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7:38:50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创新型城市建设总结

太生态字(2011)号

太白县生态休闲产业办公室 关于2011年度推进全市

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总结的报告 县推进全市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县生态休闲产业工作以提升“雪域太白,秦岭夏都”品牌形象和打造“西部慢城”为目标,坚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抢抓机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的主要动力,把开发地方特色饮食和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引进新项目,延伸产业链。今年投资800万元新建成了由观音庙、药王石锅、药王洞、药王台、柴胡坪百药园等五大景区及外部农家乐服务区共20多个景点组成的药王

1 谷风景区,是集生态观光、养生度假、户外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森林公园,于2011年10月22日正式开园迎宾。在景区建设中,我们主要依托当地药王养生文化及太白山中药文化,以打造中国太白山药库为目标,以发展疗养度假游、生态养生游和中药知识游为重点,加强景区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养生度假产业,建设药王养生馆、养生浴足馆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二、狠抓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今年精心制作了太白旅游专题宣传片,投放西部电影频道连续播放6个月,与陕西电视台、宝鸡文化旅游频道、华商报、三秦都市报、宝鸡日报、中国旅游报、西安交通广播、宝鸡广播电台等媒体签订了宣传合作协议,在西安发布公交车体广告10辆,在西宝高速设立大型广告牌2个,设计并印制新版本的太白旅游宣传册。先后参加了宝鸡“旅游一家亲”、第十五届西洽会、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2011中国〃宝鸡创业博览会暨人才招聘洽谈会等旅游宣传活动,并于6月初在青峰峡森林公园召开了2011太白县旅游推介会、7月初举办了太白县第二届高山露营节、8月中旬举办了第四届夏都避暑节〃雪域蔬菜节暨招商洽谈会、10月下旬举办了太白县第三届金秋红叶节,以此提高太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扶持农家客栈,提升城乡品味。今年我们以加强农家客栈硬件设施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创建星级农家乐活动,先后聘请组织市上有关专家和县上卫生、药监、劳动就

2 业等部门开展农家乐业务培训8期,培训从业人员700多人次,经常深入各经营户家进行检查指导,针对存在问题不断整改提高,全县农家客栈硬件建设和服务水平均得到较大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农家客栈接待能力的逐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太白城乡品味,使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太白,关注太白。

四、挖掘特色文化,创新营销模式。引导农户积极开发特色饮食,包括以地方特产为特色的“农家乐”菜肴,以高山蔬菜为特色的“绿色蔬菜宴”,以保健养生为特色的“药膳保健宴”等美食,其中以太白中药养生馆最具代表性。同时还扶持引导商户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围绕绿色蔬菜、中药材、土蜂蜜、名贵杂豆、干果等土特产,进行土特产品深加工,设计包装了一批上档次、有品位的土特产商品及工艺品。在陕西省旅游商品包装类产品暨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活动中,我县开发的“药王茶”在众多参赛展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旅游产品包装类优秀奖。通过特色饮食和土特产品的开发,拓宽了营销模式,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彻底改变了太白旅游“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赚头”的现象,为我县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规范行业管理,营造良好氛围。今年以来,我们以规范行业管理为核心,大力开展行业创建活动,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太白旅游新形象。一是行业管理步入正轨。协同卫生、质监等职能部门对全县宾馆饭店、农

3 家乐等进行了检查摸底,对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进一步规范了宾馆饭店、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二是安全生产有序平稳。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与各旅游经营单位签订了《2011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并对青峰峡森林公园、黄柏塬原生态风景区等重点景区定期进行安全隐患大检查,认真开展“质量安全月活动”等活动,针对存在安全隐患发放限期整改通知,限期整改落实到位,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强化了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形成了宣传教育经常化、规范管理制度化。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太白县旅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全年全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为推进全市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创新城市 2011年度 工作总结 报告

抄报:县委办、县政府办 太白县生态办 2011年11月22日印发 共印5份

推荐第2篇: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汇报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汇报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杨浦区委、区政府

今年1月,国家科技部根据基础良好、特色鲜明、示范性强、体现层次性等原则,确定杨浦区为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之一。在韩正市长、沈晓明副市长等市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市科委、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杨浦区委通过了《上海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区政府制定了《上海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国家科技部,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政策支撑体系研究。今年3月,沈晓明副市长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了我区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汇报,并对突破重点和政策建议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今天,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我们的汇报,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高度重视,更增强了我们加快建设试点城区的信心和决心。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要按照“试点城区、先行先试”的要求,着眼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到2015年,把杨浦区基本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市场要素汇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国家科技创新型示范城区。

--基本健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框架和政策支撑体系,并建成若干个示范区域。

--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38%;集聚6000家以上科技企业和100家以上中介服务机构,其中上市企业10家以上,达到上海科技小巨人(培育)标准的企业50家以上。

--全社会研究与实验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其中企业投入占投入总额的60%以上;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5%。专利成果产业化率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5%以上,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比率保持在50%以上。

--培育和发展现代设计、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

--发挥杨浦知识创新基地作为创新型试点城区核心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争取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促进杨浦滨江从传统工业制造向服务经济、总部经济转型,构筑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相结合的现代服务经济滨江发展带,建成东方渔人码头等若干标志性区域。

--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金融投贷联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10大研发、设计和制造中心。依托风险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打造上海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功能区和试验区。

--成为全国科技创业苗圃试点单位和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打造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服务体系。培育创业苗圃项目500个,孵化器培育孵化企业400个。

--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打造高端人才汇集地。区域内100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杨浦新兴特色产业领域高端人才1000名;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0000名。

二、措施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主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搭平台、造机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

一是以上海市和教育部签订部市合作协议和上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争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关政策在杨浦先行先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三区联动。二是致力于建立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服务链,打造有杨浦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

三是以加快国家级海外人才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落实国家“千人计划”,完善十大扶持政策,进一步出台吸引人才、留用人才的配套政策,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

四是借鉴硅谷银行等一批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理念机制,推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先行先试,力争把杨浦打造成科技金融服务集聚的功能区,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按照上海市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聚焦发展知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产业集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所突破。

六是高起点规划并推进滨江岸线杨浦段的开发,突破传统工业转型瓶颈,加快滨江发展带功能提升和资源整合,推动滨江发展带由传统工业制造向服务经济、总部经济转型。

三、建议

1、建议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相关工作纳入科技部、教育部与上海市的部市合作框架,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研究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议建立由市分管副市长牵头、市相关委办局和杨浦区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

2、不断加强与张江国家高新区的对接、联动,部、市、区共同推动杨浦知识创新基地成为国家高新区。

3、将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纳入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争取纳入国家发改委“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获取国家更大支持。

4、建议按照03年推进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做法,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我们坚信,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杨浦一定能够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3篇: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

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

申请创新型试点的企业要把创新作为根本战略,结合技术创新规划制定试点工作方案(草案)。试点工作时间2-3年,主要内容包括:

(一)试点工作总体目标

结合企业实际,提出通过2-3年试点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要求体现企业特色。

(二)试点工作主要任务

1、确立创新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发展方向及合理的技术路线。

2、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科技创新项目,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研究开发成果进行科学普及。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技术开发和工程配套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和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并创造条件对外开放。

4、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强管理人员科技培训、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职工技能培训。

5、打造自主创新品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做好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建立专业性专利技术信息库,主持制定或参与制定行业、国家、国际技术标准。

6、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实行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制度,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7、推进管理创新和创新文件建设,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注重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

根据试点目标,企业可在上述内容中选择4-5项作为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三)计划进度和阶段目标

企业根据发展规划的周期,自主设定起止时间、工作进度、阶段目标。一般为2018.1-2019.12或2018.1-2020.12。设定的阶段目标应可以考核评估。

(四)保障措施

为完成试点工作各项主要任务所采取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人员、经费、内部机制、政策等方面。

(五)试点工作组织和目标任务分解

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牵头的组织机构,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成员的目标任务分工,指定专人(科技专员)与政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联系。

推荐第4篇:省级创新型校长申报材料

省级创新型校长申报材料

刘煜宁同志,1959年生人,1975年参加教育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历任济宁市第十五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济宁市第十三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济宁市第八中学副校长,2000年经过济宁市中区全区竞争上岗,被聘为济宁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曾被评为济宁市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市中区2002年度“十佳行业标兵”、2002年济宁市首届“创新型校长”、2003年度济宁市“十佳行业标兵”、2005年5月被评为“中区劳动模范”、2005年9月被评为中区“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她是市中区第九次、十次党代会代表、济宁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济宁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山东省第十届人大代表。现任济宁市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济宁市第五届华侨联合会常务委员。

该同志1986年至1997年在十三中任职期间,和学校领导集体创建了首批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初中教学先进单位。自2000年8月任济宁十三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以来,她更加自觉地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加自觉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以研治校、以诚治校”的办学方向,大胆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带领全校师生创造了济宁十三中再次辉煌的业绩,学校2005年1月被评为首批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在十三中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成为山东省知名校长。

校管理机制作为工作的重点。

首先,在通过调查研究、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她主持下,把这些规章制度编集成册,出版了《学校管理指南》一书。此书包含教育法律、法规、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各项工作规章制度三项内容,共15万字。其次,抓了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使学校工作走上了“定时管理、定置管理、定序管理、定规管理”的轨道,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规矩”。第三,抓人文化管理,她提出学校要发展必需具备的五种精神: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的人文精神、求美的敬业精神、求乐的奉献精神,求变的创新精神。这就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精神。学校有了核心精神,才能形成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发展才有永恒的动力。第四,她创造了“分层负责、条块结合、上挂下联”和“目标引领、机制激励、评价导向”的创新管理模式。她坚持“学生为本、管理为根、质量为命、创新为魂”的管理理念,对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不断总结、创新。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带来了学校工作运转的高效率。

二、锐意改革,勇于创新

她向来重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把教育科研看成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她制订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促教”的科研方针,并主持了省级“十五”重点课题“分层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验。实验分为四个子课题,一是“德育课程分类教育,提高学生德育优良率”;二是“学科课程分类教学,提高学科及格率”;三是“活动课程分类指导,提高学生特长率”;四是“社会课程分类辅导,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经过三年的实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1月将通过省教科所的鉴定。今年10月学校又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研究院主持的全国发展“十一五”计划cei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和谐教育体系的研究”实验。在科研强校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科研氛围空间浓厚,目前,学校现有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3个、省级5个、市级9个、区级8个,多项实验论文获省、市、区的奖励。

她提出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的指导思想,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价值观的提升做文章。而教学则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她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培训的机制,制定了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计划,把教师和班主任专业化提高与学校发展、评估考核、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形成学校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她善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乐于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进行听课,听取学生、学生家长的意见,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及时矫正学校管理中的规定和措施。她特别重视教研活动,她认为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佳途径,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最有利措施。她提出了并制定了规范教研活动的制度,在教研内容形式上,明确提出了“备课式教研”、“案例式教研”、“专题式教研”、“沙龙式教研”,并对如何进行教研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每学期她听课不少于80节,主持教研活动不少于30次,有些观摩课、精品课都是在她主持下,综合集体智慧打磨出来的。

她是学校课程改革的设计者、主持人。在课改中,由于她坚持做到了“树立一种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抓住一个关键”(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提升),“突出一条主线”(边学边改,边改边学贯穿于课改的全过程),“坚持一项原则”(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建立一种机制”(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使学校课程改革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005年10月27日,学校通过了省课程改革调研指导小组的综合检查评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

三、廉洁自律,率先垂范

她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遵守着“名利不争、荣辱不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格言。“公正、公开、公平”是她处事的原则,而“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则是她做人的准则。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政策,她主持制定了“转变领导作风的十不准”规定,她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她主持制订了校务公开制度:规定凡学校购置建筑材料、桌椅、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都必须由工会成员和教师代表组成的采购小组集体讨论决定,保证采购物品公正、公开、公平,防止权钱交易。“心底无私天地宽”,由于她身正垂范,尽管对教师在职业道德方向的要求很严格,教师们也心服口服。广大教师和家长都赞扬她是一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好校长。“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的夸奖、评价给她带来无尚的幸福和满足,无愧于党、无愧于3000多名师生,始终是她工作的动力。

四、辛勤耕耘,乐于奉献

她自1975年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已经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奋斗了30个春秋。30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尽心尽力地工作着、探索着、拼搏着。多少困难、多少辛苦、多少血汗、多少泪水,伴她成长;多少成功、多少欢乐、多少满足、多少自豪,促她进步。

有人说她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也有人说她是一个不懂感情的人。但谁能知道她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才将一个女人的情感深深埋在心底,千方百计去完成一个男子汉成就的大业。在她上任校长之日,也是父亲病情加重之时,她的父亲是一个终身为教育事业付出心血的老教师,因患癌症晚期卧床不起,作为女儿,白天在学校工作,晚上回家照顾病人,身体、心理一直承受多大的压力,一般常人难以想象。2001年7月,父亲病情急剧恶化,转入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

推荐第5篇:市科协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总结

市XX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总结

2018年,市XX紧紧围绕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履行好“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职能,团结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学术交流和组织建设活动,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和富民强市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我单位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不断扩大科普活动品牌效应。2018年,市XX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着力打造科普活动品牌,推动主题科普活动进学校、社区、农村、企业、机关,把科学素质工作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主题节日为依托,广泛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咨询、科普讲座等宣传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以来,市XX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展览、讲座32场(次),受众人数8000人(次)。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为主题,在景泰四中、郓州区武川社区等地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与市食药监局、市团委等单位共同开展了“食品药品宣传周”、“科普志愿者在行动”等活动。

2.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组织郓州青少年科技创新代表队和机器人代表队210多名参赛选手,参加了第31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第16届中国机器人(甘肃赛区)竞赛活动。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22项,郓州市XX获得优秀组织奖。机器人竞赛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9个,优秀教练员1个。成功举办了第31届郓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授予“一等奖”29个,“二等奖”40个,“三等奖”57个,“优秀辅导教师”10名,会宁县XX、靖远县XX、郓州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荣获“优秀组织奖”,推进了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发展。组织选拔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热爱科学、有科技特长的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高校科学营网上申报选拔活动,共有20学生参加了7月份举办的“高校科学营”活动。

3.继续夯实科普阵地建设。不断探索科普阵地建设新模式,以全新的科技创新方式构筑我市社会化科普大格局。开展了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和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命名会宁县会师镇东山根社区等9个社区为 “郓州市科普示范社区”,命名郓州区第二小学等21所学校为“郓州市科普示范学校”。为发挥科普示范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命名郓州市腐蚀与防护学会、郓州天腾职业培训学校、景泰青创汇•众创空间等3个单位为郓州市科普培训

- 2

老XX组织召开了西部十二省区市老XX协作网会议,举办了老XX组织和老科技工作者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郓州论坛,中国老XX会长陈至立同志莅临并讲话,对郓州市老XX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5.引导学会创新发展。推动XX所属学会积极稳妥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制定出《郓州市XX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与有关部门、学会负责人召开了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协调会,树立了腐蚀与防护学会、医学会等一批“能负责、可问责”的学会典型,推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组织学协会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主题,开展了“创新创业科技惠民”系列宣传活动,市XX顺应郓州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趋势,组织学协会深入社区、乡村开展电商知识普及宣传,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发挥农技协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涌现出陇源康商城等一批杰出的电子商务平台,创造了互联网+的科普新模式。

6.打造科技服务平台。以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社会化服务为重点,努力打造“大户牵头、组合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在全市建设农技协联合会12家,完善协会工作的服务平台。通过农技协联合会组织农技协定期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

- 4

2.认真执行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制度。认真执行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制度,按时参加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创新办组织的各类会议和活动,会后及时传送学习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按时报送工作信息,市XX办公室专人负责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信息的报送工作,及时总结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相关情况,提取工作亮点,按时做好了季度工作小结,半年工作总结,全年工作总结的整理和报送。配合做好督查工作,按照创新办半年督查提出的问题,认真开展自检自查,拾遗补缺,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切实提高了工作水平。

3.努力推进创新型机关建设步伐。为打造创新型机关,我单位十分重视学习教育活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在学习中特别注重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科技工作者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创新奉献的表率、遵法守法的表率、科学文化建设的表率,得到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响应。领导班子成员围绕兰白科技改革试验区和创新型郓州建设,研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动能等课题,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做出更大贡献。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市XX印发了《改进和加强XX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刚性措施。制定了《郓州市XX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保全市XX工

- 6

进科普工作信息化,创新科普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传播。进一步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为全社会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有效服务。

(三)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引领科技工作者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科技致富的本领和能力。培育、扶持农技协组织发展壮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发挥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银会合作、科普大篷车、大学生暑期实践等平台的作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力度,构建农村技术普及推广平台,充分发挥惠农项目示范带动力度,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科普示范基地(乡镇、村)。

(四)聚集创新要素助推企业发展。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鼓励引导学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XX将基础研究优势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攻关结合起来,开展专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引导企业科技工作者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瓶颈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以学会为主导,联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协作共同体建设,探索形成XX组织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

- 8

织科技工作者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

- 10 -

推荐第6篇:《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厦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十月八日

目 录

一、试点基础 ...........................................................................................................................1

(一)经济基础 .................................................................................................................1

(二)产业基础 .................................................................................................................2

(三)创新基础 .................................................................................................................2

(四)体制优势 .................................................................................................................4

(五)区位优势 .................................................................................................................5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制约因素分析 ......................................................................................6

(一)创新环境不够完善 ..................................................................................................6

(二)创新人才不足 ..........................................................................................................7

(三)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8

(四)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相对滞后 ...............................................................................8

(五)自主创新缺乏竞争力 ..............................................................................................9

三、试点目标 .........................................................................................................................10

(一)战略定位 ...............................................................................................................10

(二)发展目标 ...............................................................................................................10

四、工作思路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五、创新内容 .........................................................................................................................13

(一)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海西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14

(二)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发挥海西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15

(三)提升对台交流合作水平,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融合上发挥前沿平台作用 ..........16

(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17

六、重点任务 .........................................................................................................................20

(一)优化创新环境 ........................................................................................................20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22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4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 .............................................................................25

(五)二三产共推进 ........................................................................................................26

七、创新工程 .........................................................................................................................28

(一)科技创新工程 ........................................................................................................28

(二)基础服务工程 ........................................................................................................30

(三)产业对接工程 ........................................................................................................31

(四)新兴产业工程 ........................................................................................................31

(五)先进制造工程 ........................................................................................................32

(六)城市空间工程 ........................................................................................................32

(七) “5.1” 创新工程 ....................................................................................................33

八、辐射带动 .........................................................................................................................33

九、保障措施 .........................................................................................................................34

(一)组织保障 ...............................................................................................................34

(二)政策保障 ...............................................................................................................35

(三)资金保障 ...............................................................................................................35

(四)人才保障 ...............................................................................................................36

十、监测评估 .........................................................................................................................36

(一)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36

(二)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 .........................................................................................37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共厦门市委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厦委发„2010‟7号)的精神,推进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基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正在步入进一步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一)经济基础

1、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快速提升。2009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1623.21亿元,增长8%(按可比价格计算);财政总收入451.4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0.5亿元,分别增长10.1%和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2亿元,三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31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9153元,增长8%。

2、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厦门土地面积1573平方公里,仅占全省的1.3%,200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51.38亿元,占全省2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4.62亿元,占全省的14.27%。2009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27.88%,人均GDP达62020元(折合9520美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10292元。

1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2008年0.6吨标准煤的基础上再降低25%以上,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厦门在2010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中排名位居第一。

(二)产业基础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创新力明显提升,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0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53%。

2、平板电视、客车、工程机械、钨制品等产品,在国内外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冠捷、友达、LG三大液晶面板厂商来厦投资,厦门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平板显示研发、生产基地。

3、光电、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厦门成为国内光电显示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是世界最大的高质量节能灯生产基地,2009年产值达500亿元。

4、着力打造十三条制造业产业链(群),重点发展十个现代服务业,并以规划配臵金融、创新资源,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区域协作发挥龙头作用,辐射服务海西地区,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关联发展。

随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大批有规模、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三产产业比例1.3∶48.5∶50.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5%,占三次产业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三)创新基础

1、厦门有厦大、集大、华大、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国家海

2 洋三所、中科院城环所两个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较高,2008年,厦门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全市城市人口的8.27%,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人。至2008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2.35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26万人。在厦两院院士18人,双聘院士8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博士生导师500多人。

2、厦门共有较具实力的企业研发机构和研究中心110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4个,博士后工作站17个。

3、2006年至今,市财政科技累计投入6.7亿元,引导社会投资25亿元建设20个重大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平台,与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试验室等共同组成了覆盖全市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网。

4、科技交流合作活跃。厦门积极开展两岸科技交流,2009年国家科技部批复厦门建设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大力推进实施“市校同发展”、“院地共合作”工程,厦门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在全国重点布局的六个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基地之一,与全国各大知名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5、实施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厦门理工学院成为全省

3 惟一的国家级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训基地,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惟一的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6、2008年厦门每10万人专利授权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总排名第四;每10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六;2009年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2986件,同比增长28.1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28件,同比增长40.17%,占福建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39.8%。2010年厦门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四)体制优势

1、法律环境日趋完善。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厦门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08年新修订的《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施行,成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后第一个完成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的城市。2009年,制定《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目前已经组织制定推进自主创新的36项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逐步健全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厦门在行政管理体制、部门预算改革、港口通关模式、市对区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重大项目指挥部的管理模式、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实施方式改革、城乡一体化建设、“金包银”新农村建设机制等新模式及公共资源配臵市场化改革方面不断先行先试,逐步形成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一栋楼办公”的模式、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实行代建制、高效集约的工业集中区建设

4 模式,农村城市化中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分配模式成为全国创新典范。在2009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制度竞争力进入全国前10名。近两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政府公共服务竞争力排名当中,厦门名列全国第4名。

3、健全的社保体系。厦门积极构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2003年在全国率先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2004年出台《厦门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成为全国第一部将农民纳入低保的地方性法规,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推出全民医保。

(五)区位优势

1、优美文明的生态社会环境。厦门率先在全国探索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安宁、洁净”生态工程,创建生态区,城市环境优美,基础设施便捷高效,生态城市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连续两届“全国文明城市”第一名和世界银行评出的中国六大投资金牌城市之一。

2、独特的对台交流区位优势。厦门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唯一经中央批准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城市和首批海峡两岸货运直航试点口岸,先后开辟了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多层次、多功能的开放区域。国务院赋予厦门保税港区政策,允许厦门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先行先试。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直面

5 金门岛,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之一,与台湾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关系。厦门是两岸周末包机直航的首批开放口岸、大陆居民赴台的首批口岸以及厦金海上直航的起(终)点,也是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建立厦金海上“小三通”,每天往返厦门与金门的海上交通有36个航次,最快只需15分钟即可到达。

厦门港2009年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1096万吨,同比增长14.37%,成为我国排名前列的亿吨大港之一,对台直航货物运输完成978.39万吨,其中集装箱完成29.75万标箱,约占大陆对台直航集装箱运输总量的1/5。厦门空港旅客吞吐量已经达1133万人次,是海西第一大航空港。随着福厦、深厦高铁的建设,厦门将是海西乃至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大交通枢纽,在对台经济往来和产业科技合作中发挥海西龙头的作用。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创新环境不够完善

一是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对滞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配套支持,虽然厦门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还不能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出台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产业引导等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配套政策。

二是未形成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创新包含思想创

6 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等,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关心和支持,还需要有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但是,目前创新工作主要还局限在科技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支持参与不足,未能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人们对科技创新期望值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到科技创新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敢为人先、勇于竞争、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还需要培植。

(二)创新人才不足

第一,创新人才数量相对比较少。厦门目前只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理工学院四所本科高校,国家海洋三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两个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省海洋所、省水产所、省亚植所、厦门华侨引种园等几个省市科研机构,培养的创新人才有限。加以厦门是个土地面积157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7万人、高新技术企业426家、生产总值1623.21亿元的中小城市,创业发展的机会逊于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所以无法大量地留住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毕业生。

第二,缺乏复合型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海外高级人才等。为了弥补高端创新人才的不足,吸引创新人才,厦门市制定了《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意见》等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最近又出台《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境外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办法(试行)》,规定给予领军人才100万元的生活补贴,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自企业创立之

7 日起的3年内提供总额不低于1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和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支持,贴息率为银行基准贷款年利率的50%,贴息总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引进海外领军人才的力度明显加大。但是仍难于与深圳、宁波、苏州、无锡、昆山等市相比。还难于吸引足够的高层次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海外高级人才来厦创新创业。

(三)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一是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由于未制定引导国有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参与创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和相关规定,如,没有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税收优惠不明确,财政资金或国有资金投资如何退出等。同时尚未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部份企业缺乏诚信,投资风险大,导致各类资本不看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积极性不高。目前在市发改委登记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只有12家,注册资金总额为6.7亿元,仅投资56家企业,投资资金只有1.17 亿元。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渠道少。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条件多、要求高、管理部门多、申请程序复杂,因此,其投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但由于其规模比较小、固定资产不多,不容易贷到款。影响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至今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四)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相对滞后

一是厦门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机构主要是市、区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部分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少、规模小,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 8 务,主要是辅导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内容不多、服务收入有限,影响服务规模扩张和服务队伍的壮大。

二是厦门的孵化器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创业场所孵化服务,协助办理银行开户、工商税务登记手续、申请知识产权、提供部分仪器设备公共检测服务以及物业管理等。由于缺乏从事科技创新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会管理、善沟通、能协调的服务人才,所以在帮助企业进行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上市辅导、引进战略投资、发展规划咨询、知识产权评估等高层次方面的服务能力、水平很有限,存在服务内容少、层次低,功能不完善。

(五)自主创新缺乏竞争力

第一,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厦门外资比例达到75%以上,国贸、建发等国有大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基本没有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科技创新投入很少;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有加强自主创新的愿望、要求,可由于其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缺乏创新人才,有相当的企业未完整建立研发机构,未真正成为创新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第二,没有掌握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既缺乏地方性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以分析研究厦门的产业基础、发展能力、技术水平、产业发展方向,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同、相近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协调和引导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联合攻关,以掌握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国家级的科研机构,面向厦门

9 的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和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平板显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十三条先进制造产业链;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带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三、试点目标

(一)战略定位

建设成科学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和谐文明的美好家园,真正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辐射服务海西,对接台湾,影响全国。

(二)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

到2013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为载体,形成较为完善的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创新支撑体系,为建成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做出新贡献。全市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例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科技成果应用率达90%以上,全市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

10 本形成,对台交流合作重要口岸和前沿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型,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初步形成。

2、中期目标

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建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中介服务完备、创新资源配臵合理、创新文化环境良好、政府创新管理体系运作高效、辐射引领作用强大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例超过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上百亿产值的民族创新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拥有一批处于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岛外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成型,力争形成24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明确、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85%以上。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市民文明素质高的美好家园。全面建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中介服务完备、创新资源配臵合理、创新文化环境良好、政府创新管理体系运作高效、辐射引领作用显著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四、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思想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区域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产业;围绕一个主线,把握五个结合,即围绕以科技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科技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把促进结构调整和增强科技自身能力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后劲;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培育新的增长点;把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把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动力。全面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全面提高厦门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创新为经济发展直接服务的战略取向,把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精心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高度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并作为聚集技术、创新人才的载体,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辐射能力和支撑发展能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

12 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以市场为主导,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紧密结合,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

3、坚持以人才为本, 提升全民创新素质。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到我市创业,优化人才结构。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转变政府职能,以服务于创新为工作取向,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铸造诚信厦门,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推进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的协调发展,增强创新发展后劲。

5、坚持政府管理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突出“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配臵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完善政策体系,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合力。

五、创新内容

坚持“四个重在”,落实“四求先行”,着力“四求作为”,不断壮大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不断深化对台合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提升思路求作为、精心谋划求作为、突破重点求作为、艰苦奋斗求作为。

(一)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海西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1、壮大产业实力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化工、轻纺、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百亿乃至千亿元的企业集团、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打造海西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厦门港口交通、信息服务、金融、文化等优势,着重发展航运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文化创意、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和优势行业,促进商务营运、商业零售、房地产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要突出大、突出高。突出大,就是要大力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产业集群;突出高,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增强研发能力。引导和促进优势产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即前端的设计、研发和后端的营销、服务拓展,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带动力。

3、提高产业层次

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动与国内城市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厦设立研发中心、销售

14 中心、配送中心和结算中心。

(二)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发挥海西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要在进一步提升岛内的同时,以一流的标准,组团式推进岛外的规划建设,形成岛内外一体化、岛外各组团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把厦门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海西重要中心城市,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

1、提升岛内、拓展岛外,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 岛内要按照保持风貌、保持特色,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设密度,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功能的“两保持、两降低、两提升”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开发建设。岛外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四高原则”,沿厦门海湾组团式推进火车新站、杏林湾、环东海域、翔安南部、海沧等新城区的规划建设。

2、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建设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3、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

坚持以港兴市战略,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着力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港。要在海西发展的大格局下,从更大区域和范围来谋划和拓展我市发展空间,积极探索与漳州、泉州等周边

15 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密切与海西各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联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

(三)提升对台交流合作水平,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融合上发挥前沿平台作用

1、深化对台产业对接

围绕做大做强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根据台湾产业发展特点和转移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台产业对接和招商,积极吸引台商投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对接规模、层次和水平。大力吸引台湾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

2、要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和各类要素的直接双向流通 努力争取台商投资区扩大范围。在设立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大嶝对台综合试验区以及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争取在来厦参会代表赴金、赴台旅游,厦门本地居民赴台自由行,外地居民在厦办理赴台旅游签注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使两岸人员和各种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便捷,为加强交流、合作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要大力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交往

加快“海峡论坛”永久会址及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把“海峡论坛”建设成为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厦门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的作用,促进两岸清华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推动建设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1、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积极争取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进一步拓展对外平台。以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政策叠加和功能提升为重点,充分发挥海沧保税港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督区的优势和作用。着力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突出在市场准入、融资担保、技术创新等各方面强化服务、改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进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臵作用。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职能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

2、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和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科技行政管理的重心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调控和公共服务上来,转移到组织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来,转移到科技进步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转移到提供优良的创新服务环境上来,转移到调动科技创新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化与应用开发相结合、重大专项与一般计划相结合的科技计划体系。创新科技计划项目审批和监督机制,建立项目绩效跟踪评价制度,进一步推动

17 中介机构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理。推行科技计划项目招投标制度,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鼓励兴办创新驿站等科技类非企业机构,建设两岸技术交易和转移中心,建立技术经纪机构,支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技术经纪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开展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3、创新科技研发机制

进一步做强做优火炬高新区等现有各类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孵化器,同时加快推进火炬东海科技创新城、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支持大企业建设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央企、民企、国家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大学和台湾企业在厦设立研发机构,为科技研发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技术攻关,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骨干企业。围绕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十城万盏”、“十城千辆”等新能源、新技术示范工程。

4、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按照“统筹配臵、突出重点”原则,整合各类科技资金,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公共平台、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优先解决市场配臵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等问题。制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所得税奖励政策,争取及时、全面兑现企业研发费用税前150%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对自主

18 创新产品,建立政府首购制度,通过工程设计、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优先购买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和核准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和项目储备制度,逐步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规范政府项目管理和监督,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改善政府创新资金拨付模式和绩效监管。

5、促进科技投融资体系创新

按照创新创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财政资金为引导、国有资本打头阵、金融资本为支撑、社会资本齐参与的创新创业投融体系。设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奖励、扶持企业科技创新。整合资源,组建国有科技投资集团和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高新技术创投基金。引进境外股权投资企业,探索以非法人科技银行形式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题。继续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者在厦设立风险投资企业,支持更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合作,选择部分银行在厦开展科技支行试点工作,综合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提高科技贷款比重。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对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支持,尤其是起步期、成长期企业的支持,帮助其尽快发展壮大。争取把厦门打造为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和两岸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挥厦门与台湾独特的区位和人文优势,在两岸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资讯、金融监管等领域开展全方位试点,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制度和税收优惠,在试点区域内推动两岸金融

19 产业的创新,从而真正推动两岸产业对接。

6、健全资源的统筹配臵机制

建立科技资源配臵的统筹机制,由市科技局、发改委、财政局、经发局、国资委、火炬管委会等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会商制度,探索科技创新资源配臵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加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沟通和全面合作,打破部门利益分割和多头管理,完善科技研发、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创新激励政策,统筹使用各类创新资金,优化资源配臵,提高创新效益。建立创新资源配臵的信息交流制度,防止重复立项和资源分散、浪费。完善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使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和相关创新资源得以共享。建立两岸三地(厦门、台北/新竹、香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图书信息资料共享协作的运行服务体系,采取政府资助补贴、企业用户付费的市场化机制,促进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对外开放、高效利用。

六、重点任务

(一)优化创新环境

1、转变发展观念

要有海一样的胸襟,支持创新、支持发展;要有海一样的境界,立足厦门、放眼全局,推动厦门发展;要有海一样的气势,勇敢担当起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的使命。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手段,着力转变不适应创新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勇于开展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自觉肩负起发挥先行先试和龙头带动作用的重要历史使命。

2、营造创新氛围

努力营造一种大突破、大开放、大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厦门的国际化进程,使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理念能够自由流动,从而为创新活动奠定良好的思想和知识基础。

3、培育创新文化

发扬闽南文化“爱拼才会赢”的拼搏创新精神,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风尚,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创新文化成为创新活动的内源性因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城市的社会风尚。

4、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贯彻落实《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健全完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等各项科技政策措施。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用活用足国家各项促进创新的优惠政策。

5、建设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医疗卫生、人口与健康、公共事业安全、城市规划、综合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以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为目标,构建起新型的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和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营造明亮优美

21 的居住环境,逐步实现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新型社会生活方式。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创新发展路径,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科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集聚海峡西岸创新资源,建立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

1、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形成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应用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2、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引进外部科技资源,深化面向中科院系统的院地合作和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包括与厦大的市校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家级大院大所和名校公办研发机构、共担科技项目,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间或者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深入产学研合作,支持联盟建立面向产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创新平台、承担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加快培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集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指导,围绕厦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组织重点开发,突破

22 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等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3、完善社会化、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

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制定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的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建设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整合科技文献信息等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项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系统、专利技术交易系统和知识产权专家咨询系统。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绿色通道”,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按照发展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孵化器,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

加快信息化促进公共管理的创新,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设厦门“数字城市”,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拓展城市发展的虚拟空间。

加大培育科技中介的力度,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认证代办等方面培育一批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支专业化的科技经纪人队伍,鼓励支持科技中介机构进入各类园区开展服务,使来厦创业的技术人员,从技术成果转化到创意灵感的

23 尝试,都能在厦门得到服务,快捷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围绕我市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凝练重大关键技术难题,集中财政科技资金给予支持,形成一批重大专利技术成果,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争取用3-5年时间,培育5个2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10—15个百亿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我市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立足发展大局,合理把握标准,讲究策略方法,加强辅导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指导企业引进知识产权、加强创新管理、建立规范财务制度,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支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

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制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这两类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奖励,即自认定之年度起两年内,对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以项目的形式予以奖励,进一步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提高创新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成规模企业或集团企业。

3、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专项计划

24 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鼓励科技企业MBO,实施技术股权激励制度。建立利用资本市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优先进入海内外证券市场融资。

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储备库,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对科技企业上市辅导、保荐、审计与中介机构服务等费用分阶段给予补助。对列入上市推进专项计划和进行股份报价转让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到2014年,培育和推进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

深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延揽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集聚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创新人才队伍,积极拓展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真正把厦门建设成为海西人才创业港。

1、实施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

出台适合高新技术产业高、精、尖人才发展的特殊政策,降低优秀人才引进门槛,加快高端人才引进速度。设立“创新人才海外学者”专项资金,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团队。

2、培育创新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培训创新工程师。推进创新

25 方法工作,加快建设科技部创新工程师厦门培训基地。支持两岸合作开展创新方法教育培训、资格考试和认证。引导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根据厦门产业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设臵相应的专业,培养产业技术人才。

3、培养和造就创新企业家

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人才的交流市场,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队伍。

(五)二三产共推进

发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重驱动”的联动效应,着力培育百亿企业、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加速扩张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发展制造业、信息产业、能源、海洋、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社会事业等七大重点领域和十六个重大专项与前沿技术。

1、先进制造业

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实现绿色制造。发展光电子、生物医药、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新型制造业形成。

2、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要提高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度和产品附加值,形成厦门信息高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

26 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平板显示、数字医疗设备、互联网、通信、软件等。

3、能源产业

积极开发经济、高效、清洁和可再生的新型能源,重点发展主节能,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开发绿色能源,如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等,同时包括城市能源优化配臵,开发安全可靠的多种能源输配网络,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等。

4、海洋产业

海洋资源是厦门的优势产业,应开发海水淡化关键材料、可规模化应用的海水淡化装备和多联体耦合关键设备;研究海洋活性物质与药物的提取与应用;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5、现代服务业

以创新支撑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适应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优势,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生活品位,将厦门城市服务向外延伸辐射,积极为周边城市和企业提供服务。

6、现代农业

发展种苗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其它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无毒害保鲜、物流配送、冷链运输系统技术,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技术,解决餐桌污染的源头问题,发挥农业对保障城市供给、生态屏障、旅游观光等作用。

7、社会事业

促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和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管理体制

27 创新,发展社会事业。把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资源、公共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臵于科技发展的重要地位,为加快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城市规划动态监测、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控制、城市信息平台建设等,促进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发展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臵、海洋安全监测与灾害防御等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预防医学、公共卫生、重大疾病、常见病与多发病的研究与防治;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资源与环境技术开发,不断提高生态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开展绿色建筑技术、低碳生产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深化体制改革,繁荣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营造优美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科学、文明、健康的新型社会生活方式。

七、创新工程

(一)科技创新工程

1、打造闽台高新技术创新圈

凸显对台优势,充分吸收利用台湾的创新资源和优势,争取台湾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来厦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台湾科研人员以及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在厦从事研发活动。通过集聚两岸创新要素,着眼于资源共享,共同组建创新团队,联合建设具有重大攻关能力的科研平台,联合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海峡西岸区域高新技术创新圈,使厦门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两岸高端产业对接平台、最具活力的两岸研发创新平

28 台、优质完善的两岸科技服务平台、高标准的两岸人才集聚平台四大功能;凸显对台创新交流合作的“试验区”、“窗口”、“前沿”三大特色。

2、打造科技研发机构聚集基地

深化面向全国重点理工大学的“市校合作”工程和面向中科院及其研究所的“院地合作”工程,积极争取全国理工高校和中科院及其研究院所来厦门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如国家工程中心厦门分中心、技术转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同时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厦门,使厦门成为国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科技研发机构聚集基地。

3、建立对台科技交流合作综合试验区

深化厦门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基地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对台科技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对台科技合作综合试验区,积极对接台湾光电、软件、IC设计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对在厦的台资企业,视同厦门的内资企业,可以单独或牵头联合内资企业共同申请国家有关科研项目,促进台资企业将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转移到厦门。推动两岸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加强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联合制定两岸产业技术标准。

4、加快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加快推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服务化、开放式”的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使之迅速成为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中试基地、新设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的孵化器,成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载体、行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的组织协

29 调者和实施场所。

争取在3年内转化100个科技项目、孵育100个科技小企业或研发机构,引进20家大企业研发机构,发展20家科技中介机构或行业协会。5年内相关指标再翻一倍以上。

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相关产业的科技支撑作用逐步体现,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我市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成效显著。

(二)基础服务工程

1、规划建设厦门科技园

在环杏林湾、集美高教区、新站区,规划建设面积20或50平方公里的厦门科技园,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争取3年起步、5年初见成效、10年大见成效。争取大企业集团研发机构、国家级研发院所进驻科技园,使之成为研发机构、科研人员聚集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厦门科技园重点发展创新研发特征突出的信息产业、工业设计、节能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专业培训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至2013年,新增1万研发人员,3万科技企业就业人员,年增GDP200亿元;至2018年共增3万研发人员,10万科技企业就业人员,年增GDP800亿元左右。

2、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

制定鼓励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壮大市级孵化器规模并提高服务质量,各区各开发区建好一个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力量建设专业性创业孵化器。

在市财政科技经费中设立孵化器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孵化

30 器和在孵企业的发展,其中设立一定额度的孵化种子资金。对新建成的各类企业孵化器按一定的标准给予支持。3年内新建15个企业孵化器,5年内新建30个左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产业对接工程

1、光电产业对接

依托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重点承接台湾光电产业的转移,争取到2013年光电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500亿元,其中涉台光电企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

2、软件产业对接

充分发挥厦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作用,依托厦门软件园一期、软件园二期,建设软件园三期,承接台湾软件产业的转移,争取到2013年,在厦的台资软件企业超过150家、产值超过180亿元。

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对接

依托“闽台(厦门)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平台”,重点承接台湾生物医药产业转移,争取到2013年,实现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25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产值达150亿元。

4、海洋产业对接

利用厦门海洋科技资源优势,建立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中试研发基地,重点承接台湾海洋产业转移。争取到201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5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

(四)新兴产业工程

着重培育发展LED、软件、生物医药、创意与设计、太阳能光

31 伏、物联网、集成电路、新材料、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年内共投入扶持资金10亿元,5年内共投入扶持资金20亿元,10年内共投入扶持资金50亿元。10年内形成2至3个支柱产业(产值500亿元以上),其他产业达到较大规模,并具有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潜质。

为实现上述目标,逐一配套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逐一配套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逐一支持高校配套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相关学科、逐一与高水平研究院所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建设面向未来国家支柱产业培育需要的科技园区及公共社区,吸引汇聚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国内高端人才,吸引汇聚国内外优秀企业、国际著名大学和知名研究机构来厦门设立分支机构。

(五)先进制造工程

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做大做强汽车工业、工程机械、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航空工业、船舶、平板显示、运动器材、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烟草加工及销售、水暖及橱卫、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以及生物与新医药等十三条先进制造产业链。围绕对应每条产业链,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努力占据产业制高点和产业链的高端部分。争取到2013年,培育一条上千亿和若干条500亿元产业链。

(六)城市空间工程

加快岛内外一体化新城建设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均等配臵公共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开放成

32 果。集美区着重构建商贸服务、教育科研、特色旅游、文化综合等四大产业;翔安区着重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海港空港物流、文化教育及旅游等主导产业;同安区构建以光电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海沧区主要构建金融、商贸(石油交易、药品)、滨海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

(七)“5.1” 创新工程

实施“5.1” 创新工程,即组织策划50个创新平台项目,100个重点创新产业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打造十三条百亿元产值产业链、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现代服务业,强力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的现代产业发展。

八、辐射带动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把握海西建设的发展机遇,促进全省各地、市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拓展厦门产业发展的承载空间,充分发挥厦门的区位优势和特区优惠政策,加强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以厦门作为地区总部经济、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持续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体制机制、聚集高素质人才、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将厦门建成海西科技高地,形成辐射全省和海西其它地区的创新发展带动体系。努力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创造出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自主知识产权;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

33 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在投融资、信用、中介服务、政府采购、政府职能转变等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走在前列,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端人才就业创业的聚集区;进一步加强厦台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推动闽台乃至两岸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六个方面扩散创新成果,发挥厦门在海西经济区发展中的聚集、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角四方”乃至整个海西区的联动发展。

九、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强上下联系和协调互动,形成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组织保障

1、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厦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政府办公厅,由市科技局、发改委抽调人员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

2、发挥市政府科技顾问作用,建立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台科技交流合作综合试点区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提供指导、咨询等服务。

3、建立科技资源配臵的统筹机制。由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发局、市国资委、火炬管委会等政府相关部门建立 34 会商制度,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建立创新资源配臵的有效机制和模式。

(二)政策保障

1、在《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厦门市委 厦门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定》,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需要,制定《厦门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建设海西人才创业港,大力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应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厦门创新发展环境。

(三)资金保障

1、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任务,在“十二五”期间,加大科技投入,同时按产业布局和工作分工,统筹市区两级财政科技资金,集中资源办大事。

2、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整合资源组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科技银行和高新技术创投基金,扩大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

3、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争取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发展企业债券。

35

4、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建立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创新机制,综合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题。

(四)人才保障

成立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小组,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双百计划,围绕厦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要,每年安排1.5亿元,用5年到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100名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含港澳台)科技创新创业核心人才和引进厦门市产业发展急需的30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团队形式,来厦门创新创业,打造一支优秀的科技企业家队伍,形成高新产业集聚地,为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充分发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理工学院、华侨大学等高校和软件学院等专业技术学校培养人才的优势,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

十、监测评估

(一)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并具有区域特色和操作性强的创新型城市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把科技投入的增长、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人才的聚集、创新体制的创设、创新产业的发展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改善对从事相关管理、承担各类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机构、人员的考核。建立多元化的人

36 事考核评价体系,分类管理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改革科学技术评价办法,把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培养作为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科技成果鉴定奖励、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将技术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建设、知识产权状况列入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明星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复审管理的必备条件。

(二)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

要逐步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责任制,将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重要任务细化分解,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要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绩效作为各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重点目标责任制考核。要加强对创新政策、目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和绩效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排忧解难,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7

推荐第7篇:云南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

附件1

云南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按照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6〕110号文)的要求和部署,2006年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工信委、省总工会决定联合开展云南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并制定了《云南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本方案。

一、试点目标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和措施。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培育形成一批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持续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及示范性、带动性较强的创新型企业,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试点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突出。

——试点企业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建设、科技投入、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获取、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试点企业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努力吸引和凝聚高层次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试点企业努力开展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的科技、经济合作与交流,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显著增强。

—1— ——试点企业积极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职工进行技术开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引导职工增强节约意识,推广应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

二、工作原则

(一)自愿申报。企业自愿申报试点,以开展试点为契机,积极制定和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办法和措施。

(二)突出引导。加强政府的引导,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三)注重集成。省有关部门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计划、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措施有效集成,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向试点企业倾斜。

(四)分类指导。选择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试点,分期分批推进试点和评估命名。

(五)重点推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试点,发挥其对各类企业自主创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试点条件

从我省十大重点产业中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基础较好的企业进行试点和培育。试点企业必须具备以下试点条件:

(一)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产业规模的盈利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分别为:工业及高新技术企业1亿元以上、农业企业6000万元以上、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3000万元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7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

(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企业核心技术或产品至少获得1件国家发明专利或6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植物新品种、6件软件著作权、1项全国驰名商标等授权(认证),或主持制定过至少1件行业、国家或国际技术标准。 —2 —

(三)持续创新能力较强,具有技术研发机构和稳定的研发队伍。2011年研发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处于同行业前列。

(四)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的财务制度及能保证稳定增长的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制度等。

(五)工会组织健全,正常开展活动,企业劳动关系和谐。职工技术创新活跃,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在同等条件下,对以下企业给予优先试点。1.高新技术企业;

2.拥有通过国家或省认定的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的企业;

3.被确定为省级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

四、试点内容

(一)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取得新成效

试点期满,企业新产品及技术性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应达40%以上。

(二)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试点期满,企业当年R&D经费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省属国有企业1.5%以上,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5%以上,其他企业3%以上。

(三)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和升级

制定、完善企业技术中心的相关制度、发展规划,购置相应研发仪器和设备,积极争取通过国家或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的认定,改善技术中心的科技基础条件和研究开发条件,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

(四)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取得新进展

试点期满,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企业R&D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比开始试点时

—3— 增加20%以上,企业人员结构明显优化。

(五)知识产权获取能力显著增强

试点期间,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能力明显增强,新获1件(项)以上的国家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全国驰名商标等与主营业务相关的知识产权授权(认证),或主持制定1件以上的行业、国家或国际技术标准。

(六)企业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持续提高

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定增长。

(七)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

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达国家要求,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4%以上。

(八)产学研合作实现新突破

试点期间,积极参与国家或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试点期满,至少与1所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九)引导广大职工为企业技术创新建功立业。

试点期间,企业每年组织1-2次职工技术技能大赛或岗位练兵,提高职工技术技能素质。

五、扶持措施

(一)四部门在各自年度计划项目安排中对试点企业给予倾斜支持,对试点企业的申报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建立绿色通道,加大扶持力度。

1.省科技厅对试点企业重大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项目给予支持,优先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推荐申报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并按要求积极安排国家项目的匹配经费。

2.省国资委对省属国有试点企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等产业化项目给予支持,并优先落实有关扶持政策。 —4 — 3.省工信委对试点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给予支持,并优先组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推荐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4.省总工会对试点企业优先安排和组织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二)积极鼓励和支持试点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积极推动试点企业独立或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优先安排试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和优先给予专利年费补助。

(三)积极支持试点企业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组织试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支持试点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组织开展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试点企业的技术带头人、重点项目负责人优先推荐纳入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四)省科技经费对每户试点企业安排50万元创新试点引导经费,试点企业按不低于3:1的比例配套,专项用于试点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条件建设。

六、试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省科技厅牵头,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协调办公室组成联合工作组,负责确定试点企业名单、组织开展试点和对试点企业进行考核评估。通过考核评估的试点企业,将命名为“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并授牌。

(一)试点企业名单的确定

在各企业申报和主管部门推荐试点的基础上,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评审和确定试点企业名单,审核批准企业试点方案。

(二)试点工作的开展

四部门联合行文发布试点企业名单,并按照经审核批准的试点方案,与试点企业签订试点工作计划任务书,组织开展试点,试点期一般为3年。

—5—

(三)考核评估

四部门联合围绕企业试点工作任务书的执行,组织开展对试点期满企业的考核评估。

(四)命名和授牌

通过考核评估的试点企业,将命名为“云南省创新型企业”并授牌。

—6 —

推荐第8篇: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汇报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

全面建设幸福文明的一流城市区

(2011年11月15日)

各位领导:

下面我就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黄河金岸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占全区人口的85%。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目标,强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市化“两大”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8.46亿元,增长1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8亿元,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2亿元,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62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4944元,增长13.3%。今年1-9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48亿元,同比增长13.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78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9.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639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239元,同比增长18.2%。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

我区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也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企业改制的实施,带来矿区居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等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历届区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抓住石嘴山市被列为全国首批 1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宁夏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等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突破,经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坚持以优质增量调存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由“十五”末的1.5:65.4:33.1调整为0.6∶65.3∶34.1。一是做强新型工业。工业经济实现了以传统涉煤产业为主向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的转变,新型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6%上升为2010年的30%,预计“十二五”末达50%以上;涉煤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0%下降为2010年的55%,预计“十二五”末下降到50%以下。工业经济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对GDP贡献率达70%。二是做活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地产开发、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产业,第三产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2亿元上升为2010年的46亿元,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0%,预计 “十二五”末达36%以上。三是做优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促进设施种植、“适水”产业集约经营,2000栋日光温棚年产蔬菜瓜果300吨,实现收入4500万元;400亩中粮蕃茄育苗实现收入200万元;1800亩螃蟹养殖等“适水”产业实现收入1200万元;“龙泉花卉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年产鲜切花300万支,实现收入120万元。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明显提高,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城乡环境巨大改观,城市转型成效明显。坚持蓄水、植绿、治污并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出力度,实现了由“煤城”向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转变。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了星海湖、舍予圆、北武当景区等一批水利建设、

生态绿化工程,辖区湖泊面积23平方公里,城区绿化面积33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5%、绿地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采取“关停并转”相结合,对山水大道、隆湖大道两侧高耗能、高污染的金属镁、铁合金、炭素加工等企业进行了转产、搬迁、淘汰。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控,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三是提升城乡管理水平。连续五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加大城乡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环保项目,开展了一站、兴民、潮湖等村庄集中连片整治,配备环卫保洁人员,建设垃圾转运站,配置封闭式垃圾清运车辆和垃圾收集箱,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农村集中连片整治、打击砂石土资源盗采专项行动成效明显,拆除砂石洗选加工点17个,对6个450万立方米的废弃盗采砂坑进行规划整治。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转型扎实推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成了19所企业学校移交,实施了12所学校校舍安全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城乡学校结对,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强区和国家“两基”验收。二是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富民”工程,规划建设了九大创业示范基地,制定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2010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控制目标0.9个百分点。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抓好“五免一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等工作,健全和完善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温暖夕阳”工程,实现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抓好矿区居民下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各项政策扶持,配合神华宁煤集团规划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迁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2.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14万㎡,建房13813套,安置居民5万余人。锦林、丽日小区已投入使用,配套建设了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社会公益设施,目前已安置下迁居民7250户2.4万人。

二、沿黄金岸项目建设情况

我区坚持把“沿黄城市带”项目建设作为实施同城化战略、加快“环星海湖开发”的重要任务来抓,突出地域特色、突出产业带动、突出生态文明,全力抓好星海镇水街、生态绿化、淄博工业园、青年汽车等4个项目建设,倾力把大武口区打造成宁夏沿黄经济区“一流城市区”。

(一)星海镇水街强力推进,“文化之窗、塞上水镇”特色日益彰显。充分依托沙湖、星海湖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在星海镇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规划建设占地212亩的“宁夏水城”,开挖水系1285米、拓展水域2.4万平方米、徽派建筑11万平方米,着力打造“一条水系通道绕城、两个街庭公园点缀、三个主题广场支撑、四个景观商铺相融、五个出口节点连通”的街景格局,形成集居住、休闲、娱乐、旅游、文化、购物为一体的“江南水乡韵味、地域文化特色”。目前,一期工程项目已完成投资1.3亿元,共开挖水系635米、水域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

(一)生态绿化全面完成,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创建走在全市前列。投入6500万元实施了石炭井沟口生态区、星海经济区、市区做精做美、苗圃基地等生态建设项目,栽植各类树木530万

株,新增绿化面积1万余亩。生态建设彰显城市魅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绿色拥抱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5%、绿地率达34%、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生态脆弱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天蓝、地绿、水清、路阔,形成了山水相依、绿色环抱、奇石竞秀、湖泊媲美的城市特色。

(三)淄博工业园开工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类项目进展顺利。抢抓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东西合作,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规划建设5000亩的淄博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轻工产业,争创国家“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力搭建工业发展“新平台”。目前,已完成园区各类专项规划,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山东铝业混凝土工程、宁夏汇晟管业、宁夏圣川塑料制品、金晶集团节能玻璃等项目进展顺利。

(四)青年曼汽车积极推进,矿山自卸车于8月份下线。把青年汽车集团投资项目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创造一切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目前,青年汽车集团已实施了对原三庆公司厂房的收购,完成了生产车间的改造,矿山自卸车于8月份下线,卡车生产线设备安装工程进展顺利,具备了年产5000辆卡车的能力。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对我区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产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加快转型转型步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近年来我区经济增速虽然保持了13%以上的增幅,2011年全区GDP总量预计达到130亿元,但还存在着基数小、基础弱、增长缓慢的问题,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大企业的支撑,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发展仍处在较低层次,发展水平不高。二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从三次产业构成看,工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链不长,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

产业所占比重小;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结构层次低,传统服务业比重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小。从三大需求看,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率达63%,而消费启动慢,出口创汇能力弱,与投资、出口、消费协同拉动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另外,从经济增长方式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依然突出,资源依托型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67%,产值占50%以上,发展的资源成本、环境代价和物质消耗还比较大,节能降耗、经济转型任务艰巨。三是城乡统筹仍需加强。城市经营方式单一,城市建设主要靠政府投资,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44元,城乡居民收入达3.5: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且土地盐碱化严重),依靠农业增收困难,而依靠劳务输出收入占农民收入的80%左右;加之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持能力弱,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大武口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1,2005年为3:1,到2010年扩大到3.5:1。四是“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棚户区主要集中在原煤机

一、

二、三厂,近4491户1.7万人(其中农业户口92户268人),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棚户区”房屋平均使用都在30年左右,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已经成为危房、险房,基本没有配套设施,水、电线路严重老化,安全、卫生状况差,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居民生活质量低下,亟待改善。

四、几点建议

一是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加大对传统优势企业、改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大武口区作为宁夏老工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特色明显,特别是原煤机一厂、二厂、三厂等

传统机械装备企业,为国家、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建议自治区、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老企业、技改企业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促进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和配套合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呈现“总量不大、比重偏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不足,消费动力不强、产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自治区、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设施及旅游景区景点、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职业教育设施及四星级(含)以上宾馆用地,优先给予扶持;对从事仓储、配送的物流企业,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用地同等的优惠政策;拓宽服务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体系,保持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城市建设方面,加大生态绿化和“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针对大武口区环境脆弱、城市建设“历史欠帐”多的现状,建议自治区、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工业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扶持,采取政府投入、社会募集、个人出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快棚户区改造工程的进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主要用于新建小区内部和连接市政公共设施的供排水、供电、道路的外部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学校、医院的建设。

推荐第9篇:黄敬前副市长考察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方案2

黄敬前副市长考察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泉州市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大会精神,对接落实国家、省和泉州市新近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推进晋江创新型城市建设,晋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敬前一行拟于近期考察调研创新型(试点)企业。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时间和行程安排

2012年3月6日至3月15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第一天。14:45出发——15:10考察福建省晋江市盛达机器有限公司——16:00考察晋江腾达陶瓷有限公司——16:50考察兴业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天。8:15出发——8:30考察福建省晋江市三力机车有限公司——9:20考察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10:10考察福建省晋江市佶龙机械工业有限公司——11:00考察福建冠达星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第三天。14:45出发——15:20考察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6:10考察晋江福兴拉链有限公司——17:00考察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天:8:15出发——8:30考察福建信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9:20考察福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10:10考察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11:00考察福

建省晋江市夜光达反光材料有限公司。

第五天。14:45出发——15:00考察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50考察安踏(中国)有限公司——16:40考察福建华泰集团有限公司。

第六天。8:15出发——8:50考察福建省晋江市华龙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峰安皮业股份有限公司——9:40梅花伞业股份有限公司10:40晋江市天守服装织造有限公司。

第七天。14:45出发——15:00考察——15:50考察金冠(中国)食品有限公司16:40考察福建省晋江优兰发纸业有限公司。

二、参加对象

1、黄敬前副市长;

2、市科技与信息化局有关领导。

三、有关事项

1、市科技局负责与相关企业联络接洽工作,并落实企业参观路线安排及相关会务工作。

2、相关企业要做好迎接考察准备,并于3月6日下午前将汇报材料(根据调研提纲要求)发到85151222@163.com。

(联系人:林育良联系电话:13506051222)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关于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调研提纲

一、研发机构情况

1、设立时间

2、队伍及其结构(学历、职称、年龄);研发人员占总职工数的比重

3、产学研合作情况

二、制定技术标准情况(参加或主持;国际或国家或行业标准)

三、科技获奖情况(泉州市及以上)

四、专利申请情况(发明;外观;实用)

五、承担科技项目情况

六、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在同行业位置

七、新产品销售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

八、全员劳动生产率

九、企业内部激励创新的制度与措施

推荐第10篇:城市建设工作汇报

**建设局关于县域经济调研工作的汇报

近年来, **建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不断拉大城市框架, 并使我市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配套成型,各项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观,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2008年以来,我市城市建设重点实施“两区一带一环”的建设,着重抓好新区凯旋城、植物园、锡林湖南湖两岸、青少年活动中心、规划展馆、湖心岛工程和旧区敖包山景区、贝子庙广场、锡林广场等重点工程,同时,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房地产及中小企业园区建设等工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中求好

2008年,我市市政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新建道路工程69公里,铺设“三水”管网169.7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4公顷,完成人行道铺装3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景观灯4500盏,新建、改造供热管网29.3公里。通过对我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大力改造,使我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景观工程及重点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2008年,我市景观工程完成投资2亿元,植物园、敖包山景区、锡林广场、锡林湖工程共种植乔、灌木9.8万株(丛),地被植物65万平方米,花卉草坪2.4万平方米,为我市人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地。同时,为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2008年我市投资1.1亿元,进行中小企业园区、建材园区和绒毛园区等的建设工程,初步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在新区同时开工建设包括城市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新区医院、新区学校等公益事业重点工程,并完成投资1亿元。

三、建筑行业稳定快速发展

2008年,我市建筑业增加值完成9.1亿元,同比增长73.8%,取得了建筑业由多年停滞不前向快速发展的突破。同时,我市不断加强对建筑企业的培育发展,2008年新注册建筑企业2家,路桥企业1家,资质三级升二级1家。为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房地产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2008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3亿元,开工面积132.7万平方米,全年共办理房屋确权发证1710户,抵押登记1640户,买卖交易5120户,征收房地产契税1700余万元,收缴住房维修基金500万元。在房地产市场低落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建房积极性。同时,不断加大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力度,使我市建

筑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建筑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

五、民生工程初见成效

2008年,开工建设返迁楼126栋、46万平方米,牧民新居498套、4.7万平方米,廉租住房500套、2万平方米;完成经济适用住房52套;并对**地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并为815户低保无房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94.1万元。

六、2009年市政建设目标及进展情况

2009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10.43亿元,主要计划完成新建及维修道路33公里,三水管网铺设17公里,人行道铺装6.77万平方米,并进行市区各街道绿化、亮化工程及供热管网改造等工程。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道路工程完成新建、续建里程7.6公里,沥青罩面工程完成12公里,人行道铺装面积13.56平方米,绿化种植乔木6.5万株、灌木15.9万平方米,种植花卉草坪43.22万平方米,安装及维修路灯1571盏。并同时进行植物园、敖包山景区、锡林湖等景观工程及城市规划展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点建筑工程建设。截止目前各项城市建设工作累计完成资金12.68亿元。

在我市城市建设飞速前进的同时,我们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的目标,在今后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建设局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将

各项城市建设工作做细做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突出民族特色、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全面提升城市价值,并不断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市的城市发展和经济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00九年七月一日

第11篇:城市建设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自治区建设厅调研组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市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激励。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调研组*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就调研组开展调研的相关内容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市地处**山北麓、****盆地,是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优先发展县(市)之一。全市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辖**镇、**乡、**个牧场、1个林场、5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行政村***个、农牧业队**个,总人口21万人。全市拥有可耕地面积***余万亩,已耕地95万亩,水土、光热、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

多年来,**各族人民前赴后继,创业不止,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自治区最佳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荣誉。农业上已建成国家和自治区优质*基地、粮食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工业上基本形成煤炭、电力、水泥、经济、啤酒、番茄制品、粮油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趋向合理的工业体系。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划,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特别是在石化产业、煤电项目建设、棉花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商贸旅游、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税务、非公有制经济都得到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8%,

一、

二、三产的结构比例为xiexiebang.com,其中:一产**亿元,增长4.4%;二产*亿元,增长23.6%;三产**亿元,增长12.5%。;实现本级财政收入**亿元,增长2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同比增长1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增长10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20%。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元。

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增长18.1%,三次产业比为34:38:28。其中:第一产业**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亿元,增长30.2%;第三产业***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增长8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亿元,增长3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新增就业岗位33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

二、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实施情况

1、为认真落实自治区3月1日召开的抗震安居工作会议精神,我市于2005年3月25日召开了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传达了自治区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工作,并与20个乡(场)镇一把手签订2005年《**市城乡抗震安居工程责任书》,将今年农区***户、城区***户的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层层分解到乡(场)镇及相关部门。各乡(场)镇结合自身实际与村(队)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分解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各村(队)根据农民的建房要求和经济能力,同建房户签订建房协议书,层层落实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截止目前,农区已签订抗震安居工程建房协议近400户,开工建设抗震安居房近200户;城区今年的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也呈现良好势头,今年开工新建的392套抗震安居房,加上去年建的***套,共有***套安居房将于今年年底竣工。**公司100套解危解困平房住宅建设现开工21户。为使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的各项工作更加细化、量化、便于操作,我市结合年度任务和责任内容,制定了《**市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考核实施细则》,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将对全市各个乡(场)镇的领导进行全面的考评、打分,把考评结果作为文明单位年度验收和单位领导述职、选拔任用的依据。同时,结合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工作制度,把抗震安居办工作人员的工作也进行了细化,实行分片负责制,定人定点,定点到户,谁负责的地方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

2、按照“建一户成一户”的原则,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在工程质量管理上,严把“两个不准”、“三个关口”。力求做到不让一个建房户在管理上失控,下派工作人员,做好施工一线的跟踪服务,使每一个施工队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下进行施工。特别是针对长期以来农村建房的无序状态,避免造成人力、财力、资源上的浪费,下发了《关于村镇建房实施“一书一证”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自今年起,在全市农牧区范围内,严格执行“一书一证”发放管理制度。农牧区新建、改建、扩建住房,首先以书面形式向所在村队提出建房申请,核发《农村建房选址意见书》,再经当地抗震安居办对户型、是否抗震、施工队的资格、建房材料的选用审查后,发放《施工许可证》开工建设,否则一律不得开工建设。每月下派工作组巡回农村建筑施工工地,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进行巡查和监督,对新建的抗震安居房进行认真的技术指导,严厉查处施工中偷工减料、以劣充优、违章施工、缩小规模、降低标准、人为延误进度等违章操作行为,严把工程验收关,杜绝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质量,推动安居工程的实施。同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农村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技术示范和指导,调动农牧民群众新建抗震安居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农村新建住房的强大合力。

3、我市制定了宣传计划和实施方案,下发了《关于做

(三)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工作情况。

城镇房屋拆迁工作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关注的焦点、领导关注的重点、城市建设的难点,做好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不仅事关我市经济建设,事关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而且也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的大事。

1、合理确定拆迁规模,科学制定拆迁计划。

我市按照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把城市建设的规模、房屋拆迁规模与社会、经济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合理地确定城市建设和房屋拆迁规模。首先是加强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是实施房屋拆迁的重要依据,实施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在完善规划审批程序上狠下功夫,推进规划政务公开。对涉及拆迁量较大的项目,在规划审批或变更前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充分听取被拆迁人等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其次是有计划地实施拆迁,避免拆迁盲目性,促使城市建设和拆迁工作有序开展。拆迁管理部门会同规划管理部门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地制定年度拆迁计划,并及时上报市政府,经批准后上报自治区建设厅。2005年我市将拆迁规模控制在2.5万平方米,符合实际,防止临时性突击拆迁,坚决制止随意拆迁。

2、加强拆迁安置工作,保证“居者有其屋”。

拆迁安置的根本就在于“居者有其屋”,因为居民本来有房住变成了无房住,若解决了住房,群众就安定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拆迁工作,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很重要,好的补偿安置方案必须能够满足不同拆迁居民的需求,要尽量给群众多种选择权利,包括货币补偿,经济适用房、二手房等,尽量使老百姓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够解决居住问题。因为我市拆迁项目中大都是老平房,人口密度大,户均面积小,房屋状况差,如:三公司家属院内住户大都为贫困户,大部分被拆迁户只能购买中低价位的小户型的住房,而目前我市住房供应结构中,经济适用房建设量不大,中低价位和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又紧缺,造成被拆迁户买不起或买不到合适的住房。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安置方案的合理审查,变“先拆迁后安置”为“先安置后拆迁”;或提高货币补偿,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并结合实际,安排拆迁安置房的建设计划,为拆迁安置提供充足的房源,确保了我市拆迁工作顺利实施。

3、进一步规范拆迁评估市场化工作。

政府先后召开座谈会,认真学习建设部及建设厅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并依据建设部《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和自治区《房屋拆迁估价鉴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建立健全了拆迁评估市场化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在房屋拆迁及拆迁评估中的违法违规现象。

4、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拆迁遗留问题。

我们从实践“三个代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做好城市房屋拆迁的上访接待工作,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本着实事求是和依法办理的原则,妥善处理。1—6月份,接待上访23人次,并及时得到了处理和化解。

(四)物业管理工作情况。

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一种新形式和市场经济的新兴服务行业,在我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截止目前,我市有两家物业管理企业取得资质,全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近150人。

1、贯彻落实《物业管理条例》的情况和存在问题

(1)物业管理企业已将水、电、气、暖等费用收取工作交回原单位,减少了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纠纷,但物业管理公司与这些单位纠纷不断,供水、电、气、暖等部门不愿直接向用户收取费用,认为应该向物业管理公司收取。

(2)成立了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公室、建立了专项维修资金制度,但费用收取难度较大,单位建房不愿上交从房款中提取的专项基金。

(3)大力宣传《物业管理条例》。长期在市广电局图文电视中播放《条例》,不定期在市内散发宣传单,设立咨询台进行广泛宣传,以增强业主的自律意识,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4)我市物业管理在管理体制上,还处于向新体制转轨过程,政企分开问题没有解决,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没有普遍确立和完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管房、单位管房,在我市还普遍存在。如市委、政府家属院,养路段、地质队家属院等等。这种非社会化、非市场化、非专业化政企不分的体制,带来的问题必然是,主管部门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履行行业行政管理职能上,不能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去推进行业发展。因此,体制问题是阻碍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居民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不可能得到充分满足。

(5)在运行机制上,垄断经营、不规范竞争还相当严重地存在,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全面形成。

我市

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项目,都是“肥水不外流”,交给属下的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单位产权的房屋大多由单位自己管理。这种封闭的自我保护式的管理运作方式极不利于物业管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租房和买房的人没有选择管房单位的自主权。管房单位及企业管好管坏都一样,没有危机感,没有改革的意识,没有服务的观念,致使管理成本高,服务态度差,社会反映强烈。

(6)在市场主体与物权关系上还没有建立业主委员的主体地位。

目前,我市只有**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也存在着经济关系不规范、权利义务不清、作用发挥不理想等问题,导致物业管理质量不高,费用收取难,矛盾和纠纷难以得到解决。由于没有建立业主委员会,致使物业管理市场缺少管理市场的主体,无法发挥新体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效能。

(7)物业管理费收缴率低,老的收费标准低,新的收费标准难以执行,物业管理企业“造血”功能差,管理经费难以为继,我市大部分物业管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收费标准低、收缴率低,成为困扰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难题。目前,我市物业管理费按每月每户仅收10元,有的小区每月每户仅收5元,且难以足额收取。物业管理费的收缴成了实施物业管理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

(五)规范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情况。

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机构是办理有关房地产交易手续,提供相关服务的窗口,交易登记是否便捷,管理是否规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此,我市高度重视房地产交易登记规范化管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认真予以贯彻落实。

1、通过贯彻落实建设部251号和77号文件,我市房地产交易登记规范化管理和行风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进,群众普遍感到办事比过去简便、快捷了。一是办事程序简化,服务周到,通过“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即从申请交易登记到领取房屋权属证书的整个过程中,只需要提供一套资料;二是要件减少、办事时限缩短;三是收费更加规范,透明度增强。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在办事大厅醒目的位置公开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

2、以信息化推动管理规范化,对房屋权属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全部录入微机,实行微机化管理,形成房地产电子档案,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外提供查询服务。

3、推行政务公开,加强行风建设,一是通过发放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公开办事程序、服务承诺内容、收件范围、办事时限和收费标准等;二是通过建立投诉等制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并设立商品房投拆电话、举报箱、聘请行风义务监督员;三是通过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提高服务水平,开展文明用语、落实首问负责制活动,推进行业文明创建活动。

4、严格按照《房产测绘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推行测管分离工作。成立了**市**房产测绘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解除了职工与局机关人事关系,促使房产测绘业务走向市场化。

五、建筑市场管理工作情况

(一)2005年1—9月工程项目备案情况。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工作调研的通知》(*建传[2005]号文)调研提纲里的第

(四)条第4项工程招投标事后监督的措施及执行情况进行认真自查。依据《招标投标法》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89号令)等有关规定,在招投标过程中,乌苏市招标办依法对招标单位前期资料的审查投标人资格审查。标底编制、专家抽取及开标、评标、定标等环节进行封闭式监督和备案管理。招标后,招标办监督人员、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评标专家都要在资料上签名。实行责任追究制。保证招标工作能真正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切实杜绝了各种不法行为的发生。1—9月工程备案项目数:4项;公开招标数:4项;实行招标数:4项。

(二)开展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在开展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中,人员持证上岗率达不到100%。存在人员流动性强,培训工作难度大等问题,建议多使用当地农民工,便于培训和管理。

六、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情况

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努力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认真加强了各个工作环节的管理,严格执法,查处各类违规行为,较好的完成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各项工作任务。到目前为止,共计24个单位工程接受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涉及施工企业8家,房地产开发企业3家,监理企业2个,建设单位11个;开工的24项单位工程,均办理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按照规定办理了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工作,并办理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施工起重机械使用前均进行了登记备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均办理了建筑施工企业意外伤害保险;2005年4月20-23日和5月26-28日开展了2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共发放建设工程安全整改指令单6份,停工通知书1份。其中5月26日-28日配合地区建筑市场秩序大检查,重点检查了施工企业、监理单位执行安全技术标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情况。

今年以来,着重抓好了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开展了“五大伤害”的专项检查工作,对开工前不重视安全生产检查的施工企业,一律不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严格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有力的促进了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

我市施工企业办理建筑施工企业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开展较早,由前期的指定保险单位转为目前的施工企业自主选择保险企业,今年参与建筑施工企业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保险公司共计6家。

(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施工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够。

上半年,经过多次的专项检查,发现大多数施工企业对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力度不足,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现场的工程质量安全检查还停留在表面,被动接受检查,整改意识不强。个别施工企业的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反而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如个别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意识差,投入不足,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科室有责任无权利现象十分突出,企业内部自我培育良好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尚未形成。

2、房地产开发项目安全管理费用不能足额落实。

开发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专项资金不能够足额落实。项目班子对安全生产保护用品的购置、安全生产管理资金的使用只有建议权,无实际控制权利。施工企业购买的安全生产保护用品往往不能够完全达到安全生产防护用品的合格规定。项目班子由于临时设施费用、安全管理费用相对较低,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管理阶段。

3、建筑施工企业意外伤害保险市场较乱。

建筑施工企业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竞争激烈,意外伤害保险市场种类名目繁杂,计算方法复杂。今后我市的建筑施工企业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有待逐步规范。

4、施工机械的检测不及时,建议培育检测市场。

施工现场施工机械、特种设备的检测鉴定工作,目前是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检测鉴定,我市建设领域目前还没有设立施工机械、特种设备的检测机构,建议建设厅培育各地施工机械、特种设备检测机构。

七、城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进展情况。

根据建设厅关于开展“城市节水宣传周”活动要求,围绕“减少漏失,杜绝浪费,建设节水型城市”这一宣传主题,我市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宣传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出动宣传车,在市区主要街道悬挂节水宣传标语,在商贸大楼前设置节水咨询点,直接面向群众解答疑问,宣传政策,散发节水宣传资料千余份,在主要街口设立了大型宣传公益广告牌,旨在倡导科学节约用水生活方式,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形成全民节水的社会氛围,努力实现人与水的和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制定了节约用水活动实施方案,并依据方案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情况。

1、项目建设及项目市场化情况。

城市供水改扩建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其中申请到国债资金1600万元;其余1600万元资金以自筹和申请银行贷款方式筹集。2004年已投资1400万元完成了老城区30公里供水管网的改造工程。今年,计划投资1800万元完成其余供水管网的改造工程,现已着手全面实施。我市供水企业于2000年实施了改制,现为民营股份制企业。

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5835万元;其中利用芬兰政府贷款3535万元购买了全套进口污水处理设备及环境监测设备;申请到国债资金2300万元。项目建设用地3万平方米,于2001年8月开工建设,2003年10月底竣工,现已试运行。上半年,已投资5万元完成了部分中水管网铺设工程;投资3万元完成了五道桥下水管网的改造工程、投资15万元完成了工业区至污水处理厂部分下水管网的建设工程;投资5万元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庭院绿化工程,该项目的其他后续工程正在着手实施,争取年底实现投产目标。

生活垃圾处理项目:总投资2795万元。其中申请到国债资金800万元,其余1995万元资金以自筹和申请银行贷款方式筹集。2003年和2004年已投资1150万元完成了车辆和设备的购置工作及部分土建工程。2005年,计划投资1645万元完成厂房、库区及其他土建工程,目前正在实施。鉴于该项目投资大,而我市财力又十分紧张,我市于2004年又申请了800万元国债资金,现已报请到自治区计委和建设厅审批。

集中供热项目:总投资7860万元。其中申请到国债资金2000万元;其余4360万元以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新疆庆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004年已投资6360万元完成了该项目的一期工程并实现了2004年冬季全市74万平方米集中供热。今年,计划投资1500万元完成集中供热一级、二级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工程,争取实现全市集中供热,现已着手全面实施。该项目于2004年实施了企业改制,现为民营股份制企业。

天然气项目:总投资7300万元。此项目为招商引资工程,引进***市***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来我市投资建设。2003年和2004年已投资治理发愣功0万元完成了16公里长输高压管线及40公里城市中压管道的铺设工程;完成了天然气调压门站、加气加油站及部分庭院和入户工程。目前我市已有1000多户居民用上了环保节能的天然气。今年,计划投资2600万元完成7500余户居民的天然气入户工程,现已着手全面实施。该项目为民营股份制企业。

城市公共交通:该项目为民营股份制企业,拥有45辆客运公交车,5条公交线路,能实现年产360万元,上缴利税26万元。

2、实施特许经营情况

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研究实施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方案,制定监督及管理等一系列措施。

八、支持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

工业区建设,对于繁荣经济、发展城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扩大城市规模,而且可以解决就业、增加税收、带动

二、三产业发展。2005年,我市把工作重点投入到工业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中,为其修好道路,铺平人行道,装亮路灯,搞好绿化,接通自来水,保障下水通畅,并协调电信、电力、热力等部门搞好通讯、电力、热力建设,为工业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良好的硬环境,争取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今年以来,我们虽然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虚心接受各位领导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力度,争取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我市建设事业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12篇:城市建设工作汇报

耀州区城市建设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近年来,耀州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城建工作,以打造中心城区为目标,按照“改造设施,完善功能,控建增绿,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五年间累计投资达到1.8亿元,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7.27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1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8.41 万人,城市道路建成总长35公里,主干道红线宽度30—40米,城区绿化面积达2.29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8平方米,铺设天然气管道8公里,城区环形照亮网络6公里,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呈现出起点高、力度强、投入多、速度快、质量优的良好态势,打造了“特色城市、靓丽城市、整洁城市、生态城市”的新名片,改善了人居环境,构建了和谐靓丽新耀州。

一、加强规划编制,科学定位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高起点规划是建设高品味城市的前提,近年来,我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规划作为引领科学建设的龙头,认真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功能和统筹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投资100万元编制了耀州城区分区规划,确定了“以

- 1

美、功能完善的美丽城市。

(一)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完成了城区主次干道提升改造、支巷道路面硬化、人行道整修、休闲广场建设、给排水、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100多项,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强弱电、通讯线路下地,雨污分流,形成了“两纵五横”城市路网格局。其中投资18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永安广场、西广场、北广场、原外事办广场等32000平方米的城市休闲广场,其中占地3.2公顷的永安广场是目前区内最大的文化、休闲、娱乐式广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比较舒适的活动场所;完成永安北路、华原路、210国道城区段道路创卫工程、文营西路、里仁路、民权路、城隍庙路、学古路、民主路、风景路、锦阳路、210国道、团结桥、药王路西段等市政道路改扩建,改造总里程达9公里,实施了城市北部截洪工程,全面翻修改造了城区人行道,结束了主干道路坑洼不平的历史,城区路网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建改建城市公厕29座,垃圾中转站4个及城中村公厕20座,垃圾屋31座,;大力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制定印发了关于对天然气用户初装费补助的通知,完成了天然气入户1400;同时大力实施亮丽工程,完成了城区沿街建筑的泛光照亮,设置各类建筑物照亮射灯187个,安装LED夜景照亮灯带20000米;完善了城市照亮设施,共安装城区路灯500盏,景观灯356盏,形成了城区6公里的环形照亮网络,城区白天绿意怏然,夜晚灯光

- 3

承历史和保护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以规划指导改造,完成了旧城改造的调查汇总工作,并确定民主路北段、民主路南段片区、食品公司片区、药王生态园片区、花园饭店片区、机械城片区为近期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目前食品公司片区已申办完土地、用地规划等手续,正在进行地基处理,民主路南段片区已完成片区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旧建筑物拆除,民主路北段片区已完成改造方案的初步设计及旧建筑物拆除工作,正在进行通信线路迁移,其他片区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我区旧城改造工作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已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展现耀州新形象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的同时,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城市建设。我区的集聚吸纳、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广大市民比较满意。虽然我区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规划的实施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中村改造步伐缓慢,城市建设用地的详规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二是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有限,加之我区底子薄,城市建设管理资金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创新管理机制,城市面貌不断改观

随着耀州区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思路,按照四个转变的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手

- 5

活动。

(二)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我区将进一步把“三创”工作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同时积极探讨市政基础设施及园林队伍运行新机制,加大对城区主街道及居民小区的城市硬化、绿化、亮化力度,提高城区亮丽工程建设档次,营造“洁、亮、绿”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一是加强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改革,拓宽融资渠道,由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做为投资人组建了铜川市耀州区 诚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承担项目融资、运作和建设任务,采取融资与建设并举,投资与运作结合的工作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有效地缓觖了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

二是树立新的经营城市理念,确立土地招标拍卖和收购储备制度,积极筹措城建资金,每年都为城市建设集聚了一定的资金。近两年我区通过加大土地招标拍卖力度,共筹集城市建设资金近2亿元,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旧城改造工作。

三是向上级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资金,补助城市建设资金的缺口,用于项目的启动和建设。

总之,我们虽然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

- 78 -

第13篇:池州市第一批、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名单

池州市第一批、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名单

1、安徽鸿凌机电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2、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省级创新型企业) 3、池州方达科技有限公司

4、安徽大九华铜业有限公司

5、安徽池州家用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省级创新型企业) 6、池州灵芝化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7、安徽颐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安徽艾可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9、池州九华汉高电工材料有限公司

10、池州市金艺化工有限公司

11、安徽星野生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12、安徽智新生化有限公司

13、安徽省石台县牯牛降竹炭制品有限公司

14、安徽新河竹业有限公司

第14篇: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参考提纲

附件⒈

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一、综述

二、创新型企业试点的实施情况

主要包括:研发能力建设、研发投入力度、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基地开发共享机制、完善创新管理制度、完善创新机制等方面。

三、主要成效总结

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

四、存在问题、困难及原因分析

主要从政策制定、机制管理和企业内在需求等方面分析。

五、今后工作构想与相关建议

主要包括:今后工作构想和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需求及相关建议。

第15篇:湖北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湖北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2008年 12月23日)

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创新型湖北提供支撑,省科技厅决定在全省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如下:

一、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需求、找准关键、设计目标、整合资源、建立体系”为基本要求,以实施科技项目为牵引,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抓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成科技手段,建设具有湖北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一线聚集,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推进20家左右成长性好的企业迅速做大做强,20家左右大中型骨干企业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进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行列。

(二)基本原则

1、整合资源。把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计划、基地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措施有效集成,形成合力,加大对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的支持力度。

2、示范引导。发挥创新型企业辐射、示范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3、分类指导。围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领域,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试点工作,根据各类企业特点,明确试点企业创新目标,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和相应的评价办法。

4、动态管理。建立评价管理体系,对试点企业进行规范认定和管理,分二批推进100家左右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和评估命名工作。

二、试点企业选择的基本条件

1、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已认定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

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整体技术水平居国内同类企业领先水平,重视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实施与技术标准的制定。

3、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在同类企业中,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较高,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一般不低于3%。有健全的研发机构或与国内外大

1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专职科研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10%,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具有较强的技术储备能力和发展后劲等。

4、管理水平较高,企业成长性好。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不断创新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通过质量管理等相关认证,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近三年持续盈利,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呈稳定上升势头,整体财务状况良好,资产负债率低于70%,无偷、漏、骗税,套取国家专项资金,以及弄虚作假、逃废银行债务等违法行为和不良记录,具有良好的社会诚信形象。

5、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示范效应。注重自主品牌管理和创新,其自主品牌在市场中享有相当知名度。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注重企业战略创新和创新文化发展。

试点企业在满足上述五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类企业特点,还应相应满足以下条件: ——大中型骨干企业。应不断创新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具有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并贯彻实施,有健全的研发机构和稳定的研发团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导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重大研发项目,主导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成长性企业(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下)。近二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企业平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主导产品优势突出,具有明确的上市要求与上市前景。

——转制院所。应在转制改革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承担国家和

企业科研任务较多,自身科研投入较大,科研仪器设备条件比较先进,有较强的面向行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应用的能力等。

三、试点企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通过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和标准,开拓试点企业高附加值产品路径,抢占制高点,提升竞争力。

1、加强研发能力建设。试点企业需建立研发机构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产业创新团队,在加强自主创新的 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总结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2、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试点企业要积极申请并承担国家及行业科研任务,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装置,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3、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培养。试点企业应加强科技培训、管理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重视发挥职工技术协会的作用,提高职工创新意识。

4、完善创新战略和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等。建立并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

5、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内部员工股权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文化等。

6、申报建设试点的各类企业要制定本企业的具体试点方案,明确试点任务、具体措施、工作进度及工作目标。

四、支持试点企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支持试点企业创新活动,分摊企业创新成本。省级科技计划以试点企业为重点支持对象,优先对其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资助。优先推荐试点企业申报国家86

3、支撑计划等相关科技计划及平台建设项目;通过后补助等方式引导创新型试点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2、支持试点企业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的建设。支持试点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专业研究机构,引导试点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试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支持试点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对试点企业科技人才和主导产业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组织对试点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TRIZ创新方法应用培训和知识产权、标准化等相关管理培训;支持试点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岗位,吸引优秀领军人才承担企业重大研发项目;加大对试点企业创新活动宣传,营造创新氛围,发展创新文化。

4、支持试点企业上市。优先推荐试点企业上市辅导、保荐培育,搭建试点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向风险投资机构积极推荐试点企业,支持试点企业引进战略投资;加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搭建商业银行服务试点企业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

5、试点企业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推进其体制机制创新,重点试行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资产委托经营制度,开展期权激励试点。支持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吸引战略投资者,引进投资的溢价部分,可按一定比例转为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

6、深化高校科技型试点企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校控股的试点企业国有资本退出机制,逐步向企业法人、科技人员或民间资本整体或大部分转让资产或股权,使高校在控股的试点企业中股权比例退到30%以下。鼓励高校试点企业引进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

7、引导和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试点企业流动,实施创新型试点企业集聚战略,通过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推动重点产业带动周边区域和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培育若干个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8、对成效显著且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优先推荐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五、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

1、省科技厅政体处会同计划处制定湖北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厅各有关业务

处室要根据试点工作方案制定支持试点企业建设的措施。

2、厅统一组织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申报工作。政体处会同计划处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建设试点企业建议名单,征求厅有关业务处室意见后,报厅长办公会审定,确定创新型建设试点企业名单。

3、创新型建设试点企业试点期三年。期满后,政体处会同计划处及厅有关业务处室组织专家,开展创新型企业评估,提出创新型企业名单,报厅长办公会审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授予“湖北省创新型企业”称号。

4、各市、州科技局要切实加强对企业建设试点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并根据本方案制定本地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选择确定建设试点企业,将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推荐申报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并定期组织试点企业情况调研和交流。

第16篇: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草案)

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草案)

(2015年10月-2017年9月)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靠单一的产品是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作为企业就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根据现有条件,制定创新型企业未来两年试点工作方案如下:

一、试点工作总体目标

公司在每年的年终均制定下一年度的技术创新规划。2015~2017年公司技术创新主要内容是:准确把握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导向,瞄准世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大力研发推广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通过不断的研发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服务万千中小企业并助力中小企业发展,首创中小企业网络综合服务模式,逐步把公司打造成国内企业全营销行业的领航者。具体表现为:

1.以渠道网为核心,通过虚拟网络技术促使渠道商和企业通过渠道网完成在线交流、进行互动聚集人气,同时利用多层次的媒体资源为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渠道商提供营销推广服务,让用户能够更便捷地获取最新的商机信息,并以市场为导向,给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搜索体验,满足多样化的搜索需求。

2.通过线上线下的信息交互平台,聚集积累大量的客户数据资料。通过公司的调节整合,进行精准、互动的双向沟通,协助企业发现有价值的客户和商业机会,通过丰富的数据分析来帮助企业寻找到最想要的且最有价值的客户,同时为其匹配更适合他的企业类型和层次,帮助企业和客户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为企业和客户发现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3.安徽渠道与国内各大互联网媒体(如新浪,搜狐,腾讯,百度,凤凰网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是这些媒体的高级合作伙伴,并与数百家垂直网站,地方网站长期合作,构建了跨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媒体传播集群。公司利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客户服务可以为用户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营销推广。

4.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需求也将与时俱进,会更加多样化,要求会更高。安徽渠道将其视为公司发展的机遇,将秉承诚信,务实,创新的理念,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创新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新的服务运营支持模式。

二、试点工作主要任务

1、要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管理和研发技术,确定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中核心地位,明确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创新文化,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有效地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服务:①实行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战略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战略,创造性的提出“企业全营销”理念,为企业提供营销综合服务,打造企业营销一站式服务。②研究和发展制度化,制定研究和发展的有关规范,拥有一支稳定的、有实力的研究和发展的队伍,建立功能齐全的技术研发中心。

2、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创新,资金投入是保障。为保证公司技术研究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公司为技术中心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开发费用。近年来,公司把技术开发费用纳入企业年度预算,足额提取,按需供应。2013年公司研发投入1770.16万,占公司全年销售收入的6.35%,2014年研发投入共计2138.2万,占公司全年销售收入的7.1%。为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未来两年企业将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目的顺利完成。计划2016年企业申报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3000万元,计划2017年企业申报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4000万元。

3、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关键,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一是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二是整合充实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途径,造就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管理人员科技培训,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创新方法培训、继续教育及职工技能培训。

企业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创新人才升、降、去、留的政策措施,建立薪酬、培养人才的办法。创造尊重知识、爱护人才、鼓励创造的氛围。让创新人才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安心为企业创新,乐为企业奉献。在收入分配方面要将创新人才的成就与收入挂钩。实行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并与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评审结合起来激励创新,对取得重大突破有突出贡献的创新骨干和项目负责人要给予重奖。在人才流动秩序上要规范,防止恶性循环,特别是要防止核心人才流失,把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带走,使研究项目失败和知识产权外流,给技术创新带来损失。有计划的对企业领导、科技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凝聚一批创新人才,形成一支稳定持续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注重培养企业职工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文化,组织企业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创造发明活动,努力使其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高素质职工,充分发挥他们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4、公司秉持“科技领先、诚信经营、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追求“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坚持科技创新,精益求精,谋求更好的成果水平。

企业着重开发具有知识产权、能够代表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经济实力的知名品牌,目前积极宣传推广的78.cn创业商机网、渠道网、2958精品商机网,都是将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紧密相连,努力在价值链高端寻求高利润。未来我们将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逐步走上品牌运营和提高自主创新的发展轨道,把自主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来经营,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品牌经营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不但在国内得到青睐、有较高知名度,而且争取走向世界,为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5、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实行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制度,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领导职工的科技创新热情,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和科研项目的奖励制度,科学、规范、正确的引导技术人员及研发机构的工作,积极有效的激励广大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机制优势,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技术研发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制度和措施,为研发工作构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公司将软件研发、技术储备和市场推广转化为一体的系统管理,由公司高层组织召开定期的技术工作联席会议,适时将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进行总结并转化,让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成效,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明确科研项目负责制,加强科研项目从项目立项、经费预算、执行和推进、验收到项目科研成果的评审,并将创新激励制度更进一步进行完善。

6、推进管理创新和创新文化建设,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注重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一是对外:积极与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如:皖西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进行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为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对内:企业将加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创建自主、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创造出“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的创新文化氛围,广泛深入地开展自主创新教育,提高全体员工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使创新理念深深地根植在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良好创新风尚。

三、计划进度和阶段目标

1、2015年10月-2016年6月:2015年,渠道网络将开启的重大创新变革,即渠道网络“招商云”的发布。招商云是渠道网络开发用于企业及个人网络招商一体化的后台,后台包括6大体系,集合pc官网、手机无线网站、微网站、手机APP、SEM数据分析、CRM数据统计等一体化后台,秉承方便快捷,安全稳定的原则为个人及企业免费开放的一款综合后台软件。

整合渠道网络从硬件到软件、从线下到线上的资源积累,建站云、营销云、微信云、管理云、电商云五大功能模块共同构成“招商云”的综合服务能力。“招商云”是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依托技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云服务,希望用户以最简单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享受IT服务,快速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该平台以渠道网络专为中小型企业量身打造的系列解决方案为核心,帮助企业顺应技术变革,转变传统思维,从多方面帮助企业构建、拓展渠道,实现可持续的增长。随着“招商云”的上线运行,数以万计的中小微企业,都可以“驾云”发展,轻松把握互联网新技术时代企业转型发展的机遇。

2、2016年7月到2016年底:在“互联网+”的新局势下,传统企业面临着渠道建设与拓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等问题,渠道网络将为渠道商和投资创业者搭建好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精准高效的渠道搭建、全面立体的网络平台与展会招商,形成线上线下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全方位地助力企业的成长,进而帮助企业成功向互联网转型从而实现“互联网+”经营模式。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能够作为新引擎促进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并将带动新一轮创新驱动型产业布局和投资。渠道网络也将继续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摆脱互联网困局,使传统企业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相融合后的优势,实现三方在互联网时代下互促互赢的新商业局面,让“互联网+渠道+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大步向前,稳步发展。

3、2017年初到2017年6月:互联网用户向移动端迁徙已成定局,车联网也在无声改变出行,在线教育涌入江湖,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碰撞势不可挡。渠道战略将全面拥抱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针对消费群和一致的需求,开展营销渠道的全面拓展,让分销效率更高,消费成交更容易,更加便捷、高效的达成销售,实现企业品牌营销在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产生乘数效应,开启营销全渠道时代。

4、2017年6月到2017年9月:企业互联网化范围逐渐延伸,大数据呈现一片蓝海。目前公司内部,渠道网络将大数据应用于新产品开发及网站的优化,在对外服务方面,渠道网络只对厂商提供大数据服务,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与搜狗、百度等各大主流平台的交流,共同拓展在PC搜索、无线搜索、竞价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在搜索和移动互联网战场“智慧启航 共赢未来”。

四、保障措施

为实现未来2年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渠道网络将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公司在原有技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创新型企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公司自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的制定和部署,研究落实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政策措施,负责公司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加强协同合作,联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发挥专家咨询机制作用,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与自主创新总体目标的实现。

2、人员

公司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每年都从社会、高校引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和本科以上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各个岗位。目前,公司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互联网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技术研发团队,专门从事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及计算机智能硬件设备的研发,几年来已取得23个由国家版权局认证并获其颁发软件著作权证书的软件产品,目前尚有更多软件产品正在研发和申请认证过程中。 人才是项目研发活动的实施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拥有了具备创造力的高级人才、核心人才,企业才有开展自主创新的可能性。因此,要进一步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快高技术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抓好自主创新人才梯队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经费

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实力得到显著加强和全面提升,公司为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每年提高研发费用比例, 计划2016年企业申报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3000万元,2017年企业申报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4000万元.

4、内部机制

主要是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组织和技术预测机制。 一是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建立企业人才保障机制,就必须把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在企业实施“人才工程”,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的重要工作,制订出系列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政策和措施。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让技术人才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心理环境,让人才愿意在企业做技术创新工作。要为技术人才建立良好的事业平台,知人善用,让每一个技术人员各得其所,有用武之地。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让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和成就感,还要把技术人才的成就与收入挂钩,让每一个人的劳动得到尊重,得到回报。规范人才流动秩序,防止人才竞争的恶性循环,特别要防止核心人才的流动,把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带走,给技术创新带来损失的现象。在企业内部要培养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创新观念,培养企业的创新文化,促进企业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结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观。

二是组织保障。公司给予足够的资金投入,保证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有一个独立的组织平台。建立健全技术预测机制。进一步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跟踪已纳入“2年目标”规划的科技领域和重大项目,为科技规划的滚动实施和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建立健全技术预测制度,促进技术预测规范化;建全技术预测机构,建设技术预测队伍,广泛吸收社会科学领域、产业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专家参与技术预测;完善技术预测方法,保证技术预测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五、试点工作组织和目标任务分解

安徽省渠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为积极建设创新型企业,成立“安徽省渠道网络创新工作组织”,试点工作负责人张振杰,试点工作联络员王文祎,明确了各成员的目标分工,具体分工如下:

1、组长

张振杰,CTO,是整个工作组的负责人和总指挥,指导和运筹整个工作组的开展和实施,并解决工作组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保证工作组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工作组负全责。

2、副组长

王忠波,总监,具体负责相应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的建设工作。 刘博,总监,监督领导系统部,保证创新工作流畅有序的进行, 并对研发技术人员的组织、指导和培训等具有决定权,

3、成员

李然,总监,负责整合创新工作,发展线上及线下相关事业 安冉,系统专员,协助王忠波总监完成有关试点工作中有关科技创新工作

郭明明,副总监,指导员工完成公司安排的科技创新工作。 陈岩,经理,负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予以监督,以确保试点工作的完成。

冯波,产品专员,负责研发中心产品咨询服务。

王保卫,系统专员,负责维护科技创新软件系统的正常运作,解决日常问题。

王文炜是工作组的联络员,主要负责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联系,编制工作组及其成员的工作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负责材料和项目的申报。

第17篇:创新型试点企业典型案例撰写

附件四:

创新型(试点)企业典型案例撰写模板

案例主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副标题: XX企业创新案例

一、企业概况

对企业概况的客观陈述,内容包括:

企业全称/成立日期/企业性质/所属行业及在行业中的位置/主营业务和产品

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情况、规模(最近统计年度的总资产、总收入、利润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现有从业人员、科技人员人数)/主要发展历程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下述7个方面描述企业的“创新活动”。陈述中要注意重点阐述对企业发展和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的各个因素。特别是突出每个部分的举措和具体做法。重点放在每个标题最后两个字的描述上。

每个方面的撰写原则上须遵守下面列出的字数限制。企业在某一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可以略为多写,没有内容的部分可以简化或不写。但本部分总字数须控制在3700-4000字。

① 创新战略思路:讲述企业创新思路的缘由、理念和措施;

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炼出最能够表现本部分内容特点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 a) 指导企业整体创新活动的总思路是什么?

b) 在宏观规划和总体策划层面通过什么方法来体现和落实企业总体的创新思路?

② 体制与机制创新:讲述企业为实现创新发展的思路,在体制与机制方面的改革及其作用;

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炼出最能够表现本部分内容特点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 a) 在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方面,如何保证企业创新思路的实施? b) 通过什么机制让不同的部门和组织为共同的创新思路推进工作?

③ 研发支撑体系建设:讲述企业的研发机构是如何构建的,其功能、层次关系、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研发投入、特别是其建设过程;

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炼出最能够表现本部分内容特点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

a) 企业研发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b) 企业研发体系的基本构架和各自的功能、相互关系是什么? c) 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和运行机理是什么? d) 最近一个统计年度的研发投入和实际效果如何?

④ 知识产权管理:讲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内容和知识产权管理措施;

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炼出最能够表现本部分内容特点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 a) 企业知识产权总体战略阐述 b) 知识产权工作组织体系是什么? c) 知识产权主要管理制度有哪些? d) 知识产权管理的成效体现在哪些方面?

⑤ 人才队伍凝聚:讲述企业在凝聚人才方面的理念和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炼出最能够表现本部分内容特点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 a) 企业凝聚人才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是什么?

b) 企业充分吸引、使用、培训、激励人才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c) 企业凝聚人才的具体成果如何?

⑥ 品牌塑造与市场营销:讲述企业塑造品牌的理念、目的与方法,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主要活动;

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炼出最能够表现本部分内容特点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 a) 企业品牌战略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是什么?

b) 企业落实品牌战略的具体做法,包括产品质量控制和品牌的宣传方式是什么? c)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d) 品牌塑造与市场营销的实际成果如何?

⑦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包括企业家精神):讲述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炼出最能够表现本部分内容特点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 a) 企业创新文化的总体概念和提法是什么?

b) 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内部使用哪些宣传和推广方式? c) 企业文化宣传和企业主营业务的结合方式是什么? d) 企业文化在企业整体创新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如何?

三、企业创新成效

该部分主要阐述由于各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的综合成效。如核心技术、市场份额,企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等。

a) 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出的增加情况 b) 企业经济增长和市场份额的增加情况 c) 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增加情况

结语:对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总体评价和感觉。建议案例写作者尝试分析创新活动驱动企业发展的原因和相互关系;在上述七个方面的创新活动和要素中,哪些活动和要素起关键作用。

- 2“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明确集团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系统组织创新和生产活动。围绕“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凝练出近、中、远期不同的技术发展方向,制定并实施核心技术计划。航天科技集团通过决策、咨询和执行三大系统的配置,有效的保障各项规划、计划目标的实现,系统推进创新战略思路的实施。2008年以后,在创新战略思路指导下,航天科技集团重点推进了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建设。

2. 体制与机制创新【模板要求:讲述企业为实现创新发展的思路,在体制与机制方面的改革及其作用】

【小标题】着眼于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

航天科技集团建立了以“一个总体设计部、两条指挥线”为基础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系,保障公司组织体系的运转流畅、整体最优及协同高效。在重大技术领域围绕型号工程组建多个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部系统统筹各型号系列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围绕目标产品的产出,在型号中不断强化工程“两总”,即总指挥、总设计师在生产和创新中的作用。在两总下形成两条指挥线,即型号指挥系统,包括总指挥、指挥调度系统、相应职能部门;型号设计师系统,包括总设计师、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部件级主管设计师。

将各研究院建设成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联合体以研发为基础,以形成最终产品和技术产业化为基本导向,保障研发成果顺利转化为产品。使联合体具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总装、测试、服务等综合能力,成为军民融合、产业集聚、集成创新的经济实体。强化具有总体性质的联合体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发挥具有专业性质的联合体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提升专业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形成符合发展需要的组织模式。

为了促进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开拓市场,提升集团公司竞争能力,十大专业公司从设立开始到迅速成长,始终按照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调高效的原则,在集团总体创新战略思路引导下,与八大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有效配合与协作关系,从整体上支撑集团发展目标实现。

积聚生产与创新资源,按照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的原则,在重点地区布局建设航天产业基地群。完善以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天津、海南、内蒙古及深圳(香港)八大主要基地为主的产业能力体系,形成航天科技集团强大的总装能力和规模生产能力。

3. 研发支撑体系建设【模板要求:讲述企业的研发机构是如何构建的,其功能、层次关系、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研发投入、特别是其建设过程】

【小标题】建立专业化、集约化研发支撑体系

航天科技集团将“建立专业化、集约化、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 45. 人才队伍凝聚【模板要求:讲述企业在凝聚人才方面的理念和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小标题】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

航天科技集团党组及各级党委坚持“人才高度就是事业的高度”的思想凝聚人才。从规划、制度建设、政策引导、环境优化入手,营造激励创新创造的人才成长环境。着重加强以重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创新人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等的培养和凝聚。

集团成立后,为了解决型号队伍人才交替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航天科技集团积极推进型号领导干部年轻化,制定下发《型号系统领导干部管理规定》,明确提出45岁以下型号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的政策措施,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型号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计划,大胆启用优秀年轻人才,设置总指挥助理、总设计师助理,充实型号领导岗位,有效地实现人才交替。到2008年底,集团250余名型号“两总”中,45岁以下的占66%,集团领导以及很多重大专项、工程的“两总”都实现了年轻化。这一指标也受到国际同行的青睐。

航天科技集团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构建了具有航天特色的人才培训模式,充分发挥老专家和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制度保障航天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了人才培养力度。集团公司按照创新型企业的要求,狠抓预先研制,通过重点型号任务和建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系统级研发中心等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6. 企业品牌塑造与市场营销【模板要求:讲述企业塑造品牌的理念、目的与方法,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主要活动】

【小标题】以质量为基础塑造航天品牌

航天科技集团在始终坚持“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质量观基础上,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塑造企业品牌,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航天”以及“神舟”、“长征”等知名品牌,已形成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航天科技集团先后推出了视觉、理念、行为三大识别系统。在识别系统方面,集团公司开发了具有航天特色并能反映企业文化内涵的企业标志,包括图形标志、组合标志两种。同时,提出了将企业名称或品牌名称经过特殊设计后确定下来的规范化的立体表达形式,即标准字。航天科技集团将统一的视觉标示系统作为统一员工的意识和对外宣传视觉导向。

质量是企业品牌建设的基础。航天科技集团始终将周总理在几十年前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作为所有员工永恒的质量座右铭。它一直深深地印刻在航天人的脑海里,自觉地体现在航天人的行动上。对航天科技工业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结合新的形势集团赋予了“十六字方针”新的内涵,逐步形成了中国航天的“零缺陷”理念,其内涵有三个层次:一是追求各项技- 6一倍,2007年实现了10箭11星的高密度发射,2008年发射了11箭13星,创历史新高。到目前为止,运载火箭已连续73次成功发射,可靠性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航天科技集团目前承担了五项国家重大专项任务。

第三,重大工程的实施和战略产品的高质产出,有效支撑了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对产业和社会的牵引、辐射与带动作用明显。载人航天中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这代表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意味着我国在航天产业的高端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证明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结语:

【模板要求: 对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总体评价,总体感觉】

“系统工程理念”是航天科技集团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贯穿于航天科技集团的管理和工程实践的全过程,贯穿于企业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铸就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果,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 8 -

c) 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增加情况

建议案例写作者尝试分析创新活动驱动企业发展的原因和相互关系;在上述七个方面的创新活动和要素中,哪些活动和要素起关键作用。约500字左右。

第18篇:【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原文发表于《政策瞭望》2010年第4期

目前,我省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了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城市是研发、人才、资金、技术、设施等创新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是适应发展阶段转变的需要,是扎实推进“两创”总战略,实现以创新推动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之举。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意义重大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摆脱传统的以土地、资本和低成本工业劳动力等为主要增长要素的发展模式,形成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新动力,建立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科技进步为动力、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

我省于2003年正式确立建设创新型省份战略,2006年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并出台《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2007年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关键是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省内主要城市的先导和主导作用。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基础。从中外发展史看,城市尤其大中城市,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集聚地,是现代经济的主阵地,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我省在全国率先确立了城市化发展战略,之后又进一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较好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总体而言,目前我省城市化建设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式的扩张。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求今后我省必须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注重规模扩张、投资带动转向注重功能提升、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等,铸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竞争的关键和焦点。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值得学习

从有关国家的城市发展实践看,世界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分为四大类型。他们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认真学习。

一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芬兰赫尔辛基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偏重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即依托经济繁荣发达和较强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通过文化艺术领域创新,打造全新的城市发展形态。文化创新型城市,通常为一国的首都或重要城市。二是工业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美国堪萨斯、英国哈德斯费尔德和韩国大田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重点,是以工业创新作为突破口,即依托地处大都市周边,工业基础比较扎实,工业领域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比较突出的支撑,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形成以工业产业创新带动城市发展创新的格局。

三是服务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美国纽约、德国柏林和日本东京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创新型城市的主攻方向,通过不断创新城市的服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着力发展服务型经济,不断满足本地城市居民各种需要,也不断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跨国服务,同时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服务创新型城市第三产业发达,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较高。

四是科技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印度班加罗尔、美国硅谷、加拿大渥太华等,主要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是突现科技集成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型城市一般依托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雄厚的科技实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明显的科技产业优势。其通过大力发展先进科技生产力,在协调推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动力源。综观各国创新型城市具有的共同特点,主要是创新指数普遍较高,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一般低于3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在70%以上,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以上。

从各国实践看,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市场主导就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向城市集中。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发挥引领作用,明确发展战略,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创造优良环境,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目前发展中国家大多采用此模式。

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值得借鉴

近年来,国内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南京、青岛、武汉、无锡等城市相继确立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他们的政策举措值得我省借鉴。

一是明确思路与目标。北京、重庆、广州、南京、沈阳等城市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北京确立“首都创新战略”,提出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力争成为引领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先锋和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南京提出2015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深圳要推进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科技、产业、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是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深圳市研究提出了由12类共60个代表性指标组成《自主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大连、南京、沈阳等政府出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大连提出,到2010年全市研究和开发经费(R&D)投入占GDP的比例要达到2?郾5%以上。沈阳要求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以上。深圳2006年出台《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累计要达到1000亿元,市区两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要达到100亿元。

三是着力构建创新平台。上海专门构筑了一批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级各类企业创新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苏州对新建国家级、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已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置大型设备或扩充服务功能的,最高补贴100万元。济南明确提出,全市要着力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合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创新载体平台等五大创新平台。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大连、深圳等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加大对自主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大连要求每年投入6亿元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深圳从2006年起,每年拨款50亿元设立“自主创新基金”,用于实施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创业投资匹配等。

五是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深圳提出着力打造从在校大学生到高端人才的创新人才链。沈阳提出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苏州启动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每年资助500名紧缺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出国出境培训,资助50名复合型企业家去国内外著名高校培训。

我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具备良好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载体已经形成。去年,我省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7?郾6%,全省已形成以杭、宁、温三大中心城市、浙中城市群和一批中小城镇相配套的城市体系。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逐渐各具特色。杭州、宁波、湖州、绍兴等城市都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各市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氛围逐渐形成,创新制度逐渐完善。

创新投入稳步增长。我省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6~2008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从407?郾9亿元提高到619?郾5亿元,年均增长23?郾2%;R&D经费从224亿元提高到345?郾8亿元,年均增长24?郾2%;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例由2?郾5%提高到2?郾88%。期间,我省各市科技投入增长也较快,11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由224亿元提高到333亿元,年均增长21?郾9%。这些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

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06~2008年,我省获得的专利授权由30968件增加到52955件,其中获发明专利授权由1423件增加到3269件,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0?郾8%和51?郾6%。在大量发明专利的支撑下,我省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家级、省级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6?郾6%,工业新产品产值对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3?郾3%。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至2008年,全省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4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4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6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3?郾1%。2006~2008年,全省11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1?郾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提高了2?郾6个百分点。

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进步。2008年,我省拥有两院院士30名,拥有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46人、长江特聘教授32人、钱江特聘教授30人、省级特级专家30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1?郾6万人。2008年,全省11市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0?郾2万人,较2006年的31?郾1万人增长了29?郾3%。

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我省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认识还不够统一,创新投入强度不高,创新优势不突出,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在全省层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我省已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有效解决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突出矛盾,实现发展转型升级。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到新时期全省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全省进行部署,将其作为加快新型城市化、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切实举措,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抓手。

研究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创新型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战略工程,需要全省上下合力推进。省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我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功能定位、创新方向和主要任务,并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相衔接,使目前各市分散自发的创建活动置于规划的统一指导。各市也要依托自身的区位、资源、产业、文化等特色条件,相应制定创建规划,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型、产业创新型、服务创新型和文化创新型等各类城市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突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环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长期任务,起步阶段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突出抓好重点环节。就全省而言,当前需要集中抓好三大重点环节:一是加快杭州临安科技城建设。在抓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尽快研究出台能够吸引海内外著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科创企业和科研人员进城创业的优惠政策,把科技城建成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成为我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大平台。二是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设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园,集聚一批科研创新企业和人才,成为区域创新基地和公共创新平台,支撑各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三是加快培育发展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要尽快把省市两级500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计划落到实处。要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向这些企业集聚,加快提高创新能力,使其加快成为我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深化创新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科技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合力。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工商土地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使用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加快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加快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企业高技能人才。要在高等教育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加强科技的对外交流合作,在扩大我省外派留学研修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浙创业创新发展。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进一步弘扬“浙江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加大力度支持重大发明、重大创新,同时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各类创新活动,鼓励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积极宣传创新典型,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大力惩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创造保护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政研室)

第19篇:创业创新型试点城区报告 双创工作报告

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

创新工作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整合和协调各种创新要素,探索和建立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创新体系,以此作为**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创新工作成效

(一)确立任务目标,抓好建设落实

2012年,根据试点工作要求,**政府发布了《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意见》,启动了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推进具体工作和相关政策的落实,***办下发了《关于****2011年-2015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任务分工的通知》,确立了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工程及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保障措施任务分解,明确了在****建设****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工作内容。

(二)强化基础平台,创新基地建设

1、打造创业孵化载体。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建设,建立区域创业孵化平台的认定、考核、管理及扶持促进机制,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管理体制。***人力社保局联合***、团委建立了1个规模性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合经信委依托***创意园建立了***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充分依托区域内高校、社会单位共同组建校企联合体,打造了包括***文化创意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服务中心在内的首批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个。目前,***个孵化基地已成功孵化、培育、壮大了***家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实现产值****万元,累计纳税****余万元,带动就业****人。孵化成功率达70%以上,注册微型企业存活率达85%以上,入孵企业到期出园率达95%以上。

2、搭建交流融合平台。通过创业就业促进会,为创新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搭建起“交流、服务、融合、发展”的平台。为创新企业及个人提供创业项目论证与咨询、创业项目开发、投融资等全程服务。同时,针对创业服务需求,开展“三帮一”帮扶工作,即每一个创业团队,获得由一家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支持,获得一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定点帮助小企业的支持,获得一名专业导师指导小企业的支持,近200家微型企业团队获得指导与帮扶。2012年-2014年,开设创业课程600余学时,培训学员4000余人,完成项目指导200余项

3、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人社局与工商局、财政局、税务局、科委、***银行***分行等各部门,联合打造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了服务平台的创业指导、企业注册、财务代帐、专利申报、商标注册、人事代理、法律援助、创业贷款等为一体的服务,为创新创业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作。同时,通过社会征集、学员提供等形式,收集和开发了**个大类、8小类、***个项目的创业项目库。组建专家服务团,为创业学员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建立了企业“诊疗室”、“大学生创业沙龙”等后续服务平台,加强了创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项目合作。

(三)以自主创新企业为主体,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扶持 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各类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建设完善地方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创新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对创新企业的支持作用,深化各类企业小额贷款申报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大工作覆盖面,解决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201**年至2014年共为****家企业及个体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万元。另一方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启动金、创业补贴资金、就业见习等政策文件,为**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启动金***万元,发放创业补贴****万元。

(四)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1、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加快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围绕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人才示范基地、技能竞赛“五个建设工程”,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优秀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养。同时,着力推进建设“示范基地”,2012-2014年,共打造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家,获得人社部****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打造***所技能专家工作室,其中首席专家工作室***所,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所。

2、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3年,依托***业园**区,成功申报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加强辖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协调联系,及时下发了“****”、“****计划”、“国家支持计划”和“****人才工程”等申报文件。建立创新创业人才信息库,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

3、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帮扶。强化大学生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养大学生致富带头人;开展实用性强、易学易用的就业技能培训;通过YBC项目,开展大学生创业导师帮扶工作;建设创业青年青春加油站,并重点围绕开展“青年创业沙龙”、“创业导师课堂”、“青年财经课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依托**创意园,新建**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个,提供见习岗位***个,接纳各类见习人员***名。

(五)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

营造保障和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开展市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宣传创业文化、弘扬创业精神,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创业成功案例及优秀创业代表进行报道,通过推优荐才、选树典型,激发自主创业的热情,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营造“创业有保障、轻松创业、全程无忧”的良好创业环境。结合多渠道创业活动推动大学生为重点的创业引领工作,从创业培训到创业资金扶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创业前引导、创业中帮扶、创业后跟踪。

(六)促进创业新机制改革,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通过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多层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市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一方面,对孵化基地社会效益、服务效率、服务能力和管理规范进行考核,健全考评激励制度,唱好“孵化、融资、培训”三部曲,提高创业孵化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以创建市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抓创新求突破,树典型显亮点,将个体创业行为凝聚成创业文化,合力打造创业人才“洼地”,共筑创新创业城区。

二、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碎片化,未形成工作合力

各部门涉及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帮扶措施众多,但缺少全面、系统、规范的设计,造成政策重复、多头运行、资源分散等问题。目前,***、**、***委等众多部门均有出台扶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等部门均有打造创业孵化基地,部门与部门间为形成工作合力,在项目引进、技术指导、信息提供、资金帮助等方面缺乏一个综合性政策指导,使政策的权威性和导向作用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部门间资源不共享,创新创业工作被动

受现行管理体制局限,部门间未建立健全的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制度。虽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领域范围内,做了大量工作,但缺乏部门工作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协调。创新人才资源、创业人才资源未形成“共享、共育、共用、共赢”的良好局面,使创新创业工作覆盖面拓宽难,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被动。

不断深化、完善****等部门的创新创业工作联动机制,发挥*****基础良好和创新环境优越等优势,紧紧抓住新一轮大开发和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过程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发挥高校创新源头作用,鼓励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为微型科技企业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环境,在全民创新、科学发展上创造经验、形成特色。

第20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宣讲提纲

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宣讲提纲

( 2010年3月18日 )

为使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杨浦区从本月开始,依托东方讲坛、“一线工作法”等平台开展了系列宣讲活动。应广大听众和读者的需要,现将宣讲提纲刊载如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国家科技部决定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推荐申报的基础上,根据基础良好、特色鲜明、示范性强、体现层次性等原则,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区)试点工作。2008年,科技部先后组织了3批专家到杨浦实地考察,在总结杨浦的发展报告中指出:杨浦的发展,是在区域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型国家战略较好的一个实例,建议将杨浦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2010年1月5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把杨浦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1月10日,杨浦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称号,成为2010年全国首批确定的20个试点城市(区)之一。

一、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国家战略

建设创新型城区是承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和创新的力量。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科技部开展创新型城市(区)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

建设创新型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世界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一致感到,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只有顺应这一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才能在全球科技革命的竞争中,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把握先机、占据主动。前不久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表面上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世界发展观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建设创新型城区,是加强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支撑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上海大事

杨浦建设创新型城区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上海正在按照中央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反复强调,科技创新是决定上海未来发展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只有始终将其贯穿于全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海才能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崛起。市委明确指出,要把调整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是上海区县中唯一的首批入选城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2009年1月,市政府专门发函,向科技部申报杨浦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既是对杨浦六年多知识创新区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上海推进城市转型和发展的大事。

(三)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杨浦机遇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为杨浦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供前所未有的空间。当前,杨浦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反映在制约杨浦结构转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依然不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内涵仍需深化;主导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有待加快;旧改、就业、救助等民生工作十分繁重,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矛盾需要下更大力气解决好;城市管理顽症仍需攻坚破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将促进杨浦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取得新突破,加快这些制约杨浦创新和发展的问题的解决。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形成领军人才、创业资本、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集聚的良好态势。首先是提高影响力,杨浦第一次从上海战略站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上进行先行先试,这种影响是空前的。其次是增强辐射力,有了先行先试的平台,国家就有可能在政策、资源和项目等方面,给杨浦更大的实践空间,率先形成先发效应。再次是加大吸引力,有了先行先试的平台,国际、国内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各种创新机构和人才,向杨浦集聚的可能性将不断加大。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进一步加快城区转型发展,惠及百万杨浦人民。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不仅是科技的创新、知识的创新,而且是城区的创新,是杨浦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创新,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创新。发展新型经济将为改善民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带动创业、城区综合实力提升将有力带动老城区改造,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通过三区联动的模式,科教资源将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学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同时,也将为区内科教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使杨浦社会更加和谐。按照品质生活示范区的目标,将使杨浦城区现代化建设、城区面貌、生态环境、人文氛围、生活品质、居住质量全面提升,使杨浦成为创新活力涌动、创业氛围浓厚、投资环境优良、经济社会协调、自然生态和谐、人文居住温馨的现代化新型城区。杨浦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推动杨浦新一轮发展的又一重大契机,意义非常重大,要举全区之力做好这项工作。2008年4月,在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5周年之际,杨浦区按照国家科技部和市科委的有关精神,启动了向科技部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有关工作,并邀请上海社科院等单位总结杨浦的老工业城区转型经验。区委还先后邀请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着手编制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规划方案,方案得到了科技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2010年1月16日,八届区委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决定》;1月20日至22日,区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

二、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实践基础

杨浦有着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三个百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2003年4月15日,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六年多来,杨浦区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自主创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坚持把老工业城区的改造同发展知识产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结合起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走出了一条依靠“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创新驱动”的老城区内涵式转型发展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高度评价:上海杨浦实施“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把一个老工业城区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区。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资源优势和实践基础具体包括:

杨浦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产业调整空间。区域内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等14所高校;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全军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5个专业技术平台和502台大型仪器设备已加盟到上海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外开放服务;有150家科研院所,其中省部级科研院所18家;有两院院士5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747人,全日制大学生占上海的40%、研究生占50%、国际留学生占20%;老城区产业衰退和旧区改造为大学和科教用地的拓展提供了稀缺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大学用地经过这几年的拓展,已经由4.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近12%。杨浦牢固确立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2004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确定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城区发展“两片一线一带”(东片高校集聚区、西片高校集聚区、中部连接两片创业走廊和南部黄浦江滨江带)空间布局规划,把大学作为整个城区发展的核心,统筹规划和配置发展资源,突破资源分散和整合的瓶颈,“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旗帜,形成了区、校、企围绕一个理念、一个目标,共同发展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载体共建、利益共赢的生动局面。

杨浦初步构建起了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产业创新载体和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大学周边先后建成了复旦、同济等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个专业化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创中心,科技园区建筑面积已达到130万平方米,建成了上海最大的科技创业孵化基地,有3680多家中小科技企业在大学科技园区集群发展,并形成了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等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基地。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和5大技术创新要素服务平台,包括研发服务、创业投融资服务、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和人才服务平台。汇集了一批发明专利成果和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全区专利申请数2009年达到3483件,发明专利占60%;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1%;连续获得2003-200

4、2005-200

6、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汇集了全国首家高校技术市场、上海首家风险投资服务园,成功引进了美国硅谷金融集团等一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立了政府引导的担保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中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建成了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引进西门子、德国大陆集团等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高端研发机构,这些机构和高端资源与大学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结合,建立起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知识经济成为杨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2003年以来,区域经济一直保持在18%左右的发展速度,增加值翻了一倍,区级财力增长了4倍以上。现在,杨浦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科教为特色、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至2009年全区

二、三产增加值比重从2004年的30.7%、68.3%调整为22.3%、76.4%,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4年的26.5%提高至32.7%,三产对区级税收的贡献度已达到77.2%,以电子信息和环保节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杨浦经济逆势飞扬,全年完成生产总值730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4.05亿元,同比增长8%;杨浦在全市综合绩效考核中名列中心城区第一。

杨浦的资源优势及六年多的转型发展成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选择杨浦的主要原因。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标志,杨浦实现了从上海战略开始向国家战略跨越。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与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既有深化,也有创新,是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更高阶段。

三、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目标和任务

总体要求:“一条主线,四个着力”。科技部在关于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批复中明确指出,杨浦的“先行先试”,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围绕“四个着力”:一是着力调

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是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运行模式,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三是着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基地建设,提升可持续创新能力;四是着力落实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和制度条例,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开展,以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指导思想: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增强自主创新战略为目标,以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着力点,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核心理念,以科教、人文、生态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共享为依托,以推动创新创业集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为抓手,充分发挥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知识经济密集区建设,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氛围和环境。

发展目标: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市场要素汇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智慧城区,在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综合创新能力上居于上海乃至全国前列,成为面向和服务全国的科技孵化种子基地,培养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战略定位:“四地四区”。一是知识经济策源地与新兴产业引领区;二是创新创业集聚地与服务经济先行区;三是高端人才汇聚地与高教改革试验区;四是先进文化弘扬地与品质生活示范区。

基本原则:“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内涵式发展;二是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三是坚持城区结构调整,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国际化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民生改善;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弘扬“四敢精神”。

主要任务:推进“六动”。一是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在大学带动城区、区校融合发展上有新突破;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在构建有杨浦特色的孵化服务体系上有新进展;三是坚持金融创新推动,在金融与科技结合上有新跨越;四是坚持要素涌动,在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上有新作为;五是坚持区域互动,在辐射长三角、实施国际化战略上有新拓展;六是坚持政府主动,在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上有新举措。

重点区域和重大功能性项目:聚焦“五大功能区”。包括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新江湾城创新基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滨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带等。

四、继续解放思想,弘扬“四敢精神”,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八届区委十二次全会号召:“全区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举全区之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为杨浦在新起点上实现历史新跨越而努力奋斗!”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对杨浦广大干部群众来讲,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一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就是要闯难关、越门坎,就是要破瓶颈、解难题,就是要冒风险、担责任。为此,要继续大力倡导和弘扬具有杨浦特色的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破难题、敢担风险的“四敢精神”,继续保持“杨浦那么一股劲”,吸收一切先进成果,勇于突破体制机制等各种发展瓶颈。要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把创新作为贯穿于城区转型发展始终的灵魂和生命线,为突破体制、机制、观念上的束缚注入无穷活力。

二要咬定目标、坚持不懈。杨浦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功地从一个老工业城区初步转型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准确把握开创性与坚韧性、操作性的高度有机统一。因此,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必须认准战略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一以贯之的态度紧扣城区转型发展主题不松懈。要始终牢牢扭住“四地四区”的战略定位,不等不靠、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三要全员参与、合力推进。要把“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广泛组织和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依靠和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部队、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人人服务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人人奉献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强大声势和社会舆论氛围。

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汇报
《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