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1 09:05:0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而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一、轻与重

0

1、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0

2、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反复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0

3、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轻便真的美丽?

0

4、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种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情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的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0

5、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0

6、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0

7、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之王国,你会是个恶魔。

0

8、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

0

9、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10、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很累人:总要满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为嫉妒、痛苦、做恶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总之,他总感到自己有罪,得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11、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为了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重。

12、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13、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非如此不可!”。

二、灵与肉

0

1、肉体是囚笼,里面有个东西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这东西在肉体消失之后还在,还残存,它就是灵魂。

0

2、最具男子气概的男人变成了最伤心的男人,过度悲伤使他对一切都无所谓。0

3、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0

4、也许是这些偶然的巧合,唤起了她的爱情,成为了她一生汲取不尽的力量之源。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人就是再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的乐章,直至深深地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因此我们不能指责小说,说被这些神秘的偶然巧合所迷惑(例如沃伦斯基、安娜、站台和死亡的巧合,贝多芬、托马斯、特蕾莎和白兰地的巧合),但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而剥夺了生命的美丽。

0

5、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特蕾莎一到布拉格就就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新的生活之中,但这份激情即高涨又脆弱。她好像总害怕有一天人们会对她说:“这里不属于你,回到你原来的地方去!”她生活的全部渴望都系于一线:托马斯的声音。正是这声音让特蕾莎那羞怯地深藏在体内的灵魂升腾起来。

0

6、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要之一。0

7、一个不断要求“出人头地”的人,应该认识到总有一天会感到发晕。0

8、特蕾莎从来都不是那种因为虚荣而野心勃勃的人。

0

9、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10、那一刹那,特蕾莎想说:“我要你变的软弱,要你跟我一样软弱。”的确,他们彼此相爱,这足以证明错不在他们本身,不在他们的行为,也不在他们易变的情绪,错在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因为他强大,而她却是软弱的。正因为弱才知道要强。

11、让她全身心都充满一种对生活崭新的渴望。

三、不解之词

0

1、对弗兰茨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0

2、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0

3、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各不相同。

0

4、他坚持这样一个信念: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迹。

0

5、他朦朦胧胧而又不可遏制地渴望着一种巨大的乐声,一种绝对的噪音,一片美妙欢腾的喧嚣,将所有的一切吞噬,淹没,窒息,令话语带来的苦痛、虚幻和空洞永远消失。

0

6、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0

7、面对与他共同生活的人,跟他所爱的人在一起,他却很软弱。弗兰茨的软弱叫善良。并不是他不好色,而是他没有支配力。

0

8、弗兰茨:“爱就是放弃力量”,萨比娜明白了两件事:其一,这句话很动听而且是真心话;其二,说了这句话,弗兰茨在情欲里便威风不再。

0

9、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萨比娜认为,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便是怪物。

10、眼睛是心灵之窗。他们彼此以对方为坐骑,奔向他们所向往的远方。

11、他猛然惊诧的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幸,重要的是,她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迹,无人可以夺走。不期的幸福,这美好的生活,这由新生和自由带来的欢乐,是她给他留下的礼物。

12、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萨比娜)

13、假如他们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也许他们就会渐渐的开始理解彼此说的话。他们的言语会像非常腼腆的情人一样,羞涩地慢慢靠近,而他们的乐章会开始与对方的融为一体。

14、他的尘世之爱建立在真正的相互理解之上。

四、灵与肉

0

1、灵魂与身体的统一。

0

2、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在爱情的陷阱面前,托马斯从来不是安全的,特蕾莎只能每时每刻为他担惊受怕。

0

3、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

0

4、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五、轻与重

0

1、面对奉承,谁也挡不住!

0

2、人们显然有权利担心危险,即使危险并不太可能发生。

0

3、贝多芬的著名动机: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0

4、非如此之外到底有什么,换句话说,要看看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些什么。

0

5、追求众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分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前者的迷恋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地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的善变一种感伤的藉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顽强的纠缠所感动。后者的迷恋是放荡型的迷恋,女人在其中看不到丝毫感人之处:由于男人没有在女人身上寄托一个主观的理想,他们对所有女人都感兴趣,没有谁会令他们失望。的确,就是这从不失望的本身有某种可耻的成分。在世人眼中,放浪之徒的迷恋是不可宽恕的(因为从不为失望而补赎)。

0

6、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而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0

7、柏拉图《会饮篇》中那个著名的传说: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的,上帝把他们分成两半,从那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相互寻找。爱情,是对我们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

六、伟大的进军

0

1、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把粪便被否定、每个人都视粪便为不存在的世界称为美学的理想。

0

2、人类的博爱都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0

3、爱情的误会:他想象她已不再爱他,她也想他不爱她了。

0

4、在现实的世界里,是可以生存的。理想世界一旦实现,在那个到处是愚蠢的笑脸的世界,她恐怕连一句话也说不出口,过不了一周,她就会因恐惧而死。 0

5、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0

6、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类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第四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

0

7、惩罚一个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人,是野蛮的行径。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0

8、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0

9、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七、卡列宁的微笑

0

1、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的表现出来。

0

2、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而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0

3、任何人都么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0

4、幸福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忧虑是形式,幸福是内容。幸福充满着忧虑的空间。

推荐第2篇: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叶落窗寒,一曲离骚被烛光剪断。窗外的风穿过犀利的夜幕开始自己的狂欢。没有电闪雷鸣,只是乌云伴着黑夜狐假虎威,夜已经不再安静,放纵着青春的激情,和呼啸的寒风一起长鸣。看着窗外,一条条长蛇般的狂风歇斯底里的向我怒吼,心如止水,我安静的微笑,不带一点嘲弄的意味。雪,还是没有推辞掉那一份真诚的邀请,乘着快风,如期而至。

推荐第3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人们总是常说生命如此的美好,但是我总是觉得这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对于生命的一种渴望,是啊谁又能构说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呢,我觉得不管什么都是这样的,生命也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改变的主体,所以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不知道,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承载着太多的东西,作为男人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是命,我相信命运是注定的,但是我不会相信只要在枕头下面放上一张纸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相信佛的存在,但是我不相信那些在佛祖面前磕两个响头佛祖就会保佑你升官发财的,所以说生命实在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挣扎才能够活命,所以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逃避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却懦,胆怯的自己是没有办法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来承担,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完成,最后只有在阳光中才能得到温暖,读后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是用来感受的和体验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

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我们开始了旅程,我们不经要问生命到底有多重,是啊,生命有多重这个问题或许可以用深刻来形容,生命的重量我想不应该用重量来衡量,所以说生命是十分的轻的但正是这种轻却可以把人压倒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就是应为有太多不必要的东西被我们一起搬上了我们的旅程,有太多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去完成不管怎么说我想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中我们要活得有自己的滋味。

生命是什么呢,我说其实生命就是出生死亡,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初的生命,生命就这样开始了旅程,从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涩,从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稳重,最终我们学会了包容与宽恕。在这个旅程中我们走过平坦的大道也走过崎岖的山路,在困难面前我们学会了面对,在一个接一个的窘境面前我们渐渐成熟,在责任面前我们能够从容面对。

推荐第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 of Being

1、读这本书的原因

2、简介

3、读后感及解决了你的什么困惑(your feeling)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只能活一次,就跟根本没有活一样。

People never know what they really want ,since you can only survive in one time,you can not compare the present with the previous time,and also can not revise more perfect in the future。

Only being in one time,like never comes into being the world

Premise

The Unbearable Lightne of Being takes place mainly inin the late 1960s and 1970s.It explores the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life of Czech society during the Communist period, from the Prague Spring to the ’sand its aftermath.The main characters are Tomáš, a surgeon; his wife Tereza, a photographer anguished by her husband\'s infidelities; Tomáš’s lover Sabina, a free-spirited artist; Franz, a Swi university profeor and lover of Sabina; and Šimon, Tomáš’ estranged son from an earlier marriage.

Plot

The Unbearable Lightne of Being introduces Czech brain surgeon Tomas (), awho is a succeful medical doctor in Communist Czechoslovakia.His lover, Sabina (), is an equally care-free artist.One day, Dr Tomas leaves Prague to operate on a man in a .There, he meets the waitre Tereza (), who dreams of escaping her small town life.She follows him to Prague and cohabits with him, complicating Tomas\'s extra-domestic sexual affairs.

Tomas asks Sabina to help Tereza find work as a photographer.Tereza is fascinated and jealous as she grasps that Sabina and Tomas are lovers.Her distre about hisis interrupted by the Soviet Army tanks invading Czechoslovakia.Amidst the confusion, Tereza photographs the Soviet invasion, then hands the rolls of film to foreigners to smuggle to the West.Facing the stultifying reality that replaced the Prague Spring, Tomas, Sabina, and Tereza flee Czechoslovakia for Switzerland; first Sabina, then the hesitant Tomas and Tereza.

In , Sabina meets Franz (), a married university profeor; they begin a love affair.After some time, he decides to abandon his wife and family for her.After hearing the declaration, Sabina abandons Franz, feeling he would emotionally weigh her down.Meanwhile, Tereza and Tomas attempt to adapt to Switzerland, whose people Tereza finds inhospitable.When she discovers that Tomas continues womanizing, she leaves him and Switzerland, and returns to Czechoslovakia.Upset by her leaving, Tomas follows Tereza to Czechoslovakia, where his paport is confiscated, locking him in-country; neverthele, his return elates Tereza.They are

re-united.

In , Tomas tries recovering his old brain surgeon hospital job, but the Soviet-backed régime consider himand prevent his re-employment.Before the invasion, Tomas wrote an article comparing the Soviets to ; noting that Oedipus plucked out his eyes upon understanding his crime, but that the autocracy could see everything but its crimes.The régime demands his signature to a letter repudiating the article.Tomas refuses, and isfrom practicing medicine; he works as a window washer, and continues womanizing.

Working as a waitre, Tereza meets an engineer who propositions her.Aware of Tomas\'s infidelity, she enters a one-time and unpleasant sexual liaison with the engineer.Remorseful, she fears the engineer might have been a secret agent for the régime, who might blackmail her and Tomas.She contemplates suicide, which Tomas thwarts.

Streed by insubstantial city life, Tereza convinces Tomas to leave Prague for the country; they go to a village where an old patient of Tomas\' welcomes them.In the village, they live a farm idyll, far from the political intrigues of Prague.In contrast, Sabina has gone to the US, where she continues in the detachedstyle of life.Later, Sabina is shocked by the letter telling of the deaths of Tereza and Tomas in a road accident while returning after celebrating in another town.Their lightne no longer unbearable, Tereza and Tomas were deeply happy as they drove toward death.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读此书时,我被书名中的“轻”字深深吸引住了,生命十分宝贵并且有限,为什么是“轻”而非“重”呢?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此书看了一遍,却发现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发人深省的“不解之词”,我的理解力很难渡过它艰难晦涩的语意之河。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前提是你必须懂得它的价值何在。曾经把这本书借给4位同学,但他们无一例外的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还给我了,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由于年龄和历练的问题对书中肉体纠缠和背叛的部分无法接受,二是书中精彩的哲理思辨无法理解,所以无法继续阅读下去。但是这本书对于我,却是真切的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魔力,书不在我身边的日子,我总会莫名的想念托马斯和萨比娜,就像想念身在远方的亲友一样,在学校里,我也会经常像着了魔似的念叨着“Mu es sein?Es mu sein!”对了,这是贝多芬四重奏里的话,意思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是的,非如此不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抉择的问题,选择据理力争还是忍气吞声?选择打抱不平还是熟视无睹?每当我为选择游戏还是学习困扰的时候,我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做一次深呼吸,想象着彼岸花开的美景,然后不停地告诉自己“为了梦想,非如此不可!”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的确帮了我不少忙,远离轻松选择刻苦,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自己给自己力量,就像托马斯念着这句话离开医院去波西米亚找特雷莎并与之共度一生一样。

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比较都不存在。”这是托马斯最初对是否开始这段爱情的挣扎。

其实,我本人是不太赞同这句话的,诚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生命的旅途中相似的选择有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过去失败的决定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对下一次抉择展现出十足的信心,而对与错完全取决于你和你身边的人是否快乐。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作者米兰昆德拉在小说开头的第一章,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

小说主人公双双意外身亡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 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图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那一笔。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忽然出现一个画面:十八岁的我站在岸边,和八十岁的自己说话,八十岁的“我”对十八岁的“我”说着些“生命可贵,三思而后行之类的话”。我之所以出现这个奇怪的念头大概是因为米兰对生命的探索让我猛然间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老人,其实,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去体验。也许生命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那或许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重新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亲密接触,都好像是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我知道,当我慢慢长大,经历了所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将是云淡风轻,尘埃落定。

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英文版:

\"Unbearable Lightne of Being\" by Milan Kundera

Tereza and Tomas, Tomas and Sabina, Sabina and Franz, Franz and Marie-Claude--four people, four relationships.Milan Kundera\'s masterful novel, The Unbearable Lightne of Being (1984), tells the interlocking stories of these four

relationships, with a primary focus on Tomas, a man torn between his love for Tereza, his wife, and his incorrigible \"erotic adventures,\" particularly his long-time affair with the internationally noted painter, Sabina.The world of Kundera\'s novel is one in which lives are shaped by irrevocable choices and fortuitous events.It is a world in which, because everything occurs only once and then disappears into the past, existence seems to lose its substance and weight.Coping with both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own actions and desires and the intruding demands of society and the state, Kundera\'s characters struggle to construct lives of individual value and lasting meaning.

A novel of ideas, a provocative look at the ways in which history impinges on individual lives, and a meditation on personal identity, The Unbearable Lightne of Being examines the imperfect poibilities of adult love and the ways in which free choice and neceity shape our lives.\"What then shall we choose?\" Kundera asks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novel.\"Weight or lightne?\" This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is his attempt to answer that question.And the answer is hinted at in the novel\'s final scene, in which Tomas and Tereza find themselves in a small country hotel after a rare evening of dancing.When Tomas turns on the light in their room, \"a large nocturnal butterfly\" rises from the bedside lamp and circles the room in which they are alone with their happine and their sadne.

中文版:

Tereza and Tomas, Tomas and Sabina, Sabina and Franz, Franz and Marie-Claude这四个人之间分别有着四种不同类型的关系,米兰昆德桑这部杠鼎之作就是讲了这四种关系之间的连串的故事。其中米兰主要是着眼于托马斯,一个在他妻子tereza和Sabina之间不断徘徊的男人。Sabina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画家,而Tomas一直长期和她沉浸于不可救药的“性欢历险”中。

在昆德拉的小说世界里,每个生命的都是在数不清的必须选择和偶然发生二者共同努力下共同塑造的。而且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一次,并且会永远的寄存在历史的长河里,所以在它的小说的世界里存在好像显得失去了它(存在)本身的客观性和应有的“重量”。

昆德拉的主人公们在应付他们理想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有社会和国家的大环境中,挣扎的构建生命的独立价值,想要使自己的生命有着持久的意义。

一部以一种挑战的眼光对待历史对个体生命的冲击和沉思着个人定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盘问着男女之爱存在着的漏洞和自由选择还有必需要做这二者怎样共同塑造我们生命。“那么到底该选择什么呢?”昆德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摆了出来,“是轻还是重?”这部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就是他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昆德拉暗示这个答案就在最后一幕, Tomas和Tereza终于在一个小乡村旅店里经过一夜的狂舞后找回了他们自己。就当Tomas关掉了房间的灯,一个大的蝴蝶让灯光一惊,飞离灯罩,在房间里盘旋,陪伴Tomas和Tereza的是他们自己的快乐和忧伤。

推荐第5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1

终于又有时间读点书了,感觉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过,似乎曾经也这样提到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度过了第一部分第16节,终于读到了轻重的启示!细加掂量的决断与命运之声联系在一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试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Esmuein!”

“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这样偶然的爱情。”

我的生命里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却没有一次让这些偶然成为必然,或许生活已经告诉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无法接受,我不想承认这必然的结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从必然开始,那么过程中能否出现偶然的惊喜吗?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2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而托马斯的情妇之一,萨比娜则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等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

整本小说主要写“轻与重”,“灵与肉”,对托马斯来说,轻是“偶然一次不算数”,是“别样亦可”,而重则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马斯,会更偏重于选择“轻”,因此屡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背叛这个名词,但当他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托马斯在灵魂和肉体间划分着明显的界限,他内心确实是深深的爱着特蕾莎,但却不停的一次次的伤害她,而特雷莎潜意识里认定灵魂离不开肉体,因而最终选择离开。到最后托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选择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责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轻,是无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别样亦可。对于何者为“轻”?何者为“重”?什么时候该选择“轻”?什么时候该选择“重”?“灵与肉”能否分开?这些问题,我们往往难以认清且正确地做出选择。

就我自己来说,我难以认同男主人公托马斯“灵与肉”分离,选“轻”弃“重”的做法,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爱一个人就应该一心一意,就应该尽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她,不让她受伤害。而至于萨比娜,因怕责任,选择逃避与背叛,这也使她难以快乐地生活。我觉得选择“重”,并在“沉重的负担”下生活,“灵与肉”相合,跟着心中的感觉走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肩负起应负的责任,在艰难和压力下不断前进,人生才能过得更快乐,更有意义,更精彩。随着心灵生活在“重”中,有时那种踏实与幸福也会使自己忘却沉重的负担下的艰辛,从而感觉到“重”中的“轻”,感觉一切负担都是“轻”的,没有负荷的。

在最沉重的负担下,我们要勇于承担负担,让灵魂与肉体结合,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畏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只有这样的非如此不可,我们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轻”,“轻”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3

我读小说向来品位不高,只图好玩、痛快,不愿费脑筋。所以昆德拉的这部小说我反反复复拿起过多次,都只能翻到开头几页。然而在那个寂静的午夜,我独自坐在客厅再次捧起它时,居然像读《知音》和《故事会》一样毫无滞碍地读了下去。书中的内容吸引并打动了我,因为我在书中看到了身边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从我过去从未意识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总会揭示现实与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惊天动地的现实描摹,不用什么千锤百炼的人物对白,看似随意挥舞两下,就已经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以至天资愚钝不学无术的我痛恨自己阅读的快感与沉静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处没能细细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评价和分析,只能从几个容易下手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受。

与某些小说家不同,昆德拉不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诉你,这是我虚构出来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困惑与障碍、选择与行动,能让读者产生极强的同理心。或许昆德拉对讲故事本就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如何将人物的经历、内心活动和梦境作为隐喻,来表达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鲁迅先生经常在小说和散文中不经意地随口骂人一样,在主题之外,昆德拉也能随时写出大量类似“人是不能和比喻开玩笑的,一个比喻,就可以产生爱情”这种文青们最喜欢的金句。

他写了大背景,却写了小人物;他写的小人物,却用了大手笔。人物在困境下的反应、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爱情和性,这些都是小说中常用的素材,用来歌颂、批判、反思或者讽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会让主题显得比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这些就肤浅了。他写人物不会只写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们学习,某某真小气大家一起鄙视他的层面;他写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个政府真无耻,某段历史真黑暗的层面;他写爱情和性,也不满足于只让你感动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东西要表达。他写到“存在之轻”的沉重,写到“非如此不可”的决心,写到“灵与肉”的冲突,写到反对政治的“媚俗”以及无所不在的“媚俗”。这些都是大部分小说家未能触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写到了,还写得那么有道理,还写得那么巧妙,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从整体看来是完整的,可在读的过程中视角不断变换,各个章节互相打断,甚至在中间就已经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来两人的经历又重新成为叙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评论这是昆德拉在小说写作中借用了音乐手法,他们称之为“复调小说”,而四位主要人物则对应着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个乐器,小说像乐曲一样富有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形成了回旋与变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他认为“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所有杰出的小说作品都是由此而来。无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其中之一。

推荐第6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观后感

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象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不是所有的落叶,都会飘成生命的轨;不是所有的微风,都会吟出秋天的歌,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结出美丽的果.我和你的距离,只不过是飞鸟与鱼的距离。 一直在思索着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为了什么而生活.也许是思维的一种无理取闹,但却让我为此困惑了很久,我尝试着做改变,但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被当在了\"深入探索\"的门外,一直没真正的弄明白,所以还若以前,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生活.自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中感觉到,茫然的状态多了,生命变得会更加的沧桑和脆弱,如果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多了些犹豫,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懦弱,而从未没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从不会体会到坚强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了那种胜利喜悦的领悟,让我倍感压力中,觉得对生活的空寂.于是,去积极的寻求一种信仰,去弥补心灵随时出现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挣扎,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填充空余时间带给的凌乱,但生活还要生活,所以一直改变生活让之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着,探索着,这就是人生最终经历的过程.继续行进,不管是怆然,还是平坦,都是一种阅历,而阅历中感悟到的,会增补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在强调这意义时,人更应该多尝试寂寞带给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满\"色彩\"的部分才是向往之所在.曲折会让人柔韧,这才能让人曲伸自如.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不仅是对生命状态的提示,更是对人的生命力的肯定.“人为

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今天的我们无法对这句话的实质亲身一试,我们只能从过去中得知,在寻求新的“活法”中听取这个旧的“活着”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写这个故事本身的目的还是积极向上的,他让我们感到,虽然“活着”的状态已经逝去,但“活着”却以人最本质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的生命中永远存在,它时刻准备着承受一切生命的不幸。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的本身,并没有造物主去安排谁一定要完成某一伟大的使命,或者说某一伟大的使命等着谁去完成。 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不是说生活的无聊、无趣,而是指它不是异想天开的一步登天。这种平淡它应该让我们懂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懂得我们追求的理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懂得我们渴望的幸福和羡慕之种种其实就在身边。福贵的妻子家珍倒是实在,对人活着的意义把握得明白,看得也清楚。她是这样告诉福贵

的:“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人之渺小,生命之伟大!人生如若不平庸,总要遭逢磨难,有苦难、有超越的人生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生。命运的曲折不但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一切磨难都是对有色有声的人生新的赐予。把磨难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机会。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当一系列的苦难,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就象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作为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存在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命题解答的方式决定着主体处理个人与内心,社会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活着》这部作品,

就是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的死亡镜头,一波又一波无的苦难浪涛,宣扬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一种正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精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所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轻也好,重也好,生活本来就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掺杂着苦涩。一个人活着,无论外界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都不是生命的绝境地。 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而尼采所谓的“永劫回归”,大概是说经历过的事情无休止地重演。如果猛地想象一下,那当然是相当可怖的。然而客观地思索一下--自创世纪以来生活不正是反复的重演吗?昨天与今天,明天与今天,上一代人与这一代人,下一代人与这一代人,……最后一章里,作家写道:“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这是句模棱两可的话,完全要看读者如何去理解它。在那个“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压迫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同时却也把我们压向大地,压向真切实在的生活层面。如果没有负担,人会轻飘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轻与重的评判似乎就需要费点踌躇了。正如昆德拉所说:“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 想起昆德拉对生命的宣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

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唏嘘感叹,说不上为哪般?不仅荣耀,事业爱情,加之鸡零狗碎,时间一过扬起的尘土便尘封满处,托马斯和特雷莎始终走不出死亡的轮回,萨比娜始终选择漂泊地把一个个城市甩在背后,弗兰茨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死都承担着对生命本意的解释,尽管荒诞离奇,在轮回的高度上来说,却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说他们,甚至我们,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个经历,来生有个重复,托马斯还会选择那个像是从上流漂过来给他的特雷莎吗?还会再驾着那辆汽车走向黄泉吗?弗兰茨也许会安分守己的当好老师,我们呢?不会再有错误的选择,不会再忽视周遭遗失过的美好,生命在设想中一步步的前进,平淡的像一张白纸,这也许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了永恒,却像耶稣一样,背负着十字架,无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经是生命的本质,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昆德拉说的好,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生命仅此一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因此每一步都是探索,承担着选择的重任,生命正是在探索和选择中得以本质的延续,“当负担完全的缺失去,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漂浮起来,几会远离大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此间的重量,是非如此不可,非选择不可,没有人可以预知下一步将会是怎样,走一路是山穷水尽,也许是柳暗花明,如此横亘在前的重量,不得不承受。 既然生命只能在摸

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能做的无非就是将重量扛在肩头,在选择中把仅此一次的生命画写完整。责任,道义,关怀。。。。我们心中的牧歌悬在彼端始终在召唤,纵然有缺失与遗憾,却必须直面生命的赤裸与显然,也许,当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责任,担当了道义,负起了关怀,给予了呵护,生命承受的这些重量会爆发出强劲的声音和力量,“牧歌”不再是遥遥无及。最起码,在我们早就知道一定会双双死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呵护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之中,最终会出现也已被死亡所威胁的卡列宁的微笑。那也很好! 其实生命是一场幻觉..烟花绽放了..我们离开了. 最沉重负担压迫着我们 让我们屈服于它 把我们压倒在地上 最沉重的负担 也是最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 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 它就越真切实在 当负担完全消失 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 就会飘起来 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人只是半真的存在 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推荐第7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09编导 陈 玮

“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

有时,我们仅仅因为害怕孤独而安于庸俗,有时也会因为不够强大而放弃与他人的不同。回顾思想者们走过的道路,才发现成长中逐一经历的问题,当初一样困扰着那些伟大的灵魂。我们仿佛忽然寻回了人世最初的记忆,有底气做回自我,然后,平静地去面对生活。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二专的哲学老师每天挂在嘴边的一本书,也是他极力像我们推荐的。一个捷克发生的故事中蕴藏着许多深奥的哲学思考,觉得这小说似乎算不得小说,只能冥冥地感知作品中的哲学分量之重——批判,以及最终的完美。小说更能感受的该是理性的一面,而非中国小说中情感的直观表诉。随手拈来,“要是不具备同情心这一魔鬼之禀赋,那必定会冷酷地谴责特蕾莎的行为,因为别人的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特蕾莎听着,她相信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母性,母性意味着伟大的牺牲。如果母性是一种大写的牺牲,那么做女儿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大写的过错。”“等等,如此等等。在被遗忘以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昆德拉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是充满这种极具震慑力的语言的。

十分感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生命,对人性的阐述。“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笔者认为,生命的价值是通过一生去体现的,生命之轻在于虚度,生命之重在于充实。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命意就在于“轻与重的选择” ,主人公托马斯的选择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作者的思考由个人到社会,也就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托马斯的人生选择也是当时人们对社会政治选择的一种反省。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因为二战的缘故,在前苏联的影响下,由执政的捷克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捷克人民都以为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幸福之路,人民曾经为之激动奋斗,但当时的社会制度并没有给捷克人民带来幸福,而是痛苦和灾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制度带来的诸多弊端,就把矛头指向了捷克的执政党,要他们为多灾多难的祖国负责。被指责的人却说,我们不知道呀,我们也都被欺骗了啊。

作者对“轻与重”的思考实际是直接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捷克人民对社会制度也面临着轻与重的选择。当时捷克的社会制度究竟是怎样一种选择,人民该何去何从?对于社会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的选择,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不慎选择的社会制度可能会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不堪承受的苦痛,祖国和人民还能承受多久的苦难?这些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深入思考的哲学命题。

生命应该是用来感受和体验的,我们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

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

回到米兰昆德拉在全篇开篇时的命题:“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推荐第8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摘要:本文运用“镜像”理论来分析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两位女主人公特蕾莎和萨宾娜。人永远不能实现其“理想自我”和永远不能得到“自我”的完整统一,特蕾莎和萨宾娜这两位女性的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体现了“镜像阶段”带给人的终生不可逃脱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镜像阶段;自我;理想自我;真实自我;自我认证

拉康的关于主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从分析初生婴儿的未定状态开始,提出了著名的“镜像理论”。“镜像阶段就是通过我认同处在我之外部的镜中形象,把我自身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

[1]的肯定的形象的过程。”《镜像阶段》一文是拉康修改后1949年发表的,在文中拉康发展

了弗氏的《论自恋》一文中关于自我的概念。

“镜像阶段”是在研究猿与人的活动差异时发现的一种理论。猿与人面对自己的镜像(在镜子或反光物前)其反应各不相同。猿发现有个物体随自己的移动而动,一旦意识到便感到厌倦。6~18个月的婴儿不能区别主体与客体,自身与外部世界,此为“想像态”。此时婴儿还没有明确的自我中心,自我与客体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它经历三个步骤:婴儿与母亲同时出现于镜子面前时,婴儿只看到镜像,不能区分镜像与自身,自身镜像与母亲镜像;可以区分镜像与自身;因认出镜像是自己而高兴。拉康称婴儿与镜像的同一为“初次同化”,其本质是自恋的。婴儿从外在客体的反射中得出“我”的观念,这便是误认,它既是自身,又是异己,这一行为误认了自我。然而,这种镜中映象并不是真正的“自我”(“I”),而是存在于婴儿幻想中的“理想自我”(“the ideal I”)。也就是说,婴儿所看见的镜中映象并不是他(她)自己,而是一个疏离的“他者”(“理想自我”)――以完整统一的自我映象的伪装来代替真实自我的一种假相。为了得到统一完整的自我映象,人必须丢掉真正的自我,穿上“他者”的外衣。由此可见,人在首次自我认证之际,主体(人类个体成之为真正的“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总称)也在自己内部刻上了自我和“他者”这一矛盾的本源性裂痕。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的幻象建构了人本身的内部世界与他周围的外部世界的联系。[2]因此,虽然“镜像阶段”从时间上说只占据了人一生中短短的一年,但它给人带来了终生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这种自我的幻象能从我们在成人以后所树立的作为自己镜像的他人那里得到实现。尽管如此,这种幻象只是一个镜像,它永远不可能作为真正的“自我”而得以实现,由此引来了人终生不可避免的悲剧:人永远不能实现自我的“理想自我”。

与此同时,人还必须承受另一不可逃避的悲剧,那就是人永远不能得到“自我”的完整统

一。“镜像阶段”可以理解为主体变容(orthopaedy)的戏剧。通过具有外在统一性的镜像与自我的认同,主体固然摆脱了自身的不可协调性的感觉;但正是由于主体接受了视觉上的这个自我的统一映象,它反而被这种映象蒙蔽而变容。这个从支离破碎的主体到披上完整统一的“他者”外衣的主体的这种变容发挥了与人终身相伴的决定性力量。[3]实际上,在遭受变容后的主体虽然有了漂亮的完整的表象,然而主体必须通过其镜像——那个疏离的“他者”才能获得自我认证这一性质使主体永不可逃脱其永不能达到统一的本质。因此,“镜像阶段”中的主体具有一种分裂的、破碎的性质,而这种具有疏离性的认证将会在人终生的精神发展中留下深深的印记。[4]即使人在“镜像阶段”中获得了完整的个人形象,这种完整形象不过是掩盖主体的分裂性这一实质的虚假的表象;而人永不能得到完整的主体。这种自相矛盾的境况使人在疏离感、异化感和分裂感中度过终生。

米兰·昆德拉所著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特蕾莎和萨宾娜是性格反差很大的两位女性,她们各自代表着作者想要通过这本小说阐释的生命的两极:特蕾莎代表重;萨宾娜代表轻。然而,这两位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那就是长时间站在镜子前凝视自己在镜中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场景可以看作是拉康“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的象征。以下我将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对小说中的这两个女性角色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特蕾莎,小说中“重”的代表者,她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的。对于她痴迷于照镜子的这种嗜好,作者有着这样的解释:“吸引她走到镜子前面的并不是虚荣心,而是在镜中能看到„自

[5]我‟令她震惊。”从小说中可以看出,特蕾莎对自己的肉体是厌恶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她长得非常像她的母亲。从孩提时代开始,特蕾莎就认为她母亲占据了她的五官和“自我”而感到羞耻。她尽己所能的逃离她母亲的世界--一个没有羞耻感、不存在个性的世界,一个

[6]“所有肉体都是一摸一样的世界”。特蕾莎体现了灵与肉的不协调性,“镜中映象”与真实“自

我”的不协调性。她在镜子中看见的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一个和她母亲有着相似外形的形象。自己的形象并不是她真正的“自我”,因此,“她更固执的看着自己,调动自己的意志力,以虚化母亲的影子,然后将之彻底抹去,让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东西留在脸上。”[7]她努力逃离镜中形象的支配和俘获以此看见她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说,特蕾莎想透过她自己完整统一的镜中形象这一假面看见她真实的“自我”。

这样看来,特蕾莎希望看见镜中的自我形象与真正的“自我”的不协调的这一愿望(特蕾莎希望在镜子中看见的那个具有和她母亲相似外形的形象并不是她的“自我”)似乎与拉康的“镜像”理论有相悖之处。但如果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特蕾莎想从镜中透过她酷似母亲的外形看见的她自己所谓“自我”并不是她的的真实的“自我”,而是她的“理想自我”。特蕾莎想逃离她母亲所处的“最底层的世界”而追求“更高的东西”,因此她厌恶她酷似自己母亲的外形。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特蕾莎在现实的镜子中那个和她母亲相象的自我形象并不是她的“理想自我”。相反,她的“理想自我”是逃离她在现实中的镜中形象,逃离她母亲的世界,进入到一个她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能被认证的世界。因此,她无数次的站在镜子面前想透过自己的身体看到灵魂,以此来证实她在现实中的镜中形象与她自己所谓的“自我”的分裂。她的这一举动正是她寻找自己“理想自我”的体现。由于特蕾莎的“理想自我”存在于她在现实中的镜中形象与她自己所谓的“自我”的分裂和异化之中,这种分裂反而在她的幻想中印证了她的“理想自我”和她所谓的“自我”的统一。在拉康的理论中,自我的认证过程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体,存在于某种媒介质中关于主体的视觉象以及主体根据映象得到的自我存在的认证。[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特蕾莎看见她“理想自我”的媒介质并不是真实的镜子,而是存在于她的想象中的虚构的镜子。

拉康认为,缺失和匮乏深深的植根于人的内心。在“镜像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某些特定的事物(身体的排泄物、母亲的声音和胸部、自己的语言等)同我们自身是有区别的。由于在“前镜子阶段”时,我们尚不能将自己同周围事物区分开来,并且怀有一种“母子同体”的想象,因此在“镜子阶段”中这种能把自己与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意识使我们体验到匮乏。同时,这些东西的不在场特别是“母亲的缺席(或离弃)”使得我们产生了原始的缺失和匮乏。这种原始的缺失感将困扰我们的一生。[9]对于特蕾莎来说,母亲是她自从童年就缺失的(她的母亲对她的恨超过了爱),她终生都被这种原始的缺失所困扰着。由于母爱的缺席,特蕾莎转向她深爱的托马斯企图填补她的缺失。因此,特蕾莎想从托马斯——“他者”的目光那里获得她独特性和个性(即她的“理想自我”)的确认。不幸的是,托马斯对她的不忠“在她和所有其他女人之间画了一个等号,重新又把她扔回了她原以为已经逃离的世界。”[10]至此,特蕾莎意识到了她的“理想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

我们可以说“镜像阶段同时启动了一个自恋或自卑的心路历程。人通过“镜像阶段”看见了自己的“理想自我”,他(她)有可能沉醉在自己正是那个镜中的“理想自我”的幻想中颇为自得而产生自恋;也有可能终其一生渴望和追逐到达“理想自我”的高度而厌弃“自我”的现实生产而产生自卑。[11]当托马斯的不忠打破了她实现自己“理想自我”的幻想时,特蕾莎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中。

同特蕾莎一样,萨宾娜,也酷爱站在镜子前久久的凝视自己的镜中映象。不同的是,萨

宾娜在现实之镜中看见的自我的映象正是她的“理想自我”。在她的“理想自我”的完整统一的映象之中,她的黑色圆顶礼帽充当了一个重要的元素,虽然这顶礼帽在镜中与萨宾娜美丽的身体十分不协调。对于萨宾娜来说。那顶旧的黑色圆顶礼帽,她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唯一遗

[12]产,是“她公然培植的个性的标志”。它成了萨宾娜独特个性和她的背叛本质的象征。萨

宾娜认为,她终生的使命就是反对媚俗:她戴着礼帽凝视镜子的古怪行为是她厌恶媚俗的标记。那个古怪奇特的镜中映象显示了萨宾娜惊世骇俗、背叛传统的独特个性。它代表了她的“理想自我”——抛弃所有的媚俗,“叛己所叛”到极至,永远投身于未知之中。它“成了萨宾娜生命乐章中的动机”。(这顶礼帽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道具以至小说英文译本的封面采用了一双手高举这顶礼貌的图片)

从孩提时代开始,萨宾娜就被教导背叛是世界上可以想得到的最可恨的事。但在萨宾娜眼中,“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萨宾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14][13]她背叛父母嫁给了一个平庸的演员,只因为他有离经叛道的坏名声:而后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再一次的投身于未知。她一反常规的作画,用以背叛丑恶的所谓的社会现实主义。然而,萨宾娜背叛的目的实质上是空虚的。如上文所述,人不能逃脱永远不能达到自己“理想自我”的这一悲剧命运,萨宾娜也是这样。

通过上述对特蕾莎和萨宾娜这两位女主人公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下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镜像阶段”对人的一生所产生的巨大的,不可逃避的影响。人永远不能实现其“理想自我”和永远不能得到“自我”的完整统一这两个悲剧在人的一生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坚持不懈的为实现幻想中的“理想自我”而斗争,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终生的自相矛盾式的讽刺。

参考文献:

[1]、[3]福原泰平(日) 著,李濯凡,王小峰 译.拉康镜像阶段[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见Jacques Lacan, 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 a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ticExperience ,selected in A Cultural Studies Readers-History ,Theory ,Practice, edited by Jeica Munns &Gita Rajan, Longman Singapore Publishers Ltd,1995,p135.

[4]见Jacques Lacan,Ecrus , by Alan Sheridan.New York :Norton.1977.p5.

[5]、[6]、[7]、[10]、[12]米兰﹒昆得拉著,许均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11.

[9]见Charles E.Breler, Literary Criticism.Houghton College.1994.p157.

[11]、[13]、[14]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15]杜声锋.拉康结构及其精神分析[M].台湾远流出版社,1999.

[16]赖特著,王文华译.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黄然 译.拉康[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8]王小章,郭本禹.潜意识的诠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

[19]Charles E.Breler, Literary Criticism, Houghton College,1994.

[20]Jacques Lacan ,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 a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

[21]Jacques Lacan , Ecrits,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Norton,1977.

[22]Milan Kundera, The Unbearable Lightne of Being ,translated by Michael Henry Heim ,Harper&Row, Publisher, 1984.

推荐第9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一直听说这本书不错,前几天在卓越网上买了此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拿到书后以为是一本描写爱情的小说,会很快读完,出乎意料,没那么简单。

说实话,刚开始我没有看懂! 连小说里的故事都不是很明白,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几个简单的人物的名字和一条狗的名字。这篇小说,不是单纯的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只是其中的载体。最主要的,是里面有许多高深莫测的哲学语言,因为哲学语言,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文中主人公有四个,托马斯,特蕾莎,撒比娜,弗兰茨,四个人上演着人间起起伏伏。

为了能读懂它,上网看了一些读后感,在别人的引领下,回头再看,似乎看出点门道来了。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犹如刘姥姥踏进大观园,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最后书中以第七部分卡列宁的微笑来结尾,刚开始我有很大的疑惑,怎么会以这样的方式来结尾呢?在回头看书的整体时候有那么一点明白.在“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是生命的本真“一次不算数一次就从来没有”在这生命之轻面前,昆德拉以其卡列宁的微笑这种牧歌般的结尾,给与我们的是在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面前,以卡列宁的微笑这种牧歌式的想象,给我们以一种美好的世界在面前的景象,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她去奋斗,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整个故事情节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哥哥和嫂子,还有哥哥的情人,嫂子的精神寄托——妞妞(一条腊肠狗),心头不禁痛了一下,原来一切创作都是源于事实的呀,真希望这样的事实不要这么血淋淋的发生在我身边……

下边是感觉写的不较好的读后感,复制过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曾在一部讲述大学四年生活小说中提到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近日阅读之后思绪万千。

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丽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丽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以一言以蔽之:第一遍是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第二遍,梳理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第三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第四遍,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四个人生活遭遇。

小说是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小说的背景布拉格之春 政治事件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有脱离苏联控制倾向。

苏军决定武装干涉。6月下旬,华沙条约组织在捷境内举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迟迟方撤。7月之后,局势有所缓和。8月3日晚华约在捷签署联合声明,危机似乎已经过去了。

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机信号“机械事故,要求迫降”没有理由不同意。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突击队员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第24空军集团军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苏军空降师直扑布拉格。

于此同时,苏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将指挥4个苏军装甲师,1个空降师,1个东德师从波兰直捣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军)驻德4个苏军师,1个东德师切断捷西部边

界。(西方向第二方面军)驻匈牙利苏军8个师,匈军2个师,保加利亚军一部从南部进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军)苏波合成军4个师进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军同时苏军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捷军开始全面电子压制。

21日拂晓,苏军占领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在进攻开始6小时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几十万捷军被全部缴械,北约也没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

这是苏军一次典型方面军群进攻战役。西方向主攻,西南方向配合,共动用4个方面军,1个坦克集团军,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6个师,约30万人。但由于进攻过快,两个战略方向的后备坦克集团军群均未出动,只动用了各集团军,师,团的直属坦克,共有9000余辆。

介于所有人都还没忘记1956年发生在匈牙利的悲剧,杜布切克并没有阻止抵抗,在这次事件中仅有80个捷克人被杀,与匈牙利事变相比,大大减少。

1969年4月,古斯塔夫代替杜布切克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与导火索。

推荐第10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学院:会计学院班级:09审计姓名:马元学号:902075147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引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近拜读了由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本书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外科医生托马斯是个固执地拒绝“媚俗”的人,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有着众多的情人,其中最为亲密的是画家萨宾娜。有一次出诊,托马斯认识了特丽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喜好摄影的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

1968年8月,前苏联攻占了布拉格。“布拉格之春”强烈地震动了这个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拍下了大量苏军入侵的照片。与特丽莎不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憎恨入侵者,同情反抗者,却不愿用行动支持他们,托马斯认为,为谁签名都是一种媚俗行为,他不愿替别人充当制造声势的工具。

后来,托马斯和特丽莎为了逃避当局的迫害去了中立国瑞士。令特丽莎没有想到的是萨宾娜也流亡到此,且与托马斯重修旧好。特丽莎无法继续忍受下去,愤然返回了布拉格。在离开特丽莎最初的几天,托马斯确实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但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于是他也重回布拉格寻找特丽莎。在布拉格,托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有关当局,并拒绝在收回自己文章的声明上签字而受到迫害。最后托马斯与特丽莎二人移居乡下,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双双意外身亡。

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

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本书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围绕他们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主题。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作者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 “媚俗”。

作者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本书中,作者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得到想得到的,放弃该放弃的,人生,如是最好。

第11篇:《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

我与一本好书的故事

断过。用心读完全书,感染我的反而不是大师闳中肆外的大气,而是隐忍在爱的蹉跎中的涓涓始流的细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昆德拉作品中的永恒主题:矛盾与挣扎。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小说中,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习惯上,经验上,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到了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如果,你因为急于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加快阅读的速度,那么,你就永远也别指望得到答案。这也算是我阅读该书的一点点经验吧。据说珍珠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个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对该书的解读,也必须如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不过倒也没中

托马斯正是这一问题的代询人。他是一个离异多年的外科医生,

拥有众多的情人,生活风流而快活。然而特里莎的闯入打破了他的自由,托马斯一直在爱恋特里莎和追求自由之间徘徊选择。特雷莎之于他,既非情人,也非妻子,而是一个“被放在树脂深覆的篮子里,顺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婴儿”。离婚以后的托马斯是愉快自在的,婚姻对他来说是一种责任的束缚,阻碍了他体会生命的快感。从此,他获得了美好的生命之轻。特雷莎无疑是这种生活的终结者,她紧紧握住托马斯的手使他感到了久违的生命的责任并体会到了其中的美好,可是他又不愿意放弃多年来的“自由”。对于托马斯来说,独居还是与特雷莎结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问题,而是关涉到他对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解。一向轻松的他在六个偶然事件的推动下,选择了“非如此不可”。七年之后特雷莎的出走,将托马斯重又置于自由之身,使其身上的重负突然间释放,甚至感到悲伤过后的美好,托马斯嗅到了温馨的生命之轻。可是,随之而来的沉重却将他彻底击倒,他已经学会了感受别人的痛苦,他终于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虚无缥缈的生命了。他回到了布拉格,追回了特雷莎,也追回了存在的重量。

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

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你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

也变得沉重。真的是以为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也许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是难以承受住这种生命之轻,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托马思医生和他的情人萨宾娜,在他们的身上,灵与肉是相分离的,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爱,同情,理想,责任,抱负等等,这些成分使精神得到满足,使灵魂得到慰藉,但却使生命变得沉重,牵挂、忧虑等等这些便随之而来。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今日的事明日将不复存在,我们不必认真地对待它,然而也正因为这唯一的一次,我们又不得不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因要是走错了也无法回头。矛盾的人生,人生的矛盾,使我们常常茫然不知生命到底是何物,也正因为这种茫然,让我们承受了比沉重更痛楚的苦。到头来不得不说,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生,要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令人难以承受。

尼采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

由无数次的重复。我们的生活是能够被预演的,有朝一日,我们的生活会按照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前者中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会向耶稣一样被钉在永恒色十字架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将会沉沉的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然而,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恰恰是轮回的不存在,生活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惨,轻就真的美丽吗?

这样一本书,给我太多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的深刻思

考,即使离开文本。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第12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读后感

郭韵仪

我选择这本书作为我计划的第一本是有原因的,并且,看完后我也觉得这对我思想的成熟思维的转变很有帮助。

除了看完书,我还抽时间把电影看了。不过电影实在拍的好,主角的特点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男主角实在太帅了,托马斯的坏与爱,特里莎的纯与真,萨宾娜的野与性。

据我的理解,这文主要讲的是托马斯在灵与性中挣扎,最终选择了灵魂。托马斯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而且总把性与爱分开,不和每一个他的情人睡在一张床上,他享受这种充满激情而不用负责任的生活。直到他遇到特里莎,这个让他有除了肉体上需求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与她一同牵手睡觉的时候,喜欢看她睡着的样子,沉迷于她工作认真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永远保护她。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是的,他的灵魂归属了她。可是,他却总是保持与别的女人在肉体上的接触,导致了特里莎的离开与背叛。

作者的文笔很好(不知是作者还是译者),文字中总透露很多灵动的思想,永劫回归、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就真的辉煌吗?、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在悲凉之中。这些跳动着的思想试探着我,问我,你知道生命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孰重孰轻?你分得清爱与欲吗?他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在一片求知与激动的混战中,我潜入了书中寻找答案。

生活本身比戏剧还要戏剧。作为本书的主角托马斯与特丽莎,他们的相遇,有六个极偶然的因素。碰巧他前面展开一本她读过的书;碰巧她在餐馆工作,他向她要了一杯白兰地;碰巧这时收音机里放着她喜欢的贝多芬的音乐;碰巧她送酒时强烈地感应到这乐曲;碰巧他住在六号房,她父母离婚的房子也是六号;碰巧他坐在她以前读书常坐的那张凳子。书、贝多芬、数字

六、黄色公园长凳这一切的一切,是偶然、巧合,还是冥冥的安排?在作者身处的这样一个特殊的二战背景下,他描绘了一个戏剧化的爱情故事。

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主角托马斯的行为心理。我倒是比较想说说剧中的女主角,特丽莎的思想曲线及内心挣扎。

特里莎是一个专一的人,她坠入情网,爱上了托马斯。可是,托马斯的不断背叛却让她心生恐惧,难以承受。她常作噩梦,在梦幻中总是梦到死亡,而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爱的托马斯,她因为知道托马斯有许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总是害怕离开她。可是当她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这么深爱着他。

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一再付出代价,最后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正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提到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死时,评论说是一种真正形而上的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娜的轻盈都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

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曾经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种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天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爱情是盲目而轻信的。我们只被那些自己自以为是的风度和外貌吸引,或为某些时刻的感动中自己营造出的诗意的幻想而倾倒不已。我们何以令自己如此自信:爱是美的?生命是美好的?所以很多时候我在听罗大佑的那首歌中唱到“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的时候,我就不由的问我自己:“永远是什么?” 这是不是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想告诉我们的呢?

第13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

人物性格分析

赵晓敏 对外汉语专业

学号:2012221102410003

摘要: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始,感受作者那如同音乐奏章般的断章法、通俗的笑剧模式、对集权社会的犀利观察与剖析、浩浩荡荡的哲学思辨。并思考本书提出的人生命题,到底是选择轻,还是重?怎样的选择才能不算“根本没有活过”。

关键词:生命之轻萨比娜弗兰茨托马斯特蕾莎

《纽约时报》说这本书是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重要与否我无法评价,但经典是一定的。犹记得初中翻阅这本书时,就被它尖锐的讽刺,生动的描写逗得捧腹大笑。这次翻开,多了思考,更能看到作者对社会的犀利观察,对男女爱情的深刻剖析。这由轻到重的读书过程,也是一种人生的成长吧。

不得不说,米兰·昆德拉显然深谙“开门见山”的写作技巧,开头的诘问“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想必打动了很多人。但我更喜欢的是后面的一句话,“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在某种程度上,它跟亚里士多德的历史或然律相契合,万千种可能性里只发生了那一种,生命本身就兼具了残酷与美丽。不过,人类到底是不喜欢这种不经彩排的演出,总想去弥补和修正什么。现在流行的穿越小说,想象自己穿越到古代,改变历史,或是穿越到过去,修正错误,多半是出于这种心理。却没有想过,生命之美就在于它不经雕琢的朴实。一次次修正出来的“人工品”,既不可能达到完美,同时也失掉了最开始的纯粹,还极有可能把人拖入修正的偏执与疯狂里。就像《蝴蝶效应》里的男主人公伊万,最后绝望地毁灭了一切。所以,还不如好好地把握这仅有的一次机会,活得真实就够了。

在这本书里,米兰·昆德拉别出心裁地塑造了四个人物。其中, 托马斯和萨比娜是轻的代表,特蕾莎是重的代表,而弗兰茨则是轻和重的结合。作者用他们探讨着轻和重的选择,试图回答巴门尼德未完成的辩题。但把结局留给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的学说,把答案留给了读者。我想,作者的意图到这里已经再明显不过。他是在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选择轻或重全在自己的意志,只要最后有重复的幸福就好。

一、坚持灵与肉统一的特蕾莎

特蕾莎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因为她象征着重。执着而又认真的她,用同情心拴住了“登徒子”托马斯。但拜她那极端粗俗而又贬低一切的母亲所赐,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错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真。也就是说,她以“重”的标准衡量身边的一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自己的身体独一无二,但托马斯的众多情人,让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与其他女人别无二致的性工具。强烈的嫉妒和不安使她陷入了沉重的痛苦,噩梦不断,终日惶恐。二是,她要求灵与肉的绝对统一,即“她无法明白肉体之爱的轻松和不把肉体之爱当回事带来的乐趣”。于是,她想学会轻松,从而纵容自己与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但她错了,她得到的报偿不是轻松,而是更强烈的道德谴责,这沉重甚至不亚于之前的嫉妒与担忧。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特蕾莎很爱托马斯,她甚至把托马斯看成自己的整个世界。但也是她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用同情心迫使他就范。直到最后,卡列宁让她明白幸福就是对重复的渴望。

二、不断背叛的萨比娜

萨比娜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因为她和托马斯是一类人。他们都不计后果地追求生命之轻,萨比娜这种追求甚至比托马斯还要来得彻底。在萨比娜身上,这表现为一次又一次地背叛。她的生命就是由不断地背叛组成的,背叛父亲,背叛丈夫,背叛爱情。她的画作“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她的人生也是如此。表面的自由与不羁的背后,是童年悲哀的记忆和祖国沦陷的苦涩。她为什么要不停地背叛呢?对托马斯来说,背叛会带给人罪恶一般的快感。但萨比娜之所以背叛,更多的是因为生命之重给她的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带来的残酷阴影。而“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直到,最后她被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压倒。因为没有束缚,没有羁绊,她只能漂泊,就像在空中行走,没有安全保护。

三、在轻重之间挣扎的弗兰茨

弗兰茨是米兰·昆德拉最瑰丽的创造物,他是轻与重的结合。或者说,他一直在梦想和现实两个世界中挣扎。一开始,他是重的代表。担负着对妻子的责任,对女儿的义务,道德的虚伪一直把他的心钳制得死死的。但同时,他又不愿放弃对萨比娜的爱情。因为

萨比娜是个背叛者,她对世界和世俗的摒弃和背叛是他想去做但一直做不到的。弗兰茨一度以为他在萨比娜身上找到了真正的生活,所以他选择努力捍卫这份爱情,不让它流于俗气。单从弗兰茨强壮的外表看,做到这一点似乎不难。但实际上,他的力量是对外的。他错误的爱情观让他面对他所爱的人时,表现得很软弱。而萨比娜又是个渴望暴力的背叛者,背叛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他在萨比娜的引导下,对家庭之重失去了耐心,转而投向一个戴眼镜的女大学生的怀抱。他真的爱那个女大学生吗?恐怕不是,在我看来,他只是爱这种自由的感觉,在“轻”中微醉。最后他在曼谷街头一场无谓的斗殴中死去,自认为摆脱了懦弱而又卑微的自己,实则已经流于“媚俗”。轻与重没能平衡好,梦想和现实矛盾重重,他的死就像个玩笑。

四、非如此不可的托马斯

看起来,托马斯否定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的思想,他竭力追求着真正的自在。他拒绝婚姻,拒绝任何感情投入,甚至拒绝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子。任何的束缚都被他抛弃,任何社会观念都于他如浮云,他沉浸在“黑色的醉意”里,把使命当成玩笑。然而,最后他却不得不屈服于特蕾莎。这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带着让他挣不开的依赖和执着。可是,他又不愿放弃多年来的自由和与无数情人建立起来的“性友谊”。在矛盾中,他放手了。短暂的愉悦之后,是特蕾莎走后留下的巨大虚空。而这虚空,就如书名那样,是他无法承受的。所以,实际上,托马斯是带着永恒轮回的观念的,他坚信“非如此不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被绑在了特蕾莎的身边。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承受的不是轻,因为再轻也有重量。我们承受不起的是轻的离去,留下的空洞没有相应的东西填补,会让人觉出疼痛和刺目来。所以,我们愿意背着重负前行。这重里,有对父母的责任,有朋友的情谊,有伴侣的羁绊。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背负着重前行的我们才懂得人生的美好。人生不是水墨画,再好的“留白”也需要和墨笔勾勒的山水相搭配。若不会平衡人生的重与轻,你的人生就称不上精彩。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百度百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1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轻与重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三明学院中文系09汉本蔡文文

第五遍仔细研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灵魂再一次受到拷问。不止是对托马斯每一次行动选择的认识态度,更是在托马斯面临一次又一次徘徊在“轻与重”、“灵与肉”的时候,就像残酷的罗马统治者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受难一样,我也再一次被钉在沉重的十字架上,如此般锥心的疼痛。我不禁沉思:人生在世,何为轻,何为重,何去何从?

书中的主人公,托马斯,游离于特雷莎和萨宾那之间,游离于情感与肉欲之间。特雷莎的单纯,天真,萨宾那的成熟,他一直在抉择。后来,他选择了与特雷莎隐居小山村,最后双双死于车祸当中。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轻这个字,比重更让人捉摸不透。因为它的虚无缥缈,因为它的难以定义,这也正是最让人承受不了的字眼。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白玫瑰与红玫瑰中,他选择了那抹白。这也是我最爱的结局。

孰轻孰重?在我看来,人生在世至轻莫过于责任。

正是因为对特雷莎的责任,使托马斯终究放下了一切,与她隐居山村。

责任这种无形的东西,比任何一种有形的东西都来得让人喘不过气。

因为背负对父母的责任,我们不敢轻易选择死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为背负着对家庭的责任,我们忍受了工作上的一切艰辛;因为背负着对子女的责任,我们的心头总是放不下在远方的游子;因为背负着对朋友的责任,我们的心与他们同在。

当然,还有对自己的责任。这是最复杂的责任了。生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匆匆人生,如白驹过隙,恍恍惚惚。何为生命终极的意义?一路执着追求着的又到底是什么?我想,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对人,我们真诚相待,包容理解;对事,我们尽心尽责,恪尽职守。纵然曾经受到过伤害,我们也无愧于心,因为我们对自己尽到了责任。但求无愧于心,海阔天空。

我不去追求今天的自己是否开心或难过,我不去追求今天的自己是收获还是损失,我只追求今天的自己是否尽到了责任,担负起了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1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

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第16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

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第17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哲学思考

Ai 花冠女神

摘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文学作品,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中加入了许多哲学概念,“轻与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人公命运的一次次转折,正是他在轻与重之间抉择的结果。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讲述,作者启发人们如何在轻与重之间抉择。

关键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轻与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最富盛名的一部作品。这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的小说。

小说的一开始,米兰•昆德拉就提出了轻与重如何抉择的问题。

重是负担,是责任;轻是自由,是逃离。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重又是强盛生命力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飘起来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是选择重呢,还是选择轻呢?

小说描写的是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更深层次上,作者想与我们讨论关于轻与重如何抉择的问题。

托马斯是一个年过四十的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使他丧失了和女人一同生活的信心。离婚后,他断绝了与妻子、儿子甚至与父母的往来,终日游荡在不计其数的“性伴侣”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按照托马斯的说法是六次偶然的叠加),托马斯遇到了在波西米亚一个小镇旅馆作女招待的特蕾莎。爱情如此不经意的降临,托马斯却陷入矛盾和犹豫不决之中:是勇敢的、像一个男人该做的那样接过爱情,同时与先前放浪不经的生活诀别,还是保持现状,继续生活在没有爱情责任的生命之轻中。最终,托马斯选择了爱情,选择了“重”。

“生命只有一次,一切的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米兰•昆德拉又说,“生命是一张草图,但它却不是任何画的草图,因为生命没有雏形。”于是托马斯的生命草图便在他的选择中展开了。他的选择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对特蕾莎的爱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在托马斯看来,特蕾莎是“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草筐里顺水漂来的”,而他在床塌之岸顺手捞起了她,托马斯认为是六次碰巧的机缘把他推向特蕾莎,而不是自己决定与她结合,对特蕾莎的爱是由想象,比喻所渲染,同情所误解出来的。尽管托马斯并没有否定对特蕾莎的爱,但他感到了无法言说的沉重。托马斯感受到压在他身上的生命之“重”,他又怀念起从前轻逸、没有责任的生活,感受到“轻”对他的召唤。

小说中关于轻与重的抉择比比皆是。

小说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二战结束后,在前苏联的影响下,当时执政的捷克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捷克人民都认为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幸福之路,并曾经为之激动,为之奋斗。但当时的社会制度非但没有带来幸福,反而将人民引向痛苦和灾难。人们渐渐意识到社会制度的弊端,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捷克的执政党,要他们为多灾多难的祖国负责。被指责的人说,我们不知道呀,我们也被欺骗了。

于是托马斯联想到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是被遗弃的底比斯国王的儿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杀了自己的父亲底比斯国王,迎娶了自己的母亲。知道真相后俄狄浦斯羞愤交加,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底比斯。托马斯将此写成文章发表在杂志上,以此指责执政党用无知为自己脱罪。文章发表后不久,苏联的坦克就开进了布拉格的大街小巷。托马斯成了政府的敌人,他被要求签署一份悔过书,承认自己先前所做的是一个错误,否则他会失去自己的工作。托马斯又一次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一边是“重”,是自己的独立人格,是对祖国的爱和责任。但选择了“重”,自己确信将会被坠入生活的深渊。另一边是“轻”,是逃避。选择了轻就意味着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吗?于是托马斯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样,托马斯离开了钟爱的手术台,成了一名擦玻璃的工人。

在小说中,“重”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牵绊”。与此相反,“轻”意味着绝对的自由,意味着“背叛”。在托马斯众多的“性伴侣”中,有一个是他最信赖的,叫做萨比娜。萨比娜追求绝对的自由,她的生活是由无数的反叛累加而成的,她反叛父亲的清教主义,反叛学校里的社会主义现实派的绘画,最后她远离了祖国,去了以自由为标榜的美利坚。但是萨比娜总是担心:总有一天,这条反叛之路会走到尽头!这个念头重重的压在她的心头,使她想找到一个稳固的依靠,想被生命中的“重”牵绊住。因此我们可以说,“轻”会带来“重”,“重”也会带来“轻”。就像上文提到的托马斯,失去工作后,他突然感到很轻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通篇都在讲述主人公如何在轻与重之间抉择,但作者似乎并没有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答案,除了本书的书名——生命之轻不能承受。人们通常认为重的东西才不能承受,沉重的精神负担使人崩溃,沉重的责任使人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沉重的债务使人家破人亡… …但是轻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呢?轻意味着绝对的自由,意味着游离于群体之外。萨比娜是小说中“轻”的实践者,但她时常担心自己被卷入由“轻”带来的绝对的虚无中。与此相反,托马斯在轻与重的抉择中经常选择“重”,虽然他时常感觉到“重”带来的压力,但这种压力给他带来内心的平静,这何尝不是一种“甜蜜的压力”。

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托马斯和特蕾莎离开了布拉格,隐居在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农庄里。逃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政治的羁绊,托马斯夫妇仿佛处在生命之轻构筑的天堂里。但是在这部分作者却把大量笔墨用在托马斯养的一条狗身上,好像托马斯夫妇选择了生命之轻后,世界之屋中只剩下这条叫做卡列宁的狗,它成了小说的主角。据此,我们能否猜想,米兰•昆德拉是倾向于让人们选择“生命之重”的。德国有句谚语: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就不能算发生过。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比较,不能重来,生命了无意义,还不如随风飘荡的了无分量的鸿毛。毋宁说,生命本来就是轻的。因此,人们才千方百计的想赋予生命以意义,把重担强加给生命。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由生命不能重来所带来的“生命之轻”。也许,米兰•昆德拉是个悲悯的人,他告诉人们,与其在虚无中死去,不如像酒神一样,活在自我蒙蔽中,活在“生命之重”中。这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参考文献: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著 许均译

第18篇: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生命像蛋壳一样脆弱,死神的手指轻轻一碰,便会破碎。可是,即便如此脆弱,我们也不得不去承受生命赐予我们的一切责任。这些责任或轻或重,只是这些“轻”与 “重”,究竟应该如何衡量,又该如何选择呢?这简直就像一个困扰多年的谜团,深藏我心中。我翻开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试图从中找到解开谜团的钥匙。

初读书名,便深感作者的独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顾名思义,就是生命中那些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的事。一般来说,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到了昆德拉这里,我忽然听到“轻”也让人无法承受。生命中的事物若不能承受,又为何形容成“轻”?这着实让人费解不已。

其实,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书中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昆德拉在书中提出了:“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变的似真非真。“

主人公托马斯大夫是一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缚的人,当他感到家庭的重担和责任让他快要窒息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当他以为自己重新找到了自由的天堂的时候,却又感到空虚和无聊,原来,他仍然需要家庭责任的那份沉重,看似自由的“轻”让他更加抑郁,更加纠结,让他不能承受,一生都处在矛盾当中。

读到这里,我忽然读懂了昆德拉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轻”,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爱情,友情等;“重”,就是人身在社会当中所产生的、必须面对的责任、欲望、困难、灾难等等。无论我们多么犹豫不决,多么举棋不定,也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这个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托马斯大夫的经历来看,我们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 不必要再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那些原本以为沉重无比的东西,其实已经被我们在不知

不觉中扛了起来。“轻”与“重”不再成为阻碍,也不会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悲哀。

第19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有感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轻与重,这组相对的概念,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幽灵般的闪现着,爱情,理想,背板,媚俗,生存,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互相联系着,纠缠着,却永远的不能被逃离。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即使离开文本。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意义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因为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必须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通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必须面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为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说相同的一份爱,因为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认为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只有通过与他者的交流来找到自我。托马斯与特蕾莎也正是如此,为了找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他们互相爱着也互相纠结着。正如故事中所提到的,“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

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你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真的是以为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Einmal ist Reinmal 只有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活。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也许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是难以承受住这种生命之轻,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托马思医生和他的情人萨宾娜,在他们的身上,灵与肉是相分离的,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爱,同情,理想,责任,抱负等等,这些成分使精神得到满足,使灵魂得到慰藉,但却使生命变得沉重,牵挂、忧虑等等这些便随之而来。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今日的事明日将不复存在,我们不必认真地对待它,然而也正因为这唯一的一次,我们又不得不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因要是走错了也无法回头。矛盾的人生,人生的矛盾,使我们常常茫然不知生命到底是何物,也正因为这种茫然,让我们承受了比沉重更痛楚的苦。到头来不得不说,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生,要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令人难以承受。

穿插在故事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者幽默的从上帝是否排泄的问题入手,将媚俗虚伪的一面很好的展现,于是就有了上帝只吃喝不排泄的可笑理论。“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那是一种虚假的美好,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强调绝对,反对相对,作者将它概括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萨比娜痛恨游行,因为媚俗在这里展现的无以复加,一致的口号,坚信绝对的真理,这些在萨比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米兰昆德拉在这里用一种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人类间的所谓的绝对的正义,“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

的是另一方的屠杀。”这就是人类的实质,正义实际上是胜利者的欢呼,比弱肉强食更可怕的是----忘记真实。弗兰茨最终为他的媚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种媚俗的实质是对自己价值的过度肯定,当整个人类都相信自己能够战胜死亡,代表正义时,这种媚俗就显现出它的最大化。在媚俗面前,生命之轻被完全忽略了。

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希望在这里留下足迹,我们希望得到“重”,对于人也好,对于世界也好。所以就注定

了我们被逐出伊甸园。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

生活的无限重复,等于永恒,尽管它还在运动,但却是一种残酷的方式。从唯物论上,这种状态符合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客观规律。但从我而言,更愿意称之为绝对静止,而相对运动的生命状态,绝对静止是在于生命的广度,人的生命不能能永久延续,而生命的承载量也终有限度,有限的时间只能做有限的事,尽管无奈,确是无法改变的现实,那么相对运动的是什么,是生命的深度,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是可以无限延续的。

第20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神离,忠诚与背叛渐行渐远……然而即便生命是矛盾的存在,即便生命饱受不能承受之轻,它依然成就着各种矛盾一同铺向尽头的结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向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

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生性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宗惨痛的婚姻后,他开始更加热切而坚定,甚至有些病态的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直到六次偶然将特蕾莎推进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一份难

以阻止也难以承受,并且不为自己所理解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爱。他对这份爱感到莫名的恐惧,于是一次次用比喻向自己辩驳这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论两人之间有多少磕磕绊绊,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正的爱情。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虽然最终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

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这一条狗。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

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从小说中不同人所承受的不同的“轻”与“重”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就不能够单纯地判定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爱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原暗。“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轻”还是“重”?

这是一个问题……但我相信,作为“人”的尊严,不会容许我们选择空虚来作践只有一次的人生!

另外,作者认为人的灵与肉具有两重性,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无法断言其对亦或是不对,这等哲学的论题本就是至为玄奥的。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与“不真”。姑且顺从于“灵”与“肉”的哲学思想,我们依旧能有所感悟: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