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老师的别称(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1 21:05:2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各国别称

各国别称

【欧洲】

1、瑞士: 巧克力之国、钟表王国、博物馆之国、欧洲乐园、欧洲的阳台

2、奥地利: 音乐之邦、中欧花园

3、德国: 香肠之国、酒花之国

4、瑞典: 欧洲锯木场

5、丹麦:童话王国

6、挪威: 渔业之国、半夜太阳国、万岛国

7、英国: 写信王国

8、冰岛: 冰火之国

9、荷兰: 郁金香王国、风车之国、低洼之国、花卉之国

10、卢森堡: 红土之国、千堡之国、世界第七大金融中心、欧洲的绿色心脏

11、芬兰: 千湖之国

12、马耳他: 地中海心脏

13、葡萄牙: 软木之国

14、西班牙: 旅游王国

【亚洲】

1、日本: 拉链王国、地震之邦、酒徒天堂、醉人之国、樱花之国

2、泰国: 万佛之国、白象之国、佛教之国、黄袍佛国

3、缅甸: 佛塔之国、稻米之国

4、孟加拉国: 黄麻之国、池塘之国

5、印度: 孔雀之国

6、巴基斯坦: 清真之国

7、马来西亚: 锡和橡胶王国

8、菲律宾: 椰子之国

9、新加坡: 东方直布罗陀、狮城、花园城市、美丽果园、都市动物园

10、印度尼西亚: 千岛之国

11、文莱: 东南亚的科威特(产石油)

12、马尔代夫: 无猫之国、宫殿之岛、印度洋上的明珠

13、斯里兰卡: 东方十字路口、印度洋的珍珠、宝石之国、红茶之国

14、尼泊尔: 亚洲山国、寺庙之国、神秘山国

15、科威特: 石油之国、金色的国家

16、也门: 宫殿之国 【大洋洲】

1、澳大利亚: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2、新西兰: 畜牧之国、绿色花园之国

3、瑙鲁: 磷酸盐之国(3/5国土被鸟粪覆盖)、无土之邦(珊瑚岛)

4、斐济: 南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非洲】

1、突尼斯: 欧洲的钥匙、橄榄之国

2、利比亚: 沙漠之国

3、埃及: 金字塔之国、千塔之国

4、加蓬: 木材之国、绿金之国

5、贝宁: 油棕之国

6、喀麦隆: 龙虾之国

7、赞比亚: 铜矿之国

8、莫桑比克: 腰果之乡

9、博茨瓦纳: 牛的国度

10、坦桑尼亚: 丁香之国、剑麻之乡

11、埃塞俄比亚: 高原之国、非洲屋脊、东非水塔

12、肯尼亚: 人类的摇篮、东非十字架

13、刚果民主共和国: 中非宝石、世界原料仓库

14、索马里: 非洲之角、乳汁和没药之乡

15、毛里求斯: 印度洋门户的钥匙、印度洋上的明星

【美洲】

1、加拿大: 枫叶之国

2、古巴: 世界甘蔗园

3、秘鲁: 玉米之国

4、阿根廷: 白银之国

5、厄瓜多尔: 赤道国

6、乌拉圭: 紫色国家、遍地牛羊

7、哥伦比亚: 拉丁美洲的门道、黄金之国

8、哥斯达黎加: 美洲花园、南北美洲野生动物的桥梁

9、墨西哥: 白银之国、玉米的故乡、陆上桥梁、仙人掌之国

10、巴西: 咖啡之国、足球王国、人种的大熔炉

11、玻利维亚: 南美洲的帕米尔、南美洲屋脊、

推荐第2篇:各地别称

石家庄:燕晋咽喉

张家口:京师门户、京都锁钥、塞上皮都 保定:北京南大门 沧州:武术之乡 衡水:水陆码头 辛集:直隶一集

晋州:河北棉乡、冀中宝地 鹿泉:山水甲恒(恒山)南 遵化:三山两川 丰南:润泽丰美 迁安:铁迁安、北迁南宣 涿州:天下第一州

泊头:梨枣之乡、中国鸭梨第一乡 霸州:冀中金三角 太原:煤铁之乡 大同:煤城、煤海 阳泉:黑(无烟煤)白(铝矾土)黄(硫铁矿)城 晋城:黑色宝库 介休:三贤故里

临汾:膏脂之地、棉麦之乡、黄土高原花果城 霍州:中州重镇、河东屏障、物华天宝数霍州 运城:三藩都会 河津:古耿王都 呼和浩特:青色之城 包头:鹿城、草原钢城 乌海:乌金之海、塞外煤都 临河(巴彦卓尔):塞上粮仓 锡林浩特:高原之城

二连浩特:幻景之城、祖国北大门、陆地港、恐龙之乡 通辽:富饶的土地

霍林郭勒:美食之河、草原煤城 乌兰浩特:红色的城市 满洲里:欧亚大陆桥 牙克石:被冲毁的河岸

扎兰屯:塞外苏杭、内蒙小杭州 大连:足球城 鞍山:钢都 抚顺:煤都 本溪:煤铁之城 丹东:红色东方之城 阜新:煤海(过去的称谓) 营口:东方贸易良港

瓦房店:苹果之乡、轴承之乡、金刚石基地 海城:苹果之乡

长春:汽车城、塞北春城、电影城、森林之城 吉林:沿江的地方、船厂、化工城 辽源:吉林煤城 白山:立体资源宝库 榆树:大豆之乡、东北粮仓 舒兰:果实之城 梅河口:立体宝库、鱼米之乡 洮南:千年古城、百年府县 大安:鱼米之乡、骏马之乡 延吉:歌舞之乡、北国足球之乡 图们:万水之源 敦化:千年古都百年县

珲春: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 和龙:两山夹一江

哈尔滨:北方音乐之城、冰城、晒鱼网的场子 齐齐哈尔:鹤城、天然牧场 大庆:石油城 伊春:林都、红松故乡 牡丹江:小江南、卫生城 富锦:江边岗地、鱼米之乡 同江:老屋 穆棱:百里金川 五大连池:天然火山公园 安达:奶牛之乡、填不满的安达站 东港:鱼米之乡 灯塔:北国鱼米之乡 上海:不夜城

南京:六朝古都、石头城、金陵、钟山龙盘,古城虎踞、徐州:彭城

连云港:淮口巨镇、东南名郡、欧亚大陆桥头堡 扬州:芜城 常州:中吴要辅 无锡:小上海

苏州:姑苏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泰州:汉唐古郡、淮海名区 仪征:风物淮南第一洲 兴化:水乡、锅底洼 靖江:苏北小江南 丹阳:江南文物之邦 句容:南京东南门户 江阴:延陵古邑、春申旧封 宜兴:中国陶都、洞天世界 常熟:水乡 昆山:鹿城

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武林、丝绸之府温州:鹿城 绍兴:蠡城

嘉兴:丝绸之府、水乡泽国、鱼米之乡湖州: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衢州:柯城

舟山:千岛之城、祖国渔都 富阳:鱼米之乡、文化之邦

余杭: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花果之地、文物之邦慈溪:浙江棉库粮仓 嵊州:越剧故乡 海宁:皮具之都、潮城平湖:金平湖

东阳:百工之乡、人才市 义乌:小商品城、糖乡 永康:五金城

江山:东南锁钥、入闽咽喉

合肥:淮右襟喉、江南齿唇,江南之首,中原之喉 淮北:淮北煤城 芜湖:鸠江 马鞍山:江南钢城 铜陵:江南铜都 蚌埠:珠城

黄山:徽州(长白自加) 滁州:皖东门户 桐城:七省通衢

福州:温泉城、花果鱼米之乡、三山、榕城 厦门:鹭岛、鹭江

莆田:荔城、田径之乡、侨乡、戏曲之乡、鞋城 泉州:鲤城、刺桐城 漳州:芗城、花果之乡、华侨之乡、水仙花之乡 南平:理学之邦、绿色宝库 龙岩:金山银水 福清:玉融 永安:燕江、燕城 石狮:闽南明珠、服装城 晋江:侨乡、海滨邹鲁 邵武:铁城、武夷山下一明珠 建瓯:金瓯宝地、绿色金库 建阳:潭城之城、潭阳 漳平:金山银水绿宝 福安:韩城

武夷山:世界生物之窗 南昌:灌婴城、灌城、英雄城 景德镇:瓷都 萍乡:江南煤城

九江:浔阳、九省通衢、江州 上饶:豫章第一门户 德兴:百里林区、绿色宝库 宜春:湖赣孔道、吴楚咽喉 丰城:剑邑、煤海粮仓金丰城 樟树:药都、酒乡、盐化城 抚州:才子之乡 井冈山:革命摇篮 瑞金:红色首都

济南:泉城、一城山水半城湖 青岛:岛城 潍坊:风筝城 烟台:葡萄酒城 威海:海上花园城

日照:欧亚大陆(又一)桥头堡 德州:九达天衢、神京门户 临沂:齐鲁之襟喉 寿光:蔬菜之乡、盐都 莱阳:梨乡 莱州:胶东粮仓 蓬莱:人间仙景

招远:金城天府、银丝之乡 曲阜:孔子之乡、礼仪之邦 文登:天福胜地 乳山:金岭银滩 乐陵:枣乡 滨州:渤海明珠

荷泽: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牡丹城聊城:凤凰城、江北都会 六安:皋城

郑州:铁路心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二七名城开封:七朝古都 洛阳:九朝古都、牡丹城 安阳:豫北门户 许昌:烟城

南阳:帝乡巩义:东都锁钥、河南第一县 荥阳:东京襟带、三秦咽喉 登封:文物之乡 禹州:天下名都 灵宝:金城、果乡

驻马店:交通要塞、豫南重镇 武汉:九省通衢、火炉 黄石:十里钢城,百里矿山 十堰:汽车城

宜昌:三峡门户、川鄂咽喉 荆州:三楚名镇 襄樊:四省通衢 荆门:荆楚门户

随州:湖北粮仓、汉襄咽喉、荆豫要冲、鄂北重镇仙桃:江汉明珠、鄂中宝地 天门:三乡宝地 丹江口:江汉明珠

当阳:鱼米之乡 石首:鱼米之乡 老河口:汉水明珠 枣阳:帝乡 宜城:八省通衢

咸宁: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

赤壁:竹乡、茶乡、麻乡、鱼米之乡、千年古县,楚天新市 武穴:鄂东门户 长沙:潭城、湘绣之乡 湘潭:锰都 衡阳:湖南门户 益阳:竹城

郴州:湘南胜地、湖南明珠 怀化:油茶之乡 浏阳;花炮之乡 醴陵:瓷城、湘东门户 湘乡:龙城 常宁:油茶之乡、有色金属之乡 临湘:湘北门户

津市:九澧门户、湘北明珠 沅江:鱼米之乡、水乡橘城 资兴:江南煤田 冷水江:世界锑都 洪江:小南京

信阳:淮河第一城、楚头豫尾 威远:婆城 安国:药都

太原:龙城、霸府、中原北门、四塞之地 长治: "与天同党" 吉林: "江城"或"北国江城" 邯郸: "冀南明珠",“中原粮仓 抚顺:昔日煤都 大同:煤都

鄂尔多斯:以后的煤都 西安:十三朝故都 帝王之州 汉中:天汉 西北小江南 广元:女皇故里

广州:羊城、花城、五羊城 深圳:鹏城 珠海:百岛之城

汕头:酡岛、华南要冲、粤东门户、侨乡 韶关:绿色宝库、有色金属之乡 茂名:南方油城(过去) 惠州:鹅城 乐昌:广东北大门

南雄:恐龙之乡、黄烟之乡、革命之乡 南宁:绿色城市、花园城市

推荐第3篇:月份别称

一月称“陬(zōu)月”、“正月”、“孟春”;

二月称“杏月”、“如月”、“仲春”;

三月称“桃月”、“寎月”、“季春”;

四月称“清和月”、“槐月”、“余月”、“孟夏”;

五月称“端月”、“榴月”、“皋月”、“仲夏”;

六月称“荷月”、“且月”、“伏月”、“季夏”;

七月称“桐同”、“霜月”、“相月”、“巧月”、“孟秋”;

八月称“桂月”、“壮月”、“仲秋”;

九月称“菊月”、“玄月”、“季秋”;

十月称“小阳春”、“阳月”、“孟冬”;

十一月称“葭(jiā)月”、“辜月”、“仲冬”;

十二月称“嘉平月”、“腊月”、“涂月”、“季冬”。

一月

初春、初阳、初月、春孟、春浅、春梢、春始、

春首、春阳、春元、春王、春王月、春王正月、

春正、大蔟、登明、端春、端月、发春、发岁、

芳岁、甫岁、寒春、华岁、嘉月、建寅、建寅春、

建寅月、监德、谨月、开春、开岁、开元首正、

开正、客家节、孟春、孟春月、孟阳、孟陬、孟陬月、青阳、青岁、人元、人正、三微月、三阳、

三阳开泰、三阳正泰、三阳月、三正、三之日、上春、

上阳、上月、韶月、十三月、始春、首春、首岁、首阳、

首正、岁初、岁始、太蔟、太簇、泰、泰蔟、泰簇、

泰月、王春、王春之月、王月、王正、王正月、夏正、

献春、献岁、新春、新阳、新正、杨月、寅孟月、

寅月、寅正、元春、元月、元正、月正、早春、

肇春、肇岁、肇月、征月、正岁、正月、周三月、

子春、陬月

二月

半春、不筮月、春半、春中、春仲、大壮、繁节、酣春、河魁、花月、花朝、华景、婚月、夹钟、降人、建卯、建卯月、橘如、丽月、令月、卯月、媒月、清明时节、如、如月、盛春、四阳、四阳月、四之月、桃李节、桃李月、桃月、天魁、跳月、兔月、小草生月、杏花春暖、杏花时节、杏月、阳春二月、阳中、殷月、榆火方新、震节、中春、中和、中和月、中阳、仲春、仲序、仲阳、仲钟、种瓜月、竹秋

三月

寎、寎月、蚕月、残春、辰月、春残、春归、春枯、春阑、春老、春杪、春末、春暮、春

三、春深、春晚、春余、从魁、稻月、殿春、沽洗、姑洗、花飞月、花见月、花节、花老月、花饰、花享泰、花月、季春、季春月、嘉月、建辰、建辰月、夬月、李月、落花时节、杪春、末春、莫春、暮春、暮律、暮阳、茑时、青章、三春、桃季月、桃浪、桃缘、桃月、桐月、晚春、维莫之春、五阳月、禊月、小清明、烟花时节、央月、阳春三月、莺时、樱笋时、樱序、余春、制咀罗月、竹秋

四月

薄暑、蚕月、初夏、除、除月、传送、纯乾、纯阳、乏月、槐花黄、槐黄、槐夏、槐序、槐月、荒月、建巳、建巳月、六阳、农月、农节、麦候、麦秋、麦夏、麦序、麦月、梅溽、梅夏、梅月、孟夏、孟夏月、鸟待月、鸟叫月、乾梅、乾月、清和、清和时节、清和月、上夏、始夏、首夏、巳月、维夏、畏月、夏初、夏孟、夏始、夏首、小吕、新夏、养花天、阴月、余、余月、早夏、正阳月、正阴、正月、中吕、中吕月、仲吕、种葱月

五月

艾节、半夏、长至、超夏、鹑首月、鹑月、大火、端五月、端阳月、恶五月、恶月、皋月、姤月、皇月、火月、建午、建午月、景风、开明、榴辰、榴辰绽锦之时、榴红蒲绿、榴花照眼、榴月、芒种、鸣蜩、蒲节、蒲节生香之时、蒲月、启明、蕤宾、胜光、盛夏、天中、五黄月、午暑、午月、夏半、夏

五、夏中、小吉、小刑、星月、薰风月、一阴月、雨月、浴兰节、浴兰令节、浴兰时序、浴兰月、欎蒸、中昊、中夏、仲夏

六月 百钟、残夏、蝉羽月、长列、长夏、鹑火、徂暑、遯月、伏月、庚伏、公月、荷月、极暑、积阳、季夏、季夏月、建未、建未月、焦暑、焦月、且、且月、精阳、阑暑、荔红、林钟、林钟之月、鸣神月、杪夏、末夏、暮夏、溽暑、求夏、塞且月、深夏、胜光、盛暑、盛夏、暑月、天贶、晚夏、未月、五荒六月、五黄六月、夏残、夏阑、夏杪、夏晚、小吉、则且、种葵月、梓月、组暑

七月

白露、白露秋、初南、初秋、初商、大晋、大庆月、道秋、瓜秋、瓜时、瓜月、鬼月、河鼓宵明、虎月、槐秋、火逝、金德、金神、建申、建申月、开秋、兰秋、兰月、冷月、楝月、凉秋、凉月、流火、孟商、孟秋、孟秋月、烹菽、否月、巧秋、巧月、秋初、秋孟、秋嫩、秋始、秋首、秋新、三阴月、上秋、申月、始秋、首旻、首秋、霜月、素秋、太乙、桐秋、桐月、文月、相、相月、萧秋、新秋、新月、夷则、早秋、肇秋、窒相

八月

草津月、长王、大清明、大章、端月月、高秋、观月、桂花清影中、桂花香时、桂秋、桂月、函钟、阖户月、黄飘桂子、获月、建酉、建酉月、橘春、砍柴月、南吕、南吕之月、清秋、清月、秋半、秋高、秋凉、秋中、秋仲、塞壮、盛秋、四阴月、素月、天罡、虚宿、雁来月、燕去月、迎寒、酉月、柘月、正秋、中律、中秋、仲秋、仲商、种芥月、竹春、竹小春、壮、壮月 九月

剥月、残秋、长月、贯月、黄花节、鸿宾月、季白、季秋、季秋月、季商、建戌、建戌月、菊花开日、菊花时、菊花天、菊节、菊开月、菊秋、菊蕊黄时、菊序、菊月、凉秋、杪秋、杪商、末秋、暮商、暮秋、佩茱萸、青女月、穷秋、秋残、秋季、秋阑、秋杪、秋末、秋暮、秋穷、秋深、秋晚、秋晏、桑落、三秋、商暮、深秋、授衣、授衣初、授衣节、授衣时、授衣月、霜辰、霜序、霜月、素秋、秀秋、肃霜、岁晏、太冲、天睢、晚秋、亡射、无射、五阴月、朽月、戌月、序值囊萸、玄序、玄月、晏秋、咏月、余秋、终玄

十月

初冬、纯阴、大腊、大素、大月、大章、冬孟、冬始、方冬、功曹、寒孟、亥月、亥正、吉月、极阳、建亥、建亥月、金秋、开冬、魁冈、坤月、良月、孟冬、孟冬月、秦岁首、上冬、始冰、始冬、首冬、岁阳、檀月、小春、小阳、小阳春、新冬、玄冬、玄英、玄仲、阳、阳春月、阳月、阳止、应钟、应钟之月、早冬、烝冬、正阴月

十一月

冰壮、畅月、大吉、达月、冬半、冬月、冬子月、短至、乏日、风寒、复月、辜、辜月、黄钟、葭管飞花、葭管灰飞、葭月、建子、建子月、苦月、六吕、龙潜、龙潜月、日冬、三至、霜天、霜月、盛冬、水正、天泉、新阳、雪见月、雪月、鸭月、亚岁、阳复、阳祭、阳夏、叶蛰官、一之日、栆月、章月、正冬、纸月、中冬、中寒、仲冬、周月、周正、子月

十二月

冰月、步杪、残冬、苍冬、丑月、除、除月、大蜡之期、大吕、地正月、凋月、冬残、冬底、冬季、冬腊、冬杪、冬末、冬暮、冬素、二阳、二之月、寒冬、汉腊、黄冬、极月、季冬、嘉平、嘉平月、椒月、建丑、建丑月、旧腊、橘涂、腊冬、腊月、蜡月、臈月、栎月、临、临月、凌冬、梅腊、梅月、杪冬、杪岁、末冬、暮冬、暮节、暮岁、暮序、萘月、年边、年末、年杪、年暮、年尾、年终、汃月、亲子、亲子月、清祀、穷冬、穷纪、穷节、穷律、穷稔、穷天、穷阴、穷月、三八月、三冬、三人月、深冬、神后、时晏、岁边、岁季、岁尽、岁竟、岁腊、岁杪、岁莫、岁暮、岁暮残、岁穷、岁晚、岁尾、岁阴穷、岁月暮、岁云暮、岁终、天皓、荼月、涂、涂月、土牛、晚冬、星回节、玄枵、玄律、严冬、严月、一岁市、余月、殷正

推荐第4篇:年龄别称

年龄别称

三十是而立 四十是不惑 五十是知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八十中寿 九十耄耋 百岁寿星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

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

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自己看吧!

1 年龄的别称

中国的语言文字中,有着绚丽多彩的语言之花,年龄的别称是其中一奇葩,堪称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丽精品。

以“襁褓”借代未满周岁婴儿的年龄。襁褓是包裹婴儿的布或背负婴儿的袋布。这是以婴儿身上必有系带物这一特征借代婴儿的年龄。如《论语·子路》中有“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句意即“四面八方的老百姓背负着婴儿到来了”。

以“孩提”借代二三岁儿童的年龄。《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的“孩提”指可以提抱而未能独立行走的儿童。现在俚语中也有“手里有孩提,才知当初父母时”的俗语。有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以“总角”、“垂髫”借代幼年儿童的年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提到“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这“总角”指小孩头上扎起像角一样的束发。这也以小孩身上的特征借代四岁到七八岁孩童的年龄。《桃花源记》中所说“黄发垂髫”的“垂髫”指小孩头上散垂下的头发,也以小孩头上的特征借代小孩的年龄。

以“豆蔻年华”借喻少女的妙龄。杜牧《赠别》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句,意即芳龄十三多岁,身姿轻盈漂亮的歌伎好像南方豆蔻花一样美丽可爱。现也已用“豆蔻”泛指青年男女的青春岁月。

以“及笄”借代十五岁少女的年龄。《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及笄”句,意为古代女子到十五岁时行冠礼,用竹笄束起头发。后人相袭沿用,习惯以“及笄”称女子十五岁妙龄。今古相承,用乘数借代积数法,沿用在年龄别称上。如“二八佳庆”借代庆贺十六岁生日节,也有以“三五”借代十五岁,以“二九”借代十八岁芳龄。

以“弱冠”、“加冠”、“冠”借代成年人年至廿岁。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句,袁枚《祭妹文》中有“予弱冠粤行,汝犄裳悲恸”句,《论语·先进》中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句的“加冠”、“弱冠”、“冠”都指男子到了廿岁束发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期了。

以“而立”、“不惑”、“知天命”依次借代三十岁、四十岁和五十岁。《论语》中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句,意为:(因为)我十五岁立志向学,(所以)到了三十岁时,就能独立工作,且有独立理解(复杂)问题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到了四十岁时,在复杂事物面前,就能识别是非、善恶、真假,不受其迷惑,到了五十岁时,就能懂得主观思想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古人也以“半百”、“知非之年”指代五十岁。

以“花甲”、“花甲子”、“平头甲子”借代老年人的六十岁。《唐事纪事》中有“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句和古祝寿楹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句的“花甲子”、“花甲”皆指代六十岁。这是来自夏历(农历)干支纪年法中的第一年 2 叫甲子年,而第六十年叫癸亥年,周而复始,另起一轮的第一年又叫甲子年。故称“循环落落如弄珠”、“花甲重开”。

以“黄发”借代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黄发”即花白头发的老人。

以“下寿”、“中寿”、“上寿”依次借代六

十、七八

十、九十岁老年人的年龄。如《左传·之战》中有“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句,“中寿”指代七十到八十岁。古人以六十岁为下寿,七十岁到八十岁为中寿,九十岁为上寿。

以“耆”借代六十岁以上的年龄。如《礼曲·礼上》中有“六十曰耆”,《荀子·致士》中有“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以“耄耋”借代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老年人的年龄。如“耄耋之年”。《左传·僖公九年》中“以伯摆动耋老,加劳”一句中的“耋”指七十至八十岁。《礼曲·礼上》中有“八十九十曰耄”一说。

“期颐”则指百岁。“期颐”意为期望保养(调养)。可见古人能活到百岁者很难,极稀少。如“当今之世,期颐者少矣”,意即现在世间人,能活到百岁的极少了。

从以上的这些说法可见三点,首先,古人非常崇尚老年人,深知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后人的事业成就,就是在前人的肩上更上一层楼的。故对老年人年龄的别称特别多,也特别优雅、形象。

其次,古人善于从事物的本质特征上,用借代、借喻手法给各个年龄段起美称,令人望而晓之,见而知之,想而得之,用而准之。

最后,各种别称都典雅脱俗,形象生动,令人易记难忘,既富有特征特殊性,又有约定俗成性。只要具备一般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理解并使用,世代相传,并按其规律创新。□许书合

年龄的别称

中国的语言文字中,有着绚丽多彩的语言之花,年龄的别称是其中一奇葩,堪称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丽精品。

以“襁褓”借代未满周岁婴儿的年龄。襁褓是包裹婴儿的布或背负婴儿的袋布。这是以婴儿身上必有系带物这一特征借代婴儿的年龄。如《论语·子路》中有“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句意即“四面八方的老百姓背负着婴儿到来了”。

3

以“孩提”借代二三岁儿童的年龄。《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的“孩提”指可以提抱而未能独立行走的儿童。现在俚语中也有“手里有孩提,才知当初父母时”的俗语。有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以“总角”、“垂髫”借代幼年儿童的年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提到“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这“总角”指小孩头上扎起像角一样的束发。这也以小孩身上的特征借代四岁到七八岁孩童的年龄。《桃花源记》中所说“黄发垂髫”的“垂髫”指小孩头上散垂下的头发,也以小孩头上的特征借代小孩的年龄。

以“豆蔻年华”借喻少女的妙龄。杜牧《赠别》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句,意即芳龄十三多岁,身姿轻盈漂亮的歌伎好像南方豆蔻花一样美丽可爱。现也已用“豆蔻”泛指青年男女的青春岁月。

以“及笄”借代十五岁少女的年龄。《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及笄”句,意为古代女子到十五岁时行冠礼,用竹笄束起头发。后人相袭沿用,习惯以“及笄”称女子十五岁妙龄。今古相承,用乘数借代积数法,沿用在年龄别称上。如“二八佳庆”借代庆贺十六岁生日节,也有以“三五”借代十五岁,以“二九”借代十八岁芳龄。

以“弱冠”、“加冠”、“冠”借代成年人年至廿岁。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句,袁枚《祭妹文》中有“予弱冠粤行,汝犄裳悲恸”句,《论语·先进》中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句的“加冠”、“弱冠”、“冠”都指男子到了廿岁束发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期了。

以“而立”、“不惑”、“知天命”依次借代三十岁、四十岁和五十岁。《论语》中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句,意为:(因为)我十五岁立志向学,(所以)到了三十岁时,就能独立工作,且有独立理解(复杂)问题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到了四十岁时,在复杂事物面前,就能识别是非、善恶、真假,不受其迷惑,到了五十岁时,就能懂得主观思想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古人也以“半百”、“知非之年”指代五十岁。

以“花甲”、“花甲子”、“平头甲子”借代老年人的六十岁。《唐事纪事》中有“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句和古祝寿楹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句的“花甲子”、“花甲”皆指代六十岁。这是来自夏历(农历)干支纪年法中的第一年叫甲子年,而第六十年叫癸亥年,周而复始,另起一轮的第一年又叫甲子年。故称“循环落落如弄珠”、“花甲重开”。

以“黄发”借代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黄发”即花白头发的老人。

以“下寿”、“中寿”、“上寿”依次借代六

十、七八

十、九十岁老年人的年龄。如《左传·之战》中有“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句,“中寿”指代七十到八十岁。古人以六十岁为下寿,七十岁到八十岁为中寿,九十岁为上寿。

以“耆”借代六十岁以上的年龄。如《礼曲·礼上》中有“六十曰耆”,《荀子·致士》中有“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以“耄耋”借代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老年人的年龄。如“耄耋之年”。《左传·僖公九年》中“以伯摆动耋老,加劳”一句中的“耋”指七十至八十岁。《礼曲·礼上》中有“八十九十曰耄”一说。

“期颐”则指百岁。“期颐”意为期望保养(调养)。可见古人能活到百岁者很难,极稀少。如“当今之世,期颐者少矣”,意即现在世间人,能活到百岁的极少了。

从以上的这些说法可见三点,首先,古人非常崇尚老年人,深知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后人的事业成就,就是在前人的肩上更上一层楼的。故对老年人年龄的别称特别多,也特别优雅、形象。

其次,古人善于从事物的本质特征上,用借代、借喻手法给各个年龄段起美称,令人望而晓之,见而知之,想而得之,用而准之。

最后,各种别称都典雅脱俗,形象生动,令人易记难忘,既富有特征特殊性,又有约定俗成性。只要具备一般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理解并使用,世代相传,并按其规律创新。□许书合

引用 年龄的别称

引用 2009-08-23 00:23:43 阅读355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引用

玉中一玉 的 年龄的别称

5

人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别称。

豆蔻:本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可入药。女孩子十三四岁时称豆蔻,后来泛指少女。若

将男性或成年女性称之为“豆蔻年华”则不妥。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少年,如“总角之交”即儿童时代的朋友。

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之礼,故指男子二十岁左右为弱冠。

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五十岁(不可简称为„天命‟);耳顺:六十岁。以上四例源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花甲:六十岁。源于我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相配合的纪年法,共有60个组合,每年一个组合。如今年是戊子年,明年是己丑年。60年一个轮回,所以又叫“六十花甲子”,古人据此将六十岁称为“花甲”。

古稀:七十岁。源于杜甫的曲江诗:“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舞,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耄耋:耄,八九十岁;耋,七八十岁。统称耄耋。

期颐:一百岁。百年曰期;颐,养也。苏东坡《次韵子由三首》中有“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

可数期颐”。

花甲重开:指120岁。

古稀双庆:指140岁。

另外古人祝寿时常用拆字法,将88岁生日称“米寿”,米字可拆为“八十八”三个字;将99岁生日称“白寿”,白字上边加一横是“百”字,即差一岁就是一百岁了。将108岁生日称 “茶寿”,将茶字拆成四部分,草字头是两个“十”即二十,下边拆为“八十八”三个字,相加即108。

7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趣谈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

古代年岁的别称

看了《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刊登的杨权同志写的《古代年岁的别称》一文,很感兴趣,也摘抄一点来凑趣。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10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 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年龄的别称

十五歳

志学(しがく) 二十歳

弱冠(じゃっかん) 三十歳

自立(じりつ) 四十歳

不惑(ふわく) 五十歳

知命(ちめい) 六十歳

耳順(じじゅん) 七十歳

従心(じゅうしん)

贺寿(以下年龄均为虚岁)

六十一歳

還暦(かんれき)・華甲(かこう) 七十歳

古希(こき)

11 七十七歳 喜寿(きじゅ) 八十歳 傘寿(さんじゅ) 八十八歳 米寿(べいじゅ)

九十歳

卒(卆)寿(そつじゅ) 九十九歳

白寿(はくじゅ) 百歳 上寿(じょうじゅ)

推荐第5篇:城市别称

花城--广州 水城--苏州 江城--武汉 泉城--济南 榕城--福州 蓉城--成都 山城--重庆 冰城--哈尔滨 春城--昆明 日光城--拉萨 石头城--南京 陶都.

推荐第6篇:死亡别称

儿子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做父母所难以忍受的最痛苦的事情,因此人们在提起这样的事情时也是委婉地说出,尽量不涉及死字,而往往用典故。 西河之痛

这个典出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西河”即子夏的代称,后以“西河之痛”指儿子死亡。如左宗棠《与谭文卿》:“顷获函报,知近抱西河之痛,骇悼何言!”张元济《与王国维》:“前闻我兄有西河之痛,正拟趋唁,忽闻文斾已经北行。”

丧明之痛

与“西河之痛”同出一典。钱溯耆《与缪荃孙》:“衡甫兄抱丧明之痛,其儿妇绝粒以殉。”

兄弟

令原之戚

《诗?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也写作“鹡鸰”。后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钱溯耆《与缪荃孙》:“适溯耆抱令原之戚,神绪不宁,肃谢有稽,正深歉疚。”

鸰原之戚

林则徐《与叶申芗》:“闻仲勤上年因遭鸰原之戚,未肯入闱,谊笃孔怀,洵堪起敬。”

折臂之痛

曾国荃《与郭意城》:“今猝抱折臂之痛,战守之事,助我无人,是真穷且苦也。”

妇女

中国文学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美人的文学,从“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从褒姒到陈圆圆,从“指如削葱根”的刘兰芝到“似蹙非蹙娟罥烟眉的”林黛玉,从古到今女子们演出了一幕幕粉香脂浓的悲喜剧。正是由于女子的美丽与可爱,使得人们对每一位女子(尤其是年轻漂亮女子)的去世感到婉惜,于是很多好词都成了妇女的死亡别称。 香埋

唐代徐夤《蝴蝶诗》中有两句“防患每忧鸡雀口,怜香遍绕绮罗衣。”金代元好问也有句诗“京师惜花如惜玉”,后来就有了“怜香惜玉”一词来指男子对女子的怜爱之意。其中的“香”就是指的女子。当然“香”字是形容词,《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又因香味为人所喜爱,故常用作美称用词,特别常见于与妇女有关的事物。如女子的居室称“香闺”、女子的头发称“香云”等等。而“怜香惜玉”的“香”已经成为名词了,是女子的代称。女子死则被称为“香埋”,如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今则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焉。”

玉殒

女子死也多用珠玉璧等贵重物品遭到破坏比喻之。清代洪昇《长生殿?重圆》:“梨花玉殒,断魂随杜鹃。”

璧碎

“璧碎”源于“完璧归赵”的故事,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换取赵国国宝和氏璧,相如奉璧赴秦,见秦王没有给城的诚意,便用计把璧要回手中说道:“大王必欲急臣,臣今头与璧俱碎于柱。”后就取“璧”乃贵重之器义,用“璧碎”比喻女子死亡。如《剪灯余话?凤尾草记》:“生闻女死,托以省姑,走吊焉。至则珠沉璧碎,玉殒花飞,将入木矣。”“珠沉”也是指女子的死亡。

香消玉殒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九回:“到了次日,凤仙闭户不出,至午后尚是寂然。鸨母大疑,排闼入室,那知已香消玉殒,物在人亡。” 徐迟《牡丹》:“船抵大江中流时,她跃过栏杆,投身昏黑的江水中。尸体已经在下游打捞到了。虽然香消玉殒,依旧面目姣好云云。”

香消玉损

清代缪艮《沈秀英传》:“秀英香消玉损,已返方诸。”

香消玉碎

“玉碎”本指美玉碎裂,既比喻美好的事物不幸损毁,也比喻为正义理想而献身。而与“香消”用在一起时,往往喻称女子之死。《封神演义》第三十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

玉碎香销

清代湘灵子《轩亭冤》第七出:“喜今朝玉碎香销,魂游天国路迢迢,此去何须悲悼。”

玉碎珠沉

清代陈端生、许宗彦、梁德绳原著,秦纪文演出本《再生缘》第八回:“若非奎璧生谋意,怎么得,玉碎珠沉一旦间。” 珠沉玉碎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说着,把左手向身后一绰,便要绰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拼这副月貌花容,作一团珠沉玉碎!”柳亚子《吊鉴湖秋女士》诗之四:“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 珠沉璧碎

《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四回:“天厌善类,珠沉璧碎。” 珠沉玉殒

清代袁枚《续新齐谐?乩仙》:“鸳侣方成,鸾俦遽折,珠沉玉殒,蕙折兰摧。” 蕙折兰摧

这个词指女子夭亡。“蕙”俗名佩兰,是一种香草。古人常以蕙心比喻女子纯洁美好的心灵,以蕙质比喻善良的美人。在“蕙折兰摧”中,“蕙”和“兰”比喻女人,是对死者的赞誉。清代袁枚《续新齐谐?乩仙》:“怨侣方成,鸾俦遽拆,珠沉玉陨,蕙折兰摧。” 蕙损兰摧

明代梁辰鱼《破齐阵?咏时序悼亡》套曲:“雁来期,正秋风寒云乱飞。把酒对斜晖,问芳卿,为什的便蕙损兰摧。”

捐床帐

“捐床帐”意为舍弃床帐,实指死亡,一般用于老年妇女,如同“捐馆舍”专指老年男子去世一样。唐代颜真卿《崔孝公宅陋室铭记》:“太夫人王氏捐床帐之后,公徙居他室,或在宾馆,而无常所。”

文人

历代的文人骚客们谱写了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章,给人们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也给后代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生前或豁达、或飘逸、或端庄、或风流,死了以后也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颂,就连死的称谓也与众不同。

地下修文

“地下修文”是文人死亡的别称。这里有个故事:据晋代王隐所著《晋书》记载,中牟县令苏韶死后现形,对其堂弟苏节说,颜渊、卜商(孔子弟子子夏)在地下(阴间)作修文郎,修文郎有八人,活着时都是圣贤之人。苏韶现在也担任这项职务。(作者按:《晋书》的官修本是唐代修定的,此前《晋书》有很多本子,因魏晋时期,道教较盛,其中不乏神仙鬼怪内容,连官修《晋书》也有此弊。)后来就成了文人死亡的典故,如杜甫的一首哭李常峰的诗:“一代风流尽,地下修文深,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唐代司空图《狂题》诗之九:“地下修文著作郎,生前饥处倒空墙。”据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挽文教授诗》记载,一位姓翁的福建人有一幅对联,不仅巧用别称、对仗工整,亦颇有韵味,对联是: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间读史各君臣

修文

唐代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之一:“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清代陈佩《哭程夫人》诗:“修文应是才人飞,徵到姮娥旧侍书。” 修文郎

杜甫《闻高常侍亡》诗:“历历金华省,亦作修文郎。”

白玉楼

“白玉楼”作为文人死亡的别称,也有一个典故。据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记载,诗人李贺见一个穿粉红衣服的人,说天帝盖成了一座白玉楼,马上如他去当书记官,天上的差使很快乐,一点儿也不苦。之后,李贺就死了。后来“白玉楼”就成了文人上天即逝世的典故。宋代岳飞之后岳柯所写《桯史?王义丰诗》:“碧沙笼底墨才干,白玉楼中骨已寒。”指墨迹用碧沙笼护起来后才干,而那边已人死骨寒,表达了世事无常,命运难测之感慨。元代陈庚《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阙俄成白玉楼。” 玉楼受召

清代周亮工《古香堂诗序》:“不然,才名如李贺而玉楼受召,犹在终贾之年,岂不备极荣休。”“终贾”是汉代终军和贾谊二人的合称,两人都是年少成名,后就用“终贾”指少年有才的人。 赴召玉楼

《花月痕》第四十七回:“嗣后,又知痴珠赴召玉楼,秋痕身殉。” 玉楼赴召

清代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却把个文园病渴的司马相如,竟做了玉楼赴召的李长吉了。”

死、亡、故、卒、弱、逝、殁、殪、毙、殂、徂、殒、薨、死亡、丧亡、亡故、身故、物故、物化、去世、逝世、弃世、过世、下世、就世、谢世、凋谢、死灭、毙命、毕命、殒命、殒灭、捐背、捐馆、殂落、徂落、殂谢、徂谢、迁化、怛化、疾终、长逝、永诀、永别、永眠、长眠、就木、故去、溘逝、溘死、断气、咽气、合眼、闭眼、没了、挺腿、完蛋、呜呼、回老家、玩儿完、翘辫子、上西天、见阎王、登鬼录、填沟壑、粉身碎骨 见马克思、与世长辞、溘然长逝、寿终正寝、命赴黄泉、呜呼哀哉、一命呜呼、天夺其魄

仙逝、仙游、千古、作古、归西、归天、大故、不在、过去、不禄、不讳、不可讳、跨鹤西游、千秋之后、百年之合、三长两短、山高水低 见背、弃养、

牺牲、舍身、献身、就义、捐躯、捐生、殉职、殉国、殉难、殉节、殉、效死、效命、授命、阵亡、成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许国、马革裹尸、肝脑(胆)涂地 横死、强死、凶死、丧命、送命、毙命、暴卒、倒头、死于非命 饿死、殣 升天、涅盘、坐化、羽化、鹤化、物化、圆寂、归寂、示寂、入寂、入灭、灭度、示灭、尸解 崩、驾崩、山陵崩、晏驾、升遐、登遐、宾天、大行、千秋万岁 夭折、夭亡、短折、早世、早逝、早死、中殇、殇、兰摧玉折、玉楼赴召、玉楼修记、地下修文

葬玉埋香、玉殒香消、香消玉殒、借女离魂 客死、瘐死

\"死\"的同义词很多,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在古代,\"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死\"的别称上,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去了\",\"下地狱了\",等等.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

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 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西方人习惯于说死是\"见上帝去了\",而有些共产党人习惯把最后的归宿喻为\"去见马克思\".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至于\"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 \"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 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 \"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不同方法,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死的别称(讳称)

古代帝王: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百岁 未成年而亡:夭折、夭逝、殇。 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高龄而死:登仙、寿终正寝。

尼姑、道士、和尚之死:圆寂、坐化、示寂、示灭、涅盘、羽化、登仙

其他在古籍中出现的死的别称还有:卒、殁、疾终、溘逝、仙逝、弃世、下世、厌世、作古、千古、长眠、安息、隐化、迁神、解驾、遁化、迁化、迁形、捐舍馆、就木、殒命等。

就以吊唁来说,难免接触一个“死”字,但“死”在这种特定场合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只能选取与“死”相近的同义词来代替,如去世、过世、逝世、仙逝、长眠、安息、千古、归天、亡、故、卒、殁、永别、永诀、离开人世、寿终正寝、与世长辞等等。对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丧生”;为人民事业而死,叫“牺牲”、“捐躯”、“殉国”、“殉职”;未成年就死了,叫“夭亡”、“夭折”;高龄而死,叫“归天”、“仙逝”;平安地老死在家里,叫“寿终正寝”;和尚的死叫“圆寂”、“涅梁”、“坐化”;道士的死叶‘羽化”;古代帝王死了叫“驾崩”、“泰山其颓”。死的别称还有:“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停止了呼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流完了最后一滴血”等。死的贬义词有:“见阎王”、“上西天”、“完蛋”、“伸腿”、“一命呜呼”、“翘辫子”。这种种的“死”,包涵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恰当地选用,可以使语言增辉添彩,对死者的评价和对家属的态度也能表达出来。

推荐第7篇: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

五、午同音,

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推荐第8篇:音乐家别称

音樂之父-巴哈

音樂之母-韓德爾

音樂之王.音樂教會之父-帕勒斯替那

音樂神童-莫札特

音樂詩人-蕭邦

鋼琴之王.鍵盤魔王-李斯特

協奏曲之父.古協奏曲之父-韋瓦第

樂聖-貝多芬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

管絃樂之父.交響詩人.法國浪漫派的先驅-白遼士

歌曲之王-舒伯特

神劇之父-韓德爾

天才作曲家.幸福的音樂家-孟德爾頌

德國音樂之父-舒次

俄國音樂之父-葛令卡

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那

樂劇的宗師-華格納

悲觀音樂家-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魔鬼-帕格尼尼

圓舞曲之父-大約翰史特勞斯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

圓舞曲之祖-蘭納 和聲學理論始祖-拉摩

音樂變色龍-史特拉汶斯基

歌劇巨匠-威爾第

歌劇改革者-葛魯克

浪漫樂派的先驅-韋伯

十二音列創始者-荀白克

大鍵琴之父-史卡拉第

民謠採集家-巴爾托克

歌劇作家-羅西尼

印象樂派的鼻祖-德布西

輕歌劇鼻祖-奧芬巴赫

偉大的變奏音樂家-雷格

寫實音樂主義創始人-楊納傑克

藍調音樂之父-漢弟

進行曲之王-蘇沙

音樂的先知者-布拉姆斯

快筆作曲家-羅西尼

外国音乐家的称号

乐圣

贝多芬 德国

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

巴赫 德国

清唱剧大师

亨德尔 德国

音乐诗人

舒曼 德国

乐剧巨匠

瓦格纳 德国

艺术歌曲之王

舒伯特 奥地利

指挥界帝王

卡拉扬 奥地利

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

交响曲之父、四重奏之父

海顿 奥地利

音乐神童

莫扎特 奥地利

歌剧之王

威尔第 意大利

男高音歌王

卡鲁索 意大利

高音之王

帕瓦洛蒂 意大利

钢琴诗人

肖邦 波兰

小提琴之王

帕格尼尼 意大利

歌剧界女王 卡拉斯 美国

钢琴之王

李斯特 匈牙利

标题音乐之父、现代管弦乐之父

柏辽兹 法国

印象派大师

德彪西 法国

法国音乐之父

保尔-莫里亚 法国

俄罗斯音乐之父

格林卡 俄国

神弓

海菲兹 俄国

音乐绘画大师

穆索尔斯基 俄国

捷克音乐之父

德沃夏克 捷克

新捷克音乐之父

斯美塔那 捷克

民族乐派奠基者、芬兰第一公民

西贝柳斯 芬兰

民族乐派大师

格里格 挪威

当代钢琴泰斗

鲁宾斯坦 波兰

推荐第9篇:世界足球俱乐部别称

阿森纳的绰号由来跟俱乐部历史联系紧密:阿森纳是由一帮伍尔威奇“皇家兵工厂”的苏格兰工人于1886年下半年创立的,由于出身寒微,球队的条件非常拮据,甚至球衣都来自诺丁汉森林俱乐部的馈赠。而且还经历了三次改名,直到1913年球队将主场迁到海布里后,才正式叫“阿森纳”。

阿森纳队徽

阿森纳主场球场 酋长球场 阿森纳的第一次崛起在上世纪30年代,然后在70年代又风光了一阵儿。但在法国人温格上任后,阿森纳真正成为英超最强队的代表之一,而“枪手”这一响亮的绰号也逐渐取代了“兵工厂”。有趣的是,这个绰号非阿森纳所独有,爱丁堡的一支橄榄球队的昵称也叫枪手。

Aston Villa 阿斯顿维拉:维拉人 Villains阿斯顿维拉球会的名字,来源于伯明翰阿斯顿(Aston)地区一座名为 Villa Crod 的教堂,早期成员正是在这里的聚会上决定成立这家球会。Villains 这个绰号也得名于此。

Blackburn Rovers 布莱克本流浪者:流浪者 Rover在英国,有很多球队名叫流浪者(Rovers,Rangers,Wanderers),最初的含义是球队为了追寻荣誉,步惧长途跋涉和流浪。布莱克本的绰号实际上是由球会全名分化而来,也就是后半段。另外,布莱克本还有一个玫瑰的绰号,这与它队徽上的鲜花有关。

Bolton Wanderers 博尔顿流浪者:快马

TrottersTrotter 意为飞奔的马,这和“流浪者”的含义相近,都有为荣誉奔波的意思。

Charlton Athletic 查尔顿竞技:阿迪克斯 Addicks据传20世纪初,这是俱乐部旁一家鱼店的名字。而查尔顿的球员普遍爱吃鳕鱼,每次招待客队总免不了要去大吃一顿海鲜,故而得名。查尔顿的另一个绰号 剑士,这根该球会队徽上的一把剑有关。

Chelsea 切尔西:蓝杉军 Blues / 侍卫 Pensioners蓝杉军地称呼和球衣的颜色有关。另一个绰号源于战争期间切尔西老兵的故事。目前前者多使用。

切尔西队徽

切尔西主场球场 斯坦福桥球场

Everton 埃弗顿:太妃糖 Toffees太妃塘的由来却很有意思,原来是125年前,埃弗顿的球员们在训练和比赛后就聚集到附近一家糖果店去聊天和吃甜点,特别是太妃糖,久而久之“太妃糖”也就成为了球队的代名词。另外,埃弗顿还曾被称为 The Toffeemen,也与此有关。

Fulham 富勒姆:村民 Cottagers这个绰号来源于富勒姆队古老的主场 克拉文别墅 Craven Cottage,而这个别墅就在一个村庄,故得名。

Liverpool 利物浦:红军 TheReds1878年英格兰联赛成立时,利物浦城只有埃弗顿这一支参赛球队,他们当时租借安菲尔德球场为主场。1892年,一次关于商业运作的争吵导致了内部分裂,球队多数球员决定不再租借安菲尔德球场,转而扎营古德逊公园,球会名字依旧是埃弗顿。但有3名球员没有离开安菲尔德,于是,球场主霍丁以3人为班底,再招募了一批苏格兰球员,另立山头。由于注册晚了一步,霍丁后来决定组建了利物浦队。1894年,为区别于埃弗顿的球衣颜色,再加上新来的苏格兰球员的爱好,球队最终选定红色为主场球衣的颜色。依据球衣颜色,人们也将这支队伍称为 红军。

利物浦队徽

利物浦主场球场 安菲尔德球场

Manchester City 曼城:城队 City / 市民 Citizens曼城球会一直将自己视为曼彻斯特这座城市的代表,因此他们骄傲的将自己称为“城市队”里的 城市人。

Manchester United 曼联:红魔 Red Devils红魔绰号的来由是因为曼联的球衣就是红色。另外,因为曼联在英国足球历史上的显赫,让所有对手闻风丧胆,所以球迷也骄傲地把自己的球队与“魔鬼”联系到一起,“红魔”的名号风行英伦。当然,最初“红魔”的绰号更多是针对曼联球迷,因为他们无论在主客场都会掀起“红色风暴”,不过在这个名号越叫越响之后,“红魔”最终成为了曼联球队和球迷公用的绰号。为此,曼联后来还特地在球会的对会中加入一个小魔鬼的形象。

曼联队徽

曼联主场球场 老特拉福德球场

Middlesbrough 米德尔斯堡:伯勒 Boro由球队英文名称里的 Brough(音 bo_ro)而缩写演变而来。

Newcastle纽卡斯尔:喜鹊 Magpies纽卡斯尔的吉祥物就是喜鹊。而且纽卡的传统队服也一直是黑白两色,这也是因为喜鹊的羽毛也正好是这两种颜色。

Portsmouth 朴茨茅斯:庞贝 Pompey朴茨茅斯是英国著名的港口城市,早期这里被用于军事用途,庞贝实际上就是这座军港的昵称。

Reading 雷丁:皇室成员 Royals / 饼干人 Biscuitmen这支球会和英国皇室没有什么关系,得到 皇室成员 的绰号是因为雷丁球会位于贝克希尔地区的前皇室领地中。饼干人 地称呼则来自雷丁一家名为 Huntley & Palmers 的饼干厂。

Sheffield United 谢菲尔德联队:刀锋 Blades这和谢菲尔的这座城市传统的钢铁业有关,这里生产的刀具曾经闻名英国。

Tottenham Hotspur 托特纳姆热刺:热刺 SpursSpurs 是

Hotspurs 的简称。关于 Hotspurs 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热刺球会最早的主场是 Northumberland 公园球场,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Northumberland 是 Harry Hotspurs 崛起的地方,在给球会起名时,一些喜欢文学典故和卖弄文字的学校男生决定用 Hotspurs 作为球会的名字。另一种说法是,Hotspurs 是当地一位伯爵的名字。

Watford 沃特福德:大黄蜂 Hornets沃特福德的传统球衣是黑黄相间的条纹杉,看起来像是大黄蜂的颜色。而这个绰号也有难缠,难对付的意思。

West Ham 西汉姆:铁锤 Hammers1900年,一群泰晤士制铁厂的工人成立了西汉姆联合队,铁锤人成了他们最好的形象代言人和标志,球队绰号由此而得。而且与西汉姆倡导冒险与进攻的打法相对应,这柄铁锤的确上演过多次乱“锤”打死对手的好戏。

Wigan Athletic 维甘:竞技者 LaticsLatics 是由球会名称的后半段演变而来。在英格兰,这种叫法的球队不在少数,如欧尔汗姆 Oldham Athletic 的绰号也是 Latics。

推荐第10篇:古代诗人别称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第11篇:中国古代女子别称

中国古代女子别称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这些代称大多是从妇女的容貌和服饰两方面着眼的,在此作简要介绍。

①、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②、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z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③、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④、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⑤、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⑥、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⑦、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⑧、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古诗词中美女的别称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游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第12篇:诗人的别称

“诗仙”指李白,“诗圣”指杜甫, “诗佛”指王维,“诗鬼”指李贺。 这些称谓都是后世人们所起。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的诗今存900多首,如《梁甫吟》、、《侠客行》、《行路难》、《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他还擅长运用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诗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

倾向。他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杜甫诗歌的风格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却极见功力。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他在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常常以佛理和山水寄托怀抱,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因此后人称他为“诗佛”。他的诗今存400多首。其中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古人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则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李贺(790-816),字长吉。晚唐诗人。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今存诗242首。他的诗作有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如《秦王饮酒》、《猛虎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发愤抒情的,如《开愁歌》、《致酒行》、《浩歌》等;有写神仙鬼魅的,如《梦天》、《天上谣》、《古悠悠行》等;有咏物等其他题材的,如《李

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等。李贺诗的艺术特色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奇特,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酒酣喝月使倒行”、“银浦流云学水声”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据统计,他的作品中出现“死”字20多个,“老”字50多个。尤其是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幽灵出没,阴森可怖。因此,后人称李贺为“诗鬼”。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 《史记·秦始皇本纪》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 晋 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

唐 刘昚虚《阙题》

21、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22、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唐 刘昚虚《阙题》

23、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24、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唐 杜甫《春运》

2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6、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唐 杜甫《曲江对雨》

26、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唐 杜甫《腊日》

27、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 唐 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

28、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29、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 唐 杜甫《清明二首》 30、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31、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唐 钱起《春郊》

3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唐 戴叔伦《苏溪亭》

33、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34、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35、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36、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3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8、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 韩愈《晚春》

39、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40、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怅诗》

41、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

唐 王涯《春游曲》

42、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 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43、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44、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45、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

46、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47、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

唐·东方虬《春雪》

48、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49、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50、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 唐·刘方平《代春怨》

51、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52、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53、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

。 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54、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唐·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55、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56、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唐·杨凌《句》

57、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58、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59、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60、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6

1、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张来《春日》

62、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宋·梅尧臣《东溪》 6

3、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梅尧臣《苏幕遮》 6

4、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65、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 宋·王安石《春夜》 6

6、恼人天气又春阴 。 宋·晏殊《浣溪沙》

67、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 6

8、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 宋·苏轼《一丛花》 6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70、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71、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 宋·秦观《好事近》 7

2、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宋·贺铸《小重山》

73、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 宋·周邦彦《蝶恋花》 7

4、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 宋·葛胜仲《临江仙》

75、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76、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宋·李清照《声声慢》 7

7、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78、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李清照懈恋花》 7

9、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 宋·陈与义《虞美人》

80、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 宋·陆游《马上作》 8

1、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陆游《豆叶黄》 8

2、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 。 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83、东风吹雨细于尘 。 宋·辛弃疾《浣溪沙》

84、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 宋·辛弃疾《浣溪沙》 8

5、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 。 宋·辛弃疾《满江红》 8

6、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宋·辛弃疾

87、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宋·苏舜钦

88、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 宋·陈亮《南歌子》 8

9、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宋·姜夔《扬州慢》 90、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 宋·姜夔《淡黄柳》 9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9

2、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9

3、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9

4、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 宋·石孝友《好事近》 9

5、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 金·王庭筠《谒金门》 9

6、东风轻扇春寒 。 金·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 9

7、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 元·白朴《天净沙·春》 9

8、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元·胡只遹《阳春曲·春景》

99、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100、春到人间万物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10

1、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 清·卢道悦《迎春》 10

2、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 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春闲》

帘雨锁幽窗 梦花孕笔床 忽惊春草句 灵气荡诗肠

《春色》

一水破岭川 群芳分外闲 风流不相妒 各自拜春山

《春宵》

水流春短暂 云卷梦轻盈 鸟语月中醉 花香风里清

[六言绝句]《别春》

《其一》

春尽几时诗酒 梦阑何处天涯 江湖无解飞絮 风雨谁怜落花

《其二》

不断离愁别绪 怎销酒韵诗情 心中月影花影 身外风声雨声

[集句七绝]《伤春二首》

《其一》

一派青山景色幽(范仲庵) 行云有影月含羞(吴文英) 千金纵买相如赋(辛弃疾) 明日黄花蝶也愁(苏东坡)

《其二》

手触残红头懒梳(黄坤五) 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 柳条折尽花飞尽(佚 名) 半卷诗心半卷书(李诗墨)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

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

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 早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描写春天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描写春天的古诗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描写春天的古诗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描写春天的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描写春天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描写春天的古诗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一)含“夏”字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描写秋天的诗: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子夜冬歌》【唐】崔国辅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6、《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冬至夜怀湘灵》【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8、《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冬夕》【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11、《初冬夜饮》【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12、《冬夜送人》【唐】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13、《穷冬曲江闲步》【唐】裴夷直 雪尽南坡雁北飞,草根春意胜春晖。 曲江永日无人到,独绕寒池又独归。

14、《冬郊行望》【唐】王勃

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15、《冬夜即事》【唐】吕温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16、《冬日观早朝》【唐】施肩吾 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 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17、《初冬旅游》【唐】王建 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 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18、《初冬偶作》【唐】皮日休 豹皮茵下百余钱,刘堕闲沽尽醉眠。 酒病校来无一事,鹤亡松老似经年。

19、《冬柳》【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20、《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唐】唐彦谦 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晖。 自嫌暂作仙城守,不逐莺来共燕飞。

21、《冬夜》【唐】韦庄

睡觉寒炉酒半消,客情乡梦两遥遥。 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

第13篇:“茶”的别称

原意为苦菜的一种,苣菜属和莴苣属植物,《尔雅·释草》:“荼,苦菜。”“荼”是“茶”的假借字或古体字。

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

清初顾炎武《唐韵正》:“荼荈之荼与苦菜之荼,本是一字。

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也指早采的茶叶。 茗

茶的通称,有“品茗”、“香茗”等词。

《辞海》:“一说是晚收的茶”。《辞源》:“茶之晚取者”。.《中华字海》:“一说是茶的老叶,即粗茶”。

《汉语大词典》:“一说是晚采的茶”。《康熙字典》:“茶晚取者”。 可见,根据采摘时间,茶在先,茗在后。 晋代郭璞说:“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 蔎

茶的别称,陆羽《茶经·一之源》:“其名一曰茶,二曰木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藓”。《茶经·七之事》引杨雄《方言》中“蜀西南人谓茶曰荈”。

茶的别称,常常与茶或茗合称。

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荈、荼、茗,其实一也。”另意为老的茶叶。 《魏王花木志》:“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槚

茶的别称。在《尔雅·释木·槚》中曾经这样记载:“槚,苦茶。”晋代的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叶生,可煮作羹饮。”

搽也是茶的别称,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提到:“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然后他的注中指出:“从草,当作茶,其茶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做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第14篇:婚姻的别称

婚姻的别称

婚:中国古时把“婚”称作“昏”,这是因为古人成婚是在黄昏时分。据《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古人为何在黄换时成婚,据说来源于古代的掠夺婚。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战争频繁,妇女往往成为被掠夺的对象。另外,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中,女子往往不愿打破“从妻居”的婚俗,于是男子便强行劫婚,而劫婚的最好时间是在黄昏时分:暮色苍茫比较隐蔽,容易下手。进入父系社会,女子从夫居,但人们仍沿袭其旧俗于黄昏时分成婚——如今改朝换代既久,北方婚礼大多在上午12点以前,但南方照例可以晚上举行婚宴的。

中国婚姻中林林总总、五光十色的特殊称谓和其间独特的民族习惯,不仅具有保存价值,而且颇值得认真探讨。通过婚姻类别称的综述和考释,我们不难从中窥见中国传统婚姻婚俗的变迁并发掘其间的民俗价值。

从女子的择婿到成婚,别称颇有不少。

待年、待字:是古代女子未出嫁的称谓。“待年”指女子待年长而嫁,是已经定婚者。《后汉书?皇后纪下?献穆曹皇后》:“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小者待年于国。”李贤注:“留住于国,以待年长。”意思是年龄小的先留住闺阁,等待年龄稍大些再成婚。以后就把女子已订婚尚未出嫁者称为“待年”。“待字”指女子尚未订婚者。《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笄音”jī,指女子束发用的簪子)谓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字即表字。“待字”,指待定婚之意。《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估计当时的发型是婚否的标志,不像现在,年过半百照留披肩发。

媒:姑娘一旦长大成人,父母就要开始为她“择婿”,于是需要媒人来扯线。我国自西周以来,男女婚事基本上是通过媒人来缔结的。“媒”是对媒人最古老的称呼。《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媒妁:是由“媒”字引申出另一称呼“媒妁”即媒人,如同今天的介绍人。“媒妁”意为谋合、斟酌。“媒”古代作谋解,“妁”既有谋义又有酌义,“媒妁”就是从中谋合、斟酌,促成姻缘。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有私媒、官媒两种。官媒中又有职业媒人与临时作媒两种。官媒是由地方官府设置的,据历史记载周代就设有“媒氏”官职,“以掌万民之判”——当时最早的婚介所。唐代以前“媒妁之言”仅是礼制上的要求,唐代将其移入法律条文之中给以明确规定。据《唐律?户婚》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明、清两代对于定婚不仅承认婚书有效,也承认私约有效,这样有时就排除了媒人在婚姻中的作用。

蹇修:“蹇修”为传说中伏羲氏之臣,古贤者。屈原《离骚》:“解佩瓖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意为我解下佩带的玉玦让蹇修去拜见宓妃,陈说我的爱慕之情。王逸注曰:“蹇修之玉,以结言语,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后人因此称媒妁为“蹇修”。晋人郭璞《游仙诗》之二曰:“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媒人:介绍男女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的人。如《孔雀东南飞》:“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介绍人:介绍男女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的人俗称为“媒人”,现在多改称为“介绍人”。

红娘、月老:提到红娘,人们会即刻想到《西厢记》里那个活泼可爱、颇有心计的小丫鬟,赖于她的周旋,莺莺和张生才终成眷属。“月老”又称“月下老人”,是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此典出自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大意是有个叫韦固的书生夜经宋城,遇一老人衣囊而坐,向月检书,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后人就常用“月老”代称媒人。如明代张四维《双烈记?就婚》:“岂不闻月下老人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红楼梦》五十七回薛姨妈对林黛玉说:“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媒氏、媒官:古代有专门掌管婚姻的官,称为“媒氏”或“媒官”。据《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可见远在周代,官府就设置了这种官媒。曹植《美女篇》:“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意思是媒人在做什么呢?为什么不及时用玉帛来聘娶美女呢?“媒官”一称也有掌故。据《礼?月令》:“以太牢祠于高禖”。其注曰:“高辛氏之出,玄鸟遗卵,娀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太牢指盛牲畜的大食器,古代天子祭祀时用牛、羊等也谓之太牢。祠,同祀。高禖的高同郊。“娀”(今音“松”sōng)古音mēí,指媒神。“以太牢祠于高禖”,意为天子到郊外祭祀媒神,请求赐子。高辛氏,帝喾(kù音“库”),传说中上古帝王。简,又名简狄,帝喾之妃。契,帝喾之子,商始祖。玄鸟指燕。从这段传说中可以看出我们商丘人的商始祖是母亲吞燕卵而生。于是,“玄鸟”便成了“媒官”。古人认为玄鸟是吉祥之神。据史书记载,每至仲春之月玄鸟至,这时天子就到郊外去进行隆重的祭祀,祈祷上苍赐子赐福,以后官府中就设置此官,以掌天下婚娶之事。《三国志?吴薛综传》:“为设媒官,始冰月、冰斧、冰台、冰人、冰媒:也是古时以“冰”字作首派生出的媒人的有趣称谓。据《晋书?索传》:“孝廉令孤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意为男子入赘到女家,要趁着冰未解冻。古代男女结婚一般在冰解之前。士,男子通称。归妻,娶妻。男子入赘到女家曰“归妻”。泮,音pàn,冰融解。“冰人”又称“冰上人”。据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香云》:“有女香云,老身之甥也,淑姿丽质,郎已目睹,无更赘词,古姊(人名)浼老身作冰上人,欲赘郎为半子。”浼(měí音每),意为求。“冰月”一说,据明单本《焦帕纪?寻春》:“胡公有女,名曰弱妹,天姿俊雅,性质聪明,貌堪闭月羞花,巧擅描鸾刺凤。小生欲缔秦晋之盟,奈无冰月之便,故此逡巡,未逐所愿。”“冰月”又称“冰人月老”。明谢谠《四喜记?忆双亲》:“这一曲《鹧鸪儿》就是我孩儿的冰人月老。”“冰台”,也指媒人,由上述称谓衍生出来。古代常用“台”字表示对人的尊称。小说《歧路灯》第二十八回:“春宇道:‘信儿是要传的,叫他先作准备,这里再央冰台定期。’”

伐柯人:古代还称媒人为“伐柯人”,称做媒为“作伐”、“作冰”、“执柯”。如《诗?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毛传:“柯,斧柄也。”《礼记?中庸》:“执柯以伐柯。”以后就称替人作媒为“执柯”、“作伐”或“伐柯”。吴自牧《梦粱录?嫁娶》说:“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贴。”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奴愿为作伐,成其配偶。”“作冰”也是做媒之意,如《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我为汝作冰,有何舛谬?”

大媒、媒主、媒介、媒保、媒伯、媒娉、行媒”:都是平时人们对媒人的尊称。娉也作聘,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求婚谓之娉。行媒既可指说合婚姻,也可指媒人,如《礼记?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知姓名。”孔颖达注解说:“先须媒氏传婚姻之意,后乃知姓名。”可见行媒也指媒氏、媒人。

媒婆、媒人婆、媒姥、媒妇、媒缊、媒妪、大妗姐:古时对媒人的专称。媒婆、大妗姐专指女性媒人。

撮合山:媒人还被称为“撮合山”。如《京本通俗小说?西山—窟鬼》:“原来那婆子是个撮合山,专靠做媒为生。”

落花媒人:媒人有时还被称为“落花媒人”,指男女婚姻关系已经确定或将要确定时自愿充当或被请来充当媒人,如关汉卿杂剧《望江亭》第三折:“李稍,我央及你替我做个落花媒人。”

从媒人的雅称、尊称、通称、俗称以及贬称中,不难窥见媒人在古代婚姻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对婚姻的态度。

保山:《金瓶梅词话》第九一回:“一个是这里冰人,一个是那头保山,两张口,四十八个牙,这一去,管教説得月里 嫦娥 寻配偶, 巫山 神女嫁 襄王 。”

被媒妁绍介是“被动语态”,择婿就是“主动语态”了。《红楼梦》诗曰:“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亦道出择婿的要紧。古时择婿有几个趣称。

雀屏中选:择婿得中称“雀屏中选”。此间又有一段佳话。据《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窦毅谓长公主曰:‘此女(指窦后,李世民之母)才貌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未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后人因称择婿得中为“雀屏中选”。

知聘娶。”

坦腹、东床、东坦:“坦腹”一称更为后人所称道。据《世说新语?雅量》载:东晋时郗鉴门生求婿王导,王导让他遍观自己的子弟,门生回郗话曰:“王氏诸子弟,咸自矜持,唯一在东床坦腹卧,食胡饼,独若不闻。”哪知郗鉴却说:“此正佳!”打听一下,此人正是王羲之,遂妻以女。从这个择婿者的眼光,还可以看出王羲之不流世俗的性格。后称人婿为“坦腹东床”、“令坦”、“东坦”或“东床”。

相攸:“相攸”是择婿的趣称。据《诗?大雅?韩奕》:“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姞”ji音“吉”;“攸”you音优,朱熹注:“相攸,择可嫁之所也。”)姞,姓 ,周宜王大臣蹶父之女,因嫁于韩侯故称韩姞。这句诗写蹶父为女儿择可嫁之所,结果选中了韩国。后因以称择婿。

文定:择婿之后就是“订婚”。订婚在古代称为“文定”。《诗?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文,指占卜的文辞。厥祥,很吉祥。这句诗写周文王迎娶殷帝之女的故事。意为卜辞断定两国联姻很吉祥,于是周文王亲到渭水之滨迎娶新娘。

受茶:“受茶”指女子纳聘礼订亲。中国古时以茶作为定婚礼物,故称“受茶”。相传在整个送聘过程中还有“三茶六礼”。男方向女方馈赠茶叶为下茶礼,女方接受聘礼称为“受茶”或“茶定”。古代订婚之所以以茶为聘礼,一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饮茶历史的国家,二是因为茶树是一种根深叶茂得经得起雨雪风霜的四季常青植物。据明代许次纾《茶疏考本》:“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之意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茶树从不移植,种下了它,它就结实累累。古人订婚必以茶作为聘礼,是取它不移置之意,同时希望婚姻像茶树那样根深叶茂,四季常青,婚后子孙满堂,家族兴旺。

纳采:订婚又称“纳采”。据《礼仪?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贾云彦疏:“纳采,言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

委禽:“委禽”之意是“送雁。”据《左传?昭公元年》:“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即公孙黑有强行去送聘礼。所以,订婚又称“委禽”。

玉镜台、温家镜:订婚又称“玉镜台”。“玉镜台”原指玉制的镜台,之所以把它作为订婚的代称,也有一段历史故事。据《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东晋大臣温峤死了妻子。他的堂姑刘氏家遇战乱,流离失散,只留下一个女儿,长的很美且聪慧。堂姑嘱托温峤为其找个女婿。温峤心中有娶她的意思,就回答说:“好女婿不容易找,如果跟我差不多的,怎么样?”堂姑说:“战乱中侥幸活下来的人,只求勉强过得去的人家,就满可以安慰我的晚年了,哪里敢要求跟你一样的人!”过后没几天,温峤回复堂姑说:“已经找到合适的人家了,出身门第还可以,女婿本人名声官职都不比我差。”于是送去玉镜台一面,行了交礼后,新娘用手撩开纱幛,拍手大笑道:“我就猜到是你这老奴才,果然跟我猜测的一样。”此后,“玉镜台”就成了定婚的代称。郁达夫《无题》诗之二曰:“玉镜台边笑老奴,何年归去长西湖?”北方为此举为“每人跳进花轿里”。据此,“玉镜台”又称“温家镜”。《天雨花》第十七回:“今朝愿上‘温家镜’,愿俯赐良缘感大恩。”

订婚完毕,娘家就要开始为姑娘张罗“嫁妆”。贫家女一般只是准备些衣物用具之类,而富家女的陪嫁,除了衣物用具还有金银珠宝、田产仆人等。嫁妆在古代称为“陪奁”、“妆奁”、“资奁”等。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如《三国演义》:“(吕布)连也具办妆奁,妆拾宝马香车,令宋宪魏续一同韩胤送女前去”。嫁妆又称“陪门”、“陪嫁”、“装送”、“装遣”等。据《后汉书?列女传?袁隗妻》:“汝南袁隗妻者,扶风马融之女也,融家世丰豪,装遣甚盛。”另外,嫁妆又称“结束”。“结束”现通常作“完毕”讲,但它的本意指“捆扎”,由此引申为整治行装。如宋代王朝明清《摭青杂说》:“项曰:‘彼一家人遭难,独留得余生,今我既不留为子妇,宁陪些少结束,嫁一本分人。’”

姑娘出嫁要嫁妆乃亘古不变的习俗,但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轻物质重精神的有识之士。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在女儿出嫁时仅给她一箱书和自己的部分手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好儿不要分庄田,好女不要盛装奁。你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它会教你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女儿庄重地从父亲手里接过这份装奁,愉快地告别了娘家。

嫁妆备好,下面就是择定良辰吉日准备“成婚”。女子出嫁在古代称为“于归”、“有家”、“适人”、“过门”、“出室”、“出阁”、“出适”、“出聘”等。《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故女子出嫁曰“有家”。《孟子?腾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朱熹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适人”见于《礼仪?丧服》:“子嫁反在父之室”(反,同返)。郑玄注:“凡女行于丈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人。”可见古代女子出嫁时的称谓是视其夫家和父家的地位而定的。《孔子家语?本命》:“女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晋潘安仁《寡妇赋?序》:“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所天指丈夫)“适人”也称“出适”。范仲淹《与中舍书》:“得书,知尊侯万福,兼知九姐出适,深喜深喜。”“出阁”,本指公主出嫁,后来凡女子出嫁都称为“出阁”。

男子娶妻则称为“成家”、“有室”、“受室”。《札记?曲礼》曰:“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梁启超在《禁早婚议》中说:“今早婚者,其本身方且仰食于父母,一旦受室,不及数年,儿女成行,于此而不养之乎?”古代也有男子因家贫而到女家成婚的,称之为“出赘”或“入赘”,俗称“倒插门”,这一俗称一直保留至今。

另外,成婚还有“成礼”、“花烛”、“结缡”、“结发”之称。“花烛”原指画有龙凤等彩饰的大红色蜡烛,多用于婚礼中,因而借指成婚。何逊《看伏郎新婚》:“何故花烛夜,轻扇掩红妆。”“结缡”又作“结褵(音离)”、“结帨(音税)”,“缡”和“帨”皆指佩巾。“结帨”实际上指嫁女的一种仪式。据《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在此宫事指家务。这句话是说母亲帮女儿穿好嫁衣,系好佩巾,然后告戒女儿至夫家要孝敬公婆,尽力于家务。《后汉书?马援传》:“施衿结缡,申父母之诫。”“结发”指结婚之夜,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亦可指结婚,也指妻子。俗称元配妻子为“结发”。苏轼诗:“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

女子从说亲到出嫁,至“结发”,从形式上就算完成了婚姻,至于婚后是否幸福那又当别论。只就婚前这些程序,就足够足不出户的纯洁少女们对未来从满了浪漫幻想。

婚姻”在古代的美称很多:一曰“秦晋之好”,二曰“丝萝”,三曰“朱陈”,四曰“婚媾”,五曰“百年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世结婚姻,后因称两家联婚为“秦晋之好”,这一美称延续至今。以“丝萝”喻婚姻见于《古诗十九首》:“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和女萝都是蔓生植物,纠结在一起不易分开,故以此喻婚姻。

“朱陈”原为古村名,在今江苏丰县东南。白居易《朱陈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婚娶图》:“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由此“朱陈”成为缔结婚姻的别称。《红楼梦》九十九回“仰蒙雅爱,许结朱陈”即取此意——因为交通、地域的缘故。近亲结婚旧时在所难免,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亦有详述。

“婚媾”指婚姻见于《国语?晋语》“今将婚媾以从秦。”

“百年好合”即永久的和睦,亦指婚姻而言。宋代罗烨《醉翁读录?张氏夜奔吕星哥》:“今宁随君远奔,以结百年之好。”

中国古代婚姻以成婚宣告完成。女子一旦出嫁便恪守封建礼教,规范自己为足不出户、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因此,在封建婚姻中,女子承受的不幸远远超过男子。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地引用过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话:“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地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49页)马克思说:“拿妇女当作共同淫乐的牺牲品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同上第42卷第117页)。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名著里,恩格斯一边精辟地论证了“个体婚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1页),但同时强调:“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绝对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它“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同上,第60页)“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同上,第61页)——拙文《何觅生前身后名——女子别称趣谈》亦有详述。

人类对婚姻的态度反映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所达到的程度,也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婚姻的别称同样折射出一定时代的经济状况与社会习俗。有些别称渐渐为岁月所淘汰,有些别称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依旧具有自己的生命活力。那些至今仍然流传和使用的,无疑有人们喜爱或沿用的道理。今天,重新梳理这些称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探讨,其意义绝不仅仅在文字学和称谓学之中。

第15篇:月亮的别称

一、来源于月亮本身特征的别称

1.直称

因月圆月缺月光等而得名,如: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如:

圆景——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直《赠徐干》)

圆光——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盲?(《楚辞•天问》)

月魄: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阴历每月初始十的月称为\"魄\",后来用来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

玉魄——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何景明《对月》)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2、喻称

因为月圆缺的形状和光华而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如: 冰镜——团团冰镜叶清辉。(孔平仲《玩月》)

玉轮——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月》)

玉轮——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李商隐《碧城》)

玉盘——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月轮——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

冰轮——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宿九仙山》)

玉弓——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

玉钩——指点南楼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白居易《三月三日》)

上述别称相互交错又派生出许多生词--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等等。如:

桂魄——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桂轮——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唐•方干《月》)

兔魄——慈鸟夜夜向人啼,几度沙窗兔魄低。(元•范椁《赠郭判官》)

二、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别称

月亮的许多别称,都来源于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1.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玉兔——玉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

金兔——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

玉杵——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兔影——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江中望月》)

2.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如:

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张正见《薄帷鉴明月》)

桂月——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桂宫——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沈约《登台望秋月》)

3.嫦娥奔月--\"娥\"字系列别称

传说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升月成仙,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娥\"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月峨、金娥、素娥、残娥、姱娥、娥月、娥影、娥灵……\"婵娟\"本指美女,借指嫦娥仙子,所以\"婵娟\"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素娥——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宋•范大成《枕上》)

素娥——引玄免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谢庄《月赋》)

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月娥——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李郢《中元夜》)

4.蟾蜍成精--\"蟾\"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一只蟾蜍成了精,由此产生了\"蟾\"字的系列别称--蟾蜍、玉蟾、明蟾、清蟾、凉蟾、寒蟾、冰蟾、金蟾、银蟾、灵蟾、彩蟾、素蟾、孤蟾、新蟾、蟾窟、蟾宫、蟾阙、蟾光、蟾彩……如:

玉蟾——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唐•李白《初月》)

寒蟾——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李贺《梦天》)

凉蟾——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李商隐《燕台诗•秋》)

孤蟾——孤蟾久未上,五写不成归。(宋•司马光《停月亭》)

蟾蜍——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方复回。(刘商《胡笳十八拍》)

三、来源于阴阳学说的别称

古人认为,月为阴气之精,日为阳气之精,故以\"阴\"\"阳\"分别指月、日,由此产生了月亮的一系列别称:太阴、月阴、月灵、阴光、阴灵、阴宝、阴婆、阴精、阴兔、阴魄…… 太阴——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

阴魄——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马戴《中秋月》)

月阴——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宋•毛滂《诉衷情》)

第16篇:中国古代名人别称

中国古代名人别称

中国古代名人别称

1 秦皇陵宫

宋代马远,擅长作画,但他画画有个特点,只画一个角或者半边,而留出大片的空白,让人寻味,因而,人们给他一个绰号叫“马一角”。

宋代鲁宗道曾任参知政事,以忠直闻名,因他的姓以“鱼”字为头,人称他为“鱼头参政”。

南宋末年的宰相贾似道,玩物丧志,无心治国,热衷于斗鸡走马,饮酒宿娼,还喜欢斗蟋蟀,经常和群妾一起趴在地上观蟋蟀相斗,并将所谓的经验写成一部《促织经》,时人称他“蟋蟀宰相”。

南宋文学家郑思肖原名某,元兵南下灭宋后,兹改名思肖。思肖者实为思赵宋王朝也。改名后,思肖隐居吴下,自称“三外野人”。

宋代诗僧如璧,名饶节,字德操,博学能文,尤长于诗,其中有“间携经卷倚松立,试文客从何处来”的佳句,被人称为“倚松道人”。

元代诗人袁凯,工诗,有盛名,性诙谐,常背戴乌巾,倒骑黑牛,游行九峰间。尝在杨维桢座赋《白燕》诗,颇工丽,人因呼为“袁白燕”。 元代廉希宪喜读书,尤其精研《孟子》,忽必烈称他“廉孟子”。

明代诗人杨基,其写景诗作描写简练,具有自然韵味。因其写有《春草》一诗,人称其为“杨春草”。

明代陈谔,为顺天府尹,每入朝奏事,说话都很大声,皇帝常称他为“大声秀才”。

明代陈献章,学问渊博,授徒无数,教授学生学习要以自然为本,人称“白沙先生”。

明代御史冯恩,刚烈正直,人们赞叹他“铁膝、铁口、铁胆、铁骨”,称他为“四铁御史”。

明代王琎,任宁波知府,生活节俭,一日吃饭时,发现有一碗鱼羹,怒骂妻子忘记了过去的苦日子,立即撤去鱼羹并把它埋了,时人称他“埋羹太守”。

明代周新,官任御史,敢于对抗权贵,人称“冷面寒铁”。

明朝况钟,任苏州知府,惩治贪官,公正严明,人称“况青天”。

明代刘吉为丞相,生性奸诈,多次被人弹劾,但都安然无恙,人们因他耐 弹,称他“刘棉花”。

明代叶宗行为钱塘县令,为官清廉,下饭常只有一盘咸鱼,时人称他“钱塘一叶清”。

明代的武将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等五人投靠魏忠贤,助纣为虐,被人称为“五彪”。

明代史忠,性格豪放,为人刚直,不避权贵,所居之楼叫“卧痴”,自号“痴翁”。

清代学者纪晓岚,才华出众,有“河间才子”的美誉。一生嗜吃猪肉,以及抽大烟。他的烟杆子特别长,烟袋子特别的大,时人称“纪大烟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特别仰慕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字青藤),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

清代济南诗人王苹的两首诗中分别有“乱泉声里才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和“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有人行”之佳句,被人称为“王黄叶”。

清代王士祯《蝶恋花·和漱玉词》有佳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被人称为“王桐花”。

清代江西南昌知县石家绍,尽心民事,老百姓爱戴他,称他“石爹爹”。

宋代朱浚,为驸马,官至两浙转运使兼工部侍郎,每次上奏,一定要写上“万拜”,时人称他“朱万拜”。

宋代孙长孺,酷爱学习,喜欢搜罗书籍,专筑一楼藏书,人称“书楼孙氏”。

宋代刘安世做谏官时,敢于在宫殿上直言,不怕皇帝发怒,时人称为“殿上虎”。

宋代张威,官至扬州观察使,统兵打仗,战无不胜,战斗越激烈,他精神越好,两眼变红,人称他为“张鹘眼”。

宋代王德曾率十六骑夜入隆德府,生俘金国姚太师。宋钦宗问姚被俘时情形,姚说:“臣被俘时,只见有夜叉来到面前,无从反抗。”王德因而被人称为“王夜叉”。

宋代喻汝砺,气节高尚,反对与金议和,曾摸自己的膝盖说:“我是不会

让你弯曲的。”时人称他“扪膝先生”。

宋代钱剀(右边应是“页”),曾任殿中侍御史,刚烈正直,苏轼有诗赞他“乌府先生铁作肝”,人称“铁肝御史”。

宋代李若拙,为人崇尚气节,自号“五知先生”。“五知”即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

宋代词人谢逸,字无逸,临川人,曾作《蝴蝶诗》三百首而闻名于世,世称“谢蝴蝶”。

宋代词人张先喜欢用一“影”字,著名的句子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无数杨花过无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人们称他“张三影”。

宋代词人张炎,其词追求骚雅,严守音律,字句工巧。宋亡后词风凄怨苍凉,多追怀往昔,抒写家国身世之悲。其《解连环孤雁》词,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之句,广为流传,人皆称之“张孤雁”。又曾因写《南浦》咏春水一词,被人称“张春水”。

宋代词人贺铸,晚年的一首《青玉案》曾名动一时,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广为传唱,贺铸也因此博得“贺梅子”的雅号。

宋代词人秦观。以文才称于当世,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多写柔情,亦有羁旅感伤之作。清新婉丽,优美谐畅,情韵兼胜。《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别情”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也因此词被苏轼戏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山抹微云君”。

宋代词人宋祁。仁宗二年进士,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工部尚书。曾写作歌咏春光的名篇《木兰花》,中有千古名句“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因此而博得“红杏尚书”的雅号。

宋代鲍当善于写诗,曾作《孤雁诗》:“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人们称他“鲍孤雁”。

宋代书法家米芾,一生爱墨宝爱字贴爱砚石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时人称之“米癫”。

宋代袁韶任临安太守,纠正许多冤案,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时人称他为“佛子”。

宋代刘少逸,十一岁时文章谈吐就非常精炼而敏捷,当时有“神童”之称。

宋代徐大正,有诗才,与秦观、苏轼等游,筑室于北山之下,时人称他为“北山学士”。

宋代雍存,隐居不仕,以读书自娱,居住在城南,号“南郭先生”;县境有座独山,有自号“独山翁”。

宋代苏云卿,在豫章东湖结庐而居,穿布衣着草鞋,以种菜自给,人称“苏翁”。

宋代潘閬,擅长作诗,因避祸到山谷寺中做和尚,自号“逍遥子”。

唐代李邕,书法、诗文等六种技艺都出类拔萃,时任称他“翰林六绝”。

唐代韦述兄弟六人为官,皆有政绩,时人称为“人之杞梓(良木)”。

唐代杨国忠为右相,畏惧他的人以他为“泰山”,进士张彖却称他为“冰山右相”,意为太阳一出即溶化。

唐代卢怀慎与姚广同为宰相,但卢缺少才干,把什么事都推给姚广做,时人称他“伴食宰相”。

唐代侯思止任侍郎,吃葱油饼一定要人少放葱多放肉,人称他为“缩葱侍郎”。

唐代崔琳,与弟崔珪、崔瑶均为大官,都有棨戟护卫,时人称他们“三戟崔家”。

唐代杜暹任婺州参军,离任时,有个小吏送他一万纸钱,杜暹盛情难却,只好接受一百张,时人称他“百纸参军”。

唐代苏味道,有文名,官至宰相,但为人圆滑,说做事“模棱持两端可

也”,人们叫他“苏模棱”。 唐代李义府,外表温良恭顺,实际十分狡诈阴险,笑里藏刀,人们叫他“李猫”。

唐代有歌妓叫张红红,听一遍便能将新曲记下,后被召入宫中,时人称她“记曲娘子”。

唐代僧人贯休,以诗闻名,其诗有“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万山得得来”句,被人称为“得得和尚”。

唐代裴宽,品格高尚,有才华,常穿一件绿衣,身体瘦弱颀长,人们笑他为“碧鹳雀”。但刺史韦诜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

五代的冯道,历事五朝而不衰,自号“长乐老”,人称“不倒翁”。

五代后蜀的王仁裕,写诗万首,时人称他“诗窑子”。

五代赵光逢,以文章品行知名,人们赞叹他方直温润,称他为“玉界尺”。

五代王彦章,作战勇敢,总是提一铁枪,纵横驰骋,人称“王铁枪”。

五代朱遵度,学识渊博,人称“朱万卷”,又称“幕府书橱”。

五代后周裴俠,清廉谨慎,奉公守法,有一次周太祖让他独立站在一边,对其他大臣说,有谁和裴俠一样品格的,请和他站在一起,结果没有人敢站出来。时人称他为“独立使君”。

五代南唐的边镐,曾带兵攻克建州,保存所有俘虏的姓名,被建州人称为“边佛子”;后攻克潭州,秋毫无犯,潭州人又称他“边菩萨”;后作了节度使,大力提倡佛教,人们又称他“边和尚”。

宋代杜镐,学识渊博,有过目不忘之才,经常不厌其烦给人指点,人称他为“杜万卷”。

宋代欧阳修排行第九,朋友也叫他“欧九”。

宋代狄青为延州指挥使,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名声大振,人称“狄天使”。

宋代王安石,立场坚定,办事果敢,性格执拗,人称“拗相公”。

宋代包拯任开封府尹,威严公正,权贵惧怕,人称“阎罗包老”;因脸黑,办事不讲情面,人“铁面”;因常为民作主,人又他称“包青天”。

宋代寇凖为官四十年,没有田园邸舍,有人作诗笑他:“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后辽国使者来京,问寇凖说:“你莫非就是无地起楼台宰相?”

宋代蔡京,官至太师,宋徽宗赐他“公相之印”,蔡京于是自称“公相”。太监童贯后也官至太师,人称“媪相”。

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人称“三旨宰相”。

宋代李邺任给事,有次出使金国回来,大谈金人“如飞龙”“如老虎”“如旱獭”“如猿猴”,多么厉害,时人称他“四如给事”。

宋代许及之,任吏部尚书,一天,权臣韩侂胄生日,许去迟了,门人不准他由大门进去,许曲身从一小门钻进去,被人讥笑他为“由窦尚书”。

宋代邵雍,有文才,居洛阳,亲自砍柴耕种,供养父母,安贫乐道,居室起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南朝陶弘景很有学问,曾做官,后辞官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与他很有交情,每有国家大事,就向他请教,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南朝孔奂任晋陵太守,清正廉洁,体察民情,所得俸禄都分给孤儿寡妇,人称“神君”。

南朝梁的何佟之有洁癖,每日洗澡十多次也认为未够,时人称他“水淫”。

南朝人祖莹,八岁时通晓《诗经》《尚书》。他常常在晚上苦读,为防家人发现而阻止他,就把灯光遮挡起来,当时号称“圣小儿”。

北齐后主高纬生活荒淫,无心朝政,并附庸风雅,作《无愁曲》,民间怨声顿起,称之为“无愁天子”。

北齐杨子华善画马,有次在墙上画了一匹马,夜里似闻马在哀鸣,时人 称他为“画圣”。

北齐魏收,恃才轻薄,当时人称他“惊蛱蝶”。 北魏陆暐与弟陆恭,皆有盛名,时人称为“双璧”。

北朝熊安生博通经书,专研“礼”学,有次拜访徐之干与和士开,忽醒悟徐之干父亲名雄,和士开父亲名安,熊安生为了避讳,于是自称“触触生”。时人为此嘲笑他。

隋代辛公义,任岷州刺史时,境内百姓很害怕生病,谁病了全家全村人避开他,有病的人大多死去。辛公义把病人抬回衙门大厅,亲自为他们治病,向家人讲明道理,百姓觉悟,风俗渐变,称他为“慈母”。

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里刀”,又号“人猫”。

唐代宰相李泌,因功封为邺侯。他爱好神仙道术,时人称他“邺仙”。

唐代大诗人李白,好饮酒,诗写达浪漫豪放,时人认为他原是天上的神仙,故称他“李谪仙”。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歌冠绝一时,被称为“诗圣”。

唐代刘禹锡,诗歌风格雄浑豪迈,被白居易推为“诗豪”。

唐代长安城有一妓女曹文姬,擅长书法,为关中第一,当时号称“书圣”。

唐代书法家张旭,嗜酒善书,尤以草书最为知名,是狂草派的先驱,有“草圣”之称。

唐代孙思邈,精通医药,世称“药王”。

唐代陆羽,是著名茶學家。有“茶神”、“茶圣”、“茶王”、“茶仙”、“茶祖”等美誉。

唐代宋单父善种牡丹,被皇帝召至骊山种了牡丹万株,颜色形态个异,宫中称他“花师”。

唐代王勃与兄弟王勔、王勮,皆有才名,被人称为“三珠树”。

唐代诗人赵嘏,诗才很高,尤其以“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闻名,人称他“赵倚楼”。

唐代朱诚操守高洁,学问渊博,以“五经”教授学生,人称他“朱五经”。

唐代诗人李益诗歌写得好,但生性多疑,为人苛刻,尤其怕妻妾与外人接触,时人称他为“妒痴”。

唐代高骈,善射,曾一箭双雕。后当了侍御史,人称“双雕侍御”。

唐代画家吴道子,不仅擅长画山水花草,而且人神鸟兽,无所不精,故有“百代画圣”“神人假手”之称。

唐代张鷟,自幼聪明,官至学士,时人称他的文章有如青铜钱,万选万中,所以也称她“青铜学士”。

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扬名,时人称他为“郑鹧鸪”。

唐代诗人刘长卿,专工近体,尤善五律,曾自诩“五言长城”。

唐代诗人许浑,长于律诗,以登临怀古、山水田园为佳。因诗中多用“水”字,人称“许浑千首湿”。

春秋老子人称“广成子”,因居于空洞上,又自号“空洞子”。

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

秦,人称“五羖大夫”。

春秋时鲁国人颜叔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颜叔子整夜点着蜡烛火把照明以避嫌,时人称他为“鲁男子”。

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激流勇退,归隐民间为商贾,于是以“鸱夷子皮”自号,并改名为“陶朱公”。

战国邹衍,精通阴阳五行,爱发议论,时人认为不合常理,称他“谈天衍”。

秦汉人范增,足智多谋,为项羽效力,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汉代晁错,精研法家刑名之学,为汉文帝所重,被称为“智囊”。

汉代召信臣做上蔡县令时,爱民如子,百姓称他为“召父”。

汉代杜诗做南阳太守,除暴安良,关心民生,百姓感激他,称他为“杜母”。

汉代杨震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追随他学习的有一千多人,时人称他“关西孔子”。 汉代张安世,博闻强记,汉武帝驾临河东时,丢失了三箧书,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书,只有张安世能够说出内容,后来找回三箧书,果然不错,人称他为“张三箧”。

汉代李广,精于骑射,勇冠三军,人称“飞将军”。

汉代郅都,任中郎将、中尉等,敢于直谏,执法严酷,权贵称他为“苍鹰”。

汉代卢植为人刚毅有气节,曹操称赞他为“国之桢干(栋梁)”。

汉代崔烈花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的官,时人称他为“铜臭司徒”。

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廉洁奉公,离任时,有五位老人每人送他一百钱,刘宠只各选一枚,出了地界,把钱投入江中,时人称他“一钱太守”。

汉代杜钦与杜邺,同字子夏皆以文才称于世,但两人时被人叫混,于是杜钦主动戴一顶小冠,杜邺则戴一顶大冠,时人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称杜邺为“大冠杜子夏”。

汉代秦彭,与堂兄弟四人都是二千石的官,人称“万石秦氏”。

汉代严延年为河南太守,手段残酷,杀人无数,人称“屠伯”。

汉末陈琳,文章写得很好,他的好友张竑称他“文伯(文坛霸主)”。 汉代班昭,早年守寡,很有文才,多次被召入宫想皇后及嫔妃们传授知识,当时号为“曹大家(音姑)”。

汉代龚胜,曾为谏议大夫,王莽篡政后,隐居乡里,字号“隐翁”。

汉代黄香,侍奉父亲极为孝顺,京师人称她“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汉代严遵,在成都摆摊卖卦算命,每天赚够一百文钱即关门挂帘研读《老子》,杨雄曾向他学习,称他为“逸民”。

东汉末的庞统,德才超卓,时人称他“南州士之冠冕”,又称他“凤雏”。

东汉何休,学识渊博,著作丰富,时人称他为“学海”。

东汉甄宇,为人谦逊。光武帝建武期间,每年岁终祭神之后,皇帝按例下诏赐博士每人一头羊。因为羊有肥瘦,负责分羊的总管感到为难,甄宇带头取了最瘦的一头,众人再无争执。人送其美称“瘦羊博士”。

东汉光武帝时将军冯异,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平时却为人谦和容让。每当行军休息时,诸将军常坐在一起争功论赏,争得面红耳赤,冯异则常躲开,自己坐在树下,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东汉董宣为洛阳令,不畏权势,京中号为“卧虎”。又因得罪湖阳公主不肯低头认罪,被光武帝称为“强项令”。

东汉张湛,官至光禄勋,敢于直谏,常骑一匹白马上朝,皇帝称他“白马生”。

东汉马融,学习勤奋,有一次梦见一树林,林中繁花似锦,便摘了许多花朵吃下,醒来后就对天下文词无所不知。当时人称他为“绣囊”。

东汉宋登,任汝阳县令时,为政清明,治理有方,时人称为“神父”。

汉代郑均,品格高尚,多次征召不就,汉章帝亲赴他家,赐他终身尚书俸禄,时人称他为“白衣尚书”。

汉代陈遵,道德文章均受人尊敬,每一出现,往往举座瞻望,人称“陈惊座”。

三国时,大将军曹爽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被称为“三狗”。

三国时曹操部将许褚,容貌雄奇,勇力绝伦,而为人赤诚近于痴,时人 称他为“虎痴”。

三国时的阮咸好喝酒,据说一年中只有三日醒着,他曾任仆射一职,人称“三日仆射”。

三国时的司马徽,不谈人短处,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他安否,答曰:“好。”有人告诉他自己儿子死了,他答曰:“大好。”其妻责备:“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他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人称他为“好好先生”。 晋代王导足智多谋,具有治国才能,温峤称赞他为“江左夷吾(管仲)”。

晋代陶渊明,隐居田园,宅边有五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晋代赵猛为尚书令,口才极佳,常给人解决纷争,因他脸上有麻点,时人称他“麻面尚书”。

晋代魏舒,容貌壮伟,能断大事,司马昭很器重他,曾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晋代潘岳才名冠世,姿容俊美,少年时乘车出行,路上的女子都争相向他投掷果子,乡人称他为“奇童”。

晋代卫玠,相貌秀丽,神韵清远,时人称为“璧人”。围观卫玠的人常挤得水泄不通,他死时仅二十七岁,当时人称“看杀卫玠”。

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

南北朝北齐人高昂,字傲曹,体态雄异,有大志,自称“地上之虎”。

南北朝刘峻,勤于读书,常常通宵达旦,有时昏睡去头发也被烧掉,听说谁家有好书一定要去借,时人叫他“书淫”。

第17篇: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十五岁左右的儿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笄(jī)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礼记?曲礼上》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知天命: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艾:指五十岁。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花甲: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

耆(qí):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亦作“古希”。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mào)耋(dié):指八

十、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下寿、中寿、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黄发:指长寿老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诗经?鲁颂》:“黄发台背。”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诗经?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期(jī)颐:称百岁之人。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第18篇:中国古城别称

中国古城别称

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

《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

《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扬州称广陵、维扬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

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杭州称临安、武林

《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苏州称姑苏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福州称三山

《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成都称锦官城。

《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19篇:商人的别称

商人的别称

商人的别称

2010-08-13 00:44:46| 分类: 别称大全 | 标签:商人

白圭

别称

市井

互市

|举报 |字号 订阅 商人的别称

中国的传统之一是许多行业都有“祖师”。如木匠中的鲁班,教师中的孔子等等,每每被后人提及,有口皆碑。遗憾的是:商人的祖师白圭却早已被人遗忘。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白圭是周代人,经营有方,乐观时变。昌言“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远在两千多年前,白圭已经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和薄利多销的原则,并指出商人应具备“智勇仁强”四项基本条件。循名责实,白圭丰年买进粮食,供应丝漆。蚕茧上市时则收购丝织品而供应粮食,把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白圭不仅勤于思考善于应变,还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是故司马迁赞曰:“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治生”就是经营家业,谋生计。司马迁在此指经商货殖。

无奈高瞻远瞩若太史公者,在130卷《史记》中亦将《货殖列传》排在第129位,后面仅有一篇类乎跋语的《太史公自序》,实际上已将商人列为最后,可见轻商的观念早巳形成,决非偶然。

清代赵翼《陔馀从考·九儒十丐》中记载:“郑所南又谓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元代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又曰:“七匠、八倡、九儒、十丐。”儒生位于娼妓和乞丐之间,虽欠雅观,毕竟未入卑贱者流,但“商”连列名的份儿都没有,只能并人“民”的门下。

《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是国之石民。可这四根柱石中,“商”依然是列在最后。“一解市头语,便无邻里情。”“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十钱。”“巢许蔑四海,商贾争一钱”——古代当权者或是囿于对商业贸易的认识有限,或是力保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亦或是为了抑制商品经济对封建社会的侵蚀和解体作用,因此,无不重唱“重农轻商”的老调,处心积虑地将农、工、商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使起源很早的我国商品经济走上了一条百步九折的艰辛之路,影响直至今日。

“商人”一词被《辞源》解释为“赎卖货物求利的人”,例子为《左传·僖公三年》中“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殊不知弦高恰恰是春秋时著名的爱国商人。郑穆公元年(前627年),弦高路经滑国(今河南偃师东南),遇上前往偷袭郑国的秦军,弦高假托君命以四张熟牛皮及十二头牛犒劳秦师,并速派国人回郑告急。后来秦将见郑国已有准备,随即退了兵。郑穆公以保国之功赏之,他拜而不受,率族徙居了。可见这位“商人”并不是只知一己私利的所谓“买卖人”。

商人在过去总称为“商贾”。《周礼》:“六日商贾,阜通货赌。”郑玄注:“行曰商,处曰贾。”意即赎卖之类与“行”有关的叫做“商”,而坐以售货等可以“不动”者叫做“贾”。汉代王符《潜论》卷一“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说商人以货物流通为本,以贩卖奇珍等急用之物为末。

市肆中的商人则称为“市贾”。《左传·昭公十三年》:“同恶相求,如市贾焉。”对商人的厌恶溢于言表。小商人又叫“商贩”,现在多指那些现买现卖的做小生意者。碧野《盐湖之夜》:“十七岁上,他就跟着一个商贩当小伙计进了新疆。” 古代城邑之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叫“市井”,后代指商人,所以,商贾又叫“市井”、“市井人”。南宋鲍照《行乐至城东桥》:“扰扰游宦子,营营市井人。”也是将商贾视为营营苟苟、寸利必争之人。

小商贩则又低一等,叫“市井徒”。唐代李密《淮阳感旧》:“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虽不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褒扬,也仍然流露出对“市井徒”和“刀笔吏”的轻视。

“市侩”原为对中间商的称呼,后成为唯利是图的商人特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你想市侩要人官场,那里懂得许多。”

店主、经理又叫“掌柜”或“掌柜的”。曹禺《北京人》第二幕:“这个地方没有一个掌柜的我不熟。”

“散商”二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清代官府于垄断行业特许商人中指定一二殷实富户为首领,称为“总商”,其余则为“散商”。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外的外国商人,即所谓“自由”商人,也叫“散商”,又称“港脚”。清代魏源《筹海篇》四:“西洋互市广东省十余国,皆散商无公司,惟英吉利有之。”“散商者,各出己资,自运自集,利害皆一人独当之。”

利用地区间价格的差异,从事商品贩卖以获利的单人商贩旧称“单帮”,因其未加入商业行帮而得名。京剧《芦荡火种》(后来改编后名为《沙家浜》)中阿庆嫂对胡司令说丈夫阿庆“又到上海跑单帮去了”。

同时,往来于各地运货贩卖的商人又叫“客商”。《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江边烽火台上守台军盘问时,吴人答曰:‘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阻风,到此一避。”’流动的商人又叫“商旅”或“行商”。唐代元稹《遭风》诗:“自叹生涯看转烛,更悲商旅哭沉财。”

“老板”又作“老版”,指工商业的业主及其代理人。鲁迅《书信集·致郑伯奇》:“版税请交内山老版。”夏衍《包身工》:“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在解放前,“老板”还是对于不相识者的敬称,解放后几近绝响。自商品经济大潮滚过,“工农兵皆学商”,“老板”一称又成为许多行业的通称。比老板气魄小一点的是“店主”或叫“店东”,是旧时对店铺主人的称呼。

大富豪古称“豪民”。《汉书·食货志》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即收成对半开。

对某一地方或某一行业的有势力的人则称为“大亨”。李镜池《周易·通义·乾》:“亨,通也。”做生意当然要图个大吉大利,所以当初“大亨”二字并无贬意,只是后来由于对贫富不均的反感,才使其渐渐染上贬义。

晋代葛洪《抱朴子·擢才》:“结禄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陶猗”指古代富人陶朱和猗顿,而“结禄”、“玄黎”都是宝玉名,意为结禄玄黎一样的珍宝,不是陶猗那样的巨富是买不起的。

“陶朱公”指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远去,至陶,自称陶朱公,经商致富,后人便以“陶朱公”代称富人了。如此看来,深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道理的范大夫反倒是最早“下海”的先躯了。

在大工业社会,垄断了某种事业的巨商又称为“大王”,如“石油大王”、“橡胶大王”等。茅盾《子夜》说:“就是公债大王赵伯韬,有名的大户多头?”

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旧称“侩”、“牙人”、“牙郎”。范文澜等著《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牙人招揽买办,协议物价,官府和商人交涉。有时也使牙人出面。《”旧唐书·安禄山传》:“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六蕃”是唐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互市”指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所以牙人又被统称为“牙商”、“互市牙郎”。据宋代刘邡(bin音宾)《贡父诗话》中说,这种“经纪人”原来称为“互郎”,主互市,“唐人书互为牙,因讹为牙。”可见“牙人”乃“互人”之误,并非因“伶牙利齿”而得名。 最能体现“轻商”传统的是一组与“末”字相连的别称。

“末”者,不重要,非根本,在最后之谓也。旧时,工商业被称为“末业”、“末生”。“末业”汉代以后多指商业。史记《货殖列传》:“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意为穷人要脱贫致富,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正如从事刺绣的不如开店卖绣晶一样。这就是说所谓末业即经商,是贫民借以求富的途径。《管子·重令》曰:“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似乎一发展工商业必然导致民众的贫困,这种观点暗含着“无商不奸”的片面。

基于此类观念,从事工商业而获得利益叫作“末利”,经营商业而致富又叫“末富”。《史记·货殖列传》又说:“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与“奸富”即发昧心财相比,“末富”还远远算不得“末路”矣!

第20篇:中国城市别称

中国城市别称

广州——花城、羊城

重庆——山城、雾都 湘潭——锰都、莲城

长沙——星城、潭城 成都——蓉城、锦城

昆明——春城、花城 武汉——江城

金华——婺城 上海——淞沪

莆田——荔城

济宁——任城

大同——平城

安庆——宜城

抚顺——煤都

宜兴——陶都

温州——鹿城

蚌埠——珠海

漳州——芗城

惠州——鹅城

泸州——酒城

个旧——锡都

青岛——岛城

曲阜——圣城

衡阳——雁城

大连——滨城

十堰——车城

承德——热河 潮州——凤城 徐州——彭城 嘉兴——禾城 西昌——月城 扬州——芜城 杭州——武林 衢州——柯城 泉州——鲤城 许昌——烟城 柳州——龙城 内江——甜城 金昌——镍都 烟台——港城 东营—— 油城 福州——榕城 长春——车城 苏州——水城

厦门——鹭城

鞍山——钢城 呼和浩特——青城

哈尔滨市——冰城 吐鲁番——火洲

景德镇——瓷都 冷水江——锑都

齐齐哈尔——鹤城 潍坊——风筝城

拉萨——日光城 石狮——服装城

瑞丽——小香港

南京——石头城 金夏

绍兴——蠡城

济南——泉城 历城

包头——鹿城 草原钢城

南宁——绿城

开封——汴

银川——凤凰城 曲靖——麒麟城 延安——革命圣地 太原——龙城 南昌——洪城 英雄城南阳——宛 宁波——涌

老师的别称
《老师的别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