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读书笔记大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8 06:06: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

我是一个自我主义偏多一点的人,有时候,总会很固执,不会刻意的去改变什么,学习什么,一切都会以自己内心觉得稳妥的,合适的作为标准,尽管被人们认为还算有主见,可是碰壁照样是无可避免的。寒假,有幸读到了《大学》这本书,感慨颇多。

尤其是其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乎道矣。”这句话和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深深触动了我。不爱学习确实是个弊病,毕竟这是现在很多小学生都在读的书目,但愿能和大家共同学习。

“止”,在书中是做到的意思,更有提到止于至善的说法,我想,这里的善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有联系的,大概和《三字经》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共通之处。当我们明白,知晓了什么是好的,美丽的,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的目标,确定,坚定自己的方向,这和党校培训里面的端正入党动机等思想也有类似之处,原来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也有共通之处,我暗暗佩服着古人渊博的学识和今人难以企及的智慧,为什么说是古人和现代人呢?这里我想澄清一下,毕竟这个古人是我中华历史上的,而这个党校里面的思想大多是源于西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应该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我说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共通,我很佩服!“定而后能静”,是的,孔明在《诫子书》里面也提到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概孔明也读过儒家的经典吧,不过这个就不是读书人需要思考的

了,我想说的是孔明对“静”的解释比较贴切。“静而后能安”,遇事泰然处之,还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到底是胸有成竹的一种说法还是平心静气的对待,我也不能说的很清楚,是意会了不能言传还是言语无法表达清楚,原谅我的词穷,我想绝不是苟且偷安那种安,也不是安于现状的安,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看法吧。“安而后能虑”,我们总要好好地思考之后,以矫健的身姿去迎接问题的到来,要掌握局势,应该要做到兵法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这样我们了然于胸,又有什么好困顿的呢?遇到问题还有什么烦恼呢?自然而然的,就是虑而后能得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想大家也能够不言而喻了。

推究事物的道理以至于念头通达,智慧明辨,做到君子至诚的境界,端正了自己的心态,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有什么难度呢?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的道理,古人诚不我欺也。

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禁产生了叹服之心,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简明扼要的指出了事物深刻的道理,精辟,不失为传世之瑰宝。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同样的书,学习到不同的内容,更加的充实自我。

我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明辨,通达,我开始敞开心扉去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朋友们,时不我待!!!

推荐第2篇:《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

读《大学》,感想颇多,虽然有好多问题都是源于前人的拷问,可还是触发了我很多的思考。以下就简单地谈一下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体会。

一、我对“修身”的理解。

读《大学》和别的儒家经典一样,印象深刻的就是它对道德修养的看重。但也与别的经典著作宽泛而没有条理不同,《大学》里提出了一整套的道德修养的规范。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学》被当作“孔门学仁全书”的原因吧。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它们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儒家经典的道德要求、途径和终极目标。

修身的途径和作用是什么呢?

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的目的是为了修身,也只有完成了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里详细解释修身与齐家和治国的关系。从大的方面说,个人修身和齐家对国家民族来说很重要,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前提;从小的方面说,修身却是十分现实的问题,每个人都要从小做起,从自己内心做起。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整个如家的道德伦理体系,都是建立在一个推己及人的基本假设之上的。这就是与“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致的思想。

“格物”就是尽可能去了解、感知这个世界,把握世界的本质。“致知”就是自己去掉蒙昧,变得智能起来。“格物”“致知”之后才能使自己“诚其意”。“诚”极为重要,“诚意”之后是“正心”。若是心不诚,特别是对自己不诚实,正心是无从谈起的。经过不断修炼之后的“心”就得到陶冶,得到升华,经过了纯净心灵、陶冶精神之后,才可能在言和行上达到君子所具有的合度与规范,才可能以这样的君子风度去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我们不仅要问: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的依据是什么呢? 在传统中国的农业社会里,家是国家的最小社会单元,家是个体安顿自己赖以存在的前提。没有家,人将就是孤立的存在着,没有归属感;没有家,国将变得不稳定。总之,家是社会的基础,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所以人们总是期望“家和万事兴”。因此,儒家把进退有序、长幼有序的“齐家”看成是一个人成年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家族里要言行规范,合乎礼仪,要能够齐家。人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他要参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首先就是家,然后是国,而修养或责任的实施也是由“齐家”到“治国”。

有没有可能出现“身不修”、“家不齐”而“国家治”、“天下平”呢?

课堂的讨论上,有的人会认为,治理国家与个体没什么大的关系,而是那些当领导的人去治理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偏颇的。中国有一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说明国家的事务与每个个体都是分不开的。“国将不国,家何为,人何在?”在这个意义上,家国与个人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即使是人们通常所举得管仲和唐太宗的例子,也并非完全彻底的反例。试想,管仲之后,齐国乱成一团,自己也是身败名裂,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的吗?唐太宗登基之后,力行仁义,提倡道德,被尊为典范,即便如此,晚年也因自己年少时的事苦闷不已,这难道能作为“身不修”却可以治国的例证吗?应该说,从普遍和长远来看,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样的推理是没有问题的。

个人觉得,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普遍功利化的社会中,我们其实更需要有一个道德上的标杆和目标。儒家对人性的强调,对诚意、正心的强调,让人知道义理,知道道德情操,知道为人处事的基本规范,这些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其实,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很多人并没有重视自己的心性教养和自我修养,而是贪婪无比、肆无忌惮地投机钻营,费尽心机地去钻制度的空子、钻法律的空子以中饱私囊。这样的例子越多,以及人们对此的熟视无睹,都是整个社会道德渐渐失守的表现。

二、我对“三纲领”的理解。

“大学之道”开篇就提出三个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刚开始还不能透彻理解其内涵,因为文本过于简洁,而且它的意义极为深远,是深深镶嵌在儒家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中的。根据王岳川先生的观点,三纲领中的“道”、“德”、“善”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要明白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深刻精神,只有通过对大量经典的阅读和感悟,借助很多资料的阐释和老师的讲解。

此处“大学之道”的“道”主要指道理、宗旨、规律等,特别指为人处事的准则,实际上提供了一套自我的行为规范。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提到“道”,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原道不太一样,儒家的道主要指人伦纲要和君子准则。

“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明明德”。第一个“明”就是明白、彰显、弄清楚的意思。第二个“明”是明亮的、光大的、高尚的意思。这个“德”是指德性、品德和个人修养。“在明明德”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的本性原来就是善良的,之所以长大了以后千差万别,呈现巨大的差异,主要在于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长大后的改变是由后天社会影响所造成的。《大学》的一个意义就在于肯定人性,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

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了将人性内在的光辉发扬出来,或者培养光辉的人性,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影响,这样才能把每个人心里所有的光明德行激发彰显出来。在我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一种借助圣贤之德自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杂物和虚假的东西,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出来。“大学之道”的第一个纲领“明明德”,主要强调的是自我启蒙。

第二个纲领是“亲民”。对“亲民”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亲民就是亲近人民”,也有人认为“亲,当读作新”,朱熹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认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大学章句》)而从《大学》后面的内容看,我也觉得“亲民”应理解“新民”更说得通。

“明明德”意味着当人明白“大学之道”,应进一步去修炼自身而去掉杂欲,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而“亲民”则告诫人们,通过自我完善而获得的心性提升成果可以推而广之。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人之“蒙”的义务,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这就是“亲民”的精神,就是强调要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内在的心灵蒙昧而变成新的人。这种推广及人的启蒙,正是知识分子和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

大学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更为完美起来。有这一批觉悟了的知识分子不断去发扬这种“明明德”精神,就会让这个正在被污染和蒙昧的世界变得更加清洁美好。

“明明德”讲的是自我启蒙,而“在亲民”侧重于推己及人。第三纲领是“止于至善”。此处的“止”是一个关键词。一般来说,止是停止、终止。但在这里,对“知止”的理解有其难度,只有当一个人有很高教养之后才能做到“知止”。“知止”是对自己的很高要求:知道进退、知悉厉害、去掉杂欲、有所不能而有所能。这个“止”的意思是说人的目的是要达到最高的善,抵达人生最完善之境,不达到极为高妙的境界就不能停止追求,即使达到好的境界也还要精益求精。

为了达到“知止”,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这就是根据道德规范,去辨别和了解生活中的事情,去完成那些善的事情,去抵制那些恶的事情。要避免那些不好的,要去做那些好的,就是强调自己清醒的判断力、坚定的意志力否则,我们就不会知道那些可为而那些不可为,最终也是胡乱度日。

其实,至善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做学问的要求。刚入学的时候,我是精仪系的,我们老师就讲了好多关于精益求精的事例。对好多工程类学科来说,精益求精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精神上的目标,更是一个基本的工程要求。想一下,要是卫星发射、高铁运行之类的工程,能够容许得了大的差错吗?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说要把内在的欲望去掉,从而彰显美好的品德,推己及人,普及天下,进而精益求精达到“至善”。以上的三点,从整体上勾勒出儒家的道德体系的框架,这是延续了千年的宝贵思想。《大学》在后文中,详细谈到了实现这三个纲领的做法。

三、关于“慎独”

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了解到这个词汇,可那时不理解它的含义,通过大学所读的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关于“存在”的,让我更好滴理解了这种过程。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慎独常常意味着一种追问。按照西方哲学的说法,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存在,当人从混沌中走出,意识到自我是一种存在时,人也就把自我从存在的本然状态中推出而审视自我,从而把自我作为与主体之“我”相对的客体。本来“我”是完善的,然而,纷繁的尘世使“我”失去了本心。

慎独就是真实自我的发现与实现过程。这种自我发现不是以外界为目的,而是向内心寻求,试图通过内在修炼摆脱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在这一过程中,人是绝对自由的,所以主体才能够接受真实自我,真实自我也才能够来到主体面前。因此,这种自我实现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可以外化的有形价值实现。这种实现是无形的,无关于外界的。

在《乌合之众》里,作者提到,在一种狂热的社会群体中,我们的自我存于一种“隐形”的状态,正是这种普遍的丧失自我和不负责任,使群体变得疯狂而可怕。其实,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一味地追逐名利权钱,然后又在纵欲中原谅自己,实则是一种自我的隐形。只有重新找到自己,我们才有可以重新成为人。

后记:

读《大学》,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那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自律,对实践道德的使命感和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的责任感。我想,这是这样一些要求,是儒家具备了所谓“普世价值”的特点。好好学习这部经典,真的会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更好的人的。

推荐第3篇:《大学》读书笔记

有句话应该是这样说的,所谓的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应该去读,但谁也没有去读的作品。这么说应该是有夸大的成分,但有一个名字我想在座的各位都相当的熟悉,只是不知道诸位看过这本书没有,它的名字叫做《大学》。是的,我们都在读大学,但此大学非彼大学,我今天要说的是位列四书(据说是曾子,子思,孔子,孟子四子所著之书)之首的《大学》。

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及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并将其概述为“三纲八目”。《大学》的特点就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它由纲到目,由个人到国家,循序渐进的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所追求的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大学》的纲领,作为《大学》的开篇目,它为我们培养完美道德指明方向。其次是《大学》中的八条目。“致知在格物”说的是要想获得知识,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得先认识、研究事物,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条理、有计划的行事,达到最佳效果。“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我将其通俗的理解为诚心诚意的为人处事,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修身在正其心者”,一个人想修养自身就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态,只要端正好了自己的心态,才能理智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合理的做好每一件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是说,上自一国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在《大学》中,修身养性被一再强调是做人的根本,它在人们心目中载有很重要的地位;我觉得它已成为那时人们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的标准;也是一个人由个人自身的修养到管理家族、管理国家外部提升的一个关键点。“身修而后家齐”就说明这一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知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这句话的大意是:所谓治好自家在于先修养好自己,是因为人们会有种种感情和认识偏差;对于自己或亲爱或轻贱或厌恶或敬畏或同情的人,往往都会有过分的偏向。所以,要想“齐家”还是要先修养好自己。

关于治国,《大学》中强调治国要有治国原则,即治国者要慎德;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就可以推己及人实施挈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治国者不能与民争财,不能与民同欲;治国者必须要知道财货不是本不是宝,只有善和善人才是宝;国家得到有贤智的人才能治理,排斥贤智者,不能包有子孙和人民。“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法则。”朱熹如是说,确实!在我看来,《大学》教给我们最多的便是修身养性,做一个具有崇尚道德的人。

读完《大学》,好像总有种被影子尾随的感觉,那个影子其实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却时常变换着四个不同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慎思。其实影子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

大学都是从那个地方开始,又很有可能会从那个地方结束。从而产生了一种被尾随的感觉。读《大学》时,不经意间读着就读完了,好像是毫无知觉的,但是想到那么些难以忘却的影子,就会想说些什么。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孔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也,则庶乎其不差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开篇这么说,足可见《大学》的重要性。那么《大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学界一般认为《大学》的中心思想是“修己以安百姓”,主要是“三纲”和“八条目”,并对其加以阐发论述,把道德论和政治论结合起来,把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融为一炉,内圣外王,发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可是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读不出来那么深刻的内涵,我更认为这是一门修身哲学,主要应该是中大人所熟悉的那四个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和慎思。

首先是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管是朱子本《《大学》还是古本《大学》,开篇都是一致的。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总领《大学》三纲。其中明明德是根本原则,那么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第一明字当作动词,明的本意是日月的光辉,比喻为像日月的光辉一样照耀一切的人类的理性。明德是指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德性本体,在有生之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见有时而昏,所以必须加以学问之功,一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是心之本体,依旧光明,就像镜子昏了,磨得还明一般,所以《大学》之道,在于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培养自己高尚的仁德,这是《大学》的根本修身原则。

其次是格致,所谓致知在格物,要坚持明明德这个根本原则,还必须要做到格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于格致,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一个故事,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给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实验,王阳明21岁时,有一天,他在庭院里看见很多竹子,就想到了先儒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这句话,他就想到通过格竹,应该可以掌握竹子所包含的至理了。于是王阳明就“取竹格之”,沉思其理,结果“格”了七天七夜,不但毫不见效,自己反而被“格”得病倒了。后来王阳明唔道:“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为一也”。后来他吸收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发展了知行合一说,格致从此可理解为知行合一,穷理尽性 ,追求真理。

然后是至善,前面做到了明德格致,接下来便要修身至善了。今天我不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些宏伟的目标,对于我们读大学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修身至善是最根本的目的。身不修也无以齐家,无以治国,更无以平天下。那么怎样做到止于至善呢?《大学》原文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说要知道最高境界的至善在哪里然后才能有明确的志向,有了明确而远大的志向,然后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遇事泰然安稳,于是泰然安稳然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然后才能得到道的真谛,获得认识上的真正成就而到达至善的境界。

最后说说慎思,其实慎思并不是出自《大学》,但套用一下李安勇老师的话,我们读《大学》不仅应该知道《大学》是什么,《大学》为什么是这样,还应该要求我们慎重地思考大学应该是怎么样。所以要慎思。打个比方说,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湖南曾经有人用大学首章的“大学之道...则近道矣”做咒语来治病,我们稍微地思考一番便可得出这不过是个玩笑的结论。再比如,《大学》里千年来争论不休的“三纲”里的第二纲是作“新民”还是作“亲民”,学界一直也没有定论,那么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要学会慎思,程颐、程颢、朱熹以及张居正是认为当作“新民”的,他们认为《大学》后面中就提到的《周书》《康诰》中提到过“作新民”,汤之盘铭里也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诗经里也提到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由此可推知当作“新民”,解作革旧之新,即是自己明明德当以推之及人,使全民新。而南怀瑾、孔颖达、王阳明等却认为当作“亲民”,他们以下文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为由,认为是作亲民,我们可以经过慎思,取自己所需,比如觉得两方都说得通,亲也好,新也罢,亲亲新新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自明德后推己及人,让其他人亲或者新。

另外,“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乎道矣。”这句话和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深深触动了我。

“止”,在书中是做到的意思,更有提到止于至善的说法,我想,这里的善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有联系的,大概和《三字经》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共通之处。当我们明白,知晓了什么是好的,美丽的,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的目标,确定,坚定自己的方向,这和党校培训里面的端正入党动机等思想也有类似之处,原来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也有共通之处,我暗暗佩服着古人渊博的学识和今人难以企及的智慧,为什么说是古人和现代人呢?这里我想澄清一下,毕竟这个古人是我中华历史上的,而这个党校里面的思想大多是源于西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应该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我说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共通,我很佩服!“定而后能静”,是的,孔明在《诫子书》里面也提到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概孔明也读过儒家的经典吧,不过这个就不是读书人需要思考的了,我想说的是孔明对“静”的解释比较贴切。“静而后能安”,遇事泰然处之,还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到底是胸有成竹的一种说法还是平心静气的对待,我也不能说的很清楚,是意会了不能言传还是言语无法表达清楚,原谅我的词穷,我想绝不是苟且偷安那种安,也不是安于现状的安,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看法吧。“安而后能虑”,我们总要好好地思考之后,以矫健的身姿去迎接问题的到来,要掌握局势,应该要做到兵法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这样我们了然于胸,又有什么好困顿的呢?遇到问题还有什么烦恼呢?自然而然的,就是虑而后能得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想大家也能够不言而喻了。

推究事物的道理以至于念头通达,智慧明辨,做到君子至诚的境界,端正了自己的心态,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有什么难度呢?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的道理,古人诚不我欺也。

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禁产生了叹服之心,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简明扼要的指出了事物深刻的道理,精辟,不失为传世之瑰宝。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同样的书,学习到不同的内容,更加的充实自我。虽然现在我们对《大学》的感悟还很浅显,但我相信等我们的人生阅历再多一点、在丰富一点的时候再读《大学》,我想我们一定会有另一种,更深更透的感悟。《大学》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读!

推荐第4篇:大学英语读书笔记

大学英语读书笔记

最近,我开始阅读《文学与人生》这本书,由于英语水平不太高,我阅读起来很困难。总是要反复的查单词、看中文解析,才能勉强读懂。

今天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以前一直觉得我学习英语这门外语就是记单词(Words),词组(Phrases),学习语法(Grammar)和用法(Usages)。确实,语言是由句子组成,而句子是由单词,词组,语法和用法组成。但是,这些只是语言的很小的组成部分。要想学好一门外语,我觉得要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上来认识语言的实质和真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言是一种文化,学习语言就要像了解异国文化一样,做到“入乡随俗”。“随俗”在这里的意思是随母语者的语言习俗。而母语者在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不仅仅是由单词,词组,语法和用法组成,而更重要的是讲究更宏观意义上的要素:即“语音,语调,语气和语境”,我称之为“语言的四大要素”。

我要举个例子来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有一部情景喜剧叫That’s So Raven.讲述的是一位具有特异功能的少女,在旧金山的生活和学习的趣味经历。有一次,Raven 希望得到父亲餐厅一位学生主雇的名字,而父亲为了保守主雇的隐私,拒绝告诉自己的女儿Raven。Raven很诚恳,很无奈地说了一句:Dad, we are blood! 意思是提醒父亲:我们是亲父女,有什么可保密的?

看到上面这句话,如果脱离了上下文,光从“单词,词组,语法和用法”的角度来讲没有人会懂。结果就是在缺少上下文的情况下,我们不知所云。

但是,如果从语言的四大要素——语音,语调,语气和语境——来看,上句的意思就自然而然呈现在眼前。

综上所述,学习语言,不要只注重单词,词组和语法这些书面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句子的语气,语调,以及最重要的语境这几项语言交流的要素。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可以自由地运用该句了,同时英语水平也会大幅度提高。

The notes after reading\" Literature and life \"

Recently, I started to read \" literature and life.\",and I found it is hard for me to read ,because I always look the word up, see Chinese parsing repeatedly, only in which way can I barely understand them.Today I thought of a problem suddenly: I used to think that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to remember the words, phrases, grammar and usages .Indeed, the language is formed by the sentences, and the sentences are made up of words, phrases, grammar and usage.However, these are only a small part of language.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ll, I believe,i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language from a broader perspective .In a sense, language is a kind of culture.to learn a language well,we must to do in Rome as Rome does, just like to understand foreign culture (学习语言就要像了解异国文化一样,做到“入乡随俗”) .While the native speakers of the language used in communication is not only by words, phrases, grammar and usage, and more importantly, is to pay attention to more macroscopical meaning elements: \" voice, intonation, mood and context, \" I called them \" the four elements of a language \".I will give an example to better illustrate the point: a film called That \' s So Raven.It tells the story of a girl owning specific function, who lives in San Francisco and has learning experiences .Once, Raven hoped to get t the name of a main employer of father’s restaurant, and her father kept the main employer privacy, refused to tell Raven .Raven said sincerely and reluctantly: Dad, we are blood! She mean to remind her father: we are father and daughter(亲生父女), what secret? Have seen the above sentence, if we took out of context, and j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 words, phrases, grammar and usage of the terms \" ,no one will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lacking of the context.However, if we comprehend from the four elements of language -- the voice, intonation, mood and context-- the meaning will come very naturally to present in front of us.To sum up, learning the language,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written words, phrases and grammatical factors,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realize sentence tone, intonation, as well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xt these language elements.At this time, we\'ll find we can be free to use the word in imperceptibly, while English level will also be greatly enhanced.

推荐第5篇:《中庸》、《大学》读书笔记

 《中庸》、《大学》读书笔记 - [杂文]

一、源起

《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本属于《礼记》中的篇目。南宋理学家朱熹将二者单提出,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四书章句集注》。此是四书来源。

但为什么会在宋朝时四书形成呢?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社会的发展趋势

这还是要从魏晋时说起,魏晋时流行玄学,而儒学丧失了自两汉时开始拥有的独尊地位。但这并不表明儒学从此衰微。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耕经济始终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相对来说,儒学更容易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

到了隋唐时期,农业的小生产仍占支配地位,这就意味着儒学中衰是暂时的,而自魏晋时期兴起的佛道二教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儒学的地位。

先看佛教。佛教在唐朝也是极为盛行的,尤其是高宗、武皇、睿宗三朝更是极盛一时,但是佛教在土地与人口这两个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方面与国家争胜,这会引起统治者的憎恶和打击的。历史上著名的毁佛运动无不与此有关,而“三武一宗”更是在佛教史上赫赫有名,加之佛教此是进入禅宗独领风骚的时代,其思想也由“即心即佛”发展到“超佛越祖”的阶段,走向了极端。这显然是与统治者相违背的。

再看道教方面。我们知道,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代,道教伴随着唐朝政权盛行起来,虽然与方术有联系,但是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兴也李唐、败也李唐,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道教也只是流行语上层社会,未能普及到下层百姓中间,影响不大,自然无从对儒学产生太大危害。

反观儒学,凭借着深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对皇权无形中的有力支持,逐渐恢复了原本的活力。唐时儒学已经开始复兴了,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他自述道:“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说明他自幼受儒学思想熏陶。他主张恢复儒家道统,即历代相传的孔孟之道。同一时期和他意见类似的还有唐宗室李翱,有兴趣的不妨查找一下思想史方面书,此处概不赘言。

时间一转就到了宋代,众所周知,宋朝统治者在巩固皇权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方面,将政权、财权、兵权收归皇帝手中,牢牢掌握;一方面着手重建统治思想。《宋史·本纪第一》载宋太祖的一段话:“(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朔,……,壬午,上谓侍臣曰:„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这段话充分表明了宋朝统治者重文的意愿,故即位初期,诏“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先贤十哲像”(《宋会要辑稿·崇儒》,中华书局影印,1957)。此后,宋朝统治者对待儒学越发重视。太宗亲临文宣庙礼拜孔子,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诸如此类。统治者的这种行为,极大地刺激了儒学复兴运动。

(二)学术思想趋势

宋儒在儒学方面有着巨大成就,当然,吾人窃以为这种对于经典的诠释是种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理学能在此后兴起,也必有其兴起的缘由,这里暂不讨论。北宋庆历年间,儒学界出现了一股疑经风潮。王应麟的《困学纪闻》中载有陆游的一段话,云:“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宋儒用此种怀疑的新方法来治经,也就意味着汉唐经学的没落,同时宋学的义理之风确立。而宋朝统治者崇儒而大办学校,教育青年,必须要有一套符合统治标准的教材。汉儒所注重的六经年代久远,而且宋朝疑经风气方兴未艾,在此种客观条件的要求下,一套新的不同于六经的体系出现了,这便是四书。

以上便是四书兴起的原因。

二、《大学》、《中庸》缘何被看重?

经历了此次中衰,唐宋儒开始反思原因。唐朝的韩愈认为佛道二教导致礼乐不兴,纲常紊乱,进而儒学中衰,并要求以极端的方式毁弃二教。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韩愈这种思想的实践。但是二教并没有因此而消亡,武宗灭佛而兴道,佛教经历此浩劫后又开始兴起,这使得宋儒对此做了进一步分析。他们认为,与其用强力的方式来毁弃二教,不如用儒家的思想修身固本来抵制二教思想的传播。宋人欧阳修有如下言语:“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然则将奈何?曰:莫若修本以胜之。”(欧阳修《本论上》)。

那么这个根本又如何获得呢?

这还是要从唐以来三教的思想谈起。

赖永海先生在其《中国佛性论》中谈到:“中国佛性论自隋唐之后,表现出一种注重心性的唯心倾向,亦即日愈把佛性归诸心性,把成佛诉诸反悟自心,了见自性。……这种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把佛的本性变成人的本性,从而使人的本性变成佛的本性;把佛性论变成人性论,从而使人性论变成佛性论。”

而同一时期的道教学者也提出了“道性”的问题,任继愈先生在《中国道教史》中做如下论述:“所谓道性,指众生禀赋于道或与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为其能修道而得道的根本依据或可能性。”

我们知道,理学是集三教之精华(此处用三教只是为了简单,并不是代表吾人认同儒教这个概念)的,那么佛道二教这种已趋成型的心性论,势必要对同一时期的儒学产生影响。所以宋儒非常关注“心性”的问题。那么这种所谓的人性的“道”从哪得到?答案就是自家经典,有的宋代学者认为“道”出自《易·系辞》、《乐记》和《中庸》等书,而其实质,则是要以儒家经典为归依,吸收佛道的心性论,重新建立儒学的心性学说。

《论语》、《孟子》二书中关于人性的语句在此不多赘言,单看《中庸》和《大学》。

《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大学》则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前者是儒家的新心性论建立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修身养性的实践方式。故二者为宋儒所重,再经过其间种种诠释,二者便升格为四书。

三、《大学》之我读

《大学》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上承《儒行》一篇,继续讲学习的目的。

吾侪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学习,但是吾侪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而在古代,《大学》给出的答案却很简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的美善,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处于最美善的道德环境下。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种道德修养是什么?就是“礼”。

时下的教育中,只注重了对于知识的积累,却未能同时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私以为这是现代人精神上的一种缺失,也是现代人急功近利造成的可怕后果,这种情况,若不能及时纠正,其影响恐怕是要比以往任何暴风骤雨式的思想改造更为惨烈。

回到正题,既然学习的目的是在于使人达到至善的境界,那么必然有一个过程来实现。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这一系列的基础,但是在修身之下,还有更为基础的。这就是格物。

此间“格物”,杨天宇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中解释为:“格除物欲。”这里的物欲,私以为并不是简单地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完全割裂开的意思,而是在物质生活可以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条件下开拓精神领域的生活。《史记·管晏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可以看做是对这段话的补充,人,只有在达到了温饱的状况下,才有可能进行精神上的探寻,而是这种可能实现的条件,就是格物。

私以为,格物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解释,就是心静。杜如柏先生在《国学治学方法》中也提到了心静,并将心静与谦虚并列为治学的基本要诀,这是不无道理的。心静不仅用在治学中,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方面,它并不是一种仅仅存在于某一个方面的哲学概念。时下对于这类哲学概念方面的解读,要么将其捧得高高在上,要么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这两种都是不可取的。哲学是抽象化了的概念,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而回归生活才能让哲学真正存活下去。无论做什么事情,心静才能认清前方的道路,执迷于自身而不加悔改,则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继续回到正题。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私以为身修之前都是为修身做准备的,摒除了外部和内心的干扰,才能更好地修身,进而扩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什么是修身?

所谓修身,即修养好自身,私以为修身分两个部分,一个是道德方面,吾人用“礼”来替代它,一个是知识方面,吾人用“知”来替代它。修身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生活,用礼来敬人,用知来服人。礼与知不可分,缺乏任一方面,都将导致人格上的缺陷和实际生活中的失误。这种失误和缺陷,并不是一下子就显现出其严重后果,而是潜移默化地,慢慢地露出毒蛇的牙,直到被咬了之后,才追悔莫及。

如何修身?除了以上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外,还要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修身并不是排斥外部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外部世界,从下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得出来,《大学》的思想,

是要通过每个人自己的修身,进而达到全社会的天下平,用点滴的力量慢慢累积而达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经常被认为是保守的。这种误读也导致我们从来都是片面地去理解儒家传统思想。

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这种哲学特性决定了儒家思想的旺盛生命力,也决定了儒家思想不是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那种保守的、排斥的思想,它是一种包容的思想,可以吸收其他思想的思想。所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儒家思想能够这样根深蒂固地影响到中国的每一个人是可以理解的。这里的改造,不是改变。私以为,真正的儒家思想,还是要从《论语》中去发掘。汉代以后,儒家思想被公羊学者董仲舒改造后,已经没有了原始的面貌,日后历代相传,自然愈传也就离原始的儒家愈远。而对于《大学》的解读也是如此。

于是读完了《大学》,对于修身的概念理解也是更上一层的,书不在读多,而在读精,这只是吾人对于《大学》的一点看法罢了。

四、《中庸》之我读

《中庸》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杨天宇先生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的前言中提到:

“再如被宋代理学家所特别欣赏而被朱熹列于《四书》的《中庸》篇,凡30节,其实只有前8节基本上是围绕中庸之道来发挥的,以下22节的内容就与中庸无关,而相当广泛了……”

从此可以看出《中庸》是很难读的,其原因无外乎它不如《大学》那样有一个中心思想和贯穿始终的轴线,导致读者难以把握其中的主题,笔者一开始也是陷入了这种误区。但经过查阅打量有关中庸思想的论文后,渐渐对中庸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初浅的,难免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敬请方家指正。

笔者将从三方面来谈自己所体会到的中庸。鉴于《中庸》的繁杂性,笔者从中提炼出三点来加以解释,可以说,这三点是关键字(至少是笔者认为),是我们去理解《中庸》这篇文章以及中庸之道的钥匙。

(一)中庸

既然篇名《中庸》,那么这就是本篇最重要的关键字。

我们知道,孔子倡导中庸。但是在《论语》这部最能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中,只有一处提到了中庸。《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孔子赞叹中庸为至德的评价。那么,什么是中庸?

汉代经学家郑玄在为《礼记》作注的时候,是这样解释中庸的:

“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从这里看出来,中庸的基本含义是“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礼记·中庸》)中庸是一种方法论,是处理各种问题的态度和思想方法。在儒家心目中,中庸是极精微的道理,同时又是极平常的常道,它既可以成为思想上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成为普通百姓心中的下里巴人。它之所为难懂,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它,但是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种“道”。

这种“道”,用现代哲学观点来解释,也就是适度,也就是过犹不及。这就是蕴含在中庸之道背后的那个点。在《论语》中,孔子虽然未明确提出中庸,但是可以从一些话中体会出他所倡导的中庸。如《论语·先进》中提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路》中提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认为,一旦超过了这个“度”,那么任何事物都将要走向极端。孔子之所以提倡中庸,也与他自身不喜走极端有关,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他都取一种中道的立场。他认为,“任何事物只有保持在最佳状态才是最好的,而对这种最佳状态的偏离则是不好的。”(《中国哲学概论》)

那么如何运用中庸?孔子提出“时中”,即一切以具体的时间与条件为转移。以前我们在认识中庸的时候,认为中庸是一种毫无原则性的走中间路线的思想。其实不然,中庸是有原则性的,如果脱离了原则,则中庸也不为中庸。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是想让人们安于日常生活,也不是想要人们舍弃日常生活而追求精神上的虚无的彼岸世界,而是在这种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实现不平凡。这也印证了我前面所提到的,儒家思想不是单纯保守的思想。

实践中庸之道,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中庸》中,孔子感慨中庸的难以实现。“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那么如何做到中庸,则是我们需要很长时间

来体会的事情。鉴于笔者未能再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庸,所以此处不谈。

(二)诚

这是《中庸》中第二个关键字。《中庸》中有六小节是论述“诚”的。

什么是诚?郑玄注《礼记》时说:“诚,天性也。”那天性又是什么?天性就是原本自然的东西,也就是真。

《尔雅》中也说:“允、孚、亶、展、谌、诚、亮、询,信也。”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诚是明道理,做事情的根基。根基如果不牢固,则道理不明,事情不成。对自己诚信,则能正确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对自身有正确的了解。对他人诚信,则对自己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对自然诚信,则能明了自然规律,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居住环境。

我想,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提倡讲诚信,那么,多少人能理解诚信,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诚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讲诚信道理的很多,但是如果不去实践,那么,诚信将永远成为一个口号而已。

(三)知、仁、勇

《中庸》中有一节是孔子专门解释这三个字的。抄录于下: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笔者之所以很看重这一节,也同样看重这三个字,是因为这三个字可以总结为一个人的道德。从这三个字做起,则可以修身,进而达到《大学》所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个字和诚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孔子心中所谓的“圣人”。圣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每个人如果按照这些要求来做,去学习、去仁爱,去知耻,那么,都可以成为圣人,那么天下大同的梦想就不再遥远。

五、结语

此一次读完《大学》、《中庸》还是有很多感想的,尽管在其中并不是理解地那样深刻。此次心得之总结,也让我体会到了思想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人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付出的艰苦性。

我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能有所悟,每个人看完这些都会有不同的感想,不是有那样一句话么?“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而不同,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这里的和,是容纳不同的合理的思想,而不是简单地去包容错误。如果“和”失去了原则性,那么也就没有“和”的必要了。

停笔于此,但是思想仍要继续,或许若干年之后我再重新读这两篇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悟。感悟来自于内心与外界。或许,当我有新的感悟之后,我依然会回到这里,来写出,但那,或许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论语正义》,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中华书局,1989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 《尔雅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中华书局,1989

推荐第6篇:大学英语读书笔记

Comment on The Wife of Bath’s Tale

Throughout the story, I consider Chaucer put his both sympathy and satirize into it.According Chaucer’s description, the wife was very cunning and always had an excuse for her legitimacy of five marriages.And she’s proud of what she did that using many kinds of lies to conquer the previous old but rich men, making them pi away all their money on her.Although the forth husband took her youth and beauty away, Alison took it back from her fifth young and handsome husband again.What’s more, she still believed in Mr.Right and despite a number of failed marriages behind her, but urged to seek the sixth although she is more than fifty years old.And she do finds comfort in the arms of her 22-year-old so-star Jerome.They fall pa ionately in love, but behind the smiles the preures of their age difference are never far away.Based on this point, Chaucer shows his satirize into it.As the tale has such a reversal or fantastic story line.Chaucer describes Alison with plenty of bad words and seemed like to build an image of diolute women over the entire surface.But the truth is not.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the reason that why Chaucer used such bad words on Alison, from another view I think this is, also, for the most part, a feminism article.Just like the traditional role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reversed.If a man married five times and people may think that’s not a big deal, so why women could not.What’s more, Alison has already beyond fifty years old.People might not accept women in her age falling love with a guy that is only about twenty.And this is really satirizing what the author actually wanted to convey.Since the common version is usually very tough.Meanwhile, people are difficult to accept new things.Therefore, I gue the author in fact lashed out at this kind of phenomenon.He was opposed to the unfairne or prejudices on women.And he advocated women’s right and the 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

To sum up, what feelings Chaucer might to expre is very complex.On the surface Chaucer showed the satirizing on the wife with derogatory words.On the other hand, the hidden theme Chaucer wanted to say is a kind of feminism, the fairne between men and women.Therefore, taken in this sense, Chaucer was sympathetic with Alison.

English078 朱虹 07014648

推荐第7篇:大学读书笔记doc

读《大学》

《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这里试图从内修角度去解读三纲要乃至“修齐治平”理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脚。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明明德”第一个“明”,一般作动词解释为对明德的能动认识。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故而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后得“智”性一面。所以,仅仅“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俗的一面。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所以本人觉得此处更是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格物”而“致知”,通过这个路子,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即通达体性之“大”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大学之道在“亲民”。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关于“亲民”,很大部分学者根据《大学》所引用《康诰》“作新民”而注解为“新民”,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也。而从内在德性修养角度,认为垢尽为新,“德润身”,光明显现为新。但从行道角度讲,“亲民”不仅是“作新民”,而有更深的内涵。否则,同一篇目中,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而采用相异的词汇呢?显然,二者内涵有所不一致。即使孔子或他学生,若仅仅是“新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一个“亲民”词汇。再阅读后文,《大学》引用《康诰》语“如保赤子”,这样“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如保赤子”说的是爱护民众如同母亲护亲生婴儿般。所以,“亲民”与孔老夫子一生倡导的“仁”,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极为一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字,《大学.传十章》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归纳起来,于社会,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自然。于个人,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也是明了治国做人所彰所遮,

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子之道。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紧接着,《大学》论述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前面分析了“止”的涵义,一是彰至善,明“君子有所为”,一是遮止“君子有所不为”。水有“止”,就不起波澜,人心有“止”,心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起“观”智。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则近道矣。道次第颇是分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

《大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起用古人的经验。在孔老夫子眼中,古人经验是值得大写的。首先,远古尧舜禹等,是圣君典范。当然,按历史记载,尧舜禹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人崇尚道德,是可能的。之所以,在孔子乃至老子的思想中,多少夹杂着被后代一些史家所批评的所谓“愚民”政策因素,可能与远古的样板有关。其实,他们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秩序,不可能离开古代社会作为参考模板。理想王国的建构,不能离开现实的土壤。譬如给人以幸福,是以解脱现实痛苦为前提的。即使在宗教信仰里,譬如佛教讲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但也不能离开众生的得度因缘。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就是基于解救轮回苦难中芸芸众生而发起。任何圣贤大哲救世思想的发起,不能离开对现实社会苦难的改造,所以,孔夫子构建他的理想社会秩序,我们应予足够理解和认识。

毕竟先古尧舜禹所处时代与进入奴隶制的周王朝有区别,所以,他们在崇尚古贤的同时,孔老夫子极力推崇西周王朝前期的统治模式,他认为进入春秋乱世,周王朝虽然名存实亡,但周王朝遗民思天下安定,倡导周礼最能顺乎民心,所以,他认准这点,便终身致力于推行恢复周礼模式的仁政理念和仁爱精神。只是在战乱不息的社会环境,往往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所以,孔夫子能知难而行,一以贯之,其坚定信念,也是非常令人赞叹不已的。

实际上,从人类现实社会出发所推崇的理想社会模式,基本都是以倡导上至君王群僚,下至黎庶平民,以德行天下,以治国齐家修身的完美统一达到至善标准为主流价值取向的。很难想象,若如一个魔王般的君主能构建出极乐世界般的光明国度,一个普遍不注重修养身心的国度会是一个和谐的国度。所以,孔夫子思想并非有些人所批评那样是离开现实的纯粹幻想,他扬尧舜禹、周文王等为代表的圣君道德礼仪同时,也警示批判了如商纣王般的暴戾统治。

推荐第8篇:大学管理学读书笔记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彼得·德鲁克

读完全书的第一感觉,我记住了“大师”的“忠告”: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6)他只做有效的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我的岗位并未涉及企业管理,但是对于每天纷繁芜杂的事情以及全院的学生工作,如何有效合理的管理、安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才工作不久的新人,德鲁克的书令我受益匪浅,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本书的理解: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五种习惯: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他们会利用自己所能控制的点点滴滴时间开展有条不紊的工作。

(2)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不满足于埋头工作,比较注意如何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他们一接手工作,不是立刻一头钻进上作里去,也不是马上考虑工作的办法和手段,而是首先白问道:“别人希望我做出什么样的成果来?”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不光善于利用他们自己的长处,而旦也知道如何利用上司、同事及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形势提供的机会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相弱点上面,也决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4)卓有成效的管理考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领域里.这样一来,上佳的表现便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制订出先后次序,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不这么做必然会一事无成。

(5)最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要这样做首先要解决条理和秩序问题,这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也知道,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种判断,它决不会是“大家意见一致”的产物。他们认为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很多的决策,就难免会出现错误。机构真正需要的只是数量不多的决策,但它们却是些根本性的决策。组织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大轰大嗡那—套。

2.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时间:(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懂得,时间是个限制因素。任何流程的输出量都会受到最紧缺资源的制约,而在我们称之为“出成就”的这条流程里,这一制约因素就是时间。

(1)管理者在时间使用方面所受到的压力。管理者常常面临一些压力,迫使他把时间花到不产生任何价值的事情上面去。任何一个管理者,不管他是否是经理,往往不得不在那些对组织不产生任何好处的事上花费很多时间。很多时间不可避免地被浪费掉了。在组织中的位置越高,他在这方面所感到的压力也就越大。做人事决策时也更需要更多的时间,还有其他的一些决策,往往而且也必须要更多的时间,因为这些决策是相当重要的。

(2)对使用时间情况的诊断,将时间使用的情况记录下来,要对时间进行有序的管理;这里可以应用到两个:首先必须发现并排除那些根本不需要去做的事情和那些纯粹浪费时间而又不产生效果的事情。其次是:“记录上的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的?”,通常来说,浪费时间往往发生在管理者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他自己完全能够消除这种浪费现象。他所浪费的时间往往是别人的时间。

(3)砍掉浪费时间的活动,经理也要关心因管理不善或机构有缺陷而产生的时间流失现象。管理不善不但会浪费大家的时间,特别会浪费经理自己的时间。

首先,必须找出那些因缺乏制度或远见卓识而产生的种浪费时间现象。一个管理得很好的机构介绍起来也是“很乏味的”。在这样的机构里,所渭“引人注目”的事情大概就是为未来做决策,而不是重塑过去的英雄行为。

其次,机构臃肿、人浮于书是产生浪费时间的原因。在精干的机构里,人们都有充分的活动余地,不大会发生碰撞与冲突,也不需要到处去做解释才能把

工作进行下去。

再次,另一个常见的浪费时间的原因是机构功能不健全,其主要症状就是会议过多。会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只能偶尔采用一下开会的办法,决不能将它当成一条规则。倘若一个机构里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开会,那就没人干工作了。不管是什么机构,只要时间记录显示会议开得过多,它必然是个消费时间的、功能不健全的机构。

最后一个浪费时间的原因是信息功能不健全。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很重视贡献,并懂得要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将重点集中在作出贡献上.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这种工作效率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表现在自已的工作上,其中包活工作内容、水平、标准及影响;2)表现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上,包括上级、同事、下属;3)表现在对会议及汇报等管理手段的使用上。

重视贡献本身就可以为有效的人际关系提供四项基本要求:互相沟通、共同协作、自我提高、培养他人。

4.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用人所长;如何调动上司的积极性,发挥上司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5.重要的事情先做: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一次做好一桩事情。

(2)摆脱昨天。推陈才能出新。

(3)要有先后次序。下面有几条可帮助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每条都与勇气密切相关:要看将来,不能只看过去;要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存在的问题;要选择自己的方向,不能只赶浪头,人云亦云;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6.决策的要素。假如他是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必然就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将决策当成一个有条理的处理过程,一个有清晰的原则、有明确的顺序的处理过程。他们看重决策的结果,而不在乎决策的技巧;他们希望决策合乎情理,而不追求决策的巧妙性。如下五条最为重要的待征:

(1)思想明确。如果问题是一般性的,那么就只能通过一项确立规则或原

则的决策来加以解决;

(2)划定界限。划定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满足的界限.这就是所谓的“界限条件”;

(3)反复推敲。必须反复推敲什么是“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只有将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之后,才可以考虑采取适当的妥协、让步以及适度变动等一系列其他措施。采取那些措施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决策能被大家所接受;

(4)落实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重视“反馈”,以验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7.有效的决策。决策就是判断.就是在一些不同的可行方案中作出一种选择。我们所说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指“是”与“非”之间的选择,这充其量也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而通常经常遇到的却往往只是两种不同行为方案之间的选择。在这两者之间,很难说哪个比哪个更正确。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坚持要求有各种不同的测试办法供他选择,以便他能从中桃出相应的—种方案。必须坚持听取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三条原因:

第一,这是唯一可以保护决策者不被机构的看法所左右的一条措施。每个人都想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决策者,每个人部是一位专门的说客,都希望决策符合自己的想法(尽管常常出于真心实意)。不管决策人是美国总统还是一位正在修改某项设计的初出茅庐的工程师,他所遇到的情况都会是这样。唯一能使决策人摆脱这种特殊呼声以及先入之见的办法,就是在决策之前要先对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辩论,让不同的看法提出各自的论据,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充分考虑种种不同意见。

第二,不同意见可以为决策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余地。如果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那么不管他把问题考虑得多么深细,决策就成了孤注一掷式的冒险。决策有时会被证实是错了,这种可能性随时都会有,或许是因为决策一开始就出了毛病,也可能是因为外界情况发生了变化。假如管理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已经考虑过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那么在情况发生变化时,管理者因为有一些经过思考的、做过研究的、自己深刻理解的方案可供选择,他就能有备无患。如果没有这样的后退余地,一旦发现决策难以执行,他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了。

最后,不同意见有助于激发人的想像力。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公式可以帮他作出正确的决策,然而还是有两条原则可作为指导,因此对具体问题进行决策应该是不难的。这两条原则是:第一,如果采取行动的好处大大超过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所冒的风险的话,那么就采取行动;第二.要么采取行动,要么不采取行动,切忌模棱两可,也决不能搞折衷。“当我觉得思绪纷乱时,我就会暂停任何决策。”

综上所述,我希望自己能充分理解全书的精髓,把读书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本职工作。以后我也会阅读更多更有意义的书籍,在工作之余为自己充电,保证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推荐第9篇:大学读书笔记800字

[大学读书笔记800字]大学读书笔记800字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

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

生的作品并不很多,大学读书笔记800字。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

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

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

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 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

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 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

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 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

爱上了她,读书笔记大全《大学读书笔记800字》。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 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

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

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

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

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

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 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

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

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

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

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

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

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

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推荐第10篇:大学读书笔记2000字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

一、读者简介

二、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里的许多想法都是作者在过去的文章或信函中表达过的。而且,如果由职业作家来写本书,语言以及文字一定能更加流畅、更加生动。但是,作者自己总有一种提笔写作的冲动,因为作者相信自己在青年一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作者希望能尽力帮助他们。

作者深信,读者无法理解说教或难以产生共鸣的案例是不可能被读者接受的。在年轻人看来,发生在成功者身边的故事最值得学习和品味,最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说作者的写作还有某些特点可循的话,那就是,作者更倾向于用缜密的逻辑和真实的案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自传,但是在本书中,也有许多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有意思和价值的事情。

三、读后感

书中写到: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这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须让他人看到,自己是一个非常真诚和坦白的人。一个人如果愿意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坦白地暴露给对方,就能很容易地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书中告诉我们,表现真诚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个真诚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真心和诚意。一个虚伪的人假装真诚,很容易就会被看穿,因为没有诚意的人不可能做到言行如一。

做到真诚坦白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但这还只是针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果能够进一步地从主观感情出发,真正做到真情流露,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人,或者用自己的感情打动他人,那么,不但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且会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做一个真实的人是需要勇气的,除此之外,最好还要有出色的判断力,以便在适当时机保护自己。一个人如果懂得同理心的重要性,而且足够真诚和坦白,那么,就会得到众人的信任,并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方面取得成功。

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朋友们,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吧!把上天赐予你的东西都变成财富,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篇二:2000字读书笔记大全 2000字读书笔记大全

之我读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甫罗芙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瓦西里公爵和他漂亮迷人的女儿海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皮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皮埃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伯尔孔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莉莎和妹妹玛丽娅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皮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组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瓦西里公爵早就窥视别祖霍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联合别祖霍夫公爵的大女儿——大公爵小姐卡季什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皮埃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海伦嫁给彼埃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皮埃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罗霍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罗霍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回到了妻子身边,但妻子依然放荡如故,令皮埃尔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生活中。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洛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深深地

吸引了。但由于伯尔孔斯基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塔莎无法忍受寂寞,且被皮埃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利的诱惑,而擅自与其约定私奔,同时私自去信取消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婚约。但私奔一事及时被娜塔莎的好友索尼娅阻止,与此同时娜塔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大病一场,之后洗心革面。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洛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海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皮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妹妹玛丽娅也与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结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

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篇三: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2000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2000字

感悟平凡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

第11篇:大学论文读书笔记

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工商贸易系毕业论文

读书笔记

1.2011年11月14日

由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中小银行数量少、占有的信贷资源少等原因,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应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鼓励评级机构的发展,发展风险投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摘自:吴拯 《浅谈中国小企业融资难对策》 北京:《中国经贸》 2008(24)

2.2011年11月17日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窘迫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外部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提出了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措施。

摘自:李志广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J].现代商业 2009(2)

3.2011年11月20日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是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世界性的一大共同难题。中小企业提供了社会广泛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社会就业的6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提供者,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40%以上也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同时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群体中属于弱者,它还存在着很多困难。

摘自:杨俊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探 [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4.2011年11月23日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中小企业融资难再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紧迫的重大问题。这些年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想方设法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事实证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较为复杂,仅靠银行一家难以奏效。必须政府、银行、企业、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摘自:赖小民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思考 [J].中国金融 2009(2):61-63

5.2011年11月26日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型企业群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不断暴露,其中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就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相关对策谈谈个人看法。

摘自:张晓东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与政策分析 [J].国际商务财会 2009(1):66-68

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工商贸易系毕业论文

6.2011年11月29日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占GDP总额的51.8%,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却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使中小企业处于一个强位弱势的的尴尬境地。各国纷纷制定相应措施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如欧洲的财政与资金结合支持政策、美国的市场导向型政策。因此,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摘自:刘昕浅谈中小企业融资难[期刊论文] 东方企业文化 2010(14)

7.2011年11月30日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是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稳定运行和保障充分就业的重要基础。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资金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摘自:杨俊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及借鉴[学术期刊] 今日财富 2009(8)

8.2011年12月1日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急需大量的资金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筹集充足的资金,其中技术服务型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融资更困难。文章结合江苏省中小型技术服务企业融资实际,分析了中小型技术服务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包括政府扶助、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等行之有效的突破融资困境的建议。

摘自:周游中小型技术服务企业融资难解决途径探析[期刊论文]

江苏科技信息2010(12)

9.2011年12月3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创造了相当部分的国民财富。但在发展中的也面临多重困难,最为突出的就是融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其制约因素,提出化解这些问题的思路。

摘自:王世联中小企业融资制约因素及解决思路[期刊论文] 理论界2008(z2)

10.2011年12月5日

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增加就业、促进科技进步、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直接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地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分析产生融资困境的原因,最后就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出一些对策。

摘自:张琼亚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期刊论文] 商场现代化2008(6)

第12篇:读书笔记2000字大学

2000字读书笔记大全

之我读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甫罗芙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瓦西里公爵和他漂亮迷人的女儿海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皮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皮埃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伯尔孔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莉莎和妹妹玛丽娅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皮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组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瓦西里公爵早就窥视别祖霍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联合别祖霍夫公爵的大女儿——大公爵小姐卡季什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皮埃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海伦嫁给彼埃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皮埃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罗霍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罗霍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回到了妻子身边,但妻子依然放荡如故,令皮埃尔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生活中。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洛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深深地

吸引了。但由于伯尔孔斯基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塔莎无法忍受寂寞,且被皮埃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利的诱惑,而擅自与其约定私奔,同时私自去信取消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婚约。但私奔一事及时被娜塔莎的好友索尼娅阻止,与此同时娜塔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大病一场,之后洗心革面。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洛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海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皮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妹妹玛丽娅也与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结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

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篇2:大学生读后感2000字 大学生读后感2000字

篇1: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2000字

这本书之所以对我影响最大,是因为它让我明白了很多事实,这些事实比我们经常所听到的大道理要真实很多,有用。明白这些事实后,马上改变了我以后的处事方式。 1.关于时间管理

要管理的是自己,不是时间。是的,很多时候,由于我们的头脑太过活跃,受其他事情的干扰,而无法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浪费了很多时间。如在宿舍,受电脑上的音乐游戏娱乐各方面的干扰,就无法完成作业,做该做的事,学该学的知识。但只有专注聚集,才能真正有效率地完成手头的事情。而专注力,自制力,不受外界干扰,是需要我们去管理自己的。 2.关于人际关系建立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我们不防去观察一下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集中精力专注于打造自己的人。自己做强了,做大了,胜过他人了,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人来找你帮忙,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与你合作。在这过程中,人际关系网自然就建立了。 3.关于专业是否有兴趣问题

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专业学习)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有成绩感,有>收获,你就会花时间精力继续努力下去,并获得更大的成绩感),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学不好,就拿对专业不感兴趣为借口,而不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这样找借口,不学习之后,又怎么会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好呢? 4.关于人生职业规划

其实,我个人并不相信什么职业规划。我只是朴素地用自己的经验得出适合自己的结论:没有谁能给我做职业规划。-人生职业规划,是一生的时间。我们是否有能力去做这个规划呢,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执行好这个规划呢?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对很多东西不了解,人生的经历也确实太少,而生活中变动太大,太多。我们一般得大

学生有能力去做这个人生规划吗?如果不能,我们是否应该实实在在地做好眼前的事情,让自己时时刻刻都有收获,或许这比规划来的更加实在。 5.关于心智

开启心智,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不可封顶。-心智的不同,人生路不同。而心智是极其微妙的,很多时候是被我们一般人所忽略的,但它却决定了种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有些人几何代数都学不明白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却可以仅凭心智就能够想象出现实中无法观察到的超立方体,如果自己明白心智是决定因素时,就不会诧异这些人的特异功能了。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开启自己的心智,成就自己的人生。

6.懒惰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无论在哪里,懒惰现象都随处可见,而且被各种借口掩饰的很合理。如果我们发现不了这是个严重的问题,那么我们还会继续原谅自己的懒惰,而最终一事无成。如不花时间精力学习专业课;不去实践;看书不动笔不动脑;看书只是一带而过,囫囵吞枣;不去上课;吃饭外卖(快餐或舍友);等等。看了这本书,或许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借口是站不住脚的,进而改变自己。

7.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大脑,而且你若不控制自己的大脑,你就会受大脑的控制,还有可能受他人控制。如你会受欲望的驱使,而做出一些让自己在清醒理智时深感后悔的事情;在你做事情时,自己轻信了他人的话,而做了让自己之后感到后悔甚至愤怒的决定;等等。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大脑,让大脑引导行为为我们想要的结果服务。 8.“事件-时间日志”记录

如>财务管理一样,知道时间是怎么用的,才知道该怎么去规划时间-时间不是节省出来的,是靠规划出来的。通过“事件-时间日志”记录,我们可以精确地感知时间,可以丰富我们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可以调整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 9.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可以用他人证明是有效果的方法来更快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10.正确对待老师

首先,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

其次,要明白“做得最好”和“教得最好”往往根本不是一回事。“教得最好”的

老师肯定会有,但往往并不是“做得最好”的那个。“做得最好”的人通常甚至可能都不一定会教,更不用说“教得最好”了。泰森的教练打得过泰森么?——那教练估计不会有那么快的出拳速度吧?但,他可以训练出拳王泰森。 11.什么都学,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

什么都学,时时刻刻都满载收获。往后不知道人生的什么时候就派上了大用场呢?这种感觉是很让人欣喜的。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而努力学习各种知识。

篇2: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

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篇3:世界是平的读后感2000字

“地球是圆的”,这几乎是每个受过教育的现代人都认为正确的定理,但是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着作《世界是平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向世人描绘了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带来的短距离微型世界。本书主要以信息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为主线,围绕“世界的平坦化趋势是如何在21世纪初发生的”、“这个趋势对国家、公司、社会和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等几个问题展开阐述。我不是专业的经济学家,

读此书也不是出于深刻研究的目的,因此浅浅读完后合上书扉,所能回味的也不是站于多少高度的经济学、>社会学术语堆砌,仅就相关于个人身处如此变革趋势下所能做的一些努力说几句感想。

忽然想到前两年很是红的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的经典名句“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才!”当时虽是当作笑话来听的,但是仔细回味回味,其实这简单的话也有点点破世情的意思。再想到最近甚为流行堪称热点的“服务外包”,因为职业关系也接触到一些人才>培训的项目计划,虽然这只是服务外包产业的一小块,但从其热门程度也能反映出当前这个课题的重要性,而《世界是平的》在这方面也许能解释其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

有西方学者如是说:“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更需要比尔盖茨”。的确,在平坦的世界中,有全球化战略眼光、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战略型的人才,无疑是个巨大的硬伤。企业缺乏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经济发展浪潮中浮沉,国家缺乏全球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大到大国家,小到小单位,都对这种人才的培养、吸引、提升重视非常。

譬如印度,为什么能够在此平坦、均等、公平的世界竞技场上大揽知识含量高,收入回报丰厚的it行业和电话服务业外包?就是因为在世界还没有完全被铲平前,他们培养了大批的理工精英,他们抢先意识到了开发人的脑力的重要性;譬如我们本地着名的比利时bekaert集团所>投资的几个企业,且不说他们工厂、产品的经济效益如何好,只要看看他们为员工设计的培训、提升项目种类、层次就知道他们对此的重视程度;还有来自荷兰的dsm公司,全球工程塑料领域中的佼佼者,他们奉行的三“p”理念,排在第一的就是people,也就是他们的员工,只有培养出一支精英队伍,才能打造出一个成功的经济王国。

我们再从仰视换到俯视的角度,看看从自身角度出发能够做些什么来应对这个世界正在变平的大趋势?《世界是平的》告诉我们,竞争的平台已经被推平了。试看今日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免受竞争所带来的冲击,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充满了竞争与合作。要想在这些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至少是不被淘汰,我们每个人注定要在这个平坦的世界上发挥才智,争做那个“不可或缺的人”。

对个人来说,这个目标的实现是要经历些过程的。理论上说,只有四种人是不可被技术替代的。他们分别是太特殊的人、太专业的人、太深刻的人以及太会调节适应的人。其中有些掌握身体资本,有些是人力资本,还有些是社会资本。这几种资本维系于个人身上,使他们获得了特殊的权力。

而相对这些特殊群体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的工作者,也许我们努力百倍也并不一定能实现那么辉煌的梦想,但是我相信至少我们会到达比现有的层次高一些的地方,而不是被这股推平世界的潮流所淹没!我们所能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世界里,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中,即使我们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工作,我们每个人也都应当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巩固和运用所学到得新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工作勤勤恳恳,具备篇3:大学生2000字读书心得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

一、读者简介

二、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里的许多想法都是作者在过去的文章或信函中表达过的。而且,如果由职业作家来写本书,语言以及文字一定能更加流畅、更加生动。但是,作者自己总有一种提笔写作的冲动,因为作者相信自己在青年一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作者希望能尽力帮助他们。

作者深信,读者无法理解说教或难以产生共鸣的案例是不可能被读者接受的。在年轻人看来,发生在成功者身边的故事最值得学习和品味,最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说作者的写作还有某些特点可循的话,那就是,作者更倾向于用缜密的逻辑和真实的案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自传,但是在本书中,也有许多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有意思和价值的事情。

三、读后感

书中写到: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这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须让他人看到,自己是一个非常真诚和坦白的人。一个人如果愿意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坦白地暴露给对方,就能很容易地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书中告诉我们,表现真诚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个真诚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真心和诚意。一个虚伪的人假装真诚,很容易就会被看穿,因为没有诚意的人不可能做到言行如一。

做到真诚坦白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但这还只是针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果能够进一步地从主观感情出发,真正做到真情流露,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人,或者用自己的感情打动他人,那么,不但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且会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做一个真实的人是需要勇气的,除此之外,最好还要有出色的判断力,以便在适当时机保护自己。一个人如果懂得同理心的重要性,而且足够真诚和坦白,那么,就会得到众人的信任,并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方面取得成功。

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第13篇:大学读书笔记8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遗憾,偏偏有些人吝啬于一点爱,有些人等着别人献出爱,还有人名为爱人,

实为害人。总之,不诚其意、致其知者,钻营计较于片瓦只草、蝇头小利者,众矣大学读后感800字

(二)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书籍乃累积智慧之长明之灯,书籍就是知识的宝藏。对于读书,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这个题目的表面意思理解就是现代的大学,其实不然,《大学》里讲的全是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本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现代标新立异的产物。我则认为它包涵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上天赋予每个人一样的品性,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很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只有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至善至美,才能改变命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说明了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产生、演变、衰退,任何事物都不能打破这个规律,就像蚕宝宝生来就会吐丝一样,鱼儿生来就会在水中游。每个事物都有本和末之分,有始与终之别。自然界就好像一个天平,两边重量相等,才能保持平衡,哪一边过重或过轻,就会导致整个自然界发生改变,失去规律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舞台上的主角,不可替代,人的本质没有好坏之分,区别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所在环境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境遇不同。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一个地方,在当今这个个性鲜明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个性在张扬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没有上进心的人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古人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大学》不仅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更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篇二:家的读书笔记800字

家的读书笔记800字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长大后闲来无事随手还会翻翻这本书。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

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篇三:家 读书笔记800字

家 读书笔记800字

读文学著作又是这个话题。从刚上初中到现在语文老师都免不了提上几句要多读文学著作。一听到这我就满头包了。缘由在我的字典里文学著作免不了都是哲学所谓的满腹经纶既枯燥又烦闷。可以为了应付老师也要硬着头皮上于是挑了本巴金的《家》。

激流者何许人也

人物者激游之魂也

《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着作家的爱憎感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好理想。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艺术典型。其中“觉新性格”已成为失去自我具有双重性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在《家》中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同性格的反比:觉新的懦弱和觉慧的勇敢克明的庄重和克定的轻薄琴的乐观和梅的哀怨。相近性格的类比:觉慧的激烈与觉民的稳重琴的游移和许倩如的坚定。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的自比:觉新在晚香楼上的哀痛和下楼后又同淑英嬉戏觉慧在周报社的充实和回家后的寂寞。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对立和差别。这种对比常常通过在同一事件或场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现得到展现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性格在不同侧面的映衬中更加鲜明。比如第 36 章定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又如第 23 章写土娼出身的连长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维护家庭的和自己的尊严大胆卫道护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却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

情节者激流之形也

《家》是描写的情节曲折奇异既描写了鸣凤投湖兵乱之惊梅之死觉民抗婚克定挨骂捉鬼闹房祖父病故瑞珏身亡觉慧出走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定了划船观景炮烧龙灯年节团聚敬神守灵谈心聚会等等。高家内部以觉新三兄弟的遭遇、命运特别是婚姻爱情为主要线索又交织着其他人物、事件、习俗构成一幅谨严而又丰赡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反抗和斗争。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场或着重提到主要情节线索或初见端倪或埋下伏笔。此后各章波涌浪叠不断掀起浪峰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后以觉新初步觉醒觉慧出逃终篇显示出大家庭的没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长。

巴金不愧为现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他为青年而写作他的语言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家》能赢得无数青年读者的心也得力于它那充满抒情气质的语言。巴金小说的语言清丽、流畅、明朗、自然。其代表作之一《家》值得一读。

第14篇:《大学》读书笔记参考

《大学》读书笔记参考

孔老夫子的内修境界的认识写在了大学著作了,你读完有什么感受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大学》读书笔记吧,欢迎参考。

一、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二、简要谈谈对孔老夫子的内修境界的认识

这里仅从《大学》角度谈。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本人这里试图从内修角度去解读三纲要乃至“修齐治平”理念。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脚。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明明德”第一个“明”,一般作动词解释为对明德的能动认识。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故而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后得“智”性一面。所以,仅仅“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俗的一面。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所以本人觉得此处更是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格物”而“致知”,通过这个路子,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即通达体性之“大”,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2、大学之道在“亲民”。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

关于“亲民”,很大部分学者根据《大学》所引用《康诰》“作新民”而注解为“新民”,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也。本人从内在德性修养角度,认为垢尽为新,“德润身”,光明显现为新。但从行道角度讲,“亲民”不仅是“作新民”,而有更深的内涵。否则,同一篇目中,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而采用相异的词汇呢?显然,二者内涵有所不一致。即使孔子或他学生,若仅仅是“新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一个“亲民”词汇。再阅读后文,《大学》引用《康诰》语“如保赤子”,这样“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如保赤子”说的是爱护民众如同母亲护亲生婴儿般。所以,“亲民”与孔老夫子一生倡导的“仁”,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极为一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3、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字,《大学。传十章》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归纳起来,于社会,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自然。于个人,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也是明了治国做人所彰所遮,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子之道。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

上述三个“在于”,即“三纲要”,分别从内证德性,外化德行,仁爱所依等三方面讲述了通达大学之道。

4、紧接着,《大学》论述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前面分析了“止”的涵义,一是彰至善,明“君子有所为”,一是遮止“君子有所不为”。水有“止”,就不起波澜,人心有“止”,心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起“观”智。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则近道矣。道次第颇是分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

三、阐明“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怎么做?

《大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起用古人的经验。在孔老夫子眼中,古人经验是值得大写的。

首先,远古尧舜禹等,是圣君典范。当然,按历史记载,尧舜禹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人崇尚道德,是可能的。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甫罗芙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瓦西里公爵和他漂亮迷人的女儿海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皮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皮埃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伯尔孔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莉莎和妹妹玛丽娅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皮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组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瓦西里公爵早就窥视别祖霍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联合别祖霍夫公爵的大女儿——大公爵小姐卡季

什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皮埃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海伦嫁给彼埃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皮埃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罗霍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罗霍夫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回到了妻子身边,但妻子依然放荡如故,令皮埃尔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生活中。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洛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深深地

吸引了。但由于伯尔孔斯基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塔莎无法忍受寂寞,且被皮埃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利的诱惑,而擅自与其约定私奔,同时私自去信取消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婚约。但私奔一事及时被娜塔莎的好友索尼娅阻止,与此同时娜塔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大病一场,之后洗心革面。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洛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海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皮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妹妹玛丽娅也与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结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

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

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

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第15篇: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aaseo1|Lv3|被浏览2次

检举|2013-05-16 7:37

我们要写读书笔记,但是不知道格式?是很正式很严肃的书籍

满意回答

检举|2013-05-16 7:41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范文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最令我佩服的是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小说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桑提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暂时战败,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的这句话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征性。运用反衬法、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性格,语言清澈流畅、朴素无华。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老渔夫桑地亚哥,他是一位孤独、失败,而又英勇无畏、热爱生活、渴望胜利的老人。小说一开始,就奠定了其失败与孤独的命运基调——“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没逮上一条鱼”,“倒霉到了极点”。他的打了补丁的船帆,“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他曾有妻子,但已去世的妻子只成了画像,映照着他的孤独。他也有过年轻时的辉煌,并曾在角力中荣获过人人羡慕的“冠军”。但是现在,他却成了一面古老破败、伤痕累累的旗。“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女人,不再梦见伟迹,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搏斗,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老婆”。仿佛他已一无所有。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一条大鱼上了钩,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他充分利用自己捕鱼的技巧,慢慢浪费大鱼的体力,当鱼不再够力气拉着渔船向前时,它开始绕着船转,它越游越近,最后被渔夫用渔叉一下刺死了。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与一条又一条的鲨鱼搏斗,但是无奈武器都被鲨鱼破坏掉,鱼被吃掉了一大半,只剩下鱼头和鱼骨,渔夫此时亦筋疲力尽,无力继续保护鱼了,但他还是把残骸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

已。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老人与海》的叙事艺术无疑是相当杰出的。一方面,它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又一次极为成功的体现。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曾经说过:“《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但他“总是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在它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深藏着我们前面所阐述的那样丰富而又博大的世界;另一方面,它像诗篇,像是一曲交织着沉郁、苦难、昂扬与庄严,甚至也不无明丽与柔情的气魄宏伟的交响曲。它从桑地亚哥的孤独与失败开始写起,依次书写他在出海之前与小男孩的交往、他的扬帆出海、他与大马林鱼及鲨鱼的搏斗、他的失败的返航,最后复归于他庄严的梦境。他的语言丰富多彩,不仅雅致冷峻、简洁有力,而且色彩鲜明,具有庄严伟岸的艺术风格。 2月1日 星期四 书名:混混找乐儿 作者:王羽 好词好句: “五一”七天乐---那是老毕的活儿 今天是“五四”!嘿嘿,混混是个革命青年,一定也要在这标志性的日子里得找点乐子! 革命青年的细胞总是活跃的。凌晨四点四十分,混混便起了个早。四处转悠,家里已经被彻底清理了一遍。看着还算满意。关了卧室的门,把书房封闭,开了音乐,优美的萨克斯……混混喜欢在音乐中劳作,听着旋律要是找不事干,心里是有点痒痒。 从猫眼儿里向外张望---四野一片安静。好,革命混混要开辟新的阵地---打扫楼道。 收拾工具,悄然进行。先一层层地扫下去……然后再一层层地拖下去…… 注意,动作要领是轻、轻、再轻……以免惊扰了邻人的春梦。嘿嘿,混混想做好事,别到头来把好事做砸了,轻骂一声混混还能接受,要是在背后给混混灌以“神经病”之类的头衔,那混混会气绝身亡…… 嘿嘿,踮着脚尖,我下呀下呀……我上呀上呀……嘴巴里竟然哼唧出了S。H。E的热门单曲——《波斯猫》。“波斯猫她就眯着小眼儿,波斯猫她就踮着脚尖儿……”嘿嘿,我就是那波斯猫……一只会干活的猫儿…… 五点四十左右,混混的劳作已经初见效果:楼道洁净明亮了,视野仿佛也开阔了。不过在混混看来,这效果太没创意,混混得整点新鲜的。 一会儿工夫,靠近家门上下的楼道口多了点景致:家里的绿藤被扯下来,挂上了楼梯的栏杆上:客厅的兰花,书房的金鱼草,外加什么滴水观音全被请出家门,好家伙全让他们列队在楼道口……嘿嘿,混混从楼道仰望——————震撼!!这哪里是寻常路,这是通往诗意与清新的幽径哩…… 混混陶醉中…… 不好,楼下有响动。发现敌情,混混立刻如贼猫般神速闪进了家门。混混喘息着还不忘记从咱的猫眼儿里窥视:对面的门开了,邻居的大姐仿佛有几分吃惊但是笑意在脸,嘿嘿,尤其是挂在栏杆上的新绿小藤招惹了她的目光,这个细节混混的贼小眼儿绝对不可能放过……! 混混吃力地从猫眼儿里送走了大姐的背影……轻吐气息反转身来。混混楞住了: 拖把扔在客厅的地上,涮洗拖把的水洒了到处都是,还有搬落的花草的残叶,泥浆……这是我的家?? 哈哈,没关系,反正没人来混混家。混混关了门好好的在猫窝傻乐吧! “五四”一天乐!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自问自答: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写了作者在家里打扫卫生发生的事情.感受: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

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郭沫若曾说过:“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第16篇: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見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來。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以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來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現几个重点可以发揮的。把这几個重点列出來,有时间的話,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为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資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他有关的书籍來补充你的論点。这样,你閱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有分量得多。

三.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徹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來看,包括﹕

1.作者的传记;

2.作者其他作品;

3.別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來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与弹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誇獎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見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內容丰富,描写細膩,刻劃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養往往遜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並非易事。但不容易並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變成一種公式,四平八稳的結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結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來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見为主要內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牘的抄。否則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別人的唾餘。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如何撰写读书心得报告

一、前言

读书报告是读完书后的心得报告。并不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须把握书中要点,再以自己的话句重加组织所整理出来的文章。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没读书,信口开河,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2、要有心得

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因此,读书心得报告就是读完一本或相关的几本书后,经过整理思考而写下的感想。撰写的过程分成下列各步骤:

→选定项目

→研拟初步大纲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拟定详细大纲

→撰写报告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1、感发型: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2、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內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3、擷摘型: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籍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4、比较型: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5、源流型:评价该书所涉及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以上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1、先做纲要笔记。

2、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3、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4、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內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1、老师指定;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內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心得的內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

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你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务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写作的重点内容

(1)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2)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3)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內容相启发的。

(4)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对前人的褒贬等。

(5)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3、写作的范围

(1)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2)內容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內,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3)个人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內容,需至少一千字。

(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內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4、注意事项

(1)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2)重要內容要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3)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4)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

(四)收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於题目左方(参见自校规定)。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1)提出问题 (2)表达期许

(3)归纳主要意见

5、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

6、参考书目

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

五、力争做到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

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

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 由此,读书心得报告的格式,一般有下列几项:

一、书名

二、著者

三、出版社

四、页数

五、內容概要

六、读后心得

七、评语

八、附注

●以下就这格式,介绍一篇读书心得报告做为范例:

一、书名:苦澀的成長

二、著者:朱炎

三、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19版/台北市/爾雅出版社

四、頁數:141

五、內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十篇文章,可称为給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題,每个都有对象。

首篇「愛」,阐释愛的作用,同时辨明时下对愛的曲解以及贏得真愛之道。

次篇「青春」,从描述誤解青春的特質中,勉励青年应有刻苦耐勞,独立自主又淳朴谦虛气質,进而体認出一个人的價值,在於他对人類社会的实际貢獻。

第三篇「火鳳凰」,係以火鳳凰的行徑为喻,勉青年要有理想,要有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第四篇「挫折」,以「衣衫的領子、袖子最易磨損」之巧喻,勉青年要有面对挫折,不畏挑战的勇气,并体認領導人物,註定要比別人承受更大的挫折。

第五篇「孤独」,簡介离群索居以独立思考的生活方法,鼓励能不畏寂寞,进而領略孤独的況味,以及学習多單独思考問題。

第六篇「怨尤」,說明报怨之害,便是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权利与否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勉人行事宜務实,切忌好高騖遠。

第七篇「蠱惑」,勉青年由自持、制欲、去私、不惑使自己清醒之后,进而慎思明辨,知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質与優良傳統,进而培養有为光明遠景獻身的气概。

第八篇「孝道」,阐明践行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年長的父母、祖父母适应这个变迁的社会,让他們由陰暗的角落里走进陽光,享受現代生活的乐趣。

第九篇「生活的艺术」,說明生活本是一种需要勇气与魄力的大艺术,并且唯有从生活的簡化中,才能使心靈蘇活,提高生活的境界。

末篇「人類的母親」,阐释女性的尊严乃人性尊严的基石,肯定人性必須有尊严,就得从尊重女性人格做起,尽力维护女性尊严。

书末还有朱炎先生写作年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前吃苦,現在有成就而將來成就不可限量的人,其阅历足可为青年之導師。

六、读后心得:

朱炎先生是一个从前吃過苦,現在有成就的人,他的丰富阅历使他能穿過人生重叠的层面,看得深,看得遠,有智慧。他在備嘗生長的痛苦,又把痛苦轉化为喜悅之后,用心写一本小书,一本形体小而價值大的书。他費尽苦心,辛苦写成,成果是甜美的。在这个紛紛用悲观來表示深度的时代,他这本书从深处发掘乐观,在这个用偏激表示造詣的时代,他这本书完備而中和,更显得难能可貴。他在走完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長途之后,佇足回頭,看看后面的人走得怎么樣,鼓励能好好的走。这一份奉獻,令我敬佩也使我感动。

这十篇文章虽各自独立,但脉絡相通,渾然如一,像一条山脉十座山峰,根本上,他提供人生在世的一种观点,一种哲学。沒有哲学和沒有面包同样令人活不下去。他从上游解決人生问题,正本清源。这种建設工作,可以使医生、警察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忙碌。这十篇文章,一方面探討了人生潛藏於內的幽微,一方面勾勒了人生形之於外的峥嵘,同时也給理想的中國青年摹出風貌典型。人在青年时期辛苦寻觅的東西,大半都在这本书里。

七、评语:

朱炎先生是一位热愛学問而有学問,热愛真理而认识真理,热愛青年而了解青年,热愛人生而能奉献自己,不但是一个卓越的散文家,更是一个把墨水变成热血的人。他的筆是一座橋,从他的內心到读者內心,交流互通,如響斯应。

推銷鋼琴的廣告有一句話:「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意思是說音乐能淨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境界,使人发現并追求較完美的模式。我也要說,熟读朱炎教授这本书的人也不会学坏,因为他不会走錯路。

中國多一本这样的书,就可以少一座监狱。

八、附註:本书六十七年初版,时著者年四十二岁。

另外,除了封面要写校名、自拟的题目、专业、学号、姓名、读书时间之外,正文第一行要居中写上自拟的题目,且字数不超过20,允许有副标题。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读书笔记的格式和范文

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 (一)摘录式

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时用。它要求准确无误地摘录原文的语句段落,还要注明出处,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

索引笔记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出版社名称,出版年月及版次;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查找方便。例如: 钱仓水、郝树明主编:《教师职业技能全书.文科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992年9月第l版。

孙晓远:(对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的分析),

摘抄原文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作为日后引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按照原文的内容自己标上一个分类的题目,便于资料的归类和日后采用,在引文后面要注明出处。例如: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中学物理教材的基础知识,都是以实验为先导,逐步总结出定理、定律等规律性的知识,这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不能忽视。今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仪器的使用,二是根据实验原理和选用实验器材来进行物理实验,三是正确分析和处理有关的实验数据,从中得出或验证相应的规律。 王泉根:1 981年第10期。 3.观点摘要

观点摘要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原文的主要观点、结论摘要或写出,报刊杂志上的“论点摘编"即属此种。它同样也要写明作者、刊物、出版等情况。例如: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解题能力包括实际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四个部分。 实际运算能力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具体数字进行运算的能力;二是对代数式和三角式进行恒等变形的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主要通过几何题目和三角应用题得到锻炼。

抽象概括能力主要包括: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2.从具体的数字运算过渡到抽象的式的运算。

逻辑推理能力大致可分为条理性和灵活性两个方面.其中以庆理性为关键,同时也要注意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蒋明文:1 987年第2期。 (二)提纲式

提纲式笔记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书或文章的论点或主要论据,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或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式笔记可分为提纲和提要两种: 1.提纲

提纲笔记要忠于原书或原文的框架体例或段落层次,对原书或全文作轮廓式的勾勒。它可以用原文的语句,也可以将自己的语言与之相结合来写。例如: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

《怎样写好教案》

(北京八十中林镜仁,杨善禄主编:《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l 991年9月版)

一、要充分认识写好教案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一份教案包括哪些内容和教学环节 (一)确定教学目的

(二)确定教学重点,找准难点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知识 3.传授新知识 4.巩固新知识 5.布置作业

三、教案的形式和编写教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文字式教案 (二)表格式教案 (三)程序式教案 2.提要

提要与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还可带有一些评述的色彩。例如: ‘岷江流域工业污染区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岷江流域是我国有色金属矿藏丰富的地区,在开采和冶炼过程中排放大量“三废"的物质,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1.污染物的分布与土壤动物本底研究;2.土壤污染程度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关系的研究;3.污染区与排污染区的土壤动物比较研究;4.重金属有毒元素在土壤中和 动物体内富集规律研究;5.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同工酶活性和呼吸代谢影响的研究;6.大型土壤动物毒性毒理研究。 (二)评论式

评论式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还可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论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时,把书中重要的地方或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如毛泽东在读一书时,用朱墨两种色笔在书中作了不少的圈圈点点,遇到他认为观点正确、文字优美的地方,就批上“此论颇精”、“此言甚合 我意",认为不对的地方就画‘‘×”,或批上“不通¨、“荒谬”之类词句。 这种笔记方法只能在自己的书上用,这是应当注意的。 2.评注 评注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解。例如顾维桢(捕风提影说思维>中的一段文字:

哥德尔的不完整定理。是数学史里的一个里程碑。原来在严谨的数学堡垒之中,竞有一大漏洞,而且这漏洞是无可填的。本来严谨的数学架构,以少数的公理为基础,以明确的推演为方法,导出七层宝塔似备辉煌威果来,真是美不胜收。而且高妙的数学架构,严谨之外,兼具普及性:貌似不同的事物,透过抽象

表达,往往可以归纳在同一种数学描述范围之内,看来真是放诸四海而皆;隹了。哥德尔却证明,凡是普及性高的正式逻辑系统,其中必有某些命题,是无法以这系统的逻辑去辨别其 是非的。这毛病多半出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心得式

心得式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即留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下面举潘述《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例:唐·张继

„„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对它提出过少见多怪的错误指责。他在《六一诗话>中说: 唐人有云: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c”说者亦云:句对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欧阳修的“说者亦云”,事实上就是他自己的议论,不过不愿明言罢了。

夜半三更和尚庙里有没有敲钟的呢?苏州的寒山寺在唐朝时敲不敲半夜钟呢?这问题构成了张继诗句应否修改的焦点。

人们经过几番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半夜三更并非所有的和尚庙都不打钟,姑苏的寺庙在唐代是要敲分夜钟的。欧阳修说法不合乎事实。近在六朝,就有庙宇半夜鸣钟的记载。

唐代的白居易、温庭筠等有描写半夜钟声的诗句,皇甫冉:“隔水悠扬午夜钟",证明唐代四川的庙宇也是如此。

至于姑苏寺庙夜半敲钟的记载见诸(石林诗话》。作者南宋人叶梦得,论诗推崇王安石,对欧阳修、苏轼都有所不满。他长期居住姑苏,最熟悉那里的情况,他批评欧阳修说: 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唐诗纪事>卷二十五日:此地(指姑苏)有夜半钟,谓之无常钟,(张)继志其异耳。欧公以为语病,非也 (潘述羊

读后感又称读书心得。读者把自己读书后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读后感重“感",它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真切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出来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

好的读后感已成为报刊上常见的文章样式。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是从读书(包括报刊)中引起的“感",离开了书,就成了别的文体。因此,读后感通常在开篇时即要表明“感"是从读什么书报而来,同时,还要载明材料出处。 其次,最好是一则读后感谈一个问题;如果内容多,感想多.可以写成几则,不要混在一起。读后感一定要中心明确,主旨集中。不管感想多么复杂,联想多么丰富,都围绕读物来引发,防止节外生枝。

最后,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数据、一段议论等等,不论材料大小都可引发读后感。但是决不能肢解原文,歪曲原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与作者的原文混杂在一起。概括原文要准确,引用原文要忠实。

第17篇:大学读书笔记摘录五

1.你若想尽可能的多看世界,就得遵循一条通常的规则——只要你

能够选择,就永远不要沿着同样的线路做同样的旅行。

2.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最初总是很小的、很弱的。但是,发展

的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奋斗、竞争,依靠自己战略上的正确,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终于会战胜或代替那些强大的对手。 3.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既用大同小异的情节使我们厌烦,又用神

秘莫测的细节使我们显得无知。

4.大智若愚、天真可爱才是真正的天才永远的面貌和神情。5.所有的领导人都必须拥有洞察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的判断力,将

想法付诸行动的进取心,以及贯彻始终的意志力。

6.戴高乐:真正的领袖永远出人意料,别人无法提防,却能使支持

他的群众兴奋不已,屏息以待。

7.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或集体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利益的人,才是

被人们所钦佩的有勇气的人,真正的勇气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8.做人最大的乐趣在于通过奋斗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有缺

点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完美,有匮乏之处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努力。如果我们每天早上醒过来,感到自己今天缺点什么,感到自己还需要更加完美,感到自己还有追求,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9.人不要总是与别人攀比。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断发展自己,超越

自己,而不是不停地与他人作比较,即使你超过了某人,这又如

何?世上比你更高、更强的人还有许多。

1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

离,被惰性所消磨。

11.我,现在可以一无所有,但是,只要我的自信尚存,终有一天,

我将无所不有。

12.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恰当的表现自己,就应先尊重他人,站在

对方的情感上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并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不卑不亢,保持自尊。

13.卡耐基: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

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

14.幸福的婚姻属于那些心灵成熟、了解自己、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

关系、凡事为他人的幸福着想、富有责任感的人。

15.活着就必须工作,工作除了能得到活下去的报酬外,还能带给我

们生存的意义,让我们充实,使我们觉得有几分价值和温馨的感觉。

16.卡耐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凭借这条原则,就应该使别人

喜欢你或是培养真正的友情。

17.弗洛伊德:人们疲倦往往不是工作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工作的

乏味、焦虑和挫折所引起的,它消磨了人们对工作的活力与干劲。 18.做事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

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

第18篇:大学读书笔记摘录三

1.一个不能支配自己的注意力,把它集中到当下目标,并按这个目

标的要求做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适合做正事和与人交谈。 2.外在的谈吐和风度是你发挥自身价值的先导,否则没人会在意你

的价值。

3.真正的友谊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只有彼此深深了解,互相欣赏,

才能绽放出友谊之花。

4.在犹太人看来,学生有四种:海绵、漏斗、过滤器、筛子。海绵

把一切都吸收了;漏斗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过滤器把美酒滤过而流下渣滓;筛子把糠秕留在外面,而留下优质的面粉。学习知识应该做筛子一样的人。

5.犹豫是非常危险的,人们必须在最适当的时候,痛下决断,否则

便会坐失良机。只有适时而大胆的行动,才能掌握胜利的主动权,临阵踌躇不决,将丧失良机。

6.契约自毁法则:以守法的形式取得违法的效果,以履约的形式取

得毁约的效果。

7.重视金钱并不是因为金钱本身的货币性质,而是重视赚取金钱的

过程对于人生的实际意义。

8.人不能像走兽一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9.没有知识的人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

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在世界各行各业中生存。 10.一切必须靠自己的奋斗去得到成功,而绝不要因为父亲是富翁,

而让自己有任何依靠。

11.只有那些强人,那些不屈不挠的人,才能在危机之中,瞬时离开

自己所处的境地,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自己,幽默自己。 12.能以微笑回答别人非难的人,有领袖之才。

13.路要真正自己去踩,才真正算是走自己的路,自己不走,叫别人

走,是毫无道理的;而踩着别人的脚后跟走,其实是替别人走路。 14.只有有了目标才会成功,目标是对于所期待成就事业的真正决心。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琐事纠缠,人应该过的轻松一些,只管看准目标向前迈进。

15.聪明的犹太人知道究竟该在何种情况下适时的接受别人的帮助,

好让别人有一种施惠于人的满足欲和成就感。这种行为通常比鲁莽的帮助别人更能赢得他们的心。

16.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决不可优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

不能做决定的人,固然没有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17.广博的知识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可以帮助他们从更多的角度看待

事物,以便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素质非常有利于决策。 18.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恐惧感,便能较容易的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

为,他的自控能力能让他在纷乱的环境下处变不惊,并能无畏于后果的不确定性,而做该做的决定。

19.对钱财必须要有爱惜之情,它才会聚集到你身边,你越是尊重它,

珍惜它,它越会跑进你的口袋。

20.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勇于进取,而且要不断

创新,永远保持竞争中的优势。

21.悲观的人习惯于往背包里装更多的负载,而乐观的人则懂得适时

减掉背包里的负载,学会适当的放弃。

22.承诺的结果应该是应诺,践行诺言。真正的应诺有时像美丽的童

话,让人感动的心灵震颤。

23.积极的休闲应该有利于身心的放松,精神的陶冶和人际的交流。24.如何才叫说话不过分,做事不过火呢?我们要把握一个原则:对

事不对人,不要伤害人的自尊和人格,不要让一个人觉得无地自容。

25.朋友之间,重的是义气之交,重的是肝胆相照。交朋友要交有血

性、有骨气、有仁德的朋友,要交那些品行端正、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奋上进的人。

26.真正的朋友不在于相互利用,而在于共同的志向和思想,在于互

相帮助,使生活增添乐趣。

27.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

时间,一颗一颗变成热泪。

28.反复的告诫自己:你的大脑确实属于你自己,你能够控制自己的

情感,你可以做出选择,而且只要你决定主宰自己,你就可以享受自己现在的时光。

29.快乐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而

不知不觉的来到。

30.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31.当一个人有一块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

拥有两块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块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时间的信心。

32.马太效应:一个人拥有的越多,社会就给他越多;一个人拥有的

越少,社会就给他越少。

33.当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的时候,他便是做自己,便是

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34.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

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35.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决定了其口才的

高低、风格,甚至社会价值。

36.人要珍惜每一个当众出丑的机会。只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就

要设法进入一个心理上的自由王国和无我的状态。别人绝不会在意你说的怎样,把话说出来是关键。

37.交谈最基本的条件是:既要有充实而有价值的内涵,又要善于表

达,使人听得痛快,而且回味无穷。

38.说话人的话语一定要受到发自内心的充沛情感的支配,才可能产

生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话的人,不见得字字珠玑,但是他总能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 40.真正的道歉并不只是认错,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间的关系,

而是要勇敢的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41.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的话负责。 42.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就要不断提高自己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时

的敏锐性,丰富自己的学识与经验,并增强想象力与敏感性。 43.永远别忘记赞美他人,而且要不止一次的去赞美。

44.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华,你就认为自己有资格

担任这个或那个职务。

45.不和男人交际的女人渐渐变得憔悴,不和女人交际的男人渐渐变

得迟钝。

46.陈逸飞:一个人总是有许多梦,想做许许多多的事,但是一个人

的能力是有限的。我想抓住一些比较主要的事情,把它做好,对我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47.孔子:益者三友,友直(率直)、友谅(宽容)、友多闻(见识

丰富);损者三友,友便辟(性情暴躁)、友善柔(优柔寡断)、友便佞(心怀鬼胎)。

48.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不在意他能挣多少钱,关键看他的钱是

怎么来的?怎么花的?

49.生活中应该有两个目标:

一、要得到你所想要得到的;

二、在得

到之后要能够享受它。

第19篇:大学精神档案读书笔记

《大学精神档案(当代卷)》读书笔记

本周阅读的是《大学精神档案(当代卷)》,此书是由当代著名学者何光沪、任不寐、秦晖、袁伟时等人为主编编写的。编者挑选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些经典文章,以针对中国大学教育和知识阶层的精神阙如的现象,给当代大学生补充一些所必须知道的观念和知识。粗浅拜读之后,确实有一些感受。主要如下;

1.第一章的主题是“苦难记忆”, 编者选取了五篇经典文章,使我们对于人类历史的一些阴暗面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内容包括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德国犹太女孩安妮的日记、美国牧师马吉的南京暴行纪实、美国布什总统关于“9.11”事件的讲话。读后确实引人深思,让人不愿回首往事。

在五篇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安妮日记(节录)》。安妮自1942年6月12日(其13岁生日当天)开始写日记,同年7月6号,为躲避纳粹搜捕,躲入密室,后被检举并最终死于集中营。13岁,如花的年龄。而小作者本来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生来快乐”,却在密室中“经常神经质”,“正在抑郁之中”,面对小伙伴吉蒂的受难,无能无力,也“只能站在一旁眼看着别人受苦受难死去”。虽然形势危急,但是作者有自己的梦想,“我会走人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必须好好活下去,当记者,因为这是我的志向”。厌倦深思,不禁令人感动。只希望这只是个记忆而已,类似的人间惨剧实在不应该再次发生。

2.第二章的主题是“极权主义批判”, 编者选取了六篇中外著名学者的经典政论文章。虽然远隔时空,但对于今天的人们有着启发意义。

也许与文化背景有关,我对胡适先生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和储安平先生的《统一.民主.自由》这两篇文章比较有感受。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这篇文章中,胡适先生依据事实,证明“从新文化的立场来看,国民党是反动的”。说的虽然是历史,但对于今天的人们有着借鉴意义。今天的人们面对中西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既不能像当时的国民党一样持“反动”的态度(保存国粹和夸大传统文化),但我们也不能“全盘西化”。那我们应该办?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

在储安平先生的《统一.民主.自由》这篇文章,作者从“统一”,“民主”,

“自由”,“政府改组”,“中产阶级与自由分子”五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建议,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借鉴意义。比如“‘统一’的本身不是一个目的,‘统一’只是一个条件”,再如关于中国必须走民主的路的建议,欲使“民主制度根基巩固,必须使人人在日常生活及日常意识中,必须有民主的修养”,“要实行民主应先使人民能自由言论”。还有“对于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及著作家等,应鼓励他们出面说话,建立一个为民主国家所不可缺少的健全的舆论”等等。平心而论,储安平先生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3.第三章的主题是“自由及其保障”,编者选取了七篇中外著名学者的经典政论文章。七篇文章对于“自由”这一概念的方方面面都有较为深入的论述,读之受益匪浅。

在这其中,我对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感触较深。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先生提出了为当时的青年,“谨陈六义”。此六义分别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就笔者的理解,陈独秀先生是要求青年要不盲从,要追求进步,有进取精神,要用世界眼光,要经世致用,要由科学的思想和思维。虽然远隔时空,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年仍然有着教育意义。

4.第七章的主题是“重建大学精神”, 编者选取了六篇中外著名学者的文章。对其中的三篇文章感受较深,下面一一道来。

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学之所以为大》一文中,蔡先生对于北大发行月刊的目的,作了三点说明。分别是“尽吾校同人所能尽之责任”,“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释校外学者之怀疑”。这一纯粹的办刊目的,可以为现在浮躁的学术界提供借鉴。

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文中,陈寅恪先生对于这一他终身信奉的信条作了系统的阐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一语,首先出自陈先生为王国维先生所作的纪念碑上。此语是陈先生对王国维先生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实际也是陈先生一生所奉献的信条。先生称此语“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对此推崇备至。当年中央邀请先生赴京任中古研究所所长。先生以此语作答。今

人思之,不能不对先生深表敬意。就笔者看来,虽然现实社会并没有纯粹的学术,但是作为学者还是应该尽量实践此信条,唯此我们该能减少思想上的束缚,我们民族才能真正的发展。

在美国当代教育家赫钦斯的《高等教育的两难困境》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大学存在两个目标的冲突。分别是“对纯粹对真理的追求”和“为人们毕生的事业作准备”。此语直面现实,一语中的。笔者以为,中国现在的大学过于重视第二个目标。而这对于大学本身,对于学生个人,对于学术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蔡元培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资格而已,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这句话意思很明显,就是大学应该重视第一个目标,即追求真理。所以大学所应该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各个学科的一般原则、基本命题和理论。唯此,学生才能受益终身。至于第二个目标,应该更多的让职业技术学院来承担。

该书所选取的,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确实受益匪浅。笔者自当批判性的吸收,努力践行,以提高自己的境界。

第20篇:大学读书笔记摘录一

1.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钱却可以把人送进坟墓。

2.当每个人都有相同想法的时候,每个人都错了。

3.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4.所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非常亲切的保留

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想起就叫人甜蜜的鼻子发酸!

5.如果人类想在地上有一座乐园,必定得用自己的手来建造;如果

人类曾经失掉了一座乐园,必定是用自己的手捣毁的。

6.任何学问都是从人那里得来的。人们教训你要比看书更痛苦些,

他们教训你时是很粗暴的,然而他们的教训让你记得更牢,深深的印在心里。

7.向过去这样一些视为神圣的东西告别,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这

也如同我们希望成为大人,但却又眷恋着自己的童年。

8.凡是崇高的东西,都会引起人一种敬畏的情感,以致在背叛它的

的时候,使你自己都能感受到一种灵魂的颤栗。

9.学着把痛苦自己一个人承担,要知道大家都已经是成年人,要学

会面对一切的不如意;把快乐和父母一起分享,因为他们在渐渐的老去,该是你疼爱和保护的是时候了。

10.致父亲:烈日的影子将您拉得老长,其实您很矮,在稻子成熟的

季节,镰刀就似您的驼背,凸凹不平的机耕道,是您脸上刀刻的皱纹,您用并不宽厚的肩膀,扛起了谷袋,扛起了全家人的希望! 11.奥林匹克之人生:

人生有时如百米跨栏,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越别人,同时超越

自己,才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人生有时如举重,明明知道沉重,还要不断的给自己加码,因为承受的越多,离成功就越近。

人生有时如走平衡木,保持协调平稳还不够,非得跳跃、腾空和翻转身姿,才能赢得喝彩。

人生有时如在射击场,举枪既要稳又准。目标在眼中,更在心中,心手如一,枪法高超,才能命中靶心。

人生有时像拳击,对手势均力敌,勇猛的出击与跌倒了顽强的站起来一样令人尊重。

人生有时如同打篮球,不仅自己要做得好,更要懂得团队的力量,知晓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人生的赛场上,谁都无法只做观众,每个人都是参赛选手,面对各种层面的挑战,懦弱和逃避无济于事,唯有奋力拼搏才能铸就辉煌!

12.通过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可以判断其为人:智者永远不会与愚者真

正相伴为伍,乐于与某人为伍,并不表示他就是自己的知己,有时我们看重他的幽默,但并不欣赏他的才智。

13.优秀的人不会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寻找并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征服机会,让机会成为服务于他的奴仆。

14.一定要警惕那种使你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习惯——我指的是拖延

磨蹭的习惯。要做的工作马上就去做,干完工作再去消遣,千万不要在完成工作之前先去玩乐。

15.你可以在某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某

一部分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16.一个具备雄心的民族,一个渴望富强的民族,一个正在加速奔跑

的民族,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延续发展的支撑,其精神内涵就是超越自我。

17.如果我们办不到,尽可以选择不对别人承诺。而一旦你做出来承

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

18.人生是需要随时面临选择和放弃的,不放下过去的伤痛,你就永

远无法尝试新的快乐;不埋葬旧的记忆,就无法面对新的开始。 19.人在少壮时掌握的知识能抵御暮年时的贫穷,如果你想在暮年时

享受智慧的好处,少壮时就需努力,老年生活才不匮乏。

20.世上什么事情都能发生。未必一定好人运气好,坏人运气坏;反

过来也一样,未必坏人运气好,好人运气坏。人人都会死的,迟死的人也未必一定运气好些。

21.沉溺于享受的人是不可能有高尚的生活的!

22.要想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用你的欲望提升自己的热忱,

用你的毅力磨平高山,同时还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23.驾驭自己,使自己表现的好像无所畏惧。起初,每到行动时,人

人都会害怕,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原先的假装就会变成事实,而他只不过是通过练习一种无畏的精神而不知不觉的变成了无惧的勇士。

24.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

己的一生过得充实和精彩。

25.勇气不是没有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26.自信不是相信自己很强大,而是相信自己会变强。

27.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

趣,努力不懈的追求,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28.那些敢于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

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

29.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能,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

的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帮助别人。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开始快乐了。

30.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来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

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31.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

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甚至为它废寝忘食。 32.即使受到失败的挫折,也要勇敢的向困难挑战,去赢得辉煌的胜

利,这远比生活在既无快乐也无痛苦、精神贫乏的人中间更强。 33.产生混乱的任何事情往往使我们的努力白费。要想有功效,我们

必须有和谐平静的心境,我们的思想必须自由。

34.不能专心做事的人,就像没有思想的人一样,非傻即疯。专心致

志,培养一种快捷的注意力,一瞥之间就能观察到所有在场的人,他们的手势、他们的外表和他们的言辞,还不能像观察什么似的

直愣愣的盯着别人看。

35.要把事情做好,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做

的事情上,这样你就可以事半功倍。

36.漫不经心是一个人心智衰弱的最明显的标志。凡是值得我们去做

的,就值得我们把它做好,而漫不经心就将一事无成。

37.年轻人就应该雄心勃勃,总想着出人头地、超过别人,在追求理

想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灵活敏捷,并且坚忍不拔。

38.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要么鄙视知识,要么认为他们的知识已足够,

那些拥有最多知识的人却还一直想学更多,而且他们明白自己所拥有的最大的知识就是知道自己懂得太少了。

39.不要装作比同伴更有头脑或更有学识。你的学识就像你所佩戴的

表一样,是放在你的私人口袋里的,不要拿出来炫耀,只要让别人知道你有就行了。

40.如果你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被人看得起,你必须自己学会关心

别人。

41.体面优雅的举止,不仅能使你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有可能让其他

人接受你的观点。

42.人可以原谅错误,但绝不会原谅他人对自己的轻蔑。一个人因为

自尊,会将所受到的轻视永记在心。

43.一个男人,要想在这个伟大的世界立足,必须勇敢,有气度,用

心去取悦女人。

44.一个人在谈话时可以有所保留,有所删减,尽管没有人命令他保

守秘密。

45.你的目标永远是最好,进最好的公司,在那里做到最好。46.对一个人来说,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目标,对不同的目标如何分配

时间和精力,这样的判断对他的发展至关重要。 47.人性最完美的结合是思维敏捷而处事冷静的人。 48.千万不要因为省钱而去买你不需要的东西,也不要仅图那东西便

宜,更不要因为愚蠢的虚荣心而去买很贵的东西。 49.游手好闲只是弱者的避风港,是傻瓜的节假日。 50.没有一件事比走神和心不在焉更令他人恼火,对他们来说,这意

味着最大的轻视,人们从不愿谅别人轻视自己。

读书笔记大学
《读书笔记大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