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诗经葛覃(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3 09:00:2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诗经》国风·周南葛覃注音释义(整理)

原文: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音

ɡětán 葛覃

ɡě zhī tán xī, 葛 之 覃 兮, yìyú zhōnɡ ɡǔ, 施 于 中 谷, wãi yâ qī qī.维 叶 萋 萋。 huánɡ niǎo yú fēi, 黄 鸟 于 飞, jí yú ɡuàn mù, 集 于 灌 木,

qí mínɡj iē jiē.其 鸣 喈 喈。 ɡě zhī tán xī, 葛 之 覃 兮, yìyú zhōnɡ ɡǔ, 施 于 中 谷, wãi yâ mî mî.维 叶 莫 莫。 shì yì shì huî, 是 刈 是 濩, wãi chī wãi xì, 为 絺 为 綌, fú zhī wú yì.服 之 无 斁。 yán ɡào shī shì, 言 告 师 氏, yán ɡào yán ɡuī.言 告 言 归。

bï wùwǒ sī, 薄 污 我 私, bï huàn wǒ yī.薄 浣 我 衣。

hài huàn hài fǒu, 害 浣 害 否? ɡuī nínɡ fù mǔ.归 宁 父 母。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婉转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里话,说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内衣洗干净,

快把外衣洗干净,无论洗还是不洗,回娘家去看父母。 注释:

1.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以用来织布。2.覃(tán):长;延长。 3.施(yì):蔓延。

4.中谷:谷中,凡是诗言“中”字在上者,皆语词。。 5.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6.萋萋:茂盛的样子。

7.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

8.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于飞,即正在飞。 9.灌木:丛生的树木。 10.喈喈(jiē):鸟儿鸣叫的声音。 11.莫莫:茂密的样子。 12.刈(yì):斩,割;用刀割。 13.濩:煮。

14絺:细葛纤维织成的布。 15.綌: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16.服:穿着。

17.无斁(yi):心里不厌弃。斁(yì):厌。 18.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语气助词,无实义。19.师氏:一说管女奴的老妈子, 类似管家奴隶,一说专司20.教导之职的贵族女师。 21.归:指回娘家。

22.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23.污(wù):洗去污垢。 24.私:内衣。 25.浣(huàn):洗涤。

26.害(hé):曷,何;疑问词,什么。 27.否:不。 28.归宁:指回娘家。

推荐第2篇:《诗经·葛覃》读后感 :为古女证言

为古女证言

——《诗经·葛覃》读后感

我一直认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锢在闺房之内,只能对着蓝天白云发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声叹气,因为再美好的春天,再绚烂的风景终究不属于她们,小小的三寸金莲成为她们以梦为马,执剑行天涯的障碍;而正统社会要求的三从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对他们精神的束缚;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从灵魂深处约束着他们。但《诗经·葛覃》却让我看到了她们别样的生活。

虽不能像现代的女性一样可以旅游观光,畅所欲言,在生活中与男性一争高下,在社会中撑属于自己的起半边天,但是她们却用自己豁达和乐观,拥有了自己的云淡风轻,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虽然只能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她们却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山间的谷中,那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

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虽是朝夕相处的山谷、山间,常见的葛藤、黄莺,却在她们的眼中如此之美,她们通过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让繁重的生活变得兴趣盎然。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慧眼是处于繁华都市,喧闹社会中的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总是抱怨工作繁忙,想尽一切办法来放松。为了找寻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我们不远千里,来欣赏名山大川,大漠落日,最后却发现看景不如听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们的遗憾罢了。而诗中的她们却用自己的乐观,自己的豁达欣赏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她们视夫为天,却又自强自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蔓延在山间的谷中的绵长的葛藤,在她们的手中千变万化。把它割回来煮在锅中,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是织成细布,或是织成粗布,让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爱人喜欢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乐无穷。享受自己辛勤劳作带来的乐趣,是多么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诗经·葛覃》为古时的女子证言,她们的生活虽然单调,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们常说: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现在如此,古时依旧。

推荐第3篇:国风·周南·葛覃原文及译文赏析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0

1、葛:一种多年生蔓草,俗名苎麻,纤维可织布。

0

2、覃:延长、延伸

0

3、施(Yi):同“移”

0

4、萋萋、莫莫:植物茂盛的样子

0

5、黄鸟:黄鹂

0

6、喈喈(Jie):黄鹂相和的叫声

0

7、刈(Yi):刀割

0

8、濩(Huo):在水中煮

0

9、絺(Chi):细,细麻布

10、綌(Xi):粗,粗麻布

11、斁(Yi):厌恶

12、师氏:负责管理女奴的女管家

13、告:告假

14、归:回家

15、薄:语气助词,稍稍的意思

16、污:用作动词,搓揉以去污

17、私:指平日所穿的衣服

18、浣(Huan):洗

19、衣:指见客时穿的礼服

20、害:同“曷”,哪些

21、宁:平安,此作问安

【译文】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黄鹂飞栖灌木上,唧唧咋咋在欢唱。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割煮织成布衣裳,高高兴兴穿身上。

告诉女管家,请假回娘家。搓搓我衣裳,洗洗我礼装。还有哪些洗?心绪早归家。

译文二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碧绿又繁盛。黄鸟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声像歌唱。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浓密又茂盛。收割回来煮一煮,剥成细线织葛布,穿上葛衣真舒服。

回去告诉我师姆,我要告假看父母。快把内衣洗干净,再洗外衣成楚楚。洗与不洗整理好,回家问候我父母。

【赏析】

《国风·周南·葛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对于此诗主旨,千百年来争论不断。古人多把它看作是实施道德教化的经典之作,而今人则抛弃了古人的道德说教,多把它理解为劳动人民的诗歌。古代学者多认为诗中的女子应是一位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俱佳的后妃,诗写后妃出嫁前的准备,赞美她的美德;近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为一首描写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爹娘的诗,叙述她在采葛制衣时看见黄雀聚鸣引起了她和父母团聚的希望,在得到公婆及丈夫的应允后就告诉了家里的保姆,开始洗衣,整理行装,准备回娘家。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情,诗中充满了快乐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们常爱用“多义性”来解说诗意,这其实并不准确。“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当诗人作诗以抒写情志之时,其表达意向应该是明确的,不可能存在迥然不同的多种含义。但是,诗人用以表达情志的词语,却往往是多义的。倘若在诗之上下文中,那多种含义均可贯通,说诗者就很难判断,究竟何义为作者所欲表达的“原意”了。为了不至过于武断,人们只好承认:那首诗本有着“多种含义”。对于《葛覃》,遇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难题。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周南·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诗人对证,只能留下一个悬案。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这“无人”的境界只是作者营造的一种画境,在那绿葛、黄雀背后,还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次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中,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里终于透露出,这位女主人公,原来是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这样,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正如动物的雌雄有分工一样(比如蜜蜂、蚂蚁等等),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的角色也有分工。男子汉种田耕地打猎经商骑马打枪,吃苦耐劳粗犷骠悍是男子汉的本色。女子采桑织布浆洗做饭哺育子女,灵巧细心温柔贤慧周到体贴是女人的本色。这是自然法则。

过去数千年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纺纱织布,缝衣浆洗既是女子的职责,无可非议,也就怀着快乐的心情歌唱它。父母是亲人中最可尊敬和想念的,因此思念父母、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更在情理之中,同样也值得歌唱。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

倘若在现在,这样的诗恐怕绝不会被看作艺术品,唱这歌的人恐怕绝不会被称为诗人,朴实自然的生活恐怕会让习惯了电灯电视洗衣机自来水出租车的都市人鄙弃。毕竟时代不同了嘛。

然而,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男、女角色的差别和分工,却不应当由此被抹杀。但如果抹杀了男女的差别,肯定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现代的女子不一定非要纺纱织布、缝衣浆洗,也不一定非要相夫教子、做饭持家,但如果非得抛弃灵巧细心温柔贤惠周到体贴,变得象男子汉一样粗犷骠悍,那这世界也将变得十分可怕。

推荐第4篇: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篇》或《诗三 百》,到西汉被称为经典,始称《诗经》,有齐鲁毛韩四家,现在是毛诗流传至今。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应了周初到周晚期大概500年间的社会面貌,包括《国风》(分为15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小雅》中有6篇笙诗不在305篇以内,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6篇)。

1、《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采诗说:汉代学者,班固《汉书》中有所记载 献诗说:产生于先秦时期(考察民生)

删诗说:汉代孔子删诗,由汉代司马迁提出的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和各自的含义 (1)风是指周代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的功绩,也反映了周厉王、周幽王的暴虐昏庸及其统治危机。《小雅》最突出的作品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

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的社会内涵

婚恋诗、弃妇诗

抒发恋爱的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夫妇间真挚情爱

抒发人生感慨的诗

表达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人生哲理

政治讽喻诗

下层人民抨击争执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称颂执政者

史诗和其他

《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农事诗中《七月》最为出名 (1)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A、歌咏美丽的爱情,抒情或温婉含蓄或者大胆直爽

《召南 有梅》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 《邶风 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 B、写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

《郑风 女日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 《郑风 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的喜悦

《唐风 葛生》缠绵悱恻的悼亡诗,悼亡诗之祖

C、折射深刻的社会问题:反应爱情同礼教和社会舆论的矛盾。 《郑风 将中子》女子畏人言。

《谷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 (2)抒发人生感慨的诗的基本内容:抒发人生窘境

A、《小雅 巷伯》描述无端遭人陷害的人生境遇

B、《魏风 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不被理解的苦恼 C、《王风 黍离》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

D、《桧风 隰有苌楚》抒发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人不如物 (3)政治讽喻诗的基本内容:讽刺和赞美 A、对统治者的讽刺:揭露宫闱丑行

《邶风 新台》批判统治者荒淫无耻

《鄘风 墙有茨》

B、反应繁重的劳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怨恨情绪

《王风 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妇分离

《魏风 陟岵(制虎)》繁重徭役造成亲人分散

《豳(宾)风 东山》征夫对兵役的痛苦体验

C、周大夫对统治者的讽刺《小雅》《大雅》中一些诗作或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D、赞美勤政爱民的执政者。

《召风 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

《卫风 淇奥(玉)》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

(4)史诗及其他的基本内容:记载民族历史,歌颂祖先功勋

A、《大雅》五篇周人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人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B、农事诗:表现周人农业生产活动

《国风》的《七月》最出名,《芣苢(福仪)》《十亩之间》艺术水平较高

《小雅》的《信南山》《甫田》《大田》

《周颂》的《载芟(山)》《良耜

(四)》

《七月》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按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

共同点:以简练浅白的语言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C、反映周人礼俗观念的

《齐风 南山》

D、叙写贵族生活,歌颂祝福或者歌咏兄弟情谊

4、《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一,抒情和写实的统一(特点的应用)

第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理解含义、文学表现意义) 第三,四言诗的典范,四言为基本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第四,章法结构和语言特点

(1)抒情和写实的统一:《诗经》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以抒情诗占多数。

A、所抒发的感情是真是的。《伐檀》《硕鼠》一类分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的现象表现不满

B、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关雎》

C、叙事诗的诗作也包含这作者真挚的感情。《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烦劳的过程,却有着不平之气。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A、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七月》,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溱洧(真伪)》,还可以是直言其志直抒胸臆,政治讽喻诗、婚恋诗。

B、比,一般说是比喻。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 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 硕鼠》

C、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者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会骑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比如《关雎》,还有不相关的起到起韵的作用,比如《唐风 山有枢》讽刺守财奴的诗。

(3)四言诗的典范: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融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章法结构和语言特点:重章复沓是基本的章法结构

A、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词虽变但意义相同,改变字词后使得诗章之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B、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来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例: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总: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中剥离。 分:赋是《诗经》御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比如《国风》中的《七月》《氓》

比一般就是比喻,是诗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比如《卫风 硕人》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庄姜的美丽。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个章节的开头位置,比如《关雎》 总:赋比兴理论上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相互交叠的情况。

推荐第5篇:诗经

《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在《诗经》中,反映婚恋爱情生活的诗作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的篇章。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吐露了情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有的描写青年男女无嫌无猜、尽情享受爱情的欢乐;有的反映幽期密约的兴奋和不安;有的是一见钟情的喜悦;有的是两相未通的苦闷;有相爱过程中的波折,也有刻骨相思之后忽然见面的高兴,也有失恋痛苦与爱情受到摧残的不幸。

在《诗经》中,男性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与实用性使他们缺少成为审美艺术作品抒情性形的先天条件。男性形象往往要通过抒情女主人公细密敏锐的心理路线展现出来,或者是作为陪衬被动地展现女性形象而仅仅成为一条线索,男性形象仿佛是女性用柔密的线条精细织出,特别是征夫形象,始终是与家庭、妻子密切相连的。

《诗经》中男性形象的类型也比较多样,从婚恋的诗篇中,我们看到了多彩的人生,如要对男性形象进行分析概括,则有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追求恋人的男子形象。作为追求恋人的艺术形象,男性多作为一种抒情主体而存在,主要是为展现女性之美与追求之苦。《诗经》的头一篇《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中的男性形象是可爱的幻想家。诗中主人公深深爱慕者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男主人公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可谓坐卧难眠,其思慕之切可见一斑,但他却并未有非分之想,只是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怀,一个可亲可爱的理想主义者跃然纸上。

另一首《邶风.静女》也与《周南.关雎》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全篇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踟蹰”。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邶风.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轻快,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感情,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周南.汉广》中的男性却是忧郁失望的,他的求偶没有成功,他面对佳人而少追求的勇气。诗中主人公一边砍樵,一边唱到,这首诗用了个美丽的传说,作者把他爱慕的女子比作汉水神女,来形容她的美好而又难于追求,故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水永矣,不可方思”。但即便如此,多情的樵夫还是执着于他的爱情。《秦风.兼葭》中的男子也是失望忧郁的。兼葭长,露为霜,美人隔着秋水在那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故而“逆徊从之道且长,涕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虽然情绪低落,但淳淳的真情依然让人感到。

第二,负心薄幸,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这类男子的形象主要通过弃妇诗中女子的控诉而刻画出来的。《邶风.谷风》这首诗里的女主人公诉说她辛辛苦苦帮男人经营生计,但到生活好转了,而其丈夫却变心了,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因此她悲痛地说:“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这形象刻画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粗暴的男人形象。

《卫风.氓》也是一首通过妇女的诉说揭露出一个死新厌旧的男子形象,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她首先叙说那个男子如何带着笑嘻嘻的面孔来追求她:“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结婚后女的辛勤劳动,帮助他改善了生活,于是那笑嘻嘻的面孔也变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她愤怒地斥责那个没良心的“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邶风.日月》也是通过女子遭遗弃后的叙述:“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抒情女子的丈夫冷酷无情,经常虐待妻子,她受尽辛酸,心肝欲碎,只得向天地呼告,向父母讲说,哭诉哀怨,以表愁肠。以此控诉男子的无情无义。

《召南.江有汜》中,主人公是位被遗弃的姑娘,她爱过的人另有新欢,且已婚配。她怨艾悲愤难抑,便冲口而出:“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以此揭露了男子的薄情。

第三,民间普通夫妇生活的男性形象。《诗经》中也有夫唱妇随、夫妻恩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男子大多数是老实忠厚的。《郑风.女曰鸡鸣》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了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表现出家庭的和美生活。“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配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配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妻也温存夫也知心,蜜语甜言质朴真实,这如果是对恋人的取宠并不稀罕,但对夜夜同床共枕的妻子能有如此的体贴与感戴,实可为千古家训了。这是《诗经》中难得的让人感佩的男性形象,是一个懂得善待家人、品味生活的男性形象。

第四,征夫的形象。《诗经》中也有很多作品是描述服役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和家人的,这些作品主要是通过丈夫思念妻子或是妻子思念丈夫,而把征夫的形象刻画出来的。《邶风.击鼓》中表达的是战士久戍在外,对妻子家人怀念不已,恐怕不能白头偕老的深厚感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是一个足以让人为之深深感动与难过的男性形象,那如泣如诉的话语,就像是在心中流淌的泪水,在眼角滚动的鲜血,这种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与生命情怀令人流泪,令人沉思。这是一个刻画得较为丰满且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征夫形象。

《卫风.伯兮》中,丈夫出征了,妻子赞美他是个英雄,但又想念得头痛。这首诗作通过妻子对丈夫的怀念:“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瑗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悔。”这样,通过妻子的叙述,一个有情有义的征夫形象就被刻画出来了。

第五,荒淫无耻、强娶强聘的男子形象。《召南.行露》中的强横男子,采取强硬手段要聘娶有夫之妇。通过女子的控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其男子丑陋嘴脸遭到控诉与批驳,其粗暴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以上对《诗经》中的男性形象作了简要分析,他们既是历史时代的产物,生存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同时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具有古今一脉共通的思维与情感。

《诗经》中婚恋作品坦率地讴歌了男女思慕爱恋的种种情怀,展现了时人对理想男性的审美要求,即容貌俊美,英武强健,面对爱主动积极,深情痴情,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情欲,这些男性形象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和阳刚之气以及野性之美,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对中国文学男性形象塑造起着一定的模式意义。

推荐第6篇: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名句精选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国风 秦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抑》

8、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19、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斯干》

22、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23、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2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http://www.daodoc.com

25、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2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2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车辖》

29、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王风·采葛》

诗经名句精选

2 0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 ·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0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 ·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0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 王风 ·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0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 小雅 采薇》。

3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0

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 郑风 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当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0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诗经 秦风 蒹葭》。

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4

0

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译: 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 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08.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 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①[投]这里指赠送。 ②[木桃]就是桃子。 ③[报]回赠。 ④[琼瑶]美玉。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09.风雨如晦①,鸡鸣不已②。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 ②[已]止。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0.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呜》。

①[呦呦(yōuyōu) ]鹿呜声。

5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1.兄弟阋①于墙,外御其侮。 出自《诗经·小雅·棠棣》。

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①[阋(xì)]争吵。

12.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

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 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4.战战兢兢,如临①深渊,如履②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①[临]来到。 ②[履]踩,走。

15.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①[幽谷]深谷。

16.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

①[靡]没有谁。 ②[鲜(xiǎn)]少。 ③[克]能。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7、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2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2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推荐第7篇:诗经

《诗经》咏唱之爱情

爱情是人类流传千生万世不朽不死的情感,自然也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不可缺少的美好片段。透过其质朴直接的言语,我们穿越时间看到一幕幕不施粉黛简单而令当今承载太多物质浮华的人们所羡艳的传奇。其所描写的情感真挚自然,质朴纯真,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流露。

《诗经》所描绘内容紧贴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我们看到男女之间交往的清纯、自然以及本性,隐隐透出先民对爱情的渴望,不失为对人类本能的追求,以简单拙朴的方式初露端倪。这种表达,大方不失泼辣,含蓄不失浪漫。

然而,其中对于爱情追求过于直白的追求,却被古往儒学家称为“淫诗”。其不过是借维护纲常名教之由而曲解孔子对于《诗经》的理解。如,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证篇》),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其实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通过对其浅读,仅从字里行间梳理出《诗经》所蕴藏爱情的只字片语,下面将有所阐述。

一、爱情所存之季节生态性

一般春季为订婚的季节,秋季为成婚的季节。“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可以看出婚期选择与自然季节的关联。《诗经》中大致有山谷邂逅,枯萎树叶,秋天的唱和歌,露水,雨和虹,渔猎,会餐,采草药等文化信息,俨然一副生动的生活劳动场景。其所抽象的文化符码彰显出季节习俗已成为古代生活思想的重要地位。自然,季节,人的劳作休歇孕育了人在自然中淳朴单纯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自然季节的变换对于婚姻嫁娶不可避免地影响。

而诗歌中爱情的生态性表现在诗歌所描绘中的自然意象,男女之间表达情感的自然淳朴,坦诚真挚。前者属于自然生态,后者属于精神生态。如《邶风.静女》在等着情人的小伙子“爱而不见”感到时间被拉长了,以至“搔首踟躇”,等到姑娘来了,“贻我彤管,赠我茅荑。”心爱之人所赠之物即使平凡无奇于你亦是至宝、至美。如此细腻真实对于爱情的写照,在当今亦属于难得佳作。

二、爱情所存之民俗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诗经》中自然也涉及许多祭祀、巫术等民俗。爱情与季节性节庆,如庆丰收、祭祀上天以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节日密切相联。节庆与歌谣本自就是审美的仪式化。在这些丰盛的活动之中,彰显着主客体生命节律的和谐以及美感。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随迁。”(《卫风.氓》)不仅可以看出一方面其中反映出占卜的习俗,另一方面反映出延续至今的的嫁娶习俗,即是婚礼时男方用车接女方而女方带着嫁妆来到男方家中,开始另一段生活。

当然,爱情也易在乡村集会、歌舞中产生,赛歌或者其他的竞争方式也是约婚的一种。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摒弃了世俗偏见, 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其中的爱情诗,无论是写爱情之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写喜忧得失还是离合变化,都具有“正”的特点,也就是这些爱情诗感情都是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 “风”最善于描写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读者起教化作用,《诗经》中的“风”中的诗歌能像自然春风吹动万物而发出的“万籁之声”那样感染打动人心,因此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譬如《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这首诗中热情地表达了一位君子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

诗中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但当他“求之不得”之时,虽然为想她而“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而君子追求淑女时采取的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积极的态度,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片诚心来打动姑娘的那颗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风之淳,人性之正,声气之和。

因此孔子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这小伙子对姑娘的追求行动在欢乐之时并不过分(没有违背道德准则),在“求之不得”之时也不过于悲伤(能自制而没有自卑自残或图谋不轨),因此它具有“正风俗”的良好的教化作用。“君子”那“求之不得”(失败了)却仍坚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君子风度和高尚的品格确是值得赞赏。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青年男女美好的形象,而且表现出积极而健康的思想感情.全诗着意抒写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给人的感受是:“情深而不淫渎,热烈而不轻狂。”正如孔子中肯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广大人民对于于婚姻恋爱的正确认识和严肃态度。

《诗经》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歌咏的是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思想,是最纯朴的思想。概括来说就是纯真和美好,积极和健康,坚贞不渝,理智和道德 。

参考篇目:《诗经》

《中的爱情观》、

《浅谈中的爱情内涵》

推荐第8篇:诗经

诗经·采薇

大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如今归来之日,一是漫天飞雪的冬天。

思想感情: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忆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情况。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表达手法: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都是先写景,再抒情的结构。

景物特点:“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表示军旅生活的漫长,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

春夜喜雨

大意:这一场雨好像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思想感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表现手法:先是诗人盼雨,再听雨,看雨,最后想雨。

景物特点: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思想感情: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表现手法: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景物特点:作者用淳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天净沙·秋

大意:太阳渐渐西沉,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偻佝的老树上,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

思想感情: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表现手法: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景物特点: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推荐第9篇:诗经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怪”之一。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诗经》305篇作品,产生于漫长的时代和辽阔的地域,反映了宽广恢宏的社会生活面。就其思想内容看来,主要包括周民族的史诗、颂歌与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及征役诗、爱国诗等等。可谓丰富多采。

(一)、一小部分小雅反映了周王朝走向崩溃、没落的社会现实。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讽刺了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一部分大雅可视为民族史诗,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后稷之母姜嫄踩了天帝的脚拇指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以为不祥,抛弃了他,但他得到牛羊的哺乳伐木人相救,又受到鸟儿展翅遮护,因而不死:“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厥声载路。”接着写他对农艺的天赋才能,颂扬他长于农事、勤奋创业的英雄业绩。此诗颇富神话色彩,无异于一篇糅合神话传说的《后稷传》。《大明》描述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写得绘声绘色,雄伟壮观: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既有军阵、军容的描绘,又有战车、战马的形容;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出了牧野之战的战斗场面和师尚父的鲜明形象。颂扬了文王、武王父子的非凡功德,着重赞颂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

这五篇作品,合而观之,适成一组史诗。它们虽然简朴,却像是用粗线条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的史诗屈指可数,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雅》中保存了不少与颂歌异调的怨刺诗。是王道衰落、礼崩乐坏、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所谓“刺过讥失”、“匡救其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政治、社会背景和道德、伦理因素,而且指明了怨刺诗的主旨所在。怨刺诗是乱世的产物,它们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厉、幽时期及其以后,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一些作品出自公卿列士之手,是贵族士大夫们的讽谕劝戒之作。它们或借史讽今:“赫赫宗周,褒姒威(灭)之。(《小雅·正月》)”或揭露现实:“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廉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小雅·正月》)”或针砭昏君:“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大雅·板》)或斥责佞臣:“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吴!”(《小雅·巷伯》)总之,不外乎悯时伤乱、愤世哀民,表现出诗人系心国事、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忠心诚意。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歌功颂德之作有相通之处。但诗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大胆揭露,客观上具有不容低估的认识价值;诗中所抒发的深沉怨债,也表露了诗人们“忧心慇慇”的忧患意识。

(二)农事诗周代经济以农为主,因而反映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农事诗在《诗经》中为数不少。《颂》里的农事诗,大多赞颂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了祈求丰年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其内容较为单调,文学价值不及〈国风〉不高。颂歌与怨刺诗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美刺”的传统,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可谓开其端者。在《诗经》中,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多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宫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其主要目的是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的支持,并借助于上帝的权威以慑服臣民,以永保周王之天下。这些谀美的颂歌虽不能说一无可取,但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其思想意义及艺术价值实在无足称道。不过,应该指出,正是这一类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品,成了后世那些讴歌承平、粉饰现实的谀美之作的榜样和典范。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三)“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贵族文

[1]

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人之手,《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债更强烈,讽刺更尖刻,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斗争性。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如《邶风·新台》把卫宣公比做丑陋不堪的癞虾蟆,讽刺他夺占儿媳的丑恶行径。《鄘风·相鼠》道:“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以鼠之有齿反衬人之无耻,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异于衣冠禽兽的实质,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蔑视和憎恶的感情。《国风》中的怨刺诗无不在辛辣的讽刺中蕴含深沉的怨愤,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不平的心声。

(三)婚恋诗的精华以《国风》最为精彩动人。所谓“婚恋诗”,包括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各言其情”。〈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艺术质量甚高。无论是表追求,抒思慕,叙幽会,寄怀念,还是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抒发内心的哀痛,都莫不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具有不朽的价值。其中有热烈奔放的情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真切;有“(静女)”。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有深沉执著的恋歌。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刻骨相思;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空灵追寻。这些诗篇歌颂了对爱情的忠实、坚贞和专一,展现了主人公纯洁美丽的心灵。另有痛苦茫然的悲歌,有“昔盲恐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盲,比予于毒”哀伤沉痛,有“氓”的无助茫然。表现了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著追求,深刻地揭露了在私有制度下夫权制的不合理,倾诉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袁怨和痛苦。关于思想内容,汉代何休称其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因为《诗经》中有大量的吟咏爱情的诗篇。过去研究,往往过于强调它反映社会矛盾的那一面,而对其中很多歌颂爱情的篇章重视不够,其实这是不公正的,因为既然视作上古民歌的集大成者,就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从古到今的民歌系统中,爱情从来就是吟唱不衰的主题,诗经也不例外。

(五)征役诗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交侵,征战不休。平王东迁之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征役繁重,民不聊生。苛酷的兵役、徭役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如《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易其有所?”又如《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被迫服役的征夫们内心的哀苦和悲愤。《王风·君子于役》则写一个山村劳动妇女怀念她久役不归的丈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易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抒发了内心的惆怅和痛苦。又如《小雅》中的《大东》、《北山》、《渐渐之石》,《国风》中的《魏风·涉岵》、《邶风·式微》、《王风·伯兮》、《豳风·东山》等等,也都是征役诗中的出色之作。

(六)爱国诗《诗经》一方面写出了人民从事征役之苦,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他们的爱国感情和英雄气概。如《小雅·采薇》中的主人公,舍其室家,抵御外侮,“不遑启居”、“载饥载渴”;但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猖狂的狁侵凌之故,为了保卫家园,不得不奋起战斗,作出牺牲。此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再如《秦风·无衣》,可说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战歌,它表现了当时人民同仇敌忾、勇抗外侮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歌颂了奋起捍卫祖国、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精神。这些爱国诗或沉郁悲慨,或细腻委婉,格调不同,但都充满了爱国激情。

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远的影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推荐第10篇:诗经

《诗经》

1.基本信息:《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2.作品年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3.诗经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楚辞》

1.骚体:骚体文学包括楚歌和楚赋,它们有二个共同特点:其一是以《楚辞》中作品为模拟范式,其二是“兮”的大量运用;后者构成了骚赋有别于其他作品最明显的外在标志。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汉武《秋风辞》等帝王作品,以至整个两汉魏晋骚体都是《楚辞》的继承者。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曾指出“包括建安到魏末的抒情小赋言,可说都远袭楚辞”。2.赋体:赋体文学出于“楚辞”。这里的“楚辞”指屈原开创的文学形式,包括《楚辞》之前的就流行于世、有可能未进入《楚辞》的楚辞体作品。赋体的形成前人有多说,从大的方面,它与《诗经》传统、战国诸子文风、纵横家排比论辩的气势不无关系,然而最重要、最直接的渊源则是“楚辞”。从句型上看,赋体文有的全部或大部运用骚体句,如枚乘《七发》等;有的大量运用散句的散体赋,如之后宋代苏轼《前赤壁赋》等。从题材上和描写手法看,赋体文的主要题材是约定俗成的,构思方法有规可循,这种类型化倾向来自前代的模仿,由于《楚辞》提供最典丽优雅的榜样。3.朝搴[qiān]阰[pí]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汉乐府

简介: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2.背景:汉代从武帝开始,就频繁地发动战争,大量地征调行役戍卒,造成人民的大批死亡,也使很多家庭遭到毁坏。《战城南》的笔触不仅涉及到战场上凄惨荒凉,还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写出战争造成的社会秩序的破坏、农业生产的荒废。《十五从军征》,以“十五从军征”与“八十始得归”写出了兵役制度的黑暗,两个数字之间巨大的距离令人心惊,它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造成家庭“松柏冢累累”的惨象。3.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独徘徊。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臣朝行出攻,暮不夜归。4.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陇头歌: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域,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叙事诗:《墨梅》

王冕(元)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抒情诗: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边塞诗: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怀古诗: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eí)。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第11篇:诗经

《诗经》导读

一、《诗经》研究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大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它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了。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

秦汉之际,先秦典籍屡遭厄运。在秦始皇实行“焚禁”政策和楚汉战争的破坏之后,官府所藏与民间保存的秘籍散失极为严重。《诗经》由于是诗歌,便于讽诵、记忆,所以才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时期,保存研究它的主要有四家,即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共传的“毛诗”。鲁、齐、韩合称“三家诗”。他们的传本经文都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同属今文诗学。毛诗的传本经文原用先秦古文写成,属古文诗学。三家诗先后亡佚,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内传》亡于宋室南渡,只有《韩诗外传》尚存。东汉以后,三家诗逐渐衰落,而《毛诗》兴起。传《毛诗》的毛亨与毛苌,史称大毛公和小毛公。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传授《诗经》。在他死后,弟子苌被立为博士。东汉时,著名经学家马融、郑玄等人都研究《毛诗》,郑玄并作《毛诗笺》,因此毛诗取代三家诗而独传。流传至今的《诗经》本子,因为是毛亨、毛苌所传,故《诗经》亦称《毛诗》。

《毛诗》中所收集的作品,从其创作年代来说,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长达五六百年;从其产生的地域来说,有的出于王都所在地区,有的出于诸侯各国的领地,约包括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湖北北部一带地方;从其作者来说,有出于贵族阶层的作品,也有口头流传的民间歌谣。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在一起而编辑成为诗歌总集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便产生了“采诗”与“献诗”之说。

采诗之说,始于汉代。《礼记•王制篇》说:“天子五年一巡守(视察诸侯所守之地)。岁二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说法,他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献诗之说,见于《国语》。据说东周时期,天子为了视察民风,曾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国语•晋语六》也说:“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蒙蔽)。”

班固与何休对采诗的说法虽有不同,但都肯定有采诗的事。他们是出于想象,还是有所根椐,现在已无法证明。由于在先秦古籍中找不到有关采诗制度和采诗活动的记载,所以也有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我们认为采诗之说虽无明证,却是很有可能的。因为统治者为了考察民情,了解施政的得失,以便于巩固政权,很需要通过采诗掌握民众的思想动态。此外,通过采诗,还可丰富宫廷乐章,以满足庆典、祭祀和宴乐等对声乐的需求。除上述主观需求的因素外,从这部诗歌总集编纂成书的客观情况来考虑,也可以说明它是经过采集整理而完成的。《诗经》中的诗歌,其创作年代长达五六百年,包括的地区十分广阔,而其形式、用韵却基本一致。这在古代交通不便,各地语言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如果不是通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完成这样一部体制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编辑是根本不可能的。至于献诗之说,除《国语》的记载外,在《诗经》中也可以找到内证。如《小雅•节南山》有“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和《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的记述,说明“献诗”的事是确实存在的。因此可以肯定采诗与献诗的确是《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歌的主要来源。

通过采诗与献诗两个渠道收集诗歌创作,最后集中于管音乐的周太师。所汇集的诗歌数量一定是很多的,是谁把它加以选编整理而成为三百零五篇的诗歌总集呢?于是又产生了孔子删诗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凡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对于这种说法,拥护者不少,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夫子返鲁在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丁巳,时年已六十有九,若云删诗,当在此时,及何以前此言诗,皆曰“三百”,不闻有三千说耶?此盖史迁误读正乐为删诗云耳。夫子曰:‘正乐’,必雅颂各有其所在,不幸岁久年淹残缺失次,夫子从而正之,俾复旧观,故曰‘各得其所’,非有增删于其际也。奈何后人不察,相沿以至今,莫不以正乐为删诗。”方玉润根据孔子言诗,只说“三百”而未说三千;只说为雅颂正乐,未说对诗有所增删的记载,否定司马迁关于孔子删诗之说。如果说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有力的话,那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关于季札观乐的记载,则可为否定删诗之说最有力的证明。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让乐工为他演唱《风》、《雅》、《颂》。其分类、名目、先后次第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还不满十岁,由此可以断定孔子以前《诗经》已有定型的本子,今本《诗经》根本不可能由孔子删订。孔子删诗之说虽然不能成立,但《诗经》毕竟是经过一番整理编辑工作的,否则呈现在《诗经》作品里面的形式与用韵的统一性就很难解释了。那么整理编辑的人又是谁呢?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是周王朝的乐官。周太师有教贵族子弟学诗的任务,又保存有汇集起来的大量诗

歌,所以《诗经》很可能就是由他们编辑成书的。

《诗经》有“六义”之说,这是研究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周礼•春官•宗伯》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诗”与“六义”同实而异名,对于“六义’的解释,历来研究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的意思是说,风、雅、颂是诗的体制,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这种说法,现在已为学者们所采用。下面对诗之分类风、雅、颂和诗之表现手法赋、比、兴,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

风

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等十五国,合称“十五国风”。国风所标的名称,有的是指当时诸侯国国家的名称,有的则是指地域名。今本《诗经》中,《周南》诗十一篇,《召南》诗十四篇,《邶风》诗二十九篇,《鄘风》诗十篇,《卫风》诗十篇,《王风》诗十篇,《郑风》诗二十一篇,《齐风》诗十一篇,《魏风》诗七篇,《唐风》诗十二篇,《秦风》诗十篇,《陈风》诗十篇,《桧风》诗四篇,《曹风》诗四篇,《豳风》诗七篇,共收诗一百六十篇。《邶风》、《鄘风》、《卫风》分列之诗,是汉代人所分,其实都是卫国的诗。对于“风”的解释,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一解释,大意是说,由于风能吹动万物,所以就用风来比喻风教、教化和讽刺、讽谏的作用。君主要对臣民进行教化,臣民要对君主进行讽谏,这两者都 是借用诗歌的形式来进行的。它的好处是委婉含蓄,而不是直言不讳的批评或指斥,所以很容易被接受,正象风能吹动万物一样,它也容易感动人心,所以把它叫做风。这虽是最早的解释,但它是从封建礼教观念的角度考虑的,并不可取。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突破汉人的解释,提出了新的说法。他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这是说,国,指诸侯所管辖的区域;风,是民俗歌谣。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解释风、雅、颂的分类时举了五个例证,说明风本是乐曲的通名。至于乐曲为什么叫做风,他认为“主要原因是风的声音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种种的不同,乐曲的音调也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种种的不同,乐曲有似于风,所以古人称乐为风”。因此他说:“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现在一般研究者也都认为国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周南》、《召南》合称“二南”。由于它不是以国家的名义命名,所以有人认为“南”不是风的一类,不应该算是“风”诗,应该把它从“风”中划出去,而将《诗经》分为南、风、雅、颂四类。这个主张虽有一些根据,但理由并不充分,至今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一般研究者认为《周南》、《召南》所收的是南方地区的诗歌,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国自为编,故统称为“南”。其根据是:“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周公长住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召公长住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周公的采邑,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召公的采邑,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长江中上游一带地区。《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召南》当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也有人认为“周”、“召”都是地名,周以南的诗叫“周南”,召以南的诗叫“召南”。其说虽不同,但认为“二南”的性质属于风诗则是一致的。高亨也不赞成“二南”自为一类之说。他在《诗经今注》中解释《诗经》的分类时说:“第一,二《南》的主要部分也是民间歌谣,和其余十三国风性质相同。第二,《左传•隐公三年》:‘风有《采蘩》、《采蘋》。’《采蘩》、《采蘋》都是《召南》的一篇,可见《左传》作者认为《周南》、《召南》属于风。《周礼•大师》、《礼记•乐记》、《荀子•儒效》论《诗》,都是风、雅、颂三类并举,而不及南。可见《周礼》作者,《乐记》作者和荀卿都认为《诗经》只有风、雅、颂三类,南属于风,不是自为一类。”

十五国风中的诗歌,除少数作品外,大都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创作,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它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以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又由于它在口头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炼和加工,所以表现集中,语言生动,描写形象,韵律和谐,充分体现了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因此,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文学价值最大。

雅 包括《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收诗一百零五篇。编排以十篇为一组,并以这一组的第一篇诗命名,如小雅“鹿鸣之什”,大雅“文王之什”。零数的诗,包含在最后的“什”里边。这是为了检阅的方便。对于“雅”的解释,历来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大意是说:“雅”是“正”的意思。它是讲政教成败的诗。政事有大(重要的)有小(次要的),所以就有了《小雅》、《大雅》的区别。把“雅”解释为“正”,并没有错。但把“正”引申为“政”,得出“言王政废兴”的结论,并以政有小大去区分大小雅,这就有些牵强附会了。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了新的说法:“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这个说法继承了《毛诗序》对“雅”的解释,但并未过度引申。他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他没有进一步说明“雅”为什么是“正乐”。其实“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这是对于地方之乐而说的。二雅所收之诗,多为西周王畿以内的诗歌。周天子建都的王城,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这是当时尊王观念的具体表现。也有人认为“雅”字古与“夏”字通,西周王畿本称夏,周初人常自称夏人。“雅”、“夏”既然通用,“夏”音也自然可以写作“雅”音。所以产生于西周王畿的诗歌,也就可以称做“雅”了。雅有“小雅”、“大雅”之分它是根椐什么来区分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没为大家所接受的解释。有人以为这与它们产生的时代有关,“小雅”中的诗,产生的时代比“大雅”晚,风格上与风诗相近,不同于旧的雅乐,所以才有了大、小雅的区分。有人以为大、小雅就象后代律有大吕,小吕一样,都是乐调的区别。也有人认为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把旧的雅乐称做“大雅”,新的雅乐称做“小雅”。以上几种说法,因无确证,只能作为参考。《诗经•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首诗,只有题目而没有词句。《诗序》以为“有其义而亡其辞。”《郑笺》以为“本有辞,经战国及秦火亡佚。”朱熹根据《仪礼•乡饮酒礼》的记载,认为这六首诗,本来就有声而无辞,它只是用笙吹奏的伴奏乐曲。这种新说,很有说服力,所以过去就把这六首诗称为“笙诗”。

“二雅”中的诗歌,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外,大都是周王朝贵族文人的作品。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其中有叙述周民族发展历程的史诗,有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赞美诗,有反映种族冲突的战争诗,也有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政治讽谕诗,反映人民疾苦的怨愤诗,叙写男女爱情和婚姻问题的爱情诗等。它虽然有别于国风中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的民歌,但也有不少思想与艺术都较为优秀的作品。学术界在中国文学史中对“风诗”的成就肯定较多,而对“雅”诗的成就评价偏低。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对“雅”诗的看法,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颂

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收诗四十篇。对于“颂”的解释,历来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说:“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意思是说,颂是赞美王侯功德而把它祭告于神灵之前的诗。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颂者,宗庙之乐歌”。意思是说,颂诗本身也是一种乐歌,是供祭祀宗庙时用的。清代的阮元,从训诂学角度考察“颂”的本义,证明“颂”字即“容”字,也就是“舞容”的意思。因此得出“颂”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的结论。古时祭祀,不仅要有歌功颂德的诗,往往也配有娱神的舞。所以阮元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三颂”大都是庙堂祭祀的乐歌。《周颂》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多数作于昭王、穆王以前。《鲁颂》四篇,都是歌颂鲁僖公的。大抵为公元前七世纪的作品,产生于春秋鲁国的首都(今山东曲阜)。关于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史克作是颂”。也有人根据《鲁颂•宫》有“奚斯所作”之句,认为是奚斯所作。关于《商颂》,《毛诗序》认为是商代的作品,但一般研究者认为它是周代宋国的作品。《史记•宋世家》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由此可以证明,它也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是宋人正考父为歌颂宋襄公而作的。宋君是商王的后代,所以称之为《商颂》。

“三颂”中的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庙堂文学,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不过它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发展,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诗经》中把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它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毛诗序》认为是按诗的作用划分的,朱熹《诗集传》认为是按诗的作者的身份与内容划分的,宋代的郑樵认为是按音调区分的。他在《通志序》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以上三说,是古人对《诗经》分类的说法,其中郑樵之说较为中肯。我们今天研究《诗经》,不能拘于旧说,而是要按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实际内容而重新加以分类。

赋

郑玄《周礼•大师》注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其说虽不同,大意却是一样的,都把“赋”解释为铺陈直叙,也就是通常说的“铺叙”。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通过客观事物的描绘与叙述,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

一种创作方法。如《诗经•豳风•七月》,全诗均用赋体。它通过对农民一年十二个月辛勤劳动而不得温饱的痛苦生活的真实描写与叙述,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剥削压迫制度的残酷本质,而且也是对当时统治者的血泪控诉。

比 郑玄《周礼•大师》注说:“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释“比”时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意思是说,比是通过刻划外物来比附所要说明的意思,利用易懂的语言来确切地描绘事物的特点。根据以上三种解释,可知“比”是“比喻”的意思,也就是用打比方的

办法,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如“有女如玉”,以玉比喻女主人公的美丽温柔;“有力如虎”,以虎比喻男主人公的威猛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诗经》里有的诗整体用比,以拟物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相感情。如《魏风•硕鼠》中把剥削者比作“贪而畏人”的大老鼠,以表示诗人憎恶和反抗剥削压迫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比体诗和后世的咏物诗很有相似之处。

兴

《毛诗正义》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意思是说:“兴就是起兴人之情。„„兴起其情,是根据事物曲折微妙的关系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思。”上述三种解释,说法虽有不同,意思却很相近。是说某种客观景物激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就把它的形象描写下来,作为诗的开端,以引出下面要咏唱的事物来。所以“兴”又称“起兴”。它有引起下文的发端作用,有的又兼有比喻和象征的意义。《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兼有发端和比喻、象征的作用,但有的只有发端的作用,有的仅与正句有音律上的联系。所以对于兴,可根据诗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解释。

赋、比、兴是古人对诗歌创作艺术表现手法的总结。它虽然并不是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全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关于三者的关系,齐、梁时代的文艺批评家锺嵘在其《诗品•序》中曾作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他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隐微),意深则词踬(不顺畅)。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表露),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嬉浮油滑),文无止泊(归宿),有芜漫(散杂)之累矣。”他认为只有赋、比、兴并重,才能写出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感染力强,而又富有韵味的好诗来。《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尤其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它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曾经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

上文多次提到《毛诗序》,这也是研究《诗经》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毛诗序》,也就是《毛诗》的序言,简称《诗序》。《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列在每首诗前面,说明该篇主题的序言叫做“小序”;总论《诗经》的序言叫做“大序”。因为“大序”是附在首篇《关雎》“小序”后面的,所以对如何划分大小序,也有不同的说法。为了便于理解“大序”、“小序”之分和“诗序的作者与内容”等有关问题,现将《毛诗序》原文照录如下: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老百姓)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用委婉的言词谏劝而不直言过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国风”与“二雅”中凡讥刺时政的诗都属于与“正风”、“正雅”相对的“变风”、“变雅”)作矣。国史(王室史官)明乎得失之迹,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王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仁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原作‘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原文中“是以„„谓之雅”六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言风雅之别,其大意如此也。一人者,作诗之人。其作诗者,道己一人之心耳。要所言一人之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但所言者,直是诸侯之政。行风化于一国,故谓之风,以其狭故也。言天下之事,亦谓一人言之。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对“四始”的解释,说法很多仅举二说,以供参考。陈奂《毛诗传疏》认为这里是总论全诗,风、大小雅、颂,皆以文王诗为始:“《关雎》风始,《鹿鸣》小雅始,《文王》大雅始,《清庙》颂始。”《毛诗正义》引郑玄答张逸云:“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又引《郑笺》:“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

关于大、小序的划分,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二。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从“《关雎》,后妃之德也”起,至“用之邦国焉”,是“小序”,它是说明《关雎》主题和意义的;从“风,风也”起,至序末是“大序”,它是毛传论诗的总纲。朱熹《诗序辨说》则认为序中从“诗者,志之所之也”起,至“诗之至也”为大序;首尾二段为《关雎》篇小序。

《诗序》的作者是谁?古今异说甚多,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有人认为《大序》、《小序》都是子夏(卜商)所作;有人认为《大序》是子夏所作,《小序》是子夏与毛公合作;有人认为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是国史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卫宏所作。《后汉书•儒林传•卫宏传》说:“卫宏,字敬仲,东海人也,„„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因此,宋以来研究者多以为此说可信,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卫宏所作,非今之诗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以为每篇《诗序》的头两句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以下申说之词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对于《诗序》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尊序者多持全盘肯定的态度,攻序者则多持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认为具体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小序》是每篇诗的“题解”,它解诗的原由和方法,存在两个主要缺点:一是把“诗教”的观念具体运用于讲解诗篇,使之成为宣扬封建礼教的工具。如把祝贺新婚的《关雎》附会成是赞美后妃之德的诗歌;二是“以史证诗”,把具体的诗篇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生拉硬扯到一起。如把反抗“父母之命”要求婚姻自由的《鄘风•柏舟》,歪曲成为“共姜自誓”(守节)的诗歌。虽然存在这些错误倾向,但并不是所有《小序》都一无可取。如说:“《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这个解说基本上是符合卫人作此诗以讽刺卫宣公霸占儿媳为妻丑行之原意的。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小序》解说对了的,我们可以采纳,不一定都要自立新说;由于附会、歪曲而解说错了的,我们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原诗以本来面目。这样就诗论诗,才是正确的态度。《大序》是《毛诗》论诗的总纲,实际上也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它比较准确地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它提出了“六义”的问题,对诗歌的体制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总结性的探索;它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反映现实的诗歌和音乐。这些论述,其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应该予以肯定。它提出诗歌的规范应该是“发乎情,止乎礼义。”在说明诗歌的社会功能时,强调“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还说什么“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些观点,是对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和“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诗歌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这些当然是错误的,应该予以否定。总之,《诗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对诗歌的创作与批评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五经之一的《诗经》也因之而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毛诗故训传》属古文经学,最初并没有占据汉朝博士的宝座。但由于它按字义解经,训诂简明,又能吸收春秋末期以来儒生解经的成果,所以《毛诗》虽被汉武帝逐出官学,而在民间传习的学者却日益增多。到了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遍注群经,同时为《毛诗故训传》作《笺》。“笺”,实际上也是“注”,为什么称之为“笺”呢?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说:“笺者,表也,识也。郑玄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郑玄对今文经也很精通,作《笺》时,能吸取其长处,以补古文经之不足,使《毛诗》的释义,远远超过了“三家诗”,所以后来居上,取得了权威的地位。

从三国至唐代,传习《诗经》的学者,大都宗奉毛郑《诗》学。其间也有王肃、孙毓等著书

立说,对郑《笺》提出责难。唐贞观十六年(642)孔颖达等奉敕统一诗注,撰《毛诗正义》,又称《毛诗注疏》,注指《毛传》、《郑笺》,疏即“正义”。因为它采诸家之善,融汇贯通,并详备刑名制度,故题曰“正义”。由于它汇集了魏晋至隋唐时期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是诗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唐人讲《诗》,大多以它为依据。今本《十三经注疏》,经文之后的注为《毛传》,笺云之下为《郑笺》,附唐陆德明音义,“正义”则用大写“疏”字标识。这个注疏本如今已成为研究《诗经》极为重要的参考书。

到了宋代,《毛诗》的地位开始动摇。欧阳修撰《毛诗本义》,辨证《毛传》、《郑笺》穿凿附会之误,以疏解章句,断明诗义。苏辙撰《颍滨先生诗集传》,怀疑《诗序》,别为新解。此后郑樵的《诗辨妄》(原书已佚,顾颉刚有辑本)、王质的《诗总闻》等专著相继出现,各立新说,阐述己见。在诸多新说中,影响最大的是南宋朱熹的《诗集传》。他抛弃《毛序》,为《诗经》自作新序;解释词义,克服了《注疏》繁琐冗长的缺点,力求做到简明扼要。此书一出,学者宗之,直至元、明两代,朱熹的诗说仍占统治地位。《诗集传》解诗,虽亦有不当之处,并有宣扬理学之嫌,但他另辟新径解《诗》之功,仍然应该肯定。

清代学者对《诗经》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著述就有五百余种。其中较有影响的亦有数十种。如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编》,戴震的《毛郑诗考证》,陈奂的《毛诗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顾栋高的《毛诗类释》,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崔述的《读风偶识》,方玉润的《诗经原始》,皮锡瑞的《诗经通论》,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王筠的《毛诗双声叠韵说》,俞樾的《诗名物证古》,江有诰的《诗经韵读》,洪亮吉的《毛诗天文考》等。在众多研究《诗经》的清代学者中,除崔述、姚际恒、方玉润等少数人,敢于突破旧说,提出自己新的见解,颇有参考价值外,大多则注重于考据与训诂。他们虽然在这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据《毛序》以说诗,这种复古倾向,则是不可取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学者们的思想解放了,观点改变了,研究的方法科学了,涉及的层面扩大了,探索的程度深化了,它不仅为《诗经》研究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设立专章评介《诗经》的中国文学史就有了五十余种,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中国文学史纲要》,游国恩等人的《中国文学史》,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史新编》,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简论》,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等。总论《诗经》的有张西堂的《诗经六论》,余冠英的《诗经略论》,高亨的《诗经引论》,林义光的《诗经通解》,闻一多的《诗经通义》,谢无量的《诗经研究》,金公亮的《诗经学ABC》,周满江的《诗经》等。全注全译《诗经》的有唐笑我的《诗经白话注解》,洪子良的《新注诗经白话解》,高亨的《诗经今注》,江阴香的《诗经译注》,陈子展的《诗经直解》,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选注选译《诗经》的有蓝菊荪的《诗经国风今译》,余冠英的《诗经选》、《诗经选译》,李长之的《诗经试译》等。对《诗经》进行专项研究的有姜亮夫的《诗骚联绵字考》,王力的《诗经韵读》,陆文郁的《诗草木今释》,赵沨的《诗经音乐及其他》,徐英的《论毛传郑笺》,徐家齐的《三百篇用韵之研究》,陈钟凡的《诗经制作时代考》,唐圭璋的《三百篇修辞之研究》,胡念贻的《诗经中的赋比兴》,詹安泰的《诗经里所表现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等。此外,还有向熹的《诗经词典》。以上所举虽然只是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著述,而并非全部,但新时期的研究盛况,不难由此想见。这些著述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扫清了经学家笼罩在三百篇上的层层迷雾,不再把它看作“经”,而是把它作为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来进行研究;二是对这部诗歌总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论证;三是对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古代诗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给予了应有的肯定与评价;四是为这部古籍的通俗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些成就为今后对《诗经》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成绩是巨大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经学家把《诗经》当做“经”、当做“史”来传习,目的是在宣扬王道的政治理想,进行“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感化人心,规范德行,而巩固封建统治制度。他们重视“雅”、“颂”,以美刺解诗。通过对圣君贤相文治武功的赞颂,树立正面典型,进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通过对昏君佞臣,荒淫无道的讽刺,勾画反面形象,为封建统治提供历史鉴戒。对于“风”诗中揭露阶级剥削压迫罪恶和反抗封建礼教迫害的作品,则不惜用曲解主题思想的方法,消灭或淡化其反抗意识,以达到缓和阶级矛盾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双重目的。如把全面反映农民悲惨生活,对剥削压迫制度罪恶进进行血泪控诉的《豳风•七月》,说成是“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把揭露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本质的《魏风•伐檀》说成是“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这样诠释两诗的主题思想,它们就成为周公以创业之艰难教导成王和人民对贪官的讽刺和鞭挞了。又如把描写三月上巳节青年情侣在溱洧河边春游戏谑的恋情诗《郑风•溱洧》,说成是“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把揭露男女不平等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与控诉礼教吃人罪恶的《卫风•氓》,说成是“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弃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叙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这样诠释,它们的主题思想就变成为维护封建礼教的“刺乱”、“刺时”的诗歌了。经学家如此说诗的观点和方法,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取的,它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我们把《诗经》看作诗歌来研究,目的是在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分析这部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因此,在目的与任务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将“风骚”并称,用以指代《诗经》和《楚辞》。《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奠定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的基础,它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与评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浪漫主义重在表现理想,现实主义则重在反映现实。所以我们研究《诗经》的思想性,要把“国风”和“二雅”中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作为重点。《诗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下面仅就其主要成就作一些概括的评说。

“十五国风”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劳动者由于处在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对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有切身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歌谣,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同时也突出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原望和要求。它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敌斗争的武器。“二雅”中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讽刺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诗歌,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反抗剥削与压迫

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由于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榨,劳动人民虽然终年辛勤,但过的却是牛马不如的痛苦生活;统治阶级不劳而获,但过的却是骄奢淫佚的享乐生活。这便构成了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这种剥削与压迫的不合理的现实,劳动人民当然要在自己的歌谣中表现他们强烈的仇恨和愤怒的反抗情绪。《豳风•七月》和《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就是当时劳动人民表达其反抗剥削与压迫情绪的代表作品。 《七月》,是一篇全面反映农民悲惨生活的叙事诗。全诗八章,按照农事生产的特点逐月写来,生动、具体而又细致,准确地勾画出一幅农民痛苦生活的真实画图。它以农民的“苦”为中心,通过衣、食、住三方面的对比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生活中的不平。农民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采桑、养蚕、纺织、染帛,为公子缝制漂亮的衣裳;还要打猎、造酒、凿冰、修房,去服各种劳役。终年辛苦,无时休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尽被统治者榨取而去,供其享用;而农民自己却无衣无褐,吃苦菜,住破房,在死亡线上苦熬岁月。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敢于大胆揭露这种社会现实中最大的不平,让事实说话,实际上就是对剥削与压迫制度罪恶的血泪控诉。

《伐檀》以伐木的场景“起兴”,写伐木者用力砍伐檀木,并把它辛苦地运送到岸边。这些砍伐来的檀木,是为统治者造车用的。农民们出力流汗,受尽辛劳,所造的车却没有他们坐的份儿,这是加重在自己身上的劳役,由此很自然地联想到其他的种种剥削与压迫,他们的愤怒与不平便一起涌上心头。看到眼前流淌的河水是那样的清澈欢快,而世道却是如此的污浊黑暗,他们再也遏制不住心头的怒火,要把这人间的不平加以无情的揭露和讽刺。诗中紧紧抓住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本质,从衣与食两方面用典型事例作对比,提出了有力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真是理直气壮,意正词严。这个揭露,触及了阶级社会的本质特征,即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所以意义十分重大。在提出有力的质问之后,还感到未能表达尽内心的愤怒与不平,于是又以辛辣的讽刺口吻作结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意思是说:“那些贵族老爷们,可不白吃饭啊!”揭露的事实是不劳而获,偏说是不白吃饭,这是反话,正因为有了这机智幽默的反话,就更增强了辛辣讽刺的意味。全诗三章,反复咏唱,不仅点明制车的艰辛劳动过程,深化了诗的主题,而且由于句式的灵活多样,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硕鼠》,是一篇拟物诗,它通过巧妙的比喻,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本性,而且表达了劳动人民摆脱剥削压迫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诗中把统治者比做肥大的老鼠,巧妙而恰当,形象地点出其贪而畏人的本质特点:“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说明劳动人民长期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剥削者养得又肥又大,而他们对农民的死活却一点也不肯顾念。劳动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残酷的剥削与压榨了,所以下定决心要离开这吃人的地方,去找寻那幸福生活的乐土。“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就是这种强烈愿望的直接表达。他们幻想,如果找到理想中的乐土,就可以过上没有剥削压迫的幸福生活。逃亡,不是积极的反抗,乐土,也只是幻想中的乌托邦,但由此却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决心和他们渴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全诗三章,虽然句式整齐,中间每章只调换一两个用词,但却集中突出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意识和美好理想,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倾诉征戍徭役之苦

自从有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有了战争。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或扩大疆域,往往不惜用发动战争的办法来解决矛盾。战争不仅死伤人口,损耗资财,破坏生产,造成灾荒,还会给人们带来种种精神方面的痛苦与不幸。所以劳动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对于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人民不但不反对,而且是竭诚拥护,积极参加的。如反映宣王反抗犭严允入侵的《小雅•采薇》和秦襄公抵御西戎犯境的《秦风•无衣》,就充分表现了人民不怕牺牲,团结御侮的爱国思想。这也正是他们保卫和平精神的具体体现。与此相反,《诗经》中许多倾诉征戍徭役之苦的诗篇,则表达了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唐风•鸨羽》,全诗三章,沉痛地控诉没完没了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以“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起兴,用鸨鸟没有稳定的栖息之处,比喻人民服役在外不得休息的苦况。吃苦受累倒也罢了,而长期不能回家种田,年迈体弱的父母依靠谁人养活?这才是最放心不下的大事。“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概括而又集中地道出了服役者心中最大的痛苦与不安。对此无法摆脱的痛苦与不安的折磨,迫使他发出了“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的哀叹!这情急呼天的血泪控诉,读之真是催人泪下。

《卫风•伯兮》,是一篇写妻子怀念远方征人的诗。首章: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写心爱的英雄丈夫,手执长殳,为着国王去打先锋;二章: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写自从丈夫东征之后,便愁思萦绕,无心梳洗打扮;三章: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写一心思念丈夫,即使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四章: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写忧思郁结,病到心头无法化解。全诗用层进的手法,逐步深入地刻划了女主人公的心态,写得细致入微而深切感人。

《豳风•东山》,是一篇写征人还乡时在途中思念家乡的诗歌。全诗共四章。第一章写决定返乡时悲喜交集的心情和途中跋涉的辛苦。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虽然是叙事写景,但点明征人离家已久,首途返里时偏又下起蒙蒙细雨,为下面的抒怀描绘了特有的气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写征人悲喜交集的心情。将要踏上归途,很自然地想到久别的家,想到久别未归的家不知成了什么样子时,不由得引起了心中的焦虑、不安和悲哀;当转念想到穿着便衣回家,重过和平团聚生活的愿望就要实现,心中又为之一喜,感到如释重负的轻松。这样就把征人当时那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深刻而又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以征人与野蚕作对比,衬托途中跋涉的辛苦。写思乡,已初步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章写征人在焦虑不安时想象家庭的破败情景: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从大自然中捕捉了五种最能表现荒凉景象的典型事物,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具体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想象中家庭破败荒凉的画图。想象使征人感到不安,不安使他更急于想看到久别的家,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便突出地表达了越是荒凉越牵挂的那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这是想象的继续开展。第三章写妻子对征人的怀念,反衬征人思乡的情感。想到家,自然会想到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是从对面着笔。征人想,久盼自己回归的妻子,已得到鹳鸟传报的喜讯,于是打扫屋子,准备迎接亲人。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想象使征人感到家庭的温暖,温暖仿佛使自己回到了家中。收获回来的瓠瓜,依样放在栗薪之上,但这种情景,不见它已经三年了,这是想象的进一步扩大。第四章写想象新婚的美满和久别重逢的欢乐。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叙述在春光明媚,黄莺歌唱的季节,排场的迎送,繁多的礼节,使他们结成美满的姻缘。新婚是快乐幸福的,那久别重逢呢?这种心理,很不容易直写,所以诗的结尾用“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作了含蓄的表达,留下了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回味。全诗紧紧抓住征人情感变化的主线,充分运用想象,展开集中突出的描写,逐步深入地表现了征人倾诉战争苦难与热爱和平团聚生活的强烈要求和美好愿望。

(三)揭露统治阶级暴政与丑行

统治阶级由于掌握生杀予夺的最高特权,又拥有剥削榨取而来的巨大财富,因此便专断独行,毫无忌惮。他们有的重用小人,残害忠良;有的颠倒是非,任意刑罚;有的役使臣民,无休无止;有的荒淫无道,寡廉鲜耻。他们的准则是一切都以自己专权与享乐的私欲为转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这种暴政与丑行,“二雅”与“国风”中有不少诗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

《邶风•新台》,是揭露和讽刺卫宣公丑行的诗篇。卫宣公为他的儿子伋娶齐国的女子宣姜为妻,在迎娶新娘要经过的黄河边上建了一座华丽的新台。卫宣公见新娘很美,就把她中途拦截,做了自己的妻子。卫国人民很不满意这桩丑事,便编了这首诗歌加以讽刺。全诗三章。首章: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诗意是说:“新台辉煌耀眼明,河水漫漫浪翻腾。本想配个如意郎,偏嫁鸡胸丑老公。”二章:“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诗意是说:“新台高耸入云端,黄河波涌水连天。本想配个如意郎,偏嫁丑汉实在冤。”三章: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意是说:“撒网打鱼落了空,癞虾蟆儿钻当中。本想配个如意郎,偏嫁驼背丑老公。”全诗假借齐女的口吻,运用巧妙而形象的比喻,剥掉了统治者的面皮,让国君的丑恶嘴脸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秦风•黄鸟》,是秦国人民挽“三良”的诗篇。据《左传•文公六年》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此事《史记•秦本纪》也有记载,说秦穆公任好死后,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也在其中。所以这首诗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惨无人道殉葬制度的揭露与控诉。全诗三章,首章说:“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它以“黄鸟鸣声凄凉,栖息在酸枣树上”起兴,很自然地引出“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殉葬”的本事。以黄鸟的止非其地,暗喻奄息的死非其所,巧妙而得体。接着写“子息德才皆高强,一人能把百人当,在他临近墓穴时,浑身颤栗心暗伤”。人民对敬爱的英杰进行热情的赞颂,并对其悲惨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惋惜与同情。最后说“满怀悲愤问上苍,谁害好人短命亡,如可以身赎他命,纵死百回愿抵偿”,以反问苍天与愿为其赎身作结,把控诉的矛头直接指向野蛮、凶残的统治阶级,因为他们是造成这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

二、三两章中间只换了“桑”、“防”、“楚”、“御”四个关键词,并巧妙地嵌进“仲行”与“鍼虎”两人的名字,反复咏叹,感人至深。

此外,如“小雅”的《正月》与《北山》和“大雅”的《民劳》与《桑柔》等,也都是揭露统治阶级昏庸无道和社会黑暗与不平的较有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四)反映爱情与婚姻问题

自由幸福的生活,除了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外,还必须有一个由志愿结合所组成的美满家庭。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包办婚姻制度的迫害和礼教规范的束缚,不仅使许多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相反的却给众多青年男女造成了痛苦和不幸,其中受迫害最深重的则是妇女。《诗经》中大量有关爱情与婚姻问题的诗篇,从各个不同角度,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有的写约会欢聚的快乐,有的写热恋相思的痛苦,有的写遭受迫害的悲愤,有的写无端被弃的怨恨。这悲、乐、苦、怨,是青年男女们追求幸福生活愿望的不同形式的具体表达。

《邶风•静女》,是写情人相约密会的诗篇。首章: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意是说:“姑娘温柔又漂亮,等我城门角楼上。暗地隐藏不露面,令我搔首又彷徨。”二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意是说:“姑娘温柔又漂亮,赠我红管透清香。此管闪闪放红光,由她送我非寻常。”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意是说:“红草送我情意长,美丽别致味芬芳。不是草儿多珍贵,为它来自好姑娘。”这诗首章先写男子以愉快的心情去赴约,但到了约会的地点,却不见心上人的踪影,急得他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接着两章具体写出会面的情景。姑娘要逗他玩,故意藏了起来。当看到他焦急不安的情景后,才出来会面,并把亲自采摘的管状红草作为礼物送给他。他高兴地赞美小草,并深情地讨好说,“不是这草儿有多美,因为它是美人送我的。”它虽是一首小诗,但却把情人密会的欢乐,写得十分生动而富有情趣。

《鄘风•柏舟》,是一首写要求婚姻自由,反抗礼教压迫的诗。诗中写道:“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意是说:“柏木小船漂荡,漂向河水中央。额前垂发分两旁,他是我的如意郎,死也不变此心肠。呼声天啊,叫声娘!不谅人家为那桩?”此诗以柏舟“起兴”,有暗喻心如柏舟之坚的意思。中间申说自己已有选好的如意郎君,至死也不会改变心意另嫁他人。最后埋怨母亲与苍天,为何不体谅自己的心愿。全诗两章,反复咏唱,把青年女子热烈追求婚姻自由与坚决反抗礼教压迫的反抗精神表现得如此集中而突出,它实际上是对不合理的父母包办婚姻制度的大胆揭露与控诉。封建卫道士们,歪曲此诗主题,把它说成是共姜自誓,守节不肯再嫁,其维护礼教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

《卫风•氓》,是女主人公自叙其被欺骗、被虐待、被遗弃的经过与内心悔恨与不平的诗篇。全诗六章,章各十句。是写弃妇不幸遭遇的名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第一章写求婚与订约。诗中说那个男子带着憨厚的笑脸,假借买丝向她来求

婚。他连媒人都未请好,就急于要结婚。她不肯立即答应,可是他的甜言蜜语,最后还是骗得了信任。于是在恋恋不舍地送他渡过淇水,直到顿丘时,她才委婉地说明不能立即答应的原因是“子无良媒”。希望他不要生气,最后并毅然地向他定下了“秋以为期”的承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第二章写秋天结婚。秋天到了,她天天盼望他的到来,不见他时,伤心落泪;见到他来,便有说有笑。问他占卜的结果如何?他说卦体没有凶咎的言词。于是她才放心地让他赶了车子来,带着自己的嫁妆和财物到男家结了婚。

这两章通过具体细致的叙写,突出表现了女子的善良和天真,为与以后男子的背信弃义作对照设下了伏线。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三章写失爱后的悔恨心情。以桑叶的嫩绿泽润比喻青春貌美;以斑鸠的贪食桑葚醉而伤性,比喻自陷情网的悔恨。她沉痛地告诫说:“年轻姑娘们啊,千万不要轻信男人和他缠。男人嘴甜心不专,说甩就甩把脸翻:女人如果找错人,想要摆脱难上难。”这由痛苦经历中得到的教训,揭示了在恋爱婚姻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社会本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四章写无端被弃是由于男子的忘恩负义。仍以桑葚作比起兴,暗喻无端被弃。她满怀委屈地说,自从嫁到男家,几年来都过着穷苦生活,使自已失去了青春美貌,她对丈夫仍然忠贞不二,但丈夫却忘恩负义,将自己遗弃。当她乘着车再次渡淇水要返回娘家时,不堪回首的悲悔之情一起涌上心头。“我无差错赶出门,只为男人少德行。见异思迁没定准,背信弃义枉为人”,这表白与倾诉,道出了心中无限的悲愤。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第五章写在家时的辛劳与被弃后的困难处境。打从来到男家后,自己早起晚睡,日夜操劳,但换来的却是丈夫横暴的欺凌和冷酷的虐待。回到娘家后,兄弟们不但不谅解,反而嘲笑她私自许婚,以致上当受骗。她有苦无处诉,只能把泪水往自己肚子里咽。此情此景,真是令人心酸。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第六章总写被弃后的悲愤心情与斩断情结的决绝态度。“白头偕老”的理想破灭了,它现在带给自己的却只有满腔的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沼泽再阔也有个边。而男人的心肠变化无常,实在令人无法判断。回忆少年时在一起戏耍,两小无猜多么欢乐。初恋时山盟海誓言犹在耳,没想到竟然会全抛脑后。往事回忆涌起的悲愤与怨恨,使她变得坚强起来,于是下定决心,从此一刀两断,由自己去承担一切不幸与苦痛。“既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斩断情结一笔勾”。这痛定思痛的决绝成度,充分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具体描写与叙述,不仅深刻地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且也有力地控诉了礼教吃人的罪恶。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不可能一一加以论述。下面仅就几个突出的成就作些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一)现实主义精神

诗歌的创作,要抒情、言志。这情与志,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大胆地揭露社会现实中的主要矛盾,突出地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这也就是说,优秀的诗歌,要能抒人民之情,言人民之志,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国风》中的诗歌,作者大都是劳动人民。他们对生活有深切的感受,所创作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勇敢而大胆地揭露了被剥削者被压迫者与统治阶级之间各方面的主要矛盾,突出地表达了他们的反抗争精神。这些出自心底的诗歌,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本质,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的基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文学遗产中的优良传统。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这是古人对《诗经》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的总结。赋,即“铺叙”,是通过客观事物的直接描绘与叙述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比,即“比喻”,是借客观景物作比况,使要说明的事理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具体形象。兴,即“起兴”或“发端”,是用眼前景物为比喻和象征,把它作为诗的开头,然后引出要歌咏的本事。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写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氓》就是一篇综合运用它的成功之作。诗的结构是依照这一婚姻悲剧发展的过程安排的。它用铺叙的方法,具体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合到被弃的经过和结果。内容决定形式,这是“赋”的具体运用。诗中运用比的地方就更多。“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表现两人德行的根本区别。用的都是对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男子的变化无常,用的是隐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竭力写女子的可敬可爱,反衬男子的可耻可憎,也是一种对比。“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以男子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作对照,揭示其丑恶嘴脸,也是一种对比。诗中也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用人们熟悉的景物“起兴”,引出下文,又兼有比喻女子颜色盛衰的意义。这首写婚姻悲剧的名篇,就是这样综合运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表现其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思想的。

(三)精炼生动的语言

一切文学作品都要求语言精炼,它对诗歌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可以藉助生活的逻辑的发展去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而是需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精炼而生动的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诗歌的语言,第一要精炼,就是要用最经济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第二要生动,就是要用准确生动的词汇,形象地叙事抒情;第三要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记忆和吟咏。劳动人民的语言最为丰富、生动,他们的歌谣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地经过加工和提炼,所以表现在诗歌中的语言也极为精炼而又丰富多彩。据有人统计,《诗经》中仅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动词,就有采、掇、拔、折等五十多个。各种动词、形容词,也异常丰富。此外,双声叠韵连绵词的巧妙运用,对形声、状物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发挥了枳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是对《诗经》语言精炼、生动而又丰富特点的较为中肯的概括与说明。

(四)重章迭唱与和谐的音韵

重章迭唱的形式,也有人称它为复沓体。它是指由若干章(节)组成的一首诗,每章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更换少数关键性的词语,反复咏唱。运用这种回环咏唱的方法,可以加强抒情的效果,可以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序,也可以逐步深化主题思想,同时也便于传诵和记忆。《诗经》民歌中这一篇章结构上的特点,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诗歌特有的结构形式,不仅后世的民歌和文人诗歌多有采用,就是今天,也有一些歌曲是用这种形式创作而成的。《诗经》中大部分诗歌,就具有显明的韵脚和有规律节奏组成和谐音韵这一特点。因为有了这个特点,不仅便于吟咏朗诵和记忆,而且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都有很大的帮助。《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四言诗,但也有突破这种定式的句法。如《伐檀》

五、

六、

七、八言句式都有,《缁衣》中有一言句,《祈父》中有二言句,《君子于役》中有三言句即是。至于它的押韵方式,也有不同的变化。最常见的是隔句押韵,就是偶句用韵,奇句不用韵。此外还有句句押韵与奇句偶句交叉押韵等的变化,关于这个问题,王力所著《诗经韵读》已有专门介绍,可作参考。 总而言之,《诗经》的思想与艺术不仅为我国诗歌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后代诗歌的发展和创新,都与这个光辉起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代的乐府民歌以及汉代以后的民间歌谣,直接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艺术表现手法,写出许多优秀的诗歌。历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如屈原、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他们批判现实的精神,抨击黑暗政治与关心人民疾苦的优秀诗篇,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到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等方面,都与学习《诗经》继承其优良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一些进步作家还把这个优良传统作为批判形式主义诗风的有力武器。由此可知,《诗经》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这些积极的影响,主要来自“国风”和“二雅”中的部分优秀诗歌。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诗经》的消极影响。它虽不占主要地位,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三颂”和“二雅”中一些贵族的祝颂诗,内容都是歌功颂德的。这些诗歌或宣扬天命思想,或美化文治武功,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御用文学。后世粉饰现实、歌功颂德的庙堂文学和形式主义文学,如汉代堆砌词藻的大赋与后世一些专门歌功颂德的颂、赞、箴、铭,无不受其影响。我们对它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诗经》也流传到了国外。它在中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十八世纪以后,英、法、德、俄等国也有《诗经》的译本或选译本相继出现。所以它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国家的学者和诗人,不仅喜爱其诗歌,而且有的还有研究的专著出版。据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附录三《诗经》参考书目中的统计,国外研究《诗经》的有关著作就有日本龟井昱太郎的《毛诗考》,山本章夫的《诗经新注》,岡元凤的《毛诗品物图考》和朝鲜申绰的《诗次诂》等二十余种。

由于《诗经》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使 其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12篇:诗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结合当前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重难点:

1.运用朗读手段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 1.走进诗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2)指导整体朗读:

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3)提示内容朗读: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学生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学生讨论: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一条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水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四、品读全诗,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学生讨论: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教师小结:是兴中有比,兴比自然。比兴的手法,不仅表现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这一手法,在中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和发展着。

五、拓展延伸,欣赏比较

1.我国诗词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很多,欣赏构思、风格各异的名篇,与本文做比较。

2.结合当前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 合作 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3齐读;4指名朗读;5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

6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目的: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㈢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目的: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将诗歌内容和思想意义加以延长伸展,让学生进一步畅思遐想,给学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课文内涵,并使学生加深印象。)

㈤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㈡练读㈢展示㈣齐读

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目的:在对诗歌有了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六作业: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目的:比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板书:

蒹葭

《诗经》

亲情友情

追求——伊人:爱情事业

理想自由

第13篇:诗经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guǐyuán,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读高中时课本选入的诗经选文屈指可数,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就有这篇。当初读的时候除了对主人公被遗弃命运的同情以外,并没有更深的感想。后来看到杜甫的《佳人》“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突然有种万艳同悲之感,有感于当世的社

会风气,更觉得千古弃妇的悲欢离合似乎是相通的,现在读研阶段有幸重新认识此文,也借此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吧!

关于这篇诗作,无论是毛传还是郑笺、孔颖达疏,都说女主人公的行为不符合礼教,在这里就谈论下主人公的做法是否符合礼教。

我查了一下阮元的《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毛诗·卫风》一共有十篇:

“淇奧yǜ”“考槃pán” “硕人”“氓” “竹竿” “芄兰”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按毛传有五篇是刺时之作,从此可以看出,毛亨是从政治教化方面来读诗的,至少在《卫风》上是这样。

“氓” 毛传: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我们来看看卫宣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让毛亨这么念念不忘:

《史记世家》: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

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máo)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máo),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máo)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

这是史记中对卫宣公的一段记载,从文中可以看出卫宣公本人劣迹斑斑,行为不堪,而众所周知《毛诗》是从美教化,厚人伦的角度来评诗的,那么如此说此篇作于卫宣公之时,是为了讽刺时事(即卫宣公),至少从文本上看,这样说十分牵强。就我的感觉倒好像是毛亨觉得卫宣公这个人实在是寡廉鲜耻,不借传诗的机会刺他一下实在是难消我心头之恨的意思。

现在我就诗文本并结合毛传,郑笺,以及孔颖达疏来谈谈我自己的观点,由于只是讨论女主人公的行为在当时是否符合礼教,所以重点集中于对一二章的解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就这一小段来说,三位先贤的解读就十分耐人寻味: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

对这段小序,孔颖达疏:

“奔诱者,谓男子诱之,妇人奔之也。”

那么从第一章来看,男子的确是“诱”了,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么女子“奔”了吗?

用郑玄的话来说就是:

“言民诱己,己乃送之涉淇水,至此顿丘,定室家之谋,且为会期。”

到孔颖达就更进一步:

“毛以为,此妇人言己本见诱之时,有一民之善蚩蚩然颜色敦厚,抱布而来,云当买丝。此民於时本心非为来买丝,但来就我,欲谋为室家之道,以买丝为辞,以来诱己。我时为男子所诱,即送此子涉淇水至於顿丘之地,与之定谋,且为会期。男子欲即於夏中以为期,己即谓之:非我欲得过子之期,但子无善媒来告其期时,近恐难可会,故原子无怒於我,与子秋以为期。”

照郑玄的意思,就是女主人公送氓到顿丘这个地方,并且定好了成家的日期,这就是奔;

到了孔颖达近于改编成小说了,不仅仅是谋,连谋的内容都一清二楚,氓是想以夏中为期,“我”(女主人公)就说了,不行,日子太近了,不利于“奔”,所以我们以秋天为期,你不能怪我,都是你不托媒人告诉我个准日子!

现在我们按照先贤的意思来理解一下,那就是既然是奔不应该只是你知我知,媒人也应该知道,这事儿越多人知道越好,第

二点就是既然奔我们就得准备充分,不能着急,越慢就越稳,慢到连父母国人都知道我们要奔了再奔也无所谓!

由此可知先贤的智慧绝对是常人望尘莫及无法理解的。 我查了一下《说文解字》对“奔”的解释:

“走也,与走同义”

上像人挥动双臂跑起来的样子,下面是三只脚。众人一起走,意为行军,故为快跑。字之本义为快跑。

就算我们抛开字面意思,按照常规的理解,既然是奔就是不合礼教的,既然不合礼教又为什么想通过媒人传话呢?

特别看到后边的孔疏简直赶超后世小说,很有点儿三人成虎的意味了。

下面来看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首先对第一句的解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郑笺“前既与民以秋为期,期至,故登毁垣,向其所近而望之,犹有廉耻之心。”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毛传“言其有一心乎君子,故能自悔” 郑笺“用心专者怨必深”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郑笺“则笑则言,喜之甚” “爾卜bǔ爾筮,体无咎言。”

笺云:尔,女也。复关既见此妇人,告之曰:我卜女筮,女宜为室家矣。

我们先来看郑玄如何自圆其说,按照郑玄的意思,氓隔水呼号“女宜为室家矣。”“女宜为室家矣。”丝毫不惧是不是有人知道他诱奔的阴谋,可以说是十分嚣张。

孔疏“此男子实不卜筮,而言皆吉无凶咎者,又诱以定之,前因贸丝以诱之,今复言卜筮以诱之,故言又也。”

到了孔颖达这里简直成了穿越版诗经,他不仅知道男子没有卜筮,而且对该男的心理活动都了如指掌,在文本内容完全没有表达这方面意思的情况下全面而具体的填补了关于氓心理活动这方面的空白。在此一定要表达下对他的敬仰,毕竟在自圆其说这方面他做的要比郑玄高明的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毛传“贿,财;迁,徙也。”

笺云:女,女复关也。信其卜筮皆吉,故答之曰:径以女车来迎我,我以所有财迁徙就女也。

在此女主人公也不顾“羞耻”的隔水呼号了:直接用你的车来接我,我带着财物到你那儿去。

到此为止,只能说一句见过私奔的,没见过这么嚣张的、赤

裸裸的、可以通过媒人传话的、谋划周全的、尽量慢慢的、不怕父母国人知道的,诱奔!

《周礼·地官·媒氏》称: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

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

笺云:币者,所以贸买物也。季春始蚕,孟夏卖丝。 根据当时的风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两人可能就是仲春之时相识的,按照《周礼》这也并没有不合于礼教。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可知当时婚配,媒妁之言已经起到重要作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合礼教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行为是否不合礼教呢?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恐怕已经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态度,就是如果你仅仅是以抱布贸丝为借口来找我商议婚事,那是不妥的,要有良媒才能成佳事。而后一句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大有《将仲子》中的“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

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既要坚持自己的爱情理想,又畏人言礼教的矛盾心理。只不过我们能肯定的是本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遇人不淑,而《将仲子》中并没有对男主人公的品行着墨。

所以从第一章来看这个被蔑称为氓的男人的确诱惑女主人公,“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却完全看不到女主人公逾矩这点,一句“子无良媒”足以说明妇人并未因此而奔之,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氓勾引未遂,恼羞成怒!

孔《疏》“言‘男女无别’者,若外言不入于阃kǔn,内言不出于阃,是有别也。今交见往来,是无别也。‘奔诱’者,谓男子诱之,妇人奔之也。”(阃kǔn,女子内室。) 上文已经提出,周代男女交往有时令限制,仲春之月,奔者不禁。那么是否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之大防就严格到见面说说话就被视为淫奔的地步呢?女子只能在内室转悠不能迈出家门一步呢?礼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有莫大的关系,那么在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或还萌芽的时候礼教就严格到像程朱理学强调的见面说说话就淫奔无耻的地步,是不是很令人怀疑呢?

至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朱氏《诗故》: “乘垝垣而以贿迁,知窃藏逾墙以相从也。”

到了这里就更穿越了,朱氏完全抛弃了郑玄的“向其所近而望之,犹有廉耻之心。”此小说进一步发展到了“窃藏逾墙以相从”的地步。可是既然生米熟饭,奔心似铁了,再占卜

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合理的解释应是是女主人公在淇水边上站在垝垣上向着住在对面“复关”的氓家张望,“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两句确实引人联想,“复关”应代指氓,可是二人如果只是隔水相望,也可以说是“既见复关”《诗故》中得出“知窃藏逾墙以相从也。”的结论是从何而来的呢?至少在诗中不能明确看到女主人公德行有失。

朱氏《略记》:

“蚩蚩抱布喻在上者无知人之明,徒挟微禄以招摇也。无媒愆期喻在下者既慕荣宠又畏名义,逡巡瞻顾且前且却之状也。”

本人没有先贤的大智慧,实在上升不到先贤这样的理论高度,从诗中仅仅看到弃妇的自嗟自怨。

今人蒋立甫《选注》:

“女子受夫权压迫,任意被遗弃,这在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把女主人公命运悲惨的原因只归结到社会制度简直可笑,难道当今社会就不存在和女主人公命运一样的哀怨女子吗?只要打开网络充斥的都是什么二奶小三,而所谓的原配夫人又有多少苦水和泪吞只像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一样“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呢?恐怕不在少数。难道我们也可以说这千千

万万的悲惨都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吗?女主人公被遗弃的原因诗中已明,就是简单而现实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一是年老色衰,二是氓“言既遂矣”,现代女子被弃也不外乎这两个原因。

最后一句话,如果女人没有达到真正的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这样的悲剧恐怕还会持续不断的发生。

第14篇:诗经

《诗经》中的植物与爱情

一、摘要:“诗者,善于赋、比、兴也”。读了《诗经》,觉得它的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诗篇1般都会以比兴开始,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被用来作比兴的主要是一些动物和植物。《诗经》的文字素朴,意境却十分悠远。尤其是对花草树木的描绘,使其中的意向更丰富,风格也更突出。而且阅读《诗经》里的植物篇时常常有惊艳之感。在看到这些植物的时候,就仿佛看到婷婷的淑女,那花花草草就是我的爱情。

二、关键词:诗经植物爱情文化

三、正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民间的歌谣即“十五国风”、官贵宴会的乐章即“大雅、小雅”、庙堂祭祀的典礼音乐即“鲁颂、商颂、周颂”,总共是三百零五篇。这些作品纪录了周朝初年至春秋时代中期的生活环境与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真实传达了数千年前先民们悲嗔苦喜的感情世界。

《诗经》中虽有祭祀鬼神或歌咏统治者之类的宗教诗与宫廷诗,但大部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而大部分都是“风”和“雅”。在《诗经》中,“风”有160篇,“雅”105篇,而颂则只有40篇,因而“风”是最多的。“风”的内容多是对民间爱情的吟咏,对苦难生活的描写,也有对当时黑暗政治的讽刺和批评。先民用他们熟悉的山川景物或触目可及的动植物,或平铺直叙,或譬喻象征,或起兴来抒发心中的意念与感情。因而《诗经》中提到的植物种类是非常多的,包括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蕨类植物以及第一类等。了解这些植物的分布,性状与用途,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更能贴近作者的情绪,更可以今日植物的风貌遥想《诗经》植物在迢远古代的风采。

解读辨别《诗经》植物的努力,从三国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开始,经清代徐雪樵的《毛诗名物图说》,陆文郁的《诗草木今释》,到现在台湾潘富俊的《诗经植物图谱》等。书十个世纪的知识积累,今得以从众大家的研究中增长几分知识。

在所有的中国古籍中,应该说《诗经》史料的真实性是最高的,而且其中记载的植物种类众多,是研究古代植被的第一手资料。但《诗经》不是专论主物的书,书中植物的出现,都是应诗中“赋”、“比”、“兴”的需要而提及而已。都说“六经中惟诗易读,亦惟诗难说”,尤其以植物部分为最。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三十五篇提及植物,而植物的名称又非常的笼统,多数植物名称并不统一,所以具体的说《诗经》中有多少种植物出现是不科学的。根据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属于植物的字辞在《诗经》中共一百六十类,除十类为植物泛称外(如禾、谷),其余的一百五十类专指特定植物(如荇菜、葛、卷耳),或非特定的一种植物(如竹、松、杨)。特定种类的植物共有一百一十二种(变种、品种名不另区分)。”

何以在那个年代的作品中会有如此数目的植物被引入呢?大概是这样的。

《诗经》中有大量的农事诗。所谓农事诗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它们是周代农业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直接产物.以农为本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农事诗是《诗经》中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这些作品也更直接地反映了周人的经济情况和周人的物质生活,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产生的物质之源,在文学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上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诗经》中的农事诗可以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两种。所谓的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农业祭祀活动的诗歌.所谓祈谷,就是春夏播种之时,祭祀神明,祈求丰收;《周颂》中的《噫嘻》就是描写祈谷祭。所谓报赛,就是在丰收之后,进行祭祀,报答酬谢神灵的恩赐。农业祭祀诗具有重要的价值:(1)它们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的风俗礼制。(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规模方式以及农业经济的繁荣,为我们今天研究西周的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史料。(3)祈谷,报赛等农业祭祀活动,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也增强了周人夺取丰收的信心和劳动热情,在当时起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所谓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如《豳风·七月》,《小雅·大田》,《甫田》等。《诗经》农业生活诗的艺术价值表现为:(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豳风·七月》,这首诗很像是一首月令歌,它将节令物候和农业生活的描写结合起来,用一系列物候形象地反映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运用蟋蟀的由远及近,由室外到室内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季节的变化,别有意趣。(2)善于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段,并引发人人们的思考,从而造成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隽永的韵味。如《七月》中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以及《大田》所写的寡妇拾穗等,均是颇有深意的。

另一方面,人们刚刚脱离母系氏族。在母系氏族时期,女性是部落的首领,因为那时的人们主要靠女人采集植物为生,直到后来植物仍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人们将这些哺育他们的植物们写进他们的诗歌中,加以吟颂,感谢神的赐予。就是上面提到的农业祭祀诗。据说,神祗是听不到人们的话的,他们只能听懂颂歌,必须要是唱出来的。这些被引入的植物都是代表一定的含义的。而这种象征也决不仅仅是人们对来年粮食大丰收的期盼而已。《国风·郑风·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在这里,舜华是古代女性崇拜的象征。

再者,从作品中看到的很多植物都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不仅是我们常吃的,也可以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主要就是我们常吃的野菜、蔬菜、水果、纤维植物、染料植物、建筑制造用材等。这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了它们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乐于去引入它,也乐于去歌颂它。这些最平常的东西就被写入了诗歌中。否以(音),就是今天所说的车前草。车前草性喜阳光,常成群生长在牛马迹中,故谓之“车前”或“牛遗”,在路上或路旁的开阔处也经常可见,因此又名“当道”。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古代,人们认为车前草种子可治妇人难产,长久以来即归类为药用植物。此外,古人也采其嫩叶及幼苗充作蔬菜,是极普遍的救荒本草。《周南·否以》篇中妇女采集车前草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车前的种类不少,常见的除车前草外,还有大车前,两者形态接近,分布范围均极广阔,而且都是药用植物。见得多了,人们就会不自觉的将它们引入的歌颂中去,因而这也可以算是是一个原因吧。

某些植物丰姿绰约,人们观赏它,赞美它,用来自比用来拟人,是人们歌咏的对象。这类就是观赏性的植物。比如唐隶、木桃、木瓜等。在古代,桃花被认为是美的象征。桃花花期虽短,但“落尽残红绿满枝,留下琼脂注子红”或“夹道桃花新遇雨,马蹄无处避残红”等凄没美景观却令人低回不已。《红楼梦》中林黛玉及《桃花扇》中李香君所葬之花就是桃花。桃花新红华丽,因此《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盛赞桃花之艳容。古时就有用桃花来帮小孩洗脸的说法,据说可使小孩出落得漂漂亮亮。桃花在《诗经》以至汉唐时代都是广为称颂的植物。但自宋代以后,其形象开始改变,甚至有“妖客”之称,明朝时更是“桃价不堪与牡丹作奴”,并以娼妓喻之,在文人及一般人眼中,桃花已是负面字辞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桃花确是非常的艳丽,值得人们去歌颂!

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植物,还与《诗经》的构成有关。就是,《诗经》的大部分在《国风》,而《国风》又大多是各民族的民间歌辞,因而大范围的大量植物被引入《诗经》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这些植物一旦被引入了《诗经》当中,就不仅仅只是它原有的吃、穿、住、用等作用而已了,这些都被倾注了一些不一样的作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要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作用都是超越现实作用之上的,被外界一厢情愿地加上了感情色彩,这是在作品的形而上层面的。

如此大量的植物被引入《诗经》中,大概都是用来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而爱情又是占大部分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但是有人不同意,有人说《诗经》是一部淫诗。顾颉刚在《史迹俗辨·诗歌的出发点是性爱》说:“一切诗歌的出发点是性爱。这是天地间的正气,宝爱之暇,何所用其惭作。所以中国第一部乐诗集——《诗经》——里包含的情诗很多,作者老实地歌唱,编者老实地收录,他们只觉得这是人类应有的情感,而这些诗是忠于情感的产品。”《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

闻一多先生说:“现在我们用完全赤裸的眼光来查检诗经,结果简直可以说‘好色而淫’,淫得厉害!”“当然讲诗经淫,并不是骂诗经。尤其从我们眼睛里看着诗经淫,应当一点也不奇怪。我们在什么时代?诗经的作者在什么时代?如果从我们眼睛里看不出诗经的淫,不是我们有毛病,便是诗经有毛病。譬如让免耻会的太太小姐们来读诗经,当然诗经还不够淫的。可是让我们一般平淡无奇的二十世纪的人(特别是中国人)来读这一部原始文学,应该处处觉得那些劳人思妇的情绪之粗犷,表现之赤裸!处处觉得他们想的,我们决不感想,他们讲的,我们决不敢讲。我们要读出这样一部诗经来,才不失那原始文学的真面目。”

闻一多为我们指出了阅读诗经的任务和方法。就是要拆慌。他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诗经的性欲观》中说:“用研究性欲的方法来研究《诗经》,自然最能了解《诗经》的真相。”闻一多先生在诗三百中读出了约137首有关婚姻、恋爱等男女两性之诗。《诗经》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总集,里面记载的诗歌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我们从这些爱情诗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民间的风俗是不同的。对于一些诗歌的具体年代我们不甚清楚,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婚姻恋爱的风俗应该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各个诸侯国和不同的地区风俗也有所差异。如评注者常说“郑声淫”,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只不过郑国的诗歌多是大胆表露男女之情的诗歌,只是更大胆更热烈而已。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例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古代的爱情生活是怎样进行的呢?窃以为,任何爱情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和历史的大背景,结合环境及个人所受教育、思想内涵、言行举止等。因为爱情是非常抽象的思维,在《风》篇中,爱以感觉来分类,大致有四种:

一种是快乐的恋爱生活:每年春季的

二、三月份,青年男女往往在气候的感染和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恋爱活动。有游春途中一见钟情的,有私下秘密幽会的,有自由恋爱后幸福结合的,有夫妻恩爱,和谐温暖的。如《溱洧》中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静女》中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等,都是些快乐、单纯、满足的感情生活描写,都表现出爱情的美好、热烈、淳朴。其他还有《绸缪》、《女曰鸡鸣》等。

一种是表述爱情的坚贞和相思之痛苦的: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对感情是真挚而坚贞的。有未婚男青年想念心爱姑娘的,最为有名的当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男子或女子单相思的,如《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也有《蒹葭》传世,其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广为人诵。台湾女作家琼瑶借“在水一方”四字作为自己一本言情小说的题目,红极一时。

一种是反抗父母包办和礼教压迫的情怀:有相爱而不能结合的,有幽会受阻的,有害怕社会舆论干涉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如《柏舟》中“凡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将仲子》中有“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都表达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对情感的控制。

最后一种很悲惨,但却很真实,是描写弃妇怨恨的。古代女子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从中可以见得:《氓》是弃妇辞中最著名的一篇,女主人公的遭遇相当悲惨,辛勤劳作,痴心爱恋,却被喜新厌旧的丈夫遗弃。社会舆论却不支持她,连自己的兄弟也抱着嘲笑态度“兄弟不知,希其笑矣”。她属于那种失败的自由爱恋,发出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感叹。其他几篇《谷风》“宴尔新婚,以我御穷”、《墓门》“夫也不良,国人知之”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不同性格的女性情爱悲剧。我们从《诗经》中了解到古代女性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在那个狭小又苛刻的生活空间,无怨无尤地尽自己的本分。古代女子的命运,是建立在男性沙文主义之下的,男性的意志左右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婚姻生活,没有自由的权利。

其实整部诗经中,最淳朴的部分是《风》,风篇大都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民风民俗。看得出,那时的民风淳朴,爱情也是非常自由的,大多数讲述的是一种对爱情追求真挚强烈、简单淳朴的态度,其中有青年男女毫不掩饰地歌唱心中爱情的描写。

古代的爱情最直接的表现是两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初民普遍的观念意识。《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事,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初民为同野兽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以及这一部落和那一部落为争夺领地和食物,因而繁殖人口就成为氏族部落发展壮大的需要。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法社会,祈求子孙的繁衍,人丁的兴旺,人们的生殖崇拜意识就更强烈了。

《诗经》中关于性崇拜的种种表现是用隐喻或象征的手法来表现的,即,《诗经》六艺中“赋、比、兴”的“兴”来表现的.《诗经》中凡是婚姻、爱情、男女两性内容的诗篇都离不开“兴”的手法。宋书功在《诗经情诗正解》中,将《诗经》的比兴称为《诗经》的慌言。“我们了解到《诗经》的这一艺术特点,就是掌握了一把判定诗经婚姻爱情、男女两性诗的科学的标尺,任何谎言都逃脱不了这把标尺的检验。”这里的“这一艺术特色”正是指诗经擅于用起兴表达内在的隐喻的象征意义。

这些性崇拜的内容贯穿在《诗经》婚情男女两性诗的各篇中,宋书功先生在《诗经情诗正解》中,有所侧重的大致将其分为八大类,分别是生殖崇拜篇、寻爱求偶篇、结婚崇拜篇、夫妻恩爱篇、两地相思篇、弃妇出妻篇、淫佚性乱篇以及婚情杂录篇。《诗经》中所反映的男女两性感情生活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方方面面,甜的酸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应有尽有,可谓男女两性感情生活的博览会。

但是,古人是耻于直露地表达他们的这些感情的。他们的一个办法就是借助于大量的植物。我臆想到的一点是,就好比是我们自己,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当遇到一些困难,我们最常做的就是跑向我们的父母寻求帮助。我们可以把那一时期的初民们看成是我们小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来处理爱情,他们也要向他们的“父母”寻求帮助。而那些为他们提供衣、食、住、用的的植物,则完全可以是他们的“父母”。他们向他们的“父母”寻求帮助,借助他们“父母”的帮助来表达他们耻于言语的东西。于是乎,我们从在《卷耳》中读出了初人的爱情。我们看到了一个贤美的姑娘,正在田地了采集野菜,为家里提供一些食物,这个美女身材窈窕,动作优美,是做妻子的好人选。另一个贤美的姑娘在采麻,纺成布,为心上人添件新衣裳。这就是他的梦想„„

《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四、参考文献:

[1]、《诗经情诗正解》 宋书功 海南出版社

[2]、《诗经植物图鉴》 潘富俊 上海书店出版社

[3]、《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4]、《诗经民俗文化阐释》 王巍 商务印书馆

[5]、《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6]、《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5篇:诗经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只有三章,章四句,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对于诗的内容以及诗中人物的姓名,却仍有争议,迄无定论。《小序》云:“《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毛认为是“思贤”诗,《笺》、《疏》并无异议。[1]《传》的故训由于最接近于《诗经》时代,大体上是可信的。但是,对于“国风”中某些诗篇的诗旨,尤其是那些反映男欢女悦的情爱诗篇,囿于思想的保守性,《小序》往往牵扯到帝王后妃的身上,其说多半不可考之于史。自然亦有少数可考者,如《鄘风·君子偕老》、《邶风·新台》、《齐风·南山》、《齐风·载驱》、《陈风·株林》,但大多数情爱诗篇,往往是诗人即事即景抒情之作,并不反映什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何可考耶?窃以为《丘中有麻》就属于此类民歌。对于这些诗歌,只能就诗论诗,味之以文情,审之以辞气,衡之以语法,核之以训诂,来探索其主题。朱喜作为一个理学家,思想也是保守的,但他的《诗集传》尚能遵循就诗论诗的原则,如《丘中有麻》,朱子就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其说一出,后人多有信之者,但朱说亦有瑕疵。朱子云:“子嗟,男子之字也。”“子国亦男子之字也。”“之子,并指前二人也。”在首章之后评点曰:“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来,故疑丘中有麻之处,复有与之私而留之者,今安得其施施而来乎?”[2]果如朱子所言,妇人私会二人且二人均赠其佩玖,揆之以情理,今天虽然有如此荒唐之事,但在古代确是够大胆的了,纵有,当事人也不会形之于诗,即使作诗人未必诗中人,亦不会如此津津乐道地赋之于诗。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引崔述《读书偶识》驳那些认为《齐风·东方之日》是讽刺诗者,曰:“夫天下之刺人者,必以其人为不肖人,乃反以其事加于己身,曰我如是,我如是,天下有如此之自污者乎?”[3]其理亦可用于此。《诗经》中确有刺淫刺秽之诗,如《新台》、《南山》、《载驱》、《株林》,但决非当事人自作或以当事人口吻所做。《株林》刺陈灵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偕大夫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君臣宣淫,终为夏姬之子夏征舒所弑。朱子评曰:“灵公淫于夏征舒之母,朝夕而往夏氏之邑,故其民相与语曰:君胡为乎株林乎?曰:从夏南耳。然则非适株林也,特以从夏南故耳。盖淫乎夏姬,不可言也,故从其子言之,诗人之忠厚如此”[2]。真正有伤风化、有悖人伦之事,旁观者亦羞以道之,正如《鄘风·墙有茨》所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由此观之,《丘中有麻》至少不是妇人歌咏与两个情人苟且之事。《诗经注析》认为《丘中有麻》“也不像朱熹所说的这位女子和子国、子嗟父子有私情,而这二人在丘中有麻处又为新欢所留。《诗经注析》”认为朱子和方玉润都将“留”解释为挽留之留,致有此误。窃以为误则误矣,因为倘若“留”解释为挽留之留,第三章“彼留之子,贻我佩玖”语句不顺,但朱子并没有说子国、子嗟是父子,齐襄公淫乎其妹,实有其事,而这首民歌,查无史据,父子聚麀,有悖天伦,以朱子之智慧及其人生哲学,断不会作如此主观臆测。方玉润《诗经原始》亦误解了朱子,他说:“子嗟、子国既为父子,《集传》且从其名矣,则一妇人何以私其父子二人耳,此真逆理悖言,不图先贤亦为是论,能无慨然?惟是《序》、《传》亦有所疑,子嗟、子国既为人名,则‘之子’又何指?”方氏又驳姚际恒“嗟”、“国”皆为助辞说,曰:“嗟为助辞可也,国亦为助辞乎?”方氏主张嗟为助辞,国即“彼国”之“国”,犹言彼留子于其国,其国不可久留也,何不就我?方氏主张此诗为招贤偕隐之诗,云:“《丘中有麻》招贤偕隐也,周衰,贤人放废,或越在他邦,或互相招集,退处丘园以自乐。”[4]窃以为诗中看不出招贤偕隐的痕迹,更何况“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彼留之子”明显为同一种句型,而按方氏说,独独“彼留子国”要在“国”前加“于”才能解通。高亨的《诗经今注》认为《丘中有麻》是“一个没落贵族因生活贫困,向有亲友关系的贵族刘氏求救,得到一点小惠,因此作诗以述其事。”[5]《传》以为子国为子嗟父,而高亨以为子国是刘氏家族的另一个人的名字,把“彼留之子”解释为“那刘氏的人们”。窃以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因为《诗经》时代人称代词固然无单复数之分,但是“子”是名词,无论是用来替代第二人称代词还是作为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子”指二人或二人以上这样的用法恐怕没有,此种情况,先民是用加数词的方式来表示的,如《邶风·二子乘舟》。其次,既然是没落贵族救助于刘氏,刘氏施与一点小惠,恐怕还不至于“贻我佩玖”。窃以为赠玉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或是主恩浩荡,或是朋友之间因有深情厚谊而分手脱相赠,寄予平生一片心,或是恋人或夫妻之间情到深处感情的流露和表示。笔者认为此诗按第三种情况来理解更显得贴切、自然,把诗理解为女子的口气更为吻合。正因为“贻我佩玖”是爱情成熟的标志,故女主人公反复咏叹之,此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咏也。引文见《大序》)。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的说法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认为:“这是一位女子叙述她和情人定情过程的诗。首先叙述他们二人的关系,是由请子嗟来帮忙种麻认识的。后来又请他的父亲子国来吃饭。到明年(应说‘第二年’)夏天李子熟的时候,他们才定情,子嗟送她佩玉,作为定情的礼物。”[3]这种说法,笔者大体赞成,但仍有疑问。首先,这种说法固然解释了诗中何以出现两个男人的名字,但仍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子国既为子嗟父,女主人公直呼恋人父,就显得不恭。据我所知,《诗经》中没有直呼恋人名字的诗篇(一般用代称),更何况连姓带字,更何况称恋人之父连姓带字?其次,笔者认为此诗作为叙事诗欣赏还不如作为抒情诗欣赏,因为作为抒情诗欣赏不须那么多猜测,我主张,“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首先应作为起兴手法来理解,这是国风多数诗篇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诗经》的起兴虽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但并非与所咏之事毫无关联,恰恰相反的是往往是有所关联,如这首诗的起兴,就反映了季节的变换,“丘中有李”寓意爱情的成熟,“贻我佩玖”是爱情成熟的标志,正如《卫风·木瓜》所写:“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非报也,永以为好也。”

《丘中有麻》是一首爱情诗,闻一多先生信之不疑。他认为“将其来食”之“食”是性欲的廋语,古谓性的行为曰“食”,如《株林》“朝食于株”,而“将其来施施”,《颜氏家书·书证》:“江南旧本单为施”,闻氏认为施指天施地生之施,亦是性欲的廋语(见《风诗类钞》)[6]。果真如此,施与食对文同义,全诗皆为四字诗句。这是极有可能的,从风格上来说,《诗经》里不乏大胆、泼辣的爱情诗篇,从结构上来,全诗唯一的五言诗句“将其来施施”在诗中也显得不相称。可能是因为古人误解了施字之义,故又加一施字,这样一来,“将其来施施”就有语法问题了,因为他处不再有“来施施”的说法,按上古汉语语法,只能说,施施而来,或曰其来施施,或如《孟子》言:“施从良人之所之”、“施施从外来”,置于介宾短语前。从口气、语法、结构、古训等方面全面权衡,笔者认为《丘中有麻》作为一首爱情诗,最无疑义。既然《丘中有麻》是一首爱情诗,那么诗中所歌咏的男子如是二人甚至是父子二人,那是不可思议的。即使不是一首爱情诗,也同样令人费解,“贻我佩玖”者是谁呢?故姚际恒、方玉润有“嗟”为语助说,立意弥合这一矛盾,而黄焯先生有互足说,立意解决这一问题。《毛诗郑笺平议》焯案:“首章《传》云:‘丘中硗确之处尽有麻麦草木,乃彼子嗟之所治。’《传》统三章为言,则次章之麦,卒章之李,皆以为子嗟所治也。其知子国为子嗟父者,以卒章称子嗟为‘彼留之子’,明次章子国为子嗟父矣。诗有重章互文以足意者,此篇次章言子国,盖下省‘之子’之语,末章言‘之子’,盖上承‘子国’为言,意皆谓彼刘子国之子,而为子嗟之变文耳。”[7]黄氏发明《毛传》,指出名字不同其因在于变文以协韵,是正确的。不过,窃以为不必如此征实也,子嗟、子国无非是女主人公恋人名字的代称而已,正如《郑风·山有扶苏》之子都、子充,无非是美男子的代称而已。《传》曰:“子都,世之美好者也。”窃谓嗟、国、都、充是常用字,可以想见是当时的男子取字的常用字,如子产之父就叫子国,至于子都,《孟子》曰:“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也”,春秋郑大夫公孙阏即字子都,都,美也,《诗》曰:“洵美且都”(见《郑风·有女同车》),充亦有美的意思,古人认为充实而有光辉,是美也,嗟,嗟叹之,以上诸字,以其常见,故诗人信手拈来作为美男的代称或情人的代称,故子国、子都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并无多少关联。同样,《鄘风·桑中》亦更换所思者之名以协韵,诗是以一个男子的口气写的,首章云:“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次章换云“美孟弋矣”,卒章更言“美孟庸矣”。朱子曰:“姜,齐女,贵族。”《陈风·衡门》曰:“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孟姜为美女的代称,用来称呼情人。孔颖达疏《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曰:“美女而谓之姬者,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二姓之后,子孙昌盛,其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为妇人之美称。”[1]陈奂《诗毛氏传疏》考订,“淑”为“叔”之误,陆德明《经典释文》本作“叔”[8],叔姬如孟姜也,孟(伯)、仲、叔、季为排行,古代女子无名无字,故称之排行和姓。孟姜、子都为代称,大家不会怀疑,孟弋、孟庸、子充根据文理,亦为代称,是不必去考证也无法去考证是否实有其人的。同理,子嗟之名亦不可考。如承认《山有扶苏》、《桑中》换名以协韵,则《丘中有麻》换名以协韵,极有可能。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这类男欢女悦之词,多半以男女一方的语气写出,诗中主人公的情人名字均为代称,并非实名。后世犹有此风,如《孔雀东南飞》、乐府民歌《陌上桑》里的“罗敷”即为美女的代称。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传》以子国为子嗟父,并无实据,不过是从下文“彼留之子”猜测出来,其实“子”在《诗经》指男子或女子比指儿子更为常见。笔者认为,“之子”,是子也,有如《东方之日》“彼殊者子”之“者子”。王引之《经传释词》曰:“之,是也。故《尔雅》曰:‘之子者,是子也。’”“之”为“者”之借词,《说文》曰:“者,别事词也。”不过,之字在《周南·桃夭》“之子于归”中显然是指示代词,“彼留之子”、“彼殊者子”中的之字、者字指代意义已虚化

最后,笔者想从文学语言的角度,通过对诗的修辞以及句法研究,对《丘中有麻》“留”通“刘”说予以献疑。如果“留”通“刘”作为姓氏,“彼留子国”、“彼留子嗟”、“彼留之子”这样的句子不仅无文采可言,实在不象诗句,而且《诗经》也没有这样的句型。“留”本可通“刘”,如《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陈奂《诗毛氏传疏》:“留,古刘字。《武》,《传》云:‘刘,杀也。’处,犹安止也。《传》意以诛其君,释经之留。吊其民,释经之处。两不字,皆发声也。”[8]留也是姓氏,《广韵·尤韵》:“留,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人之后„„”,一说即古刘字。我认为这是可信的。但我认为《丘中有麻》中的“留”通“刘”,就诗之本事而言,《传》并无实据,故朱熹、姚际恒、方玉润不从《传》说。如上文所述,称人以字,表示尊敬,再加上姓氏,则有画蛇添足之嫌,若是晚辈称长辈,还显得不恭。更重要的是,留作为姓氏,“彼留之子”语句不顺,有点类似的句子有《陈风·东门之枌》“子仲之子”,但后者流畅一些,诗人何不曰彼留氏之子或彼子国子?窃以为“留”可通“懰”,因为《陈风·月出》“佼人懰兮”之懰字,《经典释文》本作刘,刘当是《诗经》原字,心旁为后人所加,《说文》无懰字,懰亦作嬼,《埤雅》:“嬼,妖也。”《广韵》:“嬼,美好。”妖亦美好也。表示杀的意思,《说文》有镏字,古书亦借用留字,如《荀子·议兵》:“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按理,表示美的意思,古书自然也可能借用留字、刘字,因为刘、镏皆从留得声。声符相同,古多通假,之所以如此,有两种情形,

一、声符是古字,后人加意符,形成形声字,许多古今字就是如此形成的;

二、当时古人以字代词时,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有规范化的要求,更何况,匆促之间也来不及深思熟虑,求其音同音近可矣,故声符相同者而多借用现象。加之,国风是民歌,采风者记下来苛求其字字本字,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今天采风,也做不到,因为现在的民歌,也像古代的民歌一样,有些词,是本无其字的。故《诗经》中一篇之内尚且本字、借字同现,何况是不在同一篇呢?古书中刘、镏、榴、瘤、鶹皆有借用留[10]的现象,最初本无其字也;又刘,为木名,字亦作榴(与石榴有别,见《尔雅·释木》),《文选》左太冲《吴都赋》“ 榴御霜”,榴,一本作刘;古“浏亮”亦作“溜亮”,流亦通留,因为刘、留、流同音也。《文选》潘安仁的《笙赋》:“懰檄籴以奔邀,似将效而中匮”,李善注引《埤苍》:“懰,留宿也”,懰自然是留的借字。由此观之,留与刘、懰本可相通。刘或懰字表示美貌,《诗经》中仅《月出》一例,似乎是孤立的用例,但如果我们把与其音同音近的一系列词联系起来来看,它是不孤立的。《月出》用刘字,不过是借音,毫无疑问,当时有这样一个词表示美的意思,与留、刘同音,其本字当为僚也,《说文》:“僚,好皃”(即美貌)。《月出》首章僚字、卒章燎字,与懰字互文同义,陈奂曰:“燎,当作嫽。„„《方言》、《广雅》云:‘嫽,好也’。”《说文》:“嫽,女字也。”[8],嫽与嫽音义同,因嫽是美好义,故女人用做表字。此三字同声同为来母,上古韵部同为幽韵,好亦幽韵字。窃以为僚、懰、燎三字民歌本为一词,载之于书,写成了不同的字。从留得声的字,多有美的意思,应该不是巧合,留,流也,《诗经·郑风·溱湋》“浏其清矣”,水以清而流动为美,人们常以行云流水以喻文章流畅之美,马跑得快,今人犹说“跑马溜溜”,亦并非无因也,溜溜本是形容流水的,形容马,行云流水意也,故古俊马曰骝;瑠,琉璃,流光溢彩,故曰瑠、琉;琉实际上也是从流得声,旒亦如此,旗之飘扬似流也,故古之冕饰或垂玉,造字为上下结构,上为流字,下为玉字,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自上而下,动则逶迤,若水流也”,字亦作鎏,经典借用旒字,鎏还可指美金也;柳字得声之由亦如此;璙与留、流同音,《系传》曰:“金美者谓之璙,然则璙亦美玉也”[10];榴为安石榴的简称,本是外语借词,古人借用留然后造榴字,不为无因,因为石榴子光溜溜的。综上所述,从古人用字的习惯上来说,《丘中有麻》“留”可与《月出》“刘”(懰)相通,而皆为“僚”之借字。如上所述,“留”作为姓氏,“彼留之子”义有不安,但如通“懰”(从共时的角度应该说通“僚”),表示美貌,如此句型,则《诗经》中不显得孤立,如《月出》“彼姝者子”。窃以为“彼留之子”与 “彼姝者子”不仅结构完全相同,而且意思也相同。《诗经》中结构相同的句子还有《秦风·黄鸟》“彼苍者天”,而《苑柳》“有苑者柳”,《小宛》“有漼者渊”之类的句子句前用词头“有”,窃以为此处“彼”已虚化,与“有”并无实质差别,这种句型可以表示如下:彼(有) 形容词 之(者) 逻辑主语。亦有不用词头者而形容词重叠者,如《四牡》“翩翩者鵻”,《皇皇者华》、《菁菁者莪》、《裳裳者华》、《渐渐之石》(首句与标题同)。亦有“彼”置于形容词之后者,如《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信南山》“信彼南山”。大体相同的句子还有上文提到的“彼美淑姬”、《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以及《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此三句与“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同。由此观之,《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彼留之子”整齐而有变化,而按旧说,则会打破这种整齐的美感。如果“留”通“懰”,那么这些诗句就不再是简单地呼喊对方,而是在诗句中带有赞美和欣赏的字眼(此种情况《诗经》中比比皆是),那么此诗用反复和呼告的手法,这实在是女主人公深情的流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丘中有麻》是一首爱情诗,女子盼望意中人亲近她,最终如愿以偿,对方赠送佩玖作为定情物,故她情不自禁地唱出这首歌。每章中间二句,是呼告,也是叹美之词,或因情之所系,或因盼之心切,或因意中人“贻我佩玖”而内心喜悦,故反复咏叹之。

主要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333,第337页

[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新1版,第47页,第84页

[3]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70页,第216页

[4]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201-202页

[5]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05页 [6]闻一多.闻一多全集·风诗类钞[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2年8月,第13页

[7]黄焯.毛诗郑笺平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72页

[8]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第613,367,628页

[9]汉语大字典[M].武汉, 成都: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缩印本,第1061页

[10]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7页,第5页

[11]向熹.诗经字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2版,第515页

第16篇:诗经

《 诗经·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了解《诗经》中爱情诗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的特色。

3、赏析《蒹葭》把握其情感和特色。教学重点:

了解《诗经》中爱情诗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的特色。

把握《蒹葭》其情感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二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最初并不叫《诗经》,在孔子时代,《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是简称为《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另一个称为《诗三百》,这是因为《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称名时便举一个整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到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学说,单独提倡儒家学说,尊孔子整理过的书为经典,这样便确立了《诗经》的名称,后人也就沿用下来了。

《诗经》又称为《毛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人申培公传《鲁诗》,齐人辕固生传《齐诗》,燕人韩婴传《韩诗》,赵仁毛亨、毛苌传《毛诗》,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只存有《韩诗外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毛亨作诗注,叫做《毛诗故训传》,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二、关于风、雅、颂

《诗经》里的作品是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的。《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1、风、雅、颂

古人为什么要用它为《诗经》分类呢?这个问题,汉以来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经过一千多年的纷争、探索和近代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风、雅、颂都是乐调名,《诗经》的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风”就是土调的意思。古人所谓风,多指声调说的。好象现在的申曲、昆腔、绍兴调一样。《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有“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对于地方乐而说的,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左传》:“天子之乐曰雅。”风、雅的区别,好像现在地方调和京调的区别一样。《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古代祭神祭祖是王朝的大典,要扮演歌舞,“颂”就是用于这种场合的一种舞乐。

三、关于赋、比、兴

前人从《诗》三百中归纳出所谓“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揭示出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 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1 南宋朱熹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卷一) 简而言之: 赋即铺陈直叙,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即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笔况,使它的特征更突出,更鲜明,或更能暴露其本质;兴即起兴或或发端,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儿,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的事。

赋、比、兴三者交相为用,互为补充,构成《诗经》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四、《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

1、卫风·伯兮

伯兮朅(音怯)兮,邦之桀(通杰)兮。 伯也执殳(音殊) ,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稿音)日出。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音萱) 草,

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音昧)。

诗歌分析:《伯兮》以一位在家独居的妻子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其内容、意境及表现手法对后世闺怨诗的创作有深远影响,是古典 “征夫”“思妇”诗歌的创作母题。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 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

“打起黄莺儿,不叫枝上啼,惊醒妾之梦,不得到辽 西。--(唐)金昌绪

小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1.层层递进,表现怨思之深

1)英俊丈夫随王远征,独自在家的妻百无聊赖;

2)思念啊、期盼啊,想得头疼也心甘;

3)思念日深,不堪承受,希望忘忧;

4)久念成疾矣!

2.赋比兼用,曲尽其妙。赋:铺排敷衍;比: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3.感情真挚热烈,富有感染力。

2、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4、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sì)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悦怿(yi)女美。 自牧归(kuì)荑(yí),洵(xún)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五、引导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小结其内容和风格的特色。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三分之一多)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1、表达爱情的自由浪漫与纯真

2、表达爱情的坚贞

3、表达爱情的难耐的相思之苦

4、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

5、封建礼教压抑下的屈服与反抗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

1、优美的环境描写

2、真切纯朴的的抒情风格(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质朴深情,率真与灵动 )

3、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4、具有修辞美与韵律美

(1)赋比兴的运用 ;(2)重章与叠句(四言为主, 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在诗歌中大量运用了双声、叠韵、重言、叠字、叠句、叠章的方式,反复咏叹,使诗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和谐宛转,有浓重的韵律美);

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秦风·蒹葭》赏析

一、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营造氛围,导入课文

大家刚才欣赏到的这首由台湾女作家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是根据《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

《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投入地朗读全诗。

二、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散读,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

2、背景音乐响起

(1)请同学朗诵全诗;

(2)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三、分析全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同学们的朗读颇具感染力,下面就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

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无结果)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一唱三叹,抒情强烈,易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的美感。

四、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

(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

(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美”、“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毛诗稽古篇》中对这种情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我们在追求一种美好事物之时,都体验过这种心情,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越喜欢,越喜欢,那种得不到的失望感也就越浓重。

2、外在的行为往往是内心情感的折射,除此以外,诗人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什么来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A、诗中哪几句是写景?

B、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

C、它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呢?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D、为什么选择蒹葭?

[明确]: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

B、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C、“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它与秋水结合,往往能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D、另外,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不正是柔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吗。

诗人写景只用了8个字、两句话,却给与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美丽的景、动人的情全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三章之中。《诗经》距今有几千年左右,同时期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恐怕尚未开化,而我国人民已经可以吟唱出这么细致、隽永诗歌作品来了,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再来品味它那醇厚的韵味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全诗,再度感受诗歌的韵味。

五、想象“伊人”的形象

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待,只是反复吟唱“溯游从之”、“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六、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老师收集了历来对此诗的解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也是百读不厌的原因所在。

七、布置作业

1、总结有关《诗经》的而文学常识

2、结合《蒹葭》一诗谈谈重章叠句的手法的作用。

第17篇:诗经

我读国学

1、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 ,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

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

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2、采葛

《采葛》,出自诗经。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绤,盖淫奔者托以行也,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实际上,此事表达了友人间真挚的思念。《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词概述】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体裁:【诗歌】 类别:【恋情诗】

【诗词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词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题解:情人相思之词。一说朋友相念。

【诗词译文】

那个采葛的人儿啊。一日不见他,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人儿啊。一日不见他,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人儿啊。一日不见他,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诗词赏析】

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第18篇:诗经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教学重点】

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3.第

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载饥载渴”,吃不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 “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 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 了 重章叠句

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 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

音乐美 。

第二层

1.从

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

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突出了什么?

明确: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军队装备精良。

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

有什么作用?

明确: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 爱国热情。

4 .

“岂敢定居” ,

“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战事紧急,战事频繁。将士们劳累奔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的原因。

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 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

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 明确:通过 侧面描写

,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

1 .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没有。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

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 迟,载饥载渴” ,

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 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资料二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 ‘莫知我哀’ ,

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

“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 情,知古常新。 ”

资料三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明确:①反衬: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

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

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思想感情

明确: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19篇:诗经

《诗经》二首

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永远的蝴蝶》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了解小小说的特点,通过赏析来感悟文章的构思精巧,语言精美。

2、能力训练点:通过诵读、探究,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分钟)

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著名的台湾短篇小说家陈启佑先生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感受这不能在一起的苦楚之情。

二、范读课文,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8分钟)

[要求]:

1、说出文章中的环境、人物、故事内容。

2、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

[提示]:

1、环境:春日、雨夜

人物:“我”和樱子

故事内容:樱子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车祸

2、文章只截取了樱子在雨中帮“我”寄信这一小小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我”失去恋人的极度悲伤、痛悔和对恋人的无限眷恋。我们为这一幕痛彻心肺的爱情悲剧而动容。

三、诵读课文,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15分钟)

讨论1:小说如何塑造“樱子”这一人物的?

-------语言描写——“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提示]:樱子说她可以帮“我”寄信,她关心、体贴“我”却不直白表露,反而故作嗔怪。表明樱子热情、体贴,冰雪聪明。

------神态和行动描写——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提示]:樱子温柔、善良。

------外貌描写——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提示]:樱子纯洁、恬静、年轻。

[小结]: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文正是一出这样的悲剧。

讨论2:作者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永远的蝴蝶》?

-------文中有两个句子提到了“蝴蝶”—— “随着一声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提示]:在大自然里,蝴蝶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给人们的印象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轻盈可爱。所以,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蝴蝶在我们民族文化中除了象征着美好以外还象征着爱情。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两人化作一双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梁祝二人的爱情在蝴蝶身上得以延续。在庄周梦蝶中,蝴蝶又象征着虚幻和梦想,象征着一种魂魄精神,以及进化升华的心理,又表示再生和复活。蝴蝶也象征了深深的眷恋,流行歌曲《思念》中唱道:“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作者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

[小结]:“蝴蝶”其实就象征着樱子。“永远的蝴蝶”这个标题蕴涵着永远的爱恋与无尽的思念。

讨论3:作者如何设置环境,描摹景物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提示]:这些含情的景语给了读者这样的审美感受:闪烁的灯火仿佛哭泣的眼睛,湿冷的街面犹如含泪的面容,孤独的不是邮筒,而是“我”自己。

[小结]:文章一开始的寥寥几笔就营造了一种凄清、阴冷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

讨论4:“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

-------小说的结尾——“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提示]:小说最后补叙了那封夺去樱子生命的书信的内容,点明了两人的恋人关系,一下子将痛、悔、恋的情感波澜推向了高潮,大大加强了故事的悲剧性。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死了,在新婚前夕如蝴蝶般飘落了,使作者痛悔不已,令读者唏嘘不绝。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小结]:小说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情未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篇末的这句补叙可称全文的点睛之笔,独具艺术匠心,这就是小小说构思精巧的魅力!

五、精读,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15分钟)

提问1:在作者的笔下,“雨”有什么变化?它的变化与作者情感有什么关系?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它是自然的春雨。

-------“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雨还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

11电工班班干名单

班长:陈子杰 副班长:叶帝锋

团支书:杨崇高 (团员) 宣传委员:尹红生(团员) 组织委员:甘健明 (团员) 学习委员:吴文杰 劳动委员:林泽城 纪律委员:陈晓宁 生活委员:陈立志 文娱委员:廖嘉南 体育委员:骆耀文

舍长

301舍长:骆耀文 302舍长:梁灿键

组长

第1组组长:刘志焰 第2组组长:刘青霖 第3组组长:陈伟林 第4组组长:陈元盛

课代表

电工技能:陈伟林 电工基础:黄成龙 语文:庞泽森 数学:胡德谦 英语:黄杰华 政治:刘俊峰 音乐:彭健辉 心理:陈维鹏

第20篇:诗经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 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周南)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旋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葛覃。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卷耳。周南)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樛木。周南)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斯。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夭。周南)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兔罝。周南)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芣苡。周南)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广。周南)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舫鱼赬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汝坟。周南)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麟之趾。周南) 【召南】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鹊巢。召南)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采蘩。召南)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草虫。召南)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采苹。召南)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甘棠。召南)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行露。召南)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羔羊。召南)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召南)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摽有梅。召南)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稠,寔命不犹。(小星。召南)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江有汜。召南)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野有死麇。召南) 何彼农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农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何彼农矣。召南)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驺虞。召南) 【邶风】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柏舟。邶风)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绿衣。邶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燕燕。邶风)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日月。邶风)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噎,不日有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噎噎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终风。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击鼓。邶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睕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凯风。邶风)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雄雉。邶风)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仰否,人涉仰否,仰须我友。(匏有苦叶。邶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谷风。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邶风)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旄丘。邶风)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简兮。邶风)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牵,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泉水。邶风)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北门。邶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鸟,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北风。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邶风)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新台。邶风)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子乘舟。邶风) 【鄘风】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为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柏舟。鄘风)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墙有茨。鄘风)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鬄也,玉之瑱也, 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君子偕老。鄘风)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鄘风)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鹑之奔奔。鄘风)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定之方中。鄘风)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蝃蝀。鄘风)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相鼠。鄘风)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干旄。鄘风)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天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之。(载驰。鄘风) 【卫风】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有匪君子,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倚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淇奥。卫风)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盘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盘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考盘。卫风)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硕人。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卫风)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浟浟,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竹竿。卫风)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卫风)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河广。卫风)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伯兮。卫风)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有狐。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葛覃
《诗经葛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