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小孩不笨2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24 07:39:05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12地科二班1214010222林艳雯

心理学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新加坡的电影《小孩不笨2》,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中感触良多。其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这部电影影片的主角是三个孩子,其中学谦及其弟杰利是新加坡一般中等家庭中的孩子,父母都是忙碌的上班一族,与他们之间缺少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够了。很多时候,家长都是一厢情愿的,因为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在说个不停或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当孩子想要解释时,却被冠以“顶嘴”的罪名,结果,孩子与家长的对话里只剩下“嗯、啊、哦”。就像杰利说的,大人们喜欢的东西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的他们也不喜欢,这样我们慢慢就变成了哑巴。另一方面,学谦的同学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有着沟通问题。他的父亲出身低,坐过牢,为了不让儿子步自己的后尘,很反对他练武,希望他好好读书,能有出息,可是成才的成绩却非常糟糕,这让做父亲的很苦恼,以为打就可以让儿子成材,却没有正确的引导他。

由影片所引出的学校教育问题同样发人深省。同样的华文老师,对待学生的种种行为,一个善于批评,一个善于诱导。虽然都尽心尽责,产生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一个让学生讨厌,一个让学生欢迎。我们常常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知兴趣的培养与老师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对老师的好恶都会表现在他的课堂上,影响则由成绩体现出来。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开始增强。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大人们需要更多的沟通去理解。于是,需要褒奖和鼓励,需要疏导和斧正,而不能一味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去解决,要用正确的方式让他们感觉爱的存在。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而是一味的家长作风,大男子主义„„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那么坏。

在结尾从杰利嘴里讲出的那段话也同样另我们深思: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有句话说得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原来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你简单得几个字,几句话,或许是你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改变了许多事,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

推荐第2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2》观后感

“为什么把苹果扔了?”“因为烂了。”“把烂的地方挖掉,就还是好苹果。”

对,即使苹果烂了,它还是有好的部分在的,我们只需要看到好的部分,把坏的部分扔了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因为烂了就把它扔了,否则就真的没救了。片子后面给我们阐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父母们总是只认为他们跟我们沟通了,没有所谓的代沟,他们只顾着自己说,不管我们到底听进去没有。谁童年没有过“左耳进右耳出”这样的经历呢。父母的唠叨只是他们的关心而已,而正当青春期的我们只会觉得那唠叨很烦很烦,从而我们不会认真地去听,渐渐地,因为没有沟通而造成了很多家庭问题。片中Tom和Jerry的父母就因为工作忙碌,缺乏跟孩子的沟通,导致孩子们走了错的道路。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这部影片,可以看出社会不同的问题。如果从Tom和Jerry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只是大人们缺乏发掘的眼睛。Tom的电脑技术很棒,也帮了爸爸修好电脑,只不过因为缺乏父母的理解,最终走上了歪路。Jerry很单纯,努力想要跟哥哥做朋友,跟父母沟通。从他们父母来看,整天忙于工作,对孩子只会谴责,认为孩子没有优点可言,而对学习的成绩无论好坏他们都不满意,处处挑他们的刺。面对家庭的冷淡和学校严厉的处分,导致Tom和成才走上了歪路。虽然最终学会了怎样跟孩子沟通,可是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父母的错误教育。如果父母懂得怎样跟孩子们沟通,去了解孩子,或者听奶奶的劝告,也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从老师的角度看,一个好的老师并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一个懂得找到“钥匙”的老师。一把“钥匙”就能够使学生回复信心,对学习重新拥有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教学方式。这一把“钥匙”就是了解学生,多鼓励他们,多看到他们的优点。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对学习的厌恶并不是来自于课本而是来自于老师,老师对他们的不懂、不明白不给予理会,他们想要学也不能学。在他们眼里,老师只会使用“权力”,对他们的责备,甚至于不听他们的解释,只会使用暴力。这样,学生如何想要去学习?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通常会投诉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那么坏。他们只是需要你们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声肯定。

推荐第3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你到底要怎样才能明白爸妈的良苦用心,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听话?” “这次作业没交的站起来,全部给我出去!”

“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一无是处,不管我做什么,你们都觉得不好,不管我做的多好,你们还觉得不够,当我死了算了,反正我就是烂苹果!”

。。。。。。

《小孩不笨》,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让我们在泪水中感动着,思考着。

故事很简单,两个家庭,一个学校。孩子、父母、老师,三个主体贯穿了整个故事。杰利是一个单纯懂事的孩子,他对爱情有着天真而有趣的理解,他为自己是演出的男主角而有着小小的骄傲,他辛苦攒钱,只希望买爸爸一小时的时间好让他能来看自己的演出。杰利的哥哥学谦正上初中,他喜欢写博客,文章还得过一等奖,可惜妈妈觉得博客写得好不如作文写得好,他帮爸爸修好了电脑,我想他应该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不幸的是爸爸反怪他是他自己把电脑给弄坏了,学谦成绩不好,老师看不起他,老师说,他是一只烂苹果,永远只是只烂苹果。成才和学谦在一个班,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他和爸爸不和,说不上几句话就会吵起来,当然,在老师眼里,他,也是一只烂苹果。

我想过编剧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影片里,杰利、学谦、成才的确不是什么聪明好学的学生,学谦的华语只能拿个几十分,在父母老师眼里,他们或许就是“笨小孩”,可是,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样的家庭、学校,也知道造成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并不是天生智力差,他们有自己的特长、想法与追求,他们所希望的生活不是像现实那样充满压力和隔阂,而是平等的、快乐的。

影片的开头是这样一段话: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是几时?称赞,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能使人陡然有种积极自信的感觉。看这几个孩子的脸,他们很少有笑容,因为老师父母从来不会夸他们一句。做父母的,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孩子天分的标准,所谓的分数,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如果父母文化水平高的话,就知道牛顿、爱因斯坦、贝多芬都不是什么学习天才,甚至比一般学生还差,但他们最后一事无成了吗?同样的,老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帮助者,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看不起他们。我记得故事里的符老师这样对胖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已经越来越不好管教了,他们的门已经关了,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了。”果然,下次考试时,胖老师改变了他以往的态度,对班里只考了35分的三个女生说:“这次进步了5分,很好哦,争取下次再进步5分。”三个女生很惊讶的看着老师,然后都笑了。你看,称赞别人起到的效果真的比骂学生更有效!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也是一个很叛逆的人,有一次和妈妈吵完后,妈妈对我说:“你现在真的变了,以前你从来不会和我顶嘴,怎么现在…?”如今,回过头去看当年的我,跟学谦是那么的像。成绩不好,只想着玩,爸爸妈妈忙着上班,只有晚上上完课回到家才能见一面,他们检查我的唯一途径就是分数,考得好了就说这点不算高,下次再多考点,考得不好了就说我没用功念书,所以我害怕那个家,真的,就像学谦说的,家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其他,什么都没有。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叛逆,叛逆了,就可以显示自己的强大、独立,可以脱离父母的管束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影响者。为什么有些父母,一个字都不认识,教出来的孩子那么优秀?有些父母面面俱到,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了,孩子却原来越不听话?所以父母是个很关键的因素,真的没有必要管得太多,以身作则,多花点时间与孩子沟通,听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并且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就够了。 说到学校,电影里面有一段是写在礼堂里鞭打学谦的,我专门查了一下新加坡的学校规则,原来在新加坡,这种当众鞭打学生的惩罚方式是合法的。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这要是在我们中国肯定要成热点新闻了。电影里的校长说“公开鞭刑的重点不在皮肉痛,而在于羞辱,当我们公开鞭打这些学生,在同学面前羞辱他们,以后他们在犯错之前,必定会三思而后行,同时,这也对其他学生起着杀鸡儆猴的作用。”美国自称是国际社会尊重人权的“榜样”,然而这个“榜样”的50个洲中有21个洲是允许体罚的,而且,最常见的方式是用木板打学生的屁股。我觉得很可笑,大人都知道被羞辱的滋味,小孩子难道就不知道吗?这种阴影是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鞭打的后果就是一个个“杨学谦”死了,绝望了,对这个社会反感了。所以我认为,凡伤害到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体罚,表面上可能起到了很好的警告作用,但其本质产生的后果是相反的,甚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毕竟,教育的功能并不总是正向的。

我想以杂货店胖阿姨的话来表达我的想法,“你爸爸太爱你了,但他太不会爱你了。”爱与会爱,一字之差,却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父母对孩子苛责是爱,老师对学生严厉是爱,盯着写作业是爱,必须考高分是爱,没收手机是爱,不让写博客是爱,如果这些都是爱,孩子能承受的起吗?学会爱,是父母与学校老师的必修课。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老师。小时候我最崇拜的是爸爸,在我眼里,他总是对的,于是我知道了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吃饭前要洗手,上小学,老师说的总是对的,于是我知道了成绩好才算是好孩子,听话老师才会喜欢我,上了中学后,我们开始给老师起外号,挑老师毛病。其实不是我们叛逆,是因为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不再愿意对老师惟命是从,不再对一大把作业无动于衷了,老师固执而严厉,作业永远没有尽头,学校生活压抑、无趣,爸爸妈妈天天追问我们的成绩,对学习的热情,早已消失殆尽。我们抱怨没人疼没人爱,与大人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代沟。这一切谁都没有错,只是爱错了方式。

爱我们吧,这是每一个孩子的心声。苹果烂了,不要扔掉,只要把坏的切掉,它还是一只好苹果。

值得高兴的是,故事的结局让沉浸在泪水中的我们感到些许欣慰。杰利他们在承受了这么多痛苦之后终于再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然而,现实中这样的“结局”实现了多少?还有多少孩子处于阴影之中无法自拔?爱他们吧,钥匙对了,门,自然就开了。

推荐第4篇:小孩不笨 观后感

观《小孩不笨》有感

11月15日下午,学校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了《小孩不笨》这部电影。虽然这部电影有不少诙谐的成分,但是给我留下的除了欢声笑语,还有那令人发深省的一幕幕画面。

看着那些孩子在父母的误解和呵斥下,从原来的好孩子渐渐变成无恶不作的坏孩子,我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更惋惜他们竟会变成这般摸样。在影片开头的屏幕上,就出现几个问句,“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又是几时?很久了对吗?”看到这么几行字,我已经进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我不禁联想到,作为一名老师,我是不是也没有及时的给予孩子们赞美和鼓励的话。当孩子的进步得不到肯定和赞扬,久而久之就觉会得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又没有人会肯定我,奖励我的进步。由此,我明白了称赞的力量是有多强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确实如此,语言就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要是你给别人的是赞美、肯定、鼓励的话语,这把“剑”就是一把自卑、胆怯、自责的利剑。要是你对别人说的是贬低、训斥、责骂的话语,这把“剑”就是刺杀对方,把对方的心割裂的支离破碎、涂了剧毒的魔剑。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不是哑巴,都要用语言和周围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怎样运用语言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成为了我们必须学会的一门学问。每个人总是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孩子们即使年纪再小也一样,他们也都希望、家长、老师能肯定他们,给予他们一定的赞美和鼓励。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活着有意义、有价值。所以我们要学会经常赞美学生、赞美他们他人。事物都有好的和坏的两面,我们不要总是把目光定格在别人的缺点上面,而是应该用肯定的目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和赞扬。这样被称赞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其实是被人在乎和关心的,自己所付出的被人肯定了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受委屈都是值得的了。而且还会改变他们对世界和人心善恶的看法。

影片另一个发人省醒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问题。现在很多父母都唉声叹气诉说他们的孩子怎样怎样不懂事、如何如何叛逆、不听话、难管教、爱顶嘴等等。特别是现在所谓的90后、00后,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言行举止都与老一辈的人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人能猜得出他们的心思,更不知道他们下一秒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我出生在80年代,是一个典型的80后。我们的思想已经有别于老一辈的人,我们爱幻想,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想法,不会因为惧怕失败而停滞不前,敢爱敢恨、敢闯敢当、讲义气、胆大心细。但是这些在大人眼里看来都是一无是处、不切实际、瞎折腾。更何况是现在的学生呢。他们对于家长的管束,如果反抗不了,只有听之任之,渐渐地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他们说话,就是迫不得已的说话的时候,也是简单的“嗯、哦、啊”。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筑起的心墙越来越高,彼此的心都被封堵在密不透风的心墙里,没有任何沟通和交流。彼此的联络也只靠赤裸裸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其实大人们何尝懂得,孩子们其实是很渴望和他们心平气和的交流的。但是他们永远只会自己说、自己爽,一说就是一大堆,不管孩子们听没听进去,更不容他们发表只言片语。这种一方在絮絮叨叨地说,一方默默无声地听,怎么能沟通呢?所谓“沟通”就是要让双方的思想得以交流。所以要想在和父母之间的这道鸿沟之间,搭起一座桥,就要鼓起勇气。耐心地跟他们说明白这个道理,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同样我们对待学生,也需要用沟通去了解对方,要学会倾听,更要学会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让对方容易接受。

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教育意义更大的启示。那就是家的定义。很多大人以为,只要自己拼命工作赚钱,给孩子们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爱他们,就是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

其实不然,“养不教父之过”。做父母的不能整天只顾着赚钱,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关注和教导。其实很多孩子心里所谓的幸福温馨的家,并不是家财万贯的富足。而是父母亲的陪伴和鼓励。只要有父母的问候和关怀,就算吃的是糟糠,穿的是粗布,他们也会觉得内心充实、温暖,感受到家的浓浓亲情。这才是孩子们对家的定义。

另外给我感触很深的还有成才父子之间这一悲喜交加的故事。影片中成才的父亲,在临死前才觉悟出,“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从成才父子的故事中,我领悟了许多道理。成才的父亲之所以要在付出了生命这么惨痛的代价之后,才让成才“浪子回头”,明白他望子成龙的恳切心愿,不是因为他不爱成才,而是因为他太爱成才。爱子心切却不懂得怎样去爱。只懂得“打是亲骂是爱”这种教育方法。从小就让成才在拳打脚踢中成长,所以才导致了成才在学校里对老师和同学暴力相向、拳脚相加。这让我醒悟,我们不单是要爱自己的亲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去爱他们。

虽然影片早已播放结束,但是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永远没有止尽,影片中还有很多等待着我去领悟。

推荐第5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这部教育题材的影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电影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记得有几句经典的台词:“苹果虽然烂了,可把烂的部分去掉,还是好苹果,如果扔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的爸爸太爱你,也太不会爱你”“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这三句台词,反映了《教育学原理》中教育的基本要素。 首先,教育过程中不同于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过程,它是教育者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所以,离开教育者及其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谈不上教育。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的因素,而且是一个基本因素。

其次,教育者的主体性有多方面的表现,注入活动的目的性、意识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性等。由于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教”的主体,所以他在教育中处于领导、控制和指教的地位,在社会专门委托下,他以社会要求的体现者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以其有目的的活动来调整、控制教育对象、教育影响以至整个教育过程。

最后,,因为教育者的“教”必然要面对“教什么”、“怎么教”和“教谁”这样三个问题,所以,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自然有三种“教”的活动对象或客体,其一是教育内容,其二是受教育者,其三是教育方法与手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三种教育的客体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的教育过程中,而不是作为单独的课题独立存在,所以教育的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个复合体。

如果家长给孩子的是希望,是呵护,是关爱,而不是以工作养家为理由呵斥与不当的管教,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对这个世界,甚至手中的书本充满了希望。而反之,因为一两次的成绩,而认定孩子不行,成天忙裕工作,回家后就是对孩子的呵斥甚至体罚,那么,孩子的未来充满了荆棘,这是心理上的,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不属于他们,并且对任何的事情都不会提起兴趣,结果,自然是堕落。因此,教育者(老师或家长)的赞美,对于一个孩子,真的是很重要的,不要和成才的父亲那样说:“你有什么可值得我称赞的!”

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是由“教”和“学”两种活动复合构成的,离开了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就无所谓,所以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不仅如此,受教育者相对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来说还具有主体性。

再者,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和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同处于教育过程中,他们共同的活动复合构成教育活动。对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来说,离开了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与离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同样都是不可想象的。离开了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与离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教育就是无目的性活动,离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教育就是非人道、甚至是反人道的活动,甚至使教育活动无法展开。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共同依据。教育内容是经过选择和加工的,一无话的知识形态(包括书本、广播、录像、电影、电视及报刊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因此,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的客体。同时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的时候,又需要自己的再一次理解、加工、整理,转化为自己内心的心里形式。一次,教育内容在受教育者那里,是受教育者学习、接受的客体。

教育内容在教育着那里的客体性表现为她是由教育者决定的。这种决定的依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的需要、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教育方法的要求。学校教育内容是典型的经过教育者加工整理的具体特殊价值的内容。它的特殊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 第二, 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 第三, 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教育组织是至运用什么样方式、方法和教育工具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把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有机组合起来的音因素。具体来说包括教育方法、教学工具、教育空间、教育时间。如果没有教育组织、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不可能组成一个有机体而形成教育活动。

很多人都忽视了教育组织形式作为教育要素的重要性。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组织形式作为教育要素的重要性。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组织形式,没有教育组织的教育活动是不可想象的。教育组织者是把教育者、受教育者好教育内容融合为一体开展相互作用的重要的中介,它由多种因素组成,既包括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包括教育活动制度形式,既有展开教育活动的时间,也有开展教育活动的空间,是教育活动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任何具体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教育的发展就是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对于教育活动的主体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传统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者活动的主体,把受教育者看做是受教育者认识、塑造、改造、教导的对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主导,把受教育者学习、发展的引导者。前者忽视了受教育者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后者忽视了教育者在引导、教育受教育者过程中的主体性。因此,该剧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根据学生、孩子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教育,从而在教育这块没有真正落实好。 我们认为,第一,教育是由“教”和“学”两种活动构成的统一活动,两个主体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互为主客体,构成统一的教育活动的两个方面。第二,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相互转化的。第三,教育活动本身几时要培养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要培养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参与教的活动的意识能力,对教师提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意见等,达到“教学相长”,达到“教师为了不教”。

电影中的杨学谦有这样几句写在日志里,令我印象深刻的台词:“昨天晚上,看到爸爸的电脑出了问题。今天早上,他没有把电脑带去,我就花了点时间帮他修好,希望弄好电脑后,帮忙他完成工作。没想到,送到办公室给他,他并没有感激我。还把我骂了一顿。有谁可以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被骂呢?

今天符老师对我说他很痛心,我的华文测验竟然拿38分!他问我能怎么帮我,我告诉他,杨学谦已经被鞭死了! 妈妈呢?只会骂我,逼我。不管我做什么事,在她眼里永远都是不对,不好的。记得刚上中一时,有一次,我搭错了巴士,迷了路。回不了家,我好害怕。我找到了公用电话,打给爸爸,他说他在忙,没空听我电话。迷路的感觉好可怕。天黑了,我才回到家里,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大骂了一顿,慢慢的,我知道这个家,只是让我睡觉的地方,这个家虽然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有没有……”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关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

(3)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体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

(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应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以上是站在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的。此外,还应该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要适应青少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制约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而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①教育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③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可变性和不均衡性,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结合。④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⑤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互补性,真正实现所有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尽管这个整体不是“完美”的整体。因此,教学应该面对学生整个身心,正如杜威所说:“我们需要的是儿童整体的身心和整个心灵来创造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人之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通过5个作用实现的: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调控作用。④选择作用。⑤评价作用。

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遵循其应有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特点进行各种教育活动。

推荐第6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2》观后感

——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

《小孩不笨2》是一部着重反映新加坡教育问题的电影,它是由新加坡全能型艺人梁智强导演兼主演。不久前,我们全班才看过这部作品,感受颇深。这部电影涉及到很多有争议的话题,比如教育、鞭刑制度以及青少年犯罪等。它不仅是新加坡教育的现状,同时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节选的是电影后半段出现的杰瑞偷钱部分。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杰瑞想让爸爸妈妈来学校观看有他参演的班级话剧,可是他们很忙,连听完杰瑞说这事的时间都没有。杰瑞想起爸爸曾经说过他演讲500块一个小时,于是准备存500块买爸爸的一个小时。一天,杰瑞“拿”走了学校阿姨放在桌上的一叠钱,被监视器拍下来,并被喊家长。爸爸妈妈很愤怒,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是拿藤条抽打,了解真相之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悔恨交加,逐步转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这个事件之所以会出现,原因有以下。首先,从爸爸妈妈的角度而言,他们过于忙碌。若不是因为他们这么忙,杰瑞也不至于花500块去买爸爸的时间。500块在他们家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杰瑞却是笔巨款,他卖掉心爱的“神奇宝贝”卡,平时省下零花钱,即便这样下来,也要花上300天的时间。试想,杰瑞爸爸哪怕从百忙之中抽出1小时去看儿子演出,或者认真听完儿子的话,跟儿子好好解释一番,就不会出现之前的闹剧了。其次,爸爸妈妈每次碰到类似的家庭矛盾,都是互相推卸责任,而不是自我反省。这样在小孩面前不仅形象不好,而且根本解决不掉问题。对待孩子的问题,则一味地采取说教手段。杰瑞爸爸平时都不听奶奶的话,没能在儿子面前树立好榜样,怎么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比如杰瑞偷钱这事,他们不是先了解情况,而是咬定杰瑞拿钱是为了买卡片,然后责骂杰瑞行为的不对。等到他们知道事情的真相与自己的教育失职有关,之前却已经深深地伤害到了杰瑞。长此以往,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问题背后的隐患,问题如雪球,越滚越大。最后一点,当然和当事人杰瑞脱不了关系。杰瑞年龄较小,判断力不强,容易被不良事物误导。例如影片开头的“共枕”事件引发的怀孕恐慌和偷钱买爸爸一小时的不妥做法,都反映了小杰瑞心地善良,但苦于“遇人不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最后只能靠自己突发奇想,酿出一幕幕恶作剧。小孩子自身判断力不强是共识,如果缺乏及时而有效的教育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以上是电影场景,那么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试图从城乡两个角度来切入问题。 在农村,虽然人们已经基本摆脱了“多个人多双筷子”的理念,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是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仍然是不够的。农村父母大都文化素质程度较低,只能对小孩的教育起到一种督促的作用,无法亲身指导并纠正。除此之外,农村现在的留守儿童也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多年以前,上一代人忙于农活,无暇顾及也无法规划子女未来蓝图,毕竟农村教育资源是在稀缺。而今,大多数人选择在薪资较高的城市务工,这样一来,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老人则只能为小孩解决生活问题,不能指导教育,更别说精神沟通了。所以,教育的重担落在了学校,学校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情况好一点,则出现稀罕的大学生,而另一方面,“穷人养刁子”也不少见。总体而言,乡下的孩子享受到的社会教育资源无法与成立的孩子相媲美。

相比之下,城里的孩子要幸福得多,尽管他们看起来压力很大。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扬州市区孩子的接触及感受主要来自于我的两份家教。这两个孩子的特点相似,都是父母很忙,无暇照看,自己的文化知识又落了很多,所以让我辅导他们的作业。而且,两个孩子还有兴趣班,月亮园孩子的要学习二胡,维扬小学的孩子要练硬笔书法。平时孩子们就忙,即便放假,他们还要上兴趣班和准备考级。我羡慕他们拥有这么多的教育资源,可以学习特长,尽管被迫的成份也很大,但是总比没有的强。对于他们而言,我觉得父母白天上班,晚上应该抽点时间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否则挣再多的钱也没用。整天的生活过得像电影里的一样,那么父母跟印钞机又有什么区别?最后孩子和父母误会越来越大,也只能归咎为王澄霞老师所谓的“互相造就”。即表面上把他们的人生安排得妥妥当当,实际上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严重妨碍了孩子的生活自由。孩子长期无法和父母沟通,造成更大的代沟,最后价值观严重背离。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希望子女成人成才,并不是成为读书的机器。而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塑造性格健全的孩子的必要条件,正如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家不只是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而家应该是心灵的避风港。父母应该在小孩身上多投资时间,而不仅仅是金钱。

综上所述,我觉得父母对子女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改变自己的角色。电影里面杰瑞的父母总是把工作带回家,尤其是杰瑞的爸爸在公司是个不大不小的领导,回家之后,把孩子当成他的下属。其实这种职业习惯或多或少总是会有的,但是父母应该要有意识地改过来。孩子像下属一样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然而这种斥责带来的效果又是微乎其微的,只能将两代人的距离逐渐拉远。

其次,不建议说大道理。如果真的想和孩子沟通,首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说他们这个年龄段能听懂的话,比如不讲恶俗的大道理。电影里面这种场景很多,导演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现孩子们被淹没在口水道理中。现实生活中,我曾经带的一个辅导班,某学生爸爸是警察队长,从小灌输给他要好好读书,将来子承父业的观念。但四年级小孩子很难理解当前就业压力和走后门的关系,所以父子关系一直比较紧张。我觉得电影里成才爸爸的朋友(中年妇女)就开明许多,学会鼓励。每个人听到鼓励就容易心花怒放,相比于批评,更愿意改正缺点。

最后,做到与时俱进。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如果不与时俱进,很容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电影中,杰瑞的哥哥爱好并擅长写博客,但是爸爸落伍不谈,还很鄙视博客,觉得他整天不务正业。其实有时候培养共同的爱好可以增加两代人的话题,促进沟通。但是长辈总是以他们的经验之谈标榜自己,开口闭口都是“我们那时候„„”,这样反而会引来年轻人的反感。如果现在父母还不了解微博,那真是Out了!事实情况是杰瑞的爸爸通过博客了解到儿子的内心世界,并逐渐改变对儿子的看法,可见有时候对事物也不能一刀切。

以上就是我对《小孩不笨》的一点个人看法,影片没有太曲折的情节,故事内容完全取自现实生活。制作也谈不上华丽,但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从这段路过来,引起我们内心共鸣,所以这部影片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确,它是一部值得我们看完并认真思索的教育片。

推荐第7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对实用主义的质疑

——《小孩不笨》观后感

邵岚

2010年我们一家曾去新加坡游览了一周时间,勿需庸言,旅途非常愉快。无论是行前和行后全家都对这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国家有着非常好的感觉。很多理由是不言而喻的,比方说: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细幼的沙滩、整洁的街道、摩登的商场和酒店,一切都是那么地井井有条,让人心安理得,将焦躁之气都抛于脑后。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刚到樟宜机场的时候,我们一家在机场内的一家茶餐厅休整一下,恰逢机场的部分机场工作人员的下午茶时间,眼见在我们身边,不同肤色和装束的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欧裔人士,围坐在一起,操着同一种语言,说说笑笑,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一切都显得那么融洽、没有隔阂。我不由感慨地对太太说,传说中的五族共和,好像在片土地上实现了。

有趣的是,这一和谐的场景,恰是《小孩不笨》这一影片中,新加坡的华族导演梁志强所要呈现和讨论的的议题之一,那就是华文教育在占新加坡总人口80%以上的华族中的缺失,这一在新加坡实用主义和精英主义指导下的教育下产生的副作用。

影片中,新加坡的大部分家长都认为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就是寻求一份好工作,而有好工作的前提就是必须拥有好的大学文凭,而念好大学的前提是必须要进EM1,而进EM1的标准是数学和英语,华语好不好倒是其次,更不要说是画画、体育这些“旁门左道”了。实用主义和精英主义当然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教育方面,而是深入到新加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但也好像不仅限在新加坡,两岸三地、华人社会甚至整个东亚地区是如此。

新加坡之旅结束后,我对被誉为“华人世界的模范生”的新加坡非常好奇,于是看了一本有意思的书,是美国加州大学的汤姆·曾雷特教授在2009年所著的《李光耀对话录》。书中记录了曾雷特教授向李光耀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对当初在新加坡推行英文教育,边缘化华文教育,导致现今新加坡华族的华文能力下降,有没有后悔?”当时已经退为内阁资政的李光耀的回答恐怕会让大部分中国人失望了——他丝毫没有后悔。他的理由是,建国时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无论是在地缘、矿产资源、国家安全甚至在宗教等方面的一切都无所依赖,唯一可

仰仗的就是新加坡人。走上实用主义和精英主义之路是必然之选,向经济、科技和武力占据世界主导地位的欧美国家学习,提高国民素质,努力发展科技、贸易乃至寻求共同价值观以期获得安全保障的话,英文当然要比华文有优势。这样才有了后来的跻身“第一世界”的新加坡。如今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新加坡还可以再把华文学回来。这是李光耀的选择,依靠实用主义和精英主义领导国家先上轨道再说,以后可以不断修正。我们已经上轨道了吗?

影片中另一个想表达的议题是似乎大部分的家长和老师都不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以及兴趣所在。这也是大多数描写校园生活的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的一贯主题。其实,孩子们是否理解家长和老师们的想法和意图呢,可能更困难吧。一般而言,经历了岁月和社会洗礼的家长和老师们与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孩子,在心智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不同是必然的。如何相互沟通和理解,寻求两者都能接受平衡点,确实需要智慧。作为过来人的家长和老师,并且在心智上有着优势,要理解孩子其实并不难。反而是要让孩子们如何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苦心和意图,确实不容易,需要我们成年人的“处心积虑”。

有个题外话就是,国内的大多数描写校园生活的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中必然有一位聪明绝顶,但是不大爱学习,经常调皮捣蛋的主人公。一位或高胖或矮小,负责出丑搞笑的迷糊跟班。他们的对立面时常有,一位死读书,爱打小报告但是常被主人公整到的学生干部作。一位自以为是,甚至有些心理扭曲的老师。一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度关注到无微不至的家长。我个人不爱看这些描写校园生活的作品,也不希望女儿看。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身边不停演着真实的活剧,没必要再看虚构的。另一方面是过于“脸谱化”的人物塑造,可能会给孩子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学习不太用功,成绩不够出色,调皮捣蛋甚至搞些小恶作剧,完全无伤大雅,是好孩子,正面人物。成绩优秀的必定是个书呆子,可以被整的反面人物。而教师和家长必定是不合时宜、不可理喻的,是可以被挑战甚至是被愚弄的对象。这样一种过于“脸谱化”的感观可能对孩子的“三观”正确的形成有些负面的影响。

单从电影本身,以我个人的标准而言,不算是一部佳片。起承转合还算合理,人物形象塑造得也还鲜明。只是演员的表演或生硬、或做作、或癫狂,扣分不少。作为一部喜剧,皆大欢喜的结局尽管俗套那也是理所当然,完全可被接受的。文

福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Terry懂得学会自己思考和判断,做出真正男子汉的壮举,国斌的画得了奖可能到美国去深造,家长们也逐渐认识了自己教育子女的误区。但是如果结局没有皆大欢喜,而和绝大多数人平凡的现实生活一样,文福进步不大,terry的血型没能匹配上,国斌的美术水平只是在平均之上。家长和我们能否接受这样的局面呢?

孩子们当然乐于接受不那么出色,有着这样那样缺点的自己,“做自己,开心就好。”这是越来越多孩子的想法。而国内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们已经被教育并且接受了,不要向孩子提过多的要求,给他们太多的压力,要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自由的成长,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只是走在科学发展康庄大道上的中国社会能否接受越来越多,有这样那样缺点,可能很平庸,乐于“做自己”的建设者们。

2012/2

推荐第8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记得很早以前曾经在江苏的表哥家略略的看过一两集这部电视剧,当时只是当看喜剧一样的打发时间,没留下什么印象,这次在老师的课堂上再次接触这部电视剧之后,我感触很深。 这部电视剧通过对三个性格各异,生活在不同社会层次家庭中的小孩的学习,生活的描写,表现出当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弊端。

出生于富裕家庭的Terry从小在妈妈的溺爱中长大,几乎一切的事都是他的母亲为他所设计安排好的,以至于他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什么也都不会做。虽然他的母亲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事实上过多的干预下一代的成长反而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反而给予其一定的空间让其在某些事上自己动手动脑,会更好!

对于家境相对困难的文福,外界糟糕的环境是其学习最大的阻力。当别的小孩还在玩耍,撒娇的时候,他却要用他幼小瘦弱的肩膀帮他母亲分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因为早上要帮妈妈开店,所以经常要迟到,因此在老师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认为他是个具有流氓气质的小孩。事实上,在贫困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孩一般来说都相对善良与成熟,从第一集文福不顾迟到还帮助老奶奶过马路,捡橘子,以及再后来对不太熟的Terry被EM1学生欺负的时候和老是记自己名字的女生被坏人纠缠的时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中,都体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侠义之情跟人性的善良。

国彬虽然不擅长学习外语跟数学,但他具有绘画的天赋,可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发现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只是一味的要求他要学好外语和数学,尽管国彬很努力,可他的成绩还是不理想。对此他的妈妈不是给予安慰和鼓励,而是一次又一次的体罚。其实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最难过的还是他们自己,而此时也是他们最需要被关心和鼓励的时候,可是这时老师和父母往往不能理解,反而给他们施加更多的压力甚至体罚,这使孩子对考试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面对考试,留下了心理阴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老师和家长的心愿,殊不知有时是事与愿违。对孩子的教育要注意因材施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才能。

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急功近利,只是一味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只重文凭不重能力跟品德。可是过度的压力产生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而只是应试教育中做卷子的机器。在没有兴趣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学习当成了负担而机械的重复着每天的事情,而不是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科学中的奥妙,以致恶性循环,越来越讨厌学习,从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因为兴趣而学习,并且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由自在的探索与发现。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称之为对人类社会发展所有用的人才,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才能称之为行之有效的教育。

推荐第9篇:小孩不笨 观后感

小孩不笨

这部电影,看了以后,我主要思考了三点。

首先,我认为成绩不好一般分为三种,不会读,不想读,不用读。不会读的,顾名思义,就是说就算把一天24小时都用在读书上成绩还是不理想的那种类型,就好像国彬,这种人或许真的值得同情,更可悲的是有些人不认为你是不会读,而是你不用功,那么只好躲在角落里黯然神伤了。但是,上帝总是很公平的,他没给你读书的细胞,但是往往他会给你一些天赋,比如说,文彬画画无师自通,我之前的同桌写的一手好字……这种例子不多,但是存在。其次,是不想读的,这一类是读书不好中的大部分,他们很聪明,也会读书但就是不想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学习上去。不过这样子的人往往是还没有经历什么值得自己改变的人,比如说文福,他在遇到新老师后,在被姑妈一次又一次的奚落后依然决定跟数学英语做朋友,最后取得了高分,这类同学要么不用功,但是一发奋起来估计排进全班第三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最后想说的是不用读的,这类人一般命都很好,不过很可悲,就好像terry,他什么都有了,但是却什么都不会,不会冲牛奶,不会端盘子,但是这种行动上的愚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后知后觉,或者说是道德的丧失,就好像是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一样。这类人虽然有点可恶,但是更让人反思,尤其是在江浙地区,富家官僚子弟, 这种人数不胜数,很多富不过三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小孩不笨

其次,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教育问题。怎么样更好的和孩子沟通,这也分为三种,文彬的妈妈算是过分的干预,而文福的妈妈是影响了儿子的学习,而terry的妈妈则是纵容,这三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如果一定要选一个的话那就文彬妈妈的那种。过犹不及,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觉得不应该存在辈分的界线,父母和子女做朋友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父母在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上,也要与学校合作,不要不沟通,但也不要过分的干涉。

最后,我觉得从这部电影中,最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的继承问题。在中国这已经成为潮流,很多大腕明星都已经将户籍改外发达国家,尤其是一些在国外留学深造的精英人士,在移民的同时将中华文化渐渐的遗忘掉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而像电影中人人对中文的无视,对学华文的抵触,从根本上也体现了现今中华文化的岌岌可危。所以说,如何做好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或许更值得我们这一代的反思。

推荐第10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每一个孩子都一样,都不希望别人说自己笨;每个家长也都一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坏,但难免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和家长产生矛盾,这种关系一但处理不好,就会给我们、给我们的家长带来伤害,《小孩不笨》这部电影就是把这种矛盾放大,让我们能够发现他的严重性,看了这部影片,我也有一定的想法: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可能没法达到父母对我们的标准,有些事情处于冲动或者因为考虑问题不够周到,不够全面,可能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经验不足或者作法欠妥,就会遭到家长或者长辈的批评,不被认可,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起伏就会很大,如果经常受到大人们的冷落,我们和大人们就会越来越疏远,我们每天在学校接触着各种各样的人,如果和父母产生隔阂,加上如果我们处于青春期阶段,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那么家庭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危险,这也是父母们最担心而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所有家长们的想法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成人。家长们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我们好,只是有些时候,大人们的做法会无意间给孩子带来伤害,而孩子们多数都是以和父母争吵,反抗父母为主,这样一来,父母就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烂苹果”永远不听父母的话。

父母不管怎么做,,出发点都是为我们着想,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父母有很多时候,在很多方面上的付出都是我们不知道的,而我们,也有很多烦恼是家长们不知道的,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沟通,交流:家长对孩子多一点关心,多一点鼓励;孩子对家长多一点顺服,多一点理解。双方都要从根本上改变对于对方的态度,都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要试着把“烂苹果”烂的地方给削掉,而绝不是整个给扔掉!!!

第11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题记今年的教育心理学课上,我们全班同学在教室里一起观看了《小孩不笨》这部影片。它与我们以往所看的影片都不同。因为大家都是以欢快的心情开始,但却以沉重的心情结束的。我发现在观看过程中,许多同学都留下了眼泪。这是一步教育影片,它不单单教育了我们学生,同时也让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思考——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怎样才算是教好孩子了!

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主要是以两个家庭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为主线的。它讲述了不同家庭教育下的孩子的性格及心理成长过程,以及学校的独裁及打压式教学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从孩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段艰辛的儿童成长教育过程。这部电影先不说拍的多么精致,对于我来说,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话题,都让我有所思考。

故事的儿童主人公杰里,学谦和成才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学谦和杰里是兄弟,他们的父母平时都很忙,很少关心他们。每次见面总是要叽里呱啦的说上兄弟俩的一阵子才行,而且孩子们没有可以还口的余地。想解释,相沟通的心情都被父母的不理解所泯灭。从此,

孩子们就慢慢变成了哑巴。

学谦的博文写的非常好,而且还获得了博文比赛的一等奖,可是妈妈并不欣赏他,得了奖不但没有得到夸奖,而且还被批评华文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在优秀的孩子,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吧!成才生活在一个没有母亲的单亲家庭里,从小被一个只会打架的父亲养大。父亲不懂得什么是爱,经常因为意见不合而在家打骂成才,这样的生活使原本想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的成才变得厌学,喜欢打架。所谓的有样学样就是如此吧。

杰里是我们现在看来的好学生,每一门功课都得甲等,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妈妈还是是觉得他不够好!在杰里的印象中,父亲的样子只是每晚睡觉前出现在房门口的一个黑影。想要见到父亲很难,希望父母去看自己的演出也就更难了。其实在我看来,在杰里这个年纪的小孩应该是很天真,很活泼,可以随时向父母撒娇的年龄。然而,他连向爸妈提出去看自己演出的要求都不敢,足以说明这个家庭教育的残酷与失败。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来看,处于杰里这个时期的小孩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杰里8岁,正处在儿童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由于家长老师及同学的鼓励而产生勤奋感,同时也十分容易因为学业上的失败,及日常生活中遭受屡屡批评而形成强烈的自卑

感。杰里就是在这样一种努力学习却得不到爸妈的肯定的状态下沉默了。因为不懂baby是怎么来的而被同学捉弄,因为向家长老师询问得不到结果,所以才发生了这次“吃黄梨堕胎”的闹剧。然而事情发生了,父母不但没有反思,而是责备杰里并且互相埋怨。在这样一种做任何事都得不到肯定,遇到困难也得不到亲友帮助的孩子,怎么能够茁壮成长起来呢?还记得当初杰里因为想买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努力攒钱,最后逼不得已去偷窃的情景。我的心震撼了。我为这样一个优秀懂事的孩子感到心痛。“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的确如此。

说了这么多感触的话,就让我们让我们跳出矛盾,仔细想想。其实,这个时期的小孩并不难教育,只要我们给予充分的 关怀与帮助,凡事多看到他们好的一面,对于孩子的问题耐心解答,及时褒奖鼓励,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信心与勤奋感,相信这样一定能够为孩子后天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学谦与成才两个正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同样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来看,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在自我统一感与自我统一感混乱时期。这个时期的顺利度过关键是来自家长的鼓舞,老师与家长要引导他们去做一些事,让他们在处理事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内心比较浮躁,

如果一旦受挫,就会出现病态危机,就会形成自我统一感的消极,且极易做出背离社会要求的事情,出现做事不成熟,行为冲动,缺乏责任感的现象。

就拿成才来说,他内心渴望出人头地。在学谦的鼓励下,他第一次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然而结果却是因为写的不好而被老师完全否定了。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不是烂苹果”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写照,然而这一点唯一仅存的上进心也在老师不合格的教育下所摧残殆尽。

学谦也是一样。他有着一个令人羡慕的良好家庭。然而这个家却是一个他不想回去的地方。“这个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有,其实,它什么都没有”在这里,他的努力的不到肯定,他的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得不到实现。父亲的电脑坏了,他本想替父亲解难,早上不顾迟到,帮爸爸把电脑修好送到公司,结果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换来贪玩逃学的“罪名”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不绝望,谁不心寒。

面对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们,我们不要强力打压他们。家长与学校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帮助,要不忘时刻鼓励,适时的指引与点拨。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像处在儿童时期的小孩一样,什么都听父母和老师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认知方式,而正是在这样的时期,孩子很容易盲目地随大流,并且出现失败后的消极现象。如果这一时期的孩

子缺少爱的关怀,缺乏正确的指引,就很容易误入歧途,一蹶不振。因此,老师家长应该提高警惕,多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困惑并加以引导,多让他们学习体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学会缓解压力,建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这样才不至于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以上主要是我对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的理解分析,而在学校教育方面尤为突出的,我想就是本片最高潮的部分——老师打学生的情节。学校突击检查学生私自带手机的情况而发现色情光碟,随后发生争执直到酿成打架事件。这个时候,成才的爸爸没有好好教育他,反而对成才是一顿殴打,这难道不是有样学样的表现吗?学校对学谦的公开鞭刑,每一下鞭打都深深印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这让学谦今后怎么面对他人,怎么面对这个社会!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失败,学校只是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挽回学校的尊严 ,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学生也是有人权的„„

从事后的媒体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学校其实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他们仗着职能体罚学生,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只要惩罚学生了,他们就会记住惩罚的痛楚,犯错的行为就会减弱以致消退。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强化与惩罚是互补而且需要并存的。

根据操作条件原理,惩罚的确可以抑制不好的行为的发生。但是我们也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很多时候我们提倡的是适时适量的给予惩罚。并且在惩罚的过程中结合适当的强化物,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变。而过分的,一味的惩罚很多时候只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就像成才和学谦一样,应为没有人权可言而误入歧途,加入黑社会。

我们看到了,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原谅了符老师,但是为什么不能原谅这些还未成熟的孩子们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得到关心的是这两个受伤的孩子,不是吗?孩子的行为固然有错,但是这些错误并不是他们希望犯下的。我只想再说一次,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如果家长对孩子能够切实的关心,如果学校能够对孩子多一份的关爱,如果社会能够对儿童教育多一份真切的重视,我想也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了吧!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孩子们在黑社会里经历了被欺骗,与欺骗,乃至抢劫的过程,但最终还是由于良知回归了正道。老婆婆原谅了两个孩子,成才的父亲则以死阐明了自己对孩子恩爱、虽然感伤,但也可谓是美满的结局。由此可见,每个孩子心中都怀有一份美好,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每一个人都有这一份能够原谅他人,改正错误的那份善意,家长如此,学校如此,社会亦如此。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我们要重视儿童教育,其实影片中出现的许多情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发生,然而我们仍有许多人没有给予警惕与重视。儿童是将要挑起未来社会发展重担的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样发展下去对我们整个社会的未来必然是不利的。我们应当科学的应对儿童教育中的每个问题和环节,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确的理性的处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我相信,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有所反思。每个人都应当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然而儿童成长教育问题并不是家长或者学校单方面能解决的问题。当问题发生后,我们应该团结大家并包括儿童和学生自身在内,一起共同解决。

在儿童教育方面,每个人该做的事还有很多。家长要细心,学校要耐心,社会要关心,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相信,面对问题时团结一致理性面对,儿童明天的成长一定是美好的!社会的未来一定是光明与进步的!

第12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成长的烦恼与忧愁

太爱你,太不知道如何爱你„„

曾经的我们,依偎在父母的身边,以为那就是天堂,相信着„„曾经的父母,微笑的看着我们的快乐,认为那就是天使,陪伴着„„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在渐行渐远。有多久,你没有好好地跟父母聊过一次天了?有多久,父母没有认真的夸奖过孩子了?那些忙碌,那些失望,不知不觉中筑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墙壁,阻挡了彼此的爱。渐渐地,我们已经不习惯抑或是不会表达爱,我们之间的门,关了„„

Jerry为了让父母来看自己的演出,决定花钱买下爸爸的时间,在攒钱不够的状况下,偷了商店阿姨的钱;Tom在电脑方面很有才华,主动的把爸爸的电脑修好,换来的不是称赞,而是不务正业的质疑;成才主动写了一次作业,却被老师赶出了教室。他们都想像好孩子一样,得到老师、父母的肯定,却那么那么难。绝望之后,成才跟Tom选择了跟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因为他们会欣赏自己,帮助自己。比起做什么都觉得不对、不好的、不够的父母来说,这种认同感让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所谓的“哥们”。

TOM妈妈为了儿子辞去工作;TOM爸爸为了儿子不被警察抓走而向阿婆下跪;成才爸爸为了给儿子找到一所中学收留他,拖着残疾的腿走遍了新加坡一百多所中学,去求那些校长„„

不是他们彼此之间不相爱,而是太相爱,却不知道如何来爱。问题的关键是太缺乏沟通,一厢情愿的以为自己是为了对方好,殊不知,

这样的出发点就注定了远离。Tom父母认为自己努力工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就要长成自己所希望的那样,稍有偏差,便是不停地奚落与说教。而孩子只是单纯的希望,父母能抽出来哪怕一个小时,看一看他的演出,听一听他说一说自己的理想„„没有沟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多少父母与孩子迷失在了这样的错过中。我觉得更多的父母与孩子都应该来看一看这部电影,明白,爱,只有用适当的方式才会发挥它的作用。

你知道每个小孩子心里都住着谁吗?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只有常被称赞的小孩子,他们心里的好孩子才不会被坏孩子藏起来。

在中国人的思维里,“爱之深 责之切”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多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思想、行为,一切的一切都处在过渡期,那样敏感的时候啊,他们更愿意父母像孩子一样陪着他们成长,告诉他们,一切都不是问题,我们会永远在!他们是那么爱父母啊,从小像山一样仰视的父亲,像水一样温柔的母亲。

成长的希冀,在彼此之间架起一副沟通的桥梁,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我们在成长,跨过那些烦恼与忧愁,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永远在一起!

“Family是什么?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

第13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请让花儿自由绽放

——观《小孩不笨》有感

关于教育,总有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就此而言,《小孩不笨》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影片的社会背景是新加坡,年代也已相对较远,但所表现出的关于教育的思考,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影片中的三个小主人公有着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爸爸妈妈、不同的性格爱好。他们过去也许是因为不想学习,但更可能是因为学不好才不愿意学习,如此恶性循环,使得他们更加不愿意好好学习,变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被学校分到了所谓的“EM3班”。对于这样一群孩子,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采取了放弃的态度,这群孩子也便自暴自弃,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悲哀。

先来说一说Terry这个富家小皇帝,他的性格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他是一个绝对听话的孩子,妈妈的话于他就像是圣旨,也正是在他妈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下,导致了他的低能、没有主见。连泡一杯咖啡、抹一片面包这种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当然,他也曾反抗过,可是,这种反抗是短暂的,无力的。他曾试图为朋友作证,却还是败在母亲威严的教词之下;他曾试图帮助朋友文福给顾客端面,却依旧失败。虽然他的父母给了他优越的物质条件,却没有教给他如何生活、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健康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更是值得人们深思之处。听话的孩子真的是好孩子吗?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将孩子们教育成什么样的人?Terry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可是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只知一味的盲从别人的意见,甚至在被绑架之时也不知反抗,朋友让他逃走时他还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听大人的话。难道要将孩子们教育成这样吗?当然不!

听话,似乎是人们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国家,一致的标准都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正确的教育方式?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再来看看Terry的好朋友文福。他是一个让人喜爱的孩子。开始时他学习不好,让老师难堪,可是他讲义气,有主见,他不是那种听话的“好孩子”。不知他以前为什么会学习不好,也许是自暴自弃,也许是其他原因,他厌恶学习,甚至害怕学习。直至新班主任李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他对学习的看法,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在三个好朋友中,文福扮演着大哥哥的角色,他会在必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朋友。他一边学习,一边在面馆帮妈妈干活,一边照看弟弟的片段让我十分感动,足见他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后来在李老师的影响下,他考出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让人欣慰。李老师对他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许没有李老师这样的人,就没有后来优秀的他。可是若李老师没有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会怎样,我不敢想象。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可是李老师这样的老师似乎愈来愈少。越来越多的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关心学生的道德品行。我们不要求将人人教育成圣人,但至少要教会他们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品质。文福的表哥在EM1班,可是他是怎样的素质我们心知肚明,难道我们要将学生教育成这种只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吗?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再说说小可怜虫国彬,他的经历最让人揪心,最令人心疼。先是被冤枉,后来又被妈妈虐打,爸爸工作不顺利,妈妈得了血癌。他成绩不好,然而并不是他不愿意好好学习,而是他根本没办法学好。他在妈妈生病时是多么努力地学习,却仍然未有成效。然而,他有自己的爱好,他喜欢画画,而且画得那样好,可以作为模板帮助警察抓捕罪犯。可是在这样一个将孩子们教育成一个模样的社会,他的爱好只能被打压,只能被看成不务正业。幸好他遇见

了李老师,她给他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将他的作品拿去参赛并获得国际奖,她为他的梦想插上翅膀。

可是,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太少太少。家长们爱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社会的整体趋势是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就逼着孩子拼命学习,唯恐落后别的孩子一步;社会上流行孩子有一技之长,于是又逼着孩子学琴棋书画,从来不会问问孩子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这种教育方式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会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怎样的童年?正如我们所见,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很痛苦。

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拼命追赶,一边追赶一边鞭笞孩子一起追赶。这种物质优越却缺乏幸福感的年代,带给孩子们,带给教育一个天大的难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是啊,我们究竟需要什么呢?自由,幸福,爱,这才是我们最想要的东西。影片的最后充满爱意,却也令我心情沉重。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我好几次落了泪,为他们的爱而感动,为他们的委屈而难过,为他们的伤痛而心疼。影片想要告诉给观众的是爱与感动。可是影片也是发人深思的,那就是关于教育,关于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想,教师要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关于对他们自身的思考,关于对真正的自由、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请让孩子们自由地绽放在天地间。

第14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不知觉中《小孩不笨》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而我眼眶还是湿湿的,电影中的情节还清晰的浮现在脑海里。简单但却现实的一部电影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因为缺少沟通,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们也一步步走向了堕落,他们都不懂的如何表达相互间的这份爱。所有的温暖都被误会冷冷地冰冻了。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而且更多的是感悟和思考——对孩子他们懂得多少懂多少,对长辈我们又何曾理解?

故事中新加坡这两个家庭的三个孩子,父母都因为忙而没有机会跟孩子交流,以为拳头是解决问题是的最好方法孩子就有应该是严加管教,却从不知道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知道心和心的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不知道鼓励、支持、理解是他们期盼的。只顾着一味的工作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他们真真想要的。悲剧也在这说不清的误会中酝酿。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希望的到鼓励和支持,尤其是来自亲人的。电影中的杰利和哥哥TOM也不例外。当杰利考试的了甲等,当TOM华文拿了第一,他们多想得到妈妈的赞扬,可往往得到的却是妈妈责骂。他们从未得到过父母的认可,这让他们误解为爸爸妈妈看不起他们不在意不重视他们。越来越少的沟通,越来越多的责骂与争吵也让误会越来越深。整个家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温暖。有的只是硝烟和寒冰。

TOM和好友成才慢慢的学会了抽烟一步步踏入社会混混的行列甚至偷东西抢劫。他们自我否定他们自甘堕落甚至慢慢的迈向犯罪的深渊…他们与父母老师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杰利要演出当所有的小朋友都邀请到自己的父母参加时,他也想邀请自己的父母去参加,可父母却因为要工作要赚钱而一再地推辞一次一次地把杰利的“邀请信”丢进了垃圾筒……他多么渴望父母能去看看自己的演出!为了买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杰利卖掉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甚至去偷阿姨的钱。哥哥TOM也是如此,当自己获得成绩时父母不在,当自己遇到困难也没有他们的帮助,,,终于有一天TOM的父母在无意中看到TOM的日记,他们终于明白了:虽然他们跟孩子们说了很多话,但却没有真正的交流。他们给孩子们的永远都是责骂,给孩子们深深的伤。他们之间没有感情的交流,父母与他们缺乏沟通,让他们感到的是父母的冷落而不是父母的爱。

电影中的老师们也是如此....付老师对考试考差的同学们永远只有责骂。老师与学生之间只剩下奚落、嘲讽、责骂...现在仍然有不少的老师只顾着上自己的课,缺少了交流,以为只要机械式的灌输知识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却不知道学生更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富裕,却越来越没有时间关注爱,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越来越难以走进彼此的心灵。常此下去,我们的心开始慢慢地变得冷漠,开始慢慢地变得无情......爱、赏识、关怀将何时何地飘落、成长、开花?

好在故事的结尾是让人欣慰的,在最后都明白了什么真正的交流。

其实爱很简单。它不一定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一个微笑,一声赞扬,一声鼓励,一份理解...《小孩不笨》让我们明白了爱与交流!沐浴着爱,相信今后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之间将会永远是温暖。

第15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蔡素云

2008年3月6日我们全校老师在电教室一起观看了《小孩不笨》的影片,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即时看完,剩下的内容各自找时间观看,现在我终于把小孩不笨看完了,看后真得有很大的感触,故事的内容丰富、精彩,每一个故事都打动人心,让人看了有时捧腹大笑,有时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如果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一齐观看就更好了,我相信看了这部影片后学生和家长们一定会收获不少。

想起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非常深刻,难忘。影片中讲到的父母不懂得好何教育自已的子女,有些父母的教育方法用得不当,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就如第一部讲到国彬这个小朋友的故事,从小国彬就是很爱画画,但是她的母亲就觉得他画画没有用,不准他画画,每天都逼着他学习,而且学得不好父母又打又骂,这样不但埋没了孩子画画的天份,而且也打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没有兴趣当然就学不好,但是也不能全怪父母,因为天底下哪一个父母不想自已的孩子成长呢?只是有些时候他们用的方法不当。只有掌握好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地教育孩子,找到适合孩子学习的学习方法,才能教育好孩子。

当然教育好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不能不管,管多了孩子会觉得你烦,他没有自已的活动空间,管少了孩子会觉得你对他不关心,所以该管的时候就要管,不该管的时候就不要管。培养孩子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第二部影片里所说的故事。一个是父母整天忙着做生意,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所以孩子进步还是退步也不知道,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孩子进步了没有及时的表扬,永远都说孩子做得不够好,当孩子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很好地教育,只是一味的责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又怎么会有进步呢?就如影片里所说的孩子需要称赞和鼓励,渐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会有信心学好。所以我们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表扬,影片有两句话让我很深刻,“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资料,放错地方就是垃圾,相反,垃圾放错地方,就是资料。”如果是好的孩子我们不懂得培养的话,他就会慢慢地落后,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更加懂得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去教育学生,如何与学习沟通。

第16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第一次观看小孩不笨是在教室里,我看着看着便哭了起来,然后急着抹眼泪,同桌看见了笑了笑,说道“你怎么哭了,看来你是一感性之人啊“。的确,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对待一些事情很敏感,特别是孩子与父母还有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就说是教育上的问题吧。因此我感触颇多,许多细节触动着我的心灵,不经一颤,让我思绪翩然。电影很不错,受益匪浅,很值得一看,更值得深思。

国庆放假,我把它放给了弟弟们和他们的家长看,他们都是初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也是不同的年纪,刚好初一至初三,初三弟弟看了,眼泪在打转差点就哭了,初二弟弟看了没有说话,初一的弟弟时不时的笑笑,而大人们的反映却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有认真看完,中途有事还离开了,看了也没有任何的意见要发表,什么话要说的,(或许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该说一些什么,有话口难开吧)很是漠然。和电影里面的父母一样,他们很忙,没有功夫陪孩子,而他们的忙,是忙着和同龄人打牌或者聊天说笑,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的教育是老师学校是事情,与他们干系甚少。

而我却陪着弟弟们看完一次又一次,还时不时的给他们讲解,虽然中途我也离开过,没有认真的一次性全部看完,可是每看一次我都有更深的感触,现在就诉述一下个人就对《小孩不笨》这部电影的些许感受吧。

一.总体感觉

这部电影很值得肯定,内容充实丰富,情节真切感人,在嬉笑怒骂中传达出一些简单而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让人们去深思去感悟。它以一个小孩诉说的形式讲述自己的家庭学习生活,并穿插身边相似的教育问题情景在里面,形式特别新颖,构思也很精妙,以两条主线,jerry和tom为线索一明一暗进行发展,使之明暗两线相辅相成。杰利开始的愿望在结尾表演会上实现,同时身边的人们也在此刻有了大的进展和改变,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中间的一切跌宕起伏都在最后的表演之中美妙的结束,

《小孩不笨》给我给我的印象很深,那些画面很真实,一些情景,似乎就是感同身受,就像吉利被小朋友们戏弄一样,对于牵牵手,亲亲嘴然后就会有小孩了,什么也不懂,问大人,他们也是支支吾吾说的不清不楚的。孩子们都很迷惑,年少无知啊,而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更是讳莫如深,越是不让他们知道的事情,孩子越是感兴趣,越要去接触探索。而且在年少的时候,对很多事情都是听别人说的,然后会很相信很相信,别人骗了还帮人家数钱,单纯可爱的年纪。看着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是在细数着自己的过往,曾经的自己也那样的单纯天真,感觉自己就是里面的主人公,他们的高兴快乐就是我的高兴快乐,他们的痛苦难受就是我的痛苦难受,不由的就随着情节笑着哭着思绪泛滥着……

二、关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感触颇多的是成才,他有一个不是很完整的家,父亲只会用打,暴力的方式来教育他,然而他学到的也是打架蛮力。每一个大人都是爱子女的,但是又不是爱子女的,因为他们不懂的爱的方式方法,往往以他们觉得是以对的好的,来教育我们,给予我们那些他们眼里认为需要的的东西,正如台词所说“我们喜欢的大人都不喜欢,我们喜欢的大人都不喜欢”,可是,爱的好的,但方法没有对口,说的话做的事情便会成为孩子们的负担累赘,絮絮叨叨的话语孩子们听进去几句了呢?这边刚说完,那边又来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根本就没有进入耳朵。孩子们表面上没有什么大的征兆,但是时间一长,或者是遇到了合适的场合,孩子与家长就会爆发矛盾,矛盾没有沟通调理好,“战争”便一触即发,会升级会爆炸,痛苦受煎熬的是父母,而难受哭泣的何尝又不是孩子们呢?

沟通,毫无疑问,是最好的润滑剂,可是,在发生问题上,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沟通有多少呢?很多子女认为与父母有代沟,便不愿意去跨越这条沟,然而“逃避存在,依然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沟说不定越来越宽,到时候去跨越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既然遇见了问题,那就大胆的,趁早去解决吧,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和他们都不好交流沟通,那还有谁好交流沟通呢?但是现实之中孩子们就不愿意去沟通,觉得沟通也是白搭。而父母也觉得子女还小,认知都还不完善,沟通也沟不出什么来,只要好好的听从与顺服就是好的,可是,这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一叶障目,还是子女的误解偏见呢?子女真正需要这些吗?你们懂自己的孩子嘛,你们与子女有多少时间心与心一起交流,一起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孩子们你们又有多少时间和父母促膝长谈,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呢?(可能我说的比较偏激,不是针对所有的家长哈)

三、关于赞扬的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肯定,得到别人赞扬的言语和期待的眼神,这是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激励我们更加向前向着美好的前方奋进的力量动力。我们最希望的还要属身边的亲人朋友给我们的鼓励支持,他们在我们的心中的地位分量很大,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我们,并且还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试想,身边的亲人,见面就说这个孩子没有出息 的,不能成就大事的,是一个混混等等,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狼开了的故事听多了,羊也变成狼了”,孩子们开始还会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是很在意,处于懵懂的状态,可是伴随时间的推移,他们或许就沿着大人们说说的不好的方向发展了,因为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觉得大人说的都是有点道理的,既然父母都那样的说自己了,否定了自己的价值,自己就是没有出息,没有用的人,那自己就是父母所说的那样了吧,那自己也就朝这个方向发展了。那么说我是混蛋,笨,成绩不好,我就是不好,你们既然都那样说了,我还能怎样?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然而更多的是辛酸,家长的泪,孩子的痛,谁人懂?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呐喊和观众,有的只是不足,不满,不屑,没有肯定,没有赞扬,有的只是否定,贬低……

这严重的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不相信自己,更加的贬低自己的价值,开始怀疑自己的,不相信自己。失去了鼓励与赞扬的沃土,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们希望能够开出怎样的花朵;丧失了积极向上与自信乐观的源动力,这艘破损的帆船我们希望能够行驶多远的航程;

这是我身边的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头脑比较的聪明,可是就不用在学习上,贪玩调皮,顽劣成性,他的父母就一直说他没有出息的,是一个“二流子”,经常的打击他,贬低他,损他,(或许大人们喜欢用激将法吧,恨铁不成钢。希望借此来让孩子能够成才有出息,可是激将法不是用在任何人身上都行的通的,因人而已吧)慢慢的我们发现他开始独处,孤立自己,害怕和人们接触,不和别人说话,怕大家又骂他或者欺负他,有时明明是别人的错,他被欺负,他奋起反抗。他的辩驳成为狡辩说谎,随之而来的是一顿鞭笞暴打,这更增加了在父母心目中的不好形象,最终没有办法他只好和社会上那些混混在一起,坑蒙拐骗样样俱来,后来因为入室行窃被少管所的人带走了,父母没有说一句话,不管他的,随便他怎样……

有时我就在想,如果大人以另一种状态来对待孩子,会不会有与众不同的效果,我想是的,会有的,电影里面的成才不就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么?发生的奇迹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这种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你的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或者是你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已经改变了很多事情,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

可是父母总是那么的吝啬,不肯轻易地说一些赞美鼓励的话语,就像电影里面的父母,对孩子的赞美都是小时候的事情了,长大以后就没有了,他们口里的赞美鼓励支持慢慢的变成了训导厌恶奚落,那双温暖的手渐渐 的变成了束缚鞭笞我们的戒尺,我们感到害怕孤独,没有一种归宿感,自身的价值在最亲的人面前变得是一无是处,废物,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大人们所谓的激将法?还是真心的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没出息的,不能够干一番事情的,没有很大的价值的?持有这样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我们,打击我们,以便我们能够更好的成才?在以后的风雨中能够迎面而上?他们的好心,长远计划却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绊脚石与沉重的行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四、关于学校教育还是家长教育

在家长的眼里,他们出了钱,孩子的管理问题就全部交给学校了,其他的他们都不管,很大程度是注重的是期末考试的成绩单。的确。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父母忙着工作,孩子们上学去了,大人们也上班去了,孩子放学大人们也就下班了,这段时间里面孩子们都在学校里面,接触的是老师和同学,受影响最多的还是学校里面,父母就认为孩子是受学校教育的,用不着自己亲手教育孩子,由是,于孩子的沟通交流便减少了了。于是,遇到问题就只知道责怪孩子,而不是反思自己作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上所犯的过失。孩子的成长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孩子的教育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进行的,不单单是老师学校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多

方面的,这里涉及着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多的是作为父母,学校,体制,亲人朋友、环境等等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忽视或者偏重于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作用。要使之协调,和谐发展,共创美好。

四、总结思想

但是,我最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知道么,你们的一句赞美鼓励的话可以温暖整个寒冷的冬季,同时也可以扼杀整个花季雨季,让她在冰冻中沉沦乃至死亡。

父母总是喜欢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和其它孩子做一个高下,让他们脸上有光彩,他们宁愿出高价选择很好的学校,让孩子们去上学,而自己就可以不用管理孩子教育成长路上的的其他事物。把孩子的教育归结与学校、老师。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成为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标准,成绩优秀的孩子就是父母炫拿出去在有事没事的时候的显摆,炫耀的资本;成绩好不好就成为了大人与孩子们沟通的“对讲机”,这时,两代人之间就有了沟通,但是这个沟通沟的如何,就要适时而定,看情况了;孩子们很优秀,那就要给他些许轻飘飘的鼓励支持,即使一向成绩都是很优秀的,而稍有不慎,换来之的是什么,不言而喻了;一向成绩都不好的孩子,父母更是没有多少的好生气。渴望鼓励支持赞扬的话像是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

再听听小吉利的声音吧:“其实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获得人家的称赞,可是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吝啬呢?在每一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一句话说的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

历史文化学院 09级03班龚彩琴2011年11月

第17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正确的沟通方式是打开心门之匙

《小孩不笨2》以新加坡竞争激烈的教育文化为背景,真实反映青少年在学校及家庭里所面对的压力。本片深入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因彼此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代沟、反映家长管教子女时所面对的困难的主题。《小孩不笨2》透过三个孩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 , 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赏识和肯定。本片让父母反思“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句话。父母只有通过正确的沟通方式,才能打开孩子们筑起的一道道心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正常成长。

其实,在中国,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遇到过这些问题。父母们每天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物质丰富的家庭条件,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健康成长,他们希望孩子好好听话,努力学习,以后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父母们认为好好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严加管教,一味的限制,管束,做错了就骂,闯祸了就打。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就会抛出过去用了无数遍,以后也还会用很多次且极具杀伤力的理由: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你好!而孩子就更加郁闷了:你口口声声说为我好,但是你是对也不让我做,错也不让我做,动不动就骂我、打我,这是哪门子的对我好啊。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以至于以后交谈就等于吵架,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与父母交流,说不到两句就离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孩子们原来那敞开的心门也就慢慢对父母关上了。

为什么会造成父母与孩子这种关系状况?为什么孩子就那么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呢?为什么父母们就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呢?难道真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就那么缺少沟通?还是根本就不能沟通?

“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孩子不是教不好,只是父母没有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罢了。

在《小孩不笨2》里面就有这样一个场景。当Terry被发现偷了学校、邻居、服务员的钱的后。他的父母一进门就怒气冲冲地向他扑来骂道:“你为什么要偷别人的钱?你偷钱就是为了买‘神奇宝贝’卡吗?你有那么多,还不够吗?”小孩已经被吓呆住了,吞吞吐吐的解释道:“其实我...”。“我什么我,做错事还要找借口,还要骗我,你到底要怎么样才听话?老婆,拿藤条来!”在准备打的时候,Terry说出了被打断的话“其实我想筹钱来买你一个小时的时间,让你来看我的演出。因为演出时间开到了,钱还没筹到,所以就偷了。”父亲放下了举起的藤条,瘫坐在沙发上,沉默了。而一旁的母亲早已泪流满面。这就是孩子闯祸后,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又或者在另一场景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这样的。Tom晚上做功课时见父亲的电脑坏了,而父亲又急需电脑里的资料来准备第二天重要的会议。于是Tom就偷偷的修好了父亲的电脑,在第二天父亲正在被上司骂时将电脑送来了。父亲得知是Tom修好的电脑时,父亲不但没有夸奖,反而骂道:“肯定是你平时玩游戏,在电脑上乱搞,才会让电脑坏掉的,还不去上学,你又要逃课是不是。”本来孩子的一片好心,想得到爸爸的夸奖,结果却反而被骂,换谁谁也郁闷啊,这就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大多数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说教式的,因为父母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很少注意孩子的优点,从而就总认为孩子是错的,自己说的就是为孩子好!比如父母会常常说“你要好好学习,不要乱交朋友,上课要听老师的话,不要打游戏,

吃饭时不要看电视,玩手机......”虽然这些都是对的,而且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天天这样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到极其厌烦。试想一下,要是有一个喇叭放在你耳朵边上,天天趾高气扬的重复同样的话,你不会感到烦吗?我们又能听得进去多少?

因此,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如何沟通才是关键!只有正确的沟通方式才是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门的钥匙,才能让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那怎么样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电影里的场景。胖女老板问成才的爸“你最后一次称赞孩子是什么时候?”“从他两岁后,就没称赞过了。”女老板骂道:“难怪你们关系会这样,你天天骂孩子,打孩子,怎么可能相处得好。”此时店里一伙计送上茶来,女老板马上夸到:“你上次泡的茶很好喝,下次把味道调的更好一点,我好推出去卖!”伙计高兴地走了。女老板的女儿放学回来拿着卷子说道:“妈妈我这次测试考了65分。”“哗,宝贝,还好带你去补习之后,你自己也聪明起来了,进步了进步了,我爱你”边说边在女儿的额头上亲了一口。女儿也高兴地走了。通过以上场景可以看出,不光是小孩,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嘉奖与赏识。因此父母与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离不开恰当的夸奖。同样是这个场景,沟通方式不同,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当孩子说,妈妈我测试考了65分,妈妈如果立即骂道“才考65分,你看你平时不好好读书,考试就这么差,你看邻居家的谁和谁别人常常考90分,你却只考这么点。”“可是我已经进步了啊...”“你还好意思说进步,考得这么差,白给你请补课老师了。”这样说的话,小孩可能对读书更加没有兴趣了,也会考的越来越差。可见,正确的沟通方式多么重要。

除了适当的鼓励孩子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还应该有哪些呢?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说教打骂的方式。比如电影里成才爸给成才夹蔬菜的场景,成才马上把他夹的蔬菜夹了回去,两人立刻就火上了。老爸肯定会抛出一大堆话来教育他,比如:多吃蔬菜,身体才会更健康等等,但是成才这怎么会听得进去,他只是觉得父亲什么地方都干预他,都要管他。如果这种说教打骂的沟通方式能换成另一种方式——恰当的发问,效果说不定会大不一样。成才爸这样说:“你喜不喜欢李小龙?”“喜欢”“你想不想有他那么好的身体?”“肯定想!”“好的身体需要合理的膳食搭配和良好的运动,这你觉得对吗?”成才可能会答:“这...好像没错。”“合理的膳食就需要吃的种类要丰富,均衡,蔬菜,肉要一起吃。”“...”成才爸如果再继续问道“你觉得蔬菜要不要多吃一点点?”可能孩子自己就会意识到,多吃蔬菜的重要性。这样的沟通效果可能就大不一了,孩子也更加乐于接受。要是孩子吃了一段时间蔬菜,你再加点鼓励“好棒啊,你都长高了,更加壮了,加油,继续保持....”可能以后孩子吃饭时,会抢着吃蔬菜。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的时候,父母更要注意教的方式,更要会教,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发生事情,就不问清青红皂白,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乱骂,一味的限制,管束孩子,可能教育的效果不会很好。假若父母能够先平心静气的问清楚怎么回事,然后再多一些发问,比如,错在哪?这样你觉得哪里不好?从而让他们意识到错误,正确的引导他们。正如孔圣人那句话“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当然,父母教育孩子还要做到很多,比如要做好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打骂等等。

除了父母与孩子沟通可以用这些方式,其实人与人之间交往,更应该用到这些。就像那句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

我们多给与周围的人一些关爱,鼓励,多一些恰当的发问,或许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赞美,点滴之间,关系就会大大的改变。

对于孩子的教育,只一味的限制、封闭,做错了就骂、闯祸了就打只会增加负面影响,家长的爱需要通过沟通来表达,家长附于孩子的希望需要互相理解来体现,怎样的孩子就有怎样的家长,关键在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孩子的理解,家长与孩子之间有一扇门,打开那扇门就需要一把钥匙。教育需要疏导而不是阻拦,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赞赏,给孩子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苹果只是烂了一小块,把烂的切掉,它还是一个好苹果”,“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正确的沟通方式才是打开心门之匙!

第18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2009213570物理学院涂冬梅

《小孩不笨》观后感

看完这部影片,我有以下三点感想:1.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学校乃至社会对教育的定位影响着教育的好坏。3.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影片中三个男孩的家庭环境有所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三个孩子的性格品质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最明显的是Terry,一切父母包办,父母的话都是真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没主见、胆小怕事的胖小子。Terry本有一颗善良单纯的心,但在父母过于强大的保护下,让他过早的认清人情世故,失去了孩子的天真本性。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主体环境,父母的教育会更及时、更直接、更深入。父母更应该选择正确合理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交流沟通,认清孩子的优缺点、熟知他们的喜好、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动态。当然这个过程是不易的,需要尊重、理解、宽容、付出。但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引导他们,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对于惩罚,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孩子的前提是尊重。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是一种尊重。惩罚的艺术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惩罚的核心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当然,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也不是惩罚,耐心的劝说、理性的教化、爱的鼓励是更好的方法。父母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在青少年时期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那些留守儿童而言,这无疑是一种遗憾。父母管得过严不好,不管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的引导,他们在摸索中前行,不知何去何从,也很容易迷失方向。我假期在家中,再为公用电话计费的同时,经常会听见当地的中学生打电话给务工的父母要求退学。他们厌恶上学,向往到南方打工貌似潇洒的生活。她们穿的比老师更潮流,满嘴的脏话,一堆搞不清的朋友关系。在远方的父母也只能在电话中督促几句,却没能管好自己的孩子。总之,父母要已合适的管教方式来教育子女。 影片中新加坡重视数学和英语,以分数划分等级。我们国家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应试教育一直被很多人唾骂。学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要抓成绩,家长在学校的选择上也要以成绩为筹码。总之,成绩是衡量好坏的一切。素质教育,全面发

展似乎成空谈。除此之外,很多电影中都会塑造一个在美术绘画方面比较有才的孩子,美术音乐的才能还比较容易被人发现,但还有其他方面的特长往往不易发现。发现特殊的才能往往是比较难的。在《小孩不笨2》中,比较会打的那个孩子一直处于打压和排挤下,学校和家长很难发现他这方面的才能,也没有正确的引导。直到最后,在伟大父爱的启迪下,才有了比较圆满的结果。要做到因材施教需要家长和老师独具慧眼的。素质教育其实很难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更多的资本。就以高考为例,文理科生的花销并不大,而艺术生则要花去更多的学习费用。在我的家乡,学艺术的分为两类:在音乐、美术等方面较有才能:成绩不好,家里比较富裕。而那些成绩不好,家里情况也不好的学生只能放弃学业。素质教育是要讲求经济条件的。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希望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但各对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变初衷。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一直达不到承诺值,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也是极艰难的。

影片中,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教师形象,他们在教学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更明白应该成为一名怎样的老师。片中的教学主任是一个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前辈了,为人圆滑世故,甚至有些势力,他只用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优劣,给他们以差别对待,瞧不起成绩暂时还不好的学生,认为他们是天生就笨,教不好的,用轻视讽刺的言语打击学生的信心,因而,让学生自己都觉得自己没用,不爱学习,成绩不好是自己应得的。而李老师则为安全不同了,她细心的教导学生,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如果暂时表现不好,只是还没有发挥出他们的优势,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没能激发出他们对知识的强烈兴趣,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总是用欣赏而坚定的目光,毫不吝啬的赞美之词,表达他对学生的信心,感染学生,让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自已能行,从而增强的自信,越发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能体会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快乐。

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它们形态各异,却浑然天成,都是造物主的精心之作,而不同的雕刻着却能塑造出完全不同美玉,它们的态度和用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璞玉的未来,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是那雕刻者,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而当你是一名教育工作时,请细细体会一下你的态度和行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第19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昨晚一个人把电影版《小孩不笨2》看完了,哭的稀里哗啦。很难得有这样写实的电影,在此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感触较深的几点。影片第一部站在Terry的角度来向观众呈现整个故事,影片第一句话印象很深——“这是一间每个人都曾经坐过的监牢”,这样一句形容校园的话出自一个还在上学的孩子之口,不自觉地让人感到学习的压迫、孩子的反感、教育的失败。当学生体会到的校园只是外表友善内里残酷,当校园失去孩子的信任时,我无法去想象不得不继续学习的孩子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与思想继续被囚禁着。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点,几乎无可避免地出现在每一所学校,尤其是小学。因为是读EM3,所以一开始你的印象分已扣除了一半,很多没有错的事情,最后也会变成是错的,老师已经不对这个班的学生抱任何期望,我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是如果连老师都放弃了,还有谁来引导这些学生呢?老师放弃了,身边留下的同伴也只是同班的,所谓的“差生”就这样放任自流。

中国的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似乎成为了家长们体罚孩子的最好借口。适当的体罚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这个适当不只是力道上的适当,还有时机上的适当,运用不当,反而增加孩子的反叛与抵抗。

有钱人家的孩子似乎很容易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就像电影中的

Terry,口头禅似乎永远都是“我妈妈说”,所以在自己家被人欺负只能叫妈妈,当朋友需要其挺身而出时,也只记得妈妈的嘱咐“It’s not yourbuni.”,即使被绑匪劫持,还是那么挑剔早餐的种类,甚至于不会动手泡咖啡、涂面包,凡事假手他人,不辨是非。孩子需要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但也不能因此而失去自主与独立。Terry的妈妈总是强调自己会教育孩子,当孩子生气时,以物质来诱惑;一边说尊重孩子的建议,一边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

亲少年的自杀问题,当国彬考试作弊被抓后,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父母,害怕妈妈的藤鞭,刚好看到一则自杀新闻而有了自杀念头时,我在想,还有谁可以来帮帮这个孩子,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念头,可是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好好说说话。第一部最大的感受可能就在此了,父母总以为很了解我们,可是从来不听听我们的心声。

两部相比,不好说那部更好,只是第二部让我哭得很惨(没办法,哭点太低)。

学谦和杰利,做的再好,也得不到一句奖励,相反只会得到一个更高的要求。特别记得杰利在父亲节送给爸爸的礼物,那是一幅图画,画的是爸爸的黑影,他说自己每天看到的爸爸就是这样子,我无法去想象孩子与父母之间一天下来完全碰不到面,只能靠那些便签纸维持联系。杰利是那么希望爸爸妈妈来看他的演出,因为他是主角,不只是一朵花,所以后来他偷窃了,想用500块买爸爸的一个小时来看他的演出,我不知知道那个时候他的爸爸情何以堪?还有后来的学谦宁愿选择那帮狐朋狗友也不愿回家,是啊,那不是家,只是一个睡觉的

地方,当家不再是家,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父母总是那么忙碌,他们总是说为孩子而忙碌,可是他们甚至都看不到孩子。

而成才的家,是一个破碎的家,只有一个时不时对他使用暴力的爸爸。当成才被爸爸逼到墙角时,他说:“你要打到什么时候,我已经十五岁了。”突然莫名的心酸,一个男孩与父亲之间只剩暴力,这个孩子要如何成长?十五年已经很长了,孩子不再是孩子了……

特别想额外提到一点,关于孩子早期的性教育,当杰利被同学捉弄,以为和晓晰有了孩子时闹出的一幕喜剧,我们不只是笑笑了事,小的时候孩子总会好奇自己从哪来的,大部分的答案都是“长大了就知道了”,剧中的晓晰还好只是被杰利逼着吃黄梨,如果孩子不小心听说别的什么方法可以打掉孩子,如果上演了一幕悲剧,我们是否才会清醒我们应该早点教育孩子一点什么?早期教育不容忽视。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小点都很有感触,只是感叹虽说中国是个传统的重视教育的国家,可是仍是有很多不足,希望能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早一日还孩子更加纯净温馨的环境。

第20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1“影片即将放映,请赶快坐下。

请关掉手提电话。

来点掌声如何?

谢谢,大声一点好吗?

再大声和热烈一点好吗?

谢谢!

你们怎么那么听话啊?

哈哈哈哈……”

以上是电影《小孩不笨》的开场字幕,片子开始就提给我们提出了个疑问:你要做个听话的人吗?“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坐过的监牢。不要看它外表友善,其实它的无情和残酷大家都领教过。”一个童声拉开了这个关于孩子的故事。

中国教育在很多地方与西方国家不同。在西方国家里,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大多数都倾向于鼓励多于教训,因为他们觉得正面的鼓励可以让学生或孩子更加积极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但是在中国,家长很多时候是用教训,甚至是苛责的方式教育孩子,觉得这样才能让他们乖乖地学习。受“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让我们觉得,除了读书,其他的活动都是无益的。再来看这样两句话:“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两个简单的问题,带给我们深思,多少孩子因不被赏识而茫然在无助与无爱中?

回放一些片段:

①哥哥杨学谦在博客评比大赛中获了冠军,妈妈的“感言”是:“写什么博客?写些乱七八糟的文章就叫厉害?平时你的作文怎么没有那么厉害?”“65分很厉害吗?以前我在学校作文至少都是85分,唐诗三百首你会几首?你妈妈我是华文杂志的编辑,你华文那么差,真是丢尽我的脸。”

②弟弟杰利,每次考试虽然没有得满分,但都得甲等,他自己很满意。(读后感 www.daodoc.com)妈妈的一句:“考试能不能再考高点?”,让他垂头丧气;

③成才同学很喜欢李小龙,在他的书包里放着武打碟片,但是被性格粗暴的父亲发现后无情地踏碎,并瞪着眼睛对孩子说:“你读书不读书?整天学什么武功?你想变李小龙啊?他死很久了。”

④当大多数孩子不做作业时,老师愤恨的骂到:“你们一个个都是烂苹果!”;

在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们会经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原本想把事情做好,但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最恰当怎么做最适合,结果把本想处理好的事情给办坏了,有可能还伤害了别人。当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不问清原因,而是直接指责批评学生,他们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且还会真的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在他们的脑袋里会想:“噢,原来我真的是这样的坏啊,我是个坏孩子,我可能永远改不好了。”

失去自信和信心的孩子,面对任何事情都会退缩,怕做错。当遇到学生因为无知而“不乖”的时候,作为老师千万不能怀疑孩子的品性,更不能错失引导学生的机会,应该好好地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通过分析原因,再跟学生平心静气地进行沟通。来看一段老师之间的对话:

“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难管教!他们的门,已经关了。”

“门?”

“你需要一把钥匙。”

“钥匙?”

“少看到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了。”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好好询问学生,好好交流和沟通,那么,我想,上面的片段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结果:

①妈妈可以说:“儿子你真棒!妈妈为你骄傲!有自己的爱好真不错!”相信学谦能够感受到妈妈的心和他的心在一起,渐渐将自己的长处发扬到劣势区,中文成绩一定会慢慢好起来。

②妈妈可以说:“妈妈也感觉你考的不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相信杰利一定会充满自信!

③父亲收起自己的粗暴脾气,理解孩子也有他的兴趣和爱好,打骂不能解决问题。相信孩子一定会被父亲的理解感动。

④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作业对孩子的难易程度,并适当调整作业量。并且跟学生的讲话要语气柔和些,平等些,商量些,毕竟面对的是容易叛变的青春期的学生们。

《小孩不笨》这部电影我原来没有听过也没有看过,昨天在公司第一次看,有人说这是一部真人版的《蜡笔小新》,但我觉得它要讲的除了教育制度的问题之外,还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等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信每个孩子心里都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敬爱的老师,我们不是天生的坏小孩”。我想,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心里也应该藏着“亲爱的孩子们,我们喜欢着你的喜欢,快乐着你的快乐”!

1.你有多久没有称赞自己的孩子了?

2.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很笨很难教?

3.你是不是很忙?忙得没时间管孩子?

4.你是不是常常大声指骂自己的孩子?

5.你孩子的心事你知道多少?

6.你常常跟你的孩子聊天吗?

如果上面6个问题你有3个问题答否定的,那么,你还不算是个合格的父母。有句老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你同意吗?没有一个孩子从一开始就是坏的,变坏了,只是你不会管。你同意吗?

最近姐姐家中闹家庭闹变。大女儿又再一次上演离家出走。这就是现在的孩子的所谓非主流与传统的骂教观念所产生的不合拍。最后小孩又离家出走了。

姐姐真的从来没有好好夸过一次自己的孩子。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大人形象摆在孩子面前。从小,一直忙于赚钱做生意,女儿从小一直是被寄放在奶奶与外婆身边代为照顾。直到小孩10岁了,才听从其大姐的话放弃外地的生意,回家教看小孩。可是回到家后,又另做别的生意,其实所有谓教看自己的小孩,只不过就是帮小孩洗

衣服,管吃的管穿的。从来没有过问孩子每天在学校好不好?最终看的也只是在绩单上的分数?分数低了就大声地骂一顿。小孩慢慢成长了,小孩想什么也都不知道。每次跟小孩说话,从来没有好脸色好嗓门好好说话。也不准小孩出去跟同学玩,同学打电话到家里也不准,同学到其家里脸色明显有不悦。总说小孩难教,小孩不听话。慢慢地,与小孩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

小女孩的心中,外面的世界真的有无限的吸引力。在家中,妈妈从来都是对她大呼小叫的,不管做的对与错,劈头就骂,从来不给任何解释或争辩的机会。整天唠唠叨叨说她这不好那不好。每天只忙于店里的事,或是跟别人打麻将。从来不主动过问她学校的事。对于孩子,在外面真的很自由,可以听不见妈妈的唠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就算做错了也没有人骂。对于她的同学或朋友,妈妈总是认为都是些坏孩子,总叫她远离他们。

凡是父母喜欢的,孩子都不喜欢。凡是孩子喜欢的,父母都不喜欢。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两代人的问题所在。

孩子出走后,每天都是以泪洗脸。总说以前小孩不是这样的,以前很听话很乖的。现在竟就成了这样一个坏孩子。一副又气又悔的样,真是恨铁不同钢啊。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没有一个孩从一开始就是坏的,也没有学不会的孩子。说到底,你真的有多久没有好好称赞一下自己的孩子了?还记得吗?当自己小孩开始学走路常常摔倒时,你是不是常常在他身边不厌其烦地鼓励着他,宝贝,别怕,再来。宝贝,没关系,从头再来。宝贝,你行的。宝贝,你真棒。慢慢地,小孩每当做错事时,你是否还一如既往的像当初般鼓励着他呢?没有吧,有的也只是一次比一次骂的凶打的凶吧。

有时候想想,我们这些做大人的真的很吝啬,可以给别人称赞,就是不给自己的小孩称赞。难道多多或说经常称赞一下自己的小孩就那么难开口吗?

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小孩是个听你话的好孩子,那么你就要经常多称赞多关心他一点,多多与他沟通一点,不要把他当小孩,把他当做一个朋友一样的交流,这样,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小孩真的不笨。

《小孩不笨》观后感(第2页) 2

九月份的家长培训是让家长看了一部影片《小孩不笨》,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收获。希望你们能受益,能从中得到与孩子融洽相处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好好体味一下其中的道理。这部片子真的是值得一看,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会带给你们很大的反思!没有时间参加的家长,为了您的孩子希望能将两个小时奉献给您的孩子,看一看。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很久了,对吗?

在这部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问题被最明确的摆在了面前,而散布在电影中,是探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怎样从一个“烂苹果”中发现有价值的部分,怎样给犯错的孩子一个机会,怎样让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亮到最大处,相较于《小孩不笨》第一部,家长占据了主动的位置。赞美多一点,责骂少一点,才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那把钥匙。

首先,这部片子阐述了孩子和父母的沟通问题。很多家长以为每天和孩子讲多少多少话,说多少多少自己认为的大道理就是交流沟通,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设身处地的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这样的结果常常使他们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达不到沟通的效果,更有甚者会产生沟通的屏障。很多家长给孩子设计的成长路线并不一定是他们最合适的成长线路,而家长们几乎很少给孩子有发言或者解释的机会,再加上平时与子女交流的欠缺,孩子怎么会不出现问题呢?孩子是需要被理解被鼓励的,只有父母真正的从理解和鼓励的角度去考虑,那么也不存在代沟的问题了。看这部片子,会让人找到自己孩提时的影子,勾起自己儿时的点点滴滴,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也许你会觉得里面孩子想法的幼稚,也许你会觉得里面大人同样是那么的不可理喻,但是随着自己的长大,也开始了解父母的想法了,也许此时更多的可能是会心的一笑,因为童年毕竟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并不是说这个问题就不会在困扰我们了,因为或许不久后的一天,你就要在父母的角度上去和自己的子女沟通了。

其次,片子反映老师和学生的沟通问题。片子里面的中文老师符老师的确是一个好老师,批评惩罚是他们的执教风格,在中国或许还有很多地方的老师教育方式就属于这种类型,至少我们小时候的绝大多数老师就是这样的类型,然而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成长的更快,以至于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让他们所接受,在反省之后符老师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始鼓励自己的学生,这不仅让他在学生的心目中形象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接受了教育,比起原先的鞭子教育要进步的多,时代在改编,沟通也需要改变,这样教育才才会有进步。

人的感情有很多种,父母与孩子间的爱虽然没有爱情那样的轰轰烈烈,但却有着如蓝天大海般的博大与永恒。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每个人从来到世间的那天起就带着这份来自上天的宝物启程。一路成长,这件护身符一定会保佑你逢凶化吉,遇难逞祥,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被再多的人所唾弃,爸爸妈妈也不会放弃你。

但是蓝天大海也会有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就是大人和小孩沟通不良的时候。自己小时也有恨父母的时候,现在想想多半都是自己不对,小孩的自尊心有时比大人还强,容不得半点批评。大人们也有自己的问题,他们在拼命工作养活孩子之余其实也很享受那种当大人的感觉,那种高高在上,不容违抗的感觉。父母对子女的好是不容置疑的,但那不代表孩子可以挑战他们的地位,可以没大没小。所以大人们偏偏最爱把小孩当菜鸟看待,那种轻蔑的眼神不知让多少孩子坚信他们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影片讲述了三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老师的故事。成才在一个贫困暴力的单亲家庭里长大。成才的爸爸因为自己从小不读书才导致打架坐牢腿被打断的人生悲剧,他希望成才不要像他那样不成才,但教育不得法,每每用暴力解决问题。结果成才也变成一个不读书爱反抗大人的孩子。在一次和老师的打架事件中他被学校开除了。当被主流社会抛弃后,成才只能在街头黑帮兄弟那里才能找到自己价值的认同。最后还是他的爸爸用生命把他从罪恶的沉沦中拯救出来,他又回到学校,后来成了武术冠军。

学谦是成才的同学加死党,一个在生活优越的中产家庭中成长的少年,但他的父母

小孩不笨2观后感
《小孩不笨2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