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1 15:01:1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聪明就满足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沮丧了。这多么愚蠢啊!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导。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

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原来聪明人也有笨的时候

爱迪生(1847~1931)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 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松义郎的发明

中松义郎对发明的宗旨是:既要富有创意,又要经济实用。他的第一项重要发明是电脑用的3.5寸软盘。

1950年,正在东京帝国大学上学的中松义郎,不分昼夜地忙于学习和发明。为了使超负荷运转的大脑得到放松,他喜欢边工作边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当时的留声机是每分钟78转,音质不好,而且经常发出“嘶嘶”的杂音。如何提高音质?中松一番思索后发明了软盘,从而开创了存储时代的新纪元。

他已拥有3200多项发明专利,并因此赢得了种种荣誉。他曾获得50次“世界发明奖”,还被美国国家科学院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五名科学家”之一。

推荐第2篇:名人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

名人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

爱因斯坦(1879—1955),出生于德国,父母是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他创立了相对论,是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体系,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然而,他在童年时期,却是很不起眼。除了老师发现他拥有数学天才之外,他是一个迟钝、害羞、落后的小孩,老师认为他是个累赘,父母也认为

他是一个低能儿。他仅有的数学才能,也常被人否定。有一次,爱因斯坦到一个车站去买车票,当他发觉售票员找他的钱不够时,他便向售票员提出抗议,售票员仔细数了一遍之后,一点也未弄错,于是对爱因斯坦说:“你就是常把数字弄不清楚。”

据说,爱因斯坦到3岁时还不会说话,人家都叫他“小笨蛋”,只有母亲相信他是有才能的。他10岁时才进入慕尼黑的一家小学读书。读书时成绩也是坏透了,他在任何一个学校里都没有读好。

后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便主张学生们要自由发展、不必拘泥于课本。他说:“一个人在大学毕业前后,站在天平上秤秤看,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学识和思想的人非戴方顶帽不可?”

推荐第3篇:小时候故事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

——小时候读过最难忘的书

小时候读过至今还印象很深的书就属《木偶奇遇记》了,那时很好奇用一根木头雕刻成的木偶竟然获得了神奇的魔力,变成了一个会活动会说话的木偶——皮诺曹。很惊奇地和他一起去学习,去探险,去认知世界。但是蓝仙女要求皮诺曹在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之前必须学会诚实、勇敢。一旦皮诺曹说谎,他就遇到了大麻烦——他的鼻子会变的很长很长。那时我真为皮诺曹担心,一心盼望着他能顺利成为一个正真的活泼的小孩,但又害怕他的鼻子又变长变长。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磨难后,小皮诺曹最终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我当时着实为他的经历所吸引,也着实明白了一个人要长大必须学会诚实守信。

现在早已过了读童话故事的年纪,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艰难的事都会让自己坚强面对,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告诉自己要诚实面对身边的人、乐观对待身边的事。特别是在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我将《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告诉他,激励他诚实生活、勇敢面对。我始终不忘将从故事中提纯出道理来告诫他:诚实是为人之本,信誉是前进之路。鼓励他在成长过程中不走偏锋、不靠侥幸。

今天我也将这个故事推介给逸夫小学的同学们,愿他们都能读懂人生的第一课——诚实。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坚实的走好每一步。

王逸骏的爸爸

2012年3月1日

推荐第4篇:雷锋小时候故事

雷锋小时候故事

一九五○年夏天,雷锋穿着斗争地主时分得的衣服,背上书包,迈着轻快的脚步上学去了--这是他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现实了。

崭新的生活,使雷锋想起了许多往事。在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地主家的儿孙去上学,那时候的学校是为有钱人家的子弟开的,穷人家的孩子哪能踏进学校的大门。

解放了,只有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雷锋才有了挺直腰板上学去的权利。

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发给他两本书,一个笔记本。他看到好多小朋友交书费、学费,也把乡亲们给他的几个钱拿出来,交给老师。老师亲切地说:

“你是孤儿,学校不收你的学费,你免费读书。”

雷锋怀着感激共产党、感激毛主席的激动心情,翻开新书的第一页,毛主席那慈祥的面容映入了他的眼帘。他双手捧着新书,久久地凝视着。他默默下定决心:“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连长说过的话像一粒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已经开始萌芽了。

雷锋刚刚学会写字,就用那位连长送给他的那支钢笔,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了“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这是发自他内心的欢呼啊。

学校生活,给雷锋带来了无限欢乐,他脸上整天堆着笑。不论谁再说他是孤儿,他就说:“往后你们不要再说我是孤儿了,党就是我的亲爹娘啊?”

每天一大早,雷锋来到学校里就打扫教室,把桌椅、黑板都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就坐下来读书、写字。他对每一门课都认真听讲,从不放过一个小小的疑问。他的作业本,总是写得工工整整,按照老师的布置和要求按时完成。

一天放晚学的时候,已经打过放学铃了,雷锋还有一道算术题没有做出来,坐在那里继续写呀算呀的。有个同学招呼他说:“走吧,习题没做完,回去再做吧?”

雷锋说:“就剩这一道题了,我总做不对。”

那个同学过来看了看:“这道题我做好了,你拿去看看吧。”说着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递了过去。

雷锋笑笑说:“谢谢你,让我自己再想一想吧。”

他静下心来,反复琢磨课本上的例题,仔细回想老师的讲解,终于把题做出来了。他叫过那个同学说:“我做好了,来,我们来对一对。”

这一对不打紧,两个人的得数却不一样。那个同学说:“这就不晓得是我错了,还是你错了。” 雷锋说:“我验算了几次,不会错的,可能是你错了。”

“那就借你的给我抄一下吧。”

“不,”雷锋说,“你也别抄,自己再做做看。自己多花些心思,以后做起算术题来就不费劲了。”

那同学便坐下重做了一遍,原来是运算中粗心,所以得数就不对了。这时,两个人都开心地笑了,这才收拾好书包,手拉着手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学校。

由于雷锋学习用功,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九十分以上。

一九五四年,清水塘小学刚建立少先队组织,雷锋就加入了。在隆重的入队宣誓大会上,辅导员给他戴上了红领巾。他兴奋地抚摸着红领巾说:

“我是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一定用实际行动把红领巾染得更红?”

雷锋穿着乡政府给他做的白衬衫,每天都戴上红领巾去上学,晚上总是把红领巾叠得整整齐齐地放进书包里,绝不让一点点脏东西沾在上面。他还非常珍爱少先队的红队旗。一次外出过队日,雷锋举着队旗,在途中遇雨了。他急忙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队旗。他常对小朋友们说:

“咱们的红领巾,咱们的红队旗,是革命先烈用血染红的,要格外爱护它才行。”

雷锋读书刻苦用功,立志做个好学生,长大了好为党、为人民多做些事。清水塘小学离六叔奶奶家很远,每天上学要走十六七里路,他总是早去晚归,从不旷课。雨雪天,他没有胶鞋,就穿上自己打的草鞋或木屐赶去上学。老师讲课时,他用心听讲,绝不在课堂上贪玩打闹。每逢星期日、假日上山砍柴或下地种菜时,他口袋里总是装着书本,累了就坐下来边休息边读书,不断吸取着各种知识。

雷锋积极协助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工作,热情参加宣传和文体活动。他模范地执行队规和纪律,无论少先队交给他什么任务,他都想尽办法出色地完成,多次受到组织上的表扬和奖励,并被选为中队委员。

一九五五年,雷锋转到荷叶坝完小读书。当时,这所学校还没有建立少先队组织。他一跨进学校大门,胸前的红领巾就把同学们吸引住了。有的问他少先队员为什么要戴红领巾?有的问什么人才能参加少先队组织?他意识到自己是这里惟一的少先队员,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

当荷叶坝完小开始建队时,雷锋成了建队积极分子。少先队组织建立后,他主动协助辅导员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组织课外读书小组,参加义务生产劳动,开展文体活动等,雷锋都起了骨干作用。

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决定到湖南烈士公园过一次有意义的队日。到烈士公园要步行三十多里路,打大鼓的任务很重,雷锋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当了鼓手。队伍出发了,他小小的个子,打着大鼓走在前面。队员们踏着鼓点,唱着《少先队员之歌》,迈着整齐的步伐,向长沙市进发。

走出七八里路,雷锋累得浑身是汗。辅导员见了,忙派了一名同学来替换他背鼓。雷锋笑笑说:“不用换,我能行?”说着挺起胸来,扬起小手咚咚地把鼓擂得更响。途中休息之后,辅导员见他太累了,又派了一名同学来替换他。可他却说:“打鼓的任务我已经领下来了,应该由我来完成。”于是他又背起大鼓继续前进。对于身材矮小的雷锋来说,背一个好几斤重的大鼓走三十几里路,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何况还要边走边打呀。他顶着烈日,越走越觉得吃力,腰发酸,背发胀,嗓子发干,腿发痛。怎么办?他只有一个信念:坚持,朝着既定的目标,坚持前进,坚持到底。

终于坚持到了烈士公园,雷锋放下大鼓,解开衣襟,让清爽的风吹一吹,心中真有说不出的畅快……

推荐第5篇: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聪明就满足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沮丧了。这多么愚蠢啊!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导。

推荐第6篇: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的故事

你看我像一座山峰吗?我这个人身高不管怎么站都成不了山峰。而且,没有一座高峰不是被人征服的,我们不要做高峰,而要做登上山顶的人! 安徒生的故事

一天,安徒生和一群小孩获邀到皇宫里去晋见王子,请求赏赐。安徒生满怀希望地唱歌、朗诵剧本,希望他的表现能获得王子的赞赏。 杨振宁的故事

一个名人,一个普通人,为原子弹流的眼泪里饱含着一样的乡情。 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诚信的故事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 有关诚信的故事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名人诚信小故事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 古代诚信小故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朱德的故事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代表。

刻苦学习的故事三则

墨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

毛泽东的小故事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不管走到哪里,总是书不离身,手不释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这样。

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古代求学故事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推荐第7篇: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每天完成功课后,还要练习写一百个毛笔字。

有一次,他和蒋妈妈去串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好心的蒋妈妈催恩来快睡。当恩来走到床前时,突然大叫起来:“呀,我的大字还没有写呢!”说着便又回到书桌跟前。蒋妈妈见了,忙上前说:“算了吧,今天不写,明天写二百个不就补上了吗?”

“不行!”小恩来用恳求的目光望着蒋妈妈说:“不,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恩来说完,便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写了起来。

推荐第8篇: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我算出来啦!”——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德国数学家高斯(Gau,Carl Friedrich) 像

高斯(Gau,Carl Friedrich) 1777年4月30日生于德国不伦瑞克;1855年2月23日卒于格丁根。高斯是德国数学家 ,也是科学家,他和牛顿、阿基米德,被誉为有史以来的三大数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有“数学王子”之称。有人说高斯是绝顶聪明的天才,高斯却说:“我的知识和成功,全是靠勤奋学习取得的。我小时候很喜欢数学,甚至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学会计算了!

有一天,高斯的父亲正在结算几个工人的工资,算了半天,累得满头是汗。

“唉,终于算出来了!”父亲站起身子伸了伸懒腰说。

“爸爸,您算得不对!”站在一边的小高斯低声地说,“总数应该是……”

“你怎么知道的?”父亲不以为然地问了一句。

“我是心里算出来的呀!”高斯天真地说,“不信您再算一遍。”

父亲又仔细核算了一遍,发现果真算错了,而儿子说的总数是对的。他又惊又喜,兴奋地说:“聪明的孩子,过几天爸爸就送你上学。”

高斯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教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孩子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穷人的生都是这些蠢子念书太有认机

见:认为孩子天笨蛋,教笨的孩用不着真,如果会,还应他们,给这枯燥里添一趣。 该处罚自己在的生活些乐

为纪念高斯而发行的邮票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很不高兴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阴沉的脸色,心里畏惧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处罚学生了。

“你们今天算一道题,从1加2加3一直到100,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饭。老师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后,就一言不发地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于是,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儿涨红了,有些孩子的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就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小孩子们不可能这么快就算出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到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就是5050,这个8岁的小孩子怎么这样快就算出了得数呢?

高斯就向老师解释说:“如果把从1到100这100个数首尾相加,1+100=101,2+99=101,3+98=101……这样,每两个数的和都是101.100个数两两相加,就会有50个结果,而每个结果都是101,那么50个101加起来就等于5050。”

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十分羞愧,他开始认识到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并且轻视穷人家的孩子是不对的。从此,老师改变了对农村学生的看法,他尤其喜欢高斯,经常买一些新书送给高斯读。在老师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高斯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终身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学们,你们爱动脑筋吗?有没有在学习中发现什么有效的学习方法呢?高斯后来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固然与他从小就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在学习中发现规律,总结学习方法。

推荐第9篇: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二(5)班 王紫忻

古今中外,有无数伟大的科学家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奋改变了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说说他们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发明大王”爱迪生

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 “天才”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

四、五岁时,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这种敢想敢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数学王子”高斯

一天, 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锲而不舍“祖冲之

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想白天老师说的“圆周是直径的3倍”这话似乎不对。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了一段妈妈绱鞋子的绳子,跑到村头的路旁,等待过往的车辆。一会儿,来了一辆马车,祖冲之叫住马车,对驾车的老人说:“让我用绳子量量您的车轮,行吗?”老人点点头。祖冲之用绳子把车轮量了一下,又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3段,再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他总觉得车轮的直径没有1/3的圆周长。祖冲之站在路旁,一连量了好几辆马车车轮的直径和周长,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他得出圆周率必然大于3 .1415926,而小于3 .1415927。这一结论比欧洲的一些科学家要早上一千年呢。 “水滴石穿“童第周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问个为什么。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童第周一生的牢记父亲的话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家。

推荐第10篇:雷锋小时候的故事

雷锋小时候的故事1947年,雷锋的妈妈死后,7岁的小雷锋成了孤儿,贫苦的叔祖母收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叔祖母家的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雷锋年纪虽小,但生活的磨难,使他过早地懂事和成熟了。为了减轻叔祖母家的负担,小雷锋经常上山去砍柴、放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每当小雷锋可怜巴巴的身影在哪家门口出现,哪家就叫他:“庚伢子,来吃口饭吧!”小雷锋胆怯地靠拢桌子,他往嘴里扒着饭,眼泪禁不住扑扑簌簌地往下掉。

小雷锋再也不忍心给叔祖母家和乡邻们增加负担了。1948年一开春,他就瞒着叔祖母开始沿门乞讨去了。

讨饭,有谁能体味到其中的滋味?穿得破烂不堪的小雷锋,打着一双赤脚,拿着一个破碗,背着一个黑布袋,一家一家地哀求着,“爷爷,奶奶,伯伯,婶婶行行好吧!给一点吃的吧!”那凄楚的声音,那饥饿的目光,那黑糊糊枯瘦如柴的小手,令人心酸泪流。有一次,可怜的小雷锋东家西一家的讨了一天,也没有讨到什么吃的东西,饿得他两腿打颤,

虚汗直淌。他壮起胆子向一扇朱红大门走去,还没等他喊开门,一条恶狗就窜了过来,对着小雷锋狂叫不止,吓得小锋一边用木棍打一边跑。这时地主婆从屋里走出来,看见小雷锋用木棍打他的狗,便破口大骂:“你这小叫花子,好大的胆……”说着便唆狗咬雷锋,小雷锋哪里躲得过,恶狗猛扑过来,一口咬住了雷锋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小雷锋疼痛难忍,大哭起来……

也不知在外流浪了多久,一天,小雷锋终于回来了。他老远就喊:“叔祖母!”叔祖母赶紧从屋里奔出来:“是庚讶子回来了吧?”叔祖母仔细一看,见庚讶子瘦得不成人样,一身又脏又臭,叔祖母一阵心酸,一把搂住小雷锋的头泣不成声他说:“讶子,你再莫去讨饭了,我们喝粥多放一碗水,有叔祖母在,就不会把你饿死的。”听了叔祖母的话,小雷锋在外受的苦和委屈一下涌上心头,他扑在叔祖母的怀里大声地痛哭起来。

1955年下半年,乡里组织扫盲,决定把没进过学堂门的婆婆姥姥及中年青年人组织起来办夜校。消息传开,人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报名非常踊跃,可就是没有物色好老师,这可急坏了我这个当乡长的。

雷锋当时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听到办夜校的消息后,想到了自己能进学堂是多亏了党和毛主席,现在乡里办夜校,应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播给每一位乡亲。他便约了他的好朋友小芳一道来找我。“彭叔叔,我们帮乡里教夜校,好不好?”“你们能行吗?”我仔细地端详他们。“试一试吧!我教语文,小芳教算术和珠算。”

夜校办起来了。教室就在黄花塘钟二婶的堂屋内。夜校上课的第一个晚上,荷叶坝完小的老师和我都来了,我们担心雷锋是否能上好课,就在后面听他讲。雷锋将自己入学第一课学会的“毛主席万岁”教乡亲们写,像老师为他上课一样反复讲笔画的名称和笔顺,然后带领大家写:“一撇、一横、一横、一竖弯钩……

在雷锋的耐心教导下,乡亲们都学会了写“毛主席万岁”。雷锋望着乡亲们写的字,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领略到了教夜校的光荣,他感受到了乡亲们的信赖;他为自己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出力而感到无比幸福、欣慰。从此,每当晚饭后,雷锋便挨家挨户地叫他的“学生”去夜校上课,成了夜校出色的“小先生”。

夜校没有固定教材,教什么,怎么教、这可难倒了他们。

雷锋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将农村常用字、农村俗语编成了顺口溜,如:“钟二叔打车子,一车二百斤”啦,“李一婶插田,二天两亩”啦,“白菜萝卜,扁豆黄瓜”啦,这种教材和教法,很受夜校学员的欢迎。

有一次,小芳上珠算课,一位大哥哥与小芳吵了起来,这可气坏了小芳,她这位“小老师”哭了起来,不肯再教了。雷锋理直气壮地批评了那位大哥哥,其他的叔叔婶婶也帮他们说话。雷锋又耐心地劝导小芳,鼓励她继续干下去。

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很快就有了收获,不识字的开始识字了,不会算的初步能算了。后来,我们乡里有了自己的小文书,有了自己的小会计。在年底,县里组织夜校检查评比时,雷锋他们办的夜校名列全县榜首。乡亲们都称赞道:“雷庚讶子这位小先生还真能干哩!”

面对乡亲们的夸奖,雷锋总是说:“距离党和毛主席的要求,我们还相差很远,以后一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第11篇:伽利略小时候的故事

伽利略小时候的故事

伽利略 (1564~1642) , 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发现了摆动定时性定律, 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发明了比重秤、空气温度计, 发明了枷利略望远镜, 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

枷利略从小多才多艺.他会画画、弹琴, 非常喜欢数学, 会制造各种各样的机动玩具.他本可以成为一个大画家或者大音乐家.

但是, 他更爱自然科学.他的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他老是问父亲, 为什么烟雾会上升?为什么水会起波浪?为什么教堂要造得顶上尖、底层大?长大以后, 他的疑问就更多了.他深入钻研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常常陷入沉思之中.他想,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并没有经过证明, 为什么要把它们看作是绝对真理呢?

伽利略少年时代提出的许多个为什么, 后来都由他自己找到了答案.

在伽利略的故乡比萨城里, 有一座既庄严又华丽的大教堂.一天下午, 伽利略来此参观.一个司事开始给一盏油灯注满油, 把灯挂在教堂的天花板上, 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间来回摆动.伽利略看到, 吊灯开始以一个很大的弧度摆动着, 弧度变小时, 摆动的速度也变慢了.他觉得链条的节奏好像是有规律的, 虽然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但吊灯每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似乎都一样长.没有钟表, 他用右手按住自己的脉搏, 默默地数着吊灯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他发现, 吊灯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确是相同的.

伽利略心里突然一亮, 他想到: ”亚里士多德说过, 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亚里士多德是不是弄错了?”他回到家里找来材料, 做了几个摆.他把短摆挂在屋子里, 长摆挂在大树上, 然后精确计算一个摆从弧的一头运动到另一头所花的时间.实验结果证明, 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由绳子的长度决定的, 不管摆的重量如何, 与振幅也无关.

但伽利略还有些不明白.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 物体从高处落下时, 速度是由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 下落速度也越快.但是, 摆不也是从高处落下吗?为什么只要摆的绳长相同, 摆落到最低点的时间都相同, 而跟重量没有关系呢?

他决定到比萨斜塔上进行下一步的试验.他发明了一个小机关, 只要一碰按钮, 盒中的物体就能同时落下.试验的一天, 他让学生们拿着盒子站在二层、三层、五层及塔顶窗口, 他发出了信号, 二楼的学生打开盒子, 把一个1 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0 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塔上落下.这样一层一层地试验, 每一次试验下来, 不同重量的铁球都同时到达地面.

著名的比萨斜塔成了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理论的历史见证者.

第12篇:聂耳小时候的故事

导语:聂守信年轻的时候,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聂耳小时候的故事,欢迎借鉴!

聂耳,云南玉溪人。自幼喜爱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辉学习作曲。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出话剧、一出舞台剧写了20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15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4首、口琴曲2首,共创作了41首音乐作品。

学校乐团里的小指挥家

1912年,聂耳出生在昆明。他的父亲聂鸿仪是玉溪颇有名气的中医师,于光绪末年带着妻子彭寂宽到昆明悬壶行医。在聂耳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聂耳原名聂守信,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聂耳自幼生性活泼,除了在校认真读书外,对音乐、戏剧、文学、美术和体育都有着广泛的爱好。

由于聂耳自小受到云南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的熏陶,10岁时,他就跟邻居一位姓邱的木匠师傅学会了吹笛子。后来又陆续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弹月琴。聂耳所在的小学曾组织过一个学生乐团,聂耳在乐团里不仅会演奏各种乐器,还担任指挥。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断成长

聂耳上中学时,正是我国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期,中共云南地下党在学校开展工作,传播革命思想。他从15岁时便开始读马克思的论着,还在日记里写了不少读书笔记。昆明也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1928年3月28日,聂耳亲眼目睹了共产党员赵琼仙老师英勇就义壮烈牺牲的情景。同年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团省委负责人李国柱的领导下,参加了印刷散发传单、到监狱里探望革命志士等活动,使他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断成长。

1928年冬,在同学们的鼓动下,聂耳瞒着家里报考了驻湖南的滇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学生军。1929年遇上军队整编遣散,于5月6日重又回到昆明继续进省师攻读。

聂耳从小是在苦水里泡大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他从小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使他在斗争中茁壮成长。

情系故乡玉溪山水

聂耳虽然出生在昆明,却是在玉溪县长大的,老家住在州城北门街3号。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聂耳还参加了玉溪青年改进会(后改为玉溪青年学术研究会),他对自己的故乡玉溪,充满着深厚的感情。

1920年冬天,聂耳初小毕业。当时,母亲彭寂宽得了一场重病后,外公外婆十分想念她,多次从峨山县来信,催她回家一趟。恰逢假期,彭寂宽就领着聂耳和他的二哥、三哥一起回外婆家探亲。

聂耳的外公叫彭寿山,是傣族,原籍为元江县人。从小流浪到峨山县帮地主家放马,长大后在峨山结婚,住在峨山县城大塘子边上,靠做糯米白酒为生。慈祥宽厚的老人,见到女儿带着3个外孙回家来,非常高兴。

聂耳跟母亲回外婆家探亲,有几件事使聂耳终生难忘:

一是坐船经过水连天天连水的“五百里滇池”,使他大开了眼界,看到了祖国秀美的江山。

二是吃到外公亲手做的甜白酒。这是聂耳有生以来吃过的最甜最香的糯米白酒。

三是他头一次知道外公是“摆衣族”,母亲告诉他回昆明后不许对任何人讲,因为少数民族在当时是没有人看得起的。

同时,聂耳也看到了峨山县城有很多破破烂烂的旧草房,还有些和自己一样大的彝族小娃娃光着屁股,没有裤子穿。所有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民族压迫的种子,对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那一次,他们全家在峨山住了一个多星期就返回昆明了。

1927年农历六月二十二至七月初十,聂耳又一次与母亲回玉溪探亲。当时,聂耳已初中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则是想回老家寻找职业,二则是利用假期复习功课,准备考高中。这次,聂耳在玉溪还写了日记19篇。这些日记,记下了他在老家时的所见、所闻。

1928年2月,聂耳第3次回故乡探亲,这次又写了两篇日记。这两次回家,聂耳还抽空去看了彝族火把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使他流连忘返。

1930年2月22日,是农历正月大年初四。玉溪县学生为唤醒民众,在玉溪青年学术研究会的统一组织之下,回到故乡举办文艺宣传晚会。此时的聂耳,已经长成一个18岁的朝气蓬勃的小伙子。这是他第4次回故乡。

演出地址选在玉溪乡村师范学校的操场上,即现在的玉溪军分区后院。据当天晚上与聂耳同台演出的玉溪县立女子小学学生杨溶波回忆,聂耳参加演出的文艺节目有《高矮人讲话》、《卖花姑娘》、《外国女郎舞》、话剧《春闺怨》等。他曾经三次扮演女角出场,还在换幕时出来吹奏过笛子,表演过口技,这些别开生面的演出,给玉溪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0年6月19日,毕业分配的前夕,聂耳在昆明给二哥的信中说:“前几天玉溪教育局长上省的时候,和我谈了好几次,他约我毕业后到本地服务,不是任县督学便是到县中学教书,我已经答应了。现在正式聘函还没有来,不过,多半会是这样。”如果毕业时不发生被叛徒出卖,上了黑名单的事情,聂耳很可能是回玉溪来当人民教师了,而不会去上海当店员。

1932年7月15日,聂耳在上海《电影艺术》杂志发表评论文章《和“人道”导演者对话》时,他开始用笔名为“浣玉”,意为一个纯洁的玉溪人。在百代电影公司工作时,他创作的一首歌曲《一个女明星》,就是用玉溪花灯曲调《玉娥郎》为基调谱写成的。所有这些情结,都生动地说明,玉溪,永远在聂耳的心中。是故乡的山山水水,哺育了他的成长,艰苦的环境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

第13篇: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五岁时,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每天完成功课后,还要练习写一百个大字。

一天,小恩来和他的乳妈蒋妈妈去串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好心的蒋妈妈催他快去睡觉。小恩来刚到床前,突然喊起来:“哎呀,大字还没写呢!”说着,便走到书桌前。蒋妈妈见了,忙上前劝他说:“算了,今天不写,明天写二百个不就补上了吗?”

“不,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说完,小恩来便坐在书桌前准备写字。好不容易写完最后一个字,蒋妈妈夺下他手里的笔说:“好了,好了,快去睡觉吧!”

“不行,”小恩来拉住蒋妈妈的手恳求说,“蒋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真难看,要重写!”

蒋妈妈望着天真而又刚毅的小恩来,心软了,装着生气的样子,说:“好,好,随你去!”

小恩来又拿起毛笔,把那两个字认真地重写了一遍。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打上“√”。

书桌zhuo ()zuo()睡觉 jue()jiao()准备zhun()zun() ...

2.请找出文中第四自然段的3个多音字,写出不同读音及组词。

3.反义词,连一连

早慢后硬正

前晚快歪软

4.用“每天”和“认真”合起来写一句话。

5.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1) 说明周恩来小时候十分好学、勤奋。()

(2) 说明周恩来小时候淘气,不听大人的话。()

(3) 说明周恩来从小就对自己严格要求。()

(4) 说明周恩来小时候爱写毛笔字。()

6.“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这句话什么意思?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新的打算?想一想,写下来。

第14篇:孔子小时候的故事

孔子小时候的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第15篇: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 “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没有胡闹”

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

11、2和9的和也是

11、3和8的和也是

11、4和7的和也是

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4+3+2+1

=101+101+101+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2、大海边的阿基米德11岁那年,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古希腊最大的城市之一的亚历山大里亚求学。当时的亚历山大里亚是世界闻名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城中图书馆异常丰富的藏书,深深地吸引着如饥似渴的阿基米德。 当时的书是订在一张张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茎剖成薄片压平后当作纸,订成后粘成一大张再卷在圆木棍上。那时没有发明印刷术,书是一个字一个字抄成的,十分宝贵。阿基米德没有纸笔,就把书本上学到的定理和公式,一点一点地牢记在脑子里。阿基米德攻读的是数学,需要画图形、推导公式、进行演算。没有纸,就用小树枝当笔,把大地当纸,因为地面太硬,写上去的字迹看不清楚,阿基米德苦想了几天,又发明了一种\"纸\",他把炉灰扒出来,均匀地铺在地面上,然后在上面演算。可是有时天公不作美,风一刮,这种\"纸\"就飞了。 一天,阿基米德来到海滨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数学问题。无边无垠的沙滩,细密而柔软的沙粒平平整整地铺展在脚下,又伸向远方。他习惯地蹲下来,顺手捡起一个贝壳,便在沙滩上演算起来,又好又便捷。回到住地,阿基米德十分兴奋地告诉他的朋友们说:\"沙滩,我发现沙滩是最好的学习地方,它是那么广阔,又是那么安静,你的思想可以飞翔到很远的地方,就象是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鸥一样。\"神奇的沙滩、博大的海洋,给人智慧,给人力量。打那以后,阿基米德喜欢在海滩上徜洋徘徊,进行思考和学习。从求学的少年时代开始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占了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当时,已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正在沙滩上聚精会神地演算数学,对于敌军的入侵竟丝毫未觉察。当罗马士兵拔出剑来要杀他的时候,阿基米德安静地说:\"给我留下一些时间,让我把这道还没有解答完的题做完,免得将来给世界留下一道尚未证完的难题。

由于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后人将他与牛顿、欧拉、高斯并称为\"数坛四杰\"、\"数学之神\"。 我国数学泰斗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面对知识的大海,人们应该象阿基米德那样,信念是罗盘,执著和勇毅作双浆,不懈追求,毕生探索。扬帆远航!

3、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 2004-11-23 11:40:32 选自《 数海钩沉——世界数学名题选辑》 作者:高希尧 阅读419次 这是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这位聪明的大臣的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 „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用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 „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国王说道,心里为自己对这样一件奇妙的发明赏赐的许诺不致破费太多而暗喜。“你当然会如愿以偿的,”国王命令如数付给达依尔。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格内放1粒,第二格内放2粒第三格内放2‟粒,…还没有到第二十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飞快增长着,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拿全印度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达依尔的诺言。 原来,所需麦粒总数 1+2+2^2+2^3+2^4+……+2^63=2^64-1 =18446744073709551615。 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仓库高4公尺,宽10公尺,那么仓库的长度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尽管印度舍罕王非常富有,但要这样多的麦子他是怎么也拿不出来的。这么一来,舍罕王就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要么是忍受达依尔没完没了的讨债,要么是干脆砍掉他的脑袋。结果究竟如何,可惜史书上没有记载。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印度古代对等比级数已有相当的研究。 类似印度“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问题还出现在别的国度。十八世纪初期,俄国马格尼茨的《算术》一书中的“卖马‟问题,就与“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卖马”原题如下: 某人卖马一匹,得钱156卢布。但是买主买到马以后又懊悔了,要把马退还给卖主,他说这匹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于是卖主向买主提出了另一种计算马价的方案说,如果你嫌马太贵了,那末就只买马蹄上的钉子好了,马就算白送给你。每个马蹄铁上有6枚钉子,第一枚钉子只卖1/4个戈比(1卢布等于100戈比),第二枚卖半个戈比,第三枚一个戈比,后面每个钉子价格依此类椎。买主认为钉子的价值总共也花不了10个卢布,还能白得一匹好马,于是就欣然同意丁。结果买主算账后才明白上当。试问买主在这笔交易中要亏损多少?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数学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的方法论,对后世的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笛卡儿分析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表示要寻求一种包含这两门科学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几何,《几何学》确定了笛卡儿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思格斯把它称为数学的转折点,以后人类进入变量数学阶段。 笛卡儿还改进了韦达的符号记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创造了“=”,“”等符号,延用至今笛卡儿在物理学。

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

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第16篇: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能正确读写9个词语。认识“食字旁”学习新的笔画“竖折撇”。 2.认识问号,知道它表示的意思。 能力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能读出疑问句的语气,能写出一句问话,正确写出问号。情感

感受到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

感受到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 查阅资料

了解法布尔的有关资料。 教、学具 准 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数 2课时 板

书 设 计

12.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 课 后

小 结

本课的学习教师没有从头至尾讲解,学生能自己通过读课文说出来的就让学生自己读出来,学生在读过两遍课文以后能大致的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能说出法布尔是法国人,是一个昆虫学家。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重点段,教学时,我采用了画图理解的方式,使学生知道什么是“ 纵横”,长满了花草树木是什么样,有什么小动物,除了书上的,让学生想一想还会有什么?这样学生对法布尔生活的环境在头脑中有了大致的印象。 课文中的问句是要求学生学习认识的,这样句子前面的学习中也有,让学生说各种各样的问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问句,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了很多问句,也能写出几种问句了。 小 学 语 文 教 案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5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5分钟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能正确读写9个词语。认识“食字旁”学习新的笔画“竖折撇”。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含 时 间 分 配

一、复习学过的旧字(2分钟) 专 立 日 几 月 生 禾

“事”、“传”属于学生已经会认读的字。 是的“日”换成“宝盖头”成为“定”。 1.临帖

(1)读贴,认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再看每部分占格位置。 (2)描红,照样子写一个。

2.书写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比较困难,老师帮帮你。(指导书写)

“事”:第一笔的横最长,中间的“口”很扁,一个长长的竖钩压在竖中线上。

“传”:“单人旁”和“专”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应左窄右宽。“竖折撇”记住笔画名称和写法。 3.根据师生提示再独立写一个字。

三、学习词语(6分钟) 1.读下面词语。

故事 动物 传来 声音 饥饿 一定 胜利 纺织娘

四、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0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10分钟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

2.认识问号,知道它表示的意思,能读出疑问句的语气,能写出一句问话,并能正确使用问号。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含 时 间

分 配

一、激情引入(2分钟)

课前老师让大家上网查阅有关法布尔的资料,你们都查到了什么?请把你们查到的内容讲给同学听。(生汇报) 你们说的很好。(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以研究昆虫解剖学和昆虫行为著称,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主要靠自学成才,青年时代在中学任教。)

二、细读课文(16分钟) 第一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课件。问:小山村都有什么?请看大屏幕。为什么有这么多小溪呢?理解“小溪纵横”的意思。还会有什么呢?(出示蝴蝶、鱼、小虫、虾)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句,理解“好奇心”。看到这么多小动物法布尔会想到什么?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三个疑问句,认真读一读,读出问话的语气,并认识问号。2.指名读、评读、范读。

(1)法布尔听到嘎吱嘎吱的声音,他在想什么? (2)他不知道什么在叫,应怎么读,请同学们试读。 (3)比一比谁能读出问话的语气。

(4)法布尔去了几次?(从他去的次数可以看出他的好奇心真强) 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没有标点的自由停顿,把句子读正确流利。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含 时 间 分

2.介绍纺织娘的生活习性

昆虫网,直翅目,螽斯科,体长5-7厘米,绿色或褐色,触角细长。鸣声“轧织”“轧织”,分布在我国的江苏、山东、福建。 第四自然段

1、由读第四自然段 2.介绍昆虫学家法布尔

四、扩展延伸(2分钟) 1.朗读全文。

2.今天你们学习的很积极,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如果把你提出的问题写下来,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

3.学生提出问题,课堂即时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娘”。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感受到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4、认识问号,知道它表示的意思。能读出疑问句的语气。

教学重点:能感受到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难点:感受人物的想法,产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教 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你们中谁曾经见到过虫子?你们中都谁捉过虫子?那你们中有谁用大部分时间来观察、研究虫子,并为虫子写过十本书?有一个人就能做到,他就是法布尔!

2、这篇课文就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大家打开书65页,看清拼音,认真读。

二、新授。

(一)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老师就要来检查你们的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谁来读一读这些字?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1、课件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饥饿”,这两个字中都有我们要学习的新偏旁——“食字旁”,表示和食物有关的字,当我们肚子里没有了食物,就会感觉到饥饿。)

(通过图,理解“纵横”的意思,认读“纵横”二字,出示“小溪纵横”先读读,再说说意思)

(二)那法布尔就出生在一个小溪纵横的山村,让我们走近法布尔的家乡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读读第一自然段。

1、小山村里都有什么?

谁能用你的朗读展现出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2、请学生说说法布尔看到这些小动物后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理解“好奇心”。

3、指导朗读:

1)“小山村这么美、这么富有生机,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啊”?指名读。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说说师、生读的有什么不同?

(三)一天傍晚,一种奇怪的声音吸引了法布尔。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按提示在书上画一画,画后同桌说一说。

提示:发现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他听见了什么?

一阵阵低微的嘎吱嘎吱声,从丛林中传来。(学习“传”字,认识新笔画——横折撇) 这个声音很低微,说明声音大吗?那这么小的声音为什么法布尔能够听见啊?

2、法布尔听到这声音后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这是什么声音呢?是饥饿的小鸟在巢中呼唤?还是小虫在鸣叫?

3、他不知道什么在叫,应该怎么读呢?

4、法布尔在问谁?请你自言自语的问一问吧。

学生朗读,从中认识问号,体会问号的作用。

5、嘎吱嘎吱,这到底是什么声音呢?我得去看看。哎呀,不知不觉天已经这么黑了——法布尔该怎么办呢?(鼓起勇气,不顾天黑,一个人到丛林里去)体会法布尔的勇敢。

6、那法布尔是就仅仅去了一次吗?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明白法布尔去了好多次,体会的他的好奇心真强。 让学生明白法布尔的恒心。

7、“法布尔一连去了好多次,可还是没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在叫。这时,他有没有放弃呢?他是怎么做的?

读第三自然段,说一两句话简单介绍法布尔,要用上“不灰心”。

8、结果怎样呢?

出示:“他终于获得了胜利,逮住了那个/会唱歌的小家伙。原来/那不是鸟儿,而是一只/颜色嫩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指明读,注意长句的停顿。教师出示有关“纺织娘”的图片资料,简单介绍它的生活习性。

学生:想——读。指导读出“胜利的喜悦”。

这只纺织娘对法布尔的吸引力可真大啊!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谁来读一读?

应该怎样读好这一段呢?

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齐读第三自然段) 法布尔就是这样对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不仅仅是纺织娘,各种各样的小昆虫都深深吸引着他,也正是这样的执着与痴迷,他长大后才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回顾课文内容,想: 法布尔是个( )的孩子。

法布尔的“好奇”不只是想一想就算了,他“一定要弄个明白”!法布尔的一次次好奇、一次次明白,都是他细心观察,不灰心、坚持的结果,这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你有什么想法?

这种恒心,最终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事”

1、“事”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事”字什么笔画特别多?写时应怎样?

3、对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学生书写,教师个别指导。

三、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吗?

四、作业:收集一些有关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将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12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

法布尔是个( 好奇心强 )的孩子。 不灰心 有恒心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2.学会9个生字,8个认读字。认识“食字旁”,学习新笔画“竖折撇”。 3.能正确读写9个词语。 能力目标:

1.能读出疑问语气。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能写一句问话,并正确使用问号。 情感态度: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感受他办事有恒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2.认识问号,知道它表示的意思,能读出疑问语气,能写出一句话,并正确使用问号。3.感受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于感受法布尔对生物的好奇心,感受他办事有恒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法布尔的照片,提问: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板书:法布尔

2.谁能说说关于法布尔的情况? 板书:世界有名的昆虫学家

过渡:你知道法布尔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15 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同桌互查读课文,看是否能够读正确。读后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词语:(带音节)

故事 动物 传来 声音 饥饿 一定 胜利 唱歌 纵横纺织娘

理解“纵横”“纺织娘”的 意思。

3.指名四人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法布尔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读后讨论,小组汇报。 板书:好奇心

(二)细读课文。

1.过渡:正是法国南部的小山村养育了法布尔,激发了他对于昆虫的兴趣。演示配音动画片,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2.过渡:是怎样一件具体的事,激起法布尔对昆虫的好奇心呢?

小结:法布尔很勇敢。他想去看看,就鼓起勇气,不顾天黑,一个人跑到丛林里去。 指导朗读问句。

3.过渡:通过这件事情,除了对昆虫的好奇以外,你还发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孩子? 讨论后小结:法布尔做事很执著,遇到困难不退缩。 板书:勇敢

一次,两次,三次,一连好几个晚上,……法布尔不灰心,一定要弄个明白。 对昆虫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勇敢,遇到困难不退缩、不灰心,不达目的不罢休。 板书:不灰心 指导朗读

4.从法布尔的表现,可以看出法布尔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请你用“因为”、“所以”把句子连起来。(指板书)

三、讨论交流:

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长大能够成为世界有名的昆虫学家了吗? 课后小结:

正是因为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执著地追求,所以他长大以后才成为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学会9个生字,8个认读字。2.能正确读写9个词语。

3.认识“食字旁”,学习新笔画“竖折撇”。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情感态度:

能写一句问话,并正确使用问号。 重点: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难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纠正读错处和读得不到位的地方。 2.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1)标出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2)播放动画,帮助背诵 (3)指名背诵。

二、学习生字。1.读词:带音节 故事 动物 传来 声音 饥饿 一定 胜利 唱歌 纵横 纺织娘 2.读生字:(带音节)

事 传 胜 利 音 饥 饿 定 (1)读准字音 (2)分别组词

(3)同学做小老师分别说 说怎样记这些字。 认识新偏旁:食字旁 认识新笔画:竖折撇 (4)写生字

①看笔顺跟随,按笔 顺各描一个。

②认真观察范字,找范字各写一个,挑出难写字。

③重点指导:事

第一“横”最长,中间的“口”很扁,一个长长的“竖钩”压在竖中线上。 范写一个,生写一个。

三、写问句。

1.读句子,读出语气。这是什么声音呢?

是饥饿的小鸟在巢中呼唤?还是小虫在鸣叫? 2.引导学生了解问号用法。

这些句子表示疑问语气,后面要加问号。

3.说一个问句,鼓励不同意见。4.写一个问句,用上问号。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问号的用法,以后在写句子,写文章时,要正确使用问号。

课后小结:

故事有趣,并且含有很深的教育内容,学生被法布尔的做事执着的态度打动了。纷纷表示要像他学习做一个勤奋的学生。

《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之二)

一、阅读导入 简介法布尔: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厚厚的一部十卷的大部头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二、“三读”学习课文。l 一读“通”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自己读一次——练: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合作读一次——听:借助同伴读正确、读流利。

3、全班评读——一初步交流自读体会

教师:“你刚才哪里需要别人帮助了”?或者“你哪些地方得到同桌帮助,并且你觉得有必要再提醒一下别人?”

学生:回答并再次练读有关语句。

4、课文里讲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一个什么故事?简单说说。

l 二读“悟”

从故事的语言文字叙述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达到语文学习过程中“既触动情感,又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

(一)读第1自然段,引导角色转换,情境体验。口头填空:

村里小溪纵横,溪边(长满了花草树木)。(小鸟、蝴蝶、小虫、鱼、虾)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唤起了法布尔的(好奇心)。 思考并表达:

1、“小溪纵横”是什么样的景象?结合你的经验描述一下。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语言描述。

教师:提供形象材料——放山村、小溪纵横交错的实景录像

教师:溪水纵横,花草树木丛生,法布尔闭目躺在溪边树下,静听天籁……, (静一会问几个学生)法布尔,你听到了什么……? 你呢? 学生:“我仿佛听到。。。。。。”(一句到几句)

2、你知道什么是“好奇心”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法布尔从小生活的小山村是多美丽啊,哪里有好多奇妙、有趣的事。再读一遍第一自然段,体会体会。

(二)读

2、3自然段。

一天傍晚,一种奇怪的声音又吸引住了法布尔。。。。。

1、自己读一读,按提示画一画,同桌说一说。

“发现了什么------怎么想的-----怎样做的----最后怎样?”

预设环节

体会读一:体会用词 一阵

一阵阵 “一阵低微的嘎吱嘎吱声,从丛林中传来。” “一阵阵低微的嘎吱嘎吱声,从丛林中传来。” 教师: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时断时续

声音很小——好奇所以细心。 体会读二:认识“?”

法布尔想:这是什么声音呢?是饥饿的小鸟在巢中呼唤?还是小虫在鸣叫? 1)指导读并理解问句:

教师:法布尔在问谁? 学生:“问自己”、“自言自语”等 教师:请你自言自语地“问一问”吧!

学生:读句子体会法布尔“想”的话,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 2)角色对话,体验人物心理。

教师:“嘎吱嘎吱”。。。。。。这是什么声音呢?是饥饿的小鸟在巢中呼唤?还是小虫在鸣叫?我得去看看。哎呀,不知不觉,天这么黑了——法布尔,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一说

体会读三:理解“不灰心”

教师:王冕学画,开始画得不像,可是他不灰心,天天画,画得越来越好。好有毅力啊!那么法布尔呢?

读第三自然段,说一两句话简单介绍法布尔,要用上“不灰心”。 体会读句子四:转换角色,情境体验 教师出示:“他终于获得了胜利,逮住了那个会唱歌的小家伙。原来那不是鸟儿,而是一只颜色嫩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

教师:“法布尔,你真有毅力啊!告诉我们,你最终弄明白了吗?要求把上面句子中的“他”换成“我’,朗读式来回答。

学生:想——读。指导读出“胜利的喜悦”

例:“我终于获得了胜利,逮住了那个会唱歌的小家伙。原来那不是鸟儿,而是一只颜色嫩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 3)悬疑拓展读——“颜色嫩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会唱歌吗?”先想办法了解一下资料。再提前读一读19课《奇妙的歌手》。

(三)读第4自然段

法布尔的“好奇”不知是想一想就算了,他“一定要弄个明白”!一次次好奇、一次次明白,都是他细心观察,不灰心、坚持的结果,这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

这种恒心,最终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l 三读“品”

1、自读一遍课文

2、配乐、配图欣赏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

三、课外拓展阅读

通过牵连格的布置,学生收集了一些“我国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经过本课的学习,拓宽要求,组织“我讲中外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的活动。, 形式:故事会

壁报展

故事集等。

第17篇: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zhōuēnláixiǎoshíhòudegùshi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zhōujiā

huāyuánchuánchūlǎnglǎngdúshūshēng

chúhé

rì 鸡叫三遍后,周家花园传出朗朗读书声:“锄禾日hàndīhéxià

shuízhīpánzhōngcān

jiē

xīn

zhōujījiàosānbiànhòudāngwǔ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ēnláihěnkuàijiùbǎzhèshǒushībèi

dégǔnguālànshú

le

dàn

tāzǒngjiàodé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时,他望zhebǎhuāhuādedàmǐwèndào

jiǎngmāmā

zhè

fànshìzěnme

láidìèrtiānzhōuēn

lái

láidàojiǎngmāmā

jiāwán

chīfànshí

tāwàngméiyǒutòuchèlǐnghuìshīdeyìjìngměiyīlìdàodǐyǒuduōxīnkǔne着把花花的大米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将妈妈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他的一生要经过浸种cuīyátiánjiānyùyāng

shī

féiguǎnlǐ

chúbìngzhìchóng

shōugē

tuō

lìdàozihúnshēnyǒuyīcéngyìngyìngdehuángké

de

yìshēngyàojīngguòjìnzhǒngdenejiāngmāmāxiàozhegàosù

shìdào

zichōngchéngde催芽、田间育秧、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吃上这碗饭,可真不容易啊!”zhōuēnyìzhídàochōngchéngdà

chīshàngzhèwǎnfàn

kězhēnbùróngyì

ā周恩来惊讶的说。“是呀,这十多道关,要累坏多少zhòngtiánrénneláijīngyàdeshuōshìyazhèshíduōdàoguānyàolèihuàiduōshǎo种田人呢。”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jiǎngmāmāshēnyǒugǎnchùdìshuō 蒋妈妈一番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xiělesānbiànzhídàomǎnyì

wéizhǐshuōzhezhōuēn

lái

dexiǎoshǒuyòuhuī

lái

nàliǎnggè

yòuchénmāmānǐkànzhèliǎnggè

xiě

wāi

leláizǐxìkànwánmòzhīwèigànde

bǎigè

zhòuzheméitóushuōláidebǐshuōzhèxià

zihángle

ba

kuàishuìjiào

zhōuēnzibǎkēshuìchónggǎnpǎo

le

bǎigè

zìgāngxiěwán

chénmāmāduóguòēntiāndeshìdāngtiānle

zhōuēn

lái

tóumáizài

pénliángshuǐ

xiàmājiànzhuàngxīnténgbúguò

quàndào

míngtiānzài

xiě

ba

dāngqianliántiāndàntāréngyàojiānchíliànwán

bǎigè

zài

xiū

xi

chénmāshìshēnyèleyílùshàngláo

lèi

niányòude

ēn

lái

jīng

jìn

hēyìtiānzhōuēn

lái

suíchénmāmādào

qīn

qi

jiā

huí

lái

shí

yǐzìzhēnwánchénglǎoshībùzhì

dezuò

wài

háijiānchíměitiānliàn

bǎigè

dàjiěgèngjīlìtāqínfènxué

wèi

le

guòhǎo

zìguān

chú

lejiǎngmāmāyìfānjiàohuìbùjǐnjiāshēnlezhōuēnláiduìshīyìdelǐ

第18篇: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惜财之德(李嘉诚)

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

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珍惜财富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品德。记得小时候父辈们曾教育我们说:惜衣有衣穿,惜钱有钱用。所以节约是美德,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转了好几个地方的。

第19篇: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篇1: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

河南郑州巩义市五小三年级:张成浩篇2: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是我国地球学和地质学的奠(diàn)基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kān)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 原名李仲揆(kuí).14 岁那年, 因他学业优秀, 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 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 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 名叫李四, 又太俗气了; 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 他开始叫李四光.李四光小的时候, 家里很穷, 兄弟姐妹7人, 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 收入微薄(bǎo), 妈妈一人种田, 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 年岁很小, 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 心里难过, 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天刚亮, 他就起床, 把水缸装得滿滿的; 上山砍柴, 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 用脚踩踏板, 人小踩不动, 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 (chǔ)那一头的踏板上, 当脚往下踩时, 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 这样石杵就动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 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 打闹取乐, 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 他先顺叶踩到藕, 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 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 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后來, 李四光独自一人來到武昌, 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 李四光名列第一, 在小学堂, 他勤奋攻读, 刻苦钻研, 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 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 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 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几十年來, 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 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 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 预测地震, 开发地热, 在中国地质史上, 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篇3:《李四光的故事》读后感 《李四光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李四光的故事》我觉得李四光非常听话,我是在第6自然段的时候看到的,因为他5岁的时候,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 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他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 踩凳子,闹翻了天。所以我觉得他非常听话。

而且我也觉得李四光非常勤劳。因为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

样样事情都能干。所以我觉得他非常勤劳,我们也要像他学习

我还觉得李四光非常喜欢问问题。比如他小时侯和其他小朋友玩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所以我觉得他非常喜欢问问题,我们也要像他学习。李四光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榜样,所以要我们向 他学习。

《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奇怪的大石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国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了疑问,最后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才弄明白,原来这块巨石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我小时候就没有向李四光那样爱动脑筋。有一次,我做数学题遇到了难题,心想妈妈反正会教我的,非要让妈妈和我一起做,妈妈没办法,只好给我慢慢讲解,和我一起做出来了这个难题。

读了这一课,我才知道要善于动脑,发现问题。我一定要向李四光学习,学习他对别人的解答不轻信,不盲从,刨根问底和不找到正确答案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奇怪的大石头》 文章主要写了: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跟伙伴们捉迷藏,他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时间一长,李四光就对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大石头,是从哪来的呢?李四光经过和老师、爸爸的对话,只知道了它又几百年的历史。后来李四光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把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我明白了:李四光是个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人,还是个坚持的人,我也要像李四光一样,做一个爱动脑子的人 《邱少云的故事》读后感

听爸爸讲过很多革命烈士的故事,刘胡兰姐姐的伟大,江姐阿姨的坚强,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听《邱少云的故事》,我觉得叔叔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邱少云23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5岁随战友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密密隐藏在草丛中待命。不料被敌人投入的燃烧弹点燃旁边的草,蔓延到身上燃着了,如果此时他就地打个滚就可以扑灭,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因为万一被敌人发现,计划会被打破,行动就会失败。最后邱少云叔叔被大火活活烧死了,行动取得了胜利。 听完故事,我对爸爸说:叔叔太伟大了。“是啊,为了这场胜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是现代人要学习的,特别是你们,没吃过苦没受累的花朵。”爸爸拍着我的头说。

我点点头,忽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一些。多少前辈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不怕牺牲,不畏苦难,才创造了现在的强大国家。

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花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缺少的就是遇到困难时不怕吃苦的精神。想起在学习时,遇到难题连想都不想就放弃,奥数没做两天就失去耐心;在生活中,对妈妈要求的扫地,洗衣服等简单事情要不不理,要不就做一点意思一下交差,害得我在家里成了一个“信用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现在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出了新学期的学习计划,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并一点点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听爸爸讲过很多革命烈士的故事,刘胡兰姐姐的伟大,江姐阿姨的坚强,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听《邱少云的故事》,我觉得叔叔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邱少云23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5岁随战友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密密隐藏在草丛中待命。不料被敌人投入的燃烧弹点燃旁边的草,蔓延到身上燃着了,如果此时他就地打个滚就可以扑灭,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因为万一被敌人发现,计划会被打破,行动就会失败。最后邱少云叔叔被大火活活烧死了,行动取得了胜利。 听完故事,我对爸爸说:叔叔太伟大了。“是啊,为了这场胜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是现代人要学习的,特别是你们,没吃过苦没受累的花朵。”爸爸拍着我的头说。我点点头,忽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一些。多少前辈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不怕牺牲,不畏苦难,才创造了现在的强大国家。

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花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缺少的就是遇到困难时不怕吃苦的精神。想起在学习时,遇到难题连想都不想就放弃,奥数没做两天就失去耐心;在生活中,对妈妈要求的扫地,洗衣服等简单事情要不不理,要不就做一点意思一下交差,害得我在家里成了一个“信用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现在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出了新学期的学习计划,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并一点点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张海迪》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有关乐观顽强的名人故事《张海迪》。

这篇故事让我深有感触。张海迪5岁的时候就得了脊髓血管瘤,10岁前动过三次大手术,她的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了知觉,成了严重的高位截瘫患者。

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不但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观精神顽强的与病魔进行斗争,而且以超人的意志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她还自学了医学,学会针灸,能为病人看病。你们相信吗?他是一位残疾人,就能自学那么多的东西,我们这些正常人呢?而且张海迪有许多本散文集出版,她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不但在中国出版,还在日本和韩国出版,并荣获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以前,我总是遇到困难就退缩,把问题丢给爸爸、妈妈和其他人。今天我读完这篇故事后,我要像张海迪学习,以乐观顽强的精神去面对困难。有一句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我相信以张海迪为榜样,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雷锋的故事》读后

一眨眼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愉快的假期也很快就结束了!马上就开学了,我很期待开学因为,在假期里我们经过了一个很大的“节日”!那就是:春节。春节过去了,我们每一个人都长了一岁也比去一年懂事多了!我也知道在假期有许多同学增长了一些新知识,有的学会了某种体育技能,有的学会了舞蹈等等。我也没有空闲,在假期里读了一本好书;《雷锋的故事》。这里叙述了雷锋的一辈子是怎样度过的。雷锋从小爸爸被活活累死,哥哥被冻死,弟弟在妈妈的怀里饿死,最后妈妈也被逼得上吊自杀了!可怜的雷锋从小就没了亲人,而他出去砍柴地主婆说雷锋看了他家的柴火!在雷锋的手臂上砍了一刀。所以雷锋叔叔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解放军,雷锋好不容易当上了解放军!他到处做好事,当别人问他的姓名了时候,他只说:我是解放军!那时的解放军每个月才给6元钱而他还不花,全攒了起来,等别人有用的时候他就拿出来,而自己连一双袜子也不买,一双袜子破了就补,一双新袜子也不舍得买!又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呀!雷锋的童年不快乐,而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想想我和雷锋叔叔一比,我很惭愧。有一次,我放假在家,想喝水还让妈妈帮我倒,而雷锋叔叔在我这个年龄已经是:10多次红旗手、8次先锋等。而我却连倒数也要妈妈帮。以后我一定向雷锋学习!虽然我没那么大的能力来帮助社会,但是我可以做一些利索能极的事,例如帮助妈妈来做做饭!我们一定要学习雷锋叔叔! 《周恩来的故事》读后感 开学至今,利用闲暇时间我浏览了一些图书馆的珍藏,通过这些开拓了我的视野,增加了知识面,而这些书目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周恩来的故事》。

幼年时期,身在异地求学艰辛、痛楚,让我们难免会产生同情,但是我所看到的是周总理那种刻苦学习’不畏艰难的学习历程!东北、天津的学习生涯异常的艰苦,不仅衣着寒酸,而且还要饱受这顿饱下顿挨饿的惨况!但是我们的周总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出来的。 我们的学习情况与他那时的相比简直是是天壤之别,但是近日的我们由于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仍在高呼:“老师是多么多么的严,教育制度是多么多么的不合理“君不知,倘若没有老师的严加管教,我们的学习自主能力又能够有多少!那样的话我们正在逐步的走向自我毁灭,因为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人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让去学习!难道大家还不知道,我们的周总理就是在幼年时期就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至理名言,而我们呢,还在整天上课睡觉,泡网吧玩游戏,在考试之前不知所措,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也还在玩,总是说大学的生活是多么多么的没劲,说大学时坠落的天堂我想着一点也不假,现在的学习状况大多数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回首看看,我们这半年来的大学生活,有多少和我们当初的大学梦想一样呢?背离了,我想大多数还是同意我这个观点的,我也位列其中,试想高中时的苦苦奋斗就是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但是到了大学却不知所措,远离了家长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里原来的梦想是越来越远。

大学就是大家自己学习,而现在的我们仍旧没有脱离“钱权”这这怪圈,无论是在近在咫尺的城市还是在遥远的乡村,当人们评论一个人时候,就会问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人一个月挣多少钱。二是:这个人当什么官。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我们既然知道了,就必须努力的去改正!说谁都会说,关键看的是实践的效果,我想只有让未来来见证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时期的周恩来,在初中、高中的课本上,为什么没有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到他的仅仅是“九一三”事变之后,还有一次就是因为他的去世而引发的“四五运动”,我不明白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要将这段历史雪藏起来,给大多数的初中生、高中生留下了一段历史的空白,老师明明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一段空白,如何让我们铭记呢???我希望将来的编书者们能够让我们真正的面对这段“暗淡”的历史!!不管它是对还是错,我们现在已经给了它一个正确的定位,没有必要在回避什么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觉得我们要学会坦然的面对

老师明明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段全国都很黑暗的情况下,我们的周总理在干什么呢???我带着已经伴随我好多年的疑问在大学的初期,阅读了一些周总理的人物传记。疑团才解开了一些!周恩来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任何人无法取代的重大历史作用。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挑起了历史的重担。他面对的不仅仅是林彪,江青集团的无休止的进攻!还要为国家的经济做出的详细的规划,因为在那个时期我国的经济确实是一个一个烂摊子,如果没有他的支撑我们国家的经济早就垮了!另外他还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保护了如宋庆龄、郭沫若、李宗仁等著名人物。如果没有他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被打倒!他是从国家、人民、民族的利益出发,在*的年代里,以其博大的胸怀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智慧,总理着国家的事务,协调、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和矛盾。他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相忍为国,相忍为党,相忍为民。如果没有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苦撑危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起了“灭火器”、“消防员”的作用。

我们的周总理一声艰苦朴素,身政廉洁,但是江青他们却以有了定论的“伍豪事件”来攻击我们的周总理,为此周总理就作了一个题为《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启事真相》的报告,这个报告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会议处录音记录,然后根据录音整理出一份文字记录。根据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的决定,这个报告记录要由周总理签字后把录音、文字记录稿和所有的相关资料存入中央档案馆,并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党委存档,以防将来

第20篇: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     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61年,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剑桥的数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85~1687年,在天文学家哈雷的鼓励和赞助下,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牛顿在数学方面,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牛顿,小时候竟被人称为“呆子”。要不是外婆、母亲、舅舅的赏识,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笨小孩。牛顿5岁上小学,那时的小学是私人办的,带有私塾性质,而且是一种教鞭教育。学校请了一男一女两教师分别教孩子们的文法和算术。孩子们稍有不听话,或者回答不出问题,就要挨打。特别是那位穿着黑色长袍的男教师,像个神父一样,一脸的严肃,讲话时一点表情都没有,动辄发怒,教鞭打在讲台上啪啪直响。孩子们个个感到害怕,一上他的课,就神经紧张。牛顿最怕上他的课,他怕听他的大声吼叫和教鞭拍打讲台的声音,所以总是低着头,眼睛不敢望着他。越是这样,越是被叫起来回答问题。那一天,是新生入学第一堂算术课,老师拿了一根粗粗的教鞭,不停地拍打桌子以镇住这些刚进学堂的毛孩子。“伊萨克•牛顿,你站起来回答,一加二等于几?”平时,外婆教过牛顿初步的算术,在制作小箱子、小桌子时也遇到过简单的加加减减,牛顿觉得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但他性格太过于内向,平常很少与人交往,说话更少,在这么多人面前站起来讲话是从未经过的,就不由得紧张起来。心里一急,便忘了该怎样回答,张口结舌了一会儿,好不容易憋出个“二”,立刻就听到哄堂大笑,接着是“噼噼啪啪”的教鞭拍打桌子的声音。牛顿又战战兢兢地答道:“是„„是三。”“到底是二还是三?”“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还来上什么学。过来,脸朝那一边站好。”老师一边挥动着教鞭,一边走过来,拉起牛顿,让他在讲台边上罚站。顿时,牛顿感到血液像火一样往上直蹿,脸刹那间变红了。屈辱、自卑感像尖锐的刺扎痛了牛顿幼小的心灵。牛顿嘴唇颤抖着,却说不出一句话。牛顿噙在眼里的泪止不住地落了下来,心里感到十分委屈,却听到老师奚落的话语:“嚯,你怎么这么懦弱,这么容易掉眼泪,真没用。”接着又响起不少男同学的附和声音。经过这件事以后,牛顿每次上课都很紧张,老师讲的东西一句都没有听清楚,也听不懂,所以每次回答问题都是结结巴巴的,前言不搭后语,老师也听不懂。对牛顿的提问,差不多都是以牛顿遭受一通大声训斥或打手心而告终。学校的这种环境使他愈来愈厌恶上学,越是不想上学就成绩越差,成绩越差就越被老师训斥和同学们讥笑。牛顿经常被列入差等生的行列。虽然人们非常关心、同情这个可怜的

孩子,可是,同学们却常常歧视他,有的甚至还欺负他。牛顿在学校里不

 知听了多少讥讽的话语,也不知挨了多少次同学的拳打。同学们还给牛顿起了一个绰号:呆子!一些调皮的孩子常常拿他开玩笑,搞恶作剧。牛顿的那种孤独内向的性格本来是个缺点,但是和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天性结合起来,缺点变成了优点——他总有一种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牛顿最开心的时候是他放学之后。这个时候他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按照别人的规定去想去说去做。只有这个时候,他是自由的、自在的。他有时连书包都不放便径直到河边树丛里去玩,去观赏大自然和遐想。有时一进屋就扔下书包开始做他心爱的木工活。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所做的东西也开始复杂了。由开始做小桌子小凳子小箱子等这些模仿性的东西,到逐渐做一些带有设计性的东西。虽然牛顿在学校里不用功学习功课,但是小牛顿极善于观察,极善于设计。于是,在家中,尤其是在他那间小屋子里,却摆满了各种各样倾注了他心血和智慧的小东西。可能是由于经常观察自然现象以及爱沉思默想的缘故,他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和新奇事物。于是,当他一有新的想法,他开始动手把他的想法变成现实。他不知是从哪里搞来一些工具:小锯子、小锤子、小起子、小刨子„„还做了一个小工具箱。一到他突发奇想的时候,就把这些东西搬出来,还有一大堆木板、木条、钉子、铁丝等,弄得一地的东西,横七竖八,有时搞得外祖母走路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而小牛顿呢,却趴在地上,一声不吭,埋头苦干,十分投入。就这样,入学后的牛顿在学校里学不到什么东西,却在自己的动手制作中独自摸索出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老师与同学们的眼中的“笨”牛顿,而在姥姥心中,却是一个无比聪明的孩子。14岁的时候,妈妈打算让牛顿辍学在家帮助维持生计。可是,热爱钻研的牛顿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务农上,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自己的问题。他每天都心不在焉的干活,以致于闹出许多笑话。有一次,他牵了一匹马在路上走,走着走着,那匹马脱掉了缰绳,跑回了马厩,但牛顿全然不知,仍在专心致志地思考自己的问题,手里一直牵着那根空绳子往前走。另一次,牛顿骑马到了一处特别陡的山坡,他只得跳下马,牵着马上坡。当他和马走过坡顶后,牛顿竟忘了再上马,一直走着把马牵了回家。一有时间,牛顿就抱着书看,在田头、在树下、在草地,牛顿一看书就忘记一切,根本不知道还有别的事要做,有时候鸡羊跑到田间把庄稼吃了他也浑然不觉。有时,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使他能熟悉市场行情和讨价还价的艺术,但是,每次走近镇子的时候,牛顿就恳求佣人一个人去镇上做交易,自己则躲在小树丛后面读书,待佣人转来的时候叫他。有时,佣人做完交易后到处找不到他人,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只得一人回家。牛顿忘情地看书,一直到肚子饿了或者天黑看不见了,才想起来要回家。有一天,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看他究竟在做

什么。他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还在聚精会神地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活像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研究自己的问题——确实,相对于同龄的孩子,牛顿完全可以称得上学者了。

有一次牛顿在放牧的时候,把羊群赶到村外的一片草地上,任其吃青草,而自己则抱着一本厚厚的数学书,躺在草地上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牛顿完全沉浸在数学王国里,不知不觉已临近中午。这时,牛顿当牧师的舅舅威廉•艾斯库恰好去他家从这里经过。艾斯库看到羊四处跑散,牛顿连管都不管地趴在草地上,就十分气愤地走过来。他一边叫喊着牛顿的名字,一边紧握着拳头,想要替妹妹好好地教训一下牛顿。而牛顿好像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似的,只顾埋头读书。尽管舅舅已走到身边,他也没有察觉到。舅舅怒气冲冲地说:“牛顿!你还在睡懒觉,羊都跑丢了。”听到舅舅的喊叫声,牛顿急忙转过身,放下手中的书,一骨碌地爬起来,拍拍脑袋便去追赶跑散的羊群„„这时,艾斯库才发现草地上那本厚厚的数学书。舅舅恍然大悟:原来牛顿正在研读一本数学书啊!他抬头望着牛顿远去的背影,想到妹妹在信中谈到有关牛顿的情况,此时,他不但怒气全消,而且还被牛顿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他没有责怪牛顿,反而跑去帮助牛顿把跑散的羊群拢到一起,然后同他回到家里.1658年9月,英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去世的前几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英伦三岛,河水泛滥,树木在狂风暴雨里拼命地挣扎,枝条像吹乱了的头发在风中乱摆。树木都无法站稳脚跟,更别说人了。门窗在狂风中颤抖,“嘎吱嘎吱”地响。大风刚起的时候,汉娜怕库房的门闩没有扣牢,被大风刮开,叫牛顿去关门。可是,出去了好一会儿,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呢?他去干吗了?汉娜提心吊胆地等着他回来。风一阵紧似一阵,雨借风威,也哗哗地下个不停。汉娜实在放心不下,披上雨衣,连肩裹起,就向库房冲去。待她看到牛顿时惊呆了:被淋成落汤鸡得牛顿在暴风雨中跳来跳去,每跳一次,在落地的地方做上记号。“伊萨克,伊萨克,你在做什么?”汉娜急切地呼唤着,冲上前去拉起儿子的手就往库房里跑。她生怕儿子发疯了。牛顿跟着妈妈进屋之后,才用双手抹着头发上和脸上不断往下淌着的水,笑吟吟地说:“妈妈,我在做实验呢!”汉娜心疼地看着儿子,不解地问:“做什么实验?”“我在测风力。我看顺着风跳和反着风跳差距有多大,然后就可以计算风力有多大了。”牛顿说。汉娜虽然不懂用这种方法怎样去计算风的大小,但是她明白这是儿子又钻研什么问题着迷了。通过牛顿这次“暴风雨中的试验”,汉娜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让牛顿回家帮助自己干农活,将来当一名出色的农民,这个计划实在是错误的。因为牛顿完全被学习与研究迷住了,对于农活他毫无兴趣。虽然他不拒绝家务和农活,但精神上的兴趣和干农活之间的冲突,已经越来越激烈了。的确,如果对这样渴求读书和研究的孩子,继续强迫他于农活,那么,说不定能真的使他变成一个疯子呢!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牛顿在少年时代就具有发愤图强和敢于创造的精神及善于构思和动手实验与操作的素养,为他后来重视实验和鄙视无根据的假设与空想作风打下了基础。于是,妈妈和舅舅不得不重新考虑牛顿的前途问题。牛顿从此又上学

去了.如果当年不是牛顿妈妈和舅舅的转念一想,如果不是他们看重牛顿的研究精神,或许世上就永远不会有大科学牛顿,只能有一个失败的农人牛顿吧!可见,天才是赏识出来的,没有赏识哪有天才?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