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小学数学课后说课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5 15:06:51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向同行、专家或领导有准备地就某一节课来分析教祠·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阐述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方法,讲解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形式。,占既可以是课前对教学方案的阐述和讲解,也可以是课后对教学设计的介绍与分析。原则上每次说课范围为一课时教材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三部分。在整个说课过程中,把握教学大纲是准绳,吃透教材是基础,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过程是关键。那么小学数学又如何说课?现根据本人多次参加说课比赛得体会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说教材——教者阐述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把握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教者只有深刻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才能制定出比较好的教案,为改进教学提供前提条件。

说教材要求做到如下几点:

1、向听众介绍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提出具体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征及重点、难点。

4、分析学生的状况并据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与约织。

二、说教学程序说出数学课堂教学中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安排。

教学程序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认知规律,是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标准之一。说课中的程序,并不是像教案中那样只详细说明教学的具体过程,而是说出对教案中几个主要过程安排的理论依据和组织者对它的理解,从而使备课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说程序是教师对通常备课过程的科学化和理论化的升华,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

说教学程序的基本要求是:

1、运用“高浓缩”的语言,不必“照案宣科”,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2、说出本节课的课堂结构和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方法、新授讲授、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等)。

3、说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及课堂练习和练习意图0

4、预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三、说教法、学法——教者叙述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方法 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由于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等不同特征,所以学会根据学科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教学设施和条件以及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多种适当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是为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说教法和学法应说明如下几点:

1、说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设计的符合新课改新理念要求的教学方法。

2、说出本课所采用的电教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子计算机等)。

3、说出怎样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如预习、听讲、复习等方法)记忆方法及解题技巧等。

4、说出怎样指导学生运用学具(如工具书、教材、实验用具等的方法)。

5、说出怎样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读书、观察、提问、自学等习惯)。

总之,一般数学说课材料都可以从上述三方面去准备,但也不要面面俱到,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说得要详略分明,说课的重点应多加篇幅,多说几句。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 2007-3-16 12:59:00 | By: 陋室人 ]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向同行、专家或领导有准备地就某一节课来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阐述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方法,讲解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形式。它既可以是课前对教学方案的阐述和讲解,也可以是课后对教学设计的介绍与分析。原则上每次说课范围为一课时教材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三部分。

要想说好一节课,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能用精炼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

3、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体系和编排特点,知道每一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即吃透教材)

4、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并用以指导教学过程。

在整个说课过程中,具有精炼的语言表达水平是前提,把握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是准绳,吃透教材是基础,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过程是关键。那么小学数学到底应如何说课?现根据本人所学习了解到 的相关知识和学习的体会以及平时撰写说课稿的一些感悟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说教材——教者阐述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把握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教者只有深刻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才能制定出比较好的教案,为改进教学提供前提条件。

说教材要求做到如下几点:

1、向听众介绍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 是说课的开篇语,首先教者要向听众详细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说清课时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这一册书乃至整个小学阶段学习中所处的地位,作用、意义等(即说清这一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是在学会或掌握什么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节内容对以后学习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什么意义)

以《角的认识》这一节课为例,首先教者就要介绍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角的认识,接着就要介绍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等。(结合说课材料)

2、提出具体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说课中,各位教师常用到诸如“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到抽象、概念、逻辑思维、思维品质、判断与推理、演绎与归纳”等心理学、教育学和逻辑学知识,但在运用中,部分教师张冠李戴,没有正确理解,错误运用。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教师首先要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术语的含义,以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一般会运用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术语:

(1)认知目标方面:分了解、理解和掌握三级。

了解(认识、知道):指对所学的术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知道其含义,并能复述和辨认。指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并能识别它。

理解:指对上述知识知道其由来,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懂得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些理性的认识,能表达其确切含义,知道它的用途。

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简单

的问题。能说明一些道理。

(2)技能目标方面:分学会、比较熟练和熟练三级。

学会:指能按所学的方式、方法正确地完成测量、绘图、制作和计算等数学活动。 比较熟练:指通过练习减少中间环节,能较快地完成上述教学活动。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比较迅速的程度。 熟练:指能灵活迅速地独立完成上述有关活动。

(3)思想情感目标方面:分感受、体验和初步具有三级。

感受:指对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兴趣、态度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的体会,并取认同的心理倾向。 体验:指对上述教育,在新情境下能主动作出相应的心理活动,并初步影响自己的行为实践。

初步具有:指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思想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4)培养数学能力方面。以往的培养观点认为,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有三方面:a计算能力b逻辑思维能力c空间观念。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能力,即 自主学习进行探究的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a、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和计算技能是有区别的,计算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的结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要求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正确计算。二是熟练阶段,要求掌握运算性质,使计算合理灵活。

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透彻理解算理,熟练掌握法则,形成计算技能。

①从具体到抽象,讲清算理,归纳方法、法则。②自觉运用法则,保证计算正确。③简化计算步骤,压缩思维过程。④完全不意识法则,达到计算“自动化”。⑤组织法则系统,形成认知结构。

二、加强口算与运算定律、性质的教学,提高计算效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②对运算定律、性质,一要理解,二要会用。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①认真审题。作到一审运算顺序二审习题特征三审数据特点。②重视估算。③坚持验算。 b、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这句话是数学教师在说课中一定会用到的语句。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都指出了这一点,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提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逻辑思维能力虽有许多成份组成,但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导致了它们极大的概括性,因此可以说抽象、概括能力是其他数学能力的基础,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核心,也就是说,它是数学能力的核心的核心。所以,在小学数学中,把抽象、概括能力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成份加以培

养。

加强“双基”,重视“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首要途径。A概括能力B抽象能力(具体––表象––––抽象––––具体)C推理能力(1根据新的结论让学生说出结论成立的根据;2从已有的结论出发,引导学生推出新结论)D联想能力(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类比联想、逆向联想)E转化能力(可逆转化、假设转化、新旧转化)。

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基本途径:

一、示范––––结合知识的教学,直观、浅显地给学生以“怎样正确思维”的信息。

二、点拨––––对于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的,可以扣住解决新课题的基本思路,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推导出来。

三、训练––––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c、空间观念的培养。

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所要培养的第三种主要能力。小学数学中的空间观念,主要是有关几何形体的形状、特征和性质在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新课标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其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途径,结合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进而培养空间想象力。

1、通过观察,建立清晰表象,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2、通过操作,建立清晰表象,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d、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所谓思维的独创性就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性精神,是在新颖地解决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学生能独立地、自觉地掌握数学概念,发现定理、规律的证明,发现教师课堂上讲过的例题的新颖解法等,这些都是思维的独创的具体表现。

3、分析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征及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把握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不可能设计出一节优质课,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说教学重、难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究竟该如何准确把握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呢?我觉得要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正确理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含义。我觉得教学重点是指所教内容的重点,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要让学生学会或掌握的内容,因此它取决于教材。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自己必须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意图,知道教学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道一节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的,从中找出这些内容的重中之重。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小学数学教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 一般都围绕一个重点展开,但有少部分课时中会出现两个或更多的教学重点,这就要求老师能认真钻研教材,从而准确进行把握。而教学难点是指解决教学重点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盲点或存在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因此教学难点的把握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点,还要结合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综合各方面因素,最终得出一节课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其次要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平时备课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当成一个概念,认为两者是一回事,这就是因为没有弄清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相近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教学重点确定的关键是教材,是指所教内容的重点,是针

对教学内容的客观存在,它不因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教学难点是根据多方面因素确定的,它虽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但它不是唯一的条件,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同一个授课内容,在一个班教学时难点是这样的,但到另一个班教学可能就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就是因为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学难点的确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4、分析学生的状况并据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与组织。

这里所说的,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谈的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所谓备学生也就是要求作为施教者的老师要能够了解所面对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并据此结合课本的内容来整理和组织教学,确定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教者叙述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方法

在说课中,说教法和学法是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可以解决了一堂课,因此经常要用到多种方法。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的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由于教育的对象有异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一,所以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本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谈话法(引导性谈话、启发性谈话)、练习法、复习法、部分探讨法、阅读法、实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等。第二类是综合教学法,如发现法(引导发现法)、掌握学习法、程序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三算结合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六因素单元教学法、“纲要信息”图表教学法等。

由于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等不同特征,所以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必须要学会根据学科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教学设施和条件以及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多种适当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是为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教学,教学,教学生学”,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这么两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数学老师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嘴巴,学生的知识不是讲出来的,是他自己学会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两句话深刻说明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数学基本学法的策略: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最终无非是“读、听、思、说、记、写”。但在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有的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有的不能认真听课,有的思考能力极差,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差,还有的机械记忆多,理解记忆少,书写格式混乱。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学法予以指导:

1、指导“读”,①读标题,要求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主要内容。②读例题,在预习时要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③读插图。④读算式,按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读,按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来读。⑤读结语。指导学生读书时,抓好三点,一是粗读,边读边圈、点、勾、画。二是精读。三是研读。即在每章节内容学完后,整理学过的知识,弄清体系,小结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

2、指导“听”。首先要培养兴趣,其次,是指导学生学会听。

3、引导“思”。一是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二是善于变式思考;三是比较归纳,将数学知识系统化;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

4、启发“说”。首先启发学生说思路,说思维过程。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有说自己想法的

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问题,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其次,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5、指导“记”。可以教给学生三种记忆法;①理解记忆法;②分类记忆法;③比较记忆法。

6、指导“写”。数学学习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二是要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三是熟练掌握数学书写格式;四是会作图。

主体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是当前小学各科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最热门话题,也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这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人,是知识的探索者。对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发展的结果,提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做到给学生一杯水,并不是教师有一桶水的问题和常流水的问题,要教育学生怎样用杯子去取水,而不是硬灌给学生一杯水。

主体参与的策略:

1、多向沟通。生与生,师与生,做到资源共享。

2、重视分层指导。教学的目标、要求、时间、练习的设计都要进行分层。

3、加强操作(内部语言悄悄展开)。

4、加强巩固练习。做到层次性、针对性。

5、及时评价,激励评价。

6、教学方法的研究转化到学法的研究。做到三导(导情、导启、导论)。

7、重视“扶”。要在四个环节中给予“扶”:在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转化为能力时;在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 说教法和学法应说明如下几点:

1、说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设计的符合新课改新理念要求的教学方法。

2、说出本课所采用的电教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子计算机等)。

3、说出怎样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如预习、听讲、复习等方法)记忆方法及解题技巧等。

4、说出怎样指导学生运用学具(如工具书、教材、实验用具等的方法)。

5、说出怎样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读书、观察、提问、自学等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说出数学课堂教学中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安排。 教学程序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认知规律,是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标准之一。说课中的程序,并不是像教案中那样只详细说明教学的具体过程,而是说出对教案中几个主要过程安排的理论依据和组织者对它的理解,从而使备课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说程序是教师对通常备课过程的科学化和理论化的升华,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 说教学程序的基本要求是:

1、运用“高浓缩”的语言,不必“照案宣科”,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2、说出本节课的课堂结构和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方法、新授讲授、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等)。

3、说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及课堂练习和练习意图。

4、预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要想较好地说出教学过程,教者首先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做到有理有据,有理可循。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遵循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直观性原则;

(五)循序渐进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七)因材施教原则;

结合数学教学实际,我觉得主要要遵循三条原则:

A重视直观,加强操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参观、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称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它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道桥。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

(1)运用直观,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概括,就可以形成数学概念。

(2)小学生形成的概念水平,与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寡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看、多操作,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积累感知材料。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小学生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感知比较敏捷,想象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概念,并且记忆比较牢固。所以从直观和操作开始的数学教学,是帮助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不要停留在直观的水平上。必须明白,直观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并使之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

在运用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教学都要从直观入手,在学生已有有关经验的情况下,可以不必通过直观,直接利用已有经验建立新的概念。只有对所学的概念、法则等缺乏感性知识的依据时,直观才是不可缺少的。直观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要克服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倾向。

B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但学生认识事物是不能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意图,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在练习设计上也要注意有一定的坡度。 C逐步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提问、谈话和练习等来实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的反馈信息是通过学生做练习得到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选择作业,并善于从学生错误的解答中作出准确的判断,找出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正确运用反馈原理,对教学有效地调整,正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再介绍几种新课导入、课堂提问和板书设计的方法,供大家选择和参考:

新课导入————有直接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应用导入法、演示导入法、学具导入法、温故导入法、计算导入法、类比导入法、归纳导入法、引探导入法、尝试导入法等。

课堂提问————启发性提问、归纳性提问、类比性提问、对比性提问、认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掌握性提问、应用性提问。

板书————表格式板书、提纲式板书、概括式板书、比较式板书、图解式板书、图示式板书、综合式板书。

注意:不论选择哪一种方法,在说课时都必须说明选用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及其作用。 总之,一般数学说课材料都可以从上述三方面去准备,但也不要面面俱到,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说得要详略分明,说课的重点应多加篇幅,多说几句,重点解决“为什么要教这些”和

“为什么这样教”这两个问题。

在小学数学说课中,各位教师常用到诸如“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到抽象、概念、逻辑思维、思维品质、判断与推理、演绎与归纳”等心理学、教育学和逻辑学知识,但在运用中,部分教师张冠李戴,没有正确理解,错误运用。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在此特作一个有关常用术语的简析讲座。

1.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周岁至十二周岁,在心理学称为学龄初期。这时期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1)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对事物的主要与次要特点分辨不清;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学习活动上;善于记忆具体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2)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抽象性。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2)严密的逻辑性。数学的概念、法则等叙述要精确严密,结论要经过严密的论证;(3)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形成了矛盾的对立。主要表现在A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B数学知识的严密性与小学生对事物理解的简单化C数学知识应用广泛性与小学生接触生活实际狭窄。解决这些矛盾一般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1)要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小学生的认识规律通常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所以要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感性材料的一种主要途径。(2)要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要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概念,可以用描述代定义,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不下严格的定义;但必须注意与严格定义不能矛盾。对于一些法则、运算性质等,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或利用已有知识加以说明,不进行论证,但要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要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3)要逐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数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小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还很少,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多,不可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许多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的概念;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兴趣与小学数学教学。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原因。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 兴趣可分直接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某一种事物或某一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这种事物或活动的意义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小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数学科目较之其它科目,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材料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很重要。怎样培养呢?(1)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利用多种手段,通过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

变换练习方式等。注意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直接的兴趣。当学生对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智力活动产生兴趣以后,新知识、新方法的获得往往伴随着成功的愉悦,使数学学习增强吸引力。(2)要促使学生的学习从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因为学好数学毕竟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难免碰到困难,单靠对学习外部活动的兴趣是不能形成持久的动力的。当学生具体了解到数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以至日常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时,数学课就成了一门有兴趣的学科。(3)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有趣的思考题;出版数学墙报;介绍数学家的故事;组织数学竞赛,举办数学晚会等。还要注意保持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的愉快的气氛,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对的学生听讲、发言、作业、考卷都要及时地、正确地评价,评价要把肯定成绩与指出不足相结合,以表扬鼓励为主。通过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激发求知欲。

3.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参观、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称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是通过实物或实践,外界事物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而在学生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直观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道桥。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1)运用直观,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概括,就可以形成数学概念。(2)小学生形成的概念水平,与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寡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看、多操作,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积累感知材料。(3)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小学生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感知比较敏捷,想象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概念,并且记忆比较牢固。所以从直观和操作开始的数学教学,是帮助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不要停留在直观的水平上。必须明白,直观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并使之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

在运用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教学都要从直观入手,在学生已有有关经验的情况下,可以不必通过直观,直接利用已有经验建立新的概念。只有对所学的概念、法则等缺乏感性知识的依据时,直观才是不可缺少的。直观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要克服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倾向。

4.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概念。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叫做概念的内涵。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好概念所指一切事物,称为概念的外延。提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方法称为定义。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人在头脑中必须运用概念,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对概念编排上有如下特点(由于儿童思维的特点和知识的局限):(1)概念的出现不可能完全按知识体系本身的要求。知识的体系的要求往往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按儿童的认识规律则适于从特殊到一般。(2)对概念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3)有些概念给予科学的定义,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而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

根据以上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概念的教学一般按如下步骤:A直观形象地引进概念,为学生提供适合概念的感性经验,并引导学生发现其本质属性,然后由教师给出表示这个概念的名词。这就是由感知到表象的阶段。B抓住本质属性,给出定义或描述概念。这是由表象到形成概念的阶段。C 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概念,在运用过程中加深认识。D把新旧概念联系起来,把新概念纳入某一概念系统中去,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只有在概念系统中去掌握概念,才能对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把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否则就很难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学生掌握概念系统的过程,就是领会精确而有系统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从感知到表象,从表象到掌握概念,从掌握概念到掌握概念系统,是儿童认识发展的一般过程,也是掌握概念的一般规律。

5.判断、推理。判断是关于对象和它属性有所肯定或者否定的思维形式。在研究数学中,经常要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因而要大量使用判断,并把一些正确的判断作为进一步研究问题的依据。小学数学中的定义、定律公式等,都是判断。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是概念相互联系是形式。任何任何判断都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是对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反映。判断是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思维过程要借助于判断去进行,思维的结果也是判断的形式表示出来。

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思维中形成判断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直接法,表现实践中感知的结果;二是由推理以后产生的。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未知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叫做推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推理。推理是间接地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是由已知到未知的思维过程。要使推理的结论真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前提真实,B推理形式正确。推理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三种基本形式。

6.分析、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统一的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上来说,分析是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在头脑中把整体中的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进行研究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指把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或者把事物的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组成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且是协同进行曲的。在应用题、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初步知识等教学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需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培养与发展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低年级要借助实物直观或表象进行分析综合;高年级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分析综合;中年级处于二者的过渡阶段。 7.比较。确定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叫做比较。在运用比较法时必须注意:比较应当有意义,即彼此有某些联系的对象才能进行比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有严密的逻辑性,概念与概念之间,判断与判断之间,乃至推理的思想方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都需要通过比较加深认识。因此,比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其作用在于:(1)在新知识教学中,常把新知识和与之有联系的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共同点,使学生能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知识的迁移,更快掌握新知识。(2)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提高识别能力。通过比较突出两个概念或公式的相异点,这是排除干扰(负迁移)的重要条件。(3)同异综合比较,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相异点的探索。客观存在同进个有前两种比较的特点,能提供较为全面的认识,有重要科学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经常使用。

在采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时,通过比较区分各种解法的优缺点,从中寻求优良的解法,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好方法。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

较能力的发展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成份。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掌握比较方法和进行比较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8.抽象、概括。抽象和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抽象是在思维中抽取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舍弃非本质属性。概括是在思维中把从某些具有若干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数学概念和一般原理都是通过抽象和概括形成的。首先,是在对事物的属性作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抽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但应注意:A要注意认识的阶段性,不要操之过急。B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紧紧与具体事物相联系,也就是必须从多个有代表性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一般原理,还要再举出典型事物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C通过抽象和概括形成某一概念或原理以后,要注意把这一概念或原理纳入原不的知识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抽象概括。 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对于学习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越高,在学习中的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越快。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9.归纳法。归纳法又称为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相对,是由特殊推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中每一事物都有某一属性,推出该类全体都有该属性的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中的一些有某属性推出该类全体都有该属性的归纳推理。

归纳法是对研究对象一一作出了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它所作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不完全归纳法所得到的结论所涉及的对象超出了前提所涉及的对象,因此,并没有为结论提供充足的理由,不能保证结论是正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多结论不可用严格推理,而只能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

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必须经过证明(通常用演绎法),但在小学数学中,一般是不讲证明方法的。因此,使用不完全归纳法,用来进行归纳用的例题要具有代表性,注意没有例外,以避免以偏概全,使得出的结论能够正确。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尽管有待证明,仍然是一个重要方法。第一,它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方法;第二,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几个特殊情况的讨论,预见某种规律性的存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培养学生使用不完全归纳法的一般的作法:A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B通过对实际例子分析,归纳出结论、原理或计算公式。C用归纳法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10.演绎法。演绎法又称演绎推理,同“归纳推理”相对,是由一般到特殊的一种推理。其前提是一般原理,结论是特殊事实,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是一种确实性推理。即从真前提,必然地得出真结论的推理。数学中的推理主要是演绎推理,常用三段论法,它的格式是:

若A2则A3––––大前提(第一个命题) 且若A1是A2––––小前提(第二个命题)

所以,若A1则A3–––––结论(从第

一、二个命题推出第三个命题)

小学数学中的结论,一般不出现严格的证明。因此,课本中很少出现严格的演绎法格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演绎和归纳往往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紧密地交叉在一起。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都是使用演绎法。数学是演绎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小学数学的概念系统,知识结构,逻辑联系,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演绎推理方法。

演绎法是一种有步骤、有条理、有根据的推理格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会算题,而且要求学生弄清算理,逐步学会讲明道理。这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演绎推理训练的好方法,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1.类比法。类比法又称类比推理。根据两个不同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间接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类比法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类比法可沟通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用类比法把两种不同的新旧知识进行类比,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概念系统。

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即从真前提, 或然地得出真结论的推理。也就是说,由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只是一种可能,它是否正确还需经过证明。但在小学数学中,一般不出现证明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类比法的应用,又要防止学生乱用类比造成错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对学生进行类比法的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不过,对类比法得到的结论,要提醒学生养成想想是否正确的习惯,学会用实例进行检验,以提高判断推理的能力。

12.迁移。迁移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先前内容的学习对于以后内容的学习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叫做迁移。这些影响有互相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已经学习的知识,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能促进新知识的学习、能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形成,称为正迁移;另一方面是已经学习的知识、已经掌握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干扰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形成,称为负迁移。正迁移有时简称迁移,负迁移也叫做干扰。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正迁移,努力排除干扰。这对于教学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因素。在教学新课时,通过发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充分利用这些共同因素,创设迁移情境,就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对于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比较隐蔽的,则通过铺路搭桥,显示共同因素,促使知识逐步迁移。 提高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概括水平是有层次的,概括水平高,就能从更高层次提示新旧知识共同本质属性,促进学习的迁移。

干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新旧知识存在着易于混淆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比区分出它们的不同点,排除混淆因素,防止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干扰。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运用迁移规律,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地整理,弄清彼此间的和区别,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促进正迁移的实现,排除负迁移的干扰。 13.反馈。反馈原是控制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在控制系统中,把信息输出去,又把这些信息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从而可以不断纠正偏向和失误,起到调整控制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反馈原理。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这个原理已经比较普遍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教师的“教”是输出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学生的“学”是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确定教学目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并通过课堂教学提出对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要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是输出信息的过程;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地接收从学生中返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并据以调整教学进度、教学过程,采取更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说,教学过程是双向动态的信息交流过程,经过不断进行的反馈和调整,使教学更好地达到预定的目的。

反馈信息的收集,要注意多向性。一是教师上课时,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而且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听课情绪、回答问题、板演和课堂练习中,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及来调整课堂教学。二是要从批改作业和检测中,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归纳,考虑补救方法。三是广泛接触学生,在课前课后从与学生交谈、座谈中,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对教学作合理的调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练习、作业、试卷给以恰当的评价,这个评价也是信息的反馈。学生通过信息的反馈,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改正。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找到学习班差距,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的反馈信息是通过学生做练习得到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选择作业,并善于从学生错误的解答中作出准确的判断,找出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正确运用反馈原理,对教学有效地调整,正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4.培养数学能力。一般认为,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有三方面:1计算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空间观念。 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和计算技能是有区别的,计算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的结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要求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正确计算。二是熟练阶段,要求掌握运算性质,使计算合理灵活。

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透彻理解算理,熟练掌握法则,形成计算技能。①从具体到抽象,讲清算理,归纳方法、法则。②自觉运用法则,保证计算正确。③简化计算步骤,压缩思维过程。④完全不意识法则,达到计算“自动化”。⑤组织法则系统,形成认知结构。

二、加强口算与运算定律、性质的教学,提高计算效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②对运算定律、性质,一要理解,二要会用。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①认真审题。作到一审运算顺序二审习题特征三审数据特点。②重视估算。③坚持验算。

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这句话是在数学教师在说课中一定会用到的语句。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指导纲要》中都指出了这一点,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以上的几个术语中,其实都是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提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推荐第3篇:说课标说教材 小学数学

学课标研教材解析《统计与可能性》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绿意”。一直是我不懈的追求。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研说:“

一、说课标(课程总目标、第二学段目标、第六单元目标);

二、说教材(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立体整合);

三、说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三方面进行: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从获得四基、增强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清楚的阐释。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 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对

1 于本单元领域的教学也做了具体的阐述。

教学本内容还应有针对性地关注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 第二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本单元内容标准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将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据统计的全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在充分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加以理解,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一)单元具体目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特点,并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记录表、统计表。

(3)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参见例1和例2]

(4)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参见例3]

(5)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3 2.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参见例4]

(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参见例5]

二、说教材(第二部分把握课标说教材) 编写特点

通过前四年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一方面重点教学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使学生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新的统计量——中位数。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与概率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科书在选材上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掷沙包、跳远、跳绳等活动,都是学生几乎天天参与的游戏,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2.由易至难,逐步深入。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教科书在编排上采取了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如例4和例5,列出的一组数据都是7个,即奇数个数据,按照大小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就为中位数,可直接在数据组中找出;然后把7个数据变为8个,最中间就有两个数据,引出当

4 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计算中位数的方法。

3.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体例

(1)激发兴趣的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做幻灯课本98页} (2)促进思考的例题: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发散学生思维。人物对话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课本105页】

(3)多层次的练习:做一做。

(4)练习(思考题):弹性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5)全面的整理与复习: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6)综合应用:深化理解、拓展应用

(7)阅读材料: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立体式整合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线,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数据分析过程;第二是数据分析方法;第三是数据的随机性;第四是随机现象及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四条主线很重要,我们常说教知识不仅仅要教给学生一颗一颗的珍珠,还需要把这些珍珠串成一条一条美丽的项链,显然主线就是串这个项链非常重要的方面。

5 我们可以看到课标每个学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提出了有关过程的要求,显然就成为了统计学习的最主要或者最首要的一个主线,《标准》在三个阶段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在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在第三学段中,提出“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从三个学段的要求不难看到,首先过程都是重要的,第二数据分析的过程可以包括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另外随着年龄的差别,在要求上会有所差别,本套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描述性的词语(如“一定” “可能”“不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是概率论中研究得最早,在社会生活中又广泛存在的一种随机现象。

三、说建议(第三部分洞悉学情说建议) 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纯概率数值的计算。

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

6 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

2.参与体验,经历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如掷硬币、玩转盘、摸卡片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等,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游戏道具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实效性,教师的创新可使实验、观察、讨论事半功倍(例如学生掷硬币的道具,可将硬币放置于两个开口相对的一次性透明塑料杯中,杯口粘牢固定。这样既便于操作也便于观察和记录,而且可以避免发生硬币四处滚落的现象)

3.加强学生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教学时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平均数,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数据组,以反映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如例

4、例5的数据组中,因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影响到平均数也偏大,导致平均数不能很好地代表该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中位数的优势正好能够避免一些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因而在这样的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就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因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最中间的位置,故其在

7 统计学分析中也常常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人们由中位数可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如某城市一个月的空气污染指数的中位数值是70(空气质量为良),则说明该城市这个月超过一半的时间空气质量都为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然后再利用中位数的这一特点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如调查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如果中位数显示睡眠不足,则表明全班至少有一半的同学睡眠不足,据此就可建议大家少看电视和按时作息等。 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潜能;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过程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探究过程,适时提醒学生不过分沉浸在游戏中,而要不断地独立思考和交流可能性的大小。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来总结规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这样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然后结合整体的学习过程从“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与技能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

8 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从学生的角度上,写上贴切的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评价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等。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让智慧的火花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1.活用教材,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安排丰富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2.巧用现实生活资源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注重发挥“生活”这一资源的教育功能。生活中购物发票、话费清单、车票、衣服标签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

9 信息化时代,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我们能够获得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数学课程资源。媒体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数据表格、打折信息、促销广告、与数学相关的文章与画面,等等。

数字是跳动的音符,数学是神奇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我们会伴着优美的旋律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听课后怎样评课

听课后怎样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组成的,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大少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推荐第5篇:《数学归纳法》说课

《数学归纳法》教学反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第三节

一、回顾教学设计的思路: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证明方法。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避免使其成为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使学生能了解新的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因此,我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我做好发动、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的兴趣参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引入之前,为让学生了解不完全归纳法的不可靠性,我设计了两个案例(

1、第二章第一节中的“费马猜想”说明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有时是错误的;

2、数列an,a11,an1anan1,通过n1,2,3,4归纳,从而猜想an1n,并通过计算推证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说明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为此,需要寻求一种能够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米诺骨牌”的动画演示,揭示“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所具备的两个条件,然后类比“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条件来判断第2个案例所得到的猜想是否正确,继而用数学语言板书出数学归纳法原理。

二、反思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第一点:通过引入时的两个案例说明不完全归纳法的不可靠性,得到一个问题情境,继而引导学生寻求一种能够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点:在演示多米诺骨牌动画之后,让学生总结出“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所具备的两个条件,怎样把“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所具备的两个条件与数学归纳法原理联系在一起?我设计了通过类比“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两个条件去判断案例2猜想是否正确。

1、“第一块骨牌必须倒下”就这个数列问题而言,应该为“n=1时,a1=1,猜想成立”。

2、“第k块骨牌倒下,使得第k+1骨牌倒下时,解决了传递性问题” 就这个数列问题而言,应该为“如果n=k时,猜想成立,我们能够证明n=k+1时,命题成立,解决了递推问题“。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设计使得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数学归纳法依据的两个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点:根据以往教学中的经验,学生即使理解了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其证明过程,但在实际解题时,证明过程仍是问题百出,因而在完成探究的过程中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并且在证明n=k+1时命题成立,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以及在两个步骤完成之后,要对命题成立进行总结,这一点也是学生在证明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地方。所以我安排的练习和探究的解题过程都是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这样我可以抓住学生书写中暴露的问题,及时加以点评和纠正。事实上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们自己的错误得到了他们自己的足够重视!

第四点:在课时小结中,对本节课重要内容进行回顾,主要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等式问题,在本节课还通过类比、递推的数学思想得到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很好地对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最后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归纳法还可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不等式及几何问题,也会遇到n0的取值不是1的情况,为下节课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点:存在教学语言不准确之处

“通过类比“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产生的条件,引出数学归纳法依据的两个条件时,不应该说成“总结数学归纳法原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点 例题的难度设置不得当

例题中,在证明n=k+1时,对于化简要求过高,占用了较多的时间。 第三点:对于探究处理的时间没有安排好 在学生完成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完成归纳、猜想之后,距下课大约还有6分钟时间,让学生再次板演证明猜想,占用了较多时间。若设计一个容易猜想的问题,时间安排可能就会合理些。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之处,我计划将在以后的数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教学大赛,对我来说是经历了一次很好的历练!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思考如何引入新课?如何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兴趣?如何使他们明白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如何融会贯通的道出知识的来龙去脉„„

我去做了,并且努力去做了。有自己得意之处,也有许多遗憾之处,更为重要的是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学生需要的,谢谢这次大赛给我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推荐第6篇:数学归纳法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数学归纳法,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六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数学归纳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其通项公式的推导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正确性有待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因此数学归纳法的学习是数列学习的深化与拓展。另外,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主要是以演绎推理的体系来编排,对定理与公式,与证明,很少研究其发现与证明,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归纳法的新课教学可以安排两个课时,本节为第一节课,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套用数学归纳法证结两个步骤,造成思维的惰性与僵化,确定分析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为教学重点,另外,考虑到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第二步实质----递推思想理解感到较困难,以正确理解递推思想作为教学难点。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分解为三个子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中了解与理解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而确定;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则主要是考虑到本节内容的独特性与抽象性以及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益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因素。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依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育理论与美国教育家加涅的九环节教学法,确定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启、思、演、练、结五字教学法,即以具体的教学史例引入课题,启发学生了解归纳法,通过提出 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电脑的动画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提高直观性与趣味性,为教学难点突破提供感性基础,教学中教师及时精选些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与强化知识,而结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授课中的及时小结与点拨,另一方面是学生听课中的自我小结和巩固。本节课用到的教学辅助工具主要是多米诺骨牌、视频展示台和计算机。

从学法指导方面来讲,侧重两个层面内容:一是对学生的三项具体要求、二教师的四条具体指导措施,即讲述数学史例,吸引学生注意,渗透德育教育;复习数列知识,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演示直观模型,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借助声像效果,营造愉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接下来,着重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为四个环节,即新课引入环节、讲授新课环节、反馈练习环节、小结与作业环节,教学流程图请看屏幕。下面具体介绍:

新课引入,首先讲述数学家费马与欧拉的教学史例,通过教师声情并貌的演讲,丰富课堂情趣增强有意注意,从而自然引入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的概念并以此作为数学归纳法教学的一个生长点,同时通过史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精神。接下来,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既然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未必正确,那么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也未必正确了。如何证明它的正确性,能否用完全归纳法证明,旧知识产生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其进一步探求的兴趣,从而使数学归纳法这一课题的引入水到渠成。

第二环节是讲授新课,首先让学生动手摆放准备好的多米诺骨牌,请个别同学上台演示,针对其演示中的成功与失败,教师问:多米诺骨牌游戏为什么能成功,它对骨牌的摆放与操作有什么要求?学生思考,教师辅以电脑动画演示说明。教师予以具体概括。多米诺骨牌游戏要取得成功概括起来讲需要信赖两个条件:(1)第一张牌被推倒(2)假如前一张牌倒下,则后一张牌也必定倒下。教师指出其中(2)用的就是递推思想。如此通过动手、动画、动脑形象展示的递推关系,为教学难点突破提供直观的参照物作情感上的铺垫。从而分解数学归纳法的理解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用这种方法能否证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证明?需要几个步骤?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予以板书,只要证明两个步骤:

(1) n=1时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成立;(2)假设n=k时公式 成立,则n=k+1也成立

教师指出,这种证明方法就是数学归纳法。如此设计的意图是从实际的问题中提练出一般性的数学规律,再用得到的规律解决具体的数学 问题。使学生思维的浪花随着问题的深入起伏跳跃,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同时用一张牌对应一个命题,用某张牌倒下对应某个命题的成立符合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

接下来,请学生自学课本六点一二节有关内容,并思考以下五个问题,如此设计的意图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 的自学习惯,提高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利用自学时间教师进行巡视与个别指导,使思维赞时受损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解决与消化。自学后,教师请学生回答以上五个问题,集体补充、评析,教师适时启发与小结。小结中强调指出: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与自然数有关命题的重要方法,其核心是递推思想。证题的模式为两步及结论。其中步骤一是递推的递推的始点与基础,失去它,步骤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步骤二是步骤一的延续,是递推的依据,没有它,递推只是不完全归纳,无法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过渡。两步的缺一不可,教学中可举反例予以具体说明。从实质上分析,数学归纳法是用递推的思想代替无限次的验证过程,即将无限递推的动态过程描述为静态的两个步骤。第二步实质上是证明命题具有递推性,即p(k)=p(k+1)具有蕴涵关系,因此假设并不假。事实上,有了一二两步骤后就建立了如下递推链:p(1)利用二得到 p(2)真再利用二得到p(3)真,再利用二得到

如此反复,得到命题对所有的自然数都是真命题。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接下来,师生共同完成等差数学通项公式的完整证明。学生回答,教师予以板书,并进行具体分析。分析中,将证明的第二步骤进一步分解为运用递推关系、代入归纳假设、进行恒等变形三个子步骤,进一步分解难点,强化重点。这一环节,教师紧紧扣住递推这一关键,从介绍递推思想,认识递推思想到深入理解与运用递推思想,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构建数学归纳法证题两步及结论的正确模式。

第三个环节,反馈练习。让学生完成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完整证明。教师巡视,将个别学生的证明用投影展示到屏幕,集体补充评析,如此设计的意图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使学生在练习与集体评析中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

第四个环节,小结与作业。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重点小结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教师强调指出:数学归纳法证题的第一步,只要验证n取第一个值,n不一定是1,2,可以是其它自然数;第二步必须要用到归纳假设,否则不是完全归纳。具体反倒学生课后完成。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课堂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并为下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作业分为阅读作业、书面作业与弹性作业,弹性作业不作统一要求,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探求空间。

最后,我对这节课的教案设计作两点说明:

(一)板书设计,左边是投影屏幕,中间是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右边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完整证明。

(二)本节课力求体现的教学为特色有三点:

(1)以问题为教学线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课教学始终以问题解决为教学线索,在教师的主导与计算机的辅助下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深入。

(2)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重视学生的智力参与 度,重视学生探求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动手实践。

(3)以情感为学习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与动力。本课教学注意挖掘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电脑的辅助功能,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具体授课对象的不同可作容量与难度上的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讲述史例来引题 带着悬念去自习动手动画添情趣 抽象问题变具体。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归纳法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

1.1 中学数学中的许多重要结论, 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 二项式定理都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在实际问题中, 由归纳、猜想得出的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通过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可以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 理解更加透彻.1.2 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许多数学命题, 通过这些数学命题的证明, 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又可以使他们受到推理论证的良好训练.1.3 数学归纳法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 它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工具.因此, 掌握数学归纳法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可确定为以下4 个方面: (1) 正确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 (2) 正确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

(3) 正确理解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问题的有效性. (4) 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 2.2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可确定为以下3 个方面:

(1) 让学生初步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通过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教学,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运用递推思想来认识登摩天大楼这一实际情境的教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

(1) 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通过数学归纳法的学习, 让学生的思维受到训练, 知识视野得到拓展.

(3) 通过我国数学家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中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的介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可采用尝试指导, 效果回授教学法.4 教学重点

4.1 讲清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 4.2 讲清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 5 教学难点

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6 教学过程

6.1 启发诱导,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归纳法.

首先, 启发学生回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 由此引入归纳法的定义.教师引言: 在高一的时候, 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请大家回顾一下,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教材上是怎样推导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教材上的推导方法是: 先写出前几个项的表达式: a2= a1+ d , a3= a2+ d =(a1+ d )+ d = a1+ 2d , a4= a3+ d = (a1+ 2d )+ d = a1+ 3d , ., 由此概括出通项公式为: an = a1+ (n -1) d (n ∈ N3 ).

得出通项公式之后, 引导学生观察这种推导方法的特征.这种推导方法的特征是: 先考察前面有限项的规律, 然后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像这种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做归纳法.由此给出归纳法的定义.得出归纳法的定义之后, 举实例来说明归纳法的作用与缺陷.于是, 教师作如下讲述: 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方法.利用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一系列特殊的事例中发现普遍规律, 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许多著名的数学问题都是利用归纳法发现的.例如,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利用归纳法发现的.1742 年,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从下面的一些具体事例中发现了普遍规律:6= 3+ 3,8= 3+ 5,10= 3+ 7,12= 5+ 7,14= 7+ 7,16= 3+ 13,18= 5+ 13,20= 3+ 17, ., 由此, 他归纳出如下结论: “任何一个不小于6 的偶数均可表为两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三百多年以来, 全世界众多的数学家为了证明这个世界难题耗尽了心血.我国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38 年,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对几乎所有的偶数都成立.50 年代中期, 我国著名数学家王元先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3+ 4”和“2 + 3”, 即偶数= (3 + 4), 偶数= (2 + 3), 所谓“3+4”指的是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均可表为3 个奇质数的积与4 个奇质数的积之和, 对于“2 +3”也有同样的意义.

1962 年, 我国著名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偶数= “1+ 5”, 同年, 我国数学家王元和潘承洞又证明了偶数= “1+ 4”.

1973 年,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1+ 2”, 即偶数= “1+ 2”.陈景润的这一研究成果轰动了国际数学界, 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被称为辉煌的陈氏定理.

国际数学们惊叹地说: 是什么力量和意志使陈景润解决了如此之难的世界难题, 真是移动了群山.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为中国人争了光, 我们应该感到骄傲与自豪.但是, 哥德巴赫猜想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它要证明的结论是偶数= “(1+ 1) ”, 陈景润完成了“(1+ 2) ”的证明, 还差最后一步.因此, 还需要人们继续研究, 不少的数学家曾经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是数学这顶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究竟是谁能摘下这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呢? 也许他是世界上的某一位大数学家, 也许他就是我们在坐的某一位同学, 有志者事竟成, 同学们努力吧, 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在等待着你们去摘取!

用哥德巴赫猜想这个著名数学问题的发现与证明的介绍, 既说明了归纳法的重要作用, 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实现了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的融合. 6.2 尝试探求知识, 引入数学归纳法.

由于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可靠性, 据此引入实例,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尝试探求知识, 寻找证明方法, 引入数学归纳法.

教师引言: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 利用归纳法可以发现一些著名的数学命题.但是, 由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请看下面的一个实例: 已知一个数列{an } 的通项公式是:an = (n 2-5n + 5) 2.容易验证: a1= 1, a2= 1, a3 = 1, a4= 1.如果我们由此就归纳出结论: 对于任意正整数n, 都有an = 1,这就错了.事实上, 当n =5 时, a5= 25 ≠ 1,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由归纳法得出的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是正确的呢? 一个一个地依次检验下去行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正整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 我们是永远也验证不完的.作大量的有限次验证行吗?也不行! 因为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仅仅靠有限次验证是不能断定它对任意的正整数都能成立.请看这样一个例子: 已知数列{an } 的通项公式是an = n 2+ n + 72 491 (n ∈ N3 ).数学家们对它进行了上万次验证, 他们从n =1 开始, 依次验证到n = 11 000, an 的值都是质数.能不能由此下结论: 对一切正整数n, an 的值都是质数呢? 我们考察n = 72 490 时的值.此时, an = 72 4912, 显然它不是质数而是一个合数.由此可见, 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数学命题, 靠有限次验证是不能断定它的正确性的.因此, 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证明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证明问题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1998 年圣诞节那一天, 我国的3 位留美

学生, 去攀登美国的最高建筑物—— 摩天大楼, 摩天大楼一共有108 层高, 一个名叫李勇的同学提仪: 我们步行上楼, 另外两个同学反对说: 我们步行上不去, 你李勇能登上吗? 李勇对这两位同学说: 通过我平时的锻炼, 我具有两点功能, 第一, 第一层楼我是能够上去的: 第二, 只要第k 层楼上去了, 那么, 第k +1层楼我也是能够上去的, 说完之后便转身开始上楼了.结果怎样呢?李勇同学能够登上摩天大楼的最高层吗?(抽学生回答, 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指出: 根据李勇同学的第一个功能, 第一层楼他是能够上去的, 根据他的第二个功能, 第一层楼上去了, 第二层楼他也是能够上去的, 又根据他的第二个功能, 第二层楼上去了, 第三层楼他也是能够上去的.如此递推下去, 摩天大楼的最高层李勇同学是能够登上去的. 引导学生思考: 将108 层换为n 层(n 为任意给定的正整数), 李勇同学能够登上第n 层吗?

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指出: 根据李勇同学所具有的两点功能, 按照上面的推理方法可知, 他是能够登上第n 层的.然而, 一个关键的 问题在于需要验证李勇同学是否真正具有他所说的两点功能.如果通过验证之后, 他确实具有所说的两点功能, 那么, 任意高的建筑物 李勇同学都是可以登上去的.

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迪呢?(此问题的引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要证明它的正确性, 只需要完成两个步骤的证明就可以了.

第一步: 验证当n 取第一个值n0 时结论正确.

第二步: 假设当n = k (k ∈ N3 , k ≥ n0) 时结论正确, 证明当n = k +1 时结论也正确.

完成了这两步的证明之后, 根据李勇同学登摩天大楼的推理方法, 就可以推得命题对从n0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板书课题)

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正确性为什么是有效的? 可靠的?(本节内容的难点之一)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与李勇同学的第一个功能相当, 李勇同学的第一个功能是: 第一层楼他是可以登上去的, 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是验证当n 取第一个值n0 时命题正确.第二步, 当n = n0 成立时, n = n0 +1 成立, 再根据第二步可推得n =(n0 + 1) + 1 =2 也成立, 如此递推下去,可推得命题对从n0 开始的任意正整数都能成立.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步与李勇同学的第二个功能相当, 李勇同学的第二个功能是: 第k 层楼上去了, 第k +1 层楼他也能够登上去, 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步是: 假设n = k 时命题成立, 由此推证n = k +1 时命题也成立.完成了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的证明之后, 就相当于验证了李勇同学具有两个功能.按照李勇同学登摩天大楼类似的推理方法, 可以推得命题对从n0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能成立.事实上, 当完成了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的证明之后, 根据第1 步可知, 当n = n0 时成立, 根据

因此, 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是可靠的、有效的.上述推理过程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

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归纳法的第2 步是在假设n = k (k ∈ N3 , k ≥ n0) 时结论成立的条件下去推证它的后继数n = k +1 时结论也成立.这个假设有没有根据? 如果没有根据, 那么我们的证明是无效的.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 假设n = k 时结论成立是有根据的, 由第1 步可知n = n0 时结论成立, 我们取k = n0, 于是, 假设n = k = n0 成立就不再是假设而是一个已经成立的事实了, 再根据第2 步, 当n = k = n0 均成立时, n = n0+ 1 也成立, 又取k = n0+ 1.此时, 假设n = k = n0+ 1 成立又是一个已经成立的事实了.如此取下去, 每一个假设n = k 成立都是有根据的.因此, 我们的证明是有效的.(本节内容的难点之二)

6.3 尝试训练, 检验回授尝试效果

通过两个实例的证明与一个问题的变式训练, 检验教学的回授尝试效果.教师引言: 下面我们看两个实例.

实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n -1) d (n ∈ N3 ).前面我们谈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n -1) d 是利用归纳法推导出来的, 我们已经知道, 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需要证明之后才能判定它的正确性.下面, 我们利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首先完成第1 步的证明, 第1 步要证明的是: 当n 取第一个值n0 时结论成立, 在此问题中n 的第一个值n0= ?n0= 1, 因此, 我们需要 证明n =1 时结论成立.

1° 当n =1 时, 左边= a1, 右边= a1+ (1-1) d = a1, 左边= 右边, 结论成立.

下面, 我们来完成第2 步的证明, 第2 步的证明首先要作一个假设: 假设n = k (k ∈ N3 ) 时结论成立, 然后利用这个假设条件去推证n = k + 1 时结论也成立.2° 假设n = k (k ∈N3 ) 时结论成立,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 在等式an = a1 + (n -1) d 中, 将n 换成k 时等式成立, 即ak = a1 + (k -1) d 成立, 下面就是要利用这个等式ak (k - 1) d 去推证n = k +1 时, 等式an = a1+ (n -1) d 也成立.

当n = k +1 时, 等式an = a1+ (n -1) d 变为: ak+ 1 = a1+ [(k + 1)-1]d.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利用等式ak = a1+ (k -1) d 成立作为条件去推证ak+ 1 = a1+ [(k + 1)-1]d 成立.如何证明呢?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知, ak+1 = ak + d , 将ak = a1+ (k -1) d 代入得

ak+1 = ak + d =[a1+ (k -1) d ]+ d = a1+ [(k + 1)-1]d , 这表明, 当n = k +1 时结论也成立.

由1°、2°可知, 结论对任意正整数n 都成立.[证毕] 教师点评: 在证明第2 步时一定要运用归纳假设.否则, 其证明是错误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实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n + 1) 是偶数(n ∈ N3 ). 证 1°当n =1 时, n (n + 1)= 1.(1 + 1)= 2 是偶数, 结论成立. 2°假设n = k (k ∈ N3 ) 时结论成立, 即k (k + 1) 是偶数.当n = k +1 时, 若k 是奇数, 则k +1 为偶数, 乘积(k + 1)(k + 2) 为偶数; 若k 为偶数, 则k +2 是偶数, 乘积(k + 1) (k + 2) 为偶数.由此可知, 无论k 是奇数或偶数, 乘积(k + 1)(k + 2) 都为偶数, 这表明当n = k +1 时结论成立.

由1°、2°可知, 对任意正整数n, 乘积n (n + 1) 为偶数, 故结论成立.[证毕]

引导学生思考: 上面的证明方法对吗? 若有错, 错在哪里?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 第1°步的证明是对的, 第2°步的证明其推理方法也是对的, 但是不属于数学归纳法.因为它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 = n = k 时结论成立, 去推证n = k +1 时结论也成立.没有建立n = k 到k + 1 之间的递推关系, 因此, 其证明方法是错误的.

请大家思考: 第2°步的证明应该怎样证才是正确的? 让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之后教师给出如下证法:

2°假设n = k 时结论成立, 即k (k + 1) 为偶数, 当n = k +1 时, 所证的目标是(k + 1) .(k + 2) 为偶数, 由于(k + 1)(k + 2)= k (k + 1)+ 2(k + 1).根据归纳假设可知, k (k + 1) 为偶数, 又因为2(k + 1) 为偶数, 所以, k (k + 1)+ 2(k + 1) 为偶数, 这表明当n = k + 1 时结论成立.由1°、2°可知, 结论对任意正整数都成立.[证毕]

614 归纳小结, 纳入知识系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这两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和证明方法.归纳法它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利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一系列具体的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但是, 由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需要证明之后才能判断它的正确性.要证明一个由归纳法得出的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通常利用数学归纳法来给予证明.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 它的第1°步是递推的基础, 第2°步是实现递推过程的根据, 只有第1°步没有第2°步就不可能实现递推过程, 只有第2°步没有第1°步, 归纳假设就没有根据.因此, 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相互依赖, 缺一不可, 只有当两个步骤都完成之后, 才能判定命题对从n0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能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是广泛的, 如何恰当地利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正确性呢? 在论证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技巧呢? 这些问题的回答请听下回分解.

推荐第7篇:浅谈课后反思型说课

浅谈课后反思型说课

浅谈课后反思型说课

摘要:本文在说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课后反思型说课的注意点:

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准确、可测;

二、说学情要兼顾优势和劣势学情;

三、语言表述要体现课后说课的特点;

四、教学反思要结合实例,具体实在。

关键词:课后反思性说课 案例 注意点

2012年和2015年3月,我有幸代表学校两次参加了参加了镇江市公共课”两课”评比,竞赛的主要内容是都是课后反思型说课。在学校领导、同事的关怀和指导下,我两次都获得了镇江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并在5月份的江苏省公共课”两课”评比中都获得了”省级研

究课”的荣誉。就我个人的说课经历和体验,对课后反思型说课有了以下几点浅见:

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准确、可测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因此教学目标一定要准确、具体、可测。

在学校举行的一次说课比赛中,一位老师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调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培养关注生活、了解社会的公民意识。

2.能够初步掌握并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进行调查。

3.能够初步对调查的数据、素材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大家在评课时一致认为:第

二、三个目标表述得非常具体,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即要掌握问卷调查

法和访谈法。并要求学会对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数据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一定的结论。而第一个目标就显很笼统、抽象,既可以作为一节课的目标,也可以是整个语文课程的目标,甚至可以是政治课程的目标,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例如在说《我的母亲》这一课时,另有一位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了解母亲的品质和性格特点;

2.借助对母亲形象的分析,通过介绍(本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珍视身边的人,学会感恩父母,学会表达情感。

这两个教学目标阐述清楚了通过哪种手段或方法,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或标准。例如教学目标2,就是通过介绍这种口语交际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感悟身边的亲情,学会感恩,学会表达感情。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比较具体、务实,教学效果也就变得明显、可测。

二、说学情时既要说劣势学情,更要说优势学情

大部分教师在说学情时总是一味的强调学生的劣势,强调在实现教学目标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设想如何通过精妙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克服了学情的弱势,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学情分析显然是不科学的,它忽视了学生是具有个性特征的”活生生的人”,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鲜活的个体。他们天真、活泼、可爱、精力充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并且每个学生因为学习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其能力和水平也是高低不齐的。因此在学情分析时既要分析弱势学情,更要关注优势学情,并力争充分利用优势学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课时,学情分析我是这样设计的:

专业分析:教学对象是市场营销专业一年级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企业单位从事营销策划工作。大多数学生性格

外向,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欲较强。

现有基础:初中时已经有诗歌学习的经验,已经初步具备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所限,文化底蕴、专业素养还比较薄弱,人生观、爱情观、世界观还不成熟。

这个学情分析中,我能一分为二地看待我的教学对象,并能根据学情分析调整教学设计。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的弱势学情是教学对象是十七八岁的中职生,他们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所限,人生观和世界观还不成熟。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任务中,我选择了陶渊明、苏轼、毛泽东等人在面对挫折时采取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海子的做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面对挫折时不应该逃避,而应该乐观的面对。这一课的优视学情是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学生性格外向,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欲都较强,并且初中时有了学习

诗歌的经验,初步具备搜集、筛选和整合资料的能力。根据这个优势学情我设计了先让学生在朗读诗歌、抓关键词的基础上想象诗人海子的形象,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查阅的海子资料,将二者进行对比。学生通过比较返现现实与想象中的海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学生解读海子矛盾的幸福观埋下了了伏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语言表述要体现课后说课的特点

在这次”两课”评比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把说课的内容提前试上过,但是很多老师在表述时侧重点放在:这个环我是如何设计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这种表述方式在课前说课中可以采用,但是课后反思型的说课却不宜采用,因为这种表述方式让听众听不出你这节课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和课堂的预设及生成的关系。在反复的课后说课训练中我摸索出了这样一种有效的表述方式,基本流程如下:

1.”这个环节我是这样预设的……”

2.”我这样预设的目的(原因、理由等)是……”

3.”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课堂实际反应是)……”

4.”这种反应给我的启示(反思)是……”

采用这种表述方式不仅能传达给听众每个教学环节是如何预设的、预设的目的是什么,也能让听众了解预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及设计者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得到的经验、总结或者教训,最终达到课后反思型说课的目的。

四、教学反思要有得有失,有血有肉,具体实在

部分老师不太注重说教学反思,认为只是说课过程中的一个必需环节,一笔带过就行,例如这则教学反思:

1.注重朗读。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市场营销专业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需要良好的普通话水平,朗读训

练我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

2.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本课我采用小组竞赛法,确实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的良好作用。

3.以学生为主体: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提供给学生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展开学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锻炼他们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一则教学反思仅仅总结了经验,忽视了不足和教训,而且大多是大话、套话,没有实际内容,显得很空泛。

其实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的一个过程,它有利于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而坚持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在说《致橡树》这一课时是这样说教学反思的:

通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注重朗读,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本节课我注重朗读形式和方

法的变化,采用了比较朗读、齐读、个读等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丁辰同学,他生性腼腆,不善言辞,在其他课上经常用扬中话回答问题,本节课经过朗读训练也能声情并茂的为全班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获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不足之处在与:

1.对关键句的理解没有紧密结合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主张的爱情观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

2.作为一名教师,本节课我顺利完成了规划者、点拨者的角色,但是我还应该是一节课的总结者和强调者,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还应该对学生的自读能力和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对本课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再强调,这样才能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

我的这则教学反思是紧扣教学实际进行反思的,从而使得反思的内容显

得真实可信又有血有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还对本节课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并设计了改进措施,这样的反思体现了授课者对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的一种再认识和在思考,也更容易抓住评委的注意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说过:”没有思考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以上几点仅仅是我个人对于课后反思型说课的几点反思和经验总结,在将来的说课、上课的过程中,我还要不时对照教学理论、教学大纲、学情等及时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说课、上课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推荐第8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说课(自创)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是( )小学数学( )年级( )册第( )页至第(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课将进一步学习(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掌握(

),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

)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学情

(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⒈ 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

)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等学具。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 ⑶ 你有什么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 你还有什么疑惑?⑹ 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

)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说课稿:《梯形面积》说课

小学数学说课稿:《梯形面积》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

第 1 页 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

第 2 页 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

第 3 页 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

第 4 页 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第 5 页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第 6 页

推荐第10篇:中班数学活动《学习8的形成》课后说课

中班数学活动《学习8的形成》课后说课

一、说设计意图:

学习数的形成是这学期中班的重点和难点。《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我主要以情境和游戏来进行教学,幼儿感觉特别轻松,学得开心,玩得开心。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

1、学习8的形成,知道7添上1是8。

2、理解7和8之间多1少1的关系,理解8的实际意义。

3、培养幼儿的理解和动手能力这三个目标。

根据目标我将这节活动的重点放在第一个目标上,难点在第二个目标上,希望能在活动中让幼儿掌握。

三、说活动准备:

我的活动准备只要有黑猫警长头饰、绒贴动物卡片、智慧盒、小老鼠卡片、音乐《黑猫警长》等。

我准备的黑猫警长头饰、绒贴动物卡片这些教具都是以幼儿熟悉和了解的动画片里的动物形象为主,卡片颜色鲜艳、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为在活动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提高幼儿的兴趣。

智慧盒和小老鼠卡片这是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是为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活动内容而服务的,也通过这些材料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为幼儿准备操作材料,还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情境法、演示法、引导法、游戏法、操作法、合作法等。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1、情境法:我在活动的新授部分中创设许多动画片里的动画明星们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的情境,引出出题内容。并在最后游戏《捉老鼠》的环节中,创设黑猫警长救助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来完成教学活动。

2、演示法:我通过出示绒贴动物卡片以及相应的数字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来学习8的形成。通过演示之后,我还运用了引导法、操作法、合作法等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7和8之间多1少1的关系和8的实际意义。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天性就爱好的,我抓住了这个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了《闯关游戏》和《捉老鼠》两个游戏,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习。

五、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活动中幼儿主要的操作是智慧盒和小老鼠卡片,通过这些操作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活动内容。

2、合作法:幼儿与黑猫警长之间的合作,我创设了一个黑猫警长求助的情境,让幼儿相互合作,帮黑猫警长捉老鼠,既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又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感。

六、说活动过程:

我的活动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幼儿操作——游戏这四个环节。

导入环节我选取了幼儿平时比较喜欢的手指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兴趣。

新授部分我主要是以演示为主,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卡通图片演示8的形成,让幼儿通过一起点数和根据我的操作演示来理解8的形成:7添上1就是8。

幼儿操作部分主要是智慧盒的操作,通过猫和鱼的棋子的操作来感知和理解7和8之间多1少1的关系。通过小猫多还是小鱼多?小鱼多,多几条?小猫少,少几只?请你们将小猫变得和小鱼一样多,该怎么做?还有什么办法吗?引出8比7多,多1。 7比8少,少1。

游戏环节主要包括《闯关游戏》和《捉老鼠》这两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内容,增添活动的趣味性。

七、说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整体效果还不错,能够按照我预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认为整节活动中幼儿的兴致还是比较浓厚的,幼儿可以跟着我的环节一步步思考和学习。

活动中好的方面:1、手指游戏的引入。手指游戏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之一,这个手指幼儿又刚好与所学相宜,总结和复习了之前数的形成,为新授内容打下基础。2、教具的选择比较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我选取的是幼儿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动画片里的动画明星,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比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3、游戏的融入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得到快乐。

不足之处:1、是教学活动中我有很多口语,然后......然后......这样的语气词。使听课的老师感觉活动过程不连贯。2、在幼儿操作的环节中,关于讲解7和8之间多1少1的关系上,我讲解的不是很清楚,猫是只,鱼是条,说的我自己都糊涂了,如果选取两个量词使用一样棋子来讲解会更好。3、在活动中教态、语气等还需要向老教师学习,有待于提高。

第11篇:小学数学课后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二、为何要写教学反思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的意义。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而写,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的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往事淡忘。而写,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的积累作用,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五、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

优秀教学反思的标准

优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话题来写:

1.写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他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考物。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何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数,解题的诸多失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一

更新认识上的偏差。有些老师认为反思就是自我批判,就是反思自己做得不好。不能理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反思。即:不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误认为教学反思就是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是发提高教学效果为出发点,误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发现自己教学上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而已。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二

反思的一般步骤。

概括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老师反思的框架:

1、发现问题。老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老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学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老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老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里,老师可以利用自我提出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根据合作的方式(互相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明确问题以后,老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老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地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老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会遇到新的问题,当这种行动过程中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三

现在,教育随笔的写作越来越盛行,许多老师都将它作为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综合看来,现阶段的教育随笔的写作大致有以下五种方式:

1、比较式。所谓比较式,就是将几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自然分出是非标准来。

运用比较行文,由于对比鲜明,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得到较为深刻的印象。较之一般的平铺直叙,这种方式是很新颖的。

2、陈述式。所谓陈述式,就是客观地陈述一个事实,让读者在自己陈述的客观事实面前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来。

陈述式的优势就是用事实说话,只要把事实摆出来,读者自然就会看出结论来。

3、叙述式。所谓叙述式,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问题讲清楚。

4、联想式。所谓联想式,就是利用“联想”的相关性原理,在每一个事实的基础上联想到与此相关的教育事件上去。

联想式写法是先叙述一个故事作为由头,面后展开联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先前的叙述要能为后面的议论服务;后面联想到的一番道理要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两者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能油水分离。

联想式的好处就是能使说理形象化。

5、反思式。所谓反思式,就是对工作中出现的某些现象进行反思、批判。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四

课后教学反思“七要”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能“沟通”和“合作”;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伪探究”。 教学反思写作方法之五

经常进行反思的老师会放弃一些不太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接受最新研究成果。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进行: 列举你的课堂中的三个优点,列举你要改变的三个事情,你想如何改变,你的做法将会有什么不同。

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学生对什么内容学得比较(不)好,为什么;将来你会作什么改变;课的内容有趣吗,是否适合课堂教学;学生是否具备必需的背景知识;在将来如何完善此课。

关于授课过程的反思:我讲了多长时间;学生讲了多长时间;谁说得最多,为什么;还有没有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活动或方法;我在教育学生们吗;我在这堂课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激发的策略有效吗。 一般性的反思:如何使一名优秀的学生做到专心听讲;如何使一名后进生做到专心听讲;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的反应如何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反思类型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

1.

1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2.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3.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4.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5.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5 4 3 2 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1] END

步骤/方法

1.

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

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

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3 2 1

4.

写学生创新

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

写再教设计

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END

5 教师应反思的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

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2.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教师的陈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内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 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 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产生这个亮点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通过自我反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并进行“病理”分析,寻找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

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这其中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 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 7 ,椅子的价格是多少?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 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 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是10 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我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遇到偶发事件,我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他们学得是否愉快,自己教得是否顺心,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第12篇:小学音乐说课

一、说课的概念:

教师用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的一种叙述。即运用有关教育教学理论针对具体课题,用讲述的方法分析教材与学情,提出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意图。

二、说课的特点:

就是“说理”。即不仅要说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教。

三、说课的过程与方法:

(一)

说教材(即教学内容)

1.

课时内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或重组)的理由与原因。 2.

有重点的分析教学内容

3.

结合学情说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

说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

1.

根据教学内容说清如何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2.

据教学内容和教材分析呈现的特点,说说你教学设计的总思路。

(三)

说目标

1.

结合学情与教学内容,说清教学目标是什么。 2.

说目标制定的适应性及目标达成的条件

(四)

说教法与学法(即过程)

1。简要介绍你教学设计的几大主要环节及设计安排的原因。

2.有重点的说说每个环节的过程及教学方案设计(包括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主要方法)的实践与理论依据。(注意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标理念)

3.结合教法说说教学中如何构建自主-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氛围,而设计提问,组织讨论,开展活动,归纳总结等。为什么?

(五)

说板书(包括电教媒体)

结合教法说说板书内容及布局,或范唱(奏)、录音(像)、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创意设计的意图与作用。

(六)

教学特色:

说教学高潮的设计与本课时教学特色在哪里。

四、音乐说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应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去分析说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

应根据不同课题灵活安排教学的前后顺序,叙述时应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3.

应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新性。 4.

应注意音乐学科的特点,体现教学中的音乐性与审美性。

1、说出该课(该章、该节)的教学目标在课标中的表述,即根据课标精神和要求确定该课的教学目标。显示出教者对教材和课标关系的熟练把握。

2、说出该课(该章、该节)在单元中的地位,即在整体中给该课的教学准确定位,既照应单元整体性又突出单课独立性。显示出教者对教材科学而清醒的驾驭。

3、说出该课(该章、该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根据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教学中的详略,安排教学的进度。显示出教者的务实精神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4、说出该课(该章、该节)课堂实施的预设方案,包括所选用的课型,新课导入、各个教与学环节的先后安排。对重要的提问,讨论课题,板书、实物及多媒体画面的精彩细节,可做画龙点睛的说明和展示。让听者感受到教学的全过程。显示出教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5、说课切忌平铺直叙,要突出亮点,重要细节不可忽略,以给听者深切的感受。说课语言力求清晰流畅,说课稿文字力求简洁生动,书写格式、图片表格力求明快醒目,富有感染力。显示出教者的语言素养和文字功底。

第13篇:小学美术说课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小学美术组的18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册第 ---- 课

《----------》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

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 --------------》一课属于“造

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

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 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

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

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这节课是

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材料”等 方法来表现画面,复习运用

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等课,这几节课主要是通过彩纸

彩泥以及综合材料来表现画面, 为此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思想目标:体会------的意义,形成 ------------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 ,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

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

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

-----------------

-----------------教学难点是:-------------------合理性和协调性。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

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

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

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

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

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

象是小学--------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

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三 教学目标:

体会-------------------的意义,形成 ---------------------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通过教学

活动,让学生了解-----------------,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 侧重学生

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 X 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

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

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 欣赏----------------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 ----------------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 --------------------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的世界中,让 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 --------------,为后面设计 -----------------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 ------------的 意义,懂得珍惜 ----------------,引出本课课题—---------

-----------

(二)引导启发 了解 ------------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 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 了解-----------”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 片,通过“----------------------------”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接着出示一组有错误的 ----------------,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 折制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折制-------------”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 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 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 5 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设计与众不同的表面。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大胆创作 制作------------------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 —制作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 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 钟面指示明确。 制作同时, 并播放儿童歌曲 X,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

(五)展示欣赏 评价----------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

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 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 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 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

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 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 -------------- 拿到学校来,

四.板书设计:(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我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第14篇:小学美术说课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

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对本节课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这一课是人教版

年级

册第

。及主要知识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又是对后面教材的整体铺垫,具有承上启下不可缺失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

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 小学生天真烂漫、思维独特,能用自己的小手创造出我们成人想象力所不及的童虎般的美丽。因此我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定位

.我将通过直观教学法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部分.由于学生对

的知识难以理解,所以我采用实践展评的方式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法上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法上我采用观察法、实践活动法、小组讨论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教学,体现“玩中学,学中乐”的理念。

五.教学准备

教师范画、备用学生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六.教学过程

正所谓一堂精彩的美术课,教学过程尤为重要。我将从以下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首先在导入阶段我选用情境导入法(用时2分钟)。我将自己设计的一件

的造型展示在他们面前,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学们请看一下展示台上有一个

的造型啊?通过疑问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肯定会好奇。那么在这个阶段之后呢,我就会告诉同学们“其实有更多精彩的设计,请看大屏幕。”这个时候即出现大屏幕上的一些图片,让同学们看一下别人的设计。引入——课题

让他们先有一个情景,就能更容易的融入学习氛围中来了。然后进入我的第二阶段,探索新知(用时18分钟)

(二)探索新知(18分钟)

此阶段我会通过三个小环节来讲解本节课的重点。

首先:讲解(多媒体课件)

其次:设计游戏

最后:

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讲授、体验、创意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

的理解。使同学更进一步理解掌握

的知识。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了第三个阶段——实践展评

(三)实践展评

结合课本范图启发诱导,拓展创作的题材和空间。我会问

引导

诱导学生

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

创作完成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来开始进入评价阶段。学生的制作过程(绘画过程)就是一个动态评价的过程,我会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

首先是自评:请同学站到自己的作品旁边,说一说自己作品的名称,觉得自己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画)的棒。

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评价:在学生的互评过程中,我相继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弱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多的展示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然后进入我的第四个阶段——总结延伸(用时5分钟)

(四)总结延伸

科学精炼的结束语能引起“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因次我设计了“总结延伸”环节。在课程结束后,我会播放一些欢快的音乐,在轻松的氛围里我会问学生:“这节课你们快乐吗?这节课哪一点给你们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从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作业:

七.板书说明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逻辑清晰,要点全面,重难点突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15篇:小学美术说课

小学美术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这是一篇XX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选用的教材是XX出版社小学美术第X册第X课的《XXXXX》,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X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持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②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美术创作。

3、教学重难点

基于美术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蝙蝠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蝙蝠的特征

4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画具,表现蝙蝠的艺术作品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

二、说教法

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

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画具准备与分组情况。

2 导入新课: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谈话方式导入新课。(2——3分钟)

3讲授新课。(15分钟)

1)、通过游戏互动表演,引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来回答。

2)、老师补充问题答案,传授新知识。

3)、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和回答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增强记忆。

4、材料制作(22分钟)

1)自主探究。

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根据自己带的材料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大胆创作。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制作。制作同时,播放欢快的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块解决问题,这样还能培养小组的团结合作精神。完成以后,在教师的带领下交流制作方法和感受。

3)展示欣赏 评价学生作品(5分钟)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

1.自评: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出自己作品的名称,并说出设计思路。

2.教师简评: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学生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并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自己。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16篇:《台湾的蝴蝶谷》课后说课(推荐)

《台湾的蝴蝶谷》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刚刚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九课《台湾的蝴蝶谷》,它是第六单元中紧接着《鸟岛》这篇课文之后的第二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还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借助教材,可以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生学习,运用,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根据教材,分析我班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本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试着学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耀”“攀”“缤”“瓣”“翩”5个生字。本课时重点指导书写“赶”字。

3、了解“蝴蝶谷”名字的由来,凭借课文想像蝴蝶谷迷人的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进入文本描写的情境,感知并感悟蝴蝶谷的美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根据本课的语言文字特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以 体验的方法学习朗读,让学生通过老师和学生的范读,师生间的共同评价,体验朗读的技巧。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除了按惯常的教学模式教学外,特别深化了教师范读这一环节的层层递进。比如,在教“彩蝶谷”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想象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学生发言交流之后,老师引导:“你能从老师的朗读中看到这些美丽的画面,说明你是认可老师的朗读的,愿意跟老师学吗?老师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是你要学习的。”这样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在我使用了朗读指导,引导背诵以后,我特别设计了“小表演”这个环节,请学生上来表演一下蝴蝶和游客。老师随机采访:这位来自——的游客,你感觉蝴蝶谷怎么样?这只美丽的小蝴蝶,你想对客人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能够学会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表达。这其实也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巩固和反馈。

现在的学生已经是二年级下学期了,他们已经掌握了不少学习生字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出示生字,让学生交流自己识字的好方法,分享学习经验,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对于汉字的书写,有了一定的经历,但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能按笔顺规则,工整美观的写字,对汉字的形体美有初步的感受。我们在日常学生的作业本中经常看到,同样一个字,都写对了,但是有的同学能够写得端正,美观,而有的则不行。因此在这堂课上,教学“赶”快的“赶”这个字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走”字和“走”字旁在书写时细微之处的变化,提醒学生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教会学生把字写美观的方法。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本来想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黄蝶谷中那种金光灿灿壮观的景象,由于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在做ppt的时候,花了好多的时间,也没有找到很合适的素材,所以只能通过书面和老师简单的表述让学生去体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本所描述情景的感知,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另外,在今天的课堂上,由于老师对于新改过的教案没有做到熟知于心,所以在后半节的时候节奏有些松散,尤其是课件出现一个小意外后,有点乱了阵脚,学生的整个课堂情绪也受到了影响,感觉很多环节的表现都不够到位。

上课前在和卢老师反复磨课的过程中,卢老师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尤其是具体实施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指导,但是由于自身的语文功底不够,在把控课堂方面也有些不成熟,导致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台湾的蝴蝶谷》说课

大北曲小学 袁娟

《台湾的蝴蝶谷》教案

大北曲小学 袁娟

第17篇:初中数学如何说课

二、说课所体现教师的四种素养。

1.分析教材、学生的能力.2.教学目标的把握和实现目标的策略。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4.经验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优秀说课的四个特征。

1、依据教材、课标,符合学生实际。

2、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内容具体。

3、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语言准确、简练、科学。

四、说课容易走进的四个“误区”。

1、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2、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3、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4、“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五、提升说课质量的四个关键。

⑴.创新设计—教材的理解,教法的新颖、过程的实效。

⑵.理论素养—目标设计、教法选用的说理等

⑶.语言艺术—独白语言(要求口语化,忌背诵朗诵)、教学语言(符合学科特点、不能模式化)、说的水平(普通话、手势语言、语气、语调)。

⑷、精美课件—视频、动画、课件、文字等。

六、教师说课的四个准备:

1、学:钻研课标和教材,学习必要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

2、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教法和学法。

3、写:遵照相关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写出说课讲稿。

4、演:说课前的试讲,从中找出不足,并加以修改和完善说课内容。

七、初中数学说课的基本程序:

1.说教材(教材分析);

⑴.教材地位分析。正确说明本节课的教材在编排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⑵.学习任务分析。正确说明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数学思想方法及相关知识的联系,明确教学重点。

⑶.学生情况分析。正确说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难点。

2.说教学目标:

正确阐述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四基、能力和理性精神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3.说教法学法:

正确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如概念、原理、例题、练习、数学应用、研究性学习等)的性质,按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选择恰当的课堂结构,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安排教学活动顺序。

4.说教学过程:

说明设计怎样的问题系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说明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提供适度的学习指导。

说明如何安排变式训练和知识应用,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说明如何安排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说教学评价;

⑴.说明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如何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馈、调节。

⑵.教学反思与教学心得(适用于课后说课)。

第18篇:小学数学 学课标 说教材稿件

学课标

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学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吨的认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接下来我将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我们都知道好的人生离不开目标,那么,好的课堂,当然少不了课标的指导。 第一部分 说课标 课程标准总目标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本册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并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数学思考: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统计概念,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应用意识,实践创新能力,评价与反思 (用所学知识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善于质疑,乐于提问,体会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感知了解顿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掌握克、千克与吨之间的简单换算。在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习惯。

在问题解决上,我想,汝南“三主六环”的课堂模式下的学生会处理更好,在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自学以及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且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中,学生也主动参与了学习,认识到了数学的价值,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在情感态度中得到升华。

在了解了课标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教材,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第二部分

说教材 教材的编排意图: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力求处理数学知识,社会生活与学生能力三者的关系,为教师提供,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 教材编写特点:

1、经历过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注重操作: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吨”的应用,结合具体事物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幻灯片)

3、渗透思想:学生在第一级阶段已经掌握了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把克、千克、吨这三者联系在一起,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算。(加入课本幻灯片、课本图片,思想渗透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4、感受生活:(出示幻灯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单元的内容标准包括:吨的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运输方案、整理与复习。 教材的内容结构:

在把握好教材编写的四个特点后,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更清晰明了:通过观察图片、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质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识结构。通过这些知识的延伸,本单元的重难点已经凸显出来。 立体式整合:

学生在第一学段就初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且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理解了课标,把握好教材后,再加上好的教学方法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第三部分

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教学上,我主要把握三点:

1、体验教学(生活中见到的图片。如:汽车、大象等。)

2、动手操作(例一块砖重5千克,多少块砖重1吨?)

3、策略指导(例题:例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那些物品应选用吨来作质量单位。

(此处可以举一课时为例,用一棵知识树来演示你的教学设计) 在万事具备之后,我们还需要评价这一东风来时刻吹醒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评价建议

1、评价主体多元化:汝南课堂模式下的课堂评价真正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如;学生自我评价、同学的补充质疑图片、老师及时点拨图片、家长签字作业,出示的同时解说这几种评价方式)

2、评价形式多样化:(如;智慧星、堂清、日清表、周清本、老师和同学谈话、月考试卷等图片汇总在一张幻灯片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会在不停的发展,人类在不断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顺利走入数学殿堂,学习数学知识,所以,我们不但要利用好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也要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等校内资源,同时教师也要活用教材 充分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等校外资源,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的能力,并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总之,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蓝天辽远,教海无涯,我将让我的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19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 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 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孩子们,数学王国的朋友们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大家看 长方形、圆、三角形、椭圆、正方形这五个小精灵向我们走来了(把图形贴在黑板上)。孩子们,你们小组中的信封里也有他们,小组合作,赶快找到他们吧,再把他们分成两组。(这时候留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这个时候孩子会说,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分成一组,他们都有尖尖的角,圆和椭圆一组,他们没有尖尖的角, 师:那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这时候孩子会摇头,表示同意刚才的分法

孩子们 像这组图形中尖尖的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这时,我用粉笔在相应的地方画出尖尖的角)你们愿意来认识他吗?那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 认识角

孩子们从你们学习袋里找到一个角 你们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会说 这儿是尖尖的 这两边是直直的,滑滑的

师:边演示边说 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 尖尖的,直直的,

其实在我们生活周围到处存在着角,你还能从教室中找到角吗?

学生会说黑板的四周有四个角 桌子的四周有四个角 孩子们找到了很多角,现在把你们找到角说给同桌听  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中的三角板上面有角吗?有几个?谁能上来指出其中的一个角 学生指出尖尖 那我们把这尖尖的移到黑板上来看看,(画一下顶点)问:这是角吗?学生会说不是,是一个点

对了,这个只是角的一部分,叫做顶点,(写出顶点)请大家拿出你的三角板,把一个角的顶点往另一只手的手心按按,再拿开看一看手心留下什么 对了,这就是角的顶点留下来的痕迹,那么,除了顶点,角还有什么呢 学生会说两条直直的线,这就是角的两条边(画出边,并标出)现在就是一个角了 谁能说说 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 孩子们真是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现在看你们桌子上的圆形纸片,它上面有角吗?

那你能想办法来创造一个角吗?赶快开始吧 做好之后把你创造的角展示出来 学生纷纷展示

孩子们真了不起,都能创造角了,下面,老师也来创造角了,仔细看,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创造角的 对了 老师画了一个角  孩子们,黑板上有这么多的角 怎么区分开啊,这样吧 向老师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向书本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孩子们拿出课本,找到认一认,看我们怎么区别多个角,(这个时候学生就自学 老师指导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发现小弧线)自学后,提问学生 学生会标画出小弧线 然后写上1 这时我说小朋友看,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 读作角1,那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符号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哪个符号比较像呢,小于号 那完全一样吗?不一样在哪?(角的符号下面是平平的,小于号不是) 回答的真好,大家记住了吗

 现在我们对角的了解越来越多了,下面请大家当一次孙悟空,练练你的火眼金睛,到造角工场去打假,看你能不能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时候我出示课件让孩子辨别角。

 孩子们刚才的表现可真出色呀,我们已经认识角,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每人从学具袋里拿出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用它们来做一个角,用图钉时要小心,不要扎破手,开始。(学生开始动手做角)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展示下 下面我们要来动脑筋了,你能调整手中的角,让它变大变小吗?能 想一想你是怎样使你的角变大变小的 学生会说把两根纸条往外拉,角就大,往里推角就小, 对,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板书 张口大 角就大 张口小 角就小

 我拿出一个大的活动角和个小活动角,问哪个大?为什么小角的边很长却不是最大的角呢,学生会说,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孩子们请注意了,这两个角它们谁大谁小,咱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来,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移到一起用重叠法来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就大,在里面的角就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和角做了朋友,我还知道有关它的一首儿歌呢: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 只看开口不看边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 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 把一个角放在15倍的放大镜下去观察,角的大小变了吗?下去以后,孩子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 把想法告诉家长

第2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材料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材料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材料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说起。

说课标包括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分析

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 在参与观察、实验、采样、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学段目标:

教材中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具体表现在:

(一)数与运算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

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 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说教材:

这册教材共包括九个单元,主要框架结构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一)数与运算

数与运算所涵盖的单元有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四单元:2~6的乘法口诀、第六单元:7~9的乘法口诀的表内乘法。表内除法没有结合表内乘法在本册出现,而是放到二年级下册出现,主要目的是分散难点。

(二)空间与图形

空间与图形所涵盖的单元有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学习内容是第七单元:统计(以1当2的条形统计图)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具体包括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排列组合、逻辑推理),这是新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

在“我长高了”、“ 看一看,摆一摆”的学习过程中,第一学段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巩固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段的“综合应用”重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

以上四大部分又可细化为:

一、数与运算又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探索规律三部分。数的认识包括表内乘法具体有乘法的初步认识、2~9的乘法口诀、用数学、乘加乘减。数的运算包括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具体有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估算。探索规律包括等差数列(拓展)、等比数列(拓展)。

二、空间与图形又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部分。图形的认识包括角的初步认识,具体有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并画直角、认识直角。测量包括长度单位,具体有认识米和厘米、用刻度尺测量和画线段、估量长度、建立长度概念。图形与位置包括观察物体,具体有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指数据统计初步,统计调查活动、认识统计表、认识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也就是实践活动,包括数学广角、看一看,摆一摆、我长高了。数学广角包括简单的排列简单的组合。看一看,摆一摆来巩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拼、摆、量、画几何图形。我长高了来巩固统计知识、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下面按单元来说一下: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主要通过4个例题来完成学习任务

例1.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时分两步:1.用不同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长度。例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在学习时要做到1.发明尺子的原因和作用。2.建立1厘米的表象。3.用厘米量和测量方法。例3.认识米用米量。通过学习建立米的观念。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及测量方法。例4.认识线段量、画线段。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线段及特点会画线段、量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包括不进位加和进位加。通过例1.着重解决笔算加法写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和例2.着重解决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的问题完成不进位加,通过例3.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来完成进位加。

两位数减两位数包括不退位减和退位减。通过例1.着重解决如何对位和计算顺序的问题完成不退位减。通过例2.解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样退位的问题和例3.被减数的个位是0如何退位,个位该怎么办,总结方法及例4.解决问题完成退位减法的学习。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主要是巩固加减法,着重教学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中需要用竖式计算。加减法估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注意估算策略和方法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通过4个例题来完成。例1.统一认识角,教学什么叫角?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角的大小和谁有关,和谁无关。例2.画角,掌握画角的方法是: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例3.认识直角,知道什么是直角?注意直角符号?例4.判断直角,画直角,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画法。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主要学习初步认识乘法、记住5的乘法口诀、

2、

3、

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通过例1.掌握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读法、写法。例2.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例3.感知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在

2、

3、

4、

5、6的乘法口诀中掌握乘法口诀的来源、意义,熟记口诀通过7个例题来完成。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通过3个例题来完成。例1.观察物体,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例2.轴对称,主要认识轴对称图形、会剪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例3了解湖面对称和镜面对称。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主要学习

7、

8、

9、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表。在7的乘法口诀中例1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例2.初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例4.用已构建起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8的乘法口诀中通过李5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和含义,并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通过李6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正确计算。最后将全部口诀整理成一个阶梯形表,简明、清晰,逻辑性强,便于熟记口诀。

第七单元统计主要学习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主要了解排列、组合、推理的方法。知道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是有顺序的。在组合上选定的一组事物与顺序无关。通过例2两个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例3是在例2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条件,难度稍有增加,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例2和例3的不同。

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现。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变了教材。因此教学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

第二单元的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

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让学生详细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以此一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这些画面中有两位数加两位数或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两位数加、减法计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熟悉情境图中的内容,为后面的加减法计算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如在退位减法教学中,面对’56-18”的计算任务,首先让学生认真思考“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他们结合摆小棒的操作过程揭示其退位的方法,并在竖式上将退位的过程发映出来,由此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退位”和“怎样退”两大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学生对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过程的全面理解。

5、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的联系。

6、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第三单元的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指教,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他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第四: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单元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切实教好学好。

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要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内驱力和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五单元的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活动空间和机会。

这是空间和图形的内容所决定的,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够高,必须借助于直观的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对于“轴对称”、“镜面对称”以及对称的性质,都没有明确提到,不要拔高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科学,只要大致表示出意思就可以了。

第六单元的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

2、为了更好的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熟记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学习。第七单元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与上一册统计内容一样,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第八单元的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要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2.把握好教学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人为拨高要求。例如,讲逻辑推理时,不要向学生讲大前题、小前题等概念,也不要增加条件的数量,教材上最多是让学生根据三个条件来进行推导,教师不要增加到4个,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二、评价建议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二、本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素材。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四、教材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

五、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六、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生身边的数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开发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小学数学课后说课范文
《小学数学课后说课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