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透过现象看本质(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5 21:07:2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合作学习模式中潜藏的建构主义学习原理

07级教育技术学 赵洁

摘 要:架起基础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桥梁的必要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古往今来,所有的教育者、教学设计人员对教学方法的探析无不建立在深厚的对学习理论的研究与掌握上。可以说,学习理论为教学策略的理智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基础。而建构主义又以其特有的对人类学习本质的关注,对创建合作学习模式从一个侧面做出了指导。无论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还是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建构主义的身影都无处不在。当然,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种现存的学习理论都不可避免地难以成为解决一切学习问题的万能之匙。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的不足,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取众家之长,才能更好地将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 关键词:建构主义;图式;平衡;学习型组织

界定学习的方式以及我们认识中的学习发生的方式,一直对我们试图促进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有着重要启示。研究学习理论的目的即在于对人们教学的方式从本质上提供一个有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如果人们能够深层次地理解学习理论,那么在必要的时候就能将它们推衍至具体的情境。

[1]

这就像医生不经过适当的诊断便不能开治疗处方一样,离开了对学习原理的认识,科学的对症下药又从何谈起?

既然现今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无不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其坚实的基础,追本溯源一番,从已有的学习、教学模式身上便不难窥到各种学习理论的影像,它们或模糊、或清晰,褒贬不一,却无不重要至极。

建构主义以其特有的对人主观能动性及人所处情境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为合作学习模式的创立及运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那么由此及彼,只要对合作学习模式加以深入的探析 ,便不难从中寻得建构主义的“玄机”。

一、宏观定位——建构主义充分肯定合作学习的意义

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所下的定义为:“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这种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学习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个定义。孔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人的认知不是如Plato所言,预先便已经存在于人脑中的,只有不断与人类所处的各种情境产生交互的作用,才能使认知图式日臻完善。这些情境,既包括有自然情境,也包括社会情境。而合作学习模式正是向学习者提供了这样一种契机——在这里,个体可以充分享有与他人交流互补的权利。

建构主义同时还从人类认知的本质上肯定了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

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象的,而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界的理解也具有个性差异,不同的人看到的都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只有通过对话与协商,才能使人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对知识有一个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解。 由此看来,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学习需要对话与协作,而合作学习模式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拨开迷雾看“世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内在本质

要建立合作学习模式,则创建学习型组织便是必要的,也是基础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彼得·圣吉所提出的五项修炼,[2]

[2]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正是贯穿在整个修炼过程始末的。

从最初的“自我超越”到最终的“系统思考”,建构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使我们对每一个修炼步骤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怎么做”,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要这么做”。它就像一把心灵之匙,开启了人类认知结构的神圣殿堂。

(一)“自我超越”的再认识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学习者的内部都存在一个图式,这个图式包括了个体以往的经验与认知,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3]

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已认知事物的程序,即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图式。作为创建学习型的组织的第一步——自我超越——其内在本质正在于此。彼得·圣吉将自我超越阐释为:“不断理清并升华个人愿望,在纷繁的世界中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加强定力,客观而冷静地观察现实,用智慧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正是从科学的角度诠释了其内在的发生过程——不断地经过自我调节,经过同化、顺化与反身抽象,打破原有图式的平衡,通过丰富认知结构的细节,调整图式系统间的架构,建立新的更趋于精密的平衡模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得到了发展,超越了自我,实现了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累加与摄取。

(二)剥开“心智模式”的“外衣”

创建学习型组织还要求学习者改善心智模式。彼得·圣吉的研究发现,新的想法在组织中无法实施,常常是因为它和我们已植入心中的关于周遭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看法与行为相抵触。不可不说,他的观点正与建构主义对于学习的认识不谋而合。

不难发现,彼得·圣吉所谓的“心智模式”与皮亚杰强调的“认知图式”其实同属一物,那么彼得·圣吉提出的“相抵触”就很容易理解了,正像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的那样,知识是个体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创造意义的结果。学习者由于其个人的特征、阅历必定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图式,当环境中的新刺激与他原有图式中的各系统无法相容、甚而相悖的时候,同化与顺化发生的过程自然较为艰难、坎坷。这就好比一个超重且高得有些异乎寻常的家伙想要穿上统一的制服,进而被编入集体的队伍。可事实摆在眼前,他既穿不上,便进不去。结果便必然要被其驱逐出“境”,选择有两种,抑或对其进行一番改造,如减肥;抑或量体裁衣,对原有的一套制度模式作出一番调整。学习的进程亦是如此。面对陌生的,又或有些相厌的知识,要么尽力探寻其内在本质,找出它与个体已有经验的潜在联系;要么对现有的认知图式“动动手术”,由旧有的平衡过渡到更高水平、包罗愈广的新一级平衡,从而使整个认知结构日臻完善。

(三)心怀憧憬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建立共同愿景,同样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有章可循,有理可依。桑新民教授强调共同愿景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当团队成员真正共同享有一个憧憬时,他们的能力和智慧才会凝聚起来,产生共同的力量。这一点与《大学》中所倡导的个人修养有异曲同工之妙。曾子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既然每个学习者在经验、感知事物之前,都已先验性地存在有一个认知图式在那里,而学习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又不过是图式的重新构建。那么如何构建?构建成什么样的形式?话语权当然掌握在学习者的手里。如果预先便怀揣着这样一个蓝图,做了一番绸缪,我们可以说,切实的“开展”过程一定会不可避免的顺利许多。事半而功倍是不是正是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呢?

(四)“系统思考”——通过“认知的螺旋”登上最高的阶梯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最高修炼——系统思考,也可以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找到其抽象内化出的原型。 彼得·圣吉眼中的“系统是一个能够被感觉的整体。其中的元素彼此联系,长期不断地相互影响,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运作。”这样一个系统便颇神似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认知图式”了,图式中的各子系统正是如此。它们之间相互依靠,彼此联系,无论是协作性学习、个体化学习,又或是团队模式下的学习,其学习的过程和开展的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其终极的目标却无外乎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每一种学习模式都好比一条曲线,开始的时候可能相去甚远,时间的洗礼之后却会殊途同归,趋向于共同的渐近线——构建新的更加完善的认知图式。在这样的一个图式中,所有的子系统紧密相联,彼此依存;知识建构的网络纵横交错,繁复密集,整个认知的螺旋向上繁衍着,宛若通往天国的阶梯。

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容忽视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因为客观活动是个体构建知识结构的源泉。一方面表现在学习者理解、建构知识会受到特定学习情境的影响,个人的认知图式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形成并完善的;另一方面,知识不是死的,却也有其一定的使用范围与针对性,学会如何抉择,既不是呆板地【1】生搬硬套,也绝不是恣意地天马行空!

(一)创建良好的交流氛围

构建合作学习模式,良好的交流氛围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小组成员间没有了互动、协商、交流,又哪来合作可言?建构主义肯定交流的意义,同时从认知的角度说明,何以交流是如此重要的。

在建构主义学者看来,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交流的形式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4]

由于建构图式要获得的意义是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因而意义的建构便可以通

[4] 过交流来进行。另外,由于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学习的进行便必须依赖于具体

[4] 的情境了,这种情境不仅有与小组成员交流共享而来的心得,也有合作进行中的各种情绪体验,如:激奋、恐惧、快乐等等。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有效用的。

(二)、坚持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博弈论的观点,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模式中必然不可能出现每个人都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由于每个学习者自身固有的经验、能力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便必然是能者多劳、优异者处于核心地位的。但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时,教学者还是应尽力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知识的获得是构建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的完善。

(三)、“稳性知识”的设计

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理解某种练习,或是刺激时,他才能真正学会它。”这种理解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主动的知识摄取与知识构建。

在合作学习中,设计支持稳性知识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够潜移默化地领悟所需要的知识,同样是极其重要的。

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虽然,建构主义所注重的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与矛盾、通过思考与动作来解决问题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它也绝不是可以适用并解答所有现实问题的。要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却也决不能赞成杜威那种让儿童凭兴趣自由摄取零散知识的观点。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教师虽不曾亲自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与研究中去,却像大海中的探照灯一般,犹自起着“领航”与指引的作用。在学习者整个认知图式的构建中,他们功不可没,绝不可等闲视之,如:合作学习学习什么呢?虽然皮亚杰不像行为主义者那般关注“学习的任务”在学习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学习的意义绝不在于漫无目的地随意攫取。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后继步骤的前提条件,每一种已达到的相对平衡状态的构建,都为新的不平衡提供了可能性。[3]

[4]

只有学习者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在与他人的交流、协作中不断进行同化与顺化的过程,使已有的认知图式得到真正由此推之,如果之前的学习能使往后的学习更为容易的话,那就得提供一个一般的

[2] 图景,按照这个图景,使先前与往后所遇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弄得清楚。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意义正在于此,他们怀揣着整个理想中要企及的图景,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学习的开展与进程,他们所布置的任务,正是建立在对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的了解之上的。他们通过科学的观察与研究,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与任务,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扩建着他们的图式,加强了他们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结。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憧憬与蓝图固然美妙,学习者由于在自身运演能力、成熟程度上存在的差异,所同化与顺化出的结果也必然不尽相同。毕竟正如皮亚杰所言,认知是一个“S→←O”的过程,它既不完全依赖于主体(即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与认知结构),也不完全由个体所决定(即主体所处的环境),而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构建和完善的。学习既从属于发展,那么即使身处同样的学习情境中,由于各人所具有的自我调节平衡、反身抽象能力的不同,在处理认知结构中子系统间、整体与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时,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宏观指导的过程中,并不必过分苛求每个学生都可以将知识掌握到相同的程度。有些同学可能笨些,但笨鸟先飞,也未必便就无法栖身于最高的枝头!

从学习理论的诞生,到发展,学者们始终在不懈地研究、努力,虽然各执一词,方兴未艾,却也正是在争论中促使对学习的认知得到了完善与充实。理论的意义从不在于理论本身的玄奇,而在于它对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对生活于世界上的生物精妙而神奇的诠释。胡克说:“上帝创造了世间的一切,而牛顿却发现了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我想说,教学设计创设了情境,教会了人们学习,而学习理论却诠释了“设计”内在的真谛。

无疑,建构主义理论以其特有的理论特色被教学人员拿来用于建构合作学习模式,从创建学习型组织到创设合作性氛围,建构主义都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和其他的理论一起,谱写出“合作着学习”的美妙旋律!

在研究与应用的道路上,人类不断探索着前行,回顾他们所走过的脚步,有收获、有启迪,更有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与勇气。

参考资料:

[1] Peggy A .Ertmer,Timothy J .Newby(美),盛群力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上)(下), 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2] 桑新民等.《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施良方.《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 [5] 张琳.《浅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合作学习模式》, 创新教育

推荐第2篇: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五单元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最佳选择题

[题例1] 我国有“小儿辩日”的 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辩论给了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 准确理解题干所设计的情景。两小儿辩日都只是看到事物的现象,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第二注意比较选项与题干是否一致。A项本身错误可以首先排除,因为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 项是正确选项,因为它强调了感性认识,并指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理性认识,符合题干要求。C项观点正确,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范围,而题干的设置的情景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范围,不符合题意, 故不选。D项中提到的“认识”应当既有感性认识还包括理性认识,所以与题干讲的感性认识不完全相符,故也不能选, 该题正确的选项是B。

[题例2 ]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坚决反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A.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破译思路]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封建迷信思想是对事物歪曲的反映,是一种与科学认识对立的错误认识,它对实践以错导的作用,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所以我们必须反对,故应选C项。A、B、D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而且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

[题例3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懂得,我们学习的认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是因为真理也要发展,人的认识是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今天占有的真理将来也可能变成不是真理。因此,我们就要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因此,C项符合题干的要求。应入选,A、B、D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题例3 ]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讽刺。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道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目就苏东坡对“秋菊落英”的认识,要求学生指出他错在哪里。四个选项都对题干的意思有所体现,但要求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秋菊到底落英不落英,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也一样。所以B项是最佳选项。A项的干扰性很强,苏东坡下结论的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只是局部的,自己看到的事实。C项没有反映题干要求,D项的说法是片面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题例4 ] 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了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绵裹紧,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木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绵条断开,稻草遇到氧而燃烧,终获火种,两人很快脱险。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分清了主流和支流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题例5 ] 小灵 小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充分表现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C、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题例6 ] 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C、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题例7] 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启示我们,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

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 D、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破译思路

这是在2001年新出现的组合 题。题目设计的意图有四点:一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是否具备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面对同一事实,能否从不同角度运用哲学原理全面认识事物;三是在选项层层深入时,考生是否具备思维的层次;四是考查考生在特殊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显然,这类题的最大特点在于着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其立意、情景、设问角度都比较科学、可信、新颖和灵活,对考生的能力也就较高。

解决这类题的重点在于全面理解背景材料,认真把握设问角度。全面理解背景材料是前提,而认真把握设问角度则是解题的关键。 题例4问小灵、小敏为什么能取火成功。这里的重点地于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即想、做和改造主客观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小灵、小敏在迷路时,不是惊慌,而是开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动手实践,终获火种而脱险。这正是因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故选B。A项和D项不是取火成功的直接的、重要的原因,所以不选,而C项与题干无直接联系,也不能选。

题例5 是从上题“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引申了出来的,问他们处理了什么关系。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取火”时,显然是遵循了自然规律并充分利用了规律,从而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应选C。

题例6,就设问“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怎么样做?”而言,显然是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客观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他们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难题,能学以致用。所以应选A。

题例7在设计了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必要的知识的情景后,进一步设问:怎么样才能掌握和运用这些必要的知识呢?这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思路。B项“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C项“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和D项“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与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取火成功是因为把握住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火产生的原理。因而应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 [题例1]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到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的需求,但后来发现其它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A 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 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 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D 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破译思路] 该题A项本身并没有错,但不符合题干要求,因为题干材料并没有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比较内容,故不应选。B项本身错误。因为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不选。D项要认真思考, “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认识”的说法就不正确。认识正确与否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证明,而不是在实践之前。“成功的实践”还是“失败的实践”,一般取决于指导思想是否正确。C项反映了某地农民认识苹果市场需求上能具体的分析实际情况,所以,该题正确选项是 C。A、B、D项都不该选。

[题例2]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破译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对钟山“钟声”产生的原因问题。苏轼认为大夫和水师渔工都没有正确认识。因为士大夫没有亲自实地考察, 仅凭主观猜测, 不可能产生正确认识, 这里包含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道理。渔工水师虽然身临其境, 有不少感性认识, 但由于他们知识的肤浅。因此, B项和D项为正确选项。A项和C项与题目无关, 不能入选。

[题例3] 唐朝诗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句。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 片春色。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

A、战役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B、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C、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D、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限制

[题例4] 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地势之高下之不同”解释了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A、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 B、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题例5] 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提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转移的

D、规律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破译思路] 这是一组依托唐诗而成的不定项选择题,意在考查考生联系语文、历史、地理知识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别考辩证法和认识认的几个知识点。能让考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既新又活,一举多得,值得重视。 [题例3] 白诗描绘了在同一时间“人间”和“山寺”的不同景色,这显然是因为受到了不同自然条件的限制所致;同时也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是多样的和复杂的。所以选取CD是符合题意的。既然,描绘的是不同地方的景色,就不可能表明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性,更不能表明事物的对立统一性,所以A项和B项都不能选。

[题例4] 沈括“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说明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调查研究;同时也表明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获得认识;从白诗对现象的描绘到沈括的对景色形成原因的分析,说明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因此,选取ACD是正确的,而B项中沈括解释白诗所描绘的景色,属于认识的范畴,而不属于实践的范畴,也就谈不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所以不能入选。

[题例5] 题目问的是:规律科学地提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表明了什么?表明的是认识的根本任务,还是认识的根本途径,还是规律的客观性呢?它表明了人们能够科学地认识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只能是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C项本身就是错误的,A项和D项则不是能够科学提示这一景色的原因。因此,只有B项是符合题意的。

(三) 简答题

[题例1] 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反复强调要用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结合上述文字,从哲学上说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

[破译思路] 解题正确思路应当是:第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而实践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物质活动,即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的活动。而认识是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向前发展。第二,科学的理论是正确的认识,是人们实践的行动指南。第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所以,必须用这一理论来指导人民,武装人民的头脑,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由精神变物质这一更具重大意义的飞跃。该题回答的重点是:“说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就是重点说明科学理论的作用。在表述上必须要层次分明,层层深入,逻辑鲜明。

[答案要点] 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正确的认识则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按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 使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只有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

(四) 辨析题

[题例] 读有字的书 ,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破译思路] 题中重视“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是正确的。因为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 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不仅能获得新知识, 还能丰富和发展原来的知识。另一方面, 题目中的观点忽视“读有字的书”则是不正确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参加实践, 也没必要事事亲自实践, 而书本知识是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因此, 必须重祝书本知识的学习。

[答案要点]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强调“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丈书”,积极投身于实践, 既能直接获得新的知识, 又能扩展和深化己有知识, 这是正确的。

(2).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自实践去获取知识, “读有字的书”, 认真学习书本知识, 能尽快掌握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轻视“读有字的书”是错误的。

注:如考生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答题, 也可酌情给分。

推荐第3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励志故事

北宋时有一个哑巴,每当新知府上任,都要来献上一根木棒,莫名其妙的招惹官府的责打。

这一年,包拯上任,哑巴又来献棒。包拯想,此人定有冤情,不然,每次都挨打,为何还来献棒。但是这个哑巴既不能说,又不识字,更不会书写,无法得知其中的缘由。

于是,包拯嘱咐手下,无论哑巴如何折腾都不许打他。这天,哑巴又来献棒,包拯让手下人把猪血涂在哑巴身上,做出一副打得很重的样子,然后把哑巴绑了拉去游街示众。随后吩咐手下人,若有人替哑巴喊冤,就带回来问话。

果然,在哑巴游街时有一老人大喊冤枉。于是老人被带到了知府大堂。

老人说:“这个哑巴是我们村的石哑子,他自幼不会说话,但可以听见。他哥哥石全吞并了他的万贯家产后把他赶出了家门。哑子每年都用献棒的办法到衙门告状,但每年都被杖责,今天又被打得浑身是血,我今天实在看不下去,故此替哑子喊冤。”

包拯马上传石全到衙内,但石全死活不认这个弟弟。包拯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包拯便心生一计。他先放走石全,然后教给哑巴说:“以后你撞见哥哥就去打他。”哑巴吃惊地望着包拯,又是眨眼,又是摇头,一副很害怕的样子。包拯说:“不要怕,你只管打,有本官为你做主。”

几天后,被打得头破血流的石全前来告状,状告哑巴不尊礼法,殴打亲哥。

包拯问:“若是亲弟殴打亲哥当然不能轻饶,不过若不是亲弟弟则另当别论。”石全不知是计,一口咬定:“他真是我的亲弟弟。”

包拯听后,厉声高喝:“既然是你亲弟弟,为何你独吞家财,不分家产给他?”石全这才明白上了当,原来这一切都是包拯安排的。

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只要认真观察,精心思索,你就能把握问题的实质。

推荐第4篇:透过安婚姻观的现象看本质

透过《劝导》中安“谨慎”婚姻观的现象看本质

正如简奥斯丁在小说的最后一章中提到的,“当两个年轻人考虑结婚时,他们就会很坚定,无论他们曾经多么贫穷,多么轻率,多么不可能给予对方舒适。”。所以我想倘若八年前两人的真心相爱是美丽的童话,那么在是否答应求婚的问题就将其打回了残酷的现实。

在处理是否结婚的问题上,安的教母事实上即是埋藏在安内心深处极度迷恋物质财富和权利地位,以及无法冲破传统门第观念束缚的另一个自我。教母的劝导和阻止只不过一扇挡箭牌,在安处理其与cw的关系时不难看出,她也对cw的未来的前途命运充满忧虑,她的拒绝同时便包括他对cw的事业不认可,她不自信cw可以开阔自己的事业。虽然对cw极度迷恋却缺乏信任,,也未曾让理智被爱情冲昏,不认为爱情可愿意代替面包。

由她决定听从教母劝导的一瞬开始,便决定了她已经向封建传统道德礼教的成员的成功转化,她以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来衡量自己的爱人,而非两人相互的感情,标志她内心沉睡着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觉醒,是其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观念的最完整体现。

八年的之后再度相爱,不能否认夹杂了太多的物质因素。因为事业有成的cw的归来,安重新燃起对cw的爱情烈焰,但此时她深爱的男人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一无所有的cw,不禁让人联想,此时的安选择接受的是cw还是,还是拥有财富地位的cw。设想如果此番归来的是一无所有的cw,她又将如何抉择,是继续在爱情与面包里苦苦挣扎,或是“迫于无奈”再次听从教母的劝导?

不可否认精神食粮是无法代替物质生活的,所以即便安爱的是拥有财富cw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安所表现出的更多是上流社会的贵族世俗化的保守的习气,她始终无法冲破传统的婚姻观念,大胆追求恋爱婚姻的自由,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道路上仍然属于胆小者与弱势群体。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版权所有,请勿模仿作者:周薇

推荐第5篇: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作文指导: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深刻”这一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分析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感悟归纳——实战演练——练习巩固”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加深对“深刻”这一考点的理解;采用小组探究、启发点拨等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佳作展示和点评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三种方法,学会如何使自己的分析议论更深刻 【教学用具】CAD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麦克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针对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先生曾打了一个著名的比方: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若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与其故作高深,不如清纯自然。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要告诉同学们,在平时作文中,在高考作文中,往往“思想不成熟,见识不广博,眼界不开阔,体验不丰富,理论修养不高,政策水平不够”等不够深刻的作文,很难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作文中我们也不需故作高深,但是我们可以做到认识和行文上的“深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成功经验,是我们最好的借鉴。

今天这节作文课,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只要你用心思考、精心锤炼,透过现象能深入本质。(板书: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二、考纲解读

“作文的分析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和本质之间有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就是作文的分析。怎样揭示?前提是“透过”,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它们内在隐藏的本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这个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首先的和大量的是表象的东西,没有这些表象的东西,也就没有本质的东西。作文也是如此,本质的东西寄存在表象之中,通过表象反映本质。如果离开了表象,本质的东西就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作文也就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写“现象”是不好的,没有现象哪来的本质?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现象这一层次上,因为这一层次是初级层次,还要有一个飞跃,让现象反映本质,凸现本质,这样,我们观察现象才有意义。

三、感悟归纳

1、感知范例

学生阅读三篇文章,思考:文章是怎样论述分析达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目的的?

2、交流探究

老师巡堂,个别辅导或参与小组讨论。

提示:先理清例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具体分析作者的论述方法。

3、分享成果 谈谈文章在“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方面的感悟和启示。

归纳参考方法:①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凸现现象背后的本质;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揭示现象共同的特征:典型个例----同类事例----共同特征----共同原因----解决办法。③在看似反常的现象中寻找它蕴含着的异乎寻常的道理,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板书)

四、实战演练

学生现场写作,展示作品。

根据给定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央视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最近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红绿灯是红的,但是大家都非常自然地过马路,这样的行为确实是很危险的,但人们对此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

五、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著名跨栏运动员刘翔一开始练习的项目是跳高,后来他听从著名跨栏教练孙海平的建议,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而改练跨栏;四大网球赛之一的法国网球公开赛2011年冠军得主李娜一开始练习的项目是羽毛球,后来她认为中国羽毛球优秀选手太多,很难有比赛的机会而改练网球;2012年伦敦奥运会20公里竞走冠军得主陈定15岁时已经被云南省队淘汰,后被教练孙荔安看中其高原练就的体能优势,远离家乡到深圳田径队,终获成功„„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附例文】 【例文1】 我爱这时代

我也偶尔会在文章里,畅想未来斑斓的图景;我也偶尔会在白日梦中,痴想如果我回到古代会有怎样的奇遇。但是如果时光穿梭真的能够实现,如果有人邀请我迁居到另一个时代,我一定会坚定地告诉他:我不愿意。

因为我爱这个时代。 „„„„

我爱这时代,因为这时代充满美与机遇。虽然,这时代里有着像药家鑫杀人、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动车事故、食品安全屡出问题等危机,但这时代里也有“最美妈妈”、“最美大妈”、“最美老外”等等真善美的典型。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会公益,从争当志愿者到支教助学到为环保人权奔走呼吁,他们的身上彰显了品格精神之美,也让人看到,我们的舞台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梦想的自由。当我看到“菜花甜妈”站在舞台上羞涩而自信地唱出《送你葱》,当我看到18岁少年已经在华为基因中从事喜欢的研究,我知道,这个时代如此美好,这个时代梦想更近,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机遇无穷! „„„„

我为这个时代而激动自豪,我为这时代而梦寐思忖。纵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别的时代,它们自由热爱它们的赤子。我爱这个时代,我的根、我的梦、我的责任所在!

【例文2】 回到原点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都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平权利,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GDP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100多名的现象。

„„„„

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家回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

【例文3】

左文光,又一个感天动地的草根英雄

5号上午,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三石村下着瓢泼大雨,三石村的数千名村民却自发地冒雨聚集起来,伴着悲凄的哀乐,踏着沉重的步伐,送别他们心目中的好乡亲——不顾个人安危,跳进漫溢毒气的咸菜池奋力救人而英勇献身的农民左文光。

他们送别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同时也是一个感天动地的英雄。我想,左文光是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成为了英雄,特别是在该厂打工的何学民夫妇先行一步前去救人时也因中毒落入池中遇难的时候,左文光还是不顾个人安危,跳进毒气池中救人,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胸怀。

更难能可贵的是,左文光甚至还不是这个榨菜厂的工人,当天榨菜厂出事时,该厂老板夫妇骑着摩托车跑出大门,正好撞见左文光,便求他救人。随后,左文光和其他的数十名打工仔冲进厂里救人,而老板夫妇却跑到大门外躲避。在危险面前,一个本来就有责任去救人的人在外面躲避,而没有任何法律责任和义务的左文光却在奋不顾身地抢救落难者,他甚至没有去想这一切,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胸怀。

左文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他不是国家公职人员,也不是公安干警,他没有保护群众生命安全的法律义务。他不是这个企业的老板,也不是这个企业的工人,他没有享受企业产生半点利益,他不去救人没有人会说他什么。按照通常的惯例,他享受这个的利益最小,无疑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最小。但是他没有这样去计算,他来不及这样去计算,他只知道救人要紧,他这种没有法律义务的献身,比一般职务殉职的英雄更高大,他的献身更感天动地。

一位学者在谈到连续多起民工舍身救人的事情时说:“在农村,由于一些传统美德以最淳朴的方式传承下来,浇灌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当城市在文明的进步中逐渐失落和隐藏这些人性之美时,这些农民工便以最本能的方式彰显着人类最美好的道德和良知。从这点看,农村同样是精神文明的富矿区,值得去深入挖掘。”我不想将农村人和城里人进行一个道德上的对比,也许正是这种东西在城里越来越难以见到,惟其稀缺,才会倍感珍贵,惟其珍贵,才应好好珍惜,我觉得,从左文光身上,我们除了感动之外,我们还应该反思点什么,学习点什么。

中国式过马路 【参考要点】

一、提出观点:含义、立场

含义:“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表明态度:坚决反对,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

二、分析观点:原因、危害 原因:

1、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

2、存在从众心理,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3、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4、交通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

5、一些红灯设置不合理,未考虑到今后道路的变迁、人流和车流的变化。危害: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落实观点

1、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人们安全意识;

2、创新管理手段,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起到既提示又做警告行人的作用。【其他参考角度】

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

网友A: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骁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网友C:小则看是国民素质太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也很难落实所造成.长此以往人民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 而且这种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网友D:我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观点,这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和存在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的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网友E: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网友F:“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可以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行人,既提示、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作用。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推荐第6篇: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投资总结之四

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投资总结之四

时寒冰

研究趋势是一件充满挑战和趣味的事情。

我深信,很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但是,对于趋势的判断尤其提前做出的判断,短期内,很多人尤其专业研究人士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在专业领域迷失太久,局限了自己的判断。反而是很多普通投资者根据常识甚至直觉,更能洞悉本质。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常识是最宝贵的。当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告诉你,只有通胀预期而没有通胀时,你还不如问问买菜的大妈,她会给你更真实的答案!趋势不是短视的趋势,而是真正有指导意义的趋势。当我在2008年底撰写的《中国怎么办》预言全球性严重通货膨胀时代即将到来时,受到了许多人尤其专业研究人士的嘲讽,因为当时是通货紧缩,而当半年过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日益强烈的通货膨胀不再有任何怀疑,因为它就在眼前,已经被证实。可悲之处就在这里。人更容易相信眼前信息涵盖的趋势意义,而不能看得更远。

我写“大道至简”系列的目的,也是想让大家回归到常识中来。投资并不复杂,普通投资者根据常识即可,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需要花钱听演讲,常识就能帮你做到做好。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习惯于把黄金和美元当成跷跷板的关系。2008年年底,在郑州演讲的时候,我大胆推断,美元和黄金同步走的现象将阶段性出现。2010年5月5日深夜,我在《五月决战,无硝烟的残杀(含投资)》中提到:“欧元身上爬满了形形色色的寄生虫。它们期待希腊等主权债违约风险逐渐加大并向欧元国扩散,如是,那些隐藏在CDS羽翼下的大鳄才能轻松获取暴利。在这一过程中,美元的强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我此前演讲中已经断言:在这一过程中,金价与美元同步的现象,将成为常态。我们应该习惯于目睹这种现象。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开始,直至这个时间段的结束。失去欧元制衡的美元,将变得肆无忌惮——决战结束之时,也是美元强势终结之时,也是资源类周期开始之时。”

博文发出20多个小时的时间内,5月6日,美元与黄金价格同步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高。美元指数到达85.26的年内新高,黄金到达1211.9的年内新高。黄金与美元的同步达到了完美的地步。2010年5月14日,美元指数创出86.29的年内新高,美国黄金(06)创出1249.7的年内新高。

这种罕见的现象,是人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提前作出同步的判断并且公布于众,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种同步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当然是阶段性的),又为什么需要我们“习惯”?

抛却晦涩的专业表述,我们不妨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做分析和判断。我在博文中是这样写的:“我们同时应该习惯于,把黄金看做一种信任度最高的货币,而非一种单纯的贵金属。否则,将无法正确评估黄金的价值。而且,应该放在一个周期内去评估投资品价值,任何抛却时间段对投资品的估算都可能犯下严重错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黄金具有双重属性:

1.它是贵金属,属于商品范畴。

2.它是货币,属于金融范畴。

当黄金作为贵金属或者作为商品存在的时候,它与美元是跷跷板的关系,此跌彼涨、此涨彼跌。

而当黄金作为货币存在的时候,且当与美元有竞争关系的货币处于弱势周期时,黄金与美元便具有了内在性质的重叠性,外在表现就是同步关系,即都属于能够让人信任的货币——当然是就阶段或某一周期而言——或者说,黄金是高于美元的一种信任度更高的货币。由此,两者的趋势同步。就是说,在货币特性面前,黄金与强势货币首先趋于一致,而当黄金体现出商品特性特征时则分离。至于何时体现出商品性何时体现出货币性的判断和分析,在此暂不公布。

那么,为什么说“失去欧元制衡的美元,将变得肆无忌惮”,并且,判断“决战结束之时,也是美元强势终结之时,也是资源类周期开始之时”呢?

在3月底,我写了《“资源为王”第二阶段》,开头直言“一个新的阶段即将开始,时间就在2010年5月后。”

因为,此前,我根据多种分析,欧元大决战的日期确定在今年5月。我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同时得出5月决战的结论后,才敢最终公布出来。这种结论不是随便就能下的,期间费了很多心血。

事实证明,5月,欧元反击战全面打响,当5月10日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推出,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毫不怀疑,5月的决战已经正式展开。

一个简单的月份,包含了多少内容!难的是提前做出判断,且精确到月份之内。

攻击欧元与欧元保卫战的全面展开,必然意味着美元的走强。诚如我在博文中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美元的强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美元走强,资源品(贵金属和粮食资源除外)调整,但是,这只是一个假象!要知道,此次美元的快速走强,并非是美元自身的原因,而是唯一能与它竞争的对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虽殊死拼杀,亦难逃武功尽废之命衬托出来的。在此期间,美元必然走强,确切地说,是“被走强”。在奥巴马仍为就业问题焦虑的时候,美元的快速走强并非他愿意看到的,尽管他一定会为重新看到美元霸主地位的重新确立和强化而欣喜。

美国需要时间。美元将来会更强,走得更远,但不是这一次一步到位的完成!美国承受不了!

美元的强势周期很快就将走完,它需要一段弱势帮助美国解决好当下最迫切的问题。投资者应该静心等待机会,因为,美元“被走强”的过程为低位建仓资源品种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但对中国的杀伤力,也恰在新周期开始之后的节点上:其一,欧元大幅度贬值,中国配置的欧元资金大幅随水。其二,间接使人民币相对欧元升值,抑制了中国相关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其三,美元紧随其后的贬值,使得中国已经全面展开的大规模投资机会,需要支出更大的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将严重困扰中国(我此前已经对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国内产能过剩共存的现象进行分析)。其四,在先后废掉与美元有竞争力的英镑、日元、欧元后,美元的趋势将变得更加自如,中国经济未来更加艰难,不确定性更大。尤其是当美元在欧元被废武功后的走弱,有可能出现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升值的现象,中国出口雪上加霜,产能过剩的局面将更为艰难,加之比中国商品更有竞争力的越南、泰国等东盟制造业的崛起,及阿拉伯国家的转型,中国经济体有巨大崩溃危险——这实际上等于间接废掉中国的影响力。

随后,在绞杀中国这一经济上的潜在对手的过程中,为了加速泡沫的破灭,美元将会走出真正意义上的令人瞠目的强趋势。而在这次5月决战而构建起来的虚幻的强周期结束之时,就是资源为王第二阶段的正式展开。 我在《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已经做了深入分析,全球大印钞已经为恶性通货膨胀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催化剂(人民币2009年20%左右的贬值就是明显的例子),人们对纸币的不信任感正在将“现金为王”这种陈旧的观念送入垃圾箱——尽管它的忠实信徒还能由于短期的机会沾沾自喜——纸币向资源品的流淌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需要强调的是,我所指的资源为王,不包括钢铁、铝等产能严重过剩的品种。资源为王的传导路线,是贵金属(黄金)向次贵金属(比如我书中提及的稀土等)的传导,粮食同样是我眼里的宝贵资源——在当下它的资源特性比实物特性更醒目。黄色的金子指的是两种:黄金和粮食。黄色的金子是贯穿周期间的主线。而这些都没有黑色的金子走得更强更远!让时间证明一切吧!随着距离事实原来越近,人们会越来越清晰的懂得我的这种判断的价值。

还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把资源尤其稀有资源当成简单的商品,他们也将越来越显现出货币特性——真正有远见的人会懂得我所表达的内容。

我是一个比较谨慎的投资者,只做趋势。2009年8月底,当我从重仓黄金(当初我强烈看好黄金时,市场中蔑视黄金价值的声音还是主流)调整到农业板块至今,已经8个月,黄金类股票现在刚刚回到我调仓的位置,而所持粮食品种已走出新高。这实际上意味着投资资金效率的提升。这8个月,有许多诱惑,比如创业板的短期暴利,但我坚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不单纯地追逐概念走。我永远把控制和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这8个月的时间,对于很多人是漫长的,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必须有这种耐心。但很多人缺少这种耐心,缺少耐心的原因是心中无趋势。如果提前看到现在菜价、粮价上涨的情形,当初何至于那么心慌意乱?趋势投资的区别就在这里。提前推导出趋势并坚定持有。粮食类不如黄金股,短期内上涨了

五、六倍,它的收益很平稳,但却最大限度地规避了风险,锁住了此前已经非常丰厚的利润!在没有暴利、没有波澜的平静日子里,作为一个投资者,他要做的,只是等待。如同播种下真正的种子,要等它发芽、出杆、开花、结果,而不是今天播下种子明天就等待收获。无论是在短期获取暴利的日子,还是长期获取微利甚至被套的日子里,他都需要能够做到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定力有多大,他所能承载的财富重量就有多大。

真正的投资者,都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高度丰富和开放的社会,信息的获取渠道非常容易,我们所要做的,是学会筛选、分析这些信息为己所用。对于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看一个判断结果,而是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学会分析并逐渐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理论体系和风格。比如,我的分析与跟我完全相反的分析文章,大家可以通过比较,更好地作出分析判断。再比如,我与郎咸平教授在《财经郎眼:揭秘股指期货》中的对话,里面提及了大量信息。谈到了股指期货后对中国股市形态的改变。此前股市一直围绕钢管舞跳,长达半年多,等的就是股指期货。在此前的至少三次演讲中,我分析股指期货推出后将有一波快速打压洗盘,但通过调仓依然可以规避,如农业板块之母的种子等(以后得空会讲些调仓技巧之类的)。股指期货的推出,打开了上下通道,原来的区间将不复存在,或者说,上限下限同时与保证金比例同等的变动。调整幅度与保证金比例的问题,实际上说的主力厮杀的点位——必须让一方全军覆没才可全身而退。这正是资本市场残忍的一面,股指期货放大了而不是缩小了风险,相信,再重新看“揭秘股指期货”那个视频,很多人会更多的感悟。关于这些东西,以后再专门写。

另外,由于几位朋友来信询问,我也回答一下。我的确计划2012年底或之前辞掉工作,且已坦诚向上司讲了想法。我想照顾好奶奶和父母,教育孩子,跟随老师学古琴研究,读书,做研究和投资。更想承包点土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像我的长辈那样,吃自己种出的粮食和青菜。长期目睹各种不平与不公,心里感到很累,远离尘嚣,或者,更符合我的理想。除此,没有任何其他意思。

于2010年5月15日深夜

推荐第7篇:不畏浮云遮望眼 透过现象看本质 深刻

不畏浮云遮望眼

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考作文如何写得深刻(之一)

【技法指导】

什么样的作文最能给人以启发,什么样的作文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无疑是那些能抓住事物本质、见解深刻的作文。关于“深刻”,《考试大纲》有三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性,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中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写记叙文,就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就要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我们知道,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有联系,也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认识的开始,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想把认识导向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作出判断。

写作中我们要做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同时事物的本质往往有一个逐步显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文时,应注意用好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比如有一年高考作文提供的寓言诗《鸟的评说》,描述了一群鸟儿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的怪现象,在审题时,首先须提取共性,揭示这群鸟的本质特征: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否则,议论深刻也就无从谈起。同时,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比如写“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就可以使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剖析逐步走向坚韧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质,以及由脆弱转化为坚韧的各个方面的因素,等等。在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时,还要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则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

写作中我们要做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深入分析各种现象,找到其背后人的思想根源。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穷根究底,最后—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会现象,追根溯源,一定能追到“公心”上。比如环境问题,似乎与“私心”没什么联系,是人类的共性的问题,但如果刨根问底地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草原为什么会衰退?不是因为过度放牧吗?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等越来越大的需求,是为了多赚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如能分析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文章也就深刻了。由此可见,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能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凡人小事。如果能放出眼光,开动脑筋,透过“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以上只是笼统的讲了一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特征和方法,如果具体的具体文体的写作上,我们可注意如下方面:

一是写记叙文要深入发掘,找出“不平凡”来。具体说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掘人物“思想”,二是发掘发掘事件的意义。不论那种发掘,都须凸现最根本的,最动人的,最深刻的那一点。一些专家认为,可以采用高屋建瓴法,即善于提高一步,开拓一层,善于从似乎不相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现息息相通的共有规律;可以运用小中见大法,即从小事情中悟出大道理,在小人物身上显示大精神;可以运用质疑审问法,即要追根究底,要环环相扣,剥茧抽丝,等等。李然的《吴老师言行录》就很有这个方面的特色。文章截取吴老师因少了一颗大门牙说话就漏风的风采、语文早读课上当一回齐宣王的情形、古文课后劝“我们好好配合医生打针”的语言及我们为他描绘一幅箭步如飞的可笑画面时他的神态、发现他抽屉里带过滤嘴的香烟他还大讲一番尼古丁如何害人而又喷云吐雾的行为以及看昆曲《琵琶记》时的感慨等5个片段,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吴老师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倾心关爱与纯如清水的友情。吴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中不乏潇洒超脱,庄重严肃里寓含诙谐调侃。几件小事一经点染,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这得益于作者善于捕捉细节,采用小中见大之法。

二是写议论文要透过表象,抓住问题核心。议论文是同学们选择较多的一类文体。写作时应注意在纷纭复杂的问题表象中,拨开层层掩盖的现象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有的专家提出,可以运用深海探珠法,即要“有的放矢”立意准,开小口子挖掘深;运用联想立意法,即锐意穷搜的联想,比较对照选优的概括。福建考生《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很典型。文章在开头亮出“真正的革命者总是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中心论点之后,第2节写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周恩来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旧中国,和其他革命志士一起,把全部的生命之“热”,化为点点闪光的火星,去散发,去传播。第3节写新中国普通战士的楷模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熠熠的贡献之光。第

4、5节解决问题分作两步,第一步引用周恩来和雷锋的话回答“生命之热”怎样才能发出“贡献之光”,使内容渐趋深入。第二步,进一步引申到在实现四化新的条件下青年应如何发光上,赋予文章以跳动的时代脉搏和崭新的时代精神。本文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显示其严密的逻辑性。 【例文解析】

抓住根本,看轻其余

一考生

草船借箭是千古流传的佳话,这篇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引人入胜。特别是将三国中几位重要人物刻画得逼真传神,将主角诸葛亮的智慧与肚量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还有周瑜的嫉贤妒能,鲁肃的老实巴交,曹操的疑神疑鬼……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因此,这样经久不衰的典故往往会引来更多的关注,有人提出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故事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十万支箭三天交清,否则治罪。这不能不让人为诸葛亮捏一把汗,如果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大雾飘散,曹军箭少,就很有可能是诸葛亮白忙一场,最后让周瑜抓住把柄。

其实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人们常批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那么,拘泥于借箭够不够十万支,也就分不清主流与支流之嫌了。故事要体现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这一做法就是文章的重点。仅凭这一项就足以让众人心服口服,假设诸葛亮只借箭八万支,或者五万支,想必众人也会为他的机敏大胆所征服,还有人会给他治罪吗?周瑜必定是甘拜下风,自叹不如,毕竟想不出如此计策的周瑜是没有脸面就箭的数量说三道四的。

因此,作为比周瑜还不如的我们,是不应该为足不足十万支争得面红耳赤的。要知道,我们看到的是草船借箭,而不是十万支。哲学的辩证法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说,我们应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已经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古人和今人一样有理由抓住事物的本质,唐朝时有一位白袍将军薛仁贵,用兵如神,为唐王朝攻取辽东。大唐天子笑逐颜开:“我不喜欢得辽东,喜欢得将军。”唐天子是聪明的,他懂得,拥有一位用兵如神的将才,何愁天下不定?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和敏捷的身手,抓住问题的重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数学题,什么X啦,Y啦,都只是一只逃窜的狐狸,你只要抓住它,就完成了一次打猎。”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狐狸”,要做一名合理的猎人就不应该被路边的风景所吸引,也不要被拦路的荆棘所吓住,更不能因为一些小利益而放弃了大原则。

当我们学会抓住根本时,就抓住了成功的尾巴,离成功也不远了。到那时,十万支箭,八万支箭,有什么区别呢?因为我们懂得了草船借箭的智慧。

【特点剖析】

这是一篇较好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满分佳作。辩证法有云:看待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必须抓住关键,抓住主要矛盾。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作者才不在细枝末节上去纠缠,而是深入骨髓,透过“借箭不足十万支”的现象去看事情的本质,去看草船借箭的智慧。这就为行文机智地选取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话题的角度,令人赞赏。文章开篇概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以作引子,然后直入主题,提出主张: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如果拘泥于借箭够不够十万支,就有分不清主流与支流之嫌。观点鲜明而深刻。然后,作者辩证思辨,立足故事,审视古今,或例证,或引证,或喻证,或假设推理,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思维清晰,佳句迭出,处处闪烁着辩证思辨的光辉,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观点具有启发性

阐述哲理引人思

——高考作文如何写得深刻(之二)

【技法指导】

好文章看后应人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它能解人心之忧,它能平人心之烦,它能给人启迪,指引未来。这样的文章既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观点具有启发性。 所谓“观点”,就是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看法。观点包括主题,但不等于主题,观点的外延要远远大于主题。所谓“启发”,就是阐明的道理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并使其有所领悟。所谓“观点具有启发性”,主要指观点富含哲理,具有思辩性。就是说,文中的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者观点较为辩证,使人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虽不全面,但能使人产生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读者对该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者观点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该观点的内涵,等等。总之,不是读完就了事,而是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和灵魂的震颤,获得思想境界的升华。

作文中要想让我们的观点具有启发性,如下方法可供同学们参考:

一是观点新颖,亮人眼球。那些老看法,旧观点肯定引不起别人的注意,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必须阐发自己的独特理解,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例如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谁是凶手》:

一提到《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形象,很多同学必定对她咬牙切齿,认为她活活地拆散了一对恋人,但殊不知,焦母和刘兄同样也是受害者,杀死兰芝的凶手应该是“三从四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

兰芝仲卿成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牺牲品,而焦母又何尝不是牺牲品呢?我们从焦母对儿子之爱,对“夺爱”者儿媳之恨,对自身心理失平衡之悲,看到了她心灵的战栗。焦母的心理显然是与她那多年的寡妇生活有关的。

正如《寒夜》中的汪母所说:“我们寡妇的心,在丈夫死后,就全盘放在儿女身上,儿女就变成我们精神上的情人。我们这颗孤寂的心,被媳妇由儿子身上挤出来,着实没地方安臵。少年寡妇更加痛苦。”封建时代的妇女,没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她们是依附男子而存在的,“三从四德”的信条死死地捆绑着她们。她们没有工作,丈夫另有所爱,她们的痛苦既在于渴望爱而不能被爱,也在于有所爱而无处施其爱。处于这种境地的妇女,有一种是在宗教里去寻找解脱,她们吃斋念佛,苦度今生,渴望来世幸福。

焦母一贯是人们批判的对象,因为他破坏了一段美好的婚姻,而这段文字作者却由“三”联想到“三从四德”,一反传统的批判之观点,表达了对焦母的理解和同情的新观点。独辟蹊径,以新取胜。

二是拒绝单一,辨证分析。我们知道,无论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要单一的去看,而要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这样才能完全了解这个事物,同样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必须作点辩证分析,才能加深人们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如果对事物的某一方面强调的过分,或者只注意事物的一面,不注意另一面,就不会有很强的说服力,也不能启发读者以深思。例如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走与停》:

当走则走,当停则停。它直接导向了你我的人生,走是奋斗不止的过程,而停是一种历经大风大浪后的心境。走是停的前提,而停是走累了时的慰藉。正确的走与停,让人用理性的画笔为人生挥洒出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这段文字作者从走与停各自的特点有二者关系入手,辨证分析,入情入理。特别是论述走与停的关系,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加深了人们对走与停关系的理解。

三是提高认识,入木三分。不论什么观点,如只在同一个认识层面,它给人的启发就不大,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性”,还必须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性”,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例如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潮》:

然而,不得不重视的是,自嘲不是自欺,不是要我们在一次次的自我嘲弄中学会麻木不仁,不是让我们摔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道德瓷罐!自嘲是解围的小技巧,是偶尔的阿Q一回,却不是自我麻醉,丧失人格尊严以求苟全的止痛针,所以请“阿Q”一回两回,却不要“阿Q”一生。

这段文字已远远超出了一般人对阿Q的认识与看法,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肯定了“阿Q”精神中积极的一面,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是深入分析,提出“自嘲不是自欺”、“‘阿Q’一回两回,却不要‘阿Q’一生”的观点。提升了文意,深化了中心,令人警策。

四是标新立异,发人深思。固定的思维方式会导致我们看问题不易出新,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如“近墨者未必黑”“‘阿Q’也有积极的一面”“弄斧必到班门”“名师未必出高徒”“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卷未必有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等。这一组全新的观点,带给人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例如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嘲》:

总也忘不了鲁迅先生笔下那位形神兼备的人物:阿Q。先生写他时是以笔为矛,直刺向国人心灵深处那层纸糊的玄虚,而时至今日,又有人大胆提出,阿Q也有积极的一面。

这段文字,作者标新立异,突破常规的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阿Q也有积极的一面。思维独特,见解新颖。

五是着眼长远,彰显趋向。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肯定是着眼长远,能彰显事物发展趋向的。因此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必须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它告诉我们从与事物密切相关的某些细微迹象中,可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对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的正确估计,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思维的睿智。例如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

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如不听信郑袖之词而疏远屈原,楚国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 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如不宠信伶人,重用伶人,不谈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欺庙堂,为天下苍生所笑。

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如不听信马谡自以为是的承诺,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四不瞑目。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对真理的探索是独立的,对事物的认知也不能掺杂感情。

这段文字,作者写作时并没有仅仅站立在一个方向,一个时代,而是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去研究分析,明确的提出观点: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反映出思维的睿智。 【例文解析】

所以忘记,所以铭记

一考生

绽放在泪光之后的笑容,代表忘记了失败与挫折的痛;浮现在落红之中的笑容,代表记住了开花与美丽的乐。

——题记

六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但我们仿佛还能听到二战的炮火声。尽管这样,此刻有两只紧握的手,更能让我们的目光久久地停留。那是一只来自德国的手和一只来自波兰的手。两只手上都有血,透过那殷红,我看到纳粹的铁蹄,我听到波兰人民愤怒的呻吟……两只手又握得那么紧,看不到复仇的裂痕,更看不到挑衅的黑洞。我只能看到他们共同写下的忘却,忘却历史的创伤,忘却种族的仇恨,不为别的,只为我们共同享有一个世界,只为我们共同追求的发展。

他从海峡那边飞回来了!如同一只迷路的大雁,在旷野徘徊了五十年之后,终于找到了归家的路。他飞回母亲怀中,飞到了皇帝陵前,飞进了兵马俑中。

他怀着游子的思念,用最正宗的乡音倾吐着对亲人的牵挂。他代表百万像他一样的孩子,用最古老的叩首表达着他对根的眷恋。从他的举手投足,我看得到:他没有忘。没有忘记自己永远的黄色,没有忘记血管里奔腾的是中国的血,五十年的时间,足够忘却许多,尤其对一个在外流浪的孩子来说。可他没有忘,反而更深沉地铭记着。或许这是由于“天涯共此时”的长久守候,又或许仅仅是由于那一枚寄托了乡愁的小小邮票。不管怎样,他铭记了,而这种铭记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有位哲人说过: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又有人说过:只有忘记以前,才可以迈向更精彩的明天。不必去追究谁对谁错,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命题。因为忘却和铭记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喜玛拉雅能够千百年来无悔地守望西藏,是因为它忘记了独居的寂寞而记住了漫步云端的自由;哈雷彗星花76年也要再来地球一次,也只是因为它忘了赶路的累,记住了蓝色星球灿烂的美。德国与波兰的牵手是因为要发展而选择忘记,他从海峡飞来是要享受团圆的快乐因而铭记。因此,我想说:发展所以忘记,快乐所以铭记。

【特点剖析】 这是一篇较好的“观点具有启发性”的满分佳作。文章切合题意,立意大气。立意是作者临场审题时提炼出来的主旨、意趣,它是文题与作者思想碰撞而发出的火花。文题,众人同一,而思想则千差万别,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小情小景,无病呻吟。作者从大处着眼,关注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用德国、波兰的牵手,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等重要新闻作为材料,诠释“忘记与铭记”的主旨,贴切自然,雍容大度,时代感很强。只有热爱生活,关注时事,体察世态人情且善于思索,胸中有“大我”,有豪气,才能写出这样有思想、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纷繁杂乱因果

神机两眼揭穿

——高考作文如何写得深刻(之三)

【技法指导】

作文写的深刻不深刻,这在高考中是有评价标准的。《考试大纲》有三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性,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作文要想写得深刻,除了要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性”这两点外,还要做到要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求考生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穷根究底,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及解决方法。

“原因”与“结果”是世界上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一个现象。“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带来一定的结果。因此,当你面对作文题一筹莫展,难以提出深刻的观点时,当你面对某一问题、现象难以深入论述时,不妨尝试着运用因果思维,或许难题就会得到解决。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需要辩证的思维,深刻的思想,不是轻易能做到的。我们写作时具体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找准根本原因。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无论哪种因果联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都应抓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而要找准根本原因,必须以敏锐的目光,区分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等。例如以“毁树容易种树难”为题作文,不少考生把题目中的“种”与“毁”理解为“成就”与“破坏”,进而联想到“毁人才容易育人才难”,或者引申出“破坏生态环境容易保护难”“破坏事业容易建设难”,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在论说时却因缺少具体分析而陷入了片面性。其实,“毁树容易种树难”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树”根深叶茂或者“护树”措施得力,“毁树”也不见得容易;也就是说,出现“毁树容易种树难”的状况,根源还是出在“树”本身及“护树”措施的落实上。二是区分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必然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必定如此的趋势,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偶然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是一种非本质的联系。例如一个人寿命再长也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联系,是人体内部新陈代谢这一根本矛盾决定的。至于某人死于什么病、什么时间,这是一种偶然联系,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又如“时势造英雄”,时代与英雄的联系是必然联系,谁在这一时代成为英雄则是一种偶然联系。三是明确因果联系是对立统一的。根据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也就是说,某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是原因,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却又是结果,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一个引起另一个,另一个再引起另外一个,其中某一个就可能既是原因也是结果。比如就“树木·森林·气候”这个话题展开思考,会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气候”通过“森林”来调节,而“森林”是由一棵棵“树木”组成的;同时,“气候”反过来影响“树木”的生长,进而影响“森林”的状况。这样,“树木”“森林”“气候”间就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了。只有辩证、全面地看问题,才能准确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明白了“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注意的事项之后,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具体方法。

一是由因及果,层递拓深。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面对一个原因要善于“以问引论”,将思路不断拓深。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作者在论述中,要善于提出“为什么”,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它表现在外部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例:幸福不是金钱买来的。马克思是幸福者,但他的—生大多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苏州青年杜芸芸得到养母的十万元遗产,她把钱全部捐献给国家,却将幸福留在自己身边。所以,幸福不装在钱袋里,幸福属于那些创造新生活,为人民为祖国奋发努力的人。例后推因的基本公式是“所以”“因此”“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等等。

二是逆道而行,假设论证。如果面对一个结果,从正面找不到原因的话,我们可以采用反面假设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假定在不利条件下会产生负面结果,从而论述正面条件和结果的必要和正确。

例一:科学事业上的伟大成就,无不是经过艰苦努力,目标专一而取得的。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过程中,要在上百吨的废铀沥青矿石中提炼一点点镭。这是—项极其艰苦的劳动。中途,居里曾动摇过,然而,居里夫人却坚定地鼓励他干下去,终于取得了成功。试想,如果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目标专一的毅力,镭的发现不知要推迟到什么时候。

例二:人要有自知之明。三国时蜀汉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战策,天下无敌,不听别人劝告,死搬书本知识,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敌军切断水源,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本人也因此而犯罪被杀。假如他能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听听别人的正确意见,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呢?

这两个例子都很典型,例一属正例反设,例二属反例正设。例后假设的基本公式是“假设”“如果”之类。

【例文解析】

文章无法

一考生

林语堂先生是我挺崇拜的一位作家。先生有篇散文,叫《文章无法》。

是的,我赞同先生的观点,我以为:文章无法!

武功境界讲究“以有法为无法,以有限为无限”;书法之最上乘也是“不拘章法,听由心灵之挥洒”。文章区别于武功、书法,又与武功、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之最高境界,也是“无法”。

从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来说,有法将限制学生潜能的发挥,极有可能造就一批毫无人气、灵气的“书呆子”。学生阶段本是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如果让我们整日牢牢记住文法,记住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那么,如溪流般的学生思维将会被遏制,长此以往,极可能使鲜活的“溪流”变成“一潭死水”。如果每个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凤头、猪肚、豹尾”,请问,老师们,你们能不厌烦吗?

“文章有法”,不仅仅限于作文的有法。它的实质,是限制个性,是指令我们顾头、顾尾、顾中间,按理想化的程式来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我说,“文章有法”可能会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负面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从文化的丰富多姿、文章的千变万化来讲,“文章有法”也是不可取的。试想一下,如果古代诗坛的诗人全是杜甫的风格,将会怎样?那无论我们高兴不高兴,都要“沉郁顿挫”一番了。这显然是不行的。杜甫有杜甫的写法,其他人有其他人的写法。李白有李白的写法。同写长江,我们可以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可以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便是文章写法的多姿,这便是文化的多姿,这便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多姿!

文化的发展,需要人类的博大胸怀,需要人类自身的“不拘礼法”。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好学者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心肠,是从做人的角度说的;头脑,是从学术的角度说的。学术与文化的发展,需要优秀学者的推动。只有心肠而没有头脑,固然能稳当地写出一些“凤头、猪肚、豹尾”的文章来,但对文化的丰富却无益。优秀的学者必须有头脑,必须让自己的作品“无法”,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

此刻回头一看,自己的文章也没有跳出“何氏八股”的圈子。想来自己是在用自己不推崇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自以为正确的思维,不禁一笑!

我不否认“凤头、猪肚、豹尾”是好文章的一种形式,但我坚信:文章无法!

【特点剖析】

这是一篇较好的的满分作文佳作,它生动的体现了高考“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的要求。 此文不赞同命题中的价值取向(“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认为“凤头、猪肚、豹尾”的文章作法和人生追求,不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发挥。这不是刻意而为的“唱反调”,相反,充分体现了这位考生的胆量与见识。这是因为,命题所称颂的是一种“完美”,一种“理想境界”;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许多事,总是平平淡淡的,既无“凤”、无“猪”,也无“豹”可言。作者仅仅是“实话实说”而已。

再者,此文是“规范”的议论文(即作者所笑称的“何氏八股”),分论点之间层层递进,由作文说到教育,再到文化和整个人类精神文明,不断拓展、深入,把为什么“文章无法”的原因阐述得明白透彻。

推荐第8篇: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第一节

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课时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情况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

运用: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诸多实例,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能力方面

提高分析比较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

要充分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教学难点

人类的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文重点,可采取让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提问的方法。

●教具准备

幻灯机、投影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五课的中心论题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作为认识论的开篇,这是因为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上册主要讲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应当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状况和发展规律,而且应当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必须对人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把这两方面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方案。因而下册讲有关人自身的问题:人认识世界的根本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的实践活动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人能否认识世界?人如何认识世界?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学好本课是学好下册的理论基础。

本课共有三节。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第一节,先讲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人类认识过程看,当人类把目光转向人自身,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的能力问题。从认识论来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前提,所以教材把这一问题放在第一节来学习。本节有两个框题,总的结构是:什么是主观能动性——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看,第一框:人有主观能动性——什么是主观能动性。第二框:为什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逐层深入。

第五课的知识结构简表(投影)

[讲授新课]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板书)

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节

(可播放有关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最好选用发生在当时,为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的重大事件。如神舟五号、“多利”羊、三峡工程、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抗击“非典”等)

师:1.这些事例是否表明了人们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上述事例证明人可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师:2.人为何能处理好这些关系,获得成功?有无不成功的时候?为什么?

生:人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在处理自然界与人自身的关系时,也会出现失误,出现失败。

师: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还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当然,在处理自然界与人自身的关系时,也会出现失误,出现失败。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师:人为什么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生: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师: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不仅有自然性,还有社会性,人会在主动地、有意识地处理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其他各种关系中调整存在状态,我们说“人区别于物”的“物”,主要不是指一般的物,主要是指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所以,我们是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查人与物的区别。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

(可在标题“人”“物”处重点标划)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板书)

师:所谓自觉,就是主动用自己的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人所特有的。所以我们说,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主观能动性包括一个方面(板书)

师: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2页至第5页,看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哪些方面。

在同学回答后,老师补上板书“三”,并讲解第一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想”(板书)

师:想问题就是认识世界。什么是认识?

生: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师:人们在同客观世界的接触过程中,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认识。认识是人主动地去感知对象,去理解对象的结果。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即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只要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就会有意识发生。因此二者是有区别的。

放投影:

师: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即具有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板书)

师:人类积极能动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人类才具有这样的能力。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属于认识能力,还是属于认识活动?

生:这一点既是指认识能力,是人高于一般动物之处;又是讲认识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特有的认识活动。

师: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的这一点,才有各门科学理论知识,才使人超出了动物界。

师: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成功,那就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对大量的生命现象中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研究和探索,对此进行研究、发现的活动和能力,只有人类具有,任何其他动物都不可能具有。

(也可让学生用类似实例说明)

第二,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计划性、目的性(板书)

师:面对自然灾害,动物只能逃生,而人却在思考着怎样战胜自然灾害,人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制造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设计各种方案,去探索事物的奥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生甲: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的“神舟五号”航天成功,庞大的开支,周密的计划,也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生乙: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成功,给全人类带来了福音,这还仅仅限于认识活动,尚未到具体操作阶段,但已经令全世界振奋。这一研究集中了许多科学家,是人类的共同探索,探索人类自身的状况,为的还是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计划性、目的性同样

很强。

生丙:如何抗击“非典”也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

(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体现人类活动计划性和目的性强的实例,要注意现实性、时效性、针对性)

师:正因为人类有这种能力和活动,所以人类的认识活动还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三,人类积极能动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还表现为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板书)

师:人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预见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预见未来。人们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那些现实中暂时还没有的事物。之所以能如此,原因就在于人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生:本质是同类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东西,规律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应该说,本质的联系就是规律。

师:这种联系总是带有必然性的联系,它制约着事物运动发展的秩序和趋势。只要具备了相同的条件,就一定会重复出现和发生作用,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它是事物共同的、普遍性的东西。据此,人类就可以预见:在哪些情况和条件下,应该出现哪些现象,人类就可以预先提出计划和方案,采取措施,防范不良情况,利用有利情况,造福自身。这些都体现了认识活动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这同样既反映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特点,又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特点。

师:那么认识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2)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做”(板书)

师:人类在改造世界方面与动物有什么不同呢?先请看马克思的一段论述。(出示投影)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师:请大家想一想,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呢?

(同学回答后,老师总结)

师: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在认识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客观世界。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则不同。

第一,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板书)

生:这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特点。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中,用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床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板书)

师:人类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创造一些条件,使事物的运行条件和状况发生改变,使事物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事物存在状态。这就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创造性,这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其他动物活动的根本特点。

生:没有创造活动,就不会有当今的世界。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第三,人类能够改变或创造条件,利用规律。(板书)

师:人的实践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规律自身是无所谓好坏的,它只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存在。好坏的评价只有在某种事物与人发生关系时才能产生。规律也只有在与人发生关系时才能表现出对人是好或不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应该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为指南,指导实践活动。人恰恰有这种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其发生作用的条件,而改变或创造条件,使其产生对人有利的作用,限制其对人不利的作用。

是“洪水无情”还是“细水润田”都说明了这一点。

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歌碟。

师:歌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

生:这首歌体现了勇敢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

师:这也正是主观能动性第三个方面的表现。

(3)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

(板书)

(放投影:落榜后的名人)

两次科场失利的宋代人苏洵,失败后不气馁,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次落第的明朝人归有光,在嘉定招生开学,仍然含辛茹苦,发奋攻读,终于写下了《震川文集》40卷。

三次落第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下决心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长江、黄河流域,经过27年的辛勤劳动,参考了800多种医书,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四次落第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深入民间进行采访,写出了著名文学作品《聊斋志异》。

三次落榜的青年女作家竹林,勤奋努力,连续发表了5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她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出版后,受到中外著名人士称赞。

三次落榜的翻译家苏阿芒,选择了自学道路,掌握了20多国文字,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刊登过文艺作品和论文,被瑞典一家杂志称为“文艺领域的一颗新星在东方闪光”。

师:人类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离不开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总之,离不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而献身的杰出人物,无不有赖于这些精神支柱的支撑,这些精神状态始终贯穿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奋斗之中。

师: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自觉活动,因此人们可以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锻炼自控能力,并通过心理活动来影响或调节生理机能、现代生理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意志可以对人的生理功能发生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既是精神性的,同时又是和高级神经系统相联系的生理物质运动的结果,它可以和其他生理运动形式之间发生转变,从而实现对人的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我们都知道,人生气时,体内会产生有毒物质;情绪好时,疾病都可以降服;同学们最有体会的是,只要考试需要,晚上复习到深夜也不瞌睡。凡此种种,都说明人的精神力量有多大。

生:在积极精神状态下,人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成就、最好的结果。反之,缺乏自信,缺乏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必然影响人的能力的发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是相互联系着的。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离不开精神的调节,而精神的力量在人们的活动中始终存在并发生着作用。

师:但是,人类为了生存,在一定时期特别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这是正常的,如古代特别强调体力和意志力,现代又特别强调知识的作用。事实上,知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人们又发现情感的重要性了。它是智力发展和发挥的动力系统和监控系统。因此,人们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认为在现代社会,情商是比智商更加重要的成功因素。为此,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应该更加重视主观能动性中精神的因素和精神的力量。

(就精神因素对人的影响,可让学生看教材第5页的“想一想”,“你对于决心和意志在认识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体验?”通过提问的形式,由学生自己谈体验,一是帮助理解主观能动性的第三方面,二是加强思想教育性,促进他们重视决心和意志的作用)

信念、意志、激情、理性、行动,是人成功的必备要素。信念是目标,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时的价值选择。意志是一种支撑力和推动力。激情可以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可以坚定意志,焕发出惊人的力量。理性是“指导员”,是“调控器”。行动是信念、理性等的综合体现和归宿,是一切观念的东西变为物质性的东西的过程,这些都是主观能动性的表观。

人有主观能动性,世间万物,人最宝贵。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周围环境的差异,每个人的能动性未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社会的不断发展,既使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得到加强,又逐步为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条件。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本质要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就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人。“科技兴国”“人才兴国”,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课堂小结]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要自己看重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将来在社会生活中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XX年第1期《半月谈》“新年致读者”中说: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的开端之年,大事多多,喜事不断:“申奥”成功,足球踢进“世界杯”赛;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m队)会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然保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发展格局。据此回答1~2题。

.上述材料表明(

A.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B.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互制约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答案:A

2.上述材料的成功还启示我们(

A.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不断创造奇迹

c.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答案:B

3.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通过“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我国人民正以创造性的劳动向既定目标前进。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能认识事物的现象

B.人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规律的本质和规律

c.人的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D.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答案:c

XX年10月15日,我国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据此回答4~5题。

4.人类能把飞船送上太空,说明(

A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B.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是无穷的

D.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A

5.决定人类能否成功地把飞船送上太空的因素是(

A.是否认识到规律是客观的

B.是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是否尊重客观规律

D.是否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D

6.我国一些菜农在蔬菜大棚中安装了自控装置,它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自动给水、自动断水。由上进行喷灌,由下进行滴灌,既合理并充分利用了电力、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它说明(

A.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

B.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改变或创造规律

c.改造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D.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答案:A

7.下列有关人的主观能动性说法错误的有(

A.它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B.它是指人的能力与活动

c.它其实就是意识的反作用力

D.它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答案:c

8.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

①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发展认识的能力与活动

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③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④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9.下列选项中,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答案:A

●课后作业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哪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所说的“想”。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做”。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第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总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请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

参考答案: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在四者中外延最大,包括“想”,即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做”,即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意识能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二是意识的反作用,即它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意识反作用只是意识能动作用中的一个方面,其外延小于意识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或意识能动性,对应的是主观能动性中的前两部分,而意识反作用是主观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

●板书设计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一节

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2.主观能动性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想”

第一,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计划性、目的性;

第三,人类积极能动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还表现为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2)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做”

第一,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三,人类能够改变或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

推荐第9篇: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投资(趋势)总结之六

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投资(趋势)总结之六时寒冰

“两个礼物,你要哪一个?”

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儿童会毫不犹豫地说:“我都要!”

而很多成人则会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然后选择一个,尽管你并没有给他限定“只能选一个”的条件,但他在心中已经为自己设置了那个条件。

大道至简的思维,归根结底,就是重视常识,把复杂事物简单化的思维。对趋势的判断亦然——当然,一些复杂的判断仅靠这一点是不行的。比如,我2008年写的《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对2010年欧元大决战的推断,及今年3月对“欧元大决战具体时间——5月、决战过程——不会持续很久、决战目的——废欧元影响力而非致其于死地”等等的系列判断,及2008年对美元与黄金同步性特征的论断,需要借助更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尽管如此,这些复杂的判断仍然离不开常识性思维。

常识性思维得出的判断,对于投资来说,足够用了。

2010年5月16日,我在《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投资总结之四》中写道:

“需要强调的是,我所指的资源为王,不包括钢铁、铝等产能严重过剩的品种。资源为王的传导路线,是贵金属(黄金)向次贵金属(比如我书中提及的稀土等)的传导,粮食同样是我眼里的宝贵资源——在当下它的资源特性比实物特性更醒目。黄色的金子指的是两种:黄金和粮食。黄色的金子是贯穿周期间的主线。而这些都没有黑色的金子走得更强更远!让时间证明一切吧!随着距离事实原来越近,人们会越来越清晰的懂得我的这种判断的价值。还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把资源尤其稀有资源当成简单的商品,他们也将越来越显现出货币特性——真正有远见的人会懂得我所表达的内容。”

回过头来,我所谈及的板块所对应的个股,如今超过60%的都创出了历史新高。

贵金属黄金,在滥发货币成为世界性选择的时候,必然走强。诚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黄金在我们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它。”有关黄金的未来趋势,

以后觉得有必要时会专门论述。

我为什么强调“资源为王的传导路线,是贵金属(黄金)向次贵金属(比如我书中提及的稀土等)的传导”呢?诸如稀土、钽等等品种,一般与煤炭一起,被归为黑色金子之列。在国际金价走强的情况下,强势传导必然在次贵金属品种全线展开,原因是,这些次贵金属,比贵金属的黄金具有更大的一个优势:工业用途。

我们知道,每年世界黄金供应量的80%用在了首饰业上,工业用金占世界总需求量的比例连10%都不到。而次贵金属很多都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品种,随便查询一下诸如稀土、钽这样的金属用途,你都会忍不住大吃一惊。因此,强势力量一旦传导到这个领域,工业价值+货币价值,其力度一定空前。

粮食同样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甚至可以说是更宝贵的资源。我将其与黄金一起,归到黄色的金子当中,原因即在此。

2008年10月,在次贷危机恶化的过程中,我开始强力看好黄金,并在博客中明确写了出来。但从2009年8月起,我以黄金为核心的投资组合,变成以农业等资源为核心的搭配。当时的农业是最不被看好的板块,而国际金价继续在上涨。但事实证明这种配置是符合市场趋势的,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黄金类股票价格大部分刚刚到达或超过我当时调仓的价格,个别的仍在下方,而粮食类尤其我数次强调的种子类品种,大部分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种调仓的原因同样是基于常识:国内的投资品往往会变本加厉地超前反映某种利好因素,黄金类股票在连续上涨6倍的情况下已经完全透支了随之而来的国际金价涨幅,二者之间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背离。

那么,粮食类尤其其核心种子板块为何如此强劲?

答案就在常识中。去年的干旱连着今年的洪水,甚至没有经历一个过渡期就完成了角色的转换,而且今年的水灾几乎全在粮食主产区。不仅中国,全球的多个粮食主产国粮食减产。另外还有转基因种子肆虐因素,这是一个令人悲伤和忧虑的因素,简短的话无法说透……鉴于形势的变化,我延长了以粮食为核心的品种配置时间——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具体投资品的变化(而非大周期的变化),需要随机应变。比如,对于上证综指下限的判断,当股指期货推出后,在财经郎眼中,与郎咸平教授一起做节目的时候,我即做了调整。2319的前期低

点,与调整后的点位相差无几。

同样作为黑色金子的煤炭,在新周期中,连续受到发改委的价格管制,这种管制长期看会导致更大力度的反弹,但短期看,它会影响人们对煤价将不得不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平稳的预期,这种预期将使其力量的释放时间略微延长,而绝不能改变其突破方向。

作为投资者,最重要的是把握大趋势。关于新周期,我曾经连续写了多篇文章,并强调不要以短线客的心态来看新周期。2010年6月8日,我在《值得重视的周期转换》一文中写道:“在市场中充满恐惧与困惑的时候,我要说的是,尽管惯性的延续显得阴森可怖,但伴随着5月的渐行渐远,或许,更应该关注机会,以与新周期共舞。”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那个时候,市场中的气氛是何等的恐惧和黑暗。

鉴于货币的超发冲动难以抑制,以资源为主线的投资思路是相对安全的选择。当大盘在10%位置上下震荡的时候,许多此前博文中提及的资源品所对应的品种,大都走出了超过50%的强涨势(有关新周期的这种奇怪特点,我早在上半年的演讲中都已经做过详细分析)。

我需要再次强调,任何投资品都必须放在一个周期或区间内来分析才有意义,因此,我此前写的周期分析问题,都特别重视时间坐标,离开了时间坐标的判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我是一个从实战走出来的趋势研究者,更注重趋势的可操作性,而这种操作性必须通过周期的转换与时间节点的对应,才具有实际意义。当越来越多的人刻苦钻研各种投资秘诀的时候,却逐渐脱离常识。脱离常识的投资,仿佛随波荡漾的浮萍,既不知道自己身居何方,也不知道风速、水流处于怎样的趋势当中,所以,结果只能是成为趋势中的玩物。

当然,投资者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技巧和基本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合理分配资金,以安全、稳妥的组合,在市场中获利。

附:黄色的金子——黄金、粮食;黑色的金子——稀土、钽、铟等稀有金属和煤炭;液体的金子——石油(油砂、油页岩亦归于此类)、水。

说明:1)本人所有大道至简系列文章都只是阐述一种分析方法,而非提供投资建议。2)最近一周博文更新会适当快些。3)本人已在博客中明确声明,不

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请谅解。于2010年8月31日

推荐第10篇:人力资格:面试就像剥洋葱(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力资格:面试就像剥洋葱(透过现象看本质)

面试用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当面考试,这就需要面试官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如果人看走眼了,那么招聘工作就流产了,它会带来一些后续的延伸性问题......那么,要如何避免呢?上元资格: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剥洋葱一样,从外层到里层剥的一点不剩。

一、确保招聘的两大维度

1、言语真实性

(1)细节追问法:运用5W2H的方法追问面试者一个事件的原委。

(2)颠倒顺序法:打破常规面试方法,随机提问面试者问题。

(3)间断重复法: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发问,面试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4)快速插话法:在面试者滔滔不绝的时候快速发问,这样重复几次,看面试者是否能对答如流面试官的问题。

2、人员符合性(五维度十要素)

二、如何建立自己的面试问题库

方法一:自建问题库

方法

二、借鉴整合

(1)对照问题库,根据每个维度进行盘点,把问题归类,列出每个问题想了解面试者的哪个要素

(2)对问题进行整合,找到相同类可以验证的问题

(3)对问题库的话术进行完善,最好变成自己能理解的语言

(4)最后就是融会贯通

三、稳定性评估

1、求职动机

看求职者换工作的行业、年限以及职位判断是否稳定

2、客观因素

看求职者的性别、年龄、家庭距离以及家庭状况看是否稳定

3、个性特质

看求职者的性格特点是否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

4、匹配度

看求职者的能力、工作风格、沟通风格、价值观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

四、面试核心专业技能

可以让求职者通过现场模拟来考察他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

五、面试时间

1、不适合的人少问几项问题就结束(50%以下) 5-10分钟

2、拿不准的人多问几个为什么(70%左右) 15-30分钟

3、感觉优秀的人全问(90%左右) 45分钟以上

对于问几个问题觉得不合适的应聘者,就应该早点结束面试,免得浪费双方的时间,对于拿不准的或者感觉比较优秀的就可以多问几个问题,互相验证对方各方面的符合度。

六、人岗匹配原则

1、追求什么(忠诚)

2、喜欢什么(敬业)

3、能做什么(绩效)

面试过程中做到以上你就能轻松拿下候选人,练就一副火眼金睛。

第11篇:关于扫黄打非透过表象看本质

色情产业在全国各地都有,我敢说一二三线大城市的色情业比东莞更发达,因为中国男女失衡的客观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色情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中国几千万的剩男一辈子娶不上老婆难道都去买越南女人?)。我国法律规定卖淫嫖娼是违法的,但实际是默许的。如果真想打击的话,卖淫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形成产业。这就跟曰本很像,我们知道曰本的卖淫业是不合法的,嫖娼只能以自愿发生关系的形式进行。但是这么大一个产业总需要管理,于是交给黑社会,由黑社会收保护费,办产业,同时控制性病风险。而曰本的黑社会是合法的。这就等于政府默许卖淫寻在,而出了事或者引起批评则把责任推给黑社会。

我国改革开放后各种制度都像曰本学习(曰本的社会制度在发达国家里是最落后的),面对问题不敢正视,什么都依靠潜规则,把头埋在沙子里。而卖淫业一边得打通关系交保护费(有的地方干脆由政府间接控制),一边又面临被查处的风险。这就造成黑色垄断,另一方面,违法风险很大,只有有关系者才能进入该行业,增加各方成本,卖淫女为社会服务却没有地位,缺乏有效保护,性病也很难控制。获利最大就是控制该产业的地方政府,但此收入却是黑色的,上不了账面。

扫黄打非我很赞成,但前提是要一视同仁,真正从根本上铲除色情业,任何人不能从中获取非法利益。但是现实却很难。所以我希望色情业可以在公开,阳光,合法的环境中自由竞争,同样交税,同样受人尊重,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12篇:透过表面现象看国企改革的核心本质

透过表面现象看国企改革的核心本质

国企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具体如何,仍是人们猜测的题目。其实,从三中全会后不久上海公布的国企改革方案来看,它还是透露出了未来国企改革的一些端倪。

2014年的两会上,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代表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可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被数次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何这次国有企业改革再度成为舆论注意的焦点呢?综合起来看,国企改革当下成为中国政府工作重点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的外部市场环境没

1有明显好转,经济增长不得不从依靠外部市场拉动转向依赖内部市场发展。为此,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国企是政府可以依靠、容易调动的力量。用中国俗语来说,以国企改革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个四两拨千斤的做法。

二、经济结构调整中,重要的是加强技术创新,取得某些技术上的突破,以保障投资收益的增长。中国是典型的“追赶”型经济结构,缺少原创性技术,更缺少为原创性技术提供资金的渠道。换句话说,没有风险投资机制限制了中国大量推出创新技术的能力。但是,在“追赶”型经济中,国家投资往往是风险投资的一种代替机制。政府瞄准了一些工业领域后,可以采用特殊优惠政策(即产业政策),鼓励向这些领域投资,而国企又往往是这种投资的载体。国企改革也包括如何找到刺激国企更好地走向技术创新的办法。

三、前些年,为了防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国企承担了许多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在刺激计划中显得一枝独秀。国企虽然在全球经济衰退的环境中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也被冠以“借用垄断地位发横财”的恶名。2013年底18届3中全会指出,未来的经济改革要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臵的根本性作用。所以,国企改革也是为了部分退出市场,给民营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公益服务质量改善成为

百姓关注的另一个题目。然而,公益服务利润空间不大,甚至没有什么利润可言,所以在大部分国家,公益服务都是由国企承担的。然而,如何才能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让普通百姓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是负责公益服务的国企需要考虑的。那就只有通过国企改革,甚至通过改革政府对公益国企的管理方式来确保百姓能享受更好的公益服务。

国企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具体如何,仍是人们猜测的题目。其实,从三中全会后不久上海公布的国企改革方案来看,它还是透露出了未来国企改革的一些端倪:

一、国企分类管理成为大趋势。国企虽然很多,但其实种类繁多,政府对它们的评价不容易一致。按照上海的方案,国企起码可以分成三类:公益服务类企业、技术创新带头型企业和竞争领域的企业。明眼人马上可以看出,管理这三类企业用统一的标准是不行的,必须制定不同的衡量标准来评估这三类企业的经营结果。公益企业主要看服务质量,创新企业主要看新技术创造能力,而竞争性企业主要才看赢利情况。

二、根据企业的性质,政府对它们的控制也会不同。比如,某些国企仍然会主要由国家掌控。公益性企业不赚钱,当然只能由政府管。创新性企业风险大,一般民营资本也不愿意进入,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竞争力问题,所以政府全面负责的可能性很

大。竞争性企业的存在虽然有历史意义,但政府不一定会继续完全掌控。

三、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将逐渐过渡到混合所有制。其实,从法律角度上看,许多舆论认为是国企的大型企业,已经不是政府完全控制的企业了,因为它们已经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非常复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混合型”企业了。但是,因为这类企业中小投资者虽然是股东,但对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没有什么发言权,所以未来可能要增强混合制企业中其他投资者在董事会中的声音。

四、混合所有制中,国家控股将逐步减退。竞争领域的国企变成混合制后,政府可以逐渐减少持股,将这类企业回归市场。政府办企业的目的终究不是赚钱,而是弥补空白。当然,如果混合制企业能给国家财政提供更好的收益,减少社会成本,那将是更好的结果。政府对某些领域的控制不一定体现在持多数股。根据欧洲某些国家的经验,在那些改制的国企中,政府仅凭“黄金股”,即某种少数股,也拥有对企业关键决定的否决权。

如此看来,未来的国企改革能为民营投资者提供什么机会呢?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参股分红。竞争领域的国企对外开放资本,私营与民营企业都可以投资。某些有自然垄断属性的国企利润不菲,投资参与这些企业可以分得可观的利润。

二、进入某些特殊市场。中国的市场是逐渐开放的,比如政府采购等有些领域至今仍未完全放开。投资参与某些国企便可以进入某些特定的市场,是进入这些市场的一种捷径。

三、参与企业管理,改善经营水平。改革国企,把国企变成混合制企业,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善企业的经营水平。当民营和私营投资者参与国企的投资与管理时,有可能会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

四、如果在参与国企改革的过程中,私营或民营投资者能表现出他们的作用,能大大改善企业的经营结果,它们在未来的国企改革中,肯定能获得更大参与权,获得更大的利润。

第13篇:高考政治全程检测十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高考政治全程检测十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太阳活动每11年为一循环。2003年10月太阳表面再次发生大的耀斑,太阳风暴以每小时300万公里的速度向地球扑来,与地球磁场发生碰撞产生的磁冲击波,对卫星通信、地面通信、供电设备等造成一定的干扰。由此引发的电磁暴也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皮肤容易被强烈紫外线辐射灼伤,使心血管系统病人病情加重,还能影响胎儿生长和孩子智商。科学家对太阳活动规律的把握及对于电磁暴影响的预测说明()

A.人类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

B.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一切事物

C.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D.我们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竞争和挑战。因此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3.现象是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但“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相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只能由理性思维去把握

4.人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因为()

A.人们占有了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B.现象和本质不是直接合而为一的,而是相互区别和对立的

C.本质和现象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统一的

D.本质和现象既对立又统一

5.2002年11月21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宣布,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对这一国际计划的贡献率达到10%,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基因组染色体的精确测序。标志着我国在基因组测序方面已具备绘制完成图的能力,成为基因组学研究强国之一。这一科研成果的完成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6.有人说:“成功等于天赋加机遇再加勤奋,天赋是最主要条件。”也有人说:“勤奋应该是第一位的。”他们的说法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哲理,即()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B.天赋和勤奋一样重要

C.机遇是客观的,天赋是主观的

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7.一位哲人说:“思想的可靠在于其深入,感觉的虚幻在于其肤浅。”这句话()

①体现了感性认识需要发展到理性认识

②说明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

③说明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④肯定物质是意识的源泉

⑤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具有一致性

A.①②④B.①③

C.①③⑤D.①③④

8.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党员和干部队伍中滋长出一些腐败现象,但我们不能以此否认共产党的先进性,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其原因在于()

①对现象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因而是不可靠的

②现象是事物表面的特征,并不能表现内在的本质

③现象不等于本质,不能依据个别现象得出本质的结论

④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9.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树叶,有的同学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物理老师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会发生振荡,但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的。这一事实说明()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

B.现象有真象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用的

D.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10.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这表明()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③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中发源的

④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知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开始实施,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与“神舟—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更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哲学角度分析“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制和改进说明()

①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科学实验是科学技术产生的源泉

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12.2002年11月6日,仅用了38分钟,伟大的三峡建设者就腰斩长江,成功实施了导流明渠截流。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科技手段更强了,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了,工程管理更科学了,水平更高了。长江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告诉我们,改造自然必须()

A.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认识规律、尊重规律

D.以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为前提

13.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界来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对这段论述的正确认识是()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支配自然、征服自然

B.人类在意识支配下可以改造自然

C.只要正确地认识了规律就能正确地利用规律

D.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

14.《人民日报》载文强调:“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无论是提出问题或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规律。”我们之所以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是因为()

A.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才属于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不一定正确,对本质的认识才正确

C.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更大指导作用

D.对事物的现象认识无用,理性认识才有用

15.胡锦涛同志在与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座谈时指出:“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这体现了()

A.发挥主观能动性,无往而不胜

B.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事业的成功具有决定作用

C.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

16.2002年12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我国宪法施行2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宪法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总书记的这句话表明()

A.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永无止境,因此,认识就不存在正、误之分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运用所学知识,完成17—18题。

17.之所以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因为()

A.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B.人们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利于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8.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哲学依据在于()

A.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世界

B.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D.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2002年第10期《求是》发表文章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9—20题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所以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因为()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够使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

B.解放思想能够创造出新的规律

C.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前提

20.我们的思想应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问答题(共40分)

21.《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一句,认为蜾赢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们认识到,蜾赢捕捉螟蛉,是为了孵化后就把螟蛉作为食物。

(1)古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表明了什么?(4分)

(2)对照古人与现代人的认识,它告诉我们什么认识论的道理?(6分)

22.草地作为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部分,具有净化空气、清洁水源、保持水土、防尘护沙、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方面的功能。但目前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草地被大量开垦,加上过度放牧,掠夺式破坏,草地鼠虫害日益严重,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西北地区出现的沙尘暴以及华北地区出现的风沙天气,均与草地退化密切相关。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5分)

23.2002年第13期《求是》发表文章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作为客观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的变化,不断地用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经验、新知识和新思想来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1)“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6分)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9分)

第14篇:透过现象看本质——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接受志愿服务的改变历程

透过现象看本质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接受志愿服务的改变历程

7年前的春天,我来到了福利院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初到福利院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福利院坐落在龙眼洞森林公园的山脚下,几栋建筑物成品字形散落在树荫里,其间一弯湖水静静的守望着孩子们慢慢成长。学童楼门前的那条道路两边站立着一颗颗高大的榕树,南方的树叶生长期特别长,不是在秋天落叶,似乎在来年的春天落得更多。树上泛起金黄色边的叶子虽然依依不舍,不想离开树干,却在新芽的催促下,在几天之内毅然飘落到地面,层层叠叠,为路面铺上一层松软的垫子,好让孩子们的小脚在落叶里捉迷藏。几天功夫,枝头上冒出了嫩绿的叶苞,就像是一个个探出来的小脑袋在四处张望。不需一个星期,这些叶苞就散开来,迅速长大,很快,又已经是绿树成荫。

每天早上,迎着柔和的阳光,踩着松软的落叶,伴随着小鸟在枝头的嬉闹声,我的心情就雀跃起来。每次在路上遇到来上学的孩子们,我跟他们打招呼说:“早上好”时,他们却总是向我挥挥手,齐声说“bye bye”。开始我觉得很纳闷,这见面的问候语怎么变成了“bye bye”呢?难道老师没有教他们见面的打招呼用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大量的社会热心人士前来福利院捐赠钱物献爱心,人员众多,更替频繁,这些爱心人士都喜欢到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地方去参观、走

一遍,或者是停留片刻与孩子们进行简短的互动。每天,孩子们看着来来往往的爱心人士,来不及分清楚他们的面孔,甚至连最简单的问候语“叔叔阿姨你们好”还没说完,就见到人们已经与他们挥手再见,久而久之,孩子们似乎也意识到他们身边来来往往的人们是不会停留下来陪伴他们的,即使驻足观看,也仅片刻,所以干脆省去了问候语,直接说“bye bye”。除了这些捐赠财物的热心人士,还有大量的人员乐意到福利院参加志愿服务,探望孩子们„„

从那时,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社会资源转化为对孩子成长有利的条件呢?如何在志愿者与福利机构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桥梁,使志愿服务的供方与需方形成良好的对接,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才是最有利于孤儿成长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婴儿从出生到一岁所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或不信任,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顾,关心她,爱抚他,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他会感到世界是一个安全可信任的地方,并因此发展对他人信任的人格。对于被父母遗弃的孤残儿童来说,由于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亲密关系体验的缺失,加上福利院集体教养的环境,不能较好的满足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内在和外在的需求,势必造成福利院儿童身心发展的缺陷,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上的缺失。对于孤儿来说,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与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依恋情感,与健全家庭的孩子不同,成长中的孤儿无法分辨前来志愿服务的人与他们及周围的人有什么区别,是来干什么的,更无法理解志愿服务的含义。一群人来了,一群人又走了,被不同的身体短暂地拥抱,只会让他们感到是在被“观赏”,被“参

观”。 走马灯似的志愿服务,致使孤儿不能维持与某个特定对象的亲近关系,无法形成持久的情感联结,对自我概念、他人及有关环境的认知出现偏差,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而,相对于其他单位接受的志愿服务,福利机构所需的志愿服务中,持久和稳定显得特别重要,这一要求决定了整个志愿者队伍的组建方式和服务方式。

于是,我组织我院工作人员从组建适合福利机构孤儿心灵成长需要的志愿者队伍方面进行探索,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将接收志愿者服务及管理纳入我院工作日程,使志愿服务工作成为一项长期推进、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的工作;其次,变被动接受服务为主动招募,以服务项目为抓手,设立数量合适的志愿服务岗位,招募挑选优秀志愿者担任,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志愿者服务的局面;再次,建立定期服务和服务承诺制度,促进志愿者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对象,规定志愿者每周的最低义务服务次数或小时数,如每周义务服务不少于1次,每月至少参加12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等,推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常、有序开展;最后,加强对志愿服务的考核和评估,定期举办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对获优者进行表彰,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使志愿服务的价值得到认同,劳动得到肯定,精神得到弘扬。

儿童福利机构承担着养育和扶助孤残儿童的工作,是志愿服务需求的集中地,也是志愿者目光投向的焦点。如果组织不当,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反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近几年来,我院通过系统有效地组织适合福利机构孤儿心灵成长需要的志愿服务,使之服务于

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目前,与我院建立稳定服务关系的志愿服务团体共16个,在我院注册、定期、持久为孩子们提供志愿服务的人数达到100人。我院连续6年联合广州市义工联举办 “同行有你”义工服务总结暨表彰大会”,激励和表彰为孤残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志愿者个人和团队。现在,无论在福利院的哪个角落遇到孩子们,当我跟他们打招呼时,都会听到他们稚嫩的回应声“你好!”

第15篇: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增城中学刘俊波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增城中学刘俊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深刻”这一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分析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感悟归纳——实战演练——练习巩固”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加深对“深刻”这一考点的理解;采用小组探究、启发点拨等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佳作展示和点评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三种方法,学会如何使自己的分析议论更深刻

【教学用具】CAD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麦克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针对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鲁迅先生曾打了一个著名的比方: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若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与其故作高深,不如清纯自然。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要告诉同学们,在平时作文中,在高考作文中,往往“思想不成熟,见识不广博,眼界不开阔,体验不丰富,理论修养不高,政策水平不够”等不够深刻的作文,很难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作文中我们也不需故作高深,但是我们可以做到认识和行文上的“深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成功经验,是我们最好的借鉴。

今天这节作文课,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只要你用心思考、精心锤炼,透过现象能深入本质。(板书: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二、考纲解读

“作文的分析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和本质之间有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就是作文的分析。怎样揭示?前提是“透过”,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它们内在隐藏的本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这个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首先的和大量的是表象的东西,没有这些表象的东西,也就没有本质的东西。作文也 1

是如此,本质的东西寄存在表象之中,通过表象反映本质。如果离开了表象,本质的东西就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作文也就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写“现象”是不好的,没有现象哪来的本质?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现象这一层次上,因为这一层次是初级层次,还要有一个飞跃,让现象反映本质,凸现本质,这样,我们观察现象才有意义。

三、感悟归纳

1、感知范例

学生阅读三篇文章,思考:文章是怎样论述分析达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目的的?

2、交流探究

老师巡堂,个别辅导或参与小组讨论。

提示:先理清例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具体分析作者的论述方法。

3、分享成果

谈谈文章在“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方面的感悟和启示。

归纳参考方法:①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凸现现象背后的本质;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揭示现象共同的特征:典型个例----同类事例----共同特征----共同原因----解决办法。③在看似反常的现象中寻找它蕴含着的异乎寻常的道理,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板书)

四、实战演练

学生现场写作,展示作品。

根据给定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央视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

600人闯红灯”。最近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红绿灯是红的,但是大家都非常自然地过马路,这样的行为确实是很危险的,但人们对此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

五、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著名跨栏运动员刘翔一开始练习的项目是跳高,

后来他听从著名跨栏教练孙海平的建议,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而改练跨栏;四大网球赛之一的法国网球公开赛2011年冠军得主李娜一开始练习的项目是羽毛球,后来她认为中国羽毛球优秀选手太多,很难有比赛的机会而改练网球;2012年伦敦奥运会20公里竞走冠军得主陈定15岁时已经被云南省队淘汰,后被教练

孙荔安看中其高原练就的体能优势,远离家乡到深圳田径队,终获成功„„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附例文】

【例文1】

我爱这时代

我也偶尔会在文章里,畅想未来斑斓的图景;我也偶尔会在白日梦中,痴想

如果我回到古代会有怎样的奇遇。但是如果时光穿梭真的能够实现,如果有人邀请我迁居到另一个时代,我一定会坚定地告诉他:我不愿意。

因为我爱这个时代。

„„„„

我爱这时代,因为这时代充满美与机遇。虽然,这时代里有着像药家鑫杀人、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动车事故、食品安全屡出问题等危机,但这时代里也有“最美妈妈”、“最美大妈”、“最美老外”等等真善美的典型。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会公益,从争当志愿者到支教助学到为环保人权奔走呼吁,他们的身上彰显了品格精神之美,也让人看到,我们的舞台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梦想的自由。当我看到“菜花甜妈”站在舞台上羞涩而自信地唱出《送你葱》,当我看到18岁少年已经在华为基因中从事喜欢的研究,我知道,这个时代如此美好,这个时代梦想更近,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机遇无穷!

„„„„

我为这个时代而激动自豪,我为这时代而梦寐思忖。纵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别

的时代,它们自由热爱它们的赤子。我爱这个时代,我的根、我的梦、我的责任所在!

【例文2】

回到原点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

原点。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

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都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

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平权利,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GDP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100多名的现象。

„„„„

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

家回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

【例文3】

左文光,又一个感天动地的草根英雄

5号上午,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三石村下着瓢泼大雨,三石村的数千

名村民却自发地冒雨聚集起来,伴着悲凄的哀乐,踏着沉重的步伐,送别他们心目中的好乡亲——不顾个人安危,跳进漫溢毒气的咸菜池奋力救人而英勇献身的农民左文光。

他们送别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同时也是一个感天动地的英雄。我想,左文光是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成为了英雄,特别是在该厂打工的何学民夫妇先行一步前去救人时也因中毒落入池中遇难的时候,左文光还是不顾个人安危,跳进毒气池中救人,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胸怀。

更难能可贵的是,左文光甚至还不是这个榨菜厂的工人,当天榨菜厂出事时,该厂老板夫妇骑着摩托车跑出大门,正好撞见左文光,便求他救人。随后,左文光和其他的数十名打工仔冲进厂里救人,而老板夫妇却跑到大门外躲避。在危险面前,一个本来就有责任去救人的人在外面躲避,而没有任何法律责任和义务的左文光却在奋不顾身地抢救落难者,他甚至没有去想这一切,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胸怀。

左文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他不是国家公职人员,也不是公安干警,他没有保护群众生命安全的法律义务。他不是这个企业的老板,也不是这个企业的工人,他没有享受企业产生半点利益,他不去救人没有人会说他什么。按照通常的惯例,他享受这个的利益最小,无疑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最小。但是他没有这样去计算,他来不及这样去计算,他只知道救人要紧,他这种没有法律义务的献身,比一般职务殉职的英雄更高大,他的献身更感天动地。

一位学者在谈到连续多起民工舍身救人的事情时说:“在农村,由于一些传

统美德以最淳朴的方式传承下来,浇灌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当城市在文明的进步中逐渐失落和隐藏这些人性之美时,这些农民工便以最本能的方式彰显着人类最美好的道德和良知。从这点看,农村同样是精神文明的富矿区,值得去深入挖掘。”我不想将农村人和城里人进行一个道德上的对比,也许正是这种东西在城里越来越难以见到,惟其稀缺,才会倍感珍贵,惟其珍贵,才应好好珍惜,我觉得,从左文光身上,我们除了感动之外,我们还应该反思点什么,学习点什么。

中国式过马路

【参考要点】

一、提出观点:含义、立场

含义:“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表明态度:坚决反对,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

二、分析观点:原因、危害

原因:

1、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

2、存在从众心理,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3、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4、交通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

5、一些红灯设置不合理,未考虑到今后道路的变迁、人流和车流的变化。危害: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落实观点

1、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人们安全意识;

2、创新管理手段,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起到既提示又做警告

行人的作用。

【参考文段】

“中国式过马路”指的是城市中行人过马路时“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对此,我们应坚决反对,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造成

该现象的原因如下:一是行人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二是存在从众心理,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三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分配不公;四是交通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五是部分红灯设置不合理,未考虑到今后道路的变迁、人流和车流的变化。“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应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人们安全意识;创新管理手段,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起到既提示又做警告行人的作用。(287字)

【其他参考角度】

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

网友A: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骁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网友C:小则看是国民素质太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也很难落实

所造成.长此以往人民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 而且这种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网友D:我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观点,这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

和存在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的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网友E: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网友F:“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可以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行人,既提示、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作用。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

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第16篇:透过佛教看管理

透过佛教看管理

2007-07-29 18:

54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思想精深,内蕴丰富。随着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研究也日渐深入和多角度化。管理学家们对佛教的管理思想的发掘与应用深感兴趣,这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美国、日本都有所体现。在一些亚洲国家如缅甸、斯里兰卡,对佛教管理学尤其是经济管理思想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发展与实践。此外,一些台湾、日本、美国学者更是把佛教管理学思想的具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加以讨论,并积极付诸实践。

提到管理,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相当高明。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

佛陀的管理学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佛教僧团于焉成立,佛陀所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光是跟随佛陀身旁的常随众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佛陀是如何领导这么庞大的僧团呢?

以法摄众,人我平等:佛陀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提倡人我平等制度,打破当时印度社会的阶级划分;以缘起的道理驳斥了传统创世主建立世界的学说;用三法印、四圣谛证实佛法的真实不虚。佛陀常说:“我亦僧数。”意思是说我也是僧团中的一员。又说:“我不摄受众,我以法摄众。”也就是佛陀不以领导者自居,而是以真理来摄受统理僧团大众。因此,佛陀所设立的僧团,完全是以人格的尊重而组成,凡是进入僧团的每一成员,都必须舍弃过去的阶级、财富、名誉、地位,仅有内修果证阶段境界的差别,而无外在身分阶级的划分,以长幼有序、互敬互爱为僧团的基础。例如:比丘有比丘法;比丘尼有比丘尼法;菩萨有菩萨戒法;当僧团大众有所争执时,佛陀制定“七灭诤法”。

中心领导,分层教育:佛陀住世时,以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及所说的教法为领导中心,次由有德比丘负起教授比丘、比丘尼的责任,并于每一僧伽蓝推选出长老教授师,负责照顾住处僧伽,并且随时呈报佛陀有关住处僧侣们弘法修道的情形。

托钵行乞,和合共住:佛陀初成道度化五比丘时,即订下四依住:依乞食;依粪扫衣;依树下住;依陈弃药等四项理想生活的基本原则,并别立八不净物,告诫比丘不得持受田宅园林、种植、储积谷物、蓄养奴仆、蓄养禽兽、蓄钱宝贵物、蓄毯褥釜镬、蓄象金饰床等八种障道的不净物。其后,由于僧团的不断扩展、雨季的困扰,及慈悲垂顾信众之故,时或受衣、受请,或进而受施田园、房舍等,遂使僧团生活形式有所改变。由是,无论雨季的结夏安居,或平时的和合共处,皆形成生活上的共住制度。在共住规约上,僧侣除个人使用的衣钵等物外,其他物品、用具、床具,乃至房舍、园林等,均属僧团共有,不得据为私有。对僧团器物的维护,则有工作上的分配;于每一住处僧团中,推选一位有德的长老,领导僧侣的生活作息,及担任平时的教诫,并转达佛陀僧事的发生。然这些生活型态的演变,对整体僧团而言,仍维系于托钵制度的原则。

六和僧团,和乐清净: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以共同行持六和敬,作为建立僧团的基础。即: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是思想的统一;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是经济的均衡;意和同悦,在

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开展;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是语言的亲切;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是相处的和乐。

定期集合,布萨说戒:佛陀定期于每月八日、十四(十五)日与僧众共集一处和合布萨说戒,期使散布于各处的僧侣能定期集会,以达僧团修道生活的圆满和谐。

僧伽羯磨,民主会议:羯磨制度是僧侣“僧事共决”的最高行政中心,主要目的在增进僧伽的和合。于每月十五日定期开会行羯磨,凡有平日违犯戒律者,即于此时针对其所犯的情事加以审议、判决、处置。依羯磨的类别,可分两种:诤事羯磨;非诤事羯磨。诤事,是指僧侣间发生诤论之事,及发生破坏僧伽和合的情事。凡此,都是属于是非问题的裁判案件。非诤事,是关于僧侣的日常生活,及一般行事是否合法的处理指导,或新僧侣加入团体的裁决许可等种种生活上的议决案件。僧团的羯磨法可促进僧团社会组织的严密化,并能统摄僧侣彼此的和合互益,而令僧团成为共同遵守规律、推动爱语、利行、布施、同事的理想道德社会。

佛经的管理学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有关管理的方法,可以说俯拾皆是。今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二部经典为例,略述如下:

《阿弥陀经》的管理学:在《阿弥陀经》里,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是善于营造管理的建筑师。他所建造的极乐世界是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楼阁,八功德水,微风吹动,街道皆以金银琉璃铺成,花草树木香洁微妙,重重叠叠的景观,非常庄严美丽。在西方极乐世界里,交通管理顺畅,没有交通事故;人事管理健全,没有男女纠纷;经济管理完善,没有经济占有;治安管理良好,没有恶人陷害,大家都很安全,和平互助。阿弥陀佛不仅是环保管理专家,更是善于领导驾驭众生的人事管理学专家。他三根普被,教导众生一心不乱的称念其名,所以生活在极乐世界里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善根的诸善上人。他所领导的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尊重、包容、和乐、安详。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管理学:观世音菩萨是很高明的管理学专家,善于管理众生,以救苦救难来领众;以赐予福德智慧,满足众生的要求;以三十二应化身和众生同事摄受。如中所说:“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以散播慈悲,自利利他为众生拔苦予乐。现代的管理者必须具备有观世音菩萨随处应现的能力,适当的满足个人的需求,并且要建立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以解决现代人在组织中所面临诸多问题,一如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丛林的管理学

“丛林”,是僧众聚居的寺院。意思是说“丛林”中,杂草不乱生长,树木不扶而直,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佛教很重视群我的关系,所以有六和僧团、百丈清规等共住规约的设立,丛林寺院管理的原则,重视自我发心、自我检讨、自我规束,其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和合的僧团,使正法得以久住。因此,中国传统丛林寺院的管理特色,非常重视人事的和谐与分工合作。综观丛林寺院的管理制度,有以下四点:

选贤与能:丛林之中,寺产一切归公,且依一定规矩接纳十方来往的僧众,其住持人选亦经僧众同意,由十方名德中遴选出任,这是为十方丛林;即使是子孙丛林,也会选出有德有学的僧众担任住持,领众弘法。

行普请法:中国禅宗丛林注重劳动生产的农禅生活,施行普请法,也就是集体出坡作务,

无论上下,一律平等,均需参与生产劳动。例如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典型范例。

分工合作:寺院在住持的领导下,全寺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人人各司其职,彼此照顾,在两序的人事组织下,职务有文有武,有内务有外务,有执纲纪有执众劳,有任教育有任幕僚,领执者完全立于为众僧服务的立场,来共同维护僧团的和合共住。如《禅苑清规》说:“丛林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表仪众僧,故有首座;荷负众僧,故有监院;调和众僧,故有维那;供养众僧,故有典座;为众僧作务,故有直岁;为众僧出纳,故有库头;为众僧主典翰墨,故有书状;为众僧守护圣教,故有藏主;为众僧迎待檀越,故有知客;为众僧召请,故有侍者;为众僧看守衣钵,故有寮主;为众僧供侍汤药,故有堂主;为众僧洗濯,故有浴主、水头;为众僧御寒,故有炭头、炉头;为众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为众僧执劳,故有园头、磨头、庄主;为众僧涤除,故有净头;为众僧给侍,故有净人。”完善的分工合作是一个团体组织发展的要素之一。

共住规约:僧团中大众除了以戒律为规范外,并制定有一套完整的生活规范,使大众生活有一定的制度可循。例如东晋道安大师为其领导的僧团制定有三项僧尼轨范: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食法;布萨、差使悔过法。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清规,以及其他日用清规、《禅苑清规》等,也都是记载丛林的规制。僧团的组织就在此具体完备的规制下运作发展。

佛光山的管理学

有人问我:佛光山在全世界有百余个道场及事业团体,这么庞大的团体是怎样领导的呢?方法当然很多,但最基本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徒众不私有:佛光山所有的徒众,没有一个是个人的徒弟,所有的徒弟、弟子都是佛教的、公家的,只有以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为序。因为不私收徒弟,徒众之间就不会为了徒弟而产生纷争。

第二、金钱不私蓄:佛光山所有的人都不可以有私人的财产,个人不可以储蓄金钱,金钱都归于常住。徒众弟子没有金钱,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反而他们的衣、食、住、行、疾病、留学、游学、参访,甚至于剃度以后回家探望父母的礼品,常住都会为他准备。在佛光山,一切金钱归于常住,个人不私存,但是他们却在常住健全的制度下,享有最完善的福利。

第三、人事要调动:秉持“流水才是活水,滚石不生苔”的原则,佛光山的人事是调动的。每一座别院、分院、布教所、事业单位,都不是个人所有的。或许今年在这里做住持,明年可能调派到另一个寺院去。调职有许多好处,可以多方学习,多方结缘,多增加经验。第

四、序级有制度:佛光山的弟子,由清净士、学士、修士到开士,逐级升等,是依每一位徒众在道业、事业、学业上的努力而评核序级的。

因为佛光山有这么好的体制,所以佛光山能够和谐顺利的发展。此外,佛光山依人众的性向、能力分别训练,再依个人专长担任各项职务,如:

当家住持人才:具有常住观念、忠诚、发心、有立场者,有承上启下能力、有见识者,德学威仪俱全、唱诵法器可为表率者,口才说法有能力者。

知客人才:言谈举止威仪大方者,社会常识丰富者,有社会性、亲和力、勤劳、主动,对本山宗风精神透彻了解者。

文教人才:在文化方面,甘于寂寞淡泊,说理清晰,能深研义理,不好攀缘名利者。教育方面,思想纯正,能承先启后,言论不违反常住宗风,不制造事端,不搞私人关系,会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热心教学,每年都有作品发表者。

策划人才:凡事能有看法创见者、有数据概念、能保守机密者、不居功者、能将佛法与世间学融和者、长于文书行政、具幕僚性格者。

其他尚有法务人才、会计人才、典座人才等。

一个团体最重要的莫过于共识,共识的达成则要靠多方沟通、协调,和承上启下,而最快的方法莫过于举行会议。因此,佛光山十分注重会议,经常举办各种会议以达到共识的目的。

管理学中,最困难的就是人事管理。佛教一向重视人事管理,我对现代人间佛教的人事管理规则有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要顾全大局;第

二、要明白分工;第

三、要知道协调;第

四、要用心策划;第

五、要全力推动;第

六、要向上报告;第

七、要知道承担;第

八、要追查成果。

此外,主管与属下之间必须要:上下坦诚交流,彼此融和尊重,工作主动勤奋,自我厘订计画,待客至诚真切,事理研议通达,处事沟通协调。

至于身为现代领导人、管理者,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笑在脸上,赞在口上,怪在心里,气在肚里。

直言有错,气话坏事,批评无效,猜疑离心。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功归大众,过自承担。

不计得失,不可畏缩,不能颓丧,不必顽执。

顾全大局,倡导人和,上下交流,意见一致。

发心服务,遵守诺言,居安思危,知己知彼。

注意调和,照顾大众,善用机会,把握人生。

处事幽默,聆听报告,细心研究,双手合十。

做一个领导人,如何善于用人也是一门学问。尤其要能吸收、包容、培养人才。身为主管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对属下只有批评,没有指教。另一方面,身为主管乃至高级领导干部,要随时自我检讨,并与属下沟通,“将相和”是巩固团体的因素。

佛教寺院管理制度发展由来已久,每个时代皆有其不同的特色。佛陀所制定的僧伽制度,原则上是“尊上座而重大众”,着重于民主议会似的羯磨法;汉地寺院则较重于人事组织及分工精细的丛林管理方式,以达“人尽其才”为原则。对于这些优良的传统统理学,应该加以发扬光大,并能因应时代发展而提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管理学。

现代的管理学重点在于组织与团结,上下彼此的步骤才会统一,有统一才能达到共识,进而发挥团体的力量。而佛教很重视群我关系,所以有六和僧团、共住规约、百丈清规等的设立。佛门的管理原则,注重自我约束、自我发心、自我检讨、忏悔。佛光山的管理学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第17篇:透过《哈姆雷特》看人生

透过《哈姆雷特》看人生

曾经和许多大学生一样,我也认为大学不是一个看名著的地方。向来是初中读名著,高中看杂志,大学看电影,亘古不变的是对电视剧的喜爱。但因缘巧合,想要排一个《哈姆雷特》话剧,这才细细地将《哈姆雷特》读了一遍。

《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传世之作,整部作品以悲剧贯穿,以王子复仇为线索,略带疯狂的达到悲剧高潮。

应该说这部作品没有刻意去美化谁,也没有刻意去丑化谁,这里的人物性格在现实中都有体现。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着哈姆雷特为了为自己的父亲报仇,伤害了自己心爱的女孩,误杀了心爱女孩的父亲,比剑杀死了心爱女孩的兄长,觉得这个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付出的太多了。当听到父亲的阴魂说出真相时,他唯一的念头就是“只要我错乱的脑袋里头还有记忆,记着你,对,我一定要从我的记忆里头,擦去一切无所谓的记录和过去留下来的一切印象,只让你对我下的这个训令单独的留在我的脑海里面,再也没有别的什么杂念,对!我发誓”。其实,人生如剧,每个人都是剧中人。剧中人也确实有现实人的神韵。且不说王子复仇的原因,单单从他下定决心到目标实现的阶段来看,它摒弃了所有的杂念,心中的目标也只有一个。虽然他错过了不少的美好,但试想如果大仇不报或者说目标未实现,他哪有心情去发现美好享受美好。有所为,注定有所不为;有所得,必定有所失。有目标,有信念,有方向,那么,不顾一切就要实现。 人的一生,一旦被信念牵引着,只要奋斗,定能成功!这里面有种力量,也可以叫做欲望,叫做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哈姆雷特也是被自己叔叔和母亲结婚的大恶行径所激发,才开始了全力以赴的复仇过程。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一旦发挥出来便一泻不止。

人生一瞬百年,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纠结和迷茫,不用考虑To be or not to be,脚踏实地走好脚下的路就行,定好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要成功!

第18篇:透过眼睛看世界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常我们去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看一个人的眼睛,其实从一个人的眼睛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也许不需一言一语,却然已知 他的整个的世界,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大千的世界。特别是小孩子,因为他们纯真的不掺一丝的杂质,你仔细观察过没有,当孩子他快乐的时候,眼角会不 自觉的上扬;当孩子他悲伤的时候,眼角会蕴藏着丝丝泪光,楚楚可怜!我们可以通过这扇窗去看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你想知道孩子内 心的世界,那么请看他的眼神!

都说孩子的眼睛是最纯净的海洋,当一个孩子他的想什么的时候往往都表露在脸上,通过他的眼睛表达给外界!

透过眼睛看世界第一招:当孩子双目凝视着一样东西或人的时候,表明他正聚精会神的在想一些事情,这个时候,家长们可不要轻易的去打扰哦,那么这个时候家长该怎么做呢,美赞臣提示家长们最好就是顺着孩子的视线,找到他所注视的事物也探个究竟,以备孩子发问,并可引导孩子,使他获得更多知识。

透过眼睛看世界第二招:当孩子目光迟钝,左顾右盼的时候,意味着他遇到事情了,但是呢,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拿不定主意,就算是大人,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也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究事情,根据事情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时也教会孩 子自主判定事物的能力,培养孩子的主观意识和判断意识,提高孩子的独立性!

透过眼睛看世界第三招:爸妈们注意了,当孩子他低着头,眼睛躲躲闪闪的,不敢和父母目光相对的时候,那100%是 宝宝自己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而怕受批评。这个时候,聪明的父母知道先等等,看孩子能否自己承认错误,如果孩子不说,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目光,用微笑和包容 的表情引导和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真相,然后肯定他承认错误的勇气,引导他改正错误,毕竟人都会犯错,何况是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用爱包容他的错误,但是记 得一定要教导他改正错误,同时也别忘了告诉他,你仍然爱他!错误需要包容,爱需要表达,相信每位聪明的家长都懂的。

透过孩子眼睛看世界第四招:有没有发现,有的时候孩子会怒目而视,很生气的看着你或者其他的东西,知道吗,这个时候,他是觉得你们处理事情不公,他很不满 意,有的时候被冤枉了也是这种表情的,心里直说“不是我,我没有,你们怎么可以不相信我”等等,有此等情况的时候,聪明的父母他们不会去压制孩子,而是试 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根本性,反思事情本身的问题,同时给孩子一个自我申辩或澄清的机会,摆事实,讲道理,我们要以理服人,在外面工作如此,在家 育儿亦应如此,我们对待孩子要亦师亦友,引导他,相信他,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是最重要的!

透 过孩子眼睛看世界第五招:不知道作为父母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孩子眼睛突然发亮,出现异常兴奋的光芒,这说明他们揭开了谜底,找到了最终的答案,这 个时候,无论孩子的答案是否正确,作为家长首先都应该表扬他,表扬他自主找寻答案的智慧,并且给与讲解,如果是错误的,那么就要引导其寻找正确的答案!关 键是教导他找寻答案的方法与智慧。

资料来源:

第19篇:透过招聘看管理

透过招聘看管理

曾经两年从事人力资源服务业,天天和各类型企业接触,对企业招聘工作理解愈加深刻。各类型企业招聘随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效果大不相同。运作规范的企业总是给我们出示一份完整漂亮的简章,对企业介绍、在行业中的情况、企业文化、职位在组织中的位置、职责权限、薪酬福利、上升通路等尽可能详尽描述,让我们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进入这些企业的求职者会受到热情的接待,并得到耐心的交流,指定专门人员培训,人事部门定期谈话,把握新人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表现,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这样的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很高。相比而言,许多小型企业随意得多,有时口头说一下招什么人,待遇面议,剩下的就让我们自己去想;新人到企业也没有什么指导和培训,随便找个人带到车间先干着,工资就随表现来定,等到哪天想起来就关心一下,不过没等到去关心的时候新同志已经走了,然后打电话到职介中心“紧急招聘”!

招聘要求千奇百怪:“某省人不要,少数民族的不要,结了婚的不要,属相不对的不要,本地人不要,超过年龄哪怕1岁也不要”,要只要“吃苦耐劳的,有奉献精神的,听话乖巧的。。。。。。”

小地方的企业待遇问题多多:同工同岗工资悬殊上千元;1000元请司机,1200请货车司机还有负责上下货;说好的工资标准到发放时少几百,给员工的理由是表现不理想;“稳定以后买社保”,“稳定”的周期可能达到一两年;“白班单休”往往白班长达14小时,单休的时段生产任务重就牺牲了吧,反正是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工资发放时间原则上是次月,若回款不佳则顺延,最长有拖两个月发放的等等。

人员面试过程中处处充满随意:有时求职者刚进门便被扫地出门,原因是第一感觉不行;中高级岗位如“主管、经理”类型的,其实只是名义上的,有些企业还没弄明白这些岗位的真正功能,做的都是基础的事务工作,但在面试时要求却要求很高;有时求职者等一两个小时,没人倒水,没人过问,问谁都说等某个人来办,实在不能等的被认为是缺乏耐心,这种人刚好是不要的;有些企业不用面试,直接上岗干活吧,边干边看能不能用,求职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基本情况都不清楚谁有兴趣先干着;有些企业面试了等通知,结果一等就一两个周,当求职者已经在别处上班才打电话来通知上班;有些老板自恃精明能干,自认为自己的企业强劲的很,于是花中选花,面试时盛气凌人,理念一大篇,求职者关心的实质的东西没有。和职介中心的关系有疏有密,职介业务对企业本是免费服务,理解我们的说声感谢,说话和气,不理解的把自己的姿态摆得很高,没有人应聘着急上火时逼问我们是怎回事,殊不知,我们服务的企业何止几百家。新人是否录用没有电话回复,只有我们打过去询问,导致电话费居高不下。有时,我们提建议涨涨工资吧,实在太低了,企业说够高了,要不你来试试。有些企业为了招聘人员,故意虚构待遇,等干了活发工资时才知道上当了,于是求职者威胁职介中心“我要投诉你们欺骗”。

以上现象不是我夸大其词,象这些情况很多小型企业都存在。我不知这样的企业如何治理的,招聘对企业总体运营而言只是一个小环节,但却能看出其内部的紊乱。究其原因:

1.老板自身运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有待提升;

2.人事部门的功能还很薄弱,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制度;

3.处于生存期的企业重点在市场,解决生存问题,内部管理还没有排上日程。

个人认为,如果招聘这个小环节不能很好处理足以证明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大问题;企业对外抓客户,对内抓人力管理,这是企业的两个重心,内部人力不足必然影响外部市场,员工满意度决定了客户满意度。所以,希望各位小企业老板及人事管理者三思!

第20篇:论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道路及其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论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道路及其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答: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道路就是学习论、方法论的问题。人们认识世界,都是从看到的现象开始思考。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种必然,是必须,是一种结果和形式,而不是一种道路,

对某种现象进行分析,通常是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则此及彼的过程。于是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然后将得到的结果再行测验证。并用反复验证后的结论,指导更深层次的研究,无疑透过现象看本质,给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从一个事物的现象去研究其本质的特性。本质是传统哲学和不懂哲学的人定义的东西 ,作为智慧生物,我们倾向于认为理性和部分想象能力更强的人信奉的所谓灵性能赋予我们超越感觉、穿透一种所谓表象的洞察力。我们创造了符号和公式,建立科学体系——一种构筑于基本知识之上的复杂系统,并且我们认为我们煞费苦心构建的科学体系是值得信赖的。人类对于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依赖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离开了那些符号和规则就无法思考。正是这些抽象的、有规律的、貌似严谨的理性法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看透世界的错觉..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永恒为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