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十七岁单车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16 08:37:09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感一:

《十七岁的单车》反映了两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城里人和乡下人;可他们也是同一种人——“下层人”,简单的说这部戏就是一部“下层人”的悲歌。《十七岁的单车》故事叙述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

年轻人遍寻不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单车,这辆单车被另一个年轻人从二手市场买得,快递小子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单车偷回来;但另一个年轻人不甘心自己买的二手单车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讨回单车,最后的结局更是令观众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电影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剧情发展引人入胜,赛前在柏林放映时,观众笑声连连,反应相当不错。有许多人会将义大利狄西嘉的新写实经典《单车失窃记》,与《十七岁的单车》做比较,导演王小帅则表示,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对当时的义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

主演《十七岁的单车》的大陆青年演员李滨、崔林和高圆圆,年龄都不过从18岁到22岁。高圆圆人如其名,大眼睛、圆圆脸,微笑甜,活生生就像个洋娃娃,她现在已经是大陆的广告天后,目前就读於中国工运学院经济学系三年级,22岁,在拍电影前,已经有不少广告作品。她希望以后在摄影和广告方面发展,至於拍电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

长得帅帅、有点日剧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战后在中国东北住了下来,父亲取了中国女子。从东北来的他,在片中饰演快递小子,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他是武术系的学生,对於电影十分有兴趣;听说他还有个舅公在台湾,目前正想办法寻人中;他希望以后仍能继续从事电影工作,如果台湾有人找他拍戏,崔林十分愿意到台湾。

李滨长得个头较小,但戏味十足,十分随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崇拜的偶像,也无所谓自己是否成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欢他的电影作品就心满意足了。(森 甄宝琳)

影片中繁华忙乱的北京城、快节奏的音乐,衬托着一个乡下的小伙子“阿贵”,他纯朴、善良、有点儿木讷,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找到了一份骑自行车送快递,每单收费10元。等他挣够了600块钱,他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公司借给他的银色山地自行车。从此阿贵就骑着自行车在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可是“城市”总与他格格不入。首先导演让他看见了一个不断换衣服的漂亮美眉,让他见识到什么是“城里人”;然后让他在都市四处受气,见识下什么是“城里人”的气派,再把他放到大酒店的门口,让他“感受生活”,不停转动的酒店大门代表着高速的都市生活,及先进的物质文明,跟着转门彷徨旋转的阿贵,却代表着外来者对生活的不知所措的茫然!阿贵好不容易进入了酒店却如同呆儿般被招呼去洗了个“文明澡”,谁不知这“澡”却洗错了,不但要找的“张先生”没找到,还要被迫交纳

洗澡费,阿贵无助地喊着“我不是来洗澡的”“是你们让我洗的”——一个不清楚城

市生活“金钱”法则的阿贵,再次显现出他与城市的不协调,他想逃可以说他是想

逃离这一片令人窒息,与自己格格不入、梦魇般的土地,这里有太多的另人费解!

受尽凌辱的阿贵终于在经理的“施舍”下免费离开了酒店,可是厄运再次降临,他

唯一的财产——单车,被盗了,他不知所措的四处寻找,影片中的阿贵象盲头苍

蝇般奔跑于茫茫的车海中,配以彷徨失落的慢节奏的萨士风音乐,成分的表达出

人在丢失“希望”(单车是阿贵在城里赖以生活的工具,也是唯一的财产、相依为

命的“亲人”,单车是阿贵的唯一希望。)后的无助、焦虑与惊惶!——这就是城

市的现实——残酷的生活再次使阿贵陷入悲哀!最后演员看着丢车现场那空余的

车锁链,眼中溢满了旋而不滴的眼泪,无一不足以震人肺腑,这正是下层人民深

度绝望、无奈的表现。

车丢了,工作没了阿贵唯一的期望是找回单车,也找回希望,在寻车的过程

中他遇上了阿建。阿建是一个家境贫寒的的中学生,与阿贵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

层,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城里人,他的爸爸总是宠着他继母带来的妹妹以至于从

未兑现过给他买单车的承诺。义愤之下他偷了家里500块钱,去旧货市场买了一辆

单车,对阿建说来,单车也不仅是单车,它是 “本来就该他的东西”,是他的尊

严,不想单车却是阿贵丢失的那辆。阿贵发现后,他去偷回来,阿建抢回来;阿贵

再要回去,阿健再追打着要抢回来,两人就为了在这循环往复中纠缠,一个要回

“希望”,一个要回“尊严”,在最后一次的抢夺中,阿贵哭了, 他拼命的抓住他的车,

撕心裂肺的呼号着。这一声又一声的喊叫,可以说是对不公世道的发泄,也可以

说是绝望中自我保卫的发作,现实已经把这下层的打工仔,逼得兽性毕露了,阿

贵的嘶喊震惊了阿建和他的朋友,制止了他们的继续抢夺,似乎从他们的灵魂深

处唤醒了他们的良知。阿贵这样的喊叫,让人感觉他将要失去的不是一辆自行车,

17岁的阿建承受不住这样的喊而是他的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叫,可是单车也是他身体里最重要的东西,他也不能放手,他们只得让步,“不给

车可以,还钱吧!500没有,400也行,实在不行300也忍了呢!”可在阿贵看来单车“这

本来就是我的,我已经付过钱了”,但在阿建看来“我也付过钱了”,他们终于达成

协议:一个人用一天!这个在成人看来荒谬的事情,在他们之间却似乎是最好的解

决办法。这是身处下层社会两个17岁人执著,是对生活最无奈的抉择,但是也善

良的。

单车把两个17岁联系到一起,阿建伸出手与阿贵主动的那一“握”,更是意味

深长,两个下层的年轻人,在各自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屈服在世上最不合理的

“约定”下,承受着最不公平的待遇,这一握手可以说是这两个深受命运迫害 17

岁之间为同病相怜结成的友谊,悲惨的现实使“敌人”变成了“朋友”!

命运似乎把他们紧密栓连,最后阿健,用砖头拍倒那个抢走他女朋友的“金

毛”。回来报仇的人们把他和阿贵毒打一顿,连单车也被无情的砸烂。在影片的

结尾,阿桂扛着残破的单车,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后湮没在茫茫的车海中,

孤独的身影、残破的单车象征着他——一个外来的下层打工仔,永远也无法融入

这个城市中。来的时候他拥有了“希望”(单车),现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

也无法生存——这就是下层人的悲哀,注定被压迫、被残害!

影片在揭露下层人悲哀的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年轻人的最明显的特征:冲动

和迷茫,成长的挫折和错误,使人迷茫失去理智,进而产生冲动,影片所有的人

物和矛盾都围绕这样一个单车两个17岁的年轻人展开。单车是他们共同的迷茫,

使他们产生一致的冲动,最后同时表现出现代社会现实压迫下年轻一族的本质特

征。因为单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可以帮助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觉得真实可

信.而后人物的对话,行为也都非常的真实,影片中几乎没有太多的语言,都是

通过真实的动作,最朴素的表情,朴素到连一点表演的雕饰都不存在,给人一种

亲切自然的感觉。影片好,不是胜在演技,而是胜在自然真实!

感二:

多年前,曾经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不知道现

在是不是还有这种说法,流行开始渐渐疏远我。这个说法流行了多年,源自于一

部电视剧和一首流行歌的流传,那是《十六岁的花季》和《十七岁的雨季》。那

些充满年轻活力的少男少女,在方寸大小的电视荧屏上吸引住成千上万的大人与

孩子的目光。年轻俊美的“小”帅哥林志颖在华美舞群的陪衬下,在人工的大雨滂

沱中随着青春的节奏舞动着。时光流逝,那些青春的脸庞已不再年轻,“十六岁

花季,十七岁雨季”的这种说法也已被尘封在人们流光年华的记忆中。

单车,其实就是自行车。我国是自行车大国,所以自行车对于国人而言并非

代步工具那么简单。有些时候,对某些人来说,自行车可就承载着太多了。对生

活的美好追求,有时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对于像郭连贵这样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孩

子来说,他现有的生活稳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都附在他那辆银色的自行

车。

将十七岁和单车这两样东西联系起来,预示着影片并非是像《蓝色大门》那

种清纯美好的青春片。单车是我国南方广东一带的口音叫法,影片的故事却是发

生在首都北京。片名这种显眼的不和谐,让影片从一开始就带给你不好的感示。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郭连贵与小健两个同处于十七岁芳华的男孩子,因

为一辆银色的自行车而被扭在一起,展现了郭连贵失车、找车从而遇上小健的一

系列事件。影片的结尾终于让两个年轻孩子所代表着的两种截然迥异的人生价值

观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交汇,给观看影片的人们淡淡地留下了一个问号。

我们就像影片中的两位主角郭连贵和小健一样,都曾经有过那亮丽的年华,

在那年华消逝之际,我们都没有起伸手挽留,直到过了多年以后才会回首想起那

段生活。在此时,我们通常会因为每一个事件或事物才会去翻看尘封的记忆。影

片就像我们随手触及,让我们可以轻松时光倒流的神奇事物。我们小心翼翼、蹑

手蹑脚地走回年少的过去,轻轻抚去覆在记忆上面那一层薄薄的尘灰,然后再慢

慢打开似乎已经泛黄的记忆相册。

翻阅之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在以往的自己身上找到更多与小健相似点,而与

郭连贵对照却发现,郭连贵对于年少的我们而言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无法靠近。

回到现在长大的我们,却对郭连贵又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理解他。这也许就是

我们为什么要长大的缘故吧。

同一辆自行车,那辆银色的自行车,对于小健,那只是可有可无的虚荣附属

品。甚至因为那莫名奇妙的虚荣,让悄悄靠近自己的女生又转过头去投向另一种

虚荣的怀抱。而对于郭连贵而言,那是他满足生活最低的依赖,甚至是他整个生

活的支点。在影片中我们看见郭连贵骑上自行车欢快地在北京大街小巷穿行,对

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全部寄托于那辆自行车上,那辆

银色的自行车。当自行车被偷去之后,郭连贵的脸上再没有欢快的笑容,他拼命

的找,他不是在找自行车,而是在找他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见小健

失去车的那种歇斯底里,那是对失去虚荣的极端体现。

或许可能使我说重了,其实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对自己正在追求的或者自

己到底要追求什么,没有一个清晰而确切的概念。在虚无的红尘中奔跑,在滂沱

的大雨中奔跑,去追逐本应不该在半空中漂浮的红丝巾一样。只是拼命地奔跑,

至于自己为什么奔跑,在追逐什么东西,或许连自己都不是很了解。

虽然影片开头那一段对话,让我开始嗅出影片的一丝黑色幽默。然而对着郭

连贵,我那僵硬的嘴角实在无法牵动一丝。这个饰演郭连贵的演员实在是影片的

亮点。如果不看背景资料,我还以为是从农村里找的本色演员。他精准把握着郭

连贵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他每一次出现都让我相信他就是郭连贵。

影片中的女角倒是符号化,代表着两个孩子所向往的生活。看完影片,我居

然连她们的名字都不记得。要不是演员现在的“名声在外”,我几乎要忘却在影片

中还有这两个女配角,戏份少得可怜。看完影片,让人记住演员的名字,而非饰

演角色的名字。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做演员的缺失,话扯远了,不说了。

相比较而言,周迅饰演的角色倒是有一点符号化的真义。她第一次出现在郭

连贵眼里,那可是在符号化不过了。她代表着郭连贵所奢望的生活,郭连贵只是

在欣赏她的美好生活。当她近距离出现的时候,她那一身大红的衣服,她那如血

一般刺眼的口红,这一切都让我感觉不自在,隐隐觉得她的不真实。我不知道是

不是导演故意安排她这种形象,以此来暗示郭连贵瞻望的那种生活泡沫也有破灭

的时候。因此,郭连贵更为珍惜他现有的生活支点——那辆银色的自行车。而高

圆圆饰演的小健女同学,平白无味,在小健丢车之后那一次转向实在是毫无征兆,

出乎我对影片剧情的计划展望。

说到影片剧情的曲折,感觉影片的编导们有点为曲折而曲折,这让我有些不

适。不过幸好,影片在这一点没有太为过火,尺度把握得很好。影片的配乐做得

很用心,并没有以往国产影片的那种“拿来主义”的通病。少而精,而且出现得总

是恰到好处,这也算是影片的另一亮点。

前面说到影片隐约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意味,我不知道影片的编导们是不是避

重就轻,故意为之。影片中对社会现象的透视、剖析笔调不是十分尖刻、一针见

血。自从郭连贵像一头瞎了眼睛的芒蜂一般,给逼入北京那些绕弯打结的胡同之

后,就像暗喻着他被现实的生活给无情地一步一步逼近,直到将他逼入那个胡同

的死角。打个比方,就像医生原来打算做手术,到了手术台前却只是将患者的皮

肤划开,半睁着眼睛看了一眼,然后吩咐护士缝合,这个手术就这么简单完结了。

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在影片中,北京显得那么真实,虽然我还没有去过。影片

中的北京并没有茫然消失在那熙来攘往的匆匆人流与车流中,那些纳入摄影机北

京的大街小巷是那样的真实的。影片的画面虽然也像时下青春片流行那样的明

亮,却比其他的青春片有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十七岁的单车》,同样是青春,却是如此苦涩的青春。侧首观看影片的过

程,我似乎一直含着一枚苦果,然后随着影片去翻阅我的芳华岁月。十七岁——

在这个年龄每个人也许都有一辆银色的自行车,骑上它,然后拼命的蹬着它,你

在追逐着什么?为什么追逐?在影片的结尾,郭连贵拥有它却等于失去它,他该

怎么办?如果是你,你又该怎么办呢?

也许,也许你我依然在那一片虚无的红尘中奔跑,在滂沱的大雨中奔跑,却

失去了十七岁时的一往直前,而是三步一回首,五步一回头,也许我们,也许我

们该……

感三:

最早看这部电影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的时候了。虽然电影的情

节很简单,但我却被这简单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从祖国的何处来京打工的少年,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样的在他

乡打工的经历吧对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离乡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

他由于贫穷和年少的无知。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少年,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却没

沾得一丁点的皇气,也许是命运对他的捉弄,让他生在一个下层的人家,家庭的

窘迫没有让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气,这仅有的身份让他盲目的觉得应该与众不

同,也就导致了影片故事的发生。

命运弄人,一辆山地车把两个少年在他们人生的那个阶段联系在了一起,相

同的是他们都有着十七岁的青春年华,不同的是一个要通过这辆车在京城生计,

一个要通过这辆车找到他的„社会位置‟。年轻意味着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

年轻意味着要为这一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付出代价,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阶段,但

我觉得这一阶段对于谈们来说是太过灰色的!活生生的!

故事是通过少年的生活发展的,但这少年的生活却有影射当今社会的真实!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电影中出现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来的一部

分人和强者,电影中出现的小保姆\\小卖铺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断

涌进城市,辛苦的奔波,希望通过时间去改变一切的新北京人。

我觉得王小帅导演是个很有生活的导演,他应该经历过两位男主人公的经

历,影片场景一(自行车事件被发现,男主角之一与父亲争吵,那种少年的叛逆

和无奈是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的。。。。。

肤浅的扯了几句看过这部电影的想法,希望偶然间看到的朋友包涵,希望像

这样有生活的电影多出几部

感四:

昨天看了一部很老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虽然没有看完,里面的情节却

是让人甚为慨叹,那个时代,那个空间,让人感到窒息,也让人感到无奈。

十七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洒落自己

的快乐笑声,在朋友间放肆地聊着天南海北,在街上和死党胡吃海喝,在理所当

然的享受着父母的照顾……现在低头细细回想属于自己的十七岁,不由得眉目舒

展,嘴角含笑,多么无忧无虑的年龄啊,正值灿烂年华,在那年华消逝之际,我

们都没有起伸手挽留,直到过了多年以后才会回首想起那段生活。在此时,我们

通常会因为每一个事件或事物才会去翻看尘封的记忆。影片就像我们随手触及,

让我们可以轻松时光倒流的神奇事物。我们泡上一杯花茶,在夕阳的余晖中细细

回忆年少的过去,轻轻抚去覆在记忆上面那一层薄薄的尘灰,然后再慢慢打开似

乎已经不复存在的记忆画面

片子里的郭连贵,一个从乡下来到城里打工的小伙子,在一家速递公司找到

了一份送快递活计,骑着公司发的自行车,开始满北京城地跑,故事就从这里开

始了,就在自行车将要属于自己的时候,却发现自行车已经丢了,影片里的郭连

贵踏上了寻找自行车的路程,影片的结尾终于让两个年轻孩子所代表着的两种截

然迥异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交汇,这让我的心从一开始提起来就

再没有放下过。

同一辆自行车,对于小健,是虚荣的实体化。而对于郭连贵而言,是他赖以

生存的工具,甚至是他整个生活的支点。在影片中我们看见郭连贵骑上自行车欢

快地穿行在北京大街小巷,脸上满是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当自行

车被偷去之后,郭连贵的脸上再没有欢快的笑容,他拼命的寻找,他不光是在找

自行车,而是在找他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见小健失去车后的那种歇

斯底里,那是对失去虚荣的极端体现。

一系列故事的发展,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却又在我的认识之外,给我们更多

的思考空间和反省,城乡的差别产生了歧视,权力的高低影响了价值观,让我不

得不说一句无用的话:“这个社会,是金玉其外的最佳诠释。”

农村的孩子对世界的感知是单纯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单纯,造就了他们

单纯的本性,忽略了社会的负面,也忽略了人心的距离;城市的孩子对世界的认

识是复杂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复杂,让他们在看到了现实的一面后,学会了

权衡利弊,学会了攀比和虚荣。

感五:《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一位农村少年和城市少年因同一辆山地车而展开

的各自命运。农村少年纯朴勤劳,只有这辆山地车是他所有希望,少年靠它每日

送信。城市少年因为恋爱等等缘故也渴望一辆山地车,但家庭又满足不了他的愿

望,于是他偷了家里钱从二手市场买了这车,想练车技。最后城市少年还是放弃

了自己的渴望,将车送还农村少年,城市少年大受打击无奈地坐在墙边,而农村

少年则扛着已经坏了的山地车沿着大街走向自己工作的地方。

本片中虽也有少年的一些阳光之处,但远不够,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短暂的利

益而大打出手。在这些少年的生活中也无太多光明,种种不幸都进入了这些少年

的世界。难道年轻时的生活就是这样吗?难道青春就这样被消磨了?

少年烦恼多多,然而除了打架难道没有别的解决方法吗?看完片子,我真感

到十分茫然。大概我与他们亦是同龄人,所以对一些问题心中不知如何去想好

推荐第2篇: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没有想到这学期的选修课能选到《影视文学欣赏》;也没有想到我们所观看的影片竟是“国产”的,而非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国外商业大片;更没有想到的是,当我们一致认为作为作业写点评与观后感的必来自于李安三部曲之一时,结果却冒出来青年新锐派代表人物王小帅导演的作品《十七岁的单车》,一部关于成长、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的故事。

不过万幸的是,没有选择影片《霸王别姬》。因为面对9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最具表现力的剧情、爱情、战争兼同性类的“史诗”巨制,面对野路子出身的张国荣,任何学院非学院派的都会显得如此单薄,任何评述都会显得如此的苍白——君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暂且不谈段小楼与程蝶衣的爱恨情仇,我们将目光投向十七岁的风风雨雨,回顾人生的朦胧岁月,眼前的便又是另一番风景。每个人都要经历十七岁的雨季,每个人都会有十七岁式的单纯与梦想。

郭连贵也不例外,带着那份期待,带着那份向往,他离开农村,第一次来到一个大城市——北京,在他看来,这就是梦起飞的地方,这就是他追逐梦想的地方,因为,他的初衷并非雄心勃勃,并非得要开创自己的事业,并非得要闯荡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下,他的开始,只需要一辆银色变速越野车,骑着它,在那座陌生的城市,没天没夜的穿梭,不停的加速,加速,穿透北京的大街小巷,做一个“新时代的骆驼祥子”,仅此而已。每一次快递,只为那么轻轻的一横与一竖,因为他坚信,时间不会太长,那辆连他哥都爱不释手的变速车,就会成为他的囊中之物。然而爱情呢?他要的爱情,只需要透过墙缝那短暂的凝视,只需要累的满头大汗后的短暂回眸:红色的高跟鞋,红色的长裙,留在记忆里的是有如神仙般的幻影,转眼即逝。来到北京,别无所求,就像连贵的哥哥所说的那样,等到哪一天有钱了“天天喝糖水,红糖水,一天三顿得吃排骨面“,似乎这样的青春注定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度过。

小坚,同样是青春年少,同样的贫困出身,但是他的大背景是北京,他是北京人,拥有大城市人应有的光环,在市属中学就读,身边的同学自然言语间也透露出北京人的特质,但是,小坚贫穷的家庭背景让他不得已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才能真正融入到那帮哥们中去。对单车的狂热喜爱,迫使他偷了父母辛

辛苦苦存下的唯一的积蓄,他再也容忍不了父母的再三“欺骗“,骗着他说下次,因为没有想到小妹考上了重点中学,钱还是要留给妹妹读书用的。于是,他爸再次承诺,下次等到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买车,不管不顾下个月一家四口如何过活。而小坚早已习惯了回家后将偷钱买来的二手变速车藏起来。用几块木板与一张破席子,就能稳住一颗慌乱的心,也许,小坚理解 的青春,就是应该在炫耀中成长。有了酷炫的单车,就会拥有爱情,因为潇潇说过“你的车挺好的”,车没了,换来的只会是潇潇新男友的一句“车不错”。我想,经过这些以后,面对任何天真的爱情,小坚都不会再次相信----爱情,没有了物质,没有了别人的崇拜,俨然成为不了爱情。爱情的失去,伴随的还有曾经令人羡慕的幸福。这让我想到了威尔史密斯在《当幸福来敲门》中和扮演的克里斯加德纳,“我生活的一部分叫做搭公车” ,“我生活的一部分叫做冒傻气” “我生活现在的这部分叫做疲于奔命。”正是由于事业的不顺,生活的穷困潦倒才使老婆离家,才使婚姻破裂。如果现在你给不了心爱的人想要的,那么曾经的一切都将是一张白纸,毫无意义可言。

得到与失去的冲突,致使连贵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社会规则,就像去送快递结果被人家莫名其妙的脱光衣服洗了个澡一样,“是你们让我洗的澡,又不是我要洗澡,是你们一进去就把我的衣服脱光了”,我为什么要交钱?作为飞达快递“派发出去”的“骆驼祥子”,辛辛苦苦干了将近一个月,就在他满心欢喜按照自己的日子应该到算账的时候时,会计却来了一句“你算的正好有什么用啊”,这就像一颗落地的手雷,让贵防不慎防。社会规则,估计就算花费整个青春都无法理解的社会规则,使得连贵不得不用最最原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找经理评理去。结果,经理却果真给了拗得不行的连贵一次找回自行车的机会。

这个社会残忍地给了连贵一记耳光:孤独与无助,偌大的城市,何年何月才能找回曾经爱不释手的单车,曾经视若生命的单车。连贵带着他的稚嫩果敢与坚定,开始了他的旅程。他绝对不会想到,他这一暗自澎湃的激情在遭遇真正的社会青年时,尽被消磨殆尽。小坚因为情敌而被打,连贵也难逃厄运。一个骑着单车狂颠,一个卯足劲的奔跑。冲动和理智永远不会亲如一家。

他们用了简单的方法解决因青春期躁动带来的所有问题,什么是错什么又是对,混乱无序的生活节奏冲昏了原本就肆无忌惮的少年的头脑。影片结尾给

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决途径,小坚与连贵选择了一人拥有单车一天。每天的准时交换,每天双方送出与接手单车的动作,每天见面时短暂的客套与寒暄,不就是摆脱彷徨与困惑,走向成熟的有力见证吗!

应属青春的美好时光,不应该被残酷与冷漠占据,更不应该夹杂着残余的烟蒂并以此为结局。但是现实又是怎么样的呢,现实依旧残酷。写到这,我尽也看到了似曾相识散落一地的影子,年少的自己不也有过这样的轻狂与无奈吗!我想,唯有对爱情的矢志不渝与对信念的坚定不移,才能让我们迈过青春的步伐,真正走向成熟。

推荐第3篇: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两天时间,看完了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

郭连贵,一个农村来京打工的孩子,仅仅17岁。被快递公司招聘为快递员,并配发了一辆高级山地车。当然,车不属于他,只有当工资挣到一定程度,才归他所有。小贵画了很多“正”字,终于挣到了那辆车。可紧接着,车,被偷了。 阵痛之后,他求经理不要炒了他,他一定要把单车找回来--他在车上做了记号。他真“轴”,真的,每个人都这样说他,他要跑遍全北京去找回属于自己的那辆车!

可是几经周折,车落到了同样是17岁的,高中生小坚的手里。他家也很穷,他和他爸、后妈、一个继妹生活在一起。他梦想有一辆车,最终偷了他爸的钱,从黑市上偷偷买了一辆,当然,也就是郭连贵丢的那辆。因为那辆车,他在一帮铁哥们当中有了面子,一放学就玩车技表演;因为那辆车,他引来了一个漂亮女生的主动追求。

一辆车,承载着两个17岁少年的希冀。

最终,车被郭连贵找到了,他不善解释,只是一再从小坚那里把车一遍又一遍的“拿”回来,也因此挨了一遍又一遍的打。在他眼里,只有拿回那辆车,才能回快递公司上班;回快递公司上班,才能挣到钱。面对这样的“轴”,小坚和他的哥们先是把他当贼一样打一顿,后来真的愤怒了,最后知道了实情,都没辙了。毕竟小坚也是花了钱,毕竟对于他来说,车也很重要。

17岁的少年,凭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最终商量出的解决办法是:小贵和小坚,一人骑一天。

可是,因为没了车,导致小坚的愤懑,导致二人关系的破裂,小坚的女友,那个漂亮的女孩子,最终和一个车技更高的小黄毛双宿双飞了。小坚气愤之余,一板砖拍倒了黄毛。可正当二人交车之时,黄毛的那帮哥们追了过来,二人均被打昏在地„„

小坚醒来时,发现黄毛的一哥们在砸他的车,都快砸废了。他终于爆发了,踉踉跄跄拿起砖,一砖将其拍倒,扛起已经变形的车,走上回家的路。

之前我曾以为小坚只是一个简单的城市高中生,贪图享受,要面子,于是讨厌他而倾向于小贵,以为车是他偷的,可是不是,原来在他的光鲜底下,却有着那么些故事,承载着的,同样是贫穷,同样是无奈。

同样是17岁的孩子,虽然有着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却同样随着生活的苦难。在“赃物归属”,这个最常见也最棘手的问题上,二人纠结,却难以寻出一个结果。没有对错,没有谁愿意主动放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辆车,对于小贵,意味着工作,意味着一口饭,甚至意味着„„未来;而对于小坚,与其说是一辆交通工具,倒不如说意味着梦想,意味着爱情,意味着独属于青春的,那份骄傲。 一辆车,将两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解不开,拽不断。他们无法相互理解相互宽容。面对这个问题,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理智的解决,也无法用更好的方式去平息。他们的想像力仅限于“一人骑一天”。

一辆车,承载着两人太多的东西。以至于当车的归属权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们不惜用暴力去解决,用肉体去维护--他们的能力也仅限于此。

我同情他们两个,如同同情我自己。在我看来,他俩之间,是不应该起争执的。故事的发展给了我希望:终于,在某一次交接仪式过后,小坚主动向小贵伸出了手,说:我叫小坚,你呢?--他们相互理解,握手言和了。可是,这里是否意味着,内在的梦想最终会向现实的需要屈服呢?

可这不是结尾,真正的结尾是他们遭到了群殴,在北京的胡同里,在居民惊恐的目光里,被一群痞子殴打。我们看到了鲜血,看到了满身的灰尘;听到了男声的哭喊,听到了皮鞋踢到肉体上的声音。我们没有看到警察,没有看到小坚的铁哥们,没有看到旁观者的哪怕一点点劝阻。只有他们自己在地上翻滚着,哭喊着。这时,他们无法抗争。可他们抵抗过,他们的抵抗方式不约而同,却又那么独特:板砖。当女友跟了黄毛后,小坚从背后偷袭,用板砖拍倒了黄毛;当车被黄毛的哥们砸毁后,小贵也是从背后操起砖,一砖砸倒了他。是的,他们只能这样,无法正面与之抗衡,而只能用自认为简单快捷的方式去解决。一个为了爱情,一个为了工作。

面对最珍贵的东西,他们的珍惜,他们的维护,尽写在脸上。导演王小帅用成年人的理智,尽乎冷酷的将其展现了出来,并用大量的意象来构成了一个充分的意境,展现在北京,展现在繁华的都市里,展现在太平的社会中。他在试图告诉我们:这些不是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情结,而是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们都曾年轻过,都曾活在那个只属于自己,幻化了的世界里,都曾将自己的某种情感浓缩进某样物品中,将其珍藏。小贵亦然,小坚亦然,你亦然,我亦然。小贵,小坚,贵?贱?呵呵。倒不如说是我们,曾经的自己。一个意喻着现实,对理想的把握,对生存权利的维护;一个意喻着内在,对爱情的满足,对骄傲与尊严的幻化。

当最珍贵的物品面对抢夺时,曾经的我们会怎样?恐怕每一个人都不会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也不愿那样去做。我们只能,也只愿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它保护它,无视社会的规则,无视周围人的眼光。甚至像小贵小坚那样,面对上司的冷酷,父亲的责骂,也在所不惜。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把握住想把握的东西,大部分人都会失去或者擦肩而过,或者将那份执著的情感压缩进那个东西里,比如自行车。如果能真正而且完全把握,那叫“心想事成”,很少。社会是繁荣而冰冷的,没有人会施舍给我们。

于是,就有了《十七岁的单车》,一部看似黑色和压抑的片子,一部禁片(我猜,影片中的暴力画面过多恐怕是国家查禁的原因罢)。

一部电影,是应该给人以美好与希望的。《十七岁的单车》中,美好倒是有,比如小坚得到潇潇之后,高兴的骑车顺风而行的情景,满脸的快乐与满足;再比如在小公园里,潇潇抬脸闭眼,等待小坚的嘴唇时,逆光下青春的脸庞,清纯可人,浪漫至极。

那么希望呢?希望在哪里?影片最后,小坚带着一脸鲜血和满身尘土,扛着完全扭曲的自行车,穿过漠然的人流时,我终于知道,这里就是希望。我相信,凭他的“轴”,他会过的幸福的。

整部影片,大部分出现的都是阴影里居民的面孔,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在写着“拆”字的砖房里开小店的,小坚的亲戚;整日无所事事,偷主人衣服穿最后还卖掉的,嘴唇涂的红红的小保姆。在他们身上,还折射出了更多的东西,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对,小保姆,影片中女配角之一,周迅扮演的,几乎没台词,却一直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刚开始以为她是被人包养的,整天无所事事用换衣服来打发时间的小情妇,结果不是,她只是个小保姆,而且还偷主人衣服去穿,穿了之后再卖掉;还有一个就是高圆圆扮演的,清纯至极的女孩潇潇(我特喜欢,嘻嘻!),漂亮,性格也好,简直是完美。她主动追求小坚,甚至主动给过小坚一个亲吻自己的机会,也曾努力给过小坚以支持与谅解,可最终还是跟了黄毛大欢。我一直认为小坚没有珍惜她,虽然,他爱她。可最终依旧成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幻,如同一阵风。触动起每一个观者心底的那根弦。

青春终会过去,影片也终会结束。剩下的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美好,如一个个梦幻般美丽的肥皂泡一样,在灿烂的阳光下无可挽回的炸开。以至于我们习惯了失去,忘掉了曾经的理想,甚至真正的幸福来临时,都不会把握不知珍惜。

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像小坚那样,扛起变了形的自行车,扛起自己的梦想,穿过繁华而冷漠的街头,走向自己的,未来……

推荐第4篇: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感一:

《十七岁的单车》反映了两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城里人和乡下人;可他们也是同一种人——“下层人”,简单的说这部戏就是一部“下层人”的悲歌。

《十七岁的单车》故事叙述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

年轻人遍寻不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单车,这辆单车被另一个年轻人从二手市场买得,快递小子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单车偷回来;但另一个年轻人不甘心自己买的二手单车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讨回单车,最后的结局更是令观众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电影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剧情发展引人入胜,赛前在柏林放映时,观众笑声连连,反应相当不错。有许多人会将义大利狄西嘉的新写实经典《单车失窃记》,与《十七岁的单车》做比较,导演王小帅则表示,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对当时的义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

主演《十七岁的单车》的大陆青年演员李滨、崔林和高圆圆,年龄都不过从18岁到22岁。高圆圆人如其名,大眼睛、圆圆脸,微笑甜,活生生就像个洋娃娃,她现在已经是大陆的广告天后,目前就读於中国工运学院经济学系三年级,22岁,在拍电影前,已经有不少广告作品。她希望以后在摄影和广告方面发展,至於拍电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

长得帅帅、有点日剧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战后在中国东北住了下来,父亲取了中国女子。从东北来的他,在片中饰演快递小子,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他是武术系的学生,对於电影十分有兴趣;听说他还有个舅公在台湾,目前正想办法寻人中;他希望以后仍能继续从事电影工作,如果台湾有人找他拍戏,崔林十分愿意到台湾。

李滨长得个头较小,但戏味十足,十分随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崇拜的偶像,也无所谓自己是否成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欢他的电影作品就心满意足了。(森 甄宝琳)

影片中繁华忙乱的北京城、快节奏的音乐,衬托着一个乡下的小伙子“阿贵”,他纯朴、善良、有点儿木讷,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找到了一份骑自行车送快递,每单收费10元。等他挣够了600块钱,他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公司借给他的银色山地自行车。从此阿贵就骑着自行车在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可是“城市”总与他格格不入。首先导演让他看见了一个不断换衣服的漂亮美眉,让他见识到什么是“城里人”;然后让他在都市四处受气,见识下什么是“城里人”的气派,再把他放到大酒店的门口,让他“感受生活”,不停转动的酒店大门代表着高速的都市生活,及先进的物质文明,跟着转门彷徨旋转的阿贵,却代表着外来者对生活的不知所措的茫然!阿贵好不容易进入了酒店却如同呆儿般被招呼去洗了个“文明澡”,谁不知这“澡”却洗错了,不但要找的“张先生”没找到,还要被迫交纳洗澡费,阿贵无助地喊着“我不是来洗澡的”“是你们让我洗的”——一个不清楚城市生活“金钱”法则的阿贵,再次显现出他与城市的不协调,他想逃可以说他是想逃离这一片令人窒息,与自己格格不入、梦魇般的土地,这里有太多的另人费解!受尽凌辱的阿贵终于在经理的“施舍”下免费离开了酒店,可是厄运再次降临,他唯一的财产——单车,被盗了,他不知所措的四处寻找,影片中的阿贵象盲头苍蝇般奔跑于茫茫的车海中,配以彷徨失落的慢节奏的萨士风音乐,成分的表达出人在丢失“希望”(单车是阿贵在城里赖以生活的工具,也是唯一的财产、相依为命的“亲人”,单车是阿贵的唯一希望。)后的无助、焦虑与惊惶!——这就是城市的现实——残酷的生活再次使阿贵陷入悲哀!最后演员看着丢车现场那空余的车锁链,眼中溢满了旋而不滴的眼泪,无一不足以震人肺腑,这正是下层人民深度绝望、无奈的表现。

车丢了,工作没了阿贵唯一的期望是找回单车,也找回希望,在寻车的过程中他遇上了阿建。阿建是一个家境贫寒的的中学生,与阿贵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城里人,他的爸爸总是宠着他继母带来的妹妹以至于从未兑现过给他买单车的承诺。义愤之下他偷了家里500块钱,去旧货市场买了一辆单车,对阿建说来,单车也不仅是单车,它是 “本来就该他的东西”,是他的尊严,不想单车却是阿贵丢失的那辆。阿贵发现后,他去偷回来,阿建抢回来;阿贵再要回去,阿健再追打着要抢回来,两人就为了在这循环往复中纠缠,一个要回“希望”,一个要回“尊严”,在最后一次的抢夺中,阿贵哭了, 他拼命的抓住他的车,撕心裂肺的呼号着。这一声又一声的喊叫,可以说是对不公世道的发泄,也可以说是绝望中自我保卫的发作,现实已经把这下层的打工仔,逼得兽性毕露了,阿贵的嘶喊震惊了阿建和他的朋友,制止了他们的继续抢夺,似乎从他们的灵魂深处唤醒了他们的良知。阿贵这样的喊叫,让人感觉他将要失去的不是一辆自行车,

17岁的阿建承受不住这样的喊而是他的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叫,可是单车也是他身体里最重要的东西,他也不能放手,他们只得让步,“不给车可以,还钱吧!500没有,400也行,实在不行300也忍了呢!”可在阿贵看来单车“这本来就是我的,我已经付过钱了”,但在阿建看来“我也付过钱了”,他们终于达成协议:一个人用一天!这个在成人看来荒谬的事情,在他们之间却似乎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是身处下层社会两个17岁人执著,是对生活最无奈的抉择,但是也善良的。

单车把两个17岁联系到一起,阿建伸出手与阿贵主动的那一“握”,更是意味深长,两个下层的年轻人,在各自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屈服在世上最不合理的“约定”下,承受着最不公平的待遇,这一握手可以说是这两个深受命运迫害 17岁之间为同病相怜结成的友谊,悲惨的现实使“敌人”变成了“朋友”!

命运似乎把他们紧密栓连,最后阿健,用砖头拍倒那个抢走他女朋友的“金毛”。回来报仇的人们把他和阿贵毒打一顿,连单车也被无情的砸烂。在影片的结尾,阿桂扛着残破的单车,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后湮没在茫茫的车海中,孤独的身影、残破的单车象征着他——一个外来的下层打工仔,永远也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中。来的时候他拥有了“希望”(单车),现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也无法生存——这就是下层人的悲哀,注定被压迫、被残害!

影片在揭露下层人悲哀的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年轻人的最明显的特征:冲动和迷茫,成长的挫折和错误,使人迷茫失去理智,进而产生冲动,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围绕这样一个单车两个17岁的年轻人展开。单车是他们共同的迷茫,使他们产生一致的冲动,最后同时表现出现代社会现实压迫下年轻一族的本质特征。因为单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可以帮助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而后人物的对话,行为也都非常的真实,影片中几乎没有太多的语言,都是通过真实的动作,最朴素的表情,朴素到连一点表演的雕饰都不存在,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影片好,不是胜在演技,而是胜在自然真实!

感二:

多年前,曾经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有这种说法,流行开始渐渐疏远我。这个说法流行了多年,源自于一部电视剧和一首流行歌的流传,那是《十六岁的花季》和《十七岁的雨季》。那些充满年轻活力的少男少女,在方寸大小的电视荧屏上吸引住成千上万的大人与孩子的目光。年轻俊美的“小”帅哥林志颖在华美舞群的陪衬下,在人工的大雨滂沱中随着青春的节奏舞动着。时光流逝,那些青春的脸庞已不再年轻,“十六岁花季,十七岁雨季”的这种说法也已被尘封在人们流光年华的记忆中。

单车,其实就是自行车。我国是自行车大国,所以自行车对于国人而言并非代步工具那么简单。有些时候,对某些人来说,自行车可就承载着太多了。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有时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对于像郭连贵这样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孩子来说,他现有的生活稳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都附在他那辆银色的自行车。

将十七岁和单车这两样东西联系起来,预示着影片并非是像《蓝色大门》那种清纯美好的青春片。单车是我国南方广东一带的口音叫法,影片的故事却是发

生在首都北京。片名这种显眼的不和谐,让影片从一开始就带给你不好的感示。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郭连贵与小健两个同处于十七岁芳华的男孩子,因为一辆银色的自行车而被扭在一起,展现了郭连贵失车、找车从而遇上小健的一系列事件。影片的结尾终于让两个年轻孩子所代表着的两种截然迥异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交汇,给观看影片的人们淡淡地留下了一个问号。

我们就像影片中的两位主角郭连贵和小健一样,都曾经有过那亮丽的年华,在那年华消逝之际,我们都没有起伸手挽留,直到过了多年以后才会回首想起那段生活。在此时,我们通常会因为每一个事件或事物才会去翻看尘封的记忆。影片就像我们随手触及,让我们可以轻松时光倒流的神奇事物。我们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走回年少的过去,轻轻抚去覆在记忆上面那一层薄薄的尘灰,然后再慢慢打开似乎已经泛黄的记忆相册。

翻阅之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在以往的自己身上找到更多与小健相似点,而与郭连贵对照却发现,郭连贵对于年少的我们而言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无法靠近。回到现在长大的我们,却对郭连贵又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理解他。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长大的缘故吧。

同一辆自行车,那辆银色的自行车,对于小健,那只是可有可无的虚荣附属品。甚至因为那莫名奇妙的虚荣,让悄悄靠近自己的女生又转过头去投向另一种虚荣的怀抱。而对于郭连贵而言,那是他满足生活最低的依赖,甚至是他整个生活的支点。在影片中我们看见郭连贵骑上自行车欢快地在北京大街小巷穿行,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全部寄托于那辆自行车上,那辆银色的自行车。当自行车被偷去之后,郭连贵的脸上再没有欢快的笑容,他拼命的找,他不是在找自行车,而是在找他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见小健失去车的那种歇斯底里,那是对失去虚荣的极端体现。

或许可能使我说重了,其实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对自己正在追求的或者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没有一个清晰而确切的概念。在虚无的红尘中奔跑,在滂沱的大雨中奔跑,去追逐本应不该在半空中漂浮的红丝巾一样。只是拼命地奔跑,至于自己为什么奔跑,在追逐什么东西,或许连自己都不是很了解。

虽然影片开头那一段对话,让我开始嗅出影片的一丝黑色幽默。然而对着郭连贵,我那僵硬的嘴角实在无法牵动一丝。这个饰演郭连贵的演员实在是影片的亮点。如果不看背景资料,我还以为是从农村里找的本色演员。他精准把握着郭连贵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他每一次出现都让我相信他就是郭连贵。

影片中的女角倒是符号化,代表着两个孩子所向往的生活。看完影片,我居然连她们的名字都不记得。要不是演员现在的“名声在外”,我几乎要忘却在影片中还有这两个女配角,戏份少得可怜。看完影片,让人记住演员的名字,而非饰演角色的名字。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做演员的缺失,话扯远了,不说了。

相比较而言,周迅饰演的角色倒是有一点符号化的真义。她第一次出现在郭连贵眼里,那可是在符号化不过了。她代表着郭连贵所奢望的生活,郭连贵只是在欣赏她的美好生活。当她近距离出现的时候,她那一身大红的衣服,她那如血一般刺眼的口红,这一切都让我感觉不自在,隐隐觉得她的不真实。我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安排她这种形象,以此来暗示郭连贵瞻望的那种生活泡沫也有破灭的时候。因此,郭连贵更为珍惜他现有的生活支点——那辆银色的自行车。而高圆圆饰演的小健女同学,平白无味,在小健丢车之后那一次转向实在是毫无征兆,出乎我对影片剧情的计划展望。

说到影片剧情的曲折,感觉影片的编导们有点为曲折而曲折,这让我有些不适。不过幸好,影片在这一点没有太为过火,尺度把握得很好。影片的配乐做得很用心,并没有以往国产影片的那种“拿来主义”的通病。少而精,而且出现得总是恰到好处,这也算是影片的另一亮点。

前面说到影片隐约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意味,我不知道影片的编导们是不是避重就轻,故意为之。影片中对社会现象的透视、剖析笔调不是十分尖刻、一针见血。自从郭连贵像一头瞎了眼睛的芒蜂一般,给逼入北京那些绕弯打结的胡同之后,就像暗喻着他被现实的生活给无情地一步一步逼近,直到将他逼入那个胡同的死角。打个比方,就像医生原来打算做手术,到了手术台前却只是将患者的皮

肤划开,半睁着眼睛看了一眼,然后吩咐护士缝合,这个手术就这么简单完结了。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在影片中,北京显得那么真实,虽然我还没有去过。影片中的北京并没有茫然消失在那熙来攘往的匆匆人流与车流中,那些纳入摄影机北京的大街小巷是那样的真实的。影片的画面虽然也像时下青春片流行那样的明亮,却比其他的青春片有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十七岁的单车》,同样是青春,却是如此苦涩的青春。侧首观看影片的过程,我似乎一直含着一枚苦果,然后随着影片去翻阅我的芳华岁月。十七岁——在这个年龄每个人也许都有一辆银色的自行车,骑上它,然后拼命的蹬着它,你在追逐着什么?为什么追逐?在影片的结尾,郭连贵拥有它却等于失去它,他该怎么办?如果是你,你又该怎么办呢? 也许,也许你我依然在那一片虚无的红尘中奔跑,在滂沱的大雨中奔跑,却失去了十七岁时的一往直前,而是三步一回首,五步一回头,也许我们,也许我们该……

感三:

最早看这部电影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的时候了。虽然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但我却被这简单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从祖国的何处来京打工的少年,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样的在他乡打工的经历吧对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离乡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他由于贫穷和年少的无知。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少年,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却没沾得一丁点的皇气,也许是命运对他的捉弄,让他生在一个下层的人家,家庭的窘迫没有让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气,这仅有的身份让他盲目的觉得应该与众不同,也就导致了影片故事的发生。

命运弄人,一辆山地车把两个少年在他们人生的那个阶段联系在了一起,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十七岁的青春年华,不同的是一个要通过这辆车在京城生计,一个要通过这辆车找到他的„社会位置‟。年轻意味着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年轻意味着要为这一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付出代价,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阶段,但我觉得这一阶段对于谈们来说是太过灰色的!活生生的!

故事是通过少年的生活发展的,但这少年的生活却有影射当今社会的真实!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电影中出现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强者,电影中出现的小保姆\\小卖铺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断涌进城市,辛苦的奔波,希望通过时间去改变一切的新北京人。

我觉得王小帅导演是个很有生活的导演,他应该经历过两位男主人公的经历,影片场景一(自行车事件被发现,男主角之一与父亲争吵,那种少年的叛逆和无奈是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的。。。。。 肤浅的扯了几句看过这部电影的想法,希望偶然间看到的朋友包涵,希望像这样有生活的电影多出几部

感四:

昨天看了一部很老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虽然没有看完,里面的情节却是让人甚为慨叹,那个时代,那个空间,让人感到窒息,也让人感到无奈。

十七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洒落自己的快乐笑声,在朋友间放肆地聊着天南海北,在街上和死党胡吃海喝,在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父母的照顾……现在低头细细回想属于自己的十七岁,不由得眉目舒展,嘴角含笑,多么无忧无虑的年龄啊,正值灿烂年华,在那年华消逝之际,我们都没有起伸手挽留,直到过了多年以后才会回首想起那段生活。在此时,我们通常会因为每一个事件或事物才会去翻看尘封的记忆。影片就像我们随手触及,让我们可以轻松时光倒流的神奇事物。我们泡上一杯花茶,在夕阳的余晖中细细回忆年少的过去,轻轻抚去覆在记忆上面那一层薄薄的尘灰,然后再慢慢打开似乎已经不复存在的记忆画面

片子里的郭连贵,一个从乡下来到城里打工的小伙子,在一家速递公司找到了一份送快递活计,骑着公司发的自行车,开始满北京城地跑,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就在自行车将要属于自己的时候,却发现自行车已经丢了,影片里的郭连贵踏上了寻找自行车的路程,影片的结尾终于让两个年轻孩子所代表着的两种截然迥异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交汇,这让我的心从一开始提起来就再没有放下过。

同一辆自行车,对于小健,是虚荣的实体化。而对于郭连贵而言,是他赖以生存的工具,甚至是他整个生活的支点。在影片中我们看见郭连贵骑上自行车欢快地穿行在北京大街小巷,脸上满是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当自行车被偷去之后,郭连贵的脸上再没有欢快的笑容,他拼命的寻找,他不光是在找自行车,而是在找他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见小健失去车后的那种歇斯底里,那是对失去虚荣的极端体现。

一系列故事的发展,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却又在我的认识之外,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反省,城乡的差别产生了歧视,权力的高低影响了价值观,让我不得不说一句无用的话:“这个社会,是金玉其外的最佳诠释。”

农村的孩子对世界的感知是单纯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单纯,造就了他们单纯的本性,忽略了社会的负面,也忽略了人心的距离;城市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复杂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复杂,让他们在看到了现实的一面后,学会了权衡利弊,学会了攀比和虚荣。

感五:

《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一位农村少年和城市少年因同一辆山地车而展开的各自命运。农村少年纯朴勤劳,只有这辆山地车是他所有希望,少年靠它每日送信。城市少年因为恋爱等等缘故也渴望一辆山地车,但家庭又满足不了他的愿望,于是他偷了家里钱从二手市场买了这车,想练车技。最后城市少年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渴望,将车送还农村少年,城市少年大受打击无奈地坐在墙边,而农村少年则扛着已经坏了的山地车沿着大街走向自己工作的地方。

本片中虽也有少年的一些阳光之处,但远不够,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短暂的利益而大打出手。在这些少年的生活中也无太多光明,种种不幸都进入了这些少年的世界。难道年轻时的生活就是这样吗?难道青春就这样被消磨了?

少年烦恼多多,然而除了打架难道没有别的解决方法吗?看完片子,我真感到十分茫然。大概我与他们亦是同龄人,所以对一些问题心中不知如何去想好

推荐第5篇: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几年的光阴流逝,两位女演员高圆圆、周迅都已订婚。如果不是碰巧看到插曲出自汪峰,也许不会回头去看这部电影。影片的讯息和汪峰大部分音乐的主题是一致的:我们如何在城市里寻找、追逐梦想,充满挫折却依然执着。

电影是要打动人的,不应拍成脑筋急转弯,挑战观众的智商。这部影片的出色之处在于,它老老实实地讲了个故事,表达了大城市里小人物的处境,没有复杂流转的情节,没有晃动炫技的镜头。

农民工和城市贫民,界线有那么清楚?对于女孩子来说,恐怕只是口红和高跟鞋;男孩子呢,则是香烟和打火机。单车到底是谁的?这恐怕是无解的难题,但是它重要,因为关系到男孩的脸面:对于农民工,是糊口的工具;对于胡同男孩,是暗恋的女孩。

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单车,几乎是每个少年都有的记忆。穿着校服,骑着单车,双手脱把,青春懵懂,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地安门、后海、沙滩,青灰的胡同,悠扬的鸽哨,没有比这更好的背景。

青春已经散场,这些还回得来吗?

推荐第6篇:十七岁的单车之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之观后感

————— “执着”地追梦

《十七岁的单车》叙述的是两个青年对自己的梦的追求。

小贵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单车是他辛苦工作的动力,是他一直以来的梦。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他伤心的表情,让我想对那名小偷说,何必为难同时辛苦讨生活的人呢?

小贵在找单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年青人是如何不放弃的寻找自己的梦。

芸芸众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小贵为了自己的梦想,日以继夜的工作。然而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小坚,一心想要买辆单车,练习自己的车技。但由于家庭的贫穷,父亲接二连三的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以致没能买到单车,这打击了小坚对父亲的信任感。后来偷父亲的钱,到二手市场买了小贵的单车。小贵变成这样双方都存在着责任。但小贵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影片中提到他的成绩在班上,学校有着一定的名次)却不能懂得家庭的艰辛,父亲的为难。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育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个学生,成绩真的比人格重要吗?为什么这么好成绩的人做出的事情令人如此的瞠目结舌! 到后来小坚用砖头拍那个“金毛“的时候,冲动真是魔鬼!

还记得美国的脱口秀女王奥普拉说过:人可以卑微,但不可以没有梦想。

还记得那几个画面,当小贵找到单车在店面门口等开门的那个姿势,把单车抱在怀里。和金毛带人来报仇,那些人把小坚和阿贵毒打一顿,小贵也拼命的保护单车,那时候单车比他自己的性命都来得重要。这个对梦想如此执着的人,却在最后,扛着残破的单车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后湮没在茫茫的车海中,孤独的身影、残破的单车象征着他——一个外来的下层打工仔永远也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中。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无论是环境的只言片语,还是人性的沸沸腾腾,无论是岁月的辗转轮回,还是命运的几多挫伤,小贵抓住那辆单车,紧紧抓住,不放手。

看完影片后,作为青年的我们,请认真地思考一下,在追梦中,面对逆境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影片中的主人公,或许正用面对人生的勇气和力量诠释了自己的高昂。

推荐第7篇: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推荐]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虽然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但我却被这简单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从祖国的何处来京打工的少年,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样的在他乡打工的经历吧对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离乡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他由于贫穷和年少的无知。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少年,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却没沾得一丁点的皇气,也许是命运对他的捉弄,让他生在一个下层的人家,家庭的窘迫没有让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气,这仅有的身份让他盲目的觉得应该与众不同,也就导致了影片故事的发生。

命运弄人,一辆山地车把两个少年在他们人生的那个阶段联系在了一起,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十七岁的青春年华,不同的是一个要通过这辆车在京城生计,一个要通过这辆车找到他的?社会位置?。年轻意味着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年轻意味着要为这一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付出代价,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阶段,但我觉得这一阶段对于谈们来说是太过灰色的!活生生的! 故事是通过少年的生活发展的,但这少年的生活却有影射当今社会的真实!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电影中出现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强者,电影中出现的小保姆,小卖铺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断涌进城市,辛苦的奔波,希望通过时间去改变一切的新北京人。

肤浅的扯了几句看过这部电影的想法,心事却异常沉重,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是多么严重的社会现实啊

推荐第8篇:十七岁的单车

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十七岁的单车》有感

《十七岁的单车》故事叙述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贵,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刚好被一个城里人但是依然是下层人的阿健买了。最后就引出了这些故事,反映了两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城里人和乡下人;可他们也是同一种人——“下层人”,简单的说这部戏就是一部“下层人”的悲歌。

命运似乎把他们紧密栓连,最后阿健,用砖头拍倒那个抢走他女朋友的“金毛”。回来报仇的人们把他和阿贵毒打一顿,连单车也被无情的砸烂。在影片的结尾,阿贵扛着残破的单车,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后湮没在茫茫的车海中,孤独的身影、残破的单车象征着他——一个外来的下层打工仔,永远也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中。来的时候他拥有了“希望”(单车),现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也无法生存——这就是下层人的悲哀,注定被压迫、被残害!

影片在揭露下层人悲哀的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年轻人的最明显的特征:冲动和迷茫,成长的挫折和错误,使人迷茫失去理智,进而产生冲动,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围绕这样一个单车两个17岁的年轻人展开。单车是他们共同的迷茫,使他们产生一致的冲动,最后同时表现出现代社会现实压迫下年轻一族的本质特征。单车两个人都需要但是两个人都不想放手,最后两个人都没有得到。

我们可能都有同样的体会,为什么自己不是城里人?当看到别人会画画、唱歌、跳舞,什么都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在想为什么我们不是城里人?当走在武汉的街头,听到武汉司机的怒吼我们是不是想为什么我们不是城里人?当自己在学校才能上网但是同学在家里也能上网的时候,你会不会想为什么我们不是城里人?城里人与乡下人,其实我们没有很大的差别,可能有时候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到那些城里人的生活中,我们是缺少很多东西但是我们质朴我们拥有童年的快乐。我们可以看到山清水秀,老牛吃草,其实我们也有很多东西。现在往往看到很多人,想在大城市生根落户想到大城市工作殊不知其实我们也许并不适合,最后也许只会和片中的阿贵一样,什么希望都被落空。并不是说我们不努力不积极向上,只是有的时候我们要换方式想问题我们不能一直想呆在城市也许到一个小

一点的都市更适合我们的发展。年轻时候的冲动,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想在大城市可是过了很多年以后还会有那种青涩的冲动吗?

迷茫与无助,初到一个大城市什么都要听别人使唤,不知道哪一片土地是属于自己的。可能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工作最后只有希望一点点被磨灭,对自己的要求也一天一天降低,最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同化。片中的阿贵,虽然工作很努力但是还是因为现实的残酷丢了自己的希望,虽然曾经一度找回的单车还要与人共用,受人欺负,受人压迫。最后在被打一顿之后,孤独一人走在街头剩下的只有落寞与迷茫,有的时候我们不能让自己沉迷于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不要总是觉得为什么别人能生存我就不能生存,为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就一直坚持,最后可能受伤的只是自己。

人生路上的挫折与心酸只有自己能体会,努力了只有自己知道当单车丢失的时候没有人关心阿贵,老板只会觉得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只有自己才会因为一份工作拼命找单车还冒着被打的危险。人生路上会有很多的挫折,就像现在自己做销售一样,别人只是精神上的鼓励这样就已经不错了,起码觉得自己不是孤军奋战。为了一个工地可能骑自行车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找,最后还可能一无所获,最开始觉得30很容易,真正自己做起来的时候就一再降低自己的目标,每天开张就行。在销售的过程中还会碰到一系列的困难,可能你激情的讲了半天都没人理你,看到希望在自己心中一点点破灭,才知道现实是多么残酷。

下层人没什么可怕,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是下层人。很多企业家在最开始起家的时候都是下层人,可能每个人都有碰到许多挫折。不要因为自己是下层人就觉得低人一等,我们只是起步会很困难,没有人会帮我们,我们也没有上层人那种先天的优势。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我们除了接受和面对没有其他的办法。重要的是我们脚踏实地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强大的自己才不会受人欺负,才可能弥补自己先天性的不足。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无奈这就是生活。

不管是阿贵和阿健都是下层人,但是这些并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我们会很努力地去工作,但是效果可能并不是我们想得到的,往往我们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年轻的我们会受到很多不公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如果再给阿贵一次机会,不知道阿贵会不会继续选择留在这样的大城市,这样的可

能被人群埋没的大城市。

推荐第9篇: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1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 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 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9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10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11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12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13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 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14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15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16 “关你什么事!” 17 “我是你爹!” 18“起来!” 19父亲没动。

20“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24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xiàn mù( )

2.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3.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母亲购买旧车—( )— ( ) —父子骑车看病 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5.细读第24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羡慕

2、A

3、父亲生气砸车 刘伟挣钱买车

4、示例: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5、“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得了成长。

推荐第10篇: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农村来的青年郭林贵找到了一个在他老乡眼里是极其幸运的工作,就是在一快递公司做快递员。公司给他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老板告诉他这就是他吃饭的家伙,老板还告诉买自行车的钱要从他的工资里扣掉,当扣完那些钱后这个自行车就属于他的了。

影片一开始给予的音乐都是轻快愉悦的,这映衬着小贵刚从农村到城里的一种积极向上想要过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城里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新鲜的,充满着期待,憧憬,也幻想着未来。

影片刚开始就讨论城里人和外地人。他们看着楼上的城里女人,说“城里人,连个笑容都没有”隐约透露着现实生活中有些城里人的冷漠;到接近小贵发工资的时候,又说“这城里人,一到发工资的时候就拖”也是隐射着现实社会中一些无良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接着小贵到酒店的时候,在旋转门前的彷徨又显示着他的格格不入,然后又稀里糊涂地洗了个澡。城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不同的,而他也只是茫然的看着,最后他只有无助地喊着“我不是来洗澡的,我是来找张先生的”,“是你们让我洗的”。这些种种都体现着城里和乡下的区别,也说明乡下人在城里生活的不容易。他们要融合到城市生活中是不易的,不仅仅是要跟上时代,有时候也要忍受城里人的另眼相待。

小贵好不容易从那酒店出来了但却意外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他等了很久,没发现自己的车,最后连快递都忘记送了。当他飞奔到投送地址的时候大门紧闭,有一个镜头是空荡荡的大街,只有小贵一人的身影。黑暗的夜色里,空荡的大街,显得他特别的无助,特别的迷茫以及伤心。最后,连工作都丢了。

而影片中的小坚一家却也是典型的城里人中的下层人民,父母亲也是勤俭节约地过日子,为了妹妹上学的学费的事,不得不推迟给小坚买一辆自行车。小坚的父亲一次又一次食言,最后小坚一气之下偷了钱,去二手市场偷偷买了辆自行车,而这辆车正是小贵丢了的那一辆。小坚高兴地骑着车和自己的朋友们一起玩。也是因为这车,小坚开始了一段青涩的恋情,每天都和自己喜欢的女孩一起上学放学,日子轻松甜美。

后来小贵无意中发现了小坚的车就是自己被偷的那辆车,于是决定用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偷回来。而不幸的是,第一次偷,他被抓到了,还出来车祸,幸运的

是人没事,被打是在所难免,但他没有哭喊。当小贵从卡车上下来的时候,第一件事不是看看自己有没有受伤,而是去扶起自行车。可见这辆车在他心目中占有者极高的地位。第二次,小贵终于成功了,拿到车后,小贵又开始努力工作了。而小坚在车被偷后,心情极度不好,和自己的女友的关系也大不如从前。最后和朋友们一起找到了小贵,并且打了小贵。小坚虽然找回了他的车,但是他的恋情却就此结束了。小贵最后到小坚家里要车。小坚的嘶喊说明了车对他的重要的,还有父亲一次次的食言让他相当的失望,他也曾挣扎过,他也不想偷拿家里的钱去买车。

其实小坚的生活却说明了城里人的生活有时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的好过,就像人们常说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管是小贵还是小坚,其实他们都是社会的下层人民,只是出生地不一样。

当小坚和朋友们再次去向小贵要车抢车的时候,小贵大喊大叫,哭得非常严重,连小坚他们都无法相信的停了下来。之前第一次被小坚他们打的时候,小贵没有哭喊,第二次也没有哭得这么伤心,而这一次却哭得很伤心。也许是一次又一次的抢车让他觉得难过,也许是他觉得自己形单影只,在这个城市里没有朋友,只有那么一个人默默被欺负,又或许是他觉得这个城市的人太不讲理,明明这车是自己的。

后来小坚的朋友给了小贵一根烟抽,小贵不会抽烟,抽一口就咳好几下。但是后来在老乡的店里看着抽剩下的半根烟却开始默默地抽了起来。这里也许想表达的是小贵开始觉得生活的艰辛,而一辆小小的自行车却带给他如此多的烦恼。抽烟或许不是他想的,而他只是想排解一下心中的烦恼与苦涩。这小小的镜头却让我们看到了小贵的变化,因为在这个城市而产生的变化。

而后来小贵与小坚交换着骑车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小鞋子》里面兄妹两也是这么地交换着鞋子的。虽然社会不同,文化不同,但是贫苦的人似乎都有着相似的烦恼,而那一切烦恼的源头就是贫苦,生活的残酷。

影片中还有些特别的就是那个小保姆,一开始被小贵他们误认为是城里人,后来才发现她只是偷穿主人的衣物,甚至那出去偷偷卖,最后被发现了。虽然这个真相只是被短短的带过,但是却又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在奢华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己,开始趋名逐利,用华丽的外表来掩饰自己虚无的内心。为了金钱,

名誉,地位,不择手段,最后甚至走上了违法的道路上。

电影的结局是悲惨的,片尾小贵倔强的扛着那辆被砸烂的自行车行走在北京街头,最后湮没在茫茫的车海中。他的表情十分木讷,他的眼神也十分悲伤,连背景音乐都透露着浓浓的哀伤。那一刻我的心里觉得十分的悲凉,为一个弱者的遭遇,为生活的残忍。

这《十七岁的单车》我看到的不是青春的美好,而是青春的残酷,同时又显示着社会的残酷,揭露着下层人民的悲哀。

第11篇:影评格式。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残酷的单车——观《十七岁的单车》

《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关于单车的故事。单车——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而在加上了十七岁的修饰之后,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导演以他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他对城市中下层人的遭遇的看法,以及对于青春的别样的解释。整部影片充斥了反差,纪录片纪实风格的拍摄,没有特技,没有什么高科技,带着一种黑色幽默的色彩讲述着现实。

单车作为影片标题的核心词在片中不仅仅只是一件道具。对于贵来说,那是他的一切,失去了它,他就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存工具;对于小坚来说,单车表面上是他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但实际上只是他虚荣心的表现,而在他失去它之后,又变成为了他在城市中立足的尊严的体现。

如此平凡的代步的工具,居然对贵和小坚来说如此重要,而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源于这辆车。开始时他们互相争夺单车,都有理由认为这部单车应该属于自己,小坚还为此打了贵一顿。他们根本不去理解对方,甚至根本不想去理解,他们只关心单车的归属。后来,小坚的父亲知道了,把车还给了贵而小坚又要抢回来。在一番激烈的“争抢”后,他们二人达成了协议:一人骑一天。这是多么荒唐可悲的事,在轻快的音乐声中,二人日复一日地在每天的同一时刻,在同一地点交换着同一辆单车。终于一天贵放下车欲走时,小坚叫住了他,并互通了姓名。单车已不再是他们发生联系的原因,而因为这辆单架起了两人心灵沟通的桥梁。他们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共性,作为都市中弱势群体的共性。

两个角色都不属于社会中的强势人群,一个是外来打工的进城者,而另一个则是生活在畸形家庭中生活不富裕的类似于小混混的角色。而在现在看来十分平常的单车也就成为了他们共同争夺,并共同拥有的东西。在导演眼中,即使是美好的青春,物质也是异常重要的。这点对于两者是平等的。对于小坚,有了它他便轻而易举地走向了漂亮女生潇潇。而潇潇和小坚交往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车不错!”,这是多么讽刺的。而他失去她也因为他先失去了单车。这种青春单纯的爱恋也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而后,当他与贵公用单车时,单车的属性受到了考验,单车的物质性降低了,而结果就是单车变回了简单的交通工具。而后另一个混混的一句“车不错”更是对小坚的资本的质疑。相比而言,单车的意义对于打工仔贵来说要纯粹得多——单车的后架上载着的不是虚荣,而是他整个的生活。因而即使在他昏迷的时候,他的手还紧紧地握着单车轮子的钢条——他的青春更加残酷,为了在城市中生存下来,守卫着单车。据说在更初的版本中,有贵做梦梦见他载着红琴在街上的剧情,这些原本就属于青春的幻想、情感也是建立在对物质的依赖上,建立在进城者对城里人的仰望之上。在城市中,即便是本因该最美好的青春,也因为城市本身而变得物质,变得残酷。

同样影片中还是展现了一些原本属于这两个青年的画面。贵在杂货店远望红琴的那种呆滞、青涩的眼神,那种属于青春、体现她年龄的向往是他最应该体现的。还有小坚骑车在湖边双手脱把,校服飞扬在北京潮湿的空气中,配合着音乐,把青春张扬到无限大。两个镜头表现了青春原本的含义。但是,贵始终只是远眺,而小坚又不得不在他的张扬之后把车藏起来。影片中无时无刻展现了这种反差,这种不同于《伊万的童年》中战争游戏的反差,是有一点点美好却又充满着无奈的气息,让人对角色感觉颇深。

影片主要就是表现了两个下层者无奈、残酷的青春。城市人的一种冷漠充斥了整部影片。城市太大,人群太冷漠,足够湮没一个悲苦小角色。当贵拿骑着自己的单车逃避小坚的追赶拼命前行而撞上卡车飞到车上,我们看到的是旁观者的冷漠。导演把镜头游离于理性之外,忠实的长镜头,记录着北京街头时常可见的群殴民工的悲剧,阿贵在被一群人围住抢车身体几乎被五马分撕,及发出的令人心悸的惨叫——“我诅咒这残酷的青春”。当胡同小巷中几个小混混追杀小坚和坚,几个大佬爷们照样悠闲的下着棋,依旧是冷漠。小贵为了生存来到城市,但是他却并不属于这座城市,在城里人的冷漠与非难中他的生存环境一步步地缩小,一步步地艰难,最终陷入了绝境。最后小贵在城市人的麻木的眼光中背着单车艰难的在大街上行走使冷漠达到了高潮,而小贵的悲惨命运也一显无遗。

然而,导演又不时地在片中加入了一点幽默,一点黑色幽默。让人看到了残酷的现实。 “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嗯„„上百块,到千块。” “多少钱?” “„„五六七八百。”

影片就在这样含着淡淡幽默的对白中开始了,然而导演用的镜头语言让人感觉到了审判的气息,在镜头中从未路面的面试人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达导演要表达的思想城市人对农村人的冷漠与轻视。而速递公司经理对包括小贵在内的新员工说“你们就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这话听起来挺别扭。祥子是个悲剧人物,一心想有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但在万恶的旧社会他的愿望却总不能实现。这句话似乎预示着小贵也难真正得到一辆属于自己的单车。这些黑色幽默的无辜贯穿于片子的始终,把现实生活中细节在电影中还原和放大。

幽默是因为反差,反差制造了幽默。而影片中时时刻刻展现的那一份反差往往让人哭笑不得,那种惋惜、那种同情让我们看清了青春残酷的背后。

影片的配乐也令人印象深刻。主旋律明快的节奏感的反复,伴随着滚滚的自行车轮和人流,烘托着城市的现代感快节奏。之前提到了,贵于小坚日复一日交换单车时背景那轻快的音乐造成的声画对位,也成为片中少有的暖色调。而结尾时苍凉的背景乐则使观众的情感达到了一个极至。

《十七岁的单车》并没有充满着青春的气息,我们听到的并非清脆的车铃声与欢快的笑声,我们看到的却是对生活的无奈与命运的妥协。本该青春年少,却因为社会的无情的现实而变得残酷无奈。北京,大都会,繁华下掩饰不了暗淡;胡同,小巷道,暗淡之中凸显了现实。冲动、暴力、唯美、现实,导演用他的镜头语言,叙说着他对北京和青春的印象。

第12篇:重返十七岁观后感

“当你年轻的时候,一切都像是世界末日,其实这只是开始,我是指你也许会遇上一些混蛋。但有一天,你会遇上一个真正对你好的男孩,一个你值得拥有的爱人,就像日升日落一样陪伴着你。”麦克在电影里以十七岁的形态出现,面对女儿的失恋,如是安慰。那时的麦克,已经深刻地明白了造成自己中年危机的,并不是由于斯嘉而做出的决定,而是一直以来平凡生活中自己的不甘与抱怨。

其实,故事很简单。二十年前,麦克还是大学里前途光明、帅气逼人的风云人物。可是,为了爱情,他放弃了大好前程。二十年后,他是个家庭、事业都很失败的发福男人。他怨天尤人,后悔着当初的决定。然后,故事展开——老天给他机会重来一次,他又变回了那个翩翩少年......最后也明白他一切的失败,都源于他自己对生活的错误态度。当然, 麦克最终做出了和二十年前一样的选择——丢下了篮球,追随斯嘉而去。影片的结局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不是回到过去就能改变选择,可能回去了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所以现在就不要再后悔以前的选择,不要以为重新来过就可以有什么不同,这一生的轨迹本就是这样的。试想如果没有遗憾又哪来的美呢?似乎也可以解释为这一切都是注定的,改变不了,也无需改变。

想到自己,一直以来总是在说当年如果我学了什么,干了什么,现在就有什么不同了;设想自己填志愿时选择了其

他的学校,之后就会体验到什么不同的风景;为错过的人和错过的事而懊恼不已。这样看来,那也许就是注定的,注定我要错过的,注定我要经历的。那么既然重来可能还会做同样的选择,那么我想,原来的选择应该就是最好的选择吧。故事所阐述的道理很简单,但同时也是我们经常会犯的错,难以避免,却绝对可以不一错再错。

许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或是为失意找理由。但我想说生活亦是一种态度,走错的路也是路,没得改,走了就是走了。所以,做出了决定就不要后悔,只知抱怨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感到幸福的。

要知道人生只有单程票,而人生也因此回味无穷。不要埋怨当初没有选择正确,向前看,更好的风景在不远处等你。

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选择也会在成各种各样的后果,使每个人的心情也会有所不同,但我觉得,无论我们选择的后果好或是坏,都应该坦然面对,不是为了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

麦克以耐德私生子的身份回到了原来的高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接触多了才发现,自己对孩子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儿子天天受人欺负,却从没和他说过,女儿跟一个校园恶霸在一起。在那时,他选择帮助自己的孩子,让儿子不再受欺负,让女儿认识到真正的爱情是什么。

麦克和儿子成了好朋友后,他发现了儿子的篮球才能,鼓励并帮助他练习和进入校篮球队,帮助他树立信心,去追一个喜欢了很久的很优秀的女孩。儿子在麦克的帮助下,不再胆小怕事,并且帮助球队取得胜利,同时也赢得了爱情。

麦克以耐德私生子的身份与妻子斯嘉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还深爱着妻子,但是拥有十七岁面孔的他,无法向妻子解释这一切。他觉得不应该放弃这一切,想要挽回。所以在法院开庭的那一天,十七岁的麦克赶到现场念了一封并不存在的信,然后离开。最后,还是那样的一场比赛,麦克看到了斯科离开,再次做出决定,去追赶心爱的人。把球交给儿子,他追了出去。在追赶的过程中,他又变回了中年时的样子,并找到了妻子,两个人重新在一起了。

没有后悔,重新做出的选择,还是相同的。但是那份包邮已经没有了,麦克明白了......

原来,即使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那么多年的那么多抱怨,真提多此一举,不值得。但是奥多尔最终懂得了这个道理,懂得了珍惜。你呢?珍惜当下珍惜眼前最重要!希望每个人都不要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要整天报怨,做自己喜欢的事,做有意义的事!

第13篇:《十七岁不哭》观后感

《十七岁不哭》观后感当我在看《十七岁不哭》这部校园青春剧的简介的时候,我认为这很适合我们现在的中学生看。这能让我们知道高中是怎样的,能让我们充分的了解高中的生活。《十七岁不哭》这部校园青春剧里几乎包含了我们中学时代里所有令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例如:聪明的简宁、活泼的杨宇凌、随和的乐心、文静的岳晓丹、任性的林林、憨厚的刘毅新、调皮的雷蒙、胆小的罗洋„„,每个人物身上的特点,都有可敬、可学习、可讨厌、可理解之处。

他们哭过,他们也笑过。虽然他们的学习生活是艰辛的,但是他们在每一次困境中都勇敢地站了起来。他们一起团结友爱、临危不惧的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其中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开学的时候,学校举行军训。他们在操场上排列好队伍,教练非常严厉。就在教练说“立正”的时候,林林一直在那儿喃喃着。突然间,被教练听到了,教练就训斥了她几句,

最后林林被骂哭了。看到这里我就想:每一个个女生都不喜欢军训,这也包括男生,但是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你上了高中,就必须得军训和做其他的任务,就必须得学会坚强和勇敢。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更加的坚强和勇敢了,要比以前还要坚强和勇敢。这样到了高中也不会像林林一样那么的脆弱、爱哭、爱抱怨而且还任性。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他们正在慢慢成熟,我们也正在慢慢成长。现在看《十七岁不哭》这部校园青春剧,这让我们对这总会到来的十七岁怀着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一种感觉。简宁、杨宇凌、雷蒙他们所面对的事情,我们也都会面对到的。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烦恼,什么是忧愁„„;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许多事情都不能如你所愿,我想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我都要勇敢、坚强的去面对,我都要怀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

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些精彩的对白吧! 简宁对雷蒙说:“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坚强。”

杨宇凌说:“上了高中,感觉小学和初中的游戏规则全变了。”

杨宇凌说:“试试才能行,争争就能赢!” 简宁说:“就算在兵荒马乱,我也要从容...”

教练问简宁:“累吗?”

简宁说:“还行。”

教练说:“还行,是指什么?” 简宁说:“累,但还能坚持!”

乐心说:“把痛苦溺死在食物中。”

杨宇凌对雷蒙说:“水手中唱的多好,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雷蒙说:“这点痛对我挺算什么的。 气沉丹田,成败在此一搏。”

第14篇:重返十七岁观后感

《重返十七岁》观后感

人生的转折点,每一次,你选对了多少?

当我们年华逝去,你是否还会再去感叹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错误,并且后悔万分?

高中时期的迈克英俊潇洒,球技一流,即将得到全额奖学金上大学,还有个校花级的女友,此时的他简直就是风华正茂,前途不可限量。

比赛休息时,一个不祥的消息打破了迈克的美梦,女友怀孕了。在美好的前途与过早的婚姻之间,迈克选择了后者,这意味着他将放弃自己原本的理想,去承担一种做父亲的责任。

经过二十年的打拼,迈克还是未能创出一片天地,仅仅在公司里做个普通的职员,就连即将唾手可得的升职机会也与自己擦肩而过。而迈克苦苦经营的婚姻却变得支离破碎,越积越多的矛盾早就不可调解,最后闹到离婚的地步,甚至自己的亲生子女也对自己爱答不理。一切的厄运犹如天降,迈克难于接受这个现实,仿佛世界即将末日。

十七岁是迈克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正是他当时那个选择,才有了今天的生活。迈克显然是对现状十分不满,就连高中时期弱不禁风的好友耐德现在也比他过的富有、自由、惬意,所以迈克不止一次抱怨道:“如果我十七岁的时候不是选择结婚,那我的人生„„”

或许是上帝对迈克眷顾,它给了迈克一次回到十七岁的机会。掉入巨大的时光漩涡里,迈克的肉体回到了十七岁,其他一切都不变。

既然年近不惑的自己如此失败,那么回到十七岁的迈克,理所当然应该选择从头来过,迎接一种崭新的生活。然而电影中的迈克并没有那样做,他不过是做回一个高中生,亲近他的子女,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身边、看待自己。当他知道儿子被篮球队的人欺负,女儿和坏蛋拍拖时,才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失败:原本还以为自己很关心孩子,而事实却连子女最简单的烦恼都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却发现妻子原来是个美化设计的天才,而以前自己却从未肯定过她,甚至经常抱怨是她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迈克的重返十七岁实际上是在自我救赎,他要拯救破碎的家庭,挽回即将毁灭的婚姻。迈克选择了理解,选择了补救。迈克帮儿子建立起自信,和他一起训练篮球,甚至教他如何合适地和女生相处;并传授给女儿正确的恋爱观,不再和坏蛋谈禽兽般的恋爱;最后当然也打动了自己的妻子,挽回了婚姻,结局可谓完美。

全片折射了一个假设题,“如果可以回到很年青的时候,你会怎么做,还会象重前一样选择吗?还会象重前一样处理事情吗?会不会选择作一些改变,期望得到一个更完美的结局?”。剧情立意的特别之处,在于迈克在拥有这样的机会时,还是选择回到原点,心中的爱使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坐标。虽然他回到了原来看似不如意的生活中,但由于他以爱和宽容去对待家人和自己,他的人生全然改观,变得令人羡慕。这就是影片中的灵魂向导要转达给大家的一个讯息,用爱来生活,以宽容来待人。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有三个镜头:第一个是迈克看见失恋的女儿在球场上痛哭是,安慰道:“When you\'re young, everything feels like the end of the world.

Its not, its just the beginning.

I mean you might have to meet a few more jerks.

One day, you\'re gonna meet a boy who treats you the way you deserve to be treated.

Like the sun rises and sets with you”这段经典而又警醒世人的话迈克包含着对女儿浓浓的爱和期待。

第二个是在法庭上,迈克以17岁的他的形象来了。把那封其实根本是空白的信,读了那么久那么久。他最后说:“然后我长大了,迷失了方向,将自己的失败归与你的身上。我知道你今天必须这么做,但是我不想你这么做。但我猜,要是我爱你,我就应该放手让你继续新生活。”之后两人的四目相对。晶莹剔透的眼睛和诧异惊讶的眼神的对视,他眼中的深情伴随着泪水溢出。

最后是那场简直就是二十年前的翻版的球赛,面对那么熟悉的一幕,面对那个让他后悔了半生的决定,但那一瞬间,他却还是毫不犹豫的做出了同样选择:追寻他的爱情,追寻他爱的人。他有机会选择新的人生之路,但还是抛下了手中的篮球,追向自己的爱妻,因为他明白了他最在乎的是他的家庭,明白了现在的生活就是他最好的生活。当看到看台上那个看门人意味深长的笑容,我们都将知道,这个上帝或者是上帝的使者又帮助了一个迷失了自己的人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当看到二十年后的迈克从逆光里走出,对斯嘉丽说:“选择你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只是后来我忘记了...”

这部影片还告诉了我们有关珍惜现在的道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句名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其实很多道理大家都懂,只不过被生活的繁琐所迷惑,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从而酿造一个又一个的让人后悔、让人愧疚的错误。

尽管迈克回到过去,但篮球场上的一幕仍然重演,他再次站在人生的三岔口上,结果他还是做出和以前一样的抉择。可见我们不满的往往不是我们走哪一条路,而是我们没有走好那条路。电影给了迈克一次机会,让他用另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做出更好的调整,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现实中的我们,尽管都曾想回到过去,都想再来一次,如果能够再一次的话,我们能够做得更好;如果能够再一次的话,我们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如果能够再一次的话,我们就能够避免受到伤害。总之,如果能够再一次的话,我们将过得更美好。虽然没有任何实例验证,但我们每个人都相信再一次等于更好,所以我们渴求能够再一次。可是人生永远都不可能有再一次。因此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回首过去,吸取经验,面对现实,减少抱怨,珍惜现在,让明天的自己因自己今天的努力而骄傲,而不是遗憾。既然我们都觉得用现在的知识回到过去,自己会活的更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十年后,二十年后的角度去思考今天的事情呢,或许今天的我们可以少走弯路,这不就是比尔盖茨经常提到的远见吗?

永远有人十七岁,但没人永远十七岁。我们都搭上了一辆不可逆反的时光快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紧紧把握住手上的时间,努力去做一些我们觉得有价值的事情。人生没有再一次,我们没有能力重返十七岁,但我们有能力珍惜现在,把握现在。

最后,THE END。 是的,他们结束了。只是我们呢,我们这些在看台上的观众,是不是也应该,开始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呢。一切都在自己手里,一切。

第15篇:小人物大社会——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

小人物大社会

——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

摘要: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十七岁的单车》通过两名少年深刻而贴切地揭示了强大社会机器面前, 底层人的卑微的期冀、无奈的柔弱、乏力的挣扎和深切的绝望。这份异己感的披露, 是最柔和也是最尖锐的批判, 也是最有用最无效的批判。

关键词:十七岁的单车;大社会;异己性

十三年前,《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1 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银熊奖时,有人拿它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维托里奥的最著名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相比较。导演王小帅说, 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 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 对当时的意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不就一辆单车, 至于么? 至于在影片里, 单车不仅仅是一个道具。从头至尾, 是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是它牵扯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也正是它自始至终掩盖着什么也揭示着什么, 尽管它一声不吭, 默默地享受或者承受着呵护、寄托、寻觅、抢夺乃至蹂躏。然而, 被寄托、被寻觅和被蹂躏的, 仅是一辆单车么?

影片中, 小贵以那股“秋菊打官司的劲”“轴”着那俩单车。在派出所门口, 老板嫌恶地说“为了一辆破自行车, 值么? ”他永远不会知道, 也不会体会到自行车对于小贵的重要性, 不会体会到小贵的感受。对于小贵, 这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 而是一份工作, 是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下去的唯一凭借, 是实现他那奢侈梦想的唯一入口。与小贵同龄的城市男孩小坚, 失去了单车后, 自觉失去了与同伴们交往的资本, 敏感的用冷漠将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 当女孩安慰时说:“不就一辆自行车, 丢了就丢了, 至于么。”小坚异常生硬地回答, 至于! 正如快递公司老板永远不会明白一辆自行车对于小贵的意义一样, 女孩也不会明白这一辆自行车对于小坚的意义。无论对于农村少年小贵, 还是对于城市男生小坚来说, 单车都被赋予了某种超乎物外的意指, 成为生存的凭借, 成为自尊的寄托。无法割舍的, 却是注定要失去的, 冲突不可避免, 争夺由此展开。

本来就是我的

从小贵老乡发现这辆单车之后,小贵和小坚围绕它进行了五个回合的争夺之战。在追讨单车的过程中, 小贵一再选择的方式近乎于“偷”——当然, 在他自己心目中乃至在观众心目中, 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小偷, 因为有一个观念是始终被认可和强调的: 本来就是我的。而小坚选择的方式则近乎于“抢”——当然, 在他自己及其同伴心目中, 这抢却是十分理直气壮: 本来就是我的。从最初对小贵的同情, 再到对小坚的理解, 在这个争夺的过程中,观众的心也似乎被来回拉扯着。

无论是从理智上还是从情感上,在小贵还是小坚的取舍上都是两难:看到小坚声嘶力竭的抗争, 听到小贵生离死别般的痛楚呼喊, 谁会忍心再去责备他们、让他们承受这痛苦呢? 出乎意料的是, 他们竟以少年的方式达成了奇异的妥协: 一人一天! 背景音乐中, 两个少年在胡同口日复一日地进行这沉默而认真的交接, 两颗年轻的心似乎也在这日复一日中一点点交接。他们或许仍然不明白对方坚持的意义, 却开始认识到彼此间的相通, 他们的手最终握到了一起。

这一握手, 让人有些许欣慰, 也有些许心酸。如果故事就此结束, 那也许还算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然而, 单车最后的命运却不肯让人们在以妥协达成的表面和谐中停留着自我陶醉和麻痹, 似乎想告诉人们, 妥协也逃不过毁灭。为什么会这样? 究竟是谁砸碎了两个少年的梦? 小贵和小坚到最后不约而同地都举起了板砖, 这板砖该砸向何处? 偷自行车的人

小坚的板砖砸向了羞辱了自己的金毛大欢, 小贵的板砖砸向了捣毁单车的大欢帮凶。巷子口大欢对小坚的肆意羞辱, 胡同里大欢帮凶对单车的疯狂捣毁, 透过镜头夸张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让观众也不禁为之愤怒, 以致于不自觉的把他们当成摧毁“十七岁的单车”的罪魁祸首而加以谴责。然而, 且慢, 让我们循着故事回溯, 找找是不是有更重要的东西被遗漏掉了。维托里奥为他的影片命名《偷自行车的人》, 似乎没有人怀疑片名所指就是主人公里奇, 因为他偷窃自行车的情节正是影片的高潮所在。我却想追问, 难道没有别的所指么? 比如说偷里奇自行车的那个窃贼? 或者在里奇和这个窃贼背后偷了他们俩“自行车”的人? 当然, 问题仅仅只是提出而已,没人能够解答, 连主人公们都无暇去追究, 因为正如老舍对祥子所描述的那样:“他不再想什么, 不再希望什么。将就着活下去就是一切, 什么也无需乎想了。”深受维托里奥新现实主义影响的, 同样是围绕自行车展开故事的《十七岁的单车》, 却不露痕迹地成功隐藏了一个重要角色, 那就是改变了单车同时也改变了小贵和小坚生活的那个人: 偷自行车的人。

当两位少年的梦与生活被偷自行车的人阻扰和破坏后, 小贵与小坚之间达成的妥协至少还维持了梦的完整让生活得以继续。随之妥协的, 还有少年的意气、美好的期冀乃至敏感的自尊, 这让人弄不清到底是小贵小坚之间的妥协, 还是是两个少年对“偷自行车的人”的妥协, 抑或是两者都有。然而, 毕竟还只是孩子, 他们很快就抵达了妥协的底线: 他们举起了板砖。这块两次被举起的板砖, 将影片一开场以来两个少年内心郁积的委屈和愤怒,一股脑地倾泻出来。是的, 只是倾泻,不是抗争, 因为他们自己看不清、找不到自己要抗争的对象在哪里。

不是结局的结局

车水马龙的北京街头, 浑身泥土满脸血污的小贵, 扛着他那辆已经被捣毁得面目全非的自行车和同样被捣毁得面目全非的梦, 汇入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流, 逐渐消失。镜头的最后,我们已经找不到小贵, 眼前是一条延展开来的路。

路, 还要走下去。对于小贵小坚们来说, 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16篇:《会痛的十七岁》观后感

《会痛的十七岁》观后感

《会痛的十七岁》的女主角夏远远因为父母吵架离婚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从而放弃了曾经努力学习的自己,转而喜欢上了二次元的世界里的温暖。可是现实总是冷冷的,远远和老师因为她上课看漫画起了争执,老师看她很不顺眼,便发起投票赶走她,同学们纷纷同意,远远很生气,没想到同学这么冷漠,便走了。老师被她气得住院了,新来的班主任找到了顾明耀,希望他能够和远远做同桌开导她帮助她学习,他被说服了答应了老师。他回到家里说了这件事,父母都很反对,害怕夏远远成为他的拖累。可是顾明耀心意已决,老师安排了换座位,顾明耀和夏远远成了同桌。班长林薇对明耀很有好感,对顾明耀帮助夏远远很是不满。夏远远在顾明耀的帮助下渐渐又爱上了学习,罗涛很喜欢远远发现了她的改变后有点焦虑,他找到顾明耀并表明自己远远男朋友的身份还拆了明耀的自行车吓唬他离远远一点。刚开始男主角只是很生气,可是后来回到家里,家里外墙又被泼了油漆,顾明耀被骂,父母也极力劝说他,他开始动摇了,他选择了远离女主角以求得安宁,远远又失去了朋友。来到动漫社找罗涛问是不是他吓唬顾明耀了,罗涛回答是,夏远远很生气,两人发生了冲突,并被嘲笑是“怪物”,不欢而散。她很失望放弃了上学,准备去打工。这时候顾明耀爸妈找到夏远远家并气坏了她奶奶,从小相依为命的奶奶住院了,夏远远很伤心,给顾明耀发了短信,最终在奶奶去世时顾明耀找来了并安慰了她,把她带了回来。在高考动员大会上,班主任李米被解除了职务,古老师又从医院回来了,并批评了夏远远。没想到的是罗涛带着人来到现场引起了骚乱,他说出真相,油漆并不是他泼的。林薇愤怒地表示是她干的,她就是看不惯顾明耀对夏远远好,还是认为夏远远是个学渣。现场混乱起来,罗涛的人和学生打了起来,老师被着火的柱子压住了,夏远远去帮忙却被火烧了,可是她是个没有痛觉的人,于是手被烧了一大块。后来夏远远住院错过了高考,出院时大家找来了夏远远的偶像王力宏给他十七岁的祝福,夏远远很开心,她又有了很多朋友。

这样咋一看好像这部电影和其他校园电影也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一个套路。但是这部电影关注了失痛症患者,关注了父母离异抛弃孩子对其的影响,还关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会痛的十七岁,也是成长的十七岁。远远是失痛症患者,感觉不到疼痛,但是在奶奶去世时她却说:“这一刻,我好想懂得什么是痛了。”从这个时候起她成长了,也许她有叛逆,她有轻狂,但是她终究改变了。

眼见不一定为实。林薇是班长,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学霸,但是做出一系列事件的也是她,她因为嫉妒而陷害远远,难道不是当代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下的扭曲吗。只要分数好就是好孩子,多少的学生受到这种理念的熏陶,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用心才能发现现实。罗涛是大家眼中的混混,他带着远远不学好。但是他会在远远心情不好的时候带她去散心,也许方式不对但是他做了;他会为了帮远远证明清白而去找证据,去告诉所有人,结果也许好坏参半,最后他也去自首了。他并不坏,而是环境如此。

寻找自由的快乐。顾明耀在父亲的管教下按部就班的生活着,每天做一样的事情,事事要做到最好,他渴求自由,一开始帮助夏远远也是羡慕她的自由。他这么做也是在挣脱他父亲的枷锁,也许过程波折但是最后还是继续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反抗了,他改变了。

“在学校接受教育是我的权利,你一个人没有资格剥夺。”在古老师让夏远远出去的时候她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其实对于这个来说她们都有错,古老师没权利让她离开,她也不应该在课堂上看漫画书,只是双方方法都用错了。教书育人我觉得这句话其实顺序错了,应该是先育人才能教书,最近摘抄的《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最先学会的应当是做人。古老师的方法也许可以保证升学率但是却让班级缺少凝聚力,变得冷漠。

她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李米老师来了以后便对班级进行改变,让班里变得更加有温度,成绩也上去了,夏远远开始变好。但是这种方法却没能得到家长的认同,他们写了投诉书,校长也为此痛批了她并称不要再想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要的是升学率,但是夏远远却觉得“我很感谢李米老师。”。之后的一系列事件更是将夏远远推向深渊,她想:“快乐总是会觉得太快,当我们回过神的时候,它已经悄悄溜走,仿佛只有这样,才会让人觉得它珍贵。”奶奶对她的理解与包容是她的幸运,而就在她们打算离开的时候奶奶出事了。而顾明耀发现了之前礼物来找她了并将她带回去,罗涛也去解释了证明了她的清白,而远远却因为受伤住院了,最后她虽然没能和大家一起高考只能第二年再高考却完成了更大的愿望——参加王力宏的演唱会,而且是为她而开的;高三(3)班的团结,大家完成了她画上的装扮。

“我希望你们记住,无论世界怎么改变,尊重自己,诚实地对待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友谊,从来都不是错误。”印象很深的是李米老师的这段话,是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十七岁,或平淡,或精彩,但是那是我们的青春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属于自己的的友谊,“不要再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一个屋子里,走出去你会找到真心的朋友。”

也许十七岁就是这样,有叛逆,有委屈,但是我们总会遇到那个可以带我们走出那一段时光的人,他就像灯塔指引我们前行,变成更好的自己。

第17篇:寄语十七岁

寄语十七岁

孩子,很快你就满16岁了,准确地说应该是你已经过完了16岁,按我们习惯说法,要开始吃17岁的饭了。正好你要我给你写一篇文章,我就以此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你吧。

首先,我推荐你读一篇文章。这是2012年第8期《读者》上的文章----《两个关于母亲的故事》。我把文章附在后面,你仔细地读读。但文章中的以下几句话我还是要录出来:

‚一个即将离世的人,可能会有很多难舍和挂念的人,也许是爱人,也许是亲朋好友,但只要她做了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挂念的必定是她的孩子。‛

‚其实不止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到她离开这世界的那一刻。每时每刻,孩子始终是母亲永远的挂念。‛

‚不管我们多么轻描淡写,总会有人心疼我们。而心疼我们的人,也许是爱人,也许是孩子,但不管我们如何忽略她,也同样心疼我们的,是那个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叫她母亲的人!‛

孩子的生日是妈妈的‚难日‛,因为这一天,妈妈撕裂开自己生下了孩子。 孩子的生日是妈妈一辈子都刻骨铭心的幸福日子,不管孩子在身边还是在天涯。

希望17岁的你,从这个生日开始记得,这一天不只是庆祝自己的生日,更要在这一天向妈妈表达你的感恩与祝福,不管用什么方式。

然后我再和你一起回顾一下去年你参加中考时的语文试题中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原文也附在后面。

我不知道你在答‚作者建议重写词典中‘天才’的释义,依据作者的意思应该怎样重写呢?‛这一题时是怎样给的答案。我看到的评分参考答案是‚天才主要是指能使人取得突出成就的非凡的非智力因素(优良的性格)或凭借非凡的非智力因素取得突出成就的人。‛

我曾不只一次和你探讨过这样的话题,我们也基本能达成共识。一是你不是词典里解释的那种‚天才‛: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二是你也可以成为‚天才‛,亦即上文中所说的只要具备了‚非凡的傻劲‛;三是我支持你想成为‚天才‛,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四是我并不是苛求你能成为‚天才‛,因为我觉得成为一个‚非凡‛的人的确不容易。

其实,不管是成为平凡的人还是非凡的人,只要是生活得心安理得就是幸福的。怎样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呢?我认为就是充分地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样就不会后悔,不后悔才能心安理得。比如,作为学生,如果尽心尽力地学习了,哪怕成绩不是很突出,也是心安理得的;作为老师,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一辈子平凡,也是心安理得的;作为父母,呕心沥血地付出了,孩子不管成怎样的材,也是心安理得的。

因此,对于你的学习,我们现在提醒你最多的就是:你尽力了吗? 也希望你自己时刻问问自己:我尽力了吗?不管是对于学习,还是对于其它的事情。

祝你生日快乐!

两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蔡宁祯

第一个故事是听来的。

它用一种挥不去的存在感占据着我的心。是的,它应该被转述给所有人听,去温暖那些原本就温暖的心房,湿润那些容易温润的眼睛。

故事是一个医生讲给我听的。

医生经过大大小小的手术,那天和他聊,讲各自职业的难与辛、乐与荣。我问他:“都说医生见惯了生死,会变得冷漠多一点,心硬多一点,是不是?”

“是的!”他没有回避。

也许是职业病,我有些不依不饶:“那你呢,有没有病人死在手术台上。你能像我处理一篇被打回来的废稿一样,平静地面对一个病人,一个生命在你面前逝去,而不影响到自己的心情?”

他抬了一下头,顿了顿,接着像下了很大决心一样,盯着我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其实──我希望自己能做到像你说的那样,平静地面对病人的逝去,只要我尽力了,施治没有什么不妥和失误,就不把这个当成自己的失败。但是,很难!”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修炼得差不多了,但是──”

我没有说话,等他后面的话。他停了好长一段时间,接着说道──

但是,有一些病人的离去,会突然让你会哭出来。还是举个例子吧!病人是一位年轻的女子,产后大出血。虽然很紧张,但手术很顺利,血止住了,病人的情况也稳定了下来。我长舒一口气,刚摘下口罩,病人也在这个时候醒了过来。我低下头,告诉她没事了。

可是,病人自己轻轻地摇了摇头,用虚弱的声音问我:“大夫,我的孩子好吧?”我那时根本没有见过她的孩子,也根本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但作为医生,我知道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回答。

“孩子没事儿,挺健康!”

“我有了孩子,我的──孩子,孩子没事我就放心了!” “你也没事儿的!”

“不,大夫,我是护士,我知道我的情况……”

病人是“熊猫血”,因为一时找不到血源,下手术台后10分钟就离开了人世。看着她苍白的遗容,我的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出来。 医生朋友讲到这里,我的眼眶也有点湿润。一个即将离世的人,可能会有很多难舍和挂念的人,也许是爱人,也许是亲朋好友,但只要她做了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挂念的必定是她的孩子。

其实不止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到她离开这世界的那一刻。每时每刻,孩子始终是母亲永远的挂念。

另一个故事是亲历的。

一个周末,随同事去他乡下的老家玩。同事的母亲个头不高,人收拾得清清爽爽,利利落落。从我们一进门,就一直笑不拢嘴,但没想到,在当晚的闲聊中,我与老人家的几句攀谈却让她掉下泪来。

老人有两个儿子,同事是老大,曾是全县的高考状元。还有个弟弟,留在了农村种地。我问老母亲:“两个儿子,你觉得哪个好?”我原本的意思是两个儿子哪个对你更好一点。老人大部分时间呆在农村,同事在城里,照顾双亲要比弟弟少很多,而且进城这么多年,吃的面和油,大部分都是由老家捎进城的。好开玩笑的我,想“挑拨”一下,目的是让老人说说城里的孩子的不好。但是,老人显然是理解错了我的意思。

“唉!怎么说呢,现在农村都是机械化,种地也不是太辛苦,一年还能歇个小半年,小儿子经济上也挺好的,反倒是我的老大,我看书是白供了──”老人的眼泪突然就扑簌簌落了下来。

我吓了一跳,以为自己“挑拨”大发了,以为她要说大儿子怎么怎么不孝,慌忙改辙:“阿姨,实际上城里的孩子都牵心乡下的妈,只是工作忙!”

老人继续抹着不停流下的眼泪:“就是忙啊!我去城里呆了一段时间,儿子天天上夜班,白天又要忙这忙那,我娃怎么就那么忙,那么累啊!我看着心疼得不行,直直流了好几天的泪。早知道他这么累,还不如留在农村,在我的身边,我天天看着,不让我的娃受罪!”

我们几个一下子静了下来,眼角也都泛起了潮。同事喃喃地说道:“那几天也是我事情多了点,偶然看她偷偷流泪,还以为是她怪我不好好陪她呢!”

作为报纸编辑,上夜班再正常不过,我们习以为常,有时也并不觉得有多苦有多累,但那天我知道,不管我们多么轻描淡写,总会有人心疼我们。而心疼我们的人,也许是爱人,也许是孩子,但不管我们如何忽略她,也同样心疼我们的,是那个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叫她母亲的人!

彼时彼刻,我只觉同事的母亲就是我自己的母亲,是天下所有孩子的母亲。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柯登地

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辞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扣平》用了37年时间;哥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以上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绝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有条件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凭聪明? 一位国外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了长这20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后期,将其中3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作比较,发现两者最明显的差异不在智力而在性格。最有成就的20%者,性格明显带着傻劲儿。这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有卓绝的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那么有杰出的成就者,就一定有卓绝的才智吗? 一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与“傻劲”有关,如执著、正义感、责任心、合作能力、意志毅力等。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词典的“天才”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尽量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第18篇:单车

单车

《one more time 》木质自行车

站在雨中看着那匆匆而过的单车,不仅回想那曾经的十七岁单车还在吗?

或许已经不见了吧。回头不断找寻那青春雨季里的点点滴滴时,那些曾经在风风火火年纪里轻吻翠绿草丛的单车痕迹,已经被一席席唯美的雨帘覆盖了,或者是被蝴蝶儿调皮地踩了几脚,不开心地乱了,甚至化了。但是,它还是时不时在20岁的记忆里不疲倦地来回晃动,来回捣鼓,还坏坏地笑着。

生活风尚是一卷现代水墨画,纵然淡雅、欣然,却也掩饰不住那活跃在其中的时代因子,此番的撩人心弦,而又那样的自然随意。

它像温文尔雅的才子,以学富五车的学识走在时代的前沿,而又以新的视角站在新的高度。它缓缓地从历史中走来,而又将泰然地走向历史。

品味风尚,回味经典。大家好,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冯洁。欢迎走进今天的生活风尚标。又是傍晚时分,又是大家往返宿舍小窝与教学区的时刻了,就让我们望着匆匆忙忙的人群出出神,在记忆里唤起几缕关于单车的光影吧。 无论是看似呆板的公路单车,帅气的山地单车,还是让人引发刺激联想的降速单车,或者是悠闲清爽的旅行单车,它们都珍藏着许多亦或是大气,亦或是羞答的秘密,总是令人有着许多诗意的遐想。

榕城的夏日可以说是有些荒诞的,像极了一部略显极端的华美电影,即使精致美好,却也还是有着一些令人难以回缓情绪的情节。我想,大概是太热的缘故吧。

于是,艳阳高照的中午,便有了一群群清新靓丽的身影着着薄薄夏装,撑着一把把精致小巧的遮阳伞,紫的,绿的,与这个季节有着难以言喻的默契,匆匆忙忙地穿插在校园的小道上。浓密的树荫底下,那些随风飘起的裙角,伴着略微浮躁的虫声,飞舞着这个夏日的另一种美,另一种温柔飘逸的美。

但倘若只有这些灿烂的小影子在婉约小道上来回跳动,那么校园会美丽的孤独的了,至少还要有那么几个顶着大太阳,一身清爽却又有劲地踩单车的小人儿才行。小巧单肩包在雷厉风行的前行中可爱地来回晃动,时而不安分地发出了几个滑稽的声响,而那纯纯的单车也或许会因为主人风风火火的风格,发出了几声很是娇气的咯吱抱怨声,更有那调皮的夏风,偷偷地在耳边说些关于夏日的悄悄话。于是当声声飞扬在耳迹,也便忘却了这个夏季的炙热,忘却了其实离教学楼还是有着很远的距离。

而不得不说,当我们忘却时间与距离这两个生活的横纵坐标时,一切便在悄无声息中过了,于是对于有些事情也就不计较了,也不再那么严格的要求自己不迟到一分钟。流年的沙漏里,我们渐渐发现,其实无论是有着满天繁星的仲夏,还是有着照得心里十分惬意的暖阳冬日;更无论是可爱但偶尔发发脾气爆爆胎的单车,还是让人很是疲倦的十三路车,我们最在乎的还是快乐,那个没有实质的重量,却很是重要的东西。于是可以为了一件米色的连衣裙,狂热地期盼炎热的盛夏,更可以为了一件好看的大衣,耐心的等候冬日的到来。

《单车恋人》后弦

但是,仅仅只是等待快乐,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花开花落追寻快乐的小脚丫才是最重要的。

一直以为偌大的校园散发着的始终是物理化的盐碱味道,但是当静下心去四处走走,也就会发现其实校园里一花一树一草,甚至是看似呆板的建筑物,其实也在对你浅浅地微笑。靠近南门的那几个小山坡,在春天来的时候,总是绿的让人不禁想躺下,然后静静的望着那蔚蓝的天空,开始天马行空的遐想,或者是呆呆的瞎想。

春天里,小草总是按捺不住对自由的渴求,毕竟被寒冷囚禁了整整一个冬季。它先是在风中左右观望春的脚印,确定这个季节是属于它的后,这才探出尖尖小牙,而后一天一天的任由这份渴求随风飘荡。站在坡上放眼望去,便感受到那绿色的生命气息,心情也随之变好。

但或许小山坡也实在是太远了,对于喜欢宅在宿舍小家的我们,常常懒得走,常常懒得观赏,于是渐渐也便懒得去发现快乐了。但是这个时候有辆单车就好了。这样就可以在某个清凉的早晨,乘着太阳的还没有出来的空隙儿,到那里独自享受清晨的美好了。

其实一小会也就到了。单车停放在斜斜的小坡上后,或许可以选择朝着晨曦微现的方向晨读。这个时候是不会被打扰的,一切都是如此的静谧,只是小坡前面的小湖偶尔被风儿吹乱了,涟漪散开时有了几声小小的私语。此时的单车也只是偷偷地撇上小小涟漪一眼,然后静下心来听我那抑扬顿挫的晨读声,像极了听话的小孩童。我想,其实这样也便知足了。

《a little bit longer》jonas brothers

被风吹过的夏天,总是伴随高考的到来愈加热情。这个时候,也才突然发觉原来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那个奋斗许久,满是故事与回忆的小城一年了。是啊,一年了,这一年里,究竟有多少是和人变了。

察觉距高考也仅剩20多天的时候,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便侵袭了全身。当年那群全力以赴的我们啊,在去年的此时此刻肯定很是紧张吧!而那群如今坐在我们曾经座位上的孩子们,是否会看到曾经的我们为了这场战役,时不时激动地在桌子上留下了那些或深或浅的刻印,那些满是激昂的致辞呢;是否会在心烦的时候,盖上了那厚重的考试指南,慵懒的斜靠在那最靠近后山的小窗前,看着那些烂漫的小雏菊,开得那么灿烂却隐隐约约藏着些小小的心事;也是否会在某个不用上晚自习的傍晚,呼上死党,骑着白色的单车顺着五月的晚风,在校园外的延绵河滨路歌唱,用歌声代替说话,有着一次轻松的友情之旅呢;更是否会把单车停放在公园里那活泼晃动的秋千旁边,而谁也不说话,只是看着单车出神。这时候会在想些什么呢,大概是关于这个六月之后的事情吧。

但是这种安静是不会太久的,几分钟之后,也许就把所有的心事都抖了出来----或许会有那么一个文静的死党羞涩的说,想在大学里邂逅一个对她好的男生,然后开始一段美丽的童话。夕阳斜下,没有染污的晚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花瓣,而他给她最简单和最实在的呵护,也便是最浪漫的事了。

待到七点,一群人骑着单车到熟悉的奶茶店里,去小坐一会,渐渐的天黑了,也就各自回家了。高考的这一年,我们很是吝啬,吝啬给友谊充足的时间,然而时间告诉我们,即使它稀少,却是如此的珍贵。

五月的夜晚很是美丽,因为连星星也会有了小秘密,也会有了小小的希冀与期待,分分秒秒的等待不远的仲夏。。

一阵夏风吹过,那些回忆便开始作祟,而我们只能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又是一年夏日香气了。所以那些还在奋战的学弟学妹们啊,好好加油吧!

《单车》陈奕迅

提及单车,我们也有着一段关于父亲的记忆。 是否会记得父亲在教骑单车的过程中那时而温柔,时而暴怒的神情,也是否记得父亲小心翼翼扶住倾斜的单车后座,鼓励我们骑一小段距离之后,便偷偷地放开了手,然而那双大手却始终停留在离后座不到五厘米距离的两旁。长大后的我们可以在某个空闲的周末里,骑着一辆单车轻松愉快地环着大学城四处溜达,或者跟着校园的单车协会在假期里,骑着单车到遥远的四川或者贵州游玩。但是如果当年那辆单车还在,那么就不妨暂时停下脚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提上几桶水,轻轻的擦去那沉积将近十载的灰尘,细细地感受当年父亲留下的余温。

好了,各位观众朋友们,我们的这期的生活风向标就到这里了,我是主播冯洁,代表编辑明黎,感谢您的倾听,我们下期再见!

第19篇:李峰单人单车环游世界观后感

李峰单人单车环游世界观后感

--旅行的意义

高惠

中文摘要

作为一个在外企工作的员工,与外国人一起工作是难免的事,而在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聊到的最多的话题是度假,于是李峰就这样被问到了关于是否有自己开车到其他国家度假的经历。他拿了中国的地图给那些外国人看,而他们都非常不屑一顾。因此,李峰由一个赌开始了自己的环球世界之旅。

关键词:李峰,单人,环游世界,旅游,爱国,梦想,旅游路线

李峰,第一个单人驾车环绕地球一周的中国人,英语专业硕士。2004年,因为一个赌约,独自驾车环绕地球一周,途经23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带队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节目《文明之路》,带领摄制组顺利完成在5大洲的近50个国家的拍摄任务。2008年,与上海通用凯迪拉克深入西北,完成《发现文明——中国行动》的采访活动;在2006-2008年,担任美孚机油中国品牌大使。著有《疯行天下:我的环球自驾游一百天》一书。

观看过他的环球世界之旅后,很难想象,他居然只是因为一个赌而开始了自己的环球世界之旅,这真的让人相当佩服。作为一个在外企工作的员工,与外国人一起工作是难免的事,而在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聊到的最多的话题是度假,于是李峰就这样被问到了关于是否有自己开车到其他国家度假的经历。他拿了中国的地图给那些外国人看,而他们都非常不屑一顾。因此,李峰由一个赌开始了自己的环球世界之旅。而从这个赌中,我们看出了李峰好强的一面,越是不行的事,他就越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越不可能的事情,他就越喜欢挑战。

2004年5月18日出发,9月18日中秋节回到北京。李峰最初打算旅行的国家只有七个国家,途径的国家有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捷克、德国、法国、英国。但最后在朋友的建议下,说北欧、南欧都应该去,这样就变成了环球旅行。在这趟旅行中,一共途径了22个国家,共计4万5千公里。

然而,现实与计划都是有差距的。并不是所有的旅行都是那么美好的。李峰所走的路线是出发前定下来的路线,和英国人打赌走直线国家是有变化的。在这次的旅行中,他一共花了14万,他给以后有想要环球旅行的朋友提了个建议:你应该要用最少的费用来进行环球旅行。环球旅行,不是说你钱花的越多就越好,反而应该尽量节省。在旅行途中,有

很多方面的费用都是可以节省下来的,比如住宿费(90%的时间李峰是住在车里,从一些图片上大家可以看到他开的车是欧宝,个儿很小,住在里面很不舒服)、吃(经常是华人华侨、大使给他帮助)、通信(到每个国家都会发短信给家人)。在这长长的旅途中,他也会经常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女儿。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给女儿寄回明信片,有时是一张有时则不止。

在旅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其实,在出发之前,李峰连自己的遗嘱都写好了。而上路之后,主要的困难就是怎么战胜寂寞,最多的时候是有八天没有讲过话。这对于一个学习语言专业的人来说,是很受不了的一件事。李峰是英语专业的,而在旅行的过程的,也有很多国家是不讲英语的,比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在这些地方,比如说加油,他就用一张纸写上,90#、5升。而后,李峰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有关旅游方面的建议,第一适当地避开一些不安全的地区;第二,身体上要做好准备,心理也要做好准备,尤其是一个人,心理上应对寂寞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第三做环球旅行当然要有物质基础,起码要有车,还有一部分的费用。现在带着国内主要银行发的信用卡都很方便;还有就是在维修技术方面,适当带一些配件。

但,旅行始终是一件美好的事,除了沿途一些美丽的风景外,美丽的还有人心。李峰开车到这22个国家,车是同一辆,连车牌都没有换过,一直用的都是北京的车牌。到这些国家里,李峰受到了华人华侨、留学生、中国驻外使领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给他很大的精神动力,当然包括家人和朋友,到哪里都会有亲人的感觉。这是李峰能够完成旅行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其次,我还遇到很多会说汉语的外国人,这些人对李峰都很友好。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严重,毕竟,人之初,性本善。

山水之间,人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没有人能向自然那样巧夺天工,展现出那么丰富、惊叹的景致,在自然的面前,心灵是敬畏的、是干净,你会知道幸福可以很简单,不管当初是因为什么踏上旅程,也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会在旅程中得到灵魂的升华和心灵的洗涤,得到陌生的友情和关爱,得到好奇的满足,得到那种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证明,感受到生命的真挚和张力,并将无法拒绝再一次的踏上旅程,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吧。

我的旅游攻略

而在2012年这个特别的一年中,我想,我没有李峰的那种魄力,来个环球旅行,但是,在奥运会在即的今天,特别来一次奥运自驾游,穿越欧亚大陆。以下是我的路线设计:

1、北京—伦敦

计划时间:35天

行程:约20000公里

路线:北京—霍尔果斯—阿斯塔纳—莫斯科—圣彼得堡—赫尔辛基—诺尔辰角—斯德哥

尔摩—奥斯陆—柏林—慕尼黑—日内瓦—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

2、伦敦—北京

计划时间:30天

行程:约16000公里

路线:伦敦—巴黎—巴塞罗那—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德黑兰—阿什哈巴德—塔什

干—阿拉木图—霍尔果斯—北京

霍尔果斯——霍尔果斯是中国最早向西开放的口岸,曾是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地处欧亚经济板块的中心位置、国道312线(上海-霍尔果斯口岸)最西端,陇海-兰新铁路国际新通道最西端。

阿斯塔纳——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是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首都,被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之一,也是中亚最现代化的城市,阿斯塔纳位于哈萨克斯坦中心位置而略偏北,距原首都阿拉木图约1300多公里,伊希姆河穿城而过,四季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是哈萨克斯坦工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国铁路交通枢纽。阿斯塔纳拥有极为奇特且唯美的建筑群,但建筑群仍在施工当中。

莫斯科——现俄罗斯首都,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莫斯科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这里是诗人普希金的故乡,拥有众多世界闻名的古老建筑群。浓郁的异国风情,绝对能满足你贪婪的视觉。

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大的港口、第二大城市,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口。面积为607平方公里,其南北长44公里,东西长25公里,城市总人口为540多万人左右。该市由300多座桥梁相连,它的河流、岛屿与桥梁的数量,均居俄罗斯之冠。圣彼得堡是一座水上城市,河面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0.2%。由于河流纵横,风光秀丽,所以它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美称。

赫尔辛基——赫尔辛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50多年前,不过其作为芬兰的首都却只有190年左右。这座年轻的首都既拥抱芬兰过去的辉煌传统,同时又讲究现代生活的品位。整个城市新旧混合得体,处处流露着大都会的魅力与北欧式的优雅。 赫尔辛基被称为“波罗的海的女儿”,三面都被湛蓝的海水及岛屿所包围。优美的环境融合丰富的文化,城内富有特色的建筑以及数不胜数的博物馆,这一切形成了对世界各地游客的强大吸引力。

诺尔辰角——诺尔辰角挪威北部诺尔辰半岛上。西近拉克塞峡湾,东近加姆维克市镇,位于梅港海岸。为欧洲大陆的极北点。与拥有广泛旅游基本建设及大量访客的北角相比,

诺尔辰角则是一个较为寂静的地方。若要参观诺尔辰角就只能由加姆维克(单程距离为廿三公里)徒步旅行一整天到达,而回程亦要花整整一天。诺尔辰角亦可以由船到达。芬马克郡的旅客事务处能够提供船只旅游的相关资料。诺尔辰角亦可以由挪威沿岸游船看到。

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位于波罗的海西岸,是北欧第二大城市,由14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和一个半岛组成。市内水道纵横,70多座桥梁把整个市区连在一起,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称。

奥斯陆——奥斯陆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为古老的都城。它的名字来源于古老的挪威语,一个是“神”一个是“草地”。 虽然奥斯陆都市形象热情而且国际化,有很多饭馆、夜生活很丰富,不过它的自然环境和大自然的风景更是非常吸引人。有许多可以散步的林地,小湖泊,风景优美。离市中心不远,你就可以在宽阔的林地独自滑雪或散步。

柏林——古老而又美丽的德国首都——柏林早在13世纪时已成为贸易集镇,17世纪发展成为地方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是德国首都和最大城市。战后,东、西柏林分道扬镳、各自发展。1990年德国统一,柏林墙在这里倒塌,柏林结束了一个城市、两种制度的局面,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柏林扼东西欧交通要道,往北距离波罗的海、往南距离捷克均不到200千米。

慕尼黑——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是联邦德国的著名古城,巴伐利亚国王建起了小镇。

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故这里不只是瑞士人的城市更是世界的城市。作为瑞士境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这里的自然风景也让人神往,美丽的莱蒙湖是西欧最大的湖泊,法拉山和阿尔卑斯山近在眼前。市内,公园星罗棋布,湖畔鲜花遍地,美不胜收。

安特卫普——安特卫普地处斯凯尔特河入海口处得天独厚的位置,它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精心选址以及群雄之间的角逐争斗。留存下来的遗产是古代与现代建筑相得益彰,古典的巴洛克风格与现代的立体派装饰艺术交相辉映,由罗杰斯事务所努特林斯·雷代克这些知名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作品接连不断拔地而起,给城市增添了一份现代气息。

阿姆斯特丹——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称。拥有美丽的郁金香、浪漫的运河、随处可见的脚踏车、闪烁的钻石、珍贵的艺术珍藏,以及心胸开放的居民。市区道路多而不乱,层次井然,船只可以在市区运河中自由航行到市区的任何地方。-

巴黎——也许是《巴黎圣母院》的非典型浪漫,也许是《人间喜剧》的末世浮华,有人说她冷漠,有人说她昂贵,有人说她混乱,但时尚与浪漫是巴黎最完美的写照。

伦敦——作为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方,这个城市是必去之一。英国的首都,一座种族、

宗教与文化的大熔炉。来自各个国家的古董和艺术珍品、不计其数的展出表演,让你不出伦敦便环游世界。

巴塞罗那——巴塞罗那位于西班牙东北部的地中海岸,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最大的工业中心。这里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古迹遍布,素有“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是西班牙的文化古城,有地中海曼哈顿之称。

罗马——古竞技场、万神殿、许愿泉、圣彼得大教堂,罗马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城,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时时颠覆着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认知。

雅典——雅典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 拥有5000多年建城历史的雅典,历史遗迹丰富。

伊斯坦布尔——地跨欧亚两洲的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港口和主要的旅游胜地。伊斯坦布尔不仅地理上横跨两洲,而且还兼收并蓄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从而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随之遗留下许多源远流长的名胜古迹。

德黑兰——伊朗首都德黑兰,位于伊朗中部偏北,坐落在辽阔的伊朗高原北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市区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东、西、北三面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成弧形状的丘陵环绕。海拔1200米到1500米,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100万。德黑兰市区,街道宽阔,绿树成荫,现代化的建筑整齐新颖,其间夹杂着古香古色的清真寺、教堂等,使这座城市显得既古老又年轻。德黑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都盛开着各种鲜花,尤其是波斯人喜爱的玫瑰花到处开放。

阿什哈巴德——阿什哈巴德也是土乃至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阿什哈巴德是土库曼斯坦首都(Ashgabat),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亚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阿什哈巴德最早是土库曼人的分支捷真人的城堡,意为“爱之城”。

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中亚地区第一大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座古城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心和交通要冲,著名的“丝绸之路”便经过这里。我国古代的张骞、法显、玄奘都曾留下过足迹。重建后的塔什干是一座新型的欧洲化的市。从空中鸟瞰,它宛若浮在绿海上的花园,青葱秀丽。 塔什干还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场所,这里举办过亚非拉国际电影节、各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每年夏秋季节,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争睹这座名城的风采。

阿拉木图——阿拉木图市区布局整齐,满目苍翠,有宽阔平坦的林荫道,还有许多公园和果园,是中亚地区最美的城市之一。是一座风光独特的旅游城市,它位于哈萨克斯坦

东南部、天山北麓外阿赖山(中国称外伊犁山)脚下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城郊是一派宁静的北国风光。这里的群山峰峦起伏,气势磅礴的天山白雪皑皑,山峰上的白雪终年不化,最高的共青团峰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银光灿灿,蔚为壮观。

当然,2012,传说中的末日会不会来临是一个问题,在那之前,绝对要来一次放松、放纵的自驾游不是问题。我们一起,从北京开车,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北欧、德国、瑞士、法国、比利时、荷兰等11个国家,游遍大半个欧洲,到英国伦敦,以一场观繁华赛事作为休憩。再上路,从地中海沿岸的巴塞罗那、罗马,绕爱琴海雅典到达黑海边的伊斯坦布尔,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里海擦肩而过,横穿中亚伊斯兰世界经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回到我们的家乡中国。

第20篇:十七岁的雨季

十七岁的雨季,扯不断的绵愁

今年,我十七,我不知道这个年纪还算不算青春,那些关于青春的电影我没有看,我总觉得电影终究是电影,还没有我现在听着钢琴曲,喝着咖啡,看着书来得真实些,今天是端午,在外地的我却没有一点点端午节的感觉,给家里打了电话,那边让我吃粽子,好好学习,别太累着。我木然的应着,人在他乡,过节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多放一天假而已。

十七,因为我上学早的原因,身边一直都是比我大两三岁的同学,我早已把自己当做成年人看待,学会决定,学会思考,学会成长,缓慢而坚定的成熟着。我总有一股忧伤。如水的密,如烟的轻,纵然月如钩,花似锦,亦掩不住江萍渔火点点愁。只好 细细品味,使自己完全地沉入里面,然后,慢慢的浮起来。

最喜欢的事莫过于窗外下着雨,很密,很急。而我在在明亮的屋子里安静的做我的事情,听着雨声,有一个对着窗户的桌子,一抬头便能看到溅在窗户上的水花。在这么一个平和的心情里,独自体会,独自惬意。

高考结束了,我复习的同学也再一次解放了,我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离高中越来越远,离社会越来越近,我终于发觉时间流逝的是如此之快,朱自清的《匆匆》我有了切身的感觉,未来,已经到来。

十七岁的我,终究要踏入繁华万千的世界。我会一直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我谨以此文,缅怀我已走完的十六年,我将尽的青春。

武紫墨QQ:1157057958

十七岁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单车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