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07 08:33:33 来源: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陈彩云

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推荐第2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品读经典 洗涤心灵

——寒假学习体会

恒源小学

李秀兰

这个寒假,我学习了《大学》《中庸》《唐宋诗词》等国学经典,虽然学习时间不长、断断续续,但觉着收获很多。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小学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对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们应组织对学生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首先制定文明礼貌、爱心、孝心细则,并发放到家长手中,让孩子在学校在家对照执行。其次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营造“孝”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与教育相适应的,具有“孝”文化特色的、富有童趣的室内外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是围绕“孝心献给父母”进行一一系列德育活动。

(1)利用重大节日、生日音乐会等举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听一个“孝”的故事、“爱”的歌曲、“为父母做一项洗刷家务”、“帮父母做一种农活”、“给父母做一回健康服务”等。使幼儿学有榜样,爱有行动,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3)做小小“孝子”。组织学生开展“我自己进教室”、“我是妈妈的小乖乖”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形式,学会孝敬爸爸妈妈,养成良好的习惯。

(4)评“孝”星。通过一定阶段的活动后,组织学生及家长召开家园联谊会,由教师、家长、学生沟通参与为每个学生以打星的方式评出最佳“孝”星,进行表彰奖励。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可以在我们的活动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学生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置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三是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各地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促进学校特色办校。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推荐第3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市委政法委 朱晓明

最近,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县处级干部培训班,特别是认真学习了《领导干部国学读本》,获益匪浅。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一词起于清末,与当时欧美西方文化所传入的“西学”相对而言,中国固有的学术称为“国学”。 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当前我们党正在大力倡导建设学习型政党,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及全体党员的政治素养,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归根结底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永葆党的先进性。而《国学》精神中的“修身、齐家、平天下”,对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治理能力是很有裨益的。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在参与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更应该多学习《国学》,多宏扬国学精神。

领导干部读《国学》,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密切相关,只有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才能

1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马列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如何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尽可能的多读《国学》,研究前朝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不断继承发展开拓创新,使古之良策,为今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党的执政地位。

领导干部读《国学》,有利于更好地治理国家、服务人民。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治理国家服务人民,带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致富奔小康方面担负着党的重托。特别是在当下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凸显,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继续,发展稳定如何辩证统一?突发情况如何有效处理?民生保障如何更好落实?在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这都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点,领导干部更应该多从《国学》中寻找经验。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讲仁义而劝善,述礼乐以齐民。老子《道德经》中“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想当好领导者必须以谦恭的语言耐心疏导和教育好民众,要想领导好民众必须把个人利益放在他们的后边。老子的这段话虽然是告诫当时当权者的,但是今人读起来仍可从中受到启迪。几千年华夏大地,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太平盛世,每个地方都有行政体制在继续,行政管理在继续,这中间既有让人民安居乐业的好政策,也有让人民颠沛流离的坏政策,有太多经验可以让我们汲取。但有一条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以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人民才会让你站在台上。这就

2 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善于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去伪存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要记住“民心才是党执政的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苛政猛于虎”。前几年贵州瓮安所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虽然有不法之徒煽动造势,不明群众盲目跟从,但是在瓮安,基层党组织失去了民心这是事实。

领导干部读《国学》,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养成。习近平副主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多读书,读好书。很多领导都以工作太忙没时间进行推脱,我看不然,上面说的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还有时间读书,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领导干部虽然很忙,但是如果不读书,就不可能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思想,就不可能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就不可能更好的处理政务,领导干部不做出表率,由于上行下效,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可能就散乱拖拉停滞不前,甚至可能使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进入倒退的危险中,由于领导干部的身份的特殊,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多读史书,特别是《四书五经》、《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史记》等古代历史文献,在提高自身素质养成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些史书记载了太多关于官员修身养德,警示训诫的话语和事件,也有太多的名臣值得效仿,虽时代不同,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是相同的,领导干部若认真研读必会受益匪浅。

2010年5月27日

推荐第4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在学习第三模块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与道德经》《唐宋诗词》《红楼梦与红学》等七部国学经典,虽然学习时间不长、断断续续,但觉着收获很多。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园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园长,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一个园长的权威,说到底就是\"权力+人格\"。尽管园长不是官,是教育家,是学者,但是园长要想管理好幼儿园,就要真正地为教职工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幼儿园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镇组织了对幼儿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首先制定了幼儿文明礼貌、爱心、孝心细则,并发放到家长手中,让孩子在园在家对照执行。其次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营造“孝”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与教育相适应的,具有“孝”文化特色的、富有童趣的室内外环境,形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是围绕“孝心献给父母”进行了一系列德育活动。

(1)利用重大节日、生日音乐会等举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2)要求幼儿在一周内听一个“孝”的故事、“爱”的歌曲、“为父母做一项洗刷家务”、“帮父母做一种农活”、“给父母做一回健康服务”等。使幼儿学有榜样,爱有行动,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3)做小小“孝子”。组织幼儿开展“我自己进教室”、“我是妈妈的小乖乖”等幼儿活动,让幼儿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形式,学会孝敬爸爸妈妈,养成良好的习惯。

(4)评“孝”星。通过一定阶段的活动后,组织幼儿及家长召开家园联谊会,由教师、家长、幼儿沟通参与为每个幼儿以打星的方式评出最佳“孝”星,进行表彰奖励。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可以在我们的活动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幼儿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置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三是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各地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幼儿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园特色办园。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为了汲取先贤们的知慧和经验。父母教育子女,闺女出嫁时母亲的叮嘱,很多话其实都源于国学经典。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中韦应物对即将嫁到杨家去的女儿,洒泪送别之余,再三嘱咐她要勤俭,孝顺,遵守妇道。今人读到“孝恭遵妇道”时往往横加指责,认为这是封建思想,其实这就是国学,很好的传统文化。

深入学习国学,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使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合乎规范。

对于普通百姓,我们学国学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梦想成为国学大师,这样的理想虽然远大,却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我们穷毕生精力,也只能略知一二,所以不能贪多求全。

推荐第5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品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深刻领悟人生哲理,为你的人生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因此,作为林业局的干部职工,我认为必须认真学习国学,以此来提高自身素质,助力林业发展。

一、学习国学,提升自我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就要广泛的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哲理,学会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只有自身道德修养得以提升,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才能实现伟大的人生价值。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也要首先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方案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问题才不会越积越多,矛盾才不会增加,工作才能更加和谐顺利,人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二、学习国学,常怀感恩之心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待由困难的人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待犯错的人要去包容理解他们„„国学思想给我们启发,实现精神上的救赎,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三、学习国学,助力林业发展

毛泽东曾经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因此,我们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它对当前工作的重要借鉴意义;尤其对国学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学习,要努力发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领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则、为人处世之道。在阅读国学经典的同时一定要思考,要感悟,把国学经典的内涵与工作、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亲自实践来印证、修正和完善理论思想,使国学理论知识融入实际工作效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助力林业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以此为傲,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推荐第6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三(1)班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三(1)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国学是接受薰陶,不是被学习,不是为学国学而学国学。学国学就是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什么是国学精髓呢?国学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讲就叫:顺天理、尽人心。什么意思呢?外应天理(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内应良心。外,顺从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内,尽到良心的责任和义务。是谁在外应自然规律?是谁能尽到人心?不是国学,而是人自己、是人本身、本心。所以,脱离人心谈国学就是一具僵尸。学国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修身养性。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多读、多背国学经典,让我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提高了阅读、表达、写作能力。如我认的字多起来了,就能提高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增强了,就能很快的课文读熟,背诵课文;与文本、教师、同学交流互动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谈感受的时候常常会灵光闪现,语出惊人;写作文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使我的天赋与潜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又能达到陶冶学生的人格,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国学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我“真、善、美”的人文价值的观念。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的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我们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们把国学经典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从小就优先学习最精华、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把最精华的学好了,学其他东西就能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国学以中华灿烂文化之经典为基,兼收并蓄他国优秀文明之精华或经典。尽早将学习能力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包括思考和记忆的能力。让孩子自小“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和背诵儒道释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孩子在不太理解的情况下将10~30万字的经典背下来,记忆力就上升到很高水平,日日读诵古圣先贤的博大精深的经典,自然会不停地比对、思索和分析,孩子的思考能力也会同时不断地飞速提高,思考和记忆交相促进。

推荐第7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国学,在我心目中就是一种可以被称为“和血液最相近”的存在,它固然高深,却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我才刚刚踏上这条国学之路,便萌生出一种强烈的想法,我不要做那种研究了一辈子中华文化,仍感觉离自己很远的文弱书生,我认为,国学不能算是血液,人善良的本性已被玷污,国学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杂质从血液中分离出来,恢复最初的样子,如此,它便是一味医心的良药。国学,包含的内容极其之广,其海纳百川的心量令人赞叹,老师告诉过我,做学问要“死去活来”,可以适当的死读书,但一定不能读死书或书读死。学经典,最需要的是活灵活现,而不是死气沉沉。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自身有了很多的改变和感触,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的理解上,也逐渐步入正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 仁 义 礼 智 信 孝 悌 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其实,人们大都是有些阿Q精神的,总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果说错一句话或者办错一件事情,顿时新生羞愧之感,但转瞬之间,刚出现的羞愧就渐渐消失了,显示给自己找一两个理由,接着成千上百个理由就出现了,认为自己完全是正确的,话也没说错,事情也没办错,再过一段时间来看,自己简直可以称之为圣人了。所以孔夫子对此发出感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历史上也有很多现货的例子,如晚清忠臣曾国藩。

自前段时间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有,我便格外的对曾国藩感兴趣,两者乍听没有什么关系,让人摸不到头脑,其实只是通读明史后发现历朝历代的官吏、大臣等曾身居高位的人,他们最终几乎都没落得好下场,如严嵩、张居正、俆阶、魏忠贤……但为什么曾国藩从一个两榜不第的乡下小子,进入大清国培养官员的最高学府——翰林院,官拜翰林院检讨,后来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曾国藩缘何仕途之路这么稳固顺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懂得时时反躬自省,虽身居高位,依然省克自新,不被眼前的繁华和舒适所迷惑,他的日记中曾多次出现过“语不诚”、“心有骄气”、“言不诚”、“语多不诚”、“口过甚多”、“有狂妄语”、“言多谐虐”“背议人短”之语,自责之意甚矣,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在“言行不一”时,心中仍存有一份理智和清醒,特别是那一份羞惭。众所周知,身在官场中的人难免有为人不诚,言不由衷之通病,巧言令色、阿谀奉承更是无处不在,更何况曾国藩出于权利的顶端,他此时还能存有自省、羞愧之心,真的是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模范。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人;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由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大意就是让人时刻反躬自问,检查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哪里做的不对,以便多加改善,提升自己的修为,由此得知,反躬自省不但是修身的必经之路,也是为人处世必学的一门功课。

可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但不懂得反躬自省,反而怨天尤人,双眼都被利益所蒙蔽,有一首名为《解人颐》的诗生动的描写了人类贪欲的心理: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两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要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永不知足是人类最大的弱点,夫子早在《论语》中讲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就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不是用道义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漂浮的白云。此句的中心思想便是视身外之物如浮云,清贫仍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也正是国学界千百年来始终没有一个定论的“孔颜乐处”,他们到底乐什么?而生活在今天富足社会的我们却丝毫体会不到物质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幸福,人的私欲在渐渐膨胀,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宋代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都是有很深的道理的,人心中的贪、嗔、痴、慢都在阻碍善性的发扬,孰不知只有不为物累,才能高风亮节。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知足常乐的故事:明朝时,江西金溪有一个人叫胡九韶,他的家中比较贫困,每日努力教书、耕作,也仅能糊口。但是他每天日落时总要到家门口焚香叩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日清福。他的妻子笑着说:“我们一日三餐都是菜粥,走怎么能称得上是清福呢?”他则说:“我要庆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灾祸,而且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安居乐业,没有挨饿受冻,还要庆幸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清心寡欲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道德修养,但不是看破红尘,无所作为。颜回虽然清心寡欲,但一直潜心修学,钻研儒家学问,他在纷乱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不被名利污染的心,而且一直在学习,在进步,在推行和实行“仁”的思想,他有理想,也有追求,活的充实而又自由。我们也应当学习这种不求富贵、寡欲清心的心态,努力修身、力行圣贤之道,在今后的学习中向着理想奋斗,并在今后为国学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苏振梁

安全生产部

2014年12月5日

推荐第8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习国学大师陈兆杰讲座感想

方红兵

“人生就是这样,你就是你想要成的那个人,你就是你决定成为的那个人。”陈兆杰教授用这么精辟的一句话概括了人生,那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陈兆杰教授是一个将传统文化融入于现代生活,用古代人的智慧结晶造福于中国社会的大师,他的热情感染了我们,他的理论影响了我们,他的思想教育了我们,通古晓今,融会贯通。

在“修养篇”讲到“人的胸怀,人的境界,人的德行是修出来的”。生活本身就是财富,生活就是我们修养培养的大熔炉,我们要用心去体验我们的生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一个人的修养好坏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包括我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个人形象等等。有时一个人的修养不只代表我们个人,还体现了我们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文化素养等。

在“心态篇”讲到一个人的心态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行动。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就现在社会发展环境总有人又会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没有好的机会,陈兆杰教授给我们形象的解释为“怀才和怀孕是一样的,只要有,早晚会被看出来,怀才不遇,只能说你怀的还不够大。”当一个人心态好的时候,他的思想是正面的,他的行为是正面的,他的行动更是正面的。

在“孝道篇”讲“人世间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这个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长把他们当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孝的概念很模糊。什么是孝?以为孝只是让父母吃好、喝好、穿好,就是尽孝,原来孝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的基本点便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孝的过程也就是自己的事业发展的过程,在单位我们要好好工作,不给

父母丢脸。孝的终点,就是做出一番业绩,光宗耀祖。这方面,我认为你如果不作出一番事业,也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才是对于自己做到了孝道。

感恩敬孝,一直是中华传统之美德,更是做人之基本准则。胸怀感恩敬孝之心,饮水思源,进而知恩尽孝不忘本,均乃中华孝道之本,也为徳之本。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他一定会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积极的面对各种困难的。如果人人胸怀感恩,社会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有人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感恩也如是,当你有心感恩时,你就会觉得有些抱怨是无谓的,有些烦恼是不应该的,有些困难是可以征服的,有些困难是暂时的,敬孝不仅是人之美德,也是中国人品德形成基础,更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在“交友篇”讲 “不要小看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辗转五次可以见到总统。”且人有了随喜心,才能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在如今这个人口流动性很大的社会,需要我们去结识更多的身边朋友,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学会和别人沟通。

沟通有三个特征,行为的主动性,过程的互动性,对象的多样性。三种方式:自我沟通,与他人沟通,与公众沟通。少用,慎用: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字眼,多使用:您,您们,我,我们这样的字眼。表达不同意见时,请你保留对方的立场。沟通上没有对与错,只有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而已。

在“管理篇”中讲了许多管理理念,尤其是团队精神对我们感触比较深。我们工作中就很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我应该跟着领导的指挥走,与同事友好合作,让这个团队发挥他最大的能量,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发挥好自己的一份热量。

通过一天的学习,自己确实感到获益匪浅,收获和感触颇多。首先,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释迦牟尼一坐9年,毛泽东在岳麓书院闭关一坐3个月。能静下心来做事的人才能做大事,浮躁的心应该平静下来,潜

心做好自己的手头工作。其次,那些没有目标的人都是在为有目标的人实现目标,自己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就会老是陷入到别人的游戏规则里,有目标才有动力。再者,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多学习,做充实的自我,厚积而薄发。且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所以我们要学习,拒绝学习就等于拒绝成长,学习才能充实自我,学习是快乐的。

不要每天把自己搞得团团转,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也不要用“忙”做借口,一个贫穷的人,不止是没有金钱的人,也是指没有空间和时间的人。“忙”是“心”和“亡”的组合,你的心都没了,你还忙什么忙,问一下自己的心,这样的忙碌是否有意义?有价值?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放下的时候一定要放下!经常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人最清楚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到底什么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好人就是没时间干坏事的人,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去嫉妒别人,多花时间去爱,少花时间去恨。人能干多大的事情,取决于他的时间管理。我们应该做好人,在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多花些时间学习,合理安排好每分每秒。

陈兆杰教授的精彩讲座为我们展示了儒家、道家的精髓,使得我重新审视国学与当今社会的密切关系,他的妙语连珠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通过这次前沿的文化理念的学习,明白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应该做有修养,懂孝道,好心态,广交友,有知识,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在他的启发和引导下,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我将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这些理论。锤炼个人价值、凝塑自我魅力。相信在领导的大力帮助和培养下,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我一定能够快速的提升自己,与监狱同发展,共创美好明天。

推荐第9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前言:2010年秋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期学习国学工作总结如下,学习国学心得体会。(其实也就是前些时候所写的几篇相关日志重新编辑了一下下,各位见笑了)。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点国学,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大有好处的。

一、为什么要学国学

看过一部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那位土里土气的婆婆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正直慈爱勤劳节俭,最终赢得了洋媳妇的尊敬和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婆婆是学习国学和运用国学的典范,如果她一味依照洋媳妇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让自己去适应洋媳妇,她一定会输掉这场pk赛。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为了汲取先贤们的知慧和经验。父母教育子女,闺女出嫁时母亲的叮嘱,很多话其实都源于国学经典。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中韦应物对即将嫁到杨家去的女儿,洒泪送别之余,再三嘱咐她要勤俭,孝顺,遵守妇道。今人读到“孝恭遵妇道”时往往横加指责,认为这是封建思想,其实这就是国学,很好的传统文化。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红杏出墙吧?

深入学习国学,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使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合乎规范。

对于普通百姓,我们学国学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梦想成为国学大师,这样的理想虽然远大,却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我们穷毕生精力,也只能略知一二,所以不能贪多求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又曰:朝闻道,夕可死矣。 学国学,乐国学。

二、学国学学什么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2.倡导培养志道弘毅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学思结合

4.学以致用

5.学而时习

6.诚实谦虚

个人以为,学国学是接受薰陶,不是被学习,不是为学国学而学国学。学国学就是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什么是国学精髓呢?国学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讲就叫:顺天理、尽人心。什么意思呢?外应天理(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内应良心。外,顺从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内,尽到良心的责任和义务。是谁在外应自然规律?是谁能尽到人心?不是国学,而是人自己、是人本身、本心。所以,脱离人心谈国学就是一具僵尸。学国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修身养性。

九月学国学,十月考国学,教师们的本事真是不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在的情形让我想起一本小说里的人物对话,某书记对女部下说:“来,我把精髓传给你!”呵呵~~

三、怎样学国学

学国学,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了应付考试而学,急功近利肯定学不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对国学的兴趣,学思结合,这虽是老生常谈,却是学习的不二法门。

解决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学国学的问题了。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上中学的时候,在某一堂自己不喜欢的课上,就偷偷拿出小说书来看,教师的话充耳不闻,甚至教师走到你跟前来伸手取出你放到课本下面的小说时,你才如梦方醒,这可能算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你沉浸在小说描绘的世界里,如痴如醉,心潮澎湃。我读师范校的时候,一次上马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时,偷看《射雕英雄传》,也被高度近视的老师发现过,当他走到身边的时候,我灵机一动,把一本《读者文摘》主动奉上,金庸先生才逃过一劫。到现在我也这样认为,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讲述了宋、明、清的历史,诠释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金庸迷们了解历史、提高政治素养和文学修养的一条途径。

四、《道德经》学习体会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代守藏室之史官也。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被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在《道德经》一书中,“道”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

(二)道是创造宇宙的动力,

(三)道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四)道可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总之,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不断发挥的表现。与道相对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摒除老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宗教迷信色彩,《道德经》中许多思想对于我们提高修养和管理社会,仍具有宝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老子如是说: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那样的精神,忍辱负重,谦卑守拙。很多人教育子女要坚强,不要软弱。老子却教导我们要柔,因为柔能克刚。“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在老子看来,人生也是如此,“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时时争强好盛,结果只能处处遭遇挫折,倒不如做一滴水,与世无争。

(二)老子如是说: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本质上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圣人(即统治者)治国修身皆应效法天道自然,遏贪欲,贵柔守雌,清静无为。反对儒墨两家倡导礼仪,尚贤有为的政治理学说,认为这是造成道德沦丧,使人争夺难治的原因。他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古代小国寡民,风俗纯朴,人民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社会状态。这些思想反映了老子哲学消极保守的局限性。但是这一思想在历朝历代却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西汉初期,正是因为统治者实行与民休养的政策,行“无为之治”,才使国力在短时期内得以迅速恢复。老子学说成为汉代最受欢迎的治国之道。在历史上影响最大,人们公认的对老子学说体悟最深的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从所处朝代的社会现实出发学老研老,并亲为《道德经》作注,亦即史称的“御注”。

(三)老子如是说: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可见,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

(四)老子如是说: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五)老子如是说: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真正了解的人晓得宇宙间的大道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对大道有真知。圣人没有私心,什么都无所保留,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倾其所有为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天道无私,只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造成伤害。圣人顺天道而行,只是贡献施予而不和人家争夺。 读《道德经》,向老子学习!

某某中学教师 黄豆子

2010年12月31日

推荐第10篇: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此次本人有机会赴霍邱参加首届国学经典教学培训会,带着一颗期待,盼望,忐忑的心态,开始了我为期半天的国学培训,起初,当听到“国学”这两个字时,不是很理解,但听了半天的课之后,却有了很深的感悟!认真倾听着张老师对古圣先贤的追捧,对国学精神的诠释和剖析,发现中华民族的根在这里,做人做事的根本在这里。

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物欲横流的今天,孩子们对先进科技的了解往往比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更多,他们可能认识韩寒,郭敬明,但却不一定认识孔孟圣人,我想这也是开展国学培训的宗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重要性,教会孩子们 如何做人!国学就像一个杀毒软件一样,随时清理大脑中的病毒。学员的每一个行为举止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每一次礼貌谦虚的行为都冲撞着我的心,近朱者赤,他们的虔诚影响着我,让我不知不觉中也成了孔孟的粉丝。

一个人也需要养分的,一个人总得有心安顿的地方,指导自己的准则:充满仁爱,谦逊,起心动念为他人考虑,做事待人无我,念念为他人。

第11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李市中学唐林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2010-2011新年,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

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12篇: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其意有二,原意指古代国最高学府,即国子监或太学。现在国学指中国学术,是相对西方学术而言的一个笼统概念。

国学作为学术名词而存在源于20世纪初,也就是“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之时,早期的国学研究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等为相对与西学而称我国古典学术为国学,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之中,其主流为儒家学说,内容包罗万象,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地理、数算、医学等均在其范围内。国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中国传统文化划等号,但又不完全是。在更大范围上讲,国学不仅是汉学,还包括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但也正因为其包罗万象,所以内容就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和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对待国学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近年来,国学大热,整个国内刮起一股学国学之风,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也就“应运而生”。试想,连季羡林老先生都坚辞“国学大师”的名号,其他小辈又安敢造次。在教育方面,一些学校已经把三字经、弟子规等列入课本,甚至要求学生全文背诵。

在我看来,国学大热是好事,说明国人增强了对文化的归属感。但对于这股热潮却不能盲目跟风。国学内容广博,就其中经典来看,也卷帙浩繁。我们该读什么?怎样去读?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21世纪这个世界高速发展、我国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的时代,国学之中已经有很多内容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比如“二十四孝图”宣扬孝道,但内容多为愚孝,是不应该借鉴的。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国学教育应从小抓起。为什么我国近几十年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级著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中国古人的发明(如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毕升的活字印刷、郭守敬的《授时历》、张衡的地动仪等)都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可见古人之智慧,如能多加学习国学之中经典之作,那么我们后世儿孙为什么不能重塑中华之辉煌?

我国在现今施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课本就是孩子们接触国学的最佳平台。但现在的学生,从小开始就背负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如果在课本之中增加国学经典名段恐怕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在我个人的小学、中学生涯中,我记得中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还有一本读本,其中不乏中外名著与国学经典,如能用国学经典替换其中一些篇目,应该是可行的。但从目前情况以及我亲身经历来看,学校学生都未对读本引起重视,以至于编者的心血付之东流。

那么如何从学生抓起,我认为在除读本在一途径外,还应该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用以学国学。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不得不说很是失败,学生只是一味地背单词、学语法,而日常口语却不能流利说出,英语学习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为什么现在出现了很多的英语培训机构,那正是因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学生才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与金钱去那些英语培训机构学习。众所周知,孔子学院近年来在海外盛行,孔子学院正是向外国人讲授以儒家为中心的国学经典。看着越来越多的老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能背诵唐诗宋词,而有的中国人尚且不能达到,我不禁为之感叹。而中国的孩子,却深陷英语学习的迷茫之中。文化开放不是一味地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基础是先巩固民族文化之基石。近来韩国人大肆叫嚣“端午节”、“清明节”是韩国人的传统节日,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国人闻之为其愤怒,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中国人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够,韩国才会有机可乘。

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国学经典?怎么读?我认为对于成人而言,经史子集之中篇目,皆可读来,开卷有益。而对于孩子来说,应择优入取,这也需要教育家费点脑子,从国学中选取适合孩子们学习的经典之作。

关于怎么读。目前在百家讲坛栏目盛行之后,一些专家、学着纷纷著书立说,大谈自己对一些名著的心得体会,于丹就发表了《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但是我并不建议人们抛弃原著,直接去读这类书籍。在初读之时,仍应忠于原著。人们常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也可以有一千个孔子、一千个庄子,一千个孙悟空、一千个林黛玉。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人们在看了别人对名作的心得体会之后,自己也觉得有同感,这样就少了争辩、少了交流、少了百花齐放、少了百家争鸣。因此,读经典要先读原著,如有不懂之处,可查阅字典等工具,或者相互讨论,再或者请教老师,最后,在自己有了一定的理解之下,去一些关于别人心得体会的书。这样,经典才更会耐人寻味,就像璞玉,只有经过打磨才会更具光泽。

国学之中有许多精华之所在,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其中之智慧,以扬我中华之文化,让中华民族于世界之林永存。

赋诗一首歌中华文明:盘古一分天地开,三皇五帝分至来。殷商铭文青铜刻,文王占卜兽甲传。春秋孔孟儒经作,战国孙氏兵法成。秦王一统经典逝,万卷经典皆作尘。西汉文章两司马,东汉歌赋父子曹。陶潜归隐晋桃源,郦元游历三峡岸。唐时明月太白诗,宋时江水东坡词。元代尚有小曲在,清代唯有容若存。

第13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利川市沙溪乡民族小学

刘 莉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第14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学习小结

新洲区双柳街中心小学 周志桃

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 国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国学精粹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弟子规》里面的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了这几句话,我懂得了父母呼唤我时必须得回应;父母叫我做什么事也不能懒惰,得马上去行动;父母对我教诲时,得虚心、安静地听,并好好接受;父母给我订下的规则,是有道理的,得听从。以前妈妈叫我做什么事,我总是拖拖拉拉,有时还不肯做。现在我知道这样是很不对的。我以后要听妈妈的话。妈妈叫我做什么我就马上去做。

"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中教我们怎样读好书的方法,在读书的时侯,一定要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光看着书本,但却心不在焉的话,那么就白读了。如果眼睛不看好书而却左看看右看看,也是白看了。口也要配合着念,把精神集中在书本上,几遍后,便会背了。 《三字经》"幼不学,老何为"呢?启发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就要不耻下问,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玉不琢,不成器,"同样警示着我们一个人不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过生活的磨练,长大后就难以成为大器,只有发奋,才能图强。"亲师友,习礼仪"是教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亲人、老师和朋友。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15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国学讲座,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知道德行天下的道理,“俗云: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无,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

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中国圣贤经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欲念。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己,归根结底,就是造就优秀的个人品质,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以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五千多年的方化内涵为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所担负的责任,我会尽可能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道理传播给孩子们。

第16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我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知道德行天下的道理,“俗云: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无,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中国圣贤经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欲念。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己,归根结底,就是造就优秀的个人品质,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第17篇: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防疫科

近日参加了中心组关于国学知识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点体会:

一、国学使人提高素养

传统精神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国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学习就是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规则、奉献社会的人。《论语》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其进取意识和向上精神值得我们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党员干部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国学,加深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明理和睿智,拓宽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使自己懂得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国学为人指明方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

1 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三、国学教人学会做人做事

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和决策,都可以从博大精深的国学中找到传承基因和历史渊源。儒家学说倡导“礼义廉耻”、“忠孝仁爱” 等等,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传承至今。我们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它对当前工作的重要借鉴意义。比如对于“礼义廉耻”,毛泽东主席曾经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我们要深刻理解其广博的内含,融会贯通于当前的廉政建设之中。又如“忠孝仁爱”,“忠”,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党;“孝”,就是要孝敬长辈,试想,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干部,怎么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仁”,就是要广施仁政,以人为本;“爱”就是要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家庭。尤其对国学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学习,要努力发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领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则、为人处世的哲理、生产生活的奥秘,以求得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第18篇:学习《国学启蒙》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启蒙》心得体会

读了《国学启蒙》这本书以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特别是《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首诗让我有很多感触,或许,大家认为妈妈为儿女操劳是应该的,确实,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莫于母爱!但是,大家发现了吗?妈妈为儿女操劳时,皱纹已悄悄爬上了她的脸颊,那乌丝般的黑发已快被那白发慢慢取代,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限的,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无法报答的。

妈妈,是我们呵护的臂膀,她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了,妈妈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我们,她就像荷叶,在暴风来临之时,伸出手臂为我们遮挡,无论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危险,她都会为我们遮挡,甚至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她就像如珍珠,在我们的生命中一直教导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还时不时的告诫我们,提醒我们。

妈妈。多么神圣,多么伟大啊!当妈妈为你精心准备饭菜,为一家人默默奉献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对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当你生病了,是不是妈妈第一个把你送到医院。可妈妈生病了呢?她是一推再推,一个劲的说“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难道真的没事吗?不!妈妈只是不想让你担心罢了,她害怕你担心她自己,会影响学习。当妈妈责备你时,你会心中不满吗?会认为她管得太多吗?不!她是在爱你!没有一个妈妈愿意责备自己的孩子。就算是在责备你,但她的心会比你更难受。

以前,我从来没有在意过我的妈妈,没有在妈妈生日的时候说一句生日快乐,而我的一切全部是妈妈给的,我不但没有感谢妈妈,还认为妈妈给我的一切是应该的,是必需的。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没有妈妈就没有我。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孝顺我的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隆林县新州三小 六(3)班 杨曼雨 指导老师:班美英

第19篇: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篇2: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前言:2010年秋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期学习国学工作总结如下。(其实也就是前些时候所写的几篇相关日志重新编辑了一下下,各位见笑了)。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点国学,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大有好处的。

一、为什么要学国学 看过一部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那位土里土气的婆婆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正直慈爱勤劳节俭,最终赢得了洋媳妇的尊敬和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婆婆是学习国学和运用国学的典范,如果她一味依照洋媳妇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让自己去适应洋媳妇,她一定会输掉这场pk赛。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为了汲取先贤们的知慧和经验。父母教育子女,闺女出嫁时母亲的叮嘱,很多话其实都源于国学经典。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诗中韦应物对即将嫁到杨家去的女儿,洒泪送别之余,再三嘱咐她要勤俭,孝顺,遵守妇道。今人读到“孝恭遵妇道”时往往横加指责,认为这是封建思想,其实这就是国学,很好的传统文化。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红杏出墙吧? 深入学习国学,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使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合乎规范。 对于普通百姓,我们学国学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梦想成为国学大师,这样的理想虽然远大,却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我们穷毕生精力,也只能略知一二,所以不能贪多求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又曰:朝闻道,夕可死矣。 学国学,乐国学。

二、学国学学什么 当下重庆的教师们学国学热情高潮,因为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硬性规定的,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科目之一。《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书有以下章节:论语、学记、大学、韩愈作品、传习录、黄宗羲作品、孟子、荀子、乐记、中庸、对贤良策、颜氏家训、朱子语类、习性诸论、梁启超作品,全是选读。也就是断章取义,把上述经典书籍里的教条罗列出来,再加上注释和学习提示。可能网考的时候,就是考查大家的背功,看谁记住的教条多。摘抄《论语》学习提示要点如下: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2.倡导培养志道弘毅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学思结合

4.学以致用

5.学而时习

6.诚实谦虚

个人以为,学国学是接受薰陶,不是被学习,不是为学国学而学国学。学国学就是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什么是国学精髓呢?国学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讲就叫:顺天理、尽人心。什么意思呢?外应天理(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内应良心。外,顺从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内,尽到良心的责任和义务。是谁在外应自然规律?是谁能尽到人心?不是国学,而是人自己、是人本身、本心。所以,脱离人心谈国学就是一具僵尸。学国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修身养性。 将内涵无比丰富的国学精髓以条款的形式机械地灌输到读者头脑里,结果只能是记住一些散乱的词句。就好像文学名著中的名言,离开了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再经典也会令人索然无味。反对解构,反对导读。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国学经典理应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每个人阅读时会不有同的情感体验。在一个国学经典网站上,看到这里开列出的书目种类繁多,分经、史、子、集、其他五大类,在其他一类里,又列出四库全书。每个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取喜欢的书目来学习。这样的收获想必更大,阅读时也会有快感产生,而不是痛苦得像受罪。 九月学国学,十月考国学,教师们的本事真是不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在的情形让我想起一本小说里的人物对话,某书记对女部下说:“来,我把精髓传给你!”呵呵~~

三、怎样学国学 学国学,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了应付考试而学,急功近利肯定学不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对国学的兴趣,学思结合,这虽是老生常谈,却是学习的不二法门。 解决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学国学的问题了。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上中学的时候,在某一堂自己不喜欢的课上,就偷偷拿出小说书来看,教师的话充耳不闻,甚至教师走到你跟前来伸手取出你放到课本下面的小说时,你才如梦方醒,这可能算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你沉浸在小说描绘的世界里,如痴如醉,心潮澎湃。我读师范校的时候,一次上马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时,偷看《射雕英雄传》,也被高度近视的老师发现过,当他走到身边的时候,我灵机一动,把一本《读者文摘》主动奉上,金庸先生才逃过一劫。到现在我也这样认为,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讲述了宋、明、清的历史,诠释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金庸迷们了解历史、提高政治素养和文学修养的一条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你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欲罢不能了。去书店选购一本你喜欢的国学经典,或者到国学经典网站下载几本好书到自己的文档里,最好是打印出来,先通读浏览,再慢慢读,这样每天读一小段,沏一壶茶,放上音乐,应该是一桩赏心悦目的事。 我输入“国学经典”,搜索引擎自动将“国学经典书库”首页头条显示,说明该网权威,受到网友追捧,在这里每个国学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诸子百家,二十五史,全唐诗全宋词自不必说,连孙子兵法,周髀算经亦在其中。至于国学经典中与教育相关的,在教师研修网《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书中所罗列的文段,在该网站上一定能找到原文出处。如果你去找了,一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但是,这里没有学习指要,大音希声的缘故吧。

四、《道德经》学习体会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代守藏室之史官也。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被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在《道德经》一书中,“道”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

(二)道是创造宇宙的动力,

(三)道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四)道可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总之,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不断发挥的表现。与道相对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摒除老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宗教迷信色彩,《道德经》中许多思想对于我们提高修养和管理社会,仍具有宝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老子如是说: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那样的精神,忍辱负重,谦卑守拙。很多人教育子女要坚强,不要软弱。老子却教导我们要柔,因为柔能克刚。“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在老子看来,人生也是如此,“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时时争强好盛,结果只能处处遭遇挫折,倒不如做一滴水,与世无争。

(二)老子如是说: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本质上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圣人(即统治者)治国修身皆应效法天道自然,遏贪欲,贵柔守雌,清静无为。反对儒墨两家倡导礼仪,尚贤有为的政治理学说,认为这是造成道德沦丧,使人争夺难治的原因。他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古代小国寡民,风俗纯朴,人民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社会状态。这些思想反映了老子哲学消极保守的局限性。但是这一思想在历朝历代却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西汉初期,正是因为统治者实行与民休养的政策,行“无为之治”,才使国力在短时期内得以迅速恢复。老子学说成为汉代最受欢迎的治国之道。在历史上影响最大,人们公认的对老子学说体悟最深的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从所处朝代的社会现实出发学老研老,并亲为《道德经》作注,亦即史称的“御注”。

(三)老子如是说:民不畏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可见,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

(四)老子如是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五)老子如是说:为而不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真正了解的人晓得宇宙间的大道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对大道有真知。圣人没有私心,什么都无所保留,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倾其所有为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天道无私,只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造成伤害。圣人顺天道而行,只是贡献施予而不和人家争夺。 读《道德经》,向老子学习! 篇3: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篇4: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在学习第三模块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与道德经》《唐宋诗词》《红楼梦与红学》等七部国学经典,虽然学习时间不长、断断续续,但觉着收获很多。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园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园长,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一个园长的权威,说到底就是"权力+人格"。尽管园长不是官,是教育家,是学者,但是园长要想管理好幼儿园,就要真正地为教职工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镇组织了对幼儿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首先制定了幼儿文明礼貌、爱心、孝心细则,并发放到家长手中,让孩子在园在家对照执行。其次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营造“孝”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与教育相适应的,具有“孝”文化特色的、富有童趣的室内外环境,形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是围绕“孝心献给父母”进行了一系列德育活动。 (1)利用重大节日、生日音乐会等举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2)要求幼儿在一周内听一个“孝”的故事、“爱”的歌曲、“为父母做一项洗刷家务”、“帮父母做一种农活”、“给父母做一回健康服务”等。使幼儿学有榜样,爱有行动,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3)做小小“孝子”。组织幼儿开展“我自己进教室”、“我是妈妈的小乖乖”等幼儿活动,让幼儿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形式,学会孝敬爸爸妈妈,养成良好的习惯。 (4)评“孝”星。通过一定阶段的活动后,组织幼儿及家长召开家园联谊会,由教师、家长、幼儿沟通参与为每个幼儿以打星的方式评出最佳“孝”星,进行表彰奖励。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可以在我们的活动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幼儿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置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三是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各地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幼儿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园特色办园。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篇5: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一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记,眼要看,口中读,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读书时要有规范,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这段还未读完,就跳到另一段。学习某一科目知识,就不能羡慕别的科目知识,这一科目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完,还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学习其它科目。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一定要有计划,一定要刻苦用功,绝对不能投机取巧。遇到难通的地方,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这正是

第20篇: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一年一度暑期师德培训学习。昨天本人聆听我校校长组织全体老师学习国学经典的讲座,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现在外国人都学习我们的国学经典,创办了不少孔子学校。我们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学 国学经典。学习国学经典: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教学工作打好良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经典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养性齐家等等。”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 说到底就是\"业务+人格\"。尽管教师不是官,是教育人家,是学者,但是教师要想管理好学生,就要真正地为学校。家长学生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班级及其他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学校老师应该经常组织了对学生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可以在我们的今后各项活动及班队课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孩子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置校园的环境、氛围;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利用海安古城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