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林黛玉葬花歇后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1 12:08:3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黛葬花歇后语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林黛玉的形象更是让人可伶的柔弱女子。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黛葬花歇后语,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林黛玉葬花——情悲意冷

黛玉葬花——柔肠寸断

黛玉葬花——睹物伤情

相关歇后语:

1大观园里哭贾母——歇后语答案:各有各的伤心事

2贾宝玉的丫环——歇后语答案:喜(袭)人

3王熙凤害死尤二姐——歇后语答案:心狠手毒

4刘姥姥出大观园——歇后语答案:满载而归

5刘姥姥进大观园——歇后语答案:眼花缭乱

6林黛玉葬花——歇后语答案:自叹命薄

7贾宝玉住在小西屋——歇后语答案:到哪儿说哪儿

8正白旗的曹雪芹——歇后语答案:真个别

9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歇后语答案: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10坐山观虎斗——歇后语答案: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11借剑杀人——歇后语答案:不露痕迹(第16回 王熙凤)

12引风吹火——歇后语答案: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13站干岸——歇后语答案:-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14推倒油瓶不扶——歇后语答案:懒到家了(第16回 王熙凤)

15狗咬吕洞宾——歇后语答案: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16千里搭长棚——歇后语答案: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17丈八的灯台——歇后语答案: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18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歇后语答案: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19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歇后语答案: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20九国贩骆驼的——歇后语答案: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21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歇后语答案: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22状元痘儿灌的浆儿——歇后语答案: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23黄柏木作磐槌子——歇后语答案: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24聋子放炮仗——歇后语答案:散了(第54回 王熙凤)

25梅香拜把子——歇后语答案:都是奴儿(第60回 芳官)

26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歇后语答案: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27清水下杂面——歇后语答案: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28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歇后语答案: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29耗子尾巴上长疮——歇后语答案: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30顶梁骨走了真魂——歇后语答案: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31锯了嘴子的葫芦——歇后语答案: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32小葱拌豆腐——歇后语答案: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33可着头做帽子——歇后语答案: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34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歇后语答案: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35含着骨头露着肉——歇后语答案: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36焦了尾巴稍子——歇后语答案:绝后(第117回 众人 )

推荐第2篇:黛葬花歇后语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林黛玉的形象更是让人可伶的柔弱女子。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黛葬花歇后语,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林黛玉葬花——情悲意冷

黛玉葬花——柔肠寸断

黛玉葬花——睹物伤情

相关歇后语:

1大观园里哭贾母——歇后语答案:各有各的伤心事

2贾宝玉的丫环——歇后语答案:喜(袭)人

3王熙凤害死尤二姐——歇后语答案:心狠手毒

4刘姥姥出大观园——歇后语答案:满载而归

5刘姥姥进大观园——歇后语答案:眼花缭乱

6林黛玉葬花——歇后语答案:自叹命薄

7贾宝玉住在小西屋——歇后语答案:到哪儿说哪儿

8正白旗的曹雪芹——歇后语答案:真个别

9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歇后语答案: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10坐山观虎斗——歇后语答案: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11借剑杀人——歇后语答案:不露痕迹(第16回 王熙凤)

12引风吹火——歇后语答案: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13站干岸——歇后语答案:-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14推倒油瓶不扶——歇后语答案:懒到家了(第16回 王熙凤)

15狗咬吕洞宾——歇后语答案: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16千里搭长棚——歇后语答案: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17丈八的灯台——歇后语答案: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18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歇后语答案: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19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歇后语答案: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20九国贩骆驼的——歇后语答案: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21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歇后语答案: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22状元痘儿灌的浆儿——歇后语答案: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23黄柏木作磐槌子——歇后语答案: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24聋子放炮仗——歇后语答案:散了(第54回 王熙凤)

25梅香拜把子——歇后语答案:都是奴儿(第60回 芳官)

26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歇后语答案: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27清水下杂面——歇后语答案: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28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歇后语答案: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29耗子尾巴上长疮——歇后语答案: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30顶梁骨走了真魂——歇后语答案: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31锯了嘴子的葫芦——歇后语答案: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32小葱拌豆腐——歇后语答案: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33可着头做帽子——歇后语答案: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34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歇后语答案: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35含着骨头露着肉——歇后语答案: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36焦了尾巴稍子——歇后语答案:绝后(第117回 众人 )

推荐第3篇:葬花吟

葬花吟作文

一首葬花辞,让我记住了你。

生在一个虽不富裕却也温馨的家,你的童年应该还很幸福。也应该是在与伙伴嬉戏中度过,却又受文化熏陶,满腹才华。

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华,你的母亲就因病去世,留下你一个人,看着父亲心力交瘁,心里也是万般悲伤。

这时,你的祖母知道了这件事情,便派人去接你。从此你就踏进了荣国府,这个汇聚了你一生的欢乐与忧愁的地方。

在这里,虽然有很多姐妹,而你却还是形单影只,你也只有一个知己,就是宝玉。

在这里,你能尽展你的诗情,却又生怕自己做错事,你深深地清楚,自己是寄人篱下的小小鸟,没有自由可言的。你很矛盾,而你又很单纯,你又不失你的本色,充分展现你的个性。

后来,你的父亲也死了,你成了一个孤儿。你越来越发现宝玉是你的唯一知己,你开始放手去追求,那属于你的爱情。而这却是大家闺秀宝钗不敢做的,她深深地压抑着对宝玉的感情,约束在封建道德之中。

同时,你虽然只能拘束于闺阁之中,不能像其他的词人一般,走遍大江南北。可是你也不甘让自己的才华埋没。你和姐妹们共起诗社,共同饮诗,在诗社里,你一举夺魁,获得了潇湘仙子这个美称。

你,终究没有一个好下场呢。世俗的压迫令你无法和宝玉在一起,你只能焚稿断诗情,将自己的年轻生命结束。

你有一个短暂而美好的一生,也是不幸的。你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依然是乐观的活下去。

你就是潇湘妃子林黛玉,一曲红楼梦中,你是唯美的,你的来,你的去,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流传到后世之后,到了今天,有很多人对你这个人物,没有好感,他们反而认为宝钗才更加可爱,你却是一个尖酸刻薄的形象。而我,一个红迷,就想为你鸣不平了,你并不是这样一个人呀,在我看来。要不然,这么会有你教香菱学诗这事呢,你可以这样的教一个丫鬟,显得是多么大度,并且你还有当时很多人没有的品质,你没有所谓的阶级观念,你也能平等地对待别人。你高洁质朴,你满腹才情,你个性张扬,你敢于追求。是你的那个时代造就了你的命运,是那封建道德压迫了你呀!

在看看你的来由,你原是天界的绛珠仙草,因为受了神瑛侍者(宝玉的前生)的每日雨露而得以成活,于是你修成女体之后,便下凡来还泪于神瑛侍者。所以你的眼泪很多,你总是因宝玉而哭。当你和宝玉的木石良缘被拆散时,你的泪也尽了回到了天上。你看你的来由就是源于仙界,你是世上没有的,是有灵气的。

曹雪芹塑造的你,真实可爱,却有一点超前的艺术境界,你的葬花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我们甚至都能想象的出来:一日,天气较好,你手拿特制的轻巧的花锄,沿着早已设定好的路线,缓缓走着,你手里还拿着早已准备的葬花辞,来带一条小溪边,打开装有从一路收集的落花的花袋,开始葬花。轻轻地掩埋,轻轻地吟着词。

你那灵气的文字,那满腹哀伤的词调,那诗魂,无不让我们倾倒。

一个千古之前的人物,一首葬花吟,一个女子,掩面垂泪。 葬花吟作文 似水年华,恍如一梦。

他本是青埂峰下一块顽石,你本是河岸上一棵绛珠仙草;他本是神瑛侍者用一生心血来灌溉你,你本是潇湘仙子用三世泪水回报他。

一叶扁舟,你初进贾府,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一句话开始了一段爱恨情仇的佳话。 微风乍起,一片桃花轻轻从你的指尖飞落,你手把花锄轻吟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一声来自心灵的叹息,一滴滴香泪如雨洒落,但你可知道会有谁人为你心碎,还有谁人为你零落了满地花?

那边是敲锣打鼓,正是他的大喜之日,一对佳人新成眷属,欢天喜地,而你却是卧床不起,那两条旧帕子早已褪去了颜色,花落人亡的结局有落红看透,有花锄看透,但你却永远不知,或许,即便知道了又如何呢?杜鹃啼痕应犹在,那些花魂鸟魂

呵,终究是不能停留的了。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葬花吟作文

花魂散,冷月清,独坐床头泪湿襟。我怜、我叹、我赞、我吟;怜的是侬的闭月羞花貌,叹的是侬的以雪咏絮才,赞的是侬的清新脱俗态,吟的是侬的唯美葬花姿。但我也悲、也苦、也痛、也伤;悲侬的寄人篱下之遇,苦侬的生有八窍之心,痛侬的体弱多病之身,伤侬的为情流尽之泪。但如此、如此,也是无能为力,你是那书中人,我则是那世间的浊物,我无法改变你的命运,只能独自坐着默默地为你伤心。

常常想,若我是宝哥哥,我定是眼睛里除了你不会容下其他人,为了你,我可以放弃与其他姊妹打闹的开心日子;若我是薛宝钗,我定会真心真意对你,不会打宝玉的算盘;若我是贾母,我定会把你许配给宝玉,要你们一生一世永远在一起!问题这些都只是假设、如果,是我幼稚、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永远无法成为他们,永远无法改变他们,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因为他们而落泪,因为他们而心伤,因为他们而离开人世。每次看到描写你哭泣的句子,我就想钻进书中的故事里对你说:别哭,还有我!我会在另一个世界里默默支持你!请你相信,你不是孤独,不是寂寞的!因为有无数双眼在关注你,无数张嘴在赞美你,无数颗心在惦记你!我是无数分之一,一颗完整真诚的心!

在大观园里,你是最多心的,所以你比其他人都要敏感,比其他人更容易受伤。在封建家长的眼里,你不是嘴甜口乖的孩子,所以你不比薛宝钗讨人喜欢;在下人眼里,你不是大方和善的主子,所以你不比薛宝钗受人尊敬。可是我知道,我知道你是个真诚的孩子,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是个聪慧的孩子!是个无法被人代替的可人儿,是个无法让人忘记的仙子!

纵观历史,世上难有你这般真的人!你待人真,香菱向你请教,你热诚相待,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知的教与香菱,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她,帮她批改习作。你说话真,你不会像宝钗那样为了讨好王夫人而漠视金钏儿的生命;你不会像宝钗那样为了保全自己而撒谎。你做人真,你不懂以面具示人。你甚至能把自己的嫉妒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不会笑里藏刀。但就是因为你太真了!不懂权术的你得到的远不及善于心计的宝钗。虽然,你得到了宝玉的心,可我依旧开心不起来!因为你爱上的是宝玉,那么今生就注定要为他流尽所有的泪,这值吗?用一生的泪换一段情听起来唯美,但何尝不凄凉?一段没有结果的情,一段把自己的心刺得淌血的情,一段把自己逼上绝路的情,真的值得吗?我知道你会说:这是注定的!为了他,值得!人人都道宝玉痴,你又何尝不是呢?

看风过处,落花成阵,孰能触景伤情?孰能因花落泪?孰能为花立冢?只怕非汝莫属!可你是否知道,你的泪拨动了我的心弦;你的词激起了我心中的涟漪?你让我的表情变得哀怨,你让我的心变得愁苦!你是世上哭得最美的女子,但在我看来,这种称号不要也罢!我多么希望你能多笑笑,因为你才是世上笑得最美的女子!你的笑如菡萏绽开了红衣,那种脱俗之美难以言喻!你的多愁善感让你生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善良的孩子不应过早忍受双亲离别之痛,不应被世俗红尘弄得疲惫不堪,更不应被葬送在那个纸醉金迷的笼子里!

此女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较西施的病态美更多三分,比谢道韫的才情更胜一筹。你的美是公认的,你的才华何尝不是世人皆知?你能道出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你能吟出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你能唱出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此等才情在男子身上都能让人刮目相看,何况是在一位美得让人惊讶的女子身上!起诗社,探春称自己是蕉下客时,你却笑道:你们快宰了他来炖了肉脯子来吃酒!众人皆不解,唯有你清楚《庄子》说的:‘椒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么?快做了鹿脯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可我只是异常吃惊!你思维的弹跳力可谓让人瞠目乍舌,只有你才能有这般迅速的反应力!这也难怪那么多文人墨客甚至是我们这种普通老百姓都如此偏爱你!

正因为这些点点滴滴,更让我这浊人为侬的逝去,悲痛欲绝!明明劝过自己不要陷得太深,可现在反而不能自拔。侬能明白我的悲痛吗?

葬花词中,侬吟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如果可以,吾欲成为那个谁。我无法真实地将侬埋在香丘下,可请允许我为侬写下这篇文章!字拙句笨,可都是我的肺腑之言!字不美句不优,可字里行间都包含了我情谊!因为我无法选择忘记你,我只能用笔更深地刻在心里!

推荐第4篇:黛玉葬花

《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

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称把花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俨然有备而来且经过精心细致的考虑,可见其葬花乃是惯常之举,而从入园至此不过二十几日的时间,众姊妹尚还沉浸在兴奋与欢乐之中。“葬花”这种早觉的伤感本身就是对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第二次实写黛玉葬花,众姊妹祭花神,宝玉没有见着黛玉,又见眼前落花满地,“便把那花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奔了那日黛玉葬花的去处来。”却没有想到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驻足细听,便听见了黛玉的那首自感身世遭遇的哀歌《葬花吟》。只因昨夜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晴雯不开门,黛玉吃了闭门羹,又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

《葬花吟》借以诗词详尽地对人物的行为心理以及未来的命运做彻底的总结,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葬花吟》以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境界体现了这多情少女的全部生命哀音,可以说是林黛玉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

葬花时的黛玉和宝玉,已从兄妹情谊,发展到相互爱慕中的试探与倾诉,宝玉对黛玉已有了多次的爱的表白。他们对生命有一种短促感,一种荒谬感,有一种空虚感。林黛玉对生命悲观的感受,要超过一切人,《葬花吟》表达了这个心情:生命是短促的,青春是短促的,时光是不再的,一切都会灭亡,一切都会离开我们。宝玉和黛玉的痛苦,就在于他们对人生悲哀的这种蚀骨的体验。他们认为唯一能给他们孤独、短促的生命以温暖、慰藉的,只有爱情。黛玉对爱情的想法就是以身相许,为了爱情而活,而她的一生也是这么度过的,但是在那种社会情况下,爱情带来的只有痛苦。有人说《红楼梦》表达的是种欲望的痛苦,宝黛二人的爱情只有痛苦,只有悲凉,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其他那些人的情爱,更多的是一种欲望,这些欲望带来的也是痛苦。

黛玉葬花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的林黛玉形象。黛玉怜惜花,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她葬花,是为了给花一个美好洁净的结局,也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给花一个洁净的归宿,就是给自己的青春一个美好的结局,而自己也终将如花一般回归尘土。曹雪芹将凋谢的残花与红颜女子的命运紧密相连。枝头的花朵被风吹散,飘入泥泽,化为净土。红楼中的女儿们不也是身在红门,有谁来怜惜她们呢?《葬花吟》中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作结,将花人合一,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预感,也是作者对众女子必将飘零沦落,或身陷污泥或命遭摧残的预示。

推荐第5篇:林黛玉

林黛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赚了读者太多眼泪。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都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她是贾敏和林如海的独女,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贾母可怜她孤独一人,便接来荣府抚养。事实上,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多大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此她很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

推荐第6篇:黛玉葬花读后感

篇1:黛玉葬花读后感

宝钗、黛玉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克已复礼。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小丫头的“私情话”,巧使“金蝉脱壳”,对颦儿有意无意的嫁祸,更是自然而深刻地显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但宝钗毕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这段扑蝶的描写使宝钗的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性格色调十分丰富的宝钗形象。

紧接其后,作者安排了黛玉葬花一幕,这种安排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来说,确实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相对于宝钗的有涵养、随俗的性格特点,黛玉是天然的,是性灵的,是一已的。所谓“黛玉诗情”,林黛玉本身就是诗,就是情。《葬花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她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在那个社会,爱情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背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能摆脱自己不幸的命运,“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具体表现。同时,《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所以《葬花吟》既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是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堪怜咏絮才”的命运写照。因为爱花,才葬花;因为伤逝,才悲愤;因为在乎和珍视,才争吵;也因为前生注定的悲剧结局,才显出人生的虚幻凄凉。《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抒写了花落人亡的感伤与哀愁。“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正是对长期压迫着她的冷酷现实的控诉吗?“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理想的强烈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表现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的命运就是林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与充满矛盾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诗魂时刻伴随着她,像花一样,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篇2:黛玉葬花读后感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土渐渐盖住小布袋时,她已是泣不成声,此时的我,泪水也成了断了线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对主人公身世的同情,还是对落花命运的感叹,或者是对现实的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情绪一直被电视情节牵引着,不能自已,同时发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

篇3:黛玉葬花读后感

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着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小说,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着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试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感觉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其中一员,是与陶渊明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十分向往、追求的人。特别是那句“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总感觉她又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这种高雅情操。据说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我觉得这与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时,我感觉她与诗是一体的,是诗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辉,是诗抒发了她的悲伤,是诗发泄了她的愤懑,是诗使她表现出了超凡脱俗。

林黛玉悲惨的身世让我感动,娇美的姿容让我羡慕,多病的身体让我怜惜,横溢的才华令我折服,我陶醉于从她身上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红颜。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推荐第7篇: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一章是对整部书的高度概括和暗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黛玉葬花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篇一:黛玉葬花读后感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土渐渐盖住小布袋时,她已是泣不成声,此时的我,泪水也成了断了线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对主人公身世的同情,还是对落花命运的感叹,或者是对现实的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情绪一直被电视情节牵引着,不能自已,同时发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

篇二:黛玉葬花读后感

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着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小说,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着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试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感觉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其中一员,是与陶渊明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十分向往、追求的人。特别是那句“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总感觉她又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这种高雅情操。据说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我觉得这与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时,我感觉她与诗是一体的,是诗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辉,是诗抒发了她的悲伤,是诗发泄了她的愤懑,是诗使她表现出了超凡脱俗。

林黛玉悲惨的身世让我感动,娇美的姿容让我羡慕,多病的身体让我怜惜,横溢的才华令我折服,我陶醉于从她身上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红颜。

篇三:黛玉葬花读后感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众人皆认为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有些痴病,可我并不这么想。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她是红色的可却不似朱妃、胭脂般红得耀眼,艳得生辉。她的红是血色的红,不容一丝尘杂,永远在寒风中绽放最美的笑靥。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总是香飘玉散;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触指可破;她似花般娇艳,却用那红在一片洁白里绽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兰,有着旷谷幽达。她哪怕没有水仙般冰肌玉骨,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可她从杂草中而生,却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无园丁照料下生长,却仍旧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她同简。爱一般,为了爱,可以不顾生死,不惧困难,哪怕再不可实现,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寻。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坚强,就会有一双翅膀,飞向梦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会有灯光。

黛玉似花,花却不如黛玉。

篇四:黛玉葬花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红楼梦》,黛玉葬花颇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联想我现在的处境,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葬花词,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都会泪湿。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雨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到伤心处不禁会悄悄落泪,多愁善感也越发的骄纵了。时常联想到不久将来老去之后的事情,我还没有到老的年龄却提前伤感起来。通常有两种事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老了:第一就是越来越爱钱了,第二就是常常联想到老去的事情。感觉到最近一两年来,我的心态没以前那么乐观了,也有可能眼自己的处境有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话让我时时伤感,我感到孤苦伶仃,无援无助,真不知道他年老去之后是谁来收葬我呢?

人都有感情脆弱的时候,每当我受欺负的时候就会倍感人生之凄凉,当我郁闷的时候也会感到孤独无助,当我受到欺骗和伤害的时候,就会对全人类的男人感到失望。

女人无论再怎么坚强,她的内心还是渴望拥有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是由女人的“劣根性”决定的。我看到那些成功的女强人,她们的事业很辉煌却也没有成家,依然也很快乐,她们快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我不明白,看来我是做不了女强人,因为我摆脱不了内心对男人的那种依赖,我也不能允许自己这样的活着。

推荐第8篇:葬花杂文随笔

你说你像花,那便是花。

你说你像鸟,那便是鸟。

你说你能将细草微风描绘地像草原骏马,那你便能将一笔入墨挥毫为春秋如画。

你的孤独胜似野心,你的心脏似琉璃似凝玉又似苍穹。

你将满天飞雪溶于寂寞,你将霏霏细雨化于掌间。

人心是不待自落的花朵,等不及去灌溉便已枯萎。

你在深夜哀嚎哭泣,你在黑夜点灯难眠。

你说你想像花一样芬芳,有人羡艳你的美,有人惊叹你的纯。

你说你想想鸟一样自由,有人惊叹你遨游的轨迹,有人流连你掉落的羽毛。

细草微风,你把它描摹地像草原一般俊朗。

一滴入墨,你把起点描绘地像春秋一样辉煌。

你把寂寞雕琢地那么大,飞雪飘在你的肩头成花,在你的眉间成鸟。

万般羡慕,却迎来人心的真实。

你在过去,便埋葬在了过去。

满地芳华,光羽,琉璃,碎玉,残花。

都无法安葬。

你只是埋葬了你自己。

推荐第9篇:黛玉葬花读后感

篇1:黛玉葬花读后感

宝钗、黛玉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克已复礼。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小丫头的“私情话”,巧使“金蝉脱壳”,对颦儿有意无意的嫁祸,更是自然而深刻地显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但宝钗毕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这段扑蝶的描写使宝钗的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性格色调十分丰富的宝钗形象。

紧接其后,作者安排了黛玉葬花一幕,这种安排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来说,确实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相对于宝钗的有涵养、随俗的性格特点,黛玉是天然的,是性灵的,是一已的。所谓“黛玉诗情”,林黛玉本身就是诗,就是情。《葬花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她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在那个社会,爱情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背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能摆脱自己不幸的命运,“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具体表现。同时,《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所以《葬花吟》既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是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堪怜咏絮才”的命运写照。因为爱花,才葬花;因为伤逝,才悲愤;因为在乎和珍视,才争吵;也因为前生注定的悲剧结局,才显出人生的虚幻凄凉。《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抒写了花落人亡的感伤与哀愁。“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正是对长期压迫着她的冷酷现实的控诉吗?“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理想的强烈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表现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的命运就是林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与充满矛盾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诗魂时刻伴随着她,像花一样,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篇2:黛玉葬花读后感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土渐渐盖住小布袋时,她已是泣不成声,此时的我,泪水也成了断了线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对主人公身世的同情,还是对落花命运的感叹,或者是对现实的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情绪一直被电视情节牵引着,不能自已,同时发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

篇3:黛玉葬花读后感

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着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小说,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着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试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推荐第10篇:黛玉葬花英文版

曹雪芹原诗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nào]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他日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许渊冲译文

As flowers fall and fly acro the skies, Who pities the reds that fade and the scents that die? Softly the goamer floats over bowers green; 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broidered screen.

In my chamber I’m grieved to see spring depart.Where can I pour out my sorrow-laden heart? I step out of my portal with a hoe.On fallen petals could I come and go? Willow threads and elms leaves are fresh and gay; They care not if peach and plum bloom drift away.The peach and plum will bloom next year.But my chamber who will then appear? By the third moon the swallows built their nest, But apathetically on the beam they rest.Next year though they may peck the buds again, O in my empty chamber can their nest remain? For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days each year, The cutting wind and biting frost make flowers sear.How long can they bloom fresh and fair? Once blown away, they cannot be found anywhere.Their gravedigger, I find no flowers in bloom; My aching heart is further filled with gloom.With hoe in hand, tears secretly shed Like drops of blood turn bare branches red.As twilight falls, the cuckoos sing no more; I come back with my hoe and close the door.

Abed in dim-lit room when night is still, I hear cold rain and my quilt feels damp and chill.I wonder why I’m thrown in such a fret: Is it for love of spring or for regret? I love it when it comes, regret it when it goes; But spring comes and goes mute as water flows.Last night from the courtyard a dirge was heard, Sung by the soul of flower and of bird.The bird’s and flower’s soul is hard to detain; The flowers blush and silent birds remain.I long on wings to fly With the flowers to the end of the earth and sky.At earth’s uttermost bound,

Where can I find a fragrant burial mound? Why don’t I shroud in silken bag the petals fair And bury them in the earth forever to mingle there? Pure they come and pure shall go, Not sinking to oblivion below.Now they are dead, I come to bury them today.Who can divine the date when I shall pa away? Men laugh at my folly in burying fallen flowers.But who will bury me when come my last hours?

See spring depart and flowers wither by and by.This is the time when beauty must grow old and die.Once spring is gone and beauty dead, alas! Who will care for the fallen bloom and buried la?

第11篇:林黛玉论文

浅析林黛玉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林黛玉,一个忧伤的代名词,她是世外仙姝,品性高洁、淡泊名利、天资聪慧,却又如一般女子那般多愁善感……下面我将浅析林黛玉的性格,并就她的命运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作出简要分析。

一.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1.多愁善感、缺乏安全感。

在《红楼梦》的前几回,通过贾雨村之口,让我们对林黛玉的多愁敏感有了第一印象,从小她就懂得在写字时避讳自己母亲的名字,从这一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敏感这一性格是在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后来父母双亡,自己依栖他乡,这对她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子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又少了安全感。人们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的确如此,从林黛玉第五回进贾府的首次登场,留给贾宝玉的第一印象就传达给我们很多信息,有很多美好的,如聪明、漂亮……但也有“两弯似蹴非蹴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黡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愁与病。在第二十一回林黛玉“题宝玉续庄子文后”中写道“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虽没明说,但多心的黛玉却敏感地认为宝玉把自己和宝钗相提并论,这怎么能够呢?黛玉对宝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这和宝钗对他的“昼掩门”是有区别的,所以她不允许宝玉那样想。她的心门是半掩着的,只要贾宝玉坚定地轻轻一推就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对宝玉她以试探为主,其实这也反映出她内心缺少安全感,她不敢将自己的心完全向宝玉敞开,她怕他有了“姐姐”就会忘了妹妹,她只能用自己的一片冰心做土,寄全部希望于宝玉这个“玉盆”,用以培育他们之间这颗柔弱的爱情幼芽,当遭遇“狂风骤雨”的摧残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在《咏菊》中她写下“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何为“秋心”?秋在心上是为“愁”,可是没人能理解她的多愁她的善感和她的缺乏安全感。当她刚进贾府宝玉为她摔玉后,她晚上一个人独自唾泪,认为“今儿才来,就惹出你们哥儿的病来,倘若摔坏了那玉,岂不因我之过”,袭人劝她“若为他这种行迹你就多心伤感,恐怕你伤感不了呢?”当然袭人是不会懂黛玉那颗脆弱敏感的心的,黛玉是恐日后落人话柄,她知道那块玉是个稀罕物,她也亲眼见着了贾府上下为那块玉的紧张,倘若宝玉真因她那句“你这块玉是个稀罕物,岂能人人都有”而受刺激将玉摔坏了,那她就成了贾府的罪人,日后就更没立足之地了,所以她愁她怕,却无人理解……,再如第二十六回,晴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给黛玉开门,说“凭你是谁,也不给开门”,依着她的身份和她与宝玉的关心,她大可高声斥责,但她却没有,她回思“虽说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真怄气,也觉没趣”,她在贾府的生活是步步小心,处处留意,怕出错,落人话柄。这一段心理描写真真就把林黛玉内心的敏感、孤独感、多愁善感,缺乏安全感刻画的十分传神。又如第五十七回,薛宝钗母女一起来瞧她,走时薛宝钗伏在母亲怀里说话,这种母女之间正常的举止,又触痛了林黛玉敏感的神经,她说:“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形容我”,她没有母亲没有亲人,所以也见不得别人在她面前表现亲密,她只能用自尊来掩饰自卑,来掩饰她缺乏安全感的内心。 2.品性高洁、自尊聪明.品性高洁、自尊聪明是林黛玉的又一典型性格特征。这从她做的很多诗句中可发现,例如在“五美吟”的《虞妃》中“絽彭甘受他年盔,饮剑何如楚帐中”,她鄙薄絽布彭越的苟且偷生,以羡慕虞美人噬剑于楚帐中寄托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浆沟”的志愿。她十分的洁身自好,不会为了迎合封建家长的喜欢而压抑自己的性格,如在和宝玉发生矛盾时,她会哭会闹会使小性子,这与当时的封建礼教不相符的,一旦违反,结局是不会好的。像晴雯就

是个很好的例子。黛玉这一性格就应证了她“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花名签上正好画的是一枝芙蓉花,也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当时众人笑说“这个很好,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这说明在大家心里都已认同黛玉如荷花般高洁的品性了。在大观园这个复杂的环境中,黛玉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实属不易,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为了迎合老年人爱吃软的食物爱看热闹的戏,而放弃自己的喜好,也不会像宝钗那样为了显示自己的识大体,而送东西给每一个人,包括赵姨娘那样污淖不堪的人,从而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更不会像众人嘲笑那样对诗想学诗的香菱,而是尽心尽力的教香菱,黛玉是这般的美好。说黛玉自尊聪明这实在贴切,当宝玉和她共读《西厢记》时,宝玉引用书中的话对她说“我就是那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个倾国倾城的貌”,在两个彼此都有爱意的人之间,说这话原本是很正常的,但黛玉的反应是带腮连耳都通红,薄面含嗔指着宝玉说“把这些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账话欺负我……”其实对黛玉这么一个“思想进步、品性高洁”的人来说这些伏美的句子根本不是“淫词艳曲”因为在后文里黛玉自己都引用过《西厢记》里的唱曲,那为什么她会觉得宝玉欺负她了?仔细想想就不难理解了,问题就在“自尊”二字上了,黛玉是一个自尊心十分强的人,但其实在这颗强烈的自尊后面,其实是无法排遣的自卑,她怕宝玉看轻了她,怕宝玉像普通公子哥那样用言语轻浮她,她所追求的是那种平等尊重的爱情,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已让她那原本敏感的心更加脆弱,她不允许在言语行动中凌驾在她的自尊心之上,更何况是她“碾冰为土玉为盆”寄予全部希望的宝玉,这在后文因玉熙凤说唱戏的戏子长得像她,而在她和宝玉间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可看出。但林黛玉又是一个十分聪颖的女子,她的聪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才学上的聪明,这要举例就太多了,判词上说她是“咏絮才”把她同古代的大才女谢幬韫相提并论,可见她非泛泛之辈,如在元妃省亲时,她代宝玉所拟的“杏帘在望”得到了元妃的首肯,再如她“魅夺菊花诗”写出了“口角噙香对月鸣”的惊人佳句,在凹晶管联诗中她的“冷月葬花魂”也让人叹服等等,但如果当从才气这种聪明而说黛玉聪颖,那在才女众多的大观园中,她是不足以引起宝玉的钟爱的,所以她的聪颖之外重点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思想觉悟上的聪明。在《问菊》中她写道“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何为“解语”,古代唐玄宗把杨贵妃称为自己的“解语花”意为理解自己的知己,唐玄宗之所以如此钟爱杨贵妃,是因为他觉得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只有杨贵妃能懂他的心,同样黛玉用这句诗慰藉了宝玉那颗不被众人理解的心。在当时盛行仕途经济,连湘云那样豪爽的女子,都劝宝玉“你就不愿去考举人进士,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官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宝玉听了,大觉逆耳,说道“姑娘请别的屋,我这里仔细腌脏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袭人忙解释说宝玉不是针对她,宝钗也说过这样的话,也被宝玉驳过面子,宝玉这时说出了一番令人叫好的话“林姑娘从来说过这样些混账话吗?要她也说过这样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可见黛玉真是他名副其实的“解语花”,黛玉是在经省层面上理解了宝玉。在“五美吟”的《绿珠》中黛玉又借诗言志用“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旧慰寂寥”表达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投,精神上有共识“。 3.淡泊名利、追求自由.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还忆旧曾陶盟令”,言由心生从她所作的这些诗可以发现她十分喜欢“隐士”陶渊明,这在她教香菱学诗中,也有提及,而陶渊明是一个具有隐逸精神的诗人,这可看出黛玉“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的对自由的追求,就像在“终身误”中称她为“世外仙姝”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元妃省亲时,曾命大家作诗,宝钗等人都若思冥想发自真心的歌功颂德,而林黛玉则颇有应付之味的写出了“盛世无讥馁,何须耕织忙”,可见她实在是不重名利,从上文所述她从来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这一点也看出她并不像宝钗、袭人那样指望当上“宝二奶奶”而光耀而平步青云,她所追求的只有自由平等的真爱。在五美吟中她借《红拂》发出了自己追求自由爱情的心声“长揖雄淡态自诛,美人巨眼识穷途”,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数的束缚,更突出地表现了她淡泊名利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叛逆思想”。

4.思想叛逆,敢作敢为。

她的叛逆主要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在但是那个重视仕途经济的社会,黛玉为什么不像宝钗、湘云那样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了?难道是她真的一点都不屑于金钱权贵?其实这样说太绝对了,一个处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的人,是不可能丝毫不被环境影响的。林黛玉也有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冷嘲热讽,但对薛姨妈这些富贵人士人则礼数周全,可见她也还是有一定的阶级观念的。但我觉得这是人之常情,毕竟她生活在那么个环境中,她的这些思想行为其他人也有,所以无可厚非。但她的叛逆思想却是其他人所缺少的,在爱情上,她不愿委曲求全,更不愿意压抑自己天真烂漫的个性,她敢和贾宝玉针锋相对,而不像其他人那样对宝玉惟命是从,这就自觉地在高度和宝玉站在了一起,她敢和宝玉争论吵闹,但其实在一次次的“吵闹”中,感情却一步步升华,他们从最直白的吵架,到“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恐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我为的是我的心”,到宝玉赤裸裸的诉肺腑“好妹妹,我的这个心从来不敢说……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她敢在宝玉面前柔弱哭泣,宝玉挨打那一节,薛宝钗来看望宝玉,是将药托在手上,从正门大大方方的走进来,她对宝玉的关心仅仅只是关心他身体上的伤,这刚好又迎合了贾母、王夫人此刻心疼宝玉的心情,让大家对她的贤惠都感激不已,但这真的是宝玉所需要的吗?不是!当林黛玉带着两个哭肿的像核桃一样的眼睛,从后门偷偷来看他时,他真的感动了,他读懂了黛玉的眼泪,也读懂了那颗为他担忧的心,更读懂了那份纯净的爱,他让丫头送了两条旧绢子给黛玉,一切尽在不言中,彼此的感情却在惺惺相惜中日益深厚,而仔细想想这是宝钗、湘云、袭人这些所谓的宝玉喜爱的女子所没有的,她们何曾在宝玉面前哭过,在宝玉错踢袭人时,她是强忍着眼泪,宝钗、湘云也是,在宝玉面前常常都是假装坚强,从不软弱,宝玉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这个水是个意象,其实还原于生活,这个水不过于“柔情似水”“泪水涟涟”,而这些黛玉通通做到了。她满足了宝玉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一直被别人保护的男人的“保护欲望”,是她的柔弱和眼泪,让宝玉有了去保护她的欲望,从而让宝玉觉得自己长大了,有能力保护人了,而且是保护一个自己喜爱的女人,从一定层面上说她满足了宝玉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她敢和宝玉耍小性子,这是宝钗、袭人等人不敢的。她们清楚的认识到这种叛逆的思想行为的后果,就如性格和黛玉有些相似的丫头晴雯“撕扇子”敢耍小性子,让宝玉开怀大笑,却成为王夫人眼中的“狐媚子”,最后招致杀身之祸。而黛玉“敢为别人所不敢为”所以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具有鲜明的叛逆。 5.孤高自傲、尖酸刻薄.

林黛玉孤高自傲、目不下尘,眼里容不得半粒砂,在《问菊》中她写下了“孤标傲世偕谁隐”,她能做到孤标傲世,但她对“怡红公子”宝玉的“金玉良缘”和“双麒麟”的“多情”没有偕隐的信心。因此又造就了她尖酸刻薄的一面。例如在第八回,她和宝玉在薛姨妈那喝酒,丫头怕她冷给她送手炉来,但她却借此X言语刻薄宝玉把宝钗的话当圣旨。再如第二十回她又打趣湘云说话爱咬舌头,“二”“爱”不分,在林黛玉的心中是十分自卑的她没有“金玉良缘”也没有“双麒麟”,所以她只能在言语上战胜她最强的情敌。所以她的刻薄无非是掩自己内心的自卑与不安。

同样林黛玉的孤高自傲.尖酸刻薄,在下人中也是众所周知的。作者在二十七回作者就借丫头小红之口证实了这一点:“那林姑娘,嘴里爱刻薄人”,当然她的尖酸刻薄给人印象最深的就莫过于,“周瑞家的送宫花”那一情节了,黛玉只是就着宝玉的手中看了一眼,一个“就”字就把黛玉的孤高自傲表现的很传神了,她问道:“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当从周瑞家口中得知这是最后两枝了,她只能拿起她唯一的武器——“牙尖嘴利”,用言语来捍卫自己那可怜的自尊了,“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了”,吓得周瑞家的大气都不敢出,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她在贾府的作用可想而知,所以在收买人心方面林黛玉永远也学不会,因此我们不排除周瑞家的的确是在心里看轻黛玉,才最后一个把花送给她,就

像王熙凤带人抄检大观园时,搜黛玉的行李却不搜宝钗的是一回事,因为黛玉没有让人畏惧的地方,而作为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则不然。这一切不同的待遇,让黛玉孤傲敏感的心不得不发出了“一样花开为底迟”的疑问。对于这个答案,在后文我将做出解析。 二.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1.悲剧命运.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爱情破灭,二是生命早逝。那么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下文阐述。 2.悲剧原因.(1)社会背景.

首先在当时的社会的是很重视仕途经济的,封建家族对女子的要求是循规蹈矩、无才是德、安分守己,对媳妇的选择标准也是这样,还要能相夫教子,扶助夫君走上仕途。在林黛玉刚进贾府时,问家里姐妹读的什么书,贾母说“认得几个字罢了”可见当时社会并不重视女子有才,即使有才如黛玉宝钗那样,也喜欢具有“停机德”的安分守己、装愚守拙,有相夫教子之德的宝钗,而排斥“空有”“咏絮才”的锋芒毕露、尖酸刻薄,无“德”的黛玉,在宝玉耳里的“走仕途、学经济”这些混账话,在强大的封建家长的耳中却是如“天籁之音”那般舒心悦耳,所以“顺者昌,逆者亡”,不重仕途经济、不劝宝玉的叛逆者黛玉的“花落人亡”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追求自有的真爱”在当时社会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四大家族”这种大家族中,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是必须给家族带来利益的,所以“薛宝钗”胜算其实早就定下了,黛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又犯了当时社会的大忌,那就是追求自由的爱情,这是断不被允许的。红楼梦中有一情节写宝玉因为林黛玉生气去哄黛玉。林黛玉见他没穿外套,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冷的天不穿外套,他说因林黛玉生气而着急把外套都脱了,可见贾宝玉穿什么衣服都由林黛玉的心情决定,这是封建家长绝对不允许的,他们认为这动摇了了他们主宰宝玉前途、性格、爱好、等等一切的绝对地位。在黛玉即将离开人世时,作为平时疼爱她的外祖却用寒剑一样的话语,将黛玉最后一丝活的游丝都折断“咱们这种人家,这心病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多少钱都使不得,就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这个“心病”是指宝玉无疑,都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所以不存在医不好,而重点在后句,是作为封建家长他们根本就是没有心肠去为黛玉去除心病的机会,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给这颗叛逆爱情的幼芽存活的空间,他们只会采取扼杀、摧残,以维护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地位。 (2)自身性格.

在前文中的第一部分,我已论述了黛玉性格中的四个明显特征,其实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性格既成就了她非凡的可爱的人格魅力,但也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内因。下面我简要谈谈林黛玉自身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她的多愁善感、缺乏安全感让原本就四面楚歌的爱情常常内忧外患。她的品性高洁、自尊聪明,虽然让她赢得了宝玉的钟爱,但也因此为他们的爱情埋下了隐患,在个体与群体的战争中,当柔弱的爱情幼芽遭遇狂风骤雨般封建势力的摧残时,纵使你是品性高洁的菊花荷花也将“花谢花飞,红绡西香断”而她的自尊聪明同样的在封建家长眼中不如有“德”的宝钗更称心。林黛玉的淡泊名利又不是当时“重视仕途经济”的需要,而她的追求自由、思想叛逆却又触犯了“安分守己”的要求,可以看出林黛玉的性格与当时的社会真的是格格不入。最后一点孤高自傲、尖酸刻薄,则又是她性格中的致命弱点。俗话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即使相爱是你们两个的事,但不被祝福的爱情就像是空中楼阁,危险重重。

所以说黛玉爱情希望的破灭,导致生命的早逝,这一命运悲剧有社会背景这一外因,也与她自身的性格有关。虽然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林黛玉清新宁静、自尊独立、聪颖美丽、追求自由爱情的人格魅力还是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如世外仙姝般美好的女子。

第12篇:读后感—林黛玉

读《红楼梦》有感 ―【终身误·林黛玉】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连王熙凤都直夸没见过如此标致的人。在《红楼梦》中,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大多人的目光。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都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事实上,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多大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此她很难融入周围环境。所以,黛玉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诸多哀愁也凭借她的才气在她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她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家,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手《葬花词》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一个不适宜寄人篱下有不惯于人多场合的黛玉,初到贾府后,贾母对她的宠爱,宝玉对她的体贴,使她更加不懂得如何顺应环境。内心抱着身世孤零的悲凉;生活上有饱受寄人篱下的影响她原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但却无人教她人情世故,因此她抵触了封建社会指定的妇女规范,结果也就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虽然黛玉性格孤傲,但她的心是光明的。对于宝钗的引咎自责,她坦白的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可见,她有一颗宽容的心,与巧言藏拙、工于心计的宝钗相比,黛玉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净。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天真、无邪,但他们却注定只能是个悲剧。一开始是贾母亲手把她送进了爱河,让她一点点自由浮游起来的。但当贾母发现黛玉不够条件了时,便立即抽掉了一切可以前进的帆和桨,听凭她在激流中去挣扎,忠诚的紫娟是那样聪明地试出了宝玉的真情。宝玉的一场病,毫不遮掩地向家长们公开宣布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但贾母流着眼泪竟说了一句:“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十分得体的轻描淡写,改变了这次**的主题。而且女孩子家心病又是最要不得的,就是满腹文章,也是鬼不鬼,贼不贼的。这是有关封建伦理道德的大问题,会扰乱社会秩序,归根到底会损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黛玉吐了血,贾母反而心烦地责备她说:“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只有大夫给她的病做了科学诊断:“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这是一个长期灵魂被伤害的证明。黛玉的一腔心事,因宝玉的定亲而决定生死。她是如此深情地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但这希望渺茫得如天空的云,飘忽不定,变化无极。她获得了宝玉的爱情却失去了婚姻,“木石前盟”终于被当道者无情的击毁了。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因此,宝玉视她为知己,当湘云劝他走仕途时,当着众人的面说:“林妹妹才不会说这种混账话!”黛玉听后也是又惊,有喜,又悲,又叹。惊的是,宝玉竟然当着众人的面夸自己,毫不避嫌。喜的是,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悲的是,自己父母双亡无人为她做主,而且自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叹的是,既然已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说。也是因为这样,宝黛的爱情与封建家庭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靠。于是,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世俗的愤恨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

从此,“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

第13篇:论林黛玉

信仰师范学院

(论文)

题 目《论林黛玉的人物性格》 年 级 2 0 0 9 级 指导教师 学员姓名 学 号

2011年5月23日

内容摘要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子形象,而身为女主角的黛玉却似乎是一个另类:“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鹤立鸡群,她鄙视功名利禄,自洁清高;不爱女红,却偏偏对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作赋痴迷。因此她才“此生幽怨同谁诉,莫怨东风当自嗟”;她与宝玉虽情投意合两小无猜成了知己,然“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自由恋爱遭到扼杀,他们也很“自然”的成了那个封建体制的叛逆。因此,她最终只落得“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的悲惨结局,成了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2

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是人们对曹雪芹倾尽一生的创作所作出的极高评价。这部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来展开一个封建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从而揭示出封建制度的腐朽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子形象:有的刚烈、有的懦弱、有的虚伪、有的真诚、有的阴险狡诈、有的温柔善良,而身为女主角的林黛玉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大观园的众多姐妹中,她似乎是一个另类,鹤立鸡群:她鄙视功名利禄,自洁清高;不爱女红,却偏偏对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作赋痴迷。她与时代格格不入,也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叛逆,从而也遭到了来自历史、社会以及家庭反对,也因此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对林黛玉如此特殊而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的分析,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黛玉的性格方面方面来作简要论述: 林黛玉便是一个十分丰富而又布满着矛盾的具有双重人格的组合体。本文试从黛玉双重人格的表现方面作桃林,以求能更深层的相识这位“古今名媛所仅有,情史丽珠所罕见”(西园主人:《红楼梦论辩》)入世的痴梦仙姑。

个体人格的内在状况与外在状况的不一致性组成了个体的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之表现:

1. 心田的自卑与外在的自傲

2. 心田的自怜与外在的自戕

3

详解:

1. 心田的自卑和外在的自傲

自卑与自傲,看似一对矛盾,然而却在林黛玉的身上,获得了统一。心田的自卑之想和外在的自傲之举的双重人格贯串了黛玉的平生。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位绛珠仙子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自卑之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回中介绍了林家枯衰的家境,“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经袭过列侯”“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只惋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具是堂族而已”脂砚斋在此批云“总为黛玉极力一写”。那么,这种枯衰的家境到底对林黛玉孕育发生一种如何的心理影响呢?作者在林黛玉进贾府以前进一步作了这样的叙述:“这林黛玉常听得妈妈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其他家差别。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费用已是不凡了,况且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第三回)。可见,林黛玉妈妈活着的时候常对她极尽描绘贾家富贵富贵的情景,如此对应的却是自己家境的枯衰衰落,这样一来,在她未进贾府以前,就造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自卑感。紧接着,作者在第三回中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客观地描写贾府的富贵富贵,实际上更是在表现林黛玉主观的自卑心理。脂砚斋是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以黛玉之来去候安之便,便将荣宁二府的势(气)排(派)描写尽矣。”如黛玉“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

4

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第三回)读者可以想象 ,这堂皇威严的“气派”对年幼的黛玉会形成一种何等的威压心理。再如“黛玉„„一壁打量这些侍女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其他家差别”(第三回)。在黛玉心眼中,三等使婢尚且如此“不凡”,况且其主子!于是,见了迎春三姐妹,“忙平身迎上来见礼”;见了王熙凤,“忙陪笑见礼”;贾赦派人回话,“忙站起来,一一听了”„„(第三回)。她终于证实了死去的妈妈的话,孕育发生了自家不如外祖母家的自卑心理。

俯仰由人,孤苦无助,这种内在的自卑感使黛玉的情性变得:“无事闷,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啥子,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 第二十六回中,黛玉到怡红院寻宝玉,见院门关着,便以手叩门,不料宝玉房中的大丫头晴雯,因和碧痕拌了嘴,听到有人叫门,越发的动了气 ,便使了性子讲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晴雯历来是一个有口无心,说话无所忌讳的人,即便是对宝钗,当时也是诉苦:“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子夜的不得睡觉!”她在院内诉苦,想必一向心细,会做人的宝钗因该会听到的,可她们依旧是“一阵笑语之声”。但是对于黛玉而言,晴雯的这句话却很是伤害了这位蜜斯脆弱的心:“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叱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想一番‘虽说舅妈家犹如自己

5

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怙恃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无趣’ ”本来这只是丫环的掉误之举,“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是林黛玉在叫门),便发脾气讲道”,可是却引出来黛玉一系列思惟的浮动,可见黛玉无时无处不在的强烈的自卑感时刻提醒着自己,不管遇到何种工作,她首先就会想到自己的苦楚身份。

类似的场景可谓不堪枚举。

随着剧情的发展,黛玉的心田自卑愈演愈烈,以至于到了一种神经过敏的程度。在第八十三回中,黛玉听到窗外一个爱人子在叱骂人,:“你这个不成人的小肘子!你是个啥子东西,来这院落内中混搅!”,竟也疑心是在说自己,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大叫一声:“这里住不得了!”一手指着窗外,两眼反插上去……半响,黛玉回过这口气,还说不出话来,那只手仍向窗外指着。

可以说,林黛玉的这种感伤情调、郁闷表情、想念家乡情结、悲哀的叹息无人主婚等等之举,无不与其自卑感有关。

强烈的自卑强化了她的敏锐与多疑,要是捍卫自己那点可怜的地位与自尊,她选择了逆向的表达方式——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2. 心田的自怜与外在的自戕

黛玉是很在乎、怜爱自己的,她时常感伤自己俯仰由人的遭遇,时常会在意别人之言举是不是有伤自己自尊等等,甚或者有时会曲解他人之意,而大加讥讽。然而,她同时却又是一个最不知道如何疼惜自己的女性,很多时辰故意去伤害自己柔弱之

6

躯,采取自戕的行为。

黛玉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悲悲切切哭哭泣泣永远浸泡在泪水中的苦恼发愁形象,另有她那通篇都是悲凉凄苦、感伤泪水、离丧零落与灭亡之音的《葬花诗》、《秋窗词》、《桃花诗》、《柳絮词》。泪是黛玉郁闷感伤、苦恼发愁多想、自怜自哀心理感情特征的典型写照。就连潇湘馆的鹦鹉,因每天听黛玉口中念那些哀痛的词句,都背得出“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句子来。引人注意的是,她每种感伤,都无不带有强烈的自怜偏向

纵观黛玉平生,其自怜的首要表现就是她的多疑、易妒、爱恼人的性格行为。过分的自我尊重、自我欣赏、自我怜惜使黛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许多人对她的略微忽略,更不许可别人对她有一点冲撞和冒犯,哪怕是玩笑。同时,因为这一高度自怜的因素,要得自己对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同情。

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才送到黛玉处本不是有意,幽幽地来一句“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据说“列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黛玉心中以为自己被忽视,很是不自在。超度的自怜使自己完全掉臂他人的感受,“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也不言语”

通过对林黛玉双重人格的表面现在的归纳,和对这种表面现在进一步的探析,使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对林黛玉这个谜一般的艺术形象有了深层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许多心田

7

世界与外在行动没有办法统一的苦处,相识其作为多重矛盾组合体的无奈。

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

林黛玉的双重性格是本文讨论的中心,讨论点少,但内容着实充分,以上仅是本人个人所持观点,个人对红楼梦中林黛玉性格的看法,林黛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曹雪芹留给我们的一个文学美著,其中的内涵和包含的人物非一次两次能读懂和了解的,只有在不断的阅读领悟和研究提高对其的认识,本文的观点过于偏一,还望读者多多指教……

第14篇:新解林黛玉

林妹妹的美

浅读《红楼梦》后,感慨颇多:满纸荒唐话,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金陵十二钗》)。鲁迅说:对于《红搂梦》的看法“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红楼梦》,我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作者曹雪芹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情有独钟,“潇湘妃子”无疑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仙般的仰慕,而潇湘馆的竹子更是作者对林黛玉人格的一种赞扬,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那么,她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而她因何能在大观园的女性中脱颖而出,又是因何而感动读者,下面就是本人的一点见解:

1.健康快乐

弱不禁风、病若西子胜三分,只不过是说林黛玉身材苗条,比较骨感。林黛玉似乎也没有什么病,经常咳嗽也不过只是普通的伤风感冒而已,薛宝钗、史湘云也经常患感冒,健康人都会患感冒。虽说林黛玉经常吃药,吃的也应该是美容养身健体的保健药吧,人参养荣丸嘛说不定冷香丸就是减肥药!林黛玉身体固然是弱一点,但她几乎参加了所有该她参加的社会活动,也没有见她因此而病倒。所以,没有理由怀疑她的身体是病兮兮的,身体真那么差,贾宝玉也不会喜欢他;薛蟠也不会看见她顿时酥了半边。

在贾府,林黛玉虽然偶尔会感叹寄人篱下,但大部分时间,她还是过得很快乐的。首先,她赢得了贾宝玉的爱情。其次,她获得了贾母王熙凤的宠爱。再次,在小姐姑娘圈中她也绝对是一个大家尊重的圈主。虽然林黛玉经常哭鼻子,但哭并不代表她很愁苦,哭通常只是她的一种爱情表现形式而已。可以哭、可以笑也恰恰说明了林黛玉的思想很健康。就怕如薛宝钗史湘云那样心有苦楚却哭笑不得。其实黛玉葬花也可以看做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把自己的心情寄托于流水落花,试想谁能有林黛玉那样的闲情逸致!

2.阳光时尚

林黛玉爱就爱了,恨就恨了,哭就哭了,笑就笑了,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毫不掩饰;敢爱敢恨, 不藏奸。生活中她也很独立,既不有求于贾母,也不讨好于王夫人,更不怕王熙凤,她甚至不怵与王熙凤斗嘴。她没有为了自己的婚姻和未来动过阴暗脑筋,耍过阴谋手段。她的生命轨迹象湘竹那样高风亮节,象菊花那样清雅高洁,象芙蓉那样艳丽芬芳。林黛玉不仅创作了《桃花行》《葬花吟》那样的美丽文字诗篇,更是创造了和贾宝玉的美丽爱情诗篇,虽然寄人篱下,但她捕捉了那一缕阳光,还给了人们更多的是灿烂。

林黛玉追求爱情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经常惊动整个贾府的上上下下,胜过追求美满的婚姻,潇湘馆既不像薛宝钗的蘅芜院那样刻意简朴,也没有秦可卿居所那样恣意豪华,潇湘馆有的是纸墨笔砚、琴棋书画,无论从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爱情表现、个性气质风度诸方面来看,林黛玉的风范是走在时尚前沿的。所以,贾宝玉会惊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所以,众人会羡慕林黛玉超凡脱俗的,自然的风流态度;就连贾府第一女人王熙凤,也赞叹林黛玉通身洋溢的风流气派

黛玉之美,美在她健康的价值观念,快乐的生活态度,阳光时尚的爱情表现,极具个性的气质风度;美在她的出类拔萃,超凡脱俗。这也是贾宝玉喜欢她、我们大家都喜欢她的原因。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你心中的林妹妹是什么类型的美眉?

第15篇:林黛玉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二)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四)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方法却绝不相同。各使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作者介绍人物有详有略,详写的如贾宝玉、王熙凤,略写的如王夫人、邢夫人等。有实有虚。实写,人物出场,作者作正面的直接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虚写,人物不出场,作者从侧面作间接描写,如贾赦、贾政。有的单独介绍,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集体介绍,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王熙凤;有的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人物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有的人物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则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如王熙凤。

采用哪种方法,是由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等因素决定的。例如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两个主要人物,由于在贾府中的地位身份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作者对他们的出场介绍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作了精心处理。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滚的妻子,年龄不大,又不识字,却掌握着贾府的钱财大权。又因为她极会察颜观色、阿谀奉承,所以深受贾母宠爱。在贾府中她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就凭这,她在府中欺上压下,为所欲为。为此,作者写王熙凤出场也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众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却又说又笑,“放荡无礼”。只有这样写,才符合她的特殊的地位身份,才能表现出她泼辣的性格。而对贾宝玉,作者则采用了人物出场前从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出场后再正面描写,细致刻画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作了铺垫。

(二)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一是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说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端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三)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情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西江月》词。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在分析贾宝玉的性格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贾宝玉虽然具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思想上又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还是很不彻底的。

(四)“预习提示”告诉我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细心、多虑与自尊”,请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出这些特点的。

分析: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着’,细心、多虑、自尊。比如: (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2)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日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搞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

(3)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事,便“—一改了过来”。

(4)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

(五)课文的5.6两个自然段集中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分为五层:一是人物出场,二是肖像描写,三是贾母的戏渡之言,四是见林黛玉,五是回王夫人的话。分析这五层内容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

(1)从人物与众不同的出场,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泼辣的性格。 (2)肖像描写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3)贾母的“泼皮破落户”“凤辣子”的戏谑之语,虽是开玩笑,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狠手毒。

(4)王熙凤见林黛玉,先是恭维,而后“便用帕拭泪”,接着“忙转悲为喜”,还“亲为捧茶捧果”,差人打扫房间。王熙凤察颜观色,善于逢迎贾母的虚伪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5)回王夫人的话,虽是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它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的特点。

(六)《红楼梦》的第三回“初步展现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这一典型环境? 分析:主要是三个方面: (1)写外观。开头一段。

(2)写布局。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写了贾府的结构布局。 (3)写陈设。

(七)分析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主要有两点:

(1)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

(2)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福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属古代小说,前三篇为长篇小说节选。由于编者匠心,节选的部分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可以独立成篇。我们自上中学以来,即使从语文课本上也读过古今中外小说,那么是否

认真地考虑过这样两个问题: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回答后明确如下认识: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滩》、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本单元教学内容大致安然如下: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水浒》和施耐庵;《林黛玉进贾府》一课重点研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重点研讨故事情节的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明湖居听书》作为文学鉴赏课。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指定一名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一段,要求全班同学标出:《红楼梦》“以贵、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需,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劈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颗、父亲曹?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裤”“扶甘?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顺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瞩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土”。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鹤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

1991年5版。课前印发给学生参阅。)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娟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蜗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维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疾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绿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并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注:框中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世,括告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贸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皤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初进贵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贵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贵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认字解词。

认字解词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古典小说中的一些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应当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

字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查音、注释,教师检查订正;也可以由教师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词,学生拼读讲解。 字词教学要利用课本的注解,还要注意解决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 字词举例:

(1)给字正音。

敕造

阜盛

绾着

内帏

盥沐 (chì)

(fù)

(wǎn)

(wãi)

(guàn) 两靥

忖度

宫绦

嗔视 (yâ)

(cǔn) (tāo)

(chēn) (2)解释词语。

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

厮,古代剥削阶级对服杂役的人轻蔑的称呼。 厮认:互相认识。

厮,互相。 纳罕:感到奇怪。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敛,liàn,收拢;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种茶。 憨顽:天真顽皮,憨,hān,朴实天真。 借懂:糊涂,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杂草。“腹内原来草莽”,意思是说贾宝玉腹中只有杂草,没有当时一般人所说的才学。

潦倒:对自己的举止行为不加约束检点。

纨跨: wán kù原指富贵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引申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贵子弟。

劳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说“东西”。 (3)课后练习题四。 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 态度:神态。

像这样的词语,课文中还有,例如: 不经之谈:不合常理。 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惜。(《红楼梦》的“可怜”有时作“可爱”讲。) 惫懒人物:诞皮赖脸。

(四)分析情节结构。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贵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贸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一层,写材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风,是第二层。

7~11段写材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三层。 12~14段写材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四层。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五)研习课文。

1.引言: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2.课文分析。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是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 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

木联牌,镶着装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

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现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资依恃那握有“万几震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 3.人物分析。

(1)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

“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她是女孩子,并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那么这三位是什么样的人呢?

①贾母

提问: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渡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②王夫人

提问: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谈谈她的思想吗?

提示: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她选择了王熙风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 ③王熙风

提问:你对王熙凤的印象如何?请结合她的出场,取幸于贾母等情节,分析她的性格和她在贾府的地位。

提示: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这种戏渡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光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场,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荡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呢,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此外,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

看到荣国府掌握内政的三位实权人物,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黛玉和她们的关系能处好吗?今后命运如何?这当然还要看以后的发展。不过眼前似乎已让人感觉到黛玉在她们中间生活要小心谨慎,识时务,而以黛玉的性格来说则是艰难的。 (2)“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和宝玉。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这都是读者急于知道的,也都在课文中得到了初步表现。

①林黛玉

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龄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②贾宝玉

要求同学结合注解理解《西江月》二词的深层含义,然后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这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伯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③一见如故,心灵相通提问:课文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表现了什么? 提示: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绎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桥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目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谱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报,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间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

结语:我们在初中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现在又学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两篇课文都节选自《红楼梦》的序幕部分。序幕仅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面。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那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从另一方面讲,尽管有的同学看过《红楼梦》电影或《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但那都经过编导的改编,演员的再创造,其中高低优劣不读原著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读一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古代小说高峰的《红楼梦》。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请同学们谈谈[思考和练习]三第1题。 [小资料] 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第16篇:风华绝代黛玉葬花诗歌

你的眼中,从来只有墨香流动

全然不理会

金陵城的燕舞莺歌

十里秦淮灯火阑珊

——这些,仿佛都与你无关

微风过处,一朵花

走进你的书页,也走进你的心里

这朵花,如一个寂寞的舞者

会在每一个忧伤的日子

隐隐现出你自己娇美的容颜

风骨虽然纤瘦柔媚

情思却玲珑剔透

灵魂虽然寂寂无依

倩影却风华绝代

当你一个奇女子

在某一个月寒水瘦的夜晚

荷锄孑立花丛时

你心头的那朵花

是不是早已经霍然地绽放!

眼见雨打风吹落花满地

你忽然疼痛不已,忍不住纤腰轻俯

埋葬下生命里的第一瓣花蕊

此时,你葬下的可是一缕心情

抑或,就是你自己?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在这春夜的月色下

一切的一切,全部

随同你埋葬的落花

渐行,渐远……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花渐落处,你的心头可依然鲜花灿烂?

红颜老时,你又是否依旧看到了

黄土所掩不住的风流

清瘦的荷塘上

早已经不见那渡越寒塘的鹤影——

葬花的女子啊

难道你情愿这样

让一整季的落花充满盈盈的内心?!

第17篇:《黛玉葬花》教学设计

《黛玉葬花》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展示的是《大学语文》中的《黛玉葬花》一课的教学设计。 【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与教学;

六、课时安排;

七、教学过程;

八、学生作业反馈】

一、教材分析

《黛玉葬花》是教材

3、能力目标:通过研读《黛玉葬花》(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的人物形象及性格。(PPT4)

四、教学重难点

1.针对本单元教学重点和本课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

2.针对学生的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性格分析。(PPT5)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

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小说教学时,遵循教学方法也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愉快教学法”的长处,教法求活,开阔学生的视野为重点。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我把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有关黛玉葬花的片段刻录下来,作成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3)研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到本文的四个课时中,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PPT6)

六、课时安排

本课分为四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内容。 十八回;电视剧 播放《葬花吟》MP3,同时看大屏幕。(PPT29——33) 赏析《葬花吟》: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PPT34)

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对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哀叹,也有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了内心的悲哀,怨愤地发泄、指控;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PPT35)

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写出了她孤苦伶仃,求助无门,独自面对惨淡的人生。

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 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PPT36)

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 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PPT37)

这首诗或许初时读来觉得全诗过于消极,处处流露出多愁善感心灵脆弱的封建小姐的自顾自怜,哀伤凄恻;可细细品来却不尽然。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全诗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或许正在这里。(PPT38)

林黛玉无疑是全书最有灵气的人物。最能体现她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与生命意识的,莫过于她的《葬花吟》。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整个精气、骨肉和血液熔铸而成,是林黛玉的“魂”。

诗中反复出现的“花、鸟、人”三个形象,有其深意和联系。花虽质本洁却飘落无依,是黛玉的自喻。

当“桃飘李飞”之时,“柳丝榆荚”总是正当青春年华,郁郁青青,它们无视桃李花的凋残飘零,自顾活得意气盎然,仿佛是林黛玉生活现实环境中,高洁的遭冷落、摧残、践踏,而鄙俗的却倍受青睐、宠爱的写照。 (PPT39)

而花鸟之魂正是人魂,“花魂鸟魂总难留”,表述的“人生寄一世,掩忽若飘尘”的漂泊感,犹如困扰黛玉的一条绳索,使她无法摆脱生命不得自由的焦虑和痛苦,走完极其短暂的一生。

黛玉为花垒香冢,正是想为自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淖的堡垒,构建一个自我的世界,让其高洁有所皈依,不被污浊沾染。(PPT40)

《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chèn)。 学生再诵读一遍《葬花吟》,加深感悟。

拓展练习(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试分析87版《红楼梦》人物形象设计经典在哪里。如果需要你来设计黛玉葬花这一场舞台戏剧的演出,舞台效果或是灯光效果或是人物造型你会怎样设计,说说想法和理由。(舞美专业)

附:

八、学生作业反馈(PPT42——46)

1、舞台设计

我设计的灵感不仅仅来源课本,还有昆剧《黛玉葬花》的演出。将舞台简单的设计成一个古代小庭院。背景是白墙灰瓦的门,黛玉从一片桃树李树林里走出,走过方形的白墙门,来到舞台中间。舞台四周包围着古代的围栏和深色的柱子。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如图)(PPT43)

2、人物设计

人物造型,结合老师的讲授和自己的理解,参考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和梅派京剧《黛玉葬花》,整个人物的造型以“清、雅”为主旨。衣服为白色绣梅花花纹,上衣

穿大襟软绸的短袄,下系软绸的长裙,腰系丝带(如有条件两边可挂玉佩),梳古装头,戴珠花或翠花(注意不要繁杂,发饰要简洁)。(PPT44)

3、灯光设计

灯光的设计,从最开始黛玉上场前全场灭灯。只留一个定点光,照在黛玉即将出场的门上,黛玉登场前,舞台上方飘洒花瓣,从舞台上定准黛玉等下在台上的主要活动位置撒花瓣(如图)(PPT45)  当黛玉出场时给一束追光。  当黛玉走出栏杆外,灯光亮起来。  葬花时灯光顺序转暗。(PPT46)

第18篇:逝雪葬花散文

风愈静,夜更深,小月寒窗,谁人愁伴眠。帘上絮,残烛光,谁念昔年,伤心别离事,却把惆怅掩门落碧轩。

梦里依稀,望断相思泪,隔世芳华,笙歌香满径,我欲轻折梅花留余香,奈何人又去,独留旧阑干。

待梦醒来,喧嚣褪尽繁华,洗净尘埃里的沧桑,而旧时的容颜,静静的流连于灯火阑珊处,在那幽深的回廊外,清寒了这季梅花香。

淡淡笔墨,浅浅细语,挥不尽滴点离人泪,诉不完几许苦寒愁,月淡银河,落叶纷纷雨,饮一杯浊酒,断尽愁人肠,谁为谁痴谁轻狂,此情此景此时休。

昨夜庭院歌舞尽,今日落花飘满园,空余诗歌绕悬梁,奈何逝雪落无声。远望飞花落,难闻虫鸟鸣,落雪压寒梅,只嗅残花香。

清风畔,杨柳岸,谁把柔情,葬尽昨日花。夜未央,疏影香,一曲清歌,唱尽雪月风花醉。忆观当年相依望风月,今宵别梦却离长亭外。庭院深深,独自数阶梯,望向寒夜梅,未语泪却先自流。芳华即逝怎堪流年利,花开可比红颜娇,花落岂知容颜老,春来春去还复来,怎晓春光无限好。

容颜已逝,何人赏芳华,欲捧冬雪留残香,怎奈飞雪化作无情泪。舞罢蝶衣泪已衰,谁将风月谵林台,一番拜月一徘徊,余有容华无功过,空将泣笑两留白,露里飘萧影里埋。

独倚栏,遥相望,飞雪连天归路茫,白了天地尽苍茫。望夜轻霜,惆怅几许,谁人还念旧时颜,却把水中残月当镜花。

曼舞手中笔,轻抚怀中琴,叩一首逝雪谣,谱一曲葬花吟,于院里院外,抒尽平生惆怅事。

梅花落,余香留,涂添伤感别离意。拾残花,葬木旁,秋尽冬来此花开。

凌乱罗衫,少年髻上白,为伊憔悴,飘零风雪外。任它芳华嫣语,终不过一场清秋梦黄粱。

旧时心事,如梦似真,愁上眉梢,痴一回,醉一场,何日方尽休,雪不解其愁,梦难留,叹万古空花,痛思红尘恋,此情意难尽。

庭院深,幽曲径,玉枕冷纱橱,把酒赋黄昏,空余悲诗三两篇。清风碎,无影踪,情归何处去,忍痛不相寻,留待惆怅到月明。

第19篇: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锄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夹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天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过了多少诗词歌赋,最让我揪心回味的还要数《红楼梦》中的《葬花词》。

我对《红楼梦》的接触始于《红楼梦诗词注解》这本书。记得那本书原先是放在我姑丈的书架上的,那时我年纪虽小,可早已有了偷书的嗜好。我趁他们不注意,就偷偷地私通了我表弟,把它猫到了我的家里。及至姑丈发现,我又摆出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嘴脸,软磨硬泡,居然就这样占为己有了。这本70年代出版的《红楼梦》诗词注解书,陪我度过了许多的时光,书架上的许多书,我常好久都懒得去翻看一回,独独这本书,一直都随身带在身边。记得恋爱时,我妻子只要随手翻一页,说出题目,我就可以立马把里面的诗词背出来,让她佩服不已,或许,当初她对我的芳心暗许与这书也不无关系。可惜,97年在南平做生意时,竟然碰到了比我更不要脸的客户——当代孔乙己,居然暗暗的把书带走了,使我黯然伤神了许久,读后感《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的诗词,我还能记得许多,而现在,我是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好书了。那让人泪下的《葬花词》,还有那些委婉细腻的注解,将随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在我记忆里消失。于是,我伤心。

前些年,在工地上开车,每天都固定在一个小饭店吃饭。其实,小店的饭菜是不见得好的,好就好在他们的柜台上放着一本正版《红楼梦》,书的封面脏兮兮的,油光滑亮。那时我还没有看过《红楼梦》的正文,想着那里面的美妙诗词,于是心里活络起来,书的标价为十六元,我想把它买下来,结果出了五十元,老板依旧不肯相让。无奈,我就想故伎重演一回,就每天来到那店里吃饭,细看一回,顺便寻找时机。小店的老板贼精,只要我吃过饭,他就不忘从我的手里把书与饭菜钱一并收好,从不同意我把书带回来看,而我也只能干着急而已,直到看完了一百二十回。其实,每天在劳作之余,看一回《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我甚至在开车的时候也不忘猜测:假如林黛玉不死,那两位娇生惯养的情痴是不是能经受生活的磨砺?是不是还能保持那一份真情?从工地回来,我就专程跑到县城,跑了好几家的书店,终于买回了一套盗版的四大名著,好在里面的红楼诗词还是很齐全的,《葬花词》也是一字不漏。而今,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还是这本《红楼梦》。

据《红楼梦》书中所说,《葬花词》是“黛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秋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一时感慨。然而就是这样的随口所吟,竟然让曹雪芹的朋友,一直为《红楼梦》作批注的脂砚斋举笔再四,无法加批了。《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第20篇:葬花叹杂文随笔

听闻柳画师5岁作画,画尽半生,江山几乎画尽,只是做了一场梦,梦到了世间未有的一株花,便提笔描了三年,描出来一株带了生命的花。

我被你描画出来,虽本就是执念凝聚而成,却依旧为你佳作,那日狂风席卷,将我吹落,你一笔之乱,便将我置于木架十年,十年来,只望其身,听其语,心心念念十年未果。

皇帝念其才华,赐婚与他,他大婚之日,偏偏彩礼中挑中了我,却被他转手赠予,裱于高堂,终日看他与那女子耳鬓厮磨,转口佳话。

与命而言,我只不过是你一个执念,与我而言,你便是我如初的誓言。你要我现于世间,未天下人赞赏,我便来到了你的身前。

皇帝命你作画,画一天下佳人,你却如寒梅,傲骨铮铮,血染柳府,沾尽你的笔墨,直到刀剑刺穿你的心时,你也全然不顾,长笑而眠。

我是那么爱你,我是被你创造的生命,你可以视而不见,可我却不愿见你潦草一生。

散去灵智,换你复生,我亦无悔。

终于在冥府门前你见到了我,只是我这一生未必太过凄惨,身形惧散,婚飞魄灭,我只希望你若醒来便把我忘记。你若是我的过客,恍若你依稀走过我的身前,从此我的梦里雨即停,风即止,只是你这个过客连念想都未曾留下,只留下我满心疮痍的十年。

原来你本是修士于红尘中成仙,大梦一场只身魂游,情劫本就是你的一场造化,而我只是你的术法,虽与你相关,却只是无边墨画里唯一泛起绿意的萌芽。

没有来生,没有前世,你我匆匆而过,只是命格有尘,我便是那粒被风吹来的尘,转瞬即逝。而你一梦而醒,再无瓜葛。

林黛玉葬花歇后语
《林黛玉葬花歇后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