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议论文段训练

发布时间:2020-03-02 11:21: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善将“生米”变“熟饭”

—— 议论文怎样实现材料的有机转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写文章不能缺少材料。然而,仅仅有了材料仍远远不够,还必须将这些零碎粗糙的材料转化、加工成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细碎零散的“生米”还要想方设法将其做成芬芳可口的“熟饭”。那么,在写作议论文时,怎样才能实现材料的有机转化呢?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要求,认清区别

写作议论文,一般都会运用事实材料作为论据,因而需要必要的叙述交代。但必须明确的是,议论文应以议论为主,文中的叙述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一种手段。因此,与记叙文相比,议论文中的叙述必然是高度概括,简明扼要,点到为止;不像记叙文里的叙述讲究完整具体、生动形象,甚至可用细描手法。如著名的历史故事“勾践灭吴”,在课文《勾践灭吴》中,作者花了数千字的篇幅具体叙述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文种出使吴国,伍子胥进谏而吴王不听,越国贿赂太宰嚭,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最终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整个过程可谓曲折委婉、跌宕起伏。而同是这则材料,在高考优秀议论文《忍+退≠懦弱》中却是这样叙述的: 春秋时期,吴越交战,越王勾践被俘。如果按照常人所想,必定会用一死来免受耻辱。可是,对于勾践这样一个有雄心大略的人物,首先想到的不是死,而是怎样忍,怎样蓄积力量,东山再起。于是他打算用几年的“低三下四”来换取光复国家的大业,那么自己的这一点屈辱又算什么呢?于是,他卧薪尝胆,终究“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一代霸主。

与课文《勾践灭吴》具体详尽的叙述相比,这篇议论文仅仅用了百十字,便将勾践灭吴的故事叙述清晰而简洁。由此可见,在材料的叙述上,记叙文可以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具体细腻地展现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过程;而议论文则尽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概括地叙述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过程。在转化材料时,我们一定要对这两种文体予以区别对待。

二、因“文”制宜,详略得当

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了把道理阐述得更加深入透辟,一篇之中往往要用到多则事实材料。在叙述这些材料时,不能一概而论,搞平均主义,而要因“文”制宜,根据表达论点的需要,在坚持准确严密、简洁明快的原则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疏密相间。一般说来,主要的材料要详叙,次要的材料可略叙;读者有所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可从略,而读者感到生疏或难于把握的材料则须从详。如广东省优秀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不轻易说“不”,是对自我的肯定,是对理想的坚守,是自信的表现。周星驰从小怀有电影梦,却遭到家人友人的不解与反对;辗转来到电台,却饱经同事的白眼与嘲讽;在无数影片中跑过龙套,却始终没有得到导演的赏识。成名前的七年是漫长的黑暗,吞噬消磨着他的梦想。但他从来没有对自己说“不”,他自信地看着自己接近理想的足迹,坚守一份希望。不轻易说“不”,让周星驰熬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成为一代喜剧之王。 不轻易说“不”,亦是对命运的无惧,是对自我的超越。邰丽华天生聋哑,但不轻易说“不”,于是在舞台上演绎了千手观音的传奇;霍金在汹汹而来的命运打击前,没有轻易说“不”,于是与黑洞发生“交轨”;史铁生被轮椅束缚了双腿,但他没有轻易说“不”,于是用手中的笔闯出一片辽阔的天空……

其中,上段文字着重叙述周星驰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属详叙;下段文字则运用排比手法,概括列举了三个众所周知的人物的事迹,为略叙。详叙和略叙有机结合,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不要轻易说‘不”,的道理,既有力地论述了中心,又使文章繁简得当,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三、紧扣论点,恰当转述

议论文中的材料,是为论述中心服务的。中心论点一旦确定,材料就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因此,在将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紧扣中心论点,恰当地对材料进行剪裁或变通,撷取最能证明论点的叙述角度,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剔除与论点无关的部分,从而收到最佳的论证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内涵丰富、意义多元的材料,在转述时,更要认真辨析、细心斟酌,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侧面进行叙述,真正做到例证与论点的高度一致。否则,就会造成论据与论点相互游离,削弱文章的说服力。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提及的“孙子殡脚”这则材料,就可以根据不同论证需要,进行不同角度的转述。

如用它来论证“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观点,可以这样转述:

孙膑之所以抱希世之才而惨遭膑脚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了奸诈的师弟——庞涓。同窗手足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无法理智地看到庞涓阴险的用心。

如要用来阐述“嫉妒使人走向毁灭”的观点,叙述角度就要相应的变化:

孙殡与庞涓师出同门。当初,两人同拜一师,同习兵法,情同手足。按照常理,他们都会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帅。但遗憾的是,心胸狭窄的庞涓却无法容忍师兄比自己聪明。在嫉妒心的作祟下,他把孙膑骗到魏国,残忍地All掉孙膑的膝盖骨,而自己最终也难逃兵败自到的可悲下场。

若要论证“轻信他人容易受害”的观点,叙述的侧重点又应有所不同: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聪明如孙殡者,恰恰却忘了这句古训。如果他对庞涓有一点戒备之心,如果他意识到轻信他人会有潜在的危险,那么,他便不会陷入庞涓设计的圈套,以致招来双脚被膑的大祸。

若用它来证明“忍者无敌”的观点,则需从以下角度叙述:

面对师弟陷害、双脚被膑的重大人生打击,孙膑忍住了——他忍刑罚,容侮辱,装疯卖傻,坚持信念,终于寻得机会逃出齐国,而后施展才华,围魏救赵,诱敌深入,大败魏军,杀庞涓,雪前耻,成大业。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孙膑的经历充分地证明了这个道理:忍者无敌;善忍,方能取胜。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必须在叙述角度和重心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做到论据与论点的高度统一。

四、叙议结合,水乳交融

写作议论文,在叙述事实材料作为论据后,还必须围绕论点对论据加以分析,挖掘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实现材料和议论的连接,使论据和论点紧密结合,水乳交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深度的关键;只有借助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从而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否则,只摆事实而不讲道理,或单纯地罗列事例,就会导致事例和论点相脱离,如同油和水那样毫不相沾。怎样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使事例和论点有机统一呢?可以运用“始发叙述”,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或摘录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在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迅速由叙述转人议题或论点;也可以恰当使用“连接句”,在观点和材料之间使用过渡性的语句,对材料进行精当地评析,使上下文自然流畅,观点和事例不会脱节;还可以灵活使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在转述材料时,穿插着析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如吉林省高考优秀作文《善之危害》:

古往今来,生活中“因善”而“成害”的例子比比皆是。想必大家都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吧: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自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出于让禾苗快速长高的善念,他就做出了把每棵禾苗都往上拔高一点的善行。回家后,他还夸口说:“今天虽然很累很苦,但很值得,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宋国人的善念是助苗成长,而结果却害了禾苗。因为这一“善行”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紧扣“善之危害”,先总述“生活中‘因善’而‘成害’的例子比比皆是”,然后以“想必”一词进行过渡,转入对“揠苗助长”事例的叙述。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同样紧紧围绕观点,强调这是“善念”“善行”,但其结果却是“害了禾苗”。结尾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议论,揭示“‘因善’而‘成害”,的原因。综观全段,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叙议结合,观点和事例可谓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因而产生很强的说服力。议论文的叙议结合

当堂训练:

仔细阅读以下三则材料,然后据此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段: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③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注释:①咻xiū吵,乱说话,喧扰。② 庄、岳:齐国的街名和里名。

要求:

1. 用一句话概括出三则材料的论点,放在段首,段尾要再次回扣论点。 2. 只能使用所给三则材料作为论据。

3. 要找准材料与观点发生联系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议论文段内结构解读教学设计(材料)

高考议论文指导第二课 议论文段标准模式

议论要有理有据(第一次训练)

《水浒传》文段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三作文训练:议论类话题作文

纵向议论写作训练“习惯”048

清华附中文段训练系列题——健身

届广州市初三语文议论类知识文段阅读强化训练题

抒情文段

自我鉴定文段

议论文段训练
《议论文段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