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演讲稿

熊浩演讲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8 08:02:56 来源:演讲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熊浩演讲稿全篇

倾听的力量

熊浩

我们在一个沟通的时代,我们的舆论环境氛围,包括我们正在录制的这档节目《我是演说家》,都在鼓励人们说话。孟京辉导演在他著名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十分但却只能表达一分,倒不如啊你爱一个人一分,但却能够表达十分。”“说话之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也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想具备的特殊技能。

我在大学当中教授冲突解决,我帮助法院、医院、律所、企业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不同类型纠纷。冲突见的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很多本可以管控良好的冲突、很多本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发,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琐碎的原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好爱讲,但我们不愿意听。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William·Ury(威廉·尤里)在他的代表作《Getting To Yes(谈判力 )》中举过这样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故事。他说,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是两个孩子的父母亲,有一天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作为法律人,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的细节勾勒得更加精准细腻。首先,第一你只有一只橘子,你不能从后面拿出一堆橘子说“没关系爸爸是种橘子的”,这不行,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是资源的有限橘子的唯一。如果你有很多橘子本质上就没有这个冲突,也就无所谓冲突的解决。第二,两个孩子当然都是亲生的。在这个前提下你会怎么办?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直觉快速的有一个答案。我大概会听到这样的几种:第一种,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所谓长幼有序。但另外一些人会说,弟弟应该让哥哥,因为孔融让梨。我打赌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第一反应最快直觉是从中间剖开一人一半,这是一个看上去多像正确答案的答案。我们看看教授怎么说,Ury说,哥哥拿走他的一半,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为什么?因为他需要烤蛋糕。大家知道,陈皮其实是西点烘焙当中一种常见的香料。各位,刚才我所讲的如果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电影,我们回转、放映、定格,我们回到你分橘子前的那一瞬间,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一点点感觉,那就是你大概少做了一个动作,你让一半的资源被浪费。因为本来哥哥可以拿到一整只橘肉,而弟弟可以获得一整片橘皮。那个你漏掉的动作就是听。

我们每个人都会听,但是要把听放到判断、了解、认知之前,这是一种需要特别学习的修行。我们通常说我们是在一个沟通的时代The age of communication,但是以我浅白的观察,不是的,我们是在一个“吧啦吧啦”言说的时代。我们大多人说话,我们不大有听。美国的数据,它说现在美国的年轻人每天要利用互联网向外发出一百条以上的资讯,我们随时随刻要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我们每分每秒都想发表我们的言说,但他们跟父母的互动在减少,更少的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当我们这个时代单一的强调说、鼓励说,我不是说有错,我是说如果这个当中没有实现听与说的平衡,过分地只强调说,我们将会变得越来越偏执。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当我说话的时候,就像此际,我其实是在强调我的既有认知,而各位在听的时候,是在张开你的耳朵试图聆听不一样的经验。更何况大家如果留意中国的互联网生态,我们一语不合、我们恶语相向。因为越激烈的言辞才能显示立场,越过分的声音才能引发围观。只强调说而忽略听,我们可能越来越极端而失去真相。美国有一个有趣的访谈节目,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主持人访谈一群小孩子。有一次主持人问小孩子一个问题,说:“大家将来想做什么?”其中一个小朋友举手说:“我想开飞机,我想做飞行员。”主持人说:“嗯,史密斯,那我问你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开着飞机,飞到大洋之上没汽油了,你会怎么办。”孩子说:“我…我会让我所有的乘客都系好安全带,而我自己背好降落伞包,赶紧跳下去,我…”他还想说,他没说下去,因为他的言辞已经被大人们的笑声打断了。大人们自以为是的认为,你看,人性当中的恶连天真都包不住。主持人没有,主持人仍然听,他好奇,他好奇说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当孩子发现他被聆听鼓励,孩子才有可能继续说。他说:“我要从飞机上跳下去,我要找到汽油然后赶紧飞回来,拯救所有的乘客。”没有人再笑了。我们的自以为是,让我们差点误会这个孩子。我们以为我们发现了恶,殊不知那是被太阳淬炼过的童真的至善、善良。

当我们在强调听的价值观,我们是在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声音、观念、阅历、体验,都可以平等地被表达;当我们在强调听的观念,我们是在说,你的话我有雅量、我有耐心、我有责任让你讲完;当我们在强调听的观念,我们绝不是只是讲沟通当中的微小技术,我们是在让大家回忆那些在人类历史上最闪光的价值观,它们是平等、宽容以及对自以为是地节制。

我来到演说家这个舞台,我没有特别动人和夸张的故事,我只想给你传达一些重要但微小的观念,并呼吁大家和我一起来恢复听的习惯、一起来养育听的品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才有可能平和、开朗、通透,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发现,那个橘子背后孩子真实的诉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说,真的,我们占据在一个叫“沟通”的大时代。

谢谢各位。

万世师表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导师”这个词恐怕也受其污染了吧。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你会不会有时候有点迟疑,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字的生命光华。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第二天一早我们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的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来那些村里面的孩子家长都好奇的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的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孩子们的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句让我难以忘怀的话,它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

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为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受接受教育。

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成为人上之人;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却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有八九住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

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400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

他移居到南京郊区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来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

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祖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

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1946年的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一年,他55岁。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所写下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世师表!

先生说,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说,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往我把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

我们回头看我们当代的社会,导师这个名词,多少开始变得日渐廉价了。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渐渐地,我们忘记人格。在今天,导师这个名词变得愈发功利了,我们更多的、我们更多的把师生之谊看成一种雇员与雇主的经济关系。我们称导师为“老板”,渐渐地,我们忘记了 “先生”。

我们今天讨论陶行知,我们今天演说陶行知,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便是想凌空从先生那儿借来那浩然之气,让它如火,让它如光,让它重新照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

2014年,我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初为人师。想必经时光之洗练,我也会成为学生们的导师,只希望到那一天,多少能够延续先生的光,把它变成隽永的亮。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你会问,你会问在今天全是发财的师傅、全是教人营生的导师,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生命质量,让“导师”这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光亮,让“导师”这两个字有那种灿烂的光华。

你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因为就在不远处,因为就在不久前,真有这样的人,他就站在这里,他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导师,他的一辈子给我们讲一件事,就是——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般大写的模样!

真心英雄

在我小时候,家里面有一只被中国女排全体队员签过名的排球,大部分的时间里这支球只是非常非常安安静静地蜷缩在角落,浑身布满灰尘。我小时候不喜欢运动。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个字,叫“宅”。如果有,我就是“宅”。所以爸爸妈妈鼓励我出去打排球,跟着一群人傻傻的列队,然后对这一大面墙不断的练习传球、垫球、跳起来拦网,就这样的一个长期的练习造就了我也就是刚刚入门的水平。

爸妈送我那只球,他们的目标是给我一些鼓励,让我能够延续这项运动的热爱。但最后啊,坦率说我也没有能够成为一个排球高手,但总觉得有一些非常微小的种子早早地就埋到心上。

这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崛起,其中一个特别嘹亮的声响发生在三十五年前。那时的中国人电视机还没有特别普及,所以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就看着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屏幕,把它看做窗,努力向外面去透望。那个熟悉而清脆的声音从电视机的音箱里传出来。他说:“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里我们是在日本大阪体育场,向您直播的是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由中国女子排球队对阵日本女子排球队的冠亚军实况。”

比赛开始,中国队奋勇向前,第一局、第二局先拿下两城,但从第三局开始,因为现场全是主场的日本观众,那种山呼海啸般的鼓励让让日本队获得了动力,第三局、第四局日本队居然打平。根据当年世界杯的赛制,在此时如果计算小分的积分,中国队其实已然是世界冠军。

第五局决胜局开始,双方不断的纠结、不断的净胜,比分定格到15比14这个最终的赛点,日本队领先一分。中国队的主教练袁伟民现实把姑娘们叫到身边,他说:“你们想清楚一件事,我们是要带着那个有遗憾的胜利走,还是收获一场不朽的成功。”

最后的结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那一夜中华民族千里夜奔、万众欢腾,有一种特殊的能量被凝聚,然后灌注到我们的血液中去,让我们精神昂扬,让我们斗志奋发。很遗憾,女排夺冠的那第一夜我还没有出生,所以不得见那时灿烂北京的风华。

这一晃,时光便三十五年。

我不知道今年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在8月21日的上午,早早地就起床把一切都安排妥当,然后守候在电视剧前,等候着那场千里之外的对决。

我打开电视,开始用我的遥控器找来找去,电视机里没有中央一套也没有中央五套,而以北京远郊的wifi水平,根本没有办法支撑起一场畅快淋漓的在线直播,万不得已我拿出手机刷文字直播。我看到塞尔维亚队率先发力,第一局1比0领先,第二局开局她们凭借短平快再次得分,中国队迅速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逐渐逐渐比分开始追平,出现拉锯。

我想我们一样,在那时,赛场的比分交替就是我们人心的纠结。我们紧紧的握着手,试图这样想象,自己有一个小小的生命能量竟从我们的躯体当中腾空而出,然后凝聚成一个伟大的念想,跨过重洋,就正好落在那个排球场去。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们被某种复苏的能量重重打到心上。等我回过头再看新闻的回放,我只看到赛场当中姑娘的欢呼、那种喜悦的笑容以及久违了的那种振奋人心和泪流满面。

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被激动刺激到流泪了。

是的,我现在在说的,就是中国女排,它在里约的夜空当中为中华民族所留下的那一道永恒的光亮。

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不少时候了。你在媒体当中、你在报端之上仍然会看到女排姑娘们的歌颂与表彰。但我想有一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新去细细思考和回答,那就是,到底是什么力量如此真实的触动了我们。

有人说,那个力量叫个体的强,因为每一个姑娘的奋斗让她们的生命在赛场上开花;有人说,这个力量叫做群体的光,只有我们手拉着手,相濡以沫,在最后我们才可以把责任变成一种使命的担当;还有人说,是郎平,她的坚韧、她的睿智、她的执着。当画面在变化,我每一次看到郎平的背影,她像极了我们严厉的师长,而画面发生转移,看到她眼角的泪痕时,她像极了我们伟大的母亲。

在里约,这一小时四十分钟的竞赛中,各种灿烂的光华聚集到一处。它在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不管之前有多少坎坷,不管你有多少绕不过去的坎儿、跨不过的弯儿,只要到最后你坚持下去,最终沉淀下的一定是每一个成熟的灵魂脸上最自信的笑。

我有一只排球,曾经的中国女排每一位队员都在这个球上签过名,在大多数的时候,它无非安安静静的蜷缩在家里的一角,浑身都沾满灰尘。

我想说,你我像极了那只排球。在现实生活中,背负着庸庸碌碌,然后我们被凡尘所滋扰、我们所平庸、所困倦,于是我们跌倒尘土当中。我们觉得不应该再坚持了,没有办法继续了,我们觉得暮色沉沉,双眸不再炯炯。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束光从天上照了下来,它如此碰巧的照在你的身上,这个光与你的耳朵相连,与你的双目相接,最终如此结实的碰到你心上。这是一份拯救。它在说,你千万不要随随便便选择平庸。

当奥运女排结束的时候,我拿起我的那只排球,我把它再一次的擦拭干净,这次我分外地用心,但我不想把它再放回墙角了,我想用一颗虔诚的心把它放回到身上。

这是我们的中国女排,在媒体的渲染当中,她们已成神奇。但是对于平凡的每一个人,我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它无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面的那点亮,它可以呵护你、温暖你、保护你。我想代表所有最平凡的中国生命,向这群姑娘们说一声谢谢,是你们在中国,我们好感激,在中国有你们在。

女排很高,但女排不远,它不是遥遥不可及的山峰,它是那个让每一个普通人而获得慰藉的力量,它是守护、温暖,照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英雄。

家国天下

89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儿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是奢望,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

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跟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而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

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的平静。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115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一万两千美金的捐款。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的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他在那封写给大学的信中写到,仅此奉上一万两千美金的捐款,以支持贵校中国学研究的基金。他在签名处写上这样几个字 “A Chineseperson”,一个中国人。

这个人叫丁龙,广东劳工,终生未娶。他的一辈子便是生活在美国贵族的家中,他一世为仆。这样一个人,被当做“猪仔”卖到美国,然后生命颠沛流离,可在心中有一个顽强的愿望。那就是,尽管自己过着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却要让每一个积累下来的铜板最后完成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在此处落地,让国家的文化根不断、脉不绝,让圣贤的教诲能够在美利坚传扬出去。他大概不知道,在今天如果富人做这等事,我们说他是慈善,可若穷人做这等事,他便是圣贤。对于丁龙,爱国就是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四海飘香,能够光华永世。

在五十年代,有一个老人半做调侃地说:“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主要是因为,在农村晚上没有电。”有人批评他说:“你自己家里面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里头也没有电。”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他敏锐地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速实在是太快了,这个速度达到千分之二十到千分之三十。他是第一个提出“控制人口政策”的学者,并把这个观念转化成某种政策主张。但怎耐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他的批评如潮水一般涌来,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判断是“人多就是力量”。

一位夫子,他站在这边,所有人都站在对面。他却说,我虽已近八十,我自知寡不敌众,但面此状况也应当单枪匹马走出去,绝不向那种以力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的批判屈服。在他写的一篇《北大之精神》的文章中他说,所谓北大精神便是那种奉献牺牲的精神,便是贡献国家和社会不计个人之利害勇往直前。这个人叫马寅初,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经济学泰斗。对他而言,爱国就是坚守良知的批评,就是哪怕所有人站在那边,我凭良心,我站在这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对于我们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深刻情感,它自然在召唤,它神圣去皈依。它有时如小雨淅淅,有时如长河浩荡,它所滋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但对于国家,这份感情需要国家倍加珍惜。我们说国民对国家只能全情付出,而国家对国民也应该有万般珍惜。这个社会的秩序应该仁义、道德应该公平,那些最闪亮的价值观应该被一次又一次的提起。因为只有这样,国民才会觉得对这个国家的爱可以永恒而卓远。

我们今天说到何谓爱国,爱国也许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不管遭遇怎么样的波折,他都永不放弃。可国家对他,也不能放弃。

我们今天说何谓爱国,爱国是把自己心中的小小种子,对华夏文化的那种眷念铺央开来,让它散发世界。而国家要记住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在历史中随便被淡忘。

何是爱国。爱国是有的人坚持自己的良心,采取批判的立场,而国家要珍视这样的赤子之心和国事情怀,要报以的是最大的宽容和开放的胸襟。

各位,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我们和这块土地的生命关乎;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模糊的语词,它需要的是吾国与吾民的共同努力方能最终彼此成全。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灿烂的那种爱国感情一定是来自这两种伟大力量的交织,那便是——我们深深的爱着我们的祖国,而我们的祖国也深深的爱着我们。

为时代发声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 ,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开始好吗?你们大概每个人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里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

大概是、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哪,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No Zuo No Die”,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呢,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了。

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们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的时候,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这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扑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得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我们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逐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得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我们一直就这么赶路,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咨询,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

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的回答吗?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但我想说,“为时代发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奔涌而上地去参加一些狂欢而没有自我的定力、灵魂的成熟和独立的声音,这怎么会是为时代发声?这不过是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盲从。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绝不仅仅是那些对伟大的歌咏、对成功的铭记、对不朽的惦念。其中恐怕还得有一些人,他不是那么讨巧的,要指着你的鼻子,包括我自己,告诉大家说,我们都病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蜷缩在这种碎片化的尘埃当中,我们都病了。我们必须要重新捡拾起阅读的习惯,我们必须要恢复起那种求学的兴致,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熟、健朗,最后精神成人。

慢一点、静一点、定一点,给不是手机而是自己的心一点时间。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个如此喧嚣的时代,真的还有别的时代声音比这个忠告更重要吗?

推荐第2篇:熊浩演讲稿全

我是演说家《家国天下》演讲稿

熊浩

八十九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了奢望。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而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一百一十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他在那封写给大学的信中写到,仅此奉上12000美金的捐款,以支持贵校中国学研究的基金,他在签名处写上这样几个字——A Chinese person,一个中国人。

这个人叫丁龙,广东劳工,终身未娶,他的一辈子便是生活在美国贵族的家中,他一世为仆,这样一个人被当做“猪仔”卖到美国,然后生命颠沛流离,可在心中却有一个顽强的愿望,那就是尽管自己过着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却要让每一个积累下来的铜板最后完成,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在此处落地,让国家的文化根不断、脉不绝,让圣贤的教诲能够在美利坚传扬出去。他大概不知道,在今天如果富人做这等事,我们说他们是慈善,可若穷人做这等事,他便是圣贤。对于丁龙,爱国就是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四海飘香,能够光华永世。

在50年代,有一个老人半作调侃地说,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主要是因为在农村里晚上没有电。有人批评他说,你自己家里面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里头也没有电?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敏锐地发现中国的人口增速实在是太快了,这个速度达到千分之二十到千分之三十。他是第一个提出控制人口政策的学者,并把这个观念转换成某种政策主张。但怎耐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他的批评如潮水一般涌来,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判断是,人多就是力量。

一位夫子,他站在这边,所有人都站在对面,他却说我虽已近八十,我自知寡不敌众,但面此状况也应当单枪匹马走出去,绝不像那种以力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的批判屈服。在他写的一篇《北大之精神》的文章中他说,所谓北大精神,便是那种奉献牺牲的精神,便是贡献国家和社会,不计个人之利害,勇往直前。这个人叫马寅初,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经济学泰斗。对他而言,爱国就是坚守良知的批评,就是哪怕所有人站在那边,我凭良心我站在这边。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对于我们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一种身于斯长于斯的深刻情感,它自然在召唤,它神圣去皈依。它有时如小雨淅淅,有时如长河浩荡,它所滋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但对于国家,这份感情需要国家倍加珍惜。我们说,国民对国家只能全情付出,而国家对国民也应该有万般珍惜。这个社会的秩序应该仁义,道德应该公平,那些最闪亮的价值观,应该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因为只有这样,国民才会觉得对这个国家的爱可以永恒而卓远。

我们今天说到何为爱国?爱国也许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不管遭遇怎么样的波折他都永不放弃,可国家对他也不能放弃;

我们今天说何为爱国,爱国是把自己心中的小小种子,对华夏文化的那种眷恋铺央开来,让它散发世界,而国家要记住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在历史中随便被淡忘;

何为爱国,爱国是有的人坚持自己的良心采取批判的立场,而国家要珍视这样的赤子之心和国事情怀,要报以的是最大的宽容和开放的胸襟。

各位,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我们和这块土地的生命关乎;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模糊的语词,它需要地是吾国与吾民的共同努力方能最终彼此成全。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灿烂的那种爱国感情,一定是来自这两种伟大力量的交织,那便是——

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而我们的祖国也深深地爱着我们。

万世师表 熊浩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他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年他55岁。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事师表”。

先生说,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说,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往我把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

我们回头看我们当代的社会,导师这个名词多少开始变得廉价了。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渐渐地我们忘记人格。在今天,导师这个名词变得愈发功利了,我们更多地把师生之谊看成一种雇员与雇主的经济关系。我们称导师为老板,渐渐地我们忘记了先生。我们今天讨论陶行知,我们今天演说陶行知,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便是想凌空从先生那借来那浩然之气,让它如火,让它如光,让它重新照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

2014年,我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初为人师,想必经时光之洗练,我也会成为学生们的导师。只希望到那一天,多少能够延续先生的光,把它变成隽永的亮。名山苍苍江水攘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你会问,你会问在今天全是发财的师父,全是教人的导师,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生命质量,让导师这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光亮,让导师这两个字有那种灿烂的光华?你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因为就在不远处,因为就在不久前,真有这样的人。他就站在这里,他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导师,他的一辈子给我们讲一件事,就是,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般大写的模样。

倾听的力量

熊浩

我们在一个沟通的,我们的舆论环境氛围,包括我们正在录制的这档节目我是演说家,都在鼓励人们说话。孟金辉导演在他著名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10分,但却只能表达一分,倒不如啊你爱一个人一分,却能表达10分。说话之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也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想具备的特殊技能。

我在大学当中教授冲突解决,我帮助法院、医院、律所、企业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不同类型的纠纷。冲突见的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表现,那就是很多本可以管控良好的冲突,很多本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发,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琐碎的原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好爱讲但我们不愿意听。

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的教授举过这样一个具有引喻意味的故事,他说,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是两个孩子的父母亲,有一天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作为法律人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的细节勾勒的更加精准细腻,首先第一,你只有一只橘子,你不能从后面拿出一堆橘子说,没关系爸爸是种橘子的,这不行。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是资源的有限,橘子的唯一,如果你有很多橘子本质上就没这个冲突,也就无所谓冲突的解决。第二两个孩子当然都是亲生的,在这个前提下,你会怎么办?

大家可以用自己直觉快速的有一个答案,我大概会听到这样的几种:第一种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所谓长幼有序;另外一些人会说弟弟应该让哥哥,因为孔融让梨;我打赌,在座的各位,你们第一反应最快直觉是 从中间掰开 一人一半,这是一个看上去多像正确答案的答案。我们看看教授怎么说,哥哥拿走他的一半 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 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为什么?因为他需要烤蛋糕,大家知道,陈皮其实是西点烘焙当中常见的一种香料。

各位,刚才我所讲的如果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电影,我们回转、放映、定格,我们回到你分橘子前的那一瞬间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一点点感觉,就是你大概少做了一个动作,你让一半的资源被浪费,因为本来哥哥可以拿到一整只橘肉,而弟弟可以获得一整片橘皮,那个你漏掉的动作就是听。我们每个人都会听,但是要把听 放到判断了解认知之前,这是一种需要特别学习的修行。

我们通常说我们是在沟通的时代,the age of communication,但是以我浅白的观察,不是的,我们是在一个balabala演说的时代,我们太多人说话我们不大有听。美国的数据,他说现在美国的年轻人每天呢利用互联网向外发出100条以上的资讯,我们随时随刻要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我们每分每秒都想发表我们的演说,但他们跟父母的互动在减少,更少的去聆听别人的意见。

当我们这个时代单一的强调说,鼓励说,我不是说有错,我说这个当中没有实现听与说的平衡,过分只强调说,我们将会变的越来越偏执。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当我说话的时候就像此际,我其实在强化既有的认知,各位听的时候,是在张开你的耳朵试图聆听不一样的经验。更何况大家如果留意中国的互联网生态,我们一语不合,我们恶语相向。因为越激烈的言词才能显示立场,越过分的声音才能引发围观,只强调说,而忽略听,我们可能越来越极端,而失去真相。

美国有一个有趣的访谈节目,它的主要内容啊就是主持人访谈一群小孩子,有一次主持人问小孩子一个问题说大家将来想做什么,其中一个小朋友举手说我想开飞机我想做飞行员,主持人说恩史密斯。那我问你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开着飞机飞到大洋之上,没汽油了,你会怎么办?孩子说,我我我会让我所有乘客都系好安全带,然后我自己背好降落伞包,赶紧跳下去,我„„他还想说他没说下去,因为他的言词已经被/大人们笑声打断了,大人们自以为是的认为,你看,人性当中的恶连天真都包不住。

主持人没有,主持人仍然听,他好奇,他好奇说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当孩子发现他被聆听鼓励,孩子才有可能继续说,他说我要从飞机上跳下去,然后我要找到汽油然后赶紧飞回来拯救所有的乘客。没有人再笑了,我们的自以为是/让我们差点误会这孩子,我们以为发现了恶,殊不知那是被太阳萃练过的,童真的至善、善良。

当我们在强调听的价值,我们在说我们每一个人声音、观念、阅历、体验都可以平等地被表达;当我们在强调听的观念,我们是在说,你的话,我有雅量,我有耐心、我有责任让你讲完;当我们再强调听的观念我们绝不只是讲沟通当中的微小技术,我们是让大家回忆在人类历史上最闪光的价值观,他们是平等、宽容,以及对自以为是的节制。

我来到演说家这个舞台,我没有特别动人和夸张的故事我只想给你传达一些重要但微小的观念,并呼吁大家和我们一起恢复听的习惯,一起来养育听的品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才有可能平和、开朗、通透,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发现那个橘子背后孩子真实的诉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的说,真的,我们占据在一个叫沟通的大时代。谢谢各位。

我是演说家《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熊浩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

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

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吗?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但我想说为时代发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奔涌而上地去参加一些狂欢,而没有自我的定力、灵魂的成熟和独立的声音,这怎么会是为时代发声,这不过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盲从。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对伟大的歌颂,对成功的铭记,对不朽的惦念。其中恐怕还得有一些人,他不是那么讨巧的,要指着你的鼻子,包括我自己,告诉大家说,我们都病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蜷缩在这种碎片化的尘埃当中,我们都病了,我们必须要重新捡拾起阅读的习惯,我们必须要重新恢复起那种求学的兴致,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熟健朗,最后精神成人。

慢一点,静一点,定一点,给不是手机,而是自己的心一点时间,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个如此炫耀的时代,真的还有别的时代声音比这个忠告更重要吗?

推荐第3篇:万世师表 熊浩

万世师表

熊浩

【导读:他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kān)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

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 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 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

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

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xī]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

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 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

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

这是什么概念?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

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

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

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

1 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年他55岁。

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

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世师表”。

先生说,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说,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把我往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

我们回头看我们当代的社会,导师这个名词多少开始变得廉价了。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渐渐地我们忘记人格。 在今天,导师这个名词变得愈发功利了,我们更多地把师生之谊看成一种雇员与雇主的经济关系。我们称导师为老板,渐渐地我们忘记了先生。

我们今天讨论陶行知,我们今天演说陶行知,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便是想凌空从先生那借来那浩然之气,让它如火,让它如光,让它重新照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

2014年,我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初为人师,想必经时光之洗练,我也会成为学生们的导师。只希望到那一天,多少能够延续先生的光,把它变成隽永的亮。

名山苍苍江水攘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你会问,你会问在今天全是发财的师父,全是教人的导师,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生命质量,让导师这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光亮,让导师这两个字有那种灿烂的光华?

你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因为就在不远处,因为就在不久前,真有这样的人。他就站在这里,他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

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导师,他的一辈子给我们讲一件事,就是,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般大写的模样。 【相关人物:熊浩 】

他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他移居到南京郊外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渐渐有了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复旦大学青年讲师熊浩今年教师节在“我是演说家”节目的演讲——《万世师表》,引无数人感动落泪。 他在演讲中引用了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把我往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深深打动了所有听众。

因为这次演讲,熊浩花10天时间,第一次全面了解了陶行知,“这个用自己的生命温润了全中国的人,他也成了我从教生涯中的一颗星辰。”

熊浩是复旦大学法学院的青年教师,曾经参加过多次辩论赛并获得最佳辩手称号。但是“这次演讲和那些辩论不一样”。

熊浩说,拿到“导师”这个规定题目时,他想到过很多大学者,包括胡适,“他可说是中国成功知识分子的代表,留洋回国,长袖善舞,成为士林领袖。但是,当下社会似乎只剩下了胡适的魂魄,而和他反差最大的,则是想把知识贡献给社会最底层的陶行知。”

刚刚在复旦担任讲师两年的熊浩说:“近年来看到越来越多导师和学生的纷争,这使我不由想到,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师道尊严。就此而言,当下我们更应该谈的是陶行知,他一直致力于他所说的‘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他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知道,在胡适那一类知识分子的成功模式之外,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熊浩本人先后在华东政法大学、墨尔本大学和香港大学分别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回看求学生涯,熊浩说:

“我所遇到的每一位导师,都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他们从来没有让我觉得导师是老板。虽然他们没有像陶行知那样大爱于众生,但他们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的热爱,是推动我走向大学讲台的动力,未来,我也绝不会让我的学生认为我是老板。”

在熊浩看来,陶行知是送教育到农村的“中国支教之父”——他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他坦言,自己虽然无法做到陶行知这样,但能够做到的是,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让学生看到有着好的价值观的人,应该是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得很好的人。然后才是达则兼济天下,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推荐第4篇:熊浩《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我是演说家《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熊浩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 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

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吗?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但我想说为时代发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奔涌而上地去参加一些狂欢,而没有自我的定力、灵魂的成熟和独立的声音,这怎么会是为时代发声,这不过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盲从。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对伟大的歌颂,对成功的铭记,对不朽的惦念。其中恐怕还得有一些人,他不是那么讨巧的,要指着你的鼻子,包括我自己,告诉大家说,我们都病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蜷缩在这种碎片化的尘埃当中,我们都病了,我们必须要重新捡拾起阅读的习惯,我们必须要重新恢复起那种求学的兴致,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熟健朗,最后精神成人。

慢一点,静一点,定一点,给不是手机,而是自己的心一点时间,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个如此炫耀的时代,真的还有别的时代声音比这个忠告更重要吗?

为时代发声

许吉如

我一直觉得我算是一个非常幸运的表达者,很多人说,我表达只是为了表达,但其实没有一个表达者内心不希望自己表达的内容不得到传播,不希望自己做的演讲被更多人看到,所以我说我幸运。

两个月前,我在这个舞台上做了一篇叫做《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可能在座的各位,你的朋友圈里有人在转发,你的微博上有人在给它点赞。但是我知道你的饭桌上,你的身边,你的手机短信里,一定必须有人在骂它。

我当时很不明白,《国强则少年强》并不是一篇专门为了演说家准备的演讲稿,它来自于我的一篇个人日记,写于2016年3月。我从以色列旅游回到波士顿的第二天,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只是做一个游记,我在看世界的过程中,回头看到了我自己的家,然后我跟家里人说说我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人会去质疑我的动机。我最最最不明白的是,我自认是一个骄傲的人,我用心地表达出我的想法,我为什么要去理会那些批评苛责,甚至是超出演讲和内容本身,对我个人品格、为人、性格的一些猜测和人身攻击,我不要去理。我就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到了第二轮的录播现场,是主题演讲,我抽到的题目是偶像。

录制当天的早上,发生了一件事情,中国女排时隔多年再次夺冠,然后节目组老师有人跟我很好心地建议就说,你可以在演讲的开头,提一下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建议。但是我当时脑子里一下就炸开了,炸开的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对我第一篇演讲进行的那些评论,无论是说我用心良苦、迎合、曲意逢迎,还是歌功颂德,还是动机叵测,那些评价在我那子里炸开,使我没有理智和礼貌去和节目组的老师沟通,我和他们大吵了一架。我跟他们说个:“我以为自己特别掷地有声,我说我来到这个舞台,我就是一个独立个体,我只说我自己认可的话,你们不要试着为了节目效果或者收视率或者任何爆点,去吸引我讲一些我不想讲的话。”我说得很不客气。

当时节目组的老师,静静地听我说了十分钟,等我平静下来,他说:“吉如,我能不能也跟你说一说我的想法。我们都很喜欢你的表达,也很尊重和理解你不想接受这个建议。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在今天的时代,今天的电视行业,语言类节目,一档没有明星,没有噱头,没有什么爆点,没有什么炒作点的节目,单纯想通过语言的力量,去留住一丝情怀和温度,这个节目并不好做。所以我希望你,我恳请你在你的措词里,不要质疑我们的专业性,请你尊重你身边人的劳动,礼貌的和你的编导进行沟通。”

那个时候我的眼泪刷刷下来,我不是委屈,我是内疚。因为他的那句话让我意识到,公共表达的责任。

我一直以为我在舞台上表达的是我的思想我的文字,可是如果今天没有这样磅礴的音乐,我的表达会有力量吗?如果之前没有乐嘉老师,节目组的编导老师和我日以继夜的抠稿子,我的表达会得到时代的检验吗?如果没有像马丁老师、仲蠡老师、熊浩老师这样出色的对手,我会被激发出最大的斗志与动力吗?如果没有背后的服装化妆,现场的灯光、大屏舞美,还有很多个因为我并不熟悉电视这个行业,所以我可能没有办法去命名的这些台口人员名称,今天会有我站在这里,为时代发声吗?

那个时候我意识到,那句凭什么和他们凭什么评价我,他们凭什么批评我?他们凭什么挑剔我?他们凭什么攻击我?我问不出口,因为任何一个在花的十分钟时间看我演讲的人,都有资格去评价我、批评我、挑剔我,因为我占据了公共表达的平台,因为我占据着资源,因为我的表达背后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它是一整个组,甚至一整个行业,就像今天在座的各位媒体前辈,试图在这个时代继续用语言和文字和思想的力量,保留一份情怀和温度。 第二讲结束之后在台上,林正疆大哥握着我的手说:“吉如还可以更好。”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一定不是回了谢谢两个字,我说的是一定要更好。因为第二讲,是我发声的转折点,从 两个月前那个偶然来参赛,只想也只敢为自己发声,不敢去正面外界评论,不敢去直面质疑,想要逃避想要撇清表达责任的我。到第二讲之后,那个不会怕别人说我在利用任何东西,只想说出我心中真实声音的我,我在成长,我的成长就与这个时代,与发声这件事情一起产生。 如果说敢于面对评论,教会我为时代发声,不要怕,不要怕走出那个小小看似很清高的我,那么马丁老师、熊浩老师、仲蠡老师,每个人都用昨天晚上熬到半夜五点,凌晨五点和今天淋漓尽致的发达告诉我,为时代发声不要急。稿子不要定,因为可能下一稿会更好;服装不要定,因为可能另一种呈现效果会更得体;音乐不要定,因为可能另一种渲染会更有情绪上的共鸣。

而最后,今天现场所有的掌声和善意它告诉我,为时代发声不要停,不要停的不仅仅是表达者和我说的话本身,不要停的是评论、是挑剔、是批评,因为真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到达的彼岸,但只有不断地表达,不断地交锋,不断地挑剔,不断地对抗,才可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和我们每个人都想留住的温度。

不要怕,不要急,不要停,为时代发声不会停。谢谢。

推荐第5篇: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

我是演说家《家国天下》演讲稿

熊浩

八十九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了奢望。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而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一百一十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他在那封写给大学的信中写到,仅此奉上12000美金的捐款,以支持贵校中国学研究的基金,他在签名处写上这样几个字——A Chinese person,一个中国人。

这个人叫丁龙,广东劳工,终身未娶,他的一辈子便是生活在美国贵族的家中,他一世为仆,这样一个人被当做“猪仔”卖到美国,然后生命颠沛流离,可在心中却有一个顽强的愿望,那就是尽管自己过着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却要让每一个积累下来的铜板最后完成,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在此处落地,让国家的文化根不断、脉不绝,让圣贤的教诲能够在美利坚传扬出去。他大概不知道,在今天如果富人做这等事,我们说他们是慈善,可若穷人做这等事,他便是圣贤。对于丁龙,爱国就是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四海飘香,能够光华永世。

在50年代,有一个老人半作调侃地说,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主要是因为在农村里晚上没有电。有人批评他说,你自己家里面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里头也没有电?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敏锐地发现中国的人口增速实在是太快了,这个速度达到千分之二十到千分之三十。他是第一个提出控制人口政策的学者,并把这个观念转换成某种政策主张。但怎耐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他的批评如潮水一般涌来,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判断是,人多就是力量。

一位夫子,他站在这边,所有人都站在对面,他却说我虽已近八十,我自知寡不敌众,但面此状况也应当单枪匹马走出去,绝不像那种以力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的批判屈服。在他写的一篇《北大之精神》的文章中他说,所谓北大精神,便是那种奉献牺牲的精神,便是贡献国家和社会,不计个人之利害,勇往直前。这个人叫马寅初,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经济学泰斗。对他而言,爱国就是坚守良知的批评,就是哪怕所有人站在那边,我凭良心我站在这边。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对于我们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一种身于斯长于斯的深刻情感,它自然在召唤,它神圣去皈依。它有时如小雨淅淅,有时如长河浩荡,它所滋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但对于国家,这份感情需要国家倍加珍惜。我们说,国民对国家只能全情付出,而国家对国民也应该有万般珍惜。这个社会的秩序应该仁义,道德应该公平,那些最闪亮的价值观,应该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因为只有这样,国民才会觉得对这个国家的爱可以永恒而卓远。

我们今天说到何为爱国?爱国也许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不管遭遇怎么样的波折他都永不放弃,可国家对他也不能放弃;

我们今天说何为爱国,爱国是把自己心中的小小种子,对华夏文化的那种眷恋铺央开来,让它散发世界,而国家要记住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在历史中随便被淡忘;

何为爱国,爱国是有的人坚持自己的良心采取批判的立场,而国家要珍视这样的赤子之心和国事情怀,要报以的是最大的宽容和开放的胸襟。

各位,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我们和这块土地的生命关乎;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模糊的语词,它需要地是吾国与吾民的共同努力方能最终彼此成全。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灿烂的那种爱国感情,一定是来自这两种伟大力量的交织,那便是——

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而我们的祖国也深深地爱着我们。

推荐第6篇:熊浩《我是演说家》第四季 演讲稿

北京卫视2018年《我是演说家》第四季冠军熊浩讲演稿

从心开始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应有尽有,我们一无所有;人们直通天堂,人们直堕地狱。

我想这段话大家都熟,它来自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每当我们个人遭遇到生命的徘徊、茫然与不确定,每当这个时代在转折、变迁与进步的时候,这是一段最常被引用的修辞。

今天,恐怕我们又站在了一个类似《双城记》的时代,不是吗?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正在遭受不确定的洗刷,不是吗?你和我所在的职业都在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危机。教师在遭受挑战,曾经教师的工作相对简单,我们只是把知识从上一个时代向年轻的你手中传递。而今天,因为你手中有了科技的赋权,你可以制约这种传递;医生在遭受挑战,曾经的医生我们相信他是关于我们健康和病例最杰出的顾问。而今天,因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我们机理每一个信息的提取,也许当我们的病况和各种病例做完比较之后,人工智能会给你更准确的诊断;商业在遭受挑战,曾经我们在大商场中走来走去进行挑选。而今天,我们不需要走来走去了,你只需要移动你的手指,货物便送到你的家门。我们在这样一个变动的时代中,这一切的不确定、挑战和慌张,它的背后藏着一个我们习以为常但却历久弥新的东西,它叫科技。 正如这个现场,你看这光;你看这影;你看这一切被科技扶持、保护。有时候竟然就快忘记了,它正悄悄地把你我替代。

有些危言耸听?我们说一个曾经的故事。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这样的一种职业,它叫“排字员”。在曾经的出版业、在曾经的印刷业,因为所有的出版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活字的排版,因此排字员这个工作必不可少。在那个硕大的仓库当中放着各种规格、各种造型的中华文字的字符。我们这个时候需要一双巧手,它灵动、快速而又准确地穿过层层的阻碍,寻找到那些我们所需要的闪着光芒的字眼,把它提取出来排列成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脑中的思想才会落于文字,那白纸之上才会呈现黑字斑斑。你我若是完成这个职业,那布满字符的仓库将是一个进得去却出不来的迷宫。可对于他们排字员空着双手进去,却领着华章出来。

这是一份叫人尊敬、骄傲乃至不可取代的工作,直到Word诞生。是的,我所说的就是Windows Office软件系统当中那个你我最常用的文字输入软体。这个在80年代出现,在90年代流行的小小的软件,它带来了出版界的效能革命。你打开你的电脑,如果需要打印任何东西,你点开它输入,然后就可以印刷。它快速、便捷、有效,但正是这个快速、便捷与有效几乎在一夜之间,让所有的排字员都丢掉工作。也正是这个便捷、快速、与有效它让那个曾经辉煌的放满字符的仓库,从文学的宝藏变成文辞的墓葬。

我们是多健忘啊!我们是多健忘我们才会忘记这人力与科技之间的此消而彼涨;我们是多健忘才会忘记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或者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一部分已经被科技取代。若是我们抬手挥去这数十年的光阴,让我们把目光从今放出到当下。

2015年,IBM认知科学大赛上。多伦多大学的一个科技团队,他带来了一款破不一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它的名字叫ROSS,它是一个人工智能律师。这款机器人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我想很多人对机器人的想象仍然是:它是一个帮助我打扫家庭房间的工具,或者它是一个更有效率的切刀削面的师傅,但Ro不是。Ro这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装置,它到今天已经可以回答律师和客户对它提出的专业法律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法治越是越发达,越是昌明,那相关的规范系统就越是复杂和致密。而律师们当他遭遇到一个案件,他需要给当事人提供答案的时候;他需要在海量的规则中寻找那个像沧海一束般零落的规范,让它们完美的对接,这个工作非常消耗律师们的时间。而今天,在世界的一些顶级律所,这个工作可以由Ro来完成,你用口头的方式把指令给它,它数秒之内给你答案。更重要的当你在娱乐、休闲、健身、旅游乃至睡觉的时候,它都在工作;对它而言工作是一种不需要加班费的永恒修行。

我不知道讲到这,各位多少会不会有一点点紧张?你回看自己,你回看自己所在的那个职业,在这个科技的潮水中,它会不会有一些摇晃?在明天这个科技的大潮,会不会把你所在的这个行业就这样连根拔除让你失去工作,而这一次如果你丢掉工作,竟然丝毫不关乎于你是否努力。

我们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在一个最坏的时代;这里是希望的春天,这里是绝望的冬天;人们直通天堂,人们直堕地狱。 我们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是什么在未来,在那个即将到来的未来,可以多少让我们的生命有些依傍;让我们不至于彻底慌张。如果我们仔细检试科技对人类的替代,我们会发现这种替代是从人的四肢开始的。毫无疑问科技快过我的双脚;毫无疑问,科技可以灿烂过我笔头的流光;毫无疑问,科技目之所及,会超过我们目之所及;毫无疑问,科技更加博览群书,它会超过最勤奋学者的记忆。如果面前有一个硕大的镜子,你站在面前,你和你镜中的自己对视,你看一看你身体的哪一部分能量,居然可以战胜科技而有所保存?我告诉你,你会失望的。你的双手与双脚;你的面容与肌肤;你的目力与头颅,这一切都将被科技替代。那回过头来,作为万物灵长的你和我,又是靠什么在未来的机器人面前居然能够多少守护住我们的尊严、信心和勇气呢?

那是人心,那是人内心的力量,这个力量它不可取代。是的,我在说的就是那颗剔透、玲珑而变幻的人心,这颗心它让我们感受所谓“德不孤,必有邻”的道德雍容;这颗心,它让我们浸泡于所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远”的那种美学张扬;是这颗心,它让你体会所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那种文学豪迈;是这颗心,它会诚恳于“除了对我的无知以外,我对其他一无所知”的那种哲学谦卑;还是这颗心,它可以游荡并浪漫至“如何才能遇见你?在我生命中这最美丽的时刻。而为了这一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的这种彻骨浪漫。

是人心,它通接着想象;它孕育着情怀;它激发着诗篇;它浪漫于魅力;是这颗心,它在孕育保护和呵护我们,人之为人最深刻的那种内在能量。是的,当我们张开肢体,我们会发现这一切都要被科技驱离的时候;当我们回到内心我们发现这个部分让你永恒不败,我把这种力量概括为四个字,这叫“精神教养”,时代在变、科技在追,有太多的东西抛入尘土便不再回来,但精神教养的重要不会,因为无论我们在什么时代,我们都会歌咏李白的诗篇;在什么时代,我们都会畅想那红楼的梦幻;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都愿去聆听佛学的教诲;也无论在何种光阴之中,我们都会享受、忘情那贝多芬最美丽的音乐诗篇;好的故事我们总希望它讲了再讲;伟大的创造我们总是祈祷它绝不止息。

如果你我走在未来之时,必然要遭遇那科技一浪高过一浪的潮水;如果你我走在未来时,必然要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将迫不及待的发起一场关于呵护人心的人文运动。

去读真正重要的文本;去会友,不仅仅是吃喝玩乐而是能够在灵魂上相互提炼和拔擢,因为只有你在灵魂在往上走,你才可能不去惧怕那逐渐上涨的水位。如果把时间养护你的心,你会发现在未来,即使在那个人工智能喧嚣和掠夺的时代里头,你仍然可以保全一个足满、幸福而自由的灵魂,正是这种灵魂才会引领我们抵达那个美丽的新世界。

谢谢各位,我是熊浩。

直面你的焦虑

今天我想讲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为什么会遭遇如此多的忧虑?第二,怎么办?

我们先来说焦虑的原因,我想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今天所身处的和感受到的各种焦虑。但有一个维度是不可缺失的,那就是精神性的维度。我想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那个曾经支撑我们的,给我们以确定性和标准价值那个参照背景,逐渐逐渐在淡漠和消失。

讲得有点抽象,我说具体一些,如果我们假设,时间往回倒转两三百年,回到中国的古典时代。在那个时代,关于一个人的人生将如何度过?他的彼岸如何设定?他的生命如何成长?确实有一些相对权威而共识性的标准,值得我们去依托。

大家看《论语》的时候还记得吗?打开《论语》,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果你在古典社会的经典文本中看,你会发现,太多这样的建议,让你的每一段光阴,都有沉淀下来的坐标。每一段成长,都有扎扎实实的印记。大师们就好像生命的模板,而我们就好像尘土。我们这一辈子便是把水加到这个模板中,把自己填进去。希望一点一点凿实,一点一点压迫,让自己和这个模板尽可能无缝的衔接。当你真正和这个模板嵌合时,人生的完满。

所以我说:“在古代的社会,圣人像天上的太阳,我们围太阳旋转,不需自转。这种状态也许让你不舒适,不自由,但没有困扰。而今天,标准本身都可以再被选择,你个人在现代城市的当下,你可以选吧!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你可以选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 想想各位大学生朋友现在身处的经历,进大学的时候,你得选哪个学校?哪个地域?何种专业?你以为进了学校你就安心了吗?进了学校还得选,把主要的时间到底是花在学问?成长?恋爱?还是社团?到了高年级,走向社会尝试与社会接触,还得选。如果实习的话,是去国企?外企?私企?内企?毕业的时候,真正的选择才向你扎面而来,你是就业?是择业?是创业?是考公务员?是出国?还是考研?

你想一想各位,背后支撑我们的背景在凋落,而我们的选择却被释放得越来越多。面对此情此景,你怎么可能不焦虑。这种慌,这种乱,让我们有时无所适从,怎么办?一个简单的结论是,用尽你自己的一点点力气,和这个被称作焦虑的东西完成第一个回合的碰撞与厮杀。我知道你没有把握全然能赢,我知道你没有看到问题的全景。试试看, 抬起头不要躲藏。去迎击它,去面对它,去对话它。

我平常没事的时候,在我个人私人的微博上,经常回答网友们各种各样的提问。很多问题是无厘头的,五花八门的,奇怪的,让你啼笑皆非的。 你问我,有哪些书值得读?我想问你,真的,该读的那些书,你连一本都不知道吗?

你问我,毕业了之后是不是应该出国?我想问你,打开电脑敲击键盘,看一看百度真的关于出国的利与弊,基本成本的计算,最基本的信息,你真的无法收集吗?

你问我,偶像找到了女朋友,我该怎么办?我想问你,在你青春的日日夜夜当中,每一个晚上,你当然就没有花过一点点时间,然后自己完成一个稍稍精进的对话吗?你自己到底是要活成偶像的样子,为他去活?还是为你自己去活? 你问我,能不能讲一讲怎么样能在陌生人面前讲话,能侃侃而谈?我想问你,你身边那些飘动的机会,你有一次去争取过吗?比方说老师提问的时候,你举起手,你来回答,这不就是一个损害非常非常小,但你又可以把握的,锻炼自己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吗?

不要误会,我没有给年轻人太大负担。我没有说你一定要懂,这天底下关于所有问题的答案。我也没有要求你,一定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整全回答。我只是好奇,这个问题不就是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你真的没有做过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尝试去回答它吗?

我非常喜欢德国大思想家费希特的一句话,他说:“教育的目的,乃是培养每一个人的自我决定能力。”我非常喜欢陆王心学的一个教诲,它说:“每一个人收拾起你的精神,自作主张。”

当你把问题抛出来,扔给我,扔给你的家人,扔给你的长辈,扔给他人,或者悬置而不愿回答,躲藏而不愿面对的时候。麻烦告诉我,你到底是因为这是你真正的问题,你已经尝试解决,尝试面对,尝试努力而未果。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助,还是你只是在逃脱,不愿面对。而如果是后者,作为老师的我,感到遗憾,乃至心痛。就是我的学生们,你们的身体里,正在被一种力量占据,你毫不自觉。这种力量叫:“畏缩,叫懒惰,叫愚蠢”。 支撑我们的标准,那些绝对的标准在晃动,而我们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你在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遭遇迎面扑来的各种困惑,此事自然而然。但我想说的是,你有没有可能,积攒一点点力量跟勇气,这种力量跟勇气根本不需多,一点点就好。用这一点点的力量,去支撑你去完成,跟所谓的忧虑、困惑,第一个回合的厮杀。你当然不一定赢,当然可能结果是胜或是败。但是,当你真正做这件事你就会发现,你无意间居然推开了一扇门,这扇门叫:“独立思考”。你无意间居然上了一条路,这条路叫:“自我决定”。只有这两个,从你内身发出来的力量,才会赐予你所谓的,持续性的人格成长。

最终,你是靠人成长,一个更伟大和更有力量的自己,跟所谓的焦虑去对话。听完今天的演讲,没有人能承诺你说,此生和平,再不见焦虑。但如果你听完今天的演讲,你真正有些许成长,走在自我决定与独立思考的大路上。

相信我,下一次,即使是在最澎湃的雨夜,你一个人跟所谓的焦虑,单独面对的时候,有一束光从你自己的生命中生发而出,你会拍拍自己的胸膛,然后非常淡定,自信的跟那个所谓的焦虑说:“我,再不畏惧”。谢谢各位!

携手的抵达

我所研究的这个学科叫冲突解决,我们这个学科当中有一些小套路,其中一个就是特别喜欢用一些具体的故事,把各位带到一个特定情境当中。

比方说啊,有一天你跟你的朋友在路上走,突然发现就在你们前面不远处,你们同时发现,有一百块钱。如果这是无主的财物,可以自由分配的话,我问问各位,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第一种人,他会说,一百块钱也不多了,跟朋友谈钱多尴尬啊,假装自己看不见,忽咯这个钱的存在,继续往前走,这种行事的风格,我们把它叫“回避型”。

第二种,你拼命的往前走,你快走两步,赶紧俯身把钱捡起来,揣自己兜里,你说我先看见的。这种人不特别在乎跟对方的关系,而只在乎自身的利益,我们把这种人,叫做“竞争型”。

第三种,平时你是老好人,你特别在意跟别人的感受,所以你会说,你说怎么分就怎么分吧,你拿大头我拿小头还不行吗,这种行事风格,我们把它叫“退让型”。

第四种,你说一百决钱,你拿五十我拿五十,你拿五十一你拿四十九,你试图在两个观点当中往中间折中往中间折中,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我们叫做“安协型”。

以上这四种观点,回避、竞争、退让、关协,我打赌,在座的各位听众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四种当中的,某一种类型。

以上你们所选的可能就是这四种当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最理想的,这最理想的类型应该叫“合作型”。合作型的人,他不会忙着去分这一百块钱,相反,他会邀请你,邀请所有跟他的对话对象参与进来说,我们要不要开开脑洞,集思广益头脑风系,来收集所有的遐思与想象,未判断一下,有没有任何一种可能,能通过携手,让这一百块钱,发挥一百块以上的功用。能够让这一百块钱给我们积累超过一百的收益。合作型的人,他所关心的不是存量的划分,而是增量的创造,他所紧盯的不是眼前的现实,而是未来的可能,他会花最大的心力,和你一起携手共赢,以实现把饼做大,而不是而单把饼分好。 可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人不会天然具备所谓合作的心智模式,要真正看得到可能的未来,这需要长期的训练,知识的浇灌甚至别样的眼光。我们这个学科花很多时间就是希望帮助各位摆脱你原生态的那种天真与养撞,而更成熟的能够携手并进向未来。

如果说在个人层面,我们能够证明无论是在经验还是在学理中携手能够创造更大的双赢,那如果我把目光拉大拉长,看到世界与图家的通接,把这种通接看成另外一种携手的话,他的结果又会是如何呢?

我们把时光调回到公元

六、七世纪,在那个时间,欧洲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将近两百年,那个时候的欧洲,正在遭受所谓宗教裁判所的经营和破坏,西方,那个在今天依然领先的西方,却正在遭遇所谓的无知、封闭、愚味,受他们的困扰。以至于在那个所谓的黑暗时代里,沉沉不可终日,所以啊,即使是如此骄做的西方,如果染上了夜郎自大而与世界分割的毛病,也会痛苦不堪。

可若你生在那个时代,你恰好又有这个机缘能够践涉重洋,来到我们神秘的东土,在这里进入我们这个国家的首都,你,又会看见什么呢?

策马扬鞭进城缓行,你举目应该看到的,是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迎面瑰丽,你所能体察到的一定是“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普遍繁荣。你脚下踩的这条大街,名唤作“未在”,它是整个这个国家首都的中心街道。它宽150米,南北纵横五公里远。但在这个辽阔街道的两侧,却被无比细腻而人性的设计了下水的通道和人行的步道。

是的,一个灿烂尘世的细致部位,一定会让你觉得要帖周详。路上, 行人非常安顿从容,商贾云集车未攘往。因为在这里,有未自东方的,西方的,国内的,国外的各种商人与货贸。大家都知道,这座城,是那传说中丝绸之路的起点。

你步行,临近大明宫,主掌外交的鸿肺寺官员出来迎你,简单攀谈你就可以迅速判断,他可以快速切换多国外语,闲谈中你知道,这个城市当中的外国人已经快超过百分之三了。这个数字超过今天的北京,他其中有使节,有商人,有留学生,有学问僧,甚至那个国家的监察部长,他的国籍,乃是外国人。闲谈中你大概得知,这个国家的总体人口,快要超过八千万了,而整个欧洲若要积累到这样的一个人口规模,想达到这个规模,还要再花去800个光阴。

是的,这里是中国的首都,而这里同时是世界的心脏。它以源源不竭的力量,和无比开放的胸襟,让70多个国家在此相会,让各式各样的文明璀璨升华。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它所含具的那种雍容的高雅和那种开明的达观,即使让这个世界最远方的智者,对东土也心向往之一一穆罕默德不是说吗:“真理,即使远在中国,也当往求之。”—一这便是王维笔下所谓“九天阔圆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的盛世容颜。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要记住这个隆重的历史时间——这个时间, 叫开元天宝;这个城市,是唐都长安。

盛唐之所以是盛唐,在于他有这样的雅量胸襟和力气,而让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与自己携手。在那里,可以有战士一骑绝尘,豪迈于大漠边关;但同时可以有隐士,能够终南饭依,与俗事完全从容的辞别。在那里,可以有家国天下的大我,所谓“常江系色来天地,玉全等云变古今”;但与此同时,也可以有自由放达的小我,所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难怪有学者说,唐代不是一个文化的堡全,而是一个如烂的文化群岛。难怪有学者说,唐代,是我中华第一次把个人的靠索与国家的强盛,携手,放到了一起。

如果话停在这,让我们把书关起来,把想象的翅膀暂时放弃,收起未那些对英雄主义的向往,对很漫主义的追求,对世界主义的想象。对多元主义的崇拜,稍微回来,我们便可以感受到在当代之中国,防着国家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我们就会受到这样或者是那样观点的洗刷。而同时也适迫我们,来做重要的决断。是开放还是封闭,是携手还是独行。携手,不仅仅关乎手拉起手,而关乎眼光能不能看到更大的版图和更大的语境。

我深深的相信,携手的人,他一定会散发出那种君子的风范,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而携手的国,它一定会有那种万千的气象,让我们真正的崇拜,以至于由衷的向往。所以我想说,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相信携手共赢是可能的,我们应该鼓励图家携手共赢的愿。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这样的一种心智思考,不仅仅可以帮助你拉起旁人的手,更重要的,是让你养育爱心,养育信任和养育格局。而这种爱心、信任与格局,将会变成一种内生性的力量,让你清醒,让你开明。它带领我们,走向未来的抵达。这种抵达,不仅仅是抵达内心深处一个更好的自己,更是抵达一个多元璀璨的新世界。

彩云之南

这是我在《我是演说家》这个璀璨灯光的交汇处所要完成的第九个演讲了。在这之前,我讲过我的专业,讲过我的亲人,讲过我的偶像,讲过我的国家,而今天我想讲一讲我的故乡——云南。

说起云南,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大家会想到些什么呢?比方说,你会想到这个辽远的民族情怀,你会想到那些闪光的多元文化,或者你会想到一片最纯净的大地和那里最纯粹的人,比方说她——杨丽萍。

杨丽萍,1958年生,白族,大理洱源人。小时候她就在这一块钟灵俊秀的彩云之南成长,养育了她不一样的眼光,她小时候喜欢舞蹈,奶奶往往会把她唤到身边,掰开她的手掌,在她的手心处画一只眼睛,告诉她:舞蹈这件事不是一个人的放纵,而是与神灵在做沟通,所以那时候的杨丽萍就可以在万物之细腻处看到别样风光。当她走过那个开满荷花的池塘,她会留意到一只洁白的孔雀从菩提树上缓缓飞落,昂着它端庄的头,在她面前开屏,它的每一根羽毛就像团花一样点点绽放,之所谓,瑞彩千条。万物也许都没有办法言说,但万物一定有它们自己的舞姿与歌谣,大地有情,万物有灵。

成年后,杨丽萍到达北京,加入中国最一流的舞蹈剧团。可她在童年时候所受到的那种艺术熏陶与艺术教养,成为她人格当中不可妥协的部分。在那个时候人们喜欢群舞,一大群人快速的把手指往同一个方向,一秒钟都不允许迟疑,而杨丽萍说:“不”,她不喜欢这样,她让自己的身体慢慢铺张开,跟着音乐去自由荡漾。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学芭蕾,希望踮起脚尖,把自己的身体超离出大地,杨丽萍说:“不”,她要把自己的身体俯下来,和大地母亲紧紧相拥。

那些年,她特立独行,她活成一道孤立的光。

那年春晚,亿万观众守在自己家中,在小小的电视屏幕上突然发现,在婆娑的凤尾竹林中,走出一只圣洁无暇的白孔雀,她是那么婀娜、那么柔软、那么灿烂,她让所有中国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感受到艺术在指尖得以充分绽放的那种美,她的这个作品叫《雀之灵》。到了回望过去四十年的光阴,我相信杨丽萍在《雀之灵》当中的舞姿,一定是中国美学中,不可遗忘的一个永恒画面。

之后,毫无疑问,她的事业走到巅峰。但当杨丽萍达到巅峰时,她离开北京回到故土,她有一个新的使命,就是完成一个原生态的歌舞集,叫《云南映象》。

那个时候的杨丽萍,她花十五个月的时间,重新回到田野当中去采风,她把自己的生命和大地重新关联,重温那些纯朴的乡情。她相信,代表云南力量的东西,一定藏在她本身的土壤之中。好在啊,大地有情,万物有灵,到后来,杨丽萍成功在佤族那里借来震撼山林的隆隆鼓声,在彝族那里借来经久无边的团花绣面,在傣族那里挪来婀娜多姿的柔软身段。是的,杨丽萍在云南的山寨当中不断穿梭,最终她收到了,她找到了这一群舞蹈的精灵,她把他们推上舞台,这一群人没有受过任何科班训练,没有任何音乐教育,但他们站上舞台的时候,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勃发,居然成为舞蹈在这个世纪最伟大的一种经典。

杨丽萍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艺术天空上的一颗恒星,但对于我们,对于我们不是跳舞的人来说,杨丽萍恐怕提出了一个颇有分量的问题,那就是:大地、自然,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但真正有一些切肤之感,一定是等到那一年。

那一年,我和我的一些朋友们一起来到杨丽萍的故乡,我们一起越过苍山十九峰的雪色,一起看过洱海重阳月的微光。早上起来,我们租了自行车,骑着自行车从财春,一直骑到喜洲,这一路你无法想象,路上将是何种绝美的风光。在你的左手边是碧海青天,在你的右手边是金色稻田,后面突然开来一辆破破的卡车,敞篷的,敞篷里不是坐着人,而是站着人,他们跟我们一样不断挥舞彩色的丝巾,然后跟我们打招呼,我们放声一起歌唱,相互玩笑,一路同行,就这样一群年轻人,成为另外一群年轻人在自然穿梭中的一个永恒背景。

到了夜间,我们便躺在洱海边,看灿烂星穹,你会看到,银河就在你身边,似乎触手可及,就在这个时候恰好有朋友打开了收音机,从音箱当中传来的是Don McLean(唐·马克林)的那首《StarryStarry Night》(繁星点点),如此曼妙的旋律,如此优美的歌词,就像耳语一样飘到你的耳中。繁星点点的星空,把颜色调成浅灰与淡蓝,眼睛望出去窗口的是夏日,一眼便能洞穿你灵魂的阴霾,勾勒山景的颜色那是树丛与水仙,微风与寒冬的凛冽,停留在亚麻地的雪色上。我到现在似乎才懂,你埋在心里的衷肠,一刹那你跌入灿烂星空,一刹那你居然泪流满面,不是因为想到任何你曾经的酸楚,而是珍惜这一刻,你居然如此真实的找到,并拥抱纯粹的自己。

我们大家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随着时光之积累,渐渐的我们会积累一些头衔,一顶一顶帽子,叫王经理、叫张处长、叫李主任、叫陈律师,渐渐这些帽子越来越重,我们在为这些帽子活,我们在这个钢筋水泥的现代丛林当中连邻居都不大认识,我们在消费主义的沼泽当中,每天你不断买,但什么是你真正的需要你都不愿思考。在自然中,你才会活成你自己,当你看到碧海沧波长河落日,当你看到金沙水波树影婆娑,当你听到阵阵丝竹四季飞花,当你来到云南,你会再一次拥抱自然。当你走进自然你才会发现,天地在,你,真正的自己也在。

自然,如果自然在,中国人的心将远不会枯竭,如果有自然在,我们将永远看到天与地在共往共来,如果有自然在,我们将有可能获得一种内心的互指,这样你的人心不再苍老。

所以如果你在现代的都会当中累了、倦了、疲了、乏了,如果你有压力、你有负担、你有迷茫、你有痛楚,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到自然当中去,请你再一次加入那些放纵的跳舞,再一次加入那些纵情的歌唱,让你的身心打开,让你的灵魂从里到外获得一个完整的洗浴。不是吗?被自然洗过的人才是真人,不是吗?被自然洗过的心方是真心。当你真正回归自然,站在长河边,站在大漠下,踏在雨林中,自然给你的力量,会让你突然回首的时候找到,不是别的,而是你即将丢失却又无比珍贵,无比真纯的你自己!

为新时代发声•思辨

这是我在这个灯光汇集的舞台上的第十场演讲了。既然是最后一次发声,而且是为新时代发声,我就固执一下,我专门给大家讲一讲我自己非常个人的兴趣爱好。我想跟大家说一说——辩论。

自从我爱上这个工作,或者这种知识,或者这项竞技,或者这场游戏,总会被人来问这个问题,说:有病吧?喜欢这个东西?大学里面没有对口的专业吧?毕业以后没有对口的工作吧?没有办法,现实地转换成收益吧?怎么会喜欢这样的一件事?而且这件事看上去就非常不讨巧,你知道吗?一群人,在既定的规则当中有秩序地争吵,他为什么要学习和加入这件事?

我今天,想为辩论说几句话。

第一,辩论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叫拓展你的新知。在2016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香港大学对战人民大学,他们初赛当中的这个题目有一些趣味,叫做《法海是不是应该拆散许仙跟白娘子》,港大的立场叫应该拆,法海应该拆散许仙跟白娘子,狠狠地拆。但是我们也能够知道,这个观念跟我们一般的传统文化并不契合,中国人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亲。所以香港大学需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流畅表达,不仅仅是一个精致思考,更重要的是在绝境当中有没有可能拓展我们新的认知边疆。

港大这么说的,他说,第一,“应该”这两个字,在不同的情境中应该有不同的定义,这个大家相信吧。在军队当中什么事情是应该?下级严格服从上级,服从命令,那是天职。但是这个应该能放到创业的互联网公司当中吗?恐怕不行吧!互联网公司特别强调平权,强调扁平化,强调去中心,强调每一个人管好你自己,因为只有平权才能激发创意,所以不同情境下的应该含义不同。 那让我们再回头看看许仙、法海、白素贞这是什么情景啊,大家都会同意吧这三个人都是假的吧?没有真实存在,所以他们全是戏剧文学作品,所以港大说戏剧文学作品真正的生命是什么,矛盾冲突只有法海有这样的坚持,西湖水干,雷锋塔倒,水漫金山,断桥相会,它才会在啊,否则大团圆,剧终。

所以港大说,他下面这句话非常深刻,港大说:与其说我们是在为法海辩护,不如说我们是在为所有文学与艺术的真的生命力量在作辩解。

绝地反击,开拓认知的灿烂疆域,这是辩论能够带给你的第一件事,想别人所不能想,及别人所不能及,思想这件事本就幅员万里。

第二个好处,辩论这件事还可能陶冶你的心智,让你变得达观而慈悲。我们今天在舆论场,大家看各种各样的新闻里面,一定刷朋友圈,一定看头条,一定看微博,一个小小的事件、一个小小的社会现象,会引发非常激烈的碰撞,马上出现正方反方,他们把对方不是看成人,而是看成魑魅魍魉,相互谩骂,相互诋毁,甚至相互侮辱,他不相信对方,跟我完全不一样的那个对方,难道真的有哪怕一丝丝合理之处吗?他不这样相信。 但是如果各位参与过辩论,大家一定会知道,辩论的立场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不是凭着你心性,而是抽签决定。

我们现在所遭遇的常见社会议题:房产税该征还是不该征啊?单双号限行是有效还是无效啊?知识碎片化的学习到底是让我们成长,还是让我们负累啊?都会有正方反方。

比方说,你支持信息碎片化的学习,但好不巧今天你抽到的立场是反方,你要攻击信息碎片化的学习。你如果支持说,你觉得就是应该征收房产税,今天好不巧啊,你抽到的立场是你要为房产税作辩解。你如果认为说,单双号限行并不合理,你连理由都想好了,你说:单双号限行会让我再买一辆车,再报一个车号,这样不就限不到了我吗?所以单双号限行表面上是限制了车,实际上是助长人们再买一辆车。但好遗憾,你抽到的是反方,你要为单双号限行的合理性寻找扎实的背书,你要重新做研究,你要重新去观察,看各个国家关于交通管制的各种经验,去比较它们其中的利弊得失,然后去理解政府为什么会这样做,其中的理由乃至苦衷。

你发现吗?在辩论当中,你渐渐渐渐的,不经意的,换位思考。 我们的人生真的好像辩论。中国人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在说好像人生好像一场辩论比赛,大部分的立场都不是随着你的心决定,而是命运硬生生塞给你,它塞给你的时候,你会痛苦、迷茫、焦虑。你好庆幸,自己接受过辩论的训练,你依旧迷茫、痛苦、焦虑,但你容易达观,你突然懂了张爱玲的那句话,叫“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们在今天,我们今天的主题叫为《新时代发声》,我想说,新时代,新的声音总是个大的前提吧!我们在新时代当中,我们能带来、我们能抒发新的声音,而辩论能让你想的到,那个拓展的思想边疆,让你真正讲出新的声音。但这,只做完了事情的一半,而那个声音向你涌来,你绝对不能保证这个声音是你喜欢的,是你认同的,是你接受的,但你准备好欣赏它了吗?准备好聆听它了吗?准备好以大大的慈悲,去听懂别人的不容易了吗?如果你真正做好这样的准备,咱们新时代的新声音向你抵达的时候,它才不是变成一个战场,而是变成一场交响。

所以我想给各位年青朋友们,或者所有当代中国人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思辨从今天就开始做起,请你努力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它意义非常辽远,它会帮助你成为一个让那个时代更有价值更有能量更有希望的人。你若具备了思辨这枚勋章,你会突然发现,你真正才配得上这个有新话语的新时代!

思者无涯,辩者无畏

推荐第7篇:熊浩为时代发声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

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推荐第8篇:直面你的焦虑熊浩

直面你的焦虑

今天我想讲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为什么会荒山遭遇如此多的忧虑,第二,怎么办?我们先来说焦虑的原因,我想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今天所身处的所感受到的各种焦虑,但有一个维度是不可缺失的,那就是精神性的维度。我想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那个曾经支撑我们的、给我们以确定性和标准价值那个参照背景逐渐逐渐在淡漠和消失,讲的有点抽象,我说具体一些,如果我们假设时间往回倒转两三百年,回到中国的古典时代,在那个时代,关于一个人的人生将如何度过,他的彼岸如何设定,他的生命如何成长,确实有一些相对权威而共识性的标准,值得我们去依托。大家看《论语》的时候,还记得吗?打开《论语》,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你在古典社会的经典文本中看,你会发现太多这样的建议,让你的每一段光阴都有沉淀下为的坐标,每一段成长都有扎扎实实的印记,大师们就好像生命的模板,而我们就好像尘土,我们这一辈子,便是把水加到这个模板中,把自己填进去,希望一点一点凿实、一点一点压迫,让自己和这个模板尽可能无缝的衔接,当你真正和这个模板嵌合时,人生完满。所以我说,在古代的社会圣人像天上的太阳,我们围太阳旋转,不需自转,这种状态也许让你不舒适、不自由,但没有困扰,而今天,标准本身都可以再被选择,你个人在现代城市的当下,你可以选吧,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你可以选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想想各位大学生朋友,现在身处的经历,进大学的时候你得选,哪个学校,哪个地域,何种专业?你以为进了学校你就安心了吗?进了学校还得选,把主要的时间到底是花在学问、成长、恋爱、还是社团?到了高年级,走向社会,尝试与社会接触还得选,如果实习的话,是去国企、外企、私企、内企?毕业的时候,真正的选择才向你扎面而来,你是就业、是择业、是创业、是考公务员、是出国、还是考研?你想一想各位,背后支撑我们的背景在凋落,而我们的选择却被释放得越来越多,面对此情此景,你怎么可能不焦虑,这种慌,这种乱让我们有时无所适从,怎么办?一个简单的结论是,用尽你自己的一点点力气和这个被称作焦虑的东西完成第一个回合的碰撞与厮杀。我知道你没有把握全然能赢,我知道你没有看到问题的全景,试试看抬起头,不要躲藏,去迎击它、去面对它、去对话它,我平常没事的时候,在我个人私人的微笑博上经常回答网友们,各种各样的提问,很多问题是无厘头的,五花八门的,奇怪的让你啼笑皆非的。你问我有哪些书值得读,我想问你,真的,该读的那些书你连一本都不知道吗?你问我,毕业了之后是不是应该出国?我想问你,打开电脑,敲击键盘,看一看百度,真的关于出国的利与弊,基本成本的计算,最基本的信息你真的无法搜集吗?你问我,偶像找到了女朋友,我该怎么办?我想问你,在你青春的日日夜夜当中,每一个晚上你当然就没有花过一点点时间来和自己完成一个稍稍精进的对话吗?你自己到底是要活成偶像的样子为他去活还是为你自己去活?你问我,能不能讲一讲怎么样在陌生人面前讲话能侃侃而谈?我想问你,你身边那些飘动的机会,你有一次去争取过吗?比方说老师提问的时候,你举起手来,你来回答,这不就是一个损害非常非常小但你又可以把握的锻炼自己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吗?不要误会,我没有给年轻人太大负担,我没有说你一定要懂这天底下关于所有问题的答案,我也没有要求你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整全回答,我只是好奇,这个问题不就是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你真的没有做过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尝试去回答它吗?我非常喜欢德国大思想家费希特的一句话他说“教育的目的乃是培养每一个人的自我决定能力”,我非常喜欢陆王心学的一个教诲它说“每一个人收拾起你的精神,自作主张”,当你把问题抛出来,扔给我,扔给你的家人,扔给你的长辈,扔给他人,或者悬置而不愿回答、躲藏而不愿面对的时候,麻烦告诉我,你到底是因为这是你真正的问题?你已经尝试解决、尝试面对、尝试努力而未果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助,还是你只是在逃脱、不愿面对?而如果是后者,作为老师的我感到遗憾乃至心痛,就是我的学生们,你们的身体里正在被一种力量占据,你毫不自觉,这种力量叫畏缩、叫懒惰、叫愚蠢,支援我们的标准那些绝对的标准在晃动,而我们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你在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遭遇迎面扑来的各种困惑,此事自然而然,但我想说的是你有没有可能积攒一点点力量跟勇气,这种力量跟勇气根本不需多,一点点就好,用这一点点的力量去支援你去完成跟所谓的忧虑、困惑第一个回合的厮杀,你当然不一定赢,当然可能结果是胜或是败,但是,当你真正做这件事你就会发现,你无意间居然推开了一扇门,这扇门叫“独立思考”,你无意间居然上了一条路,这条路叫“自我决定”,只有这两个从你内身发出来的力量才会赐予你所谓的持续性的人格成长,最终你是靠人成长,一个更伟大和更有力量的自己跟所谓的焦虑去对话,听完今天的演讲,没有人能承诺你说此生和平,再不见焦虑,但如果你听完今天的演讲,你真正有些许成长,走在自我决定与独立思考的大路上,相信我,下一次即使是在最澎湃的雨夜,你一个人跟所谓的焦虑单独面对的时候,有一束光,从你自己的生命中生发而出,你会拍拍自己的胸膛然后非常淡定、自信地跟那个所谓的焦虑说:我,再不畏惧!

推荐第9篇:正A6熊浩倾听的力量

倾听的力量 熊浩

我们在一个沟通的时代,我们的舆论环境氛围,包括我们正在录制的这档节目《我是演说家》,都在鼓励人们说话。孟京辉导演在他著名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十分但却只能表达一分,倒不如啊你爱一个人一分,但却能够表达十分。”“说话之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也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想具备的特殊技能。

我在大学当中教授冲突解决,我帮助法院、医院、律所、企业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不同类型纠纷。冲突见的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很多本可以管控良好的冲突、很多本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发,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琐碎的原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好爱讲,但我们不愿意听。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William·Ury(威廉·尤里)在他的代表作《Getting To Yes(谈判力 )》中举过这样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故事。他说,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是两个孩子的父母亲,有一天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作为法律人,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的细节勾勒得更加精准细腻。首先,第一你只有一只橘子,你不能从后面拿出一堆橘子说“没关系爸爸是种橘子的”,这不行,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是资源的有限橘子的唯一。如果你有很多橘子本质上就没有这个冲突,也就无所谓冲突的解决。第二,两个孩子当然都是亲生的。在这个前提下你会怎么办?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直觉快速的有一个答案。我大概会听到这样的几种:第一种,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所谓长幼有序。但另外一些人会说,弟弟应该让哥哥,因为孔融让梨。我打赌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第一反应最快直觉是从中间剖开一人一半,这是一个看上去多像正确答案的答案。我们看看教授怎么说,Ury说,哥哥拿走他的一半,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为什么?因为他需要烤蛋糕。大家知道,陈皮其实是西点烘焙当中一种常见的香料。各位,刚才我所讲的如果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电影,我们回转、放映、定格,我们回到你分橘子前的那一瞬间,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一点点感觉,那就是你大概少做了一个动作,你让一半的资源被浪费。因为本来哥哥可以拿到一整只橘肉,而弟弟可以获得一整片橘皮。那个你漏掉的动作就是听。

我们每个人都会听,但是要把听放到判断、了解、认知之前,这是一种需要特别学习的修行。我们通常说我们是在一个沟通的时代The age of communication,但是以我浅白的观察,不是的,我们是在一个“吧啦吧啦”言说的时代。我们大多人说话,我们不大有听。美国的数据,它说现在美国的年轻人每天要利用互联网向外发出一百条以上的资讯,我们随时随刻要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我们每分每秒都想发表我们的言说,但他们跟父母的互动在减少,更少的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当我们这个时代单一的强调说、鼓励说,我不是说有错,我是说如果这个当中没有实现听与说的平衡,过分地只强调说,我们将会变得越来越偏执。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当我说话的时候,就像此际,我其实是在强调我的既有认知,而各位在听的时候,是在张开你的耳朵试图聆听不一样的经验。更何况大家如果留意中国的互联网生态,我们一语不合、我们恶语相向。因为越激烈的言辞才能显示立场,越过分的声音才能引发围观。只强调说而忽略听,我们可能越来越极端而失去真相。美国有一个有趣的访谈节目,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主持人访谈一群小孩子。有一次主持人问小孩子一个问题,说:“大家将来想做什么?”其中一个小朋友举手说:“我想开飞机,我想做飞行员。”主持人说:“嗯,史密斯,那我问你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开着飞机,飞到大洋之上没汽油了,你会怎么办。”孩子说:“我…我会让我所有的乘客都系好安全带,而我自己背好降落伞包,赶紧跳下去,我…”他还想说,他没说下去,因为他的言辞已经被大人们的笑声打断了。大人们自以为是的认为,你看,人性当中的恶连天真都包不住。主持人没有,主持人仍然听,他好奇,他好奇说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当孩子发现他被聆听鼓励,孩子才有可能继续说。他说:“我要从飞机上跳下去,我要找到汽油然后赶紧飞回来,拯救所有的乘客。”没有人再笑了。我们的自以为是,让我们差点误会这个孩子。我们以为我们发现了恶,殊不知那是被太阳淬炼过的童真的至善、善良。

当我们在强调听的价值观,我们是在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声音、观念、阅历、体验,都可以平等地被表达;当我们在强调听的观念,我们是在说,你的话我有雅量、我有耐心、我有责任让你讲完;当我们在强调听的观念,我们绝不是只是讲沟通当中的微小技术,我们是在让大家回忆那些在人类历史上最闪光的价值观,它们是平等、宽容以及对自以为是地节制。

我来到演说家这个舞台,我没有特别动人和夸张的故事,我只想给你传达一些重要但微小的观念,并呼吁大家和我一起来恢复听的习惯、一起来养育听的品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才有可能平和、开朗、通透,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发现,那个橘子背后孩子真实的诉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说,真的,我们占据在一个叫“沟通”的大时代。

推荐第10篇:沈浩演讲稿

沈浩,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榜样

沈浩,安徽萧县人,毕业于铜陵学院。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作为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说起小岗村,相信在座的各位并不陌生。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但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却长期处在“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的窘境中。但他们始终渴望着幸福,富足的生活,坚信着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他们走上发家致富的小康生活。沈浩同志带着组织的信任,百姓的期望,还有一颗坚定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来了。

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使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六年来,沈浩为带领着小岗村做了太多的事。村道实现了硬化,还连上了省道国道;粮油公司、钢构厂、电器公司等先后建成;优质葡萄园、养殖种猪基地应运而生;庭院小楼拔地而起,全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300元,提升到2008年的6600元„„每一天的小岗村都在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着。

可是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却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正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沈浩的颁奖辞所说: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与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副浸透群众泪水的挽联,道出了沈浩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公职人员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我还清晰的记得,最初认识,了解沈浩同志的事迹,是在大一。那时候,学院党委每一周都会组织积极分子进行思想学习,每一次我们在党课上都会通过幻灯片来去了解沈浩在基层工作的片段。他敬民如父、爱民如子,全村108户家家走遍,冷暖安危,察之秋毫。床下七双鞋只只粘满泥土,20多本日记篇篇是民情。那三次挽留他的几百枚红手印个个鲜红滚烫,情重千钧。也许就是那时候自己下了决心要回到那片最朴实的土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当好人民的子弟兵。

自己很幸运来到淮北市城乡建委这个大家庭。作为入职不久的公职人员我们面临的工作任务并不轻松。通过前期整理档案和工地验收,理论不足,实践的缺乏,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相应的建筑规范,质量通病需要尽快的去掌握。我们要以沈浩精神,求真,务实,创新,实干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曾经有一位业主说过,我们辛苦攒钱大半辈子,也就为了一套房子。听到后真的有一些心酸。但更多的是责任,我们必须把好验收关,必须认真耐心细致的解决百姓关于房屋质量的投诉问题。这是我们的职责。站长在开会的时候就点出新的一年我们全站面临着工程质量严峻的形式,我们必须做到内提素质,外塑形象,抓好全市的房屋质量工作。学习沈浩精神,干好本职工作。

作为公职人员,不仅沈浩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每一位领导,每一位同事都是我们的良师,我们一定紧紧追随他们的步伐做好人民的公仆!

第11篇:熊炳柱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中午好!

一双鼓掌的手就是一双高尚的手,谢谢大家的鼓掌。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我感到十分地荣幸。我是咱们材料工程系焊接113班的熊炳柱,现任材料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组织部部长,我今天竞选材料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副书记一职。

首先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个字,大家都知道赢字,他可以拆分为“亡、口、月、贝、凡”五个字,它代表着赢者必备的五种意识和能力。“亡”是要具有一种牺牲的精神,“口”是要有一定口才和口碑,因为人才不一定要有好的口才,但有好的口才的人应该都是人才;得人心者得天下,一个人的口碑对其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月”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贝”是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凡”是你要有一颗平凡的心。只有具备这几点你才是最后的赢者。

大学的舞台是丰富多彩的,大学就是一个自我包装、自我完善的大学。进入主席团是我的梦想,因为主席团是我施展才华、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从干事到部长,一步一个脚印,对工作积极、认真、热情、踏实、巧干。让我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让我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然后到比较成熟。让我学到了在学生会需要该锻炼什么、该学习什么。不该锻炼什么,怎样去锻炼自己。

通过在学生会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和观察、我认为加强学生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加强系与系之间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团队要有一个铁的纪律,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一个铁的纪律的团队,那么个人的素质就会提高,那么这个团队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那么这个团队就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大家说对不对?

如果我能竞选上咱们材料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副书记,那么在工作期间,我要继承和发扬我系学生会优秀的工作亮点,将不足改善,让优秀发扬;积极抓好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尤其自己分管部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让我系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然而作为一个领航者,要组织好,管理好一个组织就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精神,在工作上要以理服人,合理的分配工作,让学生会成员心甘情愿的为学生服务。在这期间,我会观察咱们学生会的人才,让他们带头领导其他成员为学生服务。所谓凡事都要有个带头的。让我系学生会变得更加美好,强大。

最后送大家两句话就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大家可以记一下,第一句是“多做事,会做事,会说话,会做人”;第二句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相信在咱们老师的指引下、在咱们的努力下咱们材料工程系明天会更好,咱们材料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的明天会更好。谢谢!

第12篇:熊英演讲稿(定稿)

“鸡头寨”的守望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51班熊英,很开心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中国农村孩子的梦,我演讲的题目是“鸡头寨”的守望梦。题目的想法源自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和著名作家韩少功的作品《爸爸爸》的结合。

在《爸爸爸》里,主人翁丙崽所在的寨子就叫鸡头寨。寨里的人世世代代窝藏在寨里,与愚昧无知,落后贫穷为伍。现如今的中国农村依然守旧着,依然贫穷者,依然挣扎着生存和喘息。现如今终究胜过当初,农村人们开始觉醒,他们知道:财富要靠自己创造,城市化的进程“化”不了农村的穷乡僻壤,咱们就跑出去,把大城市建设满意。带上钱回山旮旯继续自己的过活。

国家在农村青年男女的大量进城务工浪潮里得到飞速发展。 专家、学者们积极探索研究,提出了“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专用名词。举国上下沉侵在收获各自所需的满足感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正在举国欢庆之时,一个声音传来“请关注农村里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他们是弱势群体”。就这样在“鸡头寨”里出现了一群守望者:他们就是那群孩子,那些妇女和老人!他们在等待爸爸,等待丈夫和儿子。

今天站在这里的我,正是这样一群人里的一个。我的妈妈,爷爷奶奶也是这一群人里的一些。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看到刚出生的我,早已不再年轻的爸妈如获至宝般地把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爸爸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陪伴我成长,记录我的每一次身高变化。无奈,捉襟见肘的拮据生活胁迫爸爸在我出生几个月就外出谋生。

每次打电话来,爸爸总是不停地问“英,最近又长多高了?”“最近遇到啥开心事了?”我只得认真又如实地回答爸爸的一连串问题。我奇怪:爸爸老是问,干嘛不回家看看我,在家问我,躲在电话里干什么?

稍稍懂事后,我问妈妈:“妈妈,爸爸在哪儿呢?他隔我们有去外婆家远吗?他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生活?”妈妈停了一会儿,望向门外,就像爸爸就在那边似的,不紧不慢地说道:“你爸爸是超级英雄,他忙着拯救世界,当然没时间陪我们了”天真幼稚的我居然相信了妈妈的话,还乐得手舞足蹈:“耶!我爸爸是英雄,我爸爸是英雄”那时候,在我看来,爸爸是山,高大挺拔。

爸爸长年在外务工。过度的劳累和压力,使得岁月在妈妈清秀的脸上留下了沧桑痕迹,风霜在妈妈的额头刻下了深深皱纹,身体也有些伛偻了。回想自己曾经给了妈妈多少担心:总是要这要那,一不称心就乱发脾气,直到现在才明白作为“留守妈妈”的不容易!爸爸逐年归来,白发剧增,生活的重担仍在加重,纵然年岁已高,依旧必须作农民工。有时要不回工钱,几天几夜留守工地等血汗钱。

我是平凡的,爸爸妈妈是平凡的,平凡的一家一直守望着真实而又平凡的梦:一套不大却朴实温馨的房屋里,住着和睦温馨的一家老少,演绎着平淡而又充满爱的故事情节。

发展农村吧!成就村口那些守望者的简单梦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13篇:熊静大学演讲稿

修身、成才、报国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07级5班的熊静。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登上昆仑,才知道什么叫做高峻;目览黄河才知道什么叫做壮阔;游览长城,才体会到什么叫做巍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博文大理 厚德笃行”是我们四川文理学院校训。它告诉了我们应该博览群文,通晓天下大理;心胸宽广不计个人得失,学有所得,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只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才能真正做到“博文大理 厚德笃行”。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以“志不强者智不达”; 志当存高远。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远大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立的多与少、得与失。周恩来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李四光、钱学森、邓嫁先等老一代知识分子,青年时期就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当代大学生应 树雄心、立壮志,经过艰难曲折的锤炼,必定会闪烁出更加谣言的真理之光!

古语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起就应该下定决心要实现崇高的理想就要从我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子们说,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与雄心壮志、力争上游并不矛盾,不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就无法攻尖端、攀高峰,有时表面上看好象是爬上去了,但实际底子是空的。“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到了将来,我们完成了学业,出到了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雕塑大师和巨匠;那么我们的青春奉献将会得到更明显的体现。 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要做到的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是的, \"立志 \"是我们的动力, \"修身、博学 \"是我们的途径, \"报国\"是我们的目的。而我们就是应该用这样的青春献给祖国的!

行动起来吧!同学们!让我们都用行动去道明一切 ——我们是绿色的希望,红色的火,祖国通往富强的道路上将因我们的照耀而更加耀眼。

第14篇:演讲稿425(熊永昌)

爱党、爱国、爱防灾减灾事业演讲稿

——熊永昌

1921年7月1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有了自己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野蛮的舞台在摇晃中飘渺,文明的强音在奋进中升腾。90多年风风雨雨,90多年艰难曲折,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抚今追昔,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繁荣富强。伟大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展现新气象,昭示好前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表示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出台八项规定等政策,做了大量亲民爱民的工作。人民为有这样的党风政风而欢欣,祖国为有这样的党风政风而自豪。但是,越是在形势好的情况下,我们越要清醒地看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大力转变作风,狠抓求真务实。我们坚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地朝着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光荣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当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立即前往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党和政府不耽误、不抛弃、不放弃、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援行动,这正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我们防震减灾局全体干部在饶绍清局长的带领下,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应对地震情况。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第15篇:熊英演讲稿(定稿)

“鸡头寨”的守望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51班熊英,很开心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中国农村孩子的梦,我演讲的题目是“鸡头寨”的守望梦。题目的想法源自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和著名作家韩少功的作品《爸爸爸》的结合。

在《爸爸爸》里,主人翁丙崽所在的寨子就叫鸡头寨。寨里的人世世代代窝藏在寨里,与愚昧无知,落后贫穷为伍。现如今的中国农村依然守旧着,依然贫穷者,依然挣扎着生存和喘息。现如今终究胜过当初,农村人们开始觉醒,他们知道:财富要靠自己创造,城市化的进程“化”不了农村的穷乡僻壤,咱们就跑出去,把大城市建设满意。带上钱回山旮旯继续自己的过活。

国家在农村青年男女的大量进城务工浪潮里得到飞速发展。 专家、学者们积极探索研究,提出了“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专用名词。举国上下沉侵在收获各自所需的满足感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正在举国欢庆之时,一个声音传来“请关注农村里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他们是弱势群体”。就这样在“鸡头寨”里出现了一群守望者:他们就是那群孩子,那些妇女和老人!他们在等待爸爸,等待丈夫和儿子。

今天站在这里的我,正是这样一群人里的一个。我的妈妈,爷爷奶奶也是这一群人里的一些。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看到刚出生的我,早已不再年轻的爸妈如获至宝般地把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爸爸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陪伴我成长,记录我的每一次身高变化。无奈,捉襟见肘的拮据生活胁迫爸爸在我出生几个月就外出谋生。

每次打电话来,爸爸总是不停地问“英,最近又长多高了?”“最近遇到啥开心事了?”我只得认真又如实地回答爸爸的一连串问题。我奇怪:爸爸老是问,干嘛不回家看看我,在家问我,躲在电话里干什么?

稍稍懂事后,我问妈妈:“妈妈,爸爸在哪儿呢?他隔我们有去外婆家远吗?他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生活?”妈妈停了一会儿,望向门外,就像爸爸就在那边似的,不紧不慢地说道:“你爸爸是超级英雄,他忙着拯救世界,当然没时间陪我们了”天真幼稚的我居然相信了妈妈的话,还乐得手舞足蹈:“耶!我爸爸是英雄,我爸爸是英雄”那时候,在我看来,爸爸是山,高大挺拔。

爸爸长年在外务工。过度的劳累和压力,使得岁月在妈妈清秀的脸上留下了沧桑痕迹,风霜在妈妈的额头刻下了深深皱纹,身体也有些伛偻了。回想自己曾经给了妈妈多少担心:总是要这要那,一不称心就乱发脾气,直到现在才明白作为“留守妈妈”的不容易!爸爸逐年归来,白发剧增,生活的重担仍在加重,纵然年岁已高,依旧必须作农民工。有时要不回工钱,几天几夜留守工地等血汗钱。

我是平凡的,爸爸妈妈是平凡的,平凡的一家一直守望着真实而又平凡的梦:一套不大却朴实温馨的房屋里,住着和睦温馨的一家老少,演绎着平淡而又充满爱的故事情节。

发展农村吧!成就村口那些守望者的简单梦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16篇:熊静大学演讲稿

修身、成才、报国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07级5班的熊静。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登上昆仑,才知道什么叫做高峻;目览黄河才知道什么叫做壮阔;游览长城,才体会到什么叫做巍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博文大理 厚德笃行”是我们四川文理学院校训。它告诉了我们应该博览群文,通晓天下大理;心胸宽广不计个人得失,学有所得,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只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才能真正做到“博文大理 厚德笃行”。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以“志不强者智不达”; 志当存高远。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远大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立的多与少、得与失。周恩来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李四光、钱学森、邓嫁先等老一代知识分子,青年时期就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当代大学生应 树雄心、立壮志,经过艰难曲折的锤炼,必定会闪烁出更加谣言的真理之光!

古语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起就应该下定决心要实现崇高的理想就要从我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子们说,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与雄心壮志、力争上游并不矛盾,不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就无法攻尖端、攀高峰,有时表面上看好象是爬上去了,但实际底子是空的。“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到了将来,我们完成了学业,出到了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雕塑大师和巨匠;那么我们的青春奉献将会得到更明显的体现。 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要做到的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是的, \"立志 \"是我们的动力, \"修身、博学 \"是我们的途径, \"报国\"是我们的目的。而我们就是应该用这样的青春献给祖国的!

行动起来吧!同学们!让我们都用行动去道明一切 ——我们是绿色的希望,红色的火,祖国通往富强的道路上将因我们的照耀而更加耀眼。

第17篇:演讲稿刘浩田

中华魂演讲稿

爱国从小事做起

库区乡育才小学(四.一)班刘浩田

有人曾经这样问我:你爱国吗?我思索了片刻,然后笑着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其实我知道,我爱国,我们在座的各位都爱国,只是有时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罢了。

是的,作为学生,我们不能像体育健儿那样为祖国勇夺金牌,让国歌一次又一次唱响世界;不能像孔繁森、任长霞那样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生命去奉献社会、奉献人民;更不能像革命先烈那样“拼将十万头颅血,却把乾坤力挽回”,为国而甘愿牺牲一切。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爱国呢?

在这里,我想问:同学们,你孝敬自己的父母吗?你尊敬自己的老师吗?你团结自己的同学吗?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吗?你有坚强的意志、不服输的精神吗?你有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吗?......

有同学会问:你说的这些与爱国有关系吗?有,当然有!

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父母、不尊敬师长的人会爱国吗?一个不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人会爱国吗?一个意志薄弱、遇事总想逃的人他能去爱国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弯腰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做一个环保小卫士;为父母洗一次脚,让整日操劳的父母知道我们深爱着他们;用心、用智慧去学习、去传承祖国的灿烂文化。这些虽不像见义勇为、舍己救人那样轰轰烈烈;不像驰骋沙场、浴血杀敌那样豪情万丈,但这些正表明我们心里装着祖国,如果需要的话,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同样会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而不皱一下眉头!大家说,是不是! 所以,爱国请从小事做起。

第18篇:学沈浩演讲稿

《青春的激情与奉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选派干部、选聘生:

你们好!

我是2010年9月被分到铜城镇铜北村的第三批大学生村官乔满晶。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的激情与奉献》。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转瞬间,新一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回首过往,半年的村官生活,使我完成了从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到一名社会人的转变;使我充分体会到了“村官难当,难当村官”的个中真味;使我由“意气风发”的学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村官。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期间我也有过彷徨,有过动摇,甚至有过退缩。而就在此时,一个人走进了我的心头——

他,两任村官,六载离家,他走的匆忙,放不下村里乡亲,对不起家里亲人。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了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的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他就是党的好干部、深受群众爱戴的好书记沈浩。

他走了,可“四型”新村建设的步伐正在加速前行;他走了,而他却有众多的不舍和留念;他走了,但是我们来了。我们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大学生村官。

说实话,村官虽小,可要想当好却非易事,感慨之余,半年的基层经历,让我积累了宝贵财富,使我明白如何才能当好一名群众的服务员。

都说“万事开头难”,刚入村的那段时间是非常难熬的。农村的事物对于我来说非常的陌生,工作经验的匮乏更是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心里有了很大的压力。村两位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安排我先从打字复印这些日常小事做起,循序渐进,积累经验。从整理材料到三资清理,从医保缴费到残疾人信息登记,从创先争优到双争双带。 “功夫不负有心人”,看着村领导欣喜的脸,我不禁对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并主动要求承担村里的各项工作,很快的融入到了村内的各项事务当中。

一次在村里忙的忘记了时间,中午2点多村里的计生专干陈主任端来了两个菜,让我停下工作先吃饭。吃着饭,我的心头一热,眼泪禁不住的流了出来,平日里她们对我的照顾犹如对自己的亲身孩子,嘘寒问暖,关爱有加。我知道这虽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但它却饱含着领导和村民的重托、支持和厚望。面对此情此景,我深深知道只有做好工作,才能无愧于这一份情、一份爱。这样的感动,每一次我都坚持记在日记里,为的是时刻提醒自己,拥有这样好的领导,这么团结的集体,我没有理由不努力。老百姓无小事,心系村民,为村民谋福利。

今天是昨天的小结,也是明天的开始。我知道未来的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以沈浩书记为榜样,不图名垂青史,只求问心无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然我们面孔上还透着些许的青涩、言谈中仍有几分天真。 但是,我们年轻富有激情,我们年轻敢于创新,我们年轻不怕失败,我们年轻勇于挑战。

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来到基层,在这里有滋养我们成长的土壤;心存着由衷的希望,回到家乡,在这里有锻造我们火热的战场。

我们用行动说话,选择了留下,敞开心扉把自己融入农村,努力工作取得村民的信任,尽己所能发挥专业特长,坚定信心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脚踏实地投入新村建设。

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必定实现的目标。我们有这个信心和毅力去实现我们的愿望。

我希望用我的活力为铜北村注入新鲜的血液,希望在这片洒满热情的土地上书写我不一样的青春乐章!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第19篇:席浩翔演讲稿

《学会感恩》演讲稿 灌南县实验小学四(4)班席浩翔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唱)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第20篇:“学习沈浩”演讲稿

一去离家整六载,此次远行无归年。

潸然泪下思沈浩,仅留丰碑在人间。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2009年11月6日,江河悲痛,小岗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年仅46岁的沈浩因公去世,但他的精神却成为一座丰碑永存人间。因此,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

《永远的丰碑》

2004年2月,作为安徽省财政厅优秀年轻干部的沈浩下派至凤阳县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

2006年底,任期届满的沈浩,因小岗村98户村民的强烈挽留,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连任两届的下派村干部。

2009年11月6日,沈浩在租住的农户家中离我们而去,面对村民的一声声:沈书记,面对村民们的再次强烈挽留,他这次却狠心的无动于衷!!

感动中国评审组给沈浩这样的颁奖词: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 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和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的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现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面对这段写实的话语,我思绪万千......六年来,心系村民,他总是这样—想群众所想,急群众

所急,帮群众所帮。

贫困群众有困难,他急着送衣、送被、送粮;

大娘走路不便,他急着送上一根拐杖;

暴雨之夜,他急着转移危房里的群众,跑得是那样的匆忙;

大年三十的夜晚,他围坐在小岗群众中间吃得是那样的香甜。

六年来,情牵小岗,他总是这样——想小岗所想,急小岗所急,帮小岗所帮。

招商引资,他不知跑了多少地方。

农田菌基地建起来了,小岗村葡萄节办起来了,旅游经济火起来了,美国的GLG项目也引进来了。

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发展村级工业,他的“三步走”走出了一个新小岗,展开了明天的小岗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六年来,他以振兴小岗为己任,带领小岗村群众呕心沥血求发展,凝心聚力奔小康,他舍小家,为大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一心扑在小岗村。他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大力弘扬小岗精神,把小岗建成为2005年度的“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度的安徽省农村旅游示范点,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小岗重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作为创造者的沈浩将不再看到。 沈浩,他用他的生命所创造的业绩,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他那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在不久前,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份子,虽然距离一名真正的光荣的共产党员还有一段距离,但我相信,在沈浩精神的支持下,在我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党的大门终将对我敞开,我终将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不奢望自己也不敢保证像沈浩一样优秀,但我可以保证的是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义不容辞!!!!!!!!

最后,我想对沈浩说: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会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熊浩演讲稿
《熊浩演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