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长恨歌主题议论

发布时间:2020-03-01 16:25: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本文认为,白居易是借李、杨的爱情悲剧(长恨)来作“荒淫误国”的政治研究,讽喻“汉皇”,以 诫后来。原因有三:

一、从作家生平及《长恨歌》诞生的背景看其政治讽喻性

白居易(772-846),字乐 天,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本籍太原,后搬家下邽(今陕西渭南)。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搬家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 怜少壮日,适在贫贱时”,因而对百姓疾苦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他自幼聪慧,刻苦好学。20岁举秀才,20八岁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为应制举,他 与元稹“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政”,撰成《策林》七十篇,全面地阐述他们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是反对无休止的剥削,要求统治者“酌人言,察人情而后为政”。 他大胆地指出:“人庶之贫困者,由官吏之纵欲也,官吏之纵欲者,由君上之不可以节俭也”,提出“革财用,均贫富,禁兼并,逐盗贼,起廉让”等重要对策,并 且还反对侵略与投降。应举后,被派往周至任县尉,使他又一次有机会接触下层群众。适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传播后世且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不停为大家争论不断的著名长诗《长恨歌》,时年30五岁。并且,他还创作了《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等其他讽喻诗。

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回长安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于元和五年(810年)降职改做京兆府户曹参军。这三年,他又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讽喻诗。在其后的政治生涯中,他仍抱有极高的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直至元和十年,四十三岁的他,又 因“僭越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下了《琵琶行》。其后,白居易又辗转做过中州、杭州、苏州刺史等地方官。晚年的他,已无心仕途官场,回东都洛阳,过起 香山居士的闲适生活,直到终年。在其任职期间,他不停非常关心民生疾苦,敢于为民请命,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实事。如杭州的水利工程,被后世称为“白 堤”; 苏州离任时,“闻有白太守,辞官归旧溪。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在他逝世的前两年,还出钱建造了龙门潭的八节滩这一利民工程。

了解了白居易一生的生平事迹后,咱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白居易是一位关心民生疾苦、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政治抱负的诗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分子。他爱憎分明,同情民众的遭遇,《长恨歌》也明显透暴露作者的“政治讽喻”。

二、从诗人的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看《长恨歌》的政治讽喻性

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创作主张与创作实践中,表现出了他的人格特性。他既倡导(率先提议)发起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 又创作了大量富有实际意义的优秀诗歌,成为我国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他在《与元九书》、《新乐府诗序》、《策林》等作品中,提出了许多有关诗歌和文学创作 的理论,他认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行于歌诗矣”,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作品应可以“补察 时政”,“泄导人情”,还明确规定了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和批评标准,即诗应以情为根,义为实,言为苗,声为花,做到文质并重,并且应以有无“兴寄 讽喻”作为评价作品的首要标准。

白居易的这些理论和主张,既有对前人经验的承继,又有对实际的发展。他的诗歌创作,也很好地践行了 他的理论主张,并且也是他“政治人生”追求的表现。如他的《伤宅》、《红线毯》、《杜陵叟》、《观刈麦》、《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琵琶行》等作品,或批评统治者的骄奢腐化,或揭露抨击统治者的参保与掠夺,或倾吐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和悲凉命运的深切同情,诚挚深刻,感人肺腑。他在四 十岁大概说四十五岁以前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表达着这样的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或思想,因此可推知,他30五岁在周至做县尉时所创作的脍炙人口 的《长恨歌》,也同样拜托了一个正直、善良、有才气、有抱负、有追求的关心时政的青年的思想感情,而非一个庸俗才子的世俗之举。

三、从对作品本身的解读看《长恨歌》贯穿全篇的政治讽喻性

从《长恨歌》本身来看,作品开篇即开门见山,直言不讳,指出:“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定下了全文讽喻的基调,一个荒淫好色的封建君王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接下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则暗含了唐玄宗霸占子媳,违背人伦的丑行。 诗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及背面的相关系列描述,无不深刻地不遗余力地揭露了唐明皇得到杨贵妃后,沉迷于美色、不睬朝政、好色误国的 罪恶行径,不行饶恕。又如,诗中描写杨家得权势后,“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以至“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从侧面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幸之至,以致颠覆了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意识,荒诞至极。这也为安史之乱的爆发,盛世的衰败埋下 了祸根。诸如此类的例子,全诗中可谓俯拾便是。如此之君王,如此之爱情,怎么会让一个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爱民忧国的正直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 验的总结)分子产生怜悯同情,以致被感动,进而对其置责任道义于不顾的淫乱纵欲行径进行美化和歌咏呢?这对任何一个稍有正义感和责任意识的人来说,都是难 以理解和接受的。至此,笔者一直以来淤积在心头的结,也多少有部分梳解。《长恨歌》的讽喻之说,想来也不会有更多的异议了。

难题的 焦点主要出现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在地愿为连理枝”四十四句)对李、杨缠绵爱情描写的理解。很多人被此处作者对二人凄美艳丽的爱情 描写所打动,部分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了‘戒鉴’”(《中国文学史》)。于是乎就借此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改变,由批判讽喻转向了称赞歌 咏。因而,也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说,或歌咏爱情说。本文认为这两种意见存在不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没有顾及全篇及作品产生的 背景;其二,没有顾及作者的为人。假设全面的考虑了这些原因,那就不难理解《长恨歌》讽喻的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了。试想,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 有爱民情结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分子,怎么能容忍一个帝王、一国之君,置国家安危与百姓的疾苦于不顾,荒淫无度,重色误国?这是任何 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容忍和接受的!

本文认为,作者在后半部分细腻动情的描写,非但不是对李、杨爱情的称赞与歌咏,反倒是对他们所 作所为的一种无情的讽刺和鞭笞。这大概也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一个君王不睬朝政、迷恋女色,就如同一个正常人不务正业,胡作非为,是不可以被常人所接受 的,“是可忍孰不行忍”,有关这一点,白居易的另一篇《胡旋女》以及晚唐时期杜牧的《荔枝行》,可以帮咱们作如此理解。一个君王荒淫昏聩到如此地步,死罪 可免活罪难逃,于人于己于后世,能不产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慨叹吗?清代学者沈德潜曾说过:“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唐诗别 裁》)

综合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和主张,需要是讽谏后来者,作为一国之君,甚或一个普通人,一定要明确身份和责任,懂得 良知和道义,知耻重义,切忌因一己之私欲而误国误人误本身。正如《长恨歌传》的作者陈鸿所说,白居易写《长恨歌》“不光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 将来也”。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主题议论
《长恨歌主题议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