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4 15:00:1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推荐第2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一、自然环境

芦山镇花鱼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惠水县南部,芦山镇花鱼村山多,山高,可种植面积较少,水资源丰富,有花鱼河流经。花鱼河提供了全镇80%居民饮用。全村有243户,1023口人。可种植面积大2344亩。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玉米。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芦山镇花鱼村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现在已实现马路家家通,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花鱼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惠麦,齐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村推广种植,亩产超过3000公斤。。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村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发展非农产业

村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07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村共发放种粮直补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88%,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村生猪存栏5810头,家禽存栏12994只,牛存栏769头,新增出栏肉鸡45734只。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665人,劳动力转移543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芦山镇花鱼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村,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陈家湘(0908020287)

材料与冶金学院 冶金093

推荐第3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且看柳城畲族镇如何发展吊瓜产业

以前人们说到柳城总离不开宣莲,现在,通过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发展、探索和总结,柳城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大地上又多出了一样特色农产品——吊瓜。说起吊瓜,我想见过或听过的人肯定不是很多,熟悉的人就更少了。笔者也是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对其有了初步了解。吊瓜,又名栝楼,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皮、籽、根均可入药,具有润肺化痰、降火止咳、宽胸散结、消肿祛毒、润肠通便等功效,现代研究和权威机构检测吊瓜籽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是食用瓜中的上品。吊瓜生长在海拔100—1800米气候温润的山谷密林和坡地灌丛中,对土壤要求不严,既适零星种植,又可成片种植,对成片的吊瓜地还可以进行套种,且一年种植投入,多年收获受益,省工、省本、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其生长习性喜暖湿润气候,耐寒性较好,不耐旱,怕水涝,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8-32℃,10℃时生长基本停顿。宜选择在深厚、疏松湿润但又不涝的土地种植

正因为吊瓜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以及它与柳城的气候土壤及其它相关条件相符的习性,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结合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兄弟发展吊瓜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

一是转变农民传统农业生产观念,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效益。思路就是出路,要转变广大农民兄弟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思路,就要让他们切切实实的体会到吊瓜产业确实能给他们带来收益。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通过在乌漱村进行试点,然后进行以点带面的宣传发动,广大农民朋友见到吊瓜产业实实在在能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逐步转变传统观念,兴起了一股吊瓜种植热。

二是积极引导种植户成立吊瓜合作社。去年成立的武义乌漱吊瓜合作社共发展了54户社员,带动了22户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同时。合作社的成立,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吊瓜产业的管理,统一了规格,提升了质量,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

三是建立吊瓜生产基地,引导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乌漱吊瓜合作社理事长吴伟林告诉笔者,过去,小规模种植时,都是小商贩上门收购,价格与外面要低1元左右。现在规模形成后,他们都是把吊瓜集中拉到长兴、上海的吊瓜加工企业销售,效益更是节节攀升。去年,他个人种的30亩吊瓜,年收入达到了十多万元。今年,他的种植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现已种下了60亩。据初步统计,今年全镇新建了县后、东西、上黄、半糖、金山等村吊瓜生产基地,新增吊瓜种植面积1500亩。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在发展吊瓜产业上掌握技术。今年,该镇已成功举办了一次吊瓜种植技术培训班,100多位农民参加了培训。下一步镇政府将继续增加农业科技培训投入,使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更好的掌握农业科技。

近年来,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东北机声隆隆,中部车水马龙,南部满目葱茏”的区域发展布局,认真抓好自身发展定位,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发展各类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新兴的吊瓜产业只是柳城发展产业农业的一个缩影,传统的宣莲、板栗、蚕桑、茶叶等产业也正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前进。柳城的农业正如从柳城走出去的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在今年两会上所说的大有希望!

推荐第4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论文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业收入。我国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是肉类、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我国农业生产应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粮食生产要逐步减少玉米、春小麦、南方小麦、劣质早籼稻的生产,增加国内市场需要的特殊玉米、饲料稻、优质早籼稻的生产;棉花要在适当压缩种植面积的同时,增加抗虫优质品质和特种棉的生产;水果生产近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压缩大宗品种,增加优质品种、小品种的生产;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是协调稳定反季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要逐步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方向调整。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但农民在交易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流失,农民组织还需进一步壮大。

要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起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

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根据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资金,进行分类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抓好风险补偿机制政策出台和落实。重点农产品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促进重点农产品健康发展,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等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重要战略措施。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5篇:象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象州县2018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奖补政策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传统产业持续发展,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和促农增收相结合的要求,聚焦产业协调发展问题,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强化产业促增收工作,切实做到政策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措施更加有力,确保实现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以优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为总目标,加强水稻种植、甘蔗生产,桑蚕发展的政策性补贴,在产业结构调整大潮中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推进糖料蔗基地建设,促进糖业健康快速发展,保持桑蚕产业发展规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奖补内容

(一)奖补范围和标准 1.水稻种植

(1)对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粮食大户,给予200元/亩/年补助;

(2)对连片种植水稻达到1000亩以上的,给予100元/亩/年补助;

(3)对稻田养殖规模连片达50亩以上并通过验收,水稻补助200元/亩/年;

(4)对发展种植富硒水稻,有机稻、地理标志红米,发展30亩以上并且产品得到认证的,给予200元/亩/年补助。

(5)符合补助条件的对象参加水稻保险的,补助范围内农户支付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

以上项目不重复补助,如存在有项目重叠的,仅按补贴高的项目进行补助。

2.甘蔗生产

(1)奖补范围: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期间,新扩种、改种两家制糖企业指定的良种糖料蔗(博华公司蔗区指定享受补贴的良种品种:桂柳05/1

36、粤糖00/2

36、桂糖42号;东糖石龙公司蔗区指定享受补贴良种品种:桂柳05/1

36、桂糖29号、桂糖42号)。不包含“双高”糖料蔗基地。

(2)县财政奖补:新扩种或其他作物(含速生桉)改种糖料蔗达到连片5亩以上(含5亩)的县财政给予300元/亩补助。

(3)制糖企业奖补:按照制糖企业的相关政策执行。 3.桑蚕种养

(1)对去冬今春新种植桑园连片1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500元补助。

(2)对大乐庙鸡桑蚕核心示范区内去冬今春新种植桑园的农户每亩补助800元。

(3)对在桑蚕基地集中建设大蚕房500平方米以上的每平方米补助120元,要求先申请,国土部门优先批准土地临时用地,实行先建后补。对企业建设桑蚕基地,优先申报农业项目。

4.水果种植

对在水果现代核心示范区内发展水果产业,开展统防统治时,补助主要用于黄龙病防控所需要的物资,每亩补助价值50元的物资,由农业局进行复核和奖补。

5.水产畜牧养殖

水产畜牧养殖(含稻田综合养殖)由养殖户向畜牧局申报,再由畜牧局争取相关政策支持确定补助标准。

(二)资金来源

奖补资金由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县糖办等部门及有关企业统筹安排。

(三)补贴对象

象州县2018年发展种养产业(水稻、桑蚕、糖料蔗、稻田养殖)的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

(四)补贴方式

根据财政或部门资金类型给予资金或者物资扶持。

四、工作步骤及时间要求

(一)申报登记(2018年6月30日前)

水稻、桑蚕种养、稻田养殖由符合条件的农户提出申请,由所在地村小组、村民委审核,乡镇政府复核登记,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承包他人土地的应提供承包合同等证明材料。甘蔗生产方面,农户新扩种、改种糖料蔗前,要先向乡镇政府和所在蔗区制糖企业申报,经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制糖企业人员核实、签字确认面积

(二)奖补面积公示、核实(2017年7月31日前) 水稻、桑蚕种养由各乡镇要对奖补面积进行公示,要求在村委及村屯范围进行公示,公示5天以上,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间出现的异议,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进行核实和调整。公示无异议后,报县主管部门审核。甘蔗生产方面,根据各乡镇、制糖企业核实、上报的面积,县糖业办牵头会同县财政局等部门,对各乡镇上报奖补相关数据进行抽查核验,抽查核验比例在获奖补农户10%以内,再由县糖业办汇总上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三)奖补面积审核验收(2017年8月15日前) 县相关主管部门牵头,会同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审核验收,对所有奖补户进行现场验收。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乡镇重新核实、公示,并进行修改。

(四)发放奖补物资或资金(2017年9月底前) 水稻、桑蚕种植、稻田养殖申报的奖补面积审核验收通过后,由县相关主管部门造册发放物资或者资金。甘蔗生产方面,县财政补贴部分,由各乡镇人民政府把通过审核批复的奖补资金拨付给农户;制糖企业奖补部分,由制糖企业直接把奖补资金发放给农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财政部门:负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资金的审核验收、兑付等工作。

2.农口部门:农业局负责水稻种植、桑蚕种植奖补面积的审核验收,兑付物资等工作;糖办负责甘蔗生产种植奖补面积的审核验收,兑付物资等工作;畜牧局负责稻田养殖项目鱼(虾、螺)苗的审核验收,兑付物资等工作。

3.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奖补面积的申报、复核和张榜公示、信息的统计,负责本乡镇奖补工作的宣传、总结、汇总上报工作等。

(二)加强政策宣传

各乡镇要做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印发宣传手册、传单、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主动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各产业主管部门按要求设立并公布奖补政策咨询监督电话,做好受理政策咨询、查证举报事项等工作。充分发挥奖补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三)完善档案管理

县主管部门要将本部门负责的产业奖补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按照规范的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归档保存。

(四)加强监督管理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物资或者资金应全部兑付给享受奖补对象,不得截留、挤占、挪用、要确保资金安全,确保专款专用。

2.县财政、监察、审计、农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物资或者资金的分配使用和兑付实施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

3.实行阳光操作,加强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墙报、

微信、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政策和奖补物资和资金兑付实施方案,做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政策家喻户晓,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各项工作要公开透明、程序规范、合法合规,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为便于接受群众监督。

(五)经费保障

县财政、农业主管部门安排相应工作经费,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有序推进。

推荐第6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 围绕“三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一调(产业结构调整)一转(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六抓六促(抓设施建设,促经济发展;抓扶贫攻坚,促农民致富;抓农村教育,促素质提高;抓龙头企业,促结构调整;抓工业发展,促财政增收;抓统筹发展,促社会进步)”和逐步建成“四个中心(水城县南部交通枢纽中心、工业组团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思路,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逐步构建“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扩大经作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距市心中76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温度18.5℃,降雨量1100-1200mm,气候温热,雨量便低,干湿季节明显,属典型亚热带河谷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耕地面积21210亩,其中水田9810亩,旱地114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布依、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5%。2008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86093万元,农业生产总值9183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10828吨,财政收入完成8371万元,人均占有粮319公斤,人均纯收入2698元, - 1 -

粮经比35∶6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情况

***乡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本乡的实际出发,引导群众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走姜、果、蔬、猪、蜂的发展路子。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日益增强,几种支柱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一)抓春耕生产,促规模发展。在春耕备耕中,农用物资准备方面:进杂交玉米种45000公斤,杂交水稻13000公斤,氮肥800吨,磷肥400吨,复合肥60吨,农膜40吨,农药0.4吨;春播进度方面:完成蔬菜种植13000余亩,占县下达任务8500亩的147%马铃署种植8300亩,占县下达任务8000亩的103%,玉米种植7150亩,占县下达任务7600亩的94%,大豆种植800亩,占县下达任务1300亩的61.53%,杂粮种植400亩,占县下达任务3000亩的13.33%,杂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1个,面积200亩,正在移栽。在工作中主要围绕“五抓”落实春耕生产工作。一是抓“早”。 提前安排部署,2008年未召开会议对春耕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提前调运优质良种,确保了种子及农用物资的供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户进行种植规划,推广良种良法。二是抓“巧”。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带队,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及驻村工作人员组成的宣讲组,带政策、带信息深入全乡15个村,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动员会,向广大种植农户发放《致***乡种植户的一封信》5500余份,在全乡范围内采取悬挂宣传布标、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牌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三是抓“实”。专门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

春耕生产工作督查组,专抓春耕生产工作。乡政府与各单位各村签订责任书,将各项春耕生产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村和人头上。督查组一周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各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将种植指标落实到村,再由村组分配到户。在技术指导上,定点到人,实行量化考核,与月工资挂钩,确保了种植技术。春耕生产工作做到措施、督查、人员、责任、技术五到位。四是抓“好”。各点上的农技指导员与各挂村工作组、各村齐心协力,从整体规划布局到指标分配、良种选购、种植指导和病虫防治等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春耕生产指标完成,形成规模,种出实效。五是抓“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注重连片种植,因地制宜,种出特色。以新联村为示范点,规划了3000亩的茄子和辣椒等早春蔬菜基地,切实带动了早春蔬菜的发展。在民主村规划200亩优质玉米高产示范种植基地,在市、县每亩补助3斤良种的基础上,乡政府每亩补助农户地膜50元。目前,地块丈量已结束,种子、农用物资等已调运到位,正组织农户做各项准备工作。

(二)抓产业模式,促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二厂五合作社”(金农食品加工厂、生姜脱硫加工厂、四季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横发养蜂专业合作社、永鑫兔业合作社、天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形成,精肉渣、蜂蜜产品已打开省内市场,生姜脱硫加工厂已投产,产业化经营的步子在迈进。继续加大“四个基地”的建设力度。一是双井村建黑山羊基地1个,养殖规模500只以上,投资50万元,实行圈养;二是加大大寨村养猪基地建设力度,2011年饲养母猪达3000余头,产仔猪达20000余头,生猪年出栏达2万余头;三是白岩脚村继续实施好种

草养牛基地,有基础母牛160头,计划将规模发展到种草100亩,养牛300头;四是新光村大力发展养蜂基地,已发展4000箱,产值120万元;五是发展万亩蔬菜基地,投入12万元给果蔬协会建常年大棚20个,投入3万元解决民主村500亩辣椒基地的种子地膜,促成基地与金农食品厂签定保护价销售协议,价高随行就市,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帮、科技扶、人员带的方式,扶持和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全乡产业结构的发展。

(三)抓区域布局,促农业增效。根据交通、气候、水资源及销路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交通便利的5个低海拔村大力规划蔬菜种植;在4个中海拔的村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在铁路沿线5个村发展经果林种植,在特色村扩大种养殖规模。为确保科学种植,引导好农民选好品种,做到品种调优、规模调大、结构调特,切实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抓好农业工作上,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2008年,投入蔬菜种植经费12万元,在大寨村发展8亩常年蔬菜大棚的建设;投入资金10余万元,建成民主村300亩“百果园”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500亩辣椒基地、500亩弥猴桃基地、500亩杨梅基地、500亩雪莲果基地。为确保农产品能及时进行市场,在小城镇为蔬菜商贩搭建收购摊位20个,卖肉摊位20个,保证了蔬菜和生猪产品的畅销。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抓好春秋两防工作,全年W疫苗注射密度达98%以上、猪温注射密度达95%以上,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注射密达98.5%以上。目前全乡母猪存栏8408头,年出栏仔猪4万头,生猪存栏32304头,家禽存栏129336羽。

(四)抓技术推广,促质量提升。为强化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技科技培训力度,2008年完成农技普及培训

2.5万元人次;完成“绿证”培训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人,引导性培训220人。组织各村支书、主任和部分种养殖大户到大寨村四季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常年蔬菜基地和养猪基地进行实地参观,由乡农技人员现场作技术示范和讲解;组织农技便民服务队深入各村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兽医站技术人员实行定点指导,为农户提供选种、种植、喂养、防疫等全程管理服务。有力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

(五)抓资源优势,促特色种植。

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早熟蔬菜种植。2008年完成早熟蔬菜种植11125亩,品种10余个,产量达到16092吨, 2011年为全乡种植户补助地膜和种植50万元,发展早春蔬菜13000亩。在蔬菜种植上推行“三不”政策。一是不买单。保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发展种植;二是不强求。在种植品种上不强求农户种植单一品种;三是不一刀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群众按什么品种价格高种植什么品种的自愿方式进行种植。在政府引导上注重“三性”。一是注重示范性。通过为大寨村示范点在网上购买新品种实行示范种植,成功后再在全乡推广;二是注重引导性。乡农业服务部门在充分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再引导农户种植,努力克服供过于求,价贱伤农的问题;三是注重综合性。不要求农户统一种植单一品种,对早熟蔬菜种植进行综合发展。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充分利用***乡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优质早

春蔬菜和仔猪养殖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成各类经果林、养殖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等。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完善小城镇农产品交易市场。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利用***煤电项目开发的大好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全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

二、三产业来拉动***农业的发展,使第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推荐第7篇: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宁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就怎样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参与国际竞争,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宁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入手,提出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篇大文章放在一块做的思路:即一方面在加快农业增长中,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保护农业环境;另一方面,在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高速、高效,满足国民经济和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本文认为,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方向,确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林果业、精准农业、生物工程、舍饲畜牧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加工农业等十大农业,是新世纪宁夏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关键词]宁夏

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一、引言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二、宁夏近年来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中上游,地域虽不大,但从地貌生态类型上讲,基本涵盖了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的各种生态类型,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缩影。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绝少污染,是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适宜区。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雨热同步,水草丰美,物种多样,环境洁净,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较佳区域。

近年来,我区顺应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三分法\"(即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区域发展方略,确立了加快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特色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遵从经济规律,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突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主攻标准化生产、科技保障、质量安全、农民素质提升、产业化经营和政策扶持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优质粮食、适水产业、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苹果和道地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集聚升级。

饮誉中外的红色产业——枸杞产业。形成了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这里土地肥沃,以微酸性与微碱性为主,排水良好,昼夜温差较大,日照充足,农产品绝少污染适合枸杞生长,属于枸杞原产地。2008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干果总产8万吨。全区枸杞建园良种推广率达100%,其中有机枸杞认证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在此基础上,先后多达百家大小企业上马。现有加工流通企业13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家,自治区龙头企业9家,国家龙头企业2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宁夏枸杞干果流通量占到国内市场总规模的46%,中宁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集散地\"和枸杞价格的\"晴雨表\"。 代表民族品牌的特色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产业带由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这些地区远离城市,相对人口较少。地区回族农村人口居多,有养殖牛羊的习惯和便利条件。2008年肉牛饲养量16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100万只,牛羊肉总产量16.6万吨。全区标准化养殖场(区)累计达到2200多个。现有加工企业1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2家,国家龙头企业2家,有7家企业具备出口肉品加工资质。建成了平罗宝丰、吴忠涝河桥、西吉单家集等较大的区域性牛羊肉专业交易市场,吸引了周边省区养殖、贩运户入市交易。清真牛羊肉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并成功出口中东、东南亚国家。

乳香飘四方的优势产业——宁夏奶产业。形成了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的产业带。这几个城市都是宁夏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城市近郊或远郊建设农产品基地尤其是奶牛养殖场可以有很好的市场以及方便的运输。在中小养殖场的基础上,一个以本省自主产业夏进乳业为首的牛奶产业逐渐形成。2008年全区奶牛存栏数38万头,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公斤,居全国第4位;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有加工企业3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0家,国家龙头企业1家,旺旺、娃哈哈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区建厂投产。鲜奶年加工能力100万吨,生产液态奶13万吨,各种奶粉5万吨。

全区在区政府的带领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发展后劲,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科技支撑不足,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不强等问题。加快宁夏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发展后劲

由于宁夏特殊的自然条件,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需要大量政府财力投入,这些投入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强化财政投入才能实现。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陈旧老化、蓄水灌溉能力减弱、防洪抗旱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严重。受自然条件和抗旱涝能力的限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大。比如,同心县扬黄灌区共有主、干渠道784公里,有近80%的渠道老化较为严重,20多年来对原有渠道进行过系统的维修和改造的渠道仅有160公里,占总量的20%。

2、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2006年中部干旱带旱情在前两年持续干旱的基础上继续加重,造成宁夏夏粮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度下降。春季的霜冻和冰雹灾害,使部分水果受灾,水果产量严重受创,造成枸杞结果期推迟、单产下降,以及进入秋季发生的洪涝灾害,都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影响。

3、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200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2006年比2005年,种子上涨 6.5 %,农膜上涨 3.2%,农用机油上涨 32.2 %,混合饲料上涨 8.7 %,。农业生产服务费上涨 28.4 %。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同时,部分生产资料一方面受区外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货源偏紧,价格有所攀升,另一方面随着优质良种推广面积不断加大,一些品质好的种子受到农民的青睐,需求量明显加大,价格也随之上扬,近年宁夏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对农膜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促使其价格上扬,将对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4、农村劳动力整体过剩,但季节性紧缺十分突出

2006年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一百万人,但灌区出现了枸杞采摘难,山区出现了牧草无人收割的现象。枸杞采摘期需要大批的采摘工,但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采摘工难找的现象。山区收割一亩牧草大约需要收割三亩小麦的劳动力,但山区强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牧草收割期劳动力十分紧缺。

5、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2006年的干旱对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的影响较大。全年干旱造成247万只羊、6万头大牲畜缺草缺料,人工种草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二是畜禽良种比例低,饲养整体水平不高。从总体上看,宁夏畜禽良种比例只有50%,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宁夏畜牧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批量小,整齐度差,难以适应现代畜产品加工的需要;规模养殖户占畜牧业生产的比重不到50%。畜牧业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未得到全面普及,科技入户率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另外,饲料价格不断上涨,部分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户养殖成本增加,收益减少,也影响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三是草畜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种草和养畜没能有机结合,草畜搭配不合理。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加快草畜转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宁南山区500万亩优质牧草由于缺乏专用的收获机具,饲草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夏秋饲草相对过剩,而冬春饲草严重缺乏的局面,使有限的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6、渔业生产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旧池塘普遍老化,部分淤积严重,鱼类病害频发,渔业生产能力下降。二是除鲤鲫鱼外,其它苗种全部依靠外调,质量参差不齐。三是一些养殖户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依然存在,在全区大范围推广无公害养殖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四是渔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渔业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还有一定差距。

7、科技支撑不足,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不强

农林牧渔业中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未得到全面普及,科技支持体系建设滞后,机制不活,技术推而难广,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科技的含金量低下,科技入户率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与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形成协调的同步共振,致使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施。如:林果经济发展的培育技术、修剪技术、育肥及防病虫害技术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果农盲目生产,将会影响林果经济的发展壮大。

8、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由于全区农村

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在本地的工资性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不能有效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从宁夏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技能较少等问题,致使宁夏农民在外出务工时工作选择性不宽,技术性不强,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较低。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方法

一、调整的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

2、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合理流转土地,充分调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3、坚持重点突破原则。以设施蔬菜、设施杂果、高效畜禽、苗木花卉、优质梨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

4、坚持科技支撑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普及实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推广健康、生态的种养殖新模式,以“畜—沼—菜”、“畜—沼—果”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

6、坚持财政扶持发展原则。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用于产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重点对规模连片、优质高效的生产基地和产业进行扶持。

7、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8、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强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依法保护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 培育发展高效替代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从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要想规避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重点是农业内部结构。 结构调整应遵循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大力发展“珍品、精品、旅游观光” 农业的思路,统筹兼顾,多业并举,稳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若干对策

2、大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主导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对农林牧等基础产业,要狠抓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近几年内从根本向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农业生活、生产用电也要有所突破,为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工业、乡镇企业提供必须的能源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条件。

3、加大科技工作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知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强大的决定性因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需要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人才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科技要先行。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各类人才,重视民族科技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培养和使用人才应采取四条措施:一是在农业利用冬闲大力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理论培训。在生产季节通过观摩、开现场会等方式,针对关键性技术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二是县、乡利用职业教育,学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关知识,培养初级人才。三是委托高校为该绿洲代培中、高级科技人才。四是稳定现有科技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为我所用。

4、认真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

着重抓好“五补一免”政策的落实,及时做好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提前向农户足额兑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粮款补助,缓解因干旱造成的困难。要按照\"加大、规范、整合、提高\"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各类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求形成投资合力;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保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加强化肥、农膜、种子、柴油、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和检查,采取强有力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打击力度,严防伪劣种子和农用物资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近年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这种良好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要保持和维护好基层和农民的这一热情,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支持保护农业和农民的长效机制。

5、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进一步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实施力度。重点规划、优先发展奶产业、清真牛羊肉、马铃薯、设施蔬菜和优质粮食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快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奶产业发展上,加快优质奶牛核心区建设,在促进奶牛扩栏增量的同时,将“奶牛出户入园上挤奶台”做为奶产业提质上档的突破口,全面实现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转变,切实推动宁夏奶产业发展,确保奶牛养殖园区、规模养殖户、奶牛专业村走全面机械化挤奶的路子。种植业上,大力实施冬麦北移,在关键技术的运用上有所突破。根据市场需求,抓好日光温室秋茬和冬春一大茬的育苗和品种布局工作,进一步挖掘日光温室的生产潜力。积极推广新技术的示范种植,增加蔬菜新品种生产面积,为有效提高蔬菜产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基础。

6、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实施好“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走举龙头、扩基地、创品牌、兴产业的路子,大力发展枸杞、乳制品、清真牛羊肉、马铃薯、羊绒、葡萄酿酒和生物发酵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协助龙头企业争取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八)积极推动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解决当前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提高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积极有序地组织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保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输出力度,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多为民工寻找就业门路,增加外出务工人数和有效就业率。

(三)依靠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所谓精准农业,是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调节对作物的投入,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进数字和信息时代,是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看,甘肃需要发展精准农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精准农业注重节水节肥。甘肃农业是缺水农业,又是水资源浪费较严重的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量不到50%,最大程度地提高田间水分利用率是甘肃农业发展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甘肃农业化肥利用率也相当低,仅在30—40%之间,氮肥损失率高达70—80%,浪费相当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精准农业,根据田间土壤养分的变异,精确供水施肥,将大大节省水肥用量,降低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效益。

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组织科技人员入户示范,扩大辐射带动和技术服务面。采取多种培训形式,特别是针对农民蔬菜种植、畜牧养殖、饲草种植、奶牛高产饲喂技术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将一大批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带进千家万户。

(四)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快科技兴农进程,大力发展生物工程。目前,我国农业领域的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等生物工程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已经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制造出符合人类理想的食品种类。可以把马铃薯的胚芽拿出来,放在培养基里进行种植,可以把甲植物的基因嫁接到乙植物上去,比如把高粱的基因输入到小麦上去,制造出高产小麦。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动物克隆技术、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借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实践经验,甘肃农业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国家应该增加对甘肃农业的高科技投入,在甘肃有计划地投放一批“前无古人”的高科技重点项目,发展生物工程应成为其中之一,依托高新技术,调整优化甘肃农业产业结构,使甘肃农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真正实现技术跨越。

(六)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努力创造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以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化肥、农药为特征,因此也称为“无公害农业”。国内外市场发展越来越清楚地表明,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将是一大潮流。由于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追求,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在吃、喝、穿、住、行、医、保健、旅游等方面,普遍崇尚回归自然,对农产品的需求更加看重安全、健康、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谁的产品能以最低的成本和优质安全的质量满足市场的需要,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甘肃各地应利用当地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在农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等资源优势,在保持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同时,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不论是粮食作物,瓜类、蔬菜,还是苹果等水果生产,都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甚至杜绝有害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生产源头解决农产品品位低、质量不高的问题。在牧区,要转变观念,调整畜群品种结构,加强畜群良种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改革传统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的健康、安全质量。发展绿色农业,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对绿色农副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得农田土壤疏松,蓄水保墒,农业生产的基础得以保护和重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有关农业专家在甘肃东部的一些县乡考察后认为,绿色农业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危害,是农业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七)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积极发展“观光农业”。甘肃农村有着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类型,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无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是风土人情和生态环境都独具特色。这些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与甘肃农村民间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共同形成对海内外消费者独特的吸引力。甘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全可以贯穿观光农业的思路,集旅游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于一体,以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荒坡、天然林保护、沿沙地区防风固沙林建设、江河上游流域治理、优化生态环境为前提,引进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喷灌节水技术、优良品种繁育技术、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进行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在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第

一、

二、三产业在内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林果业、草产业、沙产业、苗木业、花卉业、特种种养业等新兴产业,把农业办成植物园、动物园、花园、高科技园和游乐园,使游客在观赏甘肃农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了解甘肃农村的风土人情,领略甘肃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民还可以就地推销民间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增加收入。

(九)保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的内涵是通过市场行为,将购销企业和农民连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民按照订单要求调整种植结构,以销定产,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在购销企业按最低保护价收购中避免市场风险,实现增产增收;购销企业以“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民共繁荣”为宗旨,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赊销良种、地膜、化肥,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和售后返利,在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购销量中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订单农业,将使区域经济特色越来越突出,种植业向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长期困扰农民的“卖难”问题会迎刃而解。效益农业是市场农业。 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后,农产品的生产由市场决定产量、品种和质量。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流通观念、法律观念、合同观念,发展订单农业,实行按订单生产。产前就与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让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经销商与农民在发展中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做到产后事情产前办,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实现以销定产,以法律手段保证农产品产得出,卖得了,卖个好价钱。

(十)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要效益,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所谓加工农业,是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作为主攻方向、生产市场旺销的农副产品加工品的加工业。加工农业的发展是影响农业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认为,甘肃农业发展加工农业,大有潜力。比如,甘肃的东部盛产苹果,除了上等苹果质优价优、能够卖个好价钱外,中低档苹果赚钱很少,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怎么办?办法就是搞苹果深加工、精加工。生产浓缩果汁、果冻,就能够卖个好价钱。专家认为,食用甘肃浓缩果汁、果冻,是补钙、补镁、补硒的一个最好、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甘肃浓缩果汁、果冻很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但是发展不够。就是说,搞农副产品加工能够赚钱。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通过搞农副产品加工赚了不少钱。甘肃的苹果从树上摘下来拉到广东低价卖出去,广东人加工成浓缩果汁、果冻又高价卖到西部各省。现在西部城市一般超级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加工品,基本上都是广东那边生产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搞好甘肃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并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李炳坤: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0(3) [2]贾春峰:特色经济与绿色产品战略,《理论前沿》2000(5)

推荐第8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作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哈密瓜种植面积缩减到1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面积达到6000亩;小麦、饲草种植面积6000亩;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畜禽存栏2万头/只。

二、具体做法

(一)做优哈密瓜产业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每年推进1000亩哈密瓜精品园创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园区林路渠配套合理,引进优质、抗病的品种,推广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哈密瓜商品率达到85%。积极引进哈密瓜深加工企业,修建哈密瓜保鲜库,延长哈密瓜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哈密瓜文化产业,建设集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瓜园,宣传哈密瓜文化。

(二)做大畜牧业

1、落实职工多元增收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专业化从事畜牧养殖工作。

2、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3、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与饲草种植职工签订饲草订单合同,按时足额保证牲畜的饲草供应。

(三)发展蔬菜产业

以现有的设施大棚为基础,积极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建设5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一个,由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为区域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

(四)发展其他产业

1、招商引资助力结构调整

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种植适合区域生长的作物,企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场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地。

2、新作物引进示范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其他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植,不断总结经验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效益较好在农场逐步推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现状。

3、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荐第9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龙泉市农业局副局长吴善元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龙泉市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调整步伐加快、粮经比例稳步缩小,订单农业有所起色,无公害农产品不断增加,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以食草为主的畜禽发展加快等等。但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乡镇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缺门路。由于龙泉市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乡镇发展不平衡。农民经常是一哄而起,随大流,不顾后果,最后导致生产的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

2.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火车头为落后。由于地域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农民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竞争意识薄弱,预测市场能力等都较低。

3.缺培训、少成本。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很少有机会参加技术培训,在推广新技术时,观望的多,带头的少,看准的东西不去干,总想政府多出钱,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致使大批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没法被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的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4.生产规模小,销路不畅。发展的种养业规模一般都较小,多数是小打小闹,成本高。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市场信息缺乏科学预测,生产盲目性较大。

5.产品加工率低,贮藏保鲜技术滞后。到目前止,龙泉还没有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加工企业。生产高山蔬菜的龙南乡虽然有一个加工企业,但规模很小,产品单调,产量较低,蔬菜基本上依赖市场鲜销,没有加工增值。食药用菌虽有部分经过保鲜、包装等初加工,但价格时起时落,波动不稳。

6.缺龙头,缺中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关键是产品要有市场,农村普遍存在“不怕生产风险,只怕市场风险”的现象。目前龙泉市在种植、养殖方面缺乏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也不多,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产业结调整要针对本地,因地制宜地拿出一些种养业模式,让群众有挑选的余地。同时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和实践探索,让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二、加强培训,搞好服务。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要根据市场要求,不定期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搞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各地要发挥农技110热线作用,做到产前提供信息,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尽心尽力为农民群众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三、注重规模生产,实施品牌战略,起无公害农业发展之路。当前,龙泉市农产品生产存在总量偏低,规模偏小,市场聚合效应差等现象,不能有效地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收购农产品,也没有更好的农产品走出龙泉,在外地大市场参与竞争。我们要利用本地资源和气候优势,实施品牌战略,走无公害农业发展之路。以企业带动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把企业扶大,把品牌打响。

四,建立协会,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协会抓推销促服务,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在发挥协会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营销队伍,做好农产品的产后服务。

六、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龙泉市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基本任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坚持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绿色食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逐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构筑和壮大绿色食品的产业化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荐第10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大纲

XX镇XX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几年中,我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体现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又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及经济基础条件,突出中药材、核桃主导产业,优化组合生产要素,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努力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根据全县新农村建设等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村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XX村地处XX镇东北,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422户居民,1504人。其中劳动力总人口为625人,占总人口的40.0%。全村耕地面积2048亩,其中平地356亩,多位于河道两岸。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21元。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立足本村实际,坚持产业优先,科技引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与科技入户、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努力建设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着重培育中药材、林果业、畜牧养殖、蚕桑4大产业。以“调大、调优、调强”为目标发展中药材和核桃两大支柱产业,继续

巩固增强蚕桑,同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既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注重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是中药材种植。把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列入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搞好区域种植,扩大种植规模,重点发展河道两侧缓坡的适宜耕地,今年新增以以丹参、黄芩、桔梗为重点的中药材100亩,今后五年内年均新增100亩,到2015年种植总面积达到1400亩。

(二)、林果业发展规划:抓好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产业。在现有核桃栽植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核桃的栽植面积,不断加强科管,2010年计划核桃点播500亩,核桃栽植200亩。今后五年内年均新增加核桃栽植面积200亩,到2015年核桃栽植面积累计达到2000亩。

(三)、畜牧养殖业发展规划:不断扩大畜牧养殖规模,进一步增加畜牧养殖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份额。以推广大场大户为重点,加快发展生猪、牛、羊和土鸡等特色养殖,增加存栏只数,提高经济效益。2010年实现产值80万元,人均增收532.4元;2011年实现产值95万元,人均增收632元;2012年实现产值100万元,人均增收665.4元;到2015年全村实现产值130万元,人均增收达到864.3元。

(四)、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不断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依托现有桑园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积极培养养蚕大户,发挥养蚕大户的带头示范作用,做好相关的技术培训,并成立产业协会,增强普通农户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蚕桑产业的产值。2010年新建桑园面积50亩,培养养蚕户11

户。今后五年内继续巩固发展桑园面积,培育养蚕户,到2015年桑园面积达到500亩,养蚕户达到50户。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专门成立农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实行村组干部包抓工作责任制,明确发展目标,夯实工作责任,把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二)、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因地制宜,集中精力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村民小组,做好技术、信息等服务指导,获得较好的收益以带动发展落后的小组,开展一户带多户,一片带一村的办法,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三)、多方筹集资金。一是采取镇村结合的方法筹集。二是采用村办、户办、联户办、招商引资等形式,搞市场化运作。三是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等各种有效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广阔前景,宣传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政策和决心,真正使产业化发展的意识深入人心。

XX镇XX村委会 二〇一〇年八月三十日

第11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摘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农民利益自身的要求。文章根据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农村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因此,制定有效的调整原则和措施,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意义十分重大。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固定资产及其它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分配构成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力结构的中心。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即农业从简单再生产时代的单一种植业结构,逐步进化调整为大农业结构,再继续上升到多元化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逐步细化的过程,将使产业结构愈来愈合理,生态循环愈来愈平衡,经济效益愈来愈提高,是一个产业不断升级进化的过程。这种不断升级的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镇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事求是,根据不同环境特点选择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优势

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同地区间农村产业结构的低水平重复,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

(二)坚持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自然过程,它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可能性。如果条件不具备,结构调整就不会顺利,硬性调整效果也不会好。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避免操之过急,要搞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好。此外,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产业结构调整要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旨,讲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注意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寻求农村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促进长远综合效益的持续提高。

(三)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合的原则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合理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强调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通过利益机制驱动,市场机制可自行调节各项经济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离不开市场机制本身。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弱点,如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短期性目标等。因此,为克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弊端,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正确引导。

(四)质量效益原则

以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的,追求的是农产品数量的叠加。目前,就全国而言,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几项对策建议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全方位推进,各方面配合,我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职能表现为:(1)、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从宏观上协调农业内部各层次、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引导农业的正确发展,是政府宏观管理农业的首要职能。(2)、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指政府农业职能部门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向农业经营者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主要是为农业基础部门和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给予科学指导。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既要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又要深入分析当地的特点和优势。(3)、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农业基础设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进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多方面深远而现实的意义。(4)、规划与健全市场体系的职

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保障是健全的市场体系。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健全和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其次是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5)、采取经济手段激励执行产业政策。主要有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

(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历史的结论,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科技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消费需求以及出口,即借助于需求结构的变动来实现的,属于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相结合。一是加速我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雄厚的农村技术储备体系,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疏通科技物化渠道;四是建立科技示范工程;五是加强种子工程建设,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

(三)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目前,我镇大部分农产品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

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由原来的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一方面市场上对优质稻、优质蔬菜、优质猪等名、优、特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劣质农产品难以消化。因此,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食品已成为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一要合理确定商品品质差价,价格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会因高昂的价格失去一大批客户,从而失去优质农业得以发展下去的良性循环;太低则会挫伤农民发展优质农业的积极性,使优质优价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二要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优质优价的可靠性和产品的声誉。

(四)实现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共同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是专业协会的方向。现在,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成为共识,特色产业发展是专业协会发展的一部分,在专业协会发展比较成功的地区,甚至好多企业就是家庭作坊,对此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小企业是龙头企业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是乡镇企业活力所在。龙头企业的作用不用多说,但龙头企业的数量毕竟有限,能解决的问题也只是一部分。在扶植企业时,重心应该向专业协会偏移。80年代到现代,都是农民自由种植,严重受到市场的限制,同时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虽然进入2000年后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但是没有起到推动产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因此必须给专业合作协会提供更大的空间。

第12篇:浅谈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浅谈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也是乡镇当前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是乡镇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证明,哪个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位,哪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快,广大农民就会尽快脱贫致富,农村各项工作就更容易开展。当前,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要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要结合当地实际,明确调整方向,当好一个乡镇的“领导人”这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第一,要走“特色”之路。要结合乡镇实际,落实好中央关于农业农村的各项政策,借助于宏观信息和调控能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从本地资源优势、气候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变动,选准主要产业和切入点,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烟则烟,宜药则药,宜畜牧则畜牧的原则,牢固树立各乡镇、各个地方的“名、特、优”品牌,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第二,要走“生态”之路。作为威宁县各乡镇,特别是牛栏江边的乡镇,石漠化非常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干旱少雨,生态逐渐恶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特别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效益,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兼

顾,合理规划,整体推进,走“林、果、畜、烟、药”等共同协调发展之路。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增强农民产品质量意识和生态意识,树立一切农业产品质量优先的意识和发展“畜、林、烟、果、药”生在保护生态的意识。进一步扩大绿色、有机、无虫害等生态农产品生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生态走向良性循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回报。第三,要走“科技”之路。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腾飞的基础,只有科技进步了,经济发展才有保障。要发挥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等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民科普知识的培训力度,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采取科学种植方法,面对面地为农民解决技术上的难题。第四,要走“示范”之路。每个乡镇或每个村都要积极培植科技示范户,用示范户引领区域的群众,让广大农民学技术、用技术,让实用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见实效”,逐步提升一个地方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全面推进生产标准化和产品优质化,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平衡发展。

二、要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发展要在一定的地域形成规模,变成区域产业优势,没有地位优势,就形不成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一是要白抓好土地流转。当前,农村生产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有极少数土地还荒废掉。在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的前提下,首先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积极探

索机制,进行必要行政干预,作为政府要合理规划,统一部局,对产业结构调整要形成大规模,杜绝小而分散的操作方式,在土地流转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互利”的原则,完善土地流转合同,规范手续,无论是搞什么产业,都要大规模、成千上万的产业,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最佳组合,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组织。要按照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动作的要求,建立合作社或小型企业组织等组织,使农民或个体户组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要引进、培植一批市场前景好,能够带动群众致富的小型企业或按产业规模大小和类别组建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资金、人才和物资支持。三是要抓好宣传引导,给予政策倾斜。作为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积极性,破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顾虑,特别是在土地流转产业调整中,让群众理解支持,同时,对新建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走???,能够优惠的要给予优惠,???合作组织尽快建立,并发挥作用,促进???生产方式的整体转变。

三、要为产业调整做好服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做好服务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第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要积极主动向上级各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电力建设等的支持

力度,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突出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夯实产业结构调整的硬件基础。第二,要提供信息服务,乡镇政府是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要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指导与服务,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供各种信息,要做好农副产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与农民的中介人,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第三,要提供金融服务。要探索农村

第13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新店乡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情况的

报 告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组:

根据丘政办发„2008‟11号《丘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丘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新店乡高度重视,组织了农、牧、林、水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对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今后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作了认真的定位和思考。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近年来,按照中央“三农”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工作要求,新店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农村工作的首位,协同全乡所有力量,结合新店实际,以畜牧养殖业、种植业为工作重点,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及畜牧养殖贴息贷款的发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等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最终确定畜牧、林业两项产业为全乡的支柱产业,农业种植业为基础性产业,冬季农业(冬早蔬菜)、烤烟、甘蔗、辣椒、西瓜为开发性产业。目前,畜牧、林业、农业各项工作重点和布局已成雏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进一步凸现。具体布局情况是:畜牧以新店、大路边、冲头3个村民委为主;林业以小平地、冲头、蚌厂3个村民委为主;冬季农业以小江口、蚌厂2个村民委低热河谷地区一带为主;烤烟以新店、大路边2个村民委及冲头村民委的部分村寨为主。各项工作重点是:畜牧以养殖山羊、生猪为主;林业以红豆杉为主,辅之以花椒、膏桐、核桃等品种。截止2007年,共有生猪存栏14037头,山羊存栏27209只,大牲畜存栏10908头,家禽存栏37830只,肉牛出栏1552头,家禽出栏38557只。实现粮食总产量796.3吨,粮经比例从2006年7.2:2.8调整为6.9:3.1。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林业、畜牧两大优势产业,全力实施现有资源(水能、矿产、旅游)优势开发,狠抓基础设施、烤烟、集镇开发、扶贫四个工作重点,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新店。简称为“2142”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目标任务:到2012年,争取实现下列目标。冬季农业开发2500亩(主要以冬早玉米为主,1000亩)。甘蔗3590亩。林业以红豆杉、核桃、花椒、膏桐为主,红豆杉种植2万亩;核桃5万亩;花椒3000亩;膏桐14万亩。烤烟2500亩。人均出栏一头猪,户均出栏一头牛。粮经比例达到6:4。解决所有村寨的人畜饮水困难。

采取的主要措施: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质农产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三、各项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林业产业。新店乡依托两个林场,是丘北红豆杉发展的起源地,目前,全乡共种植红豆杉6000余亩。实践证明,红豆杉在新店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分析,全乡的新店、小平地、冲头3个村民委24个村寨适宜发展红豆杉,面积约2万亩。在发展红豆杉和核桃方面,认为需要有以下政策扶持:一是由政府制定政策,由政府或企业扶持种植户补助苗木费,等出效益后再从种植户的收益中扣除;二是加大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支持,做好哺育管理;三是由企业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提供市场销售保障,减少风险。

今年初的冰冻灾害,使全乡大部分林农遭受了沉重的损失,据统计,全乡受灾面积3300亩,成灾670亩,冻坏幼苗10万余株,毁坏林木14.2万株,造成经济损失100余万元。结合实际,为做好灾后恢复工作,需要以下扶持政策:一是希望上级林业部门提供苗木补助,帮助农户做好补栽补种工作;二是给予解决所毁林木采伐指标,使被毁林木尽其所用,降低林农经济损失。

(二)畜牧业。

1、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是受地理条件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生猪发展缓慢,乡内能繁母猪较少(共有445头),优良种公猪缺乏(只有1头)。加之生猪饲养在高寒山区生长较慢,科学养殖水平不高,存在着与人争粮的现象,所以精料投入较少,生猪生长和发展缓慢。二是在山羊发展方面形不成规模,农户实行散养放养管理模式,其品质个体较小和生长缓慢。三是在大牲畜肉牛发展方面,大部分群众没有把肉牛发展作为商品化方面转移,多数农户只饲养一至两头牛作为役用,而且由于我乡群众散居,民族杂居,地势路途较险较远,肉牛杂交利用率较低,覆盖面较少。那种以“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为花钱”的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存在。四是没有较大的畜牧牲畜交易市场,牲畜市场信息闭塞,群众所养家畜到市场上卖,路途较远且交通不便,导致了牲畜贩卖户到家中收购,由于缺乏较大市场经济信息,所卖畜禽都比市场价低,其次我乡缺乏一个涉牧企业带动发展和经营,导致群众散养零卖,畜牧经济效益和回报较低。

2、养殖大户扶持情况。全乡扶持养猪户10户,秸秆养羊户20户,养牛户10户,养禽户2户。乡畜牧兽医站对以上养殖示范户采取定期免费防疫注射、驱虫、健胃、畜厩改造与消毒,及科学饲养管理等,走“以点带面、以户带村”的科技示范路子,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畜牧业发展思路。根据全乡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适宜养殖的品种有黑山羊、牛、生猪、家禽等。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建一个牲畜集转育肥场,把全乡各地瘦弱牲畜集中育肥后转卖,并以该场为中心组织外调、销售活动,扩大全乡畜牧产品流通规模。同时,突出山羊、生猪发展重点,以村民委为单位,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学饲养率,努力使畜牧养殖最终实现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发展。

4、今后发展建议。

一是由政府牵头引进畜牧发展企业,以企业联动市场,扩大市场流通。

二是建议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每年开展两次技术培训会。

5、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出台和制定有关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配套相关项目和资金,扶持农户和企业,夯实全乡畜牧业发展基础。

二是增加基层技术岗位编制,壮大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力量。提高村室兽医防疫员补助,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农业产业。

1、灾后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2008年小春作物遭受了严重的冰冻灾害,受灾面积14324亩,其中,小麦5635亩,蚕豆1182亩,洋芋110亩,豌豆6880亩,蔬菜527亩,小春作物大面积减产已成定局。鉴于上述情况,目前群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小春受灾严重,大部分颗粒无收,使得群众生活更加困难;二是今年由于各种农用物资涨价,群众在春耕生产的备耕上存在较大困难;三是由于2007年遭受洪涝灾害,部分群众的土地受到洪水的冲击,现已无法耕种,群众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给春耕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下步工作中,主要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带领群众认真开展好灾后重建工作;二是争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帮助灾农做好春耕生产,尽最大的努力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三是建议上级党委、政府再加大给予受灾群众农用物资补助力度,共同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四是争取建设资金,对水毁农田严重的村寨修建防洪沟和防护墙,确保粮食安全。

2、各种农用物资调供情况。2008年,共调入种子21500公斤,销售16000公斤,储备5500公斤;农药调入1000公斤,销售130公斤;农膜调入500公斤。

四、农田水利。

1、基本情况。辖区集中供水水源点47个,因受水源点分散、各寨为点的条件限制,加之大部分村寨以小水窖为主要蓄水方式,没有统一管理,均由各村寨自行维护。其中,水费征收的有冲头和乡机关驻地2个,其余为群众投工投劳自行管理。2007年度,水土流失的面积为4000多亩。全乡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约为25000亩。当前,农田灌溉率为零,人畜饮水解决率72.3%。截止目前,全乡尚有缺水人数1150户5318人。

2、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急需兴建的项目。一是机关自来水供水水源点因流量小,枯水期严重缺水,需建小二型水坝;

二是花园、沙沟及蚌厂沟因遭受洪水冲击面大,且每年都受灾严重,需修建防护墙3道,造林15000亩。

3、对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大对小水窖建设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加大对管引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三是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确保农田灌溉。

五、烤烟生产。

1、基本情况。2008年新店乡烤烟生产收购任务是3300担,对扶持政策及奖惩办法无意见。在今年的烤房建设中,因为补助政策不变动,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烟农的积极性,县下达的2群烤房群,只完成了1群18座。由于全乡坡地较多,烟农种植地块分散,很难集中连片。尽管如此,乡党委政府还是下了很大决心,采取挂钩工作责任制,实行领导分片挂钩、干部职工到点包干的方法进行,努力使具备连片条件的地块尽量集中。同时,提高连片补助标准,50—100亩的连片每亩补助50元,提高烟农的积极性。在平衡收购过程中,由于路途较远,给群众增加了劳力、财力负担,影响了群众的种烟、交烟的积极性。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新店增设1个烟叶临时收购点,以方便群众交烟。

2、下步工作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主要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一是加强烟叶烘烤、分级扎把和入户预检等工作环节的指导和督促,做好烟叶交售相关的服务协调工作,最大可能地保证烟农的切身利益。

二是建议县委、政府加强对山区烤烟产业发展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加大对烟水工程和卧式烤房群建设的补助,促进山区烤烟产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建议县委、政府在我乡设立一个烟叶收购点,以方便群众交烟,减轻群众负担。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硬件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群众自筹能力相当有限,给整个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不协调。同时,由于后续管理力度弱,项目村在产业开发促农增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困难。另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易地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等方面,建议多投入项目资金,加大力度。

新店彝族乡人民政府 二OO八年三月八日

第14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010年直播酸枣2万亩,栽培葡萄4700亩,使林果业保有面积从目前的6.6万亩,增加到9万亩,引导农民逐年有计划地减少棉花的播种面积,使产值更高的林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加突出的位置。

2、大力优化农业结构

2010年我乡计划新增棉花滴灌面积3.5万亩,加上我乡现有滴灌面积3.4万亩,使全乡的高产棉田面积上升至7万亩,仅此一项,可使全乡皮棉增产362.5吨,新增产值543.75万元,预计人均可增收302元,

二、坚持抓住棉花支柱产业不动摇。

1、大力发展棉花膜下滴灌,提高棉花

充分用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多方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和用好项目资金,2010年《自治区高标准棉田及商品种子田建设项目》3万亩在我乡实施,每亩可获得自治区补助资金200元,预计可争取资金600万元,其余部分,引导和帮助农民办理“棉花膜下滴灌贴息贷款”,确保发展滴灌所需的资金足额到位。

2、坚持“良种推广、科学种植、提高单产、节水增效、加工增值”的方针,在现有棉花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单产,主要是通过良种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和加大科技投入等手

段,按照以稳定高产、提高中产、改造低产为主线,大力推广优质杂交棉种植、膜下滴灌和果棉间作种植模式。通过杂交棉示范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产棉花,努力提高亩单产效益。

三、林果业

1、大力发展“果棉间作”、“果粮间作”,增加林果业面积完成林果业的规模布局

从6.6万亩增加到9万亩,种植林果业2万亩,其中直播酸枣1.6万亩,葡萄0.42万亩(红提1680亩,白木纳格2520亩,共1267560株),新植红枣18000亩,新栽防护林700亩;

2、进一步加强林果业质量管理,提高适龄果园的产值和效益

落实精细化管理,大力推广“矮密早”丰产栽培模式,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以“防治有害生物、防范低温冻害、防御大风沙尘”为重点的林果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林果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林果业综合生产能力。挂果面积25000亩(红枣挂果面积1.3万亩,核桃挂果8122亩,其他树种挂果3000亩),果品产量1.1万吨(红枣4700吨,核桃710吨,香梨492吨,苹果61吨,杏1730吨,其他1250吨);

3、重视优良品种的推广

核桃嫁接面积2800亩,红枣嫁接4785亩,其中幼树嫁接3255亩(1627500株),大树改接1530亩(168300株)。

把工作重点从转移到“抓管理、闯市场、促增效”上来,继续以“林果业管理增效年”为抓手,

第15篇: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按语: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以后,XX县委、政府,及时于2004年10月23日,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会议全面传达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精神,县长XXX作了题为《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 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主题报告。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组织调研组,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投融资体制、产业培植(包括木材精深加工、茶叶、烤烟、晾晒烟、干果、香料、药材、香菇、雪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和农村工作政策研究等6个方面分13个专题开展调研后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立足于研究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普遍性的问题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并于5月12日与这项工作的责任人签定了目标考核责任书,这项工作的责任单位是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地税局等单位,责任人为单位的局长或主任。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等,仍然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腾冲同全国、全省一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一) 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侨乡、品牌优势,走“农业稳县”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粮、油两大基础产业,提升烟、林(果)两大支柱产业,拓宽畜牧、茶叶两大骨干产业,培植药材、香料、野菜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腾冲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县,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工作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在全县树立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观念,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工业、旅游业、实施城镇化战略等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不能盲目调整,造成新的积压和卖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四是坚持品质第一,从种子开始一直到加工、销售,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我县生产出优质农业产品。五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在培植新兴产业上,坚持走示范带动的路子。

(三)工作要点:围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这一目标,实现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50元。抓好六个新突破。一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上要有新的突破。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对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促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管理、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柜、发展订单农业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体现优质优价;抓好烤烟生产,加快发展茶叶、畜牧、经济林果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调整农业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四是市场体系建设要有新的突破,完善建成县城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同时,完善、规范固东、芒棒、中和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五是劳动力就业有新突破。要加大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变,向城镇转移,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六是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上有新的突破,即进一步开发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坚持平衡施肥,完善和提高我县的旱作节水农业、立体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的空间,在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运用上开创新的局面。巩固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我县是全省第二大油

菜生产县,且优质“双低”油菜所占比例大,年产近2000万公斤。全县现有毛油加工厂250多个,精炼油加工厂一个,精加工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再次加工升值。我县拟扶持创建一个日处理油菜籽50吨、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我县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我县种植优质稻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特色产业。我县拟在中和、荷花等乡镇建设5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扶持一户龙头企业来带动发展。三是茶叶是我县南部乡镇的生命性产业,目前新华、蒲川、团田片在清凉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发展具备一定的规模,龙江片的高黎贡山茶厂由于刚起步,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我县拟扶持两个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扩大产业辐射面,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四是畜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县准备在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草山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大田种草养畜,利用5-10年的时间,把我县建成大牲畜年存栏30万头、年出栏5至10万头的畜牧业生产大县,并在特色养殖、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促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实现省委、市委提出的目标。五是饵丝加工和果脯加工是我县的特色加工业,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下步一是加快果品厂改革改制,二是加大饵丝加工企业扶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饵丝专用米和水(干)果生产发展壮大。六是优质中药材、香料基地,大力培植以草果为主的香料作物6万亩,新植以茯苓、重楼、厚朴、山楂、柯子为主的中药材;七是特色农产品基地,2005年种植木薯2000亩,山葵300亩;同时巩固和培植蔬菜(开发高黎贡山野菜)、干(水)果、花卉、甘蔗和水产业。建立和完善八大体系。即良种推广、农产品安全监测检验、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等八大体系。

(三)、农业结构调整主抓的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观。在全县组织开展一次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一是使全县各级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树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种意识,克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盲目调整的倾向。二是使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必须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三是提高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明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增收致富这个道理。四是营造出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全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而自觉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

2、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力度。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扶持的力度,并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用于扶持良种引进、种苗基地、示范基地建设;扶持改善生产条件、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前期工作等重要环节;对产业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及获得市、省、国家级农产品品牌的奖励;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扶持建设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农产品检测、检疫、检验及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审批,其征地费用按下限标准执行,地价按征收成本价(征地费+税费)执行。龙头企业用于建设大棚、非永久性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及农产品收购场所用地,均视为农业用地。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积极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发挥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二是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三是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抓紧制定完善农业行业标准和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消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消除地区壁垒,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为农产品的流通开创“绿色通道”。

4、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变当前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的状况。

5、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针对土地宽广,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

6、发展食品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挑大梁。

7、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是尽快调整农业科研与开发工作方向。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无公害农产品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技术报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凡自愿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领办、创办龙头企业的农科人员,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保留职称,带薪五年,经本人要求,可回原单位工作,也可以办理辞职手续。鼓励和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以资金、技术入投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合法化收入,着力培植一批新技术农业龙头企业。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抓好河流治理,加大水利工程和灌区建设力度。二是抓好植树造林,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三是切实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五是坚持开发式扶贫。

9、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按照国家“省负总责、县抓落实、项目进村、扶持到户”的扶贫原则,集中适度的资金、项目,重点解决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边境民族聚居区、高黎贡山沿线地区、南部深山区在交通、水利、集镇、农网改造、人畜饮水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这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10、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扎实抓好依法治农工作。一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抓紧农业承包合同审验完善扫尾工作,依法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证书》,筹建县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履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职能。二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执法管理,全面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努力抓好集体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搞好农村财务人员培训,全面实行农村集体财务“双代管”,逐步实现电算化管理。四是一手抓种子(畜、苗)、化肥、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农机监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一手加强市场清理整顿,坚持农资生产、经营上岗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整顿农资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合法经营,认真开展打假、护农、护牧、护渔、促增收活动。为抓好上述工作,县委、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农业生产领导小组,落实具体负责的领导和人员,确保工作项项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继续实行主要措施和目标任务考核责任制。

第16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现将我镇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距县城17公里,经贵毕高等级公路距贵阳102公里,距毕节135公里,总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84亩,其中田5991亩;全镇辖16个村1个社区,共8283户、33264人,森林覆盖率达41%。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除探明煤炭上表储量达2.5亿吨外,还有大量的硅、铝、铁等矿产。谷里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奢香夫人设立“龙场九驿”,谷里驿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谷里镇素有“煤海茶乡”之称,现有生产型煤井7对,2011年累计生产原煤149万吨;拥有规范种植的茶园近万亩,其中“谷里毛尖”更是享誉省内外的优质明前茶。

二、2011年完成情况

我镇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化要求,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建设茶叶、金瓜、大葱、辣椒、青蒿、马铃薯、经果林等示范基地。在贵毕路和运煤大道沿线流转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完成了500亩二金条辣椒,2022亩日本钢葱,1000亩金瓜种植任务。在乌木、牛角等村流转土地种植青蒿,完成了3139亩青蒿种植任务。在五里、新金、天桥等村流转土地种植福鼎大百茶,完成了4135亩福鼎大白茶种植任务。带动农户种植早熟马铃薯、大蒜、白菜等作物,完成了5000余亩早熟马铃薯,2000余亩大蒜,5000余亩白菜种植任务。

三、201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目标: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化“54321”工程及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沿袭去年“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推广、青蒿和蔬菜种植为突破口,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谷里产业化发展

的新飞跃。主要目标是:一是完成县下达的8000亩茶叶示范园种植任务;二是完成万亩青蒿和万亩蔬菜示范园基地建设;三是完成经果林和烤烟种植。

(二)主要做法:为确保我镇茶叶种植工作顺利进行,将种植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我镇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让责任落实到人。在茶叶种植方面,继2011年我镇完成4135亩茶叶种植任务后,继续与黔西艺鑫有限公司合作,拟在五里、新金等村完成8000亩茶叶种植任务。目前,已平整土地4500余亩,已栽种茶叶2500余亩,其他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当中,预计4月底基本完成全部种植任务;在蔬菜种植方面,继续沿袭“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贵毕路沿线涉及的香山、中狮、龙井等村建设万亩蔬菜核心示范基地,主要种植1000亩二金条辣椒和1000亩大葱。目前,土地平整工程已全部完成,育苗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4月份开始移栽;在青蒿种植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乌木、牛角、健全等村流转土地9800余亩种植青蒿,着力建设万亩青蒿示范基地。现已完成土地平整工作,育苗工作正在进行,预计三月底开始移栽;在经果林种植方面,我镇拟在五里、天桥、中狮、龙井等村流转土地3833亩,规划种植葡萄500余亩、核桃3333亩,截至目前,已完成100亩葡萄种植任务、2200亩核桃种植任务,预计4月底全部完成。在烤烟种植方面。我镇拟在新阳、仙鹅等村规划种植烤烟3000余亩,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虽然已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一是财政资金紧,建设难度大;二是种植面积小,集中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针对这些问题,我镇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资力度,整合资金,拓展融资渠道,打破资金短缺这个“瓶颈”制约因子,开展培训班、专题讲座、技术咨询、外出学习等不同形式,对干部、种植户进行重点培训,提高科技到位率,做大做强我镇农业产业示范园。

第17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上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

今年上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县农业产业 “54321”工程要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及“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推广、青蒿和蔬菜种植为突破口,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实现全镇“游古镇、看产业、泡温泉、品绿茶”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谷里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将半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特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让责任落实到人。

二是分项实施、狠抓落实。在茶叶种植方面。继续与黔西艺鑫有限公司合作,在五里、新金等村种植茶叶4273亩。在蔬菜种植方面。继续沿袭“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香山、中狮、龙井沟等村种植1000亩二金条辣椒和1000亩大葱。在青蒿种植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乌木、牛角、健全等村流转土地种植青蒿7100余亩,着力建设万亩青蒿示范基地。在经果林种植方面。我镇在五里、天桥、中狮、龙井等村流转土地种植200余亩葡萄、3333亩核桃。在烤烟种植方面。我镇在新阳、仙鹅等村种植烤烟3000余亩,完成了县下达的种植任务。在畜牧养殖方面。建成建全村、松林村生猪养殖基地两个,辐射带动农户零星养殖,现有生猪存栏量8000余头。

总之,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财政资金紧,建设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步的工作中,竭力采取措施:一是加大投资力度,整合资金,拓展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多措并举,为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谷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第18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简报45

2012年第52号

XX乡党政综合办公室 2012年5月22日

XX乡狠抓2013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不放松

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乡实际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不放松。

一是精心组织,强化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各村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按照本村的集中连片区域及种植任务,落实到人包户到地块。

二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加强对2013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政府乡长为副组长的2013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监督落实。

三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各村要充分利用喇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我乡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和市场潜力,宣传我乡农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使农业结构调整

的优惠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是强化措施,严格考核。全体乡村干部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扑下身子,不争论,不回避,千方百计抓好落实工作。年终工作考核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内容,对考核后两名的村予以通报,乡纪委对所在村支书、主任进行诫勉谈话。乡党委、政府将定期不定期对农业结构调整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随时采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送: 组织部、宣传部、县委办、政府办、民政局、乡党政各领导

第19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言材料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观摩推进会发言材料

(2011年8月3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参加此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观摩推进会的感受及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观摩感受

通过观摩,主要有三点感受:一是全县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大、标准高。遵循市场规律,各乡镇都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把特色产业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核桃、葡萄、蚕桑、生猪、肉牛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并且投入增多,规模不断加大。二是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可观。随着农村无公害农特产品进入大城市,农村生态特色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多,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供了市场。三是土地综合产出率不断提高。依托外商投资,拉近了农户和企业的距离,销售渠道不断拓宽,产业链逐步缩短,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此次观摩使我进一步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乡将

1 以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进一步探索发展路子,搞好发展规划,落实发展措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三台乡产业发展思路

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从乡情民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调整战略,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乡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按照“一保”(保护生态)“二改”(改善基础设施、改变落后的思维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三发展”(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以黑山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及以彝族文化和核桃文化相糅合的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扩大规模为抓手,坚持质量优先、效益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因势利导发展规模出路,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着力发展名、特、优、高效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现代化进程。

三、产业发展的做法

三台乡历届党委、政府长期坚持生态立乡,产业富农,走保护与发展并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路子。在海拔2600米以上高寒地带发展华山松,海拔2600米至1800米之间发展核桃,套种中药材,海拔20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地带发展花椒,打造以核桃为主的三条

2 林业经济带,发展以黑山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发挥优势,培强以核桃为主的林产业。始终坚持走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的发展路子,目前全乡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产量2598.4吨,产值9094.4万元,人均核桃现金收入达到7835元。 2011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创建核桃产业发展集约化经营示范区的意见》,规划了未来五年实施集约化经营地块和面积,明确了管理技术标准,全乡核桃产业发展从种植转入以科学管护、病虫害防治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本着连片示范先行的原则,争取资金支持,每年实施1万亩以上的集约化经营面积。大力推广无烟集群式核桃烘烤房建设,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力争到2015年人均核桃现金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户均核桃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60%以上。同时在适宜中药材种植的核桃林果地套种中药材,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发展华山松,目前全乡华山松面积 1.5万亩,产量200吨,产值500万元,2011统一规划了全乡海拔2600米以上所有适宜种植华山松连片面积11731亩,现已落实种苗,年内将全部完成种植,年末华山松种植面积将达到2.77万亩,华山松成为继核桃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在海拔在2000米以下及干旱缺水的地带大力发展花椒产业, 2011年乡争

3 取资金购买种苗30000株,在黄家湾4个沿江小组种植了1200亩,目前全乡花椒种植面积10515.8亩,其余适宜花椒种植面积4121亩,将两年内完成种植。二是依托资源,做大以黑山羊为主的畜牧业。积极做好畜品种改良,全乡累计发放努本种公羊65只,发展规模养殖户181户,目前黑山羊存栏数达到26140只,成立了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2010年末,全乡肉类总产量达1138吨,畜牧业产值2090万元,畜牧业对增加群众收入的贡献更加突出。针对当前本地猪价格的不断攀升,本地猪价格高出市场价格2倍以上,依托三台独有的气候和环境,大力宣传动员群众发展本地猪,目前全乡本地猪存栏达到10325头,本地生态猪养殖招商引资项目正在洽谈中。三是调优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随着马铃薯价格逐年攀升,我乡制定下发了以马铃薯种植替代传统白云豆种植的规划和意见,大力推广马铃薯种植,2009年挂牌成立了三台乡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2010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3310亩,实现产值364.1万元,2011年种植面积3980亩,预计产量达到4190吨。调整粮经种植比例,加大农作物良种推广力度,扩大萝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下发了2011年晚秋作物生产意见,计划实施立体间套种面积2600亩,全年预计增加农业产值184.6万元,仅农业产业

4 人均可增收159元。四是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三台乡位于彝州之巅的大小百草岭山系,地处低温湿润高寒冷凉山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以独特的垂直自然气候而闻名,非常适宜中药材种植。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三台乡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把中药材种植产业确定为三台乡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乡经济发展、财政增长的产业之一。从2005年始,在楚雄广泰公司、金碧制药有限公司在三台苹果园、必期拉大花树药材基地示范种植的带动下,一些农户也开始零星规模种植,周边群众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目前全乡中药材种植农户25户,种植面积120亩,主要种植桔梗、木香、重楼、续断、牛蒡子等。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全乡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尤其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二是群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糊口、

5 养猪为过年”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于管理,产业发展不平衡。三是各类协会的中介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虽然陆续成立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由于管理不规范,没有真正体现“支部引路、协会服务、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作用。

五、下步工作打算

在下步工作中,我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其他乡镇先进做法和经验,不断总结提高。一是继续抓好支柱产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抓好每年10000亩核桃集约化经营和华山松、花椒规划种植工作,继续抓好核桃发展整个环节的科技培训,多形式多途径兴办农民专业化组织,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步伐,加大品种改良,加强疫病防控及科技推广力度,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出栏,巩固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加强技术服务。组建产业发展专业技术队伍,加大业务培训和学习力度,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业效益。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使产品种的好、销的出,效益高。三是充分利用气候、海拔等优势,开展中药材资源调查、引种驯化、种植区划等

6 技术研究,把合理开发野生药材资源与林粮间(套)种结合,提高土地综合产出。

第20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抓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

-----XX镇农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2014年,XX镇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把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养牛、水稻、制种、两杏一果”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内引外联,示范带动,多措并举,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见成效。全镇种植蔬菜6500 亩,油葵5000亩,谷子、荞麦、杂豆等特色小杂粮面积4000亩;种植中药材1500亩,实现了种植业由粮到经的转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日光温室大棚8个,塑料大棚85个,21000余平米,主要以蔬菜、食用菌为主。

二、坚持把养牛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抓紧抓好。我镇按照“稳奶牛、扩肉牛”的原则,不断加大黄改力度,增加养牛投入,从政策、资金、技术、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年初组织村干部、养殖大户等100余人外出参观学习,召开养牛现场大会,举办养殖培训班,上半年投入养牛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培树养牛专业村8个,10-50头养殖户达到600余户,新增55户,东宇、祥发、泓森三个存栏500余头,年出栏1000余头的大型养殖公司已完成商标注册、土地征用、环境评估等工作,待土地手续批复后马上施工建设,投入饲养。目前全镇牛存栏1.7万头,其中奶牛300余头。投资200余万元,占地30余亩的阿超奶牛养殖小区,已建标准牛舍1800平米,新建挤奶厅一处,水、电、生活用房、青储窖等附属设施齐全,现存栏200余头,日产鲜奶

1、5吨。养牛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财源。

三、建设综合示范园区培育富民增收新亮点

沟营村周清承包村集体300亩老果园进行改造,现已有梨树7000余株,歪把红山楂树3000余株,123小苹果1500株,七月酥、李子等1000余株,同时还间作黄芩等中药材100余亩,引进遵化客商在山脚下建木材削片厂一处,栽杨树3000多株,山楂改良20亩1000多株,新建猪舍、牛舍1000多平米,种养结合示范园区初见规模。在他的带动下,全镇果园改造三处,500余亩。

四、发挥龙头效益大力推广食用菌栽培

西沟益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占地30亩,一期投资200多万元,建暖棚4个,反季冷棚20个,装袋20万袋,已带动本镇及周边100多户农民,建棚200多个,装拍20万拍。二期计划投资300万元,建冷藏库、深加工车间等,示范带动全县食用菌业发展。

五、抓规模和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养殖大户玉军,蛋鸡存栏由年初的1万只扩大到现在2万只,日产鲜蛋500多公斤,年产值200余万元,获利30余万元;西庙宫生猪养殖场,猪存栏300余头,年出栏1000余头,带动了全镇养殖业快速发展。今年新建肉鸡养殖场4处,存栏5000余只;新建规模养猪场6处,存栏1000余头;养鹿及养狍4户100余只。

六、中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裸地食用菌栽培项目启动实施。该项目由北京客商投资建设,租地110多亩,利用本地丰富的草场和林地进行裸地食用菌栽培,现已完成公司注册、车间占地、环境评估等前期准备工作,今年春季栽杨树100多亩,明年即可投入生产。

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

(二)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农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有知识的青年农民多已外出打工或经商,在家务农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

(三)种植结构单一,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养殖业仍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没有形成规模。

(四)缺乏立镇富民支柱特色产业。下步工作打算

(一)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生态开发项目,改善农田水利基础条件。结合保护性耕作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推动有机蔬菜、油葵、杂谷、甜玉米等经济附加值较高产业的发展。

(二)培育龙头,壮大规模,抓好下西食用菌基地二期建设,投资300万元,建中型冷藏库和深加工车间,带动全镇食用菌业规模发展。

(三)充分利用小额信贷、养牛贴息贷款、养牛扶贫周转金等,扶持10—50头中小养殖户发展;争取东宇养牛有限公司、泓森养牛有限公司和祥发养殖场等规模肉牛育肥项目达产见效,为全镇养牛业起到良好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逐步降低传统散养户比例,提高养牛业科技含量。

(四)本着“高效、集约”的原则,采取村民自筹加上级补贴的方式,集中连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0个,塑料大棚100个,使设施农业规模得到壮大。

(五)抓好中瑞生物公司野山菜、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培育裸地野山菜、食用菌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