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清明节的习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12:04: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清明节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形象地道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在这一时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真实写照。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它不仅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且还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因清明节前后的活动大都与已逝的人相联系,所以清明节又有“鬼节”之称。

位于“礼义之邦”的山东诸城,凡事讲究礼仪。在清明节,诸城人自然也深受中国人重亲情、尊人伦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承袭了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并融入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诸城,清明节有大寒食、小寒食的说法。小寒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寒食,距冬至105天。大寒食即为清明节,一般在小寒食后的两、三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两节的习俗也逐渐融合起来。在清明节到来的几天里,人们一般采取各种方式来扫墓祭祖,如添土上坟、起骨迁坟、树碑等,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也有人根据自己的实际,举行一些与鬼神有关的仪式,如结阴亲,来寻求一些心理安慰。添土上坟

这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人们多把它放在清明节前三天的任何一天。每到此时,人们往往扶老携幼,来到墓地,通过添土上坟,祭奠先祖。这项活动原来多是由男人来完成,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参加这项活动的人流中也有了女性的身影。的确,怀念先祖,并不只是男人的专利。而且,有的后人中没有男性,就只有靠女性来承担祭祀的礼仪了。添土时,首先要将坟及其四周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在坟上培上新土,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随后,还要在坟的顶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坟头,坟头多是用铁

锹在地上挖的土块。当然立坟头是有讲究的,必须是在先人去世3年才可以。添土以后,人们多在坟前摆上小饽饽、酒、菜肴等供品,烧些纸钱,以表心意。菜肴的数量也有讲究,一般要做7个菜,多为鸡、鱼、豆腐、蛋等有着吉利说法的菜。摆供时,还要不时地将各种供品用筷子夹出少许,分别放在烧着的纸钱上,同时斟酒在坟前,表示让先人享用。添土后,坟墓焕然一新,给别人的感觉是逝者后继有人,家族兴旺。中国人对神、对宗教可能不那么热衷,但对祖先却是感恩戴德,奉若神明。所以,清明节对人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起骨迁坟

人们习惯将起骨迁坟的时间也选在清明节前,并且要在凌晨天亮以前完成,因为有尸骨不能见天日的说法。起骨前要由“明白人”指引,首先焚烧纸钱,然后由迁坟人(死者的后人)叩首跪拜,随后挖开坟墓,露出墓穴,亮出尸骨(或骨灰盒)。同时将墓穴四周清理干净。再将铡刀背部拴上白布,刀刃贴近墓穴底部,沿坟底部慢慢向前推,这样,尸骨等就自然地放在白布上。然后捧三捧坟土放在白布上,有骨灰盒的要将土放在骨灰盒里,再将白布包起,随后将坟填埋好。最后燃放鞭炮,由死者后人中的长子捧着白布包,来到新的墓地。在事先挖好的新墓穴前,举行一个简单的下葬仪式,将盛有尸骨(或骨灰盒)的白布包按方向恭恭敬敬地放入穴内,便开始填埋——尽管是迁坟,也讲究入土为安,不宜耽搁。填埋完毕,迁坟的人们还要在坟前磕头、烧纸、燃放鞭炮。程序跟殡葬差不多,只不过程序简化一些罢了。

立碑

立碑讲究在父母双方去世三年以后,父母有一方健在不宜立碑,时间最好也选在清明时节。为先人立碑,不仅仅在于风俗,还在于一些家人久居外地,不常回家上坟,怕以后坟头越来越多不便寻找,立座碑等于为亲人的坟茔作个记号。这件事理应由子女承担。立碑原来很时兴,但由于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和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立碑自然也就一度成为不可能的事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起,立碑又渐渐时兴起来。不过,起初的碑都是用水泥抹

的,很简单,就刻个姓名,“记号”的功能很明显。而近些年来,碑则多用石料,并越来越讲究起来。在诸城,人们多用大理石、花岗岩和大青石。至于样式,则都是立式的,这样显得高大,好看。立碑时,先是由子女选料刻碑,定好日期。碑刻好后,要将碑用红布裹起来,运到离墓地最近的地方存放。有一种说法,是要将刻好的石碑放在路边,让路人踩踩,可能也是为了吉利吧。清明节来临,人们便在选定的日子立碑。立碑具体时间没有规定,主要根据立碑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立碑时,碑的方向各地有各地的讲究,在诸城一般阳面朝向东南。另外,立碑的费用,只能由子女出,因为立碑尽孝,别人谁也代替不了。碑立好后,家人也要在碑前磕头、烧纸、燃放鞭炮,以表敬意。结阴亲

结阴亲也叫“冥婚”,是指一些人为未成亲就死去的年轻人寻找夭折的异性合葬,使他们结为“夫妻”。结阴亲也要选在清明节前三天以内的任何一天,在天亮以前将两人的尸骨合葬在一起。虽是结阴亲,但程序却和活人结婚一样,订亲、过礼、迎娶一样都不能少。举行过结阴亲的两人,便有了“夫妻”的名分,两家也因此结为“亲家”,死者就可以等同于成人。这种做法在旧社会较为普遍,迎合了有些人“家族坟地没有孤坟”的心理。但由于这种习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陋习,有的还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不值得提倡。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阴亲”这种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虽然有些习俗已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所淡忘,甚至有些已成为陋习,为现代人所摒弃。但作为曾经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们的生活习俗总能从某个角度或侧面反映整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全民参与追念先祖的节日,犹如一条永不开裂的纽带,将中国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推荐第2篇: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插柳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推荐第3篇:清明节习俗图集

清明节习俗图集

清明大概始于周代,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了。清明作为节日是在唐朝才形成的,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在汉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还有多重活动举行,流传至今。

1、祭扫 祭扫坟墓一事,秦之前就已经存在,唐代特别盛行。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105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清明节现在成了人们祭扫墓地、追远怀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3、荡秋千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鞦韆”,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

4、放风筝 风筝,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清明人们最爱玩的游戏。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位公输般,即神话中的“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军围困,大臣羊侃曾用风筝系上诏书,招来援军救驾。风筝最初的作用只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6、插柳戴柳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正如离枝的柳条,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也希望他到新的地方,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柳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而称之为“鬼怖木”,传说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清明正是柳条发芽时节,所以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推荐第4篇: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录

我镇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杨村中学98班 调查背景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两个小组对中秋节特别感兴趣,所以成立了一个大小组,选择了研究《我镇清明节习俗的调查研究》。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查找收集了许多有关清明节的资料,对我镇民间清明节的习俗有了许多了解,现在,我们的调查研究活动即将结束,经我们组里成员的讨论,我们将调查研究的过程和自己的收获总结如下。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

小组成员:郭寒旗小组、李旭超小组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确定小组人员;明确小组分工、商量研究内

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录

容,制定研究计划;根据研究内容组成研究小小组,确立小组长。

2:根据研究内容分头进行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情况交流;小小组分头自查资料,分析不足之处,再继续研究。

3、各小小组整理资料;组员写研究活动的心得体会;各小组长写研究报告;小组在组内交流(每人都发言)。

4、写小组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书店看有关书籍、问家长老师以及有经验的老人等方式进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实践中,我们还用手机照相记录了我们部分研究活动内容。

研究成果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

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录

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三、清明节对联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2、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五、诗词欣赏

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录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节的民谣: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节习俗介绍

放风筝,据说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 4

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录

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

第一,提倡“绿色祭奠”。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菊花等。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调查总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的开始了。

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真正领略清明节的文化符号。爱上我国的传统文化。

郭寒旗、李旭超、曹雨森写

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录

李丽霞老师整理

推荐第5篇:潮州清明节习俗

潮人过清明节更有充满风趣的民俗。

禁火寒食

相传源于春秋名臣介子推,护驾晋文公重耳复国功成身退,带其母悄然隐居绵山。重耳为逼迫子推出山,下令焚山烧林,子推宁死抱树身焚。重耳为悼念他,于介子推三月初五死难之日起举国都要禁烟火三日,只吃冷食,谓之禁火寒食,世代相沿成俗。

潮乡古往今来,岁逢寒食前夕,街头巷尾,喊卖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睐。潮诗《清明糖葱》有:“桃花零落山花红,五日层阴一日风。着意留春无别计,朝朝深巷卖糖葱。”及“朴叶青青朴粿情”的朴枳粿。诗中都有描述寒食的情景。

《澄海县志》记载:清明节,潮人相沿习俗吃“薄饼”、“朴枳粿”,既有纪念介子推寒食古俗的意义,也是潮州别具风味的时令美食。

祭墓“挂纸”

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南宋高菊卿的《清明》诗也写:“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由于寒食禁火与清明节令紧相连,潮人在清明有上山扫墓,祭奠祖先之风俗,自古以来,人们常把寒食与清明并称,扫墓民间泛称为“过纸”(潮俗有“过春纸”和“过冬纸”之分。)古代潮人清明上山扫墓,由于寒食禁火,故不焚化纸钱而挂在坟墓和墓碑之上,以不让纸钱漫天飞扬,故谓之“挂纸”。世人扫墓要整修墓地,并用银珠、沙绿(红、绿色油漆)精工填刷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俗称“妆坟碑”字)。还要将黄白纸条用“土圪泥”压紧等等,这些都是古俗遗风。

值得一提的是“禁火”,“挂纸”古俗,与当今大力提倡文明扫墓、森林防火更相一致。

玩“半仙戏”

古今清明玩秋千是承袭寒食习俗。宋代惠洪诗僧咏《秋千》诗云:“画架双栽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此景,唐玄宗誉称荡秋千是玩“半仙戏”。明代的《灯宫遗录》载:“人称清明节为‘秋千节’,各宫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

潮汕荡秋千历史悠久,宋朝陆秀夫于景炎元年(1276年)被贬潮州,谪居辟望港口(今澄海港口陆厝围)见乡民荡秋千很感兴趣,当众赞道:“此举可强力也”。嘱其属下与民共荡。潮人清明荡秋千世代相沿成风。

食薄饼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 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推荐第6篇: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2016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为大家整理关于清明节的文化习俗的调查报告,对清明节的由来,以及清明节的文化习俗,以及目前清明节的动向进行总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一 【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三、清明节对联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2、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五、诗词欣赏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节习俗介绍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

第一,提倡"绿色祭奠"。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菊花等。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调查总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要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网上祭祀"等方式倡导"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的理念;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真正领略的清明节的文化符号。"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临了,大街小巷上人头攒动,大都是去祭祀祖先和前辈的人们。他们手里拎着花和"冥"间用的钱。看到这番情境,我便想了解有关清明节的传说、习俗等! 二.调查方法

1.问家长或长辈÷÷ 2.上网查资料 3.看报纸、书刊等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逃亡中,忠臣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封臣,但是介子推不慕名利,不愿下山。最后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与其老母被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介子推,将此日定为清明节。

2、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扫墓、插柳、踏青、游春、、、、、、

3、清明节的诗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断肠, 飘零无计觅君乡。 方羡飞花随风去, 天涯尽处惹兰芳。 其三

朝听细雨润门扉, 年年一度送春回。 却把长条攀折遍, 才道相思始成灰。

四、结论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弘扬民族文化。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的主要活动是扫墓。不仅要缅怀革命先烈,还要祭祀祖先,还有踏青、游春等活动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三 调查目的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临了,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清明节的文化,我们小组准备做一个关于清明节文化的调查。 调查方法 1.问家长或长辈 (王帅 秦秋萍 刘洋) 2.上网查资料 (张盼 李丽) 3.看报纸、书刊等 (李保顺 庞其靖) 调查报告分析

1.知道或了解过清明节的起源占20% 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清明节的起源。 2.绝大多数人知道阳历4月4日.3.知道清明节一般有哪些传统习俗的人数占10%分析知道大家对清明节的习俗了解的不全面。

4.最近五年,清明回家祭祖的次数大不相同,回家的人不是太多,有的人甚至把清明节当做一次出门旅游的假期。可以看出大家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不够。 下面我们小组对清明节的一些起源、习俗、气候特点做了详细的调查。 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清明节扫墓,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气候特点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结论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明的主要活动是扫墓。不仅要缅怀革命先烈,还要祭祀祖先,还有踏青、游春等活动。我们应当弘扬民族文化。

推荐第7篇: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清明节是全国性的一个传统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扫墓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有闽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福州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缘故。

扫墓毕,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

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成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菠菠粿颜色嫩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蒸制菠菠粿必须用黄淡果叶衬底,才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点心。

推荐第8篇:关于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戴柳,插柳的习俗,流传已久。在山东河南等中原地区,清明节不插柳戴柳已经成为了禁忌。山东、河南等地民谚素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等之说。认为不戴柳就是不祭祖,不孝顺。湖北一带也有这种说法。。

关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来历有好多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这种说法流传最广。

此风俗与寒食、禁烟火有关。由晋文公重耳祭奠介子推,号令家家插柳禁烟火的故事传说而来。

因为介子推的“忠”,一座绵山成为民族传统美德的载体,一个节气成为全民族的节日。

相传, 2600多年前,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禄不仕、携母隐山、焚林俱死”。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第二种说法: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第三种说法:插柳、戴柳其实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

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

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书载“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然是鬼节,清明上坟祭扫,既要拜祭祖先,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扰。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是寒食节,旧时民间一般不动灶火,忌吃热食,否则要遭遇神的惩罚。有谚语“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之说。

山东各地清明节的吃食各异。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推荐第9篇:清明节习俗资料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推荐第10篇:清明节的习俗

************ 清明節的習俗 ************

臺中國小五年班姓名:座號:

一、「清明的習俗」活動:

1.春祭:春祭在清明,為中華民族追思祖先的傳統節日。通常是屬於團體行動,例如:家族、宗

族祭祀。

2.節蛋:清明吃雞蛋是清明節相沿甚久的習俗,通常是將祭拜祖先的雞蛋,於拜過後,剝殼於墓

地上。

3.吃潤餅:臺灣南部有清明吃潤餅的習俗,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般,是不可或缺

的應景食物。

4.踏青: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到郊外,謂之「踏青」。另一說法是清明當天,人們在掃墓祭祖之

後,扶老攜幼,三五成群到郊外旅遊。這個習俗留傳下來成為今天的郊遊習俗。

5.插柳:古時候人們掃墓、郊遊後,在回家的路上都會順手折柳枝插在屋子前後。他們認為插柳

條能帶來長壽和平安。

二、「清明與寒食」的關係:

1.寒食節的由來:傳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周禮「司炬氏」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人民小心

火燭,以免天乾物燥發生火災,而演變禁食一個月,以防火災。所以在這個

月內所吃的食物都是乾糧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

2.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是附屬在寒食節之下的一個節日,直到宋朝以後,掃墓才真正成為清明

的主要活動內容。

三、「清明」的意義:

1.清明掃墓的活動:除了掃墓的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後代子孫對祖先家族源流和祖先志業的了

解。

2.清明掃墓的意義:藉由掃墓活動,讓後代子孫能對祖先產生感懷和思念之情,進而能慎終追遠,

啟發子孫對家族感情的凝聚之情。

四、掃墓方式:

1.掛紙:

(1)「掛紙」又叫「壓紙」,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掛紙前,要先清理墓上的雜草及周邊的環境,鏟除完畢之後,才開始將祭品祭墓、燒紙錢。

(2)掛紙所用的墓紙是長方形的,顏色有黃、白、五色三種。掛紙是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再用小石塊壓在墓碑及墓頭上。

2.培墓:是比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是新墓要連續培墓三年,而家中有娶媳婦或生男丁的家庭

也要培墓。祭墓要準備三牲、五牲菜碗,丁仔粿、菜頭、韭菜、蛋。

3.祭品含義:每種祭品各有含義,韭菜表常常久久、麵龜表長壽、米糕表步步高昇、發粿表發財、

菜頭是好彩頭。

4.培墓之後,剝蛋殼丟在墳上象徵生生不息,最後燃放鞭炮。

5.現代人也有在初一掃墓祭祖,也有選訂良時吉日再行培墓。

第11篇:农村清明节习俗

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农事重要节令。“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春意渐浓,气温开始升高;“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万物复苏,草木繁茂,进入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据《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与春节、端午、中秋同为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年之中比较隆重的节日,主要是纪念先祖和迎接春天的到来。从这天起,人们忙着着手新一年的劳作,创造美好的生活,有温故知新之意。

“清明不回厝无祖”,指的是清明节不回家扫墓的人就等于没有祖先,即使在外生活窘困或事务繁忙,这一天也想方设法回家扫墓。在我们安丘,一般分为“培土”和“上坟”两种扫墓仪式。“培土”又叫扫墓、培墓、祭扫或修墓。冬至后105天谓之“一百五”,即清明节前二天,为人们给故去的先辈修墓培土的日子,有“今日一百五,上林去培土”之说。早上,在太阳未出来之前,人们由一家的长辈率领,带着镢头,铁锨到自己家烈祖烈宗的坟墓上扫墓。先把坟上的荒草清除一下,再到坟附近有结搂草的地方挖取坟头,即挖一块圆锥状带草皮的土块作为新的坟头,这样一年就不能再动坟上的土了,特别是坟头。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家庭还为故去的先辈选择清明节立纪念碑。“上坟”又称祭墓、祭拜或压纸。大多选择“大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下午上坟。祭拜时,在墓前供奉饽饽、餶馇(即饺子)、纸钱和烧酒壶,先在坟头上压烧纸,然后烧纸钱,最后在纸灰上洒酒(称奠酒),跪地三叩首,点放几个爆仗或放支鞭炮,礼毕回家。路上还要向遇到的孩子们分餶馇,意为先辈留下的吉食,象征“祖德流芳”。记得刚加入少先队时,我还是中队的旗手,老师带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听老前辈们讲革命故事,也是选在清明节前。

“清明节”又称“小寒食”,前两天忙着敬先祖,今天轮到大家过节了。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青,即折一些新鲜的侧柏树枝和吐蕾的柳枝,在清明节早上,把这些侧柏枝和柳枝每几根组合在一起,插在大门口、屋门口和猪栏门口左右两侧的上方,一是避邪,二是预示春天到来了。在安丘农村,还有在室内插青的习俗,即用柳枝、侧柏枝和老公花扎个花束,吊在锅台之上的屋笆上。儿童们还要戴柳帽,做柳哨。这些习俗损坏了大量的侧柏和柳树,很多侧柏、柳树在清明节被折腾的不成样子。旧时,寒食节断烟禁火,只吃凉的食品。到了清明这一天,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始生火做饭。宋代诗人王禹俏在《清明》一诗中就有“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的诗句。在我们安丘农村,清明节人们还有三项活动。

清明节第一个活动就是吃鸡蛋(取吉诞之意)。记得小时候,在清明节前货郎们走街串巷,用染料换废品。每个家庭都换上几小包,主要有红的、绿的、紫的,用于染煮熟的鸡蛋、鹅蛋,孩子们比谁的蛋大,谁的颜色好看。要好的小朋友还有互换彩蛋的礼仪。听话的孩子,偏心的妈妈会多分一个,大都让其躲到旮旯里去吃,防止其他兄弟姊妹看见(当时农村生活比较拮据,多吃个鸡蛋就比较奢望了)。清明节早上要喝酒,酱烧鸡蛋是每家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菜,主食是吃白面饼(日子不宽裕的户,吃的是白面包地瓜面饼),饼卷鸡蛋再撒上一点点细盐面,吃起来的确是别有风味。

清明节第二个活动就是荡秋千。清明节前,大人都给孩子们吊个秋千(又叫悠千),物料不够大家凑,东家出檩条,西家出绳索,协作联办,供孩子们游玩。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空场自费架个秋千,供邻里的孩子共同游玩,荡秋千的姿势很多,有站着荡的,也有坐着荡的,还有些老年人都来过把秋千瘾,那种和谐的场面叫人流连忘返,记忆犹新。记得大集体时,有些大队或生产队还架个转秋千,青年们都参入这项活动,有些青年、姑娘还出庄荡秋千,甚是热闹。荡秋千活动一般持续10天左右的时间,期间还有拔河、踢毽子、放风筝等娱乐项目。 清明节第三个活动就是踏青。春风劲吹,大地吐绿,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年轻人成群结队,大都到附近的山上去踏青。家乡的留山,是众人向往的地方,清明节那天,四面八方的人们来相会,他们带着煮熟的鸡蛋、火腿肠、方便面和啤酒之类,在山上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或卧或躺,边吃边聊,尽情的享受,饱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还有的比赛登山头,有的林中散步,有的穿越山洞,有的放喉歌唱,大家互相祝福,共度传统佳节。

第12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第13篇:清明节传统节日习俗【作文】

一篇 清明节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但在祭扫形式和清明饮食上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清明节在我国传统中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阅读/zl/转载请保留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二篇 清明节习俗之扫墓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第14篇: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自唐宋以来,清明节是整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个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这里我们把其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祭祀、春游、饮食。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

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 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祭祀的时间。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二)清明节的春游活动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有人会说,清明祭祀是肃穆或悲伤的,与轻松快活的春游岂不矛盾?其实这种想法是出于简单教条地看问题,也是不了解民众的精神与生活的表现。初唐统治者就曾基于类似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扫墓共郊游,但是后来不得不解除这种禁令。清明时节祭祀能与游乐并行不悖,我认为有这样几条原因: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冲动,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这一时光,人的这种冲动或要求是难以抑制的。第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何况魏晋之后上巳节就已演变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的节日。上巳节在郊野纵情游乐的传统必然在清明节俗中得到体现。第三,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纯做春游。第四,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谓“红白喜事”。这样,祭奠正常寿终的亲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伤的事情,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郑重的仪式。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下面列举几项传统的春游活动。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三)清明节的节令食品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第15篇:清明节的习俗英文

A well-known poem by Tang Dynasty writer Du Mu tells of a sad scene in early April: \"rains fall heavily as Qingming comes, and paers-by with lowered spirits go.\" Qingming Day, the traditional tomb-sweeping day, falls on April 4-6 each year.It is a time for remembering loved ones who have departed.People visit their ancestors\' graves to sweep away the dirt.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著名的诗,描述了四月初令人伤感的一幕场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4月4-6日左右的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祭吊去世的亲人,到先人的坟头上扫墓。

Its origin dates back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Jin prince Chong\'er ran away from the country with his supporters due to persecution.They were homele for 19 years and things got so bad that Chong\'er began to starve to death.One of the prince\'s faithful followers, Jie Zitui, cut a piece of muscle from his own leg and served it to his master.Chong\'er was saved and, in 636 BC, he took back the throne.

清明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因受到迫害,率其支持者出逃。19年间,他们居无定所,漂泊四方。一次,他们的处境相当窘迫,重耳饿得快不行了。这时,忠心耿耿的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献给了重耳,公子重耳得救了。公元前636年,他夺回了王位。

He rewarded the officials who had stayed loyal to him but he forgot about Jie Zitui.By the time Chong\'er remembered him, a heartbroken Jie Zitui had traveled deep into the mountains.Chong\'er wanted to persuade Jie to come home, so he had the hills set on fire.But Jie was later found beside a large tree, with his old mother on his back.Both were dead.

即位之后,重耳对支持者大加封赏,却忘记了介子退。等到想起这位忠臣时,伤心的介子推早已遁入山林深处。重耳想逼他回来,所以就大火焚山。后来,在一棵大树旁边发现了背着老母的介子推。两人都被烧死了。

Saddened by the tragedy, Chong\'er ordered that fires could not be lit on the day of Jie Zitui\'s death.From this comes Hanshi Day, or Cold Food Day.People visited Jie Zitui\'s tomb the next day to pay their respects.Over time, Hanshi Day was replaced with tomb-sweeping day.

重耳悲痛欲绝。他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不准生火。寒食节即来源于此。寒食节的次日,人们到介子推的坟头上致敬。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

第16篇:清明节习俗作文300字

清明节习俗作文300字

清明节习俗作文300字

(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对清明节的写照。清明时节上上坟,扫扫墓,祭拜已故的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可是,今年的清明节不知从哪儿传出了个新“习俗”。今天,妈妈下班回家,手里拿了好几瓶桃罐头。我很是疑问。妈妈看到我那样就知道了,将事情的原本告诉了我。我也没多想,便向美味的桃罐头发起了“进攻”。吃过了桃罐头,没有了美食的诱惑,我的头脑变得冷静下来。我仔细的想了想,不禁有些心痛:唉,现在的节日,早已在巧手设计师——商人的手中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节日早已不是昔日美好的节日了,他们已成为商人们赚钱的机会了。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富裕了,已不在乎那10元、8元的,只为了图个吉利讨个平安而随波逐流,以至于让“久不出户”的桃罐头成了家喻户晓的“当红明星”。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这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日本海啸引发的核电站碘辐射**,不知从哪儿吹出一股风,让盐的身价大涨,名声大亮。一时间,人们抢盐成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可没过多久,谣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吗!在这里,我要劝告大家: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让人在不经意间赚了一笔。清明节习俗作文300字

(二)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第17篇: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第18篇:清明节习俗及诗词

清明节习俗及诗词

诗词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第19篇: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

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

祭祖。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据《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华夏民族的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强烈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后,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或后十天内。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清理并填上新土,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往往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既陶冶情操,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红楼梦》中贾府十分重视

清明活动,把采百草、放风筝、荡秋千作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清明活动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时至今日,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已经为清明节增添了许多内涵。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清明活动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0篇: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