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一堂几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14:44: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堂几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上官光毅

1 引言

复习课的类型很多,但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整理和贯通知识.复习课要精讲多练,但又不能把它演变成纯粹的习题课,否则效果甚微.尤其在于几何课,有效地设计问题,多角度地分析一个问题,多方面地用好一个图形,常常会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以北师大义务标准实验教材为例,谈一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证明

(二)》的复习设计.

2 设计过程 2.1 知识整理

这一环节通过填空的形式回顾本章的重点概念,体会知识的初步运用.

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我设计了5个问题: ⑴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逆命题及逆定理的意义和表述.

⑵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小于90°”,可以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反证法的意义和证明的基本步骤及表述.

⑶如图甲,在Rt△ACB中,∠C=90°,AC=BC,若AC=4,则AB=_____.

知识点:勾股定理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结论.

⑷如图乙, ∠C=90°, AD平分∠BAC,若CD=2,则点D到AC边的距离等于____.

知识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点到直线的距离.

⑸在△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E,已知BE+EC=25cm,则AC=_____cm.

知识点:中垂线的性质定理.

AAADEC甲BCD乙BB丙EC

教学设想

以上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概念、定理的表述和理解.问题都提得比较浅显,这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机会,也是整节课的‘热身’.同时通过让学生回顾必要的知识点,锻炼其语言表述能力.

2.2讨论思考

问题:如图1所示,将两张三角形纸片(△ABC和△DCB)按BC边重叠放置,已知∠1=∠2,要使两张纸片经过变换能完全重合,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 ADADB12图1CBC图2

生1:①添加条件:∠A=∠D,利用“AAS”来判定.

生2:②添加条件:AC = BD,利用“SAS” 来判定. 生3:③添加条件:∠ABC =∠DCB,利用“ASA” 来判定.

改变已知:如图2,将原题中的∠1=∠2改为∠BAC=∠CDB=90°.

可添条件:①AB=CD (HL)

② AC = BD(HL) ③∠DBC =∠ACB(AAS)

④∠ABC =∠DCB(AAS) 教学设想

此题以纸片重叠放置为背景,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几种主要判定.为了使学生要效地区别这几种判定,问题设计成结论确定(全等)而条件开放的题型.而图2是在图1的基础上稍作变形,引出直角三角形的几种判定.从图1到图2一方面体现从一般(三角形)到特殊(三角形)的演绎思想,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三角形判定的类型有了完整的认识,从而完成了对这一知识网络的建构.

整理了三角形全等判定的主要类型后,接下来很自然过渡到对这一知识的运用. 利用图2,通过延长BA和CD产生交点E,进一步连接EO(字母O为后来添加)得到图3:

EADA②①①O③图3②DB图2CBC

在可添条件中,选择①AB=CD (HL)√,形成如下问题

问题:如图3,已知∠BAC=∠CDB=90°,且AB=CD,则图中有几对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EOA≌△EOD, △EOB≌△EOC △AOB≌△DOC, △ABC≌△DCB △EDB≌△EAC 教学设想

这里恰如其分的利用图2构造形成图3,所提的问题与又与前者整理的知识相呼应,这使问题之间的衔接流畅而又紧凑.

教学说明

图3中标注了序号数①②③,同一个数代表一对全等三角形.通过从一个到多个数字的组合(如①+②代表△EOB)可以依序写出所有全等的三角形,这样能避免直接观察产生的重复和遗漏.

根据图3,不改变原题的条件,我顺势又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1:如图3,已知∠BAC=∠CDB=90°,且AB=CD,求证:OE平分∠BEC 参考思路:⑴△EOA≌△EOD;⑵△EOB≌△EOC;⑶OA=OD.

问题2:如图3,已知∠BAC=∠CDB=90°,且AB=CD,请你判断OE所在的直线与BC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参考思路:⑴如图4,延长EO交BC于F点,证△EFB≌△EFC;⑵先说明EB=EC,利用问题1的结论,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说明问题;⑶先证EB=EC,OB=OC,说明O,E都在BC的中垂线上即可.

教学设想

问题1和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引出对角平分线和中垂线两个判定定理的复习(见课本25和31页).实际上,很多学生不习惯于用这两个判定来证明;而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这两个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他们体会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形、各自的优势及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EAODBF图4

2.3 综合应用

问题:如图,在Rt△ABC中,∠CAB=90°,∠B=30°,AD是中线,AE⊥BC ,垂足为E,AB =83cm,求△ADE的面积.

CEDA83B

分步设问:

⑴有几个等腰三角形?(2个:△CAD,△ADB)

⑵有几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4个:△CEA,△DEA,△AEB,△CAB)

⑶求△ADE的面积.(参考思路:①直接求DE和AE;②由DE∶BC=1∶4,可得

△ADE的面积∶△ADE的面积=1∶4).

教学设想

从⑴⑵两个小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充分观察,回顾等腰(包括等边)和直角两类特殊的三角形.学生在寻找特殊三角形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思考图形中各边角的关系,为问题⑶的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⑶的解决途径较多,属于解法开放型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整合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知识,体会了方程和比例思想的运用. 2.4 实践探索

问题:如图1所示的钢架中,∠A=20°,现要焊上等长的钢条来加固钢架.若P1A= P1P2,问这样的钢条至多需要多少根?

分层设问:

⑴每增加一根钢条,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多少度? ⑵按形成的先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大小有何变化规律?

⑶所需钢条的数量(n)与钢架的初始角(∠A)有何关系?(n∠A90°) ⑷若∠A=15°,则钢条至多需要多少根?(5根)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观察由“等长的钢条”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培养他们抽象转化的能力.通过分层设问,学生能由浅入深地理解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问题⑶是对本题的深入,意在让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自然地解决问题⑷.4个分层问题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设计思想.

3 总体反思

这堂课我用四个板块为学生搭建复习近平台,每个板块相对对立又相互连接.从知识整理到实践探索学生经历了对知识由浅入深的应用过程.我的体会是结构简洁的复习设计必会带来流畅的课堂,也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完成对知识网络的构建,这应该是复习课的主要目的. 在2.2中,我的设计理念是从一个简单熟悉的图形出发,通过对它不断地叠加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所反映的知识又是相互联系,体现本章核心结构的.这当然要比给出不同的问题来落实重点知识好得多,因为短短一节课,太多的独立问题会让学生感到“困累”,往往是前面的问题还没完全弄明白,就要应付老师的下一题了.因此,在设计某一章的复习课前,应该理出一系列问题,把握它们的关联,尽量用一二个图形或一二个问题来联系全章的重点知识.

在2.3中,我仅选择了一个问题,但它发挥了特有的功能.由于图形的组合十分特殊,学生用不同方式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得到了求解面积的许多好方法.这道题引起学生广泛地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我认为,复习课中综合应用题的选择不宜追求过深过难,而应当满足条件明晰,所提问题又能为大多数学生接受,并且有多样的求解方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能使不同学生获得应有的成就感.

最后的实践探索题先是题意的理解有点抽象,后是规律的寻找要有充分的观察能力.所以关于这类问题,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再复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分解转化成一些简单的小问题.有时候要借助技术手段将复杂问题的演变过程展示一下,这样至少可以缓解部分学生的“恐慌”.在对复杂问题进行分层设计时,往往第一个问题是观察性的,比如“图中含有几个等腰三角形”,“图形中有几对互余的角”,“请你计算所标角的度数”等等,这些都是为下一步探索规律和挖掘问题服务的.所以解决一个综合、实践应用类的问题要循序渐进,浅入深出,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动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

一堂《歌曲复习表演课》教学设计

一堂幸福的课 教学反思

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课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堂词汇课的教学设计

一堂机器人课的教学设计

一堂口语课的教学设计

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反思

一堂几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堂几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