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15 08:36:01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义协(2011)03号

关于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

情况的调研报告

最近,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展情况,听取了两区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市政协主要领导在听取汇报和座谈后,对两区的城乡一体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要求。

一、我市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现状

我市于2003年初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思路,2005年被列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2009年3月正式启动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涉及新区、东区两个涉农办事处20个涉农社区。涵盖了我市11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涉及人口约458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以上。目前,20个涉农社区,已开工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的有18个,其他2个社区的建设也已开始规划,即将开工。 全市已开工建设住宅楼125栋(其中新区65栋,东区48栋,物

1业中心4栋,金宛小区8栋。建成营业房2万平米,菜市场1个,2500平米),建成107栋,正在建设18栋,总建筑面积44.75万平米。可安置居民3592余户,16540人。开工的全部工程建成后,可安排社区居民近1/2。

目前有6个集中居住区已经建成,水电齐全,基本具备入住条件,已有760户入住居住区。年底可达入住条件的97栋,可入住3592户。预计十月底入住1860户。多数配套工程都在建设中,发展态势良好。

工作中,办事处的同志和社区党组织密切配合,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积极协调处理建设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把工程质量关,制定了严格的工程资金使用办法、安全施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摸索出了一套较完整工作方法,为全面推进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的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省、三门峡市有关领导先后多次来我市实地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水、电,暖、气的接入投资巨大,办事处和社区难以自行负担。已建成的集中居住区有的甚至连水都不通,不具备基本入住条件。这不仅有悖集中居住区集中供电、供暖、供气的初衷,也挫伤了群众参与和支持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搬迁后土地置换难度大。农民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不愿意搬迁,给拆迁以及土地置换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是舍不得祖宗留下的房产、地产,不愿意放弃;二是搬走后,离土地较远,耕作不方便,又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三是耕作所用农机具、牲畜和农产品的保管和存放问题无房解决。

(三)规费手续繁琐办理难度大。税费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职能部门对自建自用的涉农集中居住区,按照商品楼开发收取各项税费,如现行收取的人防费、墙改费、土地开垦费、建筑营业税、销售不动产税等,多属于对涉农集中居住区和商品房未加区分的税费项目,如果不能按规定减免,将直接增加建筑工程的成本。

(四)私搭乱建严重拆迁难度大。部分居民钻拆迁补偿的空子,以最大限度争取住房补偿款为目的,采取偷建、抢建等办法,新建、改建各类违章建筑。加之,由于区位不同,具体的补偿标准也不一样,部分群众的意见很大,消极对抗拆迁,甚至恶意阻挠拆迁工作。拆迁是现今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果处置不当,矛盾激化,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财政部门完善、细化《义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政府投入。适当提高政府补贴标准,由土地部门会同两个涉农办事处制订出详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拆迁补偿办法》,完善土地流转、置换、出让等制度,积极构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宣传,引导群众转变

观念,合理有序的引导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二)制定切实可行拆迁方案。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根据农民搬迁和拆迁过程中,暴露出来不利于顺利实现农民搬迁和土地置换的有关问题,制定出有实施步骤、有解决办法、让老百姓满意的拆迁方案。一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老祖宗留下的祖屋、祖地不会损失什么,且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二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生活有着落、有经济来源;三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农业生产所用农机、工具、牲畜、以及农产品的保管存放无后顾之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我市的城市建设,坚持把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全市城市整体规划中,同部署、同落实。建立由市政府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牵头,城建、水利、电力、通讯、人防等部门参加的推进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针对集中居住区的水电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项研究部署。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督促和检查,做到适时督查,同步推进。

(四)落实规费减免政策。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落实《义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细则,明确职能部门各自所承担的责任,认真贯彻落实针对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各项规费减免政策,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各职能部门努力做到该减免的费用要坚决减免,该办理的证照要尽快办理,该兑现的政策要坚决兑现。

(五)打击私搭乱建行为。排查私搭乱建建筑,核实实有建筑面积,进行登记备案造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依法有计划、有步骤

的拆迁。由土地部门牵头,公安、城建和两个涉农办事处组成专门机构,认真进行核查。采取惩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办法,坚决制止新的违章建筑的出现,做到发现一例、制止一例。严厉打击突击建筑、恶意建筑等以获取拆迁补偿款为目的的建筑行为。

总之,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载体,事关涉农居民能否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各种便利,能否增加入住居民的幸福指数,是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全市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这项工作,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上报告所提五条建议中,涉及到的城乡一体化办公室、财政局、建设局、土地局、水利局、电业局、公安局、新区办事处、东区办事处,请在十一月十日前给予书面答复。

政协义马市委员会

二o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主题词:市政协集中居住调研报告

政协义马市委员会2011年10月20 日印发

(共印30份)

推荐第2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摘要:xx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地方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联系城乡居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要紧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变革和创新步伐,确保始终保持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不动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信用社 对策研究

当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程中,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机遇、挑战,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给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xxxx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动。农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正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非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汇兑、结算、银行卡等传统银行服务外,消费信贷、理财、电子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也逐渐走入寻常农民家庭,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

农村整体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和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需要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完善的金融产品;促进农业增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信社必须在信贷管理制度、集约化经营、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创新,加快经营转型步伐。否则,就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形式。

二、城乡一体化下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互相促进,要从战略定位、金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实施变革与创新,增强助推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能力。农村金融业务普遍存在效益较低等问题,农信社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在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农信社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能够让农信社有动力、能安心地去从事“三农”服务。所以,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是基础,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是保障。

(一)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

1、找准并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市场战略定位。从农信社长期的实践看,坚持“三农”战略定位不仅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体现政治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更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路径。农信社应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大潮,努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大的难题。

2、扩展城乡普惠金融服务新渠道。

继续发挥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转变为物理网点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务渠道。以开放的姿态致力于同业合作,侧重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注重把小银行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与大银行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财、保险、债券、外汇、资金等市场上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

3、实施多元化、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

针对城区、城郊、城镇“三城”客户群体,认真分析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金融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实行分层对接、分类管理,落实“双层经营”战略,既满足小额信贷的需求,又支持较大项目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入手,开发出符合农村实际、有效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产品,完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加快形成一个由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政府、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机制,让信息更灵敏、反应更果断、服务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项目,就尽快落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共同体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做到应贷尽贷,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4、创新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涉农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出台单独的准入、担保、拔备和核销等规定,合理设定“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涉农业务的制度、流程,增强制度、流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适合涉农业务需求的信贷制度。以信贷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加强对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落实反担保措施,借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农业务信用风险,确保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深化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

按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为方向,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引导农信社进一步强化法人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健康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以及负责任的经营层,切实形成科学的权利制衡、利益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建立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考评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培育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涉农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借助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完整的体系,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1、继续实施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对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农金融服务成本。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受、处置抵债资产给予免征税费,降低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全面落实县域涉农贷款的增量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杠杆作用,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2、帮助化解历史不良贷款包袱。

因计划经济体制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欠款、农业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以现有扶持政策化解这些历史包袱远远不够。建议人民银行以专项票据形式对2007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给予以置换;建议国家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中,重点解决拖欠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把乡村两级拖欠不良贷款纳入政府预算,逐年予以偿还。

3、取消存款开户歧视性政策。

尽快消除有关机构对农信社等禁止开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存款账户的歧视性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农村资金存款的管理权,允许财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国家其它基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存款,鼓励地方有关涉农单位、企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

4、健全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

建议考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并由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金,同时,建立涉农信贷担保机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

5、实施差异化监管准入要求。

建议考虑农信社的业务规模、所在区域及支农贡献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不搞“一刀切”,以增加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资金供给规模。建议考虑农信社历史包袱较重及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造成经营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存款保费制度设计上,制定适当低于城市金融机构的费率,以使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实力用于支农。建议对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内控管理机制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业务准入要求,如对银行卡等技术成熟、普遍运用的金融业务,允许农信社全面开办。

6、营造良好的城乡信用环境。

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监督和完善征信建设体系,使自然人和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财务信息更加完善,便于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以打击逃废债和深化诚信宣传教育为重点,以金融信用环境治理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信用环境建设范围,促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推荐第3篇: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我市乡村公路网不断完善。如何让农民更好地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好处?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逐步推行城乡公交化”,把城市与乡村的公共交通纳入到同一幅发展蓝图中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也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公共交通事业改革和发展力度,推动了城镇公交快速发展,为下一步我市全面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为了当好市委、市政府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参谋,8月4日至5日,我局一行7人在宋波副局长的带领下赴莱芜市和邹平县学习考察了当地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莱芜市城乡公交的基本现状

莱芜市辖莱城区、钢城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5个省级园区,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83个行政村(居),1266个自然村,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9.85万人。2010年GDP完成546.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600公里。

莱芜市于2010年10月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副市长为组长的

1 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于11月开始全面推开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全市98条线路、347辆个体车辆的收购工作:首先委托中介机构对每条线路、每辆车的年纯收入和残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价值和剩余的经营期限由经营企业给予原车辆经营者一次性经济补偿。对2008年以前更新的车辆,补偿价值为到期后的车辆残值和剩余经营期预期收益(车辆残值为到期后的残值,19座以下的8年期1.5万元,6年期2万元,5年期2万元;20坐以上的8年期2万元,6年期3万元,5年期2.5万元。);对2009年以后更新的车辆,补偿价值为车辆购臵费用和2年的预期经营收益。收购过程中,对规定期限内退出的业户给予一定奖励,逾期不予收购,经营期满收回经营权。此次收购过程每辆车补偿15至50万元不等,共计花费7000万元,按照“政府规划指导,企业规范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全部由两家公交运营企业自筹资金支付。

目前莱芜市已初步形成城区、市镇、镇村公交三位一体的城乡公交新格局:在延伸调整原城区公交线的基础上,以莱芜城区为中心,设臵主线和支线,主线是从市到镇(节点)的线路,支线是从镇(节点)到村的线路。客运价格执行“

3、

2、1”,即主线2元(12公里内)、3元,支线1元,发车密度为每10至60分钟一班。截止目前,已开通主线9条(2条环行线、7条辐射线),日发280个班次;14个节点(中转站)到村的支线80条,日发798个班次。按照车型与路况相配套、同线车型统一的原则,

2 主线新上10米以上高档空调燃气车114辆,支线投放收购的中小型客车92辆,全部实行公车公营、无人售票、全程票价的公交模式。

此举主要为城乡居民进城下乡提供了巨大便利:平均票价由原来的7.5元降至3.5元,客流量明显增加,比原来翻了近一番,平时每天达到2.5万人次,高峰时达到3.5万人次以上,仅次一项,每年可为全市农村居民节省出行费用4000万元以上。

二、邹平县城乡公交的基本现状

莱芜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58个行政村,73万人口,版图面积1252平方公里。2010年GDP完成540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8亿元。截至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600公里,其中县道185.4公里、乡道308公里、村道197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07公里,所有行政村均通达等级路。近年来,邹平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猛,现拥有各类营运车辆23000部,其中出租车473部,公交车282部,公交线路38条,全县853个行政村通上了客车或公交车,通达率达到99.5%。

邹平县于2007年投资400余万元顺利完成了魏、码、台三镇34连客运班车改制,由县内客运班车顺利过渡为公交车运营,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奠定了基础。2009年6月在长山镇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工作:邹平县公交客运有限公司投资380万元,投入14辆公交车,新建站牌216个,新规划公交线路7条,覆盖

3 长山镇107个村庄,惠及群众7.3万人,顺利实现了镇(办)农村公交与城区公交的对接。

2010年邹平县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副县长为组长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分级负责;面向群众、改善服务;公车公营、归口管理;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思路和原则,全面推开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借城区6条线路68辆公交车承包经营合同到期之机,县交通局积极协调公交公司和承包业户进行沟通,于2月12日达成了“经营安全押金全部退还承包业户,公交公司一次性补贴承包业户每车10万元(含车辆残值及就业补助金等)收回公交车辆及有关手续,解除公交车承包经营合同”的协议,收回了所有承包经营车辆,并全部实行公车公营。8月底,原挂靠在邹平县出租公司的36辆县内客运班车每车补偿7万元,全部过户到公交公司并改制为公交车,截止11月基本完成了一二级公交网络的改造和实施工作。12月1日,韩店镇三级免费公交网络正式开通,2条线路投入公交车5辆,沿途经过38个村庄,惠及群众3万多人。

邹平县公交客运有限公司先后分别投资2100和3300余万元,统一新购臵73辆和109辆公交车。截至目前,全县公交网络基本上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各镇(办)的格局:一级公交网络(城区运行)规划9条运行线路,计划投入公交车120辆,现已开通7条运行线路,投入运行公交车88辆;二级公交网络(县城直达镇(办)驻地)规划9条运行线路,计划投入公交车

4 64辆;三级公交网络(镇(办)驻地通往行政村)规划44条运行线路,计划投入公交车104辆,现已开通23条运行线路,投入运行公交车46辆。共覆盖15个镇(办),惠及人口70余万人。

邹平县公交网络现全部实行公车公营、无人售票、全程票价的公交模式:一级公交网络每人每次1元,二级公交网络每人每次2元,三级公交网络每人每次1元或免费。其中,使用IC卡乘车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免费,普通乘客9折优惠,学生乘车8折优惠,残疾人乘车5折优惠。在此基础上,县财政投资260余万元安装了3G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实现了公交车智能调度管理信息与公安、城管等部门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质量。

邹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一是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凡经全县综合交通规划、城乡公交网络线路方案确定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农村客运站、公交停车场、首末站、换乘点、加油加气站、调度中心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二是实行补贴、补偿制度。①积极支持各镇(办)建设标准化农村公交客运站、站台、站亭、站牌,补贴资金纳入县财政交通工程建设经费预算;②对城区公交首末站、巡回场、港湾、换乘点、站亭、站台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城市工程建设经费预算;③逐步建立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财政补贴和经济补偿机制,每年从县财政划拨1000万元对公交企业进行补贴和补偿,同时减免税费,减轻公交企业的负担;④各镇(办)辖区

5 内的三级公交网络,由公交企业投入车辆,所属镇(办)给予车价50%的资金补贴,同时进行票价补偿,收费车辆每年每车10万元,免费车辆每年每车13万元,补偿资金由各镇(办)拨付给公交企业。

三、当前两地城乡公交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面负债,发展后劲不足。莱芜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以来,按照“政府规划指导,企业规范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两家公交运营企业共投入2.5亿元用于旧车收购补偿和新车投入,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和职工集资。其中莱芜交运集团长运公司每月须支付的银行利息就达60万元。而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未出台任何优惠补贴政策,只享受省交通厅每年拨付的20至30万元补贴和国家相关的公交车燃油补贴标准。邹平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面运行后,预计年亏损2000万元,虽然县财政拨付1000万元进行补贴,仍有1000万元的缺口需要公交企业承担。

2、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可持续发展遇到困难。造成公交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有:①燃油价格大幅上涨和线路不断增长,营运车辆公里营收及利润下降。②统筹政策变化导致企业人力等成本增加。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公交企业按规定办理各项劳动保险,员工收入和福利逐年提高,人力成本占成本支出比例越来越高,现在两地公交驾驶员月工资均在2800元以上,并投五险一金。

3、公交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公交健康发展。莱芜市财政投入1600万元建成16处乡镇四位一体交管所后,其余600个公交候车亭和500个站点牌的建设、维护资金全部由公交运营企业负责;而邹平县的站点建设、维护费用也均由公交企业买单,政府只负责划拨建设用地。由此就造成市民候车配套设施不足:市区内繁华商业地段、主要城市道路、居民小区、中小学校等市民集聚区域没有配备相应的公交始发站场或中转站场,导致公交线路的营运往往遇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尴尬场面;市镇、镇村公交站场设施更缺乏,没有达到“一镇一站、一村一亭、一站一牌的建设要求,符合标准的公交回车场很少,尤其是镇村线路上的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回车场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4、公交线网不够完善,无法满足群众需求。一是莱芜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没有请有关专家进行专业论证规划,就有群众反映线路设臵不合理:“从表面看票价低了,但实际算起来并没有省多少钱,反而麻烦了,老百姓进城要先坐村镇公交,再坐城镇公交,要倒车,麻烦多了。”二是莱芜市的公交线路有重复授权现象,一方面违背了国家政策,另一方面必然导致两家公司的冲突,可能引发恶性事件。三是莱芜市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之初没有走招标的程序,硬性指定没有运营资质的长运公交运营城乡公交,对具有公交一级企业资质的公交公司进行限制,导致城乡线路先天不足,部分群众有怨言。四是目前在莱芜市三位一体城

7 乡公交系统中,只有城区公交执行国家对学生、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市镇、镇村公交还暂未执行。

四、对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在方便城乡居民出行上,体现在公交设施的建设上,体现在公交的运输效率上,体现在公交经营的开放上。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加快市域公共交通发展的认识。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事关民生的公益事业。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两新战略”,“交通必须先行,公交必须优先”,对此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以“发展需要、百姓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针对胶南实际,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公交一体化体系,即:“管理体制一体化,线路走向一体化,营运模式一体化,政策扶持一体化”。采用“政府推动为主导,企业改动为主体,政策激励为动力,市场带动为活力”的模式,达到“满足百姓需要,提升政府形象”的目的。城镇公交要与长途客运分离,实行公司独立运作。对公交行业发展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筹城市公交和城镇公交的共同发展。要进一步整合现有公交资源,优化城镇公交经营模式,调整和完善公交路网布局,加强服务质量的定量考核。

2、加强规划,进一步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城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是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关键。为此,一是要统一规划,

8 同步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完善公交基础设施,使公交场站设施建设与公交运力发展相适应。二是要加快建设内外客运衔接的公交枢纽站。在汽车客运中心、城乡结合部、公交线路交汇点等交通节点,要建设公交枢纽站,形成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的转换,使乘客能及时换乘公交进出市区。三是要继续做好公交站点建设工作。城市公交做到站站有候车亭,城镇公交要做到每个行政村、公交沿线村民集聚点有候车亭,实现人、车、站的和谐协调。四是要加快改造城市道路和农村公路,改善公交运行环境,消除瓶颈,打通断头路,设计环线公交,减少换乘。

3、加强扶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和考核机制。城乡公交一体化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不可能完全依靠公交公司本身的力量来发展公交,政府必须要承担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交通服务的重要社会职能,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来鼓励、支持公交企业的运营。根据当前的新情况新要求,政府应重点考虑城镇公交的整合,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政府对城乡公共一体化发展的扶持机制和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和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形成政府主导、购买服务与企业主体、公司化管理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要建立规范的企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合理的补贴金额。加大监管和审计力度,严格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同时,要建立财政补贴的考核机制,对公交企业的运营、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绩效评估,确保政府

9 对公交企业财政补贴取得最大效益。

4、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公交企业的服务水平。公交优先首先要做到公交优秀,公交服务水平最终体现在乘客满意度的高低,乘客的首肯是对公交服务水平的最准确评价,把乘坐公交车作为市内出行的首选是乘客满意的具体体现。要加强对城镇公共客运交通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建立健全对公交企业的监管机制,规范经营行为,依法查处非法运营活动,完善公交企业社会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公交企业的服务水平。要不断提高城镇公交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城镇公交智能化系统建设,积极推进IC卡、GPS以及车载视频监控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要积极整合城镇公交资源,优化城镇公交资源配臵,彻底解决公交行业之间的承包、挂靠和变相挂靠等经营方式,实现政府主导、民企主体,集约化经营、公司化运作、员工化管理的模式。要大力开展文明线路和星级服务等评创活动,强化对公交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规范服务标准,不断提高公交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公交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

以上是我们的粗浅认识和不成熟建议,仅供参考,请予指正。

推荐第4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

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3调整到了::。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万人,比1998年增加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平方公里,入驻企业

14户,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牛饲养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羊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以洋葱和温室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

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

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床位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

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

础设施,投资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万人,增长了%。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万人。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比1998年提高了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

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

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

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

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年均递增率只有%;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

长了651 2 3 下一页

推荐第5篇:城乡环卫一体化调研报告

昌乐县环境卫生管理处

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调研报告

为搞好城乡环卫托管,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我们与县经管局、城管执法局、园林处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小组,对全县各镇(街、区)的农村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为顺利开展好下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各镇(街、区)当前环境卫生状况

根据调查,全县各镇(街、区)共有149020户,892个自然村,522040人。从全县总体情况来看,各镇(街、区)驻地及所辖部分社区、行政村已纳入专业队伍保洁,并配备了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对生活垃圾进行简易处理,环境卫生状况大为改善。但是,除此以外的大部分社区、行政村环境卫生问题仍然突出。一是镇村环境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尤其是广大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环境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无害化处理率几乎为零,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差距很大。二是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的虽设有垃圾桶、露天垃圾池,但清运不及时,池内池外垃圾遍地,垃圾长时间积攒,臭气熏天;有的因缺少必要的垃圾容器,垃圾随地乱倒,造成垃圾死角,严重影响市容卫生;道路清扫水平不高,机械化清扫率为零,机械化封闭式收集运输垃圾水平也很低。三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无害化处理水平不高。乡镇生活垃圾全部采用露天堆放和简易

1填埋处理,未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乱倒乱放垃圾现象严重,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壤和地下水。四是环卫行业发展的机制不活,后劲不足,环境卫生有偿服务制度基本没有落实,推进城乡环卫统筹发展和垃圾处理工作迫在眉睫。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既是城市卫生管理模式向镇(街、区)、村庄的自然延伸,更是新形势下城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下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建议和措施

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关键是抓好资金落实,需要各镇(街、区)全力抓好配合,搞好资金筹备。同时,下一步重点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城乡环境卫生意识。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根据《山东省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山东省城市环境卫生收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城中村、行政村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工作委托昌乐县环境卫生管理处管理,环卫处与社区村协商签订有偿托管协议。

(一)建设施。根据行政村分布情况,在各村合理设置垃圾固定收集站点,分拣场,对所有住户的生活垃圾和家庭作坊的普通固废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清运,通过合理选址,在每个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对全县范围内的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热能资源回收利用,彻底解决生活垃圾在处置过程中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空气的现象。

(二)清垃圾。对各村主要道路、公共场所的存量垃圾

进行全面的清扫保洁,清除存量垃圾。环卫处对行政村进行有偿托管后,保证村内道路和进出村周围的清洁卫生,保证村内生活垃圾的正常清运处理。并负责对垃圾桶、垃圾收集房、垃圾房、垃圾池及周围进行定期喷药,达到除蚊、除蝇、除臭的保洁效果。

1、在有偿托管协议签订以前,由各村首先解决村内“三 大堆”。

2、签订有尝托管协议以后,由各镇村自行购买垃圾桶,村内新产生的“三大堆”由各村负责协助处理。托管以后,村内产生的“三大堆”由村内负责协助清理,若因三大堆造成的村容不整洁问题,由村负责,并且环卫处有中止托管协议的权利。

3、行政村两委有义务协助县环卫处对保洁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保洁人员工资由环卫处依照服务标准,统一考核、评比、检查、管理,依照任务完成情况发放工资。

(三)签合同。对各村镇范围内企业签订有偿服务合同,对产生的农业生产垃圾、建筑垃圾等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处置,对企业今后产生的垃圾按有关规定进行收集、清运、收费。

(四)定标准,筹资金。根据我县目前的农村现状,确定收费标准。一是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费;二是保洁员人工费用。(以实际产生费用为准,包括劳保、工具、服装、药物、保险等。)

推荐第6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

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1998年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1998年增加2.03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1998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1998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03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1998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1998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1998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1998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

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

,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02.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03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03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

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7%。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3、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都需要农民出工出钱。特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市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民就医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5、城乡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实。2003年,城市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达到了106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了1412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达到了102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了13890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不落实,目前只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为部分双女户办了养老保险。除此外,农民均不享受社会保障。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情况显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镇和康居工程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如小城镇建设、康居工程、旅游开发等都没有总体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探索实施的阶段。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支持小城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不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除国家投资以外,基本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负担,筹资渠道越来越窄。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既是城市化、产业化的前奏,也是动力源。而从我区的实际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年均递增率为21.6,工业年均递增率为4.8,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我区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第三产业推动和规模投资拉动的。城市具备了承载人口的能力,但工业不具备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 中介组织 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下一页

推荐第7篇:政府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要求对推动我镇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而可持续地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要在正确判断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坚持典型引路,注重以项目为抓手,整合资源,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采取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确保城市支持农村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老鹰山镇城市支持农村工作的现状

(一)经济概况和基础设施

我镇地处工矿区,境内有水城钢铁(集团)金河公司、观音山矿业分公司、观音山水泥公司、白云石矿、六盘水市鑫源公司、六盘水市佳联铅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小河水泥厂、滥坝油库等十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旗盛、昌兴、大器、泰隆等招商引资大型企业落户辖区。,全镇财税总收入完成10308.4万元,为年任务9376万元的109.94%,同比增长38.49%。成为全区第一家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的乡镇。

境内有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水纳公路、贵烟公路交叉穿越境内,村村公路相通。天然林植被保护完好,有天然林退耕林6.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全镇95%以上组通路,70%以上组通自来水,电、电话、广播电视实现组组通。现我镇已纳入六盘水市第三轮城市规划修编,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煤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二)干部人才的管理和引进

近年来我镇在各项工作中不断将民主的理念融入了执政理念,探索多种选任方式,营造广纳群贤的用人氛围。采取群众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推选“村官”,把选择权交给群众,真正选出有一定能力和技术,组织满意,群众放心的人任村干部。现今,走群众路线、遇事与群众商量已成为基本的工作方法。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也把民主的理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积极监督领导干部工作,用民主的方法解决矛盾问题已成为主流。

为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开展,我镇积极采用招考、调任、聘用等方法不断吸纳各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到各镇直部门和村、居委任职工作或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现今已拥有硕士生3名,本科毕业生19名,大专毕业生56名,各种专业技术人员41名,同时已有9名大学生在村挂职,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奠定人才基础。

(三)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推进

借助国家惠农资金政策的大力支持,我镇救灾救济工作投入资金12098元,实施农村医疗救助29户。投入供养金38986元,供养五保户5名。投入资金138.9万元,实施156户危房改造。认真做好优抚对象“三难”工作,发放“三难”补助金750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经费2.6万元,全镇4887户16057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认真开展农村低保工作,发放保障金633户1438人748655元。通过“两基”迎“国检”工作,投入“两基”扫盲工作经费6万元开展扫盲工作,扫盲650人。投入2万元边远地区贫困学生补助经费,解决边远村组贫困学生午餐困难问题。以创“国优”为契机,投入配套资金40多万元对计生服务站进行扩建,新购置了医疗设备。加强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镇政府管理手段的局限性

现今我区财政实行的是“乡财县管”的政策,镇一级的财政收入无法进行自行分配,同时辖区内的很多部门都属于上级直管。这就使镇政府在应对很多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和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是以获取最高利润为终极目标,而政府规划是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行政指南,同时群众利益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这就使各种大型项目在我镇建设投产之后,往往会无可避免与政府的总体规划以及一些民众的个人利益产生冲突。而在这当中,我们镇政府是首当其冲站在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管理运作的权限,很难对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产生实质的影响。

(二)民众思想观念的制约性

我镇村民因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制约,求稳怕乱、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缺乏经济发展必需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原来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却依然如旧。存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具有很强大的反作用力。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逐渐发生一些转变,但是由于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和传承性,这个转变的过程会很漫长,往往会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于社会现实而阻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础设施不足

虽然我镇涉农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路网质量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如我镇通往外界的水纳公路路面段坑洼众多,致使车辆难以通行;陆家坝村公路洗煤淤泥堆积,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通行;仁活洞村的三岔地组尚未通自来水,而近期水井多已

干涸,再加上地处偏僻的山间,村名往往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用塑料壶靠人工背水以供家用,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各种基础设施的不足,致使村民与外界沟通不畅,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更新以及各种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落实中消耗大量的社会成本。近年来,党委政府虽然已经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对基础设施有了大力的投入和完善,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也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四)贫富差异悬殊导致各种矛盾和隐患

我镇原本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种植业为主导的典型农业经营方式,但近年来经济总量保持了全区第一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近些年来煤炭工业发展以及各大型项目的落户。高速的经济发展为我镇带来各种效益和优势的同时,巨大的贫富差异也无可避免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些人因贫富差距引发心理不平衡,再加上自身条件的局限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往往会采取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取不义之财,或对政府的各种福利措施以及征地赔偿等工作采取无赖的方式来获取更多利益,迫使我镇的治安维稳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相当一部分企业随着技术水平的改进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吸纳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劳动技能、就业观念等因素的限制,特别是我镇农村劳动力还对工资要求较高,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广大涉农地区还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上明显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涉农社区居民持续增收困难

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涉农地区居民失去了土地收入,加上我镇拆违力度的不断加大,短期内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能会部分降低,而涉农地区居民的非农化就业又十分困难,加之生产方式相对粗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尚未形成,商品信息流通不畅,农技专业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科技设施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供、销链条不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健全,一体化社会服务还不完善,因此不能完全适应日新月异的农业生产变革,。致使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收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但增收困难,而且可能下降。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城乡经济利益一体化

在各种项目建设投产过程中,征地的赔款难以达到群众的预期目标而产生的各种事件,是我们基层政府所面临最频繁、最严重的矛盾纠纷。建议借鉴广东、重庆等省市已经试验成功的投资方出资,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的经济运营模式,从制度层面上缓解建设发展先期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并将农村集体土地升值后的利益保留在农村。实现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捆绑,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这才将从根本上消弭征地拆迁等大型项目中难以调和的深层次矛盾。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借助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契机,增强城镇承载和辐射能力,加速实现农村与城市对接。整合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完成客运站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通过公路等级化改造和各村路面硬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通农村公交车,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快速、便捷。积极支持铁路沾六复线建设,配合做好绕城环线、毕水兴高速公路过境路段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借助煤化工基地等大型项目的建设投资,挣取尽量多的资金,加快各村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市场物流、金融商贸、信息中介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消防、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发挥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转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流动与共享。以农村远程教育为平台,整合远程教育、党务信息、政务信息、劳动保障信息、医疗服务信息等资讯,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共享,加快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农村电信,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三)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着眼于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面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支持煤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在用水用电用地、项目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优惠便利,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观音山养鸡及石板河养猪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金融、信息、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现代物流业为支撑,推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要按照“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让农民能够享受城镇社保,探索建立可退可转机制,吸引大批农民创业、就业;实行个人出资,政府补贴,引入商业保险,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退耕还林补助和地质灾害搬迁、困难建房补助等资金,加大对不适宜居住地农户的异地搬迁和住房困难农户的建房补助力度,使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居有定所。

(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以企业学校移交地方为契机,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整合人事、劳动、农技、职教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和拟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从土地以外获取收入的能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享受能力。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各种社会公益设施向农村开放,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高全体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六)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林带建设,对城镇附近不适宜居住地农户要通过要素置换或市场机制引导向城镇集中,搬迁后的区域进行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区域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设高标准的农民新村,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强辖区管理,抓好整脏治乱,实现城在林中,街在绿中,居在景中,人在花中,努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对各种经济项目和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

推荐第8篇:政府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要求对推动我镇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而可持续地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要在正确判断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坚持典型引路,注重以项目为抓手,整合资源,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采取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确保城市支持农村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老鹰山镇城市支持农村工作的现状

(一)经济概况和基础设施

我镇地处工矿区,境内有水城钢铁(集团)金河公司、观音山矿业分公司、观音山水泥公司、白云石矿、六盘水市鑫源公司、六盘水市佳联铅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小河水泥厂、滥坝油库等十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旗盛、昌兴、大器、泰隆等招商引资大型企业落户辖区。,全镇财税总收入完成10308.4万元,为年任务9376万元的109.94%,同比增长38.49%。成为全区第一家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的乡镇。

境内有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水纳公路、贵烟公路交叉穿越境内,村村公路相通。天然林植被保护完好,有天然林退耕林6.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全镇95%以上组通路,70%以上组通自来水,电、电话、广播电视实现组组通。现我镇已纳入六盘水市第三轮城市规划修编,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煤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二)干部人才的管理和引进

近年来我镇在各项工作中不断将民主的理念融入了执政理念,探索多种选任方式,营造广纳群贤的用人氛围。采取群众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推选“村官”,把选择权交给群众,真正选出有一定能力和技术,组织满意,群众放心的人任村干部。现今,走群众路线、遇事与群众商量已成为基本的工作方法。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也把民主的理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积极监督领导干部工作,用民主的方法解决矛盾问题已成为主流。

为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开展,我镇积极采用招考、调任、聘用等方法不断吸纳各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到各镇直部门和村、居委任职工作或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现今已拥有硕士生3名,本科毕业生19名,大专毕业生56名,各种专业技术人员41名,同时已有9名大学生在村挂职,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奠定人才基础。

(三)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推进

借助国家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镇政府管理手段的局限性

现今我区财政实行的是“乡财县管”的政策,镇一级的财政收入无法进行自行分配,同时辖区内的很多部门都属于上级直管。这就使镇政府在应对很多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和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是以获取最高利润为终极目标,而政府规划是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行政指南,同时群众利益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这就使各种大型项目在我镇建设投产之后,往往会无可避免与政府的总体规划以及一些民众的个人利益产生冲突。而在这当中,我们镇政府是首当其冲站在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管理运作的权限,很难对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产生实质的影响。

(二)民众思想观念的制约性

我镇村民因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制约,求稳怕乱、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缺乏经济发展必需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原来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却依然如旧。存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具有很强大的反作用力。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逐渐发生一些转变,但是由于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和传承性,这个转变的过程会很漫长,往往会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于社会现实而阻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础设施不足

虽然我镇涉农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路网质量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如我镇通往外界的水纳公路路面段坑洼众多,致使车辆难以通行;陆家坝村公路洗煤淤泥堆积,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通行;仁活洞村的三岔地组尚未通自来水,而近期水井多已

干涸,再加上地处偏僻的山间,村名往往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用塑料壶靠人工背水以供家用,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各种基础设施的不足,致使村民与外界沟通不畅,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更新以及各种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落实中消耗大量的社会成本。近年来,党委政府虽然已经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对基础设施有了大力的投入和完善,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也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四)贫富差异悬殊导致各种矛盾和隐患

我镇原本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种植业为主导的典型农业经营方式,但近年来经济总量保持了全区第一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近些年来煤炭工业发展以及各大型项目的落户。高速的经济发展为我镇带来各种效益和优势的同时,巨大的贫富差异也无可避免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些人因贫富差距引发心理不平衡,再加上自身条件的局限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往往会采取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取不义之财,或对政府的各种福利措施以及征地赔偿等工作采取无赖的方式来获取更多利益,迫使我镇的治安维稳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相当一部分企业随着技术水平的改进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吸纳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劳动技能、就业观念等因素的限制,特别是我镇农村劳动力还对工资要求较高,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广大涉农地区还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上明显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六)涉农社区居民持续增收困难

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涉农地区居民失去了土地收入,加上我镇拆违力度的不断加大,短期内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能会部分降低,而涉农地区居民的非农化就业又十分困难,加之生产方式相对粗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尚未形成,商品信息流通不畅,农技专业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科技设施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供、销链条不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健全,一体化社会服务还不完善,因此不能完全适应日新月异的农业生产变革,。致使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收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但增收困难,而且可能下降。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城乡经济利益一体化

在各种项目建设投产过程中,征地的赔款难以达到群众的预期目标而产生的各种事件,是我们基层政府所面临最频繁、最严重的矛盾纠纷。建议借鉴广东、重庆等省市已经试验成功的投资方出资,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的经济运营模式,从制度层面上缓解建设发展先期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并将农村集体土地升值后的利益保留在农村。实现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捆绑,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这才将从根本上消弭征地拆迁等大型项目中难以调和的深层次矛盾。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借助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契机,增强城镇承载和辐射能力,加速实现农村与城市对接。整合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完成客运站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通过公路等级化改造和各村路面硬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通农村公交车,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快速、便捷。积极支持铁路沾六复线建设,配合做好绕城环线、毕水兴高速公路过境路段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借助煤化工基地等大型项目的建设投资,挣取尽量多的资金,加快各村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市场物流、金融商贸、信息中介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消防、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发挥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转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流动与共享。以农村远程教育为平台,整合远程教育、党务信息、政务信息、劳动保障信息、医疗服务信息等资讯,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共享,加快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农村电信,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三)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着眼于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面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支持煤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在用水用电用地、项目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优惠便利,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观音山养鸡及石板河养猪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金融、信息、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现代物流业为支撑,推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要按照“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让农民能够享受城镇社保,探索建立可退可转机制,吸引大批农民创业、就业;实行个人出资,政府补贴,引入商业保险,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退耕还林补助和地质灾害搬迁、困难建房补助等资金,加大对不适宜居住地农户的异地搬迁和住房困难农户的建房补助力度,使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居有定所。

(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以企业学校移交地方为契机,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整合人事、劳动、农技、职教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和拟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从土地以外获取收入的能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享受能力。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各种社会公益设施向农村开放,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高全体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六)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林带建设,对城镇附近不适宜居住地农户要通过要素置换或市场机制引导向城镇集中,搬迁后的区域进行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区域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设高标准的农民新村,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强辖区管理,抓好整脏治乱,实现城在林中,街在绿中,居在景中,人在花中,努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对各种经济项目和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

推荐第9篇: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关于古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古里镇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在市域发展框架内研究古里镇城镇长远发展的目标、方向和空间布局;协调城镇建设区和农村地区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社会公平。

2、城乡统筹发展原则:依据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精神,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出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按照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的“三集中”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发展空间,加速城镇化进程,做强做优中心镇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

3、远近结合现实原则: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出发,以长远眼光研究古里镇的功能区划结构和分区控制措施,保障古里镇长远发展的空间需求,同时强调近期建设的现实性和规划管理的可持续性,切实指导村庄建设方向,保障农户合法利益。

4、保护历史文化原则:发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文化特点,彰显古里镇村庄特色,加强古里镇特色村庄保护,对列入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的建筑按照相关专项规划予以综合整治修缮。

二、古里镇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建设发展现状

目前古里镇共有7个一体化示范小区,总建筑面积约54.5万平方米。其中铁琴一期、紫霞一期、红豆小区3个示范小区已经竣工投用,共安置农户407户。还有4个在建示范小区新市小区、紫霞三期、金湖花园将于本年度完工,可安置844户,紫霞二期将于2016年完工,可安置289户,能够满足拆搬迁刚性要求。在此基础上,计划开工铁琴二期工程,建筑面积约20.3万平方米,可安置617户,目前桩基施工单位已经公开招标确定。

三、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紧缺问题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基础,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作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古里镇2014年度财务收入约3.05亿,财政支出约4.25亿,财政相当吃紧,而城乡一体化项目的投入是巨大的,以铁琴二期为例,预计完成此项目总投资约7-8亿。

2、安置补偿问题

近年来,由于拆迁补偿标准问题无法统一,造成很多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事件发生,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

3、工程建设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物外观及使用功能的主要因素,一旦建筑工程的质量发生问题,轻微的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结构的使用安全,严重的可能危害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质量问题影响工程寿命和使用功能,增加工程维护量,浪费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给使用单位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

4、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安全问题

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小区体量大,建筑周期长,又以高层建筑为主,一旦安全工作做得不到位,容易引起安全事故,施工现场的不文明施工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四、实施“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农民自愿,因地制宜。要深入宣传实施“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的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层次地推进环境治理、村庄整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工作。

2、规划先行,统筹安排。按照“统一规划中心村、逐步缩减自然村和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搞好全区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村庄规划编制要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的生活、生产区布局要合理,体现农村特点,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3、保护生态,协调发展。实施“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民为本,整体推进。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水平。

5、各方支持,密切协作。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持、参与村庄整治。要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外来投资参与建设。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任务,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扶持力度。

五、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意见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此,结合我镇实际,对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建设,确保各项在建工程按计划实施。二是全面落实双置换工作。高度重视补偿安置新老政策衔接,全力做好沪通铁路等新征地项目及城乡一体化小区农户的土地换保障工作,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及安全管理。镇建设分管领导及建管所成立质安专项小组,加强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建立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机构,明确各人员的职责,同时协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管理公司等各参建方,共同提高质量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做到全项目无质量及安全事故发生。

3、对于已经建成竣工的小区,成立社区服务工作站,对入住农户进行日常网格化管理,对每个社区增加居家养老阵地,增加殡葬服务中心和喜庆服务中心,从而达到方便社区群众的目的。

4、确保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根据一体化工程项目的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好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用于一体化项目的整体推进。

推荐第10篇: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工作做法。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工作队和北乐村两委班子各屯屯长组成的7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全村4个屯6个村民小组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二是抓宣传教育。通过召开两委班子、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养殖种植大户代表座谈会,统一了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讲清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工作组深入村屯和农户家中进行广泛宣传和调查走访,使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势在必行,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增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三是确定工作思路,找准推进工作的切入点。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在全村4个自然屯都确定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流转地块加以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在工作中我们运用了对比方法。一是算账对比法。为农民明明白白的算了一笔账,把农民自己种地为收入主要手段的和土地流转后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进行对比。二是种植技术对比法。把农民自己种的地与附近农场管理的地从地的质量和产量及改良程度进行对比。是农民认识到现在自己经营土地已经不能够成为主要的致富手段,必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二)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一是北乐村基本情况。北乐村有四个自然屯,设六个村民小组。农户总户数673户,人口2600人,其中老年人和儿童占人口总数四分之一。常年在外打工人员980人,在家种地利用农闲期间短期打工人员356人。离土离乡外出打工250户。拥有耕地22148亩。其中,土地自主流转面积7400亩。北乐村在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二、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大量的工作,已经有户农民工作被做通,可以流转的土地大约可达到6400亩。有名农民有打工意愿。有35户农户同意搬迁进城。一是把市委关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精神实质传达到了村屯,宣传到了农户家中,使受灾后茫然无措的农民看到希望,有了新的寄托。

(二)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受灾群众捐款3000元。

三、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土地流转还处于开始阶段,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涉及农民切身利益,通过调查走访当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部份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农户存在老守田园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一旦有人流转,他们就存在涨价的想法或有的业主租赁土地经改良后,部分农民就有收回土地、出现违约毁约的想法。这种观念势必阻碍经营业主的信心和土地流转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部分农户大型农机具和小四轮车流向问题。

(三)部分农户存在后顾之忧。土地流转后就业问题,特别是岁数稍大人员就业难和各种待遇落实问题。进城后城市或城镇住房房价高及各种开销比居住农村大承受不了问题。

(四)受灾后的农民欠银行贷款无法偿还,农民请求市政府与农村信用社沟通一下,能否让他们还上利息后将贷款转接下年。

四、对策与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首先,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其次,要切实把土地流转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个大局来认识,正确引导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二)加强引导强化规范,建立机制。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政策引导。要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示范工作。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向农场流转、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试点,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加强服务。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土地流转应抓好时机,当前应尽快抓落实,与流转对象对接。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形成规模。首先,要解决土地难以成片,形不成规模的问题。村委会要统一规划,科学安排,把暂时不愿意流转又处于流转土地夹馅地段的农户土地与进行合理交换,保证土地规模流转。第二,充分尊重农民自愿,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拟流转的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使之形成规模开发。镇政府要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体现规模效应,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四)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从多方面加大对土地流转所需资金的扶持力度。一是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三是通过农场、公司、业主的投入解决资金问题。采取承租反包、购买土地使用权、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农场、公司、业主和农户共同投入资金搞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从而降低业主和农户风险,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资金困难的问题。四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五)积极引进,集中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建议村成立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将农户需要流转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转包给业主经营。解决农民直接面对业主的纠纷、打消农户的顾虑。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可以得到土地租金的收入,还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农民的实际收入将大大提高。这些措施的实现就需要政府在引进经营业户和农场对接上狠下功夫。另外,在土地流转以后,还可以反雇农民在其租赁的土地上干活,业主付给工资。业主雇佣当地农民干活,其年龄、性别不限。

(六)加强合同管理,防止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的问题。要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管理,进一步明确承租双方的责、权、利,引导承包方和农民遵守合同协议,积极做好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要切实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建议统一签订规范性合同文本,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第11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这一要求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推动我镇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动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后,更为赣州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镇更要借助这股东风,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实现《若干意见》中描绘的美好蓝图。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县东北部,x省x县和x省x市。全镇总面积x平方公里,现有人口x万人,圩镇人口x万人,有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x个良种场社区管理委员会,村小组x个,总户数x户,耕地x亩,林地x亩。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x亿元,增长x%;实现工业增加值x亿元,增长x%;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亿元,增长x%;农民人均纯收入达x元,增长x%;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x亿元。

1、经济实力不断攀升。2011年,我镇农业总产值x亿元,其中生产粮食x万吨,蔬菜产量x万吨,生猪饲养量x万头,家禽年饲养量x万羽。工业生产总值x亿元,拥有工业企业x家,实现工业增加值x亿元,比上年增长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x亿,比上年增长x%。城乡集贸市场x个,年成交额x亿元。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x亿元,比上年增长x%;各项贷款余额x亿元,比上年增长x%。

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1年,我镇积极实施圩镇美化、亮化、洁化“五个一”工程,投入x多万元完成亮化一条街项目,投入x多万元完善农民体育广场项目和清理部分街道下水道,圩镇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今年以来,我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修复水陂x座,投入资金达x余万元;道路硬化投入x余万元,硬化道路x余公里,填铺村组道路路基x多米;桥梁建共投入x万元,修建通组桥梁x座;饮用铺设管道x米,开挖蓄水池、过滤池x个,资金达x万元。全面完成了x个省扶建设点村庄整治任务,在高标准打造点内生态的基础上,按照“分类试点、梯度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村庄面貌和特色,因地制宜,在建设初期明确好建设思路,充分引导群众发挥好主体作用,最终达到“布局合理、生态文明、管理有序、功能配套、特色明显”的建设要求。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截止到2011年底,我镇有广播电视站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x处,各类文化专业户x户,各类图书室x个,藏书四万余册。有幼儿园x所,中心小学x所,村完小x所,初小x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x%。初中x所,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x%,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达x万元,比上年增长x%。医疗卫生方面,我镇有医疗卫生机构x个,门诊部(所)x个;有床位x张,每万人拥有病床x张。专业卫生人员x名,其中执业医师x人,执业助理医师x人,注册护士x人,乡村医生x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x户、人数x人;医疗救助x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x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x户、人数x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x人;敬老院1家,床位x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x人。社区服务设施x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x个,社区服务站x个。慈善分会x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x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x万人,参保率x%。x个村的x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x%,x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x%。此外,我镇还拥有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省级高新技术产品x个。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业科技的竞争,农业的发展自始自终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目前我镇仍以传统农业为农村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者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高,农民仍然不能从农业领域获得收入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力。

2、建设资金短缺。从今年的重点项目开工情况看,除部分项目建设资金充足外,仍有重点项目建设都受到了资金缺乏的制约。同时,受资金和征地难等因素影响,小城镇建设进展不理想。此外,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缺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3、经济基础薄弱。镇级财政紧张,村级经济拮据,公益事业难办,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资金缺口较大。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经济发展的总量和效益不高,由于无工业园区等产业承接平台,招商引资难,有些大项目、好项目由于各种瓶颈制约落地难。缺用地指标,征地难,贷款难,销路窄等原因,成为镇域内企业扩大再生产,提升企业品位的重要制约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党委政府虽然已经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对基础设施有了大力的投入和完善,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也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虽然我镇涉农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路网质量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仍然相对滞后。如我镇圩镇通往xx村路面段坑洼,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及圩镇经济发展;庄下村古下桥、背村桥,由于载重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车辆常年行驶桥面,导致桥基损坏,现已成危桥,严重影响x、xx多村民的出行安全;x村、x村两村农田x多亩,因河堤兴建时间较早,河座加高,部分河堤坍塌,每年到涨水期,河水过堤浸没良田。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群众生活安全及增产增收。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把民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着力解决长江村南坝、杨村电站靠近杨村部分河堤修复工程,x陂河堤加固工程,x村x电站工程,x村古下桥、x桥新建工程、通村通组道路硬化等工程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积极做好总投资x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及新农贸市场的新建工程。二是抓好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认真做好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的建设工作,超前谋划,科学规划,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与新农村建设、秀美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出一批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2、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农村要繁荣,无疑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增收范围覆盖广度,把好产业关。重视依靠农业合作社的力量,提高农业增收范围覆盖广度。继续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巩固脐橙这一主导产业,发展生猪、甜玉米等优势产业,挖掘特种西瓜这一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实现耕地多经化、养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格局。

3、扩大圩镇规模,加强圩镇整治。一是做好圩镇规划,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充发发挥规划对圩镇建设和发展的引导调控作用,形成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加强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探索规划管理新机制,确保各类建设按规划实施。二是加大圩镇项目投资力度,努力扩大集镇规模。加快圩镇建设,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抓好给水排水、道路硬化和环卫设施的配套建设,努力扩大圩镇建设规模。三是加强圩镇整治,美化圩镇环境。通过不断整治,规范好圩镇摊商业主的经营秩序,增强圩镇的“筑巢引凤”、“引农建镇”的功能,做好圩镇市场开发,从而提高管理收入来完善圩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加大对圩镇居民维护卫生和秩序的监督力度,使居民尽快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造一个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辐射面广的商贸中心集镇。

4、解决民生问题,完善社保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养老、失业、生育、医疗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二是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大病救助和城镇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互助和社会福利工作;加快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农村养老、五保户供养、残疾人救助、贫困户救济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12篇:城乡一体化试点村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试点村调研报告

一、基本概况

**位于**市**镇,唐朝宰相裴休故里,北靠孔山,西接莲东,东连休昌,南与**办事处接壤,土地总面积11平方公里。引沁济蟒渠、焦柳铁路、焦克公路将**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形,地势北高南低,东二环与**产业集聚区四号线在**形成十字交叉,东与**高速**北出口相距不足两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现有2个村办企业,13个个体企业,24个居民组,3个党支部,50个村干部,166个党员。全村现有人口5000余人,1230户,其中铁路以北880户,968座房屋,7740间;铁路以南350户,385座房屋,3080间。全村建设用地面积3000余亩,其中村庄占地1400余亩。

二、发展背景

**村庄位于**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内,西邻**,西南为**,东北、西北部为**厂,东部紧临**,处在工业企业环抱之中。企业生产与村民居住格局的不协调,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村民的生活环境,厂村矛盾日益突出。为支持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全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11月18日, **村两委班子召开全村260多人党代会和全村代表大会,大会经投票一致同意并形成决议,达成

1共识,决定实施全村规划,拓开发展空间,改变村容村貌。

三、发展思路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和“工业向集聚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跳出“三农”发展“三农”,通过实施工业集聚化、农业标准化、村庄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市民化,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打造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

四、发展规划

科学规划新农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经调查,**可以规划为一个集工业、旅游、高效农业、新型社区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北部可以**自然风光规划休闲、度假旅游圣地;将村庄迁出、企业整合,依托**产业集聚区做好工业布局规划;**路以南平原农业区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高产高效、优质特色农业示范区;在东二环东侧、与**街道办事处交界处,规划建设集居住、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基础设施全配套的高标准新型农村社区。

五、规划实施

新农村规划建设,资金是关键,但对于目前的**来说,困难重重。为此,建议**新农村建设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实施。

(一)政府主导

依据**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安排,市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对**新型农村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将相关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扶持**新农村建设。

(二)引导企业参与合作

**有四分之一土地在**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之内,其土地价值显而易见,**产业集聚区可引导**周边企业,将该部分土地预购或流转至企业,如**、**或招商引资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先期启动资金。

(三)盘活农村集体存量资产

盘活农村集体存量资产建设新农村,是获取建设资金的一个好途径。如**可以将村集体的荒山荒坡、果园林地、闲臵企业、厂房等集体资产,通过拍卖、入股、租赁、承包等形式使其保值增值,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四)招商引资

在新农村建设中,招商引资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市政府要出台优惠条件,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共同开发。如在贷款、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使其立住脚,能发展。目前,**新型社区建设已经有客商投资意向,

(五)群众自筹

为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群众自筹资金应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目前,**村民已同意自筹300元/平方米的建设资金。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13篇: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位于**市东部,隶属于****,下辖12个居民小组,526户,1998人,耕地面积2178亩。**社区整体上属于传统的农业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粮食、蔬菜、朝天椒、烟叶、中药材,以及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运输等项目。

二、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新社区位于**,。规划总占地面积39885.86平方米(约合59.8亩),其中城市道路占地5615.61平方米(约合8.4亩),项目建设净用地34270.25平方米(约合51.4亩)。

规划建设居民住宅楼16栋,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征地59.8亩,2.8万/亩,共计167.04万元。可安置居民508户。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规划建设一栋17层两栋6层住宅楼,可安置180户、720余人居住,住房分90㎡/户、100㎡/户两种户型;拟建设停车位120个,附带社区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2142.5平方米,配套商业超市建筑面积4416.08平方米。二期规划建设6层一梯两户住宅13栋,总建筑面积41198.68平方米,可安置418户居民。附带社 - 1 -

区幼儿园,群众游园等公共活动场地。

三、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1、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繁杂且时间长,费用高。按照上级要求必须在工地开工以前完成各项手续办理。但在具体办理手续和行政审批事项上非常繁杂,有时一个部门一个审批文件甚至一个证明材料就需要几天到一个星期时间才能完成。前期主要是发改,建设规划设计,国土,环保,电力,文化等部门各项手续的办理和审批,所有手续全部办齐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有些审批事项审批时还必须有相关资质单位编制的文本,社区就必须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写,而编制费用少则几千,多则几万,比如电力部门高压输电线路需要迁移时费用很高,而这无疑增加了建设成本,最终增加了群众的负担。

建议政府统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具体办事流程,编印成册,方便社区对照办理,还要尽量简化事项,规定审批在几个工作日内完成或者答复,以提高工作效率,能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减少建设成本,最终降低房价,减轻农民负担。

2、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过大,人均负担过重。石佛社区室内外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接近1000万元。平均到居民购房价格上每平方近200元,按一般户型三室两

厅100平方米计算,每户均摊费用将近2万元。

建议社区内道路,广场,绿化,环卫等由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公开招标,统一建设,切实减轻群众购房成本。水、电、暖、气、通讯等可以由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统一安装,各级财政投入一部分,群众承担一部分。

3、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立足村情,一村一策,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一些距离城市乡镇较近的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已基本被征用完,社区群众和城市居民无论从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上都已基本相同。但一些偏远社区仍有大量土地,又没有什么工业项目,大部分群众仍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两种不同的社区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应区别对待,距城镇较近的社区老村拆迁后土地开发利用价值大的尽量拆迁入住新区。偏远社区仍有大量土地,拆迁后土地利用价值不大的可分步拆迁,也可搞一个社区两种模式,愿意来新区居住的一部分人入住新区,旧房拆迁,土地综合利用,另外一部分不愿意来新区居住的,由政府在原社区内选址统一设计规划户型结构,居民自建,政府财政补贴,统一新型社区道路,绿化 ,环卫,配套水电等,建成后,群众不离开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再引入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群众土地,集中土地使用,提高土地使用价值,或者搞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里人周末到农村社区休闲旅游,或者建设青少年劳动体验基地,让城里的孩子到乡下

种一天地,干一天活,与社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孩子接受教育,也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还增加了群众收入。

**社区居委会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14篇:浑江城乡客运一体化调研报告

浑江城乡客运一体化调研报告

白山市浑江区,辖8街道,4个镇,54个行政村,总面积1388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全区公路总里程950.9公里,其中农村通公路810公里,占全区通车公路的85%。全区营运客车231辆,农村营运客车144辆,城乡客运一体化76辆,农村班线44条,行政村通车率达100%,以市区为中心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以来,我们在立足客运实际,以繁荣和发展农村客运为突破口,创新经营方式,发展中型客车,方便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出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惠农服务意识,完善农村客运发展规划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对出行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方便、快捷、舒适、周到的客运服务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衡量农村旅客运输服务的标志。随着农村公路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随着公路“村村通”的实现,农民群众对客运班车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方便出行的呼声越来越高,渴望客车能早日通到家门口,要求改善山区、偏远地区群众出行难的现状。但是,由于我区地处山区,地理环境特殊,人员居住分散,虽然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客运发展工作非常重视,但要全部实现

1城乡客运一体化谈何容易?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重重困难,为此,我们从优化现有班线结构入手,抽调得力人员,专门解决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路网结构、客运流量流向、群众出行习惯和规律的综合调查分析,我们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认真详细地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运力、运量以及班线规模,力求使新规划的客运班线通得了、稳得住、有效益、受欢迎。同时,对距离市区、集镇较近的村,我们则开通了以小型面包车为主的“小客运”,使干线与支线得到了有机的衔接。通过新开通的7条农村班线,使群众出行方便了,农村经济发展了,交通运管人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提高了。周密的方案和科学的规划,使我区的农村客运市场步入了一个良性的运营轨道。

二、整合客运资源,努力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扎实的基础工作,为实现我区城乡客运一体化目标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有一些偏远山区,客流少,与其村镇之间距离较远,有个别村孤立于通化县交界,长期处于两县市客运的盲点。如果发车会造成车辆空驶率高、油料消耗大等问题,所以经营者都不愿意去,一度使这项工作不能往下进行。面对广大群众对解决交通问题的强烈渴望,我们决定由长客公司发展8个座位的小型面包车经营,统一车型、统一管理。在办好了

营运手续后,每天从较偏远山村发往市区,采取灵活排班的办法,由公司调度和安全监管,解决了较偏远山区群众出行难问题,同时也基本杜绝了黑车参运的这一老大难问题,村村通和客运一体化的实现,得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他们除了自发组织修路护路外,还为夜住班车司乘人员帮助解决许多实际困难。

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点对点比较优势,但如何把点上的旅客合理疏送到主干线,从而实现干支线公路运输的有机结合呢?为此,我们立足于优化原农村客运班线,大力对农村客运班线实行客运一体的运营改造。即由原来从客运站正班正点发车后,客车只在少数客运停靠点停靠的传统客运模式,改为每天分不同时段,调整发车密度,不间断发车,把整个线路的聚集点连接起来,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体会到方便、快捷及周到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服务。

为了使这项工作稳妥地向前推进,我们特意选择了区内白山至板石、白山至道清、白山至红土崖、白山至五间房等六条客运线路作为城乡客运一体改造的试点。这些线路辐射我区大部分农村,且运营这些线路的是我区二家客运企业。宣传发动后,企业和车主有以下顾虑:

1、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担心实载率低的车辆中途倒客后返回,时间久了会打乱运营秩序;

2、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和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做了认真的研究,并制订了相应的方案,精心设臵了每

个班点的车辆行驶路线和功能,及沿途进行具体规划,对所有的车辆实行轮班式的循环经营,以市区为起点,旅客集中时段每15分钟一个班次,非集中时段每20分钟一个班次,由公司稽查、运管监督。运行伊始,因为实载率低,称损害了他们既得利益。运行一段时间后,公司及车主普遍感到给自己带来了实惠,压班压点的现象不见了,不间断的循环发车增加了客运密度,也使沿途出行群众对客运有了进一步的依赖,实载率逐渐增加,车辆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自2008年开展这项工作以来,我们逐步对二家公司原经营的76车辆鼓励报废淘汰,对车型、颜色、标识进行了统一,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对市区与村镇实行对接,尝试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城乡居民的一致好评。

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新生事物,虽然在探索、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尚有少数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由于种种原因,至今通不上班车,群众出行仍比较困难;二是从事农村班线运营的企业内部管理、客运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及司乘人员的安全教育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受利益驱使,部分农村班线上仍有少数非法“黑车”从事客运,严重冲击着正常的客运秩序,并且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需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以上是我们运管所自2008年以来,在实现“村村通”工程和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更好地服务群众出行工作中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实践给我们无限的启迪,使命给了我们更多的勇气,以人为本,让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硕成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有决心和信心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农村客运这项工作做得更细、做得更好。

2010年10月8日

第15篇: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

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l.产业与城市化发展严重失调、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城市功能辐射弱;2.政策体制差异太大;3.资金短缺,农村金融服务体制不健全;4.社会阶层结构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5.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差别太大; 6.农村居民整体综合素质较低;7.生产力水平不高。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根据我区当前的实际,要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应着手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实施我市村镇规划“123”工程。规划是城乡建设的“先行者”,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建设必须要以科学、合理及适度超前的规划为指导,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按照《防城港市村镇规划“123”工程实施方案》(防政办发[2005]83号)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加快实施我区三个建制镇和22个行政村的规划工作(工业区内行政村也要做好搬迁安置)。通过做好村镇规划,指导村镇各项建设,把镇、村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良好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完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型村镇,以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1.通过市场运作多渠道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2.盘活土地市场,依靠全社会力量,启动建设热潮;3.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4.制订优惠政策,引导政府、社会资金投向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三)打破城乡封锁,加强建立城乡平等的制度体系创新。制度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保障,针对我区的现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l.建设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打破城乡分割的现状。要建立包括户籍管理、劳动力市场、资源配量、国民收入分配和金融体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国民待遇平等的政策。2.建立城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规划工作,统一进行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近期应特别重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统一管理城乡就业,加速劳动力的流通,为其他要素的流动提供人力保证。3.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保障,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向劳动、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的自由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4.创新和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制订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以及农村住宅登记交易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有偿调剂和有偿退出,制订符合实际的新型土地征用补偿办法。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土地交易市场的培育,引导城市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开发效益。5.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工业生产和行业管理体系。废除修订传统体制下妨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使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发展轨道。

(四)依靠科技和技术创新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强优良品种、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等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政府要引导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村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

(五)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1.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及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标准和要求,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2.要重视对农村的财政收入,建立新型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以共建共享为重点,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文明一体化,让更多农村居民共享城市文明,推进城乡文明互动。3.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培训资源的整合,强化农民工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民就业向非农产业转移。4.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5.通过市场运作,加快城中村的改造。首先要制订完善合理的

搬迁安置补偿办法,让居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得到实惠;其次要修编近期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城市建设的年度计划,指导城市建设。

第16篇:姜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姜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姜堰市委办

近年来,姜堰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协调城乡关系,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发展上加大推进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姜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做法和成绩

1、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核心要求,出台了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意见,促进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是合理功能布局。依据姜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明确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分类建设和保护,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布局。三是努力拓展空间。着力构建“一主两副四节点”的市域空间结构,不断增强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溱潼、白米小城市,蒋垛、张甸、娄庄、俞垛重点镇建设,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区域中心。

2、以协调发展为重点,产业特色得到彰显。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农业上,坚持市级板块、镇级园区、村级基地同步发展,加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各镇形成千亩示范园,实施“一村一品”建设工程,桥头镇桥头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目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36.7万亩,占比43.9%,形成优质稻米、蔬菜园艺、生猪三个超10亿元产业。工业上,以市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以曙光工业园、双登科工园、民营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主题园区为重点,以各镇工业集中区为基础,实施不同园区的互联互动,促进产业项目集聚、形成特色。服务业上,在合理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布局的同时,

突出旅游业发展,形成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泰州华侨城、溱潼古镇、溱湖湿地生态农业园、河横村“五位一体”的旅游板块,溱湖旅游景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溱潼古镇创成国家4A级景区,今年1-10月份全市接待游客412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9.3亿元。

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城乡功能不断完善。交通上,近年来新增高等级公路180公里,全市形成“四横四纵”干线公路网络;改造农村公路600多条近1800公里,所有镇区、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生产设施上,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市镇河道疏浚整治、加固圩堤、改建圩口闸、改造农村危桥,保障农业生产。生活设施上,全面实施引长江水工程,全市40多万人已直接饮用长江水,年底将实现乡镇供水全覆盖;天然气管道建设向镇区延伸;所有行政村数字电视和宽带实现全覆盖。环境建设上,创成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所有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中转站实现全覆盖,全面创成省级生态镇,创成国家级生态镇7个,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考核,创建省级生态市通过技术评估。扎实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创成4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9个二星级康居乡村、59个一星级康居乡村。

4、以统筹均衡为原则,服务体系日趋成熟。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统筹城乡服务管理。区域统筹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蒋垛、大伦等6个经济薄弱镇三年倍增计划,出台扶持政策,组织开展镇区帮扶、垂直部门挂钩、机关结对共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实现倍增。交通服务更加便捷,完成出租车公司化升级改造、城市公交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镇村公交发展,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共建,推行集团化办学,加大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有序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提升优质教育水平,先后创成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医疗改革逐步到位,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村

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充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管理率、任务完成率均达100%,创成省级卫生镇2个、卫生村31个,新农合参保率达99%,实行即报即销。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城乡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失地农民土地换社保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不断优化,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居家养老、社会化养老和为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各镇建有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文化事业稳步提升,以各镇综合性宣传文化中心为重点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5、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推动,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一是完善市、镇、村三级就业体系。做优培训平台,加大培训力度,15个镇劳动保障所全部达到示范化劳动保障所标准,全市累计培训失业职工3.93万人,农村劳动力6.96万人。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实行城乡劳动者就业统一登记、培训同等免费、工资保险待遇一样,对于辅助性、服务型、季节性岗位实施劳务派遣,累计派遣7000多人。三是鼓励创业。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近年来累计创办各类实体1万多家,带动近6万人就业。四是引导建立合作组织。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强化服务指导,目前三大合作组织900个,共带动农户20万户,占全市农户的66%。

6、以创新管理模式为突破,和谐稳定局面得到巩固。大力推进农村和谐社区创建,年内40%以上的农村社区达到省定和谐社区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中心户长制度,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治安防范。组织各级干部“三解三促”和大接访、大走访活动,深入开展“四项排查”,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从源头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姜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

尽管我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农村改革发展尚显滞后;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市本级财政刚性支出需求较大,难以满足推进城乡一体化资金需要;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等等,需要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大推进力度。

三、下一步姜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举措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和泰州的决策部署,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要求,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建设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1、进一步突出转型升级,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驱动力。一是做特做优特色产业。农业上,重点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机械化普及率、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2015年、确保2016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工业上,全力打造智能电网、先进装备制造两大特色产业,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积极引导各镇把地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服务业上,加强风景区和城区旅游景点的联动发展,不断扩大姜堰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吸纳就业和致富群众的能力。二是招大引强优质项目。围绕高效农业、新型工业、优质旅游业的发展前沿,招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优、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以项目招引来优化产业发展层次。三是提档升级园区载体。在做大做特各级各类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的同时,扎实抓好市镇两级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引导政策、资金、项目、技术集聚,逐步实现农业项目的集中打造、集中配套、集中管理、集中服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2、进一步坚持建管并举,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支撑力。一是规划布局“一个图”。综合考虑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要素、资源环境等方面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规划,明确城、镇、村功能定位、功能分区,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二是城乡建设“一盘棋”。城区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整体形象;实施集镇“十个一”工程,形成聚集人气、带动三产、繁荣商贸、引进外资的强大支撑;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村庄居住点建设。三是环境整治“一张网”。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生态和环卫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的良好环境。四是长效管理“一把尺”。健全完善农村环境道路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设施维护、垃圾收运“五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打造干净、优美的城乡环境。

3、进一步注重民生幸福,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凝聚力。一是加快“两个增收”。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维权机制,扎实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16%以上。加大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的盘活和利用力度,削减10%的机关部门“三公”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标准厂房,促进经济薄弱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深入拓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实现途径,不断提升合作组织对“两个增收”的贡献份额。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行城乡保障机制并轨,整合管理资源,提升统筹层次,统一经办模式,不断缩小城乡保障的差距。三是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普惠度。四是加快文化事业推进。积极弘扬“求真务实创新、团结拼搏奋进”的新时期姜堰精神,为崛起苏中、跨越发展凝聚强大动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设施投入,努力培养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文化、市民文化、社区文化。

4、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动力。全面推进农村和谐社区“三年达标计划”,不断提升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整体水平。强化社区功能,把公共服务和管理向农村基层延伸,抓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5、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持久力。一是逐步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积极构建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体制机制,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为农信贷服务品种,积极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金融服务组织。二是扎实推进农村配套改革。更大力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努力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有序流动。围绕如何“减少农民”,有序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在土地换社保和宅基地有偿退出上进行有益探索,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17篇: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

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依据。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

一是理论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他说:“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深入考察各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后对工业化发展普遍规律做出的科学总结,是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为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二是现实背景。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

第18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推荐)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1998年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1998年增加2.03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1998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1998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03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1998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1998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1998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1998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

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02.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03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03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

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

,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

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下一页

第19篇:某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本

XX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本

引导文: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下面是整理收集的关于XX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本,供参考! XX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1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坚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万元,同比增长%;农业增加值8400万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长12%。

(三)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区坚持以工哺农、利益向下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区两级共投资万元对我区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队村路一期、沙朗三队、隆平六冲河岸路一期、隆平六冲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队村路6条农路共公里按67米的宽度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主干农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万元对辖区沙朗片的一河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边违章房屋,同时为河涌加建两岸护栏,补种新树种,在畅通河道的同时,美化社区,还群众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投入105万元用于对辖区内电排站改造,彻底解决沙朗片区的排涝问题;投入资金398万元进行绿化建设,主要用于对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华路以及隆平乡道5条道路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新种、改造和补种路旁绿化公里,新增西区中心小学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和广丰安居工程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到底,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绿化覆盖率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同时,我区已经全面推进水、电、气、电视、电话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社区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交系统六通,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作用。

XX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2 当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程中,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机遇、挑战,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给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xxxx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动。农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正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非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汇兑、结算、银行卡等传统银行服务外,消费信贷、理财、电子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也逐渐走入寻常农民家庭,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

农村整体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和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需要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完善的金融产品;促进农业增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信社必须在信贷管理制度、集约化经营、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创新,加快经营转型步伐。否则,就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形式。

二、城乡一体化下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互相促进,要从战略定位、金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实施变革与创新,增强助推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能力。农村金融业务普遍存在效益较低等问题,农信社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在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农信社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能够让农信社有动力、能安心地去从事“三农”服务。所以,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是基础,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是保障。

(一)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

1、找准并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市场战略定位。从农信社长期的实践看,坚持“三农”战略定位不仅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体现政治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更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路径。农信社应发挥覆盖城乡的络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大潮,努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大的难题。

2、扩展城乡普惠金融服务新渠道。

继续发挥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主要依靠物理点转变为物理点于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务渠道。以开放的姿态致力于同业合作,侧重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注重把小银行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与大银行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财、保险、债券、外汇、资金等市场上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

3、实施多元化、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

针对城区、城郊、城镇“三城”客户群体,认真分析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金融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实行分层对接、分类管理,落实“双层经营”战略,既满足小额信贷的需求,又支持较大项目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入手,开发出符合农村实际、有效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产品,完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加快形成一个由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政府、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机制,让信息更灵敏、反应更果断、服务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项目,就尽快落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共同体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做到应贷尽贷,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4、创新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涉农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出台单独的准入、担保、拔备和核销等规定,合理设定“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涉农业务的制度、流程,增强制度、流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适合涉农业务需求的信贷制度。以信贷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加强对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落实反担保措施,借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农业务信用风险,确保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深化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

按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为方向,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引导农信社进一步强化法人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健康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以及负责任的经营层,切实形成科学的权利制衡、利益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建立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考评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培育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涉农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借助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完整的体系,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1、继续实施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对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农金融服务成本。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受、处置抵债资产给予免征税费,降低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全面落实县域涉农贷款的增量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杠杆作用,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2、帮助化解历史不良贷款包袱。

因计划经济体制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欠款、农业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以现有扶持政策化解这些历史包袱远远不够。建议人民银行以专项票据形式对XX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给予以置换;建议国家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中,重点解决拖欠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把乡村两级拖欠不良贷款纳入政府预算,逐年予以偿还。

3、取消存款开户歧视性政策。

尽快消除有关机构对农信社等禁止开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存款账户的歧视性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农村资金存款的管理权,允许财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国家其它基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存款,鼓励地方有关涉农单位、企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

4、健全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

建议考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并由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金,同时,建立涉农信贷担保机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流向“三农”领域。

5、实施差异化监管准入要求。

建议考虑农信社的业务规模、所在区域及支农贡献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不搞“一刀切”,以增加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资金供给规模。建议考虑农信社历史包袱较重及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造成经营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存款保费制度设计上,制定适当低于城市金融机构的费率,以使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实力用于支农。建议对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内控管理机制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业务准入要求,如对银行卡等技术成熟、普遍运用的金融业务,允许农信社全面开办。

6、营造良好的城乡信用环境。

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监督和完善征信建设体系,使自然人和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财务信息更加完善,便于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以打击逃废债和深化诚信宣传教育为重点,以金融信用环境治理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信用环境建设范围,促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20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提纲

城乡一体化调研提纲

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农村改革试验办:

为贯彻落实“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跨越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我市现代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市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发改委将于近期组织开展一次调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总结“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工作取得成绩和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提出加快“十二五”期间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调研的主要内容

1、“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县城建成区面积和居住人口、乡镇建成区面积和居住人口,要与“十五”末期城镇化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城镇化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县城、乡镇新规划区面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十二五”期间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2、构建信阳市现代城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3、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情况。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要提供已规划的新型社区基本情况(规划区面积、预计居住

1人口)、已建成的新型社区基本情况(建成区面积、已入住人口等,数据截止2010年上半年)。

4、八县两区近郊乡镇(指与中心城区、县城城区规划控制区接壤的乡镇)城乡一体化推进情况,是否制定了与城区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要有材料。

5、八县两区老城区、“城中村”已改造的基本情况,还有多少“城中村”未改造。

6、超前谋划项目。最近省里要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和《城乡建设扩内需三年实施方案》,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要认真谋划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供热、燃气、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城乡民生工程项目(如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安全饮水、沼气、危房改造等)、城市社会事业项目(如教育、文化、卫生项目等),争取进入“十二五”规划项目库。

7、创新城乡一体化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1)户籍制度改革情况,各县区2-3试点乡镇名单;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2)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情况,重点是推进新农保扩面的政策措施,截至今年上半年新农保覆盖面有多大,全年可以达到什么目标。 管理区、开发区新农保要求实现全覆盖。

(3)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是否制定了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制度。

(4)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情况。

三、调研方法及要求

(一)召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进行实地考察。

(三)1-7项调研内容要提供书面材料,提供的材料要详实准确,8月18日前将材料发到市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邮箱:zhu_tb@163.com。此次调研与城乡一体化年终考评挂钩。

市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8月12日

附件:

1、小城镇发展情况调查表等(1-3表)

2、县区有关情况统计表(1-5表)、管理区开发区有关情况统计表(1-3表)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