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长河落日圆打一成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1 12:08:3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长河落日

长河落日

为了欣赏夕阳的美景,我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楼顶,向遥远的西方眺望:万里平原,绿树环抱,长河悠悠,阳光灿烂。天空是湛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渐渐地,趁你不在意的时候,太阳已经走到了天边,与树、与水挨得很近。我知道太阳就要落山了,便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只见太阳的颜色由金灿灿的便成了红彤彤的,好似一团熊熊燃烧的火,里面有无数的火焰在跳跃。

不一会儿,西边的天空被烧成一片绯红,与高处蓝色的云彩,相互映衬,显得分外妖娆,不禁令人生出“夕阳无限好,晚霞更有情”的感慨!

明珠中英文学校六年级:莫小蝶

推荐第2篇:长河落日 课件 教案

长河落日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推荐第3篇:鄂教版《长河落日扁》教案

知识和能力:

1、理清课文思路

2、学习说明方法

过程和方法:

1、收集资料,动手观察

2、讨论合作,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敢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行解决字、词问题。初步读懂课文,疑难之处记下来,与同学讨论。

2、寻找王维的诗《使至塞边》,读熟并理解。

3、阅读《物理》课本中“光的折射”一节中的有关内容。

二、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自学、合作

1、导入: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幅图画,和我一起朗读王维的诗《使至塞边》。再看我做一个物理试验。(见附件)请你们解释为什么会看到两枚硬币?(或做“铅笔放入水中的实验”)。因此,有人就把王维的诗改为:“大漠烟自横,长河落日扁”——板书《长河落日扁》。

2、自读课文,理清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板书:第一部分:(①)由王维诗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②—⑥

)说明“长河落日扁”的原因。

第三部分:(⑦)光的折射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第四部分:(⑧

)说明事理,培养科学精神。

3、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复述第二部分的内容。要把这部分列举的4个例子尽可能概括清楚。

4、集中交流,共同归纳出第二部分的内容。

板书:①落日扁。亲眼见。

②筷入水,“折”两段

③光线曲,落日扁

④“蜃楼”景,曲线“祸”

第二板块:探究、辨析

1、齐声朗读第二部分

2、辨别4个例子之间的关系。

提问:请你联系问文题,思考上述4和内容,说说哪个是课文的重点?它们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明确:③是文章的重点,是课文的中心。①②④是为了更透彻的理解③而举的例子;③是课文的说明对象。①②④是举例说明,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再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写①②两个例子是为了引出作者所要说明的对象,后面又写了④,④这个例子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明确:列举大家经常听到又未必了解的“海市蜃楼”成因的例子,是为了补充说明自己的判断的可信性,最终让人信服:落日不是圆的而是扁的。)

4、把课文中关于“海市蜃楼”的介绍和《物理》课本上关于“海市蜃楼”的介绍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学性介绍和科学性介绍的不同。

(此环节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第三板块:归纳、总结

1、写作特色归纳:

A、思维严密,说理缜密

B、举例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C、语言准确、简练

2、价值观探究:

提问:“光的折射现象为人类发展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你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近几百年来,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大了我们的眼界。)

(此环节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想象。)

3、主题思想归纳:

现在,我们知道了“长河落日扁”的原因,也明白了“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这些认识是我们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得到的体会。那么,你认为作者

写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学了课文后,你对“科学的追求”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明确: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善于发现,执著探究的精神。)

(明确:认识: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科学规律,树立崇高的科学思想。)

4、教师总结:美丽的大漠,袅袅的狼烟,曾让我们神往;有趣的实验,科学的解说,让我们理智的思考。感谢作者的解说,感谢编者的推荐,更感谢同学们的参与,这接课将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索,也许将来的科学家就出在我们中间。多读书,勤思考,勇探索,这就是老师给你们的忠告。

5、作业:

a、课后练习

(二)

b、作者发现了“长河落日扁”,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发现了什么“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的事情吗?如果有,你也写一写。

附件:

一、大漠风景图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三、八年级上《物理》:“光的折射”

推荐第4篇:落日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面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昭彰(zhānɡ) 索赔(suǒ)

山岚(lán)

投掷(zhì) ....B.拾级(shí)

藩国(fān)

强迫(qiánɡ) 凛冽(lǐn) ....C.饶恕(shù)

赎罪(sù)

殉难(xùn)

装载(zǎi) ....D.湔雪(qián)

撰写(zuàn) 归咎(jiù)

瑜珈(jiā) ....解析:B.拾级—shè,强迫—qiǎnɡ;C.赎罪—shú,装载—zài;D.湔雪—jiān,撰写—zhuàn。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目不暇接 肃穆垂首 天理昭彰 B.问心无愧 天网恢恢 自欺其人 C.抚平伤口 郑重其事 厥功甚伟 D.曾几何时 黑影簇簇 翘首远望 解析:B.自欺其人—自欺欺人。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了。 ....B.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C.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D.著名记者朱启平写下了骇人听闻的新闻报道《落日》,向祖国人民报告了日本法西....斯签署无条件投降议定书时的场面。

解析:D.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盛的根本因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都牢记这个真理。

B.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带来的升值负担。

C.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D.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就提笔写书,一些“神童”的做法未免失之浮躁。 解析:A.“人心向背”与“兴盛”两面对一面,属逻辑错误;B.搭配不当,应改为“减轻„„负担”;C.双重否定不当,删掉“不再”。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________哀悼。 (2)这时,记者大忙,上层甲板上成了一个热闹的外交应酬________。 A.沉痛

场所

C.沉痛

场合

B.沉重

场所 D.沉重

场合

解析:“沉重”指①分量大,程度深;②(心情)忧郁,不愉快。“沉痛”指①深深的悲痛;②深刻而令人痛心的。(1)句应选“沉痛”。“场合”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场所”指活动的处所。(2)句应选“场所”。

答案:A 6.给下面横线上的空白处补写一句得体的话。(不超过30字) 李工程师夫妇为来自日本国的好朋友举办家宴。席间,日本朋友的太太非常客气地说:“李太太非常文雅,和我们日本女人一样,不像是中国人。”李工程师的太太一愣„„随即很得体地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日本太太显然知道自己失言,歉意地一笑,却又不感到尴尬。

解析:注意语言既要与交谈的内容相联系,又要说话得体。

答案:您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的文明是同源的,中国文明哺育了日本人民。 7.下面是一场主题为“勿忘国耻”的晚会上两名主持人的串台词,请根据语境,填出横线处的内容。要求不得少于50字。

主持人甲: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禁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非但没有因为下跪而丢丝毫脸面,反而使德国人赢得了世界的谅解和尊重。

主持人乙:面对日本政府对亚洲人民的态度,一位韩国老妇人愤恨地喊道:“50多年前你们污辱了我的身体,今天你们还要污辱我的灵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串台词往往寥寥数语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本题只要突出日本对过去的罪行不但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不断为罪行开脱辩解这一要点,语言流畅、衔接自然即可。

答案:这不能不使我们联想起曾经对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侵略者,多少年来他们对中国人民谢罪了吗?他们参拜靖国神社,敬拜战犯的灵位,公然为侵略战争辩解!

二、课内阅读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

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1)“今天这一幕”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签字仪式上签字向联合国投降的一幕。 (2)引用水手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说明日本在投降仪式上签字向联合国投降的一幕。②说明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是重要的一页历史,应该让我们子孙后代牢记这一历史。③引出下文作者的议论。

(3)说说你对“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取得胜利,日本侵略者终于宣布投降,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这是令中国人民高兴的一页历史,也是一段光荣的历史。然而,我们不应当忘记取得抗战胜利付出的沉重代价,而应当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的成果,振兴中国。这样才能不愧对这一段历史。

三、能力提升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惊天一跪”与“一意孤行”

今年1月27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世界各地、整个欧洲特别是以联合国的名义纷纷举行各种活动,纪念这标志着纳粹暴行终结,展望人类永久和平的日子。

雪花飞舞为当年遇难者披上皑皑丧服,举世哀悼抚慰百万犹太人的冤魂。积攒了人类六十年的反思和忏悔,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沉痛地诉说着历史和未来。然而,举世的反思和忏悔,并不能最终终结人类仍在不断出现的暴行,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反思仍远未结束,才能有效地防止这种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再次重演。

从奥斯维辛,这个因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而成为全人类在20世纪最大的梦魇之地,让我想起两件与之相关的事。

一件是1970年12月,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期间,情不自禁地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以示谢罪。当时,德国总理这个发自内心的“惊天一跪”震惊了世界,也让我深受感动。这一跪,不仅向世人表达了勃兰特本人对历史的态度与忏悔,也体现了今天的德国与纳粹德国彻底决裂的决心!与此同时,德国各届政府首脑坚持在各种场合公开表达对纳粹所犯暴行和罪恶的真诚忏悔,并从教科书上用足够内容揭露纳粹时期的历史,在语文课上,记述纳粹暴行的《安妮日记》等都是必读书目,以教育年轻一代牢记这段历史的必要性。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也都将现在的和平德国与过去发动战争、灭绝人种的纳粹德国完全地分隔了开来。在世人的眼里,现在的德国已融入世界和平的洪流,是经济发达、社会富裕、艺术繁荣、科技先进,成为人类文化进步的一个榜样,甚至在维护世界稳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一件是二战期间,对世界特别是对亚洲人民所带来的伤害较之纳粹德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日本军国主义暴行,其现政府至今连一个正式的道歉都没有,更有甚者,日本首相不顾世界特别是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一意孤行,坚持屡屡到供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参拜,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同时,在其教科书上也是千方百计掩盖日本军国主义当年的凶残暴行,妄图割断年轻一代对这段人类惨痛历史的深刻认识。

同样是对人类历史上犯下的暴行,为什么同一种制度、两个不同的国家会如此泾渭分明截然相反呢?这就给我们引发了诸多的启示。

其一,妄图掩盖历史只能是自欺欺人。无数史实告诉我们,时间可以冲刷一切,却冲不去人类对当年纳粹罪恶的记忆;历史可以暂时掩盖,却最终会真相大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国政要,对于世界和本国的所作所为都必须要从历史高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历史事实以其客观存在和大量的人证、物证作为佐证,是断然不可能永久掩盖的。因此,人类暴行的施虐者及其后人,对自身所犯下的暴行采取不承认的态度甚至一意孤行,必定会离世界文明越来越远直至被世界潮流所抛弃。所以,对于一切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暴行,每一位高瞻远瞩者,都应以德国当今的姿态为榜样深刻反省,才能真正为世界和平做出切实的贡献。反之,以手中一时之权,以为可以一手遮天,拒不认账,岂非自欺欺人?

其二,当今世界潮流岂容螳臂当车。奥斯维辛集中营已经解放60周年,人类对当年纳粹所犯暴行已是自责反思同仇敌忾,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实现人类永久和平已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浩荡潮流。从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的“惊天一跪”到日本对其军国主义暴行的态度,可以清楚地看出,承认和反思曾经的暴行,切实对人类做出贡献是完全可以得到全人类谅解的;而逆潮流而动,一意孤行,企图以螳臂当车,必定会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罪人,也是断然不可能得逞的。

其三,仍需高度警惕,防止悲剧重演。我们看到,在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今天,世界仍然充满着不安全的变数,我们仍然看到战争连年不断,暴行不断发生。刽子手们一面高唱和平颂歌,一面仍在大肆杀戮无辜平民。人类社会并不太平,军国主义的阴魂时隐时现,战争及恐怖活动时常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强权与霸道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他们置国际准则、国际道义、世界潮流、人类良知于不顾,动辄对一些不听话的弱小国家和平民大众拳脚相加,武力相向,已经是活生生的当年纳粹的变种。因此,唤起全人类共同关注,揭穿所有施暴者的阴谋,剥开他们的画皮,才是对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最好的纪念。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也绝非任人雕塑的大理石。当今民主潮流浩浩荡荡,人类和平大有希望。在向所有无辜冤魂哀悼之际,写此小文期盼唤起大家的警觉,也希望一意孤行者早日幡然悔悟。

(1) 作者在列举历史事实时,主要采取了哪种论证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列举了两个事实: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惊天一跪”、日本政要推行军国主义。可以看出是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对比论证可以让读者迅速地判断谁是谁非。

(2)文中用成语“螳臂当车”喻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文中是指日本想要逆世界要求和平的历史潮流而动,肆意地推行军国主义暴行的愚蠢做法。

(3)解释“螳臂当车”和“一意孤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螳臂当车”原意指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比喻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②“一意孤行”指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推荐第5篇:落日

落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投降仪式时间、地点、方式、意义,体会这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的可贵,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2、

3、品读中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让我们跟着战地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一起去感受那个令人激动的投降仪式吧。

二、介绍文体

通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叙述、描写、

1 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它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之一,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的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三、研习文本

(一)研习

1、2节(总写)

设置问题:

1、为什么说要说“9时10分”呢?(体现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

2、说道“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突出现实感与真实性)

3、第二段简要点出了意义,它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议论、抒情)

(二)明确本文的线索——时间,依此分析下面的内容。

1、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找出后点明线索。(写得如此细,突出仪式的非同一般)

2、因为有小标题,内容清晰,不需要过多述说,分析时应该抓住几点:

(1)“点面结合”是本文的特色,请生任选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

2 全文进行分析。

(2)分析文中的描写与对比,如:“仪式开始”部分写日方的两位代表签字的内容,“代表到来”部分写日方到来与前正义方到来的情景等。

(3)分析文中现实与历史相联系的内容,明确联想的力量,如:三个“9.18”等。

(4)分析最后两段,完成主题的升华。问:为什么不能忘却?该如何纪念?

四、小结:

1、题目的理解: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叫落日呢?(双关——A、写完本文,刚好是日落时分,以此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B、日本的国名和国旗里有日,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以此为题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2、主题:A、文结合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B、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3、写法借鉴:本文被誉为报道二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也是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阐述见教参91页)

A、材料组合方面,点面结合,得益于线索的选择和把握; B、

细节的捕捉与刻画;

3 C、现代的新闻通讯手法与史传散文的统一。

板书设计:

落日

签字场所→简单肃穆

代表到来→严肃有序

仪式开始→正义审判

投降书脏了→不义自毙

正义必胜点面结合

推荐第6篇:长河通讯稿

长河九义校通讯稿

草池镇场长河九义校召开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 9月10日,草池镇长河九义校召开了简朴而热烈的“庆祝教师节暨表彰会”,对草池镇长河九义校教育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工作者和十佳教师进行了表彰。

大会为2012秋到2013春年度十佳教师进行了颁奖。会上李校长作了重要讲话,他向我校教师致以了节日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总结了我校在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也向我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强化教师自身建设;二是始终坚持学习,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三是狠狠抓住教学质量这个关键点。他希望我校教师忠诚敬业、学为人师、开拓创新、行为世范。要求教师要带着感情教书育人,带着责任教书育人,用科学的理念,好的方法培养造就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会上,“十佳教师”代表分别在会上发言,他们透露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无怨无悔的态度,显示了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

长河九义校通讯小组

2013年9月13日

推荐第7篇:回忆的长河

回忆的长河

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底线,为一个人忘记底线那是爱情,为一个人降低底线那是友情!想要一个人为了附和自己底线改变的只是过客。谁要我改我都可以改,我认真的附和着,前提是你确定喜欢这样虚伪的我?

在逝去如流水的光阴里,我们经历的伤与痛,已在记忆的长河里蔓延,潺潺流淌着的那些画面,时而平静,时而汹涌,那些扎根在河里的磐石,随着流水的洗礼,只留下沉淀下来的记忆沙石!

我爱吃香蕉,香蕉汁不行,香蕉片不行,就像我爱你,长的像的不行,脾气像你的不行,总之不是你就是不行。

推荐第8篇:月落玉长河

月落玉长河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月落玉长河”,是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改编成电影剧本时所用的名字。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其视角之宏大竟令我无法为这篇笔记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题目。

这部作品以两条并行的主线、细腻的笔触构造出一个穆斯林家庭几代的生活图景。同时,也以独特视角反映了当社会的某些侧面,比如战争带来的无奈离别与孤独,生意人之间的诡谲无情。作者的文字力透纸背,直指人性。细腻处将人内心的矛盾挣扎刻画的淋漓尽致,大气时又能表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战争的残酷、人们内心的普遍焦虑。

在作者霍达的笔下,有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令人难以忘怀。当单纯坚强的新月带着她注定无法守候的爱情无奈离世的时候;当楚雁潮多年后再在新月坟前拉起那首梁祝;当一切美好的东西破碎的时候,不忍、难过,却发现,小说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苦楚,都那么的让人不忍责怪。曾听一位朋友说倘若君璧不那样绝情,也许新月便不会遭受那样的悲剧结局。然而,人非圣贤,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作为一个妻子,君璧自然也有自己的坚持与苦衷。很多时候,人性中的弱点似乎都是可以包容的,

只是悲剧就在那些弱点之中一点点凝积成形。这让我不免想起周国平的话“没有哪一种人性上的弱点是我不能原谅的,只不过有的是出于怜悯,有的是出于不屑。”当君璧的狠绝、子奇的懦弱共同扼杀了新月这样一个纯真女孩的生命时,我们又如何能够不愤怒,如何能够不惋惜?

同时,文中点缀着的燕园之景、拜伦之诗、梁祝之曲,都为文章增色不少。

从整个穆斯林社会向中原文化融入的宏观角度看,韩亦清、梁君璧等人始终保持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尤其小说中写到的韩亦清细细雕琢宝船的专注,梁君璧每日进行宗教仪式时的虔诚,都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并不大众化的群体中透露出的一种坚持,正是这种坚持使得这一民族在汉族的大众群体中长期生存却又未曾被同化,依然保持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诚然,对于民族的坚持,禁止与外族通婚,在某种意义上讲扼杀了新月和天星的爱情。但另一方面,书中所描写的回族婚嫁、葬礼等又都勾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被其或庄重热闹,或肃穆悲痛的气氛所打动。

作者在后序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这又是一个作者对于自己作品的一种投入与坚持。当作者与人物进入同一个世界的时候,文中的人物也变得更加真实和富有灵气。也许正是作者的这种情感

投入才让这部小说变得更加富有魅力,才让读者也深陷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中。

下面是对书中一些细节的摘录: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试验!——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 这段祷辞在全文开头和结局处都曾出现,透露出葬礼上的肃穆庄严,开头时出现时物是人非,而结局处出现,则已是新月的葬礼了。个中滋味,自是耐人寻味。

“拜师仪式是极为简单的,不必焚香叩头,穆斯林最尊贵的礼节就是“拿手”,师徒二人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双和琢玉有着不解之缘的手、两颗痴迷于同一事业的心,就连在一起了。

“梁亦清带着他来到西便门外拜谒祖坟,这里埋葬着梁家世世代代的先人,高超的琢玉手艺就是这样传下来的,以后,就只有传给易卜拉欣了。梁亦清希望得到先人的谅解,他想:易卜拉欣虽不是梁家的骨肉,也是穆斯林啊,身上流着同样的血!

“面对眼前一片没有生命的荒家,易卜拉欣看到的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六尺之躯,一抔黄土,穆斯林们一个个离去了,什么都没有带

走,把一切都留下来了,汇成了玉的长河。现在,他怀着衷心的敬仰,涉下河去,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改变了。”

这段文字是梁亦清收韩子奇为徒时的一段描写。其中,“拿手”的简单礼节却有着令人震撼的感染力。收徒这一段也反映出了穆斯林内部的向心力,只要是穆斯林,身上就流着同样的血的这种观念让人动容。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是多年以后,新月已死,物是人非,冰月回来看望女儿,在坟前见到已近中年的楚雁潮为新月拉响这首《梁祝》。在此,不得不又为两人坚贞的爱情所感染。这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更加遥远的未来里,这个故事会继续感染着更多的人。

推荐第9篇:记忆长河随笔

记忆好像一条河,有无限的蓄积力。汹涌、澎湃,同时又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我是一个个性怀旧的人。尽管可能在表面看来,我是一个那样的阳光、活力的大男孩,但恰恰与表面相悖的是,我仍然会经常陷入回忆的漩涡,难以自拔。

回忆,是把双刃剑。

回忆,是一很完美的字眼,但它的韵味却不仅仅仅夹带于字眼之中这么浅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事物在带给我无限完美回忆的同时,也带给我太多的纠结与苦楚。但却又不能将之拜托。

我喜欢念旧。因为我觉得“以前”,是一个很完美的一段时光。完美是因为那段时光是我们对彼此最认可、最不排斥的一段时光。因为那个时候,因为我们,因为我们的相识,哪怕仅仅是短短的相知,我都觉得你就是我人生里老天特意让我认识的那个人,那些人。可能同样就连我们在一齐时,所说话,所经历的人、事我都会觉得也是老天的特意安排。然而,造化总是弄人,此刻的我们经历一场叫做“高考”的战役后,便就各自散落于天涯,有些人或者就悄无声息的淡出了视野。然后仅仅只是在再想起时,在异乡默默地道一声“珍重”而已。

在喜欢回忆的同时,我又是一个个性喜欢倾诉的人,以至于我会经常向我自以为会比较亲近且比较信赖的朋友言说我所身处的“不公”与“苦楚”,甚至我对一切的理解。然而,结果会是太多太多的口是心非,更或者是不理解,更甚之说我是“杞人忧天”。

可能很多人应对这样的事情仅仅只是选取漠视,也可能会心想:“既然人家不爱听,那我就以后注意啦!”或者会想“我会下次选取别人。”而我不会!我是一个固执地人,固执到可能我会因为这些而苦闷好久,以至于我会在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我会因为别人的对我的苦闷而不理解而倍感烦恼,我会因为别人理解不了我的一些理论——我自以为十分成熟的理论而夜不能寐,会对我的一些评价而十分的在意。于是我经常会陷入一种我自定义为“情感游戏”的局里,而不能脱困。

总是抱怨没有朋友,或者抱怨自我周围的朋友渐行渐远。总是会把所有的症结归结于别人,以至于经常会有一种“朋友,你必须是我所有弊病的包容者和承受者。”的错误理解。

但还是有一点值得庆幸,那就是我还能在这样的结局发生时还能思考,还能发现自我的错误。这是一种在迷惘时还能有这样的潜力,这是怎样的可喜可贺啊!就像李健歌里唱的:

我也会有失望的时候‘

抱怨生活对我不够好,

不能像电影里一样,

情节曲折结局依旧,

但我庆幸自我能泪流,

尽管下次悲哀还会有,

终究是真切不麻木。

——李健《我愿人长久》

的确,在经历了一切困厄后,还能思考。这是一种怎样庆幸啊!庆幸自我尚未麻木,庆幸迷途未远。只要迷途,总是还有机会的,不是吗?

推荐第10篇:落日抒情散文

夕阳西下,晚霞遍布天际,鸿鹄高入云端,千水东流不复,万物归宁而淡远,繁华敛尽而清幽。

我平生总有这样的体会:落日比朝阳更柔美、婉约、温和而富有爱心。

同为落日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一样的神韵美妙。

戈壁的落日很大,轮廓分明而清晰,泛黄复古而醒目,西北高原秋风苍劲,顿时飞沙起尘,扑面而来,遮掩着明晰灰黄的落日,让人总感觉飞沙遮眼皆因落日而起,因落日而息。恍惚之间一切归于风平浪静,太阳已日落西山,扑朔迷离,充满鬼气灵异。

云海落日缥缈柔曼,轻盈绚丽如少女的心、如处子的情、婉约的厉害。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一会儿落尽深渊,一会儿又高空半悬,最后余晖落尽,这样变幻非常,影影绰绰一夜之后又在东方升起,这个时候你总在质疑太阳是否真的存在,可谓时隐时现,真假难辨,迷惘而多娇,炫目而妖娆。

平原的落日总是清晰可见,一成不变地接近地平线,渐行渐落,直到太阳半遮半掩时,人没有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却沉沦得无影无踪了。恰似一粒种子埋进土里,第二天又能破土而出,倍感大自然之神奇变幻、美妙异常。

说到底我司空见惯的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家乡的落日最让人回味无穷,依恋不尽。

我每每黄昏时分,独自漫步于渔阳之滨,千水之畔,落日的余晖铺洒在清流之上,霞光灿灿,波光艳影,一道道天然的反射弧映入眼帘绮丽而不艳,清幽而不火,独具风情,此刻地处西秦边陲的家乡嫣然一副夕阳西下的墨水丹青。

有时候云霞如带绕在它的腰际,遮蔽它的脸颊、轻抚它的身影。

有时候是罗伞般的皂荚树成了它的托盘,葱茏出奇的烟柳成为它的牵绊,撑空而立的白杨成为它的遮掩。透过树杈,丛林斑驳,不愠不火,惨淡而典雅,微风过处清凉可人。

农舍顶上袅袅炊烟飘摇而去,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片片落叶随风而走,不断地搅扰着迷人的万丈霞光。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摸爬滚打,追逐瞎跑,鸡鸭成群漫不经心地自在闲散,老牛在落日下深情舐犊、悠然反刍,迟暮的老人手提皮鞭放牧西归。

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多么感人的画面,多么淡然的景致,多么闲雅的心田。一个垂垂老矣的农夫,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淡雅出尘让我顿感惭愧,正所谓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难安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是多么丰富绚烂,多么淡然沉寂,多么恬静释然,或许人生亦是如此,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当垂垂老矣,暮然回首时一切皆为过往云烟,轻若浮云、淡若幽梦。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话题,却又是那么淳厚自然,深情款款。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这或许是一个三言两语说不清道不明的寻根文化、血脉情怀、地缘情结、关于这个学术界的解释都是三言两语,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心灵归宿的营地,遮风挡雨的港湾,孕育希冀的起点,牵肠挂肚的乐园。独一无二,无可取代。

而家园的落日就是那么亲近自然、难以释怀、莫可名状的感觉。或许万般感觉是变幻不定,一种感觉是大化淡雅。

第11篇:落日2

1 选择划线部分读音错误的一组( )

A 密密簇簇(cù) 咔叽(kǎ) 舷梯(xián) 寒暄(xuān) B 目不暇接(xiá) 翘首(qiào) 拾级(shí) 马厩(jiù) C 天网恢恢(huī) 昭彰(zhāo) 湔雪(jiān) 猎猎(liâ) D 大放厥词(juã) 肃立(sù) 遐 迩(ěr) 坠落(zhuì) 答案 B 解析 “翘首”中的“翘”应为 qiáo “拾级”中的 “拾” 应为 sh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 ) A.旋涡 吞噬 广袤 沸反盈天 B.简捷 船艄 寒暄 五彩斑斓 C.笨拙 撕打 嗜杀 放诞无理 D.踌躇 反馈 蹙缩 撒手人寰 答案 C 解析“撕打”应该是“厮打”, “嗜杀”应该是“厮杀”,“放诞无理”的“理”应该是“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__________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2)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__________形成的。

(3)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__________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A.调剂 逐渐 熟悉

B.调节 逐渐 熟悉 C.调节 逐步 熟习

D.调剂 逐步 熟习答案 A

解析 从搭配角度出发,“调剂”一词后面常接一些抽象的词语,前面有“生活”一词相连,“逐渐”是渐渐,,没有明显的步骤,“逐步”是一步一步的。第三句后有“关系”一词,故选“熟悉”。 4 选择划线的成语错误的一组( )

A 摄影记者更是千姿百态,或立或跪,相机镜头对准各处,抢拍下这最有意义的时刻。

B 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吉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出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C 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D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痛心疾首,且透露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答案 D 解析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此处应为“大快人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二十个国家、四百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

B、太阳是个炽热的气体大火球,它的外层有三层组成:即光球、气球和日冕。 C、沿江一带的农户为了提高地力,确保来年粮食增产,自觉地扩种了绿肥的面积。

D、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企业兼并则是它们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 A项“给予”缺主语;B项句式杂糅,可去掉“组成”;C项搭配不当,不能“扩种”“绿肥的面积”。 6下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⑤吉鸿昌将军生前曾写下这幅对联用以自勉。④“松间明月”是吉鸿昌将军一生清白的写照。“身外浮云”则是他对财富的轻视。③他拿自己省吃俭用的几万元银洋,作为抗日经费,购买抗日武器,率领千军万马在神州大地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在抗日史上谱写了宏伟的篇章。②1933

年,吉鸿昌在天津被捕,就义前他用树枝在雪地里书写一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①⑤③④ C ①⑤④③② D ①⑤④②③ 答案 C 解析 用求同的方法去做,①句紧承⑤句,④句是对⑤句的具体阐释,该是生前的写照,才会有抗日期间③句的豪迈壮举,和②句就义前的雪地书。 7 新闻侧记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是新闻文体的一种。它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具体可感。它分为人物特写,场面特写和事件通讯三种。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既有事件前因后果的交代,也有具有代表性侧面的形象描绘,中间还穿插着议论和抒情。

8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样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下你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4分)

我喜欢的书名:《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 我喜欢的书名:《献给母亲的歌》

理由:把祖国比喻为母亲,给母亲献歌,表达了对祖**亲的深爱,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答案示例二 我喜欢的书名:《山河岁月欢乐颂》

理由:山河是祖国的代表,岁月是祖国的历程,欢乐颂是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和语言的简明,这种推荐词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考题。考生要善于根据书名推断出其主要内容,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进行推荐。

第12篇:三亚落日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二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5自然段)

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四、精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板书:真有诗意)

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⑴学生试读。⑵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⑶范读、齐读。

五、精读第二段。过渡: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1、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板书:热带风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2、课文中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情,写到了哪些景物?(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

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

5、指名读,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6、指导背诵。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

一、二段。

第13篇:三亚落日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体会课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三亚落日(板书)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课件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什么情感?

2、初读了课文,同学们一定被《三亚落日》这一篇写景短文吸引住了。课文《三亚落日》就是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浯:

收敛 涨溢笑颜溅出

玫瑰逊色一盏摇曳

蘸椰子树 搔着 醉醺醺

美妙绝伦硕大无朋赤朱丹彤

悄然无声热带风情玉屑银末

指名读,注意\"硕\"\"盏\"\"搔\"“冠”“悄”“屑”“逊”的读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朋:硕,大;无朋,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第3~5自然段)

课文第

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酬艮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诗情画意,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

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盏”的书写

第二课时 要求读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描写落日语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三亚落日富有诗意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三亚落日的喜爱与赞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录像:《三亚风光》)

一、导入揭题

1、(引读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三亚,去观赏——三亚落日;

2.齐读第一段。

二、朗读体会,感受热带风情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三亚风光图)听课件朗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板书:热带风情)

3、课文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出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

4、交流:蓝蓝的天,蓝透了的海水,低翔的白鸥,挺拔俊秀的椰子树、玉屑银末般的细沙。你感觉这些景物美吗?美在何处?

①\"蓝透\"、\"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5、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6、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三、品读赏析,沐浴日落美景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

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默读课文3—5小节,快速找出其中描写三亚落日的语句,初步感受落日的美。

2、交流找到的句子。

3、出示研读题:

△把你划出来的有关落日的句子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想一想,哪些描写落日的语句最有诗意,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4、品读“孩童图”

⑴指读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

⑵(课件出示)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引导学生抓住“红扑扑”毫无倦态“、“抖落”等词来朗读体会。相机指导理解“赤朱丹彤”这个表示颜色的词,回忆还学过哪些表示红色的词,并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热烈的色彩。)

⑶课件出示落日图㈠,感悟夕阳的热烈,光芒四射。

⑷作者的想象多么有诗意啊,用了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太阳的这份活跃,这份热情。(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分行排列成的诗文,配上优美的音乐)。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

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

毫无倦态,

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

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先范读,再指导朗读,体会这段诗意文字)

5、品读㈡“灯笼图”

⑴指读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⑵出示句子比较。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读,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b、指名交流。(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c、课件出示落日图㈡:主角登场了,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个怎样的落日?(光焰柔和,朦朦胧胧,色彩美,样子也很美)

d、这时的太阳光线是那样柔和,喜欢它的同学,一齐读读。

⑶夕阳在渐渐下滑,这是怎样美妙的一个过程呢?

出示辨析词语。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a、请你把这段话连起来读读,注意文中加点的词,能不能替换成括号里的词,有什么不同?(自己先体会体会,再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b、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之巧妙。(比如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简笔图区分“悬”与“浮”的差别:“悬”是说明太阳没有靠近海面,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再如“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而“挨”是靠的意思,若即若离;“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毫无声息的。“挨”比“碰”更准确。)

c、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得真深刻,读懂了作者,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齐读这段话)。

d、引读:这时,人们都看呆了,惊讶得——

讲解“生怕”一词,引导体会观赏者对日落的赞赏和惊叹,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6、品读㈢“跳水员图”

⑴课件出示:落日图㈢及句子,夕阳是怎么入水的呢?

你觉得夕阳与跳水员像在哪里?(动作敏捷、姿势优美、顽皮可爱)

⑵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

7、小结:

⑴(课件出示:三幅落日图),这就是三亚的落日,在作者的笔下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如诗如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引读:刚开始时,——,随后——,最后——

⑵你觉得这三幅图面能颠倒吗?这三个描写落日的比喻能调换吗?为什么?(作者按日落的前后过程,抓住每个过程落日的不同特征,写得形象生动。)

8、其实在日落过程中,不光落日在发生变化,在它的感染下,天和海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文是怎么来描写的?

⑴学生交流(出示描写天和海变化的两句句子。)引读体会:谁醉了?大海怎么醉了?

⑵想象仿写。这景色多美呀,多富有诗意,作者这里也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发挥了充分想象。夕阳下,还有哪些景物也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出示练说题)

夕阳映照下,

无边的大海醉了,涨溢出玫瑰色的光与彩。 天边的落霞醉了,害羞地泛出红晕。 海边挺拔的椰子树醉了,亭亭的剪影镶上了金边。 那飞翔的白鸥也醉了,洁白的外套染上了金色。 还有那玉屑银末般的细沙也醉了,远远地闪烁着点点金光。

„„„„

(提示:可以用上学过的比喻,拟人的手法,加上表示描写色彩的词,学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一下。)

9、面对如此诗意般的美景,万语千言,凝成一句话——(出示第5节)

⑴齐读;

⑵其实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感受,你的感受是什么?(引导读出不同的感受); ⑶小结:真正的读书就是用心去读,读出自己的情感。

四、总结语

1、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景色,亲身感受到了作者那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赞美。其实风景无处不在,只要心中有“美”,善于发现,你就会发现——(课件出示罗丹的话)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让我们用自己智慧的双眼去发现身边所有美好的事物吧!

五、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课后阅读巴金的散文《日出》,感受另一番情趣。

板书

像孩童

2、三亚落日像灯笼真有诗意

像跳水员

第14篇:落日说课稿

《落日》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八册第九课《落日》一课。 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这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说教材。

打开《落日》这一课,我就被书上“剩云残日弄阴晴”的美好画面给吸引住了。这是一节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的形式来发现落日的美以及落日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用水粉来表现落日。通过本课,能够更深入的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的美,从生活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本节课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结合本科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a.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现象,观察、比较、分析落日前、落日时、

落日后三个时段的特点,认识日落过程中天空的色彩变化。 b. 技能目标:把观察到落日的景色用水粉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

写生能力。

c. 情感目标:在创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落日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

自然的情怀。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懂得不同的观察时间和地点,落日的色彩都会有所不同。根据自己的感受能观察出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落日时天空以及周围景物的色彩变化规律。难点确定为:经过观察、分析后,能在主观感受的同时尊重落日的色彩变化,大胆的表现落日美景。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根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应在课前准备好水粉颜料、画笔等美术常规用具。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了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采用音乐导入法,用课件播放与落日有关的歌曲,引起学生对落日的兴趣,也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运用多媒体出十多幅落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落日的特点,再通过欣赏、讨论名家作品及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进行尝试创作。最后通过对学生完成的作品的评价,达到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

合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新课的引入与课题紧密吻合,起到激励学习、引起动机的作用。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还应由底层到高层次逐步加深,巧搭台阶。教学环节之间安排有序,环环紧扣,课堂结构严谨,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我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五个环节的预设预设:

1.发兴趣,导入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是

至关重要的。首先,我用课件播放《夕阳红》这首歌曲,让学生思考:这首歌是歌唱哪一类人的?紧接着,基于同学们的回答,再问:“那夕阳,也就是落日,和老人有什么共同点呢?”结合同学们的回答,我得出总结:落日是地球自转形成的一种自然规律。虽然,我们无法把即将落下的太阳留住,但我们却可以用手中的画笔,将那绚烂的色彩留住!以此话题导入新课引出课题《落日》。 2.欣赏落日,丰富体验。

这个环节,我首先课件出示《西湖美景》问学生:“这里是哪里?你觉得她最美的是哪里呢?”接着,我再出示《西湖的黄昏》然后抛出问题:“同样的西湖,不同的美景。这幅作品,你觉得哪里最美呢?”通过两幅作品的对比,让学生发现西湖黄昏天空的绚丽多彩。然后我让学生寻找西湖黄昏天空的色彩,同时,我在黑板上出示相应的色块,并按图片上从远至近的规律排列。最后再让同学们来说说对这些色彩的感受。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所以,我紧接着出示落日前、落日时、落日后三幅作品,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三张作品天空中色彩的不同。为了巩固学生对落日时天空色彩及色彩规律的认识,我点名让学生上黑板排列色块。当然,落日时,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天空,所以,我再出示三张落日时地面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色彩及结构特点。

这一个环节的欣赏,最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画落日的第一个步骤:色彩的选择。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与拓展学生的色彩表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创作提供参考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观察学习,尝试创作。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基于以上思想,我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设置和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在课件中挑选补充了梵高、莫奈以及郭正英、尹小军的作品。作品的挑选紧密联系课题,通俗易懂,使教材内容得到有机补充,并使这一课的教学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出示尹晓军这张作品时,我首先提问:“看了这张作品,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之后紧接着问:“那这种感觉你是从画面的什么中感受到的呢?”通过这样的问答方式,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从色彩、构图、情感等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去欣赏作品。欣赏完名家作品,我再出示几张学生作品,让学生也来分析一下这些作品是如何从色彩,构图,情感等方面来表现落日的美,以此,为学生接下来的创作进行了再一次的铺垫。

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考虑到不同学生能力水平,我提出了以下两个层次的作业要求。 a.可挑选一张有关落日的图片或照片进行创作。住一天边色彩的变化。 b.结合本节课内容,将你心中的落日画下来。

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我进行适时恰当的辅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 4.展示交流,评价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我的落日你来留”。我要求完成作品的同学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同学们来寻找自己想要留住的落日,可以是其他同学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同时,说出你要将他留下来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评,

使学生不仅能正确肯定自己和他人,并且能在相互的评价中发现不足,进而有效改进。 5.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作品展示完毕,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并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去发现美,勇于去表现美。希望同学们用更多的表象手法去表现美。 最后,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

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方式。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因此,教学板书对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影响是直接的,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我的板书确定为这三个板块:

课题《落日》

《西湖的黄昏》色块示意图 作品展示区 日落前天空色块示意图

日落时天空色块示意图

日落后天空色块示意图篇2:三亚落日说课稿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说课稿

临朐县城关街道东朱封小学 孙洪梅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三亚落日》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课文描写三亚落日时的美丽景色。先用细腻的笔触铺陈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蓝蓝的天,蓝蓝的大海,几只洁白的海鸥,银光闪闪的沙滩,椰树婆娑的倩影,一切让人心醉神迷,久久不愿醒来。以此为背景,此时的主角落日上台了,上演了精彩绝伦的“独幕剧”,如一位顽皮的孩童,又如一只大红灯笼,又像一位训练有素、身手不凡的跳水运动员,美妙绝伦,荡气回肠。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整篇文章行文优美,想象丰富,文质兼美,读上去琅琅上口,让人情不自禁地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设计以此为立脚点,强调阅读的个性化,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中有独到的感悟,并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有所表达。根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的要求,结合课后四道练习题,我们不难看出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结合课文学会文中的10个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继续进行朗读、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

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再加上大多数学生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和生成的教学情境,灵活调动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达成的水平。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

(1)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2)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 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也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写景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本文,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三、教学模式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这是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方面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 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根据这些理念,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品味语句,想象体悟

图文对照,指导背诵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设计意图]: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通过默默欣赏,感情得到升华,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落日的美。(约8分钟)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些描写?”组织学生交流。(约8分钟)结合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对课文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中,有层次地训练 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读出情感,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约5分钟)

3、品味语句,想象中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如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要害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约5分钟)学习第4自然段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象,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约3分钟)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穿插课件中相应画面的播放,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篇3:落日说课稿

四年级美术下册《落日》说课稿

高忠本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美术下册《落日》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采用散点式的结构,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四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二、说学生:

1、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形成,绘画水平处于半抽象半具象的阶段,学生绘画能力相差比较大。

2、学生观察力也日趋成熟,对周围的事物有感性的认识了,所以在绘画中已经体现出了自己的情感。但对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还必须进一步提高。

3、学生对于绘画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写实期的学生往往回认为画的越来越好,这种意识往往束缚他们大胆的创作欲望,变得越来越胆小,束手束脚,唯恐别人说画的不好。

重点:懂得不同的观察时间和地点,落日的色彩都会有不同。根据自己的感受能观察出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落日时天空以及周围景物的色彩变化规律。

难点:经过观察、分析后,能在主观感受的同时尊重落日的色彩变化,大胆地表现落日美景。

三、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了解并收集、整理有关落日的知识和图片,制作好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事先观察落日,拍摄落日,收集有关落日的知识和图片以及准备好水粉画工具和颜料。

教师对用颜料表现和使用加以示范,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水粉颜料的可覆盖性和可调和性。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

怎样把落日的美景,用颜料表现出来,特别是过渡的地方。 天空中大量的红、黄色和紫色,染红了树,染红了湖水,呈现了水天一色的美景。启发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去了解、认识落日的色彩,感受到不同的落日美景,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和欲望。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去发现美,勇于去表现美。篇4:落日的幻觉 说课稿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

西盟县力所乡中学 李忠英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是探索自然奥秘的事理性说明文。从学习的思想情感目标分析,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周密的科学思想方法。从学习语文的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则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同时,本文又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前四篇文章学习的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和巩固练习篇章,从说明文学习的四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回顾复习,可以检验学生是否能明确掌握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落日的幻觉与成因。

②明确文章结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品味文章语言。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提炼信息能力。

2、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

(四)教法与学法

分析质疑 自主合作探究

二、说学情

我所任教的力所乡中学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乡,我所任教的八年级59班学生80%以上也是拉祜族。他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怕与人交流,语言障碍相当大,加之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不强,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困难。

三、说教学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课前准备,疏通字词

(二)创设情境激兴趣。

出示两组图片,请学生观察,自然导入课题。

(三)分析质疑,整体感知内容

1、欣赏夕阳景物图片,进入文本分析。

2、找出落日的幻象,并找出产生的原理,完成表格内容,

3、理清文章说明顺序,品味语言。

4、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相关问题。

(1)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3)思考课文4—7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四、说重难点的处理方法。

首先,结合具体学情,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落日的幻象及产生的原理,以填充表格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提炼信息能力。达到解决本文重难点1的目的。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表格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的科学观察方法。

五、教后反思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学生的默读能力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现状,教学时间的安排过于紧凑。篇5:落日的幻说课稿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材的处理:《落日的幻觉》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的第四单元,本单元选的都是一些科普性的说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注意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 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由于学生已上过物理的“折射”知识,加上七年级还学了一篇《山市》中的“海市蜃楼”现象也是与课文知识相关的,,因此学生对简单的光学知识还是有所了解,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地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体现,结合本文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基础目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法: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我校申请的南平市级课改课题,一轮课改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与学生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在进行着,本教案是本课改成果的又一次实践。

教法: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扩大教学内容,也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热情,还可让学生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教学中的自学性,直观性原则。

2、朗读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读书声。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融,因此我采用朗读法。

3、演示法:通过演示筷子在玻璃杯中折射实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幻觉,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六、说学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本分重视引导学生自学能力。

1、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共同突破本文的重点难点。

3、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中心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说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三部分

(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演示光折射实验: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利用多媒体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大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八、说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2、课外收集有关落日的诗句。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习预习课文,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学习课文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课前三分钟演讲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演讲已坚持了一年多,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教学环节,通过演讲,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时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胆量也可得到锻炼。)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物理学光的折射的演示实验导入:

同学们将筷子放在盛水的玻璃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下下面严老师将为大家演示这

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严老师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小声议论) 生:我看到了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他看到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只是我们眼睛产生的一种“幻觉”,在现实生活中落日也会产生各种幻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落日的幻觉》。

(设计意图:在导入教学中,设计了物理学光的折射的演示实验导入,这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是语文学科与物理学科的相结合,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和拼写有错(多媒体展示)

绮丽、绚丽、殷红、气息奄奄

绮(qǐ )丽 绚(xun)丽 日薄( bù )西山 气息淹淹 殷(yīn )红 衰(suāi)减

2、学生多种方式朗读:重点朗读(2)(3)(4)(5)(6)。

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等。

(设计意图:改正错字或音旨在扫清阅读障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环节的设计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学生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教师示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课文生动的说明,优美的语言,借此来落实教学目标。)

(四)、知识大比拼

我先请每小组同学速读课文五分钟,可看相关材料:课前提示、课后练习等,然后老师出题,以小组抢答方式竞赛,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同学识记的速度快,捕捉信息能力强,(共六个小组)(大屏幕显示)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记忆中有关“落日”的古诗词。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6、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设计意图:(限识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在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有很大的效果,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

(五)、精读3—5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和问题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来了解课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重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填图表”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后明确,,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了解“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是摘录关键词语,

2、是根据具体描述进行概括,

3、是联系上下文进行归纳;二是“讨论问题部分”,学习作者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课文内容。这两部分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体现了教、扶、放的一个过程。)

(六)、拓展研究

1、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2、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3、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用简洁优美的语句描绘自己看到过的落日景象。

例如:①、西边的天空悬着一轮红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落日的余辉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设计有梯度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小组情况合作探究完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课文要有运用已有认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写结合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活化教材,在文本嫁接与改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很有帮助,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尝试成功,经历创造的幸福,实现人生的超越.)

(七)、研究性作业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请同学们观察日出现象,模仿课文写观察日记。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课文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写观察日记也可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内促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八)、说板书设计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本课板书设计能清楚的显示出本文的“从现象到原理”的结构,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15篇:三亚落日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三亚落日》一文用细腻的笔触铺陈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蓝蓝的天,蓝蓝的大海,几只洁白的海鸥,银光闪闪的沙滩,椰树婆娑的倩影,一切让人心醉神迷,久久不愿醒来。以此为背景,此时的主角落日上台了,上演了精彩绝伦的独幕剧,如一位顽皮的孩童,又如一只大红灯笼,又像一位训练有素、身手不凡的跳水运动员,美丽至极,荡气回肠。整篇文章行文优美,想象丰富,文质兼美,读上去琅琅上口,让人情不自禁地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体会其色彩美、形体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四两个自然段。【教学重点】

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激趣——引导——思考——讨论——感悟——迁移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小黑板、多媒体。

2、布置预习。【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2.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板书:三亚落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小黑板)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1)指名读。 (2)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5自然段) 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四、精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板书:真有诗意)

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有诗情画意,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3)范读、齐读。 4.精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三亚是一座海滨城市,它地处热带,所以有许多独特的热带风光。看,这是一张三亚的图片(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们觉得三亚怎么样?

(2)三亚哪美?怎么美?我建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词或句子。再说说它美在哪儿?能讲出理由更好。

(3)全班交流

(4)你能体会到作者对三亚的喜爱之情吗?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

(5)指导朗读: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 ,读出这种喜爱、赞美之情。

(6)你们愿意把这幅热带风情图画下来吗?(学生画画)

五、写字指导,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六、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二、品读感悟

三、四自然段:

(一)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1.请观看课文精美的插图,耳朵倾听老师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享受、去感悟,然后思考:夕阳滑落的景象是由哪几幅画面组成的?作者将不同阶段的落日分别比做了什么?

2.同座交流。3.全班交流:

①第一幅画面: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比做“快乐的孩童”。(板书:像孩童) ②第二幅画面:太阳挨近海面时,比做“大红灯笼”。(板书:像灯笼) ③第三幅画面:太阳投入海面时,比做“跳水员”。(板书:像跳水员) 4.自由朗读

三、四自然段,整体把握日落全过程。

(二)研读自悟,积淀语感

1.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2.讨论评读要点。 第一幅:

⑴突出场面热烈壮观;

⑵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⑶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抓住“歪着”、“红扑扑”、“毫无倦态”、“潇潇洒洒”等词语感悟太阳的孩童形象。)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质疑:“太阳的笑颜”指什么?(结合“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壮观场面。)

④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⑤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热烈景象的无限喜爱。 第二幅:

⑴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投影出示:

①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②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b.引导学生抓住“红灯笼“这一形象的说法,体会太阳发生的变化。借助课件,体会阳光映照在海面上的动人景象。 c.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⑶ 出示:兴许是悬(浮)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a.轻声读这一句,比较原文用词和括号里的词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区别。 b.学生体会后,齐读这一句,突出太阳的顽皮。

⑷理解 “顽皮地蹦跳”:这涉及到一定的科学常识。因为海面上水汽很多,太阳光透过水汽就发生了折射,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成了太阳的顽皮。

⑸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理解“涨溢”、“硕大无朋”)

⑹指导朗读。 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第三幅: 过渡:长时间地看这一轮落日,觉得眼前的这轮落日何止只像一只大红灯笼,看着看着,这轮落日仿佛有了一份生机,有了一份情意。还记得李白的《送友人》吗?里面有这么一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出示)“故人”就是指下文的——跳水员。 ⑴投影出示:

①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b.指名读这一句话。

c.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引导学生理解:她像跳水员,入海时是“水波不惊,悄然无声”,可见她是位技术高超的运动员。她的身材肯定非常苗条,如果身材肥胖臃肿,入水时就会溅起很大的水花,谈不上优美和赏心悦目了。 d.再指名读这一句话。齐读这一句话。

⑵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⑶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⑷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 出示填空: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⑸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

三、四自然段。⑹把自己喜爱的句子背出来,让落日美景永驻心间

三、总结全文

1、师:这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让人赞不绝口,心中的千万感慨化为一句话就是——(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师:(点击课件)这就是三亚的落日!请同学们在画纸上把太阳滑落的景象画下来,如果有什么话要说,也可以写在旁边。

四、作业设计

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想来赞美一下家乡日出或日落的情景?试着写下

一、两段话。【板书设计】

像孩童

2、三亚落日 像灯笼 真有诗意

像跳水员 【教后反思】

《三亚落日》一课,我通过多种教学思路来让学生感悟落日的美妙绝伦。有现代教育技术地运用,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亚落日富有诗意的画卷;有朗读的训练,以读的训练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有重点字词的体味,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的逻辑„„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领略到三亚的美景,也让学生走进情境之中,引起了学生内心的震撼与思考。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我们仍可以立场坚定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双基”,努力让学生能多读、多悟、多写、多思。

第16篇:《三亚落日》

教学内容:三亚落日

教学目标: 知识以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内容。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背诵课文 。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画面进行交流;熟读,练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及《三亚落日》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

1.谈话:日出的景色迷人,日落同样精彩。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日落的课文。(板书:

2、三亚落日。

2.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

3.提出问题: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朋

玫瑰

涨溢

一盏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软

(2)指名读,注意“硕”“ 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 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 悄然无声 硕大无朋 美妙绝伦 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 a.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3-5节) b.课文第

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5.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读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三亚风光图片)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

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 交流:

a.“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b.“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 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 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 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

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出示句子: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出示句子: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板 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2句。

四、小结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继续精读第三段

1、读夕阳“在海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小组合作研究:

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

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 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三亚落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孩童 像跳水员

第17篇:《落日》教案

楚门中学高一语文教学设计之“历史的回声”《永志不忘·落日》2007.1

2《落日》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落日》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然整个专题属于“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但可以以学生的“自我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归纳,不必面面俱到,句句落实。

《落日》从文体上看属于新闻类的“通讯”,曾被编入大学新闻系教材,学习新闻写作的人常视之为范本。应以此范本引导学生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和基本写法,教学过程可围绕这一重点展开。

《落日》记录了一个极有历史意义、值得“永志不忘”的瞬间,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的好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应着眼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危机感,让学生确有感悟和思考。

教学目标

1.结合研读文本,介绍一些通讯写作的知识,体会“范本”的示范性。

2.领会文章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引发学生的“历史之思”。

3.提升学生实际采访和撰写通讯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有资格叫作一名男子汉?

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

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

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

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

……

师:历史与现实其实是不可分割的,苏洵、杜牧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苏轼、稼轩咏怀古迹,心潮难平。铭记历史,正视历史才能“明兴替”、“知得失”,才能把握今朝,赢得未来。今天有人面对历史百般回避,妄图篡改,甚至把“入侵中国”改为“进入中国”,感谢60多年前《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先生以他的如椽大笔记录了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一幕值得我们“永志不忘”!

【多媒体投影出《落日》,附图: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前排右)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

二、〔背景介绍〕

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日本投降之时,《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是当年采访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朱启平,原名朱祥麟。“七七事变”后,他辍学南下,于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杰出记者”。在高手云集的各国记者中,朱启平就此撰写的长篇通讯《落日》被誉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收录了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落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也因此成为永垂史册的经典。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一句话新闻概括这个历史性时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945年9月2日上午,美舰“密苏里”号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接受日本人投降。

思考:

 作者为何以“落日”来命名呢?

[颇有文学色彩,意蕴悠悠:虽然签字投降发生在上午,但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以太阳旗为其标志,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补充:文章的一组小标题相对于《落日》这个主标题,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都比较实在,主标题则显得较“虚”,这样虚实结合,相得益彰。小标题交代各段主要内容,在结构上使文章眉目清楚,层次分明;很自然,“签字场所”交代环境,“代表到来”介绍双方人物,“仪式开始”交代签字过程,“投降书脏了”补充细节、插曲,大体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仪式开始”这一部分应属于重点片段,是整个通讯的高潮部分。

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场景?

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场景?为什么?

(同学交流)

四、把握倾向进而体会情感

请采用跳读,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分析。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出示日军侵华简录(有关图片)

血与泪,永志不忘。

 朱启平晚年,与老友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有各国记者

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请大家思考作者的这种“中国立场”体现在何处?请举例说明。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

如:(1)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告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作者用一种冷静但轻蔑的口气来揶揄日方投降签字代表,让人有一种“痛快”的感觉。

(2)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作者联想巧妙,联系历史,有一种一雪前耻、正义必胜的历史必然性蕴含其中,使人振奋!

(3)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在这里作者从历史自豪感上升到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的危机感,回望来路,语气沉重,有一种透视历史的澄明之感,他指明了民主团结才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出路所在,立点较高,使我们每个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份量压在心头。

„„

 通讯写作,国外新闻界一般不主张作者直接发表议论,认为主观评论会妨碍新

闻的客观真实性,你如何评价本文的这种“评论性”“倾向性”,可以自由讨论。 同学交流看法。

[朱启平在叙事时感情是平缓的,冷静的,尊重事实且报道事实,只是在叙事之后会用一两句话“画龙点睛”,忍不住“跳出来”议论两句。应该说“恰到好处”。任何新闻其实都有它的“社会性”,纯粹的客观性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 总结:

通讯的评论性与议论文不同,议论文文体使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而通讯则紧扣人物、事件的特点,给以评述,笔墨不多,一笔点破,在中国的史传散文中也可以寻找到传统。本文由“九一八”、“年轻水手的话”自然引发议论,看是信手拈来,其实颇有“眼光”,或理在情中,或因事言理,以充分展示复杂的新闻事实,把过去—现在—将来紧紧联系,给人以鲜明生动的现场感和立体感。老新闻工作者严秀谈到朱启平的新闻作品时说:“新闻而不要成为过眼云烟,我以为关键只在两个字:眼光。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似乎就在这两个字。”

五、关注现实进而深化文本(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投影)

联系现实考虑:作者想告诫我们什么?(同学交流意见)

投影“一封特殊的信”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

一名80岁的老翁向您提一个要求:贵报最好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

铭记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近几年来,中日之间关于东海钓鱼岛主权之争、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及一些大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部分教科书关于战争事实的掩盖和歪曲表述等等事件,都充分表明中日关系值得我们深思。(投影相关图片) 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以最快的速度浏览消息《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标题十一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

主体(第

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 比较“通讯”与“消息”

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板书设计: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

公民责任感倒金字塔式结构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多媒体投影出材料】《历史题该怎么考(节选)》张寿卿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我看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磨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

天啊!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

——摘自《读者》2004年第20期

学生讨论,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师注意引导,重在唤起学生之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但在对待今日的中日关系上,宜冷静理性,忌盲目极端。

[课堂小结]

日本投降后,朱启平随美军第一批军舰登陆日本,在日本各地旅行,观察交流采访。所见所闻使他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深刻的忧患意识,他在《日本投降是临时休战》一文中写道:“我们应当怎样呢?民主团结以求国内和平,全民奋发,建设工业国家!„„人贵自助,国贵自立。我们不可忽视了!中国虽胜犹弱,而弱国永远遭人欺凌。„„中国虽然最后胜利了,成了四强之一,但是千万骄傲不得,松懈不得!旧耻尽除,气象更新,目前机会,千载难逢。”到今天重读此文,仍能体会到作者的赤子之心和睿智目光!

我愿意引用2004-10-26南方网-南方社区署名“于樵”的一位网友的一段话来结束本课:

历史题该怎么考?这不仅仅是我们如何教育下一代的问题,同时也是出给每

一个中国人的考题。要解答好这个考题,不仅是要知道我们受过多少屈辱,割了多少地,赔了多少款,更应该明白为什么会割地赔款,怎样才能不让历史再度重演。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历史,要让国人明白,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其根本原因不是列强如何贪婪和凶残,而是我们自己国家的贫弱。国际生态就是弱肉强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要想外御强敌,必须先使自己的国家强大。我们认真反思历史,最终目的是要超越历史,寻求一条强国之路。我们在告诫自己勿忘国耻的同时,更要认真思考现实问题。多一点历史责任感,少一点怨天尤人;多一点务实,少一点空洞的口号,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才是真正的爱国之道。因此我们的忧虑不应该是日本的态度和做法,而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六、[布置作业]

《导学大课堂》《常规训练》相关作业。

第18篇:三亚落日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投影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

2、三亚落日。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⑴范读(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题目一看就知道,怎样改变一下来概括主要内容呢?(这篇写景的短文,主要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

⑷给课文划分段落。

提示课文那几小节直接写三亚日落的美景?3—5节可以作为一个段落。课文第

一、第二小节分别作为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练读第一节。

2、指名读第一节,相机正音。

3、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看三亚落日的总体感受怎样?理解“美妙绝伦”和“一点也不……逊色”的意思。

4、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5、概括这一自然段段意。(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样有诗意呢?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1、指名读课文。

2、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

3、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

交流:

海:蓝透了

椰树:挺拔俊秀碧玉一般

海鸥:洁白

沙滩:金灿灿亮闪闪软软

4、小结:的确,三亚就像同学们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你们看,那里的天和海蓝极了。(引读: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挺拔俊秀的椰子树……沙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作者抓住了海、椰树、海鸥等富有热

带风情的景物来描写的

5、同学们,你们喜欢三亚的热带风光吗?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检查生字词

⒈出示生字词。

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涨溢

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软软悄然无声

2、指名朗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悄然无声”的“悄”要读“qiǎo”。

六、写字指导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芒:-亡下结构,“亡”不要漏掉点。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2、做课堂练习。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读读第

一、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读第

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i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e.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读,再抄下来。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

之(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像孩童

2、三亚落日真有诗意像灯笼

像跳水员

(二)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短文,作者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可以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

文章开篇点题,“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时,文章却宕开一笔,先写三亚的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作者从天写到海,既描绘了三亚海的特征,有为下文写落日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接下来的

3、4小节,写三亚的落日,太阳落下的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无声地入水。文章的最后写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叹,也呼应了前文。

浓墨重彩的描绘,鲜活的比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而如何让学生理解,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词语小黑板、挂图、幻灯、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一、导入

1、日出的美景,我们许多同学都欣赏过,但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日落的情景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美妙绝伦风情挺拔俊秀软软地活泼

毫无倦态依旧赤朱丹彤溅出收敛

硕大无朋光芒悄然无声边缘缘故

水波不惊顽皮玫瑰涨溢灯盏

①、朗读词语

②、交流词语意思: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硕大无朋:大得无与伦比。朋,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你以为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点名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部分(2)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部分(3-5)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四、作业

1、习字册描红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佳句。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方,有一座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三亚,那里的日落景象富

有诗意,美妙绝伦。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三亚欣赏美丽的落日。

2、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三亚地处热带,所以它有着许多独特的热带风光。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欣赏欣赏三亚的热带风光,把你认为最美的热带风光介绍给同学。

2、交流:

海与天——蓝极了椰树——挺拔俊秀

海鸥——洁白沙滩——细腻松软

3、小结:的确,三亚就像同学们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你们看,那里的天和海蓝极了。(引读: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挺拔俊秀的椰子树……沙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4、同学们,你们喜欢三亚的热带风光吗?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五自然段

1、三亚的热带风光美,三亚的落日更美,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呢?轻声读第三——五自然段

2、日落的过程是有几幅画面组成的?读一读课文

3、4自然段,找一找,按时间顺序简要地说一说。

板书:像孩童

像灯笼

像跳水员

3、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4、学生选读交流

帮助理解第三幅:

(1)、你从哪里看出太阳很活跃?

(2)、这时候的太阳和第一幅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在太阳的映照下,海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4)、太阳是怎样落水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4自然段

6、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发出赞叹——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练习说话,总结全文

1、三亚落日的确很美,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请自选一幅,用“三亚落日,你()”的格式说一段话。

2、小结:大自然懂得景象变化万千,只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一定也会发现更多的美。

四、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一、复习,总结

1、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2、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二、指导背诵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画面。

4、轻声练习背诵全文,指名背诵。

三、迁移练习

以“三亚落日”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从太阳、海水两方面描绘,也可以选择日落时的一个画面描绘。

四、作业

1、摘录课文中描写落日的你喜欢的语句。

2、组词

软()浅()敛()玫()

次()溅()剑()枚()

丹()硕()悄()张()

彤()领()消()涨()

3、多音字组词

悄qiao()

qiao()

附板书:

2、三亚落日

像孩童

真有诗意像灯笼

像跳水员

第19篇:三亚落日

2 三亚落日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描写三亚落日时的美丽景色。先用细腻的笔触铺陈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蓝蓝的天,蓝蓝的大海,几只洁白的海鸥,银光闪闪的沙滩,椰树婆娑的倩影,一切让人心醉神迷,久久不愿醒来。以此为背景,此时的主角落日上台了,上演了精彩绝伦的独幕剧,如一位顽皮的孩童,又如一只大红灯笼,又像一位训练有素、身手不凡的跳水运动员,美仑美奂,荡气回肠。整篇文章行文优美,想象丰富,文质兼美,读上去琅琅上口,让人情不自禁地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品味文章中描写三亚落日美丽景色的语句,感受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

3、通过学习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了解夕阳滑落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品味文中运用精当的词语、比喻句和拟人句,感受其表达效果,学习写法。

4、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风光的赞美。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落日的壮观景象。

难点:对落日的描写以及相关语句的理解较抽象。 教学准备 三亚的照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月17日 总第5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

1、2自然段,抓住景物特色,感受三亚迷人的风光,加深“真有诗意”的体会。教学重难点

朗读品味文章中描写三亚落日美丽景色的语句,感受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太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十分赞美的,不过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点,今天,带领大家去海南岛的三亚看看落日,看他有什么特色。

板书:

2、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美文,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能对三亚落日有一个初步的美的印象。)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比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软

(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 悄然无声 硕大无朋 美妙绝伦 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

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梳理通课文的内容,加深了解课文的重点。)

四、再读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品读中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五、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关键词,感悟三亚看落日的诗意。)

第二课时 12月18日 总第6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了解夕阳滑落过程中的不同变化。

2、朗读品味文章中描写三亚落日美丽景色的语句,感受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

3、品味文中运用精当的词语、比喻句和拟人句,感受其表达效果,学习写法。

4、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风光的赞美。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落日的壮观景象。对落日的描写以及相关语句的理解较抽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继续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多媒体展示图片。

2、配乐默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来到三亚,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 有何感受?

生交流。

(设计理念: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二、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

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品读中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

②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小组合作研究: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设计意图:培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完成对第一部分的学习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达到了学法迁移的目的。)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设计意图: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合作研究中感悟作者的文采。)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四、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设计意图: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回顾,更是汲取他人学习收获的途径。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进一步感悟三亚落日的神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堂练习纸。

3、综合实践活动:之(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分层)

板书设计

像孩童

2、三亚落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领会文章的内容,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生对热带风光的想象描述很出色,对孩童似的太阳领会较好,对太阳色彩的变化还缺乏细致的体验。在教学设计中不必刻意去追求详尽周密,在教学中不必处处求全,面面俱到。而应适当留些“空白”带些“写意”,运用阅读随想、模糊教学等技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去探究、领悟。学习语文是多种渠道的。我们要凭借教材而跳出教材,才能跟着学生的思路顺应学生,随机调控,

第20篇:《落日》教案

落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理解“落日”的含义以及小标题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采用评点和批注的方法,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培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教学重点:

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运用抒情议论的作用,培养理性客观地批判日本签字投降一事的眼光和胸怀。

教学方法: 自主研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有诗情勃发的过去,也有沉痛无比的昨天,尤其我们同世界人民一起经历了法西斯的铁蹄,也共同见证了胜利的时刻。约70多年前《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先生以他的如椽大笔记录了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一幕值得我们“永志不忘”!

二、作者简介和文体介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思考回答:《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用一句话概括)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向联合国投降。

2.学生思考:从课文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是否文不对题?有独特的含义吗?

“落日”运用双关手法:①点出了写作背景和时间。②日用“落日”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是没有生气的不再绚烂的落日。

3.通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每段材料各自侧重写了什么内容?

主体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组合材料,每一个时间段,侧重表现某一方面的重点内容。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代表到来”,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 第四部分:“仪式开始”,写了双方代表签字。 第五部分:“投降书脏了”,是尾声。写了三个小插曲,是签字后的余波。

四、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研读一个部分,找出该部分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描写。

2、小组讨论,教师随机参与及指导。

A.开头第3段。 情感: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B.“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笑,说说笑笑”。情感: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C.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来时的气氛庄严而热烈,日本代表团到来时则一无声息。 情感:对比突出正义的力量。 D.日本代表重光葵“挣扎上前”,“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

情感:几乎一个动作一顿,表现他想用遵守外交礼节,保持外交家的风度的种种做作来掩盖精神崩溃的状态。

“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

情感:这个细节生动地显示出,他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签字落笔以前装出的矜持,这有意装出来的舒缓之态,显得相当可笑。

E.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

情感:从相对明快的动作中似乎告诉人,他想赶快结束这使自己尴尬的场面。无怪乎引起军舰上层观看仪式的“毛头小伙子水兵”的轻笑。作者借水兵们抑制不住的轻笑,写出内心的欢愉和对敌人的蔑视。

F.“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情感:签字的位置搞错了,作者借题发挥,把日本代表又嘲弄了一番。这里是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愤恨,对日本毁坏人类文明的痛恨。

五、拓展延伸,指导写作 (1)细节描写的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如何才能写好细节?

①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②符合人物的个性; ③精心锤炼词语;④巧妙运用修辞。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考》。

长河落日圆打一成语
《长河落日圆打一成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