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城乡医保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3:49:37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城乡医保问答

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问答 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010年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主要作了以下三方面的调整: 一是提高了财政补助标准。我市取消了原一档筹资标准,分设220元和320元两个筹资标准,分别对应市政府第155号令

二、三档,其中,财政补助提高到180元和220元/人.年。二是提高了最高支付限额。一个保险有效期限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支付最高限额提高到2009年度成都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

三是取消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定额补助,增加了门诊医疗待遇。明年《成都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暂行办法》实施后,在不另行缴费的情况下,参保人员可以按比例报销门诊费用。

二、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需要缴纳多少医保费?

(一)成年人筹资缴费标准

成年人筹资标准分为每人每年320元、每人每年220元两个筹资标准。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成都高新区和有条件的区(市)县按每人每年320元标准筹资,其他区(市)县按每人每年220元标准筹资。

按每人每年320元标准筹资的区(市)县,个人缴费每人每年100元,各级财政补助每人每年220元;按每人每年220元标准筹资的区(市)县,个人缴费每人每年40元,各级财政补助每人每年180元。

按每人每年220元标准筹资的区(市)县,若个人自愿按320元筹资标准缴费的,个人缴费为每人每年140元,各级财政补助仍为每人每年180元。

(二)学生、儿童筹资缴费标准

中小学生、儿童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220元,其中个人缴费每人每年40元,各级财政补助每人每年180元。

大学生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60元,其中个人缴费每人每年40元,各级财政补助每人每年120元。

三、哪些人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居民,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校)、特殊教育学校在册学生,托幼机构在园幼儿,具有成都市户籍或者父母一方具有成都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婴儿、散居学龄前儿童和因病(残)未入学的少年儿童;

(二)具有成都市户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或从业年龄内未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城镇居民;

(三)具有成都市户籍,年满18周岁的农村居民(不含现役军人)。

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需要什么资料?

(一)城乡居民参保,应提供户口薄或身份证的原件和复印件;父母一方具有成都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学龄前儿童参保,还需提供父母一方的户口薄(身份证)和居住证的原件。

(二)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户、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困难家庭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智力类、精神类残疾人和其他类伤残等级为

一、二级的残疾人、计生“三结合”帮扶户须提供低保、残疾或村(社区)组出具的相关证明。

五、不同群体的人在哪里参保?

(一)在册学生、在园幼儿以学校、托幼机构为单位组织参保并代收保险费;

(二)散居儿童由户籍所在地街道(镇乡)、社区劳动保障所(站)等组织参保,并统一代收保险费;

(三)其他城乡居民由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社区)组织参保;

(四)除上述

(一)、

(二)、(三)款所列对象外的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户”、低保人员和农村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由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组织参保;

(五)除上述

(一)、

(二)、(三)、

(四)款所列对象外的城乡困难家庭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智力类、精神类残疾人和其他类伤残等级为

一、二级的残疾人由户籍所在地残疾人联合会组织参保。

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时间是怎样规定的?

(一)成人、中小学生和儿童缴费时间为每年9月1日至12月20日,逾期不予办理。

(二)新出生婴儿入户就可以参加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不受满月限制。

(三)参加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大学生,应在每年10月30日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过期不办补缴。超过筹资期限入学的学生,最迟应在12月20日前办理完参保手续。

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是按什么比例报销的?

参保人员在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一次性住院医疗费,其数额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以上的部分,个人先支付应由个人自付的费用后,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根据医疗机构级别按下列比例支付:

(一)按220元筹资标准参保的报销比例

乡镇卫生院9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医院80%,二级医院65%,三级医院50%。

(二)按320元筹资标准参保的报销比例

乡镇卫生院9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医院85%,二级医院80%,三级医院65%。

(三)中小学生、儿童报销比例

乡镇卫生院9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医院80%,二级医院65%,三级医院50%。

(四)按《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通知》(成办发[2009]33号)参保的大学生报销比例

乡镇卫生院和校医院9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医院80%,二级医院65%,三级医院50%。

(五)参保的成年人和中小学生、儿童门诊医疗费报销标准按《成都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暂行办法》(成府发[2009]51号)规定执行;参保大学生门诊医疗费报销标准按《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通知》(成办发[2009]33号)的规定执行。

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起付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起付标准为:乡镇卫生院50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医院100元;二级医院200元;三级医院500元;市外转诊的起付标准为1000元。

十、一个自然年度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是多少?

一个保险有效期限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支付最高限额为2009年度成都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

十一、参保人员中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孕产妇生育定额补助是多少? 产前检查每人定额补助100元。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医院住院分娩每人定额补助700元,在二级和三级医院住院分娩每人定额补助800元。 十

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如何选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 参保的成年人和中小学生、儿童可以在成都市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在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选定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作为参保人员当年度的门诊定点医疗机构,选定的门诊定点医疗机构一年内不能变更。 温馨提示:

①市医保局即将为参保人员发放社保卡,为确保参保人员正常享受医保待遇,请参保人员准确提供并核实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

推荐第2篇:城乡医保管理制度

城乡医保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保障管理,医院健全医疗保障管理制度,成立医保领导小组及医保办事处,严格遵守省、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规章制度。

一、医院加强医疗保险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定期培训考核,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准则,热心服务,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二、严格执行医保政策,在显著位置对医保政策、补偿政策、患者补偿情况、就医流程、常用药品和诊疗收费价格进行公示。

三、医院在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时应实行身份核实制度,经治医生或护士负责对收治的患者进行身份核实,如发现住院者与所持证件不相符合时,应及时报告医保办,杜绝出现冒名顶替现象。如因帮助参保患者弄虚作假、造成医保基金流失,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医保办核对有效证件、社会保险卡及医疗保险证及医保系统信息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联系医保中心更正。

四、医院严格遵守药品处方限量管理的规定:急性病不超过7日量、慢性病不超过15日量、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不超过30日量,不得带注射济(胰岛素除外),同类药品不超过2种;住院病人出院时不得带与本次住院病情无关的药品。

五、严格掌握入出院指征,执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制度,严把入院标准不得为不符合指征的参保居民收入院,不得出现挂离床现象,及时为符合出院条件的住院参保居民办理出院手续,不允许故意拖延住院时间增加的医药费用。要严格执行逐级转诊审批,控制不应转诊的病人外转,为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办理相应事宜。

六、做到合理检查,对大型设备检查要建立分级审批制度,避免为参保居民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认真执行相关告知制度,对于参保病人自费、大型检查等项目履行告知同意签字手续,因自费药品或大型检查未签字造成病人的费用拒付,则由主管医师负责赔偿。

七、严格控制住院医疗总费用,各科室要按照医院制定的次均费用指标严格控制好费用,对超标人员医院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八、严格控制药品比例,各科室要按照医院制定各科药品比例指标进行控制;严格控制自费药品比例,原则上不使用自费药品;严格内置材料及特检、特治工作,要求尽可能使用国产、进口价格低廉、医保材料目录内产品,对药品比例超标人员医院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九、严格执行物价标准收费政策,不能分解收费、多收费、漏收费、套用收费,因乱收费造成的拒付费用由科室承担。

十、对参保病人施行“先诊疗后结算”,方便患者就医。

推荐第3篇:城乡医保工作制度

城乡医保工作制度

一、认真履行职责,执行城乡医保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业务知识。

二、爱岗敬业,工作踏实、认真、严谨,按时按质完成本职工作,做到忠于职守、通晓业务、秉公办事、热情服务。

三、严禁以职谋私,优亲厚友。

四、认真遵守作息时间和考勤制度,坚守工作岗位,提高办事效率,工作人员的请销假制度与医院相一致。

五、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完成各项工作,接待群众热情礼貌,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的发生。

六、工作时间严禁干私活、打牌、玩游戏等娱乐活动。

七、加强网络管理,不准私自更改程序,凡人为或过失造成系统瘫痪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八、关心集体,爱护公共财物,例行节约,反对浪费,凡破换公共财物者,必须照价赔偿。维护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九、工作中因不负责任或故意违反上述规定,造成责任事故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

推荐第4篇:医保工作汇报

医保工作汇报

XXX医保局:

XXX年初,我院认真执行医保规定,积极同你局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并积极履行其内容,参加医疗保险,按时缴纳医保费。配备专职医保管理人员,设立独立结算中心,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且收费项目明码公示。制作了医保宣传专栏,并定期更换宣传内容。积极参加医保医保局召集的各种会议,按时报送各种报表。临床就医使用医保专用处方及票据,专人专管专用,住院病例书写及时完整,临床用药坚持合理、规范,坚持使用医保目录内用药,无串换药品及使用假药、劣药情况。同时严格住院指证,认真查阅卡证,坚决杜绝冒名顶替及挂床住院现象,对不符合住院条件的,坚决不予收住。本年度无参保患者投诉,无医疗纠纷发生。

由于我院搞基建工程,医保信息软件系统出现故障,经几次维护,仍间断出现故障,影响了医保正常运行,此情况

已向你局汇报。现已将系统修复,及时下载和上传各项数据,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确保医保信息畅通。

今后,我院将严格按照医保局各项规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积极开张工作。

二00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推荐第5篇:泉阳镇中心卫生院城乡医保工作汇报

泉阳镇中心卫生院 2012年城乡医保工作开展情况

在界首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卫生局和市城乡医保办公室的支持下,我院职工严格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和文件要求,加强新农合政策法规的学习,严格把握政策,杜绝各类违规行为的发生,我院2012年的城乡医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有效开展好我院城乡医保工作,加强监督考核,我院成立了以院长张红艳为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城乡医保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院城乡医保工作,定期对住院病人情况,病历,处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过领导小组的定期督导,我院在2012年的城乡医保工作中,没有出现一例套取新农合基金的行为。

二、定期开展城乡医保政策的培训学习

为有效警示我院医务人员,深入掌握新医保政策,我院定期对全体职工进行警示片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培训,通过观看典型案例,警示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违规套取新农合基金,不擅自夸大病情,小病大治,降低住院门槛。

三、加强医保工作督导

为保障城乡医保基金安全,我院在医保办公室派驻人员薄亚萍的组织下,每月定期到医院各科室、各村卫生室进行新农合工作督导检查,在检查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处理,通过严格的督导检查,净化了我院医疗环境,避免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

四、优化报补服务流程,简化报补手续

为提高报补工作服务质量,我院对报补流程进行了简化,改变了过去多人参与,病人不能及时拿到补偿款的老大难问题,缩短了报补时间,赢得了患者的好评。

五、报补情况

我院2012年门诊报补12073人次,总费用637725。26元,基金支付220596.2元;住院报补2544人次,总费用2660574.67元,基金支付2176609.17元;村卫生室报补22276人次,总费用477244元,基金支付279796元。大大扩大了群众的城乡医保受益面,辖区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在2012年工作中,我院还存在着不足,我院将在2013年的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意识,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职工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认真学习遵守城乡医保政策,以病人为中心,努力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减缓医保基金压力,确保基金安全,为全面推进界首市的城乡医保工作而不懈努力!

界首市泉阳镇中心卫生院

2013年1月20日

推荐第6篇:城乡医保宣传标语

城乡居民医保,惠及人民健康,关爱幸福家庭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关系千家万户健康和幸福的重大民生工程 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为您和您的家人提供一个健康保障

合作医疗好,有病不用愁,生病得资助,无病益乡亲

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政府和个人缴费相结合原则,低标准、广覆盖、保大病

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我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 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努力把新农合制度建设推向新高度

手牵手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心连心共建和谐石盖塘

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

推荐第7篇:医保重点工作汇报

2012年医保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2012年,我市社会医疗保险以党的十七大五中、六中全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和**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上级社会保障工作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以强化基础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中心,紧扣目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服务发展。实现确保基金平衡和确保医疗保障水平改善的“两个确保”的统一,实现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提升。根据“对标找差、创先争优”活动要求,2012年医保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下步工作:

一、1-5月份完成情况

全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万人,其中:基本医保16.4万人,城镇居民医保1.9万人,农村合作医保60.7万人,基金征缴2.1亿元。基本医保年底参保人数有望达到17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在现有人数基础上再增加5000人。

二、下一步工作要点

1、调整征缴基金基线。从今年起,**医保征缴基数由原来的社平工资23916元调整到30235元,缴费额由2630元调整到3325元,上涨了约700元。最低缴费由70%调整为60%,最低缴费额由1841元调整到1995元,上涨了154元,仅此一项,全年预计多征缴基金3500余万元,保证了任务的70%。

2、加大扩面力度。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较快,农村集中居住水平大幅提高,许多农民已洗脚上岸,无田可种,成了实际意义的市民。鉴于这个形势,新的一年,我们在医保扩面上准备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宣传《社保法》,借势促保,联合工商、税务、工会等单位,对未参保的用人单位逐个过滤,逐个做工作,形成参保的高压态势。二是宣传基本医保的优势,把农保、居保和基本医疗进行比较宣传,促动农保、居保参保人员向基本医保转化。三是到**新村、开发区集中居住区、**高新区、**集中居住区等大规模拆迁安置集中居住点宣传发动,引导农民参加医疗保险,全年力争实现新参加基本医保1万人,转保1万人,吸收基金超2000万元。

3、以管节流。定点医院、药店是医保基金流出的主要通道,在保障群众医保消费的前提下,我们将加大管理力度,减少不必要支出。一要减少过度医疗,加强对医保处方权的管理,成立医保处方审核委员会,建立处方权医师聘任机制,将医保处方权与信息系统衔接,加强监管。二要消灭违规刷卡,对定点医院、药店加强督查,建立医保费用预警监测系统,及时把握动态信息,加大对不规范医疗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盗用、冒用、欺诈、骗取等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努力净化医保环境。三要尝试特殊用药定点购买,防止虚抬药价,乱开发票报销等问题发生。四要严格执行年初与各医疗机构签订的目标责任状,超额自理,不足有奖。五要扩大单病种结算范围,争取10个医疗费用高、治疗

价格差别大的病种纳入单病种结算框架,最大限度削减医保基金支出。

推荐第8篇:城镇居民医保工作汇报

九龙社区2014年度城镇居民医保工作汇报

2014年度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在街道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大力配合下圆满完成。我社区共办理居民医保2374人。其中18岁以下低保户38人,18周岁以上低保户325人,18周岁以下居民356人,18周岁以上居民1650人,三无人员5人,共收钱款196250元。医保录入工作也已全面结束,共录入医保信息2374条,无漏输,错输。

九龙社区:朱敏 2014年10月23日

推荐第9篇:考研 整合城乡医保体系

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构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 当前存在的弊端,如何做,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建立\"城乡全覆盖、缴费可选择、待遇较均衡、政策可衔接\"的城乡统一的居民医保政策体系

一、当前模式弊端多,整合迫在眉睫

1.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元制度设计,难以彰显社会保障的公正公平。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管理上分属不同部门,彼此相互分割,难以形成合力。

3.存在机构职能重叠交叉和资源浪费现象。

4.存在重复参保现象

5.新农合医疗管理与医疗服务合一由卫生部门主管,卫生部门即有经办职能又有监管职能,不利于规范管理。

6.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开运行,政策无法充分衔接,影响居民和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参保范围难界定;没有建立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不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

二、如何进行整合一体化

(一)领导重视,整合经办机构

(二)协调两种政策,统一部署参保参合工作

(三)逐步完善制度,统一办事流程包括部门管理、政策规定、认定范围等

(四)统一窗口办理,提高办事效率

(五)统一基金收支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建立基金收、管、存、支分离的封闭式管理体制;严格内部监控;强化部门监督;落实市、镇、村三级公示制度;不定期检查。

(六)其他方面的整合要使用统一的信息平台,即一个医保网络一个药品目录,方便管理

三、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主管部门不同,整合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应该把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合为一体,建立筹资标准、政府补助、待遇水平相对一致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设计不平衡

统筹缴费标准差别大:补偿标准不一样;医疗保障政策制度设计不一

(三)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压力增强

医疗保障工作管理任务繁重,人员紧缺,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都要提高,医保信息系统管理工作量迅速扩大

(四)基层医保机构设置与职能不协调

由于目前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没有人员编制及单独经费预算

推荐第10篇:城乡医保告知同意制度

城乡医保告知同意制度

根据医保中心有关规定,医院要对所有住院患者履行告知义务,特定制度如下;

一、经治医师要告知参保人在住院2日内,持医保本,身份证到住院处登记。

二、经治医师要告知患者或家属必须执行城乡医保管理规章制度,参保人不得冒名顶替,不得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的进行住院登记与补偿。

三、住院处要详细的向患者说明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程序。

四、如需使用目录外药品及目录外耗材等项目时,须经家属同意签字后方能使用,并将目录外药品(耗材)同意书一同入病历保存。

五、在使用目录外药品或诊疗项目及大型仪器检查时须经家属同意签字并由上级医师同意后方能执行,并将签字后的知情同意书一并入病历保存。

第11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市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关镇试点

工 作 汇 报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城关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6日)

城关镇地处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2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会,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人。耕地面积6.6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39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 2009年被确定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后,镇党委、政府紧抓优先试点这一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镇规划项目总投入资金2518万元,分四年实施。通过两年试点,全镇现在提出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量力而行,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确定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拉经济,以经济促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

一、项目完成情况

(一)2009—2010年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共完成总投资1322万元,占计划

投资1297万元的101.9%,其中市、县财政各90万元,部门整合594万元,群众自筹548万元。完成主要工作:产业开发:完成毛杏改良2000亩,新栽苹果1800亩,建成蔬菜骨架大棚402座,日光温室20座,种植紫花苜蓿2000亩,新建暖棚50座。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3眼,维修机井4眼,新打水窖200眼,新修水渠4200米,供水管线延伸12公里,自来水入户150户;新修村组道路41公里;绿化村组道路37.5公里。铺设中心村排洪管道20公里,完成了东区紫东花苑安置区整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作;完成征地2470亩,协调拆迁158户632人,落实失地农民836户3798人每月100元生活保障金,规划失地农民安置点8处,土地整理项目在建面积2318亩。社会事业发展:在原郑村新修居民集中点1处29户,配套设垃圾箱10处,安装路灯10盏,建成五保家园1处,新修镇中心敬老院1处;新修文化广场2处,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处,硬化中心村院落6000平方米,绿化5000平方米;建成农家书屋8个,新修村部2处、村级卫生所6处,完成2处新修村部、3处村卫生所的图纸设计和选址规划工作。科技培训:建成镇培训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10间220平方米,并配套培训设施,培训科技明

白人1800人。制度建设:完成了六大制度建设创新实施方案的制定,并切实进行贯彻落实。

(二)2011年试点工作情况

2011年计划投资1090万元。计划完成如下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总体规划及居民集中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川区新建水泥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培育地椒茶苗100亩,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建设: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压埋供水管线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灌渠4000米,新修中心村排洪管沟700米,拓宽整修环棚道路4公里,绿化村组道路6公里,更换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四平线1000米,完成居民集中点及设施大棚电网主线建设。新修七里河至安湾村组道路2公里,整修丰台至鳌背村组道路水沟12公里;新修高庄、五里沟、路坡3村村部。社会事业:在祁川村新修小康农宅43户,改厕43户,配套修建沼气池43个,硬化居民点周围道路200米,安装路灯20盏,垃圾箱15个,维修村幼儿园房屋7间,配套购置办公桌椅40套,硬化祁川小学校园15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100株,在后河

自然村建成、绿化公墓区1处20亩。宣传培训: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建设与创新“六大制度”。

目前完成645万元,占计划1090万元的59.2%,完成主要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的总体规划以及居民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并制作了效果图。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1处;新建蔬菜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村租地100亩,培育地椒茶苗100亩并租地100亩,培育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旋老、后河),压埋供水管线1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渠道4000米;拓宽整修铺砂村组道路4公里;现已建成高庄村部,路坡村部主体已建成;在祁川村完成道路绿化6公里(环园路2公里,杂果园道路3公里)。社会事业:祁川后河居民点目前开工25户,主体建成19户;维修祁川村幼儿园1处,购置办公桌椅40套,电脑、电子琴、玩具等教学设施。宣传培训:宣传农业农村工作,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宣传,形成共识。按照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规划,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统一全镇干群思想,把产

业开发和县城开发结合起来,把城郊村的建设和县城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统筹发展。二是突出优势,示范带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逐步把城区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化管理;依托茹河川区开发,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依托塬区优势,扩大苹果生产规模,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强化考核,靠实责任。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三位一体”目标考核之中,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村级班子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取得成效及变化

通过两年的试点,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科技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全镇把发展生产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立足自身实际,以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等为支撑,一是打造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产业格局。二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村级道路、水利灌溉、小康农宅、村卫生所、村级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建设工程。这些项目的

实施,为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强势推进,有力地带动了全镇各项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试点,2010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673.6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643.5万元的104.6%,同比增长15%,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完成投资11170万元,较上年9690万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40元,比上年2581元人均增长459元,2011年有望达到3355元。经济促进文明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村民自治、投工投劳、财政奖补”等方式,以生态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有效地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水平,实现了经济促文明的最终目标。

四、几点建议

一是相关部门在实施项目时尽量向新农村建设点倾斜,能够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

二是每年在项目实施前应先预借部分启动资金。

三是在部门整合资金筹措上,力度再大点,对整合不到位的应有一定的处理措施。

第12篇:城乡低保工作汇报

织金县民政局

关于全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工作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常委:

为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强力打造和谐织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将城乡低保工作这项“民心工程”做成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城乡低保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市贫困居民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均有被纳入保障范围的权利。

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基本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是党的基本宗旨的体现,是政府基本责任的体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县城乡低保基本情况

我县城市低保工作始于1998年,通过努力,各项制度建设已日趋完善,低保标准经过四次提标,已从1998年的70元提高到现在的150元,低保对象从1998年的213户273人增至2010年的4367户,8562人。2010年一月至3月发放低保金360.5万元。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织金的建设。

我县农村低保工作于2007年开始实施,几年来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保障范围不断扩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资金管理逐步规范,法规和制度日趋健全,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管理体制初步确立,运行机制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初步落实,救助体系逐步形成。为了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强力打造“阳光低保”,充分发挥 “最后一道安全网”的兜底作用。我县2009年12月12日组织召开2010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会议,全县农村低保工作全面铺开。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经物价、统计等部门测算并请示县政府,我县农低保标准暂定为1100元,既是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1100元以下的农村困难群众,均可纳入保障范围。现在,农村低保对象由2009年的57234户118000人增加到现在的84399户174769人,2010年第一季

度已按照2009年保障人数发放农村低保金1711万元,第二季度将按照调整规范后重新录入的台帐实行差额补助发放低保金。

三、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县领导高度重视城乡低保工作,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城乡低保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为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工作力度,我县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民政局下属副科级二级局社会救助局,全面负责城乡低保工作,并新增了7名工作人员,每个乡(镇)招聘2名低保专职工作人员,全县32个乡(镇)共招聘64人。为解决基层农村低保工作入户调查交通不便的困难,我县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为全县32个乡(镇)配备了低保专用摩托车,并办理了相关手续。为扎实开展农村低保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狠抓宣传工作、监督工作,确保实现“阳光低保”。为了切实保障民生,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低保,我县高度重视对农村低保工作的宣传和监督工作。2009年初,县民政局投入资金在县主要交通干道制作了2块大型低保宣传标语,全县各乡(镇)也制作了相应的宣传标语,同时县民政局还将低保政

策印制成低保知识宣传手册发放给群众。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农村低保调整规范工作中,全县各村通过召开群众会、印发宣传单、公开信等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当前的低保政策。通过宣传,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低保政策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对申请低保的程序进一步了解,加强监督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到新政策家喻户晓。

(三)健全制度、强化培训、规范操作程序

制度健全是保证农村低保工作规范操作的重要前提,为规范操作,专门制订了《织金县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织金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织金县农村低保对象审核审批流程》等,规范了申请、调查、评议、公示、审核、审批等工作程序。为确保低保工作操作更加规范。继县开展试点工作组织培训抽调工作人员后,各乡(镇)再次组织试点工作中抽调的业务人员对本乡(镇)参加农村低保的乡(镇)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了各乡(镇)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的业务知识水平。为低保工作规范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四)督促到位、确保公正

督促到位是保证农村低保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确保公正的首要条件,为此,县政府高度重视督查工作,专门成立了五个农村低保工作督查领导小组,对当前各乡(镇)

农村低保工作开展情况进行3次以上跟踪督查。通过督查将各乡(镇)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反馈并及时将督查结果上报县政府进行通报。对做得好的乡镇,推广其好方法和好经验,对做得不好的部分乡(镇),责令其进行整改并定期检查其整改情况。

(五)强化资金管理

我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严格按照审核审批确定的保障对象家庭贫困程度,以货币形式由乡(镇)财政、社会事务办公室按月(城低保)、按季度(农低保)组织实行社会化发放,通过信用社存折(卡)兑付。对部分老弱病残等无法自行领取低保金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特殊低保对象,可经本人委托由他人代领,但必须由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出具相关委托证明。城乡低保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迟拨、缓拨、截留、挤占和挪用。低保资金设置城乡低保资金支出专户,实行单独核算和管理。及时将已发放的低保资金向当地纪检、审计机关通报,积极配合他们对低保资金的拨付、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六)实行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

我县城乡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年审核一次,对家庭情况发生变化的我们将视为特殊情况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为加强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每年的调整工作坚持民主评议,各乡(镇)应采取无记名投票推荐低保对象的方式,将原保障对象或新增对象列上推荐票。组织全村(社区、居委会)群众召开评选大会,与会村民人手一张选票,根据与会居民的意愿评选出继续享受低保、取消低保的对象名单,从而达到民主公平、公正、公开,使城乡低保工作更加趋于合理,使“应保尽保、应退则退”的方针政策更完善,确保广大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的保障。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近年来,我县城乡低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低保政策法规宣传、培训的广度与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少数基层领导和干部对低保工作重视和理解程度不够,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三是低保对象家庭收入计算难,难以查证。城乡困难群众相互间攀比心强,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四是信访维稳工作纳入低保范畴的越来越多,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五是低保工作经费缺乏。

城乡低保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凝聚力工程”,我县将继续恪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工作宗旨,在城乡低保工作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更优社会氛围;二是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做到点

上突破、面上拓展,单项突破、系统完善;三是要加大规范管理的力度,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四是要加大低保资金投入,不断提高补助水平;五是要加强对低保对象择业观的教育,积极帮扶低保对象走出困境;六是要进一步提高干部依法服务水平,努力强化自身建设。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县城乡低保工作在全县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许多方面的工作仍需不断完善,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创新经验,把城乡低保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织金”作出积极贡献。

第13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游河乡创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欢迎莅临游河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游河乡创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0年,游河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核心,真抓实干、务实创新,牢牢抓住出山店水库建设前期工程暨游河新镇区建设的大好机遇,总体推进,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和发展。现将我乡2010年度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强力推进。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书记、乡长为组长的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在全乡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召开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目标顺利推进,同时在每个行政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小组,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更加民主化、规范化。

二、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为了做好我乡的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以书记、乡长为组长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小组。邀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克服资金紧张,工作条件艰苦等多种困难,完成了《游河乡总体规划》及《游河乡村镇体系规划》和18个行政村的规划修编及一个中心村、两个附属点的规划编制工作,弥补

1了我乡规划建设没有规划的空白,为统筹城乡发展绘制了科学长远的宏伟建设蓝图,城乡一体化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三、加快城乡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是突出抓好新集镇建设,强力推进游河新镇区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化亮点工程。围绕“六场硬仗,八篇文章”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将游河镇打造成中洲名镇,千里淮河第一镇。新镇区三官综合试验区规划用地1.74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完成统建安置房建设、河道治理、迎宾大道修建等工程用地征地1500亩,拆迁92户,累计投入资金4.6千万元;统建楼29栋楼盘,主体已完工,总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建成大小户型700余套,总投资近8千万元。小区内“五化三配套” (既: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和水、电、路配套)已全部完成。目前乡政府已入住统建安置区。规划区内新架设线路6370米,新建500千伏变压器3台,长1100米的迎宾大道主干道已绿化完毕,全长3.2公里的三官村治理正在砌陡石护坡,规划区内3.1公里的三条主干道一完成路基土石方的70%,累计投入资金3千万元;自建区已竣工建筑面积近25000平方米,正在施工建设约 6000平方米, 累计投资近2千万元。目前游河新镇区雏形初现。

二是全乡八个行政村新农村规划点正陆续建设。张湾村新农村规划点框架已全部完成总投资1.1千万元,已建2层商住两用楼共计200套,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孔畈村新农村规划点已完成总体平面图、鸟瞰图、施工图,规划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可供容纳2000人。姚湾村正在兴建茶业一条街,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满足茶农200户,高台村村室建设完成,还

有将实施的姜堰村,大塘村,游河村,新集村新农村规划点。

三是宅基地置换商品房工作推进迅速。结合游河新镇建设,实施宅基地置换商品房策略促进土地征收,目前已拆迁92户农户中88户用宅基地置换商品房,总置换商品房面积达1.1万平方米,平均每户置换商品房近125平方米。

四是继续坚持小城镇建设齐头并举,推进城镇化率和城镇水平快速提高。目前我乡城镇化率已达25%,形成了游河乡游河老镇、新集、孔畈、出山小集镇均衡发展和游河新镇快速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引导农民着眼新农村建设相对集中建房,努力改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以推进迁村并点试点工作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为创新点,大力提升现有村庄的生活房屋环境,积极建设新村镇,实现新老村镇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四、优化城乡环境,促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1、游河乡村村整治工作积极推动。游河乡以“六城联创”为契机加大了游河乡村村整治工作。游河乡高台村全部实施了村村通,组组串硬化任务,共计15个村民组,全乡12.4公里借宿了黄泥土现象,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五化”(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

2、建设干净整洁生活便利的居民环境,大力开展“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灶),如孔畈村,笃祜店村,三官村,新集村,姚湾村等五个村进行了“三清五改”,清除污泥,铲除路障,撤掉了乱搭乱建。认真做好农村的卫生保洁工作,配备了专门的环卫工人,各村成立了保洁队伍,做到每日清扫垃圾。保障村民用水安全,积极推广沼气清洁能源技术,改变农村传统食做方式,以沼气代

柴,以沼气代煤,为我乡正在申报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好2011年城乡一体化工作,逐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发展”新镇区拟定下年工作计划:

1、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生态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

2、工作目标

⑴以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发展速度,进一步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我乡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⑵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增强集聚能力,引导农民向新村集居,圆满完成我乡申报省级生态乡镇。

⑶加快新农村建设力度,重点在环境整治,安全饮水,沼气建设,生态绿化,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迁村并点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

⑷认真做好村村整治规划,把“三清五改”、建沼气池等纳入整治规划中,改善居住环境。

第14篇:兴化市城乡医保一体化运行情况汇报

兴化市城乡医保一体化运行情况汇报

兴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3年9月13日)

各位领导:

2008年以来,我市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工作,在省厅和泰州市局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按照“管理并轨、政策接轨、服务同轨、监管合轨”的思路,不断完善政策,在提高结报标准和扩大受益面上求实效;采取有效措施,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调整结报流程,在优化经办服务水平上再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市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0年8月,2003年10月,2007年1月,我市分别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06年10月,市政府着眼管、办分离,医、保制衡,整合医疗保障资源、降低经办成本,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管理职能由市卫生部门划转劳动保障部门。2008年9月,在统筹考虑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收入水平差异以及基金支付能力等方面因素,出台了《兴化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兴化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初步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管理规范化、保障社会化的医疗保障新体系,形成

“医疗保险基本制度+大病统筹+医疗救助”的制度模式,由此拉开了城乡一体化医保的序幕。

截止2012年底,我市户籍人口157.3万人,已参加各类医疗保险人数已达148.9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94.66%(另有10万人左右长期在外打工参保),其中职工医保参保16.86万人,居民医保参保6.11万人,新农合参保125.95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均为100%,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农合类、城镇居民类、职工医保政策补偿比分别为80.6%、84.3%、89.64%,实际补偿比分别为75.3%、79.2%、83.7%,医保基金保持了良好的运行质态。

二、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实践

1、管理整合,节约经办成本。

(1)整合经办资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职能划转人社部门后,我市对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资源进行了整合,落实了8名经办人员,并将人员及办公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重新设臵了经办科室。一是在医疗结算、复核上分为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两类,在基金监管上专设稽核股室,强化了初审、复核、审批、稽核的专业化水平。二是统一日常巡查。劳动监察大队和稽核股工作人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对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情况实行一并检查,有效防止了违规住院现象发生。

(2)整合信息资源。实行信息管理系统同轨服务。积极完

善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城乡居民合一的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同网络使用,大大节约了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成本。原来因为是两种不同的医保制度,分别属于卫生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均设臵了两套系统,客观上造成了资金投入和管理上的重复与浪费。实行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管理并轨后,经过管理系统升级改造,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一套管理服务系统。仅此一项,每年仅宽带接入费用就可以节省32万元,在服务机构、人力和计算机系统配臵上更是明显精简。整合6年来节约管理成本450多万元。

(3)规范经办流程。按照社会保险基金内控制度要求,规范了内部结算流程,成立了审核、复核和稽核三位一体结算体系,明确了经办人员各负职责,严格掌控医药费票据的申报、登记、审核、审批、补偿等环节,确保资金使用公开、公正、公平。

(4)“三个目录”统筹城乡。将筹资水平接近,医保待遇接近的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政策整合后,两个险种统一“三个目录”,原不同制度的药品、诊疗、服务设施目录,整合为全市统一的医疗保险目录标准库,实现城乡居民可根据缴费标准的不同,享受不同的医保待遇。

(5)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实现城乡统筹。在医保费征收上,筹资标准是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及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

定的,新农合筹资标准不低于本地区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个人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筹资标准的20%,所筹集资金全部进入医疗保险财政专有账户,目前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基金尚分为三个不同的账户,基金未统一调剂。城乡居民医保中央、省级财政补助由省财政厅拨付到我市财政局国库科,后由国库科划拨到城乡居民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专有账户。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都是年缴费制度,每年第四季度筹资缴费,下年度享受医疗待遇,享受五(低)保和重残人员(指伤残级别二级以上,且家庭处于低保边缘的)的昭阳镇城区居民,凭相关证件办理参保手续,个人不需缴费,其参保费用由市财政全额负担。

2006年新农合共有101.98万人参保,参合率为89.5%,保费50元/人,个人缴费、省市财政补助分别为

10、

25、15元/人,当年收入5113.39万元,支出4600.42万元,结余512.97万元。2012年度我市城镇居民、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分别为160元/人、70元/人,省市财政补助均为240元/人,制度整合前,参保缴费工作,人社和卫生部门都要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动员参保筹资工作,各乡镇要组织两套人马,参与两个保险的筹资工作。现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一部署、统一筹资时间,统一筹资要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工作由乡镇财政所、劳动保障服务所和乡镇卫生院分工协作统一征收,大大减少筹资的行政成本。

(6)推行即时结报。一是推行市内住院费用即时结报,参保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医药费用,个人只需交纳应该负担的部分,报销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与市经办机构结算。二是积极推进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报,我市已与省内18家医院签订了城乡居民医保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报服务协议,实行计算机联网结算。泰州人民医院、泰州市中医院、扬州市武警总队医院等已经开通了实时联网结算。避免了往返报销及等待的不便,也极大地减轻了患者资金垫付的压力,受到广大参保人员的一致好评。三是优化城乡居民医保市外住院费用结报流程。将原来由经办机构负责受理、审核、结报的工作,调整为由各乡镇卫生院负责,市合管办重点对市外费用进行复核。通过调整,大大缩短了市外费用结报周期,由原来4个月左右时间,缩短到目前一个月左右时间。并且增加了医疗费用结报的透明度。

2、政策整合,提高医保待遇。

(1)整合医保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职能划转劳动保障部门后,我们发现职工、居民、新农合三大医保政策之间无法衔接,不符合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制约了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我市研究出台了《实施办法》,将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制度整合一体,并将之变为事实上的三个保障档次;放开参保条件,允许城乡居民自主选择参保;并缩短职工医保初次参保过渡期,由3年缩短为1年半,鼓励城乡居民参加高层次保障;原来一些富裕的农民由于身份所限,参加不了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现在有4600多人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中300多名患大病、重病的城乡居民选择参加报销比例高的城镇职工医保,有效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的无门槛参保、医保制度无缝隙衔接、无盲点覆盖。

(2)着力提高医保待遇。

一是建立居民门诊统筹制度。2009年度实行定额门诊。参保的居民发生的门诊费用按15元/人〃年进行结报,以户为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可互用,第四季度筹资下年度参合资金时结报门诊费用;2010年度建立门诊统筹,在总结上年度定额门诊结报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并实施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政策。2012年,我市又提高了门诊统筹待遇,将门诊起付线标准调低为15元/次,起付线以上部分按50%结报,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00元/人〃年。

二是提高住院结报标准。我市根据每年的筹资标准,每年以5-10%逐年提高住院结报比例。2011年6月30日起,又将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以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纳入特殊病种报销范围,其门诊发生的相关治疗费用视同住院费用进行补偿。2013年度一级、二级、转往市外医疗机构住院结算比例分别达到,城镇居民类: 90%、85%、75%;新农合类:88%、78%、68%;提高最低结报标准,在最高支付限额内,城镇居民类按45%保底结报,新农合类按35%保底结报(不含民营医院和外伤费用)。提升最高支付限额,城镇居民类为18万元,新农合类为14万元,城镇职工医保年最高支付限额20万元(含个人自付部分),均超我市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倍以上,城乡居民

医保连续多年实行大病二次补偿,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大病补偿金6018万元;

三是开展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从2011年7月1日起,我市将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两种疾病纳入重大疾病试点范围。从2012年1月1日起,又增加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病种。将终末期肾病、乳腺癌、宫颈癌、耐多药肺结核、重性精神疾病等5个病种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对符合定点救治条件的重大疾病患者实行即时结报,市人社、民政部门及时与救治医院进行费用结算。2013年又进一步扩大了重大疾病病种范围,将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血友病A、唇腭裂、肺癌、食道癌、胃癌、I型糖尿病、甲亢、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结肠癌、直肠癌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重大疾病病种总数达20个。

(3)创新付费方式。为控制医疗机构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积极探索实行按实结算、定额付费和单病种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一是率先推行了单病种定额结算。二是对住院分娩实行定额补助。参保孕妇自然分娩费用定额补助200元,剖腹产900元。今年7月份开始,我市出台了《兴化市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按“总额控制、复合支付、结余奖励、弹性管理”执行,实现总额付费、按病种付费、定额付费和单病种付费等混合支付方式的基础上,对住院支付费用实行总额控制,按月拨付90%,年底考核发放10%。

3、监管整合,确保基金安全。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强化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我

市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及市政府办公室、人社局、法院、检察院、监察局等10多个部门负责人组成。同时出台《监管办法》,对联席会议制度进行了细化明确:一是明确了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二是明确了联席会议召开的周期,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召集,牵头单位为人社局,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目前已召开联席会议9次;三是明确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相关职责。

(2)完善各类监管制度。一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收费行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明确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医保基金监管工作职责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整治挂床、空床住院违规行为的通知》等相关监管政策,明确了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监管职能,对存在不按规定收费、诱导参保人员小病住院行为的明确了处罚规定,有效遏制了不规范收费行为。二是开展定点单位诚信等级评定活动,评定“AA”级定点医疗机构10家、“A”级定点医疗机构35家,对7家未评上诚信等级的医疗机构实行重点监管,医保定额标准下调5%。三是出台意外伤害结算管理规定,加强外出调查,近两年拒报不符合报销规定的外伤医疗费用323.94万元。

(3)落实监管具体措施。一是给予财力支持,解决监管工作经费。为确保监管工作到位,就医保基金监管工作经费事项提交常委、市长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了定点医疗机构驻点监管员每年5000元的工作经费,由市财政列入年度预算。二是完善工作

机制,主动接受社会广泛监督。实行“两公示、一公开、一告知”,利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站平台及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结算公示栏,每月公示住院病人的结算费用;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在各定点医疗机构统一悬挂由市财政局和人社局联合制定的《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标牌,告知具体举报办法,加大了社会各界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力度。

三、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建设中的问题

一是单位规格级别不够。我局医疗保险管理处目前规格为股级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为全额拨款。管理对象为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诊所。部分大医院如市人民医院为正局级事业单位、中医院为副局级事业单位。监管处罚等常存在身份尴尬、不被重视的情况。纵观整个医保行业,单位名称也不统一,存在叫医保中心、处、部等多种情形。

二是人员性质不统一。目前整个医保行业,人员性质存在公务员管理、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等多种情形,泰州地区除兴化、靖江未实行参公管理,其他早已实施参公管理,我局新农合、职工医保虽然同属于事业单位,但人员性质不统一,存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劳务派遣等情况。不符合中央省市同工同酬、社会公平的精神。

三是经办能力明显不足。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工作量明显增加,而人员配臵未增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人员配臵与服务对象比例,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医保费用审核、监管等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常疲于应付。招聘的劳务派遣等人员普遍

存在知识面不够,素质不高等情况,不能明显减轻工作量。

四是基金整合。由于新农合、居民保险存在基金未统一调剂,参保缴费、基金征收存在重复劳动、办事效率不高、重复参保、基金抗风险能力弱等情况。

四、几点建议

实现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整合公共资源节约行政成本的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医保”的总体目标。

一是建议落实医保经办机构性质和职能、提高单位规格级别。目前医保经办机构名称、性质及职能,都不尽统一,人员编制也是制度建立初确定的;从事医保工作多年的医疗专业人员的职称无合适的晋升渠道,工资待遇受到影响,医保经办机构的肩负医保基金的管理职能,确实应纳入参公管理,工作经费按需统一纳入财政保障,特别是基金监管经费要有专项保障。

二是建议建立统一规范的医保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科学便捷管理。按照金保工程要求,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统一数据输入,完善参保信息,并纳入数据管理。通过计算机系统将三项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信息进行比对,标注重复参保人员,避免重复参保。

三是建议建立城乡统筹的医保制度,实现医保全覆盖。在保持现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稳定运行不变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医保基金(居民医保

和新农合)整合,加大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减少重复参保现象,实现参保人群的真正全面覆盖。

第15篇:市医保自检自查工作汇报

自检自查工作汇报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保患者在我院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保障医保患者及时有效地获得急诊、急救以及基本医疗的诊疗、康复治疗,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益。我们在院长、主管医保副院长统一领导下,对我院收治医保患者的科室进行了一次严格的自检自查。检查内容如下:

一、要求各科室严格把握医保患者入出院标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许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二、严禁冒名顶替,严把医保患者入院关,医保卡、身份证与患者本人要认真核对。

三、杜绝挂床现象,如有特殊情况住院患者需离院的要写好离院请假条,并由科主任同意签字,方可离院。

四、规范医疗行为,不得给医保患者进行过渡检查,严格执行药品使用原则,不得进行过渡用药,过度治疗。

五、加强医保患者病志书写的规范管理,完善患者住院期间病志中应履行的程序。经过检查发现诸多问题。

一、入院标准掌握不严格。在检查有些科室时,仍发现有不具备住院条件的患者在院治疗。

二、偶尔发现医保患者在住院期间有离院现状。

三、病志中需患者本人及家属签字的有遗漏。如:使用乙类药品,进行大型设备检查等。

今后我们要加强自检自查的力度,结合当前形势,并要认清形势,清醒做事,在满足医保患者就医的同时,安全、合理的使用医保基金。

锦州市中医医院 2016年7月13日

第16篇: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汇报

XX镇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汇报

市XX镇人民政府

2011年3月28日

多年来,我镇高度重视镇区卫生管理工作,并坚持把其作为创建文明城镇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茂名市“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举措,齐抓共管,促使镇村卫生环境有了较明显的好转。具体做法如下:

一、成立机构,明确职责

一是为加强领导,我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班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该项工作开展。二是为加强卫生监管,我镇专门成立了镇区卫生管理所,所长由镇规划办主任担任,成员则从规划办、工商、物业、卫生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三是为加强卫生清洁工作,我镇还聘请人员成立了卫生保洁队,具体负责镇区卫生的清洁、检查、收费和管理等日常工作。

二、制订方案,落实责任

为确保“城乡清洁工程”有效推进,我镇制订了《XX镇城乡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实施方案》,具体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问责措施等,促使各村、各单位都能坚持在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按方案要求开展工作。今年1月24日,我镇“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就分别与各村、各单位签订了责任书,把责任进行了层

层分解,使各项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了各单位领导和干部职工个人身上,从而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

三、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城乡清洁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为促使全民参与,我镇大打“宣传牌”,努力采取灵活多变的宣传形式去扩大宣传效应。一是召开动员大会,在思想上统一和提高干群认识。二是制作、播放广播电视宣传片,每晚在电视节目中插播卫生清洁教育节目,让广大群众了解“城乡清洁工程”。三是在各村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重视镇村环境,齐齐参与卫生清洁”的良好氛围。

四、落实经费,加大投入

推行“城乡清洁工程”,除了需要发动全民参与外,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投入。为此,一方面我镇在紧张的政府经费中挤出专项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级支持,目前已筹集到工作经费5万多元,并已全部投入到XX镇区河道清理和相关建设项目当中。

五、真抓实干,分步推进

为使“城乡清洁工程”取得实效,我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一是着力抓好各村、各单位所在地周边环境的卫生清洁。在今年春节前后,我镇先后组织了三次卫生清洁大行动,分别对镇墟街及各村所在地进行了较彻底的大扫除。二是重点清理街道乱搭乱建。由于我镇街道建设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镇墟市场违规搭建问题较为严重,我镇决定以“城乡清洁工程”为契机,下大决心对墟街乱搭乱建现象进行了大整治。目前,我们已依法对严重违建的3幢建筑进行强拆,对其他违规商户发放了拆除通知书,按计划今年5月底

前便可把市场临时搭建的所有商铺转入市场内,不久便可还群众一个通畅、舒适的商住环境。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尽管前阶段我镇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差距,为此,下一步我镇将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紧镇垃圾填埋场

建设。我镇计划近期新建一个3亩以上的垃圾填埋场,目前已完成选址和规划工作,不久便可建设投入使用。二是加快村级垃圾池建设。要求各村在合适位置建设符合使用标准的垃圾池收集垃圾,并及时对垃圾进行处理。三是安装垃圾桶,我们计划首先在镇墟街沿线统一安装垃圾桶,引导镇区居民都来爱护镇区环境。

(二)加强环境整治。今后我镇将对镇村所有建房建棚进行严厉整治,凡属违规乱搭乱建的,坚决组织人力进行彻底拆除,决不手软。

(三)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成立保洁巡逻队。我镇计划在镇内招选4名村民组成镇保洁巡逻队,每月发放工作补助,确保镇村卫生得到有效监管。二是充实清洁队伍。我镇将在现有基础上再招4人加入卫生清洁队,进一步加强工作力量,确保镇村环境卫生整洁。

总的来说,环境卫生的好坏从大的方面关系着镇村发展环境,从小的方面牵涉到人民群众的舒适和健康。因此,今后我镇将坚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统一全镇上下思想,立足本镇实际,改进工作方式,继续下大力气,加强卫生整治工作,力争在短期内为全镇人民创造一个文明、舒适、干净、和谐的商住环境。

第17篇:县城乡供水工作汇报

我们XX县位于渭北旱塬北部,面积123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全县水资源严重短缺,境内无径流,境外补给少,地下可利用水资源大多埋藏较深,人均水资源量仅17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

6、全国的1/12,且水质较差,高氟水、苦咸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贫

水大县。近年来,在省、市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要兴富,先兴水”的共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在水利建设中,始终把城乡供水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统一规划,水源共享,建管并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共完成投资4751.72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处,解决了6.5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固定资产3880万元,年供水量360万吨,产值600多万元,安置水利职工68人,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城乡供水工程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九五”初期,由于水源贫乏,水质较差,导致缺水人口增大,全县饮水困难人数达62万人,在全省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城乡供水分别由水利和城建两家管理,农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较差,县城供水因水源不足时常断水,两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临亏损和难以维持的严重局面,城乡供水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打破原有供水体制造成的僵局,谋求供水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城乡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使大家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一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新观念。改变城乡供水多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二是水权,水商品,先购买后使用的水市场新观念。改变产权不清,盲目开采,喝福利水的现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管理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机机制,增强活力。四是可持续发展新观念。改变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的做法,实现水源、工程规模和建后管理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过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城乡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顺体制,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体制保障。在九六年成立水务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在涉水事务管理上迈出四大步:第一,重新组建了城乡供水总公司,全县实现了“一龙管水”,水源共享,供水统配,集中连片,从水源头一直管到水龙头。县上明确规定,凡是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均属国有,由县水利部门管理,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管理。由国家补助、农民集资修建的小型、一家一户的饮水工程,产权私有。近几年来,通过改建、扩建和续建并网,收回过去由乡镇及村级管理的国家投资兴建的供水工程12处,均交由水利部门统管,改变了权属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管理不善的问题。初步建立了统一高效、权责明确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理体制。第二,改组原自来水公司为城区供水公司,加快了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县水务局根据浅层水源不足而岩溶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渭南市的有关专家对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陕西省富平县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完成了《富平县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富平县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可研、规划设计报告。近几年来,根据规划,分期分批实施。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打井5眼,新建了北塬页坡“380岩溶水源地”,通过城乡水源工程统一调配,使县城日供水量由过去的4000吨增加到15000吨,很快解决了县城区和北塬地区水源紧缺供水严重不足的问题。第三,把原来单一的县城生活供水向农村供水、工业供水、节水灌溉拓展,使县城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杜村、东上官等3个乡镇,解决了1.5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城区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60万元增加到260多万元。第四,多方筹资,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我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资金问题,使广大饮水困

第18篇:×县城乡供水工作汇报

深化改革创机制强化管理增效益努力推动我县城乡供水持续快速发展我们XX县位于渭北旱塬北部,面积123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全县水资源严重短缺,境内无径流,境外补给少,地下可利用水资源大多埋藏较深,人均水资源量仅17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

6、全国的1/12,且水质较差,高氟水、苦咸水面积占全县总面

积的一半以上,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贫水大县。近年来,在省、市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要兴富,先兴水”的共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在水利建设中,始终把城乡供水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统一规划,水源共享,建管并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共完成投资4751.72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处,解决了6.5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固定资产3880万元,年供水量360万吨,产值600多万元,安置水利职工68人,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城乡供水工程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九五”初期,由于水源贫乏,水质较差,导致缺水人口增大,全县饮水困难人数达62万人,在全省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城乡供水分别由水利和城建两家管理,农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较差,县城供水因水源不足时常断水,两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临亏损和难以维持的严重局面,城乡供水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打破原有供水体制造成的僵局,谋求供水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城乡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使大家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一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新观念。改变城乡供水多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二是水权,水商品,先购买后使用的水市场新观念。改变产权不清,盲目开采,喝福利水的现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管理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机机制,增强活力。四是可持续发展新观念。改变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的做法,实现水源、工程规模和建后管理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过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城乡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顺体制,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体制保障。在九六年成立水务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在涉水事务管理上迈出四大步:第一,重新组建了城乡供水总公司,全县实现了“一龙管水”,水源共享,供水统配,集中连片,从水源头一直管到水龙头。县上明确规定,凡是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均属国有,由县水利部门管理,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管理。由国家补助、农民集资修建的小型、一家一户的饮水工程,产权私有。近几年来,通过改建、扩建和续建并网,收回过去由乡镇及村级管理的国家投资兴建的供水工程12处,均交由水利部门统管,改变了权属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管理不善的问题。初步建立了统一高效、权责明确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理体制。第二,改组原自来水公司为城区供水公司,加快了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县水务局根据浅层水源不足而岩溶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渭南市的有关专家对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陕西省富平县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完成了《富平县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富平县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可研、规划设计报告。近几年来,根据规划,分期分批实施。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打井5眼,新建了北塬页坡“380岩溶水源地”,通过城乡水源工程统一调配,使县城日供水量由过去的4000吨增加到15000吨,很快解决了县城区和北塬地区水源紧缺供水严重不足的问题。第三,把原来单一的县城生活供水向农村供水、工业供水、节水灌溉拓展,使县城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杜村、东上官等3个乡镇,解决了1.5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城区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60万元增加到260多万元。第四,多方筹资,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我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资金问题,使广大饮水困难群众早日受益,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资金筹集办法,提出了“以国家投入

为发酵剂,吸引和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多渠道筹资,捆绑使用,分步实施,规模解决”的筹集原则,解决人饮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专款专用,认真实施项目工程建设;二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配套资金。一方面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供水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乡、村、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取

消的实际,结合农民收入水平低,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积极推行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采取群众集资、实物折价和投工投劳等形式以折价的办法记入群筹专户,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占地、拆迁补偿和土方施工等问题,自筹资金和项目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三是县政府出台了“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独资或股份合作建设供水工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民办供水;四是大力推行“五小工程”产权改革,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拍卖、租赁等形式盘活资产,争取资金回笼,用于弥补重点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不足。五是县城供水等大型供水工程,通过国内外贷款、工队垫资等形式解决投资。近几年来,累计多方筹资9036.53多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77.8万元,地县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3258.73万元,投工投劳200万个工日,从银行及外国政府贷款800万元,社会及群众个人投资300万元,解决了45.13万人的饮水问题,为我县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强化措施,工程建设狠抓落实发展供水事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全县上下互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在工程建设上,县政府每年把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列入县上的重点工程来抓,主要从四个方面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成立机构。县上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并在县水务局设立项目办,具体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工作,机构的成立,为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二是落实责任。每年项目工程建设之前,县政府都及时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参加的项目建设专题会议。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部署按排,明确职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县上领导包项目,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的包联责任制。并纳入县上年度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三是各方配合。县上五套班子齐抓共管,形成了发展供水事业的强大合力;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第一线,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计划、财政、卫生、水务等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共同打好供水工程建设总体战。各有关乡镇全力配合,狠抓落实,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四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水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把好“四关”:即“设计关”、“建设关”“材料关”和“验收关”。㈠认真做好前期工作。选择有资质的水利勘测设计队进设计,保证了前期工作的深度,保证了单项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项目奠定了基础。㈡加强施工管理,县水务局按照有关规范,认真组织,严格管理,精心实施;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制。成立了“富平县水务局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坚持按“设计施工,合同管理,验收签证,审批报账”原则。选择有资质的工队进行施工,签订施工合同,进行合同管理;聘请了2名具有监理资质的水利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理。并抽调12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对新打水源井进行抽水试验,测定水量,满足项目用水需求,配合市、县防疫站对水质进行了采样化验;工程队施工实行“三检”制,即施工企业自查自检,项目办不定期抽查,整体项目进行终检;㈢严把原材料关。工程管材由县项目办抽调水务、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人员组成招标领导小组,县监察局、县采购中心进行监督,统一招标,统一采购,实行工地质检、验单接货制度,按计划实物供应到每个项目工程,确保原材料质优价廉。对地方建筑材料采购,坚持先检验、后付款。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赵坡改水工程输水主管道采用柔性深缩短管连接,提高了输水管道的安全性和质量。㈣严把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关。对基础部位、隐蔽工程等及时进行阶段验收,验收合格并经质检人员签字后方可实施下一道工序。对单项工程,实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报监理验收。监理工程师、现场技术员验收合格后,填写分部分项工程鉴定书;单位工程,以合同为单位进行,在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提出书面申请,由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单项竣工后,由县水务局核对,经县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审核,报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项工程验收鉴定书。同时,严格执行报帐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的发挥。认真执行《渭南市农村饮改水项目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重点落实饮改水项目资金专户的设立和资金报帐程序规范运作。工程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县项目办管理、监督国债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存入专户,主要用于工程管材、土建主体工程建设;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配套资金由乡镇负责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主要用于征迁占地、青苗赔偿、投工投劳和其他工程建设。县项目办将群众自筹资金记入工程专户。严格资金使用和管理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近两年来,全县建成的21处项目工程均达到了优良以上标准,受到省、市领导和省、市、县业务部门的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四、创新运行机制,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主体。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保护措施”,对5000人以上的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供水管理站,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负责管理,供水管理站负责经营;对一乡内跨村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负责具体管理,乡镇水管站负责经营;一个村(组)的集中供水工程,按村民议事规程,实行一事一议,由乡镇水管站管理,所在村负责经营;集雨水窖由农户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目前全县共设立了4个局直属供水管理站和24个乡镇水利管理站,管辖82处供水工程,其中县管4处,乡镇管28处,村(组)管50处,共有管理人员286名,户管集雨水窖5193眼,形成了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推行的四种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县水务局和当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如今已成为该县城乡供水工程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城乡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了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水务局与受益乡村行使代管和出资人的权力,履行代管和出资人的职责。确定了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对各工程管理站,赋予自主经营的权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包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建立了用人、决策、水价、奖罚等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运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站长、会计、出纳、机泵手、维护人员、收费员(兼)、水质化验等工作岗位设置,逐级推荐,按管理权限聘任。推行站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以水为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县城供水,实行指标量化管理,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的分配机机制,实现微利经营。乡村各站,实行承包管理,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效益。杨坡供水站把原来单一的农村生活供水向工业供水和节水灌溉拓展,使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王寮二个乡镇六个村,解决了近1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800多亩的农灌用水。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10多万元。使城乡供水工程初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以经营机制为突破口,深化水价改革,按用户性质实行不同水价。首先是水价改革,合理的水价是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成本水价,计量收费。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近年来,我们在供水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县城供水,按照用户性质划分用水类型,即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经营用水,特种行业用水,实行五种分类水价,水利部门会同物价部门,采取开听证会等形式,先后进行三次调价,水价从移交前的每方水0.8元、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的每方水1.8-3.5元,综合水价每方水2元,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采用指导水价,目前执行每方水1.5-2.5元。通过水价改革,达到保本经营。其次是水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农村供水由于范围大,用户分散,用水量少,加之计量设备落后等问题,给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各站不同情况,实行指标量化管理,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任务与工资挂钩的办法,夯实责任,实行专管员对片长负责,片长对站长负责,站长对供水站负责的层层岗位责任制,要求专管员每十天抄表,汇总核对总表,保证抄表率、回收率在85以上。三寨供水站共有管理人员6人,每人承包10个组,任务承包到人,收费直接到户。针对跑、冒、滴、漏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抢修,白天定时供水,晚上关水,确保了供水效率和运行安全;并结合农村实际,在群众接受的前提下,实行每表每月1元表损,每户每月2方的基本用水定额。每十天抄表,分表复核,基本达到总分表计量相符,群众十分满意。近几年来,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全县供水年收入由过去的200万多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管理,保证供水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在设立供水管理站的同时,县水务局给各站及时下达了“农村供水工程管护责任书”。⑴明确了工程管理站站长是工程管护责任人,全面负责该工程设施的保护、运行、维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⑵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农村供水工程都要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核定供水价格,严格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长期发挥效益,实现良性运行。水价经县水务局审核,报县物价局批准后实行,水费按水表计量征收。同时规定在不影响该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进行统一调配,保持全县各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⑶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完全。⑷在水源保证的前提下,降低供水成本,拓宽经营渠道,使供水工程在规范运作下效益明显增长。各站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不断开拓供水市场,组织专业施工队为用户及时安装供水管道,并在管道分支处和用水户家中安装水表,电话报修,上门服务,减少了水事纠纷,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用上自来水。依法管水,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明白水。供水经营者与用户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价政策,签订供用水合同。一方面要求水管单位按合同规定保障供水,另一方面要求用水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按时交纳水费,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及违约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实现水商品市场化管理和依法管理,兼顾了供水经营者和用户双方的利益,促进了供水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依法运行。由于我们转变经营机制,不但取得了自身效益,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缺水区家庭的主要劳力不再为找水而长年奔波,为从事其他劳务工作创造了条件,仅此一项,年可节约400万元;二是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氟病区氟斑牙、萝圈腿等困挠群众身心健康的氟骨症将成为历史;三是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一些严重缺水地区群众不再远距离拉水了,现在水龙头都通到了灶房。过去,农民在家里一年很难洗几回澡,现在大部分村镇都有浴池,一些有条件的农户和城里一样,家里装有暖气,设有卫生间,洗澡、入厕方便多了。同时给洗衣、打扫卫生、养花种草等也创造了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农村人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四是支持了相关主业的发展。通过供水工程水源建设,富余水可用于支持相关用水产业的发展。县陶艺村用上城区矿泉热水后,温泉浴已成为宾馆一大特色,同时,新建的千亩世纪观光、生态农业的节灌工程水源也有了可靠保证。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去解决,以保证我县的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下面几项工作:⑴是利用苦咸水项目,加快“380岩溶水”的合理开发,建设由典等大型供水工程,解决4个乡镇7万多人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问题;⑵是继续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精神和中省市城乡供水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县城乡供水工作新局面,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19篇:×县城乡供水工作汇报

深化改革创机制 强化管理增效益努力推动我县城乡供水持续快速发展我们XX县位于渭北旱塬北部,面积123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全县水资源严重短缺,境内无径流,境外补给少,地下可利用水资源大多埋藏较深,人均水资源量仅17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

6、全国的1/12,且水质较差,高氟水、苦咸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贫水大县。近年来,在省、市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要兴富,先兴水”的共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在水利建设中,始终把城乡供水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统一规划,水源共享,建管并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共完成投资4751.72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处,解决了6.5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固定资产3880万元,年供水量360万吨,产值600多万元,安置水利职工68人,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城乡供水工程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九五”初期,由于水源贫乏,水质较差,导致缺水人口增大,全县饮水困难人数达62万人,在全省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城乡供水分别由水利和城建两家管理,农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较差,县城供水因水源不足时常断水,两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临亏损和难以维持的严重局面,城乡供水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打破原有供水体制造成的僵局,谋求供水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城乡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使大家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牢固树立了 “四个观念”:一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新观念。改变城乡供水多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二是水权,水商品,先购买后使用的水市场新观念。改变产权不清,盲目开采,喝福利水的现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管理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机机制,增强活力。四是可持续发展新观念。改变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的做法,实现水源、工程规模和建后管理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过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城乡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顺体制,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体制保障。在九六年成立水务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在涉水事务管理上迈出四大步:第一,重新组建了城乡供水总公司,全县实现了“一龙管水”,水源共享,供水统配,集中连片,从水源头一直管到水龙头。县上明确规定,凡是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均属国有,由县水利部门管理,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管理。由国家补助、农民集资修建的小型、一家一户的饮水工程,产权私有。近几年来,通过改建、扩建和续建并网,收回过去由乡镇及村级管理的国家投资兴建的供水工程12处,均交由水利部门统管,改变了权属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管理不善的问题。初步建立了统一高效、权责明确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理体制。第二,改组原自来水公司为城区供水公司,加快了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县水务局根据浅层水源不足而岩溶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渭南市的有关专家对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陕西省富平县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完成了《富平县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富平县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可研、规划设计报告。近几年来,根据规划,分期分批实施。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打井5眼,新建了北塬页坡“380岩溶水源地”,通过城乡水源工程统一调配,使县城日供水量由过去的4000吨增加到15000吨,很快解决了县城区和北塬地区水源紧缺供水严重不足的问题。第三,把原来单一的县城生活供水向农村供水、工业供水、节水灌溉拓展,使县城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杜村、东上官等3个乡镇,解决了1.5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 。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城区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60万元增加到260多万元。第四,多方筹资,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我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资金问题,使广大饮水困难群众早日受益,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资金筹集办法,提出了“以国家投入为发酵剂,吸引和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多渠道筹资,捆绑使用,分步实施,规模解决”的筹集原则,解决人饮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专款专用,认真实施项目工程建设;二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配套资金。一方面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供水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乡、村、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取消的实际,结合农民收入水平低,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积极推行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采取群众集资、实物折价和投工投劳等形

了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推行的四种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县水务局和当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如今已成为该县城乡供水工程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城乡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了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水务局与受益乡村行使代管和出资人的权力,履行代管和出资人的职责。确定了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对各工程管理站,赋予自主经营的权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包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建立了用人、决策、水价、奖罚等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运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站长、会计、出纳、机泵手、维护人员、收费员(兼)、水质化验等工作岗位设置,逐级推荐,按管理权限聘任。推行站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以水为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县城供水,实行指标量化管理,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的分配机机制,实现微利经营。乡村各站,实行承包管理,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效益。杨坡供水站把原来单一的农村生活供水向工业供水和节水灌溉拓展,使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王寮二个乡镇六个村,解决了近1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800多亩的农灌用水。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10多万元。使城乡供水工程初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以经营机制为突破口,深化水价改革,按用户性质实行不同水价。首先是水价改革,合理的水价是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成本水价,计量收费。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近年来,我们在供水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县城供水,按照用户性质划分用水类型,即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经营用水,特种行业用水,实行五种分类水价,水利部门会同物价部门,采取开听证会等形式,先后进行三次调价,水价从移交前的每方水0.8元、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的每方水1.8-3.5元,综合水价每方水2元,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采用指导水价,目前执行每方水1.5-2.5元。通过水价改革,达到保本经营。其次是水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农村供水由于范围大,用户分散,用水量少,加之计量设备落后等问题,给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各站不同情况,实行指标量化管理,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任务与工资挂钩的办法,夯实责任,实行专管员对片长负责,片长对站长负责,站长对供水站负责的层层岗位责任制,要求专管员每十天抄表,汇总核对总表,保证抄表率、回收率在85%以上。三寨供水站共有管理人员6人,每人承包10个组,任务承包到人,收费直接到户。针对跑、冒、滴、漏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抢修,白天定时供水,晚上关水,确保了供水效率和运行安全;并结合农村实际,在群众接受的前提下,实行每表每月1元表损,每户每月2方的基本用水定额。每十天抄表,分表复核,基本达到总分表计量相符,群众十分满意。近几年来,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全县供水年收入由过去的200万多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管理,保证供水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在设立供水管理站的同时,县水务局给各站及时下达了“农村供水工程管护责任书”。⑴明确了工程管理站站长是工程管护责任人,全面负责该工程设施的保护、运行、维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⑵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农村供水工程都要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核定供水价格,严格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长期发挥效益,实现良性运行。水价经县水务局审核,报县物价局批准后实行,水费按水表计量征收。同时规定在不影响该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进行统一调配,保持全县各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⑶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完全。⑷在水源保证的前提下,降低供水成本,拓宽经营渠道,使供水工程在规范运作下效益明显增长。各站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不断开拓供水市场,组织专业施工队为用户及时安装供水管道,并在管道分支处和用水户家中安装水表,电话报修,上门服务,减少了水事纠纷,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用上自来水。依法管水,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明白水。供水经营者与用户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价政策,签订供用水合同。一方面要求水管单位按合同规定保障供水,另一方面要求用水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按时交纳水费,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及违约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实现水商品市场化管理和依法管理,兼顾了供水经营者和用户双方的利益,促进了供水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依法运行。由于我们转变

经营机制,不但取得了自身效益,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缺水区家庭的主要劳力不再为找水而长年奔波,为从事其他劳务工作创造了条件,仅此一项,年可节约400万元;二是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氟病区氟斑牙、萝圈腿等困挠群众身心健康的氟骨症将成为历史;三是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一些严重缺水地区群众不再远距离拉水了,现在水龙头都通到了灶房。过去,农民在家里一年很难洗几回澡,现在大部分村镇都有浴池,一些有条件的农户和城里一样,家里装有暖气,设有卫生间,洗澡、入厕方便多了。同时给洗衣、打扫卫生、养花种草等也创造了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农村人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四是支持了相关主业的发展。通过供水工程水源建设,富余水可用于支持相关用水产业的发展。县陶艺村用上城区矿泉热水后,温泉浴已成为宾馆一大特色,同时,新建的千亩世纪观光、生态农业的节灌工程水源也有了可靠保证。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去解决,以保证我县的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下面几项工作:⑴是利用苦咸水项目,加快“380岩溶水”的合理开发,建设由典等大型供水工程,解决4个乡镇7万多人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问题;⑵是继续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精神和中省市城乡供水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县城乡供水工作新局面,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20篇:城乡产业转型工作汇报

城乡产业转型工作汇报

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时。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何去何从?务必要引起我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这为我市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市转型过程中,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市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城市转型涵盖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和基础是经济转型。本文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实现城市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市作为一个老工矿城市。支柱产业大都建立在资源开发和围绕资源产业形成的加工行业上。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市承受了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近年来,虽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方式新增了一批税源增长点,但由于资源严重枯竭的影响,资源型行业提供的税收持续萎缩,固有税源不断下滑,导致全市整体增收困难。地方财力的严重不足,使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安全生产、人员就业、可持续发展等等各方面都面临极大的财政支出压力,收支矛盾凸显,直接影响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市要走出资源枯竭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困境,必须探索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城市转型的重要决策,面对困境。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落实国发[2007]38号文件为契机,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为目标,以培育新型支柱产业为抓手,以实施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抓好技术改造和创新,着力拓展延伸产业链,着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着力推进经济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矿区群众就业、居住、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转型与科学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启示

才能解决资源枯竭导致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城市要维护社会稳定,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提炼的共同经验在于:一是只有通过产业转型。就必须进行产业转型、扩大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标本兼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从根本上控制社会不稳定因素。二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根据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定位。城市产业转型定位的差异是由它产业基础、区位、自然等转型条件,以及不同的转型目的造成的而产业转型定位又决定了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效果,并进而使社会和谐稳定也呈现不同的水平。三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使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共同发展,并逐步侧重替代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以发展接续产业为起点是现实的选择,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要发展替代产业,并形成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互动发展、循环渐进的局面。四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要大力加强经济体制改革,为城市转型提供保障。绝大部分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机制和管理方法上的僵化、落后,致使企业创新能力微弱,这是隐藏在资源枯竭背后的危机。 2市城市转型存在问题

因煤兴市,因煤立市。由一个农业地区发展成为江西的工业重镇和江南主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开采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期累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过近百年煤炭开采,一是煤炭资源严重枯竭。已累计探明煤炭资源总量7.52亿吨。现在可开采储量不足1.2亿吨,其中近四成为低质煤,且处于地层深部,开采难度相当大。随着资源枯竭,全市煤矿数量从90年代中期的1116家急剧减少到2007年的132家,现存的132家煤矿企业中,属危机矿山的煤矿有15家,其余煤矿的剩余服务年限都不足十年,因此,10年之内就会因煤炭资源的枯竭而造成大批矿井报废或关闭,大多数煤炭企业将不复存在数万产业工人将面临失业。

就业再就业压力大。随着煤炭产业的逐步萎缩,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多。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据调查,煤炭系统共有在册职工15.94万人,其中在岗4.7万人,离退休人员2.5万人,下岗8.71万人,另有下岗大集体职工近2万人,合计有下岗职工10余万人,均未改制。煤炭系统下岗人员占全市下岗人员的64.66%全市煤矿伤残人员和抚恤对象共3.9万人,占全市伤残抚恤人员的63.5%就业再就业压力极大。

据测算要支付经济补偿、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伤残补助等改制成本达30亿元,按照现有全市企业经营状况和地方财政能力,根本无法承担这一巨额改制成本。三是煤炭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欠费严重。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矿企业普遍进入衰退期,生产经营困难,人员包袱沉重,据调查,目前,全市国有资源型企业累计拖欠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达11.8亿元;对国有资源型困难企业进行破产改制。

通过产业转型、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方式新增了一批税源增长点,四是财力增长缓慢。近年来。但由于资源严重枯竭的影响,资源型行业提供的税收持续萎缩,固有税源不断下滑,导致全市整体增收困难。2007财政总收入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地方财力的严重不足使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安全生产、人员就业、可持续发展等等各方面都面临极大的财政支出压力,收支矛盾凸显。

恢复治理投入不足。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五是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破坏趋势加剧。由于煤炭开采量大面广,时间长,加上污染治理欠帐较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恢复治理投入不足。

三、产业转型的科学发展对策

就必须把国内外城市转型的经验教训与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以上这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警示我要实现城市转型。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探索实践,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转变思想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加快发展的总开关。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种转机想都想不到怎么可能做到对我城市转型来说,一是要向发达地区看齐。重要的有三个方面的思想观念要转变。首先是资源观问题。日本、亚洲四小龙、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没有什么矿产资源优势,但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由此可见,有没有矿产资源、有多少矿产资源并非绝对重要,只要从人力资本、技术、资金等方面综合考虑资源问题,转型思路就豁然开朗了其次是发展观问题。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大体上采取了由沿海到沿边、沿江、内陆的梯度推移战略。进入新世纪我国虽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至今发展的重心仍在东南沿海,或者说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但我不能满足于消极地等待推移,而要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第三是环境观问题。从交通条件、城市建设、自然生态、市场规模、融资环境等方面看,确实比不上发达地区。但发达地区由于土地价格飙升、劳动力成本高昂、市场进入门槛渐高、能源供给短缺等问题,也有其成长中的烦恼。古人讲,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要把自身的比较优势认识清楚,并能针对发达地区的软肋”进行招商引资,就能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来弥补先天环境之不足。

着重抓好项目建设工作。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出发,二是要立足实际。立足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基本市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扩大投资总量,加快发展步伐。认真研究国家投资导向,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相关咨询机构的协作,精心谋划和筛选一批符合本地实际、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树立机遇稍纵即逝、机遇只可抢抓不能坐等、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抓住机遇才有更多机遇的机遇意识,以敏锐的发展眼光捕捉、争取一个个项目。利用好自身的比较优势,既挖掘资源、土地、区位等方面的有形优势,又发挥服务、品牌等方面的无形优势。通过争取国债资金、经营城市等多种手段,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一流的科技园区,改善投资硬环境。

努力提升传统主导产业。能源、建材、花炮、电瓷等传统主导产业现在依然是市的支柱产业,三是要挖掘潜力。这些产业多数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存在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以致工人劳动强度大,企业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产品技术含量偏低,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这些产业,不仅不能放松,而是要进一步加大改造提升的力度,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再造新优势。要争取新上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工业技改项目,巩固和提升传统主导产业的地位,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把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作为我市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点,积极帮助资源枯竭企业内引外联,使其现有的生产加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继续支持我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使其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的各项改革,尽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 必须树立区域经济一体化意识,四是要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区域内分工协作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调整优化存量结构。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上,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既要突出高科技型,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既要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开发,又要像珠三角、长三角的许多地方一样敢于发展“两头在外”产业。要利用园区的孵化、辐射功能,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生物制药、煤化工、非金属矿物质品、能源等领域,催生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项目,使之逐步成为接续替代产业的生力军”乃至“主力军”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求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和投资的同时,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进民资和外资,形成内资与外资结合、民资与国资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投融资新格局。加强与国外和发达地区的联系,把招商引资作为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的重要引擎,有针对性地瞄准国内外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组织招商,加强和央企、民企、外企、科企对接,采取大团队与小分队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新客商与老客商相结合、传统项目与高新技术项目相结合等办法,卓有成效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矿产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五是要节约使用资源。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都应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节约管理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遏制资源浪费和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矿业服务年限。积极改造提升煤炭、电力等资源型产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六是要利用衍生资源。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要彻底摆脱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得到合理保护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从企业、产业和社会等不同层面推进循环经济,鼓励企业进行循环式生产,要求产业进行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进行循环式消费。要把企业作为推进循环经济的首要“抓手”督促企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节约使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利用资源。科技园区建设中,尤其要树立和落实循环经济理念,自觉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城市建设中也要走“循环经济+适宜人居+城市效率”新型城市化之路,统筹解决废水处理、废品回收、垃圾分类、绿化美化等问题。总之,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发展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面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必须高度重视接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科学利用工作,七是要重视寻找后续资源。延长资源的服务期。市应当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大勘探力度,应用新的探矿技术、装备在已有矿体的周边及深处寻找新的矿体,开发后续资源,为经济转型创造条件、赢得时间。加强地质勘探、增加探明储量的同时,规范开发秩序,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高效利用。坚决改变矿产资源是唯一资源的传统资源观,树立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管理、环境等都是资源的全新资源观。要在有形资源优势逐步衰减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和充分利用好无形资源,使物质与非物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聚集、增值和盈利。

大多选择留在外地和国外境外。从一个方面看,八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缺乏是市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人才老化和人才断档尤为突出。由于我市发展速度较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相对滞后。加上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不尽人意。这些人不回来是损失。为他起飞提供了基础,提供了平台。培养了没回来,为其他地区作了铺路石。可是要从另一方面看,这样也未必全是坏事。这些人在外面经历风雨和考验,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成果,一笔宝贵的人才库。虽然他人在外,但是对家乡还是有感情的对他要作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尤其应该热心和主动,要带着的最新发展规划和项目资金找上门去。择其主要的有实力和责任心的聘请为顾问,虚心听取他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自己的工作中把我市的发展有机的融入,尽可能为发展和转型帮忙出力。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可能拥有和我连心的自己的科技专家组,自己的高级人才群,自己的技术项目库,自己的智囊团。再加上我自己培养的留在本地的人才和花力气下本钱引进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三管齐下,转型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就初步有了保障。

市的城市转型工作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总之。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但城市转型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坚决克服工作松劲的思想,特别是等靠要的思想,把城市转型作为新的起点、新的动力,做到加快发展的责任不能忘,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自强不息的信念不能变,推动转型的步子不能停,任尔东西南北,转型工作不放松,为实现转型示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繁荣和谐城市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城乡医保工作汇报
《城乡医保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