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天净沙秋思扩写(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8 15:02:5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秋思》扩写

《秋思》扩写

山东济宁观音阁小学四.四班 张笑颜

.我在洛阳城里已住了

三、四年,白发苍苍,我的家人不知怎样?是否还活在世上?让我忐忑不安。夜晚,我来到窗前,一轮皎洁的月亮洒下悠悠清淡的光。不禁想起了故乡的亲人,真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便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是思乡的泪。这时,突然树上的叶子飘落了下来,秋风又把叶子卷了起来。哎„„我来到书房,想写封信给家人,可是不知从何说起,要说的话太多了„„过了好长时间,终于把信写好了,便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清晨一大早,我把信件封好,再用细绸子捆好。急匆匆的身影骑着马奔到驿站门口,“哦!原来你是专门为人捎信的。”他说:“是。”我便把信慎重递给他,他要走的时候,我再次把信拿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忘写的,再次把信封好拿给要走的人。我嘱咐捎信人要路上小心,一定要把这封信送给我的家人。让他们知道我还在这里,要过两、三年才能回去。望着远去的他,滚烫的热泪迷蒙了我的双眼 .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

暂时居住在洛阳的张籍看见秋风再挂,不禁思念起家乡,想写封信给家里的亲人,正当张籍回到房间拿起笔和纸,当拿起笔时,想了一想,到底要写多长啊!心里那么多话要说,怎么写的下呢?忙了很久,才写完了信。张籍找了一个送信的人想把信封送过去,送过去之前,张籍检查了一遍,看一下有没有漏写什么字,查完后张籍把信封递给了送信的人,当送信的人要走的时候,张籍还是担心漏写什么句子,急忙叫送信的人停下,送信人停了下来,把信还给了张籍,张籍打开了信„„

推荐第2篇:秋思扩写

秋思扩写

吴默涵

一轮冷月高悬在夜空,洒下清冷的光,阵阵寒冷而又凄凉的秋风袭来,让人瑟瑟发抖。客居洛阳的我,已经一年多时间没见到远在家乡的亲人了,此刻,内心倍感孤寂。

今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我本该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围着桌子喝酒、赏月、畅谈,享受天伦之乐。无奈,“独在异乡为异客”,只能放弃回家的念头,独自承受这思乡的孤独与寂寞。突然,一个念头从心中一闪而过:虽然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我可以给亲人们写封信问候问候啊。

我越想越来劲,于是,我三步并做两步地冲进书房,凝神静气地写起家书来:亲人啊 ,今天是中秋佳节,我独自在外漂泊,不能和你们团聚,心里感到十分苦楚和愧疚。但我保证,明年,就算回来只能与你们吃一顿饭就回洛阳,我也一定会回来的。父母大人,您们一定要保重好身体,孩儿远在他乡敬祝您们身体安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可是,这几薄薄的纸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千言万语。此时已是夜半三更,想到明天一早就要把信送走,但似乎我要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一时难以表达,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我只好笔走龙蛇般将万千思绪中最主要的作以表达,不知不觉已到天明。

我把信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最后恋恋不舍地将信封好,交给一个仆役,让他火速送回家去。仆役接信后二话没说,转身就走。我突然觉得信中似乎漏掉了什么,连忙叫住他,三步并做两步走到他跟前,拆开信封,仔仔细细地又把信读了一遍,又才十分小心地把信封好递给他,千叮咛万嘱咐地对他说:“千万别把信弄丢了!”然后才放手让他把信带走。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似乎有几分忐忑不安,心似乎也和信一起飞走了。

夜里,我做了个梦,梦中,我们一家老小欢聚在一起…… 梦中的我,是多么幸福啊!

推荐第3篇:《秋思》扩写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意写秋天,诗人在异乡洛阳城思念家乡亲人,想写一封家书却发现想要表达的意思太多了,匆匆写完之后又怕没表达完整,在捎信人临走之前,又打开信封„„主要是表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作文题目:《秋思》改写 写作要求:

1.符合原作: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发挥想象: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

3.补充细节: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将人物具体化。4.语言生动:要比原作的描写更细腻、形象。可以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第三人称来写。

《秋思》改写

秋风习习,我走在秋天的洛阳城里,一阵风迎面而来,凉飕飕的,我裹紧了单薄的衣裳,习惯性的抱住了自己削瘦的肩膀,茫然空灵的身躯默默地领略着秋季如刀的杀气,目睹着这凄凉的景象,客居在洛阳城里的我,不禁思念起家乡来。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已经离开家乡很久了,我真想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正要下笔时,我的心里涌起了千愁万绪,不知从何写起。不知家人过得怎么样?爹娘他们还好吧?家里兄弟姐妹相处的和睦吗?我的孩子学习好吗?洛阳城可大了,你们什么时候有时间来这儿玩呢„„

远离家乡的我,有多少想说的话,多少想写的事啊!就借这次机会都写出来吧!可是,当我提笔写信时,感觉千言万语也倾不完,千歌万曲也唱不尽,一时之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落笔行书,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愁绪。

不知何时,放眼望去,西边的天空竟披起了一层薄薄的昏黄色的纱,太阳掩起妩媚的笑脸,纵向慢慢没入群山与云海之间,一点一点,倾斜着身子,宛如无形中有只有力的大手,用力地将其拽落下去,天空渐渐昏暗下来,竟稍有些凉意。人们明白了,一天即将谢幕,太阳落山了。啊!我的信终于写好了,可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捎信人一定要把信完好无损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捎信儿人将要出发之际,我又拆开已封好的信,一字不漏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漏了只言半语。

捎信儿人终于骑上白马上路了。这时一阵凉劲的秋风吹起来,把房前的芭蕉和路边的野花吹得微微发颤,我目送着渐渐远去的送信人,直到“嗒,嗒”的马蹄声消失在瑟瑟的秋风之中„„

《秋思》改写

一轮冷月高悬在夜空,洒下清冷的光,阵阵寒冷而又凄凉的秋风袭来,让人瑟瑟发抖。客居洛阳的我,已经一年多没见到远在家乡的亲人了,此刻,内心倍感孤寂。 今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我本该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围着桌子喝酒、赏月、畅谈,享受天伦之乐。无奈,“独在异乡为异客”,只能放弃回家的念头,独自承受这思乡的孤独与寂寞。突然,一个念头从心中一闪而过:虽然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我可以给亲人们写封信问候问候啊。(心理描写)

我越想越来劲,于是,我三步并做两步地冲进书房,凝神静气地写起家书来:亲人啊 ,今天是中秋佳节,我独自在外漂泊,不能和你们团聚,心里感到十分苦楚和愧疚。但我保证,明年,就算回来只能与你们吃一顿饭就回洛阳,我也一定会回来的。父母大人,请您一定要保重好身体,孩儿远在他乡敬祝您身体安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可是,这几张薄薄的纸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千言万语。此时已是夜半三更,想到明天一早就要把信送走,但似乎我要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一时难以表达,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我只好笔走龙蛇般将万千思绪中最主要的作以表达,不知不觉已到天明。 我把信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最后恋恋不舍地将信封好,交给一位捎信人,请他火速送回家去。捎信人接信后二话没说,转身就走。此时我又担心信中遗漏了什么,连忙叫住他,箭步前去取回信件,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仔仔细细地把信又读了一遍,犹豫再三,才把信封好递给他,千叮咛万嘱咐:“这信件十分重要,请务必送达!感谢!”捎信人微微一笑,头轻轻摇了摇,便转身离开。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想,这家书送达之日,不知会是什么时节呀。 夜里,我做了个梦,梦中,我们一家老小欢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醒来后,又是“寒灯独夜人”,不禁作诗一首: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改写

我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多了,孤身一人客居洛阳城。一阵秋风吹在我的身上,此刻离我最近的也只有它了,它正用那冰凉的手触摸着我的脸,冷飕飕的。远处的花草树木用它那顽强而柔软的身躯抵挡寒风。青山早已脱去轻纱,换上了秋袍。我抬头望着天空,大雁排成人字形急匆匆地望南飞,咿咿呀呀地,好像在说:“再见了大地,明年春天我一定还会回来看望您的!”

落叶簌簌而下,像无家可归的弃儿,飘向远方。我就像它们一样,四处飘零,一股酸楚之情涌上我的心头。

此时此刻,我的故乡一定是丰收的景象吧! 家乡的田野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稻杆压弯了腰,充满丰收的喜悦。路旁的野花竞相开放,有的昂首远眺,好像在等待着谁,有的低头俯视,好像在寻找着什么,有的躲在枝叶后面偷偷笑,好像在和谁玩“躲猫猫”,有的迎着风儿翩翩起舞,好像在和谁比舞姿。老家庭院里的那棵大枣树已是硕果累累,枣儿像喝醉了酒似的,面容通红,个头也涨得鼓鼓的,细长的枝桠随枝弯了下来。小时候,我总会约几个好伙伴来摘枣子,胆大的爬上树直接把枣子摘下来,或者用竹竿把枣子打下来。胆小的,拿着箩筐拾枣子。庭院的上空回荡着我们银铃般的笑声。

一群归巢鸟的叫声把我拉回现实。唉,落叶迟早都要归根,而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魂牵梦萦的家人身边呢!想着想着,几颗冰冷的泪珠从我的脸颊上滚下。我抬起手,拂起袖子,轻轻拭了几下眼角。

\"沙沙沙\'\'\'\',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风把桌上的纸吹得直作响。我想:应该给家人写封信,报个平安。于是我拿起毛笔,铺好纸张,可却发觉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父亲的工作是否顺利?母亲的风湿病没再犯吧?有没去看郎中?最辛苦的还是我的妻子,打理着家里点点滴滴的事。最担心的是我那调皮的儿子,离别时他的稚气还在,不知现在是否用功读书......他们的笑貌在我眼前呈现,音容在我耳边回荡.“半夜三更,小心火烛!”已经三更了,我奋笔疾书。

“喔......”不知不觉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 “咚......咚”,“张兄,我要出发了,你有没有什么事要交给我办?”从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我正要交出信,却突然想起来什么,又匆忙跑进屋拆开信,提笔又写下了几句,这才依依不舍地将信托付给捎信人。

捎信人走远了。我也转身,又看见了金黄的落叶一片片纷纷飘落,回家路上作诗一首:“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推荐第4篇:扩写秋思作文

扩写秋思作文

扩写秋思作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枯黄的树叶已被吹落满地。阵阵秋风里有了一丝寒意。我(诗人张籍)仰望着天空,脸上带着淡淡的忧伤,心中默默地想:离别了这么多年家乡,妻子和孩子还好吗?我晚上坐在窗前,一轮明月把大地照亮。望着这皎洁的明月,思念着亲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我不免泪下。

我来到书房,想写一封信给家人。可却下不了笔,因为要说的话太多太多,似乎永远也写不完。。。。。。。我熬夜写好了一封信,也不知道什么时辰睡着了。

第二天清晨,我把信封好,还精心的用上好的绸子包好,又轻轻的放进木盒里,生怕被压皱了。然后急匆匆地跑到送信的地方,交给了送信的人。当送信人即将要出发时,我赶忙夺过信,把已经包装好的信拆开,又添上几笔,满意了才再次包装好递给送信的人。送信的人骑着马,头也不回的有如一阵风似得出发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望着送信的人远去的背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推荐第5篇: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教案

中师 於敏佳 20121003117 一.课题:《天净沙 秋思》

二.授课时间: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 三.授课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朗读整首词,体会词的韵律美 2.了解马致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找出词中所用的意象并理解意象的涵义

4.品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及是人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背井离乡的游子的思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 秋思》的意向及作用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教授法,练习法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长时间离开家的经历吗?那时候是什么心情呢?„„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你们基本都是因为旅游或拜访亲友,你们可以说应该是很享受这种过程的,可是想一想等你们长大了,你们必须面临一些其他的事,你们可能在外求学甚至直接在那里成家立业,那个时候你们可能会由于一些原因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回到你的故乡见到你的亲人,那时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不过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先进的通讯,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缓解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但是你们知道在古代如果背井离乡的人想家了该怎么办吗?„„对,他们没有汽车没有电话,只能靠书信或者是诗词等一些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古人是怎样用诗词寄托思家之情的,《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又是以怎样的心境在异乡生活。

(二)初读感知 1.介绍作者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

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片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只小玲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齐读全词,读准字音,感受词的韵律感,请学生给词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

一、

三、五句押尾韵“a”,

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再次请学生朗读,了解大概意思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三)深入理解 1.再次朗读,了解意境

(1)词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悲凉秋景图,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设想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一生不得志,长久漂泊在外,他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2.分析景物

(1)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几个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秋天的萧条与凄凉。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2)“古道西风瘦马”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秋的味道?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3)“小桥流水人家”不太符合悲凉的意境,作者把它用在这里有什么样的想法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4)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5)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3.这首词运用的什么抒情笔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在外漂泊身心疲惫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四)拓展延伸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天净沙 秋思》,并写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小文章,300字左右,文体不限。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意象: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悲凉秋景图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九.教学反思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词的结构,了解了意象这一特殊名词的运用及涵义,也了解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秋色的萧索与冷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推荐第6篇: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西吉县实验中学 马维清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3、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多媒体),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文本背景

(一)、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2、我们对刚才了解的知识小结一下:“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和小令。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又名“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三)、了解写作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

三、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是二二二拍停顿,最后一句是三一二拍停顿。

(2)读出语调。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两次,第二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学生配乐诗朗诵。 (4)同学背诵这首小令。

(二)、景物分析:

1、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2、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行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马儿都瘦了,哪人呢?诗人以此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3、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4、课中一练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作用:第

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2)、绘一绘,并朗读。

几根 枯藤 缠绕着一棵棵 秃树 ,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 秋风 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 寒鸦 ,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 小桥 ,桥下小溪潺潺的 流水 ,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 农家小屋 ,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 古道 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 瘦马 ,向远方踽踽(jǔ )而行。

5、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 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这时候,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诗人用了哪个词?“断肠!”。“断肠”,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6、课堂一练

(1)、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背景之下呢?

夕阳西下

我们看到,时间愈来愈晚,光线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氛围。

(2)、结句点明了什么?

结尾句让我们体会到,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

(3)、绘一绘,并朗读。

此时此刻, 太阳 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人“ 在天涯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 柔肠寸断

(三)、问题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写景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抒情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写景的句特点:苍凉,恬静,荒凉。抒情的语句抒发了:思乡之情。

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游子思乡图。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烘托关系。

5、第二句写景与

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

五、课堂检测。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

2.《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元代著名、。他与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四、课文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2、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3、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六、拓展练习

1、把小令改写成一小短文;

2、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

天净沙①〃秋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填写下表

推荐第7篇:天净沙秋思续写200字

走在一条满是小石子的路上,望着满是皱纹的大树,在树上还有黄昏时的乌鸦。就在我正忧愁的时候,我突然看见在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底下卧着一条小河,看看房顶还冒着烟。这户人家可能正在生火做饭呢!看到这儿,我又想起我的故乡,想起我的家人每天到时间就给我生火做饭;在小河旁洗衣服;小朋友在桥上玩耍。一边吹着西风,一边骑着能与我堪比的老马,一边回想着我的故乡,这是何等的忧愁啊!夕阳也西下了,我也不知去哪里吃饭,去哪里过夜,我只能在远方,会想我的故乡。

推荐第8篇:改写 扩写故事《秋思》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往日繁华的洛阳城里,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有几片枯黄的落叶和秋风一起飘荡。张籍一人站在洛河旁,望着流逝的河水,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忽然,他想到他的一个朋友今日要回家乡办事,于是,他便急忙将那位朋友请到了家里,求朋友帮他带一封家书,朋友爽快地答应了。张籍快步走进书房,取出纸笔,凝神书写家书,越写越觉得这几张纸无法将他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不由得呆坐在那里。直到朋友的催促声传来,他才叹了口气,将信小心地叠好,交给了朋友。

朋友骑着马儿即将上路,匆忙间,张籍猛然想起似乎还有一些话没有写上,急忙唤住朋友,要回那封信,又仔细地看了一遍,确定没有什么遗漏了,才依依不舍地将信封好,交给朋友,目送朋友远去,他才踩着满地的落叶向家走去。

唉!今夜他又要度过一个思乡的不眠之夜.....

推荐第9篇:张籍《秋思》扩写

我独自漫步在洛阳城里,任飒爽的吹在我的颊边,落叶在秋姑娘的带领下回到了的地母亲的怀抱,稍稍抬眸,我便望见湛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朝南边飞去……在这样一幅和谐而又美丽的家中,脑海中不禁浮现了家人的脸庞。环顾着熟悉的洛阳城,我突然有一种想给家人写信的欲望。

回到家中,我从桌上抽出几张纸,又倒了些墨在砚台上,用毛笔蘸了蘸墨汁,可片刻之后,纸上依旧空空如也,要表达的话语太多了,我是先和家人们问好?还是谈谈洛阳这个美丽的小城?还是说说发生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儿?我的大脑一片混乱,不知该从何说起。

终于,我整理好了思绪,一个个字符跃然纸上,渐渐地,信接近尾声,捎信人也快来了,可我又担心了起来,这样匆匆忙忙地写信家人会看得懂我要表达的意思吗?我会不会忘了和家人问好?会不会漏了什么事儿没和家里人说?……带着满腹的疑问,我又一次将信认真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了,我便将他折成四折,放入填好的信封中,小心翼翼地封好,站在门口等待捎信人的到来。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捎信人在我的盼望下到来了。我将信交给步履匆匆的捎信人,可心里又不免担心起来:我又没有将内容写完整?会不会遗忘了什么东西?想到这儿,我急忙叫骑在马背上的捎信人拦了下来,将信拿过,重新审阅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了,我松了口气,将它折好,装进信封,交给捎信人。

望着捎信人骑着马匆匆离去的背影,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人们接到家书的模样,看着他们开心的模样,我忍不住勾起唇角……

推荐第10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

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 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

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流水人家

温暖 凄凉( 深秋色彩 )

(普通景色 )

安宁

苍凉

夕阳西下

幽静

陪衬

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第11篇:《天净沙秋思》原文

《天净沙秋思》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天净沙秋思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净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第12篇:天净沙·秋思赏析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第13篇:天净沙秋思译文

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译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2、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文学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的。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的。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的。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的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的。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的。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的,“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的。

第14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秋思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读得很好,读出了秋天灵动的美。请同学们闭上眼,想想你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想到的同学告诉我。(丰收,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二.介绍体裁

(过渡:在看具体内容之前,先来看看题目。) 1.我们来看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

2.曲牌名也就是曲的音乐谱式,它表明一首曲的曲调,也就是说这首诗在古代是可以配乐唱的。又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唐代有唐诗,宋代有宋词,元代有元曲。

3.“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秋思”。所以“秋思”才是这首曲的题目。

小结:我们一起来带着各自对题目的理解读一次题目,“天净沙 秋思”。

读得很整齐!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思,是思绪的意思。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自由读,注意断句。个别读,再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一起来看。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本曲,并思考: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

明确前四句为写景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来看这些景物。哪一句最能让你感受到秋的气息呢? (多媒体)

1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但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这样的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乌鸦栖息在树上,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学生评价, 再班级齐读。 ②这里还有哪些词也让我们感受到秋的气息?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马为什么而瘦?说明行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学生评价,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但是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种氛围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孤村落日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再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用断肠来形容自己,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

而在这里,作者之所以断肠就是因为思念家乡,亲人。

2 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也愁自己满怀抱负,无法实现。

(板书) 景

乡 愁 情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在我们分析过课文后,我们再来读读这首曲,看看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 自由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读,再齐读这首曲,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 四.改写元曲

经过分析,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六.对比阅读

马致远他用了哀婉 凄切的笔调述说了游子的断肠天涯,接下来,我们来对比欣赏几首诗词,看看同样是写秋,我们所看到的这几首诗与马致远的有什么不同呢?

秋词(其一)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这两首有什么区别呢?预设:一悲一喜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通过对比,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马致远用诗歌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和思绪,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呢?用诗,用歌,用画„„

七.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第15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曾涌现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像李白、杜甫、苏轼、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坛泰斗,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二、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初步感知课文。

三、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2.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 瘦马(shòu) 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5.试着背诵。

6.关于这首小令的整体感知。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

讨论结果:(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2.教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 (2)动静结合 (3)情景交融 3.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六.作业布臵:

1.背诵课文。2.完成《课时多冠》。

第16篇:天净沙 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理解这首小令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二、重点

能理解这首小令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

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四、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马致远作的一首名曲《天净沙·秋思》。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名曲《天净沙•秋思》,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解题

四、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

一、

三、五句押尾韵“a”,

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全班齐读)

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大家来试一试。(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五、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的朗读很精彩,接下来,我们找一找,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提示第一句,哪些形容词修饰,渲染什么气氛?萧条、苍凉。第

二、第三句,没有修饰词,直接把景物罗列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叫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师:这首小令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写什么?写了一个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这个人的身份(游子)

假如你是这位游子,在黄昏时分,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你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行走,不知道家在何方,你的心里想着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一位游子思念家乡,内心 孤寂、愁苦) 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一次这首小令,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前行

师;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教师展示自己头脑形成的画面

六、小结

全曲总共二十八个字,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表现得十分深刻,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艺术构思。

七、思维拓展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八、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六 作业:

1、背诵。

2、课后习题三

第17篇:《天净沙 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李 兰

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古诗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只是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初中阶段,则要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活动:

一、问题导入(学生眼中的秋天的特点,思考游子眼中的秋天,一起走进《天净沙•秋思》去寻找答案。

二、文体知识介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学生听读、齐读感知文意

四、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思考:写“枯藤老树昏鸦”意图何在?

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小桥下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一缕缕炊烟飘出屋外。这句为下文埋下伏笔,并与最后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思考:“小桥流水人家”作用何在?

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 烘托游子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他骑着孤独的瘦马,独自走在羊肠古道上。 思考:“古道西风瘦马”作用何在?

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 (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 (由马瘦可以联想到人瘦)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萧萧秋风中传来寒鸦的声声哀鸣,太阳已经落山了,昏鸦还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的他,眼前突然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缕缕的农家小院,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悲痛欲断肠。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思考:“夕阳西下”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明时间;

烘托游子异乡奔波的凄凉《天净沙秋思》赏析

五、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的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的房子,在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中,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六、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第二句写景与

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七、这首散曲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言简意丰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2、多方映衬动静结合: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景物烘托;写“西风”与“古道”,烘托出道路苍凉;

3、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八、拓展延伸:

思乡思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关于思乡思亲的诗句,并一起走进古往今来那些让世人刻骨铭心的思乡思亲的离愁别绪之中„„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收集整理思乡思亲的诗句,并背诵默写

第18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

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 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涯(yá)瘦(shòu)

词义:昏:黄昏,傍晚。枯藤:干枯的枝蔓。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抽生叙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⑵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⑶诗的第二句与第

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

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⑷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①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② 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板书设计

秋思(散曲) 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 秋野黄昏 悲凉

寓情于景 羁旅之思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 悲凉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 惆怅之情

抒情 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 写景铺垫 哀愁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 游子之悲

㈢能力训练,学习反馈

3.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 5.完成课后第3题。

第19篇:天净沙秋思赏析

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欢迎阅读!

一、天净沙秋思赏析范文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二、天净沙秋思赏析范文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三、天净沙秋思赏析范文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四、天净沙秋思赏析范文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本篇被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前三句写景。第一句写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点染出萧瑟凄凉的秋色,从而引发一个飘零异乡、无所依归的旅人的一腔愁绪。此处虽不言愁却已是愁绪满纸。第二句突然转至一种色调明净、幽雅、宁静的境界:精巧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幽静的人家。这些使人联想到家人团聚的亲切和幸福,从反面牵动了离人思乡的愁绪,怀念家园而不得归的思想感情也随之体现出来。第三句又写出三种景象,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西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在继续奔波。此处虽写景,但却非常巧妙地表现了人,并且透露出游子的身世。“瘦马”两字便表现出这是一个家境寒微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孤单一人骑匹瘦马在西风古道中奔波了。妙在用了一个“瘦”字。读者可以由此想象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夕阳西下”,指出游子奔波在古道上的时间,也给整个画面更增一层暮色苍凉的色调。“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点睛之笔。“断肠”二字表达出游子愁思的深重,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离乡的遥远,从而点出主题——游子乡思。到此,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

开头的“鼎足对”,由九个名词,九种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此曲语言凝炼自然,明白如话,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第20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有感情的朗读并加以背诵

2、细细品味此小令,重点体会文中景物的作用

3、仔细分析,能够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2、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解课文:

1、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及戏曲作家。毕生从事杂剧创作,今传15种,代表作是《汉宫秋》,散曲120多首,有《东篱乐府》传世。他早年曾追求功名,但郁郁不得志,晚年因不满朝政隐居田园。

2、详细讲解课文:

A.文章题目: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解释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B、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

答: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西下)夕阳

C、从这些景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副什么样的场景,结合文章并发挥想象描述出来: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D、具体分析这些景物及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凄凉暗淡的景象(点明时间在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会想到)温馨柔美的江南水乡的农村图景 问:这样写不显得矛盾吗?

答:不矛盾,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行人看见乡村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优美景色给人以休闲雅致的感觉,自己却置身于这荒凉的古道上,独自漂泊,在外更增伤悲。

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荒凉凄苦的景象,又增加了荒凉之感 夕阳西下——使昏暗的画面有了些许暗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联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照理解) 断肠人在天涯——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E、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

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综合分析文章: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升华)

天净沙秋思扩写
《天净沙秋思扩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