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组成(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23 08:36:4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统一教学设计组成

统一教学设计组成 1.组成部分

(1)[课题(学科和年级)] (2)[教材简解] (3)[目标预设] (4)[重点、难点] (5)[设计理念] (6)[设计思路] (7)[教学过程] 2.注意

(1)前六个部分不超过1000字,若超过要扣分。 (2)“设计”教学时间均为第一课时。

三、统一打印要求

标题用三号字黑体,标题下方打印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成标准A4文本。

推荐第2篇:10的组成教学设计

10的组成教学设计(1课时)

李天保

教学设计说明:

前段我们学习了数字2——9的分解,知道了数字如何分解与组成,但是对其内在的认识并不十分的清楚,也存在个别学生不会对数字进行分解与组成、不会动手操作的现象。新《纲要》要求学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学生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我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学生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在感知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的分解的递减、组成的递增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苹果图、花朵图、1---10的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复习9的组成

出示9的组成卡片,让小朋友读一读。

二、教学10的组成

1、出示10个小卡片让学生数一数。

2、引导学生把10个小卡片分成两个部分。

3、分组读一读10的组成。

4、让同学们找10的朋友。

三、情境感知--看图学习加法应用题

1、出示苹果图。

看看这幅图,根据这幅图编出两道加法应用题出来? 4+6=10(个)

6+4=10(个)

2、出示花朵图。

看看这幅图,根据这幅图编出两道加法应用题出来? 3+7=10(个)

7+3=10(个)

四、引导学生总结凑十法口诀并读一读。

五、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幼儿通过分析、观察、操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学生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的规律。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有的学生自觉性不强,纪律较差,个别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推荐第3篇:《岩石的组成》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几种常见矿物,知道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利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结构,初步了解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特征。

3、阅读资料了了解一些矿物的形态特征和用途,知道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4、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

了解花岗岩的组成,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

三、教学难点

观察、描述矿物的特征,培养认真、细致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准备

每组四种不同的花岗岩、每人一个放大镜、赤铁矿、记录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岩石,先请同学们观察几张照片(课件:铺有花岗岩的不同场景)。

这些地方都用到了一种岩石,它是什么呢?(花岗岩)

花岗岩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岩石,由颜色不同的颗粒组成,它们是怎么样的?让我们来观察一下。

二、研究花岗岩

1、观察

出示观察任务,请同学们每人观察一块花岗岩,找找里面主要有哪几种颜色,除了颜色不同,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教师随机指导。

2、学生汇报,教师分类板书。

3、分析

虽然我们观察的花岗岩颜色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由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的,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看图片,观察石英、长石的形态,阅读文字资料了解它们的特征。

分组观察云母,说说你们的发现。

结合图片、补充云母的特征。

分析自己观察到的三种颜色的颗粒分别是哪种矿物。

4、小结

单独的石英、长石、云母与花岗岩中的形状不太一样,矿物很少单独存在于自然界中。

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三、观察矿物

1、不仅是花岗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矿物有近4000种。矿物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让我们来认识一些矿物。

看课件或书本图片

2、阅读关于石墨的特征介绍,想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描述一块矿物?(颜色、形状、软硬、光泽、透明度、作用等)

3、分组观察赤铁矿。

学生汇报,交流,阅读课后资料库看看对赤铁矿的描述,有哪些补充。

4、阅读课后矿物特征卡。

四、练习

1、思考:矿物和岩石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矿物?

2、判断题

1、矿物是组成地壳岩石的重要物质 。 ( )

2、花岗岩主要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的。( )

3、地球上已经知道的矿物有近百种。( )

板书:

岩石的组成

白色

长石肉红色 块状 光泽较暗

黄色

红色

花岗岩

灰色

石英烟灰色 有点透明 有光泽

灰白色

灰色

黑色

云母黑色 片状 光泽度强

黑色

黑色

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岩石

推荐第4篇:“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熟悉的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引入。学生对水的最直观的认识是水的物理性质,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生活中水的应用和水的物理性质,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去认识水,强化化学用语和表达规范等相关知识,理解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试验探究,明确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氢气(H2)的制取与物理、化学性质,理解水的组成及其化学式的确定。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H2的制取与燃烧、电解水等探究实验,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了实验是化学探究的基础,明白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点:

3.1 H2燃烧的现象及其产物,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2 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进一步探究水的组成,通过实验产物的体积比是V(H2):V(O2)=2:1,进一步理解水的化学式――H2O。

4 教学难点:

H2燃烧,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理论上的推断,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充分证实了推断是正确的,探讨并确定了水的化学式。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教师](出示烧杯盛装的水)说出水的重要性,你们对水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这是从那个角度对水的认识?

[学生]这是从物理性质的角度认识。

[教师]导入新课:水的组成。

5.2 H2的仪器介绍和制取原理

[教师]在了解如何制取氢气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我手中的这套仪器----启普发生器,(讲启普发生器的作用)。实验室是用锌片和稀硫酸反映制取,现在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用稀HCl来制取氢气。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不用稀HCl的原因正是同学们分析得到的结论,因为HCl有挥发性,制得的H2中会混有HCl气体而是氢气不纯。(将锌粒和稀H2SO4装入启普发生器中,准备制取H2)。

5.3 H2的爆炸实验

[教师](实验)大家观察看到了什么?

[学生]肥皂泡快速上升。

[教师]这说明什么。

[学生]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教师](将导管插入水槽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这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H2难溶于水。

[教师]你们总结的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且难溶于水是氢气的什么性质呢?

[学生]是物理性质。

[教师]氢气还具有可燃性,现在我就将氢气点燃,请同学们观察。我点燃H2的结果与课本上的结果一样吗,为会么?怎样才能让H2安静的燃烧呢?

[学生思考讨论]点燃前要对氢气进行验纯,而老师在点燃氢气前没有进行验纯,所以发生了爆炸。

5.4 H2的验纯

[教师]氢气如何验纯呢,如何判断氢气是否纯净呢?

[学生]根据课本描述H2验纯试验的操作过程。

[教师](按试验要求进行验纯试验)根据同学的描述,大家判断现在氢气是否纯净,是否可以点燃了。

[学生]爆鸣声小,说明氢气纯净度高,可以点燃了。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点燃其他可燃气体时是否需要验纯?

[学生]需要,点燃可燃气体时都需要进行验纯。

[教师]那么点燃可燃气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呢?我们需要知道另一个名词----爆炸极限。(解释)我们现在已知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4%(体积分数)

5.5 H2的安全点燃

[教师](点燃导管口的氢气)同学们观察火焰的颜色。

[学生]火焰的颜色是淡黄色的,与课本上描述的不一样,为什么呢?

[教师]释疑。

5.6 H2燃烧的实质

[教师](在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上有水雾生成。

[教师]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说明H2燃烧产生了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教师]这正好说明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大家能否写出H2与O2通过燃烧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呢。

[学生](板书)氢气+氧气 燃烧 水

[教师]用元素符号如何表示这个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呢?(在下面写出)

5.7 电解水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电解水实验)让学生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的是什么气体,并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这是一个物理变化的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是化学变化,

[教师]在这个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同学们还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电解水的表达式是H2O电解 H2 + O2

[教师](总结)

5.8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说明,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我们知道的化合物还有哪些?

[学生]学生举例。

[教师]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上面同学们指出的化合物中哪里些是氧化物?

[学生]学生举例。

[教师]我们在实验中还接触到象H

2、O2这样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我们把它们叫做单质。同学们总结一下单质的定义。

[学生]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6 教学反思:

6.1 本课为《自然节的水》一章的第一节“水的组成”,课程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了水的组成。改版前的课程中将氢气的燃烧做为选学内容,认识水直接从电解水入手,改版后将氢气的燃烧改为必学内容,让学生从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方面去认识水的组成。我认为是这样设置更科学,更合理,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接受知识。

6.2引导学生探讨液化气、天然气使用中的安全防范知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用理论去指导生活实践,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理念,培育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价值观。

推荐第5篇: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3、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 教学准备:

放大镜、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等岩石和矿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欣赏图片,图片中都用到了一种岩石,是什么呢?

2、花岗岩有着美丽的颜色,但是它们都由三种矿物组成,这三种矿物是怎样的呢?

二、探究过程

(一)观察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

1、课件提出要求: 注意:

(1)、矿物要轻取轻放。

(2)、放大镜要放在眼睛和矿物之间,并做适当调整,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3)、小组同学有序的进行观察。

(4)、小组交流、总结。比一比,哪组发现矿物的特点最多。

2、学生观察

3、师生利用资料共同认识三种矿物。(云母有闪亮薄片,长石有肉红色颗粒,石英有无色透明颗粒等。)

(二)把花岗岩里的颗粒分别和三种矿物进行比较,辨别这些颗粒哪种是石英,哪种是长石,哪种是云母。

1、学生小组观察、讨论。

2、汇报。

3、课件出示小结。(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长石、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三)认识自然界中的矿物和岩石及其作用,复习巩固两者的关系。板书设计:

岩石的组成

花岗岩

矿物

石英

长石

云母

推荐第6篇:人体的组成教学设计

人体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2 能借助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3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4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及显微镜的使用。 教具准备:

人体结构模型,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那么人体内部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人体的组成 1.出示人体结构模型。

提问:说说我们人体内部由哪些器官组成?把你所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说出来。

2.参照P20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相应的位置上找出来。 3.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的名称。

器官:心脏、肺、胃、肝脏、大肠、小肠、肾脏、脑 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4.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建筑物的组成,说说它和人体的组成有哪些相似之处? 提示:

(1)观察教材P21图片。

(2)用类比的方法: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

讲述: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建成)。 (3)同学间相互交流。 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5.提问: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学生:细胞

“我们已经知道了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就是细胞,那么细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活动2:观察细胞

1.提问:与人体一样,构成其他动物、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细胞非常小,想想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 学生:显微镜。

2.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1)出示显微镜、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 (2)观察细胞 步骤:

①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②调节显微镜,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 ③观察细胞,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分组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 3.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借助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细胞,你观察了哪几种细胞,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的? 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 板书设计:

4 人体的组成

1.人体的内部器官

心脏、肺、胃、肝脏、大肠、小肠、肾脏、脑 2.人体的主要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3.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4.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 5.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包括其名称和大致的解剖位置,运用类比的方法,理解由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推荐第7篇: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通电学院 12电信职本班 刘玉婷 20122622

一、教材内容分析

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会为今后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容错、并行计算、分布 式系统等课程打好基础,用层次结构的观点并以信息的加工、处理为主线研究计算机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本书内容覆盖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对本课程所列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单元。既强调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又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注意反映当代的最新技术。按横向方式组织课程实例,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机型,以减少局限性。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概念讲解清楚、通俗易懂。

二、学生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电子专业的大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而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更深一步的对计算机的探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互连构成整机的技术;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建立牢固的整机思想。使学生学懂简单、完整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和整机系统组成,以及计算机部件连接关系和运行机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入门性知识,掌握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它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功能部件及其功能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的技术和性能指标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组成和实现概述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应用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精神,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组成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设计

1.了解计算机系统硬软件的组成和它们的层次关系; 2.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大功能部件和各自的功能;

3.理解计算机部件的连接关系和整机运行过程的入门性知识; 4.了解3个级别的计算机语言;

5.理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性能与技术指标; 6.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组成”和“实现”各自面对的主要问题; 7.了解计算机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8.了解计算机系统分类。

(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组成概念,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表示 (2)教学难点:计算机的软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五、教学策略分析

1.掌握:属于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部分知识对相关问题做基本的分析、计算和处理,具有基本的应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2.理解:属于课程中较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说明,具有区别或区分容易被混淆的概念的能力,以及读懂原理框图、流程图、程序语句和简单逻辑电路图的能力。

3.了解:属于课程中与上述“掌握”和“理解”部分相关的较复杂的内容,作为提高或扩大知识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初步认识、学会、记忆或简单理解,具有简要描述、叙述、说明和举例的能力。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使得学生老师共同探究学习。 (2)情景法

用直观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3)讨论法

学生分成小组形式,各个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探讨。 (4)练习法

有小练习来对这节课程内容进行检验,以此来观察学生是否完全掌握。 (5)演示法

通过演示数字排序的一般过程,使得师生共同互动探究计算及工作原理。

六、教学过程

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远程教学包括要求学生收看电视录像课、网上的流媒体(IP)课件、网上教学辅导、实时和非实时答疑等多种教学形式;面授辅导应考虑学生的在职和成人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平时作业既是学生自我检验学习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电大教学点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小组讨论课是在教师引领下对预先布置的主题开展讨论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级电大教学点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同时,小组讨论课也是一种形成性考核形式,教师应注意把握“引领”、“提问”和“点评”等多个教学指导环节,并依据标准给予每个学生合理的学习评价。

七、教学反思

因为整个第一章在整本书占的比重比较重要,入门是关键,学好概念性的东西才会方便日后的更深入的学习,因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关键问题。

1、用实物观察引入课堂,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用图片展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构成:

3、和同学一起完成课后练习。

推荐第8篇:《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生态系统的组成》课例及反思

伍治联

(景泰县第四中学

甘肃

白银

730400)

上周在我校举办了全市高效课堂观摩推进会,来自全市的同行、领导们走进教室进行教学观摩。那天我正好上八年级生物上册《生态系统的组成》,课前课后经过反复的打磨和交流,感受颇深。现将本节课的实施过程和课后感受记录下来,以便与同行更大范围进行交流学习。

教学设计背景:从2011年6月,我校针对学校状况开始进行了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学习深入,先后去全国各大名校学习参观,立足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新的方案,开始在七年级进行高效课堂实验。通过一学期的摸爬,结合学校实际和各大名校高效课堂的经验,于2012年春季重新制定《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确立了“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师生在活动中共同成长起来”的基本课改理念,明确以“学、导、练、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能学懂的教师尽可能不讲,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教师及时点拨,以小组的团队学习为依托,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课堂发展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自我思考,学会展示自我,学会幸福成长”的长远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谨记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为中心,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通过列举熟悉的生态系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2.分析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明白生物富集的现象及其危害,呼唤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预习课文,在课本上画出要点和关键语句,并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基本知识填写部分。 2.课代表板书本节课的课题和学习目标。

3.教师检查学生的课本和导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板书本节课的简易提纲,使学生建立本节课的整体知识结构。

二、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刚才老师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同学们都在认真进行课前阅读,看到大家的课前预习也完成得非常好;我们班的讲桌和窗台上还放着几盆非常好看的绿植,让老师感受到了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当前,全世界都在倡导爱护地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命的和谐美。今天我们就把我们的心放在大自然里,一起来感受生物与环境这个共同体的生活姿态。(引言简短、亲切,呼唤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新课学习:

1.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预习学生能准确说出概念,需要教师引领,进一步深入理解。 师: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为什么说又互相依存呢?你们如何理解。 生:环境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师:从地球上出现生命开始,生物一代一代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就依赖着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地域根据研究的情

况可大可小,小到我们教室门前的花园、教室、甚至一块面包,大到一片森林、地球,你们能列举一些给大家听听吗?

生:撒哈拉沙漠、科尔沁大草原、景泰的兽鹿山、公园的池塘、一碗剩饭„„

2.生态系统的组成:

任务一:小组长负责组织,一人执笔,通过刚才大家的列举,选一个你们最熟悉的生态系统,写出该生态系统里所有生物的名称,并写出与这些生物生活相关的该环境里的其它成分,看哪组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组长做好组员的学习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展示:每组一个代表进行发言,汇报完成情况。(师生共同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任务二:小组继续对刚才列出的成分进行归类。请一位同学完成该部分板书归纳表的空白部分,并向同学们解读自己的归纳情况。各小组进行展示。 师:各小组都完成得非常好!再思考: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谁的作用最大呢?请三位同学上台分别扮演这三个角色,陈述各自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哪位同学最特长哪个角色就表演给同学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对哪位同学的陈述有补充就主动来做他们的志愿者。 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手持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三张写着角色名字的大纸片一一进行陈述。最后归纳出:三个角色都很重要,三者缺一不可。(教师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

3.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我们继续研究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要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它们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通过什么发生着关系? 生:食物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

任务三:完成课本P103页讨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看哪位同学知道得多,连得准,有疑问可以与身边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进行必要的提醒“连接箭头的方向应该表达出能量流动的方向”。指定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共同完成食物网简图,完成后相互进行对比补充。(教师进行检查指导,对完成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

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出一条最短和一条最长的食物链,再次指定两位同学分别板书在黑板上由学生进行点评。

4.生物富集及其影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地球的生物和人类带来的危害越加明显和突出。水和土壤被污染,有毒物质悄悄漫延到我们的身体。下面我们再学习一个概念——生物富集。 任务四:观察课本P104页图:DDT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示意图,阅读图下内容并思考:看到这条食物链所表达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深入思考并作答:这个图例告诉我们释放在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进行富集;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受害最严重。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请同学们想想,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位于什么位置,如何减少生物富集的危害?(进行拓展)

生:人类位于食物链最顶端,受害最严重,更应该保护环境,减少农药等更多有害物质的释放,减少环境污染。

(三)板书小结

检测反馈

学生对照板书进行简单小结后独立快速完成课后自我评价,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提出学习疑惑。最后完成课堂检测,当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教师对完成快、完成准确的同学进行表扬)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习紧凑,过度自然流畅,小组学习运用得当,课堂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思考,小组长的组织有序,展示的同学表达清晰、流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速度快,全班54名同学有2位同学出了错误,检测部分第2题有3位同学没填上。 课后与同行进行交流,他们对这节课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同事说“这节课完成太好了,听你的课特别过瘾”;另一位外校老师说“提纲板书新颖、脉络清晰,食物链的连接箭头方向引导特别好,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推荐第9篇: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导入:

【展示铜锅、水】

师:金属铜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铜原子

师:那么水分子呢?

生: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师: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那它自身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师:我们都知道原子很小,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假设我们把原子比喻成直径为200米的体育馆,那么原子核有多大呢? 生:蚂蚁

师:原子核相当于体育馆里面的一只小蚂蚁。

原子核虽小,但它并不简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推进: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原子核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质子和中子。

师:请大家根据表格上所给的数据,思考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的带电情况。 生: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师:1.602×10-19为一个单位正电荷

生:中子不带电,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师:我们知道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一个单位,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生: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的电就是原子核内所有质子所带的电,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得出质子数与核电荷数有什么关系? 生:质子数=核电荷数 师:在元素中期表中,1号元素是H,2号元素是He,3号元素是Ne,这些元素编排顺序的依据是什么? 生......师:质子数,化学上规定,原子序数=质子数

推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请大家根据这个推论思考13号元素、O元素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分别是多少? 13号元素学生一起回答,O元素叫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师: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体积虽小,但整个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我们假定质子、中子相对质量为1,那么电子的相对质量相当于质子、中子相对质量的1/1836,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师:氢同学们看课本31页问题解决的第1题,将F、Na、Al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填入表1 —8,并与相对原子质量作比较。 生: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师:这是约等于,不是等于。为什么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呢? 生:电子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师:因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我们用Z来表示质子数,N来表示中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我们用A来表示,这个A我们把它叫做质量数。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第2个推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那如何来用这2个推论呢?

让学生做作业本17页第

7、

10、14题,并进行讲解 师:我们已知道了构成原子的几种微量,那我们能不能通过这几种微量来表示一个原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表示法。我们用X表示一个原子的元素符号,在左下角用Z表示它的质子数,在左下角用A来表示它的质量数。 A

X Z

下面请同学们用原子表示法表示31页问题解决表1-8中的3个原子

A 请同学上来表示,并提问全部同学,每个原子表示的含义,从中推出 X Z 的含义:表示质子数为Z,质量数为A的X原子。

接着提问学生,X右上角的表示什么意思 生:电荷数

师:那X右下角的表示什么意思

±m 生:原子个数 A C±

X d 师:X上面±m表示什么意思?

Z 生:化合价

2 3 师:请大家观察1 1H、1H、1H这3个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13 14 师:12 6C、6C、6C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异同点 生: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12 师:请同学们再来思考下,我用红框框起来的这两个原子1 1H、6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异同点

生:都不相同

师:那这6个原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有一定的质子数与中子数 师:我们具有一定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原子叫做同位素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元素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元素 生: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 3 师:1 1H、1H、1H我们可以说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吗? 生:是

师: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同一种核素吗? 生:不能

师:因为核素是需要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等的原子才能叫做核素。 师:那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的核素我们叫做什么?

我们把它叫做同位素。

2 3 1 2 比如说1 1H、1H、1H互为同位素,我们把1H叫做氕用H来表示;1H叫做氘,用D来表示;3 1H叫做氚,用T来表示

13 14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12 6C、6C、6C为同位素呢? 生....师:因为它们处在元素周期表同一个位置,我们把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放在同一个位置 请大家在思考一下,C表示什么含义? 生:碳元素

13 14 师:12 6C、6C、6C表示什么含义 生:碳的3中核素

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它们之间互为同位素

做作业本17页第2题,并讲解

课堂小结 板书

原子核的组成

质子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

不带电

化合价质量数—— A

原子Z质子数——

X+d— c+--——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个数 e——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1.核外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2、推论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推论2: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3、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类原子

4、同位素: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的核素

推荐第10篇:《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课题:生态系统的组成

棣花中学 白博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及探究能力、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了解生物、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 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师:十月国庆长假就快到了,许多人都想乘此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从而放飞自己的心灵,舒展一下疲惫的身心。(点击,学生观看大屏幕)同学们,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略)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虫鸣鸟唱。

师:这时候,你会想到过这些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有没想过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呢?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起来畅游这奇妙的“生命之网”(点击,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86页。

2.新课讲授: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板书)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态系统的成分。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呢?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就象我们校园内的池塘一样。其实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广阔的沙漠,海洋,甚至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叫生态系统吗?(板书)1.生态系统

生:(预设回答)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师: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下面让我们来观看大屏幕(点击),并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这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它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热烈,讨论的结果最准确。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以卡片上的结构来想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板书)2.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呢?

生: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师:(点击)很好,那又有哪些生物成分呢?

生:有一些藻类、浮萍、莲、芦苇等植物,有虾、小鱼、大鱼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师:回答很好。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呢?现在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扮演一下这些角色。大家掌声欢迎!(鼓掌)

生:扮演,讲述以后再请另一个小组扮演。

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植物自身的生长、生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所以把他们叫生产者。

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的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所以把它们叫消费者。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也是消费者。

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师:同学们刚才分别扮演了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强调了它们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点击)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可以用这一图解来表示它们的关系: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又被生产者利用,这充分说明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停顿)请学生回答。

生:预设答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条练习,来巩固一下刚才所学的内容。

1、请你用直线将下列有所属关系的名词连起来:

水草

生产者

藻类

细菌

消费者

狮子

分解者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群羊

B.一只猫

C.一片森林

D.一窝小鸡 3.在生态系统中阳光、水分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水草

B.鲤鱼

C.螺蛳

D.浮游生物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说明对刚才的内容掌握得很好!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价值;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收获着果实,那么他们是生产者吗?

生:不是(或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才是生产者。 师: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而植物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

师:大家一定知道“螳螂补蝉,黄雀在后”的成语了,它揭示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生:捕食关系

师: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影片,体会一下生物捕食的精彩和刺激。 生:欣赏并不时的发出阵阵惊叹。

师:从刚才这段影片中我们知道草,兔,鹰之间的联系吗? 生:鹰吃兔,兔吃草的关系

师:很好这就是食物链(点击)大屏幕上出现: 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板书) 那么谁可以告诉大家什么叫食物链呢?

生: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师:(点击)例如:草——兔——狐——狼。让学生之间交流并举例 生:讨论并回答

师:好,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图25-1,这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请你们用箭头把消费者和生产者连接起来。注意:每一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从生产者(植物)开始,箭头要指向捕食者。我先做一个示范(点击)好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其他生物,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生:看书连图,讨论

师:在黑板上写下几种生物的名称 师:好,你们连接了几条食物链? 生:„„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板演一下。 生:连图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连得怎样?分析(点击)其实连出几条食物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两个注意点。大家看这幅图象什么?

生:象一张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例如:小鸟不仅吃昆虫,也吃野果。野兔不仅被狐狸捕食,也其他肉食动物捕食。因此,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络,这就是食物网。(点击)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在这张网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老鼠的数量可能会增加,鸟的数量也可能会增加,昆虫的数量可能会减少等。 师:我们在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探究一下我们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好不好?

师:当人类的生产活动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情况会怎样呢?(点击)请看大屏幕(图25-2)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大家讨论,分析这两个问题。

1. 2. 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有毒物质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鹰体内的?(老师在黑板板书)

三.生物富集及其影响(板书) 生:回答

师:很好,通过刚才的分析,大家知道什么是生物富集作用呢?

生:生物富集就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生物富集常常伴随着食物链而发生。

师:那么,大家想过吗?这些有毒物质怎么会进入生态系统中的呢?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农药等等。

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著名的由于生物富集作用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件,这就是日本的水俣事件。(点击)

师:看完这样的资料,我想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都非常沉重。我想如果这样的事件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会怎样呢?我们还能否让这样的事件发生在我们人类的身上吗?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保证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呢?

生:保护环境,关爱生物„„

师:我感到很高兴,同学们都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不再被破坏,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吧!(点击)欣赏歌曲

师:在这美妙的旋律中让我们来回味今天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奇妙的关系,也让我们明白了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要求学生完成书后自我评价1.2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

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生物富集及其影响 教学反思:

开篇以一段优美音乐配上精美的图片,一下就将学生带进如画的自然景观中,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贯彻积极引导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言行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惜语如金,只是内容衔接处简要讲解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拉近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将课堂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将课堂教学无形之中延伸到了生活。并且在教学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交流和表达的最佳效果,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锻炼。

第11篇:《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教学设计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乌拉街满族中学 孙国家

一、学习者分析

初一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怀着对初中生活的憧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对每样事物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个究竟。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越来越迅速,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学生的家中都有了计算机,但对计算机的认识可能仅仅局限于上网与打游戏,对于计算机系统也只能从自己可以看到的来理解,认识比较片面,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系统地认识计算机系统。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的主机内容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要求学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走进windows世界》打下基础,它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都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使之逐步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的知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存储器的单位及其换算。 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 (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份及其作用; (3)知道存储器的分类以及存储的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 (4)了解软件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和教学课件的演示,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专业述语、名词和概念,其中很多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内容不一致。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情境和活动,通过展示计算机实物和观察活动以及教学课件的使用,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体验,认识所学内容,掌握专业词汇,理解概念,自主归纳总结出系统结构图,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先用简短的语言引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学生的讨论活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计算机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概念,引导学生自我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 2.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白板课件]我们大家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设问导入]大家都知道,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计算机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计算机能处理这些信息呢?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是什么?上一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后任务,请同学们了解一下电脑装机的过程,有没有同学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个过程呢?

[过渡]“硬件”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硬件。 学生回答,巩固旧知识。

[学生回答]先选择主板、CPU、显卡、硬盘等,帮我装机的人就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就装Windows XP和一些常用的软件。 设计情景,引发学生兴趣。

硬件系统 [白板课件] 硬件:计算机系统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讲授] 1.中央处理器(CPU):它是计算机的心脏,影响着整台机器的速度。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部件组成。运算器: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部件。控制器:是负责指挥、控制计算机工作的部件。

2.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统称为存储器。它是存储指令和数据的部件。 3.输入设备:它是人与计算机的桥梁,把信息送入计算机。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数码摄像头、手写板等。 4.输出设备:它将计算机的处理结果展现在我们眼前。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等。

[设问]为什么我们对硬件系统这样分类呢?原来,这是根据他们的功能来划分的。我们试着对实物来研究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实物展示]打开一台计算机的主机,让学生分组观察。

[白板课件 讨论、练习] “物以类聚分分看”: 4人小组讨论,分组观察。

分组讨论,完成练习。 通过图解,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改变学生定性思维。(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系统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五部分组成。)让学生在实物观察、小组协作中获取知识,在愉快中自主学习。

存储器

[设问过渡] 刚才在实物观察中,大家都明确了这块是内存,这块是硬盘,它们都属于存储器,但大家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还有其它哪些存储器吗? [白板课件、讲授] [设问] 大家知道怎样去衡量存储器的存储空间大小吗? [白板课件、讲授] [学生回答]“兆”等

[白板课件 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存储单位的换算。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归纳] 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实际设备的总称。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完成的。硬件和软件互相配合,计算机系统才能正常工作。 归纳并强化记忆。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习惯与能力,使知识在主动记忆中得到强化。 3.教学评价

(1)你能根据提示填写下图吗?

(2)你认识多少个常见的外存储器,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GB的U盘能存放多少个汉字,请列出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学资源:

(1)《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课件; (2)计算机硬件实物。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体活动,教师只作引导、归纳内容等辅助活动,课前的实践研究活动(装机过程探究),让学生先对硬件和软件的组成在合作的过程中作一个感性的简单认识,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思考相关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做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扭转自己原先的硬件系统组成的概念,巩固并强化记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这一知识点。

在课后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正确率达到85.6%,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新鲜知识,会引发他们自己提出问题,产生思考,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应达到的目的。

第12篇: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实验准备

课本第48页[实验3-1][实验3-2] 教学用品

水槽、试管、直流电源、带电极的导线、烧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小黑板出示) (提问)

1、下列符号的意义:(追问2的意义) H____,2H_____,H2_____,2H2_____,H2O_____,2H2O____。

2.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引言)我们已学了水的化学式H2O,通过第2 题 的练习,知道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也会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8,但事实是否如此?

三、新课讲授 1.水的物质性质

(观察)展示一杯纯净的水。引导学生按照氧气的物理性质顺序认识论述水的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47页水的物理性质。

(小结)(1)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凝固点:0℃,沸点:100℃;

(3)1标准大气压下,4℃时密度最大为1g/mL。

(4)冰的密度比水小。

2.水的组成

(实验)课本[实验3-1] (观察)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讨论)正、负两极管内分别为什么气体?如何检验? (实验)课本[实验3-2] (观察)用点燃的木条分别进行检验,可以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 得更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

(小结)由此可见,阳极(正极)产生氧气,阴极(负极)产生氢气。

(提问)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讲解,分析过程可用投影 。

(小结) (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了氢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和氧气两 种单质,证明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了分解反应,水 氢氧+氧气。

(3)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可进一步扒导水的化学式是H2O。 根据实验事实。

生成气体的体积比VH2:VO2=2:1 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所以,气体的质量比:H2:O2=(2×0.0899):(1×1.429)=1:8 所以,水中H元素:O元素=H:O=1:8 氢的原子量为1,氧的原子量为16, 所以,H2O中原子个数比为H:O=

根据实验测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结论)(1)一个水分子只能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化学式为H2O

四、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小黑板展示) (1)通电分解水可 得到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证明( )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通电时,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通电可使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

E.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2)计算水中H、O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示:①B、C ②H%=11.1% O%=88.9%)

五、典例分析

例1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果所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又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8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及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通电计算确定水的化学式。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实验数据判断物质组成的计算题,一般情况下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步骤是: (1)确定该物质组成的无种类,例如该题中根据实验事实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根据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及该物质的相对分发子质量确定它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细解题步骤见新课讲授中的最后小结中第(3)点。) 例2下图是简易的电解水的装置: (1)在图括号内标出电的正、负极; (2)与正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是________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气,两 种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分子个数比_______。

(分析)由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得知: (1)负极产生的气体为H2,正极产生 的气体为O2

(2)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2:1.所以分子个数比也是2:1,因此根据氧气、氢气的密度计算出它们的质量比为:mH2:mO2=2×0.0899g/L:1×1.429g/L=1:8

六、归纳小结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水的组成,水分子的构成。会用符号表达式表示电解的水的反应。

3.通过电解水生成了氢气的和氧气的事实进一步认识化学 反应实质,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

1、2。 2.课时作业设计:第一大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见课文第47页

二、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1.有气体生成; 2.负极产生 的气体能燃烧 ,产生 淡蓝色火焰 --H2

正极产生 的气体能使 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O2

3.氢气与氧气的全积比为2:1 4.结论:(根据实验事实)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水 氢气+氧气;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了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 (4)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H2O H2↑+O2

第13篇: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第3课 《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

三、教学准备:

花岗岩、云母、长石、石英、小刀、放大镜、阅读资料。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那么这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师:请大家拿出花岗岩,仔细观察花岗岩,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

(1)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师巡回指导。(准备:放大镜) (2)汇报交流:小组互评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

(3)课件展示图片:云母、长石、石英标本。教师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4)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交流、汇报:云母有闪亮的薄片;长石有肉红色颗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颗粒。 (5)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再次鉴定花岗岩的成分。

比较:花岗岩中的什么物质与这三种矿物中的哪一种矿物最为接近?

(6)学生再次观察并进行汇报。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

(7)小结: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2、常见的矿物 (1)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2)图片展示:煤、硫磺、石膏、赤铁矿、方解石等矿物。 (3)师解说: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盐,点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

(3)你对矿物知道什么?请大家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了解人们是怎样描述矿物特征的。 (4)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

(5)交流汇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述矿物?(学生:名称、性状、用途) (6)教师提供矿物,学生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后,试着模仿描述。 (7)学生制作矿物鉴定分析卡。

(8)汇报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正。

三、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什么?

2、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并能够确定一些矿物的特征。

四、课外延伸

制作自己带来的岩石矿物鉴定分析卡。

四、板书设计

岩石的组成

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

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第14篇:5的组成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能用印章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雪花片、小印章、作业单、印泥

活动分析:

重点是能理解5的组成与分解

难点是能熟练操作作业单

活动过程:

1、集中幼儿注意力

“今天,小朋友们的爸爸妈妈来看小朋友上课,你们高兴吗?”

2、“可是今天我有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教师出示5个水果,“我准备了几个水果,一个盘子里放不开,想请小朋友把它们分到两个盘子里,谁想来试一下?”“我要把它们记下来,不然过会我就忘了“教师示范记录。

3、“现在小朋友们看看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什么?”出示雪花片,引导幼儿操作并记录

4、教师进行小结,用分合式表示,和孩子一起读出分合式,并讲解分合号、总数与部分数

5、拍手游戏:“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3和几?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3和2。”以此游戏使幼儿熟练掌握5的组成与分解。

6、幼儿操作作业单、巩固5的组成。教师最后和幼儿一起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巩固5的组成与分解

第15篇:电脑的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电脑的硬件组成——主机探秘》教学设计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 廖莹莹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南方出版传媒新世纪出版社的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的第四课第一节,教学对象为中学七年级学生。本课针对我校中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硬件进行了分层式教学,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了解了主机的内部构造,能够说出主机内各个硬件的名称与功能。

【学生分析及设计思想】

电脑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可以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主机是电脑硬件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本课内容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任务驱动、分层教学、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促进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主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功能,并能对各种硬件进行识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主题任务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

【教学的重点】

认识、熟悉电脑主机的主要部件与作用 【教学的难点】

认识、熟悉电脑主机的主要部件与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装电脑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用途,是用来娱乐游戏还是学习办公的,根据需要与实际情况去选购相应的配件来组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四个同学为一组,自主学习组装电脑,并把组装电脑的配件名称写下来。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写的配件名称。

2、展示课件的图片:这些都是在电脑主机箱里的配件,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3、出示课题。

三、新课讲授:主机探秘

1、教师展示题卡,上面有主机内部各个硬件的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四个同学为一组,根据课前自学预习的情况,阅读课文P27-29页,写出这些硬件的名字,看哪个组最快完成。

2、CPU、主板、内存储设备、显示卡、声卡、网卡等都是电脑主机里的内部硬件。教师展示PPT,以人的身体作比喻,分层教学,给学生讲解。

四、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1、教师展示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快速的回答出图片的名称及作用。

2、每组回答正确的打分,分数最多的小组获得三颗星及小礼品奖励。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第16篇: 《神经系统的组成》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不断思考,从而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同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展示实物和标本,以求有更多直观认识。在其中适时地介绍给学生一些研究方法,便于有特长的同学在课外能够自学以至自行进行研究,扩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交叉的思想:从语文学习中的词语入手,通过分析词义,了解到语言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解除学生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认为思考的器官是心脏。

2.俗话说:久病半个医。人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决心去分析它、解决它。介于人们对健康问题持久不衰的兴趣,本课从病例开头,可激发学生继续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将教材中资料分析的中的病例依次拿出,请同学进行大胆猜测和联想,找出各个例子中导致病症的各种可能性。

3.借用提线木偶帮助学生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观察动物的神经标本和神经细胞的切片则能使学生对神经系统有切实的感性认识,才能真正理解这部分知识。

4.着重介绍给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案例记录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积累的科学习惯,从而使其更善于自学。

课题 第六章 第二节 神经系统(nervus te)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功能上的关系;

2.能够理解神经细胞如何起到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2.培养学生勤于分析、思考问题和大胆假设的习惯。

情感目标

1.感受并领会到科学研究的历史性、无限性;

2.养成收集资料和随时进行科学记录的爱好。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完成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假设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预测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解决重难点的途径

1.课堂上不断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利用相应的教具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多用实物和标本增加感性认识。

教具 提线木偶;动物的神经剥离标本;投影片;神经细胞永久切片;显微镜。

板书设计第二节 神经系统(nervus te)的组成

导入 在学习语文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词“心想事成”“言为心声”“心潮澎湃”等等。请同学解释一下这些词的意思。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些词的不当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今天我们知道了,思考是由脑这个器官来进行的,而不是心脏。在脑的指挥下,在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下,我们得以顺利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解剖开人体之后,我们是否能看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就有大胆的科学家开始偷偷地解剖尸体,进行探索,到今天,经过上百年的实验和积累,我们对于神经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享前人的研究成果。(板书标题)

进行资料分析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始,而疑问产生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一眼就看出原因的问题,便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去探究它。这里有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看起来是有些奇怪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学生活动]

读教材第97页《资料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对问题作出假设。

(每个小组分析一个病例,给出假设性的解释)

讨论完毕后,请同学对以上发言作出小结。

小结:1.神经系统控制身体的各个部分;2.神经系统中任何部分的损伤都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3.如果神经系统受伤,即使器官完好无损,也会不能工作,等等。

讲解神经系统组成情况

[出示《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投影片(同教材98页图)]

[学生活动]

仔细观察神经系统的分布有何特点?

中间的脑(brain)和脊髓(spinal crd)的部分为中枢神经系统;

由它们向四周发出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称为周围神经系统;

[演示提线木偶,模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教材98页图中的文字,了解大脑、小脑、脊髓和神经的功能,用这些知识再次分析97页的资料。

如果我们对生物体进行解剖的话,能看见神经系统吗?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展示动物神经剥离标本,观察白色的神经和灰白相间的脑和脊髓。]

探讨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大脑发出的指令,甚至可以很快地到达脚尖,可见神经系统的传递能力是很强的。我们就不免会想到:是什么样的组成成分使它具有这样的功能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想怎样来进行研究呢?

[学生活动]

用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永久切片。

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形态

[出示神经细胞的模式图]

[学生活动]

请仔细观察神经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是否和它的功能相适应?

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组成。

突起又分轴突和树突两部分。轴突外表有一层髓鞘包围,组成神经纤维。

请同学

[学生活动]

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和神经原的特点,推测并想象一下神经细胞如何进行工作?

知识小结

[学生活动]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本节课的“知识脑图”。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画。然后全班一起补充黑板上的脑图至较为完整。

教学生如何收集资料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肯定还有好多疑问。但是学习是无限的,探索也是无限的。许多科学家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做有心人,善于收集资料,勤于记录。他们一般都会在身边准备一个小本子,将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记录下来。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厚厚的一本又一本的宝贵资料。我们同学是不是也可以向他们学习呢?要知道,一个生物爱好者是应该随身带着记录本和笔,随时记下身边自己感兴趣趣的现象。

[学生活动]

如果你要做这个工作,你将如何设计自己的记录本呢?(讨论)

训练每位同学准备一个记录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或资料收集。每隔2个礼拜与老师交流一次。

课堂主要提问1.在学习语文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词“心想事成”“言为心声”“心潮澎湃”等等。请同学解释一下这些词的意思。

2.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些词的不当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3.仔细观察神经系统的分布有何特点?

4.是什么样的组成成分使它具有这样的功能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想怎样来进行研究呢?

5.请仔细观察神经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是否和它的功能相适应?

6.推测并想象一下神经细胞如何进行工作?

课后记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有关生理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在身体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完此课之后,应该至少有如下收获:第一层次:对着别人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能指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第二层次:知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的差别;能够想象由神经细胞如何组成神经系统,如何作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在其中行使作用;第三层次:会用以上的知识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本节内容教材上提供了许多实用和生动的资料,比如说97页上的资料分析中的病例、98页上的图片等等,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资料,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7篇:二、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设计

二、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延生。

2、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组成。

3、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软件。

4、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计算机的应用。2学情分析

1.学生对电脑已经有基本的认识,但未形成系统的概念,对电脑的组成没有系统的认识。

2.学生对电脑非常感兴趣,大多数偏向于娱乐方面的使用,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未能认识到使用电脑辅助学习。3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延生和计算机的组成。2.电脑的组成系统掌握、认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学生讨论

让学生互相讨论,了解电脑的发展,电脑组成,电脑的应用。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边看书边思考: ①计算机是由哪两部分组成? ②计算机硬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③计算机软件有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说明并注意纠正。

学生答后,追问: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教师说明:硬件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部件,像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软件是用来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命令语言,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离开了软件,计算机就不能正常工作。若计算机只有硬件,就好比人有身体,却没有知识和思想,还不能为人们做事,要让它“活”起来,还要让它掌握“知识”、形成“思想”——这就是软件。 活动3【讲授】系统讲授计算机的发展及其组成

1、计算机的发展:人们于1946年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并命名这“埃尼阿克”。它占地超过170平方米,重30吨,真是个庞然大物!不过用它来算数挺快的。它算数的速度与以前算数的机器相比要快上1000倍。

我们现在使用的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就小多了,而且运算的速度更快了。它不但能用来算数,而且还能用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2、计算机的应用:学习、办公、科研、生产、娱乐、翻译、人工智能等等

3、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器和音箱等部件所组成。

第18篇: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设计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3.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3页。

教具、学具准备

给每位学生准备数量为100的物品。

教学设计

悬念引入:今天,小精灵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你们欢迎吗?(欢迎),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礼物,想知道吗?

请看第一份礼物:出示课件。

师:是什么呀?(小羊)喜欢吗?

小精灵可要你们来估一估,这儿有多少只小羊呀? 学生猜

师: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必须要数,应该怎样来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数。我相信学完后,大家都会知道的。

师:

数数活动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脱离实物数数 师:我们认识过0到20这些数。谁能从0数到20?

生1:0、

1、

2、3……20(拍着手。) 教师:谁能接着往后数?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2:

21、

22、23……30 生:30 师:谁能接着数。

生3:

31、

32、33……50 生5:

51、

52、53……70 教师示意一起数。(师生一起拍手接数:7

1、7

2、73……100、10

1、102……110,从七十多到一百,学生数的特别带劲儿,但数到100后学生开始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师:大家数得可真好。那我考考你们,29后面是多少?80前面是多少?69后面是多少?

(二)具体数数:联系课堂实际,

师:老师发现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

那么你猜猜今天有多少位老师来听课啊? 生1:30位。 生2:28位。

(如果有学生数,可说:可不要数,自己随意猜猜吧) 生3:32位。

教师:还有和他们猜的不一样的吗? 生4:31位。 ……

教师:到底有多少位老师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开始数,有的边看边数,有的用手边点边数,还有的站起来数,非常投入。)

教师: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 (如果学生说得不一样的话) 教师: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

(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数的结果是32位同学。)

教师:今天有( )位老师来上课,( )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地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能准确地数出物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一定能数对!

[教师在与学生自然和谐的交谈中了解到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掌握学生口头唱数的情况,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感知到口头数数容易,但要准确的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不太容易,指导学生数数时要注意手口一致。]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人都准备了一包小棒,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真听话,来,把这包小棒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生拿出一包小棒放桌子上。) 师:看一看,,这有多少根?猜猜吧。 生: 根。(抽3——4人来猜)

师:看来大家猜的都不一样。那到底有多少根,是不是猜对了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生:数。

师:好,我们就来数一数,不过,现在可要按我的要求来数,请听清楚啦:先快速数出10根。放在桌子上。

(学生从袋子里又数出了10个,放在桌上。)

师:10个呀,就这么多,有10根,我们就应该把这些小棒怎样? 生:捆起来。

师:对呀,我们就把他们捆在一起吧!这里就有1个十,是( ) (生捆小棒)

师:不错,来,再数出10根。又将他们捆起来。 (生再数出10根,捆起来) 师:现在是多少了? 生:20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 生:两个十。

师:我们数完了吗? 生:没有。

师:看到底有多少呢?请你仔细按我们刚才的方法(停一下)把剩下的小棒数一数,捆一捆,比比谁数得最快,捆得最好。开始吧,最先完成任务的就把手举起来。

(学生数,捆,老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数了多少? 生:我数了( )根。 师:你怎么数的呢?

生:我捆了7捆,就是70根,还有6根,我就从70往后数6根,就是76根。 师:这种方法不错,你听明白了吗?她说7捆就是几个十?是多少根? 生:7个十,是70根。(板书: 略)

师:还有6根,就是6个一,合起来就是多少? 生:合起来就是76。

师:不错,你能不能再说一次。 生再说。

师:来,我们也像她一样从70数到76。 师:有数得不一样的吗?

生2答的时候老师得先让学生接着数,再引导学生说数的组成。 (共抽3个同学说一说)

师:来,看来你们的小棒数都不一样,那大家就按照刚才几位同学的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自己有多少根小棒,是怎么数的。

师:刚才老师转了一圈,发现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还发现平时不太认真的同学数得好的可以在此点名表扬)那老师再给一个机会,谁愿意把刚才跟同桌说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

师:在没有数之前,老师让你们进行了猜,有猜对的吗?( )同学猜得比较接近。那我们现在能快速说出小精灵的礼品盒里藏有多少只小羊?教师:到底有多少只呢?你来数数吧!

(学生开始还认真地一只一只地数,不久,就有学生的脸上表示出了疑惑,有的学生举手。)

教师:谁能想个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只羊? 生:把羊分成一群一群的。 教师:怎么分啊? 生10:10只分成一群。

(课件出示第二幅画面:每10只羊圈在一个栅栏里。)

(学生开始数:

1、

2、3……

10、……,很快就有学生举手,纷纷抢着说“老师,我知道了,是100只”,“一共有100只羊”……)

教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11:每个圈里是10只羊,我数了数就是100只。 教师:每个栅栏圈里都是10只羊,请大家一起10只10只地数。 (教师点羊群,学生数“

10、20……100”) 教师:刚才我们10个10个地数,数了几个10? 生12:10个十。 教师:10个十多少? 生13:10个十是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教师:100里面有几个十? 生14:100里面有10个十。

(教师板书:100里面有10个十。)

(学生汇报,师要引出学生说出10个十只是100只)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活动过程中感受和理解100以内各数的意义;体现了数是数出来的;向学生渗透了估数的方法,以10个一堆、20个一堆为参照标准,估计一袋物品的个数,以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使学生体会到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应该边点边数,手口一致。] 师:大家刚才学得真不错,小精灵又要跟你们送礼物来了,看。

师:是一首歌,他想让你们休息一会儿,我们跟着动起来,唱起来吧。 探索活动

师:你们跳得太棒了,可你们注意到了吗,小动物身上有一些数。最先出来的数是 35,你能快速摆出来吗?

教师:大家都数出了35个奖品。那是不是35个呢,同学们看不出来,想想怎样摆能让大家很容易看出是35呢?

生摆。

师:很多同学都摆好了,可还有同学在数呢,都停下来,我们来听听摆得最快的同学有什么高招。

生:我先摆3捆,再摆5根。 师:是呀,3捆就是3个( ),5根是5个(),合起来是( )。好不好?还可以怎么摆?

引导学生说出先摆5个一,再摆3 个十。

师:不错,我们在摆数的时候就要想到数的组成。来,还有一个42,我们先来从35数到42,你会数吗?

生:会。 师:35起。 (生数)

师:注意我们按某某同学的方法开始摆吧。 生动手摆。

师:都摆好吗?看看你的4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生: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

师:现在我们不摆小棒,有谁知道6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生:学生回答。

师:你真棒,6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生8:63里面有6个十和3个一。 师:你会从42数到63吗? 生:数。

看来大家不仅跳得好,还学得好,小精灵又有礼物啦,请看。

巩固练习:

1、估一估,数一数。

2、想一想,填一填。

3、猜一猜。

第19篇: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提供生态系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演及形象思维能力。

3.让学生认同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只有保护生物圈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特点。

难点

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传递的特点,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进入生态系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课上组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体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情谈起,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情操。

本届课采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即按照“情境导入—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巩固小结—任务探究—达标检测”程序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几种生物头饰,包括树、兔、狐狸、老虎、细菌、真菌(蘑菇),六位同学各自扮演一个角色;收集生态系统相关资料,小组分工合作做好汇报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目标展示

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3.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三、自主学习

任务──什么是生态系统

师:(播放幻灯片 ) 请同学们看图片,小组讨论:为什么加罩网后草籽生长不好,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生长良好呢? 生:小组【想一想,议一议】

(小组答) 因为食虫鸟以食草昆虫为食,食草昆虫已草籽为食。加罩网后,隔离了食虫鸟和食草昆虫。食草昆虫大量繁殖,啄食草籽,致使草原生长不好。 结论: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

,这个整体就是 生态系统

师:

那么,你认为哪些区域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1:我家的一块农田。 生2:我家里承包的一片树林。 生3:三峡大坝水库。

师:那么,这些生态系统包括哪几部分呢?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角色分别起着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分析课本“资料分析”。

生: 分析课本第25页中“资料分析”, 讨论回答相关的3个问题。

1、啄木鸟以昆虫幼虫为食,昆虫幼虫以树为食。

2、树桩腐烂是因为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腐烂的树桩最终会被细菌真菌分解掉。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生产者,动物扮演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扮演分解者。师: 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本部分内容。

生: 【读一读,填一填】,完成下列目标任务。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生物 与环境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生态系统 。比如 一片森林 , 一块农田 , 一个湖泊

, 一条河流 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 生产者 ,动物属于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属于 分解者 。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

3.生态系统除了生物部分还有 非生物部分,如 阳光、土壤 和 水

等。 生: 小组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 任务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 (问题引入)你听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谚语吗?怎么解释这些谚语呢?

生: 说明生物之间存在吃鱼被吃关系。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相互制约着。 生:【读一读,填一填】,完成下列目标任务。

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 食物链 ,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草、兔、狐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 师:(播放幻灯片)那么,请同学们观察“观察与思考”图片。试一试,你能链接几条食物链呢?你依据什么连接的?

生:我们小组连接了9条。我们依据的是它们吃与被吃的关系。比如„„ 师: 说得很好。如果把人也添加到这个图中,你认为人该放在食物链的哪一端呢?

生:人应该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也就是最后一级。

师: 如果人们在农作物上喷洒农药,农药最终到哪种食物体内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1:农作物最终到人体内积累最多。 生2:我觉得应当少打农药。 生3:„

共同归纳结论: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 流动的。 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到人类 。 任务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师:(创设情境) 在上述生态系统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想一想 议一议】青蛙数量大量增多,猫头鹰数量大量减少。 师:那么,青蛙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猫头鹰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 生: (小组讨论交流) 因为青蛙受到蛇和食草昆虫的限制,不会无限制增加。猫头鹰受到蛇、鼠、兔等限制,也不会无限制增加。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

师:是不是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就可以任意捕杀生物呢?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1: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 相对稳定的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 限度 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 破坏 。 生2: 我想到了保护生态平衡问题。为了生态平衡,我们不能随意捕杀某种动植物。

四、巩固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学习,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知道那些呢?你能把本节知识进行一个梳理吗?

生1: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2: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3: 生态系统由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生4: 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捕杀青蛙和蛇等野生动物。

生5: 我把本节课知识归纳成下列网络。

五、任务探究

师: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交换阅读收集的环保资料,根据你们收集的信息,讨论下列问题。

1.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联系实际,说说怎样从自身做起,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3.有些人爱吃青蛙,为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 思考、讨论、交流。

六、达标检测

第20篇:“水的组成”探究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探究教学设计

摘要:探究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获取、科学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融为一体,教育内涵丰富,学习情景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水的组成;探究;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n.1008-0546.2015.11.021

教学目标

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及氧化物的含义。

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1.活动一:水的组成揭秘

[引入]世界上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回答]元素。

[讲述]是的,世界万物,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就是元素,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水的组成,其实就是要探究水是由哪些元素所组成的。

[过渡]历史上水的组成的揭秘可谓一波三折,18世纪末有三位伟大的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许及拉瓦锡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

[讲述]介绍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发现水的组成的史实。

[评价]但是他们当时受错误观点的束缚,始终认为水是一种元素,没有做出正确解释。

[过渡]那到底水是不是一种元素呢?我们如何模仿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的实验过程来探究水的组成呢?

在设计实验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前面学过的很多化学反应,有一个共同规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这将会对我们设计实验有所启发。

[学生讨论汇报]可以设计出一个生成水的化合反应。

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简洁介绍了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活动二:从水的生成实验研究水的组成

[过渡]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是我们认识水的组成的开始,让我们先来学习下氢气的相关性质。请大家来谈谈你所了解的氢气的一些性质。

[学生畅所欲言]

[评价]看来大家对氢气的了解还真不少。

展示一瓶课前用排水法收集的一瓶氢气,瓶口向下放置。请学生观察归纳氢气的相关物理性质。

[过渡]大家刚才的回答中提到了氢气的可燃性,这属于它的化学性质。那么这瓶氢气能直接点燃吗?

[讲述]实验测定,空气里如混有氢气的体积达总体积的4%~74.2%,点火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爆炸极限。所以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只有较纯净的氢气才能直接点燃。

[实验演示]验纯操作。

操作: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氢气,试管口向下,拇指堵住管口,移近火焰。

现象:尖锐的爆鸣声――氢气不纯,需要重新收集,重新检验。若声音很小――氢气较纯。

[实验4-5]点燃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有白雾生成。

[讨论]1.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上述实验中是否有水滴生成?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分析]氢气 + 氧气水 (化合反应)

(H2) ( O2 ) (?)

可见: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过渡]可惜18世纪末的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两位科学家虽然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发现了水的真面目,但由于当时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作指导,即使真相就摆在眼前,也与它失之交臂,但是紧接着拉瓦锡却抓住了这个机会。

[讲述]介绍拉瓦锡发现水的组成的实验过程。

[评价]正是因为拉瓦锡坚持正确观点,并多方面思考验证,使得水的组成正式确定。这被认为是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过渡]我们今天在实验室中也可以模仿拉瓦锡的实验,设计一个水分解的反应研究水的组成。

3.活动三:从水的分解实验研究水的组成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通过一个趣味实验来亲身体验下水的分解。

[趣味实验]

实验:在培养皿中倒入一半容积的水(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溶液以增强导电性),将两根回形针分别连接在电池组的正极(红色导线)和负极(蓝色导线)上,然后将两根回形针同时插入水中,仔细观察两根回形针周围的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回形针周围都产生了气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根周围气泡更多。

[提问]产生的气体如何收集呢?

[学生回答]排水集气法。

[提问]如何检验产物呢?

[过渡]为了收集、检验水分解产生的气体,我们采用这套霍夫曼电解器(简单介绍书P80页霍夫曼电解器的构造)。打开电源观察现象。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在两个玻璃管的尖嘴口检验生成的产物,观察现象,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讨论]

(1)上述实验中水是否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几种新物质?

(2)分析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说明其中的哪些现象和事实能够说明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过渡]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水可以表示为H2O,回忆前面学过的原子论分子学说,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过渡]如何从微观上来分析水分解的反应呢?

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则是模拟史实的探究过程,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一正一反两个环节展开,水的生成部分先介绍了氢气的相关性质,从而揭开了模拟探究水组成的序幕,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师介绍霍夫曼电解器探究水的分解实验前,创新设计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趣味实验:利用回形针做电极,利用干电池组作为电源,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电解实验,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学生认识水的组成已经是水到渠成。

4.活动四:反应的微观过程

[PPT模拟动画]展示水的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微观解释]

[趣味体验]请同学将一枚一元硬币作为一个氧原子,两枚壹角硬币作为两个氢原子。每组在课桌上演示水的生成反应的微观过程。

从宏观进入微观,教师利用动画模拟了水分解的微观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给定的一元和五角的硬币,自己动手在课桌上反过来模拟水生成的微观过程,这样设计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也为本节课最后环节物质分类的教学做好微观上的铺垫。

5.活动五:物质分类

[过渡]讨论:H

2、O

2、H2O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讲述]它们都属于纯净物,只有纯净物才有固定的组成,才能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提问]H

2、O2和H2O虽然都属于纯净物,但是它们在组成元素的种类上有什么不同?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81页第三自然段,自学“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讲述]水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它属于化合物。氢气和氧气是由同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纯净物中哪些物质是单质?哪些物质是化合物?请大家把它们的化学符号写在下发的修正贴上。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投影展示]学生自主书写的情况。

[提问] 如果我们对这些化合物从组成元素的种类上再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呢?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在投影上通过张贴修正贴进行分类,相同类别贴在一起。

[投影展示,学生汇报]同桌讨论完成化合物分类活动。

[讲述]氧化物概念。

[提问] 我们今天学过H2O应该属于纯净物中的哪种类别呢?请同学们给它找到自己的“家”。

[学生回答] 水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中的氧化物。

[归纳小结]最后请同学们将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四个概念间相关的并列、包含关系用圆圈图示表示出来。

物质分类环节的教学从前面接触过的多种纯净物的化学符号入手,要求学生自己回忆、归纳、书写,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在组成元素种类上的差异,并自主进行分类,从而自然引出了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最后为了巩固概念加深理解,设计活动:请学生将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四个概念间的关系用圆圈图示表示出来。

本节课的探究教学集知识、情境、化学史、动手实验为一体,教学环节流畅,教学效果好,让学生沿着知识的发展轨迹自主前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晶,李俊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0-123

[2] 钱勤.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现状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5,(5):62-64

[3] 朱鹏飞.适合学生探究的微型电解实验设计再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5,( 6):94-95

[4] 刘春风.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创新的途径及意义[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7):24-26

教学设计组成
《教学设计组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