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7 12:06:4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安芳小学 黄冬梅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所以离别情意也就成了诗人吟诵的永恒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诗人是谁(李白)?

2、介绍诗人。

3.这是一首送别诗,可以从哪个字看出来(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李白送谁?孟浩然是什么人?我们读过孟浩然写的什么诗?李白在什么地方送?孟浩然要到什么地方去?“之”是什么意思?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三、读诗句,初知诗意

1、自由读第一首诗,注意读准字音。2.听录音读,划节奏。

3、指名读,评价。

4、齐读。

5、请找出第

一、二句中的地名

(1)(黄鹤楼、扬州)

(2)故人是指什么?“辞”?“西辞”? (3)烟花三月什么意思?

2 (4)按什么时候,什么人干什么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6、第

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船。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

(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 (3)碧空:湛蓝的天空。 (4)尽:没有了,消失了。

(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 (6)天际:天边。

7、说说两句诗诗意。

四、品诗句,悟诗情。

1、看板书读出

一、二句诗。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是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2、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后两句诗。

看板书读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想一想帆影远去直到消失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

3 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站立江边,深情地凝视着水天相接的远方。这两行写景,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3)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

3、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首诗呢?

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 董 大(高 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4 板书设计

黄鹤楼(地点)

叙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时间) 依依惜别 写景 孤帆尽

长江流

推荐第2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诗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你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么?(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课件出示整首诗)

二、探究新知:

1、个性读题

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试着读一下题目。

2、感性读题

大家理解很准确,当时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李白虽然比孟浩然小十二岁,但是他们酷爱自由,潇洒飘逸;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他们才华横溢,诗才出众。所以他们成了相见恨晚,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了解一下诗的内容吗?(出示整首古诗)

A、

请大家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开始读)

B、

谁能流利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诗句

C、

读的很流利。我们知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这首诗你打算怎么读?先在小组内试着读一读。

D、指名读,大家仔细听。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体会一下古诗中那种真挚的情感。(1)先自由读诗,把诗中不理解的地方画一画,然后提出来。(2)[学生边提,教师边画在黑板上]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能够解决的问题说给大家听![详细解词]

4、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A、[一二句诗中的重点词语]

现在你能把第一句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吗?

B、生说诗意。

C、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D、生答后,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他们当时分别的情景。(齐读第一句)

E、谁能接着往下说?[详细解词]

F、师: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直到小船消失,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G、面对分别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难舍难分呢?在这里老师向大家透露一个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二人一见如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H、师:现在你觉得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围绕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来说)

师: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5、有效朗读(加《送别》的音乐)

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女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柔情地相送。

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男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豪壮地送别。

C、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全体同学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眷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咱们齐读这首诗,再来感受一下当时送别的情景。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难舍难分,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齐背)假如老师是孟浩然即将远行,你是李白要为我送行,此时你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我们再来背一遍。背出你的恋恋不舍。

师:在船上渐行渐远的孟浩然面对与自己依依不舍的李白此时也会情不自禁的吟诵:模仿《赠汪伦》的后两句。江南三月美如画,不及李白送我情。

三、拓展延伸。

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所以后来李白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打出《江下行》。)(放《烟花三月》的歌,指读大家仔细听,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什么了?)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四、总结全课: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老师整理了一些离别诗送给同学们,让我们从诗中感受古人纯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意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五、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推荐第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吟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难点】

1、体会“故人”“烟花” “尽”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亲近作品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会会老朋友,ppt出示,猜猜他是谁?——李白

2、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多少有些了解,比如: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比如,我们学过他的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赠汪伦》······

3、《赠汪伦》是我们很久以前学过的一首送别诗了,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在音乐声中吟诵)

4、今天还有一位老朋友,谁呢?——孟浩然。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春晓》《宿建德江》

二、李孟友情故事导入,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1、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他们是一对特别要好的朋友,可以说是忘年交了。李白26岁是在湖北一个叫安陆的地方定居,有一天,他得知他的偶像孟浩然住在湖北襄阳的鹿门山。激动不已。特意去鹿门山拜访。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才安陆。几年以后,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做官,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正值阳春三月,他们在江夏愉快地重逢,一起喝酒、一起欣赏美景、一起谈论家国大事,相互欣赏各自写的诗。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几天后,孟浩然要乘船去扬州了,李白在江夏的黄鹤楼设下酒宴,为孟浩然饯行。我们先这对好朋友再好好喝喝酒,说说话,。同时老师要插播一个小问题,李白为什么会选择黄鹤楼饯行呢?这个黄鹤楼可不简单呐!大家看:(师出示PPT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据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开了一家酒店,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当然,这都是神话,事实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为了守城建的一座军事楼,取名为黄鹤楼。后来,魏国统一三国后,失去了军事价值,就成为了一座观赏楼。我们来看看黄鹤楼的庐山真面目。

此刻,酒喝完了,该启程了。李白拉着孟浩然的手说:孟夫子啊,我的朋友,你要好好保重啊。孟浩然说:太白小弟,今日一别,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我舍不得和你分别呀!船还是开动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一艘大船离自己越来越远,渐渐地变成一个小点,最后消失不见了,那长唯有那江水向天边流去。但他仍然久久地立在原地不肯离,他也忘记了自己腰站酸了,腿站麻了,只是望着朋友远去的方向,祝福再祝福,不舍又不舍,便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吟诵。

三、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同学们,看,只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七绝),这首七绝题目可长了。看好节奏,谁能来读一读。一起来读两遍。

这个“之”的意思是“去、往”,我们在《南辕北辙》中学过“我欲之楚。”也是这个意思。广陵是哪里呀!(扬州,别称)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1、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首诗。看到红色的字,它的意思是重复读一遍。(师示范,生学复踏读法。)

四、吟诵,品读诗意

1、你会自己吟诵吗?把吟诵口诀先背一背。

2、吟诵之前, 先分析平仄,把二四六位圈出来,在上面写上平仄。(生动笔)

3、谁来说说这首古诗是平起的还是仄起的。

(解释,这是一首仄起的七绝古诗,李白却在第二位放一个平声。是不是李白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太粗心了呢?还是李白故意为之呢?我们一起来看,如果李白这里用一个“仄”声,那我们吟诵的时候就要吟短,现在是“平”声,我们就要吟长。吟长吟短的差别可大了呢?如师如长的朋友要离开他了,李白的心里十分的不舍,他多么希望时间孟浩然慢一点走,船慢点开,让我再跟好朋友说说话。为了表达李白的不舍的心情,你觉得是用一个延长的平声还是短促的仄声好呢?(平声,因为更能表达不舍,仄声,吟太短)其实第一句已经有三个平声了,李白觉得还不够,还要再加一个平声,由此可知,李白的心里有多么的舍不得啊。

6所以第一句有一个四连平,特别不好吟,但我们依然要一口气吟完,中途不能叫断气。师范读,生跟读。我们一起来吟。

7、谁来说说“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辞:辞别

8、老朋友辞别了西楚黄鹤楼要去哪里,说来吟一吟下一句?(学生评价)

10、烟花是这过节时燃放的烟花吗?解释:烟花是花似锦、柳如烟。孟浩然在这么美好的季节去扬州做官,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吟——

这么美的景色却不能与好朋友一起欣赏,心里又有一些遗憾,吟——

11、目送友人离去,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痴痴地望啊,望啊,他望到了什么呢?(谁来吟诵此句,评价)(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12、“孤帆”是什么意思?下面那一幅图是孤帆的景象。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来来往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师:此时的江面虽然千帆竞发,但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乘的那一叶孤舟。——吟

他就这么看着那一艘大船渐渐地变成了一叶小舟,渐渐地变成一个小点,最后消失不见了,这心理有多么不舍啊——吟

12、帆尽了,不见了, 能看见的是什么呢?(你能吟诵这一句吗?)

从孤帆离开,由近到远李白在看,远到消失,李白还在看,最后只见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浩浩荡荡地流去,李白依然在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依依惜别)

这真是帆尽——情未尽。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未尽之情

五、迎送悟情

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如果你是孟浩然,收到李白包含情谊的送别诗,你会说些什么?

人生总是这样,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带着李白的祝福流向了天际,留到孟浩然的心里——一起吟一吟整首诗。

朋友啊!烟花三月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去扬州做官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但我舍不得与你分别,就让我再看看你远去的方向吧!——吟

六、拓展延伸,体悟送别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朋友之间难得一见。所以,古人都非常重视别离。因此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送别诗,比如我们还学过: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等

推荐第4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年上册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课前朗读古诗)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老师想考考大家,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背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叶老师看到有的同学马上拿出笔写下“诗仙”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古诗两首)中的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再齐读)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让学生说,老师再总结)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这一道别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为了让我们把诗歌读得更准确我们来先学习生字,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希望你能读出诗的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好,我们来看看地图)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齐读前2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三月是什么季节,春天)(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花红柳丽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真可以说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后两句,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船不见了,什么还在?))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

加上第三句诗,谁来?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6.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

一、三句,你们读

二、四句。

五、小结

是啊,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

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图片——扬州城图片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在操作过程中,在朗读方面效率低,范读还要多揣摩,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特别是由于这节课前面孩子们表现得特别好,我在时间把握上没有控制好,时间多了,课常的教育机制还不够 ,经后一定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上好每一课。

推荐第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后来我们把这种题材的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齐背《赠汪伦》。)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3、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4、齐读课题,感知题意。(理解“之”,“广陵”) 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读诗句,质疑梳疑

1、指导朗读,初识全诗

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⑵、指名读诗,纠正生字词。 ⑶、指导朗读的节奏,集体读诗。

⑷、课件播放课文范读,要求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

2、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⑴、围绕 “送”字提问。(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⑵、小组讨论读诗,找出答案。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三、再读诗句,体味诗意。

1、学前两句,理清思路。

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⑴、故人:老朋友;

⑵、西辞: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课件展示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⑶、烟花三月: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

⑷、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

⑸、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2、学后两句,品读古诗。

⑴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两句。(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⑵师生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课件出示)

⑶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⑷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尽:穷尽,消失;

“天际:天边。

⑸、小组讨论: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指名回答问题,教师点拨。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⑹、回顾全诗,归纳小结。

四、情境朗读,感知诗情

船渐行渐远,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

⑴、播放录象,再创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有效朗读(加《送别》的音乐)

①、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女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柔情地相送。

②、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男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豪壮地送别。

③、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全体同学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⑶、指导背诵

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眷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咱们齐读这首诗,再来感受一下当时送别的情景。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难舍难分,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齐背)

五、拓展延伸

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所以后来李白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打出《江下行》。)(放《烟花三月》的歌,指读大家仔细听,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什么了?)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六、总结全课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老师整理了一些离别诗送给同学们,让我们从诗中感受古人纯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意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孙归不归?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 (去)

(西) 黄鹤楼—————— 扬州 (东)(湖北省)

目光送,心相随

李白 —————— 孟浩然情深意长

点评:

推荐第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

烟花三月

碧空

远影

孤帆

扬州(江苏)黄鹤楼(武汉)

推荐第7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案设计

执教:陈亚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活动

一、启:长亭送别越千年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歌曲《送别》,设置情景(背景音乐)

2、这是一首离别词,这首词写出了古人离别时的一些风俗习惯,谁来说说?(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

3、古人把离别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为什么古人会如此重视离别? (对古人来说,离别不仅只是普通的分别,这离别是诀别,是生离死别。)

二、承:李白独看孤帆远影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中读出了那些信息?

2、出示黄鹤楼图片,生汇报搜集到的课外知识,师相机补充材料。

3、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读通读顺。

4、指名读诗,纠正字音节奏重音。

5、师生配合读诗,生感受意境。

6、自读古诗,小组交流诗中有哪些景物?

7、生一边汇报答案,一边在黑板上贴出相关图片,明确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目的地。

8、想象“烟花三月”的情景,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

9、课件显示烟花三月的图片,梳理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体会与本诗情感的不同。

10、依次理解“西辞”“下”“孤”“唯”“尽”字的含义。

11、再读古诗,读出情感。

三、转:离别时分难相舍

1、讲述自己离别的感受。

2、出示古人描写离别的诗句,朗读感受诗中的离情别意。

3、离别总是和哪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再一次走进李白和孟浩然,再来感受他们两的离愁别绪。

四、合:依依惜别情满天

1、师诵诗句,送别李白孟浩然;领生诵诗,送别这对友人。

2、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播放古诗吟唱音乐,欣赏书法。

一、启:长亭送别越千年

师:现代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李叔同写过一首歌,歌名叫《送别》,听过这首歌吗?好听吗?喜欢听吗?(背景音乐)

师:老师也喜欢,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这是一首离别词,这首词写出了古人离别时的一些风俗习惯,谁来说说?(板书: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 师:朋友即将分离之时,在长亭一起聚餐饮酒。 师:古人会折柳相赠。为什么折的是柳条?

师:“柳”、“留”谐音,折柳相送,就是希望对放留下来不要走。

师:古人送别亲朋好友,先要在长亭设宴饯行,接着要十里送行,折柳赠别,最后还不忘夕阳挥手告别。古人送别容易吗?简单吗?可以看出,古人把离别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为什么古人会如此重视离别? 生:交通不便

师:古人最快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生:马车或者马

师:是不是所有的人家都用得起马或马车?

师:所以,大多数古人出远门,只能靠双腿双脚翻山越岭,走完一条又一条道路。 靠步行,人一天最多能走行多远的路?

四、唔十公里就了不起了。师:这样算来,如果要到千里之外,得走多少天?

师:途中他们还会碰到风雨天气,累了也需要时不时地休整,需要花时间吗? 师:这样走走停停,没有一年半载看来是到不了目的地。所以,古人进京赶考或出去做官,总得提前一两年的时间,等到他们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时候,一个来回就耗掉了两、三年甚至

四、五年的光阴,你们说,他们要不要重视离别? 师:除了刚才说的,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让古人如此重视离别,谁来说说?我们不妨想想,古人在路途中会碰到什么样的凶险?(有生命危险吗?)

生:出门的人也许会在途中遭遇各种凶险:山洪暴发、猛兽袭击、强盗打劫等等。 师:所以,对古人来说,离别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分别,这离别是诀别,是生离死别。(板书:诀别、生离死别)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离别成了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来,带着这种理解,老师请一位同学清唱一下这首歌。 生:(跟着轻轻唱)

活动2【讲授】

二、承:李白独看孤帆远影

二、承:李白独看孤帆远影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一首和离别有关的诗歌。看到大屏幕,齐读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

(大屏幕出示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把这首诗读清爽、读顺口,明白吗?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好的,停下。抬头,挺胸,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好的,你请? 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好!字字有落实。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生:(朗读全诗)

师:送你四个字,抑扬顿挫。味道读出来了。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注意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王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我来读。把头抬起来,挺胸,深深地吸上一口气。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

师:这样读会吗?现在,我们反过来,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老师读,你们读后三字。明白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好极了!我们把整首诗连在一起,王老师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整首诗,好吗?注意那个味道,那个节奏,那个韵律。准备,再吸一口气。 生:(齐读诗歌)

师:下面我们走进这首诗,找找哪些景物和送别有关? 生:黄鹤楼(板画)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画一画黄鹤楼,画在黑板的这个地方,东南西北,画在哪边合适?不要着急,我们从诗中的第一句找答案。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孟浩然。

师:西辞呢?看来,黄鹤楼要画在西面。谁来画?(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师:还有哪些景物和送别有关? 生: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比较难理解。烟是什么意思,花又是什么意思?举手的同学不多,看来是比较难,来,我们看两张图。看到烟,看到花了吗?(出示烟雾弥漫、繁花似锦图课件3) 生:繁花似锦,烟雾迷漫。

师:烟花是繁花似锦,烟雾迷漫的意思。那烟花三月呢?三月是什么季节? 生:烟花三月是说繁花似锦,烟雾迷漫的春天。 师:想不想看烟花三月的美景?(课件出示4) 师:还有什么景物跟送别有关系? 生:孤帆 师:谁来画孤帆? 生:长江 师:谁来画长江?

师:三位小画家真用心,想象一下,黄鹤楼上应该会飘着什么?楼的附近还有郁郁葱葱的?(师板画白云、树木)这幅画现在完整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长江上的这只船,李白把它叫做?

师: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犯错误了。你们想一想,阳春三月,黄鹤楼附近鸟语花香、莺歌燕舞,长江两岸肯定是人来人往,江上客船也不计其数,怎么会是孤帆?(有些同学可能觉得难以理解,老师举个列子,运动会的时候,我们四年级的四百米跑比赛马上开始,起跑线上站满了每个班的运动员,请问在密密麻麻的运动员中,你会看谁,关注谁?)

生:因为在李白眼里只有老朋友孟浩然,只有老朋友的船和身影。

师:明白了,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所以在李白眼里只有孟浩然的船只。这首诗反反复复,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是吗?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它的味道,更要去关注,去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假如老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来表达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词?一个词。你选的是? 生:依依不舍。

师:依依不舍,这是你的感觉。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难舍难分。 生:淡淡的忧愁

师:这首诗有人感受到的是依依不舍,有人感受到的是难舍难分,也有人感受到的是愁。我们不妨对比着想一想,咱们读过很多诗,比如:你读贺知章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你会有依依不舍的感觉吗?(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难舍难分的感觉吗?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还有,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感到忧愁吗?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奇怪,奇怪。同样是诗,为什么这首诗带给你的感觉是依依不舍,是难舍难分,是忧愁呢?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肯定会难舍难分,肯定会有一些伤感。 活动3【讲授】

三、转:离别时分难相舍

三、转:离别时分难相舍

师:同学们,人人会有离别的时候,比如王老师。小的时候,王老师是留守儿童,每年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每次看着爸爸妈妈离开我,我会流下不舍的泪水。王老师以前还教过一个学生,每次一谈到爷爷,他就哭得很伤心。他和爷爷感情很深,从小爷爷就疼他,每次放学,都是爷爷接。可那年,爷爷不幸得了胃癌,永远地离开了他。爷爷跟他诀别了。我想你们也会有离别的时候吧?谁来说一说?

生:我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每年春节回来一次。每次分别的时候,我都会哭。 师:同学们,离愁别绪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大家看—— 师:因为离别,重情重义的王维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维的诗句)

师:因为离别,多愁善感的李商隐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商隐的诗句)

师:因为离别,大文豪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离别,官场失意、心情压抑的柳永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柳永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离别,江淹写出了全人类离别的痛苦—— 生:(齐读江淹的诗句)

师:聪明的同学一定看出来了,离别总是和哪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来,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白和孟浩然,再来感受感受他们两的离愁别绪。

(大屏幕出示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

四、合:依依惜别情满天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依依惜别。转眼间,一百多年过去了,李商隐也写 生:(齐读诗句)

师:同学们,这就叫经典!(板书: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文化)闭上眼,闭上眼,今天是2016年11月24号,二十年过去了,你已经长大成人,一天,你来到武汉,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楼,哪座楼? 生:黄鹤楼。

师:在黄鹤楼之上,你扶着那锈迹斑斑的栏杆,望着那滔滔不绝的江水,你又会想到两个人,谁?

生: 李白和孟浩然。

师:想到李白和孟浩然,你会轻轻吟诵一首诗,哪首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来,睁开眼,我们一起轻轻地吟——(大屏幕出示10) 生:(集体吟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同学们,有了这首诗作为精神的底子,以后你面对着黄鹤楼,面对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深深地、深深地感动。同学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板书:经典! 文化)

推荐第8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只之广陵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情分析

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教学方法手段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少离愁别绪。人生自古伤离别。面对自己亲密的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可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呢?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人们常常用写送别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乐停,出示课件。)

二、补充背景,理解诗题。

1、诗题交待了哪些与“送”有关的内容?

1)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同学们了解黄鹤楼吗?(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及简介)(板书:名楼) 2)送别的人物——孟浩然。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位大诗人。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小时候学习了很多书,十五岁,做的文章已经很出色。他喜欢游览山水名胜。从二十岁起,他差不多游遍了四川境内的名山大川。在青年时期,李白就有了丰富的学问和很高的文学修养。他富于正义感,热爱自由,性格豪放。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人们称他“诗仙”。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在古代诗人中的极富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其实,李白和孟浩然都喜游历、重友情,这就决定了他们会成为好朋友。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正值唐朝开元盛世。 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诗题还交待了与送有关的什么内容? 友人要去的地方——广陵。“之广陵”是什么意思?同学们了解古代的广陵吗?(课件介绍)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自读诗句,初步理解。

1、下面,我们从具体的诗句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课件出示古诗)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指名读,教师、学生纠正。

4、齐读。

四、明诗意: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板书:知诗音)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是否能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1、再读,结合注释弄懂每句诗的意思。

2、交流:还有哪些词不懂?

(学贵有疑,真了不起,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3、重点理解“西辞”、“下扬州”、“孤帆”、“唯见”等字反应的情景与感情。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诗意,这只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感情究竟有多深,让我们再读诗句,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感情。(板书:悟诗情)

2、请同学们读读

一、二两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你能想到什么画面? 1)离别地点在黄鹤楼: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2)离别时间是烟花三月: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可以用成语来形容(繁花似锦、杨柳堆烟)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作为东南都会、开元盛世时的扬州,将会有着怎样的盛景。扬州处处好风光,比我们想象的更美丽更繁华,可以说是花团锦簇,繁荣兴旺。)李白和孟浩然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离别,是不是更具浪漫色彩?

3)指导朗读

一、二两句:从上句子可以知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扬州,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正值烟花三月的好季节。因此,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十分羡慕,十分向往。)好,让我们带着这种羡慕和向往之情朗读这两句。

4)如果你是李白,看着好朋友孟浩然即将去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你想要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试想一下孟浩然又会如何回答?

3、同学们肯定要问,友人即将离去,难道李白心中没有一点惜别之情吗?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呢?齐读最后一句。

4、你是从哪些词看出这种惜别之情的呢?找到关键词。(孤帆: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条帆船吗?为什么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这条船呢?尽: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5、小结: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如滔滔江水,情深意长(板书:盛情),来,一起有感情读最后两句,然后也请两位同学来角色扮演两位诗人。

五、背诵古诗,课外拓展。

1、我们已经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你是李白时,就站在江,看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这是豪壮地送别。)

2、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3、我们之前古诗词考级中背了那么的古诗,你们还记的李白和孟浩然的其他古诗吗?我们试着背一下。

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还是以目相送,说到底都是朋友之间有一份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些诗歌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让我们齐诵这些送别诗中的名句。 赠汪伦

-李白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六、作业布置

试着对已经离开我们学校的老同学写以篇现代的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推荐第9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

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三、读通古诗

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

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1) 随机纠正字音。

(2) 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3) 出示节奏 (4) 齐读

(5) 谁来读一读?

(6)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

1、2句。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

生:望那只船

(6)、“孤帆”是什么意思?

(7)、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8)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船,所以叫“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

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

(12)、齐读。

(1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4)、汇报

(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3、4句。(指导读

3、4句)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

(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

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板书设计

(4)、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

(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五、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尽

情永在

推荐第10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天河区东圃小学

叶玉燕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其中有一些是写朋友送别的古诗,你能想到有哪首吗?《赠汪伦》出示诗句,全体朗读。

师: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流传千古。它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之:是“去”的意思。这首诗很有名,为什么呢?因为这其中有三个有名:一是有名的诗人李白写的,二是送别有名的诗人孟浩然,三是在有名的黄鹤楼送别的。孟浩然也是唐代诗人,你们还记得他的哪首诗?(如春晓)(学生淡)而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唐代诗人崔颢有一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初读诗歌。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注意,要读注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学生自由读)

那现在谁来读一读,我们看看有没有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指导一些难读的音:孟,故,辞,帆,)

集体朗读全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准确。但朗读诗文,光是读准确还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现在老师先范读一下,请注意听节奏和停顿。

(师范读)

师:现在你们学着老师的节奏先读给你们的同桌听。然后让同桌帮你指点一下。(同桌互相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

三、再读诗文,了解诗歌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一首诗的?(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

1、通过注释,

2、借助工具书,把不理解的字弄懂。

3、通读全诗,联系上下文。

4、结合课文中的图画。

5、与同学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诗歌的方法还真不少,那现在你们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自己先去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可以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理解诗文:

1、师:“西辞”是什么意思呀?我们先来看看地图。(出示地图)看呀,黄鹤楼在西边,广陵,也就是扬州在东边。孟浩然辞别李白的时候,面是向着哪个方向的?——西。所以叫“西辞”。我们翻译的时候不用这样说,只需要说:“故人在黄鹤楼和我辞别。”

2、“故人”这个“故”是一词多义,我们来看看题目,你能选对吗?

A、意外的事情: B.原因; C.有心,存心;

D.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1)同桌小明故意把墨水滴在我的作业本上。

(2)酒后驾驶,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故人西辞黄鹤楼。

(4)可能水太清的缘故吧,五彩池里没有鱼。

所以,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认识了很久的朋友,而不是昨天刚刚认识的。这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感情怎么样?(深厚)

3、“烟花”:课文中的注释是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一样。这是多美的景色呀,在三月的时候,草长莺飞,云淡风轻。江岸开着繁茂的鲜花,如果叫你用个词来形容这景色,你会用哪个词?(繁花似锦,花团锦簇,五颜六色,色彩缤纷„„)这是个多么美好的春天呀,我们可以想像那时的风景有多么的迷人,但李白当时会有心情去欣赏这样的美景吗?没有,因为,朋友要离别了。

多么美好的春天呀,就像这些诗句里描写的一样:(出示诗句)

生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朋友要离别了)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朋友要离别了)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师:花草清香,春风徐徐,可诗人也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朋友要离别了)

对呀,纵然是两岸繁花似锦,但诗人也没心情去欣赏了。有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江南江北满树红,都是离人眼中血。(齐读)

师:我们能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一读这两句诗吗?(生齐读前两句诗)

4、师:孟浩然上了帆船,拔起了桨,船慢慢地驶向远方。让我们来读一读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读了这两句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在江边看着孟浩然的船离去,直到看不见为止。

你是从哪个字读出这个意思的?“尽,唯。”对呀,直到船已经消失不见了,只能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而作者还怎么样?(在江边一直看着。)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6、孤帆:孤是什么意思?“只有一只”的意思,孤孤单单的一只。长江在古代是我国主要的交通要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所谓是“过境千帆”呀,但作者为什么只看到孟浩然的一只船呢?(因为李白心里只有孟浩然,他把他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的这只帆船上了。)所以说:过境千帆皆不见,一心只有孟浩然。多么深厚的友谊呀。谁能读读这两句诗,感受一下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指名读)男生能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吗?送送好朋友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生能读读这两句诗吗?送送好朋友孟浩然。(这是柔情的相送。)

师:让我们把书本合上,背诵全诗,来感受一下当时送别的情景,感受一下诗人的不舍,感受一下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的友谊。(学生背诵全诗)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孟浩然的船随着滔滔的江水远去了,在天边消失了。而诗人李白,却还在驻足远望,依依不舍。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读自己写的话)。

2.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教师小结:朋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在我们需要帮助时,会及时伸出援手,当我们忧愁时,会帮我们排忧解闷,当我们开心时,他会与我们分享快乐,当我们失意时,又送上温暖的鼓励。关于友情这两个字,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送别》这首歌。

第11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文解释】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词语解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3、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5、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的尽头。

【诗文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情自依依。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讲解】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

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第12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 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辞:辞别。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第1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主题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图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读词”——“ 读句”——“ 读段”的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图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图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离别时的动人情景。

5.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带着你的问题细细的朗读课文,精读深思。用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写写你的感受。

(三)讲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感情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孟浩然乘舟离去了,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李白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此情此景,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你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同桌讨论。

五、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六、布置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背诵古诗和诗意。

2、默写古诗。

第14篇:课堂实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

师: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么送别?古人是怎么写送别的?下面我们开始准备上课,可以吗?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首古诗,学过了吗?几年级?

大屏幕: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四年级了,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听出古诗特有的节奏、韵味和情感了吗?现在我想知道这两首诗最打动你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师:同学们,两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这两种诗中有 “情”字吗?有吗?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 孤帆 长江) ,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师:他们俩诉说离别的情义,朋友,你现在就是李白,我现在就是孟浩然,你会对我说什么?

生:你到扬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带有醉意的朗读)孟浩然。

师:哇!有感情一点,酒醉的李白会怎么说?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真是多情的李白啊!你来说说看。 生:我会说:“孟浩然”(生硬)。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师:我一定做到,你看他们二位在黄鹤楼里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随手指向黑板),他们把酒当歌,一醉方休啊!黄鹤楼见证了他们的情,谁还会继续往下说,在烟火中你又会看到什么?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挥手告别。

师:他们在挥手告别,你看正是现在这样花红柳绿,桃花盛开的季节,烟雾弥漫,他们正在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烟花也见证了他们的情啊!(一手指向黑板)谁会继续说“孤帆和长江”连起来说,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江上的所有的船只他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只帆,那个人,那片情啊!同学们这“诗”,这“孤”看似不正确(随之走向讲台),看似不合情理,但是,正是“孤”字境界全出啊!所以,以后我们读名诗就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不合常理之处,去仔细地揣摩,仔细地研究,一定会别样地发现。同学们,这下我们发现在这首诗歌中“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无不诉说着诗人与友人的情,而这些“情”都蕴藏在“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这些什么中?

生:景中。

师:对,这些景中(板书: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在写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写离别,但是,你仔细读,没有一个字不是在写离别,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写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蕴含着情,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三三两两回答)借景抒情。

师:很好!(板书“借景抒情”)像这样把情藏在景中,融在景中,我们也可以说是情寓景中,怪不得我国近代的语言大师王国维说过这样的话,说过什么?一起读——

生:(齐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师:多好啊!直抒胸意,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明明白白我的心哦!干嘛作者不这样写呢?干嘛还要把 “情”含在、藏在那个景中呢? 不明白!不懂!你们明白吗?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

师:他们的告别之地,有点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失落,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深情)。 师:连起来读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 师:两句连着一起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再远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非常好!谁愿意再来试试看, 你来。

生:(一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远远地。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第一首古诗,(指向黑板)发现李白是借景抒情,情寓景中来写什么?

生:送别。

师:同学们,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研究这个“景”来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 “情”。现在我们看第二首,这一首有写景的句子吗?有吗?

生:有。 师:第几句? 生:第

一、二两句。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

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

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组合四人小组)。

师:来看看这首诗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巡视课堂,俯身与生交流)同学们在想的时候注意这景和情是怎么样的联系?然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第1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题意。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

2.引导学生诵读写友情的诗。例:《赠汪伦》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3. 生画出节奏。

4.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1).学生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2).学生在班上汇报交流结果。 (3).解决疑难问题

师给每个小组出示问题,生拿到问题单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共同填写。 (4)师提问订正,重点讲解“西辞”。 (5)师串讲诗意。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6)学生朗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3)指导朗读前两句。

2.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4)指导朗读后两句。 3.品析“唯”的含义。

(1).第四句,各抒己见,谈谈对“唯”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3).指导朗读全诗。

4.体会情感 (1).在这春光明媚,花开如雾的日子里,老朋友即将远去,诗人是多么的不舍。诗人翘首凝望,望断春水,看着朋友的行船渐渐地、渐渐地消失在天边,还不舍离去,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心中会默念些什么呢?

(2).学生发挥想象,形式多样的自由发言。比如:朋友啊,你何时回来与我相见?长江啊,请你带着我的祝福,让好友平安的到达扬州。„„

(3).诗人在诗中点名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目的地是﹙扬州﹚,在哪两句诗中体现?学生读出诗句。

5、朗读诗歌

(1)指名两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男女生对读。 (3)诗歌趣读。(齐读) (4)背诵诗歌。

四、展开想象,诗画结合。

1老师小结,全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全诗情景交融,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画面,然后用生动的画笔生动形象的描绘。

2学生动手画,老师辅助。

3老师展评学生的画,再动手板画,相机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小结

悠悠黄鹤楼一一送友情,写不尽的情与意,尽随江流去,现在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替李白再送一次孟浩然,让滔滔江水平安送达友人。

六、作业

1、默写诗歌

2、搜集几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西辞黄鹤楼

三月下扬州

叙事

孤帆 碧空

情深意长﹙依依惜别﹚

长江 天际流

写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亢家庄中心小学

宋伟立

第1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本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本剧

时间:唐朝时的某一天 地点:黄鹤楼 人物:

李白: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孟浩然:唐朝时期的有名诗人 书童两名,船夫一人。

【幕启。一天,孟浩然即将下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李白:(叹了一口气)贤弟啊,你今日前去扬州,不知这一别何时才能相见啊!

孟浩然:(难过地)李兄,我也正是如此作想。不知下次见面是何时何地了! 李白:(强作欢笑地)贤弟,为兄的真是舍不得你走啊!

孟浩然:(接口道)李兄,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俩情谊深,一定会有重逢之日的。

李白:(握住孟浩然的手)好,说得好。为兄今日要好好地为贤弟送行! 孟浩然:(端起酒杯)好,今天我兄弟俩一醉方休! 李白:(大声地)好,一醉方休!【说完,两人一同饮下。】 李白:(高声唤道)书童,把宝玉拿来。 书童1:主人,尔的宝玉。

孟浩然:(忙拦下李白)李兄,你这是为何呀?

李白:(手捧宝玉)贤弟此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为兄无相赠之物,这一块晶莹宝玉乃为兄多年随身携带,吾觉这冰清玉洁之物甚适合贤弟,今日赠予尔,请贤弟笑纳。

孟浩然:(推辞地)既然这玉乃李兄多年随身之物,吾怎能承受? 李白:(硬塞给孟浩然)贤弟,虽说此玉已跟随吾多年,但它怎及贤弟与我之间的情谊?你一定要笑纳!

孟浩然:(着急地)李兄,这怎么好呢?

李白:正因为我俩情深意重,尔以后看到此玉,就可想到为兄。 孟浩然:(不好意思地)李兄既然这样说,那为弟恭敬不如从命! 李白:(慷慨地)这才是吾的好兄弟!来,干杯! 孟浩然:哼,干杯!【两人一饮而尽】

孟浩然:(回过头叫书童)书童,把我的文房四宝拿来! 李白:(不解地)贤弟是要写诗吗?

孟浩然:来而不往非礼也!为弟也要赠一物与李兄,这样李兄也可睹物思人。 书童2:(双手将文房四宝捧到孟浩然手边)先生,文房四宝来也! 孟浩然:(接过文房四宝)李兄,请你收下! 李白:(双手接过)贤弟如此客气,吾就不见外了! 孟浩然:(点头地)这才是好兄弟啊!

李白:(兴奋地高举酒杯)好,来咱兄弟再来干一杯!【两人举杯相饮】 船夫:(高声地)客官,船要启航了,您还上船不? 孟浩然:(伤心地)船夫催我了,李兄,要后会有期了! 李白:(双手抱拳)贤弟,祝你一路顺风!多多保重!

孟浩然:(深情地挥手告别)李兄,你也要多多保重!后会有期! 李白:(深情地挥手)贤弟保重!后会有期

【李白站在岸边,凝视着滚滚长江水,眼见着孟浩然所在的船只越行越远,情难自抑,吟诵起了千古传诵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17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

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你还会背哪些送别诗呢?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课件展示: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3、交流作者李白、孟浩然的资料。

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三、读通古诗: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 随机纠正字音。

(2) 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3) 出示节奏。

(4) 齐读。

(5) 谁来读一读?

(6)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

1、2句。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

生:望那只船

(6)、“孤帆”是什么意思?

(7)、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8)、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

(12)、齐读。

(1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4)、小组交流汇报。

4 (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3、4句。(指导读

3、4句)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

(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5 十年后,又写了一首《赠孟浩然》,出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缉清芬.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五、

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

六、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尽

情永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指读正音。

2.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

7 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

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

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

8 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

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

3、碧空:湛蓝的天空。

4、尽:没有了,消失了。

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

6、天际:天边。

7、说说两句诗诗意。

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

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 董 大(高 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1 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

12 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

(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 (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送 情深意长

第18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欢迎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一

唐玄宗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他心里一定有无限的不舍之情。这不舍之情,就像那滚滚江水,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二

三月,阳春来临,它的色彩真是五彩缤纷,太阳红彤彤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十几朵连在了一起,一丛丛,开放在挺拔的枝条上面,风吹来,它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美妙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孟浩然要向李白告别,去广陵。

在他们告别那天,李白在黄鹤楼那儿,为孟浩然摆了酒席。李白拿起酒杯,添满美酒,对孟浩然说:“老朋友,我在此为你送行,不知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再次相见,我祝你一路平安,在路上一定要慎重小心,到了广陵也要珍重自己,我先干为敬。”说完,他一干而净。

孟浩然也拿起添满美酒的酒杯,对李白说:“谢谢你的叮嘱,我一定牢记在心,你也要珍重自己,不知在那儿,我还能否再交到一位你这样的良师益友,我也干了。”他说完,也喝了下去。

吃完饭后,他们俩人就来到了熙熙攘攘的江边码头上,艄公早已准备好了,这艘船顶上铺着白色帆布,还有两扇窗户。在孟浩然准备上船时,他们互相做了个拱手礼,孟浩然说:“老朋友,希望我们有缘再次相见。”李白说:“放心,我们一定会再次相见的。”说完,孟浩然背起包袱,踏上了那一叶孤舟。

李白看着这艘船顺流而下,渐渐地走远,越来越小,直到消失。这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他在酒店与孟浩然相识,他们以诗会友,然后逐渐相知,他们一起饮美酒,一起作诗,让他们成了知音。但日月如梭,而今他已经走了,于是李白回到家里便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虽然孟浩然走了,但他们深深的友谊依然长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三

阳春三月里,孟浩然在黄鹤楼中告别了李白,向扬州出发。

孟浩然坐着小船,很快就消失在蓝天和白云之间,只看见长江水慢慢地流向东边,孟浩然的影子没有了,但李白还在眺望,因为他舍不得让朋友走。故写下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首诗中,我感觉到了李白和孟浩然深深的友情,他们谁都舍不得离开谁。我和朋友们的友谊也很深,大家分别的时候也会很难过,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朋友们在一起玩的时间。

第19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案

执教:张玉琳

教学目标:

1、能朗读全诗,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通过联想和练笔,感受诗人与朋友间难分难舍的友情。

3、能在整体朗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对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一定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词后面是“别”,你能组这个词吗? 你经历过“送别”吗? 送别时你会说什么?

送别时你会做什么?(板书)

二、初读

1、读题目:鹤、陵、孟的书写

2、读全诗

3、整体感知:你读懂了什么?诗人李白有没有写送别时的“说”和“做”呢?

三、细读

1、再次读,提问,全面理解诗的意思。尤其是“西辞、烟花三月、下扬州、尽”(插入练笔:写春天的成语)

2、思考:诗人对朋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诗人是不是对这朋友不喜欢呢?

哪些地方能看出诗人舍不得朋友呢?分析后两句(插入练笔二)

3、小结:作者的诗真特别,临别前,不对朋友说道别的话,也不紧握朋友的手说句珍惜的话,只写朋友走后所见的景物,通过景物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借景抒情。

四、动情读

1、齐读,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受,齐读这首诗 2、指名配乐读 3、全体配乐读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20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编辑本段]【释义】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唯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与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孤单的小船好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能看见长江在滚滚翻动。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黄鹤楼送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