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鲁迅纪念馆(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4 09:03: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鲁迅纪念馆感想

鲁迅纪念馆感想

3月21号,我们到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鲁迅纪念馆建立于1951年1月7日,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这个外表普通的地方,然而就是这个外表普通的地方,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踏入鲁迅纪念馆,我们感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庄严。纪念馆馆舍是一座造型简洁、朴实、雅致的建筑。在参观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文稿、诗稿、译稿、书信、生活用品和三十年代木刻作品等珍贵文物、文献、书刊、照片等。这些文稿系统地介绍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及社会活动,重点反映了鲁迅在上海十年的光辉业绩。通过参观鲁迅的陈列馆,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鲁迅先生。这不是平时在课本上所能看到的,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所付出的努力。

鲁迅生活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衰败的时期。腐败、懦弱的清政府任外强宰割,风雨飘摇的中国民不聊生。戊戌变法曾带来一线希望,但随即破灭;辛亥革命摧毁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军阀混战又使国家和人民陷入新的灾难。就在这种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动的大搏斗中,鲁迅他拿起了笔,选择了用自己的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

鲁迅,以博大的情怀将自己和广大民众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鲁迅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最尖锐、深刻的解剖者,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终其一生,他都在批判与战斗中度过。而作为他毕生战斗的力量源泉,则是对创建新社会、新文化、新的国民性的向往。

在鲁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爱国主义者为了国家民族而无私奉献,唤醒人民一起走向新生活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是在千千万万的人民中的光辉典范,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值得学习的。

在离开纪念馆之际,同学们为鲁迅精神所感染,不由感慨万千,鲁迅先生这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说鲁迅先生是革命家,是因为他的很多思想都是伴随实践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吃螃蟹”似的实践,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鲁迅先生是很爱国的,他看到当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本质,非常失望。面对当时国人的麻木,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来唤醒民众进行社会变革的愿望,做到“敢怒、敢说、敢骂”,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家。在“五卅”惨案后,鲁迅先生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行为极度不满,发表《记念刘和珍君》,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的。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光辉一生,斗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工作。他爱憎分明,敢怒敢言。他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鲁迅,是我们的榜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作为一名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也要像鲁迅学习,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推荐第2篇:鲁迅纪念馆感想

鲁迅纪念馆感想

今天我们到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鲁迅纪念馆建立于1951年1月7日,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这个外表普通的地方,然而就是这个外表普通的地方,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鲁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故居,鲁迅墓两个文物保护单位。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次我们去的是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在鲁迅公园内,鲁迅公园是鲁迅先生生前常来散步的地方。

踏入鲁迅纪念馆,我们感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庄严。纪念馆馆舍是一座造型简洁、朴实、雅致的建筑。在参观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文稿、诗稿、译稿、书信、生活用品和三十年代木刻作品等珍贵文物、文献、书刊、照片等。这些文稿系统地介绍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及社会活动,重点反映了鲁迅在上海十年的光辉业绩。通过参观鲁迅的陈列馆,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鲁迅先生。这不是平时在课本上所能看到的,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所付出的努力。

鲁迅生活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衰败的时期。腐败、懦弱的清政府任外强宰割,风雨飘摇的中国民不聊生。戊戌变法曾带来一线希望,但随即破灭;辛亥革命摧毁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军阀混战又使国家和人民陷入新的灾难。就在这种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动的大搏斗中,鲁迅他拿起了笔,选择了用自己的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

鲁迅,以博大的情怀将自己和广大民众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鲁迅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最尖锐、深刻的解剖者,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终其一生,他都在批判与战斗中度过。而作为他毕生战斗的力量源泉,则是对创建新社会、新文化、新的国民性的向往。

在鲁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爱国主义者为了国家民族而无私奉献,唤醒人民一起走向新生活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是在千千万万的人民中的光辉典范,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值得学习的。

在离开纪念馆之际,同学们为鲁迅精神所感染,不由感慨万千,鲁迅先生这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说鲁迅先生是革命家,是因为他的很多思想都是伴随实践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吃螃蟹”似的实践,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鲁迅先生是很爱国的,他看到当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本质,非常失望。面对当时国人的麻木,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来唤醒民众进行社会变革的愿望,做到“敢怒、敢说、敢骂”,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家。在“五卅”惨案后,鲁迅先生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行为极度不满,发表《记念刘和珍君》,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的。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光辉一生,斗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工作。他爱憎分明,敢怒敢言。他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鲁迅,是我们的榜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也要像鲁迅学习,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推荐第3篇:鲁迅纪念馆杂感

鲁迅纪念馆杂感

很难想象要去的纪念馆居然屹于热闹繁华的街道之中,这给我这个坐了2个小时车程的青年带来了很大的意外。或许是外面的热闹景象过于的繁乱,亦或是我已是少许疲倦。总之,没有想象的庄肃,我和其余的7个人一同来到了鲁迅纪念馆。

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给我第一印象的便是这个鲁迅先生的雕像,目视前方,认真思考。我想鲁迅先生当时在想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死问题。而我们在他的面前,想的却要是如何学习他的先进的思想,如何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鲁迅先生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是对我们亲爱的党的一种了解,中国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在这里诞生,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走进二楼的陈列室,这里是一些鲁迅先生的手稿,以及当时生活中的各种日用品。事物虽小且不值一提,但是鲁迅就是用这些平凡的东西来唤起当时人民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兴盛,为了民族的觉醒,先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他的笔作为武器,用他的头作为精神呼唤着华夏儿女的心结。中国共产党,同样追寻着鲁迅先生的遗迹,在这个变更的时代不断地更新着自己,不断地以中国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不断地以兴荣祖国为己任。我想,这样的党是先进的党,这样为人民服务的党也是我们积极追求,努力加入的党。

纪念馆参观结束了,我们又去了鲁迅故居。环境小但却景致,故居的样子依旧是鲁迅生平前所使用的样子。房间简约却不简单,有很多的书籍、资料。鲁迅在这里为我们创作了《呐喊》、《彷徨》,在这里努力地同封建主义做着斗争。我想鲁迅先生地品质也反映了我们党的品质,无论在多么困难,多么艰苦地环境下,我们的党依旧为我们努力工作。同样,我们的党不追求奢侈,只有一心一意的为人民服务。我想这样的党是先进的,这样的党使我们努力加入的。

通过一天的参观学习。我们疲倦不堪,但是想想鲁迅先生雕塑像那神情自若地凝神思考,想想鲁迅先生地种种书籍,想象鲁迅先生那简朴精致的故居。我们这一趟是很有价值的。我很向往着中国共产党,因为有鲁迅这样杰出的人物引领共产党前进。党始终追随着鲁迅先生的思想,把中华人们从阿Q的精神中唤醒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面对这多样的世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我们走出一条正确的、清楚的路线。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紧紧地跟随着党走。至此,我的学习参观结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为人们服务的景象不断的在我的眼前出现。我想,我会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争取早日入党。

学生:刘翔宇

推荐第4篇:游鲁迅纪念馆有感

游鲁迅纪念馆有感

12英语A1姚鸿飞20124870878

我们小组选了鲁迅纪念馆作为参观地点,所以我们一大早就去鲁迅公园去缅怀这位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一进入纪念馆就是一尊大型的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中的鲁迅先生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完这些,我不禁为鲁迅先生的气节所折服。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O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主题之一,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而鲁迅先生的在那时中国梦不就是让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走向富强,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梦!

所以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向前,奋发图志,为我们国家和我们民族的梦添上绚丽多彩的一笔。

推荐第5篇:一个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一个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鲁迅纪念馆坐落于鲁迅公园中,而鲁迅纪念亭建于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之间,有登高望远,无限缅怀之意.公园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悦。下面是鲁迅纪念馆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鲁迅纪念馆导游词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灰色空间是不溶于黑白的禁域,岁月只能抹去痕迹,却不能融化记忆。鲁迅先生所愤恨的,是无知的国人与其愚蠢的心智;所同情的,也是如此。如何让世人清醒,是非分明,他弃医从文,用笔杆阐明真理,用文字轰击敌人,用精神感化国人。鲁迅,一个不能被中国人遗忘的为人,新时代的奠基人,旧思想的终结者。于是,2010年3月,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我与思修小组同学前往闻名遐迩的上海鲁迅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希望能睹物思人,再度重温大师风采。

鲁迅纪念馆坐落于鲁迅公园中,而鲁迅纪念亭建于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之间,有登高望远,无限缅怀之意.公园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悦.经过公园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来到鲁迅纪念馆的门口.雪白高大多的墙壁上,用硬朗的书法写着\"鲁迅纪念馆\".馆中共有两层,底楼是专供游客购买的纪念品商店及问询处.

纪念馆的核心是二楼.馆内安静内祥和温度环绕着陈列室门口的五幅巨大的鲁迅纪念板,深灰色的基调透露着庄严地气息.随着灯光的逐渐昏暗,我们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墙壁上,是他留下的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展示窗里,是一本本褶皱泛黄的老刊物。岁月沉淀了鲁迅的文字,让他超越时代禁锢的思想发热、发光,由普通的白纸黑字升华为醒世明言。展厅昏暗走廊的尽头,一面粗铜制成的人像浮雕印入眼帘:鲁迅、李大钊、宋庆龄等五人(另外两人为分辨出是谁)。曾经,他们用犀利的文字教化国人,用支离破碎的心倡导革命。衰败的国家、愚钝的人民、腐朽的文化禁锢、劣根性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失去了一切可能保护自己的壁垒。他们赤手空拳地站在敌人面前,毫无惧色,在刀锋枪响中振作前行。他们以纸为战场,以笔为武器,以字为弹药,向敌人步步紧逼,用自己的方式保卫国家。这文字,不光是刺穿侵略者胸膛的利剑,还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风向标,他们将血灌入笔中,用激情和青春书写救国救民的民族史书。五位文化英雄的形象,不只是留在铜雕上,更是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边走边看,墙壁上的塑料展示窗里,嵌着着鲁迅先生曾今发表的一本又一本的书籍。老照片、旧报纸,鲁迅生前用过的矽肺器、座椅、书桌、粘有他胡须的易容面具,蜡像、画像、映像,纪念馆的一切,为参观者营造了极好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仿佛离鲁迅更近了,离他那风华绝代的文人艺术更近了。

随着纪念馆参观活动的深入,我们来到\"内山书店\"门前。内山完造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日本友人之一。1917年内山完造夫妇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1927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在内山书店与内山完造相识。从此,两人友谊日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不仅是鲁迅购书场所,也是鲁迅著作代理发行所。鲁迅通过内山完造结识了许多日本友人,鲁迅也常将内山书店作为会见友人的场所。内山完造以书店为纽带组织\"漫谈会\",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内山同情中国革命,为鲁迅、郭沫若等提供躲避国民党当局追捕的场所,出售苏联等革命文艺的书籍,传播革命思想;鲁迅逝世后,内山完造任治丧委员会委员,还发起募集\"鲁迅文学奖\"。由此可见,鲁迅的笔锋从来都不是指向日本人的,而是指向消极无能的民族。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侵略之事,自古以来,举不胜举。所以说,侵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反抗侵略。鲁迅的悲哀,在于斥责广大劣根性同胞的同时向他们报以深度的同情。恨铁不成钢的时代背景就这样造就了一个选择先医\"内伤\",再医\"外伤\"的伟大医者——鲁迅。

参观完毕\"内山书店\",纪念馆部分的活动也已渐入尾声。虽然最终是抱着对鲁迅先生及他的同仁为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感慨心情走出纪念馆的,但脚步并没有变得沉重,反而越发坚实有力。我们,不奢望可以比鲁迅先生为国家做得更多、更好,但时代给予我们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让我们有机会用小小的汗水、微薄的力量,为自己、为国家,开垦新的土壤。

此次活动的第二站,是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居所,即鲁迅故居。这名字听起来响亮,却不想,是坐落于阡陌交通的弄堂之中。不过,这一切,细想起来,倒也合乎情理:依鲁迅的性格,房子不必大,但必雅致。就像三味书屋一样,不在华丽,但在能留下美好的回忆。故居是占地不大的三层阁楼样式,因此每一层都只能\"专用\":一楼是书房兼会客厅兼餐厅;二楼是鲁迅夫妇的卧室和狭小的储藏室;三楼是儿子的卧室及用来安置逃避抓捕于此的同仁住的小客房。进门第一眼环顾四周,并没有惊艳雅致之感,更多的是陈旧的红木家具发出的尘封古老的气息。家具都是简单实用类型的,可见这段时间的鲁迅并没有定心,坐在老式书桌前的他,或许思绪还徘徊在如何带领人民思想走向进步的问题中。接下来,我们的参观脚步由客厅移至主卧,再移至三楼。布局简单,风格朴素,是我对鲁迅故居的整体印象。就是这样一间小屋,鲁迅先生此生最后三年居住的地方,是他无数次冒险掩护逃难文人的地方,也是记忆止步的地方。

鲁迅故居门前的一张照片,把这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定格在了日照当空的上海老宅前。活动结束了,但心却飞了。思绪一时无法从回忆中抽离。也罢,任它在他的世界中游荡,让他的精神继续同化它,感动它吧!

鲁迅纪念馆导游词二:

导游内容:鲁迅故居一百草园一三味书屋一鲁迅祖居一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一咸亨酒店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

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去参观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继续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第四部分是鲁迅在上海辉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绍了鲁迅逝世后,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

各位来宾,绍兴还有许多与鲁迅有关的人文景观,离鲁迅故居不远有一家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兴趣不妨去\"拜访\"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绍兴酒,嚼一嚼茴香豆,领略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鲁迅纪念馆导游词三:

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鲁迅祖居导游词 ·宁波市导游词 ·杭州市导游词 ·大慈岩导游词 ·岳庙导游词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推荐第6篇: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鲁迅祖居导游词 ·宁波市导游词 ·杭州市导游词 ·大慈岩导游词 ·岳庙导游词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推荐第7篇: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3篇

上海鲁迅纪念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只要参观者在纪念馆门前领取参观票就可以进馆参观。下面是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来源:免费范文网qc99.com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

学术报告厅\"树人堂\"可容纳136人,配有影视放映及同声传译设备,经常举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电化教育示范以及小型演出。

馆内跨院专题展订\"奔流艺苑\"350平方米,可自由组合的上轨道移动式文化展览。

鲁迅纪念馆免费开放,为控制人流量,入口处设立领票处。

鲁迅名言鲁迅纪念馆出口还有个\"百草园\",春天去百草丛生与\"鲁迅sb\"的花草连成一片,风光独特。

上海鲁迅纪念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只要参观者在纪念馆门前领取参观票就可以进馆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1年1月正式开放,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篇2: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祖国妈妈的第54岁生日,在这欢庆的日子, 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鲁迅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游览了一番。

鲁迅纪念馆是一座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一排排青翠碧绿的树木环绕在它的周围。正面墙上,周总理亲笔题词的\"鲁迅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在朝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沿着一长溜的石级快速走进了鲁迅纪念馆的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墙上那一幅幅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木刻画。这些画的制作非常的逼真,仿佛使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当年工作、生活的情景。大厅里还摆放着两台电脑,这是为参观者作指南用的。我从电脑里了解到: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纪念馆,它建立于1951年1月,在1958年迁入虹口公园,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公园。

在大厅左侧有一尊鲁迅先生的全身塑像,让人有一种与鲁迅先生在一起的亲密感。大厅右侧是一条通往二楼的楼梯。来到二楼,我首先看到的是根据鲁迅先生几部作品所刻出的浮雕,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描绘中国农民的《祝福》等。

大厅旁边有五个展示厅,分别展示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纪念品。在第一个展示厅里摆放着一些鲁迅先生珍贵的手稿,上面是鲁迅先生写的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有些地方还用粗笔修改过。这里还展出了鲁迅先生生前使用过的文具和生活用品。在第五展厅里,一块写着\"民族魂\"三个字的横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妈妈说,这块横幅曾经覆盖在鲁迅先生的遗体上呢!是啊,\"民族魂\"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家,它曾弃医从文,用他那支笔唤起中国人民觉醒,批判罪恶的封建社会。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我感触深刻,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定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

篇3: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2]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 三位一体。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

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在形式上注重营造氛围,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腊像场景等;还设计了多种观众参与的功能,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装置,如: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等。鲁迅纪念馆的陈列,设计理念先进,活化了文物资料,再现了鲁迅精神,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当日,鲁迅遗体移于万国殡仪馆。十月二十二日下午,鲁迅遗体公葬于上海西郊万国公墓。当时,由十六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车,社会各界近万人,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唱着挽歌,不顾反动军警的警戒,步行十余华里,为鲁迅送殡。马路两旁,站满了肃立的人群,向鲁迅先生的遗体告别。丧仪隆重而庄严,民众代表献沈钧儒所书\"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当时的鲁迅墓很简单,鲁迅的灵柩上只是一个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块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磁制\"鲁迅先生之遗像\",像下面是鲁迅之子周海婴所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

一九四七年九月,在文化界进步人士和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的资助下,许广平改建了鲁迅墓,改建后的鲁迅墓,占地64平方米,用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碑面上有周建人所书的金字碑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心下,1956年,鲁迅墓迁置于虹口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内。1961年,新建的鲁迅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位于公园的西北隅,周围怀抱着苍翠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常青树和鲁迅生前喜爱的花木,显得宏伟而苍翠,庄严而朴素,体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鲁迅墓面积达1600平方米,全部用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构筑,具有民族风格,进至墓前大道,踏上三级台阶,便是墓前广场,中间是长方形的草地,其间屹立着著名雕塑家萧传玖所塑的鲁迅铜像,再现了当年鲁迅崇高的形象,他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神采慈祥,亲切,坚毅不拔。拾级而上,为墓前平台,这里可容纳五百人竭墓,靠近墓栏,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平台左右,为石栏花廊,种有紫藤,长得枝叶茂盛。在前方靠近鲁迅墓碑约两米处,一东一西两侧分别是当时周海婴和许广平栽下的一棵桧柏。[3]墓栏之内,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椁,外用光洁的花岗石铺筑,并镶缝密封,墓穴后面是照壁式大墓碑,用斩光花岗石砌成,高5.38米,宽10.2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灿烂夺目,气魄非凡。依据鲁迅先生的性格,墓的设计全部采用花岗石,而且大部分用平石,就是为了体现鲁迅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墓地周围的龙柏。樱花和腊梅,长得郁郁葱葱,墓后土山,植有常青树,南端土丘山上的石柱纪念亭,与墓遥遥相对。

鲁迅故居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九号)。大陆新村为大陆银行所建,为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里弄房,外形具有他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风格。1933年4月鲁迅租下其中第一排的9号为居所,同月11日鲁迅携夫人许广平和儿子海婴迁入于此。当年的大陆新村,除了中国居民外,还住有许多外国侨民。1933年4月~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居住于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这里与世长辞。

这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建筑、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在这个辟作花园的天井内,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底层前面一大间是会客室,中间撂一张棕黑色的长方形西式餐桌、周围有5把椅子,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及翟秋自谱住于此时的工作台,底层后面是餐室,放着1张广漆的八仙桌,4把镂花圆椅,酉墙角是双层碗橱和4只圆凳,东墙有个旧衣帽架。二楼南面1间是鲁迅卧室兼工作室。靠东筋是张普通的黑铣床,床南是书橱和藤椅,床对面依次放着梳妆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糊着半透明彩花纸的南窗下,是先生的书桌,上面放着纸、墨、笔、砚和台灯,陶制的龟形笔插中便插着那枝廉价但却是鲁迅先生曾用来写了数百篇杂文的\"金不换\"毛笔。书桌旁有一张藤椅,是鲁迅先生坐着思考、休息的地方。房间里窗边的日历和梳妆台上的时钟,永远标记着那故人们世代纪念的时刻――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在这里与世长辞。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

馆藏文物主要由历年征集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鲁迅生前友好捐赠组成。有馆藏文物7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万件,主要有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1999年新馆建成后,设立了\"朝华文库\",新征集了大量文物资料。馆藏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162件,二级文物6314件,三级文物11179件。一级文物中有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译作《毁灭》原稿和鲁迅遗容石膏面模,上面残存有鲁迅的眉毛和胡须,都是极其珍贵的稀世珍品。此外还藏有近现代名家艺术品1700余件,包括谢稚柳、程十发、陈逸飞等艺术家的国画、版画和油画等。

推荐第8篇:鲁迅纪念馆讲解稿

上海鲁迅纪念馆陈列展厅讲稿(志愿者)

各位观众,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我们所纪念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馆名由周恩来总理题写。大家现在见到的庭院楼房,白墙,黑瓦,绿树,就是依照江浙一带的居民所建的。这里还有一条“人”字形小道,它带我们走进鲁迅童年时代活动的乐园——百草园。

这里是中庭,让我们来瞻仰这座铜像:先生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带微笑,手中拿着香烟,眼望着前方,好像在思索着生命,又像在憧憬光明,美好的未来。他身后的木格框像是写文章的文稿纸,告诉我们,他用纸盒笔为武器,唤醒民众,反抗黑暗的旧社会。这块石头上还有一句话: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古人有击石取火,意味着革命的烈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接下来,请跟随我走近鲁迅的世界。

序厅

展现在您眼前的是序厅的浮雕《呐喊》和《彷徨》。浮雕《呐喊》是以木刻家李桦“怒吼吧!中国”为基本原素创作的,既反映出鲁迅小说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鲁迅一生的思想追求,鲁迅为中国的文化,人民的觉醒,名族的解放和振兴而呼号呐喊,他用自己手中的笔疗救这社会。浮雕《彷徨》以陶元庆设计的作品《彷徨》封面画为基本原素,反映出鲁迅在思索着,又在寻求着社会解放,寻求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右面展墙上有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全篇诗文,彻底地反映出鲁迅与民众间的关系。或者为多数人,俯下身来为人民做牛马,死后却活在人民的心中,人民把他看得很高很高反映出人们对鲁迅的敬仰。

左面展墙上是鲁迅的二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不仅是鲁迅一生的精神体现,也是他正直的名族脊梁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写就出中国人民之子的光荣形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华民族之子——鲁迅一生所走过的路吧!

第一部分生命之路

电视艺术片《生命之路》,展现了鲁迅励志学医、远赴重洋又弃医从文,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到他提出立人兴国,呼唤新的民族性格,呼唤新的社会的到来,直至他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让我们寻着鲁迅的生命之路去感受和体会这位思想家博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歌者:孟波——鲁迅挽联的作曲者。歌词中有“唤醒大众来争生存”,片长约6分钟。配音:陆醇)

第二部分首在立人

“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理念。鲁迅认为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名族之林,必须要培养无数人格独立、意识觉醒、精神健康的新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就是培养。也就是说,只有把人培养起来了,做任何事才可以成功。

1921年鲁迅写下了不朽之作《阿Q正传》,请看这组模型。阿Q是一个典型的落后保守、妄自尊大、欺软怕硬、善于自轻自贱和自我安慰的人。鲁迅对阿Q的描写和刻画,批判了精神胜利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揭露了国人的灵魂。先生刻画的阿Q简直就是显示生活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直到至今,我们似乎还可以感受到他的气息。屏幕上展示的是画家丰子恺根据先生的《阿Q正传》小说创作的漫画,《阿Q正传》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流传到5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鲁迅阐扬科学精神,主张精神独立和个性解放,系统地提出了“首在立人”、“精神界战士”等影响深远的理念。留学东京之后,鲁迅又转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1906年3月,鲁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仙台医专部分同学为鲁迅(左一)举行话别会并留影)

通过动画制作的方式,了解更形象的鲁迅(动画片)

互动区域:展示的多是鲁迅的文摘。(可转动,每一面皆为鲁迅语录)

鲁迅为青年作家作品撰写的部分序文。对于青年的作品,鲁迅总是满腔热情地肯定、鼓励和扶持。

在创作、出版过程中得到鲁迅指导、帮助的部分青年作家的著译。 在鲁迅的指导、支持下创办的部分左联刊物或文学青年主办的刊物。

第三部分画出国人的魂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怀着“立人”理想、建立“人国”的强烈愿望,以竭力画出“国人的魂灵”为宗旨,率先用白话文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后集结为《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沙画:生动地表现出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共有9幅作品。每幅约1—1.5分钟。

弧形墙面:鲁迅笔下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共1500幅。这些人物图画组成后远远看去有一个醒目的鲁迅的头像影。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鲁迅原名周树人,《狂人日记》是他首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它首发于《新青年》1918年5月的四卷五号杂志上,使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白话文小说。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测,发出了正耳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后收入《呐喊》集。鲁迅在该刊上发表作品50多篇。

《呐喊》、《彷徨》是鲁迅两本著名的小说集。不仅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绩,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与经典之作。《呐喊》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集,收入了他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14篇小说。小说集名为《呐喊》,用意在于为革命者作战助阵,使他们不惮与前驱。《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入有《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离婚》、《伤逝》等小说11篇。《彷徨》反映了鲁迅思想的苦闷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表现了鲁迅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与观众的互动区:散文集《朝花夕拾》(电脑出题答题) 影视放映厅:《野草》

第四部分保存者、开拓者、建设者

鲁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他对中国的文化既努力保存优秀文化,又不断开拓引进西方先进文艺,他积极建设,倡导新兴版画,为中国新文化竭尽全力。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保存者,又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鲁迅十分注重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用以滋养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国的文化。为此他不仅进行理论建设,对文艺理论做大量的探讨、翻译、出版工作;还开拓了中国新艺术的领域,倡导了新兴版画艺术。

为保存中国传统木刻艺术,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共收山水、人物、花鸟蔬果等格式笺纸300余幅。鲁迅说此书“实为极可宝贵之文籍”。

鲁迅与欧美文化人物之间的交往:在上海,鲁迅始终以巨大的热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艺术,借别国的火来照亮中国黑暗的夜。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社会的现状,将中国优秀文化“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与许多外国友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鲁迅与木刻青年(蜡像):作品是根据鲁迅在病逝前11天应邀参加全国木刻展览为素材。选取了他和青年文艺家谈话的场景,通过一个瞬间来捕捉鲁迅与青年人的关系。蜡像的头发都是一根根植上去的,手上的经脉似有血液在流动。鲁迅的轻松、淡定和听者的认真、专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鲁迅正活生生地在和我们对这话

为促进中国新兴木刻的健康发展,鲁迅所耗费的精力、财力是难以估量的。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仅给青年的回信就达5000余封。他曾谦虚地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木一石”。他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另琐事,就是为此。”

第五部分精神界战士

这里大家看到的是鲁迅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 断发照、《自题小像》诗、幻灯片;为什么鲁迅后来弃医从文了呢?1905年,鲁迅在课间放映的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据说”是替俄国人作了侦探被日军斩首,而他的同胞却在后面麻木地围观。这使鲁迅痛切地搞到,医治国人的精神比一直身体更为重要。学医期间,鲁迅逐渐认识到,变革社会的“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的精神。

1930年3月2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革命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鲁迅是左联的主要发起人之一。1931年1月17日,柔石在租界内东方饭店参加党内会议时与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左联”五位青年作家和十余位革命者一起被捕,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后,国民党当局追查鲁迅的住址,鲁迅再一次面临当局搜捕的威胁,1月20日,全家备播岛花园庄旅馆避难,历时39天。

鲁迅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铨(中)、北平分会副主席李济之合影。这张照片摄于1933年4月24日。而就在不到二个月后的6月18日,总干事杨铨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这是当时杨铨被害的报道。万国殡仪馆内杨铨祭堂。送殓归来,鲁迅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悼念战友的名篇《悼杨铨》。鲁迅漫与赴万国殡仪馆参加杨铨追悼会用的雨伞。

当时国民党特务以戴笠为首的蓝衣社早已拟定好一份暗杀民主人士的名单,即这份“勾名单”。鲁迅也被列入其中,就在杨铨的后面。鲁迅明知自己也处在危险中,仍义无反顾地到万国殡仪馆参加杨铨的葬礼。并将随身带的家中钥匙交给许广平,因为他知道这次外出很有可能会被特务暗杀。 请看鲁迅为纪念杨铨所做的“悼杨铨”诗。您可以看到泪如雨下的模拟场景。 这是徐悲鸿作《鲁迅与翟秋白》素描,翟秋白(1899-1935),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三十年代,他与鲁迅在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的共同争斗中,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1935年6月18日,翟秋白英勇就义前,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前的留影,翟秋白就义后。鲁迅闻讯,悲痛不已,即抱病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将翟秋白的译文编成《海上述林》上下两卷出版。鲁迅亲拟的《海上述林》校样。1936年夏,仍坚持校阅《海上述林》下卷的校样。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里所展示的是鲁迅的家人与原配妻子朱安。

鲁迅与许广平在北京、广州、上海等时期的通信集。1933年4月,北新书局以“青年书局”名义出版。关于此书,许广平写道:“一切的经过,看《两地书》就成,那里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两地书》手迹,为鲁迅、许广平之间的通信原件,与已出版的《两地书》相比,出版此书时,鲁迅出于各种考虑,对原信作了一些删改。《两地书》原信手稿已出版。

鲁迅遗物银元宝,鲁迅家中祖传。是鲁迅与许广平的定情信物。 这本“家用收支帐”,体现了许广平为照料鲁迅的生活,合理安排家庭的日常用度所谓的努力。

鲁迅冬天用来取暖的怀炉。许广平相赠。 《答客诮》,鲁迅作于1932年。针对有人说鲁迅溺爱儿子的议论,鲁迅写作了此诗,并多次书赠友人。这一幅是鲁迅写给曾经给海婴看病的日本医生坪井芳治的。

第六部分人之子

现在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展厅:人之子。鲁迅一生的追求和时间足以证明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忠实的儿子。

1936年2月,鲁迅先生的健康严重恶化。5月末,鲁迅病逝再次加重。(X光片)宋庆龄获悉鲁迅的病情,十分焦急。6月5日即给鲁迅写来了一封信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她真切地写道:“我恳求你立刻入院治疗!因为你延迟一天,便是说你的生命增加了一天的危险!!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着中国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阵中你这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病重期间使用的医疗器具:“呼吸吸入器”。鲁迅逝世前几天的体温记录表。从1912年起,鲁迅就坚持写日记。1936年10月17日(鲁迅逝世前两天),鲁迅写完当日的日记后,随手写下了18日的日期,他一生记了二十多年的日记就此终结。

1936年10月19日晨5时25分,一代文化伟人、文学巨将鲁迅先生与世长辞,终年56岁。上海人民为鲁迅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鲁迅逝世当日的下午,就移灵万国殡仪馆。

鲁迅逝世当日,许广平强忍悲痛,写下了哀婉痛切的挽辞《鲁迅夫子》。这段挽辞,则代表所有亲近鲁迅先生的人们对他深深的崇敬和哀思之情。挽词中提到:鲁迅就好比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挽词下是我馆收藏的当时很小一部分的对于回忆纪念鲁迅的文章报导。当时报导数量超过300多封,之前很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从未有过这样多的回忆报道,再后来有这样一次规模是直到周总理去世那一次。

这是当时覆盖在鲁迅灵柩上的“民族魂”挽幛,由上海民众代表敬献,是中国人民对他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民族魂”三字系沈钧儒手写。只是现在陈列的挽幛,已非当时的旧物了。1956年。鲁迅墓在西郊万国公墓迁至虹口公园(即现在的鲁迅公园)。灵柩起出时,同志,趴在灵柩上,描下了这三个字,从而得以复制了这个挽幛。 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您现在看到展墙上所有的作品都是纪念和研究鲁迅的著作,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鲁迅却依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坚持创作,留给我们1前多万字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各位观众,今天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今天的鲁迅生命之旅能在您的心中生根发芽。 感谢您的参观,谢谢!

推荐第9篇: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的是他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带来的革命,谁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馆是专门介绍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经历的。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执教期间,鲁迅发现许广平是最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会打断鲁迅先生的话。是她的聪明、才气以及肯动脑筋的好习惯打动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对她颇怀好感。后来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

鲁迅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父亲过世得早,从小是母亲带大的。从小是母亲带大的。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也没有拒绝,他说过,他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于是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了鲁迅去世。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而奋斗着,弃医从文是他意识到从精神方面改变国民的重要性所做的决定,为此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当封建制度死灰复燃时,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鲁迅,这个名字永远烙印在我心里,每当听到这个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够参观鲁迅纪念馆,兴奋之情难以言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他把他的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之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推荐第10篇: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六(2)班 王昊廷 26号 今年暑假,我们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去上海的鲁迅纪念馆了。 鲁迅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我也读过他的散文,但许多太深奥,看不懂。但我爸爸就十分的喜欢他的文章了。

那天早晨,我们一家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观鲁迅的纪念馆。

一进纪念馆,就连空气中都有文学的味道。在二楼的东面,全是名言,其中,有一句名言是这样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意思是有的人的确是活着的,但他整天无所事事,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没什么意思,思想已经死了。但死去的人呢,他在生前做过很大的贡献,人们还记得他,所以他还活着!

进入主展厅进口,里面全都是关于他的名言、作品、照片……

突然眼里看到了鲁迅!原来是彩色塑像! 他在干嘛?原来是和几个青年在交流!我站在一旁,仔细地看着栩栩如生的彩色蜡像感叹道:“啊!怎么会做的这么像呢!”

很快,我又被其他东西吸引了,那是什么呢?没错就是鲁迅的作战武器!————钢笔!那个可是著名诗人冯雪峰在鲁迅53岁时送给他的金笔,还是原物哦!还有好多都是原物! 比如背心、杯具、冬天用来取暖的怀炉等等。看到鲁迅亲手用过、穿过的东西,能不令人激动吗?

转了好久才到出口,只见旁边都是鲁迅的书刊,再加上墙顶的镜子,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在鲁迅世界里漫步,心情难以平静,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不禁跳跃在我的耳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第11篇: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滕蓓瑾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今年10月的一天,我们凉城四幼的老师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年前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无论建筑材料、建筑语言都是现代化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

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在一楼还设有“奔流艺苑”与“朝华文库”。前者乃专题展厅,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则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库,我看到有冯雪峰、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等十六人的专库,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了鲁迅的光辉。

我们从大厅拾级登楼,二楼是鲁迅生平陈列厅。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二点六米,宽一点一米,用黑玉石雕成。每幅都有先生的头像,背景、画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鲁迅的一生。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突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纪念馆、一个展览,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关键。目前鲁迅纪念馆收藏文物八万余件,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其中有《藤野先生》、《的题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手稿,《毁灭》的译稿等,鲁迅逝世前两天所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这一切都显示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笔战斗和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人肃然起敬,激动不已。鲁迅的一些遗物、实物、照片也弥足珍贵。这一切都是鲁迅光辉人生的历史佐证。展览还采用了多种艺术展示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电脑、影视、声光电控制等高新科技手段,给人强烈而全新的感受。如展厅中《阿Q正传》的场景、三味书屋的活动模型、鲁迅逝世前十天与青年版画家围坐交谈的蜡像等,都紧紧地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

离开鲁迅纪念馆后,我们又到公园里的鲁迅墓去凭吊、瞻仰了一番。我们也曾去绍兴鲁迅纪念馆参观过,两次参观都让我们心情难以平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在我的耳边响起。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2014年11月

第12篇: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有感

本周团员活动来到了位于虹口区的上海鲁迅纪念馆,使我们对鲁迅有了不少深刻的了解。我们进了展览厅。这里记录着鲁迅的一生,这里陈列着关于鲁迅的一切,这里充满了人们对鲁迅的思念。我们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鲁迅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以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躯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以后在北京厦门广州人国教,并参加了新文化运动。192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1936年去世。鲁迅用他毕生的精力来写作来拯救中国麻木不仁的国民。

鲁迅先生为真理而战,他一生树敌无数,战斗不息,他与他们的战斗并不因个人恩怨而起,他对他们的斗争并不是传统中国文人的意气之争。“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不会对某个人作出评价,只是将某个人在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典型加以剖析,而被他点名的人物并不代表其本人,而是指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中国人的一种社会类型和一种现象。鲁迅说他自己是“没有私敌,只有公仇”?这是他和他的敌人所承认的。先生逝世以后,上海万人公祭,其中就有他生前的论敌,他们是专程来为鲁迅先生送行的。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在百姓心里的地位之高。

这次的团员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将鲁迅先生身上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成为一个合格的团员。

俞飞帆

第13篇: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有感

思贤者,激后起――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

前言:鲁迅先生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人”,是“民族魂”,“用笔杆作投枪,作匕首”,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一位伟人,一位完美的大师。因此借国庆假期之际,于十月三日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鲁迅纪念馆”的白底黑字的大字,是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呈现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宽敞的大厅,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鲁迅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在大厅左首是一座高2.5米的鲁迅全身铜像。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从大厅拾级登楼,二层是鲁迅生平展厅,展厅入口处旁的墙上题写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高度概括了先生对人民强烈的爱和对敌人无比的憎,心甘情愿地做人民大众的牛的情操。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2.6米,宽1.1米,用黑玉石雕成。从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五个部分再现了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他曲折多姿的人生经历。

展览伊始,解说员向我们解释了鲁迅笔名的含义,原来这是先生自谦,“因鲁而迅”,意在笨鸟先飞,不断超越。漫步在展厅内,使我对先生的经历、著作有又新的认识和收获。展室内的形式多样,有历史照片、书报,有先生的创作手稿及其他旧物,还有模型和音像制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展厅进门处一幅寓意中华民众被困在牢笼里的作品,它是一张模糊的众生相照片,伴随着灯光的忽明忽暗,被罩在铁窗后面的民众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的表情。这是那个时期百姓的反应,也许这就是先生立志从文的初衷,没有比唤醒百姓意识更艰巨和迫切的事情了。展厅还有反映阿Q一生的场景模型,同时还在播放几部改编的电影《阿Q正传》、《祥林嫂》、《伤逝》等。 漫步在鲁迅的世界里,我感慨颇多……

王晓明先生认为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的确,他是以刀诛用笔伐的“民族魂”,他秉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无畏精神,真正做到撕开假象、睁开眼看见其背后隐藏的真实。

怀着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与对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的期待,放弃学医,从事写作,他希望能在他的笔下引发国民性思考,真正拯救国民“沉睡”的魂灵。

动荡的社会背景,肉体上的非人遭遇,不曾让他放弃过希望,出于对民众麻木冷漠魂灵的哀怒,他总是用最坚韧的笔锋来批判黑暗的社会阶级,也不吝以最雄壮的词句才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劳动人民。这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

由此臧克家给予了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赞歌。毫无疑问,他是榜样,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活在他作品的字字句句中。

在整个参观中让我感触良多的是墙上刻着的一句话“人立而后凡事举”,它的全句是“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立人”是鲁迅先生思想的核心,指的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先生认为,救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养成无数人格独立、意识觉醒、精神健康的新人,建立“人国”,民族才有希望。为重铸民族精神,实现这一思想,鲁迅先生奋力“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毕生奋斗。

展览的最后并不依俗例置一段堂皇的结束语,而是先生作品的展示长廊,有创作,有译作,还有被译成其他文字的创作,这些一册册的书籍显然比任何具体的文字都更有说服力,更耐人寻味。先生本身已经成为一座丰碑,任后人评说。

一幅幅年代久远的历史图片,一件件证据确凿的陈年旧事,勾起了我对鲁迅的肃然起敬之情。是啊,鲁迅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一个伟大的启蒙者,永生的民族魂!他的小说是号角,能唤醒国民麻木的神经,促进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也能给人们愉快和休息。先生的精神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空中,呼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理由,但的确深入到我们的血液深处,影响着一代代“精神领域的后来者”。 参观结束,作为我不禁想起这样一段话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思贤者,激后起,我们新一代青年愿秉承此种精神一直前进,在新时期建设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4篇:鲁迅纪念馆志愿者服务感想

在心中筑鲁迅魂

——暨2012学年鲁迅纪念馆志愿服务感想

我作为上海市鲁迅中学的学生,弘扬和传承鲁迅文化,既是职责,也是义务。所以,当我听说鲁迅纪念馆要在我校招聘志愿者时,我便第一个报了名。

记得第一次报到时,上鲁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鲁迅纪念馆的前世今生,同时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志愿者,让我深受鼓舞,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

经过充分的准备,我第二次来到上鲁纪念馆准备接受考核。尽管考试很严格,但是仍然有两位同学通过了考核,我便是其中之一。

从2012年8月份至今,我每周都会来到上鲁纪念馆,为游客志愿讲解。现在,寒假来临了,我不但不能放弃志愿服务在家休息,反而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上鲁志愿者的工作当中。

我在他人休息的时候,出现在了纪念馆里。虽然有时会感到很疲惫,但是,一想到我所代表的其实并不是个人,而是我们鲁迅中学,鲁迅纪念馆的声誉,我便有了无穷的动力。这份干劲让我获得了馆方老师和游客的好评。所以当你做得越好,那么学校,给他人的映像也就越好。我对每个人都一直在微笑着,在他人需要时总是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

鲁迅纪念馆的志愿服务分为三类:前台接待、展厅讲解和发放门票。我并没有做过前台接待的工作,所以我先来谈谈展厅讲解的工作感受。

在讲解时,我不仅仅是背讲解稿,我们愿意与人沟通交流,想把真实的鲁迅先生通过讲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自然情不自禁地会去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分析他的作品,收集他的思想理论,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先生的事迹和资料等等。

讲解,是以陈列内容为依据,运用语言艺术,讲解技巧,真挚的感情和其它辅助表达方式,直接、有针对性的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不仅课外要深入了解先生的生平事迹,对于馆内展品我们也要去了解掌握,便于讲解。作为讲解员的我们,积极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熟悉文物、纪念馆基本知识,掌握本馆陈列内容及相关展品的背景知识。

展厅讲解是上鲁志愿者的常规工作,但有时,我也会被分派到发票间分发门票。

发票见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也并不容易。当有游客走向发票间,我必须快速计算出有多少位大人,又有多少儿童,一共需要几张票。快速准确的出票会让游客感到流畅满意,反之会使游客的游览体验大打折扣,这一点在高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上鲁志愿者,除了做好讲解工作之外,维持馆内安静有序的环境也是我们的工作之

一。不少孩子喜欢在展厅内玩耍嬉戏,甚至是追逐打闹,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我会选择慢慢的和他们讲道理,说服他们,而不是一味严厉的职责,正所谓以理服人嘛。

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一转眼就过去了,从刚开始的紧张到现在的老练,从开始的生疏到现在的熟练,上鲁见证了我的成长。志愿者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奉献,也许有时志愿者工作看起来毫不起眼,也许有时志愿者工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光,但正因为有这些时候,我们才能将浮躁的内心沉静,沐浴在鲁迅先生的精神中。经过半年的沉淀,我对鲁迅精神的解读又深了一层。

第15篇:鲁迅纪念馆参观感想(党课思想汇报)

鲁迅纪念馆参观感想

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重量级的作家、学者和革命者;他的一生曲折波动但他却从未放弃;他用他的武器,那支生了锈的笔,写下洋洋洒洒的17万字的文章,唤醒了中国众多爱国青年,他就是一代作家的典范——鲁迅。

在纪念馆中,我了解到了鲁迅充满坎坷的人生。1898年5月,鲁迅离开家乡,独自去南京求学,这一年他18岁。1902年3月,鲁迅东渡日本留学,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家庭条件窘困的情况下,在社会局面不稳定的时局下,鲁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学习之旅,这对于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在《致曹白》中写道:“我们总要争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到后来。”这句话诠释了鲁迅的一生,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在动荡社会中不断寻找光明的文人志士。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人生。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自由,鲁迅用尽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摸索潜行,为的只是探求一个救国救民的有效方法。他曾立志学医以此来拯救病态的中国人,让同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但当他在日本看到麻木的留学生时,他明白了学医只能救治人民的身体却不能医治人民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了最有力的武器,向旧社会作白刃战的,刀刀见血的斗争。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让他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行”,让他在“禁锢的黑屋子中”高声“呐喊”。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率领着笔下的阿Q,祥林嫂,引导着润土,孔乙己,与无边的黑暗的恶势力作斗争。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不仅仅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更有极敏锐的理性力量。在他看似冷酷的理智分析里,又无不燃烧着爱憎的火焰。

虽然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在肉体上已经饱经了非人的遭遇,虽然沉睡中带着麻木和冷漠民众们常常在心里上给他带来痛苦,但是他不曾放弃过希望,他总是以最雄壮的词句才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劳动人民;用最坚韧的笔锋来批判黑暗的社会阶级。他曾鼓舞着广大失学儿童说道:“你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子女,你们因为困苦所以失学。因此你们须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但是你们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你们贫民子弟一样是聪明的,一样是有智慧的。你们如果奋斗一定能够成功一定会有前途。”

参观完后,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这么一个身材弱小的躯体这么顽强地战斗的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信仰力!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二的信仰!信仰力就是动力。这是鲁迅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为了革命事业他义无返顾,他愿意“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忘却了敌人无孔不入的侵蚀着正义之士,危险可谓在近尺之内。他依旧把生命的热血泼洒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决不退缩。

一个人若没有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不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信仰就是旗帜,信仰就是方向。那么作为我,该拿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呢?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应该面对未来,坚定信念,把自己的理想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只要有了这个信仰,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只有在为这个远大理想的奋斗过程中,我的生活才会有方向,事业才会有坚定的基础,人生才能无憾。

这不仅是对每个一心向党的人的要求,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在批判社会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应当学会善于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然后再想想我们何不也拥有了一份飞蛾对油灯的那一份执着?

岁月这样度过,我渐渐从中悟到了人生有了信仰的那份幸福与无悔。我将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我对党的信仰,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

第16篇:纪念馆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这是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我和老爷去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

我们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浅灰色的大楼,上面写着“辽沈战役纪念馆”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然后我们就怀着崇敬的心情走了进去。在那里我看见了冲锋号,战士使用过的冲锋枪、水壶,获得的奖旗、奖章„„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全景画馆。我们沿着楼梯来到全景画馆,看到里面有枪、有烟、有火,还有许多战士„„一时间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听见冲锋号在耳边响起,枪声阵阵,炮声隆隆,看到了战士们血染战场„„

我们走出全景画馆,结束了参观。我的心很重很重。我知道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含义,是那么多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周末,我们全家一起去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因为爷爷是个老兵,他对辽沈战役有着特别的感情。为了感染我的成长,爷爷非常主张对我进行这样的教育。

刚一到纪念馆门口,我就看见有两个大炮矗立在门口,好雄伟啊!走进纪念馆,那里陈列着许许多多的枪和装备,真让我肃然起敬,这时,我发现一个楼梯,它又高又陡,于是我们一起走了上去,真高啊!我刚走了三层就有点坚持不住了,这时奶奶说:“宝贝,再坚持一会儿!”就这样我们一直走到了第五层,在那里我看见了英雄战争的场景图片和画面,非常逼真。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这种真实感动了„„,为了留下这感动的记忆,爷爷还给我买了一本收藏册做为纪念,那上面写着“功照千秋”四个大字。我轻轻地翻开这本书,看到了十大将军和十大元帅,很兴奋。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贺龙和朱德元帅,因为他们真实地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当我们从纪念馆里走出来时,我又看到了两架飞机和一辆坦克,为了能够留下这两个“神奇的宝贝”,爸爸用相机给全家留下了这美丽的瞬间。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还在闪现着刚才英雄的事迹,它将成为我永不磨灭的记忆。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这些勇士们,也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等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现代的将军,用我最威武的军姿向国旗献礼!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

周二,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

我们参观了抗日英烈环廊?平型关大捷景观?九一八事变景观„„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军暴行展厅。那里介绍说,日军来到中国。活埋了不计其数地老百姓,还无法无天地杀害妇女和儿童。更可恨的是,日军竟用中国人做细菌试验。外国人有对中国不好的,但也有对中国好的。我们不能只看一方面,比如外国医生白求恩,他在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了中国无私的帮助。当然,中国也不是懦夫。先后发射了神州5号?六号在人航天飞船。现在的中国不再弱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饶。科技发达了,老百姓也逐渐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小学生,一定会认真学习,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科技发展而奋斗!

第17篇:党课个人参观考察体会参观鲁迅纪念馆和校史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和校史馆有感

**学院第一小组 邵** 作为一名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后,更加激起了我入党的热情,2014年4月30号,我饱含着激情的去参观红色根据地-鲁迅公园。旨在参观鲁迅先生纪念馆,并学习鲁迅精神。

鲁迅,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取自母姓,鲁迅两字蕴含着愚鲁之人应赶快做的严格自勉。鲁迅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位于上海四川北路,这样普通的一条小道里竟然曾经住着一位让亿万中国人民铭记的“脊梁”。纪念馆是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以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三位一体。一进门就看见了一小片草坪中有一尊鲁迅半身像,用的是白色的大理石,雕的是大家最熟悉的那一个形象:一寸长的头发根根树立着,小撮胡子,和略现疲惫但非常坚定的眼神。走进纪念馆的大堂,相比外面的寒冷,似乎在温暖中更是神圣的,面对着鲁迅先生的铜象,我更是感触至深;同时也十分地迫切走进这充满书香的殿堂。

我迈着缓缓的步伐,从头开始参观,二楼是鲁迅先生的生平陈列厅,那许许多多的著作是鲁迅斗争的见证,笔就是他的武器,他不畏生死用笔同反动派做斗争,正如墙壁上刻写的两列大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一生经历坎坷。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都昌坊口,1892年入“三味书屋”读书,1893年,祖父因为科场作弊案入狱,从此家道中落。1898年,鲁迅赴南京求学,1902年,毕业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同年赴日留学,后入仙台医专学医。后来因为感到同胞的愚蠢和懦弱,决定弃医从文,从此毕生从事改变中国人精神的启蒙运动。1909年结束留日生涯返回祖国,一面从教,一面投身辛亥革命。 1918年写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1921年写下不朽之作《阿Q正传》,以后络续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等,与许广平相爱,写下与她的通信集《两地书》,1926年南下,任厦门大学教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务主任,1927年十月赴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鲁迅1936年10月1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葬于虹桥路万国公墓,1956年迁葬于鲁迅公园。

参观完后,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这么一个身材弱小的躯体这么顽强地战斗的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信仰力!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二的信仰!信仰力就是动力。这是鲁迅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为了革命事业他义无返顾,当我缓慢的离开鲁迅纪念馆是,我内心激动的跳跃着,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回想在我的耳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是没有死,他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此次红色根据地的参观让我感触颇深,使我进一步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定当像鲁迅先生学习,为中华的繁盛努力。

作为一名积极分子, 2014年4月30号,我饱含着激情的去参观红色根据地-鲁迅公园后,更加激起了我入党的热情,随后,2014年5月5号,我们小组又进一步参观了我们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校史馆。旨在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发展史。

参观之前,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在校史馆面前陈列的学校平面图,我们学校的风貌直观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每一个板块都显得很亲切。然后我怀着的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我们的校史馆,首先映入我眼睛的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厚生、厚德、厚技。在四十周年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激励我校师生员工为高职教育努力工作,迎接更美好的明天。接着学校的发展简介映入眼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原名为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198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0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成人高校转制为普通高校,成为以工科为主,兼有经济、管理、理学、人文、艺术和语言类专业,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隶属市教委直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2001年11月与上海东沪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2年学校整体搬迁浦东金海路。2003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掀开了学校发展新的一幕。接着我们继续参观校史馆的其它地方,在左边我们看到的是学校的三十,四十,五十等周年校庆时,领导,科学家等的题词,对我们学校的办学和这些年取得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接着我们看到了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团结创新等版块。学校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与时俱进,不断壮大。先后经历了“树全国半工半读一面红旗”、“当成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然后,我们看到我们学校这些年在国家以及上海市所获得的各种奖项,这些都说明了社会各界对我们学校办学的肯定和支持,还有我们自己的艰辛努力。接着我们看到了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等版块,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校老师的辛苦耕耘和学校的良好教学成果,科研创新、科技服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从满墙的荣誉证书和各个级别的奖杯可以看出。其中在教学成果方面成绩斐然,国家级精品课程有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有9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有22门等等。

通过此次参观学校校史馆,让我们领略了我们学校以及优秀校友的风采,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有了更高的目标。“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更是深深埋在心里,从此,定当不负校训,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社会、国家需要的有用之人,为国家的繁盛而努力。 经过这两次的红色根据地的参观,我深深的被鲁迅精神所感动,被校史的发展历程所教诲。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更加根深蒂固,更加希望向着党组织靠拢,这不仅是对每个一心向党的人的要求,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第18篇:鲁迅

姓名:

学号:

性别:

专业:

年级:

指导老师:

? 从古至今,多少关于文学的言论,甚至传说,准确的说: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辉煌的色彩。

一、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也是新文化涌动的倡导者。

鲁迅生活在一个无言语自由、黑暗、有反动派的社会里。因此,他一生中就以写文章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感情和对民族灵魂的深切期望。当然,他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而且家教又严,这就造就了他的性格。小时候空闲的时间就读一些诗词,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起了最直接的引导作用。

二、鲁迅先生的深刻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

像鲁迅这样表达出来的极端深刻的思想,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甚或在几千年以来的整部世界文学史中间,无疑也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现象。他燃烧着自己的生命,集中全力地思索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焦灼和无畏地呼吁着要改变长期以来专制王朝的统治方式,阐述和控诉着像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特权为基石的社会体制,只能造成民族精神的衰退和社会生活的停滞;他针对着这样的痼弊,提出了人性解放的主张,认为“根柢在人”,“首在立人”(《文化偏至论》);而“立人”的关键,又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要做到人人都具有独创个性和聪明才智,像这样的话自然也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破恶声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获得了健康与合理的发扬,那么整个社会群体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升华,自然就是轻而易举和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第19篇: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生平简介: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附: 自嘲

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 支持了“未名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第20篇:鲁迅

看字里行间的独行者

——《野草》读后感

散文,最能“暴露”和“揭发”作者的内心世界,即便是最晦涩的语言,也难掩奔突的情感岩浆。如果说《呐喊》、《彷徨》是鲁迅将国民麻木的皮肤撕开使之露出其中的烂肉,那么《野草》便是鲁迅的心底地火喷涌出来,结成鲁迅灰暗惨淡的心灵殷殷血迹。

“大欢喜”、“死亡”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究其原因,是鲁迅早已深味了人世的悲哀,也更深味了自己的悲哀,所以死亡的阴影填充了心灵,仿佛只有死才有解脱与“大欢喜”。恕我不才,我只能将野草的几篇文章进行一一的评析。

《秋夜》:开篇的文章,显示的是才气的鲁迅。文学家,终会有工愁善感的一面。瑟缩的野草花,枯直的的枣树,鬼魅的天空,还有青翠的小虫,构成了一幅清冷夏日居士图。

《影的告别》:阴沉绝望的鲁迅。影只能随形,其实无物,乃黑暗虚空。鲁迅却视其为真的“实有”,写出影的彷徨与绝望。这里浸渍着的是他的冷峻。

《求乞者》:心若死灰的鲁迅。秋寒穿透外衣四面都是灰土,麻木穿行其间的鲁迅至少得到虚无,随性委泥尘。

《我的失恋》:幽默明快的鲁迅。这篇文章有了鲁迅文章少有的轻松气息,诙谐的他一览无遗。

《复仇》:憎恨围观者、鉴赏家的鲁迅。文章开头示以激扬的溅血设想,实际上含有他快刀斩乱麻、速战速死的冲动。

《复仇(之二)》:鲁迅自况,自以为自己最后的下场。它比较完整的展示了鲁迅的世界观:“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咀咒的”。虽然鲁迅有“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国为民献身的志向,却又憎恨国民的麻木,反过来怀疑自己的献身是否值得。于是他以痛快的死、沉酣的大悲悯和大欢喜以得到自残式的解脱与超越。他想他会重蹈耶稣的覆辙,但他又会想到那碎骨的大痛楚于他有可能是大解脱。

《希望》:宣扬希望之声,而自己却空虚绝望的鲁迅。“希望,希望,用这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虚中暗夜的来临。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的暗夜。”他就是这个盾。末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是质疑希望,也不相信绝望,勉强自打一支强心剂,表为励人,实为自励。

《雪》:柔和平静的鲁迅。此篇少了戕灭厮杀,鲁迅脱下斗士的战袍,以一般作家的身份做了一个小品文。

《风筝》:平凡人的亲情流露。“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此时回想过去,那幼年之事便有了可亲可味之处。

《好的故事》:憧憬浪漫的鲁迅。正如存在军人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存在鲁迅的目的不是黑暗,而是光明。鲁迅也是凡人,他希望能在“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的好的故事里歇歇脚,喘喘气,做和平年代的军人。

《过客》逃避的鲁迅,向往于死的鲁迅。“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了。是的,和前妻朱安的麻木痛苦关系纠缠,同许广平的不明不白的去路,同弟弟周作人的翻脸,都是他自以为的诟病,闲人的话柄。背后里尚且要为这些飞长流短而厌躁,前面又得受所谓正人君子的文戕笔诛。不堪重负的他苦不堪言。于是他选择以”坟”为避难所和摆脱人世苦恨悲凉的归宿。

《死火》:进退维谷、生死不能的鲁迅。“我原先百遗弃在冰谷中”、遗弃的我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倘若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新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这使人想起呐喊序言中铁屋子里的人们:在沉睡中安静地死去。鲁迅很质疑自己对他们的唤醒。惯看辛亥革命者的下场,鲁迅终也自己若他们一般:“我终于碾死在车轮下”。“哈哈!你们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沉重的另类超脱态度。

《狗的驳诘》:势力的鲁迅。虽然没有明说,但狗的回答:“不敢,愧不如人呢!”以及主角的逃跑看出,狗是说对了。

《失掉的好地狱》:对反动统治的斥责与愤懑。“人类于是完全掌握了地狱的大威权,那威棱且在魔鬼之上”。这篇散文近似于小说,寓言化地描写出了军阀们专制独裁、高压统治,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中的情景。

《墓碣文》:墓主人应为鲁迅的自我形象,他死于自我毁灭,尸体胸腹具破,中无心肝。表面上看是他滅心自食,毁了心肝,实际上也暗含着鲁迅的自责。

总而言之,《野草》是一个窥探鲁迅内心的书,一本体现鲁迅真实自我的书,它是鲁迅意志、情感、心智、道德和思想力的不朽结晶。《野草》是鲁迅个人生活和经验的产物,凸显了他个人的诚挚和真实。

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