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黄埔军校旧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3 12:04:3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参观黄埔军校旧址

先来讲下乜“我们组这次是以骑单车的形式去黄埔军校旧址什么什么的”,说一下我们组内的和睦啊什么的,然后前前后后都可以说一下党建组织这个活动多好多好,然后有个广外师姐做讲解员,不过不是帮我们组讲解,帮我们讲解的是另一个其他学校的师兄,他很热情的,我们是先骑车到了,然后师兄带我们边参观边讲解,然后是我们的自由参观时间。最后我们去参观的所有人都进行了大合照。还可以写一下自愿者,讲解员是自愿者,门口的安检员也是自愿者,然后那些跟党有关的就你自己吹了。

下面的资料你看哪些有用就拿来用吧: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融,已初步重现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陆军军官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校址设在广州市东郊的黄埔长洲岛上。全岛面积6平方公里,山峦起伏,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峙,构成长洲军事要塞,是由海上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校名虽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通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于6月16日开学典礼的演说中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军校由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办事。1926年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教职员不少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军校随着形势发展而扩大,增设教导团、炮、工、经理、政治、入伍生等大队。并先后在广州、潮州、南宁、长沙、武汉设立分校。军校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建设一支为救国救民,统一国家,不惜牺牲的的革命军。它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战功显赫,世界扬名,成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其校舍的主要部分校本部于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其他建筑也因日久失修残破不堪。1962年校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2月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军校旧址时,指示要把旧址保护好。1965年开始逐步维修,1988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重建了校本部,使军校旧址重现昔日风貌。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校舍军校创办时略加修葺,并在原祠堂式大门前增建欧陆式大门,悬挂陆军军官学校名牌。1930年军校迁往南京,校本部于1938年被日机炸毁,广州沦陷后,日军进驻,续加破坏。此后,岁月沧桑,环境日变。1996年广州市政府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复建校本部。6月16日奠基,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两千余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校本部内部复原了孙中山、将中正、廖仲恺的办公室以及周恩来的政治部办公室和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寝室等。2004年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校本部还增设了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军校名人油画展、世界著名军校、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等新展览。

校本部面临珠江,坐南朝北,是一座建筑面积约10600平方米,具有岭南风格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大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相互对称,错落有

致,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建有围墙,自成一体,宁静幽雅。该楼俗称“走马楼”,原为清朝末年的陆军小学堂,著名将军邓演达、叶挺等人早年曾在这里学习过。黄埔军校开办后,这里是军校的中心,各部办公室、课室、宿舍、厨房、饭厅、储藏室都设在这里。国共两党许多著名的人物,如周恩来、聂荣臻、何应钦、顾祝同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过。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走马楼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1996年广州市政府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并对外开放。

《黄埔军校史迹展》 据有关数据显示,该展览通过200多张照片,100多件文物,以“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的辉煌,和黄埔师生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统一广东、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北伐、抗日战争中所立下的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

《黄埔群英油画馆》 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合作,创造性地用油画的形式再现黄埔军校的将帅和名人。据有关数据显示,该展览共展出42幅油画作品,包括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黄埔名人,让人们从更感性、更具象的角度来认识英雄荟萃的黄埔军校。

黄埔群英馆

黄埔军校英雄辈出,独领风骚,极一时之盛。他们曾为挽救民族的危亡,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也曾因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分道扬镳,相见兵戎,决战疆场。其个人荣辱沉浮的传奇经历和民族兴衰、时代的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在历史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编织成中国20世纪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

本次展览共展出42幅油画作品。他们中不仅有大家熟悉的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军事家,也有戴安澜、谢晋元、赵一曼等在革命征程中壮烈牺牲的黄埔英雄,还有郭沫若、茅盾等近代文化界的风云人物,让人们从更感性、更具象的角度来认识英雄荟萃的黄埔军校。

置身这些艺术家们精心塑造的艺术长廊中,您的思绪会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徜徉。

黄埔军校史迹展

黄埔军校——这个响亮的名字,一直牵动着海内外无数中国人的心。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体现。它在艰难困境中成立,走过曲折发展的道路,为民族的解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新世纪里,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海峡两岸的中华民族子孙应携手合作,为推动两岸的早日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纪念军校建校80周年,展览通过近200多张照片,100多件文物,从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辉煌和黄埔师生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统一广东、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北伐、抗日战争中所立下了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在我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的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推荐第2篇: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讲解线索:

【在途中】-【在大门处】-【校本部大门】-【政治部】-【校长办公厅】-【校长会客厅】-

【校本部展览室】-【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前】-【军校俱乐部】-【军校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

【在途中】

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国民革命的圣地。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堪称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学员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革命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5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和林彪。解放军首批授衔的著名将领的十位大将中也有3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未授军衔的著名将领,例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周总理、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李济深、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有人说,中国现代战争是黄埔军校师生自己打自己。这虽然是简单了一些,但从战争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主要将领看,也不是全无道理的。这些历史事实使军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近年来到军校参观研究的人除青少年学生之外,海内外各界人士都有不少。每天到这里来的旅游团络绎不绝。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军校有3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在大门处】

军校大门门匾上写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大字,这是军校早期的名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军校曾几次改名,其实都没有真正挂过“黄埔军校”四个字的门匾。只因校址首选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军校?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尤其是1922年,被他视作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想置他于死地,因而十分悲痛。沉思中他开始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创建一支革命军队,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大家请看大门上面的门匾。这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这里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卫兵每天轮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校门内外张贴有各种标语和对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请大家再来看看墙上的这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它原是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叶挺和邓演达青年时曾在此就读。黄埔军校创办后,总理、校长和各部的办公室、学生课堂、宿舍、饭堂都设在这里。很可惜,这些建筑在1938年遭到日机的轰炸,荡然无存。1998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校本部。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奋战98天,耗资2000多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的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重现昔日风貌。请大家随我进重建的黄埔军校校本部内参观。

【校本部大门】

二门原是清末陆军小学的大门,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它和刚刚参观过的欧陆式大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造风格。

校本部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跟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由于没有礼堂,师生集会常常在此举行。大家见到的两座荷花池,每年花开季节,便芳香飘逸。课余时,不少同学在池边观赏荷花,

畅叙友情。当年池水可直通珠江,潮涨潮退,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政治部】

我们现在参观政治部。大家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最初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聂荣臻元帅当年曾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和教官工作。对面的职员宿舍,是教官们休息的地方。

校长室是蒋介石办公和休息的地方,里面的摆设是按原貌恢复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的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到评语上。他在陈赓的评语栏写上这样的评语:“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以带兵”。可见他能细致观察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特点。

隔壁是校长的中英文秘书室。秘书是担任协助校长处理日常文件、负责资料的译编等工作任务的。中文秘书叫张家瑞,英文秘书叫王登云。

【校长办公厅】

现在来到的校长办公厅,也可以说同时又是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党代表廖仲恺身兼数职,他不是天天在校工作,他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和休息。作为国民党元老和辛亥革命有功之臣的廖仲恺为军校建设真是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时军校经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没有隔宿粮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军校筹款,经常委曲求全地亲自到军阀杨希闵家中,坐在烟榻旁边,等他抽完大烟,签了字,领到经费,到深夜才回家。军校遇到经费困难时,廖仲恺总是说:“大家放心,经费由我负责,你们只要把学生训练好就行了”。他在军校声望很高,被誉称为“党军慈母”。

【校长会客厅】

这里是校长会客厅。“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校长的。这幅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校长的钟爱。

这间房子是书报阅览室,是学生课余看书读报的地方,有时也在这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校本部展览室】

穿过中轴线,这两个室原是学生宿舍,现在没有复原,而改为重建校本部的展览室。

【孙中山“故居”】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海,风景美丽。请大家抬头看看这棵白兰树。大家记得吧,广州中山纪念堂有棵白兰树,据传已有百年历史。这里也有棵白兰树,据说比中山纪念堂的那棵白兰树还要高,被称之为“冠军树”。这棵树树型很有意思,在粗壮的树干上,分成两大枝,花繁叶茂。有些观众想象力十分丰富,触景生情。他们说粗壮的树干上,象征国共合作,中间两枝象征两党分道扬镳。上层花繁叶茂,纵横交错,又像一位位老人握手言和。

这座两层洋房是中西结合的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字样。1952年维修时,把木楼梯从西侧改到室内,楼内有展览《小楼昨日》和《孙梅轶史》。 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军校昔日的风采,还有孙中山和他的日本游客梅屋庄吉的故事。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前,曾重游他发迹的“风水宝地”——黄埔长洲岛。他把当时在广州的20多名身居军政要职的黄埔学生召到这个大厅开会。会上,蒋介石最初一言不发。当主持回忆的何应钦最后请校长训示时,他才开腔说:“今天我们落到这个地步,是你们不争气造成的,你们再不争气我们将得死无葬身之地”。当时,解放大军已经南下,正在急速向广州进军,蒋介石兵败如山倒,而他却拼命掩盖失败的原因。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

【孙总理纪念碑前】

此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文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是一撇和一捺。大家看,像不像?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大家请看碑座:底下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了。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5次战役,且屡战

屡胜。

请抬头望这座铜像。孙中山先生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最后由于经费困难,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放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放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大学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9米,重约1吨。

请看碑身四周: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请看碑身背面刻的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厥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它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西面刻的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上年纪的老人对我们讲,以前每逢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时,都要唱这首歌,还有背诵总理的遗嘱。

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军校俱乐部】

这是一座两层高的楼房,在当年来说,已是规模宏大了。1926年建成,作军校礼堂,可容纳数千人。当年师生集合、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常在俱乐部里举行。

【军校游泳池】

军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成为“旱鸭子”。恰好苏联顾问巴甫洛夫到东江视察前线时,落水牺牲。军校深感军队不习水性会影响战斗力,所以决心将两个小船坞改建为游泳池:一为深水池,一为浅水池。使同学们学会游泳,以适应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初学游泳者,肩负一个大竹筒,既帮助浮水,也可作救生用,许多同学都爱上了这项活动。他们学会有用后,觉得泳池太小,难于“施展拳脚”。于是都纷纷离开泳池,游向珠江,经受大风大浪的锻炼。

【东征烈士墓园】

这是墓园的正门,红砖、琉璃瓦,气势磅礴。牌坊上有几个篆体字“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落款是:“蒋中正”。东征烈士墓园内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静。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它的造型跟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非常相似,故有“小黄花岗”之称。墓中长眠着516名烈士,他们都是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其中墓中埋葬着一位团长,这就是著名的刘尧辰烈士。第二次东征时,他率领40多名奋勇队员冲锋陷阵,不幸中弹,当场牺牲。为了表彰刘尧辰的功勋,他被追曾为陆军中将,发一等抚恤金5000元,并将骸骨运回这里,埋在墓的中央。

西边是十六将校墓。这是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落款张人杰。张人杰即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老师和军师,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

一。至此三大书法家的笔迹我们都见到了。

往东走,便是墓园里一座独一无二的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人,军校第一期学员。他作战勇敢,东征时牺牲于淡水,据说因他是军校牺牲的学生中职位比较高的,故为他单独造墓,独存殊荣。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字。正面刻写“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东面刻写“捐躯救国”;西面刻写“为民牺牲”。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均刻有在北伐中阵亡的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英名。

在300多位烈士英名中,有许多北伐时的骁将。如在攻打武昌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第一期学生、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烈士,黄埔第三期高材生、连长吴通烈士,还有朝鲜人杨宁烈士等。平岗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记于无穷。北伐烈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前进。

推荐第3篇:参观黄埔军校旧址(优秀)

记我院财金信息管理系参观黄埔军校旧址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3月23日,我院财金信息系党支部书记苏建贤、学工办副主任毛拓艺和一众辅导员带领我系第26期优秀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党务小组成员前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开展“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

据悉,黄埔军校是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展馆基本陈列有黄埔军校史迹展和黄埔群英油画馆,分别通过照片、文物和油画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的辉煌和将帅名人的英雄事迹。

在随后近2个小时的参观学习交流中,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军校校本部、孙中山故居以及孙中山纪念碑等多处具有教育意义和历史韵味的旧址。讲解员详细地为参观人员介绍了黄埔军校成立创建的背景、经过以及组织架构,也介绍了黄埔军校的主要学员的光辉事迹以及军校成立的伟大意义和成就等各种情况。加深大家对革命先烈英勇奋发事迹的了解,对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标准更加深刻,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行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以革命、爱国为核心的精神;以团结、友爱、奉献、牺牲为支柱的精神;以严格的军事教育,坚定的政治信念铸就”的黄埔精神感动了所有参加此次活动的师生们。参观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黄埔军校铸造的“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的精神却深深地印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随行参观的林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活动,真正给我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永葆先进性的党课。”同时,同学们都表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不断发扬黄埔精神,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在学校建设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推荐第4篇:黄埔军校旧址参观心得

黄埔军校旧址参观心得

黄埔军校后山顶有一座纪念碑,碑顶便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孙中山纪念碑”四字用以隶书,古朴且硬朗,碑上孙中山先生靠南面北,注视山下,右手前伸,俊才飞扬,仿佛能让人见到他当年挥军北上,平定中原的恢宏决心。登在山巅远眺,面对滚滚珠江,心中便觉豪气顿生,古有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刻却觉得心中激荡之时,无处不是泰山。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而才从何来,便当努力向学。为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积极支持下在珠江畔的长洲岛内一举创办了闻名天下的黄埔军校,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的篇章。“亲爱精诚”四字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训,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此举,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在郭队的带领下,走在校舍的走廊当中,感受当年在战乱时期年轻的未来将领们为国家的兴亡而发奋苦读的精神。不禁有种泪蒙双眼的冲动。整个校舍如同一套大型的四合院,尽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自中轴线向两侧铺开的便是样式一致的校舍。据资料记载,这套校舍当年曾是一座清陆军的小学堂的校舍,孙中山将之进行了修缮扩建,便成了孕育近代无数将领的一个摇篮,既加快了修建速度,又节约了人力与资金。历史的在这里留下了沧桑的痕迹,八十年前,中国的无数热血青年弃笔从戎,投入到了革命的大部队当中。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怀着相同的目的,尽自己之才为祖国的存亡献上自己的全部。扶着校舍的门框,便能似握着革命的种子一样,细细地品味着在心中翻腾的那股热血。

军校的大门大大出乎想象。朴素到了极致的漆白门柱,上书“陆军军官学校”,让人实在难以联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这里竟是无数英烈的腾飞源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副对联,便是军校学员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所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革命的道路中,需要的不是那些华丽的装饰,而是一颗对革命坚信不疑的信心和兴复祖国的决心。看着门内硬朗挺立的古树,在这一刻仿佛一切都不用说了。中华民族,正会如这颗古樟一样,傲然立于国际舞台之中。

岁月不居,时光飞逝,人非但物是,历史不可以被人所抛弃,而应该为人铭记。于校内辗转参观,心中的跌宕自不必说,待得出了大门,又觉得心中有些怅然。当国家被战争的车轮划过,才会让她的人民懂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化的当今社会,便更该铭记这一道理。时刻准备着,为了人民,为了党而不断充实自我,保持忧患意识,提升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推荐第5篇:黄埔军校旧址参观心得

黄埔军校后山顶有一座纪念碑,碑顶便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孙中山纪念碑”四字用以隶书,古朴且硬朗,碑上孙中山先生靠南面北,注视山下,右手前伸,俊才飞扬,仿佛能让人见到他当年挥军北上,平定中原的恢宏决心。登在山巅远眺,面对滚滚珠江,心中便觉豪气顿生,古有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刻却觉得心中激荡之时,无处不是泰山。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而才从何来,便当努力向学。为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积极支持下在珠江畔的长洲岛内一举创办了闻名天下的黄埔军校,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的篇章。“亲爱精诚”四字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训,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此举,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在郭队的带领下,走在校舍的走廊当中,感受当年在战乱时期年轻的未来将领们为国家的兴亡而发奋苦读的精神。不禁有种泪蒙双眼的冲动。整个校舍如同一套大型的四合院,尽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自中轴线向两侧铺开的便是样式一致的校舍。据资料记载,这套校舍当年曾是一座清陆军的小学堂的校舍,孙中山将之进行了修缮扩建,便成了孕育近代无数将领的一个摇篮,既加快了修建速度,又节约了人力与资金。历史的在这里留下了沧桑的痕迹,八十年前,中国的无数热血青年弃笔从戎,投入到了革命的大部队当中。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怀着相同的目的,尽自己之才为祖国的存亡献上自己的全部。扶着校舍的门框,便能似握着革命的种子一样,细细地品味着在心中翻腾的那股热血。

军校的大门大大出乎想象。朴素到了极致的漆白门柱,上书“陆军军官学校”,让人实在难以联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这里竟是无数英烈的腾飞源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副对联,便是军校学员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所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革命的道路中,需要的不是那些华丽的装饰,而是一颗对革命坚信不疑的信心和兴复祖国的决心。看着门内硬朗挺立的古树,在这一刻仿佛一切都不用说了。中华民族,正会如这颗古樟一样,傲然立于国际舞台之中。

岁月不居,时光飞逝,人非但物是,历史不可以被人所抛弃,而应该为人铭记。于校内辗转参观,心中的跌宕自不必说,待得出了大门,又觉得心中有些怅然。当国家被战争的车轮划过,才会让她的人民懂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化的当今社会,便更该铭记这一道理。时刻准备着,为了人民,为了党而不断充实自我,保持忧患意识,提升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推荐第6篇: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有感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有感

alan

在历史老师的号召下,12月3号下午,我们几个人一组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亲任校总理,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单就一所军校对自己国家的深远影响、对决定历史走向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众所周知,历史上黄埔军校可谓是精英云集,名将辈出,而这些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带着一份豪情壮志,最先步入的是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 1

中山先生故居”牌匾。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走出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往里,就是校本部,俗称走马楼,建筑方正,共两层,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左右对称,这里就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与学习的主要场所,都按照原貌加以复原。沿着走廊,可以参观到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还有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军需处等等,楼上还有学生宿舍和阅览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设施简陋,从中人们可以轻易想象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局限、教员与学生生活的俭朴。但就在这样客观条件不足的环境里,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却培养出一颗颗勇敢与坚强的心!也很好地诠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名言。不是吗?

在众多的展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楼校长会客厅中的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首次看到此句诗,不禁赞美此人生之壮景。其视野之高远,心胸之宽广,让我不得不产生景仰之情。而挥戈北上,征战沙场,立马定中原,又是无比的自信乐观。其雄心壮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实在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然而立该诗在此作为警言的人是谁呢?万万不能想到的正是

校长蒋中正同志,乃人中豪杰也。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他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游客的景仰钟爱。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斗争合作经历不得不让我震惊颤粟不已!蒋孙两人既是同事与朋友,又是敌人与对手。军校能够有这两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真是时势造就英雄。

从黄埔军校旧址出来是,已是黄昏,纪念馆都将要闭馆了,我们登上总理纪念碑身前瞻仰一会。总理纪念碑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西面刻有总理训词。碑上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

乘船原路返回,尽管很累,但每个人心里面都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份豪情壮志。这也许是一种对军人先烈的敬仰,一种对伟人壮士精神的共鸣!

推荐第7篇: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省略版)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讲解线索:

【在途中】-【在大门处】-【校本部大门】-【政治部】-【校长办公厅】-【校长会客厅】-

【校本部展览室】-【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前】-【军校俱乐部】-【军校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

【在途中】

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国民革命的圣地。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堪称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黄埔军校涌现出一大批元帅、将军。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和林彪都是解放军十位元帅。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3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未授军衔的还有大家非常熟知的周总理、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李济深、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有人说,中国现代战争是黄埔军校师生自己打自己。这虽然是简单了一些,但从战争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主要将领看,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军校有3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在大门处】

军校大门门匾上写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大字,这是军校早期的名称,曾几次改名,都没有真正挂过“黄埔军校”的门匾。只因校址首选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军校?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在痛定思痛中他开始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创建一支革命军队,办一所军官学校。

大家请看大门上面的门匾“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这里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校门内外张贴有各种标语和对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请大家再看看墙上的这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它原是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叶挺和邓演达青年时曾在此就读。黄埔军校创办后,总理、校长和各部的办公室、学生课堂、宿舍、饭堂都设在这里。很可惜,这些建筑在1938年遭到日机的轰炸,荡然无存。1998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校本部。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奋战98天,耗资2000多万元,于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重现昔日风貌。请大家随我进重建的黄埔军校校本部内参观。

【校本部大门】

二门原是清末陆军小学的大门,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

校本部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由于没有礼堂,师生集会常常在此举行。大家见到的两座荷花池,每年花开季节,便芳香飘逸。

【政治部】

我们现在参观政治部。大家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最初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聂荣臻元帅当年曾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和教官工作。对面的职员宿舍,是教官们休息的地方。

校长室是蒋介石办公和休息的地方,里面的摆设是按原貌恢复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的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到评语上。

隔壁是校长的中英文秘书室。秘书是担任协助校长处理日常文件、负责资料的译编等工作任务的。中文秘书叫张家瑞,英文秘书叫王登云。

【校长办公厅】

现在来到的校长办公厅,也可以说同时又是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党代表廖仲恺身兼数职,他不是天天在校工作,他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和休息。作为国民党元老和辛亥革命有功之臣的廖仲恺为军校建设真是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时军校经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没有隔宿粮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军校筹款,经常委曲求全地亲自到军阀杨希闵家中,坐在烟榻旁边,等他抽完大烟,签了字,领到经费,到深夜才回家。军校遇到经费困难时,廖仲恺总是说:“大家放心,经费由我负责,你们只要把学生训练好就行了”。他在军校声望很高,被誉称为“党军慈母”。

【校长会客厅】

这里是校长会客厅。“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校长的。这幅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校长的钟爱。这间房子是书报阅览室,是学生课余看书读报的地方,有时也在这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校本部展览室】

穿过中轴线,这两个室原是学生宿舍,现在没有复原,而改为重建校本部的展览室。

【孙中山“故居”】

请大家抬头看看这棵白兰树。据说比中山纪念堂的那棵白兰树还要高,被称之为“冠军树”。这棵树树型很有意思,在粗壮的树干上,分成两大枝,他们说粗壮的树干上,象征国共合作,中间两枝象征两党分道扬镳。

这座两层洋房是中西结合的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字样。1952年维修时,把木楼梯从西侧改到室内,楼内有展览《小楼昨日》和《孙梅轶史》。

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军校昔日的风采,还有孙中山和他的日本游客梅屋庄吉的故事。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前,曾重游他发迹的“风水宝地”——黄埔长洲岛。他把当时在广州的20多名身居军政要职的黄埔学生召到这个大厅开会。当时,解放大军已经南下,正在急速向广州进军,蒋介石兵败如山倒,而他却拼命掩盖失败的原因。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孙总理纪念碑前】

此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此碑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文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大家请看碑座:底下7级,上层5级。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了。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5次战役,且屡战屡胜。 请抬头望这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这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赠送的。他委托雕刻家塑造。铸成了四尊运来中国。一尊放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放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大学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

请看碑身四周:碑身正面“孙总理纪念碑”六个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请看碑身背面刻的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厥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它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西面刻的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军校俱乐部】

这是一座两层高的楼房,在当年来说,已是规模宏大了。1926年建成,作军校礼堂,可容纳数千人。当年师生集合、庆典、文艺演出,常在这里举行。

【军校游泳池】

军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成为“旱鸭子”。恰好苏联顾问巴甫洛夫到东江视察前线时,落水牺牲。军校深感军队不习水性会影响战斗力,所以决心将两个小船坞改建为游泳池:一为深水池,一为浅水池。使同学们学会游泳,以适应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

【东征烈士墓园】

这是墓园的正门。牌坊上的篆体字是“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落款是:“蒋中正”。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它的造型跟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非常相似,故有“小黄花岗”之称。墓中长眠着516名烈士,他们都是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其中墓中埋葬着一位团长,这就是著名的刘尧辰烈士。第二次东征时,不幸中弹,当场牺牲。为了表彰其功勋,他被追曾为陆军中将,并将骸骨运回这里,埋在墓的中央。

西边是十六将校墓。这是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落款张人杰。张人杰即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老师和军师,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一。

往东走,便是墓园里一座独一无二的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人,军校第一期学员。他作战勇敢,东征时牺牲于淡水,据说因他是军校牺牲的学生中职位比较高的,故为他单独造墓,独存殊荣。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字。正面刻写“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东面刻写“捐躯救国”;西面刻写“为民牺牲”。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均刻有在北伐中阵亡的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英名。

在300多位烈士英名中,有许多北伐时的骁将。如在攻打武昌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第一期学生、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烈士,黄埔第三期高材生、连长吴通烈士,还有朝鲜人杨宁烈士等。

平岗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记于无穷。北伐烈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前进。

推荐第8篇:参观黄埔军校旧址后感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后感

4月9号,在广州大学数学学院党组织的带领下,我有幸来到广州黄埔区的黄埔军校旧址进行参观学习。四月天的岭南虽然天色阴沉,但是挡不住我们入党积极分子的热情洋溢和对黄埔军校的神往。包车从我们广州大学出发,穿过偌大繁华的广州闹市,大概30分钟的行程,就远远看见军校的哨兵站台岗亭和延绵200多米的海军营房。

顺着那条狭长的残旧的水泥马路,领略着一路的树木青葱,鸟语花香,真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春事深之感。随后,辅导员高菲老师、肖华锋老师在前面引导着我们来到了军校正门口。

在看到百闻一见的军校正门口的一刹,也许你会大失所望。 正对着波光粼粼珠江的黄埔军校大门,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但它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华丽装饰,又没有石雕玉琢,也不是高大壮观,只有洁白粉墙映衬着尖顶的庄重校门和一块题写校名“陸軍軍官學校”的简单横匾。校名“陸軍軍官學校”几个大字颜筋柳骨、顾盼自雄,是嗣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湖南茶陵人谭廷闓所书。校门两旁的围墙上斑剥地写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对联。名列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的黄埔军校门就这么简朴?门后生机勃发的古樟肃立不语!

往里走进军校内部,目之所及,是极具岭南特色的日字形二层砖木阁楼,走廊、楼梯相连,自成一体,环境清幽。校本部下设的政治、教授、管理、军需、军医等六部按序排列其间。楼底层为花厅,供会议和娱乐。天井设有两座荷花池。二楼有校长室及各部领导办公室,都是同样简朴。后侧为学生课室和宿舍,里面只有一排排铁架床,教室里也只有简单的长桌椅。

透过尘封的窗户,我眼前仿佛勾勒出孙中山同志当年亲任校总理期间在这里办公的画面。孙中山先生心怀革命之志,济世救国之命。革命的挫败让他痛感革命武力建立的迫切需求。于是立志建立一所像样的军校,一所新型的军事学校,以加强中国的武装贮备。在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1924年,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两党培养军事和政治英才的摇篮,正式诞生了。孙中山先生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军校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黄埔军校先后招生办学6期,秉承“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办校宗旨,和“亲爱精诚”的校训,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勇敢而顽强地生存,坚持为国家革命事业输送革命军事人才。

随后,我仔细参观了设在军校展览馆内的《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群英》等多个展室, 缅怀了革命先辈们的风采和艰苦革命的历程,以及黄埔军校辉煌的历史渊源与深远影响。黄埔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拯救人民大众于水深火热中,国共两党仁人志士,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不分彼此,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不屈不挠;这里见证了周恩来和蔼风趣的讲授,聂荣臻的博学,叶剑英的开明„„这里人才辈出,烈士们独领风骚,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让我们敬仰!同时也让我们的炎黄子孙看到---战争年代,黄埔军校同民族兴衰和时代变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它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见证人,黄埔精神不仅仅是牺牲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也是同时团结的精神;和平年代,黄埔军校是连接大陆和台湾两岸团结统一的纽带和桥梁,携手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21世纪这座谱写这中国铁血春秋的军事院校的一大使命!

回顾着党的一路下来刀光剑影、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的光辉历程,让我更加珍惜今天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之后我们全体积极分子认真听了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冯老师讲解自身的入党历程和奋斗人生,受益匪浅,从而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中国共产党员的决心。

这次的参观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带给我精神上的触动和感悟却是可以一直延续到人生未来漫长的岁月中,引导着我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在这个和平发展的大好年代,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踏实工作,在社会创造价值,才能无愧于革命先驱的业绩,无愧于党的培养。所以,衷心感谢数学学院组织的这个黄埔军校的实践,洗涤了我浮躁的心灵,给我上了一堂终身受用的课。

数学学院111班戴欣欣

2013年4月13日

备注:

参考资料:中国黄埔军校官网http://www.daodoc.com

中国广州网-黄埔军校旧址www.daodoc.com

百度百科

推荐第9篇: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在军校旧址举行

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在军校旧址举行 广州黄埔长洲岛,黄埔军校旧址坐落东北角,面临珠江潮落潮涨。题写白底黑字“陆军军官学校”的横匾,悬挂于牌坊门额处,提醒人们门后这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落的不凡之处。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院校在此成立。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由此源源输出,进入历史的大视野。12日,多位黄埔军校老兵和老兵后人聚集于此,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

黄埔军校17期步科、炮科毕业生何季元,今年已是92岁高龄,身任广东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在活动当天揭幕的“触摸黄埔——馆藏黄埔军校文物特展”上,他看到,展览的一份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出现了自己的名字。他告诉记者:“那个纪念册是我在台湾的黄埔同学捐赠的。”

包括这份纪念册在内,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该展览中首次对馆藏黄埔军校文物进行集中展示,从1300余件藏品中精选了任命状、毕业证书、毕业证章、军服等50多件珍贵文物。

其中,首次和观众见面的有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开国上将周士第写于1937年至1940年间的《阵中日记》,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冯剑飞

的调派令和委任状以及国民党元老张人杰为黄埔军校军医部副主任李其芳赠送的“是医国手”书法等。

李其芳的女儿、86岁的李若梅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已在美国生活60多年的李若梅,一共将家中珍藏的48件关于她父亲的物品捐赠给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这些都是我父亲去世后,母亲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60多年时间里,它们随着我去了很多地方,最后又回到了黄埔军校。”李若梅说,“我和黄埔军校很有缘,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告诉记者,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同时也是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建馆30周年。建馆30年来,纪念馆也非常重视对黄埔军校师生的采访和口述整理。当天,新成立的黄埔军校口述史研究中心也举行了揭牌仪式。

“因为很多黄埔老人逐渐老去,我们有责任抢救这一批珍贵的记忆。2012年开始我们采访了70多位老人,加上历年积累,共掌握有百余位黄埔老人的口述资料。”杨琪说。据透露,黄埔军校口述史研究中心下一步将到台湾采访黄埔老兵,目前正在和台湾的研究机构洽谈具体事宜。

据了解,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黄埔军校系列传记丛书》的组稿、编辑和出版工作,现已基本确定2014年出版图书的选题和作者,争取年内出版5-6册图书,作为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的献礼。

推荐第10篇:黄埔军校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

1924 年,在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长洲岛,史称黄埔军校。现在主要谈一下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它是孙中山先生在前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队,以挽救当时处于危亡之中的中国而创办的。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以后的革命将领的培养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幅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这一对联字幅已经很好地阐释了黄埔军校的办学目的,“革命者来”就是说学校就是为吸纳一些有志向的,为革命英勇奋斗的有为青年。这不是避难的地方,也不是发财的地方,而是为了革命不怕一切的勇士。

学校要求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具备领导管理、解决问题、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和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 发挥亲爱精诚校训。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这些都是未来的革命将领,所以必须要从一开始就严格对待。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二十三万余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这都是从早期开始培养出来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军校教育吸取前苏联创建红军的经验,改变国内外军校纯以军事技术为主的教练方法,采取以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注重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爱国、革命的精神,使其自觉地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战士,成为既善于做政治工作,又能指挥作战的革命军官。在校党代表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所以对学生

既进行新三民主义教育,又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课程主要由共产党员讲授,并由前苏联顾问讲授红军战史、战例,还邀请谭延、张静江、何香凝、毛泽东、苏兆征、刘少奇、吴玉章、张太雷、鲁迅等到校演讲,并采取政治演讲、政治讨论会、政治调查,成立宣传队、剧社等各种教学形式和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从事群众工作的能力。

黄埔军校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培养革命军将材的学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军,未能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他办军校的宗旨,是要建立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军校开学典礼上沉痛地说:“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中国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并指出俄国所以能彻底成功,是因为有一支革命军,中国辛亥革命后,“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了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黄埔军校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突出了革命的政治教育,走全新的建军道路。

军队在战争中能否取胜,有诸多因素,而政治因素是最重要的。黄埔军校要创造出一支革命军,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军事教育,而在于革命的政治教育。在军校中军事教育是重要的,而政治教育则是创造革命军的灵魂与保证。没有它,就不可能培养出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勇士与将帅。受纯军事教育出来的军人,无非为了取得一点维持生活的饷钱去打仗,成为有名无实的雇佣兵。

黄埔军校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创立的。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创立的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促成孙中山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谈,达成了创建军校的最初共识;帮助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坚定其改组国民党和建立革命军队的决心和信心;选拔优秀教官和学员,为黄埔军校建立奠定组织基础;为共产国际、苏联的援助创造条件,促成黄埔军校的顺利筹建。因此,中国共产党对黄埔军校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一所为创建真正属于革命党的军队的学校。黄埔军校摈弃了以往旧军队制度上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建军路线,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开创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以,我相信,黄埔军校的建立不仅对中国革命有着积极影响,还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了一个好的典范。

第11篇: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校名曾多次变更,但通称\"黄埔军校\"。它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

一。军校机构庞大,组织严密,国共两党都派出了一批重要干部参加领导工作。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军校师生们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建立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作风,被称为黄埔精神。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复原,1993年文物部门再次重修,恢复了它的历史原貌。1962年军校旧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埔军校,既是历史起点,也是历史的转折,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丰碑,激励着每一代青年。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又被称为黄埔军校,是一间培养了许多在中日战争和中国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的中国军事学院。军校在1924年由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北伐统一中国。目前在台湾,仍然以陆军军官学校存在。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介石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黄埔,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的演讲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这所学院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毕业生包括后来共产党指挥官林彪、彭德怀、徐向前和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胡宗南等。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期间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这所学院在1928年击败军阀后移到南京,然后在日本入侵时又移到成都。1950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战胜利后,这所学院在台湾高雄县凤山以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黄埔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

校训亲爱精诚是孙逸仙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

第12篇:黄埔军校

旧址修复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

第13篇: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辛亥革命100年 国共两军为同一源头 中国黄埔军校是中国迄今为止元帅、将军辈出的地方,它打下了中

国军队的基础。该校由孙中山于1924年创办。

该校在成立之初,被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因该校位于在广东省广州市郊外的黄埔,因此又被叫做“黄埔军官学校”。该校在1924-1928年的黄埔时代培养了一批学生作为军人与军阀作战,其中的多数人因此牺牲。后来的该校毕业生因立志“继承黄埔时代的精神”而被称为“黄埔军校出身”。不过,该

校在1946年正式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在创办该校的时候,为在全中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同时也是国民党党训的“三民主义”,考

虑成立一个有别于军阀的独立的政党军队。

在学校创立之初、1924-1927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学校的资金和人才面临困难,斯大林领导的苏共给

予了孙中山大力支持。

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是深得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另一方面,共产党人也在该校担任重要工作。如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此外,苏联红军的将校也在学校中担任过相关工作。但1927年国共合作停止后,苏共和中共的教职员工离开了黄埔军校,只剩下国民党的相关人士。黄埔军校的校舍在抗日战争中烧毁,但现在作为纪念馆重新恢复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原貌。入口处写着孙中山的遗志“革命尚未成功”。馆内展出着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战斗场面的绘画。在1948-1949年投入数百万人的国共“三大战役”中,指挥官多数毕业于黄埔军校,在校期间不少还曾

是同桌。

内战失败后,国民党逃到台湾。当时国民党军的将领几乎全部来自黄埔军校。而在大陆方面,1955年

实行军衔制后,十大元帅中的五人和十名大将中的三人都曾是该校的毕业生或教职员工。

因此可以说,黄埔军校出身的校友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留下了大大的印记。

后来,中国创办了包括国防大学在内的众多军事学院,都继承了黄埔军校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传统。

第14篇: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虽然是一所速成军校,但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质量之高,堪称一个奇迹。 

速成的军校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除了共产党的中央党校以外,很难有哪所学校能像黄埔军校这样,深深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1924年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因位于广州黄埔的长洲岛上,也被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一个泛指。时至今日,在台湾高雄凤山仍然有一所“陆军军官学校”,也被称为黄埔军校,这是国民党政权播迁来台后成立的一所军校。1949年之前,大陆地区还陆续有过潮州、成都、武汉、江西、昆明等多处分校。

狭义上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指在长洲岛上学习过的前七期学员,再精确一些,则是国民党北伐前的前四期学员。

以现代军事教育观点来看,黄埔军校的训练水平很难说有多么高深,如果只从实际训练科目来看,这里只相当于一所速成的军事技校。因为军事斗争需要,原定三年一期的训练计划缩短为半年一期。

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苏联伏龙芝、英国桑赫斯特并称世界四大军校(也有说法是以日本士官学校代替黄埔军校)。相比之下,黄埔军校不论是硬件还是训练水平都显得颇为寒酸:学员军事课程是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可见培养目标主要是基层陆军士官。

以著名的黄埔一期而论,1924年5月5日入学编队,而同年11月8日就宣布毕业,为期半年的学习中,学员们还参加了东征。

军事课程短且少,但政治课程却极为隆重,据当年的教官和学员回忆,先后有: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学概论、政治学概论、中国及世界政治经济状况、中国政治问题、苏联研究、农民运动、劳工运动、青年运动、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政治讨论„„

李宗仁先生曾在回忆录里表示:“黄埔军校每期训练时间不过数月,实际上只是一些军士教育,距军官教育相差尚远,然全军受革命风气的熏陶,颇有朝气,尚可作战。”

鲜明的政治教育特色之外,接受苏联援助也是这所学校的一大特点:黄埔军校初创阶段,由于驻扎广州的滇桂等军阀暗中掣肘,导致军校资金不足,武器奇缺。苏联政府提供了办学急需的军事装备和武器,而且资助了大批现金作为开办经费。

除了给钱给枪,苏联人还出顾问,日后成为苏联首批授衔的5名元帅之一的加伦将军(布留赫尔),就曾是派驻到黄埔军校的首席顾问。

和既往军阀军队不同,黄埔军校内设置了党代表制度,这也是苏式军队的印记。经国民党中执委的通过,黄埔军校便仿效苏联红军,设立政治委员,并成立政治部。

将星璀璨的师生群体

蒋介石虽然没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的名句,但军人出身的他深知军权抓在手中的重要性。在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之前,他曾在粤军出任参谋长等职,并因部下不服从指挥拂袖而去。拥有自己的武装,成为那个时代每个政治领袖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孙中山也意识到建立一支听从自己主张的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他表示:“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有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军队,才叫做革命军,革命军的基础,就是要有革命先烈那样的行为,就是要有革命的志气,树立革命的理想,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过救命的事业,实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地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

建校伊始,中共就注重在学校中培养自己的力量,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成为学校的教官,而徐向前,陈赓,林彪等大批学生也正是在这所学校中信仰了共产主义。

黄埔军校虽然是一所速成军校,但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质量之高,堪称一个奇迹,在日后国共双方高级将领中均占据显赫位置。

国名党阵营中,校长蒋介石自不必说,先后担任教官的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张治中、刘峙、周至柔等都成为上将,而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关麟征、贺衷寒、陈明仁、康泽、黄维、戴笠„„这一系列名字也成为那个时代国名党的重要将领。

共产党阵营中,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成为开国总理,十大元帅中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和陈毅,十位大将当中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均或任教或求学于黄埔军校。

(《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1

页17日 张欢 文)

第15篇: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在途中】-【在大门处】-【校本部大门】-【政治部】-【校长办公厅】-【校长客厅】-【校本部展览室】-【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前】-【军校俱乐部】-【军校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

【在途中】

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国民革命的圣地。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堪称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学员走着两条不同得道路。革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的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林彪,未授军衔的著名将领,如大家熟悉的周总理,陶铸,左权等。有人说,中国现代战争是黄埔军校师生自己打自己,从战争双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主要将领看,也不全没道理。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跟苏联政府协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开学演讲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做为办校宗旨。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后来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在大门处】

军校大门门匾上写着“陆军军官学校”留个六个苍劲大字,这是军校早期名称。其实军校曾改过几次名,都没真正挂过“黄埔军校”四个字的门匾。只因校址首选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军校?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尤其1922年,被他视为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因而十分悲痛。沉思中他开始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创建一支革命队伍,办一所军官学校。

这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国民党元老谭延岂的手笔。这里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个房子是卫兵室。校门内外张贴有各种标语与对联。对联的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大家再看看墙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对联,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黄埔军校创办后,总理校长和各部的办公室,学生、课堂、宿舍、饭堂都设在这里。这些建筑1938年遭到日机的轰炸,荡然无存。1998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校本部,11年12日的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

【校本部大门】

二门原来是清末陆军小学的大门,是经典的南方祠堂式建筑。

校本部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方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并相互对称。我们现在站得地方,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由于没有礼堂,师生集会常常在此举行。还有课余时间同学经常观赏荷花的两座荷花池。

【政治部】

现在我们参观政治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对面是职员宿舍,是教官们休息的地方。

校长室是蒋介石办公休息的地方,里面按原貌恢复摆设。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的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在评语上。

隔壁是校长的中英文秘书室。秘书是担任协助校长处理日常文件、负责资料的编译等工作任务的。

【校长办公厅】

来到校长办公厅,可以说同时又是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廖仲恺身兼数职,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休息。廖仲恺为军校建设真是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时候经费十分困难,有时候甚至没有隔宿粮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军校筹款,经常亲自上到军阀杨曦民家中,坐在烟榻旁边等他抽完大烟,签了字,领到经费才深夜回家。他在军校声望很高,被誉为“党军慈母”。

【校长会客厅】

这里是校长会客厅。“等高望海远,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校长的。表达了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校长的钟爱。这间房子是书报阅览室,是学生课余看报的地方,有时也会在这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校本部展览室】穿过中轴线,这两个室原是学生宿舍,现在没有复原,改建为校本部展览室。

【孙中山故居】

请大家看看这颗白兰树。据说比中山纪念堂那颗百年历史的白兰树还要高,称为“冠军树”。这树形很有意思,粗壮的树干上,分成两大枝,黄繁叶茂。有人说他们象征国共合作,分支象征两党分道扬镳,上层枝叶繁密,又像一位位老人握手言和。

这两层洋房是中西结合的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墙上嵌有“孙中山故居”字样,1952年维修把木楼梯从西侧改到室内,楼内有《小楼昨日》《孙梅秩史》,可以让大家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军校昔日的风采,还有孙中山和他日本朋友梅屋庄吉的故事。

【孙总理纪念碑前】

此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碑上的文字暗喻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字,是军校的校训。碑座底下7级,上层5级。7级代表了党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

铜像的孙中山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台上讲三民主义。铜像是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当时只铸成四尊,另外三尊分别在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均高2.9米,重约1吨。

碑身四周: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国建民,允执阙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这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西面刻的是总理训词,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国民国国歌。

一般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是坐南朝北,据说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军校俱乐部】

这是一座两层高的楼房,1926年建成,作军校礼堂,可容纳数千人。当年师生集合、演讲、礼庆等常在俱乐部举行。

【军校游泳池】

军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北方,不吸水性,成为旱鸭子。校方深感不习水性会影响战斗力,所以决心将两个小船坞改建为游泳池,一为深水池,二位浅水池。他们学会游泳后,觉得泳池太小,纷纷离开泳池游向珠江,经受大风大浪锻炼。

【东征烈士陵园】

这是墓园正门,红砖琉璃瓦。牌坊上有几个篆体字“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落款蒋中正。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完成。造型跟黄花岗72烈士墓非常相似,故有小黄花岗之称。墓中长眠着516名烈士,都是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其中著名的刘饶晨烈士也埋葬在此。

西边是十六将校墓,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记功坊”,落款人张人杰。张人杰,国民党元老,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一,蒋介石的老师和军师。

向东走,便是墓园里独一无二的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军校第一期学员,东征时牺牲于淡水,据说他是军校牺牲中职位比较高,所以独存殊荣。

北伐纪念碑是1929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字。正面写着“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东面刻写“捐躯救国”西面写“为民牺牲”,碑上共刻有353名黄埔师生的英名。这300多名烈士中,有许多北伐时的英勇善战的将士,例如攻打武昌战役牺牲的第一期学生,独立团第一营长曹渊。第三期高材生,连长吴通等等。

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记于无穷。北伐烈士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后人前进。

第16篇:黄埔军校

广东黄埔军校旧址

讲解线索:

在途中——在大门处——校本部大门——政治部——校长办公厅——校长会客厅——校本部展览室——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前——军校俱乐部——东征烈士墓园 在途中

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国民革命的圣地。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堪称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学员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革命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和林彪。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未授军衔的著名将领,例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周总理、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李济深、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有人说,中国现代战争是黄埔军校师生自己打自己。这虽然是简单了一些,但从战争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主要将领看,也不是全无道理的。这些历史事实使军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近年来到军校参观研究的人除青少年学生之外,海内外各界人士都有不少。每天到这里来的旅游团络绎不绝。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升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军校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在大门处

军校大门匾上写着“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大字,这是军校早期的名称,后来随着形式的发展,军校曾几次改名,其实都没有真正挂过“黄埔军校”四个字的门匾。只因旧址首选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军校?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尤其是1922年,被他视作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督府,想置他于死地,因而十分悲痛。沉思中他开始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建立一支革命军队,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大家请看大门上的门匾。这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这里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卫兵每天轮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校门内外粘贴有各种标语和对联。对联的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请大家再看看墙上的这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它原作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叶挺和邓演达青年时曾在此就读。黄埔军校创办后,总理、校长和各部的办公室、学生课堂、宿舍、饭堂都设在这里。很可惜,这些建筑在1938年遭到日机的轰炸,荡然无存。1998年5月初,广东市政府决定重建校本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备战98天,耗资2000多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的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重现昔日风貌。请大家随我进重建的黄埔军校校本部内参观。

校本部大门

二门原是清末陆军小学的大门,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它和刚刚参观过的欧陆式大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校本部面积1.06万平方米,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两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跟走廊相连,四周有围墙。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由于没有礼堂,师生集会常常在此举行。大家见到的两座荷花池,每年花开季节;便芳香四溢。课余时,不少同学在池边观赏荷花,畅叙友情。当年池水可直通珠江,潮涨潮退,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政治部

我们现在参观政治部。大家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最初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聂荣臻元帅当年曾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和教官工作。对面的职员宿舍,是教官们休息的地方。

校长室是蒋介石办公和休息的地方,里面的摆设是按原貌恢复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的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到评语上。他在陈赓的评语栏上写上这样的评语:“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吃苦耐劳,可以带兵。”可见他能细致观察每位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特点。

隔壁是校长的中英文秘书室。秘书是担任协助校长处理日常文件、负责资料的译编等工作任务的。中文秘书叫张家瑞,英文秘书叫王登云。

校长办公厅

现在来到的校长办公厅,也可以说同时又是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党代表廖仲恺身兼数职,他不是天天在校工作,他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和休息。作为国民党元老和辛亥革命有功之臣的廖仲恺为军校建设真是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军校经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没有隔宿粮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学校筹款,经常委曲求全地亲自上到军阀杨希闵家中,坐在烟塌旁边,等他抽完大烟,签了字,领到经费,到夜深才回家。军校遇到经费困难时,廖仲恺总是说:“大家放心,经费由我负责,你们只要把学生训练好就行了。”他在军校声望很高,被誉为“党军慈母”。

校长会客厅

这里是校长会客厅。“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校长的。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平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的校长的钟爱。

这间房子是书报阅览室,是学生课余看书读报的地方,有时也在这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校本部展览室

穿过中轴线,这两个室原是学生宿舍,现在没有复原,而改为重建的校本部的展览室。 孙中山的“故居”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请大家抬头看看这棵白兰树。大家记得吧,广州中山堂有棵白兰树,据传已有百年历史。这里也有棵白兰树,据说比中山纪念堂的那棵白兰树还要高,被称为“冠军树”。这棵树树型很有意思,在粗壮的树枝上,花繁叶茂。有些观众想象力十分丰富,触景生情。他们说粗壮的树干,象征国共合作,中间两枝象征两党分道扬镳。上层花繁叶茂,纵横交错,又像一位位老人握手言和。

这两座洋房是中西结合的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楼上嵌有“孙中山先生的故居”的字样。1952年维修时,把木楼梯由西侧改到室内。楼内有展览《小楼昨日》和《孙梅轶史》。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军校昔日的风采,还有孙中山和他的日本游客梅屋庄吉的故事。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前,曾重游他的“风水宝地”——黄埔长洲岛。他把当时在广州的20多名身居军政要职的黄埔学生召集到这个大厅开会。会上,蒋介石最初一言不发。当主持会议的何应钦最后请示校长训示时,他才开腔说:“今天我们落到这个地步,

是你们不争气造成的,你们再不争气我们将得死无葬身之地”。当时,解放大军已经南下,正在急速向广州进军,蒋介石兵败如山倒,而他却拼命掩盖失败的原因。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

孙总理纪念碑前

此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一捺。大家看,像不像?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大家请看碑座:地下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了。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其屡战屡胜。

请抬头望这座铜像。孙中山先生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在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最后由于经费困难,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放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放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9米,重约1吨。

请看碑身四周: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请看碑身背面刻的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厥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它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西面刻的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上年纪的老人对我们讲,以前每逢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时,都要唱这首歌,还要背诵总理的遗嘱。

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是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军校俱乐部

这是一座两层楼高的楼房,在当年来说,已是规模宏大了。1926年建成,作军校礼堂,可容纳数千人。当年师生集合、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常在俱乐部里举行。 军校游泳池

军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北方,不习水性,称为“旱鸭子”。恰好苏联顾问巴甫洛夫到东江视察前线时,落水牺牲。军校深感军队不习水性会影响战斗力,所以决心将两个小船坞改建为游泳池:一为深水池,一为浅水池。使同学们学会游泳,以适应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初学游泳者,肩负一个大竹筒,既帮助浮水,也可作救生用,许多同学都爱上了这项活动。他们学会游泳后,觉得泳池太小,难于“施展拳脚”。于是都纷纷离开泳池,游向珠江,经受大风大浪的锻炼。

东征烈士墓园

这是墓园的正门,红砖、琉璃瓦,气势磅礴。牌坊上有几个篆体字“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落款是“蒋中正”。东征烈士墓园内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静。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它的造型跟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目地十分相似,故有“小黄花岗”之称。墓地中长眠着516名烈士,他们都是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其中墓里埋葬着一位团长,这就是著名的刘尧辰烈士。第二次东征时,他率领40多名奋勇队员冲锋陷阵,不幸中弹,当场牺牲。为了表彰刘尧辰的功勋,他被追赠为陆军中将,发一等抚恤金5000元,

并将骸骨运回这里,埋在墓的中央。

西边是十六将校墓。这是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记功坊”,落款张人杰。张人杰即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老师和军师,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一。至此三大书法家的笔迹我们都见到了。

往东走,便是墓园里一座独一无二的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人,军校第一期学员。他作战勇敢,东征时牺牲于淡水,据说他是军校牺牲的学生中职位比较高的,故为他单独造墓,独存殊荣。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的烈士而建的。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字。正面刻写“国民革命军军官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东面刻写“捐躯救国”;西面刻写“为民牺牲”。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均刻有在北伐中阵亡的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英名。

在300多位烈士英名中,有许多北伐时的骁将。如在攻打武昌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第一起学生、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烈士,黄埔第三期高才生、连长吴通烈士,还有朝鲜人杨宁烈士等。

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记于无穷。北伐烈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前进。

第17篇:黄埔军校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

首任校长:蒋介石

现任校长:全子瑞

原 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

现地址:中国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

现面积:173公顷

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校史

当校长时的蒋中正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张太雷,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组织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中正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因故辞职,由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孙中山和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歌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本校迁往南京。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

黄埔军校校旗,何应钦于1924年设计

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陷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

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

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

邮票(图为黄埔军校)

总部,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徵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1949年12月,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1

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蔡升熙毕业证

949年12月蒋中正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3月1日蒋代表国民党政府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迁往台湾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编辑本段黄埔军校各期简介

1924年3月27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1924年8月14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人。

1924年10月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计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10月4日毕业,计2654人。

1926年11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2418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 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0年9月26日毕业 ,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1933年5月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 。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 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月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计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 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 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20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 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

黄埔军校

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 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编辑本段旧址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旧址

所在:广东省广州市

分类: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1924年-1927年

编号:3-21

登录:1988年1月13日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选址

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大门

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副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校本部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黄埔军校中的挂饰 旧址修复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

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词。

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1928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孙中山故居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孙中山纪念碑

民国17年(1928年)11月,在校园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纪念碑的造型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及铜像,构成“文”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7级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也指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中国大陆共办了12期。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东征阵亡将士墓

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东征阵亡将士墓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北伐纪念碑

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

园区历史

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创办,1926年3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5月更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同年9月又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迁往南京,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广州解放后,广州市政府和驻军修复了军校部分建筑。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2000年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

创办初期主要教职员 中国国民党

蒋中正:首任校长

廖仲恺:曾任国民党代表

李宗仁:曾任校务委员,南宁分校总负责人

陈诚:曾任军校军事教官、校长办公厅特别官佐

李济深:曾任教练部主任

邓演达:曾任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武汉分校代校长

汪精卫:曾任国民党代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顾祝同:曾任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

陈继承:曾任教官,教育长

陈果夫:曾任招生委员会委员

刘峙:曾任战术教官

严重:曾任学生总队长

蒋鼎文:曾任学生队区队长

白崇禧:曾任校务委员

缪斌:曾任政治教官

王柏龄:曾任教授部主任

戴季陶:曾任政治部主任

邵元冲:曾任政治部主任

林振雄:曾任管理部主任

周骏彦:曾任军需部主任

俞飞鹏:曾任军需部副主任

宋荣昌:曾任军医部主任

李其芳:曾任军医部副主任

杜景祺:曾任军医部主任

何应钦:曾任战术总教官;教育长;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胡谦:曾任教育长

王柏龄:曾任教育长

钱大钧:曾任兵器教官,参谋处长

石醉六:曾任长沙分校分校校长

顾孟余: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徐谦: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方鼎英:曾任伍生部主任、教育长

张治中:曾任武汉分校教育长,南京中央军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

邵力子:曾任校长办公厅秘书长、政治部主任

程潜:曾任校务委员,长沙分校校务委员会主任

林熏南:黄埔军校一期教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广东省防空副司令。

中国共产党

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

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

张申府:曾任政治部副主任

周佛海:曾任政治部主任

包惠僧:曾任政治部主任

熊雄:曾任政治部主任

聂荣臻:曾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鲁易:曾任政治部秘书

恽代英:曾任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夏曦:曾任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项英: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阳翰笙:曾任政治部秘书,中共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总支书记

陈毅:曾任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共武汉分校校党委书记

董必武: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陈潭秋: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李达: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

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

毛泽覃:曾任政治部科员

瞿秋白:曾任政治教官

张秋人:曾任政治教官

萧楚女:曾任政治教官

张国焘: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高语罕:曾任政治教官

其他党派或无党派

许德珩:曾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章伯钧: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编辑本段黄埔三杰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蒋先云

蒋先云(1902—1927),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大坪塘村人,名湘耘,别名巫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学生运动杰出领袖、“黄埔三杰”之首、北伐战争烈士;1921年10月经毛泽东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湖南三师创立了“心社”,参加了安源路矿大罢工,担任过工人俱乐部党支部书记、水口山矿党团书记、黄埔军校特支书记和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队长;1927年5月,蒋先云在北伐中壮烈牺牲,周恩来同志为其召开了追悼会,《向导》周报第189期上刊登了悼词——《悼蒋先云同志》;蒋先云于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均名列第一,他潜心攻读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与贺衷寒、陈赓被并称为“黄埔三杰”;校长蒋介石“爱之如手足”,党代表廖仲恺赞其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称其为“军校中的高材生”。

陈赓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三杰”之一;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等战斗。1925年10月,在第二次东征时,在华阳附近战斗失利,叛军追了过来。到前线督战的蒋介石怕被叛军俘虏,拔枪企图自杀。陈赓不顾个人安危,连背带拖,将蒋救了出来。

1926年秋,被派到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8月参加南昌起义,到贺龙部队任营长。失败后,由香港转赴上海。1928年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1932年因负重伤秘密到上海就医,曾向鲁迅详细介绍鄂豫皖红军的斗争事迹。1933年3月被捕,由上海解往南昌。正在南昌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的蒋介石亲自用高官厚禄进行劝降。陈赓大义凛然,严词拒绝。经中共和宋庆龄等营救,脱险后到中央苏区,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校长。

贺衷寒

贺衷寒,(1900~1972),湖南岳阳人,原名忠汉,字君山,鹿角镇牛皋村贺耕九屋人。国民党著名特务,国军政训系统负责人。黄埔军校第一期骨干将领。

抗战时贺陆续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政治部秘书长,战后膺选制宪国大代表,1947年任社会部政务次长,1949年蒋中正引退,贺亦随之辞职。贺与蒋中正的关系不仅是师生,亦是蒋中正爱将,长期在军中政治部门活动,被列为情治体系的一位重要人士;贺并非技术官僚。

编辑本段著名校友 国民党军官

(含1946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起义将领)[11]

杜聿明 胡宗南 张灵甫 郑洞国 宋希濂 毛人凤 关麟征 贺衷寒 乔家才 邓文仪 李仙洲 李默庵 陈明仁 康泽 郑介民 李延年 李弥 胡琏 唐生明 俞济时 黄维 戴笠 郝柏村 蒋仲苓 王升 黄珍吾 彭孟缉 桂永清 谢晋元 范汉杰 邱清泉 蔡文治 李桂丹 廖耀湘 郑作民 王竣 黄翔 曾泽生 徐会之 赵子立 阙汉骞 董钊 李铁军 罗奇 贺忠汉 胡靖安 王慧生 宣铁吾 黄梅兴 陈颐鼎 李以劻 肖赞育 戴安澜 萧作霖 唐生智 林伟俦 吕旃蒙 覃异之 贾伯涛 郑庭笈 陈修和 文强 杨伯涛 侯镜如 王耀武 孙元良 刘戡 黄杰 陈大庆 刘安祺 高魁元 蔡炳炎 廖运泽 曾扩情 酆悌 张耀明 廖昂 吴起舞 彭士量 邱行湘 孙明瑾 李文 王怀义 王敬久 滕杰 唐纵 蒋孝先 关麟征

共产党军官

左权 陈赓 周逸群 萧克 徐向前 林彪 蒋先云 刘志丹 罗瑞卿 黄公略 周士第 王尔琢 王良 许光达 陈伯钧 宋时轮 杨至成 郭天民 陈奇涵 陈浩 陶铸 程子华 廖运周 冯达飞 蔡申熙 曾中生 许继慎 赵一曼(女) 赵尚志 宣侠父 阮山(原籍越南) 李运昌 段德昌 贺声洋 萧方 周维炯 杨其纲 彭干臣 阎揆要 郭化若 陈毅安 王诤 谭希林 彭明治 曹渊 唐天际 张宗逊 刘畴西 卢德铭 李之龙 张子清 余洒度 徐彦刚 曾士峨 朱云卿 陈东日 曹福昌 邓萍 唐澍 姜镜堂 常乾坤 伍中豪

抚州籍校友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为建立新型革命军队,培养新型革命军官而创办了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军校开学至1949年,校名几经变更,先后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和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等,因创办时校址位于广州郊区的黄埔长洲岛,故简称黄埔军校。国共两党曾派出许多优秀干部到黄埔军校工作。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据查证,抚州籍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过的共211人。其中学员182人,教官37人(内含8名本校毕业留校人员)。教官在校部担任教务或有关工作,14名有少校以上军衔,其中5名有上校以上军衔,他们是:

李士奇,别名特夫,宜黄县人,原居县城东门外。黄埔第1期(1924.5—1924.11)步兵科学员,第17期时(1940.5—1940.11)任三总队少将总队长,时年39岁。

陈克斋,东乡县人,原居岗上圩。保定军校一期毕业,曾任黄埔3期教育部少校战术教官,黄埔16期时(1939.1—1939.7)任上校战术教官、科长,时年34岁。

于椿林,别名松柏,南城县人,原居县城河东街。黄埔6期(1928.4—1929.5)一总队工兵科学员,曾任黄埔8期上尉助教、16期少校队长、中校队长,18期时(1941.4—1943.2)任上校工兵大队长,时年40岁。

王铨,别名公衡,临川秋溪人。黄埔6期(1928.4—1929.5)一总队步兵科学员,曾任16期一总队中校副大队长,18期时(1941.4—1943.2)任二总队上校大队长,时年34岁。

李崇德,别名吉祥,南城县人,原居新丰街。黄埔5期(1926.3—1927.8)炮兵科学员,曾任黄埔18期步兵科上校战术教官、20期步兵科上校战术教官组长、20至22期总务处庶务科上校科长,23期时(1949.8)任实习工厂上校厂长,时年43岁。

袁嗣梅,别名镜先,临川莲源人。黄埔6期(1928.4—1929.5)一总队工兵科学员,曾任黄埔21期上校督训处筑城地形主任教官,时年39岁。

抚州籍黄埔校友211人当中,临川86人,东乡30人,宜黄24人,崇仁22人,南城16人,金溪11人,黎川10人,南丰8人,乐安2人,广昌、资溪各1人。

第18篇:黄埔军校

教官:

国民party方面

蒋介石:校长

廖仲恺:party代表

李济深:教练部主任

邓演达: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4);武汉分校代校长

王柏龄:教授部主任

戴季陶:政治部主任(1)

邵元冲:政治部主任(2)

林振雄:管理部主任

周骏彦:军需部主任

俞飞鹏:军需部副主任

宋荣昌:军医部主任(1)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李其芳:军医部副主任

杜景祺:军医部主任(2)

何应钦:战术总教官(1);教育长(3);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胡谦:教育长(1)

王柏龄:教育长(2)

钱大钧:参谋处处长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石醉六:长沙分校分校校长

顾孟余、徐谦: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方鼎英:黄埔军校教育长、代理校长

[ [

另外还有:顾祝同、陈继承、陈诚、刘 峙、严 重、蒋鼎文、张治中、缪 斌、邵力子

Communistparty方面

叶剑英:教授部副主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张申府:政治部副主任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3)

周佛海:政治部主任(后)

聂荣臻、鲁易:政治部秘书

恽代英:本部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夏曦: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

陈毅、熊雄、张秋人、肖楚女、包惠僧、毛泽覃、于树德、胡公冕、韩麟符、安体诚、高语罕:政治教官

苏联方面

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顾问团团长

契列班诺夫:军校总顾问

白礼别列夫:步兵顾问

嘉列里:炮兵顾问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互林:工兵顾问

喀扶觉夫:政治顾问

学 员:

国民party

一期:吕梦熊(学员1队队长)、李伟章(学员4队队长)、陈复(国民party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第一届执行委员)、冷欣(孙文主义学会骨干)、曾扩情(孙文主义学会骨干)、贺衷寒(孙文主义学会骨干,黄埔三杰之一)、宋希濂、石醉

六、陈明仁、彭明治、黄杰、姚中英、郑作民、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王耀武、李默庵、李仙洲、关麟征、黄维、王敬久、孙元良、张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三期:曾泽生、戴安澜、王竣、胡义宾、周复

四期:张灵甫、胡琏、潘裕昆、高吉人、刘玉章、李弥、覃道善、邱维达、赖传湘、彭士量

五期:王剑岳、梁希贤、陈文杞、吕旃蒙、郑庭笈六期:戴 笠、王 诤、孙明瑾

另外还有:蔡炳炎、邓文仪、豊阝悌、桂永清、刘 戡、唐 澍、张耀明、邱清泉、廖 昂、覃异之、郑介民、陈修和、姜镜堂、康 泽、毛人凤、李云尔、唐生明、吴起舞、谢晋元、邱行湘、郭汝瑰、廖耀湘、孙明瑾、廖运泽

Communist party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期:蒋先云(黄埔三杰之一)、茅延桢(学员2队队长)、金佛庄(学员3队队长)、王逸常(政治部见习干事)、杨其纲(政治部见习干事)、洪剑雄(政治部见习干事)、李之龙、王一飞(青年军人联合会领导)、左权、徐向前、陈庚(黄埔三杰之一)、

周士弟、王尔涿、刘畴西、彭干臣、许继慎、曾中生、侯镜如、曹渊、阎揆要、杨博泉、卢德铭、蔡申熙、宣侠父、杨博泉

三期:常乾坤、唐天际、余洒度

四期:林彪、倪志亮、郭化若、段德昌、赵尚志、白鑫、李运昌、洪水(越南)

五期:陈奇涵、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许光达、赵范生、吴玉瑶

六期:罗瑞卿、郭天民、谭希林、赵一曼、周逸群、方志敏、刘志丹、伍中豪

另外还有:萧克、杨至诚、廖运周、张际春、程子华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黄埔人物志——分类:

(1)无产阶级军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曾发表了一份军事家名单。这些军事家是:

Mao.ZD、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叶挺、李先念、杨尚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段德昌、曾中生、许继慎、蔡申熙、左权、罗炳辉、彭雪枫;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这36位军事家中,有14个黄埔出身。其中解放前辞世的8个军事家中,黄埔出身的有5个,即:

教官:

[

周恩来、陈毅、聂荣臻、叶剑英、

学员:

一期:陈赓、徐向前、许继慎(烈士)、曾中生(烈士)、蔡申熙(烈士)、左权(烈士)

四期:林彪、段德昌(烈士)

五期:许光达

六期:罗瑞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其实,在那些英年早逝的烈士中也不乏佼佼者,比如金佛庄、李之龙、蒋先云等。他们和上述8位烈士一

样,如果不死,都有资格授元帅军衔。

(2)1955年解放军将帅

在1955年被授予军衔的解放军将帅中,也有不少出身于黄埔军校或是军校教官,其中元帅5人,大将3人,

上将9人,中将9人。中国Communist party

和人民解放军中的黄埔革命家、军事家有:

教官: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陈毅

彭明治(湘常宁,中将)、阎揆要(陕佳县、中将)三期:常乾坤(晋垣曲,空军中将)、唐天际(湘安仁,中将)、曾泽生(滇永善,中将)

四期:林彪(鄂黄冈,元帅)、倪志亮(北京,中将)、郭化若(闽闽侯,中将)

五期:陈奇涵(赣兴国,上将)、杨至成(贵三穗,上将)、宋时轮(湘沅陵,上将)、张宗逊(陕渭南,上将)、陈伯钧(川达县,上将)、许光达(湘长沙,大将)、

六期:罗瑞卿(川南充,大将)、郭天民(鄂红安,上将)、谭希林(湘长沙,中将)、王诤(苏武进,中将)、黄杰(女)此外,萧克(湘嘉禾,上将)、廖运周、张际春、程子华等人也都出身于黄埔。

(3)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榜

教官:

Communistparty方面:高语罕、恽代英、肖

楚女、熊雄、毛泽覃、张秋人、夏曦、严凤仪、鲁 易

国民party方面:廖仲恺、邓演达

第19篇:新四军旧址

新四军旧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王萍,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在我身边的是有着多年驾驶经验的马师傅,那么很高兴在这和大家进行一次难忘的红色之旅。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座落在安徽省泾县24公里处的云岭乡罗里村。今天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军部司令部和军部大会堂。

司令部旧址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两座典型的皖南仕宦之居,当年新四军军部司令部就设于此地,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的办公室和居室也设在这两处分别名为“种墨园”和“大夫第”的房子里,他们用过的桌、椅、床、电话等仍按当年的摆设陈列着。

现在大家看到的军部大会堂原为云岭陈氏祠堂,说起这陈氏祠堂它的历史可就悠久啦,它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光绪年间重修了一次,占地面积10.3亩,为泾县最大祠堂之一。整个祠堂分为前、中、后三进,建筑宏伟、壮观。军部在云岭期间,这里是召开各种大型会议和进行各种文娱活动的场所。

既然来到这儿就不能不说叶挺,下面我们就前往著名的叶挺桥。原来河上群众用木头搭成的简易小桥,新四军进驻云岭以后,行人陡增。因为它是南堡与罗里两村之间的必经要道,后来由叶挺军长提议,建造了一座长2米,宽2米的木质结构大桥,桥建成以后,当地群众高兴地赞颂新四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称这座桥为“军民桥”。全国解放后,云岭人民心中对叶挺军长无限敬爱,把这座“军民桥”改称为“叶挺桥”。

我想大家都打心底敬佩我们的新四军战士,他们有着像叶挺一样为国为民的英勇,其中很多都壮烈牺牲了,我们现在参观的就是新四军抗日殉国烈士纪念碑。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云岭人民进行血腥清洗和严格控制,新四军抗日牺牲的烈士坟茔都不能公开祭扫。于是有人自发组成孤坟会,每年清明时节以挑孤坟为名对烈士坟茔进行护理,寄托对烈士的无限哀思。新四军抗日殉国烈士纪念墓成为为云岭人民永远怀念新四军的实物见证。回首上个世纪的沧桑历史和红色风云,多少先烈和壮士为共和国的诞生和成长抛头颅,洒热血,埋骨青山。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在青松翠柏之间。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自1962年批准建立以来,前来视察的党和国家以及军队的领导人络绎不绝。他们缅怀战友,让历史告诉未来,教育启迪后人;他们淳淳教诲,鼓励老区人民开拓进取,开创新的天地。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行程就要结束了,相信大家也感慨颇深,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谢谢大家!

第20篇:记住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人生训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选择。

2、老板只能给一个位置,不能给一个未来。舞台再大,人走茶凉。

3、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

4、所见所闻改变一生,不知不觉断送一生!

6、世界上有多少有才华的失败者,世界上有很多高学历的无业游民—是因为选择错误。

7、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

8、学识不如知识,知识不如做事,做事不如做人。

9、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

10、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11、做人处事,待人接物: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

12、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有目标的人去努力。

13、人生三阶段:比才华;比财力;比境界。

14、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格局。

15、今天的优势会被明天的趋势代替,把握趋势,把握未来。

16、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17、学历代表过去,财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将来。

18、人生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有多大成就,看有谁指点。

19、聪明的人看得懂,精明的人看得准,高明的人看得远。

20、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

时的。

记住这些话 他会帮你变得更完美

记住 :

再烦,也别忘微笑;

再急,也要注意语气;

再苦,也别忘坚持;

再累,也要爱自己。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 稳健;

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去;

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未来。

有望得到的要努力,无望得到的不介意,则无论输赢姿态都会好看。

生活不是单行线,一条路走不通,你可以转弯。

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却可以为你赢的成功。

变老是人生的必修课,变成熟是选修课。

以锻炼为本,学会健康;

以修进为本,学会求知;

以进德为本,学会做人;

以适应为本,学会生存。

人生四项基本原则:

懂得选择,学会放弃,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当所有人都低调的时候,你可以高调,但不能跑调。学会忘记是生活的技术,学会微笑是生活的艺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

所以说:强者创造机遇,智者把握机遇。

弱者等待机遇,愚者错失机遇。

让梦想成真的最好办法就是快速醒来,寻找目标,锁定目标,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断的努力奋斗。

一切皆有可能

赚取几千万的商战秘诀。相信不努力更重要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