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发布时间:2020-03-01 20:29: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

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于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无事不登三宝殿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不看僧面看佛面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

“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七手八脚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

人也只孝得一个父母,那有七手八脚,爱得许多!北宋

朱子语类

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进云:“忽遇七手八脚底人来又作么生?”师云:“截断脚根道将一句来。”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

其或未然,切莫乱走。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南宋\\佛语录\\无门关

到了宅内,[七手八脚],就做起来。 明\\小说\\醒世姻缘传

又叫人买的平机孝布,叫了四五个裁缝,[七手八脚]忙做孝衣;明\\小说\\醒世姻缘传 又与了囚妇们五钱银子,果然与他[七手八脚]的穿了衣裳。明\\小说\\醒世姻缘传 众匠人闻言,[七手八脚],一会儿便安下柱子,抬梁上去。明\\小说\\醒世恒言 何九道:“休得胡说!两日天气十分炎热,如何不走动些!”一面[七手八脚]葫芦提殓了,装入棺材内,两下用长命钉钉了。明\\小说\\金瓶梅

他二人嚷做一团,领西门庆家小厮伴当,并发来众军牢,赶人闹里,[七手八脚]将妇人床帐、妆奁、箱笼,扛的扛,抬的抬,一阵风都搬去了。明\\小说\\金瓶梅

骆驼灯、青狮灯驮无价之奇珍;猿猴灯、白象灯进连城之秘宝。[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巨大口髯鲇鱼灯平吞绿藻。明\\小说\\金瓶梅

平安儿通报了,二人进入里面,见有许多裁缝匠人[七手八脚]做生活。明\\小说\\金瓶梅 三头两面

意义: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

举崇寿问僧:“还见灯笼么?”僧云:“见。”寿云:“两个。”师代云:“三头两面。”又云:“七个八个。”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卷十六

[三头两面]任起情尘。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五

三头两面趋奉人。唐·李商隐《杂篡·愚昧》:

汝对我说韩信,见韩信即当说我。此[三头两面]之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

三头六臂

意义:三个脑袋,六条胳臂。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透得则六臂三头,未透亦人间天上。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有一无位人,六臂三头努力嗔。一擘华山分两路,万年流水不知春。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曰:“如何是主中主?”师曰:“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任是三头并六臂。望风无不竖降旗。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 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北宋·圆悟克勤,碧岩录第九

料他也只是一个人,没有三头六臂,只要寻他些破绽出来,便有分晓。元\\元代话本选集·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神通广大

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惠海无涯,词山过日,[神通广大],辩口难穷。 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入王母地之处第十一》 但见县官打杀了天师,又会得祈雨,毕竟[神通广大],手段又比天师高强,把先前崇奉天师这些虔诚多移在县令身上了。 明\\初刻拍案惊奇

醍醐灌顶

词典解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形容没有一丝牵挂,心地清净无染着。现形容人赤身裸体。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比喻人品的纯洁。

“天花乱坠”源于佛教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撒下。现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夸张。

“单刀直入”佛教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现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

“降龙卧虎”源于佛教故事。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现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万劫不复”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世间。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中劫。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小劫是指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现指永远不可能恢复。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是地狱名称。“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现比喻悲惨的报应。 “铁树开花”典出《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夜书偈,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掷笔示寂。”现今比喻事情罕见或极难办成。

“水涨船高”出自《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现比喻事物随其所凭藉之物而相应提高。

“鹦鹉学舌”典出《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由无智慧故。”现比喻人云亦云,别无新意。

“女大十八变”亦出自《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现泛指女性从小到大容貌、性情等变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现形容眼光势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谓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误,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的宗旨。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基层反映

反映材料

反映材料

基层反映

地方特色反映

基层反映

基层反映

保卫处反映

民意调查反映了反映

意见问题反映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