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育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3 06:00:4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育家孔子

我心目中最敬佩的教育家

孔子和魏书生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魏书生研究的是中小学生,其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对我们更易借鉴。其引发动力,发展智力,掌握学习技术的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孔子所教的可以说是大学生是研究生,其道理更深邃有内涵,需要反复揣研,孔子的志向和影响更加深远,命运更加坎坷多舛。孔子的“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载入联合国宪章,成为全人类的道德规范。孔子和其弟子以及诸子百家所创造的先秦文明,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最灿烂的一页。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比肩。正是由于孔子家国、忠孝思想的影响,才使中国历史成为文明古国中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我们博平镇中所进行的“全人教育”也是孔子的倡导和实践。“吾十之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行随所欲而不逾矩。”圣人个人成长的最高境界,也是他要求弟子达到的境界,也应该是我们所培养学生达到的最高境界。使文明礼仪,优良品德进入他们的下意识、潜意识,最终成为他们的自觉习惯,使他们行随所欲而不逾矩。这不也是一些专家所讲:“给学生的自由之空间”吗? 关于孔子,我想再说三点: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其成功的关键。

二、孔子也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能作为教师们的励志语言,个别情况大家不要太过心酸。

三、孔子也曾打骂过学生,这点我们现在不能称赞。

关于感受:这几天,真感动;镇中你,好厚重;这一年,好漫漫;战友慰,记心间;自伤口,自己舔;过往事,不在言。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儒家学派,整理、编写“六经”,强调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的教育。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是孔子一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第二,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二、举一反三

孔子善于用启发式教育,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机,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予以启发诱导。另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说出新意来。

三、叩其两端

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叩两端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从考察事实的不同方面入手,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还常用这种方法去训练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考。给子贡这种辨证思维的方法。孔子强调学与思并重,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然后凭借这些材料作有效的思考。怎么样去思呢?孔子提出了“九思”,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性、完整性的训练。 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也是值得我们老师终生研究学习的。

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读《孔子与儒家思想》有感

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孔子作为教育大家,做了如下提炼:我将具体从教师素养和教育理论两个方面来阐述。 教师素养方面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自己爱学习,这样才能以自己的好学精神感染学生。自己不学习,却整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更直接的理由是,教师不断学习,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去教育学生,否则就可能捉襟见肘,难免遇到尴尬的局面。 诲人不倦也是教师的重要素质。教育是一项深入灵魂的工作,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它更需要的是耐心,是诲人不倦的精神。

2、修己以敬,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深刻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德和修养。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言中的,说到了教育的本质。

3、民主平等

纵观论语,孔子的教学充满了民主平等的精神。他总是心平气和的与学生对话、探讨,从不以势压人,也绝无盛气凌人的感觉 教育理论方面

1、志存高远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很重视这一点。

2、因材施教

孔子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懂得分类教学,让不同智力不同心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

3、重视学法指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定期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近现代心理学原理的。 “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这叫熏陶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现在的教师们整日空谈教法,轻视学法指导。他们忘记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法比教法更加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向我们的老前辈孔老师学习。

综上所述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家,我们的先师,学习的榜样。

推荐第2篇:教育家名言

教育家名言

1、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教育漫话》

2、着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3、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

5、“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华罗庚

6、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7、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8、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年级愈高就愈是如此。

9、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10、马卡连科认为:“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1、我国着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爱因斯坦

12、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13、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14、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15、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16、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17、布鲁纳:“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18、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19、革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

20、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21、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2、“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

23、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24、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5、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6、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爱因斯坦

27、北宋学者欧阳修曾言: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28、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29、“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销——当学生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

30、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狄更斯

31、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32、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33、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34、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35、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

36、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马卡连科

37、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着名教育家皮亚杰

38、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柏拉图论教育》

39、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40、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41、“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42、人脑这部机器应该分为两部分,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魏书生文选第一卷》

43、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

44、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中国邹韬奋《工程师的幻想》

45、“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4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郭沫若

47、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48、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49、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

50、一位教育家所说:“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颗火星保护在对课堂讲解材料。对被分析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之中。”

51、布鲁纳指出:“油画教育过程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

52、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

53、法国着名微生物学家巴基斯德说得好:“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54、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狄更斯

55、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古人强调

56、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着名教育家赞可夫

57、周恩来:“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

58、“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9、“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

60、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61、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教育家

62、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清人唐彪

63、“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教育。”《陶行知全集》

64、有位名人曾说过:“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教师。

65、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

6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善诱者,善导。”

67、“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陶行知:《教学合一》

68、“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民主主义与教育》

69、我国着名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70、“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法国思想家卢梭

71、孟子讲: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也。

72、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73、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74、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推荐第3篇:教育家演讲稿

大家好,我们来聊一聊家庭教育,什么是家庭教育呢?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也包括父母和子女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石。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走路,说话,等等这些都是家长教给孩子的。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影响着孩子,这也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而且这和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像大官的孩子以后还得当官,我们的习主席就这样,教师的孩子长大了有可能做教师,医生的孩子长大了也做了医生。可是,咱们都知道,孩子好的不学,坏的一学就会,就像前几年我的一个学生,四年级,借给同学钱,借给人家10块钱,让人家第二天还上,结果那个同学第二天没还上,他就给人家收利息,两块钱,这个利率可是够高的, 这才四年级啊,利息是六年级才学习的知识,后来我了解到,那个收利息的孩子他爸爸是放高利贷的,天天给人打电话要利息,你看,孩子就学会了。所以说,做家长的,好的东西咱们要延续下去,不好的东西,咱们尽量别让孩子参与进来。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这个权威性,也就相当于孩子大都听家长的话,不管对的错的。现在我和同事们都发现,孩子在学校不怕老师,当然这个怕也不是真正的害怕,就是孩子不听老师的吩咐,或者是随便编个瞎话糊弄老师,我认为这个和家长有很大的关系,比方说周一升国旗要穿校服,孩子的校服没洗,没法穿,在家哭闹,家长一着急,就说:你老师让你穿校服你就穿啊,让你去死你就去死啊!这种话,看似说出来是气话,但是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已经大打折扣了。所以家长们平时在家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分寸,因为你的话在孩子心目中那就是权威。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在这里我奉劝大家几句,咱们做家长的在家里,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吵的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对孩子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曾经有一个女孩子告诉我说不愿意回家,讨厌她奶奶和妈妈,他们俩天天

吵架,吵的凶了就打架,打完了她妈妈哭着给女儿诉苦,说她奶奶哪哪不好。你们也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健康的成长。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家长第一时间都能掌握,发现问题,及时教育,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去年我的一个学生,女孩子,一段时间不好好写作业,而且还打了耳朵眼,带耳钉,我把她妈妈喊来了解下情况,才了解到,这孩子还有个姐姐,初中毕业就去了深圳打工,这孩子应该是想学他姐姐,不学习了,想出去闯社会。你说你作为家长,早就发现问题了,不及时的解决,等这种观点生根发芽,你想拦也拦不住了。

那么身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得成为那样的人。你想让孩子以后孝顺你,首先你自己得孝顺长辈,孩子看在眼里,自然就耳濡目染。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个诚实的人,正直的人,那你千万不能骗孩子。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去做什么事,或者不让孩子做什么事,就说谎骗孩子,你比方说,你别哭了啊,再哭让妖精给你抓走,你别哭了啊,再哭妈妈就走了,把你一个人扔在这,没人管你,这是典型的控制型谎言。要么就是,你这学期要打100分,我就给你一万块钱,其实到时候根本不兑现,所以这种控制型谎言的危害非常大,因为你即使兑现

了,孩子也会为了某一种目标,才去这样,才去那样,他往往失去了做事情的原则性,你要是不兑现,影响更恶劣,到时候孩子一看,你骗我,将来我也骗你们。

有的家长就问了,那我怎么激励孩子呢,其实这个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一下,你要让孩子自己去激励自己,自己制定目标,然后再去实现,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一个理想,然后再去为之努力,当孩子懈怠的时候你再适当的刺激一下,这样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当着孩子的面,言行,举止,都很重要,孩子看到你努力的把工作做好,然后你再稍加引导,孩子也会努力把作业做好,一家人和和睦睦,尊老爱幼,孩子在学校甚至以后走上社会也会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

还有一个就是隔代抚养的问题

现在,有相当多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的,隔辈教育有好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消极一面,老辈人的思想观念相对守旧,而且人越老,心越软有的时候,对孩子的态度就会有变化,有时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孩子要吃雪糕,买,吃这吃那,好,吃吧,要这个给买,要那个也给买,一切都依着孩子,第二个,一切都替孩子包办,孩子都老大了,还给孩子穿衣服,穿袜子穿鞋系鞋带,什么都依着孩子,什么都给孩子包办,过分溺爱孩子。什么都依着孩子,什么都给孩子包办,结果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碰到一点挫折,完了,蒙了,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时间长了,心理越来越脆弱。

老年人带孩子教育理念极容易跟父母辈产生分歧,像有时候父母

让孩子自己系鞋带,孩子系不上,就哭,爷爷奶奶就说,干啥呀,这么点孩子,我给他系上吧,本来家长正面的劝导,让孩子学会自理,自己动手,爷爷奶奶这一下子把积极的作用全都化解了。

所以在此建议,带孩子的爷爷奶奶们,你们要经常跟孩子的父母进行交流,与时俱进,了解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带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自作主张处理,跟孩子父母商量商量,一块解决问题,一块教育孩子。身为孩子父母却不能在家照顾孩子的家长,也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观念,不是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你,爷爷奶奶这么大年纪,你应该照顾老人,把孩子的地位转化一下,可能把孩子的责任感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孩子自己认为要照顾爷爷奶奶,他独立自主的意识,包括尊敬长辈照顾长辈的意识也提高了。

最后我希望,所有家长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担负起做家长的责任来,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教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否则,就像窗外那棵歪脖子树,小时候不扶正,等它长大了,长高了,你想扶也扶不回来了。谢谢大家!篇二:教育故事演讲稿演讲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从草长莺飞的早春到骄阳似火的盛夏,从果实累累的金秋到雪花飞舞的寒冬,在四季的轮回中,我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学年。回眸近几年当班主任的历程,心底总会涌起无限感慨,无限感动。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用爱对待每一位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是无比可爱的。他们在沉思中潜藏活力,在调皮中充满智慧,在诡辩中进发灵感,他们给我无数的惊喜,他们让我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陶行知先生说的好:“爱满天下,爱生如子”。教师的爱,尤其是班主任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爱心是具体的,是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点鼓励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这何尝不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呢?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期望,又能体会班主任的爱心和平等的态度,那么这个班集体就会充满真诚、友爱、活泼和上进的气氛。

我们班的杨静磊是出了名的学困生,我在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中也经常提到他,他话说不清,字写不成,他的学习成绩更别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今天不说他的成绩,说一下他的人品。那还得从上学期的社团活动开始,轮到我们班上厨艺室包饺子了,孩子们都很高兴,我们把学生分成四组,有的揉面、有的擀皮、有的包饺子。在整个过程中,杨静磊是包饺子包得最好的学生,当场我就给与了表扬,在煮饺子时厨艺馆没电了,张老师让我们把到教室去煮,因为锅小,53个饺子还得分两次煮,第一锅煮好后,杨静磊说:“老师,先让他们吃吧,我第二锅再吃。”我又对他进行了表扬。吃饺子的时候我问:“谁还记得厨艺馆墙上的大字。”学生说出:“饺子里包的不仅仅是馅儿,还有浓浓的情。”我说:“饺子就好像我们这个大家庭,学校是皮,你们是馅儿,在不远的将来你们都是一个个煮熟的娇子。但一定是付出后,才能成为娇子。”杨静磊听后笑了,下学后他对我说:“老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在随后的月考中他是进步了,但是成绩还是不稳定,我对他说“做人比学习重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心血和汗水,收获的却是“桃李满天下的”无限快乐。我用我的真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真情去感化我的学生,给他们温暖,给他们鼓励,给他们包容,同时也不忘给他们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要求。因为我深深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都将勤耕不辍,尽我最大的心力去教书育人,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三:热爱教育演讲稿

享受教育 享受人生

-------做一个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叫王雪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参加工作,现任古城示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曾经当过教研组长、大队总辅导员、团支部书记等等;曾经被推荐去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同大学等学校参与国家中西部骨干教师的培训;也曾经任教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科目。

唯一不变的阵地是学校,唯一不变的岗位是教师!

从教十四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因为爱情,远嫁临汾,也许两地分居的军人教师的家庭组合注定艰难吧!他可以带成百上千个兵,我可以带成百上千个学生,却带不了自家的一个孩子??孩子全托幼儿园,首先学会的就是从礼拜一数到礼拜五,然后很快的就认准了钟表的整点,因为每个礼拜五的晚7点,妈妈可以接宝宝回家,可以和别的孩子一样快乐的叫妈妈??每次从家里出发时,宝宝都会仰起挂满泪珠的小脸,稚气的说:“妈妈,我要是你的学生就好了!”然后还轻轻的叹气。我蹲下来问:“宝贝,为什么这样说啊?”她说:“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和隔壁小乖一样天天见到妈妈了啊!”然后又会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还不可以当兵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和爸爸天天在一起了!”我无语凝噎。 每个礼拜都奔波在临汾和垣曲之间,也曾经迷茫,曾经抱怨,也想过放弃,我找不到自己坚持的理由,也找不到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直到遇见他,一个特殊的学生(课件出示)----- 前些年一个新学期的开学第一天,我站在自己带的五年级学生面前,对孩子们说:“我会平等地关爱你们每一个人。”这样的承诺大部分教师都曾给过,却很少能成为现实。班里有一位名叫李涵的小男孩,他最近以来一直情绪不振,邋里邋遢的样子??,批改作业时,我在李涵的试卷上打上一个个粗粗的红叉,然后在卷首用力批上一个“差”字,对教师来说,李涵可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学生吧。有一天,我按照学校规定,检查所有学生以往的成长记录袋,却意外地发现前任教师对他的评语不同寻常。

他的一年级教师这样写到:“李涵聪明活泼,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他的二年级教师这样写到:“李涵表现优秀、人缘很好。不幸的是他妈妈的绝症已进入晚期,他的日子有些困难。”他的三年级教师这样写到:“妈妈的离世对李涵是个沉重的打击,他试图走出来,可他的爸爸却对孩子不管不顾。”他的四年级教师这样写到:“李涵落后了,对上学失去了兴趣。他没有什么朋友,有几次还在课堂上睡着了。”更让我难过的是教师节那天,所有学生都带来了精美的礼物,唯有李涵例外,李涵的礼物只草草地裹着一层旧报纸,尽管如此,我还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开了李涵的礼物。那是一条水钻手链,有几颗钻已经脱落不见,还有一瓶只剩下四分之一的香水。看到这些,有些学生笑出声来,我阻止了他们??我一边赞叹这只手链的华美,一边把它带了起来,并且在手腕上洒了些香水。这一天放学后,李涵留了下来,他对我说:

“老师,今天您闻起来就像我妈妈一样”。

孩子们走完后,我哭了足有一个多小时,直到此刻,我才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那天起,我从“教书”,转而“育人”,主导我心的不再是阅读、写作和算术课本,而是那群有活力有感情的孩子们。一年后,我在门边发现一张李涵写的字条,说:“王老师,您是我一生中遇见过的最好的老师。”几年后,我收到了李涵的另一封信,信里说虽然学业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仍然会努力。他学会了坚持,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在信中,他把小学的王老师依然称作自己最好、最喜欢的老师?? 故事至此尚未结束?? 去年春天,又有一封书信翩然而至,他告诉我,他的父亲几年前也离世了,问我是否愿意以母亲的身份见见导师。那天,我特地带上了那条旧手链,还喷了香水,李涵记得那是妈妈在和他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里用过的香水。我们互相拥抱时,他在我耳边轻声说:“谢谢您对我的信任,是您让我感受到的自己的重要,是您让我明白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我热泪盈眶,轻声回语:“李涵你错了,是你教会了我??直到遇见你,我才明白教师的真谛。” 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习主席说“我们的人民期望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班里有一半还多的留守或父母离异的孩子,我们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爱,让他们每天向上,我不想说自己的业务能力有多强,

也不想说自己获得过多少个荣誉,因为我觉得能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就是教师的幸福。

去年下学期,我从大同大学培训回来,接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无人肯收的所谓的“差班”,后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孩子们的努力,全班26个孩子,其中23个孩子90分以上,其中10个孩子100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我们巨高兴,其中一个调皮的小男孩跳过来说:“老师,我们一点也不差,我们也可以这样优秀呢,原来学习一点也不难,嘿嘿!老师我想请你吃大餐,给,棒棒糖!嘻嘻”。

我终于明白自己内心坚持的理由,体会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也希望得到在座的每一位代表的支持和鼓励,你们的掌声和理解将是我坚持的动力,谢谢大家!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夺目的珍珠,只不过有些直接裸漏在沙滩上,而有些则被沙土掩埋,我们教师要做的则是轻轻地拂去沙土,而不伤着他们!在党的十八大的春风中,在镇政府的得力领导下,我将为之努力!我们古城中心校的全体教师将为之而努力,为古城的启蒙教育事业而努力!做一个享受教育的幸福的人民教师!

最后我想说,因为有孩子们的爱,因为能看到孩子们的笑,我很幸福,真的!

古城示范小学 王雪琴

2013年3月4号篇四:教育梦演讲稿 幸福的姿态

——中国梦,我的教育梦

夏镇一中西校赵春霞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幸福的姿态——中国梦,我的教

育梦 》。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题目,让我重新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梳理九年来我在教育之路上走过的点点滴滴,重新审视我的教育梦;很高兴能当一名老师,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在不辍耕耘的教育之路上,三尺讲台带给我越来越多的快乐。做一名幸福的老师,没有比这更美的教育梦了。“我不止一次的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舞足蹈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文学与教育齐飞,生命与使命同行。”这就是我的教育梦.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

林格先生说:教育者的教育,就像水一样,浸润万物而

无言,教育,是把自己放到“无用”的人生位置上,最终实现“无用为大用”。 在物质的世界里,我们拥有了越多,丢失的也越多。 然而,梦想,是不能丢失的。人如果没有梦想,那人生是暗淡无光的。梦想,是少年独上西楼的寻觅;是伊人在水一方的思绪;是带着茉莉花香的咖啡;是一首清丽而耐人寻味的歌谣??催人向上!

刚走上讲台的那个年头,经常会遇到教学上的困惑,师生间也会偶尔发生矛盾,我便会迷惘,失望,也曾问过自己是否该放弃。对于教学,我精益求精,稍有不妥,立即悔而改之;对学生,我主动,更是被动,教学上的追求,让我身心疲惫。这种自我封闭的教育以一种低调的旋律,奏响了我苦恼、伤感,但是充满力量的教育之梦。师傅对我说:不是山,需要攀登的是人生;不是渊,需要跨越的是自己。

三尺讲台,这儿有熟悉,有亲切,有不变的童真,九年的历练,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我,少了往日的稚嫩、陌生,多了一份自信、独立。 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真正的教育是 “于无声处响惊雷”,找到适合学生的生动的教育策略,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我常问自己:“我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 几年前,我会回答:是知识。而现在,我会说:是“幸福感”。那么,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学生灵魂的香味,是老师三瓣的花朵,是课堂上我问你答的睿智,幸福是什么?幸

福是你看着我竟释放出比蒙娜丽莎还美的微笑,比乔冠华还灿烂的笑容。这笑容里饱含着人性的光辉,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露出幸福的笑容。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学生下课专程跑过来,腼腆地跟我说,老师这是班级花盆里掉下来的花瓣,我看着很美,送给你好吗?我捧着这份感动,幸福的像花一样。我赶紧用相机把它拍下来,让它成为我教育梦想中永不凋零的花。巴金说,把心掏出来。这就是教育。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陪他们成长,和他们一起流汗,流泪,留下笑声。目送着他们相互搀扶,背起行囊渐行渐远。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被学生丢起来,只留下一双脚的印迹。幸福就是我和你们——我亲爱的学生在一起。我的教育梦因为有你们变得愈发的绚丽,我的教育梦因为你们而变得愈发的多姿,我的教育梦因为你们,而变得愈发的幸福。 对于社会上流传的一般成功经验,我曾经会用两种态度来对待:不以为然;竭力效仿。结果当然是不尽人意的,因为只有从自己的学生或者孩子身上引导生成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我得出的智慧是:把自己放在低处,才能海纳百川。语曰:“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入妙。教育的秘诀是“三分教,七分等”,一个优美的、幸福的“低姿态”。 我的教育梦,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浪漫

时,我在丛中笑。我的教育梦,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奔“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愿每个有梦想的你梦想成真。篇五:教育故事演讲稿

教育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学生》。 我很荣幸,因为我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更幸运

的是,我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有诸多说不完的故事。 在我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让他们都绚丽的绽放,特别是那些“带刺的花蕾”我们更应多一些关爱和呵护。当了五年的班主任,我遇到过很多的“小刺头”,在他们身上,发生过许多令我辛酸也令我感动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给了我永远的鞭策和启迪。这事发生在我刚参加工作时,心里总有这样的感觉:他们怕我这个新老师吗?常言道“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我必须严厉点,要镇住他们。当时班里有一个出了名的“捣蛋大王”,他学习成绩差,经常欺负同学,全班同学都怕他。暗地里还给他起了个了不起的绰号:大捣蛋。一次,他又打了班里的同学,我不由分说将他揪到办公室,火冒三丈的我对他进行了一顿狠狠的批评。没想到,他不但不服气,还理直气壮地顶撞我,我忍无可忍打了他一个大耳光。谁知他居然骂骂咧咧地冲出了办公室。当时我被气急,感到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和耻辱。 这件事之后,我对他冷若冰霜。而他上课再也不听我讲课,经常变着花样给我捣乱。下课后,他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同学。当时,我对这个孩子既恨之入骨,又无计可施。 可后来的故事却改变了他,更醒悟了我。那次,我打开抽屉拿作业本,发现抽屉里有一张字条,上面写道:“老

师,你一定非常非常地讨厌我、恨我吧,但我不讨厌你,因为我知道你恨我这块铁不能成钢,可我讨厌你对我毫不留情的训斥,讨厌你给我的大耳光”。课下,我把这张字条读了很多很多遍,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一张字条惊醒了总想给学生“下马威”的我,该是我好好反省的时候了。我决定找这位同学好好的谈一谈。 那天放学,我和这个我一直讨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和颜悦色的谈话。我首先向他道歉,不该用粗暴的话语伤害他,更不该动手打他。对着我改变的新面孔,他有些不自在,又好像有点受宠若惊,一改往日那蛮横的样子,向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自己捣乱、欺负同学都是故意的,原因就是对我不满,想对我报复。他很真诚地表示以后不会这样了。还十分诚恳地对我说:“老师,我喜欢今天的你,相信我也会喜欢以后的你。”最后还问到:“老师,我给你惹了那么多麻烦,你还会喜欢我吗?”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我会把你看成我最好的朋友”。 这件事已过去多年了,但他一直珍藏在我心底。这张给了我教育的纸条我也一直珍藏着,它时刻提醒我最可恶的孩子也有他最可爱的一面,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灵动的个体,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作为一名班主任,应用自己的和颜悦色,用亲切的目光,用慈爱的双手给每一个学生以自尊、自信、关爱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以火热的情怀辛勤工作,以平等、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门,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成为遗憾。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和善

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推荐第4篇:教育家名言

陶行知

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名言

教学合一:第一,好的先生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 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苏霍姆林斯基

简介: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 等教育专著。

名言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不是造补课,也不是靠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都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南怀瑾

简介

1918 年,南怀瑾教授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人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 12 - 17 岁之间已遍读诸子百家.少年的时代,还学习拳术剑道,以及文学诗词,书法医药,易经天文等.青年时,为深探宇宙人生的奥秘,南怀谨曾访求多位高隐之士,且由那儿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为禅宗大德盐亭老人袁焕仙弟子。二次大战起,南怀谨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并在金陵大学研究所研究社会福利学.离校后,即专门研究佛学. 1942 年- 1944 年期间, 南怀瑾先生遍阅《大藏经》. 1945 年,旋远走康藏,参访密宗上师,先后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西藏各教派印证,被承认为合格密宗上师.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于 1947 年返乡.不久,归隐于杭州之三天竺之间.后又于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结茅庐清修. 1949 年春,去台湾. 1985年, 南怀谨旅居美国。 1988 年初到香港,居住至今。南怀谨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其影响既深又远

名言:

“经典”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作品,所以也叫它是“文章”,好“文章”就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韵律的歌唱。古人把最难记的算术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朗诵。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犹如现在的电脑一样,意识一动,就在嘴上背诵出来了。只要有内行的好老师,懂得这种不是“注入”式的教育法,就可以很自然地达到“启发式”的“注入”效果了。

蒙台梭利

简介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先学工科,后改学医学,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1907年1月6日,她在罗马圣洛伦佐区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开始了闻名世界的教育实验活动,并对当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名言:

内在敏感性决定着儿童从一个复杂却又适宜其生长的环境中选择他所必要的东西;内在敏感性使儿童对某些东西产生敏感,对其他东西却漠不关心——就像有一道来源神秘的光线,照在一些东西上,其他东西却处于黑暗当中。在这一特殊时期,这些被照亮的东西,就构成了他的整个世界。他从中汲取,形成特定的能力、品性和素质。

然而,这种内在的需要却无人了解。长大一些,他对于环境的敏感性就消失了——但他在敏感期所承受的轻视与伤害,却作为最隐蔽的伤痛,长久地留在了心灵的深处。混乱和无序,恰是病痛复发的表现。那些抱怨孩子难以约束的父母,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不驯的孩子自己也是痛苦的,因为他们的内心与环境总是处于冲突之中——而这种痛苦,正源于幼年时期所受的创伤。自然规律通过孩子的任性和放纵,报复成人对自己的违背。

陈鹤琴

简介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县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陈鹤琴是边知、边行、边写、边讲,即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位学者。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

名言

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

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小孩子。

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属不可,禁止他行。

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以辞色来表示赞许或者不赞许的意思给小孩子听,给小孩子看。

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 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做伴侣。

陶继新

简介

陶继新,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编审,中国教育报记者。曾荣获《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在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开设讲座300多场。个人专著有《人生的亮点》、《洒落教苑的思索》《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先锋者档案》、《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非常父母》„„

名言:

8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形成的《巴黎宣言》称:人类要解决21世纪面临的问题,就应当到东方孔老夫子那里去寻求智慧。可见,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卓越人士的共识。但是,生在中国的孔子及其儒学似乎还没引起更多国人的高度重视。当今时代,人们似乎更追逐一种时尚。古典文化的那一方天地逐渐被信息、技术等“一日千变”的“实用主义”所替代;而剩下的那一角蓝天,仿佛也被现代化的浓烟所污染。流长的渊源似乎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使那个锈迹斑斑的车轮行进得愈发缓慢。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竟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就成为人一生幸福的储蓄。 善待他人,发展自身。

拥有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境界了。

韩军

简介:

韩军,1962年生,现任教于清华大学附中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

名言:

“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探索者们,总想圆一个美好的梦,即走出一条所谓“科学化”、“理科化”、“高效率”的捷径,但却最终走向了歧途。纯技术化的习题,板滞的操作课型等等,在语文教坛泛滥成灾。“举一反三”是理科的学习方法,语文的学习应该“举三反一”大量阅读。

虽然我们不再用文言交际,但是文言依然鲜活而有灵性地活在我们的笔下,依然鲜活而有灵性地活在我们的白话之中。我们的白话不可能回避成语、古诗和先哲的哲理警句。文言存于白话中,就如同氧气存在于空气中一样,我们浑然不觉,但是我们却须臾难离。文言,是汉语的根。看到我们汉语的大树枝繁叶茂,不要以为是枝的功劳,叶的功劳,实际上是根在源源不断输送着语言的养料。百篇文言烂熟于心,自然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写起白话文来就会轻松自如。

推荐第5篇:国外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 个农民家庭。1936 至 1939 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 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 1957 年起, 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 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 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 1 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 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 专著。 赞可夫 赞可夫(Л·В·Ванков,1901—1977)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年轻时代,赞可夫 在乡村担任过小学教师、儿童教养员。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从事过缺陷儿童学习特点和心 理学的研究。从 1950 年开始,他专门从事普通教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卓有成就,主要体 现在他的教学论研究上。 他认为苏联传统的凯洛夫教学理论, 只是放在如何使儿童掌握现成 的知识及概念上,主要特点是学校至上,课堂教学至上,传授知识至上,忽视了学生智力的 发展,即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想象、逻辑、记忆等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 进行彻底改革,要建立新的教学理论体系。赞可夫通过实验证明,传统教学法使低年级(他 的实验在低年级进行) 学生在发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 而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要比传统 教学捍卫者们想象的要高得多,换句话说,小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教学改革的主 要方向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认为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 发展。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跟平均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一般发展既不等 同于“全面发展”,也不取代“全面发展”。前者指问题的心理方面,后者指社会方面。赞可夫 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总结出教学实验的原则。这些原则是: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 则;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育的原则;

(三)理论知识重要作用的原则;

(四)使学生理解 学习过程的原则;

(五)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赞可 夫重视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揭示“教学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研究方法。赞可夫的教 学理论对苏联教育有过深远的影响,他的《教学论与生活》和《和教师的谈话》等书,被誉 为“广大苏联教师的必读书”。赞可夫的主要著作有

:《论小学教学》、《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我们的意见分 歧》、《小学教学的实验体系》。他的一些著作曾被广泛地介绍到美国、日本、中国等国。 凯洛夫 伊·安 ·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苏联著名教育家,

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 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1983 凯洛夫出 生在俄罗期联邦梁赞州一个教师家庭。 1917 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自然专业。 凯洛夫基 本上是在苏维埃社会成长起来的教育家, 对待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 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论证、并大量吸收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丰富遗产,实事求是地总结了

二、三十年代原苏联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出版的《教育学》,是人类 教育史上第一次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被指 定为原苏联高等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 育事业, 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代表着原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 段, 反映了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后期这一历史时期原苏联教育理论的水平和特点。 应当 指是,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当时基本是适应原苏联教育发展的需求的。但是,由于世界科 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观点就显得陈旧 落后。如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提倡教育的 “大面积丰收”,却把因材施教,培养“尖子”斥之为资产阶级的天才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 在借鉴时需要严格区分的。总之,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前人比较,较全面完整、系统是他的 突出特色。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 巴班斯基(Юрий Констинович 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 家、教学论专家。1927 年 1 月 7 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 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 年毕业后在中学 当物理教师, 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 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 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 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 年获教 育科学博士学位, 1974 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 1975 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 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

科研部的工作。 1979 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 1987 年 8 月 9 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 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 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 育科学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 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 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 (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 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 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 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 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 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 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 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从适 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直观性、彻底性、自觉积极性、系统性、循序渐进 和量力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编写丁多种教科书。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法) 布卢姆(B·S·BLOOM,191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现任芝加哥大学 名誉教授。布卢姆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本世纪 70 年代初,布卢姆 针对美国现行教育制度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弊端认为, 当今教育不 能再满足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充分学会学校所教的东西;也不应有这样的心理定势:1/3 的 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另 1/3 的学生成绩一般,再 1/3 的学生可以不及格。布卢 姆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在于改变我们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的看法,实施\"掌握学习\" 教学。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 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

推荐第6篇:教育家之路

《教育家之路》读后感

支边小学教师:赵艳霞我认真学习了《教育家之路》一书,感受到很多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借鉴,使我更自信,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

2012.12

推荐第7篇:教育家名言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狄更斯:“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

高尔基:“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我国

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爱因斯坦: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

布鲁纳:“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有位名人曾说过:“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教师。”

布鲁纳指出:“油画教育过程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古人强调;“善诱者,善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本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

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著名外语教授许国璋同志在个北京市自学青年颁发毕业证书的会上讲了一段话:“古往今来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是靠自己学习,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刻画出阿Q的形象?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一种动力。”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

推荐第8篇:当代教育家

1、魏书生: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并根据研究成果纠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改变教与学不协调的现象。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思想:情境教育。《情境教学详案精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

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7、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著有《人生为一大事来》、《我的教育思想》等。 8、廖文胜: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年仅23岁就成为了当时重庆市最年轻的全国优秀教师。他指导的儿童绘画作品有186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件;指导的儿童美术作品135间参加过日本、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的国际儿童画展览。

9、杨瑞清:江苏南京市浦口人,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23年来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献身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教育思想:乡村大教育、赏识教育。

10、李希贵: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

11、龚正行:北京八中校长。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著有《高中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给新校长的50条建议〉等。

12、康岫岩: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现任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理事长,市政协常委兼市政协科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特级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参与写作和主编数学及其他学科类丛书60余册,出版《优质中学的教与学>等教育专著,曾主持或参与9项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被国务院学位办聘请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教育思想:整体高素养教育观。

13、唐盛昌: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现任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评委数学学科组组长,国际文凭组织和学术组织亚太地区校长代表,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的15个委员之一。1993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学奖。1981年以来先后编著和编译出版了各类理论和学术专著30余本,各类论文近百篇。教育思想:乐育精英。

14、杨一青:现任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杭州市校学管理学会会长。曾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5、李烈:1994年被评为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曾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并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人民教师奖章、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著有《我教小学数学》等多本教育专著。教育思想: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

16、刘京海: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现任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上海市田家炳中学董事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上海师大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编《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探索》《成功教育00例》等专著。

推荐第9篇:中国教育家语录

中国教育家语录

孔子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孔伋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述圣」之称,為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曾受业於曾子。孟子曾就学於其弟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í)。鲁国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1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第二》)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良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

2 舜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荀子·性恶篇》)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乐论篇》)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第三十》)

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杨雄

杨雄(公元前53年- 公元18年),字子云,成都人,是我国西汉末年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学以冶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法言》)

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以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论衡》)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论衡》)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论衡·量知篇》)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篇》)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论衡·实知篇》)

3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论衡·薄葬篇》)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昌黎全集》卷十二《进学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昌黎先生集》)

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宋)王銍《默记》)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翁郁其干茎。(《赠学者》)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故圣人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通书》)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4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而求之。(《又答王庠书》)

张载

张载(1020-1078)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张子全书·语录抄》)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正蒙·有德篇》)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心中苟有所开,即便劄记。不思,则还塞之矣。(《理窟·学大原下》)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理窟·义理篇》)

学者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理窟·学大原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自强不息,然后厚德载物(《临川文集·易象论解》)

程颐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礼、义、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识仁篇》)

5 “知者吾所固有,然不之致,则不能得,而致之必有道,故致知在格物。”(《河南程氏遗书》)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渭南文集》) 梦回闻汝读书声,如听萧韶奏九成。且要沉酣向文史,未须辛苦慕功名。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剑南诗稿》)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子语类》)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晦翁学案》)

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朱子语类辑略》)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辑略》)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辑略》)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夫学,非读书之谓。然不读书,则无以知为学之方。故读之者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学规类编》)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可无疑,方始是学。(《晦翁学案》)

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学规类编》)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性理精义》)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

6 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性理精义》)

格物十事,格得九事通透,既一事不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分不通透,最不可;须穷到十分处。(《朱子语类》)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后切已致思,则其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晓处,终不得达。(《陆象山集 · 语录》)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大凡读书,不能无疑;读书而无所疑,是盖于心无所得故也。无所得则无所思,不思矣,何疑之有,此读书之大患也。(《松雪斋文集》)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良知既是未发之中,既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传习录》)

朱舜水

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 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

学者用功,须是渐进而不已,日计不足,岁计则有余,若一曝十寒,进锐退速,皆非学也。

7 (《朱舜水集》)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又称王船山,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程朱理学,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卷六)

不略于明,不昧于幽,善学思者也。(《思问录·内篇》)

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俟解》)

有初学难而后易者,有初学易而后难者,因其序则皆可使之易。(《张子正蒙注》卷四)

人不作事则暇,暇则逆,逆则惰,则疲,暇逆惰疲,私欲乘之起矣!习学工夫,安可有暇?(《习斋言行录》卷上)

颜元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代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所以,颜元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周公之法: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岂可不读书?但古人是读之以为学,如读琴谱以学琴,读礼经以学礼。博学之,是学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事也。(《存学编》卷一)

郑燮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艺术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郑板桥集》)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8

“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第649页)

“最重要的,就是要令人群社会天天进步。要人类天天进步的方法,当然是在合大家力量,用一种宗旨,互相劝勉,彼此身体力行,造成顶好的人格。人类的人格既好,社会当然进步。”

(《国民应以人格救人》,《中山全书》第3集,第121页)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大学纯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民七北大开学式演说)

现代学生应有狮子般的体力,猴子般的敏捷,骆驼般的任重。(《怎样才配称作现代学生》)

人类事业最普遍最悠久者莫过于教育。(《华法教育会之意趣》)

大学生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

一、台湾回归!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陈嘉庚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

张伯苓

张伯苓(1876~1951),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造了中华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南开”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9 日新月异,允公允能。

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我不做书的奴隶,只做书的朋友,它帮助我,给我以古人的遗产,我也帮助它,给它以事实的校正。(《徐特立教育文集》)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教育文集》)

黄炎培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号楚南,上海川沙人。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 我们无论读书做事,都要能刻苦自励。刻苦才能得实学,刻苦才能使工作有成绩。(《读书的目标》)

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应用于职业,且能进取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之分子也。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五周年之感想》,《教育与职业》)

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 (《职业教育谈》,《教育与职业》)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中华职业教育社“口号”)

吴玉章

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桥蔡家堰。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

教育工作是一种需要有比较长期修养的、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工作。(《希望青年学生参加人民教育工作》)

潜心研究,学必有得,所得必能致用。(《为社会开一新纪元》)

10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 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亦殆。” (《爱国心与自觉心》)

陈垣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出身药商家庭,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继之辛亥革命﹐他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

教师教好,学生学好,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为办好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奋斗。(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教育实习总结大会上致词)

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自然赋与(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生命的路》)

思想不深的处所,怎么会产出大的文学和大的艺术来呢?仅盛着一二分深的土的花盆里,不是不会有开出又大又美的花的道理的么?(《出了象牙之塔(十

三、思想生活)》)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随感录四十一》)

你们若不是毫不客气的拿我做一个踏脚,超越了我,向着高的远的地方进去,那便是错的。

(《与幼者》)

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究竟是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读书杂谈》)

“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

11 性而张精神。” (《文化偏至论》)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后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热风》)

“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 (《热风·随感录三十六》)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呐喊·故乡》)

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两地书》)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然而我们是忘却了自己曾为孩子时候的情形了,将他们看作一个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即使因为时势所趋,只得施一点所谓教育,也以为只要付给蠢才去教就足够。于是他们长大起来,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们一样了。”

(《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

“就是所谓‘教科书’,在近三十年中,真不知变化了多少。忽而这么说,忽而那么说,今天是这样的宗旨,明天又是那样的主张,不加‘教育’则已,一加‘教育’,就从学校里造成了许多矛盾冲突的人„„”

(《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不负责任的,不能照办的教训多,则相信的人少;利己损人的教训多,则相信的人更其少。“不相信”就是“愚民”的远害的堑壕,也是使他们成为散沙的毒素。”

(《且介亭杂文·难行与不信》)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马寅初

12 马寅初(1882~1982),初名元善,字尹初,后更字寅初。浙江嵊县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著述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钻研学问大部分要靠自己的努力,只有苦干,此外别无捷径。

谢觉哉

谢觉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湖南宁乡人,又名焕南,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

社会上的事物与道理,天天前进,过去读的,不够今天用;今天读的,到明天又不一定合适。自以为够了,就得落伍。(《谢觉哉杂文选》)

夏丏尊

夏丏尊(1886~1946),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

“所谓教育,就是能力的给与的设计。”(《爱教材与受教育》)

梅贻琦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清华百年的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 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尖,矻矻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读者二首》)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

13 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如能有闲读好书,当引为终身快事。看好书,如看益友,其目的不在求有利也。

(“1941年6月8日毕业生茶话会讲话”)

刘仙洲

刘仙洲(1890~1975),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作出了贡献。在教育上,倡导“工读协作制”的教育思想,自编我国工科大学第一套教科书,首先进行了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统一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如果不培养通才,只有专才,我们的学术和科学技术就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因此,培养通才是绝对重要的。(1950年6月6日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李达

李达(1890~1966),湖南永州人。1919年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2月起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9月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建国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

德是根本,没有德,才资都没有用,有时还有害。(《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人民湖大》1950年10月7日)

培养学术研究空气,提高教学水平。(《在学生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开幕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湖大》1951年10月7日)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14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行以求知知更行,不知直认为不知。 遍览已知求未知,以知与人己愈知。 以为武断靠不住,存在从来决意识。 解剖内体寻条理,追踪外缘找联系。 贯通证据悬断语,屡试屡验验还试。 矛盾相生复相克,数量满盈能变质。 相推而进正反合,顺沿发展觅定律。”

(《创造年献诗》1943年10月)

“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有高尚的,有卑下的;有片面的,有全部的;有永久,有一时的;有精神的,有形式的。我们所求的学,要他天天加增的,是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永久继续的生活。”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126页)

“民主教育的教材应从丰富中求精华,教科书以外求课外的东西,并且要从学校以外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求得活的教材。”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543页)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每事问》)

“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94页)

“真正的教育必须有助于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造就会用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人。” (《陶行知全集》第六卷,第388页)

“我们要极力的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支探求真理的泉源。”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44页)

“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126页) 胡适

15 胡适(1891~1962),徽州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治学的方法与材料》)

我们单读中国书还不够,还要学一种外国文字,才可以收博览群集,触类旁通之效。

(《读书月刊》)

现在的书本是古人经历数千年来之学问知识经验的结晶,读了一本书,等于经历了古人所经历的数千百年的经验。(《读书月刊》)

陈望道

陈望道(1891~1977),浙江省义乌人。中国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早年毕业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等论文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应重复别人讲过的东西。”

(“对复旦大学教师的号召”)

“好学力行。”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

16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是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育与从事学习的。

(《抗大三周年纪念》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在学校中要提倡一种空气,教师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办好学校。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要使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三月七日)

熊庆来

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息宰村。数学家。 1907年考入昆明方言学堂,1909年升入云南英法文专修科,1911年进入云南省高等学堂学习,1913年赴比利时学习采矿公费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只得转赴法国,1915~1920年先后就读于法国格伦诺布尔大学和蒙彼利埃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他用法文撰写发表了《无穷极之函数问题》等多篇论文,以其独特精辟严谨的论证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

努力求新 以作我民 努力求真 文明允臻

(云南大学校歌,熊庆来作词) 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生物学博士,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1928年受聘于母校,先后主校23年,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17 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利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为丰满。

(吴贻芳将“厚生”定为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以上就是“厚生”的具体含义。)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一切的知识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 (《致教师书》)

恽代英

恽代英(1895-1931) 江苏武进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青年要读书,不读书,你将来没有什么可以贡献社会,即使你纵然想帮助社会,亦没有什么可以拿去帮助。

(《恽代英文集》)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大学不仅只是一个比高中高一级的学校,它的两重作用:一方面它是教育机关,一方面它又是研究机关;教育的任务是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研究的任务则在求新知识——当然研究也需要先传授已有的知识。所以,一个大学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论大学教育》一九四八年六月十日)

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

(《我的读书经验》一九八二年六月)

科学精神是什么?信真理不信偶像,信实践不信空谈。真理是一个命题,命题与实际符合就是真理。怎样能知道一个命题是否与实际符合呢?那就得实践。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记者谈五四》****年春)

18

杨石先

杨石先(1897~1985),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55)。蒙古族。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29年再度去美国在耶鲁大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3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工作者学会会员,同年回国,继续执教于南开大学。1948年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并代理校长,1957年任南开大学校长。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要有相当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去追求一切,千万不能把事情全视为很平淡。(《从事科学事业的所应具的个人态度和习惯》)

朱光潜

朱光潜(1897 -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

二、

三、

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

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路,是德育的基础工夫。(《谈美感教育》)

音乐和运动是一个民族有生气的表现。(《谈美感教育》)

成仿吾

成仿吾(1897~1984),原名灏,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今湖南新化县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教育家和文学家、翻译家。

别把独立思考变成不切实际的浮夸或空想,那不是我们提倡的独创精神。(《成仿吾教育文选》)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宾芬、郭源新。福建长乐人。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多读书,常读书,总有好处。不必“手不释卷”,但不可“目不窥书”。古语云:“开卷有益”。这是的的确确的话。

(《郑振铎文集》)

19 周谷城

周谷城(1898~1996),湖南益阳人,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读书与求学,是两回事。读书,不一定是求学;求学,也不一定完全靠读书。但是,读书毕竟是求学的一个最要紧的门径。

(《他们在八小时以外》)

孟宪承

孟宪承(1899~1967),江苏省武进县人。著名中国现代教育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入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在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1年回国后,受聘于东南大学任教授。1923年,受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之邀,前往任教。之后的一个时期,孟宪承先后在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任教,后专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

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蕴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的理想。

严济慈

严济慈(1900—1996),字慕光。浙江东阳人。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曾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工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教授。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镭学研究所所长、物理学会理事长。

千万不可咬文嚼字去读,因为科学书籍根本不是一种经典,只是我们今日对于自然之了解的一个阶段,随时随地,不断改进。

(《大学普通物理学·致读者》)

王亚南

王亚南(1901~1969),现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大学执教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办学经验,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尤其对现代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对如何办好综合性大学、如何培养和使用人才以及如何治学,多有精辟的见解。

“相与切磋,相与共论难,特别是相与共书籍这种财产的朋友,十个八个也好,三五个也好,甚至一个也好,那是自己学习所最不可少的。”(《留给中山大学经济学系同学的一封公开信》,《每日论坛》,1946年11月)

李公朴

20 李公朴(1902-1946),号仆如(原名永祥,号晋祥),江苏武进人,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后遭遇特务暗杀。

在读书的时候,就要不怕吃苦和有创造精神,养成求进步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李公朴文集》)

周培源

周培源(1902~1993),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培养了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

“在学校中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一定要做好,这是最根本的。”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苏步青

苏步青(1902~2003),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第

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

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培养学生或青年教师严谨的学风。他们必须仔细阅读书籍和文献,在阅读中如发现问题,一定要推敲到底。

梁实秋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

(《梁实秋散文精品》)

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 ,原名贺楷,湖南邵阳人。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先后任武昌艺术

21 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无论何种艺术,没有充分的技巧,不管你内容如何丰富,如何好,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充实的内容与成熟的技巧是任何成功的艺术品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抗战音乐的历程及音乐的民族形式》,载于《中苏文化》“抗战三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7月,重庆) 邓小平

邓小平(1904~1997),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的一部分” 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四日)

“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要体现在教育中,这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

(《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七七年八月八日)

“学校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家。对表现不好的要多做工作,对屡教不改的处理也要慎重。要找出各种方式,多做转化工作,把不好的转变为好的或者比较好的。”

(《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七七年八月八日)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八日)

“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在科学史上可以看到,发现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对科学事业可以起多么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八日)

“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

22 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景山学校题词”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

“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

(《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

“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总之,我们在本世纪还要用十几年时间,下世纪还要用三五十年时间,继续向人们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谈话的一部分”一九八七年二月十八日)

“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 巴金

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要把书本、知识、生活连在一起,把学习和做人连在一起,要认真地刻苦地学习,但又要做到高高兴兴,心情舒畅。

(《巴金和儿童文学》)

江隆基

江隆基(1905~1966) ,又名泮庵,字盘安,生于陕西省西乡县丰东乡白杨沟村。教育家,兰州大学前校长。

要提倡坚定、乐观、民主、团结的精神和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认识与实践统一的作风。 匡亚明

23 匡亚明(1906-1996),原名匡洁玉,又名匡世,曾用名匡梦苏、匡润之,曾用笔名何畏、何晨、梦苏,江苏丹阳导墅匡村人。教育家,南京大学前校长。

“大学既要出人才,又要出成果。”

屈伯川

屈伯川(1909~1997)四川泸县人,著名教育家。1934年赴德国留学,1937年获得德国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办第一流的大学要靠第一流的教师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只要不怕辛勤和艰苦,终会成功的!是的,科学高峰上的道路是崎岖难行的,并且有时还无路可循,必须独辟蹊径。但是对不畏攀登的青年来说,他们是一定爬得上光辉顶点的。”

(《中国青年报》1956年1月20日)

“失败虽然不是什么令人快乐的事情,但也决不应该气馁。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已有的经验,再继续前进。”

(《中国青年》1956年第7期)

“打基础知识的时候,同一类型的科学,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一本好书认真念完它就可以了;然后再进一步看高深的书籍。循序渐进决不能意味着在原来水平上兜圈子,而是一步一步前进;而且要尽快地一步一步前进。”(《中国青年》1956年第7期)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中国现代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因为想学习,才知道要读书。读了后,我才发现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好东西,过去知道的是多么少。

(《曹禺研究专集》)

费孝通

24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我需要书,没有书就会被封闭,被封闭了,知识就不会增长。

(《费孝通的读书生活》) 罗竹风

罗竹风(1911~1996),山东平度人。语言学家、宗教学家。

“不唯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新起点,是从已有的必然王国向未来的自由王国的飞跃。

(《不唯书,不唯上》)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

(《季羡林小品》)

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浙江省杭州市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六、

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胡乔木

胡乔木(1912-1992)。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胡乔木生前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我们要振兴中华,没有知识这种力量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就必须精读我们所必须读的书。

(《胡乔木文集》)

蒋南翔

蒋南翔(1913~1988),江苏宜兴人。杰出的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担任清华大学共青团书记,后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52~1966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1966年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期间还任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第一书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1977年后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等职。

25

“各按步伐,共同前进。”

材料来源:

⑴《中国大教育家》

程俊英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出版

⑵《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出版

⑶《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

顾树森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年出版 ⑷《中国现代教育家传》(共4卷)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编委会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年出版

⑸《六位教育家》

智效民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出版

⑹《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介》

宋本成, 邓永凯编著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85年出版

⑺《鲁迅一百句》

郜元宝解读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出版 ⑻《鲁迅语录》

张晓星编

京华出版社

2004年出版 ⑼《冯友兰论教育》

冯友兰著

人民出版社

2010年出版

⑽《孙中山哲学思想》

肖万源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出版

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张民生等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出版 ⑿《华罗庚传》

顾迈南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年出版

⒀《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出版

⒁《中国古今名人读书名言——沈恩泽硬笔书法》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高级专家咨询委员会编选 沈恩泽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⒂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⒃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暂共80家191则 )

编制:上海建桥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谢俊杰、易慧丽、陆恺

审核: 周柏康

2011年9月

26

推荐第10篇:教育家名言名句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教育家名言名句大全,欢迎阅读借鉴。

1、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2、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

3、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5、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6、只有受过教育的、诚心诚意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样的人越多,天国来到人间也就越快。——契诃夫

7、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8、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

9、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

10、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培根

11、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2、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

13、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4、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5、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6、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吴玉章

17、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18、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

19、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20、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21、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22、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列宁

23、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赫尔巴特

24、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爱因斯坦

2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26、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27、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8、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苏霍姆林斯基

29、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

30、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苏霍姆林斯基

31、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

32、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33、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4、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35、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36、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37、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

38、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39、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席勒

40、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善诱者,善导”。

41、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4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43、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乌申斯基

44、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4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46、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47、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48、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歌德

49、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0、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51、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2、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53、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54、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55、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56、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57、天赋的力量大于教育的力量。——伏尔泰

58、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苏霍姆林斯基

59、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

60、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布鲁纳

61、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62、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3、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64、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陶行知

65、荣誉感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因而只有那些禀性高尚积极向上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具备。——爱迪生

66、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凯洛夫

67、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68、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林肯

69、年轻人把受教育求进步的责任和对恩人及支持者所负的义务联结起来,是最适宜不过的事,我对我的双亲做到了这一点。——贝多芬

70、青年人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富兰克林

71、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先学爬,然后学走。

72、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伯克

73、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74、胃病总是由于贪吃。疳积病是上帝派来教育胃的。并且你们应当记住这一点:我们的每一种欲念,甚至包括爱情在内,也都有胃口,不可太饱。——佚名

75、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教育家

76、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77、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

78、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巴特尔

79、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80、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81、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82、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83、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84、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85、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86、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87、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88、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

8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90、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91、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裴斯泰洛齐

9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93、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94、不愤不启,不启不发。——孔子

95、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96、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清人唐彪

97、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98、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99、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狄更斯

100、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第11篇:著名教育家朱熹

著名教育家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熹的著作: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

(一)、《水调歌头》

(一)、《南乡子》、《忆秦娥》

(二)等。其中以《菩萨蛮》

(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我最认可朱熹的教育名言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12篇:读教育家故事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他以严整、科学、极具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与学生互动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引领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方向。他从教30年,身兼社会职务40多项,却始终不离教育第一线,坚持上语文课。即使在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后,除兼上课外,他还做着不挂名的班主任工作。

由于成绩卓越,魏书生先后获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班主任”等殊荣,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至十七次连续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被授予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称号。魏书生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教师不断前进、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读了魏书生先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其中有很多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从中让我看到了一位伟大教师的言行和高尚品质。在“做什么样的班主任”这一章中,魏书生先生说:“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互助,少互斗”,“多学习,少批判”,“多挑重担,少推责任”,“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从中我看到了一个积极乐观的老师。他的话语是那样的质朴随和,完全想象不出这样一位卓有成效的人物,他的生活竟是如此淳朴,对待他人竟是如此谦逊。

魏书生先生早年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批判,但对生活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从不抱怨生活的重担,从不埋怨生活的艰苦,甚至在遭受沉重打击时依然微笑着面对生活,光是这一点我就觉得自己非常惭愧。再看看魏书生老师当年的教学环境还远不如现在的我们,可是在这种环境中他的身心得到了磨练与成长。苦难变成了他前进的强大动力,又是什么让他这样勇往直前呢?那就是信念,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不可能改变环境,唯一能改变的便是我们自己。魏书生说:“一位班主任积极乐观,笑对人生,变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魏老师曾用开朗乐观的态度处理复杂的问题,结果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家便能相互理解、相互谅解。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能做到实在是太难了。当时我脑海中便有一个念头:这也太难了,得有多高的境界才能做得到。而魏老师用一个全新的境界阐述了如何笑对人生,这也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魏老师说:“首先要多做实事,在不断做实事的过程中,心中会产生自豪感和快乐感,便没有时间烦恼忧虑,便无愧于他人、无愧于集体、无愧于国家,才能笑得出来。”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内心是愧疚的。虽然我已经成为一名教师,但我真正做得事实却不多,我能想到身为这么多年教师的魏书生先生一直兢兢业业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不断做出实事的情景。也许在某个深夜,他还在办公室为完成没有批改的作业而辛勤工作,他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重要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用他的真心做着真事时,我就更为自己某个时刻的不认真、某个时刻的懒惰而惭愧。我也想过某些日子我真真正正的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真真正正做事实的骄傲。对,那时我是真的快乐,一切忧愁真的离我很远。我也想过,有些日子我微笑着面对学生时,学生也微笑着面对我,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一节课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了,而当我带着不好的心情上课时,虽然我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但依然感觉到时间的漫长,依然感到身心的疲惫。因此,我在此找到了共鸣,我感谢魏老师。

魏老师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少想一些自己无法改变的弱点,这样才能激发自己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渺小,即使失去再多的名誉、地位、财产也不足惜,也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反过来审视我自己,我就是一个比较缺乏自信的人,很少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工作这半年,尤其是刚入职的一段时间,能够时常感受到自己手无足措,感到压力很大,很难把积极的情绪放大,所以也曾感到很迷茫,工作效率也不太高。现在想想,如果我能积极的暗示自己,也许我就能早一点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我的工作,忧愁也就会更少些。我也非常感谢领导对我的指导,他们也曾给我鼓励和批评,从鼓励中我得到了自信,从批评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看到魏老师的话,就像从一面镜子中真真切切的看到了他的生活一样,让我真正觉得自己不足,以及做实事的重要性。

魏老师的眼界是长远的,他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做人,这一点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当读到一个学生给魏老师的来信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那是一个连魏老师自己也记不清的学生。一次公开课后,一位学生千里迢迢寄信来,信中说:“我就是您观摩课上那个不起眼的小女孩,就是您给了我勇气和希望,就是您教会了我“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这句话,是您在我生活的里程碑上留下了转折性的一笔,我感谢您,您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读完这篇信时我的心情是激动的,我想魏老师当时一定也感到无比的欣慰或已满含泪水,我想这就是做老师最大的快乐吧!如果此生能做到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哪怕是一刻充满美好的信念,他都是神圣的,是一个无比伟大的人。

我也收到过学生的祝福,他们用最宝贵的心祝福我快乐、幸福。当时我也是激动的,也有些内疚,因为我知道能配得上学生的真心真的太难了。当学生们说:“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我会觉得我不辛苦,至少离一名合格教师的距离还很远,但那时我是幸福的。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魏老师能乐观的面对生活,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信念,也是学生用真心、用时间送给他的最宝贵的礼物。身为教师,我感到此时自己是幸福的,我希望有一天我是一个豁达、开朗、积极的人。

魏老师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一个故事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魏老师给班里的学生上公开课,当时来了很多老师听课,魏老师就讲了一节新课《扁鹊见蔡桓公》,在感觉学生们学习差不多时,他请张军同学翻译第一段,张军把蔡桓公念成了蔡恒公,当时全班同学都在笑他。此时魏老师也不解,这个“桓”字至少念了30遍,之前五名同学都没有念错,偏偏到他时念错了,魏老师本想生气的批评他不认真听讲,可是魏老师马上想到这名同学平时并没有太多受到表扬的地方,他自己就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于是魏老师表扬了他,说他能独立思考问题,“桓”和“恒”是形近字,而在不认识的字上他并没有放弃读,而是想到了一个形近字,这就是进步。这不仅使张军同学增加了信心,还是别的同学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我很佩服魏老师的机智,更佩服他的品行和教育理念。用学生的长处发掘他们进步的源泉,后来这名学生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想,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一点我应该向魏老师学习。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老师的鼓励看的很珍贵,一句支持和鼓励就能让他们从黑暗中看到光明。

魏老师真的做到了“为人师表”,我以前对“为人师表”这个词看的很肤浅,在教师这条路上,我还要不断前行,不断努力,从孩子们身上汲取光明,也要用光明回报我的孩子、我的生活。

读书使人明智。作为教师,读书能够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经验,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也能把他人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和实践中去,因此,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生活与书香为伴,让学生也受到感染。

五道河中心小学

赵静

第13篇:教育家进校园心得体会

于永正的教学法为三本五重教学法,即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习惯。

一、教育的对象是人,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有情感,有思维,有个性的。要想使学生达到教育的目标,成为一种规格意义的人,光靠的教师的说教和命令或其他一些法规,效果不会太好。

要想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爱学生。那么,遇到那些调皮的学生怎么办?于永正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学生不能齐步走,教育不能搞一刀切。要求学生达到统一标准,那是形而上学,不切实际。学生犯错误,是必然的,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摸索前进的。因此,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是值得讨论的。于老师采用的是宽容。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生怎样做人。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忍几秒钟。”

即使学生犯错误,在责备时,也应该考虑你的对象是人,你应该尊重他的人格。我们至少得考虑到三件事,①如何使学生能率直接受②如何让学生激起更高的斗志③怎样才不致伤及对方的自尊。于永正是这样教育的:一生偷黄瓜,他知道后,悄声问“黄瓜好吃吗?”生大窘,十几年之后,还记得清清楚楚。

再谈表扬:后进生的课堂生活应该是比较压抑的,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微乎其微。如果有机会能得到这么一次,他一定立刻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相反,如果教师表扬方法单一,学生久了,也会乏味,就像那位妻子,说得再好听,丈夫也不会睬她。

于永正很讲究表扬的艺术,在作文本画大拇指,课上跟学生握手,跟学生说悄悄话。重情趣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说:当人们在从事饶有情趣的活动时,大脑就会自主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效力比吗啡还要高500倍,学习也一样,学生如果感兴趣,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感。如果他不喜欢,哪怕是一点作业,他也会觉得苦不堪言,负担太重。

二、“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上就是重情趣,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

当小学老师难,难就难在“小”。因为孩子小,很稚嫩,需要呵护;因为小,易受熏陶,要尽可能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依然童心未泯。在课上,有时装猫扮狗,给孩子种种鼓励。

1、教师跟学生应该缩短距离。首先是空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走到学生中去,跟学生握手,说悄悄话,既浓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也缩短了心理上的距离。于永正教《小稻秧脱险记》,老师做小稻秧,学生扮杂草,演得惟妙惟肖,气氛相当活跃,师生 间就没有了距离。

2、教师课堂上应该尽量多说“我们”,少说你要怎样。

教师对呼叫的方式应特别注意,美国的心理学家在说话时,通常不说“我”而说“我们”这主要是为了要唤起听者的关心,为了使说话者与听话的人成为一体。

3、教师应该学会倾听。特别是后进生发言时结结巴巴声音特别小。如果教师先表现出不耐心,这位学生就会更加自卑。于老师上课就特别有耐心,学生回答问题时,他面带微笑,目光中流露出期待。而且善于鼓动学生。“第八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多给学生鼓励。如果当学生自卑、惶恐不安的心理症状愈来愈强的话就会产生“自我萎缩”症。就是认为自己的存在非常渺小,因而个性愈内向,到最后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人类如果没有产生这种心理,就会拥有一种努力,不断扩充自我关会对自己有所要求,希望“伟大”、“漂亮”一些。而教师的鼓励表扬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另外,当一个人的优越感被触及时,就不断想与对方亲近,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至于表扬的方法应多样,这在前面已提到。

5、带着微笑,来点幽默。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于永正说:“我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但我深深地体会到,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 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作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

1、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为学生服务。例:教师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平时我们写好课题后,让学生读一下就行,至于训练了什么,没有体现。于永正在板书课题时,让学生空临,来指导写字。贾志敏是让许多学生来读,训练读,都商有浪费。

2、学生会的坚决不讲,例:生字的教学,有些字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就把它们放在一边,学生不会的再去引导。

3、给学生再纠正、再表现的机会。读得不好,纠正后再读,让他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何感情朗读,应该以学生感悟为主。即:重感悟。

我们的语言存在糊涂性,80%的汉字是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如果问题是什么意思,很难用言语表达。即使说了,也毫无美感,但你心中明白它所表达的意境。这就是语言的糊涂性。因此教学时应重感悟少分析。再比如词语解释,如《小稻秧脱险记》中的“纷纷,七嘴八舌”于永正就是通过表演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那么如何感悟,应以读为本,于永正说“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也要在读中悟。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含,只有学生在悟不出或者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才适当点拔和讲解。

另外,教学时,教师要讲究一些方法,如指导学生朗读,你如果先叫一位朗读水平很好的学生读,正面就不会有学生读了,因为他会想:我读得没他好,再读不是丢脸吗。 心理学也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越感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发现自己比对方还要差时,往往就会自卑,心理不健康的有时还会对对方产生反感。(因此,特别优秀的往往会受到妒忌,就叫“枪打出头鸟”)于永正有名句名言,叫“一鸟压林,万鸟压声”他在指导学生读时,经常注意到这个问题。先请一般的学生读,到最后再请好学生读。这样还有一个好处 ,容易在后面掀起教学的高潮。

第14篇:江平法学教育家

江平法学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前校长

田文昌 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律师法》修改势在必行

看十年来《律师法》贯彻如何,从律师在社会生活和法治活动中的地位来考察,《律师法》修改势在必行。

新京报:5月15日是《律师法》颁布十周年纪念日。如何评价这部法律十年来的成败得失,以及中国律师业的发展现状?

江平:成绩有目共睹。中国的律师立法从无到有,至今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这期间,这部法律对于律师权益的保护、司法公正的实现和中国法治进程的推进,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然,从宏观上说,要考察《律师法》的效果,恐怕首先需要从《律师法》之外的一些因素入手,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律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可以说,律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一个国家法治与民主程度的重要象征。

首先,与司法机关人员相比,律师的地位如何。在我国,法官训斥律师、驱逐律师甚至殴打律师的事件时有发生;在法庭上,检察官与律师的控辩地位存在不平等现象。而在我们所追求的法治国家,应该是控辩双方地位平等。第二,从律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考察,我们也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律师出身的人从政的占比例很大,而我们国家显然还有差距。

所以看十年来《律师法》贯彻如何,从律师在社会生活和法治活动中的地位来考察,《律师法》修改势在必行。

田文昌:从微观上说,《律师法》涉及律师行业规范和定位,既起到约束律师的作用,也起到保护律师的作用,同时还有指导律师业发展的作用。客观说来,现行《律师法》不是很成熟,立法缺少经验总结,需要重新修订。

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律师制度的历史。从历史来看,国外的律师业有上千年的历史,高度发展已有几百年。而中国的律师制度极其短暂,从清末说起来只有一个多世纪;要说到律师制度在中国真正的发展,也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26年。在这短短的四分之一世纪中,要对整个律师制度的约束、规范和总结,形成一个成熟的法律,是不太现实的。但现状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面对现实,在这样短暂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怎么样规范、保护、引导律师业发展?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包括律师职业在内的中国法律职业群体的基本定位问题。由于律师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太短,社会各界对律师的职业定位缺乏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法官、检察官、警察甚至当事人和律师的冲突问题,都与此有关。定位不准,就容易出问题。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如果连干什么都不明确,又何谈立足之地呢?

律师不以成败论英雄

如果律师经过有力的辩护以后仍然证明这个被告人罪大恶极,那么律师并没有失败,仍是成功的。

新京报:作为资深律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律师才是成功的律师?

田文昌:有人说律师只能做有利于被告人或者当事人的辩护或者代理,这样就不公正。这种认识存在误区。实际上律师只代表一方,而另一方还有别人来代表;如果律师成了包打天下的包青天,那法官就成了“吃干饭”的了。即便是罪大恶极的罪犯,如果没有经过法定程序的审判,能够证明他罪大恶极吗?如果律师经过有力的辩护以后仍然证明这个被告人罪大恶极,那么律师并没有失败,仍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向社会证明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开性。所以我说,律师不以成败论英雄。

我给公诉机关讲课时也提到这个问题,如果公诉机关必须追求百分百的胜诉率,那也是不正确的。这跟律师追求百分百的胜诉率一样道理。律师百分百胜诉的话,那检察官和警察就成了“吃干饭”的。检察官百分百赢,那就代替法官了,而且律师也就白忙活了。一个案件发生后,侦查机关如果不侦查,那就失职了,你必须得侦查。侦查完毕或者人家告状了,作为检察机关,在具备基本证据的基础上,你就应当提起公诉,否则也是失职。当然明显不应该公诉的除外。但是模棱两可的,你必须公诉。因为你没有走完诉讼程序,就难以向被害人有所交待,而公诉之后经过完整的诉讼程序,哪怕不能证明他有罪,那么你也是尽到你的职责了。

新京报:在你的从业过程中,最让你苦恼的是什么?

田文昌:关注最多的还是来自某些司法机关和政府机关。有的司法机关对律师不理解,甚至为律师工作设置一些障碍;政府机关也有一些抵触或者干预,甚至把律师当成异己力量。这是很可怕的。当然,有时候困扰也会来自委托人,让律师两头受气。

呼吁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倾向,一些人把法律知识庸俗化了。

新京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田文昌:其实这还是与人们对律师制度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律师制度是国家设定的,国家设立它的目的实际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律师的作用是代表私权利的力量,是对公权力的一种制约;但从根本上来讲,律师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否则国家也不会设立律师制度。律师制度的设立本身也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为了限制公权力的滥用,形成一种制约机制,通过制衡的方式,来达到司法公正。

但现在,有些人只看到了律师表面上的作用,而没看到其根本性的作用是维护国家的秩序。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公检法机关都是在维护司法公正的一个特定环节当中发挥作用,其实律师也是一样。

江平:法治的完善是一个过程,法治的理念融入人们的思维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记得田文昌为刘涌辩护之后,网上有自称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说:“田老师,过去我很尊重您,您讲的课我们都爱听;今天想不到,你居然为黑社会的犯罪分子去辩护,我感觉到悲哀”。那我说这悲哀的究竟是谁呢?学过法律的人都觉得律师为所谓“黑社会”辩护是一种悲哀,这就印证了有些人法治思想的缺失。

现在的舆论也有错误的。你比如说刘涌案件还没有判的时候,有的媒体就先给人家“判了死刑”,这是不应该的。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也会消解我们对于改善法治环境所做的努力。所以普法除了普及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纠正和扭转那些有违法治精神的错误观念。

田文昌:普法宣传非常重要,但现在我们虽然普及了很多法律知识,却不够重视宣传法律的精神和理念。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倾向,一些人把法律知识庸俗化了,似乎普法就是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都能自己解决法律问题了。这就好像人人都买本医学书,就能自己给自己开药方一样,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其实法律是一门专业,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在法治发达国家里,并非所有的老百姓都懂法,但是他们的法律意识却极强,人人都会说“有事去找我的律师”,这正是他们的成功之处;而我们却相反,一些人从法律虚无主义的极端又走向了法律庸俗化的极端,这是不正确的。

《刑法》第306条可能造成职业报复

在一些领域里、一定限度内,应该给予律师某种特殊豁免,否则不足以使他敢于正常行使自己的权利。

新京报:长期以来,我国《刑法》第306条规定的律师伪证罪遭到了律师界的质疑,要求取消这一规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近些年我国刑事案件中,律师出庭辩护率呈下降趋势。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江平:律师的职业风险有应该承担的风险和不应该承担的风险之分。什么是应该承担的风险?比如,如果律师伪造证据,那无论怎么说也不能原谅,对吧?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不能不择手段,不能因为没有有利于当事人的证据而自己伪造一个证据,这得有一个底线。

现在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利用了第306条来恶意报复打击律师。那么究竟什么叫伪证?我们现在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犯罪嫌疑人迫于某种压力,或者受到刑讯逼供,做了一个与内心意志不一致的证言,现在他在律师的帮助下翻供了,这时候律师是不是构成伪证罪?对这种问题我们要极其谨慎。

田文昌: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积极性不高,根源在于律师执业环境的恶化。律师业务当中,刑事辩护是最基本的一种,如果这一职能弱化了,律师业的发展从何谈起?从更重要的层面来看,这更是对法治社会的伤害。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权得不到保障,法治就得不到发展。

有人提出,取消律师伪证罪是不是否定了律师有做伪证的行为?这个说法的角度是不对的。问题在于我国《刑法》第307条,规定了一般的伪证罪,可以涵盖律师伪证罪。为什么要针对律师执业做出特殊规定?这种做法很明确是针对律师执业的歧视性规定,它很可能造成职业报复的直接后果。

律师辩护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辩护,一种是消极辩护。积极辩护就是律师可以取得一定的证据来反驳控方的指控;消极辩护就是单纯的消极反驳指控。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规定从消极方面来讲也帮了律师的忙,目前全国范围内律师办刑案调查取证的极少:既然调查容易出问题,那就不去调查。这样就把法庭辩护主要变成了消极性的辩护,律师反倒省劲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是负责任的律师所面临的风险可能越大,当事人的权利保障也会受到影响。

江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想首先要看到,律师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律师正常履行职务中,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过失。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些领域里、一定限度内,应该给予律师某种特殊豁免,否则不足以使他敢于正常行使自己的权利。

田文昌:这些问题不是单纯靠《律师法》本身能完全解决的。《律师法》本身是约束、保护和指导律师的,但是律师活动的舞台是非常广泛的。如果《刑事诉讼法》没有一个科学的修订,可能《律师法》再规定也没有用。因为《刑事诉讼法》管着所有刑事诉讼参与者的行为;《民事诉讼法》也是一样。

个人开办律所应该得到允许

我希望修改后的《律师法》能够肯定、鼓励个人开办律师事务所。

新京报:根据我国现在的法律规定,还不允许个人开办律师事务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涉外纠纷的逐渐增多,有没有可能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

江平:我希望修改后的《律师法》能够肯定、鼓励个人开办律师事务所。修改后的《公司法》已经把一人股东作为一个公司,《律师法》没必要坚持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合伙才能开办律师事务所。

我觉得应该尊重规律、尊重律师职业自身的特点。律师本身是以自己的独立劳动来活动的。他可以自己一个人干,也可以跟别人合伙。某些很简单的事情他自己应该能解决。从法律角度来说,合伙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如果按照《独资企业法》,两个人就是合伙,而合伙一散伙又变成个人。个人跟合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我们现在只允许以合伙方式开办的律师事务所,导致律师业务中形成了本质上的个人与形式上的合伙这样尴尬的局面。

现在有必要引进有限责任合伙。我国正在修改的《合伙企业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合伙,就是要降低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的风险,不能什么样的风险都由合伙人来承担。如果合伙人不仅要对于合伙人之间的行为、合伙组织的行为,而且还对合伙雇员的任何侵权行为,都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那合伙人的风险就太大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美国的律师跟中国的律师有着很大的区别,美国有非常大的合伙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有几百个,雇员有几千甚至几万个,世界各国都有它的分支机构。如果每一个雇员的侵权责任都要由合伙组织也就是他的合伙人来承担的话,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这次《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写进了有限责任合伙,减轻了合伙人的风险,只按照合同的责任来承担,这个原则也可能适用于律师。因为我们的《合伙企业法》可以适用于合伙组织的其他形式,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个原则引进到《律师法》里面。

新京报:前不久,司法部《律师法(修订送审稿)》在中国律师网公布讨论过程中,引起不少争议。很多律师网友认为,《律师法》修改要强化对律师执业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江平:为什么在主管部门与律师之间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应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律师群体中,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值相比,确实存在自身素质不够高的执业者,所以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这部分人的管理;但另一方面,许多律师的执业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所以律师界更多呼吁要在新修法中加强对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

平心而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存在。但两个问题当中,哪个是当前的主要

第15篇:著名教育家约翰

小学英语学习与故事的课堂内外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学校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兴趣是他们学习基本技能与基本科目的出发点。喜欢故事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通过对色彩鲜亮、生动有趣的插图产生兴趣,通过倾听父母讲故事并参与到故事中获得快乐,获得与阅读有关的情感满足,这就是儿童阅读的最初目的,儿童的母语阅读如此,其外语阅读也不例外。《典范英语》以“故事”为核心,每个故事都配有大量精美彩色插图,插图不乏幽默生动,自然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而故事内容本身更是引人入胜,贴近儿童生活,融文化、知识、道理于故事中,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如丽,“浅谈故事教学法”,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年第 7 期;

3.高敏,“讲故事 学英语”——“Big Book”的使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年第 8 期;

4.毛凌燕、毛辉,《故事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年第 2 期;

5.Andrew Wright(原著) Story Telling With Children,陈锡麟(导读)《讲故事 教英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6.余素珍,《小学英语的故事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7.章志光 《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admin)

第16篇:教育家办学导论

《教育家办学导论》第六章读后感

康逢花

创办名校是许多校长的最高职业理想,名校除具有优越的条件、优秀的师资、优质的管理、优良的校风、优异的成绩等基本特征外,还要对同类学校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名校更需要一位好的校长作为支撑。

人格魅力高。校长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大的人格魅力,才能具有较强的统御能力,引领学校未来发展。只有校长的政治威信高、人格魅力强,学校才会校风正、教风实、学风浓,学校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育理念新。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创办名校的重要思想基础,名校之所以名,首先得益于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校训,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人人都能成才的学生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是洋思中学的育人奥妙,这种全面、平等、公正的教育理念,既符合“有教无类”的儒家教育思想,又符合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律。洋思的成功,首先在于教育思想的成功,在这种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教学要求,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使学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校长的思想

就是学校的灵魂,没有新理念、新思想的校长,不是真正的“名校长”,也不可能办出名牌学校。

管理作风实。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细节决定成败,管理尤为关键,校长的管理作风直接影响着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长应牢记勤奋是成功之本、实干是成事之基。勤奋务实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先决条件,做一切事都从实际出发、做一切事都实事求是、做一切事都实实在在,是名校长的必备素质。

创新意识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市场经济下,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发展,才能赢得未来。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学校也是如此。信息时代,学校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学校管理的有效经验周期大大缩短,学校管理必须是动态环境下的主体创新过程。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必须要有主体意识和有创新意识,校长一方面要时刻观察学校内部的秩序,认清本校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要放眼世界,时刻了解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把握国际教育变革的趋势,分析本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进学校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创办名校,校长应该从自我做起,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人格魅力;要加强学习、善于研究,不断掌握新理念、生成新思想;要勤政廉洁、实干兴校,不断提升办学品位;要勇于创新、

肯担风险,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引领学校向前发展,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第17篇:中国教育家语录

中国教育家语录

孔子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孔伋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述圣」之称,為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曾受业於曾子。孟子曾就学於其弟子。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í)。鲁国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第二》)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良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

舜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荀子·性恶篇》)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乐论篇》)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第三十》)

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杨雄

杨雄(公元前53年- 公元18年),字子云,成都人,是我国西汉末年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学以冶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法言》) 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以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论衡》)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篇》)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论衡·实知篇》)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论衡·薄葬篇》)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昌黎全集》卷十二《进学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昌黎先生集》)

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宋)王銍《默记》)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翁郁其干茎。(《赠学者》)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故圣人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通书》)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而求之。(《又答王庠书》)

张载 张载(1020-1078)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张子全书·语录抄》)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正蒙·有德篇》)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心中苟有所开,即便劄记。不思,则还塞之矣。(《理窟·学大原下》)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理窟·义理篇》)

学者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理窟·学大原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自强不息,然后厚德载物(《临川文集·易象论解》)

程颐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礼、义、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识仁篇》)篇2:著名教育家的名言

一 关于教育地位、教育宗旨

1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陶行知

2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夸美纽斯

3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4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5 脚踏实地做事 顶天立地做人 6 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赫尔巴特

7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 二 关于教师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道德 8 要做人民的先生 先做人民的学生

——毛泽东

9 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它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 ——乌申斯基

10 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列宁

1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韩愈 12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荀子 13 师者,人之模范。 ——杨雄

1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15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

16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卢梭 17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1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19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0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21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卢梭 23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 24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叶圣陶 25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叶圣陶 26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孔子

27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28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杜威 29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 ——卢梭 3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31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

32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33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34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礼记•学记》 35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礼记•学记》 36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 37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夸美纽斯 38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陶行知 三 关于学习

3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4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韩愈

4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42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 43 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

44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孔子

45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

4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4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48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49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50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四 关于德育

51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 52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5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54 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赫尔巴特 55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

——洛克

56 不贰过——孔子

57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

58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礼记•学记》 59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纽斯

60 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马卡连柯

61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62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苏霍姆林斯基

63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欧文

64 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乌申斯基

65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有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 66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 67 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 ——马卡连柯篇3:古今中外教育家名言警句

古今中外教育家名言警句——赏读

一、关于教学方法 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3.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

4.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6.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叶圣陶

7.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8.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苏霍姆林斯基

9.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0.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 11.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波莉亚

二、关于成功教育

1.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布鲁诺

2.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布鲁姆

3.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5.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 6.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7.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林格伦

8.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卡连柯

9.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马卡连柯

10.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三、关于自我教育

1.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3.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4.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苏霍姆林斯基

5.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6.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苏霍姆林斯基

7.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8.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上,都要经常鞭策自警,万不可以为有过一两次抽打就可以沿途平安了。“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魏书生

9.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10.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林格伦 39条教育新理念 教 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学 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 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 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 教师与学生

21、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炫耀。

22、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23、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是同样多的!

24、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有些学生而言是“锦上添花”,对有些学生而言则是“雪中送炭”。相比之下,教师应该更多一些“雪中送炭”。

25、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26、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而表扬学生时则可以适当地信口开河。教师的专业化

27、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

28、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29、能使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能使自己超过教师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即具有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即具有超越教师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即具有超越教师的智慧。

30、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1、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学生行为习惯

32、学生行为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

33、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的时候,原先认为“学习是苦事”就会变成“学习是乐事”。

第18篇:《教育家之路》读书笔记

我认真学习了《教育家之路》一书,感受到很多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

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借鉴,使我更自信,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

第19篇:十大教育家[推荐]

中国当代十大教育家

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3、张宪为:中国著名教育改革家,中国高招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高考战略指导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著有《学习执行力》、《学力鸡汤》、《90D高考》等著作,因开设免费高考指导班,帮助无数考生顺利进入理想学府,而名动京城。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著有《人生为一大事来》、《我的教育思想》等。

7、李希贵: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

8、龚正行:北京八中校长。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著有《高中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给新校长的50条建议〉等。

9、康岫岩: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现任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理事长,市政协常委兼市政协科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特级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参与写作和主编数学及其他学科类丛书60余册,出版《优质中学的教与学>等教育专著,曾主持或参与9项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被国务院学位办聘请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教育思想:整体高素养教育观。

10、刘京海: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现任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上海市田家炳中学董事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上海师大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编《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探索》《成功教育100例》等专著。

第20篇:浅析中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

浅析中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

内容摘要:

在当代中国有许多教育家,他们有的从事着各种学科的教学,有的则专攻于学习规律的研究,在他们中间有这样一位佼佼者,他就是魏书生。作为当今语文教学学科的领军人物,他有许多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今天我们就将从他的人生经历方面着手,谈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魏书生

教学

读书

写书

教育思想

正文:

魏书生——在中国教育界是个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若不知道魏书生,那叫孤陋寡闻。可是对他的了解却也只停留在比较简单的认识层面。今天,我们就对这个谜一样的人物进行简单的剖析。

一.谜一样的人物——魏书生

魏书生原本只有初中学历,靠自学和实践从一个农村中学教师成为一名全国闻名的教育改革家。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因成绩卓著,6次与邓小平同志合影,9次受到江泽民同志接见,在全国有38项社会兼职,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热爱三尺讲台,在担任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期间,甚至在走上盘锦市教委主任兼党组书记领导岗位以后仍然兼课,一年有几个月出外讲学,学生成绩依然在全市名列前茅。

这次在许多教育家中最终选择写他,但不敢贸然下笔,我怕因为我的无知和肤浅亵读了被大家誉为“当代孔子”的魏书生。

我和大家一样,也是带着不解走近魏书生的,对于魏书生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疑惑渐渐散去,代之而来的是对他由衷的赞叹和钦佩之情。

二.淡泊名利的魏书生

教师历来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也就要求教师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至少他不能把名利金钱看得过重。而魏书生就是这样一个人。魏书生在1997年9月份,在他被确定为厂级领导接班人有望走上仕途以后,但他却明确提出要放弃仕途,继续做一名教师,有人可能要问:魏书生是怎么啦?我们从魏书生走上教师岗位后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中逐步找到了答案。魏书生热爱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也常说自己是到地球上打工的,完事了便挥挥手向这个星球告别。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虽然他后来出了名,但他把自己看得与其他工匠无异,因而也就少了名的烦恼和拖累。他有时候自掏腰包到一些地方讲学、演讲,公家配的车他不坐,还处处对人说“骑自行车或跑着去开会自已是拣个便宜――锻炼身体。”这便是魏书生!

魏书生是名人,是个精神富有者。虽然他现在并不缺钱,但一直是个苦行僧的形象。他说过:苦行是一种幸福,一来可享受理智的满足,二来可砥砺意志,最主要的,它能省掉不少为个人衣食住行而奔波的麻烦。他自律很严,严得让人觉得他傻,觉得他怪,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很大的贡献,但只知奉献,不求索取。正像有人评论他的那样:绚烂之极,归于淡泊。而我要说:淡泊名利,才有绚烂。魏书生不仅是为师者的榜样,也是为官者、为人者的榜样。

作为一个教书的人,不爱书是难以想象的,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不作书则是缺少了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魏书生不但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他当之无愧地成了我们教师的楷模。

三.善想会干的魏书生

魏书生是个教育家,用吕叔湘老先生的话说,他“不是一般的教育家”。魏书生是个既有博大精深理论又有卓有成效实践的教育家。

魏书生的教育理论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的总体框架中,董国华先生在为《魏书生评传》所作的序言中指出,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总体框架是:

一个核心――育人,以及由此生成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二个原则――民主与科学,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规律。

三个统一――社会本位与以人为本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主体思想与发展思想的统一,以及由此整合而反映时代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主体发展、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思想。

四个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工作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以及由此扩展开来的富于哲理的思考。无论任何人,要改变客观世界,都首先要从主观上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五个支柱――以培养自学能力为宗旨的学科教学论,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宗旨的班级工作论,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学习方法论,以养、教结合为宗旨的家庭教育论,以规则与威信相结合为宗旨的学校管理论,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独到理论和具体方法。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而魏书生是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并用这种日益系统的教育思想有效地指导着自己的实践,他又偏偏是一个非常会干的人。

我们说魏书生会干,这在他教育、教学、管理、教研中都有体现,单说这教学,他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改革,硬是在困境中踏出了一方地,闯出了一片天。魏书生是个智者。有了问题他并不回避,而是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他经过长期的研究,对语文知识树进行了整枝剪叶的定型处理。他把初中语文知识划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知识部分,文言文部分,文学常识部分,阅读和写作部分。也就是说,在语文知识树这株大树身上,要生出4根粗壮大干。接下来,在这4根大干上,又长出了22条挺拔大枝,而22条大枝上,还长着131个生机勃勃的小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入门,学好语文,他又交给学生三把入门的钥匙,一是读总体语文书的钥匙,二是读一本语文书的钥匙,三是读一类文章的钥匙。在此基础上魏书生创立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顺应了语文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魏书生非常重视开放性教学,因而,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在他的教学中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六步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使得这种教学法成为我国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学法。只有了解了这种教学法,才能理解为什么魏书生班里最差的学生也能做公开课,为什么魏书生虽有大量时间在外讲学,而家里的学生学习也能按部就班,并且考试成绩在全市仍是名列前茅!

魏书生善想会干,其真谛和诀窍在于他丰富的创造性和对事业的百倍投入。

四.事业大成的魏书生 魏书生成功了。

他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他的成功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生艺术的成功,二是教育艺术的成功,三是教学艺术的成功。

魏书生的人生艺术是令人敬佩的。他常说:人的一生发展犹如一部精彩的多幕剧,有低谷也有高潮。当处在低谷期时,关键要自珍、自重、自持,真正做到“不怨、不怒、不卑”,长守泰然自如的心态。当事业趋向波峰时要不自傲,善待他人,包括对自己有嫉妒情绪的人,艺术地化解一切对立情绪。魏书生这种“顺时儆省、逆时从容”的人生境界,时时刻刻感染着、教育着与他接触的每一个人。也正是这种人生艺术魅力使得他20年演讲、1300多场报告次次受欢迎,场场有反响。

魏书生的教育艺术给人以启迪,他在教育工作中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比如他善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意志等等来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如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想像力等等,并取得实效,他教育学生制订四部分计划:一是终生奋斗目标;二是十年奋斗目标,三是一年奋斗目标;四是一天工作学习目标。这种计划使学生长计划与短安排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又培养了学生从现在做起的求实精神和良好习惯。魏书生在学生教育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从小事抓起,他任教委主任后在盘锦市推行“五个一”活动;即做一分钟家务,写一分钟日记,唱一分钟军歌,昂首挺胸踏步一分钟,搞一分钟记忆力比赛。这“五个一”看似小事,实则是大事,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自我教育的大事。

魏书生讲求教学艺术,使得他成为全国乃至亚洲语文教育知名的专家。他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们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增强,而这种意识和能力恰恰也是“教是为了不教”所要求的;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得到改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三闲”(闲话、闲事、闲思)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这种习惯和效率还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带来长远的影响,许多学生将会终身受益;学生们学习方法得到改进,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以魏书生1981年带过的初三毕业班为例,全班有82名学生,毕业时有28人达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31人达到一般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8人考入职业高中,3人考入中专,升学率达到93%。在全县40所中学里,初中升高中的考分超过300分的学生共有72人,而魏书生这个班就占了19人。因此,魏书生的教学艺术不论是以现代教育评价标准来衡量,还是以传统教育评价标准来衡量都不能说不是令人服气的。

记得北师大毛志成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教师应具有五个层次:一是大教师,二是教书匠,三是以教谋生者,四是因教误人者,五是恶教师。在笔者看来,恶教师可恶,做不得,因教误人的教师可气,不能做,以教谋生的教师可悲,不可提倡,教书匠似的教师可敬,其匠艺应得到敬重,而大教师实乃教师中的大者,是可歌可颂可褒可扬的教育家。

魏书生正是这样的大教师,他是教育的骄傲,也是时代的骄傲,倘若我们的教育园地里多一些魏书生这样的教师,则教育幸甚、国家幸甚、未来幸甚。

参考书目:

1.《魏书生教育文选》 魏东主编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9年 2.《魏书生评传》 于月萍著 漓江出版社 2000年

3.《当代孔子”—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刘本成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教育家
《教育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