到动用现代化手段保障战役后勤。不过他们将人力保障发挥到了极致,更有了人民群众“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难,也要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这样的成绩也是不容抹杀的。

第16篇: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观后感(推荐)

以“亮剑”的精神,打一场围绕企业解困的淮海战役

——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观后感

今天,在公司组织的周三学习中,我们重温了这段光辉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

淮海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并不占优势。国民党军兵力雄厚,装备精良,并出动了数百辆坦克和近两百架飞机。华东、中原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慨,坚韧不拔的毅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成为战略决战以少胜多的范例。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不管是担任主攻任务或执行阻援任务的部队,都勇挑重担,为了全局承受巨大牺牲,而毫无怨言。整个战役,两大野战军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识大体,顾大局,同心协力,主动配合,互相支援,积极完成作战任务,充分发挥了整体作战威力。 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相互支援、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

在淮海战役中人们解放军士气高昂,排除一切困难,完成作战任

务。追歼逃亡的国民党军时,发扬不顾疲劳、不怕伤亡、忍饥耐寒、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一夜急行军百余里。阻击国民党援军时,发扬人在阵地在的英勇气概,击退数倍国民党军。攻击国民党军守军时,发扬前仆后继,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敢打硬仗。整个战役,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评选出大批战斗英雄和功臣模范。

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党政军民共同谱写的淮海战役胜利的光辉篇章,展现了人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生动体现了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有力证明了人民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

我们学习淮海战役,就是要学习和坚持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全局观念,坚决维护和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保持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拼命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素有破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以“亮剑”的精神,打一场围绕企业解困的淮海战役,努力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17篇: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导游词

徐州景点导游词-----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历史上徐州发生的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就是淮海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扭转乾坤的一次伟大战役。它以规模大、时间长、歼敌多、以少胜多、以劣胜优而闻名于世,被国外享有盛名的军事研究机构列为世界著名战役之一。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纵横二三百里的辽阔战场上,60万人民解放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下,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卓越指挥下,在543万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谱写了古今中外战役史上最为动人的篇章。此战的胜利,打开了通向国民党首府—南京的大门,决定了蒋家王朝的最后覆灭,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战后,世界著名军事家斯大林曾发出这样的惊叹:“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各位来宾,这里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中心广场,整个园林占地77万平方米(约1150亩)共设置大小花坛200多个,种植雪松、侧柏等各种珍贵树木10万余棵。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褒扬战役中牺牲的优秀儿女,1959年4月4日国务院决定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淮海战役纪念馆。八十年代又开辟了徐州双拥陈列馆和党史陈列馆,使这座园林成为一个融现代史,革命斗争史和地方党史为一体的纪念地和园林风景区。纪念塔东南方有淮海战役五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大型群雕像,每年来此凭吊者络绎不绝。淮塔园林自然景观赏心悦目,粗犷和秀丽熔于一炉,雄壮和典雅汇为一体,各大主建筑独自成景,构成了一个空间辽阔、规模宏大、独具特色、闻名全国的纪念性园林风景区。这里是国家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现在请跟随我一起来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这条通往纪念塔的主干道宽31米,长250米,共有10个平台,129级台阶组成。台阶全部由花岗岩铺设而成,这一干道的设计也十分巧妙:从下往上看,看到的全是台阶,层层叠叠的踏步如长河奔泻;从上往下看,看到的全是平台,舒缓坦荡,顺山势而下,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每年都吸引着200多万中外来客凭吊、瞻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也曾来这里瞻仰过。1992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徐州视察工作,当他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后高兴地对身边的陪同人员说:“这里建设得不错,很有气派,是教育后代的好地方。”

(至塔前平台)这里是面积5500平方米的塔前平台,可容纳6000人举行凭吊仪式,每年清明节前后有20余万群众来此凭吊先烈,寄托哀思。

(至塔前)这就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是为纪念淮海战役而兴建的。徐州北扼齐鲁,南屏江淮,又处于京沪、陇海两大铁路的交汇点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宁失良田千顷,不丢徐州寸土”是过去军事家坚守徐州的信条。历史上徐州地区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战争有300余起,但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它也是三大战役中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消灭国民党军最多、人民支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被誉为世界著名战役之一。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持续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纵横二三百公里的辽阔战场上,我军60万人与国民党80万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双方共投入约140余万兵力。其中60万人民解放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下,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前委的卓越指挥下、在543万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浴血奋战,共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55.5万人,取得了古今中外战役史上少有的胜利。淮海战役基本上

徐州景点导游词-----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消灭了国民党军南线精锐部队,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打开了通向国民党首府——南京的大门,决定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了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15万余人伤亡,其中3万余人为国捐躯,这个数字超过了平津、辽沈战役牺牲人数的总和,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伤亡人数的十分之一。据估算,每激战一昼夜,就有500多名优秀儿女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为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先烈崇高的革命精神,1959年4月4日,国务院决定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1960年4月5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在这里隆重举行了有两万余人参加的奠基典礼大会。1965年11月6日,暨淮海战役胜利17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纪念塔高达38.15米,面东朝阳,依山而立,巍峨挺拔,气势雄伟。当年曾以其体量宏大,外观壮美被誉为“亚洲 徐州景点导游词-----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海战役中唯一的一次合影为蓝本,采取了上实下虚的表现手法,细腻的刻画与自然的虚化相结合,给人以根植大地,稳健雄浑的感觉。这五位伟人身穿冬季戎装,面带威武神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各具特色,形神兼备,个性突出。请大家仔细观赏。

大家请看,雕像的背面刻着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手稿,后侧的碑墙上铭刻着五前委的生平简介,使我们在瞻仰群雕的同时,对总前委成员一生的功绩有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各位,看完了五前委群雕,请大家一起去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它是园林内主要建筑之一,于1965年11月6日落成开放,它坐南朝北,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琉璃瓦顶建筑。纪念馆东西长100米,南北宽45米,总面积2800平方米,正中门廊上方,悬挂着陈毅元帅1965年8月题写的“淮海战役纪念馆”镏金匾式馆标。里面陈列的照片和文物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淮海战役的全部过程,说明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请大家自由参观一下,参观完之后请到门口集合。

第18篇: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导游词

徐州景点导游词-----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历史上徐州发生的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就是淮海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扭转乾坤的一次伟大战役。它以规模大、时间长、歼敌多、以少胜多、以劣胜优而闻名于世,被国外享有盛名的军事研究机构列为世界著名战役之一。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纵横二三百里的辽阔战场上,60万人民解放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下,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卓越指挥下,在543万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谱写了古今中外战役史上最为动人的篇章。此战的胜利,打开了通向国民党首府—南京的大门,决定了蒋家王朝的最后覆灭,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战后,世界著名军事家斯大林曾发出这样的惊叹:“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各位来宾,这里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中心广场,整个园林占地77万平方米(约1150亩)共设置大小花坛200多个,种植雪松、侧柏等各种珍贵树木10万余棵。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褒扬战役中牺牲的优秀儿女,1959年4月4日国务院决定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淮海战役纪念馆。八十年代又开辟了徐州双拥陈列馆和党史陈列馆,使这座园林成为一个融现代史,革命斗争史和地方党史为一体的纪念地和园林风景区。纪念塔东南方有淮海战役五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大型群雕像,每年来此凭吊者络绎不绝。淮塔园林自然景观赏心悦目,粗犷和秀丽熔于一炉,雄壮和典雅汇为一体,各大主建筑独自成景,构成了一个空间辽阔、规模宏大、独具特色、闻名全国的纪念性园林风景区。这里是国家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现在请跟随我一起来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这条通往纪念塔的主干道宽31米,长250米,共有10个平台,129级台阶组成。台阶全部由花岗岩铺设而成,这一干道的设计也十分巧妙:从下往上看,看到的全是台阶,层层叠叠的踏步如长河奔泻;从上往下看,看到的全是平台,舒缓坦荡,顺山势而下,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每年都吸引着200多万中外来客凭吊、瞻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也曾来这里瞻仰过。1992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徐州视察工作,当他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后高兴地对身边的陪同人员说:“这里建设得不错,很有气派,是教育后代的好地方。”

(至塔前平台)这里是面积5500平方米的塔前平台,可容纳6000人举行凭吊仪式,每年清明节前后有20余万群众来此凭吊先烈,寄托哀思。

(至塔前)这就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是为纪念淮海战役而兴建的。徐州北扼齐鲁,南屏江淮,又处于京沪、陇海两大铁路的交汇点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宁失良田千顷,不丢徐州寸土”是过去军事家坚守徐州的信条。历史上徐州地区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战争有300余起,但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它也是三大战役中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消灭国民党军最多、人民支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被誉为世界著名战役之一。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持续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纵横二三百公里的辽阔战场上,我军60万人与国民党80万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双方共投入约140余万兵力。其中60万人民解放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下,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前委的卓越指挥下、在543万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浴血奋战,共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55.5万人,取得了古今中外战役史上少有的胜利。淮海战役基本上

消灭了国民党军南线精锐部队,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打开了通向国民党首府——南京的大门,决定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了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15万余人伤亡,其中3万余人为国捐躯,这个数字超过了平津、辽沈战役牺牲人数的总和,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伤亡人数的十分之一。据估算,每激战一昼夜,就有500多名优秀儿女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为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先烈崇高的革命精神,1959年4月4日,国务院决定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1960年4月5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在这里隆重举行了有两万余人参加的奠基典礼大会。1965年11月6日,暨淮海战役胜利17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纪念塔高达38.15米,面东朝阳,依山而立,巍峨挺拔,气势雄伟。当年曾以其体量宏大,外观壮美被誉为“亚洲第一塔”。大家请看,塔体正面镶嵌着1964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九个字的平均高度为1.88米。塔体上端有回形石刻花纹环绕,塔徽由五角星、两支交叉的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密切合作,共同取得胜利,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及广大人民对淮海英烈的无限缅怀。大家请看塔座正面的镀金隶书碑文,它是由陈毅元帅亲自审定的,短短的767个字,高度概括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及胜利的伟大意义,铭记了淮海战役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塔座背面有奠基文,说明了建塔的始末。

(引导来宾绕塔一周)各位请看,在塔座南北两侧各有一组大型浮雕,画面高2.6米,总长度为34.5米。这幅(南侧)浮雕由28个英雄形象组成,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耐风雪饥寒,架人桥、闯火阵的英雄壮举。我们看到的这幅(北侧)浮雕由27个英雄形象组成,生动细腻地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随军转战,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的感人场面。浮雕吸收了中外石刻艺术精华,画面饱满,层次清晰,造型洗练,刚劲朴实,与纪念塔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纪念塔南北西三面的回廊长度为146米,南北回廊2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碑上对称的镶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淮海战役烈士的题词和烈士英名录。北侧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的题词,南侧有江泽民、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题词,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淮海英烈的缅怀和对后人的殷切期望。铭刻的烈士英名录共收录31006名,实刻28391名,两侧各有四块无字大理石碑,象征着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回廊西面为巨型陶瓷壁画《决战》。壁画长45米,高2.9米,用127个大小不

一、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战争画面。

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五前委群雕,淮海战役总前委是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的淮海前线最高指挥部。由刘、邓、陈、粟、谭五位同志组成,统一指挥我党政军民英勇奋斗,为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表达人民对总前委的缅怀崇敬之情,92年2月,徐州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建总前委群雕,96年8月完工,在纪念淮海战役胜利50周年之际(也就是1998年)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揭幕仪式。

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屹立在塔的南侧。面向东方,背靠凤凰山主峰。前面有鼎式花坛陪衬,后有折型碑墙烘托,两侧有石房石柱拱卫,周围有苍松翠柏环绕,象征着革命家所开创的基业稳如磐石,寓意伟人们的崇高品德为世人敬仰、称颂,激励着后人继承遗志,振兴中华的坚定决心。这个景点总共占地有1万平方米。

大家看到的五前委群雕是用70块北京昌平“高粱红”花岗岩雕刻而成。雕塑高7米,宽

9.5米,造型浑朴,气派宏大,栩栩如生的再现了当年淮海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五位伟人的光辉形象,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时代特征,刻画了战役指挥员团结战斗,对胜利充满信心的精神风貌。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伟人群雕。群雕以总前委在淮

海战役中唯一的一次合影为蓝本,采取了上实下虚的表现手法,细腻的刻画与自然的虚化相结合,给人以根植大地,稳健雄浑的感觉。这五位伟人身穿冬季戎装,面带威武神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各具特色,形神兼备,个性突出。请大家仔细观赏。

大家请看,雕像的背面刻着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手稿,后侧的碑墙上铭刻着五前委的生平简介,使我们在瞻仰群雕的同时,对总前委成员一生的功绩有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各位,看完了五前委群雕,请大家一起去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它是园林内主要建筑之一,于1965年11月6日落成开放,它坐南朝北,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琉璃瓦顶建筑。纪念馆东西长100米,南北宽45米,总面积2800平方米,正中门廊上方,悬挂着陈毅元帅1965年8月题写的“淮海战役纪念馆”镏金匾式馆标。里面陈列的照片和文物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淮海战役的全部过程,说明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请大家自由参观一下,参观完之后请到门口集合。

第19篇: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感触

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感触

2012年5月1日,我再一次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塔,令我感触甚多。

淮海战役纪念塔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郊的凤凰山东麓,一入门,路两边植被茂密,给我们一种荫凉舒适的感觉。我们拾阶而上,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纪念塔高38.15米(比人民英雄纪念碑好要高出0.21米),面向朝阳,魏然耸立。塔的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当年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塔座正面镌刻着镏金碑文,记述着淮海战役的历史经过以及烈士们前仆后继、广大群众奋勇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看着一个个烈士的名字,想起他们在每次战争中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所以我们要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人民的安居乐业,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要对得起他们,多为社会奉献自己,来安慰烈士们的在天之灵。 塔前有宽敞的平台和长二百五十米,宽三十一米的十跑一百二十九级台阶,步下台阶是直径一百五十米的园林中心广场。

坐落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左侧的五位人雕分别是淮海战役的5位总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

淮海战役纪念馆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同时兴建,1965年落成开放,陈毅元帅题写馆标。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爆发于一九四八年冬天。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徐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与解放大军并肩浴血奋战,为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歼灭战。战役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英明领导下,浴血奋战,首歼黄百韬兵团与碾庄,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兵团于陈官庄,历时65昼夜,共消灭国民党军55万5千余人。纪念馆战役实施部分以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和艺术作品,真实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卓越指挥才能,形象反映了我军指战员英勇无畏、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淮海战役中,华中、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543万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支前部分展出了山东支前民工运粮用的独轮车,辽宁工人生产炮弹的车床,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刻有88个支前地名的小竹竿等珍贵文物及妇女做军鞋、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军的历史图片。通过这些历史的见证,生动展现了人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有力的证明了人民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

缅怀先烈厅陈列了86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遗像和遗物,陈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纪念馆,缅怀先烈的珍贵图片。战役中,3万多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有身经百战,屡建战功的军事指挥员;有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工作者;有视死如归,冲锋陷阵的战斗员;有不畏艰险,保证供给的后勤人员……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中奋勇前进。巍然矗立在徐州南郊凤凰山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

淮海战役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继续发扬老一代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倾听实践的呼声,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

接着去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7年7月1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4年11月18日开工,一期总投资1.1亿元,新馆坐落在淮塔园林南侧,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陈展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原来老馆2800平方米陈展面积的4倍多。新馆主体平面为百米见方的正方形,展馆四周环绕20米高的柱廊,以朴实、宁静、现代、简洁的外部造型,与原淮海战役纪念馆相协调,烘托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主导地位。新馆设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南门临水。

新馆陈列厅分为四个体块,分为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全景画馆七大部分,上下两层。通过两台全透明电梯和两台客梯及弧形楼梯上下相连。展厅内共展出珍贵的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3000件,生动展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室内陈列根据淮海战役战例设15个战争场景,结合板面、文物说明,以现代化手段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其中,全景画馆特色鲜明,直径50米的全景画馆位于中央,形成新馆的中心。展出的《淮海战役全景画》以淮海战役三大战场为背景,配以音响、灯光等特技,描绘了气势恢弘的战争画卷。新馆将改变单一的图片和文字表现形式,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综合手段,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很多先烈在战役中使用的武器和一些生产工具,他们使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武器先进的而且有美军支持的国民党军队,为创立新中国,为人民的胜利付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想起现代人们渐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很多人都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私家车,可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要忘了他们,应该不时地来纪念他们,怀念他们。再想想那些贪赃枉法的人,有何颜面面对这些先烈,良心何存啊!纪念馆还真实地记录着他们的每一次激战,让现代的人们了解我们的历史,记住每一次胜利,感悟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就是要把握历史方位,培育世界眼光,既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研究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公正公平、强调创新竞争、注重诚信秩序的特点,培育平等精神、诚信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等,使民族精神适应时代要求。

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着力宣传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着力宣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近在咫尺的感受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仰望着这一切顿觉自己的渺小。铭记历史,强我中华,使我们现代人的目标与任务。虽然我盟国家的GDP上去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十分强大,日本的钓鱼岛问题还在,菲律宾的南海问题有出现了,等等。只有展现出我们国家强大的武力才能更好地立足与世界。

第20篇: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简介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南面,东西长368米,南北宽292米,面积10.6公顷,烈士陵园于1976年筹建,1981年10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落成,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于1988年10月竣工。陵园大门朝东,门内两侧各有一个面积为1250平方米的池塘。宽阔笔直的主干道通往纪念碑,南部的尖谷堆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期间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国内遍植雪松、龙柏、黄杨等风景树木,并有花圃和果园。

1995年12月,陵园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陵园被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陵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第二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

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淮海战役继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在双堆集地区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歼灭战。

人民解放军从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浴血奋战23昼夜,经过阻击合围,紧缩包围圈、阵地攻击三个阶段,共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黄维兵团1个兵团部、4个军、11个师、1个快速纵队,计11万4千余人;生俘该兵团中将司令官黄维、中将副司令官吴绍周;廖运周将军率部起义;并且阻击了徐州、蚌埠国民党重兵集团的增援。为最后歼灭杜聿明集团,夺取淮海战役全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整个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

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的丰功伟绩,广大指战员前赴后继、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千百万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前线的巨大贡献,彪炳千秋。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公墓

英雄们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备勇前进!

淮海战役的根本胜利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据统计,整个淮海战役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各种车子88万辆,筹运粮食9.6亿斤。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规模之宏伟,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众多,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中部,1980年5月动工兴建,翌年10月1日落成。碑高22.5米,白色花岗岩砌成。碑基分为两层,第一层南北长31米,东西宽31米;第二层长宽各为25米;四面各有18级台级,开有青松环绕,纪念碑座正面镌刻纪念碑文,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上下两端环万年青图案。碑冠镶嵌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浮雕。纪念碑前铺设水泥结构的广场,面积约2100平方米。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位于陵园东南部,正面朝北, 1988年10月建成,长32米,宽28米,占地900多平方米。张爱萍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该馆造型美观,民族式屋檐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外墙扎黄色,44面圆顶高窗分布四周。敞开式正厅宽14米,高6.8米,进深10米。东、南、西三厅互相串通,连成一体。中央为一天井,面积98平方米。整个建筑色彩明快,形式大方,既有古典建筑艺术,又有现代建筑风格。展厅陈列珍贵历史照片300余张,文物200余件,作战地图、图表、美术作品20余幅,并有电动沙盘模型1台。这些展品历史、形象地反映了淮海战役全貌。展出内容共分八个部分,以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为重点。第一至第七部分为战役部分,共8个展室。第八部分为缅怀先烈厅,陈列着27位烈士的事迹、遗像和遗物。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墓群

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烈士纪念碑碑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三大军区的地方武装,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於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进行了震撼中外的伟大的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这个战役的第二阶段。

淮海战役发起后,我军迅速将敌军黄百韬兵团包围歼灭于碾庄地区。猬集徐州之敌军主力陷于孤立,敌军黄维兵团由豫南急速东援。我中原野战军,先以一部兵力,对敌黄维兵团节节抗击,阻其前进,掩护主力集中并布成袋形阵地,继而全线出去,突将敌军包围,压缩在双堆集一带狭小地区;又以排山倒海之势,连续作战,展开猛烈进攻。这次作战,以运动战开始,以阵地战终结。从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我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密切协同下,鏖战二十三昼夜,除一一○师起义外,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十二兵团四个军、十一个师及一个快速纵队,计十一万四千余人。生俘该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为淮海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

双堆集歼灭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思想的光辉体现。我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不怕苦、不怕死;冒严寒、闯火海;连续作战奋不顾身,表现出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中原、华东、华北各军区的地方武装和百万民兵、民工,艰苦奋斗,全力支援,对战斗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双堆集歼灭战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永远高举起他们的旗帜,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英雄们的伟大业迹昭日月!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凛千秋!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