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意识形态核心

发布时间:2020-03-03 05:11: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一:意识形态来源

两百多年前,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特斯杜#德#托拉西(Desttutt de Tracy)创造了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随后,意识形态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意识形态一词可译为观念学、思想体系、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等。

托拉西创制意识形态概念时,是从观念学角度界定它的。他把意识形态规定为研究人的心灵、意识和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与普遍原则的学说。因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所表示的《观念学》必然是通过一种(关于实际的理智过程的)理论批判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也因此(现实为基准的理论批判)以区别于各式各样的解释性的理论系统、思想体系或哲学学说。

在意识形态概念流行的过程中,它的含义与托拉西对它的规定已不完全相同,/意识形态0所指的不再仅是《观念学》而是指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公开主张的或缄默接受的信条。

在近代和现代,各国思想家所使用的意识形态一词,含义已经日益复杂起来。人们由于自身理论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而常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运用这个概念。

二:马克思看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写道:“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同时,人们恰恰又屈从于自己创造的这些“虚假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巧页)恩格斯在1893年7月14日致弗·梅林的信中说:“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1页)(在此需补充他们两者之间的分歧,恩格斯话中似乎有意将自己的理论区别于意识形态,是狭义的意识形态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 我们便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虚假的意识”是就以往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而言的 ,旨在表示以往的意识形态内容上的虚假,而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本身。因为,以往所有的意识形态,尽管它们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主张观念统治世界、精神决定历史。它们都是从意识中的人出发,而不是从现实中的人出发,“虚假的意识”始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马克思、恩格斯在否定了以往的具体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的同时(因为它们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他们又肯定地说,意识形态毕竟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1页)因为意识形态在特定的阶级社会中存在并起作用,这又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正因如此,对以往的具体意识形态的研究,又构成了唯物史观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对现在的具体意识形态或者是抽象的意识形态,为何避而不谈?或者是因为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现实的局限性和作为我们研究的手段和方式)

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市民社会的特点时,他们说:“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一42页)这里,“观念的上层建筑”就是指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还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至于以往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反射”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问题,他们认为,以往的意识形态在“反射”人们的生活和关系时“就像在照像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同上)。也就是说,以往的意识形态尽管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颠倒反映,但与其他的意识一样,它们作为“虚假的意识”也是现实生活的产物,也是对现存社会关系的反映。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从内容上看,以往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意识”,都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错误反映的基础之上的;但从存在及其作用来看,以往的意识形态并不因其“虚假性”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就对社会不起作用。因此,就后者而言,它们又是“真实的意识”,即“观念的上层建筑”。只有把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的意识”,才能真正揭露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而只有把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解为“真实的意识”,才能揭露其产生的阶级根源。就前者而言,我们必须对以往的意识形态(它今天仍然存在)进行批判。在这层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直接理解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就后者而言,我们又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意识形态批判的层面上,还必须揭示其现实存在的阶级根源。

明确了对意识形态在“内容”和“存在及其作用”这两方面的不同理解后,我们再来以马克思的论述来明确区分两者,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对意识形态“内容”上的批判视角是鲜明的,立场是坚定的,分析是到位且有说服力的,但对其存在及其作用,却是作为其批判对象予以承认的。意识形态只是一个瓶子(一般的概念),马克思的批判不过是里面该装什么。在此最大的决议之处是:马克思是否把自己的理论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在内容上区别于“迄今为止,一切虚假概念”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它是建立了自身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系统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把自身看成是对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一种反映,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与其他意识形态有着原则的区别。识形态不完全等同于“虚假的意识”,意识形态也不完全等同于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以“正确的意识”为前提的,它是唯一科学的意识形态。以我们目前的视角来解读,应当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予以承认。

既然我们在此承认或者论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所做的批判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存在怎样的共同点与不同?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论证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否是循环论证?是否会因以自己的立场来看待自己导致认识的浅薄和片面?在此我要明确声明的是,纵使循环论证,纵使认识浅薄片面,我们仍时刻不能忘记审视自己、剖析自己、明确自己,以对自己的批判赢得进步。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当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立足现存的社会存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意识形态是指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建立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社会学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以维护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它是该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

------------(杨生平的意识形态概念) 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意识形态”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涉及到认识的来源以及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问题。在他看来,只有正确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人们的正确认识提供一个可靠的根据,才能为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建立提供一个正确的理论前提。杨生平认为,马克思正是依据特拉西这一思想,才把他的意识形态概念改制后引入唯物史观的。马克思是如何将其改制的呢?他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也就是说根据马克思的思想,不仅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会提出观念变革,建立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的要求,而且,任何新旧社会制度更替之时,思想家们都会提出代表新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的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为了能够使自己所建立的思想体系达到克服社会冲突的目的,他们往往都把各自的思想体系冠以“科学”的美名。因此,“意识形态”一词也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建立起来的一切思想体系,即可得出“一般意识形态”的结论。

意识形态在以往的哲学家那里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的代名词,可它一旦被马克思、恩格斯改制并加以使用后,就有了不完全等同于以往意义上的内涵,它已成为科学地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此只是截取意识形态一个方面上的意义,也有将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而不仅仅是范畴的研究,这个有空再说),专指“观念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把“物质”、“社会存在”当成是“科学”意识(意识形态)的来源,而且认为任何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作用也都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在他们看来,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的阶级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作用不同或者说生活环境不同,因而他们便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社会意识。阶级社会不可能形成完全同一的社会意识,换而言之,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不同阶级在同一社会中会对一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持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意识形态维护某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理论的形式决定某个阶级的思想家在用意识形态去维护本阶级的物质利益的时候,必须“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同上书,第53页)意识形态以思想普遍性的形式出现,便使它呈现出一种“全社会”的外观,客观上也起到了掩盖阶级性、团结社会成员的作用。这也决定了意识形态本身必然具有虚假的,带有欺骗性质且欺骗目的明确的部分。

2.总体性。意识形态涉及到认识论体系(当然也应涉及到本体论)问题,但同时意识形态直接涉及到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问题,因而,它也应是一个包括上述多种社会科学学科的总体性概念。当马克思、恩格斯把它借用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的时候,事实上他们也保留了意识形态的这两种用法。一方面意识形态专指一种哲学体系,“虚假的意识”则大多是在这层意义上使用的;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指包括多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体性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种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在这一点上意识形态是依附于阶级的。(同土书,第271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文中,他们又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这些共同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事实上,经济思想也属于意识形态形式)。在此,单个的意识跟意识的某个方面不能成为完整的意识形态,也可以说,意识形态本身是一个阶级(或者是集团)在各个意识具体形式的总体。 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哲学不仅不能决定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反,它还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特别是政治法律思想的制约。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政治法律思想对哲学的制约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哲学会对系统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思想等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哲学能够给它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为它们系统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3.实践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是通过阶级利益的棱镜去反映社会关系的。以反映特定社会阶级利益的需要、愿望、目标等观念的东西为内容的意识形态,它一旦形成后,便必然要表现为一种明确的实践目的。不过,这种实践目的性并不是单纯的、简单的个人倾向,而是一个阶级或集团的倾向。因此,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都要以巩固现存社会制度或以(改变)推翻现存社会制度为宗旨,任何阶级或集团在宣传、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同时,必然要排斥所有异己的意识形态或者是其中异自的部分内容。在这个内容上说意识形态是个带有强烈实践意义的哲学概念,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以改造世界为目标,道德取向为基准的政治概念。

4虚假性。意识形态以思想普遍性的形式出现,便使它呈现出一种“全社会”的外观,客观上也起到了掩盖阶级性、团结社会成员的作用。这也决定了意识形态本身必然具有虚假的,带有欺骗性质且欺骗目的明确的部分。无阶级社会迄今为止未能在现实中实现,而以阶级为基础以思想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便不能以普遍的内容出现,因为这个普遍的内容(我宁愿称其为共产主义)尚在孕育之中。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种虚假性的存在,意识形态得以掩盖社会矛盾,弥合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看,意识形态的特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不仅于此)在此谈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延伸到马克思主义的虚假性,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就是虚假的,而是承认其中有虚假的内容,有待发展的部分。而这个又要植根于意识形态的实践性要求,在实践中发展。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总体性特点,则是要求我们以无产阶级立场,以阶级分析方式来看待意识形态(主要是其他意识形态。)

本讨论稿大量参考

杨生平同志(《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 )一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核心
《意识形态核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