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永遇乐辛弃疾(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5 09:06:4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永遇乐 辛弃疾(版)

【永遇乐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这首词是〈〈稼轩词〉〉中最优秀的爱国篇章之一,脍炙人口。

本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开头四句说,江山是永存的,但是无处再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吴国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流风余韵,经多年风吹雨打,时光的流逝,已无处可寻,然而孙权北拒强敌曹操的业绩,至今仍铭刻于人心。作者寻上北固亭,第一个怀念的古代人物就是孙权,不仅因他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更由于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拒强敌于国门之外,这点是作者所钦佩的,故直赞“英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英雄孙仲谋无觅处”的倒文。“斜阳草树”六句是怀念刘裕的威赫战功。意思是,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芜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刘裕曾率领兵强马壮的大军,威势如猛虎一般,将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赶回北方。作者由现实荒芜的景象,遥想刘裕当年的壮举,热烈地歌颂了古代英雄,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抱负。辛弃疾对刘裕的显赫战功是极为推崇的,特在词中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赞颂他装备好,战斗力强,战果辉煌。作者对刘裕的赞颂也是对南宋当权者即将北伐的一种激励,对自己报国壮志的一种含蓄地表达。刘裕是起于京口而成大事的,自己正在镇守京口这个险要的前沿阵地,亦当完成北伐战斗任务;刘裕他敢于同鲜卑、羌等北方民族的统治者抗衡,并取得胜利,收复了失地,南宋也应积极北伐,收复沦陷多年的中原。

下片借古讽今,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辛弃疾是怀收复中原大志而南归的,但由于“符离”之败,使主降派得逞,赵 从此不敢谈恢复。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一直未能实现。在此词中,作者借元嘉往事,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此外,作者写此词时,正值宰相韩 胄战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要重蹈覆辙;但是韩 胄疾贤妒能,轻举妄动,结果造成一二O六年北伐战败,韩 胄被诛,正中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作者南归前在金占领区的耿京义军里,曾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烽火扬州路”这是以追忆手法,记述抗金壮举。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溃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而壮志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可堪回首”三句,是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作者感到惊心。辛弃疾站在北古亭上,北望扬州瓜步山上佛俚祠下当地居民祭神,庙里香烟缭绕,乌鸦争食,祭鼓频敲,但那里已归敌人占领,表现了江北土地人民已非我有的感慨。

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表达了作者至老爱国之心不衰的抱负。作者在词末以廉颇自比,也正表达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决心要重振“烽火扬州路”的威势,改变“佛俚祠下”“可堪回首”的境地,迎接北伐的胜利。这一句含蓄地道出了“好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定信念。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六十六岁高龄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通过怀古,体现了作者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的正确思想。他念念不忘中原的土地与人民,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风格沉郁苍凉。本词创作方法与前人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多用典故,但用典多而不滥,灵脱自如,与主题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内容而用典,反而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推荐第2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

⑵玉簪螺髻

⑶鲈鱼堪脍

⑷揾英雄泪

⑸舞榭歌台

⑹封狼居胥

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遥岑远目

⑵断鸿声里

⑶倩何人唤取

⑷揾英雄泪

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⑹寻常巷陌

⑺元嘉草草

⑻可堪回首

(四)、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而且有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

3、关于《永遇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自主探究

、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诵读原词,把握大意。词的上片下片(2)、诵读思考:词的上片情景交融,静中有情。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来陪衬自己的游子之思?用了哪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3)、词的下片运用了哪几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4)、词作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5)、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诵读全词,把握大意。上片下片(2)、诵读思考: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3)、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六)、同步训练。

1、辛弃疾,字号历城人,宋代伟大爱国词人。以其为代表的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2、下列句子都有倒装现象,请把它们调整成正常的语序。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把下列名句填写完整。(1)毕竟东流去。(《菩萨蛮》)(2)那人却在。(《青玉案》)(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丑奴儿》)(4)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推荐第3篇:永遇乐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学媒体

投影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柳永 秦观

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姜夔

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

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 (2)寄奴: (3)刘义隆: (4)佛狸祠下: (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 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学生讲刘义隆之典故。

师补充明确:“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研讨艺术特点: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情思隽永,含蓄深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八)、拓展延伸

(一)《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二)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诗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天际流。年少万兜鍪(头盔,指代士兵),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个词语意相同?都指什么?

(明确:“望中犹记”中的“中”,都指中原大地)

(2)词中哪几个句子是赞孙权的?

(明确:“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生子当如孙仲谋。”)

推荐第4篇: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

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侂:tuō,胄:zhòu)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推荐第5篇:辛弃疾

最真莫过于情沛诗词,最美莫过于丰满生活

读完剑胆诗魂《辛弃疾》这本书,内心波澜再次涌起:世上人千千万,总有那些许可以穿透人群隔膜而直达人内心深处的默契。究其原由:同拥纯纯赤子,协奏节律韵度!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激流勇进;时而缓波平步。而那些关键时刻的一举一动都特别牵动着人的灵心。不止一次的被辛公的精神所折服,与他的生不逢时而扼腕同悲。一个小士大夫的崛起之路花费的太多精力在那些细枝末节上面了,一个人的才情、智慧、勇略都无法恰逢其时的使用到正确地方,整天处那些尸位素餐之人下格格不入!

英雄喋血怒目,壮士嚼穿银齿。何其恨!人力不能胜天,可情感总会在不经意处幸临其间,挥之不去!

不是有意如斯之哀婉,而是心已百转千回扭曲得不复全态!

不是此刻良多怨念愧对须眉,而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不是不知男儿不负青云之志,而是心底已亏当循借因依!

不是不知昔日之形暗随流水,而是心已所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是愿意攀援权贵而呼之则来靡之则去,而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生难与命争衡!

人很矛盾:站在金字塔最底层看到的风景却越加丰富,世人百物,人间万苦!上了顶峰,眼前只剩下功名利禄、仕宦前途!上下异心矛盾造就多少杯具。

在杯具面前,只能对命运俯首称臣。在权利面前,别人苦心经营几十年甚至世代相传,岂能让这样纯纯赤子而可抗衡!是啊!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也就仿佛向大家宣布:这里是我的,这些所有的都是我的,乖乖听话也就能相安无事,可是一点风吹草地,整个就工于心计、痴于算计!

为什么总会让别人轻而易举扼住自己的命运咽喉。自己就这样被乖乖的摁趴在地上毫无怨言却又无能为力。上下同心啊上下同心!如果把中间的臃肿、复杂的过程都省略,如果能权利迷住双眼的人体验更多的民间疾苦;尝遍生活各种滋味。如果人们可以不凭借着创造些人力无可抗衡的各种力量来主宰别人的命运!一代之英,万世之雄,在这种力量面前又算得了什么了?不知是谁说过:“木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木有英雄的民族想方设法的凭自己的智慧塑造,而拥有英雄的民族却千方百计的阻止,唯恐自己的此种力量受到点点损害。好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本来决策南向是为了大家的前途着想,可是“归正人”“二臣”地位何其相似!主宰自己的命运,主宰别人的命运。如果稼轩知道南渡之后等待的是二十年的宦游,十几年的闲置,呼之则来,靡之则去,每次酒醉梦醒,这位身高八尺、壮如虎兕的山东大汉也曾有过黯然悔恨,痛拍栏杆啊!

人的生活太经受不起岁月无情的摧残,当辛公那耀眼篇章幻化成为束手踱步、背影空吟的时候,内心莫名的悸动。当闲来闲去几度的场景重复,仅靠点点诗词惊起生活波澜。沉吟在辛公诗词完美的意象,眼前已经有血有肉如斯熟悉却又如斯陌生。

无数次的幻想辛公生活会是如何如何,甚至方方面面都追求近乎完美。可他毕竟还是人不是神:他一直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尘世:从见到范瑞敏的惊艳、爱慕溢于言表,到初入仕途酒阑正酣唱和应酬。从帅江西为修堤观景台而忽视税赋,到最后激言堪对韩侂冑之别心!其间有激动、有失落、有恼火、有悔恨„„有偶然暂迷双眼,但始终不变初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一个人不是因为诗词才是生活丰满,而是有了丰满的生活才诗词情生!最真莫过于情沛诗词,最美莫过于丰满生活!

推荐第6篇:辛弃疾

辛弃疾《摸鱼儿》赏析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1.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又名《山鬼谣》,《陂塘柳》,《双蕖怨》,《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唐教坊曲。宋词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兹以取为准则。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第

四、后第五韵,定十字一气贯注,有作上

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2.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将从鄂州至潭州主持遭运。小山亭在湖北转运使官署内。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3.消:消受,经受,禁得。 4.落红:落花

5.见说:听说。苏轼《点绛唇》词:\"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6.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7.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准拟,约定。

8.脉脉:绵长深厚貌。 9.君:指善妒之人。

10.玉环飞燕:杨玉环,杨贵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叛变后,赐死于马嵬坡。飞燕,赵飞燕,汉成帝宠爱的妃子,后来废为庶人,自杀。两人皆貌美善妒。

11.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推荐第7篇: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东明县实验中学 吴艳霞

教学目标:

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

2、品味典故,体悟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及安排: 课前互动 (两分钟)

教师寄语:我 展 示 ,我 优 秀 ,我 动 脑,我 快 乐。 (学生齐读教师寄语,一遍不行,两遍,直至读出气势,读出自信来,目的在于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展示,积极动脑,师生互动,创造和谐课堂。)

一、导入新课

英雄孙仲谋,如虎刘寄奴,封山霍去病,弃疾皆仰慕。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无奈空有一腔热情,壮志难酬,一声叹息绵延千古。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进这位悲剧英雄,体会他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情与愤懑。

二、明确学习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进入文本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

2、品味典故,体悟爱国情怀

三、认识作者

(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再来看一副对联,看看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写了他的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副对联。出示幻灯片)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引入,概括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师生共同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带着对辛弃疾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认识去读本词。)

四、初读本词

(初步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词,诵读本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感受词风。出示幻灯片)

1、学生自由朗读 幻灯片补充字音:

孙仲谋(zhîng) 舞榭(xiâ) 巷陌(xiàng mî ) 金戈(gē) 元嘉(jiā) 狼居胥(xū) 仓皇(cāng) 可堪(kān ) 佛狸祠( bì lí cí) 廉颇(pō) 拓跋焘(bá tāo) 张浚(jùn)

王玄谟(mï)

2、指名一生朗读,一两生点评(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进行点评,点评的学生克服不足之处,再朗读一遍)

3、学生齐读

(此环节目的在于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初步感受词风,初步掌握朗读技巧)

五、细读本词

(初步感受了本词的豪放词风,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再读本词,疏通文意,边读边画,解决一下两个问题。出示幻灯片)

1、词中写到了几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2、每位历史人对应的词句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画,画好后与同桌交流,然后展示成果。最后再齐读本词)

六、品读本词

2 (用典是本词的一大特色,下面我们就具体品味每一个典故,体悟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在每个典故中划出打动你,让你为之震撼的字、词,细细品味,体悟感情。出示幻灯片)

品味典故 体悟感情

每个典故中划出打动你,让你为之震撼的字、词,细细品味,体悟感情。

1、孙权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千古--感受出辛词的豪放风格;英雄--对英雄的仰慕之情,渴望建功立业之盼;无觅--对英雄的叹惋之情,对己的伤感之意--英雄孤寂之感,哀叹时局之悲。)学生分析一处读一处。

教师总结补充:孙权--少年大志,十五而立;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之势,辛弃疾对孙权可谓向往、仰慕、敬佩有加,情有独钟,他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出示幻灯片: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学生齐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刘裕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金戈铁马--雄浑壮阔的气势,豪放风格的体现;气吞万里如虎--写出了气势,豪放,刻画了一个气吞山河,叱咤风云 3 的英雄形象,如虎,比喻形象生动,从中看出作者的羡慕之意,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补充:刘裕出身低微,正可谓英雄不问出身,作者引用刘裕的典故,一是表明自己的北伐主张,对英雄的仰慕,“想当年”,又何尝不是思绪纷飞,回想起自己血气方刚年少之时的英勇行为,自己的雄心壮志?补充辛弃疾英雄往事(出示幻灯片)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辛弃疾也曾快意疆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也曾立下宏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事到如今,只落得“ 可怜白发生”的结局,作者内心的满腔豪情与愤懑,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出示幻灯片 辛弃疾《破阵子》)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总结上阕(齐读上阕)

上阕引用孙权与刘裕的典故,这二者有何像似之处,作者还有何深意?小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展示成果。

4 学生展示:孙权、刘裕都是君主,都在京口起兵或建立政权,都是有作为的君主,都主张抗战或北伐,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讽刺南宋统治者。

教师补充:南宋王朝(出示幻灯片)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作者在此是借孙权、刘裕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的。

4、刘义隆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草草--揭示了刘义隆兵败的原因;赢得--很具讽刺性,本想赢取战争胜利,却落得仓皇败逃的下场;仓皇北顾--动作、神态描写,极其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落荒败逃的丑态,很具有讽刺性。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张浚北伐兵败符离之事。)(生分析,生读)

教师补充:相关背景(出示幻灯片)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借此典故,不光是为咏叹近事,还意在对韩侂胄的警告--北伐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生齐读)

5、拓跋焘典故

学生展示交流:(可堪--不堪之意,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担忧;一片神鸦社鼓--写出了一片祥和,是对乐不思蜀、愚昧、麻木的南宋臣民的不满,作者内心心急如焚。)

教师补充总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短短的几十年,由于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东南一隅,南宋臣民早已麻木,当时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出示幻灯片,齐读)讽 5 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再说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将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就不仅叹朝廷无能,更悲百姓松懈,也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廉颇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凭谁问--一个“凭”字,写出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廉颇老矣--一个“老”字,让人体会到英雄暮年壮心不已之志的辛酸和悲哀 。

教师引导总结:在这里,作者是以廉颇自况,自己虽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无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示幻灯片: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满腔豪情最终化作了满腔愤懑,因此有人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谈谈你的理解。(挖掘文章主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6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补充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明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本词的主旨句,此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没有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都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下面请咱们同学从新收拾心情,整理感情,再来读这首词。(先推荐班上读的最好的同学读,然后齐读。)

七、小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7 (学习了本词,我们再来看一首与本次联系紧密的一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再次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

八、拓展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2、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思想呢? (由于时间关系,本环节一带而过,留作了课下作业)

九、向英雄致

辛弃疾,我想对您说„„

(学习了本词,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你有什么想向他说的呢?请以“辛弃疾,我想对您说„„”为开头,说说你的心里话,向这位英雄致敬。 十

一、推荐阅读书目:

《把栏杆拍遍》(梁衡)

《辛弃疾传》(《宋史》)

(了解辛弃疾,仅靠我们学的这一首词是远远不够的,这么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我们课下仍需继续学习,我为大家推荐两篇文章,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辛弃疾。出示幻灯片) 十

二、结束语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才求得了这一堂课的师生缘,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背 8 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向这位伟大的英雄致敬,结束我们这堂课。 十

三、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借古—————讽今—————抒怀 (用典) (伤己) (爱国)

推荐第8篇:永遇乐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词现存 620 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

豪放

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另外有奏疏

《美芹十论》

、《九议》。著有

《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

见《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三、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四、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舞榭(

巷陌(

元嘉

狼居胥(

仓皇(

佛狸祠(

拓跋焘(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3.无觅:

气吞:

风流:

寻常:

草草:

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合作探究】

一、译读课文

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2.展示译文(朗读或板书) 【目标检测】 背默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自主学习】

(一)关于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

古事、古人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

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

富有文采,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例如:

《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二)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答:

【合作探究】

(一)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 1.分析第

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答: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①

(二)总结归纳

1.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上阕

下阕

2.总结归纳全词主旨

3.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

①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

)。 ②其次是(

)。 (1) (2) (3)

【目标检测】

1.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一片神鸦社鼓 D.大江东去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3.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填空指出苏辛风格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

;辛词

。总的来说,则是:苏词

;辛词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4.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6至8题。(7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答:

(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2分)

答:

推荐第9篇:永遇乐教案(优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肖莉

一、课文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一定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如果你到了江西上饶,也请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祠前还是在墓前,你都会看到一副由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幻灯片) 师生一起解读对联。(注意:其中的“悲黍”的解释。)

师:对辛弃疾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一首《破阵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这首词有人曾这样评价:(幻灯片)为什么会号称“第一”,“金石声”又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永》。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悟(3分钟)

师:首先,让我们(初读文本),从(整体上感悟)一下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生:自读课文,一学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集体回答。

师:老师感觉(好?)可情感把握还不太到位,只有真正领悟了诗词的内涵,我们才能读出情感。那么,这首词究竟蕴涵了哪些内涵呢?这些内涵的背后又蕴藏了哪些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解读文本,体味其中无尽的情怀。(幻灯片)

三、解读文本,领悟内涵;品读文本,体味情怀。(32分钟)

1、列出典故。(2分钟)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词,要领悟其内涵,我们必须理清作者究竟怀了哪些古人和古事?请同学们(再读文本)联系文下注释(理清文章思路)看看本文都怀了哪些古人和古事。 生:齐回答。

师:板书,落实。这种借古人、古事比今人、今事的手法叫什么呢? 生:用典。

师:作者在这首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每个典故都有它独特的涵义和情感。让我们边解读词句边品味其中的情怀。

2、解读品味典故。(上片:7分钟,下片:15分钟) 典故一:(3分钟)

师:我们首先看孙权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回答。对英雄的赞美,对英雄不再、物是人非的感叹。 生:读。

师:点拨,抓住“千古”、“英雄”、“风流”等词语,高音重音突出赞美之情;“无觅”、“总被雨打风吹去”,则应用轻音,低缓地感叹物是人非,风流云散。 生:自读尝试。一生再读。不到位处教师示范。

师:请大家模仿刚才的分析,继续鉴赏品味第二个典故。 典故二:(3分钟)

师: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回答。 师:引导。(注意:稍微分析前面的“斜阳草树”句,写刘裕出身微贱,是为下句更突出事在人为的刘裕气吞万里的英雄本色!)试着把这两句读一下。读出其中的气势。 (若学生读不到位,进一步强调,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让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生:自读。

师:总结。上片即景抒情,写出了对英雄亦赞亦叹之情,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诵读时应注意依据情感的抑扬把握其轻重缓急。让我们一起带着情感把上片读一下。 生:齐读上片。(1分钟)

师:下片几个典故蕴含的情感更为复杂,所谓“心有千千结”也不足以道出其中纠缠的复杂情怀。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下片的三个典故所体现的情怀,并借助朗诵读出这其中深情的寄托! 生:讨论。 典故三:(4分钟)

师:首先我们看典故三。 生:读。

师:引导。请大家模仿上片的分析通过抓关键词、知人论世等方法,感悟第三个典故所蕴涵的情怀。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从“草草”“赢得”“仓皇”等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其中的冷嘲热讽的情感,可诗人嘲讽的仅仅是刘义隆吗?不,(结合背景)。(幻灯片)还有对当朝的一种讽刺和担忧。诗歌,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诵读时语气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而有力度。 生:读。 典故四:(6分钟)

师:再看佛狸的典故,我们要联系前面的诗句一起理解。 生:回答这两句所体现的情怀。 师: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引导:“四十三年,„„”写出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景。而宋室臣民却在异族祠下“神鸦社鼓”。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生存的土地被人掠夺并大兴土木了,可你的同族却在哪里歌舞升平,你的内心会泛起怎样的感受呢?而我们有些人却已经忘记了国耻,苟且偷安、安于现状,民族意识是何等地淡漠。此处字里行间大有鲁迅“中国人看中国人被杀而狂呼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与沉痛。它是作者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字字沉痛,句句哀绝!请大家读出这样的情怀。 生: 自读,体味。一生读。 典故五:(3分钟)

师:然而,即使作者有再大的豪情壮志,他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长袍了,只能泪洒纸笺,“凭谁问,„„”这个典故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怀呢? 生:回答。生读。

师:这其中不仅有“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还有 “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凭谁问”“谁会问”呢?可见其中更有一种“心犹不甘”,寄望被起用的渴盼,作者借典故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长叹。让我们读出这样的万端感慨。 生:读。

师:总结。下片,作者借古抒怀,写出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对朝廷的愤恨,以及自己壮志难酬心犹不甘的苦闷和渴望。让我们一起朗读下片,体味这些复杂的情感。 生:齐读下片。(2分钟)

3、总结方法(2分钟)

师:辛弃疾不愧是用典高手,他借这些典故抒发了如此复杂的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现在我们应该可以体会有人为何要评此词为“堪称第一”,又为何要指为“句句有金石声”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解读品读文本的方法。师生期回顾,概括为:(幻灯片)

4、自主朗读词,一生读。(3分钟)

师:让我们带着作者内心郁积纠缠的深沉情感,运用这些技巧,自主放声朗读全词。 生:自读。一生范读。

5、听音频(2分钟)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听读一段音频,聆听大家的风范,回味全词难尽的情怀。(幻灯片)

6、学生背诵,(1分钟)

四、背诵文本,回味经典。(2分钟)

师: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经过作者文字的捶打,无不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尝试着带着情感背诵文本,诵出这首慷慨悲歌,诵出我们的壮烈情怀! 生:齐背诵。

五、探究文本,把握规律(5分钟)

师:当我们激荡、澎湃的心渐渐平息,大家冷静的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联系本文,请讨论交流一下:咏史怀古诗有哪些特点呢? 生:交流,2-3人回答。 师:相机点拨:三个结合:

一是“史”与“今”的结合。往往表现为怀古伤今,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二是“史”与“志”的结合。所谓借古人古事一吐胸中块垒,流露其内心郁积已久的思想感情。

三是“史”与“诗”的结合。是诗,有着很强的文学性和独有的艺术感染力(从上文分析不难看出,本词虽说用典甚多,可感染力却极强);是史,多用典故,凝练而厚重。当然这典故的运用要自然恰切,以防滥用和失当。

师:总结。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派词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这就注定了他必将成为有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的诗人;也注定了他的诗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六、作业:

背诵本文并从网上搜集至少两首咏史怀古诗加以背诵,进一步体会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推荐第10篇:永遇乐导学案

高二语文全程导学案(新授课)设计: 葛召国2011.3.2

4永遇乐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鉴赏《永遇乐》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

1、推敲炼字,品味意象

2、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一课时

一、查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知晓本词的写作背景。

二、参考课文注释,扫清字词障碍,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合璧:次第:三五:

铺翠冠儿:怕见:

三、诵读诗歌,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一、导语设计

由李清照的《一剪梅》导入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有感情诵读整首词。

2、感知文本:这首词是一首写什么节日的词?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个节日的?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话将它展现出来。

2、李清照面对这样的乐景,所产生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绪了,她有没有融入到佳节的喜庆和热闹中去?从词中找出能够反应诗人当时心情的诗句。

- 1 –天空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飞鸟已经飞过。——泰戈尔

高二语文全程导学案(新授课)设计: 葛召国2011.3.2

43、合作探讨:《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5、下片,思考:词的下片着重写了什么内容?在“中州盛日”所过的元宵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6、作者极力回忆了早年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她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

7、“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最后几句反应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请具体概括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四、拓展延伸

试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内容、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背诵本首词,比一比谁背得快而准确。

2、补写课文名句。【分值:10分;限时:2分钟;组间互换批阅,比平均分高低】

(1)落日熔金,,人在何处?

(2),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3)中州盛日,,。

- 2 –天空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飞鸟已经飞过。——泰戈尔

第11篇:《永遇乐》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孙权、刘裕 仰慕英雄 慨叹难觅 报国抱负 讽刺朝廷 刘义隆 借古讽今 批评告诫 豪迈激越 佛狸祠 今昔对照 隐忧愤懑 深沉悲壮 廉 颇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第12篇:论辛弃疾

从人物意象视角探析辛弃疾词的苦闷意旨2009-07-07 20:43

摘要: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豪迈激昂。然而,人生的坎坷,仕途的波折,有才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使其内心充满深深的苦闷之情。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关键词:辛弃疾 苦闷 原因 人物

辛弃疾既是文人也是武将,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使他词风格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然而,结合其一生分析,辛弃疾的词中还蕴含着深深的苦闷。他的一生仕途坎坷,这样他的政治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就不能实现。虽自负有管仲、乐毅一样的才能却不能施展,满腔幽怨无处发泻,最终含恨而逝。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浅陋地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1)功成名就的英雄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义端说他是“青兕”①,陈亮说他是“真虎”②,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③,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辛弃疾早年在抗金一线领兵作战,二十二岁的他便聚集了2000多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捉拿叛徒,名重一时。“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正当他踌躇满志,激情满怀之时,朝廷却一再地把他调离前线,这主要与他的身份有关。靖康之变之后,宋朝南迁,遗留在北方的文臣武将、老百姓仍然很多,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对金人压迫的不满,很多人被迫南迁,这些人被称为“归正人”④,这称呼带有轻视的意味,在实际的政治生涯中也是区别对待的。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岳父范邦彦都曾在金为官,所以朝廷对他很不放心,不肯信任他,但他确实又有才能,这样朝廷一方面对他委以重任,同时又不断的提防他。主要表现在不时调离他的职务,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在1178年离开江西时写的《鹧鸪天》中有这样一句话:“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离开湖北写的《水调歌头》中“两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都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反映。一再地调离,并且离前线越来越远,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廷,内心越来越苦闷。此时的他,自然会想起历史上建功立业名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并借他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如《木兰花慢》上阙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远离前线,将要到江西任职,但还未去。朋友将要远行,作者设宴相送。因所送的人要去汉中,自然想起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当年刘邦率军从汉中出发,直逼关中,把距守关中的三秦旧将相继击溃,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成果啊,“追往事,今不见”,空余两行清泪,绿水青山依在,壮志未酬,宏才莫展。这里写的是刘邦,辛弃疾并不是想作刘邦,而是借刘邦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渴望能有一个阔大的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志。撇下刘邦不谈,再来看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在辛词《念奴娇》中也有反映“请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这三人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封王封侯,得以实现人生的理想,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信任,而辛弃疾自已呢?自辛弃疾南归后,宋与金政府于1164年签订了“隆兴和约”,维持了宋金数十年的安稳。数十年中,主和派始终占据上风,主战派倍受打击。辛弃疾南下四十四年始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那些官场中的人怎能不排斥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闲居在家,他日夜思念失去的北部河山,渴望能够做出像韩信那样的功业 。但却被卖国群小排斥在朝廷之外,只能借韩信等人来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另如《南乡子》下阙:

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对于孙权这个人物比较喜爱,在词中多次引用这个人物意象。孙权年纪轻轻,便继承了父亲、兄长的基业,独占江东,依据长江天险,败曹操,却刘备,建立了一世功名,这是一个何等豪迈的英雄。辛弃疾借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能有一片沙场,让自己也达到“坐断江南战未休”的目的,喊出了辛弃疾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然而,事实与理想总是相去甚远,辛弃疾只能陷入无限的苦闷当中。 (2)壮志未酬的英雄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的选择,在辛词中出现也较多。这样的人物与他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命运、遭遇往往相似,借对他们命运的感慨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痛苦。如《八声甘州》上阙: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辛弃疾为人刚正,力主抗战,为朝中群小所忌恨,一直不受重用,一直未能实施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反而壮年便被削职,他的遭遇与李广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李广被黜,夜猎归来,遭势利小人口舌,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见世风是如何的低下。而有着“矢发裂石”功夫的李广,劳苦功高、英勇无敌,反遭罢黜,社会又是如何的黑暗,辛弃疾借李广“夜不寐,醉归来”事来表达有着与李广一样的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苦痛与苦闷。

再如《贺新郎》中的“我最怜君中宵舞”中的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渴望收复失地,但最终却折戟沉沙。想当时,统治者以和为贵,像他这样的抗战之士只能空发感慨。全词虽气势磅礴,语气慷慨激昂,这无非是吐胸中的块垒,抒发自己有才不能施展的苦痛。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写这词时已经65岁了,闲居在家很长时间才被起用,镇守江防重地镇江,表面上看是重用,实际上仅仅是作为招牌而已,作者此时不禁想起了廉颇,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⑤,在秦赵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君王听信谗言,被贬在家。当赵国有难,赵王想到了廉颇,然而最终因为郭开的谗言,没被任用。结合辛弃疾自身的遭遇,再想到他不久后的再一次离职,以及曾发出的“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苦痛与愁苦,好不容易在晚年得到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却又这样付之东流。又如“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中的岳飞,辛弃疾与岳飞的生活年代相隔时间不长,对岳飞的事迹了如指掌。岳飞文武全才,统领宋兵,大有直捣“黄龙府”之势。然而奸人当道,主和派占据上风,岳飞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是无法施展,在他词《小重山》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已三更,独自起来绕阶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辛弃疾也同样有着孤夜难眠,叹知音少(无赏识自己的君主)的经历,二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34(3)隐士

出世与入世,从来都是有志之士、有才之士的两种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是他们一种良好的愿望。渴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现实社会又“不如意事常八九”,真正得意的人不多。志士、才子自不愿与小人为伍,同样小人又根本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唯有选择退隐,可是真正的退隐又是谈何容易,身虽隐于山林,而心却系于天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欲进不能,欲退不得,造成了他们真正的无奈,只好借对隐士的叙写来一抒自己内心的苦闷,而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一位词人,这种心理在他的词中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 如《卜算子》

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与之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于天也。

这是一首完全化用庄子的语言写自然主义的人生观,表示自己要虚心应世,随遇而安,不因外事的干扰而耗损精神。笑骂由人,决不怄气。要把客观的相关事物看作无意而尽然的结果,像江海上的虚舟相撞,像醉汉不知不觉地坠车摔伤,都一切顺其自然,不背思想包袱,这样便保全精神的自由,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在这些近乎诙谐的话语中,好像是放任自流,其实寓含着他真正的无可奈何。 再如《水龙吟》:

老夫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比,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存,高山流水,福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知未。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这首诗大致写于1194年,辛弃疾已经55岁了,刚刚又被罢了官。于是满腹心事,一腔幽怨,喷薄而出,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隐士,与辛弃疾本联系不到一起,然而当他受到压抑排斥,壮志未酬,到了心灰意冷的老年时代,陶渊明这个隐士的形象便渐渐浮现在他的眼前。梦中与陶渊明相遇,觉得和自己曾经的想象差不多,醒来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恨,而且是那么的强烈,竟至于酒也不饮,歌也不唱,为什么这样呢?他是在想“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陶渊明过上隐居生活,恐怕不仅仅因为“为五斗米而折腰”罢,大概有别的原因。有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是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当中,地位低下的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有“猛志逸四海” ⑥为证。但依他的身份,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是无法与王谢那样的大家相比拟,他多次出仕,都很失望,最后在做彭泽小县令时辞官归隐。请看他《归去来兮辞》中写得这样一段话,“归去来兮,请息交已绝游,然世与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一句话“世与我相违”道出了真谛。对辛弃疾而言,世也同样与他相违,但他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的洒脱,即使写出了一些寄情于山水的诗词,也是一种追求闲适的无奈。

另外,他的无奈在“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这两句词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象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这样并耦而耕,不是很快乐吗?你孔子为何东奔西走呢?向往隐士生活嘲讽孔子忙忙碌碌。其实他自己不也是在忙忙碌碌、东奔西走吗?万般无奈之下,才以“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这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归耕之乐不过是无奈之语,其中包含的是对世路艰难的慨叹,对于君心难测的苦闷。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大起大落,“三仕三已”《哨遍》,使他收复中原的理想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化为泡影。现实的残酷,使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之气只能郁结胸中。无论是对英雄的慨叹,还是对隐士的向往,无外乎为一吐胸中的块垒,而那“虽九死而犹未悔” ⑦的爱国之志从来不曾因此而改变,临终之前还大呼“杀贼”⑧,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英雄人物。

注释:

①②③转引《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年3月第2版第232书页 ④转引《中国文学史》 莫砺锋黄天骥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第156页 ⑤《史记》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年5月第1版 第624页

⑥《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第582页

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两汉部分)湖南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第242页 ⑧《文豪书系》 丁华民 孟玉婷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2版

2、《唐宋词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3、《历代词赋》 李慕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2版

4、《中国古代文学》 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第2版

5、《宋词》 莫砺锋 童强 辽海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6、《辛弃疾诗词赏析》 孙乃修 海南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2版

第13篇:辛弃疾词选

辛弃疾词选(共九十二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生查子

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生查子

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 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

雪儿偏解饮,只要金杯满。 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

生查子

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 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 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浣溪纱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浣溪沙

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 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 闲愁闲恨一番新。

露天晓角

旅兴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卜算子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 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太常引

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女亘]娥:被白、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浪淘沙

山寺夜半闻钟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老僧夜半误鸣钟。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东坡引

花梢红未足,条破惊新绿。 重帘下遍阑干曲。

有人春睡熟,有人春睡熟。

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鳃褪红玉。 花时爱与愁相续。

罗裙过半幅,罗裙过半幅。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女足]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鹧鸪天

戏题村舍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 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 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

和子似山行韵

谁共春光管日华,朱朱粉粉野蒿花。 闲愁投老无多子,酒病而今较减些。

山远近,路横斜,正无聊处管弦哗。 去年醉处犹能记,细数溪边第几家。

鹧鸪天

一片归心拟乱云,春来谙尽恶黄昏。 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

炉烬冷,鼎香氛,酒寒谁遣为重温? 何人柳外横斜笛?客耳那堪不忍闻!

鹧鸪天

困不成眠奈夜何!情知归未转愁多。 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恼乱他?

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玉楼春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 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 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玉楼春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玉楼春

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鹊桥仙

山行书所见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

舟中记梦

欹枕舻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 变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

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南乡子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遍去[口茶]。

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踏莎行

和赵国兴知录韵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 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蝶恋花

送[礻右]之弟

衰草残阳三万顷。

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

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

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

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临江仙

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 博山微透暖薰笼。

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 海棠花下去年逢。

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临江仙

手拈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 卷帘芳桂散余香。

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 罗巾[氵邑]泪别残妆。 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一剪梅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 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

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忄西]惶,去也[忄西]惶。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定**

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

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

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定**

送卢提刑,约上元重来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极目南云无过雁。

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

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

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定**

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

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

谩道不如归去住,梅雨,石榴花又是离魂。

前殿群臣深殿女,赭袍一点万红巾。 莫问兴亡今几主。

听取,花前毛羽已羞人。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粉蝶儿

和晋臣赋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无情,便下得、雨[亻孱]风[亻愁]。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千年调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 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 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 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 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祝英台令

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将愁归去!

最高楼

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 七十古来稀。

藕花雨湿前胡夜,桂枝风澹小山时。 怎消除,须[歹带]酒,更吟诗。

也莫向、竹边孤负雪。 也莫向、柳边孤负月。 闲过了,总成痴。

种花事业无人问,对花情味只天知。 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最高楼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 富贵是危机。

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 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 更作个、亭儿名亦好。 闲饮酒,醉吟诗。

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 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新荷叶

和赵德庄韵

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 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 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 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

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 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 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沁园春

灵山齐□(“淹”换草字头)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沁园春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 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拆。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满江红

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 依旧是、西风白马,北村南郭。 似整复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薄。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呼斗酒,同君酌。 更小隐,寻幽约。

且丁宁休负,北山猿鹤。

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正仰看、飞鸟却应人,回头错。

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满江红

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慢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革是]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水调歌头

舟次扬洲和人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搂。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骨高]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水调歌头

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

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水调歌头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

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汉宫春

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 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划”左边多一横)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念奴娇

赋雨岩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作真闲客。 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 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着。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亻卒]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歹带]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扌文]英雄泪!

水龙吟

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尘,平章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鹈□、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JUE2,“决”右半加“鸟”)。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 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我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臼,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贺新郎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 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 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 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 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用前韵送杜叔高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钓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贺新郎

赋水仙

云卧衣裳冷。

看萧然、风前月下,水边幽影。 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 爱一点、娇黄成晕。

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 待和泪,收残粉。

灵均千古怀沙恨。

恨当时、匆匆忘把,此仙题品。 烟雨凄迷[亻孱][亻愁]损,翠袂摇摇谁整? 谩写入、瑶琴幽愤。

弦断招魂无人赋,但金杯的砾银台润。 愁[歹带]酒,又独醒。

贺新郎

赋琵琶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 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 记出塞、黄云堆雪。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栊慢捻,泪珠盈睫。 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

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弹到此,为呜咽。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第14篇:辛弃疾教案

辛弃疾词

教学目的:

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的思路中,培养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

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几十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图,故本词不

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词的简介+作者简介)

(一)、词的简介: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根据老师所着重点出的重点字词,结合书本下端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予以领会。

3、教师解释词文文意。

四、词文赏析(小组讨论,发言,老师总结)

教师讲解的赏析------详见课件PPT

五、总结。

归结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重点词文予以背诵识记。

第15篇:辛弃疾 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 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第16篇: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的豪放风格

2、理解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3、体味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西江月》中的物与景是如何统一的?

2、《西江月》中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田园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又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后来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悠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向来关心民间疾苦,他自号“稼轩居士”,稼轩即使农家收获耕种之意,更鲜明地说明了他的关心所在。在他的词中,有很多描绘乡村田园生活的作品。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

二、关于词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词以前,应先了解有关诗词的常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了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

词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 “长短句”等。它兴起于隋唐民间,晚唐、五代文人使之调式逐渐固定下来,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到了两宋,词的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多种风格流派。李清照和辛弃疾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词 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如梦令”、“西江月”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词的一段叫一片或一阕。

如:有的词有上下两阕,上阕和下阕的格律要求基本相同。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

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 字,第四句是6 字。

(2)第

2、

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三、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出现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如果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 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尽头,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4、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四、分析词内蕴的情感

这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词,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为什么诗人将乡村生活写得如此令人向往?

分析:因为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宦场对立起来的,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乐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正是在这种复杂情感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第17篇:虞美人,辛弃疾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作者:辛弃疾(南宋)

为你读诗:裘继戎 | 京剧跨界艺术家

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 蓦然敛袂却亭亭。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诗享

霸王别姬的典故,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词牌《虞美人》本就源于对虞姬的咏颂,辛弃疾此词更是以“赋虞美人草”为题,直抒胸臆表明对虞姬的感怀。有传说,虞姬死后所葬之地,开出一片红色的花草,就像那情深意重的虞姬,“虞美人”花由此得名。

西楚霸王短暂的枭雄之路中,人们最为扼腕叹息的,便是垓下之围他与虞姬相别的那个夜晚。歌兮,舞兮,悲兮,泣兮。那个风华正茂的女子,守着她的执着,用“自刎”断君愁思,以谢芳华。

而彼时的辛弃疾,也因贬谪而报国无门,遥想“霸王别姬”的典故,不由将自己不为世人理解的感怀寄托在虞美人的身上。岁月在风雨中流逝,世人只看到虞美人在风中摇曳,却不知他们留给后世的,是一场于乱世之中的落幕,一场义无反顾的执着。

楚歌声声惊了谁的魂?长剑霍霍断了谁的念?无论是虞姬,抑或辛弃疾,都只是历史的微茫一笔,浓重登场,却黯然凋谢。就像那如花美眷,来不及经历似水流年。

历来便不乏以花草喻美人,摇曳的虞美人草宛若虞姬的化身,还有那“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长安郊外“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少女,姹紫嫣红,各有风姿。而你,想起了谁?

第18篇: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

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教案

西江月 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第19篇:辛弃疾反思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词中典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3、培养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典故的蕴含的意义及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辛弃疾是继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更加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他的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思。

二、写作背景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指导学生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四、课文分析

1、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2、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一起朗读上片。

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说出了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宋文帝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吃饭很好,但坐了一会去了三次厕所。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学生集体读课文。

(3)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

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赏析课文的短文,300字左右。

六、教学反思

1、抓住了诵读这个环节,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讲解课文,学生理解更深。

2、讲解课文背景,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3、学生讨论充分,各抒己见,领会较到位。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aodoc.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1》相关的文章。

第20篇:辛弃疾 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晋江市首峰中学 王显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通过本词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 3.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在诵读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辛词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

2.品味鉴赏辛词,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进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这就是宋朝,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然而有这么一个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他就是辛弃疾。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自读——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本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感受词人形象。

三、品读——品味形象,把握感情。

1、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充分运用本词内容为辛弃疾画像。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后回答。

2、根据本词你将通过哪一细节来点染辛弃疾的形象。

【明确】:英雄泪。这应该是一副流着热泪的英雄画像。(其他观点也可,但教师加强指导。)

3、你是由本词中的哪一句想到的。

【明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他也可,但要言出有据。)

4、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本词扩展成一段话表述出来,来充分感受一个流泪的英雄形象。请一位同学表述,教师点拨。

5、请学生朗诵本词,教师进行评价。

6、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英雄呢?根据你所搜集的材料予以证明。

7、那么辛弃疾又为什么流着眼泪呢?词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他流泪的原因,是哪一句?

【明确】:无人会,登临意。

8、这里边的“意”可以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情感,那么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屑、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

四、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想一想有哪些句子让你难忘?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确】:借景抒情。 “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明确】:用典抒情。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听录音 学生齐读本词。

五、比读——对比阅读,感受词风

品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词风上有何不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明确】:苏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为乐观旷达。辛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为苍凉沉郁。

(教师在分析师主要抓住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和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一齐背诵本词。

六、小结。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35岁的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教师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结束本课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布置作业:

请以《辛弃疾啊,辛弃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附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对江山沦陷的愁恨 对北方故乡的思念 对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缺少知音的感慨 对乐于归隐的不屑 对谋取私利的羞耻 对时光流逝的可惜 对国家前途的忧愁

形象 词眼 感情 手法 词风

„„ 借景抒情 借动作抒情

直抒胸臆

用典抒情

豪迈 沉郁

(移情、比喻)

永遇乐辛弃疾
《永遇乐辛弃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