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8 09:05:0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愉快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他认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也正好说出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愉快的教学气氛在情感这条主线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两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经历对如何开展愉快教育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保持微笑会让课堂更美好

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打动学生内心的可能不是教师课堂苦口婆心的教育,不是教师课下千辛万苦的辅导,而是教师进入课堂时面对他的微笑,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从事教师职业第一年,由于自己对于小学生教育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很多时候会耐不住性子在课堂上大发脾气,这样不仅没有让学生积极表现,反而让一些学会的学生也不敢言语,小孩子们端正的坐着大气也不敢出。当我语气有所缓和时他们也才敢动动,举手回答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所以当教师推门走向讲台,脸上绽放着温暖的微笑,那学生的心灵之门定会向你打开。如果教师的脸上冷若冰霜,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也会变得粗暴起来,对什么也会无动于衷。

学生信任教师,把教师看做自己的榜样,而教师的微笑也传递出了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一个简单的微笑,学生从中感受到的远比我们想表达的要多。所以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要尽可能不将坏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同时,微笑也会让教师的心态平和,会让我们的课堂更美好!

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所谓兴趣是指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对教师所展示的知识感到惊奇,学生能在学习意识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激趣导入环节设计是多么的重要。 知识源于生活,所以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掌握和理解也是联系到生活中各种事实和现象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联系生活具体情境,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短暂的课堂,课下的延伸也尤为重要。也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使他们体验到智慧高于生活现实的能力感。每个学生内心都渴望自己是个无与伦比的发现者,所以当一节课结束时,他的内心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索并没有结束,所以这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和实践空间。比如三年级学完年月日这一单元后,可以问学生明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几,学生就会想到自己可以制作一个年历表,到时候每个自己想知道的节日是周几都能看到。所以,通过年历表的制作,可以让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知识来感受到自己智慧的能量,继而对以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也充满期待。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学生对所学学科的知识充满了兴趣,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可见,不要让学生对掌握知识的过程感到厌烦,不要把学生引入一个疲劳的、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真个身心的快乐,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这也就很好的说明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

三、让学生在欢笑中掌握知识

生动的语言就像一块磁铁,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能调节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而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数学教师,就应该试着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一连串枯燥无味的数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景,并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的呆板沉闷,使学生轻松愉快、迫不及待地进入数学天地。在讲授引导过程中,使用风趣幽默的言语,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让学生去真实的感受和精力整个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在欢笑中掌握所学知识。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我们的性格可以是沉稳的,甚至平时也会觉得是有些木纳的,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的语言绝对不能是贫乏的、苍白的、缺少生机的。数学课堂语言的艺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去实验,去反思、去总结。

四、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对数学活动参与的程度与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学生可以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觉参与的欲望必然增强。 在课堂中,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愉悦。其次,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应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说得不错”、“你真聪明”、“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这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必然会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平素就应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修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技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学生既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又是这一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典型课例,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使数学教学更具感染力。

记得刚担任一年级的数学科时,翻开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小的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学并学好数学呢?

这个看似简单问题却有更多的问题不得不让我深思:怎样让学生“学会”转化为“会学”?怎样让老师不是授业者,而是学生学习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课堂的主人?

一、注重学生的自学

1.教师进行角色的换位转变。

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应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同时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兴趣的培养。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数学情感就是数学对象作用于学生认知心

理时,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对认知对象的积极关注、思考和研究。同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要把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教育置于教学的全过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参与性,采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根据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表达和交流。

4.赏识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

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

在课堂上对同学的交流及时地进行点评,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二、注重学生的展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为了督促教师们实践课堂改革,学校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

1.小班内展示

通过讨论、互相讲解,合作完成基本问题的掌握。同时重、难点、本组内的疑惑等知识记录在本子上。

2.小班之间交叉

每个小班都存在各种不同不样的问题,各小班派代表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此,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小组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增加同学们对这一节的兴趣。

3.全班交流

面对疑惑时,全班提出,学让生运用教师教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强化训练。教师在此期间,应注重:引导学生有序的语言表达及组织语言的能力;抓准学生发言的疑惑点,进行及时点拨,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关键点进行点拨。让同学们的合作“出成效,有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也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师生交流方式比较单一,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则可以加大实施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例如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采用图文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可以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进行自我调控,教师也可通过服务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

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又是灵活的,只有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学由“教知(教懂)”变为“练能”意味着常态大扭转,我们需要改变思维,学会新的操作,形成新的习惯!让“练能”造就新课堂!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论文 酒房中心小学 李玉红

上学期期末统考,我班数学平均成绩只有58分,在全县列倒数第一,严重拖了学校的后腿,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为此很苦恼,如何做好学生辅差,做好后进生转化,是今后的主要工作,也是一项急待解决的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在一个班级真正能让几名学生后转先绝非易事,这需要教师平时认真细致的观察,客观到位的分析,心灵相通的交流,还要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要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教五年级二班数学,这些孩子天真顽皮了,好动任性,我班有个男生叫张晓虎的学生,经常抄袭作业,开始我以为他没听懂课,不会做,与他谈心,他一言不发,我也似乎束手无策。他家离学校远,父亲在外打工,难以联系到家长,最后经了解才知道,家长忙也没时间督促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竟然养成了厌学的陋习,我找到他问原因,小男孩怯怯地说:“我笨,学不会,我不想做作业。”听后,我非常震惊,一个十

三、四岁的孩子竟然认为自己笨,如此自卑,这将影响到他今后的漫长人生!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办?一种强烈的教师责任感驱使着我,让我决定好好“救救”这个孩子!

第二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和颜悦色地谈了一番话,并把他调到了第一桌,从此这个孩子成了我特殊关注的对象,上课我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不时捕着他的表情。慢慢找出他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的原因,找到原因后,我有了如何辅导他的措施,决定做好这项后进生转化工作。

1、对他进行基础方面的训练。我找了一些口算题,让该生进行口算训练,并教他口算的方法,结果他越算越有兴趣,越算越带劲。他也及时给他鼓励:“你真聪明,真棒!”结果他对数学有了兴趣,也不认为自己笨了。

2、以优带差,让任俊伟、李佳亮同学帮他,使他感觉班集体的温暖。为了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乐趣,我发动班上的优生去帮助他,不仅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且和他一起玩耍,一起游戏……经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不仅学习有了进步,而且性格也变开朗了,也乐于上学,乐于听课了。

3、老师要多关心理解,尊重他让他感到被重视的幸福。经过以上两条措施的实施,我发现这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真正清除他内心的阴影,我觉得要让他发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在老师心中的地位。于是我不时找他座谈,有时还和他拉拉家常,经他讲一些幽默的,有启发性的笑话,不仅如此,有时我还用亲昵动作表达我对他的爱,例如用手摸摸他的头,拉拉他的小手,这种慈母般的爱让他深深感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分量,让他感到被重视的幸福,在这种师爱的影响下,他的自卑心理消除了,上课能大胆举手回答问题了!

4、老师对他的爱要有责任,而不是纵容、泛滥。虽然师爱对他的个性很有好处,能帮他驱走心中的自卑阴影,但如果一味地纵容,他有缺点,有错误也不指出,那或许他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骄横任性,我行我素。于是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把握尺度,千万别演变成纵容的爱,当他做错事时,我会及时给他指出,给他讲道理,让他自觉地改正,如果他不改正,我也会严厉地批评他,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培养他从小的责任感以及为他人着想的美德!

5、充分信任他,既能肯定他的优点,亦能正视他的缺点。信任是师生和谐沟通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会让学生受到鼓舞,从而喜欢老师并喜欢他的课。课堂上特别关注他,给他发言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常常鼓励他,表扬他。因此,他做得好,我相信他的棒;他做得差,我相信他不会永远如此。正因为我对他的信任,让他变得自信、活泼,学习也积极主动。 单元检测数学成绩提高到68分,这让我感到欣慰。我想,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问题,也许还有很多的途经和方法,但“耐心”和“爱心”是永恒的主题,我将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论文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

当下,全世界普遍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我国也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这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展开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激活学生智商与情商为目的,以真善美教育为方向的教育。然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是我国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但是,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大大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比例。所以,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必须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1.注重社会实践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尽可能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社会实践,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觉地将一个个知识当做一个个科学的问题来对待的学习态度。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应该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做是问题的解决。因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要在这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储蓄式教育”被动的和单纯的知识储存,而是利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

3.加强情感体验

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如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有意识地不断强化这种刺激,使之成为有行为倾向的兴趣。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群体中受到赞扬与尊重的欲望,从而避免因在群体中受到多次的失败与谴责而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方式

1.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统计表明,在需要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兴趣,兴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现代教育理论曾经提出过“三主”的观念: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环境,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动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通过游戏、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等方式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儿童乐园布置大门的游戏,有4盏灯笼为一组的3组;6面小旗为一组的2组;5朵小花为一组的4组;还有不规则摆放的10枝气球和7棵小树。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装饰品,用已经学过的方法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孩子们通过列式4+4+4=12;6+6=12;5+5+5+5=20;1+3+4+2=10;1+2+3+1=7;发现这些算式有的有相同的地方,有的没有。相同的地方是前面的三个算式中都有相同的加数,通过引导很快地得出有3个4相加,2个6相加,4个5相加。我马上加大难度,有30个4相加用加法算式要怎么列式呢?同时抛开用纸条事先准备好的3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学生一下子就感悟出加法算式太麻烦了,想寻求简便一点的方法,从而引出了乘法的认识。再让学生对比3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学生立刻得出有相同加数相加的时候用乘法算式比较简便。通过给学生创设这些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2.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难以养成思维习惯,解题不灵活,常常错误百出,我们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题实际出发来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小学生天生就拥有的、潜在的一种朦胧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联系三个方面进行有意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会

学”而不是“学会”的能力。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会学”中可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要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练习题的设计。设计习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三、现代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的教学,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大相径庭。首先,现代化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大多都涉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它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更细更新,大多数知识还很抽象,甚至是微观世界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一张嘴加上一支粉笔,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学生接受这些复杂而抽象的知识就非常难,往往是老师讲了很长时间,学生仍然一脸迷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便能很好地克服这个困难。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能引起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创造力,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喜欢这门学科。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从产生至今已迅速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主要原因。

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是一旦在教学中以活泼的图像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静态的知识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就能够将知识发生的整个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是必需的,它的广泛开展一定会为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5篇:秋季学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 泽 2015年1月7日

本学期是我省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检查,在刚进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时,大多数数学教师都认为法制教育与数学学科互不相干,法制教育属于社会科学。应是语文学科,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责任,从而也认为数学教师无法承担法制方面的教育,因此就造成了在数学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偏颇、怠慢。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打工的成年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日趋增多,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许多孩子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内向,不爱说话,不爱交流,有的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在教好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在《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学校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因此,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仅仅是要教好书,更要肩负起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引路人。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必须充分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带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最实用、最基本的途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认识,才能真正开展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开发和挖掘数学学科中法制教育的素材。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上册的第2页的一幅新生入学图上,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一年级上册“8”的认识时,学生在打扫教室卫生,通过这幅图,教育学生要从小热爱劳动,不要懒惰,长大后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赚钱,不能好吃懒做,更不能因无钱而去偷、抢、骗。

在教学11—20的认识时,有一幅公路图,通过这幅图教育学生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安全常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通过展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配以图片形象地说明,指出他们的特征和防伪标志,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体会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对他们教育不用假币买卖物品等,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渗透廉政教育思想。

1 在教学“认识年、月、日”教学导入时出示2008年奥运会举行的画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并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在哪里举行的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就这样在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渗透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懂法、遵法、守法

“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另外,我还利用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伟大壮举,借助计算飞船在太空大约运行的时间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样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

我相信只要我们广大人民教师齐心协力“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

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的目标不会成为空谈。这样,不仅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形象化、实用化,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

三、利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法制教育理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三年级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在带领学生去统计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到达现场后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即不遵守交通法规,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讨论后,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四、数学题中融入法制教育。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时,教师可将所学知识学融入到学生的打弹子、打洋画抽奖等游戏活动中,了解认识游戏公平性,从而对学生进行赌博有害身心健康等教育。在教学统计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的相关信息,如:家庭的用电量、用水量、生活用品、天气情况等信息制作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说出相关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安全法、电力设施保护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节约能源......等相关法律”。并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如:父母虐待孩子,非法开办网吧,商店出售”三无\'食品等。这样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实时渗透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五、在实际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的或身边熟悉的事物。因为是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更加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能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如:在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等都会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破坏、烧毁山坡、森

2 林等现象;在学校周边产生的修建房屋的噪声污染、街道乱扔垃圾污染、养殖场的粪便处理、河道白色污染、粪便排放等这些现象严重污染了环,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另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驾驭教材,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方法。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总之,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两节数学课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采取合适的教育通过学科教学在学生的心田从小就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不断增强其法制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培养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推荐第6篇: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学生的以后发展

一、问题提出表象思维(mentalimagery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

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汉语文及其教学具有全脑开发的独特优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开发少儿学习潜能可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抓起。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imagery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

推荐第7篇:中职数学教育论文

如何使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够用”“实用”

芜湖工商信息学校 庞四焘

一. 学科特点以及学科要求 1.1数学的特点

由于数学学科所特有的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导致了从教学手段上看,数学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教学辅助手段缺乏。由于数学的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无用,脱离实际的感觉。但是数学还具有的广泛应用性是不可忽视的,并且数学的这三个显著特点是互相联系的: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逻辑的严密性,同时这两个特点又保证了其广泛的应用性。

1.2学科的要求

数学是学习专业课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科学。作为中职的数学教学,既要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突出提高人文素质开发智力和形成能力的功能,要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更要突出地为现行的专业教学服务。另外,通过对数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以学科要求确立“够用”“实用”原则 2.1坚持“够用为度”原则

根据中职中专学生的特点和中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授课内容必须坚持“够用为度”的原则,即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必须满足,但不需过量。

2.2突出“实用性”

中职的人才培养的思路是走“实用型”的路子,而不是“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数学在内容编码上应突出其的“实用性”的原则,即力求学不在多,学而有用。要降低理论要求,而不该过多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

2.3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中职中专学生之所以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在后续的学习或工作中的应用。即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编码教材时,要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意识地为专业中的应用打下伏笔。充分遵循“专业实践问题→数学模型→数学解答→应用专业问题”的思路,改善数学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

三.以学科特点为突破口改进教学方法 3.1数学概念。

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数学概念是对实际问题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既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如果只向学生讲解概念的内涵,而不告诉学生这些概念从哪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就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概念是函数中最重要的基础概念,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从简单的“幂”和“对数”例题开始讲起,再配合几何图形直观理解,最后归纳概括出概念,学生就较容易理解、接受。其次,新概念与学过的概念存在内在的联系,从以学过的知识推演出新知识,归纳出新概念。例如讲数列的概念时,联系一元一次函数概念逐步引出数列的新概念,使学生感到新概念的接受自然顺畅,不仅使学生对使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把握知识的深度。

对于中职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不应该和高中学生那样,在知识的深度上必须把握适当的度。在不放松基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于性质、定理较难的证明做取舍,做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释。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题太多,本身又难学会,学生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一定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挫折降到最低限度,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情绪。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讲。首先,要注重知识内在的联系性,即根据学生原有认识结构建立实质的联系,抓好知识的“结合点”、“转折点”和“起止点”教学,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犹如水到其成。例如互为反函数的性质的证明。其次,应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地讲解,如尽量加以几何的说明,学生容易接受。例如讲到函数求最值。

3.3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留有一定时间,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即使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即主讲3/4的时间,1/4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问题。因为教学中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学习了基础理论,看懂了例题,不一定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课堂指导练习的形式,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练习时间,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从学生的课堂作业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总之,中职数学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作为数学教师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专业的需求,不断地、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的效果,方能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够用”、“实用”的目标。

推荐第8篇:初中数学教育论文

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柯中加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怎样使产业升级,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专家们指出需要以下四种素质的人才:第一,有新观念;第二,能够不断从事技术创新;第三,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第

四、有团队精神。为此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例 已知 a>=0,b>=0, 且 a+b=1, 求证(a+2) (a+2) +(b+2) (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 a+b=1(a>=0,b>=0) 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 x+y=1,(0=<x>=1), (a+2) (a+2) +(b+2) (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 d*d=( -2-2-1|)/2=25/2, 所以(a+2) (a+2) +(b+2) (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

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如,经营和开拓市场时,我们常常需要对市场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字统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来驾驭和把握市场的实例也不少。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我又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

10、9.5、9 „„ 0.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

10、9.7

5、

9.5 „„ 0.5、0.2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学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周建良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推荐第9篇:幼儿园数学教育论文

幼儿园数学教育论文

一、教师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情竟,易于幼儿感受数学

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就能学得轻松、变得积极主动。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时,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水果超市,让幼儿手持钱币自行挑选喜欢的水果,主动学习加减运算,算出需要的钱数,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运算能力;如在学习时间,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可以美美小朋友从早到晚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来进行,在具体认识时针和分针时,可巧妙地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情境,把时针走比作乌龟爬,把分针比作兔子跑,在一日活动,在故事中,将抽象难解的时间问题回归生活,化为游戏,这不是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吗?我们运用谈话、午间、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及相互间的关系称谓,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电器数量和名称功用;吃饭时几个人,几个饭碗、几双筷子、几把椅子理解对应关系,演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

二、教师提供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丰富实用的操作材料和

第 1 页 玩教具,易于幼儿感知数学

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操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幼儿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尤其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在对周围环境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的认知上,幼儿需要通过真实的感知实际的探索才能有所得,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如有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各种种子,果核像这些材料,可以在幼儿练习计数活动中;如日常生活中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冰糕棒,瓶盖,像这些材料在幼儿学习几何形体认知方面,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触摸直观形象感知平面与立体,远比老师空洞的说教来的具体;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形状串珠,积塑玩具等等,在小班排序活动中,我们可以在玩送给妈妈礼物,请幼儿用准备好的色彩鲜艳的串珠,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标准把串珠交替排列,为妈妈制作一条彩色项链。在操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学习了形式排列,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很有必要。

三、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游戏化,易于幼儿学以至用

第 2 页 《纲要》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中提到: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的简单数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幼儿,使幼儿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可以玩玩具回家的游戏,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在绘画泥工、剪贴的美术活动中,幼儿要准确辨认物体的形状大小比例以及位置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也可进行画糖葫芦的绘画,要求画出几个一个比一个大的糖葫芦并连成串(大小序列),这些内容都拓展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四、总结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探索出一条融于生活寓于游戏的激发幼儿兴趣,适合幼儿学习的教育方式和策

第 3 页 略,从而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生活化游戏化有效、甚至高效。

第 4 页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教育

摘要:“学”与“教”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首先应当是学生“学”,然后是教师辅之以“教”的活动。“教”对于学生来说,应当发挥引导、启发、促进和帮助的作用。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要旨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发展学习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思考

教学首先应当是学生的“学”,然后是教师辅之以“教”的活动。教,要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与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呈现、交流、点拨与提升等教学手段,引导和促进学生“学”。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下面我想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为例谈谈实践与思考。

一、编制“课前学习指导方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初步感知

所谓“课前学习指导方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与能力、生活体验,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课前学习指导方案。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我们设计的课前学习指导方案如下:

【学习内容】教材第93~94页例1~例3。

【学习目标】在观察、画图、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各部分的特征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例题导学】

1.动手画一画:用不同的方法画出几个圆。你发现圆与我们过去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

2.看书学一学:用圆规画一个圆。你能在这个圆上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吗?

3.操作想一想: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并把它剪下来,在圆内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

【我的收获与问题】:“课前学习指导方案”的框架结构主要有四个板块: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例题导学、我的收获与问题。学习目标的确立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同,目标制定的中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如何学。例题导学主要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探究问题。我的收获与疑问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环节,从而达到以学定教的功效。

我们认为,“课前学习指导方案”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简约性。“课前学习指导方案”内容不宜过多、过细,而在于核心问题抓得“准”,问题设计“精”,使学生看得下去,想得开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学习方法,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给课堂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

层次性。“课前学习指导方案”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为此,例题导学内容的编制一定要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问题,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优等生在疑难问题的启发下积极地思考,与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

儿童化。教师在设计课前指导学习的问题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水平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

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和阅读障碍,尽可能用通俗、准确、童趣化的语言来描述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尽可能避免问题理解上的歧议与困惑。

问题式。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并为上课时的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预作伏笔。

编制“课前学习指导方案”时需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深入钻研教材。不仅要读懂本课教学内容,更要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第二,充分研究学生。要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生活经验有多少,学习能力怎么样,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化解,等等。课前学习指导方案的编制,注重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倡导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初步了解知识轮廓,为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做好准备。

二、建立良好的小组交流机制,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深化认知

学生通过“课前学习指导方案”的学习,就能够带着一定的认识和问题走进课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认识和能力充分展现出来,与同伴分享,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的问题呈现出来,通过同伴互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怎样让小组交流能够真正起到引发学生思维碰撞,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呢?

第一,训练小组交流的基本技能,做到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关键是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对别人发言进行评述,讨论时要学会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第二,建立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是小组交流的主持人,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人物,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我们必须教会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与交流,组长应该承担起三项职责:一是确保每位组员都能参加到小组的交流活动中来;二是带领组员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给予小结,引导组员进行讨论;三是引导组员形成小组一致性的意见,并确定小组发言的代表。

第三,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把小组总体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才能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把整个评价的重点由鼓励个人转向鼓励小组,这种突出小组团体评价、淡化学生的个人意识,易于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中去,而团体成功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合作,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第四,形成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后要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汇报交流机制,小组代表的发言此时不再代表个人的意见,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结论的概括,能够初步形成统一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与汇报,学生建构的知识会更充实丰满,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才能同步发展,课堂也才真正呈现出智慧的光芒与生命的活力。

三、顺应学生的思维点拨提升,促进学生完善认知,形成能力

学生通过“课前学习指导方案”的学习,再通过小组交流,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认识与能力。因此,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系统讲授,更多地只是点拨、提升,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1.基于学生的现实提升经验。

师:咱们来一个比赛,在1分钟内画一个圆,你行吗?

学生画圆,教师巡视。

师:老师刚才看了同学们画的圆,大部分同学画得比较漂亮,也有部分同学画得不太理想。甚至没有画出来,大胆猜一猜,他们可能哪里出了问题?

生1:固定的点不对,应该固定铁尖的一只脚。

生2:手抓的地方不对,应该手抓把子。

生3:画圆用力太大。

师:明白她们的意思吗?画圆时针尖能不能移动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呢?

如何画圆,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在学生画圆方法的小结与指导上,教师并没有机械地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画圆的”,而是让学生大胆猜一猜,画得不太理想的同学,可能哪里出了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和兴趣,也很自然地由学生的话语引出了画圆的方法。

2.基于学生的方法归纳结论。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在一个圆里每一条直径都一样长。同意吗?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吗?

生1:我们是用尺子量的方法。先量了许多条半径,都是3厘米。直径也量了,也是一样的。

师:她们是通过测量的方法得出直径一样长的。从她的话里还得出了新的结论,你知道吗?

生2:在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一样长。

师:你还有其他方法说明圆的半径或直径一样长吗?

生3:我们是折的,把圆折成相等的两个半圆,两边是对称的。

师:这样就能说明圆内所有半径和直径都相等吗?

生4:继续对折。

师:继续下去,可以发现两条半径都相等。

生5:我们是通过画圆得出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没动,所以半径和直径应该是一样长的。

师:既没有折,也没有画,通过画圆感觉是一样长的。

教师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得出这个结论的方法”引领学生将测量、折纸、画圆的方法都展示出来,并注意对学生的结论不够完善和科学的地方进行点拨与提升。例如,当学生用折的方法介绍时说:“我们是折的,把圆折成相对的两个半圆,两边是对称的。”教师进一步引导:“这样就能说明圆内所有半径和直径都相等吗?”学生很快意识到还需要继续对折,才能发现结论。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发现了科学规范的方法与结论。

3.基于学生的探索发现规律。

学生在纸圆内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后,一个小组说:我们小组还有一个发现,在所有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师:能说说你的发现是怎么得来的吗?

生:我们是测量了几组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的长度得出的。

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生:我们可以固定尺子的一端,移动尺子,发现先是距离越来越大,后来又变得越来越小,因此,我们判断直径最长。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你们认为应用这个结论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 „„

顺应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话语引出方法,再由学生的方法引出结论,最后又由学生的结论引出问题,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看似问题得以解决,但是更高层面的问题又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就是在这样的点拨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建构,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发展。

四、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定位。

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思考每一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只有努力达成每一节课的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整体目标才能得到落实。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看,苏教版教材知识体系呈螺旋式上升,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学段的知识内容与要求放在整个相关知识体系中去思考。同时,还需要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指的是现实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知识建构过程的难点。其次,要通过“课前学习指导方案”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已会的不教或少教,要将时间与精力用在学生感到困惑或不会的地方。再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只有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呈现出来,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三种学习方法:一是利用教材与“课前学习指导方案”自主学习的方法,二是在课堂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三是对别人的观点与方法能够进行选择与辨析的能力,要能够将别人好的观点与方法进行总结,并针对别人的观点与方法提出质疑与建议。

4.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动力。成功的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这样一定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中写道:“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努力教学生会“学”。我们的研究是以“课前学习指导方案”学习为抓手,以

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原有认识,洞察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逐步引导学生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过程体验和思想方法感悟,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第11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揭趣、引活、巧练》

文县教师进修学校:王海林

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怎样“揭趣、引活、巧练”,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目的呢?在此谈谈本人多年来新授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以“揭趣”为前提,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的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

1、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一上课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

可以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3、揭示事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因探究而要学。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油桶,思考:工人师傅做这只油桶前如何预算材料?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进行新授课。

4、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生活受到关注而要学。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出示实物钟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你们看,是什么?钟表有什么作用呢?”出示幻灯片问:“这位小朋友叫明明,你们能从这三幅图中,看出明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吗?”这样的导入新课,既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都认为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成份是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对数学教学的传统看法,树立新的教学观点:(1)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即思维方法)的教学,而不单单是数学知识的教学。(2)数学教学现代化是指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数学教育。(3)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学。总之,课堂教学以“引活”为手段,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增加学生实际活动,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下面几个方面:

1、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再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1)与过去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2)能否化成形式计算?这样老师只在疑点上提出疑问,学生经过议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又如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能化成的分数乘法计算吗?学生通过议论总结出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允许鼓励学生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如:12-5=?算法

1、因为7+5=12所以12-5=7.算法

2、12-5=2+(10-5)=7.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3、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往往只会侧重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竞试题里有这样一道题:“有16人参加象棋冠军争夺赛,采用负一场就退出比赛的单淘汰制。为了决出冠军1人,共要比赛多少场?”

此题多数学生都按一般的思路解答:因为两人比赛一场,每场淘汰1人,所以第一轮应比16÷2=8(场),第二轮应比8÷2=4(场)„„最后冠军决赛场,所以共应比赛8+4+2+1=15(场)。老师给予肯定后,要决出冠军,就必须淘1人,这就需要比赛多少场呢?如何解答呢?于是学生纷纷列出算式:16-1=15(场)。此法不仅简单,而且构思巧妙,思维独特,这便是创新思维。

三、以“巧练”为主线,在教学“双基”的训练中发展思维。新授课的练习设计要得体精当,新颖,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要围绕教学的知识面设计层次清楚的复习题,为新课作好铺垫。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某钢铁厂一星期生产钢材2.8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让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后出示新课例题:“某钢铁厂一星期前3天生产钢材1.2万吨,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0.4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先让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点,再解答。

2、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分散难点。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百分率,可以出示这样一题:“一个商店,同时出售了两件商品,现价都是50元,一件赚了20%,一

件赔了20%,这个商店是赚还是赔?”通过实例计算,分析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结论。

3、练习设计要有明确的分工。例如,在讲“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通过不同的启发使一题多解:“甲乙两地相距144千米,甲骑车从甲地到乙地,需8小时,乙步行从乙地到甲地速度是甲的1/3,问甲乙两地相向出发几小时后相遇?”让学生用基本解法列出144÷(144÷8+144÷8×1/3)这个算式之后,可出如下启发题(1)依据甲行驶的路程及其速度,乙应走的路程及其速度各应如何解答?(2)从工程问题角度考虑,根据总路程及甲乙的速度和甲乙各应行驶的路程及其对应速度,又应如何解答?

要精心设计好练习,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练习的情境要富有变化,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就一定会产生兴趣,教师在练中讲,学生在练中学,以练为主线,在练的基础上精讲重点、疑点、难点、关键等。在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使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在新授教学中如果达到了揭趣、引活、巧练的要求,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以较好的效果全面完成数学教学认知、教育、发展三方面的任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

2011年9月20日

第12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

日期:2008-10-08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作了如下一些探讨。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教育改革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例如:义务教材"笔算乘法 "中的例题:"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25×674 =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也可以这样列算式 :674×25=16850(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674× 25 "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 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松绑 ".因此,教材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相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

二、师生关系民主化

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老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要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要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我在教学" 20以内数的认识 "指导书写 12时,学生对我的板书不满意,大胆地说: "老师,您写得不太漂亮。"我亲切地说:"谢谢你,那你愿不愿意告诉我怎么样写才能更漂亮? "学生说:"十位上的1斜一点就好看了。 "我说:"那你允许我再写一遍好吗? "我在学生的期待中又写了一个比较漂亮的 12,学生情不自禁地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充满浓浓爱意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开展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 "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

1、

2、

3、

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 (

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此外,导入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游戏法、情景法、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最小公倍数》的导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报数 "游戏开始:先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 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从而理解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 "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圆的认识"时,采用动画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老师停止播放,问:同学们,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牵引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运用多媒体练习巩固,可以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过程,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这样增加训练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学观念现代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方面优化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其实现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归根到底是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第13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

教师们常常抱怨数学难教,而学生们也觉得数学难学,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的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互动式教学。那什么是互动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式教学呢?本文将从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步骤、互动式教学的特点、互动式教学的方法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数学互动式质疑自主

一、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意识”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l.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2.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困生,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能激发深入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小组间质疑解疑。

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问题,正给了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加深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形成组间解疑。在此期间,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

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代替学生思考。

4.巩固练习。

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同时,有些问题怎么解释也搞不清楚,但如果通过举例子或巧妙的练习,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悟出其中的“奥妙”。

5.看书小结。

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再回过头来去细读教材,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6.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既是对本节课的一次系统总结,又是对本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以便及时反馈补救。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课堂40分的教学效果,一般不再或很少布置除课外阅读、课外讨论之外的作业。

以上六个环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互动式教学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想方设法凋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互动式教学至少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l.主体性。

开放性教学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既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同时,开放性教学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没有教师的主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了解、参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2.民主性。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传统课堂上,老师惟我独尊,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对小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如果我们不想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的主体作用怎么能充分发挥出来呢?所以,互动式教学的前提就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大姐姐)、朋友。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或完善。

3.动态性。

在互动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除了教材内容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也时有

发生。因此,教师只有靠深钻大纲,吃透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对学生的问题或突发情况才能有备而来,才能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开放性的教学,看似教师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能把教学内容一古脑地倒给学生,而是要适当创设情境,善于捕捉反馈信息。适时调整,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旦被真正调动起来,他们提出的问题就会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有些问题教师的确难以解释,但有些学生的解答也会令老师意想不到。所以,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实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互动式教学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互动式教学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学生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调查、访问、查资料。这样,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养成了自学习惯之后,他们的学习就会自觉地由课内转到课外。

4.创造性。

创造性教育研究表明,创造需要继承,但更需要革新。革新更多的是在否定中发展的。因此,敢不敢怀疑他人的已有成果,敢不敢突破传统观念的柜式,尤其敢不敢向权威挑战,也就是有没有创新的勇气和胆魄,会直接影响创造性成果的孕育和产生。可见,加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和胆魄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甚至不同见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还学习研究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提出的助长创造性思维的六条教学原则,既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尊重儿童具有想象性和创造性的观念;夸奖儿童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判;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一定要说明理由;鼓励学生自发地学习。对于这些教学原则,我们在教学中自觉地进行运用和验证。

5.合作性。

互动式教学的优越性还在于它的合作性。在课堂上,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间质疑更体现了课堂的合作性,一个小组有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引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这样做,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三、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方法

一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积累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l.树立信心,教会方法。

在树立自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深挖教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知与旧知进行联系、比较”等。例如在教学?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学生提问:“为什么设桃树的课数为X棵而不设杏树呢?我们今天用的检验方法与过去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呢?”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学生提问:“约数与倍数为什么是相互依存的呢?为什么我们以后研究约数和倍数时不包括0呢?今天学的‘倍数’与过去的‘几倍’一样吗?”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突出重难点,增补质疑。

学生的质疑,最能反映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关心,哪些问题最不容易理解;而这些也往往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是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提出的12个问题中,多数都是关于单位“l”的问题,这正说明学生首次认识单位“l”,最想知道单位“l”的含义。同时单位“l”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当然,学生的质疑,有时不能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都包括在内,也就是说不全面。这时教师决不能听之任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对本节课重难点了如指掌,并针对重难点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少或质疑不全面,教师就可增补质疑,力求疏而不漏。

3.高度开放,鼓励提问。

对于不同难度的教材,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往往也不一样。有时对较难理解的教材,在解疑的过程中还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实在当堂解决不完,不妨放到下一节课接着进行,也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开放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很愿意去质疑。解疑,那么他们的收获要远比教师讲十遍百遍大得多。

4.广开言路,相互补充。

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课堂高度开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辞不及防的情况,有些问题,教师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例如,有学生在回答“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关系”时这样说:“真分数和假分数是类种关系。”这时教师可引导其说的再明确一些,或者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这个同学的意思,因为同龄人之间最容易沟通,说不定其他同学能听懂他的意思并能叙述得明白一些。

5.实事求是,课外引申。

有些问题教师意料不到,却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是值得高兴的。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要宽容,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不要随意否定,更不要认为是学生在有意刁难老师。二要民主,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他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想找机会验证一下。有的可能是他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要“广开言路”,不搞“一言堂”。三要谦虚,学生的问题,有时教师也讲不清楚或一时答不上来,不妨明确表态,课后再寻找答案。

在这方面,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怕”,即学生怕提出来的问题受到责难,老师怕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自己解答不了,从而失去“威信”。这恐怕就是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难以真正实现的根本原因吧?

总之,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观上,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它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第14篇:小学数学课堂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论文(9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有效策略分析

一、健全数学课堂评价体系流程

(一)选择数学课堂评价方法

20世纪40年代在教育界兴起的表现性评价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表现性评价任务本身应该是具体的、实际的,而非抽象的、理想的。它强调学生对研究主题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评价中,应该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二)采集与分析数学课堂评价信息

可靠的评价信息是评价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评价目的,抓住时机,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学生数学课堂评价的信息源包括学生作业、试卷等终结性信息源;包括上课听讲、理解、应用、分析等形成性信息源;也包括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精神状态等输入性信息源;还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动机等背景性信息源。

(三)反馈与利用课堂评价结果

从系统论角度讲,反馈是证实行动是否正确的证据,是反馈给表现者有关自身表现的事实,这些事实没有掺杂成人对表现所作出的任何价值评估。同时,教师对数学课堂的评价反馈要以激励为主,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鼓励,要注意

第 1 页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提高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一)数学教师要增加语言运用的丰富性

数学语言有着其特有的简洁性、严密性、严谨性,因而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会显得有些拘谨,无法调动语言的生动性、灵活性。因此,数学教师应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锻炼,可以在教授每节课时,用录音笔记录自己课堂评价语言的生动性和评价语言的内容。以此为参考范本,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评价素养。有些语言学的研究者提出教师强化语言素养必须做到八戒:戒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题无关的废话;戒颠三倒

四、疙里疙瘩、文理不通的胡话;戒满口术语、文白夹杂、故作高深的玄话;戒滥用辞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巧话;戒不懂装懂、模棱两可的混话;戒干巴枯燥、平淡乏味、催人欲睡的梦话;戒挖苦讽笑、低级趣味、不干不净的粗话、戒陈词滥调、生搬硬套、八股味浓的套话。

(二)讲究数学课堂评价语言运用的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每次在课堂上的回答都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比较敏感的学生,如果做错题,立刻对其进行评价,就有可能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怎么巧妙对其评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就

第 2 页 体现出教师的语言的机智性。如在一节数学课上,有道题是:这个课桌有多高?有学生回答:这个课桌50高。教师并没有肯定或否定,而是笑着问道:你今年几岁啦?我今年7岁了。那也就是说你今年7大。那你有多高?我身高大约130厘米。是不是老师也可以说你130高。不是这样说的,应该是通过教师机智巧妙的引导评价,学生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知道怎么使用单位名称了。

三、加强数学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教师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发展

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鼓励作用很大,学习动机和兴趣会成倍增长。在评价时,对思维方法有独特之处的学生大力表扬;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肯定,并指引他们努力的方向;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要委婉地进行批评,但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大部分学生会发现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也有细心、爱动脑筋的学生发现:隔一个单位的进率是100,隔两个单位的进率是1000。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只有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

(二)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提高认识

在数学课堂评价中,教师应该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引

第 3 页 导学生对自己的发言或见解进行自我评价。数学题的解答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解答方法。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答案的预设与学生的思考有些出入,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数学题的思考方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对本题印象深刻,还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自我反省,自我监控。

(三)学生相互评价欣赏他人、取长补短

学生互评有: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相互评价是一种学习交流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还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好的方法虚心接受,加以吸收,另外,也要将他人与自己的学习做对照,以便于取长补短。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乘法运算律时:师:求8552的简便计算。生1::先用852=170再用1705=850。师:有没有小老师想来评一评这个同学的回答?生2:我觉得他计算的步骤和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先算52=10再算1085=850,因为1085我们口算就知道了,1705还要在心里想一想。生1:噢,对的,我们在计算简便运算时,要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有效的数学课堂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能帮

第 4 页 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促进学生发展,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教课程的教学目标了然于胸,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深入研究教学目标,并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目标。新课程所关注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与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很大的不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也包括数学学习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还包括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对这些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分析,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扫清障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一定要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学实施的方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要以教学目标作为根本的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的根本基点。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先不要着急讲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力求首先让学生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教师可

第 5 页 以在黑板较为显眼的地方板书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事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这虽然是一个细节化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本课教学目标的展示,对本课教学目标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这对于后续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是非常有益的,这样的教学让教学活动实施更有目的性,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目的性,学生在教学中会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而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这对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前提。

二、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如果教学缺乏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数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会逐渐地丧失,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手段。应该承认,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也注意了教学情境的创设,但是,这些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情境创设而展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活动,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不仅缺乏应有的实效,相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小学生对数学的情境教学也产生了厌倦,即便是以后创

第 6 页 设出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这些游戏的活动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感受数学学习快乐的同时,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一种个体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不同的个体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中缺乏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必要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的效率较低,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合作学习的实施则强调集体学习的力量,以合作交流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共同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整体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合作学习实施的数学学习内容选择不够

第 7 页 恰当,因此,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因此,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教学的效率,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作者:陈述林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白茨滩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微型实验探析 1.小学教学微型实验的作用

教学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这其中包括设计教学过程,记录教学反思等。教学设计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使教学有创造性地发展,解决教师不知道该怎么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还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由于教师的作用非常大,因此良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能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他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者,所以不能单一地进行教学设计。课题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要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而不是单纯死记硬背。在实践中应用能

第 8 页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运用知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方法,及时帮助学生纠错和指导。我们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依赖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学生就不能改变现在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成绩。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理论?首先,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但是学习的结果不能得到应用,学习者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对教材进行设计,不能单纯地依照教材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制定出符合学生差异的教学设计。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信心。信息加工理论是伟大的理论家加涅在1974年提出来的,该理论系统地展示了学生学习的完整过程。首先学生获得视觉上的刺激,部分信息将会被提取出来,在人脑中处理,然后进入记忆环节。新旧知识是在不断互相刺激的,这样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就需要设计,也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小学数学微型实验分析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实时监控,然后做出相应的改

第 9 页 变,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能不断地灌输新知识,这样效率不会高。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教学设计要围绕着学生来设计,不能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调查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要以调查问卷、访谈和听课的方式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研究,研究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基础。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巩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一味地讲知识,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即课堂上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听得懂。通过微型实验研究教学设计,选取的对象多为几个平行班,不用选太多微型实验。通过综合调查,可发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调查问卷的内容要设计全面,能够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问题,要涉及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对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要多维度、多方面分析,进行平行和垂直分析,经过全面的实验对比制定出方案。 4.结语

利用教学设计理论的小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微型实验可以找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促进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设计质量。课堂教学设计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毕竟兴趣是

第 10 页 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

作者:刘利利 单位: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第四篇: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分析

一、以数学例题为抓手,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1.知行结合数学例题生活化。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首先依赖于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空间及其实践活动,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从课堂教学向学生生活中延续。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坚持书本知识和实际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把学生身边的书本、铅笔、橡皮,教室里的电灯、桌椅利用起来,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变从数数到数的分成及其相应的加减法应用题的任务学习为主动学习。 2.动静结合数学例题形象化。

教材的知识信息都是静态的,教师要善于在静态中设置动态的教学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对例题作相应的变更会实现问题自主解决的便捷与顺畅。例如,把连加2+3+4例题生动起来,化静为动,在一步加的基础上,让三批学生代替固定不动的例题图,通过想象空间的扩展,让学生成为游戏的角色:第一批学生和第二批学生第一次相

第 11 页 互结合,体现计算的关键一步,第三批学生和前两批学生的总和相互结合,连成一种动态的计算过程:2+3+4=9促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更为高度更为扩展的数学认知结构。

3.数形结合数学例题整合化。

教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打破教材编排的顺序,重新设计科学合理的程序。例题的安排基于此类情况:整课时的教学内容分几个例题、几个层次进行,而这几个例题、几个层次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这几个层次(即几个例题),有效地组织、渗透、整合成综合性例题,把知识点贯穿始终,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组织最佳化。

二、以主动学习为前提,优化学生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地探索事物,并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依赖自我,自主地接受知识,即把教的最优化落实到学的最优化。 1.鼓励尝试。

教师的首要任务必须是让学生带着必胜的信念成为新知识的有力参与者,从而激励学生自我挑战。而当把认识客体的新知呈现于学生面前,就必须给学生以独立探究的时间,而学生则能充分运用其直觉思维领悟有价值的因素。例如,在低年级大量的口算、笔算题中,学生探究知识的尝试过程,

第 12 页 体现学生对知识独立迁移的能力。而对于从低浅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及有一个问题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为学生的独立判断、推理打好基础。 2.鼓励质疑。

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基础上,出现和新知识衔接行不通的路径,就必须要提倡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的教育要从学生学习提问开始,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善于质疑。在不断的大胆质疑过程中,要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需要突破的重要方向,从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在教学65-20的口算过程中,学生在明确第一步先算60-20=40的基础上,依赖于旧知网络结构系统所赋予的习惯联想,把第二步运算为40-5=35,而正确的第二步计算过程则应当列式为40+5=45,这就引起了学生的不解和困惑,从而提出质疑,而质疑引起的探究使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更趋成熟。 3.鼓励争论。

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明智、明理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附庸于他人的意见。争论是学生在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层次的理解新知的思维过程中产生分歧点而引发的,学生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广阔性。如在教学接近整时的时刻6:

55、7:05时,教师的

第 13 页 主观分析和解释不能代替学生所处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学生的争论,应用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逻辑习惯,面对具体的数学情境,他们能清晰地争辩出满7时的特征和不满7时的特征,从而提高明察问题的能力。

4.鼓励探索。

在新知初露端倪时,不因循守旧,尽可能地让学生突破已有的或固定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方法来进行一题多解的探索。心理学家米德说得好:一个20世纪的儿童自己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之和等于弦边的平方,那么他也就完成了跟毕达哥达斯一样的创造性劳动,尽管这个发现的结果早已为人所知。例如,在教学1角=()分这个环节上,有学生便提出了这样的意见:为什么书本上要求一分一分地数出10分来兑换1角呢?为什么不能用2分的、5分的,甚至1分、2分、5分的混合成10分来兑换呢?不拘泥的思路开拓令人耳目一新创新精神蕴藏其中,而创新力量无处不在。

三、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以教材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例题,主动探究数学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合作有效解决课下的问题,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

第 14 页 学效率。

作者:卓仕娘 单位:福建省将乐县城关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一、概念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切实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内容要求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能真正地学习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低下的表现

1.按照教案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忽视教学主体学生,缺乏灵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你经常会发现教师在上课前准备的很充分,比如课件、图片、折纸和一些测量工具等等。但这并不代表教学的结果是有效的,你会发现教师依然按照既定的教案内容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上课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虽然教师在如何教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重点环节,尤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活动,同时也没有高度关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被动,没有产生一定的兴趣,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没有很好地接受、理解和运用。

第 15 页 2.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本质错误理解,教学活动形式化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单一的模仿和记忆,更加需要的是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和主动性。但由于很多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解上的欠缺,从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本质,导致学生在活动中缺乏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使教学活动被动无趣地进行,可想而知它的结果也是低效的。

3.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单一,缺乏系统性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一遍又一遍地追问学生考虑问题的过程,表面上看课堂很有层次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课堂上经常出现是吗,这样对吗等等这些词语,甚至有的教师更加的繁琐,出现你为什么要选择A,为什么不选择B,而为什么又选择C等等的发问。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这种提问,我觉得提问过于单一化,对于问题本身的思考价值不高,学生也会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的挤出来,不仅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长期这样下去,还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建议与策略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材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载体,它为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提供

第 16 页 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与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的。由于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们提供的只是一些宽泛的知识面,这肯定会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与分析,把握好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

通过观察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发现很多教师无论有多么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堂上的教学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数学课堂的教学是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甚至有的时候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是由于教学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类型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不同而造成的,这就给教师在预设中留出了很大空间。 3.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而实施课堂教学又需要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通过教学内容来向学生传递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忽视了情境教学,那么就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相符,这样的教学的结果可想而知。而如果只重视情境却脱离教材内容,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本

第 17 页 质。所以有效的教学要让情景教学与教材内容合理地结合。而让学生首先对情境中的事物感兴趣,来作为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融洽、有序的进行。

作者:白婷 单位:安徽省铜陵县实验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学习生活中

现阶段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大多数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只注重课堂上老师的讲课效果和授课方式,往往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只有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颖的想法。要想使学生学会创新,就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平常的课堂和课外作业中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逐渐产生影响的结果,所以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经常动脑,学会自己独立地考虑问题,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真正地做到创新,将创新精神真正落实。

二、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理念

教会学生摆脱考虑问题的旧思路,学会动脑考虑问题,并且能够运用解决问题更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创新,它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综合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第 18 页 要想落实创新精神,就要努力构建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适合的学习环境当中学习,学生才能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句赞美,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心情,老师努力将轻松舒畅的感觉渲染整个课堂。除了枯燥的课本知识之外,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思考,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发现困扰自己的问题,并且想办法将其解决。比如,在讲小数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说出一个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我用1代表一个苹果,那么半个苹果我该怎样用数字表示出来呢?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积极动脑,用新的思路分析、处理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且寻找解决办法,是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学习中的有效策略。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理解和吸收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要创建高效课堂,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摆脱旧的思想,学会从新的方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小学的数学当中应用最为广泛,数学需要学生开放大脑,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且用简单的方法化解难点,独特的处理办法赋予小学课堂新的活力,使学生越来越相信创新的力量。传统的教育模式主体是教师,而新课改的教育改革对象却是学生,所以,讲求人性化的今天,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严格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内容,坚持以学生

第 19 页 为本的原则,推动新课改的顺利完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知道,每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的简便易懂,有的复杂繁琐,所以说,每个问题都有创新的空间,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次认识相关的问题,因受自身理解能力的影响,做题的方法就会比较单一,比如说:某工程队,上个月计划打通隧道20公里,实际比计划多打通了4公里,实际打通隧道的长度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标准解法是:实际打通隧道多少公里?20+4=24(公里)实际打通隧道的长度是计划的百分之几?2420=1.2=120%综合算式:(20+4)20=2420=120%.而有些学生给出的解法却是:实际比计划多打通了百分之几?420=0.2=20%实际打通隧道的长度是计划的百分之几?1+20%=120%综合算式:1+420=1+0.2=1.2=120%.显然一个题目就会有两种做法,只有学生将创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就会想出新的解决方案。

四、利用有限的教学设备,立体呈现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在上课期间无法集中自己的精力,那么不管所讲的知识多么重要,学生都是学不会的。只有让学生的精力时刻保持集中,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气氛,同时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问题。然而课堂上的设备非常有限,我们只能利用

第 20 页 有限的设备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各个学校都会有配置齐全的多媒体设备,而且多媒体设备操作简单,快捷,这就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案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演示,相信PPT的放映方式一定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PPT中还可以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短片或者图片,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PPT演示更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记忆深刻,比如,在几何图形的内容中,老师在上面努力地讲,学生在下面想象,要想掌握有关于几何图形的问题,就必须要有空间想象力,但是如果是利用多媒体设备直接对学生进行演示,具体的图解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空间想象力,几何图形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设备,最简捷地解决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同时也将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五、结语

小学的学习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政策变化,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而小学的教学模式也必然要随之而改变,所以现阶段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只有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学习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度,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教学设备,顺应改革的浪潮,研究出合适的培养策略。

第 21 页 作者:杨立萍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盛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探析

一、游戏式结尾,让学生激情四射

活泼、好玩、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对游戏很感兴趣,然而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却显得有些枯燥、单调,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时候,可以顺应学生爱玩的心理,将游戏带入课堂中,将数学知识和学生喜欢的游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悦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质数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结尾: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学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今天课上学习的内容判断一下自己的学号是质数吗?那么学号是质数的学生先走出教室.这时候就会有很多学生走出教室,但还剩下好多学生,教师又让学号为1的学生出来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先出去,那么剩下的学生的学号是合数的可以出去了.这时候班里的学生就全部走出教室了.教师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作为课堂的结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动脑筋,在课下还会想着这个游戏,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了热情,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悬念式结尾,让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式结尾,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

第 22 页 学结尾的时候,设置疑问让学生欲罢不能,对课堂所学内容久久回味.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去探索事物,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孩子这一特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结尾处设置悬念,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再局限于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对数学充满渴望,在课下去自己探索自己想要了解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在结尾处设置了这样的悬疑:这有一种长方体的铅笔盒,长25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现在厂家决定将5个这样的铅笔盒包装在一起,大家想一想怎样包装才是最合算的?同学们根据今天课上我们所学的内容,课下自由结组一起来帮厂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的方案最合理.教师通过在课堂结尾时布下悬疑,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奥秘,同时这一悬疑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鼓励式结尾,让学生满怀自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以鼓励,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而且心灵也比较脆弱,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在困难面前应显得更加自信.只有拥有自信,才有前进的勇气,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在对试卷分析课或者讲评作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这种课堂教学结尾的时候,更要注重

第 23 页 对学生进行鼓励,在自己做错题目时,要勇往直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一定能打败它.教师在结尾处要注意饱含一颗真挚的心,运用满怀期望和信任的言语对学生加以教育和鼓励,让学生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同样对于那些成功的要注意提醒他们戒骄戒躁,这只是成功的一小步,要不断努力,勇往直前.对于这种习题讲解课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应更加注意对那些待进生的关心,要鼓励他们,用积极的语言去开导他们,不要让他们对数学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兴趣,影响以后在数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在课堂教学结尾处适当地加以鼓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延伸式结尾,让学生突破自己

近年来教师在课堂结尾处经常采用延伸式的结尾,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突破自己.教师在讲授完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后,不要立即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课堂所讲的内容给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内容从课内延展到课外,让自己了解得更多,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本节课堂任务后,并没有真正地结束教学,而是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拓展延伸,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采用了这样的结束方式:同学们都应该清楚我们每四年里都会有1个闰年3个平年,你们知道这是

第 24 页 为什么吗?它是怎样被制定出来的呢?同学们课下查查相关的资料,自己寻找一下其中的奥秘.教师运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将学生引到了第二课堂,又使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将所学习的内容与课堂所讲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五、总结

总之,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有一个完美的导入,还要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画龙画凤,贵在点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强化难点,不断地创新更加符合自己课堂内容的结尾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精彩的结尾,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下也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作者:骆晓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官塘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一、创设问题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节课的开端,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形象化、化繁为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和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感情基础。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创设富有启发

第 25 页 性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例如,在教三年级《年、月、日》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日历功能让学生查阅任意年份的日历,获取初步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二月份的天数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情况,有什么规律可循吗?让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发现、质疑,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阶段。

二、自主合作探究,协作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在情景创设中产生的问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信息技术媒体提供的帮助信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开展小组研讨,相互启发,总结规律,初步解决问题。如,教学一亿有多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计算或推算:1亿秒的时间是多少年、一亿纸摞在一起有多高、1亿粒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年引导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提升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如果条件允许,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环境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查找资料,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自主探究,开展小组研讨,汇报学习体会。

三、丰富资源信息,揭示问题规律

本环节是指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初步结论的

第 26 页 基础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媒体资源信息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再加工,逐步完善,深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友好的人机交互和智能模仿能力,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规律。因而教师要做到: 1.多媒体辅助,化静态为动态

这在几何概念和几何公式推导教学中特别有用。多媒体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把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而且可以把许多抽象生涩的概念、知识结论等问题多维地展示成生动的现实过程,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除了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拼摆、操作演示外,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些图形的割补变化,推导面积公式,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2.放松学生思维,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两种思维方式容易产生矛盾,造成学生认知模糊,思维混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学生对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距离这条数量关系感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时可以用课件演示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分钟后相遇的线段路线图。然后展示两辆汽车

第 27 页 的速度,用一条小线段表示它们的速度和。接着演示5个这样的小线段刚好可以合并成两地的距离。借助多媒体课件所演示的信息,将用语言难以解释的数量关系,清楚、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形下解决了思维障碍,品尝成功的喜悦。3.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利用信息技术揭示问题规律,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圆柱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如何突破难点呢?运用课件演示,把圆柱体拆成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圆柱体的表面积就等于两倍的圆的面积加长方形的面积。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分割、平铺展现出来,化曲为直,化立体为平面,降低了学生推理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表述的飞跃。

四、指导变式练习,实现教学目标

本环节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是否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为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更是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能力的有力手段。比如,在教学完两端两栽的植树问题后,在原来计

第 28 页 算一边的棵数的基础上,利用动画把一边改成两边,把一边的示意图增加成两边的示意图,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求两边的棵数,只要把原来的结果乘2就行了。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重新审题,理解数量关系,重复计算结果,既节省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扩大了课堂容量。

五、总结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小学数学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果,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要把传统教学形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人才。

作者:冯德伟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实验小学 第九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研究

一、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营造属于近年来较为常用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情境会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发挥思维启发的作用,而不恰当的教学情境则容易将小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恰当的教学情境的营造优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小学生课堂角色扮演的改变上。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唯一的主导,小学生只能停留在听讲者的层

第 29 页 面,小学生的学习感受被无形中忽视,也就是限制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效率,本质上与教学目标相悖;而情境式教学则视小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进度展开,学生对于课堂授课的反应是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唯一标准,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学习主动性,这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成为现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选择:故而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要恰当,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难解,要让小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总括性的掌握,再根据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调整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思维。例如,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加法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较受小学生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捉羊的画面图片,让小学生在数羊的基础上进行加法运算,计算出灰太狼总共捉住了几只羊,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热情高涨,自然就能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二、利用小组合作鼓励小学生整体参与,培养团体意识 现阶段的学生个人意识较为强烈,在实际生活中与他人共同合作完成一件事的机会较少,概括来说就是团体意识不强。这种团体意识不强的现象体现在数学学习中就是学生更愿

第 30 页 意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缺少合作的经验和意识,即使小学生普遍好动、喜欢与同伴共同参与,但实际参与起来却无法真正融洽相处,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低年龄阶段帮助小学生形成一种与人合作的意识,使这种意识能够深刻影响日后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完成这一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可以从同桌间的合作开始并逐渐扩大合作范围,使学生在心理上能有一个缓冲的时间,逐渐适应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拼一拼,搭一搭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同桌间的合作来共同完成课堂任务,而在认识钟表教学中,鉴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对钟表的认识程度不同,这时就可以在同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至扩大化的小组合作,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彼此交流,使思维得到补充和丰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最重要的自然是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由此其主动性也得到了激发。

三、增加小学生动手学习的机会,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动手实践得出定理、原理、公式则更为重要,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的知识印象更深刻、感受更全面,帮助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动手实践的习惯,而不是一味地接收固定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更为有利。教师要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数字的运算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数学中还有更多充满奥秘的、充满乐趣的事物等待挖掘,小学生通过

第 31 页 自己动手实践的方式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乐趣,主动性就会在无形之中得到调动,与此同时还能够提升整个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图形的移动时,教师不能够直接用完成后的图形给小学生讲解什么是对称、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而是应当化静态为动态,指导学生将要作用的对象用纸张剪出来两个,然后在纸张上标明对称线、旋转点、平移线。在进行对称讲解时,学生就可以将两个作用对象按照对称的状态放置好,然后将纸张按照对称线对折,具体观察两个作用对象是怎样形成重合的,在讲解其他移动方式时同样可参照此类方法。

四、总结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掌握规律形成自己逻辑性思维的过程,故而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课堂上讲解了什么,而是学生真正掌握什么,数学的学习与学习习惯密切相关,而这种习惯则是需要教师从小学阶段进行培养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新教学方式,用轻松有序的学习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真正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活力。

作者:秦小平单位:重庆市丰都县双路镇连丰完全小学校

第 32 页

第15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铜城小学

罗词君2008.6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第16篇:小学数学小论文

橙子够吃几天

二(2)班奚致远

周末妈妈买了一箱橙子,我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真好,买回这么多橙子,够我们一家三口吃许多天吧?”妈妈微笑着说:“这么多橙子,如果我们每天每人吃2个,吃5天后还剩下30个。你知道我买的这些橙子够我们吃多少天吗?”

“我知道。”我急忙抢着说,“如果我们每天每人吃2个橙子,我们一天要吃掉2×3=6(个),这样剩下的30个橙子够我们吃30÷6=5(天),再加上已经吃了的5天,妈妈买的这些橙子够我们吃5+5=10(天)。”妈妈听了,点点头问到:“不错,不过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

我挠挠头,想了一会儿说:“如果我们每天每人吃2个橙子,那么我们每天吃掉2×3=6(个),5天就可以吃5×6=30(个)橙子。再加上剩下的30个橙子,妈妈其实一共买了60个橙子,妈妈买的这60个橙子够我们一家三口吃60÷6=10(天),这样算出来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嗯,这两种算法都对,妈妈还有一种算法:如果我们每天每人吃2个橙子,那么5天一共可以吃5×2×3=30(个)橙子,这跟剩下的橙子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剩下的橙子也可以吃5天,所以,我买的橙子够我们吃5×2=10(天)。”

“还是妈妈的算法简单一些。”我羡慕地对妈妈说。妈妈笑着摸着我的头说;“你的算法也不错,下次再遇到问题的时候多想想,不要局限于一种算法。”

“嗯”,我使劲的点点头。

第17篇:小学数学电教论文

小学数学电教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但有 不少电教课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 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 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 ,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面小旗组成的整体 „„通过幻灯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 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 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 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 \"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 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在教学重点处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 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时,在两张胶纸上各画一汽车,通过抽拉直观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 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 ——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 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在学生思维转折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通过抽拉演示并伴以 “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四、在学生思维困惑处

教者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 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 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有利于优化教学 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 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 弄成了电教“满堂灌”。

第18篇:小学数学小论文

数 学 小 论 文

1今天是同学的生日party,同学爸妈准备了好多我俩喜欢吃的零食。我同学想和我玩一个游戏。于是我和同学借助了纸牌21张。两人轮流抽牌,每人每次只能取1张或2张,谁能取到最后1张谁就获胜。

他大度地对我说:“你先来。”

“好,1张,该你了。”

“2张、3张。”

......

“21,哈哈,我赢了!”我同学说。

“我我我......”

我无地自容,竟然输给比我小的同学。

“那再来一局!”

就这样,谁也不服气。可奇怪的是,我发现每次我输的时候,都是自己先取的牌。

我觉得这里面一定有规律,我就试着去找。于是,我和自己玩起了这个游戏。玩着玩着,我眼前一亮,规律找到了!只要让对方先取,我就一定能拿到第3粒。按照规则当对方拿1粒时,我就拿2粒,当对方拿2粒时,我就拿1粒。这样拿下去,我就能把

3、

6、

9、

12、

15、

18、21这些3的倍数的巧克力拿在自己的手里,我就一定是胜利者。那如果巧克力的总数是双数呢?我又和自己做起了实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要想拿到最后一粒,先要看总数除以每人每次可以拿的最大粒数加上1的和,能除尽则后者拿胜,不能除尽则先拿者胜,但先拿者必须在第一次拿时就拿掉余数。

有了这一个伟大发现,我得意极了!又去找同学玩。我耍了一个小把戏,说:“今天你的party由你先拿。”……哈哈,我赢了。又玩了一局,我又赢了,连玩了六局,都是我赢。同学愣了一下,说:“怎么总是你赢啊,下次一定要赢你。”可是他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啊,这是我秘密武器的威力。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五(二)班杨辰钰

第19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人们常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这句话的误导下,很多人只是把数学与思维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只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其实不然。在数学学习中也离不开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如:认真细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个性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本文首先从数学阅读的现状分析入手,然后探索了数学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接着阐述了数学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培养

在批改作业时,常常听到老师讲:“唉,这么简单的题目又做错了,真是太粗心了!”学生什么原因会出现这么多不应该的错误呢?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也就做错了。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什么原因呢?

一、直面数学阅读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老师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又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学生,进而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却是被动的接受和理解,觉得自己只要听懂课就满足了。因此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一本书快讲完了,而学生仍没有掌握多少,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知识学了一大堆而能力却提高不多,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此专家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追问数学阅读的本义。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出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老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活动,这可以使老师对阅读的本质有更为深切的了解。阅读实质上是阅读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数学阅读能力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①对已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的新情景中的重现;②对新情景中的数学语句进行分解和组合;③对新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理解和记忆;④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学的知识加以整合。

三、探寻数学阅读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现代梳理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展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进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以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数学的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因此,在数学阅读常须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另外在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在思维形式上频繁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所有这些都要求阅读者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正是数学阅读所能培养的思维能力之一。那么,数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映。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大胆质疑、合理探索、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判断。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去疑——质疑——探索——释疑,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进而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在阅读中感知、体验、思考,学生在交流收获后提出一系列问题:

1、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人们什么原因要用百分数?

3、百分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近百分数,学习了百分数的读写,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越性。学生在亲自经历了这些问题的发现、探索,总结的过程,不仅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较深,而且仍享受到了研究、探索、发现的喜悦,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能激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纵横比较、求同存异、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思考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对于概念、性质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逐句、逐字的推敲、剖析,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让学生养成读书时动手、动眼、动脑时多种器官合成运作的习惯。另外,要与其它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区分、总结、归纳,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这样即见“树木”,又见“森林”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把所学内容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四)、丰富想象、驰骋联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以能性的思维训练。

例如研究转化的策略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转化的策略可以在不同领域得到运用,利用数形结合可以把1+1/2+1/4+1/8+1/16+1/32转化成1-1/32计算,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联想到生活中很多问题也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广度得到了有效地拓展。

四、探索数学阅读的策略。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以身作则,引起关注。

数学老师的示范阅读的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老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通过老师阅读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而老师如今的课堂,多数老师习惯把题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自己直接泛读一遍,紧接着就开始让学生“开工”。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身为老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老师的学生认真读题呢?老师不能因为自己已充分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如果老师在每次读题时能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来阅读,那么学生对阅读也会更加关注。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又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圆柱的概念。

(二)、课内课外,双剑合璧。

老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课外也要让学生尽情地读。课内阅读以读图、读符号为主,课外阅读应以游戏为主,不带任何任务,自由的阅读、自在的游戏。

1、课上读什么

(1)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变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2)提供综合信息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法的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一般是图文并茂的,有时候只是一个相关的条件,而其他的条件则在图中,需要学生的阅读才能获得。学生要从主题图中“读”出数据信息,那么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不仅仅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综合信息,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又如: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联系生活中的走近路、认识比时联系黄金分割点;数学史上有著名的祖冲之、华罗庚„„

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在阅读、交流、讨论中明白了“阅读材料”里的故事,在故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又如:学习了小数时让学生阅读故事《0与小数点的“战争”》,在与小数点的斗智中“0”大展神威,让孩子们在惊叹之余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阅读《 小数点的代价》让学生了解了前苏联的一次航天事故:由于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在返回地面时失事了,从中深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痛悔,理解了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结下严谨这位良友。

2、课外读什么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获得心理发展的。”适宜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欲望,增强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并促进自身发展。因此,老师要留给学生自由阅读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如《数学史》、《趣味数学》、《小

学生数学报》、《快乐数学》等课外数学读物及数学学习指导读物),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抽象与形象自然地融合,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

例如,学习“年、月、日”之后,让学生多方搜集资料,动手制作了当年的年历卡;学习了“千米和吨”之后,结合书后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上网查找我国测量工具不断变革的材料,制作成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报。又如:学习统计后,收集一些统计图表和相关的文字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独立阅读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思考、发现、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对统计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总之,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拓宽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细化要求,教给方法。

1、激发兴趣,以“疑”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例如:教学 “厘米、分米”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编写小华的一天,小华早上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15分米长的上衣,和9厘米长的裤子。又穿上20厘米长的鞋子,拿出5毫米长的牙膏,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拿着15分米长的牙刷在刷牙.。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错误,能及时加深对“厘米、分米”的感知。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展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2、手脑并用, 以“动”带读。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数学中的语言常常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老师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又如教学“画平行线”。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的步骤。又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画,对在画时出现的问题仍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这样边读边动手,学生学得轻松,方法记得牢固。

3、多样表述,以“思”促读。

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问题的能力,也是智力活动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学校一年级360名新生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其中,关键句“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可以换成“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0.8倍”,“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等等。这样让学生学会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经常做这种“换句话讲”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这样利用各种变化,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做到“形变质不变”,使学生的思维一次又一次地在变化中被激活,同时数学概念也一次比一次清晰。

4、咬文嚼字,以“辨”明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关键字词的讲解必须准确、透彻,要注重对“各”、“分别”、“占”、“相当于”等词义的处理。在低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像“一共”、“剩下”、“飞走了”、“又来了”等词,让孩子们圈起来,并让他们想象题中相应的情景,描述情景后,又列式计算。如: “小红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三口人每月大约产生多少千克垃圾?一个人每天大约产生多少垃圾?三个人每年大约产生多少垃圾?”题中的“每月”、“每天”、“每年”要让学生认真分析、比较,要求学生嚼透关键词后去找对应量,又进行合理地解答。又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

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

(四)、表扬鼓励,及时评价。

老师仍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成效作出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更要注重其参与过程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老师可以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这一阶段“阅读”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对于表现好的孩子,应及时鼓励,对暂时比较落后的孩子,老师应及时捕捉他们的进步,促使他们很快地进步。

叶圣陶老人讲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很好地诠释了: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学生认真阅读数学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盖野、刘相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内蒙古教育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师大出版社

[4]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2005年2002年

第20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意识”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l.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2.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困生,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能激发深入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小组间质疑解疑。

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问题,正给了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加深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形成组间解疑。在此期间,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

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代替学生思考。

4.巩固练习。

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同时,有些问题怎么解释也搞不清楚,但如果通过举例子或巧妙的练习,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悟出其中的“奥妙”。

5.看书小结。

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再回过头来去细读教材,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6.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既是对本节课的一次系统总结,又是对本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以便及时反馈补救。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课堂40分的教学效果,一般不再或很少布置除课外阅读、课外讨论之外的作业。

以上六个环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互动式教学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想方设法凋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互动式教学至少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l.主体性。

开放性教学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既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同时,开放性教学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没有教师的主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了解、参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 动,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2.民主性。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传统课堂上,老师惟我独尊,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对小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如果我们不想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的主体作用怎么能充分发挥出来呢?所以,互动式教学的前提就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大姐姐)、朋友。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或完善。

3.动态性。

在互动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除了教材内容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只有靠深钻大纲,吃透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对学生的问题或突发情况才能有备而来,才能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开放性的教学,看似教师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能把教学内容一古脑地倒给学生,而是要适当创设情境,善于捕捉反馈信息。适时调整,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旦被真正调动起来,他们提出的问题就会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有些问题教师的确难以解释,但有些学生的解答也会令老师意想不到。所以,互动式教学要求教

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实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互动式教学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互动式教学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学生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调查、访问、查资料。这样,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养成了自学习惯之后,他们的学习就会自觉地由课内转到课外。

4.创造性。

创造性教育研究表明,创造需要继承,但更需要革新。革新更多的是在否定中发展的。因此,敢不敢怀疑他人的已有成果,敢不敢突破传统观念的柜式,尤其敢不敢向权威挑战,也就是有没有创新的勇气和胆魄,会直接影响创造性成果的孕育和产生。可见,加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和胆魄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甚至不同见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还学习研究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提出的助长创造性思维的六条教学原则,既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尊重儿童具有想象性和创造性的观念;夸奖儿童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判;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一定要说明理由;鼓励学生自发地学习。对于这些教学原则,我们在教学中自觉地进行运用和验证。

5.合作性。

互动式教学的优越性还在于它的合作性。在课堂上,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间质疑更体现了课堂的合作性,一个小组有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引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这样做,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三、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方法

一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积累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l.树立信心,教会方法。

在树立自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深挖教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知与旧知进行联系、比较”等。例如在教学?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学生提问:“为什么设桃树的课数为X棵而不设杏树呢?我们今天用的检验方法与过去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呢?”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学生提问:“约数与倍数为什么是相互依存的呢?为什么我们以后研究约数和倍数时不包括0呢?今天学的‘倍数’与过去的‘几倍’一样吗?”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突出重难点,增补质疑。

学生的质疑,最能反映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关心,哪些问题最不容易理解;而这些也往往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是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提出的12个问题中,多数都是关于单位“l”的问题,这正说明学生首次认识单位“l”,最想知道单位“l”的含义。同时单位“l”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当然,学生的质疑,有时不能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都包括在内,也就是说不全面。这时教师决不能听之任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对本节课重难点了如指掌,并针对重难点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少或质疑不全面,教师就可增补质疑,力求疏而不漏。

3.高度开放,鼓励提问。

对于不同难度的教材,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往往也不一样。有时对较难理解的教材,在解疑的过程中还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实在当堂解决不完,不妨放到下一节课接着进行,也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开放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很愿意去质疑。解疑,那么他们的收获要远比教师讲十遍百遍大得多。

4.广开言路,相互补充。

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课堂高度开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辞不及防的情况,有些问题,教师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例如,有学生在回答“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关系”时这样说:“真分数和假分数是类种关系。”这时教师可引导其说的再明确一些,或者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这个同学的意思,因为同龄人之间最容易沟通,说不定其他同学能听懂他的意思并能叙述得明白一些。

5.实事求是,课外引申。

有些问题教师意料不到,却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是值得高兴的。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要宽容,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不要随意否定,更不要认为是学生在有意刁难老师。二要民主,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他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想找机会验证一下。有的可能是他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要“广开言路”,不搞“一言堂”。三要谦虚,学生的问题,有时教师也讲不清楚或一时答不上来,不妨明确表态,课后再寻找答案。

在这方面,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怕”,即学生怕提出来的问题受到责难,老师怕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自己解答不了,从而失去“威信”。这恐怕就是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难以真正实现的根本原因吧?

总之,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观上,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它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