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支教的意义与价值(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2 21:08:3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典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古典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第三期 8号 双沟中学小学 吕菲

本人2016年度参加了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学业务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成为我业务提高的好助手。

一、认识的提高

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中,特别重视自己师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来提高。在培训中,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在培训过程中,首先时间保证;其次,我采取“稳扎稳打”,让学习内容化整为零,为了加强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与其他老师互相交流,一起研讨,我对教学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二、具体收获

1、参加培训,使我对教科研方面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研究,积极参加课改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在小学教师培训中,使我意识到教学课程的改变我们必须跟上新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下工夫熟悉新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很快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提高了自己课堂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2、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师德方面的修养,我坚持把师德建设

当作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来抓,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知、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依法治教、廉洁从教成为自己自觉的行为,积极争取做一名“师德双馨”型的教师。

3、重视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过去,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通过继续教育网上培训,我有了长足的进步,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为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饥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摄入。今后我会努力并不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续教育学习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

总而言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成功的,对我来说可谓收获多多。我们要切实提高对教师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积极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强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新时代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第2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一、前言:

我们赤裸裸地来到人世,又双手空空地离开,不带走任何东西,这就预示了人的一生终究是空的。人生就像白纸啊,自己描绘自己的命运。既然来走了一遭,不如就让自己活得有意义一些,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天。人生可以很美丽,也可以很晦暗,就看你怎麽去面对了。

金钱的数量,权力的大小,能力的高低,这都不能代表生活的意义,更不能代表生命的价值。这样说,肯定伤了无数人的自尊,因爲这是他们的一生所求,是他们活着的的终极目标。

不过,自古以来,名垂青史的人物,甚至包括一些帝王,他们之所以千古留芳,所依靠的主要资本并非这些东西。若能拥有至真、至善、至美的如水心境,拥抱自然,博爱苍生,这样的生活就最有意义,这样的生命就最有价值。

二、生命的本质 对于生命的本质,不能把它从自然中独立出来孤立地看,只有把生命融入自然,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去认识,才能认识生命的来龙去脉,进而认识生命的本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切实的精神寄托和永恒的心灵归宿,才不会感到失落和绝望„因爲自己的生命能在自然中得到永生。

任何人都是“有用”的,都有存在的意义。他们也许会被人忽视,但不会被道抛弃。道需要他们,他们是组成道的整体的一分子。他们爲道作出了相应的必不可少的“贡献”这也是其生命的本质意义。

当我们认清生命的本质意义以后,就不会被生活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所迷惑而进入人生的误区了。比如贫富、贵贱等都是生活形式上的差别,而生命的本质没有什麽不同。当我们认清生命的人生意义以后,就不会受社会的诱惑和刺激而迷失自我了。比如毁誉只是社会的评价,并不是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

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将生命的光芒毫无遮掩的炫耀出来,但有的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只能像一颗暗淡无光的星星,所以生命的本质不在与长短,而在于有限的生命中自己的付出与贡献。

生命的本质在于来人世一次所创造的价值,大到爲世界,小到爲自己„当我们生命终结时,我们还能想起什麽并爲之微笑和不悔,那便是自己生命的本质了。当我们自豪地想起那些事,无论大小,我们就会知道自己曾经所重视的,用心做过的,用生命维护过的,甚至用鲜血捍卫的,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本质...

生命是无常的,它像树叶从枝头坠落,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件事情是持久的:永远有变化及死亡。当一个过客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期待安全感或追寻永恒的快乐是极其愚蠢的。人爲了一丝快乐而努力工作,忍受苦楚。但如果人想获得永久的快乐,就必须放弃容易消逝的享乐;若人要结束痛苦,必须将私心连根拔除,并学习惜福。

三、人生的行道意义:

从本质上看,我们的生命自始至终都属于道,(或者说我们的生命彻头彻尾不过是道的一部分,)因此道的意义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而我们人生的根本意义就是替 天行道„“把自然放在你身上的东西说出来,做出来,是正当的、合适的、不可避免的;而且它是一个责任,甚至是一个人的一切责任的总和。”

一个人,那怕主观是爲自己,也必须在客观上循道才能生存下去并享受人生„实际上,社会中的每个人,不论他知不知道,或愿不愿意,都以自己的方式,爲道作出了不同的“贡献”。不爲道作贡献的人,既不配做人,也做不成人。

单纯追求自我的成功,并没有实现人生的本质意义。在替天行道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才实现了人生的本质意义,才是完美的人生„我们不是爲了享受才生到这个人世来的,我们是爲了传道和扬道才生到人世间的。

将道的精神发扬光大是人类的使命,实现人类的使命是个人的社会使命„“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行道意义就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

四、人生的自我意义: 对真人而言,人生的自我意义是在替天行道的过程中培养和发扬自我的精神,以此拥有自我,并使自己在道中得以永恒。道不是虚无的,道是实在的。人回归于道不是“空”,而是最大的“实”„使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在道中永存。

相反,生前所追求和享受的一切“荣华富贵”在死后都是一场空。因此,人生最实在的自我意义在于培养精神和灵魂!人生尽头最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得到过什麽,而在于能否找到心灵的归宿!

如果感受自我与物质财富相对应,那富人都应很快乐,穷人都应很痛苦,或者古人都无欢乐„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往往在奢华背后有酸楚,在平淡之中有怡然。因此,人生的自我意义并不建立在对物质的拥有上。财富,只是培养精神所用的物质资源;享乐,只是培养精神的一种途径;拥有合道的人生道德,才是培养精神的根基。

因此,最有自我意义的人生是通过追求自我的不断进步实现的合道人生,而非通过争权夺利获得的富有人生和穷奢极欲挥霍的享乐人生! 一日不努力,一日不进步;一日不进步,一日不充实。

一日不充实,一日无意义;一日无意义,一日无生命!

但对常人而言,人生的自我意义是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感受自我„感受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存在的意义及价值。我们正是通过感受自我,不断地解释我们自身的存在,才拥有了人生„人生就是日复一日体验自己的存在,而不是某种内容和形式的“流水帐”。

人生的本质意义是替天行道和实现自我。爲了能够替天行道,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相应的实力;爲了有效地替天行道,我们要实现真善美;爲了实现自我,我们要先确立自我„„

因此,人生的广泛意义在于求智慧,求进步,求真,求善,求美,以及确立自我„但是,追求这些都是爲实现人生本质意义而采取的手段,它们并非人生的根本目的。

五、人生的价值: 人必须探索他自己„他的目标和价值„就像他力求改变这个世界一样。人生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是否能生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能否避免陷入在毫无价值的状态中生存,知道生命、时间、空间、内容有限,然后就能知道生命的价值,告别人世之时,我会想起什麽?会挂念什麽?什麽让我欣慰?什麽让我遗憾?回答这些问题,就能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自己占有过什麽及享受了多少,而在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释放了上天赋予自己的潜能„爲世界作出了多少自己能作的贡献!因此,充分实现自然的自己,就是成功的人生,就实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当生命之火熄灭时,灰烬里剩下真金„自己真正拥有和珍惜的东西!这些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不在于经历了什麽和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自我价值在于对人生感受了什麽和感受了多少,在于在世间留下了什麽和留下了多少!你的创新越多,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就越多,重复别人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人生,惟有自己开创的新生活,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才具有自我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

培养精神和灵魂的途径在于“感情”„通过感受“人生的心情”来滋养和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因此,“有情人生”是最充实和最有价值的人生。要合理、有效地感受人生之情,其根本的依据在于识道和循道。因此,“得道人生”是最美好的人生。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以“日新(进步)”爲“盛德(精神修养)”,以“富有(强大)”爲“大业(实际成就)”,完整的人生应该是精神修养与实际成就的“双丰收”。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拥有了博大精深的智慧,最大的成功是实现了合道的理想,最大的快乐是感受了充实的自我,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永恒的精神!

人生的价值中,精神感受远重于物质享受!

名声与自己的生命相比,那一样亲近?钱财与自己的生命相比,那一样贵重?得到名与利,却伤害自己的生命(折寿),那一样有害?所以,过分地追逐欲望就必要付出重大代价,而收藏的财富越多,将来失去时丧失的也必定越多。

只要知道多少足够自己用,就不会伤害自己的生命去追求额外的,并避免激起他人嫉妒而招致侮辱;只要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去追求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生命也因此得到休养,可以长寿。(道德经)

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是“保全生命”,而不是“功成名就”,后者只是服务于前者的形式和手段。保全生命的实质不是仅求活着,而是活得“自我”,活得“有精神”!那些宁死不屈,舍生取义(义即本人信仰和追求的人生价值)的人,就是爲了实现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不朽。爲此,即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幸福的,胜 过苟全性命。故“全生爲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最下。”(迫生,各方面都不如己意的被迫的生存方式。此时人生实现的尽是负面价值。)

人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精神,而不是生命„对人生而言,生命只是载体和躯壳,精神才是实质和灵魂。没有精神的生命是“行尸走肉”,连植物都不如;失去生命的精神仍然“光照千秋”。

因此,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活得久,而在于活得有质量„“生命是一篇小说,不在长,而在好„活得够长,不一定活得够好;但是活得够好,就是够长了。”爲生命而奋斗,是道对人的要求;爲欲望而奋斗,是人对生命的摧残!“出卖灵魂的人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也是折磨人的。”

生活的本质在于有一颗快乐的心,即心情的安逸、恬静。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的惬意,一切其它事情,执政、致富、建造産业,充其量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因此,与其蒙得一万个庸人的瞩目和崇拜,不如获得一个能够洞察真相的智者的理解来得实在和珍贵„前者只是给你虚荣和物质,并不能使你的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得道者宁实现一分生命的意义,不去争十分名利的负担。个人与人类的关系,好比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只有把个人的价值与全人类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个人的价值才永不磨灭!因此,评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应当看他爲社会贡献了什麽,而不是看他索取和占有了什麽。“你若要珍爱你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价值长存),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就是对社会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如果在社会公德方面有所建树的话,就是对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生命是个持续的过程,只有到了肉体死亡的那一刻,我们才能对自己的“尘世生命”作个定论„我是一个什麽样的人。而在尘世生命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塑造自己,发展自己。所以从生命的精神内涵来说,能够获得最大进步的人就是伟人,反之就是有所欠缺的小人。

用财富衡量人生价值的人,其人生是有价格的;

用地位衡量人生价值的人,其人生是有级别的;

用名声衡量人生价值的人,其人生是有大小的; 用享乐衡量人生价值的人,其人生是有限度的;而用精神衡量人生价值的人,其人生可以是无限、无穷和永恒的!

最高尚的是人格;最可贵的是自由;最有限的是时间;最富有的是睿智;最显赫的是荣誉;最权威的是思想;最幸福的是满足;最美丽的是心灵;最永恒的是精神„„

《节录一段*老师慈训》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就像一篇文章,要紧的是其内容,而不在乎其长短。

人生福常,皆有分数。惜福之人,福常有余;暴殄之人,福常不足。

人生难得三无:「无忧、无争、无愧。」; 人生难得三有:「有节、有规、有常。」 人生看得开,则得失可淡。生死识得透,则无什可求。 我见放得下,则争执可除。责任担得起,则圣业可办。

行为做得正,则訾论可灭。事理讲得对,则人心可服。

六、结论:

人活着爲了体验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爲了弄明白,人爲了什麽而活着?爲了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目标、欲望以及价值。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精彩!遇到任何事情要乐观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只要谨记: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有奇迹人生难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

每个人都要去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人生价值就是我们人生的导引,我们会依循这个指向而努力。也许外面的环境是黑暗的,可是我们自己愿意化作一盏发光发亮的小火灯,大家紧紧地集合团结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照亮黑暗世界的强大光明,带领着这个世界持续光明智慧。 人生短短数十年,数十年光阴之生命,意义与价值在于切切实实运用这得来不易之生命,作出有益于公众的事,让人幸福、快乐与富足,而自我生命之存在亦得以定位与踏实。最怕浑浑噩噩、自暴自弃、行尸走肉地度过生命。积极从事公益与服务之事业,创造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与价值。

最后,用一段话来结尾「过去的梦,是现在的希望,将成为明日的现实」。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寿命的久长,而在于自己为世间付出多少;只要克尽做人的本分,于工作中得到快乐喜悦,即是最踏实、最幸福的人生!

推荐第3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从古至今,教育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等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教育,在这个与日俱进的时代,有着它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教育对政治的价值与意义,是推进我国建设民主政治的进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教育制度。”这段话对于我们认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同样适用。我们知道政治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对政治也有反作用。民主的问题成为教育与政治的核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知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参与对国家的监督和管理。列宁曾经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毛泽东也说过,民主的方法就是必须让人民“参与政治活动”。人民怎么才能参与政治活动,参与国家的管理呢?当然有各种条件,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没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水平,是难于参加政治活动,行使对国家的管理权的。列宁在强调对工农的教育问题时,就说过,“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他还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列宁把提高工农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同实现苏维埃民主和克服官僚主义来纳西在一起。实践表明,列宁的意见非常深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让人民群众参加选举、监督、管理等政治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政治水平。教育在这些方面也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广大群众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二,教育对经济的价值与意义,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强杠杆。人常说“贫穷的人(国家)的唯一出路,靠教育。”犹太民族的成功,在于教育,这是铁证;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是教育促进的作用。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教育又将作用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教育是培养适合经济发展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十分紧密。它既是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决于该国资本形成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速度,应当同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相适应,量力而行,才能保证教育与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首先,通过教育,奠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人才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智力、体制水平。普及教育(包括初等、中等教育)之所以受到一切发达国家的重视,原因就在于它能带动奠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牢固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这是由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在提供专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是人才短缺;而这恰恰是教育不发达的结果。愈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愈清醒地看到人才的意义,因而把教育提高到社会发展的头等地位。“教育先行”成为发达国家竞相采取的决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正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其次,通过教育,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成为生产力要经过几个环节,贯穿这几个环节的中介是教育。通过教育,科学第一步转化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说,科学作为社会生产力是通过教育而实现的。教育在把科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将愈来愈巨大。

第三,教育对文化的意义 ,是促进文化传递、交流、创造。 首先,教育促进文化的传递。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将成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复他们的前辈所经历的事,人类就不可能进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的蒙昧时代。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社会性信息,因而也是人类的独有信息,独立于人体之外,不能靠生物遗传方式去为他人获得,而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客观上起着文化传承和普及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经过选择、加工成教育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在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传递给受教育者。于是,上一代的文化被传递到下一代,为他们所继承、接受、理解、掌握。文化的传承和保存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 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存。人类通过教育不仅可以继承文化、保存文化,而且教育亦可使受教育者掌握继承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手段。伴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的文化传媒不断涌现,教育一边利用这些传媒高质高效地进行文化传播和保存,同时,也把使用这些传媒的方法教给了学生。于是,学生便可利用这些新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视、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等自己去获得文化。

其次,教育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是内在的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外在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等,促进不同民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

最后,教育促进文化的创造。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功能,也就是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教育不仅直接产生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首先,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了一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主体,人不仅是文化的承担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教育作为形成人、发展人的手段,就是利用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去影响人,塑造人的个性把社会文化转化为个体文化,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使人由愚昧的野蛮人成为开明的文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限地发掘了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了人创造文化的力量。其次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正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有科学研究就有科技成果,有科技成果就有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就有新文化的不断产生。因此,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历史 来看,高等教育创造新文化是积极的、推动社会发展的。 总之,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还在于它的更新和创造,只有时时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而教育是实现这一切的最好手段。

同时,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发挥着它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他们从小就能形成良好的幸福观,一生受益;第二,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理所当然的要为提升人的幸福服务,因此,教育必须在提高学生幸福追求水平上下功夫,不仅对个体有利,而且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第三,教育能提高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创造过程中,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幸福;第四,教育帮助学生成长和获得幸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幸福,而科学的教育应该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教育过程的幸福。

外国语学院2013级2班

推荐第4篇:支教的意义

灯塔计划——全国首家纯民间义务教学组织,正在广东怀集进行第二轮的实践。

这个致力于改善偏远地区教育现状和师资力量的志愿者组织,旨在“通过城市里受过良好教育的义工下乡义教,带给乡村孩子们全新的知识,帮助他们改善思维模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气息,唤起学习的动力和生活的追求,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它的发起缘于中国乡村教育普遍而易被忽略的现实:教育硬件的改善无法弥补师资素质低下的缺憾,教师相当有限的授课能力难以担当起引领孩子精神世界的使命。

“我们做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不是补课而是做人。”组织者这样诠释该计划的意义。

那么,灯塔之光照亮了什么?当义工们收获了诸多感动和赞誉时,也遭遇了意外的困境——真实*人的乡村贫困图景令他们负重难行,来自教育体系内的无声冷流则让他们在困惑中开始了自省。

这个关于非政府组织影响力的考察标本,或许能让我们思考更多—关于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问题,关于在一个走向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国度中NGO成长的生态问题。

学会了表达自我

怀集位于粤西北,山清水秀,有“小阳朔”之称。但旅游业并未发展起来,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去年财政收入为8000万人民币。全县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素质偏低的情况,只有0.8%的教师是正规大学毕业;英语教师缺乏,八成以上的小学皆因师资问题而无法开设英语课程。

“灯塔”在怀集已开辟了两个义教点:永固镇和桥头镇。从2001年7月派遣第一批义工下乡任教以来,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义工开展义教活动。参与该计划的义工前后已达100多人,大多数成员为在校大学生。

桥头中学。告别会刚刚结束,伤感的气息笼罩着校园。该回家了,孩子们还依依不舍地聚集在教室门前。上午一宣布义工要回广州了,孩子们就开始抹眼泪,义工们眼睛也红红的。

“城里的哥哥姐姐教会了你们什么?”记者问环坐在一起的初中学生。

“快乐。”“懂得了人生。”他们纷纷答道。

“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是选择的过程。”一个皮肤黝黑的女生声音低低地说,神情有些羞怯。

继而她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三个理想:好好读书,以后才能帮助穷人;当医生;做一名军人。说时,她的眼神出奇的晶亮。

可是,也许明天,因为学费或没有考上一中,她就得告别学校。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看着这么多学生面临着失学,看着这么多学生面临着比我们还要大的压力和困境。”一位义工在网上这样写道。当地的失学辍学率已超过20%。念书的孩子少有快乐的课堂外生活,放下书本他们就得下田干活。

他们脆弱、自尊,不轻易向记者透露自己的姓名。“姐姐,别看我们平时看上去那么开心、快乐,其实心里常常苦得很。”女义工面对许多女生的倾诉,内心很震动。过早承担起生活的压力,应试带来的枯燥、沉重的学业,还有成长的烦恼、青春的迷惘„„孤独、无助,过于内向,是许多孩子的心灵状态。

心理课给了他们一个开放心灵、缓释压力的机会。让孩子们尽情地倾诉,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最痛苦的经历、最无奈的问题、埋藏心底的小秘密„„义工逐一解答、疏导,更多的是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勇敢、自信地表达真实的自己。

在义工们理解、关爱的目光中,往日沉默、害羞的孩子也走上了讲台。

一个瘦弱、单薄的孩子向大家讲述了从未向人提及的伤痛身世: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没了,哥哥很早就在外打工,去年因事故去世了;进城打工的爸爸挣了钱就包起了“二奶”,很少回家,他像小草一样被人遗忘„„

一个年纪稍大的女孩讲述了两次辍学的经历:14岁时就出去打工,经常受人欺负,她至今很感激在困难时帮助她的三个人;三年后,她回到了学校,继续完成没念完的初一。

许多孩子边说边哭。没有谁这样关注他们的内心,没有谁这样关爱他们的成长。这在他们的生命中是第一次。

结果,一堂课上下来,义工和孩子们哭成一片。哭声中,孩子们学会了倾诉,学会了表达自我——心扉洞开中,体验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愉悦。尘封已久的心灵透过一丝豁亮的阳光。

人生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义工出的题很特别:园子里有老虎、孔雀、猴子和狗,你最先放弃哪个?不同的选择带来的是不同的人生。在义工们的细细诠释中,他们懂得了亲情、友情和人生„„

用泥沙、水和小球制作的微型景观,形象生动地向孩子讲述人生的哲理。关于自信、乐观和进取,还有社会竞争„„这些在他们从前的学习系统中是陌生的、懵懂的。

用剪贴画来“亲近”单词,通过小品了解语法用法,激起学习的乐趣。原来枯燥的英语上得趣味盎然,面目可亲。

还有一些实用的课程和活动激起了学生们极大兴趣。考虑到学生以后万一不能继续升学,投入到社会工作时可能接触到某些行业,给他们一些基础知识,授课时讲述一些社会生存守则,帮助他们树立“停止学业但不停止学习”的观念。

这些实用课程有“驾驶执照与行车安全”、“水泥混凝土的基础知识”、“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环保与人口”、“写作技巧”等。还举办了“模拟招聘会”,新颖的求职方式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义教毕竟是短暂的,留给孩子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却是长久的。在孩子们的作文和来信中,充斥着诸多这样的感性文字:

“小燕子,你跟着夏风的脚步走了,以后会怎样呢?你想,我这只孤鹤的命运会怎样呢?眨眼之间开心日子没了,可惜时间不可倒流。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小燕子真的这样走了„„”

“这次我真的彻底服了—五体投地!这是明媚的阳光啊,我的心很温暖;这次我彻底地哭了,没有什么理由使我不激动流泪,你们的真情让我感叹生活的美好„„”

“记得你们第一节课里送我们的那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那20天后的第一天,我便许下了海誓山盟,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这一切,不再让我们的后代重演历史悲剧。”

碰撞激发改变

“这种力量好像看不见,没办法立刻看出来,但它会潜移默化地慢慢体现出来。”永固中学团委书记任桂林对于灯塔理念“方向引领一生”,有着深入的理解。

2001年暑假,灯塔计划义工首次赴永固中学进行了28天的义教。义工们给山区的孩子带来了四件“礼物”: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感受快乐、个人发展计划。其中个人发展计划是义教活动中的重点和总结,也是对“方向引领一生”理念的实践。为了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义工们和学生住到了一起。

条件是艰苦的,砖头做灶,食宿不便。但取得的效果令人欣慰。任桂林告诉记者:“学生的进取心比以前强,心理上自信乐观。义工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给山区学生以很大的触动。现在学生投入学电脑的热情高了,男女同学的界限也打破了。”理想主义教育在这个贫瘠的山镇播下了根苗。

令桥头中学校长诧异的是,义工短短20天的义教,往常调皮的学生怎么变得听话、乖巧了?上军训课,学生们表现得从没有这么认真过。立正、稍息、齐步走,单调的指令竟做得一丝不苟。

校长很迷惑:“你们的成果是我们很长时间都达不到的。”

学生却说,在哥哥姐姐眼里我们都是好学生;而平时我们是坏学生,老师不愿管,我们就放任自己,过后心里又好后悔。

当地老师也来听义工们的课,深受启发。后来义工去听一位数学老师讲课,发现他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活跃气氛的细节,和义工们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老师说,你们的课学生爱听,我们应该学习。

碰撞激发改变。怀集县教育局林局长把灯塔计划比作乡村教育改革的“催化剂”。目前,乡村教师素质的提高还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实到实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义工们带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传统因袭的那一套必然产生碰撞,这种碰撞带来的冲击对乡村教育现状是个良性促进。如果我们的老师对教育中的问题有所认识的话,应该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省,从观念到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灯塔计划的积极意义是应予肯定的。

农民们对这群“半大的孩子”充满了敬意。在他们眼里,不收学费帮助自己的孩子补习功课,培养孩子学习的乐趣,他们很欢迎。“我那孩子还请老师多费心了„„”朴实的农民又是愧疚又是感激。

但在家访中义工们常常遭遇的是,家长们困窘、疲惫的脸。“有钱就读,没钱就不读。”之后,便是沉默。多子女、地里刨食永远填不满肚皮,教育在这里成了奢侈品。

面对此情此景,“方向引领一生”从何谈起?义工们开始产生了困惑。

新的平衡如何建立?

更困惑的事发生了。2001年暑假接受灯塔义教的学校,在第二次的寒假义教中,义工们感到事情起了微妙的变化:上次来时校方十分认同灯塔计划,并积极配合,在食宿、教学等方面给予帮助,表现出的热情令义工甚为感动。但第二次来时,义工们在寻求生活帮助时,却常常找不到该校校长,即便面对义工时,校方的态度也表现得模棱两可。

初次义教的成功可以说有目共睹,为什么灯塔突然遭遇无声冷流?是否义教设计的理想框架与校方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还是灯塔成功的亮色激起了乡村老师无端的反感?

不久,有知情人士悄悄透露:就在第一次义教结束后不久,校方召开了一次会议。在关于灯塔计划对学生的影响问题上,老师们争论得很激烈。一部分老师认为,义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相当一部分老师则指出,灯塔的出现扰乱了学校原有的正常的应试教学思路,义工倡导的愉快教育脱离了乡村教育现实。与此同时,校园里出现的反常现象让老师们深为忧虑。

早恋现象露出苗头。城里来的义工率先倡导男女同学应打破界限,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也许义工们没有想到,这些正值青春萌动期的乡村少年远比他们倡导的走得更远。老师们不止一次地发现,这些往日害羞的男女同学竟然“明目张胆”地去找异性,并且敢于在老师面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那种震惊可想而知。

义工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城市的现代化气息对于每一个山村孩子无疑有着无穷的诱惑力。青春勃发的哥哥姐姐们成为他们狭小天地中的一道亮色,很自然地成为他们竞相模仿的“偶像”。第一次,他们如此真实地看到了城乡生活的鲜明鸿沟,一些学生开始不能接受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现得学习浮躁、意志消沉。

师道尊严被打破。尽管义工们是作为朋友的身份走进了乡村孩子的视野,但这些处于封闭教育系统中的学生还是把他们视为“老师”。他们朝夕相处,甚至同上课共嬉戏。这种新型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温情和快乐。

更重要的是,义工们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热爱上了活跃、自由的课堂,但这一切终归短暂。在这之后的漫长学校生活中,他们不得不回归从前的课堂秩序:严肃,有些沉重,甚至呆板。失落和抱怨包围了他们。老师们接着就发现,课堂纪律开始差了,学生不爱听讲了,自由化倾向重了。“学生更难教了。”老师的威信开始动摇。

这些“拿起课本是老师,放下书本是农民”的乡村教师不能不惶惑。常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上的他们,在背负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沉重的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要经常走上长长的山路追访失学的孩子,每学期末还得挨家挨户地追讨拖欠的学费,忍着性子去听家长的叹息、哭诉。甚至校方有令,学费缴不齐的话放假不得回家。

这些面容略略憔悴、神情举止流露出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教师,和热情奔放、洋溢着时代气息的大学生义工,谁会赢得孩子们更多的尊重和拥戴?或许,这种参照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义工们像候鸟一样飞走了,但在大山深处,这个群体仍得坚韧地承担起乡村教育的不圆满。

但在随后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没有老师否定灯塔的意义。当问及义教带来的问题时,他们更多地表现为含糊其辞,甚至缄默。关于尊严的问题,关于人性的困惑,或许是他们自己也不可解的。

“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却没有建立起新的平衡。”一位叫simeng的义工这样自省,“诚然,这些乡村教师的学历的确不高,授课语言也不如我们动听,但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长期的、坚定的奉献者、促进者。对一个乡村孩子来说,影响他们一生的恰恰是这些沉默的启蒙者。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和关怀。”

那次会议后,校方对灯塔计划的结论是:正面效果还没体现出来,负面效应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但在随后的接洽中,校方并没有把问题明确地摆出来,口头还给予了肯定。但,热情明显消减。

老师态度的变化更加明显。灯塔计划希望组织当地老师和义工们一起义教,以达成相互交流沟通的气氛。但当他们发出邀请时,老师们却婉拒了。

今年暑假,当灯塔组织者向该校发出义教申请时,原计划本应成为义教点之一的这所学校却婉拒了。记者赶到该校时,空荡荡的学校只有几个学生在补课。一个学生告诉记者,去年他参加了灯塔,英语提高得很快,性格也变了不少,可惜今年他们不来了。说时竟有几分惆怅。

以前负责接待灯塔的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暑期学校要补课,教室要搬迁,领导班子要换届,所以没时间接待灯塔。他再三强调客观原因,倒让记者半信半疑起来。

一场义工间的争论

灯塔理念是否超前?灯塔究竟照亮了什么?冷静考量正在萌芽、生长期的灯塔艰难的步履,也许不能不思考:是我们过于简单、乐观的头脑低估了乡村教育沉积日久的难题,还是应该质疑非政府组织在一个正在努力走向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国度里生存的现实性问题?

这些疑问像迷雾一样笼罩着热情、疲倦的义工。他们一面感受着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泪水,任凭那种珍贵的感动涤荡着心胸,一面却陷入了彷徨、迷离的思索和争论中。

“坦白地说,我的热情在渐渐消减。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精神的使者,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让孩子们领略知识的魅力,增加对社会的了解,还有,保持一个可以延续下去的习惯。方向引领一生?这个命题太宏大,我不能承受之重。”新兴小学义工孙尉翔说。

义工于亮走进灯塔,则是“想看看像这样的民间志愿者组织能走多远”。多次家访后他发现,这里的农民家庭一年粮食都不够吃,遑论供子女上学。不久他们又发现,家长们对他们的家访也炼就了一套“应付”办法:“老师,喝麦粥吧。”客气而保持距离。关于孩子辍学的事则避而不谈。

“或许对于现阶段的农村来说,首先急需的是‘希望工程’。单纯的精神扶贫是空洞的,必须辅以物质扶贫,才能真正贴近乡村的现实。就像钱老师那样身体力行,才能让志愿者组织拥有得以成长的坚实基础。”义工们又一次提到了钱老师。

钱福庆——来自香港的义工,在新兴小学义教已有一年多了。在此之前,他多次在韶关的希望小学义教。“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服务他人。”抱持这样的价值观,他离开了供职11年的爱立信公司,决心投身于乡村教育。

这个被山间阳光晒得黝黑的年轻人帮农民干活,上门听农民们倒苦水,帮助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他在当地农民中的威望堪称“精神教父”。在这背后,是来自香港众多义工的“义教基金”的支撑。

钱老师的教育理念很简单。“教孩子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好人。”这种单纯、朴素的理念是如此贴近、自然地附着在英语课中。在新兴小学,你会发现很多孩子都会说“最喜欢的是英语课”。他们簇拥在钱老师的身边,脸上充满着被关爱的天真笑容。

老师们也拥戴他。他像是在这里生长起来的植物一样,如此和谐地融入到整个生态中,没有遭遇诸如“水土不服”的尴尬。他带给这里的不是冲突,而是祥和。

这个香港义工的义教版本可否给灯塔一些自然的启示?或许对于许多一腔热血的志愿者组织来说,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将这种基于爱心、同情心、信赖感的义助之举,更深地“体贴”于本土的民间现实,探寻受施者的真实需要,考察那一方的社会生态。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志愿精神”所应有的人文关怀情怀。

那么,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灯塔计划是否应更多地专注于如何与当地的教育现实接轨?实际上,头脑清醒的义工已经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义教思路: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很容易走极端。如果我们的课程设计缺乏一定的‘平衡’,他们会比我们走得更远。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的规范比他们知道的多得多。

“从学校的角度考虑:也许学校现行的教育过分偏重于‘规范’,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偏颇’而将其‘一笔勾销’。如果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完全与现行教育对立的‘服务’,那么,我们在做‘减法’—在抵消学校教育负面因素的同时抵消它的正面影响。如果我们想做‘加法’,那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与学校教育的‘延续性’问题,比如,对‘规范’教育的延续和更深入。”

正如中国大多数的非政府组织一样,灯塔计划起步伊始遭遇的困境是难以言说的:这个被中央电视台和境外媒体纷纷赞誉的民间公益性组织,至今还游离在法律的边缘!注册难带来的“身份”问题决定了它“活着”的艰难;义工构成的单一使得该计划面临着“输血不足”的困窘,它迫切需要社会人士的参与、扶持。

这些难题还在延续,争论还在继续。但由此碰撞出的新思维也正在破土而出。

推荐第5篇:休闲的农业意义与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大多讲究工作与休闲相结合,而外出游玩就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在国庆长假我也选择就在海南岛感受“农家乐”,感受海南的自然的风光,亲近自然,享受生活,放松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

关键词:休闲的意义与价值 农家乐 自然风光 享受生活 —、“农家乐”的概念特征,活动形式及作用 1.农家乐的概念

(1)农家乐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家、牧场等典型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它是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兴的休闲活动,它主要凸显休闲旅游,体现乡村风情,亲近自然,满足了人们想走出城市,缓解工作与血洗压力,享受自然风光的心理。

2.农家乐的特征

(1)海南岛属于亚热带岛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热带风光,四季如春,是农家乐休闲旅游形式的首选,因而选择海南的农家乐游玩能更好的享受热带自然风光。主要体现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是将农村风貌与乡土文化融为一体展现的是现代农家特有的风貌,而非人工刻意雕琢的景观。让人们亲身感受现代农民生活和农村乡土气息。 (2)海南主要以农业为主,乡村受污染较少,乡村的自然生态资源较多。原生美突出,我来到海口某农家乐,这些自然的东西就有很大的体验价值,增加了我的体验动机

(3)住宿、旅游功能兼具,参与体验性强。农家乐旅游有别于其它休闲旅游形式,农家乐旅游所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就是农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游客可以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参与赶牛犁地、播种栽苗、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农事作业,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劳累,同时也可参与采摘、收获、品尝等农业生产活动,让游人感受农业丰收的喜悦。

3.农家乐的活动形式

(1)在农家乐里有许多农户,都能看见农田里种着绿绿的蔬菜,风吹来来能闻到泥土的香气,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景象,我们可以参与种植蔬菜,感受光着脚踩在泥土上的感觉,做到真正的亲近自然,感受收获的喜悦。

(2)在远处还有一处鱼塘,这里提供人们自行垂钓,还能看到在鱼塘里自由游动的鱼儿。人们都在安静的等待收获的信号,钓到鱼了还可以就地烹煮,感受自食其力,完全的融入自然,放下生活的压力,陶冶情操,休闲旅游,充实生活。这里还举办每年一度的钓鱼比赛,人们在参加的过程中,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自由的支配时间,享受休闲的农家生活。 (3)亲自采摘的蔬菜,钓到新鲜的鱼,都自己亲手烹煮,感受农家自给自足的生活乐趣,品味农家美食,品尝真正的绿色食品。与他人交流谈心,缩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放松心情,尽情游玩。

4.农家乐作为休闲旅游的作用

(1)首先,作为一种旅游休闲的方式,随着游客的到来,可以增加对农村产品的消费,扩大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好的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2)其次,有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拓展农民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

别,提升农村生活品质。有利于教育的发展。能提供人们认识农业、了解农村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认识农村文化及生态等。 有利于农业的普及。

(3)保护和美化环境。为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必须主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均衡。并借助休闲农业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做好资源保护工作。做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游憩功能。为提供人们休闲场所,从事健康的休闲活动,特别是增加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解除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达到休养心身的作用。最后,有利于文化传承 ,倡导生态的休闲方式,传承健康的休闲的旅游文化。 (4)人们长期在都市里的工作和学习都存在的很大的压力,工作是社会取得进步的重要保障;而优质的生活是每个人追寻的。适当而必要的休闲,能放松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充实生活,生活才更加有意义。

二、农家乐与休闲

1.休闲的含义:伟大导师马克思曾说过:“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所以,我们要把休闲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他责任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人的一切劳作都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这种需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中可以概括为:安全的休闲生活 。休闲也是是人类社会构建出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随。休闲时人们维持自身基本需要以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的,可以使自己身心健康,潜能得到发挥,促进自我实现和发展的一切活动。

2.农家乐作为休闲的方式,它的出现是后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己久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主题。拥有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城市人口膨胀、高楼林立、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这些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而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广阔的土地和清新的绿色食品,这种差异对久居城市的人形成强烈诱惑,这就导致人们会更喜欢选择这样的休闲方式去放松自己,体验生活,享受生活。

三、休闲的意义和价值 1.休闲逐渐成为工作的新中心

(1)纵观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工作于休闲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排斥到相互包容的过程,并越来越难以分离。杜马兹埃迪认为:“休闲并非游手好闲,它不取消劳动,而必须以劳动为前提。”瑞士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也认为,休闲和劳动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2)休闲刺激新的工作的产生。休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消费行动,休闲活动的渴求和需要是一种创造性和能动性的需要,它的实现还能创造出新的需要来。休闲活动其对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消费创造和刺激了新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新的工作的诞生。 “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 种手段发展的。

(3)休闲可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休闲能够使工作人员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恢复,缓解压力,同时休闲还可以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保障,这就保障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未提升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

2.休闲逐渐成为生活的新中心

(1)在当今社会,休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

种关注,不仅仅是来自经济的方面,而且也涉及到其它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方面。例如,有人引亚里士多德的话说: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赋予了休闲极高的地位。那么休闲的意义在于哪里呢?在我看来,休闲不仅仅能够使人得到放松,还具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等。休闲能够缓解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无可厚非,也是休闲的最基本的功能及本质所在。

(2)休闲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与发展和谐关系的社会空间,人们在不受预定结果约束的游戏空间内建立并表达种种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建立和谐的人与人关系需要一个允许并鼓励人们流露、分享感情的环境,而休闲活动及休闲交往的自由性和非功利性就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休闲不仅有利于社区和社团成员之间建立友谊和亲密关系,甚至能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之间建立相互联系与交流的桥梁。

(3)休闲能够缓解就业压力。一方面,增加在职员工的休闲时间,均衡分配劳动机会。在劳动岗位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人均劳动时间,就意味着就业率的增加。这样既提升了在职职工的生活质量,又为失业者匀出了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休闲对于扩大就业的意义还在于,通过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休闲产业主要包括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生活服务业,发展休闲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善,《轮休线与工作的关系及其意义》 【2】 百度,《浅谈农家乐》

【3】 韩东屏 罗会宇 《休闲与人生的意义》 【4】 百度,《休闲学》

推荐第6篇: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为什么许多企业外表风光、内部却矛盾多多、危机四伏

为什么企业有很好的战略目标,却难以实现?

为什么市场环境很好,但企业不能抓住机会创造佳绩?

为什么许多经理聪明过人、用尽心机,却不能让企业真正高效而和谐 为什么许多主管未能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什么团队成员的素质不错,但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为什么团队整体感觉效率低,执行力差?

为什么员工表现出缺乏激情,缺乏责任心?

为什么员工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与计较?

“个人英雄”时代已成历史,现代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高绩效、高执行力的团队。有些团队,个人智商120,而团队智商才80;如何充分发挥团队资源,做到1+1>2?如何解决人与人、上级与下级、下级与上级,平级的沟通障碍,建设高效团队,是拓展训练的核心思想。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成员配合度与凝聚力、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的前提是:体验先于学识,同时,学识与意义来自参加者的体验。每个参加者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因为这个学习过程运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是由参加者自己从潜意识里受到启发与触动,并归纳体验过程中提供的知识。

参加拓展训练后,可以使员工进一步明确和认同组织目标,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使组织面对各种变革与挑战更为从容有序使员工表现出更佳的领导与管理才能挖掘员工的内在能量,使之聚合,并在工作中全部释放出来;有效提高团队执行力,激发团队士气与活力,提高责

任意识,激发团队士气与活力;放松身心,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拉近员工之间的距离,融洽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气氛。

拓展培训与传统室内灌输式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在培训效果上也相去甚远!的拓展训练以学员高度的参与性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学员的感受、感悟为基础,带入课程最后学员所能接受的课程效果,特别在员工心态调整、企业文化导入、团队沟通协作等方面!

一、拓展训练的意义

通过拓展培训,学员在以下方面将有显著的提高:

1.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

2.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

3.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5.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自然。

二、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是一种团队合作训练

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

体验式培训是专门配合现代企业进行团队建设需要而设计的一套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这是当今欧、美及亚洲大型商业机构所采纳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模式;训练内容丰富生动,寓意深刻,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学员参与的训练将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从而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所寓意的深刻的道理和观念,能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并且能在日后的工作合作中挥发应有的效用。

三、拓展训练是一种成功心理训练

拓展培训是一项旨在协助企业提升员工核心价值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企业人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企业人员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企业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工作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

拓展训练对企业的好处:

1、使员工进一步明确和认同组织目标,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2、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

3、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4、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

5、使组织面对各种变革与挑战更为从容有序。

6、使员工表现出更佳的领导与管理才能。

7、挖掘员工的内在能量,使之聚合,并在工作中全部释放出来。

四:拓展训练对个人的好处:

1、改善身体机能,强健体魄。

2、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进自身形象。

3、克服心理惰性,完善性格结构。磨炼战胜困难的意志。

4、调适身心、不浮躁、不颓废,更好的面对工作与生活的挑战。

5、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

6、启发想象力与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习欣赏别人,学会关心别人。

8、助人为乐,关爱生命和自然。

9、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增强,人际关系趋向和谐。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公司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第7篇: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许多企业外表风光、内部却矛盾多多、危机四伏

为什么企业有很好的战略目标,却难以实现?

为什么市场环境很好,但企业不能抓住机会创造佳绩?

为什么许多经理聪明过人、用尽心机,却不能让企业真正高效而和谐

为什么许多主管未能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什么团队成员的素质不错,但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为什么团队整体感觉效率低,执行力差?

为什么员工表现出缺乏激情,缺乏责任心?

为什么员工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与计较?

“个人英雄”时代已成历史,现代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高绩效、高执行力的团队。有些团队,个人智商120,而团队智商才80;如何充分发挥团队资源,做到1+1>2?如何解决人与人、上级与下级、下级与上级,平级的沟通障碍,建设高效团队,是拓展训练的核心思想。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成员配合度与凝聚力、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的前提是:体验先于学识,同时,学识与意义来自参加者的体验。每个参加者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因为这个学习过程运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是由参加者自己从潜意识里受到启发与触动,并归纳体验过程中提供的知识。

参加拓展训练后,可以使员工进一步明确和认同组织目标,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使组织面对各种变革与挑战更为从容有序使员工表现出更佳的领导与管理才能挖掘员工的内在能量,使之聚合,并在工作中全部释放出来;有效提高团队执行力,激发团队士气与活力,提高责任意识,激发团队士气与活力;放松身心,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拉近员工之间的距离,融洽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气氛

推荐第8篇: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浅述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田玉伟

文学

141

1421110105

一、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其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二、思想性格

“归隐”思想:是陶渊明厌倦官场污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所采取的洁身守志路, 是他与黑暗社会决裂的反抗行为。一方面,陶渊明归隐,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是消极行为;另一方面,归隐田园,是寻求人格独立之道,是一种“自我实现”行为。

“真淳”思想:陶渊明崇尚自然,具有“性本爱丘山”的性情,做人“任真”,做事“真诚”。陶渊明的“真”基与他的生命意识,其诗所表现的是他整个生命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所反映的是他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所经历过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是真正博大且丰富多彩的。

三、作品简介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都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文,艺术成就自唐代以来,备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他的诗文,在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萧统搜集编定,称《陶渊明集》,今已不存。

四、壮丽诗篇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社会的向往,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归园田居》诗歌中,诗人抒发了对宦海沉浮的厌倦和挂印还乡的欣喜之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五、当代意义

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主要从其诗作中体现。陶渊明的诗歌艺术追求朴素、自然、真淳的意境。由于中国有了陶渊明这个典范,“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仕和归隐的选择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及至今日,陶渊明的诗歌所散发的光辉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发明亮。因为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拼命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我想有不少人都被这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向前奔涌,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来稍作休息。于是,在当代中国,出现了不少隐士。

那些城市生活中的成功者们。他们事业有成,然而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为了排遣这种苦恼,他们选择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与自然的亲近上。他们在郊外置办住宅,吃的是自己的田里种出的蔬菜,甚至他们也会骑马作乐,享受原始,但在今天显得奢侈的快乐。尽管我认为这并不算一种真正的回归,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几千年来从陶渊明的作品中传承的信仰,已经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陶渊明这位古人,对于当代的我们仍然发挥着他归隐田园,隐逸之宗的精神,他营造出的“世外桃源”今天仍然是我们憧憬的乌托邦。启示我们像陶渊明那样诗意地看待人生,。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其隐世避世的作风不可避免的带上消极的心态,“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当代社会中,真正能脱离世俗又有几何?

陶渊明的诗歌对当代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渊明追求朴素自然而又高度精炼的语言;追求平淡而又精警的风格。当代的许多文学作品或多或少有他的风格。

六、结语

陶渊明的精神,以其独特的诗文,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它是东方人宁静超逸精神的化身。他那冲淡虚静的田园审美,纯朴和谐的社会审美,无不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美学财富,读着其诗其文,让我们在毒雾弥漫的现代都市,又闻到了青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那优美的意境,是充满暴风雨的人生旅途的骚站,也是医治人们心理疾病的良药,更是浮躁的都市人的一味清醒剂,是日益西化的中国人难得的精神家园。

推荐第9篇: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5101429016 楼罕璞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如何在平凡中绽放生命的光彩?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充实生命的过程?这些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不断探索。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曾为生命作过解释,但却始终没有定论。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是听从于直觉的良心、他人的需要、社会的期待,还是听从于上帝的安排?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每个人都对生命有着自己看法,可是谁都无法对此做出完美的解释。

这几个礼拜,将《居里夫人》和《走出非洲》两部电影看完,突然发觉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献身于科学的居里夫人以及富家女卡伦,两人迥然不同的经历,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出在不同形式的思想价值观引导下不同的人生。

《居里夫人》可以说是一部纪录片,它记录着居里夫人由一个学生进步成为举足轻重的科学家的重要片段,从这些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异于平常人的气质。她有着对物理极大的热情,她专注于工作,这是这点,深深吸引着她丈夫居里。玛丽获得硕士学位后,想回波兰工作,居里把她劝住。他说: “留在巴黎你才能发挥物理方面的天赋,实现你攀登科学高峰、造福人类的梦想。”在这问题上,玛丽听从了居 里的劝告,决定留下来。去与留,决定于玛丽自己,离去或许可以让玛丽回到波兰,但她把理想建立在“兼济天下”上,选择留下。影片中居里说,他们没有太多时间放在感情上。是的,他们不得不马不停蹄地研究,甚至把研究问题带到餐桌,惹恼两位老人。居里夫妇的感情渗透于工作,他们科学家式的爱情,总能让人体会到蕴含其中的甜蜜。另外,居里夫妇研究工作的艰苦已超乎常人的想象,是什么让他们始终如一,不言放弃?那是一种为了开拓一个科学新概念,为了造福人类的勇气。无法忘记,居里夫人见到镭“不翼而飞”时的撕心裂肺,也无法忘记她看到镭发光时的烂漫热泪,她早已把对科学的追求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尽管丈夫不幸逝世,她依旧背负着丈夫的期望以及当初的梦想,坚强地走了下来,走了二十五年。可以说,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追求、跨越的人生篇章,她用理性去面对生命所赋予给她的一切,一生不息追求。 在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享受,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福利。

《走出非洲》是部讲述一位丹麦女性在非洲殖民地生活的影片。它通过描写女主人翁在非洲曲折的生活经历。年轻的卡伦.布里克森,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为了博得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不惜远离丹麦故乡而到东非肯尼亚去找在那里定居的表哥,和他结婚。但是,卡伦对名分的追求,却付出了感情的代价。有一次她在行猎中,卡伦遇到一头猛狮,险被吞噬,幸好得一位男子芬奇.哈顿的营救,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两人迸出了爱的火花。卡伦在非洲以经营农场来生活,不幸的是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此经济拮据,使她不得不卖出农场。可为了当地的土人能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她不顾自己的名份,跪下来向总督求情。与此同时,她心爱得好友芬奇也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得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卡伦失去了他的爱人,失去了她的财产,失去了她的名份,失去了她留在非洲的权利。她在非洲这段生活,什么不复存在,唯有记忆残存。然而,这段生活确实改变了卡伦的一生,成了她的晚年重要的回忆。农场的财富,男爵夫人的地位,与芬奇爱情,和土人的友谊,哪个是卡伦所追求和渴望的,哪个是她所痛心失去的,哪个是她短暂的非洲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留给观众的只有深刻的思考。

两部电影,两个女人。前者一生执着地追逐着梦想,心怀全人类。后者一开始只为名利奔波,一心只为自己。作为我们,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是选择居里夫人的

拼搏追求、淡泊名利,还是想卡伦一开始那样贪慕虚荣呢?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居里夫人以社会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造福人类,而 卡伦的价值观趋于个人的精神享受,倾向于情感与名利。事实上,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上,并在社会中实现。 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成为人而存在,也无法制造人生价值。反过来,过于计较金钱名利,儿女私情,将可能非但不对社会有益处,反而让人生价值成为负价值。如此一来,该何去何从,明者心里自清。

此外,还是要继续讲一讲卡伦。在非洲的生活中,金钱,名利,感情,这些她都失去了,她不得不离开非洲,但她却留下了许多东西。在非洲生活的这段时间,她让在她农场生活的土人们可以有土地来居住,并为他们提供了工作,而且土人的孩子接受了教育。即使在她倾家荡产时,她还是在为土人们居住的土地而费尽周折。卡伦是以一个殖民者的身份进入非洲的,像其他殖民者一样它的目的是追求金钱、名利、感情,但是在与土人的交往中,她渐渐明白自己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所以她竭尽全力使土人们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是她的一个巨大转变,而这个转变也正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她这么做对自己毫无意义,但这并不能表明事情本身是的没有意义的,因为土人们得到了继续在自己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而这对每一个土人都是有意义的。这一点就像居里夫人造福人类一样,卡伦也造福了一方百姓,在她追名逐利的人生中至少留下了一抹光彩值得我们学习。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是什么?现在我有了答案。从卡伦来看,她生命的意义是为土人争取到了土地。而从居里夫人来看,她生命的意义是为人类发现了镭。但她们都有共性,都是为了更多数人们的利益而付出了努力。人类是由社会性的,只有社会的存在,才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有意义,因而在社会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时候,个人的行为只有服务于社会的利益才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当然,对生命意义的描述永远是抽象的,只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情才能真正地体现这种意义的存在。不过,只有心怀社会,为他人着想,你的生命终究会有意义与价值。

(注:影片内容介绍部分取自百度)

推荐第10篇: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

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姓名:曾屹

绥阳县风华镇风华中学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是使学生能够在人生各个时期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来安排,本文指出: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论文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价值 意义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像阵阵春风,让全国亿万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生机勃勃。我作为农村体育教学的工作者,身临其境,倍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重要。

1、对“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分析

广大青少年洋溢着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担负着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针对目前我国学生体质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的情况,在全国启动“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明确指出全国学校要真正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各项要求,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保障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开展阳光体育对策

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应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开设竞赛项目的空间,竞赛项目的设置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和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现象;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竞赛中体现出体育精神。(1)对田径进行调整,保留具有观赏性较强,学生喜欢的项目,如100米、跳高这些项目,虽然难度大,但具有鲜明的竞技性,感观刺激性强,是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体现了人类不断自我挑战的精神。(2)把技术性强、难度大的项目删除,如跨栏跑、标枪等,保留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常规项目,以竞技运动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参加比赛。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进行户外阳光运动,有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祟尚健康生活方式“阳光体育运动”要求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时间,以此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的目的。同时,通过运动技能的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从内心感知健康的重要性,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个人兴趣,选择科学的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终身受益。

阳光体育运动蕴涵“生命课堂”的内在含义,在课堂理念上阳光体育倡导的“生命课堂”反映出了体育的本身价值,“阳光体育”倡导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要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旷达,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以此提升自我,打造具有高尚的教育品质和境界,努力锻炼民主、平等、自由、开放、互动、和谐的阳光教育,这里“生命课堂”的产懈追求,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

4、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对在学校中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应积极保障体育活动开展的各项基础条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运动时间,科学、合理、有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应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再次掀起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第11篇:同课异构的意义与价值

同课异构的意义与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更具开放性,“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课异构,不仅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名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迥异的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

1、从行动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同课异构”是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分别由不同教师执教统一课题,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的机会,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产生有益的互促共进作用。通过这种教研,可以发现哪种教学结构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可以在上一次教学的基础上,考量一些对听课教师深有感触的地方及其效果,细究其深层的教育蕴含,品味其得失,剖析其不足之处,然后对这细节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完善。

2、从“同课异构”的意义来看,专家认为:同课异构是不同的教师个体或群体就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实的教学条件,立足于教师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优化与重组的建构过程。

3、从词义分析的角度来看,有专家认为,“同课异构”的“同”是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和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相同,都忠实于文本;“异”既指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又指教师在“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但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标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构”是核心,是灵魂;“异”则强调变化和发展。同课异构的课堂面对的学生群体其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同,要尊重的教学规律是相同的。“异构”概括起来说,包括文本解读上的异、教学资源重组和利用上的异、教学设计与构思上的异、教学方法上的异、教学风格上的异等。

二、同课异构的价值

1、从课堂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第一,“同课异构”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有利于克服个性化课堂存在的弊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地提高教研教学效果。第二,“同课异构”有效地促进参与者的思想交流,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教法,最终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同课异构展现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呈现方式,以及对教材的不同处理等,可以检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升华中也促进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2、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同课异构”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课异构”实现了教师间的“合力效应”,促成教师间的知识共振、信息共振、心理共振。同课异构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智慧在不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地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最快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寻找最近发展区的资源,尤其是与优秀教师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同伴的一个提示、几点建议,都会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习惯以至教学品质和境界尽快提高,真正起到催熟剂”的作用。总之,同课异构促使教研回归到课堂教学、回归到教师生活中,凸显学生的生活,彰显教师的才情。学思研教合而为一,不断构创一种“和合共赢”的教研文化。“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参与者教学水平的提高。它由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的方式。这种对教学活动的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使所有参与者在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取长补短,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3、从学生层面来看,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同课异构也是一种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它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知情意行,生成学习活力,释放学习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同课异构尊重不同教师之间的个体教学差异。借助同课异构,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理念、思考角度、挖掘深度、教学活动的不可预知性特点等因素所导致的教学差异得以更好地体现,这不仅反映出不同教师根据各自理解做出的具体教学行为的差异,更体现出对教师差异的尊重,鼓励每位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差异产生不同的构想,开展不断变化而又充满智慧的教学实践。彰显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价值。同课异构活动对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尊重最终成就了教师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彰显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价值,是人本主义思想的切实体现。促进教师的非理性因素和精神发展。最后,能更有效地实践校本研究。

总之,重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对有效扎实推进新课改,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价值。

第12篇:自我情绪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自我情绪的管理价值与方法

李俊如

陕西师范大学

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09级物理二班

【摘要】许多人因为受不了生活压力或者无法处理感情问题而走上绝路,这反映人们缺乏情绪表达与管理的能力。人们的情感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真正地以完全尊重的态度理解人们情感的时候,大家的生活才被真正重视。自我的情绪管理教育对情绪认知及情绪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自我情绪管理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培养自我情绪管理的价值与方法。

【关键词】:自我情绪管理价值方法

自古以来,由于社会的物欲横流,造成人们只重视个人享受与社会地位,而忽略了情绪的自我情绪的发展。然而情绪会影响认知学习与行为表现。所以往往等人们发现自己成就不高,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注意到自我的情绪问题,开始来补救。结果被动、消极,费时,费力成效低。通过了解自我情绪的管理价值与方法可以做好情绪管理,避免情绪失控,培养人们负责任与自我实现的正确态度。

一、自我情绪管理的价值

1、人们的情绪

情绪(emotion)是什么?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此种状态虽为个体自己所能体验,但不易为其所控制,它对个体行为具有干扰或促进作用,并导致其生理与行为的变化,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简言之,情绪就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情绪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的的情绪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只会哭和笑到种种高级社会

情感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简述为以下四个过程。

(1)从情绪的表现形式来看——由外显到内隐。个体情绪的表现从明显的、外露的向不明显的内敛的情绪表现发展。

(2)从情绪控制能力来看——由冲动到自制。个体情绪的发展是从毫无控制的表现,到有一定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表现。

(3)从引起情绪的刺激来看——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最初是由具体的某个刺激与直接作用于个体才能引起情绪,以后则可以通过言语、表象、行为、社会评价及自我评价等因素引起情绪。

(4)从情绪表达内容来看——由生理性需要到社会性需要。最初情绪表现为生理需求是否获得满足,以后才产生了与社会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需要,最后又产生了与社会评价相联系的情绪,情绪反映的社会性越来越强。

2、自我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Goleman(1995)(注:Goleman,D.(1995).Emotional intelligence.New York:Bantam Books.)主张情绪管理主要包括情绪的评估与表达(appraisal and expreion of emotion)、情绪的调整(regulation of emotion)、情绪的运用(utilization of emotion)等三个部分(1)情绪的评估与表达。正确的评估与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情绪智慧最基本的部分,而能觉察他人的情绪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层面。情绪智慧较高的人,不但是良好的情绪传送者,同时也是个体贴的信息接受者,他能了解别人的感受,觉察别人的真正需要,将情绪表达与觉察能力运用自如,从而与人建立互信的关系。

(2)情绪的调整。情绪智慧的另一要素是情绪调整能力,该能力是指个体能采取一些策略来处理激起的情绪,应对内外的情绪压力,以维持身心平衡。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能够处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会处理别人的情绪反应,而面对别人的情绪时,能适当地应对并给予安慰,进一步也能影响别人的情绪。

(3)情绪的运用。情绪本身无好坏之分,也无价值高低之别,不过因个体的情绪作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与影响。因此情绪智慧的另一个要素就是强调

培养正向的情绪,使自己更加乐观、充满希望,并能化负向情绪为建设力,为自己开创美好人生。至于情绪的运用可从弹性计划、创造思考、转移注意力、激发动机来着手。

通过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人们可以避免行为失误,提高自己的成就。进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

1、体察自己的情绪

在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现在的情绪。如果你可以察觉到自己的情绪,那么你就可以对自己的情绪做到很好的处理。

有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其实我们都是情绪的“奴隶” 。无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老师,教授,学生,建筑工人,白领,CEO,乃至主席总统。都逃不了一种东西的包围,那就是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人类的基本情绪,构成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元素及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是人总会有情绪的。

只不过我们对情绪的认知及处理方法,主要来源于学校、家长以及身边人的不断“教导”与“示范”。而这些传统的情绪管理方法,在现实的验证里,不但没达到促进成长的效果,相反还常常达致伤害性的结果。所以情绪会让我们这么头痛,不是因为情绪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对情绪的了解与认识不足,使用了错误的情绪处理模式及方法,以至于带来了种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理解情绪,明白人是一定会有情绪的,情绪并不是不好、错误的代名词,懂得压抑情绪反而会带来更不好的结果,所以对自己的状态保持高度觉察,对自己当下的每个情绪和感觉,有着清晰的洞察,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2、尊重自己的情绪

我们需要明白自己的情绪来源不是外部,而是内心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反应。或者说是自己过去的生命经验投射到现在的人或事物上,产生的一种自动反应模式。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份礼物和其所属的正面价值,我们平常所谓的负面情绪,也是深具正面价值的。清楚每一种情绪和感觉都是一份推动力,会引领你到达一个新高度。打破经验的束缚,为自己做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样才可以充分的

尊重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

3、驾驭自己的情绪

当遭遇负面情绪的侵扰,对自己造成影响,环境又不允许这样的情绪存在时,我们便需要自己变化环境来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驾驭情绪。

1、接纳。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接纳身边的一切,改变所处环境。在平时,可以找些陶冶性情的兴趣爱好,多锻炼身体,学着写写日记。身边一定要有几个知心的朋友。经常性的为自己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用认同的口吻和别人说话,让别人可以感受到你的关怀及诚意。对情感比较“麻木”的都市人来说,你的这种接纳帮他恢复了情绪知觉,他没有理由不被你感动。不和你营造一个愉悦的环境。

2、分享。我们需要学会分享,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一般来说,女性情感表达平均能力要远远高于男性,心理开放的人比心理压抑的人在表达上更清晰、更敏锐。当感觉对自身情感不觉察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引导自己来表达感受,和别人一起分享表达的感觉,学习情绪的分享。

3、区分。我们需要学会区分。区分自己的行为正确性。人们总是喜欢把问题归咎为客观原因,这就要求人们学会区分哪些责任是自己应该负责却没有做好的,而哪些责任又是外在的客观属性。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明白自己行为的界限,让自己的行为上更准确、稳重。区分好自己情绪的正面与反面情况。

4、驾驭。我们需要驾驭情绪。驾驭、协调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让情绪为自己服务。自我情绪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情绪自主”,最后回归到现实中, 通过自我情绪的驾驭,做到避免行为失误,提高自己的成就,实现自我价值。

【文献参考】

1、百度百科——情绪管理

2、儿童情绪管理的意义与策略 (袁宗金)

3、职场达人自我情绪管理方法(39健康网)

第13篇: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

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

编者按:5月27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22场活动在重庆忠县举行。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小跃,作《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的讲座。光明网对讲座进行了现场视频直播,来自忠县的330多位观众到现场聆听了讲座,来自全国的385万网友收看了节目,25.3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现摘录部分演讲实录,以飨读者。

在中国历史上,“忠”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德目。孔子的文、行、忠、信的“四教”中有“忠”,孟子的“忠信仁义,乐善不倦”的“天爵”中有“忠”,《周礼》的“智、仁、圣、义、忠、和”六德中有“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旧四维八德中有“忠”,“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中有“忠”。这充分证明了“忠”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

一、释忠

“忠”在汉语词汇中是一个多义词,其原始本来之义有许多,并皆表示某种美德和善行,这应该是“忠”这个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说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尽心曰忠”,《疏》:“中心曰忠”;《广韵》:“忠,无私也”;《六书精蕴》:“忠,竭诚也”;《玉篇》:“忠,直也”。可见,“忠”在尽心、中心、无私、恭敬、竭诚、直率等获得了它的本来含义。所以,“忠德”就是尽心尽力,不偏不倚,恭敬竭诚,忠心无私以奉公、任事、服职、对人之美德。也只有在这些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古人所说的“忠者,德之正也”之深义,从而才能明白为什么忠德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那样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能将忠德所蕴含的全部意义揭示和呈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精神就可以得到全面展现。

二、忠德包含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

1.忠爱。尽心尽力为人做事,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一个意思。这里对“为人”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第一,“为人”一般是指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第二,“为人”特殊是指为大多数人而不是为少数人。第一个意义上的忠之义,我们在《论语》中能得到印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谋而不忠乎”?在孔子看来,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忠”在尽心尽力为人谋利中,在“立人达人”中显示其“仁爱”精神。第二个意义上的忠之义,我们在《左传》中能得到印证。《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意思是说,统治者要思考着为人民谋求利益,这就叫忠。由上可知,忠在“为人”“利民”中获得了它的含义。“为人”体现的是“以他人为本”,“利民”体现的是“以人民为贵”。具体言之,推而广之,忠的对象那就是事业,就是职守,就是国家,就是民族。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仁爱,而仁爱的本质即在于给予、奉献。由此,忠德就表现为“仁爱”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仁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爱”表述之。

2.忠正。无私公正做人处事,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二个意思。私的反面是公,所以无私也就是“公”,大公无私,此之谓也。而“公”的要旨就反映在中正、平正之上,“忠者,德之正也”“惟正是忠”,此之谓也。这里实际上就形成了这样的逻辑关系:忠即公,公即正,正即义,义即忠。“义”是让人们在裁制事物的时候,要遵循“比于心”“合于众”“得于中”“止于平”“行于正”的原则。所以公平、公正、中正、无私正是“义”德呼唤的精神。“天下为公”也正是通过忠德要弘扬的一种德性和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都按照“公义”这一最高原则创造出他们心中的偶像并加以祭拜,以此代表这一忠公文化的特殊符号。关公、包公和济公被合称为“三公”。人民称颂和祭拜他们,就是在于他们是“公义忠正”的化身。中国是将公正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来加以认知和追求的。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义正,而义正的本质即在于公正、无私。由此,忠德就表现为“义正”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义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正”表述之。

3.忠敬。恭敬,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三个意思,也是《说文解字》对忠的最直接的解释,“忠,敬也”,意思是说忠即是恭敬、庄敬、尊敬、崇敬之情之义。“礼”的本质在于“敬”。“礼”还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婚礼、丧礼、国礼,体现的精神就是“毋不敬”,即身心内外不可有一点不恭敬之意。可见,礼敬、礼让、礼谦、礼卑是关乎修养和品行的问题。一个国家要立,需要知礼,一个人要立,需要知礼。对人行事要恭敬而不懈怠,这就是忠德与礼德所欲共同彰显的德行和精神。有了这种德行和精神,就会产生团结和谐的局面。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礼敬,而礼敬的本质即在于恭敬、谦让。由此,忠德就表现为“礼敬”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礼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敬”表述之。

4.忠善。教人以善,导人以善,是忠德所表达的第四个意思。作为五常之德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知识和智慧,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良知,它是所有道德的基础和判断,是所有道德真假的标准。如果要对五常中的“智”给出一个本质属性的话,那么,我认为就是“善”,再确切一点说就是“至善”。如此,智与善就在人之为人的本性上得到了重合与相通。呈明向善之心,教化人心向善,这就是忠德与智德所欲共同彰显的德行和精神。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智善,而智善的本质即在于良知、向善。由此,忠德就表现为“智善”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智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善”表述之。

5.忠诚。不欺竭诚,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五个意思。《增韵》说:“忠者,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六书精蕴》说:“忠,竭诚也”,这里是强调发自内心的绝对不欺、诚实和诚信之义。一个“尽”字,一个“竭”字来规定不欺与诚,是为了强化忠德在诚信层面的绝对性与神圣性。这应该是表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德”最深层的内涵。另外,此处的忠德所表示的诚信和不欺之义,与五常之信德的意思是完全吻合的。从正面说,信就是真诚,真实;从反面说,信就是不疑不欺。合而言之,诚信的意思就是诚实不欺。在孟子看来,诚信是一种向善之心,向善之力,向善之情。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信诚,而信诚的本质即在于笃实、不欺。由此,忠德就表现为“信诚”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信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诚”表述之。

由上可知,由爱、正、敬、善、诚而组成的忠爱、忠正、忠敬、忠善、忠诚的忠德精神与仁爱、义正、礼敬、智善、信诚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精神实现了互通互融。我曾这样概括五常所体现的精神:仁以爱之,义以正之,礼以敬之,智以善之,信以诚之。而今天对忠德所体现的精神则要做出如下的概括:忠以爱之,忠以正之,忠以敬之,忠以善之,忠以诚之。总之,忠德具有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全部意义与价值,我相信,当具有了上述的认知,忠德在中华传统道德中的重大意义和巨大作用就会清晰可见了。

三、忠德是一种气节

当然,忠德所表征的意义与价值不仅表现在她与五常之德的相通性,而且由忠德呈现的另一层意义与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和需要阐扬的。那就是忠还有作为一种为了坚守、捍卫、维护、完成高尚的和神圣的道义、正义、公道、真理、光明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气节、操守与情怀之义。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在传颂和高扬着这种精神。而圣哲先贤们的许多名言,也都是在诠释和印证着“忠德”的这一精神。这种浩然正气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和可贵精神之所在,千百年来在这种气节和精神培植下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舍生取义成仁是历史上许多人追求的人生境界。我们常常会将这种品德操守赞誉为忠勇、忠贞、忠烈。由此,忠德就表现为“道义”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义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义”表述之。

通过以上对忠德诸义的讨论,可能会发现忠德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其一,就是它的“全”性。即强调对“他者”的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经·天地神明章》),此之谓也。其二,就是它的“一”性。即强调对“他者”的专一纯粹,永恒坚定。“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同上),此之谓也。正因为有了上述二性,忠德与其他道德德目比较起来,喜欢用一个否定词来加强忠德诸义的意义。例如忠心不贰,忠诚不欺,忠勇不屈,忠贞不移,忠正无私。

四、忠孝与忠君爱国

与孝与君相连而形成的“忠孝”“忠君”思想当是忠德所包含的两项重要内容。如果单就“孝”来说,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显著地位及其重要性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当孝与忠相连而构成“忠孝”问题,以及当“忠君”与“爱国”相连而形成“忠君爱国”问题,其中的复杂性就呈现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地、具体地、辩证地加以分析。

1.忠孝。如果就忠孝二德连用的话,无疑是孝德在先,忠德在后。道理很简单,忠孝就是要解决“移孝为忠”的问题。“孝”字由上老、下子而构成,象征上代与下代融为一体。孝的对象是双亲,“善事父母为孝”,所以这是对父母家庭所负责任而表现出来的善德善行。忠的对象是集体、上级、君王、国家,那是对这些对象的责任。所以说,孝是离每个人最近和最先要做的善行,“百善孝为先”。善事父母的孝道之最本质的伦理精神一定是爱,又具体表现在“敬”“顺”之上,所以也才有了“孝敬”“孝顺”之说。由孝道而表现的下者对上者的敬顺之爱,当是忠孝思想提倡者要很好利用的地方。出于人的真挚情感而对在上者的父母兄长的敬顺仁爱的德行,如果将其扩展开来,对他人、集体、事业、上级、君王、国家也都能做到尽心尽力,敬顺行事,那应该成为一个文明社会值得正面肯定和提倡的行为。由孝而忠,或者说移孝为忠,如果在上述意义得到自然地展开,那么,这样的忠是不可或缺的。汉唐以来所形成的“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选拔人才机制,其思想基础正在于此。

所以,与其说“忠孝”,不如说“孝忠”更符合它们的逻辑顺序。孝的本质在于爱,爱是一种有心有情对对象的眷念、亲近和爱护,爱父母,爱家庭,由此推移,爱家乡,爱故土,爱国家,爱天下,这是一个源于亲情的延伸,这是一种基于责任的扩展,这是一项本于使命的推及。而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之情则是由“忠德”来加以体现的。基于“孝忠”而产生的爱国情怀,也是由中国传统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由此可见,与孝相连的忠,其积极正面的价值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对于宋代以后那种将“移孝为忠”仅局限于处理君臣关系的狭隘化,并将两者的关系绝对化的忠的思想,我们是应该明确否定和批判的。我们也将这一性质的忠,名之为“私忠”“愚忠”。

2.忠君。当忠的对象直接与统治者的君相连后而构成了“忠君”问题以及忠君又与爱国相连而构成了“忠君爱国”问题。“忠君”复杂性的原因乃是中国具体的历史和具体的社会结构。

关于忠君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君与臣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许多文献里,都是从双向性上来规定和定位君臣之间的关系的。“君仁臣敬”“君惠臣忠”,君臣的关系是相对的,是双向的,这也叫着“君臣有义”。总之,君臣正常关系的建立是有条件的,是有原则的。由此可见,这样的君臣关系正是遵循着“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德性,那就是忠之正。所以说,忠君的问题也有个正与不正的问题。对于具有忠之正的“忠君”思想不但不应给予简单地否定,还应汲取其中的合理营养。

从战国后期开始,到汉代以后,尤其是宋代以后,忠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即向着单向性、绝对性等不正的方向变化了。这就是“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礼记·文王世子》语),“君为臣纲”(西汉董仲舒语),“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曾国藩语),更有甚者,那就是宋代以后成为主流的观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忠就被称为“愚忠”“私忠”。通俗地说,这是一种丧失了“正”性的忠,背离了“公”性的忠,它已经完全将“忠德”异化了,变质了。这里似乎都不能用责任与义务等概念及其精神来讨论和评价“愚忠”“私忠”的问题,因为它属于奴才价值观。也就是说,当一种价值观念完全抹杀了个体价值、主体意义和独立人格,无论是在什么意义上,这一性质的忠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坚决地否定和批判。

3.忠君爱国。关于忠君爱国问题,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论忠德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爱国的问题,正像论孝道一定要论家一样。

以上已说到,“忠君爱国”涉及到君国关系。中国传统社会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表现为“君国一体”。不能将“忠君”一事一概定性为糟粕,而是一要区分它的“正”与“不正”,二要看到忠君与爱国两者是否是统一的。具体说来,君之意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民族,那么,此时的忠君就等同于爱国,应该得到肯定和颂扬。我们每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屈原、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爱国民族英雄,他们的行为,或为了谋求人民的利益,或为了保持民族的气节,或为了制止内部的分裂,或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或为了保卫国土的完整,或为了抵御外国的欺侮,或为了捍卫道义的尊严。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主要由忠德来体现的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已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而受到赞扬。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才明确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得到丰富充实的。例如中国近代形成的爱国主义,就加强了国家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所领导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则将“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并最终赢得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和当家作主融入到爱国主义内涵中。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并随着习近平同志“中国梦”的提出,又使得爱国主义思想有了更加崭新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中国精神概括为一是“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一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而“爱国”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德目。结合我们对忠德多重价值与意义的探讨,如果站在忠的角度来理解习近平的“中国梦”和“爱国”的话,那么,中国梦就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而爱国就是忠爱国家,忠爱民族,忠爱人民以及忠爱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创造出的一切文化和进行的一切事业。

五、忠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上我们在一个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对忠的多重含义及其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在本义上与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比较研究,在作为节操品德的意义上与义德的比较研究,在教人以善的意义的深刻阐释,还是在对忠孝与忠君爱国具体问题的研究,都会给人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那就是忠德的价值与意义确实丰富多彩。这个事实使人们明白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对忠德的揭示和研究。不过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在我们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可能没有哪一个单独的概念能够像“忠”这个概念有那么广的含摄性。忠德可以在比较多的层面起到涵养、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忠德不但是美德,而且是全德,这个特点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总的说来,就尽心尽力,不偏不倚,恭敬竭诚,忠心无私以奉公、任事、服职的本义来看,它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具体说来,由忠爱而表现的仁爱之德能成为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德;由忠正而表现的义正之德能成为涵养公正之德;由忠敬而表现的礼敬之德能成为涵养“和谐”“敬业”“友善”之德;由忠善而表现的智善之德能成为涵养“文明”之德;由忠诚而表现的信诚之德能成为涵养“诚信”“友善”之德;由忠义而表现的道义之德能成为涵养“爱国”之德;由忠孝而表现的爱亲人、爱家庭、爱家乡、爱故土、爱国家、爱天下之德能成为涵养“爱国”之德;由在公与正二义前提下的忠君爱国而表现的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能成为涵养“爱国”之德。

六、忠德与向善

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孟子将忠解释为是教化人向善的,他说:“教人以善谓之忠”。而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都是善的表征。善是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地方和境界。安止此境,又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强调的思想终的。而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光耀世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一文明本身就尤其重视安止光明和美丽的地方。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有言:“文明以止,人文也”,就是说,安止文明就是人文。而安止文明就是朝着光明和美丽的方向前行,并最终与此相合。这一文明之境,儒家又称其为“至善”,所以也才有了《大学》那句著名的话语:“止于至善”。如何能实现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目标呢?中国先哲先圣们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忠德”的教导、弘化、宣传、提倡,我们就能够达到此境。由此可见,忠德的这一重属性,真的是应该大力地得到弘扬和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忠德的这一重要功能和作用,将其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实际上忠的这一教人向善之义,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从根本处,超越性地呼唤向善之心,人心向善,止于至善,换句话说,它不是直接呈现什么样的具体道德,表现什么样的具体德行,而是从总体上要求人们向善、行善。当你知道了“向善之心”乃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追求以后,你再来理解和体会“教人以善谓之忠”,那一定会产生某种绝对感和神圣感。当你深切感受到你从事的事业是表征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是安止于真善美之境界的,那么,你一定会表现出对她的无比忠诚之情,同时亦会为此目标的实现而尽心力行,以彰显忠勇之精神。一种力量只要由信仰形成,那将是巨大而又恒久的。

我们论述中华传统的忠德思想,就是要客观全面呈现它的含义,揭示它的价值,阐扬它的意义,但其最终目的当是要实现传统与现代最精当的对接,在现在和未来的中国社会使中国人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观众互动

提问:现在很多人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更追求自由和自我,它和我们所提倡的“忠”是否有冲突,怎样找到契合点呢?

徐小跃:首先,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谈到自由平等,如果忽视了,那一定不是表征人性光辉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其次,马克思主义有普遍意义,我们中国文化所表征的精神,同样有普遍意义。比如,儒道佛是构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的三大家,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就一个字——爱。儒家叫仁爱,爱就是给予和奉献;道家讲给予,爱就是给予,一定不是索求;佛教也是爱,体现在慈悲,给予别人这就是慈,帮人解决痛苦就是悲。用我们通俗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所以这样一个价值观,不仅绝对不会影响你所提出的自由,而且你反而会拥有自由,会更强大,精神会更加富有。我对爱有10个字的表述:有心、有情、给予、尊重、宽容。所有的爱一定是给予,而不是索求,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昌明于世界,而未来将继续光耀世界的真正原因所在。

专家简介:

徐小跃,现任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至2010年任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宗教学系主任。

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哲学),中共江苏省委决策咨询专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主任,江苏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著有《禅与老庄》《罗教-佛教-禅学》《禅林宝训释译》等专著和一百多篇学术论文。

(本文摘编自“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22场活动的现场演讲实录,光明网记者蒋正翔整理。)

第14篇:社会工作研究与评估的价值与意义

社会工作王兆伟

社会工作研究与评估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专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政府、大社会”局面的形成,许多原来由政府、企事业单位负责的工作都开始由社会统筹处理。同时,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机构如医院、学校、企事业、军队、农村、非政府组织等,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会工作在维持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ocial work in foreign profeional has hundreds of years of history, and in our country or a new profeional.As China\'s economic system and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small government, big society\" the formation of the situation, many original, enterprise or busine the unit by the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started plans as a whole by the society proceing.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increased, more and more social services such as hospitals, schools, enterprises, army, rur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so on, all need profeional social workers involved.Social work in maintai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solve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establish and perfect all kinds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评估重要性必要性

一、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背景与近情

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

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

第15篇: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与意义

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对于公众来说,政府信息公开还是比较陌生的,那么为什么要公开政府信息的?政府信息公开有如下四大意义: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从1998年作为立法研究课题立项,到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走过了“十年破冰”的漫长历程,这对向来追求立法效率的行政法规而言,可谓十分罕见。2002年11月,广州市率先出台了第一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政府规章——《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此后,上海、河北、深圳、杭州、重庆等地政府以及国土资源部等中央部委纷纷推出了相关的法规、规章等等。从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来看,从1766年瑞典制定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出版自由法》以来,美国1966年制定《信息自由法》,日本1999年制定《行政机关拥有信息公开法》、俄罗斯1995年制定《信息、信息化与信息保护法》,英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公开的努力,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到2000年才制定出《信息公开法》。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制定出台了68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所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也是大势所趋,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所谓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考,试大网站收集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一方面,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同时,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的信息控制在政府部门手中,包含着众多行政管理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宏观决策信息等。公开以上信息,对于企业和个人考察社会、分析市场,进而科学地安排生产、生活,合理配置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二、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其权利只能是来源于人民,最终还必须回归于人民。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使权力的内容、程序和过程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种权利是宪法赋予人民的当家做主的权利,也是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将信息公开变成了政府的法定义务,这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进一步促进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行使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以及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凸现期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政府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所谓“恐慌始于流言,流言止于公开”,坦诚的信息公开,让公众更加理性和沉着,也促使政府不敢懈怠。四川抗震救灾期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适时公开地震以及抗震救灾信息,对于众志成城,团结抗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透明度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又一基本原则,我国已承诺履行世贸组织透明度的规定。可以说,这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透明度原则的贯彻。为了实现高效、廉洁、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的目标,转变执政理念,实行阳光行政,把信息公开作为政考试,大网站收集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将行政机关办事制度与办事程序公开,把政府制作和获取的信息公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例如,近年来,北京多次发生路面塌陷等事故,每当事故发生,交通管理部门都会通过手机短信、交通广播等多种手段对市民广为告知,以避免交通堵塞影响市民正常生活。放眼十多年前,这类事故也许还被视为市政建设中不可张扬的“丑闻”,难以想象能如此坦荡地晓喻天下。信息公开,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的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生态,让政府在学会透明化生存的同时,也日渐成熟、自信起来。

2005年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将政务公开作为反腐倡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将政府行使权利的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之下,不仅对于畅通人民群众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渠道,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保障民主权利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于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的治国方略,而且是每一个百姓自身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障。我们要更好地依法行政,政府信息公开是贯彻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显示了中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勇气,是继《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之后政府改革的“第三次重大革命”,三次立法分别体现了重民意、便民行、通民心的目标。

注意力经济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在信息社会里,硬通货不再是美元,而是关注的程度。相对于浩如烟海的信息(据说全球每4分钟便有一个新的网站诞生),个人的注意力将是极为稀缺的资源,这种情形有点像一个听众面对一万个、甚至更多的讲话者,每个讲话者都试图让听众听到自己的声音,于是,如何在巨大的“噪音”干扰中脱颖而出,赢得听众的青睐变得至关重要。这种观点被IT业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the economy of attention)。因此,研究人的注意力的规律,吸引公众更多注意力,将成为文明行政的重要内容。而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视觉上的争夺,也正由此,注意力经济也称为“眼球经济”。政府信息公开隐蔽地引导公众舆论,通过对申请公开信息的分类、分析判断,得出公众的关注热点。根据沟通行为理论,行政行为高效的前提是充分的信息沟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有利于行政机关更好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聚民意、集民智、凝民心,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16篇:小班化课题提出意义与研究价值

小班化课题提出意义与研究价值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通知,我区申报了《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为了落实西岗区教育局《关于实施小班化教育研究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确保此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意义与研究价值

1、实施“小班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要。21世纪的教育必须以培养现代人¬¬¬――即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实施“小班化教育”就是使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

2、实施“小班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小班化教育” 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平等、充分的使用显性教育资源和享受隐性教育资源提供保障。

3、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必然。大连基础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数量扩张,满足需求阶段;二是追求内涵式发展,提升质量阶段;三是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阶段。第一阶段在08年已完成,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预计到12年实现。随着我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不断提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

2008年,我区已有4所中小学校率先进行了试点研究小班化教育,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2008年西岗区政府将“小班化教育研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2月,西岗区教育局成立了“小班化研究推进中心”,并给予政策、经费的大力支持,研究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区域教育的一项重点工程。

第17篇:短期支教意义何在

短期支教意义何在?

我们也许怀着美好的心愿,想着带给孩子们光明和希望,我们带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感来到了乡村,但我们却做到了哪些?试问在这么短的时间我们能做到什么?我们最多能做到哪些?也许你会说,我们早起晚睡不都是为了孩子们吗?可是我们是否做到静下心来反思:大量的劳作不等于丰富的收获,也许往往是劳而无功。短期的支教就真的可以理解成支援教育吗?那岂不是夜郎自大,班门弄斧,自欺欺人。做到真正的是以传授只是以思想为主,其他的一切为辅,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即使我们二十四小时讲授书本知识,甚至于测验考试,又能讲多少呢?孩子们又能接受多少呢?短时间要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可能,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知,却并非不可能。注重思想上的引导才是至关重要的,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他们学习的态度,是他们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憧憬,产生改变现状的想法,否则短期的支教留下的只是短暂而快乐的时光,若如此,支教的初衷又是什么呢?难道是我们开开心心离开,留下无所适从学生吗?

是的,毋庸置疑,支教的确带给孩子们知识、快乐。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大学生所具备的丰富的知识阅历,对他们探求知识的引领,以及他们想摆脱贫穷,想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孩子们的渴求眼神,泪水透视着什么?那是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啊!我们不需要林花谢了春红,曲尽人散;让思想的余温恒久,让孩子们求知的态度如影相随。

附:张静,这只是我的一些浅谈,希望给你的支教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18篇:拓展培训对企业的意义与价值

拓展培训对企业的意义与价值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深度培训,很多人对拓展训练有误解,认为拓展训练只是简单的体育加娱乐的游戏,其实不然,拓展训练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改革,颠覆了以前以培训师为主的培训模式,而转变为学员为主角,它通过学员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自我认识 ,拓展训练以学员高度的参与性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学员的感受、感悟为基础,将这些体验化为最后的课程效果,特别在员工心态、执行力、积极性调整、企业文化导入、团队沟通协作等方面!通过体验加深参与者的印象,让拓展训练的积极作用在员工的生活中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一、拓展训练的意义

1、集体中的个性的展现。

户外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野外拓展训练每一名 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 显示个性。

2、个人心理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是一项旨在协助企业提升员工核心价值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 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企业人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企业人员 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企业之间,下级 与上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工作热 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

3、团队合作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 是专门配合现代企业进行团队建设需要而设计的一套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这是 当今欧洲、美洲及亚洲大型商业机构所采纳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模式;训练内容丰 富生动,寓意深刻,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学员参与的训练将成为他们终身 难忘的经历,从而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所寓意的深刻的道理和观念,能牢牢地扎根 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并且能在日后的工作合作中挥发应有的效用。通 过拓展训练,学员在以下方面将有显著的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 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 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自然。

4、综合活动性。

户外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5、挑战极限。

拓户外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 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

6、现实社会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人际互动的社会,是一个团队英雄主义的时代。如何实 现团队的整体优势和优势互补?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分工越来越细,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困难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组织和 个人更需要团队。户外拓展训练揉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学员从中在个人 和团队的层面,都可透过危机感、领导、沟通、面对逆境和辅导的培训而得到提 升。拓展训练强调学员去“感受”学习,而不仅仅在课堂上听讲。

7、高峰体验。

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 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8、自我教育。

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 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 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员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员自己来讲,达 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通过户外拓展训练,参训者在如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 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 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大自 然。

二、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是一种团队合作训练

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体验式培训是专门配合现代企业进行团队建设需要而设计的一套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这是当今欧、美及亚洲大型商业机构所采纳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模式;训练内容丰富生动,寓意深刻,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学员参与的训练将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从而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所寓意的深刻的道理和观念,能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并且能在日后的工作合作中挥发应有的效用。

三、拓展训练是一种成功心理训练

拓展培训是一项旨在协助企业提升员工核心价值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企业人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企业人员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企业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工作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

拓展训练对个人的好处:

1、改善身体机能,强健体魄。

2、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进自身形象。

3、克服心理惰性,完善性格结构。磨炼战胜困难的意志。

4、调适身心、不浮躁、不颓废,更好的面对工作与生活的挑战。

5、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

6、启发想象力与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习欣赏别人,学会关心别人。

8、助人为乐,关爱生命和自然。

9、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增强,人际关系趋向和谐 拓展训练对企业的好处:

1、通过现场体验会使员工自己明白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而自己公司就是自己的团队,只有团队发展壮大了自己才会有出路。进而使员工进一步明确和认同组织目标,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更便于企业管理与执行。

2、体验游戏过程中学员们会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才能赢得比赛,否则就会使团队落后于其他分组,这样的体验可以使参与者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 是企业内部更加和谐。

3、不断地身体语言碰撞,使公司内平时缺乏沟通的人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4、在学员的整体参与中很多环节都是需要深度沟通与协作的,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优秀人才及组织管理精英,能非常好的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促进企业发展。

5、拓展活动过程中挑战无处不在,但克服困难恐惧后都能完成任务,能让参与者明白面对任何困难挑战时应该从容,只要利用团队智慧,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能够突破障碍获得成功,这样组织面对各种变革与挑战就会更加从容有序,企业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前进。

6、工作中没有发现的人才潜力在拓展活动的氛围下激发出来了。很多人平时看没啥本领其实当真正有了团队意识后他的潜力是非常大的,这样可以使企业更能发现有用人才和拥有领导与管理才能的人。

7、通过团队竞争身体力行挖掘员工的内在能量,使之聚合,并在工作中全部释放出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经销商会议、年终总结会、企业内训、员工培训等都用拓展体验式来完成,这不仅仅是因为拓展训练的趣味性、可行性、效果持续性。更重要的是因为拓展训练对企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也正是拓展行业成为各大企业追捧的对象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拓展公司兴起,当然这其中存在不太专业的拓展公司,只是一味的体验游戏而没有挖掘出拓展游戏跟企业更深层次的关系,导致培训效果不佳。所以各企业在选择拓展培训时要多方面分析,选择最专业最有资历的拓展公司,让企业一览拓展训练的风采。

广州拓展训练学院隶属于广州市邦元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专注于拓展培训师培训(ETCT初、中、高级班全年滚动开班)、企业中高层管理能力提升训练、销售团队拓展训练,新员工拓展训练,经销商年会拓展训练,拓展教练培训课程。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体验式培训师的摇篮!学院创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拓展培训导师,并长期为不同领域企业在发展战略,领导能力,团队建设,客户服务,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和解决方案。

第19篇: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浏览:[792]大中小

南通大学文学院吴洁

[摘要]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推动反贪立法,不断健全廉政制度;多设监控渠道,不断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官德建设,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关键词]传统廉政文化;现代价值;实践意义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廉”在古汉语中是指堂屋的侧面,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一含义做出了明确表达:“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1]。由于“堂之侧边”的特点是平直、方正、有棱角,因而“廉”又做正直、方正、干净、节俭等道德含义之解,从古至今,“廉”都表达着人们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其基本要义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而“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2],即正直公道的基本原则是治理一方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可以将廉政理解为一种源于传统清廉观的为政之德和政治氛围,而廉政文化,则正是以廉政为根本内容的文化传统、文化形态与文化精神,并与之形成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风气都产生了行之有效的促进,并对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氏族和部落首领还没有什么特权意识,却有着强烈的为民父母的原始公仆意识,他们不仅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而且以戒言、铭言诲人律己。尧曾有过有“尧戒”:“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址”,[3]认为继承人必须有极好的德行,必须能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而不后退,因为日后他是千万臣民的公仆,而不是高压于人上的至尊。舜也曾告诫他的臣子要清明正直,并每三年对公职人员进行一次考核,清正廉明的就升迁,否则就降级。上述可谓中国廉政思想文化的最初萌芽,说明“廉”作为一种朦胧的为政道德活动,已经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及贪贿现象的盛行应运而生的。商朝提出重民用德,不任用贪财聚货的人,而任用努力为臣民生财造富的人。周朝清醒的认识到夏商灭亡的原因在于暴政压迫和贪污腐化,倡导勤政廉政,并采取了保民、任贤和勤政等措施,认为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应当尽力接触小民,了解他们的疾苦,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种勤政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可贵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动和文化大繁荣,廉政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管仲在《管子?霸言》中明确提出了“以民为本”的论点,认为既然人情是欲利而避害的,为政者必须能顺民所欲,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使人民得到快乐、富贵、安定。孔子、孟子等这一时期的儒学大家也是廉政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并实践着廉政文化。孔子认为,为政者欲把政治搞好,就要自身廉洁,不以权谋私,为民做出榜样。孟子则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认为人民才是国家中最可贵的,人民是政权之本,而国君的地位完全次于人民,并且还提出了给民以恒产,施教化,救济穷人等具体措施。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半封建社会中,由于阶级社会的本质所限,社会战乱不止,衰世

长而盛世短,贪污腐败现象在历朝历代的官场中长期盛行,但真正的清官、廉吏和博学志士依然坚守着清廉之志,不断发扬着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

战国时期的商鞅认为国家的法令应当统一,并使其家喻户晓,这样违法乱制的举动就无处藏身,官吏也就不敢枉法为邪了。西汉的贾谊创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认为“廉”是为人为官都应具有的一种道德品质,为政者必须注意自己的品行,作为国君要做到“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仇”[5]。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是一位仕途并不如意的政治家,但他却在充分了解民族和封建官僚机构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去贪致廉的措施,如举贤进能、量才授职、厚禄均俸、养廉去贪,并实行不速迁、不久次的任官政策,这些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现今的反腐倡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虽屡遭贬黜,仍然奋进不息,其一生为政清明、勤劳奉公,个人生活也十分节俭,他未给子孙留下什么遗产,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廉政思想和实践在当时有着明显的进步性,诸如精简机构、抑制侥幸、裁减冗官冗费在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而宋代的欧阳修则提出“廉”应当是为官者应具备的根本道德品质,如果因为利欲熏心而不能保持廉德,那么也就丧失了其从政的个人品质。明朝的海瑞一生宦海浮沉、坎坷不平,但却为官清廉、秉公执法、为民伸冤,深受百姓拥戴,被誉为“海青天”,他认为要彻底扭转官场中的贪污腐化之风,在提倡廉洁奉公的同时应大力严惩贪官,对贪赃枉法者处以重刑,同时鼓励百姓对贪赃官吏放胆来告,并且能在权贵面前严格依律秉公执法,这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是十分可贵的。

纵观我国古代的传统廉政文化,从仁义廉耻的从政道德到节俭重民的优秀品德,从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到克己奉公的修身之志,从公正无私的执法态度到心忧天下的鸿鹄之志,我们不难看出其深刻内涵和重要影响。作为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支持,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和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1、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传统廉政文化经过历代人们的探索、加工和改造,在不断与贪污腐败现象的斗争中发展、深化,形成了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内容,许多已融入到现代思想文化中、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中国古代民贵君轻、勤政廉政等思想文化已为人们所熟知和倡导,成为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一以贯之,并不断发扬光大。因此,传统廉政文化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

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有着强大的习惯力量,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传统廉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更是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爱民厚生”等传统廉政思想引导、激励人们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自觉地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因此,传统廉政文化也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的潜在动力。

此外,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尽管有着丰富的内容,但也不全是精华,也有着消极的方面,如传统的廉政文化中有许多针对官员的廉政建设思想,但却缺少对专制君主廉政勤政方面的监督,各种廉政思想、措施的出发点往往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人民仅被视作统治的对象和权力斗争的工具,就连民本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固封建统治。对这些糟粕,我们在丢弃的同时也应了解其历史原因和阶级局限性,并加以总结,从而不断提

升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水平。

2、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传统的廉政文化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深得民心,传统廉政文化的长期熏陶和真实的历史教训,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官员的廉洁勤慎与否,历来是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所在,反腐倡廉应当是当前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工作,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弘扬传统廉政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必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反腐倡廉工作的支持。

其次,传统的廉政文化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我国的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中意义深刻的廉政思想和卓有成效的廉政制度都很值得我们在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中加以借鉴和运用。比如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和多层次监察的意识,以及设官分职、激励勤政的官僚制度等传统廉政文化中的精华所在之处,对我们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很有借鉴意义。

最后,传统廉政文化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几千年来,在我国廉政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教导方法和灌输方式,并深得群众的喜爱,比如格言、传说、戏曲、诗歌、小说等形式,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宣传了廉政思想,震慑了贪官污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很值得我们今天研究借鉴。此外,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所注重的一些人伦道德和修身原则,如淡薄寡欲、见利思义、克己奉公、勤政爱民等,都可以运用到当前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工作中去。

3、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我国的官德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传统廉政文化有利于清廉价值观的形成。“公仆意识”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当代清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最大的官德。在官德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培养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可以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而遏制消极腐化观念及其行为的发生与泛滥。抵制消极腐朽文化对人的侵蚀,有利于清廉价值观的形成。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在心目中确立了廉政文化的主体地位,才能树立清廉的价值观,自觉反对和抵制腐败诱惑。

其次,传统廉政文化有利于增强官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约束、规范、引导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我国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不但包含着古代廉吏的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还包含了种种廉政制度规范,其一旦根植于官员的心中,将起到法律制度和空洞的廉政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传统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作用,才能感化、优化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使其树立不愿腐败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自我约束力。最后,传统廉政文化有利于遏制腐败风气的蔓延。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廉政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观、道德准则一直按照自身的传播规律和渠道,深深地影响着社会成员,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直到今天,包含着清廉价值观等诸多内涵的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仍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的蔓延。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其现实作用,在实践中加以继承和发扬,进一步推动我国廉政事业的发展。

1、推动反贪立法,不断健全廉政制度

在皇权支配一切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十分重视通过制定重法严肃官纪,从《秦律》

开始,就规定了详细的以惩治渎职和贪污腐败为主要内容的法规,对各级官吏的违法行为都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以轻罪重罚为特色的惩罚标准;两汉时期有《刺史六条》、《三互法》等专门的监察法规,分门别类地针对各种贪贿行为予以惩治;在明代,更是出台了惩治贪污的特别刑事法规《大诰》。这些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贪欲的膨胀,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目前我国的腐败案件呈高发态势,立法上虽然在《刑法》第八章中对贪污腐败犯罪做出了相对严厉的惩治规定,但却缺少有关的程序法保障,给证据采集、案件侦查、法庭审理带来不便,从而导致了办案效率低下,警示教育作用甚微。因此,我国亟待出台一套较完整的惩治贪污腐败犯罪的专门法规,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及办案程序做出比较周全、缜密、具体的规定,明确区分罪与非罪,从严规定有罪标准和处罚措施,从而才能有效地威慑隐形犯罪和预谋犯罪;另一方面,专门法的制定也能够方便人民群众了解和举报腐败罪行,有利于执法机构及时立案查处。

2、多设监控渠道,不断强化监督机制

近年来,众多政府监督部门的高官、反贪局长的纷纷落马,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谁来监督监督者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完整的监察机构和完备的监督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就此依赖监察机构,尤其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对监察机构、监督者的监督不可或缺。从我国由古至今几千年的反贪实践来看,人民群众无疑是最公正、最称职、最积极的监督者,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贪官污吏的斑斑劣迹绝不可能逃过民众雪亮的眼睛。历史上无数贪污腐败的大案都是在人民的检举揭发下败露的。两汉时期就有授权民众进京告发地方官吏横行不法的“言变事”制度,甚至把民间舆论即所谓的民谣作为陡黜官吏的依据之一。因此,我们应将人民群众的监督纳入到现有的监督体系中来,不仅要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工作,而且要通过法律对相关程序加以明确,在保证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同时保障好监督者的人身安全。目前在我国检察系统试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便是很好的监督形式,并且也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我们还应加强立法、行政、司法等各自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之间的合作,实行互相监督、协作办案,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质量,从而形成较严密的廉政监督体系。

3、加强官德建设,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一个政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就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就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只有惩治腐败,才能深得民心,党才能长期执政,国才能长治久安;而唯有加强官德建设,培养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才能从根本上反腐倡廉,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将党的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集中概括为“三常”警句,即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7],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官德建设的内涵。常修为政之德,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复杂形势下,自觉用党纪国法来约束自己,加强政德修养。修政德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8],充分表明了官员的为政之德对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常思贪欲之害,就是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时刻保持应有的警惕性,抵制各种诱惑。早在宋代,清官包拯就对贪欲之害有着深刻认识,认为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而贪赃的官吏则是人民的盗贼。当前,腐败之风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有所抬头,若任其发展不加节制,势必会使人民丧失对我党长期执政的信心,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存亡。因此,广大领导干部只有在心中常敲警钟,才能保持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常怀律己之心,就是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常怀廉洁之心。“律己廉为首,立世德为先”是古人对为官者在律己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要求。只有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才能真正做到清正廉洁,才能在执政过程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参考文献:

[1]李学勤.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姜涛.管子新注[M].山东:齐鲁书社,2006.

[3]刘安等.淮南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4]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G].北京:中华书局,1980.

[5]贾谊著.于容智译注.贾谊新书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6]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金池.《论语》新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第20篇:先秦服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先秦服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先秦服饰——服装发展史上的发祥期,深入分析了先秦服饰的重要地位和蕴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对中华民族服饰注重情与意的整合传达这一思想作了探讨,从而揭示了其中的视觉符号和视觉意义,最后发掘服饰渗透在教育技术中的艺术美,从而为我们教育技术的研究和视觉文化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先秦服饰民族文化视觉文化教育技术

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三分靠相,七分靠装,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证明服饰的重要性和穿戴存在美学的问题。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可见衣着打扮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状态。

先秦的服饰在中国服装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以后的服装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和参考,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我们通过研究其中的历史价值来发掘其当代的意义,从而指导我们现在的工作。

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先秦的服饰文化,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视觉意义。

1、先秦——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

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正是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这时人们已用骨针缝制兽皮的衣服,并用兽牙、骨管、石珠等做成串饰进行装扮。山顶洞出土了一枚磨得很细长的骨针,这是缝制兽皮衣服的工具,缝线可是用动物韧带劈开的丝筋。山顶洞人佩戴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带有红色,似乎他们的穿戴是用赤铁矿研磨的红色粉末染过的。山顶洞人不仅关心生活的美,而且也表现了对死者的关怀,他们把死去的亲人加以埋葬并举行仪式,还在死者身边撒下红色赤铁矿粉末。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祈求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是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

服饰之礼是先秦时代重要的礼仪,这种建立在宗法礼制基础上的服饰之礼,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性。商周时,北方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丝织业的中心,已有了华美的提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其服装审美趣味,主要表现在奴隶主、王侯、贵族对服装面料和色彩的选择,以及衣服边缘部位(领口、袖口、襟、摆)的装饰上,即“衣作绣,锦为缘”。相比较而言,当时除了上衣、衤夸和下裳外,佩件装饰还不及后来春秋战国时代讲究,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夏、商、周三代,基本上男女同服。

先秦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的奠基阶段,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据史书记载,黄帝尧舜时期已出现了衣裳,结束了史前的围披状态,人们按照这种衣裳式样穿着,有秩序的拜祖先,祭天地,从而实现天下治。《周礼》中“享先王则兖冕”表明祭祀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当时有官任“司礼”者,专门掌管服制实施,安排帝王穿着,说明自周朝起,冠服制度已经完备。

2、先秦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介绍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周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战国中期的服饰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楚墓出土的陶俑中多数穿直裾袍,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意。

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3、先秦服饰中渗透的中华民族文化

在西周时代,自从周公制礼作乐以后,包裹人类躯体的服饰已成了展现等级尊卑的物化符号,成了统治者惩治被统治者的一种惯用手段。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中华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

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着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

中国服饰可说是一套儒家的礼仪文化。儒教一直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生活,儒教之礼讲究服饰要与其仪容、言谈、举止相一致。所以,古代服饰品位在礼仪活动中极其重要,不仅在上朝、大典、祭祀等活动中必须穿礼服,日常生活中的服饰也很讲究。

中国古代的服饰受礼教和封建社会道德规范所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延续,他们没有刻意去设计,而是在继承中发展。

4、中华民族服饰情与意的整合传达

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民族服饰历经数千年演变之后,除继续负载传递服饰文化信息和展示服饰文化信息的使命之外,还通过其凝聚着的特定历史文化语言,向人们诠释服饰自身诞生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印记,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社会历史文化涵义。服饰不仅是形象化展示艺术的载体、人们情感意念的寄托物,而且具有文化概念和历史属性,具有承载历史文化、撰写历史文化的功能。

人类求新、求异、求变、求美的本性,决定了情感与形式之间的稳定性结合只是相对的、短暂的,人类的情感和形式语言间总是在相互交融的运动之中寻觅着一种新的结合与平衡,从而产生出诸多各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艺术视觉交流语言及服饰语义传达符号,这些语言和符号既构筑起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特定造物文化。

民族服饰美感本身是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转化成具体形态才能被人们所认同或感知。民族服饰语言的造型传达是多层面的复合结构,可概括为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两大范畴。

外在表象是根据民族传统理念、民族习俗、民族事象等选择的恰当艺术组成方式、造型元素,如廓型、色彩、装饰、材质等,为揭示民族服饰主题本质服务,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的客观具体存在,是依附载体体现出来的具体形象和形式特征。

内在本质的表达则通过外在表象发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内在性格、精神、本质通过色

彩及纹样等外在造型形式的反映;传达物化于其中的人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则是将造型语言形式化、人格化,形、意交融于一体,抒发人的情感,展现实用功能和审美意念的和谐统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需求。

民族服饰与整个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民族审美、民族风格、生活习俗甚至民族的经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民族服饰的这些品格,均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设计及服饰图案设计呈现出来,通过特定的民族服饰形体语言和形式特征,使人们体味出它的舒适、美观和其中所隐喻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蕴和民族审美习惯,领略它的装饰美以及朴素纯真的艺术品格。

民族服饰展示的不仅仅是形体语言,而且通过形体语言,延伸了审美心理空间和审美心理感应,传达出形体所隐藏的情感语汇,将有限的形体物理空间转换成了无限的心理想象空间。

5、服饰渗透在教育技术中的艺术美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视觉文化处于研究的中心,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桥梁和方法。

视觉文化、教育理论、技术支持的融合形成了教育技术这一新的领域,教育技术领域包含视觉文化的内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虽然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等和教育技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是它们能够真正的融合还是要经过视觉文化的链接。

服饰通过艺术鉴赏提高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艺术品位,形成良好的视觉素养。

教育技术也通过自身的技术支持为服饰文化提供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促进服饰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巩固视觉文化素养。

研究服饰,不仅仅看到它的外表,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它的内涵,服饰不但代表了当时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服饰追求情与意的完美表达,我们教育技术也是这样,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真正的将教育、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了一起。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

通过服饰文化的研究,将教育技术的艺术美进一步升华,特别是提高艺术素养;

通过教育技术的技术支持,多渠道、多方式的推进服饰文化的发展,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服饰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雅俗文化书系 服饰文化

2、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3、从审美意象到艺术符号的构建——论中华民族服饰情与意的整合传达

4、弘扬民族文化再现服饰辉煌——写在中国五千年服饰展开幕之前

5、先秦服饰之美的发展历程

6、先秦服饰之礼与审美

7、中国历代服饰的演变

支教的意义与价值
《支教的意义与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