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雨巷朗读(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2 06:08:2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雨巷雨巷

雨巷

【教学目标 】

1.介绍作者,了解诗歌内容(知识目标)

2.分析诗歌层次,总体梳理诗歌内容(能力目标)重点

3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情感目标)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曲《雨巷》。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看看与同学们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原名戴梦鸥,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笔名有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受过很多法国的伦是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处于那个时期的作家,作为一代知识分子,他写了很多知识分子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所面临的那些沮丧,失望,跟周围丑恶社会现实的悲愤的作品,戴望舒写的诗跟他的差不多。。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1928年,《雨巷》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从此人们再也走不出他的“雨巷”! 戴望舒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时期,戴望舒曾与施垫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保释后又遭通辑,他避难江苏松江,虽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执著地探求真理。蜗居乡间又有机会结识了垫存的妹妹络年,诗人心里又暗生出许些企盼。《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最初刊于1928年《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当时接到戴望舒寄来的《雨巷》诗稿时,极为欣赏,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品发表后引起诗坛震动,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是细腻多情的.

三、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品味

1.师配乐朗读,生给难读字正音,说感情基调 彳亍 :(chi chu)慢步走,走走停停。 圮(pi) :毁坏、崩塌。 太息(tai xi):叹气。

教师提问:大家听完后,有什么样的感觉?

归纳:忧伤,郁闷,惆怅。它没有大江东去的慷慨激昂,也没有纤纤细流似的凄婉迷茫,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低沉幽怨

问: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 明确: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分层次, 试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复述 “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 一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3、再读课文,找找诗中都描绘子哪些意象?主要是哪两个意象(补充解说意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厅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按一般情况,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明确:抒情主人公我;丁香一样的姑娘;雨;雨巷;篱墙;油纸伞。其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意象是主要的。

问: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表情如何?整体给人感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可适当说说其它意象。如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一定更美了 意象说明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4。明确意象的含义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四.大家讨论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来分析它是一首什么诗 1爱情诗 2政治诗

明确:★背景介绍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姑娘 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艺术特色

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2 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3 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

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4 诗歌的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

5 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小结

这首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就学完了,戴望舒的另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也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阅读一下。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推荐第2篇:雨巷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 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

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幻灯) 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3、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我们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4、诗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灯)

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 冷漠, 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追求,向往

2、那么,这个“姑娘”代表什么呢?结合下课后第二题。

明确:(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补充背景:《雨巷》这首诗是作者1927年夏天创作的,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此时他很傍徨、很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所以姑娘可以是他心中的理想

(3)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想象的补充。我们看姑娘是忧郁彷徨的,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是忧郁彷徨,而且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另一个层面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来,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播放《雨巷》歌曲

(五)齐读全诗,加深感悟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取感受它朦胧而无限的美。

四、探寻诗歌主旨(4min)

1.所以啊,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组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有道理,所以这是一首爱情诗)

组B:我们小组也认为是爱情诗,因为在诗里边看不出政治因素。(确实,诗歌里边没有任何明确的写政治的语言。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看法的?)

组C: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多战争,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刚刚我们同学提到了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他联系了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在学习必修一的时候讲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音乐美

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啊,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C.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

七、拓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诗)没错了,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没错了,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最后一个步骤,还应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分析。

这就是鉴赏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用这些方法来鉴赏别的诗歌。今天的作业呢,就是请大家根据我们归纳出来的这几个方法,分析《每课一练》42页第三题艾青的这首《礁石》。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五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推荐第3篇:雨巷

《雨巷》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 听朗诵,正字正音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幻灯) 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3.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我们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4.诗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灯)

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 冷漠, 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追求,向往

2.那么,这个“姑娘”代表什么呢?结合下课后第二题。明确:(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补充背景:《雨巷》这首诗是作者1927年夏天创作的,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此时他很傍徨、很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所以姑娘可以是他心中的理想

(3)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想象的补充。我们看姑娘是忧郁彷徨的,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是忧郁彷徨,而且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另一个层面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来,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推荐第4篇:雨巷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导入):采用幽默回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导入新课──前些天我们学校有人把一首古诗给改了,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晓”。“春晓”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吗?(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调动气氛》

上星期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现代诗给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诗吗?(学生沉默或答错),大家都不知道?恩,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就知道这首诗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改的,这首诗改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给大家念几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到是那首诗被改: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蚊子装饰了你的床帐,你装饰了蚊子的梦。(**根据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名字自行修改)

(引导学生回忆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板书),大家喜欢“断章”这首诗吗?(„„)那大家喜欢朦胧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答)

喜欢的同学要注意了,因为今天我给你们讲的课就是一首极为经典的朦胧诗,不喜欢的同学更要注意了,因为我相信你们听完这堂课后就会喜欢上朦胧诗的。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文,请大声告诉我,今天我们要上的课叫什么?(雨巷,在黑板上写出“雨巷”)

(二)朗读

请大家跟我一起看黑板(指着“雨巷”)。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好,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圮,太息,彳亍。《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指着板书强调),大家不要找错了。》

(朗读完后进行点评,可从普通话标准,节奏轻重急缓,感情是否丰富等方面进行点评)

(三)作家介绍,写作背景 大家说“雨巷”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刚才我也说了,这首诗是中国朦胧诗的百年经典。那么对于这么出名的诗,有谁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它的作者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适当板书)

(四)找意象(6个:油纸伞,雨巷,丁香,我,姑娘,篱墙)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谁撑着油纸伞(作者=我),我在干么?(独自彷徨)。为什么彷徨?(读诗一定要联系写作背景,在作者介绍中我说过因大革命的失败,作者一度迷失自己,他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他迷茫,他哭闷,所以他彷徨着,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胡乱走着)这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凄清,迷茫,苦闷,徘徊)

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六)分析意象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诗,现在我们要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6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二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给大家分析了三个意象,大家现在应该知道如何理解朦胧与明确并存了吧(知道)。那剩下的三个就当作家庭作业,同学们带回去好好思考,下节课我来提问。

(七)引导背诵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逢,结着,是有„„) 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现在合上课本,看黑板试着回忆:

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作业:1.分析剩下的三个意象 2.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放“雨巷”的朗读带

(二) 分析意象 1.篱墙。明确:一堵墙。 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3.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三)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 课堂练习:解读课后习题。

(四) 复习全文

(五) 作业:把剩下的练习完成。2.预习下一节课

推荐第5篇:雨巷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然后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明确】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明确】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空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明确】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明确】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5、总结: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诗歌,写一段文字。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诗人,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块青砖。总之体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七、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雨巷 我 丁香般的姑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请大家翻开课本第6页。(板书课题)

2、我们今天继续来感受这首诗歌的音乐美,也就是它的艺术特色。(板书:音乐美)

指名一位同学来说说它美在哪里?(板书:首尾呼应) 我们昨天还讲到了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节) 每一节有几行?(6行) 那是不是每一节都压韵了呢?(由此引出一个语法常识:押韵)

二、讲述诗歌的音乐美

㈠ 押韵。

1、哪位同学来告诉我,究竟什么是“押韵”?

【明确】许许多多的诗歌,顺口溜,都是要押韵的,否则就不好听,听的人也记不住,声音就不美丽。这,就是押韵的好处。

【明确】诗歌的压韵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个字在韵上要一致。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有时候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有时候可以转换压韵,但一首诗歌总体上的韵律一定要有。巧妙的压韵能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2、大家再来看看课文,是不是每一节都押韵了?(是)每一节又押了几次韵呢?(和同学一起找出每一节的韵脚,指明压的ang韵,1-7节压韵次数分别为

3、

2、

3、

2、

2、

3、3) 【明确】全诗一共7节,每一节都是6行,每一节压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有意的使同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里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板书:押韵)

㈡ 反复。

1、大家看这一句:“哀怨,哀怨又彷徨”,大家觉得写的好吗?(好)

2、大家都觉得这一句写的好,那是因为他用了一种很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修辞手法?(反复)(板书:反复)

3、谁告诉老师,什么是“反复”呢? 明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的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反复。

4、很好。是课文中还有其他的地方用到了反复吗?请找出来(共四处)

5、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大家可以尝试着自己写写诗,写好了可以拿给我欣赏一下,写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反复这种修辞手法。

㈢ 排比。

1、大家找找课文里还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没有?(排比。找出诗句)

【明确】“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板书:排比)

㈣再次齐读。 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一起带这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音乐美。

三、课外拓展。

1、这首诗确实很美,所以我希望大家课后尽量把这首诗背下来。

2、“雨巷诗人”戴望舒是一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和经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些资料来了解。现在还有时间,所以我再让同学们欣赏一下他其他的作品。(《我的记忆》、《狱中提壁》、《游子谣》) 如:《我的记忆》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或是选一个大清早,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秋天的梦》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见毋忘我花》为你开的, 为我开的毋忘我花,为了你的怀念,为了我的怀念,它在陌生的太阳下,陌生的树林间,谦卑地,悒郁地开着。在僻静的一隅,它为你向我说话,它为我向你说话;它重数我们用凝望 远

3 方潮润的眼睛,在沉默中所说的话,而它的语言又是 像我们的眼一样沉默。开着吧,永远开着吧,挂虑我们的小小的青色的花。《白蝴蝶》 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四、布置作业。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今天我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雨巷》改编成小说或者散文。当然我不作硬性的要求,你如果实在不想写这个内容,也可以写一首诗,或者其他任何你想写的。总之题目自拟,题材不限。

附文学常识:《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一)《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很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几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

4 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帐。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2、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诗人就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

5 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而言,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对立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二)《雨巷》的艺术特色

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

6 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 (《诗论零札》十三) 他认为诗的本质寓于要表现自己同隐蔽自己这两种愿望的永恒斗争之中,他谨慎地把他的“真实”巧妙地隐藏在诗作的“想象”的屏障里。法国象征派诗人之所以会对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说是因为那种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写诗动机。从《雨巷》这首诗看,戴望舒的诗既不同于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那样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尤其要将真事隐去。《雨巷》虽然也有象征派的感觉的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但它并不带有某些象征派诗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这也是象征派与浪漫派的一个极大区别。浪漫派诗歌大都写真人实事,即兴即景者多;象征派则很难由诗来推测作者,至少,这种推测是相当曲折的。同时,象征派诗歌的意义、主题,往往是通过暗示来表现的。《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死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些。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3、《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道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较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

7 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若闷沮丧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这首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屈辱和忍受的诗。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雨巷》虽也有象征派的感觉,但它不带有某些象征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它的被隐蔽在“想像”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子。诗里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诚如叶圣陶所说,《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阅读提示:文章从诗人的气质,象征性和音乐性等方面对《雨巷》进行了深入的赏析,这里再提供另外一个“视角”。 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当时他正避居于施蛰存的家乡松江。这首诗虽然字面上写的是如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是了解时代背景的作者不难体会到这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的契合,而不能仅仅当作恋歌。这是他写政治抒情诗的开端,并且初步显示了他此后诗情的基本风貌:日常生活情绪和政治情绪相互渗透,合为一体。

推荐第6篇:雨巷

雨巷

嗒,嗒,嗒古老的小巷被微微细雨洗礼着,它静静的仿佛是在听着雨滴交响乐,而忆轩则是站在这条小巷里,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站在这里,他只知道自己在期盼着什么。

这里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会站在这里,为什么忆轩站着一动不动,只撑着一把雨伞不停地自问,任凭小雨轻轻地打在伞上,并且无言等待

就在忆轩面前不远处,突然出现了一把油伞。是她吗?忆轩看到后开始紧张了起来,并带着莫名的感觉向她走去。小雨依然下着,它模糊了忆轩眼前的视线,在与她面对面的时候,忆轩终于看清楚了那个女孩。没错,是她,正是她,正是我所等待的那个她,穿着紫色旗袍的她,有着丁香花般的颜色,有着丁香花般的气息,有着丁香花般的哀愁忆轩心里不停地想着,在他回过神的时候,她已经走远了,并且消失在细雨当中,虽然她已经走了,但在伴随着小雨的空气中残留着她的味道。等下次我遇见她的时候,一定要与她认识,可是我还有机会遇到她吗?忆轩不停地想着

嘀,嘀,嘀一阵闹钟的声音响起,它把忆轩从梦境中拉回到了现实生活。我为什么会经常做这个梦呢?那个女孩究竟是谁?为什么我所期盼的人总是案头?这个梦有在暗示着我什么吗?刚醒来的忆轩就把这些问题统统塞进自己的思维空间里。现在已是6点多钟了,天空才稍微有点光彩。忆轩走到窗前,拉开窗帘并且直视着那座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古城,看着看着,忆轩又进入了思考当中

忆轩想了又想,最终还是敌不过梦的召唤,决定今天向公司请一天的假,然后出发去古城一探究竟。

经过几番的准备,忆轩踏上了前往古城的旅程。在车上,忆轩始终直视着那座离自己越来越近的古城,突然一股期盼的感觉油然而生,就是这种感觉了,跟梦境里的感觉一模一样,他感到自己将会有一番收获,并为此高兴了好一会儿。

又过了一段时间,天开始下起了蒙胧细雨,顿时眼前的古城披上了一层薄纱。她真的会出现吗?忆轩望着那正被细雨洗礼的古城喃喃自语。

先生,古城已经到了。司机对着出神的忆轩说道。

哦,谢谢你了司机。

不用谢,不过我劝你还是不要呆在古城太久,因为古城没什么好看的,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听说里面还闹鬼,况且天还下着雨,要是染上风寒,那可就不值得了。

恩,我知道了,谢谢你的关心,再见!忆轩一说完就迫不及待地下车了,并撑着把雨伞走进了古城。

刚进入古城的忆轩,只见他把左手放在胸口上,然后大大地呼吸一下,接着他带着平静而有不安的心开始寻找,去寻找。那股熟悉的味道,还有那条满是期盼的小巷。忆轩在古城里面找了很久,可却没有丝毫头绪,既没有那股味道,也没有那条小巷。

天上的雨没有丝毫想停下的意思,撑着雨伞的他怔怔地停留在一条小巷里,忆轩并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是该带着失望回去,还是该带着希望继续寻找下去呢?就在忆轩难以抉择的时候,他对面的不远处出现了一个女孩,她正在撑着把油伞踩着湿润的小石子道迎面走来。是她吗?她终于出现了吗?忆轩很期待地望着她,并开始向她走去。在相遇的那一瞬间,忆轩产生了一种落寞感,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透过雨帘所看到的她,穿着紫色的旗袍,但却没有丁香花般的颜色,没有丁香花般的气息,也没有丁香花般的哀愁。忆轩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背影站着不动,在背影消失的一刹那间,一滴冰凉的雨水打在他的连上,忆轩微微翘起嘴角摇着头,然后消失在雨巷的另一端

推荐第7篇:《雨巷》改写

《雨巷》改写

古老而幽雅的小巷,我悄悄在其中彷徨,独自撑着油纸伞。深邃的天空,密布着一片片的乌云,空灵的雨滴落下来,就像断了线的珍珠,打在伞上溅出一朵朵晶莹的水花。手中的油纸伞发出淡淡的油香味儿。在这寂寥的雨巷,迎面走来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像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默默彷徨,她手中的油纸伞遮住她俏美的容颜,一身洁白的衣裙衬托出她的冷艳、素雅。她在雨中像我一样默默彳亍着,从我身边飘走。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那眼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转眼之间,她已经走远,回头细看,地上残存着她留下的足迹。而这寂寥的雨巷,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哀怨彷徨,我,该何去何从?身边何时才能再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中高一:紫珊筱枫

推荐第8篇:《雨巷》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三:新课讲解

, 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2, 朗读

(1) 教师朗读一遍(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 学生齐读(学生结合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黑板那画出来。) 3, 课文分析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一)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二)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漂亮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样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明确:《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3), 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4)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明确: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5)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明确: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6)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佳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

(7)试概括本诗的特点,(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明确: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4,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

拓展研究

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明确: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

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偶了新的熟悉。

五,作业设计

以“丁香”“雨巷”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丰富,不少于300字。

六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 1,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

2,姑娘梦幻般的出现,带着太息般的眼光

3,姑娘梦幻般的飘逝,走进雨巷

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

教学过程 :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4、讨论明确: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雨巷》教案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生1:我喜欢“她是有 /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

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理清思路[学生口头回答,屏幕逐步显示下边内容]: 我 希望逢着 丁香姑娘 走近我

(追求) 飘过 我身旁 到了 篱墙

(照应)

走尽 雨巷……

我 希望飘过 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讨论后归纳: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

2、品味语言[屏幕显示下边词语]:

我: 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教师口头提示]: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学生答问]: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

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

诗人的伤感、迷惘。

3、把握特色[学生讨论后,屏幕显示参考答案]: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

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

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说说丁香姑娘形象

[学生回答]:

生1: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形象,既是生活中可能遇到

的,

也是作者驰骋艺术想象所产生的艺术形象。

生2:作者描写她的颜色、芬芳,希望丁香姑娘的外表和内心都是很美丽的,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就是要像丁香姑娘一

样的美好。

生3:“寂寞”、“走尽、“像梦一样的飘过”,说明丁香姑娘就像美好的理想难以实现,缥缈、迷茫。

生4:丁香姑娘是一种象征性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人就把丁香作为愁心的象征。丁香姑娘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愁心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师归纳,屏幕上显示下边的文字]:

她美丽,高洁、飘缈、哀怨,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仅供参考)

2、布置作业

题目:《雨巷》已谱成歌曲,改成歌词的文字与原诗略有不同,欣赏歌曲之后,找出改动的地方,书面写出对此改动的看法。(课内欣赏歌曲,课后写到语文作业 本上)

3、学唱歌曲

播放视频:《雨巷》歌(刘天华作曲,罗京、虞梦唱),学

生跟随着吟唱。

4、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写了六个意象;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特色;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来分析丁香姑娘形象,最后,同唱《雨巷》歌,得到了美的享受。通过练习和课外阅读,我们的学习会进

一步拓展延伸。今后阅读欣赏时歌时可按照“初读、精读、研读”这三个步骤来进行。下课!

案例评析:

这个案例符合新课标的理念,采用“三读”的方法,精选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利用泡泡、视频、音频、电影剪辑手

段做出精美的课件,加上执教老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把观赏、朗读、阅读、理解、体验、口头表达、深情吟唱、延伸、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了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一节课里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较紧,学生对课文的拓展,比如对丁香姑娘形象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说明:本案例有课件和课堂录像,可结合起来看。

雨巷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掌握诗歌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多媒体手段:

1、录音机;2、投影仪。 教学过程 及步骤:

一、导入 课文:

导语 设计: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 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放录音第三遍)。

5、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结合第1-4号张投影片)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附全诗)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

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

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最后通过第四次录音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六、随堂练习:(另附) [附]:教学投影片

(一)作者照片 (二)雨巷片段投影片

推荐第9篇: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教学重难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戴望舒的《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

⑤那我们找一位同学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再认真的感受一下。

1

2、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他原名戴朝安,又叫戴梦鸥,望舒是笔名,取自屈原的《离骚》,是月亮之神的名字,纯洁潇洒,又浪漫多情。能用这样一个笔名,戴望舒的性格特征可见一斑。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他曾留学法国,除了诗歌外,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是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同时,他还曾办报纸,与人合作出期刊,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因此被通缉下狱。(播放幻灯片)

《雨巷》这首诗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于是,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此时的戴望舒,也是其中一员,《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播放幻灯片)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 2 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们来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明确: “我”、“丁香般的姑娘”、“雨巷”、“油纸伞”、“倾坯的篱墙”、“太息般的眼光”

渗透知识: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我们先来看“丁香般的姑娘”,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播放幻灯片),细细碎碎的,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幻灯片。(播放幻灯片) 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我们再看一些其他的诗人写的关于丁香的诗句,(继续播放幻灯片)。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雨中丁香,尤其是丁香结,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在诗歌中,诗人们往往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一个简单的事物,在诗歌中常常又特殊的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提问同学,注意启发和总结)

5、那丁香般的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参考:①:“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3 ②:“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③:“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④:“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6、我们再来看看“我”,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参考:①:“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②:“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③:“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7、那“雨巷”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参考: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8、整首诗要表达的感情:

①: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②: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由于学生对诗歌三个主要意象的理解是整体性的,所以在提问的时候,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直接和学生同时讨论分析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从而得出诗歌整体表达的感情主题。)

9、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 4 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我们一起来看 明确: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六、整体感受,聆听配乐朗诵《雨巷》。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诗歌,写一段文字。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诗人,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块青砖。总之体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八、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丁香般的姑娘

雨巷

希望

苦闷的知识分子

黑暗现实

推荐第10篇: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重点 :

学习象征的用法,理解诗歌意象。

教学方式: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巷》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也不由得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很难用语言传神地表达,而“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请同学自读课文。

二、生字词:

彳亍(chì chù):慢慢地走,走走停停。 颓圮(tuí pǐ):颓败,毁坏。 太息:叹息。

三、诵读指导:

感情基调:孤独 寂寞 哀怨 彷徨 诵读方法:低沉 缓慢

四、赏析:

1.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哀怨故事? 时间:暮春 地点:雨巷

人物:丁香姑娘

我 环境:细雨蒙蒙 道具:油纸伞 故事:我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2.意象:

背景道具:雨巷

丁香

油纸伞 篱墙 人物形象:我 姑娘

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

——幽深、寂静

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迷蒙、伤感

油纸伞

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油纸伞为寂寥的雨巷,平添了一份冷漠,一份凄清。

丁香花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李商隐《代赠》

姑娘

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

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

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

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恋„„

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

——一个寂寞的独行者,一个孤独的追求者。 3.诗人为何如此低沉幽怨?

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生理上缺陷 。

——性格的忧郁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时代的忧郁

与恋人分手。

——爱情的忧郁

4.诗歌主题:

政治诗(姑娘=我)

“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5.象征性:

狭窄阴沉的雨巷

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象征性的意境

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第11篇:《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 课 稿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石中学

叶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多篇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知人论事,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教材处理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创设情境,并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象的品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所以我把品读诗歌的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雨巷》是一首新诗。因而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既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分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2

所以我想,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与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鉴赏。鉴赏的主体是学生,鉴赏的客体是诗歌,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感知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就是将诗歌中的美感因素转化为学生个人审美结果和审美能力的过程;这就需要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客体,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等去思考、判断、理解、联想,既可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又可外化为语言文字的形态(自己写诗、写鉴赏文章、有感情地诵读等),基于这种理解,我的教学过程坚持了“以读促赏,以赏促读”的原则,包含三个环节:初读,赏读,美读。

(一)检查预习

以小组互查的形式检查预习情况,具体检查方法各个小组自定,我不作统一要求,只随机抽查,了解学生最初的知识状态。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导入。

2、学生读。我提出三点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能初步地传情达意。师生共同点评学生朗诵情况,订正读音。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谈谈初读这首诗的感受,并举出自己生活当中曾经有过的这种感受。

【设计意图】初读是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整个鉴赏过程的基础。一般来讲这一环节要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借助阅读资料了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时能初步传情达意,总体感知诗歌意境,等等,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去独立地“发现、摘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读出自己内心的“雨巷”。在此环节中学生读完后,我的点评显得尤为重要,需句句切中学生的优缺点,在读的实践中使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感悟。我的示范朗读环节不仅仅是我在读,我认为更深刻的含义是挑战自我,因为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对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整体感知环节就是要把握学生初读诗歌的“原始感受”,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和自己生活当中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人、事联系起来,深刻体悟。

(三)赏读,研讨鉴赏

1、学生默读,布置思考问题:结合自己读诗的感受,任意选择一个角度鉴赏本诗。

2、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换见解。

3、各小组派一代表发言。

此环节教师注重点拨,赏析任何一点,都要突出“读”。 教师点拨: 1)意象的选择。

油纸伞。(课件:用油纸伞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感受)

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诗人塑造了一个“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用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二字。 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的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称。《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南唐

李璟词《摊破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愁》:“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2)象征的手法。

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讨论象征手法。

雨巷:黑暗压抑的现实;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我: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苦闷的、人生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本诗可理解为爱情诗,“我”是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表现失恋后仍苦苦追求的执著情感。

丁香般的姑娘: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

3)诗歌的主题。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还可理解为诗人追寻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心路历程

4)诗歌的音乐美。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

复沓的妙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些句式的运用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情感递进的效果。首尾两节运用复沓,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叠词的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往彷徨”;有进在诗节的他开处,如

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押韵。全诗一共七节,每一节都是六行,每一节押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诗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设计意图】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层次更高的审美活动。诗歌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我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

和审美指向,挖掘文本中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从作者再现的秀丽的自然美和蕴涵的精神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这一环节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从意象、手法、思想内涵、诗歌的语言几个方面分小组充分展开交流讨论,先小组后全班。学情不同,对同一首诗歌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学生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的过程。在交流讨论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和板书,比方说我设计了“你认为哪一节写得最精彩”这一问题,就是历求突破传统课堂按部就班的教学流程,尊重学生发现的权利,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紧紧抓住语言这一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意象。

(四)美读,外化拓展

1、学生归纳鉴赏收获。

2、学生再次自读课文,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

3、布置作业,以“邂逅雨巷”为题改写本诗。

【设计意图】这是在初读、赏读的内化基础上的外化。学生能否在朗读诗歌时传情达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理解深透,内化率高,学生读得就好;反之,就不能充分传情达意。外化的形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写。所以,在这个环节当中,我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散文。“诗能养人”,我很欣赏这句话,它时时让我感动。怎样通过课堂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雨巷》说课稿

浏览1982次

来源:京山县职教中心

作者:张华娟

发布时间:2014-05-1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巷》,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雨巷》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

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习诗歌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

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

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叠句、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

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ang)

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

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特点: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第四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如: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八.板书设计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雨巷

——

幽深、寂静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

彷徨、迷惘、寂寞

九.教学反思

回首本课教学,总有很多话要说:音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诗歌所传送的意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诗歌只有在吟咏中才能品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 ,在反复的诵读当中,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轻松,只要有情感的共鸣,就能带着学生翱翔于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可是仔细斟酌,又多了几份遗憾:在分组讨论时没有办法照顾到内向的学生,没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如对“油纸伞”这个意象谈感受时,有些学生认为很漂亮,有些认为很华丽,甚至有些同学没有见过“油纸伞”。

总之,教学当中还有许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赘述。做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2篇:《雨巷》反思

《雨巷》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学生虽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在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时。课堂教学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由于刚接手一个新班级,师生之间缺少了解,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2010 9 30

第13篇:《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

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巷》。我将从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课程标准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阶段诗歌学习具有如下要求:

1、培养对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二、说教材

《雨巷》是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必修1的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的第一篇。本单元“阅读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习现代新诗,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悠长寂寥的雨巷,在雨巷中彷徨的独行者,以及那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及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说教法

为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导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以及深刻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思想及音乐美,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法:

1、朗读法。朗读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朗读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我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朗读诗歌技巧的指导。

2、讲述法。有利于全面、准确、系统地传授新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在诗歌的关键部分进行详细深刻地讲述。

3、提问法和关键词语点拨法相结合。针对诗歌重点词语和意象,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将关键点问题罗列出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进而做到当场解疑,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说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1、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诵读应该是学习诗歌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2、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3、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我将设置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设想在暮春的江南,天下着蒙蒙的细雨,想象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与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般的姑娘邂逅的画面,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情景画面,让学生们进行联想与想象,从而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首先应该注意不常见字的读音和字义。例如:彳亍、颓圮等。其次学生齐读应该留心以下问题: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这首诗很美。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因为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再读课文,重点研读

(1)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写了哪几个“意象”? 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四个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让人感到幽深寂廖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个是“我”。 诗歌中的“我”独自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

4、三读课文,拓展延伸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说姑娘是丁香一样的呢?从而展开对丁香的思考与联想: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古人早有先例,如李璟有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都是将丁香与愁思联系在一起。

六、说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

油纸伞

||||| “我”—— ||||||| “雨巷” |||||||——“丁香姑娘”

彳亍、彷徨、惆怅

悠长、寂寥

芬芳、凄婉、哀怨

忧愁的青年

阴冷、灰暗的现实

美好理想的化身,可望不可及的梦

板书中特别提炼出贯穿整首诗歌的四大意象:油纸伞、“我” 雨巷、丁香姑娘。并以“我”和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相逢在悠 长寂寥的雨巷为结构,以及每个意象在诗中的描述和深刻意蕴贯 穿板书,形象生动。

第14篇:《雨巷》课堂实录

《雨巷》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单元教学说明:本单元是高中语文科目的第一个单元,内容是现代新诗。这个单元的教学说明是:“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基于此,我对本单元教学的课程目标定位是这样的:《沁园春·长沙》主要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再别康桥》主要通过意象来体会诗的意境,《大堰河,我的保姆》集中分析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那么对于《雨巷》这首诗,我想带着学生一起来体验一下新诗的“美”。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那份淡淡的惆怅、哀伤、凄美,感受“擦身而过”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残缺的、神秘的、永恒的美感。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学习: 

 让学生搜集有关丁香花的古典和现代诗歌,教师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诗词,教师给予适当提点,让学生初步感受丁香花在古典和现代诗歌中被赋予的意象特点,让学生明确丁香花在诗词中往往与“愁”相连。

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丁香花、玫瑰花、梅花、莲花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丁香花独特的形象特点。 课堂教学过程:

 课前五分钟播放《丁香花》这首歌,同时在电视屏幕上播放有关《雨巷》这篇文章的一些图片(油纸伞、撑着油纸伞的女子、行走在雨巷的姑娘、丁香花),利用声像效果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上课铃声响起即结束播放)

 导入:刚才我们听的歌叫什么名字啊?(《丁香花》)同学们听完歌看完画面有什么感受啊?

生(集体答):伤感、怀念、回忆、忧愁、惆怅……

师:其实,在多年以前,有一位现代诗人用一首现代新诗,也描绘了一个关于丁香花的故事,那么,这位诗人描写了怎样的丁香花,又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现代新诗《雨巷》。(板书:雨巷 戴望舒)

 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情感。解决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 故事?

全班齐读,教师注意听字音、字形、语调。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不过在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字音拿捏不准,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字的读音:彷徨、彳亍、颓圮 你们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哀怨、惆怅、凄凉

师:非常好,看来你们对这首诗歌已经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了,那么这种感情基调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朗读出来呢? 生:缓慢、低沉、哀伤

师:嗯,同学们的回答很一致啊,那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录音的朗诵,听听你们的朗诵是否已经达到了大师的朗诵水平呢?(生窃笑,并做好注意听的准备)不过呢,在听的过程中有一个要求——你们要闭上眼睛,跟随录音在脑海中放映故事的画面,听完后我请同学回答:你的脑海中放映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情景?

师:让全体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示范朗诵。注意观察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的表情反应和变化,以此考查学生融入情境的情况。

朗诵结束后,让学生睁开眼睛,然后点一名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表情变化明显的)回答:刚才你在听读的过程中,脑海中放映了怎样的画面?

生: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雨巷,他遇见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向他走近、经过、又走远,最后消失不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他的脑海中放映了的画面构成了一个小的情景剧,故事完整,画面连贯,那么还有没有同学脑海中出现了与这不完全相同的画面的?(有一学生举手)

师:很好,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要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的答案。

生:我脑海中的画面和刚才那位同学有点差别,我看见诗人在雨巷独自徘徊,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模模糊糊地向他走近、经过他身旁、又走远最后消失不见,最后,仍然只有诗人独自在雨巷徘徊、惆怅。

师:非常好,刚才这位同学敏锐地抓住了一点: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原文的意思,那也就是说这场相遇其实自始至终都只是诗人的精神邂逅,并不是现实存在的,诗人是在精神上寻觅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女子,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精神的寻觅”。(板书:精神的寻觅)

 研读文本,探究这场“精神的寻觅”。为此设计了五个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的第1小节,思考:

(1)诗人“为什么”寻觅?(提示:诗人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寻觅的?)

生:诗人的状态:独自、彷徨

师:很好,文中用了两个词,叫“独自”、“彷徨”。一个人独自的时候并不可怕,那充其量只表示他形单影只,只有一个人;但可怕的是他自己感受到并放大了这种“独自”,1.因为当他意识到自己“独自”的时候,他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独”,并很可能演化成为“孤独”。“孤独”是一件麻烦的事,因为这时候你很容易寂寞、心灵脆弱,很容易胡思乱想,很希望你的想法被人理解、聆听,很希望有人陪伴、给予你内心的支持。那我们看看文中这位诗人有没有感受到他的“独自”呢? 生:感受到了。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答不上来。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独自的时候干了什么事呀? 生: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师:对,他在徘徊,徘徊是走走停停、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里走的一种状态。他在徘徊,就说明他内心有了波澜,有着犹豫不决的彷徨。这个时候他有着丰富的内心活动,他思考了很多东西,不知道怎样决定,他对前途迷茫、不知道路该怎样走;这时候他是惆怅的、低落的,他感受到了“孤独”,因此,后面的雨巷这个物象在诗人眼中也变得“悠长、悠长、又寂寥”了,景随情动,这条雨巷好像寂寥得没有尽头。

“独自”、“徘徊”,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开始了这场奇妙的精神之旅。

(2)诗人为什么偏偏要在“雨巷”寻觅?(在“洒满阳光的巷子”或“飘着小雨的大街”上寻觅不可以吗?)

生:雨巷营造了一种诗意,如果换成后面的,就失去了诗意。

师:很好,同学们都能体会到“雨巷”这一意象营造出了一种诗意,那么,这种诗意从何而来呢?后面两种意象又为何损害了这份诗意呢?这就需要我们对“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细细品味。(板书:雨、巷)

同学们思考一下,“雨”有什么特点?(从油纸伞、诗人徘徊不去可以看出,本诗里下的是“小雨”)

引导学生总结出(小)雨的特点:湿漉漉的、淅淅沥沥的、千丝万缕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淅淅沥沥、千丝万缕的雨丝,正如人心里的“愁丝”,欲剪不断、欲理还乱,正如李清照的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一首歌叫做《心雨》,雨不仅飘在天空、落在地上,它也下在心空,落在心上。(补充蒋捷的诗《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炉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引导学生总结“巷”的特点:悠长、狭窄、古老、斑驳、静谧、寥落…… 洒满阳光的院子:欢乐、阳光、愉悦,与本诗的感情基调不符。

飘着小雨的大街: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商业街、百货店、红绿灯……充满商业气息,物欲横流,写不出诗意。

总结:“雨”这一意象奠定了抒情基调,“巷”这一意象提供了抒情环境。 (3)品读第

2、3小节,思考:诗人觅的是什么? 生: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对,这在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说明了,那么下面同学们从第2小节找一找,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具备丁香的哪些特点呢?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非常准确,(板书:颜色、芬芳、忧愁)“丁香一样的颜色”和“丁香一样的芬芳”表现的是这个姑娘的外表,说明这个姑娘外表美好,这一点并不独特,这个世界上外在美好的女子多的是、不足为奇,诗人在这里大费周章地描写的这个丁香女子定有她的独特之处,那她的与众不同在哪里呢? 生: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很好,这个女子不仅外表美好,她还内在“忧愁”,通过课前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丁香这个意象在诗词中的传统意象特点:“愁”,“丁香结”,其实就是“愁肠百结”。这个美丽姣好的女子还结着丁香般的愁怨,愁肠百结,这就使这个女子有了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内涵、一种气质、一种强大的内在磁场。

好,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一定要寻觅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呢?为什么不是玫瑰、梅花或者莲花之类的姑娘?

生:玫瑰热情奔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梅花冷艳孤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课前的学习很有效果啊。玫瑰热情奔放、莲花纤尘不染、梅花冷艳孤傲,而丁香花独独重在“忧愁”,也就是说,诗人寻觅的重点是在一种“美丽的忧愁”。

同学们再想一下,诗人为什么一定要寻一个“忧愁”的姑娘呢? 生:因为诗人此时的心境也是忧愁的。

师:对,诗人此刻也是忧愁的,他想寻觅一个和自己有着一样情感的人,也就是“情感相通”的人。

下面呢,请同学们浏览第3小结,看看这个丁香姑娘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里? 生: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惆怅。 师:不错,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节里用了一个叠句?是哪一句? 生:“像我一样地。”

师:对的,“像我一样地”,作者反复强调这个姑娘“像我一样地”,这是要强调这个姑娘和诗人有着相同的处境,她也撑着油纸伞,在这雨巷里独自彷徨;下面“冷漠、凄清、又惆怅”说明这个姑娘和作者有着相同的心境。那么综观第

2、3小节,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寻觅的这个姑娘不仅和作者情感相通、而且处境相同,在那一刻心境也相像,那作者为什么要寻觅一个和自己如此“类似”的人呢? 生:这样的人更能理解他,他们能更好地交流思想和情感。

师:对,有一句话叫做“因为一样,所以懂得”,这也就是说,其实作者真正要寻觅的是一个懂自己的人,也就是“知己”,不过本诗作者寻的不仅是“知己”,而是一个美丽的“红颜知己”。(板书:知己)

(4)品读第

4、

5、6小节,思考:诗人觅到了吗? 生:回答觅到了和没觅到的各有其人,不相上下。 师:看来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存在很大的分歧啊,这是好事,说明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请同学们再读第4小节,看看诗人觅到了吗?

生:(一齐)觅到了。(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师:嗯,这一节是在写这个姑娘走近并经过了诗人身旁,你们认为诗人觅到了这位姑娘,那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第5小节,诗人觅到了吗?

生:没觅到。(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师:(笑)这一节啊,又说姑娘走远了,远离了诗人并最终消失在诗人的视线里。这就把你们绕糊涂了,诗人究竟有没有觅到这位姑娘呢?其实啊,这里不能简单地说有没有觅到,而是应该说他觅到复失去,而且这得到跟失去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可以说是刹那间的得到,然后立即失去。(板书:得到复失去) 师:请同学们体会一下下列语言:

①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结合第五节“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如果这里只用一个词:静默地走进,静默地远了,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 生:用两个词,反复强调,强化抒情效果。 师:强化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没说到重点。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她静默地走近、走近、走近……(带着合适的语气念出),你们是不是能感觉到诗人的眼光在跟着这位姑娘拉近、拉近、拉近啊?而且,当这位姑娘走近、走近、走近……时,你仿佛能从诗人这几个叠词里感觉出诗人紧张、欣喜、爱慕的微妙情感,然后,当姑娘“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时,我们仿佛又可以看到诗人的眼光随着这位姑娘远去、远去、远去……,并且,从这一串叠词里,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面对姑娘的离去,想留却又留不住的无奈和失落。

② 太息一般的眼光。

“太息”就是叹息,它是一种声音的表达,属于声音系统,;眼光是视觉系统的东西,是无声的。诗人在这里为什么用视觉的东西来表现声音的东西呢? 生:通感的手法

师:说的很对,这是运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那你们再想想,这里用通感的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生:没答到重点。

师:(板书:太息、眼光)请同学们想一下,“太息”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生:忧愁。

师:不错。那“眼光”有什么特点呢? 生:无声的、能传达心意。

师:很对,“眼光”是无声的、静默的、能泄露心事的。这位姑娘没有把她心中的万千愁绪用唉声叹气表达出来,而是无声地承受了这一切,说明这位姑娘感情上是克制的、压抑的,同时也说明这位姑娘性格上是沉静的、含蓄的、内敛的,她不愿张扬自己的情感,可是眼神隐瞒不住她的心事,一个不经意的注视,就泄露了她愁怨的心绪,过者无意,观者却有心,敏感的诗人从她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里,就看出了她心底的叹息。 ③、飘过:

师生一起分析:轻盈、梦幻、灵动、飘逸之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南女子那种腰似细柳、动若扶风的曼妙之姿被一个“飘”字展现的淋漓尽致,施耐庵《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是不好飘起来的。《聊斋志异》里的女子大多都是飘的,你们想象一下,冷不防就有一个女子飘过,这是多么梦幻啊。 ④、像梦一般的 师:梦有什么特点呢? 生:朦胧、虚幻、稍纵即逝。

师:回答非常好。人在梦中看到的事物多是模糊不清的,朦胧的,梦中的故事多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姑娘像梦一般飘过增添了意境的朦胧之感。 师:这里诗人写姑娘飘过,“像梦一般”,有没有什么暗示意义呢? 生:暗示姑娘即将消失。

师:答得非常好,这里诗人说姑娘像梦一般飘过,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姑娘是虚幻的,这场相逢是虚幻的,这一切构想出来的美好即将像梦一样破灭、消失。大家往下看,第

5、6小节,是不是果然在写姑娘的离开和消散啊? 生:是。

⑤、用消了、散了、消散了三个词分别细说对比姑娘突然消失,如果这里只用其中的一个词,笼统表达姑娘的消散,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 内容上:和二四节相呼应

意境上:一点一点消散更动人心绪,想要让姑娘留住而不得,眼看她一点点消失却无能为力,那种心头的凌迟之感更加剧了诗人的伤痛。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姑娘慢慢走远,也许刚开始还能看清她的衣服、头饰、她清晰的背影,后来逐渐远去,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然后影子越来越小,直至最后的一点,这时候,就好像诗人的心也在随着一点一点被剥蚀,只剩下了一个点;最后,当姑娘的一点影子也完全消失,诗人的心也随之消失了,它被这个远去的姑娘带走了,留下了永恒的怅惘。突然消失,没了就没了,不会有这种效果。

至此,姑娘由出现到消散的过程已经完全结束。

 问题探究:如果诗人觅到了(这个姑娘没有远去、没有消失),结果会怎样?(课堂讨论,大胆想象,各抒己见)

生1:他们会停下来,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各自交流自己的心事,互相安慰。 生2:他们会进一步交往,互相认识,然后彼此倾吐自己的烦心事,把各自的愁绪交给对方带走。 生3:他们可能停下来相互留下联系方式,然后进一步认识、交往、相互了解,然后他们可能结婚生子,相互陪伴过一辈子。 生4:他们之间的神秘感消失,美感也消失。

师:同学们思维很活跃,发言非常踊跃,这说明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刚才我注意听了大家的发言,虽然各人都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是总结一下不外乎此:相识、相知、然后可能相爱,这是美好的结局,如果结局再圆满一点,他们就可能结婚、生子,然后彼此携手过上一辈子。这种结局很圆满,但是就像刚才最后一位同学说的,在他们彼此耳鬓厮磨的烦腻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琐事之中,存在于他们之间的最初的神秘感和美感会消失,剩下的,也不外乎是一个平凡无奇的爱情故事,就像这个世间许多美好的爱情故事一样。这首诗歌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在于那一刹那间的相逢、一刹那间的心动、一刹那间的停留,尔后瞬间擦肩而过、匆匆走远,消失不见,这种还没来得及看清彼此、没来得及弄清真相就错过的邂逅,留给了诗人一份永恒的想象、念想,在这想象与念想之中,原本模糊甚至是臆想出的美丽被无限放大、蔓延,酝酿成诗人心间永远神秘、美丽的童话,也留给读者一份永久的惋惜与感动,这就是这首诗歌的美丽所在。

六、歌曲欣赏、重温意境:林心如《擦身而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思路:我把这首诗跟《再别康桥》对比了一下,《再别康桥》一诗用了一组丰富多彩的意象和绚烂华丽的色彩构成了美丽的画面,而《雨巷》一诗全部的意象只有五个:我、油纸伞、雨巷、姑娘(丁香)、篱墙,主要的意象又只有三个:我、雨巷、姑娘(丁香),这些意象构成的色彩是灰暗、阴冷的,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光看意象的话,比较单调、冷色调,难以用“美”来解释,但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觉得《雨巷》是一首很美的诗,这是为什么呢?仔细研读我发现这首诗之所以给人“美”的感受,主要有两点:

一、意境“美”,一种朦胧的、惆怅的、哀伤的凄美;

二、故事美。一场在精神中美丽邂逅、擦肩而过、又匆匆逝去的爱情遗憾,一种因匆匆逝去而遗憾、因遗憾而神秘、因神秘而永恒的美感。因此,本文探究“美”的重点就放在了意境感受与故事体验上。为了带领学生体验这个故事,我给本诗理出了一条故事线索——一场精神的寻觅。用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来理清故事情节,在此过程中,穿插意象的分析,通过意象分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当地那种意境。

目标达成情况:首先,通过“寻觅”这一线索的设定,使得文本的分析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学生能够顺着线索这根藤,比较容易地摸到“故事”这个瓜。其次,本文主要分析了三个意象:雨、巷、丁香,分析的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了对比或者说替换分析这一方法,让学生能鉴别出原来意象的妙处,然后通过引导、设置情景、想象与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到原来的意象妙在那里;分析意象是为了体会意境,从而感受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上都能进入我所设定的情景,达到我预期的目标。再次,本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主题分析,因为这首诗歌的主题历来存在争议,学生的观点允许多样化,这样的话,再去讨论这首诗的主题就没有多大必要了,因此,我把主题讨论换成了一个假设性的场景,假设这个姑娘没有消失,结果会怎样。通过讨论,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擦身而过”的美丽。第四,本节课用歌曲开始,以歌声结束,首尾呼应,节奏紧密。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优点:课堂节奏把握较好,文本挖掘比较深入,教学点设计新颖,教学思路清晰连贯,课堂语言组织较好。当然,本节课也还有一些不足,首先,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理念没能充分表现出来。其次,课堂有些地方挖掘不够深,比如“太息一般的眼光”一句,对“通感”这种表现手法的讲解不够深入,这是对知识点的忽略。

第15篇:雨巷学案

《雨巷》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品味诗歌,了解作者情感。

2、通过赏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知人论世】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当时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彳亍()()彷徨()()寂寥().....惆怅()()颓圮()()撑着() .....

2、根据拼音写汉字人心huánghuáng() 冠冕堂huáng ()彷huáng()

辉huáng()liáo()若晨星未雨绸móu()

纰miù() ()miù论纺 chóu()()chóu密

3、解释词语

(1)彳亍:(2)彷徨:

(3)寂寥:(4)惆怅:

(5)颓圮:

【探究问题,展示成果】

1、这首诗透露着怎样的情感?

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3、自由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三个层次并用第一人称概括出大意。

4、说说这首诗有哪些意象?最主要的这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5、再读课文,朗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6、“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雨巷是一首政治诗,有人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还有说它是一首哲理诗,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7、概括诗歌主题

8、本诗的艺术特色

【拓展延伸】

代赠(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点绛唇·素香丁香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丁香”在古诗词中是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这三首诗歌,分析“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相关链接】

希望与幻灭

——《雨巷》读后感

一条逼仄的小巷,天空中飘洒着淅淅沥沥的细雨,空气中弥漫着阴冷的气息......诗人便是在这样的小巷中寻找希望─-那个丁香似的姑娘。

当时正值白色恐怖愈演愈烈,诗人所参加的进步运动又以失败告终。正是万念俱灰之际,诗人也正像那个落魄的行者,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雨巷,踯躅而行,寻找着自己的归宿。肉体的归宿或许就在这永无止境的小道的尽头,而心灵的归宿却更加迷惘。正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在这毫无希望之时,一个丁香似的姑娘来了。她带着温暖与希望来了,伴在行者身旁送去一阵醉人的芬芳,为画面抹上唯一一笔暖色。她太美了,美得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却也像梦一般虚无缥缈。是啊,对于诗人而言,希望就像梦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即使是一丁点希望也永远伴随着幻灭的影子。终于,丁香般的姑娘还是消失在了雨巷的尽头,留下行者在逼仄、阴冷的雨巷中踟蹰。

整首诗便在这阴冷与温暖的格调中交替着,正如诗人在希望与幻灭中痛苦的挣扎。但即便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诗人依旧在努力铺设着美。或许也只有这种冷冷的、绝望中的美才更能扣动人的心灵。全诗不仅画面透露着一种别致的美的意境,还拥有一种音韵的美感。诗中多处运用复沓、叠句、重唱,读来有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叶圣陶老人评价其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种美正如诗人的笔名“戴望舒”中“望舒”是为月神拉车的人,是纯洁与美好的化身。但这种美诗人看不到,在当时的环境下,只有无尽的绝望,诗人坚定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但一次又一次残酷的现实打击着他,使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幻灭。但或许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才将自己的希望与心中的美好寄托在诗中,化为了那个丁香似的姑娘,同时也在诗的世界里暂时逃 避残酷的现实,寻找心灵的归宿、精神的伴侣。

或许只有诗人自己才能解读这诗中的内涵,或者诗人自己也“剪不断、理还乱”地在希望与幻灭中徘徊。亦或是这些复杂的念头纠结在一起,化为了那逼仄的雨巷,那彳亍的行者。

【古诗歌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愁苦类:

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这里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后人以此喻

指孤独忧愁与离情别绪。

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吴文英《唐多令》)

又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

秋晚寒斋》)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

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又如:“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赵嘏《忆山阳》)

5、杜鹃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人经常用它来表达哀怨、愁苦、思归的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悲凉等等。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又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6、鹧鸪

①鹧鸪鸟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又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②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之行的思乡之情。

7、夕阳

①古人经常以夕阳比喻凄凉、沮丧、失落、消沉的情感。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第16篇:雨巷歌词

雨巷歌词 雨巷 原诗:戴望舒 改词/作曲:刘天华 编曲:卞留念 演唱:江涛 独自撑着雨伞 徘徊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遇见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雨巷 蓦然一位姑娘 出现在寂寥的雨巷 像梦一般凄婉迷茫 有着叹息的眼光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我身旁飘过匆匆的女郎 她走到了竹篱墙 这女郎像梦一样 冷漠凄凄又惆怅 我多希望送她一枝丁香花

消散那眼光里面迷茫的忧伤 独自撑着雨伞 徘徊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遇见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雨巷 这女郎像梦一样 冷漠凄凄又惆怅 我多希望送她一枝丁香花 消散那眼光里面迷茫的忧伤 这女郎像只丁香 寂寞美丽又芬芳 我多希望送她一枝丁香花 交换那眼光里面哀怨的惆怅 丁香一样的姑娘 消隐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再次相逢在这寂寥的雨巷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梦一样撑着油纸伞 飘过了雨巷

第17篇:雨巷教案

《雨巷》课堂实录及点评

武汉市新洲区一中 王 静

武汉市新洲区教研室 汪鉴利

一、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丁香姑娘》、《丁香花》MTV,学生和老师踏歌入场。

二、导入

师:同学们,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一位现代派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地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寂寞的灵魂。他的名字叫——(生齐答:戴望舒)提起戴望舒,无人不会想起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在诗坛一举成名,并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痛快地淋一场芬芳的丁香雨吧!

点评:导入简洁朴实,要言不烦。注意了关键词:现代派、戴望舒、雨巷诗人。

三、朗读

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

(一女生上台和老师合作朗读,老师诵

一、

三、五节和第七节前三句,女生诵

二、

四、六节和第七节后三句,背景音乐是张维良的箫曲《听雨》,大屏幕上同时播放与诗意契合的FLASH动画)。

点评:师生合作,体现出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既是一种朗读示范,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诗朗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告诉我们一点朗读技巧。

点评:我喜欢,我选择。因为喜欢,才有发言权,才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生1:我读第一节(读)。诗中有种忧愁的感觉,我们应该用心去读,想象诗人写诗时的心情。

师:说得真好,读诗要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融入诗的意境。

点评:评点学生的评论,其实就是朗读指导,是巧借学生之口进行具体引导。

生2:我读的是第四节(读)。“她静默地走近”这一句要读得轻而缓,把丁香姑娘那种轻巧缓慢的脚步声读出来,而后面“像梦一般凄婉迷茫”应读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师:不错,这位同学对语速和语调的把握很到位。

点评:拈出感情基调后,进而就学生回答顺势提出朗读要注意语速和语调。 生3:我读第二节(读)。这一节有三个“丁香”,要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例如“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个“丁香”读的时候音调要放低,读出忧愁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前面两个“丁香”应该怎么读呢?

生4:“丁香一样的颜色”是说姑娘很美,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读轻快一点。“丁香一样的芬芳”是写香味,要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丁香”两个字要拖长一点,读的时候面部表情应该是陶醉状,好像嗅到了花香一样,再配一个伸出右手向外拉开的动作。

师:真厉害,这位同学连朗诵的表情和手势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点评:越是民主、和谐的课堂,越是灵光跌现的课堂,这里点出了朗读要注意表情和动作。

生5:我读第5节(读)。“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这一句中“远了”重复出现,前一个“远了”应读得稍重,后一个“远了”要轻读,读出丁香姑娘虚无飘渺的身影渐渐远去的感觉,读出诗人心中的无限怅惘。

生6:我想读第一节(读)。“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两个“悠长”之间的停顿应该长一些,这样更能体现雨巷幽深、绵延不绝的特点。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听了你们的经验,老师非常感动,你们哪里是在读文字啊!分明是在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诗人的灵魂。

点评:教师没有重复前面的词句,这里以总评的方式点出朗读的关键:要感同身受,引起共鸣。朗读指导其实就是熟悉作品,为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打下坚实基础。

四、分析诗歌的意象

师:刚才在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把握到诗的感情基调是忧伤,那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忧伤的呢?

点评:由感情基调导入第二个环节——分析诗歌意象,承上启下,衔接自然。

生7:用了三个意象:寂寥的雨巷、丁香花、颓圮的篱墙。 师:那为什么这些意象能表现忧伤的心情呢?

点评:以问激思,引导学生把握“象”中之“意”,问得明确,答有方向。

生8:雨巷是寂寥的,因为雨巷地处偏僻,本来就少有人来,再加上下雨,人们都回家了,人就更少了,因此给人一种寂寥、忧伤的感觉。

生9:篱墙残破不堪,显得荒凉冷落。

生10:丁香花是白色的,白色代表凄凉,看见白色的丁香不免使人产生忧愁的情绪。

生11:丁香花在雨中飘落,让人感到凄凉。

生12:雨是上天的眼泪,下雨时天阴沉沉的,让人感到压抑。 师:同学们,雨巷、丁香、篱墙这几个意象中最美的是什么? 生(齐答):丁香。

点评:叠加的意象并没有平均用力,择其要者——丁香,也是难点,巧加点拨。

师:你们见过丁香花吗? 生(齐答):没见过。

师:那好,今天让你们大饱眼福。 (放六帧丁香花的图片)

师:丁香花多为淡紫色或白色,娇小玲珑,淡雅芬芳,因为花形像结,所以又名“百结”。什么叫“结”呢?大家看,这里有两根线,我把它们打个结,看看像不像一朵丁香花?(师拿两根包装带打成十字结)。

点评:观图识丁香,因“结”巧连接。注意其点拨技巧。 生(齐答):像。

师:(把十字结拿到胸前)这“结”是什么结? 生(齐答):心结。

点评:师巧连妙接,生心领神会,师生之默契由此彰显。

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所以才苦闷、忧愁。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诗人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因此,丁香被称为诗中的愁品。(多媒体展示写丁香的两个名句)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赠》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诗人李璟《浣溪沙》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知道李璟这个人吗?

生(齐答):不知道。

师:他儿子大家都知道。“问君能有„„”

生(接着说)“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点评:引诗句解读“丁香”这个意象,连类而及,视野开阔。且由诗句而及诗人,始终不离“象”中之“意”——愁怨。

师:是呀,李璟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史称“南唐中主”,从上面这些诗词名句中可以看出,丁香历来都被当作什么的象征?

生13:愁怨。

点评:点拨到位,答案自明。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美。 师:丁香虽美,但只是一个陪衬,它是谁的陪衬呢? 生(齐答):丁香姑娘。 点评:明晓丁香意象,当下打住,教师随即点明它是陪衬,是“宾”,由此引入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由物及人——探究丁香姑娘之美。

五、探究或想象丁香姑娘的美

师:都说丁香姑娘美,到底怎么美呢?(师移到鼠标,生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屏幕显示一帧文字幻灯片)你们以为老师会放一个大美女给你们看吧?(学生笑)其实,我这里没有丁香姑娘,丁香姑娘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下面有一道探究想象题。请男生做第一题,分析丁香姑娘美在哪里,在书上圈点勾画。请女生做第二题,想象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请大家准备3分钟。

(三分钟准备)

点评:设置悬念激兴趣,布置任务限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且动口——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动就是练。

师:下面请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14(男):丁香姑娘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雨中彳亍,如一幅优美的画卷,从诗中“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可以看出她的外表美。

生15(男):我觉得丁香姑娘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颦一蹙都显得妩媚动人而又哀愁。

师:哦!丁香姑娘有着忧郁气质,这是气质美。

点评:以气质美呼应外表美,课堂语言体现出一种完整而流畅的风格。

生16(女):丁香姑娘她有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发髻上扎着一朵紫色的花结,穿着白色的长裙,撑着一把紫色伞,静静地彳亍在雨巷中,眼里含着丝丝忧郁。

生17(女):丁香姑娘给人一种脱俗的感觉,她就像上帝创造的一件艺术品,只能远远的注视。

师:可远观而„„

生(接着说):不可亵玩焉。

点评:恰当引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其实就是给学生作语文要活学活用的示范。

生18(男):丁香姑娘很瘦,走路轻飘飘的,所以诗人说“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师:“瘦”这个词用得不好,换一个。 生18:苗条。

师:身材苗条,步履轻盈,这是说丁香姑娘的体态美。

点评:咬文嚼字,回归语文本体,教出了语文味儿。呼应前面,点出体态美。

生19(女):她长得眉清目秀,长发飘飘,有着修长的身材。如果笑起来,一定十分迷人,但她不知为什么面带忧伤。

师:“眉清目秀”是什么美? 生20(女):自然美。 生21(男):清纯美。

师:不知为什么忧伤,那是什么美?

点评:两次追问,从外到内,引导学生往深处挖掘。 生22(男):忧伤美。

生23(女):是神秘美,让人猜不透却又想安慰她、保护她。 生24(男):丁香姑娘面带愁容,她和西施一样,有一种忧郁的美。 师:西施为什么忧郁呢?

点评:追问西施之忧郁,这是借力发力,就此引导学生想象丁香姑娘的内心世界。

生24:她有心病,总是微皱着眉头。

生25(男):在古老而寂寥的雨巷里,在这古朴又悠长的石板路上,丁香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与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显现了丁香姑娘的古典美。

师:太精彩了,真想为你鼓掌。(学生齐鼓掌)丁香姑娘的美不是孤立的,这位同学换了一个角度,谈到姑娘与环境的和谐搭配,思路非常开阔。

点评: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了对丁香姑娘之美的探析。

生26(女):我想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她就像不经意间降落凡尘的仙子!

师:丁香姑娘就是诗人心中完美的女神。可见,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齐答):情诗。

师:是啊,诗人在歌唱他朦胧的爱情,虽然苦涩,但并不凄凉。因为佛说“前世的五百次„„”

生(接着说)“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师:茫茫人海中,能够相逢就是缘分。纵然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但谁又能忘记,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丁香姑娘,让我想起初中时学过的《诗经》里的一首诗。

(生小声议论《蒹葭》)

点评: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进而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古典诗词深入解析诗作。打破时间界线,以古释今。

师:我们背一下《蒹葭》第一节。

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从《雨巷》中,我们读出了古老的《诗经》的味道,可是,大家记不记得,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说,戴望舒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点评:以诗作说诗人,由诗人说流派。我们且看她如何讲流派。 生:现代派。

师:那《雨巷》的现代气息表现在哪里呢?

生27:现代诗可以参差不齐,而古诗则排列得整整齐齐的。 师:那是不是现代诗就等同于现代派诗呢? (生沉默)

点评:问得好,目的是要廓清学生的误解。学生沉默,正表明问到关节处。

师点拔:同学们,《雨巷》中的姑娘除了像丁香,还像什么? 生28:像梦。

师:在文学作品中,“梦”通常指什么? 生29:美好的事物。 生30:理想。

点评:适时引入“梦”这个概念来旁敲侧击,这就是问的迂回战术。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30:《再别康桥》中有“寻梦,撑一支长篙”。 师:后面呢?

(生30搔头,不好意思地笑)

师:我们一起来背吧。“那榆阴下的”开始。 生:那榆阴下的一潭„„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点评:温故而知新,故中也有新;强化印象,深化理解。

师:梦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而丁香姑娘像梦,因此,丁香姑娘也能成为美好理想的象征,归纳一下的话,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屏幕显示这两句话)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成为现代派的典范之作。如果只把它看作爱情诗,那就太狭隘了。下面,有一首郭沫若的诗,(屏幕显示《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第一节)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告诉我,“年轻的女郎”象征了什么。(生齐读)

点评:象征——现代派诗歌的突出特征,如此引导不能不留下深刻印象。但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顺势引导学生全面而非片面、深入而非肤浅地理解诗歌主题,引入郭老诗作可见其匠心。通过艺术手法来分析作品主题——主题分析法之一。

(生31)女郎象征着祖国。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31)从小标题看出来的。

师:好,理解诗歌就是要关注标题、写作年代、背景介绍等,那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煤中煤”呢?

(生32)我认为郭沫若将自己比作煤,表现了他愿意为国家作无私的奉献。

(生33)表现了作者愿意燃烧自己而献身祖国的情感,体现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点评:谈郭诗是类比联想,看似偏题,其实还是分析如何解读《雨巷》。

师:说得不错,可“强烈”这个词不够好,谁帮她换一个? (生34)热烈。 师:还不够好。 (35):激烈

师:又不是拳击比赛。(生笑) (生36)浓烈。

师:要是酒就好了,可这是熊熊燃烧的煤。 (生37):炽热。 (生38):炽烈。

点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这是在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表达能力。 师:“燃到了这般模样”,多么炽烈的爱呀,哪怕烧成灰烬也心甘情愿。和郭沫若一样,戴望舒对五四运动后新生的中国也充满了炽烈的爱,他希望中国能走上民主、自由、富强的道路,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但是,在戴望舒写《雨巷》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者,蒋介石在当时有一句“名言”:“宁可„„”

(生39)宁可我负天下人„„ (学生嘀咕:那是曹操)

(生40):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

师:白色恐怖的社会现实无情地击碎了诗人的梦想,所以诗人感到苦闷彷徨。那悠长的雨巷难道仅仅是雨巷吗?

点评: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作品主题——主题分析法之二。 (生41)雨巷是当时黑暗社会的象征。

师:是啊!丁香姑娘远了,远了,美好的理想像梦一样碎了,碎了。但诗人并不绝望。在诗的结尾,诗人仍然希望身边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同学们,我祝愿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但是我也知道,生活是很现实的。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一段或长或短、或阴暗或曲折的雨巷,我祝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丁香姑娘,让她陪伴我们,指引我们走出雨巷,赢来彩霞满天!

点评:由作品到人生,这岂止是教书,更是育人。语文教师其实是最好的传道者、播火者。

六、总评

这堂课由美读入手,在把握作品感情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然后由意象进而分析诗中人物——丁香姑娘,最后由人物自然带出诗歌表现手法和诗歌主旨。五个环节,承转自然,且环环相扣。恰当处理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实在。课堂收放自如,却又较好地处理了主导与主体关系。师生、生生合作充分,探究深入,较好地践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第18篇:《雨巷》读后感

《雨巷》读后感

读戴望舒的《雨巷》,诗中那份幽怨与苍凉穿越时空如影随行,那份对爱情的守望的决绝与果敢让人望尘却步。在这首诗里,我感到强烈的期望和等待,最美好的是等待,最残酷的也是等待,所有的美丽的心愿,也许在期待中实现,也许在期待中破碎。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没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到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就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首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

戴望舒之为戴望舒,恐怕大抵是因为《雨巷》,这并非是说他别的诗不好,或有质疑他的才华。完全是因为这首实在是太美了,光辉太过灿烂,以致衬托得其它诗稍显黯淡。《雨巷》就像太阳,其它月光之诗的亮竟都隐没于烈烈阳光下了。雨巷》之于戴望舒,就像《洛神赋》之于曹子建,《滕王阁序》之于王勃,《长门赋》之于司马相如,《再别康桥》之于徐志摩,《边城》之于沈从文„„巨擘之作,一篇足以雄踞文坛,傲视群侠,占分天下十斗才之一二。

第19篇:雨巷教案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诗歌中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对现代诗歌的鉴赏与领悟能力。【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鉴赏法、讨论探究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雨巷》朗诵视频、背景音乐、歌曲《丁香花》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并合唱网络歌手唐磊的《丁香花》,并简单介绍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2004年,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网络歌手唐磊,不知道同学们听歌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淡淡的忧伤,哀愁)。的确,舒缓的音乐诉说了一个哀怨、凄美的故事。请同学们说说歌曲背后的故事,(师简介:这首歌是为了纪念他的一位已经去世的网友而创作的。 据说,这位网友是一个对丁香花情有独钟的善良、纯洁的少女。她从小失去父母,又饱受病痛的折磨,尽管如此却依然乐观、坚强,通过网络她认识了唐磊,唐磊也深深地被她的经历打动,在她去世之后,唐磊就创作了《丁香花》来祭奠曾经的友情,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一个丁香姑娘让唐磊在2004年红遍大江南北。80多年前,也有一个“丁香姑娘”让一个22岁的诗人红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这个诗人就是戴望舒。这首诗叫做《雨巷》,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去看那位丁香姑娘。

【设计意图】选择这个导入更多的是因为这首歌和这首诗的风格相似,有着一种哀怨的基调。同时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基础。

二、整体感知:

1、走进雨巷,把握基调

(1)师:看了“雨巷”这两个字,不知道大家的脑海中会浮起怎样的一副场景?同学们觉得这个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什么地方,(江南的小巷),在北方这样的小巷往往被称为胡同,而在南方往往被称为“巷子”或“弄堂”。江南小巷,细雨霏霏,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先由老师来朗读全诗,请大家细心的聆听,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来细细品味)

(2)师:已经听老师读了一遍了,下面请同学们来谈谈对这首诗的印象?你觉得全诗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呢?找出诗中表达感情的词语?(拿起笔来)

明确: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

(3)那么,面对这样一首诗,我们应该用 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诵读呢?(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则适合于缓读。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伴奏,来齐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 明确:语速——舒缓

语调——低沉

情感——感伤

字词正音:彳亍 :(chi chu)慢步走,走走停停。

颓圮(pi) :坍塌、破败。

(4)分析艺术特色:

A重章叠句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反复:悠长、像我一样、丁香一样、哀怨、远了、走进、像梦一般等词语

重章叠句: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词句完全一样。 已) B韵律讲究:

诗歌共7 节,每节6 行,每行押“ang”韵2 到3 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同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出现,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师:这几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是诗歌音乐美的很好表现。由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2、驻足雨巷,分析意象。

诗歌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所谓的意象就是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些情感可以用一些固定的意象来表达,比如:红豆代表相思,(再举举例子)月亮代表思念故乡,杨柳代表分别等。戴望舒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那么是哪些意象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感觉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几个同学一组谈谈你对这几个意象的感受? (1)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的特点。大家想想一下,我们在看那些怀旧、复古的东西的时候,心中是不是会比较忧伤呢?试想一下,暮春时节,烟雨蒙蒙的江南小巷,一把油纸伞的出现更是凭添了一份孤独、惆怅的氛围。

(2)雨巷:幽深、寂静(在第一节中出现)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所以这个意象可能源于他儿时的记忆。它不同于大路,没有大路上的那种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一般情况下,是怎样的呢?有什么特点?(比较幽深、寂静的)行路人多还是人少?(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现在把你置身于这样的一条巷子中,两边是青砖灰瓦,脚下是青石路面,一味是冷色调。天上飘着蒙蒙细雨,这时候天是湿的,地是湿的,如果你是那独行的路人,你的心情也是湿漉漉的,这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呢?(凄清、冷漠、寂寥的氛围)(特别容易伤感、,寂寞也容易勾起自己的伤心往事。而且作者笔下的这条小巷还非常的狭窄破旧,有一段\"颓圮的篱墙\"。这就更让人感到忧伤、惆怅。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3)丁香:

(太息是什么意思?(叹息)叹息声是从人的嘴里发出来的,是听觉范畴。可是眼光呢?是从眼睛里的呀,是视觉范畴,用听觉来描写视觉或者说把视觉转化为听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通感)什么是通感?通感,通俗一点讲,就是一种感觉的转换,人的感觉有听觉、视觉、味觉等等。老师举一个通感的例子,比如说,这个女孩声音好甜,就是把听觉转化为了味觉。我们的雨巷诗人在这里用了通感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们想一下,人会在什么情况下叹息呀?(愁的时候,心里是有着烦心事的时候),然而,有时候,一个人的眼光是很难把握的,因此,作者用可听的叹息声形容可视的目光,是不是更能让人直接地让人感受到这种 2

眼光里所包含的愁呢?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师:那么丁香花到底是怎样的呢?看两句古诗。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明确:都有一个“愁”字,丁香花代表着忧愁。这是一个新的知识,就如月亮象征着思乡之情,红豆象征着相思之情一样,在我国古代诗词的意象中,丁香是忧愁的载体,是愁思的象征。

师:结合图片,进一步了解丁香的象征意义。

明确: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了,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有伤春之情,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未开之时,形状像结,又有“百结花”之称,就好比人们解不开的心结、情结一样,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师:既然丁香花是这样一个形象 ,那么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怎样的呢?分析课前预习。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应该是纤细、瘦弱、忧郁、感伤、楚楚动人、惹人怜爱,但又容易消失离去的。

3、知人论世,探究象征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概念,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明确(1)丁香姑娘=他所爱慕、追求的一个女子,

“我”=爱情的失败者

雨巷=他与姑娘第一次邂逅的地点,实实在在的江南小巷。

爱情诗:表达爱情追求落空的那种愁绪。 (2)丁香姑娘=他未能实现的理想

“我”=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中痛苦、无奈的进步青年

雨巷=黑暗、阴沉、看不到希望的社会。

政治诗:表达诗人政治理想落空的那种愁绪与苦闷。 „„

师: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要很好的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我们就必须去深入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师: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①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且鼓足勇气向她表白了自己的心,可是姑娘却不为所动。爱情之花尚未开放就凋谢了,他的内心能不忧伤吗?——爱情的失败

②《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几个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希望用新的思想来改变就的社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迫于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他只能隐居起来,一身的抱负无处施展,满腔的热情无法抒发。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现实的黑暗

师:同学们,人们在解读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会说“一千个读者笔下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也有一个词叫诗无达诂,说的意思就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终极解释的,每个人有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所以同学们可以大胆地对这首诗进行解读,老师提供的只是一个角度而已。

总之,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和自己的理想虚拟成了丁香一样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渐渐的向她走进,最终却又擦肩而过,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所以全是既可以看做是一首爱情诗,也可以看成是一首政治诗。

4、走出雨巷,感悟人生

请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本诗的最后两节,提出希望。

同学们,诗人最后的追求实现了吗?(没有)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飘走了,可是,诗人在结尾却告诉我们: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可以说,虽然诗人追求和希望落空了,可是他却依然还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抗争着,等待着。因此,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愁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执著追梦的可贵精神。同学们,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但大家也要知道,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在人生中都不得不经历那么一段或长或短、或阴暗或曲折的雨巷,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老师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那么一份坚守,不抛弃,不放弃,永远执着地等待,相信大家最后一定能够走出人生中那一段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2、归纳、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3、根据你对本诗的理解请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400——500字的抒情散文。

第20篇:02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并使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也是他的代表作。全诗通过描绘“我”在江南梅雨季节,在小巷中渴望寻觅“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却不得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梦幻的期待和忧伤的情绪。全诗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绪,画面美丽而略带伤感,章节和字句之间,采用反复重叠的方式来吟咏抒情,有一唱三叹之感。

一、导入: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1905年出生于杭州。《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整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哀怨,凄凉,

为什么会有这样是一种感觉?或者说诗人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觉的?

诗中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雨巷》是一种爱情诗吗?

提示: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这姑娘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逝。诗写得朦胧恍惚,既实又虚,没有将“我”无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来。 “似乎在期待、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却是那样的遥远而渺茫。

单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诗的情感归结为对“姑娘“的朦胧的爱情,但优秀的诗作一般都可以有多样的解读。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它其实也表达了作者陷入人生苦闷时的仿偟心情,诗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表了作者追求又幻炒的理想。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偶了新的熟悉。

雨巷朗读
《雨巷朗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