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0:46:32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新的动力。通过对**乡乡村旅游的研究,分析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找出制约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针对性的就如何借助县委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推动**乡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一、**乡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和现状

(一)**乡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1、交通和区位优势

**乡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境西部,地理位臵优越,距北京、天津各约225公里,距承德市区约50公里,距宽城县城仅22公里,国家级承秦出海路贯穿全乡,宝清旅游路由东北向西南贯穿全乡,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生态和资源优势

**乡林果资源和林木资源相当丰富,森林覆盖率71.2﹪,占全市第一,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尖宝山、平顶山等山体资源是**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载体。具有“北方桂林、塞外三峡”之美誉的蟠龙湖、清河两大水体资源是**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纽带。

(二)**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乡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拉动需求增长、提高乡域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来抓,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1 不断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步伐。始终坚持“开发两头带中间、统筹辐射促周边”的工作思路,以建设“清河谷生态休闲旅游园区”为定位,坚守“科学保护、重点开发、突出特色”的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生态和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旅游产品,催生了一系列以生态度假、景区休闲、民俗景观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

1、生态农家游

生态农家游以生态休闲山庄和精品采摘园为依托,形成集观光度假、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体验项目。生态休闲山庄的典型代表是省级生态旅游五星级乡村酒店塞北江南山庄。此外,依托生态农业、山场森林资源的绿色综合农业生态宝山山庄正在建设中,楠山休闲渡假山庄和悠然休闲度假山庄即将投入运营。太阳沟采摘园和塞北江南采摘园在2012年完善多品种、多功能建设的基础上,将于2013年继续打造“尖宝山百亩优质果园”、“掉子沟特色采摘园”两个精品采摘园建设。

2、景区休闲游

景区休闲游以蟠龙湖(潘家口水库)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水库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接待体系。游碧波水库,赏湖光山色,吃地道农家饭,到清河口村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附近区域游客的首选。清河口村农家院也已集中连片,2012年被承德市评为十大最具魅力的旅游乡村。

3、观光民俗游

2 2013年继续推进极富民俗特色的**村新民居建设,年内完成50户新民居建设,使其形成民居景观;加快推进清河景观建设工程,年内在**段修建3道迎水坝,形成1.5公里的汇水面,沿宝清公路路沿两侧种植花卉,形成“一川清水,两岸锦绣”新景观;中远希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0万续建10个观光大棚在今年年底完工。

二、**乡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创新意识不到位,开发模式相对单一

乡村旅游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是目前**乡乡村旅游产品单

一、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主要内容仍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春天赏花、秋天采果”等传统单一模式,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越来越少,加之缺乏一些大型的娱乐活动,这使得乡村旅游活动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于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乡所谓的旅游商品,还只是最初级的农业果实等,缺乏深加工、缺少新理念,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2、基础设施不到位,设施配套不健全

**乡是农业为主的乡镇,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比较简陋,相当一 3 部分的农家院的客房、餐馆等食宿条件较差,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配套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此外,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尚不健全,众多游客带来的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难免会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

3、服务接待水平不到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乡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为当地村民,多数未经过专业旅游培训,文化素质和旅游专业素质相对不高。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难以准确揣摩旅游者的心理,提供使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甚至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从而使游客的旅游质量大打折扣,有些时候游客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使乡村旅游的形象受到损害。

4、政策法规不到位,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旅游基本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经营者的经营,游客权利的保护均缺乏法律的依据。在管理体系、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建设上,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宽城县、**乡旅游协会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发挥出协会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引导、规范和带动作用。致使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到位,也给本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4 乡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形成全乡办旅游的局面。

针对**乡紧紧围绕蟠龙湖旅游经营开发的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有关标准,制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并举的科学可行、简便易懂的**乡旅游评价标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全乡旅游接待证制度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考评、公示制度,保证经营户规范经营。切实发挥**乡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引导作用,力促乡旅游协会尽早发挥作用。

2、投资多元,借力发展

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办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要政府投入。乡财政每年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乡旅游经济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等,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作用。二要市场化运作投入。市场化运作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乡政府应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有形资源和特许经营权、政策等无形资源变成旅游经济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旅游经济发展。三要积极对上争取投入。千方百计争取旅游发展政策性资金,争取水利、交通,包括公路“村村通\"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与发展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增加投入。

3、配套完备,保护环境

5 着力规划好乡内道路交通系统,并完善停车场、公厕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做好污水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制定旅游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章立制、付诸实施,努力营造“碧水、绿地、蓝天\"的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做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

结合农村环境整治重点开展村民环保素养和文明素养培训,改善村民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开展旅游经营管理、职业道德与基本常识培训,培养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持一批经营信用好、经营效益高、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户和园区企业组织;开展特色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大力加强农业生产的改良与改进。切实加强对旅游从业村民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村民素质,激发村民办好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村民办好乡村旅游的能力。

5、打造精品,树立品牌

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如宝山山庄建设中增加真人CS等娱乐项目,在清河口村积极引进企业打造私人游艇俱乐部。

在乡村旅游购物方面,鼓励、支持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经 6 营。倡导和推进“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打造精品农业。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在饮食文化方面.要突出传统地方特色菜、农家菜,通过旅游传播**乡的饮食文化。配合规模化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打造成有区域特色的饮食品牌。如继续扶持润毓野猪养殖有限公司推出野猪养殖观光和围绕野猪菜肴推出特色餐饮。

6、加大宣传,提升品牌效应

乡政府要大力引导旅游经营者转变认识,提高专业水准,学习先进的促销策略,充分利用报刊、电台、影视、广告、博览会、交易会、互连网等多种形式广泛的宣传,同时加强与旅行社的接洽与合作,在节假日推出亲子游、浪漫双人游、全家乐等促销活动,突出“品牌化\"经营。

总之,**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臵,独特的旅游、交通环境,如能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从规范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标准入手,大力开发、宣传乡村旅游产品,始终贯彻“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入到**乡村旅游队伍之中。届时,**乡的乡村旅游必将对本乡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观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推荐第2篇:旅游景区发展调研报告

所属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姓名:王林霄准考证号:012610501748

旅游景区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国内目前已有多个城市确定了以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如成都、杭州等著名旅游城市将未来发展定位为“休闲之都”,甚至提出“旅游也是生产力”的论断。目前我国旅游产业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1、发展势头迅猛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中国人通过消费享受旅游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尽管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上,休闲旅游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旅游时代”,但休闲旅游经济已具备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尤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背景下,休闲旅游发展会呈现更快的趋势。

2、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

不可否认,我国现在发展休闲旅游还存在很多制约,例如,集中制的节假制度,使旅游出现了淡旺分明的现象。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由于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以及由此派生的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缓解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时间矛盾冲突的弹性非常有限。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多变性,但节假时间过度集中,使旅游消费需求在同一时间集中释放,导致旅游客流过分集中,交通运输、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承载过量,服务不能面面俱到,质量下降,游客的满意程度也随之下降,旅游消费需求转移,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因此,目前的休闲制度只适应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却制约和阻碍了高层次休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经济发展总水平和文化认同也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目前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消费指向基本还是“多景点+低团费”模式的产品,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多数居民尚处于非富裕与富裕之间,另一方面对“无所事事”境界的休闲度假方式还不能完全认同。

3、市场尚需培育

休闲旅游市场还需要多方共同培育。从宏观管理角度而言,要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就要在全社会倡导选择健康、积极的休闲旅游消费和生活方式,制定适合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从游客受教育程度讲,从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来倡导健康的休闲旅游文化和休闲旅游消费,同样是发展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重要途径。

由于集中节假制度,旅游往往由学生带动,也就是

5、

6、

7、

8、9月为旺季,其他时间除春节、国庆外基本上都是淡季。

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

旅游景区的可变成本即随着游客的增多而增加的成本。例如:游客增加,景区的垃圾增加导致必须增加环卫力度的成本。它们的递增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比例,这种增加就叫可变成本。游客的增加所派生的涨价成本即可变成本。像游客多一些,会出现的餐饮增加、食宿增加、服务人员增加等就叫可变成本。由于旅游景区的可变成本是游客旅游前不可预见的,所以景区多用降低可见的固定成本,增加不可见的可变成本来获取利润(即采用差别定价)。差别定价有几个思路:一是按照一次性来访人数的多少,例如团购就便宜一些,散客就贵一些;也可以是根据季节定价,例如旅游旺季就贵一些,淡季就便宜一些。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差别定价如果有效就要满足几个条件:

1、最高价和最低价都必须在消费者可承受的价格区间内,也就是我们说

的消费者剩余价值。通常,消费者的剩余价值>=0时,消费者才会做出购买决策。因此,差别定价的实施首先要做一个市场调研,评估消费者的剩余价值。

从价格的需求弹性角度来看,价格差异会影响需求的弹性,也就是计算一下,浮动价格之差与来客量之差的比值,如果价格弹性>=1,说

明是富于弹性的,差异定价可以有效拉动来客量。

另外就是要考虑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关系。一般来说,景区的固定成本是一定的,所以要考虑可变成本。要考虑每增加一个游客的边际成本,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那么很显然得不偿失。就需要调整价差,实现均衡。

2、

3、

可变成本中的餐饮住宿价格定价,是根据垄断市场的定价方法来定价,即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样可以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至于固定成本,由于不论淡季还是旺季,成本都基本不变,那么企业自然需要将固定成本获得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以期创造更多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不仅包含固定资源带来的利润,还包括因固定成本资源带来的可变成本利润。因此,降低门票价格以获得更多游客。如果门票不降价,那些认为门票价过高的人则不会去,从而导致企业无法赚得这一部分消费者的剩余价值,而降价之后,进入景区的消费者人数增加,从而使得企业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增加。再将进入景区的消费者分为两类,即愿意食宿的消费者和不愿意食宿的消费者。企业愿意食宿的消费者身上获取可变成本带来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固定成本资源的作用更多的是获取客流量。当然,在旅游旺季,适当的提高固定成本的利润,达到限制客流量的目的。这样来减少旺季客流量过多造成的资源不够用所派生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交通拥挤,食宿拥挤,景区监管力度不足,垃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清理等。

由上所诉可知,单独地发展某一方面是不能获得最大收益的,只有将可变成本资源和固定成本能资源有效地统一结合才能赚取最大利润。也就是:

(1) 旅游景区需在旺季提高固定成本利润来限制客流量,使可变成本资

源与固定成本资源最大化利用而不会出现拥塞的现象;

(2) 旅游景区在淡季降低固定成本利润来吸引客流量,开顾展多种样式

的优惠活动来带动顾客群,尽可能多的带动顾客消费可变成本资源。

这是旅游景区吸引顾客的辩证统一的方法,也是未来旅游景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荐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2016年度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2016信访工作调研报告)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推荐第4篇: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3-4-2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目前,*县正在积极实施“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本文在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探讨了*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一、*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

*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连环,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是一个生活、工作的好地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为目标,在“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

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以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新村观光游、古豳文化游为四大特色的产品、服务体系,使我县旅游产业有了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2、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

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工程建设,对包括马栏革命纪念馆在内的部分革命遗址进行了维护和重修,完成了马栏干部学院建设工程,马栏旅游景区直观坡面绿化,阳坡头关中分区旧址景区绿化、广场修建、窑洞维修,以及转角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建设项目民宅拆迁,窑洞维修等建设任务;先后建成了关中特区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库淑兰剪纸展览馆、石门山森林公园秦文化苑、西大门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使旅游景点有所增加,内容更加丰富。

3、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产业增值明显

我县先后在西安、深圳举行了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会,加强与大型旅游集团对接,借力发展取得新进展。同时,注册成立了*县首家红色旅游商品民营企业——红色马栏旅游产业有限公司,

专业从事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旅游商品设计及研发、土特产品包装与销售,先后开发了10大类100多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2012年上半年,我县游客数量达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0万元,旅游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宾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及一些景区接待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我县接待游客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开发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我县旅游景点多处于山区或村庄中,普遍存在交通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道路等级低,迂回曲折,通行能力差。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有的连吃、住、行等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我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滞后直接影响了旅游景区、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吸引力

一是星级旅游产品少。二是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一些山水景点有看头、没说头,文化景区有说头、没看头。三是旅游形式单一,游览、购物和娱乐相互脱节,游客享受不到 “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逗留时间短,对消费的拉动力不强。

3、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组织管理松散

由于我县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管理、策划、促销、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开发滞后,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调查了解,我县从事旅游景点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大多以实现就业为目的,懂旅游,爱旅

游的从业者很少。一些景点管理松散,经常出现大门紧锁,无人值班的现象,让游客尽兴而来扫兴而归。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4、开发资金严重短缺

*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人民收入水平不高。近年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虽有大幅提升,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产业开发资金规模小,来源单一,以财政资金投资为主。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当地人民不免在观念上存在认识问题,社会资金不能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近两年,旅游招商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完全投入运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5、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由于受县域财力限制,旅游宣传促销范围有限,在周围各省媒体上未能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致使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宣传促销不到位,策划的效果水准不高,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在外影响力不大。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开发价值与其知名度不相称,加上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旅游市场拓展不力。

6、环保意识淡漠,环境质量下降

宜人的气候、整洁的城市、清晰的空气让许多游客对*县留下了深刻印象,生态文明是我县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然而随着车辆的增加和煤炭工业的发展,这一优势将面临挑战。县城交通枢纽迎宾大道每日大量汽车高速行驶,从早到晚空气中尘土弥漫,市政部门没有洒水车配合清理,致使我县的空气质量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旅游业被誉为“一业兴而百业旺”的经济产业,对地方经济具有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

可广泛吸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业;旅游业是促进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产业,可促进城市购买力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也被誉为是“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旅游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使一些濒临消亡或已经失传的民族歌舞、民间工艺得到抢救和挖掘,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发展好我们的旅游产业。

2、突出重点,抓好“马栏——石门”两点一线的建设

虽然*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令人精神振奋。马栏红色旅游和石门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积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政府支持有力,发展势头良好;各界人士关注度和满意度越来越高,周边的环境也明显改善。我们要再接再励,抓好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加快建设旅游发展配套设施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改善接待服务条件,实现城镇硬件设施与旅游配套功能一体化。首先,要抓好以交通为中心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先安排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对现有干线公路进行改建、扩建。贯通县际之间的快捷通道,抓好旅游专线公路升级。二是在加强现有景区景点旅游公路管护的基础上,以全面实现油路改造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线路公路质量和等级,尽快修通景区与景点之间,景点与干线之间的公路通道,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三是要规划旅游专线和旅游循环线路,并设置旅游专线公交车,方便本地游客需求,大力拉动旅游内需。其次,要在县乡大力发展设施完备的宾馆、饭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家旅馆的建设,要注意农家旅馆的卫生条件,加强对农家旅馆的服务质量的监督;规范餐饮服务,逐步改善就餐环境,对现有餐饮的品种及种类进行改造,使之能够适应不同旅游者的口味,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再次,强化旅游行业优质服务。加强景区、景点的精神文明建

设,大力提倡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树立文明新风,形成良好服务氛围。

4、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建立旅游人才与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加快导游、服务、文艺三支专业队伍建设,着重培养策划、管理、营销三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以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针对目前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缺乏的状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旅游院校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作为*县旅游发展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尽快培育一批优秀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

5、创新融资体制,扩大资金投入

深化旅游融资体制改革,广泛采用使用权拍卖、经营权转让、租赁及资源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整合资源,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强化内引外联。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景区、景点,采取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扩大资金面,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6、加大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

尽快建立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要创办旅游日、旅游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制作精美画册、拍摄专题片、联络新闻媒体不断向外界宣传推介。要把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本地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不断扩大影响,聚集人气,增加客源。

7、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一个健康的旅游产业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各个职能部 5

门和全社会的力量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增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软势力。

2015-4-2

推荐第5篇:促进城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XX年我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各项主要数据稳步增长。年全年共接待游客6870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接待国内游客6817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3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 %。其中,旅游创汇15526万美元,同比增长15.02%。国内旅游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15.09%。

一、节会活动在招揽游客、促进旅游业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春有牡丹文化节,秋有河文化旅游节,春秋两季这两次节会活动为带来了大量客源,活跃了旅游市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节会活动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大盛事。年牡丹文化节,历时四十天,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6.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1%和8.33%。河文化旅游节历时30天,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947.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6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1%和10.25%。两次节会共计70天时间,共接待游客2647.55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次的38.5%,旅游收入134.38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38.6%。

二、入境游继续稳步发展,港澳台游客数量大幅增多

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4%,其中接待外国人40万人次,同比增长7.44%,港澳台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51.9%。港澳台游客中以台湾游客数量最多,占港澳台游客的59.4%,其中香港澳门游客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呈大幅增加态势,年来自香港、澳门的游客数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0.39%、119.27%。说明旅游在香港澳门一带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

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中以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游客数量最多,年全市接待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外国游客18.63万人次,同比增长36.78%,其次是来自欧洲的游客,共13.31万人次,来自欧洲的游客数量在外国游客中所占的比重为33.3%,仅次于亚洲,但游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减少了25%,接下来的排名是美洲和大洋洲,游客数量分别是2.87万人次、1.15万人次,来自非洲的游客数量排名最后,但与去年同期比却增长了3.6倍。

三、境外游客在停留时间减少

年境外游客在人均停留时间是1.46天,比上年减少0.11天。其中外国人在人均停留1.41天,比上年减少0.02天,港澳台游客人均在停留1.61天,比上年减少0.57天,港澳台游客中台湾游客在停留时间减少最多,人均停留天数是1.68天,比上年减少0.78天,台湾游客在港澳台游客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停留时间减少影响了港澳台游客整体在停留时间。港澳游客在停留时间变化不大,均比上年略有增长。香港游客人均在停留1.52天,比上年增加0.03天,澳门游客人均在停留1.53天,比上年增加0.32天。

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问题仍应引起重视。游客在停留时间短仍然是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原因,游在,住在郑州的问题,让优质的旅游资源,不能享受全部的旅游成果,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元素中把一半以上的利益割给了别人。

2.自驾车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出游次数增多,同时由于私家车大量增加,自驾游也成为一种旅游时尚,但交通拥堵、道路不畅让很多人“欲游而止,望游兴叹”,影响了游客来旅游的积极性,制约了客源市场。要确保游客畅游,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管理,同时道路规划也要更加合理。

3.“龙门石窟”这个全市唯一的5A景区的发掘利用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龙门山色”历来就居于八大景之首,景区虽然不大,但景点的大气、典雅是境内任何一个景区都无法比拟的。不然武则天也不会在那里开凿石窟群,把自己的形象立在那里。龙门山色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步移景挪的效果,水光山色,堪称胜景。所以对外宣传应该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色相提并论,不能突出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忽视了自然景色。自然风景有时也需要提醒,如果不提醒,很多人会“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忽视了良辰美景,自然风景也有密码,在很多人未解其中玄妙的时候给以提醒,则能帮人理解景区,使其得到自然的陶冶,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加深对景区的印象。

4.对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应应给以更高的重视。市每年在旅游宣传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带来经济效益,通过宣传把游客请来了,如果景点没有吸引力、城市没有吸引力,游客只是简单浏览一番,然后就做了匆匆过客,那样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有时候与我们前期做出的努力相比甚至是产出没有投入大,这样就做了赔本生意,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要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不仅要从城市硬件设施上做好工作,同时也要从深层次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找出自身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仅要请得来游客,还要留得住游客。从这一点来说,开发建设以龙门风景区为中心的隋唐文化中心很有必要。

推荐第6篇: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邵局长对云南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指示精神,中国旅游研究院组成了以戴斌院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对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全面调研。期间,专家组先后考察了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博集团、石林5A级旅游区以及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点)和企业,并召开3次座谈会广泛征询和听取了昆明市各级领导、主要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又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召开了2次内部研讨会,最终形成了《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一)主要成就

1、旅游业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51倍和1.52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以上,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1年,昆明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次突破百万大关,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00.4万人次,同比增长16.66%;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达4002.1万人次,同比增长15.29%。旅游总收入达到367.2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8.95%,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12.8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昆明市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旅游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作用稳步加强

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导向下,昆明市培育了一大批以石林、阳宗海为代表的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旅游区和以世博旅游集团为代表的具有较好投融资能力的产业主体,洲际、豪庭、豪生、希尔顿、索菲特、温德姆华美达等国际酒店品牌也相继落户昆明,昆明市成为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3月,全市投资额3亿元以上的开工在建重大旅游项目达23个,计划投资额6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37亿元。有力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当地老百姓的就业,旅游业在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

3、旅游业对“春城”城市形象品牌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昆明市在旅游业发展初期就在国内外游客认知体系中形成了“春城”的城市品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昆明市不断通过举办世博会、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方式,强化游客对这一品牌的认知。春城”、“好客春城”、“浪漫春城”等口号和四季如春的城市旅游形象不断在游客群中得到传播和强化。昆明市先后被评为“欧洲人最欢迎的中国旅游城市”、“ 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荣誉,知名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不断的得到提升。

4、旅游业成为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支撑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昆明新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南亚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一方面,昆明对省内西双版纳、丽江、腾冲等主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客源组织与输送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昆明作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的作用日益强化。另一方面,昆明市作为中国连接东亚大陆腹地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以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门户,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扩大昆明与东盟国家的联系,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作用持续加强

(二)主要经验

1、发挥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昆明市历届市委及政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并重的原则将旅游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并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要持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成立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等方式,发挥该机构的牵头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充分利用昆明作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旅游业改革发展先行先试权。这些措施为昆明市旅游业的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重视规划编制对旅游科学发展的指导功能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编制完成了《昆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项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方面统一了全市上下对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地位的认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昆明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发挥规划在整合资源,实现省会城市区域集散中心和“龙头”作用的同时,促进了昆明市与周边区域旅游合作,为云南在东南亚旅游圈、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圈、滇西北-川西南-藏东南旅游圈发挥主导作者用创造了条件,为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

3、持续通过重大事件推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自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以来,昆明积累了通过重大事件、节庆活动持续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除了两年一届的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之外,近年来,昆明市还通过承办2008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亚太旅游协会2008旅游战略论坛等大型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云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旅游魅力。以这些活动为契机,昆明市一方面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提升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4、不断寻求旅游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衔接

按照昆明市加快构建以“一湖四片”、“一主四辅”为骨架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新格局的空间布局,昆明市不断寻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功能完善与提升的衔接,城市旅游景观的打造与城市化过程的结合。先后打造城市南部湖滨旅游景观带和海埂、大渔两大旅游休闲度假片区以及城市北部的世博新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随着大量城市旅游新景观和新地标的出现,已经形成了“湖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独特城市景观,在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产品的同时,为昆明市民创造了游憩空间,创造了城景交融的和谐发展模式,并形成高原山水旅游城市建设的典范。

二、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一)面临的新形势

1、国家战略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定位提出新要求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云南省作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地位正式确立。随着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泛亚铁路和昆曼、昆仰公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将由我国国土的西南边缘变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印经济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昆明不仅要在省内经济发展中发挥省会城市的作用,更要在国家战略体系中承担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功能,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中不断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国民休闲福祉提升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功能完善提出新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更关注健康,更追求有益于身心的休闲度假旅游在成为新趋势的同时,也成为国民福祉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形

式,《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即将出台也将为这种福祉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昆明市在云南省旅游目的地体系中长期承担着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枢纽的功能,在国民休闲逐渐成为生活福祉的背景下,以往主要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吸引物服务的旅游发展目标,将向着同时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满意度共同提升的方向转变,昆明市旅游也发展面临着功能转型的任务。

3、市场需求多元化对昆明的城市旅游产品更新提出新要求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的旅游消费者正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个性化的旅游消费方式逐渐兴起,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大大增强,游客的出游方式逐渐形成了随团旅游、自驾车、自助游等多元化格局,旅游消费需求日益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昆明以“春城”的城市品牌著称,石林、世博园等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知名度较高,但随着休闲度假成为国民福祉提升的重要表现形式,由观光旅游独大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并存,由主要服务于外地游客向与市民共享将是未来昆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城市的休闲服务功能,昆明市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转变。

4、区域旅游竞争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市场拓展提出新要求

“十一五”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周边省份对旅游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昆明市的旅游业也面临着来自于省内外各种类型旅游目的地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四川省、广西省均将旅游业纳入到全省重要的产业形态中,不断开发出九寨沟、阳朔等新兴旅游产品,冲击着云南省既有的旅游市场格局。另一方面,随着丽江、腾冲等一大批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建设,昆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地位更加强化,进一步弱化了昆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昆明欲在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中占一席之地,面临强大的国内和省内竞争压力,需要适时调整旅游市场营销的方向和战略。

5、旅游投资不断加大改变昆明的城市旅游项目支撑体系

“十二五”时期,昆明市计划投资近千亿元,将一批经过长期建设、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品牌,整合提升或新兴开发为国际旅游精品,包括石林-九乡旅游区、昆明世博园及新区、环滇池旅游圈、昆明轿子雪山旅游区、阳宗海旅游度假区。将一批经过一定建设或已具备较好开发条件、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项目,培育提升或新建开发为全国旅游精品,包括五华环翠湖文化休闲旅游区、盘龙城市商务聚集区、官渡生态湿地公园旅游区、西山森林公园旅游区等。通过开展精品旅游吸引物建设工程,实施龙头项目带动战略,昆明市的核心旅游吸引物体系格局将面临重组,昆明市旅游业发展的市场支撑将发生重大变化。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昆明市是国家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实施的前沿,是联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各国家和地区的枢纽,是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的区域旅游中心。但一方面,受到出入境签证政策的限制,没有能够较好地发挥桥头堡的作用,融入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东南亚旅游的格局中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也没有理顺昆明旅游与各地州的旅游竞合关系,主要承担了全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建设和吸引力打造明显不足,甚至落后于一些地市州的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中心潜力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优势,龙头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差

以石林、世博园为代表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成为赴昆游客的首要旅游吸引物,并占据昆明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中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长期以来对观光旅游产品的路径依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城市旅游旅游综合吸引力的提升,造成旅游产品和项目结构单一,对“春城”的城市旅游品牌支撑不够等问题。随着市场资本的不断注入,尽管先后有滇池旅游度假区、阳宗海度假区等新兴旅游度假项目的不断出现,但这些品牌的影响力在昆明属于观光型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认知情况下,仍与石林、世博园等传统品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市场最终表现为留不住客人,单位游客的旅游花费较低,经济效益差。

3、产业要素发育不均衡,游客满意度水平有待提升

昆明市旅游业的各产业要素发育程度不一,呈现结构性失衡的状态。从调查结果来看,游客对昆明旅游的“吃、住、娱”认可度较高,但对“行、购、游”的认可度则较低,特别是对散客服务的满意度较差,对旅游性价比、旅行社、交通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景区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能力不强、购物环境差。315热线、人民网旅游投诉平台、各类微博等非官方渠道针对昆明市的投诉数量较多,投诉比率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样本城市中相对较高。尽管2010年以来,昆明市游客满意度呈现提升的趋势,但总体排名仍然不高,在样本城市仅处在中游位置,与知名旅游城市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4、缺少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配套与创新体系

缺少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配套与创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昆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旅游行政管理分属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和多个企业负责,各地区和部门之间

没有形成旅游资源统筹发展机制和发展利益共享体制,全市旅游业发展没有形成合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开放型旅游业的需要;二是旅游投融资体制僵化,缺乏全国一流的大型旅游集团公司和市场主体营造大型旅游发展平台,旅游业的综合投资能力较弱,产业整体素质较差,抵御各种类型似乎长风险的能力较差。

总体来看,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但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特别是在国家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桥头堡的战略体系下,昆明市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否顺应新形势对昆明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能否对发展中的问题适时解决,不但关乎到昆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关乎到云南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目标的实现,更关乎到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省会城市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省会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对全国类似区域的发展均具有显著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与核心工程

(一)发展目标

依托气候和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构建以城市休闲、温泉度假、湖滨康疗、高原养生等为代表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观光、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打造国际化的高原湖泊型休闲旅游度假地和面向东南亚的世界城市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战略:统筹好四个关系

1、统筹好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以旅游业发展为纽带,带动和推进中国东盟旅游联盟的实施,切实发挥旅游业在推进“桥头堡”建设中的功能,将昆明市建设成为连接东盟旅游区和中国旅游圈的枢纽,以及东南亚、南亚地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将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国家战略转化为昆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区域发展优势。

2、统筹好资源、产品、市场、品牌的关系

充分利用气候和资源优势,面向昆明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双重需求,做好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滨湖度假旅游产品、康体养生旅游产品的系列开发。以这些产品的开发为契机,一方面积极打造

“春城”的城市品牌和形象,一方面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实现资源、产品、市场和品牌的衔接,构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释放。

3、统筹好产业集聚与项目雷同的关系

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项目落地要与市场需求规模相结合。一方面,把握好旅游集聚过程中的项目差异化发展,加强独特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拉动作用,实现旅游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使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布局由平铺向纵深转变。在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的同时,重视单体项目的细分市场开发和竞争力塑造,避免同质化发展。

4、统筹好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在政策制定、土地供给、空间配置上与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相结合,针对轿子山景区、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世博新区旅游改革试验区、凤龙湾等景区旅游开发给予相应的政策配套与资金扶持,在完善旅游区服务功能的同时,从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对滇池度假区、世博新区等进行开发规划,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关系。

(三)核心工程

1、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工程

理性引导大项目与大投资的差异化布局,通过大项目、龙头项目的带动,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在发挥集散中心功能的同时,强化昆明市作为目的地的功能。

一是从昆明旅游战略支撑板块的角度做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整体和专项规划。将滇池度假区内现有度假酒店、高尔夫和天堂岛会展旅游综合体等项目与西山文脉连接起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聚集人气,培育游客与市民共享的旅游空间。

二是做好阳宗海区块生活氛围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并完善与设计容量相符的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以昆明本地消费为基础做大市场,打造游客度假、市民共享的高原湖泊旅游度假地。三是调整经营思路,重估世博园的土地价值,培育有特色的市民休闲载体,将该区域打造为昆明的城市会客厅,以满足中产阶层的休闲和商务需求,打造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2、品质提升工程

围绕市场推广和产品开发,挖掘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似性,提升与游客寻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品质。建立市委市政府统筹、部门和区、县联动的旅游市场规范和品质提升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转变工作方式,重点建设和完善面向散客市场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便民惠民服务等,提高游客满意度,把昆明打造成品质旅游的样本城市。

3、“主体”培育工程

培育本地旅游市场,以当地居民自助旅游方式为依据,面向当地居民家庭,开发家庭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整城市商业体系、餐饮体系、景区和公园体系,以适应游客及本地市场对观光需求的满足;依托都市休闲生活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观光、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培育大众旅游市场,以大众的、日常的、持续的消费支撑起战略性支柱产业。

4.国际化工程

发挥地缘优势,把握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政策机遇,以世界性的眼光运作昆明城市旅游,以文化的软实力培育和资源的硬基础建设为抓手,把昆明市打造成依托国内市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世界城市旅游目的地,实现昆明旅游的全面国际化发展。

四、支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在昆明面向西南桥头堡建设过程中旅游业作用的发挥给予宏观指导。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在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功能、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等给予昆明市更多的研究和指导,协助昆明市的旅游业积极融入东盟贸易区建设,特别是在昆明建设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会议会展中心过程中给予支持与帮助。

2、在昆明建设国际化高原湖泊型休闲旅游度假地过程中给予智力支持。帮助昆明市以及市内重点景区的旅游发展编制一套全面、系统的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在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昆明市支持和帮助。在合理引导旅游投资和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为昆明提供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

3、在昆明旅游市场规范和游客满意度提升过程中给与技术上的帮助。在国家旅游局进行的各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营销推广,以及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活动中为昆明提供便利。重点关注昆明市的旅游市场发展状况与旅游满意度监测,在技术上为昆明市游客满意度的提升提供指导。

4、在昆明旅游业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创新举措,特别是在旅游用地、旅游金融、旅游税收等方面的创新给予更多支持,并在出入境旅游政策方面帮助昆明市和云南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倾斜。

推荐第7篇: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以周陵为例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旅游产业来兴办富民,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属于周陵的旅游名片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

一、周陵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周陵办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文王演八卦,武王平天下”的历史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周文化“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者”的风尚,在周陵甚为盛行。辖区内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周、秦、汉、唐等8个朝代文物遗迹遍布全镇,有古墓葬、古遗址120余处,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和“东方金字塔群”的美称。

周陵办旅游产业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缺乏统一的整体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模糊;

2、景区孤立分散、集聚性差;

3、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发展相对滞后;

4、发展观念落后、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不足;

5、经营粗放、管理落后;

6、景区缺乏竞争力;

7、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景区的建设打造和管理方面,缺少专业性人才,旅游系统的管理执法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

8、旅游开发起步晚,差距大;周陵办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全市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对全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不明显。

9、景区建设速度相对缓慢;由于旅游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工作在周陵尚属新生事物,在景区的建设推进速度上还不够快。

10、旅游宣传经费不足。与其他兄弟县区相比,政府纳入预算的旅游宣传和管理经费还有差距;重点景区还没能融合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大旅游市场中,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宣传营销机制。

二、对加快周陵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一规划、形成规模。旅游产业的规划立足于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将旅游资源开发定位,强化旅游大产业观念,

将旅游业作为周陵办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要科学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周陵的历史文化背景,依托辖区内的帝陵和遗址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旅游观光业和历史文化产业,科学定位、整体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发展战略。

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大西安现代化新区的核心地,西咸国际化大都市“三城共建”(秦汉新城、空港新城和北塬新城)主战场的周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文化优势,继续着力打造以大石头关中民俗旅游度假第一村以及陶园居、田园居、丫丫花卉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为主的现代旅游观光业;充分利用周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已有两千多年的“追文悼武”周陵公祭活动的影响扩大周文化及周陵的影响,发展历史文化产业。

2、加大投资、立体发展。要加大投资力度,修建高质量的旅游公路和完善景区交通提示设施,提高景区的通达性和集聚性;要开发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等,不断增强食宿等方面的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游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通讯、停车场、环保公厕、旅游标识、购物市场等景区配套服务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继续深入推进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依托农村的自然山水、特色产业、古村古居等资源,形成一批新农村旅游小村镇,全面提升旅游服

务接待水平。

要发展旅游工艺品和文化产品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开发农家乐旅游和自然原生态体验项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餐饮、休闲、健身、娱乐等方面的多元服务,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以旅游业的壮大带动配套设施建设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周陵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力争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3、打造品牌、注重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平面、电视等媒体加强宣传和发布旅游信息,采用时尚并能体现地区旅游特色的宣传口号,与区上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依托“周陵”这个特有的文化遗产,秉承历史文明遗风,进一步提升周陵的软实力和知名度,打造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名片,整体策划包装旅游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特色,丰富品味内涵。通过参加国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精心策划营销方案,组织几个大型宣传促销活动,运用大手笔,形成大手笔,吸引大客源,产生大效益。加强与省内外知名景区、旅行社合作推介力度,广而告之,逐步增加周陵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周陵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4、倾斜政策、优化环境。要制定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高起点、大手笔

策划一批文物旅游项目,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建设精品旅游路线,同时配合区文物旅游局、秦汉新城加快帝陵探秘公园项目运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开通绿色通道,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高水平的旅游管理公司入驻我办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5、保护资源、修编规划。切实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旅游稀缺资源的保护力度,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周陵办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高起点修编旅游规划。精心编制周陵办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和特色景区控制性详规,严格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完善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文化促动、效益拉动、营销推动的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多渠道,全方位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保障重点旅游项目顺利实施;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景区景点的建设,用市场手段整合旅游资源;继续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走出去,请进来,使招商引资工作在景点打造、星级酒店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推荐第8篇:县旅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旅游业呈强劲发展势头。五年来,共接待国内游客3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86%和28.47%。“十二五”开局之年,共接待旅游入境游客10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089亿元,同比增长17%和41%。

主要成效为:

一是旅游规划编制科学先行。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投资100万元科学编制了《县旅游发展规划》、《仙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规划》等9个景区景点规划文本,突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全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期间,多渠道投入景区景点建设资金1120万元,打造了观花台、“花海鸳鸯”等6个景区景点,道路、环卫设施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完成了寺沟、照壁山、岗隆石窟、白塔山等景区景点专线旅游公路。全县宾馆餐饮、农家乐等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全县共有宾馆38家,其中三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宾馆1家,农(牧)家乐56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200人。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商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知名度显著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举办油菜花旅游节、婚纱摄影活动、冬春季旅游摄影活动、协办环湖赛等活动,并召开推介会、参加省内外旅游宣传活动和赴外举办美食活动等,与省内外20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互惠互利、客源共享的合作协议。组建成立了金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金”等七个旅游品牌商标,建立了县旅游网站,连续多年在《中国国际地理杂志》等各类报刊、杂志上刊发旅游专辑和专版信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宣传营销活动,使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四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歌舞、服饰、饮食、习俗等文化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整理出民间传统的华热藏族民俗文化、回族“宴席曲”、“咪咪”、“口弦”、“窝儿药枕”、“马富腰刀”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与此同时,迅速把蜂产品、奶皮、菜籽油、青稞酒等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推上旅游舞台,并发展成为上规模企业,逐渐提升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五是乡村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产业链条逐渐规模化。近年来,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资源特色的农牧家乐,累计投资2800万元建设完了农牧家乐接待点56户,仅年一年就增加17家,直接从业人员376人。全县农牧家乐共接待游客30.4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064万元,占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的8%。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差,接待水平低,满足不了本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凸显在观花台等重点景点停车场面积小,登山台阶拥挤,无观景和遮阳设施,游客休息购物设施简陋。照壁山通行公路狭窄,大型客车无法通达。全县无游客服务中心。各景区现有厕所档次低,游客意见大。旅游旺季宾馆饭店数量严重不足,住房难、吃饭难的问题突出。

二是现有景区景点以自然生态观光为主,缺乏能留住游客进一步消费的休闲娱乐型设施或景区景点,产业链条短,三产各行业联系不紧密,旅游综合消费水平低,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带动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现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弱、散、小”,规模生产企业少且市场开拓能力差,经营者缺乏品牌打造的素质和长期经营的理念。目前只有蜂产品、菜籽油、奶皮三种商品有一定知名度,全县无一家较具规模的特色旅游商品销售场所。四是缺乏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景点导游、宾馆餐饮服务员等旅游岗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培训学习。

推荐第9篇:连山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连山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旅游部门的指导下,连山乡紧抓生态旅游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炎帝故里”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连山乡旅游产业。在全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的热潮中,如何加快连山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做大、做强连山旅游产业,真正把连山炎帝故里的影响力扩散出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旅游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连山乡旅游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塑造了“连山炎帝故里”品牌,初步开发了连山炎帝故里景区,景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基础开发初步成型,初步构建了生态观光旅游为主体、乡村休闲旅游为辅的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观光旅游一马当先,打响了“会同连山炎帝故里”的旅游品牌。连山旅游业的发展以炎帝文化为核心,充分挖掘这一特色,开发了 “炎帝故里” 核心景区,主要景点有神农九井、神农宅、神农洞、药王洞、狮子洞、连山石、莲花塘等。

(二)乡村休闲旅游加大投入,夯实了旅游发展基础。连山乡水果品种丰富、质量较好,果园众多,高水平的水果生产是连山一项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果园观光采摘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旅游业与农业联动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入点。

(三)基础配套设施得到发展,接待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9国道和枝柳铁路自北向南纵贯连山乡,乡内公路村村通,核心景区炎帝故里景区内部公路也依据保护生态的原则得到了修整,交通非常便利;随着连山旅游的不断升温,一批有着浓郁地方特色,兼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型“农家乐”和家庭式“农家乐”迅速发展,由于独特的地方风味和优质的服务,深受游客喜欢;有由当地居民组成的本地导游和一批专业导游在精心地为游客服务。

二、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连山乡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9公里, 209国道南北纵贯连山炎帝故里旅游区,并与景区内部分景点(如药王洞、狮子洞、神农洞、莲塘等)紧密相邻, 建设中的包(头)茂(名)高速公路经过连山乡幸福村、高涌村、宝照村和桂干村而南北纵贯连山炎帝故里旅游区, 我国三大南北向铁路干线之一的太焦——焦柳线南北纵贯连山炎帝故里旅游区,且在连山乡设有小站,这样就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乡12个村的村级公路为连山乡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网络区位条件优越。在湖南省旅游网络格局中,连山炎帝故里旅游区和东面的株洲炎帝陵旅游区及东南面的永州九嶷山旅游风景区(舜帝陵所在之地)呈三足鼎立之势,因此连山炎帝故里休闲旅游区易于和株洲炎帝陵旅游区、永州九嶷山旅游风景区进行联动开发,共同打造可供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品牌旅游项目。

3.旅游资源丰富。连山乡境内山水奇特,古迹众多, 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这里有天然溶洞、水泽、山石等自然奇观,有与神农炎帝相关的八庙一庵、神农九井、神农宅、药王洞等众多古迹,还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4.文化底蕴深厚。作为“炎帝故里,易学源头”的连山乡长久以来深受炎帝文化的影响,文化底蕴深厚,有独特的易学文化、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和茶文化,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和语言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连山“斗牛舞”和“炎帝裸祭”已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而独特的炎帝文化,是连山乡发展旅游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会同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连山炎帝故里品牌。几年来,先后投资500多万元,高起点打造连山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会同连山炎帝故里”已经被众多专家所认同,被众多游客所接受。经过对连山旅游业进行了全面了解、深入调研和理性思考,真切的感触到连山发展旅游业的美好前景,

连山炎帝故里景区必将成为华人寻宗祭祖的核心圣地,连山乡旅游市场也会因炎帝故里的带动作用而活跃起来,连山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三、旅游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强力推进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旅游业是“一把手”工程,必须依靠政府重视,政府强力推进。旅游业是投资大见效慢而一旦建起来拉动作用十分强的产业。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要“筑巢引凤”,引导社会资金无障碍的流入旅游景区,甚至是优先流入旅游行业。在目前,政府应突出解决景区规划和连接道路建设问题,要在交通、农业、林业、国土、规划、环保、建设等方面形成支持旅游发展的大合力,资金适当向旅游项目倾斜。争取尽快恢复连山八庙一庵遗址,并拉通其与炎帝故里核心景区之间的道路,拉通炎帝故里景区内部景点之间的道路,使景区之间实现畅通无阻。

(二)加强宣传促销工作,强化品牌。发展旅游业,要加大市场宣传、促销力度,一是举办多种形式的旅游宣传活动,广泛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面向全国大力宣传连山炎帝文化;二是积极参加国内各类旅游博览会、展览会,不断提高“会同连山炎帝故里”品牌的知名度;三是与旅行社合作,将连山炎帝故里纳入其“湘西行”旅游线路中,或是直接打造“连山炎帝故里一日游”精品路线;四是定期开展策划活动,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策划的同时,政府将定期组织新闻记者、旅行社到连山考察,以便从游客的角度发现卖点,进行策划。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旅游产业发展,主体还是靠市场推动,政府部门只能是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要继续梳理连山炎帝故里景区现有的招商资料,将各类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旅游光盘整理成系列,为规划编制打下基础,策划一套全新的招商资料。关注连山其它的旅游项目,加强行业管理,在把握资源特色的前提下,找准旅游产品和客源定位,力求形成新的旅游亮点和卖点。加大旅游招商力度,积极参与各类招商发布会,推介重点旅游招商项目。

(四)强化旅游发展区域合作。连山旅游发展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域合作:一是要将连山炎帝故里旅游发展与会同县、怀化市内的

其他旅游地发展结合起来,连点成线、连块成片,开辟旅游专线;二是要将连山炎帝故里旅游与本省株洲炎帝陵旅游风景区、永州九嶷山旅游风景区(舜帝所葬地)组合起来,打造成崇古祭祖、追根寻祖的品牌旅游专线,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三是在在条件成熟时,要将连山炎帝故里旅游和全国各地与三黄五帝文化有关的旅游景区景点进行合作,形成炎黄子孙崇古祭祖、追根寻祖文化旅游网络,并共同将此品牌推向海内外,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前来崇古祭祖、追根寻祖、观光旅游、投资开发。

(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生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应该同时做好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形象保护三项保护工作,以一流的旅游资源、优美的旅游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形象,笑迎八方游客。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都要注重保护生态。自然景观是最容易被破坏的,且难以恢复,连山的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着其奇特的自然景观,一旦被破坏将带来致命的损失。在连山乡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坏境的重要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好有效地措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撰写者:连山乡人民政府吴云华)

推荐第10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根据吕祖善省长关于组织省级机关工作人员下乡体验乡村旅游的指示精神,我按照局统一安排于4月24-27日赴衢江区的板固村和下呈村开展体验乡村旅游、帮扶农村建设活动。通过四天三夜吃在农户、住在农户,参与打麻糍、挖野笋等农事民俗活动,充分体验了乡村旅游的乐趣。在2个村参加座谈会,走访农家乐经营

户,了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难和期盼,了解并实地勘察旅游基础设施,帮扶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将体验的情况作一汇报:

一、两村的基本情况

板固村位于罗樟源的中部,距离市区约30公里,地处海拔800米的山涧峡谷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整个板固村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自然生态优美。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积5000余亩,同时也是衢州市的野生兰花保护基地。全村46户228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家乐经营和毛竹、高山蔬菜、土种牛羊养殖等。现从事农家乐经营户13户,能同时接待680人就餐和100余人住宿,直接从业人员近40人,间接从业人员80余人,2007年接待23600余人,实现经营收入120余万元。

下呈村坐落于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由5个自然村组成,245户农户761人。境内有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脊龙门风景区,是衢州市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旅游景区开展“农家乐”,现共有26家,可提供床位500张,直接就业人数60余人,日平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2007年该村年“农家乐”收入达到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在“农家乐”的发展带动下,村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茶叶、高山蔬菜种植和土鸡、土鸭养殖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的销售产业也初具规模,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

二、体验衢江区乡村旅游的感受

1、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2005年,在村支书傅梅英的动员下,板固村的3户农户自发开始农家乐经营,经历了怕经营到试经营再到爱经营,从不懂服务到学服务再到提升服务的转变。村民从观望到积极参与,2007年底发展到13家,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农家乐迅速发展,并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经营状况明显高于农户预期,并保持稳定的增长。下呈村由于依托景区,起步较早,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半农户从事农家乐,全村农家乐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原来游客依靠单一的衢州市区和衢化职工发展到金华、杭州等周边地市;促销方式由口碑传销发展到旅行社组团旅游,旅游方式由原来的单一自驾游逐步提高了团队份额;从消费方式上由原来的定额价为主发展到以自报价为主,经营状况日趋成熟。由于农家乐更适于短途旅游,两村预计“五一”的长假变成3个短假将使当地农家乐更趋火爆。

2、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一是农民致富了,板固村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少农户放弃既辛苦又不稳的来料加工,投入到乡村旅游;二是农村发展了,板固村的农家乐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江西农村定期送土鸡,丽水的遂昌农村定期送猪肉过来,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三是不出远门当地就业了,板固村的秋兰馆农家乐不仅夫妻当家,而且将外出打工的女儿也叫回来,忙时还动员亲戚帮忙,生意红红火火,村民安居乐业;四是环境改善了,农家乐的开办使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其收入的源泉,村民主动放弃造纸等污染环境的项目,还青山绿水本来面貌。

3、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两个村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板固村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小桥流水型农家乐,主要为衢州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下呈村则利用天脊龙门景区的独特优势,主要为中短途旅游者游玩天脊龙门景区提供吃农家菜的服务。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旅游接待设施有待完善。住农家屋是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追求,但由于有些农户缺乏热水器无法洗澡、卫生间窗户没有窗帘布以及棉被厚度不够等原因,住宿条件还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农户的碗筷消毒土法上马,洗净后用开水沸煮,缺乏消毒柜等消毒器械和措施;景区小卖部出现销售过期食品的现象。为此,农家住宿设施设备要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设施和提供服务,增加舒适度和私密性,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餐饮方面,既要在菜肴上突出“农”字,更要在碗筷等器具上讲究食品卫生,适当引进消毒柜等现代化卫生设备,让游客吃得放心。

2、乡村旅游环境有待改善。虽然农家乐经营户已经注意只身周边的环境卫生,但一些没有从事农家乐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加上游客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村庄整治使农民过上洁净的生活,但一些农户新建筑

第11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根据吕祖善省长关于组织省级机关工作人员下乡体验乡村旅游的指示精神,我按照局统一安排于4月24-27日赴衢江区的板固村和下呈村开展体验乡村旅游、帮扶农村建设活动。通过四天三夜吃在农户、住在农户,参与打麻糍、挖野笋等农事民俗活动,充分体验了乡村旅游的乐趣。在2个村参加座谈会,走访农家乐经营 户,了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难和期盼,了解并实地勘察旅游基础设施,帮扶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将体验的情况作一汇报:

一、两村的基本情况

板固村位于罗樟源的中部,距离市区约30公里,地处海拔800米的山涧峡谷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整个板固村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自然生态优美。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积5000余亩,同时也是衢州市的野生兰花保护基地。全村46户228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家乐经营和毛竹、高山蔬菜、土种牛羊养殖等。现从事农家乐经营户13户,能同时接待680人就餐和100余人住宿,直接从业人员近40人,间接从业人员80余人,2007年接待23600余人,实现经营收入120余万元。

下呈村坐落于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由5个自然村组成,245户农户761人。境内有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脊龙门风景区,是衢州市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旅游景区开展“农家乐”,现共有26家,可提供床位500张,直接就业人数60余人,日平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2007年该村年“农家乐”收入达到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在“农家乐”的发展带动下,村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茶叶、高山蔬菜种植和土鸡、土鸭养殖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的销售产业也初具规模,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

二、体验衢江区乡村旅游的感受

1、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2005年,在村支书傅梅英的动员下,板固村的3户农户自发开始农家乐经营,经历了怕经营到试经营再到爱经营,从不懂服务到学服务再到提升服务的转变。村民从观望到积极参与,2007年底发展到13家,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农家乐迅速发展,并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经营状况明显高于农户预期,并保持稳定的增长。下呈村由于依托景区,起步较早,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半农户从事农家乐,全村农家乐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原来游客依靠单一的衢州市区和衢化职工发展到金华、杭州等周边地市;促销方式由口碑传销发展到旅行社组团旅游,旅游方式由原来的单一自驾游逐步提高了团队份额;从消费方式上由原来的定额价为主发展到以自报价为主,经营状况日趋成熟。由于农家乐更适于短途旅游,两村预计“五一”的长假变成3个短假将使当地农家乐更趋火爆。

2、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一是农民致富了,板固村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少农户放弃既辛苦又不稳的来料加工,投入到乡村旅游;二是农村发展了,板固村的农家乐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江西农村定期送土鸡,丽水的遂昌农村定期送猪肉过来,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三是不出远门当地就业了,板固村的秋兰馆农家乐不仅夫妻当家,而且将外出打工的女儿也叫回来,忙时还动员亲戚帮忙,生意红红火火,村民安居乐业;四是环境改善了,农家乐的开办使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其收入的源泉,村民主动放弃造纸等污染环境的项目,还青山绿水本来面貌。

3、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两个村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板固村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小桥流水型农家乐,主要为衢州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下呈村则利用天脊龙门景区的独特优势,主要为中短途旅游者游玩天

脊龙门景区提供吃农家菜的服务。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旅游接待设施有待完善。住农家屋是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追求,但由于有些农户缺乏热水器无法洗澡、卫生间窗户没有窗帘布以及棉被厚度不够等原因,住宿条件还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农户的碗筷消毒土法上马,洗净后用开水沸煮,缺乏消毒柜等消毒器械和措施;景区小卖部出现销售过期食品的现象。为此,农家住宿设施设备要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设施和提供服务,增加舒适度和私密性,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餐饮方面,既要在菜肴上突出“农”字,更要在碗筷等器具上讲究食品卫生,适当引进消毒柜等现代化卫生设备,让游客吃得放心。

2、乡村旅游环境有待改善。虽然农家乐经营户已经注意只身周边的环境卫生,但一些没有从事农家乐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加上游客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村庄整治使农民过上洁净的生活,但一些农户新建筑 过于城市化,而且楼间距越来越小,房屋越造越高,缺失了农家特有的韵味,农家特色在逐步淡化。因此,要向农民灌输“建设好自己家园就是增加收入”的理念,乡村旅游的环境是发展农家乐的根本,城市居民绝大部分就是来感受乡村的山清水秀,合理布局农家屋,避免城市化,垃圾收集制度化,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乡村旅游管理有待加强,管理部门服务有待提高。压价竞争、争相拉客等无序竞争现象在农家乐发展早、竞争相对激烈的下呈村已经开始出现苗头,小商小贩在通往景区道路随意占道设摊;板固村后的火山湿地虽然很美,但囿于资金匮乏,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上山道路是砍竹人运输毛竹的通道,几乎无路可走,游客上山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安全亟需加强。此外,一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如衢江区地税局在减免农家乐经营户5000元经营额的税收后,不再提供发票,农户经营额超过后要去衢州城里的区地税局开发票,不仅来去坐公家车要一天,而且每月10日后开发票还要收取滞纳金,限制了农家乐的做大做强。为此,要加强农家乐协会等自律组织的建设,制定规则避免恶性竞争;要加强行业管理,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发展;要加强安全检查,避免旅游事故的发生;要增强管理部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行政管理部门服务农家乐的意识,彻底改变官僚作风,主动上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好服务。总之,发展农家乐一要突出“农”字,充分挖掘农村特色,展示农耕文化;二要突出“家”字,让旅游者不仅宾至如归,更要感受到农家的淳朴、热情和温馨;三要突出“乐”字,要开发出一批参与性广、娱乐性强的农事活动,使旅游者在农家感受到开心和快乐。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抓好几件事:一要整合资源,农家乐经营户要走合作化道路,发挥集体作用,在发展中还应与村庄整治相结合,做好环境保护的文章;二要发挥协会功能,加强安全、服务和价格等方面的自律,从简单地提供餐饮逐步发展到提供住宿,再发展到娱乐,最后让游客带走当地土特产,使农家乐形成产业链;三要提升服务和技能,要从学好普通话着手,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四要齐抓共建,旅游、交通、林业、公交、宣传等部门要相互合作,整合力量,合力抓好乡村旅游。

第12篇:休闲旅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休闲旅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从发展水平来看,虽然我区农家乐发展态势较好,经营农户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较小。目前,我区农家乐的发展基本上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整体开发的科学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够完善,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存在散、小、乱、弱现象。

二是缺乏品牌特色。我区农家乐多数服务项目单一,特色不够明显,文娱活动匮乏,还局限在景区周边的农家餐馆这个层次,停留在打牌、观光、吃土菜这些低层次项目上,高档次、高品位、多功能的农家乐较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区农家乐多为农民利用自家住宅进行简单改造而成,公共配套设施普遍不足,缺少停车场、垃圾场、厕所、洗浴等服务设施,许多地方即使有也不符合游客要求。比如,在卫生方面,部分农家乐经营户厨房设备简陋,卫生消毒设备短缺;在环保方面,排污管建设滞后,村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安全方面,随着农家乐经营户家用电器的增加,负荷加重,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使农村防火压力剧增。

四是服务水平不高。农家乐一般是以家庭式经营为主,从业人员都是家庭成员,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知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

对加快我区农家乐发展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是我国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农家乐作为一种休闲养生旅游面着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针对我区农家乐的发展现状,应突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突出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农家乐布局。科学的规划设计是指导和加快农家乐发展的路线图。应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

一、雷同较多、层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在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等因素,并与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相对接,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合理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示范乡的综合开发建设,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总体要求,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和民俗特色,重点建设一心四区,一心即农家乐综合服务中心;四区即生态观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民俗体验区和旅游新村示范区,大力发展不同定位方向的农家乐产业,在全区汇成有特色、有基地的农家乐产业集群,吸引周边县市甚至外省市的游客。二是延伸链条。坚持把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完善旅游六要素相结合,重点把红牛、金果、武术等金字招牌融入到农家乐旅游项目中,延伸服务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一业兴旺、百业联动的农村经济格局。三是错位发展。按照高、中、特三种档次进行优化组合,即高档农家乐进入古镇,中档农家乐分布在文化一条街,特色农家乐(背包旅游族农家乐)以陇东民居的形式集中到风情大道北侧,从而在不同区域集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农家乐,使其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2.突出引导扶持,加快扩张农家乐体量。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虽然主要利用农村现成的生态环境、农耕文化和农户闲置的住房,但要适应旅游发展,满足游客需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农户家庭收入有限,没有能力投入大量的改造资金。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扶持。一是在项目上扶持。按照农家乐发展规划,在有条件的村集中布点建设农家乐项目。二是在土地上扶持。随着土地管理力度的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控制更趋严格。农家乐的一些辅助设施建设以及规模的扩大都受到了土地要素的制约。因此,对发展农家乐应出台比较灵活的土地政策,保证农家乐项目建设用地。三是在资金上扶持。对有条件发展农家乐的农户,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部门应采取灵活、便捷的办法,积极为其办理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兴办农家乐融资难题。同时,可设立农家乐发展专项基金,对发展较好的农家乐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适当奖励。

3.突出挖掘特色,着力打造农家乐品牌。特色和品牌是吸引顾客的关键因素,有特色,才有市场,才有竞争力、生命力。要充分利用我区优势,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用特色树立起农家乐旅游品牌。一是突出农字特色。农家乐旅游的优势在农。农村特有的、传统的、陈旧的东西正是农家乐旅游中最有价值的。突出农字特色就在于:吃要突出土味、绿色,游要突出生态、自然,购要突出特产、实惠,娱要突出农本、参与,行要突出方便、快捷。所以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特产,开发五爪菜、蕨菜、贵妃杏、莜面柔柔、洋芋摊饼等绿色食品和地方风味小吃,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方式,满足游客旅游消费需求。二是做足乐字特色。旅游的目的就是放飞心情,寻求乐趣。要充分挖掘田园乐趣、民俗乐趣以及农村生产、生活乐趣,让都市游客在民俗体验、农事劳作中得到放松,享受快乐。同时,还可以无中生有的创意思维来谋划农家乐娱乐项目,把现代的理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新的游乐项目,满足游客寻求快乐的目的。三是彰显文化特色。我区地处陇东东部,农耕文明积淀深厚,地坑庄子、社火、庙会、秧歌、眉胡、笑谈、民间传说等民俗文化丰富。发展农家乐要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形成欣赏性强的特色亮点,使农家乐休闲活动从单一的餐饮品尝和自然观光逐步向农事参与、民俗体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方式发展。

4.突出规范管理,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为了规范农家乐旅游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和安全事故等现象的发生,应适时出台《农家乐经营管理办法》,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建立管理机构。重点建立以农办、旅游、食品药监、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单位为成员原农家乐协调管理小组,具体指导管理全区农家乐的建设、发展。二是实行市场准入。根据农村环境、农民家庭、农事活动等有关认定条件,把农家乐经营户与小饭店、小餐馆区别开来。对符合认定标准的,由乡镇审核后,由区农家乐协调管理小组办公室审批发证,并建立档案;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得挂农家乐标志牌,不得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三是定期考核评比。对农家乐实行质量监管和动态管理,每年对农家乐进行一次考核评估,对不符合认定准则的,吊销相关证照;对设施完善,特色突出,具备一定规模的依据《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进行评级授牌,并扶持其做大做强。四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依托劳动就业培训基地或委托职业院校,对农家乐从业人员加强旅游知识、规范服务、食品卫生、安全生产以及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农家乐的服务水平。

5.突出宣传推介,拓展农家乐客源市场。宣传是旅游业永恒的主题,只有把旅游产品的魅力宣传推介出去,游客才会慕名而来。一是典型宣传。在全区范围内选择2-3家具有代表性的农家乐经营户进行重点扶持、包装、宣传,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农家乐特色品牌。二是媒体宣传。利用养生、旅游,或策划制作广告宣传牌、拍摄电视风光片、编辑风光画册、刻录宣传光盘等形式,充分展示我区农家乐的人文景观和特色。三是活动宣传。利用旅游文化节、西洽会、兰洽会等节会活动,大张旗鼓地专题推荐星级农家乐,切实提高我区农家乐品牌的知名度。

第13篇: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版)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和县人代会提出了“2014年是全县的旅游突破年”,xxxx旅游业的发展再次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将是今后全县的一项重点工作。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和汽车业、石油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很多地方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国内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竞争愈来愈激烈。但国内旅游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可以说,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分得“一杯羹”,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和难度同在。

一、xxxx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有人说:xxxx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xxxx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xxxx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一)xxxx旅游业发展的历史。

xxxx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xxxx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xxxx年,云天化厂曾计划在峰顶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xxxx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xxxx坪森林资源、中岭九老洞溶洞、铜厂三河坝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xxxx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峰顶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xxxx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xxxx县旅游局。xxxx年,启动xxxx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xxxx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二)xxxx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去年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线建设,把水富、xxxx、永善、巧家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水富邵女坪和xxxx新城、湖心岛、金山寺。积极申报金沙江高峡平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三)当前xxxx旅游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xxxx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xxxx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xxxx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xxxx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二、xxxx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一)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蕴含无限潜力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云南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二)休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xxxx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xxxx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三)诸多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xxxx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川xxxx黔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蜀南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蜀南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三、关于对xxxx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高起点规划

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规划是旅游发作宏伟远大的共同理想,继往开来的行动纲领,情景交融的美好蓝图,可以使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必须做好相关旅游规划。

一是要做好旅游市场规划。旅游市场规模总量大,结构多元,随着旅游消费成为日常性消费,个性化愈显突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走向拥有无数种可能,加之固有的营销手段被推成出新,这就需要静下心来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精准定位。

二是要做好旅游目的地规划。围绕旅游产业要素、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覆盖行政区域、资源区域、市场区域的“全域旅游”型目的地进行规划,力求实现相关功能要素的高度统筹提升和各种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整体效应。

三是要做好旅游项目规划。一位知名旅游>策划人说过:“相对于规划而言,>策划之于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也毫不逊色。”先期的旅游业竞争还停留在比山川秀美、比水色诱人,比服务管理水平的优劣,到今天旅游业比的是项目规划—看谁能为旅游赋予新的色彩、新的活力。

(二)大手笔投入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尽管大投入不一定都会有大产出,但大产出却多是以大投入为前提和基础。就xxxx现状,必须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一是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要立足实际,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优惠政策,抛出橄榄枝,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种人才进行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管理好的旅游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填补行业真空地带的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六要素之间以及同要素的不同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是开发创新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内容多样、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xxxx具有人文、山水和环境资源相得益彰的整体优势,尤其是群山环抱、高峡平湖、魅力新城和谐搭配的美丽景观,必须依托现有资源,立足一盘棋的整体思路,以“大旅游、大产业”来规划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不同主题、不同思路进行不断整合,推陈出新,深度开发特种和专项旅游产品,“做优旅游特色、做强核心景区、做响旅游品牌”,坚决避免旅游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整合周边资源发展区域旅游。xxxx在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区域空间优势:从交通区位看,xxxx位居云南北方,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从城市区位看,xxxx又是宜宾、昭通等经济区的最佳结合点;从旅游区位看,xxxx又是西部大峡谷、蜀南竹海等风景区的重要辐射区。因此,要着力:开发名景点、打响湖滨游、推出黄金线、联手xxxx川景区、打通旅游要道,主动融入,寻求协作,借助优势,谋求发展,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一批与周边著名景区景点风格相异、结构互补的旅游项目,合作开发一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的旅游产品,形成资源互补、东西互动、南北贯通、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旅游网络格局。

(三)全方位宣传

清代诗人袁枚说过:“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美景固然要靠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和适当的开发,但旅游营销也是不可或缺的。旅游是三分资源七分推介。要运用各种途径和奇招,强势拓展对外宣传,要围绕特色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商品,主动出击,开展推介,就xxxx而言,可以将美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作为商品,叫响大卖山水、空气、风景、民俗民风的总体市场攻势。特别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把旅行社、导游也可打造成名片。同时改变对外营销由政府“自演自唱”的状况,搭建平台,发动和组织企业参与,形成“政府搭舞台、企业唱主角,政府塑形象、企业推产品”的政企合作宣传营销格局。)

第14篇:农家乐旅游模式发展调研报告

农家乐旅游模式发展调研报告

农家乐旅游模式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农家乐是从年年开始创办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家经营农家乐的农户,还有农户正在筹备当中。何家乡村位于何家乡西南部,距离常山县城约10公里,公交车可以直达村里,交通极为便利。坐落于村境内的山是常山县著名的生态旅游区。景区内山清水秀、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8403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乌鹰坞水库、万寿寺、万寿塔、三贤祠、千年苦楮树、天伞神剑等自然、人文景观,更以神、奇、秀、美蜚声县内外。相传千年古刹万寿寺佛主颇为灵验,慕名前来烧香拜佛、休闲观光的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是浙西地区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这些都是村发展农

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从年年开始创办农家乐到目前村已经有农家乐经营户7户,还有农户正在进行农家乐筹备工作。作为村村民主任助理,我专门对村农家乐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查找了各地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信息,形成了初浅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岗村发展农家乐的优势

1、山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在常山县城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使农家乐的经营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2、村已经全部实现了主干道的路面硬化,村里配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村的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工程和饮用水工程也已经完成,路灯亮化工程也已经排上了议事日程。,这些都是村发展农家乐有利的硬件条件,为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村农家乐成立了农家乐经营协会,通过农家乐经营户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农家乐的环境卫生,菜肴的质量和价格都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农

家乐的经营有良好的竞争氛围,保证了顾客的用餐质量。

4、何家乡党委、政府,村村两委都十分重视农家乐的发展,专门组织人员参加县有关部门举行的农家乐经营培训。派人到常山有名的桃花源学习当地农家乐的经营运作经验。。有利于引导村农家乐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二、村农家乐经营发展现状

整个村如今已经有7家农家乐经营用户,经济效益颇好。农家乐制作菜肴的原料多数为村中农户种植的蔬菜,山野中的野菜,农户自家养殖的土鸡、土鸭,还有山中的野味。菜肴的口味以咸鲜辣为主,符合浙西地区人们的口味。吸引了大批的客人前来用餐。而且,农家乐的收费经济实惠。许多从外地来的客人纷纷称赞,这样的农家乐很好,有特色,既方便,又实惠,在品尝了土菜、野味特色菜的同时,还能领略山的美景,到村是不枉一行。

就拿最早开办的农家乐“黄冈农家

乐”来说,自年年开张营业以来,生意红火极了。连老板自己也说,从来没有想过在村子里开个餐馆能赚钱。最多的一天,他们做了23桌生意,接待了近150名客人,营业额有近8000元,忙得夫妻俩团团转。许多到此用餐的客人都是回头客,他们说,来“农家乐”吃过一次,就对这里的菜肴念念不忘,这里烧的菜,原料纯正,口味鲜美,尤其是土鸡煲,素炒野芝麻叶,腊肉烧蕨菜等特色菜。

三、村农家乐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

发展尚未形成气候。农家乐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人们对什么是农家乐、农家乐该如何经营、经营农家乐有没有风险等都有担忧,尤其是农民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对有关政策措施知之甚少;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缺乏旅游开发经营的意识。总的说来,发展农家乐这一新型休闲旅游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常山县城至今已经有多家农家乐投入运营,而且在

县城有着一定的名气,如桃花源农家乐、小九寨等等。而村的农家乐从年年才开始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同其他农家乐的发展相比进展速度不够快。

发展模式单一,水平不高。一是村的农家乐用房多为农民自家住房经改造而成,内部格局不够合理。二是模式单一。农家乐主要就是用餐。前来的客人在等待用餐的时间大多只能喝喝茶,周围没有可游玩的娱乐设施。三是规模档次低。农家乐均存在规章和设施不完善,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的问题。四是菜肴品种单一。几家农家乐的菜肴都存在同一的现象。而且菜色品种不多,菜肴特色不突出。五是经营理念、经验缺乏。农家乐的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几乎都是农民组成,既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又没有参加专业的培训,就连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自然风光等都介绍不清,农家乐的经营者对于如何经营、如何发展缺乏经验。六是环保卫生意识还不够强。农家乐的经营户缺乏环保意识,

经营过程中无形中对周边的环境卫生带来极大的负担,时间久了会造成环境污染。http://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和认识的差距阻碍农家乐的发展。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只重视农业生产,满足于依靠耕种田地获取生活资料。对于如何从事经营活动缺乏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挣钱,家中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人对开发农家乐旅游感到陌生,没有意识识到开发休闲旅游所存在的商机和意义,没有认识到本地发展农家乐的有利条件和价值,从而没有投入大规模的开发。

缺乏专业人才推动农家乐的规模开发。进行旅游开发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在农村从事旅游开发的人才不多,而农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因此,要推动村的农家乐开发形成规模发展,有一定的困难。

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农家乐发

展的制约。发展农家乐,需要一笔较大的投资。村属于一个中等收入的农村,农民并不十分富裕。加上农民历来对投资心存怀疑,要筹措资金开办农家乐也有一定的困难。

推进农家乐发展的力度不够大。虽然对农家乐发展村里动员和部署已经有一段的时间了,但是,没有完整相关的规划和具体计划,尚未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措施,有很多举措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重视归重视,但相关的具体事项没有人去抓,去落实。

发展农家乐的基础不够扎实。村的生态旅游尚处在发展完善阶段,规模小,配套不够完善,游客人气不够旺。此外,与农家乐发展相关的农业产业不够发达,如蔬菜业、养殖业,还有特色传统产品大多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这无疑增加会对农家乐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对村农家乐发展的建议

征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农

家乐的发展提出以下的建议:

要对村的农家乐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和分析村发展农家乐的优劣势,保持村农家乐的特色,同时要吸取其他地方农家乐发展的相关经验,稳步推进农家乐的发展。

要积极寻求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帮助。目前,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都对农家乐的发展极为有利。我们就应该积极向上级需求政策上的扶持。同时,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忙。如县旅游局对农家乐这一休闲旅游的规划,县农办对农家乐发展的支持,还有有关信贷部门的资金扶持等等。

要为农家乐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农家乐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才。可以对农家乐经营用户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增强管理经营经验:对农家乐的厨师进行培训,以丰富农家乐的菜肴品种,增加特色,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对农

家乐的服务人员进行陪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可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部分干部群众到其他农家乐发展较成功的地方学习和考察,学习和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

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可以实行政策性资金捆绑使用,从林业、环保、农业、卫生、新农村建设办等部门涉农资金集中定向支持;可以实行农民以土地、物权入股合作的方式,尽量不改变用地性质及资源现状,既符合政策走向降低开发门槛又降低投资成本来鼓励农民合作开办农家乐;可以考虑对外招商引资;同时还可以通过信贷措施,来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要建立农家乐发展的长效机制。农家乐的发展涉及到交通、建设、环保、卫生、公安等众多部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运作,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特别是在环境卫生方面,这是关系到农家乐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农家乐能

否长久发展下去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建立各家卫生责任制、村卫生监督责任管理小组等各项措施来保证农家乐的环境卫生。

要明确责任,形成发展合力。村农家乐的发展不仅仅是村本村的事情,它的发展需要县乡各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扶持。只有充分发挥各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把村农家乐发展的更好。

第15篇:韶山旅游发展环境调研报告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韶山旅游发展环境调研报告

一、人口与社会经济

2011年末,全市总户数32140户,户籍人口105816人,其中男性53198人,女性52618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6308人,农业人口89508人;18岁以下人口17572人,18-35岁人口25354人,35-60岁人口42118人,60岁以上人口20772人。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4392万元,同比增长15.5%。其中,一产业37246万元,二产业217884万元,三产业139262万元,分别增长3.6%、19.1%和14.2%,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4:55.2:35.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2亿元,同比增长40.7%;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27869.8万元,同比增长25.4%;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01万元,同比增长7.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2827万元,同比增长18.5%。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6元,比上年增长16.4%。

二、旅游发展现状

韶山以红色旅游为支柱产业,按照“文化立市、产业强市、生态靓市”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红色韶山、富裕韶山、生态韶山、文明韶山、幸福韶山”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韶山旅游发展有两个明显优势:

一、旅游资源独特,地域特色显著,红色旅游更是一张全国性的名片。

二、政府重视。韶山是县级市,由湘潭市代管。湘潭市十二五规划中欲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而整个湘潭市的旅游发展都偏重于韶山。

目前韶山的旅游名片包括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旅游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随着游客中心、标识标牌、星级厕所、数字虚拟景区、监控系统、自动导游服务系统等硬件项目的不断完善,景区品位全面提升。客源市场定位清晰,基本形成了全国性的旅游号召力。

2011年来韶游客累计达800.5万人次,同比增长13.90%,其中过夜游客124.7万人次,同比增长9.60%,占游客总数的15.6%。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7.24%。东方红大剧院情景歌舞剧《日出韶山》实现公演,红色影视拍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摄基地启动建设。承办了中国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节、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宣传周启动仪式、全国旅游景区索道年会等节会活动。

看韶山的旅游市场,必须将其放到周边地区来看才能看清全貌。湘西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而集中,韶山和周边各著名旅游景区相互之间相距不远,交通又非常便利,所以韶山及周边地区所形成的旅游线路成熟且很灵活,如韶山一日游;韶山两日游;韶山-长沙-岳阳三日游;韶山-花明楼一日游;韶山-花明楼二日游;韶山-长沙三日游;韶山-花明楼-长沙三日游;韶山-长沙-岳阳三日游;衡山-韶山-长沙三日游;长沙-张家界-凤凰-芙蓉镇-韶山红色之旅;长沙-张家界-凤凰-常德-韶山;张家界-凤凰-韶山等。各种旅游资源的相对集中和旅游线路的灵活多变,既是一种优势条件同时又是一种不利条件,竞争和共生两种情况可能会同时存在。

游客留宿方面,一些节假日的时候住宿会出现爆满的情况,但是平时的旅游线路中,一方面因为旅游资源相对单薄,另一方面因为交通便利,所以游客中在韶山留宿的比例并不高。但从目前所能获得的信息可以发现,韶山及周边几个地区所形成的旅行线路中,安排游客哪儿留宿可以比较灵活。

虽然韶山的旅游已经是一张全国性的品牌,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场,但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说,韶山的旅游资源并没有转化为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目前韶山旅游过于偏重几个点,韶山以外地区以及韶山的新景点有边缘化趋势。不能做到以点带面,可持续发展就会存在问题。同时,韶山及周边地区所形成的旅游线路花费都不高,如韶山、长沙、岳阳三日游报价238,韶山接团韶山二日游报价218。从北京等一线城市过去,可以游玩韶山及周边几个城市、同时卧铺过去飞机回来的旅游线路报价也多是一千多。韶山等地不少游览区是免费的,同时旅游产业链拓展不够,所以能引起的旅游花费自然不会太高。

三、旅游发展规划

韶山旅游发展在湘潭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占据着龙头地位,必须将韶山的未来旅游发展放在湘潭的旅游规划中看,才能看出韶山旅游发展的生命力。

湘潭旅游产业布局的基本构架可以概括为:提升一个龙头、强化一个中心,打造一条增长轴,发展六个重点增长区,通过这样的构架,布局湘潭旅游产业“两极两冀”的整体结构。具体来说就是:

1、培育湘潭两型旅游产业的两大增长极

以韶山为龙头、以湘潭市区为中心的两个增长极,双轮驱动。在湘潭两型旅游产业的发育期,主要依靠韶山的带动作用,大轮带小轮,拉动湘潭市区旅游业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的增长;在构筑期,通过逐步做大湘潭的旅游产品及产业体系,培育其独立增长和对外辐射的能力,韶山和湘潭托起整个湘潭旅游业的发展大局。

2、发展湘潭两型旅游产业的一条增长轴

依托湘江及涟水,打造湘江生态旅游带,串联和辐射九华、昭山、市区、农博园、水府旅游区等景区景点,并通过制度安排,促进更多的亲水型休闲旅游项目在这一条增长轴上生长出来,使旅游业深入到湘潭的广袤腹地,并且与株洲和长沙进行对接。

3、开发湘潭两型旅游产业的六大增长区

开发包括泛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乌石红色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源旅游区、大东山红色休闲旅游区、水府生态旅游区、昭华乐活休闲示范区等在内的六大重点旅游区,形成湘潭旅游产业的主要增长区。

4、以“两极两冀”的空间结构布局旅游产业

在湘潭、韶山这“两极”的基础上,以一轴、六区为骨架,以上瑞高速、G10

7、潭衡西线、武广、沪昆高铁等为主线,带动湘乡市、湘潭县两冀的发展,形成湘潭市区、韶山市、湘乡市、湘潭县“两极两冀”的整体空间结构,构筑湘潭旅游业的通盘大局,使湘潭旅游业全盘发展,全面发展。

四、环境、交通和接待资源

1、韶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夏热期长,严寒期短。韶山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最佳季节是3月—10月。

2、韶山的公路、铁路交通都非常便利。韶山高速公路为进入韶山的快速交通通道。上瑞(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在韶山过境,省道1823线和湘宁公路过境。省城长沙至韶山每日有韶

1、韶2次列车往返。新建成的潭韶高速和武广高铁大大缩短了来韶的交通时间。韶山铁路由湘黔线在湖南湘乡市境内向韶车站接轨,在湖南株洲市与京广线相接。正在加紧建设的沪昆高铁、长韶娄高速、长株潭外环高速等道路也将韶山纳入了更多旅游目的地的出行半径。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确定沪昆高铁在韶山设站。位于省会长沙的黄花机场,距韶山风景名胜区100公里(公路距离)。

3、宾馆方面,韶山本地已经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韶山华龙亿豪大酒店位于湖南韶山市韶山冲,与毛泽东故居和毛泽东铜像广场仅800米距离。酒店严格按照“五星级”标准精心打造的融休闲渡假、商务会议、贵宾接待及高级会员俱乐部于一体的现代化酒店。韶山华龙山庄酒店也是五星级酒店。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德盛宾馆地处韶山市中心,毗邻火车站、与汽车站隔街相望,距毛泽东故居约5公里, 2000年被评为“三星级旅游饭店”,2007年11月18日通过“四星级旅游饭店”和“绿色旅游饭店”评定,12月24日挂牌为四星级酒店。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宾馆位于韶山市韶山冲,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设立在韶山的重要接待单位也是四星级宾馆。

另外,三星级酒店/宾馆有六家,还有其它一些经济型宾馆/酒店。

第16篇: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精)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 20世 纪 80年 代 后 期 ,乡 村 旅 游 成 为 了 一 种 大 规 模 的 旅 游 形 式 。乡 村 旅 游 是 现 代 旅 游 业 的 一 项 新 亮 点 ,它 以 非 常 快 的 速 度 ,迅 速 在 各 国 发 展 起 来 。我 国 乡 村 旅 游 业 起 步 比 较 晚 ,大 约 是 在 20世 纪 50年 代 ,是 适 应 外 事 接 待 的 需 要 ,在 山 东 省 石 家 庄 村 率 先 开 展 了 乡 村 旅 游 活 动 。我 国 乡 村 旅 游 的 发 展 势 头 十 分 强 烈 ,现 代 的 乡 村 旅 游 首 先 在 经 济 发 达 的 省 份 和 大 城 市 展 开 。

乡 村 旅 游 的 发 展 初 期 是 属 于 自 发 型 , 主 要 是 城 市 居 民 在 双 休 日 到 附近的 农 村 旅 行 ,以 一 日 游 为 主 ,旅 游 方 式 简 单 ,主 要 为 全 家 或 者 和 好 友 一 起 出 游 ,自 主 性 强 。 乡 村 旅 游 经 过 长 时 间 的 发 展 到 现 在 进 入 了 自 觉 阶 段 。

国 内 外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模 式 研 究 (一 国 际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形 式

1.休 闲、观 光、度 假 旅 游 。欧 美 发 达 国 家 的 旅 游 者 喜 欢 到 乡 村 度 假 ,尤 其 是 那 些 风 景 优 美、远 离 喧 嚣 城 市 的 农 村 甚 至 是 比 较 偏 僻 的 地 方 ,在 优 美 的 自 然 环 境 中 修 养 身 心 ,体 验 另 外 一 种 生 活 方 式 。许 多 旅 游 者 住 在 当 地 农 民 的 家 里 ,和 他 们 一 起 生 活 ,吃 着 新 鲜 的 蔬 菜 和 水 果 ,一 起 在 农 场 里 劳 动 。例 如 在 美 国 西 部 的 许 多 农 场 ,都 有 为 那 些 来 自 大 城 市 的 旅 游 者 提 供 住 宿 休 息 的 设 施 ,这 些 旅 游 者 还 可 以 和 农 场 主 一 起 放 牧、割 草 或 者 采 集 水 果、农 产 品 。在 劳 动 中 ,他 们 能 够 学习到 更 多 的 知 识 , 增 加 感 性 认 识 。

2.乡 村 民 俗 文 化 旅 游 。这 种 模 式 下 的 乡 村 旅 游 主 要 是 将 乡 村 旅 游 与 文 化 旅 游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 使 游 人 在 欣 赏 美 丽 的 田 园 风 光 的 同 时 还 体 味 着 几 千 年 历 史 积 累 下 来 的 民 族 文 化 。参 与 这 种 旅 游 的 消 费 者 群 体 的 文 化 水平比 较 高 ,他 们 来 到 乡 村 主 要 是 体 验 和 欣 赏 传 统 的 文

化 ,而 这 些 文 化 在 工 业 文 明 的 浪 潮 中 早 就 被 湮 没 。来 到 乡 村 的 旅 游 者 是 要 以 发 现 的 眼 光 去 寻 觅 传 统 的 文 化 和 古 老 的习俗 。 比 如 乡 村 的 民 居、他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以 及 流 传 着 的 乡 村 戏 曲、武 术、杂 耍 等 。对 于 这 些 旅 游 者 来 讲 , 到 乡 村 去 旅 游 主 要 是 追 求 精 神 上 的 享 受 和 满 足 , 是 获 取 高 层 次 生 活 的 需 要 。 乡 村 旅 游 成 为 一 种 更 高 档 次 的 旅 游 方 式 。 国 际 上 开 展 乡 村 民 俗 文 化 旅 游 最 好 的 是 匈 牙 利 。匈 牙 利 的 乡 村 旅 游 模 式 ,即 乡 村 民 俗 文 化 旅 游 — — 已 经 成 为 许 多 国 家 发 展 乡 村 旅 游 的 范 式 。

3.农 业 旅 游 。 “ 农 业 +旅 游 ” 式 的 乡 村 旅 游 现 在 正 成 为 许 多 地 方 和 国 家 发 展 乡 村 旅 游 的 又 一 个 模 式 。以 旅 游 带 动 农 业 ,以 旅 游 促 进 农 业 的 发 展 ,把 农 业 生 产 和 旅 游 活 动 结 合 起 来 ,使 农 业 和 旅 游 业 的 相 互 促 进 ,既 能 够 增 加 旅 游 业 收 入 又 带 动 农 业 的 发 展 ,形 成 良 性 互 动 。据 预 测 ,欧 洲 每 年 旅 游 总 收 入 中 农 业 旅 游 收 入 占 5%~10%。 仅 法 国 乡 村 旅 游 每 年 可 给 农 民 带 来 700亿 法 郎 的 收 益 , 相 当 于 法 国 全

国 旅 游 业 收 入 的 1/4。

4.生 态 乡 村 旅 游 。把 生 态 旅 游 和 农 业 旅 游 相 结 合 ,建 立 生 态 农 业 园 ,用 高 科 技 手 段 来 进 行 大 规 模 的 农 业 生 产 的 种 植 与 管 理 。 旅 游 活 动 在 生 态 农 业 园 内 进 行 , 旅 游 者 通 过 在 农 业 园 内 生 活 ,参 与 农 业 园 的 劳 动 。并 且 可 以 通 过 购 买 或 者 租 赁 的 形 式 在 农 业 园 内 选 择 一 块 土 地 ,自 己 种 植 一 些 农 作 物 。有 的 国 家 的 生 态 农 业 园 非 常 大 ,形 成 一 个 联 合 体 ,乡 村 旅 游 活 动 都 在 生 态 农 业 园 内 进 行 。进 行 生 态 农 业 旅 游 最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国 家 是 波 兰 。 波 兰 的 生 态 农 业 旅 游 区 的 面 积 超 过 了 4000公 顷 。

(二 国 内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模 式

我 国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最 初 是 一 种 自 发 型 的 ,没 有 具 体 的 模 式 和 组 织 运 做 ,是 在 探 索 中 不 断 发 展 。最 初 的 乡 村 旅 游 者 主 要 是 国 际 游 客 ,这

些 旅 游 者 不 再 到 那 些 传 统 的 旅 游 热 点 , 而 是 到 一 些 比 较 偏 僻 落 后 甚 至 是 尚 未 开 发 的 地 方 去 旅 游 而 且 乐 此 不 疲 。他 们 喜 欢 到 中 国 的 内 陆 和 边 远 地 区 ,尤 其 是 具 有 很 强 的 地 方 特 色 和 民 族 特 色 的 地 方 。都 市 里 无 法 体 会 到 那 些 原 汁 原 味 的 中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和 乡 土习俗 ,而 在 上 述 地 方 却 可 以 满 足 他 们 的 需 要 。 随 着 到 乡 村 旅 游 的 人 数 越 来 越 多 , “ 乡 村 旅 游 ” 这 个 新 的 旅 游 形 式 在 中 国 得 到 迅 速 发 展 。 并 且 逐 渐 形 成 了 几 个 大 的 乡 村 旅 游 热 点 地 区 。例 如 江 苏 的 周 庄、同 里、乌 镇 等 以 江 南 的 小 镇 古 色 古 香 的 建 筑 和 水 乡 生 活 方 式 吸 引 着 众 多 的 旅 游 者 。 皖 南 黟 县 的 南 屏、歙 县 的 郑 村 (棠 樾 牌 坊 群、徽 州 的 汤 口 等 村 落 生 产 纸、笔、墨 等 工 艺 品 ,以 传 统 的 制 作 手 艺 和 富 有 特 色 的 民 居 建 筑 为 吸 引 特 色 。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除 了 上 述 几 个 地 方 的 乡 村 旅 游 搞 得 红 红 火 火 以 外 , 还 有 许 多 颇 具 特 色 的 乡 村 旅 游 地 尚 未 开 发 ,还 是 “ 养 在 深 闺 人 未 识 ” 。这 些 尚 未 开 发 的 乡 村 旅 游 地 大 多 数 都 位 于 偏 僻 的 地 方 , 尤 其 是 在 中 国 的 西 部 以 及 那 些 老 少 边 穷 的 地 方 ,那 些 地 方 农 业 经 济 不 发 达、工 业 落 后、交 通 不 便 ,因 而 不 为 外 界 所 知 。但 是 当 地 的 风 景 却 十 分 优 美 , 并 且 得 以 保 存 了 众 多 原 始 奇 特 的 自 然 景 观 和 古 朴 浓 郁 的 民 族 文 化 ,成 为 发 展 旅 游 业 的 后 发 优 势 。因 此 ,发 展 乡 村 旅 游 带 动 经 济 发 展 ,以 乡 村 旅 游 带 动 扶 贫 工 作 , 是 我 国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模 式 。 以 贵 州 省 为 例 , 贵 州 省 大 约 有 85%的 人 口 居 住 在 农 村 , 经 济 水平比 较 低 。 贵 州 省 少 数 民 族 众 多 , 大 多 村 寨 是 珍 稀 民 族 文 化 的 保 留 地 。 贵 州 省 提 出 “ 以 旅 游 促 进 对 外 开 放 和 脱 贫 致 富 ” 的 指 导 思 想 ,创 造 出 四 个 主 要 旅 游 扶 贫 模 式 :一 是 景 区 带 动 ,如 黄 果 树 景 区 就 带 动 四 周 村 寨 的 农 民 脱 贫 致 富 。二 是 发 展 村 寨 旅 游 。如 郎 德 苗 寨、石 板 寨、镇 山 村 等 ,旅 游 成 了 这 些 村 寨 经 济 发 展 的 支 柱 。三 是 企 业 加 农 户 生 产 旅 游 产 品 。如 台 江 民 族 刺 绣 厂 ,带 动 千 家 万 户 在 搞 民 族 刺 绣 蜡 染 。四 是 把 旅 游 当 作 县 域 经 济 的 主 导 产 业 。如 荔 波、施 秉 ,县 域 经 济

的 发 展 靠 旅 游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到 底 ,贵 州 农 村 有 53.2万 人 通 过 发 展 乡 村 旅 游 摆

脱 了 贫 困 。

乡 村 旅 游 从 发 展 层 次 上 看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以 下 几 个 层 面 : (一 基 础 层 次

以 观 光 度 假 休 闲 为 主 ,吸 引 物 主 要 是 乡 村 幽 静 的 环 境、秀 丽 的 景 色、淳 朴 的 民 风 和 较 为 缓 慢 的 生 活 节 奏 。乡 村 旅 游 是 使 城 市 居 民 体 验 乡 村 劳 作、了 解 风 土 民 俗、领 略 田 园 风 光 和 回 归 自 然 的 最 佳 方 式 。这 种 以 观 光 度 假 为 目 的 的 国 外 游 客 大 多 数 是 来 自 经 济 发 达 的 都 市 ,收 入 水平比 较 高 。因 此 基 础 层 次 的 乡 村 旅 游 的 客 源 十 分 稳 定 ,游 客 的 重 游 率 比 较 高 。根 据 法 国 的 统 计 数 据 表 明 ,有 70%游 客 采 取 乡 村 旅 游 度 假 的 方 式 ,更 有 超 过 15%的 旅 游 者 每 年 都 住 在 同 一 地 方 。目 前 我 国 的 乡 村 旅 游 地 大 多 数 是 以 观 光 为 主 。参 加 乡 村 旅 游 的 国 内 游 客 ,绝 大 多 数 是 为 换 个 环 境 来 度 过 假 期 生 活 。因 此 主 要 是 去 那 些 接近城 市 的 附近农 村 旅 游 ,出 游 的 时 间 也 都 比 较 短 , 一 般 是 利 用 双 休 日 或 者 其 他 假 期 一 至 两 天 的 时 间 。

(二 提 高 层 次

注 重 乡 村 旅 游 的 内 容 和 文 化 内 涵 。乡 村 旅 游 内 容 要 广 泛 而 富 有 特 色 。在 国 内 客 源 市 场 上 ,许 多 游 客 对 于 农 业 生 产 活 动 很 有 兴 趣 。“ 住 农 家 屋、吃 农 家 饭、干 农 家 活、享 农 家 乐 ” 和 采 摘 各 种 农 产 品 的 旅 游 很 受 欢 迎 。

除 了 以 在 农 田 里 耕 种、采 集 等 方 式 让 游 客 来 体 验 农 村 生 活 的 乐 趣 之 外 ,传 统 的 制 作 工 艺 完 全 可 以 作 为 一 种 强 有 力 的 吸 引 物 加 以 发 扬 。天 津 杨 柳 青 年 画、贵 州 蜡 染、南 通 扎 染、潍 坊 的 风 筝、手 工 造 纸 以 及 各 种 刺 绣、泥 人、甚 至 是 食 品 的 加 工 ,都 可 以 成 为 乡 村 旅 游 的 文

化 依 托 。例 如 澳 大 利 亚 葡 萄 酒 业 生 产 制 作 就 成 为 澳 大 利 亚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澳 大 利 亚 葡 萄 酒 业 已 成 为 重 要 的 乡 村 产 业 。并 且 由 此 产 生 了 澳 大 利 亚 葡 萄 酒 业 旅 游 。

在 提 高 乡 村 旅 游 层 次 的 另 外 一 个 吸 引 物 就 是 乡 村 所 保 留 下 来 的 珍 贵 的 传 统 文 化、风 俗 和 完 好 的 古 代 建 筑 。 巍 峨 气 派 的 乡 村 宗 祠 祠 堂 , 高 大 挺 拔 的 镇 村 古 塔 , 村 边 的 土 地 庙 等 等 ,是 乡 村 在 历 史 发 展 中 的 一 面 镜 子 ,折 射 出 乡 村 居 民 生 活 。还 有 一 些 民 俗 活 动 也 有 很 高 的 旅 游 开 发 价 值 。 一 些 乡 村 风 俗习惯 像 我 国 各 地 的 锣 鼓 戏、舞 狮 子、扭 秧 歌、祭 祀 谷 神 等 , 都 可 以 成 为 乡 村 旅 游 开 发 的 引 力 点 。

(三 可 持 续 发 展 层 次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必 须 要 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道 路 。 可 持 续 发 展 世 界 保 护 联 盟 (i u c n 认 为 , 可 持 续 发 展 是 一 种 在 不 损 耗 或 破 坏 资 源 的 情 况 下 所 允 许 的 开 发 过 程 。 这 些 资 源 不 仅 包 括 自 然 资 源 还 包 括 社 会 资 源 和 人 文 资 源 。 乡 村 旅 游 的 发 展 有 的 是 依 托 美 丽 的 自 然 风 景 ,有 的 是 独 特 的 民 族 风 俗习惯 和 珍 贵 的 传 统 文 化 ,有 的 是 以 生 态 农 业 园 区 来 开 展 旅 游 活 动 。农 村 和 城 市 相 比 是 “ 保 守 地 带 ” ,因 此 才 能 够 保 持 一 些 原 生 态 的 自 然 和 人 文 景 观 。但 是 这 些 也 相 对 脆 弱 ,而 开 发 旅 游 ,会 不 会 给 相 对 落 后 的 农 村 带 来 冲 击 ,从 而 导 致 农 村 生 活 模 式 发 生 巨 大 变 化 ,农 民 模 仿 城 市 居 民 的 生 活 方 式 , 导 致 一 些 传 统 文 化 的 解 体 ? 在 贵 州 省 早 期 开 发 的 一 些 乡 村 旅 游

地 就 曾 经 出 现 了 这 样 的 情 况 。为 了 方 便 游 客 住 宿 ,在 青 石 寨 外 围 建 立 起 洋 楼 ,往 日 走 在 乡 间 的 小 路 上 , 耳 边 到 处 可 以 听 见 山 歌 对 唱 。 如 今 却 是 卡 拉 ok 在 播 放 流 行 歌 曲 。那 些 淳 朴 的 少 数 民 族 不 在 安 于 现 状 ,外 出 打 工 ,剩 下 老 弱 妇 孺 „ „ 。长 此 下 去 ,发 展 乡 村 旅 游 的 基 础 就 丧 失 了 ,乡 村 旅 游 必 定 会 走 向 衰 退 。因 此 ,乡 村 旅 游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必 须 是 自 然 资 源、社 会 资 源、人 文 资 源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在 发 展 乡 村 旅 游

的 同 时 ,不 破 坏 资 源 ,尤 其 是 社 会 文 化 资 源 。不 破 坏 少 数 民 族 文 化、风 俗习惯 。如 何 在 开 发 旅 游 的 同 时 ,又 能 够 有 效 的 保 护 珍 贵 的 文 化 ? 这 就 要 求 乡 村 旅 游 的 发 展 必 须 走 新 的 路 子 ,实 现 跨 越 式 的 发 展 。必 须 按 照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原 则 和 要 求 , 追 求 旅 游 的 生 态 效 益、环 境 效 益 和 经 济 效 益 的 统 一 。 提 高 乡 村 旅 游 质 量 , 即 追 求 旅 游 精 品 ,不 能 乱 开 发 ,乱 建 设 。要 有 统 一 的 规 划 ,在 政 府 和 旅 游 管 理 部 门 的 引 导 和 指 挥 下 , 乡 村 旅 游 地 的 群 众 积 极 参 与 旅 游 中 来 , 并 且 要 引 进 市 场 机 制 , 在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下 运 作 , 实 现 利 益 共 享 。 既 有 效 的 调 动 农 民 开 发 旅 游 的 积 极 性 , 又 加 强 管 理 , 避 免 出 现 一 窝 蜂 乱 开 发 搞 乱 市 场 最 后 吓 跑 游 客 的 现 象 。

我 国 是 个 农 业 大 国 ,各 地 农 村 风 俗 各 异 ,乡 村 旅 游 在 我 国 发 展 有 着 良 好 的 基 础 和 广 阔 的 前 景 。因 此 ,当 前 在 乡 村 旅 游 热 潮 中 ,应 该 紧 紧 抓 住 有 利 时 机 ,进 行 精 心 准 备 ,及 时 推 出 精 品 乡 村 旅 游 线 路 ,打 造 乡 村 精 品 旅 游 地 ,重 点 是 神 奇 的 自 然 景 观、灿 烂 的 多 民 族 文 化、古 老 而 美 丽 的 地 方 。在 市 场 上 尤 其 是 国 际 旅 游 市 场 打 造 “ 中 国 — 乡 村 旅 游 胜 地 ” 的 形 象 , 使 我 国 的 旅 游 业 发 展 更 上 一 个 新 的 台 阶 。

第17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2010年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方式。国际上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即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范式。

3.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现在正成为许多地方和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个模式。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使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既能够增加旅游业收入又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仅法国乡村旅游每年可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法国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4.生态乡村旅游。把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相结合,建立生态农业园,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种植与管理。旅游活动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旅游者通过在农业园内生活,参与农业园的劳动。并且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在农业园内选择一块土地,自己种植一些农作物。有的国家的生态农业园非常大,形成一个联合体,乡村旅游活动都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进行生态农业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波兰。波兰的生态农业旅游区的面积超过了4000公顷。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组织运做,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最初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游客,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而是到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而且乐此不疲。他们喜欢到中国的内陆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无法体会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而在上述地方却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随着到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个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乌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皖南黟县的南屏、歙县的郑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汤口等村落生产纸、笔、墨等工艺品,以传统的制作手艺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几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以外,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边穷的地方,那些地方农业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得以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乡村旅游带动扶贫工作,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模式。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大约有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经济水平比较低。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贵州省提出“以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和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创造出四个主要旅游扶贫模式:一是景区带动,如黄果树景区就带动四周村寨的农民脱贫致富。二是发展村寨旅游。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镇山村等,旅游成了这些村寨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企业加农户生产旅游产品。如台江民族刺绣厂,带动千家万户在搞民族刺绣蜡染。四是把旅游当作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如荔波、施秉,县域经济的发展靠旅游。据不完全统计,到底,贵州农村有53.2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

乡村旅游从发展层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基础层次

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乡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这种以观光度假为目的的国外游客大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基础层次的乡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稳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较高。根据法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有70%游客采取乡村旅游度假的方式,更有超过15%的旅游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是以观光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农村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两天的时间。

(二)提高层次

注重乡村旅游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在国内客源市场上,许多游客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很有兴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的旅游很受欢迎。

除了以在农田里耕种、采集等方式让游客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之外,传统的制作工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吸引物加以发扬。天津杨柳青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潍坊的风筝、手工造纸以及各种刺绣、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依托。例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生产制作就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的重要组成,澳大利亚葡萄酒业已成为重要的乡村产业。并且由此产生了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

在提高乡村旅游层次的另外一个吸引物就是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气派的乡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镇村古塔,村边的土地庙等等,是乡村在历史发展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乡村居民生活。还有一些民俗活动也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一些乡村风俗习惯像我国各地的锣鼓戏、舞狮子、扭秧歌、祭祀谷神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引力点。

(三)可持续发展层次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世界保护联盟(iucn)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所允许的开发过程。这些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有的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珍贵的传统文化,有的是以生态农业园区来开展旅游活动。农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而开发旅游,会不会给相对落后的农村带来冲击,从而导致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在贵州省早期开发的一些乡村旅游地就曾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了方便游客住宿,在青石寨外围建立起洋楼,往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耳边到处可以听见山歌对唱。如今却是卡拉ok在播放流行歌曲。那些淳朴的少数民族不在安于现状,外出打工,剩下老弱妇孺……。长此下去,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就丧失了,乡村旅游必定会走向衰退。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不破坏资源,尤其是社会文化资源。不破坏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如何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保护珍贵的文化?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走新的路子,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追求旅游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即追求旅游精品,不能乱开发,乱建设。要有统一的规划,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指挥下,乡村旅游地的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中来,并且要引进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实现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调动农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又加强管理,避免出现一窝蜂乱开发搞乱市场最后吓跑游客的现象。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各地农村风俗各异,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因此,当前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应该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精心准备,及时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乡村精品旅游地,重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在市场上尤其是国际旅游市场打造“中国—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18篇: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课题调研)修改

加大项目规划力度,打造沿江旅游品牌

——紫金乡“黑惠江风情”旅游村项目发展调研报告

紫金乡旅游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二日 加大项目规划力度,打造沿江旅游品牌

——紫金乡“黑惠江风情”旅游村项目发展调研报告(初稿)

(紫金乡旅游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

旅游产业是大理州、巍山县“十二五”期间重点培植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紫金乡可以重点培植,可以大有作为的新兴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近几年来,紫金乡依托境内黑惠江沿岸独特的旅游资源,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家乐经营,目前已形成一定的发展基础。面对乡村旅游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对紫金乡现有的沿江农家乐进行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合理开发,提升品牌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围绕在紫金乡黑惠江沿岸开发建设“黑惠江风情旅游村”项目,紫金乡旅游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了调研思路。

一、发展的优势及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紫金乡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优势。我们也看到,紫金乡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源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便捷的通讯交通。项目所在地位于大理

第19篇:罗田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罗田县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3年10月26日,由县宣传部组织青年干部读书班全体学员来到大别山绿色生态旅游名镇九资河镇实地调研,通过对九资河镇景观、景点实地考察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九资河镇位于罗田县东北部,东接大别山天堂寨风景区,西临薄刀锋景区,北抵青苔关风景区,是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所在地。近年来,九资河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实际积极主动地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因地制宜的提出了“依托大别山,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的指导思想。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在看到该镇旅游发展的优势和空间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该镇在发展旅游业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加大旅游产业建设力度,对该镇进一步实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工程”完善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配套设施。在引进投资者在景区兴建星级宾馆的同时,扶持农民自建农家乐旅馆,开发自然生态的三省峰生态游、新屋垸古宅游、天堂湖水上游、圣人堂民俗游、天堂峡谷漂流等旅游线路。二是完善旅游开发资源,罗田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初见成效,但开发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旅游产品不够丰富,规划区以绿色生态旅游线路

为主。现在规划区主推生态旅游线,红色旅游线也在产品体系中,但文化旅游产品还未得到开发,特别是该镇区域内尚缺乏市场认同的特色产品,现在只开发了如:“罗田板栗”、“罗田茯苓”等以土特产品和中药材的旅游商品系列,没有形成规划区旅游商品体系。

三、强化宣传,全力提升旅游形象

积极组团促销,参加大型旅游交易会,加强旅游产品宣传,开发客源市场。做好节庆促销,全力办好“湖北省大别山旅游节”。借助传媒促销,明确旅游定位,策划罗田旅游形象和口号宣传。推行旅游文化促销,进一步打磨《大别山放歌》,积极编排丰富多样的民间曲目和地方剧种,活跃景区文化,丰富景区娱乐活动。组织高规格旅游发展论坛和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大别山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创新特色,加快旅游系列开发

充分挖掘旅游特色和潜力,凭借罗田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提升旅游品位,开发系列品牌。一是以革命老区为载体,开发红色旅游,建立大别山历史博物馆;二是以民间曲调和地方剧种为源本,建立大别山民俗演艺中心;三是以罗田板栗、甜柿等特产资源为依托,开发大别山板栗园、民俗采摘、农家味品尝和大别山特产品购物中心等四大旅游系列;四是以河西畈为中心,加快建设大别山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和加油站。

第20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乐居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来自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