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1: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姓名:谢惠绪 学号:F21414013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相关的各项研究也不断深入,汉语词汇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词汇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汉语词汇的文化附加意义,在汉语词词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形成、定义及其特点和性质,分析了汉语学习者容易产生的偏误,并对此提出教学对策,旨在减少和避免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产生的跨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附加意义;对外汉语教学;偏误;跨文化交际

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底蕴,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间接地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的过程。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因此,汉语受历史文化影响深远。这种包含在语言本身的文化因素,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带来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和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本文首先展开对汉语词汇附加意义的形成、定义以及特点和形式的初步探讨分析,再进一步阐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使用失误和跨文化冲突,试提出汉语教学中的解决对策。

二 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形成与定义

1.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定义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含的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表达理性概念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种文化信息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表达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感情上的反应\"用一种较具体的事物现象表达一种相对抽象含蓄的主观心理感受是词语文化附加义产生的思维基础。如“喜鹊”本是鸟纲亚科的一种鸟类,但由于我国民间有很多关于喜鹊报喜的传说,渐渐喜鹊便成为了“吉祥”的象征,一些流传至今的成语都是和喜鹊有关,如“喜上眉梢”、“欢天喜地”等,这里“吉祥”便是喜鹊的文化附加意义。“狗”在很多国家的文化里被定义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但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里,“狗”被赋予了一定的贬义色彩,“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这些都是“狗”的文化附加意义。这些含义都是有了客观实体后,汉民族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附加给它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文化内涵。 2.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形成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统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的。它是特定的社团心理上的一种约定:将某些抽象的主观认识、感受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要想了解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应深入其源头,才能深刻理解。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有的形成于汉族人的心理因素,如汉民族在心理上形成的“特殊”的约定:对颜色词“红色”的认识起源于对太阳和火的一种本能崇拜心理,因为它们能驱走寒冷和猛兽,所以红色一直是喜庆吉祥的伴随者,后又引伸出兴旺和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有的来源于民族的图腾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龙和风作为一种原始图腾,是高贵、吉祥的象征,因此古代帝王着“龙袍”,嫔妃戴“凤冠”,汉民族的谚语中更是有流传千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来表达父母们美好的期望;有的形成于自古以来人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如“竹”因其的顽强挺拔、中空有节,自古以来就是君子的象征,“梅花”傲立风雪,是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歌颂的对象,因此,也成为“坚强刚毅”的代表;有的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由谐音而形成的,比如汉语中“鲤鱼”的“富裕”的文化附加义就是因为“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而形成的,所以,我们的年夜饭餐桌上一定少不了一盘鱼,寓意“年年有余”。再有“梨”与“离”是谐音,所以我们的文化中是很忌讳将“梨子”分开吃的,因为这寓意一种不吉祥,即“分离”。有的是因为社会历史因素而形成的,如“绿色”跟妻子使丈夫受辱相连,是由于唐代妓院的男人头戴绿巾,元明时期规定娼妓家男子必须带绿头巾,所以流传下来“绿帽子”的说法。也有的是因为著名文人们的作品而形成的,如“蜡烛”表示无私奉献,来源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桃花源”有“世外桃源”之意,来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塑造的与世隔绝的美好世界。

三 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及性质

1.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

(1)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产生,多数是基于对词语所指称的事物特性、特点的主观认识。如“蛇”和“蝎”都有剧毒,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形成了对二者的认识——狠毒,所以有“蛇蝎心肠”之说。“黄色”自古以来为贵族所爱,所以人们便将“荣华富贵”之一文化意义赋予“黄色”,金子的颜色为黄色,帝王的龙袍为黄色。

(2)一个词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文化附加意义。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人的诗作中,是思乡情感的代表,但后来也衍生出“婵娟”的说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再如“黄色”在古代是皇家贵族的象征,也有事情败露、计划落空的意思,如“那对情侣黄了”或“黄粱美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思想涌入中国,“黄色”一词有了另一个文化附加意义——色情,生活中一些不堪入目传播淫秽色情的媒介我们称之为“黄片”、“黄色书籍”等。“红”本义是指颜色的一种,但后来也发展出“革命”的文化附加意义,我们称井冈山、延安等地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日常生活中“红”还被赋予了兴旺、胜利、成功之意,如“她可是当今的大红人”,“开门红”等。

(3)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依托在具体事物上的主观认识和感受,所以文化附加义是名词性词语所特有的。不光在汉语中,其他语言中也一样,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主要依托在颜色词、动物词和植物词上,这一点通过前面的举例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但并不是这些类别的词语都有文化附加意义,如“乌鸦”的文化附加意义是不祥的征兆,但同为鸟类的“麻雀”却没有文化附加义。“莲花”有花中隐士,纯洁的文化附加意义,“柳树”的文化附加意义来自于它的谐音,有“留”的意思,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而同为植物的“杨树”,人们却没与给予它文化附加意义。颜色词中“黄色”、“红色”都有文化附加意义,而“蓝色”却没有。

2.词汇文化附加意义性质

(1)文化附加意义的民族性: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统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的。它是特定的社团心理上的一种约定:将某些抽象的主观认识、感受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如汉族人民在心理上形成这样种种约定:以“红豆”传达“爱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以“鸿鹄”表现“志向远大者”,所以我们会有“鸿鹄之志”的说法,以“狮”表现“勇猛者”等;俄罗斯人在心理上也形成种种约定:以“COPOKA(喜鹊)”表现“饶舌者、贼”,以“KOщKA(猫)”表现“家庭幸福”等。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不同的民族给予事物的文化附加意义是不同的。如说到一个词语,人们先想到其所指,紧接着就联想到依托在其上的主观认识、感受。

(2)文化附加意义的隐含性:学习者往往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需要教师进一步讲解。如“狗”在很多国家并没有文化附加意义,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开玩笑说“骗人我就是小狗”,在我们的文化里,“狗”通常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在学习者并不知晓这一文化附加意义的情况下,教师如果没有给学习者进行讲解,就会容易是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对汉语母语者的这一表达感到疑惑。“喜鹊”在汉语中有“吉祥、好事降临”之意,但在俄罗斯,“喜鹊”却有着“饶舌者、贼”等文化附加意义,如果教师不对这一情况进行说明,也会造成一定的误解。

(3)文化附加意义的关联性:“词汇构成一个统一的词汇体系”他表现在词义的发展。词与词义方面的关系也表现出词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文化语义词语可以分系统来研究教学,如颜色词系统、亲属词系统、动物词系统、烹饪词系统等。

(4)文化附加意义的不稳定性:即很多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受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新的文化附加义。上文提到的“黄色”的文化附加意义就是这一性质的突出表现。例如“小姐”这一词在古代时通常是指达官显贵家里的女儿,发展到近代,它的使用受西方思想影响更加平民化,可以用来称呼未婚妇女或少女,但随着各种文化的交融,这一词便产生了另一个文化附加意义——从事不正当行业的酒女。

(5)文化附加意义的模糊性、朦胧性:文化附加义只是人们为了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思想感情而依托在词语上的内容,是出于表达的需要,是词语的语用意义,它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不属于语义学,因为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和它的指称意义相比,往往是次要的,它较难以取得词的独立义项的资格。正因为文化附加义是词语的语用意义,所以它往往显得囫囵一团,具有模糊、朦胧的特点。比如人们用“鸳鸯”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恩爱夫妻”,至于“鸳鸯”的文化附加义到底是“爱情”还是“夫妻”却并不清楚,“兰”的文化附加义是“高雅、纯洁的气质”还是“高雅、纯洁之人”也一样不明了等等,这都是由于文化附加义的产生只是出于委婉含蓄地表达而造成的。

四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文化附加意义的偏误类型及解决对策

1.词语文化附加意义的偏误类型

(1)由民族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偏误。这一类型的偏误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最常见的偏误类型,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还体现在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民族,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更深层次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国属牛耕文化,而英国属马耕文化,所以中国人对牛的感情深厚而英国人则对马更加看重 ,例如汉语中赋予牛“勤劳”的附加义在英语中可用“horse”来表达。不同的地理位置也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以海洋文化为代表的欧美,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开放,而以大陆文化为背景的亚洲,思维上更加严谨,思想上也更为保守。欧美人对海洋更加向往,喜欢充满挑战、刺激性的事物,而亚洲人则对土地充满敬畏与依恋。在我国,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秋冬时节刮西风,所以自古以来我们给予“西风”的文化附加意义就是“万物凋零、萧瑟、凄冷”,而海洋气候的英国,“西风”是万物复苏的象征,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生机勃勃。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这导致不同民族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主观认识是由差异的。如中国人见到孔雀开屏认为很漂亮,大吉大利,而英国人却忽视它美丽的一面而强调骄傲。我们认为鹤白色羽毛,姿态优雅,象征仙人和长寿,而法国人则从鹤的姿态想到了在路边的身材高挑的妓女。在我们国家我们认为主要颜色有七种,但在一些国家的概念中,主要颜色主要有五种、三种或更少。我们习惯用黄色代指色情,日本则习惯用粉红色,而英国则多用蓝色。

(2)由不同语言词语文化附加意义的不对称引起的偏误。两种语言中本义相同的一个词语,一个有文化附加意义,一个没有文化附加意义,就会产生偏误,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如“醋”的本意就是指味道为酸的一种调料,在我们国家它有一种文化附加意义是“嫉妒”。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处于恋爱中的情侣,一方经常会问另一方“难道你吃醋了?”这时,身边的外国朋友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没有醋味儿呀?更没看到他吃醋呀?”还有一种情况是两种语言中本义相同的词语,两者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文化附加义的内容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而产生交际冲突。比如汉语中的“狗”与英语中的“dog”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内容不同,所以英美人在学汉语时往往依照英语中“dog”的文化附加义来表达思想,于是就会产生我们难以理解的句子,例如“他这个人很值得交往,就像狗一样”或“这条狗像是我的孩子。”我们听到这样的话会觉得很奇怪,但在欧美人的概念里这是一种褒义的说法,表达他们对一个人的喜爱,而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狗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我们只有在表达一种蔑视、鄙夷的态度时才会这样表达,如“狗腿子、狗汉奸”等。诸如此类的还有我们对“龙”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喜欢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实际上给西方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造成了一种跨文化冲突。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龙是吉利的、神圣的,而西方的传统认为龙是“富有侵略性的,是恶魔的化身”。所以说,不同的语言文化附加意义会造成跨文化的交际冲突。

(3)由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引起的词语文化附加意义的偏误。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能力。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大部分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中国的“钱”途,但也不乏一些汉语学习者完全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与向往。相比之下,后者的学习动机更为主动。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动机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主动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态度比较积极,对于学习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冲突会采取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主动性更强,因此,这一类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会更强,而被动的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则略逊一筹。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积极的学习者会主动学习了解一些词语的文化附加义,而学习态度和策略消极的学习者则会采取规避的策略,导致偏误无法解决,跨文化冲突贯穿于始终。

2.词语文化附加意义偏误的解决对策

(1)汉语教师是解决跨文化冲突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们要有跨文化意识。汉语学习者们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及背景,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跨文化冲突。汉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偏误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尤其是一些对立的文化附加意义,要及时提醒,及时纠正,避免跨文化冲突。

(2)具体到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教学,第一我们应重视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重点。我们不光要对我们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习者国家的文化。针对不同民族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不对等的情况做对比分析,例如汉英文化中,“狗”的文化附加意义的对比,或者“龙”的文化附加意义的对比,加深学习者的印象,避免或减少跨文化冲突。

五 结语

文化通常是最能引起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部分,但跨文化冲突往往会给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挑战,针对词语文化附加意义的研究是必要的。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要充分运用文化对学习者的吸引力,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汉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充分的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不同文化、民族习俗、思维差异的碰撞,往往会产生跨文化的火花,会给我们的汉语教学带来很多的思考。希望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处理好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冲突,为汉语教学注入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6.[2]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段迪.汉语词汇的文化附加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4]关蕴涵.对外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教学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5]王力.浅谈汉语词语文化附加义与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汉语学习,2003(3):45—48.

词汇与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意义

汉语词汇与文化教案二

汉语歌曲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业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汉语词汇

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