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增广贤文教案5

发布时间:2020-03-03 22:38: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21课时

教学内容: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善化不足,恶化有余。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积累了《增广贤文》里的一些名言,谁愿意背一背。看到你们都跃跃欲试,我们一起津津有味地来背一背,好吗?(学生背)你喜欢哪一条和大家说一说。

二、谈话导入

1、前面,大家已经学习积累了很多名言名句,那通过学习,你能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校本课程《增广贤文》(板书)。

三、讲解新课

(一)、讲解: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1、我们学习的这一句名言就是:(出示)谁来读读。

2、交流自学。你对这句话都有怎样的理解呢?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就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开始吧。(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3、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即便人心如铁石,也会在如炉的官法中溶化。

4、如何运用。想一想,什么时候能用上这句话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二)、讲解: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1、引入:大家一定熟悉这句话,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名言,(出示)谁来读读,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2、读出不同语气。这句话说的是积善不够积恶有余的人必定会遭殃。

3、结合自身,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讲解: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

1、看故事,明道理。(齐臣隰斯弥有次拜见田常,两人一同登上田氏家中的高台,举目四望,但见三面畅通无障,向南望时,却见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视线,田常变得一言不发。隰斯弥回家后让人砍伐那些树木。斧子刚砍了几下,隰斯弥又急忙制止,不让砍伐了。管家人问他为什么剐定的主意却又变化了,隰斯弥回答说:“有句古谚道:‘察见渊鱼者不祥。’田常正在筹划着篡国大事,这是他不想让人知道的,我如果表示出能察知人之隐微,那我的处境就太危险啦。不伐树,我没有任何罪过;而察知人的隐秘之事,那却是不得了的。”隰斯弥最终没有伐树。)(察见渊鱼者不祥,说的是能察知别人内心深处隐秘活动的人,必然是处于危险的境地。)

2、小结:水如果太清沏了就不会有鱼存活,人太明智就不会有人为他出主意。(人接受好的教育总嫌不够,接受不好的教育却很容易变坏。)

2、资料扩展。《大智若愚》,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指才智出众但并不处处表现在外。

(四)、讲解:知者减半,愚者全无。意思是如果把自认为聪明的人减去一半,那么世界上就没有愚蠢的人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四名名言,你喜欢哪句就试着和同桌背一背。回家后背给爸爸妈妈听,并说说你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1

第22课时

教学内容: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和道理?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这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意思是不真实的传闻天天都会有,只要你不听信自然就消失了。

2、“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中“正”、“邪”、“信”分别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见解呢?

师:宁肯正派行事不够,也不可走邪路。我们宁可做个正直的人,也不要做个心术不正的小人。宁可信它有,不可信它没有,对事要有准备、有信心。

3、讲故事,明道理。(故事一:爷孙俩买了一头驴,爷爷让孙子骑着走时,有人议论孙子不懂孝敬;孙子让爷爷骑着走时,有人指戳爷爷不疼孙子;爷孙俩干脆都不骑了,又有人笑话他俩放着驴不骑是傻瓜;结果爷孙俩只好绑起驴扛着走了。如果我们不想扛驴,那么我们就不要去听那些个是非而受其累。故事二:有个小和尚学会了入定,可是每当入定不久,就感到有只大蜘蛛钻出来捣乱。没办法,他只得向老和尚请教。小和尚说:“师父,我每次一入定,就有大蜘蛛出来捣乱,赶也赶不走它。”师父笑着说:“那下次入定时,你就拿支笔在手里,如果大蜘蛛再出来捣乱,你就在它的肚皮上画个圈,看看是哪路妖怪。”于是,小和尚照办了。再一次入定时,大蜘蛛果然又出现了。小和尚见状,毫不客气,拿起笔来就在蜘蛛的肚皮上画了个圈圈作为标志。谁知刚一画好,大蜘蛛就销声匿迹了。没有了大蜘蛛,小和尚就可以安然入定,再无困扰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小和尚出定后,一看才发现,原来画在大蜘蛛肚皮上的那个圈记,就赫然在自己的肚脐眼周围。这时,小和尚才悟到,入定时的那个破坏分子大蜘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身思想上的心猿意马。很多时候,所谓的打扰其实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出自自己的内心。如果能安定内心,那就不会受到各种干扰,也就不会感到心烦了。)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那我们联系实际,来说说,你对第

二、三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些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课堂总结

2

第23课时

教学内容:竹篱茅舍风光好,僧院道房终不如。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诗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首先我们来讨论这一句诗。

2、老师出示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3、今天我们一起来接着学习《增广贤文》里的句子。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师:农家田园风光是很好的,恐怕连寺院也比不上。寺院里经常有仙客出入,宰相之才的人都出自书斋之中。庭院里栽着可以引来凤凰的竹子,池塘中养着能跳过龙门的鲤鱼。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老师释疑。

三、课堂总结

《增广贤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熟读成诵,回去把今天所学的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说说你都明白了哪些道理。

3

第24课时

教学内容: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会说说都市,不会说屋里。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害自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明——明确学习内容

1、出示:“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会说说都市,不会说屋里。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得,财多害自己。”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四句话。

二、知——知晓文章本意

1、领读、自由读一读、指名读,纠正字音、分组读。

2、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像流水一样有高下之分,世上的事像浮云一样变化莫测。见识多广的人说的都是城市的事,见识不广的人说的都是家中琐事。我们磨刀时唯恐它不锋利,但刀磨锋利了又容易割伤手指。我们赚钱时生怕赚少了,但是钱财太多可能会害了自己。

三、思——深入思考理解

1、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唐朝,有个人叫卢承庆的人,为官清廉,做事认真,讲求实际。他当的是考工员外郎。这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官员。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点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类。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兼督运粮的官员。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可是,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一点也没生气着急,反而谈笑自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卢承庆觉得,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人还行;从这点上来讲,这个人有认错表现,有责任心,改个中中吧。改成中中后,这个运粮官也没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这个人真绝,“宠辱不惊”,无论怎样,他都能坦然面对。他又调查到,那次船翻了,不是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为突然遇到刮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总之,不是人为的原因。卢承庆一想:我给他中中看来也不合适,又改成了中上。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从此卢承庆对他印象很好,以后在吏部考核的时候,就注意提拔了他。据说,卢承庆自己也是一个宠辱不惊的人。他认为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为国尽忠,官职是升是降都不在乎。他最初当过考工员外郎,后来往上当过尚书左丞,最后还当过兵部侍郎,由于老说实话,得罪了皇上,获罪被贬出去做简州司马。当简州司马的时候,卢承庆也一点没感觉到窝火。后来,朝廷把他又调回朝中当刑部尚书,卢承庆也没有因此特别高兴。到了晚年病危的时候,卢承庆儿女们叫到床前嘱咐说:“我死后,丧事一定要从简。穿的这身衣裳就算是我的装裹,不要再给我买衣服。棺材外边也别设什么椁,也别套好几层棺材,用一层棺材装着埋了就可以。坟头不要太高,只要能让人看得见就可以了。碑文不要乱写,吹嘘我这一生有什么功绩,只要老老实实写上我的履历,什么时候死的,就行了。”这就是卢承庆的遗言。可见,卢承庆不仅清廉,而且也是个对虚荣看得非常淡的人。)

3、师总结。

4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教案. doc

增广贤文教案19

《增广贤文》阅读教案

增广贤文读后感

增广贤文教案5
《增广贤文教案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