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南北朝名人(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5 09:08: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

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描写

• 《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 • 《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

• 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 •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

山水文学的兴起

与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

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

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 ¡±(《水经注¡¤渐水》)

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 (《山居赋序》)

金谷园 江南山川之美

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

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与玄学审美观之关系

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王弼《老子》第二十九章注)的人格美,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亲近。老庄以道生万物,物乃成为达道之媒介。而万物之中,惟有未受人世污染的自然山水最能体现道的内蕴与真美。能否领略自然之美,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玄言真正从诗文中分离出来,要到谢灵运之后。

(一)谢灵运的生平

• 谢灵运(386-433),祖籍陈郡阳夏。出身于东晋显赫世家,祖父谢玄,袭封“康乐公”。刘裕代晋,降爵“康乐侯”。 • 性格高傲,仕途坎坷,佛学造诣高; • 南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 山水诗贡献巨大,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谢灵运游山劈路图 永嘉山水 · 谢公屐

永嘉位于今浙江省温州市北部,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连”的独有特色而闻名,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中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二、作品讲读:《登池上楼》 • 艺术特点:

• (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

• (2)此诗最受人称道的是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

• (3)此诗又由写景转入抒怀,¡°祁祁¡±、¡°萋萋¡±两句化用古诗,传达出伤春思归的意绪。

• (4)此诗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先写自己的境遇,然后写景,最后抒怀。 赏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石林诗话》)元好问赞叹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论诗绝句三十首》)

(1)这两句写春天的景色。上句写临窗所见:池岸上已长出青青的春草;下句写临窗所闻:园中柳树上变换着各种禽鸟的鸣叫声。

(2)诗人对季节变化本无所用心,因久病初愈,乍见春草、乍听禽鸣,便觉格外清新,意识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惊异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耳目并用写感受,把春的律动自然而然地传达给读者。

(3)此联诗句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其写景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置工巧,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错综变化,达到了¡°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谢榛《四溟诗话》)的艺术境地。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 1.谢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 • 鲍照:¡°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 • 萧纲:¡°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

• 王士贞说:¡°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卷三)

• 2.谢诗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了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 • 3.谢诗的构思与结构比较单一,其山水诗往往是先叙事,次写景,最后抒情说理,由此也形成了古代山水诗模式化的构思与结构。

• 4.谢诗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

• 刘勰评论宋初山水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

一、鲍照的生平

• 鲍照(414?~466),字明远。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极有抱负。

《南史》本传:“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

一生倍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有志难申。钟嵘《诗品》:“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瓜步山揭文》:“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二、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如建功立业的愿望,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对门阀社会的不满,边塞、战乱、游子、思妇、弃妇等。 • 七言诗贡献巨大,《拟行路难》18首为代表作。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 • • •

• • • •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行路难三首(其一)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边塞诗:《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忠臣,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弃妇诗:《代白头吟》

直如朱比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三、鲍照诗歌的特点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

1、内容及情感基调上的寒士之声

2、形式多样,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诗的基本形式;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展,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第三节

谢朓与新体诗

一、新体诗

新体诗是与古诗相对而言,是古诗向律诗过渡的重要一环。南朝齐周颙、沈约等人把¡°四声八病¡±(周顒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同时沈约《四声谱》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弊病必须避免,称为¡°八病¡±)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套诗歌写作的声律规则。这种声律和对偶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对后来律诗的形成影响深远。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等人。

二、谢脁及其诗歌创作

钟嵘《诗品》赞其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严羽《沧浪诗话》则云:¡°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唐代诗人大多对谢脁推服不已,李白就曾¡°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 ),杜甫亦曾称赞道:¡°谢脁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川》 ) 。

谢脁山水诗选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题解

三山,《文选》李善注云:¡°山谦之《丹阳记》曰:¡®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为三山。旧时津济道也。¡¯¡±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此诗为建武二年(495)春,谢脁出守宣城途中作,写诗人登山远眺,回望京城,所见江边美景及依依不舍的思乡之情。

• (1)本诗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概括了诗的基本内容,其构思也围绕着登、望而自然展开。先写登三山、望京邑;随后便是所见之景的展开,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明丽优美的春日晚景图;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沉痛凄切的去国怀乡之情。

• (2)本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重在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中间写景,来反衬去国怀乡之情,构思精巧,层次井然。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诗意和艺术欣赏

游宦怀乡,淡淡离愁;写景绚丽,熠熠生辉。 •

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结构谨严,完整对称。 •

起调浏亮,善自发端;声律精美,情韵悠扬。

二谢山水诗比较

二谢皆以山水诗见长,又都存在¡°有句无篇¡±的不足,但诗风存在一定差异:

(1)谢朓山水诗基本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2)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前半写景,后半抒怀,移步换景,模山范水,谢脁则大多登临远眺,捕捉山水中最富有情趣的部分,经过精心的剪裁和安排,意境更为浑融。

(3)谢朓吸收谢灵运山水刻画精美的优点,诗歌更讲究平仄协调,音韵和谐,语言更为洗练流畅,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颇为不同。

二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工笔精细描绘、繁富典重的风格开创在前,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谢朓继之于后,以其白描写意、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和清新明丽的风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水诗艺术。

二谢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 梁陈宫体诗及其他

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所谓宫体诗是用永明新体诗来描写宫廷生活,尤其是以描写女性题材为主,也有咏物的题材等。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华艳,风格轻靡柔弱。但宫体诗在诗的艺术技巧、形式、格律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宫体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初唐。主要作家有梁武帝萧衍和其子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y¨¬,以及宫廷诗人庾肩吾、庾信、徐摛chī、徐陵和陈后主陈书宝等。

第五节

庾信及南北文风的融合

• • • • •

一、北朝文坛概说

“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魏收。

二、庾信

1.庾信的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仕南朝梁——“徐庾体”(南朝梁时宫廷诗人庾肩吾、庾信父子与徐摛chī、徐陵父子皆以写作宫体诗而闻名,世称徐庾体)

后期出使西魏被留,后西魏被北周所代,庾信历仕两朝。后期羁旅他乡多思念故国之作,内容丰富深刻。

• 2.庾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 (1)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 • (2)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在艺术上:

首先,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

其次,庾信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精湛成熟。华美与质实、内容与形式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韵律和谐,属对精工,音乐美和形式美也有出色的显现;用典贴切,巧妙灵活,不着痕迹。

• 总之,他的诗歌达到了化精巧为浑成的艺术境界。 •

第六节 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吴歌:东晋、刘宋

西曲:宋齐梁陈 •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以情歌居多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

• 3.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西 洲 曲》 • 艺术特点:

• (1)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把具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动作、情态、仪容等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极为深挚而曲婉地表达出了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 (2)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根本还在于抒情。

• (3)诗歌清新淳朴的语言,婉转和谐的韵律,细腻真挚的情感,也都显示着民歌的特色。 二

北朝民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等。 •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

•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 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 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

• 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 • 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推荐第2篇: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74:“天下才共一石,子建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这句话是谁说的?(谢灵运)

75,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完整体系的著作是?(《文心雕龙》) 76,《广陵散》的作者是?(嵇康)

77,竹林七贤分别是指?(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78,“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述的是哪两个兄弟的故事?(曹丕,曹植)

79,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巨著,是?(《水经注》) 80,西晋陈寿撰写的一本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是?(《三国志》) 8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的是哪一位名人?(诸葛亮) 8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著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的是?(蔡文姬) 83,“闻鸡起舞”说的是?(祖逖)

84,在伐晋的“ 淝水之战”中大败,一蹶不振,之后被杀的皇帝是?(符坚)

85,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君主,他崇尚中国文化,禁胡服改变度量衡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拓跋宏)

86,我国史上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是?(花木兰)

87,创制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架表现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是?(张衡)

88,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他被后人誉为“书圣”。他是?(王羲之) 89,“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兰亭序》) 90,“五柳先生”指的是?(陶渊明)

91,————,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 92,因文采富丽,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的《三都赋》的作者是?(左思) 93,全面反映北魏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和技术措施,科学总结南北朝及之前农业生产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94,我国古代,有一个名人,在他四岁时和哥哥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拿小的,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他是?(孔融) 95,《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 96,“六朝四大家”是?(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

97,在南北朝时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著名数学家是?(祖冲之) 98,梁朝有一位喜欢当和尚的皇帝,他是?(萧衍) 99,颁布“杀胡令”,主张“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拯救汉民族的的抗胡英雄是?(冉闵)

10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关于农业的一个制度为?(均田制)

101,魏晋南北朝时,——教和——教得到广泛传播,尤以——教为盛。(佛教,道教,佛教) 102,建安七子为?(孔融,王粲,阮瑀,陈琳,徐干,应玚、刘桢) 103,陶渊明在《———》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压迫与剥削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 104,《——》和《——》是北朝民歌中的两篇杰作。(《敕勒歌》,《木兰词》) 105,——在书法上有独到造诣,又称“小王”,与其父以书法并称“二王”。(王献之) 106,北朝书法因多为碑体,所以世称“——”。(魏碑) 10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08,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在形式上完成了古诗从四言、骚体到五言乃至七言的发展过渡,尤其是——诗的成就最为突出。(五言)

109,王粲的《——》讲述了作者为避难而离开长安南投荆州刘表时在郊野见到的当时割据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真实感人。(《七哀诗》) 110,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园柳变鸣禽)

1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建国于江南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皆定都于——。(建康)

112,西晋时期,玄学代表人物是——和——。(向秀,郭象)

113,曹丕继位后为使“唯才是举”这一选举原则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创立了“——”,亦称“——”。(九品官人制,九品中正制)

114,——是北朝的石窟,主要是为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和宣武帝营造的三大石窟,其中以古阳洞和宾阳洞的中洞最有名。(龙门石窟)

115,佛教的发展使东晋十六国时期掀起一股向天竺求法的热潮,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他撰写了《佛国记》。(法显)

11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归园田居》(一去十三年) 117,《——》是东魏鲜卑语的牧歌,生动刻画了苍茫辽阔的草原景象。(《敕勒歌》) 118,世称的“卫夫人”是指?(卫铄)

119,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数胜多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

120,南朝时期北方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

121,羁鸟恋旧林,——————。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归园田居》(池鱼思故渊) 122,野旷沙岸净,——————。《初去郡》(天高秋月明) 123,——————,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暝色) 124明日照积雪,—————。《岁暮》(朔风劲且哀)

推荐第3篇: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三、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由于时代政 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北朝民歌数量虽不如南朝民歌,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却比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南朝民歌远为广阔,情调也迥不相似。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四、《西洲曲》与《木兰诗》

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的100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代。南北朝民歌也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是汉乐府民歌之后出现的又一批民歌。南朝民歌大多产生在商业城市,几乎全是情歌,而且多数是从女子的口中唱出的。 《西州曲》是南朝民歌中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女子一年四季对情人的思念。南朝民歌语言清新自然,诗中喜欢用双关语,显示出了丰富的想像力。保留到今天的南朝民歌大约有500首。北朝民歌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这些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北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北朝战争频繁,因此,民歌中反映战争的作品比较多。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奋战疆场,杀敌立功的英雄气概。这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首诗深受人民喜爱,木兰从军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舞台,一直流传到今天。北朝民歌风格豪放,语言朴素,和南朝民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西洲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他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在《西洲曲》中,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诗篇从追忆开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又是一度梅花盛开的季节,这位少女又忆起了去年梅花开放时节下西洲的事情。西洲是古渡口,想来也是梅林所在。少女折梅一枝,寄送江北。如此看来,应该是女子在江之南,男子在江之北。有人把“忆梅”中的“梅”字解释为谐音“某”,即“郎”的代称。但是如果联系下句“折梅”一词来分析,把“梅”解释为“郎”又是不合适的;也有解释“西洲”就在江之北,西洲是男子所去之地,那么这样西洲折梅就说不通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折梅于西洲,寄情于江北。诗中用了一个“忆”字,就使得不少人认为西洲是这对情侣当初幽会的地方,幽会的时间是梅花盛开的初春,也许当初就有过折梅留念的事情,但是这仅仅是后人的猜测,从诗篇中并没有看出更多的相关信息。

(二)《木兰诗》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从《木兰诗》也体现出北朝民歌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北方风情地域的描写。北朝民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开阔的视野入歌,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给人一种与南朝清新娟秀不同的豪野随性之气质。

2、爱情的大胆泼辣。北朝民歌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但心直口快,无扭捏作态之感,一般都显得坦率粗犷,与南朝情歌的细腻缠绵完全不同。

3、英雄主义情怀和尚武精神。对英雄的膜拜对武力的尊崇,让北朝民歌体现出尚武精神。

4、对战争的厌恶和生活的穷苦。长期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种厌恶之情也体现在民歌中,唱出了征戍徭役的飘泊之苦,抒写了悲痛的思乡怀人之情。

5、对剥削制度的不满。社会上贫富不均和被剥削者的不平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 与南朝民歌内容不同,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用其特殊的豪迈雄健的笔触,广泛地反映了北方*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劳动战斗的情况,把题材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推荐第4篇:魏晋南北朝诗歌评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之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

学院:xxxx学院

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争连绵不断。在这个特别的乱世时代,诸多文化交替,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且涌现出了大批的文人雅士,甚至不乏像曹操这样满腔抱负的乱世枭雄。对于曹操的诗歌,我有一些看法想谈谈。就以《观沧海》为例: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四言古体诗,先看标题,《观沧海》的“观”字有一种统领全诗的意义,是全诗的线索。接下来的诗歌内容以“观”字展开,分为实景与虚景。前四句为实景,后两句为虚景。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澎湃的大海,心中的壮志豪情油然而生。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描绘波涛汹涌的大海来抒发自己的壮志。他先写出自己所观到的实景,有静又有动。动的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分别写了大海在远景与近景时的大海,前一句先描了个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到了后一句,面对瑟瑟秋风,诗人心中仍激荡着无限壮志,如同所看到的汹涌起伏的大海;静的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远处竦峙的山岛让大海看上起更加壮阔,草木茂盛丰美,不惧萧瑟秋风,给人一种盎然的诗意。描绘完自己看到的美丽实景,诗人开始了他的想象。后面这两句为诗人看到浩荡的大海所想象的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 这是全诗最能展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了,也奠定了全诗苍凉慷慨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从实到虚,动静结合,诗人将眼中景、胸中情交融,即把大海浩瀚无垠,吞吐日月的恢弘之景与自己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的心情完美的融合,再用诗句表达出来,不愧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自制律诗

《临窗叹秋景》 独居庭院深,倚窗叹斜阳。 枯木遭人弃,落花无人睬。 世间可有情,苦思不得解。忽闻秋风起,疑是良人来。

推荐第5篇: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 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 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 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 和嵇康 。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 “二陆”即陆机和 陆云,“两潘”即潘岳 和 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 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

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 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 和 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 记游

写景

说理”这种章法。

20、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21、庾信的生活与文学创作以羁留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2、庾信的代表作是《拟咏怀》。

2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 陶渊明。

24、受散文骈体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辞赋叫骈赋。

2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山巨源”即山涛。

26、诸葛亮的散文名作是《出师表》。

27、王羲之的散文名作是《兰亭集序》。

2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颜之推。

29、曹植的《高唐赋》在构思与手法上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影响。 30、代表庾信骈体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哀江南赋》。

二、选择

1、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的专著是A

A、[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B、[南朝梁]钟嵘的《诗品》 C、[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D、[西晋]陆机的《文赋》

2、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A

A、[南朝梁]萧统的《文选》 B、[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C、[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D、[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3、曹操诗歌创作的风格是A

A、古直悲凉 B、便娟婉约 C、文采气骨兼备 D、以上都对

4、中国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是D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D、阮籍

5、阮籍的诗歌创作的主要体制是A

A、五言诗 B、七言诗 C、四言诗 D、杂言诗

6、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是A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

7、开创中国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新路的诗人是A A、左思 B、陆机 C、潘岳 D、刘琨

8、现存南北朝民歌的大部分保存在A

A、[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B、[南朝梁]沈约的《宋书乐志》 C、[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D、[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9、中国诗歌史上,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诗人是A A、谢灵运 B、曹操 C、陶渊明 D、谢朓

10、在世称“元嘉三大家”的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B A、鲍照 B、谢灵运 C、颜延之 D、\\

11、南北朝最杰出的诗人是A

A、鲍照 B、谢灵运 C、谢朓 D、庾信

12、南朝创作新体诗最有成就的诗人是A

A、谢朓 B、沈约 C、王融 D、何逊

13、提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理论的是A A、萧纲 B、萧子良 C、萧衍 D、萧统

14、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是A

A、庾信 B、王褒 C、张皋 D、徐陵

15、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A A、陶渊明 B、支遁 C、慧远 D、谢灵运

16、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A

A、田园诗 B、咏怀诗 C、咏史诗 D、行役诗

17、鲁迅在《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的“改革文章的祖师”是指A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孔融

18、《与吴质书》的作者是A

A、曹丕 B、曹操 C、曹植 D、孔融

19、曹植写《洛神赋》的意旨是A

A、抒写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B、描绘洛神的追求与幻灭的过程 C、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 D、讽喻君王不可贪恋美色 20、王粲《登楼赋D

A、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 B、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 C、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 D、以上都对

21、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A

A、庾信 B、鲍照 C、孔稚珪 D、江淹

22、鲍照有感于广陵历遭兵火而作的骈赋是A

A、《芜城赋》 B、《哀江南赋》 C、《恨赋》 D、《别赋》

2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创作的目的是D

A、发明神道之不诬 B、意在自神其教 C、人鬼乃皆实有 D、以上都对

24、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一部是A

A、干宝的《搜神记》 B、张华的《博物志》 C、王嘉的《拾遗记》 D、颜之推的《冤魂志》

25、《干将莫邪》、《韩凭夫妇》、《董永》出自A

A、干宝的《搜神记》 B、张华的《博物志》 C、王嘉的《拾遗记》 D、颜之推的《冤魂志》

26、较真实地反映了魏晋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志人小说是A A、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B、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C、东晋裴启的《语林》 D、南朝宋沈约的《俗说》

1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列举了七位当时领导文坛的人物: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建安七子。

2.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世称竹林七贤。3.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是A A、庾信 B、王褒 C、张皋 D、徐陵

4.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 A A、陶渊明 B、支遁 C、慧远 D、谢灵运 5„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 A A、田园诗 B、咏怀诗 C、咏史诗 D、行役诗

6、鲁迅在《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的“改革文章的祖师”是指 B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孔融

7、《与吴质书》的作者是 A A、曹丕 B、曹操 C、曹植 D、孔融

8、曹植写《洛神赋》的意旨是A A、抒写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B、描绘洛神的追求与幻灭的过程 C、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 D、讽喻君王不可贪恋美色

9、王粲《登楼赋>>D A、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 B、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 C、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 D、以上都对

10、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A A、庾信 B、鲍照 C、孔稚珪 D、江淹

11、鲍照有感于广陵历遭兵火而作的骈赋是A A、《芜城赋》 B、《哀江南赋》 C、《恨赋》 D、《别赋》

1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创作的目的是 D A、发明神道之不诬 B、意在自神其教 C、人鬼乃皆实有 D、以上都对

1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一部是 A A、干宝的《搜神记》 B、张华的《博物志》 C、王嘉的《拾遗记》 D、颜之推的《冤魂志》

14、《干将莫邪》、《韩凭夫妇》、《董永》出自 A A、干宝的《搜神记》 B、张华的《博物志》

C、王嘉的《拾遗记》 D、颜之推的《冤魂志》

15、较真实地反映了魏晋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志人小说是 A A、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B、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C、东晋裴启的《语林》 D、南朝宋沈约的《俗说》

16、“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出自(A); a.《饮马長城窟行》 b.《兵车行》 c.《古诗十九首》 d.《七哀诗》 此诗作者是( )。

a.陈琳 b.杜甫 c.无名氏 d.王粲 17•“采缛於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是(B)。

a.永明体 b.太康诗風 c.元嘉诗歌 d.宮体詩 18•“元嘉三大家”指(D )。

a.谢混、谢灵运、谢朓 b.谢灵运、谢朓、谢庄 c.左思、陶渊明、鲍照 d.顔延之、谢灵运、鲍照

19以下成語中,出自《世说新語》的是(A)。

a.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b.三人行,必有我師 c.青出於篮而胜于蓝 d.好读书不求甚解 20。曹丕的《 燕歌行 》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所作七言诗。 21“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的典故出处是(A )。 a.晋陶侃武昌种柳事 b.唐人灞桥折柳习俗

c.乐府《折楊柳》曲名 d.“羌笛何須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門关” 22•“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中“空林色”应理解为(C )。

a.林中空空,什么花草也沒有 b.林中花草的顔色很单调 c.兰若的秀色空绝群芳 d.树林內很空旷

23.建安著名诗人曹操字1 ①孟德 ② 孟起 ③子桓 ④ 子 建 24.《咏怀诗》的作者是:1 ①阮籍 ② 嵇康 ③何晏 ④山涛 25.建安诗风的特点是1 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 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④ 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26.《洛神赋》的作者是3 ①曹操 ②曹丕 ③曹植 ④曹彰 27.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3 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 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28.下列作品为曹植所作的是2 ①〈三都赋〉②〈赠白马王彪〉 ③〈咏怀诗〉 ④〈游仙诗〉 29.下列作品作者为刘义庆的是1 ①〈世说新语〉 ②〈搜神记〉 ③〈笑林〉 ④〈郭子〉 30.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3 ①曹操的〈短歌行〉 ②曹操的〈蒿里行〉 ③ 曹丕的〈燕歌行〉31.左思的代表作是1 ①〈咏史诗〉 ②〈咏怀诗〉 ③〈游仙诗〉 ④〈赠妇诗〉 32 .郭璞的代表作是3 ①〈咏史诗〉 ②〈咏怀诗〉 ③〈游仙诗〉 ④〈赠妇诗〉 33.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1 ①左思 ②刘琨 ③ 陆机 ④ 潘岳 34.干宝的志怪小说是2 ①〈世说新语〉 ②〈搜神记〉 ③〈笑林〉 ④〈郭子〉

④曹植的〈升天行〉

35.陶渊明的散文作品有2 ①〈五柳先生传〉 ②〈桃花源记〉 ③〈归园田居〉 ④〈饮酒〉 36.下列小说属于志人小说的有4 ①〈拾遗记〉 ②〈搜神记〉 ③〈西京杂记〉 ④〈郭子〉 ⑤〈笑林〉 37.南朝民歌大多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2 ①郊庙歌辞 ② 清商杂曲 ③杂曲歌辞 ④杂歌谣辞 ⑤梁鼓角横吹曲 38.著名文学批评著作〈典论。论文〉的作者是——————。曹丕 39.〈哀江南赋〉的作者是————————。庾信 40.〈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阮籍 41.“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嵇康 42.北朝诗人庾信的字是——————。子山

43.建安“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44.西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嵇康。 45.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发生在——————。晋宋

46.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鲍照。 4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是————庾信。

基 本 知 识

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2.建安时期,为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NB75B、刘桢)和女诗人蔡琰。5.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1.曹植(192—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14.《白马篇》名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5.曹植后期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其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此外还有《野田黄雀行》、《吁嗟篇》。

16.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17.谢灵运称誉曹植诗“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18.“建安七子”之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19.建安七子中散文成就较高者为孔融,诗歌成就高者为王粲。20.王粲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2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句出刘桢《赠从弟》诗。

22.陈琳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其名句为“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

23.阮蠫的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24.被钟惺《古诗归》评为“婉笃有十九首风骨”的是徐干的《室思》。

25.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作《悲愤诗》反映汉末苦难的*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悲惨的人生经历。其史诗般的效果,后人如杜甫的《北征》等诗均受其影响。 26.玄言诗表现了人对自然美的追求,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27.阮籍诗歌的成就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28.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蠫之子。

29.阮籍以才高自居,登广武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30.阮籍的诗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

31.阮籍的《咏怀》诗,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32.嵇康,字叔夜,“人以为龙章凤姿”,“拜中散大夫”。33.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遂正直招祸。 34.嵇康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

35.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36.潘岳的《悼亡诗》,婉转?恻,悲不自胜。

37.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38.陆机,字士衡。祖父陆逊是东吴名将。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39.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40.左思,字太冲。曾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 41.左思《咏史》其二以比兴手法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极其强烈的批判。 42.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 43.刘琨今存诗以《扶风歌》与《重赠卢谌》最为优秀。

44.沈德潜评刘琨诗:“越石英雄失路,万绪悲凉。”(《古诗源》)。 45.元好问评刘琨诗“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论诗绝句》)。 46.郭璞十首《游仙诗》最为著名。

47.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

48.陶渊明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开千古平淡之宗”。

49.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又号靖节先生。四十一岁那年,彻底结束了时宦时隐的生涯,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50.陶渊明《归园田居》名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51.建安诗歌具有慷慨悲凉之美,西晋诗歌有绮丽之美,陶渊明则开拓了以冲淡为美的天地。52.《五柳先生传》传神地写了一个高洁脱俗安贫乐道的隐者,乃陶渊明夫子自道。 53.《归去来兮辞》为陶渊明彭泽桂冠时所作。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 54.自刘裕代晋,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南朝诗歌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

55.元嘉诗歌包括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56.元嘉诗风的变化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

57.“元嘉三大家”在艺术上各有追求:谢灵运追求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鲍照追求热烈浓艳之美。

58.谢灵运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59.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袭封康乐公。

60.杜甫赞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鲍参军即鲍照。 61.“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62.谢罣追求诗歌的清新明丽之美,所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63.谢罣的诗歌之美,李白称为“清发”,沈德潜评为“清俊”,黄子云评为“清丽”。64.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即指谢罣诗。 65.徐陵编《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66.“北地三才”为温子升、邢劭和魏收。

67.庾信(513—581),字子山。其诗歌创作依四十二岁留仕西魏为界分前后期。

68.南朝乐府民歌大多辑入《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多首。

69.吴歌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一带江南地区,西曲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70.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采用“钩句”手法。 71.北朝乐府民歌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 72.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敕勒川》。

73.北朝民歌具有“天然”的质朴和苍凉豪迈的“英雄气”。

74.北朝民歌中叙事长诗为《木兰诗》。它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75.建安赋作由曹丕提出“诗赋欲丽”的创作原则。 76.王粲的《登楼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77.曹植的《洛神赋》叙写眷恋之情,辞采绚烂清冷。78.“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为《洛神赋》中描写神女之名句。

79.两晋赋家艺术形式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用事、辞藻和音律三个方面。80.用事又叫用典,即采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简练而更有说服力。 81.左思《白发赋》:“甘罗乘轸,子奇剖符。英英终贾,高论云衢。”十六个字连用四典,即年少得志的甘罗、子奇、终军、贾谊四人。

82.鲁褒《钱神论》对社会上拜金主义的浇薄世俗予以抨击。83.晋代山水赋作家郭璞作《江赋》,被称为“辞赋为中兴之冠”。 84.鲍照《芜城赋》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

85.表现南朝骈赋的美文丰采的是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86.由南入北的北朝赋作家庾信,留下了赋史上的千古绝唱《哀江南赋》。87.经南朝文人的努力,骈文在对偶、用事、辞采、声韵四个方面已臻极致。 88.北朝创作了如《水经注》、《洛阳伽兰记》这样的散文名著。

89.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有“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他还“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

90.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令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91.阮籍《大人先生传》中,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中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92.骈文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9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有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刘义庆《幽明记》等。

94.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有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等。95.《博物志》十卷,是在《山海经》的系统上发展出来的。

96.《世说新语》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各门类共三十八篇。

97.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标志了我国文学批评的繁荣和成就。

98.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99.《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 100.从曹丕开始,才把“气”引入文论中。

101.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102.陆机是研究我国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之人,他认为文学创造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103.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却分为诗、赋、碑、诔、铭等十项。

104.缘情绮靡说是在传统的诗教“温柔敦厚”说后由陆机提出的另一重要诗论。105.《文心雕龙》为作文论文制定了情、风、事、义、体、文的辨别法则,即六义。 106.《文心雕龙》中《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文之枢纽”。 107.钟嵘《诗品》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

中国古代文学习题库

1.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出现了魏曹丕《典论·论文》、晋陆机《_____________》、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_____________》等论著以及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_______________》等文学总集。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名篇《_______________》。曹操《蒿里行》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比较曹丕与曹植说:“文帝以__________________,思王以________________。

4.女诗人蔡琰的《_______________》与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长篇

叙事诗的“双璧”。

5.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___________》。6.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___________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7.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三首。 8.___________,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____________《燕歌行》。

9.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__________、魏文帝______和明帝。

10.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__________。11.“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____________的。

1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_____________》。13.南朝出现的新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4.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______________》。

15.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_____________。16.“诗缘情而绮靡”是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观点。 17.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_____________,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______________》。19.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20.骈文文体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敷藻、裁对、隶事。

21.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22.南朝文学以新变为主要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的格律化与_____________的盛行。

23.在南朝后期,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24.南朝诗歌发展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25.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对我国________________诗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6.六朝时“穷南北之胜”的诗文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_____。 27.杜甫诗云“暮年诗赋动江关”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

28.《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____________。29.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______________。

30.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潘陆”,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1.“七子”之称出于曹丕《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被称为“七子之冠冕”,____________被曹丕称“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32.阮籍的《______________》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左思的《_____________》八首,被评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郭璞的《______________》被评为“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33.锺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其中最著名的三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谢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永明体”的创始人。

35.谢惠连的《________》与谢庄的《________》被称为南朝小赋“双璧”。36.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隋书·文学传序》总结南北朝文风的不同说:“江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被刘勰评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诗风是指_________________。 40.元嘉诗风的变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被誉为“元嘉三大家”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小说一词最早见于《__________________》。

44.志人小说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陶渊明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 46.南、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7.“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___________》中有大量记载。 48.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0.被誉为“文典以怨”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1.《诗品》评为“《游仙》之作,辞多慷慨”的诗人是____________。52.《_____________》是用典最多赋,高达200余处。

53.“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_。54.“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是指______________的诗歌清新明丽之美。 55.__________________的新体诗,标志着诗歌“意象”化的重大进程。 56.《诗品》引汤惠休“错彩镂金”语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歌。

57.龚自珍诗云:“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是对___________的评价。

58.白居易用“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来评价________________的创作特色。59.被朱熹评论为“盖魏之赋极此矣”的赋是《______________》。 60.《______________》是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61.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2.初唐前50年,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______________”是这个时期诗风的代表。

63.初唐诗人“沈宋”齐名,所谓“沈宋”即______________与宋之问。64.“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诗是杜甫的《______________》其二,充分肯定了初唐四杰的历史地位。 65.张若虚的《______________》,被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全唐”。 66.初唐标举“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 67.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38首。

68.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是__________,其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

69.盛唐______________诗派的两位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70.“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______________对王维山水诗画的经典评价。

71.王昌龄的《______________》,被称为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72.“古文”的提出始于韩愈,是和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________相对立的概念。 7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是白居易在《______________》一文中提出来的。

7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韩愈《______________》一文中的名句。

75.韩愈的杂文《______________》以千里马比喻贤才,寄寓了作者心中的不平。76._______________是唐代第一个努力作词的词人,后来成为花间派的鼻祖。 77.清代康熙年间,由彭定求、曹寅编纂而成的_____________,收录了作家2300余人,作品48900余首。

78.《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是___________。

79.杜甫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_》。李白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王维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

80.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提出_____________的主张,对宋诗“尚议论”影响很大。81.在“花间词”人中,地位与温庭筠相当的一位作家是____________。

82.“花间派”是因_____________的《花间集》而得名。

83.清代嘉庆年间,由董浩等人编纂而成的_______,收录了作家3035人,作品20025篇。

84.在中国文学史上,___________把“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85.高适的《________》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元代陈绎《诗谱》评其边塞诗“_________”,同时指出岑参边塞诗特点是“________”。 86.唐代近体五律的定型,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完成的。 87.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并称为唐代的“一代之奇”。

88.盛唐__________诗名较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以七绝称胜,号“__________”。

89.________长于五言诗,自许“五言长城”,与________并称“钱刘”。90.中唐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李贺的《_______________》。 91.“李长吉体”是指___________的诗风。

92.韩愈诗歌艺术特征是以___________见长,以___________著称。93.《论佛骨表》的作者是__________;《封建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94.柳宗元的散文精品是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之美的特色。 95.元明戏曲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如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_____________》,石君宝《曲江池》取材于《___________》,汤显祖《紫钗记》取材于《___________》等。

96.唐代描写洞庭湖气象壮阔、气势磅礴的名句有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杜甫《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唐传奇发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98.中唐讽世小说中,沈既济的《_______________》写“黄粱美梦”的故事,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写“_____________”的故事。

99.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其中最重要的写本是《______________》。

100.__________是晚唐第一个大量填作词的作家,被后人推为花间派鼻祖。南唐词有影响的只有____________和李璟、李煜父子。

三、简答题

1.建安文学发生的时代背景 2.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 3.简述曹丕诗的新变

4.简述曹植诗歌艺术特点

5.简论曹操《观沧海》的艺术性及其意义 6.简述曹植《白马篇》诗歌的内容与艺术 7.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8.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9.晋末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10.简述鲍照诗歌的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 11.简述鲍照《芜城赋》的思想、艺术性 12.简述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 13.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4.简述《别赋》的艺术特点 15.简析左思《咏史》诗的文学史意义 16.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

17.简述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18.南曲与北歌的比较

19.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20.“沈宋”在唐代近体诗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2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2.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23.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4.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的不同 25.李白诗歌的想象有什么特点? 26.简述李白歌行的价值

27.杜甫的叙事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8.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9.杜诗的诗史性质 30.大历诗歌有何特征? 31.白居易新乐府诗论的要点 32.韩愈诗歌的艺术特点 33.简述李贺诗歌的主要特色 34.韩柳古文理论主张 35.韩愈文章的艺术特征 36.柳宗元传记文学有何特点 37.简说李商隐无题诗的一般特征 38.简说杜牧咏史诗的主要特点

39.唐传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0.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四、论述题

1.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2.试论“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3.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诗歌的?怎样理解? 4.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5.试比较大小谢的山水诗创作。

6.萧纲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请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7.山水诗缘何勃兴于刘宋?

8.骈文历来多受指责,请谈谈你的看法。9.时代政局与思潮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 10.宫体诗历来受到非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11.“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评议。 12.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题材内容 13.分析陶诗艺术特征。

14.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比较,说明诗风的转变。15.为什么说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16.唐诗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 17.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8.试以《山居秋暝》为例,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19.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内容、风格、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20.试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21.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22.试述从汉到唐乐府诗的发展过程。23.试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24.试论杜诗的集大成特征。

25.试述白居易讽谕诗的思想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26.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贡献。 27.晚唐五代诗歌题材与风格走向

28.为什么说中唐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29.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进入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30.综述唐诗发展流变史。

(附: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2.3.4.5.6.7.8.9.文赋,诗品,玉台新咏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位尊减才,势窘益价 悲愤诗 《诗经》 孔融 《七哀诗》 曹丕、七言诗 曹操、曹丕

10.曹植 11.陆机

12.《与陈伯之书》 13.永明体

14.《典论·论文》 15.左思风力 16.陆机、《文赋》 17.萧统、《文选》

18.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19.《归去来兮辞》 20.调声

21.孔稚圭《北山移文》 22.赋、新体诗 23.萧纲、宫体诗 24.山水诗 25.七言歌行 26.庾信 27.庾信 28.左思 29.五言诗 30.潘岳、陆机

31.典论·论文,王粲,刘桢 32.咏怀诗,咏史,游仙诗 33.陆机,潘岳,左思。 34.沈约、王融

35.雪赋,月赋

36.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37.宫商发越,贵于清绮,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38.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39.建安诗风

40.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4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42.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43.《庄子·外物》 44.笑话、野史、逸闻轶事 45.《咏荆轲》

46.《西洲曲》《木兰诗》 47.《世说新语》 48.曹操 49.曹丕 50.左思 51.郭璞

52.《哀江南赋》 53.鲍照 54.谢朓 55.谢脁 56.颜延之 57.陶渊明 58.谢灵运 59.《登楼赋》 60.《玉台新咏》 61.曹植 62.上官体 63.沈佺期

64.《戏为六绝句 》 65.《春江花月夜》 66.陈子昂 67.《感遇诗》

68.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69.山水田园

70.苏轼 71.《出塞》 72.骈文

73.《与元九书》 74.《进学解 》 75.《马说》 76.温庭筠 77.《全唐诗》 78.殷璠

79.《杜工部集》《李太白集》《白氏长庆集》《王右丞集》《李义山诗集》 80.以文为诗 81.韦庄 82.赵崇祚 83.《全唐文》 84.柳宗元

85.燕歌行,尚质主理,尚秀主景 86.沈佺期,宋之问 87.唐传奇,唐诗 88.王昌龄,七绝圣手 89.刘长卿,钱起

90.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91.李贺

92.雄大的气势,怪奇的意象 93.韩愈,柳宗元 94.山水游记,凄神寒骨 95.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

9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97.初盛唐发轫期,中唐繁盛期,晚唐衰落期 98.枕中记,南柯一梦 99.云谣集杂曲子 100.温庭筠,冯延巳

推荐第6篇: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 简答题

1. 简述建安风骨。

2. 简述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3. 简述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4.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5. 简述建安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 6. 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7.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8. 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正始诗歌和西晋文学 简答题

1.试论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试论阮籍生平与思想。

4.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5.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6.试论太康诗歌内容特点。 7.简论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 陶渊明 简答题

1.简述《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 2.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3.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南北朝诗文与民歌 简答题

1.简述南朝民歌及其保存。

2.简述北朝民歌风格及其产生的原因。 3.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4.简述《木兰诗》艺术特点。 5.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6.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7.试论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8.试论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9.试论宫体诗及其特点。

10.试论南朝民歌内容及其产生原因。 11.试论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12.试论庾信的诗歌成就。 魏晋南北朝小说

简答题 1.简述志怪小说。 2.简述志人小说。

3.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4.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推荐第7篇: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基 本 知 识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5.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1.曹植(192—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14.《白马篇》名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5.曹植后期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其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此外还有《野田黄雀行》、《吁嗟篇》。

16.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17.谢灵运称誉曹植诗“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18.“建安七子”之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19.建安七子中散文成就较高者为孔融,诗歌成就高者为王粲。20.王粲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2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句出刘桢《赠从弟》诗。 22.陈琳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其名句为“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

23.阮蠫的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24.被钟惺《古诗归》评为“婉笃有十九首风骨”的是徐干的《室思》。

25.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作《悲愤诗》反映汉末苦难的*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悲惨的人生经历。其史诗般的效果,后人如杜甫的《北征》等诗均受其影响。 26.玄言诗表现了人对自然美的追求,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27.阮籍诗歌的成就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28.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蠫之子。

29.阮籍以才高自居,登广武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30.阮籍的诗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

31.阮籍的《咏怀》诗,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32.嵇康,字叔夜,“人以为龙章凤姿”,“拜中散大夫”。 33.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遂正直招祸。 34.嵇康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

35.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36.潘岳的《悼亡诗》,婉转?恻,悲不自胜。

37.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38.陆机,字士衡。祖父陆逊是东吴名将。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39.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40.左思,字太冲。曾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

41.左思《咏史》其二以比兴手法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极其强烈的批判。42.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 43.刘琨今存诗以《扶风歌》与《重赠卢谌》最为优秀。 44.沈德潜评刘琨诗:“越石英雄失路,万绪悲凉。”(《古诗源》)。

45.元好问评刘琨诗“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论诗绝句》)。46.郭璞十首《游仙诗》最为著名。

47.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

48.陶渊明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开千古平淡之宗”。

49.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又号靖节先生。四十一岁那年,彻底结束了时宦时隐的生涯,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50.陶渊明《归园田居》名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51.建安诗歌具有慷慨悲凉之美,西晋诗歌有绮丽之美,陶渊明则开拓了以冲淡为美的天地。52.《五柳先生传》传神地写了一个高洁脱俗安贫乐道的隐者,乃陶渊明夫子自道。

53.《归去来兮辞》为陶渊明彭泽桂冠时所作。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

54.自刘裕代晋,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南朝诗歌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

55.元嘉诗歌包括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56.元嘉诗风的变化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

57.“元嘉三大家”在艺术上各有追求:谢灵运追求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鲍照追求热烈浓艳之美。

58.谢灵运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59.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袭封康乐公。60.杜甫赞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鲍参军即鲍照。 61.“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62.谢罣追求诗歌的清新明丽之美,所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63.谢罣的诗歌之美,李白称为“清发”,沈德潜评为“清俊”,黄子云评为“清丽”。 64.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即指谢罣诗。 65.徐陵编《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66.“北地三才”为温子升、邢劭和魏收。

67.庾信(513—581),字子山。其诗歌创作依四十二岁留仕西魏为界分前后期。

68.南朝乐府民歌大多辑入《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多首。

69.吴歌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一带江南地区,西曲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70.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采用“钩句”手法。 71.北朝乐府民歌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 72.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敕勒川》。

73.北朝民歌具有“天然”的质朴和苍凉豪迈的“英雄气”。74.北朝民歌中叙事长诗为《木兰诗》。它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75.建安赋作由曹丕提出“诗赋欲丽”的创作原则。 76.王粲的《登楼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77.曹植的《洛神赋》叙写眷恋之情,辞采绚烂清冷。78.“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为《洛神赋》中描写神女之名句。

79.两晋赋家艺术形式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用事、辞藻和音律三个方面。80.用事又叫用典,即采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简练而更有说服力。 81.左思《白发赋》:“甘罗乘轸,子奇剖符。英英终贾,高论云衢。”十六个字连用四典,即年少得志的甘罗、子奇、终军、贾谊四人。

82.鲁褒《钱神论》对社会上拜金主义的浇薄世俗予以抨击。83.晋代山水赋作家郭璞作《江赋》,被称为“辞赋为中兴之冠”。 84.鲍照《芜城赋》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

85.表现南朝骈赋的美文丰采的是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86.由南入北的北朝赋作家庾信,留下了赋史上的千古绝唱《哀江南赋》。87.经南朝文人的努力,骈文在对偶、用事、辞采、声韵四个方面已臻极致。 88.北朝创作了如《水经注》、《洛阳伽兰记》这样的散文名著。 89.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有“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他还“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 90.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令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91.阮籍《大人先生传》中,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中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92.骈文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9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有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刘义庆《幽明记》等。

94.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有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等。95.《博物志》十卷,是在《山海经》的系统上发展出来的。 96.《世说新语》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各门类共三十八篇。 97.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标志了我国文学批评的繁荣和成就。

98.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99.《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 100.从曹丕开始,才把“气”引入文论中。

101.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102.陆机是研究我国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之人,他认为文学创造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103.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却分为诗、赋、碑、诔、铭等十项。

104.缘情绮靡说是在传统的诗教“温柔敦厚”说后由陆机提出的另一重要诗论。105.《文心雕龙》为作文论文制定了情、风、事、义、体、文的辨别法则,即六义。 106.《文心雕龙》中《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文之枢纽”。 107.钟嵘《诗品》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 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志怪小说 : 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等。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魏晋风度”: 乃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才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反言玄远,人性放达,饮酒服药,一时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逸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社会内容对后世白话小说影响较大。

1什么是建安风骨?简述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1)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指从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其 代表人物为三曹七子。

(2)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大分裂的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语言昭晰明白,风格刚健清新,即后人称誉的“建安风骨”。

(3)汉末的*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4)由于汉末地主政权的濒于崩溃,儒学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了社会的*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也因此而形成激越深沉、刚健慷慨之风格。 2简述曹操诗的艺术成就。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薤露行》、《蒿里行》,以写汉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如《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均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3简述曹植诗歌的内容与艺术。

(1)以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如《白马篇》,便是通过对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英勇卫国的精神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全诗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

(2)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词,愤慨之音,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其余《野田黄雀行》、《吁嗟篇》均是这种沉重压抑下的慷慨悲歌。 (3)曹植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形成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

4蔡琰五言《悲愤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蔡琰于东汉末年被匈奴虏至胡中十二年,并生有两个儿子,后来曹操将她接回来。《悲愤诗》即是描写汉末*,艺术地再现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

(2)诗是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

(3)诗歌注意细节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真实而生动,有史诗般效果。

5简析《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咏怀》诗有意蕴深沉之美。因为阮籍是以哲理思索来观照人生,因而能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更深入。同时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也就写得更深邃。

(2)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所以也显得意蕴深沉。他深得得意忘象之旨。 (3)它还有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阮籍只有在理想中向往一个自由之乡,那是诗人精神自由驰骋,摆脱世俗束缚的一片辽阔天地,玄远明彻的境界,富于神话色彩的瑰丽想像,出之以清丽流畅的语言,使人有清逸玄远之美。

6简述嵇康诗的特色。

(1)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追求自由自在的理想人生。 (2)嵇康的部分诗歌还有一种峻切之语。

(3)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创造出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他的四言诗情调高远,语言流畅。 7简述玄言诗的特点和代表诗人。

(1)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它的特点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2)玄言诗人孙绰等。

8简析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1)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胸次高旷,笔力雄迈。诗中没有刻意的雕饰与艳丽的辞藻,而思想感情喷薄而出。如“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2)左思诗歌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强烈,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3)左思诗歌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指他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

9简述游仙诗渊源及郭璞《游仙诗》。

(1)游仙诗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屈原就幻想神游天界。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2)游仙诗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并非以游仙为主旨,而是有所寄托。

(3)郭璞游仙诗另一内容,即采取游仙方式,创造一个浪漫神仙境界,表达一种超脱尘世的情绪和态度。诗中抒发感情真实,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

10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谢灵运认真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2)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

(3)其第二个特点是在局部景物描写中表现情思韵味,朝着情景交融的方向发展,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4)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注意到诗中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汤惠休评“谢诗如出水芙蓉”。

(5)谢灵运山水诗有佳句而无完篇,存在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节奏冗缓等不足之处。

11简述鲍照及其乐府诗的特点。

(1)鲍照乐府诗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他直接抒写感情,叙说遭遇,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其抒情外露、强烈、流畅而节奏急速,常常是感情突然爆发,发则滔滔不绝。

(2)鲍诗的语言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拟行路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14简述南朝乐府民歌及特色。

(1)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表现男女之情。内容广泛,角度多样。

(2)南朝民歌格调鲜丽明快,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语。如“莲”通“怜”,“芙蓉”通“夫容”。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3)南朝民歌艺术水平最高为《西洲曲》,情思缠绵,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

15简述北朝民歌及特色。

(1)北朝民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有描写北国风光的,如《敕勒川》写尽辽阔广袤的草原风光;有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的,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有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的,如《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2)反映爱情婚姻的民歌,也是快人快语。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表现出北方民族的粗犷直率。

(3)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有着雄浑而深远的情思和苍凉慷慨的英雄气,如《敕勒川》和《木兰诗》。

16简述建安赋作的特色。

(1)建安赋作继承汉末抒情小赋的优良传统,具有情文并茂的特点。

(2)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互相切磋,并进行理论探索,今传十八家赋作一百八十多篇。同时他们还有批评理论,如曹丕说“诗赋欲丽”。

(3)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举凡自然界的寒暑阴晴、飞禽走兽,社会的悲欢离合,征战行役,无一不可为题。

(4)建安赋作抒情性更强,真实深切表达自己情怀。 (5)建安赋辞藻流丽妍美,对仗工巧整齐,韵律和谐。

20简述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1)志怪小说内容丰富,大概包括了:①反抗强暴势力,揭露官吏欺压百姓的罪行;②反映战乱动荡年代的灾难事件和人民的不幸遭遇;③反映了封建制度对爱情和自由婚姻的摧残以及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④赞扬了不怕妖魔鬼怪而勇敢斗争的精神。

(2)志怪小说的内容,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矛盾,表达了鲜明的爱憎,美丽的情怀,浪漫的幻想。志怪小说虽是短小故事,但一些篇章在技巧上已较为成熟。如《搜神记》,就具有完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浪漫的想像,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注意细节描写以及对话的 生动。

21简述《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1)《世说》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特别着重士族人物的玄虚清淡。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

(2)《世说》的艺术风格在于: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辞句,又有生动口语。往往一言一行即表现人物的肖像和精神面貌。

22《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曹丕在论著中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 (2)对自古以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 (3)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 (4)论文气即才性:“气”指作家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23《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观点。

(1)陆机认为文学创造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他同时描述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如“耽 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文赋》还阐明了艺术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思 考

1时代思潮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 (1)正始时代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司马氏政权对曹魏势力的斗争形成的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如何晏《言志诗》:“常恐夫网罗,忧祸一旦并。”

(2)正始士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只能用韬晦曲折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了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又由于玄风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同时也造成了诗歌创作中的哲理化倾向。

2太康诗风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1)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沉思,只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此外太康诗人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因为他们没有直面人生的激情,所以只有更重显示文华。

(2)太康的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3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1)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与陶是完全融合为一的。诗人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他是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者。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2)陶渊明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静乐观,怡然自得,劳动成了艺术化的诗化了的行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诗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4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1)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诗歌平淡,然淡而有味,其味隽永,令人心驰神越,想慕千古。人、山川、空气、飞鸟,构筑了一个和谐的世界,物我泯一,这就是韵味。

(2)语言平易质朴。由于在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大的感情起伏,因而陶诗中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而非矫饰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选择的必是去尽华饰的语言。总之,陶诗语言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

5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脁的诗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李白评价他的诗是“清发”。 谢脁感情单纯明朗而外露,所以可以感受其诗中一种纯净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溢。即使写离忧哀伤,也不会百结回环,感慨深沉。 谢脁诗意象天然韵致,落尽华饰。他的诗的意象色彩趋向于浅色调和暖色调,意象多琴、竹、荷、月、归舟、鸿等雅文化因素,有助于清新明丽意象之构成。

谢脁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了任何晦涩的文字与赘典,有的完全接近口语,明白如话,这是谢脁的着意追求。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1.“建安七子”之说出自(

)。

A曹操 B曹丕 C陆机 D钟嵘 2.《饮马长城窟行》作者为(

)。 A曹植B王粲C陈琳D孔融 3.被人称为“玄远”的诗人是(

)。 A阮籍B阮蠫C嵇康D潘岳

4.被誉为“文典以怨”的诗人是(

)。 A曹植B左思C鲍照D祢衡 5.引致“洛阳纸贵”的人是(

)。 A左思B潘岳C陆机D刘琨

6.奠定中国山水诗写实雏形的人是(

)。 A陶渊明B柳宗元C王维D谢灵运 7.“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指的是(

)诗歌清新明丽之美。 A杜牧B谢罣C谢灵运D李商隐 8.吴歌产生于(

)一带江南地区。 A南京B杭州C扬州D苏州 9.《登楼赋》作者是(

)。

A王勃B辛弃疾C王粲D祢衡

10.“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

)中的名句。

A《神女赋》B《洛神赋》C《登徒子好色赋》D《舞赋》 11.鲍照《芜城赋》中的广陵指的城市是(

)。 A杭州B扬州C南京D宁波

12.《恨赋》和《别赋》的作者是(

)。 A江淹B庾信C鲍照D王粲 13.《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 A葛洪B干宝C刘义庆D张华 14.“文人相轻”出自(

)。

A《文赋》B《文心雕龙》C《典论·论文》D《诗品》 15.“人以为龙章凤姿”指的是(

)。 A阮籍B曹植C嵇康D江淹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不得分) 1.(

)是建安七子中人。

A曹植 B孔融 C.陈琳D蔡琰E应NB75BF徐 2.(

)是曹植后期作品。

A《野田黄雀行》B《吁嗟篇》C《白马篇》

D《赠白马王彪》E《送应氏》F《NC664NB827篇》 3.以下名、字、号,属于陶渊明的是(

)。 A五柳先生B元亮C潜

D靖节先生E稼轩居士F草木子 4.属于南朝的是(

)。

A晋B宋C陈D秦E齐F梁 5.骈文对于(

)极为讲究。

A对偶B排比C辞采D铺叙E用事F声韵 6.以下(

)是属于《文心雕龙》作文论文六义的内容。 A情B风C雅D体E制F文 7.《文心雕龙》中(

)是“文之枢纽”。

A《原道》B《征圣》C《宗经》D《正义》E《正纬》F8属于志怪小说的是(

)。

A《西京杂记》B《拾遗记》C《博物志》 D《世说新语》E阳伽蓝记》

三、名词解释题

1建安风骨 2乐府旧题 3玄言诗 4洛阳纸贵 5永明体 6大小谢 7江郎才尽 8宫体诗 9骈文 10志怪小说

四、简答题

1试述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2简述曹操诗的艺术成就。 3曹植前后期写作之不同。

4简析蔡琰《悲愤诗》的艺术特点。 5简析《咏怀》(阮籍)诗的艺术成就。 6简析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7试析谢灵运山水诗对中国诗歌的贡献。 8南朝民歌及特点浅析。 9北朝民歌及特点浅析。

10试析《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五、论述题

1时代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 2试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3试论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

F《辨骚》《搜神记》《洛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A

6.D 7.B 8.A 9.C 10.B 11.B 12.A 13.C 14.C 15.C

二、多项选择题

1.BCEF

2.ABD

3.ABCD 4.BCEF 5.ACEF

6.ABDF

7.ABCEF

8.BCE

三、

四、五题答案请参考“简答题”和“思考题”部分

推荐第8篇: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这种风格特色人们也称之为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指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作家主要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刘伶等“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俊,阮旨遥深”,即是他们创作的主要特色。

3太康体--指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体,这种诗歌重模拟、重词彩,讲究对偶、用典,诗风靡丽,代表作家是“三张”、“二陆”、“两潘”,其中陆机、潘岳影响最大。

4玄言诗--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西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徐询,,他们的作品“理过其词,淡乎寡味”,成就不高。

5永明体--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体诗,也称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肪、萧衍、陆垂等“竟陵八友”。当时,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诗歌创作注重声律,谢眺创作成绩较为突出。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繁荣奠定了基础。

6宫体诗--这是南朝梁代宫廷中以梁简文帝萧纲为首形成的一种诗体。内容主要是宫廷生活特别是统治阶级荒淫生活的反映,形式则追求绮艳。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徐陵、庾肩吾、庾信,故人又称“徐庾体”。《梁史·简文纪》:“帝辞藻艳发,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7田园诗--指以描写田园景色、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诗风平淡淳美,打破了玄言诗一统的局面,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8骈文--文体名称。这种诗体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

一、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

二、语音上讲究平仄;

三、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9志怪小说--魏锦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晋干宝的《搜神记》。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早,但某些优秀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10《搜神记》--志怪小说集。共二十卷,晋干宝撰。其中一些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比较有艺术价值,艺术上初具小说格局,对后代系小说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 11志人小说--魏锦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人物的逸闻琐事、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2《世说新语》--笔迹小说集,宋刘义庆撰,今本三卷,分36篇。内容为汉末至东晋名士们的奇闻逸事,、清谈玄理、疏放举动的记录。在刻画人物和语言使用上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代小说和小品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13建安七子——据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杨、刘桢七人。他们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和人民苦难,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

14竹林七贤——西晋时期阮籍、嵇康、向秀、阮咸、山涛、王戎、刘伶等文人。他们不满司马氏的高压政治和门阀制度,反对礼教,崇尚老庄,常在竹林下喝酒清谈。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观并不一致: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都反对礼教,不满司马氏统治。阮咸则流于纵欲主义,山涛、王戎最终成为司马氏的拥护者,只是口头上谈谈虚无了。

15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统治时期的年号,从公元424-453,共30年之久,占刘宋王朝一半。其间文学成就较高者是时人所称的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在当时颜谢名气大于鲍,其实颜之诗才远不如谢。而鲍照的实际成就超过谢灵运。

16游仙诗——写遨游仙境的诗歌。梁萧统编的《文选》把“游仙”列为诗歌的一类。秦始皇《仙真人诗》后,汉张衡、魏曹操父子有作,晋代盛行,以郭璞的16首为代表。郭璞用形象化的仙境来抒情,“坎廪咏怀”,“词多慷慨,乖远玄宗”。游仙诗有统治者追求仙术和老庄思想的背景。

17嵇阮——正始作家阮籍、嵇康。其诗反对司马氏政权的残暴统治。嵇康的抨击比较直露,诗风清俊。阮籍则虚与周旋,消极不合作,82首《咏怀诗》多用比兴含蓄地表现了孤苦愤懑。

18潘陆——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即以潘陆为代表的两晋诗风。

19吴歌、西曲——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里,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吴歌产生的地点在长江下游,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东晋和宋居多。西曲产生在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西曲产生的时代比吴歌较晚,以齐梁居多。

20《桃花源记》——陶渊明归隐后,用诗文创造的一个没有战乱剥削的和乐平等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愿望,但在当时条件下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2 21新体诗、永明体、四声八病——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四声用于做诗,提出此说。四声指中古时期语调平上去入。八病指做诗时字声运用上的一些忌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见《文镜秘府论》)。要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实际上是务求一种只对不粘的格律诗。它充分发挥的汉字一字一声的特点,展示的诗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使声情并茂,对后代诗文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直接开启了唐代的格律诗。一方面又开启了宫体诗过于追求形式美之弊。

22《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召集文人主持编撰的文学作品集《文选》30卷,世称《昭明文选》。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700多篇,分37类。其中主要是赋、诗、应用文、论说文。

二·填空、选择、判断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其理论形态是玄学,并出现玄佛合流的倾向。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又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三段),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东晋南北朝文学仍以诗歌为主,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3.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诗人,一方面学习乐府,描写社会*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只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建安文学传统的有魏末的嵇康和阮籍、西晋的左思、宋代的鲍照。 4.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还有齐代的谢眺。 5.齐梁时代是我国诗体重大变革的时期。周

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于诗歌的声律,提出“八病”之说,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永明体”(又叫“新体诗”),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近体诗”发展的时代。

6.西晋末年,在世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代表作家有东晋的孙绰、许询。梁代,宫廷贵族不再满足于山水清音,而寻求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萧纲及徐、徐陵、庾肩吾、庾信,故人又称“徐庾体”。

7.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其代表作有表现统一壮志、积极进取的《短歌行》,和《步出夏门行》的《龟虽寿》、《观沧海》;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蒿里行》、《苦寒行》等。 8.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9.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公元220年为界限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其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借思妇寄托失意苦闷的《七哀》、(“明月照高楼”)、以美人喻君臣的《美女篇》等。

10.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炀、刘桢。七子诗歌中反映社会*和民生疾苦的

3 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其

一、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禹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共三篇。其中最可信为她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嵇康的散文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代表作是《赠秀才从军》十八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散文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阮籍的咏怀诗在运用五言诗抒情和讽喻方面有较高的成就,给黑暗统治下诗人的政治抒情开辟了道路,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陶渊明的《咏酒》、庾信的《拟咏怀》、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莫不受其影响。

12.太康时期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此外还有张华、张协等。陆机的代表作有摹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拟明月何皎皎》、《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13.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是左思,其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主要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其名作还有《招隐》、《娇女诗》、《三都赋》。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 14.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卒年是365-427,谥号“靖节征士”。因为他曾作过彭泽令,后人又称之“陶彭泽”。陶诗可分为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他的散文辞赋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内容可分为三方面: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的悠然自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歌颂农业劳动及与农民的友谊,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早稻》等。农村凋敝何一己的穷困,如《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正始诗人阮籍和西晋诗人左思的传统,代表作有《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鲁迅先生评其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大破了玄言诗的统治。他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精神。田园诗是他的独创。陶诗的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学陶的有王孟韦柳等。

15.南朝乐府民歌约500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神弦歌18首。吴歌产生的地点在长江下游,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东晋和宋居多。吴歌中数量最多的是《子夜歌》共42首、《子夜四时歌》75首、《读曲》89首。 16.据《乐府诗集》,西曲出于今(今湖北江陵)、郢(今湖北宜昌)、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之间。由此可知,西曲产生的地点,是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而以江陵为中心。西曲产生的时代比吴歌较晚,以齐梁居多。 17.南朝乐府民歌,除吴歌、西曲外,还有一首长篇抒情诗《西洲曲》,属于《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

18.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主要是五言四句,从而为绝句奠定了基础。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4 19.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在《杂曲歌辞》、《杂谣歌辞》中也有小部分,共约60多首。

20.《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中有鼓有角,故称“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这些军乐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陆续传到南方,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北朝乐府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创作,今所见除汉人的作品外,还有羌、氐、鲜卑人之作。 21.北朝民歌在体裁上,除五言四句的形式外,还有七言四句的形式,从而促进了七绝形成。

22.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木兰诗》,其作不会晚于陈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23.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由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其山水诗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楼》、《入彭蠡湖口》、《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

24.鲍照诗歌直接继承着建安文学的传统,与曹植颇多相似之处。其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拟古》其三(“幽并重骑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等。

25.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声律上应该避免的毛病,叫做“八病”。声律和对仗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这种新的诗体因为是永明年间由沈约等人开创的,又叫“永明体”。所谓八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作诗时应避免的八种声律上的毛病。新体诗作家除沈约外,成就较高的还有齐谢眺、梁何逊、陈阴铿。

26.文学史上把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和谢眺分别称为“大谢”和“小谢”。谢眺因为任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谢眺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是《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

望长安”)。他有些五言四句的小诗有南朝民歌气息,凝练隽永,如《玉阶怨》、《王孙游》。

27.杜甫说“颇学阴何苦用心”指阴铿、何逊两位诗人。其代表作有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28集南朝诗歌之大成并融合了南北诗风的诗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宫体诗人。后来出使北魏遂终身羁留北方。庾信诗歌代表作是《拟咏怀》二十七首,赋的代表作有叙述梁亡和身世的《哀江南赋》。五言小诗的名作有《寄王琳》(“玉关道路远”)、《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

29.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特点:1讲究对仗。又多用四六句。2语音方面讲究平仄。3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30.和汉赋比较,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赋的题材更加广泛。除描写帝京山川风物之外,登临、游览、怀人、伤别等都是赋家吟咏的对象。二是抒情成分加强了。怀恋乡土友人、感慨兴衰变化、壮志难酬的苦衷等都有强烈的抒发。三是受骈俪之风的影响,更加讲究语言技巧,古赋渐变为骈赋。 31.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名作:魏晋有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祢衡《鹦鹉赋》、左思《三都赋》、祢衡的《鹦鹉赋》。南北朝有庾信《哀江南赋》、鲍照《芜城赋》、孔稚圭《北山移文》、江淹《恨赋》、《别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与宋元思书》。

32.散文是一种句式自由、不重对偶声律,不押韵的文体。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与汉代散文比较有四个特点:1叙事言情的书信和山水散文兴盛,用书信形

5 式写自然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独创。 2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外,成为文学传记。 3抒情成分增多。 4文章趋向骈俪,南朝时骈文盛极一时。魏晋散文作家和代表作品有七人七作: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与吴质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李密《陈情表》、陈寿《诸葛亮传》、王羲之《兰亭集序》。南北朝的散文代表作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 33.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南北朝小说现存比较完整、并能代表这一时期志怪小说面貌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此外比较重要的志怪小说还有托名晋陶潜的《搜神后记》、题晋陇西王嘉撰·梁萧绮录的《拾遗记》等。

34.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刘义庆《世说新语》共36篇,为之作注的是梁代的 35.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典论·论文》把文学体裁分为四类:奏议(公文)、书论(书信和文牍)、铭诔、诗赋。之后文学批评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晋陆机的《文赋》。

36.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总结全书的自序。

37.成书于梁代的专门评论五言诗的著作是钟嵘《诗品》,它品评了汉代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及古诗十九首,分为上中下三品。

三·问答题

1.试论建安风骨* 2.略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3.曹植诗歌艺术特色及其在艺术上的独创性* 4.试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5.阮籍《咏怀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6.左思对建安风骨的继承。 7.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8.比较南北歌的不同* 9.《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0.简述山水诗代替玄言诗的过程 11.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2.举例说明谢灵运与谢眺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13.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14.庾信早期晚期诗风的变化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5.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特点

16.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 17.魏晋南北朝小说发展的原因

18.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发展的主要原因* 19.《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文学理论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 21.《文心雕龙》对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推荐第9篇: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

一、填空

1、刘勰《文心雕龙》称赞 左思 “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魏) 曹丕 的 《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 文赋 》、(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的 《文选》、(陈)徐陵的 《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3、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 曹操 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4、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 孔融 ,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尤为擅长书信体散文。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其代表作为诗歌《七哀诗》三首和赋作《登楼赋》。

5、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中,有两对兄妹的创作很有名,分别是 班固、班昭 与鲍照、鲍令晖。

6、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晋代诗人 潘岳 的《悼亡诗》影响。

7、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 曹操死 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8、曹丕,谥魏文帝,有作品集《魏文帝集》,其成就主要在诗歌上,创作了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9、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魏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

10、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 郦道元 创作了《水经注》, 杨衒之 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11、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

1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魏)曹丕 的 《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

13、南朝文学,诗歌走向了格律化,其突出的表现是沈约的“ 四声八病 ”说。

14、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总称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二陆”即陆机和 陆云,“两潘”即 潘岳 和 潘尼 ,“一左”即 左思 。

15、《七哀诗》中“西京乱无象”中的“西京”是指现在的 西安 。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 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 抒怀 。

16、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_志人小说_两大类。

17、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山巨源”即 山涛 。

18、诸葛亮的散文名作是《 出师表 》。

19、王羲之的散文名作是《兰亭集序》。

20、曹植的《洛神赋》在构思与手法上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影响。

21、《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的 《文选》、(陈)徐陵的 《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22、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 记游—写景—说理 ”这种章法。

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诗经》。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孔融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4._曹丕 ,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_七言诗_《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 曹操、魏文帝 曹丕 和明帝 曹叡 。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曹丕_。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_陆机 和 左思 。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_陆机_的。

9.“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与陈伯子书》。10.南朝出现的诗体 永明体 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典论·论文》。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13.“诗缘情而绮靡”是 陆机 在《文赋》中提出的观点。

14.萧统 的《文选》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 嵇康 ,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7.骈文文体的要求是 声调、敷藻、裁对、隶事。

18.孔稚圭《北山移文》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赋 的格律化与_新体诗 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 萧纲_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宫体诗 。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 笔 ”。

22.吴歌产生于以_南京_中心的一带江南地区。

23.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 山水诗 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24.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 志人小说 两大类。

25.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对我国七言歌行诗 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6.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27.六朝时“穷南北之胜”的诗文集大成者是 庾信_。 28.杜甫诗云“暮年诗赋动江关”的诗人是 庾信_。

29.《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 咏史》,指的是左思_。 30.融合了南北诗风成为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唐诗先驱的作家是庾信 。 31.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 五言诗 。 32.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_潘岳和陆机 。

33.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_。

34.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35.被刘勰评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诗风是指建安诗风。 36.元嘉诗风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_。

37.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步出夏门行·观沧海》。38.被誉为“元嘉三大家”之称的是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 39.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40.志人小说内容包括笑话、野史、逸闻轶事 。 41.陶渊明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咏荆轲》。 42.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西洲曲》。 43.“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 44.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作家是_曹操_。 45.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_曹丕_。

46.被誉为“文典以怨”的诗人是左思 。

47.《诗品》评为“《游仙》之作,辞多慷慨”的诗人是 郭璞 。 48.《哀江南赋》是用典最多赋,高达200余处。 49.“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的作家是 鲍照_。 50.把“进求利”、“晋爵赏”的封建士人比成“裈中之虱”的妙喻出自《大人先生传》。 51.“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指的是 谢朓 诗歌清新明丽之美。 52. 谢朓_的新体诗,标志着诗歌“意象”化的重大进程。 53.“大人先生”的原型是_孙登 。

54.《诗品》引汤惠休“错彩镂金”语评论_颜延之_的诗歌。 55.龚自珍诗云:“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是对 陶渊明 的评价。

56.白居易用“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来评价 谢灵运 的创作特色。 5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白马篇》中的名句。 58.被朱熹评论为“盖魏之赋极此矣”的赋是《芜城赋》。 59.《玉台新咏》是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60. 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

二、名字解释

1.建安风骨: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2.正始文学: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3.《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4.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大小谢: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谢聎,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

6.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7.太康文学:“太康文学”之“太康”,是一个“模糊”概念,其所指时段大致上是西晋立国后的大约四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比较重要的作家有傅玄、张华、张载、张协、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挚虞等。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8.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9.四声八病: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10.竟陵八友: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肖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垂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流。

11..徐庾体: 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闻名。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诗风亦继承父辈,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徐陵后来仕陈,继续写作艳体诗。庾信则因出使被留在北周,后期诗风有所变化,显得苍凉刚健,非徐陵所及;但重辞藻、用典多的特点,仍与徐有相似之处。唐代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曾概括“徐庾”的特色为“流丽”,这是就诗来说的。就骈文而论,则专指徐陵和庾信两人。他们比前辈沈约、任昉等,更讲究用典,写得更丽逸,但由于过份拘泥于典故,有时个别文句欠通顺,影响了文章的流畅。

12..北地(北朝)三才: 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13.田园诗: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14.骈文: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15.骈赋: 骈赋,又称“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

16.志人(轶事)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17.邺下文人集团:汉献帝建安年间,实际执政者曹氏父子同时又是诗文领袖,他们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作家——“七子”、蔡琰、邯郸淳、吴质、路粹等在都城邺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艰难时世,内容充实,慷慨悲歌,以风骨著称),作品反映社会*与民生疾苦,悲天悯人,表现乱世英雄建功立业,收拾金瓯的使命感。

18.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是对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19.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20.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2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二、简答

1、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

2、阮籍《咏怀诗》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征是什么?

(1)主要内容: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者写树木花草由反话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或者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有的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有的则抒发自己的壮志。

(2)艺术特征:风格特征是质直而曲折,明朗而又晦涩。意旨时常难以把握。钟嵘评价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在形式上继承了《诗经》比兴寄托、象征寓意的手法,在情感上又带有浓厚的楚辞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于抒情,工于比兴和象征,精于用典。

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有什么不同?

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前一类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另一类作品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从这些朴素而真实的描写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篇》、《杂诗》等 6首。

4、鲁迅为什么说陶渊明的《咏荆轲》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咏荆轲》是一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一改诗人平淡的风格。“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开门见山,迅速入题,虽无诗人其他诗篇中的婉转从容之妙,却更有胸胆开张、放声呐喊之豪。“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 猛气冲长缨。”“提”字尽展侠士雄风,白马在广阔的原野上长啸,更添慷慨之气。雄、危、猛、冲一系列掷地有声的字眼,如海潮激荡心潮,如岩流推涌热血。“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写群英之悲、之哀、之寒,更显出英雄之壮。“心知去不归, 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义无反顾,气吞山河。“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刺秦过程,仅仅四句,意尽言止,侠士风采,在“豪主正怔营”里已完全展现,留下的是千古遗憾,千古吟叹。《咏荆轲》诗中的豪放热情,是诗人心中长期郁积的愤世情绪在易代失主后的强烈爆发。

5、简述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

(1)玄学中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陶渊明的作品就是魏晋玄学渗入文学的结果(2)玄学家关于意、象、言的讨论为后来的意象理论、意境理论奠定了基础(3)文学自觉的时代始于魏晋,玄学则是这一历史转变的理论基础。

6、简述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文学。

(1)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只有今生此世,佛教带来了三世,因果轮回,三界五道的观念。(2)故事性加强。佛经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根据梵语的拼音法产生了反切,四声的发现,始自南朝宋代周禺页。(4)词汇的扩大。如“姻缘”“境界”。(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真与空的观念、心性的观念等。

7、谈谈《木兰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思想性: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其可贵。 艺术性:(1)描写有简有繁,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2)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3)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

8、陶渊明与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有何异同?

他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写意转到摹象。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主要是写意,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在谢诗里,山姿水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为主要的艺术追求。谢灵运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意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2)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陶渊明运用象征、暗喻等手法赋予陶诗启示性。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是写实性的。他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9、谈谈你对宫体诗的认识。

宫体诗是指产生于宫廷的以描写宫廷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风格通常流于浮靡轻艳。也就是说,宫体诗是一种有特定内容和风格的宫廷文学。宫体诗最早缘起于人们对徐摛诗体的称呼,以其流行于太子的东宫而得名,这类诗歌的共同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声律。宫体诗的主要作者就是萧纲、萧绎以及聚集于他们周围的一些文人如徐干、庾肩吾、徐陵等,在宫体诗中乐府是一个很重要的体裁。受六朝绮丽文风影响,对形式美追求。内容受佛教影响。就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仍有贡献。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哥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至于其语言的风华流丽、对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影响:开拓诗歌的新题材;增加了诗的表现内容;审美意识的变化导致对女性外在美的重视。总之,在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和诗歌艺术的进步方面,南朝宫体诗对女性外在美的大胆刻画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促成了人们对诗形式美的重视和自觉追求,它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

10、鲍照《拟行路难》18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四、论述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曹操:(1)以相王之尊,重视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开学习乐府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3)多以四言诗写汉末*,抒发理想和壮志,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4)开创“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1)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2)《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3)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曹植:(1)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2)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3)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神美。(4)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2、结合文学史的实际,论述一下齐梁诗的功与过。过:内容主要描绘「月露之形」、「风云之状」,题材十分狭窄。形式上「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李谔《上隋文帝书》),专在词藻、音韵、对仗上下功夫。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

功:由于齐梁诗人的诗句开始注重平仄声字的协调,而且大量用对偶句式入诗,这就 使我国诗歌在写作技巧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前导。

3、默写并分析曹操诗《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诗第一二节语气婉转,情味深细,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愿。“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与前诗形成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最后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

4、南朝梁锺嵘在《诗品》卷上评价阮籍:“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这段评价的理解。

5、分析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对阮籍、左思的继承。

6、举例说明谢灵运与谢眺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谢灵运的文字工夫所要捕捉的“事物”有两层,第一层是他所观察的大自然,第二层则是那个正在观察大自然的“我”。 而谢眺则与谢灵运相反,虽然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有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做客观描绘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书法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7、骈文与散文、赋有何区别?为什么南朝骈文得到很大的发展。

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骈文和赋的界限,古代骈文家在写作中是意识到了的。如陆机《豪士赋》、庾信《哀江南赋》,前有序,为骈文,序之后才是赋的本体。只要读过这类文章,就不难发现其间的区别。序不押韵而赋押韵,序句参差而赋句整齐。骈文学从刘勰的《文心雕龙》之《丽辞》算起,已有1500年漫长的历史了。宋代以王铚《四六话》、谢伋的《四六谈麈》》等人的四六话著作为标志,标志骈文学的初步形成

从文体角度考察,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2〕。 “骈文”一词使用于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以“四六”作为骈文专集之名始于唐末李商隐的《樊南四六》,继后,北宋欧阳修、夏竦等人亦将其所作骈文列为专集以四六名之。南宋始有专论骈文的著作如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与诗话词话同列。然而,四六文并不完全等于骈文。六朝前期,骈文多用四言单句对。梁陈以后,多用四六言隔句对。唐代骈文以四六为正宗,宋骈爱用三句以上长联,清人也有学魏晋之四言骈体者。所以,后来的“四六文”实际上是骈文的概称。

.興盛原因~1 受前代作品影響 楚辭-多用偶句

兩漢-辭賦興盛,注重形式美 東漢-刻意用對偶句 受君主和貴族的提倡

宋文帝-立儒、玄、文、史四館;

宋明帝-分儒、道、文、史、陰陽五科,使文學的地位獨立。 梁武帝父子、陳後主-刻意提倡文學,令文學趨向形式化。 文學概念的進步

興盛原因~2 繼承前代的駢偶手法。

作為一種修辭手法,駢偶句式在先秦時期巳經出現了。

但在西漢以前,作家還只是偶然採用駢偶句式,未達到刻意經營的階段。至東漢時期,因為受到辭賦排比整齊句式的影響,駢偶成分進一步增加。到建安曹魏時期,文人逐漸自覺地大量運用駢文的修辭手法,以增加語言的對稱美,駢文也就跟散文日漸分途,蓬勃地發展起來了。

興盛原因~3

文章的功用,不外記述事物,傳達情感思想。表達的時侯,必須具有美感,才使人感動或信服。上古的人,重意見的陳述,隨手為文,或用散句,或用對偶,都是順其自然,沒有刻意的偏求。《左傳》是散文,間中也有偶句。《禮記》中《禮運》《儒行》等篇,偶句便更多。至於《老子》、《荀子》、《管子》、《韓非子》的偶句,更加不勝枚舉。到了戰國、兩漢,騷體、賦體流行,文詞的鋪張華麗,成為風尚,可說是駢文的先聲。

君主貴族提倡。

南朝代君主和貴族,大多愛好文學、提倡文學,有的還能夠創作或批評。這些君主和貴族,耽於逸樂,過著奢侈委靡的生活。這種生活風氣影響及於文學,於是貴族把文學視為宮廷的裝飾和消遣,因此產生崇尚形式美的綺麗文風,只講求文字的雕琢、聲律的諧協,而忽略了文章的內容。例如梁簡文帝曾公開提出理論﹕「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與當陽公大心書》)君主既然提倡浮豔委靡的文章,文人自然投其所好,致力寫作詞藻華麗、形式精美的駢文。於是駢文的創作便乘勢而興了。

純文學觀念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國文學批評風氣很盛,文學理論也趨於精密,對文學作品的分類也趨於細緻明晰。於是文學作品便有「文」、「筆」之分,而且文人大多重文輕筆。《文心雕龍.總術》說﹕「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就體制而言,「文」是重視詞藻、聲律等形式之美的韻文,「筆」是以達意為主、不重詞藻聲律的散文﹔就性質而言,「文」是純文學的作品,「筆」則主要是實用的文字。由於文學觀念分類明晰,而文士又重視純文學的韻文,刻意追求文學形式的精美,因此駢文便曰趨興盛了。

聲律理論的發展。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音韻協調完全是出於自然,並無人為的規限。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時人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對中國文字讀音的辨別趨於精密嚴謹﹕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南朝齊代永明年間,聲律理論興起,著名詩人沈約把聲律論用於文學創作上,分漢字的聲韻為「平仄」(平即平聲,仄即上、去、入三聲)﹔寫作詩文,必定講求平仄相協。影響所及,文士更重視聲律音韻的運用,於是追求聲韻之美的駢文更趨興盛。

儒家衰微的影響。

儒家向來重視宗經載道的原則,要求文學須宣揚道德教婦、戀人等七類人的離愁別緒。不同身分的人物有不同環境和感情’寫來纏綿排惻,淒楚動人。賦的開頭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一句引起全文,統攝全篇﹔未段則以「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作結。首尾照應,結構緊密,情味濃厚深長。

總之,《恨賦》刻畫出人類難以避免的死亡和失意的遺憾,同時也曲折地表達了士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別賦》寫出生離死別的痛苦,也反映出南北朝戰亂頻仍、災難深重、生靈塗炭的時代特點。所以這兩篇作品向來受到文人的推崇讚賞。 此外,陶宏景《答謝中書書》、吳均《與宋元思書》,都是傳誦千古的山水名篇,風格雅淡,文字清麗,可以和謝靈運、謝朓的山水詩比美。丘遲《與陳伯之書》勸喻北朝大將軍陳伯之背棄北朝、投奔南朝,是一篇情理並勝的美文。

8、试举例说明南朝民歌语言运用上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1)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2)语言清新自然 (3)情感细腻缠绵,浪漫哀婉 (4)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艺术境界: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推荐第10篇: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

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我们从三个线索予以表述:

(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2)内容线索: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其《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写怀抱,笔力矫健。其后,鲍照《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在玄言诗盛行之际,陶渊明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梁、陈时期的宫体诗风靡一时,这是诗风的一股逆流。

(3)体裁线索。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蔚为大观。永明体新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七言诗也得到了开创和发展。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的民间口头创作。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风格清丽柔弱,代表作为《西洲曲》;北朝民歌风健质朴,代表作为《木兰诗》。

散文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与汉代散文相比,有四个特点:

一、叙事言情的书信和山水散文兴起,用书信的形成写自然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独创;

二、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外,成为文学传记;

三、抒情成分增多;

四、文章趋向骈俪。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文章四六句型已成常规,追求精致的对仗、谐调的声律、使事用典、雕饰辞采、骈文创作盛极一时。辞赋由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 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主要有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自由,带来了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它对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文体的区分、文风与作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新时期。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既重视文学发展与世风的关系,也重视文学自身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较全面地说明了作品的内容与形成之关系,总结了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序》是全书的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对诗歌的某些创作方法及诗歌的抒情达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某些作家品评失当,对声病说盲目排斥,在探讨诗歌传承关系时显得简单化,但它无疑是研究汉魏六朝诗歌的重要参考材料。此外,颜延之对文笔说的阐述,裴子野的《雕虫论》,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等,都对文学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意见。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沈约、王融等提出“四声八病”的理论,是对声律说的新发展,对后世韵文和近体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逐步使文学创作置于其影响与指导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同步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而且,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因此,以建安作为这个时期文学的开始是恰当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终结,当然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从公元196年到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共经历了393年。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这是在*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至于蜀国和吴国的文学则处于沉寂的局面。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于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时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本身也是玄学家。他们对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文坛呈现繁荣的局面,锺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总的看来,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左思的《咏史》诗,抗议门阀制度,抒发寒士的不平,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西晋灭亡以后,在南方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这五个朝代,在北方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许多的变动,最后由北周平北齐,隋又取代北周并平定了南方的陈而统一全国。这中间经历了从公元317年到589年,共272年的分裂。东晋南北朝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南北分裂、战乱频仍、朝代不断更迭的大背景下发展的。其中有的朝代比较长,如东晋(317~420)历时103年;有的朝代很短,如齐代(479~502)只有23年。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寺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此后更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所做出的突破,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的清新气息,也都具有重要意义。齐梁两代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其一是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他们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永明体”从而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二是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创作活动的群体参与,容易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也可以在互相切磋中提高艺术技巧。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到“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这在南北朝民歌中表现得很清楚。但南北对峙并没有断绝南北的文化交流,文人的来往,文献的传播,都有记载可寻。北朝的诗歌模仿南朝的痕迹相当明显。梁代末年,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而他也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朝散文不乏佳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北魏末年与北齐时期文学的成就,已引起南朝文人的注意。北方文化对南方文学也有影响,特别是在音乐和佛学这两方面尤为明显。隋朝统一中国后,南北文化的交流继续扩大深入,到了盛唐终于出现了一个文学的新高峰。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这种新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就文体的发展看来: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兴盛而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以393年的时间酝酿这些新变,虽然显得长了一些,但和汉代大约四百年文学的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了。

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进程及文化演变。理解魏晋玄学及佛学在国内的渗入和发扬。

魏晋玄学,佛学及文学艺术成就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演变

1、魏蜀吴及魏王朝的建立

三国时的称帝:

袁术:197年称帝,国号仲家 曹丕:220年称帝,国号魏 刘备:221年在成都称帝 孙权:222年在东吴称帝

280年,司马昭废曹芳,建晋国。 袁术:三国时首先称帝

袁术,字公路,袁绍的嫡弟。

公元197年2月,袁术不顾手下的反对,在寿春正式登基,当上了皇帝。 袁术称帝,立刻又得罪了其他的割据势力,遭到曹操、吕布、刘备的围攻,战场上损兵折将,仅有的地盘不断被蚕食。

公元199年,袁术放火烧宫,带上一大帮随在距离寿春还有八十里的江亭,他终于一病不起,一命呜呼。 曹丕:为中国的统一所准备 三国时期魏国君主,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政治家、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

刘备:蜀汉帝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谥曰昭烈,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剿除黄巾有功,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刘备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孙权:东吴大帝

吴国大帝字仲谋。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造船业、连通台湾、积极和印度等国外交、多次减免赋税,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司马昭:建立晋朝

中国三国时期魏大臣。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次子。西晋奠基者之一。曾任新城乡侯、洛阳典农中郎将、散骑常侍。司马昭有卓越军事才能,屡立战功。甘露五年( 260)魏帝曹髦因司马昭把持朝政,密谋杀之,事情泄露,被太子舍人成济杀死,另立曹奂为帝。后发兵灭蜀。魏帝为表彰其功德,封为晋公,享太原、上党等10郡之地,后为晋王,又增封10郡。死后数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文帝。庙号太祖。

2、晋朝的政治及演变

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自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派兵灭吴,统一南北。

317年,逃到南方的官僚、贵族、大地主,联系江南的大地主,拥戴晋朝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八王之乱及西晋的灭亡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又率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东晋及五胡十六国

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北方: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

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南北政权对立的时期,历史上叫做南北朝

第 二节

魏晋玄学

1、什么是玄学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玄学的背景: A、对汉儒的反判 B、对汉神学的反判

C、战乱需要的治国用兵之才

3、玄学的基本特点

A、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老子,庄子和周易。

B、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C、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D、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E、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F、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4、玄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A、为魏代的“正始之音”,属玄学的开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与王弼。

B、为竹林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阮籍与嵇康。他们从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出发,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带有强烈的反儒倾向。

C、为西晋元康时期。代表人物是郭象。他主张“有”之自生独化说,

D、为玄佛合流时期。自西晋短暂的统一之后,从永嘉丧乱开始至东晋时代,社会处于动荡与分裂之中,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两晋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的大乘空宗思想又与老庄玄学思想类似,一个讲“空”,一个讲“无”。在玄学盛行的形势下,佛教徒们为使佛教得到更大发展,便纷纷以玄学来解释印度佛学,于是产生了佛教玄学。

5、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对尔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很大进步。

第三节

佛学的渗入

1、背景:东汉后社会战乱导致人们对来世的向往。

2、特点:佛教的四大派别: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和 华严宗

禅宗: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忍以为未见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迦叶,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自达摩来到中国后,便成了中国禅的初祖。所以达摩在禅宗史上,可说是沟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桥梁。 净土宗

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我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倡导净土思想,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 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指佛陀入灭后

八、九百年左右,世亲菩萨所造的《往生论》。天台宗

天台宗成立于陈隋之际,因智者大师驻锡天台山修持法华三昧,故以天台为宗名。又因以《妙法莲华经》的思想为依据而建立思想体系,所以又称为“法华宗”。以中国佛教八大宗派来说,天台宗具有最完备的教理组织与观行实践法门,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创立的宗派。

天台教学的特色是教观双美。教,是指教理;观,是指修行。也就是理论和实践兼备,解行并重的意思。

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等,都是偏重理论,属于教相门的宗派;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则是注重修行,属于观心门的宗派。 第四节

魏晋时期的文学

1、文学的自觉时代

2、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3、文学题材的完全多样性 关于诗歌

1、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

2、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关于辞的文体

3、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关于小说

魏晋小说基本特点:文言,短小,记奇异故事、人物轶事言语,初具小说规模,当时人多以纪实眼光看待。魏晋小说约五十余种。

1、志人、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内容: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景物,佛法灵异,民间故事。 志人小说兴起的背景:清谈风气浓厚。有笑话、野史、趣闻轶事等。特点:短小、多记故事梗概、时人多以纪实眼光看待。

2、《世说新语》分36门,宋刘义庆编撰,梁刘孝标注。记魏晋名士趣闻轶事,玄虚清谈,是名士的教科书,生动记录魏晋风流,名士情趣。

对以后的小说影响极大,后代形成"世说系列" 关于文论

1、曹丕《典论论文》,文中涉及的几个问题,一是对“建安七子”进行评论,指出各人的长处与短处;二是在论述文学和评论作家时,提出了“文气”的概念;三是关于文体的区别:“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陆机《文赋》属于创作论的范畴,但和一般的理论探讨不一样,有很浓厚的心理学意味。

3、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部分

4、钟嵘《诗品》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

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石刻:

1、佛教人物石刻:山西大同云冈、太原天龙山、河南洛阳龙门、巩县石窟寺,甘肃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界于河北与河南间的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均始建于南北朝时代。

2、书法石刻:魏碑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时期的石刻书法艺术,属于楷书。因北朝主要由北魏王朝绵延而成,又有东魏、西魏等王朝,书法风格上也有统一之处,故而这一时期出土的石刻书法一般称为魏碑。 绘画

顾恺之 (约 346 一 407 年):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时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时就以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他是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并有”三绝 ( 画绝、才绝、痴绝之称 )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两个方面。在艺术实践上,顾恺之继承发展了卫协精思巧密的艺术风格,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顾恺之的绘画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惜原作无存,留传在世的仅有他根据文学作品而创作的《女史箴图卷》、《烈女仁智图》和《洛神赋图》等作品的摹本。顾恺之的画论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3 篇,均由唐张彦远 ( 历代名画记 ) 记载而流传下来。提出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的美学命题。

第11篇: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1、曹植《美女篇》模仿汉乐府中哪篇作品?模拟和创新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植的《美女篇》模仿汉乐府中的《陌上桑》。模拟之处表现为,《美女篇》同《陌上桑》一样,运用大段排偶描写女子的美丽的容貌,而且也同《陌上桑》一样,用路人的行为来衬托女子的美貌。创新之处是,《陌上桑》仅是叙述一个故事,歌颂罗敷的忠贞,太守的无耻;而《美女篇》中,曹植以美女与君子,用美女盛年不嫁喻志士怀才不遇,以次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壮志未伸的苦闷。

2,以三曹父子为例,说明建安诗歌的特征。

1、清峻、通脱 ——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诗人个性的呈现。 曹植 白马篇

2、慷慨、悲凉 ——个人情感的抒发带有悲凉慷慨的时代特点。曹操短歌行

3、华丽、壮大 ——文风或刚健质朴,或文采华丽。 曹植美女篇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名词解释:《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作《永怀》八十二首,充满了苦闷、孤独的情绪,其实或这些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或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或者直接由叹人生的各种深创举痛,如少年之忽丑老,功名富贵之难保,以色侍人之不可靠。 ,锺嵘《诗品》评阮籍诗曰:“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试结合作品加以阐发。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风格?诗人主要借助哪些艺术手法形成这一风格?

阮籍式的风格隐约曲折,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反对司马氏,但深处乱朝,恐遭祸患,故处是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借比兴、象征等手法表达感情,寄托怀抱。借古讽今,或优先讽刺世俗,或借写香草美人人喻写怀抱。

3,以阮籍、嵇康诗为例,说明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不同特点。

建安文学清峻、通脱,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诗人个性的呈现。;慷慨、悲凉,个人情感的抒发带有悲凉慷慨的时代特点;华丽、壮大,文风或刚健质朴,或文采华丽。而正始文学,处于曹魏与西晋政权的交替阶段,时局动荡,文人士气有所跌落,比如阮籍

4,背诵《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熟读其三(嘉树下成蹊)。

刘勰评太康诗风,曰“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明诗》)。试以陆机诗为例加以阐发。

一、语言又朴素古直向华丽藻饰。陆机《拟古诗》

二、描写有简单趋向繁复《猛虎行》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赴洛道中作》

2,左思《咏史》八首在同类题材中具有什么独特价值?试举例说明。

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世族的蔑视与抗争。

3,结合张玉谷评价,分类说明《咏史》八首中咏史与咏怀的结合方式。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

举例说明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

平常的景物、平凡的生活、朴素的语言。

情、景、事、理浑融。

平淡中见绮丽。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其三(种豆南山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名词解释:玄言诗、《拟行路难》十八首。

2,举例说明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得失。

3,鲍照诗为什么有“险俗”之称?试结合作品做出说明。

4,背诵: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

1,以谢朓诗为例,说明永明体诗的特征。

2,庾信诗在文学史上有什么贡献?试结合作品加以说明。

3,背诵谢朓《玉阶怨》、《王孙游》、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庾信《拟咏怀》其十一(摇落秋为气)。

第12篇:南北朝横吹乐府诗(定稿)

南北朝横吹乐府诗

南北朝诗人在横吹乐府诗的创作中确立了边塞题材的文学传统,之后唐代横吹乐府诗也延续了南北朝的边塞内容。在诗歌的 艺术 形式上,南北朝诗人也树立了一定的范式。 首先,南北朝横吹边塞诗确立了边塞诗中使用的具有规定性的意象。《唐音癸签》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载体, 中国古代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韵味、意境,这种韵味、意境是直抒胸臆的语言所无法构造的,因此大量的 自然 之物被频繁地写进诗歌,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审美意象。意象具有规定性,同一类别的诗歌会使用与之相应的一定类型的意象,这些意象肯定是能使一类诗歌具有区别意义的。在南朝横吹乐府诗歌中已经出现了特定的意象,如霜雪、飞沙、转蓬、明月、羌笛、箫笳、沙尘、旆旌等等,这样的意象正式具有了特定的边塞的意义。比如,南北朝横吹边塞诗中常使用军乐乐器这样的意象来表现征战的内容,如笳、笛、鼓、箫、钲、角等:

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张正见《陇头水》) 陷敌摐金鼓,摧锋扬旆旌。(刘孝标《出塞》)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简文帝《折杨柳》) 还将出塞曲,仍共胡笳鸣。(陈后主《折杨柳》其一) 谷暗宵钲响,风高夜笛喧。(陈后主《折杨柳》其二) 寒笳将夜鹊,相乱晚声哀。(阮卓《关山月》) 笳寒芳树歇,笛怨柳枝空。(陈暄《紫骝马》)

况听南雁归,切思朝笳音。(陈后主《雨雪》)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江晖《雨雪曲》)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江总《雨雪曲》)在唐代的横吹边塞诗中就继承了南北朝横吹乐府中军乐乐器这样的意象: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杜甫《后出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

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戴叔伦《关山月》)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崔融《关山月》)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翁绶《关山月》)诗歌意象的使用可以形成一种品质。对于诗人而言,可以以某一诗歌意象来寄托其高尚情趣,作为其人格的象征物,如陶渊明爱菊,林逋、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苏轼、郑板桥爱竹等。对于一种诗歌类型而言,可以以某些特定的意象来形成典型。南北朝时期横吹边塞诗的意象还显割裂、堆砌,到了唐代已更为浑融,有骨气。唐代横吹边塞诗在继承南北朝横吹边塞诗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典型意象。 其次,是南北朝的横吹边塞诗确立了以汉事喻今的写诗立意方式。中国古代的强盛之世不外乎汉、唐。汉代的强大,尤其是汉代在抗击匈奴中取得的丰硕战果,对于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朝人来说是很想往的,所以南北朝的诗人们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尽情的歌咏。横吹乐府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诗句: 勿令如李广,功遂不封侯。(刘孝威《陇头水》) 远入隗嚣营,旁侵酒泉路。(张正见《陇头水》) 传闻博望侯,辛苦提汉节。(江总《陇头水》) 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吴均《出关》) 垂鞬还细柳,扬尘归上兰。(陈后主《紫骝马》) 到了唐代的横吹乐府诗中仍然常见到用汉事之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未奉君王诏,高槐昼掩扉。(耿湋《入塞曲》)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李端《雨雪》) 铁岭探人迷鸟道,阴山飞将湿貂裘。(翁绶《雨雪曲》)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王维《陇头吟》)

南北朝诗人在横吹乐府边塞诗中确立的写汉事的方式,对唐代横吹乐府诗创作的 影响 是很明显的。在这方面,唐代与南北朝的区别不大,只是在唐代的诗歌中使用的更多一些。 第三,南北朝横吹乐府边塞诗在情感抒发上确定了以“悲”为主要元素的情感基调。钟嵘《诗品序》言:“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8](p2—3) 钟嵘列举的种种“感荡心灵”的事例中就包括边塞内容的“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南朝文人横吹乐府诗的创作中是崇尚抒发“感荡心灵”的“悲哀”之情的。 含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梁元帝《陇头水》) 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陈后主《陇头》) 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张正见《陇头水》)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简文帝《折杨柳》)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梁元帝《折杨柳》) 戍边岁月久,恒悲望舒耀。(陈后主《关山月》)

边城风雪至,客子自心悲。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江晖《雨雪曲》)南北朝横吹乐府边塞诗中的“悲”是“悲哀”,而唐代横吹边塞诗的“悲”则更多地表现为“悲壮”与“惆怅”。 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卢照邻《陇头水》) 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皇甫冉《出塞》)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杜甫《前出塞》) 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崔湜《折杨柳》)

苍苍万里道,戚戚十年悲。(耿湋《关山月》)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鲍君徽《关山月》)

南北朝边塞诗中的“悲”多表现为南朝诗人的玩味一己之情。相比较,唐代边塞诗所表现的多是为功业、为民生的大境界的“悲”。元杨载《诗法家数》中言“征行”类诗诗法曰:“征行之诗,要发出凄怆之意,哀而不伤,怨而不乱。要发兴以感其事,而不失情性之正。或悲时感事,触物寓情方可。若伤亡悼屈,一切哀怨,吾无取焉。”[9](p733) 此段话正说明了边塞诗创作中能较好抒发悲哀之情的方式。

综上所述,南北朝的横吹乐府边塞诗在意象、立意以及抒情这三个主要方面确立了诗歌创作的范式,唐代横吹乐府边塞诗中明显承继了南北朝的诗歌范式。不仅如此,南北朝其他类型的乐府边塞诗以及边塞抒情诗,在意象、立意和抒情上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唐代对南北朝的承继也不仅仅表现在横吹乐府边塞诗上,而应该是唐代整体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所以,横吹乐府边塞诗的特点及演变可以是乐府边塞诗,甚至整个边塞诗的代表,通过对它的考察能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目的。

三、横吹乐府边塞诗的价值和意义

南朝时期的文坛弥漫着绮靡轻艳、雕琢刻镂之气,尤其是自梁代“宫体诗”兴起后,更是陷入一派“香软”之中。《隋书?经籍志》载:“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10](p199) 而乐府边塞诗在南朝“轻艳香软”的诗坛中别树一帜,呈现出刚健之气。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偏安于江南一隅,虽然也会有峻峭山川之景,以及征伐讨敌之事,但基本上接触不到真正意义的边塞。所以,南北朝诗人要运用富有边塞特色的名物意象,虚设边地自然环境,抒发征战的悲哀感怀,极力创作出最像样的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更具有浓厚的边塞味道。宫体诗的倡导者梁简文帝萧纲在《答张缵谢示集书》中说:

纲少好文章,于今二十五载矣。窃尝论之,日月参辰,火龙黼黻,尚且著于玄象,章乎人事,而况文辞可止,咏歌可辍乎!不为壮夫,杨雄实小言破道,非谓君子,曹植亦小辩破言。论之科刑,罪在不赦。至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雨且晴。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车渠屡酌,鹦鹉骤倾,伊昔三边,久留四战,胡雾连天,征旗拂日,时闻坞笛,遥听塞笳。或乡思凄然,或雄心愤薄。是以沉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作。[11](P114) 萧纲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他对于创作的热情,而且不仅仅有热情,他还把创作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况文辞可止,咏歌可辍乎?”甚至把它当作人生意义的体现。因此,他什么都要写,当然也包括了写边塞。不论萧纲是否具有,或者说多大程度上具有边塞生活的体验,他的这种创作心态都会使诗歌创作难免带有了想像和虚构的成分。 客观地讲,南朝特别是齐梁以后,称霸文坛的是大量香艳、繁缛的宫体诗,边塞诗的创作并非文坛的主流。不过因为南朝诗人趋新求异的创作心态,创作出了极具边塞意味的乐府边塞诗,所以,南朝乐府边塞诗仍然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在轻靡中显现出了刚健。 “绮靡者,六朝本相;雄伟者,初唐本相也。”这是许学夷《诗源辨体》中对六朝文学与初唐文学所作的精辟区分。而由六朝之“绮靡”进入初唐之“雄伟”者,就有南朝乐府边塞诗之功。“徐庾五言,语虽绮靡,然亦间有雅正者。徐如《出自蓟北门行》及《关山月》,瘐如《别周尚书》,皆有似初唐。”[12](p132) 《周书?瘐信列传》载:“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瘐体焉。”[13](P733) “徐瘐”二人是“宫体诗”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他们的“徐瘐体”也是“宫体诗”的另一种称谓。在徐、庾二人的诗作中有“似初唐”的《出自蓟北门行》及《关山月》,而这两篇诗作正是乐府边塞诗。在南朝的乐府边塞诗中,横吹乐府又是具有代表性的,《诗源辨体》一书中有多处涉及到了南朝横吹乐府边塞诗: 王褒五言,声尽入律,而绮靡者少。至如《饮马》、《从军》、《关山》、《游侠》、《渡河》诸作,皆有似初唐。

张正见五言,声尽入律,而绮靡者少。《雨雪曲》、《从军行》,亦近初唐。

至如《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徵《出关》等篇,声气稍雄,与王褒、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12](P1

33、138) 许学夷所提到的“声尽入律,而绮靡者少”的诗作几乎都被包括横吹乐府在内的乐府边塞诗占尽了。南朝的这一批数量并不算多的乐府边塞诗,虽然受文坛宫体诗主流的影响,带有割裂、造作的特点,在诗歌艺术性上仍显稚拙,但是其雄伟、刚健有“近初唐者”,正是诗歌从六朝之“绮靡”向初唐之“雄伟”的转变之机。此一转变直接开启了盛唐诗歌的高潮,称其为“唐音之始”可矣。

第13篇: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名词解释:

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

3 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5.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在诗歌技巧方面,追求“繁缛”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太康诗风的重要特征。它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的诗歌发展是有贡献的。

7.玄言诗: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证据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艺术价值不高,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8.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9.宫体诗:开始并盛行于梁陈时期的诗歌体式。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多写女性与咏物,形式工巧,声律严整。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它是梁陈时期诗歌的一道奇特风景线。萧纲,徐擒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 简答:

1.汉代文学基本态势:①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今古通的艺术追求;②汉代文人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③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④批判与赞颂的更迭;⑤文人的独立和依附;⑤从浪漫到现实;⑥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2.贾谊散文风格:贾谊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纵横捭阖。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过秦论》。抱有改革政治的热情,又受到压抑,因而笔端常带感情,议论说理毫无顾忌,行文畅达而不浮浅,语言犀利激切,富于文采。忧时济世的感情溢于言表,富于鼓动性。

3.汉赋的意义:①表现了一种昂扬旺盛的气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丰富了汉字和词汇,锻炼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表现功能。

③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形成 4.两汉赋的发展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从汉初到武帝时汉赋的形成时期,主要在藩国发展。继承楚辞传统,形式是骚体赋。优秀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淮南小山的《招士隐》。同时三体大赋开始出现。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三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2)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兴盛时期。形式上主要是散体大赋。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的代表作家是扬雄等。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模拟班固的《两都赋》作有《二京赋》。

(3)东汉中后期到汉末是三体大赋的衰落时期,讥讽时事、言志抒情的小赋兴起。 张衡的《归田赋》开先河,之后有蔡邕、赵壹等人。 5.汉大赋的艺术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结尾。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6.乐府诗的艺术手法:

基本艺术手法是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①生活镜头的诗意选取②故事情节完整曲折③人物形象各具特色④叙事详略得当⑤语言是的创作(例子见第一卷P193) 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7.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③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8.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

①生死主题 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人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如《短歌行》。

②游仙主题 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如郭璞的游仙诗。 ③隐逸主题 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潘岳的《闲居赋》。 9.门阀制度对文学的影响:

①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心怀不平。这些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如左思的《咏史》。

②门阀制度也与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力一起世代相传。

③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中海表现问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曹植的《责躬》。 10.曹植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特征:

① “骨气奇高”的体现:强烈的抒情化色彩。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无论是前期的任侠使气,还是后期诗中的满腔悲愤,都体现了他的个性特色。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的特征,激越感人。

②“辞彩华茂”的体现:1)语言绮丽自然,韵律色调和谐,注重对偶、炼字和声色之美。2) 善于以警句开篇, 如《野田黄雀行》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开头。 11.阮籍诗歌的风格特征:阮籍诗的风格是“隐约曲折”。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表达方式比较曲折隐晦,再加上阮诗的比兴在意念是往往不是很切近,而是比较悠远、旷放,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效果。如《咏怀》其一,作者面对“黑暗世界”在清风明月中弹琴徘徊,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思。阮籍之文长于论着,多发惊世骇俗之论,行文奇偶相生,意蕴深沉。 12.南北朝民歌的风格区别: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风格。

①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以抒情为主。既明快,又含蓄,语短情长。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大量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②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习性。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13.谢灵运山水诗的新风:①从写意到摹象。谢诗不想陶渊明的诗那样一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诗之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而谢诗语言更注重写实性,云再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

14.为什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信前期作品主要是奉和之作,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宫廷趣味浓厚。但由于这些诗在诗歌形式上的多方面探索,为庾信积累了美感形式上和美感内容上的经验,他的诗已经有了“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这些经验结合后期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后期诗歌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其后期作品主要抒写乡关之思,包括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和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两方面。内容丰富,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为成熟。因此说庾信文章老更成。 15.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志怪小说①地理博物:如托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博物志》 ②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王嘉《拾遗记》、吴均《续齐谐记》。

③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 志人小说①笑话:邯郸淳《笑林》

②野史: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

③逸闻轶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沈约《俗说》、殷芸《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大问题

一、《史记》

(一)体例: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种体例,共130篇,526500字 “本纪”,历代帝王的政迹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专门史,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 “世家”写历代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包括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二)断限:《史记》记事,上起黄帝,下至何年主要有三说

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说

武帝元守元年(前122)说

武帝天汉年间(前100——前97)说

(三)创作宗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确立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系,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立传

(四)注本:最著名的有三家,号称“三家注”,即南宋裴骃的《书籍集解》、唐司马员的《史记索引》和张守节《史记正义》。

(五)思想内容 (1)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 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 3.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

(2)热情歌颂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3)颂扬品质优良的中下层人物(4)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

(六)文学成就

(1)善于选择、安排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1.精心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大事 2.主义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暗示人物的未来3.运用“互见法” (2)善于将历史故事化,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1.描述细致入微 2.场面扣人心弦 (3)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1.人物语言颇具个性化,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2.叙述的语言简洁、精炼,极富表现力3.引用民谣和谚语,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富表现力

二、两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与艺术手法 两汉乐府 (1)内容:1.平民百姓的痛苦与挣扎 2.士卒役人的控诉与呼叫 3.男女两性的哀怨与情仇 4.权贵势要的骄奢与清廉 5.人在旅途的乐生与恶死 6.少壮游子的努力与操守7.江南采莲的嬉戏与愉悦 8.动物植物的诉说与寓意

(2)艺术手法:1.注重叙事 2.长于写人 3.语言朴实 4.体制多样 5.浪漫色彩 《古诗十九首》(1)内容:第一类,游子之歌 1.思乡情结 2.立功扬名 3.人情淡薄 4.及时行乐

第二类,思妇之词 1.珍惜婚姻 2.自我宽慰 3.相隔愁苦

(2)艺术手法:1.长于抒情2.善于运用比兴与写景来抒发感情 3.语言精炼工整,朴素自然,保持了乐府民歌的特色

三、陶渊明及其诗歌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活早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由于家庭关系,在政治上处境相当尴尬。其思想受孟嘉和陶侃的影响,导致后来的“三仕三隐”。辞彭泽令是陶渊明医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其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陶的典型意义①中国士大夫精神归宿②不为五斗米这要的精神③酒和菊的象征

陶渊明的诗歌体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①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②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③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咏怀诗、咏史诗: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人物,如“三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行役诗:宦游期间的作品,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答庞参军》是最深沉的一首。

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具体可以概括为:①情、景、事、理的浑融。②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作家们对文学形式美的追求达到了执著甚至狂热的地步。 虽然东汉散文就出现了骈偶现象,但只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作家才自觉进行骈文创作,西晋时骈文才开始成熟和定型,并逐渐在文坛上取得统治地位,不管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写作都用骈体,到了南朝可以说是骈文的一统天下。诗歌创作也同样出现排偶化现象,曹丕、曹植比乃父更加华美,陆机、潘岳等人的诗歌中就有大量的偶句,至谢灵运、颜延之更是踵事增华,到齐代的沈约、谢脁更将新发现的汉语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来,自觉地追求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出现了后世常说的“永明体”。过去的诗人对诗歌声律还只是“暗与理合”,还没有达到一种自觉的追求。如果没有南朝诗人们对诗歌对偶、音韵进行艰苦的探索,就不可能有唐代成熟的律诗和绝句。 总的来说,曹丕“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都是对审美的追求。主张诗赋要讲究文辞华丽之形式美,它引领了魏晋南北朝重形式美的文学风尚。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又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14篇:南北朝帝王简介.doc

南北朝·南朝·宋之君主与年号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 孝穆皇帝

(宋高祖追崇) 刘翘 — —

宋高祖 武帝 刘裕 永初 420年—422年

— 营阳王 刘义符 景平423年

宋太祖

(初谥中宗) 文帝

(初谥景帝) 刘义隆[注 1] 元嘉 424年—453年

— — 刘劭 太初 453年

宋世祖 孝武皇帝 刘骏 孝建 453年—456年

大明 457年—464年

— 废帝 刘子业 永光 465年

景和 465年

宋太宗 明帝 刘彧 泰始 465年[注 2]—471年

泰豫 472年

— 苍梧王

刘昱

元徽 473年—476年

— 顺帝 刘准 升明 477年—479年

注:

^ 初为中宗景皇帝,世祖刘骏时改为「太祖文皇帝」。

^ 刘子勋 (刘骏之三子,刘子业之弟) 曾在466年正月称帝,年号义嘉,并得到大部分州郡的支持,但在当年八月被刘彧大将沈攸之捕斩。

南齐 南北朝·南朝·齐之君主和年号[表注 1]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 宣帝

(南齐太祖追崇) 萧承之 — —

南齐太祖 高帝 萧道成 建元 479年—482年

南齐世祖 武帝 萧赜 永明 482年—493年

南齐世宗

(萧昭业追崇) 文帝 萧长懋 — —

— 郁林王 萧昭业

隆昌 493年—494年

— 海陵恭王 萧昭文

延兴 494年

— 景帝

(南齐高宗追崇) 萧道生

— — 南齐高宗 明帝 萧鸾 建武 494年—497年

永泰 498年

— 炀帝东昏侯 萧宝卷

永元 499年—500年

— 和帝 萧宝融 中兴 501年—502年

注:

^ 明帝萧鸾之子萧宝夤曾在527年-528年背叛北魏并称齐帝,但因他很快就失败,而且称帝在和帝萧宝融早已被推翻很久之后,同时并无控制任何原来南齐领土,因此并不列入南齐帝列。

梁国

南梁 南北朝·南朝·梁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南梁太祖

(南梁高祖追崇) 文帝 萧顺之 — —

南梁高祖 武帝 萧衍 天监 502年—519年

普通 520年—526年

大通 527年—528年

中大通 529年—534年

大同 535年—545年

中大同 546年

太清 547年—549年

— 临贺岷王 萧正德

— 549年

南梁太宗

(初谥高宗) 简文皇帝

(初谥明帝) 萧纲 在位时间 549年—550年

大宝 550年

南梁高宗 昭明皇帝 (萧栋追崇) 萧统 — —

— 安帝

(萧栋追崇) 萧欢 — —

— 豫章兴文王 萧栋

天正 551年

— 武陵仁王 萧纪

天正 552年

南梁世祖 元帝 萧绎 承圣 (承圣元年) 552年

天正

(天正二年) 553年

承圣

(承圣二年) 553年

承圣

(承圣三年) 554年

— 贞阳闵侯 萧渊明 天成 555年

— 敬帝 萧方智 绍泰 555年

西梁 南北朝·南朝·西梁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西梁中宗 宣帝 萧詧 555年—562年

西梁世宗 孝明帝 萧岿 562年—585年

— 孝靖皇帝 萧琮[表注 1] 585年—587年

注:

^ 此为萧铣追谥,一般称之为西梁后主。

汉国 南北朝·南朝·汉国之君主和年号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 顺武皇帝 侯景 551年—552年

陈 南北朝·南朝·陈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陈太祖

(陈高祖追崇) 景帝 陈文赞 —

始兴昭烈王

(陈高祖追崇) 陈道谭 —

陈高祖 武帝 陈霸先 557年—559年

陈世祖 文帝 陈蒨 559年—566年

临海王 陈伯宗

566年—568年

陈高宗 宣帝 陈顼 568年—582年

陈后主 长城炀公 陈叔宝

582年—589年

北朝

北魏 南北朝·北朝·北魏之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献明皇帝

(北魏太祖追崇) 拓跋寔 —

北魏太祖 (初谥烈祖) (西魏文帝

改为烈祖) 道武皇帝

(初谥宣武皇帝) 拓跋珪 登国 386年—396年

皇始 396年—398年

天兴 398年—404年

天赐 404年—409年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永兴 409年—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

泰常 416年—423年

北魏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焘 始光 424年—428年

神麚 428年—431年

延和 432年—434年

太延 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 440年—451年

正平451年—452年

— 南安隐王 拓跋余

承平或永平452年

北魏恭宗

(北魏高宗追崇) 景穆皇帝 拓跋晃 — —

北魏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浚 兴安 452年—454年

兴光 454年—455年

太安 455年—459年

和平460年—465年

北魏显祖 献文皇帝 拓跋弘 天安 466年—467年

皇兴 467年—471年

北魏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1] (拓跋宏) 延兴 471年—476年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北魏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景明 500年—503年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北魏肃宗 孝明皇帝 元诩 熙平516年—518年

神龟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武泰 528年

元氏 - 528年

元钊 建义 528年

北魏肃祖

(北魏敬宗追崇) 文穆皇帝 元勰 — —

— 孝宣皇帝

(北魏敬宗追崇) 元劭 — —

北魏敬宗 孝庄皇帝

(初谥武怀皇帝) 元子攸 建义[2] 528年

永安 528年-530年

— 长广敬[来源请求]王 元晔

建明 530年-531年

— 节闵皇帝 元恭[3] 普泰 531年-532年

元朗[4] 中兴 531年-532年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崇) 元怀

— —

孝武皇帝 (出皇帝) 元修[5] 太昌 532年

永兴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

注释

北魏孝文帝下令将国姓由拓跋改为元。本表自孝文帝以下一律使用元姓。

孝庄帝登基后未改元。 《魏书》作前废帝,《北史》、《北齐书》作节闵帝。

《魏书》作后废帝。

《魏书》作出帝,《北史》、《北齐书》作孝武帝。

东魏 南北朝·北朝·东魏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孝静皇帝 元善见 天平534年十月—537年

元象 538年—539年十一月

兴和 539年十一月—542年

武定 543年—550年五月

西魏 南北朝·北朝·西魏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文景帝

(西魏文帝追崇) 元愉 建平508年

— 西魏文帝 元宝炬 大统 535年-551年

— 废帝 元钦 — 551年-554年

— 恭帝 拓跋廓[表注 1] — 554年-556年

注:

^ 宇文泰下令将国姓由元改为拓跋。

北齐 南北朝·北朝·北齐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文穆帝 高树 — —

北齐高祖

(初谥太祖) 神武帝

(初谥献武皇帝) 高欢 — —

北齐世宗 文襄帝 高澄 — —

北齐显祖 (初谥高祖) (曾改谥威宗) 文宣帝 (曾改谥景烈皇帝) 高洋

(高欢次子) 天保 550年-559年

— 济南闵悼王 高殷 (高洋长子) 干明 559年-560年

北齐肃宗 孝昭帝 高演 (高洋之弟、高欢六子) 皇建 560年-561年

北齐世祖 武成帝 高湛

(高洋之弟、高欢九子) 大宁 (或太宁) 561年-562年

河清 562年-565年

北齐后主 安帝 高纬

(高湛长子) 天统 565年-569年

武平570年-576年

隆化 577年

— — 高延宗

(本为安德王) 德昌 576年

北齐幼主 顺帝 高恒

(高纬长子) 承光 577年

北周 南北朝·北朝·北周之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德帝 宇文肱 — —

北周太祖 文帝 宇文泰 — —

— 孝闵帝 宇文觉 — 557年

北周世宗 明帝 宇文毓 — 557年-559年

武成 559年-560年

北周高祖 武帝 宇文邕 保定 561年-565年

天和 566年-572年

建德 572年-577年

宣政 578年正月-578年六月

— 宣帝 宇文赟 大成 578年-579年

— 静帝 宇文衍 大象 579年-580年

大定 581年正月-581年二月

第15篇: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和\"怊怅切情\"的古诗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现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终于使这一诗体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安诗人善于向民歌学习,又缘以雅词,质朴的古诗开始转向文人诗的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中尤为明显。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遂对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人那种迫切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藉、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所作诗往往多用比喻象征。特别是阮藉《咏怀诗》八十二首,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人颇有影响。

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史》八首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自己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被锺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 晋室南渡后,老庄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谈,玄言诗流行一时。其中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他们以老庄哲学入诗,作品枯燥乏味,绝少生活情趣。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是中国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对唐宋以来的历代作家有深远影响。陶渊明诗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以前诗人所忽视的田园景物第一次被陶渊明描绘得那样美妙和情味隽永,所以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另一类诗是咏怀诗,继承了阮藉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他的全部诗篇,雄辩地证明他有\"静穆\"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陶诗的突出风格是平淡自然,在质朴、简约的形式中,包孕丰厚的情韵,苏轼正确地评陶诗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诗在当时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这些美妙的诗因和时人喜好玄言诗的风尚格格不入,所以不被当代人所重视。陶诗极高的美学价值在唐宋以来才被人们发现。

晋宋之际,诗风最重要的变化是山水诗的兴起和玄言诗的告退。在东晋末年的谢混、殷仲文的诗里,对山水的描写已逐渐增多,但他们的成就不大。谢灵运才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个用全力精细刻划山水景物的诗人。诗发展到刘宋时期,更讲究形式。谢灵运的诗追求对偶工整,刻意雕琢。与他同时代的鲍照则继承和发扬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或描写边塞战争,或抒写怀才不遇的内心愤懑,或批判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他擅长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节奏错综多变,感情奔放,笔力雄健,具有独特风格。

齐永明年间,在音韵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著名诗人沈约、谢脁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于是\"声律说\"大行,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新变。新体诗的出现,反映出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此后,许多诗人写作时更讲究声律,促使近体诗一步步趋于成熟。然而永明作家因过分强调声律、词藻,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成就不高。只有谢脁的山水诗,吸取了谢灵运状物精细的长处,又克服了他的情景游离的缺点,表现出情景交融,清新流丽,音律调谐的优点。梁陈时代作诗的人特多,但诗风每况愈下。梁简文帝提倡新体,好做艳诗,宫廷诗人庾肩吾、徐樆等人朝夕献诗,披之管弦,于是产生了所谓宫体诗。宫体诗以描写女色为主,词藻浮华,风格柔弱。自梁至初唐,其影响相沿一百多年。在宫体诗泛滥之时,有少数诗人的作品还值得一读,如吴均的诗清拔有致,为时人所效仿。何逊、阴铿的山水诗也有清新之气。

北朝文人多宗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仿,很少创造。由南入北的庾信却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于梁朝宫廷,多奉和、应制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浮艳。后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多抒写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屈身事敌的羞愧心情。其代表作《咏怀》诗二十七首多方面敌反映了他的亡国之恨和身世之痛,内容充实,情意真挚,风格苍凉沉郁,兼有南方文学的秀美和北方文学的刚健。庾信的某些五言新体在声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加上他的诗对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东晋、南北朝又是乐府民歌发达的时期。南朝民歌包括《吴声歌曲》、《西曲歌》、《神弦曲》三部分。它们产生在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荆州(今湖北江陵)一带。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体制短小,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

北朝民歌风格则与南朝民歌迥异。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尚、自然环境与南朝大不相同,北朝民歌题材较南朝民歌广泛,诸如战争、尚武、羁旅、人民的贫寒等内容,都有所反映。北朝民歌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

纵观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总趋向,慷慨任气、刚健爽朗的建安风骨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偏重于追求诗歌形式的倾向却愈来愈甚。故后人对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所批评。如唐代陈子昂说:\"魏汉风骨,晋宋莫传......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但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诗是从汉代古诗发展至唐代近体诗的中间桥梁。这时期出现的著名诗人,如三曹、阮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等人,也各有其独特成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

第16篇: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最后一课。课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璀璨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成就,介绍了王羲之、顾恺之、范缜等文学或思想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素材。《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遵循课标的指导思想,在设计《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时,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化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构建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列举其代表作;了解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列举其代表作;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了解南朝思想家范缜反对迷信的《神灭论》。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应采用综合课型。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历史情境复现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的亲切感,其中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收集有关王羲之、顾恺之刻苦学书作画的故事,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改变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确定每组固定人数(5~6人)。通过分组学习,使小组成员关系固定化、密切化,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为学生学习过程创造良好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果丰硕,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书法、绘画、雕塑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能够激起观赏者感情上的共鸣。通过学习王羲之持之以恒、苦练书法、终有所成的事迹,培养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的意志品质。书画石窟艺术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识记: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运用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能力、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阅读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古鉴今的能力等。 学情分析

把历史知识作为一门课程系统的学习,初一的学生还是初次接触,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还有待培养。本课讲历史文化艺术,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艺术鉴赏能力偏低,但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喜欢在学习中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教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着和引导着。师生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教师努力创设多种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和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教学手段

本课通过多媒体展现大量的形象、直观的图片,采用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等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古代艺术有所了解,以致于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结构和过程

1)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混战之中,但是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中外联系的加强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异域文化的渗入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同时,这段历史也孕育了这些艺术家。艺术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获得了新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一)“书圣”王羲之

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22页插图中的 “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其他同学拿出已准备好的纸笔,在下面临摹,看看谁临摹得最好。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本目内容,阅读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思考回答:

1、哪位同学知道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

2、回忆学过的内容,你能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吗?

3、谁能为大家讲一讲王羲之的故事?

4、思考在学生观察《兰亭序》插图时,猜想《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

(二)“三绝”顾恺之

1欣赏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2、讲授当时人称他有“三绝”,为什么?

3、学生讨论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对我们学习上有什么启示?

3)交流展示

我们已经学过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小组展示主要成就如自然科学中有:数学、医学、农学、建筑等;思想文化成就主要有:书法、绘画、雕刻等。然后引导学生学史明智、感悟历史:1.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属北魏统治者为宣传佛教、加强统治而开凿,这些石窟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应怎样评价这种带宗教色彩的石窟?通过讨论,正确区分石窟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形成正确认识。 2.当前旅游业兴旺,旅游景点的破坏严重,我们如何做才是一位合格的旅游者?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文明旅游的意识。

4)自我测评:

多媒体课件的本科有关的习题,小组互评

5)师生小结、反思巩固:

你能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吗?引导学生谈收获、引导学生列表整理记忆等。

教学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本课中让学生操作电脑,讲解、欣赏《兰亭序》等艺术作品,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充当导游,介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既减轻了教师负担,激化了学生兴趣,又能真正实现“还教于生,让教师由“导演”转变为“主持人。

第17篇: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难点]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玄学、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文学鸟瞰:

文学走向自觉,文学个性化鲜明;文学集团涌现,出现群体性风格,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明显;五七言的古体、近体诗兴盛。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十分繁荣。 文学的自觉表现在: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独立出来;讨论“文”、笔”之分。

2.深细研究各种文体,尤其是《文心雕龙》、《文选》从理论和实践上深细研究了各种文体。

3.重文学的审美特色,从多方面研究文学的形式美和创作技巧。《文心雕龙》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有了完整体系,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自序组成,深入讨论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总结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文选》作为文学总集,收录先秦至梁130余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古诗十九首,共收诗文七百余篇。编排上先把文体归为37大类,大类下依题材再分小类。选编者对作品比较宽容,有文学眼光,后世形成“文选”学。

第二节 *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根本特征。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走马灯式地更换,且相互杀伐不息,混战连天。与之相连的是饥馑,瘟疫以及人口大规模迁移,使无数生命就此终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典型的乱世,其文学也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属于前后两三个朝代,且多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敏感的作家们深感生命短促无常,祸福难料,危机四伏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的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

二、*朝代文人的风尚

魏晋南北期时期,文学的共同主题有: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和反招隐诗。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门阀制度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形成,魏文帝的九品中正制则是推波助澜,进入东晋、门阀势力则更加强盛,至南朝士族势力衰微,才又回到皇权政治。在该制度下,形成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前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而后者则几乎无仕进之路。因而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它反映在文学中其哀叹,呼号,愤激和不平都形成该阶段文学的特色。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另一现象是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阮氏父子、三张兄弟、谢氏家族等。这一现象与门阀制度相始终。门弟风气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诗》等。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从西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玄学的主要命题是: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

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及文学是确立了以“自然”和“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言不尽意理论指出言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得意忘言理论对鉴赏论则有所启发,认为作者的思想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要读者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自己的联想来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

魏晋新的社会思潮下,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所谓的魏晋风流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也可以说成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其对当时和后

魏晋玄学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是玄言诗。玄言诗对文学的意义是积淀了理趣,而它借助山水风景参悟玄理的形式则直接导致了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汉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佛经汉译对文化各领域、各社会阶层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文士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丰富了想象世界,拓宽了思维的时间、空间。2.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趣味。

3.促成了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自觉分析汉语言在声、韵、调上的美。4.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词汇的积累。 5.使文学观呈多样化倾向。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跨汉末和魏初,以三曹为中心,聚集了建安七子,共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影响后世深远。

正始文学:魏晋易代,政治险恶,玄学开始形成。嵇康、阮籍以诗文揭露礼教的虚伪,抒写苦闷与抗争。

太康文学:潘陆诗风繁缛。左思《咏史》写寒士的不平,上承建安风骨。 东晋玄言诗居诗坛达百年之久。

晋宋易代之时,伟大诗人陶渊明开田园诗天地,以“自然”为美的至境。 宋初谢灵运大力写作山水诗,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宋代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有了突破,南北朝民歌带来了清新诗风。

齐梁文学:在声韵、辞藻、用事、对偶多方面探索,为唐近体诗奠基;萧氏三个文学集团的形成。梁陈文学以宫体诗为诗歌主流。

北朝文学质朴,模仿南朝诗明显。庾信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交流,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朝散文成就杰出。

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文学史上看,新变色彩明显,表现在文学走向自觉,个性化鲜明;玄学、佛教为文学带来新的意趣;重语言的形式美。

从文体上看:五古鼎盛。诗化散文即骈文、骈赋臻于完美。七古确立。南北朝清新的民歌在唐代衍生出绝句小诗。志人志怪小说初具规模,奠定中国小说的基础。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目标]了解建安文学及正始文学的概貌;熟悉三曹、建安七子及阮籍等作家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掌握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内涵;理解曹植、阮籍诗风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以三曹为中心,建安七子各逞风采,共同确立“建安风骨”,文学个性鲜明。 正始时期,阮籍《咏怀》组诗,以比兴手法隐晦曲折抒写复杂情怀。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存诗二十多首,全为乐府诗。写战乱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抒政治抱负;《观沧海》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操诗借乐府旧题写时事,感慨深沉,语言古直,风格悲凉慷慨,富于创新精神和个性。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领袖,网罗文士,共同开创文学繁荣的局面。 曹丕存诗约40首,主要有:宴游诗,抒情言志诗,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诗。 燕歌行》是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诗有大影响。

曹丕诗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文士气浓;追求语言的绮丽,音韵和谐,抒情纤细,形式上诸体齐备。曹丕与文士诗酒唱和,开文人雅集的先河。

第二节 曹植

曹植的生平,创作以建安25(公元220)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有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 后期遭受曹丕父子的迫害,主要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1.写遭受迫害而产生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主题复杂浑成,情、事、景交触,是著名的抒情长诗。

2.借思妇弃妇来抒怀,如《美女篇》、《七哀诗》。3.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

4.游仙诗,如《远游》,渴望在游仙中超脱现实。曹植诗“骨气奇变,辞采华茂”,气骨文采兼备。他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整合了前代诗的优秀传统,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他在当时和后代有着崇高的地位。

曹植诗歌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有三:一是其诗文采富艳,二是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第三节 王粲、刘桢以及蔡琰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

王粲诗写战乱现实,抒写漂泊之感和壮志难酬,如《七哀诗》之一。王诗多“自伤”,感情深沉悲壮,诗为“七子之冠冕”。 刘桢诗有赠答、游乐诗两类。

刘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凛霜,高风跨俗”,以气势取胜。如《赠从弟》之二 蔡琰五言《悲愤诗》,写汉末*中人民尤其是女子的苦难,叙事抒情完美组合,重细节和心理刻画,是著名的抒情味儿浓的叙事长诗,对后世叙事诗有影响。

第四节 建安诗的时代特征

一、建安文人政治理想的高扬:

时代的战乱,一方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一方面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立功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因而,建安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反映在诗中则是“悲凉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精神特色。

二、生短暂的哀叹。

建安社会之乱离,使生灵涂炭,无数人死于非命,加之疾疫流行,人多短寿。这对文人刺激很大,他们或单纯哀叹生命短暂或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或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尤其是后两种态度,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色彩,也就成为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

正始时政治险恶,玄风弥漫,诗风走向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阮籍82首《咏怀》组诗,开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影响深远。

组诗多苦闷孤独情怀,深广写出对时光、生命、世事等的复杂感受,情意忧愤深广;也有写游仙、隐居出世情怀的;在关注现实方面,指斥曹魏政权荒淫腐败,讽刺礼法之士的虚伪。

阮籍诗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多比兴、象征寄托,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嵇康诗以四言成就最为杰出,多表现诗人高蹈独立,鄙弃功名的形象。嵇康诗语言天成,风格清峻。 [阅读书目]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59

[思考题] 1.解释名词

①建安风骨 ②正始之音

2.3.4.简析正始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二章 两晋诗坛

[教学目标]了解两晋诗坛概貌,熟悉并掌握太康名家的创作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太康诗风的特征;左思与刘琨诗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西晋诗人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诗风繁缛。 左思诗为寒士鸣不平,郭璞以游仙来抒怀。 东晋以孙绰、许询玄言诗为代表,玄风大畅。 陶渊明开创田园诗天地,达到“自然”的至高境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西晋太康诗创作主要致力于拟古和探索诗的形式技巧的完美,诗风繁缛。 拟古方面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摹拟中,文辞风格趋于华美,文人气渐浓,如陆机的创作。

诗风繁缛,繁指繁复详尽,缛指华丽,表现为: 1.语言重华丽藻饰,如陆机、张华的诗。 2.描写繁复,如潘岳《悼亡诗》。

3.句式骈偶,如陆机《赴洛道中作诗》。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左思8首《咏史》,借咏史来抒怀,富创新精神。 《咏史》写寒士的不平、对士族的蔑视抗争。

钟嵘评左思《咏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典指征引史实,怨指借古讽今,精切指借古讽今又深刻恰当,讽谕之致指能发挥讽谕的社会功能,“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是一致的。

刘琨诗仅剩三首。其诗感情深厚,风格慷慨悲壮,寓于感染力,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风格雄峻,以《扶风歌》最为著名。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的源头:

1.源自《楚辞·远游》,多写因不得志于时而兴起的复杂感受。2.源自秦汉时,多写求仙访药,追求长生。

郭璞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他持论以儒家经典为本,《游仙诗》所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消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

在西晋后期至东晋初年,诗道不振,玄理渐多,平淡寡味的诗风中,郭璞《游仙诗》则是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可谓高出侪辈,独领风骚。

第四节 兰亭唱和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文士,为人率直、洒脱,他淡薄宦情,好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流,以山水吟咏为乐。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沿“修契”习俗,在兰亭聚会。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吟酒赋诗,结集为《兰亭诗》。王羲之为之序,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兰亭诗》虽艺术水平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特别是文人雅集唱和,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孙绰、许询。东晋玄学的新气象是玄佛合流,对文士思想趣味和生活方式上有显著影响。 东晋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以写老庄玄理为主,亦有借山水来抒情的形象性强的作品。

玄言诗成就不高,但是对后代影响却深远,如影响谢灵运、白居易和宋诗。 [阅读书目]

《陆士衡诗注》,陆机撰,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思考题] 1.2.3.4.

第三章 陶渊明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人生道路、思想性格及其文学创作概貌。熟悉并掌握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陶渊明的思想与田园诗的思想内蕴及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

在东晋玄言诗把持诗坛达到百年之久的背景下,陶渊明其人其作出现的意义:把“自然”提升为美的极至;变玄言诗的老庄玄理为亲切而深邃的日常生活哲理;密切了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开创田园诗新天地。

陶渊明以其人格魅力和杰出作品为后代士人构筑起精神家园。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以公元405年辞彭泽令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在仕与隐两难选择中徘徊;后期隐居躬耕,伴随他的既有隐居之乐,也有生活的艰辛。 陶渊明思想组成比较复杂:有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重道德操守;又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佛教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还是一个务实重实践的人。

陶渊明把生活诗化,又将诗生活化,是魏晋风流的真正代表,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找得“真我” 。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一、田园诗: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农村风物、农村生活和农夫形象的诗人。

有写田园恬淡美好景象,质朴的农村生活和诗人悠然自得的诗,如《归园田居》其一。写自己躬耕的生活体验。描画自己的贫困和农村的凋敝。

二、咏史、咏怀诗: 陶渊明也借咏史来咏怀,其咏怀诗多为组诗。诗中继承阮籍、左思诗的优秀传统,又真切道出自己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感受。

三、行役诗:

作于宦游期间,把行役之苦、对仕宦的厌倦与思念田园、渴望归隐对举着来写,富有感染力。

四、赠答诗:

写真情和日常生活。意蕴淡而厚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表现在诗中为: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等。 陶诗的一大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陶诗的艺术特色具体地可概括为两点:

一、理、景、事、理浑融

陶诗把寻常习见的景,普普通通的事,诗人的真情深情,深邃独到的理趣完美结合在一起,言浅而意深。

二、平淡中见奇警,素朴中见绮丽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把似乎是对立的风格组合在一起,也实陶诗“自然”臻于极至的表现。

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新的高峰。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在自传的叙事框架下,以简洁洒脱的文笔写自己的情趣,结构上以叙事为骨架,以抒怀来立心。传主洒脱自然而安贫乐道的形象成为后代士人心目中理想的隐士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抵家团聚,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无不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于后人来说,一切回归,一切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安宁而真切自然的世外桃源,既有幻想中的美好奇异,又有浓厚的朴实真切色彩。

第五节

陶渊明初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经萧统,尤其是苏轼、朱熹的褒扬,逐渐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是古典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阐释学个案。陶渊明其人成为后代士人的精神家园,他的平淡自然成为文艺中至高的境界。

陶渊明所代表的人格精神正是中国士大夫从道的精神。他所走的归隐之路,为追求心灵宁静的中国士大夫开辟了一条通住灵魂安顿之地的先路,也为士大夫筑造了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的风格也就成为士大夫心中高尚的艺术品格。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尤其是菊,不仅成了他的化身,也

[阅读书目]

《陶渊明集》,陶渊明撰,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陶渊明论集》,钟优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思考题] 1.2.3.4.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教学目标]了解现存南北朝民歌的情况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难点]掌握南北朝民歌的艺术差异及其代表作品《木兰诗》、《西洲曲》的艺术成就[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多写爱情。 南北朝民歌的比较: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写*现实和北方风习。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

吴歌:三百多首,产生于建业一带,多创作于东晋、宋时,多写女性对爱 比较: 情的感受,清丽缠绵。

西曲:百余首,产生于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汉水流域,多作于南朝。能把爱情与劳作结合起来,开朗明快。

南朝民歌多为清丽缠绵的情歌的探因:采诗者为声色之乐,幽美的南方风物;南方生活充裕;多出自城市平民。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篇什小巧,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多用活泼含蓄的双关语。

抒情长诗《西洲曲》以江南女子四季相思为线,穿插四季景物变化,点染女子活动、妆饰,婉细传达了江南女儿的相思情。

《西洲曲》艺术:四句一换韵,为一小节;多顶真,有回环婉转的情味儿、韵味儿。清人沈德潜评为“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是南朝民歌最精美的作品。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多为军乐,流传至南方,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所作。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1.写北方风物和游牧、流浪生活,如《敕勒歌》《陇头歌辞》 2.展现北方人豪迈个性和尚武精神。 3.写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4.写爱情婚姻,多快人快语,耿直坦荡。

《木兰诗》,原为民间叙事长诗,流传中可能经过文人润色。塑造了木兰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集闺中儿女和巾帼英雄为一身,在她身上,凝集了华夏民族尤其是古代女子多方面美德,是中国人民深爱的理想人物。 《木兰诗》艺术特色:

1.描写繁简得当,剪裁得当,结构严谨。

2.借行动、气氛渲染来写人物内心,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

3.语言形式上,多复沓、排比、对偶,设为问答;多用叠字;以活泼口语为主,兼精美的近体诗语。 [阅读书目]

[思考题]

比较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教学目标]学习谢灵运、鲍照的诗歌,了解其对诗歌的创新,掌握其对后世诗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鲍照乐府诗的艺术创新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内容]

南朝为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关键时期,“性情大隐,声色大开”,尚形式完美。 谢灵运以山水入诗,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强诗的技巧和表现力。 鲍照写乐府诗,多写寒士的不平,艺术上创新。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开启诗国新天地,创造新的诗歌风貌。

回顾:先秦诗,山水仅仅作为背景点染或比兴出现;后有曹操《观沧海》,可视为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左思、郭璞也写到山水。 山水诗兴起的背景:魏晋隐逸风气大炽,山水为乐土;南渡江南,那里山水优美;士人在山水中阐发玄理、抒情;晋宋山水画、画论出现,对山水逐渐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五言诗成熟,南朝民歌写山水,都为山水诗提供了借鉴。 谢灵运:大力写作山水诗并产生巨大影响。

出身士族,才华杰出,却生逢乱世,被贬愤懑,在山水、佛理中获得安慰。他的山水诗多作于被贬永嘉太守后,基本特点是鲜丽清新,如芙蓉出水,雕琢而自然,求新求俊,变魏晋以来的古朴为追求声色,要人工锤炼雕饰。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古典诗呈现重要变化: 1.从写意到描摹

陶诗把心物合一,将诗意与生活打成一片,重整体;谢诗极物写貌,重形似,细节描摹,多名句,较少情景交融,构思往往有模式化倾向:叙述出游,写见闻,结尾写感悟。

2.从重启示暗示到重写实

陶诗重言外之意,想象联想;谢诗重细致观察,语言准确,要精细描写,把山水作为独立客观的对象,注重描写方法、技巧和新词汇,缺点是生涩。

陶谢的不同,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变,“性情大隐,声色大开”,极貌写物,穷力追新,成为南朝诗的主流,影响到唐代。 谢惠连,诗作仿谢灵运,诗写得轻灵绮丽。

颜延之:尚巧似,多雕饰和典故,辞藻富丽繁缛,被称为“错彩镂金”。

第二节

鲍照才秀人微,个性却奇崛昻藏,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诗内容有:

1.为寒士鸣不平,对门阀社会抗争,如《拟行路难》之

四、六;2.写边塞戍卒,如《代出蓟北门行》;

3.哀婉凄怆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尤为感人,如《代白头吟》;4.写统治者暴敛与人民疾苦; 5.富于雕琢意味的山水诗。

鲍诗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有险俗、险急的特点,个性十分鲜明,表现在诗中多流露激越情、不平气;形式上多得力于汉魏乐府、南朝民歌,自由而淋漓尽致的抒情,洋溢着跳荡雄肆之气,个性张扬,从而赢得杜甫等的推崇。

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押韵灵活自由,为七言诗开拓了道路。

[阅读书目]

《谢灵运集校注》,谢灵运撰,顾绍伯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鲍参军集注》,鲍照撰,钟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思考题] 1.2.简谈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教学目标]学习本章,熟悉并把握永明体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掌握沈约、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了解宫体诗的特点和成就。 [教学重难点]永明体、谢朓山水诗、宫体诗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此时诗人自觉追求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音乐美,为唐律诗奠基,先后形成几大诗人集团的群体风格。宫廷诗人把南朝民歌带入宫廷,写女子及其相关物象,以艳辞写声色,在技巧方面积累经验,为唐诗奠基。

第一节 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齐梁诗讲究声律对偶,是新体诗形成发展期。

汉字声有高下长短,把声调有规则的组合,可构成铿锵和谐的音乐美,对其进行探讨,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沈约等积极研究声、韵、调的组合,在消极意义上提出了诗歌创作要避免的八种毛病,在积极意义上明确了"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基本原则。早期苛细,影响了自然表达,但自觉运用声律,可增加诗的形象美,加强表达效果,为古典诗的完美作出了贡献,有积极的意义。

沈约诗清怨。或写山水,或抒离别愁,言浅情深。

谢朓诗:写山水的作品,继承谢灵运诗的细致清新,又情景交融,摆脱玄言诗的尾巴,形成清新流丽的风格,他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语言清新流畅,声韵铿锵婉转,耐人回味,"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谢朓的诗,警句对仗工整。短诗清新含蓄,富民歌意味,为五绝作出贡献。他对唐诗繁荣作出了贡献,从而赢得李白杜甫的推崇。 王融的诗构思含蓄有韵致,写景细腻清丽,语言华美平易流畅,近于谢朓,所谓"词美英净"。

受永明体影响的诗人:

1.何逊:写对游宦的厌倦,羁旅相思;诗语平易晓畅,隽美清幽,又长于酬答伤别,状物鲜丽,语言省净,重审音练字,对偶精工,近于唐律精美的写景对句。 2.阴铿:写离别、思乡。风格清丽,以写江景见长,画面优美,情意流贯,不少作品可视为唐五律的滥觞。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东晋有王、谢等家族中心式的文学集团。

刘宋时有以宫廷、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如临川王刘义庆。 齐梁几个文人集团:

1.南齐萧子良:有竟陵八友,创作永明体诗,群体创造,富竞争氛围。

2.梁萧衍:以帝王之尊倡导文学。

3.萧统:重诗文创作和学术,与人编选《文选》。

4.萧纲:倡新变,为诗清靡,聚集文人,创作宫体诗,"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曼藻,思极闺闱之内",有徐庾父子相随,时称“徐庾体”。此一集团诗歌创作繁荣,影响深远。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庭

南朝皇室皆行伍出身,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入主皇宫后,仍留恋,学习市井之风习。而南朝以来流行的市井歌词及文人歌诗,尤多侧艳之风,这又正合纵情声色的统治者的口味。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的民歌配乐演唱,从而使南朝市井民歌进行入宫庭。加之汉魏之世雅乐散亡,江南自东晋以后,流行被视为“郑卫淫俗”之乐的清商曲。南朝民歌与清商曲在宫庭中相结合,便产生了宫体诗。 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至梁陈之世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宫体诗就内容而言,主要以宫庭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其风格比较柔

尽管宫体诗内容贫乏,它在艺术上为唐诗格律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书目]

《谢宣城集校注》,谢脁撰,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沈约集校笺》,沈约撰,陈庆元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①永明体

2.3.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教学目标]了解北朝文化与文学,掌握南北文风融合的过程及庾信诗歌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庾信诗歌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 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都洛阳,厉行汉化,使中原文化得以沿续,北朝文坛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不久,东魏为北齐所替代,西魏为北周所替代,双方在文化

东魏、北齐以邺都为中心,占居当时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聚集了一批文人才士。北齐后主高纬设立文林馆为一时盛事。当时名士有来自南朝的颜之推,萧悫等,有本土成长起来的邢邵、魏收等人。北齐文人自觉学习南

西魏建都长安,占据关陇地区。因政治需要,西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宇文泰托古改制,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反映在文学观上,就是去华存朴,师法上古。西魏

西魏攻陷江陵,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其中北迁文士中,庾信、王褒的影响力最大,王褒以撰写应用性骈文著名,也有颇具抒情性的诗文。如《渡河北》《赠周处士》等。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分裂,东西割据,政治上的对峙,地域习俗差异以及人才的多寡导致南北朝文化的多元化。概括而言,文学差异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但是,在南北之间,文化并未隔绝,通过使臣往来等途径,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的一生,以42 庾信在南朝度过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国最安静的阶段。他与父亲庾肩吾,徐陵父子同为文学侍臣,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徐庾体”。其前期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但在艺术上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

庾信后期作品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其“乡关之思”主要有以下内容: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他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汲取了齐梁文学的修辞技巧,又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

[阅读书目]

《庾子山集注》,庾信撰,(清)倪璠注,《四库备要本》。 [思考题] 1.2.3.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新格局;熟悉其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名家名作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魏晋散文名家名作;骈文的形成;《水经注》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讨论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文章重个性化、美文化。骈赋讲究对偶、声律、词藻。北朝散体文杰出。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魏晋文重个性,气爽才丽。曹操为文通脱大胆;曹丕婉丽抒情,曹植任气而华美。 魏晋赋:抒情,小品化。王粲的《登楼赋》情景交融,曹植的《洛神赋》曲折写理想的破灭,向秀的《思旧赋》欲吐还忍,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尖锐锋芒毕露,其余有鲁褒《钱神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也各具特色;当时大赋多重大题材,且融入个人生活情意;思辨色彩浓,如嵇康的论辩文。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总体上日趋华美。

谢灵运的山水赋清新,重巧似。颜延之的骈文典故繁博,修辞巧丽。鲍照的《芜城赋》把昔盛与今衰构成强烈对比,抒情味儿浓。陈寿的《三国志》骈丽而自然,范晔的《后汉书》的论赞用骈体,刘勰的《文心雕龙》为骈体的文论巨著。 齐梁新变的表现:四声协调,走向格律化;细分文体为有韵的叫文,无韵的叫笔。 江淹的《别赋》写七种分别,自觉追求新变,既重空间布局,又以情为主线;《恨赋》写六类人的憾恨。任昉的应用文得体而高超,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充满俳谐嘲弄的趣味。

此时的赋诗化色彩浓,如丘迟、吴均、陶弘景的山水文字,清新优美。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优美而富情味儿,洋溢着对祖国山水的爱,文字清朗疏朴。

《洛阳伽蓝记》记洛阳寺塔,结构上采佛书合本子注,内容博洽而条理井然,笔底含情,极有感染力,文化意味浓。语言:四言兼参用四六骈句,又有自由灵活的散句,典丽清拔,吸取了京都大赋的气势与技巧,从而秾丽动人。 [阅读书目]

《文选》,萧统编,中华书局1974 《水经注》,郦道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洛阳伽蓝记校释》,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

[思考题] 1.2.3.分析《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个性。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小说的起源;掌握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后世小说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中国小说的起源;《搜神记》;《世说新语》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一、关于“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小说见于史家著录始于班固的《汉书》;最早对小说所作权威解释和评价的是《七略·辑略》。他们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它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这一评价一直影响着中国文人的小说观。

二、小说的起源:

小说起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史传。

三、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小说结集及后人辑本,共约五十种,重要的作品有邯郸淳《笑林》,张华《博物志》等十余种。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

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地理博物。2.鬼神怪异。3.佛法灵异。代表作分别为:张华的《博物志》、干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志人小说按内容可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类。代表作品有邯郸淳《笑林》、葛

在艺术上,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往往只是粗陈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它只是中国小说的雏形阶段,没有成熟作品。但它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小说艺术方面为后世小说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第三节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所刻三卷本,共36门。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该书及注涉及人物一千五百多个,不仅数量多,而且面广,魏晋两朝主要人物几乎无所不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总之,该书成就显著,影响十分深远。 [阅读书目]

《世说新语校笺》,刘义庆撰,徐震,校笺,中华书局1984 《古小说钩沉》,鲁迅校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思考题] 1.2.

3.简评六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第18篇: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嵇康

摘要:魏晋时期战火纷飞、国家动荡不安,这场大丧乱在对经济与政治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部分知识分子于乱世中开始主动探求国家和自身出路。其中以嵇康为精神领袖的“竹林七贤”几乎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所有选择,他们或做官,或隐居,或亦官亦隐。本文主要介绍七贤之首嵇康的生平经历、冤死原因以及音乐书法、养生之道、诗词创作三个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嵇康、魏晋南北朝

一、嵇康其人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人,自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虽然母亲的娇惯养成了嵇康桀骜不驯的自由性格,但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以及自身过人的天赋仍然让他博览群书且涉猎了包括历史、音乐、书法、老庄学说甚至打铁等各个方面。嵇康早年靠着家族财富和兄长照顾过着优裕地生活,成年后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后又迁至中散大夫。不过这些官职都是清净闲散的职务,嵇康并没有留下在官的活动记录。

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男风盛行,上层男士出门前必要敷粉施朱,熏衣配器。其中又以潘安、夏侯湛尤为以美貌出名,但后人未必知晓嵇康风度亦非凡,当为一世之标。《晋书》上说:“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世说新语.容止》中也写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成语鹤立鸡群正是出自于此。嵇康之美可见一斑。

二、嵇康之死嵇康卒于公元263年,死时年仅40岁。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嵇康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最后被司马昭处死。那么嵇康自己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锒铛入狱的呢?嵇康在临终诗作—《幽愤诗》中写到“匪降自天,寔由顽疎”翻译过来即是他认为自己终致囹圄,是由于性格“顽疎”,招来了谤议。诗中强调了自己愧恧的心情和守朴的志向表示希望度过目前的厄难,然后去过“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的超尘绝世生活。由此可见嵇康虽然已经认识到自己招致上层阶级不满但仍然没有看清楚局势,认为自己还有一线生机,这是相当愚蠢的。

其实在笔者看来,嵇康之死是必然的,原因有三:其一,当时掌权集团领导者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不仅如此他还借典抨击,所作《与山巨源绝交书》隐晦的羞辱了司马氏集团残暴虚伪的统治。作为时代名人,嵇康的影响太大,司马昭难以从思想上统治,政治上也不能统治,嵇康必然不能活。这里读者难免有疑问,这又给钱又给权的天上馅饼哪里找去?嵇康为何百般推辞?其实这跟司马昭非正统皇帝的尴尬身份有关。公元239年, 魏明帝曹睿患病去世,年仅8岁的曹芳登机为皇,辅佐大臣司马懿势力对当权的曹爽势力发动了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 ,此役拉开了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序幕。嵇康“非汤武而薄周礼”惹恼了篡位的司马懿,此后当然不受待见性命危矣。

其二,嵇康性格自由清高,孤松独立,为世俗所不容。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钟会陷害嵇康时,给其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

谟”。嵇康好老庄之道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言行越发放荡不羁最终受人诟病而遇害。

其三,以清流身份得罪了身处高位的钟会。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的多次不愉快经历,注定会是嵇康之死的一大推手。钟会身出名门,是曹魏大臣,书法家钟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仕途顺利的钟会也是需要朋友的,他看中了同样满腹诗书的嵇康。但尴尬的是多次拜访,都没得嵇康什么好眼色。有一则故事就说道,显赫后的钟会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此记恨在心,对嵇康的钦慕之情渐绝。

由此可见,从吕氏兄弟产生纠纷,嵇康从中调停,事后吕安被吕巽倒打一耙,嵇康愤而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到最后嵇康因受牵连投入监狱等等一系列事件或许只是一个陷阱,为的就是除去这个上层阶级的眼中钉肉中刺。嵇康之死已成定局。

三、嵇康成就

嵇康擅音律,对音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即音乐产生于自然之间,是客观的存在。另一方面,针对于传统儒家“移风易俗”的乐论,嵇康认为音乐要靠本身所包含的平和精神去感染人,也就是

用“和”之心去打动人。弹奏由嵇康所做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 “嵇氏四弄”曾被作为隋炀帝的取仕条件。由此可见,嵇康于音乐之途上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这里笔者想着重介绍一下嵇康的代表乐曲——《广陵散》。相传《广陵散》并非嵇康所著,而是得益于他的一次山中奇遇。说是嵇康曾到洛西去游览,晚上宿于华阳亭。偶遇一位山中奇人,此人为嵇康弹奏了《孤馆遇神》和《广陵散》两首乐曲,嵇康听后为这两曲所震,起了求教之心并发誓绝不将曲子传授给第三人,客人倾囊相授直到嵇康学会弹奏后便走了,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嵇康毕生独爱此二曲,直至临终前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最终被拒绝后,他的遗愿便是再弹奏一遍《广陵散》,有文章描绘当时《广陵散》“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嵇康以琴声代话语尽诉悲壮之情,海内之士无不痛之。

嵇康除擅音律外养生一道上也颇有造诣。他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由他所著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自己也身体力行,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最后不得不提到嵇康的文学成就。《诗经》以后,嵇康是四言诗的代表作家之

一。他对《诗经》从形式、语言以及赋比兴手法上进行了取法,使得自己的作品沾染有浓浓的四言诗古韵古风的味道。另外一方面, 嵇康的诗大抵都可以用“超尘脱俗”来形容,这大概与嵇康超尘脱俗的情怀、隽洁的情意、高洁的人格以及坚强峻切的性情是相契合的。

魏晋是一个黑暗势力笼罩的时代,紧张的政治氛围扼住了每一个抗争者的喉咙。嵇康作为时代的牺牲品还太年轻,实在可歌可泣,但反过来想未尝又不是乱世造英雄呢?这又待后人来思索了。

第19篇: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

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但也有词旨隐晦的缺点。它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景生情,睹物兴怀,不事雕琢,形式较为自由,给后代文人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怀诗》,车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这些成组的咏怀之作,显然都继承了阮籍的《咏怀》风格。

5、玄言诗

是指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两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他们“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作者“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成就不高,但在玄言诗风行的百年间,对文人山水审美体验的启发,山水诗的继而兴盛很有影响。

6、游仙诗

往往假托神游仙境来抒写诗人的怀抱,或表达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或表达对现实的鄙弃,诗人往往在仙境中寄托自己对时代社会的体验,最早以游仙作诗的是曹植,郭璞的游仙诗虽沿袭前人,但他的游仙诗往往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水准较高,成就较大。

7、宫体诗(或徐庾体)

这是南朝梁代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体,内容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风格绮艳秾丽,讲究声律,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等文人,又称“徐庾体”。

8、太康体

指晋武帝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这种诗歌重模拟,重辞采,讲究对偶、用典,诗风靡丽,内容繁缛。严羽的《沧浪诗话 诗体》中有“太康体”之称,举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其代表人物。

9、永明体(新体诗)

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一种诗体,与古体诗相对而被称为“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萧衍、陆X等“竟陵八友”。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诗歌创作注重声律,其中谢朓的成就较高。

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竟陵八友: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倾意宾客,故一时天下文士,纷纷归附其鸡笼山西邸,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梁书 武帝本纪》中称为“八友”。

四声八病:自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由于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著《四声切韵》,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漆、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虽然八病的具体规定相当琐细苛刻,写作时难以一一遵循,但这样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的确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声律说的产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事件,它除对诗歌的形式有直接影响外,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10、骈文

文体名称。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

一、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

二、语音上讲究平仄;

三、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12、文赋

陆机所著,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创作的文章,用赋写成。陆机在序文中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也就是文、意、物三者的矛盾,《文赋》全篇围绕这这个中心讨论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强调作家要博览群书、充实自己,这属于创作前的准备,提出“瞻万物而思纷”,只有广泛深入地观察万物,才能产生创作冲动。这属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问题。初步忽悠了生活是创作源泉的认识。探讨了创作构思的全过程,强调精神专注,充分发挥想象力,要准确反映“万物”,达到“意称物”,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做到“文逮意”;

探讨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理扶质以立竿,文垂条而结繁”形象地说明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特点。;

提出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将文体分为十类,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是对文学特征的新认识;(

1、认识到由于作者个性、审美、爱好不同,造成作品风貌的多样

2、说明不同的体裁,其体貌风格各异)

论文章的审美标准,《文赋》中以不少篇幅,讨论文章利病,指出作文时应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从中也可见出陆机关于文章怎样才美的观念。还强调新颖独创,“谢朝华于己披,启文秀于未振”。

故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 文德》说:“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论文心。”《文赋》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3、文心雕龙

梁代刘勰所著,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全书涉及了不少文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诸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标准,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及文体的关系,文学作品优良风格的建立,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等,此外,刘勰对我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面貌,对许多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对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古代文章学和修辞学研究方面,都很有参考价值。但在一些方面也有局限,如在征圣、宗经方面,由于刘勰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要求,对某些作家作品的评价,就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如《辨骚》篇,对楚辞的艺术特征不能充分理解,评价之不合经典。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刘勰强调要有益于政治教化和道德修养。他对于一些缺乏这种内容的供娱乐用的通俗性文学十分鄙视。在艺术方面,刘勰虽然大力批判当时“习华随移,流遁忘反”的不健康风气,但毕竟又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有时候表现得过于重视形式美。另一方面,刘勰对于后代文学在艺术上的创新变化,有时不觉贬责过多,如他对刘宋时代以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创新,就嫌贬斥过多。但毕竟《文心雕龙》论述比较全面,体系比较完整,从而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史的新纪元,章学诚说:“文心体大而思精”“笼罩群言”(《文史通义 诗话篇》),诚不为过。

《文心雕龙》的理论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陈子昂革新诗歌标举“风骨”“兴寄”,杜甫、白居易论诗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张尊儒、复古,论文学古人应该“师其意,不师其辞”,都是直接或间接接受到他的理论的启发。

(《文心雕龙》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二十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问题都做到“原始以表未,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其分体的详细,论述的系统周密,远远超过曹丕和陆机。创作论十九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的问题。其详密深刻,也远远超过了陆机。批评论分五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这部分虽分为四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14、诗品

齐梁时代钟荣所著,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作了系统的论述,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代的诗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诗品》与《文心雕龙》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称为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两大专门著作。章学诚评价“《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诗品》评述了古代文化学术传统与时代风气的影响。钟荣概况了诗人的风格特点,探寻了诗人间的承传关系,尽管有的地方不太确切,但初步建立起了五言诗发展简史的框架。他主张:

一、倡导“建安风力”主张文质并重;

二、反对声病说,主张诗要有自然和谐的韵律;

三、反对过多用典,主张赋比兴并用,做到既“直寻”又有滋味。钟荣作《诗品》目的在于纠正岁时文坛严重的形式主义诗风,但不能不受到时风的熏染,因此存在评价作品偏重辞采,对内容重视不足的倾向,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等人在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

16、志人志怪

志怪小说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有些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志怪小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唐传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源于刘义庆《幽明录》的《焦湖庙视》。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造于这时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志人小说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了人物的轶闻锁事,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完

1、沈宋

指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

2、文章四友

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

4、初唐四杰

这是对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以文章文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并称。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病,扭转时风,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形式主义诗风起了扫荡作用。)

(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5、初唐体

这是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它句式自由,以七字为主,间以

三、

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6、吴中四士

张若虚、张旭、包融、贺知章

7、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王孟等山水诗人政治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钦慕贤相张九龄,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现象,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或辞官归里,躬耕田园。他们虽无明确的共同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近学张九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

8、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由于其二人成就最高,也称“高岑诗派”。唐代各民族间交往频繁,战事不断,成为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盛唐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题材,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流派。

10、大历十才子

根据《新唐书 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

11、韩孟诗派

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夹到、姚合、卢仝等人。

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煊才、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形式上不愿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风格深险怪僻,又称“险怪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12、新乐府

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自创新题,抒写时事,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14、元和体

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的一种诗风。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旧唐书 元稹传》:“稹聪慧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妆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宫阁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元白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有元稹的艳体诗。)

15、元、白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又《新唐书 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两人为好友,文学主张也相同,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16、古文运动

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韩愈提出】)

17、韩柳

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他俩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和领袖,以其理论主张和实际创作的突出建树而被视为当时文坛的旗帜。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统一,文质并重,指导了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古文较前人有新的创造与突破,韩愈精于论说文,柳宗元善作山水游记和寓言。两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韩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两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18、唐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传奇”是我国文学的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多奇特神异,故名。唐传奇是后人对唐代所创作的文言小说的称谓,它代表了唐代小说的发展水平成熟。“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与晚唐时裴鉶所作的小说集《传奇》有关,后来人们即用“传奇”这一名称作为这一类小说的通称。唐传奇虽是六朝小说的发展而来,但它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它情节更加曲折丰富,结构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华丽生动,而且在人物刻画上更加形象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传奇作者是有意的写小说,著有白行简的《李娃传》、陈玄祐的《离魂记》等,后来一些改编成戏曲,可见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1、花间词派

因《花间集》而得名。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集》。内容大都是歌舞宴乐,男欢女爱,风格大都是浓艳香软、柔靡绮丽。他们当中有十五人是西蜀人。他们的词作虽缺少温词的真切和细腻,却都以温庭筠为宗。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唐 名词解释 完

第20篇: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

东汉(建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西晋——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

——

东魏——北齐

北朝:(初期)五胡十六国——北魏——

——北周灭北齐

西魏——北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关于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的综述

前言: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经历了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晋实现短暂统一,之后又是南北朝分裂,此时期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民族矛盾尖锐。

政治上,这一时期一个主要现象是门阀制度的存在。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与庶族矛盾不断激化,文学创作出现了歌功颂德和寒士不平两个倾向。思想上,首先是玄学兴起,其次是佛教、道教兴起。学术思想的兴起影响了文人创作。如名士们追求玄学中寓含的任达狂放的生活沈约、刘勰等与佛教关系甚密,王羲之、嵇康等受道教的影响。

文学发展中,诗歌发生了巨大变化,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也发生了变化》),文学理论繁荣,文学批评兴起。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文人集团的活跃。建安时代,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人结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集团。此外还有“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文人集团。

文学发展中,诗歌形式丰富多样,曹操及建安文人大量创作五言诗,七言歌行体也得到确立。曹丕《燕歌行》为文学史上完整的七言诗,南朝鲍照进一步改进七言诗形式。齐梁时期,沈约创造“永明体”,为律诗形成铺平道路。梁陈时期,出现了宫体诗。

近几年关于魏晋诗歌研究的论文高达200多篇,主要集中在建安诗歌研究和陶渊明研究两个热点上。[1]王文生《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就把建安诗歌和陶渊明作为两个独立的章节研究;[2]赵东栓《魏晋南北朝文学》则依次对建安时文人诗歌及陶渊明诗歌进行评析,语言幽默易懂。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形式的诗歌都应受到关注研究。

正文:

一、建安正始诗歌

建安诗歌源于汉末大乱之际,此时汉统一思想结束,经学衰落。思想解放,建安诗风慷慨悲凉慷慨悲凉诗风相适应的是诗歌形式建安文人继承汉乐府民歌传统,创作大量五言诗,使之成为建安诗歌的基本形式。曹操擅长写五言诗,一方面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一方面进行创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就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步出夏门行》则是创新,用来写时事和抱负。[3] 孙明君《论曹操对原始儒学精神的诗化》认为曹操的诗歌第一次把原始儒学的天下意识与忧患意识注入诗的创作,开创了悲壮雄健的诗风和阔大雄奇的意境,从而使标志着中华民族理性觉醒的原始儒学精神转化为具有动天地、感鬼神之艺术魅力的诗篇,为中国诗史开一坦途。曹丕则尝试七言诗创作,如《燕歌行》,对后来鲍照、庾信的杂言、七言诗创作起了推动作用。 曹植是建安诗坛上很具有才气的诗人。《文心雕龙》中对其评价:“文帝以为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4] 缪军《走向心灵——曹植〈杂诗〉小议》指出,由于曹植生活环境、思想及感情变化,其诗表达方式由外向表现走向内心展示,由群体走向孤独,其作品充溢着内在的热情,富有生气和力度;曹植的悲剧是门阀制度严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普遍悲剧,因此杂诗所表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也成为后代诗人的共同主题。

代表建安诗风的作家,除曹氏父子外,还有建安七子和女作家蔡琰。曹丕《典论。论文》中,评价了七子的优缺点。七子中,孔融辈分最高,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刘桢被曹丕称: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蔡琰的《悲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此时期以“玄学风流“著名。[5]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6]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嵇康善于四言诗,脱出《诗经》藩篱,既有高洁志趣,也有秀逸风格。

二、两晋诗歌

西晋时,国家统一,社会状况好转。以陆机、潘岳等人为代表,开始讲究藻饰,注重形式与技巧,形成华丽的风云。目前对西晋诗歌的研究较薄弱,但[7] 曹道衡《陆机的思想及其诗歌》对陆机的思想品格和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论述,认为陆机在入晋之后,心理上与晋室的隔阂是次要的,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政局的稳定面前,他能够放弃成见,顾全大局,为晋朝效忠;陆机为司马颖尽力虽有过失,但不能说他是“倾仄”或“犯顺”。陆机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大抵自晋迄隋,多数人持赞扬态度,但宋以后,批评意见占了上风,这有其时代原因,不能因而忽视陆机诗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陆机诗多模拟乐府、古诗,内容少创新,如《门有车马客行》,写吴亡之后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与亡国感慨。《猛虎行》写人生的艰辛与自己的苦闷。 西晋诗坛另一代表是潘岳,潘岳工于言情,今存诗仅十八首,《悼亡诗》占了之首。[8] 柏松《潘岳:在超越与沉沦之间》对潘岳的人生轨迹作了描述,认为他在超脱与沉沦中的挣扎带有一种毁灭性的意味,而他的所作所为却被烙上了深深的时代的印痕。此外,还有左思、陆机、陆云等作家。左思,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咏史》八首被译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东西晋之际,诗坛上代表作家是以慷慨悲歌而著称的刘琨和以游仙诗为主导的郭璞。 东晋时玄言诗兴起,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洵。东晋的玄言诗虽然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对后来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等人的说理诗以及宋明理学之诗,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陶渊明 在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给诗歌注入新的生机的诗人是陶渊明。他以古朴自然的诗风,把诗歌提升到一种自然之美的境界,又以充满生活气息和生活哲理的率真自然的田园诗改变了空谈玄理的玄言诗,为后世的田园诗的创作树起了一面旗帜。

[9] 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对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陶渊明享年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辨,文章首先指出,对于这一问题应有严谨的方法,主要包括对于相关的资料作通盘考察,不以偏盖全;并进行分级,不以次易主;对于陶渊明的作品以各宋本为主,并以准确理解为基础。

[10] 张可礼《陶渊明的文艺思想》论述了陶渊明文艺思想的特色及其文学史地位。文章认为,陶渊明文艺思想的主要倾向属于“非功利说”,他强调文艺以示志抒情,重视文艺的娱乐作用,把自然作为文艺理想;他“对外在的景物,往往是持有一种既留心又无心的超然态度。在陶渊明那里,作为主观的情志和作为客观的景物,不是简单的单向流动,而是双向感触,互相交融”;“陶渊明在认识上对言志抒情的重视和在创作实践上的表现,突出的是‘示己志’,是抒个人之情,表现的是他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他“在思想上对文艺的娱乐作用的重视,特别是他的文艺实践,第一次打破了以悲慷伤感为基调的格局,使文艺的娱乐作用第一次比较完美地得到了显现,也使娱乐的主题,在文坛艺苑上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陶渊明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最能代表陶渊明思想的是田园诗。如《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其脱离仕途的轻松,返回自然地愉悦。《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无论其人格还是创作,对后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南北朝诗歌

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刘宋至陈,元嘉文学、宫体文学是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元嘉三十年间这一阶段,代表作家为谢灵运和颜延之的创作活动,上起宋晋之交,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把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在诗界独树一帜。下及于大明、秦始之际,其间鲍照不仅创作了雄健豪放的诗作,而且为七言、杂言乐府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谢灵运真正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1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12] 王力坚《山水以形媚道——论东晋诗中的山水描写》,刘宋山水诗的‘性情渐隐’在东晋诗中已表现得相当突出;东晋诗重山水之形与景物之色的描写,则肇始了文贵形似、声色大开的南朝山水诗创作;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更是在对‘山水以形媚道’传统的直接继承与革新中,得到发展与繁盛。”

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诗歌往往一改典雅凝重风格,而流露出一片真情,如《五君咏》、《北使洛》就是这样的作品。

鲍照大力创作七言诗,语言奇特瑰丽、奇脚凌厉、风格豪放。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第二阶段即“咏明体”形成、兴起阶段。著名诗人沈约、谢朓等人,将声韵学的成果运用到诗歌领域,形成永明新诗体。 沈约对永明体的产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诗歌成就也较突出。诗歌有“长于清怨”的风格特色,《八咏》诗是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谢朓也是“永明体”创始人之一,诗歌成就杰出。钟嵘《诗品》中也记载,齐、梁人论诗,以为“谢朓古今独步”。[13] 朱起予《论谢朓的山水诗》将谢朓的山水诗放在六朝田园山水诗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与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人诗作的对比,揭示谢朓山水诗的意蕴特色,认为谢朓山水诗的风格是“萧散清新”,这表现在其山水诗闲雅旷远的风致上。谢朓多写“望”里的山水,从静止的一点摄入山水风景,在写景时也将思乡念友的柔情注入其中,忧郁的感情与清亮的山水相融合,构成一种欣悲交加的温润意境。谢朓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诗歌格律比起重要作用,奠定了唐诗基础,有些基本上达到唐诗风格。

第三阶段,即以“梁简文帝萧纲、梁文帝萧绎为代表的宫体诗”兴盛阶段。宫体诗多描写女性和宫廷生活,风格轻绮柔靡,在诗歌发展史上仍有一定积极意义。代表作家有萧纲、徐陵父子等。

北朝诗歌相对南朝稍逊色,但也有自己特色,特别是庾信的“庾信体”,为南北文学融合、创新作出了杰出贡献。《拟咏怀》二十七首是他的代表作。庾信的诗体上更接近唐诗,可以说开了中唐以后唐诗的先河。

此外,北魏、东魏、北齐诗歌也各具特色,萧综、温子昇、邢邵、魏收等为这一时期代表作家。

小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长期分裂的时代,但是不同的阶段,诗歌创作也各具特色。而且正因为这一时期,诗歌不断发展,而且形式多样,对后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文生《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2] 赵东栓《魏晋南北朝文学》

[3] 孙明君《论曹操对原始儒学精神的诗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4] 缪军《走向心灵——曹植〈杂诗〉小议》,《广西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5]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6] 《三国志。魏书。嵇康传》 [7] 曹道衡《陆机的思想及其诗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1期。

[8] 柏松《潘岳:在超越与沉沦之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9] 王力坚《山水以形媚道——论东晋诗中的山水描写》,《学术交流》1996年第3期。

[9] 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10] 〕张可礼《陶渊明的文艺思想》,《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1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03页 [12] 王力坚《山水以形媚道——论东晋诗中的山水描写》,《学术交流》1996年第3期。

[13] 朱起予《论谢朓的山水诗》,《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南北朝名人
《南北朝名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