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及应用(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8:54:57 来源:工作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计算机硬件及应用

电脑不能上网急救小方法

第一点看看是不是自己的网络导致不能上网的,可以用另一个电脑来查!

第二点就是电脑的问题,有的人把电脑网络禁用了,打开网络就可以啦,还有的人把本地连接删除了,只要把网卡驱动删除,然后重新安装下就行了 ,真的不行就装系统吧!还有的就是网卡坏了 ,就要换网卡啦

推荐第2篇:计算机及应用

杜拉拉

五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8岁(1982年9月1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9********(手机)

E-mail:dulala@51job.com

最近工作 [ 9个月]

公 司: 上海XX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行 业: 计算机软件

职 位: 高级软件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 历: 硕士

专 业: 计算机应用

学 校: 上海理工

------------------

自我评价

本人为人踏实、勤奋,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积极,一丝不苟,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自己已掌握的技术敢于创新,精益求精,能够妥善的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团结同事,并具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即时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金融/投资/证券

目标地点: 沈阳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其他

工作经验

2009 /1--至今:上海XX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150-500人) [ 1年9个月]

所属行业: 计算机软件

开发部 高级软件工程师

独立负责并完成:

软件开发整体项目的规划、框架设计、软件开发工作;

公司内部系统的维护、升级、数据资料的存储备份等。

------------------

2005 /6--2008 /12:XX网(某知名网站)(50-150人) [ 3 年6个月]

所属行业: 互联网/电子商务

技术部 BI工程师

XX网商业智能(BI)团队核心人员,参与开发维护XX网数据仓库;负责网站优化项目。基于web日志,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完成对XX网用户行为模式的分析;运用文本分类、协作过滤等技术实现对自动推荐的改进。经过我们团队的卓越工作,为运营提供了详实的决策依据,有利于公司广告投放等业务的展开。主要职责:点击流分析,用户行为分析,web挖掘。

项目经验

2010 /2--至今:上海XX车辆有限公司备品管理系统

软件环境: windows200

8、C#、SqlServer2005

开发工具: Visual Studio 200

8、SqlServer2005

项目描述: 上海XX车辆有限公司备品管理系统 ,厂内备品进、销、存管理责任描述: 调研需求、编写文档、程序开发、系统实施、维护

------------------

2010 /2--至今:上海XX车辆有限公司结算系统

软件环境: windows200

8、C#、SqlServer2005

开发工具: Visual Studio 200

8、SqlServer2005

项目描述: 上海XX车辆有限公司网上结算系统 ,服务商数据结算、统计、分析、查询责任描述: 调研需求、编写文档、程序开发、系统实施、维护

------------------

2009 /8--2010 /1:上海XX学院教务处管理系统

软件环境: windows200

8、C#、SqlServer2005

开发工具: Visual Studio 200

8、SqlServer2005

项目描述: 长上海XX学院教务处管理系统

责任描述: 调研需求、编写文档、程序开发

------------------

2009 /1--2009 /5:XX公务员网上报名系统(新版)

软件环境: windows200

8、C#、SqlServer2005

开发工具: Visual Studio 200

8、SqlServer2005

项目描述: XX公务员网上报名系统(新版)

责任描述: 调研需求、编写文档、程序开发、系统实施、维护

教育经历

2007 /9--2010 /6上海理工 计算机应用 硕士

------------------

2002 /9--2006 /7上海理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英语等级: 英语四级

推荐第3篇:能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能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能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二、考点点拨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遵守的守恒定律,它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而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观点解决相关问题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必考和重点考查的内容。

三、跨越障碍

(一)功与能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即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转化,而且能的转化必通过做功来实现。

功能关系有:

1.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即WGEP 2.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即WEK

3.重力、弹簧弹力之外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即W其它E 4.系统内一对动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等于系统所增加的内能,即EE内Qf动s相对

(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1.内容: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能的总量不变。

2.定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 (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另一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 这也是我们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式的两条基本思路。

(三)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

1.分清有多少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内能、电能等)在变化。2.分别列出减少的能量E减和增加的能量E增的表达式。 3.列恒等式E减=E增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铁块A以水平速度v0冲上质量为M、长为l、置于光滑水平面C上的木板B。正好不从木板上掉下。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此时长木板对地位移为s。求这一过程中:

(1)木板增加的动能; (2)小铁块减少的动能; (3)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 (4)系统产生的热量

解析:在此过程中摩擦力做功的情况:A和B所受摩擦力分别为F、F,且F=mg,A在F的作用下减速,B在F的作用下加速,当A滑动到B的右端时,A、B达到一样的速度A就正好不掉下

(1)根据动能定理有:EKBfsBmgs

(2)滑动摩擦力对小铁块A做负功,根据功能关系可知EKAfsAmg(sl) (3)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

EE初E末12mv0(212mv212mv)mgl2

(4)m、M相对位移为l,根据能量守恒Qf动s相对mgl

例2:物块质量为m,从高为H倾角为的斜面上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滑至水平面C点处停止,测得水平位移为x,若物块与接触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求动摩擦因数。

解析:以滑块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动能定理有mgHmgcosHsinmg(xHcot)0

即Hx0 Hx

72

例3:某海湾共占面积1.010m,涨潮时平均水深20m,此时关上水坝闸门,可使水位保持在20 m不变。退潮时,坝外水位降至18 m(如图所示)。利用此水坝建立一座水力发电站,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10%,每天有两次涨潮,该发电站每天能发出多少电能?(g=10m) 2

解析:打开闸门后,坝内的水流出,但和外面相比,水量太小,可以认为外面的水位不升高,所以水位下降(20-18)=2m 减少的重力势能(要用重心下降的高度)

EPmghVgh1.0101.01021012101137J10

J 转化为电能E电EP10%21010每天有两次涨潮,故E电总E电2410J

例4:如图所示,水平长传送带始终以v=3 m/s的速度匀速运动。现将一质量为m=1 kg的物块放于左端(无初速度)。最终物体与传送带一起以3 m/s的速度运动,在物块由速度为零增加至v=3 m/s的过程中,求:

(1)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2)由于放了物块,带动传送带的电动机消耗多少电能? 解析:(1)aF/mg1.5m/s 相对滑动时间

物体对地的位移

tsWva12f2at31.522s12

21.5223m2

12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

mv12134.5J物体对传送带的相对路程

s相对vts3233m 产生的热量

Qfs相对4.5J

(2)由功能关系得,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EWfQ9J

例5:如图所示为一皮带运输机,现在令皮带上只允许有一袋水泥,人将一袋水泥无初速度的放到皮带底端,水泥袋在运行过程中与皮带达到共速,最后上升到最高点,已知一袋水泥质量为m,皮带运行速度为v,皮带斜面的倾角为,水泥袋与皮带间动摩擦因数为,水泥袋从底端上升到最高点总高度为H,总时间为t,带动皮带转动的电动机功率为P,取重力加速度为g。

我们认为①在这一物理过程中电动机要消耗的电能为E1;②一袋水泥机械能的增加量为E2;③摩擦生热为Q;④用于其他消耗的能量为E3。

要求你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写出E3与E

1、E2及Q的定量关系,用题中所给的物理量来表示。

解析:消耗的电能E1=Pt

1增加的动能为2mv202,增加的势能为mgH, 1故E2=mgH+2mv0摩擦生热Q=fL(L为相对皮带滑行的距离) 滑动摩擦力为fmgcos 水泥加速度为 amscosmgsinmgcosgsin

水泥速度达到v,用时s112t2vgcosgsin v2at此时水泥的位移

2(gcosgsin)

v2此时皮带的位移s2vtgcosgsin

v2相对位移Ls2s1=2(gcosgsin)

mvcos产生的热量Q=fL=2(cossin)

1mv22mvcos-2(cossin)

2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E3=E1-E2-Q=Pt-mgH-2

四、小结

我们在解决能量的相关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关系,它是解决能量问题的基本方式;注意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两条基本思路:(1)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E减E增,(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另一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EA减EB增。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物体(或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机械能一定守恒

B.如果合外力对物体(或系统)做功为零,则机械能一定守恒

C.物体沿光滑曲面自由下滑过程中,机械能一定守恒

D.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其机械能可能守恒

2.如图所示,木板OA水平放置,长为L,在A处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现绕O点缓慢抬高到A端,直到当木板转到与水平面成角时停止转动.这时物体受到一个微小的干扰便开始缓慢匀速下滑,物体又回到O点,在整个过程中(

A.支持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mgLsin B.摩擦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C.木板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

D.木板对物体做的总功为正功

3.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块A受方向始终水平向右、大小先后为F

1、F

2、F3的拉力作用做直线运动,t=4s时停下,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已知物块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全过程中拉力做的功等于物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B.全过程中拉力做的功等于零 C.一定有F1+F3=2F2

D.可能有F1+F3>2F2

44.质量为m的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下落的加速度为5落h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g,在物体下

4A.物体的动能增加了5mgh

mghB.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5mgh

D.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

5.如图所示,木板质量为M,长度为L,小木块的质量为m,水平地面光滑,一根不C.物体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5计质量的轻绳通过定滑轮分别与M和m连接,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木块静止在木板左端,现用水平向右的力将m拉至右端,拉力至少做功为

mgLA.mgL

B.2mgL

C.

2D.(Mm)gL

6.如图所示,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长木板m2的左端,右端与小木块m1连接,且m1与m2及m2与地面之间接触面光滑,开始时m1和m2均静止,现同时对m

1、m2施加等大反向的水平恒力F1和F2,从两物体开始运动以后的整个过程中,对m

1、m2和弹簧组成的系统

(整个过程中弹簧形变不超过其弹性限度),正确的说法是 (

A.由于F

1、F2等大反向,故系统机械能守恒

B.由于F

1、F2分别对m

1、m2做正功,故系统动能不断增加 C.由于F

1、F2分别对m

1、m2做正功,故系统机械能不断增加

D.当弹簧弹力大小与F

1、F2大小相等时,m

1、m2的动能最大

7.如图所示,滑雪者由静止开始沿斜坡从A点自由滑下,然后在水平面上前进至B点停下.已知斜坡、水平面与滑雪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滑雪者(包括滑雪板)的质量为m, 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L.在滑雪者经过AB段的过程中,摩擦力所做的功(

A.大于mgL

B.小于mgL

C.等于mgL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用力将重物竖直提起,先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紧接着匀速上升,如果前后两过程的时间相同,不计空气阻力,则

A.加速过程中拉力的功一定比匀速过程中拉力的功大 B.匀速过程中拉力的功一定比加速过程中拉力的功大 C.两过程中拉力的功一样大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如图所示,在不光滑的平面上,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A、B间用一轻弹簧相连接,现用一水平拉力F作用在B上,从静止开始经一段时间后,A、B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它

们的总动能为Ek时撤去水平力F,最后系统停止运动,从撤去拉力F到系统停止运动的过程中,系统 (

A.克服阻力做的功等于系统的动能Ek B.克服阻力做的功大于系统的动能Ek

C.克服阻力做的功可能小于系统的动能Ek

D.克服阻力做的功一定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

10.一物体悬挂在细绳下端,由静止开始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与位移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其中0~s1过程的图象为曲线,s1~s2过程的图象为直线,根据该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s1过程中物体所受拉力一定是变力,且不断减小 B.s1~s2过程中物体可能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s1~s2过程中物体可能在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D.0~s2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可能在不断增大

1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直角斜面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其顶端固定有一轻质定滑轮,轻质弹簧和轻质细绳相连,一端接质量为m2的物块B,物块B放在地面上且使滑轮和物块间的细绳竖直,一端连接质量为m1的物块A,物块A放在光滑斜面上的P点保持静止,弹簧和斜面平行,此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为Ep.不计定滑轮、细绳、弹簧的质量,不计斜面、滑轮的摩擦,已知弹簧劲度系数为k,P点到斜面底端的距离为L.现将物块A缓慢斜向上移动,直到弹簧刚恢复原长时的位置,并由静止释放物块A,当物块B刚要离开地面时,物块A的速度即变为零,求:

(1)当物块B刚要离开地面时,物块A的加速度; (2)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物块A最大速度的大小.12.如图所示,光滑弧形轨道下端与水平传送带吻接,轨道上的A点到传送带的竖直距离和传送带到地面的距离均为h=5m,把一物体放在A点由静止释放,若传送带不动,物体滑上传送带后,从右端B水平飞离,落在地面上的P点,B、P的水平距离OP为x=2m;若传送带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传送带速度大小为v=5m/s,则物体落在何处?这两次传送带对物体所做的功之比为多大?

13.质量为m的小物块A,放在质量为M的木板B的左端,B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右滑动,且A、B相对静止.某时刻撤去水平拉力,经过一段时间,B在地面上滑行了一段距离x,A在B上相对于B向右滑行了一段距离L(设木板B足够长)后A和B都停下.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且21,求x的表达式.

【试题答案】

1.答案:CD 解析:如果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如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做匀

速直线运动,其机械能守恒。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其机械能就不守恒.所以A错误;合外力做功为零,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如在粗糙水平面上用绳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合外力做功为零,但其机械能就不守恒。所以B错误;物体沿光滑曲面自由下滑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所以C正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其机械能可能守恒,如自由落体运动,所以D正确.但有时也不守恒,如在粗糙水平面上拉着一个物体加速运动,此时就不守恒.2.答案:AC

解析:物体从A点到A的过程中,只有重力G和支持力N做功,由动能定理WNmgLsin0/,在此过程中支持力做功为WN,由动能定理得WGmgLsin,从A回到O点的过程中支持

/力的方向与路径始终垂直,所以支持力不做功,A正确.重力做的总功为零,支持力做的总功为WNmgLsinWNWf0得

WfmgLsin,B不正确.木板对物体即木板对物体做的总功的作用力为支持力N和摩擦力F,由WG为零,C正确,D错误.3.答案:AC

,第4s内,mg4.答案:ACD F2mg0WNWf0得WNWf0解析:根据动能定理知A正确,B错误.第1s内,F1mgF3mama,1s末到3s末,

,所以F1+F3=2F2.

f15mg4解析: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为5,说明物体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为55动能定理,;其中阻力做功为做功总与重力势能变化相对应,故ACD正确.5.答案:A

Ekmgh1mgh4mgh15mghg,由

,即机械能减少量;又重力解析:若使拉力F做功最少,可使拉力F恰匀速拉木块,容易分析得出F时绳子上的拉力等于mg),而位移为6.答案:D

L22mg(此

,所以

WFs2mgL2mgL.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当F

1、F2大于弹力,m1向右加速运动,m2向左加速运动,F

1、F2均做正功,故系统动能和弹性势能增加,A错误;当F

1、F2小于弹力,弹簧仍伸长,F

1、F 2还是做正功,但动能不再增加而是减小,弹性势能在增加,B错;当m

1、m2速度减为零,m

1、m2反向运动,这时F

1、F2又做负功,C错误.故只有D正确.7.答案:C

解析:本题容易错选,错选的原因就是没有根据功的定义去计算摩擦力的功,而直接凭主观臆断去猜测答案,因此可设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然后根据摩擦力在斜坡上和水平面上的功相加即可得到正确答案为C. 8.答案:D

解析:因重物在竖直方向上仅受两个力作用:重力mg、拉力F,这两个力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状态.设匀加速提升重物时拉力为F1,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F1mgma,所以有

F1mgma,则拉力

F

1做功为W1F1s1m(ga)12at212m(ga)at2,匀速提升重物时,设拉力为F2,由平衡条件得F2=mg,

22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2vtat,力F2所做的功W2F2s2mgat比较上述两种情况下拉力F

1、F2分别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可以发现,一切都取决于加速度a与重力加速度的1关系.若a>g时,212(ga)g(ga)g1,则W1>W2;若a=g时,2(ga)g,则W1=W2;若a

9.答案:BD

解析:当A、B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一定处于伸长状态,因此当撤去外力F到系统停止运动的过程中,系统克服阻力做功应包含系统的弹性势能,因此可以得知BD正确.10.答案:BD

解析:选取物体开始运动的起点为重力零势能点,物体下降位移为s,则由动能定理得,

2,则物体的机械能为,在E—s图象中,图象斜率的大小反映拉力的大小,0~s1过程中,斜率变大,所以拉力一定变大,A错;s1~s2过程的图象为直线,拉力F不变,物体可能在做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B对C错;如果全过程都2mgsFs1mv0E1mv2(mgs)Fs有mgF,则D项就有可能.

m2m111.答案:(1)a=(sinθ-)g,方向沿斜面向上

(2)

vm2(m1g2sink2Epm1).解析:(1)B刚要离开地面时,A的速度恰好为零,即以后B不会离开地面.当B刚要离开地面时,地面对B的支持力为零,设绳上拉力为F,B受力平衡,F=m2g①

对A,由牛顿第二定律,设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m1gsinθ-F=m1a②

m2联立①②解得,a=(sinθ-m1)g③

由最初A自由静止在斜面上时,地面对B支持力不为零,推得m1gsinθ

1故A的加速度大小为(sinθ-m1)g,方向沿斜面向上

(2)由题意,物块A将以P为平衡位置振动,当物块A回到位置P时有最大速度, 设为vm.从A由静止释放,到A刚好到达P点的过程,由系统能量守恒得,

1m1gx0sinθ=Ep+2④

当A自由静止在P点时,A受力平衡,m1gsinθ=kx0 ⑤

vm2(m1g2m1vm2sink2Epm1)联立④⑤式解得,.

3212.答案:物体相对地面速度为5m/s时离开了传送带,25

解析:物体离开B时,速度为2m/s.物体到达P点时速度为10m/s

物体相对传送带10m/s时,它的速度减少了8m/s.现在传送带的速度为5m/s,那么物体相对传送带的速度为5m/s,它的速度不可能减少8m/s,所以物体相对传送带的速度为0m/s(物体没到B点它的速度相对传送带为0m/s),离开了传送带。原来进入传送带:由

mgh12mv12,解得v1=10m/s 离开B:由h12gt22,解得t2=1s,

1212v2xt22m/s

v5/因为v2vv1,所以物体先减速后匀速,由v2t25m m/s,解得xv2第一次传送带做的功:第二次传送带做的功:W12W1W22m(v2v1)m(vv1)2222

两次做功之比W2xv1v2v1v2296753225

ML1(21)(mM)13.答案:

解析:设A、B相对静止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的速度为v.撤去外力后至停止的过程中,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f11mg

fa111gm其加速度大小为

2(mM)g1mgM此时B的加速度大小为

a2

由于21,所以a22g1ga1

即木板B先停止后,A在木板上继续做匀减速运动,且其加速度大小不变.对A应用动能定理得对B应用动能定理得xf1(Lx)012mv2

12Mv21mgx2(mM)gx0

ML1(21)(mM)消去v解得,

推荐第4篇:年度信息化应用工作计划

岗杨小学2010—2011年度信息化应用工作计划

岗杨小学2010—2011年度信息化应用工作计划

岗杨小学在完成学校的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构建一个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网络体系。针对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开始了加快步伐深入研究、分析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学校特点,在前几年信息技术建设的基础上,对照教育部规划要求,分析学校现状,探索信息技术深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努力使学校的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与建设、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通过强化教师与学生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先进典型,充实活动载体,全面推广应用等形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提高我校信息化建设和教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

1、加强学校教育网络建设。我校尽力进行学校校内网络建设,科学规划方案,精心安排实施,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实现学校有微机的教室、科室全面启动校园网络,保证教学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2、加强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的指导、管理和检查。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创新投入,增加教师和学生用机的数量与质量,充分

发挥数字教学资源的优势,为实现老师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保证。

3、强化学校资源库的建设。通过购买、收集整理、自主制作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学校资源库的建设,实现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大力搞好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1、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场所的固定化、规范化、正常化。

2、加大全校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培训与学习。通过骨干教师培训与上级有关培训相结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大幅度提高,重点抓好校本培训。

3、强化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制度建设。

4、鼓励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上课。

四、开展全校信息化应用与电化教学活动

1、鼓励教育进行电子备课、电子信息化教学,提高办公水平,提高办公效率和办事效能。充分发挥好教育设备和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开展好信息化办公,教师信息化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等。

2、大力开展好电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丰富资源和各种电教资源的作用,促进学校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开展好电化教学优质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等课件评选活动,并做

好向上级推荐工作。

总之,我们本着用好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素质教育。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水平。

推荐第5篇:年度信息化应用工作计划

棠村镇中心小学2013—2014年度

信息化应用工作计划

棠村镇中心小学

棠村镇中心小学2010—2011年度

信息化应用工作计划

棠村镇中心小学在完成学校的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构建一个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网络体系。针对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开始了加快步伐深入研究、分析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学校特点,在前几年信息技术建设的基础上,对照教育部规划要求,分析学校现状,探索信息技术深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努力使学校的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与建设、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通过强化教师与学生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先进典型,充实活动载体,全面推广应用等形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提高我校信息化建设和教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

1、加强学校教育网络建设。我校尽力进行学校校内网络建设,科学规划方案,精心安排实施,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实现学校有一体机的教室、办公室全面启动校园网络,保证教学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2、加强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的指导、管理和检查。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创新投入,增加教师和学生用机的数量与质量,充分

发挥数字教学资源的优势,为实现老师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保证。

3、强化学校资源库的建设。通过购买、收集整理、自主制作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学校资源库的建设,实现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大力搞好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1、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场所的固定化、规范化、正常化。

2、加大全校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培训与学习。通过骨干教师培训与上级有关培训相结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大幅度提高,重点抓好校本培训。

3、强化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制度建设。

4、鼓励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上课。

四、开展全校信息化应用与电化教学活动

1、鼓励教育进行电子备课、电子信息化教学,提高办公水平,提高办公效率和办事效能。充分发挥好教育设备和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开展好信息化办公,教师信息化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等。

2、大力开展好电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丰富资源和各种电教资源的作用,促进学校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开展好电化教学优质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等课件评选活动,并做

好向上级推荐工作。

总之,我们本着用好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素质教育。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水平。

棠村镇中心小学

推荐第6篇: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工作计划

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工作计划(2011-2012-1)

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现将本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1、专业调研工作。在学院领导安排下,进行全员的专业调研工作,进行毕业生和企业部门主管(或经理)的调研工作,对本专业的发展进一步进行修正。同时争取在短时间内建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2、对校外实习学生进行看望,了解用人单位和实习学生的需求。

3、全面考察,积极进行专业方面的建设。

4、进行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争取本专业的课程有一至两门能够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5、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在本学期安排一至两次的竞赛。面向对象为全院学生,不限专业,主要内容针对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群,暂定为系统维护大赛和计算机组装维修大赛。

6、积极主动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教学比赛,争取取得好的比赛成绩。

7、完成好学院安排组织的其他各项工作。

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推荐第7篇:数控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

西 安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综合实训报告

(理、工、农、医用)

年(季) 专 业 : 课 程 : 姓 名: 学 号:

综合实训报告任务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数控技术专业(机电方向)的必修实践课之一。本实训环节是在课程试验的基础上,以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数控加工技术为核心熟练掌握CAD绘图,CAM自动编程,调试机床,加工产品的综合实训。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熟练达到以下要求。

1、熟练掌握数控线切割机床的加工原理。

2、掌握CAD绘制零件图,标注技术要求;

3、熟悉CAM自动编程及ISO编程代码,掌握手工编程;

4、熟练掌握工装夹具,对刀,设置程序零点;

5、掌握调试程序,加工合格零件;

6、熟练应用测量工具,检测零件合格与否;

同组人员: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成绩 批阅时间: .

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报告

一 实训目的

1.熟练使用CAD绘制零件加工图;2.熟练用CAD做线切割路径;

3.熟练对零件进行自动编程和手动编程;4.掌握基本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和加工方法; 5.熟练掌握工夹量具的使用。

二 实训设备、环境、用具、材料

量具

1.设备为阿奇夏米尔ST121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机床精度0.01mm;2.工作环境为20℃恒温厂房; 3.刀具材料为钼丝,规格φ0.2mm;

4.加工零件材料为不锈钢,材料牌号1Gr18Ni9Ti;

5.量具为卡尺(0.02mm),千分尺(0-25mm,25-50mm,精度0.01mm)。

三 实训内容(步骤、方法及数据)

1、阅读工序零件图纸,明确加工要求;

本工序要求加工整圈外形,尺寸公差要求在0.05mm以内,表面粗糙度Ra3.2,加工厚度4mm。工序图如图一所示:

2、分析加工要求,确定加工方法及装夹方案。

1)该工序加工内容比较简单,基准有A、B、C三个,外圆C、平面B为主要定位基准,内孔A为定向基准,确保定位准确。

(图一 工序图)

2)自制夹具及装夹方案

按照零件尺寸,割制夹具坯胎,夹具如图二:

(图二 夹具坯胎图)

夹具中上面孔尺寸公差为Φ32-0.01mm,零件外圆尺寸公差为Φ32-0.02mm,可保

+0.02

0

留0.01-0.04mm的间隙,方便安装。下面定向孔采用菱形销定位,限制工件旋转自由度。

工件定位后,由于定位准确,定位面比较大,线切割加工本身切削力比较小,依靠工件与夹具的小间隙间摩擦力,不需压紧装置。

3、应用CAD软件绘制线切割加工路径图,如图三所示:

(图三 加工路径图)

1) 按工艺要求选则(图1)C外圆中心和平面B为定位基准; 2) A内孔中心为定向基准; 3) 将定位基准C中心设定为0,0点; 4) 将程序基准点和定位基准点C设定重合都为0,0点; 5) 切割引入线长取5 mm;

4、编制加工程序 1) 设定绝对坐标系 ; 2)基准设定重合按图2线切割路径进行编程; 3) 用国际标准ISO代码对加工路径进行编程 4) 加工程序如下 刀具偏置存储器设置:

H001=00000085( 保证R18尺寸减0.025 ) H002=00000000 H003=00000110(保证 R18 尺寸) H004=00000000

加工程序

N001 G92 G54 G01 X23.000 Y-19.000;(设定绝对坐标系和工作坐标系重合) N002 T84 T86;(运丝,冷却液开) N003 C005 H002 G01 X18.000 Y-19.0000;(加工条件5 调用2号补正,直

线切割)

N004 H001G42G01X18.000Y0.000;(调1号补正 右偏直线切割到坐标点) N005 H001G42G03 X-18.000Y0.000R18.000; (调1号补正 右偏半径为18mm

逆时针圆弧切割到坐标点)

N006 H001G42G01X-18.000Y-38.000; (调1号补正 右偏直线切割到坐标点) N007 H001G42G02X18.000Y-38.000R18.000; (调1号补正 右偏半径为18mm

顺时针圆弧切割到坐标点)

N008 H001G42G01X18.000Y-19.000; (调1号补正 右偏直线切割到坐标点) N009 M00;(暂停)

N010 H002G40G01X23.000Y-19.000; (调2号补正 取消偏置直线切割到坐

标点)

N011 T85 T87;(运丝停 冷却液泵关) N012 M02;(程序结束)

4、调试程序,加工零件

可以手动输入程序指令,或用CAM自动编程软件编制上述程序。 程序编制完成,核对无误后,开始切割。切割过程中随时观测。

5、测量零件

加工完成后,取下零件,用汽油清洗后,用千分尺测量尺寸,并检验其粗糙度。

四 实训总结

机电一体化数控实训心得总结

机电工程系实训承接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和数控专业实验实训任务,在电大老师的领导和大力指导下,本学期数控实训有2010数控春班共同参加,共同参与本次实训。实训中,广大同学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工程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实训也为推动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次实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实训实习的目的

安排数控实训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地掌握数控线切割设备的手工编程方法和自动编程。熟练掌握典型零件工序加工的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方法,初步掌握数控机床精度检验和维护技能,并能达到中级或中级以上的水平。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⒈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

开始实训在老师的指导下,主要内容是实训CAD画图、CAM自动编程,个人看懂零件加工程序并能独立修改零件加工程序,熟练机床零件调试加工、测量零件,工装量具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⒉个人实力训练

确保达到熟练的要求,如果在规定的实训期间内达不到要求,应制定更合理的实训安排并能更加完善自己成为优秀的学生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为高级工考试而准备。

⒊尽量合理安排时间

实训以工作单位现场加工的零件品种,就操作方法和加工方法不一样的困难,尽可能的自己操作;同时尽可能在实训时间合格加工零件保证零件百分百合格,每天从早上一直到下午都有工作任务在合理的安排工作同时合理安排实训时间

二、精益求精,认真做好实训

我加工单位现有能正常使用的数控线切割机床的品种和型号有数控慢走丝AQ360LA,数控快走丝ST121,FW1,操作方法均不相同,就设备情况,让实训显得极其容易。为此,我经过合理而紧张的工作,终于在本学期实训结束之前完成了

共千字的心得体会,实训彻底让我感受到学习的气息。

⒉保证零件加工精度

此次实训加工的数控线切割零件,材料有不锈钢,铝,钛合金,铍青铜等,加工零件的精度有0.01MM以内的,而我选做的零件公差在0.1MM,因从事机械加工所以感觉此次实训极为简单。

⒊理论实际相结合,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此次承担实训指导教师是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他能够按需分配解决我们作业选作的种种问题、并虚心请教老师让自己很快进入角色,迅速完成了本次实训任务。

⒋实训成绩的评定

为调动实训的积极性,保证实训效果,学校对实训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两部分:

一是实训期间,由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加工情况做出鉴定;

二是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实训作业进行评定,用百分制打分。

两者的结合最后形成学生实训的成绩计入学生学籍。

三、实训取得的效果

实训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力的促进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训达到了专业预期目的。在实训之后,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数控中级工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同学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后继课程(如毕业设计)和今后自身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在实训结束后,我们都做了认真的总结和反馈。大部分对安排的实训表示了满意,对任课教师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目前,在实训期间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且出现的问题往往各式各样,教师不可能一一加以解决。

目前,工作单位加工现场有16台数控电加工机床,其中有1台数控机床已不能正常使用,处于淘汰状态,另外几台数控机床为电火花加工机床,所以实际上参与操作的只有6台数控线切割机床,工人采用倒班制完成加工任务,因此参

加实训的时间有限。

加工单位设备加工品种繁杂,个人要掌握几个系统的机床,才能满足加工需要。

目前,我们有5台数控慢走丝机床,4台数控快走丝机床。其中2台AQ360LS系统数控慢走丝、2台CUT20系统数控慢走丝机床、1台FI2050系统数控慢走丝机床。2台阿奇夏米尔ST121系统数控快走丝、2台阿奇夏米尔FW1系统数控快走丝机床、1台中走丝数控线切割机床。面对不同的机床系统,每种机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要对各种机床系统能做到精通。

通过这次实训使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在工程材料主要成形加工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

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次实习,让我们明白做事要认真小心细致,不得有半点马虎。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坚强不屈的本质,不到最后一秒决不放弃的毅力! 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同时加强清理机床场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像我们接触到的机床,虽然它的精度要求很大,但是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去操作而且要作出合格成品,这样就锻炼了大家敢于尝试的勇气。实训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训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使这次实训达到了真正目的。

该次实训,真正到达机械制造业的第一前线,了解了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也粗步了解了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更快更紧密得融合到各个领域中,而这一切都将大大拓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它的发展 趋势可以归结为“四个化”: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即使工艺装备与工艺路线能适用于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能适用于迅速更换工艺、更换产品的需要,使其与环境协调的柔性,使生产推向市场的时间最短且使得企业生产制造灵活多变的灵捷化,还有使制造过程物耗,人耗大大降低,高自动化生产,追求人的智能于机器只能高度结合的智能化以及主要使信息借助于物质和能量的力量生产出价值的信息化. 当然机械制造业的四个发展趋势不是单独的,它们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会使它出现新的发展方向。前面我们看到的是机械制造行业其自身线上的发展。然而,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部分,它也将和其它的行业更广泛的结合。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等。它将使人类不仅要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要从繁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智能化促进柔性化,它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我们大家进一步的努力。

推荐第8篇:智能汽车技术及应用

智 能 汽 车 技 术 及 应 用

智能车辆

绪论

智能车辆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通过智能系统起到辅助驾驶的作用,使驾驶更为方便,利用多种传感器和智能公路技术实现最终达到无人驾驶。

智能汽车的产生与发展:对智能车辆的研究始上世纪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一家公司开发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引导车辆系统。在1974年,瑞典一家轿车装配工厂与Schiinder-Digitron公司合作,研制出一种可装载轿车车体的AGVS,并由多台该种AGVS组成了汽车装配线,从而取消了传统应用的拖车及叉车等运输工具。.由于Kalmar工厂采用AGVS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许多西欧国家纷纷效仿Volvo公司,并逐步使AGVS在装配作业中成为一种流行的运输手段。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与机器人技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电子、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掀起了智能机器人研究热潮,其中各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军事价值的移动式机器人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关注。

智能车辆的研究方向:A:驾驶员行为分析:研究驾驶员的行为方式、精神状态与车辆行驶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各种辅助驾驶模型,为智能车辆安全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提供必要的数据,如对驾驶员面部表情的归类分析能够判定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是否困倦瞌睡等; B.环境感知:主要是运用传感器融合等技术,来获得车辆行驶环境的有用信息,如车流信息、车道状况信息、周边车辆的速度信息、行车标志信息等;C.极端情况下的自主驾驶:主要研究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驾驶员的反应极限、车辆失控等情况下的车辆自主驾驶;D.规范环境下的自主导航:主要研究在某些规范条件下,如有人为设置的路标或道路环境条件较好,智能车辆根据环境感知所获得的环境数据,结合车辆的控制模型,在无人干预下,自主地完成车辆的驾驶行为。E.车辆运动控制系统:研究车辆控制的运动学、动力学建模、车体控制等问题;F.主动安全系统:主要是以防为主,如研究各种情况下的避障、防撞安全保障系统等;G.交通监控、车辆导航及协作:主要研究交通流诱导等问题;H.车辆交互通信:研究车辆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主要是各种车辆间的无线通信问题;I.军事应用:研究智能车辆系统在军事上的应用;J.系统结构:研究智能车辆系统的结构组织问题;K.先进的安全车辆:研究更安全、具有更高智能化特征的车辆系统。

1 智能车辆的研究范围包括: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导航系统、传感器数据融合。其应用背景有:智能交通系统、导航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智能避撞系统。智能汽车将向信息化、移动互联的方向发展。

关键技术

智能汽车体系结构的设计: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智能汽车的性能,划分智能汽车各个功能子系统的问题,这些子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存在信息流动,它们共同实现全系统的功能。

智能汽车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必须得到的信息包括车辆自身状况的信息、道路信息、近邻行驶汽车的信息及导航定位信息等。这些信息一般被外界噪声所干扰,关键是精确、实时、有效地采集到这些信息,并进行处理。

智能汽车控制策略的设计:目前,在智能控制领域内,已经提出了模糊控制理论、神经控制理论、专家控制理论、分层递阶控制理论等智能控制方案。所有这些智能控制策略,其核心思想就是模仿人的思维和行动,去完成或部分完成只有人类专家才能完成的控制任务。设计一个“类人”的汽车控制器,是智能汽车控制策略研究中的终极方案。但由于汽车驾驶任务的复杂性,研究设计这种汽车智能控制器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智能汽车导驶定位技术:智能汽车作为一种自动或半自动交通工具系统,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时时检测,根据所检测的信息进行避障、导航。所以说,如何选择交通路线、如何识别道路、如何精确实时地确定自己的地理位置、如何记录自己的行车路线等问题,是当前研究的技术热点,而数字导驶技术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综合方案。从硬件上讲,车载计算机、控制器、显示器、数字地图、定位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智能汽车导航技术

目前,在智能汽车应用中比较成熟的导航技术是INS/GPS组合导航系统。在众多组合导航系统中,INS/GPS组合导航系统更是发展迅速,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均已获得广泛应用,而且愈来愈受到重视。

就INS/GPS组合导航系统而言,除了要完成大量的导航解算工作外,还要完成控制、人机接口、与外部系统的通信等功能。由于导航系统对实时性要求较高,采用单片CPU来实现上述功能是不现实的。在研制某弹载INS/GPS组合导航系统时,针对弹载导航系

2 统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嵌入式高速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TI公司的TMS320VC33和TMS320F240组成双DSP系统,即由两个DSP构成一个主从式系统完成相应功能。主从式系统设计的关键是主机与从机之间的数据通信。主从机之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有串行、并行、DMA及双口RAM四种方式。综合各种通信方式的优缺点,考虑到导航系统实时性高、数据量大的特点,下面主要以双口RAM器件CY7C028作为共享存储器,通过独特的软件分区处理设计有效地实现了导航系统中的主计算机与从微型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1.双口RAM芯片CY7C028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CY7C028是低功耗CMOS型静态双口RAM,可与大多数高速处理器配合使用,无需插入等待状态。采用主从模式可以方便地将数据总线扩展成32位或更宽。其内部功能框图如右图1所示。

双口RAM芯片CY7C028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快速通信器件,对大多CPU的高速数字系统中非常适用。其特点是:提供两套完全独立的数据线、地址线、读写控制线,允许两个CPU对双端口存储器同时进行操作;具有两套完全的中断逻辑,用于实现两个CPU之间的握手信号;具有完全独立的忙逻辑,可保护两个CPU对同一地址单元进行正确的读写操作。为了避免两个CPU对同一地址单元进行访问时由于地址数据争用而造成的数据读写错误,CY7C028主要提供了以下几种工作方式:

A.硬件判优方式:

双口RAM CY7C028具有解决两个处理器同时访问同一地址单元的硬件仲裁逻辑。在双口RAM的两套控制线中,各有一个BUSY引脚。当两端的CPU不对双口RAM的同一地址单元存取时,可正常存储;当两端的CPU对双口RAM同一地址单元存取时,哪个端口的存取请求信号出现后,则禁止其存取数据;在无法判定两个端口存取请求信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时,控制线只有一个为低电平。这样,就能够保证对应于BUSY=H的端口能进行正常存取,对应于BUSY=L的端口不能存取,从而避免了两个CPU同时竞争地址资源而引发错误的可能。

3 B.中断判优方式:

中断判优方式又称邮箱判优方式。CY7C028具有两套中断逻辑,通过两个INT引脚分别接收到两个CPU的中断引脚上,以实现CPU的握手。在双口RAM的数据传送中,两端的CPU都把双口RAM作为自己存储器的一部分。当两个CPU需要数据传送时,假设左端CPUL向右端CPUR传送,首先CPUL将需要传送的数据存放到双口RAM某段约定的地址单元中,然后向双口RAM的最高奇地址单元0xFFFF即右端口的邮箱进行写操作,用以向CPUR发出一个中断,这样CPUR就进入其相应的中断服务子程序,将约定地址单元的数据读出,然后对双口RAM右端口的邮箱进行写操作,用以清除该中断。

C.令牌判优方式:

令牌判优方式是一种快速数据交换方式。在此方式中有信令锁存逻辑,CY7C028内部提供了八个相互独立的锁存逻辑单元,最多可将RAM空间分成八个区段。这些锁存逻辑单元独立于双口RAM存储区,并不能控制RAM区、封锁两端CPU的读/写操作,而是被作为命令,只提供指示逻辑,由两端CPU按约定的规则,轮流地占用它们划定的RAM区,各区的大小及地址由软件自由设定,且左右端操作完全一样,只要不超过令牌的限制次数即可。当左右端同时申请同一令牌时,令牌逻辑裁定谁先占用,从而保证只有一个端口获取令牌。而在占用令牌期间,CPU可以按最高速无等待存取数据,这对实现高速、多CPU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为了避免令牌方式争用出错,应尽可能使两端CPU分时占用同一RAM区。 2.双口RAM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A:系统总体设计:导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测量载体的即时位置速度、方向参数,具有实时性高、运算量大等待点。因此在导航系统中,计算机设计是系统设计的关键之一。在INS/GPS组合导航系统中,导航计算机的任务主要有三类:(1)数据采集,包括采集惯性测量单元元件输出信号,接收外部系统校正信息,如GPS输出信息、初始位置信息等。(2)数据处理与运算,包括惯性测量元件的误差补偿、初始对准、导航参数解算、组合导航算法实现等。(3)输出导航数据及系统状态量,包括输出导航参数以及与其它设备交换信息等。

所有这些任务,如果都由一个CPU来完成,那么CPU在进行运算的同时,还要兼顾系统控制和数据输入输出,并响应频繁的中断,必然降低系统运行效率。所以,为了兼顾系统运行效率,减轻导航计算机负担,设计一种以TMS320VC33为主机和以TMS320F240为接口机的双DSP主从式系统。系统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4

主机TMS320VC33主要用来定时采样陀螺、加速度计的数据,并完成姿态阵计算、组合系统卡尔曼滤波器计算等导航解算。接口机TMS320F240主要完成系统相关状态的检测/控制,与GPS接收机、弹载计算机及其它外设的通信等任务。主机和接口机之间的通信利用双口RAM CY7C028实现。量化器模块主要是将加速度计输出的电流信号转换成主机可直接读取的数字量。此外,由于TMS320VC33和TMS320F240的串口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系统需要,系统中采用EXAR公司的ST16C554进行相应的串口扩展。

此外,谷歌和福特两家公司正联手开发能预测目的地及设计最佳行车路线的高科技智能汽车。据悉,福特将利用谷歌Prediction API软件开发智能汽车导航系统,这种系统能通过司机以前去过的地方智能判断的目的地,这是汽车行业与硅谷企业携手打造未来派汽车的最新案例,同时表明科技行业对汽车行业越来越感兴趣,微软、思科和IBM都在开发与汽车相关的新技术。

简单地说,谷歌的这套Prediction API软件能给现有云端数据集提供模式匹配功能,令其可以“预测”当前事件的潜在后果。一旦采用这款软件,汽车就能有效地从司机驾驶行为中获取经验,做出相适应的判断。从理论上讲,如果司机选择使用这项服务,车载电脑便会自动生成驾驶数据——驾车去过的地方、时间和路线的加密记录,并根据你的驾驶行为做出智能调整。最终,汽车会“记住”你驾车去过的地方和路线。借助于大量的云信息,该系统可以通过谷歌Prediction搜索引擎分析海量数据,提前“感知、预测”司机的潜在目的地,然后给出最理想化的路线让司机选择,以避免堵车和其他问题。

这种智能汽车目前仍处于初级研发阶段,但福特会在已经收集两年的内部驾驶数据中采用谷歌Prediction API软件。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再需要几年时间,大量的汽车将会配备这种技术。

我坚信,未来智能汽车中所应用的导航技术会越来越成熟。未来的汽车产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来的产业链将不再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而逐渐向汽车电子设备提

5 供商,软件厂商和通信运营商转移。汽车电子设备提供商和软件厂商很可能会整合在一起,出现兼具软硬件优势的超大型企业,它将通过为智能汽车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而成为将来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中心。

从现在的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逐渐过渡到汽车制造商,汽车电子设备商,软件厂商,通信运营商等多市场主体平等共同参与,再进一步发展到以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的大型智慧型企业为中心,智能汽车产业格局将上演一场精彩的“三重奏”。

心得体会

智能汽车技术与应用这门选修课让我了解了智能汽车中所应用的基本技术,例如:智能汽车上装载的电视摄像机、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操纵系统相当于人类的眼睛、大脑和脚。这些装置都装有非常复杂的电脑程序,所以这种汽车能和人一样会“思考”、“判断”、“行走”,可以自动启动、加速、刹车,可以自动绕过地面障碍物。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它的“大脑”能随机应变,自动选择最佳方案,指挥汽车正常、顺利地行驶。在有的智能汽车中还装载有智能雨刷、智能空调、智能悬架、防打瞌睡系统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目前国内智能车相关技术的不成熟与国外技术之间的差距,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找到了坚实的目标。

兴趣是人们力图认识或爱好某一事物的倾向,也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爱好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在了解这些知识后,可以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以智能汽车中相关技术为兴趣展开以后课程的学习。

6

推荐第9篇:GPS及应用新发展

GPS及应用新发展

作者:佚名

GPS及应用新发展

王晓海 航天科技集团总公司

[B]摘要:[/B]本文简单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概念、结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同时对其主要特点作了较为全面的理论阐述,并且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目前GPS在各方面的应用状况,最后详尽描述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创新思路以及展望新世纪GPS的广阔应用前景。

[B]关键词:[/B]GPS 卫星星座 导航技术 定位 1 系统综述

1.1 GPS基本概念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是继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后的美国第三大航天工程。如今,GPS已经成为当令世界上最实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全球精密导航、指挥和调度系统。 1.2 GPS结构组成

GPS系统主要包括有三大组成部分即空间星座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 1.2.1 空间星座部分

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GPS卫星星座,记作(21+3)GPS星座。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平面相对于赤道平面的倾角为55°,各个轨道平面之间交角60°。每个轨道平面内的各卫星之间的交角90°,任一轨道平面上的卫星比西边相邻轨道平面上的相应卫星超前30°。

在20000km高空的GPS卫星,当地球对恒星来说自转一周时,它们绕地球运行二周,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12恒星时。这样,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每天将提前4分钟见到同一颗GPS卫星。每颗卫星每天约有5个小时在地平线以上,同时位于地平线以上的卫星数量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最少可见到4颗,最多可见到11颗。在用GPS信号导航定位时,为了计算观测站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GPS卫星,称为定位星座。这4颗卫星在观测过程中的几何位置分布对定位精 度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某地某时,甚至不能测得精确的点位坐标,这种时间段叫做“间隙段”。但这种时间间隙段是很短暂的,并不影响全球绝大多数地方的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的导航定位测量。GPS工作卫星的编号和试验卫星基本相同。 1.2.2 地面监控部分

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目前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一个主控站、三个信息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成。对于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一动态已知点。星的位置是依据卫星发射的星历——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参数算得的。每颗GPS卫星所播发的星历,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的。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

地面监控系统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颗卫星处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这就需要地面站监测各颗卫星的时间,求出时钟差。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给卫星,卫星再由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设备。GPS的空间部分和地面监控部分是用户广泛应用该系统进行导航和定位的基础,均为美国所控制。 1.2.3 用户设备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观测站的三维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最终实现利用GPS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目的。

静态定位中,GPS接收机在捕获和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固定不变,接收机高精度地测量GPS信号的传播时间,利用GPS卫星在轨的已知位置,解算出接收机天线所在位置的三维坐标。而动态定位则是用GPS接收机测定一个运动物体的运行轨迹。GPS信号接收机所位于的运动物体叫做载体讨口航行中的船舰,空中的飞机,行走的车辆等)。载体上的GPS接收机天线在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相对地球而运动,接收机用GPS信号实时地测得运动载体的状态参数(瞬间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

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用户设备。GPS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大部分。对于观测地型接收机来说,两个单元一般分成两个独立的部件,观测时将天线单元安置在观测站上,接收单元置于观测站附近的适当地方,用电缆线将两者连接成一个整机。也有的将大线单元和接收单元制作成一个整体,观测时将其安置在测站点上。

GPS接收机一般用蓄电池做电源。同时采用机内/机外两种直流电源。设置机内电池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池时不中断连续观测。在用机外电他的过程中,机内电池自动充电。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丢失数据。

近几年,国内引进了许多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各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用于精密相对定位时,其双频接收机精度可达5mm+1PPM.D,单频接收机在一定距离内精度可达10mm+2PPM.D。用于差分定位其精度可达亚米级甚至厘米级。

目前,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GPS和GLONASS兼容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接收机已经问世。 1.3 GPS定位原理

GPS系统采用高轨测距体制,以观测站至GPS卫星之间的距离作为基本观测量。为了获得距离观测量,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测量GPS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到达用户接收机的传播时间,即伪距测量;一是测量具有载波多普勒频移的GPS卫星载波信号与接收机产生的参考载波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即载波相位测量。采用伪距观测量定位速度最快,而采用载波相位观测量定位精度最高。通过对4颗或4颗以上的卫星同时进行伪距或相位的测量即可推算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

按定位方式,GPS定位分为单点定位和相对定位(差分定位)。单点定位就是根据一台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来确定接收机位置的方式,它只能采用伪距观测量。相对定位(差分定位)是根据两台以上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来确定观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它既可采用伪距观测量也可采用相位观测量。

在定位观测时,GPS定位分为动态定位和静态定位。若接收机相对于地球表面运动,则称为动态定位。若接收机相对于地球表面运动,则称为动态定位。若接收机相对于地球表面静止,则称为静态定位。 2 GPS主要特点

GPS的问世标志着电子导航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GPS系统与其他导航系统相比,主要特点有如下六个方面。 (1)定位精度高

应用实践已经证明,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以内可达10-6,100~500km可达10-7,1000km可达10-9。此外,GPS可为各类用户连续地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

(2)观测时间短

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软件的不断更新,目前,20km以内相对静态定位,仅需15~20min;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min,然后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只需几秒钟,实时定位速度快。目前GPS接收机的一次定位和测速工作在1s甚至更小的时间内便可完成,这对高动态用户来讲尤其重要。 (3)执行操作简便

随着GPS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有的已达“傻瓜化”的程度;接收机的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极大地减轻测量工作者的工作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使野外工作变得轻松愉快。

(4)全球、全天候作业

由于GPS卫星数目较多且分布合理,所以在地球上任何地点均可连续同步地观测到至少4颗卫星,从而保障了全球。全天候连续实时导航与定位的需要。目前GPS观测可在一天24h内的任何时间进行,不受阴天黑夜、起雾刮风、下雨下雪等气候的影响。 (5)功能多、应用广

GPS系统不仅可用于测量、导航,还可用于测速、测时。测速的精度可达0.1m/s,测时的精度可达几十毫微秒。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4)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

由于GPS系统采用了伪码扩频技术,因而GPS卫星所发送的信号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

3 GPS目前应用状况

GPS系统的建立给导航和定位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导航和定位问题,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用GPS信号可以进行海、空和陆地的导航,导弹的制导,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的精密定位,时间的传递和速度的测量等。对于测绘领域,GPS卫星定位技术已经用于建立高精度的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控制网,测定全球性的地球动态参数;用于建立陆地海洋大地测量基准,进行高精度的海岛陆地联测以及海洋测绘;用于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形变;用于工程测量,成为建立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主要手段;用于测定航空航天摄影瞬间的相机位置,实现仅有少量地面控制或无地面控制的航测快速成图,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遥感监测的技术革命。

总之,GPS技术已发展成多领域(陆地、海洋、航空航天)、多模式(GPS、DGPS、LADGPS、WADGPS等)、多用途(在途导航、精密定位、精确定时、卫星定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工程建设、市政规划、海洋开发、交通管制等)、多机型(测地型、定时型、手持型、集成型、车载式、船载式、机载式、星载式、弹载式等)的高新技术国际性产业。GPS的应用领域,上至航空航天器,下至捕鱼、导游和农业生产,已经无所不在了,正如人们所说的“今后GPS的应用,将只受人类想象力的制约”。

4 GPS发展趋势与创新思路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装在大衣口袋中的GPS接收机为无地图沙漠作战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盟军行动”中,把惯导/GPS集成系统装入导弹和制导导弹,使命中精度达到9m,而且使机载炸弹具备了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精确打击能力。由此可见,GPS早已成为高技术武器平台不可缺少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新世纪以及未来军事战争中GPS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这样的形势下迫使GPS技术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经过不懈的努力钻研,如今已经取得些成绩。就导航定位卫星技术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4.1 采用创新轨道设计

欧洲多年来从未中断对导航定位卫星的研究、论证。在第一代中,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以及“欧洲静止轨道导航重叠业务系统”(EGNOS)等,它们都是结合利用GPS和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方案。在第二代中,目前采用创新轨道设计的“伽利略”方案被认为是能够实现最少投入而达到理想应用目的的最佳方案。它既是独立系统,又有开放性特点,可与GPS兼容。这种系统还将在民航选择最佳航线、飞机安全进场着陆等领域有新的应用突破 4.2 美国大力开发抗干扰和干扰技术

GPS集成到高技术武器平台,使GPS应用概念发生全新变化。

为防止地方干扰,美国在将从2005年发射的第7颗GPS-2F卫星上开始使用新型信号结构。这样,除更加保密外,还可实现6dB的信号/干扰比的改善。为此,正在研制不受干扰和欺骗的GPS接收机应用模块(GRAM)和选择利用抗欺骗模块(SAASM),同时装有这两种模块的接收机被称为“国防部高级GPS接收机”(DARG)。

美国还在开发抗干扰的军事伪系统(Millitary Pseudolites),它可为地域发射GPS差分信号,以改进信号铺获并提高质量。为保护军用飞机使用GPS,美国还在开发微带自适应天线阵列。

为使敌方不能使用GPS,美国已开发出GPS干扰机,只有可口可乐瓶大小的干扰机可使敌方无法接收GPS信号。

4.3 提高GPS导航信号性能的技术措施

目前使用的模拟艳钟,其性能预测困难,而且输出频率会随着卫星运行过程温度和磁场变化而变化,因此正在开发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化铯钟,通过调整内部参数和补偿环境影响使铯钟性能达到最佳化。

5 GPS新世纪应用前景广阔

进入21世纪,GPS在各方面的应用都将加强和发展。本文对GPS走向21世纪时的最新发展情况有选择的作一介绍。

5.1 GPS在综合服务系统中的应用

在全球地基GPS连续运行站(约200个)的基础上所组成的IGS (International GPS),是GPS连续运行站网和综合服务系统的范例。它无偿向全球用户提供GPS各种信息,如GPS精密星历、快速星历、预报星历、IGS站坐标及其运动速率、IGS站所接收的GPS信号的相位和伪距数据、地球自转速率等。这些信息在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方面支持了无数的科学项目,包括电离层、气象、参考框架、精密时间传递、高分辨的推算地球自转速率及其变化、地壳运动等。

5.2 GPS在电离层监测中的应用

GPS在监测电离层方面的应用,也是GPS空间气象学的开端。太空中充满了等离子体、宇宙射线粒子、各种波段的电磁辐射,由于太阳常在1秒钟内抛出百万吨量级的带电物,电离层由此而受到强烈的干扰,这是空间气象学研究的一个对象。通过测定电离层对GPS信号的延迟来确定在单位体积内总自由电子含量(TEC),以建立全球的电离层数字模型。 5.3 GPS在对流层监测中的应用

GPS在监测对流层方面的应用,早期主要是由于轨道误差影响定位精度,而且早期的GPS基线相对来说比较短,高差不大,因此对对流层的研究没有给予很大的重视。直到近期由于GPS轨道精度大大提高后,当对流层折射已经成为限制GPS定位精度提高的一个重要障碍时,才开始认真的对对流层的监测研究。我们可以假设在一个高程基本为零的地区,并且如果接收机所接收的GPS信号是从天顶方向传来的话,那么其延迟就可以达到2.2~2.6m这一量级,而2h内这一延迟变化可达10cm不是少见的,所以IGS分析中心所提供的对流层参数是采用2h间隔一次。也正是由于这个实际情况,对流层折射要顾及其随机过程的变化来加以模型化。 5.4 GPS在卫星测高仪中的应用

多路径效应是GPS定位中的一种噪声,至今仍是高精度GPS定位中一个很不容易解决的“干扰”。过去几年利用大气对GPS信号延迟的噪声发展了GPS大气学,目前也正在利用GPS定位中的多路径效应发展GPS测高技术,即利用空载GPS作为测高仪进行测高。它是通过利用海面或冰面所反射的GPS信号,求定海面或冰面地形,测定波浪形态,洋流速度和方向。通常卫星测高或空载测高所测的是一个点,连续测量结果在反向面上是一个截面,而GPS测高则是测量有一定宽度的带,因此可以测定反射表面的起伏(地形)。据报告,试验时空载平面安装2台GPS接收机,1台天线向上用于对载体的定位,1台天线向下,用于接收GPS在反射面上的信号。美国在海上作了测定洋流和波浪的试验。丹麦在格凌兰作了测定冰面地形及其变化的试验。 5.5 GPS在卫星追踪技术中的应用

卫星对卫星的追踪(SST)技术的实质是高分辨率的测定两颗卫星间的距离变化,一般它分为两类,即高低卫星追踪和低低卫星追踪。前一类是高轨卫星(如对 地静止卫星,GPS卫星等)追踪低轨(LEO)卫星或空间飞行器,后一类是处于大体为同一低轨道上的两颗卫星之间的追踪,两颗卫星间可以相距数两千米,这两类SST技术都将LEO卫星作为地球重力场的传感器,以卫星间单向或双向的微波测距系统测定卫星间的相对速度及其变率。这一速度的不规则变化所反映的信息中,就包含了地球重力场信息。卫星轨道愈低,这一速度变化受重力场的影响愈明显,所反映重力场的分辨率也愈高。

文章来源:不详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发表:2007-4-4 23:46:19 文章阅读: 117

推荐第10篇:物态变化及应用

6-2 物态变化及应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特点及液晶的特性。

2、了解熔化热和汽化热的物理意义及熔化、凝固和蒸发现象中能量的变化情况;

3、了解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潜热的计算;

4、会用分子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说明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微观机理。

5、培养学生从能量角度解释常见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熔化热和汽化热的概念。

难点:从能量角度说明物态变化时存在潜热的现象。(应从分子力做功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并说明变化过程中的微观机理。)

三、教学器材

光盘。

四、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讨论、讲解法。

教学设计方案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分子间的引力、斥力和分子热运动的对立统一,使物质有了固体、液体、气体等各种不同的形态,而正是这些物质微观结构的不同才使它们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即发生物态变化。物质的各种状态之间怎样相互变化,物态变化遵循哪些规律,物态变化有哪些应用,就是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种现象:在晶体熔化或液体汽化时,物质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但它们的温度并不升高。这是为什么?

在物态变化时,物体与外界交换的热量好像潜藏在物质内部,因此,这部分热量叫做潜热。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特点及液晶的特性,然后讨论、学习熔化和汽化现象中为什么会存在潜热,并给出潜热的计算方法。

(二)引出课程内容 1.固、液、气体的基本性质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固体可分为晶体、非晶体和准晶体。常见的晶体有雪花(冰)、食盐、石英、云母、明矾等,非晶体有玻璃、塑料、橡胶、蜂蜡、沥青等。晶体和非晶体在外观和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准晶体是l984年才发现的,它是金属的互化物,具外形是规则的凸多面体,原子排列不像非晶体那样完全无序,但又不具有晶体所具有的平移周期性。某些准晶体的特殊性质已被开发应用。准晶体组成与结构的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晶体具有规则的天然外形,如雪花是六角形,食盐的晶体呈立方体等,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在物理性质上,晶体有一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导热性、导电性、机械强度等都不相同,即晶体的各向异性,非晶体没有这些差别,是各向同性的。例如,在石英片上均匀地涂上一层石蜡,用炽热的金属球去接触石英片的反面,则石蜡沿着以接触点为中心,向四周熔化成椭圆,这表明晶体石英在各个方向上的导热性不同。如果用玻璃代替石英重做上述实验,发现熔化了的石蜡在玻璃上总呈圆形,这表示非晶体玻璃在各个方向上的导热性相同。

(1)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固体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晶体 (雪花、食盐、石英、云母、明矾等) 晶体的物理性质: ① 有规则的天然外形 ② 有一定熔点

③ 有各向异性(在不同方向上的导热性、导电性、机械强度等都不相同)

固体分为两大类

非晶体 (玻璃、塑料、橡胶、蜂蜡、沥青等) 非晶体的物理性质: ① 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② 没有确定的熔点

③ 没有各向异性,是各向同性的

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气体:既无一定形状,又无一定体积。

提问:固体、液体和气体在基本性质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请同学们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后总结)

(2)分子力和分子热运动在物态形成中的作用:分子力使分子聚集在一起,在空间形成某种有序排列;分子热运动破坏分子的有序排列,使分子分散开来。由于这两种对立因素在物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才决定了物质所处的状态。

(3)物质形成固态的微观解释:在固体中,分子间距离很小,分子间有强烈的分子力作用,绝大多数分子被束缚在平衡位置附近,形成有规则的排列,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只能使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不能破坏分子的有规则排列。所以,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4)物质形成液态的微观解释:当温度较高时,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致使分子力不能把分子束缚在平衡位置附近,分子间可以发生微小移动,但热运动还不能使分子远离,物体表现为液体状态。所以,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5)物质形成气态的微观解释:温度升到一定高度时,分子的热运动起决定性作用,剧烈无规则运动,致使分子可以克服分子引力的束缚远离而去,成为气体分子。所以,气体的分子相互作用力几乎等于零,气体分子能自由运动,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熔化 熔化热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有一个特点是加热到某一温度才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下面讨论晶体的熔化:

(2)晶体的熔化

在一定的压强下,晶体物质要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才能熔化,这一温度叫晶体的熔点。例如在一个大气压下,需要把奈加热到80°C时才能溶解。在一定的压强下,晶体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叫晶体的熔点。

提问(请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来回答):晶体物质在熔点熔化时,不断从外界吸热,但保持这一温度不变,直至全部晶体熔化完为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分子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先使某些分子运动加剧,剧烈的分子运动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做功,增大分子间的距离,破坏晶体分子的空间点阵,把吸收的热量转变为分子的势能(分子的平均动能并没有增加),因而使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

此外,由于不同晶体的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分子力也不同,由固态变为液态需要克服分子力做的功也不同,所以,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完全熔化吸收的热量不同。为了表明物质的这一性质,物理上引入熔化热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晶体),在熔点由固态完全熔化成同温度的液态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熔化热。

(3)熔化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晶体),在熔点由固态完全熔化成同温度的液态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熔化热。

如果用表示物质的熔化热,m表示已熔晶体的质量,Q表示熔化时所吸收的热量,

Qm则:

熔化热的单位:焦耳每千克,符号是J/kg。

表6—1给出了在标准大气压(P0101325Pa)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及熔化热。(教师讲解表6—1)

实验测得,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凝固时所放出的热量,跟同一温度下熔化时所吸收的热量相等。从表6—1可以看出,冰的熔化热很大,这就是环境温度低于0C而池塘并不很快封冻的原因。人们常利用冰的这一特点来冷藏食品。

熔化热和熔点除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外部的压强有关(因为大多数物质熔化时体积膨胀,凝固时收缩,有少数物质相反,熔化时体积收缩,凝固时膨胀。熔化时体积膨胀的物质,如果所受的压强增大,熔化受到阻碍,只有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熔化,所以熔点升高,熔化热也增大;熔化时体积缩小的物质,如果所受的压强增大,会促进熔化的进行,所以熔点降低,熔化热减小),但不显著。

3.汽化 汽化热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叫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叫沸腾。在压强一定的条件下,沸腾只有在一定的温度(沸点)时才能发生。

蒸发的结果会使液体的温度降低,为了维持液体的温度不变,外界必须给液体一定的热量。例如:在炎热的夏天,给地面洒上一些水,人会感觉凉快就是因为蒸发使环境温度降低了。

提问:为什么液体汽化时需要吸收热量呢?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因为液体汽化时,它的分子要从液态的分子热运动状态转变成气态分子的热运动状态。由于物质的气态分子要比同温度的液态分子间的距离大得多,因此,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要克服液体分子的引力做功,增加分子的势能;又因气体所占的体积远大于形成气体的同质量的液体的体积,在汽化的同时,还要反抗外部压强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QUW可以看出,液体汽化时所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增加气体的内能(因温度不变,增加的是分子的势能),另一部分用来反抗外部压强做功。

由于不同液体的分子力不同,所以,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在相同压强和相同温度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也不同。为了表明液体物质的这种性质,物理上引人汽化热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液体变成同温度的蒸汽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种液体的汽化热。

(2)汽化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液体变成同温度的蒸汽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种液体的汽化热。 如果用表 示汽化热,m表示液体汽化的质量,Q表示汽化时液体由外界吸收的热量,那么 Qm

汽化热的单位:焦耳每千克,符号是J/kg。

实验证明,在相同条件下,单位质量的气体凝结成液体时放出的热量等于它的气化热。 提问:液体汽化的温度是多少?

液体汽化没有一定的温度,汽化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同种液体在不同温度下汽化时,所需的汽化热也不同。其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液体的体积膨胀,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引力变小,所以,液体分子脱离液体汽化时需要做的功也减小,汽化热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液体的汽化热除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外部压强有关。表6-2给出了在101 325 Pa压强下几种物质的沸点和汽化热。(教师介绍讲解)

表6-3给出了水在101 325 Pa压强下几种不同温度时汽化热。(教师介绍讲解)

3.液晶

(教师适当介绍液晶的特点及应用)

早在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列曼和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就已经发现了某些有机化合物被加热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出现了一种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特殊的过渡性物质状态。实验结果发现,在这种状态下,它既具有流体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等特点,这种过渡状态的特殊物质称为液态晶体,简称为液晶。

液晶对外界因素如声、光、热、力、电磁以及化学试剂等极为敏感,只需很小的能量就能使它的排列发生明显的变化,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生命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中。例如,利用液晶具有优异的光电效应而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显示材料,在数字与图像显示技术上开创了新的方法。目前,我们使用的电子手表,电子计算器,笔记本电脑等仪器中,均采用了液晶显示。液晶显示具有耗能少、体积小、视觉明显等优点。因而大大拓宽了电子显示技术的应用范围。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液晶电视,现已能像画匾一样方便地挂在墙壁上收看了,而液晶立体电视也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又如,利用液晶灵敏的温度效应制作的温度探测器,在医学上可用来检查肿瘤,肿瘤部分温度与正常组织温度的差别通过液晶温度探测器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科学家们还发现,生命过程中的很多生物反应都是在液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对生物系统中液晶态的研究将使与生命有关的许多奇妙而又复杂的问题得到更深刻的了解。

4.例题讲解

例题 在地球大气层上垂直于太阳光的平面上,每平方米每秒可接收到1.35×10J的太阳能。这些能量平均大约只有15%能到达地球表面。已知地球表面水域占全球面积的71%,设平均气化热2.47106J/kg,试求每秒进入大气的平均水蒸发量m。 解 地球大气层垂直于太阳光的每平方米面积上每秒接收的太阳能

3 I1.35103W/m2,称为太阳常层垂直于太阳光的面积约为数,地球大气AR23.141014m2。地球表面水域每秒吸收的太阳能约为Q0.15I0.71A

因此,每秒平均蒸发量为

0.151.351030.713.141014mkg 62.4710Q

1.831010kg

(三)小结

1.固体分类:晶体(单晶体、多晶体)、非晶体、准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源于内部结构的根本不同,构成晶体的微粒在空间排列有序,导致单晶体各向异性,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所以表现在熔化过程中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

2.液体、其微观结构比较接近于固体,与非晶体很相似。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分子间距很小,相互作用较大。

3.气体、分子间距比液体增加很多,分子间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间热运动起决定性作用。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4.从能量的角度表述:物态变化的物理概念及物理量。

(四)作业布置

1. P162 5、

6、7题 2.《技术物理练习册》(第二版)相关习题

(五)教学说明

学生在解释热现象时经常会考虑不到物态变化时存在的潜热而出错。教学中应在复习初中所学的有关物态变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物理现象,引出物态变化时的潜热。在复习分子力和物体内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明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微观机理。

第11篇:噪声发电及应用

噪声发电及应用

1 研究背景

在生活中,汽车的鸣笛声,机械的轰鸣声,歌舞厅里的音响声,震耳欲聋。然而声音作为一种能量,有时却只能增添喧闹而得不到利用。当声音超过90分贝时就可能造成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如果能将这些躁音利用起来,用一种声电转化装置将它们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积少成多,必将节省不少能源。

2 研究目的

在生活中常有一些大功率发生的声源,若再发生处安装这种噪声发电装置,从而减少造影污染,,又获得部分电能,以达到节能低碳、环保的目的。

3 研究过程

3.1 噪声发电可行性的论证。理论:①声音以波的行式传播,并具有能量。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震动。因此我们只须利用这种震动,将无用的声能,转化为能够利用的机械能进而转化为电能即可。

实验论证的两种方案:

3.1.1 先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分别放入小收音机或MP3,MP4等能调节声音大小的发声体。然后盖上盖子,在其上的中央插入一支细V型玻璃管,内装一小段染色水柱,密封好后,将音量调大,比较染色水柱上升的高度差。还可以调节声音的大小,来探究水柱高度差是否随着声音的加大而增大。

3.1.2 在密闭容器里安装一个“0.2V,0.01W”的发动机和轻小扇叶及一个0.15V的小灯泡,密封好后,再将音量进行调节,观察灯是否在发光,若发光,再调节声音大小,比较发光的亮度。关于以上两实验的解释,发声体在振动,则引起气体分子振动,即使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增加,从而分子内能增大,内能对水柱以及扇叶做功,引起高度差和扇叶的转动以验证声能转化为水柱的重力势能,及机械能的可行性。

3.2 发声装置的设计。

3.2.1 逆用扬声器原理的设计方案。灵感:扬声器作为一种声电转化装置能将电信号转化成声信号,那么是否可以逆用扬声器原理,从而将声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呢?

设计:如图1所示,为纸盘放大图。扬声器就是以纸盘的前后收缩大道放大声信号的效果。过程:声音通过纸盘产生振动,使纸盘能前后伸缩,而轻质金属连接在纸盘上,因此纸盘的前后收缩带动轻质金属前后收缩,以切割永久磁体的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问题:由于纸盘振动很微小,所以难以带动轻质金属运动。解决方案:我联想到曾经学习过的放大思想。在学习物体形变时,为了让我们看到物体的微小变化,将形变转化为压强的增大,进而转化为液柱的上升。因此可将纸盆的微小变化转化为压强的变化,利用压强对形变的“敏感”,进而转化为液柱的变化。(声能→势能)

3.2.2 压强变化发电装置:改进方案如图2。设计:将发声装置对准纸盆,纸盆由于声波振动向内凹陷引起容器内部压强变大,从而将水柱从细管中抬升,抬升后的水柱通过细管两侧的小孔流出,流入小型涡轮中,涡轮的轻质叶片上有几个小孔,水流通过小孔流出,从而产生一个向后的反冲力,以推动叶片旋转。由于发声体声调高低的变化,纸盆前后伸缩,容器压强时刻变化,水柱上抬又下降,转叶从而不断转动,实现声能向机械能转化。问题:实际实验时发现液柱并没有被抬升。问题分析及解决:由于在侧壁开了两小孔,因此管内实际与容器是相通的,固然容器压强增大,管内压强也增大,没有压强差,液柱自然无法抬升。可利用只能单向打开的轻质膜解决这个问题:如图2是一个比孔略大的轻质膜,膜上方固定,由于轻质膜比孔略大,因此只能由里向外开,不能由外向里开。平常情况膜闭合(也就阻挡了管内与容器相通),当容器内压强增大时,由于存在压强差,因此被抬升,而水流从内向外流也不会受阻挡,也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装置的完善:主要是改进一下材料,容器改为致密的发泡材料,由于材质致密,能少吸收声能从而多反射声能,以减少损失。将纸盆换成PVC伸缩膜,由于这种材料轻质,伸缩性好,延展性好,因此将它们做成褶皱形状,比纸盆有更大的优越性。在PVC膜外加上一个倒置的喇叭型收声装置如图3,使声能反射到膜上,更集中的作用于膜。另外还要综合考虑管壁对水柱的摩擦及粗细对液柱上升难度的影响来确定一个合适的管径。

新的问题:新实验后又发现管内液柱易“直上直下”,只有少部分从侧壁孔流出,导致大量能量损失。问题解决:再次利用半向开膜如图4解决此问题,此轻质膜因一窄口向下的阻挡作用,只能向上开。当容器内压强增大时,液柱由下向上升,能成功的冲开轻质膜,而当水柱下降时,轻质膜无法向下开,因此水只能通过侧壁流入涡轮,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水的势能利用率(可类比血液中半开膜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来理解此处膜的作用)。

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上述过程已经完成了:声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再只需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完成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即可。在小型涡轮的轻质叶片附近用蹄形磁铁环绕半周,当轻质叶片在水流及冲力的作用下转动时产生感应电流,再通过导线导出即可。问题:导线接出后,接在电流计的偏转,但因电流很小,在生活中难以应用。解决问题:再次利用放大思想,利用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如图5所示,将导出电流通过此电路放大电流,再接在其他用电器上。至此就完成了声能到电能的全部转化。

4 发展方向

4.1 本次装置的设计渗透了多种科学思想方法:如逆向思维(由扬声器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想到逆用扬声器,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放大思想(将微小的形变放大成为液柱的上升,将微小电流放大成合适的电流);类比思想(巧与血液中的瓣膜类比,利用半开膜解决了多个问题)。

4.2 本项装置的理念:秉持着减少噪音污染,又增加新能源的理念,实现开发能源、环保节能增收的目的,也正符合绿色科学的时代要求。

第12篇: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第一章:1.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使人能直接产生感觉的自然种类信息叫做(感觉媒体) 2.为了存储,传送感觉媒体而人为地研究出来的定义信息特性的数据类型叫做(表示媒体)他们是用于数据交换的(编码),用信息的计算机内部编码表示。 3.在通信中使电信号与感觉媒体之间进行转换而使用的媒体叫做(表现媒体),它们是再现信息的物理工具和设备(输出),或者获取信息的工具和设备(输入)。 4.在大多数场合下,多媒体是指(多媒体技术),既他一般不是指多种媒体本身,而主要是指处理和应用的一整套(技术手段)。 5.多媒体技术的多维性是指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交流)的多种感知形式和(信息化处理)的多样化两方面特性。 6.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一方面指多媒体技术是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其二,多媒体技术是多种(显示或表现媒体)设备的集成,其三,多媒体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系统集成。 7.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是指用户可以与计算机实现复合媒体处理的(双向)性。 8.1984年,美国苹果公司开创了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先河。 9.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融合在一起,建立更广泛意义上的多媒体平台。 10.模拟信号或者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或者在(幅度)上是连续的,而 数字信号的数值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不连续的) 11.如果信号的采样时间间隔T为常数,则该采样称为(均匀采样),如果采样时间间隔T不为常数,则该采样称为(非均匀)采样,如果采样时间间隔T为常数0.05秒,则该采样频率是(20)HZ。 12.如果信号样本在量化时选定的编码位数为8,则该信号的量化值中共有(256)种编码值;如果该信号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的差是128,采用均匀量化,则用近似计算公式计算的量化间距为(0.5)。 13.编码前一般要确定两个因素,其一是每一个量化值的(编码位数),它决定了量化的精度,其二是每一组代码与量化值(对应的规则)。 14.多媒体研究的核心技术中,位居首位的技术是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视频数据压缩的思路有二,其一是(帧内压缩),其二是(帧间压缩)前者的策略是对相同的信息快(只传送一份),这样就减少了许多冗余信息,后者的策略是对变化的部分传送一个(运动矢量) 15.一副像素分辨率为512X256的静态RGB真彩色图像的数据量为(384)KB,相当于(0.375)MB.第二章1.声音的三个重要指标参数是(振幅),(周期),(频率)。 1.从听觉角度看,声音所具有的三个要素是(音调),(音色),(响度)。 2.笛子和小提琴演绎相同的乐曲时,人们能够正确的分辨出不同的乐器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3.按照人们听觉的频率分布范围,声音可以分为(次声波),(超声波),(音频)三类,其中(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信号,(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khz的信号,而(音频)是指频率范围在20hz~20khz的声音信号。 4.声音数字化先后经历的三个步骤是(采样),(量化)和(编码)。 5.音频采样就是将声音信号在时间上进行(离散化)处理,既每隔一小段时间在模拟音频信号的波形曲线上采集一个信号样本值。 6.(样本大小)是指每个声音样本需要用多少位二进制数表示,反映了量度声音波形的精确度。他的值越(大),数字化后的声音信号就越可能接近原始信号,但所需要的存储空间也越(大)。 7.数字化声音的三个主要技术指标包括(采样频率)量化精度,(声道数)。 8.(采样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采集的样本个数,他的值越高,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采集的样本数越(大),音质越(高),数字化声音的数据量越(大)。 9.数字化声音的数据量是由(采样频率),量化精度,(声道数)和声音持续时间所就决定的。 10.利用GoldWave声音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文件)菜单下的(新建)菜单项,创建一个新文件,并在(新建音频)对话框中设定新文件的有关参数。 11.利用录制GoldWave编辑声音的过程中,选择(效果)菜单中的(音高)命令,可以打开“音高”对话框,可以在通话框中通过调整比例因子或(半音)值的滑块来改变声音的音高。 13.利用GoldWave编辑声音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选定)编辑区域,设定编辑区域起点的操作既可以单击鼠标,也可以用右键菜单下的(设置完结标记)命令。 14.利用GoldWave制作淡入淡出效果的过程中,在“淡入”对话框中要设置的值是音量的(初始音量)值,而在“淡出”对话框中要设置的值是音量的(最终音量)。 15.利用GoldWave更改声音文件音量大小,首先应选择主菜单(效果)下的一级子菜单,(音量);然后如果要详细设置音量的参数,则选择二级子菜单(更改音量),如果想在不出现声音过载情况下最大限度提升音量,则应该选择二级子菜单(最大化音频).第三章1.数字图像可以定义为一个二维函数f(x,y),其中x和y是描述点的位置的二维平面坐标,在(x,y)坐标处的幅度值f称为图像在该坐标点的像素值。 2.数字图像是由有限的元素(像素)组成的数组(矩阵),其中每一个元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和数值。 3.描述数字图像的像数密度、像素总数、可能出现的颜色总数的概念分别是图像分辨率、图像的像素大小、颜色深度。 4.同样大小的一幅原图,如果数字化时图像分辨率越高,则组成该图的像素点数目越多,看起来就越逼真。 5.颜色深度是指位图中记录每个像素点所占的位数,它决定了彩色图像中可出现的最多颜色数,或者灰度图像中的最大灰度等级数。 n6.图像深度为n时,该数字图像可能出现的颜色数为2。 7.图像的分辨率越高、图像深度越大,则数字化后的效果越逼真、图像数据量也越大。 8.图像数据中存在的数据冗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视觉冗余。 9.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一般称图形为矢量图;图形是用一个是指令集和描述的,图形与分辨率无关。图像是由许多颜色与亮度不同的像素点组成的,数字图像的数据表示形式是一组矩阵数据,其数据模型是一个二维函数,图像与分辨率有关。 10.对于量化位数为4位的灰度图像,共有16个灰度级,最黑的点像素值为0000,最白的点像素值为1111.二值图像的每个像素点占存储位数为1位,白点的像素值为1,黑点的像素值为0。RGB真彩色图像每个点的颜色信息需要占24位存储空间。 11.图像变换是将图像在空间域表示的数据变换到另一个正交矢量空间,产生一批变换系数。 12.图像增强处理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空出图像中感兴趣的信息,而减弱或去除不需要的信息,从而使有用信息得到加强的信息处理方法。根据增强处理所在的空间不同,图像增强技术可分为基于空间域的增强方法和基于频率域的增强方法两类。 13.所谓图像重建,是指根据对物体的探测所获取的数据建立数字图像的过程,该图像可以反映被探测物体某个平面的物质结构形态,称为物体的重建图像。 14.CT扫描就是一种图像重建应用实例,当射线穿过物体的某个截面时在检测器上得到的数据值称作射线的投影,在同一个方向上建立的投影,是一维投影,由物体截面的多个一维投影即可建立该截面的数字图像。 15.BMP格式是一种与硬件设备无关的图像文件格式,故又称为DIB。 16.在一个GIF文件中可以存多幅彩色图像,如果把存于一个文件中的多幅图像数据逐幅读出并显示到屏幕上,就可构成一种最简单的动画。 17.简单来说,Photoshop的图层就是重叠的透明层,每层独立放置画面,又依顺序互相遮挡,用来对各个画面进行管理。 18.Photoshop的路径是由一些点、线段或曲线构成的矢量对象,它提供了一种精确勾勒或绘制图像的方法,从而完成那些不能由绘图工具完成的工作。 19.Photoshop的通道是用来存放颜色信息的,它是存储不同类型信息的灰度图像。图像的颜色模式决定了所创建的颜色通道的数目。 20.滤镜是Photoshop中功能最丰富、效果最奇特的工具之一。可以使用滤镜更改图像的外观,例如,为它们指定印象派绘画或马赛克拼贴外观,或者添加独一无二的光照和扭曲。Photoshop的滤镜分为内置滤镜和外挂滤镜,前者是Adobe提供、Photoshop自带的滤镜;后者是第三方开发商提供的。 21.蒙版是一种选区有密切关系的编辑手段。一旦选定了某图层的部分区域,并将该图层转到“以快速蒙版模式编辑”的状态后,则未选中的区域将“被蒙版”。 第四章1.MPEG组织是制定视频及音频的压缩、处理和播放标准的组织。 1.数据冗余有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视觉冗余和信息熵冗余。 2.在Movie Maker中要让两个相邻剪辑间建立同时淡出及淡入的效果,应该使用视频过滤功能。 3.MPEG标准主要是由视频、音频和系统三部分组成,它是一个完整的多媒体压缩编码方案。 4.H.26X是由ITU-T制定的视频编码标准,主要有H.26

1、H.26

2、H.26

3、H.264等几个标准。第五章1.计算机动画如果按照动画的创作方式分类,可分为两大类:帧动画和造型动画,后者属于矢量动画。而按动画的空间视觉效果分,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和变形动画。 1.在过程动画中,物体的变形是基于一定的数学模型或物理规律的。最简单的过程动画是用一个数学模型去控制物体的几何形状和运动。 2.在关键帧动画中,只要画出关键帧,而中间帧由计算机对两幅关键帧进行插值生成。 3.基于物理模型的计算机动画方法大量运用了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方程进行计算,力求使动画过程体现出最适合真实世界的运动规律。 4.在Flash时间轴的任一点按F5键可以在该点插入普通帧,按F6键可以在该点插入关键帧。 5.选定Flash舞台中图形后按F8键可以弹出“转换为符号”对话框,测试影片可以按Ctrl+Enter键。 6.用Flash中的文本工具输入文字时,对于扩展的静态水平文本,在该文本块的右上角有一个圆形手柄,而对于具有定义宽度的静态水平文本,在该文本块的右上角有一个方形手柄。 7.向Flash文档中添加声音,首先要将声音导入库中,操作方法是选择“文件”→“导入”→“导入库中”命令,在“导入”对话框定位声音文件位置并选择它,单击“打开”按钮。 8.在Flash动画文件的操作步骤是:执行“文件”→“发布”命令(或按“shift+F12键”),就会按默认设置在存放源文件的同一文件夹里生成一个同名的swf文件和(或)html文件。 9.在制作逐帧动画的导入系列图片操作步骤中,首先选择动画图层的第一帧,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舞台”命令;先在“导入”对话框中选择事先准备好的系列图片的第一个图片文件。 10.用椭圆工具画正圆或用矩形工具画正方形时,需要加shift键。 11.在不计压缩的情况下,帧动画的数据率是指帧速度与每帧图像数据量的乘积。 12.在Flash的时间轴面板上,在一个时间点(关键帧)放置一个图形元件,然后在另一个时间点(关键帧)改变这个图形元件的大小、颜色、位置、透明度等,Flash根据二者之间的值创建的动画称为“动画补间动画”。 13.在Flash的时间轴面板上,在一个时间点(关键帧)绘制一个形状,然后在另一个时间点(关键帧)更改该形状或绘制另一个形状,Flash根据二者之间的帧的值或形状创建的动画称为“形状补间动画”。 14.讲一个或多个层链接到一个运动引导层,使一个或多个对象沿同一条路径运动的动画形式称为“引导路径动画”。“被引导层”中的对象可以使用影片剪辑、图形元件、按钮、文字等,但不能应用形状。 第七章1.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其中文意为紧凑式只读存储器。2.扫描仪的种类按结构分为平板式、手持式、滚筒式。3.投影仪的种类按原理分为CRT投影仪、LCD投影仪、DLP投影仪。4.数码相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最高分辨率。5.MPC是由多媒体市场协会制定的技术规格标准。6.闪存盘也叫U盘。 1.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及主要特性?多媒体指多媒体技术,级能够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回放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他一般不是指多种媒体本身,而主要是指处理和应用的一整套技术手段。特性:多维性 集成性 交互性 非线性 实时性 2.简述多媒体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1.如何实现多媒体信号数字化与计算机如何获取数字信。2.如何实现多媒体数据处理和编码、解码:包括多媒体内容的分析,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多媒体安全,声音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和动画处理。

3、多媒体支持环境网络:包括数据存储,硬件和软件平台、网络技术。服务质量及数据库等。4.多媒体工具及应用系统:包括各种用于多媒体素材制作和作品开发的软件工具、编程语言,以及各类应用系统。5.多媒体通信与分布式多媒体系统:如可视电话、电视会议等。 3.什么是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模拟信号如何转化成数字信号?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上连续的信号。数字信号:时间和幅度都离散的信号值之二进制编码。转化:采样、量化、编码 4.多模拟信号采样的目的?量化的目的?编码的目的?采样:使模拟信号在时间上离散。量化:对采样值实现了限定,使模拟信号在幅值上离散。编码:对量化值转化成数字编码脉冲,用一组二进制数字代码表示,即将模拟信号转化成二进制编码的信号。 5.什么是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有哪些应用场合? 多媒体系检索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对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检索,已得到用户所需的信息。 应用:电子会议 远程教学 远程医疗 电子图书馆 艺术收藏和博物馆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和地球资源管理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领域 6.什么是音频信号?决定音频信号波形的参数有哪些? 音频:音频是多媒体系统中使用较多的信息,人们可以将音频输入到计算机,同时计算机也可输出音频。参数:频率 幅度 相位 7.什么叫样本精度?样本精度与量化位数有何关系? x样本精度:存储一个样本信号所需的二进制位数叫样本精度。关系:样本精度为x位时,量化级数是2 8.什么是声音信号的带宽?请说出四级音频的带宽声音信号所占用的频率范围叫带宽。 四级音频的带宽:200hz-3.4khz数字电话语音 50hz-7khz电台调幅广播 20hz-15khz电台调频广播 10hz-20khz数字激光唱盘 9.声频信号能进行压缩编码的依据?音频信号有哪几种编码方式 依据:

1、声音信号中存在着很大的冗余度,通过识别和除去这些冗余度,便能达到压缩的目的。

2、音频信息的最终接受者是人,而人耳在听觉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及听觉的“掩蔽”。

3、对声音波形采样后,相邻样值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编码方式:波形编码 参数编码 混合编码 10.图形与图像的区别? 图形占用空间少,缩放不失真;与分辨率无关,可以缩放到任意尺寸;CPU耗时长,失易图形依赖于简单单元,难以表达物体的复杂属性;图像色彩和色调变化丰富景物逼真,CPU计算量小;与分辨率无关,缩放后易失真,数据易大。 11.什么是颜色空间?常见的颜色空间有哪些?计算机中最常用的颜色空间是什么?颜色空间:是用一种数学方法形象化表示颜色的 常见的颜色空间:RGB颜色空间(计算机中最常用的) HSI颜色空间 YUV颜色空间 CMYK颜色空间 12.什么叫图像的分辨率?什么叫颜色的图像深度? 图像的分辨率:指在每个单位长度上包含的像素数,反映了图像的像素密度。 颜色的图像深度:描述图像中可能出现的不同颜色的最大项目,用一个相碎 所占据的二级制位数表示。 13.Photoshop中选择图像区域的工具箱工具有哪些?一个形状不规则但颜色均匀的区域用什么工具易于选择?

1、魔棒工具、磁性套索、矩形选框工具、椭圆选框工具、单行选框工具、单列选框工具

2、魔棒工具 14.photoshop中快速蒙版作用?如何修改蒙版区域? 作用:如何修改:在工具箱中单击画笔工具,把前景色设为白色;再到工具选项栏中设置画笔的粗细等属性;单击画笔后的小三角按钮,拉开下拉菜单,选择数值为63,将不透明的的数值选为100%,然后用白前景色画笔开始画。 15.photoshop中按什么键可以变化画笔笔刷的大小?抠图快捷键是什么?如何保存与取出选区?

1、调粗Ctrl+] 调细 Ctrl+[

2、Ctrl+J

3、到选择菜单下单击存储选区,会出来一个对话框,在名称文本框中给这个选区取名字,单击好按钮,现在单击选择菜单下的取消选取命令,是选区消失;而需要这个选区的时候,可以再到选择菜单下单击载入选区,然后选中刚才所保存的名字,选区就又出现了。 16.无损编码和有损编码有何区别? 无损压缩也即压缩前和解压缩后的数据完全一致。有损压缩意味着解压缩后的数据与压缩前的数据不一致。在压缩的过程中要丢失一些人眼和人耳所不敏感的图像或音频信息,而且丢失的信息不可恢复。 17.何为MPEG标准?主要由音频、视频和系统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多媒体压缩编码方案。 18.试述H.261和H.263的区别? H.263每个GOB包含的MB数目不同、支持更多的图像格式、更有效的运动预测、效率更高的三维可变长编码代替二位可变长编码、增加了四个可选模式 19.试述视频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数字视频的数据量非常大2.原始视频数据表示有较强的相关性,即大量冗余信息,通过特定编码方式将庞大数据中的冗余信息去掉,保留相互独立的信息分量从而达到压缩视频数据量的目的。 20.简单描述H.263中的四种可选模式? 无限制运动矢量模式:允许运动矢量指向图像以外的区域。这种模式包括了运动矢量范围的扩展,允许使用更大的运动矢量。 基于语法的算法编码模式:使用算术编码代替霍夫曼编码,可在信噪比和重建图像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降低码率。 先进预测模式:允许一个宏块中4个8*8亮度块各对应一个运动矢量,从而提高了预测精度。PB图像模式:引进入一种新的帧----PB帧,一个PB帧由一个P帧和一个B帧组成,一起编码。 21.从动画的生成方法来看,计算机动画制作涉及那些常用技术?关键帧技术、变形技术、运动捕捉技术、三维扫描技术 22.降低帧动画的数据率有哪些办法?降低帧速度或缩小画面尺寸 23.Flash逐帧动画的原理是什么?逐帧动画有哪些制作方法? 在连续的关键帧中分解动画动作,也就是每一帧的内容不同,连续播放而成的动画。 方法:用导入的静态图片建立逐帧动画(用gif、jpg、png等格式的静态图片连续导入到Flash中,就会建立一段逐帧动画); 文字逐帧动画(用文字作帧中的元件,实现文字跳跃、旋转等特效); 导入序列图像(可以导入gif序列图像、swf动画文件) 绘制矢量逐帧动画(用鼠标或压感笔在场景中一帧帧地画出帧内容); 指令逐帧动画(在时间轴面板上,逐帧写入动作脚本语句来完成元件的变化) 24.Flash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形状补间动画可以实现两个图形之间颜色、形状、大小、位置的相互变化,其变形的灵活性介于逐帧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二者之间,使用的元素多为用鼠标或压感笔绘制出的形状,如果使用图形元件、按钮、文字,必先“打散”再变形。 动作补间动画:构成元素是元件,包括影片剪辑、图形元件、按钮等,除了元件,其他元素包括文本都不能创建动作补间动画,其他的位图、文本等都必须要转换成元件才行,只有把形状“组合”或者转换成“元件”后才可以做“动作补间动画”。 25.什么叫引导路径动画?创建引导路径动画的一般方法包括哪些要点? 将一个或多个层链接到一个运动引导层,使一个或多个对象沿同一条路径运动的动画形式。 创建引导层和被引导层、引导层和被引导层的对象、向被引导层中添加元件。 26.简述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结构? 多媒体硬件系统(实时综合处理文、图、声、像信息,实现全动态视像和立体声的处理)、多媒体软件系统(包括多媒体操作和多媒体通信软件部分)、多媒体应用程序接口(为上一层提供软件接口)、多媒体著作工具及软件(在多媒体系统的支持下利用图形和图像编辑软件、视频编辑软件、音频编辑软件等编辑与制作媒体节目素材,并在多媒体著作软件中集成)、多媒体应用系统(满足用户各种服务需求) 27.扫描仪有哪几种硬件接口方式?有哪几种分辨率?并行端口接口、SCSI接口、USB接口光学分辨率、机械分辨率、内插分辨率 28.从工作原理上,触摸屏分为几种?试述各种触摸屏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 红外线式:在屏的左边和上边各安放一排红外线发射管,屏的下边和右边对应的各安放一排红外线接收管。通常状况下红外线接收管都可以收到相应发射管的红外线信号,当手指触摸到屏幕时,某些红外线被阻断,这样通过横纵向阻断的红外线可以确定手指的位置,并通过串行口把此信息传给计算机,以进行相应的处理。 红外线触摸屏分辨率通常较低,反应速度较低。程序接口也比较简单,一种是通过鼠标的模拟驱动程序,另一种是通过坐标值来确定。红外线触摸屏一般只适用于文本状态或用于菜单项的选择等对分辨率要求不是很高的交互式环境。 电阻式触摸屏和电容式触摸屏分辨率很高。电阻式触摸屏由二层膜组成,膜之间有网格触点阵列,对膜的压力造成电阻的变化,从而定位压点的位置,送往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此信息分析,即可确定手所触摸的位置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电阻式触摸屏镀上有一层金属膜,通过触摸金属膜而产生的电流变化来定位压点的位置。 29.为防止非法拷贝,DVD采用了什么方法?光盘和DVD播放机上编注“防止连续拷贝的识别码”。

第13篇: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人才,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了解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前沿,具备从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技术、食用菌栽培、农产品加工等生物技术有关的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适应社会需求且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技术、食用菌栽培、酶应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生物农药与肥料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技术开发领域、食品加工、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生物化工等领域;有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实验工作、食用菌工厂、花卉苗木公司及在应用生物技术、食品发酵、植物与细胞组织培养等领域。

第14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必读书目:

(1) Brown, G.& Yule, G.1983.Discourse Analysis.CUP.(话语分析,外研社¥27.90)代订购

(2) Chomsky, N.1957.Syntactic Structures.Mouton, The Hague.,胶印本¥5.00

(3) Ellis, 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外,¥49.00),胶印本¥35.00/套,2册.

(4) Haiman, John.1985.Natural Syntax.CUP ,胶印本10.00

(5)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94.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1.91),胶印本¥30.00

(6) Hurford James R & Heasley Brendan.1983.Semantics: A Course book.Cambridge: CUP.复印本¥16.00

(7) Lakoff, G.& M.Johnson.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胶印本¥15.0

(8) Levinson.S.1983.Pragma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语用学,外研社¥38.90),代订购.

(9) Jennifer,Hornsby &…,2006,Reading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lackwell Publishing.胶印本¥20.00

(10) Radford A.1988/2000.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 First Cours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转换生成语法,外研社,¥56.90)胶印本¥30.00

参考书目:

(1)Bal, M., 1985.Narratology.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

(2)Bell, J.(1999/2004) Doing Your Research Project: A Guide for First-time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Open University Pre/外教社.

(3)Carter, R.& Simpson, P.(eds.), 1989.Language,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 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London: Unwin Uyman.

(4)Chomsky, 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IT Pre, Cambridge, Ma.

(5)Chomsky, N.1975.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Plenum, New York.

(6)Chomsky, N.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Foris, Dordrecht.

(7)Chomsky, N.1986.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Praeger, New York.

(8)Cobley, P., 2001.Narrativ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9)Cook, G.1989.Discourse.OUP.

(10)Cook, V.1993.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 The Macmillan Pre

Ltd.

(11)Coulmas, F.(ed.).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 2001.

(12)Fauconnier, Gile & Mark Turner.2002.The Way We Think --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 Basic Books..

(13)Fillmore, Charles.1982.Frames Semantics.In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 Hanshin.111-138.

(14)Garman, M.Psycholinguistics.Beijing University Pre(4th.), 2002.

(15)Halliday, M.A.K.&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

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6)Halliday, M.A.K.and Christian M.I.M.Matthie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1999.

(17)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8)Herman,David (ed.), 2003.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Stanfor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19)Jackendoff, R.S.1983.Semantics and Cognition.Cambridge, MA.:MIT Pre.

(20)Jorgensen, M.& Philips, L.2002.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Sage

Publications.

(21)Kennedy, G.1998.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London: Longman.

(22)Langacker, R, W.1987,1991.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

(23)Larsen-Freeman, D & Long, M.1991.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Chinese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

(24)Leech, G.& Short, M., 1982.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Longman Group.

(25)Nunan, D.(1992/200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UP/外教社.

(26)Ooi, Bincent B.Y.1998.Computer Corpus Lexicograph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

(27)Ortony, Andrew(ed.).1979.Metaphor and Thought, CPU.

(28)Prince, Gerald, 1982.Narratology: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Berlin• New

York • Amsterdam: Mouton Publishers.

(29)Radford A.1997/2000.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immon-Kenan, S., 1983, 2002.Narrative Fiction.Routledge.

(30)Searle, J.1969/2001.Speech Acts: An E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1)Sperber, D.& D.Wilson.1986/2001.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32)Stubbs, Michael.2001.Words and Phrases: Corpus Studies of Lexical Semantics.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33)Svensén, Bo.1993.Practical Lexicograph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ictionary-Making.

John Sykes and Kerstin Schofield.Oxford: Oxford Universitiy Pre.

(34)Sweetser, Eve E.1990.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UP.

(35)Taylor, John.2002.Cognitive Grammar.OUP.

(36)Taylor,John.1989.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OUP.

(1995年第二版,2003年第三版)

(37) Traugott, E.C.& B.Heine.1991.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8)Verschueren.J.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 and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39)申丹,1998.《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40)严辰松.(2000) 定量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西安交大出版社.

第15篇:防雷器原理及应用

防雷器在电源系统中原理以及应用

一、雷电防护基本原理

雷电及其它强干扰对通信系统的致损及由此引起的后里是严重的,雷电防护将成为必需。雷电由高能的低频成份与极具渗透 性的高频成份组成。其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金属管线或地线直接传导雷电致损设备;一种是闪电通道及泄流通道

的雷电电磁脉冲以各种耦合方式感应到金属管线或地线产生浪涌致损设备。绝大部分雷损由这种感应而引起。对于电子信息 设备而言,危害主要来自于由雷电引起的雷电电磁脉冲的耦合能量,通过以下三个通道所产生的瞬态浪涌。金属管线通道,

如自来水管、电源线、天馈线、信号线、航空障碍灯引线等产生的浪涌;地线通道,地电们反击;空间通道,电磁小组的辐 射能量。

其中金属管线通道的浪涌和地线通道的地电位反击是电子信息系统致损的主要原因,它的最见的致损形式是在电力线上引起

的雷损,所以需作为防扩的重点。由于雷电无孔不入地侵袭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将是个系统工程。雷电防护的中心内容 是泄放和均衡。

1.泄放是将雷电与雷电电磁脉冲的能量通过大地泄放,并且应符合层次性原则,即尽可能多、尽可能远地将多余能量在引 入通信系统之前泄放入地;层次性就是按照所设立的防雷保护区分层次对雷电能量进行削弱。防雷保护区又称电磁兼容分区, 是按人、物和信息系统对雷电及雷电电磁脉冲的感受强度不同把环境分成几个区域:LPZOA 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

到直接雷击,因此各特体都可能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电磁场没有衰减。LPZOB 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

击,但本区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 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往各导体的电流比LPZOB 区进一步减少,

电磁场衰减和效果取决于整体的屏蔽措施。后续的防雷区(LPZ2 区等)如果需要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电流和电磁场,就应 引入后续防雷区,应按照需要保护的系统所要求的环境区选择且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保护区序号越高,预期的干扰能量和

干扰电压越低。在现代雷电防护技术中,防雷区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屏蔽、接地、等电们连接等技术 措施的实施。

2.均衡就是保持系统各部分不产生足以致损的电位差,即系统所在环境及系统本身所有金属导电体的电位在瞬态现象时

保持基本相等,这实质是基于均压等电位连接的。由可靠的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用的金属导线和等电位连接器(防雷器) 组成一个电位补偿系统,在瞬态现象存在的极短时间里,这个电位补偿系统可以迅速地在被保护系统所处区域内所有导电部 件之间建立起一个等电位,这些导电部件也包括有源导线。通过这个完备的电位补偿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一个等电 位区域,这个区域相对于远处可能存在数十千伏的电位差。重要的是在需要保护

的系统所处区域内部,所有导电部件之间不 存在显著的电位差。

3.雷电防护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其重要作用,不存在替代性。外部防护,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组成,可

将绝大部分雷电能量直接导入地下泄放。过渡防护,由合理的屏蔽、接地、布线组成,可减少或阻塞通过各入侵通道引入的

感应。内部防护,由均压等电位连接、过电压保护组成,可均衡系统电位,限制过电压幅值。

二、防雷器的作用及技术参数

防雷器又称等电位连接器、过电压保护器、浪涌抑制器、突波吸收器、防雷保安器等,用于电源线防护的防雷器称为电源防

雷器。鉴于目前的雷电致损特点,雷电防护尤其在防雷整改中,基于防雷器防护方案是最简单、经济的雷电防护解决方案。

防雷器的主要作用是瞬态现象时将其两端的电位保持一致或限制在一个范围内,转移有源导体上多余能量。

三、防雷器背景:

最原始的防雷器是羊角形间隙,出现于19世纪末期,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防止雷击损坏设备绝缘而造成停电,故称“防雷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铝防雷器,氧化膜防雷器和丸式防雷器。30年代出现了管式防雷器。50年代出现了碳化硅防雷器。70年代又出现了金属氧化物防雷器。现代高压防雷器,不仅用于限制电力系统中因雷电引起的过电压,也用于限制因系统操作产生的过电压。

自从1967年日本发现氧化锌压敏特性

以来,具有优异非线性伏安特性的金属氧化 物电阻片及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迅速发展,在 全球低压、高压及超高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 泛,近年来,又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引起业 内人士注目。

四、国内外现状

国外避雷器发展较快又具特色的

应是日本,不仅仅是其最早研究与开发。日 本最高输电线路是1000kV,于1996年建成, 但按500kV运行至今.近年来,其在避雷器 开发方面具有以下几点: 高梯度电阻片的开发

首先研究、开发出高梯度电阻片为上世 纪九十年代中期,其梯度为400V/mm,约是 通常电阻片的两倍,近年来研究已达

600V/mm。这种高梯度电阻片,开始主要用 于金属封闭避雷器和油浸避雷器中,随后用 于所有的避雷器产品。第一台使用高梯度电 阻片的154kV金属封闭避雷器运行已超过 六年,到目前采用高梯度电阻片的避雷器业

已超过5000相,运行情况正常。 2.线路避雷器的开发

据介绍,在日本输电线路的电气故障超 过半数是由于雷电引起的,为了降低雷电灾 害,采取了多种对策,如降低接地电阻、架 设保护线、保护角减小等等。利用金属氧化 物避雷器保护线路,于1980年开始,用在 66kV和77kV系统,目前已发展至500l【v线 路。

线路避雷器绝大部分为有间隙。电压等 级集中在66kV和77kV系统,截止2001年 3月的安装使用统计情况见表。

近几年的发展表明,66-154kV线路安装仍然较多,产品是小型化后的轻便型(见图1),

便于安装,也减低了成本。铁塔单方向全装的情况为多。这种紧凑结构的轻便线路避雷器值

得我们研究、借鉴。

第16篇:计算机及应用自荐书

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您好!

我希望能得到贵单位的赏识与栽培。为了发挥自己的才能,特向贵单位自荐。首先谢谢您读我这份简历,虽然用去的是您宝贵的时间,但却绝对不是在浪费您的时间,因为我就是贵公司所需要的人才。

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使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我基本实现了自己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这为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于200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数学系,所学专业是计算机及应用。在校期间成绩优良,曾经多资获得

一、二等奖学金及优秀学生干部,在毕业实习期间(2001年5月—2001年7月)于北京市密云县田园渡假村,任销售代表在职期间,表现突出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

2001年12月—2002年4月我受聘于沈阳市中国企业网沈阳分公司任商务代表。由于工作刻苦努力业绩突出于02年2月被升职为行政助理。在职期间把所学的理论与工作实践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了个人素质的同时又增强了各方面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由于父母希望我能够回沈阳发展,2002年5月我回到沈阳国泰大酒店客房部工作。工作一年来由普通服务员升为楼长,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更磨练了我的性格。

正是通过这些工作经历,使我逐渐走向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社会在飞速的发展,我应时刻准备好,把握住身边的每次机会,虽然现实社会竞争激烈,但我依然信心百倍,因为孜孜不倦的求学历程让我具有不服输的性格、良好素质和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将给我尽情施展才能提供广阔的舞台。“大浪淘沙,搏为本”,我将以八分的学识、十分的信心、十二分的勤奋去谱写人生的辉煌。

工作的竞争与挑战对我有着深深的吸引,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不求安逸的环境,但求一个发挥自我才能的机会。我坚信,凭着我对知识的孜孜渴求,再加上您所提供的机会,我一定会成为您麾下富有活力的一员。

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一阅,并衷心祝愿贵单位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第17篇: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半波整流电路的电路图及工作原理②熟记整流

二极管的有关参数及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①会进行半波整流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②会进行整流

二极管的选择。

3、德育目标:①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②

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半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整流二极管的选择 教学难点:半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法、练习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设计: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在书上讲的比较笼统,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我把教材做了处理,增加了一些实用的内容。在教法上本着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件出示问题

问题

1、整流原理是什么?

问题

2、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是什么? 问题

3、整流分为哪几种类型?

2、学生回答,并课件出示答案。引出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二、新课

(一)电路图

1、学生看书,在笔记本上画出电路图并标上各部分名称(教师巡视规范学生画图)

2、教师以课件形式出示电路图并提问学生各部分名称。

(二)工作原理分析

1、学生先看书并分组讨论该电路的工作原理。

2、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波形图分析总结工作原理(课件出示)。

(三)电路的优缺点

1、学生看书在书上找出电路的优缺点。

2、提问学生,并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

(四)负载上的电压电流公式及选择整流二极管

1、教师以课件出示负载上的电压电流公式

UO=0.45U2

IO=

Uo RL

2、教师结合电路图分析得出ID UDRM公式

ID=IO

UDRM=2U2

(五)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若负载电阻RL=0、9KΩ,Io=10mA,试求:①电源变压器次级电压U2 ②整流二极管承受最高反向电压UDRM

③流过二极管的平均电流ID

2、教师分析题意:①已知RL Io求U2 ,先利用UO=IoRL求UO ,

②利用UDRM=2U2求UDRM ③利用ID=IO可求ID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

(1)根据U2与UO的关系及已知条件确定U2 (2)根据ID=IO的关系确定ID (3)根据UDRM=2U2 (4)选择整流二极管时,二极管的参数应稍大于所求的ID、、UDRM

三、小结: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用课件梳理知识。

四、作业:完成课件出示的习题。(1)画出半波整流电路图

(2)若负载电阻VO=90V,IO=10A试求:①电源变压器次级电压U2 ② 整流二极管承受最高反向电压UDRM ③流过二极管的平均电流ID

第18篇: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专业编码:0711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企事业基层单位计算机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业务基本要求:

一、掌握电工、计算机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

二、掌握计算机硬、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销售的基本知识;

三、掌握计算机网络硬件组成的基本知识,具有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安装、设置的操作技能;

四、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设计多媒体软件的初步能力;

五、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具有操作和维护常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技能;

六、掌握财会、统计的基本原理;

七、具有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能力;

八、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英文资料的阅读能力。

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电工基础、计算机电路基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汇编语言与计算机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初步、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基础、微机安装与维护、多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常用计算机外设和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应用文写作、财

会与统计基础、专业英语。

实践教学项目:计算机基本操作实习、文字录入与排版实习、微机安装与维修实习、网络安装与维护实习、岗位综合实习。

招生对象:面向省内外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文化水平的知识青年。

学制:三年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社会各企事业基层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从事计算机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维护,计算机操作以及计算机产品的销售等工作。

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表(附后)

第19篇:博客地址及应用分享

1.你认为博客( Blog )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1) 博客对于教师的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博客将所收集整理的资料,编写的教案和试题加以分类,发布在博客中,既可以作为资料库 供今后教学的查阅和使用,又可为同行提高便捷的资料搜索。教师也可以利用博客与同行进行教学切磋和交流,与学生进行学习的互动,提升师生关系和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利用博客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记录个人教学成长过程,博客可以发挥成长档案袋的作用。

(2) 博客对于学生的作用

学生可以利用博客将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发布在博客中,教师通过阅读,提供解决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增进师生感情。

2.你认为如何使用博客( Blog )来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

首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个学习小组开通一个独立的博客空间,全班所有博客空间形成博客群。

然后,教师要为每个小组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各个小组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并形成统一意见,发布在小组博客空间,同时浏览其他小组的博客空间,并在博客群中通过发帖等形式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

最后,教师作为博客群主,要在学生小组内讨论和小组之间的讨论中发挥作用,主要是维护讨论秩序,指导讨论内容,对有难度的学习内容进行点拨和补充,从而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第20篇:博客地址及应用分享

1、你认为博客( Blog )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博客是沟通与交流的良好平台。它拥有网络平台的一切优点,更由于它的个性化,使其具有竞争性、可比性和个人风格的特点。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给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并由此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博客的过程主要是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博客的过程则主要是个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博客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具有以下的作用

(1)博客可以作为个人电子文档系统。

(2)博客是教学反思与教育叙事的工具。

(3)信息的过滤与传递。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过滤后的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博客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学伴。通过浏览他人的博客日志,使知识获取的广度和效率得到提高。

(4)班级协作和研究性学习。博客中可以有群、社区,可以构成学习交流系统,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良好的氛围。博客的公开性、方便性,使之可以做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师生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日志,设置自己的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在网上探讨教学和研究、合作等,利于知识间的相互交换和沟通。

2、你认为如何使用博客( Blog )来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

答:我认为博客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为师生搭建了一个沟通反思、知识共享、展现自我的平台。作为教师,我们如何使用博客( Blog )来组织学生开展协作A式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结合我所教的五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全班50人学生都能上网)以及我曾经的尝试,还有我个人的思考和体会,我准备这样来尝试实施: ]

1)建立一个五班的集体博客,将全班同学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由组长和所在组的班干部负责组织、发动大家积极参与写博文,共同合作打字并修改。

2)让电脑教师配合我,结合电脑课指导学生读博文,包括进别人的博客读博文,在自己喜欢的博文下面发表评论,给同学的博文提出修改的意见。

3)选出3-5个能力较强的同学做博客管理员,协助老师共同管理博客。其任务一是阅读每一篇博文,分工给每一篇博文写比较恰当的评论;二是组织发动小组之间、同学之间开展发博文、写评论竞赛;三是竭尽全力缓缴调动同学在博客中开展协作式学习,比如帮助修改博文,解决电脑中出现的疑难等等。

工作计划及应用
《工作计划及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