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24 07:50:59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老师还让我们测试自己的幸福指数,曾几何时,幸福似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至于幸福是什么,亦是无法言说的。毕淑敏说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我发现幸福就来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比较积极乐观,而乐观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一步一步地朝着那个既定方向去迈进,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顿挫,有失败,有遭人误解,你虽然不能保证你一生将会有怎样的困窘出现,如果你心理健康,你就能够学会乐观地看待这些事情,你就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来。理健康的人也比较善于积极思维,对事物永远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到解决的结果。

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既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如是,便离幸福很近。只是,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坚持自己的初衷与梦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我们还测试了自己的性格优势,让我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在哪,这让我们能更加了解自己,尽量的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弱势。对于择业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我们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性格的领域,这样我们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工作做得更好。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优点,或许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不要把自己想得一团糟什么也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件事,相信自己可以,有了自信有了勇气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好。

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多,不仅在课堂上享受了,在课堂上放松了,而且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我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可以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很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它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

推荐第2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一: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篇二: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虹的精彩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的不同观点,因此本人也想就这一天的学习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陈虹主编的讲座让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曾经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呢?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就会横眉冷对,而且甚至会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骂才成人的思想曾经在许多家长的身上体现。

对教师来说,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也曾让许多老师把自己高高的摆学生之上。

随之以后出现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理论让我们的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高度。

今天,新的教学理论让我们把学生托起,让学生占主体位置,教师作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和自主学习的能效。

那么这些经历让我们怎么样面对今天的教学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作为家长的培养,作为教师的指导这些后天的因素应该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积极教育则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优势。

2、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搜寻孩子的闪光点,如何适时的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3、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首要表达方式。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表情下,不同的语气下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老师也罢、作为家长也罢,用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表情真诚的表达你的赞赏,在对孩子的积极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4、信任是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表扬孩子时要适、在批评孩子时要适度,用你的真诚换取孩子的信任自然,你的言行才能对孩子产生预期的影响。

5、适度的批评(当然要注意时间、场合),让孩子在赞扬中夹点措折感,才能让孩子不会盲目自大,在成功中找到不足,也才能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适合当前教育形势的一种教育心理学。

篇三:

1、我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学到的知识必须在生活中合理应用才能显示它们应有的力量。知识本身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见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的理解它,能够合理的解读它,同时对知识应用所涉及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两者相结合就为我们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所学内容的实质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表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感觉可以应用的地方写下来,进行重点的挖掘和探索,让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阶段是制定知识的应用方案,安排练习时间,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构想,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是否合理,对解读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思考纠正,重新修改应用方案进行验证,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只有完成了这两步才算达到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

3、我们应该学会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安排进行积极心理休息,积极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区别在于,积极心理休息是有规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小段时间回顾总结经验,或者调解心情,缓解疲劳以便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学习中。而拖延是顺从自己内心的分心冲动而失去控制,占用了本该用来学习或工作的时间。

4、安静的力量:

4.1我们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的时候才被动的进行反省,在这种反省中,我们很可能进入一种叫做自我倾注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内部,反复回忆分析引发消极情绪情境的一些细节,使这种消极情绪被加强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这种消极感受和导致消极感受的想法中。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主动的反省,在自己心情平静的时候进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现实上,针对面对问题进行反省,这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减少错误归因,得到比较合理的答案。

4.2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人生经验的获取是在你尝试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应该保留的时候,也就是进行分析思考的时候,这些一般发生在经历之后,进行安静的自省的时候,有时候急着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后稍事休息,让心情平静下来认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养成经历、享受安静和反省的行为模式。安静为我们进行内省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因为这种反省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包括学习、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进行思考时,我们在脑海中重放素材时,我们更容易保留和记住之前的经历,积累对人生有益的经验。

5、快乐是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也就是说是由我们对事物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会地位、银行存款等外部条件所决定。幸福是一种终生的追求,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幸福没有客观标准,只是某种比较方式下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否幸福也取决于我们采取哪种比较方式,我们只能追求更幸福。

6、常识并非那么平常,特别是应用于实际,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常识更平常,学习的目的是用于自身的转变,没有转变就没有成长,那些快速见效的说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过高的承诺和过低的兑现,真正起作用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经常的记起这些常识,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解除那些阻碍我们对已熟知事物产生新的认识的认知束缚,解除我们从已熟知事物中获取益处的情绪束缚,纠正和改变那些束缚我们的行为习惯,促成我们自身的转变和成长,那么这些常识就会显得不平常。

篇四:

1、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在心理学中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是21:1,鼓励个人的成长,增进个人的健康比治愈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容易,也远比治愈真正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消极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是为了解除痛苦,把人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来,恢复健康,但是难度比较大,占用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积极研究多用于预防和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康复后的积极恢复,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变化,增强了应对挫折和不良情绪的能力,但是对已经陷入心理障碍的人作用有限。只关注消极研究会让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极的、黑暗的一面,而积极研究关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时从这两个角度看问题才会对人性有一个合理的认识。积极心理学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种平衡。

2、目前现实中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障碍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一方面人们的意识程度提高了,对于不良情绪障碍的认识水平、诊断水平和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也就是说以前不良情绪障碍同样存在,只不过由于以上原因人们没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是不良情绪障碍,没有诊断出来而已,并不是不存在。另一方面不良情绪障碍在客观上确实增加了,

1、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说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标准提高了,而满足需求资源的有限和匮乏特别是优质资源的稀缺始终存在,因此满足需求的难度也提高了,需要的受挫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2、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对物质、精神追求的不平衡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对舒适安逸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和对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培养方式降低了我们的适应能力。

3、信息的泛滥和传媒的发达等原因让未成年人在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有效应对方法的时候就受到了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辨别能力不够容易被误导,应对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3、为什么应该研究和推广积极心理学?

因为首先集中研究有用的东西至关重要,会变成现实,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其次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领域的研究学科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快乐并非对痛苦的否定,摆脱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时就变得快乐了,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最后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来解决。

4、专注于有效方法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至关重要,不管是对我们自身,还是对我们的关系,对于其他人和社会,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本身,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可以引领我们去探索未知,让我们去关注我们忽略了的重要的东西。

5、帮助高危人群的研究,开始时是消极研究,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个人,病态的文化造就病态的人。这些人的失败中的确有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要改变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和文化因素难度很大,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甚至情况还会继续恶化。后来出现了范式转移,也就是问了一个相反的问题,同样是面对不理想的现实环境,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把关注的焦点从环境转向个人,对成功的原因进行研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了问题的实质研究出了有效的东西才能模仿和推广,对大家起作用。

推荐第3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学习感受

05008118 很荣幸能参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的不同观点,因此本人也想就这一天的学习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陈虹主编的讲座让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曾经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呢?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就会横眉冷对,而且甚至会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骂才成人的思想曾经在许多家长的身上体现。

对教师来说,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也曾让许多老师把自己高高的摆学生之上。

随之以后出现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理论让我们的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高度。

今天,新的教学理论让我们把学生托起,让学生占主体位置,教师作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和自主学习的能效。

那么这些经历让我们怎么样面对今天的教学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作为家长的培养,作为教师的指导这些后天的因素应该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积极教育则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优势。

2、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搜寻孩子的闪光点,如何适时的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3、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首要表达方式。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表情下,不同的语气下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老师也罢、作为家长也罢,用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表情真诚的表达你的赞赏,在对孩子的积极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4、信任是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表扬孩子时要适、在批评孩子时要适度,用你的真诚换取孩子的信任自然,你的言行才能对孩子产生预期的影响。

5、适度的批评(当然要注意时间、场合),让孩子在赞扬中夹点措折感,才能让孩子不会盲目自大,在成功中找到不足,也才能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适合当前教育形势的一种教育心理学。

推荐第4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

计科1XXX 林XX 20151162XXXX 老师的积极心理学让我受益匪浅,人有心理,动物也有,比如时常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可爱猫咪。

对主人来说,猫咪大多数时候是乖巧温顺的,但有时候也会淘气不理会你或者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此时,是不是有些猜不透呢?猫咪的心思你能懂几分?要和猫咪更好地相处就要先懂它,然后掌握一些小技巧哦!作为爱猫的人要多多了解它们,给它们更多的关爱,猫咪的行为与你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哦!

比如,猫猫对你的信任有几分呢?幼猫出生之后,你对它的态度决定了它以后怎样处理和人的关系。纯种猫的血统因素会赋予它们比较优秀的性格,但是如果得不到主人的爱抚与交流,这种先天的良好基础也会渐渐丧失。从小和人联系紧密的小猫,即便有些敏感、怕人,通常也能很快建立起对人的信赖。

猫咪越放松,表明越放心。你和猫咪接触时,猫咪越放松说明对你越放心。真正向你敞开心扉的小猫,会在你的怀抱里用呼噜个不停来表达心满意足,同时它是完全放松的,身体柔软,甚至感觉不到肌肉的力量。从小生活在主人身边的小猫,即便不停地变换姿势,只要它感觉得到主人的双手,就不会有不安的感觉。 有时,猫咪翻着肚皮给你看,向你展露了它最大的弱点之处——腹部,是对你表现出了极大的依赖,通常,家养的猫咪在主人面前翻着肚皮滚来滚去,那是在向主人撒娇呢!猫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主人更多的关注。

猫咪心生疑窦的表现是什么呢?要是一只猫咪发现你在注意它,就呼啦一下收回目光,假装看天看地看自己,就是不和你进行眼神的交流,毫无疑问,它对你连最基本的信心都没有。因为在自然界,当两只动物相遇时,四目相望绝对属于挑衅的行为,而双方回避争斗的最好办法就是互相不接触目光。对你信赖的小猫巴不得主人时时关注它,当它们的眼光和主人接触时,猫咪会借机表达它的需要。

跟狗狗比起来,猫咪绝对是慢热型的动物。猫咪的性格里怀疑的成分很多,所以,想得到猫咪的信赖,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而这种信赖因为得来不易,就显得尤为珍贵。如果养猫的你已经和你的小猫建立起了这种相互信赖的关系,绝对值得倍加珍惜。

也许有时你会看到猫咪在梳理毛发,是猫咪心情放松的表现。如果一只从未打过交道的小猫愿意在离你不远的地方梳理毛发,也就说明它对你的人品有了一点肯定,至少觉得这个人应该不会伤害到它。这说明,猫咪对你的信赖已经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

嫉妒心强是猫的普遍特点。如果家中同时养有多只猫,主人喜爱或抱起一只猫,另外的猫常有不满的声音或破坏举动,这是猫注重主人对它的情感与态度的表现,充分加以利用这一特点,是培养人与猫感情的手段。

一切的沟通都需保持友善,如果让猫咪感受到你的爱意,作为主人,你需要掌握并熟练的,是保持和猫咪的有效沟通,提供它所需要的帮助,让它感受到你的爱意,以及在它做错事情的时候,能够给予善意的提醒和纠正。

建立信任,杜绝家暴。一切的沟通都需保持友善,包括训斥,把握好度是关键。比如你只需要让它知道你不喜欢它做的某件事情,在事情进行的时候就要及时地阻止和训斥,点到即止,绝不可诉诸暴力。对猫咪来说,一旦受到体罚,它会由于恐惧而对人类丧失信任,并导致性格改变,而出于自我保护,它可能还会做出更激烈的行为。

猫咪有它的身体语言。猫咪的每个动作都是表现自己心理的体现。猫的驯化程度比狗低得多,所以猫对待人类的态度,和狗并不一样,忽冷忽热,若即若离,始终游离在人类视线之外,让爱猫的人类欲罢不能。这就提示养猫者应先与猫建立信任,善待猫,与猫和平相处,才能获得猫的认同与“友谊“,让猫盲目服从主人是不现实的。

胡须是猫咪心情的晴雨表,猫咪的胡须是一部高性能的“雷达”,一般认为,猫利用胡须来判断身体是否能钻过各种缝隙。这部“雷达”同时也是反映心情的晴雨表,猫咪感到无聊时,胡须也打蔫儿,无力地松垂着,但如果一只猫和你对视时胡须朝向鼻子的前方,注意:此时此刻它对你并无好感,且充满警惕,千万别一厢情愿地把人家拉到怀里。

猫有哪些表现好感的体现呢?

猫咪在你身上留下熟悉的气味。猫表示好感的最常见方法是用尾巴绕着你,慢慢弯曲背部,用头或身体碰你的腿,用耳背或脸蹭你。这样做是想在你身上留下熟悉的气味,令它觉得更舒服,一方面在向你表达它对你的爱意,另一方面可能是把你当成它的从属。

当猫卧在你的膝上,肯定是对你有好感,它不会跳到不喜欢的人的膝上。 把爪放在你的手臂上是“重申”它对你很有好感。

躺著,肚皮向上,脚也平平的和身体成一直线——猫做出此种姿态时是在说:“我信任你!”

就地翻滚身体、舒展四肢、张开嘴巴、舞动爪子,并轻轻摇摆尾梢——表示“跟我玩吧”! 喜欢猫咪的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对猫咪的心理感兴趣呢?

推荐第5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

填空题

1、考试时很紧张,这时我会(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正常发挥就行了。

2、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我刚要发怒,我会(告诉自己要冷静,冲动不能解决问题。

3、场景二:我会不耐烦地和父母说:“好了好了,我知道啦~不用每天说,我又不是小孩子,自己会注意的。

应该反过来提醒父母也要多穿衣服,提醒他们要保重身体,吃饱穿暖。

案例题

A表示父母曾经答应过小男孩给她买自行车,但当孩子说要买的时候父母却拒绝了。 B表示小男孩觉得父母出尔反尔,对自己将的话不负责任。觉得父母不喜欢他。 C表示小男孩觉得父母常常这样,不会为他着想。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时光飞逝,一转眼积极心理学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学期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既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如是,便离幸福很近。只是,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坚持自己的初衷与梦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多,不仅在课堂上享受了,在课堂上放松了,而且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我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可以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感谢老师的教导,使我可以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推荐第6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课时不多,课堂上好事地分享、认图、心理测验、二十一件好事的记录以及PPT的分享。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记得我有一次的心理课是廖传景老师给我们上的,印象非常深刻,上课时他常常给我们讲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还时常在课堂上玩 心理游戏,希望倪老师以后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玩 心理游戏,然后适当减少作业。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毕淑敏说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我发现幸福就来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比较积极乐观,而乐观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一步一步地朝着那个既定方向去迈进,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顿挫,有失败,有遭人误解,你虽然不能保证你一生将会有怎样的困窘出现,如果你心理健康,你就能够学会乐观地看待这些事情,你就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来。健康的人也比较善于积极思维,对事物永远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到解决的结果。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既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如是,便离幸福很近。只是,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坚持自己的初衷与梦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我们还测试了自己的性格优势,让我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在哪,这让我们能更加了解自己,尽量的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弱势。对于择业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我们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性格的领域,这样我们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工作做得更好。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优点,或许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件事,相信自己可以,有了自信、有了勇气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好。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多,改变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我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可以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很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它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一个人,如果他把身边的人都看成天使,那他就生活在天堂。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

推荐第7篇: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随着人们大踏步得迈进21世纪,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心理学的发展也愈发的得到重视。拥有健康的身体已不再只是生理学家的关注所在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也投身于此。

众多的研究发现表明,许多生理疾病与心理的异常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心理状态对生理疾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赛利格曼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做过一次实验,他给老鼠注射了癌细胞,将老鼠安排于不同环境中。第一组老鼠可以通过逃避(如抓碰开关)而成功地摆脱电击(乐观组),第二组则在第一组成功逃避电击时候被电击,因为前者碰到开关则同时接通了它们的电击线路,它们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电击。第三组老鼠在没有危险的环境中。结果第一组老鼠中患癌症的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第二组为四分之三,而最后一组有二分之一得癌症。这组实验说明了积极有效地应对危险可以提升免疫力。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与此同时,与抑郁症相伴的常常是极高的自杀率。由此可见,心理的异常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方式。

因此,提升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于人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学发展的初期阶段,心理学家大多致力于研究心理病态例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从对精神病的研究起步的。自二战之后,在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倡导下,人们的目光逐渐投向积极地正向的心理研究方向。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才正式被提出,并迅速引导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如果说以前的心理学研究是雨天里的伞那么积极心理学就是天气预报。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 ,对个人成长 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方面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积极心理学反对大量地对人类负性情绪即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它和人本主义一样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记得在积极心理学课上,马云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改变自己看世界的眼光,用新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他说的这句话,带给我深刻的印象,同时,在慢慢地理解这句话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却字字有力撞击在我心中,使我茅塞顿开。细细的琢磨这是几个字,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更懂得了如何去适应并生存在这个世界。同时,还教导我们许多对生活的感受,要求我们停止抱怨,积极生活,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谨记“你可以选择为自己辩护,也可以选择推自己一把”这句话。

专家解释说,如果乐观者乐观过度,因为坚信“吉人自有天相”而不去尝试解决问题,其实也是负面思考。而悲观者若拥有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法,那也是正面思考,或者是所谓的“防卫型悲观”。拥有这种特质的人当遇到挫折时,会想到最坏的情况,并思索如何解决。他们虽然不同于乐观的人,但也会在职场上有良好的表现。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人的性格,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力。

曾经有位悲观到让人无法理解的女孩,在接到别家公司高薪邀请的时候,发现自己从业八年来一直拿着行业里不到别人二分之一的工资,差点儿崩溃。习惯性的悲观情绪让她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我不够好,我没有别人努力。”进而谢绝了高薪诚聘,决心在公司加倍工作,证明自己实力。于是她以这种“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抱着最低的期望,成功的将心中的焦虑转成了正面的力量,一年之后在机会终于出现时,以自己的资历和成绩,被升为主管,摆脱了低薪的命运,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职场。对此斯利戈曼提出:“一个企业需要乐观者,同样也需要悲观者。像业务、行销、创意人员最好是乐观者担任,但财务或研发人员最好是稍微悲观的人任职。”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后努力让天下人和自己都乐,这就是正面思考的价值的最大体现。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生活的保温瓶,是我们应付困难驶向未来的顺风车。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首先要培养正面的思维方式。有数据显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真正能够做到正面思考的人不到10%,而如果是幸运地被包含在这10%里的人,则多数会在生活事业上取得成功,前文提到的赛利格曼教授用他的3000万美金在美国大都会人寿公司的15000名员工里筛选了11001人作为观察对象,在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正面思考的员工业绩比负面思考的人高88%,而负面思考者的离职率是乐观观者的三倍。正面思考的威力可见一斑。

首先,正面思考需要不断练习改变思路,将其内化为一种习惯。正确使用归因方式也是正面思考的重要方面。把成功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特质(像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的外在的特质(如努力程度)。都会有利于正面思考的形成。负面思考的人会从不愉快的事件中感到“无助”,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认为无论怎么,做到最后都是坏的后果,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事件的理性判断,做出负面的决策,但这个时候只要在思考的路径里假设两个步骤———反驳和激励———就可以将负面转成正面思考。反驳是指以自己预设的负面情节、负面决策进行反驳:激励则指强化自己转向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能量。

其次,保持一颗宽恕的心事快乐的不二法宝。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乐》的作者塞利格曼所说,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利诺斯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德·迪恩纳说:“对于快乐来说,物质主义是一种毒品。”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质主义者也不及那些不关心挣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兴。快乐的人以家人、朋友为中心,而那些不快乐的人在生活中,时不时地冷落了这些东西,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倍感孤单。迪恩纳还认为,如果经常与炫富的邻居做比较,这将会是不高兴的开始。密歇根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认为,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正如每种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积极心理学同样如此。它强调积极快乐的心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幸福快乐对于某些文化来说只是一种态度却不是生活目标。这是涉及到积极心理学存在意义的重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是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一定会走得更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阳光。

推荐第8篇:积极心理学

天 津 农 学 院

积极心理学期末论文

系别:______人文社会科学系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09级人力一班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孙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0907024109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题目:谈“我是一切的根源”

2011年12月2日 这学期学习积极心理学,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我是一切的根源”的理论,我很认同老师的观点,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是一切的根源!一切问题不都是人的问题吗?我们活着就要面临一切问题,而一旦去世什么问题也就没有了!

我们经常看到:企业间的竞争、生存的压力、管理者不断想方设法提高销量、员工每天在不情愿的按步就班的工作等等!但是就没有谁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能融洽的交往?为什么不能开心的工作?非得要赚好多好多钱吗?更为有意思的是:世界富豪们恰恰在散财!

我想说活在世上一切不要那么复杂!简单些,再简单些!做好当下事,建立使命,未来目标再大也是今天一点一点持续努力的结果!还有重要的是健康快乐是排在第一!

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正在恋爱时,所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到处都是光亮、光明的,人生充满希望,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可爱,身边人所做的许多原来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够一笑置之。

可是当你生活里遇到挫败时,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物却变得如此无法忍受!其实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可是因为你内在感觉的不同,所看到的将是不同的世界。

“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潜意识里从小到大所有的经验。

如果你愿意,不妨在你匆忙的人生脚步里,停下来,好好觉察在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为你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下一章里我们将详细的谈“觉察”,因为这是生命潜能开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没有觉察,就不会有改变,也不会有自我的发展,更不会有潜能的开发。

生命潜能的一切研修也是根源于“觉察”。当我们迷失在人生匆忙的脚步里,迷失在外面世界的潮流时,就失去了觉察的能力;生命的脚步越匆忙,你将越没有能力去觉察。

我想假如你曾经有在高速公路开车的经验,会发现当车速越快,视野将会变得越狭窄,时速超过一百

二、一百三时,你只能看着眼前的一个定点,完全无法看见两边的风景;可是车速渐慢时,你又发现视野逐渐宽广;当车子完全停下来时,眼前的一切完全浮现在视野里,你可以充分浏览视野里所有的风景。

所以参加自我成长、潜能开发课程,或者训练工作坊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暂时抛开匆忙的心,给自己两三天的时间,停下来看一看在你眼前、身边的风景到底如何?停下来看一看这些结果与你生命里的经验、与现在、与你经验中的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父亲是比较传统的大男人,他童年的经验是父亲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

而他的母亲,正好也是一个很传统的女性,当父亲回家后,母亲会先把父亲侍候好,不让孩子们吵他。父亲休息了一会儿,可能才开始注意家里有没有他可以帮忙的事情。

而这位先生的太太却是生长在另外一个不同的家庭,她的爸爸是一个非常体贴、会照顾家里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文包,就先帮着太太把家里的事料理好,把孩子整顿好,甚至会帮忙做晚餐,然后一起上桌,和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这对年轻夫妇在恋爱时,因为被对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对方的缺点,结婚之后,热情逐渐消退,你可知道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他们最容易发生争吵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当然是每天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个小时。

这对夫妻彼此带着自己生命的经验相互结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先生”、“爸爸”各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看法。

只有他们俩人结婚吗?我想不是的,他们俩人的父亲都跟了过来。也许这对夫妻一辈子都不了解真正引发争吵的症结在哪里?

他们总是在外在行为上认为一个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有时候先生用许多理由、借口不做家务,很可能当他做家务时,在潜意识更深的地方就觉得自己不像个男人,不像一家之主。在这种情况下,太太不会很愉快,她可能压抑了许多不满、委曲和愤怒。

有时候太太不停唠叨着自己所处的境况,而她惟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先生帮忙做家务。可能她一直都不知道她也在期待着先生成为她父亲的样子,因为她觉得必须要这样才是一个男人!当然,当先生因屈服而帮忙时,他一定也会压抑许多不满、委曲,甚至愤怒。

不知道有多少夫妻可能都不自觉地这样相处了一辈子,所以很多夫妻刚开始时是相拥而眠,渐渐地两人开始平躺,当那些不满与委曲开始累积时,他们就背靠背;慢慢累积更多了,他们就分床睡,然后分房间,最后很可能就分房子了。

所有外在的距离都是开始于我们内在先有了距离!

每一个人在现在的生命里,所有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所有的读者在看这本书,但是每一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书,虽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样,可是因为你是不同的,所以接受到的部分也不同。 所以我们常常以为玻璃是透明的,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周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许多缺点,然而那个人在一百个不同的人眼中,他就会是一百个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都看到他自己想看到的那一个人,到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外缘,都只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在的因和生命里的许多经验。如果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要让自己有一个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切的根源”这样的观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来附和我们的需要,把所有曾经浪费过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脚步,去觉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潜意识和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一些方式。那些都是幼小时候所学的,都是内心里无形的绳索,当我们重新觉察后,也可以重新再做选择,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潜能开发的第一步,这个重点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想当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时,当我们的内在已经是一个不同的人时,我们将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反应,而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同时生命也将因此而改变。

推荐第9篇: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护士之中的应用

实例1护士职业获益感

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卫生部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201 2年我国共有注册护士249.7万人,前两年的统计数据则为2011年 224万人,2010年 205万人但是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仍只有1.83人,远低于美国每千人9.8人、英国12.8人、日本9.5人,甚至低于非洲国家埃及的3.4人以及南非的4.1人。护士短缺不仅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危及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职业倦怠被普遍视为引起护士短缺的重要影响因素。众所周知,“工作压力终与职业并存”历来是任何就职个体必须面对的,“满意度永无止境”则是从业者自身需求不断增长的真实体现,但多年来围绕护士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等大量研究始终未能较好地改变部分护士因职业倦怠而离职的现象,造成了护士队伍发展的“瓶颈”,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学者就提出若能以新的视角探究护士职业倦怠的本质,或许对形成“缓解护士职业倦怠、维护护士身心健康、稳定护士职业队伍”的有效策略更具价值,该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益处发现(benefit finding)这样一个积极心理学新近研究成果,从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认知评价切入,探索护士在职业中感受的收获和益处以及职业对个人全面成长的促进作用。 研究设计

【方法】

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滚雪球抽样的方法,考虑访谈对象不同的岗位、职称、科室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多样性,筛选出某直辖市2所一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8所三级医院及1所疗养院的23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挖掘其在护士职业中体验到的收获和益处。所有访谈资料均进行录音,并转录为word文档。借鉴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编码访谈资料,通过资料与资料、资料与编码、编码与编码之间的不断比较逐步提炼出主题,形成护士职业获益感的概念框架。②基于已形成的概念框架,构建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初稿,请12名专家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后,应用该问卷以方便抽样法对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74名护士实施了预调查,使用SPSSl7.0统计软件分析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初稿的项目区分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形成正式问卷。

研究结果

①护士较普遍认同其职业获益的多元性,护士职业获益感的概念框架内容包含五大主题:即正向职业感知、良好护患关系、亲友认同、团队归属感和自身的成长。依据概念框架,“护士职业获益感”的概念界定为“护士在从业过程中感知到职业带给自身的收获和益处,认同从事护士职业能促进自我的全面成长。”②形成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专家咨询结果计算得出专家权威系数Cr值为0.858,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tem—CVI,I-CVI)为0.83-1.00,S—CVI/UA为0.70,S.CVI/Ave为0.97。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的总体Cronbach’s ɑ值为0.958,各维度的Cronbach’s ɑ值在0.821~0.893之间;总体分半信度为0.938,其他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813~0.881之间。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N5个公因子,特征根值在2.580~4.349之间,解释总变异的65.031%。护士的职业获益感各维度均与其职业倦怠中情感耗竭、去人格化成和低个人成就感成负相关(P

(一)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内涵丰富

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五大主题体现了护士职业获益感来源广泛、层次多元、内涵丰富。

1、握有职业优势与职业资源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下,护士的就业形势依然 乐观,且一旦就业便不会轻易失业。收入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较小,并随护龄的增加稳 中有升。在当今普通百姓住房压力大、经济负担重的社会背景下,一份有保障且较为

满意收入对一个家庭至关重要,因此,护士对许多女性来说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此 外,护士还可因职业背景为自己和家人握有终身有靠的优质医疗资源。需要说明的是, 医疗资源获益并不意味着以公谋私,而是充分享用因职业而获得的就医环境、医疗信 息、人脉资源等。试想,一个长期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势必比普通百姓对各专科医生的 医术、医德更为了解,因此当自己或亲友有就医需求时,便能掌握和提供更准确的信 息,帮助自己或亲友获得更好的医治。

2、体现专业价值与自我价值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一种积极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的 倾向,这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这种心理特征对个人职业选择及整体人生目标具 有无比的重要性,因为工作是实现个人潜能的根本途径。护士选择护理行业,当然也 期望能在职业中实现专业价值和自我价值。经过护士多年的努力及护理专业从服务、教育、科研及专业组织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护理已成为一门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的独立的专业学科。护士作为护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应用自己的专业知 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护理服务,尽自己最大努力保障服务对象的健康及安 全、满足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当服务对象生命得以挽救、疾病得以康复、健康得到 促进、自己的护理服务获得认可时,护士便觉其专业价值得到了体现,同时也获得了 职业成就感,实现了自我价值。

3、亲友的医疗保障与健康顾问

本研究中,许多受访者都表示,因从事医疗行业,家人与朋友均可从中获益。首 先,当亲友有就医需求时,护士可为其提供医疗信息,给与就医指导。例如,同样想 看某科专家门诊,普通患者或许无法全面了解每位专家的出诊时间、专攻领域等具体 详尽的信息,做出最合适的就医选择;而护士因工作便利则可掌握最新最准确的讯息, 甚至在一些诊疗号紧张的情况时还能帮助家人提前预约挂号,使家人尽早得到医治。 此外,鉴于健康宣教是护士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护士也向自己的家 人及周围的朋友传播了健康知识、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置身团结合作的执业氛围

在某些行业里,对于身处其中的许多人而言,工作场所已经不再是一个团体,激烈的竞争已取代了团体合作,这样紧张的工作氛围不利于从业者的心理健康。医疗行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及测评工具的研究业是一个讲求医护配合、团队合作的行业,在这样一种工作环境中,同事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使得护士体会到团队的凝聚力,因而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研究显示,护理实践环境对护士工作投入具有正向影响p引。在全球卫生人力联盟(Global HealthWorkforoe Alliance)的支持下,国际护士理事会、国际药物联合会、世界牙科联合会等组织合作发起了优良执业环境(Positive Practice Environment,PPE)运动,为保障医疗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促进优质的病患照顾以及提高个人及组织的动机、生产力及工作绩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不论是工作场所的环境改善还是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护士的执业环境正在变得更加温馨、和谐,这不仅有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也可促进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护士的留职意愿。

5、获得专业提升与自我成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重视,护士的角色及功能范围不断扩大及延伸,对护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不仅帮助护士在专业能力上不断提升,还促进了个人的全面成长。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护士在工作中必须与患者、家属、医生、同事及其他健康工作者沟通,甚至还需要协调患者与医生等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护士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不仅工作时更

得心应手,对于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大有裨益。医疗工作的内容决定了护士在职业中常常面对的是一群饱受疾患折磨、相对自身而言处于弱势的群体。工作中的助人行为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同情意识,衍生出更多社会生活中的利他行为,同时也让护士能够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知足拥有的一切。

6、职业获益感伴随护士的亲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位受访者在初入职场时就能感知到职业获益,而是伴随其职业历程、在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与职业投入相权衡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的从事护士职业的诸多益处。如护士N1 l提到的:“护士这个职业比较稳定,你只要做好你的本职,基本上不会被医院所淘汰。不像其他单位优胜劣汰,竞争这么强烈。”又如护士N1分析自己没辞职的原因时说道:“这工作是铁饭碗,那边如果做的不好你得走人,思前想后还是没有把这个铁饭碗给扔了。”由此可知,若护士能感知其职业获益,认为其留职的利大于离职的弊,便会主动调节自己的职业心态,主动应对其职业压力。

如图2.2所示,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的指导意义在于从研究者、管理者、教 育者及护士个体等不同角度,指导他们提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干预策略,引导护 士个体感知职业获益、提升职业获益感水平,进而促进其职业心理健康的发展。

1、对护理研究者的指导意义

(1)测评工具研制

既往护士职业获益感相关测评工具多聚焦于某一特定角色的护士,如临床带教护 士、姑息护士,国内外均未见较具普适性的护士职业获益感测评工具,无从依据护士 职业获益感的实际水平开展相应的认知干预及佐证其干预效果。本研究界定的护士职 业获益感概念及所得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为进一步研制相应的测评工具提供依据。如 研究者基于本研究所得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的内容,可形成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 的条目池,再就其征询专家意见形成问卷初稿;经调查评价问卷的信、效度并修订问 卷,最终形成较具普适性的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

(2)后续调查性、干预性研究

依据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内容形成的测评工具,研究者即可开展护士职业获 益感水平的现况调查、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干预策略、干预效果评价等系列研究, 有望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护士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有所突破。

2、对护理管理者的指导意义

(1)引领正向职业感知

护士身心健康不佳,主要源于护士个体的职业心态偏差,不能对职业持理性认知 评价。护理管理者可尝试从职业获益的视角开展认知干预,引导护士正向职业感知、积极认知评价。如可开展专题讲座,引导护士理性分析职业给自身提供的医疗资源保 障、就业岗位及收入较稳定、工作环境较适宜等各种有利条件,便有利于其调整职业 心态偏差,从而主动应对职业压力、排遣职业倦怠,增加对职业的承诺和投入,感知 职业的回馈和褒奖。

(2)倡导感悟患者回馈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现“患者安康修复、护士快乐工作”之双赢目标的重要条件。 如今我们大力提倡的优质护理服务,其内涵或许可以理解为:护士在满足患者需求的 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然而,一些护士时常为工作中少数医患纠纷经历所困扰,忽视了 多数情况下护患关系融洽之事实,导致面对护患关系时心态发生偏差,即不能很好地 服务患者,也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护理管理者可通过组织护患关系研讨小组,鼓 励护士相互分享工作中护患之间良好互动经历以及带给自身的感受,引导护士体会、

感受个人成就感正是实现于患者的认可与感激之中。此外,管理者还可鼓励护士记录 护患沟通经历中的点滴感触,通过感悟与反思,正视护患关系,感恩患者回馈,这不 仅有利于护士摆正职业心态,更有利于其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例如,一位护士被自 己曾经护理过的一位癌症患者积极的心态、对护士尊重之举所感动,动情地写到“老 人的举动是一阵温暖的风,吹开了浮在我心头的阴霾,给了我护士职业价值新的理解; 老人的举动是一股流动的爱,消融了我日积月累的职业冷漠,重聚起我对患者的信心; 是一贴疗伤的药,抚慰了我渐进积累着的伤痛,复苏着我在病房里那份疲沓的热情。 我要说,是患者感动了我,让我在护理这块田地里El夜耕耘且心情欢畅。感谢你,我 的患者!”由此可见, “护士倾情付出、患者感恩回馈”之良性循环正是护士乐 司其职之不竭动力。

(3)营造和谐执业氛围

从概念框架内容可知,团队归属感是护士职业获益的重要内容,此提示护理管理 者应注重组织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医院政策部门应完善公平公正的 岗位竞争机制和薪酬福利体制。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西认为,当个体所获得报酬与其所 付出的努力成正比时,才能使个体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因此,要让护士自觉身 处一个公平的组织环境里,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管理者还可采取外 送护士学习、培训等方式,让护士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从而能够热情投入工作、不断 自我提升。此外,管理者还可定期组织护士集体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工作压力, 还可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团队成员的情感,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相 互信任,提高团队凝聚力。

(4)鼓励挖掘自身潜能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经长期研究得出结论:在心情愉悦且精神振奋的状态 下,个体的潜能、创造力常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个体的身心更健康,更少 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故其成就阈值更高,更具有自信心(97】。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和尊 重护士的职业价值并鼓励其不断发掘内在潜力,指导其觉察、体验工作中的积极改变 和成长,鼓励其相信自身能力可以成功处理、应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帮助护士尝试在 困难的经历中寻找“益处发现”,使护士在工作实践中较多地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既可增加护士的工作成就感,还有益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迸其职业心理健康。

3、对护理教育者的指导意义

(1)启发理性职业认同

既往有些护生因受到一些对护士职业持偏见者说三道四的影响,认为从事护士投 入大而职业回报却很少,产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困惑。护理教育者可从职业投入与职 业获益的视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启发护生理性分析护理工作。如引导护生正确认 识未来职业的发展前景,助其认识护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的就业优势,以及从业后 可为自己和家人握有一份稳定、终身受用的优质医疗资源等诸多获益,从而帮助护生 对职业持恰当认知评价,逐步确认职业角色、形成职业身份。例如,有学者曾在某大 学以大

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为受众开展以“护士职业获益感”为主题的讲座,得到 的普遍反馈是“换个视角发现原来做护士挺不错哩!”95%的听课者都认为从职业获 益视角出发更能认同护士职业。

此外,护生进入临床实践后,可能会因“理想与现实职业目标反差”再次对专业产生动摇,因此临床带教老师应重视继续护生职业认同教育,引导护生体会职业获益。

Watson等【98】的研究结果显示36.23%的护士认为实习阶段是其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 期,29.54%的护士认为实习期带教老师是影响其职业认同发展的重要他人,其影响可 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对于刚进入临床的护生,要尤其注重其带教老

师的挑选,选择职业获益感水平较高、职业认同感强、对工作积极热情的资深护士, 其现身说法的榜样作用势必能引导护生正面、积极地看待护理职业,前瞻性的认识到 从护的诸多优势,从而稳定专业思想,提升职业认同。

(2)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掌握丰富的职业信息是个人职业决策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校期间,老师应提供有 效的职业信息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可向其介绍临床专科护士 发展现况及前景、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护生培养专科兴趣,恰当定 位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于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学生,做好就业推荐工作,提供全面 具体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根据个人特质和岗位需求,实现最佳的“人.职匹配”, 做出理性就业决策。此外,护理教师还可从强化护生价值观入手,使学生懂得职业并 非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从事护士不仅能 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体会到使命感和成就感,更能从患者一声声感谢和一面面锦 旗里感受到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4、对护士个体职业心理健康的指导意义

根据职业获益感的概念框架,护士可通过引导自己从以下几个方面感知职业获 益,进而提高职业认同、缓解职业倦怠水平,促进职业心理健康的发展。

(1)理性社会比较

我国护士时常喜欢将自身职业与关系密切的医生群体相比较,关注医生的收入和 地位,过多地抱怨自身收入少、地位低。但是护士却很少关注临床本科医生就业难的 问题,而同等学历护士的就业形势却相当乐观:医生入职前对职业的投入、入职后承 担的压力与风险均远远高于护士。若护士人群能以“向下社会比较”的认知,把比较 的视角指向一些普通职业人群,便能了解“职业风险和疲溃”绝非护士职业专利,一 些高风险、不稳定、低回报的职业人群职业倦怠隐忧远高于护士。

通过合理的社会比较,护士便会发现从护的诸多优势。例如当其他行业深受金融 危机影响,从业人员随时担心被裁员失业时,护士却能牢牢端住饭碗,享有一份稳定 工作伴随的收入保障;当普通百姓遭遇“看病难”“病急乱投医”等就医困境时,护 士却因握有宝贵、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为自身及亲友提供就医便利和健康指导。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时代快速发展,一些职业萎缩,一些职业兴旺,但“职业无 贵贱,行行出状元”是不变的真理。护理职业的社会需要肯定了其存在的价值,也为 从业者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护士如能正确看待职业,从职业带给 自身的获益出发悦纳并珍惜职业,无疑将助其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减轻职业倦怠。

(2)主动人际适应

护士职业注定了护士每天需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人际适应不良则易导致不 同程度的身心偏差。本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谐的工作团队是护士职业 获益感的重要内容,因此其对于缓减职业倦怠、维护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在工作团 队中,护士应主动与其他护士、医生、药师等团队同事经常交流情感,以达到相互了 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配合默契,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和职业环境。对于服务对 象,护士还需与患者、患者家属等经过有效沟通达成护患“双赢”——既满足患者治 疗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需求,又从患者的回馈中获得了成就感。

(3)寻求社会支持

护士个体寻求亲友、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是“互助共赢原则”的体现,是个体与个 体、个体与团体之间彼此支撑和相互促进的需要。本研究显示,归属于社会支持的亲 友支持在护士职业获益感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支持能保护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维持 个体的良好情绪体验。首先护士应乐于分享自身的医疗资源,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量

为身边的求助者解答医学疑问、提供健康指导。当护士在工作中遭遇压力较大、适应 不良等问题时,则可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倾吐,亲友的理解与宽慰或许能帮助其打开 另一扇窗,从另一个视角看待闯题,困扰身心的烦恼便能迎刃而解。

家人的认同和支持是护士工作的动力之一,因此,护士如能与家人有效沟通,寻 求家人精神和物质的有力支持,便能更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毫无顾虑的投入 工作,相信其职业倦怠等身心健康问题的发生亦能得以有效控制。

(4)设定成长目标

护士职业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成长,在护理岗位的磨练下,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 综合素质都能得以提升。护士的个人成长与发展若能在职业中得以满足,其个人价值 会得到实现与提升,对工作更能产生积极认同,进而有效缓解职业倦怠水平。因此, 护士应根据自身特点,规划职业生涯,设定成长目标,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其职业发展 目标相协调,以达到既满足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要求,又满足自身的职业发展愿望, 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共同受益。

推荐第10篇:积极心理学

心得体会

很庆幸这学期选修的是积极心理学这一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在心理素质这一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本次积极心理学主要学习了性格特征、微笑、赞美、幸福和沟通等等 。接下来我将从这五个方面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点:从第一节课我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性格特征:从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以及自己兴趣拓展对性格特征这一方面的了解,我深刻认识到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是否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到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还会影响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好比家庭,有或者是同学和同事。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乐观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乐观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免疫力;乐观能使人的身体更加健康;乐观的人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乐观的人更容易获得家庭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所以,在我们不断学习和工作时,不能忽视自身的性格特征,而应该要在生活中把自己不断培养和塑造成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第二点:微笑应来自内心。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让我深信微笑是与人交往时拉近距离最好的方法。当你对别人微笑时,其实就在传递一种快乐积极的信号,意味着你对他表示“我很高兴认识你”。对方就会和你产生共鸣,体会到你的快乐,更愿意和你接近。无疑,微笑为你的吸引力加分了。人际交往并不难,只要随时保持微笑,让自己充满热情,别人自然能够与你更加亲近和放松。因此,在我往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努力时刻保持微笑,给自己带来好心情外,也希望能够给别人带来同样的心情。

第三点:赞美。爱听表扬的话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喜欢正性刺激,而不喜欢负性刺激。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善于赞赏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当然,赞美他人并不意味可以毫无顾忌,以下两个原则是要注意的:一是真诚。夸奖别人要出于真心,所夸奖的内容是对方确实具有或即将具有的优良品质和特点,不要让别人感到你言不由衷,另有所图。如夸奖一位身材矮小者长得魁梧恐怕就要出现“拍马屁拍在蹄子上”的情况。二是夸奖的内容应被对方所在意。称赞中年妇女身材苗条,赞扬老年人身体硬朗便很容易引起良好反应,而赞美儿童年轻、青年人牙齿坚硬等却很难有积极效果。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也会使我们自己感到愉快,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因此,人际交往中,适当地赞美他人才能促进我们的人际交往。

第四点: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幸福。首先,我认为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其次,幸福度不仅仅是表现于自身所拥有的一切物质,更应该是当我们自己付出并收获得到的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当今有许多人虽然物质上很充裕,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幸福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没有发现自己过的很幸福,相对于那些山区的人民,残疾的人们,我认为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满足,只有当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我们才能帮助不幸福的人们。还有就是,当我们很自然地去帮助别人时,每一天都会过得很幸福。因此,学习了有关幸福的知识之后我有了新的改变,不再抱着那些自己讨厌也做不到的幸福观了。在审视自己一段时间后我为自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我也遵从了自己的感受,不再强求一些什么,好好地把我自己的幸福,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第五点:沟通是一种技巧。人是群居生物,因此沟通这一技巧是每个人都应该要掌握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清楚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和重要载体。有效的沟通理念,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工作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基本方面。因此,我深刻认识到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沟通时候尊重对方是最基本的,当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听完等。其次,强化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技巧也是良好沟通的条件。所以要不断学习知识,掌握语言技巧,同时也要了解时事,让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避免与别人沟通时无话可讲,使自己处于窘迫境地。

通过以上五点详述自己对此次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我总结如下:现在的我们仍然是学习阶段,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生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同时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积极心理学之后,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自我提升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塑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不断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持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第二,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赞美他人,能够根据场合和对象进行有效地沟通。第三,每天告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有亲爱的家人在身边关心自己,还有几个知心朋友,生活无忧无虑,生活得此足矣。相信只有自己快乐才能带给他人快乐!

第11篇:积极心理学

提供幸福和快乐完全方案:积极心理学

作者:冯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同寻常的。他们没有了父辈们大学毕业后包分配的优厚待遇,铁饭碗已经不复存在;在学校他们要面对来自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压力:走入社会还要面临就业的压力。许多同学还没毕业,就开始为将来的前途感到焦虑和紧张,甚至有的因而罹患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就目前在校学生的种种精神困扰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案例分析。“积极心理学”是哈佛大学学生选修最多的一门课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融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沙哈尔的六大积极主张,本书编者提出了针对中国校园的五大主张,案例真实,分析准确到位,非常贴...

2006年9月13日中午12点41分,一个黑衣杀手持枪闯入加拿大蒙特利尔道森学院,当警方赶到现场时,持枪杀手自杀。据悉,这位杀手叫基姆维尔·吉尔,年仅25岁,是一名网络游戏痴迷者,他最喜欢的电脑游戏是根据1999年美国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制作的“科伦拜恩超级大屠杀”。 基姆维尔·吉尔的黑色外套,“朋克头”装扮,就是科伦拜恩枪击案中两名歹徒的翻版。7年前的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共造成13人死亡,两名歹徒作案后自杀身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杀人游戏的真人模仿秀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不满,进而沉迷网络,每日醉心于网络之中来获得快乐,最后走火入魔,产生心理扭曲,诱发了校园暴力的最终产生!沉迷于网络之中的看似快乐生活的背后,是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以及给他人带来的巨大灾难!

2007年5月13日,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因乳腺癌在深圳去世。据报道,陈晓旭生前一度抑郁,也曾皈依佛门,当事人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她曾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但之后发现事业的成功和物欲的满足并没有给她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长期的抑郁,让她疾病缠身,而我们心中那个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就真的香消玉殒!

除此之外,近来,还时常会看到报纸、网络上提及在校学生抑郁、自杀等等。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都不禁让人感觉内心戚戚,很久难以平复,为那些学生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很难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些风华正茂的学子们痛苦不堪,难以自拔,甚至想要放弃或剥夺自己和他人宝贵的生命?这的确应该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需要深思的问题,更是心理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有机会接触一些大学生或是中学生的时候,很喜欢和他们谈论一些关于人生的话题,想知道在他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他们所向往的生活又是怎样。虽然处在相似的生存环境中,学生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却大相径庭。

“我的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学习,考所好大学,以后找个好的工作。”

“我希望以后能挣大钱,有很多钱才能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让家人过得幸福。”

“我觉得不论在哪儿生活都很痛苦,也许我可以躲到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去生活。”

“我讨厌学习,我想早些工作,那样就可以摆脱痛苦的学习生活。”

令人惊讶的是,众多的答案中,反映能够享受生活乐趣的人并不多。在“挨过苦”的大人眼中,现在的大中学生,大多生活不愁吃穿,无忧无虑,只要认真学习就好,应该非常幸福,但是在他们自己的眼中,答案却远不是这么简单。曾在网络上看到,华师大附属中学高一年级的几名学生对本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个“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0~100分的幸福感自评中,有六成学生给了自己80分以下,而他们最不满意的方面是“自己”。

另一项对大学生生活满意感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们对生活非常满意的占0%,满意的占6.8%,稍微满意的占16.2%,态度模糊不清楚的占7.1%,稍微不满意的占29.6%,不满意的占30%,非常不满意的占10.4%。上述数据也表明有30%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而有接近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较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不论是对中学生还是对大学生的调查与了解,都显示出同样的一种特点,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结果的确是与人们的期望背道而驰的。如果父母们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让孩子可以衣食无忧地享受学习生活,而现实却告诉我们,那些孩子们在享受这种物质生活的时候其实并不幸福,父母们又该做何选择呢?学生们以为只要学习好就会有好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学习的佼佼者们未能如愿以偿,而那些学习上总是落于人后的学生们无论怎样努力也做不到“笨鸟先飞”的时候,他们又该做何选择呢?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困难、挫折的考验,有时会对生活感到厌倦,甚至感到痛苦。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很多人会时常感受到低落情绪的困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负面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吞噬人们对幸福的感受。

珍妮从小到大一直是班里的优秀生,父母总是以她为荣,对她的要求也总是很严,为她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为了让她有好的学习环境,父母也以身作则,连说话都会小心谨慎,督促她尽快学习。珍妮时常会很困惑,为什么其他孩子都可以轻松快乐地玩耍,而父母却这样对自己?于是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汤姆是某名校大一的学生,原以为到了18岁,应该可以轻松地享受生活,但是他意识到自己错了。每当他和别人共处时,他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总是不合拍:他想看书的时候同学们却抱着啤酒神侃,他想睡觉的时候他们却兴致高昂地玩游戏。有时候他总是想不明白,觉得周围每一个人都瞧不起他,想方设法地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候他甚至会觉得自己真是个可怜虫,为什么幸福的生活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上大学以来,劳拉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每次父母看到她,就觉得心疼,以为是离开家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其实,疼爱她的父母并不知道劳拉内心深处的痛苦:她总是觉得自己很胖,加上个头儿又高,和其他女生走在一起,总觉得不自在。别的女生都苗条纤细,而自己却那么丑陋,所以她尽量少吃东西,希望可以变得瘦一些,好看一些,但是美食的诱惑又是那么地难以抵制。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总是在吞噬着她,令她痛苦不堪。

以上几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几个侧面,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感到内心的痛苦与无助。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某一方面体会的快乐太少,那么与之相关的活动便会变成很痛苦的事情。那是因为快乐是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要在学习与成长中体会到快乐,我们才会继续下去,才会产生出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机。当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快乐正在一点点耗尽,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也在一点点枯萎。

你呢,你的生活幸福吗?幸福是主观的,现在让我们来测一测我们的主观幸福感吧。 主观幸福感问卷

指导语:下面列举了很多简短的题目,请你仔细阅读每个题目,然后判断该题所描述的情况与你的真实情形是否相符。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有点符合”,4代表“大都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计分方式:

1、

3、

4、

7、

8、

11、

13、

14、

16、20、

23、

26、

29、

31、

32、36是反向题,需要反向计分,反向计分方法为,选择1则计为5分,2计为4分,3计为3,4计为2分,5计为1分。其他题目为正向计分。选择几就计为几分。然后将所有分数相加得到你的主观幸福感的总分。

对总分的解释:

非常不幸福(37~105):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如: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自我接受、自我健康、财富、形象等)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室友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师生关系等)与他人比较起来处于较低的地位,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很大,认为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很不完美,而且这种状况难以改变。情绪不稳定,极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比较不幸福(106~125):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关系与他人比较起来处于较低的地位,和自己的理想差距较大,认为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不太完美,努力寻求改变,但是效果不佳。情绪不稳定,比较容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有点幸福(126~145):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关系与他人比较起来没有优越感,和自己的理想差距有点差距,有时可能情绪不太稳定,对自己的评价波动性较大,希望自己的生活状况能够有所改变。既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又能体验到消极的情绪。

比较幸福(146~161):认为自己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关系与他人比较起来处于相对较高的地位,虽然和自己的理想有一定差距,但是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比较完美,情绪状态比较稳定,很容易体验到积极情绪。

非常幸福(162~185):有强烈的幸福体验,非常认可自己的生存状态,对自己有一个非常客观的评价,也许他们在别人的眼中并不是特别幸福,但是这些人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从平凡的生活中用心体会到幸福的存在。情绪状态稳定,积极乐观。 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通向快乐之门,帮助我们找回获得快乐的密码?

面对成长的种种困惑,学生们自身的力量是很有限的,而学校、家庭能为学生们提供的帮助也是差强人意。在学校和家庭的生活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在学校和家庭里都在发生着什么。学校,作为学生们受教育的场所,由于它特定的教学目标,把目光主要放在了学生的学绩表现等方面,至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是否心情愉悦,是否承担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是否有健康的同伴关系却是无暇顾及的,在中国尤其如此。在学习阶段或社会生活中,我们都在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家庭本应作为我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系统。然而,事实却是,当我们进入青春期,便开始了与父母“争夺自主权利”的斗争。不论这种斗争是彰显于外的,还是隐藏于内心的,我们都在尝试着脱离父母的束缚,实现自我的成长。步入成年期后,我们更需要尽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寻求人生的意义,适应社会的挑战。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努力证明自己的成熟的同时,也更需要外界的帮助;我们既希望证明自己的独立能力,同时也会留恋父母的呵护。这让我们与父母的距离在忽远忽近间摇摆,父母们如果缺乏对这个阶段孩子的了解,缺乏有效的交流方法,即使他们很想能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理的困境,也往往会适得其反。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专业支持系统的心理学工作者,我们也很想能从我们的“百宝箱”中搜寻到一个完美的工具,易于理解,安全有效,能够成为人们面对成长中的心理困境时的好帮手,成为人们的快乐加油站,但这的确很难。经过一番筛选,最后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了“积极心理学”——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工具”上,它已在国外吹起了一阵强劲的旋风,给无数的人带来了欢乐和幸福。现在,我们把积极心理学引入到中国,希望能够对更多的人有所启发。

在我们认识那个独特的工具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我的“百宝箱”。我很想知道你对心理学知道多少。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尽管心理学早已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我还是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

“心理学是研究神经病人的学问。”

“心理学好像和算命差不多,心理学家会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

“心理学应该不研究小孩子吧,小孩儿又没有什么心理问题。”

“心理学应该就是做心理咨询吧,有问题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

对于心理学的误解,和心理学的发展一直是同步前进的,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的确如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真正被人们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对待,只是一百多年前(1879年)的事,但它的发展却是很迅速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吧。对于心理学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说,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又研究动物的心理,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是一门以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心理学发展的120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心理学应该研究什么?意识还是行为?心理学应该为哪些人服务?是普通的人群,还是异常人群?等等。这些问题一度困扰着心理学家们,他们探索答案,部分人各执己见,于是有了学派纷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学科的壮大,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在不断变迁。

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多年的临床分析,提出其精神分析学说。他认为:我们的一生几乎被幼年期的发展状况所决定,这一时期的创伤经历将会伴随我们一生,严重的创伤还会形成神经症或变态人格。我们的心理由意识和潜意识组成,意识如同冰山一角,只是我们心理的很小的一部份,而潜意识则主宰我们大部分的日常活动,但是我们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它偶尔会以口误、笔误或梦境的方式表达。我们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就是潜意识中的欲望,如食、色,甚至是乱伦;超我是处于意识层面的道德规范和理想;本我和超我之间总是处于矛盾的状态,而自我则负责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当自我不能调节这种矛盾时,就会引发神经症。

而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就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的总和。外界给与我们一个刺激,我们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面对同样的刺激,我们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这些不同的反应方式的总和就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华生的经典名言就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适合的环境,我会随机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商人等,不管他们的天赋、才能、种族如何。所以在行为主义者的眼中,人的心理是后天习得的,包括我们性格的形成以及规则的习得等正常心理,也包括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人的心理是环境的产物。

由此可见,这两个流派对人性的看法带有很浓的消极被动的色彩——不论是“三岁看到老”的早期决定论还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论。但是,人类真的是如此地被动消极吗?有部分心理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并开始了对人类心理中积极的方面进行研究。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Terman开始了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的研究。同一时期,荣格也展开了对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种早期的对人类积极心理的探索。二战期间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原因,找到治疗和缓解的办法,来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病患。心理学再次披上了“白大褂”,她的任务就是找出人类心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而之前对积极心理的探索似乎被心理学家们遗忘了。后来,到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一批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类自由、健康的成长,认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当是给予普通人群积极的关怀和爱护,帮助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种积极的论调给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们对心理活动中积极一面的重视,对现代的心理学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流派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之外的第三势力。

但是,正如塞里格曼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人们更关注战后的心理问题的治愈和解决,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并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他们主要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和实证根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几十年后,战争的硝烟已经逐渐消散,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拥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好的物质享受、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娱乐。照理说,人们应该比过去更加幸福,可事实却刚刚相反,他们有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多人焦虑、抑郁,感到生活不幸福。在20世纪末的10年研究中,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心理疾患的预防,研究者们发现,人类的一些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勇气、乐观、信仰、希望等,对于抵御心理疾患起了很大的缓冲作用,因此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并探索如何增强年轻人这些品质,帮助人们不断发展自己,从而在根本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这样,心理学的研究就会更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父亲在自己屋前的花园里割草,他的小女儿尼奇在一边玩着。这位父亲是一个做事很认真、很专注的人,即使在他割草的时候也是如此。他的女儿则显得天真活泼,她在父亲的身边又唱又跳,还不时地把父亲割下的草抛向天空。父亲对女儿尼奇的行为不耐烦了,于是对着尼奇大声地训斥了一声。

尼奇一声不响地走开了,可不久她又回到花园,并且一本正经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和你谈谈。”

“可以呀,尼奇。”爸爸回答说。

“爸爸,你还记得我在过5岁生日之前的情况吗?你常说我在3岁到5岁之间是一个经常爱抱怨和哭诉的人,那时的我经常要对许多事抱怨和哭诉,也不管这些事是要紧的还是无关紧要的。但当我过了5岁的生日后,我就下决心不再就任何事对任何人抱怨和哭诉了,这是我长这么大做过的最难的一件事。不过我发现,当我不再抱怨和哭诉时,你也会停止对我吼叫和训斥。”

女儿尼奇的这番话使这位父亲非常吃惊,他没想到自己小小的女儿居然明白如此深奥的道理——停止抱怨,积极生活。他开始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对女儿、对生活、对职业的态度和行为,并得出如下的结论:首先,他觉得抚养孩子并不是一味地呵斥和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心,要多与孩子交流孩子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并对孩子的这种积极的力量进行培养和鼓励,惟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克服自己的缺点,并取得进步。其次,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待改进,因为他总是生活在消极的阴影里,总是用消极的方式去对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他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幸与不公,抱怨、挑剔他人的不足,因而让他的生活很不开心,也许换一种积极的方式去对待生活、对待他人,自己的生活状态会有所改善。再次,女儿尼奇的这番话还使他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了新的认识。这位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这之前,他与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一样,关注的是人类消极的心理——心理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案等,但是,作为一位父亲,他应当去发现子女的积极力量和品质,相信子女们具有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是否也应当去挖掘和发现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力量呢?于是,他开始转变自己研究的方向,尝试着研究人类心理中积极的方面,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这位父亲就是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塞里格曼。正是女儿尼奇的一番话,塞里格曼开始构想发起一场新的心理学运动——一种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的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运动。1996年塞里格曼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以后,便开始利用他的影响到处呼吁开展积极心理学运动,并把创建积极心理学看作自己在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任期中最重要的使命之一。2000年,塞里格曼与契克岑特米哈伊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在了解积极心理学之前,让我们先通过下面的这则小故事看看在积极心理学中所提的“积极”有着怎样的含义。

有一个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花圃里五颜六色的花。一天,不知从哪儿跑来两只小猫,在花圃里追赶嬉闹,等园丁发现的时候,一半的花已经被摧残得花叶凋零。园丁生气极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抱着头叫道:“你们把我一半的花都毁掉了。”一个过路的小男孩看到这一幕,劝说园丁:“你瞧,还有一半花儿仍然开得那么鲜艳。”

这个小故事已经向我们展示了积极者与消极者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解释。“积极”(positive)一词源自拉丁文字“positum”,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因而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既包括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而当代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一般是指“正向的”或“主动的”含义。

上面故事中的小孩儿是积极的,他看到的是花圃中仍然活着的那一半花,而消极的园丁却只能注意到花圃中败落的那一半花。当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你的心态显然就不同。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鲜花被摧毁的时候,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看到花圃中剩下的那一半还在盛开的花。可是,为什么人们会有截然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每一个人的活动其实都是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应对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一方面,如果我们平时总是主动用积极的行为来应对面临的问题,就会形成具有积极性质的应对系统,一旦形成积极性质的应对系统之后,这个系统反过来会促使我们在今后采取更多的积极行为。而如果我们平时总是主动用消极行为来应对面临的问题,就会形成具有消极特性的应对系统,消极特性的应对系统又会促使我们在今后采取更多的消极行为。另一方面,每个人应对问题的方式背后一定存在一个与之相应的情感支持系统,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体验过爱、安全或胜任等,他就很难产生或保持一种积极的应对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正是某种情感在支撑着我们的应对问题的模式。

四、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香港学者将其译为“正面心理学”,台湾的学者则译为“正向心理学”,而“积极心理学”是我们大陆的一种普遍译法。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群,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探索人类幸福和快乐的奥秘,并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和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由于积极心理学倡导者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由于积极心理学本身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投入到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当中,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鼓励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壮大。

积极心理学一出现,就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1999年,Templetion 基金会设立“Templetion积极心理学奖”,奖金总额共计20万美元,第一名的奖金达10万美元,以鼓励那些40岁以下,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心理学家;2000年1月和3月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American Psychologist)相继推出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刊;一些知名的大学成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其中,宾西法尼亚大学还将成为第一个积极心理学学位授予点;每年一度的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于十月的第一个周末在华盛顿召开。积极心理学在欧洲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积极心理学手册》等大批积极心理学读物;2004年7月,欧洲积极心理学会议在意大利的米兰举行。

而在亚洲,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就我国而言,逐步开始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和论文逐渐增多,相关的书籍也相继问世。200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成为会上15个重要探讨主题之一。

也许,读到这里,你对积极心理学有了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但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学家们都在做什么呢?或者,他们已经作出了什么贡献呢?我们已经知道积极心理学家对人类持积极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现在,我们一起去解读这些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家的使命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认为,心理学家有三个使命:治疗精神疾患,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由于心理学界过去重视对于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很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而积极心理学家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积极心理的研究,来指导人们获得成功和幸福,更加自由、快乐地生活。 2000年,塞里格曼和契克岑特米哈伊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指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有三个方面:1.积极经验,如快乐,主观幸福感等;2.积极特质,如智慧、创造力、美德等;3.积极环境,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家庭等环境因素对个体潜能发挥的影响作用。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2.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获得这些品质的原因,以及这些品质对个体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影响作用。

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如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乐于助人、有礼貌、宽容),以及有利于个体形成这些美德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一)积极经验

积极经验,主要是指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如主观幸福感、快乐等,目前,积极心理学家在这个领域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马甜语,2006):

1.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态满意程度的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有3个部分组成: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心情愉悦,充满爱和关怀,很少失望、沮丧,则说明我们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或许你已经从前文的主观幸福感问卷中,发现了端倪)。

积极心理学家们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非常感兴趣,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我们生活中的事件,如升职、升学、结婚、亲人逝世等,对我们的主观幸福感会有影响。其中,中年期丧偶对人们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它会极大地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其他的生活事件,似乎存在一个有效期——只有近三个月内发生的生活事件会影响我们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家们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女性经历的琐细的小事件(如收到小礼物等等)会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生活事件的整体影响。这与我们的常识相符:女性似乎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她们更容易觉察到生活中的小事情,并受这些小事情的影响。此外,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当个体具有稳定的情绪、较高人际信任时,会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2.快乐的研究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贫困的国家,人们的快乐程度与收入水平有较大相关;而在富裕的发达国家,个人的快乐程度与收入水平相关甚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快乐的人比不快乐的人更容易觉察到周围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拥有更加亲密的人际关系——更多更好的朋友和甜蜜美满的婚姻。

D.M.Bu提出了如何快乐的小方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发展亲密友谊;选择一个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性格特征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为自己设定一定的目标,包括长期和短期的目标,目标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快乐。

3.积极经验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快乐等积极主观体验的同时,积极心理学家们对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他们发现:在面对压力时,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而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病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更容易康复。

(二)积极特质

积极特质也就是在个体层面上的一种积极人格特质。如乐观、创造性、智慧、自我控制等。而目前心理学家们在积极特质领域中研究主要集中在乐观方面,下面为大家作一些介绍和说明:

乐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积极事件的期望——认为好的事情更容易发生(Leif,2000),并且还是一种对事件的积极的解释风格(塞里格曼称之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即:将坏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将好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如: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及聪明才智,而不是运气等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比如将考试失败归因于题目难度太高,而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等等。

心理学家们对癌症患者的研究发现,病情相同的情况下,乐观的、自我控制的患者在得知病情后,会继续积极地工作、生活,且更为长寿,更容易康复。有研究者(Suzanne,2003)进一步研究了乐观对癌症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发现乐观者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症后,会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应对策略来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生活和工作,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抵御疾病及其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患者对康复的期望,增强其身体免疫力。

此外,研究者(Schweizer,2001)还发现,乐观者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其抑郁水平较低。而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乐观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由上可知,乐观不仅能增进我们的身体健康,还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

(三)积极环境

个体的发展,既受个体个人特征的影响,也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因此在研究个体的心理时,总是要将个体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中,个人的积极体验、积极的心理品质总是受到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积极的环境是指影响个体积极品质形成及其潜能发挥的家庭、学校、社区、大众媒体等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学家们围绕积极环境,作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富裕的、提供更多支持和鼓励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儿童;合理的社会规范会?进个体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如公益事业等负有责任。社会责任感较高的人,会主动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和选举等,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等)的形成。 如果说塞里格曼等心理学家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的奠基人和研究者,那么本—沙哈尔则是这些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传授者和应用者。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沙哈尔的基本情况。

本一沙哈尔,美国人,22岁时到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和哲学。本科毕业后,作为哈佛大学最优秀的三个学生之一,被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教育学。工作两年后,也就是在他29岁时,回到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他讲授的课程包括:“积极心理学”和“领导心理学”。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打败了历来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原理”,成为最受哈佛学子欢迎的课程——哈佛大学中有20%的学生选修此课,也就是说,每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人选修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创下了哈佛大学历年来听课率最高的历史记录。并且,有23%的听课者向教学委员会反馈,这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因此,本一沙哈尔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在美国为500强企业的领袖及高层管理者培训,其课程因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除了在美国被公认成功外,1995至今,他为英国、罗马尼亚、以色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多家企业进行数百场讲座,大获赞誉。2007年1月本—沙哈尔应邀来京授课,并在北京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专场讲座。在清华的演讲后,一位清华学生说,“今晚对积极心理学的感受,正如泰勒先生第一张幻灯片上所说——一生至少一次,一次改变一生”。

本—沙哈尔根据自己多年的专业学习、亲身经历以及培训和授课经验,总结出了关于幸福和快乐的六点秘诀:

一、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

二、快乐需要意义;

三、头脑说了算;

四、身体很重要;

五、越简单越好;

六、感激要说出来。

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秘诀,让我们更快乐吧!

从我们诞生——脱离母体,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不断地探索自我。

还是婴孩的时候,我们用我们的手、脚还有嘴唇去感受一切,我们发现啃咬自己手指和啃咬母亲手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咬自己的时候,不但嘴唇有感觉,手指也会痛。通过千万次这样的尝试和探索,我们逐渐区分出了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世界。

慢慢地,我们开始长大,我们开始被告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是被人喜欢的,哪些地方是不被喜欢的。慢慢地,我们开始压抑、隐藏掉这些错误和“不该”,按照别人期望的方式来表现。我们心中逐渐有了自己的形象,它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大多时候,我们都很了解自己。但是,当我们愤怒、嫉妒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很惊讶:我为什么会这样?一点都不可爱!

现在,请抛下这些是非道德标准,跟随我们的脚步来重新探索: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并且接受全部的自己,爱上全部的自己。

一、我是怎样的人?

(一)一个小测试——帮助你了解自己

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小测试,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首先,在下面的写出20句“我是怎样的人”。请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出你的个人风格的语句,如:我是个开朗/忧郁„„的人,避免籍贯、性别等描述。这可能要花些时间和精力,但是认真填写之后,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1.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6.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7.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8.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9.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0.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1.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2.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3.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4.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5.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6.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7.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8.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9.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0.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然后将你填写的20项作下列归类:

a.身体状况(即体貌特征,如年龄、身高、体形、长相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性格(如:乐观、主动、随和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能力(如:口才、文采、记忆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情绪状态(如:痛苦、开心)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人际关系(如:受欢迎的、乐于助人的、害羞的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评估一下自己的描述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如:“我是一个悲观的人”就表示否定,相反,“我是一个聪明的人”,则表示肯定。肯定的描述记+1分,否定的描述记-1分,将所有的项目得分加起来,得到一个总分。如果总分大于零,则表示,你对目前的自己还比较满意;如果,总分小于零,则表示,你对目前的自己还不满意。

(二)“我”的构成

在做上面的小测试的时候,是否发现,很难写出那20个“我”呢?那么,什么是我?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你还存有疑问的话,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1.生理的我

?生理的我包括:我的长相、身材等。

(1)长相

长相包括我们的五官、皮肤等。

我长得好看吗?

我的眼睛长得怎么样?是大是小?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我的皮肤是什么颜色?

我的牙齿如何,整齐吗?

„„

(2)身材

我身高多少?体重多少?

我矮吗?我胖吗?

我的身材是否匀称?

(3)身体素质

我的体力如何?我跑得快吗?

我的身体协调能力如何?

2.心理的我

心理的我包括:性格、能力、情绪状态等。

(1)性格

我开朗吗?乐观吗?

我是积极主动还是比较被动?

我是谨慎还是草率呢?

(2)能力

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

我的计算能力如何?

我记性好吗?

除此之外,还有创造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

(3)情绪状态

我开心吗?幸福吗?

我精神愉悦还是比较消沉?

3.社会的我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等)中;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又形成一部分的自我,这就是“社会我”,主要指我们的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能力等。

(1)道德品质

我乐于助人吗?

我诚实吗?

(2)人际交往能力

我善于交际吗?

我受人欢迎吗?

二、自我接纳

做了上面的测试之后,是否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呢?那么,有哪些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不喜欢的?哪些是你接纳的,哪些是你不接纳的呢?

* 你能接纳自己的体貌吗?如自己的相貌、身高、体重等?

* 你能接纳自己的现状吗?如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学习成绩等?

* 你能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吗?如开朗、乐观或内向、孤傲等性格?

* 你能接纳自己的情绪体验吗?包括正性情绪(开心、惊喜等)和负性情绪(焦虑、悲伤等)?

我想大家可能对自身的积极方面,如高挑的身材、优异的学习成绩、开朗的性格、愉快的心情,都是乐于接受的;而对于自身的消极方面,如平凡的相貌、贫穷的家庭、害羞的性格、抑郁的情绪,则几乎没有人愿意接受。

不接纳自己的人常常会有某种程度的自我否认和自我排斥。例如,一个女大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因为我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所以刚入学时,我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楚,我责怪自己,为什么平时没有多努力一些,考场上没有发挥得更好一点。我甚至觉得在这个学校里一点前途都没有了。这种矛盾与痛楚折磨了我许久。

但是,这个女孩后来认识到了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有自信,带着那么多对自己的不满和拒绝,是不能成长的。所以,她后来谈到:

我当时想,无论怎样,我都不要再苛求自己,要学会包容,学会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现在我已经停止了否认和逃避自己的负性情绪,变得自尊和自爱。同时也更加自信了,我又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的确,自我接纳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敢正视,对自己有那么多的不满与失望,甚至是否定和拒绝,那他怎么能引导自己成长?所以,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停止苛刻的要求自己,不去无端忧虑和自责,做到自我接纳,接纳全部的自己。

(一)自我接纳的概念及意义

那么什么是自我接纳呢?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即能够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一个人,如果能够清楚地认知自己、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进而采取有效的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最终取得成功;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身的评价并不稳定,时而自卑,时而自负,就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就说明他没有明显的自卑心理,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心理上比较平衡,他们采取的自我防御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

(二)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那如何才能做到自我接纳呢?根据在咨询过程中的经验,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大家有效地实现自我接纳。

1.正视自己的缺点

不论自认为有多少缺点和不足,做了多少傻事、坏事或蠢事,从现在起,都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责备,要学习为自己辩护,维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如果一个人能够正视并且接纳自己的弱点,那就意味着他不但正确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也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这可以使我们不把时间浪费在自责和沮丧上,而是集中精力去发掘自己的优势,或者增强自身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

2.正视自己的负性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负性情绪,如:嫉妒、恐惧、紧张、生气、愤怒„„如果我们产生了负性情绪,不要去压抑、否认或掩饰它,更不要责备自己,苛求自己。要先坦然地承认并且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不论它是沮丧、愤怒、焦虑还是敌意。

因为负性情绪就是生命中合情合理的部分,例如,不小心扭伤了脚,我们会感到疼痛;孩子夭折,我们会感到痛苦;当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感觉恐惧;有人离开时,我们会感觉悲伤,这就是生活,是合情合理的痛苦。基本的人类情绪,如恐惧、愤怒、悲痛等,自有他们重要的存在目的:它们保护我们,提醒我们对现状要有所警觉,恐惧驱使我们对潜在的危险格外小心谨慎,愤怒激起我们的勇气,悲痛促使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它们是促使我们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成绩差而沮丧,他就不会想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不为和别人的矛盾而苦恼,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需要调节。所以,不要怕产生负性情绪,也不要否认或逃避,要首先接纳它,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引起负性情绪的问题。

有位同学谈起曾经困扰她很久的一件事:她上初中时,外婆病重,她每周都去看望外婆。有一个周末,她因为作业实在太多,没有去看外婆,打算下周多陪老人家一会儿。没想到,外婆就在那周去世了。“这么年,她一直都不能原谅自己,这件事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自己的父母忙于工作,从小就是被外婆照顾,可是连外婆病重自己都没有去看望,也没有见到外婆最后一面。可是,接受关于自我接纳的训练后,她好像一下子就想通了。她觉得:“既然再怎样自责都无济于事,那么我就争取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重要的还是做好现在。其实从那以后,我只要有空就会在家陪伴父母,或者去看奶奶。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3.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无条件的接纳是心理咨询中以“人为中心”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强调咨询师应该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接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无条件地积极接纳自己。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种种有条件的限制,或者父母、学校严格的管束,致使很多人以为只有具备某种条件,如漂亮的外表、优秀的学习成绩、过人的专长、出色的业绩等等,才能获得被自己和他人接纳的资格,于是,很多人背上了自卑的包袱。由于曾经被他人挑剔,也就逐渐习惯于用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无法接纳自己。在这里,我们提倡的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就是,不管我们外表如何——美丽,平凡,甚至是丑陋,不管我们能力如何——过人,平庸还是低人一等,不管我们性格如何——被人喜欢的,不被人喜欢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所有这些构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我。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接受这样的自己,不带批判,没有是非对错。

三、自我接纳≠止步不前

自我接纳是构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特质。但有些人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自我接纳岂不变成固步自封了?自我接纳会不会导致自暴自弃?这是很多人对自我接纳存在的一种误区,担心自我接纳会使自己不思进取,甚至认为自我接纳等于自暴自弃。存在这种误区的原因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我们善于自责,不善于接纳,习惯于追究自己的不足,也逐渐学会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

其实,进取心有两种,一种是避免遭受失败,一种是追求自我成长。不接纳自己的人,因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怀疑,所以很难鼓起勇气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即使在别人看来,这种要求是他可以达到的,所以这种人的进取心更多地用在了避免失败上。导致的结果是,他无法取得建设性的进展,能够做到的仅仅是避免遭受失败。而对于接纳自我的人来说,仅局限于自我接纳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很多贫困的人能够接受贫困,却不能改变贫困一样,接纳自我之后,还应学会自我成长。接纳自我的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对自己的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他们才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为自己制订出建设性的成长计划,从而使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向成功之路。

因此,全面地认识自己、真诚地接纳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好像突然变得美丽、自信起来,周围的一切也更加的清新,原来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可爱之处。所以,只要拥有一个包容的心,爱上自己不难。爱自己、爱生活、爱我们身边美好的事物,你的世界从此与众不同!

沉迷于游戏,也许会很快乐;极限的体验,也许会很快乐。但这些都是虚幻的快乐,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快乐。我们参加的活动或从事的工作,不仅应该于己有益,让自己快乐,而且最好对别人,对社会也有帮助。

一、快乐的泡影

(一) 虚幻的快乐

对于我们大学生朋友来说,使用网络既可以获得各种最新信息,又可以与朋友们保持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而且必要的,可是,如果翻看每天的报纸和杂志,你会常常看到这个名词:网络成瘾。那么什么是网络成瘾呢?为什么有的人会网络成瘾,而有的人不会呢?网络成瘾,顾名思义,就是对于网络的使用已经到了沉迷和无法自拔的地步,已经背离了我们使用网络的初衷。

一份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很多青年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荒废学业,疏远朋友,却还津津乐道为“快乐网游”、“生活的忘忧草”。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青年学生在人生的大好阶段,不好好把握现实的美好生活,而沉迷于这种虚幻的网络之中呢?他们真的是快乐的吗?就此,一些研究者进对网络成瘾者进行了访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回答吧。

“上网的时候,我真的很快乐,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任何样子。可是,下了网之后,一切都照旧,我还是我,既不帅气也不出色,我感到更痛苦,于是只好再去上网。”

“在网络中,我可以拥有一切,拥有房子、车子和漂亮‘美眉’,所以网络让我很快乐。可是现实中我却什么都没有。”

“我觉得总上网很不好,我的学习都荒废了,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我觉得活着特别累,压力好大,只有在网上我才无忧无虑。”

“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中我总是不能和别人很好地交流,我感到很孤单,可是在网上我有很多的朋友,我们每天都聊天,而且彼此感觉都很好,我很快乐。”

„„

看了以上的回答,估计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网络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吧。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虚幻和不真实性,这些网络成瘾者往往生活中过得并不开心,或者是因为缺少朋友、感到孤寂,或者是因为压力过大,还或者是生活中的许多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他们逃避和躲藏的一种方法。也许,一时的快乐是有的,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我们难道能每天生活在网络之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再来看看那些网络成瘾的后果是什么样的。

数据显示,2005年在全国犯罪的总人数中,青少年占了87%,而这87%之中竟然有70%左右是因为上网成瘾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此外,一些关于网络成瘾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一大二学生在网吧连续玩了几十个小时的游戏之后,忽然出现头疼、两眼发黑等状态,继而倒地昏迷,后经医院诊断后,其为“过度上网导致视网膜疲劳和低血糖症”;而某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在过度上网后导致狂想症,而造成杀死二人、重伤五人的惨剧。

看了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件之后,我们还能说,沉迷于网络的人是快乐的吗?这些快乐只是一种暂时的快感,如果你想在沉迷之中寻找快乐,那么估计你寻找到的只能是更多的痛苦和绝望。

可见,沉迷于网络之中,并不能带来长久和真正的快乐。那些快乐,就像我们童年时候所吹的肥皂泡泡,虽然美丽,虽然五彩缤纷,但是却一触即破,只是一种快乐的泡影。

网络如此,任何不健康的沉迷都是这样。那些让我们感觉快乐的事情并非都是真正的快乐,有时候空虚和沉醉会穿上快乐的外衣来欺骗我们。

凯瑟琳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孩子,刚入学的时候,还被系里的男生誉为“系花”,大家都说她像一朵美丽的莲花,清纯而淡雅,她也是那样的快乐,每天无忧无虑,事事顺心。可是,到了大三的时候,这朵美丽的莲花却变得忧郁起来,整个人都明显地瘦了下去,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还常常和别人吵架,再也不像原来的她了。原来,这个变化是由于凯瑟琳的恋爱。按理说,恋爱中的女孩子该是娇柔、妩媚、更有青春活力的,为什么凯瑟琳会这样呢?凯瑟琳的恋爱从大二的一次party开始,那晚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叫罗伯特的男人,说是某公司的老总,正需要一个大学生帮助做一些兼职翻译,问凯瑟琳愿不愿做。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于是凯瑟琳高兴地接受了。没想到,就是那次相识,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不久,罗伯特就表现出了对凯瑟琳特别的好感,总是请她吃饭,给她送各种各样的小礼物。而凯瑟琳,也被罗伯特的幽默和帅气所吸引,于是两人相爱了。凯瑟琳的脸上每天都挂满开心的笑容。但是好景不长,凯瑟琳后来才知道,罗伯特已经结婚。知道之后,凯瑟琳几次想离开罗伯特,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每次的离开都是更加?想念、痛苦和空虚,只有和他在一起时心里才踏实,才拥有短暂的快乐。可是每次清醒的时候,她却又加倍的自责和难过。她说,只有罗伯特才能带给他快乐,可是这个快乐却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抓也抓不住。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苦苦的单恋、找不到出口的三角恋,这样的爱情,在体验的时候,也许真的可以带来一些快乐,但是这短暂的快乐带给人的却是长久的痛苦,就如毒酒一般,喝着醉人,长此以往却让会让其衣带渐宽,容颜憔悴。所以这样的快乐,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佛家最忌执着,也许坚持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是过于执著却常常让人无法做到坦然自如,反而失去自我。爱情如此,事事如此。

(二) 透支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如果细细地想想,估计你会摇头说“不”,快乐不像信用卡,可以在没有的时候还继续地刷,即便能够那样,恐怕也会得不偿失。快乐,是不能透支的。因为,首先,这样的快乐有些勉强;其次,这样的快乐常常让人有些如履薄冰,很怕一不小心应了古人的那句老话:乐极生悲。也许在拥有这些快乐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即使什么都没有也不在乎,然而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看周围是不是已经危机四伏了。正如我们前面说的网络成瘾的学生们,在他们遨游网络世界的时候,其实已经忽视甚至伤害了身边最美好的感情:那些爱着他们的亲人和朋友的感情。而他们的快乐也在网络上早已透支光了,到了现实中只是更加迷失自我、没有方向。

此外,许多青年学生们,由于年轻气盛、爱走极端,往往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时也会出现透支的快乐。

初尝恋爱滋味的乔安娜每天快乐的像只小鸟,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散发着快乐的气息。以前,曾经无数次地憧憬过爱情,却从没想到恋爱会这样的快乐。见到恋人时,她总会情不自禁地微笑;无论是等待、见面,甚至思念都有了一丝与众不同的感觉,她认为自己找到了世界上最理解、最爱她的人,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总是下课后约会,后来慢慢地发展到似乎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乔安娜觉得自己太快乐了,这种快乐让她想把时间定格,只定在两人相聚的时刻,于是她开始偶尔逃课去见男朋友,最后发展到两个人搬到一起住,每天朝夕相处。她的父母和朋友多次劝她,希望她不要荒废自己的学业。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乔安娜认为这些人都不理解她,阻碍了她寻找快乐,于是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最长的一次竟然两周没去上课。期末的时候,乔安娜因为挂了门课程而被退学。而这时,她的爱情也出现了危机,男友由于她整天要求黏着在一起有些厌烦,对她也没有原来那样疼爱。这些痛苦,似乎一瞬间同时向乔安娜涌来,她无法忍受男友的改变,也不能接受学校的处分,面对这些,单纯的乔安娜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对待——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可见,快乐虽好,却是不能过度的。乐极生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我们最初的目的是寻找快乐,但如果不懂得如何储存和保持快乐,因为一时的快乐而抛弃了所有其他一切的事情,那么快乐会很快地被透支,我们也会因为不小心误入歧途,被那些虚幻的美景蒙蔽双眼,而最终让快乐离我们而去。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这样的快乐是人生路上的羁绊,是一种的生命和自我的浪费,我们要寻找的快乐是真实的,有意义的。

沉迷于游戏,也许会很快乐;极限的体验,也许会很快乐。但这些都是虚幻的快乐,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快乐。我们参加的活动或从事的工作,不仅应该于己有益,让自己快乐,而且最好对别人,对社会也有帮助。

一、快乐的泡影

(一) 虚幻的快乐

对于我们大学生朋友来说,使用网络既可以获得各种最新信息,又可以与朋友们保持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而且必要的,可是,如果翻看每天的报纸和杂志,你会常常看到这个名词:网络成瘾。那么什么是网络成瘾呢?为什么有的人会网络成瘾,而有的人不会呢?网络成瘾,顾名思义,就是对于网络的使用已经到了沉迷和无法自拔的地步,已经背离了我们使用网络的初衷。

一份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很多青年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荒废学业,疏远朋友,却还津津乐道为“快乐网游”、“生活的忘忧草”。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青年学生在人生的大好阶段,不好好把握现实的美好生活,而沉迷于这种虚幻的网络之中呢?他们真的是快乐的吗?就此,一些研究者进对网络成瘾者进行了访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回答吧。

“上网的时候,我真的很快乐,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任何样子。可是,下了网之后,一切都照旧,我还是我,既不帅气也不出色,我感到更痛苦,于是只好再去上网。”

“在网络中,我可以拥有一切,拥有房子、车子和漂亮‘美眉’,所以网络让我很快乐。可是现实中我却什么都没有。”

“我觉得总上网很不好,我的学习都荒废了,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我觉得活着特别累,压力好大,只有在网上我才无忧无虑。”

“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中我总是不能和别人很好地交流,我感到很孤单,可是在网上我有很多的朋友,我们每天都聊天,而且彼此感觉都很好,我很快乐。”

„„

看了以上的回答,估计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网络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吧。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虚幻和不真实性,这些网络成瘾者往往生活中过得并不开心,或者是因为缺少朋友、感到孤寂,或者是因为压力过大,还或者是生活中的许多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他们逃避和躲藏的一种方法。也许,一时的快乐是有的,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我们难道能每天生活在网络之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再来看看那些网络成瘾的后果是什么样的。

数据显示,2005年在全国犯罪的总人数中,青少年占了87%,而这87%之中竟然有70%左右是因为上网成瘾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此外,一些关于网络成瘾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一大二学生在网吧连续玩了几十个小时的游戏之后,忽然出现头疼、两眼发黑等状态,继而倒地昏迷,后经医院诊断后,其为“过度上网导致视网膜疲劳和低血糖症”;而某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在过度上网后导致狂想症,而造成杀死二人、重伤五人的惨剧。

看了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件之后,我们还能说,沉迷于网络的人是快乐的吗?这些快乐只是一种暂时的快感,如果你想在沉迷之中寻找快乐,那么估计你寻找到的只能是更多的痛苦和绝望。

可见,沉迷于网络之中,并不能带来长久和真正的快乐。那些快乐,就像我们童年时候所吹的肥皂泡泡,虽然美丽,虽然五彩缤纷,但是却一触即破,只是一种快乐的泡影。

网络如此,任何不健康的沉迷都是这样。那些让我们感觉快乐的事情并非都是真正的快乐,有时候空虚和沉醉会穿上快乐的外衣来欺骗我们。

凯瑟琳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孩子,刚入学的时候,还被系里的男生誉为“系花”,大家都说她像一朵美丽的莲花,清纯而淡雅,她也是那样的快乐,每天无忧无虑,事事顺心。可是,到了大三的时候,这朵美丽的莲花却变得忧郁起来,整个人都明显地瘦了下去,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还常常和别人吵架,再也不像原来的她了。原来,这个变化是由于凯瑟琳的恋爱。按理说,恋爱中的女孩子该是娇柔、妩媚、更有青春活力的,为什么凯瑟琳会这样呢?凯瑟琳的恋爱从大二的一次party开始,那晚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叫罗伯特的男人,说是某公司的老总,正需要一个大学生帮助做一些兼职翻译,问凯瑟琳愿不愿做。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于是凯瑟琳高兴地接受了。没想到,就是那次相识,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不久,罗伯特就表现出了对凯瑟琳特别的好感,总是请她吃饭,给她送各种各样的小礼物。而凯瑟琳,也被罗伯特的幽默和帅气所吸引,于是两人相爱了。凯瑟琳的脸上每天都挂满开心的笑容。但是好景不长,凯瑟琳后来才知道,罗伯特已经结婚。知道之后,凯瑟琳几次想离开罗伯特,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每次的离开都是更加?想念、痛苦和空虚,只有和他在一起时心里才踏实,才拥有短暂的快乐。可是每次清醒的时候,她却又加倍的自责和难过。她说,只有罗伯特才能带给他快乐,可是这个快乐却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抓也抓不住。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苦苦的单恋、找不到出口的三角恋,这样的爱情,在体验的时候,也许真的可以带来一些快乐,但是这短暂的快乐带给人的却是长久的痛苦,就如毒酒一般,喝着醉人,长此以往却让会让其衣带渐宽,容颜憔悴。所以这样的快乐,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佛家最忌执着,也许坚持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是过于执著却常常让人无法做到坦然自如,反而失去自我。爱情如此,事事如此。

(二) 透支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如果细细地想想,估计你会摇头说“不”,快乐不像信用卡,可以在没有的时候还继续地刷,即便能够那样,恐怕也会得不偿失。快乐,是不能透支的。因为,首先,这样的快乐有些勉强;其次,这样的快乐常常让人有些如履薄冰,很怕一不小心应了古人的那句老话:乐极生悲。也许在拥有这些快乐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即使什么都没有也不在乎,然而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看周围是不是已经危机四伏了。正如我们前面说的网络成瘾的学生们,在他们遨游网络世界的时候,其实已经忽视甚至伤害了身边最美好的感情:那些爱着他们的亲人和朋友的感情。而他们的快乐也在网络上早已透支光了,到了现实中只是更加迷失自我、没有方向。

此外,许多青年学生们,由于年轻气盛、爱走极端,往往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时也会出现透支的快乐。

初尝恋爱滋味的乔安娜每天快乐的像只小鸟,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散发着快乐的气息。以前,曾经无数次地憧憬过爱情,却从没想到恋爱会这样的快乐。见到恋人时,她总会情不自禁地微笑;无论是等待、见面,甚至思念都有了一丝与众不同的感觉,她认为自己找到了世界上最理解、最爱她的人,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总是下课后约会,后来慢慢地发展到似乎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乔安娜觉得自己太快乐了,这种快乐让她想把时间定格,只定在两人相聚的时刻,于是她开始偶尔逃课去见男朋友,最后发展到两个人搬到一起住,每天朝夕相处。她的父母和朋友多次劝她,希望她不要荒废自己的学业。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乔安娜认为这些人都不理解她,阻碍了她寻找快乐,于是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最长的一次竟然两周没去上课。期末的时候,乔安娜因为挂了门课程而被退学。而这时,她的爱情也出现了危机,男友由于她整天要求黏着在一起有些厌烦,对她也没有原来那样疼爱。这些痛苦,似乎一瞬间同时向乔安娜涌来,她无法忍受男友的改变,也不能接受学校的处分,面对这些,单纯的乔安娜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对待——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可见,快乐虽好,却是不能过度的。乐极生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我们最初的目的是寻找快乐,但如果不懂得如何储存和保持快乐,因为一时的快乐而抛弃了所有其他一切的事情,那么快乐会很快地被透支,我们也会因为不小心误入歧途,被那些虚幻的美景蒙蔽双眼,而最终让快乐离我们而去。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这样的快乐是人生路上的羁绊,是一种的生命和自我的浪费,我们要寻找的快乐是真实的,有意义的。 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半杯水”的故事了,桌上有个杯子,杯子里面有半杯水,同样的情景,不同的人会有截然相反的认识:乐观的人会开心地说,还好,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沮丧地说,糟了,杯子里的水只有半杯了。看到的是同样的半杯水,但是积极的人比消极的人要快乐得多。是好是坏,是半杯水还是半个空杯,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取决于我们的头脑。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是如此,事物不变,但是,如果我们的态度、观念等主观意识不同,我们的心情就会不同。这一节里,我们一起来学习乐观,让头脑来决定生活。

一、乐观者的特征

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乐观者的特征。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无论怎样挣扎都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蜂音器一响,此时大部分狗不但不逃避,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已经卧倒在地,并开始呻吟和颤抖起来。另外,还有约三分之一的狗依然会尝试逃离。从这个实验结果,塞里格曼发现了大部分狗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样的现象被他称为“习得性无助”。然而那大约三分之一狗的却没有得到塞里格曼的关注。

后来,一位日裔美籍研究生广仁把“习得性无助”应用到人类身上。广仁的实验过程与塞里格曼非常相似。他将被试分为三组。先将一组被试带入一个房间,把音响开得非常大,教他们学习怎样把声音关掉,被试尝试了各种办法按控制板上的按钮,噪音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把声音关掉。另一组被试则是按对了按钮的排列组合就可以把声音关掉。控制组的被试则没有受噪音干扰。然后,广仁把他们带到另一个房间,房间内有一个实验箱,被试把手放在这个实验箱的一边就会有很难听的声音出来,把手移到另一边,这个噪音就会停止。结果发现,那些一开始接受不可逃避的噪音的被试大多坐在那里忍受,而不会试着把手移到另一边去。

根据广仁的发现,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不会变得无助。在塞里格曼的实验中,也是每三个动物中有一只不会变得无助,即使经历过不可逃避的电击也不会。在后来的多次重复实验中,都印证了广仁发现的每三个人中都会有一个人不会变得无助的观点。广仁还发现,十个人中有一个人虽然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但他还是会坐在实验箱旁边一动不动,宁可忍受难听的噪音。这也跟塞里格曼的发现相似,十只动物中有一只从一开始就是无助的。

两个心理学研究都发现,即便是将动物和人置于绝望的环境中,人为地让他们无法逃脱失败或惩罚,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个体不会放弃,还是做“徒劳”的挣扎与努力。也就是说,群体中天生地存在乐观差异,少数个体是最为乐观的。他们遇到厄运时,会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坏运气或其他因素带来的后果。这些乐观的少数个体有着以下特征:

(一)时刻面带笑容,拥有良好心境

乐观主义者总是时刻面带笑容,他们都拥有良好的心境,懂得自我超脱,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也是如此。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就是这样一个乐观主义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兰克尔和他的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纳粹逮捕,并被关押在波希米亚的一个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尝尽了各种苦难,先后辗转四个集中营,被迫与家人分开。他的父亲不久就因为饥饿死于波希米亚,他的母亲和兄弟在1944年被纳粹残酷地杀害,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则于纳粹投降前死于一个名叫伯根·拜尔森的地方。

有一次,一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小房间训话。纳粹剥光了他的衣服,铐打他,侮辱他。经历了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尊严的痛苦的他,在此时却豁然开朗——“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剥夺”。弗兰克尔确信,人在任何情境下,对自己的行动都是自觉选择的,即使在集中营这样恐怖的情境下,也应当如此。于是他强迫自己不再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是在前去演讲的路上,他来到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精神饱满地在发表演讲,他的脸上也慢慢浮现出了笑容。

这是久违的笑容,这让弗兰克尔知道,他不会死在集中营里,他或者会出去。当他从集中营里被释放出来时,弗兰克尔的精神特别好,他的朋友不相信,一个人竟然可以在魔窟里保持这样的心态。

本来是难以逃脱精神失常甚至死去的厄运,弗兰克尔却用想象和笑容战胜了。弗兰克尔是自我超脱者,他指出,自我超脱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这样的特点: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他们缔造了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他们能够表现出创造、体验和态度的价值,因而能够时刻面带笑容,拥有良好心境。

(二)从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

契诃夫曾经说过,要是你的手指不小心被刺伤,那你应当高兴:“挺好的,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人活在世上,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你总以狭隘的心胸,悲观地盯着生活的阴暗面,那么,忧虑、忧愁等不良情绪就会找上你、缠住你。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因此,我们要热爱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善于从身边寻找快乐,从学习和生活中发掘兴趣,从乐观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相信“只要向着太阳,就不会有阴影”(Open your heart and let the sun shine in)。

乐观者善于从正向的角度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向消极的一面看,人就忧愁、烦恼;向积极的一面看,人就快乐、满意。我们的心境并非外界事物赋予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三)从平凡中看到机会

乐观主义者有一双慧眼,善于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一面,能够从平凡中抓住机会,进而利用机会取得成功。

美国有一个很大的鞋厂,但由于国内市场已经饱合,如何在海外开辟鞋市场就变得非常重要。一天,鞋厂老总找来两个营销主管,指示他们到非洲寻找市场。去后不久,两人都发来传真。第一个主管说:“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即使生产出鞋来,也不会有销路,还是赶快给我们寄来返美机票,打道回府!”而另一个主管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十分兴奋地告诉老板:“这里人人没有鞋穿,鞋子市场很大,等待我们开发。请汇款10万元,我们在这里筹建工厂,设计出适合当地土著人穿的鞋。”

老板对两个截然相反的调查结论作了比较,深信第二个主管是对的。于是做出在非洲建厂的决策,结果这个鞋厂在非洲的营业额大幅增长。第二个主管理所当然的成了公司在非洲地区的总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看到的都是非洲土著人不穿鞋子的现象,而第一个主管是个悲观主义者,总是认为让土著人穿上鞋子是“无先例、无条件、无希望”的,于是,就做出了“即使生产出鞋来,也不会有销路”这样的判断;而第二个主管是个乐观主义者,更能够从平凡中发现机会,认为正是因为土著人现在都不穿鞋子,如果在这里建厂之后,鞋子会有很广的销路,所以做出了“我们能这里筹建工厂,设计出适合当地土著人穿的鞋”的决定。正是因为他的决定,使他成功地得到了晋升。

有人说过,悲观主义者在仔细盘算着自己对不同情况的驾驭能力,而乐观主义者则相信他们驾驭外界因素的能力绰绰有余。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形势中不利的一面,而实际上,这些不利因素在具体情况下都可以被乐观主义者有条件地加以利用。

二、乐观是可以学习的

尽管许多人的性格中都同时具有乐观和悲观两面,但他们总是更趋向于其中的一个方面发展。塞里格曼教授认为:人的性格类型是自幼养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在一个人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养成的,其中包括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赞扬与批评。过多的“不许”、“不要”和一些危险的警告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使他感觉到自己对生活和命运都无能为力,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一种胆小怕事、悲观消极的性格。

要想改掉悲观这一坏习惯相当困难,但却并非不能。伊利诺斯大学的卡洛·代克教授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很具有说服力。代克教授和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一起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他试图从改变那些落后学生的情绪入手,来提高他们的成绩。原来好多孩子都把学习不好归结为自己太笨,在他的帮助下,孩子们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只是还不够努力而已,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孩子的成绩果然都有明显的提高。塞里格曼教授也经过7年的实验,清楚地知道失败后重新站起来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质,它是可以学习的。

三、如何学习乐观?

(一)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

1.换个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参加试验的志愿者戴上一种特制的眼镜,这种眼镜会让他们看到的所有事物都颠倒过来。刚开始的时候,志愿者们都很不习惯,甚至会头晕目眩。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已经乾坤颠倒——人们把脚挂在地面上走路;水在山的上面;左变成了右,东变成了西„„现实中所有的一切都跟头脑中的相反。他们辨不清方向,看不清人脸,生活陷入了混乱。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渐渐适应了这个“新”的世界,并发现这个颠倒的世界是那么地新奇与美丽:人们像具有特异功能般飞檐走壁;山石好像是由湖水铺成的天空中滴下来的;还有一些平常见惯不惊的事物颠倒来看,也独具魅力!

同样的事物,我们换个角度看,去发现事物美好的一面,“坏事”就会变成“好事”:

有一个女孩儿,脸上长着一片红红的胎记,但她从不为此感到难堪,因为父亲对她说:这个胎记是被神灵庇佑的标志。在她没出生的时候,父亲向神祈祷保佑自己的孩子,神听了他的祷告就在孩子的脸上涂了一个不掉色的红圈。而女孩也一直把这个胎记当作是父爱的记号,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

很多事情,都是被我们贴上了“不好的标签”,比如说“1414”——“要死要死”,大多数人会觉得它很不吉利,但也有人会说“哆嗦哆嗦”,是很美妙的音节。事物的意义是我们主观地赋予的,既然我们可以决定它的意义,为什么不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呢?

现在,我们把这个神奇的“眼镜”——积极的角度送给你,请你尝试着把生活中很平常甚至是一度消极的事物重新定义,去发现它积极的一面!

2.积极地归因

归因是指我们对事情的发生或其结果的解释。我们总是不停地寻找造成结果的原因。心理学家们把这些原因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划分:内因(个体的因素,如能力)和外因(外部环境因素,如天气等);稳定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可控的原因和不可控的原因。比如:个人的努力就是内部的可以控制的,而运气就是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外部的原因。那如何区分积极的归因与消极的归因呢?

同样是考试失败,有人归因于题目的难度太大,有人归因于运气不好,有人会归因于自己太笨,应付不了这样的考试,还有人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现实中,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能都存在,但是,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我们的行动。认为题目难度太大的人,可能会放弃,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考试题目的难度是自己不能控制的;认为是运气不好的人,可能就会把自己的前途交给命运,因为运气也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认为自己太笨的人不但会放弃这样的考试,甚至在遇到困难时,就会退缩,不再尝试;而认为自己努力不够的人会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在下一次通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归因方式对我们行动以及自我评价的影响,所谓积极的归因就要既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又有利于行为的改进和能力的提高——我不笨,但是离目标还有一些距离,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能缩短这段距离,将事件的结果归结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

(二)塑立积极的行为方式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乐观性。2005年7月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报道:最近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证明,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观看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悲观主义者眼睛通常是往下看的,他们的大脑工作得更好;而乐观主义者通常是向上看的,他们的大脑会转得更快。而且研究发现,当看到由痛苦所引起的畏怯表情时,人们会产生悲观的想法,但是如果让他们抬头向上看的话,就会减少他们悲观的程度;而如果让他们一直低着头的话,他们就会更加悲观。其实,培养自信的方法之一——走路时昂首挺胸,也就是这个道理。

两个犯人都从牢里的铁窗向外望去,一个看到的是黑黑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满天的繁星。“向上看”也许不能立即改变我们当时的困顿状况,但是却能在我们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日子。

(三)采用积极的语言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种种消极的话,如“烦死了”、“不可能的”、“完蛋了”、“没希望了”„„也许说这些话的人只是一时发泄,或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他们自己并没意识到这些话对他们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事实上,这些语言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暗示,通过潜意识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行动。因此,向往乐观的人一定不要让消极的语言影响了自己的积极性,尽量不要说消极的话。当你觉得很累时,不要说“今天真是累死了”,我们可以说“忙了一天,现在可以放松了,真令人高兴呀”;当遭遇失败时,不要说“我真笨,又失败了”,而是应该说“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的”。平时多对自己说积极的话,多鼓励自己,多对自己说“我行”、“我真棒”、“我觉得很快乐”„„渐渐的,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变成那样了。

(四)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小说《命若琴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瞎子整天为自己看不到光明而到处求医,后来医生教他学弹琴,告诉他等弹断1000根琴弦眼睛,便自然好了。瞎子高兴地学起了弹琴,于是他的生活每天都在琴声中愉快地度过,生活越来越充实。等他弹断了1000根琴弦时,眼睛并未复明,可瞎子已不再烦恼,感到自己的人生更加乐观和愉快。

为自己定目标,拥有充实的生活,投身工作并让自己忙起来,用有意义的活动去占领自己头脑,把不快乐的情绪挤出去。

当然,乐观心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我们与消极的思维、行为、语言和生活方式进行长期的斗争,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挫折与考验中学习。这里,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诗,希望能为你注入一些积极的力量: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事事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练习

每天,在晚饭后或者在睡觉前,当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写下这一天发生的三件好事。连续一个礼拜的每个晚上都这样做。你列出来的三件事可以是一些并不那么重要的小事,比如“好朋友从她家附近给我带了我最喜欢吃的一种蛋糕”,或者,是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我表姐结婚了”。在你单子上的每件积极事件后面,都写上你对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件好事会发生?”——的回答。例如,你可能推测你的好朋友为你带蛋糕是因为“她心里一直记挂着我的喜好”,或者“我们约见面时,我提醒她要在那家买给我”。而你表姐会结婚可能是因为“她与男朋友十分相爱,而且想组建一个家庭”,或者“表姐与表姐夫终于买到满意的房子了”。

这个练习能够增进你的幸福感体验并减少抑郁情绪,如果延长练习的时间,比如连续六个月,甚或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将会对你产生长期的益处。想想,如果每天你都开心地进入睡眠,第二天也很可能同样开心地醒来。

有人说:五十岁之前,用命换钱;五十岁之后,用钱续命。很多人在年轻时努力工作,忽略了身体;等到他们有时间也有经济条件去享受生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堪负荷——不能攀爬,不能奔跑,甚至已经千疮百孔,需要用药物不停地修修补补,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和幸福。所以,身体很重要!如果希望获得长久的快乐和幸福,请关心和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一、你关心自己的身体吗?

“检查一下你的身体,如果身体健康,就赞美上帝吧,并好好珍惜。因为健康是我们人类从上帝那儿得到的第二件礼物,一件用钱买不到的礼物。”

——伊扎克-瓦尔顿,《完美的钓鱼人》

(一)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

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知道自己的心率、脉搏、血压是多少吗?身高与体重的比例是多少?它们在正常范围内吗?

2.你的皮肤是否过敏呢?如果是的话,对哪些东西过敏呢?

3.你的肠胃功能如何?它们适合哪类食物?

4.你的身体素质如何?适合做什么样的运动?

5.曾经生过重病吗?有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是否需要特殊照顾?

„„

身体状况如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所有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考大家,更不是在为难大家,而且这些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答案因人而异。列出这些问题,只是提供一些线索,希望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多多关心和了解自己的身体。

(二)一些常用的生理指标

下面给大家列出一些常用的生理指标:

1.正常成人在心情平静、放松的情况下的心跳为:60~100次/分钟;脉搏:70~80次/分。

2.血压,收缩压: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60~90毫米汞柱。

3.理想体重:身高(cm)-105=理想体重的kg数。实际体重理想体重之比,在90%~110%为正常;80%~90%为偏瘦;110%~120%偏胖;80%以下,消瘦;120%以上,肥胖。

(三)量表——你关心自己的身体吗?

你是否关心自己的身体?

(资料来源:威廉-代尔《挑战自我——走出人生的12大误区》)

下面的测量适用于女性,主要检查一下你是否关心自己的身体。

1.当你照镜子时,是否喜欢自己的体态?

A.通常喜欢 B.总是喜欢 C.不喜欢

2.你是否喜欢你的皮肤?

A.一般地喜欢 B.很喜欢 C.不喜欢

3.请你用右手手指捏一下左手上的皮肤,过多长时间它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A.马上恢复 B.过1秒钟恢复 C.过2秒钟恢复

4.你的皮肤上脂肪沉积物是否过多?

A.不多 B.过多 C.没有

5.你每周吃几次热饭?

A.每天都吃 B.每周3-5次 C.每周1-3次

6.你的消化是否有问题?

A.有,但不经常 B.经常有问题 C.没问题

7.你是否关心自己?

A.很少 B.经常 C.不关心

8.你是否进行体育锻炼?

A.很少 B.经常 C.不锻炼

9.早晨你是否愿意起床?

A.一般情况下愿意 B.总是愿意 C .不愿意

10.你挑选怎样的服装?

A.时髦的 B.穿着舒适的

C.合体的 D.宽松的

11.你穿什么样的鞋子?

A1.高跟鞋 A2.矮跟鞋

B1.尖鼻子鞋 B2.宽鼻子鞋

C1.软料鞋 C2.硬料鞋

12.你是否适用化妆品?

A.有时用 B.经常用 C.不用

13.你是否做保健操?

A.很少做 B.经常做 C.不做

14.你是否喝酒?

A.每周3-7次 B.每周喝1-3次 C.不喝

15.你的体重是否正常?

A.低于正常水平B.正常 C.高于正常水平

16.你是否试图借助饮食调节自己的体重?

A.很少 B 从不 C.经常

17.你的精神状态如何?

A.不好 B.好 C.很好

18.你是否患有慢性疾病?

A.没有 B.有

19.你在体力上是否自我感觉良好?

A.通常如此 B.总是如此 C.自我感觉不好

20 .你能否集中精神?

A.不能 B.能 C.有时候

21 .你的情绪是否多变?

A.不是 B.是 C.有时候情绪变化很快

22.你是否畏惧灼热?

A.否 B.是 C.有时如此

23.你是否觉得发冷?

A.否 B.是 C.有时如此

24.你经常关心自己的

A.脸 B.手 C.全身

25.你是否对自己的姿态满意?

A.不满意 B.满意 C.有时满意

26.当你有点小病时,你喜欢:

A.吃药 B.采取自我保健措施 C.不予理睬

27.你每天吸几支烟?

A.5~10支 B.10支以上 C.不吸烟

28.你每天喝几杯咖啡或浓茶?

A.3杯以上 B.3杯以下 C.不喝

29.你的月经周期是否紊乱?

A.经常如此 B.很少如此 C.从不

30.心情平静时,你的脉搏是多少?

A.80~100次/分 B.60~70次/分 C.100~120次/分

31.下蹲10次后你的脉搏是多少?

A.120~140次/分 B.80~100次/分 C.100~120次/分

32.当你步行到第三层楼时,是否出现气短现象?

A.否 B.是 C.有时如此

33.原地上跳,膝盖上抬10次,过多长时间你的脉搏正常?

A.5分钟 B.2分钟 C.1分钟

34.你每天刷几次牙?

A.3次 B.1~2次 C.有时候来不及刷或忘记刷

35.你一年找几次牙医?

A.不少于2次 B.1次 C.基本上不去

36.你是否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即7~8小时)?

A.一般能睡够 B.很少睡够 C.从来也睡不够

37.你是否经常呼吸新鲜空气?

A.常常如此 B.很少如此 C.从未如此

38.两臂向两侧分开,闭上眼睛,你能不能迅速用一只手的五指打击另一只手的五指?

A.很难做到 B.一般能做到 C.不能做到

评分标准

分数解释及建议:

总分0~85分——说明你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太过重视精神价值,却忽视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加注意。

总分90~230分——说明你对自己身体的注意和重视还不够,有待加强和改善。

总分235~385——说明你对自己的身体比较关心,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好。

总分390~540——说明你很关心自己的身体,继续保持。

二、照顾自己的身体

身体是我们存在的基础,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地投入地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因此,我们需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而合理的作息和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对保持健康非常重要。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作息

1.睡眠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曾用狗做过睡眠剥夺的实验,实验过程是:将健康的狗关在笼子里,照常给予水和食物,但是一旦它睡觉就施予电击,通过电击的方式强制性地剥夺其睡眠。结果发现,较长时间的睡眠剥夺后,狗的肌肉松弛,体温降低。成年狗在被持续地剥夺睡眠后只能存活13天,而幼年狗只能活4~6天。

可见睡眠对机体的重要性。就人而言,睡眠能帮助消除机体的疲劳,促进组织器官尤其是脑的恢复。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地作息,来保证充足的睡眠。

2.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多年来,医生和保健师们提倡:遵守大自然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早上八点以前起床,12点以前睡觉;每天保证6~8小时的睡眠;中午最好休息半个小时。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息特点,如,有人像百灵鸟,早上的工作效率比较高,而有的人像猫头鹰,喜欢晚上做事。这样的话,可以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自己效率最高的时间完成。

有一个普适的原则是,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且尽量遵守,不要打乱。

3.在疲劳之前休息

工作要适度,尽量在疲劳之前休息,这样能够将清醒的时间增加1个小时。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已达70岁的高龄,但是他一方面要处理国内事务,一方面还要指挥作战,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如此长时间的工作,他确能保持很高的效率,究其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会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身体感到疲劳之前就休息。他早上清醒后,并不立即起床,而是看报纸,口述命令,打电话,甚至在床上举行一些非常重要的会议。午饭后,他会再回到床上睡1个小时。晚上8点吃晚饭之前,还会再睡2个小时,这样他就可以一直工作到凌晨。

我们当然不必像丘吉尔一样地作息,但是,从他的作息规律中,可以借鉴的一点就是,工作要适度,尽量在感到疲倦之前,就休息一下,这样,不但我们清醒的时间会增加,我们工作的效率也能得到保持,甚至是提高。

(二)饮食

1.营养均衡

人体每天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主要从饮食中吸取。营养学家根据我们对各种物质需求量的大小,制定出一个“平衡膳食宝塔”。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底层的食物在膳食中的比重最大,层次越高的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比重越小。

第一层(底层):谷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它们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多种谷类掺着吃比单吃一种好。

第二层: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蔬菜和水果各有特点,不能完全相互替代,不可只吃水果不吃蔬菜。一般来说红、绿、黄色较深的蔬菜和深黄色水果含营养素比较丰富,所以应多选用深色蔬菜和水果。

第三层:鱼、虾、肉、蛋(其中肉类包括畜肉、禽肉及内脏)。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B。

第四层:奶类和豆类食物。奶类主要包括鲜牛奶、奶粉等。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豆类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

1、B2等。

第五层(塔尖):油脂类。包括脂肪、植物油等。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

2.摄食时间

(1)早餐时间最好不要在九点之后,更不能不吃早餐。因为不吃早餐会带来如下危害:

第一,造成低血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精神不振的现象,甚至休克;

第二,大脑能量不足严重影响记忆力;

第三,易患胃炎、溃疡病等慢性疾病;

第四,诱发胆结石。

(2)午餐安排在12点左右较好。午餐也同样重要,一个上午的工作之后,体内的能量消耗殆尽,需要及时补充。并且,充足的能量也是下午工作的物质保障。

(3)晚餐尽量安排在6点以前。因为之后的时间里我们的肝脏开始清理体内的垃圾,太晚进食,会增加我们肝脏的工作负担,造成体内垃圾的堆积。

3.远离烟酒

众所周知,烟酒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吸烟或被动吸烟会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癌等疾病,而过度饮酒则会损伤我们的肝和胃等器官。酒精使人麻痹,会引发许多意外事故。

而最近发表的一份英国医学研究报告指出,酒精和烟草,比非法毒品大麻,对人的危害性更为严重。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英国医学周刊《刺针》上发表报告,根据毒品的危害性(对健康的危害、上瘾的可能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首度把酒精和烟草列入头十种危害最大的毒品名单之内。其中,酒精排名第五,烟草第九。

所以,为我们的身体健康着想,最好远离烟酒。

(三)运动

法国有一位名医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运动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的确,运动对维持和增强身体健康非常有益。运动能促进心脏和呼吸功能,增加肌肉强度和骨质密度,提高反应灵敏度,从而增强体质。

但是,做运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天至少运动半个小时。

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舒缓紧张情绪。尽量不要集中运动,因为这有可能导致肌肉过度牵拉和身体的疲劳,甚至会导致昏厥。

2.尽量避免高强度的运动。

因为高强度的运动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和肌肉的负荷,从而增加心脏病、脑溢血等疾病的风险。美国的生理学研究人员曾对1.3万个经常运动的男女进行了长达8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死亡率最低的不是热衷于体育运动的运动健将,而是经常从事小量运动的人群。另一项相同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几乎不运动的人的早死率是爱好运动者的3倍,而在运动的人群中,从事轻松运动的人,比高强度运动者的早死率要低。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适时地做一些低强度的运动,以维持和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

三、尊重身体的感觉,聆听身体的智慧

我们需要照顾自己的身体,但是身体不仅仅是被照顾的对象。很多时候,我们依靠大脑去分析,依靠理智去判断,而身体只是大脑指令的执行者。我们希望身体就像一个忠实的仆人,完全听命于大脑和理智。一个口号,一个动作,大脑命令它往左,它就绝不能往右。而且,它最好精力充沛,没有病痛,不知疲倦。如果它完成了任务,那是理所应当;如果它违背了大脑的意志,我们可能会勉强让它停下来,稍作休息;也有可能讨厌它,因为它是如此的忤逆;我们甚至会强迫它执行大脑的指令,带着疲倦和病痛继续工作,直到它不能动弹。

而事实上,身体并不是大脑的仆人,并不应该完全听命于大脑。它们是合作的伙伴,大脑会向身体传达讯息和指导,而身体也可以直接作出决定,需要我们的大脑来遵守。它们可以共同制定进行的方向,帮助我们达到幸福、快乐的彼岸。也许你会怀疑,但是,请别出声,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身体的智慧。

(一)身体发出的信号

首先,身体会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发出一些信号,让我们了解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状态,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1.饥饿

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个上午排了满满的课,到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我们的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

我们赶着去赴约,时间仓促,来不及吃饭,当见到重要的朋友,与他/她聊到高兴处时,我们的肚子发出“咕咕”的声音;

我们聚精会神地学习或工作,太过投入,几乎忘我,过了吃饭点时,我们的肚子再次发出声音,胃开始冒酸水;

„„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肚子不争气,把我们带入尴尬的局面。但是,现在开始,不要再把身体的饥饿感当作是消极的事情,因为身体在以它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能量不够了,需要食物来补充。

2.疲倦

当我们长途跋涉后,会四肢无力;当我们在书桌前坐了整整一天的时候,我们会哈欠连连„„所有这些反应,都是身体给出的信号——我们已经劳累了,需要休息。

有时候突如其来的十分疲累困倦的感觉,可能是严重疾病来临的症状,要立即去看医生。

3.疼痛

以前看过一部关于杀手的电影。电影中,所有的杀手在训练期间都被切断了痛觉神经,这样,他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就不会怕疼,就会勇往直前,直到把对方置于死地。其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就是,一个杀手用单手把自己吊在桥上,他的对手则用力地踩他扶在桥上的那只手。如果是平常人的话,肯定会因为难忍疼痛,条件反射般地放开自己的手,但是,由于那个杀手没有痛觉,反而成功地逃脱了当时的危险,并在对手惊愕的瞬间将其制服。

也许你会很羡慕电影中的杀手,要是我们能像他们一样,没有痛觉,那么生活中就会少了很多的痛苦,也就会更加地美满和幸福。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她13岁那年,不小心将手放在暖炉上,直到她闻到异味,才发现自己的手已经被烤伤了。她和家人都很奇怪,为什么她当时没及时避开。后来,检查发现,她是因为先天性的神经发育不全,没有痛觉。几年后,她因为没有发现自己被割伤,流血过多而死。

其实,痛觉并不是产生痛苦的原因,相反,它能告诉我们哪些刺激是对我们有害的,让我们避开有害的刺激。

当我们碰到高温的物体时,身体就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告诉我们,高温的物体会灼烧我们的皮肤和肌肉,我们应当马上避开它们;

当我们碰到尖锐的物体时,身体也会疼痛,让我们避开它,并处理自己的伤口。

身体通过疼痛,给出信号,让我们避开危险和有害物体,从而让我们保护自己,适应环境。

(二)身体可以直接作出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大脑来判断,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但,有时,我们的大脑会无法作出抉择;有时,我们的大脑会欺骗我们,选择我们并不需要或并不喜欢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大脑稍作休息,根据我们的身体反应来作出选择。

当我们想要知道我们喜欢吃什么食物时,可以将食物放在自己面前,如果我们闻到食物的香味,或看到食物之后,就流口水的话,说明我们喜欢这种食物;反之,如果我们闻到它的气味就头晕的话,说明我们不喜欢它。

快乐既可以是一瞬间的感觉,任由我们挥洒,却常常无法长久,如泡影般消散,快乐也可以是一种习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怎样都是一天,无论怎样都是体验。那么,聪明的朋友们,你选择的快乐是哪一种呢?其实,往往最简单的事物,带给你的是最本能的快乐。如果你想要拥有这些简单的快乐,那么不妨试试下面这些好的方法。

一、从事少而精的工作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希望自己在学校期间既能够学习到专业知识,又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于是,你主动承担了很多的职务:学生会、班级、团/党支部干部。同时,你还参加了书法、登山、或摄影等社团活动。当然,还有自己的学业也决不能落下。刚开始,你信心十足,把每一个时间段都规划得满满的。你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学了很多东西。但是,你慢慢发现,自己一天24个小时完全不够用,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做,自己被这些任务和活动推着走,于是舍弃自己娱乐的时间,甚至是吃饭休息的时间。不停地挣扎和思考:先做哪些,后做哪些?保留哪些,舍弃哪些?慢慢地,你感到力不从心,那些自己曾经热衷的活动和工作,不再那么有吸引力,生活中的乐趣越来越少,自己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少„„

本一沙哈尔说,人们往往希望在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多的事物,整日忙碌不停,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太多的事情可能会让人无暇享受活动的过程,无暇享受生活,而牺牲了快乐。所以,人们应当学会把生活简化,从事少而精的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活动过程中的乐趣,才会更快乐。

如果现在的你承担了太多的工作或职务,让你无暇去享受生活,那么不妨,将你工作按自己的兴趣和重要性进行排序,选出你最喜欢的、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舍掉部分繁杂的工作,你就能得到简单的快乐!

二、享受健康的快乐

在中国的宁夏灵武市有一个村庄,全村三千人中有六百多人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十二名是百岁以上的老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长寿村。人们不禁好奇,是什么“法宝”让这里的老人们能够如此长寿呢?当地的人介绍,老人们长寿有三个原因:其一,适当的锻炼;其二,健康的饮食;其三,健康带来的好心情和知足常乐的心态。可见,健康是快乐的要素之一,要想快乐的生活,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如果每天都在疾病中度过,连忍受都很难,何谈快乐?此外,研究发现,在体育锻炼时,人的情绪更好,而且思维的敏捷性也更高,如果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运动,还能够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的情绪,放松心情。一些不爱运动的人往往性格更为内向和孤僻,不愿意与人打交道,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也居多。因此说,要想保持快乐的心情,一定要经常运动,比如说每天散步半个小时,骑车去上班,这些简单的运动能够都会使人感到快乐,就像作家考奇所说的那样,即使五分钟的漫步也能使人变得精神饱满。如果每天都花上十分钟甚至是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得到快乐,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何况,这样的快乐是最真实的体验,没有任何副作用,对一些小毛病,比如郁闷、烦躁等,保证药到病除!

三、拥有一项长久的兴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往往会不自主的花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在这件事情上,总是努力的去探索它、认识它,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往往是欣喜、快乐和满意等积极的情绪,即使废寝忘食也心甘情愿。 一位很著名的女作家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每天夜里都会写到很晚,有的时候灵感上来,竟然会昼夜不眠,记者很担心地问,那你会不会觉得很疲惫,觉得很辛苦,这位女作家笑着摇了摇头说,怎么会呢?写作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乐趣,那个时候也是我最享受最快乐的时光。著名的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也曾这样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兴趣所在,以及这种兴趣带给他的巨大快乐。而正是这样的快乐才带给他不尽的成功。我们的生活中,也可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投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感觉时间会飞快地过去,一下午的时间就像是一分钟一样;而如果你觉得这件事很无聊,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时候,一分钟却有一天那么久。其实,时间是没有变的,变的只是我们的感受,当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舒畅、快乐自然不期而至,从而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四、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人一直有午睡的习惯,但是有一天,楼下冒出一群孩子,在那里疯玩打闹,甚至拿出锣鼓来敲。老人很是生气,就下楼去把领头的孩子教训了一顿。第二天中午,当他觉得能睡个安稳觉时,楼下又传来了锣鼓声,而且比第一次更加吵闹。老人又继续下去说教。但是,孩子们也越来越大声。一段时间以后,老人发现自己的说教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是在起反效果,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

当又一个中午来临,孩子们敲起锣鼓时,老人很和善地走向他们,发给他们一些糖果。孩子们非常开心,他们的“演奏”换来的不再是说教、批评,而是奖励。因此他们更加卖力地敲锣,老人也给他们一些糖果,但是给得越来越少,直到一颗也没有。孩子们这样敲了几次以后,就再也不敲了,因为他们的“演奏”已经得不到“奖励”了。而老人也重新睡上了安稳的午觉。

老人的成功是因为他利用了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当没有外部的奖励时,孩子们觉得活动的本身就充满乐趣;但是当给与奖励时,孩子们就是为了得到奖励而敲锣;当老人给的奖励越来越少,甚至不给奖励时,孩子们就不再敲了,他们觉得这个活动已经没有意义——不能得到奖励,而忘记曾经单纯的活动带给他们的单纯的快乐。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如此,其实有很多活动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我们给它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更多地把活动与物质的回馈联系起来,反而忽略了活动本身的意义。所以,亲爱的朋友们,现在请重新定义生活中的活动,把它们简化:

学习或许可以带来好成绩,带来美誉,甚至是物质奖励,但是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身就充满乐趣——那是一种对自身能力和努力的肯定,那是一个获得新知的过程,那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做得一手好菜,也许能让家人和朋友享受美食,也能得到他们的肯定和赞美,但是做菜就是一门艺术,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就是一个艺术创作,做菜本身就很有趣。

„„

把生活中一些事情和活动进行再定义和简化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你所追求的东西很简单——快乐,而活动本身就能带给你快乐,你并不需要太多外部的奖励,这样你就能享受简单的快乐!

五、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我们都说,人生必须有目标才有动力,那么这样的目标是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呢?心理学家发现,当一个人的抱负和愿望过高、压力过大时,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说,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不要过空过大过高,这样的目标完成的可能性很小,定的时候踌躇满志,兴奋至极,最后却也常常成了我们前面说的快乐的泡影。因为,这样的目标,有些太遥不可及,往往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达到,如果你坚持认为只有达成这些成绩才会快乐,那么你的快乐一定非常难得,很久也不露一次面。这个时候,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大的目标进行切割,变成一段一段的小目标,然后逐渐实施,每当一个小的目标实现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一种自豪和快乐。而且,由于实现一个小的目标所花的时间不会太长,相对来说也很简单,最重要的是,因为目标坚定,你的快乐会非常容易实现,你自然会经常有快乐的体验。

我的两个朋友一起学游泳,两个月下来,其中的一个已经能在浅水区中自由地游来游去了,而另一个却仍然是拿着游泳圈在深水区里漂来漂去。我很好奇的问了一下原因。原来,前一个朋友在最初学的时候就是从最基本的一招一式学起,从呼吸、姿势到整个身体的协调,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就学会了游泳,自己高兴得不行,觉得很有成就感;而后一个朋友则是那种性子很急的人,他说,要学我就要一下子学成,于是一开始就到深水区里学,呼吸、姿势一起学,反而却不见成效,感到特别郁闷,说再也不学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例子,但是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比比皆是:要开始锻炼身体,便一天硬着头皮在操场跑了6圈;要开始好好学英语,便一天12小时的时间全用来背单词„„结果弄得自己非常吃不消,还常常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聪明,怎么学的效果这么不好。但是如果换一种方法会怎样呢?要开始运动,那么第一天你跑一圈,过几天再加一点运动量,这样逐渐的增多,一定不会觉得特别累;学英语也是如此,每天花一段时间读英语,用英语交谈,长期坚持,英语水平必然会有质的飞跃。这个时候,你的成绩自然出现,而且是轻松拿下,成功体验一定特别多,快乐也就很多了。

亲爱的朋友们,读到这里,不知你是否轻松了一些,快乐了一些?也许你有自己一套快乐的方法,但是不妨试试,为自己找回一些简单的快乐! 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一、感恩的力量

20世纪初,英国的一批清教徒由于在国内受到迫害而被迫乘船远渡,来到了美国东海岸的罗得岛州。那时,那里还没有被开垦,因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正当他们缺衣少食、生命攸关的时候,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他们送去了吃住物品和生产工具,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家园。这些英国人在建立了自己的新家以后,为了感激那些曾经在危难之中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于那一年十一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设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活动一直持续了三天。此后,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别人的恩惠、永怀对生活的感激之情,他们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举行这样的活动,直到1941年,美国的国会将这一天定为感恩节,宣布为国家节日。以后,每到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全家欢聚一堂,对那些平日里没有机会表达的人说出自己的感谢和感激,而且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活动,政府机关、学校和教堂会准备大量的食物,分发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其实,所有的国家都是很注重感恩的,文明古国中国对这种品质的颂扬也是自古就有,比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的是对父母的感激;“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是对朋友和知音的感激;“吃水不忘打井人”说的是对那些有惠于我们的陌生人的感激„„这样的古语举不胜举,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感恩的感悟之深。

但是,有的朋友可能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感恩呢?我从来没有觉得别人帮助过我,生活也没有怎样的善待我,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应该有的。那么,认真地想一想,果真如此吗?这些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吗?

每天清晨,当你从温暖的被窝中醒来、吃上父母为你精心准备的早餐时,你是不是应该感谢父母为你提供的这些?毕竟还有很多人每天露宿街头、衣食不足;当你看到满眼明媚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欢快的走路上学时,你是不是应该感谢生活对你的厚待,给你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环境?毕竟还有很多人疾病缠身、每日生活于死亡的恐惧之中;当你心情不好,朋友花时间耐心开导你时,你是不是应该感激他们?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下来静心地听你说完所有的烦恼,还有很多人徘徊在寂寞和孤独之中„„如果你拥有了这些,你难道还说生活没有厚待你吗?即使你现在没有这样的幸运,每天为工作和生活奔波劳累,那么,你仍要感激,这些经历将是你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你在痛苦中学会坚持、在失望中寻找希望。所以,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感激,感激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和事,因为他们,我们的生命,才不会那样的枯燥和无味,也才能够体验百味人生!

二、感恩,是一种动力

那么为什么说感恩是一种力量呢?细想想,因为感恩,我们才常常心中充满着爱,在失意时才能够鼓足勇气继续前进,也才能够怀揣梦想,一路走到现在。

杰瑞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他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早起晚睡,求知若渴,遇到任何难题都会尽心尽力地去解决。此外,由于家庭环境不好,他的吃穿都是班上最节省的,除了买书上花钱之外,他几乎是不买任何东西,所有的同学都佩服他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他还把节省下来的一点钱定期邮寄到一所乡村小学,希望能够为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他的这些举动感动了很多老师和同学。期末的时候,他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但是他只是留下了一部分下学期的生活费,就把剩下的钱全部捐了出去。在他的带动下,班上组成了一个“助人小组”,大家把用过的书本书包和穿过的衣服都捐给了那所乡村小学。他说,因为自己能够上学,就是受到了大家的资助,所以现在,在自己能够有一点力量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他总会去帮,而他这样的努力学习,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多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杰瑞还说,就是这种感恩的力量促使他走到了现在,虽然他过得很辛苦,但是还是觉得生活很温暖很有希望。

可见,感恩常常能够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是一种良性循环,感恩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既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也能够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唤起更多的助人行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我们积极心理学中一直较为提倡,研究表明,当人心存善念和感激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良好情绪,而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三、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有时候,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朋友在抱怨,生活就像一杯白水,无色无味,每天的生活千篇1律,遇见同样的人,或高或矮,同样的事,或大或小,一点新意都没有。其实,生活本身确实只是一种重复,真正惊天动地的事情并不多,但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家指出,生活对于每个人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如果我们心怀厌恶,那么看到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斥着惹人厌恶的事情;如果我们心怀快乐,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同样是明快鲜亮的。英国作家萨克雷也曾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可见,我们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情看待世界,它就给你更多这样的心情。如果你每天抱怨度日,那么你一定为这个念头日夜折磨,而你也必然多了更多可以抱怨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心怀感激之情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将会收获更多可以感恩的爱意与幸福。

3.想出一个曾经对你有过很大帮助而你从未表达过感谢之意的人,给他写封感谢信。最初这样做会很难,但是想想那些帮助对于你成长的作用,也许你就会心怀感激地写下这封信。当然,你也可以邀请他来你家里做客,或者和他一起出游,这些都是表示感谢的方式。

感恩的方式很多,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但是要记住的是:无论哪种方式,都不要是出于一时的感觉,而要把它当作一种习惯。用心去做,才会从心底深处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美好。

练习

下面是一些未完成的句子,填完它们能够帮助你在友情、爱情或其他感情关系中发现更多的爱。一些句子与身处感情关系之中的人相关,其他一些与正在寻找亲密关系的人有关,而大多数与两者都相关。

爱之中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做一个更好的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做一个更好的伙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给我的爱情增加百分之五的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给我的友情增加百分之五的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使爱进入我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篇:积极心理学

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和体会

动科131 王姝怡 15113101

不知不觉间大一的时光已经进入尾声了,在这一年中,我选择了积极心理学作为我公选课中的一门。当时我对这门课并不了解,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门可以引导人积极向上的课程,后来通过半年的学习我发现我的理解确实不错。

以下是对积极心理学的介绍: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1.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 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2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

但是,正如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心理品质中积极的一面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然,人本主义主要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是一个原因。)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

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与理念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有积极心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目标选择能力观:预定的目标水平影响幸福感水平;积极心理学的社会比较能力观:攀比使人远离幸福;积极心理学的适应能力观:适应会推动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3.积极心理学的特征

“人类有效地充分发挥自己功能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进化适应技能和学习性技能?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但大多数人仍然设法会使自己过一种有尊严、有目的意义的生活,对这一现象又怎样解释呢?”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想寻找到现象世界(主要是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一种使普通人生活幸福的规律。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是积极情感体验;第二是积极人格;第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从研究人的积极情感人手,如乐观、幸福、愉快等。它认为人消极情感的去除并不意味着积极情感的生成,人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才能使自己真正战胜消极情感。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生成积极情感的能力、策略和手段等,期望通过培育积极情感来预防问题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

积极心理学者主张心理学要以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以往社会上研究较多的是消极的心理学,在我理解起来,它的目标就是发现人心中的消极面,并采取方法防范和治疗。相关用语:心理病态、心理变态、心理疾病、心理问题、

心理缺陷,抑郁、焦虑、恐惧、紧张、离婚、死亡、虐待。

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却是培养积极的心态以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用语:幸福、快乐、乐观、爱、道德、勇敢、坚强、无畏„„

总的来说,消极心理学研究对象以痛苦为中心,而积极心理学则以幸福为中心。现在在美国,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主流。

谈到积极心理学,就不能不说说他它研究对象:幸福。

什么是幸福呢?对于这个词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路人皆知,无人定义。

百度百科中的释义是: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认识和感受。幸福,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生活状态。它不等同于快乐、快感,不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并不简单。幸福包含着对现在的满足和对未来的希望。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对于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如要提升幸福感,发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首先要能够热爱自己才能够热爱生活。因此老师曾要求我们写下自己性格的五个优势并想想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益处。

以下是我性格的五个特点及优势:

坦诚:与人坦诚相待使我很轻松,没有勾心斗角与相互猜忌,尽管“坦诚”能够使人知晓自己的弱点,知晓伤害自己的方法,但是因为“坦诚”我可以把自己做得很好,真诚地表现最真实的自己! 总之,“坦诚”让我交到很多值得信赖的朋友。

乐观:一个乐观者在每种忧患中都看到一线闪光的希望,而悲观者却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一种可怕的忧患。“乐观”使我面对每一次挫折与悲伤都能够勇往直前。

宽容大度:“宽容”使我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常常能够心情愉悦。大度对待朋友和亲人,会赢得他们对自己的爱,大度对待敌人和竞争对手,至少会赢得尊重。

随和:这使我常常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心智平和,不太引人注意、安静、稳定、闲适、可靠。对别人不要求,对自己也不苛求。

执着:牛顿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即使在这件事上我没有特殊天赋,我也能够做到。我相信“执着”会带给我不一样的人生。

通过这样的一个总结思考,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不错的人,以往对自己的失望、抨击现在都烟消云散。我知道只要自己能把这些优点继续发扬起来,自己就会变成越来越优秀的人。这让我的心中顿时充满了希望。

在开课不久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在本子上记下三件今天令自己愉快的事情。到现在我的开心事已经密密麻麻记了厚厚一沓了。每当我心情阴郁的时候,捧起我越来越厚满满一本的幸福,都会扬起嘴角。一件物品没有痛苦的感觉同时也感受不到愉快,那么我为我作为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而感到深深的庆幸。

自古以来,因乐观而取得胜利的例子不在少数。就比如说望梅止渴的典故,一群口渴的士兵因一句“前方有梅林”获得了希望,顿时心情振奋,终抵达水源地。从这里可以看出心情对人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战胜困难,许多挫折在积极的心态面前都变得不那么严重了。

小结:

通过半年积极心理学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些情绪的控制的方法,懂得了在心情低沉的时候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我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优点和长处,更加热爱生活并对未来的生活有了信心。“快乐”与“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旗帜,它的理念、行动正在让科学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宣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为我日后的发展种下了乐观向上的种子,非常庆幸自己能够学到这门课程,也衷心地感谢李献斌老师。

参考文献:

《应对现代社会压力提升生存幸福感》——百度文库

第13篇: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信念建立中的作用

姓名:郝飞飞班级:政法学院思政二班

一:积极心理学概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它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提出来的,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要以人们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出发,倡导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诠释,从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在这过程中寻求找到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快乐。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环境关系等方面。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希望、自信、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提及或运用,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班级管理工作,如何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班级管理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教育信念含义及重要性

教育信念,是人们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之类较为宏观、抽象的事物)的确认和信奉。[1]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基本理论和原则、规范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它伴生着对教育强烈、真挚的情感和献身教育的坚定不移的意志。

(一)教育信念提供教师教育行为的动力

“人的行为最明显的特征是,人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情感和追求„„他把生命的赌注押在宗教、政治、人道主义理想上,这些追求构成并表现了人之生命独特性的特征”。[2]教师的教育行为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制约和规范, 这是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的根本规定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行为还受到自身对教育的情感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的驱动。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活动及自身教育行为的一种理解、向往和追求,显现出教师的教育情感和教育理想,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帕亚斯指出, 许多证据表明, 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计划、教学决策和课堂实践。

[3]只有教育信念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引起教师自身的变革,进而可能引发教育行为的变革。对于具有教育信念的教师来说,他们会把教育看作是一项“光辉” 的、神圣的事业,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将思想、情感、行为凝聚于教育事业,矢志不渝,不断有所作为。教育信念会推动、激励教师不断追求达到专业发展的更高境界,使教育行为更臻完善。

(二)教育信念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教育信念会深化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职业意义。教师基于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和教师职业的观念、理性信仰以及对教育强烈的情怀,一旦纳入教师的职业生命,会支撑教

师把自身的工作不再仅仅看作是谋生的职业,而是终身奋斗的事业。

其次,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基本要素和重要标志。教师的教育信念可以促使教师弥补在专业职能和专业道德方面的不足,确保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的充分发挥。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

责人库姆斯说,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4]

再次, 教育信念能够唤醒教师自我成长的自觉性,追求卓越。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着“知识化”、“技能化”的倾向,这对于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的专业成长是有着极大的缺陷的。只有教师带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之中,以生命的热情和信念的执着消融“物化”、“技能化”的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才会真正发展、完善起来。

(三)教育信念激励教师不断超越“有限性”

信念一旦形成或确定,就会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给人的实践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

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原则性和坚韧性。教师自身及其专业发展都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一

个从“受

动”走向“主动”,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信念会激励教师不断克服人性的

弱点和专业发展的种种限制,不断追寻和反思其人生价值与教育意义,进而表达出教师作为人的存

在方式和意义以及教师专业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对“有限性”的超越,意味着对教育“神圣性”的

追求。“神圣性”并不是说教育和教育中的人不再有缺陷、丑恶、功利、迷惘等,而是更强调对教

育及教育场域中善的、正义的、美好的追求。超越“有限性”表达了教师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确

认和信奉,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教师的生命价值,也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性和卓越性。

三:积极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信念建立中的作用

1:可以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是等他们身心发展出了问题了再去纠正还是从

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呢?答案显而易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作为直接负

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心理养成的班主任,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

养成,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却是有方法可循。

1).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活动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是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活动

中发展自己,同时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人和社会。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

各种活动的第一环境,因此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的类型

很多,如德育活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所执教年

级的高低不同,适合的活动类型也应差别对待。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实践所掌握

的社会技能、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全的积极向上

的人格品质。

2) 全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全体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对一

个部分学生的个别教育也不可忽略,尤其是留守儿童。鉴于留守儿童心理上对父爱母爱的缺乏和渴

望,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单独聊天或教育,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主任在谈话过程

中表露出来的对学生的关怀和期望能够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因为老师的关

怀和期望而发奋学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3)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校时间长,课程多,难度大,这就难免造成一部分学生走在了其他同学的后面。如果他们没

有得到及时的帮助,消极的心理和懈怠的情绪很可能会郁结于心直到毕业那一天。为什么一些学生

想尽办法去网吧结交网友而不愿跟同学老师交流,迷恋电脑游戏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

他们自认为在学习生活当中总是一个失败者,而很少或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因此,班主任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多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

表扬;在自己所承担的科目教学中注意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程度,让每一位

同学都能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4.) 班主任角色的转变。社会在变,学情在变,班主任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的过程中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首先,班

主任应当成为学生的“偶像”,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敬、仰慕和信赖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这

就要求班主任应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博学多才的表露、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等等。其次,班主任应

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极其需要班主任适时的点

拨和引导。再次,班主任还应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即使经过了积极的心理引导,学生还是可能会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充当一名心理医生的角色,及时地对学生进行

心理问题的疏导,以避免他们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的方法并

不唯一也不固定。任何可行的、有效的方式都可以应用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中。

2:有利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倡导赏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我们平时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被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具体来说,赏识教育具有如下作用:

1)赏识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润滑剂。

2)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赏识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4)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耐挫折能力。

3:有利于共同推进师生共同成长 为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学区指导和引领班主任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发挥自身优势,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我们倡导班主任要始终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对学生的关爱之情,用自己的广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阳光的心态等影响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听评、与学生座谈等形式进行效果反馈。

2).通过谈心沟通,进行有的放矢的个别心理辅导。

谈心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疏导学生心理的有效途径。我们倡导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真诚交换意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决思想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不仅是落实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更是班主任展示自己人格魅力的舞台,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学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落实,班主任在自己的课堂上抓住学科的特点,运用心理学原理,自身人格魅力启示、激励、引导等手段,创设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上好心理活动课或班级心理辅导

加强对班主任上好心理活动课和班级心理辅导的指导,班主任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加强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心理活动或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们在“倾听”--→“同感”--→“判断”--→“商量”中感悟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又能促进大我,使大我与小我在和平相处中而并进发展,凸显“心育”中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

5).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教育是学校常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抓住契机,结合活动性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契机。如在开展的各种参观类、拓展训练类、社会服务类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交往、合作、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最后,教师只有在积极心理学的正确指导下,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推进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14篇: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

姓名:申佳敏

学号:

1314024109

选修班级:周二班

班级:

13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一班

时间:

2015年12月

第15篇:积极心理学感想

积极心理学感想——幸福就在当下

走过了忧郁,走过了忧伤,渐渐地,我长大了,怀着一颗未知的心去探索、去追求、实现和提升自己的幸福。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就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我对幸福失去了定义,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幸福是一个什么样的幸福,幸福到底在哪里,就在自己彷徨迷惘的时候,积极心理学带我走出了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障碍,开始对自己幸福有了定义,有了方向。

幸福是唯一一样值得我们渴求其本身的东西。人们追求富有,但并不是为了变得富有,而是为了幸福。同样,人们追求名声,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名声会给他们带来幸福,所以,幸福是最好的东西,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渴望并极力追求它的原因。

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人却认为幸福指数并未随之提高,甚至感到不如过去幸福,这就是人们对幸福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没有一个追求的目标,其实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就我而言,幸福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有了希望,我们才不会对生活失去兴趣,才会有追求幸福的动力。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那面会陷于困境而感到失望,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对待失望的态度,人生之路是由失望和希望串起来的一条项链,因此才多姿多彩。在失望时萌生希望,就会让人驱散心中的浓雾,摆脱层层的阴影。失望让人压抑、痛苦,备受折磨;希望让人振奋、欣喜,跃跃欲试。年亲人在希望中生活,在追求希望中成熟。青春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希望是我们的锦绣,是灿烂的前程。所以我们才能不断向前。

一个人如果没有事情可做,总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空虚,工作着的人最幸福。无事最容易生非,生活中清闲的时间越多,生命潜伏的危机越大。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在他最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在自己挑选的位置上勤奋工作,总能保持一种健旺的精神,正像劳累一天带来的睡眠一样,勤劳的生命带来愉快的活,沿途风景无限。一个人即使冥顽不化,即便忘记他的崇高使命,只要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这个人便不致无可救药。努力工作,而绝不贪婪卑劣,本身就会逐步导入真理,导入自然和谐的生活。我的大学生活很忙碌,大多花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很累,但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相反,当我想懒惰,我就会听见时间的马车飞赶而来——面前是无尽的沙漠,尚待我的双手改造成绿洲,怎能懒惰?

亲人,爱人,朋友,都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爱。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谦卑、有朝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就变得万紫千红。爱的来临没有预约、也不可回避。一旦降生,就有呵护其成长的责任。只要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爱的权利··

我们有多幸福,取决于我们是否想要变得幸福,只要我们还在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幸福就会远远地避开我们。而一旦我们的选择正确,幸福就会轻松地到来。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确定幸福是什么,而不是别人认定的那样。如果我们坐等命运摆布,或是等着别人来为我们指明出路,那我们只好说服自己永远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了,无论我们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文盲还是受过高等教育,是贫穷还是富有,幸福都会让我们自己做主是否能拥有它。幸福不是任何人可以给的成品,他来源于我们自己的行为。

光阴似箭,转眼间积极心理学这门课就结束了,于是最近我常常思考自己想要的幸福,自己的人生:从出生到现在,从小到大,都觉得如果怎样,明天就会得到幸福,可为何在一个个愿望实现后,幸福依旧没有来?这时候,才真正明白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其实尽在当下。如果我们觉得现在不幸福,总觉得改变了才是幸福,或者过去了才是幸福,那么恐怕自己这辈子都难得有真正的幸福感!不是吗?未来的没有来,过去的已经过去。如果每一个当下的我们不抓住,不认真对待,总想看不见的明天或已经远去的昨天,我们就会永远生活在紧张与失落当中。随着生命一点点溜走,到头来留下的只能是三个字:空悲切。

如果想知道20年后的自己会不会幸福,就个人心态而言,看看现在的状态就可以知道:如果你当下感到幸福,20年后你也因该会幸福;如果你有太多的东西寄予明天,20年后,这些愿望是否实现,你都可能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道理很简单,欲望从来不是幸福的源,而是一切痛苦的根。一个欲望满足了,马上会产生新的,就像我,满足了上网的欲望,就会产生是懒觉的欲望,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所以,幸福就在当下,就在你手中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而绝不是在过去或是未来。

第16篇:积极心理学总结报告

积极心理学总结报告

序言

其实在10月份刚开始看到积极心理学的选课通知的时候,我的内心特别激动。我觉得,对于刚刚回到研究所不久的我们来说,学这门积极心理学的课真的十分有必要。于是,在选课的时候,我便把所有的课程(包括积极情绪、积极的人际交往、自尊、身心合

一、改变、亲密关系和完美主义等七门课程)全部都选了。另外,自己还利用了课余时间,读了本-沙哈尔老师的著作《幸福的方法》。总之,在上完积极心理学系列课程之后,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真的。

一、在本课程中的收获

1.积极情绪

第一节课是张老师的积极情绪。张老师跟我们讲,人们的幸福水平主要由基因和环境决定。其中基因和环境各占50%。所以说,幸其实我们的幸福水平从一出生时,就已经很大程度上确定了。要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我们所要做的是努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

另外,张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即,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以及感悟幸福型。忙碌奔波型的人,整天为自己的未来奔波游走,为了自己未来的幸福,几乎牺牲了自己当下的快乐。这其实是典型的溺水模式的生活,只属于第二好的汉堡。享乐主义型的人,只顾眼前的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完全不为未来做打算,属于第三好的汉堡。虚无主义型的人,完全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与兴趣,像是患了习得性无助,成日无所事事,自暴自弃,是最差的汉堡。而感悟幸福型的人,兼顾当下和未来的幸福,属于最好的汉堡。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属于忙碌奔波型,生活节奏飞快,常常感到压力山大。幸福的方法其实并不难---幸福就像花儿一样。《幸福的方法》一书里面说,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与感受。所以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能力还有价值观,让自己做的事情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从而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流体验,并且能够学会感恩的话。我们一定能够让自己从忙碌奔波型等不太好的汉堡模型转向良好的感悟幸福型。

2.积极的人际交往

我的第二次课是曹老师的积极的人际交往。一开始曹老师就让我们一一回答,你理想中的人际交往是什么样子的?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际交往算是积极的人际交往?有人说,自己理想中的人际交往就像“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同学回答,积极的人际交往就是能和同学打成一片,能够倾诉心事。我认为,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衡量:深度和广度。所谓深度,就是有几个患难之交,能够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你度过难关。而广度,就是能够广泛地结交各种朋友,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进步。

曹老师建议,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主动地、建设性地回应同伴

们说的话。就比如,每次张老师上完课回到自动化大厦3楼办公室的时候,一进门就会向大家说,“哎呀,今天的课效果挺好的。”而这个时候,曹老师经常会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张老师的话。但是这个时候,旁边的郭老师就会给予积极的回应,“是吗?给我们讲讲呗。”另外,曹老师说,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冲突,就比如我们早上在实验室的时候,有人可能会买了一个味道很难闻的早餐进来。在遇到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接受冲突。很多人,很多事,其实都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接受。

3.自尊

第三堂课是赵老师的自尊。这门课我收获最大的一点是纠正了自尊的概念。关于自尊,很多同学都把别人眼中的自己看成了自尊。其实这是不对的,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其实是他尊。自尊是个人效能感和价值感,自我评价以及自我价值感的综合体现。自尊分为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依赖性自尊需要依靠他人来获取自尊,独立性自尊可以只靠自己就能获得自尊。而无条件自尊,无需任何条件,自尊感由心而生。我们绝大多数人,现在都处于依赖性自尊和独立性自尊的交界处。我觉得赵老师有一点说得非常好,要提升自己的自尊,关键是做回真实的自己。

4.身心合一

说实话,当时看到“身心合一”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觉得境界非常高。这门课是郭老师上的。郭老师主要从锻炼身体的角度给我们阐述如何达到身心合一。人们在运动时,体内可以分泌一种激素,叫内啡肽。内啡肽具有许多有益的生理功能,如调解体温、心血管、呼吸功能等。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几款实用的运动助手,如小米手环、计步器及手机APP悦跑圈等等。并且,郭老师还给我们推荐了一个特殊的健身方法:囚徒健身。即利用狭小的空间进行健身。

另外,郭老师还谈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晚睡强迫症。这点我深有体会,就是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到了很晚的时候,自己总是不想睡,总觉得什么事情没有做完。关于晚睡强迫症,郭老师给了一点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就是每天晚上在打算睡觉之前,自己做一些“仪式性”的事情。比如静静地回顾一下今天做的事情,泡一泡脚,听听歌等等。做一些“仪式性”的事情,可以让自己潜意识里觉得今天已经结束了,该休息了。这样可以很好地缓解晚睡强迫症。

5.改变

第五堂课,是鞠老师的改变。鞠老师介绍到,改变分为两种:渐进式改变与突发式改变。渐进式改变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改变自己。突发式改变可以获得高峰体验。高峰体验还可以通过全神贯注做自己喜欢的事,重演画面、加固神经通路来获得。课上,鞠老师还给我们放了本-沙哈尔老师的《幸福课》中的一段视频。视频中,本-沙哈尔老师说的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点是关于自律与习惯的。本-沙哈尔老师说,自律其实是有限的,每个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能会信誓旦旦,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往往不如人意。这种现象是因为实施计划需要靠自律,而我们的自律是有限的,一旦你在一个地方用完了以后,需要时间恢复。所以在紧接着的其

他地方,可能就没有了。但是,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每天早上,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去刷牙呢?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刷牙培养成一种习惯了。习惯一旦形成,做相关的事情仅仅是例行公事,不需要靠自律。所以,我们要学会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二点讲的是我们的内心的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在舒适区,我们感觉很自在,很有安全感。在学习区,我们可能会有点紧张,自我发挥容易受限。而在恐惧区,我们就会感到很怕,焦虑。以自己为例,在课堂上听课,是在自己的舒适区,因为我可以非常认真地听讲。如果被老师点名发言,那可能就在自己的学习区了,因为我觉得自己在口头表达方面还需要多多锻炼。如果还要在同学面前即兴表演一段舞蹈,那绝对是在自己的恐惧区了,因为自己根本不会,也不敢。在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三个区的时候,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努力扩大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把学习区中的事情并到舒适区里面。同时,要适当避免恐惧区。

6.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方面,我觉得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这门课是张老师上的。印象中,张老师说的关于亲密关系中有两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第一点是我们要分析自身的情况,减少压力源。另外一点是我们其实仅仅需要负有限的责任,负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责任。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并不是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的。如果无法担负这份责任,自己并不需要自责内疚。我们就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7.完美主义

最后一堂课是赵老师的完美主义。说实话,在上完美主义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在学习生活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而十分纠结。就比如写word文档的时候,我总是想把排版做到最满意,满意到连一个空格都不允许多余。又比如在装手机app的时候,我总是力争简洁,桌面上的东西越少越好,而且布局还要对称,有规律。后来,我慢慢意识到,完美主义有时候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所以,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每次出现纠结的情况的时候,我就会暗示自己,要学会接受一些不完美,没事的。在做这门课的测试的时候,值得高兴的是,我已经远离完美主义了。

课堂上,赵老师说,完美主义的人,常常会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他会觉得自己按照什么标准做事情,别人也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这个标准做事。其实这是十分不正确的,我们不要总是觉得别人应该怎么样怎么样,那样只是说明自己的阅历,自己的认知带宽还不够。还有一句话,我觉得赵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你一直呆在白里面,那你就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白。只有当你见过红、黄等几种不同的颜色的时候,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白。”

最后,赵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克服完美主义的3P调适法。  The permiion to be human  Be positive  Taking perspective 但是,避免完美主义并不等于放弃完美。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还是要追求完美,用未来的自己照亮现在的自己。

二、对自己的认识

我觉得,要认识自己,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自己的性格。在积极的人际交往这门课上,曹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24项性格测试的链接。以下是我的性格测试的部分结果。

 Top5 strengths Citizenship, teamwork, and loyalty Fairne, equity, and justice Industry, diligence, and perseverance Honesty, authenticity, and genuinene Kindne and generosity

 Last5 strengths Perspective wisdom Capacity to love and be loved Creativity, ingenuity, and originality Bravery and valor Social intelligence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到,我在团队合作、责任感、忠诚心、正义感、勤奋、诚实、真诚及善良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在长远的眼光、爱与被爱的能力、创造性、勇敢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不足。这些性格特点也跟自己的自身情况十分符合。Top5 strengths让我有着良好的成绩,获得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和身边的人关系融洽。Last5 strengths导致我做事情比较犹豫,缺乏自己的主见,难以找到爱情。

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当中,我希望自己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避免自己的缺点,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

三、其他想谈论的话题

1.关于冥想

记得在不久之前,我在网上无意中听到一首轻音乐。当时感觉这首轻音乐特别地好听,跟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首轻音乐的名字叫《阳光》,作者叫黄永灿,一位与诗意、与冥想、与心灵无法脱离关系的新世纪日本钢琴家。

1949年出生于神户的黄永灿,是天赋极高的华裔音乐家。19岁开始职业钢琴演奏,但以爵士乐、fusion、灵魂乐以及前卫音乐为主;1988年一次静坐体验中,他找到了自己的音乐,确立以静心为日后的音乐走向,并开始从事钢琴独奏。

当时看到“静坐体验”这个词的时候,我便对它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想,在“静坐体验”中,究竟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找到了未来的方向,找到了自己内心的音乐。后来在积极心理学这门课上,我知道了一个专业的词汇——冥想(meditation)。

冥想是瑜伽中最珍贵的一项技法,也是实现入定的途径。瑜伽冥想的真正意

义是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方对冥想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使其告别了过去晦涩神化的背景,通过简单的练习,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握生活。

在积极情绪、积极的人际交往、亲密关系这三门课上,张老师、曹老师还有张老师分别带我们做了三次冥想体验。每一次冥想,都是一次十分放松的静心体验。以最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从脚到头慢慢放松,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呼气,吸气,像婴儿一样,呼吸,吸气,找到自己身体上不舒服的地方,慢慢地接受它,呼气,吸气……

我觉得,冥想对于我们平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很有帮助。研究所的学习生活,常常会让我们感到压抑,焦躁不安,身心俱疲。冥想体验就像是属于自己的恢复龛,可以帮助我们找回自己,接受或是告别一些负面情绪,恢复精力,重新开始。

结尾

积极心理学这门课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启发很大。最后,我想以课堂签到时的一句名言做为结尾,结束对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总结。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 能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 愿上帝赐予我勇气 能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

并赐予我智慧

让我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第17篇:积极心理学演讲稿

我在美国心理学会当主席的时候,电视台的人想要教我如何面对媒体。我在CNN做了一期节目,我在节目里说的话可以概括今天要讲的主题: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的第十一个理由。Discover的编辑告诉了我们前十个,我来告诉各位第十一个。

CNN的人来找我,对我说:“Seligman教授,能不能跟我们说说心理学的现状?我们想要知道一下您的看法。”我说“那好啊。”他们说:“但有一点,这可是CNN,您只能说一句警句。”

“那么,我可以说几个字呢?”

“一个。”

摄像开拍,主持人问:Seligman教授,心理学的现状如何?

我:好。

主持人:卡,卡,这可不行,您得把警句说长点。

我:这次能说几个字?

主持人:嗯,两个吧……Seligman博士,心理学的现状如何?

我:不好。

主持人:我跟您说博士,我们知道您对我们这种媒体不适应,您还是说句真正的警句吧,这次可以说三个字……Seligman教授,心理学的现状如何?

我:不够好。

这就是我要说的。我想谈谈心理学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在未来十年里如何可能变得足够好?同时我也想谈谈技术、娱乐和设计,因为我觉得这几项活动的现状和心理学的现状十分相似。

我为什么说心理学的现状还好呢?因为过去六十多年里,心理学建立起了一个疾病模型。十年之前,我在飞机上向邻座进行自我介绍,说到我是干什么的时候,他们就退避三舍,因为他们觉得心理学的目标就是发现你哪里出了问题,并找出谁是疯子。

现在,当我说到我是干什么的时候,人们却对我趋之若鹜。国家卫生研究所对心理研究投入了300亿,这些投入产生了什么效果呢?六十年前,所有的失调都无法治疗。而现在,十四种失调能够治疗,其中的两种能够治愈。另外一方面,我们发展出了一种科学,一种关于精神疾病的科学。

我们现在能够对模糊的疾病类别进行精确测量,比如抑郁症和酒精依赖。我们提出了精神疾病的分类,还能够理解精神疾病的前因后果。我们能追踪一个人群的变化,比如在基因上对精神分裂症易感的人群,并找出基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我们能够用实验方法分离出导致精神疾病的变量。最好的是成就,是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发明了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其结果就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在过去六十年的发展,能让痛苦者减轻痛苦。我觉得这很棒,我为此感到骄傲。

那么,心理学的现状不好在什么地方呢?上述发展产生了三个后果:第一个和道德有关,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把人看作罪犯和病人。我们一度认为人在疾病面前无能为力,忘记了人们还可以做选择、做决定,并承担责任。这是第一个代价。

第二个代价,是我们忽略了在座的诸位。我们忽略了对正常人生活的改善,忽略了如何让比较正常的人们过得更快乐、更充实、更有成就。“天才”成了一个肮脏的字眼,没人去研究天才了。

疾病模型存在的第三问题,是我们急于帮助困于疾患的人,急于修补损伤,我们从没想过怎样才能人们变得更快乐,怎样进行积极干预。这些就是不好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Nancy Etcoff,Dan Gilbert和我会去研究我称作“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这个领域。

积极心理学有三个目标:一是心理学不仅要关注人的弱点,同样要关注人的长处;二是心理学不仅要关注如何修复损伤,还要关注如何给人力量;三是心理学不仅要让普通人生活得充实,还要让有天赋的人获得成就。

在过去十年里,我们见证了一门新科学的诞生,一门让生活值得一过的科学,那就是积极心理学。我们发现,不同形式的幸福感原来是可以测量的。各位有空可以去上一下authentichappine.org,做一下整套幸福感量表,你们可以看看自己在积极情绪、幸福感、和涌动体验(flow)方面的得分,并和其他数万人进行对比。我们提出了和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相反的标准。我们发现,积极状态中的因果关系是可以加以确定的、幸福感是由左右脑半球活动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我的一生都在帮助痛苦的人,我一度想知道痛苦的人和其他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大约六年之前,我开始探索非常幸福的人和其他人之间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他们并没有特别虔诚、身材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富有,他们和别人不同的一点,是他们特别合群。他们不会在周六早晨去参加研讨会(众笑),他们不花时间独处,其中的每一个都处在一段恋情中,每一个都很多朋友。但是,注意了,这只是相关数据,不是因果关系。

而且他们的幸福都是好莱坞式的幸福,即开怀大笑式的幸福。我待会就会告诉你们,这是不够的。人们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已经发现了一百二十来种号称能使人幸福的干预手段。我们做了一番研究,试图确定何种手段能使人获得持续的幸福。除了把病人治好、让痛苦的人不再痛苦之外,心理学还应该具有使人幸福的目标。

我不大用“幸福”这个词,我觉得该把它替换成适合提问解答的术语。在我看来,总共存在三种不同的幸福生活。第一种是快乐的生活(pleasant life),你在其中拥有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第二种是参与的生活(life of engagement),当你工作、哺育、恋爱、休闲时,你觉得时间停止,亚里士多德说的就是这种生活。第三种是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 life)。我想分别谈谈这三种生活,谈谈我们对它们知道些什么。

第一种是快乐的生活。你在这种生活里尽量找乐子,获取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为此你需要掌握增加快乐的技巧。然而快乐的生活有三点缺陷,这就是为什么积极心理学不是快乐学、不只研究如何取乐。第一点缺陷:快乐的生活,也就是对积极情绪的体验,看来是可以遗传的。就快乐而言,遗传起了百分之五十的作用,并且快乐的状态很难更改。第二点缺陷:人们很快会对积极情绪产生适应。快乐就像法国香草冰淇淋,第一次品尝是百分之百的美味,六次之后,滋味全无。第三点缺陷就是我刚才说的难以更改了。

下面就要谈谈第二种幸福生活了。我想说说我朋友Len。他的例子告诉我们:幸福不仅仅是积极情绪,不仅仅是寻欢作乐。三十岁的时候,Len在生活中的三个领域中的两个非常成功。第一个领域是工作,他是个期权交易商,二十五岁时就已经身价百万,还拥有自己的期权交易公司。第二个领域是玩乐,他是位全国桥牌冠军。但在第三个领域,也就是爱情方面,Len却一败涂地。原因在于Len是个缺乏激情的人(底下的科学家发出会意的笑声),性格很内向。Len和美国女性约会时,对方都会说他没意思,说他没有积极情绪,还叫他滚蛋。Len很有钱,请得起最好的心理医生,医生花了五年时间,试图发掘将积极情绪压抑在他心底的性创伤,但结果什么性创伤都没有找到。Len在积极情绪(positive affectivity)方面处于人群中的末百分之五。

我们能说Len不幸福吗?我认为不能。我觉得在我认识的人当中,Len属于最幸福的那群。这是因为Len和各位一样,很擅于获得涌动体验。他早上九点去美国证券交易所上班时,就觉得时间停止了;桥牌巡回赛开始时,他同样觉得时间停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涌动”了。涌动和快乐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快乐的时候,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快乐;可是Len昨天跟我说,在涌动体验中,你什么都感觉不到,你觉得时间停止,心无旁鹜,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好生活”的特征。

获得涌动的诀窍,就是了解你自己还有什么未被发挥的长处。在我们的网站上还有个量表,能测量你在五个方面的长处。知道结果之后,你就可以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以尽可能多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重新设计的方面包括工作、恋爱、玩乐、交友、和哺育。你从中获得的好处并非欢笑,而是获得更大的专注。

好了。第一条路径是积极情绪,第二条路径是涌动体验。第三条路径呢,就是意义了,这是幸福感中最可敬的方面。意义和涌动有相似之处,它包含了几点要素:了解你的长处在哪里;使用你的长处,投身于超出个人的事业。

刚才谈了三种生活:快乐的生活,参与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目前研究的问题是:有没有什么东西能持续改变这三种生活?答案看来是肯定的,下面我就给各位看几个例子。我们的研究很严格,用的方法和药物测试相同。我们对被试进行了随机分配,对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控制,对不同的干预方式进行了长期研究。

我们发现了几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当我们指导人们如何获得快乐的生活时,我们发现,有效的方法是运用留意技巧(mindfulne skills)和品位技巧(savoring skills)来为自己设计美好的一天。我们可以证明,被试生活中的快乐感确实增强了。

另一种干预方法是感恩拜访(Gratitude visit),希望各位能跟我一起做:闭上双眼,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造成巨大转变、使你的人生得到改善、而你又没有认真感谢过的那个人,必须是个仍然健在的人。好了,现在请睁眼,相信各位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人吧。诸位的任务是给那个人写一封300字的感谢信,然后给对方打个电话,问他你能否登门拜访,别告诉他原因,见面时,你对他念出这封信,在场的人都会感动到哭。一周后、一个月、三个月之后,双方都变得更快乐、不再抑郁了。

还有一种干预方法是长处约会(strengths date),我们让伴侣说出各自的长处,接着我们设计一个晚间约会,让他们各自的长处都能在其中得到施展,我们发现,这样的约会能让双方的关系变得牢固。

“快乐对慈善”(Fun vs Philanthropy)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在座各位不大适用,因为你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投身慈善了。而我教的本科生和我的委托人还不了解这点,于是我让他们做些协助他人的事,再做些快乐的事,然后比较两种活动后的感受,他们发现,取乐所获得的乐趣很快消退,但帮助他们所获得的乐趣持续了下去。

积极干预的例子说到这里。下面我们谈谈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我们想知道对快乐、参与和意义的追求各自在生活满意度中起到什么作用,于是我们对上千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我们发现,对快乐的追求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对意义的追求起的作用最大。对参与的追求同样起很大作用。当你对某事有参与感,也获得了意义感,快乐就如锦上添花。如果你在生活中同时获得了三者,你就拥有了充实的人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果你没有获得三者,你的人生就是空虚的,那么整体就小于部分之和了。在企业中,生产效率是否是参与、意义、和快乐的函数?同样,健康是否是三者的函数?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Chirs说,最后演讲的人能对他听到的内容做一番总结,很高兴我能有这个机会。在我看来,心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技术、娱乐、以及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我们都知道,技术、娱乐、和设计可以用作毁灭性目的。我们还知道,三者能用来减轻痛苦。顺便说一句,减轻痛苦和建立幸福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三十年前,我刚做治疗师,那时候,我觉得只要能让病人不再抑郁、不再焦虑、不再愤怒,那么,我就能使他们幸福。

事实并非如此,最佳疗效是让病人归零,他们的内心变得空虚。我后来发现,获得幸福生活的技巧,也就是获得快乐、参与、和意义的技巧,与减轻病患痛苦的技巧并不相同。我相信,技术、娱乐、和设计方面也是一样。人类社会的这三种动力能用来增加幸福感,增加积极情绪,人们也确实在这样使用它们。然而,如果各位像我这样分析幸福,不仅仅着眼于快乐,同时也看到涌动体验和意义感,那么设计、技术、和娱乐也能用来增强生活中的这两个方面。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的第十一个理由,就是我相信,设计、技术和娱乐能增强全世界人类的幸福感。如果技术能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能帮助人们获得快乐的生活、参与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那么,它就是足够好的。如果娱乐也能起到这三个作用,那么,它就是足够好的。如果设计能起到这三个作用,那么,它就是足够好的。

第18篇: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第二章:积极心理学 真实的幸福:积极心理学

主要内容:

1、走进积极心理学

2、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

3、学会积极

4、通往快乐幸福

一、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财富。

快乐是什么?觉得满足与幸福。“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主观幸福感。快乐=主观幸福感。快乐—精神富翁的必需品 你快乐吗? 人们是否都快乐? 都会快乐吗?

为什么总是不快乐:有一天人生才会变的比较好 当我博士毕业了„ 当我拥有„ 当孩子考上大学„

患得患失迷茫纠结活着意义?

二、幸福是什么?

幸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对生活满意度高是主观幸福感,这种感觉很难长久维持;而心理幸福感是自我接受、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一种能力,能使生命力保持长期旺盛。 幸福需要感觉,更需要能力。 马丁.塞里格曼提出幸福的三要素: 幸福=乐趣+参与+意义

亚里士多德:幸福是真实地面对内心的自我。(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去发现自我的优点,并进行充分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伊壁鸠鲁: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感觉被最大限度的增强,不好的感觉被最大限度的削弱。

幸福之泉的故事:三个小孩主动清理了树林里的老泉,树林里的仙女感激他们,并祝他们幸福。

孩子们不明白幸福是什么,仙女让他们自己弄明白,并相约十年以后在老泉见面,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三个孩子出发去寻找答案。

十年后三个孩子长大为青年,相聚在泉水旁,诉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一个青年做了医生,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让他感到幸福;一个青年去过很多地方,做过许多职业,他勤勤恳恳的工作,感到自己对别人有用,因而觉得幸福;还有一个青年留在村子里,他辛勤地种地,用粮食养活了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也觉得幸福。

仙女出现,告诉他们幸福要靠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跟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的各种变量: 低相关度或无关中等相关度高相关度 年龄朋友的多少感激 性别已婚乐观

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有工作 社会阶层娱乐活动的多少积极情感 收入身体健康自尊

有孩子知觉能力内部控制能力 智力水平外倾性自信

哈佛“幸福课”

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是2006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俗称为哈佛“幸福课”,正式名为哈佛积极心理学1504.23%的哈佛学生说,这个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全美数百所大学都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基本都是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 2007年,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应邀来到北京,在钓鱼台国宾馆为中国企业家经营和白领做了一个为期三天的研讨会。 The Question of Questions:

How can we help ourselves and others—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society—become happier?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走进积极心理学)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状态?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不一样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的英文是Positive Psychology,这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教育和爱息息相关。该课程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它告诉我们幸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新方法、建立新习惯来获得幸福。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

三个基本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国家、单位、家庭)。

积极情绪(三个部分组成):一个人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在感到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

积极的人格特质:指人的力量和美德。

包括如爱和胜任的能力、勇气、同情心、复原力、创造力、好奇心、诚实、自知力、克制、自我控制和智慧等。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就是正面思考、建立积极情绪。 正面思考就是往好的方面想。

这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是一个“自我兑现的预言” 自我兑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秀才的三个梦的解释

人如何预言解释一件事,人往往就会把事情的发展按自己语言解释的方向来推进, 心理学的转向:由消极到积极

最近50年来心理学一直关注人性的消极方面,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

对于《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 Abstracts)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ion)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的有2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例大约为14:1。这个统计数据显示,两个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21/1的比率是不健康的...但是它反映了现实...——今天,抑郁症人数是1960年的十倍

——今天,得抑郁症的平均年龄是14.5岁(1960年是29.5岁)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塞里格曼

抑郁障碍—一个人人都要面对的话题 抑郁症的年患病率5%-10% 美国抑郁症终生患病率17.1% 全球78.6万人自杀/年、1000万人自杀未遂

抑郁症在疾病的总负担中:1990年第四位,2020年第一位 我国年自杀人口28.7万人,200万人 自杀未遂

每两分钟一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自杀者中60%—精神疾病的患者,其中60%抑郁症患者。 约3000万抑郁患者,15%最终死于自杀 女性自杀是男性的两倍。 大学生心理问题趋势:

16%--25% 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7.89%

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心理障碍占20%左右 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左右。

“郁闷”一词在校园内的广泛盛行。 资讯折射的心理倾向

国民幸福感的调查问卷统计: 不太满意的人70% 非常满意的只有3.2% 对未来缺乏信心的人有47.8% 很有信心的13.1% 感到自己非常幸福的人6.05% 感到自己不幸福的有38% 强调积极

我们在寻找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对于那些我们没有有意去看的,就会错过许多,即使这些东西依然存在。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因为我们如何安置我们注意力而大为受到影响。

人们通常只能聚焦于他所问的问题。我们所问的问题通常决定了我们的方向 人类坚持不断问什么样的问题,人类就会朝所问问题的方向成长

为什么能够成功:榜样;乐观和自信;不抱怨;注意力聚焦于有效的地方 一场幸福的革命:

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二道2005年只剩下36%,但是因果国名平均收入提高了三倍。

中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而与此同时,青少年和成年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快速上升。

中国青少年心理状况严重,3000万人找不到快乐。

2005年上海市妇联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达21%~32%。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1984年以来,对北京市某些城区的小学生作过四次儿童心理问题患病率调查,1984年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为13.4%,2001年则增长到18.2%。

为什么相信积极心理学能带来幸福?

积极心理学就是连接象牙塔和日常生活的桥梁,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具自助运动给人带来的愉悦和乐趣。

积极心理学经过学术研究的成果,基于严格的考证和实践,具备更大的实证性。而且,研究者从来不随便保证。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保证的一般都会实现。

幸福是什么?

你会怎样定义幸福?幸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怎样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幸福?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得幸福?是否有关于幸福的统一标准?如果有,它是什么?

这些问题很难有确切答案,即便有,这些答案本身对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没有任何帮助。

“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我要么不幸福,要么幸福。在这种理解中,似乎有那么一个点,超过了就是幸福,未达到就是不幸。

但是实际上这个点并不存在,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折感 问正确的问题

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总是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无欲无求。 我怎样才能更幸福。

与其因为没有达到所谓的幸福境界而感到沮丧,与其浪费力气去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认真地去体会和挖掘幸福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同时去争取得到更多。

要记得,追求幸福应该是我们的终生目标! 协调现在与未来:

就算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时,也不要忘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不断地发掘那些能为我们带来当下的和未来的幸福感的行动。 汉堡模型:四种人生模式

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为了一场比赛,每天苦练,同时还得严格得遵守饮食限制。在开赛前一个月,他只能吃最瘦的白色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告诉自己,等比赛一结束,一定要好好大吃几天“垃圾食品”。

当他面对四种汉堡时,实际上他面对了四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类型的汉堡,它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的”垃圾食品“。吃下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而埋下了未来的痛苦。可以成为”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但是食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以后的健康,可是吃起来非常痛苦。与享乐主义型刚好相反,称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吃了它不仅现在享受不到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称为”虚无主义型“。

上诉三种不会是我们全部的选择。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我们称之为”幸福型汉堡“。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物,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反思:

回顾你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你经常处于哪一个或者哪两个模型中呢? 反思一:回想一下,有没有曾经达到一个重要的目标之后,却没有得到你所预期的喜悦?

反思二:回想一下,你是否在某一段时期,曾经忙碌奔波的生活着。如果有,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给自己一些建议。 享乐主义型:无所事事是魔鬼设下的陷阱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考虑后果。他们认为一个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们是去理智,比如吸毒。

享乐主义者的根本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和幸福同化了。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有过作为享乐主义者的经历或者一段享乐主义的生活,这种生活的优点和代价是什么? 适应性

持续性忽视的发生,可能仅仅是因为人们不承认还存在另外一个关于愉悦感的现象:我们有适应的能力

当我们重复多次遇到产生愉悦感的刺激因子时,我们所体验的愉悦感会不断下降

当到达某点后,很快又会回到原来的基线水平一个关于适应的学术报告

研究者找了22位彩票中奖者,他们一年内至少得了5万美金,有人甚至得了一百万。获奖者被询问他们过去、现在和将来(期望)的幸福感等级,从0~5分级,同时也去评价自己在日常活动中的幸福等级。研究者同时对58位没有中过彩票的人进行了访谈,这些人与中奖者住在同样的地方

研究结果

彩票中奖者目前的幸福程度并不比对照组要高多少(4.00:3.82) 对未来的期望程度也是一样(4.20:4.14)

而在日常活动中所获得的愉悦感,中彩票者不如对照组高(3.33:3.82) 在最多不到六个月之后,彩票中奖者的幸福感回到之前的基线水平。 虚无主义者:被过去经验击垮的胆小鬼

虚无主义者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

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实验一: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被轻微的电击,而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也遭受电击,但它们无法阻止。第三组未受电击。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里,箱子边上有很矮的栏杆,接着开始轻微电击。第一组和第三组很快跃出了栏杆,第二组则只是在原地哀嚎。

实验二:塞里格曼让两组人听噪音。第一组有停止噪音的而方法,而第二组无法阻止噪音。过些时候他再次向两组人施放噪音,这次都有方法阻止,但第二组却无动于衷。

反思:回想一下:某件事情或是一段时期中,你是否曾经也感到堕入虚无主义的漩涡中,除了眼前的不幸,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当时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给自己一些建议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建议?

幸福型:永远可以更幸福 解析幸福

——幸福的人不必当总统或百万富翁

为什么追求幸福:在所有目标中幸福才是至高无上的。

财富、名望、知名度与其他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终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幸福=意义+快乐 满意生活的先决条件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会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地情绪所推动,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是小插曲。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明白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悲伤、考验还是波折,我们都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乐。

意义:生命的喜悦,真我的呼唤

假设有这样一部机器,让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所期望的任何快乐,如“拥有无数的钱财”、“住在豪华的城堡中”等等。这架机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的爱的感觉,而且我们完全不会感受到是机器在工作,就像是真的一样。

这里我所要问的是: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会不会选择一生都使用这部机器?另外一种问法就是:如果一辈子靠着这种机器,我们会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幸福绝不仅仅是愉悦的情绪体验

任何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灵性(在牛津词典里,灵性定义为“真切的感受到事件的意义”)动物无法去过有灵性的生活,他们的行为的意义只限于追求满足和逃避痛苦。

什么是有意义

目标不一定是意义。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让我们从内心感受到有意义的目标。 我们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比如考一个好成绩,买大房子、好车子等,但是当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我们仍然可能感到空虚。

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其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

通往幸福

真正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为了获得持久的幸福,我们就要在奔向那个我们认定有价值的目标的同时,享受这个旅途的过程。

第19篇:积极心理学感谢

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

——我的每日感谢

心理学论文

目录

1绪论 .....................................................................................................................3

1.1引例 ...........................................................................................................3 1.2概述 ...........................................................................................................3 2关注对象 .............................................................................................................4

2.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4 2.2积极的人格特征 .......................................................................................4 2.3积极的社会环境 .......................................................................................5 3 价值应用 ............................................................................................................5

3.1积极心理治疗 ...........................................................................................5 3.2如何获得幸福 ...........................................................................................6 3.3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 ...............................................................................7 4.实例应用 .............................................................................................................8

4.1抓住大学生的有效需求点,明确学习目标 ...........................................8 4.2调整认知,用理性思维看待大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 ...........................8 4.3践行大学生学习和知识主体地位 ...........................................................8 4.4助力大学生成功,以成功孕育成功 .......................................................9 参考文献:.............................................................................................................9

心理学论文

1绪论

笔者的朋友圈每日感谢:

2014年8月15日,笔者在看网易公开课,在其中一门课上,演讲者建议大家每天写下自己感谢的三件事情,长期下去,就能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的激励,就去做了,因为对自己的文字功底不自信,也因为一些小羞涩,就开始在微博上写自己的每日感谢。10月18日笔者开始把这些感谢带到微信朋友圈,每天还会配一张图发到朋友圈,挑战杯期间,每天都有各种神奇的经历,身边有一群总是一起刷夜的战友,那时候的感谢现在读起来都好怀念。在武汉比赛的时间,因为一个小伙伴的一席话,笔者从12月15日开始,在自己的“每日感谢”之前会对自己的一天做一个“每日反思”,写在微博上给自己看,“每日反思”帮助笔者改掉了好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小问题。现在每天还在发每日感谢,不同的是,已经不只是给自己看的,很多人告诉笔者,他们总能在笔者的朋友圈感受到满满正能量,所以希望每一个看到笔者朋友圈的人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每天晚上进入梦乡之前,都会感谢一下今天。

1.1引例

赛利格曼的测试:

70个心脏病人中,17个被测试为最悲观的病人中,有16个没有经受住第二次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了,而19个被测试为最乐观的人中,只有一个人被第二次心脏病的发作夺去了生命。乐观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研究表明,具有乐观性格的人在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中,往往是销售业绩冠军。乐观的小学生将来很少得抑郁症,走向社会后,在工作成绩和社会地位方面均超过悲观的人。而乐观可以通过教育而形成,一个悲观的人通过心理训练可以转化成为乐观的人,这就要用到积极心理学。

1.2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

心理学论文

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2关注对象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1997年Seligman在就任APA主席一职后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思想以来,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流派,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使得个体和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2.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及关注的中心之一。B·L.·Fredrick(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 broaden-and-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hought-action) 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2.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positive personality) 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又称为性格优势(Character Strengths)和美德(virtues)。Hill son 和Marie (1999 )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 正性的利己特征( PI :positive individualism);(2)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PR: 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hers) 。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

心理学论文

2.3积极的社会环境

基于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 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Kaer 等人对18 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Williams 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3 价值应用 3.1积极心理治疗

3.1.1涵义

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对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快乐、生命意义等。其特殊之处在于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最终成为环境的积极治疗者。

3.1.2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

第一是激发病人的认识能力。积极心理治疗从不承认人有所谓的消极心理,他们认为人之所以产生消极的心理,主要是因为人在积极发展各种心理保护模式来降低自己受到更多伤害的可能性。这样,积极心理治疗就把人的消极心理理解为了保护性心理,一个人也就不会因为他的某种古怪心理或古怪行为而受到批评,同时病人自己在自我认识上也不用为此感到内疚,与此相反的是,病人反而会因保护的需要而对自己的古怪行为产生认识上的自我接受。

例如,一个人形成了“我是个笨蛋”的自卑心理,实际上,“我是个笨蛋”的自卑心理有着以下的保护作用:①降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这就使错误和失败再不会像从前那样严重伤害自

心理学论文

己;②降低了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这样别人面对自己的失败时能心平气和,同时一旦自己超越了别人的期待,还能激起别人的惊喜,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敬佩。从某种角度上说,中国人的谦虚民俗也正是这种保护模式的具体体现。

第二是激发对象的爱的能力。美国密歇根大学的Fredrcikosn曾提出了一种“积极情感扩张建设理论”(TheBoarden and Buil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她认为,某些表面上看起来分散的积极情感—如欣赏、满足、感兴趣和爱他人等,都能有助于使支配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进行思想和活动的指令系统得到增强和扩张(也即指令系统变得更具有积极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这些分散情感还能帮助个体建构起作用于人思想和行为的个人长久资源。

3.2如何获得幸福

3.2.1消极心理的出现

改革在不断深化,社会转型也在加剧,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消极心理。弱势群体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具有强烈的仇富情结,而富人则觉得自己是全凭个人奋斗才出人头地的,成功全是个人因素造成的,没有看到社会给他提供的机遇,对他人和社会不讲回报,对弱者缺少必要的关心,具有冷漠情绪。个人主义的盛行,使人将失败和成功都归咎于个人因素,以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实用主义哲学来衡量人生,导致成功者的冷漠和自大,失败者的愤怒和抱怨。这种不能超越简单竞争的幸福观对于社会的各阶层人的心灵都具有损害作用。竞争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幸福生活的手段,如果竞争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竞争成为生活终极目标,人类一定会被这一自身创造出来的增加财富的手段所毁灭。

3.2.2获得幸福的学问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学科。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2、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

心理学论文

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我们说,人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优胜于其他生命形式的源泉,这一源泉就是人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正因为有这种能力,不仅使得人类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保持着一种人的自尊,并在与其他生命形式构成的社会系统中充当着主宰,而且也使人类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以一种万物共存的方式而不断向前发展。

3.3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

不管企业发展到哪个阶段,领导者们都不可避免地为企业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而焦头烂额。企业外部的市场问题当然日日忧心,但对于任何一个为了某种目标聚集起来的组织来说,更为头疼的是来自组织内部的种种矛盾。重要的不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在更多的时候,问题的消解并不等于激活组织的积极因素。

3.3.1强调自治意识, 打造自主工作群体。

自主工作群体, 也叫半自主工作群体,即工作群体可以做出一切必要的决定, 如谁来工作, 在哪里工作, 工作时间多长等, 上级不再干预群体功能的发挥, 而是作为资源提供者在群体需要时提供帮助, 并对工人进行培训。而且, 领导由群体选出, 必要时群体可以罢免领导。

3.3.2缓解工作压力, 增强员工的控制感

有研究者近来提出了一种新的压力——围攻或骚扰。围攻是指个体在工作中长时间受一些人 ( 常常是直接上司) 的欺负和骚扰, 它是指向个体的, 且经常发生, 持续的时间也较长( 至少6个月) 。并发现, 围攻与身心紊乱和心理失调有直接关系, 这种压力也会降低员工的工作幸福感。了解压力源、缓解压力与增强员工的控制感紧密相联。

3.3.3改善组织气氛, 增加员工的社会支持资源

社会支持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从本质上看, 社会支持主要包括情感支持( 爱、喜欢、

心理学论文

尊重等) 、直接帮助( 如工作中的援助、传递信息和金钱资助等) 等方面。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 为员工提供这方面的资源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幸福感,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实例应用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缓解)

4.1抓住大学生的有效需求点,明确学习目标

研究发现,学习倦怠感较强的学生大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的“迷茫一族”;另一类是目标动机太过强烈,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的“刻板一族”,稍微偏离目标,就对自己进行严惩,久而久之,自己的信心、目标都在动摇。这两类大学生都不会树立目标,不会用目标引领前进。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寻找兴趣和天赋,学会学习和思考,脚踏实地,把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避免成为迷茫困惑、应试机器、孤独被动等可能造成学习倦怠的因素,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处理学习倦怠最重要的一步。

4.2调整认知,用理性思维看待大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对待问题时积极的认知方式。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个人对事件的信念、评价和解释。在大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情绪耗竭及不当学习行为时,要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正确归因,合理认知自己的成败,不要动辄以绝对化、灾难化、以偏概全等方式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当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失败是因为“笨”“不如别人”“没有前途“”宿命”等不可控因素时,个体会丧失自尊,对失败感到羞辱,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作用。这种思想如果不加以阻止,学生很容易在学习上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听之任之,最终不做丝毫努力等。

4.3践行大学生学习和知识主体地位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均强调自主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及学生自己决策学习的可能性。要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控制感、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有权对自己的

心理学论文

学习活动做出选择和决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决策以及参与学习环境的设计等。

4.4助力大学生成功,以成功孕育成功

动机心理学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完成任务的动机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完成任务可能性的期待,即概率大小;二是任务被个体赋予的价值大小。该理论运用在学习倦怠的学生身上,即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方式,竭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03:746-749.[2]郑国娟,张丽娟.从“幸福心理学”论提升工作幸福感[J].企业活力,2006,09:54-55.[3]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03:65-69.[4]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板,2005(2).[5]朱会明,刘长颖,孙伟.学习倦怠研究的再思考[J].商业文化:社会经纬,2008(1).[6]张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航海类院校半军事化管理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51-53.

第20篇:积极心理学书目

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活出乐观的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康江梅

20世纪是全球飞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生命缺失”的世纪。21世纪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寻丧失的生命力。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青少年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不足,出现了严重的青少年暴力甚至自杀的现象,极大地引起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20世纪末新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为生命教育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为拥有幸福生活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下面就该内容做初步的探索。

一、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的原基点。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生命价值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价值观、人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使人积极的心理学,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学。它是指研究有助于发挥人、团体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中,其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指出: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引导人类对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自身的潜能、动机、价值和能力等,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二、生命教育中融合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21世纪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找寻丧失的生命力。《中国青年报》曾经刊登的调查专文中说: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很多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先是逃学,后辍学,沉迷于虚拟游戏、流浪、打架斗殴、偷窃等对青少年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身心影响,最后走上了犯罪或轻生道路。近几年发生的个别青少年学生因成长中的烦恼和问题等各种原因而轻生的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对生命教育的极大关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性途径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中新的极具生命活力的生长点,它融合于教育领域是一场积极教育运动。它要求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师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关注师生人格中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环境等,从全方位看待事物,而不再仅仅是某一问题、缺陷或疾病。因此,积极心理学与学校生命教育的融合运用,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理念和视角,促使教育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而转向关注他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为学校师生所接受,并带来良好的实效。这既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所追求的价值核心。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生命教育中融合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一)帮助师生获得生命幸福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源于主动选择”。快乐是一种积极情感,这种情感不是外部所赋予的,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源于个人的主动选择。20世纪60年代,美国三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选择表达积极情绪最多的人比那些表达积极情绪最少的人要多活10年。

在学校生命教育中,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够激活师生良好的日常行动倾向,保持趋近和探索新颖事物,与环境主动的连结,促进自我发展的愿望,与他人分享成功和求得在将来取得更大成就的愿望。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更开放、更灵活,能够想出更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它还能促进学生产生帮助、友好行为,密切人际联系,扩大人际资源。同时能够撤销消极情绪产生的激活水平,提高应对水平,促进社会适应。以上积极情绪的反复体验,扩展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增加了个体的心理弹性,提高学业、生活和职业以及社会关系的质量,增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同时学生的成长带给老师成就感及良好情绪情感。心理学家大量的用“情绪体验取样法”的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报告的积极情绪,或心境高于消极情绪,或具有较好心理弹性的个体,更有活力,生活得更幸福。

(二)充分发挥师生个人生命中的人格潜能

积极心理学在个人层次上主要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潜质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正如赛里格曼所说:“培养孩子不是盯着他身上的短处,而是认识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强,即他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成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因此积极心理学将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

积极心理学还认为,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这种价值取向给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丰富了教育实践的内容。在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师生投入和付出越积极、越多,人格潜能将不断被挖掘,源源不断,并能形成良性循环,即“罗森塔尔效应”,发挥其生命的优势和价值,感悟生命的宝贵和幸福内涵。

(三)有效构建和实现师生个人的生命价值

积极心理学在群体层次上的研究主要是积极组织系统。它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生命教育中需要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他人的宽容,对社会的责任感及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等。在学校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拓宽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有效途径,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探索学校生命教育的规律和实施途径,帮助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并努力践行,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将更能够创设和培养积极组织系统所需的心理品质,更有效地促进构建和实现师生个人的生命价值。

三、生命教育中积极心理学运用的实施策略

积极心理学融合于学校生命教育是一场实效性强的教育实践,我们探索以下三种实施方法。

(一)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师生充分体验分享积极情绪

课程是一种活动、交往、沟通与合作,是人的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我们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精髓、融合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珍爱生命美丽心灵”课程,构建独特、高效的生命教育实现途径。该生命教育的课程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和需求出发,系统、深入、有层次的进行以下四单元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积极热爱生命”系列课程设计。

我们的幸福课程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我爱我自己

第1课 我从哪里来

第2课 我是谁

第3课 我的成长

第二单元 发展生命挖掘自我

第4课 我的潜能

第5课 我的魅力

第6课 我的朋友

第三单元 完善生命拥抱成功

第7课 我的目标

第8课 我的学业

第9课 我的职业

第四单元 提升生命闪亮自我

第10课 我将做些什么

第11课 我与挫折

第12课 我的舞台

以上十二课生命教育课题的教学中,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积极互动的环节。如在“美文欣赏”环节,给学生推荐的《敬畏生命》、《我很重要》等文章,运用大声思维法和复读法,获取语言的巨大能量,让学生充分感悟和分享对生命的认知和热爱。在每一课的心灵分享中,给出一些积

极热爱生命的建议和方法:如遵从内心的热情、多和朋友们在一起、在水边散步、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失败、有规律地锻炼、表达感激等,都能帮助师生改变生活,从中获得人生的愉快和幸福体验。还有许多的心理游戏、生活案例、经典感人的生命故事分享更让人从中反思领悟,帮助自己阐释实现生命的内涵与意义。在这种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拥有积极的情绪情感,旨在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生命历程,在生命情境中亲身体验,唤起师生对生命的积极热爱、珍惜和尊重,激励自己创造更多的生命价值。

(二)关注生命个体差异,激发师生积极人格潜能的发挥

为了把准学生生命发展观的个体差异,我们采用相关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从调查结果中了解学生的生命观以及发展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分层施教,在课外活动中挖掘个体潜能,实现全面积极的生命教育效果。

我们本着“珍爱生命美丽心灵”的目标,在“霁心园”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心的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帮助个别学生疏导心理困惑和问题。当学生忧郁不安、愁眉苦脸地走进“霁心园”,走出时他们总能表情舒展、面带笑容。因为在这安全的环境里,能够敞开心扉与心理老师一起积极探讨,挖掘个体自身的人格潜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找到了满意有效的答案。此刻他们心中拥有阳光和温暖,深深地体验着幸福的情绪和情感。我们与此同时做好后续的跟踪辅导,咨询记录和整理反思工作,进一步提升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能。在个案心理辅导中,学生心灵成长的同时更是心理老师幸福感的提升,职业生涯的高峰体验时刻,更进一步激发今后师生积极人格潜能的发挥。

为充分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我们在班级设置和培训班级心理委员。他们主要是在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老师、班主任与各班同学之间起着信息沟通的作用,帮助同学积极主动的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协助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设计了系统、针对性强、能发挥个人人格潜能的五部分培训内容:

1、团队凝聚力活动;

2、团队激励活动;

3、团队成长活动;

4、心理辅导基本理论学习;

5、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等。这一活动以点带面地铺开辐射生命教育,学生各尽所能,形成多重的生命爱护安全圈,以积极生命体验带动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创新生命教育活动,提升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中,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的。威廉姆斯等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当学生的周围环境和老师、朋友都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一个生长在积极、鼓励、和谐环境下的学生和一个在充满暴力、训斥、混乱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在性格、处世、人际交往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更加自信、更富有爱心、健康和幸福。积极心理学强调,学校中的一切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因为这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只有在这最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育,才是最真实的教育,才是着眼于学生生命潜能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实践要积极构建良好适宜的生命教育环境。

我们通过创新和开展一系列的生命教育活动,营造释放、鼓励、发展的心灵空间和平台。如校园里张贴潜移默化的心灵励志语;帮助学生自助成长的“霁心园”心理报纸;释放和补充心灵能量的“珍爱生命美丽心灵”校园心理剧表演竞赛;施展才能的“珍爱生命我爱我”手抄报竞赛;倾诉心灵的生命感言征文活动;积极热爱生命的集体舞活动;还有与生命对话的心理日记和心理漫画等等。以上生命教育活动有效利用校园“成长空间站”,创设和谐、互动的校园环境,使不同需求和潜力的学生找到释放的空间,体验形成积极情绪,有效地帮助师生提升和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

积极心理学不仅为学校生命教育开拓了崭新的视野和途径,它也将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福音。我们相信积极地热爱生命,我们将走向幸福生活的彼岸。

2012-02-28人教网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