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6:42:29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罗田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2014年罗田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罗田县畜牧兽医局 罗田县畜牧兽医局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采取措施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市相关文件、会议精神,认真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分类治理工作。通过扎实工作,2014年度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就开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根据上级通知要求及我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罗田县畜牧兽医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要求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配合环保部门开展日常工作。同时;结合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制定了《罗田县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在镇域范围内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相关工作,从而确保我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为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通过广播、宣传车、板报、标语、召开群众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宣传一百多次,发放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宣传资料1000多份,

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知识进行宣传。通过深入的宣传,取得了明显效果,群众对政府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积极支持。

三、防打结合,注重实效

由畜牧兽医站人员对全镇所有养殖场进行排查,对排查

出的养殖户没有粪便处理设施,责令整治。通过罗田县畜牧兽医局引导,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和畜牧发展环保优先的原则;广泛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四级联创”活动,于2014年5月20日前全面完成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四、立足长远,建立机制

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要求,结合《罗

田县2014年畜禽标准化“四级联创”实施方案》和我思实际情况,我们从畜禽养殖源头抓起,严把立项、选址、建场、投产等各个关口,到2014年5月,全县创建生猪、肉鸡、山羊、肉牛、蛋鸡、奶牛等主导畜禽养殖示范养殖场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和自动化、生产规范化和从业资格化、防疫条件规范化和标准化、粪污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集成化和推广模式化的“六化” 的健康养殖模式。全县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提高25-3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80%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从而实现向

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跨越。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在场址选择、规划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要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养殖场备案登记手续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养殖档案完整,畜禽粪污通过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两年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且无非法添加物使用记录,种畜禽场须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无《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畜禽养殖,一律不给予政策支持,从而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排放。

重点抓好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要正确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畜禽养殖粪污防治作为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的重点内容,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防治模式。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离,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对于具备粪污消纳能力的畜禽养殖区域,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规划,以综合利用为主,推广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对于畜禽规模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可规划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厂),生产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对于粪污量大而周边耕地面积少,土地消纳能力有限的畜禽养殖场,采取污水深度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优先发展污染小的项目,严格控制污染大的项目。生猪和蛋鸡污染大,我们严格控制发展,提高准入门槛;优先发展肉羊和肉鸡等污染的产业,并出台相应的优先发展政策:凡是创建达标(不论级别)的养殖场优先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依照罗田县委、县政府[2012]12号文件精神:2014年度新建的1000只以上“156” 模式肉鸡场每栋给予5000元的奖励; 2013年度新建的100只以上“1235” 模式肉羊场每栋给予1000元和一只种公羊的奖励; 如果没有创建或创建但县市级验收不合格的养殖场,一律不得给予奖励和作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实施单位。

2014年6月5日

推荐第2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出路何在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出路何在

(一)?

日期: 作者: 来源:第7版

复制链接 转载到: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这一产业在为人们提供大量畜禽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

据统计,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废物和污水排放量剧增,已成为农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如何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促进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关注的问题。本期刊发河北、山东、湖北、辽宁、江苏一些地区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河北景县、临城、赞皇等地探索循环低碳养殖致富路

生态循环养殖效益好又干净

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俊华 周迎久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出路何在

(一)?

在农村,会养猪一点都不稀奇,但能够应用生态循环实现生态养猪的并不多。但在河北省一些地区,有很多的养猪大户就按照生态学原理,走出了一条循环低碳养殖致富路。近日,记者走进河北省的赞皇县、景县和临城县一探究竟。

■猪粪—沼气—直流电

□养猪场产出绿色效益

来到河北省景县龙华镇津龙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的饲养区,只见育肥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等12栋标准的猪舍整齐排列;通风、杀菌、淋浴、地暖等设施一应俱全,水泥硬化的地面干干净净;一头头仔猪或自由散步或眯眼小憩,每个猪栏边都安装着自来水嘴,猪渴了用嘴一碰就可以饮水。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存栏2000多头猪的养殖场里,看不见污水横流,闻不到猪粪恶臭。有关养猪的传统观念,在这里被彻底颠覆。

在养殖场的一间仓库内,两位工人正不断地向搅拌机内添加各种原料。养殖场的负责人贾连海抓起一把已经搅拌好的饲料粉说:“这就是我们自己配制的纯粮饲料,里面有玉米、豆粕、麸皮等,没有任何添加剂。让猪吃干净食,我们才能吃放心肉。”记者也抓起一把饲料粉闻了闻,一种杂粮面所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

津龙公司是一家集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饲料生产为一体,种、养、加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企业,公司下设饲料加工、生猪屠宰两个分公司,年出栏生猪3.6万头、种猪6000头。

作为一家大型养猪企业,猪多猪粪多,污染也大,每年产生猪粪达40万吨。如何将猪粪变废为宝?2006年,津龙公司投资400多万元建了4座大型沼气池,每年产优质有机肥1.5万吨,存贮沼气21万立方米,用于炊事、照明日常生活和猪舍火焰消毒供热等。近年来,津龙公司还采用多项措施将猪粪尿经防渗管道送入沼气池,并利用太阳能采光保温大棚增加沼气池温度,提高“三沼”产品产量,发展成为“五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即将太阳能利用—无公害养猪—三沼产品利用—有机耕种—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利用5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条。

贾连海告诉记者,津龙公司通过对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每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处理前的318吨降到了现在的102吨,避免了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和有害微生物传染疾病的发生;通过沼液循环利用,年可节水4万多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促进了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粮食生产的发展,无公害粮食又促进了无公害猪肉的生产,既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又保证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津龙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被确定为“河北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公司养猪场每天生产沼气800立方米,如果只用来烧菜做饭远远用不完。于是今年初津龙公司启动了沼气发电项目,引进了120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贾连海为我们算了一笔账:“这一发电机组每小时产生电能120千瓦时,按目前存栏猪两万头计,产出的沼气每天能发电10~12个小时,每天大约可发电1200千瓦时。以前养殖场每个月需要7万元的用电成本,沼气发电机组成功运行后,每月可节约成本两万元,仅这一项相当于每年增加经济效益20多万元。”

2011-09-21《中国环境报》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出路何在

(二)?

■生态循环养殖技术

□建成“低碳”养殖园

临城县西竖镇的清源生态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是河北省有名的“低碳”养殖基地。记者日前来到这家公司,只见基地里肥壮的猪仔在圈内吃食,草地上的柴鸡欢快地奔跑,池塘里的鱼游来游去。

据介绍,2006年,清源生态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永利收购了两家濒临倒闭的养猪场,成立了自己占地100多亩的生态养殖场,并引进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和技术。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现在已形成了以养猪为主、多种养殖为辅、兼作种植的规模化种养殖园区。

清源生态养殖场建在荒岗上,依据地势特点,整个园区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用来养猪和饲料加工,下部分用做鱼、鸭、鸡等综合养殖和苜蓿、核桃、西瓜、花生、油葵等特色种植。养猪产生的粪便直接进入建在猪舍下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取暖、照明和做饭,沼液用于浇灌种植区,沼渣则是喂鱼的好饲料,多余的猪粪晒干后成为土壤改良的高效有机肥。同时,柴鸡在种植区放养,麻鸭和鱼儿在池塘里共游,种植区还可提供丰富的青饲料,整个园区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养殖基地。据估算,这种立体生态养殖模式仅养鱼一项就可节约饲料2/3,比单一养殖增收20%。目前,这个公司年可提供育肥猪1500头、仔猪1.2万头,综合经济效益达上千万元。

陈永利告诉记者,清源生态养殖基地实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公司按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向农户统一提供仔猪和饲料,免费提供防疫等技术服务,再由公司按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育肥猪。目前,这个公司带动了1000多家农户从事养猪业,每头猪可增加收入100元左右,每年累计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2011-09-21《中国环境报》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出路何在

(三)?

■林下特色养殖效益好 □特种野猪让农户致富

往年,地处太行山区的赞皇县许亭乡,每到秋收季节,一群群野猪会从山林里蹿出来,到农田糟蹋成熟的庄稼,给当地农民增添不少烦扰。但今年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一群群野猪崽在树林子里蹿来蹿去,周边的玉米地却安然无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村民李大爷告诉我们:“你们看到的野猪崽是农户发展的林下特色养殖,这些野猪崽不但不‘出界’觅食,还能‘拐’回不少山里的野猪呢。”

这一特色养殖的牵头人是石家庄雨凡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县。2008年,张振县承包了许亭乡四道岩村西神堂沟内的5000亩山场,从外地购进460头苏太母猪,开始发展林下特色养殖。技术上,全部采用围栏散养,由于定时投放食物,许多山里的野猪都跑到他承包的山场里来吃现成的,也就不去糟蹋老百姓的庄稼地了。

为提高养殖的科技含量,张振县还在河北畜牧研究所和河北农业大学的帮助下,成功解决了家养母猪山地放养与山场野猪自然杂交、提纯、繁育、人工采精和授精技术。采用这一技术生产出的特种野猪,其肉质鲜美,市场广阔,经济效益是普通家猪的两倍以上。2009年以来,雨凡公司共带动周边6个村36家农户加入到特种野猪养殖行列,每户年均增收超过5000元。

记者采访了解到,雨凡养殖公司以林下特种野猪放养为主,拥有8名专业技术人员,养殖基地已完成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猪舍300余间,拥有了自己的饲料加工厂及配套设备。公司与农户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供应种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操作模式为:由公司调配优良母猪在神堂沟放养,与野猪自然杂交生产后代,再经选育提纯后,发放给周边农户,实行订单代养。

目前,雨凡养殖公司特种野猪年出栏量达3000头,年收入达1200万元,年利润240万元。公司还被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按张振县的打算,今后他将利用公司现有技术和销售网络优势,带动当地更多农户养殖特种野猪发家致富。

2011-09-21《中国环境报》

成功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案例

(一)

山东荣成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据悉,山东省荣成市今年需要整治的4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有17家完成了整治任务。到明年年底,全市所有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将实现清洁生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废水达标排放。

荣成市目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达120多家,部分养殖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荣成市加大畜禽养殖企业的治理力度,环保、畜牧等部门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规定整治时间,要求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必须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并配套中小型沼气工程等。要求到明年年底,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要达到畜禽粪便完全无害化处理,污染物达标排放或生态型零排放,使养殖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为确保完成今年的整治任务,荣成市环保局、市畜牧兽医局等部门联合为30多家养殖企业进行指导,专家就大、中、小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治理工艺分别做了解答,有效推动了综合治理工作。寻山街道办事处多次对列入整治计划的两个养殖场进行现场督导,一家养猪场建设的500立方米沉淀池和发酵池已进入收尾阶段。

荣成市环保局、市畜牧兽医局还加大督导力度,加强对各镇(街)、各养殖场工程进度的调度,实行每周通报制。对在规定时间内拒不整改的养殖场,一律予以关停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2011-09-21《中国环境报》

成功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案例

(二)

湖北利川给规模化养殖场建档案

湖北省利川市近日下发《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通知》,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切实整治畜禽养殖重点污染源。

发展畜禽养殖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然而,一些地区在发展畜禽养殖业时,存在不注重环境保护、置畜禽养殖粪便污染于不顾的现象。如果不加以遏制,必将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今年以来,利川市环保局对全市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对全市18家规模化养殖场建立了档案,要求各养殖场完善环保手续,按照环保要求对废水、粪便、恶臭气味进行综合整治,严禁乱倾乱倒,污染周围环境。

目前,利川市环保局对其中污染较重的6家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要求其限期整改到位。

同时,湖北省环保厅组建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驻利川农村,正在开展以畜禽养殖环境宣传为重点内容的“农村环保明白人”培训工作,主要针对农村畜禽养殖情况,向农民宣讲畜禽养殖环保方面的知识,增强农民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011-09-21《中国环境报》

成功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案例

(三)

辽宁阜新发展生物发酵床技术

中国环境报讯 一只只生猪躺在猪圈里一层松软的像“席梦思”一样的垫料上,有的在吃食,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追逐嬉戏。在这里,猪舍看不见污水横流,闻不到猪粪的臭味,这家公司的770多头生猪个个皮毛光亮。这是记者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隆江牧业有限公司看到的场景。

这一切都来自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猪圈里的那层垫料用的“床垫”就是生物发酵床。它是按一定比例将谷壳、锯末、发酵菌种掺加到一起,在经过特殊设计的猪圈里,以此作为垫料制成发酵床,猪从小到大吃喝拉撒都在“床垫”上。

猪在这张“床垫”上翻拱嬉戏,吃喝拉撒,它们的排泄物与“床垫”充分混合,“床垫”中的发酵菌种将排泄物中的有机质充分发酵转化,并以剩下的排泄物为食饵,发酵菌种又转化成大量菌体蛋白成为生猪的美食。

这种养殖技术不仅省水、省能源、省饲料、省人力,饲养一头猪可以节省100元成本,还由于圈里冬暖夏凉,猪的体质结实,疫病少,出栏时间还能提前。更重要的是,由于猪粪尿全部在猪舍内降解,没有污水和粪便向外排放,从源头基本实现零排放、零污染、无公害。

阜新市环保局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科科长张瑞志介绍说,2008年末,阜新市在阜蒙县东梁镇开始试点发酵床养猪技术,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和实践,到2010年,已经成功掌握了这一技术,并在全市多家养殖户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1-09-21《中国环境报》

成功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案例

(四)

江苏如东立体种养走出生态路

中国环境报讯 “果园里养鸡,不锄草,不治虫,少施肥,省劳力,还节省成本。”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伯元村农民朱锦松这样告诉记者。2005年,朱锦松承包了村里的一块荒地种植果树,为了治虫和施肥,少不了要用农药和化肥。后来,他想到了在果园里放养草鸡,鸡在果园内啄食果树害虫,既降低治虫成本,又节省饲料,养出来的鸡无论是鸡蛋还是鸡肉都具有独特的鲜美风味。而鸡粪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培肥了果园地力,果园里的水果无论是口感、外观还是色泽都好于用农药化肥培育出来的水果。

经测算,果园养鸡每年每羽鸡节省饲料成本两元,节省人工工资1.5万元。果园施入粪肥,土壤肥力提高后水果产量增加15%,价格提高20%。2010年,朱锦松的果园饲养土鸡1万多羽,生产水果5000多公斤,产值达到1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立体养殖的生态循环饲养之路。

在葡萄园里养生态鸡、产生态蛋则是如东县双虹桥村南通天赐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创新之举。老板季雪峰2010年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起了110多亩葡萄园。葡萄需要青草保湿,草上可以寄生虫子。季雪峰放养了4500羽草鸡,草鸡在葡萄园里吃虫子、啄青草。“葡萄园里养鸡,产蛋率高,价格比普通鸡蛋高出七成。”季雪峰说:“上海、苏州的客商以每公斤25元的价格争抢这里的生态蛋,一羽鸡一年下蛋能带来400多元收益,这还不包括葡萄产出带来的收益。”

目前,如东县有500多户生态养殖户,栏存量达到400多万羽。结合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特色,如东农民走出了一条“树林+家禽”的立体种养生态路。

2011-09-21《中国环境报》

生态眼

为养殖业装上环保马达

李莹

一头猪产生的废水相当于7人的生活废水。一个规模化养殖场的排污量不亚于1个中型工业企业的排污量。规模化养猪带来的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养猪致富能手。

河北省赞皇县、景县和临城县的做法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将太阳能利用—无公害养猪—三沼产品利用—有机耕种—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利用5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生态链条,还是构建集养猪—多种养殖—特色种植于一体的“低碳”养殖园,都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一方面,企业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能量多级传递高效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甚至废弃物“零排放”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变废为宝,节约了成本,企业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益。

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农村的环境问题更是如此。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依然不发达,改变当前的贫困面貌,依然是他们最为迫切的要求。

但如果一味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工作,那么在短期内可能会见到利益,然而却会导致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等一系列恶果,农村地区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治理环境。只有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才能使农民得到真正利益。

纵观河北省赞皇县、景县和临城县的做法,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成为其打通种养业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的内在动因。试想,如果沼气设施仅仅是增加了企业的基础设施投入,而没有节约生产成本,恐怕企业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这种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环境保护方式适合我国国情,并且稳健有效。

环境保护不是环保部门的事,它需要政府、企业、公众拧成一股合力。虽然在我国,循环低碳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河北省一些地区的先进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循环低碳养殖致富路。

推荐第3篇:达州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案

SFFD-2010-056

达州市人民政府文件达市府发〔2010〕43号

达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达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达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1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 12

果差、治理后仍然无法达标排放的企业由当地人民政府实施强制关闭。对限养区和适养区内的企业,养殖规模要严格控制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

三是开展监督检查。各级环保、畜牧、农业等部门要采取联合监督、专项监督和日常性监督等多种检查方式,切实加大畜禽养殖业环保执法力度,对发现有偷排、漏排或擅自关停污染治理设施的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改正,由环保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对一年内累计发现两次以上的,符合法定情形的,由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强制关闭。

(二)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一是严把新建关口。从2011年1月1日起,凡新建、改建、扩建的猪常年存栏量3000头以上、牛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羊常年存栏量5000只以上、禽类常年存栏量10万羽以上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畜禽养殖企业,须有相应环评资质的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余的养殖企业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于家庭式散养户,可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但应当在登记表中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其余的养殖企业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畜禽养殖项目在建设前,养殖企业或个人按有关规定报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其环评文件报具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审批。项目建成后,须向审批其环评文件的环保部门申请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营。

二是补办环评手续。截止目前,已建成未办理环评手续的畜

禽养殖项目必须在2011年3月1日前到具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登记备案。其中,猪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下、肉牛常年存栏量200头以下、奶牛常年存栏量100头以下、羊常年存栏量500只以下、禽常年存栏量10000羽以下,以及采用零排放养殖技术的项目,可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上述规模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各地根据实际,可以乡(镇)为单位(或以片区为单位)打捆编制一本环境影响报告书,但在环评报告中应包含每个养殖项目的具体评价内容和环保管理要求,此项工作由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补办环评项目的所有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严格落实审批通过的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和建成各项环保设施,并于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环评验收。同时,市财政和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当年要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畜禽养殖企业改造现有养殖场和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以切实解决畜禽养殖企业的负担。

三是降低环评收费。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8号),环评中介机构应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规定的收费标准基础上减半收取畜禽养殖项目的环评咨询费;环保部门在环评审批和验收审批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同时要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物价部门要加强对环评

- 56

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单位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畜禽养殖污染涉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舆论宣传,唤起全社会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参与和关注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为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严格监督检查。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开展对本辖区内的畜禽养殖企业整治工作的检查,每半年上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每年12月25日前以书面形式上报各地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情况,并于2013年11月20日前将各地畜禽养殖企业的整治情况的自查报告报市政府,同时抄送市环保局。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畜禽养殖企业适时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有工作不落实、整治不到位的单位和部门,将予以通报批评,构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将严格追究责任。

主题词:环保

畜禽养殖业△

污染整治△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市纪委,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达州军分区。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12月31日印

(共印30份)

推荐第4篇:漳州市东山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划

漳州市东山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划(2011-2015年)

为了遏制畜禽养殖业污染不断加重的趋势,促进全县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的污染。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意见》和《东山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我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环保并举,实现科学规划、区域布局、总量控制,有序发展生态畜牧业,治理污染,促进畜牧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县畜禽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合理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全面禁止在禁养区、禁建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2015年底禁建区内畜禽养殖规模得到控制,禁建区、可养区畜禽养殖场污染达标排放,养殖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畜禽养殖污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禁建区、可养区要制定完善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发展养殖小区,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实行种养结合、雨污分流、清洁生产、干湿分离,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技术改进与污染治理。

初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态势,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实行属地管理,确保污染治理规划落实到位。

1.实行属地管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在县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实施,实行属地管理,各镇政府对辖区内养殖场污染治理规划执行负总责,做好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所的拆除和禁建区、可养区养殖污染的整治工作,要相应成立畜禽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重点村主干为成员,具体负责落实,并研究制定规划执行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增加对养殖污染治理规划执行落实所需经费的投入,加强定期检查督促,牵头组织联合执法,确保辖区内养殖控制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

2.强化联合执法。以属地管理为原则,由政府组织建设规划、环保、国土资源、林业、水务、农业等部门,开展养殖业污染整治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养殖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对禁养区内限期关闭的养殖场和禁建区内到期治理不达标规模养殖场以及违法抢建的养殖场,要坚决予以强制拆除,确保养殖污染治理规划的实施。

(二)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监督管理体制。

1.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已建、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环保审批手续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或者生产商品代仔畜、雏禽的单位、个人,应当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申请人应持有相关证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项目建成试运行3个月后,应向批准建设的环保部门申请验收。环保部门在对畜禽养殖场进行竣工验收时,其验收内容应包括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的落实情况。 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应实现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的隔离,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和畜禽尸体焚烧炉应设在养殖场生产区、生活管理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在场区内外设置的污水收集输送系统,不得采取明沟布设。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干法清粪工艺,采取有效措施将粪及时、单独清出,不可与尿、污水混合排出,并将产生的粪渣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实现日产日清。

2.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场要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排放污染物必须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要求,对不能达标的畜禽养殖场,由县政府对其实施限期治理。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在2015年底之前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被列入限期治理的养殖场要

会同当地环保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计划,并接受上级环保部门对其提交的限期治理方案的审查,定期报告实施情况。提交的限期治理方案中,必须包括畜禽废渣的综合利用措施。畜禽养殖场治理方案的制定必须坚持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养殖场必须设置畜禽废渣储存设施和场所,对储存场所地面采取硬化等措施,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恶臭气味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要坚持减量化原则,做到“清污分流、粪尿干湿分离”。用于直接还田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染。禁止向水体排泄、倾倒畜禽废渣。鼓励畜禽养殖场将畜禽粪便、污水生态还田,或者用以生产沼气、有机肥料等物质。畜禽养殖场按照规范实施畜禽粪便还田,视作达标排放;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应坚持种养结合的原则,经无害化处理后尽量充分还田,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水经治理后排放,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

3.加强分散养殖的环境管理。近年来,我县畜禽养殖业发展很快,但其中属分散化养殖的还占很大比重。因此,各镇要在鼓励本地区养殖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分散养殖在发展中实现“三个转移”,即通过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来实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移;引导养殖户将生产基地逐步由村内向村外转移;引导分散养殖逐步向集约化养殖小区转移。促进养殖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实现分散养殖污染集中治理。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根据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要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镇政府为主体和责任单位,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列为镇政府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建立联系会议和定期通报制度。

各镇要根据畜禽污染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对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建立例会制度,并进行日常巡查和定期督查,并按上级规定要求将整治进展书面上报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办公室,同时上报县农业局。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办公室将定期通报整治情况。

(三)实行联合审批制度,杜绝新增养殖污染源。

1.实行联合审批制度。在禁养区以外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由环保、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林业、农业等部门联合审批。从2011年9月21日《东山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实施后,畜禽养殖场不论养殖规模大小,一律实行先批后建,有关部门要严把项目审批关,杜绝未经审批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

2.部门主要职责。国土资源、林业部门:负责审核新建、扩建、改建的养殖场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是否在禁养区、禁建区范围内。并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违法占地,未批新建、扩建、改建的畜禽养殖场。 环保部门:负责新建、改建、扩建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及对环保“三同时”进行监督。作为环境保护执法主体的县环保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监督监测。对违法超标排污的责令限期治理,并处罚款;逾期未完成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农业部门:负责养殖区域的划分、指导规模养殖场的合理布局。科学界定各区域养殖量,控制养殖总量。指导生态养殖技术以及养殖场绿化。督促各镇做好污染整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污染治理联合执法工作。积极做好经批准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的技术指导和设施建设工作。实行农村能源工程与养殖户治污工程相结合。加强畜禽养殖补助资金的把关,不得向列入禁养区和禁建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户提供资金补助。

3.杜绝新增养殖污染源。各镇、村、居委会及环保、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林业、农业等部门要从土地流转、租用借用、违章搭建等环节着手,加以严格控制,坚决杜绝新增养殖污染源,发现新增一处,及时处理一处,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坚持治旧控新,疏堵结合,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染。防止畜禽养殖场在禁养区内无序转移,防止抢建、偷建畜禽舍的行为。凡未经批准擅自搭建畜禽舍的一经发现,由镇政府组织力量立即拆除,并不予补偿。

五、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做好转产转业。

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深入探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发挥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引导和调控。逐步淘汰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畜禽散养户,将困难群众全部列入低保,并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转向食蔬菜、芦笋、水果种植及加工、名贵树种植等其他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二)大力推广生猪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各镇要根据我县沿海区域特点,突出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建设,遵循污染物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广生猪养殖四种模式:“猪—沼—果(草、林、菜、果等)生态型”、“达标排放”和“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等模式、试点推广生物发酵垫料床零排放模式。特别是“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模式,经实践应用效果好,应予以重点推广。

(三)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

深入开展畜禽养殖生态环境教育,分级、分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开辟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有效渠道,为公众参与重大项目决策的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的条件。

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要积极宣传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公开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教育群众,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推荐第5篇:南湖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南湖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治旧控新、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以发展生态养殖为重点,加强领导,强势推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闯出了一条科学治污、文明养殖、循环生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路子,形成了农牧结合、生态高效、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新模式——“南湖模式”, 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业界、媒体的充分肯定,被誉为“具有平原特色的四大治理模式之一”。 截至09年6月底,全区四个阶段15631户养殖户的整治任务已基本完成,提前实现了治污工程硬件建设任务目标。09年7月开始,工作重心转到抓好长效管理工作上来。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强化行政推动。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两位副区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领导小组。并设立“三组一办”,工作督察组、指导推进组、综合执法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技术指导、环境执法、监督协调等工作。

1 二是落实责任,强化综合执法。建立了区联镇、镇联村、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村(户)的三级联动机制,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积极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农经、环保、土管、信访、宣传等部门各司其职,抓好服务、管理、检查、执法、信访和宣传等工作。同时,坚持工作例会制度,切实加强综合环保执法力度,08年以来共处罚违规排放养殖户525户,处罚金额64.3万元。

三是政策驱动,强化工作保障。区政府研究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政策意见,明确了沼气工程、畜粪收集处理中心改扩建、牧业小区建设、沼气池后续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二)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治理方式 对300头以上养殖场(户)推行生态循环零排放方式,即在配备相应基础设施基础上,按每25头生猪存栏配备1亩农田的标准,实行农牧结合养殖。对100—300头养殖场(户)推行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即在“沼气工程”全覆盖基础上,重点加快两个分离、“三池”配套和“沼气工程”后续管理,实现“三沼”综合利用;对100头以下养殖户推行生态循环利用方式,即实施“猪—沼—果(菜)模式,实现沼液综合利用。对牧业园区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即由生物菌种降解生猪排泄物。

(三)狠抓落实,提前完成整治目标任务

全区15631户养殖场(户)全部建立“一户一方案”,装订成册,成为治污硬件配套及日常维护的重要依据。同时,

2 签订《文明养殖承诺书》,通过养殖承诺,提高养殖户环保自律意识。截止目前,全区累计建成沼气池18.8万立方米,其中08年以来新建10.3万立方米;累计建成干粪堆积池2.9万立方米,其中08年以来新建1.9万立方米;新建沼液储存池(储污池)34.01万平方米;雨污分离设施29.3万米,硬件设施配套基本符合原定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四)长效监管,确保面源污染整治成效

一是加大畜粪处理中心的生产与营销能力。按照“户聚、村收、片处理”的模式,对畜粪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在建成25个畜粪收集中心的基础上,新建4个、改扩建及维修12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目前,干粪综合收集利用率达95%,其中规模化养殖场综合收集利用率达96%;08年以来销售有机肥8.19万吨,其中外销4.83万吨,内销3.36万吨。

二是加快推进牧业小区建设。遵循人畜分开、农牧结合、设施配套、管理规范的原则,制定了《南湖区生态牧业小区建设布局规划》,引导散户入园,拆除原有猪舍,实现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到2009年底,累计建成牧业小区12个,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规模场(户)7513个,实现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5%。

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各镇建立了环境监察执法中队,配备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按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有关要求和规定,经授权对违规农户进行严肃查处,有力地促进了治污工作的整体推进。同时,在乡镇聘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

3 察员,加强对重点治理区域的巡视督查,有效地遏制违规排污行为。

四是提高“三沼”综合利用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园林)”等生态养殖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前,全区已组建沼液服务队45支,购置槽罐车12辆、电瓶三轮车8辆专门用于沼液施肥作业;市园林公司购置了两辆大型槽罐车,配备了工作人员,已经在新丰镇抽送沼液浇灌市郊绿地。

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08年以来,南湖区按照《嘉兴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实施方案(2008-2010年)》有关要求,全面推进整治工作,截止目前,全面完成了六大治理目标。

1、2007年底,全区生猪存栏59.87万头,2010年6月底,全区生猪存栏50.42万头,比2007年缩减15.78%。

2、全区符合审批要求的1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均已办理“环评”及环保审批手续,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均落实配套治理设施,已发放临时性排污许可证的规模化养殖场共217家。

3、截至2008年底,全面完成2812户省定常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工作。

4、目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6%。4 干粪主要通过3个方面处理:一是畜粪收集处理中心收集;二是沼气池利用;三是直接还田。沼液、沼渣主要通过农牧结合还田。

5、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畜粪收集处理中心29个,其中08年以来新建4个;生猪粪便收集率达62%。

6、到2009年底,累计建成牧业小区12个,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规模场(户)7513个,实现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3.95%。

四、存在问题

经过治理,河道水质明显好转,COD、氨氮指标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治污设施维护不及时,长效管理服务不完善,环保监管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制约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成果的进一步巩固,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五、下一步工作

1、健全长效服务机制。一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切实做好沼气工程后续管理维护,解决沼气用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畜粪处理中心的生产与营销能力。统筹做好改建扩容与维护工作,增加人员设备,增强对外营销能力,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三是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健全联合科技攻关机制,继续发挥清华长三角绿色畜禽研发中心和中科院兰化所等科研单位的作用,

5 深化合作,探索治污新型技术研发及推广。四是继续加强执法。加大巡查力度,坚决查处违规行为。

2、抓好沼液综合利用。一是继续实践已有成果。对牧业园区,推广绿嘉园生态牧业园沼液输送管网和明星牧业园沼液养鱼模式,富兴牧业的生物发酵床达到零排放模式;对小规模养殖户推广新丰镇栖凰埭村生态家园示范村模式等。二是完善沼液收集运行机制和服务网络。各镇、村根据实际,在建立沼液服务队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沼液收集运行机制和服务网络,定期到养殖场(户)抽取沼液,做好沼液施用到田地园林服务工作。三是加强与市园林公司合作。市园林公司专门购置两辆大型槽罐车,把新丰镇剩余沼液输送到市郊绿地。下一步,将尽快做好凤桥、余新、大桥三镇相关衔接工作,争取早日对接,彻底解决剩余沼液的出路问题。四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培养农户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和自律意识,养成施用沼液的自觉行动,让农牧结合成为农户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理念,杜绝出现任何偷排现象。

3、强化全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探索舆论宣传和环保教育的新思路,强化全民环保意识,营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继续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相关环保法规、政策、治污技术、生态文明行为等进行宣传,特别是做好正反典型事例报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建立村民环保自律机制,鼓励群众及时举报各类违法行为;积极推进民主管理,

6 引导和组织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建立村规民约,增强约束力,规范养殖发展。

推荐第6篇: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2016年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按照“治旧控新、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思路,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了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实现了畜牧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保障了农产品供给,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将2016年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养殖污染有效遏制,生态畜牧蓬勃发展。科学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全面推行“种养结合、长藤结瓜”,“沼气发电、分户使用”,“贮粪发酵、过腹还田”,“生物发酵零排放”等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备案畜禽规模养殖场100%配套建设沼气池、化粪池、毁尸坑等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90%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散养户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区生态畜牧建设步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基本形成了畜牧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态畜牧经济发展格局。

(二)责任制度贯彻落实,畜产品安全切实保障。严格落实“门前三包”等责任制度,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劝导和“除四害”工作,消灭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推进活禽定点宰杀,在南外主城区各农贸市场集中开展整治非法屠宰活禽行动,保持了市场环境整洁和道路畅通;设立了畜禽养殖污染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举报电话,局相关股室及直属单位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治理成果巩固提高。严格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开展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全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畜禽养殖污染监管责任体系并实行常态化监管。对新(改、扩)建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长效机制,巩固扩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果。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范。一是科学规划养殖区域。随着我区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推进,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已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政府印发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调整方案的通知》,重新科学规划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全区共划定禁养区面积195.21km2。二是规范管理。对禁养区内养殖场实施取缔或搬迁;限养区内养殖场实施限量饲养,不再新扩建养殖圈舍;对存在环境污染的养殖场要求限期整改,上报整改方案,并在整改完成后上报环保验收;对那些不愿治理、治理效果差、治理后仍然无法达标排放的养殖场实施强制关闭。督促手续不全的养殖场完善环保审批手续,办理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实施环境总量控制,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在建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对待建养殖场,适养区加强审批,严格准入制度。

(二)抓宣传。利用科技赶场、科技下乡、会议培训等形式加大了《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开展了“科普宣传月”、“科普宣传活动周”等科普活动,开展科技赶场活动228场次、新型畜牧经营主体培训4场次、院坝

- 2

养殖面源污染治理成效纳入示范场创建重要指标,积极发展标准化生态养殖业。全区已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7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32个;治污工作与全程监管相结合。采取前期监理、中期监测、后期监控的原则,把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列入重点目标管理,层层落实控污责任,组织联合监督检查组,不定期监督检查规模养殖场排污治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全力控制面源污染;治污工作与项目资金整合相结合。强化畜牧补贴政策,整合畜牧项目资金,把补贴资金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好、排放达标的标准化养殖场(户)倾斜,在项目储备工作上,做好环境测评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审核、推荐和安排相关项目的重要依据。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小、散畜禽养殖场依然存在,污染治理任务仍然较重。二是养殖业粪污治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

三是养殖废弃物处理方式方法及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五、下一步打算

“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畜牧法》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坚持“协调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继续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和“治旧控新、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主要走“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循环发展”之路,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打好打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落实主体责任。按照协调和绿色发展要求,坚持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原则,提高政治意识和法规意识,增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指导与服务工作。

- 45 -

推荐第7篇:奶牛养殖小区污染治理现状及对策

奶牛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及对策

一、前言

西安市临潼区是一个奶牛养殖大区,区内依托银桥、伊利二大国内知名乳品企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收到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已成为近年来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主要的支柱产业。截至2004年底,区内奶牛存栏已达3.56万头,奶类总产达14.27万吨,直接经济收益1.66亿元。但在提倡发展奶牛养殖的同时,因畜牧养殖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渐严重,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引起了人们的诸多关注。 为了提高乳业质量,解决奶牛疾病防疫和因奶牛散户饲养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政府提出了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思路,其目的是实现统一规划,集中饲养、统一污染处理。目前,临潼区已建成百头奶牛养殖小区30个,特别是在奶牛养殖较为集中的任留、雨金、相桥等乡镇,以村为单位,都建有这种集中管理、分户饲养的养殖小区。从临潼区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奶牛养殖小区的建成确实解决了奶质差次不齐,疾病防疫不规范等问题,但由于其在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对集中治污、资源化再生等环节考虑不周,造成目前的养殖小区粪便不能综合利用,污染依然十分严重的状况。我们对区内较大的10家养殖小区进行了调查,经过统计汇总,污染源剖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切实可行的对策,形成了此片调研文章。

二、养殖小区污染治理现状

1、养殖小区的经营模式及发展方向

养殖小区以大场带动农户入住养殖小区集中饲养的办法,集中管理,分户饲养,集中挤奶、售奶,统一治污为模式,引导和扶持奶农向经营与居住分离、生产与环境相统一的生产方式转移,形成奶牛生产环境生态化。

2、养殖小区的污染现状

①水污染

由于规模化养殖小区往往建在村组附近,这些养殖小区在建场初期由于土地紧张没有设置配套的吸纳相应数量的粪便污水的土地,加之由于建设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和资金短缺,绝大多数养殖场也没有考虑畜禽粪便的处理问题。目前我 1

区98%以上的养殖小区都没有对其排出的粪便污水进行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通过周围水渠引入河道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因此引起的环境纠纷时有发生。环境的恶化也直接影响着养殖小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限制畜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区规模化养殖小区目前主要清粪工艺是水冲式和水泡粪(自流式)两种,在调查的10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中只有1家采用的是干清粪工艺。

②大气污染

养殖小区对空气的污染包括恶臭、尘埃与微生物。养殖小区恶臭除畜禽的皮肤分泌物、粘附于皮肤的污物、外激素、呼出气等产生的养殖场特有难闻气味外,还有来自粪污在堆放过程中有机物的腐败分解产物,包括甲烷、有机酸、氨、硫化氢、醇类等二百多种恶臭物质。这些污染物除引起不快、产生厌恶感外,恶臭的大部分成分对人和动物有刺激性和毒性。恶臭的气体会让人感到极不愉快,甚至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影响到畜禽的健康生长。据日本和英国的调查,畜牧场的恶臭污染占各种空气污染的首位。由养殖小区排出的大量粉尘携带数量和种类众多的微生物,并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和庇护,大大增强了微生物的活力和延长了其生存时间,这些尘埃和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km以上,从而扩大了其污染和危害范围。尘埃污染使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恶化了养殖小区周围大气和环境的卫生状况,使人和动物眼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微生物污染则可引起口蹄疫、猪肺疫、大肠埃希氏菌、炭疽、布氏杆菌、真菌孢子等疫病的传播,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

③噪声污染

噪声主要来自牲畜的嘶鸣和运动场牲畜活动的响动。在调查中,我们对奶牛养殖小区的厂界噪声进行了监测,在牛舍附近的墙外1米处监测到的噪声连续等效声级为92-98之间。由于养殖小区多建在村组附近的人口密集处,噪声往往会让人感到不愉快,甚至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噪声超过110-115db(A)时,会使奶牛产奶量下降10%。

3、治理现状

①大气污染防治

在调查的10家养殖小区中,牛舍多采用石棉瓦“人”字型屋顶,只有简单的自

然通风系统。场区的布局多是生产、生活区分离,生产区在生活区的下风向,场区的绿化树种多以冬青、杨树为主,绿化面积仅在5-10%之间,均没有较完备的通风供暖设备和空气净化措施,绿化不到位。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牛舍内和场区的空气质量,有效防治奶牛养殖场对大气的污染。

②水污染的防治

受清粪工艺的局限,水冲式清粪工艺、水泡粪清粪工艺耗水量大,并且排出的污水和粪尿混合在一起,给后处理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固液分离后的干物质肥料价值大大降低,粪中的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进入液体,使得液体部分的浓度很高,增加了处理难度。在调查中,奶牛养殖小区多建有粪水池用来收集奶牛粪便。粪水池的作用,主要是沉淀、浓缩粪便,没有安装相应的污水处理设备,粪水池中的浓缩物定期清掏,就近晾干,外卖,液体部分通过排水道排入就近农田。基本上属于没有经过处理,直接外排。

③废渣的处置

由于奶牛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卵、传染性病菌和部分有害微生物,同时粪便在粪水池中长时间停留,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甲烷等,造成周围大气污染。在调查中,养殖小区的废渣多未采取杀菌、消毒处理,直接外卖。

三、污染控制对策

从立足生态建场,实现奶牛养殖污染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目标出发,奶牛规模养殖小区污染控制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1.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治理力度。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针对养殖小区的污染现状提出可行的《奶牛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方案应重点对现有养殖小区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削减敏感区域的饲养总量,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要求各乡镇切实做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明确目标与任务,划定时限,要求奶牛养殖小区必须在规定时限内采用无害化方式处理,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并落实了行政、法律、技术及资金贴补等有效措施。通过各方协同努力,使奶牛粪便污染管理进入有序状态。

2、增加投入,开展综合治理。各级政府应为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多方筹集资金,增加投入进行污染综合治理。可采取养殖污染治理试点,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对于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无害化治理的,市、区级应给予相应的资金扶

持。

3、研究和推广养殖小区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近几年,不少生产科研单位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进行了不少研究,已取得了不少实用技术,在防治环境污染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清洁生产是将畜禽养殖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应用于畜牧生产全过程。首先采用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通过生物制剂、饲料颗粒化、饲料膨化或热喷等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并抑制、分解、转化排泄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其次应用科学的房舍结构、生产工艺,实现固体和液体、粪与尿、雨水和污水三分离,降低污水产生量和降低污水氨、氮浓度。

4、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畜牧用地。畜牧产业区域布局要按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把畜牧场与农田、鱼塘、园地一并规划。养殖小区建设提倡与农田、果园、统一布局,实行农牧结合的生态经营模式,力争粪尿全部就近消化。原则上按1亩(耕地、园地)1 头牛的标准配套规划建设现代化奶牛养殖小区,努力实现从传统农业“资源-畜产品-废物排放”的生产过程向“资源-畜产品-再资源化”生产过程转变。

5、加大宣传、培训等教育力度。为把清洁生产的思想贯穿到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去,强化清洁生产的宣传、培训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使全社会都认识到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性,为实施畜牧业清洁生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提高广大饲养场(户)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水平,掌握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真正按照畜禽清洁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

6、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污染的管理。为加快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实现畜牧清洁生产,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持续健康发展。要按《关于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严格实行建场的有关制度,促进环境治理工作上一台阶。

(2006年市环保系统调研论文二等奖)

单位:西安市环境保护局临潼分局

作者:温燕

职务:环境监督科助理工程师

联系电话:83827454

推荐第8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综述(材料)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综述

摘要: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其产生的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综述了传统养殖模式下污染物的治理方法,并重点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零排放养殖模式,可有效地防治养殖污染,并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品品质,该模式可扩大试点,并逐步推广。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水,洛东生物发酵舍,污染控制,零排放 1 前言

养殖业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近些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饲养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大量的畜禽粪便污水成为污染源,这些养殖场产生的污染如得不到及时处理,必将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畜禽产品品质下降并危及人体健康,养殖业污染治理技术的滞后将严重制约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2000年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工作报告》显示,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很大,1999年产生总量约为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而且畜禽粪便COD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排放量之和。针对畜禽养殖污染,我国先后发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NY/T1222-2006)、《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9号)等文件。福建省也由福建省环境保护局和福建省农业厅联合出台了《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2 畜禽养殖污水一般处理方法

据估算,1头猪的日粪尿排放量约为6公斤,若采用水冲式清粪,1头猪的日污水排放量约为30公斤,1个万头猪场年粪尿排放量将达到2.2万吨,年排放污水量就达10万多吨。养殖场污水具有排放量大、负荷大、固液混杂、有机质浓度高、含氮量特高、碳氮比失调、处理难度大等特点,若不经过处理即排放,必将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目前我国很多规模化养殖场所采用的畜禽粪便、污水的处理和利用的技术路线已逐步发展为能源生态型和能源环保型两种模式[1]。

1 2.1 能源生态型

“能源生态型”处理利用工艺是指畜禽养殖场污水经厌氧消化处理后作为农田肥料利用的处理利用工艺[2]。该模式具有工程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投资回收期较短、可获得沼气、工艺简单、管理和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其工艺处理单元的效率不高,处理后的污染物浓度仍很高,且要求周围有足够的农田来消纳厌氧发酵后的沼液、沼渣,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规模要配套。

2.2 能源环保型

“能源环保型”处理利用工艺是指畜禽养殖场的畜禽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或以回用为最终目标的处理工艺[2]。

该模式具有工艺处理单元效率高、工程规范化、管理及操作自动化水平高、沼气回收与污水达标、环境治理结合得较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但对管理、操作技术的要求高,工程投资较大,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大大增加了养猪的成本。1个万头猪场的污水处理工程投资一般需要80万~100万元,运行费用约10万元/年。巨额的粪便污水处理投资和运转费用,使本来就微利的畜禽养殖企业(农户)难以承受。

3 新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法—洛东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 3.1 概述

洛东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是指将洛东酵素长期添加在猪的饲料中,在猪的消化道内形成益生菌的强势菌群,并在猪栖息的生物发酵床内形成益生菌的强势菌群,从猪的体内和体外环境中双重阻断病原菌的侵入,从而增强猪的免疫力,减少猪只疾病的发生[3]。

猪只排泄出来的益生菌和生物发酵舍垫料中的益生菌所产生的多种酶类,将猪排泄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有机质进行有效分解并作为垫料中益生菌代谢所需营养(C、N)消化。垫料中心温度较高可将尿液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实现养猪零排放。

该技术是日本洛东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于1977年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推广使用证和出口许可证。该技术在日本已使用三十多年,推广使用面积占日本养殖总量的60%以上。 2005年4月,福建省环保局从日本引进该技术,并进行

2 了较大规模的测试,获取了大量试验数据:即猪的疾病减少、死亡率降低、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提高10%左右、猪肉品质改善并达到食品标准,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猪零排放。该技术于2007年12月28日通过福建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并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列为2008年度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A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3.2 工艺流程(见下图)

3.3 技术特点

(1)养猪场实现零排放

用洛东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不需要冲洗猪栏,猪饲养在洛东生物发酵舍垫料上,排出的粪尿在猪舍内经洛东酵素中的微生物完全发酵并被迅速降解、消化,洛东生物发酵舍使用的垫料一般可连续使用3年,由于发酵后的垫料有较好的散落性,又是十分优质的有机肥,对土壤改造有良好的作用,3年后的垫料可分期装包出售。因此,采用洛东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能实现猪场真正意义上的污染零排放。

(2)全面提高猪场清洁卫生水平

洛东生物发酵舍的猪粪尿在短时间内可被迅速降解、消化,猪舍内没有臭味,不需要冲洗栏舍,没有排污水沟,苍蝇及蚊虫均无产卵孵化的条件。因此,全面采用洛东生物发酵舍技术的猪场几乎没有臭味、苍蝇和蚊虫,猪场及猪场周边的水土不会被污染而发臭,猪场的整体清洁卫生水平全面提高。

(3)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3 由于饲料中加入了洛东酵素,肠道内的微生物产生有机酸,可降低猪肠道内的pH值,增强肠道的蠕动和分泌,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 益生菌群在肠道内的生长繁殖,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从而提高了饲料的转化,促进了猪的生长,可节约饲料8%~12%。

(4)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蔓延,降低药品投入,提高猪肉品质

虽然洛东酵素不能治病,但洛东生物发酵舍已经形成了以有益菌为强势菌的生物圈。猪舍中的病原菌得以有效抑制,通过蚊蝇传播的疾病也大大减少。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将大为降低,且猪可以在垫料床上自由走动,运动量增加,有效地保证了生猪的健康生长。一般情况下,一头育肥猪可节约药物成本35元左右,同时又能提高猪肉品质。

(5)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消耗

洛东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采用自由采食、自动饮水,不需要清除猪粪和圈内清扫,可节省大量用工。如在育肥阶段,一般1个工人可饲养1000头猪左右,可减少人工成本50%以上。由于不需要用水冲洗猪舍,猪场用水量将下降70%~90%。在产房和保育舍使用洛东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垫料的保温效果十分明显,基本可不用其它采暖设备,与长期使用保温灯相比,可节电70%左右。

(6)降低固定资产的投入

使用洛东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要求猪舍四面通透,安装卷帘,平时能良好换气通风,夏季能强行负压通风换气,垫料、猪群能方便进出。相对传统标准化猪场建设,它不需要猪舍四面建墙、安装窗户,也不需要建漏缝地板、圈舍冲洗设施、场内排污管线、沼气池和曝气池等处理设施。因此,新建一个自繁自养、年产1万头生猪的猪场,可节约固定资产投资20%以上。

4 结论

传统养殖模式需要大量的水冲洗猪舍,对于淡水资源紧缺的中国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并且由于饲料中的氮、磷吸收率较低,大量的氮、磷会随着排泄物排出体外,并随着污水排放到环境中,在土壤中累积或流入水体,将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

4 实践证明,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是一种无污染的有机农业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养猪粪尿带来的污染问题,投资成本低,易于掌握,既解决了养殖污水治理设施的占地和投资成本过大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建设成本,而且建猪舍所需的垫料原材料就地可取,3 年后垫料可以作为优质的生物有机肥料出售,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显著。同时,该技术在日本有着几十年的成功应用实例,是一项可以推广应用的实用新技术,可以进一步因地制宜地扩大试点,并逐步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

参考文献:

[1] 邓良伟.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模式[J].中国沼气,2000,19(1):29-32.[2] NY/T1222-200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S].[3] 陈永明,张益书.洛东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概述[J].养猪科学,2008 22.来源:中国环保产业 作者: 倪晓洁

9)42-(

推荐第9篇:谷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

谷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

畜禽养殖污染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界人士重点关注问题之一,环保界和畜牧界的专家们仍然在致力于从降低治污设备设施投入、降低治污生产费用和可持续产生治污效果等方面积极发挥着各自的聪明才智,但至今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可大面积推广的处理方案。谷城畜禽养殖当前处于散养户逐渐减少、规模场逐渐增多的交替时期。散养户基本上都还延续着干粪堆积发酵,污水进入集粪池,最终都成为有机肥还田。而康利、再然、荆山源、魏家山等中等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和小区,发展之初就把治污作为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并且期望通过销售干粪带来收益,因此一般都能够通过市以上环保部门组织的环保评价。目前对水体环境污染较大的主要是那些初步进入规模养殖阶段的养殖场,缺乏资金或忽视自身可持续发展环境,以致出现畜禽粪便直接排放或任意堆放的现象,这其中突出存在的主要是养猪场和蛋鸡场。对这类规模养殖场的规范整治也因此成为县畜牧兽医局多年来的一个工作重点和难点。

一、当前谷城畜禽养殖场采用的治污措施

2006年以来,县畜牧兽医局坚持对养殖场灌输着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污基本思路,结合不同的养殖类别和谷城种植户对养殖场粪肥的需要,采取了一些实用的治污措施。

1、猪场

不分猪场大小,整场实行干清粪工艺,干粪进入防渗漏、防雨淋的干粪棚,堆积发酵后销售给种植户还田或直接销售给有机肥生产企业。目前全县存栏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都采用的是该工艺。

年出栏量1000头以下的规模猪场,采取干清粪工艺后,日污水产生量在3吨以内,污水可经过封闭的污水管网流入沼气池,沼液和沼渣再作为有机肥使用。一般根据生产规模大小,全场建设2-5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以满足治污需要。目前全县 家年出栏量50-1000头的猪场均在县能源办的扶持下建设了数量不等的沼气池。

年出栏量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因日污水产生量大,污水处理工艺较为复杂:①人工及时从猪舍清理干粪;②粪水混合物从猪舍流入舍外沉跌池,经粗栅栏隔离去大颗粒固形物及塑料袋、草绳、树叶等杂物;③污水经过管网进入集污池,做初次三级沉淀;④上层污水进入调节酸化池,投入石灰絮凝剂预处理12小时;⑤上一步处理的污水进入厌氧消化池处理72小时;⑤厌氧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二次三级沉淀池,沉淀处理24小时;⑥上清液经污水管网排入水生植物氧化塘中心底部,经氧化、沉淀、污泥吸附和水生植物消化吸收30天以上,达到>B级排放标准后,供灌溉利用。这种

组合式稳定塘工艺模式是对环保专家提出的猪场粪污序列式活性泥处理法原理和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处理法原理的一个较为粗糙的结合,依据这种粪污处理工艺流程原理,康利、再然、金田园等县内各大规模猪场均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污水处理系统,都取得成功,日污水处理量可达到40吨以上,且污水处理成本较低。

2、蛋鸡场

因蛋鸡粪药残较大,进入沼气池后极易杀死产气菌,所以使用沼气池处理无效。魏家山蛋鸡养殖合作社和荆山源公司分别采用的鸡粪处理措施是国内的普遍使用的两种不同的模式

魏家山蛋鸡养殖合作社围绕该镇蛋鸡产业,建设了有机肥厂,把养殖户的鸡粪收集起来,加入辅料,发酵后包装销售。这种模式对鸡粪以及辅料的需求较大,一般适合养殖量较大、较为密集区域使用。目前庙滩镇仅熊营社区、魏家山园区等几个蛋鸡养殖小区的鸡粪得到有效处理,汪洲小区的鸡粪还没有完全纳入处理范围。

荆山源公司采用高投入的方式,高标准建设鸡舍集粪板附属设施,鸡粪直接落在微热传送带上,传送出鸡舍后直接装车运送到有机肥厂处理。这种模式降低了生产有机肥对辅料的依赖性,蛋鸡生产车间不需要配臵传统鸡舍的集粪槽、刮粪机等设备设施,保持了鸡舍干爽的环境,是将来的发展

方向。

3、肉鸡场

肉鸡粪是最受蔬菜大棚种植户欢迎的有机肥,目前全县肉鸡养殖户生产的鸡粪不能满足蔬菜大棚种植户的需要,一般稍作堆积后就进入蔬菜大棚做高效肥料使用。

4、土鸡场

我县土鸡林下放养模式,按照每亩放养少于50只的标准,户外鸡粪直接供林地吸收,舍内鸡粪同肉鸡场的鸡粪一样销售给种植户使用。

5、牛、羊养殖场

我县牛、羊养殖场规模较小,产生的粪污一般杂入垫草后堆积发酵,销售给山药种植户使用。

二、当前我县畜禽养殖场治污仍然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种治污措施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养殖户对粪污处理设施的不完善,仍然可以对环境造成污染。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污水管网和集污池不密封或者部分密封。这是小规模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畜牧部门在指导猪场建设过程中强调最多的问题,但是养殖户的重识程度不够。

二是小规模养殖场只建设干粪池,不建设干粪池上的遮雨棚,每逢雨天都会造成粪污混流,除大规模养猪场和肉鸡场外,其它养殖场都存在这个问题。

三是养殖场缺乏自己的液体粪污运输设备。这种设备的缺乏造成了更多的大田生产稀缺养殖场粪肥,但是养殖场从防疫卫生考虑,却不愿意外来车辆进入场区收集液体粪污,从而造成粪污乱排放。

三、县畜牧兽医局对养殖场粪污治理采取的措施 一是根据省、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对沿汉江、南河1公里范围内设定为禁养区,1-3公里范围内设为限养区。对这两类区域广泛宣传,要求这两个区域内的所有养殖场在2015年前必须做到治污措施到位,达标排放。禁养区内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就不准扩建、新建养殖场,既有养殖场治污不达标的不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不予投放具有竞争性的、激励扩大养殖量的国家项目。

二是利用项目对现有养殖场做标准化改扩建等规范性建设。自2007年开始,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扩建项目就把粪污治理作为中央内容之一,2011年后,中央投资在40万元以上的项目, 50%以上的资金用于粪污治理;中央投资在60万元以上的,资金全部用于污水深度处理。各类规模养殖场在创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畜禽养殖示范场时,采用百分制考核,其中粪污处理考核占30分,总考核分在85分以下的养殖场,视为不合格,不合格养殖场不予晋级和奖励。

三是对规模畜禽养殖场着重强调标准化建设,其中粪污

处理无害化是养殖场“六化”重要建设内容之一。通过宣讲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内容,引导养殖户到老河口、仙桃、咸宁、荆州等地考察,在县畜牧良种场、康利公司、再然公司等各养殖场对比试验发酵床养猪、沼气池治污、生物菌治污等措施,推进了全县养殖场粪污治理的进程。

四、推进谷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养殖场污染治理工艺方案必须考虑低成本建设、低成本运营、可持续有效治理和资源再利用,推进必须依靠加强领导、部门引导和监管,投入有必要采取社会多元化。从这几个角度思考,进一步推进谷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入、细化,建议如下:

1、加强领导,积极发挥部门职能推进养殖场治污。畜牧引导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扩建,达标排放;环保部门重点对禁养区、引用水源上流区域、居民区等区域的养殖场加强监管,督促开展治污整改工作;金融部门把污染治理作为贷款安全发放考核指标之一;农机部门把潜污泵等治污、排污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畴;乡镇把养殖场、养殖小区规划在面积较大的农田、茶园、果园附近的区域,扩大养殖场粪污还田面积。

2、把养殖场治污与有机作物生产结合起来,不仅给予沼气池建设补贴,对适度规模的养殖场还给予粪污运输车、

潜污泵等车辆、设备补贴,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养殖场转运处理后的液体粪肥到种植户约定的集污池供有机作物生产使用。

3、多方面收集国内外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信息,考察、分析、引进、推广一批适合谷城地域特色、能够为养殖场接受的有效的粪污处理技术和设备产品,营造治污与盈利双丰收的局面。

4、大力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工作,通过政策扶持改扩建一批、营造氛围吸引新建一批、规范整治淘汰一批三个部署,逐步实现治污不达标场关停,获批运营养殖场全部达标排放的目标。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推荐第10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3+3+6”模式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县环境保护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为有效遏制养殖面源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我县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生态养殖”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治污、文明养殖、循环生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路子,形成了农畜结合、生态高效、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3+3+6” 新模式。

一、实施三大工作举措

(一)制定一个办法。制定了《**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经 。

三种处理方式

(一)干湿分离。督促养殖户弃用传统的水冲圈舍方式,推行粪尿分离,干粪用于生产有机肥,尿液进入沼气池处理后通过抽施粪机、抽施泵抽取用于灌溉柑橘、茶叶、猕猴桃等农作物,实现农田综合利用。

(二)雨污分流。督促养殖户对露天储粪池和粪水沟搭建防雨棚,杜绝雨污混流,并减少畜粪处置的前端污染压力。

(三)高峰分离。由乡镇、村社共同出资,建设公共畜禽粪便储存池,利用抽施粪机服务队,将粪便抽送到固定地点储存,避免用粪淡季导致的粪水直排或溢流。

三、发挥六类群体作用

(一)群众监督。发动广大群众对养殖户进行监督,对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现象实行有奖举报,经查属实的每例奖励3000元。

(二)村(社区)包户。各村(社区)向乡镇签订责任书,并成立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形成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政府每年给予村(社区)3000元的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每发现1起畜粪直排现象,扣缴绩效考核奖励资金1000元。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每季度定期通报相关工作情况。

(三)乡镇包村。各乡镇向县政府签订责任书,成立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干部包村的工作格局。将全县乡镇分为a、b类,a类给予5万元、b类给予4万元的绩效考核奖励资金进行年终目标考核,每发现1起畜粪直排现象,扣目标分10分,并扣缴绩效考核基数的20%;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不发放绩效考核奖金。

(四)部门包片。将全县12个乡镇分为3个片区,由环保、农发、水务部门对各自负责的片区开展日常检查,年终由环保、农发和水务等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对全县12个乡镇132个村(社区)进行抽查考核。同时,县目督办和环保局牵头对各乡镇的工作情况定期检查通报。

(五)社会服务。

第11篇:醴陵市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工作汇报

2014年醴陵市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

工作汇报

一、区域站参与的工作:

1、效果监测点:官庄、王仙、均楚、白兔潭和城郊5个区域站各完成了1个效果监测点工作(早晚两季2个小区土壤、植株样、谷样的采集运送等),每个点支付农户补贴2000元。

2、物质发放工作:

(1)生石灰发放:配合乡镇发放生石灰,收集花名册。 (2)有机肥发放、叶面肥发放工作:以区域站发放为主,收集花名册。

(3)绿肥种子发放:组织大户、村种植绿肥,发放绿肥种子、根瘤菌等。

二、技术负责人的工作

1、乡级负责人:共7人。协调各乡镇物质发放等工作。

2、村级负责人:共79人。具体参与各村物质发放、技术指导等工作。

三、资金使用情况:

资金总额:1103.7万元,其中:

1、石灰施用83316亩,每亩60元,本项经费共499.896万元。已采购施用 吨,共计 元。结余200元/吨撒施发放费用,共结余 元。

2、有机肥施用18000亩,每亩140元。本项经费共252万元。已采购施用 吨,共计 元。结余130元/吨撒施发放费用,共结余 元。

3、叶面肥施用26076亩,每亩20元。本项经费共52.152万元。已采购施用26076亩,共计 元。结余4元/亩撒施发放费用,共结余10.4304万元。

4、水分管理26076亩,每亩20元。补贴资金共52.152万元。已安排实施,未具体落实到人。

5、种植绿肥20000亩,每亩50元。本项经费共1000000元。已采购绿肥种子 公斤,共计 元。结余 元。

6、深耕改土26076亩,每亩40元。本项经费共104.304万元。正在准备挂网公开招标中。

7、钝化剂示范600亩,每亩720元。本项经费共43.2万元。正在准备挂网公开招标中。

以上请局领导作出安排。

醴陵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2015年1月26日

第12篇: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及治理措施 林学院

林学1202班 姓名:赵磊

学号:20120302811近年来,畜禽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该市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村产业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养殖业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的环境污染也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已成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 1.1粪便污染

目前畜禽养殖产生了大量粪便,环境致病因子增加畜禽粪便污染物易扩大病菌传播,因为其中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有机污染物、致病菌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等,增加环境中病原种类,病菌和寄生虫、苍蝇蚊虫等繁殖,给人畜传染病蔓延创造了条件。一旦发生区域性传染病,如禽流感等,禽畜粪便未经处理即排放会引起人畜交叉感染,极大地影响人民健康,威胁养殖业健康发展。由于以往畜禽养殖场(户)环境意识差,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并随雨水进入水系。因此,畜禽粪便成为继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2水质污染

禽畜养殖场绝大多数缺乏污水治理设施,禽畜污水及废弃物任意排放,而这些禽畜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这些污水氮磷含量高,排入河水中后,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生存环境恶化而引起死亡,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此外,地下水也受到禽畜废弃物污水的影响,其毒害成分的渗入,可造成持久性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加、水体功能彻底丧失,无法饮用和利用,并且极难治理与恢复。高浓度的污水排入河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污水对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有些已对集中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危害农田生态畜禽养殖污水不经处理即用于农田灌溉,其浓度过高,污水的毒害成分还会引起作物的腐烂,如果长期使用,将导致作物陡长、倒伏,从而引起减产。同时,高浓度污水对土壤质量也有严重影响,用畜禽养殖污水灌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降低土壤孔隙度,导致土壤透气、透水性差,土壤质量下降。 1.3大气污染

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发出恶臭,污染养殖场,而且会破坏生态,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相当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设置的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老百姓苦不堪言,过往行人怨声载道,养殖户自己也深受其害。不但发出恶臭,污染养殖场,而且对周围的空气环境也会产生严重影响。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李国学的研究,这种空气污染会影响周围200~500m的区域。由于恶臭污染问题,导致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十分紧张,给群众生活造成不便,进而影响社会和谐。 2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由于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快,发展资金不足,设备和技术落后,90%的养殖户未配备污水处理设施,无法及时有效处理畜禽粪便,畜禽养殖业环境一直很差,其主要原因有: 2.1畜禽养殖场(户)无统一规划,选址不合理

有些养殖场(户)是依河两岸的溪流河沟而建,分布散乱,并且大部分未办理有关手续,污染处理设施未建设或不完善即投入养殖,产生的废水、废物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汇入较大流域中,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安全。 2.2污染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

目前大部分畜禽养殖场基本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无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在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3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

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制约,绝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户)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即使有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的,也因面积不足,而无法全部进行消纳处理,粪便资源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 3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对策

3.1加强对畜禽养殖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畜禽养殖场(户)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治理,防止任意排污现象的发生。要本着“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从而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减轻和消除,也促使畜禽养殖户及早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 3.2加强项目审批的监管力度

规范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养殖业的发展,控制畜禽养殖环境污染。凡新建、改建和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当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环保审批手续。

规模化养殖场,需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报相关部门和单位(镇、街道、农业、畜牧、国土等)签署初审意见后,报环保部门审批。 小型规模的养殖场或养殖大棚,经相关部门或企业及所在村委会初审后,报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现场勘验、审核后审批。

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或小型规模的养殖场(大棚),项目主体工程与污染处理设施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污染处理设施必须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养殖。 3.3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在对畜禽养殖业进行规划时,必须避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教区、城镇居民区。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要求。养殖场应设在环境敏感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并远离河流、水库等上下游主干流和支流,远离村庄集中饮用水源地,远离村民居住区。其中距离河流、水库等上下游主干流和支流、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和村民居住区均不得少于500米。采用多种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场地的选择必须远离公路主干线、远离居民居住区(村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环境敏感区。

3.4按照养殖规模,建设标准的污染物处理设施

经批准建设或前期已经建设的畜禽养殖场,要按养殖规模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即:建设一处污水贮存池、一处畜禽粪便凉晒贮存场,其容量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贮存的污水可采取农田灌溉等措施进行处置,严禁随意排入环境,避免对周围环境及水体造成污染和危害。畜禽养殖场应当设置符合环保要求的畜禽粪便的堆放场所,实行无害化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畜禽粪便散落、溢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鼓励畜禽养殖场(户)将畜禽粪便生态还田,或者用以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畜禽养殖场(户)不得任意向水体或者其它环境直接排放畜禽粪便、废渣或者污水等污染物。

3.4.1利用畜禽粪便好氧发酵生产好氧发酵是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通过自身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将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从中获得微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同时将一部分有机物转化合成新的细胞物质,使微生物生长繁殖,产生更多的生物体的过程。发酵的结果是废弃物中有机物向稳定化程度较高的腐殖质方向转化。该技术在畜禽粪便中加入秸秆、谷糠或稻壳,经过发酵、粉碎、造粒等处理工艺,制作成可直接出售的有机肥,从而可以解决畜禽粪便含水率高、储运不方便的弊端。以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生产原料,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产品质量。

3.4.2推广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技术畜禽粪便利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厌氧发酵生产沼气,该技术不但解决了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还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其一方面可以提供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沼液养鱼、沼渣直接肥田,形成养殖与种植、渔业紧密结合的物质循环,尤其适用于散养户居多的情况。但该技术的推广需要一定资金投入,而且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受温度影响较大。

3.4.3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引入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理念,从改革畜产品品质入手,采用“四级净化、五步利用”的生态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问题,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净化环境,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为畜禽养殖业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做了示范,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该技术是污水资源利用的最佳方式。其模式:首先将冲洗猪舍的高浓度的粪尿水作为第1级肥水引入水葫芦池中,经水葫芦池净化后为第2级肥水引入绿萍池中,经过绿萍吸收净化后为第3级肥水,再引入鱼、蟹池中,经鱼、蟹取食利用后为第4级肥水引入稻田中,作为灌溉用水,再经水稻吸收、吸附固定后,从稻田中排出,再引提回来作为冲洗猪舍用水。这一周而复始的循环圈为该链条上的各级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繁殖条件,使物质能量得到多次循环利用,达到畜禽生产良性循环和生态良性循环的统一。

3.4.4坚持综合利用,推动生态农业每个市每年可利用畜禽粪便逾50万t,充分利用可基本解决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问题。同时,通过大力推行有机食品种植,全市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2万hm2。应充分利用有机肥生产,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并且有助于减少氨氮的排放,削减其化学需氧量逾1000t、氨氮1300t,使养殖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以引导有机、绿色农副产品消费为手段,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布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循环产业链;以建设有机肥加工中心为纽带,带动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治理和耕地土壤肥力的提高,按照“治理专业化、服务物业化、运作产业化、管理制度化”的原则,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改善环境质量。 污染处理设施建成后必须常年保持正常使用,并确保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环保及有关部门不定期对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置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法排污的,责令整改并依法进行处理。 对已经建成的畜禽养殖场未落实污染防治措施的,要按统一标准,逐一进行整改,确保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对个别屡教不改,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要采取强制措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严肃查处。

第13篇:畜禽养殖污染方案

黄陂区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区发改委 区财政局 区农业局 区环保局 区畜牧中心

(2009年7月25日)

为切实加强我区畜禽养殖小区(场,下同)污染治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规定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畜禽养殖小区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09]7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治理范围和工作目标

(一)治理范围。经区畜牧中心等部门联合调查,全区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小区(生猪年出栏3000头、牛年存栏300头、家禽年存笼30000只以上)48个,其中,3000头以上生猪小区25家、300头以上奶牛小区4家、300头以上的肉牛小区3家、3万只以上蛋鸡小区7家、3万只以上肉鸡小区3家、3万只以上种鸭小区4家、3万只以上的肉鸭小区2家。上述小区中采用垫料零排放模式的7家,各级财政给予治污政策扶持建有沼气治污设施的18家,采用三级沉淀处理污水但治污效果一般的23家。此次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范围主要包括:

1、整治禁养区外未经市审批的畜禽养殖场。

2、经市审批的畜禽养殖场,先由区环保部门进行监测,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下发限期治理通知书。整改到期后,再由区环保部门组织验收。对经验收达标的畜禽养殖小区颁发环保达标证书;对排放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小区依法处罚,直至关停。

(二)工作目标。用3年时间,至 2011年全面完成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

1、2009年完成市农业局等5部门确定的21个已享受治污政策扶持和2个未享受治污政策扶持的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

2、2010年完成9个享受治污政策扶持的畜禽养殖小区治理达标。

3、2011年完成6个未享受治污政策扶持的畜禽养殖小区治理达标,全面完成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任务。

二、治理原则

(一)责任主体原则。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畜禽养殖小区业主是养殖小区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切实承担养殖小区污染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各街乡镇场作为第二责任主体,必须切实履行管理、检查、组织实施等职责,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对排污不达标的畜禽养殖业主,要责令其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二)因地制宜原则。针对畜禽养殖小区养殖品种、养殖规模、治污模式,可实行一区一策,一场一策,分类确定治理方案,实施科学治理。

(三)多元投入原则。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的资金实行业主自觉投入、政府鼓励引导、社会支持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

(四)资源利用原则。畜禽排泄物是资源,要通过科学治理,合理利用,既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

三、实施步骤

(一)制订工作方案。每年年初,由区畜牧中心会同区相关部门共同确定、分解年度治理目标和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当年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的治理范围、时间要求、工作步骤和组织措施,并指导各区制订相应的细化方案。

(二)签订目标责任。确定治理目标后,先由区、街(乡镇场)两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区级目标管理;各街乡镇场再根据需要治理的畜禽养殖小区,与其业主签订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责任书,明确任务、时间和要求,落实整治责任。各街乡镇场要在每年5月31日之前,与养殖户签订限期整改协议书。

(三)清理公示监督。各街乡镇场要将本地区畜禽养殖场的名单、签订协议书的情况、限期整改的时间等项目,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四)依法关闭拆除。对于不愿签订限期整改协议且超标排污的养殖户,区里审批的养殖小区,由区环保局责令限期治理,若限期治理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关闭或拆除相关设施;未经区里审批的养殖小区,责令其停止养殖活动,依法关闭或拆除相关设施。

(五)加强巡查整改。各街乡镇场要加强巡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每年在12月底以前将畜禽养殖小区治污工作进展情况上报区里。区环保局负责对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排放实施监督管理,对经验收达标的畜禽养殖小区颁发环保达标证书,对排放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小区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并依法采取行政处罚措施。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区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为召集人,区发改委、农业、畜牧、能源、财政、环保、科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畜牧中心。联系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1次,会商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进展,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各街乡镇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工作经费,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明确责任。各街乡镇场作为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组织专班对辖区内的规模养殖小区逐一进行调查摸底、拍照、登记造册,做到“一场一册”,建立完善的档案。根据本地区小区数量及治污现状制订3年治污达标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按要求实现辖区所有畜禽养殖小区环保达标。

(三)强化执法。从2009年9月起,由环保部门向排污未达标的畜禽养殖小区送达环保整改通知书,对已享受治污政策扶持但排放未达标的畜禽养殖小区限定3个月的整改期限,经整改仍未达到排污标准的,依法实施处罚。其他未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小区,也要与区里签订污染治理承诺书,确定治理期限。

(四)政策鼓励。根据各地的整治任务和实际情况,区里将整合农业基本建设、支农资金、沼气工程、科技三项经费、环境保护、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以及中央、省有关畜禽养殖小区改扩建等相关涉农资金,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确保畜禽养殖小区治污专项扶持资金足额到位。原则上区农业局、能源办要整合农业相关项目资金,每年负责落实不少于6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治污扶持资金;区发改委要将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纳入预算内农村基本建设年度计划,积极争取和整合国家及省项目资金,每年安排落实不少于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治污扶持资金;区环保局每年负责落实不少于1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治污扶持资金;区科技局要将畜禽养殖小区治污技术研究纳入年度科技计划,支持经济、实用、有效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区财政局要将有关部门畜禽养殖小区治污扶持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和专项管理,在通过验收后及时予以拨付,并加强治污资金监管。

(五)加强管理。按照“分部门下达,同标准验收”的原则,由各相关部门按原有项目申报程序在区确定的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名单范围内安排治污鼓励资金,并将安排情况报区畜牧服务中心汇总。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达标后,由业主向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经区级预验收后,由区发改委、财政、农业、环保、畜牧、能源等部门组成综合验收小组实施验收,合格后由环保部门颁发环保达标证书并给予相应的鼓励资金。

(六)严格审批。按照畜禽养殖小区治污3年达标的要求,从2009年起, 区畜牧中心对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实行“消号式”管理。凡排放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小区,一律取消除治污项目外任何项目的申报资格。对新建的畜禽养殖小区,治污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否则一律不予报批。

(七)推广模式。加强环保饲料、除臭剂、添加剂、分群饲养及阶段饲喂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推广沼气配套土地消纳、沼气+环保设施、种养结合、生物床或垫料吸附配套、污水处理、有机肥厂等治理模式。各地要加强对畜禽养殖小区的土地流转给予支持,解决畜禽养殖小区排泄物消纳的配套土地,实施种养结合、渔牧结合等综合利用模式,发展以畜禽养殖小区为载体的循环农业。

(八)奖惩分明。对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实行过程与结果双重管理。凡当年未纳入计划但治污达标的畜禽养殖小区,一律在次年优先纳入计划并及时兑现奖补政策;对纳入当年治污计划未能按期实现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小区,由环保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并不再审批新的项目。

第14篇:泾河污染治理

泾河流域水污染原因及其综合治理 ——以平凉段为例

摘 要:通过介绍泾河流域的概况及其特征,分析甘肃平凉市境内水污染的原因,提出污染治理措施和建议,并从管理的角度来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泾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泾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

泾河作为渭河的一级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自古以来以清澈著称,奔腾千里与渭河相汇,但仍能看见让清澈的一半,“泾渭分明”也由此而生。但伴随着平凉市经济发展的迅速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泾河流域污染日趋严重,“黑乎乎的河水、脏兮兮的河床、令人作呕的恶臭味„„”,[1]已成为当前泾河的真实写照,成为全省水流域污染严重的河流之一,严重的影响着平凉市经济的发展,由此,综合整治泾河水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选取泾河平凉段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污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控制和治理泾河水污染的对策和建议,为泾河平凉段水污染整治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1.区域概况

泾河是甘肃省平凉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的老龙潭。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区。流域位于东经106。14〃 ~108。42〃 ,北纬34。46 ~37。19〃 之间,流域面积45 421km2,被称为是平凉的母亲河,横穿崆峒区和泾川县,境内全长132 km。其中崆峒区74 km, 泾川县境内58 km, 泾河水系主要分布在崆峒、泾川、华亭、崇信、灵台等五县(区) ,它的主要支流包括分布在左岸的三水河、马莲河、蒲河、茹河,洪河以及右岸的汭河、黑河、达溪河。泾河是一条集防洪,灌溉,生活取水,城市供排水于一体的重要河流,对平凉城乡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污染现状 2.1宏观调查

在平凉市城区主要的排污渠有:西新桥排污渠、新民路排污渠、二中桥排污渠、保丰排污渠、十里铺排污渠和四十里铺排污渠等。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在连接纸坊沟的新民路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渠,汇集了平凉城区部分生活污水,水色发绿,漂浮着大量泡沫,臭味刺鼻。渠道里漂浮着塑料袋等各种垃圾。城市生活污水从各处汇聚到排放渠里,然后流入泾河。

在保丰排污渠,在渠道里除了漂浮着塑料袋外,还堆放着许多烂菜叶和玉米秆等各种垃圾,使污水更加难闻。

在十里铺排污渠,污水颜色呈深绿色,这里主要汇聚了峡门造纸厂污水、制革厂等工厂的生产废水。这些废水也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泾河。

在四十里铺排污渠,宝马造纸厂的污水沿排污渠直接流人泾河,泾河河水变黑,臭味刺鼻。

泾川县境内:在王村,泾河河水污染更加严重,河两岸到处都沉淀着墨绿色的或白色的污染物。据当地村民介绍,只要赤脚从河中趟过,脚和腿就会红肿。[2]

泾川县城、泾川一中等5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泾河,水质呈墨绿色。恒兴果汁厂排出的废水呈黄褐色,泾川县泾河水域的主要污染水量为90.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9.1万吨,生活污水81.3万吨。[3]

第15篇:伦敦污染治理

英国伦敦雾霾治理措施与启示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伦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雾霾问题的城市之一。20世纪50年代,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让“雾都”之名举世皆知。现在伦敦已经基本抛掉了“雾都”的帽子,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伦敦雾霾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和工业中心的伦敦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愈演愈烈,工厂产生大量废气,形成了极浓的灰黄色烟雾,伦敦的空气污染形势渐趋严峻。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100多年间,伦敦在冬季发生过多起空气污染案例,最早的记录甚至可追溯到1813年。随后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1892年和1952年等年份又多次发生大气污染事件,其中1952年12月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最为典型 。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大范围高浓度的雾霾笼罩伦敦。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其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这起事件总共造成12000人死亡。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空气污染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而且严重地腐蚀了建筑物,还使土壤贫瘠,水质恶化,鸟类远辟他乡,并影响植物生长。

形成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烧煤的工厂排放的大量浓烟、汽车排放的机油废气和从欧洲大陆飘过来的污染云,都令伦敦的空气质量变得很差。当年的伦敦,工业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吨的浓烟从烟囱中飘出来,排放2000吨二氧化碳(CO2)、140吨盐酸和14吨氟化物。更为严重的是,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混合了水蒸气之后,就形成了800吨的硫酸。家庭烧煤也加剧了大气污染。在集中供暖时代之前,寒冬的伦敦,数以万计的家庭只能烧煤取暖。由于战后经济困难,政府将优质煤出口国外,而伦敦人则烧劣质煤,污染更为严重。当空气不流通的时候,这些污染严重的黄烟就被“困在伦敦上空”,便形成了浓雾。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伦敦烟雾事件的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随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等伦敦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20世纪70年代中期,伦敦的“雾日”逐年减少,1980年则进一步下降。目前,伦敦有毒烟雾已销声匿迹,并成为全球的生态之城。

二、伦敦雾霾的治理过程

1952年伦敦的严重烟雾事件,促使英国人民开始深刻反思。英国政府开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来伦敦60多年的烟雾治理,按照其空气质量的改善趋势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1953-1960)。英国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领导的比佛委员会(the Beaver Committee),专门调查烟雾事件的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在比佛委员会的推动下,1956年英国出台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该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在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时,清洁空气委员会(Clean Air Council)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并从对空气污染治理有经验、有学识或有责任的人那里获取空气污染治理建议。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负责划定烟尘控制区,改造家用壁炉,更换燃料,禁止黑烟排放;设立奖惩机制,对控制区内进行壁炉改造的合理费用,由地方政府补贴至少70%,而对违反条例的人员则依情节处以10-100英镑罚款或最高3个月的监禁。1960年,伦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阶段是显著削减阶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国政府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了修订和扩充,赋予负责控制大气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长更多权限,包括出台新的锅炉颗粒物和烟尘排放限值的权力,和可以强制要求地方政府设立新的烟尘控制区的权力。1974年,政府颁布《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这一阶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扩大了烟尘控制区的范围。到1976年,烟尘控制区的覆盖率在大伦敦地区已达到90%。伦敦空气中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第一阶段还略有波动,但到了第二阶段,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便有了显著改观,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短期内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过80%。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天数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阶段是平稳改善阶段(1980-2000),伦敦大气控制与治理的重点已从控制燃煤开始逐步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政府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这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第四阶段是低碳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此时伦敦的空气质量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伦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伦敦市长经过广泛咨询后发布了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其中详细说明了伦敦要如何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目标。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将于2050年建成低碳社会。此后,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在200

6、201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伦敦空气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机动车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层空气中烟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并荣登吸引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三、主要经验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理雾霾

伦敦曾经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英国各界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1)依法治霾。1956年,在著名的《比佛报告》 (The Beaver Report)推动下,英国颁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在此基础上,20世纪60-70年代,英国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来治理空气污染。除了不断完善《清洁空气法》,1968年以后,英国又相继出台《污染控制法》(1974)、《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修订)、《环境法》(1995年)、《大伦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1999年)及《气候变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以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英国根据国情,走以“立法为主,补贴为辅,全面推进,最终建立低碳社会”的模式,把建立低碳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英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80% 的长期目标。(2)制定国家战略,指导治理雾霾。从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以此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随后英国提出《能效:政府行动计划》(2004)、《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05)、《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低碳建筑计划》(2006)、《退税与补贴计划》(2007)、《英国能效行动计划2007》、《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2008)及《低碳转型计划》(2009)等一系列计划与政策的出台,彰显了英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与决心。尤其是2009年低碳转型计划》勾画出英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目标是到2020年,英国的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120多万人从事绿色职业;700万栋房屋进行节能改造,150多万户家庭将得到政府资助自产清洁能源;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能源;新车的平均碳排放量将减少40%。由于英国的大力推动,近年低碳经济的理念在全球迅速传播,并得到广泛的认可。(3)加大财政投入。2009年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4)构建协同配合的政策体系。英国在利用气候变化税、排放贸易机制等政策工具及低碳交通、“清洁煤炭”、碳预算等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与计划的特色,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政策计划体系,低碳技术研发推广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促进低碳经济转型,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5)设立各种专项基金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碳基金” 作为由英国政府利用每年大约有6600万英镑的气候变化税作为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商业化基金,有力地促进英国商业和公共部门减排CO2,加大投资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2008年英国政府启动“环境改善基金”,可以将政府对低碳能源和高能效技术示范和部署的支持以及对能源与环境相关的国际化发展结合起来,提供相应的基金资助。为了在绿色运输和能源项目中加大投资,2010年3月英国设立10亿英镑(7.49亿欧元)绿色能源基金,改造运输体系使用清洁燃料,提升低碳能源(如风能、海洋波浪能和太阳能)的利用,为数千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二)利用清洁能源等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时,伦敦的烟尘最高浓度达4460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达到3830微克/立方米。1950年代,伦敦的有关部门通过对大气污染源进行分析,发现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及家庭燃煤,因此,他们除了划定“烟尘控制区”,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外,还决定增加清洁能源比例,推广使用无烟煤、电和天然气,减少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政府采用补贴的办法帮助居民改造燃具,而且要求市区和近郊区所有的工业企业都不准用煤炭和木柴作燃料,其产生的废气也均须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加以净化,达标后才可排出等。英国还大力发展监控技术,建立大气监测网。自1961年开始,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由450个团体参加的大气监测网。监测网有1200个监测点,平均每小时对烟尘与二氧化硫采样一次,每月测降尘量一次,其中伦敦、爱丁堡、谢菲尔德三个城市被列为重点监测区。再加上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英国空气质量的改善,英国的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5年燃料构成中煤炭的比例为27%,电和清洁气体燃料占24 5%,燃料油为43%;1980年煤炭仅限于远郊区工厂使用,比例进一步减少到5%,电和清洁气体燃料提高到51%,燃料油为41%。尤其是煤炭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从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气的占比却从0上升到了36%。2003年,英国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将于2050年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英国颁布《气候变化法案》,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 的长期目标。2009年英国政府公布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大力发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 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低碳领域(30% 来源于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 来自核能)。

(三)疏散人口和工业企业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和工业企业过于集中,而给市区带来大气污染等问题,伦敦在40年代末建成8座新城的基础上,于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和西北地区又兴建了彼得伯勒、米尔顿凯恩斯、北安普顿等3座新城(这3座新城距伦敦市中心的距离从80到133公里不等),这些新城的建设为人口和工业外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伦敦政府利用税收等经济政策,鼓励市区一些企业迁移到这些人口较少的新发展区;另一方面,各新城对吸引工业企业落户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当时的作法是,划定工业区范围,铺设道路,建设不同规模的厂房以供出租,注意营造好的居住环境等,同时对优惠条件进行大力宣传) 由于政府对外迁的优惠政策和新城具有的优惠条件,因此许多工厂纷纷外迁。自1967年起,伦敦市区工业用地开始减少,至1974年市区共迁出24万个劳动岗位,以后又迁出4.2万个。与此同时,新城企业由原来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总数也由原来的45万增至136.7万(包括其他地区迁人的人口)。

(四)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综合治理

8O年代初,伦敦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4万辆,道路交通阻塞日趋严重。同时,汽车数量的增加也引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面对这一严峻局势,伦敦当局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措施。

第一,实行向公共交通、步行、骑自行车等节油、无污染的出行方式转变的交通发展战略,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从而有效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办法有:设立公交专用道,设立1000英里长的自行车线路网,设立林荫步道网,投资发展新型节能、无污染的公交车辆。

第二,扩大交通限制的范围。过去伦敦的交通限制重点集中在中心地区的高峰时间内。随着城市化和交通的发展,从内伦敦到外伦敦的各城镇中心、主要的放射道路及高速公路,交通问题和空气质量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伦敦所有地区陆续实行了以限制为基础的一揽子方案,同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防止了空气质量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第三,政府发布交通状况白皮书。公告市民:为了限制轿车数量,减少堵车和空气污染,将从2000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市内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也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

第四,加强对城市大气质量的控制管理。政府制定的控制大气质量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将CO2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同时,建议政府制定有关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控制目标及实施细则。

第五,加强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改造,设计生产先进的环保型轿车。英国政府为了治理机动车污染,在多次修订完善《清洁空气法案》中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规定,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净化装置以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从2003年起,伦敦市政府开始征收“拥堵费”,以缓解伦敦市中心的拥堵状况,该政策减少了机动车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筹集了资金。

2008年伦敦政府推行低污染排放区政策,旨在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研究结果表明,与低污染排放区以外的区域相比,该措施的执行使得PM10污染浓度下降了约2.46%到3.07%。而且,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也强调,未来会通过不断提升低排放区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机动车排污的控制

伦敦市政府还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计划在20年内,减少私家车流量9%,每天进入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超过6万辆,废气排放降低12%。在限制轿车排放的同时,英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伦敦计划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目前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免交汽车碳排放税,免费停车。

(五)多措并举,协同治理雾霾

首先,建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为了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大伦敦议会确定了17个不同的行业机构,分别制定实旖大气污染控制的各项措施。

其次,科研机构参与治理大气污染。伦敦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很注意科研力量的参与,许多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工厂都广泛参与了科研工作。如以华伦泉实验室为中心,根据遍布全英的1200多个监测站的测定结果,对烟尘和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含量进行估算,据此提出不同地区控制大气污染的不同措施;一些高等院校如阿斯顿大学、里丁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威尔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分剥对车辆尾气、空气质量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捧放、空气污染对农作物和土壤的影响、测定灰尘及其它污染物的仪器的改进、烟囱的设计安装及环保产品的研制等同题进行广泛深人的研究。 第三,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监督治理。伦敦空气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成绩并不全归功于政府,英国各大高校、环保组织与媒体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气污染的践行者。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盖伊医院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联合组建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基金会联合主办了一个有关“如何降低空气污染对个人影响”的研讨会,专门探讨的是伦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伦敦国王学院还于2010-03-12在多个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为“伦敦空气”的手机软件,每小时向用户免费推送伦敦空气质量,让伦敦居民对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进一步了解。英国是最早将空气治理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的国家。官方网络向市民发布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和一周趋势图。

英国公民在环境问题的讨论、决策、监督、执行上,有深厚的自治传统和强大的社会根基。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气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不会替政府粉饰遮掩而是大胆抨击。比如2012年7月,《星期日泰晤士报》就引述环保组织“清洁伦敦空气”所作的调查报告,质疑伦敦市政府只在监测点附近大洒化学溶剂,借以美化空气污染指数。英国公民获知空气信息的途径也不被官方独家垄断。公民能直接透过《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政府开设的“英国空气质量档案”网站、民间组织与伦敦国王学院环保组织合作开设的“伦敦空气质量网络”均发布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政府绝不敢指责民间监测组织“非法”、“违规”、“不科学”。

第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带,至2O世纪8O年代该绿带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与城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之比达到2.82:1。远期绿带规划面积可达5791平方公里,与城市面积之比可达3.67:1。伦敦绿带的建设在置换城市空气,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控制城市向外扩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园林绿化方面伦敦还十分重视生态园林,倡导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这是伦敦自加世纪中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是一项调节城市大气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绿化功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市中心区,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改善了大气环境,提高了城市整体质量,而且使昔日破败的城市衰落区以空气清新、优美宜人、富有特色的绿色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观光客。

四、对我国治理雾霾的启示

从工业革命的先驱到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英国为世界其它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立法 只有严厉的政府制度才能减少污染。自由市场并不能解决污染问题。污染在经济学中被视作外部因素,说明单个公司是不可能为解决污染问题而付出代价的,因此公司本身没有动力主动去做。需要有政府制度来制约、规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铁腕治理,才能减少污染。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渎职的要严肃处理。 2.全面规划、加快实施大气环境治理战略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是区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已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改善和控制污染的优化方案。做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采取区域性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同时,制定控制大气污染的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等,把大气的综合治理与利用,转变为新兴产业,彻底消除隐患,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科学技术是解决与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 在英国治理空气污染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英国政府鼓励企业采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优先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这是防治大气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政府要求企业严格生产工艺操作,选配合适的原材料,有利于减轻污染或对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安装废气的净化装置,对污染源进行治理,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标准。除通过攻关关键技术实现治污目标和产业突破外,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决策过程越科学,可执行性就越好,政策就更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16篇:江西省生态循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江西省:生态循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江西要实现绿色崛起,离不开积极稳妥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实现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在抓好畜牧业生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抓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9%,全省年减少粪污排放量2000多万吨。

质的转变,是一种化学反应,是事物机体结构的变化、能量的释放。在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作中,各地多管齐下,大力推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利用为纽带,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畜禽养殖污染防控机制。各地大力推广大型养殖场,重点推广粪污集中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模式。在散养密集地区,重点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同时,积极推广节水养殖、废水回用模式。目前,全省沼气净化、沼液施肥,种养结合、设施配套等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并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普及推广。

污染减排的逻辑理顺了,推动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各地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总结并推广了达标排放模式、综合利用模式、生物发酵床模式等农牧结合、达标排放和发酵床养殖等有效模式。上高、东乡、万年等县,通过建设集中处理中心,统一收集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省畜牧部门在总结粪污处理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了10家典型企业,提炼总结其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汇编成册,在全省推广。(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目前,各个地方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不过其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实现生态养殖模式。要实现生态养殖模式,就要详细了解畜禽养殖如何生态循环,以避免走弯路。北京华夏康源科技有限公司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循环模式,目前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旗下产品,可使农民实现从种植到养殖的全面生态循环。希望能助力江西省畜禽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尽快开展开来。

第17篇:关于加强对肇庆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提案

关于加强对我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提案

案由:近年来,我市养殖业的不断壮大发展,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然而,由于传统的养殖习俗,畜禽养殖业存在环保意识淡薄、治污设施不配套等环境问题,每年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尿、污水直接或间接排放到江河、鱼塘、水库等水体中,造成畜禽养殖所在地的饮用水源、地下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的城乡居民生活安全。为此,建议加强对我市畜禽养殖的环境综合治理,保证居民饮用水源安全,净化农村环境卫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现状

(一)我市畜禽养殖现状。根据市畜牧部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市生猪出栏419.18万头,同比增长2.1%;牛出栏44361头,同比增长7.6%;羊出栏85311只,同比增长3%;家禽出栏8621万只,同比增长3.1%;根据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生猪、牛、羊及家禽等出栏量仍呈平稳增长态势。

(二)畜禽养殖业排污现状。根据市环保部门的污染源普查数据,我市共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约600家(大部分是生猪养殖场),主要分布在四会、高要、鼎湖、怀集等4个生猪养殖大县,2013年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污染物指标)是4.05万吨,氨氮排放量(污染物指标)是0.42万吨,分别占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7.8%,氨氮排放总量的47.6%。此外,畜禽养殖场的臭气污染影

1 响周边环境,如端州区到鼎湖的绿道旁就有不少的养殖场,臭气熏天,给骑自行车和休闲散步的群众造成影响。

(三)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根据市环保部门提供的情况,在“十二五”中前期,我市共对347多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实施治污整治,但仍有为数不少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以及生猪养殖专业户未实施治污整治,这些未实施治污的养殖场,养殖废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水渠鱼塘中或排放到农田上,这些污水虽没有毒性,也起到肥田、肥鱼塘的作用,但部分地区由于农田、鱼塘数量有限,远未达到消纳这些养殖废水的要求,局部地区已经出现污染情况,如鱼塘发黑、发臭,出现水华(水体营养化造成绿藻爆发),水中无鱼虾等生物生存;农田则受到污染造成农作物失收甚至死亡。这些养殖废水间接或直接流入江河,将影响到水体水质和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二、畜禽养殖主要存在问题

(一)畜禽养殖区域规划滞后。据了解我市仍未有编制全市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规范对养殖业的布局、规模、治污要求等实行科学的指引,不少规模化养殖场在布局建设及养殖规模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大,不管是鱼塘边、江河、村边、矮山岭,只要有空地能圈、建成畜禽养殖场,有地方储存、排放粪便污水,即圈、建办场;中小规模养殖专业户及零散养殖户规模小而分散,圈舍布局不合理,多数是在自己家房前屋后改扩建的,条件较差,对周边民众影响大。

(二)畜禽养殖禁养区政策难以落实。虽然我市各县(市、区)均制订了畜禽养殖的规范性文件,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允许养殖区,但普遍反映,要清理整顿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业存在拆迁、补偿等问题,抵触较多,政策难以执行落实。

2

(三)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根据国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国家对养殖场准入许可制度的执行不够严格,许多养殖场的建设根本无任何证件,更不用说排污准入许可证。

(四)养殖业主环保、安全意思淡薄。仍有不是养殖业主对养殖污染的危害严重性认识不足,认为养殖废水是“肥水”,排入鱼塘、水库、江河还能肥水养鱼;认为养殖场有臭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当部分养殖场(户)既不经过沼气池,也不经过多级化粪池进行治污处理,也有多数养殖场(户)以资金周转问题为由,迟迟不去建设治污设施。此外,部分养殖者既不懂病死动物尸体传染性,也不懂得病死动物尸体对人体的危害性,将病、死的动物尸体扔于路边、鱼塘、江河,污染环境、污染水质,而更有极少数人将病、死的畜禽偷偷宰杀后低价出售,从而造成人畜共患疾病的危险性增大也逐年增多。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环保宣传。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畜禽养殖业的环保宣传和培训,提高养殖业主的环保意识,让养殖业主了解畜禽养殖业的污染,了解国家的治污政策和治污技术,积极配合,落实养殖场污染整治。

(二)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依据我市畜禽产品需求增长及环境承载力、流域水环境容量、生态环境状况等,编制畜禽业发展规划,为畜禽养殖业布局调整、结构调整、养殖规模总量控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加强监管执法。一是进一步健全我市畜禽养殖业环境准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环保要求的养殖场,坚决不能审批建设;同时要通过畜禽养殖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监管机制。二是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清理。摸清底数,合理制订清理整顿方案,重点清理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养殖业,要明确提出清理时限要求并抓好落实。三是大力推进污染整治。推动畜禽养殖场按照国家对的污染治理要求,配套治理设施,实现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对不按要求落实治污整改的养殖场,要依法进行处罚,直至其落实整改。

(四)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各级政府应把畜禽养殖的治污列入财政预算。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养殖企业及养殖户加强治污设施建设。二是鼓励畜牧、环保部门及养殖户积极探索推广生态畜禽养殖业发展模式,实现养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 “零排放”模式,排泄物全部资源化利用,加快畜禽业转型升级。三是对畜禽养殖禁养区的清理整顿实施补贴。四是建设病死畜禽的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场,将病死畜禽的尸体和诊疗中产生的废物统一焚烧处理,减少致病源的污染。

第18篇:关于加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建议

近年来,为抓好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养猪业的积极性,生猪存栏上升,母猪补栏增加,规模养猪发展加快。由于发展方式粗放、集约程度不高、污染防治滞后,小规模生猪养殖场和零散养殖户的污水大多是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水渠鱼塘中,造成与此类养殖户附近关联的江河、水渠、鱼塘污染严重,水质变黑、发臭,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当务之急。

会前,我们在生猪养殖大县——如东县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发现:一是由于畜禽养殖发展过快,饲养方式对小规模户及散户短期难改变。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 2014年全县50头以下生猪散养直排户达到7400户,50头以上规模养殖直排户达到2900户。不少养殖业主环保意识差,对粪便处理考虑较少。一些小规模养殖场把圈舍建在家前屋后或自家责任田中,有的倚河而建,畜禽粪便直通河道沟塘。二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低,利用途径相对单

一、利用能力不足。非规模化畜禽养殖门槛低,养殖总量短期削减难。畜禽养殖分散化,高度密集化,使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难收集,难处理,且成本高昂。粪污就近利用不了。畜禽粪便还田费时、费力,业主积极性不高。三是执法监管有难度,对非法建设养殖设施、非法排污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查处。环保部门依法处理的养殖场生猪栏存500头以上,且处罚标准较高,特别是对面广量大的、低于500头的小规模养殖户,不能有效制止和打击其猪粪直排行为。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农村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实施意见或办法。调研中发现,年生猪养殖在50头以下的,养殖粪便基本能就近处理;养殖规模超500头的养殖场污染防治和粪便利用还是比较规范。但更多的是养殖50—300头左右的小型养殖场污染防治很不规范。建议从我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特点出发进行制度设计,降低规模养殖设定的标准,比如规模标准设定为存栏50头以上。特别是屡禁不止的养殖粪便直排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细化落实,使环保部门在处理面广量大的畜禽养殖粪污污染方面有法可依。

二是在畜牧业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中,增加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应生猪养殖,就有生猪良种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设施农业、菜蓝子工程等各项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项目扶持,涉及养殖污染治理的目前就是国家下达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扶持项目,仅涉及少部分村,且经费较过去大为减少。建议增加对畜禽粪污治理的投入,相关项目增加补贴标准,整合现有项目,将养殖污染治理作为专项进行实施,以促进农村养殖污染治理进程。

三是对畜牧业养殖大县在养殖污染治理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政策倾斜。在我们调研的如东县,作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闻名的母猪生产大县,所产仔猪四分之三供给外省、市,母猪养得越多,对恢复生产、稳定猪肉供应所作的贡献就越多,养殖量越大,污染相对越严重,治理难度也越大,投入也就越大。近几年,县财政用于疫病防控、养殖保险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每年超过4000万元(不包括上级各项补助补贴),今年以来县政府着手粪污治理工作,初步测算治理经费超过2亿元,而地方财政需承担的配套资金就越多。建议生猪产业扶持政策中,降低地方财政负担份额,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压力,提高组织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畜牧业养殖大县在养殖污染治理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政策倾斜。

第19篇:运河镇黑鱼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实施计划

运河镇黑鱼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实施计划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系到我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我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推动杭州市级生态镇创建,改善运河大麻断面水质,特制订本实施计划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水网平原地带,境内河港交错,京杭大运河贯穿东西。凭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以甲鱼、黑鱼养殖为重点的渔业成为我镇农业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镇水产面积10574亩,总产量12592吨。其中黑鱼养殖面积1972亩,养殖户260余户,产量6000吨,占全镇水产总产量的一半。运河镇是余杭区黑鱼养殖的重点镇,也是浙江省的黑鱼之乡。

二、面源污染主要原因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是相对于工业和城市生活面源污染而言的,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的污染。

运河流域是全区渔业的传统主产区,当前渔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黑鱼养殖中的季节性换排水,主要原因一是单一品种的集约化养殖模式超出了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养殖过程中需要依靠换水来维持池塘水质;二是大量使用冰鲜鱼当饵料,投饲强度大,加剧了养殖水体水质富营养化。黑鱼生长期时间主要集中在6—10月间(其他月份除了捕捞外不用排水),其中6月份还是苗期,不太用换排水,10月份后随着气温降低投饵量也随之减少,所以换排水量也不多。

7、

8、9三个月由于气温高加投饵量大,所以换排水量相对比较多些。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饵料残渣沉淀等造成的富营养化。

三、已经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为响应区委区政府“环境立区”的号召,遏制境内运河水质富营养化的态势,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区农业、环保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指导下,我镇重点通过以下两项农业整治措施来实施黑鱼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1、黑鱼园区综合整治。2009年,我镇投入200余万元,对博陆村、新宇村的800亩黑鱼养殖核心区块进行了改造。按新的养殖技术标准,完成高标准改造面积为300亩,一般标准化改造500亩。通过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提高养殖塘自身净化能力。每年对园区内的沟渠全面清理3次以上。聘请专职保洁工,配备运输工具,确保园区环境日常清洁。在黑鱼养殖区临路池塘边进行绿化,采用低矮灌木和果树,美化养殖环境。

2、新品种、新模式试验与推广为主的生态养殖。通过引进杂交鳢养殖、本地黑鱼吃颗粒饲料、养殖水体微生物净化等多种形式,努力降低养殖污水的排放量,改善养殖环境条件。

(1)新品种引进试验与推广:引进杂交鳢养殖,开展浮性颗粒饲料替代冰鲜饵料鱼的投喂试验,改善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通过驯化,完成从投喂冰鲜饵料鱼到投喂浮性颗粒饵料的食性转换。在本镇累计推广新品种550亩。与杭州市水产科研所合作,开展杂交鳢的孵化培育试验。累计繁育杂交鳢苗500万尾。

(2)养殖新模式试验与推广:2009年水精灵黑鱼合作社推广颗粒饲料投喂面积300亩(阶段性投喂),其中全程投喂近100亩。另外镇农技部门还指导养殖户对养殖水体微生物净化处理,在养殖池塘中每周泼洒一次微生物制剂以培养形成有益微生物种群,提高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体中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使600亩左右的黑鱼面积一个养殖周期池水外排次数由7—9次/年减少至1—2次/年,好的可以做到养殖期间零换水。

四、下一步计划

为更好的治理我镇运河流域大麻断面两侧农业面源污染,创建市级生态镇,也为余杭争创国家生态区做出贡献,我镇将继续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推进生态型水产养殖塘建设

我镇将结合区生态渔业板块及省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园区等项目建设,继续做好甲鱼、黑鱼养殖塘标准化改造工程,特别是剩余1600余亩的黑鱼养殖塘的标准化改造工作。我镇计划用三年时间(10年冬11年春和11年冬12年春)来完成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在2012年6月底实现全部改塘的目标。其中运河南的东新、螺蛳桥、唐公、明智等村面积在650亩左右,安排在10年冬11年春改造为主;博陆、新宇、戚家桥、双桥等村面积950亩左右安排在11年冬12年春改造为主。通过标准化改造,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水产养殖塘自净化能力,减轻养殖水外排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2、继续推广“两鱼”生态化养殖方式。

一是计划扩大黑鱼生态化养殖面积。重点做好黑鱼清洁型生态化养殖的推广。通过颗粒饲料的推广逐步减少冰鲜鱼饵料的喂养,结合微生物水质净化剂的应用,缓减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减少养殖污水的排放。二是抓紧杂交鳢新品种养殖推广。继续加强与市水产研究所的合作,在区渔业渔政总站的指导下,做好杂交鳢新品种的繁育试验与研究。黑鱼研究所将扩建育种设施,争取能在苗种繁育上有大突破。如果成功的话明年起逐步实现苗种繁育本地化,突破苗种供应这个瓶颈。力争在前几年示范推广的基础上,使杂交鳢养殖推广有较大的突破。

五、资金投入估算

据初步匡算,黑鱼专养面源污染治理需要965万元。 (1)、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按照3000元/亩的投入标准,运河镇1600亩黑鱼专养池塘标准化改造需480万元,改塘过程中可预见的种苗、塘租补偿按照平均1000元/亩计算,需160万元,两项合计640万元。

(2)、杂交鳢种苗本地化繁育。种苗基地设施建设100万元,亲本引进及繁育20万元,合计120万元。

(3)、清洁养殖技术模式推广。按三年累计推广2000亩,杂交鳢苗种补贴每亩补助500元计算,需100万元;生物制剂改良水质按每亩200元计算,需40万元;技术研发与改进经费50万元;宣传培训经费15万元。四项合计205万元。

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通过前几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实践,我镇在黑鱼塘改造、杂交鳢推广、项目资金筹措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首先,在黑鱼园区的综合整治过程中,存在部分养殖户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老塘改造的时机不能统一。黑鱼养殖已经实现周年养殖,园区整治技术上要求统一清塘施工,造成部分有存塘黑鱼养殖户的不配合。二是养殖户对新品种的接受程度不高。杂交鳢与本地黑鱼的养殖技术有差异,且杂交鳢种苗成本比较高,造成养殖户对杂交鳢养殖优势的认知度不高,这给杂交鳢新品种的推广带来了困难。三是侵害了部分养殖户的既得利益。由于部分养殖户兼营本地黑鱼种苗及冰鲜鱼饵料生意,杂交鳢及颗粒饲料的推广将给这部分养殖户带来损失,故黑鱼园区整治造成他们的抵制。另外,养殖户养殖面积太小制约池塘的标准化改造,而购买颗粒饲料不能像购买冰鲜鱼一样进行赊账,资金压力也迫使部分养殖户不的不选择采用冰鲜鱼(每亩需要饲料资金高达3万元)

其次,存在着杂交鳢种苗繁育、本地黑鱼颗粒饲料驯化及黑鱼园区污水排放如何通过建设生态生物联合处理系统进行二次处理等技术难题。目前苗种基本靠广东运送过来,存在存活率、价格、苗种质量等影响因素,大大制约了杂交鳢大面积推广。我们也请区环保和市农村能源办的专家帮助论证过联合处理系统处理污水的设想,但是由于排水高峰的水量较大,无法达到有效沉淀等工艺要求而没能实施。同时,由于对耕地保护越来越严厉,黑鱼研究所建育种设施用地和培育苗种的鱼塘开挖也受到限制,需要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最后,存在着项目实施资金筹措困难。由于该项整治需要投入资金近千万元,而我镇财政一直比较拮据,这为下一步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带来了障碍。根据余政办【2010】41号《关于印发加快 余杭区生态渔业建设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中扶持政策第六条规定:水产养殖中的水污染治理一事一议,希望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在资金方面给予我镇大力支持。

运河镇人民政府

2010年10月8日

第20篇:关于我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页面功能【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初的工作部署与安排,十月下旬、十一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城建农经工委围绕我县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召开了由部分村干部、人大代表和有关镇、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是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县,是浙北的苗猪基地,一直以来畜禽养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县农民家庭副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75%,年末存栏生猪61.58万头,养猪业实现产值6.01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71.2%;2009年1–9月份,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79%,三季度末的存栏生猪49.43万头(县农经局统计数),已实现产值2.83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5.06%。但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质量、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根据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市政府提出的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县政府及时制定方案,出台

政策,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两年中,省、市下达治理任务为421户,县自定治理任务为739户,到今年11月12日为止,已通过省、市、县验收核查的1110户,另外50户县定治理户未通过验收,正在整改完善;而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有部分养殖户主动要求治理,因此,实际上全县已建成沼气综合利用设施(包括补建辅助设施)1282户,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治理任务;5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中3个已建成,2个正加紧建设中。具体做法:

(一)摸清家底,明确目标。2008年,县政府对全县规模养殖户进行摸底调查和核实工作,全面掌握了畜禽养殖存栏、出栏、畜舍面积、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等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到有关镇(区)调研生猪养殖及污染治理情况,听取当地干部和养殖户对整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借鉴兄弟县市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出台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和任务,引导农户转变种养模式和方式,使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二)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县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召开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专题会议,并成立由县长任组长、17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技术指导组和综合执法组等3个专业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4位县领导还分别联系4个养殖重点镇,指导督促工作。各镇(区)均成立以行政首长为组长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各村明确以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为主要责任人,切实承担起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职责。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后,县委书记张仁贵、县长沈晓红先后分赴各镇(区)开展督查与调研。

(三)措施有力,服务到位。县政府与各镇(区)签订了整治工作责任状,实行“一票否决”,加强考核。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信誉金制度、整治申请制,推行公司化运作方式。因地制宜,推行行之有效的多种方法进行治理,既采用“两分离、三配套”模式,又采用生态养殖模式。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制定出台补助标准;二是培训好沼气综合利用设施的施工力量,施工中加强指导,确保建设质量;三是组织技术人员,赴各镇开展技术指导并及时提出措施应对整治中出现的困难,督促指导畜禽养殖场(户)开展污染治理,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控;四是创造条件,建造畜粪收集处理中心。通过召开会议、干部上门、印发资料和媒体宣传,逐一落实规模养殖场(户)的整治方案,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整体推进整治工作。

(四)疏堵结合,有的放矢。县政府在加大监管,封堵排污口的同时,重点做好“疏”这篇文章,自定任务,自加压力,加快建设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配套综合利用设施和畜粪收集处理中心。还把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治污工作跟不上发展速度,饲养量超过可承受载畜量的地方列为重点整治对象,专门研究,制订方案。例如西塘桥镇既是我县的畜牧生产大镇,又是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县领导多次赴现场调研,研讨整治方案,制定工作计划。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有差距。部分基层干部对治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和敷衍现象。农村养殖模式普遍比较粗放,农业循环经济尚未形成,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主动治污意识不强,再加上近

两年养殖效益的滑坡,有的已建好的治污设施闲置不用、偷排、直排现象依然存在。

(二)资金“瓶颈”不断显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资金需求量大。虽然这几年,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离实际还有一定差距。另外现行的政府贴补方式和个别扶持政策不尽合理,行政运行成本高,农户所得实惠少。

(三)长效管理机制相对滞后。虽然我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面临的问题还很多,特别是对养殖散户的治理措施缺失,对违法排污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尤其是2008年已建好的部分治污设施利用率不高。对病死畜禽,缺乏统

一、规范、科学的无害化处理渠道,随意丢弃于河道现象较为严重。

三、意见与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倡导科学发展。重视和加强宣传教育,要围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目标,多种形式深化宣传教育,激发农民群众、特别是畜禽养殖户参与治理的热情,树立和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扩大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加紧开展整治的同时,充分研究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合理性,以“生态养殖,环保养殖”为原则,结合全县土地流转工作,规划建设设施配套的标准化畜牧生态小区,鼓励引导农户进区饲养,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和清洁养殖技术,要实现养殖产业的“提质、增效”,切实减少农业污染面源。

(二)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治污。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综合治理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50头以下、5头以上的养殖经营户进牧业小区或者归并入经营大户养殖,集中治污;也可根据环境现有的承载能力,规划出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坚持治理标准,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畜禽污染治理技术,严格落实好“两分离、三配套”治污设施建设,加强指导、督促养殖户正确使用,切实提高设施的利用率。要制定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探索有效的畜粪收集处理模式,积极扶持与鼓励个人或企业投资有机肥生产加工企业,同时加快收集处理中心建设,努力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

(三)加大扶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治污工作中涉及的各项补助给予充分保障,对开展的治污技术研究适当安排相应的科研经费,同时要讲求补助的形式和方法。要围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循环畜牧业”这个主题,按照“治旧控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尽快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畜禽污染治理长效管理办法》,加快规范后续管理服务队伍和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县、镇、村三级的组织领导,明确县、镇、村以及养殖户的责任,切实加强投诉受理、举报查办和监督工作,加大环保执法和监管力度,使执法监管常态化,切实巩固整治成果。

(四)加强部门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政府各有关部门和镇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强大合力。以加大养殖污染和违章搭建整治为抓手,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狠抓源头

控制,全面封堵直排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建立联合执法队伍,上下联动,加强日常巡查,采取经济、法律、科技、行政和村民自治自律等多种手段,严肃查处直排、偷排行为。依法查办病死畜禽贩卖行为,积极探索经济可行的无害化处理模式,有效做好疫情防疫工作,切实做好我县畜禽污染治理工作。

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汇报
《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