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单元教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1 18:01:1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单元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结束了,又到了单元总结的时候了。本组教学选编了《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所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本单元要以“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专题。教学中紧紧围绕着这个专题展开,让学生通过感悟、理解、有感情朗读,来品味优美的词句,感受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教学中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话语来叙述,尽量做到精简准确,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少数的同学还很欠缺。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增加了快速默读的要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阅读,教学中特别提醒学生“快速默读的前提是理解”,以防止学生图快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纵观第一单元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学生经过愉快的寒假,心还没有很好的收回到学习上来,学习状态很令人担心,经常有人上课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讲。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是很端正,布置的学习任务马马虎虎,不认真地完成。对于课前的预习也只是胡乱的弄上一通,也不知是在做什么,常常让课程无法按时的完成,同时作业质量也极差。这些现象的存在,将极大的影响到以后的语文教学。 经过对本单元教学的反思,让我清醒的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加强备课,仔细的钻研教材,努力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的学习要结束了,又到了单元总结的时候了。本组教学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口语交际教学,毕竟不同于学生一般意义上的交际。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说话与听话方法、态度、能力、习惯等方面目标的达成。在学生讲述自己童年故事的时候,我有意或者无意地引导学生体会:说什么,怎么说清楚,怎么说具体。我在“说具体”这一点上刻意作了点文章。学生讲述的多是一个一个片断,没有完整地讲述。当时,我感觉到学生好像深入不下去,为了让学生没有过多的负担,才没有提出讲述完整的要求。这个问题,我现在也在思考。理想的状态下,应该让学生讲述一个完整的童年故事。如果调整,可以要求学生,把所讲述片断的时间、原因等补充进来,相对就会完整,学生习作时,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了。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的学习要结束了,又到了单元总结的时候了。本组教材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实用性非常强。但我感到教的很辛苦。

第10课《杨氏之子》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难度不小。尤其学生不知道停顿的地方,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我在课上及时让学生把需要停顿地方用斜线划出来,并且把个别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加上,自己范读几次,然后才让学生不断地去读。在初步理解课文基础上,我带领学生们进入句子的学习。尽量让学生们结合注释和插图来自己说出句子意思,我只是简单的引导,实在启发不出的就慢慢解释。感觉讲的不好的就是最后一句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是夫子家禽”的不同。问题较多的是错别字和对文中“家禽”的理解失误。

12课《半截蜡烛》坚持让学生自己分角色朗读和自由读为主,我所做的就是不断地阅读指导。后来,学生读熟后,我根据学生情况安排六名学生排演了本课,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从学生代表的精彩表演中,全体学生体会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的机智勇敢和面对德国佬时的镇定自若,尤其是扮演的小女生把杰奎琳真的演活了。13课《打电话》属于相声,学生们你、并不陌生。我大胆在课前播放了冯巩和牛群的相声《两个弄潮儿》,让学生体会相声的特点,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欢乐。学生们学了《打电话》后知道了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不啰嗦。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临近了,我反思了以下我的教学。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比上学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待加强,仍需要进一步夯实。以便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三、做好转差工作。针对我们班差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差生,给差生“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另外,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面对着一上语文课,就皱眉头的同学,让人看了真是可怜,不用你去要求,自己就已经发愁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做好其思想工作,就象魏书生先生所说,只有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你才能轻松自如的应对一切。做到既严格督促,又给与他们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一、突出章节过关。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指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失分的关键,然后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查缺补漏。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辅导,使之掌握,并能运用。

二、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一是宣读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优秀习作。二是指导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还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在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略显仓促,有一种一直在赶的感觉。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如果我能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特别是第六小节,也就是描写瑞恩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做家务活挣钱这一节中,小瑞恩做了那么多事花了那么多时间足见他的耐心、坚强的意志。课堂上学生有点到要处,但是自己没有很好地抓住,没有深究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一直想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高潮即将来临又把它压下去,实在是一种遗憾!虽然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他们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如果能让我重新上这一篇课文,我一定会多花时间让学生潜心阅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那么瑞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更具有立体感,会打下更深的烙印。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我将文章的重点段落用课件展示出来,打乱文章的书写顺序,用一句“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着迷”发散出两个问题“法布尔从小就迷恋昆虫的原因”和“他对昆虫的迷恋表现在什么地方”作为学习全文的线索。同时,配以适当的图片,如学习法布尔捉纺织娘部分则配以一张纺织娘的图片,用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展示纺织娘的图片时,我听见学生“哇”的惊叹,知道学生也被这纺织娘的美吸引,适时的朗读也将学生心中的赞叹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第八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对德国气力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教学时,我从风景的气力和民族的奇特两方面进行学习,让学生明白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文既让学生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与象共舞》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朗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志。本课的教学以朗读为重要内容之一。紧扣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默读、自由读、引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是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指导学生采用“读、找、画、思、议、写”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涵。抓住精彩语言重点训练,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部分允许学生有个性表达,也提供中心句,既降低难度,也给了启发。“读写结合”部分允许学生有个性表达,也提供中心句,既降低难度,也给了启发。不到十分钟,学生写成了一篇篇佳作,既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又有大胆奇特的想象。

推荐第2篇:单元整组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我们实践着

武安市南关小学 郝东平

经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单元整组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部分语文教师正在积极地尝试这种整合,简约高效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单元整组教学”仍然是老师们不敢轻易尝试的教学模式,因为它的确需要教师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教材,整合教材、甚至重组教材,这对于教师无异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学校也是首次掀起了“单元整组教学”的盖头,亲历了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极富研究价值的实践过程。在实践研讨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得有惑,但同时也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单元整组教学”研究的信心与决心。

1、有效预习,夯实交流基础

到了小学高年级,预习应当已经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语文学习习惯。但对于单元整组教学,教师所提的预习要求应当有别与平时的预习。平时的预习,学生都是单篇课文进行,而现在则要求学生进行整组课文的充分预习。这里的充分预习是指指导学生不仅要用“审题、读文、写批注、质疑解难、查阅、摘抄相关知识”的方法来预习课文,还要弄明白整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编者从那几个方面来选编教材,自己能从中感悟到些什么。还要通过预习初步思考整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在导读课之前,让学生充分地预习整组课文,除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为导读课各板块紧凑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

2、寻求方法,把握文章主干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也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的一项语文基本能力。可是如果初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在每组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说说自己的发现,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语,采用“我从《 》中了解到了( )。”的句式来尝试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比较轻松而充满兴趣地去完成对整组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3、点击精彩,推动学习情绪

单元整体感知中,教师还应当强调学生学习中的“经验穿透”。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采取点击文章中最为精彩的片段,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积极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和田的维吾尔》一文精彩点击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和田及维吾尔的感受,随之引入维吾尔人的具体特点,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并体会作者的情感。随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了解描述性语言对介绍起到的作用,激起对民俗风情的了解的兴趣。又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藏戏》一文的特点时,截取关于介绍藏戏的记录片的片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求藏戏历史的欲望。这些精彩点击,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不知不觉间给学生拓宽了更多的学习途径,为深入品读语言文字做了良好的情绪铺垫和方法铺垫。

4、确立目标,拓展学习途径

有了积极的情绪铺垫,接下来就要进入学习方法的指导,单元导语中的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学习目标确立起来的同时,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也随之大大增强。如每组课文,学生通过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的学习目标是具体到某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解读(写什么)——细读(如何表达)——品读(品评,感悟到了什么?)——赏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的读)”的学习方法。

通过在这一次“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单元整组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学习内容,让学生整体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减少重复劳动时间,充分利用节省下的时间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课内引导课外,相得益彰。

但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构建有效的课堂,任重而道远,这片芳草地等待更多的老师来开辟!

推荐第3篇:单元整组教学

重视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常山县实验小学 陈正

说明:本文是我的一个资料整理,不是个人创造,重点参考了怀慈小学徐玉华老师的《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水牛bb的日志《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和liuxuejun的blog中《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探索》,同时参考了其他教师和专家的论述。一并表示感谢。

2009年12月16日到17日上午在富阳市永兴学校小学部参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新课程“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讨活动,第一次接触到“单元整组教学”这个概念,细听了主办方展示的“初识鲁迅”单元整组教学展示课和“父母之爱” 单元整组教学展示课共六节课,聆听了两位专家的主题报告,对“单元整组教学”教学有了一定的感受。回学校以后,通过学习本次培训会提供的材料和整理网络资料,自己感觉对“单元整组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于是有了下面的学习心得。

1、“单元整组教学”的理论依据

实施“单元整组教学”的可行性,主要从教材的编排特点来分析。“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教材,这些专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文化性或人文性为线索。每册八个单元,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阅读课、语文园地都围绕本组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单元整组教学由此应运而生。

2、“单元整组教学”的概念界定。

那什么是单元整组教学呢?单元整组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

3、“单元整组教学”的一般操作流程: 整体感知(整体观照,确定目标) → 部分感悟(关照整体目标,发挥整体效应)→ 整体回顾(把握规律,整体提升) 有关各个课型的基本要求是: 整体感知—————— 依单元提示,上好单元导读课

部分感悟—————— 依单元课文,上好精讲课、略读课(单元课文教学) 整体回顾—————— 回顾单元内容,上好单元总结课

4、各个课型的主要操作策略 A、整体感知─用好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中的文字从低年级的一两句成为中年级的一段话,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它虽然处在单元的首席位置,却常常受到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就在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单元导语的内涵价值,以及对一个中高段孩子能起到的指引作用。整体感知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的文字”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具体模式:初步感知单元主题——了解单元课文的大意——明确单元课文的主要学习方法——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单元目标)——相机指导资料的搜集

在单元导读课中,“导”要达到四个要求:

一导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使学生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至关重要。重点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在了解本单元所有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单元主题。

二导学,渗透目标。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尝试之初,可以用教师引读来理清句序,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意思。逐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划出要点。要点中往往既有“人文感受”,又有“学习方法”,还有行为实践的目标。

三导读,让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从总体上接触,感知教学内容。如:教师让学生选一段你喜欢的练习读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每篇课文虽然内容不同,但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同一个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题材来表达。”引导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形成整个单元的主旋律。这里要注意把握好导读的度,让课文更好地保持原汁原味,加深对整组课文的感受,避免把好滋味都先尝了,后面的十几个课时岂不是味同嚼蜡吗?

四导行,全面铺垫。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应进行指导,可分组进行,增强针对性),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做阅读铺垫,习作铺垫。

从本次观摩课来看,“整体感知”主要起到了这样一种整体导航的作用。可以说,进入单元教学的第一个课时,就是单元整体感知,时间一般设置在20到30分钟。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

B、部分感悟──上好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部分感悟”指分课或分块学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阅读课文教学。“单元整体感知”已经让学生对整个单元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把握,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或疏或密,有张有弛。

对于精读课文,我们就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上。虽然学生已经对整单元的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但在课堂上还是要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另外,还可以抓住学生在感知时候的兴趣点与疑惑点,以这个点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略读课文疏要疏在略读浏览处,在单元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无须面面俱到,篇篇细嚼。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领会编者的意图,惟恐学生不会读,陪读到底,讲问到底,剥夺孩子应有的学习自主权,致使略读不“略”。

需要注意的是,在单元整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不要把各课又各自孤立开来,“你有你的目标,我有我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单元整体把握,一切都围绕单元人文内涵目标及知识能力目标展开。教材每一单元都有鲜明的人文主题,我们在关照单元整体目标的同时,提出单元核心话题,继而寻找各篇的研读话题,进行深入研读,最后统整到单元目标上来。也就是要注重整体目标对各篇的辐射,注重各篇课文对整体目标的回应。

C、整体回顾──上好“语文园地” 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攀登山峰,到了尾声,就等于接近了山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教师不去着力引导学生综观全局,发现新规律,那就错过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在单元整体回顾中增强思维训练的力度,实现一些置身山上或登山过程中所无法企及的学习目标。 “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它为学生展示学习整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语文园地为依托,探求学习规律,提升表达水平,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同时也要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它是一个小结、提炼、上升的过程。

单元总结课教学模式:回顾单元学习内容——梳理掌握的知识和本领——汇报阅读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体会。

如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读读背背这个栏目,就系统的编排了古诗、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等。其实我们不必在学完了整单元的课文后,再去读背这些语文园地中的诗句等。我们可以边学习课文,边引导学生搜集此类资料。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我们不能直到教学完一单元的课文,才去涉及语文园地里的“口语训练”和“习作”,那是一种为交际而交际,为习作而习作的应命行为。”单元整组教学,旨在打通生活、阅读、习作的通道。事实上,“单元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当师生开始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口语交际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悄然酝酿了。单元整体回顾阶段,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表达的情趣,提升表达的质量。

有“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更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中“展示台”或“宽带网”的栏目,运用不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

通过单元整体回顾,就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并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浓厚的求知乐趣,积极投身到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去。

5、“单元整组教学”的优势

“单元整组教学”与依课次逐一平力教学活动相比,有如下优势: A、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单元整组教学”便于从整体入手,借助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初级求知欲望(这个单元内容怎么都讲这个呀?一定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吧?),促其初步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在“部分体验”学习活动之后,再回到“整体”上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会不断提高,良好的语感也将随....之逐渐形成。

B、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单元整组教学”,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收集有助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孩子通过与大量的语文材料(如图片、文字、他人语言、环境等)直接接触,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

C、有利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培养恒久的学习兴趣。

“单元整组教学”可有效调剂孩子的学习“胃口”,有效“刺激”孩子的求知欲望。如“部分体验”课,可尊重孩子意愿,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内容学起,若在选择上有分歧,可乘机开展学习竞赛;“整体回顾”课,为他们搭起“成果展示台”,进行擂台赛,让孩子们不断播种“兴趣”,不断收获“喜悦”,不断滋长“自信”。

总之,“单元整组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为他们从模仿着学到创造性地学、从单一认知到多元思维创造了更多更有利的条件。

6、“单元整组教学”的困惑

单元整组教学,当然有其先进性,更具欣赏魅力,凸现人文性。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高扬人文性是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传统的单元教学大多是以写作方法组块的,层层渗透。而新课程的单元整组教学写作方法的指导是掩含于教学之中,教师能适应吗?有几个人能够挖掘出人文性背后的工具性?特别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的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就很重了,培训机会又少,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了,是否有能力适应?有能力适应,又是否有时间去克服?

A、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单元整组教学”的主要思想注重整组教材内容的纵、横向联系,教师随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活动需要将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时空、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全方位开放,来自学生方面的许多知识信息、方式方法,随时会涌进课堂。教师必须做到对整组教材心中一盘棋,对孩子的意见要能虚心采纳,而且要灵巧地选用。教师的关注点就必须从以前的单篇课文教学转移到单元、整册甚至整个小学阶段。

B、它更需要重视家庭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农村孩子的家庭条件较差,但是城镇孩子的家庭条件也参差不齐,学生不会主动的去搜集资料。但语文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若能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学生的语文学习将获益匪浅。教师应高度重视这块资源地,共同帮助孩子走上自主获取知识的坦途。

C、它更需要潜心“因材施教”的研究。

“单元整组教学”注重整体感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巩固知识,注重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天资有差距、家庭条件在短时间难以得到改善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挑战。如果把握不好,良莠距..离会越来越大。其次如果每个单元甚至整个小学阶段都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是否会感到厌烦。这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爱心一致,要求不一,方法有别。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将本组教材当作一个整体,深入研读,从而对本组教材的在整体上和细节上都有深入了解后,进行创造地处理教材,盘活语文资源,设计整合的教学活动,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和时间,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效率。

D、它更要求处理好扎实基础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注重语言形象的整体把握,易使词句理解过于淡化;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易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本末倒置„„时间一长,有可能使部分学生或养成惰性,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只追求思维猎奇,对语文基础知识、语言基本功则不屑一顾。这需要教师始终不忘“语文教育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注意在打好语言基本功的起始年段,力避“揠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的发生。

推荐第4篇:单元整组教学

单元整组主题教学主要操作板块

第一个版块:单元导读课,整体感知。

由单元导语入手,了解单元主题,把握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词语盘点,扫清词语障碍,掌握本单元的字词;初步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好预习学习单;结合资料袋,指导资料搜集。 低年级:读懂导语,整体感知单元内容;自读单元课文,画出生字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中年级:读懂导语,整体感知单元内容;结合词语盘点,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提供阅读预习卡,提供同一主题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高年级:读懂导语,整体感知单元内容;结合词语盘点,解决生字词;速读浏览课文,提供或提倡自己制作阅读预习卡,能够多角度提出问题,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等。 第二个板块:理解内容课(精读、略读课),局部体验。

由精读课文入手,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略读课文,进行情感体验,迁移运用学习方法。

低年级:主要是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单篇讲读为主)

中年级:要清楚主要内容,并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句段,领悟文章的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三上以单篇讲读为主,四下可以尝试整合两

篇课文讲读。)

高年级:概括主要内容,整合课文 ,揣摩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含义,领悟文章的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由两篇课文整合,到四篇课文整合)

第三个板块:回顾总结课,领悟表达。

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的人物,体会人物描写如何更为生动形象,整理本单元好词好句好段,总结归纳课文中在选材、组材、写作顺序等方面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不同年级的要求

低年级:主要是从词语和基本句式的角度领悟表达的作用和效果。(词组结构、积极修辞)

中年级:从课题、词语、句子、段落的角度领悟表达的作用和效果,能够辨析一些常用表达的方法。(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高年级:从体裁特点、课题、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结构的角度领悟表达的作用和效果,能够评价理解文章的表达。 第四个板块:读写结合,读说结合。 低年级:以口语交际训练为主。

中年级:保证同一主题下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一致性,在总结课的练习表达,进行写作。

高年级:保证同一主题的连续性,先说后写,先写后评。 第五个板块:课内外结合,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指导课。结合绘本、名著等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结合报刊、电影、网络资料等指导学生报刊阅读、影像阅读和网络阅读,结合经典名篇指导诵读。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学会鉴赏评价名著。在课外阅读的训练中指导学生掌握诵读、选读、猜读、速读等阅读技能。

低年级:指导阅读绘本、儿童报刊,能概括出文章(文本)的主要内容(谁,干什么),概括全文懂得的知识和道理,初步养成读书习惯。选取经典名句进行诵读,形成诵读的习惯。

中年级:指导阅读绘本、整本书、儿童报刊,训练指导培养学生选读、猜读、速读的能力。选取经典名篇进行诵读,训练指导培养诵读的能力。

高年级: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加大整本书阅读指导,进行网络阅读、电影阅读的指导,诵读名篇的训练。

第六个板块:集中展示成果,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成果展示课,展示交流。结合学生整理的学习笔记、手抄报,进行学习成果展览;结合整本书创编课本剧,进行表演,结合阅读和写作实践进行读写辩论。

低年级:进行笔记和手抄报展览,儿童剧表演等。

中年级:读书笔记、手抄报、习作展览;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诵读展示等。

高年级:读书笔记、手抄报、习作展览;辩论赛、知识竞赛、速读比赛等;课本剧表演、诵读展示等;读书经验交流会。 第七个板块:自我反馈,综合评价。

推荐第5篇:单元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要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感受父母的爱。

父母之爱,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爱,但学生描述出来往往缺少真情实感,举例也大多局限在吃饭、穿衣、看病这几个方面,缺少一些真正感动人心的东西。比如,父母的“批评式”的爱学生难以感觉到,这些类型往往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题材。

父母之爱,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爱,但学生描述出来往往缺少真情实感,举例也大多局限在吃饭、穿衣、看病这几个方面,缺少一些真正感动人心的东西。比如,父母的“批评式”的爱学生难以感觉到,这些类型往往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题材。

爱是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本组四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父母之爱,相信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和父母的爱的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并为习作打开了思路。

柏老师的教学设计很细致,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另外我同意周老师的观点,在指导习作时,不能紧局限于吃饭、穿衣、看病这几个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批评式”的爱。

本次的作文要求写出真情实感来,因此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择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真实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在评作文时,可让学生读给家长听一听,加强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选文别具匠心,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现代史上的国耻。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的一分钟》。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本组课文的教学,我们是按如下步骤实施的:

一、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师生共同收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让生大致了解中国这一段屈辱史;

二、学习每篇课文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

三、学习每篇课文后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记叙中领悟写作方法,以便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推荐学生阅读写同一历史时期的文章(我校订的《同步阅读》中就有好多篇)并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利用思品课组织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小兵张嘎》两部影片;

四、学完本组课文后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口语交际,让生将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得到升华。

教完这组课文后,我们认为达到了教学目标。从学生饱含情感的朗读、激情洋溢的演讲、尤其是那一篇篇斗志昂扬的读后感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对侵略者恨之入骨,对祖国受到的屈辱感到无比悲痛,为祖国今天的兴盛欢欣鼓舞。那一句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跃然纸上,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了,学习目标更明确、更高远了。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解读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把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本组教材将“走近毛泽东”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

学习这组关于毛泽东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走近毛泽东”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课文学会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

一、把握单元整体,使教学目标胸有成竹

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单元主题,把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本单元最大的特点是在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而不是空对空的说教,而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取本领,不是立竿见影的三维目标的生成,而是相对来说较为长期的教学结果,至少得花费两周的时间去完成,可以说没有尽头,只有方法的启示、过程的引导,只有“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程序明显,教法、学法相得益彰 “ 遨游汉字王国”一单元除了明显的综合性学习外,还具有明显的教学程序,即遵循着“理论——活动建议——阅读材料——构建新思想”,且从“有趣的汉字”到“我爱你,汉字”两大教学板块,有一个过渡的小平台,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利于学生适当调整学习方法,又一气呵成,相互凸显单元的主旋律,互为铺垫、补充,互为提高、整合、拓展。

三、活动方式灵活,要求各具千秋

“ 遨游汉字王国”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的活动主要有:

1、小组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

2、举行猜字谜游戏;搜集有关汉字谐音特点的歇后语、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

3、搜集汉字字体特点及变化的资料,了解汉字的历史;进行社会用字调查,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搜集书法作品,举办书法展览。

4、用多种方法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具体学习要求又各具千秋。如,猜字谜可以是书中看到的“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可以是民间流传的“跳蚤叮拐棍——卜”,也可以是自己临时创作的心得,只要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编出字谜,能够自圆其说都应给予肯定,顺应教师对学生鼓励,激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汉字的乐趣多多,就是教学成功的一个方面。又如对书法的认识,可以从网络中博览群英,丰富学生的眼界;可以请本校书法写得好的教师开导学生,展示书法之美,美在字体里,美在心灵上,美无处不在;在举办小小的书法比赛后,对学生写得好的书法及时推荐上级参赛,且将每一个学生的书法在班级黑板报上展示,展示书法,也展示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透过成果,每个学生将会用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行动去写好书法,去唤起童稚的向善、向美、向真。如此一来,热爱汉字之情也就汩汩涌起,涌向汉字皎洁的远方,涌起汉字明媚的春光。 总之,“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单元主题的教学,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启迪学生,不可片面追求一蹴而就,或者说领悟快点学生掌握得快一些是曙光,领悟慢一点的学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条条大道通罗马,而通往罗马的大道却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都相同而没了个性那才是怪事。

推荐第6篇:单元教学说明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既要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3.把古代散文的诵读当作教学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

4.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二、单元整体说明

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艺术以哲理思辨取胜。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小说、戏曲,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歌的兴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散文都以形象性取胜。赏析示例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自主赏析的《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项羽之死》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国家兴亡的道理。推荐作品部分所选的《方山子传》和《大铁椎传》都是人物传记散文,前者通过对几个生活片段的描述来塑造人物,后者通过充满悬念的记述表现人物的传奇色彩。

三、课时安排

《庖丁解牛》 两课时

《项羽之死》 两课时 《阿房宫赋》

两课时

推荐第7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编辑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从一章或者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目录 1概述

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制定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3教学设计操作步骤 课前系统 二课堂系统 课后系统 4举例 5设计 1概述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从一章或者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教学设计的目的意义在于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教学设计的依据和要求主要是: (1)学科性质; (2)教学任务的要求; (3)教材内容的特点; (4)教学原则的要求;

(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性。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2.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相关性。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课型的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之间和教学目标相关。

3.单元教学设计要有阶梯性。阶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活动的要求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整个单元教学能否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单一目标与五维教学目标综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综合,单一技能与多项技能综合。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3教学设计操作步骤

课前系统

包括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⑴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⑵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⑴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对学生有什么的分析)。 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对学生缺什么的分析)。

⑶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一种: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举例:“使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习惯)”等等。

第二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学生作为主体)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将形成„„”,等等。

显然,第一种表述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种表述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⑵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 第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三,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第四,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⑴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⑵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

⑴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⑵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不要搞表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具体活动)。 ④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

⑴设计出针对知识目标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⑵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课后系统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4举例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打破常规教学,把课本中类似的课文集中起来(比如散文),然后选一课进行详细讲解,关于散文的线索,主题,手法,文风,读他的时代意义等,其余让一学生选课讲公开课,再选一课进行学生讨论课,老师觉得学生掌握得差不多的话,剩下的就是学生的自习课。让学生出题自考,让学生勾画作业,老师批阅如果学生掌握了,就开始进行下单元的教学设计。

有时用一种学点教本单元的课程。还举(散文)为例,学点是形散神不散。何为神?何为形?神就是文章(主题);形呢,是课文的形式。同时举本单元几课,找出这些课的神(主题);总结出它的形。看看课文的形式,记事的,不免日常小事叙情真,以古鉴今的上下五千年任意谈,借景托物的,则大大地于情寓景、情景交融等等。但即使方法各各有异、形式千变万化,始终不离主题,这就是形式散乱而神凝不散。 5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课时 章节

绪论、第一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教学内容

1、对文学批评学科的认识

2、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3、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了解初期的文学观念 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性质、“诗言志”的提出 教学难点 “诗言志”的含义 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推荐第8篇:单元整组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

一、整体感知─用好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中的文字从低年级的一两句成为中年级的一段话,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它虽然处在单元的首席位置,却常常受到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就在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单元导语的内涵价值,以及对一个中高段孩子能起到的指引作用。整体感知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的文字”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具体模式:初步感知单元主题——了解单元课文的大意——明确单元课文的主要学习方法——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单元目标)——相机指导资料的搜集

在单元导读课中,“导”要达到四个要求:

一导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使学生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至关重要。重点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在了解本单元所有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单元主题。

二导学,渗透目标。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尝试之初,可以用教师引读来理清句序,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意思。逐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划出要点。要点中往往既有“人文感受”,又有“学习方法”,还有行为实践的目标。

三导读,让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从总体上接触,感知教学内容。如:教师让学生选一段你喜欢的练习读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每篇课文虽然内容不同,但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同一个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题材来表达。”引导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形成整个单元的主旋律。这里要注意把握好导读的度,让课文更好地保持原汁原味,加深对整组课文的感受,避免把好滋味都先尝了,后面的十几个课时岂不是味同嚼蜡吗?

四导行,全面铺垫。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应进行指导,可分组进行,增强针对性),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做阅读铺垫,习作铺垫。

“整体感知”主要起到了这样一种整体导航的作用。可以说,进入单元教学的第一个课时,就是单元整体感知,时间一般设置在20到30分钟。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

二、部分感悟──上好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部分感悟”指分课或分块学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阅读课文教学。“单元整体感知”已经让学生对整个单元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把握,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或疏或密,有张有弛。

对于精读课文,我们就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上。虽然学生已经对整单元的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但在课堂上还是要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另外,还可以抓住学生在感知时候的兴趣点与疑惑点,以这个点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略读课文疏要疏在略读浏览处,在单元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无须面面俱到,篇篇细嚼。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领会编者的意图,惟恐学生不会读,陪读到底,讲问到底,剥夺孩子应有的学习自主权,致使略读不“略”。

需要注意的是,在单元整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不要把各课又各自孤立开来,“你有你的目标,我有我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单元整体把握,一切都围绕单元人文内涵目标及知识能力目标展开。教材每一单元都有鲜明的人文主题,我们在关照单元整体目标的同时,提出单元核心话题,继而寻找各篇的研读话题,进行深入研读,最后统整到单元目标上来。也就是要注重整体目标对各篇的辐射,注重各篇课文对整体目标的回应。

三、整体回顾──上好“语文园地”

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攀登山峰,到了尾声,就等于接近了山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教师不去着力引导学生综观全局,发现新规律,那就错过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在单元整体回顾中增强思维训练的力度,实现一些置身山上或登山过程中所无法企及的学习目标。

“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它为学生展示学习整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语文园地为依托,探求学习规律,提升表达水平,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同时也要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它是一个小结、提炼、上升的过程。

单元总结课教学模式:回顾单元学习内容——梳理掌握的知识和本领——汇报阅读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体会。

如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读读背背这个栏目,就系统的编排了古诗、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等。其实我们不必在学完了整单元的课文后,再去读背这些语文园地中的诗句等。我们可以边学习课文,边引导学生搜集此类资料。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我们不能直到教学完一单元的课文,才去涉及语文园地里的“口语训练”和“习作”,那是一种为交际而交际,为习作而习作的应命行为。”单元整组教学,旨在打通生活、阅读、习作的通道。事实上,“单元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当师生开始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口语交际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悄然酝酿了。单元整体回顾阶段,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表达的情趣,提升表达的质量。 有“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更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中“展示台”或“宽带网”的栏目,运用不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

通过单元整体回顾,就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并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浓厚的求知乐趣,积极投身到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去。

推荐第9篇: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乘 法

一、单元要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有多少名观众(大数的估计)、神奇的计算器(认识计算器)、有趣的算式(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交流算法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方法的道理。

2、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会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估计;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逐步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3、能运用乘法知识和估算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4、结合计算器探索有趣的乘法,在观察、分析与比较中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四、课时划分(9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1 有多少名观众 1 神奇的计算器 1 有趣的算式 1 计算工具的演变 1 练习三 1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问题,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能用竖式正确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或幻灯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 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 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 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312×5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3 1 2 4 0 8 4 7 × 5 4 × 2 5 ×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 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2、“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

1、

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有多少名观众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教师:你知道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观众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1) 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

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具准备: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还记得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时,我们了解了计数的发展过程,知道我们古人在2000多年前发明算筹、1000多年前又发明的算盘,利用这些计算工具,提高了计算速度。到了1882年,第一台能按一定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诞生了。

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基于电子脉冲电路原理,由电子线路构成其各个功能部件,其中电场的传播扮演主要角色。我们知道电磁场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现在高性能计算机每秒能进行几百亿次以上的加法运算。如果一个人在一秒钟内能作一次运算,那么一般的电子计算机一小时的工作量,一个人得做100多年。很多场合下,运算速度起决定作用。例如,计算机控制导航,要求“运算速度比飞机飞的还快”;气象预报要分析大量资料,如用手工计算需要十天半月,失去了预报的意义。而用计算机,几分钟就能算出一个地区内数天的气象预报。

足够高的计算精度

电子计算机的计算精度在理论上不受限制,一般的计算机均能达到15位有效数字,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任何精度要求。历史上有个著名数学家挈依列,曾经为计算圆周率π,整整花了15年时间,才算到第707位。现在将这件事交给计算机做,几个小时内就可计算到10万位。 到了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5000多次。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科学计算(或数值计算) 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1) 由学生来说明。

学生做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闭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尝试练习。(1)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三、课堂活动

四、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计算器功能键的使用 具体操作步骤: 如: 300*3 + 400*2 先按 300*3 再按= 再按m+ ....计算机会记忆住 900 的值 再按 400*2 再按= 再按m+ ....计算机会记忆住 800 的值 最后按 mr 补充:

现将计算器上的其他几个键功能一并写在这儿与大家共享: MS:存储显示栏中的数字 (显示左端出现m )。 MC:清除存储的数字

(存数变0,m消失)。 MR:在显示栏中显示存储的数字。 M+:将显示栏中的数字加到存储的数字。 M-: m-存储的数字减去显示栏中的数字。

C 是归零,本次正在进行的运算录入全部作废清零,所有的工作重新开始;在你本项工作完成了,或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出错了,也或是其它原因想重新开始时使用;

CE 是清除,只清除最后一次录入内容,前边的录入和运算依然存在,你可以从出错处接着向下运算。在你发现最后一次录入数字错误而且还未按下运算键之前使用,清除本次录入,重新录入本次要录入的内容,接着往下运算。

ON/AC:上电/全清键,按下该键表示上电,或清除所有寄存器中的数值。(all clear) AC:清除键,在数字输入期间,第一次按下此键将清除除存储器内容外的所有数值。(all clear) CE:清除输入键,在数字输入期间按下此键将清除输入寄存器中的值并显示"0"。(clear enter)平方根√ :显示一个输入正数的平方根。

M+:把目前显示的值放在存储器中,中断数字输入。(memory +) M-:从存储器内容中减去当前显示值,中断数字输入。(memory -) MRC:第一次按下此键将调用存储器内容,第二次按下时清除存储器内容。(memory recall clear) MR:调用存储器内容。(memory recall) MS:将显示的内容存储到存储器。(memory save) MC:清除存储器内容。(memory clear) GT:按下GT键,传送GT存储寄存器内容到显示寄存器,按AC或C键消除GT显示标志。 MU:(Mark-up and Mark-down键),按下该键完成利率和税率计算。

有趣的算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体会计算器不仅是计算工具,而且也是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工具。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发现有趣的乘法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概括,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主题

1、谈话:在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有趣的算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索算式中的奥秘。

2、揭题:有趣的算式——探索规律

二、探索发现,掌握方法

师: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可以请计算器帮忙。请按绿色键开机。

1、观察感知,发现规律

(1)学生借助计算器依次计算:1×1 11×11 111×111 1111×1111„„ 相机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你既不是口算,也不是用计算器,怎么能这么快说出得数?

(2)学生观察算式,尝试概括规律。 师:到底这其中有什么规律,请大家观察、比较一下,看看乘数、积有什么特点;再看看积和乘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3)组织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乘数、积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说清即可。师适时介绍“回文数”:正着读、倒着读都一样,这样的数叫做回文数。)

(4)运用概括的规律,推算:11111×11111,并用计算器验证。 师结合课件梳理概括:

看来大家都已经发现了这组算式中的奥秘,

像这样由1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多位数,它们的积是一个回文数, 从1开始,一个比一个多1,最中间的数就是乘数的位数。

(5)学生运用规律进一步推算7个1乘7个

1、9个1乘9个1的结果。(6)反思质疑,初步梳理方法。

师:奇怪了,前几个简单的算式,有的同学还要请计算器帮忙,怎么到后面越来越复杂,大家反而能很快说出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发言)

师:原来是规律在帮助我们呢。那我们是怎样发现规律的?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一开始是先(计算)四个比较简单的算式,然后(观察)、从中(发现)规律,再通过(推理),从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依次板贴:计算、观察、发现、推理)

2、运用方法,探索规律

师:如果是其它数字组成像这样的算式,得数也会有类似的规律吗,6个9乘6个9会等于多少呢?

(1)出示:999999×999999 (学生用计算计算器后,投影展示) 师: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

介绍:计算器上还显示字母E,看来它是想提醒我们位数太多了,超过了计算器可以显示的位数,就采用了其它的计数方法。

(2)质疑:

9太多了,怎么办?想想看。(学生思考)可以先和同桌讨论一下,再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3)探索:学生尝试探索。

(4)交流: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同学们都很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 展示1:列竖式。谁也是像他这样?在做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过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展示2: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评价: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真会想办法。

他运用学过的运算律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好方法,因为数太大,也容易出错。 展示3:编题组,找规律。

师:请你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介绍,适时追问:你是从第几个算式开始发现有规律的?) 他从简单的算式算起,找到规律后,直接用推理解决问题。 谁也是像他这样做的?

你们能运用刚才的研究方法,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掌声谢谢他的介绍。 回应:用竖式计算

问:如果再解决这种问题,你打算怎么做?

评价:学习就是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进步,为他的进步鼓掌吧!

(5)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我们把刚才那位同学写的那一组算式投放到屏幕上,大家再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师结合学生探索出的规律进一步提问: 9个9乘9个9的结果是多少?

几个9乘几个9的结果是6个

9、1个

8、6个0、1个1?

3、回顾梳理,总结方法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探索了这两组算式中隐含的规律。现在请大家根据这些算式回想一下,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是怎么做的?

(全班交流,适时引导:可是在探索9的算式中,一开始就遇到复杂的问题,又该怎么做?)

结合学生发言,完善板书:

研究时,可以先从简单的算式入手,通过计算、观察、发现、推理解决复杂的问题; 如果遇到像6个9乘6个9这种复杂问题,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入手,通过化繁为简,以小推大,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经常会用到。

三、迁移方法,拓展提升

1、鼓励猜想,激发兴趣。

师:刚才这两组算式,都是由1或者9组成的多位数,其它数字也有规律吗?大家课后还可以借助计算器继续去探索。

2、拓展应用:神奇的142857 师:当然,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些数,表面看起来没什么特点,但其中又蕴含着有趣的现象,比如142857(课件出示)。有人把它称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数”。

到底有何神奇呢?带着你的猜想,我们先从这几个算式开始研究起吧。 (1)计算得数,观察特点。 (2)归纳发现,推测得数。

师:得数都是由142857这几个数字组成,都在这几个数里转,既然都在转,要不我们就让这几个数转成一圈来看看。

引1:观察一下,到底是怎么转呢? (学生思考,交流)

引2:确定积的最高位有点困难,那就换个角度看看,个位能直接通过口算确定吗?

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能直接确定吗? 引3:个位确定后,能找到最高位吗?是谁?

师适时小结:只要先确定积的个位,下一位就是最高位,得数刚好按顺时针绕一圈。 照这样的话,乘5,乘6的结果又是多少呢?(乘5请一生说,乘6集体说)乘7呢? 看来,有些规律是有范围的,超过一定的范围可能又是另外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多深入研究。

刚才,我们发现142857乘1到乘6的结果都在这几个数里转,到乘7,它就休息了。所以有人传说一个星期有7天,就是因它而来的。

那乘

8、乘9,之后又是怎样呢?想知道吗?老师做了一个微课,请看。(3)拓展延伸:微课介绍“142857”中的“趣中趣”。

师:142857还有很多奥秘等待你们去发掘,也许它就是宇宙的密码。

四、梳理总结,畅谈感受

1、欣赏:课件展示算式题组,感受数学美。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在计算器的帮助下探索了许多算式中隐含的规律,这种有趣的算式还有很多,大家课外还可以去阅读、去寻找。老师搜集了一些,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继续延伸,阅读有关资料,拓展视野)

2、交流感想。

师:孩子们,数学怎么样? (学生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

师:数学的奥秘无穷无尽,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大家继续去大胆探索吧!

推荐第10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一、课前系统

包括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⑴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⑵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⑴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对学生有什么的分析)。 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对学生缺什么的分析)。

⑶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一种: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举例:“使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习惯)”等等。

第二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学生作为主体)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将形成„„”,等等。

显然,第一种表述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种表述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⑵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⑴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⑵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

1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

⑴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⑵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不要搞表格) 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具体活动)。 ④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

⑴设计出针对知识目标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⑵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三、课后系统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第11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设计为五个课时,第一课时为听说课(section A 1a-2d);第二课时为语法课(Grammar Focus-3c);第三课时为听说课(section B 1a-1f);第四课时为阅读课(section B 2a-2c);第五课时为复习写作课(section B 3a-self-check)。

第一课时(section A 1a-2d)主要让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去总结出my,his,her的区别以及初次见面的问候语,并鼓励学生应用what’s your/his/her name?以及回答My/his/her name is…去结识新朋友,从而开展相应的听说活动。

第二课时(Grammar Focus-3c)通过gueing game游戏,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询问和确认他人的句型。然后学生观察语法部分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be动词的用法以及my/his/her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并完成相应的语法练习。

第三课时(section B 1a-1f)通过老师设置体验话务员的工作而展开。从一开始,老师引导学生完成话务员第一个任务(How to read telephone numbers in English?),让学生一步一步从英语数字的学习过渡到电话号码的学习。接着再布置话务员的第二个任务(How to ask for and give telephone numbers?),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并总结。最后,学生通过老师给出的情景来开展综合的听说读写的练习。

第四课时(section B 2a-2c)通过中西方名字的感知与观察,让学生总结first name和last name的区别。然后在阅读中老师进一步感知中西方姓名的差异以及语篇的结构。在完成阅读任务后,老师让学生模仿书中内容来写一段话,这样从输入到输出即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课时(section B 3a-self-check),老师先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所学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3a和3b的任务。最后,老师鼓励学生思考并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和朋友。

第12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是什么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设计者从一章或是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在课时安排量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指利用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而单元教学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在教学形式上,一节课教学设计一般只有一种,而单元教学设计则根据单元或是章节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一般会包括有种多教学形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个别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不但关注如何让学习者_掌握个别的知识点,同时也重视让学习者理解一章或是一个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_,这种系统教学设计的方法,既帮助了教师整体把握章和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更方便学习者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坚固的知识结构。

第13篇: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

1 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本单元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要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2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重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题时计算的难度也较大,学生出错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如下:

一、这一单元公式多,学生容易混淆,如圆的周长和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特别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很多的学生总是漏×1/3)。

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各种公式,并利用题组训练突破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等底等高,V柱=3V锥

2、等底等积,3H柱=H锥

3、等高等积,3S柱=S锥

二、计算难度大,全是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

策略:加强小数的计算训练,特别是多进行N×3.14的训练,提高计算准确率。

三、审题不认真。在求体积的题目中,一些题目给出圆柱的半径、高单位不统一,学生往往就没注意到,经常出错。

策略:要求学生解题是一定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遇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习惯性地使用了长度单位的10进制,要特别注意纠正。

四、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关于圆柱面积的计算经常出错。策略:以题组的形式进行对比训练。如:

1、给圆柱体模型刷油漆(求表面积)

2、圆柱形罐头贴商标(求侧面积)

3、厨师帽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下底面)

4、铁桶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上底面)

3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一、存在问题反思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不认真审题,不细心答题,大多学生计算太粗心,不检验,丢分多。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我把许多自认为很好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仍掌握不好。这是因为学生课堂上学生听课的有效性较差。很多时候我发现班上有很多一部分学生上课听得不认真。虽然,这些学生中并不全是思想开小差的,很多都是不积极参与的,感觉课堂与他无关。从这次考试上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哪怕是教师对内容将很多遍,也仍会有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好。

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就是认为自己是实验班的学生,很有优越性,认为自己比别的班的同学要聪明,所以在课上就不好好听讲,经常搞小动作,导致听课效果低下。一部分学生作业虽然能按时按量完成,但是只是敷衍了事,更谈不上作业的正确率。所以,就不会有很出色的成绩。

二、改进的措施;

1、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概念做到变换方式举一反三的练习.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练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合理利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3、多关注差生,对上课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时多提问 ,并且随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上课作到精讲多练,作到面向全体学生。

4

4、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我们把经验、方法讲给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就获得了这个经验、方法,我们必须要有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去进行巩固,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把作业、知识点落到实处。另外,人都有懒惰的天性,要想大部分学生都掌握较好,还得在课堂上、作业上严格要求他们。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统计并不是教学新的统计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通过教学,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比如在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2、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在教学例2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提醒学生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6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生活情境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注重自主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的过程。

1、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3根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的操作熟练列举法。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

2、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让学生类推猜测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然后提出如何验证?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小棒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能分到多少根小棒,剩下的小棒不管放到哪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根,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这一数学规律。

3、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即“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4、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

7 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商+1”。

5、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三、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在这节课中,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8

第14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作者:杜浩鹏 文章来源:合肥38中 点击数:2828 更新时间:2008-3-10 14:01:24

一、单元教材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科学内容中,“物质”作为三大一级主题内容之一出现,在本章中体现为“质量”、“密度”和“测量物质的密度”等二级主题。通过学习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引入和测量,使学生对物质及其属性有进一步定量的认识。而课程标准对浮力的知识与过去相比有所宽松,重点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归纳和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从获取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下基础。

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包括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二单元使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三单元包括第四节和第五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本章着重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由浅入深,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其次,强调实验的作用,尽量安排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为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打好基础。同时教材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物理知识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课本列举大量耳熟能详或随处可见的现象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剖析,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具体感性认识,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多角度、多层次理解物理知识,更有助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 有团队精神

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科学内容

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 质量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 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

 密度概念的建立及其物理意义  阿基米德原理

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

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 天平和量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密度的概念 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四、单元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不长,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自己动手参与的课堂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心理认知特点。

由于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学生对质量、密度、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还是感性的,没有提升到理性高度。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感受密度、浮力的存在,并进一步提高对它们的理性理解。同时,对于实验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及时做适当的总结,点明其中的内在规律。

认知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认识,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在长期生活中通过他们的直觉逐渐形成的。因此生硬地灌输力的概念,势必让学生难以接受,本章的教学建议采用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身份,以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讨论——实验——归纳——理解——应用。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对知识的参与——内化——外延的过程,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单元教学建议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质量、密度、浮力;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原理、规律有: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技能用:托盘天平、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初步认识应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概念,会正确使用天平与量筒或量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并从中学习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此外,还要让学生对物理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的观念,进而发展他们的估测能力。

让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鼓励学生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解决与密度有关的简单问题,进而领悟物质的属性的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浮力概念,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本章涉及到的具体学习过程主要有质量、密度、浮力三个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和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同时还涉及到三个概念,两个规律的应用。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均不可能离开科学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有科学抽象方法、比值方法、猜想与假设方法、实验方法等。

本章教学要通过学生在认识概念与规律的过程之中,初步体验认识质量、密度、浮力三个概念和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要使他们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解决某些简单的问题时,能激发起兴趣并产生兴奋感,同时还要让他们去体验在获取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六、单元课时分配

本章四个单元,共分五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 质量 1课时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1课时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1课时 章节小结 回顾知识 1课时 第四节 阿基米德原理 2课时 第五节 物体的浮与沉 1课时 复习和总结 1课时

第15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设计者从一章或是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二、单元教学设计与课时教学设计的不同点

在教学内容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在课时安排量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指利用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而单元教学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在教学形式上,一节课教学设计一般只有一种,而单元教学设计则根据单元或是章节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一般会包括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个别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不但关注如何让学习者掌握个别的知识点,同时也重视让学习者理解一章或是一个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这种系统教学设计的方法,既帮助了教师整体把握章和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更方便学习者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坚固的知识结构。

三、课时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教学设计的目的意义在于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教学设计的依据和要求主要是: (1)学科性质; (2)教学任务的要求; (3)教材内容的特点; (4)教学原则的要求;

(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四、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性。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2.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相关性。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课型的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之间和教学目标相关。

3.单元教学设计要有阶梯性。阶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活动的要求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整个单元教学能否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单一目标与五维教学目标综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综合,单一技能与多项技能综合。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1、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2、单元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3、单元教学设计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5、单元教学设计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6、单元教学设计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六、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操作步骤编辑

单元教学设计课前系统包括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⑴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⑵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⑴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对学生有什么的分析)。

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对学生缺什么的分析)。

⑶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一种: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举例:“使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习惯)”等等。

第二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学生作为主体)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将形成„„”,等等。

显然,第一种表述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种表述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⑵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

第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三,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第四,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⑴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⑵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七、单元教学设计——课堂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

⑴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⑵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不要搞表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具体活动)。

④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

⑴设计出针对知识目标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⑵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八、单元教学设计——课后系统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第16篇:单元教学设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单元教学设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作者姓名 学科领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1、单元地位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

(1)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宣扬民主共和。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邓小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概述 初中二年级

共用2课时,每周2课时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学习重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法治建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国企改革。

4、学习难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间的关系。

(2)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主要含义。

(3)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核心

5、学习方式

(1)营造“历史中普通人民的命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一位普通老教授命运的起伏变化和时代的 (2)以“改革开放之行”的记者报道形式,以农民梁满囤、海尔企业、深圳的故事为例,帮助学生走进、合作改革开放的波澜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联系历史时代事实,从普通中国人命运改变的视角,认识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今天强大的繁荣的中国,主要的源动力是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应课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

2、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2、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专题一: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课时)

专题划分 专题二: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 (1课时)

其中,专题二中的活动“改革开放中的家乡美”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一位老教授的日记,感受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生活的变化,理解掌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完成“拨乱反正”、民主法治建设一步步加强。

人物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计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自主思考、合作及竞争。

2、多媒体运用:老教授日记演示、“真理标准讨论”视频、“拨乱反正”图示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通过老教授日记(1976年11月4日),说一下:老教授希望平反冤雪,这一要求在此时是否会实现?

以此探讨:

1、“*”结束了,中国为何还在“徘徊不前”?

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怎样的?

活动二:举例说一下你印象中的真理?你为什么觉得那就是真理呢? 以此探讨:

1、真理的“面貌”应该是怎样的?真理为什么会经得起考验?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何重要意义? 活动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怎样完成“拨乱反正”的? 以此探讨:

1、何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伟大转折”的主要含义?

活动四:通过老教授日记(1980年6月3日),说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温暖的春天”里有哪些喜人景象?

以此探讨:

1、“*”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2、民主和法制建设为什么都要同时加强?

活动五:小组间文字游戏竞赛--“心有灵犀”:相互配合来猜猜本课中的“热词”。

1、学生是否能根据历史时代背景,来认识人物生活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评价要点

2、学生是否能理解前后事件之间的关系,及类似事件之间的关系。

3、学生的小组探究及合作竞争精神的肯定。

专题二 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报道普通农民梁满囤、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故事,走进改革开放的波澜画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及对外开放的逐步进行。

人物、企业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

1、农村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影响

2、国企改革的措施

3、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调动:自主思考、合作探讨。

2、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人物、企业的故事情节演示,辅以改革开放的画面和视频、音频。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农民梁满囤的故事:在人民公社时把猪养成“袖珍猪”。 以此探讨:人民公社有何弊端?

活动二:农民梁满囤的故事:生活改善后有了“新烦恼”--果园丰收后,果子销路不理想。

以此探讨:

1、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2、发展乡镇企业利于农村致富和现代化发展。活动三:海尔集团的故事:改革前的惨淡景象

以此探讨:什么原因束缚企业发展?

活动四:学生扮演企业、政府、职工代表,各抒己见:怎么帮助企业和自己走出困境?

活动五:海尔集团的故事:改革后强大的海尔走向世界;深圳的故事:“一夜崛起之城”的传奇

以此认识: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研究性学习:

1、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你的家乡还有哪些方面亟需改善和提高?

2、家乡有哪些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你为家乡想到哪些独到的发展策略?

评价要点

1、能否正确认识时代与具体人物、企业发展的关联。

2、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个体发言的独到性是否值得肯定。

3、能否理解农村和城市改革共同的核心。

第17篇: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基本流程

1、概念界定: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这是基于文本,而又不囿于教材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立足于教材本身,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2、基本流程及说明

整体感知→部分感悟→整体回顾

(整体观照,确定目标)(资源重组,推进能力)(把握规律,整体提升)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学生生活经验“导趣”,以单元导语“导学”。以“文本、插图”导读,以“实践活动”导行,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部分感悟做准备。

“部分感悟”指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依据教材特点,可顺课次学习;也可依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其余内容,可根据深浅难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可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同时,在进行分块学习时加强序列性,注重能力的增量,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本领,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深化收获,并相机向课外拓展:一面组织汇报课外阅读、课外实践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一面发现新的问题,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第18篇:各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以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就像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带我们走进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给学生当好导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品味其美感;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语。

我是如何当好导游的呢?导游就必须抓住游客的心理特点,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奔流不息的江河,连绵起伏的丘陵,直插蓝天的雪峰,辽远广阔的草原等,它们的景色特点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奇特之处,显得如此的多姿多彩,我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进行激情的引导。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学生一种其乐无穷的感觉。我在上《桂林山水》时,我要求学生先闭上眼睛,开始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要乘坐的木船来了,同学们要小心的上船哟,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那里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与水平如镜的西湖还要美。那里的山比峰峦雄伟的泰山,比红叶似火的香山还要壮观,同学们想去玩赏吗?同学们想去攀登山吗?此时,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我们想”。于是我就叫学生打开书第六页,去游览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吧,我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就带着激情读课文了。学生的读书表现非常好。这样的导入我今后还要应用到其他课文的学习之中。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品味其美感。这一环节我大胆的“放”,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当然只不过是默读、朗读、诵读,笑声读,大声读,小组读,自由组合读。学生通过读感受文中的美。如学习《七月的天山》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读,学生读后谈感受,学生感受到不管是刚刚进入天山,再往天山里走,还是走到天山的深处无处不美,无处不秀。特别是天山的深处景色,学生读了还想读,真是入情入境,有依依不舍之感: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向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向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学生深情地读,品味地读,让学生真情的感受到七月天山的无限美好。

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句。我通过引领学生,学生愿意读书了,学生对优美的句子已牢牢记在心中。像描写桂林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句子,学生不但能被而且还能仿写写这类句子了。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学生对沿途的景色也是兴趣盎然,学生学完课文就记住了对景色描写的句子。《七月的天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的记住了“走进天山”时看到的句子,有的记住了“再往里走”时看到的优美句子,更多的是记住了“走进天山深处”时见到的迷人景色的句子。这也是放手让学生去读的效果。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组课文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精心读,用心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让学生精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如:认真钻研课文,深入研究细节,如何就“彩票上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内心的矛盾,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是着重朗读,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我在设计好问题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由浅入深,这样让学生有所体会,并且理解深刻。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所思有所感的基础上朗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从而体会了人物思想。

二、品语言,讲方法

语文课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及语言文字的训练。本组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材料。因此,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为了充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对比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将逃难人与哈默进行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对比。如:文中两次提到“狼吞虎咽”,它的含义一样吗?让学生认识这个年轻人的高尚品质。还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在学习三处对话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哈默的心理活动,来深刻了解人物。

三、巧读写,促提高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体会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读以至写。在引导学生写作时,采用先说再写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写起,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练习的内容主要有:

1、想像文章中的情景,不同人物会在此时此景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的单元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观注、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展中受到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从内容而言,本组四篇课文有叙事性文章,也有说明性文章。有的是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的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因此,教学本组课文时,我着重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联系,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时,我便将《品德与社会》中《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生产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和语文教学整合。通过锯的产生是鲁班先师根据野草划伤手指的启示发明的事例,大大开阔了学生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着重与以前所学过的“保护环境”等相关专题课文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了统筹安排,把“综合性学习”与“品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有机整合起来。我一方面运用保护环境单元所学知识布置观察为综合性学习打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把观察中的过程及发现记录下来,为口语交际和习作作准备。还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这样有机结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另外,着重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只要是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发明,不管是前人已经有了的,还是没有的,只要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所得。我都给予了大力的表扬。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不够高。如何让学生寓学法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步领悟各种学习方法的能力还欠缺,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提高。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四篇课文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一是在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读、说、悟、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深刻的思想熏陶。如在学习两篇小英雄的故事时,抓住“夜莺”、“雨来”两个小英雄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到了他们的机智和勇敢。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主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用“心”读书,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激起共鸣的火花。二是利用媒体资源,播放战争片,帮助学生了解了战争人们带来的苦难。激发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在教学本单元时有不足的地方,如:情境创设不到位。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一开始,有的学生一提起战争,就兴奋不已,认为战争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当枪使,怎么也体验不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痛。直到课的最后,通过看一些画面,才让他们有点认识,产生了同情感。总结原因,平时学生看的都是动画,很少看战斗故事片,所以,对战争了解得太少,切身体会过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课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认真进行情境创设,多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进行烘托,让学生的思想情绪提前进入所学的文本之中。这样教学效果会更理想些。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第五单元围绕“生命”这一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感到非常欣慰。一是我通过一个个具体形象的人物和事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人和事,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这些人和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道理。如通过飞蛾极力鼓动翅膀奋力逃生的事实,让学生想象你在遇到危险时会怎么做,这样让学生明白了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这是生物的本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感。在教学《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一时,我抓住“竟然”一词,“竟然”表示没有意料到盲童能捉住蝴蝶,让学生展开想象:安静经常在花间往返,安静经常触摸花儿,蝴蝶也经常被安静触摸到,已经很习惯了。所以被安静捉到。也就说明安静对生活的热爱。一个盲童能如此热爱生活,何况我们正常人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在教学本单元时,也有做得不理想的地方。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了解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并不多,更不用说一些图片了。因此造成对本组课文的拓展不够。在口语交际时,只能说说看到的现象,讲不出一些珍爱生命的故事。因此体会不够深刻。要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拓展的知识,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景色和生活,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之情。但每篇文章的写法各具特色。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根据农村孩子对田园生活比较熟悉的实际,一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哪些地方让你最留恋,是什么原因。你和小朋友们一起最爱做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四是结合综合型学习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乡村田园景色,到实际生活中再次去感受,去领悟。

在阅读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可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引导学生品味出来,反而让学生害怕上了这个学习任务,所以只有想其它的方法来遮掩一下自己的笨,在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上我仅仅采用了一个比赛的方式,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用简洁的语言拟了几幅图的名字,如“鲜花嫩竹图”、“鸡鸭觅食图”、“月夜梦乡图”等,而且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品味则更是精彩,如“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中的“探”,“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不吃惊”中的“吃惊”。母鸡是如何带领小鸡吃食的,雄鸡如何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我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情趣盎然,学生的思维活跃得几乎令我不敢相信!教参上品析的几个句子学生全部都自己品出来了,而且还很有“味儿”!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读课外相关的文章,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

第19篇:《鸡兔同笼》单元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鸡兔同笼》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欲通过生动有趣的古代数学问题感受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

“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包括: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由于本单元方程解法还没学,因此这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猜测、有序思考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2.教材编排特点

(1)由生动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首先通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引出《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数学问题的兴趣。

(2)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多样化。

教材让学生在经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方法的多样化。首先,教材将《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数据变小引出例1,让学生感悟化繁为简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在编排例1时,依次呈现了让学生经历从猜测到列表法,再到“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另外,在“阅读材料”中,教材还介绍了古人的巧妙解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3)拓宽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一方面编排了类似的习题,例如“龟鹤问题”;另一方面还设计编排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购物、租船等。从而让学生在感受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巩固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策略。

(三)教学建议

(l)注意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

1 / 2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中,猜测是探究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列表法则有助于通过有序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假设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且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足够的时间探究、讨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当然,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3)建议用2课时进行教学。

2 / 2

第20篇:浅谈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单元整体教学

今年的假期备课任务主要是单元整体备课,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学过程中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全面整合这一组课文的教学,让我们收获颇多。

单元整体备课是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以教学单元为研究对象进行整合授课。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对教材整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对各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在安排教学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当然,对各课的知识点有各课的特点,在备课时也要有针对性。

单元整体授课的结构要从整体出发,采用“从单元整体入手--分课导读--再回归单元整体”三段式教法。 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通过学生初读课文,对教材各单元的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掌握梗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因为是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就不能拘泥于字词和句子的指导,而应该引导学生对单元文章的结构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运用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自己的体验,完成学习要求。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赏析课文,指导文作。在对单元整体感知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剖析各课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所以我觉得单元整体备课首先:要有准备活动——确定主题,确定主备老师,其余教师初备;主备教师提供这样一个框架式的备课给组员们,这就是教学研讨的主要素材。这样老师们在研讨的过程中对教材有了一个全新的把握,并及时的做好讨论记录,有效的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其次:研讨活动——针对课题,集体研讨,达成共识。最后再进行“二次备课”。所谓“二次备课”,就是在教师独立备课后,通过集体备课后,再进行第二次独立备课。真正的教学设计是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设计出符合设计教师个性特征与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

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单元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训练目的来选择决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