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致命情人节(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0 09:01:3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致命ID 观后感

影片开始,是医生剪裁关于胖子犯罪来龙去脉的信息。

接着影片进入了倒叙方式

当所有的主角们都汇聚到这个汽车旅馆中后一个惊悚恐怖的情节就开始了……

直到结局,我才恍然大悟,远来发生的一切事件是胖子人格分裂的臆想!这得怪我影片开始的提示我没仔细观看,中途我以为是胖子对过去的回忆,没想到真的是臆想,胖子单年受到的虐待造成了如今的人格分裂,他生活在自己臆想的悲剧中,将在剧中悲惨的思想幻化出现实恶行的动力……

结局真的不太好,让我挺感动也挺忧伤的,不论是幻想的还是现实,那小男孩子是凶手确是大出意外,而他最终杀死女主角——妓女,也让我十分伤心,由其是当胖子以女主角的人格哼唱着她归回田园的温馨歌曲时,那段心酸和感动是无以言表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就像那医生疏漏的治疗胖子,司机没有判断对正确的杀人人格,最终导致被杀的惨果!

难以想象小男孩的人格就是真正的杀人人格,连医生都以为坏人格不是作为胖子自身的主人格,而是其余的十个人格中的一个,其实小男孩就是因为幼年被妓女母亲殴打才产生了暴力的情绪,这是谁都没有考虑到的!!特别是当小男孩疑似被炸死之后,大家更不会去考虑小男孩就是真正的凶手。

id的疑问:

1.门房号码牌是从10号开始的,而住进旅店的人有11个,暗示了其中必有一个是凶手。

2.剧情发展到中间,人格世界的揭示是一个幌子,它让人误以为几个人的死亡和消失只是医生的药物所致,而忽略了凶手的存在。

3.剧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9个人格是好的,只有一个是坏的。”明明有11个人格,医生却只总结出了10个,究竟是哪个人格让剧中的医生乃至剧外的观众都忽略了他的存在?小男孩?旅店老板?……你来说说你忽略了谁?

4次的剧情反转:

本片是少数的能欺骗观众达4次的片子,第一次是犯人嫌疑,第二次是老板嫌疑,第三次是人格揭示,第四次是小孩杀手。更妙的是它的第三次反转其实是个幌子,目的是为第四次反转做铺垫和放烟雾,这从很多有推理经验的观众一开始猜小孩是凶手,但是当剧情发展到小孩诈死、10重人格揭示(剧中非11重揭示)和男女主角的煽情诀别时,大都排除了小孩的嫌疑中可以看出。即便如大名鼎鼎的第六感、电锯惊魂、万能钥匙、搏击俱乐部也都只是在全片结尾处的一次反转而已。

关于那首揭示主题的诗: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当我上楼时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 ......

这首诗一共出现了3次:

1影片开头,医生听取胖子的口供时,出自胖子本人之口

2影片中间,旅馆场景切入人格世界时,出自司机人格之口

3影片结束,小男孩人格掌控胖子时,出自小男孩人格之口

很多人都说结尾突兀或牵强,其实编导在全片的开头第一句台词就提示了结尾,真正的首尾呼应,只不过那时大部分观众或在和人聊天或忙着找薯片瓜子之类而忽略了吧

推荐第2篇:《致命ID》观后感

《致命ID》观后感

影片中的犯人麦肯·瑞夫患有解离性身份障碍,在他的体内分裂出了11个不同的人格,而这些人格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麦肯·瑞夫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所犯的罪也毫不知情。

麦肯·瑞夫在童年时期,母亲是个妓女,偷东西,虐待他,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离家出走。麦肯·瑞夫被父母进行身体虐待和情感创伤造成了心灵的不健康,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击垮而精神崩溃,于是产生了新的人格来面对自己既有的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阴影与早期经历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麦肯·瑞夫在童年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他的心灵严重受到创伤,造成了他的人格的分裂。

心理医生对麦肯·瑞夫进行治疗,帮助他整合他的人格,使他破碎的人格得到愈合。心理医生让麦肯·瑞夫的多重人格互相面对,利用暴力行为的出现,逐渐减少多重人格。

影片的最后,麦肯·瑞夫的人格只剩下一个,就是小男孩提姆西,提姆西杀掉了代表他母亲人格的那个妓女帕瑞斯,可见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母亲是有多么的厌恶和痛恨。这个邪恶人格在无意识下也杀掉了心理医生和狱警。

推荐第3篇:《致命游戏》观后感

回首痛苦尽是虚幻

---《致命游戏》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颇深。虽然电影在情节设置上欠缺严谨的逻辑性,结尾也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作品的主旨已经体现了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讲,这部电影还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是呀,虽然在电影中主人公经历的仅仅是一场耗资巨大的游戏,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自以为的痛苦又有多少是真真正正的痛苦呢?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活在自己的过去,自己的臆想之中,活在自己已经实际上脱离的痛苦之中。这就好比你的人早已离开了痛苦,而你自己还把心留在那个阴暗的角落里。

尼克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他坐拥数亿资产,享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又正值壮年,可谓意气风发,如日中天。而事实上他却并不快乐,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也没获得应有的幸福。看似成功的他连一段幸福的婚姻都无维系,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的忍受孤独。他的下属怕他,而他也表现出足够的冷漠和无情,即使是在他的下属向他说生日快乐时,他连感谢的心思都没有,甚至于还说了句“我不喜欢她”。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他童年的阴影在作祟。他在小时候亲眼目睹了父亲的自杀,这在他的年幼的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他再也不会从心底里相信任何一个人,因为他最值得信赖的父亲就这样扔下了他,还是在他的面前。这就相当于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撕得粉碎。父亲在48岁时就自杀了,使得 1

他的童年生活缺少了父亲的身影,他在这种失去保护的状态下很难再有精力对别人施以关怀,他也不想融入群体之中,于是他变得孤僻和冷漠,而事实上给他造成痛苦的,并不是父亲自杀后带给他的实质性的艰苦境遇,而是他对于这一事情留在心中阴影的无法释怀。即使是在他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豪之后,他仍无法走出当年的那可怕一幕。

于是在弟弟的帮助和策划下,他的拯救游戏开始了---

在刚开始,尼克坚信这只是个游戏,并乐在其中,还会主动的投身其中,并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会很认真的询问服务员“我的钥匙呢?”。因为他相信这仅仅是个游戏,一切都是虚幻的,并不会给自己造成真实的影响。

可是随着游戏的进一步发展,他受够了这种恶作剧和折磨,因为事情已经超出了他预想的程度,甚至他已无力控制这一切,自己就像一个玩偶一样,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开始怀疑游戏,开始了自己的调查,而努力只是让他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被动与危险。他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事件之中。绝不仅仅是场游戏这么简单。

欺骗?阴谋?。。。。是的。他似乎终于发现了一切,这都是为了榨取他的钱财,所谓的游戏仅仅是某个比较高明的诈骗团伙的作案手段罢了。他彻底的被骗。。。一个亿万富翁一下子变得一无所有,还被扔在墨西哥的一个乱葬岗上。(他是要新生了吗?)

历尽艰辛,饱尝风霜的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旧金山,但

此时的他已成为一个怀疑周围一切的人,因为周围的一切都有可能回去谋害他。这时他找到了自己心灵的一个归宿,一个自己唯一可以信任的人---他的前妻伊丽莎白。终于在历经艰辛之后他发现在你困难的时候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是多么的重要,他在受尽欺骗,听尽谎言之后打心底渴望信任,渴望真情。

他勇敢的踏上了寻找答案的征程,他找到了那个欺骗他的公司巢穴,他成功地找到了整个游戏,或者整个骗局中的所有人。而在这时手持“真枪”的他又被告知这仅仅是一场游戏而已,可他不会相信,在他看来这一切已成事实,绝不会是虚幻的游戏,一切都是真实的降临在他身上的痛苦。在门开的那一霎那,他开了枪,却“打死了”苦心孤诣为其安排游戏拯救他的好弟弟,他的精神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本来就是虚幻的东西,可他没有坚持到底,没有把这场游戏参透,而是把一场虚幻的游戏当作了每天都发生的事实。而这种罪恶的想法就害死了自己的好弟弟。

他五内俱下,只得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最终从摩天大楼上掉下来的他,才发现原来这自始至终都仅仅是一场虚幻的游戏罢了,而他差点就为这虚幻的东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至于他的父亲当年肯定也是被虚幻的痛苦纠缠才走到那一步,所以他绝不能,也绝不会重蹈覆辙,于是主人公的新生开始了。他迎来了那个热情,宽容的新自己。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刚开始我们都相信痛苦是会过去的,一切都像游戏一样虚幻,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自己经历的

痛苦越来越多,我们开始动摇了自己当初的想法,陷入痛苦的漩涡不能自拔。诚然,我们不会有主人公的弟弟那么多的钱来玩一场奢侈的拯救游戏,但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的心:“一切都会过去的,甚至一切早已经过去。”让我们坦然面对这个世界痛苦的挑战,坚信“回首痛苦,尽是虚幻”。

推荐第4篇:致命魔术影评

复仇!执着!牺牲!

-----------浅淡《致命魔术》中的人性

班级:临床10级5班姓名:刘畅学号:201050772《致命魔术》中最伟大的魔术师,显然不是Angier或者Borden,而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迄今为止,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都重复着相同的母题:复仇,这种复仇又往往与偏执、孤独、异于常人,等特性相联系。正如《失忆》中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的主人公的复仇,《失眠》中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的复仇,以及《蝙蝠侠》中双重身份的主人公的复仇。《致命魔术》中,复仇被转化为两主人公的针锋相对,而这场针锋相对的引子,也正是Angier对Borden的复仇。

《致命魔术》几千万美金投资,阵容上:“蝙蝠侠\"克里斯.蒂安,“金刚狼\"休.杰克曼,老影帝迈克.凯恩,美女斯佳丽.约翰。简单来说这个故事就是:19世纪中后期的伦敦,的两位魔术师,因一山不容二虎,你来我往,双雄对峙,野心勃勃。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致命魔术》中,再次展示了自己对于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操作。影片的开始采用类比蒙太奇,将老道具师Cutter为女孩讲解鸟笼魔术和时间轴上更为推前的Angier最后一场演出联系到一起,完成了倒叙开场,比《失忆》中轰炸式的倒叙,更加圆润自如,并由Cutter的“prestige”一词,呼应主题同时完成转场,电影自然过渡到法庭部分。Borden因被目击在水箱旁看着Angier溺毙而被捕,有重大杀人嫌疑。在狱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记,

由日记引出时间轴比最后演出更为推前的Angier科罗拉多之行部分,结构再次进入倒叙,更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对于Borden日记的破译过程,并由Borden的日记,话说从头 。

电影在母题:“复仇”之下,还探讨了“执着和牺牲”执着使得Angier和Borden不断的追求提升,达到个人的极限,为此他们都做出了超出寻常的牺牲。

Tesla到死的时候都是被定为疯癫的物理学家,后来才追加那么多荣誉给他,可见他生时的执着是多么的强烈——他在做很多常人认为常识之下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Tesla发明了交流电相关的很多专利,还是无线电之父。想一下Tesla的那个true magic,无需导线都能点亮的灯泡,现实中的Tesla确实有研究过无线供电,不过电影里假设他已经研究成功。无线电我们已经用上了一个世纪了,然而无线供电却依然没有实现,可以想象无线供电在当时是多么天方夜谭的事情。无线电本来就可以用来赚去足够多的钱,交流电也是。Tesla完全不去赚钱,去研究无线供电,而电影中的版本则是在实现无线供电之后就帮Angier做那机器,事实上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执着。

Angier的也是执着的,他相信他所说的“一切魔术皆可复制”,另一方面Borden的魔术他复制不了,这是显然的认知失调。所以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他都想要超越Borden,这不是为了超越本身的个人感受,而是不再让自己所相信的“一切魔是皆可复制”受到自己所理解的现实的质疑。这种自己对自己的质疑其实是痛苦的。解释认知失调

的常用例子是喜欢吸烟的人也知道吸烟有害,这时候一个人的两种认知——“我喜欢吸烟”和“吸烟对我身体有害”都无法辩倒对方,这两条都是正确的,这时候就会让人很不爽。而在Angier这个问题上,就不是不爽的程度,而是痛苦。

在两人观看中国魔术师表演后,Borden的话已经暗示了这一观点:“完全的为他的艺术献身,巨大的自我牺牲。”而随后Angier在家同妻子的话,又包含着暗示。他说:Borden马上就看出来了(中国魔术师的秘密),而我却不行。让我一生都装成另一个人(我受不了)。” Borden能看出来,是因为他已经具有做出这样牺牲的准备,而且实际上他到死都装成另一个人。

我想起我中学时代的读过的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一些通俗小说,像福尔摩斯或者凡尔纳的一些作品,在这些工业革命之后的小说里,可以看到许多奇形怪状的机器,因为那时的人们迷信机器就像今天的人们迷信知识;也可以看到和机器对应的许多阴暗的人群以及人群之间的怨愤,我不知是人类天性的憎恶制造了光怪陆离的机器,还是机器的触手异化了人类的灵魂。也许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最疯狂的时代,新兴的科技力量使我们的能力大增,但同时也让我们手足无措,以至于最终导致了人类史上空前的战争。电影中Angier毫不犹豫地杀死自己的复制品,是这种疯狂的一个终极隐喻,也是机器时代人类魔术的难逃宿命。

魔术需要牺牲。这个牺牲可以是一个真相,一只鸽子,一根手指,一个人,乃至一个人的灵魂。影片一开始的几个小魔术昭示了这

一点,一位瘦削的中国魔术师把自己伪装成胖子,一个把小鸟变没的魔术其实是把小鸟压扁。也许儿童的眼睛最锐利纯真,他知道真相,他固执地哭着说小鸟死了,但大人们选择被欺骗,因为在被欺骗时,人们获得快感。影片开头的这个小魔术其实是电影提纲挈领之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展示魔术的一般过程和引出人物,而是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笼罩全片的比喻和氛围。一种对于牺牲生命和真相的机器的隐喻和一种悲剧氛围。

你永远不知道 我们为什么做这些...

观众知道真相...

这个世界很简单...

可怜的 ...实心的 从头到尾都是实心的...

但是如果你可以愚弄他们...

即使只有一秒...

那么你就能让他们感到好奇...

然后...

你就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非常特别 ...

你不知道...

就是....

...就是他们的表情...”

这一切 只是为了一个表情....

最后,让我们以影片最后Angier死前和Borden的经典对白来结束这篇文章。本片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实心的 从头到尾都是实心的...”魔术毕竟只是魔术,它的意义或许仅仅只是“这一切 只是为了一个表情....”而我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表演着自己的魔术,为了所想的表情。

推荐第5篇:《致命魔术》影评

剧情虽然多处难经推敲,但片子里的事如果是件真事,那么无论用小说、歌剧、音乐等等形式,都无法达到影片所达到的效果;艺术家们终究用属于自己的最浓烈的语言向观众传达了剧情以外的话——真和善是生活的第一要素;这个片子的电影要素一应俱全,观众的视觉、听觉和观感心理也都被塞得忒满。

《致命魔术》中最伟大的魔术师,显然不是Angier或者Borden,而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迄今为止,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都重复着相同的母题:复仇,这种复仇又往往与偏执、孤独、异于常人,等特性相联系。正如《失忆》中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的主人公的复仇,《失眠》中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的复仇,以及《蝙蝠侠》中双重身份的主人公的复仇。《致命魔术》中,复仇被转化为两主人公的针锋相对,而这场针锋相对的引子,也正是Angier对Borden的复仇。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致命魔术》中,再次展示了自己对于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操作。影片的开始采用类比蒙太奇,将老道具师Cutter为女孩讲解鸟笼魔术和时间轴上更为推前的Angier最后一场演出联系到一起,完成了倒叙开场,比《失忆》中轰炸式的倒叙,更加圆润自如,并由Cutter的“prestige”一词,呼应主题同时完成转场,电影自然过渡到法庭部分。Borden因被目击在水箱旁看着Angier溺毙而被捕,有重大杀人嫌疑。在狱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记,由日记引出时间轴比最后演出更为推前的Angier科罗拉多之行部分,结构再次进入倒叙,更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对于Borden日记的破译过程,并由Borden的日记,话说从头,开始了整个故事的正叙。这样讲起来似乎有些晦涩,我尝试着做了如下的简图:

1、Borden日记所记载的二人成长恩怨史在时间轴上最为靠前,定义为A段,最后到Borden写给Angier关键词Tesla。

2、Angier日记从科罗拉多之行开始,记录了他前往科罗拉多寻找Tesla,一边破译Borden日记,以及第一次试验Angier版瞬间移动魔术,此段紧接A段,定义为B段。

3、在Angier科罗拉多之行开始后,到第一次试验瞬间移动,也就是B段的时间里,Borden的生活也在继续,主要讲了他和妻子Sarah以及情人Olivia之间的问题,定义为B段。

4、Angier回到伦敦开始,直到他最后一场演出时消失在舞台上,定义为C段。

5、Borden的妻子在争吵后自杀,到Borden多次去看Angier表演瞬间移动,直到最后一场之前,是C段平行的Borden部分,定义为C\'段。

6、D段为Borden在后台看到Angier溺毙,受审,遇到Caldlow爵士的律师,阅读Angier的日记,绞刑。

7、E段为最后的高潮戏,Angier的死。其中有多次闪回,并交待了重要剧情,但不做详细分解了。

8、F段为Cutter为小女孩讲解鸟笼魔术,直到电影结束。

以上为按时间轴顺序的剧情,在电影中,大体上变成如下结构:

|.F1.||.C2.||.D1.||.B1.||.A.||.B2.||.B\'.||.C1.||.C\'.||.D2.||.E.||.F2.|

从这个结构轴上可以看出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多么的复杂,实际上在A、B、D三部分是相互交叉的,比上图更复杂,E部分也多次闪回到A、B、B\'等部分,不做详细分解。

电影在母题:“复仇”之下,还探讨了“Obseion(痴迷) & Sacrifice(牺牲)”痴迷使得Angier和Borden不断的追求提升,达到个人的极限,为此他们都做出了超出寻常的牺牲。在两人观看中国魔术师表演后,Borden的话已经暗示了这一观点:“完全的为他的艺术献身,巨大的自我牺牲。”而随后Angier在家同妻子的话,又包含着暗示。他说:Borden马上就看出来了(中国魔术师的秘密),而我却不行。让我一生都装成另一个人(我受不了)。” Borden能看出来,是因为他已经具有做出这样牺牲的准备,而且实际上他到死都装成另一个

人。

与诺兰高超的结构操作相比,Jonathan Nolan的剧本同样出色。除了精心构建出令人惊奇的故事内容外,类似上面提到的暗示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只待细心的观众逐一发现。首先,在电影开头Cutter给小女孩演示了鸟笼魔术,这个魔术正是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魔术。Borden和Angier的瞬间移动,和鸟笼魔术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把笼子变成箱子,一个消失掉,另一个跳出来。在随后的监狱部分,Borden说Fallon会照顾他女儿,律师紧接着说:Fallon,A man with a past as obscure as you own(一个有着和你一样卑贱过去的人),obscure同时还有模糊不清的意思,暗示两人之间的秘密。

当Cutter应法官的要求解释Angier魔术的秘密时,Cutter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玩杂耍的人,他们靠掩盖一些简单,有时也是残酷的事实为生。这句话暗示了最主要的剧情。Angier和Borden都通过掩盖一些简单,但是残酷的事实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在回忆部分中,Borden在演出后台说:“真正的魔术师会创造出他的同行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的新花样。”这句话随后成为了Borden和Angier最大的心魔。后来,Cutter嘲笑他说:你一定有这样伟大的魔术,你可以把它卖给我么?Borden说:“我当然有。但别人变不了我这个魔术。”这句话暗示了Borden最大的秘密,并提示在学徒时,他已经在那样做了。Borden先一步离开后,Angier问Cutter关于Borden从哪里来的问题。Cutter反问:你从哪里来?结合后面妻子问Angier的话:你不是也在装成别人么?Angier回答:我觉得换个名字算不上伪装。以及最后的Caldlow爵士剧情。表明Angier学徒时也掩饰了自己的过去,他本就出身贵族。这是两个人最初为魔术做出的牺牲。

Borden和Sarah在鸟笼魔术后相识,这一段为观众演示了真正的鸟笼魔术,实际上是两只相同的鸟,其中一只在魔术中被杀死。这个魔术和最后Angier的瞬间移动几乎一模一样。在Borden送Sarah回家时,Borden没法到Sarah家做客而离开,Sarah关门,发现Borden已经在屋子里了。这一剧情,实际上正是后面Borden的瞬间移动魔术。也是几乎一模一样。以上仅是电影前20分钟内出现的隐喻情节,已基本暗示了整部电影的内容。此后,Angier的妻子在魔术事故中丧生,两人的恩仇故事正式展开。

另外,导演在电影中还故意放置了彩蛋,当Angier从科罗拉多回到伦敦后,Cutter按他的提示,到他的排练场找他。Cutter一进屋,盲人看守听到动静,问“是谁?”在随后短暂的两个镜头中,你会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盲人看守,一个坐在杂物上,一个在瞬间移动的箱子边弯着腰。

这部电影由于剧情的关系,也存在一些争议之处。比如:到底哪个Angier是真的的问题。第一次试验时,他射杀了出现在远处的Angier,但后来的表演中,每次都是在道具内的被杀。也许这里面没有真假主次之分,总之不好解释,Tesla不是说过科学存在随机性么。

(仅作补充,是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其实你一直关注影片反应的主题,忽视了它真实的一面,其实Angie早就说过:这是真正的科学!我们通过前面的细节已经可以看到其实Tesla发明的交流电装置并非能让人瞬间移动,而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复制品,【比如猫经过放电之后在山中又出现了一只一样的猫,帽子经过放电,屋后出现了好多一样的帽子,Tesla说:这都是你的帽子。】可称之为“克隆”【这是影片反映出来的,根据网友和某些人猜测,特斯拉可能发现了能量的无线传输方式,可以将能量无损地传输到指定地方——通古斯大爆炸,进而可以将人无损地传输到另一个地方】,所以Angier每次表演之后都要杀死自己的复制品,最后一次表演,Angier被溺杀,后来出现的是他的完美复制品,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因此一后果,Tesla告诫他少用。结果他并非每次都能准确知道自己的复制品产生于何处,最终留下了幸存的,就是影片结尾展现的水箱中的Angier了。)

电影中的Tesla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早年是爱迪生的同事,曾在爱迪生公司负责研发直流电发电机,但他后来在西木公司的资助下发明了交流电。随后引发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

Tesla和爱迪生决裂。这一段隐藏在剧情后的历史事件与剧情又有几分神似。天知道剧本里,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Christopher Nolan\'s \"The Prestige\" has just about everything I require in a movie about magicians, except ...the Prestige.We are instructed at the outset, in a briefing by Michael Caine, that every magic trick consists of three acts: (1) the Pledge, in which a seemingly real situation is set up, (2) the Turn, in which the initial reality is challenged, and (3) the Prestige, where all is set right again.An example, one not used in the film, would be (1) a woman, and it\'s always a woman, except with Penn and Teller, who is placed into a box; (2) the box is sawed in half, and the halves separated, and (3) magically, the \"victim\" is restored in one piece.

The pledge of Nolan\'s \"The Prestige\" is that the film, having been metaphorically sawed in two, will be restored; it fails when it cheats, as, for example, if the whole woman produced on the stage were not the same one so unfortunately cut in two.Other than that fundamental flaw, which leads to some impenetrable revelations toward the end, it\'s quite a movie -- atmospheric, obseive, almost satanic.

It takes place in Victorian London, at a time and place where seances and black magic were believed in by the credulous.Somerset Maugham\'s novel The Magician captures that period perfectly in its fictional portrait of Aleister Crawley, \"the most evil man in the world,\" who created the illusion that he really was an occult practitioner of dark forces.He had a gift for persuading women to materialize in his bed.These days, when most of us are le superstitious, it is the technical craft of a David Copperfield that imprees us.We see the trick done, but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it is happening.

Houdini, the great transitional figure between \"magical\" acts and ingenious tricks, was at pains to explain that everything he did was a trick; he offered rewards, never collected, for any \"supernatural\" act he could not explain.The Amazing Randi carries on in the same tradition, bending spoons as easily as Uri Geller.And yet in Houdini\'s time, there were those who insisted he was doing real magic; how else could his effects be achieved?

Daniel Mark Epstein wrote about the Houdini believers in a 1986 iue of the New Criterion, which I read as I read everything I can get my hands on about Houdini.The thing was, Houdini really did free himself from those fetters and chains and sealed trunks dropped into the river, and survived the Chinese Water Torture (an effect used prominently in \"The Prestige\" night after night).But there were those who argued his tricks were physically impoible, and thus must be supernatural.

Houdini would have been active at the time of \"The Prestige,\" but his insights would have been fatal to the movie\'s plot, which is the problem with the plot.We meet two apprentice magicians, Robert Angier (Hugh Jackman) and Alfred Borden (Christian Bale), who work as fake \"volunteers\" from the audience for Milton the Magician (the invaluable Ricky Jay).They aist in tying up a helple damsel, in reality, Robert\'s wife, Julia (Piper Perabo), and lowering her into the Chinese Water Torture box.Concealed by curtains, she somehow escapes, as Houdini always did, but one night, Alfred ties her knots too tightly, she cannot escape, and by the time a manager (Michael Caine) rushes onstage with an ax, it is too late to save her from drowning.

This sets off a lifelong hatred between Robert and Alfred, during which the frigid and ominous Alfred rises to the top of the profeion.The haple Alfred (now in love with his new aistant Olivia, played by Scarlett Johanon) falls to the bottom, is reduced to performing in flea pits, and yet presents an illusion named the Transported Man in which he walks into a door on one side of the stage and instantly emerges from a door

at the other.How is that physically poible? It\'s the sort of thing that made his fans claim Houdini was supernormal.Robert becomes obseed with finding the secret of the trick.

But magicians do not explain their illusions, not even to their peers, unle money changes hands (\"The trick is told when the trick is sold\").The Transported Man begins, you will agree, with a terrific Pledge.Now how will Robert ever discover the secret of the Prestige? He treks into the snows of Colorado to visit the hidden laboratory of the (real-life) Nikola Tesla (David Bowie), who may have manufactured the trick for Alfred.Tesla, the discoverer/inventor of alternating current, was believed at the time to be capable of all manner of wonders with the genie of electricity, but how could AC, or even DC, explain the Transported Man?

You will not learn here.What you will learn in the movie is, I believe, a disappointment -- nothing but a trick about a trick.With a sinking heart, I realized that \"The Prestige\" had jumped the rails, and that rules we thought were in place no longer applied.

I have been in love with magic all my life.I\'m no good at it, even though I bored my friends for years with cheesy illusions, and even today can make a dime disappear from your forehead.These days I am most impreed with the skills required for close-up magic.Teddy Nava, the son of writer-directors Gregory Nava and Anna Thomas, can make cards change while I am holding them in my hands.Now how does he do that? Not through divine intervention, I am fairly sure.But I was holding them! The trick is told when the trick is sold.Yes, but what if it takes months of practice after you\'re told the trick? Nikola Tesla isn\'t going to help me then, by running alternating current down Teddy\'s arm and up mine.

推荐第6篇:致命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

(一)启蒙运动一直被看作是人类文明的骄傲。康德赞美道,“启蒙运动就是把人们从自己造成的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在启蒙运动中,理性作为蒙昧的对立面受到了对 待教皇般的爱戴。狄德罗在《百科全书》的卷首插图让拟人化的“理性”试图揭开“真理”的面纱,但理性的目标不仅仅是找到真理,它还要更进一步。“哲学家只 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只不过重复了自卢梭开始就有的浪漫主义思想。而这种从启蒙运动中产生的唯科学和唯理性的浪漫主义一 直存活到今天。在中国,“革命”一词已成了一个绝对正当的概念,与此相对的“反革命”就是绝对的恶。我们明白,革命总要付出代价,它的正当性和意义并不是 建立在摧毁旧的制度上,而是建立在对新的建设的许诺上。革命中包含的浪漫主义思想必须被理解为建构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浪漫主义。革命者或将来的建设者所用来 建构更好的社会的工具往往就是理性和科学。在理性看来,传统中腐朽的,不道德的部分必须被改变,而改变的最好办法就是彻底摧毁传统,并按理性的道德观重建 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新的世界中,真、善、美将得到更大的体现。我们于是记起了社会主义的许诺,它自称是建设这种新的世界的一种目前看来是唯一的方式。

然而,同样是出于理性,我们需要一个对这种方式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证明。从启蒙运动开始,一大批打着理性旗号的有着良心的知识分子已经在这条证明的路上走得很远,也似乎找到了不少论证和论据。而且在很多人眼中,这个命题的存在性部分已被认定为真。

哈耶克不能完全证伪这个命题,不论是存在性还是唯一性。但他却给了试图证明这个命题的存在性论证的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称这些论证的基础是“致命的自负”(fatal conceit)。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生前最后一本书。在进入这本书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两点:

一、和米塞斯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一样,本书是论战性的,而非《自由宪 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那样纯学术性的著作。这使得我们可以宽容他某些超越了实证态度的话语暴力式的论证方式。

二、哈耶克首先是个思想家,其次才是个 经济学家,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他的卓越的思想,特别是将经济学和生物学的成就融合在一起,对扩展秩序思想的集中阐发。我们应该看到,哈耶克虽然是对以社会主 义为代表的“建构理性主义”进行破坏性的批判,但他批判的武器本身是建设性的,原创性的。同时,正因为其原创性,必然是不完美的。哈耶克在本书导论中提出了他的核心概念“扩展秩序”。在不精确的意义上,这种扩展秩序常常被人们称为资本主义。这是他早年“自发秩序”思想的延伸。他指出 “为了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必须明白,这种扩展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享受的文明的恩泽,并不 是在启蒙之后由某些智者和道德家通过理性和良心建构文明的结果,而是自发的,甚至可以说是盲目的扩展秩序的结果。哈耶克喜欢维科的深刻见解“人变成了这个 样子,但他并不理解这一过程”。

用来论证“扩展秩序”思想的是生物学和经济学理论。哈耶克最大的论证武器就是进化论。在这方面由哈耶克本人说是继承斯密古典传统,他甚至认为达尔文的进化 论是在他读了斯密的《国富论》之后得到启发而形成的,但我想指出他在本

书中未明确指明的事实,就是他显然更大受惠于阿尔钦安1950年那篇石破天惊之作 “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哈耶克把它放在了本书长达25页的文献目录的第一位,这当然是个巧合(Alchian首字母排在第一位)。不是巧合的是, 阿尔钦安已经在20年前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理性和最大化假设不能从人类行为的原因上去理解,而是要从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上去理解,同时也是他首先把经济学 和生物进化论联系在了一起,而这正是论证哈耶克核心概念的关键。

如果说写作《通往奴役之路》时的哈耶克必须对极权主义进行直接的异常艰苦的阵地战式的反驳的话,写作本书时的哈耶克在论证时显得兵不血刃,因为他此时已掌 握了“进化论”这一对方无法招架的“核武器”。对“社会主义”的某种理性设计的道德体系,哈耶克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以进化论为视角,试图从发生学角度回答 “什么是道德?”,从而抽去对方论证的基石。他的第一章的标题“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就已经做出了极为简练的回答: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最先具有的是人的本 能,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了本能所不具备的某些抽象原则,这被称作习俗或道德,而同样由进化产生的是理性。道德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间,是维系扩展秩序的纽 带。哈耶克区分了两个概念,道德和自然道德。他认为,道德是进化产生的,它限制了自然道德,即让小群体聚集在一起并保证该群体内部进行合作的本能。古老的 本能反应,如休戚与共和利他主义等,属于自然道德,它构成了次级秩序,即原始部落的秩序,而道德构成了扩展秩序。和通过基因遗传和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论不 同,文化的进化是通过模仿式的学习传递在自然选择中产生。道德是习得的,模仿而来的,不仅如此,人类的很多行为规则,特别是有关私有财产、诚信、契约、交 换、贸易、竞争、收获和私生活的规则也是因模仿而代代相传。可见,道德既不是人类的天性,又不是理性构建的产物,它纯粹是进化的产物。冲突不像通常所认为 的存在于感情和理性之间,而是在内在本能和通过学习的规则如道德之间。所谓把人从道德枷锁中“解放”出来,实际上是把人带回他的本能。

那么理性是什么?哈耶克秉承经验主义传统,对此进行了几乎是令理性主义者绝望的描述“我们的理性就像我们的道德观念一样,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的产物”。看 来理性的出身绝非像笛卡儿所想象得那么神圣,理性不仅是经验的一种形式,而且还是逐步进化得来的。哈耶克不会反对理性本身,而是主张正确地使用理性,即指 那种承认自我局限性的理性,进行自我教育的理性。理性是有限的,这个科学哲学问题他的师友波普尔早就给出了答案:“指导我们做得较我们过去的认识更为成功 的观念,虽然可视为伟大的进步,但是从本质上说,它和它的先驱一样是错误的”。哈耶克借助进化论和波普尔,轻而易举地论证了建构理性主义的谬误,临了他还 不忘了给他那些无法反驳的可怜的对手贴上一个沉重的标签,即那些认为理性站在更高的检验者的位置来掌握各种技巧,安排人类生活的看法是“致命的自负”。

进化是一种自然过程,我们不能对自然提公正的要求。如果理性对进化的结果不满,试图用新的道德来代替旧道德,那么,他在摧毁旧的道德、文化、习俗的同时也 就摧毁了作为进化结果的扩展秩序。而后者之所以存活下来,是因为遵守其基本规则的群体,相对其他群体而言人财两旺。哈耶克在这里祭出了经济学家的法宝,不 谈扩展秩序的善恶,只是冷静地指出,扩展秩序是有效率的,正是它维持了人类的人口,让人类的文明延续。哈耶克似乎在轻蔑地对那些多愁善感

的诗人,义愤填膺 的道学家,野心勃勃的计划者说着简单的,在他们看来似乎有些庸俗然而却真实的话:首先要生存,而扩展秩序养活了你们。

扩展秩序奇妙地将分散于各人的知识集中起来的魔力是哈耶克数十年来一直研究的对象,他在本书中的考察因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正如前所言,进化论的威力太强 大,哈耶克在用了一章引入了进化论,用了两章从经济史角度考察了扩展秩序的产生后,接下来的六章都是用第一章的结论对社会主义的反驳。重要的是思想,在理 解了哈耶克扩展秩序的进化论思想后,只要愿意,读者也能对作者的论敌做出同样的反驳,小孩子都能用原子弹毁灭一座城市。让我们从巨人的肩膀上跳下来,暂时 不去看他是如何反驳对贸易的偏见,对语词的滥用,对宗教的敌视吧,而是再次进入他的大脑,看看还能领悟到什么。

哈耶克没有说明一个没有产生出扩展秩序的社会该如何行动。我在阅读时曾忍不住要追问早已长眠的作者,中国的封建传统养育了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从进化论角度 来看从未失败,那我们是该保持这种进化的产物呢,还是继续和传统道德作战,直到建构起一个美国式的扩展秩序?但后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怎么高明,因为哈耶克 这本书有其针对的论战对象,他要回应的仅仅是来自资本主义内部的声音。如要解决中国问题,也许该引入新的概念,而非扩展秩序。我立刻意识这个问题的普遍 性。不仅是哈耶克,所有西学研究的问题多是从西方社会内部产生,其论敌也是来自内部,这就使西学很少考虑到东方的传统社会的性质,其结论就很难说有普适 性。解决东方问题的西方理论必须重新从东方生成。哈耶克没有彻底地击败理性主义者。他只是封锁了对方的一些论证而非全部,理性主义者如果依然自信的话,还是可以建立起一个安排一切的社会主义社会。也许未 来可以做到这一点也未可知。本书的意义是指出了危险所在,虽然危险不等于实际的死亡。哈耶克指出要用抽象的规则代替具体的目标,他以此作为扩展秩序和社会 主义的界限。但抽象和具体的并不总是泾渭分明,比如在普通法体系中抽象的法律总是在判例中体现,如何划分,哈耶克也没有告诉我们。不用纠缠太多,哈耶克本 来想传递的就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我们祝愿它在未来会被人模仿而通过进化幸存下来,成为扩展秩序的一部分。

哈耶克不同于大多数公共知识分子之处在于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在论证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时,哈耶克的经济学视角常使他避重就轻,用简洁的利益分析代替繁琐的 形而上学论证。正如他本书中所证明,道德是进化的产物。用他最喜欢的休谟的话来说“道德准则并不是我们理性得出的结论”。当大多数知识分子在用良心来论证 牵涉道德的问题时,哈耶克想得只是如何消除道德问题。

《致命的自负》是我在继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之后读到得对理性主义批判最严厉的书,然而在其中我读到了最多的理性。哈耶克批判理性主义,恰恰是因为他比理性主义者更为理性。

核心论点

o正面论述:延续的秩序(The Extended Order)是人类群体生长出的奇迹般的极复杂结构,它介乎本能和理性之间,对人类文明的保存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延续的秩序是由一些中心价值和制度成规支撑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规范。

o反面论述:现代最有影响的政治运动之一——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是人类理智的歧途,它不仅走不通,而且已经并将继续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尽管它出自善意,尽管当代一些最聪明的人物作它的先锋,社会主义仍然必定危害到现有人口中绝大多数的生活水准,甚至生命本身。

人类文明的进化发展一直是一个神秘却又极具吸引力的命题。哈耶克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扩展秩序”。这是一个创新的概念,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扩展秩序是什么?它的发展动力又是什么?这都是很陌生的。

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对之做了详细的阐述,解释了扩展秩序的推动力、性质以及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些关系,本文将就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来谈谈对“扩展秩序”的性质、含义等的一些理解。

什么是扩展秩序

o哈耶克的定义:“在人类合作中不断扩展的秩序” 。“这种扩展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

o很明显,扩展秩序首先是一种秩序,一种规则。是“逐渐演化出来的人类行为规则,特别是有关私有财产、诚信、契约、交换、贸易、竞争、收获和私生活的规则。”而且,这不是一种在某个特殊领域发生作用的规则,而是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维持、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架构中,“扩展秩序”处于一个根基的地位。

o作为一种秩序,首先,它是“自发”的,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其次,它是不断“扩展”的。这两种性质就决定了在扩展秩序的产生、发生作用过程中,与本能和理性这两种人类的基本行为动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能

o在哈耶克看来,人类从最初的原始社会起,就有一种把小团体结合在一起的本能直觉,即一种让小群体聚集在一起并保证该群体内部进行合作的本能。 显然,这同扩展秩序的发展是相悖的,因为扩展秩序必须是不断扩展的,从家庭内部的分工,扩展到部落之间的分工,再扩展到国际分工……直到全人类都被纳入这个合作的秩序内。本能会导致对外人的进攻性,从而阻碍不同小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往,也就阻碍了扩展秩序的扩展,使之局限在一个小范围的群体内,从而影响整个文明的发展。这种本能同使他们得以扩展的通过学习得到的行为规则之间的冲突,完全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所以,扩展秩序在横向的扩展上同本能是相矛盾的。

o通过生物进化和文明进化的区别,哈耶克也谈到了本能和扩展秩序的发展是很不相同的。生物进化只继承生理双亲在先天上的遗传特征,而作为文明进化的动因,扩展秩序的进化则是对上一代的整个人类社会在后天习得特征上的继承和遗传。因此,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理性

o哈耶克认为扩展秩序从一开始在小团体中产生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是非人为设计的。理性是扩展秩序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人的理性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它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些传统习惯和规则;另一方面,即使它可以认识到,也不可能去限制甚至改变它。相反的,如果理性强行去对扩展秩序进行干涉的话只可能破坏扩展秩序的自然进化,从而使扩展秩序失去效用,进而破坏人类文明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文明的倒退。 本能和理性之间

o在《致命的自负》的补论A中,哈耶克首先批判了严格的二分法,那种非此即彼的看法。他认为在理性和本能之间是没有严格分明的界限的,它们之间有一个缓冲的状态——那就是可以决定和推动扩展秩序的——处于本能和理性之间的智慧,他把它具体化为习俗和传统道德。

o对于道德的理解有两种:一是内在道德,即我们本能的道德(包括休戚与共、利他主义、集体决策,等等);二是维持着扩展秩序的、演化出来的道德(节俭、分立的财产、诚信等等)。很显然,第二种才是处于本能和理性之间的智慧。 o传统道德和习俗超越了本能,并且往往与之对立,同时又完全不同于理性。所以,它所决定和产生的扩展秩序,自然的,就同本能和理性是相对立的。 理性社会主义

o本书的副标题是“社会主义的谬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哈耶克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在当今的时代是要付出政治代价的。

o哈耶克的极权社会主义是指20世纪上半期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主义,与20世纪下半期出现在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崛起的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同。(但是,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不幸也出现了很多社会主义的通病,比如专制统治、计划导致的经济崩溃等,这也包括中国。)

o极权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建立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现状的彼岸的向往基础上。韦伯将其称为理性社会主义,它和与之相对的理性资本主义构成一对政治范畴。 o书中对社会主义的批判,其实是对理性社会主义及其思想渊源建构理性的批判。

致命的自负

o启蒙时代以来,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鼓舞了人们对“理性”的崇拜。科学在每一个领域取得的成果,尽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隐藏着一个不能忽视的陷阱:人类对自身拥有完全理性能力的幻觉。这就是哈耶克意义上的致命的自负。

o在哈耶克所处的时代,社会改革的时尚是社会主义的取向,而哈耶克身边的知识分子中的“好人”,也一般都是社会主义者。对于这种思想气氛,哈耶克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卷入其中,但是基于他所继承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知识,难免又会产生深刻的怀疑:既然人们的需要有着高度的主观性、个体性和易变性,那么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从事的经济活动是可以进行“合理计划”的吗?实行这种计划的政治后果会是什么呢?斯大林和希特勒政权的建立,为他提供了计划经济的理想在实践中的可怕样板,这更加重了他对西方文明前途的担心。

o在他看来,一切打算对整个社会实行计划的企图,不管它们的动机有多么高尚,都是建立在这种危险的自负上。因此,哈耶克在本书中首先便声明,他同社会主义者的分歧,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出于意识形态或价值选择的对立,而是由于事实判断上的不同——问题不在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所设定的目标在道德上是否可取,而是用它所主张的办法是否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社会主义的谬误

o

1、理性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反对私有财产。

o在哈耶克看来,私有财产是扩展秩序形成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财产私有的情况下,不同的个体或小团体才可能拥有各种生产工具的支配权和目标选择的自由权,这样才可能形成扩展秩序。如果按理性社会主义所构想的,不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那么,扩展秩序就会不复存在,从而导致社会文明的倒退甚至毁灭。 o

2、理性社会主义提倡平均主义,反对人与人之间有财产上的差异。

o在哈耶克看来,文明不但是进化的产物,也是一个过程,通过建立起普遍规则和个人自由的架构,它会让自己继续进化。这种进化不能用人们的需要加以支配,而且常常不会产生符合人们需要的结果,这不可能是公正的。而理性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无视与此,对于运气和个人能力所造成的差异进行压制,会破坏大多数发现新机会的可能性。也就违背了扩展秩序的要求。

3、理性社会主义赞成对经济进行集中计划和控制

哈耶克认为: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整个生产规模如此之大,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人们在这种计划中所能够动用的资源总和,因此不可能对这些资源进行集中控制;另一方面,集中的计划不可能认识到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复杂多样的信息和行为目标,它只有可能会限制大多数目标的达成。因而社会主义妄图从经济行为目标上加以统一的计划经济,违反了扩展秩序。只有市场这种搜集信息的制度,使我们可以利用分散而难以全面了解的知识,由此形成一种超越个人的模式,使整体社会的行为收益大于所有个体的行为收益之和。

总结

o哈耶克在本书中,围绕“延续秩序”这个中心概念,总结并发展了他一生的基本思想,修正了他过去的一些论点,特别是剔除了原本存在于其思想中的经验主义成分,从而完成了他的独特体系。他清楚地指出共产主义正在迅速走向衰落,而这一现象特别发生在已经实施共产主义的地区,只有在那些地方才有机会使种种不切实 际的希望幻灭。

o他在1988年的这一观察之犀利,到此书出版一年之后就戏剧性地兑现了。这就 是1989年开始的共产主义大溃灭。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巧合。这也是对海耶克终身奋斗的报偿!

推荐第7篇:十大致命毒药

十大致命毒药

人类发现毒药是一种偶然,可能是在做饭的时候发现了某些植物含有剧毒。人类历史上发明和发现了数不清的毒药,美国科学杂志曾经就评出了世界十大致命毒药。

一、肉毒杆菌(摄入)

要选出世界上杀伤力最强的毒药,真的不是一件易事,不过专家们一致同意首当其冲的应该是肉毒杆菌,其杀伤力远远超过沙林。它会破坏人的神经系统,使人在极度痛苦中死去。但是,在减缓皱纹方面却能发挥奇效。

二、蓖麻毒素(摄入或吸入)

是从蓖麻子中提取获得的,蓖麻毒素可引起人的呼吸和身体器官衰竭,导致人在几小时内死亡。有时,嚼少量蓖麻子就可致命。

三、炭疽(吸入

皮肤接触炭疽可致命,但最常见的是吸入性炭疽。它首先会引起感冒,然后会彻底毁灭人的呼吸系统。

四、沙林毒气(吸入)

一种致命性的毒气,杀伤力是氰化物的几百倍。只要吸入一小口,人就会口吐白沫,进入陷入昏迷状态,最后死亡。最初,沙林毒气被当作杀虫剂使用,1997年被定位非法药剂。

五、河豚毒素(摄入)

发现于河豚(即著名的日本美食河豚鱼)体内,即使是煮熟的河豚鱼,其毒素依然存在。如果人吃了,就会在6小时内出现瘫痪甚至死亡。日本每年超过5人以上死于该毒素。

六、氰化物(摄入或吸入)

氰化物形式多样,不仅大量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容易生产制造。它能导致癫痫发作、心脏停搏,大剂量可使人在几秒内死亡。

七、汞中毒(吸入)

少量的汞对成年人的危害并不是很大,但是吸入汞蒸气(金属汞在室温下转变成气体)却会对人的大脑、肺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伤害。

八、士的宁(摄入或吸入)

士的宁是一种普通的农药,它的杀伤力并不像上面列出的这些毒药强大。但是,它引起的死亡却极其可怕:人们身上的所有肌肉会剧烈痉挛,直至疲惫至死。

九、鹅膏毒素(摄入)

鹅膏毒素来自于一种毒蘑菇,它可在几天之内摧毁人们的肝和肾,人们会清醒的感受到来自于身体的极度疼痛,直至昏迷、死亡。

十、毒鼠强(摄入或吸入)

作为一种灭鼠药,毒鼠强的毒性被证明为太过强大。中毒的生物尸体体内的毒素会存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它无臭、无味、溶于水、没有解药。毒鼠强阻碍人体新陈代谢,导致人很快死亡并伴随有身体的疼痛。

推荐第8篇:致命的伤害

致命的伤害:

精装的房子却问题频出,消费者维权路在何处?

100多公斤的大理石全靠这点胶水粘在石膏板上

业内人士说在石膏板上安装壁炉必须用金属件和墙体固定才行,这撞别墅是开发商精装修的,壁炉也是在销售之前就安装好的,为什么就只用了一点胶水,责任到底在谁?开发商认为应该找壁炉生产厂家,而厂家却说装修是听小区装修总承包单位的,而总承包单位又否认了厂家的说法,开发商、壁炉生产厂家、装修承包商三方的说法不一,小叮当的家人苦苦等待最后的结果。

记者说:事情已经过去半年了,事故现场还保持着原样,小叮当的家人说“他们之所以还保留着这个事故现场是希望从有关部门那里得到一个说法:。

小叮当的家人认为,相关的责任人应该涉嫌刑事犯罪,为此,他们于事发当天向昌平公安局报了案,希望可以刑事立案,可是半年过去了,昌平公安分局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迟迟没有立案,刑事立法也就无法展开,小叮当家人希望得到真相的愿望也就无法实现,根据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报案之后应当迅速审查并做出立案与否的决定,那么为什么这个案子还没有定论?

北京公安局昌平分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李庆龙说:“因为根据刑法的规定对此类事件的责任认定需要收集建筑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施工监理单位是否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降低了工程质量标准。

北京市昌平警方解释此事能否刑事立案关键在证据,就是说要认定这个致人死亡的壁炉在安装过程中,相关的责任人是否违反了

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技术标准,而要认定这一点,得事先由当地的建设主管部门展开调查才能知道,而现在当地的建设主管部门迟迟没有定论,他们也就不好决定是否应该立案了。

按照规定,室内装修装饰的质量安全管理是由当地的建设部门负责的,北京市昌平区建设部门是如何调查的,为什么迟迟没有定论呢?

北京市昌平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苏贵峰说:这个事件的装饰壁炉套是建设单位组织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合格以后,由住户和开发商进行的室内精装(修)不在原设计图纸的范围内。(这个意思是说他们对商品房质量的监管只负责到房屋验收阶段,而这个壁炉是在他们验收合格之后,开发商另行安装的,这个已经超出了他们监管的范围,既然不在他们的监管范围之内,他们也就无法越权展开调查了)应该委托法定检测机构进行鉴定,阻止业内权威专家进行论证。(即认为应该由公安机关委托相关的司法鉴定机构调查为好)

公安机关在等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结论,而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展开调查,他们认为还是公安机关自己找人鉴定为好,事情转了一个圈还是原地踏步,这也就难怪此事半年没有定论了。

不光小叮当的家人在等待处理结果,很多打算买房子的消费者也

在等待这个事情的最终结果,仿佛下一个受害者就是我们自己,买房子本来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如果我们买的精装修的房子,因为装修的质量不合格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那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一个结果。

谁应该对房屋精装修的问题负责?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毛大庆:对于精装修的住宅,开发商应该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质量对整个建设环节进行监管的作用,而不能仅仅依靠承包商,依靠监理甚至依靠我们政府的质检站,开发商本身自己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办法。” 开发商对精装修房屋的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一旦发现问题消费者应该找谁呢?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副会长刘俊海:“商家违反了这个安全保障义务必须要对消费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比如说要承担人员死亡的赔偿金,丧葬费,造成财产损害的还要承担财产损害赔偿责任,如果消费者认为这个产品交付违反了当初合同约定的精装修的标准的话还可以要求开发商进行退房。(而且出现了重大事故,相关人员要负刑事责任)

推荐第9篇: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

致命的自负

1、我的工作起点,完全可以用休谟的一个见解来表示,即“道德准则……并非我们理性的结果”(《人性论》,1739/1886:Ⅱ:235)。这一见解将在本书中起关键作用,因为它构成了本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即我们的道德观念如何出现和如何才能出现,以及它的产生方式对我们的经济和政治生活意味着什么。

2、既然进化论在本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应当指出,近年来在导致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成长和作用(波普尔,1934/1959)以及各种各样复杂的自发秩序(哈耶克,1964,1973,1976,1979)方面令人鼓舞的进展之一,是进化论的认识论的发展(坎贝尔,1977,1987;拉德尼茨基和巴特利,1987),这是一种把理性及其产物理解成进化过程的知识理论。我在本书中还谈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它们虽然极其重要,但基本上仍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3、在早期思想家看来,人类活动存在着一种超出有条理的头脑的想像范围的秩序,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甚至亚里士多德这位相对而言较晚近的人物,也相信人类之间的秩序只能扩展到传令官声音所及的范围之内(《伦理学》,IX,x),因此一个拥有10万人的国家是不可能的。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他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亚里士多德虽然作为一个科学家成就斐然,当他把人类秩序局限在传令官声音所及的范围时,他的言论所依据的却是自己的本能,而不是他的观察和思考。

这种念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前很久便已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类本能,并不是因为他现在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或成员而产生的。这些本能适用于流动的小部落或群体的生活,人类及其前辈就是在这些群体中演化了数十万年,形成了人类基本的生物学构造。这些由遗传而得到继承的本能,主导着一个群体内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必然范围狭小,仅限于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同胞之间的交往。这些原始人受眼前的共同目标支配,对他们环境中的危险和机会——主要是食物来源和藏身之地——有着相似的感受。他们不但能够听到自己的传令官,他们通常还认识他这个人。

虽然更为丰富的阅历会使这些群体中一些较年长者取得一定的权威,但主要是共同的目标和感受支配着其成员的活动。休戚与共和利他主义的本能,对这些协作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本能适用于自己团体中的成员,却不适用于外人。因此这些小团体中的成员只能以如下方式生存:孤立的人不久就会成为死人。可见霍布斯讲述的原始人的个人主义,纯属无稽之谈。野蛮人并不是孤立的人,他的本能是集体主义的。根本就不存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4、曼德维尔认为“把我们变成社会动物的伟大原理,支撑着生活的一切生意和行业的牢固基础,无一例外全是罪恶”(1715/1924),这让他的同代人义愤填膺,他的确切意思是,扩展秩序中的规则与把小团体结合在一起的本能直觉是相互冲突的。

一旦我们不把道德规则视为内在本能,而是把它视为通过学习得到的传统,它们与我们一般所说的感情、情感或感觉之间的关系,便会引起各种有趣的问题。例如,虽然道德规则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但它未必总是会像明确的规则那样发挥作用,它可以像本能一样,也表现为对某些行为模糊的厌恶或不快。这种感觉经常告诉我们如何对内在的本能冲动做出选择。

有人也许会问,对本能的要求施加的限制,如何能对更多成员的行为进行协调呢?举例来说,不断地服从像对待自己的邻人那样对待一切人这种要求,会使扩展秩序的发展受到阻碍。因为如今生活在这种扩展秩序里的人取得利益,并不是因为他们互以邻居相待,而是因为他们在相互交往中采用了扩展秩序的规则,譬如有关分立的财产和契约的规则,代替了那些休戚与共和利他主义的规则。人人待人如待己的秩序,会是一种相对而言只能让很少人有所收获和人丁兴旺的秩序。这样说吧,如果对媒体轰炸向我们发出的一切爱心呼吁全都做出反应,就会造成沉重的费用,使我们无法再去做那些我们最有能力从事的工作,并且很可能

会使我们沦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或有关特定需要之相对重要性的特殊立场的工具。这不会给我们有着合理关切的那些不幸提供正确的改进之道。同理,要想让统一的抽象规则适用于一切人的关系,让它超越各种界线,甚至国家间的界线,则必须扼制对外人本能的进攻性。因此,为了形成超越个人的合作模式或系统,要求每个人改变他们对他人的“出于天性的”或“本能的”反应,而这是件受到强烈抵抗的事情。这种与天生的本能,即曼德维尔所说的“私心之恶”的冲突,可以变为“公益”;人们为了使扩展秩序得到发展,必须限制某些“善良的”本能,这就是后来又变成冲突来源的结论。例如,卢梭是站在“天性”一边的,虽然他的同代人休谟明确说过,“如此高贵的情感(譬如乐善好施),就像与此几乎完全相反的事情即非常狭隘的私心一样,并没有让人们适应大社会”(1739/1886:Ⅱ,270)。

必须一再强调的是,人们痛恨对小团体中的习惯做法的限制。因为我们就会知道,遵守限制的个人,虽然他的生活要取决这些限制,但是他并不理解,一般说来也无法理解,它们如何发挥作用或如何造福于他。他知道许许多多他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却不允许他去拿到它们,他搞不清楚,他所处的环境中另一些有利的特点,为何取决于他必须服从的纪律——禁止他僭取这些同样有吸引力的东西的纪律。我们非常不喜欢这些限制,但很难说我们能够选择它们,倒不如说是这些限制选择了我们:它们使我们得以生存。

5、亚当·斯密首先领悟到,我们碰巧找到了一些使人类的经济合作井然有序的方法,它处在我们的知识和理解的范围之外。他的“看不见的手”,大概最好应当被说成是一种看不见的或难以全部掌握的模式。我们在自己既不十分了解、其结果也并非出自我们的设想的环境引导下——譬如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机制——去做某些事情。在我们的经济活动中,我们既不了解我们所满足的那些需求,也不了解我们所获得的物品的来源。我们所服务的人,我们几乎全不认识,甚至我们不在乎他们的生存。同时我们的生活,也要依靠不断接受另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人所提供的服务。这些事情之所以成为可能,不过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制度和传统架构——经济的、法律的和道德的——之中,我们通过服从某些并非由我们制定、从我们了解自己制造的东西的功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并不理解的行为规则,使自己适应了这个架构。

6、这种念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前很久便已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类本能,并不是因为他现在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或成员而产生的。这些本能适用于流动的小部落或群体的生活,人类及其前辈就是在这些群体中演化了数十万年,形成了人类基本的生物学构造。这些由遗传而得到继承的本能,主导着一个群体内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必然范围狭小,仅限于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同胞之间的交往。这些原始人受眼前的共同目标支配,对他们环境中的危险和机会——主要是食物来源和藏身之地——有着相似的感受。他们不但能够听到自己的传令官,他们通常还认识他这个人。

7、不但进化的观念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要早于自然科学,我甚至打算证明,达尔文是从经济学那儿得到了进化的基本观念。我们从他的笔记中可知,达尔文在1838年构筑自己的理论时,正在读亚当·斯密(见补论A)。无论如何,早于达尔文的著作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就已有人在研究高度复杂的自发秩序通过进化过程而出现的现象。虽然像“遗传”和“遗传学”这样的词汇,如今已经成为生物学中的专业术语,然而甚至它们也不是由生物学家发明的。我所知道的第一个说过遗传发展的人,是德国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赫尔德。我们在维兰德和洪堡那儿再次看到了这个词。由此可见,现代生物学是从更为久远的文化研究那儿借来了进化的概念。如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事情,但它也几乎总是被人们忘掉。

8、卡尔·波普尔曾对这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做了有力的驳斥(1945,1957)。

第二章 自由、财产和公正的起源

谁都无权既攻击分立的财产又自称看重文明。这两种现象的历史是不能割裂的。

——亨利·梅因

因此,作为一种社会形式的财产,和人类的生计是不可分的。

——卡尔·门格尔

人们享有公民自由的资格,与他们对自己的性情施以道德约束的愿望成正比;与他们把热爱公正置于个人贪婪之上成正比。

——艾德蒙·柏克

1、自由和扩展秩序

(1)、就我们所知,地中海地区是最早承认个人有权支配得到认可的私人领域的地方,这使个人能够在不同团体之间发展出密集的商业关系网。这个网络的运行独立于地方头领的观点和愿望,因为当时对那些航海商人的活动,很难进行集中管理。如果我们可以接受一个声望极高的权威人士(一个肯定并不偏爱市场秩序的人)所做的说明,那么“希腊-罗马的世界从本质上说显然是个私人所有权的世界,从几亩耕地到罗马贵族和皇帝的巨大领地莫不如此,也是个私人贸易和制造业的世界”(芬利,1973:29)。

其实,这种助长了私人目标多样化的秩序,只有在我愿意称之为分立的财产基础上才能够形成,这是梅因对通常称为私有财产的更为准确的用语。

(2)、也不应当认为部落是文化进化的起点。其实它们是这种进化最早的产物。这些“最早的”紧密群体,和另一些他们不一定熟悉的个人和群体,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行为方式(下面一章将讨论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很难说部落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变成了共同传统的维护者,或者文化的进化始于何时。但是,不管多么缓慢以及受着怎样的阻碍,有秩序的合作毕竟在不断扩展,普遍的、无目标的抽象行为规则,取代了共同的具体目标。

2、欧洲文明的古典遗产

(1)似乎也是希腊人,尤其是持世界主义观念的斯多噶派哲学家,首先表述了后来罗马人在其帝国全境加以普及的道德传统。我们知道,这个传统受到过严重的抵制,并且还会一再有这样的遭遇。在古希腊,当然主要是斯巴达人,即那些最强烈反对商业革命的人,他们不承认个人财产,反而允许甚至鼓励偷盗。。。。。。不过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儿,我们便可发现一种向往恢复斯巴达行为方式的怀乡病,这种怀恋之情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是对受全权政府主宰的微观秩序的渴望。

(2)不错,在地中海地区发展起来的巨大商业社会,一度需要依靠罗马人的保护以防备掠夺者,那时的罗马人,如西塞罗所言(《论共和》,2,7-10),仍然具有较多的尚武精神,能够通过征服最发达的商业中心科林斯和迦太基——它们因为“贪婪的生意和航行”而失去军事威力——而控制这个地区。不过在共和国时代的最后年代和帝国时代的最初几个世纪里,在深深卷入商业利益的元老院成员的统治下,罗马为世界提供了建立在个人财产绝对观念上的一个私法楷模。只是在罗马的中央政府日益取消了创业的自由之后,这种最早出现的扩展秩序才开始衰落并最终崩溃。这个过程一再出现:文明可以扩展,但是在接管了公民日常事务处理权的政府的统治下,它不太可能得到很大发展。如果没有一个把保护私有财产作为自己主要目标的政府,似乎不太可能发展出先进的文明,但是由此引起的进一步的进化和成长过程,却一再被“强大的”政府所中断。有足够的力量保护个人免于同胞暴力的政府,使一个日益复杂的自发秩序的进化和自愿合作成为可能。但是它们为了贯彻自以为更大的智

慧,不让“各种社会制度随意发展”(取自1977年版《方塔纳-哈泼现代思想词典》“社会工程”词条下的一句典型用语),迟早会褴用这种权力,压制它们原来所保护的自由。

如果说,罗马的衰落并没有永久终止欧洲的进化过程,但是亚洲的类似发展(后来又单独出现在中美洲)却被强大的政府所阻止,这些政府(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相似,但其权力却超过了欧洲)也有效地抑制了私人的首创精神。其中最显著者莫过于中华帝国,在一再出现的政府控制暂时受到削弱的“麻烦时期”,文明和精巧的工业技术获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这些反叛或脱离常规的表现,无一例外地被国家的力量所窒息,因为它一心只想原封不动地维护传统秩序(李约瑟,1954)。

这也可由埃及的情况得到很好的解释。关于私有财产在这个伟大文明最初的崛起中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十分出色的记录。雅克·皮尔纳在他对埃及的制度和私法的研究中,描述了第三王朝结束时法律从本质上说有着个人主义特点,当时的财产是“个人的和不可侵犯的,完全受所有者的支配”(皮尔纳,1934:Ⅱ,338-m),但他也记录了它在第五王朝便已开始衰落。这导致了第十八王朝的国家社会主义,同一时期的另一本法文著作(戴兰,1934)对此做了描述。此种现象在此后两千年里一直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这一时期埃及文明停滞不前的原因。

同样,就欧洲文明在中世纪晚期的复兴而言,可以说资本主义——和欧洲文明——扩张的起源和产生的理由,是得益于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巴什勒,1975:77)。不是在更为强大的政治统治下,而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德国南部和低地国家的城市里,最后是在治理宽松的英格兰,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而不是军阀的统治下,近代的产业制度才得到了发展。保护分立的财产,而不是政府主宰其用途,为密集的服务交换网络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一网络形成了扩展秩序。

历史学家有一种习焉不察的教条,误导人心者莫此为甚,他们把强大国家的建立说成是文化进化的顶峰,其实这经常标志着文化进化的结束。在这个问题上,研究早期历史的人完全被那些掌权者留下的遗迹和文献所左右,因此也受到了它们的欺骗。扩展秩序的建立者,往往没有创造出能够建立丰碑的财富,因而也没有给他们的成就留下多少显而易见的辉煌见证。

【读后感:

《好想伸开蜷缩的翅膀,飞向那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如果说,罗马的衰落并没有永久终止欧洲的进化过程,但是亚洲的类似发展(后来又单独出现在中美洲)却被强大的政府所阻止,这些政府(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相似,但其权力却超过了欧洲)也有效地抑制了私人的首创精神。其中最显著者莫过于中华帝国,在一再出现的政府控制暂时受到削弱的“麻烦时期”,文明和精巧的工业技术获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这些反叛或脱离常规的表现,无一例外地被国家的力量所窒息,因为它一心只想原封不动地维护传统秩序(李约瑟,1954)。”

————《致命的自负》哈耶克

今天看书时记下了这磨一段,有点想法,记下来,嘿嘿,记得有 “ 压制久了,便也没有了飞的欲望”这磨一句话,现在看来也不是哈,却越发有了想飞的欲望,\'自由与强制\"到底该。。。。。。

一方面要无政府主义般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极具尚武精神的强制力,即需国家的集权控制,如此的一对矛盾。我想到了古代的巴比伦,那个地方处于热带的地方,由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提到的温暖的环境中可以发挥人们的扩散性思维,更有利于创作,可以想见它当时会有多麽的附有创造力,空中花园。。。而希腊温暖的城邦创造了多磨辉煌的成就,而寒冷的环境却塑造出了力量,所以它最终没能经住罗马人强悍的征服。

同样的故事也荡在我们悠悠的华夏长河里,我们自古南北方就不和,铁木真的粗犷的汉字的形象想必已深深的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对他的评价,毛本人却是湖南这个略带温暖的地方,虽然没有北方人特有的直爽,有着读书人身上的俊秀气,但他一直在寻求着机会锻炼自己,无论是体魄,亦或是胆量,先天没有北方人的强悍粗犷的气魄,后天可以锻炼嘛!南方由于温暖的缘故人们更具有创造力,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南方人精的跟猴儿似的(意在说明他们很聪明,此处是中性词哈),而北方则是高壮的汉子(有的也不是)。南北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北方人直爽,强悍,但少计谋;南方人聪慧,伶俐,但略有软弱。如果北方人多些智慧,南方人多些强悍与胆量,将会锻造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的人,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无一定意志,一定信仰,又何必强迫自己呢?若此生只愿做一个平凡的人,就不必了,然,若已在一个地方,或是向往着那个地方,就不能不拥有这份信念,这份意志了,南唐李煜既是君,北方大兵压境,仍纵情酒色诗书,不亡国还有天理吗?同理:我们的四大发明是在统治较为松的时候发明的,我们的儒、道、墨、法的文化历史是在诸侯争霸,兵荒马乱,百家争鸣时创造的。近代以来,思潮奔涌的年代出现了李政道,杨振宁,鲁迅,钱学森。。。。。。这也许就是对钱老“中国这莫多的大学为什莫出不了大家,出不了大师”的最好的回答吧!这些能不能在外国寻到它的根源呢?

也许吧,哈耶克,这位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大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凯恩斯的论战中败下阵来后就从经济领域转向了法学领域,哲学领域。。。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终于又被重用了,戏剧性的是二战后丘吉尔用了他的理论竞选失败了,而这次撒切尔夫人用了她的理论竟成功了,大洋彼岸的美国,里根用了它竟也成功了,这次带来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又一次验证了“自由”的重要,至于之后呢,我想还是这样的历史循环论吧,即自由主义与强制主义的循环上阵吧。那么有整体-局部的辩证观,于人,不亦如此吗?我们该何时需要自由?何时强制?????

一切都那摩的平静,好想做个弥勒佛,腆着肚子,笑呵呵的,看着窗外花开花落,每天躺床上这样看着灯开灯闭,挺好,哈哈。。。。。。】

推荐第10篇:致命羞辱美文摘抄

戴着冰凉的手铐,他感到有些不适应,但当他从民警的口中得知好朋友已经不治身亡后,他一下瘫倒在地,忍不住放声痛哭,然而,一切悔之晚矣!

他叫文平,19岁。一年前,他与大他一岁的好朋友许亮一起来到元江县城郊元红大桥边的沙场打工。他们不但同住一间宿舍,工作之余,两人还一起逛街、聊天。

2009年6月,英俊的许亮收获了一段美好的爱情。女孩是元江县一家服装店的服务员,美丽而温柔。享受着甜蜜的爱情,但许亮并没有冷落好朋友文平,相反,许亮还向女友提出,给文平也介绍一个女朋友。但女友连续给文平介绍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2010年1月22日,是许亮20岁生日。这对恋人很早就约定,生日这天一定要好好庆祝一下。这天刚一下班,许亮就赶到女友工作的服装店等女友下班。之后,热恋中的两人在县城的一家小饭店里吃过饭后,买了一个生日蛋糕来到女孩的住处,忍不住激情相拥。当晚,许亮离开时,女友恋恋不舍地将他送到门口,然后递给他一包烟。“就这样送我一包烟吗?”许亮深情款款地说。

“那要怎样送呢?”女孩不解地看着许亮。许亮笑笑,当场将烟壳拆开,将烟全部取出来,然后让女友把每一支烟的过滤嘴含一含,“这样,我每次吸烟,都是在和你亲吻!”许亮紧紧搂着女友的腰说。女友娇羞地埋下头,将每支烟的虑嘴用嘴含了含,然后装好,递给许亮。

深夜,许亮满心欢喜地回到宿舍,同宿舍的好朋友文平还没有睡,在和两个同事喝酒聊天,见许亮回来,三个人将他拉到桌前,一起喝酒。不一会儿,文平准备给一起喝酒的几人发烟,但发现自己的烟只剩一支了,就提议让许亮发烟。许亮身上只装着女友送给他的烟,他舍不得发,更何况女友还亲吻过烟,因此,他就推脱说自己没有烟。

“别小气!谁信!”文平说着,就冷不丁伸手去翻许亮的上衣口袋,他早就发现那里鼓鼓的,应该有一包烟,结果一下掏出许亮女友送的烟。

“不至于吧!”文平笑着奚落道,并取出一支烟就要叼在嘴里。

想想烟是女友送的,女友还亲过烟的过滤嘴,许亮怎肯让文平吸。他连忙去抢烟,但没好意思说烟被女友含过,只让文平还他。见好朋友有烟竟不发给自己,文平很生气,觉得自己当着两个同事的面丢了丑,坚决不还烟给许亮。一个要抢一个不给,两人撕扯争夺起来,一起喝酒的两同事连忙将他们劝开。

文平很郁闷地坐回到自己的床上,他觉得许亮这个朋友算是白交了,一回来他就请许亮一起喝酒,酒还是他出钱买的呢!没想到许亮竟如此小气,连支烟都舍不得发,还让他在两个工友面前丢丑。他狠狠地瞪着许亮,气得说不出话来。

而想到自己女友亲吻过的烟被文平叼过,许亮也很恼火。许亮跑了出去,到附近的小卖部买了3包烟回到饭桌上,当着文平的面将其中两包发给另两名工友。“要烟老子我有的是,但要看是哪个,如果给某些人抽还不如给狗抽!”说着将第三包烟故意丢出窗外。

文平看见如此情形,更是恼羞成怒。“许亮你别找死,你喝我的酒吃我的菜我也没说你什么,你还这样羞辱我!”他骂骂咧咧地从床铺下拿出自己前几天买的一把匕首,向许亮冲了过去,许亮见势不好,转身想逃,但逃避不及,被文平刺中大腿动脉,当场倒地,鲜血喷涌而出。两名一起喝酒的工友惊呆了,反应过来后,立即拨打120求救。

文平见许亮的鲜血喷涌而出,一下子清醒过来,立即转身跑到室外,天一亮,他马上逃离了元江,逃到百里之外的建水县躲藏起来。第二天凌晨两点,许亮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及动脉失血过多,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元江县公安局在红河州红河、建水警方的协助下,案发48小时后,在建水县成功将文平抓获归案。文平如实供述了罪行。

为讨一支烟抽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造成两个多年的好朋友一人惨死一人入狱,希望许亮的惨死能让人警醒,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第11篇:致命ID观后感 3

《致命ID》观后感

——幼年遭遇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当我走上楼梯,我看到一个不在那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本以为翻译的不到位,但看了原文之后依然不明白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最后这句话是那个小孩人格说出来的,那也是胖子最初开始人格分裂的时刻。毫无疑问,是幼年心灵上不可磨灭的创伤导致了胖子的人格分裂,童年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这种重要性足以改变一生的人格,童年的经历与记忆会在人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也并不是与心理医生的几次聊天就能将之抚平的创伤。

看电影时,我们一开始曾经将许多人列为嫌疑人(尽管旅馆内并无现实中的人死去),但鲜有人想到那个男孩,包括治疗的心理医生都没有把他当回事儿。无疑这里的心理医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心理学中最为基础的理论他竟然给忽视了,心理学在分析一个人的人格时候,最首先的就是了解他的生活环境、经历和遭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母亲是妓女,犯有盗窃罪、妨害风化罪,还违反假释(想必是因为有孩子需要养护才被假释的)条例,又被遗弃在汽车旅馆,这样被忽视被遗弃被伤害的自我意识,怎能不给幼小的心灵埋下丑恶的隐疾?

影片讲的是人格分裂,人格分裂又名解离性人格或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后来改名为解离性身份障碍,在此手册中

1归类为第一轴的解离性障碍的一种。多重人格即具有超过一个人格存在(若只有两个则称为“双重人格”),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称为“并存意识”,如果并存意识较好的,他们甚至可以内部沟通,或进行内部会议;也有一些情况,人格之间并没有察觉彼此的存在,这会导致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通常在此分裂现象开始时,原本的人格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记忆断层)的现象,也无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严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才能从中得知有用的资料。”

而根据国际创伤与解离学会对人格分裂的成因研究认为:7岁以前/学龄前有冲击过大或重复发生的身体虐待、情绪虐待,以及强大的压力事件,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达到“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

因此,片中心理医生忽视了年幼时候的创伤,在发现10个人格之后却恰恰忽视了幼年时期便已分化出来的恶的人格是一个重大的失误,也直接导致了最后被小孩人格控制的胖子杀死的结局。对于孩子来说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是那么重要,片中胖子的家庭是破碎的,而

且丑陋和残酷,有着一个常虐待儿子的妓女母亲,抛妻弃子、嗜赌成性的父亲,这一切都慢慢的扭曲了他幼年时候的人格。为了逃避这可怕肮脏的过去,胖子只能人格分裂,企图逃避,认为这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从幼年生长环境的角度上讲,或许每一个罪犯的犯罪都能在其幼年的时候寻找到起点。

第12篇:《致命ID》观后感(人格分裂)

《致命ID》观感

这部电影真的好费脑细胞,不过好刺激,如果我对人格分裂有很深的认识就好了。

本来我觉得这只是一部关于一起连环谋杀案的电影,但是一个一个嫌疑人却按着房间号码的顺序一一被杀,犯人逃不出那家汽车旅馆,到后来甚至全部尸体消失,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单纯的谋杀案。看到后半部分,更发现这是在进行一名胖子犯人的心理治疗,(这是一位犯下六起连环谋杀案的犯人,表面看起来挺正常的,其实患有人格分裂症,“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看得我都有点混乱。)通过药物,医生让胖子犯人的11个人格相互残杀,最后想剩下善的那个人格,可最后真正剩下的却是那个小男孩,即胖子犯人的本格,有很阴暗的一面,精神世界里他杀了改邪归正的妓女,现实里,他杀了那个医生。因为对人格分裂的认识不深,所以我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能让我最易理解的对于人格分裂的解释:“在分裂人格的精神世界里,人格与人格之间本来是不会相互碰面的,他们都会单独存在,并且永远意识不到其他人格的存在。也就是说,所有人都会以为自己是本尊,是一个完整的存在于现实的人格。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在同一个时刻,必然只允许一个人格保留,所以,当一个人的人格同时堆积在一个空间的时候,人格与人格间,必然会不自觉或自觉地互相消灭,精神世界也会采取措施消灭掉多余的人格,来维持精神的完好。”看完各方各面呢的资料分析(特别是豆瓣的一篇影评),我对这个影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觉得导演真的好牛啊!居然能让心理治疗这么抽象的东西具体地表达出来,也觉得演员演得很好,我最喜欢的是那个新婚妻子的演技(发觉要爆

发的角色都好需要演技),是绝望和极度恐惧的交杂的心理状态,看得我也一惊一乍的(其实全片也看得我一惊一乍的)。

另外就是心理疾病带来的严重危害让我更加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片中胖子犯人出生的家庭并不完整,而且丑陋和残酷。一个常虐待儿子的妓女母亲,抛妻弃子、嗜赌成性的父亲,这可要造成多大的阴影!为了逃避这可怕肮脏的过去,胖子犯人人格分裂,最后失控犯下杀人罪行。所以说,心理问题一严重就大件事!有什么不开心一定要找人帮助找人开导。我以后再也不会随便说自己精分了......

第13篇:领导者的致命性格

领导者的致命性格

企业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每天都有大型公司倒闭。商业世界就是围绕数字目标、市场份额、大胆创新以及卓越执行而运转的。企业领导者每天都需要面对艰难的事情做出艰难的决策。 自恋型领导者

要了解企业的状况,就必须了解什么是自恋。“企业比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恋者的变化。自恋型领导者通常能够找到自我,但他们的下属必须失去自我,”弗里斯写道。

自尊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它可以使人变得自信、果断和富有创造力。但是,过度自恋往往导致自我主义,拒绝考虑别人的处境,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界线。“企业领导者过于自恋的性格加上他享有的权力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弗里斯警告。

是什么导致这种自恋的性格?这要归咎于父母。“在孩童时期,自我形象的放大与小孩子本身的无助感形成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他说,“采取不正确的办法来消除这种紧张关系,导致了负面心理和对个人权力及地位的渴望。对权力、地位、名誉和魅力的渴望最终导致自恋性格。”

当然,自恋也许可以使领导者更加相信成功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在预料之中的。从中短期来看,自恋也可以提升领导者的业绩。正如弗洛伊德所写道的:“如果一个人一直受到母亲的宠爱,他一生都会洋洋得意,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真的取得成功。”自恋型领导者可能具有以下特点:自大;对成功和权力充满无限幻想;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求别人无限崇拜他们;权力意识强烈:对特别优待抱有不合理的期望;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有傲慢的行为和态度。

控制型领导者

控制型领导总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规章制度、指令计划都是控制型领导的行事准则。

“他们害怕如果不时时遵循最高标准或不遵守规则,世界就会四分五裂,”弗里斯写道。

如果小孩子在条条框框非常明确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就会学习避免不脱离这些条条框框或避免做出创造性的行为。成年后,他们仍然害怕犯错误。但他们同时又对自己很不满意,认为自己其实可以做得更多或更好。“他们始终受困于„应该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不断地把自己越逼越紧。父母的那种苛刻、是非对错太分明的形象已在他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害怕受到惩罚,”弗里斯补充道。控制型 1 领导者可能给人以严格而投入的印象,但对控制的需求使他们停步不前,固执僵化,不懂得灵活变通。

他们更热衷于呆在等级分明而不是人人平等的环境中。“他们尊重他人,态度恭顺,善于迎合他人,甚至对上级(他所认为的上级)惟命是从。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下属又非常专横、傲慢、苛刻、毫不妥协。与控制型领导者共事有如处在雷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触上地雷,会因为违背了对方严苛的标准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企业中,控制型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官僚作风。

然而,随着责任的增大,他们变得犹豫不决。“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显然不适合担当领导一职。”控制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严苛,缺乏灵活性和自发性;是工作狂;是非对错太分明,爱教训他人;有自虐和自我贬低的倾向;冷酷无情,易怒,易有挫折感,急躁;心神不宁;害怕犯错;精神紧张,内向、冷漠;因循守旧,严肃、刻板。

忧郁型领导者

如果你的公司死气沉沉,员工不爱沟通,就有可能是公司高层带来了忧郁的氛围。忧郁型领导者总认为自己事事不顺,表现不佳,而且不会成功。

“忧郁的人很少有兴趣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同意见,”弗里斯写道,“他们很不适合当领导,因为他们犹豫不决,缺少自发性和创造性。他们很悲观,对困难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又估计过低。”

当然,临床表现忧郁的人是病人,需要进行治疗。但是,当有同事情绪忧郁时,紧张的工作可能会掩盖这种情绪,或者使他身边的人注意不到他的异常。忧郁的人可能不愿意知道或不知道自己的症状,也有可能非常严苛,是非对错太分明,总是费劲地去激励他人。

“他们都把工作看成令人生厌的苦差事。他们所抱的怀疑态度和玩世不恭催生出一种令人消极、沮丧和有害的氛围。”弗里斯写道,“他们不仅对自己要求苛刻,对其他人也施加了很大压力。他们希望为自己工作的人承担大量工作任务,他们不断唠叨着让别人完成任务,同时又批评着下属的表现有多么不济。”

忧郁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常有无助感,觉得自己没用;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萎靡不振,长期疲劳;冷漠;注意力不集中;沉闷无趣;常产生内疚、自责、沮丧的感觉;常常想到死亡或自杀。

暴躁型领导者

商界的激烈竞争对今天的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持续的业绩压力可能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举动和判断。然而,对于那些胆大的领导者而言,这可能正是他们最想要的环境。在非常情况下,暴躁型领导热衷于控制和贬低同事。

“他们以伤害他人的身心为乐,甚至可能通过使用暴力来建立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弗里斯写道,“他们冷血,对给其他人造成的伤害视而不见。”

暴躁型领导者工于心计,时刻想着报复他人。他们认为身边的同事和他们一样冷酷、狡滑、野心勃勃。“他们对自己令人生厌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无动于衷,稍有不顺就迁怒他人,并想出种种理由来责备他人,宽恕自己。”弗里斯解释道。

暴躁型领导者偏爱权力,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他们认为弱者是不值得同情的。在企业中,暴躁型领导者总是把个人的成功摆在首位。“尽管暴躁型领导者在神经质型的组织中能有一席之地,但这种领导风格不会取得长久的成功,”弗里斯写道,“暴躁型领导者与他人打交道的方式最终将给自己或企业带来麻烦。”

暴躁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固执己见,心胸狭窄,顽固不化;专横、偏执、不能容忍异己;精力充沛,好竞争,权力欲强;严格自律,事事追求完美;崇尚暴力;攻击性强;苛刻、严酷、专横跋扈;易怒;爱侮辱或贬低他人;畏惧他人的权势。

偏执型领导者

英特尔的创始人格鲁夫曾说过“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不是说要你像精神病人那样工作。偏执狂可以指偏执的行为,甚至妄想症,也可以指正确和明智的警惕性。格鲁夫强调的是警惕性。

而且,偏执狂一旦冲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一旦误解了别人的行为,就有可能胡乱猜疑。偏执狂常常采取三种措施保护自己:将人分成不同群组,因自己的情绪而责怪他人,或试图否认当前的实际情况。他们也有可能编造事实。

偏执狂健康的一面就是会时时警醒自己(就像格鲁夫那样),但偏执型领导者也不可避免地会制造很多真实的敌人。正如弗里斯所写:“对领导者而言,保持适当的怀疑心态是一种适应机制,是对这个同时充满真实和假想敌的世界的正常反应。然而,如果不根据现实来缓解怀疑,就有可能成为偏执狂。”

“高效的领导者根据有效的政治实践来决定该做出什么样的举动,这些实践可以帮助他们界定和判断危险。他们依赖可以信赖的同事来帮助自己确保安全和理智。不幸的是,偏执型领导者常常过于孤僻,以至不屑于进行具有建设意义的现实验证。他们过于注重细节,但是却很少从宏观上来看待问题,他们往往只看到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隐秘的关联。”

偏执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过于敏感;对他人缺乏信心;好争论,易怒;自以为是;吹毛求疵;精神紧张,无法放松;无法宽恕别人对他的侮辱、伤害和轻视;爱小题大做。

魅力型领导者

如果运用得当,魅力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如果运用不得当,它可能使员工陷入盲目追随领导者的陷阱,而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如果拥有超级个人魅力的领导者是个妄想狂,他对下属所下的指令将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为了保住工作,下属可能会挖空心思来迎合他们的领导,”弗里斯写道,“他们可能歪曲或夸张事实来接近权力的中心,也就是他们的领导。”

轻度躁狂或得意洋洋的情绪与躁狂抑郁症有关,但它也是使魅力型领导者显得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轻度躁狂的管理者常常能给公司带来生机,促进公司的发展,”弗里斯补充道。

但是,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些使魅力型领导者引人注目的因素,即精力充沛、情绪乐观、完美无瑕和激情四射,也有可能导致狂躁的行为。高昂的情绪过后必定会进入一个低谷期,飘飘然的领导者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然而,轻度躁狂型的领导者如果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听到„警钟‟时能紧急刹车,创造平衡的生活,他们就是公司的巨大财富,”弗里斯断言。

魅力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深深地吸引身边的人,令他们着迷;帮助人们超越自己平时的做事方式;促使人们做出好的或不良的举动;能将下属紧密团结起来;可能做出自毁的行为;易狂躁;可能将企业带入迷途;当情绪高涨时,判断能力低下。

神经质型骗子

神经质型的骗子不相信自己的运气。“他们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是不应该的或纯属偶然得来的,他们用来描述这些成就的词语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刻薄,”弗里斯写道,“神经质型的骗子相信自己的观点,他们非常怀疑自己有能力来重复过去的成功。尽管人们认为他们非常成功并且很有才能,他们却担心总有一天会暴露自己的无能。”

神经质型的骗子的另一个缺点就是事事追求完美。首先,他们为自己设定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等到目标真的没有实现时,他们的自责又进一步加深了。这是一种虐待狂与被虐待狂的心理,表现为沉迷于工作。当他们升迁为高层管理者时,他们对于失败的焦虑感就开始增强。

“我曾访问过的绝大多数成功的管理者,或多或少都受到这种症状的困扰,”弗里斯写道,“进一步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因为非常幸运,才能在这么多工作岗位上都表现优异,而自己的无能始终没有被揭穿。”

神经质型的骗子具有以下特点:总是担心自己达不到公司的期望;是工作狂;不擅长帮助员工发展;事事都要咨询他人;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总为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认为每天的工作都是对自己的考验;认为自己总是在欺骗他人相信自己的才智;认为自己的好运不会持续;认为自己的无能和欺骗总有一天会暴露。

第14篇:领导者的致命性格

领导者的致命性格

——照一照镜子中的七种不良个性,看一看是否看见了自己。

企业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每天都有大型公司倒闭。商业世界就是围绕数字目标、市场份额、大胆创新以及卓越执行而运转的。企业领导者每天都需要面对艰难的事情做出艰难的决策。

下面是领导者不可告人的一个小秘密。“每天走进办公室,我既能让手下1万名员工的生活变得悲惨,也能让他们变得积极。要做到这两点很容易。我需要每天提醒自己我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位曾参加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管理者工作坊的CEO的心声。

该商学院全球领导力中心的负责人弗里斯(Manfred Kets de Vries)不仅发现了企业管理者们的这种心理状况,他还有其他见解。弗里斯撰写了22本关于企业管理的书籍,他精通正统的企业管理教学,曾在哈佛大学、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等多所著名学府执教。他也精通心理分析,是加拿大心理分析协会和国际心理分析学会的会员。

弗里斯认为,领导者的心理矛盾和紧张情绪对企业造成的破坏绝不亚于竞争对手发起的商业竞争。因此,人们应该试着对领导者的心理状况做进一步的了解。

他的新作Leaders On The Couch是一本经过认真推敲的完备的参考书,它为心理更加健康的领导者以及更加健康、更加成功的企业辩护。首先,它要求高管人员对自己的行为做进一步的反省:为什么他们在特定的状况下会有那样的举动?要不要试着改变自己的行为?“许多管理理论都过于简单地阐述了企业领导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弗里斯在引言中写道,“实际上,对一些决策看似合理的解释常常是不成立的。”

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进一步挖掘自己的个人背景和成长经历,以便理解自己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成年人常会重复在孩童时期学到的行为方式,最终,他们会不知不觉地陷入这种破坏性的循环。

“很多领导者都会有狂躁的行为,”弗里斯写道,“他们不停地工作,却忘记了为什么每天都要工作。他们并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却不惜牺牲自己去得到它。”如果管理者不了解自己,或彼此互不了解,就很有可能令公司的运作陷入不正常。

“尽管领导者共同做出会对企业及员工的将来产生影响的重要决策,但他们忙于公司政治游戏,而不是实质性的事情。”弗里斯写道,“在各种企业中,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忙于保卫自己的„领地‟,以至于真正的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另外,当管理者坚持某个问题„无法讨论‟时,似乎有很多无形的因素在起作用。更为常见的是,只有在问题最明显不过时(甚至出现了一段时间之后),企业领导者才会准备寻找解决办法。”

弗里斯不但阐述了有效干预(小组和个人指导,甚至借助心理疗法或心理分析)的必要性,还描述了经理人的几种不良性格。

下面列举了弗里斯在书中所描述的几种关键不良性格。但是,正如他所说的,“很多人都有多面性,具有多种性格。我所列举的这些例子只是为了帮助读者看清那些不能一眼看出的性格要素。”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关于如何与“异类”同事相处的简明指南。而且,它有可能帮助你进一步了解在镜子里回视着你的那个人,也就是你自己。“无论你喜欢与否,”弗里斯写道,“大多数人都不大愿意承认自己„行为异常‟。”

自恋型领导者

要了解企业的状况,就必须了解什么是自恋。“企业比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恋者的变化。自恋型领导者通常能够找到自我,但他们的下属必须失去自我,”弗里斯写道。

自尊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它可以使人变得自信、果断和富有创造力。但是,过度自恋往往导致自我主义,拒绝考虑别人的处境,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界线。“企业领导者过于自恋的性格加上他享有的权力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弗里斯警告。

是什么导致这种自恋的性格?这要归咎于父母。“在孩童时期,自我形象的放大与小孩子本身的无助感形成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他说,“采取不正确的办法来消除这种紧张关系,导致了负面心理和对个人权力及地位的渴望。对权力、地位、名誉和魅力的渴望最终导致自恋性格。”

当然,自恋也许可以使领导者更加相信成功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在预料之中的。从中短期来看,自恋也可以提升领导者的业绩。正如弗洛伊德所写道的:“如果一个人一直受到母亲的宠爱,他一生都会洋洋得意,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真的取得成功。”自恋型领导者可能具有以下特点:自大;对成功和权力充满无限幻想;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求别人无限崇拜他们;权力意识强烈:对特别优待抱有不合理的期望;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有傲慢的行为和态度。

控制型领导者

控制型领导总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规章制度、指令计划都是控制型领导的行事准则。

“他们害怕如果不时时遵循最高标准或不遵守规则,世界就会四分五裂,”弗里斯写道。

如果小孩子在条条框框非常明确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就会学习避免不脱离这些条条框框或避免做出创造性的行为。成年后,他们仍然害怕犯错误。但他们同时又对自己很不满意,认为自己其实可以做得更多或更好。“他们始终受困于„应该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不断地把自己越逼越紧。父母的那种苛刻、是非对错太分明的形象已在他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害怕受到惩罚,”弗里斯补充道。控制型领导者可能给人以严格而投入的印象,但对控制的需求使他们停步不前,固执僵化,不懂得灵活变通。

他们更热衷于呆在等级分明而不是人人平等的环境中。“他们尊重他人,态度恭顺,善于迎合他人,甚至对上级(他所认为的上级)惟命是从。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下属又非常专横、傲慢、苛刻、毫不妥协。与控制型领导者共事有如处在雷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触上地雷,会因为违背了对方严苛的标准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企业中,控制型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官僚作风。

然而,随着责任的增大,他们变得犹豫不决。“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显然不适合担当领导一职。”控制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严苛,缺乏灵活性和自发性;是工作狂;是非对错太分明,爱教训他人;有自虐和自我贬低的倾向;冷酷无情,易怒,易有挫折感,急躁;心神不宁;害怕犯错;精神紧张,内向、冷漠;因循守旧,严肃、刻板。

忧郁型领导者

如果你的公司死气沉沉,员工不爱沟通,就有可能是公司高层带来了忧郁的氛围。忧郁型领导者总认为自己事事不顺,表现不佳,而且不会成功。

“忧郁的人很少有兴趣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同意见,”弗里斯写道,“他们很不适合当领导,因为他们犹豫不决,缺少自发性和创造性。他们很悲观,对困难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又估计过低。”

当然,临床表现忧郁的人是病人,需要进行治疗。但是,当有同事情绪忧郁时,紧张的工作可能会掩盖这种情绪,或者使他身边的人注意不到他的异常。忧郁的人可能不愿意知道或不知道自己的症状,也有可能非常严苛,是非对错太分明,总是费劲地去激励他人。

“他们都把工作看成令人生厌的苦差事。他们所抱的怀疑态度和玩世不恭催生出一种令人消极、沮丧和有害的氛围。”弗里斯写道,“他们不仅对自己要求苛刻,对其他人也施加了很大压力。他们希望为自己工作的人承担大量工作任务,他们不断唠叨着让别人完成任务,同时又批评着下属的表现有多么不济。”

忧郁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常有无助感,觉得自己没用;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萎靡不振,长期疲劳;冷漠;注意力不集中;沉闷无趣;常产生内疚、自责、沮丧的感觉;常常想到死亡或自杀。

暴躁型领导者

商界的激烈竞争对今天的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持续的业绩压力可能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举动和判断。然而,对于那些胆大的领导者而言,这可能正是他们最想要的环境。在非常情况下,暴躁型领导热衷于控制和贬低同事。

“他们以伤害他人的身心为乐,甚至可能通过使用暴力来建立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弗里斯写道,“他们冷血,对给其他人造成的伤害视而不见。”

暴躁型领导者工于心计,时刻想着报复他人。他们认为身边的同事和他们一样冷酷、狡滑、野心勃勃。“他们对自己令人生厌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无动于衷,稍有不顺就迁怒他人,并想出种种理由来责备他人,宽恕自己。”弗里斯解释道。

暴躁型领导者偏爱权力,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他们认为弱者是不值得同情的。在企业中,暴躁型领导者总是把个人的成功摆在首位。“尽管暴躁型领导者在神经质型的组织中能有一席之地,但这种领导风格不会取得长久的成功,”弗里斯写道,“暴躁型领导者与他人打交道的方式最终将给自己或企业带来麻烦。”

暴躁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固执己见,心胸狭窄,顽固不化;专横、偏执、不能容忍异己;精力充沛,好竞争,权力欲强;严格自律,事事追求完美;崇尚暴力;攻击性强;苛刻、严酷、专横跋扈;易怒;爱侮辱或贬低他人;畏惧他人的权势。

偏执型领导者

英特尔的创始人格鲁夫曾说过“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不是说要你像精神病人那样工作。偏执狂可以指偏执的行为,甚至妄想症,也可以指正确和明智的警惕性。格鲁夫强调的是警惕性。

而且,偏执狂一旦冲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一旦误解了别人的行为,就有可能胡乱猜疑。偏执狂常常采取三种措施保护自己:将人分成不同群组,因自己的情绪而责怪他人,或试图否认当前的实际情况。他们也有可能编造事实。

偏执狂健康的一面就是会时时警醒自己(就像格鲁夫那样),但偏执型领导者也不可避免地会制造很多真实的敌人。正如弗里斯所写:“对领导者而言,保持适当的怀疑心态是一种适应机制,是对这个同时充满真实和假想敌的世界的正常反应。然而,如果不根据现实来缓解怀疑,就有可能成为偏执狂。”

“高效的领导者根据有效的政治实践来决定该做出什么样的举动,这些实践可以帮助他们界定和判断危险。他们依赖可以信赖的同事来帮助自己确保安全和理智。不幸的是,偏执型领导者常常过于孤僻,以至不屑于进行具有建设意义的现实验证。他们过于注重细节,但是却很少从宏观上来看待问题,他们往往只看到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隐秘的关联。”

偏执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过于敏感;对他人缺乏信心;好争论,易怒;自以为是;吹毛求疵;精神紧张,无法放松;无法宽恕别人对他的侮辱、伤害和轻视;爱小题大做。

魅力型领导者

如果运用得当,魅力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如果运用不得当,它可能使员工陷入盲目追随领导者的陷阱,而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如果拥有超级个人魅力的领导者是个妄想狂,他对下属所下的指令将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为了保住工作,下属可能会挖空心思来迎合他们的领导,”弗里斯写道,“他们可能歪曲或夸张事实来接近权力的中心,也就是他们的领导。”

轻度躁狂或得意洋洋的情绪与躁狂抑郁症有关,但它也是使魅力型领导者显得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轻度躁狂的管理者常常能给公司带来生机,促进公司的发展,”弗里斯补充道。

但是,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些使魅力型领导者引人注目的因素,即精力充沛、情绪乐观、完美无瑕和激情四射,也有可能导致狂躁的行为。高昂的情绪过后必定会进入一个低谷期,飘飘然的领导者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然而,轻度躁狂型的领导者如果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听到„警钟‟时能紧急刹车,创造平衡的生活,他们就是公司的巨大财富,”弗里斯断言。

魅力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深深地吸引身边的人,令他们着迷;帮助人们超越自己平时的做事方式;促使人们做出好的或不良的举动;能将下属紧密团结起来;可能做出自毁的行为;易狂躁;可能将企业带入迷途;当情绪高涨时,判断能力低下。

神经质型骗子

神经质型的骗子不相信自己的运气。“他们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是不应该的或纯属偶然得来的,他们用来描述这些成就的词语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刻薄,”弗里斯写道,“神经质型的骗子相信自己的观点,他们非常怀疑自己有能力来重复过去的成功。尽管人们认为他们非常成功并且很有才能,他们却担心总有一天会暴露自己的无能。”

神经质型的骗子的另一个缺点就是事事追求完美。首先,他们为自己设定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等到目标真的没有实现时,他们的自责又进一步加深了。这是一种虐待狂与被虐待狂的心理,表现为沉迷于工作。当他们升迁为高层管理者时,他们对于失败的焦虑感就开始增强。

“我曾访问过的绝大多数成功的管理者,或多或少都受到这种症状的困扰,”弗里斯写道,“进一步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因为非常幸运,才能在这么多工作岗位上都表现优异,而自己的无能始终没有被揭穿。”

神经质型的骗子具有以下特点:总是担心自己达不到公司的期望;是工作狂;不擅长帮助员工发展;事事都要咨询他人;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总为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认为每天的工作都是对自己的考验;认为自己总是在欺骗他人相信自己的才智;认为自己的好运不会持续;认为自己的无能和欺骗总有一天会暴露。

第15篇:致命武器作文900字

致命武器作文900字

致命武器作文900字

中国对枪支有着严格的管制,一般的只有警察和在伍军人才有机会接触枪支,当美国因枪支自由而引发校园暴力等事件时,中国公民可以很肯定的说:\"站在这,我不用担心自己被暴头\",但是近几年就是这仅用的致命武器,也让民众开始怀疑中国的枪支管理机制.

2010年1月12日,贵州坡贡镇民警张磊五枪打死村民郭永志、郭永华震惊全国,这似乎为我们对民众的怀疑找到了理由。

事发地点十分的贫穷,给人一种仿佛置于上世纪70年代感觉,经济的落后似乎无法避免的倒置了当地文化的落后,除了平日简单的农事外,赌博的风气在小镇上一直盛行,赌博赌钱的数额不是很大,一般就一两元,但就是为了这一两元争得脸红脖子粗是常有的事,甚至于会有人拿刀子、有人会拼命。再加上有时会发生的各类盗窃事件。可以说不稳定的社会环境极大地催生了这场悲剧的上演。

这次事件还暴露出中国警察机制的一系列问题,当事人张磊在参加完两个月的初任培训后就正式成为一名人民警察,这样当初就已经埋下一颗地雷,而现在它爆炸了也确实不足为奇,但是,也不是经过了严格培养的警察,就一定安上了质量可靠的保险栓了呢?2007年,安顺地区几个警校毕业的学生,因饭后口角一名警察开枪将另一名警察打死。可以说,在这个人类社会从来有过的高速高压环境下,有很多人都会得“病”,这“病”可以是肉体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就我个人看来,对个人来说、更是对社会来说,某一天开始你得“病”了直到它爆发之前,你都不知道自己得“病”。是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得“病”,但警察得“病”后果会更严重,所以今天有必要加强对从警人员心理素质的真、善、美培养。另外,据一位退休老干警说:他觉得现在公安系统形成了一种风气,“谁蛮、狠、强硬谁就更有工作能力,否则就会被视为软弱无能。”脱离了来自群众的评价,只看领导一面之辞,“为人民服务”就似乎有点遥远。另外,在坡贡镇也有谣传,张磊平日里一直开着的无牌汽车是镇上矿山老板所赠,而矿山老板和张磊关系确实不错,每次只要矿上和村民发生点矛盾,村民觉得张磊总是无法公正廉明处理,虽然是谣传,但就是有,我觉得也可以理解,在那样一个落后山区派出所总共只有民警一辆警车,派出所换个址、搞个装修几十万的资金也无法到位,自己想法解决这也确实情有可原,警察也是人,想要警察的工作不变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济基础是肯定必要的。

这次的悲剧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问题多也不是悲剧本身,悲剧的是悲剧再次上演。

第16篇:美的致命的歌词

【荒唐】

终于让我看穿了爱情 我明白这场游戏输的五体投地 关于你布下的局 终于我承认了我伤心 我确定把这回忆抹的干干净净 收拾你的荒唐然后离去 【换季】

让爱换个季节再开花结果 看时间把伤口酿成了收获 让爱换种感情再从鑫拥有 就算失去了牵手那种温柔 【勇敢的不是我】 心甘情愿的人 原来什麽都能承受 宁愿曲折坎坷 也不要再寂寞 【以前以后】 以前说的不是这种以后 以前要的不是这种以后 【我不想他】 我真的不想他 虽然眼泪还是会想他 哭到自己像个傻瓜 痛到自己说放得下 【爱归你】 我的爱归你 这是没理由的决定

这是无条件的交易 付出一切在所不惜 【位置】

失去你只是残忍的事实 多希望这是别人的故事 【难得】

我以为我成熟 以为从此就自由 我尝试着快乐 快乐却不陪着我 爱没有回来了 你已经离开我 我以为我成熟 以为我能好好过 我尝试着堕落 当我想你的时候 【现在我有了幸福】

面对不爱的人 我终于谅解了 曾经你用无言画的句点 现在我有了幸福 有人照顾 应该知足 你不像他 从不让我哭

可是我越想投入 越是生疏 抱得再紧 依旧止不住那流失的温度 【给我一个理由忘记】

给我一个理由忘记 那麽爱我的你 给我一个理由放弃 当时做的决定 有些爱越想抽离 却越更清晰

那最痛的距离 是你不在身边 却在我的心里 【可惜不是你】 可惜不是你 陪我到最后 曾一起走却走失那路口 感谢的是你 牵过我的手 还能感受那温柔 【很久以后】 爱原来只是你的救生衣 你在寂寞时候 才想到我 我却当做你是我的氧气 依赖你给的阳光空气 【丝路】

爱上你的全部 放弃我的全部 【接受】

我们都接受 一定是彼此不够成熟

在爱情里分不了轻重 诚实的过了头 不能退后也无法向前走 爱是一个自私的念头 把寂寞都消除的理由 剩下的那些感动 能记得多久 【勇气】

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 我的爱就有意义 【分手快乐】

其实爱对了人 情人节每天都过

分手快乐 请你快乐 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你自信时候真的美多了

【情歌】

回忆如困兽 寂寞太久而渐渐温柔 【我以为我可以】

我以为我努力过就可以 可为何抓住的是回忆 我以为我珍惜过就可以 却怎么只看见了自己 【寂寞寂寞就好】

人本来就寂寞的 借来的都该还掉 我总会把你戒掉 【孤岛】

你说的每句话都像是一幅画 我要把它看个仔细我要把它想得透彻 【纪念】 心中的爱和思念

都只是属于自己 曾经拥有过的纪念 【我怀念的】 我怀念的 是无话不说 我怀念的 是一起做梦 我怀念的 是争吵以后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 【了解】

因为太了解所以很伤心 没有你只好听着风的呼吸 却有种叫做时间的东西 说没问题 最后我们会痊愈 【叶子】

我一个人吃饭 旅行 到处走走停停

也一个人看书 写信 自己对话谈心 【没那么简单】

相爱没有那么容易 每个人有他的脾气

过了爱做梦的年纪 轰轰烈烈不如平静 【阴天】

男人大可不必百口莫辩 女人实在无须楚楚可怜 【听说爱情回来过】

爱是一种需要 一种缺乏 所以我们都喜欢情歌 不管爱在进行中 还是仍为萌芽 不管你爱他比较多 还是他爱你比较多 【我爱的人】

爱不到我最想要爱的人 谁还能要我怎样呢 【记得】

谁还记得是谁先说永远的爱我 以前的一句话是我们以后的伤口 【不痛】

你的爱早已经不同 我的心缺了一个洞 我像是失去心跳的不倒翁 动也不能动 你的爱我已经不懂 我的爱没有用 如果你问起 我假装不痛 【勇敢】 是我勇敢太久 决定为你一个人而活 不能说出口那么折磨

勇敢了太久城市充满了短暂的烟火 无处躲照亮了沉默明白是寂寞 【哭不出来】 我哭了 爱再不会回来 我会这麽等待 舍不得已春去秋来 【最爱你的人是我】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最浪漫的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错的人】

朋友都劝我不要不要 不要拿自己幸福开玩笑 但是做人已经那么累 假惺惺的想要逃 在爱里连真心都不能给 这才真的真正可笑

爱得太真 太容易让自己牺牲 太容易让自己沉沦 太容易不顾一切满是伤痕 【我走以后】 我走以后

你现在的生活会不会也偶尔想起我 那所谓的以后还是朋友如何去做 【好久不见】

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 看看你最近改变 不再去说从前 只是寒喧 对你说一句 只是说一句 好久不见 【他不爱我】

我看到了他的心 演的全是他和她的电影 他不爱我 尽管如此 他还是赢走了我的心 【说你爱我】

说你爱我 说你要我 说你 永远 不离开我 我承认 此刻的我懦弱

说你爱我 说你要我 说你 永远 不离开我 这要求是否太多 【如果没有你】

如果没有你 没有过去 我不会有伤心 但是有如果 还是要爱你

如果没有你 我在哪里 又有什么可惜 反正一切都来不及 反正没了自己 【可不可以爱我】 你可不可以爱我 可不可以想我 虽然我对自己没有一点的把握 【天真】

我的天真早就碎成遍地的忐忑 失去了所有颜色 【心酸】

我们曾相爱 想到就心酸 我们相爱过 真叫我心酸 【后来】

你都如何回忆我 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这些年来 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我不要你的承诺 不要你的永远 只要你好好久久爱我一遍 就算虚荣也好 贪心也好 哪个男人对爱不自私不奢望 我不要你的承诺 不要你的永远 只要你真真切切爱我一遍 就算虚荣也好贪心也好 最怕你把沉默 当做对我的回报 【想自由】

或许只有你 懂得我 所以你没逃脱

一边在泪流 一边紧抱我 小声的说 多么爱我

只有你 懂得我 就像被困住的野兽

在摩天大楼 渴求自由 【原谅】

爱你就像是种信仰 虔诚到已遍体鳞伤 爱是不能够回头的流浪 你为什么开了这一扇窗 【我们的歌】

情人总分分合合 可是我们却越爱越深 【遇见】

我遇见你 是最美丽的意外 【如果你也听说】

跌跌撞撞才明白了许多 懂我的人就你一个 如果你想起我 你会想到什么 【小伤口】

那么疯狂的爱两败俱伤多寂寞

只是小伤口 那又为什么 随时碰就随时痛 【怎么唱情歌】

怎么唱情歌 我们唱到眼睛都红了 怎么我哭了 因为懂得寂寞了

怎么唱情歌 笑着唱完也许就好了 至少我记得那些美好的 【到不了】

我找不到 我到不了 你所谓的将来的美好 我什么都不要知不知道 若你懂我这一秒 我想看到 我在寻找 那所谓的爱情的美好

我紧紧的依靠紧紧拥抱 不敢漏掉一丝一毫 愿你看到 【红豆】

有时候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可是我有时候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等到风景都看透 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我知道】

从来没想过不能再和你牵手 委屈时候没有你陪着我心痛 一切都是我太过骄纵以为你会懂 一直忘了说 我有多感动 【我以为】 你说你也会有不舍 你说你也会怀念我 你说怒也会铭记我们的曾经 回忆散了让我拿什么保留 【热气球】

是不是我的坏脾气永远的任性 会给你太多太多太多的恐惧 我想我也许太依赖让你受伤害 其实你早就想要离开 【无底洞】

有时寂寞太沉重 身边仿佛只是观众 你的感受没有人懂 【爱有路可退】

爱情是一种记号 也是一条单行道 也是总是想要的很多 得到的嫌太少 黑与白都一样好 没有谁绝对重要 【K歌之王】

我心甘情愿爱爱爱爱到要吐 【小情歌】

我知道 就算大雨让整座城市颠倒 我会给你怀抱 【你最近还好吗】

有再多的牵挂都已没有权利表达

旧情人给的问候比陌生人还尴尬

昨天远了 明天还长 回忆模糊但巨大 这样的深夜眼泪要怎样不流下 【记得要忘记】 人无法决定会为谁动心

但至少可以决定放不放弃

我承认我

还是会爱着你

但我将永不再触碰这记忆 【想听的话】 想听的话你说给了她

我的快乐从此蒸发

如果痛是爱的代价 那伤心

像沙该怎么画

【我都懂得】

我都懂的 你有多么舍不得

爱就像 走走停停的车

曾相遇多难得

就算我们 把终点都错过

【还是喜欢你】 我好希望整个地球 只剩下我和你

我就能勇敢的说我还爱你

第17篇:推荐信的致命问题

推荐信最致命的问题:

1.老师全知道。你做什么事情,参加什么协会,选修了什么课,得了什么奖学金,老师都“写”在推荐信里了。我想除了导师以外,可能没有任何别的老师还能够这么做。不过也就是教了你一门课,然后一门课几十个学生。鬼才相信老师能够对几十个学生都了解到担任什么职务,参加什么活动,选了别的什么课。

所以写得特别玄的,一律是cheating。

2.拼命夸奖。老师再好,也不可能把一个学生吹得比自己还要好。然后,就凭在自己教的课里面学生考了好成绩,说“这个学生是我看到最好的学生”--一个学生数分考试成绩好难道就一定能够做研究么?。这是在侮辱老师的智力。老师怎么能够仅仅凭考试成绩好担保一个学生就一定出色呢?

然后,满篇夸奖。都是形容词,就是看不到具体的例子。即使是“例子”,一看也是那种放之四海皆准,随便夸谁都可以的例子。我打赌,把Mi改成Mr,张三的名字换成李四的名字,那就是推荐李四的推荐信。

所以除了就事论事,说学生这门课学得很好,学生思路很活跃等等之外。除非有具体的例子,别的夸奖一定有问题。

3.找理由搪塞。“我知道这个学生,因为我是她班主任。我跟她很熟,因为她担任班级职务。...”难道老师“写”一封推荐信,对于每一点东西都要解释么?这个好像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一样。你认为推荐老师和推荐到学校的老师之间是这种关系么?

所以,只要事实陈述,例如“我认识她三年了”,不要理由。凡是拼命解释怎么认识学生的,多数不是老师“写”的。

4.荒唐的逻辑。“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她学习就很认真。”“一个学生认真记笔记,她学习很好。”看的人可能感到莫名其妙。

凡是中国学生写的推荐信,很少能够不犯上面的错误的。真正站在阅读者的角度上想一想,这样一封推荐信可以有几十个漏洞。

推荐信是要花功夫的。现在模板没有几个好的。最好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好好想一想,知道自己什么,自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然后,一个教授用什么样的言语来推荐自己的学生。

第18篇:致命的弱点美文

马克是大富豪汉斯手下的一员。他擅长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并极尽能事。

每当汉斯开口讲话,他便投其所好地鼓掌喝彩,时日久了,这就成了他的习惯。为此,汉斯非常喜欢他。

八月的一天下午,汉斯乘坐一架小型飞机去一个公司视察,马克随他一同前往。飞机刚飞到一半路程时,便遇到了强劲的气流。突然的意外,让飞机失去了控制,犹如一只断了线的风筝直线下降。惊恐万分、大惊失色的飞行员大声吩咐道:“你们快点儿跳伞。”不幸的是,飞机上的降落伞只有一个,这就意味着,他们两个人谁拥有这个伞,谁就可以活命。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大富豪迅速将伞抢在手里,还不忘对马克说:“马克,愿我们的上帝保佑你。”说完,纵身跳了下去。在此生死关头,求生的本能占据了上风。马克做了一个超常反应:说时迟那时快,他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在汉斯纵身跳下的瞬间,紧紧抱住了汉斯的身子,跟随他一起跳了下去。

由于降落伞只能承载一个人的重量,所以,这突然增加的重量,使得伞绳伴随着“啪啪”的响声连着断了两根。汉斯拼命挣扎、大声喊叫着,他被吓得手脚冰凉、脸如白纸。

汉斯命令马克马上放手,还说要给他千万美金,并且提升他为总经理。可是无论汉斯提出多么丰厚的条件,马克都不为所动,他就像膏药一样,紧紧地贴在汉斯的身上。他的这一举动急坏了汉斯,只见他满头大汗,破口大骂道:“你这个大混蛋!”此时的马克毅然决然地死死抱着汉斯,就是不肯松手。无计可施的汉斯心想:“难道我就这样和他一块摔死吗?”刹时,他急中生智,让心绪平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开口大声地讲起话来:“女士们,先生们……”

他的话音刚落,奇迹便发生了。马克如条件反射般连忙鼓掌喝彩,他忘了自己此时身处的境遇,刹那间,他的整个身子像一支离弦的箭坠入谷底。

脱险后的汉斯长长地叹了口气,他心里暗暗道:“幸亏他有这个习惯,不然……”

智慧之光:有些人注定会有悲惨的命运,因为他自身的弱点决定了他的命运。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生活,终将一事无成,永远不会有成功的一天。自欺欺人地度日,又如何去谈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目标?游戏人生的人,最终也将被人生所游戏。

第19篇:9致命的数字

致命的数字—The Killion

伊恩·弗拉策尔

在下面这个令人恐怖的数学故事中,作者伊恩·弗拉策尔描述了killion这一足以置人 于死地的数字是怎样威胁人类生命,又是怎样挑战数学家的。那么,当真存在像kithon 这样的东西吗?作者写下这些有关数学和计算的恐怖事件意图何在呢?

八月六日,星期五。正午之后,第八电视台晚间新闻采访节目的主持人玛西·张,在演播 室五楼发放薪水的窗口领到了装有她工资的信封,然后在餐厅里买了火腿色拉三明治,并要了 一杯咖啡,之后就乘电梯回到了十楼她自己的办公室里。在桌边坐下后,她撕开了信封,那是 春季里她跟电视台新签约后,电视台答应给她的第一次薪水。她朝支票看了一眼,就惊吓得晕 倒了,甚至头还没碰到桌面,就已经死T。几分钟后,玛西的朋友、电视台记者克里·可可拉 恩,来到她的办公室,看到了她,又看了看她仍然紧紧抓在手里的支票,也瘫倒在地,死了。 接待员也遭到了同样的厄运,她是来看看为什么玛西不回她的电话的。之后这栋楼的保安也死 了:是清洁女工发现这堆尸体后把保安叫上去的。

事情到此还没结束。三个警察、一个消防员、一个新闻记者还有来自西奈山的一位病理学 家也接二连三地上了这张死亡名单。感到襄惊的公众健康官员拜访了位于普林斯顿的灾祸控制 研究所。带着可怕的预见性,该所的两位顶尖科学家也倒地死亡了,这种挑战的严重性迅速昭 显。四十八小时后,该所接管这件事情的科学家们非常肯定,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星期三下午玛 西拿的那张支票。他们透过膝膝胧胧的安全玻璃查看支票。支票被隔成几个部分,哪个科学家 趣重王里」宜兰鱼丝尘又过了四十八小时后,该所所长利奥·维登塔尔博士终于弄清了他手头上 的东西是什么。在向媒体发布的讲话中,他说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这张致命的支票上有超级毒 素或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疾病。相反,他说:“玛西·张和其他十一位受害者之死几乎可以肯定是

因为他们看到支票上的什么了。由于计算机的错误,给玛西的支票上的钱数被弄得异常的大。 显然,计算机在玛西的支票上开出的数额是致命的一killion①美元。所谓killion,正如每个数拿t娜知道的那样,是一个大到足以将人吓死的数字。”

•自阿基未德时代以来,人们就知道数字的容量非常大。古希腊人能数到一百万,古罗马人 能数到亿和万亿。几乎又过了十五个世纪,直到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结束,黄金般的文艺复兴时 期的到来,人们才能数到亿兆、百万亿兆,最终数到了千千万。1702年,万有引力理论之父 艾萨克·牛顿爵士,用大到百万亿亿兆①这样的数字,甚至大到了bazillion这样无法计算的数 字来做实验。这些实验让他确信在理论上可能存在killion这样的数字。当数字接近killion这个 数字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很虚弱,这时他突然就停止了实验。德国数学家卡尔·弗雷德里希·高 斯②,在一次晚会上遇到一个人,从他那里听说了牛顿的发现。他对kilhon这一致命的数字非 常沮丧,所以他就发明了他自己的数字,命名为高斯随机数。这些数字也能变成很大的数,但 是不会大到像kilhon这样足以致命。不幸的是,高斯为研究无风险的数字系统所做的大胆尝试终因其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而付讨东流。 killion这个数字,不过他在这时也停止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许是 有史以来最聪明的科学家,他强烈而持久地热爱着生活,可不想因为一个数字而失去生命。计 算机发明后,爱因斯坦就坚持每台计算机配备一个调节器,以便计算机自动算到killion这一数 字能把计算机强行关闭。多亏了爱因斯坦的先见之明,否则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也许己经给人类带来许多可怕的后果。

那么,在玛西·张致命支票事情中,是什么出差错了呢?联网的计算机,每天运行着常规 的工资表程序,为什么会犯以前任何计算机都没犯过的错误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 计算机是如何运行的。不熟悉计算机的人,有时会认为计算机是相当大的、复杂的东西。其实 计算机有大有小,小的就如汽车旅馆中餐桌上用来冰镇酒水或饮料的冰捅,大的能大到像新泽 西州牧场上盖的带停车场的娱乐中心。计算机内部终端间.,J由一个短的红电线连通。终端间还 有篮的、绿的、黄的、橙色的、粉红的等等之类的线连接。

专业技师拆御那台出了问题的计算机看是什么故障时,很快他们就发现无数的电线、终 端,还有其他的部件堆在他们周围,这些东西多到足以让这些技师手足无措。技师们把各部件 展开放在一个放设备的小空屋里,最后他们发现了他们认为是调节器的东西,那是一个小小的 安全装置。这种调节器的世系能追溯到许多年前,在慕尼黑的二月份的那个雨天的下午,爱因 斯坦所做的那个可怕的预见。仔细检查后,技师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调节器上布满了一些 类似于汇集在转台式热狗烤架上的灰色的东西。灰色的东西太多,这样一来,那个小电枢本该 装到一个别的电枢根本装不进去的V形凹槽里,现在却装不下去了。多亏了爱因斯坦的先见之明,否则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也许己经给人类带来许多可怕的后果。这个悲剧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问“:怎样才能队止类似的悲剧在今后重演呢?”当16:39 2010-5-10丝,你可以看都不看地每周把支票交给银行出纳员—出纳员冒这样的危险是他们份内的事。 但是,这样一来,你就不知你有多少钱了。你也可以搬到一个没人听说过电脑的村庄去,但那 可能非常非常遥远,你得花上数年的时间才能在那里感到生活舒适。你也可以用真空吸尘器打 扫计算机,至少一周三次来清除计算机里的异物。但是,要是这样也不解决问题又怎么样呢?

一个难以理解却无可争辫的事实就是:谁都拿kilhon这一致命的数字没办法。它不是人、不是产品,也不是一个机构,因此无需答复谁。它总在那里,在数学无法触及的范围。在那 里,空间会弯曲、平行线会会合,还有许多我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最后,你真正能做到的就是 希望要是有人遇到了killion这一致命的数字,那人不是自己就行了。

① 原文为a而11ion halion trill。幼U油,很难处理.权译为此。

② 文中高斯的英文名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Karl Frierich Gau,’

①该文中有几个数字是作者杜撰的,像此处的killion,还有bazillion,因为翻译起来很难,所以在文中就保留了原文,但是有些地方做了相应处理,例如标题就被翻译为“致命的数字—The Killion”。

第20篇:情人节

也许,我们的爱情酽如美酒,即使365天的朝夕相守,这一天仍然非同寻常;也许,日子平淡如斯,而还必须人节令我们忆起了往日的点点滴滴,在此次年检后,才懂得更加相互珍惜;也许,临时地补救一下,尚可通过年检,虽然前景难测,但毕竟两人相携地又走过了一年;也许,我们终于明白,在此次年检中,暴露出来许多无法通过的理由,这一夜已是曲终人散

时。爱情是有生命的,她如花如树,栽种后,浇灌、施肥,才能娇艳如昨,才会长青永驻。

古代读书人尚且以诗相赠,寄托着情思、情怨与情爱,滋润着彼此两颗孤寂的心;现代人则会以\"妹儿\"传情,洋洋洒洒地打上一通,也可每日一函,日复一日地表述着自己万紫千红般的情感,惠泽爱情的生命。

忆当年,我们这些70年代步入恋爱季节的人,真叫可怜。当时极\"左\"思想泛滥成灾,物质生活又极其匮乏,谈朋友只能隔着可穿黄鱼车的距离\"数数电线杆\"--逛马路。公园里,到处有\"工纠队\"盯着你,任何亲昵的动作都做不得。但是,\"满园春色关不住\",青年人自有一套;善于表达的,在毛主席语录下,写出几页口号式的句子,把感情曲里拐弯地表达出来;不善辞令的,在恋人口袋晨塞上几粒树脂糖,或花生米,情意尽在不言之中。

看今朝,尤其是对生活节奏极快的大都市的人来说,信函已成昨日黄花般的稀有品种,更不用说费时费心的诗文了。电话,FAX,E-MAIL,既快捷又省事。两个相约在某时某地,牵手相视、相谈,甚至肌体相亲让爱情急骤升温,后面犹如进入电脑程序一般----筹划婚礼花烛生子过日子.....从单身到成家,好比速递公司的业务,快捷直达。这种催熟的爱情花朵其实更娇嫩,它没有根植在深厚的情感基土中,开花时虽千娇百媚,凋零时却萎蔫残败不成样。

一年一度的情人节,真该额手称庆。中华民族素来感情含蓄,敏于行而拙于言。情人节那天,捎给了热恋中的人儿一个有行又有言的绝佳时机,名正言顺地表达爱意;也赋予成年累月在工作与柴米油盐堆里忙碌的夫妇们一个良辰,他们可以相约在\"老地方\"缠绵地重温旧梦;可赠一张贺卡,简单地道一声:情人节快乐。

只要你献出心中的玫瑰,爱情的生命就得以润泽,常艳常青。

这一天印象最深的是玫瑰花比平时贵几倍,花还是一样的花,身价的不同全是因为这个既普通又特殊的日子。

我希望我的这一天会和平时有所不同,能够让我拥有一份温柔与感动,虽然已经过了追求浪漫、充满幻想的花季,但我依然希望生活富有情调,能够有一些回忆一辈子的小插曲。当然这是由两个人共同营造的,即使是工作很忙,彼此不能在这一天相约见面,但在这个被赋予含义的日子里,一个充满柔情的电话也足以证明自己没有被忽视,也就心满意足了。

情人节正像鸡尾酒中的石榴汁,给整个酒杯增加鲜艳的色彩,使恋爱中的人更加甜蜜。

致命情人节
《致命情人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