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五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27 08:32:3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五年级地方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备课人:郭洪燕 1.硕鼠•魏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

4、熟读并背诵。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第三课时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第4课时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

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反思: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贪而喂人也。”

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2.黄鸟(《秦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第2课时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 ,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反思;让学生树立自己人生理想,奠定人生信念。

3.买椟还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第2课时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气氛较活跃的课,但也是一堂缺点和问题多多的课。主要问题有如下一些:

1.学生朗读的部分太少,自始至终我算了一下只有一遍。

2.重要的文言实词强调的还太少。因为我们是住在小学里,

我担心字词强调的太多加上讨论也许会来不及。从实际来看时间还比较宽裕的。

4.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 重点难点;做人要讲诚信。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填写好三个项目。 教学反思:做人要讲诚信。

5.塞翁失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塞翁失马》的原文及译文。

重点难点;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一、导入 1.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第2课时

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

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第3课时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6.后羿射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7.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8.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9.姜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10.管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11.孙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12.司马迁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13.苏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苏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一课

怎样保护自己

备课人:郭洪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应对敲诈、勒索、盗窃等行为 2.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

3.让学生认识到应对突发事件,不仅需要有效的方法,也需要勇气和智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利用身边发生过或学生听说过的案例引入,并出示教材提供的案例,提醒学生要提高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异常情况时机智地保护自己。

2.引导交流,学生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案例,结果如何?有何启示? 二.模拟体验

1.设定情景,让学生在设定的敲诈、勒索等情境中,通过个人思考、同桌交流等形式进行简单总结和归纳应对、保护的办法,教师根据需要进行点拨。

2.阅读理解,阅读“天天提醒”和“小学生自我保护歌”,了解抢劫易发生的地点及受害人群,理解和掌握正确应对危险的方法。

第2课时 三.讨论提高

1. 小组讨论:在家里遇到盗窃分子,应该怎么办?

2.

师生共同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教育学生遇到异常情况,一定要沉1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寻求帮助或自我保护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校园暴力,学会必要的应对措施 2.

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规范个人言行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学生为源,从“我”导入

师:从这些案例中你等到了什么启示?(远离校园暴力,正确处理暴力事件)

二.掌握方法,反思自我

1.展示“校园暴力”定义,阅读、理解: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学生、教职员工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

2.问题:如果遇到校园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几位同学是怎么做的

(1) 刘强拿着足球在操场上完,由高年级的大同学要抢他的球。刘强灵机一动,装出很害怕的样子,讨好的说教师里还有一个新买的足球,要把那个新的送给他们,大同学就放他走了

第二课时

1

案例分析

一 放学时,李刚在校园一角被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要零花钱,李刚说钱放在教室里,并劝他们不要这么做,然后趁他们不注意,跑到老师的办公室里。 课间,王园高兴地踢着毽子,高年级的同学向他要,她装出要跟她们一起玩的样子,然后用眼神暗示旁边的同伴同学,让同学赶快去告诉老师。结果,老师及时赶到解决了问题。 问:这几位同学的处理方法得当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怎样避免打架斗殴?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并板书:(1)不要帮同学出气打架(2)不要“以牙还牙”懂得谦让 什么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会给人带来哪些伤害?

二(1)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或者使用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刻薄侮辱的语言,使他人的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

(2)

讨论:语言暴力的危害

师总结:丧失生活的勇气、厌学、逃学、犯罪、自杀等

师:请同学们自我反思,有没有发生过语言暴力的情况?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读读下面两个案例,想想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将你的看法写出来 1.

杨岳是个非常要强的孩子,家庭条件也很好,学习成绩始终是年纪里的前几名,唯一让他头疼的是自己的给在很矮,班里的同学总是以此取消他“小不点儿”。为此,他很生气

2.

张小力将同学王天刚新买的MP3借去一个多星期,王天刚要

求张小力还。张小力说:让我再听一周吧。王天刚不同意。无奈之下张小力只好归还了MP3,心理却很不痛快。放学后,张小力叫来几个人,强行扭住王天刚,把他推进了女厕所。王天刚急了,同张小力打起来

.饮食与健康(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掌握一定的饮食卫生常识 2.

引导学生检查在积极的饮食习惯,了解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伤害,掌握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一日三餐

3.

在调查、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他们树立关注饮食健康、关爱自我、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 谈话(课件提供故事图片、教师讲述、学生观察):南太平洋到过——瑙鲁,面积仅十几平方千米,人口仅6000人左右,这座岛上有取之不尽的鸟粪,这些上等有机肥,每年出口可赚取上亿美元的外汇。丰厚的收入使到过居民过着富裕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吃穿无忧的国家里,高血压、心血管、中风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居世界首位,人的寿命平均不到50岁

2.

提问:同学们猜一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

学生交流

4.

教师小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瑙鲁人没有好的饮食习惯。看来饮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今天,我们一起研究《饮食与健康》

第一课时

探究学习活动一:交流自己的饮食习惯,探究习惯的优劣

1.

谈话:我们都知道,食物我是我们生存的条件,也是健康的保证,你能说一说平时你都喜欢吃哪些食物,不喜欢哪些食物?为什么?

2.

学生交流 3.

小组讨论

(1)

如果你喜欢吃的食物就天天吃,不喜欢吃的就不吃,这种做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2)

你认为周围朋友的饮食习惯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为什么?

第二课时

(第二节)

活动二:研讨洋快餐的利与弊

1.

谈话:你们吃过洋快餐吗?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能常吃吗?为什么喜欢吃洋快餐呢? 2.

学生交流

3.

提问:你能根据你的经验和收集到的资料说说常食洋快餐对我们身体健康会有哪些影响吗? 4.

学生讨论并交流

5.

教师小结:花花绿绿的洋快餐口味确实鲜美,但是常吃会导致高血脂、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常吃洋快餐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 活动三:调查生活中的“垃圾”食品

1.

谈话:你知道这些食物中,哪些食物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为什么? 2.

学生交流

3.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食品是“垃圾”食品?食用它们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怎样做可以使我们免受这些食物的伤害?请根据你课前的调查,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汇总记录后选出发言人在班级交流 4.

小组讨论 5.

班级汇报

6.

教师小结:看来,原本在我们生活中不应该存在垃圾食品,而有些商家或我们自己满足我们的“食欲”,而在食品中添加了许多不宜添加的化学物质,使得原本有营养的食物变成了“垃圾”食品,从而危害到我们身体健康

活动四:了解不当的储存加工及食用食物方法对健康影响

第三节

1.

谈话:生活中我们的家人及朋友在储存、加工及食用食物时常常

有如下的现象,请同学们根据你的了解谈谈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为什么? 2.

学生交流

3.

提问:生活中你还发现人们的那些储存、加工及食用食物的做法会使食物成为我们健康的杀手?请同学讨论后,将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4.

学生讨论 5.

小组汇报

6.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以列举实例的方式交流了很多不当的储存、加工及食用食物的方法对健康的危害。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科学饮食常识,另外也要做到饭前洗手、正确使用餐具进餐不说话,要注意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第四节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

1.谈话:科学饮食很重要,我们要合理地安排我们的一日三餐、保证我们身体发育每天所需要的营养,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成长。请同学们根据你多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我们的一日三餐,并为自己或家人制作一份科学、合理的三餐计划 2.小组交流 3.班

三.拓展延伸——案例研讨

1.谈话:生活中许多人不注意饮食小节问题,例如常有人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等。请同学们想一想一下做法存在哪些饮食卫生

问题,这些同学的做法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呢,原因是什么? 2.学生分析

3.教师小结:看来饮食安全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重视食品卫生问题,而且要重视饮食习惯和行为的细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四.课外实践

课后围绕今天学到的饮食卫生常识办一份宣传报,让更多的人了解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吸烟、喝酒有什么危害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吸烟、喝酒危害严重,让他们从小就应杜绝烟酒。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珍爱生命。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吸烟、喝酒的严重危害。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小就应懂得杜绝烟酒。 教学形式:辩论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

师:给学生看几张有关吸烟、喝酒的图片,问:“你们看图上的这些人在干什么?”

师:下面,老师来做一下调查:家里有人吸烟、喝酒的同学请举手。

看来,会吸烟、喝酒真不是件稀罕事,吸烟、喝酒有没有危害呢?今天的这节课会给同学们带来明确的答案。

二、分析调查,明确辩题

师:你们认为吸烟、喝酒是好是坏呢?看来,同学们对吸烟、喝酒行为是好是坏的意见不太一致,那就让我们一起到“小小辩论台”上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吧!(大屏幕出示:小小辩论台——正方观点:吸烟、喝酒没什么,觉得很酷!反方观点:吸烟、喝酒有严重危害!) 师:正反两方你赞成哪一方呢?请赞成正方的同学坐到

一、二组,赞成反方的同学坐到

三、四组。

(摆出“正方”“反方”辩论牌,学生做出选择,迅速调整座位。) 师:好,彼此观点非常明确,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辩论规则(大屏幕出示:尊重对方意见,注意倾听)下面请分组讨论,准备展开辩论。

第二课时 展开辩论,认清危害

师:时间到了,都准备好了吗?辩论正式开始!哪一方先说? 师:刚才,正反双方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正方同学坚持认为吸烟、喝酒很酷,理由是:酷劲十足、休闲放松、增进友谊。而反方同学则认为吸烟喝酒坏处多,理由是:危害健康,引发事故,诱发犯罪。

四、转换视角,重建认识

师: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很难说服对方,现在让我们听听专家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大屏幕出示:吸烟、喝酒危害多:

1、吸烟、喝酒影响身体健康。

2、

吸烟、喝酒降低人的免疫力。

3、吸烟、喝酒导致学习退步。

4、吸烟、喝酒引发事故、诱发违法犯罪。

师:吸烟、喝酒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危害呢?烟中、酒中到底有什么东西会伤害人体呢?让我们再来听听白衣天使的看法。

(大屏幕出示:

1、香烟在燃烧时,释放出

二、三十种有害物质,不但害已还害人,吸烟等于慢性自杀。

2、酒精极易损害神经系统,使脑细胞受到损伤并直接危害身体健康。

五、特别提示,温馨关怀

大屏幕投影《公共安全教育读本》第57页“班主任总结”“班主任提示”和第58页“特别提示”几个内容。有书的同学读书,没书的同学看大屏幕,老师找学生朗读。

六、课堂小结,畅所欲言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吸烟、喝酒有什么危害了吗?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那么你该怎么做呢?

七、当堂检测,加深认识

每人写一段告诫青少年杜绝烟酒的公益广告语,用上今日所学知识

5、安全伴随我成长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和急救技术,学会保护

自己。

2.通过表演,巩固并拓展学生对“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通过活动,形成学习、宣讲安全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活动时间:1课时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1、师:亲爱的同学们,美丽的夏天到了,大家想不想到郊外去郊游呢?那么,同学们,如果我们去郊游,我们最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假如有同学在郊游的时候不小心擦伤了,怎么办呢?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最最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假如有同学不小心摔伤了,可先用盐水冲洗伤面,再用消毒棉球扶干,然后用碘酒涂擦伤面,再用酒精球涂擦。轻者不必包扎,重者盖上清毒纱布包扎,包扎最常用方法是把绷带的尾端对半剪开,而后打结。今天的这节安全教育活动课,我们将一起来讨论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让同学们学会自我保护。

(二)安全知识抢答,学会自我保护

1、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1996年初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

我国把每年的哪一天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2、路口的交通指挥信号有哪些?

(有红、黄、绿三色的交通灯,红灯表示停止,黄灯表示准备,绿灯则表示通行。)

3、自护小常识:如果你不小心烫伤了手,该这么处理?

(处理方法:对轻度的烫伤,可用清洁的油类、酱油或牙膏,涂抹在伤面上。)

4、如果因不慎,你身上被火燃着,你是顺风跑,还是逆风跑?

5、如果你在炒菜时,油锅突然起火,在你面前放有三种东西:锅盖、灭火器和水,你采用哪种方法处理?

6、刚吃过晚饭,亮亮就吵着要爸爸带他去游泳,这样对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情景表演,巩固拓展能力

片断1:炎热的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位同学发生中暑。 救护方法:立即将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让患者仰卧,解开衣扣,可同时用扇子扇风,帮助散热。可用清凉油擦患者的太阳穴,也可用凉水轻轻地喷洒。

片断2:回到家中,小刚发现奶奶因煤气中毒而躺在地上,他连忙用学校学到的急救办法对奶奶进行急救。

抢救方法:将病人立即移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同时打开门窗,解开衣服的扣子,再给病人喝点醋,最后拨打急救电话“120”。

片断3:一群快乐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不小心碰到一根带电的电线,怎么办呢?在这危急关头,孩子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解决了问题,保护了自己。

急救办法:用木棍将触电者挑开。特别提示:不能用手直接去拉触电者的身体,以免传电。 结束语

时代召唤跨世纪人才,而跨世纪人才首先要学会生存。同学们,别忘了,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让我们戴上“自护”小奖章,迈出通向21世纪的起跑线;让所有的孩子们天天快乐,日日平安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备课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案

青岛市教研室刘仍轩老师组织青岛市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及我市在实验三小黄莉老师开放课堂教研活动中,都进行了如何进行教案撰写的培训。

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案格式要求:

目标明确 流程清晰 预设充分 意图明显 行文严谨 回顾全面

⑴教学内容。

要写明所教学的内容是哪个版本第几单元(第几信息窗)第几页。

⑵教材简析。

要写明本节教材的来龙去脉,即本节的知识基础和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即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信息窗所呈现的素材意图。

⑶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都要兼顾,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⑷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要找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

(5)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要清楚明白。每一个大环节、每一个大环节中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重要知识不要遗漏,尤其要注意练习环节。以前老师们往往不注重练习环节的设计,只是呈现练习题的内容,而对于练习过程的预设、练习题的处理没有一一写明。现在要求要把练习的的每一个环节呈现出来,要充分预设。

3.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学实录的形式一般是师:„„生:„„,教案撰写则要运用诸如谈话、引导、提问、小结等用语。

4.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设计意图,即这一环节你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预设要充分。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出现什么情况,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样就会达到心中有学生的境界。

6.回顾要全面。课堂“总结回顾”时,不能走过场草草了事,也要充分预设,要引导学生对全课的所学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进行梳理归纳,在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提升。

7.撰写教案时行文要严谨。包括教案的的格式、字号、大小标题的序号写法、标点符号等等都要非常规范。

教案撰写的水平,体现了老师理解教材的水平以及灵活调控课堂的能力,从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3页~9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探索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圆的大小;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圆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和直径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对于圆,相信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想一想生活中你哪里见到过圆呢?看来,圆无处不在。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出示图片) 多媒体呈现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学生欣赏。

古希腊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板书:圆)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师呈现生活中美丽的圆,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第一次尝试画圆

谈话:同学们都认识圆,那你能画一个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试着画一个圆吧。

(学生可能用瓶盖、两个半圆、线绳、圆规画圆) 请学生上来展示画出的圆和画的过程。

谈话: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画出了圆,比较一下,你最喜欢哪一种? 大多数学生喜欢用圆规画的圆。

小结:看来用这些工具画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圆规来得方便,这正像我们俗话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没有圆规就画不出一个既大小合适又比较规范的圆。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第一次自己尝试画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体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体会用圆规画圆的准确性。

(2)第二次尝试画圆

谈话:下面就用大家喜欢的圆规再试着画一个圆好不好?

(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可能出现圆画的不完整、不圆滑等情况) 追问:看来要画一个规范的圆,一定要掌握方法。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能说出针尖不能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等)

小结:针扎的一点不能动,概况的说是定点,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就是要定长,最后旋转一周就画成了一个圆。(板书:定点、定长、旋转) 师总结,课件演示圆的正确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次试画,鼓励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然后教师呈现一个学生画的不太标准的圆,让学生交流在画圆时可能出现了哪些问题。学生在通过交流注意的问题基础上,又通过课件演示,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圆方法。 (3)第三次画圆

谈话:已经学会了圆的画法,想不想再画一个试一试?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画一个圆。

谈话:观察刚才我们画的圆,想一想圆与我们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做比较) 引导学生说出: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画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而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新的领域。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认识圆心

谈话:我们每次用圆规画圆的时间都会留下一个针扎的眼,我们把这个针眼用个圆点点出来,同学们知道这个点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圆心,o)

圆心我们通常用字母o来表示。请在你画的圆中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2)认识半径

谈话:能在你画的圆中用直尺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吗?观察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能说出线段一个端点在圆心,一个端点在圆上。)

教师讲解像这样的线段我们称它为半径。(板书:半径,r)请在你画的圆中标出半径,并用字母来表示。 (3)认识直径

教师呈现一条直径。问还是一条半径吗?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能说出两个端点都在圆上,而且经过圆心。)

师讲解,我们把这样的一条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d)请你在你画的圆中标出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4)小练习:

谈话:我们刚刚一起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现在老师给你一组线段,你能从中找出半径和直径吗?(课件呈现练习题)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自身画圆的体会以及通过老师必要的引导和讲解,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的概念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在这里进行适当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后面追加的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使之掌握的更扎实。】

2、认识圆的特征

谈话:刚才我们了解了圆的那么多知识,圆里面还有很多奥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可能发现:圆的直径有无数条,且相等;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圆内,圆的直径相等、半径相等。总结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板书:d=2r,r=d/2)。决定圆大小和位置的因素。并通过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画、折、量、比等具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了圆的一些主要特征。最后通过全班的交流汇报,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巩固了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就有过对圆的特征的记载,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曾经这样描述过圆:圆,一中同长也。谁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一中同长图片)

(学生能说出一中就是指一个圆心,同长是指半径相等)

小结: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概括出圆的主要特点,我国古代这一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不止这些。《周髀算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的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是由正方形不断切割而来的。(出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

提问: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圆的哪些信息?

3、谈话:说起中国古代的圆,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

这是阴阳太极图,它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小的小圆合成的,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都知道了什么?

4、谈话:(出示交通工具图)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

小结:“圆,一中同长”这个圆的圆心相当于车轴,车轴到地面的距离相当于半径。车轮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行驶起来又快又稳。

5、回归生活,感受美丽

谈话:最后让我们在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圆的魅力。 (课件呈现生活中美丽的圆)

【设计意图】: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墨子的“一中同长”, “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太极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通过这个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圆的特征,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数学的文化历史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最后一题让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五、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完美的图形—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会谈到:

1、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特征和关系。

2、怎么画圆及圆规的使用。

3、用什么方法探究发现这一系列知识的,圆知识的实际应用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梳理回顾,从而初步形成知识建构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今天我们认识了圆,大家学会了用圆规画圆,知道了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圆的基本特征。还知道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那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认真学习,并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梳理、概况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扩展学生对知识全面的掌握,并能使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新知,让学生从数学、历史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作业设置:

• 解决实际问题:

七月一日党的生日快要到了,我们市政府要在门前的广场上摆花坛,广场中心是以“万众一心”为主题的喷泉花坛,花坛直径60米,水池直径30米。同学们,花坛直径60米,水池直径30米,这么大的两个圆形,能用圆规画吗?回去想想,帮工人叔叔解决这个问题。

推荐第3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七单元单元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七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二、单元教学分析: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课标要求: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四、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

2、加深学生对编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使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掌握编码的方法,并会给图书编码。

5、体会数学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单元教学重点:体会编码的科学、合理,运用编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能科学、合理地编码,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渗透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次有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七、教学建议: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字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涵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老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课时安排:

数字编码 2课时

九、问题研讨:

在数字编码中还规定学生的编码方式吗?

推荐第4篇: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应用打好基础。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三、教学主要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真分数、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假分数与整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约分和通分,会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会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遇到问题会仔细地去分析、比较、思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四、本单元重、难点分析及关键:

1、重点: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难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约分与通分的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有限小数。

3、关键: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知识是下一单元的重要基础。

五、本单元教法、学法设计:

1、分数的基本意义 ① 分数的产生

从两方面说明:A、是人们在实际测量中往往不能得到整除的结果(如量黑板的长,量了几次还剩下一段不够一个计量单位,这时就需要把这个计量单位分成若干等份)。

B、是在实际计算中往往不能得到整除的结果,需要用分数来表示(如3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 ② 分数的意义

A、意义 :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来。首先把一个物体或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复习);然后指出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推广);接着指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做单位“1”;最后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B、分数单位:重点与分数意义区分开。

C、分数的分母、分子以及分数的读写法。

D、分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启发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来想。

③ 分数与除法

A、指出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计算整数除法时得不到整除商的问题。

B、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反之,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C、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引入。 ④、分数的大小比较

有三种情况:A、分母相同,分子不同;B、分子相同,分母不同;C、分子、分母都不同。

2、真分数和假分数 ①真分数和假分数

明白一个分数不一定比1小(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说明),然后给出概念及特点。

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A、引入带分数的概念,说明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看作一个可以化成整数的假分数与一个真分数合成的。(强调:带分数只是假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不与真、假分数并列)

B、掌握计算方法。

④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A、1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

B、引导学生运用分数单位的概念去思考;

C、推导出法则:用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D、把带分数化假分数,以整数化假分数的方法为基础,把带分数分成两部分来化,然后合起来;

E、推导出方法: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强调:这里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忘了加上原来的分子,老师要多提醒。)

3、分数的基本性质

A、让学生明白分数与整数不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

B、根据分数和整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利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

C、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讨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时,为什么零要除开。

4、约分

A、复习公约数、互质数;

B、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分数化简;

C、约分、最简分数概念;

D、约分要约到最简分数;

E、直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部分学生可以)。

5、通分

A、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B、复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前两种情况,给出第3种情况,学生尝试比较(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C、公分母、通分概念及一般方法;

D、强调:为什么一般取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A、小数化成分数,结合小数的意义直接化;

B、分数化成小数,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化;

C、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母,把分母分解质因数,找质因数的特征;

D、归纳方法。

六、本单元教具准备: 纸板、纸条等。

七、本单元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 4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7、复习、巩固„„„„„„1课时

8、实践活动„„„„„„„1课时

8、机动„„„„„„„„„1课时

八、本单元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复习旧知——探索新知——适时练习———体验成功——概括归纳———巩固加强——信息反馈。

九、本单元作业设计:

十、教学后记: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白 玉 红

推荐第5篇: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准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2—4页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分类,练习一第1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习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观察并数出图中的人和物的个数,或按方位数出周围物体。

2.学习物体分类,并把同一类物体圈起来。 3.学习指物数数,认相应的数字。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学习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做到指物数数,培养数数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为学生介绍数学知识的用途,渗透学习目的教育。

2.结合观察图画,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进行入学教育。

2.引导观察图画,数图画中人和物的个数。

3.学习分类,初步知道什么是同类物体,把同一类物体圈在一起。 教学难点

1.按一定顺序指物数数。 2.理解物体分类。

3.学习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述。 教具、学具准备

1.放大的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教科书2—3页的开学图。

2.教学“分类”用的实物图,幻灯片或电脑软件和认识1—10数字及相应的整体图画。

教学步骤

一、教师谈话,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从你们迈进学校大门那时起,你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学习很多知识,其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知识用途很广,从数物体个数的

1、

2、3„„买东西要花钱,汽车行驶的快慢,工厂生产的机器零件及产值,农业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学家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原子弹、导弹及航天飞机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这说明,世界虽大,但到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书的封面,下方中间最大的两个字就是“数学”,上面的图画中三只小鸭子与小朋友抱着的一只小鸭子之间就含有不少数学知识,图画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摆方法,里面藏着很多数学秘密。这说明学习数学很重要,也很有趣,我们现在就从这本书学习开始。

二、引导观察,指物数数

出示图画,引导数数。(指图)这幅图画是一所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校环境很美,你们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看图无序观察。

学生看什么说什么。(有学生、老师、有的浇花,有的踢球,有树、有小鸟„„) 2.引导有序观察学说完整话。

(1)边指边数出数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师,一面五星五旗,一个足球) (2)边指边数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浇花,两把喷壶) (3)边指边数出数量是

3、

4、5„„10的人或物。(3个同学在踢足球,4棵葵花,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6朵花,天上飞着7只小鸟,楼旁边有8棵树,一共有9个学生,一位老师,一共有10名师生。) (4)按顺序数一数画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师谈话,通过看这幅图我们知道,学校到处都有数学,而且这里的老师、同学互敬互爱,整个校园充满着团结、欢乐的气氛。

3.观察周围物体指物数数。

(1)数一数教室有几个门?几个窗?每个窗上有几块玻璃?有几盏灯?教室墙上挂着几张画?„„

(2)横着数,一排有几张桌子?竖着数,一行有几张桌子?

(3)数一数,你左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前边一排有几个同学?后边一排有几个同学?

三、认识同类物体,学习分类

1.出示或显示4页左方上铅笔和皮球图。(没有集合圈) (1)图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2)引导同学自己说一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出示或显示集合圈)引导学生用右手食指也在两个球外面画一个圈。

(3)讲述,不管大球、小球都是同学们玩的球,是同类物品,边说边把两个球圈起来,这样表示它们是同一类物品。而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

2.观察4页右上方的图。

(1)引导同学认真观察,看看图画上的都是什么?哪些属于同一类,用铅笔圈起来。

(2)启发学生指着示范图说一说,哪些属于同类,应该怎么圈?为什么?(因为大鸡、小鸡、公鸡、母鸡都是鸡,属于同类,应圈在一起,而书包和气球它们不是同类物品) (3)学会看书,指导练习。

打开书第6页,看练习一,第1题,而后教师读题。

(1)完成左图。[提问]图中的四种物品各是什么?那些物品是同类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帮助整理。西瓜、香蕉、桃子都是水果,是同类的,而布娃娃和水果不是同类。

请同学动手把同类物品圈起来。 (2)完成右图。图中的哪些物品属于同类?把同类物品圈起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圈。

(3)即兴练习

①请同学看看自己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种书属于同类,各种本子属于同类,还有文具盒„„) ②打开文具盒,仔细看看,有哪些物品属于同类?(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属于同类)

四、指图数数,认识数字 1.出示4页下图。

2.请同学们指着图,数一数每个圈里各有几个物体?认识圈旁边的数字。 3.指名到前面,指着数出任意一个圈内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如这个圈里有

1、

2、

3、

4、5,5条鱼,这个数字是5) 4.同学们自由互相数圈里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五、组织室外活动,认识学校,巩固分类

1.课上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可组织学生从学校门口开始,参观认识学校,边看边引导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校牌、花坛、教学楼、办公楼、树木、操场上有老师、同学„„)数一数有多少棵树?„„。

2.然后问,看到的这些人和物,哪些属于同类?

六、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都学习了什么?(看图数数,分类,数数,认数字。)

七、布置作业

1.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学了什么?

2.观察周围物体数一数个数,说说哪些属于同类。

推荐第6篇: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让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本学期我们开展了14次集体备课活动,在数学集体备课中,我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参与者。现将这个学期的数学集体备课做一个阶段总结。

这个学期的集体备课开学初上课前就开展了第一次活动,在第一次的活动中,我们强调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的计划,展开了讨论,比如学案的流程,学案的格式,集体备课的时间,每个人承担的任务,如何合理使用集体备课的教材。总体有如下几点。

一、制定制度 进行操作

1.固定时间、地点、人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固定每双周一次,星期二下午两节课后,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记录。

2.安排人员整理,确定了每位老师备课的内容,以及上交时间。负责人进行初审。

3.固定各次备课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开学初,我组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集体备课计划。根据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主备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集体备课时,我们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组员有备而来,发言踊跃,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4.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各教师拿到学案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学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5.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

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备课为课堂服务

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把“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不仅停在纸上,我们在集体备课中还进行了自已的得意教学片段回顾,在集体备课中展现自已的特色,每个数学老师都通过集体备课进行了一年级课的同课异构,这样不但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又提升了老师的水平。上完课后,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充分肯定了这两节课的优点,同时提出了意见。从这节课来看,集体备课是有质量的,集合了大家的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个人的特色。

三、在集体备课中老师成长了

通过一个学期的集体备课,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自已先独立编写学案,然后大家一起审核,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流,积极讨论,在争议中成长了,有了收获,然后带到课堂去,自已再进行加工。通过这样的活动,老师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在活动中老师们成长了。

四、及时总结反思得到提升

这个学期快结束了,每个参与集体备课的老师进行及时总结反思,撰写了自已的案例与反思,交流了这个学期来自已集体备课中的困惑,还认真写出了自已的体会和总结。

推荐第7篇: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活动总结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主办

2018年6月15日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中心校的领导下,五年级组的全体数学老师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紧紧围绕本期备课组工作计划,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认真梳理教材,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现将这学期工作回顾如下:

一、重视常规工作

每次小组备课活动,全体成员都能按时参加,充分准备,积极讨论。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先由主备教师说课,再针对某些问题集体讨论;对导学案进行具体讨论,确定教学目标、情境导入、怎样设计、板书设计;青年教师上公开观摩课等形式。活动中,老师们认真听课,评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认真备导学案(特别是反思和错例分析)、批改作业等力求达到教学的高标准,高要求。

二、重视集体备课

抓好集体备课,实现学科备课组脑力资源的共享,即时提高备课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又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每周三下午,我们都要集体交流上周两课时的教学情况。本星期的主备教师作为说课者,主动交流自己的备课思路,其他老师随后提出建议并及时研讨,直到达成共识„„在讨论中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从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

三、重视团结互助、高效合作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尤其重视团结互助、高效合作。从开学初的小组活动计划制定——教材梳理——分工备课——优秀课例——复习资源整理共享——综合练习的商讨。每个环节的每一个内容,我们都要精心安排和讨论,最终定稿。以至留下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除此之外,我们在备课组资料(每次的活动记录、备课组总结、公开课记录、导学案等等)收集上也着重全面性和完整性。虽然付出很多,但是收获的更多。通过集体备课不仅让我们自己收益,同时也给今后教学奠定了基础。

备课组是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和力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师会继续相互协作,把教学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让我们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艾亭镇五年级数学备课组(2018—6)

撰稿人——XXX

推荐第8篇: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集体备课对于每个老师来说是提高自我、发挥特长很好的教研活动。这个学期,我们欣山中心小学在学校教导处、数学教研组的共同指导、领导之下,我们五年级组两位老师,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现将开始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提高共识。

在活动开始的初期,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向全体老师讲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与有效性。并进一步对集体备课的步骤、要求、流程进行了详实的说明,并制定了严密的实施计划。使每位老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提高意识,心里有个大概的流程。这对全校的集体备课算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让全体老师积极动员,参与进来。

二、制定计划,任务到人。

在第一周,我们在学校、教研会议的基础上,再次召开备课组会议,认真研读了学校、教研组的计划、方案,并把自己的困惑或建议提出来,针对本组实际情况,最后制定了本组的计划。明确分工,把集体备课中的各项工作安排给每位老师。

三、学习观摩,清晰流程。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全体数学老师集中,学习观摩了二年级数学老师的激烈研讨。在其过程中,我们组老师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结合自己的任务,边学边思,对自己的实施有个明确的方向。

四、搜集资料,多次研讨。

在九月、10月、11月、12月,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活动。比如:在教学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主备人确定了课题的基础上,我们两人搜集各种资料,共同研讨。按照集体备课要求研读教材、更新理念、优化设计、阐述意图。

在后面多次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学校下发的:主备人记录表表格认真去记录,把主备人的困惑、疑问做深入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首先由主备课人陈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并将所授内容在书中所处地位以及它的大概内容加以分析和介绍。然后由大家自由发言,就本课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导入新课部分选出最新颖、独特且能吸引学生的方案,并用材料加以辅助。教学重点部分,首先由主备课人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他人分别发言,要求发言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把相应的教法、学法融入材料分析之中。最后,总结出既能阐释清楚课本观点,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法和学法。教学难点部分,严格按照课标要求,集大家的智慧与一体,分析出一种既不脱离书本又使学生通俗易懂的“高效”教法和学法

五、实践“众慧”,注重实效。

集体备课强调集思广义,相互切磋,发挥集体的群策群力和协作精神。我们通过多次的研讨,集众人智慧于一“案”。我们组进行了多次集备、多次评议,每次活动都认真的去组织、实施。把每次的活动都落到实外,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每次的活动提前准备,积极参与,认真反思。

六、形成“优案”,共享资源。

通过前面大家共同的努力,形成了最好的教案设计——优案。对于这样优秀的东西,我们怎么能不去分享一下呢?我们进行组内的互听互评,在讲、听、议的过程中提高自我。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在“优案”的基础上稍做调整,使教学设计更加的有针对性,但大思路不会变,因为是大家都认可的“智慧”。反思自已在讲时的困惑,听听别人的课堂,坐在一起再议一议教学中的优、缺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去实施“优法”,达到高效。

七、自我反思,明确方向。

本学期,我们对集体备课有了深入研讨,五年级组的两位数学老师都从不同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更加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更高、更强。

但是,我们从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小小的问题,比如,老师们研讨时间上如何保证,实践过程中怎么去议、去思等等,任务确实很大。在下个阶段,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去做:

1、学习其它组的优点,记集体备课要求、步骤、流程。

2、更加关注教材的研读,单元的目标,学情的分析,尤其要将教学各个环节设计的意图说得更加深入。

3、多学优秀课例,更有效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备课组成员的教学能力。

总之,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授课前的有力武器。只有注重在备课的深度、广度方面进行深入钻研、领悟,才能自觉地实现教材知识的再创造再加工过程,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避免单一化,达到一个新层次、新境界。可见集体备课是十分必要和有用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组成员将继续努力、团结一致,让集体备课更加扎实有效,让各项工作更高、更强、更优!

林全香

欣山中心小学

推荐第9篇: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一、工作目标。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本学期将紧紧围绕中心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依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工作思路。

1、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导工作计划的相关内容,制定本组活动计划,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2、按教导处、教研室的要求,本学期活动18次,原则上每周活动一次。

三、工作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严格按学校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的教案,只是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本校教学条件,作出相应的修改,防止两种情况:①把集体备课的教案“冷”在抽屉,凭“经验”上课。② “死记硬背”,全盘照搬。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提倡多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率的教学设计,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

四、备课流程

1、个人主备 主备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钻透教材。确定本单元三维目标,明确重难点,并指出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课时分配及单元过关测试题等。设计出本单元课时详细的教学设计。

2、集体研讨

主备教师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程序,并说明设计的理由,备课组的其他几位教师围绕主讲辅导情况,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对主讲辅导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自己所准备的钻研材料,提高补充、修改意见,同时主讲人认真做好记录。并根据集体研讨结果,结合本组其他教师的意见,取长补短,补充完善原先的设计方案,撰写每一课时科学使用的教案。

3、反思修改

每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熟悉教案,领会教案的精神实质,然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案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环节进行修改、调整、备出自己的特色的教法、

学法,凸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风格,教后要详实地写出自己的教后体会,教学效果及改进措施等,以备以后查阅、使用。

五、具体要求

1、严密组织,规范操作

通研教材:按照教研室指定的范围,把握教材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初步确定自主练习题。要突出备课过程中的探究性,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优化课堂,提高质量。研究教法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课例:尽量使用多媒体,必须有学案(学案中必须有前置性作业或课前小研究)、教学设计。遇有场地、仪器等问题时,提前与教务处联系。

选择教学方法时,既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要兼顾各个方面,要有创新意识,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予学生宽阔的思维空间。通过不同的学法及不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不懂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评议过程中,针对骨干教师所讲的课,认真研究教材教法,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其知识面。加强对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做到集思广益,智力共享。

2、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1)各单位要充分认识集体备课活动的重要性,要从提高教师参与

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性出发,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从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效果等方面制定操作性强的监控措施,强化过程管理,明确考核办法,督促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镇校级集体备课活动中,掌握先进教学经验并能在教学中高效落实,杜绝走形式走过场,使镇校级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好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2)主备老师记好活动记录,其他老师记好笔记,并在教研会后认真领会集体备课内容,落实教研结果,把集体讨论的结果运用的实际教学中,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六、集体备课的纪律:

1、备课时,人人各抒己见,不做与备课无关的事;

2、集体备课后写好教案,接受学校和教研员的检查;

3、集体备课时组长负责安排人员做好备课研讨记录;

4、参加集体备课时,所有教师必须带上教材及“个案”。

七、参加人员: 王磊吴胜敏彭海云钞雪梅蒋昀

董建发王斌薛继华许立华张青华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

推荐第10篇: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总结

2014.06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行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五年级的全体数学老师,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紧紧围绕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和教科研工作计划,认真组织教师梳理教材,参加教材培训,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现将这一学期工作回顾如下。

一、重视常规工作:积极完成学校的各项数学教学常规工作。

对每次备课组活动和教研活动,我们都要准时参加,充分准备,积极讨论。平时能结合常规考核,大家互相听课、评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认真备课(教案、反思和错例分析)、批改作业等,力求达到学校的高标准、高要求。

二、重视集体备课。

抓好集体备课,实现学科备课组脑力资源的共享,既是提高备课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又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组内,我们一是做到课前讨论交流,二是做到课后反思小结对比。基本上每天我们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碰头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进度,一节课中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的反应及应变对策;还经常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每双周星期一下午的备课组活动更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交流一段时间的教学情况,一方面:每个单元的主备人作为说课者,主动交流自己的备课思考,其他老师在听的同时提出建议并商讨,直到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可根据教研组和教导处的工作安排商讨备课组建设的充实,可专题讨论练习的设计,可交流复习课的模式、体会和复习计划……在讨论中,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每个人都会有所获,从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

每次公开课,我们组都会主动提出在本组开展,然后根据不同要求,主备课人选定课题,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书写教案初稿,并作好充分准备发表自己观点。每个组员也本着积极参与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交流讨论,就本课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导入新课部分选出最新颖、独特且能吸引学生的方案,并用材料加以辅助。从每个词、每句话的严谨,到每个过渡语,每次激励语的恰到好处,到环节的层次清晰,到课件的追求完美……在这样一个磨练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得到锻炼和收获。上完后的评价、反思、总结和重新修改整理,又是一个提升,遗憾的是没有能够再次实践修改后的教案,这是要引起重视的!

三、重视团结互助、高效合作。

我们备课组作为第一个资源库建立试验组,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也就更严格,要做好就必须大家齐心合力,因此我们尤其重视团结互助、高效合作!从开学初的教材梳理——分工备课(电子稿)——周周练——各单元的专项练习整理、设计——优秀课例(教案、课件)——复习资源整理共享——综合练习的商讨。每个环节的每个内容,每个细节我们都要经过精心安排和讨论,最终定稿,以至留下的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除此之外,我们在备课组台帐上也注重全面性和完整性,不仅仅作为一本简单的台帐,而是可以给后人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其中包括:每次的活动记录、口算(操作)试卷、期末复习计划、期中期末试卷、期中期末试卷分析、备课组质量分析报告、备课组总结、公开课记录等)。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是收获的更多,资源库的建设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中日渐充实,不仅让我们自己受益匪浅,同时也给今后教学奠定了基础。

不仅如此,在期末复习阶段,我们齐心合力,集大家的智慧,整理每个单元的复习资料,交流每次测试后各个班级的情况,在比较中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给学生最有效最有条理的复习,互补中大家受益连连。尤其是高老师设计的分层作业,给学困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有了基础练习,有了信心,有了进步!而他的补差工作也是做得最好的,我们要虚心向她学习,学习方法,学习一种精神。

备课组是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和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

第11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方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科目:五年级数学谢玉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能力目标: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

生:x+3=9

师: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x=6

(老师规范书写格式)

师: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生讨论交流。

小结: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师: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

师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

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汇报: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x÷9=0.7(强调验算)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板书:

解:x+3-3=9-33x=18

x=6解:3x÷3=18÷3

第12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txt等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的少女等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听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回想起来,我竟然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多年!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六 年 制 小 学

数 学 第 十 册 教 案

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简单的统计

(一) 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机动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 17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课时 2.能被

2、

3、5整除的数 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 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 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 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

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方法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分组整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 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

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课题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复式统计表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 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 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 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 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 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 人。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美术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生物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数学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生物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2.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

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 (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

(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

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 ②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

三、课堂实践

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①今天学习的内容;

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的第

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2.求平均数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 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 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

2、练习三的第

1、

3、4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仪)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题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0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169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习五的第2题。 3.练习五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题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2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正方体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正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正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 。正方体也有 个顶点。

(4)做第22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 12 8 都是正方形 都相等 都相等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课堂实践

1.练习五的第5题。 2.练习五的第6题。

3.练习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口述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的长和宽,再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1)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五的第8题。

2.练习五的第9*、10*题。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课题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

(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

(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

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七、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

3、4题在作业本上。

课题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文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 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

或者

32 × 6 =9×6 =9×6 =54(平方厘米) =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 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 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

5、

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课题一: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重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3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题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

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

5、7题。

课题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教学要求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 =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

10、

11、12题。

课题四: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37页的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③正方体体积=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 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课堂实践

将练习八的第

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的

3、

4、5题。

课题五: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②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③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 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 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木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2、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2分米,宽是1.8分米,高1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索研究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老师将长方体纸盒的盖子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

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容积,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 ①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②从大家举的例子看,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它才有什么?如果一个长、正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板书:容积) (3)容积的计算方法。

师: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师:这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

2、教学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1)翻开书第40页,让学生看第三自然段。 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1升=1000毫升。 (3)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3、应用。

出示例6,指一名学生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第40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题、第2题;练习八的第

6、7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思考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

8、

9、10题。

课题六:表面积和体积的对比

教学要求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各自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 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一个可以展开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节课我们就对表面积和体积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拿出一个长方体,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长方体纸盒先拆开展平演示给学生看,再重新围起来,形成一个长方体,并板书) 表面积: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

体积:(是6个面围成的)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2)表面积和体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面积单位有:、、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

常用的

体积单位有:、、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

(3)计算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需要测量哪些长度?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

体积=长×宽×高

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2、应用。

出示例7,学生独立审题解答后并让学生自己讲讲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44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九的第

1、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九的第

3、

4、5题。

三 约数和倍数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课题一: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1)23÷7= (2)6÷5= (3)15÷3= 11÷3= 1.8÷3= 24÷2=

2、观察并回答。

(1) 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 ②商必须是整数 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 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 (2)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 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 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一的第3题。 5.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

6的倍数有 。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习掌握概念。

课题二: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法

教学要求 ①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②使学生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③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用具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一套教学用的奎逊耐彩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下面的数中,哪些是12的约数,哪些是2的倍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的约数有: 。 2的倍数有: 。

师:上面我们找出了12的约数和2的倍数,如果不给你这些数你能求出12的约数和2的倍数吗?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研究例2。

(1)思考并回答:求“12 的约数有哪几个”就是求什么。 (2)从摆彩条的规律中找方法。

①从小往大找,看哪些相同的彩条正好摆出12。 ②一对一对找,看这些相同的彩条是否正好摆出12。 ③得出12的约数有:

1、

2、

3、

4、

6、12。并用图表示: 12的约数

1、

2、

3、

4、

6、12 ④比较:哪几种方法好? (3)尝试练习。

做教材51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观察并回答:(观察例子和练习)

一个数的约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多少? 2.小组合作,学习例3。

(1)思考:求2的倍数有哪些,该怎样想? (2)从摆彩条的规律中找方法。

①从最小的倍数摆起,边摆边列算式。 ②你发现规律了吗?

③2的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

④得出2的倍数有:

2、

4、

6、

8、10„„ 用图表示为:

2 的倍数

2、

4、

6、

8、10„„

(3)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圈、写,集体订正。

(4)观察并回答: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最小的是多少?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一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写,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做练习十一的第6题。要使学生明确:40以内7的倍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求一个数的约数 = 求能整除这个数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求这个数能被哪些数整除) 求一个数的倍数 = 求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求哪些数能被这个数整除)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最小的约数是1。 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2、能被

2、

3、5整除的数

课题一: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

2、5整除。②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

2、5整除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掌握能被2 和5 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你说出整除、约数和倍数的含义。

2、38970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可根据整除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1)写出2的倍数: ×2 1 2 2 4 3 6 4 8 5 10 6 12 7 14 8 16 9 18 10 20 „ „

(2)观察: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3)特征:让学生说出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4)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奇数和偶数。

(1)翻开书第53页看“能被2整除的„„”以及“注意”。 (2)让学生举例分别说出几个奇数和偶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个位的特征。(让学生填)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0、

2、

4、

6、

8、。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1、

3、

5、

7、

9、。

3.小组合作学习---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1) 要想研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是:写出5的倍数 观察这些倍数 概括观察的特征 进行检验。 (3)让学生按这四点自己去体会并找出能被5整数的特征。

三、课堂实践

(1) 做教材第55页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按这个格式回答问题:

能被2整除的数有: 。 (2)做练习十二的第

1、3题。(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二的第4题。 ①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这个数一定具有什么特征?为什么? ② 再让学生去找并检验讨论的结论。 ③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写出3个能被5整除的奇数和3个能被5整除的偶数。

课题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能被

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 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②要想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是:(根据学生说的逐一板书)

① ② 观察: ③特征

×3 (分组讨论,说发现的规律)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 1 3 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看和有什么特征。的和能被3整除,这 2 6 个数就能被3整除。 3 9 4 12 5 15 6 18 7 21 8 24 „ „

(3)检验:由学生和老师任意报一个较大的数让学生检验观察它的特征。如:8057921。

因为:8+0+5+7+9+2+1=32 3+2=5 5为能被3整除,所以8057921不能被3整除,8057921÷3=2685940„„1。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5页下面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5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4、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①让学生明确这个图所表示的就是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 整除的顺序和方法。 ②让学生按这个顺序和方法判断上面的3个数。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思考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课题一:质数和合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2.请写出自己学号的所有约数。

二、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求一个数的约数,那么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

三、探索研究

1.学习质数和合数。

(1)请同学报出你们学号的所有约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①每个约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约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 (3)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①有一个约数的数是: 。

这些数中 ②有两个约数的数是: 。

③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是: 。 (4)再观察。

①有两个约数的如:

2、

3、

5、

7、

11、

13、

17、19等。这几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征? 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②

4、

6、

8、

9、

10、

12、

14、15„„这些数的约数与上面的数的约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举手,点两名同学板演学号,大家检查。

③请学号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的同学举手并报出学号,大家检查。 ④学生看书第59页,读书上的小结语。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根据什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写出后讲所写的数为什么是质数(或合数)。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60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1)按要求去做后看剩下的数都是什么数?

(2)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第59页的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

3、做练习十三的

2、4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质数——只有两个约数。

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为) 合数——两个以上的约数 1——只有1个约数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3题。

2、“你知道吗?”

课题二:分解质因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 ,合数有 。

3.观察:

2、

3、

5、

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4、

6、

8、

9、

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习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把

6、

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6=2×3 28=4×7 60=6×10 60=2×30 60=4×15 „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

6、

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 ”叫做短除号。

除数„2 6 „被除数 3 „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 28 2 60 2 14 2 30 7 3 15 5 28=2×2×7 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习十三的第17*题。

4.最大公约数

课题一: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

8、12的约数来。(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

1、

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

1、

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

1、

2、

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

1、

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题二: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

8、

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5.最小公倍数

课题一: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3和8 6和11 13和26 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约数。

二、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 及画好的数轴。

(1)学生口述4和6的倍数,投影显示在数轴上。 (2)观察并回答。

①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

②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3)归纳并板书。

①4 和6公有的倍数有:

12、

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②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4的倍数 6的倍数

4 8 16 20 12 24 6 8 30 „„ „„ „„

4 和6 的公倍数 (4)抽象、概括。

①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让学生说)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1页有关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3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分别填写出6和8的倍数,再让学生说:两个圈交叉部分应该填什么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填好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2 18 2 30 3 9 3 15 3 5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18(或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2×3×3(或2×3×5)再乘以2或3或5得到

36、

54、90(或60、90、150)都是18(或30)的什么?

③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3×5)

(4)归纳:18 和30 的最小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所以18 和30 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5)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 为了简便,我们通常用短除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写成下面的形式,求最小公倍数,如: 18 30 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小公倍数了?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然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②指导学生看第74页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讲讲为什么?

2.做练习十五的第4题,先让学生也按要求去做,再回答谁做得对,谁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及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

2、3题。

课题二: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将练习十五的第五题做在书上,做完后集体修订正。 2.回答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是最小公倍数? 3.求24和32的最小公倍数。

4.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12和36 4和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先让学生用上节课学的方法分别求出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观察结果:通过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3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判断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解答出来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6题,先让学生写,再让学生说,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并订正。

3、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再点几名学生讲打√或×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8题。

课题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教学难点 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时,点几名学生说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8 7和28 12和16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4。

(1)请同学们把

8、

12、和30分解质因数,并指出公有质因数是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8=2×2×2 12=2×2×3 30=2 ×3×5 (2)分组讨论。

8、

12、30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先取这三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再取每两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和1个3,最后取各自独有的质因数2和5 ,(2×2×2×3×5)这些质因数是否包含了

8、12和30所有的质因数?

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3)归纳:

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这三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2和5),这些质因数积(2×2×2×3×5=120)就是

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4)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大同小异。(板书短除式) 8 12 30 ①先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

②再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重点指导:另一个数要移下来) ③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④最后怎样做就可以求出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比较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先可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归纳)

相同点:都是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都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不同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这止;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要先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再用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商中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两两互质)为止。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75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五的第12题,先让学生看,再指出它的错误,使学生明确:错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还没有找完。在用6除时把8移下来,就等于在最小公倍数里多取了一个质因数2。 3.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学生口答。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五的第

10、

11、14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十五的第21*~23*题。

课题四: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 教学用具 在投影片上画好教材第80页的表格(留空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将能被2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5整除的数用□圈起来,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很快说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7 9和45 9和12

2、3和11

8、10和40

3、4和6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点2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8 42 28 42 7 14 6 7 14 6 2 3 2 3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42和28的最小公倍数是: 2×7=14

2×7×2×3=84 (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3)出示留空的表格。

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说,再点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归纳填表。 (4)看表上的不同点回答。 为什么它们在计算时不相同?

使学生明确:①因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只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所以只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②而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以要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然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点。

五、课堂作业。做练习十六的

3、

4、

5、6*题。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课题一:分数的意义

(一)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分母、分子,认识分数单位的特点,能正确读、写分数。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③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用具 教材第84~85页有关的投影片、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①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3个)②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 )。 2.指定一名学生用1米长的直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比3米长,比4米短)。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分数。究竟什么叫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算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

(1)出示月饼图。提问学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2)出示正方形图。提问:把这张正方形纸怎样分?分成了几份?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3份呢?(、)

(3)出示线段图提问: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1份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这样的4份呢?

如果把1分米的长度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7份呢? 表示什么?

2、进一步认识单位“1”。

以上都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如4个苹果、一批玩具、一个班的学生等。例如:

(1)出示课本第86页的苹果图。提问: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出示熊猫图。提问: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表示什么?

(3)练习:说出下图中涂色的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 ●

●○○○○○ ● ● ●○○○○○

● ●

● ○ ● ○ ● ○

3.揭示分数的意义。

(1)观察以上教学过程所形成的板书。 一个物体

计量单位 单位“1”

一些物体 ★★★★

告诉学生:像这样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2)反馈。①在以上各图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②、、各表示什么意义?③议一议:什么叫做分数?

(3)概括并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练习。练习十八第

1、

2、3题。

5.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单位。分数的读、写法。

(1)教师任意写出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阅读课本第85页最后一段并思考:一个分数中的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3)认识分数单位,初步了解分数单位的特点。 练习:①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 。

②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 。

③( )个 是( )。

④ 是( )个 。

(4)想一想:读、写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读作 ,表示 个 。

读作 ,表示有 个 。

三、课堂实践

1.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 2. 读作( ),分数单位是( ),再添上( )个这样的单位是整数1。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2、什么是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

5、6题。

课题二:分数的意义

(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并能正确地应用。学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能联系分数的意义,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 ▲▲

△△ ▲▲

2.口答:什么是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3.填空。

是( )个 。 的分数单位是( ) 7个 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二、揭示课题

出示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三、探索研究

1.认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分数也是一个数,也可以用直线(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1)认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画出等长的距离表示0、

1、2。

②根据分母来分线段,如果分母是4,就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如:、:

0 1 2 (2)提问:如果要在直线上表示 ,该怎样画?启发点拨。 ①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应把0~1这一段平均分成几份?如果分母是8呢?分母是10呢? ③ 应用直线上的哪一个点来表示?

(3)如果要在这条直线上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该怎么办? 这条直线上0~1之间的第七个点表示的分数是多少? 2.练习。

(1)教材第87页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3.教学例1。

(1)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出示讨论题,同桌讨论。 ①这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②1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③5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3)汇报讨论结果,板书答语。

(4)小结分析思路。口答这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题目时,一般要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找单位“1”是几,就是分母平均分成几份,其中1份是分数单位,再看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几。

4、练习。教材第8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87页的“做一做”。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下面的分数:、、、、。

3.食堂有一批面粉,吃了45袋,还剩28袋,吃了的和剩下的各占这批面粉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2.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依据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怎样思考?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

4、

7、8题。

课题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③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第89页的饼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表示( )。 (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计算。(1)5÷8 (2)4÷9

二、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2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板书: 1÷3= (2)讨论:1 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1米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1米的 ,就是 米。 (3)写出答语。 2.教学例3。

(1)读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分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知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 ,即3个 块,把3个 块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 ,即 块。因此, 3÷4= (块)。

由此可见,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3=、3÷4= 这两道算式,想一想:

①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出以下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发怎样表示? 板书:a÷b= (b≠0)

(4)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5)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着重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91页中间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到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六、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1~3题。 课题四: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学要求 ①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②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③知道“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30分米=( )米 180分=( )时

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

(1)7÷9(2)4÷7(3)8÷15(4)5吨÷8吨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出示例4。

(1)出示例4并审题。

(2)提问:根据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这两题该怎样计算?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让全体学生尝试练习。

(3)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比较例4与复习题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重点说明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其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2.练习教材第91页下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5 。

(1)出示教材第92页复习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订正时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把谁与谁比,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把什么看作标准,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样列? 板书:30÷10=3 答: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

(2)出示例5并读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讨论后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从分数意义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

②从倍数关系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10= 。

(3)比较复习题与例5异同点。

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拿作标准的数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

4、练习。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

1、2题。

四、课堂实践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8厘米=( )米 146千克=( )吨 23时=( )日

41平方分米= ( )平方米 67平方米=( )公顷 37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五(1)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当得不到整数商时,该如何表示?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4~7题。

七、思考题。

练习十九第8题及思考题。

课题五: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几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②应用观察图示边比较边归纳的方法,渗透化归、分类等思想。③培养学生口述算理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例

6、例7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材第93页复习题,请一名学生口答。 2.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0 () () 1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初步学会了最简单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这节课就来进一步探究“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出示例6左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 和 相比,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板书: > ) 如果没有直观图,该怎样比较 与 的大小呢?

因为 和 的分母是相同的,它们的分数单位都是 , 是2个 , 是1个 ,2个 比1个 多,所以 > 。

(2)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 和 的大小。

(3)观察例6这两组分数,找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请一名学生口答)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练习:教材第93页“做一做”。 3.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①出示直观图,使学生从图上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所以 大于 。 ② 和 的分子相同,表示所取的份数一样多,它们的大小是由分数单位决定的。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少,每一份就大,也就是分数单位大;分母大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就小,也就是分数单位小。所以 大于 。 (2)比较 和 的大小。

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 。

(3)想一想:上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4、练习:教材第95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首先要看清是分母相同还是分子相同。如果分母相同,关键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如果分子相同,关键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五、课堂实践

1.练习二十第1题。 2.练习二十第3题。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

2、4题。

七、思考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 > >

2、真分数和假分数

课题一: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③渗透集合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用具 投影仪,例

1、例2的直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2.填空。

3÷4=

8÷11= =( )÷( ) =( )÷( )

二、探索研究 1.认识真分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比较例1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的分子都比分母小)。 (3)联系直观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4)指出:像、、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你能再举几个真分数吗? 提问: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认识假分数。

(1)出示例2 直观图,指点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联系直观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1, 和 都大于1) (3)像、、等都是假分数。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3.练习:教材第99 页上面的“做一做“。 4.揭示课题。

从上面的直线图中可以看到,分数可以分为几类?哪两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5.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2)第2题。练习后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真分数和假分数用线分割开来。 6.认识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1)观察上表中的分数,哪些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板书:、、、、、、、、、、、。

(2)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商是多少?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 结论:当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这些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2) 结合例2直观图进一步说明 =1和 =2的算理。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99页的例3下面的“做一做“。 2.判断。

(1)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2)假分数都大于1。

(3)小于 的真分数只有6个。 3.游戏。

形式:教师出示带有括号的分数,让学生举出手中的数字卡,按要求填数。 (1)使 为真分数。 (2)使 是真分数。

(3) ,组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 (4) ,组成分子是5的假分数。

五、课堂小结

谁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获得了什么知识?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3题。

七、思考练习

写出分母是7的所有真分数和分子是7的所有假分数。

课题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带分数;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②培养学生总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③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观察以上假分数,根据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这一特征,假分数可以分成几类?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整数 板书:假分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数 3.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化成整数。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又可以改写成怎样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认识带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1)出示例2图③,向学生指出:这是我们昨天认识的假分数 。从图上可以看到 是由 (就是2,教师把黑板上的圆片翻一面成2个整圆)和 合成的数,可以写成2 。2 就是带分数。 (2)观察2 ,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板书: 整数部分 分数部分 (3)提问:什么是带分数?

板书: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4)认识带分数的读法。 ①2 读作:二又五分之一。 ②练习。读出下列各带分数。 1 5 3 6 2.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1)自学例4,把 和 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2)组织学生讨论。

①把 和 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怎样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化?

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改写的方法是什么?

归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除分子,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练一练:把复习题第1题中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4)引导学生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9页最后一段话。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一第

4、6题。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就化成带分数。16÷19 180÷15 27÷23 104÷5

五、课堂小结

1、什么是带分数?带分数有什么特征?

2、带分数与假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3、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的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

5、

7、

8、9题。

课题三: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把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及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③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把1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

(1)出示例5后,着重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白“把1化成分母为

2、

3、

4、5„„的分数,也就是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分别取它们的全部。(2)直观演示。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这个圆里有2个 ,2个 是 ,1= 。 也可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这个圆里有3个 ,3个 是 ,1= 。 同样可以得到1=、1= „ 由此可知:1= = = = =„

(3)小结:1可以化成分子、分母(0除外)相同的假分数。 练一练:1= = = = 。

想一想:其它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呢?

2、把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

(1)出示已画好的例6直线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下列整数对应的假分数是几? 1= 2= 3= 4= 5= (2)把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因为1里面有3个 ,所以2里面有(3×2)个 ,即 (在直线上数出6个 ) 。 板书:2= = 或2= (3)把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想一想:1里面有( )个 ,5里面有(□×□)个 。 板书:5= = 或5= (4)怎样把

2、5分别化成分母是4的假分数?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讨论: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5)小结:①和其它整数(0除外)都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②把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 练一练:8= = 12= =( ) 3.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1)出示例7直线图,让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自学。 ①2 这个分数是由哪两部分合成的? ②怎样把2化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 ③真分数部分是多少个 ?

④把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个 ? (2)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板书: 2 = = (3)引导学生归纳出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练一练:1 = = 。4 = = 。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104页第

1、2题。

五、课堂小结

1、把整数化成用指定分母作分母的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2、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3、两者在方法上有什么不相同?有什么不同?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七、思考练习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分子是5,把它化成假分数后分子是21,这个带分数是( )或( )。

3、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题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用具 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教师:纸条、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填空。

1÷2= (1×2)÷(2×2)= = 。

二、揭示课题

让学生大胆猜测: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这个性质是什么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探索研究

1.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1)让学生拿出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 = = (3)从左往右看: = = 由 变成 ,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什么变化?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2,就得到 ,即 = = (板书)。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3,就得到 ,即: = = (板书)。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从右往左看: = =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 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 。同理, 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也可以得到 。

板书: = = = =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

(6)提问: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补充板书:零除外) 2.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的比较。

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 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3.学习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出示例2,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启发:要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应该怎样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

(3)让学生在书上填空,请一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 = = 4.练习。教材第10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练习二十三的

1、3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4、约分和通分 课题一:约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用具 例1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 20 36 45 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第13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75—76页“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判断下面3道除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1÷42÷810÷40

2、分数与除法是什么关系?

3、讲故事,引入探究

故事:羊村里的小羊们都喜欢吃喜羊羊做的饼。有一天,喜羊羊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美羊羊、沸羊羊和懒羊羊吃。它先把第一块平均切成2份,分给美羊羊1块;懒羊羊说:“太少了,我要吃2块。”喜羊羊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份,分给懒羊羊2块;沸羊羊着急地说:“我力大如牛,再多点,再多点,我要吃4块。”于是,喜羊羊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8份,分给沸羊羊4块。这样,美羊羊和懒羊羊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只羊就大吵起来。可是,喜羊羊却说我分得很公平,你们谁都不吃亏。同学们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吃亏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为了探讨它们到底有没有吃亏,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

(一)教学例1

1、直观操作

(1)出示活动要求:请每个同学分别将桌上的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再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动手折、涂、写。

2、分析比较、探索规律

(1) 个人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 你认为它们谁吃的多?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 既然它们三个吃的同样多,那么1/2、2/4 和4/8 的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 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5)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6) 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你认为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3、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4、现在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有没有吃亏?喜羊羊是根据什么既满足了它们各自的要求,又公平分饼的?

5、你认为学习数学有趣吗?

6、阅读课本75页,并完成填空。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情况。

4、小结:我们可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三、巩固应用

完成“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升华。

第14篇:小学五年级数学十月份教案

小数除法

教案序号:23 授课时间:10月8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3、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卡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每袋水果糖0.5千克,3袋有多少千克?

1、要求学生列式计算。说一说0.5×3表示什么意义?

B、讲授新课:

1、(1)把1.5千克水果糖,平均分装成3袋,每袋重多少千克?

1、提问:a、我们怎样把1.5千克水果糖,平均分装成3袋。

b、1.5千克里面有多少个0.1千克?

c、15 个0.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所以:1.5÷3 = 0.5 (千克)

答:每袋重0.5千克。

2、让学生叙述说一说1.5÷3 = 0.5计算的思路。

1.5÷3 表示什么意义? 装多少袋?

第 1 页

(2)把1.5千克水果糖,分装成每袋 0.5千克,可以分

a、想:几个0.5千克是1.5千克,就可以分装成几袋?

b、1.5÷0.5 = 3 (袋)

答:可以分装成3袋。

c、说一说1.5÷0.5 = 3计算的思路。1.5÷0.5的意义? 义?

例2:计算

2.4 ÷ 2 = 1.2

列式:

1、说一说 2.4 ÷ 2 计算思路。

2、2.4 ÷ 2怎样列竖式

教师小结:小数除法与什么除法意义相同?说一说除法的意

3、小数点前面2除以2,可以商1。整数部分没有余数再除

的小数点对齐,小数部分可以商2 。为什么可以商2,0.4表示什么?

C、巩固练习:

3.9÷3

8.4÷4

3.6÷2

9.8÷7

1、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2、分析错误原因,强调注意点。

D、课堂小结:

1、说一说 8.4÷4的计算方法,意义怎样?

2、你还增长了哪些知识?

E、布置作业:

p -25 第一题和第二题。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在讲清小数的意义,我觉得要联系学生以有的知识----整数的意义展开教学,学生便于理解和总结,进行知识结构的完善。

第 2 页 小数部分时,先在商的右下角点商小数点,与被除数

小数除以整数 教案序号:24 授课时间:10月9日 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1.8里面有(

)个0.1

0.6里面有(

)个0.01

2、4.28 ÷ 4表示什么意义?

3、3.5 ÷ 5说一说计算思路。

B、讲授新课:

名少先队员收集树种多少千克?

1、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2、37.8÷ 12你会算吗?用竖式试一试。

37.8÷ 12 = 3.15 (千克)

a、第一次商在哪里是几?

列式:

b、商3个位还余1,怎么办?

c、18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18个(

)。

第 3 页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

例3:为绿化祖国,12名少先队员收集树种37.8千克,平均每

d、余数6还可以除吗?为什么?可以在6后面添上0继续除,

为什么?6的后面添上0,表示多少个计数单位? 要在小数末尾添上“0”,继续除.

答:平均每名少先队员收集树种 3.15千克。 例4: 18.24÷ 32 =

提问:

1、计算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办?

2、教师点拨,演示计算过程。

a、整数部分不够除,怎么办? 列式:

b、224表示224个多少?

c、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又知道了什么? C、巩固练习:

29.64÷ 52

75.6 ÷ 72

2.175 ÷ 7

51、抽四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

2、让学生讨论概括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D、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除法与昨天有什么不同? E、强化练习

1、口算训练:P -24第一题。 错误。

F、布置作业: P30 第一题。

要求学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计算训练:

1、P46第三题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学生板演,校对。

b、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求未知数 P46 第五题和第六题。

1、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解题思路。

第 5 页

2、说一说时间、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D、发展题:

1、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 ÷ △ =

□是几?

△ 1 = 10.4

□ + ○ + ☆ = 11.4

△ = (

)

△ = 5.

2E、布置作业:P32 口算训练 第二题

校对。

在口算过程中,因注意哪些方面?

2、P32第三题余下三道。

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我用不同的方式上了两次,第一节课我是按照教案上所写的过程上下来的。在第一个例题中用一种很强硬的方式让学生接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但对为什么不转化成整数除法,学生还不是很清楚。第二个例题就对刚才的结论进行应用。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主动性体现的不够,教学不够开放。为此,在另一班的教学中,我进行了改动,出示第一个例题后,让学生用以前的知识尝试解决,得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很多学生都认为转化成整数除法,接着,教师抛出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不同做法的同学板演,通过讨论分析,知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只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触发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说说转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对这种方法进行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学得也很有兴趣!

小数除以小数 教案序号:27 授课时间:10月14日

第 8 页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比较。

二、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被除数位数不够补“0”。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3÷ 0.75 = (

) ÷75

4 ÷1.6 = (

)÷ 16

B、讲授新课:

例 8 :小华到农贸市场去买油,买0.75 千克油用了 3.3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多少元?

1、学生先试做。教师巡视。

2、你说一说为什么怎么算?运用了什么性质?

3、除数转化整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那

么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位数不够怎么办?

4、校对。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C、试一试:

a、0.4 ÷ 0.16

0.4 ÷1.6

4÷1.6

1、先说一说每题的计算思路。

2、抽三名学生到黑板板演,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讲评。方法。

第 9 页

2、理解除数大于

1、等于1或小于1,商与被除数

4、通过练习,四人小组讨论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

b、填表练习:P34 第一题。

2、计算训练: P34 第二题的余下题目。

练习教案序号:28 授课时间:10月15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除法的性质,根据算式直接写出得数。

二、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除法的性质,根据算式直接写出得数。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基本训练:

1、口算训练: P50 第三题

a、先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b、两组题目,你这要算几道?为什么?

c、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2、计算训练:P37 第六题。

D、课堂小结:

第 11 页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E、布置作业:

p38 第二题和第三题。

练习七 教案序号:30 授课时间:10月17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掌握归一和归总应用题。

第 13 页

教师小结:通过小数乘除混合训练,你觉得与整数混合运

二、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归一和归总应用题。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 P39 第五题

a、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解此题有什么特征?

b、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2、P39 第三题余下和第四题。

商的近似值 教案序号:31 授课时间:10月18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学会看余数不商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复习准备:

8.746保留一位小数约 (

) ,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B、讲授新课:

出示 例1: 我国的原煤产量1981年是6.2亿吨,1991年达到

1、引导学生一个小数向右移动一位小数点,比原数扩大几

2、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

10.9亿吨。1991年的原煤产量是1981年的多少倍?

第 15 页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理解题意,求什么?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10.9÷6.2 ≈ 1.8 一位?(学生独立完成)

4、横式1.8前面用什么符号?为什么?答语要注意什么? 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审题、理解题意,学生试做?

2、讨论:竖式商除到哪一位?为什么?

C、巩固练习:

计算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45÷17

9.9÷101

D、师生归纳:

1、学生讨论:计算小数除法,需要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学生归纳后,集读 P-55 最后一段。

E、强化练习:

1、P- 40 试一试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是否掌握方法。

2、P40 第二题、第三题和第四题。

教学反思:本课是建立学生已经掌握如何取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基础上教学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放在让学生知道列竖式计算时商

第 16 页

3、题目要求我们商怎样?保留一位小数我们商应该除到哪

例2:一台织布机12小时织布62.5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

要除到那一位,我出示例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根据题意列竖式计算,有地同学算到了很多位,有的同学只算到了第三位,在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理解除到哪一位,为什么要除到比保留的小数为数多一位,从而归纳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其实,在教学中,我还忽略了知识的应用价值最好在课的结束时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我取商的近似值,在实际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练习八

教案序号:32 授课时间:10月20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用“四舍五入”法截 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除不尽的保留小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 P48 第四题

1、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小数部分的第几位?

2、横式和答语要注意什么?

D、选择题: P48 第三题的余下部分和第五题。

复习一 教案序号:33 授课时间:10月21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 18 页

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6得到近似商是1.4,这个两位小数可能

2、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

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

P -46 第一题。

B、计算练习:要求第二题检验

704 ÷ 3.2

0.54 ÷ 3.6

210 ÷ 2

41、谁说一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检验的目的是什么?

3、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4、校对,说说你错的原因。

C、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0.34÷0.07

15.88÷18

6.509 ÷ 0.3

51、小数除法,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商的小数部分除到第几位?

2、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3、校对,说说你错的原因。

D、讲解应用题:

P0.12

4.8× 0.12

4.8 ÷0.12

1、说一说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

2、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在小数点的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3、抽四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4、校对,说一说错的原因。

B、求未知数

X × 2.4 = 26.4

2.38 ÷X = 23.8

X ÷ 0.51 = 3

40 - X = 6.8

1、抽四名同学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2、抽四名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解题依据是什么?

第 20 页

C、四则混合运算:

13.8÷( 0.06×2.3 )

17.547 第十二题:

1、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让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E、思考题:

1、先让学生独立试一试,如有困难相互讨论。

2、甲数 ÷ 乙数

= 0.5

甲 > 乙

丁数 ÷ 乙数

= 1.01

丁 > 乙

丙数 ÷ 0.4

=

乙数

乙 > 丙

甲数 ÷1.25 = 丙数

甲 >

丁 > 乙

甲 > 丙

F、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还什么地方感到困难? G、布置作业:

P8.74 ÷2.3 + 700×0.03

1、尝试练习

2、说说计算过程

3、思考:为什么这两步 8.74 ÷2.3 和 700×0.03 可以同时计算?

8.743.8 + 21

= 4.94 + 21

= 25.94 D、巩固练习:

1.5 ×8 + 3.6 ÷9

2050 第二题。

1、先让学生弄清题意,求什么?

2、这道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F:名师会诊

计算比赛 G、课堂小结: 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G、布置作业:

P3.9 ) ÷0.4 + 0.15] ×0.9

2提问:

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校对。

3、做错的说一说错的原因。

[(5.840.26 ÷2)

[7.652 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复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得运算顺序。

2、学会四则混合运算计算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

第 25 页

二、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得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四则混合运算计算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卡片)

0.8×0.5

1.2×0.7

0.8÷0.02

1.5÷0.3

18.6-6

0.54-0.005

0.4÷20

3×0.0

4 9-0.19 3÷0.03

24.6 + 4

5 + 0.04

1、以开火车形式报得数。

B、直接写出得数。

P74第二题。

1、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3、校对。错的订正。

D、能简便运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运算:

P -75 第三题。

1、前后四个同学讨论,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运算?

2、学生独立思考解题。

3、抽四名学生板演,校对。

E、文字题:

1、学生理解“除”“除以”被……除”和“去除”的含义?

第 26 页

2、学生相互讨论上面这些词的含义?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校对,错的说明原因。

F、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又有什么地方得到了补充?

G、布置作业:

《作业本》

课题:第三单元测试讲评课36 课型:讲评课 教案序号:36 授课时间:10月24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系统回顾学过的知识,强化知识的薄弱环节;明确试卷存在的错误及原因、解题的方法及拓展。

过程与方法:课前学生独立订正——课上教师总体分析——师生互动,重点讲评、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自觉查漏补缺,认真订正试卷错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系统回顾学过的知识,强化知识的薄弱环节 难点:明确试卷存在的错误及原因、解题的方法及拓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第 27 页

(一)试卷整体分析 分析试卷:

1、检测题的形式与平常要求一致。

2、试卷的知识点分布,分数法法安排较合理。

3、难度系数一般。分析学生:

1、答题不够规范,部分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

2、计算部分做得较好,应用题解答的很好。

(二)重点题目分析及知识拓展

第一、填空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错误率最高的是(8)小题,没能理解题意。

二题、判断考察知识点为小数除法的规律及商得近似值。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太马虎。。

第三题,计算。考察知识点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算法 多数学生的计算能比较好,准确率很高。第四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多数学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出错多的是第二小题,没有弄明白实际用量的意义。

(三)其余题目,学生讲评,教师适当补充。

小结:希望同学们认真订正,从中汲取经验,使知识和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四)作业:订正试卷,重点看错题。

教学反思:让学生系统回顾学过的知识,强化知识的薄弱环节;明确试卷存在的错误及原因、解题的方法及拓展。学会过程与方

第 28 页

法:课前学生独立订正——课上教师总体分析——师生互动,重点讲评、拓展。

第 29 页

第15篇:五年级小学数学乘法教案

小学五年级课时教案

课题 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概念及意义

数学思考:让学生思考整数乘整数与整数乘小数的区别,推理当小数乘小数时与小数乘整数有什么异同,让学生了解转化的思想。 问题解决:让学生能顺利解决小数与整数相乘的问题。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模型简洁化。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要领。 教学难点:学生能自行运用小数乘整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举例说明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以买零食来进行课堂导入平时同学们都很喜欢吃零食吧

切入主题当同学们要出去自己买零食的时候一包糖果1.5元那么买5包零食需要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子表示,学生列完后教师表示1.5+1.5+1.5+1.5+1.5=也可以用1.5*5=来表示。

问同学,该乘法与以前做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揭示以前做的乘法都是整数而这一次有小数加入算式。 让学生讨论计算结果。

分别板书加法与乘法计算公式。 分别引导学生分多方法计算,一种乘法,一种将元与角单位分开分别计算再相加,一种将元化为角单位相加再化整。

列乘法竖式,一个为角单位算法一个是小数算法。 课堂练习提出新问题,那么1.2乘9等于多少

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计算结果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计算 让学生报告结果并分享解法。

让学生出小数与整数乘法题并让其他学生来做 拓展延伸那么小数与小数相乘又是怎么样的呢 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5+1.5+1.5+1.5+1.5= 7.5(元 1.5 15+15+15+15+15= 75(角 * 5 1.5*5= ——— 7.5 1.2*9=1.2*10-1.2=8.8

1

第16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质数和合数

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P23~24例题1及P25题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来分,今天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反馈预习,探索研究

1.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预习反馈(1)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习反馈(2)观察:①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

(3)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生反馈: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3,5,7,11,13,17,19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6,8,9,10,12,14,15,16,18,20

(4)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①自然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如:

2、

3、

5、

7、

11、

13、

17、19等。这几个数的因数一定是多少?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②

4、

6、

8、

9、

10、

12、

14、15„„这些数的约数与上面的数的约数相比有什么不同?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提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自然数按因数个数来分,可以分几类?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2)完成P23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3)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不必要,只要发现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指望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三、动手操作,制质数表。(教学例1)

出示P24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也必须排除,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4)学生在组内制作质数表。

(4)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100以内的质数表。

四、巩固练习,完成P251~3

学生先在小组内完成,再在全班交流。第三题有难度,教师稍做解释。

第3题:质数+质数=10,质数×质数=21,分析:这两个质数一定小于10,10以内的质数有2,3,5,7,通过观察可知,只有3和7。

同样,质数+质数=20,质数×质数=91,只有3+17=20和7+13=20,而积是91的只有7和13。

五、拓展延伸

1.判断

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④两个奇数相减,差一定是偶数。

⑤两个偶数相加,和一定是合数。

2.把下列各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①10=( )+( )

②16=( )+( )

④ 24=( )+( )=( )+( )=( )+( )

六、课后小结。学习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教科书练习四第

4、5题。

八、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17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2.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 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 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 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 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 前面=长*高 底面=长*宽) (3)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

一、二 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西寨小学 王朝华

第18篇:书法教案 五年级 第二学期 书法备课 小学书法

五年级第一学期

写字

二槐斋

从左到右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从左到右”的书写顺序,以及此顺序的汉字结构规律。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习用品。 复习检查:

提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复习撇、以及竖弯钩、横折钩的写法。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从左到右。

讲述从左到右的汉字书写习惯:

从左到右是指一个字的书写应从左边的笔画开始。因为我们习惯用右手写字,眼睛是从左向右看,所以先写左边的笔画就不会挡住自己的视线。 出示范字:

亿 讲解分析范字: 儿:

竖弯钩紧贴竖中线的左侧。 川:

一短竖要在竖中线上。第三笔为悬针竖,是此字最长的笔画。 比:

左边小右边大,竖弯钩紧贴竖中线右侧。 亿:

为左右结构,左右各占一半,但右边的横折弯钩写得稍大些。 学生习字:

学生习字,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小结课上所学的内容。

指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从左到右~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习用品。 复习检查:

提问上节课课堂内容。

复习土字旁,木字旁,提手旁。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从左到右。 出示范字:

师生共同分析范字的结构。 讲解分析: 坏:

此字的最后一笔要左顾右盼撇竖的交叉点,否则“不”字会斜。 材:

“才”比“木”长,撇要注意穿插的部位,且要有力度。 批:

可以认为是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略小。 抄:

此字要注意“少”字四笔画之间的联系,主笔撇特别注意方向。 学生习字:

学生习字,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从左到右~~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的坐势。 复习检查:

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复习左右结构,及偏旁。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从左到右。 出示范字:

师生共同习读范字的笔顺。

学生自己分析范字的结构。 讲解: 记:

言字旁的书写要注意位置和方向,竖弯钩要稍大些。 加:

强调横折钩的起笔位置,以及和撇的倾斜度。“口”的经营也非常之重要。 对:

书上“又”的点画嫌小,可以稍大些,但要让出“寸”中点的位置。 动:

“力”如同“加”中的“力”,注意撇和横折钩的斜度。 学生习字:

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指出习字中存在问题。

从左到右~~~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习用品。 复习检查:

提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复习三点水和二点水等偏旁。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从左到右。 出示范字;

(1)冲

汪 (2)学生唱读范字的笔画顺序。 (3)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讲解: 冲:

“中”的口部左竖往右斜,横折往左斜。要求学生注意,且竖画一般用悬针竖。 次:

注意“欠”字的起笔位置,看清两撇的自然弯度,撇画要伸展。学生往往无捺脚。

以上两字的左右结构都是左小右大,要看清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 汽:

注意三点水的写法。

横折弯钩,横要向右上斜,弯钩不可过大。 汪:

“王”字的三横不一样长,请学生注意。 学生习字;

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所学习的要点。

指出纠正学生在临习中存在的问题。

从外到内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汉字书写中从外到内的书写顺序以及范字的结构规律。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 复习检查:

提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复习横、竖、撇、捺、以及横折钩、横折弯钩等。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从外到内。 讲解从外到内:

从外到内是指一个字的书写,应先把外面的框架写好,再写里面的部分。这样容易把字的结构组合得更合理。 出示范字:

师生共同唱读范字得书写顺序。

分析字形结构。 讲解: 内:

左竖要直,横折钩不可往左倾斜,一般情况下第三笔撇再竖中线上起笔。 匀:

与“内”不同得是横折钩略往左倾斜。 (3)凡:

横折弯钩较大,故首笔撇得起笔要注意位置让上。 风:

也要注意撇得起笔位置。 学生习字:

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的要点。

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

从外到内~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习用品。 复习检查:

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复习同字框和门字框的写法。 讲授:

板书课题:从外到内。 出示范字:

间 讲解: 同:

除外框正确地书写外,要注意里面部分地均匀分布。 网:

外框与“同”的外框略宽,为两个“人”让出位置。 闲:

里面的“木”捺改成点,且竖一般在竖中线上。 间:

注意“日”的大小适中。 学生习字:

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的要点。

指出纠正学生在习字中存在的问题。

先外后内再封口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汉字书写中先外后内再封口的书写顺序,以及范字的书写规律。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习用品。 复习检查:

提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复习横折等基本笔画的书写规律。 讲授新课:

书课题:先外后内再封口。 出示范字:

师生共同唱读范字的笔画顺序。

分析字形特征。 讲解: 四:

首笔竖要往右斜,横折要往右斜,注意宽度。 田:

起笔及横折同“四”相同。 园:

注意大口框的书写,里面部分的布白要均匀。 固:

大口框同上。 学生习字:

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内容。

指出习字中存在的问题。

先中间后左右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汉字书写先中间后左右的书写顺序,以及范字的结构规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 二。复习检查:

提问上节课的教学要点。 复习竖钩等基本笔画。 三。讲解新课:

1.板书课题:先中间后左右。

2.讲解:

先中间后左右是指先写字的主体部分,再写 的左右两边,这样字就容易得平衡稳妥。

3.出示范字:

师生共同唱读书写的笔画顺序。

分析字形特点。

4.讲解: a)小:

左右点注意宽度。 b)山:

注意竖折的倾斜度的折的长度,最后一笔也应有一定的倾斜度。 c)水:

横撇,以及撇捺与竖钩的关系。 d)业:

两竖的间距应注意,最后一横宁长勿短。 四。学生习字:

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的要点。

指出习字中存在的问题。

“兵”和“然”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兵”和“然“的结构规律,以及正确书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习用品》 复习检查:

复习提问上节课学习的要点。 复习侧点、撇点、以及撇、横等。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兵”和“然”。 出示范字: 兵

然 分析讲解: 兵:

字底由撇点和侧点组成,上合下开,这样组合叫“其字脚”,书写时要注意两点的呼应。 然:

由八个点组成,注意八个点的不同形态相互间的联系。 教师示范:

强调平撇的书写,注意字脚两点的呼应。

然字的字脚联飞点,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习字: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指出习字中存在的问题。

横折弯钩和“凤”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横折弯钩的正确书写方法,以及“凤”字的结构特点的写法。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 复习检查:

提问上节课学习的要点。 复习横折钩等基本笔画。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横折弯钩和“凤”。 出示范字:同上。 讲解分析: 横折弯钩:

先写短横画,略上扬,到转折处稍顿转向左下方,约成40度时再往右下转,到作钩处略顿向上一提,尾尖。 凤:

呈梯形,左右下角分别向两边伸展,里面部分居中,不可太大。 教师示范:

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折钩,也不要写成横折钩。 凤的第一画撇的起笔要注意。 学生试写: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分析学生的作业。 学生习字: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的要点。

指出并纠正学生在临写中存在的问题。

提点和“江”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提点的正确写法以及“江“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律。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 复习检查: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复习侧点、横的书写方法。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提点和“江”。 出示范字:

卡片:提点和江。 讲解分析: 提点:

状如短提画。 (2)“江”:

左面由两个侧点和一个提点组成三点水,且不在一条竖线上,相互间要有呼应。 教师示范:

讲清“江”字中三点水的位置。 学生试写: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学生习字: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的学习要点。

指出习字中存在的问题。

横斜折钩、横折钩和“月”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横斜折钩,横折钩以及“月”的正确写法。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 复习检查:

提问上节课学习的要点。 复习卧钩和横折弯钩等。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横斜折钩、横折钩和“月”。 出示范字:同上。 分析讲解: 横斜折钩:

先写横画,略上扬,到转折处稍顿转向左下方,约成40度时再往右下转,到作钩处略顿,向上钩出。 横折钩:

横短,竖折长,竖向下部分宜直长。 月:

字形窄而长,中间两个短画分成三个空间要大小合理。 教师示范:

示范时要与其它笔画作比较。 学生试写: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学生临习:

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内容。

纠正习字中存在的问题。

竖钩、弯钩和“子”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竖钩、弯钩和“子”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 二.复习检查:

1.提问上节课的教学要点。 2.复习竖提等基本笔画。 三.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竖钩、弯钩和“子”。 2.出示范例:同上。 3.分析讲解:

(1) 竖钩:

先写一竖,当竖写到尾部时将笔锋一提,随即用力向左平推出锋。钩出的部分要做到“平、锐、满”,即钩的上边线要平些,出锋要尖锐,钩的形体饱满。

(2) 弯钩;

起笔轻,运笔先略向右弯,最后出钩。

(3) 子: 用弯钩,横画宜稍长。

4.教师示范:

教师师范,边讲解。 四.学生试写: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分析学生的作业。 五.学生临习:

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的要点。

纠错,表扬。

横折钩和力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横折钩的书写方法以及“力”的间架结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复习检查:

1.提问上节课的学习要点。 2.复习竖钩和弯钩的书写方法。 三.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横折钩和“力”。 2.出示范例:同上。 3.分析讲解:

(1) 横折钩:

横长,竖折短,竖向下部分宜略向左弯。

(2) 横折钩2:

横与竖长短相仿,竖向下部分略向左弯。

(3) 力:

要安排好主笔斜撇,此笔画上部出头宜短,下部宜弯而长。

4.教师示范:

示范时要讲解》 四.学生试写: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五.学生临写: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学生在临习存在的问题。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的要点。

指出存在的不足,表扬优秀。

横钩和宫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横钩的书写方法以及宫的肩胛结构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复习检查:

1.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复习横折钩的书写方法。 三.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横钩和宫。 2.出示范例:同上。 3.分析讲解:

(1) 横钩:

先写一横,这正右边偏上,行到尾部作钩处略顿,轻轻向左下方钩出,尾尖。

(2) 宝盖头的两点是竖点和垂点。横钩要长,能盖住下面的部分,两个“口”上小下大。

4.教师示范:

边示范边讲解》 四.学生试写: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分析学生的书写情况,纠正错误。 五.学生临习: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六.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的学习要点。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集体讲评。

永字八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永字八法,并掌握永字八法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习用品,稳定课堂情绪。 二.复习检查: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要点。 2.复习横钩的书写方法。 三讲解新课: 1.板书课题:永字八法。 2.出示范例:永 3.分析讲解:

(1) 第一笔:

“永”字第一笔是点。这在“永字八法“中不叫点,把它另外取名称“侧”,意思是说这一点的姿态不是直的,也不是平的,而是以侧取势的。前人对于这一点解说很多,有的说,要像猫头鹰蹲在树上的样子,有的说要像从高山上扔下的石头一样,来势猛,笔力足,要“侧锋峻落,回锋收笔”等等。 (2) 第二笔:

是短横。“永字八法”把它引伸为长横,叫做“勒”,说是像马口中的横铁,两端扎着绳子,愈收愈紧,含蓄有力,逐步顿挫地把笔锋运送过去。

(3) 第三笔:

是竖。把它改称为“努”。这一笔特别劲捷而有姿态,不是直僵僵地像一根木头,要求胸腰挺起直中见势。

(4) 第四笔:

是钩。把它叫做“踢(代)”。写时要驻锋提笔,突然踢起,力量集中在锋尖上,好象踢脚一样,要把身子微微一蹲,迅速有利到一脚踢出。

(5) 第五笔:

是平挑,叫做“策”,是比喻用马鞭策马的样子,要轻快有力,一鞭子下去,立刻收回来。

(6) 第六笔:

是撇,叫做“掠”。下段要稍肥,力要送到尖端,像人用梳子梳长发的样子,要取势长而用力均匀,把梳子送到发梢,也有人一“燕子掠水”来作比方的。 (7) 第七笔:

短撇,叫做“啄”。如鸟啄物,有力迅速。

(8) 第八笔:

是捺,叫做“磔(zhe)”。好象一把斜角的刀,写时要使笔毛尽量铺开,出锋处要收紧。

4.教师示范:

边示范边讲解。 四.学生试写:

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学生的书写情况,纠正错误。 五.学生临习:

学生习字,教师要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七.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的要点。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集体讲评。

第19篇: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硕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

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教学后记:

黄鸟(《秦风》)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教学后记:

《买椟还珠》教案

教学目标:

1.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

一.

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

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

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

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

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

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训练与评价: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后札记:

这是一堂气氛较活跃的公开课,但也是一堂缺点和问题多多的公开课。主要问题有如下一些:

1.

学生朗读的部分太少,自始至终我算了一下只有一遍。

2.

重要的文言实词强调的还太少。因为我们是借在小学里,所以这里一节课是40分钟,我担心字词强调的太多加上讨论也许会来不及。从实际来看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

3.

学生对寓意的探究花的时间太多了。而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讲的还太少了。字词句还是要落在实处的。其实我也很冤枉,因为平时我的文言文的教学里,对字此的强调是很到位的,因为是公开课才决定少讲一点的。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4.

我一直想公开课应该是最真实的体现,所以这次我也没有在另一个班级试上,因为两个班级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了心里没底,但绝对是真实的!

我2001毕业后就开始任教语文,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次的公开课是第七次,但也是比较失败的一次,尽管同事说挺好的。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力求让语文课上得更实在、更到位,也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

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

填写好三个项目。

教学后记: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

导入

1.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

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

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

(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后记|:

后羿射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姜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管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孙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司马迁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苏 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苏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20篇: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三。四.五传统文化教案 2009-12-17 15:58:03 阅读168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硕鼠·魏风 《硕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

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

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教学后记:

黄鸟(《秦风》)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教学后记:

《买椟还珠》教案

教学目标:

1.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

一. 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 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 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 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

们哪些启示?

六. 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 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训练与评价: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后札记:

这是一堂气氛较活跃的公开课,但也是一堂缺点和问题多多的公开课。主要问题有如下一些:

1.

学生朗读的部分太少,自始至终我算了一下只有一遍。

2. 重要的文言实词强调的还太少。因为我们是借在小学里,所以这里一节课是40分钟,我担心字词强调的太多加上讨论也许会来不及。从实际来看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

3.

学生对寓意的探究花的时间太多了。而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讲的还太少了。字词句还是要落在实处的。其实我也很冤枉,因为平时我的文言文的教学里,对字此的强调是很到位的,因为是公开课才

决定少讲一点的。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4.

我一直想公开课应该是最真实的体现,所以这次我也没有在另一个班级试上,因为两个班级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了心里没底,但绝对是真实的!

我2001毕业后就开始任教语文,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次的公开课是第七次,但也是比较失败的一次,尽管同事说挺好的。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力求让语文课上得更实在、更到位,也让学生明白更

多的道理。

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填写好三个项目。

教学后记: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

导入

1.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 (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后记|:

后羿射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姜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管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孙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司马迁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苏 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苏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小学五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