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5 07:59:34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

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

印度不像中国,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的洗礼,人民开始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渐解放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始那一代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自强自富的征途。身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的心酸,可是印度不同于我们,虽然都是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是那个程度和同化的深度不一样,他们人民思想准备还处于以前的那种封建主义思想阶段,崇尚宗教主义,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整个电影,都可以看到甘地非常付有勇气,沉静,执着,乐观,仁爱,这些都是来自与他的信仰和信念。对于这些价值的坚持,使得他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者---不仅仅是念经,而是深信并身体力行。甘地,一生推行“拒绝暴力”与“不合作”运动。他颇有些像孔子,以仁来感化世人,也很像是佛家高僧,用禁欲和忍耐来唤醒一个民族。例如一个伟人重要的事情是为折了腿的小羊敷伤,例如一个伟人在拍打了孙辈一巴掌后转为爱抚,例如一个伟人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的随和,例如一个伟人在面对仆人时的谦逊与感激,„„所有的细节,也许你并不会在意,但是导演正是像甘地所说的那样:“在无声中打动不可打动的事和人。”我们不是不可被打动的,但是这些潜移默化的打动使人更加感动.

甘地回到印度时人们热情的欢迎抒发了印度人民对于甘地的崇敬,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憧憬,这也侧面表达了多少爱传达出去,多少爱就会回馈回来。而在甘地多次上法庭、多次被捕入狱时,他的内心依然镇定和坚定,当然,这些都是因为真理的巨大战斗力。而这些在宗教面前同样受用,宗教只是人们信念的一种依托,永远是共通的,也再次借助甘地的话表达了这一主题:“我是回教、印度教、锡克教、基督教,我相信神,神都是希望和平的!”是啊,宗教的本质都不是挑起争端,而是向往天堂般美好的社会。

我彻底被震撼了!相信和大多数人一样,当我初次如此深刻地了解印度历史、了解伟大的圣雄甘地后,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着:就是这位矮小而又瘦弱的老头,为了印度的独立和自由、为了和平,终其一生而奋斗,这到底是什么精神?我想即使是用世界上最崇高和最美丽的语言来赞美他也不过分。就像片头葬礼上主持人所说的: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与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财产,也没有任何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首长,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个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及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缠腰布的棕肤色小个子,致以最后敬意,因为正是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美国国务卿马

歇尔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使得谦虚及真理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爱因斯坦则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号人物······

在影片的结尾,甘地的话再次浮上屏幕:“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使是这部电影超过三个小时,我想我们也学习不完,正如我用短短千字无法描绘出我对圣雄甘地的所有敬佩和我被这位矮小而又瘦弱的老头带来的深深地震撼一样!

推荐第2篇: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Whenever I despair, 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Ther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may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il.Think of it: always.

——甘地

随着三声枪响,一个震惊世界的伟人被谋杀而死。印度为他举行盛大葬礼,他就是甘地。

电影以此开始。年轻的甘地还不懂得当时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当他被扔下车去,不让他坐头等车厢时,我想他真正明白了,世上并非人人平等。不过,甘地年轻时身上已有了骨气,他不肯下头等车厢,宁可被打也要争取烧那象征独立的纸条。甘地身材并不高大,但当时,南非的印度人已经被他所征服。回到印度后他一步步做起,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获得成功。

甘地一生中非暴力和强烈的独立思想一直贯穿。印度当时被英国统治,印度人更是被欺压,甘地深深感到印度需要自由。其实生活中我们也觉得有些事不合理,但我们总是因其他人都这么做而做。而正是这样不停有人做,所以我们更觉得众人都这么做。而那些敢起来说个“不”字的“异种”往往是伟人,一个“不”字区分了他们。但其实说了“不”字并不够,真正为证实“不”是对的而献身于此的人,才是伟人。甘地就这样做了。当我看不到那个西装革履的绅士甘地,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剃光了头,身穿印度布衣,脚穿草鞋,织着衣服的思考着的甘地时,我已经看到了印度的希望。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依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仅仅用九千名行政官和近七万士兵就统治了近三亿的印度人民。这点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印度各个阶层人士或多或少以某种方式和英国人合作。甘地以他的智慧看到这点,于是呼唤大家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只要大家不合作,英国的统治就崩溃了。在甘地之前,有人领导印度独立运动,最后没有成功,失败原因在于该运动只是为中产阶级利益考虑。

在电影里,甘地总是赤裸着上身,仅缠着自己制作的土布腰带,拄着一根棒子,徒步印度,进入最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中去,为他们的幸福奔波。甘地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走到穷人中间,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使得他们为参加独立而进行的斗争。甚至,甘地发动了所有的贫苦妇女。在甘地号召大家抵制英货时候,要求大家用家纺土布代替进口机制布,从而让所有的妇女都参加了抵制活动。

甘地一生反对暴力,反对以眼还眼。其实在有文明以来,几乎所有的法典都是强调以眼还眼的,譬如,在古巴比伦颁布的汉摩拉比法典中言:“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可是甘地不这样想,他说: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这样的想法充满宗教情怀, 1

基督教教义说:人打你左脸,就伸出右脸。佛教说:冤冤相报,何时结束?愤怒总是要结束于某个人,暴力总得中断于某个人,否则一直传递下去,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伤害更多无辜的人。有些人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污蔑为跪着反抗。完全不是,甘地认为: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他认为印度即使为独立而采取暴力手段,也是不适当的,因为暴力使得革命成功,但是也使得所谓的革命者登台统治印度之后,极可能以同样的暴力对待人民。甘地的非暴力革命是出自内心真正的需要,不是形势所迫。即使在敌人力量非常微薄时候,甘地也是采取非暴力的不合作的态度,而不是趁机暴力行动结束一切。甘地显然从内心里尊重着对手。按我们儒家思想去理解甘地,甘地是内圣外王之人。甘地说过: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所以,甘地一直坚持以爱和真理来领导印度的独立活动。甘地比其他人更有远见还在于他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问题上。当印度人喊着:“杀了吉诺”时,他没有选择不与吉诺合作。我认为那样做是为了不再激怒穆斯林。其实甘地一直希望只有一个大国:印度,有穆斯林,更有印度人。但吉诺为了自己的利益分割了印度。若甘地选择抗争吉诺,一定会激怒穆斯林,“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国家?”又要打仗了,非暴力使他决定同意有巴基斯坦。他又通过绝食和对人们表现出的决心,缓和了印巴冲突。甘地若带领印度人民反抗巴基斯坦,可能印度人更认为他伟大。而他却为印度人实实在在的考虑,考虑世世代代的和平。其实他比反抗更伟大。

甘地还有许多品质让我们学习,像他在法庭的从容浏览整个印度的坚持,慢慢学会演讲的能力……这个被人称做“圣雄”的印度领袖,让我明白了,真正伟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唤醒内心的光明,影响着别人,让真理成为现实中的道理的人。2

推荐第3篇:《甘地传》观后感

很早就下了《甘地传》电影,但因为太长的缘故,一直没看。昨晚下班很早,于是耐着性子终于把电影看完了。看完过后,第一感觉是好累,三个多小时的影片,看得脖子都硬了。站起来走向阳台,缓过神来之后,对于甘地的伟大钦佩不已。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对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最后成功,可谓功不可没。而且为了唤醒人民心中的善念,他多次绝食,一次是当他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展到暴力时,一次是印度独立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加尔各答发生暴力冲突,死伤无数。当此危难之时,他像耶稣基督一样,用自残的的方式来引导民众走向理性。

《甘地传》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甘地对宗教的虔诚。而印度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所以甘地绝食的举动可以感化那些陷于迷途之中的人民。他在中枪的一刹那,所说的“oh,my God”,让我的心灵产生震撼。虽然最后甘地死于极端分子的抢下,但是他的救世精神,他的牺牲精神,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使他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甘地比其他人更有远见还在于他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问题上。当印度人喊着:“杀了吉诺”时,他没有选择不与吉诺合作。我认为那样做是为了不再激怒穆斯林。其实甘地一直希望只有一个大国:印度,有穆斯林,更有印度人。但吉诺为了自己的利益分割了印度。若甘地选择抗争吉诺,一定会激怒穆斯林,“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国家?”又要打仗了,非暴力使他决定同意有巴基斯坦。他又通过绝食和对人们表现出的决心,缓和了印巴冲突。甘地若带领印度人民反抗巴基斯坦,可能印度人更认为他伟大。而他却为印度人实实在在的考虑,考虑世世代代的和平。其实他比反抗更伟大。

甘地还有许多品质让我们学习,像他在法庭的从容浏览整个印度的坚持,慢慢学会演讲的能力„„这个被人称做“圣雄”的印度领袖,让我明白了,真正伟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唤醒内心的光明,影响着别人,让真理成为现实中的道理的人。

推荐第4篇: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甘地传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甘地传观后感1

这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说,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但是在这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一样地方,不一样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一样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能够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坚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礼貌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以前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甘地传观后感2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甘地传观后感3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欢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择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介绍——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介绍,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接受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应该会记得甘地的名言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希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通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推荐第5篇:甘地传观后感(推荐)

范文一: 今天看了《甘地传》感慨颇深,随笔写下。

对于甘地的真理、非暴力、不合作的信念和思想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展现,甘地的个人魅力也让我由衷钦佩。

但是在看的同时,我一直不断地问着自己这样的问题:他的思想、他的这些信念为什么能在印度的解放运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的这些思想如果放在其他国家,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吗?

于是,在看完后立即在网上查了一些关于他的生平和思想的简介,正印证了我的判断甘地的这些思想只能在印度这片土地上萌芽、发展、被接受、取得胜利。

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勇敢无畏地追求真理。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武器。

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几度汹涌澎湃,虽历遭挫折,却历久不绝,并最终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大势所趋的形势下,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主义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甘地的思想只有在印度这样的国情、文化、宗教有着相当的独特性的国家才能够被接受并发挥作用。而且,各国的革命、解放道路也确实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中国的事情只有靠中国人自己、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

另外,联想到持续至今的非洲的很多国家还处在战火纷飞的境地,政治冲突、宗教冲突、部族冲突等等,仍然还在压迫-反抗-胜利-被推翻-在反抗.....这种似乎是死循环一样的过程中而且似乎只有过程而看不见结果。而甘地的思非暴力、不合作、真理等思想中一些内核,似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用统一的神的意志、不能以暴制暴,暴力只能创造更盲目的报复等等。

纵览古今、横看世界,宗教问题、种族问题所产生的冲突和暴力绵延千年而不觉。想来,还是我们国家稍微好一些,也更佩服毛主席那时候的远见民族自治,中央支持发展、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我承认我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我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

关键问题是,大家应该明白自己所信奉的信仰所带给自己的启示和益处在那里。我想,无论是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东正教等等,其教义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信徒的自赎、超越、自我实现、人生幸福。所以,只要我们都能够有机会和平、充实的生活为什么还要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东突、藏独什么的呢。我想,更多的人是有自己的政治企图的吧一种控制欲,一种病态的权力欲。

范文二: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说他最接近神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对人文的关怀自身的修养人格魅力身怀大爱啊

真的很惭愧自己对甘地了解甚少看完本片敬仰万分啊一个人要多么的爱别人才能做到这个样子呢而且不失自己的风格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想电影也只是表现了甘地一生中很重要的几个镜头而已从他开始为印度争取自由起一定遇到了很多很多困难然而他走了那么远肯定不止是他的运气真想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智者是怎么走过一生的看到一半时我开始仇视那个杀死甘地的人即使了解宗教仇杀这种动机也无法原谅这样的人可是快看完时突然没了这种感觉只是觉得无奈痛苦而已不是替甘地痛苦他到去世之前做了太多太多事情他的离去也许是可以让他安静的休息了我是替那个杀了他的人痛苦啊他杀了甘地他要怎样的仇视才能杀了甘地啊我回头一定会好好看看关于这段故事的背景其实甘地一定会因为他所做的事而最后离开人世的我想能等到那个时候已经是很厉害的了也许有不少人都像甘地一样为人民自由而牺牲过却不曾有这样的收获甘地是神选中的人吧或者说甘地的成功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我真不敢想象甘地跟中国作对的话会是什么后果大英帝国重视他们的高傲自大他们是有修养并且有灵魂的人在中国的话估计直接监狱干掉然后随便发个什么玩躲猫猫死了之类的。。。(扯得好远。。。)

说说电影本身吧做的很有真实感主演把甘地表现的很到位人格魅力还是自身修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据说本·金斯利本人很像甘地这真的是神奇啊如此好的一位演员可以演甘地我们真是幸福

其实这部电影很多对白都很精彩但是我没有一一记录是想以后看书看看哪些真正是甘地说的话那些一定会写下来多么有智慧的一个人啊

范文三: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欢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择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介绍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介绍,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接受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应该会记得甘地的名言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希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通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

推荐第6篇:甘地传读后

他是个瘦骨嶙峋的虔诚印度教徒,半裸着身子,只裹着一块缠腰布;

他周游印度各地拥挤的城市和贫穷污秽的乡村,主张用一种革命性武器:和平的不服从;他没有办事处,没有兵卒,也没有正式权力,可是能使英殖民统治瘫痪,因为他一句话,群众就会停工;

他发动了三个群众大运动:反对殖民地统治,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宗教偏执。

他为印度做出了两大杰出贡献:促进印度的自治独立和推动印度民族团结。

他就是甘地。

甘地出生于1869年,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三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了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1947年印巴分治,甘地为没有能实现印巴统一而深感遗憾,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时年79岁。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10月2日,即印度圣雄甘地的诞辰,定为“国际非暴力日”。

如此传奇的一个人,如此传奇的一本书。

本书是甘地的自传,是甘地一生见证与实践真理的写照,书中记述了他从1869年到1928年间的人生经历。甘地所作的自传,为的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暴力主义,实现自我克制,坚守道德底线,做追求真理的人。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那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们永远牢记他。” 在自传中,甘地展示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三等车厢的混乱、朝拜场面的拥挤和不堪、普通民众的善良与愚昧以及各党派各种族各阶层的权利斗争,都在书中无形地流露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下,甘地从原先羞涩的归国从业者成长为英属印度的领袖,难以想象他在这之间经历的磨难。

自传中提到的甘地幼年的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甘地和伙伴偷吃了肉食,事后又悔又怕,只得跪在父亲病榻前承认错误,没想到一向严厉的父亲竟无责骂,只在病榻上泪流满面。这是甘地人生中第一堂“非暴力”课。他说:“父母用他慈爱的眼泪,洗净我污浊的心灵用爱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泪胜过千言万语的训诫,愈加坚定我改过向善的决心,虽然当我准备接受任何严厉的处罚,但如果父亲真的责备我,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感,而无益于我德性的进长。”他认为,父亲的眼泪远远胜过责骂和棒打对他的影响,也正是这些眼泪,让甘地一生坚定不移提倡非暴力。他在自传中写道:“这些爱的眼泪洗涤了我的心灵,抹拭了我的罪污。只有亲自经历这种爱的人,才能认识它的价值„„”

书中的甘地,始终给人一种执着甚至偏执的唯心主义之感,他在个人信仰上也是十分执着和敏感的,在书中他毫不掩饰自己曾犯过的错误,但也从来很偏执地遵守自己那些“不靠谱”的理论,比如他不喝牛奶,后来发展到不吃盐。在自己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形下,他仍守着心中的原则,读时让人无奈,也让人心酸。他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

甘地在自传中采用的语气自始至终都谦虚平静,让人几乎感觉不到一个政治领袖的气魄,然而他的功绩是无法磨灭的。在他争取印度独立那段时间里,参加甘地祈祷会的人以空前规模在扩大,1万、10万、继而50万,甚至高达100万,在一个宗教狂热的国度里,当亿万信徒聆听一种声音的时候,它所创造的奇迹与神话可想而知。甘地创造的奇迹,曾引起举世瞩目。

甘地一生发起过很多次绝食,自传中也有提到。但在这里我想讲的是他最后一次的绝食。已经78岁的甘地显然已不能将这次绝食写入自传,但是我觉得这次绝食比任何一次都能让人

为之动容。这次,他用自己奄奄一息的身体换回了新德里政局的稳定。

对于此次绝食行动,伦敦《新闻纪事报》报道:“一位78岁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个世界,赋予世界新的希望;它所显示的力量,可以胜过原子弹的威力。”始终敌视甘地的《泰晤士报》也不得不承认“甘地先生推崇的勇敢的唯心主义,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更加充分的肯定”。法国《世界报》发表评论,“善良的甘地再次证实,他自己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叛逆者”。

甘地在《告别》章节中说道:“一个心地不纯洁的人,绝不能认识上帝。”他自认一生都在为此奋斗,然而我想说,一个人的思想得有多纯净,才能使四亿大众为了挽救他的生命而愿意放弃仇恨。

虽然自传中有很多思想已不适用于现在,但甘地的精神永远值得全世界人民瞻仰。他在被刺时只说了两个字:上帝。或许,他就是上帝之子的化身。

最后,想用甘地的一段话来结束:世上有七样东西可以毁灭我们:

1.Politics without principle.没有原则的政治;

2.Worship without sacrifice.没有牺牲的崇拜;

3.Science without humanity.没有人性的科学;

4.Commerce without morality.没有道德的商业;

5.Knowledge without character.没有是非的知识;

6.Pleasure without conscience.没有良知的快乐;

7.Wealth without work.没有劳动的富裕。”

这样一段话,对今日之中国,应当是有借鉴意义的吧。

推荐第7篇:《甘地传》读后感600字

《甘地传》读后感600字

原创: 杨梨

泰戈尔所封的\"圣雄\",罗曼罗兰的挚友,托尔斯泰公开信中的印度人,丘吉尔的死对头,\"一言不合\"就绝食的干瘦老头,比原子弹还腻害的心灵武器——甘地。

他并不完美,为这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更能明白人性,他是圣人,也是政治家,他懂手段,是个\"机灵鬼\",但是这些天赋与能力,毅力与勇气,都用在他所坚持的理论与牵系的民众身上。理论甚至都是其次,祖国人民的幸福才是他用生命搏斗的最高梦想。

从纵欲到禁欲,从南非到印度,与英国殖民者的是是非非,一次次旅行说教,几番入狱在狱中度过的两千多个日夜,多少次,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并充满传奇,经历了成功与辉煌,最终惨烈结局却并不是真的败了;他的一生直到结束,拥抱过最诚挚疯狂的爱戴与追逐,严抗过最尖酸冰冷的反抗与冷漠,这样一个富有人性为同胞战斗的人,是上帝赐给印度的礼物,也是赐给全人类的礼物。

看过许多自传,甘地尤其令人震撼。也许因为他处于那样一个混乱的环境中。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真理最纯粹的东西,也极易在极端中产生狂热分子。被人过分追逐就极易过分排斥,每天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爱的背面就是恨。

我想象着那样的画面:一个模样并不惹人喜爱的人,在人群中立着,周围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如洪水般会冲毁一座大厦。而甘地就屹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这些声音一度为了他变成了同一种声音。一个人,竟然能创造如神一样的传奇。我只能由衷的说一声,他很了不起。不是一次热血冲头,而是终身将自己置身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

愿世界和平,人人自由。

推荐第8篇:甘地名言

甘地名言

1、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2、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

3、无论是任何时期、任何地方,我都不认为肉食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

4、我的人生就是我想要传达的信息。

5、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6、无数的例子让我深信,上帝终将拯救那些动机纯正的人。

7、国家都是由苦难中产生的。

8、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地珍贵。我可不愿意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

9、祈祷不是要求,而是灵魂上的渴望。

10、懦夫是不会有爱的,爱是勇者的特性。

11、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

12、一个国家伟不伟大、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从它对待动物的方式评断出来

13、生由死而来。麦子为了萌芽,它的种子必须要死了才行。

14、就是因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会对别人的死亡流下眼泪。

15、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16、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17、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

18、如果我们能发展意志力,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再需要武装力量了。

19、我觉得,当心灵发展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将不再为了满足食欲而残杀动物

20、不使用暴力,是谦逊的极限。

推荐第9篇:甘地读后感

关于《甘地自传》读后感

通过《甘地自传》的学习,坦白说书读得不多个人对于读书并没有十分兴趣,好似对于读书我更喜欢去操场上大汗淋漓的在球场上大干十回八回。然而怪的是一向对阅读并不有感的人却把《甘地自传》里外读了一遍,或许囫囵吞枣,亦或许对于在书中所获的感想可圈可点。现就对于这本自传的所思所想做以下感言。

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话:人的愤怒,一切源于自身对事件的无能为力。甘地却把这种处境处理的非常微妙甚至可以说绝妙。每个人再碰到挫折或者绝望的困境的时候不要退缩,想想其他人的应对方法,百折不挠的解决困境,哪怕结果不是很好,但也不要让情况恶化。

对于甘地的一生比较印象深刻的是“禁欲”食欲和性欲。天呐,难以想象一个人如何能够把性欲和食欲看的如此之淡然。甘地13岁对于性显然有了比较早的 认识,性欲在于生活,生活也在于性。西方人常常把性比较早餐。可见性欲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多么重要,起码起到一个生理氛围协调的作用。至于甘地为何会固执的禁欲,我实在难以理解!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对于我们地球人重要性显然易见的。没有食物没有美食,没有卡路里,人活在还有毛意识。对于追求深层次的精神建筑。鄙人不敢苟同啊。是不是甘地在那个时候难以摄入美味,美食。所以才因此禁止食欲呢?天知道!

非暴力不合作。这一名言可以说是甘地的政治风向标。1920年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采取渐进的方式来取得印度的自治。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要求发展经济和政治上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

由于印度无产阶级还没有自己的革命政党,国大党掌握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

在人民反帝运动的推动下,国大党初步认识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往同英国合作的立场,主张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实现民族自治目标。

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

在运动中,印度各阶层,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一起战斗,加强了团结,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大党也在斗争中日渐壮大、成熟,为以后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但甘地的非暴力与不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者,迫使殖民当局做出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内,因而在运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妥协性。

不排除圣雄甘地的伟大仁怀精神和超凡脱俗的强大人性。但是若是拿这个作为我们抗战卡抗日期间,可见现在的我们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也许甘地很好,但是不是每个场景,每个事件都适合这种方法和解决途径。

甘地为了让印度同胞接受非暴力的斗争方式,曾经绝食数十天,骨瘦如柴的模样有些像释迦牟尼苦修时的一副坐像,甘地感动着印度人民,他在很多人心里就是神。英国统治者令警察和军人驱赶静坐的人群,一次枪杀的印度人比英军消耗的子弹数量还多。警察挥舞木棍驱赶静坐者,想不到这些人不躲不闪,不还手也不后退,一个个倒在棍棒之下,倒在血泊之中。警察和军人被这些静坐者必死的决心所震撼,再也端不动枪,舞不动棍棒,退了回去。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运动终于迫使英国统治者承认了印度的独立。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以非暴力的方式迫使殖民统治者承认失败而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甘地无疑是成功的。对于现代人的影响也是成功的。

一。如果没有认识他,我无法理解苦行僧的行为,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庭和亲人,远离世事尘嚣,远离社会离群索居,要一个人在天地间沉默和独自冥想。

苦行者们都想着精神的解脱,犹如庄子笔下辞天下而不受的许由,犹如孔子笔下的朝闻夕死的闻道君子,犹如古希腊犬儒派视君主如无物的先哲们。现代社会科技发达,我想,这样的人或许早已消失了,那些苦行的人们已经成为了人类的记忆,遗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现在,甘地出现了。一个现代社会的苦行者出现了,我才意识到,这个社会本无现代古代之区分,所有的历史都是一个整体。

翻阅了许多书,查阅了能够找到的甘地的所有资料,一切早已尘封的历史重被唤醒,我惊觉,精神的力量仍然牢牢地控制着一切,真理与美善威临着每个时代的人,在人类社会高高飘扬着。

二。全世界信奉宗教的人超过九十,仅仅不到百分之十的人相信无神论,比较起来,这百分之十算是人类中的另类了。

为什么这些人不信神呢?许多的人与我一样虽自命为无神论者,但自己心中对于神的有无并无答案。许多人会说,从科学的角度,神是不存在的吧,但是,任何一门科学都没有宣布而且也不可能宣布神的不存在。所以神的存在虽不能肯定,但也确实无法否定。因此高明的学者都如同孔子般说“不语怪力乱神”。我想,不凭借自己浅薄的智识来随意妄断自己并不知道的神的存在,这才是求学者应该有的真实态度。

一些人如同康德一样,宁可相信神的秩序,因此选择了理性生活。那些精神生活的追求者,神与道德的追随者在世界上广泛存在,他们每天做着必修的功课:祷告和沉思。在印度,在中国广袤的西部,亚洲的中部和西部,甚至在西方社会里,到处都有这样的苦行者恪守着他们终身的信仰,为他们所敬仰的神奉献着极大的热情和生命的力。

甘地曾在他的自传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布拉德劳去世了。他安葬在沃金坟场。我参加了他的葬礼,因为我以为每一个旅居在伦敦的印度人都会去参加。还有几个牧师也前往对他表示最后的敬意。我们送殡回来的时候,要在车站上等车。人群中有一个无神论者诘问其中的一个牧师说:

‘喂,先生,你相信有上帝吗?’

‘我相信’,那位善良的人低声说道。

‘你也同意地球的圆周是两万八千英里,是吗?’那位无神论者很自信地笑着说。

‘那当然’。

‘那么请你告诉我,你的上帝有多大?他究竟在哪里?’ ‘好的,只要我们理会,他就住在我们两人心中。’

‘得了,得了,别把我当孩子哄吧,’那位无神论者胜利地望着我们说。 那位牧师谦逊地默不作声。

这一番话更增加了我对无神论的偏见。” 三。甘地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不是因了他的努力,印度摆脱了英国人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也不是因为他创立了甘地主义,创造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人民的圣雄,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而是因为他引导我们发现了一条通向真理的路,那就是徒步行走。

徒步行走意味着与大地的拥抱,意味着最真挚的爱。他的爱,通过这种方式源源不断地流进人们的身体里,成为大家的力量,成为一个社会的的力量,成为所有人精神的力强。

甘地说,“因为我发现在死亡之中永存着生命,在虚假之中永存着真理,在黑暗之中永存着光明。所以,我推断,神就是生命、真理和光明。神就是爱,是至高无上的善” 。

“爱只有施舍,而无所求。爱只有宽恕,而从不怨恨和报复” 。

“衡量爱的标准是苦行,而苦行就是自愿忍受痛苦” 。

甘地一生极其简约朴树,他可以坐拥无数裸女坐怀不乱,单就这一份定力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简约主义,极简生活的缔约者,这些确实值得我们22世纪的人类去传承和弘扬,现在的社会上垃圾随处可见,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恶化。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一学甘地,做到简约而不平凡,世界会不会更美好一点呢?答案是一定的。说实话,圣雄甘地,真的很能够让人拜服,也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甘地只有一个,我们做不成第二个甘地,亦或者是第三个。但是简约,极简主义,我们会一直学习弘扬,传承。

李昱鑫 20141004381

042151

推荐第10篇:甘地名言

1、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原文:An eye for an eye ends up only making the whole world blind.甘地

2、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11月5日名言)原文: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3、生由死而来。麦子为了萌芽,它的种子必须要死了才行。

4、国家都是由苦难中产生的。

5、不使用暴力,是谦逊的极限。

6、如果我们能发展意志力,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再需要武装力量了。

7、无数的例子让我深信,上帝终将拯救那些动机纯正的人。

8、祈祷不是要求,而是灵魂上的渴望。

9、懦夫是不会有爱的,爱是勇者的特性。

10、就是因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会对别人的死亡流下眼泪。

11、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

12、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13、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14、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

15、我的人生就是我想要传达的信息。

16、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17、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甘地名言~共勉之

「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

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

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http://blog.sina.com.tw/love1970619/article.php?pbgid=3131&entryid=14731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

样……” ――甘地

Whenever I despair, 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Ther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may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il.Think of it: always...

参考资料:http:///title/tt0083987/quotes

甘地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甘地名言

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甘地

“To see the universal and all-pervading spirit of truth face to face one must be able to love the meanest of creatures as oneself.”

“真理的精神遍布各地、处处皆有。但若想面对它,必须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地位最低微的人”。

摘自《甘地自传》

“I have not the shadow of a doubt that any man or woman can achieve what I have,if he or she would make the same effort and cultivate the same hope and faith.”

“任何人只要作出和我一样的努力,胸怀同样的期望和信心,就能做出我所做过的一切。对此,我是确信无疑的”。

莫汉达斯K•甘地

「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地珍贵。我可不愿意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

「无论是任何时期、任何地方,我都不认为肉食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

「我觉得,当心灵发展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将不再为了满足食欲而残杀动物」「一个国家伟不伟大、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从它对待动物的方式评断出来」”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

?si=3(好多,全英!!!)

印度前总理甘地的告诫:

有几样东西可以毁灭我们:

没有责任感的享乐;

不劳而获的财富;

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

不道德的生意;

没有人性的科学;

没有牺牲的崇拜。

甘地的名言: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著。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著一般学习。原文: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第11篇:圣雄甘地

《圣雄甘地》读后感

用了两个月才读完甘地自传,其间却先后读完了3本王小波的长篇小说。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即使翻译质量足够好,这也是一本典型的“闷书”。流水账似的情节,没有太多波澜。习惯在睡前看书的我,往往看不了二三十页,就已经昏昏欲睡了。这完全不像一个政治领袖的自传。通篇充满了平和谦卑和诚实,而这样的文字也更能表现出其书写者的不凡。他在书中写到了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的忏悔,贪图性欲,食肉和曾试图嫖妓;他在提到了自己曾遭受的不公待遇,包括在印度和在南非;他也提到了参加的很多的政治运动。所有这些都在一种极其安静的行文中叙述。这个瘦弱的男人把印度从英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并用他的道德力量影响了整个世界。而他的价值观只有简单的两个词:真理,非暴力。

他的世界中,有理性和 神性两个部分,理性对外,神性对内。对外则包含一切社会事务:择业,判断是非,领导政治运动,反对什么和不反对什么。对内则更为宗教化:克己,禁欲,素食。他理性思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暴力,也反对自己宗教中的种姓制度,领导群众运动,争取公民权利。在神性领域,他始终与神同在,在把自己的肉体欲望缩减到最小时,他与神保持了最近的距离。这可能也是他所有力量的来源。道德准则来自于神性,而把道德力量用于政治运动则为理性。反对一切种族歧视,反对英帝国不合理的统治,这些来自于神性的道德,也来自于理性的思考。非暴力来自于神性的道德,而不合作来自于理性的判断。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面说过,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时立刻终止了该运动,这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软弱性。但是插图中纺车旁边的那个瘦骨嶙峋身披白布的甘地,却显然不是“资产阶级”的形象。为了给千万的中国学子洗脑,上个世纪曾经存在过的最伟大的心灵之一就这样被一句话定性了。于是国人皆以为非暴力不合作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只晓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他显然不是一个能够用阶级理论来分析的人,他是跨阶级跨种族的。他也不是一个政客,政治从来都不是他生活的中心。他貌似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宗教信徒,他坚守他的信仰却一直在反对宗教中反人类的成分。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这样评价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

非暴力,从心开始——《圣雄甘地》

当我们抬起头来仰望伟人的时候,心中除了点燃起崇拜的烈火,是否还会想起来你看到的,是一个塑像,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甘地是少有能完全不惧揭露自己的伟人,诚然他最终成为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但正如自传中,他坦然承认自己也一如普通人那般,在年轻的时候也一度沉浸在情欲的欢愉中忘却其他的事情,从十四岁童婚开始,他固然无条件地爱着妻子,但也曾如大多印度教的男人那样,将妻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因而他也能了解到:“身体既可以是情欲的游乐场,恶可以是自我亲证的宫殿”。做为一个严格的素食者,他还提到少年时偷食肉品的经历。这并不是如我传统教育里华盛顿砍樱桃树那样充满着疏离感的故事,甘地抛弃了修辞和掩饰的讲述,将我完全拉进了那个具备传统印度教道德规范的家族里,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迂回曲折。就像是那灵性之水,开始从高处冲落,激荡而激烈,然后被凝固成天上的冰雹,蹦蹦跳跳的不老实,直到如甘地自己形容的,水滴脱离了海洋就会无依无靠、直到意识到海洋的归属,才得到复活,找寻到自我之路。毛主席说枪杆里出政权,这似乎是物质世界里的真理,但甘地却始终用非暴力来获得和平。他说“非暴力是心灵的事情,它不是来自智力的劳动”,当国际歌里唱着“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甘地的方式是:“非暴力的精神必然导致谦卑,非暴力意味着信任神、基督。如果我

们要寻求神的帮助,我们必须怀着一颗谦卑和悔悟的心来接近他”。已被册封为人类历史里的每一个伟人,对人类的心灵和意识的运用和调动都是相当娴熟的,当我们都认为物质才是决定因素的时候,实质上,所有都是集体意识在博弈着。非暴力是一种古老的心灵修为,在甘地之前,它很难被提到一个政治的层面,这是显然的,以暴制暴是人类动物性最直接的反应,它像止痛药那般廉价而速效。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口号流传了很广很远,它真正的含义我想是“物质落后就要挨打”。“人作为动物是残暴的,而作为精神存在是非暴力的,他一旦在精神上觉醒就不能够再使用暴力”。这是甘地的认知,也是信念。因有其他的著作里书写了他在南非、印度开展非暴力开展的经历,在自传中,他并未重复那些语句,在看似琐碎和日记摘录性的撰写中,我们看到一个叫甘地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对自我自省、批判、要求,也因此不断地战胜了自我的习气习性。他并未要求自己像灵修大师那样得到开悟的华美,他孜孜不倦地想求人类的真正共和,他近似苦行的简居生活,也只为能更加释放心灵的能量。我想,甘地是不可定义的,他不能被简单地称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政治领袖、一个民族精神导师,甚至他亦不是一个平常意义的修行人。于是,这个世界的概念和二元论都可以在他身上瓦解了,如同特里莎修女那样,他为人类做出的无私服务,就像侍奉上主、服务自己一般。他们没有任何的分别心,他们看到了每个人和世界都是一体的,

所以世界无法形容他们给予的福祉,只能奉上最接近意思的冕称——圣。圣雄甘地。“真相”和“和解”

加拿大政府为虐待原住民历史正式道歉【导语】加拿大总理哈珀昨天(2008年6月11日)在国会代表联邦政府,就上个世纪初原住民在寄宿学校遭受虐待和性侵犯的历史道歉。【正文】哈珀在国会宣读的道歉声明长达十分钟。【同期声】加拿大总理 哈珀你们用很长的时间来平复这段经历带来的创伤我们也一样走过这段历程加拿大政府真诚地向原住民道歉请求你们原谅我们曾经深深地伤害你们

【正文】原住民峰会全国主席菲尔在现场发言,他说,哈珀的道歉意味着加拿大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又新生了一线曙光。菲尔也曾在寄宿学校中受虐。加拿大联邦政府在二十世纪初推行原住民融入基督教社会和学习英文的强制政策。为此,政府强行从原住民家庭中带走近十五万名儿童,并送往全国一百三十间寄宿学校。期间,有儿童在校内受到虐待和性侵犯。一九九八年,联邦政府承认寄宿学校内类似情况严重,并在去年九月成立原住民真相及和解委员会,制订一个十九亿元的赔偿计划。目前,已经有六万五千个受害人得到赔偿。最喜欢这样的新闻,它令我觉得国际新闻翻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天灾人祸令人伤心,政客为了各种利益互相扯皮或惺惺作态令人厌倦,但这样的消息让我觉得温暖,觉得对这个世界的明天更有信心。最近在看《甘地传》,对非暴力有了比较真切的理解。以前读历史,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甘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内心深处,到一言一行,都在践行这种理念。因而,他能以自己瘦弱的身驱,去完成强大的国家机器所无能完成的事情。甘地确实是印度及至全世界一笔无可估量的政治遗产。其后国际社会很多令人感动的事件,也受甘地精神深刻影响。例如,美国的民权主义运动。越来越觉得,“真相”和“和解”是解决一切宿仇积怨的唯一途径。德国承认真相,真诚地忏悔,勇敢地担当历史,得以从二战的阴影中解脱,成为政治经济的巨人。而日本掩盖历史,对真相遮遮掩掩,因而不能与其它受害国家达成真正的谅解,也不能走出二战的阴影,因而到现在仍无法取得与经济发展相应的政治地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只能永远深陷于仇恨的泥泞,鲜血喂饱仇恨这头怪兽,使巴以人民永远无法走出以暴制暴的迷宫。对于内部冲突,“真相”与“和解”同样重要。要解决一切族群和阶层的矛盾,只有接受历史真相,寻找最小公约数,在此基础上达成和解。刚刚独立时,印度有一百多个民族,数十种宗教,讲数百种语言,各民族画地为牢,把差异性无限放大,使得仇恨不断膨胀。在独立后第一年,因种族冲

突而死亡人数甚至超过英国殖民地时期的好多倍。甘地为印度人找到的最小公约数是“非暴力”,他奔走于各邦,用绝食等和平方式,化解了很多仇杀。然而最后他被激进分子暗杀,他的鲜血把印度从血光中救赎出来。无法想像如果没有甘地,今天的印度,会是怎么样的面貌。“真相”和“和解”是最近十几年在各个国际事件中经常看到的字眼。南非、阿根廷、智利,都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来解决国内矛盾或历史沉冤。这次加拿大政府与原住民的疙瘩也通过这样的委员会来化解。我国是个不肯直面历史的国家,虽然写史的时间很长,却是“春秋笔法”,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尊者讳,为当权者讳,因政治需要而造史的做法俯拾皆是。中国人要得到“真相”,好象比许多其他国家都要艰难。但没有“真相”,就缺少“和解”的基础。极希望,中国有一天也能有“真相及和解委员会”,来抚平那些受过伤害的人的创伤。

《圣雄甘地》:我们怎样爱国

来打算5月份读完三本书,看来很难了。另外两本是图图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和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Long Walk to Freedom)。之所以要看这三本书,起因是西藏的3·14事件。我当然也想看看西藏历史的著作,但是我们的传统是与自己有关的图书,尤其是有“负面”的部分通常不能出版,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管好坏,出版起来要容易得多。毫无疑问,分裂显然不得人心,无论藏独、疆独和台独;但也不尽然,有部分人偏要独立,并且绝对数量并不少。但这不现实,现实的路应该怎样倒可以借鉴印度和南非的历史。我当然知道这中间有许多不同,印度和南非是英国的殖民地,甘地要解决的是面对英国实行自治,面对印度民族破除种姓隔离;曼德拉的问题是破除种族主义。中国的藏独、疆独主要是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分裂主义者可能不会这么认为),台独的问题最为复杂,台湾除了做过日本的殖民地,社会制度与大陆完全不同,是五权分立的三民主义,称中国民国是“民主国家”(可参见今日马英九的就职演说,他忘了大陆也是一中各表的民国一部分,因此民国在整体上不是民主国家,好在他是理性的,坚决反对台独)。但他们实现目标的道路是和平与和解,这就是为什么甘地被称为Bapu(巴布,意为父亲)和Mahatma(圣雄),而曼德拉则是举世推崇,连流行歌手都愿意为其祝寿。印度教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王公和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农民),另有“不可接触者”,即“贱民”。甘地家族属于第三种姓吠舍。甘地生于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被刺杀身亡。甘地生性腼腆,不敢当众演讲,甚至成名之后也如此。甘地家族吃素,小时候被诱惑吃肉,自觉愧疚。甘地留学英国之前还向母亲发誓决不吃肉,偶有几次犯戒之后,终于坚持吃素,甚至牛奶、鸡蛋都拒绝食用。甘地留学英国学习法律,回国之后的职业生涯并不成功;但到南非成功解决印度侨民的债务诉讼之后略有成就。但他没有执着于律师事业,反倒因为印度侨民包括自己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而大大刺激,走上了争取侨民平等的道路。甘地受到南非暴徒的仇视而殴打,反而宽宏大量,不予起诉。同时,在布尔战争时,效忠英国当局,组织战时医疗队,得到部分英国官员的认同。应该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Non-violence Non-cooperation)起源于其在南非的社会活动。甘地第二次从南非回国后致力于印度自治和种姓平等。他建立了非暴力主义学院,教育民众;发起土布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知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是否借鉴了甘地的做法。)甘地为种植靛青的农民主张权利,为歉收农户呼吁减免税收,逐步在印度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英国当局镇压民众运动时,他仍然坚持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引导民众和平抗议。在这些活动中间,甘地还穿插讲了素食、禁欲、宗教信仰和土法治疗(水疗和土疗)。他还促使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联合。可惜的是,甘地的这本自传只讲到非暴力抵抗(Non-violence Resistance)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初步形成(1920年国大党会议通过),也涉及了一点儿“文明不服从运动”。但我后面看的部分如“个文明的不服

从”和“退出印度”运动,都没有写出来,颇有些失望。但他坚持和平的方式和个人品德的纯粹却可以完全体现出来。这样的贵重品格,我们伟大的祖国似乎还没有产生过。在google上可以搜出很多关于甘地的文章,我们尽可以了解;但了解之后,我们能做什么?国内的一切问题都不能使用暴力(包括精神、话语暴力)解决,而应该是理性与和解。最令人沮丧的就是海外华人游行追打藏独分子,或者向异议者的家属门前倾倒秽物,只能说是帮倒忙。程益中所谓有选择的自由遭到了猛烈抨击,只能说是愤青的盲动。我们该怎样爱国?在老东家的年会上,有领导说和谐社会的含义,和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就是人人可以说话。但这还不够,人人有饭吃是底线,人人可以说话也是底线;因为有权贵资本主义,所以有人轻松地吃香喝辣;同样,因为有权贵资本主义,说话就不能触犯他们的利益。要知道:和,意味着人人有饭吃,并且可以有公平机会吃好饭;谐,意味着人人可以说话,并且还可以说不同的话。和谐都与嘴有关,爱国的第一步乃是宽容“异见”,和而不同。

第12篇:甘地影评

Gandihi,the title character, the prophet of non-violence who was central to liberating India from its British overlords.I was impreed by Gandhi’s belief deeply and he devoted his life and soul to the

non-violence campaigns.The stubborn old interpreted the sentence,my life is my meage through his life.I admire his universal love and great love.

第13篇:甘地经典语录

1.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10月2日名言) 原文: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2.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 (11月5 日名言) 原文: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3.生由死而来。麦子为了萌芽,它的种子必须要死了才行。 4.国家都是由苦难中产生的。 5.不使用暴力,是谦逊的极限。 6.如果我们能发展意志力,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再需要武装力量了。 7.无数的例子让我深信,上帝终将拯救那些动机纯正的人。 8.祈祷不是要求,而是灵魂上的渴望。 9.懦夫是不会有爱的,爱是勇者的特性。 10.就是因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会对别人的死亡流下眼泪。 11.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 12.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 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13.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14.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

真理、第一部分 真理、世界和人 信仰 正是信仰引导我们穿越风暴中的海洋,信仰能使人移山,信仰能使人跨越海洋。这种信 仰不是别的,而是人心里对神鲜活的、清醒的意识。达到这种信仰的人什么也不需要了。虽 然身体患病,但他精神健康,虽然物质贫乏,但他精神富裕。 《青年印度》 信仰不是娇嫩的花朵,经受不住狂风暴雨的气候,信仰就像喜马拉雅山脉,不可能动摇改 变。 任何风暴都无法挪动喜马拉雅山的根基, „„我期望你们中的每个人培养对神和宗教的 这种信仰。 《哈里真》 没有信仰的人就像被抛出大海的一滴水,他注定是要灭亡的。海洋里的每滴水,都拥有 着大海的尊严和光荣,赋予我们生命的活力。 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气候中才能茂盛的信仰没有什么价值。 无比珍贵的信仰必须经受最严 峻的考验。如果你的信仰承受不了全世界的诽谤,那它就是褪了色的圣物匣。 《青年印度》 祈祷 内心对神的存在没有鲜活的信仰的话,祈祷是不可能的。 《青年印度》 现在我谈谈接下来的事情, 即祈祷是人的生活的真正核心, 它是宗教的最关键的组成部 分。祈祷既是恳求,也是广泛意义上的内心与神的交流。在这两种情况中,最终的结果是一 样的。即使祈祷是恳求的时侯,恳求应该是为了清洁和净化人的心灵,应该把心灵从无知和 黑暗的包围中解脱出来。 热切盼望唤醒自身神性的人必须仰仗祈祷。 但祈祷不只是词或耳朵 的运用,不只是空洞信条的重复。如果不能触动心灵,无论重复多少次“罗摩南玛”都

是徒劳 的。祈祷时,即使没有言词但心意到了,也胜过有言词却无心意。渴望神的心灵一定会得到 清楚的回应。就像饥饿的人享受丰盛的食物,饥饿的心灵将享受真诚的祈祷。我告诉你,我 和同伴们的一点经验, 体验到祈祷魅力的人可以好些天不吃饭, 但他们的祈祷不能有片刻的 停止。因为没有祈祷就没有内心的平静。 《青年印度》 我谈到了祈祷的必要性,我论述了祈祷的本质。我们生来就是要服务同胞的,除非我们 充分意识这点,否则难以做到服务他人。在人的心胸里,黑暗和光明的力量永远激烈地斗争 着。 如果人不仰仗最后的寄托——祈祷, 他就会成为黑暗力量的牺牲品。 祈祷的人内心宁静, 与世界和平相处。参与世俗事物的人,如果缺乏一颗祈祷的心,将会落入悲惨的境地,还会 使众人不幸。祈祷除了对人死后状态的影响外,它对于今生今世,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在 我们日常行为中,祈祷是带来秩序井然、和平与宁静的唯一方法。我们这群阿希姆萨 1 的同 路人,为了寻找真理和坚持真理来到这里,并声称相信祈祷的功效,但至今还没有把它当作 至关重要的事情来关心。 我们关注其它的事情, 却没有关注祈祷。 有一天, 我从睡眠中醒来, 意识到自己可悲地忽视了在这件事上的责任。 因此我提议采取严格的纪律措施, 以免出现更 糟糕的情况。我希望我们更好地祈祷。因为这么做显而易见很重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其它事情会自行其事。这就好比调整好正方形的一个角,其它的角会自动摆正。 《青年印 度》 (译注 1: ahimas,阿希姆萨,源于古代梵文,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主张的宗 教戒律或道德准则,意为不用语言、行为和念头去伤害别人以及一切生命。 ) 祈祷不需要说话。 它本身独立于任何感官的努力。 我丝毫不怀疑祈祷是有效的净化内心 情欲的方法。但它必须和极度的谦卑结合在一起。 《自传》 因为我相信静默的祈祷经常比任何公开的行动更有力量, 当我无助的时候, 我不停地祈 祷。我坚信纯洁无暇的祈祷绝不可能没有回应。 《青年印度》 祈祷是为了记住神,为了净化心灵,并且即使保持静默时,一个人也能祈祷。 《哈里 真》 我以自己的见证说明, 诚心诚意的祈祷无疑是人拥有的战胜胆怯和所有其它不良陈旧习惯的最有效的手段。 《青年印度》 就像食物是身体的需要一样,祈祷是心灵的需要。没有食物,一个人可以活许多天—— 如麦克斯威尼(macswiney)绝食了 70 多天——但信仰神的人不能,也不应该片刻不祈祷。 《青年印度》 真正的冥思除了专注目标外,要对一切关闭心灵

的眼睛和耳朵,因而,祈祷时闭上眼睛 有助于这种专注。人对神的认识自然是有限的。因此,假如这样的想法是纯洁的、并能令人 向善的话,那么每个人必定认为神对他来说是最有感召力的。 《哈里真》 我从来没有发现神拒绝回应。 地平线是最黑暗的时候, 也就是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 的时候,我在监狱里经受严峻的考验,我发现神近在身旁。我想不出生命中有任何的瞬间, 我觉得神抛弃了我。 《哈里真》 如果你想请神帮助你,你要赤裸裸地走向他,没有任何保留地接近他,不必惧怕,也不 用怀疑他怎么会帮助像你这样堕落的人。 神帮助过无数求助他的人, 他会遗弃你吗?无论怎 样, 神不会有例外。 你将发现你的每一个祈祷都有回应。 甚至最不纯洁的祈祷也会得到回应。 我是出自亲身体验说这些的,我经历过炼狱。首先你要寻找天上的王国,然后一切都会降临 于你。 《青年印度》 我也认为,如果一个人随时随地能够做到与神同在,就不需要单独的祈祷时间。但绝大 多数的人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利欲熏心的日常世俗占据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对他们来讲,锻 炼心灵完全从外界事物中摆脱开来,哪怕每天只有几分钟时间,也将会受用无穷。缄默的交 流帮助他们在躁动之中, 体验到不受干扰的平静, 并能帮助他们控制愤怒、培养耐心。 《哈 里真》 祈祷是清晨的钥匙,夜晚的门闩。 《青年印度》 我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祈祷。人是易犯错误的生命。他从来不能确定他的脚步。他可能 把自己骄傲的回声当作是神对祈祷的回应。 若想得到绝对正确的引导, 人一定要有颗天真无 邪的心,这样他不会做坏事。我不能做出这种保证。我的心灵是挣扎、斗争、犯错误、不完 善的心灵。 《青年印度》 神以他的方式回应祈祷,而不是以我们的方式。他的方式和人类的方式不同。因此,它 们是不可思议的。祈祷的前提是信仰。没有徒劳的祈祷。祈祷就像任何其它的行动,无论我 们是否看得见,它会结出果实,这是心灵的果实,祈祷远比所谓的行动更具有潜力。 《哈里 真》 心术不正的人绝对不会意识到使一切得以净化的神的存在。 《哈里真》 当一个人的头脑完全被神的精神所浸透,他就不会怀有恶意,或仇恨任何人。相反,敌 人会放弃敌意变成朋友。 我不自称我总是成功地化敌为友, 但在无数的情况中, 我的经验是, 当头脑充满了神的和平,所有的仇恨都会停息。有史以来,一系列的世界导师给出了同样的 证据。这不是我的功劳。我知道这完全是由于神的恩典。 《哈里真》 自我净化 自我净化 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 除

了真理没有其它的神。 亲证真理的唯一途径是阿希姆萨„„ 对真理的转瞬即逝的小小一瞥, 使我难以表达出真理的无法描述的光辉, 它比我们日常用眼 睛看见的太阳的光芒强烈 1 百万倍。 实际上, 我捕抓到的仅仅是那强大光辉的最微弱的闪烁。 但我足以确信, 我所有尝试的结果是, 只有充分地实现阿希姆萨, 十全十美的真理才会显现。 为了面对面地看到宇宙中无处不在的真理的精神, 一个人必须像爱自己那样爱最卑微的 生物,有着这种追求的人不能把生活的任何领域拒之门外„„ 不进行自我净化就不可能和一切生物认同, 如果没有自我净化, 要遵守阿希姆萨的法则 就必然是一场白日梦。心地不纯洁的人绝不可能亲证神。因此,自我净化一定是净化生活的 各个方面。净化很有感染力,一个人的自我净化必然会使周围的环境净化。 然而,自我净化的道路艰难险峻。为了达到完美的净化,一个人不得不在行为、言论和 思想中做到绝对地没有过激倾向,必须上升到超越爱与恨的对立,超越喜欢和厌恶的对立。 尽管我在不断地为此努力,但在行为、言论和思想三个方面,我知道还没有达到净化。这就 是为什么世人的赞扬不能打动我, 还经常使我痛苦的原因。 对我来说征服微妙的情欲远比用 武力征服世界困难得多。自从我回到印度后,我体验到内心潜伏的情欲。我为此感到蒙羞, 尽管我没有被它击败。我的经验和尝试支撑着我,并给我带来巨大的欢乐。但我知道,我必 须穿越面前的艰难道路。 我必须把自己降低为零。 只要一个人还不能自愿地把自己降为同伴 中的最卑微者,神的拯救就不可能降临于他。阿希姆萨是最大限度的谦卑。 《自传》 追求真理的手段既简单又困难。对于自负的人来说,它们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对于天 真的孩子却完全有可能。追求真理的人应该比尘土还要谦卑。世界把尘土踩在脚下,但追求 真理的人要谦卑到让尘土把他踩在脚下。 只有这时, 而不是在这之前, 他才会一瞥真理。 《自 传前言》 从不朽的精神本质中,认识到肉体易朽性的人,直觉地知道没有自律和自制,是不可能 达到自我亲证 (self-realization) 的。 身体既可以是情欲的游戏场, 也可以是自我亲证的圣殿。 如果身体是后者,就没有放纵的余地。精神每时每刻要控制住肉体。 《青年印度》 如果心地纯洁,身体的粗野冲动就无机可乘。但是,我们说的心地是什么意思呢?什么 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心地纯洁了?心地不是其它的东西而是阿特曼 1,或是阿特曼的寄寓场 所。想象中的心地纯洁的人是完美地亲证了阿特曼的人。当亲证实现

时,对感觉的渴望就变 得不可想象。 但一般来说, 当我们努力追求这种纯洁时, 我们就说是心地纯洁。 我说我爱你, 只是指我努力培养对你的感情。如果我拥有无止境的爱,我就是一位完美的觉悟者,但实际 上我不是。 我真正爱的任何一个人不会误解我的意图或言词, 也不会对我有恶意。 由此推论, 当任何人把我们看作是他的敌人,错误主要在于我们,„„完美的心地纯洁是最终的阶段。 在我们到达这个阶段前,我们变得越来越纯洁时,对感官享受的渴望就会逐渐相应地消退。 《圣雄甘地选集》 (译注 1: atman 人的灵魂, 代表人的精神本质。 也有学者译为“神我”、“我”、“自我”“本 我”) 只有当我们把自己降低到零,我们才能征服自身的罪恶。神只要求我们完全地屈从,这 是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付出的代价,这是值得拥有的唯一真正的自由。 《青年印度》 诚实 诚实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即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不应该说谎。也就是说,诚实 不只是符合谚语:“诚实是最佳的策略。”谚语暗示,如果诚实不是最佳策略,我们可以弃之 不顾。可是这里讲的诚实是指我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用真理的法则来支配生活。为了讲清 楚这个定义,我以波拉达(prahlad)的生平来阐明。为了坚持真理,他敢于反对自己的父 亲,他不采用报复的手段来保护自己,而是用自己的钱币偿还父亲的钱。父亲攻击他,或者 父亲派别人来攻击他,但他坚持他所理解的真理,准备宁死去也不报复父亲。他不仅不回避 攻击,相反,他唇带微笑,经受了无数的折磨,最后真理赢得了胜利。这么做,波拉达并没 有觉得是在忍受折磨,因为他知道在他有生之年,总有一天会证明绝对正确的真理法则。事 实上,即使他备受折磨中途死去,他仍会坚持真理。这就是我愿遵从的真理。昨天我注意到 一个偶然事件。它是一件琐碎的小事,但我认为这些琐碎的小事就像稻草,能够显示风从哪 个方向吹来。这件小事的发生是这样的。我和一位想和我交谈的朋友正在一旁说话,我们讲 到了私人话题。另一位朋友碰巧走过来,他有礼貌地问是否打扰了我们。正在和我谈话的朋 友说:“哦,不,这不是私人谈话。”我吃了一惊。因为当我被叫到一旁时,我明白,就这位 朋友关心的范围而言,谈话是私人性质的。但他立即出于礼貌,我说是过分的礼貌,说这不 是私人谈话,另一位朋友可以加入进来。我提醒他,这么做偏离了我定义的诚实。我觉得这 位朋友应该用可能的最温和的方式,公开、坦诚地说:“是的,现在正如你说的,你打扰了 我们。”如果

这人是位绅士,这么说不会对他有任何最轻微的伤害。我们必定要把每个人都 看作是绅士,除非他证明自己不是。也许有人会告诉我,这件小事重要的是显示了我们民族 的装腔作势,我认为这是言过其实了。如果我们继续出于礼貌谈论这些事情,我们就真的变 成了伪君子的民族。我想起和一位英国朋友的谈话。比较而言,他是位陌生人。他是一所学 校的校长,在印度住了几年了。他和我比较说话的口气,他问我是否愿意承认,印度人不像 英国人,当需要说不时,我们不敢说不。我必须承认是这样的,我同意他的说法。我们过分 关注对方的感情,我们的确不敢坦诚、大胆地说不。我们在静修院(原注:纪律严明的团体 生活的地方。 )定个规则,当我们的意思是不时,必须说“不”,不必考虑后果。这就是第一 条规则。 《行动中的静修院的院规》 阿希姆萨 阿希姆萨的字面意思是不杀生。 但对我来说它有许多含义, 它把我带入一个比阿希姆萨 -不杀生更加高远和无穷的领域。阿希姆萨真正的意思是不伤害任何人。即使有人认为他是 你的敌人, 你也不能对他怀恨在心。 请注意,如果你怀恨在心, 就会对他有所戒备。 我不说: “你认为的那个敌人”,而是说:“把他自己看作是你的敌人的人。”因为遵守阿希姆萨的人没 有敌人,他否认敌人的存在。因此,我们不能有任何的恶念,甚至对这样的人也不能有。如 果我们一报还一报,我们就背离了阿希姆萨。然而,我的要求还更多。如果我们对朋友的行 为生气,或者对所谓敌人的行为感到愤恨,我们仍然没有符合阿希姆萨的教义。可是我说我 们不应该生气,并不是说默许他们的行为。愤恨指的是想给敌人带来某些伤害,或者想把他 置于死地, 即使我们什么也没做, 是别人干的, 或由神力所为。 如果我们产生了愤恨的念头, 我们就犯了违背阿希姆萨的错误。 加入静修院的人必须严格地接受阿希姆萨的这个含义。 但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实践阿希姆萨教义的全部内容。 我们距离它还很遥远。 它是我们要达到的 理想,假若我们有能力做到的话,甚至此刻就能达到。然而,它不是需要熟记在心的几何学 命题,也不像是高等数学中的求解难题,它比这些事情困难多了。你们中的许多人半夜点灯 求解难题。如果你们遵守阿希姆萨,你们要付出比半夜点灯苦学更多的努力。在你们充分实 现阿希姆萨之前, 甚至在你们能够量度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之前, 你们必须度过许多个不 眠之夜,经历许多精神上的折磨。它是目标,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什么是宗教生活的含义,至 少,你们和我一定

定要实现这个目标。关于阿希姆萨,我就说这些,不多说了。相信阿希姆萨 功效的人会发现,在他接近目标的最后阶段,整个世界在他的脚下。并不是他想要整个世界 在他脚下,而是必然如此。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你的爱-阿希姆萨,以至给所谓的敌人 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一定也会以爱来回报。 由此得到另一个想法, 在阿希姆萨的法则下, 不会有组织的去行刺,不会有谋杀,甚至不会有公开的谋杀。即使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保 护受你照管的亲爱的人的名誉, 你也不能采取任何的暴力。 毕竟那只是拙劣的捍卫名誉的方 法。阿希姆萨的法则告诉我们,为了保护受我们照顾的亲人的名誉,我们可以把自己交给那 个犯亵渎神圣罪的人。 这么做需要有比还击更强壮的身体和更了不起的精神勇气。 也许你有 一定的体力——我不说勇气——你可以使用体力。 但还击之后, 会发生什么呢?另一个人满 腔怒火,你还击他使用的暴力让他更加怒火冲天。当他把你杀死后,他就会对你要保护的人 施加暴力。但是如果你不报复,而是在受你照顾的人和对手之间站稳立场,仅仅接受对方的 打击,绝不还手,这么做的话,会发生什么呢?我保证他会把所有的暴力施加到你的身上, 你照顾的人不会受到损伤。根据这样的生命观,就不会存在爱国主义的概念,如今你们看到 的欧洲的战争,就是以爱国主义的理由发动的。 《行动中的静修院的院规》 控制味觉 想要控制性欲的人,如果他控制了味觉,就容易做到禁欲。我担心,这是一条相当困难 的规定。我刚刚视察了维多利亚(victoria)大学宿舍。我目睹的情况,不令我沮丧——尽 管本应该令我沮丧——但现在我已经习惯了。那里有许多厨房,不是因为种姓限制设立的, 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调味品的需求设立的。 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习惯加入不同种类、不同份量 的调料。因而,我们发现,对于婆罗门自身来说,为了专门迎合各类人群的细致口味,就得 开设不同的间隔和不同的厨房。 我觉得, 这种做法使人变成味觉的奴隶, 而不是味觉的主人。 可以这么说,除非我们的头脑从这种习惯中摆脱出来,除非我们对茶叶店、咖啡店和所有的 这些厨房视而不见,除非我们满足于为了保持身体健康而吃饭,除非我们准备摆脱刺激、辛 辣和令人兴奋的食物中的调料, 否则我们肯定控制不住太多的不必要的刺激。 如果我们落到 这种地步,结果自然是我们滥用了自己,我们滥用了赋予我们的神圣信任,我们变得比动物 还要低劣。我们和动物一样吃喝、放纵情欲。然而你可曾见到过一匹马或一头牛,像我

们一 样滥用味觉?我们大吃大喝以至不知身在何处, 我们追逐一餐又一餐的美味、搜寻报纸上的 食品广告以至变得彻底疯狂, 你认为这种做法是文明的标志吗?是真正的生活方式吗? 《行 动中的静修院的院规》 不偷窃 我认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小偷。如果我拿走了不是立即需要的东西,并占有它 们,我就是从某人那里偷东西了。我冒昧地提出,毫不例外的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是,每日它 的生产足够我们的需要。如果每个人只取自己的所需,不多要,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人贫困、有人饿死。我不是社会主义者,我不想强行剥夺他人的财产,可是只要这种不平等还存在, 只要我们还在偷窃, 我要说我们这些想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人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中遵守这条 法则。我不想剥夺任何人的财产,因为这么做偏离了阿希姆萨法则。如果有人占有的东西比 我多,那就随他去吧。但就我自己的生活来说,必须做出调整,我要说我不敢占有任何不需 要的东西。 在印度我们有数百万人每天只吃一顿饭, 而且这顿饭是一张既没有油脂又无盐的 chapatis(原注:面粉做的没有发酵的薄饼。,你们和我无权要求更多的东西,直到这数百 ) 万的人都有衣穿、有更好的饭吃。你们和我应该更加明白,一定要调整我们的需求,甚至为 了他们能够吃饱穿暖,我们甘愿挨饿。 《行动中的静修院的院规》 不占有 这条原则确实是不偷窃的一部分。 就像一个人不能接受多余的东西, 他也不能占有任何 他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占有不需要的食物、衣服或家具违背了这条原则。比如,他缺少这 把椅子也无妨,他就不能占有这把椅子。遵守这条原则的过程中,一个人逐渐简化自己的生 活。 《行动中的静修院的院规》 体力劳动 对于遵守不偷窃和不占有原则的人来说, 体力劳动必不可少。 只有当人靠体力劳动来维 持生计时,他才可以从伤害社会、并伤害自己中被拯救出来。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必须靠自 己来完成所有的工作,不能依靠别人的帮助,除非有恰当的理由。但同时他们必须记住,为 儿童服务,以及为残疾人、老人和病人服务是每位健康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行动中的静修 院的院规》 静默 我经常想到,一位寻求真理的人必须静默,我知道静默的奇妙功效。我在南非访问了一 个特拉普派 1 的修道院。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地方绝大多数的修道士发誓保持静默。我 询问一位神父为什么,他说动机很显然:“我们是软弱的人。我们经常不知道我们说的是什 么。如果我们想要听到一直在内心诉说的轻柔的声音,那么我们不停地说话就听不见了。”

我理解了这珍贵的教导。我知道了静默的秘密。 《青年印度》 (译注:trappist 属于天主教西多会) 经验告诉我,静默是真理信徒的精神纪律的一部分。有意或无意,人们容易夸大、隐匿 或修改真理,这是人天性中的弱点。为克服这种弱点,静默是必要的。少言寡语的人说的话 通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慎重地使用每个词。 《自传》 对我来说, 静默现在是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 最初保持静默是为了减轻感官的压力。 然后,是为了保证我有写作的时间。我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从中发现了它的精神价值。我的 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念头, 静默是我和神交流的最佳时候。 现在我觉得好像我生来就是要静 默。 《哈里真》 把嘴封住的静默不是静默。砍掉舌头的人不能说话,但这也不是静默。能够说话却没有 废话的人是真正静默的人。 《哈里真》 谦卑 没有充足的谦卑感的人是找不到真理的。 如果你想在真理的海洋中游泳, 你必须把自己 降低为零。 《青年印度》 非暴力的精神必然导致谦卑。非暴力意味着信任神、基督。如果我们要寻求神的帮助, 我们必须怀着一颗谦卑和悔悟的心来接近他。我们必须表现出来,就像芒果树结果时,它的 枝条下垂一样。它的高贵存在于庄严的卑微中。 《青年印度》 不要把谦卑和礼貌、礼节混为一谈。表面上一个人也许会向另一个人屈服,但他的心里 可能充满仇恨,这不是谦卑,而是狡滑。一个人也许会反复吟唱神名“罗摩南玛”,或拔着念 珠喃喃祈祷,或在社会中显得像是圣人,但如果他内心自私自利,他就不是谦卑的人,而是 伪君子。 一位谦卑的人意识不到他的谦卑。真理之类也许有度量的尺度,可谦卑没有。与生俱来 的谦卑决不会永远隐而不显, 但是它的拥有者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最富仙人 (译注: vasishtha 智者)和世友仙人(译注:vishvamitra 智者)的故事是很好的例子。谦卑的人明白自己无 足轻重,妄自尊大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如果有人以自己能遵守院规感到骄傲,那么遵守院规 就失去了部分意义。吹嘘自己品德的人经常成为社会的祸害。社会不欣赏这种行为,他自己 也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也许有一种想法可以让我们更加谦卑:在浩瀚的宇宙中,所有的 生命都不过是微小的原子。 我们作为肉体的存在转瞬即逝, 在永恒之中一百年算得了什么? 但如果我们砸碎了自我的链条,融入人类的海洋,我们就与她的尊严同在。自以为是的人在 神与人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 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是要与神合一。 大海中的一滴水分享着父 母的伟大,尽管它没有意识到。然而一旦它脱离

大海,独自存在,就会立即被蒸发掉。不夸 张地说,地球上的生命只不过是一个泡沫。 为他人服务的一生必定是谦卑的一生。 为别人愿意牺牲生命的人没有时间为自己谋得显 要的地位。不要像在印度教中那样,错把无所作为当成是谦卑。真正的谦卑是竭尽全力、持 之以恒地为人类服务。神显现在行为中,没有片刻的休息。如果我们为神服务或与神合一, 我们的行为就要像神那样不知疲倦。 脱离大海的水滴也许会有片刻的休息, 但海洋中的水滴 永不停息。我们的情况也一样。当我们与神的海洋合一时,我们也不停息,不需要休息。我 们的睡眠就是行动, 因为睡眠的时候心中仍在思念着神。 永不停息的信念才能换来真正彻底 的休息。 拥有从不懈怠的激动是抵达无法言说的平静的唯一途径彻底无我的最高状态难以描 述,但没有超出人类经验的范围,许多专心致志的人达到了这种状态,我们自己也有可能达 到。 《来自耶罗伐达圣殿》 非暴力信徒的品质 非暴力是强者的武器。对于弱者来说,它容易变得虚伪。恐惧和爱是互相矛盾的词语。 爱是无所顾虑的给予,毫不在意它能得到什么回报。爱和世界较量,也和自己较量,最终赢 得对所有其它感情的控制。如果我们决心要制定真理的律法,以及非暴力生活的律法,我的 日常经验,以及和我一起工作的人的经验,是让每一个问题留待自身去解决。我觉得,真理 和非暴力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青年印度》 每一个动作是许多力作用的结果,甚至是性质相反的力作用的结果。能量不会消失。我 们从力学书上学到这些内容。把它运用于人类的行为同样成立。不同的是,力学中我们通常 知道是力在发挥作用, 进行研究时, 我们可以用数学计算的方法预先知道结果。 人类的行为, 来自几个力的同时作用, 其中绝大部分的力我们一无所知。 但不能因为我们的无知就不相信 这些力的作用。还不如说我们的无知是强化信仰的理由。非暴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 的运作过程也最难把握, 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信仰的作用。 甚至就像我们笃信对神的信仰, 我们也要这样来笃信对非暴力的信仰。 《哈里真》 非暴力和真理的道路就像剃刀的边缘那么陡峭。 实践非暴力的重要性超过我们日常的食 物。 正确地进食供养我们的身体, 正确地实践非暴力供养我们的心灵。 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 身体需要一定量的食物,非暴力是心灵的食粮,我们必须不停地吸收。没有停靠站这样一类 东西。我必须每时每刻意识到我正在追求的目标,我一定要根据这个目标来审视自己。 《哈里真》

落实非

力的名符其实的第一步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间要诚实、谦逊、宽容、满怀爱心的互相体贴。他们用英语说,诚实是最佳策略。但用非暴力的话来说,诚实不仅仅 是策略,策略也许会改变。非暴力是不变的信条,面对暴力的猖獗,你必须追求非暴力。对 于一位非暴力的人来说,非暴力没有特别的优点,实际上总体来看很难说它是否是非暴力。 但它反抗暴力时, 你就会意识到两者的差别。 除非我们保持恒久的清醒、警惕和不停的奋斗, 否则我们做不到非暴力。 《哈里真》 人们发现最容易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 这个事实令人感到好生奇怪。 借用物理学中的术 语,原因在于我们的惯性。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惯性是物质的一种本质属性,是描述物质性质 最有用的一个物理量。 由于惯性, 宇宙保持稳定, 防止偏离原来的轨道。 要不是惯性的作用, 宇宙中的运动将是一片混乱。 当惯性使人的头脑束缚在陈规陋习上, 它就成为一种沉重的负 担和邪恶。 正是这种惯性要对我们根深蒂固的偏见负责, 偏见阻碍我们实践纯洁的阿希姆萨, 能否消除这个沉重的负担在于我们自己。首先,我们下定决心,从今以后我们禁忌一切的谎 言和希姆萨 1,无论这么做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因为表面上获得的好处,实际上有致命的 毒害。 如果我们的决心是坚定的,我们的信念是清晰的,我们就赢得了半场战斗。这两种品质 的实践,对我们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 《哈里真》 (1,译注: himas,希姆萨,源于古代梵文,意为用语言、行为和念头去伤害别人以及一 切有情。himas 加上 a,ahimas 就是阿希姆萨,表示不伤害。 ) 如果说使用暴力方法需要对参与人员进行大量的训练, 那么使用非暴力的方法需要的训 练就更多,并且比使用暴力方法的训练难度更大。非暴力训练的首要实质,是对神的至诚的 信仰。对神有至诚信仰的人,不会口头上打着神的名义胡作非为。他不会依靠剑,而是完全 地仰仗神。可是,你也许会说一位懦夫不使用剑,却假装是神的信仰者。怯懦绝不是信仰神 的标志。真正信神的人有使用剑的力量,但却不使用剑,因为他明白每个人都是神的形象。 《哈里真》 非暴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必须从思想开始。仅有身体的非暴力而没有思想的配合,就 会成为弱者或懦夫的非暴力, 它也就丧失了潜在的力量。 这种非暴力就成为一种有辱人格的 行为。如果我们心怀恶意和仇恨,却假装不报复,就必将招致报应,并导致我们的毁灭。 《青年印度》 要想达到非暴力的精神状态,需要一个人付出极大的努力来训练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他

必须过着有纪律的生活,就好像一位士兵的生活,即使他不喜欢。然而 我同意,除非有思想的竭诚配合,否则表面上遵守纪律就只是一个面具,对自已、对他人都 有害。只有当思想、身体和言论协调一致时,才能达到完美的状态。 《青年印度》 一个人呆在家里是学不会非暴力的。非暴力需要有进取心。为了考验我们自己,我们应 该学会敢于面对危险和死亡,学会克制情欲,并获得忍受一切艰难困苦的能力。看到两个人 打架,就吓得发抖或溜走的人,不是非暴力的信徒,而是胆小鬼。一位信奉非暴力的人愿意 为阻止这种争端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非暴力的勇敢远远超过了暴力的勇敢。 武器是暴力的象 征——长矛、剑,或步枪,而非暴力的盾牌是神。 《哈里真》 非暴力不仅仅是解除武装。 它不是弱者和无能为力者的武器。 没有力气用铁皮竹棍的孩 子不是在实践非暴力。 非暴力比所有的军事装备都更强大, 它是降临尘世的无可匹敌的力量。 还没有认识到非暴力是一种比野蛮力量无比强大的人, 他还未能理解非暴力的真实本性。 非 暴力不能靠嘴巴说话来教导, 但是在回应我们热切的祷告中, 神的恩典会在我们的内心点亮 非暴力。 《哈里真》 非暴力不能被宣讲。它一定要被实践。 《哈里真》 人和他的行为是不同的,一个好行为赢得赞誉,一个坏行为招致毁誉,根据情况,无论 行为者是好人还是坏人,总是得到人们对他的尊敬或怜悯。“憎恨罪行而不是作恶者”是一条 格言,理解起来容易,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就是仇恨的毒害在世上传播的原因。 《自传》 如果一个人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不实践非暴力, 却盼望在重大事件中运用非暴力, 那他 就犯了严重的错误。非暴力就像仁爱一样,必须从家里开始。如果个人有必要受到非暴力的 训练,那么国家就更有必要了。一个人不可能在自己的圈子里实行非暴力,而在圈子外面却 是暴力的。 《哈里真》 如果你真的想要培养非暴力,你应该发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不会动辄发怒,或向 你的家人发号施令,或主宰他们的一切。这样,你就能利用每天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来培养你 的非暴力,并且把它教给你的孩子。 《和平的朝圣者》 我认为非暴力不仅仅是个人的美德。它也是一种社会的美德,就像其它的美德一样,它 需要培养。在人的互相交往中,想必运用非暴力的原则,会极大地整治社会环境,我要求的 是把非暴力推广到全国和全球的范围。 《哈里真》 我们不能把真理和非暴力仅仅局限在个人的实践上, 而是要让团体、社区和国家都来实 践它。至少,这是我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为它而活着,为它而死去。每天我的信 仰帮助我发现新的真理。阿希姆萨是心灵的品质,因此,每个人可以在各种事务中实践它。 如果阿希姆萨不能在各个领域中付诸实践,它就没有实际的价值。 《哈里真》 因此, 接下来的事情是, 如果非暴力在某个地方获得成功, 它的影响就会传播开来„„。 实践非暴力的基本原则是,对一个人有益的事情,同样可以运用到整个人类。 《哈里真》 如果只有个人才能运用非暴力,对于社会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人是一种社会存在。如果 他的成就能被利用, 就必须是任何人只要足够勤奋也能够做得到。 只在朋友之间才能运用的 成就,有如非暴力的火花,一闪即灭,不配称为阿希姆萨。 《哈里真》 若想在世俗事务中运用非暴力,就要了解它的真实价值,它把天国带到了尘世。不存在 诸如其它世界这样的事情。所有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存在“这里”和“那里”。就像金斯 1 所 阐明的,整个宇宙,包括用最先进的望远镜也看不见的遥远的星体,可以被压缩在一个原子 里。因而,我认为把非暴力的运用限制于洞穴人身上是错误的,企图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有益 的地位而积德也是错误的。如果非暴力在生活各个方面都不适用,所有美德也就无用。《 哈里真》 译注: jeans 金斯爵士 1877-1946,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最早提出物质不断创 生的理论。 ) 养成习惯看似是最简单的事情,有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却成为最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 的心灵是敞开的,我们应该没有困难,非暴力是心灵的事情。它不是来自智力的功劳。尽管 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非暴力,但每个人都相信神。因为,每个人相信自己,把这种相信放大无 数倍就是神。所有活着的人之和是神。我们也许不是神,但我们具有神的属性——就像海洋 中的一个小水滴。想象小水滴脱离了海洋,被抛到很远的地方。小水滴离开了生存环境,它 变得无依无靠,它感觉不到海洋的雄伟与庄严。可是,如果有人向小水滴指出它属于海洋, 它的信仰就会复活。 它会高兴得翩翩起舞, 小水滴将反映出整个雄伟庄严的海洋。 即使这样, 它的一切行动都是非暴力的。 《哈里真》 如果一个人骄傲自大、自我中心,就不会有非暴力。脱离了谦卑,非暴力是不可能的。 我的经验是无论何时我做到了非暴力, 我就被它吸引, 一种看不见的更高的力量鼓舞我继续 坚持非暴力。假若我依靠自己的意志,我会失败得一塌糊涂。 《哈里真》 我知道这条道路。它艰难又陡峭,就像是剑的峰刃,我欢天喜地走在上面。滑倒时,我 哭泣。神的

话是:“奋斗的人绝不会遭到毁灭”。我绝对相信神的许诺。虽然由于我的缺点, 我会失败一千次,但我不会丧失信心。 《青年印度》 非暴力和怯懦 我真的相信如果怯懦和暴力只能选择一种, 我会建议选择暴力„„但我相信非暴力无比 地优越于暴力,宽恕比惩罚更有男子气概。宽恕为士兵增光添彩。不过只有当你有惩罚的力 量时,克制才是宽恕。如果宽恕来自无能为力者的装模作样,它就毫无意义。 《青年印度》 弱者可以把非暴力发挥到一定程度是确实的,它就是这样和我们一起运作的。但是,当 非暴力变成我们缺点的掩饰时,它就使我们软弱无力。使用暴力的勇敢远比软弱无力要好, 投入殊死的战斗远胜过胆小害怕。我们原初可能都是野兽,我准备相信,我们是经过缓慢的 进化过程,从野兽变成人的。因而,我们与生俱来就有野兽的力量,但我们生而为人是要亲 证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神。这的确是人的一项特权,把人从野兽物种中区别开来。但亲证神是 要在一切生命中看到神,即亲证我们和所有创造物的统一性。除非我们自动放弃暴力,培养 每个人身上都潜伏着的非暴力的意识,否则我们不可能亲证神。这种做法只能来自力量。 《哈里真》 非暴力和怯懦是互相矛盾的词语。非暴力是最重要的美德,怯懦是最可怕的恶习。非暴 力从爱涌流出来,怯懦出自仇恨。非暴力者总是承受磨难,怯懦者总是对他人造成伤害。 《青年印度》 非暴力和怯懦不能并存。我能想象一位全幅武装的人内心却胆小害怕。持有武器的人, 内心有害怕的成份,如果不是怯懦的话。一个人不具备彻底的无畏是不可能做到非暴力的。 《哈里真》 力量不是来自身体的能力,而是来自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 《青年印度》 一个小群体在完成使命的过程中,如果他们的坚定精神是由不可动摇的信仰激发出来 的,这样的小群体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哈里真》 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没有了宗教。 《青年印度》 让我们畏惧神,我们就不再害怕人了。 《swmg》 精神性不在于通晓经典,进行哲学讨论。它是一种心灵文化,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 精神性的第一项要求是无所畏惧。胆小鬼从来没有道德。 《青年印度》 什么是萨提亚格拉哈 非暴力“不是从一切反抗邪恶的实际斗争中撤退”。相反,我理解的非暴力是一种比报复 更积极、更真实的反抗邪恶的斗争,报复的本质是增加了邪恶。我打算用一种精神的,也是 道德的力量来反抗不道德。 我想方设法弄钝暴君的剑锋, 而不是用一把更锋利的剑与之战斗。 出乎他的意料,我不会用武力进行抵抗。我用心灵抵抗

来代替暴力抵抗,这会把他难倒。一 开始他会感到奇怪,最终迫使他认可我们的诉求。认可不会羞辱他,反而会提高他的形象。 《青年印度》

过去的 30 年里,我一直宣讲并实践萨提亚格拉哈。今天我所了解的萨提亚格拉哈,是 逐渐演变的结果。 萨提亚格拉哈不同于消极抵抗, 就像北极不同于南极一样。 消极抵抗被认为是弱者的武 器,为了达到某个人的目的,它不排除使用武力或暴力。而萨提亚格拉哈被认为是最强者的 武器,它摈弃任何形态或形式的暴力。 萨提亚格拉哈一词是我在南非发明的,用来表达南非印度人运用了整整 8 年的一种力 量,我发明这个词是为了区别于在英国和南非当时正在进行的以消极抵抗为名的运动。 它的根本含义是坚持真理, 因此也是真理的力量。 我还把它称为爱的力量或心灵的力量。 在应用它的初期阶段, 我发现对真理的追求不允许某人用暴力伤害他的对手, 他必须用忍耐 和同情来防止犯错误。因为向一个人显示的真理,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是错误的。忍耐意味 着甘愿受苦。„„真理的合理性不在于让对手遭受痛苦,而在于让自己受苦。 可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政治领域开展的斗争,绝大部分是反对不公正的法律。当你用 请愿等这类办法,不能让法律制定者深刻认识到所犯的错误,如果你不愿向错误屈服,可供 你采取的唯一方法,是使用暴力来强迫他,或者你个人承受违反法律而招致的处罚。因而, 绝大多数时候, 萨提亚格拉哈作为文明不服从或文明抵抗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某种意义 上来说,萨提亚格拉哈是文明行为而不是犯罪。 犯法的人偷偷摸摸地违反法律,并企图逃避法律的处罚,文明抵抗者不会这么做。他一 直遵守他所在国家的法律,不是由于害怕违法的制裁,而是他认为法律有利于社会的福祉。 但有些时候,通常很少见,他会认为某些法律是不公正,以至服从它们是一种耻辱。于是他 公开地、文明地违反它们,平静地承受违法的处罚。为了向法律制定者表达他的抗议,他可 以停止与政府合作,拒绝服从与道德堕落无关的其它法律。 在我看来,萨提亚格拉哈的美好和功效是如此巨大,它的教义是如此简单,以至都可以 向孩子们宣讲。 我向无数的男女和孩子们演讲过萨提亚格拉哈, 他们一般被称为契约印度人, 演进效果异乎寻常。 《青年印度》 萨提亚格拉哈字面意思是坚持真理, 它是真理力量。 真理是心灵 (soul) 或精神 (spirit) 。 因此,它也以心灵力量为大家所知。它不使用暴力,因为人不可能知道绝对的真理,所以他 没有资格去惩罚别人。 萨提亚格拉哈

词是在南非发明的, 用于把南非印度人的非暴力抵抗 和同时期的“消极抵抗”区别开来。“消极抵抗”是用来主张妇女参政权及其它一类的斗争。萨 提亚格拉哈不是弱者的武器。 消极抵抗被用于正统的英语含义, 包括主张妇女参政权运动, 以及不信奉英国国教的新 教徒的抵抗运动。人们把消极抵抗看作是弱者的武器。尽管它避免暴力,但当它不让弱者参 加时,它不排除使用暴力。如果在一位消极抵抗者看来,形势要求这样做的话。无论如何, 它总是区别于武装抵抗。它的应用曾一度限于基督教的殉道者。 文明不服从是文明地违反不道德的法律。就我所知,这种表述是梭罗发明的,用来表达 他对蓄奴州法律的抵抗。他留下一篇杰出的论文,专门论述文明不服从者的责任。梭罗可能 不是一位彻头彻尾的非暴力的提倡者。 也可能梭罗的违反法律局限于税收法, 即付税。 然而, 1919 年文明不服从付诸实践时,涵盖了违反任何不道德的法律。它显示出抵抗者以文明的, 即非暴力的方式无视法律。他招致法律对他的制裁,并高高兴兴地接受监禁。这是萨提亚格 拉哈的一部分。 不合作主要是指不与政府合作。在不合作者看来,这个政府已经腐败,它不允许采用上 述文明不服从的激烈形式。从不合作的本性上来看,甚至连有理解力的孩子也可以参与,广 大群众实行起来也很安全。 文明不服从预先假定公民有不畏惧法律的制裁, 并自愿服从法律 的习惯。因此,它只能作为最后的手段来运用。无论如何,刚开始可以选择少数人参与。不 合作就像文明不服从一样, 是萨提亚格拉哈的一部分。 萨提亚格拉哈包括了坚持真理而采取 的一切非暴力抵抗。 《青年印度》 尽最大努力推动萨提亚格拉哈,不依赖钱财或其它物质的帮助。当然,它的基本形式是 不依赖武力或暴力。的确,暴力是这个伟大精神力量的对立面,萨提亚格拉哈只能由那些完 全避免暴力的人来培养或运用。它是一种既可以由个人运用,也可以由团体运用的力量。它 可以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家庭事务。它的普遍适用性证明了它的永久性和不可战胜性,男 人、女人和孩子们都可以运用萨提亚格拉哈。有人说萨提亚格拉哈只是弱者使用的力量,因 为弱者没有能力用暴力来对付暴力,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种迷信是由于英语“消极抵 抗”一词的不完备性。认为自己是弱者的人不可能运用这种力量。只有认识到人身上有比兽 性更优越的地方,并且兽性总是屈服于它,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有战斗力的萨提亚格拉哈者。 这种力量对于暴力而言,因而,对于一切暴政和一切不公正

正而言,就像光明对于黑暗。政治 领域,萨提亚格拉哈的运用基于永恒的公理,只有当人民有意或无意地同意被统治时,人民 的政府才可能存在。我们不想被德兰士瓦 1907 年颁布的亚细亚法案控制,这项法案在萨提 亚格拉哈强大的力量面前不得不撤消。 有两种可能性供我们选择——当政府要求我们服从这 个法案时,我们暴力反抗,或者根据该法案规定接受违法的处罚,这就使得我们充分发挥并 展现了内在的心灵力量, 我们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以至触动了统治者或法律制定者同情的 心弦。为了达到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已经坚持了很长的时间。这是因为我们进行的萨提亚 格拉哈不是最完整的类型。 所有的萨提亚格拉哈者不明白这种力量的充分价值, 没有人总是 信心十足而拒绝暴力。运用萨提亚格拉哈力量的人要过着清贫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 们必须毫不介意是否有所需的资金供我们吃饱穿暖。 在过去的斗争中, 所有的萨提亚格拉哈 者都不打算做到这一步,即使有极少数人例外。有些人只是所谓的萨提亚格拉哈者。他们缺 乏坚定的信仰,怀着混杂的动机加入斗争行列。还有少数人经常是动机不纯。甚至有些人在 进行斗争时,除非受到警惕地监督,否则他们乐意使用于暴力。这样斗争的时间就延长了, 因为以完美的形式运用最纯洁的心灵力量, 使得运用暴力的冲动得以短暂缓解。 为了进行这 项训练, 延长个人心灵的培训是绝对必要的, 以便一位彻底的萨提亚格拉哈者近乎于完美的 人,如果不是十全十美的话。我们不会全都突然变成这样的人,但如果我的主张是正确的话 ——就我所知它是对的——我们身上的萨提亚格拉哈精神越是伟大,我们就将成为越好的 人。我认为萨提亚格拉哈的运用是无可争议的,它是这样一种力量,当普及时,它将给社会 理想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结束专制暴政,废除日益增长的军国主义。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 西方国家正在呻吟, 在穷兵黩武的压力下他们几乎接近死亡, 可他们竟然还许诺要横扫东方 各个民族。 在过去的斗争中, 即使只产生了几位愿意致力于成为尽可能完美的萨提亚格拉哈 的印度人,在最真实的意义上讲,他们不仅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整个人类。这样看来,萨 提亚格拉哈是最高尚、最好的教育。它不应安排在儿童的普通文化教育之后,而是应该在此 之前。在一位孩子开始学写字母之前,在获得世俗知识之前,不容否认他应该先了解心灵是 什么、真理是什么、爱是什么,以及心灵潜伏着的力量是什么。它应该是孩子学会的真实教 育的精髓。在生活的斗争中,萨

提亚格拉哈者容易用爱征服恨,用真理战胜谎言,用甘愿受 苦来制约暴力。 《青年印度》 萨提亚格拉哈是对真理不屈不挠的追求,是一种达到真理的决心。 《青年印度》 在变化的状态中,非暴力是指有意识地忍受痛苦。它不是温顺地屈服于作恶者的意志, 而是用他的整个心灵来反抗暴君的意志。在此准则下,为了拯救他的荣誉、他的宗教和他的 心灵,一个人可能会蔑视不公正帝国的一切强权,他为帝国的垮台或新生奠定了基础。《青年印度》

在不正义的事业中, 不存在萨提亚格拉哈。 在正义的事业中, 如果信奉它的人不下决心, 不能战斗到底并受苦到底, 萨提亚格拉哈就没有用。 最轻微地使用暴力经常会挫败一项正义 的事业。萨提亚格拉哈排除任何形态或形式的暴力,无论是思想上的、言论上的,还是行为 上的。如果为了一项正义的事业,人们愿意受尽磨难而不使用暴力,胜利是确凿无疑的。 《青年印度》 萨提亚格拉哈获胜的必要条件是: (1)萨提亚格拉哈者心中不能有任何对对方的仇恨。 (2)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真实和实质性的。 (3)萨提亚格拉哈者必须准备受苦受难,直到他 的事业结束。 《哈里真》 既然萨提亚格拉哈是直接采取行动的最强有力的方法之一, 那么一位萨提亚格拉哈者在 求助萨提亚格拉哈之前,要用尽其它一切方法。因此,他将连续不断地接近当权者,他将求 助于公众舆论,影响公众舆论,向任何一位想听他说话的人,平静、沉着地讲述他的事情。 直到他用尽了所有这些办法,他才用萨提亚格拉哈。然而,当他听到激励他、召唤他的内心 声音,开始进行萨提亚格拉哈斗争时,他要破釜沉舟,坚持到底,因为没有退路。 《青年印度》 萨提亚格拉哈的一条基本原则是, 萨提亚格拉哈者试图反抗的暴君, 有权支配他的身体 和财产,但暴君无权控制他的心灵。心灵是不可征服的,即使身体遭到监禁,心灵也是不可 战胜的。萨提亚格拉哈的整个科学就是产生于这条基本真理的知识。 《青年印度》 萨提亚格拉哈是完全的自我谦让、彻底的蒙受耻辱、无限的忍耐和正大光明的信仰,它 是它自身的报答。 《青年印度》 萨提亚格拉哈是温和的,从来不会造成伤害。它一定不是愤怒或怨恨的结果,它不会大 惊小怪,不会失去耐心,不会吵吵闹闹。它和强迫是截然相反的。它被认为是暴力的完整替 代方式。 《哈里真》 宗教和文化 没有任何宗教高于真理和正义。 甘地选集 (1957) p254 我来说明一下我说的宗教是什么意思。 我不是专指印度教, 我对印度教的评价肯定超越了其 它各类宗教。我说的宗教

超越了印度教,它能改变一个人的真正天性,它能使人的内心坚定 不移地追随真理,并且永远地净化人心。人的天性中有不变的要素,为了寻找充分的表现, 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它使人的灵魂躁动不安,直到他发现了自己,认识到他的 造物主,并珍惜造物主和自己的真诚交流。 青年印度 12-5-20 p2 宗教的根基是加以束缚。梵文的宗教等同于 dharma,根本意思是加以控制。它给人的 支持是任何事物望尘莫及的。宗教是坚如磐石的基本道德。道德体现在活生生的人身上,它 就成为宗教,因为在经受考验的时候,宗教束缚他、制约他,并给予他力量。 哈里真 26-1-34 p7 宗教使人依恋神,使人和人互相依靠。 哈里真 4-5-40 p117 不考虑实际事物、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宗教不是宗教。 青年印度 7-5-25 p164 我反对任何不诉诸理性,并与道德冲突的宗教教义。我容忍没有理性的宗教感情,只要它不 是不道德的。 青年印度 21-7-20 p4 真正的宗教和真正的道德是互相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宗教对于道德, 就像水对于播种在 泥土里的种子一样。 甘地选集 (1957) p255 真正的道德不在于遵循惯常的途径, 而在于为我们自己找到正确的途径, 并且无畏地遵循它。 甘地选集 (1957) p254 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 我相信这些都是神赋予的, 我相信对于这些宗教所启 示的人民来说,它们是必要的。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经典,并以这些宗 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 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 每一种宗教都能从其它宗 教中获益。 哈里真 16-2-34 p5-6 我信仰世上各种宗教的真理。自从青年时代开始,我就谦卑地、持之以恒地努力去理解世上 各种宗教的真理。 我用自己的思想、文字和行为吸收并消化从这些宗教中发现的最好的东西。 我信仰的宗教不仅允许我这么做, 还赋予我责任, 让我吸收最好的东西, 无论它们来自何方。 哈里真 16-2-34 p7 我觉得不同的宗教就像来自同一个花园里不同的美丽花朵,或像一棵尊贵树上的不同分枝。 因此,它们都同样真实,尽管它们是由同样不完美的人的手段来接收和解释的。 哈里真 30-1-37 p407 每一种宗教都对人类的进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把世上所有伟大的宗教看作是一棵树上的 许多分枝,尽管它们的来源相同,但每一种宗教和其它的宗教不同。 哈里真 28-1-39 p448 无论用什么语言, 无论来自何种宗教, 所有的祷告者都是在向同一个神祈祷, 并且教导人类, 所有的人属于一个家庭,应该彼此相爱。 所有的宗教要人们敬拜一个神,这个神遍及一切,他甚至出现在一滴

水或一小粒灰尘中。 不同的宗教就像一棵树上不同的叶子, 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 而且它们之间不存在敌 意, 或它们生长其上的树枝彼此间没有敌意。 即使这样, 我们看到在神创造的事物多样性中, 有一种潜在的统一性。 哈里真 26-5-46 p154 那么,你愿意说你的宗教是各种宗教的综合吗? 是的,如果你愿意。但我会把这种综合叫做印度教,对你来说,这个综合就是基督教。如果 我不这么做,你就经常会以屈尊俯就的态度来对待我,就像现在许多基督徒做的那样。他们 说:如果甘地接受了基督教那该有多好!。穆斯林会做同样的事,他们说:如果甘地接 受了伊斯兰教那该有多好!。这种做法立即在你我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你明白吗? 哈里真 6-3-37 p27 除了学习自己的宗教经典外, 每个人的责任是学习其它宗教的经典。 这能使人们保持自己宗 教的纯洁,并清除它的污点。何况,我们中有基督教徒、穆斯林、帕西人(译注:琐罗亚斯 德教的教徒的后裔)和其它宗教信徒。如果印度教徒把他们看作兄弟,就有必要学习他们的 宗教书籍。 哈里真 25-5-47 p166 从所有主要的宗教都是真实的意义上来说, 我认为它们都是平等的。 在人类的精神进步方面, 它们提供了一种直感上的需要。 因而, 我毫不费力地抚育穆斯林、帕西人和基督教徒的孩子, 在我的照顾下他们保持自己的信仰。的确,当他们的家长要我根据专门的书籍,来教导特别 的敬神活动时,为了他们的缘故,我不得不专研一些文献。 哈里真 6-4-34 p59 我认为怀着同情心阅读世界经典著作是每位有文化修养的男女的责任。 如果我们尊重别人的 宗教, 就像我们希望他们尊重我们的一样, 那么友好地学习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就是一项神圣 的责任。 青年印度 2-9-26 p308 所有的人生来自由和平等, 但有些人比别人身体更强壮或更虚弱, 有些人比别人更聪明或更 笨拙。因而,表面上说,没有两个人是平等的。但存在着一种本质上的平等。在我们的肉身 中,神不会认为我是甘地,你是 keithan。在这个雄伟壮观的宇宙里我们是什么?我们比原 子还要渺小。原子之间没有必要询问谁大谁小。我们天生是平等的。种族、肤色、思想、身 体、气候和国家的差异是暂时的。同样道理,从本质上来说,各种宗教是平等的。 哈里真 13-3-37 p38 它们同样是真实的和不完美的。你画的线越细,越接近欧几里德真正的直线,但它永远不会 是真正的直线。宗教之树的道理是一样的,树枝的形状千姿百态。它们都正在生长。属于某 个生长着的分枝的人不要对它洋洋自得,说什么:我的宗教是优

的。对其它宗教而言, 没有哪个宗教优越,没有哪个宗教低劣。 哈里真 13-3-37 p38 就像一棵树拥有成千上万片的树叶,同样,尽管神是一个,宗教的数量就像男女的人数一样 多,虽然它们植根于同一个神。 哈里真 16-3-47 p63 我是一位信仰者,信仰世上所有伟大宗教的真理。除非我们不仅学会宽容,也学会尊重其它 信仰如同我们自己的信仰, 否则地球上不会有持久的和平。 虔诚地学习人类不同导师的言论 是迈向互相尊重的一步。 寻找至尊 vol.iii(1962) p10 相信只有一个神是各种宗教的奠基石, 但是我预见不到在现实中, 地球上某个时候将会只有 一种宗教存在。理论上讲,既然只有一个神,那就只能有一种宗教。但是,实际上我知道没 有两个人具有对神的一致看法。 因此, 可能总会有不同的宗教来适应不同的气质和不同的气 候。但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要尊重别人的宗教就像尊重自己的一样。我清楚地看到这样 的时候就要到来。 我想我们一定要在多样化中找到统一„„我们都是同一个神的孩子, 因此, 我们绝对地平等。 哈里真 2-2-34 p8 外表的多样化下面有着包罗万象的基本统一, 怎么会有高级、低级之分的余地?这是你在日 常生活中, 处处都会面对的一个事实。 各种宗教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这种本质上的统一性 各 种宗教的本质是一个,只是趋近的途径不同。 甘地的生活观 (1954) p158 书本传播真理和非暴力的影响不如运用这些原则产生的影响。身体力行比书本重要。 哈里真 13-5-39 p122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体验,我得出结论: (1)各种宗教都是真实的; (2)各种宗教都有一些错 误; (3)对我来说,各种宗教就几乎像我自己的印度教一样宝贵。这就好比对一个人来说, 所有的人应该尽可能地像他的近亲一样亲切。我对其它宗教的崇敬如同我对自己的宗教一 样,因此,我不可能有改变信仰的念头。团契(译注:有共同宗教信仰者的团体)的目的应 是帮助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 穆斯林成为更好地穆斯林, 基督徒成为更好的基督徒。 摆出一副优越屈尊的宽容态度, 背离了国际团契的精神。 如果我认为我的宗教几乎是真实的, 而怀疑其它的宗教简直是骗人,而不是几乎真实,那么尽管我也许和他们有些交情,那也完 全不是我们在国际团契中需要的交情。我们为其他的人祷告,千万别说:神啊,把给予我 的圣灵亮光给与他。而要这样来祷告:为了他的至高发展,把他需的一切圣灵亮光和真理 给予他。只需祷告你的朋友成为更好的人,无论他们信仰什么宗教。 甘地选集 (1957) p258-259 我不相信向别人讲

述自己的宗教会有什么用, 尤其当讲述者希望别人改变信仰时。 信仰不容 许讲述。它必须在生活中被体现出来,然后它会自己传播开来。 青年印度 20-10-27 p352 别人向我布道,我感到不快,对我没有吸引力,并且使我对布道的传教士产生怀疑。我热爱 这样的人,他们从来不布道,但按照他们的圣灵亮光来生活。他们的一生都是默默无闻的, 然而却是最有效的信仰表白。因此,我不会说布道些什么内容。但我会说献身服务,并过着 最简朴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布道。因此,如果你去为人民服务,并请他们也去服务,他们就 会明白。如果你引用约翰福音第三章 16 节来取而代之,叫人民信仰它。这对我没有吸引力, 并且我敢肯定人民不会明白的。 通过布道来使人们接受福音, 我的抱怨是这种做法有某些动 机。 一朵玫瑰花是不需要去传道的。它只是散发它的芳香,芳香就是它的布道。假如它能使人理 解,假如它能聘请几位传道士,传道士也无法比它自身的芳香卖出更多的玫瑰。宗教和精神 生活的芳香比一朵玫瑰花更为精细和微妙。 哈里真 29-3-35 p50 当你说光有生活还不够,还必须用言论来补充时,你在向谦卑告别。人类不需要走到动物跟 前,向它们喊叫:我们是人。动物知道他们是人。心灵的语言从来不适宜于表达。它超越 身体,语言是真理的一种制约,真理只能由生活来体现。 哈里真 12-12-36 p351 没有必要讲得头头是道。生活是它自身的表述。几年前,我以玫瑰作比喻来表达我的看法, 玫瑰不需要为它的芬芳四溢,或众所目睹的美丽写书或布道。那么,精神生活无比地优越于 玫瑰的美丽和芳香, 我敢说当生活中表现出了精神性, 周围的环境将准备好回应。 圣经、《薄 伽梵歌》《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古兰经中都有令人信服的这类段落。我们读到:、无论何地,当克利须那出现时,人们的举止就像着魔了似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耶稣身 上。让我把话题拉近一些,无论贾瓦哈拉尔(译注: 指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贾·尼赫鲁 (1889-1964)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导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印度独立后担任首任总 理长达 17 年之久。 去哪里, ) 为什么人们像被拖了魔法似地受到感动?有时候他们甚至不知 道他要来,然而他们会突然闪现一个念头,他要来了。现在,也许不能把这种现象描述为精 神感化力, 但还是有微妙的感化力存在。 毫无疑问它出现在那里, 随便你用什么名字称呼它。 他们不要听说他,他们只是要看到他。这很自然。你不能用任何其它方式对待数百万人民。 精神生活比马可尼(译注:marconi gugllelm

第14篇:《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他们让人类的生活充满趣味和色彩,却又让凡人们感到惊惶失措,他们的才华和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让他们陷入轮回般的天才折翅的故事中。

这部电影是生活在维也纳一位御曲大师萨列里的回忆录,如泰坦尼克号一样,影片采用了回忆的手法。十八世纪后期,维也纳作为当时的欧洲文化艺术中心,一位作曲家如果能征服维也纳也就能政府整个欧洲,征 服全世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年仅26岁的莫扎特谢绝别了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挽留,只身来到维也纳,其绝世才华立即惊动了整个奥地利宫廷,也引起了宫 廷首席乐师萨列里的嫉妒。萨列里心胸狭隘,为人自负,自诩是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华既令他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萨列里由嫉转恨,决 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 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自然天成,超凡脱俗,然而在生活中却是不懂谦虚,行为恣肆。在萨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他为“异端”,处处为他 设坎施绊,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莫扎特也因此没有音乐家教,生活日渐困窘。 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使莫扎特悲痛万分,他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体一落千丈。萨列里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阴阳面具”, 敲开莫扎特的家门,以信使的身份,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安魂曲》写成了,他自己也终于油枯灯尽,气 绝身亡,死时年仅35岁。 萨列里的阴谋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炫赫一时的萨列里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 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本片没有过分去列举莫扎特的成就,而是表现这他的性格和生活,我们看到了一个顽皮、单纯、桀骜不逊、恃才放旷的莫扎特,你可以将任何形容一个人天才而又不通人情世故的词儿放这个大男孩身上。他少年成才,让很多尚未见其真人的人都以为这是个那种出场会风度翩翩乃至笼罩神秘光芒的人物,就如萨列里起初想象的一般,可是实际上这是个和女友在高贵场合不得体的打闹、在一帮矜持的大人物面前不得体的咧嘴怪笑的孩子,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粗俗的孩子,创造了美妙的音乐,用片中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人可能很粗俗, 但是我的音乐不粗俗”。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萨列里们的成就,他们在当时的歌剧领域同样名作颇多,但是莫扎特是这样一个人,他以惊人的才华,带着更惊人的生活态度和姿态,创造了一系列出色,但是同时具有爆炸性的作品,他刺激着很多同道中人的神经,无论从价值观还是从利益层面。而对于谦虚之类的劝告,他从不在 乎,他直率的批评着他眼中的平庸作品,同时他又直率的向他人表达他的尊敬,当这个不知阴谋诡计为何物的人走进宫廷,走入上流社会,同时又与很多规矩格格不 入时,我们就已经可以预料他前路将何其凶险。

单纯的人,往往以单纯的心去揣测他人,所以莫扎特到死都很尊敬萨列里,在他眼中,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前辈和同僚,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是首先去找萨列里帮忙。 而实际上,萨列里却是个复杂的人,他心底里比他那些更保守的同僚们更认可莫扎特的才华,却又更对之嫉妒和痛恨,一次次的,他面对莫扎特的求助,口头承诺, 暗地使坏,甚至派女佣前往莫扎特家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更甚的莫过于他扮作黑衣人,从精神上摧残当时生活上已经陷入困顿,身体上已经无比虚弱的莫扎特,为 了那《安魂曲》,莫扎特一边写“庸俗的”作品过活,一般带着已经严重透支的体力写一部将要从精神上折磨他的作品,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一部最终为他“安 魂”的作品。他最终凄惨的死去,到死还带着单纯的心灵,这是个内心纯净的天使,他不上天堂,谁上天堂?尽管被埋葬于破乱的墓场,但是他的音乐和精神以高贵 的姿态继续流传,几十年后,萨列里的作品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却成为永恒,

到他死去,都让萨列里的心灵不住震颤。当萨列里用精神摧残来将莫扎特逼如绝境 时,没有想到这个人死后却给他终身的精神折磨,当他垂垂老去的时候,只能忏悔着回顾自己与莫扎特相处的日子,可悲可叹。

看完着部经典的电影,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的笑声。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 那段笑声。快乐时是那种笑声,失意时是那种笑声,穷困潦倒时还是那种笑声,只不过在不同的时刻,在我的耳中笑声的色彩区别是那么的大,后来听到这笑声竟要替他悲伤,为他流泪了!莫扎特的笑声被设定为令人讨厌的,这一点来源于一些谈到他的书信中。有人把他的笑声描述为\"有传染性让人头晕的\",还有人说\"就像是金属划在玻璃上面\"。初次看会让人觉得完全无法接受,真像一个马戏团的猴子。不果我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那笑声的迷人。不要嘲笑那个笑声,那是对你、对我、对天下所有自命不 凡的人的嘲笑。看到第三遍第四遍,就觉得那笑声没有不行了,那笑声是导演对莫扎特的注释。那时天才可爱且纯然天真的一面。

当他死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伪装都是虚假的承诺,那么瘦弱的身体躺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他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已经不再重要。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籁般的旋律,却始终提醒我们有他这样一位音乐天才,曾经多么真实的存在过。

他的歌剧我们没有来得及观赏,但是他的曲调却得以流传。嫉妒他的才华的人,是多么卑微的在羡慕着他。萨列里,这个不知道在外人看来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的 人,就是那其中的一个,莫扎特死了,而萨列里却永远活在了自己良心不安中。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最后死了,死了,在他苦苦哀求想休息一下的时候他永远的休息 了。不再受精神的折磨不再受贫困带来的窘迫。

莫扎特用尽一生在谱写华章,用他那单薄的血肉之躯诠释对音乐的理解。他和命运的抗争他失败了,他和音乐的战斗却大获全胜。在音乐的世界里,所有的音乐家都知道有那么一位自己想去超越的天才,天才就是莫扎特。他的音乐造诣,所有的人只敢用“天才”两个字来给他定义。

星星陨落了,却再也不会有一个可以和他媲美的冉冉升起。但他一直在那里,只因他不死的旋律。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

第15篇:《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开始于奥地利宫廷乐师萨里埃利向神父的忏悔。萨里埃利从偏僻小镇到了维也纳,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当宫廷乐师。他对莫扎特的乐曲非常着迷,但自从发现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天才音乐家原来是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又十分傲慢的青年人后便感到十分嫉妒。特别是在约瑟夫二世国王喜爱莫扎特的音乐,把他留在维也纳写歌剧后。莫扎特的音乐才华更使萨里埃利在惊叹之余感到羞耻,为什么莫扎特有如此才华,自己却偏偏平庸。于是萨里埃里从中作梗,借助国王的名义,让莫扎特写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不朽之作,在剧院上演都不超过一星期。因此莫扎特的经济拮据,生活贫穷。萨里埃利一方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而另一方面却在暗中谋害他,甚至精神上折磨他,他装扮成神迷的黑衣人上门向莫扎特买乐曲,迫使他不停地交出作品换取报酬来维持生活,这使莫扎特的身体日趋虚弱。莫扎特创作并担任乐队的指挥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但莫扎特积劳成疾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晕倒在地。莫扎特卧病在床,萨里埃利仍要他写《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里埃利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喷涌,萨里埃利甚至来不及记录。曲子完成了,莫扎特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

影片中的萨里埃利看似是一个心中充满嫉妒与仇恨的卑鄙小人,是一个表面上对莫扎特嘘寒问暖,用心良苦,背地里却因为嫉恨莫扎特的才华而不断阻碍他在音乐方面前进的道路的伪君子。然而,最大的敌人往往也是最好的知己。萨里埃利是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的音乐

才华,对莫扎特惺惺相惜的人,实际上他所做的一切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大凡天才都不被世俗所理解与容忍,在他们的眼里天才是如疯子一般的异类,所以在影片里我们才会在一方面看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被他的才华吸引,被他的音乐打动的同时为莫扎特悲惨的人生感到惋惜,为造物弄人感到无奈。莫扎特仿佛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把最美好的音乐带到人间,却被贪嗔痴傻和愚昧的人类所遗弃。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曾经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计量莫扎特留给我们的宝藏: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

九、四

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

十、二十

一、二十

三、二十

四、二十

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

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到如今,依然愚昧的我们真的搞懂了这个天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吗?\"有耳朵可以听的,都听吧!\"

一代音乐大师永远离开了他无法适应的社会。下葬的那天,大雨滂沱,好像苍天也在为他哭泣……

第16篇:耶稣传观后感

观《耶稣传》有感

------中西神明文化、信仰与反思

信仰,是一种神秘而坚不可摧的力量。因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是不尽相同的。当你幼小熏陶于伊斯兰教的教化中,那么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当你幼小受教于基督教的感化里,那么,你的信仰不一定是上帝。只有有向神认罪悔改让神赦免你的罪这样的经历才能是真正的基督徒,基督徒相信基督为你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宝血可以洗尽罪人我一切的罪;如果你幼小污染于金钱铜 臭之环境,那么,金钱就是你的上帝了。

拥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不管这种信仰是否真的符合科学,符合显微镜下的数据,可是当一个人的心灵有所寄托的时候,那他就不再属于孤独和黑暗了;当一个人对自然,对神明有着敬畏之心的时候,那他便不会无所顾忌,便不敢张扬丑恶。

然而时代在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繁华,人类的生存状况也不断改善。但是物质的丰富并没有改变人类的精神。人类的本质还是一点没变,人们生活在迷茫中,他们大部分人都只专注于地上的生活,就是属于物质的世界,认识神之前,人类不会了解自己,他们没有生活的方向。所以,人类必须首先认识神,知道这世界有一位造物主。神在哪里呢?不要以为看不见的就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结果或现象感觉到神。神借着大自然和圣经这两本书向人类启示他自己。圣经就

是神的道,圣经作者受圣灵的感动而记录下神的旨意和道理。神记录圣经的目的就是拯救世间的灵魂。我们每个人结束肉体的一生后,都要进入到永恒的世界里,要么是天国,要么是地狱,神愿意每个人都能进入天国。而耶稣就是传达神的诣旨的化身,救赎人们的罪,进入祷告者的身体,驱逐黑暗,带来光明。

耶稣作为人子,成为婴孩来到世上。祂跟母亲及作木匠的法定父亲约瑟同住;成长过程中,他忍受试探、经验疲累、需要食物和睡眠;他也享受与朋友一起的快乐。他跟我们一样对事情有不同的感受。最大的分别是,人子也是神子,他降世要为我们舍命。路加写的福音书优美之处在于:他一边让我们知道耶稣是人,另一边又同时揭示祂的神性。

然而,相比之下,作为东方的神 ,中国的神明似乎总是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天庭的各种神明皆需要人们的香火供奉和叩首祭拜。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不也正是天上的另一个皇帝、皇后吗?诸神位列仙班,等级分明,权利也各异。所谓天庭,不也就是另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吗?中央集权的帝王制度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对神明的崇拜其实归根结底依旧是对封建王朝的膜拜。西方世界的神明宗教似乎要比我们在这方面要开明许多。耶稣自称人子作为上帝耶和华的儿子降临世上来拯救苍生,然而却并没有给他一个尊贵的身份,而是叫他用自己的双脚去行走人间,传播善良和教义引导人们向善,并让耶稣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磨难,也让他接受邪恶之人

的背叛,用自己的死亡区替世间所有的人类赎罪。如此神明却以如此卑微的身份示人,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与上帝同在的安慰。我们不可以把这仅仅看为一种宗教的传播,这更是一种文明和民主的体现。

虽然东西文化大相径庭,许多故事都有着不同的渊源,根植与不同的水土。但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规律的探索却都是一样的可贵,在许多问题上,东西方的先知也在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去阐述着那些极其相似的人生哲理。

一、“人子降临的日子就犹如闪电临空而过,照亮了整个苍穹,但是他必须先受许多苦,又被当今的人们所摒弃。

------《路加福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二、“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

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你们如今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曾经过着优裕的生活;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哀恸哭泣;人们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要遭殃,因为他们的祖先同样对假先知也说了这些话”

-------《马太福音》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

同样是东西方的先知,却在如此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下留下如此神似的箴言。我想这大抵就是“无论时空,人性相同”

但是,古老欧洲大陆上的宗教,又有着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耶稣的人格伟大,所以能够吸引万民归向他。他的人格是神圣化

了的,所以他称为“人子”,又称为“神子。”拜伦说过:“如果曾经有过人是神,或神是人的话,那就是基督。”为了他的人格伟大,所以许多反基督教的首魁,也不敢非难他的人格。为了他的人格伟大,“他的奇迹正像春底来临一般甜蜜,一般自然。只要在他面前,烦恼的灵魂就得到平安;触一下他的长袍,就要忘记痛苦。只要听见他行过人生大道的足步声,便要开起眼来看清人生的秘密,那些被淫乐的声音振聋了耳朵的人,也因此而得听见爱底声音并且能够觉得它的甜美,好像亚波罗的琴音;他一来临,私情恶欲都要逃避;醉生梦死的人们,也就从坟墓中间苏生过来;只要他在山坡上说教,众人就忘记了饥渴和人间苦恼了;谛听他的话,粗恶的食物也便吃得津津有味了,清水也就变为美酒了,全屋子里也都充满了嗱哒香膏底馥郁了。这些事是他人格底力量所致的无疑。”(王尔德语)

以基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但不以自己为与神同待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了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 ,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

我想,这样良善的人,神也好,人也罢。都值得人们去膜拜去信仰,这样世界将是一个充满爱的信仰的世界,那些争夺与杀戮,那些残暴的无知的不和谐岂不滑稽。这种高尚的信仰能冲破一切世俗的桎梏。

然而,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似乎已经忘却了这种信仰,社会上

越来越多的充斥着信仰危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灵魂的,即使是现在信仰着宗教的人也往往带有一定功利的色彩。升官,发财无所不求。而“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样的祷告,主又怎么会接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在人的生活里金钱是重要的,但仅有金钱是不行的,拜金主义只会让人堕落,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逐利的失信能使社会畸形,值得注意的是,蔑视理想的拜金主义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损害着我们社会的健康肌体。在全社会中张扬理想,重塑信仰,建立和倡导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去和一切腐朽的低俗东西作斗争,是摆我们面前的任务,所有人都应当为此努力。

第17篇:毛泽东传观后感

《毛泽东传》观后感

大视野,在真实情境中透视伟大与平凡新思维,在历史脉络中解读功过和得失---《毛泽东传》

毛泽东,一个令人熟悉的名字,一个 令人敬仰的名字。一个解救千万人于水生火热的人。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不仅改变了中国,还影响了整个世界。他身上集中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

读完《毛泽东传》后发现他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天生就是就有解救中华民族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救世主,而是一个生在一个平凡家庭中的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靠着自己对真理的追求与顺应时代潮流,不懈努力。凭借着自己的爱的国之心,听取全党和群众意见,逐渐蜕变,形成自己的思想,成就伟大的中华民族独立之路,开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毛泽东的一生,是改变中国也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一生。他的革命理论与实践,引领中国走向了光明,以他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毛泽东时代所造成的中国的变化是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在毛泽东之前,中国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及其率领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并在短短的三十不到的时间内使贫困积弱的被称作“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巍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后终于扬眉吐气。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

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17岁的他与早

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

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

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

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

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

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

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逐渐走向成熟,并带领中华民族走

向成功。

读完本书后我认为毛泽东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母

亲,一个有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母亲,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毛泽东乐于助人的品德便是他母亲养成的。而毛泽东一直对她母亲的

品德高度赞扬。其次便是陈独秀,毛泽东后来说“陈独秀谈他自象。”

并认为“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人。”还有其他一些人。毛泽东

的成功我认为离不开他们正是毛泽东善于吸取其他人的经验,才有今

日的他。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的。

《毛泽东传》并没有把毛泽东神圣化,而是客观实际的写毛泽东,

我认为这样很好,使我们更加了解他,感觉到他的真实存在。他自己

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途中他也指

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作了客观的评述。从

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包括后期他所犯得错误,本书都有客观

的记载。有后人自己评价是与非。但我认为毛泽东有功有过,但他的

功是人无法磨灭的。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而毛泽东也勇于承认自己的

错误。但我们不能因为他犯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劳。

读完《毛泽东传》后我觉得这本书对我很有作用,无论是我的生

活还是学习上都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也许不能成为那样的人物,但他

那让人不得不钦佩的 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生活作风,简明

厄要的文风,充满辩证法的工作思路,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不自傲,没有架子,时时刻刻对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都是值得我们

去学习的。

数信学院09数1班

陈玉玲

0907010016

2010年4月24日

第18篇:霍金传观后感

《霍金传》观后感——那些站在他背后的人们

当然我一直都喜欢斯蒂芬·霍金,喜欢他的书,今天看了本尼迪克特演的霍金,我知道我肯定要哭,我憋着,最后一刻还是没忍住,眼泪冲出了眼眶。关于霍金的成功,对科学界、对人类有多大的意义,我不用多说,关于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生命不放弃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敬佩,我也无需多言,所以我想从别的角度谈一下,我看《霍金传》的感想。我想特别说一说的是,除了霍金本身,在背后支持他的人们,给了他怎样的影响,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先说一下他的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有人说,这就是英国人,他们什么都能挺过去。在他的父母刚得知霍金得了没救的病活不过两年的时候,我本来以为他的父母会像我们普通的父母一样抱着大哭,但是这里的情节深深地震撼了我,他父母的对话是这样的:

父亲:他小的时候问我天上的星星是哪里来的,我告诉他我不知道,但是你别担心,我会去找人问清楚,……可是直到现在,我也没给他一个答案,但是他是那么迫切的渴望知道那个答案。母亲:(她不像一般脆弱的妇女一样,她很淡定的说)你从来都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而且如果你从此变得多愁善感我也接受不了。他还能活多久?

父亲:最多两年。

母亲:(震撼的一幕来了)你必须支持他!(then you must support him)我们必须支持他!我们必须坚持住(carry on),他现在要回到剑桥去,回到他的人生中去(he\'s going back to his life)。于是他的父亲被母亲激励,立马恢复了斗志,陪着儿子开车去剑桥。

第二次是在霍金病情严重的时候,连医生都对他说,医院已经没办法再为你做什么了,医生都已经放弃了霍金,霍金非常的灰心丧气,这一次,又是他伟大的父母再一次坚定的支持了他。依然是他的母亲,坚定的对他的父亲说:我们必须支持他!我们不能放弃他!

于是他的父亲等儿子走到面前时,对着几乎自我放弃的儿子大吼道:我还没放弃你(I haven\'t washed my hands on you)!听到没,你必须坚持下去!

所以说,在霍金取的成功的路上他的父母功不可没,当他的父亲被霍金的导师告知,霍金完成了一件继爱因斯坦之后非常伟大的事业的时候,他的父亲眼里闪着光,我被深深的感动了。

第二个要说的是霍金的导师。

第一次是霍金刚入学的时候,他的父亲请求导师给他一个轻轻松松的课题,让他能在两年内(死前)完成,可是导师拒绝了,他说他必须对科学和学生一视同仁,尊重事实,不能给予霍金特殊。这样的严格要求,才导致了霍金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也没有放弃——当然虽然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只能活两年,但是事实证明他坚强的活到了现在。

他的导师一直是恒态宇宙论的支持者,有一次霍金当着别的老师面批判了别人的学说,态度非常桀骜不驯,于是被导师叫去谈话。霍金以为导师由于和自己意见不合而排斥自己,没想到导师居然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爸爸是个……厂的老板,他希望我以后继承他的工厂,当我告诉他我想做物理学家时他非常生气,他说除非我自己赢得了奖学金不然他不会给我一分钱,他以为我做不到,可是我做到了……在科学的路上,你的周围会出现无数的声音告诉你,这是你做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成为一名老师,我绝对不会因为意见不合而去阻止我的学生做他想做的任何研究!去做吧,做只属于你的东西,你原创的东西,你想做的东西!

这段话深深震撼了我,科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即使在科学界,争名逐利、排除异己的事情也是很多的,而这位导师却有着一颗伟大的良心,如果没有他,没有这次谈话,霍金也不会如此敢想敢为。

还有一段,是在霍金病重觉得自己快不久人世的时候,他丧失了斗志觉得没有时间来完成自己的

梦想了,这时候导师让他来办公室听一段音乐,那是巴赫最后的交响曲,巴赫在死前没能完成他的作品,所以在音乐放着放着就没声了,好像没结局似的,导师让霍金用心听,他说,你听,你还能听到它吗,虽然音乐结束了,但是他没有结束,你还能听到他……

正是这段话,给了霍金勇气和力量,去谱写科学的乐章,哪怕最后没有来得及写完,已经没有关系了,因为它依然是那么的完美……

在影片的最后霍金说他现在要用20年来将宏观经典牛顿力学和微观量子力学理论结合,其实他自己也觉得他没命活到那时候了,但是他觉得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只要梦想存在,他就精神永垂……

最后再说一下影片中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当时霍金都已经在马路上跌跌撞撞,没法正常走路了,连话也说不清,他们费了好大的力回到家背靠背坐在沙发上,霍金开口说要问她一些事情,我本来以为,他准备说,我们分手好不好,我不能带给你幸福,可是(震撼的一幕又来了,外国人的想法和我们中国人真的不一样),他居然开口说:我想问你,你愿不愿意嫁给我!

当时我真的好佩服他的勇气啊,他都已经几乎生活不能自理了,还有这样的勇气去开口求婚,他还有自信能给她幸福,真的让我好敬佩啊。简没有马上答应,她说需要时间考虑。

当霍金发现了大爆炸理论,拿到了奖学金并且被分配到剑桥的房间时,那个门卫跟霍金说,我们这边分房子一切都是公平的,不能给你优待,这时候震撼的一幕又来了,简大声说道:

你看不到吗,这位先生目前的身体状况,他不能走楼梯,他需要一个容易进出的房间,如果你不能那样做的话,明天所有的媒体将报道剑桥大学是如何对待一个……(这边省略好多赞美词)拥有天才头脑的人,并且我爱他,他即将成为我的丈夫!

一瞬间看门人被这位女士的气场给震慑到了,并且被简给一个残疾人的爱给感动了,肯定后来给了霍金一个好房间了。

这就是我想讲的,站在霍金背后,支持他站在科学顶峰的人们的故事。

评论全部来自剧情,细节处可能与影片有出入。

第19篇:乔布斯传观后感

读>有感

>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但是心里的思绪却是一波三折:”对他的认识是经过了一个从神到人的 过程,但是却不得不用神这个词来敬仰.”

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乔布斯思想 的形成(中学和大学时期).一个人的思想支配着一生的行为,乔布斯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乔布斯从小被父母抛弃,可上帝是公平的,为他送来的对她呵护备至的养父母,即便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也会为他选一所最好的学校.可乔布斯并不是一个乖孩子好学生,身上叛逆的烙印伴其终身,中学时是个整蛊王大学时是个逃学鬼.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他把自己所有的经历扑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钻研电子线路,听喜欢的歌,爱好书法.可最疯狂的还是他对哲学尤其是禅宗的痴迷,甚至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只身前往佛教圣地印度寻觅佛学宗师.由于他对禅宗的痴迷,经常打坐,辟谷,严格吃素,甚至一度绝食,这可能是其追寻个性解放的体现.他是一个经常光着脚的嬉皮士,所以他绝对不是一个讨普通人喜欢的人.他甚至尝试过迷幻药,”可以看到硬币的背面”,并且认为这个经验给她开启了认知世界的一个新窗户.这些都为他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乔布斯并非完人,他身上的缺点随处可见.他也会有龌龊,反叛,性格似刀,人品不佳 心胸狭隘 喜怒无常 现实扭曲,甚至一度不承认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他更有着比常人更加反叛更加执着 更加有激情 从不认输 慧眼识人 更懂得将技术、艺术和商业融为一体的能量,和商业价值的洞察力.

乔布斯是一个工程师,但是她却是一个文科生(哲学和书法),所以正验证了哪一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因为这一点,他才可以做到单一专业的人没法做到的事.他经常说:只有科技是不够的。科技要和人文,艺术联姻,才能产生让我们的心为之歌唱的结果\"。

乔布斯的经历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但是正是这些看似荒诞的经历结合起来却产生了完美的音符,为世界创造出近乎完美的科技.他对产品的设计追求非常刻薄甚至不记成本,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 ,他可以把艺术和技术完美的结合 ,哪怕是一点点的瑕疵都是不允许的.他的挑剔也许只是自己的性格使然但是却给消费者带来了福音,带来 了美妙的体验.

要是对乔布斯的成就只限于苹果,只是Mac电脑,iphone,ipad那就是对他的贬低.他是一个从不认输得人,身上有几分热就要发出多少光.对于一个自己用尽全部心血创造的公司却不得不承受被排挤出去的后果的乔布斯,并没有停滞不前,他有从新起航开创了NeXT和Pixar皮克斯动画公司,制作了玩具总动员和海底总动员等优秀 的动漫作品。而3D动画和苹果都是艺术可科技的完美结合,乔布斯不愧为科技时代的达芬奇。

他的再次成功真可谓是凤凰涅槃,正是他的凤凰涅槃,才让他从新执掌四面楚歌的苹果,带领着苹果公司走出泥沼走向星光大道。

乔布斯也有爱,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爱自己曾经不承认过的女儿。他也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因为他更爱自己的养父养母所以在他们有生之年从未提及。最后他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太多的言语但也没有责怪。他不只是冷冰冰的神也是有感情的 人

乔布斯有着极强的领导特质:惊人的产品和市场直觉;聚焦能力;永远用最好的人才等等,但是最难能可贵的 ,他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比如重回苹果,其动机并不是为了钱、,足见他信仰的强大。

读乔布斯传让我明白,一个伟人的练成,是需要社会的精神给养,人的呵护,更重要是自己对自己聚焦式的锻造。追求梦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的是要经过翻山越岭的磨练。没有乔布斯青年时对禅宗的执着追寻的经验没有他曲折的求学经历,他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让人永远记起的一个人。正如乔布斯赠与斯坦福毕业生的一句话: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

第20篇:《哥伦布传》观后感

《哥伦布传》观后感

蔡洛珊

在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一行船队正迎风破浪地前进。其中一艘的船头,站着一个意大利人,他面色严峻,正眺望前方,那深邃的双眼里充满了坚毅而自信的光芒。他,就是哥伦布。

500年前,欧洲社会充满了对黄金的热望,《马可波罗行纪》中,那遍地黄金的东方,使得一批又一批的航海家不断探索,渴望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在这十五世纪的末端,中世纪的阴影仍笼罩着欧洲的土地,可哥伦布却始终坚信,地球是圆的,只要不断向西航行,不久就能到达亚洲。在他的航海计划遭到意大利国王的拒绝之后,哥伦布又向西班牙女王进言,率领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为人类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幕。历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 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圣萨尔瓦多,挑战了生命的力量,登上了心中的天堂。

尽管后来西班牙的贵族们视这片土地为粪土,因为这里没有黄金,他们想要挑起战争,奴役这里的印第安人,哥伦布最后也没能逃过锒铛入狱的一劫。但哥伦布是伟大的,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梦想,在这片乐土上建设城市,维护这里的和平与安宁,他的名字,在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留在我们心中。

在哥伦布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是大雾散去之后那片翠绿的大地,那是他一生中,实现梦想的时刻,那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哥伦布说过:那些能在别人认为的不毛之地里挖出黄金和甘泉的人被称为天才。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

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哥伦布的航行与发现,向欧洲殖民者与探险家们吹响了第一声号角,促使他们掀起一个纷纷走向新大陆的浪潮,从而开启了人类全球化的过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国、英国以及荷兰等国探险家的足迹很快踏遍整个新大陆。而于1522年9月7日完成绕地球航行一周的麦哲伦也正是追随着哥伦布的足迹证明了地圆学说。

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出色的航海家之一,不论他给欧洲,给印第安人,给世界带来什么,他都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英雄。

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