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3-01-02 15:07:24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一月 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 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

1、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阅读和分析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和主要分布地区,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读图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

估值法

联系法(温故知新)

合作探究法(仔细、认真、懂得分享)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图上、书上标注要点和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法:

家住天津的芳芳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探亲: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

1、全班同学(52人)分成六个小组;

每小组内分工:小组长、代表发言者、记录者、补充发言者。

2、小组长负责领取老师提供的材料,给组员分配任务和组织组员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注:这样,在一月气温组发言读图观察结果时,七月气温组也间接在看图,析图,还可以做更多的补充,反之一样。)

分组活动前: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名,(七月同理) 如《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什麽?

(说明了:这张图反映的是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读图例,(七月同理)

图中,用什么来反映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呢? (根据图例:用颜色和带有数值的等温线) 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目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1、在“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并观察1月0 °C等温线穿过我国哪些山脉、河流。

(学法指导:图中标有和不标有等温线气温值的图找0 °C等温线的方法不同:前者根据等温线数值,后者根据两侧的颜色)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冬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一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对七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1、在“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2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 (学法指导:等值线图中相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为相邻实线差值的一半。) 并指图说出7月平均气温在20 °C以上的地区的范围. 说明什么?

(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夏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七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全班同学对比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 1 冬夏气温空间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 哈尔滨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么区别?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46);夏季气温南北差异不大(16)) 小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

南北气温差别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现在我们可以帮助芳芳了,请同学们为芳芳设计出计划。

(呼应前面的情景导入,对冬夏气温气温特点知识的学以至用。) 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 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全班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①比较南北热量差异大小。(冬季大,夏季小) ②谈一谈:对冬季大风天气的感受。

(教师补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没有明显大风。) ③为什么冬季风对南北降温幅度影响不同?

(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行进速度减慢,冷空气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图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南北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于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学习新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温度带的划分和地区分布”

(学生阅读教材p33和>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该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1、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并画出其定义

(活动积温)

2、说出温度带的名称。(南→北 )

(五带一区)南→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思考:

1、高原气候区所在的地形区? (由于海拔高,积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

2、将我国温度带图与1月均温图叠加,你有什么发现? (1月0 °C等温线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3、天津属于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4、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温度带小节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地势的影响有关,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推荐第2篇:地理八年级水资源说课稿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水资源的内容。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部分,是在学习了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内容的基础上的知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特征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将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确定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特征,略讲水是宝贵的资源,以突出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特征的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对水是宝贵资源的知识将采用活动式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启发式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讨论式教法。

三、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水是宝贵的资源知识将分别采用读图发现法,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采用材料分析法,对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采用归纳总结法。

为落实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练习:对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进行训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动人的流水声音来创设情景导出本节课所学知识,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媒体展示脉络小结并指出重、难点

4、作业设置:比较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各自的优缺点。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推荐第3篇: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说课稿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七个方面来介绍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黄土高原》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黄土高原的民俗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后果,知道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形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3、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和治理措施。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的重难点

从内容来看,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而黄土高原正是由于自然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最显著特

征。所以,在本课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生对黄土高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大多是通过图片、影片等资料了解到的,所以在讲解学习本区域所存在的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的认识可能不那么直观、深刻,所以确定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包括八年级上下两册书)特别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及思维深度、发散思维等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确定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PPT课件并设计相应学案,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采用合作探究式,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实际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法分析:

1、通过资料分析整理,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堂问题研究,采用逆向思维的思路,组织学生从已学黄河相关知识及其存在问题,探究其成因,解决治理措施,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模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修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于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我校提出地理学科的教学模式是“实事引导型”教学模式:实事情境导入——实事案例探究——规律原理总结——实事实践应用——反馈。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分四个步骤:

(一)实事情境导入

(二)实事案例探究,规律原理总结

(三)

实事实践应用

(四)课堂总结反馈

通过相关习题进行针对性反馈:

1.你能说出水土流失的含义吗? 2.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月份,而且多 雨。

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

4.黄土高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 频繁发生。

5.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 ,改善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评价

在课堂评价中本人重视评价形式的多样性,除了读图分析,口头表达,书面测验等常见形式,还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学习。

1、在课堂小组活动反馈中,本人重视学生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得出的结论时,对学生地理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水平作出相应评价,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

3、在每个活动中,判断学生能否用口头文字说明图文资料反映的相关内容,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

4、在课堂小结中,要求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从而判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关心程度以及学生形成的环境道德意识水平。七. 课程资源开发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要实现而且也必须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业:以《我眼中的黄土高原》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推荐第4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说课稿(材料)

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的第三节。这一节的内容包括: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悬殊、时间分配不均和节约每一滴水三个方面。与传统教材结构不同,本教材在讲述中国的水资源时,侧重于资源本身,而将与之想随的水能资源作为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手段加以介绍,因此重点更为突出,更注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建设的大型工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这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水资源与降水量有相关性,但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可借用“降水量分布图”进行推导、掌握;水资源供需状况是水资源问题的体质,用读“中国水资源供需现状”图进行认识;重点将黄、淮、海流域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严重不协调的原因分析清楚。)

2、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可阅读“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图”从以下列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已建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哪几座,规划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从哪条河调到哪些地区并简要分析其利笔弊)。

教学难点:

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包括年内的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长江和黄河段的径流量逐月变化图”来认识,但是年际的变化周期长,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时可利用“北京的径流量变化柱状图”来引导学生认识)。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1、发挥地理课的特色,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水资源供需状况图”“长江和黄河段的径流量逐月变化图”“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都以多媒体方式程现)引导学生读图分析的出结论;

2、运用以前学过的降水的知识来解释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让学生学会将知识前后联系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3、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4、联系生活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水资源对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 !(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2、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第三节 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分配上来看:夏秋多 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示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

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平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政府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中国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六、教学板书

我的教学板书遵循了:概括性、规范性、及时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在整个板书造型上采用了“偏正型”中的“张翼型”;在板书内容构成形式上采用了“强调式板书”;在内容设计上运用了“内容再现法”;力求达到美观、大方、实用技术的效果。

推荐第5篇:八年级地理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做好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完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但由于我不是地理专业毕业,教学中也许存在不少误区、盲区,学生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再加上学校和学生自身条件等 多方面原因造成练习、测试都很不到位。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班级重组后教学成绩差距较大,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本学期教学总目标:

本年度教学以中国地理为主,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灾害,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经济发展:重点介绍了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农业、工业,重点讲

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校本课程,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美好的家园。

5、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6、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7、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8、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教学进度: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1——4周

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5——8周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9——13周

第四章:中国经济发展第14——18周

复习与总结

推荐第6篇: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交通运输》说课稿

第四章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业 》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二)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三)通过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了解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四)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教学建议

交通运输业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地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2)运用比较法,如在评价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时,引导学生从运量、运速、运价等几个方面,比较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的不同特点。通过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时,还可列表进行比较。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列出运价、运速、运量,让学生比较分析后填表格。(3)充分运用图像进行教学,以增强直观性。根据课本和地图册中的图像,指导学生读图,绘简易示意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从读图中获取知识。(4)边讲边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的活动题。 新课导人:

方案①:每年寒、暑假或节庆日,不少同学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名山大J门,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实在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时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呢?(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的“交通运输业”。

1 方案②: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材料:在我国西部山区有自然条件十分相似、位置相邻的两个县:A县和B县,两县面积和人口不相上下,自然资源相差无几,与省城距离也差不多。过去,两县交通条件、经济条件都十分落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A县利用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修起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不仅本县各山寨之间四通八达,而且与省城和外县的联系也十分方便。而B县的交通状况基本维持原样。几年后,A县彻底告别了贫困,由温饱进人了小康社会。可B县却贫困依旧„„

教师启发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则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两县后来经济水平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呢?B县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应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简单总结,引人新课。) 讲述“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简单介绍什么是交通运输业。课文中的概念比较专业和抽象,教师要联系实际作通俗易懂的说明。需指出交通运输包括客运和货运两部分。 2.分析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时,应从实例人手。

3.学生讨论:“要致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教师小结:便利的交通运输能使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讲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时,可采用以下步骤:

方案①:让学生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当地交通状况的变化。进而分析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化,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可布置学生搜集当地不同时期的交通图,对比不同时期的交通状况,进而更直观地了解当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以点带面,可以说明全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方案②:让学生从本身所经历的事情人手。如学生在不同时期上学路线的改变。(如原来上学走远路,费时多,现在走新修的近路,大大节省时间。)进而分析当地交通条件的改变及给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师补充:(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线在不同时期长度的对比;不同时期各种运输工具数量的对比,说明它们增长相当迅速。(2)从地区分布上看,交通于线不断向内地和边疆延伸。(3)目前还

2 存在的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运输业,尽管50多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家仍把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

讲述“铁路运输”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铁路运输具有什么特点?(2)在什么情形下适合于采用铁路运输?

2.指导学生读“中国铁路营运里程的增长” 图,对比1952年和2000年的铁路营运里程。

3.讲全国铁路干线分布时,也主要指导学生读图和画图,从“中国铁路线分布”图上,找出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的起止点,以及重要铁路枢纽。在指导学生查找铁路线时,可采取以下步骤:(1)查找南北铁路干线。①先找出北京的位置,然后查找从北京向北和向南各有哪几条铁路干线。由北京经天津向北到哈尔滨为京哈线。由北京向南有三条干线,西边的一条是由北京向南直达广州的京广线;东边的一条是由北京经天津直达上海的京沪线;介于京广线、京沪线之间的一条是京九线,从北京经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直至九龙。②焦柳线由河南焦作向南直达柳州。这条线向北可经太原到大同,基本上与京 广线平行。③宝成一成昆线,由宝鸡向南到成都为宝成线;成都再向南到昆明为成昆线。 (2)查找东西铁路干线。①我国北方一条东西铁路于线,由北京向西,经大同、包头,转向南到兰州,为京包一包兰线。②我国中部的一条东西铁路干线,由连云港向西经徐州、郑州、宝鸡到兰州,再向西达新疆乌鲁木齐,为陇海一兰新线,是我国东西铁路最长的于线。③我国南部一条东西铁路干线,由沪杭(上海一杭州)、浙赣(杭州一株洲)。湘黔(株洲一贵阳)。贵昆(贵阳一昆明)四条铁路组成。(3)查找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查找它们各位于哪些铁路干线的交汇处。 4.讲铁路线的分布时,每讲一条,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学生在纸上跟着画,从而熟悉铁路线的名称、分布。起止点及主要铁路线的交汇点(枢纽)。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8.活动题

1、2。

3 学法指导:

画铁路,多采用“城市中心放射法”。现以我国西南地区铁路交通为例: 1.定点 以西南大城市重庆、成都、贵阳、昆明为铁路交通枢纽,将它们大致的相对位置固定在图纸上。

2.连线 每两个城市连一条铁路线,即成渝线、成昆线、贵昆线、川黔线。

3.放射 以每一个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即形成了宝成线。襄渝线、黔桂线、湘黔线。至此,西南地区8条环状铁路线已经画好了。

4.接轨 向外区延伸出去的铁路线,还应当与全国铁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一的铁路网。例如,宝成线——陇海线,襄渝线——汉丹线,川黔线——黔桂线,贵昆线——湘黔线,成昆线——南昆线。继续延伸,最后形成全国铁路网。

课后活动:

搜集整理中国近代铁路发展概况。

推荐第7篇:初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初中地理必修 第 单元《》第 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初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为了更合理更精准的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接下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 说学情

初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课改,个性普遍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现,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但应该清楚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较差。

(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初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3 说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二、说教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4)自主探究法:具体采取了视听、阅读、讨论发言、强化练习等方式,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2 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图标是地里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

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说教学过程

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

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故本节课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的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教学过程

【激疑导趣】(课堂时间:分钟)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

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设疑导读】

【启思乐动】

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个探究任务。

探究一(课前通过学案预习完成一部分,课堂时间:分钟):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

探究二(课堂时间:分钟)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在上课后第5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这一段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一个教学高潮,以便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顺利的完成教学重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探究(课堂时间:分钟)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难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二个教学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希望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整个课堂时间安排:根据各个学校一节课不同的时间长度,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的在时间分配上灵活点、机动点。

【概括升华】

学生在我“知识小结”完成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

板书:

教学手段: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五、说反馈练习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

六、小结

本节的课堂设计,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线是

。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为避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课堂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能站在这里参加面试,并向各位评委老师学习,我很荣幸。同时通过这次面试也可以把我自己展现给大家,希望评委老师能记住我,下面我简单介绍我的基本情况。

我叫XXX,今年XX岁,XXX人,中共党员,经济学金融方向本科,2011年毕业,我性格活泼开朗,大方热情,乐于助人,平时喜欢阅读、书法、国画、上网流览信息。大学期间我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英语四级证书,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驾照。实习和毕业后,一直在全国最大的汽车售后服务公司:华胜汽车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可能各位评委老师觉得奇怪,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从事汽车技术服务,是的,各位老师您没有听错,我就是一个喜欢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的人,在这份工作中,我勤勤恳恳,刻苦专研,努力付出,通过两年时间的积累,我做到了分公司的前台主管,很多汽车专业的同事也对我伸出了大拇指。两年的工作经历 ,让我学会了世间自有公道,付出就有回报。说到就要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我长在农村教师之家,我的外公,爸爸,妈妈,姐姐,舅妈都是普通的农村教师,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就对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向往不已,他们告诉我,做一名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良好地耐心,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本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今天我站在这里,实事告诉我,成功的道路上,只有奋斗着的足迹,如果有幸我真的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将终生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拓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古话说得好,“学高仅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 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中,书写我有意义的一生。

推荐第8篇:地理说课稿:《日本》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选自湖南学校第七年级第七章第一章,日本,日本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类型:新教学

三,教学分析: 1,编辑心:

(1)教材前后联系:

香朝教材的写作由大陆国家组成。日本这一部分是首次在中学教学国家单独教材的地理区域。因此,这部分教科书具有国家地理起源类的功能,应起到解释国家地理的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东亚和世界的经济强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密切。由于关系,学生对日本更感兴趣也更感兴趣,日本有强烈的理解欲望。学习这一节现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自然地理部分,包括东亚岛,山地地貌,温暖潮湿的气候等。这部分知识,可以解释一些生活和问题的现象,能够更好地动员学生的热情,为日本经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是一个学生在了解大陆之后,了解了这个区域进入 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程从内容上是对以往知识和应用的延伸,学习它为未来研究其他国家提供一种方式和思想,具有作用的链接。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可以说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的组成。

B,了解日本地形及其火山的特点,地震的原因。 C,了解日本的海洋季风气候特点。

(2)工艺和方法:

A,使用地图和信息,了解物理和地理特征,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B,使用板块快速结构理论,解释日本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以学生建立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A,日本的立场,领土构成。 B,地形特征。 C.气候特点。

(2)教学困难:

A.解释日本地震的原因。

B.理解内部之间的地理要素 接触。 C.学习一般的国家学习方法。 n 第四,教义:

鉴于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突出要点,难以分散,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去教:

A,以教学的形式突破地理学的地理学,意识形态的瓶颈,关心学生的兴趣,熟悉主题或常见的生活现象,设定问题情境,创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B,使用熟悉日本的学生,引导自己独立调查,提出的关键问题没有头发,没有成熟的结论来取代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是完美还是不完美,只要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看法,教学这是有道理的。

C.比较分析,通过控制区域地理特征。

五,说学习:

根据新课程概念的要求: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终身发展,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课将以下学生学习以下说明:

(1)查询能力指导:

学生更熟悉日本,所以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经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重点关注这一过程的积极思考,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探索。

(2)使用地理生活:

使用主体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物,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还要利用地理学知识到生活理论,两者结合起来,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第二种语言的地理,应该引导学生在地理学研究中集中地图的作用,从地图开发来提取信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六,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学前准备]在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日本的信息之前,我们对于日本有一定的印象。 [日语图片] 通过一系列熟悉日本风景的学生,教师创造了一个生动,诱人的情况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新的学习过程。前级收集信息

听,感觉,想法

独立培养学生积极收集信息,探索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创建一个场景来动员学生的视野, 听力和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谈论过渡]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日本,了解这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介绍日本的自然地理。 n [告诉我们] 在过去我们研究了大陆,区域两个不同大小的区域地理,如何使用地图来解释区域位置,范围?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了解日本的位置,组成的领土。 [上下文创建] 根据现实生活,问:一个国家试飞的导弹,突然下降在30n-45n,140e-145e的水域,哪个国家会抗议?

使用日本地形图来查找陆地和海洋位置和领土构成

日本是亚洲东部,西北太平洋岛屿,领土由______岛,_____岛,__ ___岛,____ __岛等四个岛屿及附近岛屿,东海,西海。

日本的纬度是

你分析你自己的地理吗? [学生交流的组织] 对于砍刀小测试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相比,问: 结合日本领土形状,你可以从上面的表格用短语总结日本的特点吗?引导学生获得日本狭窄的特点。

强调日本是一个小岛的国家,人口密度。

[过渡]日本这个国家经常听说地震,火山现象,我们看看。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和信息 问:有人认为:火山,地震是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报复的日子,对吧?

演示日本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接口,地球更活跃,所以很多地震,火山。

显示地形示意图让学生有一个理解的图像,然后让学生阅读地图,完成相应的练习

问:日本的河水短,速度快,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使用现有的学生知识储备,并利用日本的两个符号之一介绍气候教学,结合视频的过程,使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带来心理感受气候。 [设置情况,学生讨论] 在冬天,什刹海湖在北京充满了欢快的滑冰人群,但在东京,日本,有些人在划船,这是为什么?

呈现日本气候类型 数字

为了反映日本气候的海洋特征,以与北京相比的条形图形式的温度和降水,与亚洲相同的纬度,夏季冷却器,更暖的冬天,更多的年降水特征

大陆特征和海洋特征的意义是什么? [评测总结] 显示此课程分析结构的组成 n [实践整合] 教科书:

P66-67活动问题

调查日本周围的事情

思考:如果你是日本首相,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你将如何发展日本经济?

记忆,总结

学生想想

阅读图片,说出日本和领土的位置。

尝试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

仔细观察

阅读地图完成相应的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记得和回答

课后讨论

使学生理解学习自然地理学的一般思想,同时也能诱导方法实现技能的转移,巩固

创造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高水平的智力投资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和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使用,通过类比学习

培养在地理上准确表达的能力

使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使用学生感兴趣的介绍问题,创造情境,同时充分评估学生的答案,自然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点,以直观和简明的方式抽象不可理解或不可理解的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观察应用信息的能力,直接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而且作为一种参与形式参与教学的地理事物联系到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反映生活的学习有益于课程改革的精神

没有成熟的结论来取代学生的想法,问题不是完美还是不完美,只要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是成功的。

通过控制获得区域地理特征

运用学生的思维,也要学习更多的使用地理和重要性

通过回顾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 想法,虽然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存在于观点之内

调查日本事物周围的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空间,使其能够自主或合作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以便在课外推广的地理学研究,也反映了课堂上的地理生活改变思维,锻炼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如果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也作为下一堂课教学知识准备。

推荐第9篇:初中地理说课稿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所选用的教材为广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进行

等;

能力目标:通过

的学习,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习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此外,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农村教育的特点,我将采用地理教具、地图册辅助教学,直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现代地理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3)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4)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5)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况、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老师。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推荐第10篇:初中地理说课稿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版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必修 1第

1 章第1节《 自然环境》。课型是新课

?案例教学。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就初中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而初中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和实际生活中都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

单元第

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教师过渡: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我确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 说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

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说教法及学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

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

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说教学程序

(1)、理论依据

1、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具体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说复习提问

2说新课导入;

(2—3分钟)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3 说新课教学;

(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 说课堂小结;

(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5 说课堂练习

针对××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6 说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是:×××。

五、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11篇:初中地理说课稿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正文开始>>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第三节印度。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 资源 ——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

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

为本 ”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 “ 二期课改 ”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

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详讲的内这是新课程 “ 以人声音等有机集成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 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12篇:初中地理说课稿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所选用的教材为广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进行

等;

能力目标:通过

的学习,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习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

1 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此外,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农村教育的特点,我将采用地理教具、地图册辅助教学,直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现代地理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3)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4)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5)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况、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老师。

第13篇:初中地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日本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学生较为熟悉,兴趣大,从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强的认识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切入点,了解位置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气候做好铺垫。接着安排樱花图,使内容“波浪起伏”,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内在联系,轻松导向日本的气候。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日本气候,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从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指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并了解其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教法分析:“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采取情境、读图分析、问题式和比较分析、分层、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内容,将知识点归纳为图,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师指引图像,引导学生准确读图。通过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简明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明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读地形图讨论问题:

1.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

2.利用比例尺,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

3.找出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何影响?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日本的象

征——“樱花”引入气候,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视觉效果及丰富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四)通过讨论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梳理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

中国行政区划

在活动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项活动,编者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题中第3 项练习要求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称和简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地理分区,本身就增加了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道题作了如下处理:要求学生沿黄河、长江干流,沿大陆海岸线、沿北回归线等找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经过这样处理后,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空间位置的掌握,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需要记忆,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

教学重点: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 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标:能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以及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读(看)——议——讲——练”结合法,重点突出一个练字。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知识,变成一幅“活”的中国政区图。

2、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用“一图五法” 突破难点。即:一张中国政区图,采(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取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形象联想法、拼图游戏法、填图练习法五种方法。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国地理拼图板辅助学习。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地理拼图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发表见解,多动手练习,实现课标要求。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总体设计的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学校周围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通过教师导学,运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关注每一名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及课后开展拼图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1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中国政区图。问: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吗?学生由于有小学自然课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以及日常的了解,会积极地回答出有34个。再问:你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是怎样划分的吗?学生会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新课。运用观察导入法,直观形象,开门见山,便于迅速切入主题,为后面的活动留出更多的时间。

天气与气候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在“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

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天气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再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我创设了“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收看全国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节目(问天网),并做记录,讨论我们常州的天气情况”这一情境。

2)、待学生讨论交流完全后,提问:“那么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3)、我对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后,让学生继续描述给出的三张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4)、描述完后,学生总结回答时,我对学生给出的每种答案都作出适当评价。当有些学生混淆“天气”与“气候”概念时,我会出示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话语:“如我们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辩别它们分别是指出的“天气”还是“气候”,从而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是多变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问:“在你的生活中都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6、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小结到:由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见,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张关于丰收、洪涝、干旱的图片,学生看完后,再展现两则资料(关于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借东风和今年9月10日——1(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2日“海马”台风对台湾北部地区影响的资料),由此让学生议一议天气对人类活动还有哪些影响?

7、学生交流时,如果有学生总结出:天气对人类活动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会肯定这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从而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

8、在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系列生活化问题绐终贯穿其间,这样通过创设真实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9、以上是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简单天气图。

10、先由我说出并解释一些民间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在让学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备看云识天天气的能力,由此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看懂卫星云图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辨别各城市的天气情况呢?

11、于是出示一幅卫星云图,提出问题: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12、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辨别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天气符号,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节目”给他们看,要求学生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放城市天气预报的。并让学生为下面的小组比赛作好准备!如果天气预报节目中有出现与书本不相符的天气符号,要给同学们作解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

13、小组游戏比赛规则:小组内的一位学生上前负责抽取出城市;另选出一名天气预报员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气图上找到城市后,播报出该城市的天气情况;其他组员根据天气预报员播报的天气状况在我准备的天气符号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天气符号,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作评委;最后评出优胜组并颁奖。

14、在这里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习小组尽可能多的识别天气符号,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更多的常用天气符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了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15、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为了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得更生动,我让学生进行视听、实践、比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6、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指导下,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动:明后天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是运动员,班主任、体育教师、校长都有应该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作准备呢?

这一活动让学生可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使我自己对本节课作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索,是教师发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径!

布置作业:回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与同学交流明后天我们常州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目的让这一节课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和延伸!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aodoc.com)查看更多与本文《《天气与生活》说课稿》相关的文章。

第14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本期我接手了八年级五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计划努力圆满地完成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希望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计划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认真分析,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分析上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把自己在一期以来的教育教学得失进行一个回顾、归纳,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缺憾,避免老问题再次出现;把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发扬,形成具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对学生一期的学习进行分析,通过与原来所任教的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们在一期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通过上期的县期末质量检测成绩,分析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从与同学们的交谈中,深入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从各种了解、分析中,发现了同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整体也反映了各个班级间的差距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本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把好了脉,明确了本期的教育教学重点。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高低。“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离不开夜以继日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我经常为了备好一堂课,不厌其烦的老师,到图书室查找资料,到网络上查找各种媒体;我还自费制作了许多具有价值的幻灯片、图片。为课堂良好教学奠定了基础。每次课堂下来,我都有种充实的感觉,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同学们开心的笑容是我最大的鼓励与快乐。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七十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没有觉得是一种负担,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业是与他们最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我都不吝笔墨,用鲜红的话语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台阶。

三、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做他们学习、生活的引导者。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善于处理自身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身份。对同学们,仅仅严师是不够的;一味地与他们知心交友,也是不可取的。在学习上,我做到严师的严教,经常找同学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帮助,学习中违纪的同学,我会严厉的批评;还具备有学友般的勤学勤问。不摆学术的权威,不搞“一言堂”,尊重同学们的发现及他们的创新火花,与他们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听取他们的观点。

生活中,我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校寄宿,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教师就是他们的第二父母。妥善地为他们保管钱物,天热有开水给他们解渴,天冷有热水给他们暖脚……为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学会学习以外的生活知识。不仅要做个学习的尖子,也要具备现代生活生存的能力。

四、深入教研教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提升为人民教育服务的能力。

1、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都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暑假的新教材培训学习,对通识教育学习的资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去认识理解新教材。网络的知识是最丰富的、也有许多具有先进的时代性。上网获取知识也成了我的一大爱好,也是在进行新教材学习的最佳场所。

2、学以致用,课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运用平生所学,才物有所值。我大胆偿试,积极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在学校现有的基础条件上,我进行课件的开发,进行网页网站的制作,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转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中。在学校的局域网中,我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网,投放大量资料、信息,建立具有一定处理能力的反馈处理数据库。为同学们的学习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3、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知识竞赛和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组织同学们对家乡的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对农业开发现状的调查等等,组织大规模的初二学生填图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调查促进同学们对家乡的认识,培养立足家乡,报效祖国的胸怀。

一期的工作很快就要结束,还有很多的工作有待完成。“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理由”前面的路还很长,相信自己,在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在新的一年中,我将更加珍惜机会,不断努力工作。2009年9月1日

第15篇:八年级三台地理

:__班 名_ 姓__: _级 :___班_名__ _姓_ ___ ____ 三台中学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三月月考

______:______名_____姓_地理试卷

__ ___ ____

一、单向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 60分)

______:__:___名1.有“日光城”之称的是( )

__校__姓A 洛阳市 B 拉萨市 C 昆明市 D 海口市 __学____

2.傣族聚居在云南南部,住竹楼,着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 ) „„ „„„A 炎热气候 B 干旱气候 C 地表崎岖D 多雨气候 „„„„

„„„„„„„„3.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 )

„„„„A 长江 B 黄河 C 塔里木河 D 珠江 „„„„„„„„

„„„„4.青藏高原是世界上( )

„„„„A 面积最大的高原 B 纬度最高的高原 C 气温最高的高原 D 海拔最高的高原 „„„„„„„„

„„„„5.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平原、山地为主 B 以丘陵、高原为主 C 以高原、盆地为主 D 以山地、丘陵为主 „ „„„

„ „„ „6.我国爱国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 „ 线大陆在那头。诗中“海峡”是指( )

密 封 A.琼州海峡 B.朝鲜海峡 C.台湾海峡 D.渤海海峡 答要此

.7.“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8.下列各选项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

不过 ①黑土地 ②赛龙舟 ③泼水节 ④冰灯 ⑤窑洞 ⑥独木成林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⑥

9.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是( )

A.日照长,生长期长 B.地势高、气候寒冷

案超线C.高山峡谷广布 D.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多

10.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

A.阴山-黄河 B.巫山-长江 C.南岭-珠江 D.秦岭-淮河

11.下列语句描述北方地区的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天苍苍,夜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2.青藏地区的小麦穗大粒饱,产量高与下列那一项因素无关( ) A.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B.高原上昼夜温差大 C.地势高,气温低

D.农业技术水平高

13.我国西南边陲素有“彩云之南”“植物王国”之称的省区是( ) A.四川省 B.云南省 C.广东省 D.贵州省

14.确定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温 C.植被 D.降水

15.我国沙漠分布最广泛的区域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6.具有得天独厚水运条件的地区是(

A.北方地区B.青藏地区C.南方地区D.西北地区

17.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区域是(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18.关于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 B.有风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C.植被自西向东为草原—荒漠—荒漠草原 D.盆地内部多绿洲

19.下列有关南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墙体厚 B.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水稻为主 C.1月平均气温高于0 ℃ D.园林建筑规模庞大,气势宏伟

20.青藏地区丰富而洁净的能源是( ) A.水能B.天然气C.太阳能D.石油

21.关于北方人民的生活,说法正确的是(

A.现代交通工具以轮船为主 B.华北平原的居民,挖窑洞居住

C.北方居民房屋,都注意通风散热 D.东北、华北居民食品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居民以小米为主食

22.我国四大牧区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共同特征是( ) A.有广阔的天然牧场 B.水源充足 C.气候温暖湿润 D.海拔500米以下

1

23.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①1月0℃等温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24.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A、长江 B、黄河 C、塔里木河 D、珠江

25.与三大高原相邻的山脉是(

A.祁连山 B.阿尔金山 C.昆仑山 D.横断山

26.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是( )

A.黄河 B.珠江 C.长江 D.澜沧江

27.青藏高原单位面积小麦产量高,原因是( )

A.水源充足 B.光照强 C.热量丰富 D.土壤肥沃

28.南方地区的农作物熟制是( )

A.一年一熟 B.一年一至两熟 C.两年二至三熟 D.一年二至三熟

29.北方以种植什么农作物为主(

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油菜 C.小麦和大豆 D.大豆和油菜

30.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是( )

A.河西走廊 B.河套平原 C.雅鲁藏布江谷地 D.湟水谷地

二、综合题(40分)

31、读“四大地理区域”,回答问题(每空2分,共20分)

(1)、四大区域名称:A、B、

C、D、

(2)、分界线:A、B

B、C

C、D

(3)、突出特征:A、B

(4)、长江主要流经的区域是 。(填字母)

32、连线题,将右边的信息与左边对应的区域连接起来。(每线2分,共20分)

牦牛

北方地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

耕地以旱地为主

南方地区 耕作制度二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雅丹地貌

西北地区 耕地以水田为主

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青藏地区 耕作制度一年二至三熟

大江大河发源地 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16篇:八年级地理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活动]读我国沿海盐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看看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哪个产的海盐较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最大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转折]对于海洋资源,应该说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但是鉴于人类对陆地资源开采的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呢?请大家讨论“想一想”中的题目,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进一步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的渔民确实在采用第一种捕鱼方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转折]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污染了海洋。污染源包括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针对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 探究活动

1、活动名称:海产品调查

活动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

活动步骤:

(1)寻找10种日常用品,条件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 (2)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和原因。

(3)开一个主题为“人类与海洋”的班会,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2、活动名称: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案:安排学生查找人们破坏或不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请你用你的资料来说明你的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17篇:八年级地理计划

2017-2018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Xxx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13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备课质量,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四个班的学生总体上讲,水平差不多,每班的大部分学生七年级地理掌握的都比较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 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减少不及格的学生。

六、具体措施

1.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4.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9、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18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狱性两大特征,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侧重。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进入初二地理学科就要学习中国地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出生在中国,喝中国的水长大,祖国对他们来说太熟悉太亲近了;从小就通过爸妈、报刊杂志、电视网略等途径对中国的一些了解了不少。但是由于中国疆域太大,太辽阔,学生们的了解认识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们知识结构的不完整,认识上的不全面,使得他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说他们的中国地理知识还有很大缺陷,不足以满足成长对地理知识的需要。另外初二学生在初一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大部分基本具备地理学习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区域差异: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目标

1、将“满堂灌”分隔成几个区间。对现在发展区的知识内容,大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对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内容,通过创设情景和设置问题实现对话教学,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体验,并逐步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2、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成为改革课堂的关键。要周密整理与组合教材内容,明确上课的目标(三维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创设一个有趣、有效、有用的课堂。当然课堂中的生成要时刻警惕,对问题的生成营造宽松的环境,和预留充足的时间,不急于求成,不吹毛求疵,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探究者享受到生成问题给自己与其他同学带来的学习快乐、思维挑战和精神满足。

3、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学生化的教师和教师化的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实现精神上的完全自由。

4、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自由表达人性特色,达到“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5、关注“后进生”,用真情、诚意感化他们,抓住他们学习上的错误,借助错误实现转化的目的。

五、教学措施:

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六、课时安排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周——第四周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五周——第十周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十一周——第十五周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十六周——第二十周

复习期末考试 第二十

一、二周

田心中学

石文艺

第19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又是一个新学期,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八年级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

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国土与居民、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再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4.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8、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9、每次月考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五、教学进度:

第1---3周,学习课本第1单元(难点章节、重点章节) 第4---7周,学习课本第2单元(难点章节、重点章节) 第8---9周,复习,迎接期中考试 第10周,期中考试

第11----16周,学习第

3、4单元 第17周,复习第20周,期末考试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20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设计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过,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学习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指导思想

八年级地理学科将要学习中国地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但是由于中国疆域太大,太辽阔,学生们的了解认识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们只是结构的不完整,认识上的不全面,使得他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说他们的中国地理知识还有很大缺陷,不

足以满足成长对地理知识的需要,另外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大部分基本具备地理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碰到许多障碍,对地理学习出现一些困惑,甚至有点讨厌,对学生学习地理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将是八年级地理教学的一大课题,八年级地理课程的可设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同事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仅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与与日俱增,在潜隐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道德情操。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

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主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

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明确节约自然环境的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环境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

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括,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环境所面临的状况,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他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

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堂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效率。

4、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依据生活实际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究,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研重点与教改专题

“345”教学模式的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二)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三、教学设想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

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 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

5、做好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积累。

四、深入备课:

1、备学生

⑴帮助学生完成八年级地理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地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⑵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2、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备教法

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把一些平淡无奇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

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班级内学习成绩差距较大,尤其是三班,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

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三、教学措施:

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

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5、充分利用

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精选优质教案,提高学地理兴趣,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四、教学进度:

一单元:1-5周

二单元:6-10周

三单元:11-14周

四单元:15-17周

复习18-19周

期终考试: 20周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范文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