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叶圣陶简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29 09:01:1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门领导。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叶圣陶只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非常出色,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叶圣陶主要作品集目录

《叶圣陶文集》(1~8卷)

【短篇小说集】 《膜》《火灾》《线下》 《城中》 《未厌集》

【长篇小说】《倪焕之》,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叶圣陶散文》

【诗集】《存集》

【童话】 《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象》,

【理论】《叶圣陶论创作》

【教育论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

推荐第2篇:叶圣陶作文大赛简介

大赛简介

“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全称为“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迄今为止全国级别最高、最有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作文赛事之一,备受全国中学师生及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瞩目。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主办,由《中学生》杂志社承办,有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强大的专家队伍支持、指导。

“叶圣陶杯”大赛于2003年开始举办,已成功举办十三届,2015年9月开始举行第十四届。大赛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形式和严谨公正的评选原则,通过学校初赛、现场决赛的多个环节,经过初评、复评、终评的多层选拔,大大增强了比赛结果的可信度,使之成为有关部门评价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依据。

“叶圣陶杯”大赛把叶圣陶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的崭新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了“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的理念,体现了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独特风格。“叶圣陶杯”大赛已成为国内写作类竞赛的品牌项目,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国中学写作教学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赛沿革

“叶圣陶杯”大赛,由著名出版人、作家、原《中学生》杂志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叶至善先生(叶圣陶之子)授权,叶圣陶孙女、资深编辑叶小沫女士从第八届起出席大赛的颁奖大会,对大赛给予高度评价。“叶圣陶杯”大赛自2003年下半年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联合主办了五届,2008至2009年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中学生杂志社承办,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组协办,2010年起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学生杂志社承办,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赛以新鲜的理念、健康的导向和规范公正的评选原则与程序,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赖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历届大赛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凤凰网等报道。

大赛理念

一、大赛宗旨:弘扬叶圣陶教育思想,倡导中学生健康写作,服务和配合课程改革,发现与培养文学新苗。

二、大赛基本理念: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

三、大赛主导思想:倡导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和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审美意识,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等作为作文的素材;鼓励同学们客观反映校园生活,观察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维去想,还原千姿百态的生活,还原与众不同的梦想;我们强调写什么,关注什么,如何写出新意,强调作文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四、倡导关注的六类题材:1.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2.校园生活;3.家庭生活;4.社会生活;5.文化生活;6.内心世界。

五、评稿七项标准:1.选材好:视野开阔,题材多元,还原生活,注重体验,虚构合理;2.取角新:视角求新,独具慧眼,善于聚焦,善于求异,善于转换:3.情感真:真挚情感,真切见解,出自内心,立意正确,积极向上;4.构思巧:讲究章法,清晰连贯,巧妙布局,跳出模式,勇于尝试;5.手法活:自由表达,多种方式,多种手法,灵活多姿,努力创新;6.语言美:遵循规范,自然流畅,合意得体,准确生动,个性鲜明;7.文风实:健康活泼,多姿多彩,贵在朴实,力戒浮华,反对颓废。 大赛作用

“叶圣陶杯”大赛努力为学生服务,提高语文素养见实效。“叶圣陶杯”大赛在平时作文、考场作文、竞赛作文之间打开了互相连接的通道。大赛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大赛鼓励学生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以及日常生活等作为写作的资源,有力地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提高了写作水平及高考中考语文成绩。在高考、中考状元或语文单科状元中,不乏“叶圣陶杯”大赛获奖作者。通过自主招生途径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中,不少是在“叶圣陶杯”大赛中取得佳绩者。各地反馈的信息表明,近几年来,“叶圣陶杯”作文大赛获奖学生已有许多人通过著名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先后进入这些学校学习,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浙江乐清中学2015届考生孔洁(第十二届“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得主)同时获得清华、北大、浙大、人大自主招生考试资格,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安徽安庆一中2014届考生江锦(第十届“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得主)获得苏州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后被苏州大学录取。浙江乐清中学2014届考生余明静(第十届“叶杯”一等奖获得者,第十一届“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得主)获得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预录取资格,后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北京通州区潞河中学2013届考生费圣轩(第十一届“叶杯”二等奖获得者,决赛中评为“全国十佳小作家”)获得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后被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录取。山东曲阜师大附中2012届考生韩雨(第八届“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得主)同时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五校自主招生考试资格,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浙江白象中学2012届毕业生倪协克(第九届“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得主)通过上海戏剧学院自主招生校考,成为2012年“上戏”影视文学专业新生。四川宜宾一中2011届考生魏廷屹(第八届“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得主)获得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等校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后被中山大学录取。湖北松滋四中2007届学生许甜甜(第四届“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得主)被重庆大学录取。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已连续多年将“叶圣陶杯”大赛获奖作为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文学写作类特长认定,明确写入招生简章。2015年自主招生资格审查中,仅东北师范大学就有43名“叶圣陶杯”大赛获奖选手通过审查。参加大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不少学生经过大赛历练成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叶圣陶杯”大赛努力为为教师服务,提高业务水平出成果。大赛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助手和朋友。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赛,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更多的教学成果,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写作教学研讨活动,展示教学科研成果,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叶圣陶杯”大赛努力为为学校服务,提高办学水平上台阶。大赛紧密结合学校写作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许多学校把大赛活动列入教学计划,连年组织学生参加,使写作教学现状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进,形成融写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生活、思想道德教育于一体的良好教育方式,并且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学校的教育特色,不少学校因此而进入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名优学校的行列。 “叶圣陶杯”大赛努力为培养文学新人搭建交流与成功的平台。大赛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重发现和培养校园文学新人。“全国十佳小作家”评选活动是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从这里走出了110位“小作家”,其中有十余位先后加入省级作协或全国作协。他们中有张牧笛(第三届,天津作协、中国作协)、曹敬辉(第三届,江苏作协)、严诗喆(第四届,广东作协)、胡海升(第五届,山西作协)、马小翔(第六届,辽宁作协)、魏廷屹(第八届,四川作协)、张佳羽(第九届,甘肃作协)、万亿(第十届,四川作协)、麦麦提敏·阿卜力孜(第十届,新疆作协、全国作协)、肖一笑(第十二届,湖南作协)等。其他获奖选手中也涌现出不少文学新秀。 “叶圣陶杯”大赛努力为推进课程改革开辟实践与研究的园地。大赛既是中学新课改的实践园地,也是中学新课改的科研园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作为大赛主办单位,增加了大赛的学术含量,为促进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活动和写作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承办单位

《中学生》杂志是1930年夏丏尊、叶圣陶等人创办的,朱自清、朱光潜、周作人、俞平伯、林语堂、郑振铎、丰子恺、蔡元培、郁达夫等名家都曾是该刊的作者或参与者,该刊是当时中学生“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益友,是当时进行国文教育的中心阵地,在中国教育与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其地位不可动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64年秋亲笔题写刊名,寄托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全国中学生的美好愿望。老一辈教育家、文学家优秀的教育思想与我们新时代的精神完美契合,构成了大赛写作的健康主旨。具有8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名刊《中学生》承办“叶圣陶杯”作文赛事,将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引导全国各类作文竞赛活动朝着健康、有序、有效的方向发展。

历届大赛现场决赛题

第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题

话题一:你来到首都北京,肯定有一种别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有的是来自父母对你的关爱,有的是来自老师对你的期望,有的是对参加大赛的感想,有的是对未来的向往„„请以此为话题自由写作,可以实写,也可以虚构,只要与这个话题有关即可。

话题二:当前,你认为青少年心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不利成长的因素,应该怎样解决?听了“中学生心理教育经验交流会”老师们的发言,你一定有许多感悟。请结合你在校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任选以上一题,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散文诗、诗歌字数随意),时间90分钟。

第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题

话题一:

亲爱的决赛选手,你的作文能在全国10万余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获奖范围,充分显示了你的写作才华。在写作过程中,你肯定会有许多认识和体悟。请以“我的参赛作品”为话题,谈谈写作感受。内容可包括:

1、写这个题目的原因或背景;

2、作文入围的主要成功之处及不足;

3、由此产生的对怎样才能写好作文的感受;

4、作文获奖对你的影响。等等。

话题二:

你是“十佳”小作家的竞选者,请以“我为什么而写作”为话题,写一篇谈自己的文学感悟和体会的文章。

第六届“叶圣陶杯”大赛决赛题

参赛说明与要求:

从所属组的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文体不限,要求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色,书写工整,初中选手字数为 600~800字,高中选手字数为800~10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高中组决赛题:

1.以“北京书简”为副题,正题自拟。

2.以“赶路”为话题,题目自拟(不得直接把话题作为题目)。

3.看下面的一组漫画,自拟题作文。

日前,宁波镇海中学推出一项全新的教改措施——该校将高中写作课改在QQ群里用“聊天”方式来上。45分钟的课堂,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听,而是在QQ群里“聊天”。王铎

《讽(刺与幽默》2008-04-18 第02版 )

初中组决赛题:

1.以“写在北京的一封信”为副题,正题自拟。

2.以“家乡风情美”为话题,题目自拟(不得直接把话题作为题目)。

3.看下面的一幅漫画,自拟题作文。武汉市一辆公交车的司机要求一个女乘客为自己身高超过1.2 米的女儿补票,结果遭到了拒绝。小女孩劝说妈妈要买车票,却被妈妈打了一巴掌。事后被迫逃票的小女孩在调度室等了2 个小时,终于补上了那一元钱。韩恩胜(《讽刺与幽默》2008年6 月13日第 02 版)

第七届“叶圣陶杯”大赛决赛题

一、高中组(时量: 75分钟)

参赛说明与要求:任选一题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色,书写工整,字数为 800~1000字(诗歌在30行以上)。

1.以假日自由阅读为题材写日记,并给日记加上题目。

2.从下面A、B两组词语中各选一个,再增添两三个别的词语,组合成一个题目作文,词序不作限制。

A

思想文明成长

B

回声轨迹花朵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自拟题目作文。

长沙市某高中计算机特长班举行一次小测试,让学生听写20个不算生僻的汉字,如“喇叭”“斡旋”等,结果错误率达七成。

南京一次招聘会上,某公司要求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手写一份申请表格,结果很多表格的字歪歪扭扭,错字连篇。招聘单位主管人员感叹:“这些大学生的字,真没法看。”

像这样的报道,报纸上常常可以看到.。由此你有什么感想或联想?

二、初中组(时量: 60分钟)

参赛说明与要求:任选一题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色,书写工整,字数为 600~800字(诗歌在20行以上)。

1..以周末生活为题材写日记,并给日记加上题目。

2.在“把留给我”题目中补充恰当的主语和前置宾语后再作文。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自拟题目作文。

一项对中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表明,9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被教师批评等小挫折而导致离家出走、校园暴力,自杀也时有发生。于是,一些学校开辟“发泄墙”,配建“发泄室”,让学生用涂鸦甚至拳打脚踢的方式表达感情,释放压力。

由此你有怎样的感想或联想?

第八届“叶圣陶杯”大赛决赛题时量: 70分钟

一、高中组

参赛说明与要求:任选一题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色,书写工整,字数为 800~1000字(诗歌在30行以上)。

1.写一篇竞选学生会某职位干部的发言稿,题目自拟。

2.以“与之间”为题作文,横线上自己补充恰当的词语,“与”字在不改变题意的条件下也可以去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自拟题目作文。

据《北京日报》报道,记者走访北京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等几家大型书城发现,进入暑期以来,各大书店的学生读者一下子多了起来,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中外经典名著前冷冷清清,而青春小说、玄幻武侠小说等畅销书前,挤满了翻阅图书的中学生读者。

二、初中组

参赛说明与要求:任选一题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色,书写工整,字数为 600~800字(诗歌在20行以上)。

1.写一篇主题班会发言稿,题目自拟。

2.以“我和我的”为题作文,横线上自己补充恰当的词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自拟题目作文。

近日,网上惊现一位玩游戏的中学生写的一封遗书,诉说自己的生活“有太多无奈”,“玩网游已经是我最后一点乐趣了”,埋怨父母“把我整天关在屋子里”,“网线也给我断了”,还希望“时常坐在我旁边看我玩游戏”的爷爷,“帮我把所有的钱都充到我的游戏账号”,“帮我把级练起来”,“把我游戏里的角色当孙子养”。

第九届“叶圣陶杯”大赛决赛题(时量: 70分钟)

一、高中组

参赛说明与要求:任选一题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色,书写工整,字数为 800~1000字(诗歌在30行以上)。

1.以自己所在省(市、自治区)某一景点为对象,写一篇专题片解说词,题目自拟。2.命题作文:以“最该给孩子补的课”为题目作文;也可以它为副标题作文,正标题自拟。

3. 看下面的一幅漫画及画中的文字,自拟题作文。第九届大赛现场决赛题 (作者:成士壁,选自“天天漫画网”)

二、初中组

参赛说明与要求:任选一题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色,书写工整,字数为 600~800字(诗歌在20行以上)。

1.以自己所在省(市、自治区)某一景点为对象,写一篇导游词,题目自拟。

2.命题作文:以“假如我是我的家长”为题目作文;也可以把它做副标题作文,正标题自拟。

3.看下面的一幅漫画及后面的文字,自拟题作文。第九届大赛现场决赛题

眼下随着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做作业的孩子也多起来了。通过网络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作业,他们屡试不爽。面对这一高科技的负影响,家长和老师颇感无奈。

(选自 2010年12月5日《现代快报》)

第十届“叶圣陶杯”大赛决赛题(时量: 70分钟)

参赛说明与要求:任选一题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色,书写工整,字数高中组为 800~1000字(诗歌在30行以上),初中组为 600~800字(诗歌在20行以上)。

一、高中组

1.写一组或一则旅行(游览、采风)书简(即书信),题目自拟。

2.以“一种不能的”为题作文,横线上自己补充恰当的词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自拟题目作文。

材料A:近几年,中国穿越文艺作品很火。穿越小说俨然已经成为通俗小说的一种新门类,而穿越题材的影视剧收视率大都居高不下。

材料B:据报道,福建漳浦县的两名小学女生小美和小华,疑因小华丢了自家卷帘门的钥匙,怕被责骂而相约跳塘自杀,遗嘱中小美盼望“穿越时空,回到清朝跟皇帝拍电影”。

材料C: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是要求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文章,一则材料是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一则是居里夫人在信上说,外甥女涵娜说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女儿伊雷娜说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居里夫人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二、初中组

1.写一组或一则旅行(游览、采风)日记,题目自拟。

2.以“教给我一”为题作文,横线上自己补充恰当的词语(注意:“一”字后要补充两个词)。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自拟题目作文。

有个中学生在作文里说:“人生犹如一条坎坷的道路,我们往往会被路上的小石子绊倒,然而有好多人会将你扶起。但我们往往对这些人不以为意,甚至往往忽略了两个字——感激。”

第十一届“叶圣陶杯”大赛决赛题

参赛说明与要求:任选一题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色,书写工整,高中组800~1000字(诗歌在30行以上),初中组600~800字(诗歌在20行以上)。

一、高中组

1.如果你所在的地区 (地级市等),准备拍摄主题为“魅力××”(“××”即地区名)的风光片,请为其中某一部写解说词,题目自拟。

2.以“小区人物”为副标题作文,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小区”改为“小村”等合适的词。

3.以“你的我的”为题作文,横线上自己补充恰当的词语(两处不要相同)。

4.阅读下面的文字后自拟题目作文。

据记者报道,北大未名湖畔的重要景观慈济寺山门遗址被游客写满留言,博雅塔、钟亭等其他景观也有多处留言。这些留言多数是高考考生“我一定要考上北大”之类的豪言壮语。

二、初中组

1.如果你所在地区 (地级市等) 的报纸,举办主题为“××一日游”(“××”即地区名)的征文,请写一篇稿件,可以写一个景点,也可以写几个景点,题目自拟。

2.以“小区新事”为副标题作文,题目自拟,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小区”改为“小村”等合适的词。

3.以“我当上了”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横线上自己补充恰当的词语。

4.阅读下面的文字后自拟题目作文。

据报道,一场雨把某中学门口的路面淹成了一个几厘米深的“小水塘”,放学时,不少学生无法趟过积水,而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就找来瓷砖和木板给学生铺路,二三十个学生排着队等着过“水塘”,却无人伸手帮忙,有个学生打算上前帮忙,但被旁边的同学拉住。

推荐第3篇:叶圣陶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

人。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1923年

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

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

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

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

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地下水中含有二氧化碳,这种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在流经石灰岩岩层的时候,能够溶解少量的碳酸钙,使之变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这种水在加热或蒸发以后,碳酸氢钙又会变回来成为碳酸钙。

生成钟乳石和石笋的溶洞都是石灰岩构成的。洞顶有很多的裂隙,每一处裂隙里都有水滴渗透出来。每当水分蒸发掉后,那里就会留下一些石灰质的沉淀,日积月累,天长日久洞顶上的石灰质愈积愈多,终于形成了乳头。以后,乳头外面又包起一层石灰质,以至越垂越长,就形成了姿态万千的钟乳石。

石笋其实就是钟乳石的孪生兄弟。当洞顶上的水滴落下来时,石灰质也在地面上沉积起来,就这样石笋对着钟乳石向上长起来,若是说钟乳石是“兄长”,那石笋就是“孪生弟弟”了。

而石笋底盘大,本身比较稳定不易折断,所以它比钟乳石的生长速度还要快,还要粗壮呢。

推荐第4篇: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作品列表

《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 1918

春宴琐谭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8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与朱自清合著)1946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人教版)语文书课文)《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童话选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

3《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99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1997

《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第六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和四年级下册第3课(人教版)课文)

《苏州园林》(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13课;苏教版 初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21课,有删改;语文出版社初一年级第17课,有删改。)

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任职报纸、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2

推荐第5篇:读叶圣陶

文字里魅力

阅读叶圣陶的作品,会让你真正认识到:“爱,生趣和愉快”是“世界的精魂”。在他的文字里,你会发现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世界,以及对于人生的幻想、憧憬和动力。

畅游在叶老先生的童话中,你会同情有心无力的稻草人,会赞美大爱无疆的慈儿,会指责残暴成性的皇帝,会佩服大智若愚的“傻子”。你会发现,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里面所选散文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描写准确细致、文字朴实清丽,充分显示了叶圣陶老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 鲁迅赞赏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读他的童话是一种幸福。叶圣陶为小朋友们写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也充满童趣,是小朋友们乐于欣赏和领悟的“智慧的食粮”。

那么,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首先是因为他始终抱有一颗真挚的童心。朱自清先生就说过,叶圣陶先生“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所以他最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做法,也能理解孩子所要的东西。他做过好几年的小学老师。但他很讨厌老师或者家长喋喋不休甚至强迫性地要求孩子只读“圣贤书”。 叶圣陶给孩子上过课,为孩子写过书,也替孩子编过书;千千万万的孩子受过他的益。他一直说,写作就应该跟说话一样。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如果你读他的《义儿》、《祖母的心》这些故事,你就会发现叶圣

陶先生是多么地希望孩子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能够照着他们自己的兴趣去读书去娱乐!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充满着想象和诗情画意的。不要说《小白船》或者《夏天的雨后》里面那诗情画意的场景,即便在《花园外》,长儿这孩子虽然因为家境贫困,无法进到花园玩耍。甚至还遭到门口“大汉”的欺侮,但他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使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其实是一个美的世界,每个人的心里,都须抱有美好的幻想。

其次。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他始终将他的写作,建立在对社会的细致而深刻的观察之中。在他生活的年代,社会上有着许多的不平等,处于底层的人们生活困苦不堪。因此,与其他童话作家不同,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总包含着他对于现实的思考。他的每一个童话简直就是一篇小说,或者是一则寓言,喻指着生活和社会中的现实,也喻指着我们应当具有的一种态度。也许这会使你的阅读带上一种并不轻松的心情。

你瞧,在《地球》中,你会觉察到文字之中作者对于现实的讽刺和挖苦;在《稻草人》中,当稻草人最后倒下去的瞬间,我们心中也一定会像堵了石头一样难受。

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悲观的人。因为他是“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爱,也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在《鲤鱼的遇险》中,被困住的鲤鱼“靠自己的泪水来挽救自己,这就不能说在这个世界里已经没有快乐的幼芽了”。在他的许多描写儿童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他始终坚持一个观

点,那就是:“爱,生趣和愉快”是“世界的精魂”。你看,在《地动》中,明儿在听故事时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天性;在《阿凤》中,相比阿凤的眼泪,她的笑声和歌声更令我们难以忘怀;在《阿菊》中,不幸的阿菊在琴声歌声的艺术美里忘掉了自己的不幸生活;至于《我的小弟弟》、《义儿》中孩子的好动乐玩,不是让他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读者)生出无穷的乐趣吗?对生活的爱,也体现在叶圣陶先生的一些散文作品中。譬如他写的《藕与莼菜》、《看月》、《过节》中,那淡淡的叙述,包含了他对于故乡、对于家的眷恋。还有一篇叫《老黄》的小说,虽然写的是一头老牛的死,但是我们从文字中悟到的,却是孩子与长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的关系。这种文字中的清新与灵动,是否也是我们生活的写照呢?所以,阅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之后,你会更加了解叶圣陶先生,体会他对儿童、对教育、对社会的思考;也会在他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发现属于你的生活,更会发现能使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动力。

推荐第6篇:叶圣陶作品

叶圣陶作品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 1959,人文

《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

《叶圣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 1983,三联

《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

推荐第7篇:叶圣陶散文集

叶圣陶散文集

时间:2009-08-02 14:20散文来源:本站整理 散文作者: 叶圣陶点击:20015次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

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故居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叶圣陶部分散文选集:

1、客语

>>>>>>[阅读全文]

2、藕与莼菜

>>>>>>[阅读全文]

3、没有秋虫的地方

>>>>>>[阅读全文]

4、牛

>>>>>>[阅读全文]

5、桡夫子

>>>>>>[阅读全文]

6、驾长

>>>>>>[阅读全文]

7、记游洞庭西山

>>>>>>[阅读全文]

8、三种船

>>>>>>[阅读全文]

9、从焚书到读书

>>>>>>[阅读全文]

10、《苏州园林》序

>>>>>>[阅读全文]

11、一个少年的笔记

>>>>>>[阅读全文]

12、说书

>>>>>>[阅读全文]

13、看月

>>>>>>[阅读全文]

14、牵牛花

>>>>>>[阅读全文]

15、两法师

>>>>>>[阅读全文]

16、“良辰入奇怀”

>>>>>>[阅读全文]

17、稻草人

>>>>>>[阅读全文]

18、我们与绅士

>>>>>>[阅读全文]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在2008年的寒假里,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叶老毕生不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国外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学习、贯彻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切实有效的途径。他的理论: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叶圣陶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所以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教学中我曾经碰到过这一样情况:一年级学生老是找不到位置,整不好队。如何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快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整好队伍哪?一次,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嫩嫩的、可爱的小脸。我按常规向学生介绍了体育课的穿着和一些基本知识,望着一年级学生认真听讲的样子,我想:看样子蛮聪明的,排队一定没问题吧?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同学们,你们记住自己的位置了吗?”“记住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可当我把队伍带到操场上,问题却发生了:“同学们,现在按老师要求分成四组,开始!”随着一声令下,同学们纷纷找起自己的位置,有的站好后又叫嚷着:“喂,你在这里的!”有的把其他同学硬是挤开,还有的忘记了自己的位置,硬是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害得一些人没地方排又去占了其他人的地方,弄得场面乱哄哄地。望着这个场面,我只得亲自动手,两手开弓,一会儿把这个同学拉到这里,一会儿又把另一个人拉到那里,弄得我手忙脚乱、满头大汗,刚把学生一个个拉好、队伍整好,优美的下课铃声已响起。课后,我细细的回忆、反思,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方法,决定下节课试试。当我再次走进教室,向学生宣布了几条纪律:“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求大家在排队时,每个人开动小脑袋,自己用脑去想拍在哪里?不能提醒别的同学,如果实在想不出或忘记了,就请你在队伍外继续想,待会儿由老师和同学来帮助你,但不能在队伍里推、拉。记住了吗?”“记住了!”同学们高兴地回答道。接着我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上,同学们按照我的要求有条不乱地找自己的位置,大部分的学生已找到了位置,还有

五、六个人没找到,站在边上想。这时,我指着空位置提醒道:“小李、小张你们旁边是谁呀?”“是小孙的!”小李、小张两个人叫嚷着,小孙恍然大悟似地跑进队伍,在我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其他人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我安排了一个游戏:找位置。“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方法是请大家认清你前、后、左、右同学,等老师吹哨后,大家解散,再吹哨要快速找到自己位置,要求快、静、齐,好不好?”“好!”听说做游戏,大家兴奋地跳了起来。随着两声哨声的响起,同学们快速准确地找到了位置,经过几次游戏,每个人的位置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从此在以后的课中再也没有出现找不到位置的现象了。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推荐第8篇:叶圣陶文集

《叶圣陶文集》有感

从叶圣陶的文集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情怀,一种品德,一种气质。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叶圣陶对于教育深深的眷念,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式、教育与人生观、教育与生活、教育与艺术,他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这种探讨,坚持了60多年,也就是贯穿他的一身,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人们常说道德文章,从叶老的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常常把“教育是农业”归功于叶老,可叶老却在他的文章里说,这样的提法来自于吕叔湘,可谓君子坦荡荡,另外,对于不同见解的人我们也很少看到叶老金刚怒目式的横加指责,而是用一种谦和的、商量的口吻进行阐述。另外,我看到了叶老身上特有的气质,那就是一种平民气质,他的文风冲淡自然,亲切舒坦,就像一个可亲可敬的朋友再和你促膝谈心。这种气质是非常难得的!

推荐第9篇:叶圣陶文集

《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10月版。

【短篇小说集】

《膜》,商务印书馆1922年3月版。《火灾》,商务印书馆 1923年11月版。《线下》,商务印书馆 1925年10月版。《城中》,上海文学周报社1926年7月版。

《未厌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6月版。

《四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8月版。

【长篇小说】

《倪焕之》,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8月版。

【散文集】

《脚步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9月版。

《未厌居习作》,上海开明书局1935年12月版。

《西川集》,重庆文光书局1945年1月版。

《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诗集】

《存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8月版。童话:

《稻草人》,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版。

《古代英雄的石象》,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6月版。

【理论】

《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

【教育论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推荐第10篇:叶圣陶《荷花》

《荷花》

叶圣陶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第11篇:叶圣陶作品

《叶圣陶作品精选》——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是童话中的傻子和富翁。傻子讲的是一个傻子干了很多傻事。让师兄睡觉,自己在那里锯木头。自己不吃饭,把钱给老太太,把糕点和馒头都分给了难民。替敌人去死……其实傻子并不傻,只是因为他善良的过度了,让人看起来他很傻,其实是因为他老想着别人,想要帮助别人。

而富翁却讲述了一个道理:如果地球上的人都是富翁的话,那这个还叫地球吗?是的,所有的人都想当富翁,地球上的人都变成了富翁,那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不过,我长大了想做一个富翁,让自己生活得幸福点。

当然,这些都是童话。我觉得非常好看,以后我还要多看看这本书。

第12篇:叶圣陶杯

“叶圣陶杯”全国小学语文教

学论文大赛

题目: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的

研究

作 者:王玲玲

工作单位:荒地大后沟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15903348801

完成时间:2012年2月

摘要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升华认识;能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同步发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这种大综合性学习单元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传统课程教学的惯性、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相关评价办法的滞后,很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单元的实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惑。从本校的教学实施情况来看,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存在着不少误区,或是草草走过场,或是活动大杂烩,或是上成知识传授课,或是改为阅读习作课。“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注重课堂内外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毋庸置疑,“综合性学习”的提出,对于语文教育乃至课程改革来说,其意义不可低估。

关键词: 综合性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目录

简介 ………………………………………………………………...…...1 第一章 注意语文综合型教学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2第二章 避免把语文课变成综合性教学的融合课.................3

2.1在语文综合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4 第三章 运用综合性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5

第四章 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6结论……………………………………………………………………...7注释……………………………………………………………………....8参考文献………………………………………………………………........9

简介

语文综合性活动需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家庭,要寄身于自然,要整合各方面学习资源,这是一项很烦琐的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学习单元教学时,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创新等综合性学习价值上,而是只局限于课堂读写之中,如通过《轻叩诗歌大门》,就让学生多背几首古诗,变成古诗文教学课;通过《漫游汉字王国》,就让学生识记一些识字知识,变成识字教学课。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1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生活教育理论”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坚持“教学做合一”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所以,我校从2009学年开始,依据“生活教育理论”,结合学校的“综合实践特色课程教学模式”,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活动,在研究中总结经验,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教学,必须做到“教、学、做”有机结合。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指向“过程”,关注隐性目标,关注长远目标。写作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构件更需要关注过程。在这一点上,综合性学习与作文有着共同的课程运行需要。我们要把综合性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与学生写作中积蓄、孕意、倾吐、发表的过程同一起来。既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操作、亲历体验,又要引领学生选择题材、发酵情思、个性表达;使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成为写作的过程,写作过程也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2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整个地球成了“地球村”,人类生活充满无限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期性,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因而,这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有走出“学科中心主义”的怪圈,比如,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忽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把自己孤立起来;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理念,使语文教学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第一章 注意语文综合型教学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 1.草草走过场

综合性学习单元不像阅读教学课,没有具体的课文内容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和显性的评价要求,要组织完成两个星期的十多节课,确实有点困难。所以,很多教师不知道该怎么上好综合性学习单元,有些教师干脆把综合性学习当作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联系阅读材料进行一些问题讨论,压缩课时,蜻蜓点水,草草收兵。

2.活动大杂烩

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体现“做中学”、“玩中学”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曲解这一宗旨,简单地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解为“语文课外活动”或,只重视成果的交流。有时整节课像是“文娱活动课”,活动的设计像是“节目单”,学生是“主持人”和“演员”,老师像是一个旁观者。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变成了活动大杂烩,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虽有“综合性学习”之“名”,却失去了“语文”这个“姓”。

3.阅读习作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安排了好几篇阅读材料,有些教师担心考试时会考到阅读内容,就实施保守教学,对这些阅读材料,不是当作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参考、辅助资料,而是简单地把一则阅读材料当作以往阅读教学中的一篇课文来教,使语文综合性单元缺失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写作互相勾连,如六年级下册的《难忘的小学生活》,每一课阅读材料都是一篇很好的写作例文,有些教师干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把综合性学习变成了习作大练笔。

4.知识传授课

语文综合性活动需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家庭,要寄身于自然,要整合各方面学习资源,这是一项很烦琐的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学习单元教学时,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创新等综合性学习价值上,而是只局限于课堂读写之中,如通过《轻叩诗歌大门》,就让学生多背几首古诗,变成古诗文教学课;通过《漫游汉字王国》,就让学生识记一些识字知识,变成识字教学课。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生活教育理论”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坚持“教学做合一”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必须依据“生活教育理论”,结合学校的“综合实践特色课程教学模式”,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活动,在研究中总结经验,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教学,必须做到“教、学、做”有机结合。3

一、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到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幼儿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一)自主选择主题

三、四年级小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上,

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所以,在选题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利。如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版块“诗海拾贝”中,安排了6首诗歌阅读材料,从第一首的《诗经·采薇》写起,接着依次选取了唐诗《春夜喜雨》、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元曲《天净沙·秋》,最后选取了中国艾青和外国叶赛宁的两首现代诗,这六首诗是诗歌历史的缩影。启动课中,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对六首诗进行初略品读,然后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炼出多个学习主题,如:各代诗歌的主要特点、古诗与现代诗的异同、中国古诗的历史文化、中国各代的著名诗人等。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二)自主选择伙伴

心理学表明:只有学生自己乐于探究,他才会用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去完成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4所以,当学生确定自己的活动主题后,就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活动主题、兴趣爱好、条件能力等,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培养合作意识。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王国》时,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汉字的演变”、“汉字的作用”、“汉字的文化”、“汉字的来历”等研究主题,打乱班级常规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三)自主策划活动

这一阶段主要是决定“怎么干”。探究的主题一旦确定了下来,学生就要着手制订活动方案。

五、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主题,自主策划活动方案。如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中,确定“网络利弊的认识”这一活动主题后,可以让各活动小组研读教材提供的“活动建议”,讨论学习策略,自主制订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活动步骤、活动将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活动交流汇报的形式等,然后形成比较周详的活动方案。

(四)自主探究问题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自主学习贯穿始终,不仅在启动课要体现自主性,在活动过程中,也要体现自主学习、自我调控。如五年级上册《邀游汉字王国》启动课后,就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对汉字进行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积累活动材料,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每一次的大综合性学习单元中,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整理分析自主学习的成果。如在进行《邀游汉字王国》这一活动的第一版块时,我们在2课时启动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而后,利用2课时时间进行合作交流,并且打乱平常的座位,让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互相展示成果,互相启发探究,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资料准备、思考方式、成果形成等方面的有益启示,共同发现问题,提出下阶段活动措施。之后,学生再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再利用2课时时间进行合作交流,使“自主——合作——探究”相得益彰。

孩子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个体,教师要彻底解开绳索,打破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束缚,设身处地地走进童心世界,充分相信孩子。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要让孩子充分展示、发挥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支持者、引导者,要卸下了居高临下的态度,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二、让教师帮着想,帮着做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5所以,只有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有机结合,让教师帮着想,帮着做,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得心应手。

(一)阅读材料与课外资料相结合

综合性学习单元中,每个版块一般都安排四五篇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只从属于综合性学习的需要和安排。因此,我们应该明确阅读材料所承担的任务和不同功能,要有针对性地用好阅读材料,可以根据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调整教材编排的顺序,可以把同一主题的几篇课文放在同一课时里阅读,但不能上成阅读教学课。如五年级下册的《走进信息世界》的第一版块有5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把《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和《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放在同一课时教学,通过略读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不同信息传递方式;把《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在同一课时教学,了解电子信息的最优功能;最后学习《把握自己──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演讲》,明确网络的利与弊,为辩论赛奠定基础。

阅读材料虽是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教学的中央,学习选文只是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活动的一个部分,还有大量的学习材料来源于课外。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学习资源,把目光由教材转向生活,创造性地利用课外资料开展综合性学习,如在教学《走进信息世界》这一内容时,可发动学生去搜集更多的信息传递方式、网络功能事例等,以更多的课外资料来充实教材内容,使课本与课外资料得到有效整合。总之,在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教材资源中去寻找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结合。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以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为引子,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探索方法,如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的11篇阅读材料中,每一篇的后面都有一句提示语,教师就要抓住这些提示语用好阅读材料,让学生知道要叩开诗歌的大门,可以通过背五言、七言律诗,可以借助工具书读懂、赏析古诗词和曲,可以归类积累背诵诗歌,可以朗读体会诗歌的情和趣,可以模仿写写小诗歌等。

而实际上,这些只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起点,更多、更深的学习还在课外生活中。所以,教师还要以课堂教学为引子,引导学生走入图书室、书店、网络、家庭等,去读,去背,去赏析,去积累,去体会,去写诗,把课堂指导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诗文化的魅力。

(三)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在综合性学习中,老师应该起到一个统观全局的作用,要率先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活动兴趣,指导学生活动方法。

1.帮着学生选择主题 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在选择研究主题时列举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涉及面很广,有的会有一定的研究难度。因此,教师就要起好主导作用,要指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要引导学生从小范围、浅内容去选题,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

2.帮着学生寻找伙伴

在学生自主选择伙伴过程中,总有一小部分被同学遗忘的学生,他们可能找不到学习伙伴。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更关注那些弱势的学生,要及时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伴合作,帮助这些学生找到合作伙伴。

3.帮着学生策划活动

给学生自主,并不等于放羊。放手给学生自由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盲目性与随意性。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策划过程中,老师要给予适当指导,要给学生提供活动计划样表,告诉其制订计划的方法。在学生制订完活动计划后,教师对所策划的活动计划要组织讨论和分析,要给予适当修正,根据实际需要做出调整。

4.帮着学生探究问题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关注,直接或间接监控,要关注每个学生研究了些什么,活动效果如何,有什么困难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调查什么,记录什么,成果如何展示等。

三、让师生一起做,一起评

巢宗祺教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中指出,6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从需要出发,以课题引领,拓宽语文运用的空间;沟通语文与不同领域的联系,增进语言与思维的活动机制;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整合,提高实际的应对能力;指向基本目标,争取多方面的收获。从这些价值可见,多元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然结果,因此,评价就显示出了它的多元性。

(一)摒弃试卷看成果

在传统教学思想中,评价就是一张试卷,因为它是最简便也最有说服力的评价,人人都知道分数第一。但在综合性学习评价中,不可能用一张试卷检测出学生学得的成绩,因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多元的,它的成果也是多元的。所以,语文综合性单元评价要坚持摒弃试卷看成果,可以通过活动汇报课,展示学生精心策划的课本剧、日常记录的日记作文、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精致美观的课件作品等。

(二)削弱知识重情感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应用价值,以学生感兴趣的某一主题为学习研究的对象,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态度、健康的情感和综合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进行自主探究、自我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从这个概念可以知道,语文综合性学习并非只注重语文知识的汲取,而是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的意识、精神、能力。所以,在汇报课中,“语文知识”不再是教师关注的唯一焦点,教师可以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自主意识、合作态度和探究精神等进行评价。

(三)轻视结果看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如何并非是一次成果汇报可以看出来的,而且不能凭一节汇报课来定论某位学生的成绩如何。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对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每次活动的态度等进行过程记录。通过过程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扎扎实实的进步。

(四)改变师评为生评

一直以来,教师是评价的主体,而且是评价的权威,学生往往被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这样的评价已经违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而且,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主要的活动形式,会有很多东西是老师看不到的,也是无法评判的。所以,在评价过程中,必须设计学生互评环节,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互评,相互提出改进意见。

陶行知先生提出:“必须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在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需要的是什么,体验到的是什么,希望的又是什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语文学习和运用能力,形成更优秀的语文素养。

第二章 避免把语文课变成综合性教学的融合课

2.1在语文综合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一、认知——综合性学习应该给学生些什么

1、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体现综合性。

2、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过程”,凸现活动性。

3、给学生一个“协作的平台”,彰显合作性。

4、给学生一方“展示的舞台”,激发创造性。

二、实践——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1、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我校的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还是与外校的语文教师之间,我们的协作教学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构成丰富的动态的网络状的资源,每个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示范。例如,孙玉丽老师特长朗诵,每当举行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她总是主动承担指导学生朗诵的任务,其效果不同凡响。再如开展手抄报、书法作品竞赛时,我们就聘请校内的美术老师李光印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评审和点评。通过举办区教研活动,加强了十所中学语文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我区的语文教师得到了动态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和各类竞赛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如“探险的利大于弊与探险的弊大于利”辩论赛、“走进名著”读书报告会、读诗词名著演讲比赛、运河文化手抄报比赛,市中区“运河之声”作文竞赛等,在活动过程中,在图书室、微机室时常都能看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资料的情景。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拉近师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根据不同的兴趣,学生要选择不同的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合作搜索查阅整理资料,合作展示学习成果,合作评改作文,合作办黑板报、手抄报,交流各组学习资料等。这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了合作学习带来了成功的喜悦!难怪有的学生这样说:“学习的成功感不再只是独自一人的笑脸,她是小组中每个成员汗水的结晶,变成了大家成功的喜悦,甜蜜的记忆。”

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充满了温情和乐趣, 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音像资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如杨雁老师在开展《我也追“星”》综合性学习时,就引导学生请求家长协助他们搜集整理李白在济宁故事。

2、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为依托,补充了“走进名著”、“走近唐诗宋词”、“漫步在家乡的土地上”等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童话寓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们根据该单元课文故事性比较强的特点,补充设计了将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的综合性学习。同学们自编的精彩情节和自导滑稽表演令人折服。通过综合性学习,师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可见,“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只有充分用好这个例子,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我们还学习了十三中郭丽娜老师的《黄河颂》综合性学习案例,分享了马翠丽老师的《探索月球的奥秘》,反思了十四中刘飞老师的《一节综合性学习课的教学反思》。总之,通过对这些文本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丰厚了我们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而且对我们的探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师生利用学校开通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校园网等网络技术资源,查找下载整合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引导学生收看百家讲坛、同一首歌、电视散文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博见多闻和勇于创新的栏目,指导学生在收看影视节目时,注意搜集优秀广告,以及积极向上、富含哲理的歌词,节目串词,并有意识的将其运用到写作和成果展示课中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和节目主持能力,又丰富了收视课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呢?

如我们在进行“走近唐诗宋词”和“走进四大名著”两个综合性学习时,从百家讲坛下载了康震副教授关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的文稿、视频资料,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相关文稿、视频资料,我们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题实验过程进行数码影像图片信息处理,让档案资料建设更科学更规范。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搜集、查找、筛选、摘抄、整理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摘抄积累语文素材的习惯。这样通过多种渠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了师生的语文素养。

4、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面对同样的《走进自然》的综合性学习,孙静和刘宁老师是这样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组织学生到运河两岸“春游”,观察风景,讲述运河文化,诵读刘广新的散文《神奇的古运河》,听取《把熟悉的东西写得深刻点》写作辅导讲座,最后开展作文竞赛。这样,学生听了传说故事,读了散文,学习了写作体验,写了见闻感悟,拍摄了影像资料,留下了难忘的时光。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学生的怎么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呢?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而且让学生获得了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从而潜移默化地树立了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人生观、价值观。

5、对学校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包括文学社、图书室、校园文化环境等。这些资源的利用有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讲故事、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口头评讲作文、写字比赛、词语接力赛、警句收集等、手抄报、演课本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室、微机室、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随着网络这个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出现,校内、校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界线正在逐渐被打破,校内、校外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6、社会性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可以此为资源,让学生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进而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经验——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1、亲情感化式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温情和快乐,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亲情感化式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生活化,把家庭资源引进课堂。其模式程序为五个阶段:师生共同确定活动课题→明确研究任务、要求和活动步骤→学生融入家庭,完成活动任务→展示活动过程→总结、评价。 例如:《献给母亲的歌》

第一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吟唱赞美母亲的诗词、歌曲,回顾家庭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母爱,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确立活动主题——感谢母亲。

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分别采用口头感谢、书信感谢、给母亲送礼物、帮母亲做件事等形式向母亲表达感谢之情。并把活动过程和心得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三阶段,围绕本组承担的活动课题,各人融入家庭展开活动。 第四阶段,汇总各成员的活动情况,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 第五阶段,采用多种形式赞扬母亲(唱歌、画画、办手抄报、写文章„„.),这些都是献给母亲的歌。

2、竞赛活动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你教我学”的线性关系,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单纯“学习者”,而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竞赛活动式的综合性学习模式最大优势正在于此。它的模式程序分为五个阶段:集体研讨,确立活动目标→兴趣分组,明确活动任务→自主合作,搜集整理资料→采用竟赛、辩论、讲演、办报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总结、评价。 例如:《探索月球的奥秘》

第一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共同选出活动主题——探索月球的奥秘。

第二阶段,学生自由组合分为四组,利用教材提供的三个网址,上网搜索摘抄关于月球的“起源,月貌,月食,潮汐,人类登月,神话传说,诗词,对联,谜语,成语,音乐”等资料,再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资料,相互交流,并把这些题目制作成课件,每个小组拟出9个竞赛题目(3个必答题,3个抢答题,3个风险题)。 第三阶段,围绕本组承担的课题任务,各人展开工作。

第四阶段,由学生主持开展“探索月球的奥秘知识竞赛”。鼓励优胜小组。

第五阶段,以“值得回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为话题进行写作,畅谈感受

3、角色扮演式

以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和表演天赋,形象热闹的完成活动任务。其模式程序分为五个阶段:确立活动主题→兴趣分组,明确活动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完成演出任 务→展示活动成果→畅谈感受评价总结。 例如:《我也追“星”》

第一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偶像,引出活动主题——我也追“星”。

第二阶段,学生自由分组组合,每组由组长、撰稿人、表演者、后场服务人员等组成。组长负责全面协调、统筹全程(由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撰稿人负责编写剧本(由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表演者负责演绎剧本;后场服务人员负责与演出有关的一切后勤事务。各人承担自己的任务,但当需要帮助时,全组成员应予以支持共同编演出一场剧目表达自己对追“星”的看法。 第三阶段,分工合作开展工作。 第四阶段,展示演出剧目。

第三章 运用综合性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综合性学习需要一个相似匹配的文化伴侣

观照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为: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要使这一新型的学习范式能够活性地嵌入语文课程,就必须有一个可靠的依归平台,尤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平台、共生空间平台,嵌入语文课程体系的介质平台。作文课程与其具有最大的协和性和相似匹配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平台使用的内存配置和外展需求,推动综合性学习更好地融入语文新课程的整体网络体系,并聚焦关照其过程,物化成全其成果,使其得以有效地固着。

在新课程的平台上,习作可以从与综合性学习的相互卷入中获益。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中丰富的习作镜像资源和习作人文资源,从而优化习作学习环境,构建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习作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习作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作文、用作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二、整合子课程创生课程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类作文

1、核心概念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再生课程资源。整合综合性学习和作文两个子课程,充分开发和利用综合性学习中的活性作文资源,生成以综合性学习内容为主要题材的新型作文范式。这种新型作文范式即综合性学习类作文。

2、类型梳理

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分为:参观类作文、探究类作文、想象类作文、热点类作文、融渗类作文。

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素可将综合性学习作文分为:问题学习作文、活动学习作文、观察学习作文、信息学习作文、研究学习作文、策划学习作文、展示学习作文、反思学习作文。

根据学习方式,还可将综合性学习作文分为:问题—解决类作文、观察—表达类作文、活动—探究类作文。

三、综合性学习类作文的课程生成策略

(一)作文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整体设计

新课程提倡合作文化,我们的课程应该是合作课程。在合作文化的氛围中,我们只有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的作文和综合性学习必须彻底打破课程的封闭、孤立的设计,走出在结构上趋于封闭的教室设计、个人设计,与来自不同教室及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全面合作,将作文课程与综合性学习整合成一门课程,从课程目标的设定到教学过程,从资源利用到教学评价,加以中观规划、整体设计。这样才能使语文课程的视域更加宽广,在课程的柔性碰撞中,在资源的有效融渗中,扩充课程共振合力,实现呼应的设计,同步的安排。在这个方面初中的语文课程作了较成功的尝试,小学语文课程亦可借鉴。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6“追寻人类起源”就作了整体性设计: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从猿进化到人的资料;关于人类起源的新说法;“北京人”头盖骨下落的资料。第二阶段口语交际:讲述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讨论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交流人类起源之新说。第三阶段写作: (第一题 ——“人类起源概说”、“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神创论’可以休矣”;第二题——搜集资料之后,不应照抄照搬,应该在弄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加以表述;第三题——未来人的画像,画肖像,描写未来人的智慧和活动,描写未来人在那时的宇宙大环境里的生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只要围绕核心资源设计得当,整合的自然亲和度是很高的。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文性课程资源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程并不缺乏优质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的作文资源意识觉醒了,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独特优势资源,就能创生出作文课程的新的亮丽风景。

1、资源意识要“强”起来。综合学习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更大的亲和力。综合性学习的视域宽,课程触角多。我们要时时处处皆留意,把自己的眼睛当摄像机用盯住好资源不放;像最出色的记者追新闻那样追逐独特的优势资源。在学校要留意校园生活资源,在社区要留意人境资源,在家庭要留意人文资源。多想想综合性学习中的哪些资源可用于作文课程的开发。

2、开发领域要“宽”起来。无论是自然类资源,人文类资源,还是社会类资源,无论是火热的学校生活,还是温馨的家庭生活,凡综合性学习中适合作文课程的,都应该将其纳入作文课程资源库。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导入到作文课程之中去,加强作文课程和时代共振,和现实生活链接的力度,使作文课程的动态生成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总之,要充分而科学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综合学习类课程资源,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作文课程体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开发综合性学习中的作文资源。

第四章 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考虑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以下有效教学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如下目标要求。

总目标: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和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援引资料的出处。

纵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它主要体现了以下特性。

第一,学科性。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首先姓“语”,其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例如,以“花卉与古诗”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需要学生搜集、理解古诗中有关描写花卉的诗句,或者让学生在观察花卉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描写花卉的诗句,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自主表达、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花卉的知识。

第二,综合性。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的阐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第三,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践的方式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从实践的手段来看,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调查访问,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的。

二、展开探究活动,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明确学习的目标还不够,还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展开探究活动,这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

一项完整的探究活动,大致要经历“确定探究主题→制订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这样四个阶段。

(一)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

学生不是因为语文课程的存在而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而是先要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因此,探究的主题设计要注重来自学生的问题,要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和一学段要“对周围事物有一定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在第二学段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第三学段要能“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在第四学段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这实际上已为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指明了方向。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呢?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其探究主题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生活诱发式。

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纷繁复杂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诱发中产生探究的主题。例如:

△煮熟的饺子为什么会浮起来?

△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

△人为什么能直立行走?

△在宇宙飞船上人为什么会感到失重?

△为什么有的树(如松、柏、冬青)在冬天也不落叶?

△我们身边的垃圾应该如何处理?

2、课堂拓展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例如,一位教师在教《麻雀》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是不是所有的动物在自己的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都会不顾一切地救孩子呢?”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争论不休,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动物妈妈和孩子”的探究主题。又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一位学生对课文中“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这句话提出了质疑:“在茫茫宇宙中,难道真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吗?”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宇宙中真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吗”这一探究的主题。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捕捉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意识,其次,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从这些疑问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

3、学科联系式。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的特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软化学科边缘,让学生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例如,在教学描写“春天”的课文时,可以沟通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围绕“感受春天”这个主题,让学生吟诵描写春天的诗文,描绘春天的画卷,歌唱赞美春天的歌曲,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又如,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赵州桥》,美术教材中的《家乡的桥》《我为祖国造大桥》,常识教材中的《桥》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确立“畅想桥”这个探究主题,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历史与结构特点,明白拱桥、斜拉桥的力学道理,运用泥塑塑造想象中的大桥。通过对“桥”的多角度畅想,让学生感受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

4、综合实践式。

综合实践式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的综合联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这里的“问题”,一般是指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失衡、克隆技术、信息技术等。综合实践式的主题组织方式一般有以下两种。

第一,横向统整式。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背景,选择学科之间的知识连接点作为主题内容,统整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需要先将所有涉及的学科知识放在同一平台上,然一围绕探究主题将零碎的多学科的知识统整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例如,对“漫话风筝”这个主题的探究就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统整。

第二,纵向递进式。就是围绕主题,抓住主题中的核心内容,向纵深推进和展开,这种方式要求主题综合性强,主题的统整程度高。以“我们身边的垃圾”为例:

我们在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时,除了要教给学生有关如何寻找主题的方法外,还必须考虑主题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究,能否引起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能否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的方案要

探究的主题一旦确定了下来,接着,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制订学习方案。对于综合性学习方案的制订,根据各学段学习的认知特点,一般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扶为主,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一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研究人员、研究目的、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内容。这种学习方案,一般适用跨学科或联系社会生活的比较大的学习项目。制订学习方案,可以增强研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种综合性的学习项目,一般一学期安排1-2次为宜,而且一般适用于第二学段以上的学生。

(三)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

学习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部分。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下“三性”。

第一,主体性。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访问、记录、参观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外界环境的主动性,通过观察调查、数学计算、查阅资料、协商交流,感受生动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第二,合作性。综合性的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要有明确的分工,防止出现互相推诿、被动参与或唯我独尊的情况,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第三,体验性。体验是探究性活动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需要面对现实生活,以独特的经验,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造或重组。改造或重组已有知识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

探究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成果和心得感受。交流与分享的成果内容,不仅包括物化的研究报告、改革建议、图片资料等,还包括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内心体验。例如,在探究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克服困难后心里感受怎样等等。另外,在交流与分享时,可以在某小组发言的基础上,让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发言内容提问或提出建议,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学习、反思的过程。

结论

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八中张彦老师指导的《我爱我家》,十四中刘飞老师指导的《走进运河文化》,十七中周晓民老师指导的《探索月球奥秘》,十五中孙玉丽老师的《戏曲大舞台》、高雁老师的《感受体育》和曾云老师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在全区语文综合性学习研讨会上得到了交流。全区教师的有关教研论文、通讯、教学案例、课件等在《济宁日报》《中学生学习报》《文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中区教育网、济宁教育网等县级以上刊物或媒体上公开发表或获奖的达30余篇,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全体语文教师奋力拼搏的身影。面对荣誉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责任,什么是任重道远。所以,我们走在路上,我们义无反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都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整个地球成了“地球村”,人类生活充满无限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期性,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因而,这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有走出“学科中心主义”的怪圈,比如,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忽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把自己孤立起来;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理念,使语文教学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注释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如何培养初中起始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滕晓霞

甘肃省靖远煤业公司三中 【期刊】中国校外教育

2010-04-10

15

5.浅谈合作学习

郑循强

四川石棉县小河坝中学 【期刊】新西部

2010-05-31

22 6.语文体验式学习是生成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陈向农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福建师范大学

2003-08-25 2

374

参考文献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8.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如何培养初中起始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滕晓霞

甘肃省靖远煤业公司三中

【期刊】中国校外教育

2010-04-10

15

11.浅谈合作学习

郑循强

四川石棉县小河坝中学 【期刊】新西部

2010-05-31

22

12.语文体验式学习是生成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陈向农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福建师范大学

2003-08-25 2

374

第13篇:叶圣陶名言

叶圣陶名言

1.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2.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3.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4.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5.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

6.“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7.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8.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0.“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11.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12.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13.„„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14.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6.“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

17.叶圣陶谈语文学习方法: “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一般个别),归纳(个别一般),涵泳,体味,整饬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项。”

第14篇:叶圣陶通话读后感

《叶圣陶童话》这套书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童话,语言非常优美,还蕴含着许多道理。下面是叶圣陶通话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叶圣陶,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丽的田野里。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夫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感情,高兴、悲哀、欢喜,等等等等。当田里的害虫没有了,他就高兴了;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欢喜了;庄稼被害虫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别负责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总不肯吃饭,也总不肯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怨环境差,不嫌待遇差,也从不想着去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做更轻松的工作。它总是尽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平凡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稻草人》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脚下的普通石子。终于有一天,他被脚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叶圣陶爷爷在他写的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离不弃,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篇二: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我是一个小书虫,看过很多书。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我读过的一本书:《叶圣陶童话集》。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就是,一个小故事却隐藏着一个大道理。现在,我就带着你们走进童话的世界里吧!

我最喜欢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火车头的经历》。火车头是一个大人的名字,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让火车头把煤块当力量,火车头还被别人控制着,人家叫他跑,他就得跑,人家叫他停,他必须停。作者把送学生去什么地方当题材,使我很感兴趣,途中不太顺利,经过了重重难关,终于把学生送过去了。让我感受到火车头是那么善良,那么关心他人。

第二个故事是《稻草人》,讲的是稻草人一夜看见了许多事件。它的主人是一个可怜的老太太,一夜之间,好好的稻穗被毁了,稻草人好心提醒老太太,可老太太并没理会,它很伤心。它又看到了病孩子,更伤心了。稻草人想救离开水的鲫鱼,可它不会动,反而被鲫鱼误会它不愿意帮忙。它看见有人寻死,自己先昏了过去。一夜间,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一塌糊涂!最后稻草人倒在了田地中间。我相信,稻草人的心是永远不会被摧毁的!

《叶圣陶童话集》给我留下了好印象,大家也去读一读吧。

篇三: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下叶圣陶爷爷的童话集。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创始人。他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他写了很多短篇小说、童话。著名的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都已成为永恒的经典。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这部著名童话——《稻草人》。

《稻草人》讲述的是一个帮老奶奶看守稻田的稻草人,在一个晚上亲眼目睹了几件悲惨事情:飞蛾的幼虫在一个晚上吃光了老奶奶的一大片浓绿的稻叶稻穗,使命苦的老奶奶颗粒无收;穷苦的孩子生病了也没法得到他妈妈的照顾,因为他妈妈为了生活,不得已硬着心肠暂时扔下孩子不管;一个被亲人抛弃绝望的女人,来到河边投河自尽。所有的这一切,稻草人感到很痛心无助。

这本书感动我的是,通过叶圣陶爷爷细腻朴实的文笔,生动地写出了稻草人的善良与无奈。写出了它在一个晚上眼睁睁看着发生在面前的几件惨事,自已却无能为力地去阻止,去帮助的强烈心酸与无助。其实,叶圣陶爷爷是想通过这些童话,告诉我们成一人的悲哀及一些失望的呼声。把这些显示给我们,是因为我们需要知道社会的真实现状是存在这些无奈的。

第15篇:叶圣陶谈“习惯”

叶圣陶谈“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素质教育跆拳道就是通过跆拳道素质教育培养起孩子的多种习惯,从而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第16篇:读叶圣陶有感

读后感

黄婷婷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师背影书系悦读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其中很多篇让我感触颇深,却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读懂,满脑子想的全是叶圣陶大师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处,多少有一些感悟。

阅读大师,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具有威信的教师之所以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师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时,学生就会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

《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言教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教会学生读生活这本无字大书。没有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教师,在认知、发掘、捕捉材料时比较迟钝,缺乏生活的灵性和悟性。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时时注目,就可捕捉到丰富的材料,吸取有益的营养。这种能力既靠学生自身敏感性,更要靠教师对学生写作悟性的开启,像气功大师为弟子疏通气路一样,当时机成熟时,手指一点,气路便畅通了。

有人说,一个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弥补,唯有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心中无“爱心”的人,必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少见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教师的写作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自然就有了仿效与追求的样板。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他们读教师的文章不能不产生动笔之情,他们聆听教师谈写作经验体会不能不产生写作冲动,教师写作的勤奋刻苦精神不能不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古道热肠,春风化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朝夕相伴,言传身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学生心目中点燃起兴趣之火,这种火会越燃越旺,成为他们学好的强大动力。

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虽然大师已经远去许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愿追寻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教学上尽我绵薄之力。

第17篇:“叶圣陶杯”作文

行走:思想的轨迹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高二

计兴辰

精彩指数:★★★★★

获奖等级:高中组决赛一等奖

名师点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俗民情,是我们重要的写作题材。旅行,是获取这类题材的最佳机会。在旅行中,我们常常会受到震撼,获得灵感。本文作者记叙自己去海南,游三峡,谒访青海寺庙,追寻华夏文化,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走”的经历和感悟,写得大气、深刻。

自从那位三闾大夫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震撼华夏的呐喊后,中华民族懂得了“行走”不再是指空间的位移,更是指思想轨迹的延伸。

我懂得这个道理是在我读完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和《千年一叹》之后。我从来没有想到游记竟然能写得如此广博、沉重与沧桑。我明白了,他不仅在旅游并且在思想中遨游,在旅游中获得真知,感悟人生。想想以前的旅游经历,我不禁心生惭愧,去泰国只记得骑过大象,去海南只记得喝椰子汁,去上海只记得有个外滩和东方明珠。我没有从旅游中提升思想的感知,更别说像苏辙游历四海而养其浩然之正气了。我决定我以后要换一种方式来行走,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行走。从那以后,我的心便同我一道踏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对华夏文化的追寻,对各民族人文情怀的感悟的道路。

从关外的北国故乡出发,一路向南直奔琼州——华夏文明的南端。初登海南岛,当别人畅游天涯海角,尽享亚龙风光时,我已默默拜谒了我心中的圣地—五公祠。这五位唐宋之际主战的民族英雄,在奸臣的挑拨排挤之下,逐一被贬到满目荒芜,尚未开化的琼州这个弹丸之岛。煎熬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金人蚕食着南宋的疆土,社稷危亡却自己无能为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许更羡慕“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杨炯,因为他虽地位卑微但还有为国效力的机会;他们也许更羡慕“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孟德,因为他虽年迈,但仍然有实力去一统中原。而他们只能独居孤岛,望着魂牵梦绕的对岸。漫步五公祠,我不敢喧嚣,只有轻声,唯恐惊动他们不朽的灵魂。

转而西进,踏入蜀地。在三峡大坝蓄水的前一年,我匆匆踏上了末班船,对其作了最后的一瞥。夜晚登上甲板,吹着习习晚风,三峡全然不似天明时的咄咄逼人,抬头仰望而呼吸急促,此刻的她宛如一位温润的少女。也许只有此时,我才能理解三峡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当这中国人传统思想中最神圣的两种事物有机结合为一处胜景,心底里文化的认知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喜爱并折服于它,感受水的智、山的仁。没有了山的三峡,就没有了脊梁;没有水的三峡就缺少了灵动。三峡之美,亦静亦动,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也诠释这千载的华夏文明。

西北挺进,登临高原,迈入青海塔尔寺。这座毗邻唐蕃古道的藏教寺庙,从宗教的意义上讲,据说超越布达拉宫的地位。酥油花是其三绝之一,只有最虔诚的信徒才可以制作完成。十二月是高原最冷的月份,艺僧们担来冰冷刺骨的雪水,对着酥油,把两手缓缓放入冰水中。冰透肌骨的寒气直逼胸腔,可他们没有锁眉退却,他们希望尽快将手温降下来,因为只有零度的双手才能将易融的酥油雕饰成花,才能用赤诚之心和灵巧手指与酥油对话,与佛祖交流。听寺内僧侣介绍着“制花”过程,凝视眼前锦绣的酥油花,我瞬间被一种叫信仰的东西震撼了。

这种信仰不再宗教,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品质----坚韧、顽强。为了这种信仰,为了国家的复兴,他们身体可以达到冰点,他们可以烈火焚身。危亡关头,每个华夏子孙都会 1

挺身而出,撑起一片天。无论在南海之滨,还是在散发清闲气息的巴蜀;无论是战火的过去,还是汶川地震的当代。这群人都顽强坚韧着。正因如此,这个民族历经沧桑而日益坚挺。

感受着这气势磅礴、坚忍顽强的中华民族之魂,我会一路前行,没有目的,只为脚下的每一步„„

成长路上爱的轨迹

贵州省瓮安县瓮安中学高二

精彩指数:★★★★★

获奖等级:高中组决赛一等奖

名师点评: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温馨的港湾,父母的爱是我们人生之旅开始的风帆。本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爸爸”对“我”成长路上的呵护,以一个孩子天真的感觉赞美了父母的神圣力量,写得饶有风趣。

我想,一定有什么,也是我所不能了解的。这不仅仅是席慕容的疑问,也有我,对爸爸的感谢。

总记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每当我头晕目眩,浑身无力时,爸爸会变出许多颜色不一的“糖”,然后告诉我吃下去再睡一觉就不会难受了。很神奇,让我睁开眼睛之后,就真的不难受了。我在床上滚啊滚,被子上有清香的肥皂的味道。爸爸走进来时,看见他格外高大的身影,显得十分神奇。

爸爸究竟给我吃了些什么呢?

也记得在我把玩具鸭子的冒险旅程转移向下水道时家里的厕所发生了难得一见的波涛汹涌。而自己则从开始的兴奋到后来的害怕,最后“哇”的一声哭出来。爸爸闻声而来,看见以后哈哈大笑。把我推出了门外,自己在里面叮叮咚咚一阵鼓弄。记得当我再次进去的时候,一切就恢复原样了。

爸爸是给下水道讲了些什么呢? 哪怕是最亲近的爸爸,也有着他不能让我知道的小秘密吧。童年里那些闪着神秘色彩的往事,像美丽而又轻巧的泡泡,晃晃悠悠地飘在生活里。直到有一天,看《魔法阿妈》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爸爸也会魔法呢!

当时的震惊,不亚于第一个发现国王是驴耳朵的人了,所以爸爸一定会很多咒语:有让我不难受的咒语,有让下水道听话的咒语,还有让我不懂了的变形金刚“复活”的咒语„„

爸爸又太多我所不了解的“神奇”。

在魔法师的魔法咒语里,我健康快乐地长大了。作业本破了一个口,没关系,魔法师会修;水龙头坏了,没关系,魔法师有办法;电视机图像不见了,没关系,魔法师有咒语„„可渐渐地,我却发现,岁月漂白了魔法师的头发。我想,在爸爸坐在理发店椅子上等待理发师也用魔法把他的头发变回从前的时候,他一定想说,其实用不着,我自己就是魔法师。 可是他什么也没说,看着我和妈妈,脸上笑出了岁月的痕迹。也许是他觉得自己真的老了,努力搜遍了脑海里的咒语,有我的,有妈妈的,唯独忘了自己的。那一刻,他一定感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爸爸的前半生,一定骑着扫把去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然后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有一个孩子因着他魔法师而更好地存在。于是他停下来,开始学习新的咒语:

怎样让宝宝不生病;怎样让早餐更有营养;怎样将数学讲解得更详细;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修好播放动画片的电视机„„这些咒语他日日温习,渐渐忘记了那些拯救世界的魔法。

爸爸的魔法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减弱,终有一天会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吧,然而他已经把他最有用的咒语交给了我:给生命以不断前进的勇气。也用最多的魔法让我牢记:家,是我永远的港湾。

我的魔法师用最好的咒语守护着我。黑夜里,伸出手,把掌心跳跃的阳光送给我,让爱变成心里的力量和坦然。无论我走多远,无论成长的轨迹有多长,我知道,他永远是呵护我成长轨迹的魔法师。

让古老文明漾起新的回声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

精彩指数:★★★★★

获奖等级:高中组决赛一等奖

名师点评:闻名火炬代代相传,民族文化的根才不会枯萎,民族文化的树才会长青。作者由从小便对它“怀有莫名的好感”的“唱诗班”引发议论,有对历史的缅怀,有对现实的剖析,有沉重的思索,有深切的呼唤,他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的责任。

不知为何,我从小便对“唱诗班”怀有莫名的好感----诗是最为凝练精致的一种文体,歌是美妙的音符,二者相加的魅力可想而知。更何况诗者歌也,两者间本不应这么泾渭分明。

长大后,我从网络上找到了圣诗的音频,意料之外的是,教堂里纯粹的风琴声与千百教徒虔诚的歌唱的陌生,也许是宗教里的庄严让人不敢轻近„„也许,只因为其中所承载的并非我所熟悉、深爱的文明。

以诗为歌,自古有之。不知是谁第一个想到为音乐配上文字,于是便有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了“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一个又一个时代就这么踏着琴钟瑟鼓的节拍,吟着平上去入的文辞来了又去,一段又一段文明便也在历史的洪流畔、时间的险峰间,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回声。

随着光阴逝去,诗词曲间渐渐有了分明的界限;《乐府》虽一路流传了下来,其曲谱却已如明日黄花,无处寻觅。再往后,绝大部分,词和曲也失去了旋律,只留下一个个尴尬的词曲牌与一段段美丽迷人依旧却倍显孤独的文字。每次读到它们,我在迷醉之余总有许多遗憾挥之不去——若是属于那段文明的诗歌不曾缺失,该有多好!只可惜时光无法回溯,诗已唱不得,所余唯有三叹;那个红牙拍板歌晓风残月、铁板琵琶唱大江东去的时代,毕竟已经远去了。

让人欣慰的是,在被城市与现代文明一再索取、轻视甚至淡忘的乡村,一些以诗为歌的音乐还以最古老、最真诚的形式,在黄土地之上口口相传。在所谓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中,那些时代的回声虽然微弱却不至断绝,正以艰难的方式延续。

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仅仅是千百首音乐,还是一种与商业与躁动无关的以诗为歌的精神?我们到底遗忘了什么?仅仅是时代的回声,还是一种找寻历史的足迹并将其妥善保护的意识?纵使时间是种不可抗力,铭刻在巨石上的记忆总有一日会被它打磨殆尽,但总有一些东西可以也应当由心灵代代传承。

打开广播,那么多停顿不当发音不正的“古诗新唱”教人不忍一听。可不可以放慢脚步,放下利益,用真诚而美丽的心境找回那些时代的韵律?可不可以离开键盘,用笔和纸去写下走过千百年的汉字,谱写属于这个时代、这段历史的旋律?„„

多想以诗为歌,以曼妙的文字与音符唱出对自己所熟悉并热爱的时代的感动;愿用心灵去创造、保护并传承那独特迷人的文明的回声。

第18篇: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朱自清与叶圣陶为至交,对叶的短篇小说有中肯的评价,参见我们的导读文章《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另外,我们还在原典精读栏目中转载了《稻草人》和《倪焕之》的不分内容,参见:最后在拓展泛读栏目附有其详细的创作书单。

叶圣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深沉的现实关怀统辖下,叶圣陶既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在此基础上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参见《教育与人生》。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参见《教师的修养》)。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这些教育观点可以参见叶老的教育总结性文章《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包括之前所谓“国文科”)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参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序》。叶老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参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和《略谈学生读书》),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参见《叶圣陶谈写作》和《和老师谈写作》)等等,相信会给您以启发。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充

分体现了“五四”以后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 注。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于童话创作。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这部作品,鲁迅在1935年称它 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以后,又写了《聪明的野牛》、《鸟言兽语》、《冥世别》等童话,还 创作了童话歌剧《蜜蜂》、《风浪》等。

第19篇:叶圣陶教育理念

叶圣陶教育理念之教是为了不教的学习与实践

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以教师的教作为前提,这里,“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

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正处在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一方面要不断历练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学习叶老前辈的教育理念,我有一些感想和体会。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一听一讲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学生就是听众,就算偶尔举手回答个问题,也只能算是配角。这样一来,学生处出在很轻松的位置,慢慢地就会习惯了老师讲,变得越来越依赖老师,所以叶老提出了改变这一个现象的理念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我认为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创设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才能恰当的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发现、探究、研讨、交流等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的目的。

以前我认为一节课如果老师全是自己讲可以讲很多内容,也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进度,后来接触了生本教育,我很感兴趣,我开始尝试用生本模式上课。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教学进度赶不上,因为一节课可能就讲了几道题或者讲了一两个知识点。之后我发现老师一节课讲了很多,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自以为讲完了,但是学生掌握多少,不得而知,效果并不好。因此,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了,变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才能真正的学会,学好!

(2)要学会逐步实现“以学定教”转变为“不教而教”

它要求教给孩子想学的东西,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作为老师,学生想学生们,我们就教什么,而是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去设计活动或课程,给他们空间去想象,时间去讨论、归纳和总结,让他们在大量的学习材料上筛选自己需要的进行知识内部的整合,从而达到“不教而教”。

(3)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生本教育学生是主角,并不意味着老师成为了观众,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需要老师以新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老师要有丰厚的本学科知识同时对其他领域也要有所涉猎,另外老师要有一颗童心,以学生的角度视察这个世界,包容学生的错误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总之,叶老前辈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将是我今后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将义无反顾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第20篇:《叶圣陶文集》有感

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 ──读《叶圣陶文集》有感

翻开《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我心中充满惊喜与震撼,深感这本书的实用性,同时也被叶老这样的“一代宗师”深入浅出的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论述所折服。对于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应该如何来教学,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的许多观点与我们当前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致的,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体味,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同样,叶圣陶先生也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是来自生活的,是为了生活服务的,是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他说,“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语文教学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而且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

学生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活的需要,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课文对话,建构课文的意义;阅读的收获,又提高了生活的品位。阅读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学中要沟通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如苏轼的《定**》,在学习课文时,就要抓住作者的旷达来思考在生活中的自己。“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叶圣陶先生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他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引导之后,学生能自己理解,要在学生走不通的时候,才给他们扼要点明。教师教语文课时,‘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叶老教学思想的精髓。当然,叶老并不是否定教师讲的作用。他认为“当讲则讲,而且要讲透。把文章讲透了,就也是‘文’与‘道’兼顾了”。叶圣陶先生对教学方法的论述对于当前我们正确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其实有着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张衡传》里的“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征”。学生应结合整句话和上下文理解“征召”,要联系已学的征字(从此替爷征、岁征民间等等。)老师交给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已学知识、联系生活想象、画图理解等方法学习词语,那么以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词语就可以自己解决了。这就是“授人以渔”。

三、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叶先生对此问题也有见解。 他十分重视通过语文教育,丰富学生心灵,培养他们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也是与《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吻合的。他说,“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近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特设境遇,发展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缜密,顺次而训练其的语言。“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语文课上使学生“情绪丰富,思想缜密”,才能真正发展他们他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承担的应有责任,也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写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总理简朴的作风,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想想宫殿式的房子,原来的主人是谁?里面应该有什么?(应该是大官住、是贵族大臣住、是皇上住„„应该有古董、珍宝、地毯、字画„„)可是这些总理的办公室都没有,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有沙发、地毯、柜子„„)可是也没有,只有什么?生:“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层层深入的地去品读去感悟,去体会总理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动、人格的感化。

总之,先生的语文教育名著、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的深厚的研究,是值得我们不断重温的思想宝库、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导航灯。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