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钱学森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2 18:02:3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电影《仰望星空》观后感

羊场小学教师:***

最近,通过在网上观看电影《仰望星空》后,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就是纪录片中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观看电影《仰望星空》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边远山区小 - 1 -

学教师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毕身力量。- 2 -

推荐第2篇: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通过参加这次的读书活动,我知道了很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志士,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最令我敬佩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离开祖国到美国求学,到美国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当时美国人歧视中国人,不让他进入工厂实践,钱学森觉得学不到真本领,就选择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理论。经过努力奋斗,他成为伟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 3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并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就这样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作出了贡献。

1949年,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了,他非常高兴,决定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可是美国知道后,怕他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阻挠,不让他回国,美国的海军次长还恶狠狠的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得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因没有证据,不得不释放,但还是被严密监视,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向美国提出抗议,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离开美国回国的要求。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坚持研究学术,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出版了《工程控制论》……。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被美国扣留5年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一到北京他就来到**广场,兴奋的说:“祖国,我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爱国科学家!

钱学森抱着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赴美留学,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就放弃在美国的科学事业和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钱学森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要从点滴做起,作为一名小学生,就是要把学习学好,从小学会自强自立,努力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

同学们,只要我们大家都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我们的“复兴路和中国梦”,就不再是一个梦!

推荐第3篇:关于钱学森故事

记得还在小学上学时,老师就会拿钱学森的许多小故事来教育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那是还小,仅仅是记得钱学森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科学家和老师的教诲之外,便无法从这小故事体会到更多的钦佩和感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钱学森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因病逝世时,内心真切的感到悲痛之余,也不禁重温了那些藏在儿时记忆里的关于钱学长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深深为之感动。

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二、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三、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推荐第4篇:《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爷爷是我敬爱的一名科学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优秀党员,更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他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钱学森爷爷一生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对我国的航天技术、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等都做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这番话是钱学森爷爷高尚心灵的真实写照,是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铭记在心的。

怀着崇敬的心情和深切的追思,我认真读完了《钱学森故事》。使我再一次更深入的认识了钱学森爷爷伟大的一生,被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所感动、所激励,并从模糊到清晰了解了这位具有百变传奇人生、智慧超群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爷爷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不需要去虚拟场景和情节。但正是这些朴实的人格、思想和情感,才更让我们感动。 钱学森爷爷的许多话语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和对祖国的深深感情。“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用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学森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据他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回忆,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学森就让代他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学森爷爷爱国励志和报效中华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学习的。在美国的那些日子里,学习对他来说游刃有余,但生活上他却有些不习惯,特别是一些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令他很生气。例如有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爷爷的面耻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愚昧无知,钱学森爷爷立刻向他挑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期末比谁的成绩好”?美国学生听了个个都伸舌头,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人了。钱学森同志从1950年开始争取回国,“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这是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的话,可见钱学森爷爷当时的重要性。终于,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爷爷一家才能冲破种种阻力终回到了祖国。 钱学森爷爷的科学思想和教育理论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知识领域很广,个人著作很多,从《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到《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等等。在教育方面,他主张“学龄提前,学制缩短,人人皆可早成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培养理工文艺结合的全才等。

“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这是一位科学老人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钱学森以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热爱品质的高洁,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深情之中,闪耀着他把有限生命融入祖国和人民伟大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这就是贯穿于钱学森整个生命的主旋律,是钱学森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精神遗产,也是我们学习钱学森高贵品质的最本质之处。 读完这本书,我被钱老伟大的人格魅力所震撼。报效祖国、捍卫尊严,这是贯穿老一生的价值追求,也是激励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毕生的价值追求,孕育出先进的航天文化的灵魂。

推荐第5篇: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楔子

悼钱学森诗

赤子智星,航天雄鹰。

钱权咏学,科谱森宇。

原子核变,理滔浪天。

能量动力,翱翔大空。

航天巨人,策中耀华。

精憾天魂,髓流千古!

——献给伟大的钱学森先生

暑期,我阅读了《钱学森故事》,便深深地被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所折服,曾经也有听说过他的爱国事迹,也听老师们谈论过他对祖国的伟大贡献。可对祖国有贡献的人何其多,而他也并未给我留下多大的印象。而如今有次机会看了这本《钱学森故事》,才算对他有了真正的认识,他的一生都是一个传奇,让我久久难忘。

钱学森是一名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一生都在为祖国事业忙碌,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对此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其最主要的贡献如下:

1.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

2.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3.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4.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

5.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 6.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7.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 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 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

 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 。

8.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9.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钱学森为祖国的贡献,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很多宝贵的爱国精神。从大局上说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从个人方面体现了敬业精神。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及个人价值观起到了表率作用。 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现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他能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钱学森在美国20年,从没有买过一分钱的保险和股票,很多朋友对此不理解。他说:“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对钱学森来说,在美国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回国的路没有那么平坦。参加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也体现在回国后,他能默默无闻的,任劳任怨的在自己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期间多次到大西北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参与研制包括中国的第一枚地地战术导弹“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中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原子弹,用导弹运载原子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等,被称为我国的“导弹之父”,“火箭之王”。  科学火炬的传递者

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他把科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了。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热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自私者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由于钱学森对科学事业的重大贡献。人民感谢他,并给予了他应有的崇高荣誉 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钱学森是一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钱学森以一生的实践,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创新过程,并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许多优秀品格。丁衡高将军称赞钱学森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 严谨的科学作风

钱学森任中科院院长期间,多次向其学生包括许多院士强调严谨的科学作风重要性,这一点上许多院士在追悼其去世时也多次提到,没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就没有现在辉煌的成就。  为人民服务

淡泊名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精神,钱出生于20世纪初,有着现在人所没有的民族忧患意识,钱说过,我不稀罕什么国外的荣誉,头衔,只要中国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对我的最大奖赏。钱学森多次将国家奖励其的巨额款项捐出,而可以作为可以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他,却几十年如一日的住在一间90多平方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几十年不动的相机,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五十年的提包。

看着这些书面化的文字,我不经开始疑惑,爱国主义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崇高的感情使人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终生,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而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历史上这样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正因为历史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所以伟大的革命同志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得以延续,是和爱国主义的民族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有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大声疾呼,有屈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悲壮高歌,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实践,有陆游“位卑未敢忘优国”的千古佳句。这都是历史所记载的爱国事迹,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事实上,爱国主义是以对民族和国家的关注和定位为基础的,它虽然可以由热爱国土、历史、文化等感情的形式萌生,但必由民族意识洗礼方能获得成熟化的表现形式。无论在东方西方,从18世纪开始,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命运都成为最鼓舞人心的事件。美国独立战争在今天被看成西方近代民族意识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爆发,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各地纷纷宣誓,放弃分歧来保卫国家,在东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惊醒了千年氤氲沉醉的梦境,国破家亡唤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无论是八国侵华,还是抗日战争,可以说悠久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爱国意识的不竭源泉,但这传统无法与时代同日而语,曲折艰难的生存状态却提供了一种空前清晰的关于国家命运的自觉意识。于是,在中华大地上,人们内忧政治腐败,外患列强瓜分。为救亡图存,前有康有为变法半途夭折,后有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众多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返顾。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爆发,为历史掀开了展新的一页。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传统的爱国主义注入了马列主义的精髓,伴随中国人民战胜各种顽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然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爱国主义提倡的价值观与现实大相径庭。爱国主义提倡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观作用下,人门崇尚金钱,追逐名利。正如马克思所说:“你自己不能办到的一切,你的货币却能办到”,人们讲求“实惠”,要求付出与获取成正比,在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下,个体在情景中的行为选择是以能否获取金钱来衡量,凡是不能获取金钱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都是个体所极力回避的行为,所谓“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观念日益盛行。

此刻,闻国歌而兴爱国之思,这不应随时间而渐渐远离,而是应被赋予时代特有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和全球性经济发展使爱国主义得到了升华,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乡土观、民族观、国家观,以面向全球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试问,如果以个人主义替代国家利益,人类如何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

饱经风霜祖**亲的孩子们,可忆起北平的紫禁城,湖南的岳阳楼,青海的凄寒,西湖的柔美,长江的浩浩,黄河的滔滔,在不久的将来,这将是我们一展宏图之地;祖国美好的明天,这七个字激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热血、热情、热泪,让正义之血为之喷涌,让自由之泪为之洒落,让真理之情为之坚定吧!

让所有人知道,爱国并不是口头的话语,而是一件件事,一滴滴血所累积起来的堡垒,没有人可以毁坏的坚固的堡垒!

谈及爱国精神,最大的实践应该属“五四爱国运动了”,相信大家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曾经的五四运动造成了多大的轰动。

重温过这段历史,对于五四运动的精神,可以理解成为对科学民主的追求,也可以理解成为爱国自救的精神。但不管怎样的理解,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青年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真理和公平正义的追求,还有就是对黑暗和强权的不屈。而这些,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年轻人对于自己的国家未来发展不关心,对于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视而不见,对于强权心存畏惧的话,一个渴望发展的国家和民族就缺乏希望。

站在历史后面的我们,如今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内心依然坚固!

我们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我更喜铿锵有力的中国话;

我们虽然喜欢情人节里的玫瑰巧克力,但我更喜欢“春节”“中秋”中国节;

我们是非主流,但我心中流淌的是中国血!

回首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他说:“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和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四”精神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自己即将送走的世纪中所积累的精神遗产带进新世纪,五四精神就属于这样的精神遗产。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

我们当代青年,代表着祖国的希望,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弘扬“五四”精神更加紧迫,“五四”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大家都知道八荣八耻吧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民主潮流,大势所趋,顺者昌,逆者亡。人权、民主,九十年前,就是我们的先贤追求的目标,今天,我们仍在不断的追求之中。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己不能正,焉能正他人?当我们追求民主、自由、人权时,首先应当从自己做起。

五四运动距今天已经将近一百年了,然而,五四精神却点亮了历史长河,铭记于每一个人心中,五四时期许多先知的呐喊犹在耳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大旗犹在中国上空高高飘扬。

爱国表现在维护祖国尊严上,维护和平、保卫祖国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祖国的奉献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的将更多。我们是祖国新一代的花朵,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这也产生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大学生究竟该做些什么?

学习党员先进性,发扬大学生爱国精神 学习党员先进性,发扬大学生爱国精。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它应当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6月29日,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大学生赴天台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天台,革命时期有一大批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壮丽诗篇;在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革命烈士在外地也为党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有需要了解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以及他们走过的艰苦卓越的革命道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弘扬爱国主义。

同时,江泽民同志也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做“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有志青年”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

一、脚踏实地的人”。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古有言: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明天,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跋地前行,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我们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为后代人留下我们的脚印。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作出自己的贡献吧!实践是接受教育的有效的一种方式,借此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国家,即将属于我们的时代,所见让我们视野更阔,所行使我们印象深刻,实践出真知,实践让我们担起责任,立爱国之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推荐第6篇: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读《钱学森故事》后感

最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阅读了《钱学森故事》这本书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有了爱国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如何将它转换成生产力呢?《钱学森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创新的力量。钱学森28岁时就与导师一起完成“卡门钱近似”公式,创立火箭与航空领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开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学科,不仅为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留下闪光足迹,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或许缘于此,时任美国海军副部长的金贝尔就认定,钱学森“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家的价值。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推荐第7篇: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悼钱学森诗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楔子

赤子智星,航天雄鹰。

钱权咏学,科谱森宇。

原子核变,理滔浪天。

能量动力,翱翔大空。

航天巨人,策中耀华。

精憾天魂,髓流千古!

——献给伟大的钱学森先生

鹤壁市第四中学

李静

暑期,我阅读了《钱学森故事》,便深深地被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所折服,看了这本《钱学森故事》,才算对他有了真正的认识,他的一生都是一个传奇,让我久久难忘。

钱学森一生都在为祖国事业忙碌,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对此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钱学森为祖国的贡献,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很多宝贵的爱国精神。从大局上说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从个人方面体现了敬业精神。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及个人价值观起到了表率作用。 他能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钱学森在美国20年,从没有买过一分钱的保险和股票,很多朋友对此不理解。他说:“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对钱学森来说,在美国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回国的路没有那么平坦。参加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也体现在回国后,他能默默无闻的,任劳任怨的在自己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期间多次到大西北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参与研制包括中国的第一枚地地战术导弹“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中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原子弹,用导弹运载原子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等,被称为我国的“导弹之父”,“火箭之王”。

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他把科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了。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热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自私者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由于钱学森对科学事业的重大贡献。人民感谢他,并给予了他应有的崇高荣誉

钱学森是一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钱学森以一生的实践,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创新过程,并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许多优秀品格。丁衡高将军称赞钱学森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任中科院院长期间,多次向其学生包括许多院士强调严谨的科学作风重要性,这一点上许多院士在追悼其去世时也多次提到,没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就没有现在辉煌的成就。

淡泊名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精神,钱出生于20世纪初,有着现在人所没有的民族忧患意识,钱说过,我不稀罕什么国外的荣誉,头衔,只要中国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对我的最大奖赏。钱学森多次将国家奖励其的巨额款项捐出,而可以作为可以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他,却几十年如一日的住在一间90多平方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几十年不动的相机,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五十年的提包。

爱国并不是口头的话语,而是一件件事,一滴滴血所累积起来的堡垒,没有人可以毁坏的坚固的堡垒!

站在历史后面的我们,如今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内心依然坚固。

我们当代青年,代表着祖国的希望,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弘扬“五四”精神更加紧迫,“五四”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大家都知道八荣八耻吧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古有言: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明天,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跋地前行,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我们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为后代人留下我们的脚印。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作出自己的贡献吧!实践是接受教育的有效的一种方式,借此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国家,即将属于我们的时代,所见让我们视野更阔,所行使我们印象深刻,实践出真知,实践让我们担起责任,立爱国之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推荐第8篇:钱学森的故事

1、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六、

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均以钱学森同志名字命名。

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 1

他是光明磊落的。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2、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

陈嘉庚早在1910年就参加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他一再反对日寇侵略,筹款救灾抵制日货,导致工厂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军兴,他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首先把南洋各属1000余万华侨组织起来,他被选为总会主席,华侨领袖地位从此确立。陈嘉庚的最大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的抗战。就1939年来看,他募集的抗战军费为国币18亿元,华侨汇祖国之款11亿元中捐款约占10%。南侨总会抗战义捐约国币5亿元,主要是依靠群众用各种方式劝募。1940年他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视察各战区。访问延安时,所见所闻,综合观感,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拥护。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他被迫避难印尼,在这期间,陈嘉庚作了自称“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诗,有四句这样写道:“爪哇避匿已两年,潜踪难保长秘密,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钾”藏在怀里,随时准

备以身殉国,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个社团的联合欢迎。同年11月8日,重庆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给他高度评价,称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成为历史性的评价;周恩来及王若飞的祝词:“为民族解放尽了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尽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传诵于海外。.

嘉庚先生忠公谋国,无私无畏,当国民党当政之时,他反对汪精卫对日言和,斥汪为汉奸卖国贼,后又反对蒋政权贪污独裁,致电美国总统,抗议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并公开声明不承认伪总统和美蒋条约。

1949年,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

3、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江苏金坛县人,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决心偕家人回国。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4、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 ),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

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 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推荐第9篇: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周恩来抓住时机启动中美谈判

当当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

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1955年7月25日,我外交部成立了一个中美会谈指导小组,由周恩来直接领导。8月1日,中美会谈由领事级升格为大使级。

王炳南亮出钱学森的信件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10多次,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推荐第10篇: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国的实际步骤。

他先申请退出美国空军咨询团,辞去兼任的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的职务,但军方迟迟不予批准。虽然第一步未能如愿,钱学森沉住气,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内用法西斯手段迫害民主进步人士的麦卡锡主义横行,作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人的钱学森与其他中国人一样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和查问。他们要他揭发实验室里一位化学研究员是共产党,遭到钱学森的严词拒绝。调查官员十分恼火,他们要给持“不合作态度”的钱学森“一点颜色”,便指控他10多年有曾参加过“美共第122地方支部聚会”的所谓事实,吊销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剥夺了他继续进行喷气技术研究的资格。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钱学森气愤之余冷静地想到,这不正是自己正式向当局提出回国要求的有利时机吗?

1950年5月的一天,钱学森径直来到海军部次长丹尼尔·金布尔的办公室。

金布尔十分赏识钱学森的才华,对他十分器重并优待有加。他认为像这样的人才只有在美国才有用武之地,也只有在美国才能向他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物质报酬。虽然他将钱学森的辞呈压了很久,也想到过他可能准备回国,但没有想到他走得这样快。因此,当钱学森来到他面前时,他不禁愣住了。

“次长先生,我是来向您辞行的,我已准备动身回国了。”钱学森彬彬有礼地说。

“钱先生,这是为什么呢?”金布尔不解地问。

“次长先生,我受到了麦卡锡主义的无理迫害,他们吊销了我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书,联邦调查局还把我当‘间谍’嫌疑调查,我已经无法在美国继续工作了,我准备马上回祖国去!”

钱学森想不到的是他的辞行竟然大大激怒了这位上司。

金布尔完全懂得钱学森的价值,出于对共产党的敌对情绪,他绝不情愿让这位稀世之才为共产党中国所用。金布尔见说服无望,便给联邦调查局打电话,气急败坏地说:“钱学森知道得太多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走!”他竟丧心病狂地叫嚷:“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绝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此却一无所知。

1950年8月23日午夜,钱学森夫妇从华盛顿回到洛杉矶,他们缓缓地步下舷梯,准备回家好好休息,因为他们已办好了回国的一切手续,托运了行李,向亲朋好友作了告别,还拿到两张加拿大航班的机票。他们此时的心情犹如将出囚笼的小鸟,舒心而宽慰。正当他们将要离开机场时,移民局一位官员突然拦住了他们的去路,随之递过来一份文件,钱学森被突如其来的文件弄懵了,只见文件上写着:

“凡是在美国受过像火箭、原子弹以及武器设计这一类教育的中国人,均不得离开美国,因为他们的才能会被利用来反对在朝鲜的联合国武装部队。”这就意味着钱学森不准回国。

钱学森夫妇气愤地回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得知美国海关已非法扣留了他的全部行李,更是忧心忡忡,行李中800多公斤书籍和笔记本,是自己20多年艰辛求索的结晶,是准备奉献给祖国的一份特殊“礼物”,是用金钱也难以买到的无价之宝呀!万一有什么闪失,无法弥补,将遗恨终生。然而,现实是无情的,胳膊拧不过大腿。

联邦调查局声称“钱学森这个狡猾中国人的全部活动,证明他是毛泽东的间谍!”

为了回归祖国,钱学森受到了美国当局的无理迫害,罹难整整五个年头。

联帮调查局监视着钱学森的一举一动,还搜查了他的工作室和家。半个月后,借口“间谍”罪逮捕了他并将他押往特来那岛的拘留所。钱学森在监管期间忍受着种种变相的刑罚,连晚上还每隔10分钟亮灯一次,天天无法入睡。作为华夏子孙的钱学森不屈于美国当局的淫威,傲视着他们的无耻伎俩和卑劣行径。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激起了许多美国朋友的愤怒和留美中国人的强烈抗议。冯·卡门中断了欧洲的访问,提前回到美国,联络了加州理工学院师生与各界人士向移民局提交抗议,呼吁立即释放钱学森。院长杜布里奇也亲往华盛顿与当局交涉。

尽管许多人奔走呼号,多方营救,美国当局仍然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关押半个月才得以获释的钱学森,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体重下降了整整30磅。

震惊旅美华人的“钱学森事件”,使留美中国学生看清了美国当局的险恶用心,纷纷决定提前回国。

从拘留所回家的钱学森继续被监管,不准远行,住宅随时被搜查,信件电话被监控,除非放弃回国的要求,听从当局的安排,不然处境不会改变。钱学森这位顶天立地的汉子,血管里流着炎黄子孙殷红的鲜血,他回归祖国的决心坚如磐石万劫不泯。

获释后的钱学森,仍然执教于加州理工学院,但行动完全失去了自由。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个人无法与之抗衡,要想早日回归祖国,必须想一个“金蝉脱壳”之计。钱学森思前想后,决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个“曲线回国”。他迅速化解了屈辱和悲愤,安下心来,开始著书立说。

五年变相的软禁生活虽然漫长,但对有着坚强意志和非凡毅力的钱学森来说已不算什么,他们夫妇俩顽强地熬过来了。

1954年秋,钱学森精心撰写的《工程控制论》出版了,这是他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控制与制导工程技术,继而对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相关的工程技术实践进行潜心研究,发现并提炼了制导控制与制导系统设计的普遍性概念、原理与方法。这是继美国科学家诺伯持·维纳发表的《控制论》之后,对控制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标志着新兴的工程控制论学科的诞生与创立,为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用英文写成的《工程控制论》由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出版以后,在科技界引起了轰动。美国当局审查了这本书以后,也不得不承认,钱学森的研究课题已完全脱离了“军方机密”,只得准许他和他的全家回国,钱学森夫妇最终赢得了抗争的胜利。

原来,新中国急需像钱学森这样的科技人才,毛泽东、周恩来等最高领导人都十分关注钱学森求归不得的遭遇,决心通过外交途径加以周旋。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只得利用1954年4月召开的美、苏、中、英、法五国外长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直接提出了中国平民返回祖国问题,尖锐抨击了美国阻挠留美人员回归祖国的无理行径。但因消息不通,谈判时实证不足,美方代表矢口否认。1955年6月,钱学森怀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侨居比利时的家人写信,塞进了一封给世交陈叔通老人的信。信终于转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手中,陈老为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感动,收信当日便将信呈送周总理,周总理当即将此信交给即将赴日内瓦参加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王炳南大使,并指示他:“这封信是一个铁证,说明美国当局至今仍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首次会谈在日内瓦举行,当天,王炳南便在会上严正指出:“既然美国政府早在4月间就发表了公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还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在事实面前,美国大使哑口无言。美国当局不得不批准钱学森的回国申请。

1955年8月,钱学森接到了美国移民局准予他离开的通知。整整20年,钱学森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灾难,荣誉与屈辱,厚爱与冷遇,今天他终于可以离开这块给他知识和才能,又使他蒙受欺凌与折磨的土地,既爱又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1955年9月17日,在全家向导师冯·卡门告别之后,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

第11篇:钱学森的故事(推荐)

钱学森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 号选手,我今天讲的是《钱学森的故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了。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盛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放弃了优裕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曾写道:“钱学森是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之星,他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因此,当得知钱学森将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钱学森给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写了一封信,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夹在蒋英写给她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最后,在周总理的协助下,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号轮船回国。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党和国家特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80岁高龄的钱学森容光焕发,精神矍铄,他满怀深情地答谢说:“我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满意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12篇:关于钱学森故事分享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钱学森的故事,欢迎查看!

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来讲述这位科学名人的一些故事:

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

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克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钱学森遗物背后的故事

一、独创来自博学广闻

剑桥大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讲过:“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钱学森即是如此,他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从学生时期,钱学森就不甘于只做一个埋头读书、追求成绩的书呆子;工作以后更是发展了很多爱好,比如音乐、摄影、美食和书画等。这些爱好既能让他在繁忙的学业和工作之余陶冶情操、放松心情,还能让他思维开阔、激发灵感。

钱学森爱好听交响乐,即使是拮据的学生时期,每周都坚持去听音乐会,从上海的兰心大剧院到芝加哥交响乐团,他从不间断。夫人蒋英是音乐家,结婚以后二人经常在家一起欣赏唱片,互相交流音乐感想。音乐让他不时地迸发科学灵感,音乐还陪伴他们度过人生最黑暗的时光。当时美国移民局判决他驱逐出境,但却实际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为了不给朋友带来麻烦,钱学森几乎不与外界来往。内心的苦闷无处倾诉,幸好有夫人蒋英和音乐的陪伴。每当夜深人静孩子熟睡后,蒋英弹奏吉他,钱学森吹箫,二人琴瑟和鸣,相守相伴,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还写出了《工程控制论》这一巨著。

钱学森是摄影发烧友,喜欢拍照和自拍,且水平不凡。在美国求学和工作期间,钱学森购买最新型的德国相机,跟同学和家人出去游玩时,他负责拍照。回来后冲洗出来赠送同学,或做成幻灯片与家人一起欣赏。回国以后,钱学森还曾购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可是没用多久便不再用。这是因为,钱学森回国后的工资尽管在当时的国内不算低,但用于购买摄影器材及胶片后所剩无几。随着工作的日渐繁忙,钱学森无暇坚持这一爱好,只能在晚年的时候看到报纸上有好的摄影作品,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和欣赏。

钱学森钟爱美食且擅长烹饪,他的挚友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先生曾回忆,在美国时,钱学森经常开车带他们去找美食,有时还在自己家里亲自下厨,招待来访好友。钱学森还喜欢国画。父亲钱均夫专门请好友、国画名师姜丹书教儿时的钱学森作画。1941年,身在海外的钱学森思乡心切,特请姜丹书创作了一幅国画《西湖一角》寄送给他,以解思乡之苦。钱学森一直很珍视这幅国画,回国后他鲜有机会回家乡杭州看看,但是仍然心系家乡,晚年时还让家人将此画取出挂在墙上,时常看看。

钱学森爱好广泛,一方面得益于其父钱均夫的悉心培养。钱均夫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遗憾的是所处乱世,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但他将所学教育方法用在对钱学森的培养上。为了让钱学森全面发展,钱均夫请自己的好友孙智敏教授书法,还让另一位好友姜丹书教授其国画。这些儿时培养的爱好影响了钱学森的一生。另一方面,钱学森在美国时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他在工作和科研之余有条件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爱好。麻省理工学院聘钱学森为教授时,年薪达到9000美元,而当时一般高校的教授年薪五六千美元。如此看来,钱学森算得上是高收入,更何况他还有稿酬、顾问费等其他收入。

1955年回国后,钱学森临危受命,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规划蓝图,成为中国航天领路人。繁忙又机密的工作让钱学森分身乏术,更无暇保持自己的爱好,没时间欣赏音乐、研究摄影、烹饪美食。钱学森放下曾经的爱好,转为听收音机。收音机节目丰富,即时性强,又不耽误工作。因此,在去基地的路上,在身体不适住院时,甚至退休后,钱学森一直坚持听广播,且作为听众对节目提出自己的建议。钱学森图书馆收藏了他用过的几个收音机。1984年,钱学森受邀参加中央电台科普节目创办35周年纪念座谈会时回忆:“我每天早起听的第一个节目就是中央电台的《科学知识》,我非常感谢这个节目的编辑和为节目撰稿的同志,他们天天给我上课,给了我很大帮助。如果没有这些老师们,那我今天就不可能了解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他还曾写信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播宋广礼说:“你主办的《科学知识》节目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如此,钱学森还亲自关心和支持广播事业的发展。《科学知识》后来更名为《科技与社会》,钱学森将节目组的书面汇报批转给科协的几位副主席,指出:“中国科协似应对中央电台的《科技与社会》节目有所帮助。请找钱三强副主席商量一个具体办法。”

二、君子之交淡如水

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礼物是亲朋好友或师生等维系感情、互表心意的媒介。作为令人敬仰的科学家,每逢节日、寿辰或获重大奖项,钱学森自然会收到单位或个人赠送的礼物,赠送者既有国家机关单位,也有家人、身边工作人员及友人甚至不相识的人。钱学森的礼物中,仅论经济价值,并无贵重之物。因为钱学森收受礼物最不看重礼物本身,而是赠送人的出发点和心意。身边人包括钱学森的家人及工作人员因为熟知钱学森的个性,从不送贵重礼物,送了不但不接受,反而会被批评。在钱学森身边任职20多年的秘书涂元季,为祝贺钱学森与蒋英金婚这一重要时刻,也只是联合钱学森的家人共同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纪念牌。

钱学森喜欢书法、字画,因此,每逢节日或他的寿辰,很多人都会想到赠送字画以表心意。以钱学森科学名家的身份,自然交往甚广,如果有收藏名画名作也不足为奇,但钱学森的字画并无名家名作。大多是相熟之人亲自创作,或请书画水平较高的人创作。钱学森知道他们只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心意,便不好拒绝,但都通过信件一一表示感谢,有的还会挂在书房表示最真挚的谢意。王义勇是原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的教授,其夫人刘福芳是工笔画画家,二人通过书信与钱学森交流学术及艺术。新年时他们邮寄自己亲自创作的梅竹赠与钱学森。钱学森收到后致信说“梅轴已高悬书桌旁,我非常感谢二位”。

但钱学森最钟爱的礼物还是中国航天的新成就。作为中国航天的领路人和奠基人,钱学森回国后就开始带领科学家为中国航天规划发展道路。即使退出工作一线,他仍关心和关注中国航天的发展。钱学森的两位得意门生——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及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最了解钱学森的心愿。他们一有新成就便向钱学森汇报,这也是他们表达心意的最好礼物。神舟飞船发射成功不久便是钱学森88岁寿辰,于是王永志赠送了神舟飞船模型表示祝贺,神舟飞船承载着新一代航天人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早日实现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钱学森非常喜欢这份礼物,这让他看到中国航天的进步,甚感欣慰和开心,一直摆放在书橱最显眼处。孙家栋也是由钱学森发现并推荐的,后来他负责探月工程。当时美国、俄罗斯都多次登上月球,中国人一直梦想着将嫦娥奔月的故事变成现实,这也是钱学森的心愿之一。2004年,经过十年的酝酿,孙家栋不负所望,带领团队促使探月计划正式立项,取名“嫦娥工程”,并确立了“绕”、“落”、“回”三步走实施计划,开创中国航天又一新纪元。这一年是钱学森的93岁寿辰,孙家栋便送给他一个月球仪并向他汇报了项目最新进展,钱学森听后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后来一直珍藏着这份礼物。

互赠礼物本来是拉近距离和增进感情的方式,却有人借送礼之名跑关系,以达成自己不正当的目的,这不仅失去了送礼物的本来意义,还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身为共产党员的钱学森严以律己,绝不违背中央规定,否则坚决拒绝,即使是一盒茶叶,他都会退还或作价付款。曾经有一深圳富商想赠予钱学森一套别墅,他果断谢绝。也有组织想借用他的名气提高影响力,辗转托人说情邀请他参加其会议并送他喜欢喝的西湖龙井茶。钱学森收悉后写信拒绝邀请,并委托秘书照价汇款。

三、极简主义生活

《日报》曾撰文提倡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所谓极简主义,就是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钱学森图书馆馆藏藏品可见,钱学森俨然是极简主义生活的典范。

钱学森对物质要求很低,对任何物品都做到物尽其用。刚回国时钱学森家中的用品用具都是国家配发的,后来作价买下。很多生活用品都是用到破旧。钱学森退休后换下军装,穿得最多的是蓝色卡其布上衣和军绿色裤子,洗到发白还不舍得换新的;放在书桌上的笔架摔裂了粘好了再用;用的11把蒲扇都用胶布粘过;一个公文包是他在美国时参加会议的主办方发的,回国后继续使用,用了长达30年,随处可见缝补和破洞的痕迹。

钱学森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他尽量简化生活细节,省却不必要的社交、应酬,以将最多的精力专注于科学研究。读书是他科研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家中最多的家具是书橱,多达18个,珍藏着他阅览过的数万册书。钱学森回国时从美国带回了很多书籍资料,但是科学发展瞬息万变,在网络媒体不发达、中国未开放的时代,书和期刊成了钱学森了解国际科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唯一途径。他让秘书每月拿出工资的一部分专门设立购书基金,购买最新的书籍。即使后来电视媒体和网络发展了,钱学森也从不看电视,他通过广播和最新的书籍、报刊了解和学习最新信息。

钱学森的极简生活并非一味减少生活内容,而是确定自己所要的,拒绝那些不要的。反观现代人处在数字生活时代,数码产品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很容易分散精力,造成信息泛滥。人们应该从输入源头上精简信息,避免信息骚扰,像钱学森一样极简生活,回归到书桌前多读读书汲取人生养分。

四、淡泊以明志

“学而优则仕”,很多人视做官为光宗耀祖的荣耀,希望“官越做越大”。钱学森却淡泊名利,从不贪恋虚名和权力。从钱馆收藏的钱学森聘书中看到,他不止一次“降职”,且都是他主动要求的。

1957年2月,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59年6月钱学森就请辞院长。原来,这两年五院规模扩大,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让他分身乏术,无法集中精力解决技术问题。无奈之下,钱学森申请辞去院长职务。中央经过考虑以后,重新任命他为五院副院长,让他集中精力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后来,除了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担任过的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都是副职。此外,钱学森还请辞过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院士等。钱学森常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他从不看重职务高低,唯一考虑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钱学森还经常收到很多组织、单位或个人的参会邀请,或是担任名誉类的顾问、教授等职,有的未经他允许,擅自将他列入顾问名单之中。钱学森收到请柬或聘书后,都会一一写信回绝邀请,毫不留情。据钱学森秘书涂元季统计,被钱学森回绝的名誉顾问等虚职、名号多达三十几个。在馆藏中有一件是某机构授予钱学森的纪念牌,他只是在该机构的第一届担任过职务,第二届请辞且未参与任何工作,但是该机构仍送去第二届的纪念牌。秘书将其转交给他时,他无奈地回复道“真是笑话,我根本没有去,辞不掉呀。”还有一件是1983年某会议拟聘请钱学森担任顾问的聘书。当时的会务组织者委托跟钱学森相识的经济学家薛暮桥转交此聘书,但薛老知道钱学森的处世原则,即使将聘书交给他,他也不会接受聘任。薛老只好将聘书寄放在自己家里,直到他逝世后,其孙整理遗物时才发现此聘书,而后通过朋友辗转交给钱学森。

古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名誉原本是一种尊重和认可,适度出让自己的名誉,继续发挥余热是好事,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名誉职务变成了名利的交换。建议那些有一定名气的人珍视自己的名誉,接受名誉职务聘任时应该加以筛选和辨别,对掺杂利益交换的名誉职务说不,否则必将名誉受损,失信于民。

五、殊荣众多却只重人民评价

钱学森遗物中有一部分是他获得的荣誉奖章、证书和奖杯等。统计下来,钱学森获颁的荣誉称号不少于30个,其中包括“小罗克韦尔奖”、“世界工程与科学名人奖”、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等国外授予的奖项,也包括国家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两弹一星功勋奖”、“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尽管有这么多荣誉加身,他也名副其实,但是钱学森却将这些奖看得很轻,他曾说过:“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人民办了点事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1957年钱学森回国不久,中科院将他著的《工程控制论》评选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在谈到获奖感受时,钱学森说为了能回国才将研究方向改为工程控制论,在研究时经常因为要和美国移民局调查员的谈话被打断,即使如此,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是来自于祖国建设事业的消息。1989年,钱学森因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做出的贡献,被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小罗克韦尔奖”,这是现代理工界最高荣誉的奖项。他却说:“我觉得美国人给我发奖没什么。评价一个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最有权威的不是一个什么美国的评审委员会,而是中国人民给我的奖。说是第一名中国人得此奖,我说,要紧的是‘中国人’三个字,这个‘中国人’,应该包括中国成千上万为此作出贡献的人。”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他说:“我觉得这些都是千千万万人在一起做的事。我钱学森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我是很渺小的,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钱学森的荣誉观。

凭物鉴人,钱学森的遗物是他平凡生活的见证,其背后的故事是反射他精神品格的反光镜。钱学森的品格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过时,反而为当下的国人树立了典范。作为中国人的钱学森,无论何时何地,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要让祖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誓言;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极简生活,一生专注于科学研究,从未停止学习和探索的脚步,为世界和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作为共产党员的钱学森严守党规,为全体党员作出了表率;作为成功之人的钱学森,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第13篇:《钱学森的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的故事》读后感

读完《钱学森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钱老于1911年生于上海市,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大王”。他于1935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美国政府的威逼利诱,毅然决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而饱受迫害,被美国当局非法扣留长达5年,但他仍不改志向,最终在周总理的营救下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钱老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是他那种心系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我们的心里应该时刻装着祖国,心里应该时刻牵挂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危,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才能确保革命军队不变质。

其次是钱老刻苦钻研,为了科学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因此许多人放弃了艰苦朴素的传统,害怕吃苦,害怕受累,而钱老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特别是在苏联撤走专家,我国国内遭受自然灾害时仍然坚持科学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生活在优越条件下的我们确实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多多学习钱老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三,我们还应学习钱老的钻研精神和对待科学严肃认真的态度。作为当代军校大学生,我们的条件很优越,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待学习却越来越马虎,60分至上,不肯潜下心去搞学习,结果自身

素质不过硬,像这样的指挥官,将来在战场上如何靠得住?!假如我们能像钱老那样刻苦钻研,相信我军的战斗力将会提升得很快。

第四,钱老敢于质疑权威,这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在美国留学时,钱老在一次讨论中大胆质疑当时空气动力学权威,结果证明他是对的,那位权威也夸赞钱老说他是一个大胆的科学家,他为有这样的科学家感到欣慰。当代中国的大学生,由于从小被灌输“长辈说的都是对的”的观念,到了大学时已经没有了质疑前人的勇气,也越来越缺乏创造力,长此以往,我们国家将缺乏创新型的人才,这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敢于质疑,敢于创造,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有竞争力。

钱老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并且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第14篇:钱学森的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的故事》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钱学森的故事》这篇文章,深有感触。这篇文章写了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于是去美国深造,拜冯.卡门为师,并在他的推荐下,钱学森成为了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并在此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他在生活上享有非常丰厚的待遇,但是他依然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可是,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希望没有实现,战争爆发了,他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了无理阻拦。钱学森历尽艰险,不懈努力,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中,报效祖国。

他此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为了保障我国的国防能力,钱学森终于在1960年10月成功完成了对第一颗国产导弹的研制!钱学森为我们建立了学习的榜样!

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多少爱国学子,他们一腔热血,不畏艰辛回到祖国的怀抱,从此,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宛如一颗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也不再是“东亚病夫”,受人歧视。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等这样无数先烈和前辈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祖国今天的强大和富强。

第15篇:钱学森的故事450字

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概念,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钱学森的故事450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1:钱学森的故事450字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人民科学家,他的出现使得我们中国的航空、火箭、导弹事业将得到改善。在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上海。毛泽东曾对钱学森说过一句话:“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35年的时候,钱学森留学于美国,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一听到中国成立了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9月,美国移民局发给了钱学森一个通知:不准回国!他被退掉机票。美国海关硬说他是间谍,他们把他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看守人员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半个月后,他的体重就下降了十几斤。

后来,经过美国人的帮助,美国移民局把他释放出来了,但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他的行为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经过五年的迫害与挫折,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他望着**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我现在终于回来了!”

篇2:钱学森的故事450字

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他在1935年赴美留学,拜冯卡门教授为师,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得意助手,也是他的得意门徒。钱学森在那里有着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那时,钱学森还是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祖国。他对每一个夸奖他的人都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在祖国刚从黑暗中走出来时,钱学森的回国之心就越发强烈起来,他把这件是告诉了和他一起的中国留学生,可他们让钱学森现在不要回去。对他说:“现在祖国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可钱学森没有把这事当回事。

在钱学森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美国的移民处给钱学森一封信——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过几天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而且还失语了。有许多人都想救出他。

我国毛泽东主席亲自把美国的两位俘虏给放回美国,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后。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做出了许多贡献。

篇3:钱学森的故事450字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早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成绩优异,被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他什么都有了。可是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毫不犹豫的决定回国,为建设新中国、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可是美国当局却以种种方式阻止他,他的行为受的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受到监听,但他仍不屈服于美国当局,艰苦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被周恩了总理以9名美飞行员的条件救了出来。钱学森来到祖国的第二天,他带着全家人来到**城楼前,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这是一颗多么热烈的爱国心,多么强烈的爱国心啊!

回国以后,他更加用功读书,研制了近程导弹,中程导弹,成为中国第一个研制成功导弹的人。被誉为“导弹之父”,还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舍弃金钱,舍弃名誉,舍弃地位,只为了一心报国,让祖国日益强大,这不正是与秦桧做了鲜明的对比吗?秦桧是抵挡不住金钱名誉权力的诱惑,反叛了朝廷,害死了一代爱国名将岳飞,秦桧这个名字被遗臭万年。钱学森不怕敌人毒打,没有被巨大的财富诱惑,为了报效祖国,他义无反顾的回国了!

钱学森为国争光,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深深地感染着我,时时鞭策着我,催我奋进。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同学们,我们要从小学习钱学森热爱祖国,将来报效祖国。那么我们怎么爱国呢?在家里,孝敬父母,就是爱国;在学校好好学习,就是爱国;在社会上,遵守公德,无私奉献就是爱国。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练就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16篇: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爱国——钱学森的小故事

近阅涂元季、刘莹合著的《钱学森的故事》一书,我才真正领略了我一直景仰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精彩人生。钱先生为科学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钱先生是我们人生的一座丰碑,是莘莘学子学习的楷模。

钱学森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爱国精神。1936年,钱先生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到洛杉矶市郊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他在学习中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很快地进入当时科学前沿。他和其他四位同学组成了一个五人火箭研究小组进行火箭实验,其间发生多次意外爆炸,但他不畏艰险,继续实验,终于取得了最大的科研成果,受到了美国军方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毅然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工作条件要回国,这完全出乎美国军方的意料,便以种种理由加以阻挠,还软禁了钱学森,竟达五年之久。在这五年期间,钱先生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地为回国做准备,并开始了一门新学科的研究——工程控制论。这些都为钱先生后来能取得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回国之后,钱先生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人民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先生之所以能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乃是他有为科学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正需要有这种精神,我们国家才能不断走向繁荣,才能不断取得骄人的成就,才能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钱先生具有造福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他年迈之时,仍然关注国家科技的发展,强调发展生物工程,强调西部治沙等工程,甚至到了晚年,还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钱先生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责任和担当,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这样具有造福国家和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人,我们中华民族也必定因此而走向强盛,走向辉煌。

《钱学森故事》,它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用以对照自己,让我们懂得了怎样的人生才能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它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我们心间,给我们以信念的力量,给我们以前进的动力;它像一盏指明灯,在我们迷茫之际,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

人生苦短,人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钱学森先生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热血铸春秋 殷殷报国魂

2012年2月5日,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蒋英在301医院逝世,走完了她93年的精彩人生。蒋英这个名字人们并不陌生,不仅因为她是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三女,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表姐,中国杰出女声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更因为她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和钱学森相濡以沫的婚姻一直被人们称道,她的离去让人们感叹。在缅怀蒋英的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钱学森这位已故科学家的深切追思„„

“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这是小学语文教材《钱学森》一文中对半个多世纪前钱学森返国的一段描述。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笔者对钱学森的认识也是始于课堂。孩提时代听着老师讲述他冲破阻碍毅然回国的事迹,满怀钦佩之情。

长大后,涉猎书籍,对钱学森知之更多,更是肃然起敬。“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他的丰功伟绩让世人瞩目。作为科学家,钱学森感动了整个中国。这不仅仅是是因他成就斐然、贡献卓越,更是因为他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愫。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个人,用怎样的成就照亮一段历史?以怎样的力量感动一个民族?让我们走近钱学森,再次追忆一段光辉的历史,体会钱学森带给我们的感动。

时间定格在1955年9月17日,洛杉矶港口,一艘名为“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轮船正在启航。

当船渐渐离开港口驶向大海时,站在甲板上的一个人长长地出了口气,他终于带着妻子和一双幼小的儿女踏上了返回祖国的归途。而为了这一天,他足足煎熬了五年。

他的离开震惊了美国军界和科学界,当时的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在9月17号这天,并没有到码头上送行,但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而在中国,很多人为了这一天等了很久,他的归来,牵动着中国政府,也让整个中国欣喜异常。这个人就是钱学森。

他的离开为什么能让美国紧张、中国欣喜、世界瞩目?

让我们把时间倒转回1950年。这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名叫钱学森的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钱学森刚一离开办公室,他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说:“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中国。”

此时,钱学森已经是美国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主任,已经成为颇具国际声望的科学家。美国国防部认为钱学森太有价值了,因此千方百计地阻挠他回国。于是莫须有的罪名接踵而至,钱学森被捕入狱,度过了14天炼狱般的生活。

后来,迫于舆论压力,美国当局不得不将钱学森释放,但仍对其行动进行监视和限制。出狱后的钱学森仍无人身自由,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联邦调查局和移民局为查清钱学森是否是共产党员,还多次举行所谓的“听证会”。检察官在一连串例行提问后,突然问钱学森忠于什么国家的政府。

钱学森略作思考,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所以我忠心于对中国人民有好处的政府,也就敌视对中国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检察官穷追不舍,“你现在要求回中国大陆,那么你会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共产党政权吗?”钱学森毫不示弱,说:“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要给谁就给谁。”

面对美方的蓄意阻挠,钱学森不仅没有削弱回国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因为他一直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回到祖国。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全家人一夕三惊,经常搬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回忆说:“我们总是在身边放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获准搭机回国。”也就在这期间,钱学森完成了30万字的《工程控制论》一书,一举奠定了他作为工程控制论开山鼻祖的历史地位。

1955年9月17日,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这一天钱学森心情很好,他说:“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我已经被美国政府刻意地延误了我回祖国的时间,个中原因,建议你们去问美国当局。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投身科学 弘扬学术

投身科学选择航天事业与钱学森年轻时的经历有关。钱学森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帝国主义侵华的枪炮声中度过的。起初他的愿望是为中国造火车,抵御外侵。因此从北师大附中毕业后,他考入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机械工程系(铁道门)。但1932年“1·28”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在日寇优势的空军和国民党政府妥协的双重压力下失败了。这时的钱学森急切地要为国家民族的强盛出力,因而他从造火车头愤而转向设计制造飞机。

1935年,钱学森获得赴美“庚款留学”的机会,来到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

一次,一个美国同学在聊天中表现出对中国人抽鸦片、裹小脚的蔑视,钱学森大义凛然地对他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现在是还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咱们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还有一次,有位教授出了份很难的考卷,全班大多数人不及格,这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吵着去了教授的办公室。当他们走到门口却发现有一张卷面整洁、无任何错误的考卷贴在门上,走近一看是钱学森的,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不敢推门进去找教授理论了。

1936年,硕士毕业的钱学森赴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冯·卡门教授读博士。来到加州理工学院的钱学森感受到了这所著名大学的民主学风和创新氛围,他说:“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想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地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

钱学森说到做到。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经过3年的潜心研究,他完成了《高速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论文,荣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他在论文中提出的“热障”理论和与导师共同命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使得当年波音公司推翻了B-47飞机的原设计方案。而在 1955年8月,回国前夕,钱学森给恩师卡门送上自己的新作《工程控制论》,卡门翻阅后欣慰地说道:“你现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钱学森不仅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教学上也独具风格。1946年,年近36岁的钱学森走上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台。他的课引起了青年学生的极大兴趣,当年,麻省理工的学生甚至以能听到他的讲课为荣。当年听课的学生回忆道:“他的课程在我就业的前十年,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钱学森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他发起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并担任该校近代力学系系主任的近20年里。当年的学生张瑜回忆说:“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钱学森先生在全系大会上宣布聘任教师的名单时那踌躇满志的神情。他高声地说:‘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调来了!’”他口中的大炮指的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如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物理学家严济慈、数学家吴文俊、刚刚归国的留美博士蒋丽金等等

在教学中,钱学森喜欢自己动手编教材。在中国科技大学,他亲自编著了《火箭技术概论》。当年的学生刘济生回忆说:“它(这门课)涵盖了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钱老将这些领域深奥的理论和技术融化在讲义中,讲课注重深入浅出。”

钱学森教学要求非常严格。米博恩同学说:“有次上课,钱老说如果你5道题做对了4道,按常理,该得80分,但如果你错了一个小数点,我就扣你20分。他常告诉我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

钱学森出的考题也很绝,有一次竟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解”。这次考试让钱学森感到这一届学生数理基础还不够扎实,于是特别为他们延长了半年的学习。

钱学森曾在黑板上给学生们写下“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几个大字,这既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学术精神的体现。

科学创新 功照千秋

有人说,如果没有钱学森当年的回国,就不可能有中国航天事业的今天。回国后,从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到主持完成“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从参与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到直接领导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钱学森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

“为中国人争气”,这是钱学森的追求。为国争光,则是钱学森的信念。当年,陈赓将军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热血铸春秋 殷殷报国魂

当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宣布“要搞人造卫星”时,被西方讥笑为“妄想一步登天”。但是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一位老科学家说:“在新中国科学界,钱学森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如果没有他,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会延迟若干年。”

在钱学森的科学生涯中,还有一门学科成就了他非凡卓越的一生,那就是艺术。

钱学森年轻时特别喜欢贝多芬的乐曲,还学过钢琴和管弦乐,对我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有极大的兴趣。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航空学会和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艺术与科学协会。数十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钱学森感慨万千:“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听说他爱好绘画、音乐等,也很欣赏他的“不务正业”,认为这些才华很重要。

“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有帮助,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钱学森常说,“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宁静致远大师风范

“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这是钱学森的心声,也是他人生境界的写照。回国后,钱学森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对这些官位,他的态度是:“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翻开钱学森的履历表,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官”越当越小。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后来,他主动要求当副院长。他曾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来,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热血铸春秋 殷殷报国魂

钱学森一生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钱学森姓钱却不爱钱,他数次将国家奖励的巨额款项捐献出去。可以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他,几十年如一日住在破旧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几十年不换的相机,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50多年的破提包„„他却把稿费和奖金上缴组织,捐给贫困学生,捐给西部地区的治沙事业。

提及自己的贡献,他总是谦逊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人民和我们的国家。”钱学森一贯反对别人称他“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总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大家,像“两弹一星”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哪一两个人能干成功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美国准备授予钱学森院士称号,被他拒绝。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

在淡泊名利的同时,钱学森始终以高标准坚守科学道德。1964年,他收到一位年轻教师写来的信,指出了他新发表的一篇力学论文中的一处错误。他随即给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回信表示感谢,并建议年轻人把纠正意见写成一篇文章,由他推荐到《力学学报》刊登。钱学森宽广的胸怀可见一斑。

平生无意求虚名,惟尽百年赤子情。在钱学森眼中,最好的礼物是一尊“神舟”航天飞船的模型。那展翅翱翔的“神舟”,真切地诠释了他关注祖国腾飞的热切心情„„

如今,钱学森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贡献,已载入史册、写入永恒。每每念及他的名字,仍能勾起整个民族对一段光辉历程的深情追忆,唤起亿万国人对未来岁月的凝重思考。(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华编写)

第17篇: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的一生,可谓是历经风雨。他出生于中国内忧外患、被人宰割的 时代。他是中国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爱婿。钱学森为了挽救危亡中的 祖国,他先是赴美留学’求取知识,等到归国的时候,却被美国强行扣留。兜 兜转转数年,他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建设,在二战中立下赫赫 功勋,也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的发展立下不小的功劳。

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

晚清的中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为黑暗的时代,当时列强瓜分中国, 中国迈上了屈辱的路程。特别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期,庚子之难就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场战役让那些不平等条约再次落在中国人民的肩上,加重了 中国人的负担,使中国完全的陷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在武昌发动了灭亡清政府的武装起义,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革命的序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钱学森就在武昌起义的两个月后出生,出生地是在上海。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大地烽火四起,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百姓困苦,民不聊生。钱学森在 这样的背景下过完了他的童年。幼年时期的钱学森就意识到中国积贫积弱的 现象,他立下壮志要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星光大道。

1923年9月,钱学森12岁,他进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六年 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钱学森取得清华大学第二届赴 美公费留学生的资格。1935年8月,钱学森乘坐上海一艘美国邮政船,离开 了动荡不安的祖国,望着白浪翻滚的黄浦江面,钱学森思绪如潮,他在心中 默默地对自己说道:“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你现在是豺狼当道,我要到大 洋的彼岸,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你早日在东方复兴!”

同年九月,钱学森到了美国,顺利进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岳父蒋百里

钱学森曾经说过,这一生当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一个是开国总理周恩来,另一个是他的岳父蒋百里。

蒋百里曾经留学日本士官学校,被誉为“现代兵学之父”,有人说他曾经 两次打败日本陆军。在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蒋百里靠着优异的成绩 打败了所有的同学,包括后来的日军名将,例如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山本 五十六。

蒋百里获得了象征日本军界最高荣誉、裕仁天皇御赐的樱花宝刀。在 1937年抗战初期,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首次提出了持久抗战的观点。曰 本战败之后,很多日本军官吃惊的发现,大日本皇军几乎是在老老实实地按 照蒋百里的指挥,由东到西进军,然后陷于湘西战场’最后以失败告终。

蒋百里为钱学森做出了两件影响颇大的事,一件是婚姻,还有一件是专业选择。

蒋百里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是莫逆之交,蒋百里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 和一个日本女人结婚,并生下了 5个女儿。他知道钱学森是钱家独子,而且 没有结婚,于是有意将自己的第三个女儿蒋英嫁给钱学森。钱学森和蒋英两 人在父辈的安排下,很快产生了感情。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蒋英也到 欧洲留学。两人之间虽远隔万里,但仍然互通书信,感情在分别中愈加的深 厚。直到1947年,钱学森才回到上海和蒋英结婚。婚后,夫妻二人一起回到 了美国,感情甚笃。在被美国扣押、迫害的日子中,两人始终相濡以沫,相互 扶持。

钱学森赴美留学之前,父亲钱均对儿子选择航空科学专业十分反对。钱 均认为,中国的航天工业基础十分落后,还是将飞机研制好才是当务之急。 但是钱学森却坚持认为,中国的飞机制造技术落后西方一大截,只有从航空 理论基础上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赶超西方。父子俩人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 点,甚至还出现了争执。

蒋百里先生听说钱家父子二人的争持后,便去当和事佬,他向钱均仔细 介绍了西方航空行业的发展,跟他说航空工业是理论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 产业,工程实践是要跟着理论走的,没有理论,任何实践都是空话。蒋百里的 话让钱均茅塞顿开,钱均终于不再阻挠儿子学习航空理论。

钱学森回忆往事的时候,对岳父为自己说服了父亲很是感激,同时也感 谢蒋百里将女儿交给他,给他一个好妻子。

留美岁月

1935年9月,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毕业后的实习期间,钱学森充分地感觉到作为弱国国民的辛酸。当时的中 国,在历经了百余年的贫弱之后,中国人在国外留学,被欧美列强国家的人 极端的轻蔑,中国人饱受美国人的歧视。

1936年10月,钱学森进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成为美国籍匈牙利 人科学家冯?卡门的得意弟子。师生二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和科研研究中, 彼此磨合,留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的冯?卡门先生是刚刚兴起的航空科学 中的顶尖科学家,是动力学上的教授。初次和钱学森见面的冯?卡门对这位 仪表庄重的年轻人倍加赞许。他提出了很多问题,不过都被才思敏捷的钱学 森回答出来。之后的几年中,钱学森先后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航空工程硕 士学位、航空博士等学位,并成为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小组的主要 成员之一*。

40年代初,钱学森和另一个航空科学家马林纳合力发表了重要的研究 报告《远程火箭评论与初步分析》,这一论文成为美国研制对地导弹和探空 火箭的理论基础。此外,钱学森还参加了美国核武器研制的“哈拉曼工程”。

1945年到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停息后,国内解放战争也在节 节胜利,钱学森先生意识到民族解放、复兴在即,他决定要回国投身到祖国 的建设中,但是归国路途确实是想象不到的坎坷和艰难。

1950年,因为怀疑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美国取消了他参加机密研 究机构的资格。钱学森以此为契机,用回国探亲这个理由准备回到阔别许久 的祖国。正当他要动身的时候,却被美国移民当局扣押,幸好被同事以一万五千元美金保释出来。但此后,美国屡次阻扰他回国,钱学森遭到了美国当局长达五年的扣留和迫害。

据钱学森晚年时候的讲述,在美国羁绊的五年中,他时刻不忘回国,每 一天都在准备着行李。由于美国政府的刻意压制,家中的生活条件很差,还 要经常搬家。好在妻子蒋英贤良淑德,抚慰了他那寂寥无助的心。妻子蒋英 毅然辞退家中所有的女佣,一个人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

在这五年当中,钱学森先生并没有放弃回国的打算,他在美国加州学院 任副教授,在教书之余,不忘继续研究自己的学术,并在1953年发表了《从 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一文,1954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论》更是引起了行业 领域的轰动。

出国容易回国难

1949年5月20日和1949年5月14日,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负 责人葛庭燧、曹日昌教授分别写信,他们劝说钱学森回国参加祖国战后建 设。同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钱学森下定主意,立 誓返回魂牵梦绕的祖国。

1950年7月,钱学森准备将整理好的八百公斤的书籍和科研笔记带回 祖国,但遭到美国移民当局的强行拘留,并扣押了所有的资料和书籍。美国 海军部高级次长表示:“钱学森参加了美国很多机密科研机构,无论走到哪 里,他都抵得上5个步兵师,我宁可将这家伙击毙,也不让他回到中国!”

钱学森在美国遭到强行拘留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丨国内多位科学 家纷纷声援钱学森,谴责美国政府的做法太过极端。新中国公开指责美国在 违反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强行扣押钱学森,这是完全不符合美国所谓的人权、民主、自由等口号。

中国为了让钱学森早日回国,也在时时刻刻地想着法子。在日内瓦召开 的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表示,中国可以释放在 朝鲜战场上被俘的美国十一名高级将领,为了表示诚意,中国会先释放4名 美国的王牌飞行员。然而,美国坚持不让步,声称并没有证据表示钱学森想 要回国。

就在谈判无以为继的时候,全国人大副常委陈叔通忽然收到钱学森的 来信,信中的内容是要求祖国帮助他回国。原来钱学森通过美国的报纸看到 了**广场上的陈叔通’而陈叔通正是他父亲钱均的好朋友,于是便决定 给他写信。钱学森先是摆脱美国特务的监督,在写给比利时的亲戚家书的夹 层中留下了这封写给陈叔通的信件。

陈叔通接到信后,立刻将信交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以此作为美国当 局扣留钱学森的铁证,美国只得以“驱逐犯人”的名义放钱学森先生归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先生终于得偿夙愿,携带妻子和一双幼小的儿女 踏上了归国的路途。当年10月8日,钱学森先生终于回到中国广州。

但是,对于美国政府以驱逐罪犯的名义将他放回,钱学森异常愤恨,他 坚决表示,如果美国不就此向他道歉,他就永远不再去美国。果然,在钱学森 回国后的生命中,他再也没有前往美国了。

科研狂人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光辉的历程。他迫不及待地投 身到祖国的航空、国防建设之中。

1955年冬,钱学森参观了陈赓大将领导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 交谈中,钱学森坚持一定要发展中国人自己的导弹、火箭。1956年,钱学森 提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意见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导 弹、火箭工程的发展、建设规划,这份意见书立刻受到党和中央的高度重视。

同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钱学森,毛主席的和蔼、亲切、平易近人, 都让钱学森印象深刻。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下,钱学森随后成立中国第一个火

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院以钱学森作为众多科研

学者的领头人,为了让这些从未接触过导弹的学者们尽快地融入到导弹、火 箭的建设发展之中,钱学森首先给分配过来的156名大学生和教授讲述了 《导弹概论》,并亲自拟定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相关专业的学习计划。

六十年代,中苏关系迅速恶化,苏联将所有援华的科学家全部撤走,同 时将支援中国的工业项目的合同全部撕毁。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钱学 森和众多学者一样,吃粗干粮、睡帐篷,他们同甘共苦。虽然国外技术死死封 锁,但是钱学森的队伍也能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1960年11月5日,中国 发射了第一枚导弹。这个时间距离苏联撤走科学专家仅17天,当时在酒泉 发射场的聂荣臻元帅十分激动,他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转折点! ”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并在两 年之后的10月27日,完成了中国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对地导弹的发行试 爆实验和中国原子弹、导弹相结合的实践,使我国的国防力量达到了世界尖 端的位子,震惊了全世界。

1965年,钱学森又向中国国务院提出了建设我国人造卫星的建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 发展又步上了一个高台阶。

钱学森不光是我国航空科技、导弹火箭科技上的功臣,也是我国高端军 事科技的奠基人。1998年,钱学森就关于军事科学做了系统的阐述,他说: “军事学是军事科技的基础理论,军事运筹学是技术理论,技术应用学是军 事系统的工程理论。”

中国人,中国心,钱学森的爱国之心

钱学森的一生是辉煌的,作为爱国者,他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冲破层层阻 力回到中国;作为科学家,他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中国科学技术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钱学森说过,他一生有三次最为激动的时刻,第一次是 在得知美国方面终于肯放他归国,第二次是在得知自己将会同焦裕禄、孟泰 等人,一起列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行列;第三次是在建国十周年的那天, 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不计其数,然而最为 光辉、功勋最为卓著、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却是钱学森。那么,钱学森一生做出 哪些贡献呢?

在“一 ·二八”淞沪抗战中,钱学森意识到中国航空力量过于薄弱,因而决定到美国学习航空科技的理论知识。在美国受到当局迫害,滞留美国的五 年,他从没有放弃争取回到祖国的机会。他为二战的胜利立下不朽的功劳, 曾经和冯·卡门一起完成了空气动力学的研究问题,并留下了“卡门一钱近似”公式,就连冯·卡门导师也称这个弟子的学术知识已经胜过了自己。

在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期间,他将自己在动力、制导、气动 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掌握的丰富知识,运用 到导弹、火箭、卫星的研发制造上。他还主持并成功地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 术的建立”,他还参与了对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的研制。

钱学森被世界公认为世界航空技术的开创者、重要技术的奠基人和控 制工程学的开山鼻祖,他是应用数学、应用力学等学识领域的领袖人物,他 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学识上留下了创造性的贡献。

钱学森一生留下了《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不 朽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先后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 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的称号。

钱学森为中国导弹、航空、火箭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付出了 40多年的努 力,有着中国导弹之父、火箭大王、中国航空之父的荣誉称号。在1991年10 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一级英 雄模范奖章。随后,钱学森又担任中国科学家协会的名誉主席。1999年9月 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勋章。

钱学森一生淡泊名利,有着崇高的人格品质。他在为祖国科研实验做奋 斗的岁月里,始终保持了一名爱国学者应有的崇高精神。钱学森曾经说过: “我是一个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我所学到的科学技术只服务于我的祖国,我 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如果说我有所求的话,那我想要的 最高奖赏,就是全国人民对我工作的满意。”

钱学森晚年的时候仍然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安全。他是从中国贫弱的年 代中走出来的,他曾经亲眼见到过祖国被列强瓜分的情形,他绝不愿意让中 国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钱学森晚年的时候,也仍然关心着国防科技和军 队现代化的建设。

当钱学森因病住院时,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到他病床前探视,钱学森紧 抓着军委领导同志的手,要他们好好地发展中国军事的高端科技。随后,中 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等,11个党和国家的高级部门, 联合起来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的100 位人物”之首。这充分体现了钱老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是全体 中国人对钱学森一生光辉成就的肯定!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上的阅兵仪式震撼了世界,钱学森就在当年10月31日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98岁。人虽死,但英魂常在,钱学森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永远不会动摇。

第18篇: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读了>,我感触颇多,心情激荡不已。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回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2009年10月逝世于北京。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爱国是一种牺牲,只有当拥有爱国心的人在国家为难的时刻敢于站起来,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革命年代、战争时代,多少仁人志士不惜为国家,抛头,洒热血,这种爱国热情是最最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的。钱老便是这样。

钱学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钱学森给了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东西——信心。说到底,钱学森并不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提议发展导弹项目的人,苏联顾问早在钱学森之前就这样建议过。但显而易见的是,钱学森是第一个其意见得到认真聆听并被付诸实践的科学家。曾经在钱学森手下工作过的一位导弹科学家林津,1993年曾说:“钱学森的角色是象征性的,他并没有做出某项特别的贡献,或是研发出某一种特殊的导弹,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全局观点和组织能力。他是能够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方案和建议的人。他给我们弄来研究经费,如果没有钱学森,国家领导人可能根本不会做出开展导弹研究项目的最终决定。”其次,钱学森总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启发手下人做出至关重要的成果,他领导着一群比他年轻整整一代的中国火箭科学家,他们被认为是中国空间研究技术的脊梁。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在苏联大学里接受教育,后来在国内被委以重任,指挥着一个个科学家小组。钱学森教导过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并对其中最卓越者加以栽培提拔。他们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为了得到钱学森的一句表扬。在中国,他比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时更加拒人于千里之外。“钱学森的声望非常高。”一位曾在他手下工作过的科学家回忆道,“他简直就是神”。几年后,一些曾经担任过钱学森高级助手的人曾说过,他们从来不记得和钱学森有过轻松的私人谈话。所有这些都似乎表明,钱学森归国之后,似乎对谁都不相信,谁都无法与他分享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即使是他的家人。

他反反复复地强调,在书里可以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他的办公室里总是堆满了书籍,人们经常看见他埋头苦读的样子。他的一位秘书甚至倡议成立了一个秘密小组,专门把钱学森的书借给其他科学家阅读。在指点年轻后学时,钱学森总是再三强调“对相关材料的调研与分析”。许多他认为重要的信息都来自美国出版物,于是,钱学森教会其他人如何从美国学术期刊中获取有用信息,甚至商业杂志上的航空公司广告,也可以用来推测美国国防工业的进展程度。在中国,钱学森改变了军队圈里的教育哲学,他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让以往学习俄语的年轻中国科学家认识到,事实上,所有最好的太空研究方面的文献都是以英语写成。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第19篇: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钱学森是我敬爱的一名科学家,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这番话是钱老高尚心灵的真实写照,是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铭记在心的。

怀着崇敬的心情和深切的追思,我认真读完《钱学森故事》。再一次被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所感动、所激励。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真实的钱学森,一个伟人同时也是一名凡人。钱学森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不需要去虚拟场景和情节。但正是这些朴实的人格、思想和情感,才更让我们感动。

抱着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钱老赴美留学,在美国科学界赢得了崇高地位,有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富裕的生活。当钱老一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毅然放弃自己正处于高峰的科学事业和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回国后,钱老不负重托、激情满怀、争分夺秒、忘我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拼搏奋斗,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创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使得中华民族的脊梁挺得更直、更硬,使得中国的声音更响、更亮。

钱老的精神,更让我们想起湖工的校训,“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钱老主持制订了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直接领导

并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的研制与飞行试验,直接组织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研制与飞行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和卫星发展“三步曲”。在艰难的科研环境中,仅用十余年时间,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奇迹。

钱老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更是一位系统科学

大师。由他发展并建立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在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等许多重大领域、国家重大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成功应

用,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等重大工程中,都是按照钱老创立的系统工程科学思想进行管理的。在南水北调工程、粮食安全工程、奥运安保科技系统等国家重大项目论证、规划和研发运行中,也都充分运用了钱老的系统工程科学思想,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

大国家。”这句钱老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学森爱国情怀不仅是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是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他曾幽默地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学森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据他的秘书兼学

术助手涂元季回忆,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学森就让代他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这是一位科学老人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钱学森以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热爱品质的高洁,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深情之中,闪耀着他把有限生命融入祖国和人民伟大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这就是贯穿于钱学森整个生命的主旋律,是钱学森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精神遗产,也是我们学习钱学森高贵品质的最本质之处。

读完这本书,我被钱老伟大的人格魅力所震撼。报效祖国、捍卫尊严,这是贯穿老一生的价值追求,也是激励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毕生的价值追求,孕育出先进的航天文化的灵魂。

第20篇:钱学森的童年故事

钱学森的童年故事

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 童”。

喜欢听故事: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及杨家将的故事,还有古人头悬梁、锥(zhui)刺股、凿壁、映雪发愤苦读的动人故事,及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这些智慧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总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拜与向往。 5岁时他已读懂《水浒》。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折飞镖: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biao)。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leng)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颖悟 ( yingwu ) 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钱学森故事
《钱学森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