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高中政治(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2 15:07:4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

一、开展的工作 1.加强培训工作

(1)2004年底,组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培训,邀请课程标准制定参与者、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鞠文灿讲课,所有高中教师参加了培训。

(2)2005年8月3—5日,集中三天时间培训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所有高一年级政治教师计10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人教社安排的专家——广东实验中学的陈式华老师就新教材特点、教学建议等问题与参加培训教师进行交流;二是由本市的四名教师分别对经济生活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三是课堂教学观摩(录像)和研讨。

2.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

(1)2004年9月,成立各模块(包括选修模块)研究小组。每一模块研究小组由4名骨干教师组成,该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模块的知识要点、教学建议及资源建设,为课程实施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2)2005年10月,成立高中新课程讲师团。讲师团由常州市的政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也可临时聘请高校的教授参加,他们根据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提出讲课的菜单,供学校选择。

(3)与学科基地教师一起研究新课程教学。政治学科以常州市二中、田家炳实验中学为学科基地,每周一下午,教研员与学科基地教师一起,共同研究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3.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1)加强集体备课。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好基础。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分工备课,写好教案,然后将教案上传至常州市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网上,供教师们备课时参考,2005年9月、2006年1月已分别将经济生活模块、政治生活模块的教案传到网上。

(2)组织教学观摩。每月组织一次高一年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由一教师上课,上完后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一起展开研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认识逐渐深入。

4.课程资源建设

(1)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与新教材相配套的练习,名称为《新课程新学案》。该学案以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单位,很好地适应了教师教学的需要,对实施新课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济生活模块和政治生活模块的《新课程新学案》分别于2005年9月、2006年1月正式出版使用。

(2)建设和完善常州市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网,在原有的思想政治学科网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常州市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网,网站在内容、形式、互动性等方面较以往都将有较大改进,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更多、更新的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高中新课程实施至今已有1年时间,常州市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稳步推进,教师与学生对新课程已经有一般的接受到喜爱,可以说形势比较好。但毕竟是新事物,新课程在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标准要求不够具体、明确,给教师们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 2.教材内容太多,成为老教材的压缩饼干,好多教师反映课时不够,一些教学内容不展开学生不懂,展开了时间又不够,陷入两难境地。如关于我国的政党制度,在原教材中需用3节课才能教完,而在新教材中只安排了一节课。

3.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内容。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只要用上信息技术,让学生多讨论、多参与、多回答问题就是新课程了。因而出现了课堂热热闹闹,而事后一反思,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非常薄弱。

4.一些教师掌握的知识比较陈旧,知识面比较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5.高考方案不出台给新课程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从理论上讲,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试尤其是高考对教学起着很强的引导作用。目前,由于高考形势不明朗,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难把握,一些教师由此而对新课程产生观望心理。

三、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才能解决,作为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进一步加强培训,廓清教师们的一些模糊认识。早期的新课程培训,主要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宏观的培训,强调理念的转变,而随着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一些具体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有必要进行再次培训,再次培训的问题应该在广泛征求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产生,就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展开交流。

2.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目前,课程资源匮乏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时间比较短,课程资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一线教师教学的需要,我们将尽可能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逐步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库。

3.进一步加强研究。新课程实施应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而不能让教师去单打独斗。从当前来看,应重点加强对教材和课堂教学的研究。

4.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思想政治新课程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比较而言,教师们对知识、能力目标比较熟悉,在落实这两个目标上没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们的一种主观选择

从本质上看,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2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没法“教” 的

教师不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2)让学生在选择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此处可适当介绍价值澄清学说或价值讨论法)

教师应如何对待和使用新教材

1.研究教材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因此,摆在教师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莫过于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了。

第二,研究教材。具体而言,研究教材主要有:一是研究教材对《课程标准》反映的真实性,即教材是否全面地反映了《课程标准》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教材是否真实反映《课程标准》所坚持的教育要求,以及通过教材运用所反映的《课程标准》的地方适用性如何等问题。二是教材内容选择的容量与难度是否符合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印刷与装帧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卫生等问题。

2.灵活地使用教材

在教材观上,新课程提出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一理念非常好,但如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呢?

(1)要尊重教材。过去以教材为圣经,一切以教材为纲是错误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由一个极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教学中将教材抛到一边,另起炉灶重新组织一套教学内容,惟恐别人说自己处理教材不够大胆、缺乏创意。这样做实际上是对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一套教材虽然都有其不足,但每一套教材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设计的,都有其可取之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吃透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然后才谈得上创新。

(2)要对教材做个性化、校本化处理。教材面向的是选用该教材的所有学生,比较强调共性,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在使用教材时,如果我们照搬教材,就会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是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 (案例:无锡评优课上,扬州教师在上“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内容时,结合无锡地区实际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注:当时有光盘发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思想政治新教材中,每一节课都设置了3个左右的探究活动,对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中探究部分的内容,如有的教师讲坛就变为练习让学生去做或回答,有的教师反映如果每个探究都组织学生去活动会导致课时不够用,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谈就是强调形式上的活泼和热闹而忽视探究目标的达成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作了一些思考。

从活动方式上看,教材中提供的“探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资料收集、整理型。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收集和整理所需资料。这种活动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其次要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由于收集到的资料往往很多,如不善于分类保存,往往会导致资料的遗失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最后要引导学生从收集到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调查型。通过问卷、采访、观测等手段,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搞好此类活动一是要注意典型性,要选择典型的单位、个人进行调查,使调查获得的数据能充分地说明问题;二是要注意真实性,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活动,防止为了完成任务而捏造数据或材料。

3、体验型。通过开展讨论、辩论、演讲、动手操作、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体验来得真切,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搞好这种活动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该情境要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体验的目的。

探究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探究主题。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探究”,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指导,但不可以照搬。这是因为,教材只是根据学生的一般情况而设计主题的,至于各地方、各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顾及的。我们可以在教材提供的“探究”指导下,针对学生实际和地方实际,灵活地确定探究的主题。

一般说来,初中学生探究主题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启发性。也就是说探究的主题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养成。第二,层次性。探究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题目。第三,可行性。探究的主题要符合学生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水平,符合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不着边际,或不切实际。

2、明确目的。活动目的既是促使师生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也引导着师生活动的方向,因而明确活动目的是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活动目的一般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课的知识既是活动的理论基础,也是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二是要解决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觉悟。三是要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分组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分成小组,自主制订活动的步骤和方法,通过采访(问卷)调查、实地参观、实践体验、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找等途径来收集信息,并完成对信息的筛选、归类、分析等任务。

4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①科学分组。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各课题小组成员一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结合;二是要体现不同特长学生的结合。这样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②适时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给以适当的指导,如给学生讲解如何确定搜索项,如何筛选搜索结果,如何辨别资料的真伪等。③及时反馈。这一阶段的活动虽然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但是教师要全程跟踪,及时了解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4、交流成果。在课堂上,各小组选派代表介绍本组的探究情况,其他小组的同学参与讨论和评价。这一步骤既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发布信息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是各组推选的代表陈述观点,也可以是小组内各成员分别作介绍。既可以用文字材料介绍,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展示,还可以用表演等形式来介绍。在课题小组介绍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其它同学应该是信息的接受者,观点的评论者,活动的评价者。他们既可以针对这一小组的介绍提出质疑,也可以对这一小组的介绍给以补充和完善。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不能有旁观者,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知,有所感,有所获。

5、评价探究。活动探究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过程。要着重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以及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第二,重参与。在学习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课题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他对课题探究活动的态度等。第三,重效果。要着重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收获。此处的“效果”并不等于“结果”,对“探究”的评价要看结果,但更注重学生通过探究,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公民意识、人文素养等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这些都是新的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第四,多元化。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个人自我评价,二是课题组长对成员的评价,三是各课题小组之间的互评,四是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及效果的评价。只有把这些评价综合考查,才能体现科学性,也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近些年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认真思考一下,当前的一些课堂讨论到地发挥了多少作用呢?要发挥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讨论的内容要恰当。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展示某个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论证。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出现真知灼见,讨论专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适合内容有:有些概念和原理还有着争论的;某些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的;有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较难的的概念,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的。

第二, 讨论的时间要充分。 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 5 思妙想。时间的长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对于有些议题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想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汇报。目前有些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一般形式是,四人一小组,给定1分钟或2分钟时间,讨论后汇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平均每人只有15秒或30秒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要完成思考、摆出观点、达成共识这个过程,可能吗?

第三,讨论人员的构成要灵活。 讨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过程。应关注人员的合理构成,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来优化给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般来说,同桌彼此熟悉,前后关系融洽,这样也许会合作愉快,顺利完成任务。“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能畅所欲言,观点容易一致;“男女”搭配,能激发个体的表现欲;有活跃分子的,能引发侃侃而谈;掀起高潮;学习互补的搭配在一起讨论,能相互促进,扬长补短,能提供综合性的见解。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者、调节者的作用。

第四,要充分尊重学生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结束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让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的结果,当学生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便会让下一组回答,当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相一致时,教师便会予以大力表扬。于是学生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答案就在老师的“口袋” 里,为什么还要我们讨论呢?我们的观点都没道理吗?由此看来,当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一定要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的答案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该怎么办?”

政治课教学要体现趣味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1.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

趣味性是入门的向导,没有趣味性,学生就不爱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它带有很强的启蒙性质,趣味性就更加重要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不想学到想学,从不爱学到爱学,对思想政治课有一点兴趣,这就是了不起的教学成果,我们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很大部分。相反,如果我们上完了这门课,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一种反感,一种抵触情绪,那我们的教学就失败了。因此趣味性应当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怎样加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

(1)内容生活化、现实化,突出时代性。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常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社会生活和实践是最丰富多彩的,它里面隐藏着无限的趣味性。所以,我想,要增强本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不不仅要注意挖掘本课程理论本身特有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学生的优势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学生的热门话题展开教学。

(2)观点材料化,说理形象化。这是由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缺少丰富生活实践经历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在讲课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概念化,即用一个概念去说明另一个概念,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感到很抽象乏味。 6 因此,我们在说理时应当形象,特别是有些难懂的概念和原理,更应注意这一点。为此,首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结合,即观点从材料中来,回到材料中去,寓理论于材料之中;其次,要注意多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形象地说明道理。再次,还要注意材料叙述和说理的言说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情境性。

(3)形式多样化,部分环节活动化。这里说的形式多样化,既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也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它可以是集体教学,也可以是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的结合;它可以是讲授、讨论,也可以是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活动、计算机网络教学与讲授、讨论的结合。形式没有一定之规,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并且形式和方法要尽量多样一点,不要总是一个调。中学生注意的集中时间短,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新鲜有趣感,调节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当代中学生喜欢参与,喜欢形体语言,喜欢活动体验,喜欢音乐、小品、故事和竞赛,根据教学需要和所教学生的水平、兴趣,在课中适当穿插一点活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2.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用性,使学生相信它的真理性

趣味性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入门的向导,基础还是靠科学性,离开了科学性的趣味就是庸俗性,也谈不上思想性。因此,光讲趣味,不讲科学,不行。学生最大的意见是,物理、化学、生物是科学,有用;政治不是科学,只是骗人的空谈,没有实际用处。所以,不想学。因此,我们一定要讲出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怎样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用性?

(1)概念原理的形成、表述、解析要准确。概念原理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事例归纳法和过程归纳法,但无论何种方法,都要经历下列过程:引导学生罗列体现概念或原理的事例或阶段——引导学生对事例分类或对阶段排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现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共同要素尝试对该概念或原理下定义——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析该概念原理,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层次结构和精神实质。

(2)要重视证据的作用,概念原理的讲授要有根有据,而且根据必须科学、真实、充分。凡科学真理都是有根有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科学,所以,我们一定要讲出概念原理的证据,而且要充分,既要有实例和数据证明,又要有理论论证;既要有事实论证,又要价值论证。只有讲准、讲充分,才能使学生信服。中学生都非常崇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用他们相信的东西来证明课本中的观点和原理,换句话说,我们除了引导他们用其熟悉的事实来说明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用其已知的科学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成果来证明或检验课本中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3)要讲一点概念原理的历史发展过程,融入一点问题解决史,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凡是科学真理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因而,概念原理教学,如果能够有一点历史的叙述,把现在的结论与以前的观点作个比较,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结合起来,科学性就会显得更强。

7 (4)要辩证,不要绝对化,要揭示真理的相对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凡是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体,都是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5)要介绍一点不同的观点,听听不同的声音,以利于学生在对话、比较、鉴别、批评和借鉴中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按新课程理念,课程是一种社会的建构,是一个国家、学生、教师、社会不同方面和阶层共同参与建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活动和过程。这种冲突和斗争在思想政治课中,既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思想观点的斗争,也有各种思潮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既有社会不同方面和阶层对知识价值认识不同的冲突,也有教师的价值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在文化成为一种资本和权力象征、知识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教育进入一个更加民主化的时代以后,这一冲突和斗争则表现得更加激烈和尖锐。在这一斗争和冲突中,虽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有传播的主导的和法定的地位,但它的实现要受到整个社会不同方面和阶层的影响和制约,需要得到他们的同意和学生的认可。特别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看作是课程的建构主体,其生活经验作为一种非常重要课程资源,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将更加明显。因而这种冲突和斗争必然表现为一种对话、协商、讨价还价、相互妥协让步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解决好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规范文化和非规范文化、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非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冲突与协调问题。同时,科学总是在比较中建立的,在斗争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所以,不介绍一点不同的观点、听听不同方面的声音是不行的,学生也有这个要求。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一点不同的观点,听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思潮的声音,特别是处于社会边缘、社会底层人群的子女的声音。这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形成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鉴别、批判借鉴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更好地体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文精神。

(6)展现或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概念原理的实用价值。科学应当能够解释它所研究领域的各种具体的现象,解决一点其实践领域的问题。因而,我们要使学生承认马克思主义观点原理和社会科学常识是科学道理,就必须展现或引导学生发现所学概念原理的实用价值。

3.加强教育性,突出思想性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之学,成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但要求趣味性、科学性,更要加强教育性,突出思想性。这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生活于不同的家庭,成长于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时代,现实生活和世界各地的各种事件和思潮都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他们。他们的思想认识多是摇摆不定的。不同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他们脑子里都有影响,是是非非,他们很难做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本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思想政治课有责任用理论观点武装学生,从科学道理上帮助他们去认识这些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把握正确人生的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摸准学生思想脉搏,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基本原理和观点的教学,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如下3点: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坚持情理互动、以情感人;二是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和生活性,坚持 8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认知与体验的结合,注意活动育人;三是分层次要求、区别对待,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展开教学。

推荐第2篇:高中政治

一.选择题

1.解析B。本题考查民族知识。①说法错误,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这是在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不能成为增进民主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②说法正确,这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③不符合题意。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并不是这种教育对口支援就能保障的。④说法正确。本题答案选B。

2.解析: C。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对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②③正确。①④夸大了这项活动的意义

3.解析: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②③表述错误。对口援助新疆坚持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对新疆困难地区的特殊政策体现了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①④入选。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直接作出选择。

4.D

5.B【解析】中国共产党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党自身的性质和宗旨。①③正确,②说法本身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6.解析A。根据题意来判断,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说明了党始终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A说法符合题意;B说法不全面,在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执政,所以不是根本原因;C说法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个目标。D不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党十七大之后提出的。本题选A。

7.解析选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所出现的“转变”,是党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故选A。

8.D解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材料没有回答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关系,排除A项,应选D项。B、C项的主体是政府,排除。

9.解析: B。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地委书记”说明,杨善洲的事迹是代表共产党员的模范行为,并且在这些行动中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因此①②④入选。这不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因此③不入选。

10.解析: A。本题考查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全国政协提出议案,这履行了参政议政职能,因此A项正确。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构,因此B, C两项不选。重大事务的决定权在于人大,因此D项不选。

11.B

12.【解析】B。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党委,故选项②不符合题意;选项③明显错误。本题答案为B。

13解析: C。本题采用了“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形成过程,考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政治生活实行政治领导,是决策者,A、B、D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独立,法律地位上平等,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C项正确。本题依据基础知识,采用排除法,较易选择

14.【解析】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开展创先争优,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先进性,②正确;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包括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在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

众,是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需要,③④正确;在我国人民群众是间接行使国家权力,①错误。

15.D【解析】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且这种平等不受职业、民族等限制。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按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有利于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落到实处,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D答案正确,AC说法本身错误,B答案不符合题意。

16.解析:选B。本题考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难度中等。帮助居委会管理社区卫生是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在互联网上参与交通管理问题讨论是以社会民意反映制度的方式参与民主决策,①④当选。为班级患病同学捐款是参与学校的社会公共生活而非政治生活,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脑质量问题是参与经济生活亦非政治生活,②③不选。

17.【解析】D。我国是代议制政体,公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A项错误。B项的“扩大”错误,微博参政,扩大了公民参政的途径,而不是扩大了权利。微博利弊共存,公民在微博上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义务自觉服从法律的规定,不得侵害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C项错误,应选D项。

18.D

19.A

20.【解析】A。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预算公开,是基于公民具有了解公共事务的知情权,选项①符合题意;同时,政府预算公开,也便于公民对国家机关行使监督权,选项②也符合题意,③④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21.【解析】C。法院判处王某胜诉,表明了国家支持公民依法维权,也是保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反映公民切实享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①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质询权的主体是人大代表,②不选。

22.B【解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通过人大会议对公众开放,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也是国家权力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的体现。①③正确,②不符合题意,④说法本身错误。

23.解析:选C。本题考查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中等。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是因为我国的以民主集中制度为原则的政治制度能够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①④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与政治制度无关。

24.解析 选C。“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以行使决定权”明显错误,因为这不是人大的“决定权”,故AB可排除;“人大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执行机关”中,人大是“执行机关”与人大的性质不符,故排除D。

25.解析B。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很明显③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并不能保证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其他说法都正确,都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意义。本题答案选B。

26.A

27.B

28.A解析: A。本题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为切入点,考查了全国人大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因而①正确,②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重大事务,拥有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但不能直接决定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③入选,④错误;因此选A。本题应采用排除法,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筛选。

29.【解析】D。该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体现了

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②③正确;该人大代表坚持走访居民家庭,这是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④正确,严格执法行政的主体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①不符合题意。

30.D

31.B

32.A

33.二.非选择题

1.解析⑴第一问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虽然设问有新意 ,但是知识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区分析,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实就是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优越性。这个知识点高考曾经考过。

答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1)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3分)在指导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执政;(3)国务院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执政。(3分)(如果只简单列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三种方式,得3分。)

3.答案:全国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使科技进步法的修订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并完善科技进步法,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科技进步法的执法检查,行使监督权,保证了科技进步法的贯彻实施。

4.⑴ ①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推进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③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物的积极性;④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

推荐第3篇:高中政治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2013年1 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改革成为中心议题。回答1~4题。

1.下列选项中对于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需要

B.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D.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解决好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

位的问题,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

①刺激有效需求,实施赤字财政政策

②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③深化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

④培育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推进中国改革和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这要求我国企业()

①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和推进利率市场化

②培育面向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③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及附加值

④减少行政审批,增加出口补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 该《决定》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

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下列内容属于协商民主的有()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任免权、决定权

②公民依法直接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③人民政协履行民主协商和参政议政职能

④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政府决策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5.“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类似“口红”这一类消费品是一种廉价

商品,经济不景气时,这类商品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究其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衰退一收入下降一高档商品需求上升一廉价替代品需求下降

B.经济衰退一价格下降一高档商品需求减少一廉价互补品需求增加

C.经济衰退一收入下降一高档商品需求减少一廉价消费品需求增加

D.经济衰退◆价格下降一高档商品需求减少一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加

6.有人说,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三把“剪刀”剪掉的是一些居民的

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希望这种情况加速改善。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这种情况的是.()

①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②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增加居民收人,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7.近几年,实体书店的经营受到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冲击,生存状况堪忧。某实体书店将

书店打造成“书吧’’,书吧内提供各种糕点和饮料,为那些长时间泡在书店里的读者提供贴心服务,使该书店在网络围城中突围。这种转型()

A.体现了企业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B.集中表现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C.形成了价格、品牌效应等竞争优势

D.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价值

12.随着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采用网络聊天软件等新式通信方

式替代传统的通信方式,传统电信业务显出颓势,2013年一季度短信发

送量同比下降了10.9%。(D1表示冲击前,D2表示冲击后)下列图形能比较准确描 述传统电信业务遭受这一冲击的是:

13.关于收入(Y)和消费(C),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C0B线)。不考虑其他因素,由该图可推断出: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②收入越高,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越大

③恩格尔系数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④提高A点左边人群的收入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4.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下列对乘数效应表述正确的是:

①政府投资扩大,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

②国家增加税收,社会总需求和总投资就会下降

③居民增加消费,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互补商品涨价,会使得两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

15.新出台的《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指出,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的权利。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①是村民自治的基础②是农民工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

③能够提高农民工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④有利于农民工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纲领。以下是“纲要”制定过程摘要,请选出能正确反映制定过程的排列顺序:

①党代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②“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③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建议》和民意编制纲要④国家发改委启动“我为规划建议献策”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17.2013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涵盖了钓鱼岛区域等中国东海空域。我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是在行使主权国家的:

A.独立权B.管辖权C.平等权D.自卫权

18.“比”“从”“北”“化”四个汉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见下图中甲骨文), 高度概括出古人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与人“比”肩前行,择其善而“从” 之,去其恶而“北”(音bei,同“背”)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 之。我们从中感悟到了“方块字”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①汉字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汉字蕴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汉字的演变推动中华文明进步 ④汉字的演变记载人类文化历史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9.从2011年开播的《我要上春晚》和2012年开播的《直通春晚》开始,央视调整目光,充分挖掘各地方和互联网上的民间文艺资源,让许多“原生态”的文艺表演登堂入室,也让挑剔的观众们眼前一亮。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评价标准是文艺创新的源泉

B.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使艺术创作更具活力

C.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文化生活需要的多层性决定人们文化评价的多元化

推荐第4篇:高中政治教学计划

兰州科技外语学校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王燕洁

2012年9月

兰州科技外语学校

2011-2012第一学期高一政治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王燕洁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时代发展,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课程标准》),加强和改进我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高一政治备课组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指南,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使教学实效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针对高中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教育;努力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我校2011届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一年,接触《经济生活》,会感到陌生,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将面向全体,搞好衔接;立足课本,注重规范;强化积累,拓展视野;注重基础,因材施教。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考试评价方法,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将学习和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作为提高专业素质的必修课,并与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重点是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法改革研究。

(二)健全集体备课,集体协作,积极发挥集体的智慧。固定备课时间,明确每位老师职责,提高备课效率,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备课组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课本,注重夯实基础。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环节,向课堂要效率,认真做好“四备”、“五点”、“两法”(“四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五点”即每堂课都要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两法”即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

(四)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政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帮助自己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成立政治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挖掘学生的潜能。

(六)做好培优工作,加强个别辅导。积极开展辅差工作,努力提高差生转优率。

(七)加强组内老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加强组内教学交流风气。积极参加

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借鉴其他兄弟学校老师的宝贵经验。

五、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内容(包括章节名称、内容、考试范围等) 课 时

1 《经济生活》前言 1

2 第一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外汇 2

3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2

4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2

5 国庆放假 0

6 第一单元练习讲评和考试 2

7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2

8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2

9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2

10 第二单元 综合探究、练习讲评和期中考复习2

11期中考试 2

12 期中考试 评讲试卷 2

13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2

14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2

15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练习讲评和复习2

16 单元考与讲评 2

17 第四单元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18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2

19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2

20 第四单元考与讲评 2

21 总复习2

22 期末考试 2

推荐第5篇:高中政治 副本

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在答题卡上简要回答问题。﹙2小题,41题8分,42题10分,共18分﹚

41.在南京市开展的“我为建设节约型城市献一计”活动中,广大市民纷纷建言献策。不到半年时间,市政府就收到9000多条建议。经过认真研究,很多合理的建议被政府采纳。

(1)结合材料,你认为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民主决策?﹙4分﹚

(2)南京市民纷纷向市政府建言献策有何现实意义?﹙4分﹚

42.2008年7月,江苏省政府召开会议,总结近年来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进展和成效,分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上述材料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4分﹚

(2)请从《经济生活》角度,你认为江苏省政府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又好又快发展?﹙6分﹚

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将你的观点和建议写在答题卡上。﹙本题12分﹚

43.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但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乃至我们一些中学生浪费资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象,某市一中高二(1)班同学决定围绕水资源节约这一课题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以下资料:

材料: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为此我们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1)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说明我们节约水资源的依据。﹙4分﹚

(2)在调查中,同学们了解到,当地一家大型企业,采取适当措施,使原先的废水得到充分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请你说明“废水不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4分﹚

(3)节约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请你为“家庭节约用水计划”提两项具体措施。﹙4分﹚

高中政治参考答案:

简答题

41.(1)我国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4分)

(2)广大市民纷纷向市政府建言献策,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考生答出其中任三点,6分)

42.(1)材料蕴含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坚持两点论;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或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坚持用联系

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坚持创新意识。﹙考生答出其中任二点,4分﹚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江苏省政府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实力,﹙1分﹚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1分﹚

探究题

43.(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当前节约水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理应重视水资源的节约。(2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材料显示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与其它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水资源消耗又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节约利用迫在眉睫。(2分)﹙若考生从联系和发展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判分。﹚

(2)“废水不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分)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采取适当措施,就能够变废为宝。(2分)

(3)①增强全体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②更换节水设备和器皿(如使用节水龙头、节水洁具等),减少水的浪费。③实施水的循环利用(如用淘米水洗菜等),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考生答出其中任两点,即可得6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推荐第6篇:高中政治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4.9.12.16班的政治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是初次接触哲学,不能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由于面临着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为尽快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提高政治成绩,根据新教材大纲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了此教学计划:

一、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新课标理念,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同时为高考做好准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立足课标,明确新课标精神和目的要求。

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 2.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处理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授课计划。

(2)发挥自身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多看书,多写文章,扎实文化基本功。

由于本期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在遵循教学计划的同时还要注意灵活运用,妥善安排好教学时间,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总之这学期我将尽最大努力争取会考取得好成绩。为学生高考备考作好准备,打好基础。

个人教学计划

张艳 2012年2月篇二:高一政治教学计划 2014-2015第一学期高一政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时代发展,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课程标准》),加强和改进我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高一政治备课组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指南,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使教学实效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针对高中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教育;努力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三 学情分析

我校2011届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一年,接触《经济生活》,会感到陌生,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将面向全体,搞好衔接;立足课本,注重规范;强化积累,拓展视野;注重基础,因材施教。

第一,教学任务重.高一思想政治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讲述与公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政方针政策,肩负着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党的政策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志向的重任.第 二,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由于中考所占分数比例很小,在初中阶段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学生上高中后,既不重视,也不喜欢,甚至害怕这门课,学科基础知识薄弱。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考试评价方法,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将学习和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作为提高专业素质的必修课,并与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重点是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法改革研究。

(二)健全集体备课,集体协作,积极发挥集体的智慧。固定备课时间,明确每位老师职责,提高备课效率,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备课组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课本,注重夯实基础。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环节,向课堂要效率,认真做好“四备”、“五点”、“两法”(“四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五点”即每堂课都要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两法”即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

(四)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政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帮助自己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成立政治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挖掘学生的潜能。

(六)做好培优工作,加强个别辅导。积极开展辅差工作,努力提高差生转优率。

(七)加强组内老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加强组内教学交流风气。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借鉴其他兄弟学校老师的宝贵经验。

五、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内容(包括章节名称、内容、考试范围等) 1 《经济生活》前言 2 第一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外汇 3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4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5 国庆放假 6 第一单元练习讲评和考试 7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8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9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10 第二单元 综合探究、练习讲评和期中考复习11 期中考试 12 期中考试 评讲试卷 13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4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15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练习讲评和复习16 单元考与讲评 17 第四单元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8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9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20 第四单元考与讲评 21 总复习22 期末考试

课 时 1 2 2 2 0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篇三:高中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的教学,我对我的教学工作作了以下的安排:

一、指导思想上。严格按照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要求,扎实地按学校的一套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着实落实学校教育的以学生为本。

二、在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安排以下:

1、认真备课:

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在集体讨论备好课后,自己再写一份教学案,在备课过程中,虚心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多向他们请教。写自己的上课教学案时,尽量写得详细,这些有利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发挥自如。

对于备好每一节课,我又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备教材。备课前,首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认真学习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真正做到全面透彻地掌握好教材的内容,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认真阅读每一课的新课标,掌握、理解新课标的实质和真谛,从而落实好新课标的教学。 ②备学生。备课时,上课前,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及知识层次,要按学生的知识层次性与差异性,以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上课时问题提问的准确性。在课堂上,注重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③备教法。认真贯彻学校的以学生为本,从而做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关积极去探求适合不同班级,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话,运用多媒体及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和启发性。做到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④备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教师的教外,还有学生学的过程,因此,在课堂前,备课时除了备教案、备教法外,还要备学生的学法,这是课堂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备好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着重注重知识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毕竟,在三维目标当中,过程与方法就是其中一个,可见其重要性了。 ⑤写好教学案。长期以来,教师都只写“教案”,只强调教师上课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于现代来说,以前传统的教学已经全部改变。应加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组织课堂,从而做到在教学工作的优化,从而达到学校优的更优,后进生有所进步的目标,做好培优扶差。写好教学案,尽量去提高课堂的效果。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备好教学案后,将教学案认真贯彻到每一堂教学中去,保证教学目的的实施,自觉、有机地渗透德育,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等,做到、做好教书育人,上课时要满腔热情,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指导,做到师生互相信任,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贯彻执行学校提倡的“自学、探究、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浓度去自学,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从旁引导、点拨,做到教与练的结合,做到当堂的内容,当堂练习检测,进一步巩固知识,真正做到堂堂清,周周周清,月月清。

3、做好课后的反思工作。

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写好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的,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够完善的,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的。做到在反思当中去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以便于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学骨干教师。

4、完善自身学习

继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好现代化教学手段,认真研究教学业务,学习教学资料专业杂志,及时了解教研教改动态,自觉撰写教学论文、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做个合格的教师。

5、做好课后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理解和尊重。

6、积极备战学业水平考试。本学期学业水平考试,努力备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和策略,将强检查和监督,教会学生复习和做题技巧,培养学生做题能力,突出重点和易错点,努力完成目标和任务。篇四:2014-2015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教学计划

本人今年担任高二理班二(1)、二(2)班的政治教学工作,本学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12月份的政治学考。由于不是高考科目,学生不重视,普遍基础也较差,针对这一情况,我指定了制定如下计划:

一、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新课标理念,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同时为学考做好准备。

二、为顺利实施这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立足课标,明确课标精神和目的要求。

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 2.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处理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衔接,认真备课,多向其他老师请教。

(2)注重学案的设计,使学案符合理班学生,不能太难,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顺基础知识。

(3)加强学法及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难点,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检查

(5)每节课上完后,及时总结、反思,交流,改进教学。

3、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想结合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尽量每一节课都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容量,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便于他们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提高我自己的电脑使用水平、适应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特色。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简洁、明了、清楚,形成自己的风格。

希望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能让学生在政治学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篇五:高中政治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教学计划

高级中学 杨妆钰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2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按照本学期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及高二政治学科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现立足于高二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新课标理念,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同时为高考做好准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

二、教学目标

在高二,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构筑学科内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以及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实际,努力增强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德育性和趣味性,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

二、具体教学措施 文科班:

1、立足课标,明确课标精神和目的要求。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 2.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处理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授课计划。

(2)发挥自身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注重在学案的设计上,尽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习题注重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结构性。

(4)加强学法及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每节课上完后,及时总结、反思,交流,改进教学。 (6)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多看书,多写文章,扎实文化基本功。提高自己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治理能力;注重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楚向学生表达教学内容。

理科班:

1、营造学业水平考试氛围,强化业水平考试意识和业水平考试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帮助学生制定周密的业水平考试复习计划,监督学生及时完成复习内容,变被动为主动;

3、提高课堂效率,精讲多练,做到当堂的内容当堂巩固;每模块一阶段模拟测试,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

4、加强弱科生的辅导,避免弱科生拖后腿。

推荐第7篇:高中政治说课稿

政治说课稿模板 ××× 说 课 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第 单元第 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例如: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物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特点

1.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2.知识含量大,且高度抽象概括,理论色彩浓厚。 3.知识跨度大,相互之间的衔接不流畅。

(三)教育教学目标

按照传统的确定教学目标的方式,一些体验性的、探究性的和实践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无法容纳,因此,采用了这种形式来表明教育教学目标。 1.体验物物交换的困难,知道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对比货币与一般商品,揭示货币的本质。

3.感受利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场景,理解货币的职能。4.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5.了解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的危害,知道纸币发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6.感受生活现象,认清制贩假币的危害,爱护人民币。

7.初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四)重点、难点 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和一张相同大小的白纸片)提出问题:同样质地的两张薄薄的纸片,为什么一张能购买各种商品,而另一张不可以呢?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设置疑问,激发思考)

一、从商品和交换说起──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货币的本质(15分钟)

(一)自主学习——探究商品的基本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商品的含义。教师举例由学生判断后,再让学生讨论并自己举例,整个学习过程遵循由具体——一般——具体的认知规律,将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掌握商品的两个条件。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非劳动产品)

2、农民自己生产自己食用的粮食。(没有用于交换)

3、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你还能再举几个商品的例子吗?

(二)小组合作──探究价值的含义

牛奶、盐、咖啡、红珍珠等这些千差万别的商品,有何相同之处呢?

在学生分组学习和充分的讨论之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商品他们有何共性?(都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有何共性?(都要消耗人的劳动)——消耗的劳动形式上相同吗?(不同)——消耗的劳动有何共性?(都是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教师在此基础上,将探究引向深入: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否有价值?为什么?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所特有的)

(三)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合作探究解决办法──探究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利用动漫演示物物交换,创设教学情境。

演示结束以后,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想办法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多媒体逐步展示:

(四)比较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金银的图片,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观察体验生活,探寻货币的作用──探究货币的基本职能(15分钟)

(一)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 结论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此,教师要简单介绍我国货币单位的变化,使学生的认识和现实接轨。(我国最初主要用“两”作为货币单位;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把货币单位名称改为“圆”,每圆的纯银量为23.977克,银圆由此而来。再后来货币单位又改用了“元”,一直延续到现在。)

结论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二)模拟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比分析──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

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结论2:货币出现以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行,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或“货币──商品”。

结论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结论4: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

三、回溯历史,探究货币的演变──纸币的产生、发行与使用

(一)剖析案例,探究交子的奥秘──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 多媒体播放

1.从交子发行和使用过程探究纸币的本质。问题(1):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

引导学生得出: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符号。 问题(2):由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得出: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所以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 引导学生结合上述两点得出纸币的内涵: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问题(3)使用交子与使用金属货币相比,有何好处?

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正是由于这种优点,纸币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二)剖析案例,探究“法币”贬值的原因及危害──探究纸币发行量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

最初的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了1949年五月仅可以买到一粒大米的2.45%。“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由于物价疯狂上涨造成的恐慌心理驱使,人们疯狂地抢购各种物资。

思考讨论:

1、100元法币最初能买两头牛,最后只能买到三粒大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

2、如果纸币发行过少行不行,为什么?

3、纸币发行量怎样就比较适当?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师生交流讨论中,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

纸币发行的如果过多,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过少,就会导致商品销售困难,商品流通受阻。因此,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等。

(三)辨识社会现象──规范人民币的使用

调查班内有多少学生收到过假币,并请他们谈谈他们收到假币后的想法和做法。 通过讨论交流后,明确:

1、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严重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必须依法予以严惩。

2、作为我们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

3、作为我们公民,爱护人民币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4、作为我们中学生,自己要爱护人民币,也要教育周围的人爱护人民币。【走进生活、判断运用】(5分钟)

欣赏FLASH动画,结合社会现实,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设计策略】

(一)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或者是有些学生并没有体验,但是它能够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很好的结合,是可以体验的。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本课在设计上,努力强化这种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交融。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过程

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力求实现认知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方法并重的目标。

(三)让学习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本课作为商品和货币经济理论的开篇课,教师理应通过课堂从正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本课在设计上,有意安排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FLASH欣赏,用诙谐、直观的动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金钱、树立怎样的金钱观等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感悟,进行正确的价值评判和选择,进而能够主动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有助于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推荐第8篇:高中政治提纲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⑴价值决定价格。劳动生产率、原材料、流通→成本→价值量→价格 ⑵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天气、政策、市场炒作、消费心理等→供求关系→价格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2.价格变动的影响:

⑴影响生活(消费者、需求量):

①影响商品的需求量:价格上升,减少购买;价格下降,增加购买。

需求有弹性: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大

②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商品价格上升,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 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替代品的需求量减少。

⑵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分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其使用量;价格提高,减少其使用量。

3.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水平与当前收入正相关。②未来收入预期。未来收入预期乐观,可能预支将来收入,加大当前消费;预期未来收入减少,会节制当前消费。③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预期,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保持物价稳定。

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居民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

4.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生存消费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降低。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6.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7.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⑴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⑵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8.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9.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10.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

★11.企业(生产经营者)的经营发展: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适时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③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④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⑤通过企业兼并、企业联合,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实现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⑥通过股份制融资,扩大企业规模。⑦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提高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⑧通过向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拓展融资渠道。⑨合理调整分配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⑩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⑾运用世贸规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应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2.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3.扩大就业

⑴就业是民生之本。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③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⑵党和政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14、劳动者要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①自主择业观 ②竞争就业观 ③职业平等观 ④多种方式就业观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承担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扩大就业的根本措施。

★15.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16.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⑴原因、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①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生产发展

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③劳动者基本生活权益,社会稳定 ④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⑵措施: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提高,两个同步)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7.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8.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分配政策。

★19.发挥财政的作用: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发挥财政在_______________的中作用

20.市场经济

⑴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来引导生产经营活动,调节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⑵市场经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⑶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1.规范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⑴原因、意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⑵措施:①制定、实行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⑶经济活动参加者①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②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22.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①经济手段。②法律手段。③行政手段。 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2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①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②核心立场: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2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⑵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①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⑷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25.经济全球化: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影响: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应对: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6.我国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⑴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⑵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

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主体:公民

地位(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公民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政治参与的渠道: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增强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民主决策: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间接参与民主决策——通过民主选举,选举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基层民主(基层群众自治):

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①村民民主选举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基础,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②村民会议进行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③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管理村里日常事务; ④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监督村委会、村干部,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城市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①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②居民会议讨论决定涉及居民利益的重要事务;③制定居民公约,日常事务居民管;④居民委员会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村(居)民委员会是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意义: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民主监督:

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的方式和渠道: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会等。

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干扰公务活动。

主体:政府 性质,职能,宗旨、原则,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提高公信力,提高政府威信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政府的基本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加强社会建设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坚持①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我国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的威信。

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⑴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⑵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等。

⑶意义: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依法行政,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依法决策: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减少决策的失误。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⑴为什么:权力具有两面性,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①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⑵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二靠法制。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政务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

有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的威信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

如何树立政府威信:①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②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③高效,清廉,讲信誉,有令必行、有禁必止。④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有良好的业绩。

主体: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法律地位、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主体:人大代表

法律地位、职责(权利与义务)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人大代表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体:中国共产党

性质、指导思想、宗旨、执政理念、地位、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主体:民主党派 人民政协(政协委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互相监督。

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主权国家的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联合国的地位、宗旨、作用: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最具权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国际竞争:当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国的对外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点: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②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作用(力量、功能、意义):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之一。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⑴对经济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①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人文环境,促进经济发展。②文化自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⑵对政治的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国内: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国际:文化渗透、文化入侵,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⑶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文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反对文化渗透、文化入侵、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我国的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⑵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 ①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⑶特点:①潜移默化(方式上);②深远持久(效果上)。

⑷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并非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品。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4.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5.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6.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7.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8.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①商业贸易 ②人口迁徙 ③教育……

9.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11.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12.文化具有继承性

体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13.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的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14.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

1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⑵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⑶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文化的发展。⑷教育的方式与水平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6.教育:

⑴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⑵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7.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18.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文化。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19.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

⑴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⑵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反对“守旧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①尊重外来文化。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④反对“封闭主义”与“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

23.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4.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的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觉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⑥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创新文化传承手段,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25.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6.中华文化的特征: ⑴源远流长 ⑵博大精深

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7.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传承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28.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民族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9.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0.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④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青年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3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个人在文化生活中要学会选择。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33.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34.奏响主旋律

3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6.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以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39.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0.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43.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45.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46.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探究世界的本质 把握思维的奥妙(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1.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特定的联系。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在确认绝对运动的同时,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求索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1.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创造性。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这一部分可纳入历史唯物主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实践的观点,包括上述

1、2。

3.真理: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二者有原则性的界限,不能混淆。相伴而行,犯错误是难免的;相比较而存在。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通过纠正谬误、批判谬误而发展真理。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特点:①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②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上升性:认识不断发展、完善、深化。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普遍)联系的观点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要尊重事物的固有联系,不能肆意抹杀、破坏事物的固有联系。

3.人们可以(应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具有多样性,应全面地认识与事物有关的各种联系。不能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立足整体,搞好局部。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⑴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⑵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①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观点)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补充:◇树立创新意识。支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①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看问题要全面。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看问题要全面,把矛盾的双方有机地结合起来。

4.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5.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一定场合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从矛盾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⑵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要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坚持辩证否定观: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树立创新意识: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创新的社会作用: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寻觅社会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现人生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

1.价值观

⑴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①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主体差异性,往往因人而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①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2.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推荐第9篇:高中政治总结

一.经济学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3.理性消费的原则(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5.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6.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7.国家财政的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财政局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8.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9.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中注重公平)

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资本全球化。

1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13.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4.怎样做到宏观调控: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15.为什么要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既要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16.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7.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学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2.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关系:

国体指的是国家性质,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是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二者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应国体。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

4.人大代表的权利及义务:

权利: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人大代表应该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5.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首要原则、政治基础)、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2)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7.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8.我国的宗教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9.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和科技

10.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内容:(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3.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14.中国共产党:

(1)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5.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16.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哲学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1)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经济学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9.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指导意义(方法论要求、方法论意义):

(1)做任何事情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0.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

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

(1)原理: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选择正确就会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就会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3)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4)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3.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

表现(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推荐第10篇:高中政治哲学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 5.3 P183.9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教材 P30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主要应用于:世界是神创的、人创的,或是物质的。 符合: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违背: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 寂”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

主要应用于:根据客观实际决定主观意识或行动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教材 P38-40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 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 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 丧失斗志。

主要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各种民族精神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意志坚强的人克服重重困难走向 成功的例子。

4.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教材 P33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 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改造自然受到惩罚:违背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现象 或出现自然灾害如海啸、地震等体现的道理。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等或违 法经济规律的各种行为等。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主要应用于:如国家重大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如青藏铁路、神舟七号等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一、辩证唯物主义:(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教材 P44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 实践有阻碍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教材 P47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把 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要应用于:用于正确的认识随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教材 P48-49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 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与时俱 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3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教材 P54-56 1.联系普遍性原理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多样性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 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教材 P58 (1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功能状态 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寻求最优 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主要应用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两个大局; 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维护中央权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势力, 实现祖国统一;坚持集体主义。

(2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 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教材 P58-59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 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功能不是 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唯物辩证法 :发展的观点 1.发展普遍性原理(教材 P63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理(教材 P64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 们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最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挑战。 应用于:分析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确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祖国 的和平统一大业;中美关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教材 P65-66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达到 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 件。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主要应用:水滴石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态, 起于垒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 小而不为;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我国的载人航天经历了从神舟一

号到神舟七号的发展过程,将来还有„„;嫦娥系列工程。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三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观点 1.矛盾原理(教材 P67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几个“两手抓” 。

2.矛盾统一性原理(教材 P68 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应用于:失败是成功之母;多难兴邦;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教材 P69 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 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教材 P70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万物莫不相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世界上没有两片 完全相同的树叶;对任何事物的个性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教材 P71-7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 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要应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抓典型”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教材 P72-73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 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 , 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着 重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认识方法。

主要应用于: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 生产力;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 ;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擒 贼先擒王;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关键词:抓重点、关键、中心

7.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原理(教材 P72-73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分清主、支流,抓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

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对党的现 状的分析;对各种形势的分析;对某个事物性质的分析(定性分析等。 关键词:形势、大局、方向、主流、主体、性质、本质

(四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辨证否定观原理(教材 P75-76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实质就是“扬弃”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应用于: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 , 创新意识;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教材 P77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 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应用于:用于分析创新

3、创新的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 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教材 P86-8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 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社会主义 荣辱观;民族精神的产生及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教材 P88-92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 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 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 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状况时, 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

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 92-9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以人为本;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弱势群体、下岗职工、农民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材 P98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 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先进人物的价值选择、贪官污吏的堕落人生;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正确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5.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依据:(教材 P102

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 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人生价值(教材 P102-106 (1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就要求我们 对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 不息的精神。B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需要有坚定 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主要应用于:为国争光、为国作贡献的事迹;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酝 酿 14年的燃油税方案征求意见稿终于出台。专家指出,实行燃油税改革,既反 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 成机制;有利于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国家推行燃油税改革的必要性。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当前的能源紧张 和能源浪费严重的现状要求我们实施燃油税改革,来抑制不合理消费,实现科 学发展。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 观事物的发展。推行燃油税改革,可以有效理顺税费关系,促进汽车厂家研制 节能技术。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施燃 油税改革有利于理顺税费关系,促进汽车厂家研制节能技术,是按经济规律办 事的表现。

④国家推行燃油税改革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反映了社会主义 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点。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的社会存 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所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 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就体现 了这一点。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主体是人、动 力是人,目的也是为了人,追求的是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并以此促进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回答,企业应如何保证食品药品安全?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 发展起促进作用。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生产经营意识,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维 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企业在 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 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有价值观。 企业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一、五年来(注:党的十五大以来到党的十六大召开的五年 ,我们在改革发展 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 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1体现矛盾的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报告既看到了五年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 困难和问题就体现了这一哲理。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 , 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求 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为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着重

把握主要矛盾。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 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

(1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为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着重 把握主要矛盾的体现。

四、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 标准,而主要应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 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贡献。

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 .有多少财 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看„„”这部分论述就反 映了这一点。

2、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 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政治上的先进与落 后,主要应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高中物理、化学等课程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大胆精彩的猜想、精确控制的实 验、正确有效的定律。然而,科学探索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如,诺贝尔

为发明安全炸药,多次身受重伤;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 号先后发生爆炸和解体,多名宇航员殉难;中学数学教师欧姆发现的电阻定律 长期得不到德

国权威们的承认;修道院教士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一些权威抵制 达 34年之久,正是人类的孜孜以求,终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结合材料, 分析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是如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 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人类探索科学的历程就是科学发展和人 类不断进步的过程。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支持新事物,促使 其成长,又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考验。人类科学探索不可能一帆风 顺,科学蒙难是科学发展曲折性的表现。

③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 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人 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但由于人类的孜孜以求,科技成 果层出不穷,就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并丰富和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 七大报告反思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关系,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 华。

分析说明我们党对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 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并丰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这一 点。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要发挥科学理 论的指导作用。每一次理论的发展都推动着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我们要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明 建设必须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要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 又提出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 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 构性减税”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 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结合材料,分析“结构性 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 的变化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结构性减税; ②意识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行结 构性减税政策,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目标的实现; ③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 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实行结构性减税,将构成 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组合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 2l 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 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 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 物种退化。

(1结合材料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 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的联系有直接关系。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生态问题的出现警示人们要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无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 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 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典型题目 材料一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 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编列的 2008 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 “清单” : ——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 1076 亿元增加到 1562 亿元,增长 45.1%,占财 政支出的比重由 2007 年的 9.4%提高到 11.83%。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 832 亿元,比上年增加 167 亿元,增长 25.2%,占 财政 支出的比重由 2007 年的 5.8%提高到 6.3%。 ——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投入 2762 亿元,比上年增加 458 亿元,增长 24.2%, 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 2007 年的 20.12%提高到 20.91%。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们将今年的中 央财政预算称为“民生财政” 。 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 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 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 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 和的理想效果。要把改善民生置于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3)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 16 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 整体的发展。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作用。 17

第11篇:高中政治工作总结

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彭帮来 2017.1.18.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二年(

7、8)两个班级政治科教学工作。本学期以来认真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和教研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开展常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虚心向同行学习,切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做好备课工作。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预先备好课,课前再重新复习一遍教案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备课原则:扣大纲,抓重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能围绕本课时教学目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内容进行变换,取其精华,有取有舍;环节齐,有反思等等。

2、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本学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主,突破重难点,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能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体现分层教学,各类学生主动地发展。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等。

3、作业布置做到合理,习题精练,有代表性和启发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复死板的作业不做。能及时批改作业,并做好成绩登记。

4、抓好培优扶差工作。我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优扶差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在教学措施上,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本学期在教学上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很多课时中充分运用视频音频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上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学习,提高自己教学质量和效率。

知识更新很快,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学好政治。本人能认真地参加本学科的教育培训,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是创造未来的事业,它决定了一个有使命感的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必然缺乏竞争精神,所以教师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同时,认真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认真开展有效教研活动,提高本组的教科研实效性 本学期,本人担任本组的教研组长,本人认真开展教研工作,着力实现有效教研。本学期本人的有效教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开课的教学和评价,使全组成员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二是开展信息技术的学习,使教研不停留于表面,能让全组成员学有所得,提高本组成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通过有效教研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在组织本组成员开展活动的同时,本人也获益匪浅,自己的教研水平得以提高。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1、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网络教学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在进行改进,同时注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研工作中,还需要提高教研的水平和方式,尤其是网络方式还需要再推进创新。

3、在辅导效果要提高。无论是作业或试卷面批,还是对一般同学的答疑,似乎效果不是很明显。一方面是辅导的学生比较多,一方面是没有找到更科学合理的辅导方法。另外,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辅导明显不够。

4、难以做到因人而教。对于上课,一部分成绩好的的同学,觉得上课效率不高,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觉得内容深且多,没有把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很好的协调起来。

第12篇:高中政治重要性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目前高中生政治素质状况堪忧,一方面,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政治不关心;另一方面,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西方政治思想好奇直至信仰,有的则对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不信任甚至持基本否定态度。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主要途 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受教育对象灌输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及价值观等,培养他们参与政治过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活动。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和灌输,特别是学校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目标之一。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密切交往,对通识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所谓通识型人才是指在各个知识领域都有较高修养的人才,其中当然包括政治修养即政治素质。

第13篇:高中政治学习方法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

一、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其次,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现实生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二、科学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般学习方法

1.预习: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搞好预习要求做到:(1)列预习提要:(2)做好笔记: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4)持之以恒: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3.课后及时复习

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三、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1)运用记忆技巧。(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

(4)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5)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学会知识运用,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成绩

首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其次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

最后就是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

第14篇:高中政治知识点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0、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2、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1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4、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15、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6、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

17、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内容(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8、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所用。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有阻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20、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1、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3、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应该随着过程的推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5、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指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7、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成功。

30、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使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方法论)

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33、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

指导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统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一定场合下,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转化。

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次要矛盾。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含义: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出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辩证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9、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40、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扬弃”。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1、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怎样理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42、创新对社会的作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3、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根据。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 1 -

第15篇:高中政治说课稿

高中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号考生。(鞠躬)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板书)。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设计、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地位与出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高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政治中的政治生活。本课题主要讲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本课题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度打下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了解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对比及归纳能力,自主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明确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政党制度的定义、功能、作用。这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2、难点: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二、说教法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比较强烈,思维逻辑性较强,对于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情感易偏激。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让同学们主体性的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引入课题和教学,是同学们对该课题产生兴趣和思维拓展,保证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2、合作讨论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探究法。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使得同学们培养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本课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们学会以下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有所感悟,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们养成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方法。

四、说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两会: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问题设置:感悟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说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党制度?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初读课文,逻辑分析,辅以案例,整体感知

然同学们通读课文,对只是有一个了解,然后我采用案例教学,比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支持共产党等案例来进行一个讲解,说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能得到其他党派的支持。

(三)重点精讲,小组讨论。“执政参政,特色鲜明”这部分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探究。我设置的问题是: A.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有哪些?他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治团体?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是什么关系?

B.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特色”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政党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讨论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以选派代表方式回答所设问题,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异议。同学们通过探究生成的知识可能比较散乱,不完整,此时,我会适当进行点拨、强调,做及时有效的总结。 (四)辩论提升,突破难点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内容,我打算采用“小组辩论学习法”。问题设置:“某次关于政党制度的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同学甲:我国应该实行西方多党制,各党派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可以防止独断和腐败。同学乙:我国不应实行多党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也不容许实行多党制,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党合作。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依据。”让学生自己在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深刻体会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地树立起坚持我国这一政党制度的信念。最后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而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显著的优越性。

(五)课堂小结,温故知新。在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小结,再给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点做一个逻辑性的分析,针对于基本知识点进行提问,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让大家反思一下,如果中国不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

五、说板书设计

是什么(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为什么(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怎么做(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对我的说课做一个简短的评价。尊敬的各位评委,本堂课是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16篇:高中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概括 第一课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货币的产生过程以及含义和本质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以及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和世界货币

5、货币流通规律以及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货币流通次数

6、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成因和对策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引起物价上涨,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其实质是经济过热,供不应求,总需求>总供给,应该“逆风向行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和财政政策(提高税率) 通货紧缩,反之即可

1

第一课

1、结算方式的类型: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支票的类型: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如何判断汇率升高或降低

4、本国币值升高或降低的影响

①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不利于海外投资和留学

②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有利于海外投资和留学

5、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第二课

1、影响价格的三因素:供求,地域,气候

2、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3、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无关

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只影响自己生产商品的数量以及自己的价值总量

全社会的价值总量不变,社会生产率提高,商品数量增多,财富增多(使用价值的量增多)

4、货币本身价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价格的成反比,(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格升高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在各部门的分配;

2、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优胜劣汰 第二课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3种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替代品中A的价格变动与B的需求变动同方向,比值或乘积>0。互补商品中A的价格变动与B的需求变反方向,比值或乘积

2、价格变动对对生产经营的3种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②预期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③收入差距越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有钱的不需消费,没钱的没法消费),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因此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④物价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

2、消费的类型有哪几类

按消费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买者自己。贷款消费,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租赁消费。不变更所有权,获得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按照消费对象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照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恩格尔系数变动的意义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系数降低,说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反之也成立

4、消费心理和消费观

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一个理智的消费者会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举债消费不可行,紧缩消费不利于人们需要的满足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可持续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②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起导向作用,③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和交换:链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消费: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①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是社会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通过改革完善各项基本制度

第四课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

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构成一:公有制 ①国有经济

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地位: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②集体经济

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地位: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包括合作社、集体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

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为了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5 构成二:非公有制 ①个体经济

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特点: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现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 ②私营经济

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特点:规模较大,设备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 ③外资经济

含义: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管理水平高

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为什么?

原因: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么做?

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公有制企业搞股份制改造有什么意义? 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行效率;

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6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第五课

1、企业和公司 企业

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地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公司

含义: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

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2、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3、兼并破产的意义

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竞争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实力

对国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五课

1、劳动和劳动者

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劳动者地位: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分工

7 不同,地位平等

2、就业问题 A 意义:

①对社会: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

②对个人:通过就业取得报酬;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劳动重要

B 现状:形势严峻 ①总量比较大 ②素质不高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C 措施

(1)党和政府

①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总量和规模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③拓宽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④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⑤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技能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2)劳动者: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①自主择业观②竞争就业观③职业平等观④多种方式就业观

⑤积极主动,脚踏实地,艰苦奋斗⑥提高素质和技能⑦树立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

3、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A:是什么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B:为什么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③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C:怎么做

党和政府: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

8 1.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2.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3.维权途径:法律。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

4.维权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第六课

A:储蓄存款——便利的投资

储蓄存款: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⒈利息

①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②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注意:利息和本息;年利率=月利率X12或年利率=日利率X360;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

2、主要储蓄机构:商业银行(

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②地位: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⑤作用:①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②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③“监管”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B:股票——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关系)

1、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属于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不可退还,可以在证券市场流淌买卖,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可以上市交易。

3、收益构成:

9 ①股息和红利收入:要看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固定,可高可低

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受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

⒋股票市场建立发展的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C:债券——稳健的投资

1、含义:筹资者(企业或政府)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固定性),属于债务证书

2、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①国债

含义: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 目的:弥补国家财政赤字,为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特殊经济政策、战争筹措资金 风险: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小

收益: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低于其他债券 ②金融债券

含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风险:比企业债券小

收益:低于一般企业债券,高于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③企业债券

含义: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

风险:以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保证,风险大 收益: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D: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⒈功能:主要是规避风险

⒉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⒊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⒋与社会保险的异同 社会保险(性质)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给付标准)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费用)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保险依据)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保险范围)社会成员最破解的保险项目

10 商业保险(性质)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给付标准)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保险依据)被保险人的需要(保险范围)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 相同点:①都是一种投资行为②都是减少危害,防范后患,保障生产,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③是保险中的一部分

科学理财要做到:(1)注意投资的多元化,拓宽投资渠道(2)既要注意投资的收益,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3)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第七课

一、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1、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为什么: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层次不均衡的现状决定了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构成: A: 按劳分配

1、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原因: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4、意义: ①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否定了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11 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C: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私营外资的劳动收入)、资本(利息股息红利,私营老板的税后利润)、技术、管理、土地(房屋出租、土地流转)等

3、意义: ① 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② 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③ 促进经济发展

4、注意

劳动收入>按劳分配: 非劳动收入不等于非法收入

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

1、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和地位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解决措施

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举措A:

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②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意义:是充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举措B: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通

12 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实现公平分配:

3、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

效率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有矛盾性。 措施:

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财政

1、作用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构成——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A: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最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国企税后利润的一部分和参股企业取的的分红)、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收费,罚款,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影响财政收入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要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②分配政策。国家集中的财富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B:财政支出(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类型: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关系:有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

13 政赤字三种情况

税收(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1、(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特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并非不变化)的特征

3、税收的种类 ①划分标准:征税对象 ②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A:增值税

征税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避免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体现公平竞争;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B:个人所得税

税征税对象是个人所得。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4、依法纳税 A:必要性 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B: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漏税(不知法而犯法) C: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第九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

1、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手段

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来进行。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公共品市场不能调节;危险品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会导致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①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更好的配置资源 ②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出现。 ③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二、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目标要求)

2、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经济手段: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②经济规划和计划 法律手段:①经济立法。②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三个结合:①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③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第十课 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已有成绩:

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就业更加充分,建立完善社保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③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

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扩大内需,经济增长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三大产业协同带动;由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拉动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就是资源的全球性配置

2、表现:主要是生产全球化(各国的比较优势、相对优势)、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5、影响:

有利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火机分工水平的提高。提高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效率。

不利影响: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并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风险全球化

6、应对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二、世贸组织

1、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是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⒌意义: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三、对外开放

1、已有成绩: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新任务: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优势互补。增强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利用外资可以缓解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意味着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包括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形式。

3、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总结一:经济学中与企业相关的专业术语

1、科技

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研力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 优化配置。

2、管理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素质和技能(劳动者和管理者)

3、发展方式和模型

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变为集约型,降低能耗、节约资源,

4、信誉和形象

诚信经营,注重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培育自主品牌、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结构调整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结构

6、遵守规则正当竞争,

遵循价值规律,遵守市场规则(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正当竞争,尊重保护消费者和员工的权益、遵守贸易规则

总结

二、经济学中与个人相关的专业术语

1、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及质量(消费水平和质量),满足需要,改善消费结构

2、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潜力,实现人生价值

3、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知识和技能、道德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

5、树立观念:消费观、就业观、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

总结三 经济学中与国家相关的专业术语

1、宏观调控:

运用多种手段(经济、法律和行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政策和制度:

建立健全(坚持和完善)XXX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信用制度

建立健全XXX体制和机制:市场机制、公共服务体制 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环境

3、协调处理好XXX关系:投资、消费、出口;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

4、投入:

加大对XXX的财政投入(行业和地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5、科技:

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教兴国,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

6、结构:

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社会

7、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重视三农问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8、对外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优势互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增强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第17篇:高中政治计算公式

高中政治的经济学公式:

一、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时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多数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全社会生产商品m耗费的总时间/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商品m的总数量

二、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1生产规模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2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3生产单位商品耗费时间与使用价值量成反比4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5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价值量无关、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6个别劳动时间与单位价值量无关、与价值总量成反比

7.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价值量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价值总量无关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单位价值量成正比、与价值总量无关。

三、关于企业利润的计算

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用公式表示: 利润=生产总量-生产成本

企业利润=总收益(平均售价×销售量)-总成本

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 +平均利润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率

四、关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

恩格尔系数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五、关于纸币发行状况的计算 1.纸币发行量=实际需要货币量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总量×平均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注: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货币流通回笼速度) 2.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实际需要货币量

(注:若(纸币发行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负值,公式2则为通货紧缩率的计算方法) 3.单位纸币实际购买力=实际需要货币量÷纸币发行量

=1-纸币贬值率

=1÷(1+通货膨胀率)

4.纸币贬值率=(单位纸币面值-单位纸币实际购买力)÷单位纸币 5.商品价格=原价格﹢单位纸币实际购买力

(注:在计算题中,可以将市场中实际流通的纸币量当作纸币发行量)

六、汇率的计算

汇率又叫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某一国货币汇率升高,即意味着相同数量的该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其他国家的货币,该国货币升值了。(外汇汇率上升,说明人民币贬值;反之,人民币汇率升值,说明外币贬值)

A国汇率变化后,该国进出口产品价格变化的计算公式

1.A国的出口产品价格=原出口价格÷(原汇率÷现汇率) 2.A国的进口产品价格=原进口汇率×(原汇率÷现汇率) (注:这里的汇率表示方式必须是“其他国家货币:A国货币”)

七、税收的计算

纳税额=征税对象×相关税率

八、存贷款利息、利润、股票价格的计算 1.生产总值=生产总成本+利润=(C+V)+M (注:C是指耗费的生产资料,V是指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奖金,(C+V)是指生产成本,M是指利润) 2.利润率=利润÷生产总成本=M÷(C+V)

3.商业银行利润=贷款利息总额-存款利息总额-各项费用 =贷款利息总额-(存款利息总额+各项费用)

=贷款总额×平均贷款利息率﹣(存款总额×平均存款利息率﹢各项费用) 4.存款利息=存款总额×平均存款利息率

贷款利息=贷款总额×平均贷款利息率

5.股票价格=股票票面金额×(预期股息÷一年定期存款利息率)

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率

九、货币流通的计算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 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十、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剩余价值率是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 = 商品社会价值商品个别价格

十一、利润率的计算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p’= m/(c+v)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A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B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C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D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年利润率:衡量一年中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衡量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增值程度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十

二、资本的计算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第18篇: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案例

【学生情况分析】

1、认知起点: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学习过程中他们比较乐于参与,积极发言,有探究精神和活动实践能力,但只能简单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没能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

2、学习兴趣:①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有了解的兴趣;②对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有探索的欲望;③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有认识的兴趣;④对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有参与的兴趣。

3、学习障碍:①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②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欠缺。③过分依赖多媒体信息,没能形成自我认识

4、学习难度:①情感的升华;②实际生活中的践行。 【教学策略设计】

1、教育理念:\"教材向生活的回归\",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体验,去拓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感知、思考。

2、教学原则:坚持启发性、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3、教学方法: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教学目标解析】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理解从本质上看,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都是一种\"管理\"的职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正从管理向服务过渡。同时,让学生能够对我国政府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管理予以评判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政府职能的学习,结合实际生活中政府为民服务的实例,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利用实例引导法、讨论法、图示法、讲授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政府面对困难和挑战所做出的果断决策,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作出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价值选择。并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政府的性质、职能及处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 (2)教学难点:评价我国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效果 【教具】: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讲解新课之前,请你们请看屏幕的视频展示,思考这段视频说明了什么问题?(温家宝总理视察和指导灾区抢险救灾工作) 学生答

教师总结:道理很简单,总理代表了政府,政府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这是政府认真履行职能的表现。那么,政府的职能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新内容,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板书) 第二: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我们要了解政府职能指的是什么?

教师: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阶级社会管理中的功能,是国家活动的基本任务和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政府在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那么,这些作用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一、履行政府职能的依据(板书)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政治常识》第一单元的知识回答。 屏幕展示。(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的关系) 教师分析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政府的这四个职能 教师:政府的主要职能(板书) 教师:在这四种职能中,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前提。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此职能的内容。

从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职能的履行主要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为此,国家必须处理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师:在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为的是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教师:对此,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你认为在哪些事情的处理上政府很好的履行了以上职能。 学生答

(参考例子:3.14西藏的打砸抢烧事件中,藏独分子企图通过极端的方式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对于这种不法行为国家予与了打击;与此类似的还有政府对\"台独\"言论的回应、打击\"东突\"恐怖分子等行为,这有利于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有利于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除此之外,打击\"两抢\"也是此职能的表现。)

过渡:同学们,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不是只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就可以了? 生答

教师: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为此,政府必须履行好经济建设的职能。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二个知识内容。(板书)教师: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经济建设的职能,就必须了解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

请问同学们,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学生答

教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政府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履行经济职能时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教师:展示幻灯片

教师:政府在经济职能中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 教师:我们首先来了解经济调节的内容。 (1)经济调节

教师:经济调节职能在《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宏观调控。

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复习下列问题:①宏观调控的原因是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弥补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缺陷)、②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③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教师: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调节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在经济手段中,国家通常会利用价格、利率、税收等方式调节经济。请同学透视2008年中国经济的\"五大取向\",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国家在哪个\"取向\"中体现了经济调节,是怎样体现经济调节的。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才保证了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势头。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回海南省,今年是我省建省20周年,在这20年里,我省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们谈谈,我省政府在哪些政策的实施上体现了经济调节的职能。

生:参阅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回答。

过渡:我们也必须看到,我省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所以,政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好市场监管的工作。这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 (2)市场监管

教师:政府的对市场的监管主要表现在打击假冒伪劣、打击地方保护和垄断,这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教师问:省政府在哪些工作的开展中体现了市场监管的作用呢?

学生举例说明(对淫秽光碟、制假药、卖假药行为的查处,对大润发商场擅自提高猪肉价格的行为给予警告和罚款等等)

教师:除此之外,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还要做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工作。 (3)社会管理

教师: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指维护社会安全秩序。依法惩处各种犯罪活动;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解决好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在安全生产方面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等等。 (4)公共服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经济性的公共服务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教师:经济性的公共服务主要有五表现:

第一,政府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第

二、提出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第三,政府通过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保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第四经济信息是最重要的经济性公共服务,政府要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第五,政府要为全社会提供水、电、气、交通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过渡:这是我们对文化职能内涵的剖析。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的履行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国家快速发展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师:为什么政府把这些内容作为公共服务的内容呢?道理很简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人民的贫富差距过大,人口素质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为了给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环境,政府必须认真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课堂小结

师:以上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全部知识内容。下面我们把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请看屏幕。 评价与反思: 值得学习的方面:

(1)能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利用海口市玉沙村的改造、农村医疗工作的顺利推行等本地信息,提高了学生对本地区的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了解本课内容。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课堂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课堂教学生动,对观点也把握得透彻。本节课有较多的知识讨论点,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讨论或发言,学生的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师生双方在表达与倾听中共同分享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第19篇:高中政治哲学思想

一、过程与结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成,不能好高鹜远。 \"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

阐释: \"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

思想6: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

二、整体与部分

思想1:整体和部分互为条件。整体由若干部分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体。

思想2:整体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决定作用。

思想3: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有的局部破坏了,全局就有变化。

阐释:\"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昭君的一生的改变仅仅因为一张画。画师毛延寿因昭君未贿赂他,在画像时给点了一颗痣,以致昭君不能得皇上临幸,最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说《项链》中所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思想4: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阐释:佛说,一滴水要永恒,那就把它放到大海。这是对的,部分总要依赖整体才能长久。但是,这并不等于部分就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了,由每一滴水汇成的大海的颜色是蔚蓝的,但每一滴水却是无色的,而浪花却是洁白的。

思想5:系统的整体不仅大于任何部分,而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最优化的组合使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

阐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柏杨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的就是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能使自己与整体保持和谐,发挥个体的最大功能。

三、原因和结果

思想1: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

思想2: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思想3: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阐释:一个原因可以导致许多结果。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就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一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哪里仅仅是经济的滞后呢?民族的文化,国民的灵魂......有时,一种原因还会同时带来正负两面的结果。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纵横家、名家等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2003年SARS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复杂的、多样的,环境污染,领导渎职,民众陋习,等等。同样,造成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经济的,教育的,心灵的,民族的,国际的,等等。

四、必然与偶然

思想1: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

阐释:种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小(因为气候、土质、肥料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偶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的诗句里包含了季节更替的必然。

我们看待事物,万不可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有人在生命里摔了一跤后就起不来,这就是错把失败当成人生的必然,败倒在\"偶然\"的脚下了。

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

五、内容与形式

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阐释: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生活中。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思想2: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思想3: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阐释:同样一轮夜月,却有阴晴圆缺。有人说,生活就是演出。倘若真如此,那我们要演好多种不同形式的角色: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

思想4:形式和内容沿着一个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辩证途径发展。

六、现象与本质

思想1: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阐释:苹果落地是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的现象,其现象背后也始终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积极的持恒的思维状态。

思想2: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事物的本质才容易被揭示出来。

阐释:\"口蜜\"是假相,\"腹剑\"才是本质。《聊斋》中的恶妖往往都是长着\"桃花面\"的。《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也有一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面孔。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不断反复、深化的复杂过程。我们需要客观,需要理性,需要时间。

思想3: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阐释:我们看报,见这儿是凶杀,那儿是诈骗,便以为这社会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庄子·秋水》中,河伯见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间不辩牛马,便欣然自喜,后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才望洋兴叹飞河伯欣然自喜,是因为只见支流现象,便以为是天下之至美,殊不知还有北海,主流现象更是浩瀚,所以后来望洋兴叹。只见支流,以小为大,及见到主流,知晓全局,方知天下有更大者,自己不过井底一蛙罢了。

七、对立与统一

思想1:一切矛盾的对一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阐释:英雄渴望战胜对手,但一旦把对手打倒后,英雄反而怅然,陷入寂寞孤独,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没有了。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是的,但一旦只剩其中一虎,这只虎也会退化成病猫的。

思想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相处,还是应当以宽容为本。

思想3:矛盾的对立面始终处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过程中。

思想4:矛盾的对一立面的斗争、冲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要经历一个山隐蔽到鲜明的过程。

思想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阐释: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如果换一个说法,那就是人是为成功解决矛盾而生的。人与自然有矛盾,由恐惧到顺从,由顺从到征服,由征服到合理改造和利用。人与人之间,由斗争到宽容,由宽容到合作,由合作到无私帮助,人一天一天地高尚着。人自身也是,本我的恶与超我的善矛盾着,人的心灵挣扎着,但终有身心和谐的一天。

思想6:整个世界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是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体现,但每一个个体矛盾又具有特殊性。

思想7:矛盾斗争的结果有三种: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替代;三是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阐释:矛盾双方势力悬殊,那结果多是一方克服另一方的情况;如果势力相当,则多是两败俱伤;如果矛盾双方无本质的冲突,则容易走向融合。梁山弟兄,不打不相识。陌路人成了生死弟兄、这是融合经济币场上强调的\"双赢\"也是一种融合。

八、共性与个性

思想I: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九、内因与外因

思想1:内因外因的辩证统一,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阐释:懂得内因是关键的道理,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意义。我们只能做好可能做的事,而不能做完全不可能的事。我们有些家长经济条件好了,就不管孩子自身的内因,如兴趣爱好、资质天赋等,一味要求学钢琴,学舞蹈,学书法,结果只能是一相情愿的事。

思想2: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十、量变与质变

思想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阐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失败在接近成功的那一瞬。有人把这种失败怪罪于命运,以为是命运在捉弄人,而事实上,是因为我们在临近成功的时候便以为成功的质变已经发生了。结果我们的心松懈了,改变甚至停止了量变,没有足够的量变,成功便与我们失之交臂。

思想2: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一、主要与次要

思想l: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阐释:\"胳膊拧不过大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我们要善于快刀斩乱麻,理出主要矛盾,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思想2: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的会上升转化为主要的。

阐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成语就包含着主要与次要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

思想3:解决矛盾问题,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矛盾均衡论。

二、个体与集体

思想1: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思想2:集体依赖于个体存在,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对集体有影响作用。

阐释:\"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些句子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思想3: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谁的利益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三、实践与认识

思想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认识中形成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理论又不能脱离实际。

思想2: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这两个飞跃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思想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深人。

思想4:在认识的过程中,情感、经验、他人的认识往往要参与其中,利弊共存,关键是要实事求是。

阐释:在认识过程中,干预认识方向的因素很多,情感、经验、他人的认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们的思想。这些干预因素是双刃剑,利弊共存。诸葛亮错用马谡就是因为情感左右了理智,曹操听了蒋干一番话后就杀了蔡瑁、张允就是因为他人认识的干预。德国小说家海泽说:\"爱情能创造奇迹,填平鸿沟,摧毁藩篱。\"仇恨,这是人类最难消解的情绪,所以\"复仇\"成为戏剧、小说永恒的主题,但是,爱情却可以融化仇恨,改变人们的认识。

十四、主观与客观

思想1:人有主观能动性。

阐释:\"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固然是让人感动的细节,但客观地说,这只是动物的本能,与人不同,人表现恩义的方式要丰富得多。可以磕头,可以言辞,可以送礼物,可请吃饭等等。

思想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阐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四面楚歌中的项羽无论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难挽回楚霸王的大业。

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思想1: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物\"的发展、\"人\"的进步,构成社会的发展进步。

思想2:首要的生产力是人,而非物,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先想和科学技术的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阐述:人,是一切发展的关键因素。唐太宗见新科举子云集殿下,不禁满怀喜悦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我们提出\"教育兴国\"的口号也证明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思想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六、真理与谬误

思想1:真理与谬误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真理是相对的,只是一定条件、范围和某一发展阶段上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

阐释: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这话算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的形象说法。

思想2:普遍认同不一定就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阐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普遍认同也可能是普遍的错误。达尔文之前,有谁相信人是猴子变得呢?都以为人是高贵的,是上帝造的。哥白尼之前,有谁相信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呢?都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弗洛伊德之前,有谁会以为自己内心的一切源于\"丑恶\"的性呢?都以为自己是高尚的。事实证明,这三次普遍认同的都不是真理。相反倒是少数的人类思想的先行者在用真理挑战人类不必要的自尊。

思想3:掌握了权力并不等于拥有了真理。

阐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权力、习惯势力等至多能难为宣传真理的人,终究不能战胜真理。布鲁诺的生命可以消失在罗马鲜花广场的愚昧之火中,但布鲁诺所追求的真理却因此更加大放光芒。

十七、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思想1:对待一切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辩证地看待。

阐释: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看待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一分为二\"地看待。否定就是扬弃,有克服,有保留,继承一切积极因素,抛弃一切消极因素。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的\"拿来\"的方法就是辩证的否定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想2: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两次否定,二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表现为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

思想3:新事物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阐释:新事物的产生、发展要历经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一方面,新事物本身需要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即便是产生一个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和普通婴儿别无两样。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对立面--旧事物虽然气数已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旧事物仍然有强大的力量。经过萌芽,长到足以影响旧事物的利益时,旧事物便会暴突起来,举起钩镰,准备刈除。弱小的新事物要毁坏旧事物的\"铁屋子\",谈何容易!人类历史上,有哪一种新思想的诞生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一出又一出惨烈的悲剧在新思想的倡导者身上发生。

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思想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时代、地域等)变化了,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阐释:社会始终随着科学的进步而进步。比如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就是社会存在改变的结果。\"安乐死\"这样一种社会意识也正在被一些国家接受。对死囚由凌迟砍头到绞刑、枪毙再到文明的电椅或药物注射,也是社会存在改变了,人的社会意识在随着改变,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走向人文关怀。

思想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一定是同步的、一致的。社会意识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阐释:社会存在变化了,并不等于旧有的社会意识就彻底消亡。孔孟老庄的思想已经老得皓首皤皤了,但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眩目的思想光芒。思想更多的时候像位老人,精神矍铄的守望着时代,守望着每一个追逐时代的漫游者,一方面随时间老去,一方面又是时代漫游者,渴望回去的精神家园。我们完全相信,再过一千年,我们还是要回到苏格拉底、老子、孔子、释加牟尼、耶稣那儿去寻求智慧。

思想3: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一种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阐释:宗教中蕴涵着哲学,哲学中透出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满幅禅韵。《圣经》哪里单单是一部基督宗教的书,它分明是一部哲学大全,也分明是一部有着动人故事的文学书。《庄子》也是,既是哲学,又是诗。难怪德国诗人席勒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

十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思想1: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

阐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鸟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鸟不得飞。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充实,固然好,但如果国民的素质、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够充实,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不过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宫殿里的虫子,随时可以被消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的建设往往更重要。救治灵魂比救治肉体更有价值。

思想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进步。

阐释:物质丰裕,民风淳厚,这便是理想的社会,自古及今,人们都在憧憬。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桃花源,《镜花缘》中描绘了一个君子国。在这些虚构的社会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和谐地发展着,因此,我们读来甚为美好。人行世间,有三个层面,一是俗务,人际应酬之类即是;二是事业,人总得干事,干事当然要求干成事;三是审美。审美极为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人生还需琴棋书画诗酒花。哲学家阿诺德说过:\"诗歌拯救世界。\"许多人仅仅停留在第一层面,或第二层面,而没有审美没有精神的审美愉悦,心便难以充实和净化。许多人感叹人生苦短,其实,苦是因为人生不是审美人生,短是因为灵魂没有精神家园。

十、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

思想1: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环境总要影响甚至改变人。

阐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便是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环境于人是双刃剑,既可树人,也可毁人。孟子的母亲懂得这个道理,怕孩子受环境的不良影响,而三择其邻,最后住到学堂旁,孟子才开始读书。 \"与善人居,若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思想2:人有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的活动也反作用于社会。

阐释:环境对人影响大,不等于人就是环境的奴隶。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抵制环境的影响。叔本华说:\"事情本身并不影响人,影响人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这句话也是包含了人可以在环境中独立甚至改造环境的意思。

第20篇:高中政治总结

政治总结

经济 第一单元 1.货币

(一)货币及其本质

(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货币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

纸币的含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原因: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求的货币量

通货紧缩: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原因: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货币量的关系

(二)信用工具与外汇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定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支票

•定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种类:转账支票、现金支票 ③外汇

•定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汇率:...美元=...人民币 •本币汇率:...人民币=...美元

•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外资投资成本增加;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资投资成本降低;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2.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重要因素:供求关系 •根本因素:价值

•卖方市场: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处于有利地位 •买方市场: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处于有利地位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不同的商品(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不同 ②相关商品(互补、替代)的价格变化也影响需求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①居民的收入 ②物价总体水平(2)消费类型 ①钱货两清消费 ②贷款消费 ③租赁消费

(3)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作用: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 ②求异心理 ③攀比心理 ④求实心理 (2)消费方式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1.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④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再生产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②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①公有制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公有制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③国有经济: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④国有经济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⑤国有经济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2.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1)企业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企业类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 (2)公司 公司(特征):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股东的权利: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 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二)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1)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三)劳动者 (1)劳动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能力。 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2)就业

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

怎么办: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四)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2)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权利;休息休假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3)维护依据与途径

劳动合同、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

3.投资理财

(一)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

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

(2)利息与利率

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 影响利息的因素:本金、存期、利息率水平储蓄存款种类:活期储蓄、定期储蓄 (3)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地位: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

(二)股票、债券、保险

(1)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特点:高风险高收益

股票投资的收入: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源于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 (2)债券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把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分类: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3)商业保险

被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金 分类: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

1.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我国分配制度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要素: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地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谁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要求社会成品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一致性)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矛盾性) (4)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5)提高两个比重的措施 ①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②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③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6)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①保护合法收入 ②调节过高收入 ③取缔非法收入

2.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作用:

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收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分配政策 财政支出: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财政支出的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财政收入与支出关系:收支平衡;盈余;赤字

(三)征税和纳税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在我国影响大: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四)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违法税法现像: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第四单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

①基本手段:计划、市场

②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③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何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调解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能够通过价格的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经济,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秩序

①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②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③市场规则的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含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加强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2.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

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全面小康: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 (2)经济建设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③建设生态文明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介绍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④加快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趋势

(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影响

①利:推动盛昌黎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②弊: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剧了全就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最大的威胁

(4)我们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二)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WTO) ①2001年中国加入,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②性质: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③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2)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意义:这一格局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战略:“引进来”、“走出去” 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政治 第一单元

1.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1)国家性质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人民当家做主

③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宪法规定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特点:对占全国人过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4)人民民主的特征:广泛性、真实性 (5)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真实性:权利的实现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尊重保障人权 (6)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二)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③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2)公民的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参加政治生活必须履行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②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③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5)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参与政治公共管理活动 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民主选举

(1)选举方式:直接间接、等额差额

(二)民主决策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提高公民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公民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三)基层民主自治机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四)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

内容: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依法行使监督权利: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第二单元

1.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

(1)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提供公共服务

(3)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4)政府工作的原则:对人民负责 (5)怎样做到对人民负责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政府的权力 (1)政府依法行政

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意义: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强立法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流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3)对政府权力制约、监督的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治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建立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4)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国际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三)政府的权威

(1)政府权威及其体现

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体现:依法行政的政府,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讲信誉的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有促进作用 (2)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来源: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树立起来的

树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三)人大代表的职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人大代表英语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们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 (1)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为亲密友党 (3)多党合作的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多党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誉与共 (5)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法律和宪法 (6)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二)人民政协

(1)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两道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民族

(1)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 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根本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定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制度

(二)宗教

(1)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③民主内容与形式统一,权利与义务统一

第四单元

1.走进国际社会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 (1)主权国家

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主权: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联合国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二)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2)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 (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就合作,利益对立就冲突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

(1)时代主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 (2)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有效途径: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4)主张

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互相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立场:独立自主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哲学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为本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唯心的唯一标准 4.什么是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仪式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5.什么叫运动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有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辩论

只有成人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7.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的特征

(1)客观性: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 9.规律的方法论

必须遵守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10.规律与人的关系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11.意识的本质

(1)从起源上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平衡 (2)从生理上看,是人脑的机制

(3)从内容上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2.意识的作用

(1)能动的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3.意识的方法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4.实践:是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5.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7.什么是真理

标志主观能动性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8.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 19.认识的特征:反复性、无限性 20.联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1.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同手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关键部分甚至还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中是不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3.掌握系统化理论化的方法: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24.发展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5.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6.发展的道路:曲折的、迂回的 27.量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不断前进 28.量质变关系方法论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29.矛盾:对立统一

30.矛盾的作用(重要性)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1.矛盾的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有不同矛盾

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 3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4.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抓住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分清主次

35.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36.辩证否定的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37.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3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4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1.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

(1)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2.方法论:坚持群众路线维护人民利益

43.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的价值包括:贡献社会(社会价值)、自我满足(自我价值) 4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2)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4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人们既要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业判断 又要进一步对事物等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46.价值观不同的原因: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 4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中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